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超级平台的互联互通 是促进开放还是强化垄断?
文 | 《财经》E法 樊瑞 编辑 | 鲁伟 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又有新进展。 8月18日晚,在腾讯2021半年报业绩沟通会上,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回应了平台互联互通的问题,表示腾讯的目标是让中小企业融入其中。半个月前,阿里巴巴(下称“阿里”)董事局主席张勇则明确表态平台间相互开放,解除外链屏蔽。至此,两大互联网平台之间就这个问题通过“隔空对话”,完成了各自的相互表态。 7月中旬,媒体报道阿里和腾讯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的消息,报道指出,阿里可能会将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而腾讯可能将允许阿里的电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的一些服务。在收到监管部门“二选一”相关问题处罚的节点之后,阿里迅速就提出与腾讯打通,引发了市场对其动机的猜测。 的确,超级平台之间相互打通,能够让消费者和中小商家获得一些操作上的便利。不过如果巨头之间开放生态,如何避免形成巨头之间的垄断合谋?这是否会加剧巨头在某些领域的优势地位,对平台上的中小商家带来不利影响? 01 “高墙”并不存在,生态互通早有尝试 梳理巨头阿里和腾讯封禁和开放的“恩恩怨怨”,都是阿里主动“打响第一枪“。 早在2013年,阿里旗下的淘宝以保护用户安全为由掐断了微信的访问。同时,在微信中点淘宝链接后出现的不是购物页面,而是导向手机淘宝的下载页面。随后,腾讯开始反击,在微信内屏蔽淘宝购物链接,并将导向淘宝网站流量渠道全部关闭。此后,阿里和腾讯平台之间的对抗封禁愈发明显,开始发展成从两巨头间相互屏蔽到派系公司的相互屏蔽。 比如在支付方式上,阿里系旗下的淘宝、饿了么均不支持微信支付,而微信支付平台和腾讯系的京东、美团等上也并未打通支付宝的支付端口。阿里和腾讯通过产品间互相限制,逐渐构筑起各自互联网流量的护城河。 近些年,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双方之间的隔阂在不知不觉间减少,两大巨头也在不知不觉间相向而行。《财经》E法发现,截至目前,阿里系生态下的盒马、1688、菜鸟裹裹、淘票票电影、优酷视频、高德打车、饿了么外卖、飞猪、哈啰出行等大量产品均已在微信开通小程序,可通过微信直接使用该功能,付款方式为微信支付。这意味着,微信生态并未与阿里系生态“泾渭分明”,相反已经有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初步格局。 即使是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虽然目前尚未进入腾讯生态,但每天一亿条的淘口令在微信中流转,也形成某种意义上的“互通”。今年3月和4月,阿里旗下的淘宝特价版和咸鱼先后向微信提交小程序申请,希望能与腾讯达成合作,但目前两个小程序均未上线。 7月中旬传出腾讯和阿里开放生态的消息出来后,面对市场的议论和猜测,阿里和腾讯官方并未做出任何回复。但在8月3日,阿里公布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的电话会议上,张勇首次回应平台互联互通的问题。 有分析师问到了阿里和腾讯的推进平台开放的进度,以及具体举措的问题。张勇表示,“我们注意到,最近工信部启动了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其中重点整治问题包括恶意屏蔽网址链接和干扰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运行等问题。我们觉得非常必要,我们将按照政府要求,与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相向而行。” 张勇所言的“政府要求”,来自监管层面。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开出182亿元的反垄断罚单后,同步对其发出行政指导书,明确要求阿里依法加大平台内数据和支付、应用等资源端口开放力度。 02 腾讯关注中小企业,阿里寻求流量入口 8月18日晚,在腾讯2021半年报业绩沟通会上,腾讯公司高层首次回应了平台互联互通的问题,指出腾讯的目标是让中小企业融入其中。 腾讯总裁刘炽平指出,“腾讯的生态环境‘本质上’是开放的,我们的生态目标就是让中小型公司能够融入其中,让每个人、中小型企业和商家能够‘公平地’直接和用户产生联系,提高效率。就是在这个原则下,腾讯开发了更多的工具,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制度,例如,不同于其他平台,我们不会额外向商家收取佣金,平台之间的打通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他还表示,将审慎对待互联互通问题。 腾讯表态的互联互通的开放主体是中小企业,而对巨头企业阿里是否要进行平台开放,腾讯并未直接回应。 刘炽平还表达了对平台治理的担忧,平台开放必然涉及到法律责任、商业安排和内容合规等。 8月18日,独立游戏开放商帕斯亚科技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份《国产独立游戏反淘宝盗版联合声明》,倡导各游戏开发商、发行商和游戏媒体共同抵制阿里淘宝平台“未经审查,擅自允许侵权商家私自上架售卖未经授权的游戏产品乃至盗版游戏产品”的行为。 阿里尚未对此作出回应,但包括阿里在内的电商平台商品合规问题,时不时就会引发争议。 阿里为何如此主动想与腾讯开放生态?除了来自监管的要求,对于腾讯流量的渴求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腾讯最新财报数据显示,腾讯第二季度营收1382.6亿元,同比增长20%,超市场预期的1381.9亿元。活跃用户方面,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跃帐户12.5亿,同比增长3.3%,符合市场预期的12.5亿。腾讯表示,由于促进企业客户自有渠道及用户关系的管理,本季通过小程序产生的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对于阿里而言,虽然在电商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但也面临平台增速减缓的困局。阿里内部人士向《财经》E法透露,“确实如外面所说,阿里是更希望开放的,因为腾讯有巨大的流量”,微信巨大的用户量和小程序快速发展的商业前景,对于阿里是有诱惑力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4月份给阿里开出的《处罚决定书》中,披露了阿里在电商行业的具体市场份额,虽然依然是占据超过50%的市场支配地位,但是阿里的整体份额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从平台服务收入情况来看,2015年-2019年,阿里网络零售平台服务收入在中国境内十家主要网络零售平台合计服务收入中,份额分别为86.07%、75.77%、78.51%、75.44%、71.17%。 从平台商品交易额来看,2015年-2019年,阿里网络零售平台商品交易额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商品交易总额中,份额分别为76.21%、69.96%、63.58%、61.70%、61.83%。 阿里的“式微”,是因为其他电商平台正在崛起,这与微信生态关系密切。除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平台,拼多多、有赞、微店、网易严选、小红书、国美、当当、米家有品、考拉海淘,这些腾讯系甚至包括阿里系自己的电商业务,都能利用微信生态来“分食”阿里的份额。 当前阿里提交上线申请的淘宝特价版小程序,正是希望通过微信生态为其拉新。在阿里的电商矩阵当中,淘宝特价版承担的任务和目标就是为阿里的消费生态带来增量的新用户,特别是下沉市场的新用户,同时满足对于性价比有要求的用户需求。 03 巨头互联互通是否会加剧垄断?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鸿钧认为,中国的《反垄断法》和其他市场竞争的法律法规,其核心和根本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要促进健康的竞争环境,其二是要鼓励创新。他指出,在分析是否要进行互联互通时也要回到其核心上进行讨论。 在原来的竞争环境下,阿里和腾讯是保持一定隔离状态的两个平台,也实际促成两种不同电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钟鸿钧告诉《财经》E法,“如果两大巨头之间互联互通,是否会使得大的电商企业阿里进一步巩固或者强化它在电商领域的垄断地位,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 他具体分析,当下的电商格局是激烈竞争的状态,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火热,阿里在整个电商平台中依然占有主导地位;从阿里的电商形态来说,随着平台的流量见底,平台抽取佣金比例增高,导致阿里电商平台上的中小商户陷入不利的经营环境,转而进入其他领域的电商平台,“阿里这种中心化的电商平台,从目前来看,确实已经进入瓶颈期”。 曾经参与过阿里团队组织的商户调研的专家在接受《财经》E法采访时表示,他们在前往南方一些城市调研时发现,因为流量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增高,阿里已经出现平台商户流失的状态。一些中小商户转而进入抖音、快手等直播电商平台,“他们说在那里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流量扶持,还有很多利好新商户的政策”,阿里面临一定的运营焦虑。 如果阿里和腾讯进行互联互通,实际上意味着什么?钟鸿钧指出,可能会强化腾讯和阿里在某些业务或某些市场上的领导地位,“实际上是一件需要去警惕的事情”。以阿里为例,微信带来的巨大流量,可能会使得一些寄希望在微信获取流量红利的中小商户重新回归阿里,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阿里的电商垄断地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出现的结局是未来还要去依靠阿里这种大的电商平台,对我们要实现的促进创新和创造健康竞争环境来说,实际上会带来大的挑战”。 他指出,健康的竞争环境是指各种不同的商业组织能够有机会参与市场的竞争,巨头之间相互隔离,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策略。相比巨头之间的互联互通,他认为更应该鼓励巨头对小平台、小商户进行开放,应当给他们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互联互通都不是根本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互联互通的意义才更大。” 此外钟鸿钧亦指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不同的平台相互隔离,才出现平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果平台进行互联互通,可能会导致平台之间更加趋同,也不利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04 如何推进平台间的互联互通? 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应该是多元参与、充分竞争的,尤其是头部企业更应当承担创新的角色,只有创新才能带来社会的真正进步。钟鸿钧指出,如果通过简单的一个流量的对接,就能维持竞争优势的话,这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在当下,要求双方进行生态开放,是否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比较》杂志研究主管陈永伟指出,必需设施理论其实是强制要求开放的一个理由,但是诸如微信这样的应用软件,究竟是否构成必需设施,是要放在具体的竞争环境下去考察的,要看它对于这个竞争环境是不是不可或缺,是不是不可替代,“在我看来,现在两家的生态开放,其实还没有到强制的程度,至少政府没有强力意志来完成这个。” 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杜广普表示,《反垄断法》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市场竞争,并不反对企业做大做强,企业通过合法经营做大做强本身并不违反《反垄断法》,要警惕的是企业做大之后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强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可能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与互联互通对应的是平台封禁,他认为平台的相互“封禁”是一种商业决策,对该等行为的法律评价需要结合相关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杜广普指出,“封禁”并非法律术语,目前学界对平台“封禁”是否违法也没有统一的看法,“很难说‘封禁’是违法还是合法”。 杜广普向《财经》E法分析指出,契约自由是合同法领域的重要原则。“封禁”行为首先应被看作是契约自由的体现,即平台之间原则上可以自愿选择合作或不予合作的对象。当然,这种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反垄断法》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没有正当理由的拒绝交易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恶意不兼容”以及《专利法》规定的强制许可等。 对于巨头之间是否应该互联互通,钟鸿钧持谨慎态度,他担心会破坏原本健康的竞争状态。他认为平台之间不管是保持相互独立,还是互联互通,都应当是市场竞争和演变的自然结果,而非来自强制要求,“选择互联互通还是选择不互联互通,这应该是企业在评估权衡打通或者是隔离的利弊之后做的一个决策”。 陈永伟也认为互联互通应该是有界限、有步骤的,而不是“一锅端”、“一刀切”的。他建议在实现互联互通的过程中,政府和平台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尽可能趋利避害,让互联互通变得更有效率。 在他看来,政府最应该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协调者”和“助推者”。如果强制要求平台之间进行互通,那么不仅可能引发某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还可能与一些现有的法律原则相抵触。因此,相比于强制,陈永伟建议在推进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可能更适合采用一种因势利导的方式。 陈永伟指出,从“围墙花园”走向“互联互通”将可能是整个互联网世界重大变局的开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各尽所能,帮助推进这个过程
一种传染:投资人的心灵课
文 | 陈 之琰 刘旌 访谈 丨 陈之琰 吴睿睿 刘丹如 任倩 编辑 丨 刘旌 杨轩 封面来源 | IC photo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意外,在即将开班的9月课程上,LEGACY——一个自我定义为“提升个人成长及企业永续的”咨询顾问公司,将迎来一批新鲜的学员: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们。 这原本应该是这家机构聚集最多创投人士学员的时候。一位消费投资人告诉36氪,今年夏天反复有同行和他提起该课程,后来一打听本机构“已经有好几个人在上”。他没有形容这种心态为何物,只是说:“就像课外辅导一样:你的朋友们都去了,你去还是不去?” 36氪多方询问后发现,从2020年末开始,“LEGACY工作坊”就开始在创投行业蔓延。他们或是偶然得知,或是受到上司、亲人、同事或企业家朋友的推荐,成为了LEGACY的学员。时至今年夏天,创投行业的参与者似乎越来越多——据36氪获知,被认为最主流的一线基金,几乎都有投资人曾经或正要参与到该课程中。 而这一切,都因为一场意外事件戛然而止。 尽管关于这个课程的正当性,目前仍存在巨大争议——相信它的人认为自己在参课后大受裨益,但反对者则认为其涉嫌精神PUA。随即流出的课程细节更是令人遐想无限——比如宣称彻底改变自我的突破夜、暴露内心阴暗过往的“清洗秘密”,以及面临生死选择的求生艇游戏等等。一定程度上,正如一些为此义愤填膺的投资人所言,在一些事实细节尚未被论定之时,“精英群体”就又一次遭遇了群嘲。 过去两天,36氪访问了十多位投资人和创业者,他们均或深或浅地都参与过LEGACY。在一场意外事件之外,我们更试图探究的是:这样一群拥有着聪明脑袋、超过同辈阅历、以及理论上更强判断力的人,为何也相信类似的精神训练?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是:他们为何不可以相信? 这不只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行业需要回答的问题。 传播 LEGACY课程是怎么在精英创投圈里传播开的?毕竟,LAGECY进入北京已有十余年,“但长期以来的参与者,还是传统行业的人比较多。” 而LEGACY课程据称不公开招生、主要依靠熟人推荐,那么它在创投圈的传播,是不是如同流行病的传染,也存在“超级感染者”? 多位接近人士向36氪提到,有一位关键人物是“一个不能说名字的投资圈大佬”。一位投资人表示,LAGECY的传播,是直到上述“投资大佬”在2020年中旬加入该课程后,“推荐了一批投资人和创业者来上课。” 该说法得到了一位高阶学员的证实。他向36氪推测,如果从推荐关系来看,他可能是这位大佬“推荐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同为投资人的他从今年年初开始上课,至今课程已经学到第三阶段。 不过也有投资人认为,不应将之归因于某一个人,也许这是一场多点爆发的传播。36氪翻阅了L116至L124的(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相关课程的合影后,也暂未发现能被人们称为“顶级大佬”的投资人。 但根据36氪的多方访问,基本可以论定:至今年年初,该课程已经开始在年轻投资人之间口耳相传。 2000年,LEGACY创办于香港,此后在台湾、深圳等地都设有地方中心。2010年,北京中心登记注册,全称为“北京诚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万元人民币。主要业务是为学员提供“事业、家庭、健康、财务、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领域”的工作坊课程。 一位双币基金的90后投资人告诉36氪,今年春节前后的一天,有一位年纪相当的同行约他喝咖啡,“原本是想碰碰项目,但对方大多数时间都在聊心法,以及上这个课之后的所得。”当时他并未多想,只是觉得对方或许压力太大。直到最近,他在拼凑多方信息之后才反应过来,原来有多位后来报名LEGACY的投资人都是对方推荐的。 一种关于LEGACY的说法是,该课程不公开招生,主要依靠熟人推荐。每一位受访的投资人也向我们强调,他们推荐亲友来上课“与钱绝无关系”,而是因为“真的相信”。比如上述进展到第三阶段的投资人就表示,他在上课后“收获巨大”,“更善于与人拉近距离,也更知道如何更目标导向地去做一些事”,所以他前后推荐了20多个朋友来上课。 半年前,曾有一位顶级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的妻子,也是在“信任朋友”的介绍下参加LEGACY工作坊。 只不过她很快退出了,源于一个意外的理由:她发现不能带手机,“老师完全不回应我对他资质的challenge”,于是退款都没要,她第一个课间休息就走了。她的身边有至少5人是LEGACY的学员。 或是因为LEGACY崇尚的“熟人介绍”,36氪在访问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员是“情侣”“夫妇”“闺蜜”集体参课。比如有一位女投资人在参课后推荐丈夫也来上课,原因之一是对方最近正在考虑换工作。 这是一个快速裂变的过程。所以,即便只是两三天的短暂访问,36氪也能强烈感受到一张“关系网络”的存在。比如一些可能并不全面的关系切片—— 学员A是某企业的首席战略官,他的妻子也是工作坊的学员,而在后一期参加的投资人学员D的朋友圈里,每个几个月都会出现A的身影; 投资人B是某一期的学员,其曾经的实习生于今年夏天也参加了LEGACY工作坊。这位实习生当下所属的机构中,也有投资人报名参加; 投资人C是由其前老板发展而来,其将课程推荐给多位好友,至少有两位投资人报名参加了8月11日最新举行的飞跃力工作坊。 课程传播关系图 制图 / 曲枚 据多位投资人转述,有一位相传推介了身边多人的年轻投资人,这两天不断被人提及,对方一度对朋友透露自己“压力非常的大”。 还有一些身处管理层的投资人、企业家直接付完费,让员工参加。比如有位资深投资人“也让自己的机构全员都去上课。”一位投资人表示。 进入夏天以来,有更多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参与到LEGACY的队伍中来。据36氪了解,在9月即将开班的课程中,有多位一线基金的投资人均已报名。如一位消费投资人所述,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突发事件,他和他的几位同事都会“准时参加”。 据36氪了解,一位心理学相关的创业公司CEO得知以上意外事件后,“气得一晚上没睡着”,他本来想说些什么,但至今并未发声。原因可能是,投资他的机构中,也有不少投资人上了LEGACY的工作坊。 圈子 之所以LEGACY能快速打入投资人和创业者群体,很大程度上源于,这可能是一个更信奉圈层和关系网的行业。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接受36氪访问时表示,亲友介绍的传播形式是此类课程的第一步。同一个精英圈子——或者说任何一个相对窄众但又有一定标签的圈子,都是相对互信的,甚至比普通人群间更为互信,“参加课程本不是相信课,而是相信圈子里的人”。反之,离开课程也会转化为“对人的背叛”。 比如一位投资人向36氪提到的例证是,多年前有一位美发领域的创始人参与了该课,自此在小圈子里流行,至今“几乎每节课上都还会有一个美发行业的人士”。 “抱团现象”在一级市场或许更为显著。一位母基金的合伙人曾对36氪表示,客观上由于投资人们的地理位置接近——基本聚集在一线城市,同时所有人又都渴望打入核心的创业者圈子,是一个“密集的人脉关系网络”。所以在这个行业里,信息的传导和裂变看起来润如无声,但其实传播得相当快。 甚至还有一些人是抱着好奇心和征服欲来参加的。“我想知道老师能不能撼动我,还是被我反噬。”一位曾计划报名工作坊的企业家如此告诉36氪。 当然,客观上确实也有很多人在参与不久后便放弃。“非常洗脑。”一位VC机构合伙人告诉36氪,他经朋友介绍后体验过一次,但实在无法接受其中的许多课程设置——比如收手机、不允许迟到、建立授课者威信等等,于是便退出了。 培训业内专家王峰(化名)曾参加过LEGACY工作坊,并对同类分阶段课程有十余年的研究。他告诉36氪,三个阶段的学员人数呈漏斗型的递减趋势。“第一阶段会有100余人参加,到了第二、三阶段则会逐步筛选到40人、20人左右。” “漏斗筛选剩下的人不光更受触动,因为还得再交费用,他们也是经济条件相对好的一批人。当他们再去发展新学员时,也有同样的经济条件。” 王峰说。 据36氪了解,LEGACY有8项工作坊,其中最核心的是被称为“三大阶段”的:自觉力、飞跃力、里程工作坊。其中自觉力工作坊收费9800元;飞跃力工作坊收费16500元;里程工作坊收费16000元。 在一级市场,其实类似的灵修、正念、冥想、探索、突破课程,其实并不少见。比如36氪就曾了解到,有多家不同阶段的投资基金,曾组织全员去深山禅修等等。其实在美国硅谷也早就有类似的现象。以至于其性质往往很难被清晰界定——笃信者奉为圣药,不信者视为邪教,还有轻松者将之形容为:“不过是高价的剧本杀”。 这种分歧在我们的访问中也显露无疑。在36氪访问到的超过十位投资人中,态度几乎两级——一种是鲜明旗帜的反对者,认为该课程涉嫌“精神PUA”。 比如根据网络流传的一份“二阶段课程讲义”,其中一个环节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喂,喂喂喂!你们这群混蛋!你们在干什么?!你,还有你,永远都不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就像个跳梁小丑!难受了?受不了了?受不了你就别来这里谈蜕变!” 而另一种则强调自己上课后体感良好,进步巨大,甚至认为反对者是因为“只上了几节课,没有发言权”。 李松蔚认为,在没有真正参与时,LEGACY、灵修、冥想、心理培训之间,即便是专业的人士也很难分辨。进入了封闭环境,是否能脱身出来看,也与个人的经历、状态息息相关。 在他看来,一些创业者、投资人是extraordinary(超凡的)——他们通过颠覆、突破在事业上创造了成功,对自己的严格程度往往强于一般人,必须要“挑战自己”、“走出舒适区”,逼着自己走到危险的边界上。 虽然说历史上总有许多偶然的瞬间,但当一个行业大范围出现某种现象时,很难说是全然的偶然。不止一位投资人向我们提到,在2021年,在这个表面上热热闹闹的一级市场,很多投资人都身陷焦虑之中,去年延续至今的流行词汇“内卷”被反复提到,“年轻一代的投资人都没怎么经历过周期,这种不适感也许更强烈吧。”上述VC合伙人表示。 这和36氪访问获得的感受颇为一致——在已经或正在报名的投资人中,90年左右出生者居多。 而LEGACY似乎正中其下怀。官网介绍其目标受众为“正为事业、家庭、健康、财务、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领域,寻求更高效能的发展”,或者“想体验、创造更丰盛的生活”的人。 但当36氪试图和一些对LEGACY深信不疑的投资人聊起这个“时代话题”时,一些人表现的颇为抵触。他们否认这种归因的意义,“请不要为了解释而解释……不要把偶然归结于必然。” 漏洞 研究“教练技术”十余年的王峰告诉36氪,LEGACY的实质是LGAT,即“大型群体意识训练”。来源于美国,传入中国时发展出变种,称为“教练技术”。当下,国内教练技术存在“生命动力”和“汇才”两个版本。 据2019年《南方周末》的报道,美国人John Hanley被称为是教练技术的“集大成者”,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Lifespring机构,号称曾给40万人做过教练技术的培训,但受到美国媒体的质疑最终倒闭。Hanley的一位早年合伙人在日本成立了Life Dynamics,即“生命动力”。 LEGACY官网称,行政总裁刘杞民于1995年加入国际培训工作坊公司Life Dynamics后,开始投身于专业培训行业。 然而,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作为一家“文化发展”公司,LEGACY经营范围为主要涵盖咨询、策展等,但并不包括培训。LEGACY的各类工作坊是否已突破其经营范围? 对此,一位律师告诉36氪,一般公司的年度预算中都会辟有“员工培训”一项,由于监管对培训资质有所限制,市场中“以咨询名义施培训之实”的情况非常普遍。 今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管理的通知》,其中规定“不得以教育咨询、科技咨询、技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等各种咨询名义开展教育培训”。 “5天封闭式上课,叫培训还是叫咨询?就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这位律师说。 LEGACY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不仅是经营资质,还有课程内容。比如,是否存在“辱骂环节”就是近两日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曾在6年前于台湾地区上过LEGACY第一阶段课程的学员告诉36氪,并不存在辱骂、贬低、压迫环节:“LEGACY是一个很棒的课程,身边亲友都上过,课程里都是一些心理工具,但任何领域都有可能走火入魔。”也有多位投资人学员称,网传“辱骂”是失实,“就是自我批评,反省自身。” 王峰告诉36氪,第二阶段中有一个环节叫“360度回应”,要坦白自己曾经犯的错误。别的学员回应时会将自己看到对方的缺点说出来。“外界看来就好像是批斗大会。” 他参加的那次LEGACY工作坊里,授课者也曾使用”你这样对得起你家人吗?”“你还要用这么模式活多久?”“我觉得你活着跟死了没分别!”等话术。“的确不能说是辱骂,用词大多是:虚伪、胆小鬼、自以为是、不负责任、懦弱、伪君子。” 在网络流传的一份生命动力版“二阶段讲义”最后,有“三个重要提示”:一,导师有权决定学员是否继续参加。二,对自己负责,食用足够的饮料、食物、保持足够的睡眠。三,在研讨会期间,不能服用非医生处方药物。 王峰认为LEGACY一类的课程是有很大强度的。他算过一笔账:一个学员5个月内走完三个阶段,需要有超过40天参与到课程相关的课堂、会场、活动上,加上定期的视频、电话交流,“花在这些事上的时间更是多到无法计算”。 “三个重要提示”不是危言耸听。一份判决书显示,2011年7月29日,一名女学员曾在昆明一家教练技术机构上课时出现了精神失常,后来被医院诊断为“心境障碍,超狂发作”。 在8月14日的事件正是发生在第二阶段。事发后,“意外”被LEGACY及其支持者们频频提及,他们所指向的是参加者当时并不到100分的身体状态。但却少有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既然5日工作坊的强度大到要“食用足够的饮料、食物”、“不能服用非医生处方药物”,那为什么现场不配备急救设备、急救人员? 36氪多次希望与LEGACY公司北京中心负责人王颖就此问题进行访问,截至发稿并未得到正面回复。 在人们的印象中,投资人和企业家是整个社会的精英人群,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其中不少人完全承担得起正规商学院、接受心理咨询的费用。为什么漏洞明显的LEGACY还能迅速占领他们的心智,并在群体内部传播开? 多位接受36氪访问的心理学专家认为,“相信与智识无关”。发源于1980年代的教练技术,经过无数人与人性40年的试炼,早就形成了一套筛选受众、攻克防线的机制。李松蔚认为,“现在大家把这些课程说成催眠、洗脑其实太高看了,就是一套江湖术的框架。普通培训师熟悉了流程,都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在他看来,课程中间潜在的隐患有可能将任何人逼到危险的边界上。“对这样的课,我唯一的忠告是,你是可以离开的。这句话应该像烟盒上写‘吸烟有害健康’一样,贴在那些课的每一间教室。” 投资业迅猛发展的20年,也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机遇爆发的20年。人们似乎习惯了,上进的年轻人们、精英们就该以一种颠覆传统、自我突破、拥抱逆境的状态来获取成功;如若不是,那就得反躬自身,寻找出路——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苛责。 从这个意义来看,为什么所谓的“精英”在遭遇职业的、人生的,乃至无以名状的困惑时,就不能寻求外力呢? 当然,前提是培训是有科学依据和安全保障的。8月19日,36氪致电北京朝阳分局建外派出所,相关人员回应称:“案情无法透露,请联系宣传部门。如果您是学员,关注自身健康。” 在《饱食穷民》一书中,日本记者斋藤茂男记录了上世纪70-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社会。书中写道一群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团体心理咨询的故事。他们中有寻求慰籍的上班族、难耐超负荷工作的金融从业者、背负贫穷家庭期待而在东京打拼的保险销售者,也有为了生活水准不落人后的夫妇…… 斋藤茂男怀着对不同人群的同理心,告诉读者就算失败也没关系,就算不那么美丽也没关系,就算你觉得痛苦也没关系。如果痛苦的话,那么堂堂正正地去痛苦好了,因为痛苦也是人生的常态。 (感谢36氪研究员李兆奇、黄祝熹的特别贡献)
社交电商大溃败
文/钟微 编辑/子夜 曾经风光的社交电商赛道,如今只能看到一个个独角兽倒下的身影。 近期,社交电商头部玩家贝店“爆雷”,上百家供应商前往总部追讨拖欠钱款。据21Tech报道,一份实名登记信息表显示,被贝店拖欠货款的商家超940户,加上现场手写登记的名单,合计起来超过上千家,保证金加上货款总额超过1亿元。 直到如今,贝店还未出面回应,维权风波未平。 贝店创立于2017年,也曾被资本青睐。2019年5月,其曾获得来自高瓴资本、红杉资本、高榕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投资。贝店所在的贝贝集团,其中数个业务成立至今也获得6轮超2亿美金融资。 贝店总部的维权者,图源亿邦动力 贝店起家于“拉人头+多级分销”的模式,这也是社交电商平台普遍采用的模式。 20 19年5月3 日,定位精品会员电商的云集上市,社交电商领域迎来了最高光的时刻——从手握流量的微商,到成为社交电商正规军。 此后,环球捕手、有品有鱼、花生日记等新兴的社交电商平台建立,将行业推向了高潮。 随着监管趋严,一轮轮处罚与整改,让拉人头模式的社交电商平台面临挑战。贝店、云集等平台,都曾因多级分销、涉及传销等问题被处罚。 此后,这批社交电商平台匆忙转型,从会员制、反向定制模式,到直播电商,诸多尝试都没能让它们重回巅峰。 如今,贝店“爆雷”也再次宣告,曾经风口一时的社交电商赛道如今正在逐渐萎靡。 01 社交电商一个个倒下 社交电商领域经历了数年的野蛮生长。 2016年左右,国内微商行业面临不断收紧的政策红线,微商大部队集体撤 离。 这也导致云集、环球捕手、贝店等以拉人头模式为主的社交电商平台兴起。 肖尚略创办云集之前,已经有多年的微商创业背景。 未来集市的创始人吴召国拥有一个名为思埠的庞大微商帝国。 靠着曾经积累的社群、团队,这些平台的规模扩张得极快。 与收紧的微商行业相比,社交电商新模式是一片蓝图,但这群最初的创业者,披着社交电商的“皮”,实际上还是在做微商的生意,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野蛮生长,行业乱象丛生。 早期的云集,会员被分成店主、导师、合伙人等不同层级,拉新可以获得返佣。部分社交电商平台的层层管理架构多达数十级,比如花生日记的层级便有51级,会员发展下级,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返佣,这是典型的传销“金字塔”式拉人头收会费的架构。 近些年,社交电商平台因涉嫌传销被处罚,已是家常便饭。 早在2017年5月,云集便因涉嫌传销被杭州市滨江区市场管理局处以958万元的罚款,随后迎来了一番整改。经历该事件后,云集将自己定位成社交驱动的精品会员电商,以规避传销风险,才得以成功上市。 但2019年云集上市的这一年,却也是社交电商“爆雷”的高峰期。 2019年10月,一个新的社交电商平台未来集市上线,但在3个月后便被官方认定“涉嫌传销”。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湖南省衡阳县人民法院行政裁定书显示,广州未来集市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及六家相关公司因涉嫌传销,13个银行账户被冻结。与此同时,其微信公众号也因涉嫌违规分销被封号。 同年,还有更多社交电商平台传出坏消息。2019年3月,花生日记因涉嫌传销,被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责令改正,累计罚没7456万元;2019年11月,环球捕手被传跑路,而后公司声称财务总监转移公司资产共计2.6亿多元,用于个人赌博…… 据《财经E法》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2019年,有50家社交电商平台被罚。2020年因涉嫌传销而被处罚的社交电商平台也超过20家。 其中42起社交电商涉传销被罚案件中,因“收取入门费+团队计酬”被认定为涉嫌传销的情况最为多见,达到22起,比例为52.4%。因“拉人头+团队计酬”而被认定涉嫌传销的案件有8起,比例为19%。 在一轮处罚与整改后,部分平台可以继续生存。其中,云集走向上市;此前花生日记所在公司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后,通过注册新公司,依然保持了APP的正常运营;未来集市关联的13个银行账户被冻结,APP也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但与此同时,处罚与整改也意味着诸多限制,这些平台大多迎来了业务发展的停滞期,衰落的速度,甚至比崛起时更快。 02 社交电商的“皮”不好套了 在裂变式发展的吸引下,社交电商成为了平台发展不力、急需转型时,首先奔赴的风口。 社交电商贝店的诞生,曾是贝贝集团的转型之作。2014年,母婴电商贝贝网成立,逐渐跑到了赛道头部,但是这个曾经的风口行业逐渐走到了瓶颈期,此后贝贝集团成立,并推出了新模式贝店。 这也让其再次获得了资本的瞩目。2019年,贝店获得来自高瓴资本、红杉资本、高榕资本、IDG资本等头部资本共8.6亿元的融资。而彼时贝贝网的上一轮融资还要追溯到3年前。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跨境电商赛道。 2016年,大批跨境电商平台因“政策黑天鹅”退出,达令家则选择了转型社交电商。这一新模式也让其尝到甜头,其官网曾提到,小金锁系列商品在上线短短200多天内,销售额超过2亿元,用户超过100万人。 但是随着监管的趋严,一轮轮整改下来,社交电商风口的吸引力不再。 云集便是典型。近些年,云集几次调整自己的模式。首先,将自身的层级数设置减少至两层,即店主和服务经理。其次,在“0元店主”计划实施后,新店主不需缴纳注册费。另外,云集与主管、经理签署劳动合同,将他们拉人头的返佣称作“培训费”发放,但店主发展新店主并无返佣。 模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云集的发展。三级分销制度不再,影响到了云集流量裂变的道路;新用户不需缴纳注册费,平台会员收入大幅下滑;没有补贴和高额返点的情况下,店主也很难坚持在云集上卖货。 图源云集官网 这种负面的影响也直接体现在财报中。2018年以前,云集一直保持着成倍的营收增长,但在2019年以后,营收开始连连下跌,目前云集已经连续亏损五年。 财报显示,2020年云集营收为人民币55.303亿元,对比2019年的116.720亿元,同比下降52.62%;净亏损从1.238亿元扩大至1.517亿元。 包括云集在内的社交电商平台,发展空间明显受限。由于这些平台靠不断地用户裂变拉新、赚取注册费,导致一旦裂变速度减慢,平台的生命周期也走到末尾。 尤其在监管下,社交电商的层级设置减少至2-3层,很难不断裂变,而平台本身又没有让常规用户高频复购的商品,很难持续吸引店主卖货。 种种因素影响,拉人头模式的社交电商生命周期短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也选择了打一枪换个地方。 2017年,云集因涉嫌传销被罚,面临整改。半年后,4位“合伙人”集体离开,并奔赴新的社交电商平台达令家。 根据IT时报报道,当时4人的离开,与云集微店内部的“肃清”有关。离开的合伙人BK曾提到,在云集“底层店主通过销售商品几乎赚不到钱,因为商品的佣金太低,店主发展路径变得模糊,缺乏动力。”而他声称达令家是一个新的开始。 如今贝店“爆雷”,却有迹象表明,平台将流量、团队转移到了新的产品上。 2021年3月,贝店曾宣称将All in希美,押注自有新品牌。此后贝店APP上出现了希美APP的导流入口。而根据猎云网报道,贝店“爆雷”后,贝贝集团杭州总部楼上的希美员工还在正常工作,希美平台也还能正常运作。 这也引起外界质疑,贝贝集团将贝店的流量和资源转移到希美后,最终选择放弃了贝店。 无论质疑是否属实,作为一个新平台,希美的操作空间更大。比如贝店模式上取消的“人头费”,希美却可以存在。目前后者采用推荐制注册,而贝店是免费注册开店。 时至今日,一个个社交电商倒下的同时,也还有新的平台兴起,但是随着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行业的洗牌也会一直进行。 03 社交电商平台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急迫地寻求新模式,以消除“涉嫌传销”的负面形象,成为了许多社交电商平台近些年努力的方向。 会员制成为了许多平台瞄准的新模式。2018年,云集宣布从社交电商转型为会员电商,去掉了品牌名中的“微店”二字,此后贝店、斑马会员等平台也宣布要发展会员制。 亚马逊是采用会员制的代表电商平台,近些年淘宝、京东也都在发力会员服务,其中核心在于,通过推出吸引力的产品、服务,来促进付费会员的增长,提升会员收入。但对于“云集们”而言,产品与服务这两项实力都尚且缺乏。 首先,售假问题始终困扰着社交电商平台。云集等社交电商平台积累的品牌形象,导致愿意入驻平台的知名品牌并不多。 其次,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许多社交电商平台都面临着大量的消费者投诉,在黑猫投诉上,消费者频繁反映退款难、售后服务差等问题。 黑马投诉上贝店的用户投诉 会员制最终也成为了“拉人头”模式的掩护。比如环球捕手,据新京报报道,从多位环球捕手“优秀服务商”处获得的一份会员制度文件显示,环球捕手分会员、服务商、优秀服务商三个等级。十余位捕手会员的情况显示,他们收入结构高度相似,“拉人头”带来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七八成。 转型会员制后的云集,会员收入不增反降,这也加剧了资本市场对其的不认可。上市以来,云集股价从18美元的高点,跌至如今的0.74美元。 除了会员制模式,部分平台也开始讲起了反向定制的故事。 2019年10月,贝店启动“新制造——厂牌500计划”,宣称起步投入2亿元,计划在3年内让500家优秀工厂的年销售额突破千万级。 贝店的逻辑是,通过平台资源和社群用户,打造一个针对中小微制造工厂的系统性服务平台,为其提供流量支持、反向定制和口碑打造等等。 将社交属性融入电商,通过与传统工厂建立联系,加深平台的产品竞争力,相似的电商生态,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巨头都曾建立过。 但也可以发现,在贝店启动该计划后的两年,其从未通过官网、媒体更新过计划进度,这一计划可能早已夭折。 除了贝店,云集在上市之时也建立了反向定制模式,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止2020年7月,云集与供应链工厂合作,仅打造出40至50个品牌。对于云集而言,这条道路也极具挑战。 社交电商平台一直在赶风口的路上,最近一次是追逐直播电商。 2020年5月,未来集市创始人吴召国出现在快手直播间带货,此后云集创始人肖尚略也开始直播带货。 除此之外,贝店、斑马会员都推出了直播功能,斑马会员创始人李潇曾在其视频号直播中表示,未来将以直播为路径布局品牌孵化业务。 不断折腾的社交电商平台,每一步都踩在电商的重要风口上,但从会员制、反向定制再到直播电商,这些探索都没能帮助它们改善自己的处境。玩家们进退两难,只能在泥沼中挣扎。
游戏 腾讯的原罪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刘哲铭 实习生 万杰瑜 编辑|李薇 头图来源|腾讯官方图片 2005年,腾讯敲开一扇新财富大门。 QQ游戏门户网站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达到200万名,刷新了纪录。由QQ秀、QQ宠物等游戏业务构成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增加了79.2%至7.867亿元,占全年总营收14.264亿元的61.2%。第四季度里,该业务更是同比增长110.2%。 在网易和盛大的双重夹击中,腾讯初尝进军游戏带来的报偿。从QQ的“衍生物”及34个休闲迷你游戏开始,腾讯宣布将继续加大游戏投入,以PC端为主要阵营,由此开启了节节高升的“复利”传说。 十年后,历史车轮循环往复,腾讯在手游一举夺冠。2015年,腾讯推出《王者荣耀》,以势不可挡的速度收割用户。 2020年,《王者荣耀》创下日活用户超1亿的成绩,与《和平精英》《PUBG Mobile》等手游为腾讯一年内捞金1466亿元 , 这个数字就相当于十年前腾讯年收入的十倍,而整个腾讯增值服务业务2020年的收入更是高达2642亿。 2021年8月18日,腾讯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及半年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2736亿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903.54亿元,同比增长46%,日赚5亿元。从收入比例上来看, 游戏业务依然是腾讯最核心的业务,收入占比达到31% , 其次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30%、社交网络21%。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在第二季度的财报中首次公布了12岁以下未成年用户流水数据。第二季度,腾讯游戏业务收入增长12%,高达430亿元。 16岁以下玩家在中国游戏流水的占比为2.6%,较第一季度的3.2%有所下降,其中12岁以下玩家的流水占比为0.3% , 这意味着,第二季度,腾讯从12岁以下用户进账超1亿元。 对于日赚5亿元的腾讯来说,来自未成年人的微薄收入可谓九牛一毛 , 但即便近期遭遇舆论强烈质疑,腾讯似乎并未想好是否放弃这个群体。 在昨天的财报电话会上,腾讯相关高管表示:“游戏确实有一些新的趋势要面对,比如新的监管,我们做过一些测算,比如12岁以下用户全部退出,对我们游戏业务有什么影响呢,经我们测算,影响也没有太大。” 2021年8月初,一篇质疑游戏产业的报道让腾讯股价一度下跌10%。收盘后,有人测算此文章使游戏相关上市公司损失了近5000亿元市值,其中腾讯跌幅达6.11%,市值蒸发2784亿港元。而在这篇文章发布前,由于反垄断调查等种种原因,腾讯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腾讯是中国网络游戏的绝对霸主,其收入超过行业前九名的总和。 该报道发出后,腾讯马上发出公告称:腾讯将从《王者荣耀》试点,逐步面向全线游戏推出“双减、双打、三提倡”的七条新举措,包括“减时长、减充值”等。但并未听取家长们的普遍呼声禁止12岁以下用户。 7月底,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62.5%的未成年人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两小时的达到13.2%。 腾讯其实也意识到了游戏这个生意给其带来的争议。腾讯集团首席运营官任宇昕曾在给IEG(互动娱乐事业群)的内部邮件中强调,要更多体现游戏产品的社会正向价值。但在争议和质疑旋涡里,腾讯似乎还未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游戏帝国 2004年,在飞亚达大厦六楼,任宇昕带领的棋牌组同事目标“远大”,他们约定,每增多一万用户就聚餐一次。 这个目标实现得很快,一个月之内,他们先后聚餐十三次。但这只是单点的成功,此时的“互娱”事业部对游戏并不精通,在任宇昕搭建团队之前,腾讯游戏部只有四个人,任宇昕称自己不过是一个业余的游戏软件爱好者。 来源:被访者 在外部,盛大游戏正如日中天。凭借着《传奇》《泡泡堂》等游戏的巨大成功,盛大在2003年获得了软银4000万美元的投资,IPO后股价一路飙升,游戏也将陈天桥送至中国首富席位。彼时的网络游戏江湖里,盛大稳坐头把交椅。 彼时,对于游戏这项业务的竞争,腾讯无异于蚂蚁撼大象,胜算渺茫。 《腾讯传》里写道,任宇昕曾在互娱部的一次业务讨论会上说,目前大家在争论的两个话题,一个胜算渺茫,另一个则是“伪命题”。因此,在激励的竞争中,腾讯选择避开大型网络游戏主战场,攻克休闲竞技游戏。 确定方向后,腾讯先后引进《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等游戏,出乎意料的是,用户数远超预期。与此同时,腾讯自主开发的《QQ飞车》和《QQ炫舞》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腾讯逐渐找到属于自己节奏的打法时,盛大却开始节节失利。陈天桥不止将盛大局限于游戏,还始终怀揣着打造“网络迪士尼”的梦想。2004年,盛大收购了当时影响力极大的起点中文网,随后又将红袖添香、潇湘书院等收入囊中,整合为“盛大文学”。在文学、音乐、旅游等多个领域里,盛大陷入多头拓进的泥潭。这一宏伟的版图,最终没能得以实现。 总体说来,互动娱乐业务在网络游戏上的成功,出人意料。2010年一季度,腾讯游戏市场份额达25.3%,首次超过1/4,与盛大、网易三家共同占据了市场的62%。时至今日,游戏代表着腾讯的核心业务,为其贡献近三成左右的收入。 陈天桥所设想的“网络迪士尼”也正在被腾讯用IP、剧集等形式实现。财报里,腾讯称《王者荣耀》官方授权剧集《你是我的荣耀》,以每集播放量计,成为腾讯视频年初至今最热播的剧集。 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腾讯也在试图摆脱游戏为其带来的单一驱动 ,把鸡蛋放在更多的篮子里。 据相关媒体测算,在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间,腾讯的总收入增幅为2.17倍,毛利增幅为1.62倍,较能反映其持续性经营业务表现的经调整EBITDA增幅为1.74倍。其中,游戏业务增幅只有1.2倍。 从数据上看,2021年第二季度,腾讯营收同比增长20%,净利润(Non-IFRS)同比增长13%。 此次三大业务中,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增长迅速,同比增长40%至419亿元,占总收入的30%。 网络广告业务同比增长23%,至人民币228亿元。 除了具体业务外,近来备受关注的腾讯投资也为其带来十分可观的回报。经测算,2016年末,腾讯投资的账面值为1538.48亿元,相当于腾讯当期总资产的38.86%;2020年末,腾讯投资的账面值已达到6908.86亿元,相当于总资产的51.81%。这其中,非上市投资的账面值达到2968.09亿元,大约占42.96%,若这些项目上市,将获得巨额回报。 惊弓时刻 紧张的惊弓时刻并非仅仅源于一篇文章,《王者荣耀》作为腾讯游戏的代表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早已在一片声讨中。 在游戏成立之初,《王者荣耀》对标人群为成年人,在2016游戏适龄提示为“适合18岁(含)以上玩家娱乐”。而 为了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几年来,腾讯一次次下调游戏适龄标准,目前的适龄提示为12+。 摄影:曾靖 此次财报中,腾讯宣称:从《王者荣耀》及《和平精英》试点,逐步面向全游戏升级游戏时长及消费限制等举措,将未成年人于非法定节假日的游戏时长降至每 日1小时,于法定节假日降至每日2小时,相对于监管要求的1.5小时及3小时;未满12周岁的玩家禁止在游戏内消费。打击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以及第三方平台买卖成年人账号的行为。 但这样的限制在执行上,似乎很难真正起到作用。媒体不断报道,未成年人沉迷于《王者荣耀》等游戏,用父母手机绑定账户充值买皮肤,过度使用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造成双重负面影响。 一名游戏策划认为,游戏对培养一些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反应能力、手脑协调以及快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但总的来讲,《王者荣耀》是一个日常休闲的游戏,要论提升什么方面的能力,作用确实是很有限,不过作为一个商业作品,无疑处于山巅。 “试错的间隔很大,在一局游戏中,如果一开始就尝试失败处于劣势,那后续的每次尝试都处于和第一次不相同的劣势条件中,想要处在平等的条件里再尝试一次只能在下一局,而且正是这种试错间隔之间的不服气,导致玩家总是想再开一局。”这名策划觉得《王者荣耀》的“try&error”(试错)让它十分具有吸引力。 从腾讯公布的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占比数据来看,未成年人占比极低。但由于最终入口难以确定,很多人对这一数据持怀疑态度。 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增长,2020年已经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 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腾讯游戏版图不断扩大之际,中国游戏产业同样迎来繁荣。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1月到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中,2021年上半年,中国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高达1504.93亿元,同比增长7.89%。中国游戏用户数量大幅提升,在中国14.1亿人中,游戏用户近6.67亿人。 如此庞大的游戏市场让人们秉持爱恨交织的复杂态度。一方面,在每一次媒介变革中,游戏作为最先落地的应用,以最灵敏方式探索着新一方土地的肥沃程度;但另一方面,在产业繁荣的同时,规范与问题也接踵而至。
博世中国高管相约“跳楼”背后 马来西亚如何影响中国汽车业?
作者 | 克克 编辑 | 晓寒 马来西亚芯片厂打个喷嚏,中国汽车业得了重感冒。 一家工厂减产,竟引得博世中国一、二把手“相约去跳楼”,小鹏汽车CEO捂脸? 8月17日,博世中国副总裁徐大全发布了一条朋友圈,他表示某半导体芯片供应商位于马来西亚麻坡Muar的工厂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工厂的3000多名员工中有上百名确诊新冠,不幸病故的员工已有20多名,当地政府不得不勒令其关闭部分生产线至8月21日。 此次停工会对博世ESP/IPB、VCU、TCU等系统的芯片供应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博世方面预计8月后续时间里这些芯片基本处于断供状态。 那么,为何一个3000多人的“小”芯片工厂部分停工减产,就能让供应商巨头博世捶胸顿足,让小鹏汽车欲哭无泪?这家工厂担任得是什么重任,它的减产会导致车辆上的哪些系统无法制造、哪些功能不能实现? ▲博世中国副总裁徐大全朋友圈动态原文 01 . 涉事主角为意法半导体 马来已是芯片产能要地 简单介绍完工厂减产的原因后,徐大全自责地代表博世为“对祖国汽车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深表歉意和无奈”。上述文字似乎还不足以表达徐大全的痛惜之情,他还为这条朋友圈配了一张图,图上白纸黑字地写着“楼,六层。跳还是不跳?带上领导还是不带”,透露出一丝绝望的意味。 在下方的评论区中,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不失调侃地回复到“跳!否则九月没机会跳了”,徐大全也顺势开玩笑地表示领导说得对。 看到博世中国区一把手和二把手如此打趣对方,车企高管们被“吓坏”了。评论区中,岚图汽车CEO兼CTO卢放留言“使不得啊”,而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何涛则表示自己“欲哭无泪”,何小鹏本人更是连发了三个流泪的emoji表情,连话都没有说。 ▲徐大全朋友圈动态评论区截图 在常人看来,马来西亚既不是大国又不是强国,它的国际影响力本不应该这么大。但对半导体产业来说,马来西亚其实早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产能基地。 据最新统计,马来西亚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产品第七大出口国,目前有包括英特尔、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超过50家国际半导体巨头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封测或元器件制造工厂。在全球半导体后端封测领域,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占比约为8%,当地封测产能更是占了全球封测产能的13%左右。 如果马来西亚的新冠疫情得不到控制,上述这些公司及其工厂的工作效率都会明显降低。难怪马来西亚工厂一停工,竟逼得博世中国区一、二把手“相约去跳楼”。不过,到底是哪家企业的哪家工厂,引发了这次供应商及车企们的集体大诉苦呢? 车东西调查发现,这家企业很有可能是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 虽然在马来西亚运营公司并建立工厂的国际半导体厂商有50多个,但在Muar麻坡建立工厂的应该是只有美光和意法半导体。 ▲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的半导体类企业(部分) 其中,美光的两家工厂分别位于麻坡和槟城,两家工厂都是封测厂,主要业务是固态硬盘的组装和测试。固态硬盘与汽车关系不大,就算这两家工厂都停工恐怕也不足以影响博世的产品供应。 而意法半导体只在麻坡一处有工厂,这家工厂也是封测厂。据称,这家工厂的工艺水平较高,能够对不同厂商提供多种芯片类产品进行封装和测试。如果这家工厂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它的减产造成的影响不仅深远而且波及面广。 据调查,意法半导体的多种芯片类产品都对汽车零部件产业比较重要。以L9369-TR芯片为例,这是一款专门为电子驻车系统设计的芯片,以它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在中国主机厂的整体需求覆盖率达到7.5% 。 这种芯片非常小也非常轻,只有大约10毫米长、10毫米宽、1.4毫米厚,质量只有0.012335盎司(约合0.35克)。它的价格也非常低廉,目前意法半导体的官方报价是每个8.78美元(约合56.9元人民币),或者每一千个5560美元(约合3.6万元人民币)。 不过现在这种产品严重缺货,工厂制造它大概需要76周的时间,也就是说采购者可能需要等到将近18个月后才能拿到货。 ▲意法半导体L9369-TR芯片要到76周后才会可能有货。 如果说位于麻坡的哪一家工厂一旦停工减产就能让供应商巨头博世的多种芯片断供,那这家工厂恐怕非意法半导体的麻坡封测厂莫属。 需要指出的是,芯片的生产流程可以分为设计、制造和封测三大环节,很多企业其实只参与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比如像华为、高通、联发科等企业只参与设计环节,台积电、中芯国际等企业只参与制造环节,日月光、长电科技等企业只参与封测环节。 所谓封测包括封装和测试,封装是指将生产出来的合格晶圆进行切割、焊线、塑封,再为通过加装“外壳”为芯片提供物理保护并让芯片电路与外部器件实现电气连接。而测试顾名思义就是对封装完毕的芯片成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了。 作为全球Tier 1供应商,博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车规级芯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就在今年6月份博世还斥资10亿欧元(约合75.9亿元人民币)在德国建立了一家芯片工厂,负责生产专用集成电路和电源管理芯片。 由此可见,博世是能够自主完成芯片的设计和制造的,而芯片的封测则要依赖第三方合作伙伴来做。那么,意法半导体麻坡封装厂的停工减产能够让博世的多种芯片断供也就不足为奇了。 ▲意法半导体麻坡封装厂外景 02 . 芯片短缺让博世重要部件断供 电车油车都受伤 根据徐大全的描述,受马来工厂减产影响,博世的ESP/IPB、VCU、TCU等系统所需芯片均供应不足,博世方面预测在8月后续时间里上述种类芯片基本处于断供状态。芯片断供也就意味着上述系统的整体系统恐怕都会断供。 可是,上述系统的断供何以让徐大全懊恼不已,甚至自责地代表博世向中国汽车行业道歉呢? 原因就是上述的每一个系统对于汽车制造行业来说都至关重要,车企缺了上述系统是真的造不出来车。 比如,对纯电车来说,VCU系统就是必不可少的系统。VCU的全称是Vehicle Control Unit整车控制单元,这个单元能够采集电机控制系统信号、踏板信号及其他部件信号,根据驾驶员的驾驶意图综合分析并作出响应判断,同时监控下层的各部件控制器的动作,对汽车的正常行驶、电池能量的制动回馈、网络管理、故障诊断与处理、车辆状态监控等功能起着关键作用,相当于整车的大脑。 ▲博世VCU模块 而对于燃油车来说,TCU的重要性不亚于VCU之余纯电车。TCU的全称是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它能根据行车数据进行车速、驾驶者动力请求等数据选择档位、匹配变速箱输入输出两端的转速,实现快速、平顺、稳定的档位切换,既能让车辆行驶更平稳舒适又安全,还能降低变速箱损耗、提升系统寿命。 对于采用传统AT变速箱、双离合变速箱、CVT变速箱等形式变速箱的燃油车来说,TCU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博世为宝马某车型设计的TCU模块 而ESP和IPB更是对纯电车和燃油车都至关重要。 ESP系统的全称是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电子稳定程序,这种程序能够根据轮胎滑移率、车速、车身所受加速度、车身横摆角变化率等数据,在恰当的时机对单个车轮施加恰到好处的制动力矩,通过控制车轮来调整车身姿态,大大降低车辆失控的概率。 而IPB则指Integrated Power Brake智能集成制动系统,相当于ESP和iBooster制动系统的集合体。对于采用这种系统的车辆来说,没有了IPB就相当于连刹车都丢了,更遑论电子稳定程序。 如此之多的关键系统都面临减产甚至断供的风险,难怪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发微博评论道“抽芯断供供更苦,举杯销愁愁更愁”了。 根据小鹏官网信息显示,小鹏G3车型就采用了博世ESP系统,而且是率先采用博世ESP 9.3版本的车型之一。9.3版本是目前比较新、比较先进的版本,相比9.1版本而言,传感器精度提升33倍,反应速度也更快。 对于P7车型,小鹏官网并未提及它身上有哪些博世提供的产品,但西部证券在2020年出具的一份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中指出,小鹏P7采用了由博世提供的iBooster制动系统和ESP电子稳定程序。但西部证券并未表示P7采用的是哪个版本的iBooster和ESP,也没有说明P7是否采用了将前两者集成为一体的IPB系统。 不管如何,博世ESP系统的减产甚至断供对小鹏的主力车型G3和P7影响都很大。如果小鹏的全新车型P5也和前两者一样采用了博世提供的某些系统,那么某种意义上来说个“新生儿”这么早就要面对“断奶”也是挺倒霉的。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发微博借诗“浇愁” 其实,发愁的车企的又何止小鹏一家呢?以iBooster制动系统为例,包括奔驰、大众、本田、吉利、特斯拉等国内外数十家车企都在用,博世提供的制动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能达到70%。 ESP系统更是博世的看家法宝,全球大部分配备电子稳定程序的车型使用的都是博世的ESP系统(ESP是博世的专利商标,其他电子稳定程序不能以ESP命名),仅有少量车型使用车企自研的产品,或从其他供应商采购类似产品。也就是说,博世的ESP一断供,不少中高档车型都得停产。 可以说,上述系统的减产甚至断供对全球汽车工业来说都是坏消息。不管纯电车还是燃油车,本来就受芯片荒影响而拉不起来的产能,恐怕还要再被砍一刀。 03 . 汽车缺芯或加剧 全球将损失700万产能 更可惜的是,马来西亚对新冠疫情的控制做得并不算好,此次意法半导体封测厂的停工减产恐怕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叫苦不迭的厂商恐怕不止博世一个。 其实,早在今年6月1日开始,马来西亚政府就因为新冠疫情难以控制而宣布“封国”。而随着感染人数的持续见长,原定于6月28日结束的“全面封锁”措施也被再次延长,目前马来西亚政府尚未透露何时解封。 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自今年7月1日以来,马来西亚境内单日新增新冠感染病例能够保持在7000例左右,且正逐渐增多。据8月16日的最新数据显示,马来西亚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已超过1.97万例。 也正是在8月16日,马来西亚总理穆希丁已向最高元首阿卜杜拉递交辞呈,表示自抗疫不力,无法再担任总理职务。 全国抗疫不力的大背景下,单个工厂又岂能独善其身?其实,可能导致此次博世多种关键系统断供的意法半导体麻坡封测场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政府勒令停工了。 早在7月13日至24日,这家工厂就因有较多员工确诊感染新冠而被封闭。解封后,由于疫情复发,此工厂于7月29日其再次被封闭至8月4日凌晨。 8月16日又有消息传来,因为厂内发现密切接触者,工厂部分车间被地方政府勒令再次从8月16日关闭到8月21日。 好消息是,就在8月18日,意法半导体中国通过官方微信号发布声明,声明称经过当地卫生管理部门许可,麻坡封装厂的一个在8月16日被封闭的部门已于当地时间8月18日重启运作。 不过,意法半导体并未透露8月16日时一共有几个部门被封闭、这些部门都是什么部门,也没有说明8月18日重启的部门是哪个部门,更没有说明这一个部门的重启对工厂整体的产能有多大的影响。意法半导体只是表示近几周来都在对厂区进行消毒,以及安排员工接种疫苗。 或许,意法半导体自己清楚,一个部门的重启、复工还不足以让整个工厂的产能恢复,所以才对媒体“报喜不报忧”。车东西就此事询问了博世中国副总裁徐大全,徐大全坦言复工不是说立即就能把产能拉满,实现100%产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此看来,意法半导体麻坡封测厂的产能依然受限。 且不论这家工厂何时能重新将产能拉满,它的停工减产对中国造车业的影响已经够大了。还是以L9369-TR 芯片为例,由于以它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在中国主机厂的整体需求覆盖率达到7.5% ,博世方面预测它的短缺将在造成中国车企今年8月减产约90万辆。 而且,汽车工业向上与钢铁、橡胶、石化、塑料、玻璃、机械、电子、纺织、互联网等产业休戚相关,向下延伸至商业服务、维修服务、保险甚至运输、公路建筑等行业,所以汽车产量的锐减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上述产业的萎靡。 另外,由于主机厂们往往会在下半年着重发力弥补上半年的供货量缺口,市场上的可能会出现恐慌性追加订单甚至恶性竞争、争抢订单的情况,今年第三季度中全球汽车行业的芯片短缺情况可能会比第二季度更加严重。 海外机构AutoForecast Solutions则表示截至8月9日,全球范围内因芯片短缺导致的汽车产量损失已达585.3万辆,其中北美和欧洲地区损失最大,分别为187.4万辆和174.6万辆,其次是中国,达112.2万辆。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已无芯片现货可扫”。 AutoForecast Solutions大胆预测,2021年全球全年汽车产量最终损失可能会上升到700万辆。 04 .结语:汽车缺芯将成常态 早在今年2月份,海外机构IHS Markit就发表了一分调查报告。报告表示,受全球汽车芯片短缺影响,预计今年一季度全球汽车行业将减产100万辆。到今年3月底,汽车芯片短缺将到达“至暗时刻”。从今年4月开始,供应将逐渐得到改善,不过要到今年四季度,全球汽车生产才会恢复正常。 事实证明,IHS Markit确实太乐观了。据华尔街见闻报道,2021年上半年,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缺芯问题没有好转太多。 3月到6月之间,大众在墨西哥的整车工厂和装配厂都经历过长时间的停工,福特汽车则在6月前分时段暂停或削减8家北美工厂的生产。当时,福特方面表示,在2021年将其收益减少约25亿美元(约合162.1亿元人民币)。 在北美遭遇同样困难的还有通用汽车,其位于北美的三家工厂因芯片短缺在3月停产至少一周。当时通用汽车预计,停产一周将使其收益减少将近20亿美元(约合129.6亿元人民币)。 即便受芯片荒影响较小的丰田也开始减产了。5月18日,丰田在日本的两家整车工厂自6月份开始停产3-10天以缓解芯片供应不足的影响,丰田方面表示此次停产造成的产能损失约为2万辆。 进入下半年后,全球范围芯片荒好像都没有得到好转。据彭博社报道,7月份开始,芯片交货期较上月增加了8天以上,达到20.2周。这是该公司自2017年开始跟踪该数据以来见到的最长的等待时间。 其中,汽车产品不可或缺的微控制器在芯片类产品中都属于稀缺产品,交货时间由通常的6到9周大幅延长到26.5周,比芯片类产品平均20.2周的交货时间多了6周有余。 全球汽车产业可谓受够了芯片荒之苦,而此次博世诸多关键系统的减产甚至断供对车企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 更可惜的是,目前新冠病毒不仅肆虐全球,还演变出了传染性更强的新变种,这对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都将是严重的挑战,此次博世的减产和断供恐怕只是个开始。 由此看来,芯片供应紧张仍将是包括汽车制造在内的诸多行业将面临的挑战,车企们应该开始想办法适应芯片荒这个大背景了。
电动车锂电池爆炸 现在技术能制止吗?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开起了电动车,而最近,相信你也一定听到了很多关于电动车的新闻——“欧盟考虑2035年全面停产燃油车”“中国计划2035年将本土电动车小亮占比提升至60%”,以及“特某拉电动车高速行驶着火”和“北京南四环一充电站起火爆炸”…… 我们确实正在迈入电能源革命的新时代,但当我们不断眺望电能源利用的美好未来时,总不免担忧那一柄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电动车电池引发的爆炸事故 | 新华网 为什么感觉近年锂离子电池爆炸事故频发? 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储能电站,都离不开一种关键的器件——电池。几乎所有的电动汽车和七成以上的化学储能电站应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也就是我们手机和笔电中使用的这种电池。 由于锂离子电池出色地实现了电能源的便携化,助推了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的发展。也因此,有三位对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贡献最大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图上左三和右三分别为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和斯坦利·惠廷厄姆,他们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一起因为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益于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其使用场景离我们非常近,我们的手机、相机和蓝牙耳机都需要它,但为什么应用到电动车上上、储能电站上,锂离子电池就发生了这么多事故? 这其实是一个概率的问题。比如某进口电动车所用的某进口电池号称事故概率仅为一千万分之一,但一辆车上要装8000支这种电池,相当于一千万支电池能够装1250辆电动汽车。也就是理论上1250辆电动汽车中,就有一辆车里的某支电池有可能会发生事故。若这个事故属于电池燃烧或者爆炸级别的事故,就有可能引发其周围的电池发生链式反应,进而造成电动汽车燃烧的大事故。 储能电站方面的事故也是如此,相比于一辆电动汽车大概能储存50~100度电,一个储能电池的集装箱体一般能储存1000度电,而一个中大型储能电站常常是几十个这种储能电池集装箱的集合。可想而知,这么大规模的电池用量,偶尔发生事故也很正常。另一方面,电动汽车与储能电站的燃烧、爆炸事故的后果显然要比手机电池严重太多,且目前的消防措施几乎对其无能为力。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消息传播如此迅速广泛的时代,那些时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事件,便更容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为什么锂离子电池会燃烧甚至爆炸?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含能元器件,其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等组成。充电后其正极一般为过渡金属氧化物,其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负极则为内部嵌入大量锂的石墨,有极强的还原性。电解液一般为有机酯类,具有熔点低、可燃等特点。 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生活中的鞭炮也是一种含能器件,许多人知道其内含火药的成分为一硝(石,化学式KNO3)二硫(黄,化学式S)三木炭,其中硝石为强氧化剂,硫磺与木炭为还原剂,当外界给出一个超过120度的刺激后,鞭炮内氧化还原反应剧烈发生,释放大量气体与热量,火药燃烧、鞭炮爆炸。 鞭炮和电池一样,是一种含能器件 由此可见,理论上锂离子电池本征便可能发生高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且其内含的可燃电解液也会助推此反应,带来燃烧甚至爆炸的后果。锂离子电池燃烧或爆炸的威力有多大呢?光从其储存电能的角度来说,150Wh/kg能量密度的普通锂离子电池的电能大约是TNT炸药爆炸产生热量能量密度的1/10。 近年来的研究确凿地证明,锂离子电池事故中正负极在特殊情况下可直接发生剧烈氧化还原反应,甚至铝和铜集流体也能以还原剂的方式直接参与反应,产生的热量要显著高于电池储电对应的能量。一般来说,在密闭空间中锂离子电池发生安全事故,其最高温度能达到800℃以上,而一只43.4g重锂离子电池发生爆炸时的爆热相当于5.45gTNT,达到TNT当量的1/8。 而锂离子电池之所以不以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而是以电化学反应的方式将其内部的化学能可控地、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是因为隔膜将正负极有效地物理隔离/电子传导绝缘(以及导离子电解液的存在)。但是,当出现各种内因或外因导致隔膜失效,进而正负极直接接触后,这种内短路会带来电能被瞬间释放,产生大量热并带来高温,瞬间破坏电池内部化学体系稳定,导致负极/电解液、正极/电解液、负极/正极之间,甚至集流体也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瞬时放热升温、造成电解液瞬间气化进而夹杂着负极/正极活性物质粉末喷出电池壳体,带来燃烧甚至爆炸的恶果,这个过程叫做热失控(简称TR)。 滑动查看近年来电动汽车安全事故数量统计(左)与事故场景统计(右) 根据近年来电动汽车事故场景统计,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自燃”,包括静置时(电池无充放电)、行驶时(电池放电)和充电时。少部分是有外部热源、碰撞和控制电路失效时发生的事故。 “自燃”属于自发性热失控,后者统称为各种滥用条件下(热滥用、机械滥用、电滥用)的热失控。尽管两类情景下热失控最终带来的升温、燃烧等机制相似,对其展开研究的难易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滥用条件下的热失控由于激发条件可控,近年来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基本能够定量描述各种滥用条件激发热失控的机制及随后的危害情况。但自发式热失控,由于其诱因复杂不好预测,热失控后的电池又被完全破坏很难复原热失控前的微观状况,成为研究难点。 为什么难以预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 自发式的热失控是目前电动汽车最大的安全焦虑。为什么其难以预防?这都要从电池的制造说起。 如果每一支电池从微观的电极材料颗粒、隔膜到宏观的极片、壳体封装都100.000000000%的完全一致,那用几千个或几十万个这种电池做成的电池组肯定会有更好的安全特性。你可能注意到这里百分之百的表达方式有点不一样,后面有十来个零,这代表着一种理想的预期——电池全尺度的高一致性。 众所周知,电池不一致性的后果就是性能劣化的电池会更快地衰变,有些钝化失活,直接失效;也有部分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内短路进而热失控、燃烧、爆炸。 那这种危害最大的自发式内短路为啥就不能预测呢? 原因主要一是这个衰变到内短路过程十分缓慢且外界电压信号不明显,二是出事的电池都直接在几分钟内直接进入破坏式的热失控,电池全毁,证据无法回溯,也使得此领域研究进展缓慢。 真正精确模拟自发式内短路的过程,目前仍是一个难题。另外,电池类似一个黑箱,尽管我们能用一些电化学谱学和原位CT的技术手段从外部监控个别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与内部微观结构变化,但我们无法预测数千万只电池中哪支会在数个月或数年后“猝死”并对其全生命周期的演变进行细致研究。每一支电池刚出厂时都几乎绝无自发性热失控风险,但哪支在半年后或三年后的某个夏夜或冬晨“猝死”并造成大规模燃烧事故?现在很难预测。 电池材料老化、性能衰变的过程和人的衰老有相似之处 这像不像我们人体? 电池原料参数与制造工艺类似我们的基因,电池充放电制度如同我们的饮食习惯,电池使用环境温度变化如同生长环境。随着成长,总有一些人的身体中会产生长期炎症或者更严重的血管病变,进而在短期有可能发展成癌症或造成卒中,这就类似电池内短路及随后的热失控。 如果我们能有能力对地球上每个人24h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那我们就能够尽早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置,减少癌症与卒中风险,但这显然不符实际。同样,我们也难以承担对每一块电池进行最全面的实时监控,现在大致能对数十块电池组成的一个模组装配监控电压和整体温度的装置,而这离研究与预防电池单体自发性热失控的要求显然差距甚远。 能够确定的一点是,提高电池的一致性能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完美的一致不可能做到,单说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的颗粒,其每一个的形状、表面状态、缺陷等特征,只要放到分辨率足够高的设备下都能看出差别。除了原料,电池制备还涉及数十步复杂的工序,想让电池保持一致非常困难。尽管现在动力电池产业投资动辄数亿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加工精度,但锂离子电池众多的原料和复杂的制备工序使得一致性的提升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 电动汽车当然还会继续发展,我国也将继续推广大规模储电技术在能源体系中的应用。根据我国能源结构现状,电动汽车在我国中长期能源战略与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重要地位。相信随着电池技术体系的持续高速发展,未来5-10年,其可靠性与安全性必将显著提升。 但是,完全杜绝锂离子电池的燃烧事故,几乎是不可能的。 通过痕量氢气探测提前预警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示意图 当然,在尊重客观现实的情况下,还有很多提升安全性的工作可以展开。首先是创新的预警技术,比如斯坦福大学近期报道对氢气信号的灵敏捕捉能把预警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时间前推5分钟,这足够电动汽车上的人员逃生的了。另外,电池的自毒化技术也比较有效,其机制是当电池发生热失控的前期,能够释放出一些特殊化学物质使得电池内部钝化“瘫痪”,打断了热失控的链条。 正视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大力发展创新高效的安全性提升技术,持续提升电池制造一致性。总有一天,这类“爆炸”性新闻,将不再在我们生活中出现,我们可以安心地使用电动车。 致谢:感谢清华大学核研院王莉与车辆学院冯旭宁两位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有益讨论。
加密货币交易赚翻了!Robinhood二季度收入翻倍
二季度网红券商Robinhood加密货币交易收入2.33亿美元,占交易总收入一半,是去年同期的46倍以上;62%的加密货币交易收入来自狗狗币。Robinhood警告,若狗狗币的交易活动放缓,可能影响公司业绩。 上市以来首次公布的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散户青睐的互联网券商Robinhood在加密货币交易收入大增的推动下收入猛增,但交易活动的高增长态势可能无法保持。 美东时间18日周三美股盘后,Robinhood公布: 二季度总营业收入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1%,接近该公司预期营收区间5.46亿到5.74亿美元的顶端,分析师预期5.595亿美元。 二季度基于交易的收入4.51亿美元,其中来自加密货币交易的收入2.33亿美元,约占52%,收入是去年同期的46.6倍,去年同期的加密货币交易收入仅有500万美元。 二季度净亏损5.02亿美元,处于该公司预期亏损区间4.87亿到5.37亿美元范围内。 二季度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9000万美元,去年同期6300万美元。 二季度月活用户数2130万,同比增长109%;当季与银行账户挂钩的用户交易账户累计2250万,符合公司预期,同比增长151%,环比增长25%。 二季度托管资产1020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去年同期330亿美元。 Robinhood同时警告,三季度将遭遇一些季节性的逆风因素,届时交易活动恐下滑。 “在截至9月30日的一个季度,预计季节性逆风和全行业交易活动放缓将导致营收增长较前一季度放慢,交易账户较前季度明显减少。” 在加密货币交易方面,Robinhood特别提到二季度贡献加密货币交易收入62%的狗狗币,警告狗狗币的交易活动放缓可能影响业绩。 “若狗狗币的交易需求下降,并且不会被我司平台可交易的其他加密货币的新需求替代,我司的业务、财务环境和运营成绩就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财报公布后,收涨逾6%的Robinhood美股盘后股价震荡下行,先一度跌4.6%,后反弹,微幅上涨,继而迅速转跌,跌幅一度超过9%。
991天多次审理仍未决 孟晚舟引渡案为何一波三折?
(图: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中)。) 作者 | 徐硕 编辑 | 赵泽 核心提示: 1、孟晚舟引渡案延期宣判,法官将于10月21日召开案件管理会议,会上决定案件宣判的日期。 2、孟晚舟被逮捕已经过去两年多时间,历经多次审理,控辩双方经过激烈辩论,仍未等来最终的结果。 温哥华当地时间8月18日早上,孟晚舟加拿大引渡案件继续开庭审理。该案并未当庭给出结果,而是选择了延期宣判,法官将于10月21日召开案件管理会议,会上决定案件宣判的日期。 华为加拿大公司发表声明称,“孟晚舟女士在被捕多年后,被指控的多个欺诈案,没有一个能证明造成实际伤害。” 华为加拿大公司还表示,法官持续以“怀疑”的态度看待美国对孟晚舟的指控,这十分不寻常且不明确。 华为加拿大公司声明 从2018年12月孟晚舟被逮捕,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共计991天。其间历经多次审理,但最终的结果还需要再等待。 逮捕 2018年11月30日,当孟晚舟在香港国际机场登上国泰航空CX838航班时,她并没有意料到,接下来的两年多,她将会遭遇怎样的至暗时刻。 当时,孟晚舟与一位女伴通行,身边并无保镖。美国的FBI探员早已将其穿衣打扮、随行人员状况传递给加拿大皇家骑警及加拿大边境服务局,在此之前美国发出的逮捕令已传递到加拿大司法部。 2018年12月1日下午,孟晚舟的航班抵达温哥华机场,旋即被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以应美方要求为由“逮捕”。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加拿大边境服务局的执法人员对其进行了非法扣押和盘问。 孟晚舟被逮捕画面 事实上,在逮捕令发出后至被捕前,孟晚舟曾去过6个与美国有引渡条款的国家,包括英国、爱尔兰、日本、法国、波兰和比利时。而在后期提交的庭审记录中发现,美国曾告诉加拿大,孟晚舟于温哥华转机期间,需要立即逮捕她。 10天之后,12月11日,加拿大法院作出裁决,批准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的保释申请。 但谁也没想到,“保释”成功并不意味结束,而是短暂喘息后的蓄力,真正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没能终止的“引渡程序” 2019年1月29日,美国司法部正式向加拿大提出引渡孟女士请求,并递交了美国司法部《引渡案件记录》(ROC)。直至此时,孟晚舟和华为才清楚,美国指控的 “金融欺诈”源于2013年孟晚舟和汇丰银行在香港的一家餐厅里做过的一次非正式交流。 ROC显示,汇丰银行提供的PPT是美国起诉孟女士的关键证据。同日,中国外交部回应此事,敦促美国立即撤销对孟晚舟逮捕令及正式引渡要求。 而在正式进入法律程序前,关闭引渡案的最后一个关键节点则是加拿大司法部长签发“授权进行书”(authority to proceed,ATP)。加拿大引渡法规定,司法部长有权利并有义务审视引渡请求,对出于政治、性别、种族、宗教等原因而提出的引渡申请,应予以终止。 但加拿大政府并没有叫停这一案件,孟晚舟引渡案正式拉开了司法程序的序幕。为了让执法部门公开逮捕前后更多的证据,孟晚舟律师决定战略性地对当天参与逮捕行动的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和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执法人员提起民事起诉。 2019年3月1日,孟晚舟向加拿大卑诗省高级法院提出民事诉讼,指控加拿大边境事务局官员在孟晚舟被捕前,以常规边境检查作幌子,对其进行非法搜身、拘禁、询问,以及搜查证据。 这场起诉展示的证据,为后续孟晚舟一方发起的法律阻击战第二分支程序滥用和证人交叉质询环节提供了一部分有利于孟晚舟方的证据。 据外媒报道,在孟晚舟被捕两周后,被问及是否会介入申请人孟晚舟的案件,以便与中国达成更有利的贸易协议时,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表示:如果我认为这样做有利于达成有史以来最大的贸易协议……我当然会在认为有必要时进行干预。 2019年5月,特朗普前高级顾问班农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杀死华为比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要重要10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多个场合诋毁华为和中国政府,试图将案件政治化。 狙击美方不合理引渡请求 2019年9月23日,孟晚舟引渡案再次开庭审理,引渡案进入实质性审理阶段。 在本案中,孟晚舟被美国指控的罪名是金融“欺诈罪”。美国在《案件记录》(ROC)和《补充案件记录》(SROC)中称,“孟在2013年向汇丰银行做了不实陈述,未充分陈述华为与位于伊朗的Skycom技术有限公司之间的关系”,导致汇丰银行向华为和Skycom提供金融服务,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金融和贸易制裁条例,使汇丰银行可能因为违法美国对伊制裁条例而蒙受损失。 2019年11月13日,孟晚舟律师团队向法庭提交了一份申请,认为孟晚舟的引渡程序不满足加拿大《引渡法》中规定的双重犯罪标准,呼吁加拿大政府立即终止对孟晚舟的引渡程序。 孟晚舟律师认为,在决定是否执行美国的引渡请求之前,加拿大司法机构需弄清一个问题,即假设美国所描述的行为属实,那么这种行为在加拿大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可以被诉讼。如果不成立,加拿大就不应该执行美国的引渡请求,应该立即释放孟晚舟。 根据加拿大《引渡法》和美加引渡协议,引渡人涉嫌的罪行需两国都认定为犯罪行为,才符合引渡条件,即“双重犯罪”(dual criminality)。孟晚舟的辩护团队主张,加拿大没有对伊朗实施制裁,美国控告孟晚舟的罪名在加拿大并不构成犯罪,因而不符合引渡的双重犯罪原则。美国则指控,孟晚舟涉嫌金融欺诈,这在美国和加拿大都是违法行为。 孟晚舟 2020年1月20日-23日,孟晚舟引渡案第一阶段聆讯在卑诗省高等法院展开,控辩双方进入实质性的法庭交锋(即双重裁决审理)。孟晚舟全程出庭。此轮聆讯重点是辩论美方针对孟晚舟的引渡要求是否符合“双重犯罪”原则,法官未当庭作出裁定。 这场庭审控辩双方的焦点集中于汇丰银行受到经济损失的风险是否与美国对伊制裁有关。如果汇丰银行根本没有任何经济损失,金融欺诈便无从谈起;如果风险是只依赖于对伊制裁而存在,由于加拿大没有对伊制裁的条款,所以在加拿大的司法环境下,汇丰银行就没有任何损失和风险,欺诈的指控也不能成立。 在对伊制裁问题上,控辩双方达成了一致,法官在判决书中明确承认了一点,“在加拿大经营的金融机构不会因为与在伊朗做生意的公司进行金融交易或提供信贷而面临处罚的风险”,并做出了“如果不考虑美国制裁,ROC和SROC都不能为孟女士被控的虚假陈述为汇丰银行带来经济或声誉风险提供因果依据”的判断。 但在2020年5月27日的宣判中,法官判决该案符合双重犯罪标准,引渡案件继续审理。尽管从结果上看没有立即释放孟晚舟,但法官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孟律师的观点,认为汇丰银行所声称的经济损失和风险是在美国对伊制裁基础上才有可能被“兑现”的。 再次申请终止引渡程序 2020年7月24日,孟晚舟律师再次向加拿大法院申请中止引渡程序,指责特朗普及其政府对引渡案进行政治干预。 孟晚舟律师认为,美国提出的引渡申请过程从“四个分支”构成了程序滥用,第一分支: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加拿大方面的相关言论表明引渡案是被高度政治化的案件;第二分支:在机场被逮捕的过程中,皇家骑警、边境服务局涉及滥用职权,侵犯了孟女士的宪章权利;第三分支:美国提交的证据摘要(ROC和SROC)存在很多虚假陈述和实质性的遗漏,构成严重的误导和滥用程序;第四分支:美国对孟女士的引渡请求违反了习惯国际法。 孟晚舟律师称,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表示,打算干预孟的案件,以便利用案件达到政治目的,时任美国总统的这种不当行为表明,美国利用孟晚舟作为“筹码”,使其沦为政治经济冲突中的一颗棋子,并企图剥夺孟由独立公正的仲裁人决定其自由的权利,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法治以及司法程序的公正性。 2020年8月17日至21日,卑诗省高院就涉孟案信息披露问题举行庭审。孟晚舟律师要求 披露与她被捕有关的机密文件,加拿大拒绝公布与美国就华为高管被捕一事进行交流的电子邮件。 8月底,加拿大联邦法院以国家安全为由做出裁定,否决了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关于发布更多与她的逮捕和审讯有关的机密文件的请求。 2020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卑诗省高院召开听证会继续就程序滥用及证据部分进行辩论。孟晚舟律师团表示,美国在孟晚舟案件上严重误导加方,美国当局“隐瞒了”PPT陈述的信息,加拿大当局存在程序滥用的行为。 加法院拒收孟晚舟方新证据 2021年3月13日至3月26日,加法院拒收孟晚舟方新证据,庭审聚焦程序滥用第二分支辩论。 而第二分支也成为辩方以程序滥用为由,申请终止引渡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同意控辩双方对参与逮捕的CBSA和RCMP工作人员进行交叉质询,以还原孟晚舟被捕前后的事实真相。2020年10月至12月,经过对CBSA和RCMP11名关键证人的交叉质询,还原出孟晚舟被捕过程中加拿大执法机构诸多严重程序滥用问题。 比如未遵循逮捕令进行立即逮捕,而是以入境检查为幌子非法进行3小时的刑事调查,违规将孟晚舟的电子设备密码等信息在CBSA和RCMP间进行传递,并非法传递给FBI。同时,证人之间的证言出现大量矛盾和前后不一等。 除此之外,针对第三分支涉及的美国提交的诸多证据(ROC,SROC和SSROC)存在虚假陈述和实质性遗漏,构成严重的误导和滥用程序等问题。2021年4月12日,孟晚舟律师要求汇丰银行披露文件案在香港审讯。 汇丰、华为及孟晚舟提前在庭外达成协议,法官颁令,孟晚舟一方可向汇丰索阅有关文件,相关文件将用于在加拿大处理美国提出的引渡聆讯申请。应汇丰要求,条件是孟一方必须“尽合理努力”不将机密信息公开。 孟晚舟律师表示,2021年4月从汇丰银行获取的300多页材料中,表明汇丰内部明确知晓华为与Skycom的关系,ROC称孟在华为与Skycom及其母公司Canicula的关系上误导了汇丰。 而300页汇丰文件则清楚证明汇丰高层知晓华为与skycom的关系。在2021年6月29日至30日的庭审中,孟晚舟律师引述了汇丰文件称,从汇丰内部系列邮件及报告来看,一位与ROC中汇丰高层“证人B”几乎同级别(头衔同为Managing Director)且负责风险评估的高管“汇丰员工7号”,从来都清楚华为与Skycom的关系。 这位高管在路透社报道出炉后,还确认过与华为继续合作的风险可控,并签发了4份风险评估报告,推荐汇丰继续与华为保持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汇丰做出该决定并非ROC指控的“依据孟的PPT来评估“,因为这份PPT并没有被提交给汇丰银行风险评估委员会。 最终的审判 2021年8月11日至8月21日,孟晚舟引渡案进入了最后阶段的“拘押待审”(committal)庭审环节,而这是引渡案必须的环节。该阶段实质上是为了审理美方证据的充分性,如果法官认为证据不充分,则需终止引渡。 诚然,孟晚舟的律师认为以“欺诈”为罪名的引渡案,很少会在“拘押待审”阶段遇到是否“可诉”的问题,在类似的惯常案例中均可看到欺骗行为、经济损失的基本证据等。 但孟晚舟引渡案则不同,孟晚舟律师将继续主张,该案没有欺骗行为,也没有造成(任何人的)任何损失,甚至没有一个合理的风险因果论述(risk theory),因而孟晚舟的PPT陈述与美方称汇丰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没有因果关系。孟晚舟案应不满足“引渡测试”中的“欺诈罪”构成要件,因而引渡不应成立。 延期宣判的结果,让孟晚舟引渡案再次进入等待阶段。
Galaxy手机用户现可在Samsung Pay中存储出示新冠疫苗接种证明
三星正在使用户证明已经接种疫苗变得更加容易,所有这些都通过Galaxy智能手机完成。这家科技巨头已经与医疗保健非营利组织Commons Project合作,在Samsung Pay中以数字方式安全存储免疫状态,让用户在进入需要出示COVID-19疫苗注射证明的酒吧或餐馆时,能够顺利进入。 从Google Play商店下载免费的CommonHealth应用程序后,通过该软件的认证过程,一旦该软件安全地验证了你的疫苗接种状态,你就可以在CommonHealth应用中下载你的COVID-19免疫记录,并将其添加到Samsung Pay中。一旦下载了智能健康卡,就可以在餐馆、酒吧、机场或其他需要疫苗接种证明的地方出示,也可以通过二维码安全地分享。 到本周末,所有支持Samsung Pay的Galaxy智能手机都可以使用这项功能。这包括自2015年Galaxy S6以来的几乎所有Galaxy S设备,自2015年的Note 5以来的Note系列,所有的三星折叠智能手机和其Galaxy A系列,包括A32 5G和A50。三星支付也可以在某些三星智能手表上使用。 美国大部分地区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在春末夏初重新开放,但是高度传染性的Delta变种感染数量激增,现在导致一些组织和政府改变了预防感染的计划。像苹果和Google这样的科技巨头已经推迟了返回办公室的时间,而且许多公司现在要求其员工接种疫苗。许多地方再次要求在室内戴口罩,一些城市,包括纽约和旧金山,要求居民和游客在进入餐馆、酒吧、健身房和其他企业时出示疫苗接种证明。 发给美国人的COVID-19疫苗接种卡很轻巧,适合放在钱包里。对一些人来说,携带卡片的照片或通过手机进行其他验证是最合理的。这就是三星公司新推产品的意义所在。将记录存储在Samsung Pay中,应该能让用户快速查阅他们的疫苗接种记录。三星在2015年推出了三星支付,即其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的移动支付服务。其目的是让用户通过在商店的收银台附近挥动他们的Galaxy设备来支付物品,而不是刷信用卡。从那时起,Samsung Pay就为用户提供了添加会员卡的能力,在进行某些消费时获得现金返还,并享受促销活动。去年,三星甚至与SoFi和万事达卡合作推出了自己的借记卡。 Commons项目及其CommonHealth和CommonPass应用程序是人们在移动设备上存储疫苗接种证明的一种经过验证的安全方式。其他提供同样服务的应用程序包括Clear和纽约的Excelsior Pass。iPhone用户将不得不等到今年秋天iOS15系统发布后,才能在苹果的健康应用中轻松存储他们的疫苗接种信息。在此期间,有一些变通方法可以在iPhone上轻松获取疫苗接种记录,比如安装GoGetDoc的YaxYes等应用,然后让你在苹果钱包中保存记录。
投入千亿研发的“广告公司”?百度的估值逻辑该变了
2021年8月12日(北京时间),百度发布了2021年Q2未经审计财报。2021年H1百度总营收594.8亿、同比增长22.4%;上半年经营利润62.5亿、同比增长94.9%。 高盛、花旗、摩根大通等30多家投行对百度三季度营收预期在306亿~335亿之间。 由于中概股集体走低及华尔街对中国广告业收益的担忧,百度股价持续低迷,最新市值略高于500亿美元。截止2021年6月30,百度净资产达363亿美元,其中现金、短期投资合计279亿美元! 百度至今仍被当做“广告公司”,估值逻辑与分众传媒没有本质区别。投入上千亿并且已经开始商业化的智能云、自动驾驶完全没有体现在估值当中。 这套逻辑越来越不符合百度的发展进程。 营收多元化、广告收入降至七成以下 2021年Q2,百度营收创纪录地达到314亿,同比增长20.4%。 受疫情影响,2020年基数较低。若与2019年Q2相比,2020年Q2营收增长19.4%,年均9.3%。 百度营收包括“线上营销”及“其它收入”,前者为广告收入,来自“百度本部”及爱奇艺,后者包括爱奇艺会员费、百度云等。 在线营销是百度起家的业务,到2014年广告收入占比仍高达98.9%;2017年跌破90%、2018年降至80%、2019年逼近70%。对于年营收超过千亿的巨头,百度收入多元化进程相当迅猛。 2021年Q2,线上营销收入为208亿,同比增长17.6%,但占总营收的比重从2020年Q2的67.9%降至66.4%。 继2020年Q1之后,Q2“其它收入”再度突破百亿、达105亿、同比增长26%,爱奇艺会员业务仍占很大比重。截至2021年6月30日,爱奇艺付费用户(独立用户)达1.05亿。 单从营收结构来看,百度不应当按类似广告公司的逻辑估值。预测一下广告收入、估一下净利润,再给个PE,做个乘法……这样测算百度市值有些粗率。 爱奇艺权重下降 爱奇艺对百度的影响一言难尽:一方面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带来可观的营收;另一方面“超级烧钱”,在现行估值逻辑下,对百度估值尤为不利。 百度营收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广告收入占比降低,也表现为爱奇艺权重的下降。 广告收入 不论绝对金额还是占比,爱奇艺广告收入对百度的贡献越来越低。 2019年Q1,爱奇艺带来21亿广告收入,占百度此类收入的12%;其余三个季度,爱奇艺广告收入保持在高位,但占比却缓慢下滑。 2020年Q1,疫情对爱奇艺冲击相对较小。虽然爱奇艺广告收入降至15亿,但占比却提高到10.8%。 爱奇艺广告收入占比低于10%将成为常态。 会员服务 爱奇艺会费收入在百度“其它”收入中仍然举足轻重,但重要性也大不如前。 2016年、2017年、2018年,爱奇艺会费收入分别为37.6亿、65.4亿、106.2亿,分别占百度“其它”收入的62.4%、56.1%和52.1%。 2019年开始,虽然爱奇艺会费保持增长但占在百度“其它”收入中的占比显著下降。2021年Q2,爱奇艺会费入达40亿,占百度其它收入的38%。 百度标榜工程师文化,投入重资研发硬核科技,但在旁观者眼中不论线上营销还是会员服务,都具有媒体属性,本质上是注意力经济。 因此,百度始终没有被当做一家科技公司估值。爱奇艺做得再好也无助于改变人们对百度的“刻板印象”。 赚来的钱去哪儿了? 1)毛利润回升的关键 随着营收多元化,“不那么赚钱的业务”占比逐渐增加,百度整体毛利润率显著下滑,2015年终于跌破60%。 近年百度毛利润率低谷出现在每年Q1。2019年Q1为38.5%,2020年Q1更跌至34.9%(与疫情有一定关系)。2021年Q1,毛利润率回升到46.7%;Q2毛利润率为49.3%与2020年Q2持平。 毛利润率止跌回升的关键是爱奇艺压缩了内容成本。 2019年Q1,爱奇艺内容成本达53亿、占到百度营收的22%。2021年Q1,爱奇艺内容成本降至51亿,占百度营收的16%,相差6个百分点。 百度毛利润率上升9个百分点,有6个点是爱奇艺压降内容成本换来的。 2)学会“过紧日子” 用蓝色折线代表毛利润(率),彩色堆叠柱代表费用(率)。 2020年Q3,毛利润为154亿,市场、研发费用合计93亿。换成百分数,Q3毛利润率55%,市场、研发费用率合计33%;经营利润率22%。 2021年Q2,毛利润为155亿,市场、研发费用合计120亿。换成百分数,毛利润率49%,市场、研发费用率合计38%;经营利润率降至11%(较2020年Q2下降3个百分点),原因是毛利润率降低、研发费用率上升。 尽管经营利润率有波动,但毛利润率接近50%,也足以令众多公司难以企及,只要费用可控,盈利前景不须担忧。 3)研发投入过千亿 百度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增强——2013年研发投入41亿、占营收的12.9%;2015年研发费用突破100亿、占营收的15.3%;2020年研发费用接近200亿、占营收的18.2%;2021年Q2研发费用达63亿(超过2013全年)、占营收的比例达到惊人的20%。 2012年~2015年,百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40亿,相当于这4年营收的13.9%;到2020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1003亿(自2012年起),占期间营收的15.6%;2021年H1,又投入114亿。 截至2021年6月末,百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117亿、占过往9.5年累计营收的15.9%、累计经营利润的97.2%! 如果象A股公司惯常的那样,把大部分研发投入资本化,百度账面无形资产可增加数百亿,损益表、资产负债表都会好看得多。比如2020年,研发投入113.8亿,如果将其中60亿资本化,财年净利润将从190亿提高到250亿。 百度股价是“含权”的,包含千亿研发形成的价值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而且不需要“摊销”或计提减值。 过往十年,百度把上千亿投入“不能马上见到效益”的研发,这是“turn money into knowledge”,终于迎来“turn knowledge into money”的时代。 未来驱动百度增长的引擎有三个:移动生态、智能云和自动驾驶。下面重点讨论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前景。 百度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 自动驾驶必将深刻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百度的愿景是成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8月18号召开的“百度世界大会”上,自动驾驶是焦点中的焦点,没人提“大搜”、“信息流”。会上发布了自动驾驶出行平台“萝卜快跑”,还有“小度智能巨屏电视”等四款硬件产品。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落地探索,百度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了起来。 百度为Apollo规划了三个商业化路径:共享无人车、ASD(Apollo自动驾驶)、造车。 共享无人车(RoboTaxi) 百度已先后在长沙、沧州、北京、广州等四个城市推出共享无人车服务。每辆车都配备了安全员,职责是在极特殊情况下接管车辆。 根据百度此前在美国加州的测试数据,平均每行驶1.8万英里安全员才会接管一次,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名列第一。 下一步,安全员可以放到“云端”,每位安全员可以远程监控十几辆、几十辆车(已在首钢园区落地)。最终,人类安全员将彻底被人工智能替代。 2025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超过8600亿、2030年超过2万亿。自动驾驶可以使服务成本大幅降低,RoboTaxi的商业化前景一片光明。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SD ADAS是ASD的“降维版”(L2以上),为量产车提供“乐高式”解决方案,""智驾、智舱、智图、智云""四大系列产品任君采撷。 目前,百度CarLife(支持苹果、安卓双系统)在中高档新车的渗透率约为50%,不出几年将成会为新车标配。 预计2030年中国乘用车ADAS渗透率将达37%,意味着装备上千万台汽车,假设每辆车最低花费5万元,ADAS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 目前,ASD套件成本高达几十万,随着装车数量的增加,类似摄像机、平衡车的价格“跳水”可能重演。 乐观估计,2030年中国乘用车ASD渗透率将超过300万台。按每套15万元计算,ASD市场规模也将达到5000亿。 造车 2021年3月,百度、吉利合资成立集度,意在加速L4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进而向更多用户推广百度自动驾驶技术。 据悉集度第一款车的工程预研将于8月结束,9月正式进入量产研发阶段,自动驾驶测试很快会与Apollo联合启动。 集度立flag称:首款量产概念车将于2022年4月北京车展亮相,2022年底前开始预订,并在2023年之前开启交付。 集度是百度共享无人车的主力候选车型,还有不久前与北汽联合发布的Apollo moon(三年内在北京投放1000辆)。 百度千亿研发投入中,有数百亿用于自动驾驶,与“PPT造车”不可同日而语。 百度估值新逻辑 尽管投入1000多亿搞研发,百度还是按广告公司被估值。投资者关注的还是流量生态和变现能力。基于对百度在线营销业绩的预测,结合市场环境,给予或高或低的PE。 比如说APP用户稳定增长可以获得“加分”,担忧教育、医美、游戏因受严厉监管减少广告投放则要“降低评级”……与分众传媒有多大区别? 百度业务涵盖网络广告、网络视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对于这样的多元化公司采用SOTP(Sum Of The Parts)更为合理。早在2015年7月,虎嗅《百度值多少钱?》一文就提出了这个思路。 2021年3月,中金采用SOTP法给百度估值1400亿美元。其中百度广告414亿美元、智能云243亿美元、智能驾驶539亿美元…… 尽管具体数值有待商榷,但中金的思路是正确的,起码可以避免“爱奇艺估值悖论”——百度(NASDAQ:BIDU)、爱奇艺(NASDAQ:IQ)最新市值分别为524亿和73亿美元。过往12个月爱奇艺净亏损8.2亿美元,放进市盈率15倍的百度,对应估值为负120亿美元。爱奇艺虽然亏损,但估值怎么也不会是负数,拼多多一年亏损72亿,股价腰斩再腰斩,市值还1000多亿美元呢! 百度市值才500多亿美元,爱奇艺估值“一进一出”差100多亿美元,误差太大了。优酷对阿里市值的影响与之类似,只不过阿里体量大、影响不显著而已。 阿里云岁入600亿还没盈利,百度智能云肯定也是亏损的;智能驾驶还在研发、测试阶段,赚钱还早着呢。百度的这些业务的估值难道都是负数? 2018年10月,虎嗅《王传福和比亚迪笼子里的五只独角兽》一文运用SOTP得出结论:比亚迪在A股的市值不到200亿美元,有超过50%的折让。今天比亚迪市值超过1200亿美元,只有用SOPT法才能解释这个估值。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62.8万亿位
  π是一个无理数,意味着小数点后可以有无穷位。图片来源:美国趣味科学网站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7日报道,瑞士研究人员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历时108天,将著名数学常数圆周率π计算到小数点后62.8万亿位,创下该常数迄今最精确值记录。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π这个名字源于希腊字母表中的第16个字母,自18世纪初以来,数学家一直用它来表示常数。π的前10位数字为3.141592653,但该常数被称为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意味着它不能表示为普通分数,小数位数无限。   8月5日,来自瑞士格劳宾登应用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借助数据分析、可视化和模拟能力中心(DAViS)的一台计算机,将π的最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后62.8万亿位,创下新纪录。该校计算机科学首席研究员托马斯·凯勒表示:“创下圆周率精确数值新纪录只是我们准备高性能计算机基础设施应用于研发领域的‘副产品’。”   尽管知道更多圆周率数字对数学来说并不特别重要,但长期以来,高精度计算π值一直被用作测试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基准。2019年,谷歌云计算系统将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31万亿位。2020年,一个名为北阿拉巴马慈善计算的非营利组织的创始人蒂莫西·穆利肯使用个人电脑,将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50万亿位,耗时303天。   此次DAViS团队不仅打破了穆利肯的记录,而且耗时约为其三分之一(他们使用相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凯勒解释称,由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技术和性能的提高,DAViS团队使用的超级计算机的性能超过了前者。   凯勒说:“计算到小数点后62.8万亿位需要大约316TB的内存。据我们所知,目前还买不到这样的设备,如果能买到的话,也会极其昂贵,因此,我们使用硬盘来增强RAM的性能和容量。”   凯勒说:“我们并不打算继续计算圆周率,我相信,不久之后,会有人打破我们创下的这一纪录。”研究人员计划使用同款计算机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深度学习和RNA分析。(刘霞)
平安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 28.5% 能源业、汽融等不良率有所上升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8月19日,平安银行(00001.SZ)公布了2021年半年报。2021 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 846.80 亿元,同比增长 8.1%;实现净利润 175.83 亿元,同比增长 28.5%。 2021 年上半年,平安银行持续贯彻落实新三年战略,推动公司、零售业务转型,重塑资产负债经营,将负债成本优化提升至全行战略高度。具体通过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深化客户经营,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低成本存款;对公加大交易银行资源投入,提升客户一体化服务能力,增加结算活期存款;零售持续做大 AUM,带动活期存款沉淀增长。 上半年,该行净息差 2.83%,较去年同期下降 4 个基点;负债平均成本率 2.22%,较去年同期下降 20 个基点,其中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 2.05%,较去年同期下降30 个基点。平安银行表示,因市场利率变化,以及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影响,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时,该行重塑资产负债经营,有效降低负债成本,净息差小幅收窄。 非息收入方面, 2021 年上半年,该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 253.19 亿元,同比增长 11.3%,主要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信用卡业务、对公结算业务及理财业务等带来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非利息净收入占比 29.90%,同比上升 0.86 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方面,上半年该行不良贷款率为 1.08%,较上年末下降 0.10 个百分点;关注贷款、逾期 60 天以上贷款及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的占比分别为 0.96%、0.91%和 0.79%,较上年末分别下降 0.15、0.17 和 0.09 个百分点;逾期 60 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及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 0.85 和 0.73,较上年末分别下降 0.07 和 0.02;拨备覆盖率、逾期 60 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及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 259.53%、306.11%和 355.67%,较上年末分别上升58.13、86.33 和 86.93 个百分点。 个人贷款不良率 1.13%,较上年末持平,较去年疫情高点(6 月末)下降 0.43 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 2.05%,较上年末下降 0.11 个百分点;“新一贷”贷款不良率 1.03%,较上年末下降 0.10 个百分点;汽车金融贷款不良率为 1.03%,较上年末上升0.33 个百分点。平安银行指出,汽车金融贷款受产品结构变化等影响,不良率有所上升,主要原因是汽车金融贷款受产品结构调整和疫情的共同影响,2020 年的新户质量出现一定波动,但已及时收紧贷前准入政策,2020 年下半年发放的贷款新户品质已逐步好转。2020 年下半年汽车金融贷款发放在账龄 6 个月时的逾期 30 天以上贷款余额占比为 0.27%,较 2020 年上半年发放的同口径表现优化 0.17 个百分点。 对公不良率主要受宏观经济增速趋缓及个别对公客户新增不良影响,该行农牧业和渔业、能源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房地产业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其中能源业不良率上升幅度较大,上升了5.48个百分点;农牧业和渔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以及房地产业分别增加了2.53个百分点、0.81个百分点和0.36个百分点。 2021 年 6 月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8.49%、10.58%及 12.58%,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下降 0.20 个百分点。对于原因,平安银行表示,一方面持续加大重点经济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另一方面,为提前做好长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充分准备,该行继续保持较大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及不良资产核销处置力度,使得该行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较大,进一步导致核心一级资本减少(根据监管规定,超出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10%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从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
南京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 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下滑1.47个百分点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8月18日晚间,南京银行发布2021年半年报。根据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南京银行总资产为1.66万亿元,同比增长9.68%;总负债为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94%。 经营业绩方面,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收202.37亿元,同比增长14.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4.54亿元,同比增长17.07%。 其中,二季度单季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00.40亿元,同比增加23.35亿元,增幅 30.30%;二季度单季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3.55亿元,同比增加8.84亿元,增幅25.47%。 资产质量方面,报告期内,该行不良贷款率0.91%,与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394.84%,较年初增长3.0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1年6月末,南京银行资本充足率呈下滑态势。具体来看,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3.28%,较上年末下降1.47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2%,较上年末下降0.27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78%,较上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 对此,南京银行表示,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21年1月28日赎回二级资本债券100亿元所致。 同一日(8月18日),南京银行还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九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决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私人银行部的议案。 南京银行表示,为全面深化零售金融板块改革,完善全量零售客户分层服务管理体系,强化对高端客户的经营,实现细分客群深耕经营,进一步促进零售金融板块的协同合作,公司设立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私人银行部。 根据半年报显示,在2020年南京银行启动了新一轮大零售战略改革,大零售转型进入2.0,其以财富管理业务为核心支撑,推进“大零售”业务的综合化升级,寻求新的增长引擎。 并且在今年上半年,南京银行以“全金融资产管理”为发展主线,继续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全力加快大零售战略转型。 财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私钻客户规模达到33455户,较年初新增3191户,增幅10.54%,私钻客户月日均 AUM(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达到1697.58亿元,较年初增长201.89亿元,增幅13.50%。 南京银行表示,要立足“比大银行更专注、比小银行更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做精客群,做强专业。推进私人银行业务2.0改革,在持续加强私行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支专业专注的支行私行顾问队伍,稳步打造私行业务的支行主战场。 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南京银行与该行理财子公司南银理财合作,发行了第一只FOF类私募理财产品,第一只量化私募理财产品,累计销售私募理财产品64亿元;同时,引入业内一线管理人,丰富产品种类,灵活设计产品结构,累计代理销售私募证券投资类产品104亿元。 截止8月19日收盘,南京银行收于9.01元/股,跌幅为4.76%,总市值约901.6亿元。
阿里破发、美团股价腰斩,港股市场怎么了?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沁 港股市场没能留住昨日的回弹之势。 8月19日,港股市场一片惨淡,恒生指数大跌550.68点,跌幅超2%;恒生科技指数持续震荡下跌,跌幅逼近3%。同时,新经济板块波动明显,美团股价腰斩、快手跌幅超7%、阿里巴巴跌破发行价。昨日回弹的金融、能源、半导体等板块也未能幸免,股价纷纷跳水,零售业、医疗保健板块跌幅超前。 机构人士表示,近期港股板块轮动速度加快,市场风格方面向周期、能源板块倾斜;建议投资者加大关注在高通胀压力下表现较好并具有价格转嫁能力的医药公司和食品饮料公司,符合政策引导方向的体育用品、基建和工业互联网板块,以及中长期景气向好的光伏、半导体、新能源车等新能源和先进制造板块,同时也应警惕部分行业的监管风险。 震荡下跌 8月19日,恒生指数报收25316.33点,下跌2.13%;恒生科技指数报收6044.03点,下跌2.93%。事实上,周一(8月16日)以来,港股三大指数处于震荡下跌状态,尽管18日有所回升,不过恒生指数继17日跌破26000点后始终未能回归,而恒生科技指数也从16日的6400多点跌至6000点。 而根据Wind香港二级行业指数,零售业、医疗保健、食品饮料、能源、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等指数跌幅明显,其中零售业下跌超5%,医疗保健下跌超4%。 个股方面,美团、快手、联想、阿里巴巴跌幅超前。具体来看,美团收盘价202.600港元,下跌7.15%;快手收盘价65.750港元,下跌7.07%;联想收盘价7.840港元,下跌5.88%;阿里巴巴收盘价162.100港元,下跌5.54%。 有机构人士表示,其近日比较关注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征求意见稿。 8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就《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 (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流量劫持、干扰、恶意不兼容等行为,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 8月18日,商务部发布《直播电子商务平台管理与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直播营销平台、直播主体、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角色在直播电子商务中的管理和服务要求。 市场的未来 8月19日,南向资金净流入-39.32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流入-43.23亿港元,深市港股通流入3.91亿港元。本周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138.58亿港元,近三个月净流入-442.22亿港元,一改年初大举流入的情形。 对此,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表示,这更多的是暂时性的、战术性的撤退,而不是长期的趋势。最近的净流出板块并不像年初一波调整时那样集中于互联网和消费板块,而是相对分散在例如媒体娱乐、零售业和科技硬件等板块,净流入的板块主要以上游原材料、地产建筑及防御板块为主。 此外,公募基金占南向资金比例依然在不断提升中,价值投资、理性投资、机构专业投资的理念在恐慌情绪释放后依然有望选择继续配置优质成长龙头。 对于未来港股市场的走势,恒生科技ETF基金经理冉凌浩认为,2020年港股表现明显不如美股及A股,但港股前期的滞胀正是为将来的补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未来也将会有多重动能驱动港股上涨。长期来看,港股市场走势完全由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决定;未来两年,港股上市公司盈利有望快速上行,有力支撑港股走势。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配置港股市场?庞溟表示,在互联网板块中,预计电子商务平台、社区团购平台、网约车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等网络平台将面临较大的监管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对房地产中介平台和软件服务行业而言监管风险相对可控。此外,教育板块、互联网文娱及内容板块、消费行业中的烟草和盲盒板块等领域,有可能面临与未成年人保护和成瘾性行业管制有关的其他监管风险。 同时,近期港股板块轮动速度加快,市场风格方面向周期、能源板块倾斜。建议投资者加大关注在高通胀压力下表现较好并具有价格转嫁能力的医药公司和食品饮料公司,符合政策引导方向的体育用品、基建和工业互联网板块,以及中长期景气向好的光伏、半导体、新能源车等新能源和先进制造板块。 这更多的是暂时性的、战术性的撤退,而不是长期的趋势。
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筹立:注册资本111.5亿 多家银行理财子参与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实习记者 刘睿  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筹备有了新进展。 8月1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关于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保险”)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发起机构浮出水面。 据信息披露公告,国民养老保险注册地为北京市西城区,注册资本111.5亿元。业务范围包括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保障为目的的人民币、外币资金、团体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个人养老保及年金业务、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团体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个人长期健康保险业务等。 国民养老发起公司共17家,主要以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主,具体出资上,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国信资本有限公司各投资10亿元,分别持股8.97%;中邮理财投资6.5亿元,持股5.83%;信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民银金投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熙诚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各投资5亿元,持股4.48%;华夏理财、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持股2.69%;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金浦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持股1.79%。 自2004年12月首家养老保险公司成立以来,目前我国共有9家养老保险公司,分别为人保养老、国寿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平安养老、新华养老、大家养老和最近获批并开业的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公司。除恒安标准养老外,其他几家养老保险公司均为保险集团或公司旗下子公司。不难发现,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则主要以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主。 养老保险公司核心业务按大类可分为信托型资产管理业务和契约型商业保险业务,信托型资产管理业务主要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养老金产品、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及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发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开展第三方机构专户资金管理)等;契约型商业保险业务主要包括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养老年金保险等。 目前,并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开通了契约型商业保险业务,但上述几家养老保险公司大部分已经开展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养老金产品和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等业务,部分养老公司还开展了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 今年2月26日,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养老保险第三层次制度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面对养老保险体系第三层次的规划,养老保险公司或许也将迎来新的经营思路。 人保财险原副总裁、精算师协会副会长王和曾对记者表示,从人社部推出养老保险“第三层次制度模式”的初衷看,解决“统账结合”遗留的“空账”问题,“做实”个人账户,无疑是诉求之一,但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强化“个人账户”意识与管理,全面整合和管理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健全和完善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更好地配置公共资源,特别是税优政策,既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率,又能够更好地调动公民自我积累的积极性,最终做大全社会的养老资金积累,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忧解难”,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未雨绸缪”,“谋篇布局”。 王和表示,面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保险业应当如何观察、思考与理解,特别是养老保险“第三层次制度模式”的推出,特别是这一“信号”背后传达出怎样的信息。从表面看,“三层次”好像是将传统的“三支柱”放倒,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向的改变,但可以肯定确定的是:“事情”绝没那么简单,因为,“放倒”的,或许还包括传统商业养老保险的思维、产品和模式。
金蝶国际上半年营收增长超三成 徐少春称国内大型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出现国产替代化趋势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华清 8月19日,金蝶国际(0268.HK)召开了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电话会。金蝶国际截至2021年6月31日止6个月之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金蝶国际实现收入达人民币18.72亿元,同比增长35%,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当期亏损达人民币2.48亿元,比去年同期亏损额扩大了0.24亿元人民币。 从业务分部的情况看,亏损来自于云服务业务,2021年上半年,金蝶国际云服务的经营亏损达到人民币4.33亿元。 虽然2021年上半年未能实现盈利,但向云服务转型的金蝶国际,云收入增长迅速。金蝶国际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云服务收入达人民币12.38亿元,同比增长约55.1%,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66.1%,云订阅服务年经常性收入(ARR)约为人民币12.7亿元,同比增长71.5%。 金蝶国际目前很看重云订阅模式,2021年3月,金蝶国际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徐少春曾称“未来三年用云订阅模式打造一个全新的金蝶”。 “公司的目标是2021-2023年ARR达到50%增长,上半年开了个好头。”金蝶首席财务官、副总裁林波在金蝶国际2021年中期业绩电话会上称。 金蝶国际面对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均提供云服务产品。在大型企业市场,今年5月,金蝶云·苍穹的SaaS应用独立为新品牌金蝶云·星瀚,截止目前,星瀚可提供财务云、税务云、人力云、协同云、项目云、供应链云、采购云、营销云及制造云等超过200个SaaS应用。 金蝶国际介绍,今年上半年,苍穹及星瀚样板客户实现里程碑式突破,上线了华为全球人力资源项目、云南中烟基于金蝶云·苍穹构建的一体化ERP,海信集团也基于金蝶云·苍穹构建业务中台,上线了多个金蝶云·星瀚模块。2021年上半年,苍穹和星瀚共新签客户142家,新签客户包括中国华能集团、沙钢集团、哈药同泰、恒丰纸业等行业头部企业。 在中型企业市场,2021年上半年,金蝶云·星空客户续费率达87.1%,累计客户超2.28 万家。在小微企业市场,2021年上半年,金蝶国际小微企业市场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2.3%。 金蝶国际在大企业市场取得的突破,让徐少春感到意义非凡,他在业绩电话会上称:“在大企业市场上,华为、云南中烟、国家电投等大型企业的金蝶云·苍穹、星瀚项目实施、上线成功。我们有信心在三年之内,成为大企业市场的第一品牌。” “金蝶要夺回的不止是市场份额,而是中国企业对中国软件的信心。”徐少春称,“中国大型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出现国产化替代的趋势。” 不可否认的是,自2014年转型云服务以来,金蝶国际在企业云服务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成为唯一跻身Gartner 2020年应用平台软件前五的中国企业级SaaS厂商、唯一入选Gartner云ERP全球市场指南(Market Guide)的中国企业级SaaS厂商、唯一获IDC 2020年度SaaS客户满意度奖的中国厂商,获ERP SaaS客户满意度排名第一。但在徐少春口中,已经来到“云转型深水区”的金蝶国际,面临着一个现实性问题,就是云服务业务何时才能实现扭亏为盈? 对此,金蝶国际方面回应经济观察网称,自2020年以来,金蝶坚定地执行订阅模式云转型战略,主动停售部分ERP软件许可产品,这使得短期内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承受了一定的压力,公司目前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对云业务的投入,特别是对面向大型企业市场的金蝶云·苍穹和金蝶云·星空的研发投入,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增长35.7%,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增长74%。 金蝶国际进一步介绍,目前,金蝶国际云业务的亏损也主要来自苍穹和星瀚,面向中型企业市场的金蝶云·星空已经在2019年实现盈亏平衡,2021年上半年星空的利润率也有所改善,符合云业务的投入产出模式。 “随着国产化替代和数字化转型的风起云涌,我们看好大企业市场机会,尤其是金蝶产品处于领跑地位。转亏为盈时间点现在不方便提供,因为市场机会出现了,尤其是高端企业市场,过去很难对国产厂商开放。公司近期还是要主动加大投入,在几年内走完海外友商二三十年走完的路,包括产品开发、生态伙伴培育等。”金蝶国际方面如是回复经济观察网。
股价创出新高之际,深圳燃气遭新希望集团抛出第三轮减持计划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近期在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后出炉减持规划的公司不在少数;而伴随而来的,则是相关公司股价的大幅杀跌行情。 8月18日晚间,深圳燃气(601139.SZ)发布公告称,股东新希望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南方希望计划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2%的股份。而此前该公司股价因受收购江苏斯威克的利好消息刺激走出大涨行情,并于8月16日创下了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11.60元/每股(复权后)。 深圳燃气表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新希望集团和南方希望合计持有公司1.94235236亿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6.75%。其中:新希望集团持有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的股份2024.3655万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0.70%;南方希望持有深圳燃气1.73991581亿股(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的股数1.71217398亿股,集中竞价交易取得的股数277.4183万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6.05%。 这并不是新希望集团第一次要减持深圳燃气股份。公开资料显示,新希望集团在深圳燃气上市之初持有其1100万股,期间经历了2012年6月份的“10转增5”和2018年的6月份的“10转增3”分红后,其持股数相应变为2145万股。 2019年11月20日,深圳燃气发布了新希望集团计划在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6月10日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145万股的公告;而最终结果却是“未实施任何减持”,新希望集团的第一次减持计划无疾而终。 在第一次减持计划结束不到两个月之后,新希望集团的第二次减持公告随即于2020年8月6日发布。按照计划,新希望集团在2020年8月27日至2021年2月26日减持深圳燃气股份不超过2145万股;但后来的结果却是,在上述期间仅减持了120.6345万股。 所以,此次已经是新希望集团的第三次减持深圳燃气计划。本次新希望集团拟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合计不超过2024.3655万股,即当前该公司持有的深圳燃气股数。 在前两次减持计划均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的背景下,为何又匆匆推出第三次减持计划?究竟是新希望集团很缺钱,还是深圳燃气的前景令人担忧?而按照计划,此次新希望集团是不是可以清仓式减持呢? 对此,深圳燃气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由于新希望集团并不是控股股东,所以无从了解他们接二连三抛出减持计划的动机,“我们也无法插手其中”;至于本次减持,新希望集团给出的理由是“内部管理层决策”,由于新希望集团现时持有2024.3655万股,所以原则上他们可以在减持期间清仓减持。 而南方希望的减持规模则更大。作为新希望集团的一致行动人,南方希望本次拟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合计不超过3729.0945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30%。综合而言,本次新希望集团和南方希望总的最大减持数为5753.46万股,以深圳燃气8月18日10.98元的收盘价计算,其减持规模最高可达6.32亿元市值。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仅仅只有新希望系在减持深圳燃气,北上资金近期亦在大规模减持。统计数据显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在8月6日持有深圳燃气股份达到近年来最大的7847.79万股后,便开始逢高进行减持;截至8月18日,其持股数已经降至5146.22万,短短8个交易日便减持了2701.57万股,力度不可谓不强。 在减持利空消息发布之际,深圳燃气于8月19日早上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了其“目前正在开展管道燃气掺氢、加氢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等前期研究工作”的消息,并强调“氢能是公司“十四五”规划综合能源板块的发展方向之一”。 氢能赛道是近期市场的焦点所在,但深圳燃气适时出炉的涉氢利好显然不敌减持利空,8月19日该股低开低走,午盘以10.15元收报,大跌7.56%。 实际上,近期在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后出炉减持规划的公司不在少数;而伴随而来的,则是相关公司股价的大幅杀跌行情。 东岳硅材(300821.SZ)8月18日以20%涨停板刷新上市新高后,当晚便发布了减持公告。公告显示,持有1.1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9.75%))的股东淄博晓希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计划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3600万股。而受此利空打压,东岳硅材8月19日早盘低开低走, 截至午盘大跌6.78%。 而稍早前的7月21日晚间,股价迭创新高的片仔癀(600436.SH)发布了大股东减持的公告。公告称,因自身资金需求,片仔癀控股股东九龙江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公告披露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片仔癀股份不超过603.32万股。若以7月21日收盘价489.76元计算,九龙江集团减持总市值的最大规模约为29.55亿元。 而正是这则利空,使得片仔癀于7月22日出现跌停,其后更是一路杀跌,截至8月18日以375.43元报收,近一个月跌幅高达23%,总市值损失超600亿元。
“美国政客应当停止对世卫组织的破坏”
人民日报华盛顿8月18日电“美国政客企图通过推销没有事实根据的病毒起源说,制造恐惧和焦虑情绪。这与科学毫无关联。”美国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肯尼思·哈蒙德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客故意忽视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和成绩,炒作新冠病毒溯源问题,目的是掩盖自身在抗疫问题上的“灾难性失败”。 数据显示,目前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3700万例,死亡病例62万多例,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在哈蒙德看来,美国担心失去对国际事务的霸权,不顾一切抹黑中国,企图借疫情延缓或阻碍中国进一步发展。 哈蒙德表示,对于美国以及全球各地的人们来说,更好的方式是借鉴中国经验,一起努力,共同应对疫情。“中国抗击疫情的方法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的典范。其他国家应从中国抗疫实践中吸取有益经验”。 哈蒙德认为,中国迅速成功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并与国际社会分享信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动用一切可用资源抗击疫情,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哈蒙德说,在当前变异毒株频现、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为人们提供健康保护是在守护生命健康权这一基本人权,而不应成为少数大公司牟取巨额利润的理由。努力消除疫苗出口壁垒,富裕国家应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医疗支持和疫苗帮助。 “疫情防控需要遵循科学客观原则。美国政客应当停止对世卫组织的破坏。全球公共卫生政策与实践不应被情报机构操弄。”哈蒙德表示,推销阴谋论、妖魔化中国,不符合美国人民和全球人民的共同利益。“我们应该走的道路是合作与协调,分享最佳实践和科学知识,为所有人公共健康服务。”(本报记者 李志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9日   第 17 版) 责编:刘素素、庄鹏泽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