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市值日涨超1000亿元,中国电信A股上市
作者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20日报道,今天,中国通讯巨头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以发行价人民币每股4.53元在A股上市。 最新报告显示,若中国电信全额行使本次A股发行的超额配售选择权,中国电信将发行11,955,555,267股股票,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净额达到537.27亿元。 今日中国电信的股价涨势喜人,开盘时股价为每股4.79元,最高时达到每股6.52元。随后中国电信的股价有所回落,截至今日收盘时间,中国电信的A股最新股价为每股6.11元,较开盘价的涨幅为34.88%。目前,中国电信的总市值达到5580亿元。 ▲截至今日收盘时,中国电信股价示意图 根据中国电信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华为、哔哩哔哩、国网英大等多家公司都成为了中国电信的战略投资者,认领了中国电信一定份额的股数。 ▲中国电信战略配售结果(来源:上交所官网) 中国电信成立于2002年9月10日。2002年11月14日,中国电信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代号为“CHA”。2002年11月15日,中国电信在香港H股上市,代号为“00728.HK”。由于受到拜登新政影响,2021年1月,中国电信从美国存托股份退市,并于今年3月正式宣布启动A股上市流程,其股份代号为“601728.SH”。迄今为止,中国电信成功实现了“A+H”两地上市。 根据中国电信8月10日发布的最新港股中期报告显示,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规模达到3.62亿户,净增用户数连续三年行业领先,其中5G套餐用户达到1.31亿户,渗透率达到36.2%,位居行业第一。 ▲中国电信香港H股中期业绩公告(来源:上交所官网) 不仅如此,中国电信的天翼云在全球运营商公有云IaaS排名中位列第一。中国电信还成为了全球第一大NB-IoT服务提供商,其连接的客户端数量超9000万。同时,中国电信也是国内最大的IDC服务提供商。 中国电信主营业务为涉及移动通信服务,固网及智慧家庭服务以及产业数字化等,其主要产品有天翼云业务、集约运营IPTV业务、物联网业务和智慧家庭业务等。 ▲中国电信主营业务示意图(来源:中国电信招股书) 在营收方面,中国电信总营收呈现上升趋势,其2020年总营收为3899亿元。 本次IPO,中国电信将募资金将分别用于5G产业互联网建设项目、云网融合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和科技创新研发项目项目上。 ▲中国电信募资方向与使用安排(来源:中国电信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显示,中国电信的股权结构较为集中,控股股东为电信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其占有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主要股东分别为中国电信集团和广东广晟。其中,广东广晟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为广东省人民政府。 ▲中国电信股权结构图(来源:中国电信招股书) 一、三年营收达万亿元,中国电信主营以服务收入为主 从整体营收来看,中国电信的近三年的总营收略有波动,但净利润在保持每年逐步增长的趋势。 中国电信2018-2020年各期营收分别为3899.39亿元、3722亿元、3749.29亿元,三年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 净利润方面,中国电信净利润逐年小幅增长,在2018年-2020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5.62亿元、207.20亿元、210.89亿元。 ▲中国电信2018年-2020年营收及净利润变化 据最新一版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一季度,中国电信的营业收入为1063.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68%;净利润为65.0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48%。 中国电信的主营产品有服务收入、移动通信服务、固网及智慧家庭服务、产业数字化、其他以及出售商品收入,主要面向个人(To C)、家庭(To H)和政企(To B/G)。 2020年,中国电信服务收入合计为3737.98亿元,同比增长4.5%,连续多年高于电信行业平均增幅。 ▲中国电信2018年-2020年各主营业务营收占比 具体到客户,中国电信2018年-2020年前五大客户一直为电信集团、腾讯、阿里巴巴、中国移动、百度。中国电信前五名客户中,电信集团为中国电信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70.89%。 ▲中国电信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来源:中国电信招股书) 报告期内,中国电信的前五名供应商主要是电信集团、华为、中兴、中国铁塔、爱立信。其中,电信集团一直是中国电信最主要的供应商。华为以及爱立信连续三年为中国电信提供无线设备等服务。 ▲中国电信报告期内前五大供应商(来源:中国电信招股书) 二、通信行业竞争加剧,5G渗透率位行业第一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传统行业边界被逐渐淡化,跨行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中国电信的产品种类较为丰富,其既需要在电信运营商上面对美国AT&T、日本NTT等国际巨头的竞争,也需要在云计算服务商上面对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国内企业的竞争。 ▲通信行业竞争状况(来源:中国电信招股书)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2019年中国IDC市场规模达1563亿元人民币,中国电信IDC服务收入排名国内第一。 不仅如此,根据IDC咨询的统计,公司在全球运营商公有云IaaS行业中收入规模排名第一,在全国公有云IaaS+PaaS收入规模排名第四。另外,中国电信的5G用户数量还达到了8650万户,5G渗透率位居行业第一。 而在毛利率方面,中国电信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0.24%、30.43%和30.20%,其整体毛利率略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中国电信与行业其他厂商毛利率对比(来源:中国电信招股书) 但相比国内其他的通信公司相比,中国电信的宽带用户净增规模低于中国移动。此外尽管中国电信的天翼云在运营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和阿里云等云计算服务商相比,在收入规模上存在一定差距。 三、万人参与产品研发,中国电信建立开放实验室矩阵 2018年-2020年,中国电信研发投入分别为27.78亿元、41.96亿元和47.36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0.74%、1.13%和1.21%。 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电信研发人员共有11967人,占员工总数的4.26%。 在这样的研发投入下,中国电信共拥有境内发明专利3066项、境外专利13项。 中国电信通过打造移动互联网系统与应用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艾特实验室以及与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行业级实验室、量子通信实验室等,构成了开放实验室矩阵。 ▲中国电信成立5G联合开放实验室 不仅如此,中国电信在云计算、云网融合、网络安全以及AI智慧交通等领域,与清华大学等高校、鹏城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华为公司等产业链合作伙伴展开技术合作。 自2018年以来,中国电信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6项,其中牵头项目7项,参与项目19项。 在疫情期间,中国电信还通过5G技术、云网融合、AI等方面的优势,完成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5G网络和云平台建设,建成“云监工”视频直播平台,并搭建5G远程会诊平台,协助疫情防控。 结语:中国电信成为A股第五大IPO 此次,中国电信的最高募资金净额可达到538亿元,超越此前中芯国际的532.3亿元募资金额。同时,中国电信也将成为A股史上募资额第五大IPO。 受美国政策影响,中国电信于2021年1月在纽约所摘牌,历时7个月时间后,中国电信重新在A股上市。中国电信的迅速回归,也说明国内市场和政策对中国电信持有看好的态度。 同时,具有相同遭遇的中国移动也在加快自身重回A股的脚步,A股即将聚齐中国通讯业的三大巨头。
三千就能买到的拍照手机 不输高端旗舰
在国产手机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性能已经不再是大家的唯一需求,拍照反而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过,在各大手机品牌竞逐高端市场的当下,影像作为技术护城河,其地位也愈发凸显。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高端旗舰都在发力影像领域,对于用户来说,好处就是拍照好的旗舰一抓一大把,但坏处也明显,就是价格普遍不低。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价格适中,但拍照又不算差的手机呢?这自然还是有的,本期就为大家分享几款拍照还不错的性价比机型,售价3K上下,喜欢拍照的千万别错过了。 1、realme GT大师探索版 realme GT大师探索版可以说是当下正火的一款机型,火起来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产品本身的产品力确实不错。从配置上来看,该机搭载了骁龙870处理器,这枚芯片的性能大家都还是比较熟悉的,属于那种既有高性能又有合理功耗的处理器,在消费者中颇受认可。除了这些外,该机还采用了曲面屏设计,曲面弧度不算大,不容易误触,颜值也很高。其他配置方面还包括了4500mAh电池+65W闪充,加上轻薄机身设计,配置还是十分均衡的。 当然,影像才是realme GT大师探索版最大的亮点。它采用了5000万像素索尼IMX766传感器,而该枚传感器也曾用于OPPO Find X3 Pro和一加9 Pro这两款手机,后面两者都是妥妥的影像旗舰,可见realme GT大师探索版在拍照上绝对是不差的。 目前这款手机价格还是很亲民的,京东8GB+128GB仅有2899元,还支持白条6期免息,绝对值得入手。 2、一加 9R 一加在上半年共发布了一加 9 Pro、一加 9和一加 9R多款机型,其中前两者在影像方面完全达到了旗舰标准,其中一加 9 Pro更是可以视为当下最顶级的拍照旗舰之一。相比之下,一加 9R似乎要低调一些,很多人将其视为一款性能旗舰,但事实上,一加 9R的拍照一样很强大。 一加 9R一共配备了四颗摄像头,其主摄采用4800万像素镜头,支持OIS+EIS、超广角采用1600万像素镜头,另外还配备了500万像素微距镜头与200万像素黑白镜头。从配置来看,都是当下最主流的影像配置,而且规格不低,尤其还支持双防抖,这让它无论是拍夜景还是视频都是信手拈来。 总得来说,一加 9R的拍照实力不错,在同档位中也属于第一梯队。目前,一加 9R 8GB+128GB售价仅2799元,同样支持至高6期免息,感兴趣的不要错过了。 3、红米K40 Pro 红米K40 Pro同样是一款性能配置十分均衡的产品,因此除了不错的性能外,在拍照上也是可圈可点,至少在同价位段确实有着突出的地方。 红米K40 Pro搭载了后置三摄,分别是6400万像素超清主摄,1/1.7英寸感光元件,支持4合1,实现1.6μm大像素,并具有f/1.89光圈。此外,还有500万长焦微距和800万超广角,较为全面的镜头配置可以让其更容易去应对不同的使用场景。该机8GB+256GB版本目前仅售2999元,性价比还是可以的。
曾经十分喜欢的小米MIX系列 如今却让我心灰意冷
不得不说,来到了2021年的下半年,新品手机发布会真是一场接着一场,近期先是小米MIX4,紧接着就是荣耀Magic 3和三星两款折叠屏手机的发布,17号iQOO 8系列正式与广大消费者见面。纵观现在手机市场当中的产品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手机屏幕都在向着大屏化和更高的屏占比这两个方向进行进化。那么在高屏占比和大屏这两个方向进行进化的时候,你会发现屏占比是非常好操作的,在一个尺寸大小不变的手机结构下,让屏幕四周的边框变得足够的小你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屏占比。更高的屏占比也可以最直接的为你带来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屏幕使用体验。如果要说起超高屏占比的代表之作小米MIX,那我觉得可以好好聊聊这个系列的产品。 记忆犹新的初代小米MIX 我相信小米MIX系列第一款手机在刚刚发布的时候我相信这款产品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高达91%的屏占比,能给人很强的一股视觉冲击力。我还记得在在2016年10月25日第一代小米MIX发布,那天下午我正好有课,但是我已经忘了是什么课了,我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悄咪咪的看完了整场发布会,发布会一结束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搞一部MIX,哪怕要加价我也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买到一款小米MIX,我要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要知道在这场小米MIX发布会之前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面,我刚刚买了一台小米5S Plus,但是为了小米MIX,我把这台在我手里不到二十天的手机当天就在海鲜市场出手了,虽然还是亏了299元,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因为我离我的MIX更近了。 在第一批抢购的时候,虽然我认为我单身二十多年的手速是有一定概率抢过脚本的,但是我还是轻敌了,官网第一批我并没有抢到,后来我不甘心,在海鲜市场加价购买了一台皇帝版的小米MIX。经过我不屑的努力,我终于是成为了第一批的MIX用户,当我第一次看见手机的时候,我真的被这部手机惊艳了,全面屏的设计、超窄边框、圆角独特比例的全面屏、全陶瓷机身、悬臂梁式压电陶瓷声学系统等等,这些技术在那时候看这款手机显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科幻。自从那场发布会以后,手机开始走上了全面屏时代,边框可以停航母的手机也真正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消失了。而且必须要知道的是,那会可还是iPhone 7的年代,市面上大部分手机的边框都处在一个无法忍受的地步,这个时候我拿出我的MIX,那就是全场最靓的仔。 第一代的小米MIX在小米公司自己口中,那就是“新一代概念手机”,那往大了说这款概念手机确实是引领了未来几年手机的发展大方向,甚至第一代产品还被很多博物馆作为藏品所收藏。至今我仍然记得在我刚刚拆开包装,点亮小米MIX第一代的时候那种惊艳的感觉。 在我看来小米MIX系列所承载的职责就是对未来没有量产的技术的探索,给每一位米粉带来各种各样的十分炫酷的黑科技,让MIX系列成为每一位米粉心中最酷的产品序列。至于走量或者堆配置这些是小米数字旗舰应该完成的使命。 我的第一代MIX 一切都有了新的变化 从第一代MIX的产品定位来看,MIX就是对于黑科技的无限探索,但是到了小米MIX 2似乎开始趋于理性,开始舍弃了一些“体验并不友好”的黑科技。 还记得我在使用第一代小米MIX每次打电话的时候,由于第一代产品为了保证超高屏占比,因此采用了悬臂梁式压电陶瓷声学系统,来充当手机的听筒,这个技术听起来确实科技感十足,但是用起来却是槽点满满。每当我在打电话的时候,我都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以至于需要把音量开到最大才能听清,这也就导致了,我自己听不见但是周围的人却听得一清二楚。这点不友好的用户体验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足够的酷啊,可以和别人炫耀啊。但是到了小米MIX 2上面,为了妥协手机使用听筒时的通话效果,将一代的悬臂梁式压电陶瓷声学系统换成了微缝听筒。在我看来从MIX 2开始这个系列开始趋于理性,放弃了对于黑科技一味的追寻。 到了小米MIX 2S,则是继续沿用了小米MIX 二代的外观设计,也并没有加入什么新的前沿科技,只是换装了当时最新的骁龙845的CPU和加入了更符合时代趋势的多摄系统,我想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小米MIX 2S开始追求彩色陶瓷机身了。到了MIX 2S似乎这个系列不再是小米口中的概念手机了,而是更加趋于理性,更加的顺应市场潮流,没有了那些炫技操作的产品。而到了小米MIX 3则更是毫无新意,就连芯片还是那颗熟悉的骁龙845,后置相机模组都是熟悉的1200万+1200万变焦双摄,连cmos都是大差不差,只是增加了超级夜景拍摄,960 帧慢动作摄影等这些不痛不痒的新功能。那可能唯一让我提起兴趣的就是小米MIX 3 故宫特别版,这部手机应该是当时为数不多所搭载的10GB运行内存的手机。 小米MIX 3 故宫特别版 从惊喜到失望 从第一代MIX到之后三代产品这确实是一个从惊喜到失望的全过程。小米MIX 第一代产品之后的三款产品市场表现似乎都不容乐观,无法达到MIX一代那么惊艳的水准。但是在2019年9月我又找到了那种十分惊喜又十分震撼的感觉,我又在一堂不知道是什么的课上看完了小米MIX Alpha的整场发布会,看完以后就一个感觉:好厉害,但好贵。不得不承认小米MIX Alpha确实给到了我MIX一代的那种看完想买的冲动和惊艳,全球为数不多的环绕屏手机,整个手机几乎没有边框,只有后面那一点点的背板,并且在当时一亿像素的手机也是个稀有物种,唯一就是这个19999元的售价,实属劝退。而且这款产品并没有大规模量产,普通用户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小米MIX Alpha只存在于一些旗舰店的橱窗里面,就比如首都机场T3的小米之家。 首都机场T3小米之家橱窗里面的小米MIX Alpha 再到了2021年的3月份小米首款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OLD问世,这款手机采用采用内折+外屏的搭配方案,售价9999元起。看到这里,我感觉我熟悉的那个小米MIX序列似乎又回来了,又开始对于黑科技有了向往,开始不考虑价格只为了做出用户心中的高端概念手机。那真的是这样吗? 2021年8月10日星期二晚上我的心再次凉透了。两年之后小米MIX数字系列终于再次上新(伤心),在10号晚间发布会之前,我对小米MIX 4系列充满了期待,希望曾经那个MIX系列能回来,能继续成为我心中的最酷的手机。但是现实却是在发布会当天早上我就已经看见了有关于最新产品MIX 4的所有产品信息,看完之后觉得小米MIX 4毫无新意。但我不相信,我还是要等到晚上的发布会,于是晚上的发布会过后我觉得我心已凉透,我需要105度的蒸馏水来拯救我。 虽说CUP全面屏是干掉了手机上面的那个挖孔,并且屏下摄像头所在区域显示效果也十分完美。虽说有独特的设计工艺和算法加持,但是这个自拍效果和原来的诺基亚真是没啥区别。而且全系没有2K+120Hz的高刷屏。外观设计也是没有过多改变,陶瓷机身加上千篇一律的金属中框,在这之外没有任何的创新。而且由于种种限制,小米 MIX4采用的是HMX 1亿像素主摄,与两年前的小米CC9 Pro使用的cmos是相同的,一个21年的旗舰机用的主摄cmos和几年前的一款中端机是一样的,你受得了吗?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我觉得应该会有很多人认为我在黑小米,但是不是,我只是以一个曾经多年米粉的身份在吐槽,只是认为现在的小米不在是我原来认识的那个小米了。作为曾经的MIX 第一代用户我很怀念当年那款手机所带给我的惊艳,但是近年来的MIX带给我过多的是失望,甚至可以说是心灰意冷。虽说打造出引领时代改变的创新的创新是很难的,但是我仍然希望小米可以成为每一位米粉心中最酷的公司。
蔚来“饭圈”失控
如果当初没有蔚来车主买车、砸广告真金白银的支持,蔚来可能撑不到合肥市政府送救命钱的时候。 但蔚来创始人李斌可能很难想到,现在,车主又一次把蔚来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期发生的蔚来ES8车祸致死案,原本公众的关注点都在自动驾驶的问题上,但因为8月18日传出500车主联合签名力挺蔚来,舆论的风口转移到了蔚来车主身上。 有蔚来车主表示:“(联合签名事件)给我们普通车主带来困扰了,经常有人问,蔚来车主是不是和传销组织一样,真**后悔死了,买这个车脸都丢光了。” 用户向来被视为蔚来的护城河,但是“人”恰恰是最难以控制的因素,尤其是在蔚来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六位数的当下。 载舟覆舟,都是车主。此时的李斌,不知作何感想? 01、万名用户抵制联合声明 8月18日,网上出现了一则“蔚来车主对NP/NOP系统认知的联合声明”,由蔚来车主林蔚律师牵头,500位车主署名,声明宣称蔚来汽车对于NOP的宣传,未对用户们构成误导。 联合声明一出,便在各大社交平台引起激烈讨论,许多网友觉得这群蔚来车主被严重洗脑,称这群蔚来车主是“禁蔚军”“蔚孝子”,还有网友表示,“从此以后,蔚来在我眼里就是智商鉴定车”。 不过,反应最激烈的,是蔚来车主内部。 截至发稿,蔚来App中的#反对车主联合声明#话题,已经有超过一万人参与。 一位车主表示,“有些车主真的越来越过分了,之前是不能说蔚来的任何问题,现在居然还要代表我发声明,我不会给身边任何人推荐蔚来。” 也有车主提到,“在这样的时间点,发布这样一份声明,到底是何居心?尊重逝者吗?尊重法律吗?” 市界在蔚来App中查到,本次联合声明的发起人林蔚,是ES8创始版车主,同时还是蔚来首届和第二届用户信托理事。 许多人质疑,林蔚这样的身份,是不是和蔚来有何种利益绑定? 据贝壳财经报道,8月19日,林蔚称,用户信托是一个志愿者组织,做公益慈善,用户选举出来的志愿者,没有酬劳,就是社工,一年一换人。 但据未来汽车日报报道,林蔚是李斌的学弟,与蔚来渊源颇深。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市界,500人联名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签的是什么,只是出于对发起人的信任参与了接龙签名。原本发起人是要求接龙中要按照“真实姓名+车型”来写,但是在迅速发酵中,很多人连写谁的名字都没搞明白,在接龙中写上了别人的名字。 受访者供图 他还提到,许多人只是出于对转发人的信任参与进来,出发点也是为蔚来好,但是没有预料到最后是这样的结果。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的联名声明,这件事恐怕还不会发酵至此。 一位深圳蔚来车主对市界表示,我买车当工具,不想参与这些事情,(关于车祸)我只相信最后警察给的结论。 另一位车主表示,这是网络暴力,抹黑蔚来也抹黑其他的蔚来车主。 事实上,这不是蔚来第一次因为“用户”问题登上头条了。 今年年初,防疫期间,超100名蔚来车主在飞机上开派对的照片传遍网络,被广泛声讨不遵守防疫规定。 而在4月份的上海车展期间,蔚来一位用户志愿者与观众发生争执的视频,再度引发网友吐槽。据网友发布的视频,一名身穿蔚来T恤的男子,正对一名坐在蔚来车内操控中控屏幕的男子进行谩骂:“想看买回家看去”“爱滚不滚,臭毛病”。 据被辱骂的男子称,当时他在蔚来展台看车,坐上了一辆ES6点了一会中控,一名穿蔚来T恤的人突然过来跟他说:“这都是好几年的东西了,没什么可看的了。你要是在自己的圈子没有看到,那证明你的圈子有问题了。” 对此,男子称,“太生气了,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再看一次算我输!” 针对蔚来的夸声、骂声不断,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特斯拉,“特黑”和“特吹”的故事,从来没有中断过。 尽管小鹏、理想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比亚迪、吉利,都在打造自己的车主文化,蔚来无疑是最出挑的一个。 02、蔚来用户运营在做什么 今年3月,李斌在接受晚点采访时提到,“蔚来最惨的时候,公司财务部门、供应链团队,还有我和秦力洪(蔚来汽车总裁),每天晚上10点都排现金计划、将近一万人的公司,按万元为单位去排。我们要确保三件事情,第一,车不断供,交不出车现金流就断了,一切都完蛋了;第二,不能不发工资;还有,要保证给供应商结款。” 因为蔚来用户的支持,2019年四季度蔚来交付了8000 多台车,带来30多亿元现金。 “当时少卖1000台我们都完蛋了,因为现金流绷到了极致。如果少交一点车,我们真的就发不出工资了,还可能会断供。”李斌说。 李斌 在今年年初成都的NIO Day上,李斌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曾透露,蔚来老车主推荐购车产生的订单,在蔚来的销量中占比超过60%。 蔚来为用户做了什么,能让用户能够如此力挺蔚来,这恐怕是每个友商都想弄清楚的问题。 最直观的一点,是蔚来的服务好,或者通俗点,是蔚来舍得花钱。 最广为人知的是,2017年,蔚来举办首届NIO Day活动,包下整个五棵松体育馆,还请来了当红乐队Imagine Dragons。这次活动最亮点的是,蔚来包飞机、高铁、五星级酒店,请用户过来看发布会,可以说是“实力宠粉”,整体花销据称超8000万元。 在蔚来App社群中,李斌会经常空降社群给用户发红包,也会在App中与用户留言互动。 还有一些更具体的事情。 一位承德车主告诉市界,承德没有换电站也没有超级充电站,蔚来给他赠送了一个月四次的免费充电权益。每次他在国家电网充电以后,把付费界面发在服务群里,就会有蔚来的工作人员帮他结账。 另外,据车主透露,如果车辆维修超过24小时,蔚来会给车主提供代步车。在燃油车时代,被4S店“欺负”惯了的车主们,受到这样的关爱,显然很难不动容。 更深层次的是,依靠用户积分和蔚来值(官方介绍,积分是用于消费兑换的,而蔚来值是贡献值,不可用于消费,对应着丰富的权益),蔚来已经在用户中打造出一个小型社会。 一位汽车业内人士告诉市界,蔚来的周边产品,包括水杯、笔记本、雨伞等,很多产品的供应商都是蔚来的高端用户。 多位车主向市界提到,蔚来值越高,在蔚来这个用户大家庭中的说话权就越大,可以决定社区重大事件的走向。 蔚来的用户圈层中,最核心的是EP Club,可以理解为是蔚来的顶级车主俱乐部。 想要加入其中,要么就“壕”无人性地购入一台EP9(蔚来的电动超跑,售价148万美元,约人民币1000万元),要么就要通过推荐买车、社区互动积攒蔚来值。 蔚来官方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21年度EP Club新进会员108人,在会员总数中占比超6成。人均推荐购车25辆,推荐购车最多的达95辆,用户几乎成了金牌销售。 按照蔚来官方的介绍,EP Club俱乐部成员可享受到EP9驾驶体验、FE(电动方程式赛车)观赛、海外游学、大咖分享等权益。 蔚来跑车EP9 也就是说,买车、积攒积分,成为了一个进场做生意、置换资源的门票。 许多车企都在眼红蔚来的模式。但是眼下,这个用户型企业,也开始面对自身的困境。 一方面是,随着用户数量越来越大,如何保证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是,用户之间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那作为大家长一样的李斌,此时又该如何应对? 03、蔚来车主文化的另一面 面对这一次车主内讧,据新浪科技报道,一位熟悉李斌的知情人士说,李斌也感到很无奈。一边是一心维护蔚来的车主,另外一边则是更广泛的蔚来车主群体。处理不好,很可能带来反噬。 类似的难题不是第一次出现。 今年7月,2000余名蔚来用户组成维权社区群“蔚你折腰”,投诉蔚来座椅舒适性差、存在设计缺陷。 蔚来CEO李斌很快在App内向车主们表示,成立了座椅体验改进工作的专门小组,针对车主反馈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方案。 随后,蔚来在合肥举行了座椅舒适体验个性化方案沟通会,座椅调整内容包括:靠背角度调整、软硬度以及材料调整等。值得注意的是,蔚来提供的座椅调整方案并不是免费的,根据不同车型,调整不同配件,收费从200元到3000元不等。 一部分车主表示,不能接受该方案,称蔚来座椅本身设计有问题,应该免费进行升级。但另一部分车主则表示,蔚来已经拿出了可接受的方案,不要过于苛求。 App内有车主调侃道,蔚来已经把用户养刁了,要是承认座椅有问题,岂不是还要给腰伤的用户承担医疗费用。 据虎嗅报道,有老车主要求蔚来汽车给自己的车加钱选装激光雷达,这样的要求显然从技术上很难满足,但是已经把用户阈值拉满的蔚来,又很难拒绝这样的请求。 在用户基数还比较小的时候,有车主提出,蔚来车主现在的状态,其实是特斯拉车主早期的阶段,一方面车价尚属于豪车级别,另一方面新能源车的车主依然是个小众新兴的群体,“大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有调性”,所以车主群体比较团结,更容易聚在一起,彼此容易有信赖感。 但蔚来究竟不是劳斯莱斯、宾利这样的品牌,规模化是不可抵挡的趋势。用户规模越大,就更容易产生不同的声音,也就更容易产生矛盾。此次的车主内讧,可谓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蔚来车主的多次出格举措,已经让蔚来不止一次背上了“智商税”的标签。如何维护好用户这条护城河,对于北大社会学出身的李斌来说,恐怕是比自动驾驶更大的难题。 (作者丨余聪 编辑丨胡刘继)
一边被监管调查 一边秀技术肌肉 特斯拉自动驾驶下的是什么棋?
图源IC 拥有了AI 能力和超强算力,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在争议中迈上新台阶吗? 文 | 郭宇 王静仪 编辑 | 赵成 每年的某一天以特定的主题秀肌肉,是特斯拉(NASDAQ:TSLA)的惯例。 在去年秀了电池技术之后,特斯拉今年的主题是AI。当地时间8月19日晚间,特斯拉AI日(Tesla AI Day)发布了超级计算机Dojo、自研AI训练芯片D1、自动驾驶纯视觉方案的最新进展,以及特斯拉机器人。 总的来说,特斯拉AI日的内容主要围绕自动驾驶展开。 此次特斯拉发布的自动驾驶纯视觉方案中提到,车辆配备的八颗摄像头将同时处理目标检测、交通标志识别、车道预测等等任务,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以实时对车道、环境4D建模。超级计算机Dojo和自研AI芯片D1,则会为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服务。 不过在AI日的前几天,特斯拉刚刚遭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安全调查。当地时间8月16日,NHTSA表示,在发生一系列涉及紧急车辆撞车事故后,已经对特斯拉公司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展开正式安全调查,调查涵盖美国约76.5万辆特斯拉汽车。 去年,特斯拉在电池日上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导致特斯拉股价下跌超6%,蒸发2000亿市值。今年,特斯拉在AI日还未到来之前遭到调查,股价一度重挫逾7%。 资本市场对本次AI日的反响不算强烈。特斯拉股价在前一交易日收跌2.3%,8月20日盘前交易股价小有回升,微涨0.54%。 AI日上讲了什么新技术? 此次AI日上,特斯拉在争议中继续优化了纯视觉的自动驾驶技术方案。 一是被称为HydraNets的结构,这主要是为了优化摄像头通过神经网络处理图像的能力。特斯拉纯视觉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是,采用车身自身的8个摄像头提供原始图像,再进行计算机视觉运算。 特斯拉AI高级总监Andrej Karpathy表示,特斯拉过去的FSD系统不够完善,单个摄像头的监测没有问题,但矢量空间不够。加上为了解决过去几年在使用自动驾驶套件时遇到的问题,特斯拉重新设计了神经网络学习,并利用多头路线、相机校准、缓存等来简化任务。要实现这样的能力来处理图像,必须运行至少50个神经网络,因此HydraNets结构诞生。 简单来说,HydraNets结构的优点是主干共享,FSD系统的推理和训练速度得到提升。 需要提到的是,特斯拉并没有配备高精地图,它的纯视觉技术方案能够让车辆实时感知、探测路况,从而绘制仿真地图。 在自动驾驶的技术路径上,一直有纯视觉派和雷达派的纷争。 今年5月,特斯拉宣布北美市场的Model 3和Model Y车辆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中,将放弃使用雷达传感器,采用纯视觉感知系统。这不同于其他公司采用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结合的方案。 特斯拉认为,纯视觉方案的干扰信号更少,系统收集到的数据更“干净”,有利于神经网络学习。而且,新款车型将搭载8个摄像头,探测范围能全面覆盖车身周围,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不会因失去雷达而缩水。 但特斯拉的解释不足以让人信服。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教授Raj Rajkumar表示,目前自动驾驶业界的共识之一,就是人们应该利用好不同种类的探测器、并将它们提供的信息进行汇总、融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员Steven Shladover认为,移除毫米波雷达会让极端天气条件下的行驶变成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特斯拉在AI日上发布的自研AI训练芯片D1,自研AI超级计算机Dojo ExaPod,或许能回应上述的质疑。 自动驾驶系统性能的提升,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马斯克曾公开表示,除非一家公司具有很强的 AI 能力以及超强算力,否则很难解决自动驾驶难题。 超级计算机Dojo ExaPod集成了120个训练模块,内置了3000个D1芯片,超过100万个训练节点,算力达到1.1EFLOP(EFLOPS: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用特斯拉方面的话来形容,“这就是全球最快的AI训练计算机”。特斯拉预计下一代产品还将带来10倍以上的提升。 Dojo ExaPod中内置的D1芯片,是特斯拉自研的,也是Dojo ExaPod的核心。D1芯片采用7纳米制造工艺,单片FP32达到算力22.6TOPs,BF16算力362TOPs。特斯拉对于D1芯片的定位为AI学习,称呼它为“Pure Learning Machine”。此外,多块D1芯片结合可以形成训练模块,进行大规模计算。 马斯克表示,由于开发系统成本太高,不太可能开源自研AI芯片,但对将人工智能技术授权给其他汽车制造商持开放态度。 毫无疑问,自研芯片D1和超级计算机Dojo ExaPod将为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的提升带来重要助力。根据马斯克的计划,Dojo项目明年会投入运营。 特斯拉每年的主题日都会有一个“小彩蛋”,即“One more thing”,今年带来的是一款特斯拉机器人——Tesla Bot。 这款人形外观机器人身高5英尺8英寸,约为172cm;重量125磅,约为56.7kg;承载能力为45磅,约为20kg。搭载了特斯拉的各项软硬件系统。为了实现平衡性和敏捷性,四肢使用了40个机电推杆。 “特斯拉远不只是一个电动汽车公司(Tesla is much more than an electric-car company)”马斯克如是说。马斯克没有透露Tesla Bot可以满足哪些具体的工作,但表示这款机器人会把人从危险的、重复的,无聊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并计划在明年推出这款机器人的原型机。 备受争议的自动驾驶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先行者,特斯拉的动向一直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而它的立命之本自动辅助驾驶技术也在众多目光中迎接着一次次赞美和质疑。 当地时间8月16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在发生一系列涉及紧急车辆撞车事故后,已经对特斯拉公司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展开正式安全调查,调查涵盖美国约76.5万辆特斯拉汽车,几乎涵盖了特斯拉在美国销售的自2014年以来推出的所有款式车辆,包括Models Y、X、S和3等。 图源:IC 来自中国的监管压力也在加强。在特斯拉AI日的这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而几天前的8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 这并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遭遇自动驾驶相关的审查。 据外媒报道,今年5月,美国加州机动车管理局认为特斯拉将其自动驾驶系统FSD(Full Self-Driving)命名为“完全自动驾驶”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并决定就此展开审查。 特斯拉在此前的监管调查中平安过关。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在2020年曾开展调查,未发现特斯拉车型存在安全问题,246桩意外加速事故均由踏板使用不当造成,“没有证据表明,油门踏板总成,电动机控制系统或制动系统,存在任何导致了上述事件的故障。” “没有证据表明,设计因素会增加踏板误用的可能性。” 2017年1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结束了对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功能为期7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发现Autopilot的设计或性能存在任何缺陷,也没有发现系统未按设计运行的任何事故。 特斯拉最新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安全报告显示,在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参与的驾驶活动中,平均每674万公里行驶里程报告一起交通事故。而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78万公里行驶里程即发生一起碰撞事故——674万公里对78万公里,这就是马斯克口中的自动辅助驾驶事故率只有1/10。 在经历外部审查的同时,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也在发生转变。 特斯拉在转向纯视觉技术方案前,也曾是雷达的拥趸。马斯克曾在2016年表示,毫米波雷达能够准确判断出物体与车辆间的距离,且不惧雨雪、雾霾。他相信,有了毫米波雷达,车辆的感知系统就能更早、更准确地识别周围的车辆、行人或障碍物,给系统留出将车辆刹停的时间和距离。 对于毫米波雷达的重视,来自当年5月一位特斯拉Modle S车主启用Autopilot功能期间发生的车祸。由于感知系统没有识别到前方一辆白色的半挂车,自动紧急制动功能(AEB)并没有发挥作用,最终导致冲进了半挂车车底,车主当场死亡。 事故发生后,特斯拉的主流车型上便都搭载了毫米波雷达,加强对物体与车辆间距的探测能力。但后续涉及自动驾驶的相关事故,依旧发生着。 有外媒报道指出,多起事故中特斯拉车辆都是直接撞向了静止的半挂车、警车、消防车等外界车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人车关系实验室负责人龚在研告诉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没有识别到静止的车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也是目前L2级别辅助驾驶汽车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这种加上了毫米波雷达都不能保证车辆运行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放弃雷达专攻纯视觉方案的特斯拉无可避免地遭到质疑。 但纯视觉的技术方案并非无据可循。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人车关系实验室王小斌告诉财经汽车(ID:caijingqiche),如果特斯拉真的能做到汽车的摄像头与人类的感知判断相同且算法足够强大,理论上靠视觉方案就能实现全无人驾驶。 “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机器真的能完全像人类一样去观察和思考吗?现在的难点是:如果只依赖摄像头能不能达到人眼的效能,获取的信息是否足够支撑判断。”王小斌表示。 争议与销量共存。截至2021年7月,特斯拉全球保有量超过100万辆。 在拥有这么多行车数据之后,AI和强算力加持的特斯拉,朝自动驾驶之路迈近的每一步都更加引人关注。
马斯克仍然坚信自动驾驶
历时逾三个小时的特斯拉AI Day,在马斯克带领下发布了新的视觉网络神经系统、Dojo超级计算系统、首款AI训练芯片D1,和人形机器人Tesla Bot。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开头十分钟左右的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套件)展示环节,坐在驾驶位的司机全程都将左手放置在方向盘上,随时做好人工接管准备。 在此之前,不少科技公司展示自家辅助驾驶功能时,往往喜欢双手完全脱离方向盘,以体现技术的强大之处。 但这种错误的示范行为,正在受到政府监管的注意。 8月16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宣布,正式对特斯拉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系统展开调查,涉及特斯拉2014年起生产的76.5万辆电动车,涵盖Model S/X/3/Y四款车型。 NHTSA在一份文件中称,2016年以来,该机构调查了30起涉及特斯拉Autopilot系统的车祸。这些事故大多发生在天黑以后,现场存在交通锥、发光箭头板等固定设施,共造成10人死亡。 甚至有两名美国参议员要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彻查特斯拉在营销Autopilot和“全自动驾驶”(FSD)软件时是否存在欺骗性。 在特斯拉AI Day上,通过仿真模拟,借助Dojo强大的超算能力,马斯克正在给特斯拉规划一条通往完全自动驾驶的可行性路径。 图源:车东西 今年第二季度财报会上,马克思就曾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正在朝着全自动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不装全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才是凤毛麟角。” 而基于自动驾驶的订阅服务收入,也在打开特斯拉的估值天花板。7月份,美国风投机构Loup Funds管理合伙人吉恩·蒙斯特(Gene Munster)在一份报告中预计,“到2031年,我们相信单是FSD订阅就能为特斯拉带来高达1590亿美元的营收和102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并认为仅凭这项服务,特斯拉市值就有望攀升至8500亿美元。 不过,与两年前“自动驾驶日”上出格言论不同的是,马斯克不再喊着多久能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而只是在会后问答环节中提到,未来一年内,特斯拉无人驾驶的安全系数会达到人类司机的四倍。 但马斯克依然坚信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被问到如何让更多人相信并支持特斯拉模式时,他带点笑意地说到“乐观主义是特斯拉的代号”。 A 8点48分,马斯克登台露面,比原定8点开始的演讲晚到了近1小时。“非常抱歉,我们遭遇了一点技术问题,希望以后这可以用AI来解决。”简短几句话开场后,马斯克将舞台交给了同事。 台下的马斯克,还见缝插针玩起了Twitter,8点57分发了条推文:On now。 特斯拉正式对外发布新的视觉网络神经系统,除了大众已经了解的从现实世界收集、提取数据外,特斯拉开始启动虚拟仿真技术,即通过一个新的仿真程序,来测试边缘情况和其他行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意外问题。 特斯拉官方甚至将这套仿真程序,形象比作一种Autopilot扮演玩家的视频游戏。 根据现场介绍,特斯拉通过对真实世界实时建模,然后虚拟重建,在仿真环境中不断推演各种意外状况,“用自动驾驶来重现自动驾驶场景”,从而让Autopilot变得更聪明。 在这个模拟的混乱交通世界中,特斯拉官方宣称,模拟视频跟现实环境的标准误差维持在三四厘米。 问题是虚拟真的能替代现实吗? 马斯克表示,这并非特斯拉的全部数据集,仿真环境只占很小的比例,“我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的数据集是实际道路上的汽车的真实视频,没有什么比现实更奇怪或更多的教育案例了。” 特斯拉的做法是,当在现实中发现一些非常奇怪的例子后,基于此创建模拟,来更有效训练无人驾驶能力,“比如说一千个模拟,它们是我们所看到的填补一些重要差距并使系统变得更好的怪异事件的变体,”马斯克认为,“所有这些变体,只是为了减少撞车或受伤的可能性。” 所有这些训练,都是为了日益完善特斯拉的纯视觉识别方案。 图源:车东西 在自动驾驶领域,目前市场并存两大流派——纯视觉派和激光雷达派,前者以特斯拉为首,后者以小鹏、蔚来等为首。 5月份,特斯拉正式决定去掉量产车上此前标配的毫米波雷达,仅保留全车八个摄像头,来为特斯拉FSD采集外部环境数据。 7月31日,特斯拉开始推送FSD全新版本FSD Beta V9.1,这是首个使用“特斯拉纯视觉”方案的辅助驾驶套件,其最大特点就是基于摄像头和AI智能算法,规划车辆自动行进路线,而不再依赖于雷达传感器。 图源:机器之心 目前特斯拉V9仍是一套基于L2/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离真正可以实现无人操作的L5还相距甚远。 B 想要抵达L5,特斯拉的视觉神经网络需要采集更大量、更多样化和更真实的数据样本,同时用更低时延的能力对数据加以解析利用。 这就是超算系统Dojo诞生的直接原因。特斯拉主管Dojo项目负责人Ganesh Venkataramanan在AI Day上表示,延迟和带宽是团队核心优化点。 早在去年8月,马斯克就曾对外透露,特斯拉正在研发一款名为“Dojo”的神经网络训练超级计算机,将主要处理特斯拉汽车在路上获得的海量视频数据。 图源:智能车参考 马斯克发推说到:要有一个超快的计算机来训练Autopilot在内的整个自动驾驶系统。而通过大量的视频数据,Dojo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完全依靠视觉的自动驾驶。 正式亮相的Dojo,是一种通过网络结构连接的分布式计算架构,具有大型计算平面、极高带宽和超低延迟特点。 根据官方介绍,特斯拉Dojo超级计算机是由训练模块组建而成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无限连接,其性能理论上无上限。 如果更直观的对比来说,特斯拉号称宣称Dojo效率已经超过了英伟达GPU和谷歌TPU。 “我们很快就会组装起第一台这样的服务器,”Ganesh Venkataramanan表示,届时Dojo有望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之一。 为了实现地表最强目标,特斯拉自主研发了首款AI训练芯片D1。7nm制程的D1,运算处理能力可以达到362 TFLOPS(相当于每秒362万亿次的浮点运算)。 Dojo项目负责人Ganesh Venkataramanan在展示芯片D1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明年就可能运行Dojo,并表示下一代Dojo已经在开发的路上,其性能还会有10倍的提升。 所有这一切,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提高特斯拉自动驾驶的AI培训表现和视觉神经网络的精准度,为其向L4乃至L5过渡,做好铺垫。 在Dojo辅助之下,特斯拉表示其纯视觉方案的眼睛、神经、大脑等器官会得到全面提升。 背后依托八个摄像头的“九头蛇网络”算法学习系统,将能同时处理更多检测目标、交通标识、车道预测等任务。 有着技术开源传统的特斯拉,未来是否会考虑将Dojo开放出来? 马斯克在问答环节中表示,“这些东西都是花费了巨资研制的,所以我不太确定要不要开源。但如果其他汽车公司想要获得Autopilot的许可,那是可以做到的。” 由此看来,Dojo未来不仅是特斯拉发展自动驾驶的最强引擎,还将是特斯拉区别于其他新造车企业的核心优势。 但外界的担忧仍未减少。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通过八个摄像头,绘制当前车辆周边的路况信息,进而上传到特斯拉地图信息数据库,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虚拟仿真演练。 仅收集现实世界数据这一环节,就面临着越来越多国家的数据安全监管。 美国之外,出于同样安全和审慎目的,在特斯拉AI Day进行当天,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其中强调汽车数据处理者应当落实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制度要求,加强重要数据安全保护,不得超出出境安全评估结论违规向境外提供重要数据。 问答环节,就有人问到特斯拉现在自动驾驶数据收集主要都来自美国,未来该如何推广到其他国家,以扩大规模? 据马斯克透露,目前特斯拉其实已经在使用大概50个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自动驾驶培训。不过,在全力推进全自动驾驶前期,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特斯拉选择了美国。 “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难题,”但马斯克也表示,特斯拉当前正在建造的一切都是瞄向通用设计,“主要的指令是不要撞车,这在每个国家都是如此。” 另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完全自动驾驶究竟何时到来? 两年前自动驾驶日活动上,马斯克曾预测到2020年中期,“我们就会有超过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上路……车主也可以把车辆加入运营网络,每年最多获利3万美元。” 显然,马斯克放了空炮。 今年7月份,马斯克发推:“实现通用自动驾驶是个难题,因为它需要解决很多涉及真实世界的AI挑战。我没想到会这么难,但现在回想起来,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在回答“特斯拉人工智能是如何将乘员安全和行人安全放在首位的?”问题时,认清现实后的马斯克开始变得低调,表示“从计算机的角度看,一切都在缓慢进行。” 在渲染自动驾驶的实现难度上,马斯克还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就像你玩的赛博朋克或任何其他先进的视频游戏(完美的渲染,全光线跟踪),我们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游戏视频每秒60帧中的一帧。” 该如何让特斯拉FSD更强大? 马斯克给出的唯一答案是“我们需要更多强大的人来帮助我们,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瓶颈。” 招收业内AI人才,也是马斯克举办AI Day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让它(FSD)发挥作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告诉人们加入并解决问题的原因。” 再次化身HR的马斯克,开始对着潜在求职者画饼:我有信心我们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比使用目前的摄像头和现有的计算机硬件的人类要安全得多。 “未来,人们会回首往事,说哇,我不敢相信我们不得不自己开这些车。” 或许是出于让特斯拉工程师从繁杂家务中解脱出来的动机,马斯克发布了特斯拉全新产品线——电动人形机器人Tesla Bot。 马斯克解释,因为特斯拉的汽车就是轮子上的机器人,把这一套系统“放在人形机器人上也是有意义的,而且我们很擅长传感器和电池。” 根据马斯克预计,Tesla Bot原型有望在明年推出。 在持续1个多小时的枯燥技术问答环节,唯一一个引发现场哄然大笑的问题,就来自Tesla Bot。 有人问马斯克“你认为类人形态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用途?如情感或是陪伴?” 被逗笑的马斯克回到,“我们当然希望这不会出现在反乌托邦的科幻电影中。但你要知道,也许这个机器人可以试图去做一些人们不愿去做的无聊、危险、重复性的工作……我相信人们会想出一些非常有创意的用途。” 如果真如马斯克所言,那些腾出手来的特斯拉工程师,或许就能有更多精力来研究FSD的进步了。
新能源汽车的黑色八月:蔚来、特斯拉陷入漩涡 理想破发
撰文 | 尹太白 编辑 | 杨博丞 质量问题频出、上市首日遭遇破发、深陷亏损泥潭无法自拔,新能源汽车行业正接连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最终,一起车祸致死事件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彻底被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而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也再次被摆到了台面上。 悲剧发生在8月12日,根据个人公众号“美一好”发布的讣告,当天,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即领航状态)后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 事发后,蔚来品牌部人士回应称,正配合交警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后续有调查结果会向外界同步信息。该人士还特别提醒:“NOP是一种辅助驾驶功能,不是自动驾驶。” 与此同时,微博话题#蔚来车主自动驾驶车祸行驶数据公布#迅速冲上热搜榜,一时间,针对蔚来汽车自动驾驶的关注和质疑开始发酵。 8月16日,林文钦家属委托的代理律师披露了案件的最新进展,其指出蔚来技术人员未经交警同意,私自接触涉案车辆进行操作,交警昨日已经传唤蔚来技术人员做笔录。 蔚来随即在当晚发表声明称,承认8月12日17点多,蔚来服务人员在事故车停车场对涉事车辆进行了断电作业,但该举动是为了确保高速碰撞后事故车的电池安全,本身不会造成数据丢失。蔚来强调,公司没有任何删改数据的行为,也没有员工被警方传唤。 8月18日,蔚来再次冲上热搜榜。起因是一名蔚来车主在蔚来APP里发布了一篇名为“400位车主联合声明”的帖子,在这篇帖子里,除了否认了蔚来汽车存在过度宣传和误导外,还将交通事故的责任归结到了不幸身亡的驾驶员身上。随后,有超过5000名蔚来车主站出来反对联合声明,并表示“不清楚声明的具体情况”“未参与,也不想被代表”。 事实上,这已经是发生在蔚来身上的第二起车祸致死事件了。7月3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大道发生了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蔚来EC6在撞击隔离石墩后起火,随即剧烈燃烧,车主不幸遇难。 不仅是蔚来,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哥”特斯拉同样因为车祸致死、致伤事件而焦头烂额。 8月16日,美国全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NHTSA)宣布,正在调查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其认为该系统“难以识别停放在路边的紧急车辆”,在已确认的交通事故中,共导致17人受伤、1人死亡。据悉,此次调查包括了76.5万辆汽车,几乎涵盖了特斯拉在美国销售的自2014款以后的所有车辆,包括Models Y、X、S和3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特斯拉第一次接受类似的调查。早在去年1月份,美国全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就曾对特斯拉“失控加速”、“刹车失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该消息一出,特斯拉股价应声而跌,甚至一度跌超5%,截至当日美股收盘,其股价最终跌去4.32%至686.17美元,市值蒸发约30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88亿元),而蔚来股价也跌去5.80%至38.62美元,市值蒸发约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5亿元)。 销量下跌,亏损严重 造车新势力“一哥”怎么了? 蔚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除了车祸致死事件外,深陷亏损泥潭、业绩环比增速不尽如人意、单月交付量被赶超等困扰纷至沓来。 8月12日美股收盘后,蔚来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根据财报,蔚来在二季度的总营收为84.48亿元,同比增长127.2%,环比增长5.8%。而毛利润为15.74亿元,同比增长402.7%,环比增长1.2%。 相比总营收和毛利润,蔚来的净利润表现不容乐观。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为-5.87亿元,同比下降50.1%,环比增长30.2%。 净利润亏损环比扩大的原因指向了蔚来高企的运营费用。截至6月底,蔚来研发费用支出达到了8.837 亿元,同比增长62.1%,环比增长28.7%;销售及其他支出为14.978亿元,同比增长59.9%,环比增长25.1%。对于运营费用的增加,蔚来称均是为其接下来的多款新产品做准备。 尽管从同比增速来看,蔚来的业绩足以称得上靓丽,但如果从环比增速来看,透露出来的实则是重重危机,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蔚来在短时间内并不差钱。根据财报,蔚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现金和短期投资总额为483亿元,环比增长1.7%,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季度,这一数据为475亿元,环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了11.8%。 蔚来的增长颓势,与其交付量增长放缓密切相关。 在今年上半年,蔚来、小鹏和理想的汽车交付量分别为41956辆、30738辆和30154辆,尽管蔚来依然稳坐造车新势力“一哥”的宝座,但三者的同比增速分别是196%、500%和217%,其中,蔚来的同比增速最小。 到了下半年,蔚来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根据三家造车新势力公布的7月汽车交付量,理想交付了8589辆,环比增长11.4%,小鹏交付了8040辆,环比增长22.5%,而曾经的“一哥”蔚来,则只交付了7931辆,环比下降1.9%,被理想和小鹏反超,掉到了第三名。对于交付量被反超,蔚来回应称,是供应链产能未能满足需求。 与此同时,位于第二梯队的哪吒和零跑正穷追不舍。7月,哪吒交付了6011辆,同比增长392%,零跑则交付了4404辆,同比增长为666%。 蔚来同样意识到了危机已至。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中,蔚来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透露将成立新的大众品牌以对标特斯拉。李斌表示:“蔚来进入大众市场的相关准备工作也已经提速,我们将通过新的品牌进入大众市场,目前已建立了核心团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过蔚来的动作还是慢了特斯拉一步。7月8日,特斯拉正式上线了Model Y标准续航版,起售价只有27.6万元,较之前长续航版的价格降了7万元;7月30日,特斯拉再次宣布将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的价格下调1.5万元,调整后的起售价仅为23.59万元。 “现在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较高的还是年轻消费者,但动辄40几万的售价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这部分群体的购买欲望。”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人士向DoNews(ID:ilovedonews)表示,“中低端市场空间目前仍是一片蓝海,而特斯拉正是看中了这一增量市场。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特斯拉是一个十分恐怖的对手,其仅一款车型的单月交付量就几乎是蔚来所有车型单月交付量的两倍。在售价更便宜、性能更好的特斯拉面前,蔚来的胜算并不多,这也是蔚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直面的挑战。” 双重上市,继续烧钱 造车新势力血战2021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8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7月汽车产销数据。数据显示,7月汽车销售186.4万辆,同比下降11.9%,月度销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新能源汽车产销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销量再次刷新月度纪录,成为汽车市场一大亮点。其中,新能源汽车7月销售27.1万辆,同比增长达164.4%;今年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147.8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97.1%。 “引发两起车祸致死事件的自动驾驶,早已成为了造车新势力的新故事,而新故事换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既顺应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市场变化,同时也重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从而让交付量得以提升。”上述行业人士表示,“毕竟造车并不容易,这是一个十分烧钱的行业。” 造车究竟有多烧钱?一个可以列举的例子是恒大汽车。8月10日,恒大集团发布公告称,正在接触几家潜在独立第三方投资者探讨有关出售本公司旗下部分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出售本恒大汽车及恒大物业的部分权益。 而就在恒大集团发布公告的前一天,恒大汽车先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盈利预警公告。公告称,预计今年上半年净亏损为48亿元,主要原因是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 投入重金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已经成为恒大集团的累赘。从2018-2020年,恒大汽车每年的净亏损分别为14.28亿元、44.26亿元和77.4亿元,而截至去年年末,恒大汽车在这一业务上的投入累计为474亿元。 相比之下,没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造车新势力则选择在港双重上市。 8月12日,理想正式登陆港交所,然而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截至当日港股收盘,其股价为每股117港元,如果按照每股118港元的发行价计算,理想的股价最终跌去0.85%。 同样在上市首日遭遇破发的还有小鹏。7月7日,小鹏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交易,发行价为每股165港元。然而开盘后不久,其股价便迅速跌破了发行价,直至当日港股收盘,小鹏的股价才勉强回到165港元。 选择在港双重上市的不只有理想和小鹏,蔚来早在3月便向港交所提交了双重上市申请,但至今未获得港交所的批准,有业内人士指出,其主要原因涉及用户信托持股、公司本身架构等问题。 “造车新势力纷纷在港双重上市,原因之一在于其需要寻找到有效的外部融资渠道,以应对持续的高投入。”该行业人士表示,“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继续烧钱砸技术、砸交付量,否则很难扭亏为盈。” 尽管造车新势力仍深陷亏损泥潭,但这并不能阻挡互联网巨头们的造车热情。 步入2021年之后,新能源汽车赛道再一次变得活跃起来。小米、百度、滴滴等互联网巨头高调宣布启动造车业务。 3月30日,小米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且预计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就在小米高调宣布造车的同一天,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在社交平台发文:“同一天,同一个梦想,你高调官宣,我低调启航,24个月后见。”相比之下,百度联合吉利以共同持股的方式成立了集度汽车,据悉,集度汽车首款量产概念车计划于明年4月亮相,明年年底前开启预订。 随着互联网巨头们的造车业务逐步走上正轨,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会愈发激烈,而这也意味着,新一轮洗牌和淘汰将会进一步加剧。 隐忧显现 质量问题与安全性成最大拦路虎 与新能源汽车行业欣欣向荣的现状形成反差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质量问题被频频曝光。 7月8日,一位蔚来车主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怒斥,称新车3个月未到就出现多处质量问题,比如后备箱左右缝隙严重偏差,中控屏无线充电断断续续,雷达频道误告警等。与此同时,还有蔚来车主投诉汽车座椅设计极其不合理,存在缺陷,容易导致颈椎出现问题,后来,蔚来最终推出了座椅付费升级服务。 同样是在7月,一位理想车主发布视频称,自己仅购买几个月的理想ONE座椅里面往外渗出水银,不仅是座椅缝隙中出现了水银,而且拆除座椅后,在座椅支架的缝隙中、板材中间也都发现了水银。 理想车主和理想官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后来经专业机构检测,确认座椅上的物质含有水银。7月27日,为了验证理想的汽车座椅是否真的存在水银,知乎“拆车实验室”拆解了一辆2021款理想ONE新车,结果拆完座椅后并没发现水银,反而发现铁质支架上存在大面积锈蚀痕迹。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翘楚特斯拉也出现了质量问题。6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称,特斯拉召回28.5万辆Model 3、ModelY新能源汽车,原因是由于主动巡航控制系统问题,易造成驾驶员在相关情形误激活主动巡航功能,在极端情况下存在安全隐患,所以主动备案了召回计划。 同样难逃质量问题的还有小鹏。“3.15”前夕,杭州电视台曝光,小鹏车主在买车不到半年的情况下车辆却多次出现故障。在该小鹏车主公布的维权群里,有多达到175位维权车主,并且遇到的质量问题都大致相同。 2020年,理想还接连被曝出“断轴事件”,在舆论不断发酵的情况下,理想发布致歉信并进行了主动备案了召回计划,选择将10469辆问题车召回处理。 在上述行业人士看来,目前社会舆论对于新能源汽车普遍有两个比较大的质疑,一是续航里程问题;二是质量缺陷引及行车安全问题。 “前者尚可以忍受和理解,但质量问题频发、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是最无法忍受的。新能源车企应该重视车辆安全问题,而不是盲目快速发展。”他说道,“质量问题不应该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与安全性有关的一切问题都不应该被忽视,新能源车企仍然任重道远。
“失控”的智能驾驶 一场相互甩锅的无解之结
智能驾驶行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脚刚有蔚来被曝半月内连出两起车祸,后脚又有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遭受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调查。 在这之前,智能车虽常有事故新闻见诸报端,但吊诡的是,这丝毫不影响各大车企以高阶辅助驾驶方案为新车的核心卖点吸引用户。 与此同时,车企间的自动驾驶功能量产内卷还越来越激烈,资本方、企业们普遍认为未来2-3年中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将迎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一方面事故多见,一方面积极看好。当熊熊燃烧的火焰遇上冰冷的血水,随之也化出了三大疑问: 1、不断的舆论争议,会使一路高歌猛进的行业因此踩下刹车吗? 2、缺位的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会因此补上吗? 3、除了安全性问题,自动驾驶功能的量产上车还会遇到什么挑战? 反思:这是普通的车祸吗? 在8月14日知名企业家林文钦驾驶蔚来ES8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不幸身亡后,相比于一边倒地指责车企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缺陷,有不少车主认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电动车车祸,舆论对自动驾驶事故过度解读。 “在交警通告和视频都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其实可以再让子弹飞一会儿,就事论事就挺好。”一业内人士对新智驾如此表示。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则在事故发生后呼吁,媒体和机构需要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的标准,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 8月18日,一蔚来车主还针对林文钦发生车祸时开启的NOP功能发布了认知联合声明,表示他们清楚知悉目前蔚来的NP/NOP是辅助驾驶系统,而非无人驾驶系统,蔚来对NP/NOP的介绍、宣传未对车主构成混淆和误导,并呼吁媒体、自媒体在报道和评论前,能对基本的事实和概念进行了解和查证,截至发稿,已有超过500名蔚来车主对这一声明进行了实名接龙。 有意思的是,该联合声明发布后,不少蔚来车主表示自己不想“被代表”。截至8月20日12时50分,蔚来App显示,已有9721人参与#反对车主联合声明#话题。 车主们的临危站队暂且不表,这其中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车企们一面在媒体提出对辅助驾驶技术的质疑后,认为需要就事论事而不是过度解读;另一面则在享受了""自动驾驶""概念的光环后,指责过往媒体和机构因对相关概念不了解而出现了错误宣传,以此将自身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事实上在事故发生后,厂商们也并不能明确否定,是自身的辅助驾驶功能出了故障导致车毁人亡,目前整个自动驾驶行业也还没有统一的量化指标去衡量系统的感知结果精度。 当配置了辅助驾驶功能车辆的系统安全性无法衡量,辅助驾驶功能的规模化落地还是否有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还能将这些事故看作普通的车祸吗? 偶然中的必然:各方的无意识合谋 在英特尔高级副总裁Amnon Shashua看来,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成本、高精地图的普及以及安全性上,尤其是因感知系统故障而导致的交通事故。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无法识别某些特殊障碍物似乎成为了行业魔咒,技术仍是主要原因。 ""其实无法识别某些特殊障碍物的问题,更多还是出现在采用纯视觉感知系统这样的车辆上会多一些,而如果使用了激光雷达,车辆对于某些特殊障碍物的识别率就会提高。""元戎启行合伙人、副总裁刘轩表示。 此前激光雷达派、毫米波雷达派、摄像头派各自争论不休,如今汽车制造商们更倾向于几大传感器融合的处理器感知系统。 Amnon Shashua则认为,仅是感知系统内部的传感器冗余并不够,为了实现自动驾驶MTBF目标,车辆还需引入系统冗余,即基于摄像头来构建完整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然后使用雷达/激光雷达构建完全独立的功能,凭借着两个独立的冗余子系统,来降低系统故障的概率。 但不管是从技术成熟度上来看独立的摄像头感知系统,还是从财务成本看车辆搭载两套独立感知系统的可行性,显然目前都还不是智能驾驶汽车规模化落地的成熟时机。 ""前装量产车更关注经济效益,即如何能在相对有限的成本下,实现部分的辅助驾驶功能,这样消费者就能直接使用了。但因为成本的控制,这类车用的传感器相对便宜,以相机的视觉感知为主,很多车型目前也是不带激光雷达的,没有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所以技术成熟度还没那么高。"" 刘轩表示。 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其规模量产落地的经济性仍旧存在着不小的矛盾。 另一方面,此前国内外车企在车上升级自动驾驶功能时,仍未有统一的测试和考核标准,一般都是企业自主研发、完成内测后将其推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潜在的祸患。 一场场车祸对行业来说是警示,但更需法律上的震慑,这其中仍有许多问题比如交通事故责任、自动驾驶公司的测绘资质、数据隐私等都需要明确。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春、杭州、长沙等地各有一套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管理方法,但还没有关于智能驾驶汽车在公开路段上路的相关规定,另外目前的相关政策也多为行政法、民事法方面的规定,刑事立法仍处于真空地带。 “用现在的刑法去规制自动驾驶的问题在于,自动驾驶技术在尚未到达高安全性的情形下,发生交通事故是不可避免的,而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在自动驾驶情形下将变得更多元,如果使用现有的刑法去评判交通肇事案件,可能会漏掉应当承担责任的主体,或者说让现有的刑法中已经规定的责任主体承担不适当的更重的刑罚。” 太琨律创始合伙人、太琨律(成都)四川琨爵律师事务所主任朱界平律师告诉新智驾,“驾驶人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即使使用了辅助驾驶功能,也应当随时保持谨慎和对车辆的掌控,如果完全不管控车辆,任由其自动驾驶应当属于危险驾驶。” 过往的事故常常将责任归为是车主误操作,但不可否认,成本制约、技术障碍、法律法规缺位等都是这一场场意外的隐形始作俑者。 补救:车企还应该做些什么?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东风汽车公司博士后杨胜兵则表示,自动驾驶事故是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会通过仿真、行业交流、相互合作、示范园区运行、开放道路运行等环节来不断减小事故。 “同时,我们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自动驾驶这个事物,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特别是年轻的用户和激进派需要防范重大事故风险,谨慎使用自动驾驶功能。” 蔚来事件第二天,网友爆出某车主在高速自动驾驶时玩游戏 但对于已拉弦上马的车企来说,目前更重要的,还是如何挽回潜在消费者对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 “(这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对行业有很大的震动。在辅助驾驶方面,我觉得最危险的就是人觉得系统是安全的,从而完全丧失了警惕,结果系统还有很大的隐患,然后就出现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谷歌当初在做自动驾驶的时候,没有提出辅助驾驶的场景,而是认为无人驾驶才是真正的安全。”在8月16日的媒体沟通会上,无人驾驶公司轻舟智航创始人于骞表示,安全性是自动驾驶的红线,自动驾驶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 2020年10月份,欧洲车辆权威机构Euro NCAP公布了针对多款车型辅助驾驶系统的评分,其中粉丝众多的特斯拉Autopilot评分仅为中等。 “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系统名称Autopilot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暗示了完全自动化。特斯拉在宣传资料中说是自动化,在操作手册中又指出了系统功能的局限性,这会导致消费者混淆。” 在评估报告中,Euro NCAP还指出,特斯拉Model 3的状态信息很清晰,但却没有提供能让驾驶员在直接视线中看到系统状态的平视显示器。 另外,虽然Model 3配备了内部摄像头,但它却并不用于驾驶员监控,在驾驶员猛打方向盘时,Autopilot 更是直接下线完全不管了。 Euro NCAP认为,特斯拉Model 3在车辆辅助水平方面表现出色,但却未能在高水平的辅助驾驶功能支持与类似水平的驾驶员参与度之间取得平衡,这可能因此导致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系统的过度依赖。 与此同时,通过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可以看到,截止发稿,在专利申请总量、有效授权专利量和有效授权专利中的发明专利量来看,蔚来分别拥有4269件、2370件和364件,特斯拉的数量则分别是4011件、1458件和1150件,虽然二者在专利申请总量上不相上下,但是在有效授权的发明专利上,特斯拉优势明显。 另外从智能驾驶相关专利来看,蔚来(全球)“智能驾驶”相关的有效授权专利为155件,其中发明专利为75件,特斯拉(全球)“智能驾驶”相关的有效授权专利为1457件,其中发明专利为1150件。 这些数字说明,整体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储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最近的事件也是在让行业反思,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否应该以安全为第一要素去考虑。这其实也是我们之前一直在思考的,包括通过路端和云端去做多套安全冗余系统,包括优先落地城市公共服务车辆,这些都是基于对安全优先的深度思考。”另一业内人员对新智驾如此表示。 这些思考同时也应包括如何规范宣传措辞、是否应该增加激光雷达、车舱内的方向盘重力感应系统、对驾驶员的监控系统又该如何改进等等,但这些对自驾事故强制且被动的防范,远不及用户意识上的主动规避来得有效。 “辅助驾驶功能的真正用户对这项技术的期待和技术的发展其实是存在差异的,辅助驾驶要求乘客不能放开手,但接收到的信息误差,导致乘客相信他坐在车上可以完全不管车辆的驾驶,这最终一定会导致不安全风险的存在,这也会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刘轩认为,企业和用户对辅助驾驶的技术发展程度必须要有更透彻的理解,包括这项技术目前能提供什么功能、存在哪些风险、什么地方又必须人工来干预等,这样才更有利于行业发展。 某车企的新车宣传语 对此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也在社交媒体中提出了统一""自动驾驶""中文名字标准的必要性。 “L2 、L3 什么的用户听不懂,建议统一名称:L2 = 辅助驾驶;L3 = 自动辅助驾驶;L4= 自动驾驶;L5 = 无人驾驶。一个多余的中文字也不有,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在推广上克制,在技术上投入,对用户、行业、企业都长期有利。” 量产之路 多名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认为,偶然的自动驾驶事故不会使自动驾驶量产时间延长。 ""即使特斯拉在美国有相当数量的事故发生,但它的汽车交付量在这几年仍在不断上升,市值也一路飞涨,原因在于这种辅助驾驶功能确实能在很多地方解决民众出行中的问题,比如在高速公路行驶时,能减轻很大压力,消费者是有需求的。""刘轩认为。 一自动驾驶赛道投资者也同样坚定,自动驾驶是大势所趋,并不会因为一些事故而影响趋势,目前还没有看到立法约束自动驾驶行业的苗头。 另一车企高管则指出,目前的舆论,对辅助驾驶功能和安全、便捷(自动刹车、泊车辅助等)相关的方案影响不大,对解放司机注意力的功能和方案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自动驾驶赛道依旧火热一片,未来2-3年快速铺设规模成为趋势,厂商们则将步子迈得大又快,生怕落后一步。 今年1月9日,蔚来发布其智能电动旗舰轿车ET7,预计在2022年一季度开启交付。根据当时的介绍,蔚来ET7最大的亮点就是自动驾驶技术,这款车基于NT2.0平台开发,搭载NIO Aquila蔚来超感系统、NIO Adam蔚来超算平台等,号称将能逐步实现高速、城区、停车、加电等场景下轻松安全的点到点自动驾驶体验。 而为了按时交付,8月13日,一反众车企同期在国内进行高温测试的惯例,蔚来在其官方微博宣布,蔚来ET7在新西兰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冬季测试。 蔚来还在其8月11日发布的财报中透露,2022年蔚来将提供基于NT2.0的三款新产品,ET7是其中一款车型。 “随着电动汽车在全球的采用开始达到临界点,我们认为必须加快新产品的推出,为全球市场不断增长的用户群提供更优质的智能EV产品。”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示。 另外,其他车企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也在不断迭代。 今年1月份,小鹏正式推送XPILOT 3.0 公测版,在智尊版车型中,小鹏P7开放了高速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其特点是在高精地图覆盖的区域,车辆可以基于用户设定的导航路线,实现从A点到B点的自动导航辅助驾驶。 理想的最新一次OTA升级在今年7月份,针对2020及2021款车型进行了辅助并线的功能优化。特斯拉则在6月底通过OTA升级,召回28.5万台车辆,进行主动巡航控制相关的逻辑及提醒方式优化。 一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车企并非不想确保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但无奈受当前技术水平限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只能先量产再迭代。 主机厂对相应政策的呼声也很高,诸如广汽、长安已做好自动驾驶车辆的量产准备,一旦L3级相应法律法规明确,相信赛道玩家们亦会随时跟进。 技术成熟度、成本接受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容忍度是影响智能网联汽车量产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技术成熟度是核心,直接决定着后两者的进展。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肯定首先要确保自动驾驶是安全的,他才会批准这项技术的逐步测试、示范运营,到最终完全推向市场。自动驾驶成本一方面指制造成本,比如硬件设备、软件研发,另一方面则是运营成本,如果技术成熟了,做到了更先进的优化和改进,就意味着用更低成本的传感器、计算设备,自动驾驶功能就能做到同样或更高的安全性。”刘轩认为。 目前自动驾驶有以Waymo为首的跨越式技术路线,还有以特斯拉为首的渐进式技术路线。跨越派认为辅助驾驶场景的安全性远不如人类驾驶的高,因此选择先进行算法迭代、优化,待技术成熟了再发布产品,推向市场,渐进派则选择先推出产品,借此搜集数据,再进行迭代、升级。 二者各有利弊,跨越式路线确保了安全,但面对一直可以进行完善、升级的技术,却遭受着经济、信心的考验,渐进式路线技术产品化压力更小,却对系统安全性、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后期硬件的改造升级、数据利用率有着更高要求和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技术路线不同,最终谁能成为主导目前难以预料。 总 结 可容许风险理论则认为,将某种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大幅收益与无可避免的损失相比,损害不可避免时是可以不予归责的。 “新事物商业化的过程,就是需要通过不断地试错来完善,这个规律在手机、电脑行业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汽车行业比较特殊,它的很多错误常常会通过血的教训来验证,但这并不会使自动驾驶的量产时间延缓。”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也对新智驾这样表示。 面对事故,业内的人不断提到自动驾驶仍在发展之中,许多方面都待完善。 但其实目前看,这些自动驾驶事故并非无可避免。 过去一年,自动驾驶赛道融资案例一个接一个、金额不断加码,辅助驾驶功能还在马不停蹄地上车量产,消费者对此技术也期待值涨满,但不管是车企、政府、媒体、机构,还是消费者本身,或许都应该在烈火烹油的当下,适当慢下来一点,思考到自身的责任。 有车企高管就对新智驾坦言,目前智能驾驶行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营销上,确实是冒进的。 ""有点像互联网行业的打法,就是比如一个产品只做到60分就投入运营,然后慢慢迭代,因为如果等我做到90分再去运营,市场份额可能就被抢光了。""他进一步指出,目前自动驾驶L2级以下的都比较成熟,但城市公开道路L3级以上的,在车型、车道线、行人、天气、光照等不同的路况方面都有待改进。 那么,自动驾驶的未来该怎么办呢? 恐怕还是得一步一步走,经历一个必不可少的历史发展进程。 智能驾驶的缺位、错位与归位第二问 智能驾驶因事故陷入争议,但新事物的诞生与成长总是与风险相伴。回顾与反思是必须,向前与展望也同样必要。
把显卡价格炒上去之后 矿老板竟然把主机价格给打下来了!
想必差友们都知道,最近一年多显卡涨了不少价,如今如果你想 DIY 一台称心如意的电脑,不出点血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你根本买不到原价显卡。 就拿 RTX 3060 这张显卡来说吧,它的性能在 30 系显卡中其实是有点拉胯的,其它 30 系卡相比 20 系有跨两级的性能提升,然而就它只能跟 RTX 2070 打。 按理说,RTX 3060 的性能应该对标 2080 ▼ 即便这样,RTX 3060 愣是从原价 2499 一路涨到过 5000+,直接翻了一倍多,尽管后来它的价格有所回落,但是这张卡现在还是超出原价一千多块钱。 如果换做是我自己装机的话,这涨上去的一千多块钱都够我买一条 1TB 的三星 980 Pro 固态了,结果却因为显卡的涨价给凭空整没了,估计换谁都不乐意。 关于显卡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价格这事儿,本来托尼已经在上个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没曾想跌了许久的以太坊突然迎来暴涨,又把显卡价格给拉回去了。 只花了两个礼拜,以太坊就涨回了三月前 ▼ 而且看这势头,显卡价格恐怕没个三五个月是不会再降下来了,难不成等等党们真的输了吗? 是,但又不完全是。 俗话说的好,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天托尼就想跟各位介绍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法,不仅可以帮我们顺利地渡过这次矿潮,而且还能极大的缩减我们装机的成本。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在某鱼上购买一台拆了显卡的主机,然后再买张过渡卡先用着再说,等到哪天显卡降价了,再把过渡卡卖掉换成其它显卡。 先买一张过渡卡用着,这点相信不用我说很多人早就已经想到了,现在在 B 站也有很多 up 主都给出了过渡卡购买建议,其中的原因很容易就能想明白。 假如你现在花 800 买一张二手卡,一直用到矿潮结束之后再把这张显卡以 400 的价格卖出去,你最多亏四百,而且很多显卡的保值率还挺高,不至于砍半。 但要是你现在就买了那些溢价显卡,等它们大幅降价或者恢复原价的时候,亏的钱估计够你买好几张过渡卡,这一前一后能省多少钱想必不用我帮你算了吧? RTX 3080Ti 原价 8999,非公版一般会贵一点 ▼ 至于为什么要买哪些拆了显卡的主机。 这是因为托尼无意间发现,那些矿老板不仅在跟我们抢显卡,他们原来还抢主机,但是抢到之后他们只会留下显卡用于挖矿,然后转手就把拆卡主机给卖了。 关键是这些拆卡主机还卖得贼便宜,比我们买硬件组装一台电脑要划算很多,有些甚至还带两到三年不等的保修,这还装什么机啊,是我肯定买这些主机了! 就拿联想今年发布的拯救者刃 7000P 主机来说,搭载 RTX 3060Ti 显卡的刃 7000P 整机,目前在联想官网的售价是 9699( 首发价是 8499 ): 而在闲鱼上,拆了显卡的刃 7000P,你花 3600 左右的价格就能收到一台,量大甚至还有优惠: 要是按照首发价算,矿老板相当于只花 4899 就买到了一张 3060Ti,还是不锁挖矿算力的那种,如果是单独收,他们收一张 3060Ti 的成本肯定不止这些。 而如果是我们自己装机,装一台同等配置不带显卡的主机,所要花费的价格肯定也会超过 3600。 差友们还别不信,我帮你们算一下就知道了。 拯救者刃 7000P 使用的 CPU 是 AMD R7 5800,这颗 U 可以看成是一颗锁了功耗的 5800X,它的核心频率仅比 5800X 低了 0.1GHz,两者性能几乎一致。 而它使用的主板则是经联想魔改过的 B550 主板,市面上 R7 5800X 搭配 B550 主板,板 U 平时正常价是 3500 左右,遇到搞活动的时候,可以 3000 拿下。 刃 7000P 所搭载的内存则是两根 DDR4 8G 3200MHz 内存条,每根内存条我们按照 300 算,两根就是 600,加上前面的板 U,就已经要 3600 了。 更何况我还没有算它的固态硬盘、电源、无线网卡、机箱、散热器和 RGB 风扇。 500GB 三星 PM9A1 固态硬盘我们按 500 算,550W 铜牌电源按 300 算,机箱算它 200,WiFi 6 无线网卡 100、风冷散热器和风扇加一起我们算它值 200。 三星 PM9A1 相当于 980 Pro 的 OEM 版 ▼ 看到没有,如果我们自己组一台配置跟它一样的电脑,总共差不多要花费 4900。 当然你可以说我有些配件算贵了,但就算其中很多配件你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3600 买这台拆卡主机肯定是值的,更何况直接买整机还省去了各种折腾。 是不是很惊喜?有没有感觉很意外? 其实不止联想,闲鱼上还有其它很多品牌的整机也都被矿老板扫荡过了,如果你对刃 7000P 的配置不满意,其它配置的拆卡整机在闲鱼上多得是。 因为矿老板大量收显卡用作挖矿导致显卡价格上涨 → 显卡价格上涨导致矿老板买不到更多便宜的显卡,转而去打那些主机的主意 → 矿老板从各种渠道搞来主机拆下显卡转手就低价出手,这种魔幻的操作托尼估计也只有在矿潮期间才能出现。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这应该也算是这次矿潮带给我们的一项另类 “ 福利 ” 了,如果换成是平时可没有这种便宜可以捡,四舍五入相当于是撸了矿老板的羊毛。 总之呢,如果差友们最近刚好有装机的打算,那不妨考虑一下我的建议,去收一台拆了显卡的主机,就算你不打算收一张过渡卡,只要熬过矿潮也还是赚的。 感谢大家的观看! 撰文: 胖虎 编辑:面线
13岁男生挖到350枚比特币 如今市值1个亿 他是如何做到的?
近日,关于一个男生在13岁读初一的时候挖了350枚比特币,直到最近临近大学毕业才想起钱包密码的帖子在韩国各大网络论坛疯传。 帖子里面回忆,男生在读初一的时候,当时正好学了电脑网络相关的课程,于是跟着懂行的大人稀里糊涂地挖着玩。因为抱着玩事儿的心态去挖比特币,也就没在意挖了多少,后来也彻底忘记自己挖过比特币了。 这个帖子最早出现的时候,大部分网友是羡慕的,毕竟这可是突然间多了1575万美元(约184亿韩元)的资产,这辈子都不用再努力奋斗了。 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讨论,开始有网友质疑这件事情的真伪:要是挖了那么多比特币,为什么前些年关于比特币新闻层出不穷的时候,还想不起来?“最近”才想起来? 面对众人的质疑,这个男生仅放出了一张截图便让网上质疑的声音彻底地消失了。 这名男子把账户卖出了100个比特币后,剩下249.99个比特币的截图发到了网上。大家都相信他说的事情是真的了,而对他持怀疑态度的网友先前有多怀疑,现在就有多羡慕。 毕竟现在这个男生的人生蓝图足够完美了,他现在不仅是韩国成均馆大学(地位如国内北大)的学生,还年纪轻轻,有才华,也不愁钱,以后生活无忧,这谁不羡慕呢? 近年来靠比特币成就的富翁真是一茬接着一茬,发家致富全靠早些年挖了比特币,然后“失忆”忘记密码,手里攒着比特币等升值。这种致富的法子一般人还真是学不来,因为最好的进场时机已经过去了。 但是最近比特币价格重回47000美元的价位,让不少人已经开始考虑重新进场了。毕竟大家都经历过6万美元/枚的历史时刻,也知道47000美元不会是比特币的终点。 现在普通人想要进场,其实还是挺难的。一般进场方法无非是买币或者是挖币,现在这两招都不太好使,一个是买币贵,一般的人根本买不起;另一个是用矿机挖,这个更难了,原因是算力低,还有众多矿场主和你竞争。 但是,想要挖到比特币,我们普通人可以另辟蹊径,不妨尝试下这两种不花钱也能挖到比特币的方法。 如果你空闲时间比较多,可以上比特币水龙头网站免费领币 在比特币刚出来的那段时间里,很多币圈大佬都建立了比特币水龙头项目。这些项目免费对大众开放,给大众赠送比特币,为的是将比特币的名声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认识比特币。 这些比特币水龙头项目网站有不少时至今日还在开的,比如MoonBitcoin、FreeBitcoin等,空闲时间比较多的朋友们可以时不时上去领一下,积少成多嘛。 如果你玩游戏玩得好,可以玩区块链游戏去攒比特币 区块游戏是币圈里面比较特殊,同时也很受币圈玩家欢迎的一种项目。很多区块链游戏都会赠送数字货币作为玩家玩游戏的奖励,这也是区块链游戏的一个特色。 目前国内区块链游戏玩家比较多的是《第二宝石》(SGEM)。 玩家进入游戏后,很快就能升级做任务,边玩游戏边体验游戏玩法,多打打材料参与市场交易,或者是参与活动,打比赛获得名次,都能拿到官方数字货币奖励。 在拿到足够多的数字货币奖励之后,就可以拿到数字货币交易所里面去兑换比特币或者是以太坊了。 最后说句,相信大家都有留意最近比特币的价格走势,其价格一直在45000~47000美元之间徘徊,大家也纷纷猜测在不久之后,会重返6万美元关口。而这段时间里,小编还是觉得边攒币,边静心等待就好,大家切莫着急进场。
矿机罗生门未了:华铁董事长前后说法不一 4千枚比特币去哪了?
作者 | 梁春富 编辑 | 蔡真 来源 | 野马财经 五个交易日过后,8月18日晚间,华铁应急(603300.SH)针对上交所问询函的回复终于来了。 华铁应急针对此前媒体诸多质疑逐一回复:纽博实业与公司及实控人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也不存在代公司签收相关服务器的情况;实控人胡丹锋及配偶潘倩自2018年以来未持有过比特币,也不存在职务侵占的情况等。 此前,亿邦国际董事长胡东亲自下场,拿出一百多页的举报材料,细数华铁应急涉嫌严重财务造假、严重信披违规,以及实控人胡丹锋及其配偶潘倩涉嫌巨额职务侵占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等“三宗罪”,引爆了舆论场。 随后双方在这件事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上交所对华铁应急下发监管函;8月9日,华铁应急发布紧急澄清公告,对亿邦国际的指控否认三连;华铁应急董事长胡丹锋连夜开发布会称已报案;8月10日亿邦国际微信公号又披露了更多证据,称手里还有;8月10日晚上交所再发问询函;此后亿邦国际的二次新闻发布会几番延期,称政府已介入。 5.6万台矿机在哪? 双方的分歧源自一起8万台矿机买卖合同,其中5.6台矿机交付存疑。 2018年5月,华铁应急全资子公司新疆华铁向亿邦国际子公司亿邦通信购买8万台云计算服务器,也就是“比特币矿机”,每台5040元,总额4.03亿元,。 双方合同签订后,新疆华铁按约支付了约1.21亿元的货款,而亿邦通信也于2018年5月向华铁恒安交付服务器2.4万台。 但对于剩下的5.6万台服务器的交付和去处,双方出现了严重分歧。亿邦国际表示,在2018年5月到7月这段时间里,已经完成了全部8万台服务器交付。但2.82亿元的尾款至今未结清。 按照华铁应急的说法,自己只收到2.4万台矿机,后续的5.6万台矿机则是由第三方纽博实业接收的,不应该找华铁方面要这笔尾款。亿邦方面却不买账,并表示,纽博实业是华铁应急实控人胡丹锋姐姐胡月婷名下的公司。 8月18日晚间,华铁应急在回复公告中披露了这5.6万台矿机的去处。华铁应急称,当初是看上了比特币的大好行情,才向亿邦通信买了矿机,但在矿机对外租赁过程中,比特币价格大降,加之亿邦的矿机电费惊人,算力又不够等,造成了严重亏损。于是,在结清2.4万台矿机的货款后,华铁向亿邦表示合同剩下的5.6万台矿机不要了,尾款也不付了。 但亿邦方面需将其余5.6万台矿机继续出售,董事长胡丹锋就通过中间人胡逸舟向纽博实业引荐了亿邦通信,最终亿邦通信向纽博实业交付了这5.6万台矿机,并且有具体的人证物证来证明。 针对纽博实业的实控人是胡丹锋姐姐胡月婷的质疑,华铁应急表示,十年前,胡月婷在纽博实业的确有入股,后来股份转掉了。经核查,胡月婷确认如今与纽博实业不存在关联关系,纽博实业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之间也不存在关联关系。 此外,纽博实业经办人陈宝清确认5.6万台服务器为纽博实业需要所采购并由其本人接收,不存在代上市公司签收的情况。 4千多枚比特币已被出售 在亿邦国际举报的三项内容中,颇受关注的一项为华铁应急实际控制人胡丹锋与配偶潘倩涉嫌巨额职务侵占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亿邦国际董事长胡东表示,这批8万台矿机中的部分矿机,在其中一个矿池就挖出了4418.89个比特币,目前价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这4千多枚比特币挖矿账号、比特币收益和比特币钱包地址全部归属于号码为1390650XXXX的手机用户,而该手机用户正是华铁应急实控人胡丹锋的妻子潘倩。 因此,亿邦国际认为,矿机生产出的比特币流入了潘倩的个人账户,胡丹锋和潘倩涉嫌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对此,华铁应急方面则坚称华铁恒安业务不涉及挖矿,主要从事的是比特币矿机租赁业务。公司通过华铁恒安取得的是固定回报,矿机挖出的比特币归属于租赁商。 胡丹锋在说明会上还表示,妻子潘倩的手机账号进入 BTC 矿池后,只是作为观察者的账号,用来查看设备是否在运行,亿邦国际举报中提供的五个地址实际上谁都可以访问,举报存在混淆概念。 但紧接着,8月10日,亿邦通信发文称,胡丹锋提到的挖矿账户是由潘倩的手机号注册的,需通过潘倩的手机验证码后,才能将涉案的5个比特币地址填入潘倩的挖矿账户,同时,2019年,上述比特币地址曾同时给其他比特币地址转载,由此可证,以上比特币地址属于同一个比特币钱包,而同一个比特币钱包只能归一个人所有。 亿邦通信还指出,上述比特币账户曾用于支付华铁应急的矿机电费,并附上部分微信聊天截图以“佐证”。 对此,华铁应急在回复公告中表示,潘倩的手机号曾在BTC.com网站注册了比特币矿池账户,但并不是比特币钱包。其开通比特币账户是为了向客户计算该收多少租金,以及作为矿机设备的持有方,需要查看矿机产生的收益与运行情况等。而潘倩账户名下的钱包地址由矿机运营方提供,由运营方统一收取矿机挖出的比特币,随后用比特币或将比特币变现后支付相关费用,剩余收益归属承租方。2019年起,因公司不再经营比特币“矿机”租赁业务,该比特币矿池账户也随后注销。 华铁应急称,未发现胡丹锋及其配偶潘倩自2018年以来曾持有过比特币。此外通过核查当事人银行流水也未发现两人存在与比特币挖矿相关的资金往来。 至于老板娘潘倩拿走价值12亿人民币的4419枚比特币的问题,华铁应急在回复函中称“4418.895748枚比特币”已由运营方于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内全部出售用于相关费用。但在回复函中并未贴出这4千多枚比特币的交易记录等证据。 疑点尚存 根据亿邦国际方面的举报材料,2018年,华铁应急方面实际支付了矿机托管费8635.48万元,但对外披露的托管费用仅5463.79万元,少计了华铁公司员工向托管方支付的3000余万元托管费,涉嫌财务造假。此外,华铁应急员工还存在参与挖矿的行为。 在8月9日的媒体说明会上,华铁应急董事长胡丹锋表示,确有部分公司员工参与挖矿,但系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而这些员工与矿机托管公司的账务往来,只是他们之间关于比特币的交易。 亿邦国际随即反驳称,这几位员工是得到胡丹锋了的授意,支付挖矿行为产生的相关费用是代表华铁应急,并非个人行为,还在公号文章中附上微信聊天截图以及支付明细等。 对此,华铁应急在回复公告上表示,对外披露的5463.79万元托管费用没错,但媒体报道的其他方支付的费用金额3527.35万元与上市公司无关联。 这3527.35万元中有858.66万元是杨涛等四位华铁应急员工卖出比特币所得,具体情况是:纽博实业陈宝清用这些人的手机号注册比特币账号并绑定了他们的银行卡,将其账号上的比特币转到他们的比特币账号并卖出,卖出的钱回到绑定的银行卡上,陈宝清再让他们将这钱用于支付矿机电费,即卖比特币套现帮客户交电费。而收款方是新疆华铁的供应商,与华铁应急无关联。但此说法与胡丹锋在说明会上的回应并不完全一致。 除去上述8百多万剩余的部分涉及到的个人并不是华铁应急员工,而是陈宝清的朋友,是为陈宝清支付托管费的相关费用,资金来源于其他第三方,与公司及其关联方无关,公司不存在少计托管费用。 此外,华铁应急的这份回复函并没有给出矿机租赁业务运营方卖出比特币的交易记录,也未有告知矿机收益中的产生比特币存放在哪里,只是列举了当年比特币的价格走势,缺乏实锤证据。对于这份“澄而不清”的回复函,亿邦通信这次会买账吗? 矿机股的难言之隐 这场纠纷显然不会因这一纸回复函烟消云散,关于双方桌底交易的说法见诸媒体。 据“网易清流”报道,在今年6月,双方庭审中,新疆华铁代理律师曾提出一种说法,称华铁应急实控人胡丹锋当初是为了配合亿邦国际IPO上市,同时相信了亿邦国际相关高管的说辞,才同意签订了8万台的矿机订单。 “因为它(亿邦国际)IPO上是要交易量的,所以才签订了买卖合同。”新疆华铁代理律师称。 而在交付2.4万台矿机后,双方原本的销售合同出现了变更,由纽博实业接收剩下的5.6万台矿机,并由亿邦国际董事章昊签字确认。但此项重大的合同变更,亿邦国际和新疆华铁并没有签订第三方协议,这是由于亿邦国际当时正进行IPO上市审核,亿邦国际实控人胡东与胡丹峰联系,称只要新疆华铁配合亿邦国际IPO上市,亿邦国际就配合新疆华铁签三方协议。没有新合同来撇清这5.6万台矿机的去向,或导致了后续双方的纠纷。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6月和12月,亿邦国际曾两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据其招股书披露,亿邦国际提到了一位客户的背景是“一家上海上市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其主要业务涵盖建筑安全技术开发服务、建筑工程安全设备及设备租赁及技术业务……”。该客户的业务背景与新疆华铁十分相似,并且该客户为亿邦国际贡献了当年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16.2%的销售额。而新疆华铁与亿邦国际的销售合同正是在2018年5月签订。 此外,亿邦国际上市前夕,和另一家公司*ST众应(002464.SZ)子公司新彩量科技也出现过同样类型纠纷,后者也表示是帮亿邦国际做业绩…… 据其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亿邦国际分别营收21.9亿元、7.61亿元、1.2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4亿元、-2.96亿元、-2亿元。2018年是亿邦国际业绩表现较好的一年。 来源:股吧 股吧股民对双方纠纷的也说法不一,有为董事长胡丹锋辩护,不应相信骗子;也有人直言老板用股民钱买矿机为自己家挖矿,上市公司赚管理费...... 区块链行业人士表示,双方争议的核心是矿机到底是谁的,按照合同,当时谁要出钱买的矿机就是谁的。矿机运行之后就会接入矿池,然后矿池按照机器的算力,按比例统一分配挖出来的币,再打到了比特币账户下的钱包地址,这些币就完全属于此比特币账户的所有者。“上市公司进行挖矿,如果是把矿机租给别人了,得看租赁合同,矿机租给别人挖的比特币,属于租机器的人。如果是上市公司自己用这些机器挖,应该属于上市公司。” 你认为亿邦国际会认可华铁应急这份回复函吗?后续亿邦国际又将如何应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双后续函函杆
造人这事儿 马斯克也没想明白
已经转行直播带货的罗永浩肯定想不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马斯克继承了自己发布会迟到的“光荣传统”,把原定今天上午北京时间 8 点的特斯拉人工智能日活动,推迟了一个多小时。 顾名思义,特斯拉人工智能日,是特斯拉秀人工智能技术的活动,马斯克之前也发推特说:办活动肯定是秀肌肉用的,但主要目的还是招人。 不得不说,特斯拉这肌肉秀的挺好。 早在几年前,马斯克就要求特斯拉工程师设计一台超高速训练计算机,用来训练 AI 视频算法,提升只用摄像头为主要传感器的特斯拉自动驾驶能力。 于是,在今天的活动上,特斯拉公布了自研训练芯片D1,以及由 3000 个 D1 芯片组成的特斯拉超级计算机Dojo。 其实在前段时间,特斯拉对外公布过,自己用 576 0个英伟达 A100 Tensor Core GPU,组装了一台 1.8EFLOPS 算力的超级计算机,排名世界第五。 但问题在于,GPU 之间需要用庞大的物理结构进行连接以实现通讯,不仅耗费大量成本,且由于连接结构的带宽限制成为“木桶短板”,导致整体效率较低,并且还有分散的庞大散热问题。 相比之下,使用特斯拉自研 D1 芯片的 Dojo,有三个优势:极低的通讯延迟和超大的通讯带宽、能效的提升。 按照 Dojo 项目负责人 Ganesh Venkataramanan 的说法:特斯拉Dojo是史上最快的AI训练计算机。 同等功耗下,Dojo超算比现有计算机性能提升4倍、能效提升1.3倍、碳足迹只有原来的1/5。 当然,这部分技术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太枯燥了,但对于自动驾驶从业者,吸引力极大。 这就像厨子拿到了更锋利的刀,灭霸集齐了五颗无限宝石,大谷喜提迪迦奥特曼变身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斯克先把“器”展示出来了,等着活儿好的 AI 工程师入职特斯拉。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期待的是,等明年 Dojo 正式启用,特斯拉训练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进度会更快,Autopilot 功能会更聪明,适应更多场景,特斯拉车主(买了 FSD 功能的那些)手上的特斯拉,能更接近真正的自动驾驶。 整场活动,比较有意思的部分,还是马斯克宣布,会在 2022 年推出特斯拉机器人 Tesla Bot 的原型,代替人类去做危险的,重复的,无聊的任务。 按照发布会上的描述,机器人身高 1.73 米,体重 113 斤半,可以抱起 40 斤的重量,或者硬拉起 136 斤的重量。 体型看上去非常标准。 为了让这个机器人动起来真的像人类,特斯拉用了 40 个机电执行器进行控制,机器人双脚可以像人类一样平稳行走,手部也像普通人类一样,拥有 10 个手指,可以灵活操作。 看着挺科幻的是吧? 其实马斯克也没想明白造这玩意儿干嘛用。 按照发布会上说的和结束后马斯克发的推特,特斯拉已经造过有四个轮子的机器人了,所以准备造人形机器人了,并且特斯拉还计划将包括FSD Computer在内的硬件系统植入机器人体内作为后者的“器官”,并以训练自动驾驶系统AI的方式训练机器人的AI,让这款机器人能够成为多面手。 但是,马斯克说,人们可能会发掘出连他都预料不到的用途。 优秀的产品经理都知道这么一句话: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让人们发掘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用途,这表述,太不马斯克了。 造人干嘛用这事儿,其实马斯克也没琢磨清楚。而按照马斯克过往发布新车都要延期好几年才量产上市的套路,对 Tesla Bot 的期待,根本不用那么高。 事实上,造人形机器人这事儿,很早就存在,名称我们也都熟悉,就是 Android。 从搜索引擎就可以轻易查到: Android一词,源自希腊语词根 andro-(人、男性)和后缀 -oid (形似的)两者组合而来。鉴于“andro-”具有男性的意味,一些作品中将女性android称为Gynoid以示区别。 牛津英语词典中将这个词的最早使用追溯到1728年Ephraim Chambers所编撰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以英文编撰的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是关于一种据称是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约1200年-1280年)制作的自动机。 Android这个术语早在1863年就出现在美国专利文献中,指代小型的人形玩具自动机。Android这个术语更具现代意义的用法出现在法国作家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的小说《未来夏娃》(1886年),小说描述了一种人造的女性机器人。 自杰克·威廉森的《The Cometeers》(1936年) 开始,android这个术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文科幻杂志《pulp杂志》。 而机械感的机器人(robot)和肉感的人型机器人(android)之间的差异则由Edmond Hamilton的《未来舰长》(1940–1944年)普及开来。 而做人形机器人,其实源于一种叫做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 简单来说,如果需要为新到来的工具去改变旧有的、人类已经适用的工具,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沉没成本,还有人类重新培养习惯的成本和学习新工具的成本。 所以我们心目中最好的工具,就是工具人。且这个工具人越像真人越好,不然就会引发另外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了恐怖谷概念,即: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而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整个机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觉,犹如面对行尸走肉;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会再度回到正面,产生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尝试做人形机器人很多,但仍然没有任何一个人形机器人被大规模量产,融入人们生活被使用的原因。 想把一个机器人做到完全像人,太难了。而且正是因为人形机器人像人,所以太容易通过人类演员的模拟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了,导致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拉得太高了。 即便是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巅峰的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所能展示的视频 demo 也仅仅是大量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而没有看到精准的手部抓取操作。别说民用,就算距离商用也还有很大距离。 上述这些难处,马斯克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即便是只说了明年可能会有原型机,发布会上的 tesla bot 也只是非常谨慎表达了搬运能力,没再画饼说能干别的。 比起造 Tesla Bot,特斯拉还是应该把办事儿重心更多放造车上。 好在,马斯克还算是个老实人,在会上各种秀完肌肉,还不忘补一句朴素的愿望:虽然我们 AI Day 展示的挺酷炫的,但我就希望少撞车。
亚马逊向5万中国商家开战
过去几个月,一场亚马逊封店潮席卷了中国超5万名卖家,预计带来超千亿量级损失。整顿矛头指向卖家刷好评,这种在国内电商平台司空见惯的操作手法遭到亚马逊平台的抵制。目前,平均每周仍有500个店铺被封。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波封店潮或许意味着中国跨境电商粗放经营时代的终结。 撰文 / 刘雪儿 编辑 / 孙静 每周仍有500店铺被封, 大卖家裁员、卖豪宅求生 这些天,伴随亚马逊封号潮愈演愈烈,亚马逊物流商慕容风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恍惚感之中。 他还记得今年4月有一场面向新手和业内人的跨境电商展会,原定4000个名额,当天至少有1.2万人在排队。最后因担心安全问题,展会仓皇取消。这一幕让他隐隐有些不安,“大家像进了淘金厂似的,甚至搞音乐的人也开做跨境电商,热得太过了。” 2020年以来,得益于国内疫情稳定和供应链优势,跨境电商出现逆势增长。“去年赚几百万都很正常”,慕容风的圈子里,还曝出过亚马逊大卖家组团购买“深圳湾一号”豪宅的消息。该项目最高均价达20万元/平方米,随便一套三居室都能轻松超过2000万元。而深圳据称聚集了70%的跨境电商卖家。伴随造富神话一起跃升的,是跨境通、兰亭集势、联络互动等一批跨境电商先后上市。 这股隐秘的掘金浪潮涌动了一年多,直到亚马逊在今年4月开启新一轮严厉整顿。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卖家。目前亚马逊官方未透露中国卖家规模及占比,只称有“数十万家”,跨境电商服务平台雨果网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大卖家占平台大卖家比例达到42%。 (图/视觉中国) 封号潮从今年4月开始显现,在最近达到高潮。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统计称,亚马逊这次封店的中国卖家已超过5万家,预计行业损失超千亿元。该协会执行会长王馨告诉AI财经社,5万家并非协会官方统计,但承认目前每周还有500多个账号被封。而封店理由则多与卖家刷好评有关,包括不当使用评论、向消费者索取虚假评论、通过礼品卡操纵评论等。 “一开始大家都在观望,五、六月有一些大卖家被封,不少小卖家像看戏一样幸灾乐祸,觉得自己机会来了;但7月以来,官方封号越来越多,人人自危。没被封的会想,明天是不是轮到我了。”慕容风透露。 专注电动自行车的亚马逊卖家田园也在6月被封两个店铺号,理由是两个账号有关联,而亚马逊规定一个公司只能注册一个账号。田园感觉有点冤,他真的注册了两家公司,也没参与刷好评。被封号让他一头雾水,申诉至今还未成功。此前田园在亚马逊平台每个月的利润有100多万元,占全平台的30%,当下他也只能“躺平”。 有嗅觉敏感的人,在年初就发现一些征兆。见客户生意不错,广州一家服装供应商温煦一度想自己下海开店,但年初一调研发现风向不对,亚马逊已经在服装等个别品类悄悄封号,他决定先放一放。果然不久后,他一个朋友旗下的最大店铺被亚马逊封号,而去年那位朋友收入过亿。 真正的行业大地震发生在7月6日。上市公司天泽信息发公告说,旗下跨境电商子公司有棵树涉嫌违反亚马逊规则,近340个站点(即账号)被封,1.3亿元资金被冻结,预计上半年有棵树营收下滑40%-60%。这是迄今为止,亚马逊对中国卖家惩罚最重的个案。至8月份,又一家大卖家倒下——通拓科技被关闭54个店铺,冻结资金超4000万元,占公司去年末货币资金的4%。 按照跨境电商聚集地划分,深圳有两大阵地——坂田和华南城,两地的头部卖家形成“坂田五虎”和“华南城四少”的格局,分别对应深圳蓝思网络、泽汇、宝视佳、公狼、拣蛋网,以及傲基、有棵树、通拓、赛维。有媒体梳理,如今“四虎”和“三少”都有店铺被封。 这次封杀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跨境电商从业者冼星透露,亚马逊每年都有集中整治期,基本在旺季到来的前一个月,但这次和过往很不一样。一是打击力度大,以前封号是中小卖家居多,大卖家不多,这次是一起“收拾”;其次,大卖家账号暂时恢复无望,不像以前封号后还能借助各种手段解封。此外,此前多针对婚纱、移动电源、平衡车、口罩等特定品类,这次则是全面铺开。 封杀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封店,而是冻结账户资金后的现金流断裂。慕容风解释,中国卖家一般用店群模式,店铺封了可以再开一个,但现金流断掉就很麻烦。尤其走海运至少45天起步,卖家要先把货运到亚马逊海外仓库,往往第一批到货后,第二批货已经在路上,一直处于压货状态。 亚马逊小卖家李疏影透露,如果是侵权等比较严重的违规行为,店铺被封后不会回款,这和国内电商不同。“全部拿回来不太可能,通过申诉能拿回一部分。” 据王馨了解,被封的大卖家还能自我疗愈,小卖家现状比较惨,很多卖家的供应链和资金链都断了。这也直接影响到卖家与供货工厂、物流服务商的合作。“原来都有账期,但从7月开始,大家觉得不能再拖了,服务商统统改成了现金交易。”慕容风告诉AI财经社。 历史又出现了惊人的轮回。有自媒体爆料,一些卖家已经在卖房求生,深圳湾一号今年房价下跌。 为了求生,大卖家帕拓逊选择大幅降薪,决定从8月6日起让研发技术岗位进入6个月的待岗停工,第一个月发正常工资的80%,其余每月按深圳最低工资(2200元)的80%支付。“听说他们1400人裁了一半,如今这种待岗相当于变相裁员。”慕容风说。 即便有上市公司这种大树可依的“有棵树”,也早早启动裁员,从年初到7月,公司员工从2800人骤降到1400人,其中主管、副主管级别以上流失近280人。 商家为何违规? 为什么亚马逊会大动干戈?直接原因是卖家刷好评。 5月20日,亚马逊回应封号事件时表示,卖家不可滥用评论,还声明无论业务规模大小、所在何地,平台规则和政策会对所有卖家一视同仁。 到6月16日,亚马逊再次发布公开信,措辞颇为严厉。亚马逊透露,2020年就在顾客发现之前,阻止了超2亿条疑似虚假评论,其中99%是平台主动监测并移除的。 为什么卖家会铤而走险刷好评?这要先从亚马逊的发货模式说起,亚马逊平台分为有FBA(亚马逊物流)和FBM(自发货模式)两种。前者是商家把货运到亚马逊海外仓后再发给用户,物流交给平台负责;后者是卖家只把亚马逊作为销售渠道,货物借助第三方快递公司从中国发到国外用户手里。 (图/视觉中国) 李疏影告诉AI财经社,相较之下,FBA商家更有刷好评的意愿,因为货到仓后,如果不刷好评尽快拉高流量,会消耗大量的仓库保管费等成本;FBM商家一般不用刷好评,因为他们靠自然流量出单,但也会习惯性放个好评返现卡,就像国内电商一样。 杭州的亚马逊卖家林溪也透露,如果不刷好评,店铺做起来的时间会很长,前期至少要投入20万-30万元砸广告和研发等,然后还得等上半年,有好评后流量和排名才会拉高。 刷好评的成本其实也很高。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免费赠送商品,卖家会给买家额外发个包裹,邮件中表达希望获得好评的诉求;另一种是好评返现,折合下来一个好评成本高达100-200元人民币,远高于国内的三五元。林溪见过一个海外华人的微信群,名义上荐货,实际就是刷单,有时一两千元的DV机群里都免费送。“大部分稍有规模的店铺都会刷,因为起量快,我们这些普通卖家没钱刷,成本比国内贵很多。” 但问题在于,刷好评是中国卖家的一贯做法,这与国内电商环境有一定关联,亚马逊此前的处罚也都是小打小闹,为何这次如此严重? 今年5月的一条信息泄露可能加剧了这场风波,当时一家刷单组织泄露了涉及超20万人、1300万条亚马逊虚假产品评论的刷单数据,卖家以免费产品为“诱导”,向顾客索要正面评论,其中一些信息甚至用中文书写。随后有了亚马逊的第一条对外回应。 反垄断压力也加剧了亚马逊的整顿力度。6月25日,英国发起对亚马逊和谷歌的调查,理由是担心两家科技巨头对虚假评论打击不力,“我们担心数百万网购者被虚假评论误导,同时如果一些企业伪造五星评价,就意味着守法企业输了,那也是不公平的。” 联想到7月5日亚马逊CEO安迪·贾西新上任,这场风波也被视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这次主要是因为刷单,亚马逊一直在管,这次严厉可能与刷单信息泄露有关。 当然也有局内人感到意难平。一名跨境从业者认为平台规则让人摸不着头脑,亚马逊的测评规则(不让放“好评返现卡”)早几年就有,但一直没有如此大规模处罚。“这种刷单处罚,好比上月拘留、这月砍头,规则的不确定性过于随意。” 也因此,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执行会长王馨质疑,这次封号是针对中国卖家的“策略性封杀”,存在选择性“执法”问题,其中一个理由是亚马逊自营业务也出售同类产品,也有放好评返现卡,却未见封杀。 亚马逊既是裁判员、也当运动员这点,一直饱受行业诟病。过去几年,亚马逊会根据第三方商家的爆品,针对性推出自营品牌,已有多家品牌质疑亚马逊抄袭。最近美国众议院反垄断小组委员会主席大卫·西西林在答记者问时,还赞同亚马逊把自营业务和平台业务分两个网站,或者卖掉自营业务。 另据AI财经社获得的深圳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截至8月20日的统计资料显示,头部大卖家和腰部卖家封号更多是因为账号关联,而非直接刷单,而且这次账号关联有别过往,没有先兆、无法申诉,资金直接冻结。账号被封90后天资金直接划走,余额清零。对此,亚马逊尚无解释;大量库存被要求30-60天内移仓退出FBA仓库,但商家反馈,实际无法操作或操作被拒。 AI财经社就上述多个封号原因求证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区公关人员,对方表示一切以6月16日的回应为准,针对有报道称亚马逊这次对平台账户的封禁率达到35%,她回应:“不准确,真实数据比35%小得多。” 申诉后解封比例仅1%-2%, 数万中国商家何处去? 目前通拓科技等大卖家已向亚马逊提出申诉,争取恢复店铺销售、解除资金冻结,还请了专业律师准备仲裁。不过目前来看申诉成效不大。王馨透露,目前只看到几家成功解封,解封比例只有1%-2%。 这也给“幸存”的卖家们敲响警钟。由于走海运物流费更便宜,做了两年多FBM模式的李疏影决定下半年做FBA模式,但她不敢刷好评,打算以关键词广告的方式来提高排名,类似淘宝直通车。 也有人转向其他平台,比如面向区域市场的虾皮、Lazada、Jumia、沃尔玛、新蛋、乐天,甚至有大卖家自己做独立站等。慕容风发现,封店潮前这个趋势就有,现在更加明显,市场在逐渐分化。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有价值的。田园庆幸从一开始就走的多平台模式,比如速卖通、独立站、eBay,以及欧洲一些小众平台,尤其在速卖通上,他家出了不少货,“只做亚马逊就惨了。”如果本次申诉无望,他打算就此放弃亚马逊,把精力转到其他平台上。 但亚马逊的流量仍是大多数卖家无法抵御的诱惑。多位从业者表示,至少现在还找不到一家能全面替代亚马逊的全球平台,这也是中国卖家被封后四处奔走求助的原因。 这是一场惨痛的教训,中国跨境电商要想出海成功,必须要遵守平台规则。业内人士指出,此前的矛盾之处在于,这种国际规则常常和国内电商氛围相冲突。亚马逊重视用户体验,而国内电商平台重视商家权益,比如不管什么原因退货,亚马逊商家必须承担退货运费,而国内消费者对刷好评非常反感,但各大电商平台依然没有什么作为。 而在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上,业内人士观察,亚马逊的态度是重产品轻店铺——如果卖家不注册商标、走品牌模式,只做仿版、打价格战的话,一旦被有授权或有品牌的卖家投诉,严重的会被封号。而反观国内一些电商平台,更侧重店铺和商家权益,因为店铺入驻会先买流量,为平台带来收益,产品则是其次。 (图/视觉中国) 年轻的中国卖家们决定适应规则,做品牌。摸索半年后,90后林溪联络好中国供应商,再去美国注册品牌商标,希望受到亚马逊知识产权的保护。李疏影觉得6-10个月的商标申请时间太长,她打算直接买商标。 王馨提醒亚马逊卖家们,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要随时关注亚马逊的平台规则尤其是英文版本,因为平台三个月一更新的频率较快,“此外产品还要专注细分品类,不要去做铺货和很多家都卖的爆品,因为很容易积压库存,搞不好赔上全部身家。” 换言之,封店潮在暴露出中国卖家与亚马逊规则的矛盾的同时,或许会加速粗放经营时代的终结,推动中国卖家完成从卖家到品牌方的转型。 这一波整顿甚至激发出新机会。科特勒咨询(中国区)项目经理吴俊杰告诉AI财经社,他发现有家美国服务商打算今年投入5亿美元,用来收购中国的亚马逊第三方品牌,此前他们的标的集中在美国的亚马逊品牌。“他们觉得封号是规则处理问题,而自己熟悉美国规则,有很好的沟通机制,正好抓住这个时机低价收购。”美国资本的态度也让吴俊杰更愿意相信,封号潮只是短期行为。 “这是外贸新业态发展中的问题,是阶段性的‘水土不服’,是‘成长的烦恼’”,7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对外发声。他表示,“希望平台珍惜广大企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充分尊重各类贸易主体,相信平台和企业能找到既合规又合理的解决之道。” (马微冰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应人物要求,文中林溪、李疏影、慕容风、冼星、田园为化名)
为了像“鸡头”一样稳 厂商们做了些什么?
花钱买大奔,要的就是内饰和舒适,这几乎可以算作一个热知识。 奔驰的「类鸡」魔法车身控制电视广告。图片来自:Mercedes-Benz 而奔驰似乎也乐意接受这个设定。在 2013 年 9 月,奔驰为 S 级车型上的「Magic Body Control(魔法车身控制)」功能拍了一则相当趣味的广告。 图片来自:Mercedes-Benz 广告本身并没有直接展示奔驰 S 级在颠簸路况上,通过「魔法车身控制」让车内达到如何的平稳与舒适。而是用上了「特级」演员来比喻这套系统到底能有多稳。 这几位特级演员就是再普通不过的「鸡」,无论「鸡身」如何旋转和抖动,自带「稳定系统」,鸡头纹丝不动。 鸟类因身体结构和生物进化而获得的「鸟头防抖」,在生物学术界也可以算作一个热知识,但在大众领域,它却实打实的是个冷知识。 图片来自:LG 奔驰这则「Chicken magic body control(类鸡的魔法车身控制)」广告发布之后,火的并非是那个「魔法车」本身,而是那几位「鸡」演员。 研究「鸡头防抖」的用法,已然成为一种现象。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如果把相机绑在鸡头上,是不是就得到了一套「斯坦尼康」? 图片来自:YouTuber jeremiahjw 本着探索之精神,YouTuber jeremiahjw 就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组是「鸡头」,而对照组则是「人头」和「手持」。 单从结果上来说,鸡头大获全胜,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鸡头无法控制」。就好比作你要创作,得看鸡的眼色一般,毫无控制性可言。 iPhone 12 Pro Max 上的位移式传感器防抖。图片来自:Apple 几年之后,我们仍然没有解决如何控制「鸡头」的朝向,但我们身边的设备都拥有了各式各样的防抖措施。 惊艳全场的「恒定地平线」 若说超声波区域指纹能喊出「wow」的话,那「恒定地平线」就绝对称得上「awsome」了。 「恒定地平线」这个功能主要利用了陀螺仪、重力传感器与超广摄像头来实现。陀螺仪记录抖动数据,重力传感器则确定画面与现实的地面保持一致,而超广角摄像头来记录,并透过裁切和算法进行捏合,最终成像。 在惊喜过后,我也发现了「恒定地平线」功能上的一些限制(或者说不足)。 拍摄时可对焦测光; 最高可记录 1080p 30fps,画面有裁切,目测大概是 28mm; 码率的损失并不大,大概是 20MB/s(与其他摄像头 1080p 30fps 接近)。 「恒定地平线」功能其实是把超广角摄像头当做了一枚冗余传感器来用,再经过算法实时的裁切、合成,最终实时呈现在屏幕之中,这也是此功能的震撼之初。 insta360 GO 2. 但从原理上来说,与 GoPro、insta360 的一些运动相机的数码防抖差不多,只是地平线的水平,更多的是需要后续在软件中编辑与选定。 GoPro Hero 9 Black. 图片来自:pocket-lint 「恒定地平线」的运用场景与运动相机比较类似,特别适合极限运动、户外项目等场合。但手机最大的优势是实时显示,拍好就能发。 究其根本,「恒定地平线」先解决的还是拍得到,以及扩展了手机影像的功能性,而非性能取向。 都是防抖,却南辕北辙 严格意义上来说,「恒定地平线」功能算是电子防抖的范畴,毕竟长广角没有配备 OIS 光学防抖,以及「微云台」结构。 除了电子防抖这类有裁切的做法,主流的防抖系统还有光学防抖和机械式防抖不会对画质进行裁切的做法。它们的原理都是通过与抖动方向相反来减少「糊片」的概率。 镜头、传感器双防抖. 由此来说,在相机产品上的「防抖」其实是扩展了拍摄性能,而非功能。 与电子防抖类似,机械防抖、光学防抖也并不完美,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佳能镜头切割图(请勿模仿). 图片来自:reddit 光学防抖会让镜头的光学设计更为复杂,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价格更高。 传感器上的机械防抖,集成度更高,尤其是现在的无反结构,对整机的散热系统要求更高。 宾得 K-1 拍摄的长曝照片. 早期,宾得 K-1、索尼 A7RII 在长时间曝光时(拍星空、风光),照片会出现「雪花般」的白噪点,即便关闭防抖,依然不见好转。后续产品迭代之后,情况有所好转。 vivo 微云台技术 而智能手机这边,发展之路与传统的相机厂商颇为类似,镜头 OIS 防抖、「位移式」传感器均已出现,甚至 vivo 这边还创新的把「云台」的概念做进了产品之中。 虽然原理上都比较接近,但智能手机们防抖系统的加入更像是影像功能上的扩展,随着芯片算力的增强,以及机器学习的加入,诞生出了「夜景模式」、「光绘」以及「恒定地平线」这类「奇效」。 智能手机影像越来越像哆啦 A 梦的口袋,什么功能都有,但每种功能都不尽完美。 而传统影像产品依然在做最专业的记录工具,每一项硬件的进步,最终目的就是记录的画质。 不要小而精,要多而全 记得曾经在测试奥林巴斯 E-M1 MarkIII 之时,传感器五轴防抖配合镜头上的光学防抖,最高可以补偿 7.5 档的快门,达成手持拍出 4 秒快门时间而不糊的照片。 彼时,大家都在打趣道,接下来能阻止奥林巴斯的只能是地球自转了。没成想,最终把奥林巴斯挤出市场的却可能是智能手机。 算上卡片相机,智能手机功能性不断地扩展,逐步取代了相当多的产品,比如 MP3、MP4、Walkman 等等。 如今硬件规格上与相机越来越趋同,但智能手机的取向并非是性能,而是朝着更多功能发展,继续扮演个人的移动设备中心的角色。 图片来自:snapmounts. 如同「恒定地平线」这种运动相机主打的功能点,已经开始被智能手机所吸收,有一就有二和三,相类似的功能会如同播种一般成为智能手机们的标配。 由此来说,运动相机要么向上突破成为拥有绝佳专业性的产品,要么在大众消费市场中逐步被智能手机所取代。 毕竟,相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多功能的产品要比单一的性能产品更具吸引力。 而举着「计算摄影」大旗,有着够用影像规格的智能手机们,取代入门中端的相机们,可能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B站最有权力的人:3位核心高管和23位业务负责人
充实中高层是 B 站近两年在组织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大公司最有权力的人」系列 公众公司(Public Company)在过去一百多年里都是全球经济的先锋。它们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在城市间编织航线,将超市、电视、智能手机带入每一个人的生活。 普通人也有机会购入它们的股票,为企业提供发展资本、分享造富机器的红利。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企业经营往往走向成熟,商业运作相对公开透明。 大小科技巨头是这一商业组织形态里最新、也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但这些白热竞争的幸存者往往独断而隐秘。 它们虽然挂牌交易,却难说在卖股票外还有什么公众属性:特殊股权让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获得不受制约的权力;公开披露的高管名单也不再反映这个公司真正的治理结构。公众、投资者甚至这些公司的员工都被有意无意间产生的杂讯所包裹。 《晚点 LatePost》希望在迷雾和宣传间撕开些许口子,从梳理这些公司的组织架构和权力动态开始,理解一个个市值数百数千亿美元、渗入上亿人生活的公司究竟在内部如何运作和管理,这些梳理本身就具有留存价值和分析价值。 文 | 高洪浩 制图 | 实习生江自牧 编辑 | 管艺雯 B 站的成长似乎在一夜之间。2018 年,这家弹幕视频网站在上市时市值仅为 32 亿美元;不到三年时间,它的市值翻了接近十倍,一度突破 300 亿美元。与此同时,B 站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在线社区之一。 业务的快速成长推动了人员规模的扩大。2014 年,董事长兼 CEO 陈睿加入 B 站时,这家公司只有 30 人;三年前,B 站的总员工数是 3033 人;截止至 2020 年底,这个数字增长到了 8646 人。 《晚点 LatePost》通过多方采访,整理了 B 站最新的组织架构。董事长兼 CEO 陈睿、副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COO)李旎与首席财务官(CFO)樊欣是 B 站最主要高管,其下还有 23 位核心业务负责人。他们组成了 B 站的核心团队。 过去一年,B 站内外都面临很大挑战——这和其前十年安稳的发展环境截然不同。 字节跳动虎视眈眈,企图抢占 B 站的市场。2020 年,字节跳动旗下的西瓜视频对 B 站发起冲击,高调挖走巫师财经等知名的 UP 主,“一向安逸的 B 站进入了准战时状态。” 一位 B 站业务负责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每个月至少要封掉几十个对手来挖墙脚的账号,对手会把几乎所有的 UP 主都私信一遍。” 但就产品本身而言,B 站作为社区,有着较高的壁垒——根据官方提供的数字,B 站十年用户留存率达 60%。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瓜视频和 B 站的差距正在加大,前者的日活跃用户数在走低。 根据陈睿的判断,B 站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变大,而变大的方式就是增长、破圈,但这要求 B 站有更强的组织能力。 2019 年起,B 站开始搭建职级和晋升体系。2020 年后,B 站进行了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有 3 位业务负责人升任为副总裁,另有 3 人被引入 B 站成为业务负责人并担任副总裁——在此以前,B 站仅有 2 位副总裁。 截至发稿,B 站股价为 64.33 美元,总市值达 247.26 亿美元。 3 位核心高管 2009 年,20 岁的徐逸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创立了 B 站。5 年后,他邀请 B 站的天使投资人陈睿加入公司并担任总裁兼 CEO,此后便渐淡出公司管理一线。 B 站的最高决策者是董事长兼 CEO 陈睿。他是 B 站第一大股东,拥有 14.2% 的股份与 44.6% 的投票权。 陈睿 1978 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加入 B 站前,他是金山软件与猎豹移动的联合创始人。2014 年,陈睿放弃猎豹移动上亿期权加入 B 站时,这家公司一共只有 30 名员工。 随后的 7 年时间里,陈睿先后为 B 站申请网络视听资质证照、布局内容版权、建立游戏发行业务,通过 “合法化”、“正版化”、“商业化” 三条路径解决了 B 站的生存问题;2018 年,B 站成功在美国上市;2019 年起,B 站开始 “破圈” 和实行增长战略。 陈睿曾因开启站内商业化而遭到用户激烈反对,最终他公开道歉并承诺 B 站永不添加贴片广告。为了保证社区的独特调性,B 站曾对想成为会员的用户设置了高难度的考试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B 站几乎不做用户增长。 陈睿习惯熬夜,上午睡觉。他的工作时间一般都从下午开始,直至深夜。这间接也导致许多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时间要尽量和 CEO 保持一致。 不急躁、有耐性、能够抑制组织对于增长和速度的渴望——用这样的衡量标准,似乎没人比陈睿更适合做 B 站 CEO 。“他为 B 站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设定好平台的规则和门槛后,不再干预用户,只做好服务。” 一位熟悉 B 站的投资人告诉《晚点 LatePost》。 “你要明白增长的残酷性,同时你要抑制自己内心对增长的渴望;把自己当一个普通用户,明白自己不能接受的东西,就不要给用户。” 陈睿在 2019 年接受《晚点 LatePost》采访时说。 陈睿之下,B 站的核心管理层还包括副董事长兼 COO 李旎与 CFO 樊欣两位高管。 1986 年出生的李旎在陈睿邀请下,于 2014 年 11 月加入 B 站并担任首席运营官。她曾在 2012 年至 2014 年负责猎豹移动的人力资源业务。 作为 B 站商业化与内容业务的核心掌舵者,李旎一手搭建起了 B 站自制内容体系。经由她引进的《风犬少年的天空》是 B 站进入自制影视领域的重要作品,开播两周后获得上亿的播放次数。 同时,在李旎的主导下,B 站的公司治理自 2018 年变得更为体系化,比如搭建职级体系、强调末位淘汰制度。 樊欣在 2016 年 4 月加入 B 站担任财务副总裁,一年后升任为首席财务官。此前,他曾先后在毕马威华振和网易共工作了 13 年。樊欣也是老虎证券和跟谁学的独立董事。 一位头部互联网公司业务主管评价 B 站的投资者关系(IR)极佳,IR 团队由樊欣负责,他们善于与投资人保持高频的沟通和交流。 “如果有一个奖叫 ‘中国好 IR’,B 站年年都能拿。” 上述人士说。 互联网大公司多采用集体决策制,比如阿里的合伙人、腾讯的总裁办、美团的 S-team。但 B 站的决策权仍集中在陈睿与李旎身上。 比如,在直播业务负责人王宇阳加入 B 站以前,陈睿是直播事业部直接负责人;目前陈睿仍然是 B 站主站产品部的直接负责人,而李旎则是商业化部门的第一负责人。 组织能力是外界对 B 站未来能否继续向上发展最关注的点。 “陈睿知道自己在扛着 B 站走,如果有一天他倒了公司也就倒了。” 一位接近陈睿的投资人对《晚点 LatePost》说。 陈睿大学毕业就进入了金山软件并一路升至核心管理者,他也承袭了时任金山总裁雷军的一些特质,比如关注细节、事必躬亲。凡事都自己来,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尤其对于 CEO 而言,需要更专注在重要的事上而不是自己能做的事情上。 两年内提拔与引入六位副总裁 组建公司的中高层队伍成为 B 站近两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和快手一样,经历了几年高速发展后,B 站也正在有意识地解决组织管理问题,让组织跟上业务发展。 目前在 B 站一众业务里,除了主站产品与商业化两大业务仍分别由陈睿和李旎直接带领,其余业务均已配备一级负责人。 集团层面,COO 李旎与 CFO 樊欣均向陈睿汇报。各个职能部门中,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Bob 直接向陈睿汇报;市场、公共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负责人杨亮,法务部负责人 Spring 向李旎汇报。 据《晚点 LatePost》统计,在核心业务上,陈睿和李旎均领导超过 10 位业务负责人,数量与向腾讯董事局主席兼 CEO 马化腾和字节跳动前全球 CEO 张一鸣直接汇报的高管人数相当。 陈睿与李旎分工明确:陈睿主要聚焦在主站、直播、游戏和技术;李旎则主管商业化、投资并购、电商以及包括 OGV(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Video,专业生产内容)、综艺制作、版权合作、衍生品等在内的内容业务。 向陈睿汇报的核心业务负责人有 12 位,他们涉及直播业务、主站产品、主站运营、内容安全、视频云技术部、游戏业务、漫画事业部、电竞公司、猫耳 FM 、人工智能技术部与用户增长部。 向李旎汇报的核心业务负责人有 13 位,他们涉及主站商业中心的运营中心、主站商业中心营销中心、主站商业中心商业技术部、多屏产品、版权合作中心与投资并购部、OGV 事业部、电商事业部、纪录片制作中心、综艺制作中心、文化事业部、日本分社、衍生品事业部与商务中心与采购中心。 在这 23 位业务负责人中(有两人同时向陈睿和李旎汇报),有 8 位同时担任公司副总裁,其中 3 位是在 2020 年后从内部升任、3 位是在 2020 年后从外部引进,只有游戏业务负责人张峰和漫画业务负责人丁黎是在 2020 年以前便担任副总裁一职。 第一位从内部升任的副总裁是电商事业部的负责人王欣磊。他此前曾在腾讯、Google、1 号店任职;2014 年加入百度负责百度糯米产品与运营部门;2017 年加入 B 站后担任开放平台总经理,负责包括电商、票务在内的业务。 第二位是版权合作与投资并购负责人张圣晏,他同时也是动画制作中心与绘梦公司负责人。2015 年他在加入 B 站后开始负责版权合作业务。 第三位是杨亮,加入 B 站后他担任市场和公关业务负责人。2020 年,他主导的两场市场活动——跨年晚会与致敬五四青年节的视频《后浪》颇为成功。他策划的综艺节目《说唱新世代》在站内播放总量累计超过 6.1 亿。因此,除了市场公关、企业社会责任两大业务外,他从 2021 年起还担任 B 站综艺制作中心负责人。 2020 年开始,B 站空降多位副总裁。 年初,张振栋加入 B 站成为副总裁兼商业营销中心负责人。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曾在 2009 年创立国内最大的安卓市场联盟 UUCUN 并于 2013 年被百度收购;2015 年张振栋创立自营跨境电商品牌波罗蜜;2020 年初波罗蜜被 B 站收购。 同年 4 月,刘斌新加入 B 站任副总裁与商业运营中心负责人,主管商业广告。此前,他在百度工作八年,曾任百度凤巢副总监,负责搜索广告;2017 年起,他在奇虎 360 担任总裁助理,整体负责 360 商业化产品、技术相关工作。 卢梵溪是最新加入 B 站的一位高管。作为影视行业资深的制片人与导演,他在 B 站担任纪录片制作中心与自制剧中心负责人。卢梵溪曾在 2009 年加入优酷并任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优酷出品总制片人;2010 年,他发起并监制了总点击量逾 1.7 亿次的《老男孩》微电影;离职优酷后,卢梵溪创立了电影厂牌兔子洞文化。 作为一家年轻人聚集的互联网社区平台,B 站也拥有三位 90 后核心业务负责人,他们分别是副总裁张圣晏、文化事业部负责人柴轩鸿与游戏内容部兼直播中心总经理王宇阳。 直播业务的重要性在上升 B 站的管理结构反映主站产品部与商业中心两个部门的重要性,但主站无法激进增长、商业化限制更多, B 站必须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过去 B 站的商业化靠游戏承担,但游戏是一项研发时间长,且依赖爆款的业务,营收不稳定。从 2019 年起,直播被 B 站定为了最为重点发展的业务。这一年 年底,B 站签下主播冯提莫、引入更为专业的原大鹅文化 CEO 王宇阳负责直播事业部。 王宇阳今年只有 29 岁,是 B 站最年轻的业务负责人,他此前创办的大鹅文化主要围绕电竞经纪业务,涵盖主播发掘、培养、包装、后续推广与商业服务。在 2020 年加入 B 站后他成为直播事业部负责人,向陈睿汇报。 直播在内的增值服务成为 B 站第一大收入来源。根据 其 2020 年财报,直播在内的增值服务收入达 15 亿元,在营收中占比 38%,成为 B 站的第一大业务。 虽然直播业务增长很快,但它的规模相较抖音和快手两个短视频平台仍有差距,后两者的直播日活跃用户数均已破亿。 B 站最早通过引入 MCN 机构、与素人主播签约开展直播业务。2020 年开始,B 站开始进行站内转化,推动平台上的 UP 主进行直播。 “他们有表达能力,也有天然的粉丝基础,直播可以更快起量。” 一位 B 站产品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为了鼓励 UP 主直播,B 站给出开屏广告这种最高级别的推广资源,而在过去,只有 S 级项目有此待遇。 目前这个策略进展并不快。上述产品人士称,UP 主倾向于不要频繁在直播间露脸,他们认为这是对品牌的一种消耗。“在视频里你可以扮演成一位有趣有深度的人,但在直播间里,你更像你自己。”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从 2020 年起,B 站将游戏直播和游戏短视频从原本的直播事业部与产品部分拆给了游戏业务,形成合力。 如今,每月有 2.37 亿用户活跃在 B 站,还有 6270 万用户每天花 81 分钟浏览 B 站。陈睿曾说,他不想当 king of the world,只想建好社区,与好朋友相处,收获快乐。 B 站创立于 2009 年,今天已经 12 岁。从发展曲线上看,它还远没有步入中年。今天一切因为 “大”、“快” 而带来的烦恼,只不过是成长的烦恼。
首批电竞生毕业:有人进大厂 有人只能去开饭店
文|AI财经社 程靓 编辑|杨洁 从“野蛮生长”走向正规的电竞行业,在今年迎来了行业历史上第一批经过高校专业培训的毕业生。经过了几个月的求职时间,他们的就业情况已经基本落定。 在面试的道路上奔波了2个多月后,王韬终于安定下来了,一家位于苏州的二线电竞俱乐部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和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不同,王韬毕业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第一届电竞专业,在电竞作为全新的热门行业兴起后,电竞专业成为正式教育的一部分,而王韬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学生中的一员。 但当王韬坐在一家一线俱乐部HR面前面试战队经理岗时,他却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最终,他被面试官以“对岗位认知不清晰”为理由刷掉了。“我知道自己的学历不占优势,所以在大专学习期间,拼命地找实习和考证。我有幸能进入一线俱乐部面试,但是我在电竞行业的经验积累还是太浅了,也缺乏对行业内细分岗位的清晰认知和工作规划。”王韬说。 王韬告诉AI财经社,他的同学中,大部分人由于求职不顺利,并没有进入电竞行业工作,甚至有人开起了饭店。王韬已经算是其中的“幸运儿”了。 相比起来,电竞本科生们的就业情况要好得多。 贾磊进入电竞行业,算是“半路出家”。 播音与主持系出身的贾磊,并非电竞“正规军”,爱好电竞的他曾担任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电竞社社长,还参与了本校首个电竞学院的建设,在大三学年播音系细分方向时,选择了电竞解说。毕业之后,他自己创业做电竞赛事的线下策划,也“解决”了不少自己校友的就业问题。“目前公司里有不少人就是我们学校第一届电竞专业的校友。”贾磊说,“据我了解,学校里第一批毕业的电竞生,至少有四成还在这个行业。” 从“野蛮生长”走向正规的电竞行业,在今年迎来了行业历史上第一批经过高校专业培训的毕业生。经过了几个月的求职时间,他们的就业情况已经基本落定。 “电竞教育”的概念在2014年被提出。2016年9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在体育类项目中增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随后,包括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不少高校纷纷开始投入到电竞专业的建设中。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职院校也开始加入开办电竞专业的大潮。王韬就读的大专院校就在2018年开设了电竞专业,在今年,他们和第一批电竞专业本科生一起迎来了毕业。 随着电竞行业热度攀升、商业化进程加速,电竞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急速扩张。根据媒体报道,截止到2020年,电竞行业人才缺口已达50万。但是,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们,也还在面临现实和理想的错位。在他们身后,电竞教育也还在探索着人才供需的平衡之道。 01 摇摆的专职教育:“我毕业了,但是专业没了” 2018年夏天,一拿到志愿填报指南书,王韬就开始翻找在苏南地区开设电竞专业的院校。爱好游戏又担心志愿滑档的他,最终选择了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当时新开设的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 王韬感觉,自己很幸运地赶上了电竞的“风口”。“在2017年-2018年的时候,好多学校都新开了电竞专业。因为我平时就喜欢打游戏和看电竞比赛,所以比较关注新出的电竞专业。” 对那时的王韬而言,电竞专业是一个“稳赚不赔”的选择,既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还可以靠此挣钱。 王韬说,电竞专业并不是“打游戏”。“一开始很好奇学校会教什么,会不会天天打游戏。但后来我了解到,学电竞的并不打电竞,我们的专业是面向俱乐部和赛事做电竞相关的工作,像组织策划比赛、运营管理俱乐部和解说赛事等。” 根据该校当年的招生简介,该专业毕业生经过学习,将主要具有“能够策划组织省级及省级以上电子竞技赛事的能力,能够运营和管理电子竞技场馆、俱乐部的能力,能够进行电子竞技数据采集整理的能力,能够主持与解说主要电子竞技赛事的能力”。 并且学校招生简章里还表示,会和多家电竞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丰富的师资、可靠的实训实习和课程等。 王韬并非是很多人心目中,只想玩游戏的“网瘾少年”。“我选这个专业,并不是奔着打游戏去的,而是想离喜欢的东西更近一点。另外我也觉得,新开设的专业比较容易报考,加上电竞市场人才缺口又大,以后也好找工作。” 但学校的课程,还是让王韬有些失望了。回忆起大专时期的学习,王韬告诉AI财经社:“除了一门数据分析课会在机房实操外,其余都是理论课程,包括电竞解说、电竞发展史、俱乐部管理、赛事数据分析等。学了很多,但基本都是皮毛,对我毕业找工作没有任何用。” “专科比本科差太多,学不到什么硬技能,学校也很少提供跟电竞行业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实习和工作都是靠自己跑的。”王韬回忆起他几次找工作碰壁的经历,“因为学历不好,所以能获得大型赛事公司和一线俱乐部面试的机会不多。我好不容易拿到了一家一线俱乐部的面试机会,但却得到了‘对岗位认知不清晰’的评价,没有被留下。在这之前我也没有什么途径去了解具体的职业,和招聘的岗位就不太匹配。” 而对于自己现在获得的工作机会,王韬苦笑调侃,“上学时,因为大多数课程都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校社团工作和专业考证上,考到了电子竞技裁判证。或许这也是我还没有失业的原因吧。” 在同届的24个同学里,王韬说,他是还留在电竞行业的少数人。“同学里的一大半都转行了。有的和专业还算相近的,自学了后期剪辑去剪片子;有的就离专业很远了,除了干销售的,还有开饭店的。” 但更出乎王韬意料的是,毕业离开学校后,他曾经就读的电竞专业也跟着被“取消”了。他和自己的同学们,成了该校历史上目前为止唯一一届电竞毕业生。 对此,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办表示,“当时开设电竞专业是受大形势影响,市场对电竞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其实对于学校来说,我们的强项在于化工,电竞相关资源确实比较少,而且目前相关产业也还没有完全成熟,考虑到师资投入和学生后续发展问题,我们还是决定不再开办了。”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向王韬的学校输送专业教师的电竞培训机构南京恒一文化电竞学院,在他入学一年后也没了音讯。 据了解,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电子竞技教育的公司,自2015年起,团队开始投入电竞教育领域,全面发展电竞教材、师资等高校资源。2017年12月,该团队主编的电子竞技专业课程用书《电子竞技概论》正式出版,该书作为国内首套高等院校电子竞技专业课程用书,以电子竞技为对象,从理论基础入手,介绍了电子竞技从业之路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根据AI财经社观察,该公司官方微信号和官方微博“恒一电竞学院”下最新一条消息的发布时间是分别是2019年5月24日和2019年6月27日。天眼查资料显示,南京恒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2020年和2021年都出现了经营异常的记录。 02 本科教育:不能用“电竞专业”来概括 图/视觉中国 相比起来,电竞专业的本科生们则要“幸运”得多。 作为国内首家本科电竞学院,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在刚开设电竞专业时,就聘请了李晓峰(SKY)、杨培、刘洋、潘婕、田云鹏等电竞一线从业者担任“业界导师”。 据了解,电竞学院最初只有艺术与科技(电子竞技分析)一个专业方向,2017年首届共招收80名新生,分为4个班,每班20人进行小班教学。带队导师表示,专业将从大数据、比赛方案规划、战队战略分析、赛事的专业解说等方面出发,重点培养电子竞技数据分析与智慧服务、电竞赛事策划与运营、电竞赛事分析解说等人才。 从现在的招生简章来看,电竞学院下方划分的专业又有了一些改变。目前学院下设两个专业方向,一是艺术与科技(电竞游戏策划与设计),另一个是播音与主持艺术(电子竞技解说与主播)。 具体到学习方向、课程设计上,似乎“电竞”这个标签,并不足以概括这一专业。 对于该校2018级艺术与科技(电竞游戏策划与设计)方向的在读生周玥来说,调整后的课表少了数据分析类课程,加强了对运营管理和策划的学习,同时专业课还会涉及基础的播音课程。 电竞专业课程表。图/受访者提供 “在考上这个专业之前,我也有很多幻想,后来发现我们和所有大学生一样,正常上下课并完成课后作业,有时甚至会遇到更难的编程和数据分析问题。其实我们学的挺杂的,但是我觉得课程设置还比较合理,因为好多都能用到。除了专业的电竞理论和实操外,也会学习摄影、影视后期制作、新媒体栏目设计等。”周玥说。 电竞学院现院长助理陈欢对AI财经社表示:“目前,我们第一届电竞毕业生只有一个专业,就是最初的艺术与科技(电子竞技分析)方向。因为第一年招生的时候,我们的重心是培养数据分析和策划运营类电竞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是第二年招生才开始办起来的。” 对此,电竞学院前副院长黄淼表示,“因为我们是民办院校,培养的多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市场需求是我们培养的重要指向。最早是觉察到市场更需要数据分析类人才,因此一开始的培养才会偏向数据分析。后来通过学生的教学反馈和同业界的多次沟通,发现数据这一块还是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理工人才更合适,我们就进行了一些教学调整,更偏重策划运营,但是这样的调整是在一定范围内循序渐进的,一般从下一届新生开始,而非对当届教学进行大变革。” 对贾磊来说,在学校担任电竞社社长和参与电竞学院建设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职业选择影响很大。“我所在的播音系在大三学年会进一步细分方向,当时就选择了电竞解说方向。后来的电竞学院下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电子竞技解说与主播)专业也是从原播音系细分方向逐步迁移过去的。电竞学院成立前有积累,成立后也有很多合作资源。” “之前有邀请过前世界冠军队IG的队长Rookie来学校开讲座。时不时也会拉一些赛事进学校办,从策划到执行都是由学生操作,业界和学界老师辅助监督,学校也有提供专门的电竞室。平时与不少大厂和游戏公司都有合作,像我们的部分专职老师同时也是网易和腾讯认证的专职解说员。”贾磊说。 作为第一家尝新电竞的本科院校,除了教学培养上的磨合调整外,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还在不停地向外界澄清“误会”。 黄淼表示:“一开始有很多同学报名这个专业是想成为职业的电竞选手,但其实他们都理解错了,我们不教打游戏,我们培养的是围绕电竞做周边工作的人才。这一点我们在历年的艺考宣讲中都会不断地去解释,去区别电竞和单纯的打游戏。就像打篮球,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投三分球,而是专注于现场以及幕后的搭建,我们培养的是举相机的摄影师,荧幕前的解说员,或是团队的管理者,但我们绝不可能去培养球员。” “电竞选手这个职业很特殊,花期很短。正常的学生18岁或19岁上大学,但是这个年龄对于电竞选手来说可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一般来说电竞选手都是要从更小的年龄去培养。我们并不是一个打游戏的专业,没有专门教打游戏的课程,并且来我们这边上课的一些业界老师也不是职业选手出身,而是在赛事公司或者俱乐部的策划和解说岗位上的专业人士,像职业选手、战队的领队和教练一般是来做分享的,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接触到真实的电竞。”陈欢说。 他进一步补充说,“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电竞,市场也追捧电竞,但我们并不会盲目扩招,因为这牵涉到师资和场地建设等教学资源配置问题。并且在当前的电竞市场中也有不少其他专业的同学来竞争门槛偏低的泛传媒类岗位,这对我们是一种冲击,所以我们也比较谨慎。” 03 “市场的想象”比真实的人才需求更丰富 图/视觉中国 随着电竞产业的发展,人才需求开始多元化。滔搏电竞市场部经理郭铭向AI财经社表示:“对俱乐部而言,人才的挑选途径是有很大区别的。像赛事类人才,像职业选手,我们主要是通过赛事或俱乐部的青训队挑选;另外还有一类是管理和运营类人才,除了总公司校招外,平时一般是在招聘网站上发布相关的岗位信息,向社会招聘。” 电竞专业的设立,确实是针对后一类人才需求而来。 此前有媒体报道,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届电竞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同学还没出校门就被互联网大厂和大型游戏公司的研发部门预定,而不少其他高校培养的优秀电竞人才往往也会选择产业链上游的大厂和游戏公司。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被大厂接收的毕业生,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工作内容是服务于大的游戏产业,而不是针对电竞领域。但另一方面,中下游电竞市场的人才需求,还正面临着尴尬境地:不少公司仍维持着小规模运作,但成熟、专业的人才却远远不够。 现负责某一线俱乐部品牌对外输出的马赛,在两年前创立了自己的公众号,专门对外发布电竞招聘信息。截至目前,他已发布了超600条招聘信息,招聘单位包括了大中型电竞赛事公司、俱乐部和电竞媒体。 “目前我收到的简历差不多维持在一个月700-800份左右,投递量大的时候可以到一个月2500份左右。”他告诉AI财经社,“不过,除了大厂独立的电竞赛事部门招聘外,现在大中型俱乐部和赛事公司里,要求电竞专业的很少,大多提出的需求是其他专业的本科生,例如传媒和体育管理类专业。在历史的招聘岗位中,我只见过一家公司的岗位明确要求要电竞专业毕业生。” “电竞行业太大了,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出,所谓的电竞专业学习内容的也会很宽泛。如果人才培养找不到侧重点,学生没有精通的知识点,其实对于招聘者来说,他们反而更愿意去找学历更好、在某一专业方向上更精通的人。并且对于成熟的赛事公司和俱乐部来说,相比基础薄弱的应届生,它们更需要有经验的人带来创新。”马赛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游戏项目开发,自然会需要更多的人投入。但是在我看来,当下,电竞行业最缺的还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拿得出成熟作品的专业人才。” 现有电竞专业的定位方向,仍然是略显尴尬了。学科覆盖面过于“广博”,和电竞行业需求的“专一”相比,还是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电竞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现有的高校教学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试验。 根据《2021全球电竞与游戏直播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电竞观众将增至4.47亿,其中,核心电竞爱好者将占据2.34亿。中国成为拥有核心电竞爱好者最多的区域,人数达到9280万,其次是美国和巴西。并且中国凭借3.6亿美元的收入成为全球赛事收入最高的电竞市场,比2020年的3.15亿美元增长了14%。 面对越发炙热的电竞市场,或许外界对“电竞人才需求”的想象力还是过大了。“对目前的电竞行业来说,想象的泡沫更大。体育行业的发展是个‘慢过程’。一方面,体育行业中的电子竞技项目在全社会的认识程度还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资本对电子竞技的进入是短期行为还是长期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一位体育产业专家对AI财经社说。 (周玥、王韬、贾磊为化名)
人工智能时代的斧刃劈向出行
文 | 杨旭然 编辑 | 王方玉 出品 | tide-biz 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自己衣食住行、信息获取等核心需求,每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能掀起一场行业乃至社会的巨大进步: 农业的发展解决食物问题,并推动形成了早期定居的人类社会; 棉纺织品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核心的产品,在英、法等欧洲国家的贸易版图扩张中行销全球,资本的原始积累随之完成; 以内燃机为代表的二次工业革命,部分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问题,但车辆复杂的工业制造、城市规划的不完善和化石能源的使用,让随后长达几十年里的出行成本没能有效降低,仍像是一个“半成品”,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如今,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有望通过自动驾驶和车路协调系统,彻底解决人类社会过去几十年所面对的种种出行问题。人工智能时代也有望随之展开——这一切都在百度Robotaxi无人车问世之后变得清晰。 8月18日,百度又发布了新的“汽车机器人”,直接在概念层面将自动驾驶的等级提升到了L5——车辆不仅可以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不再需要方向盘等驾驶系统,同时还能作为智能助理,与用户交流并提供各类服务功能。 听起来非常有科幻色彩的产品,其实符合了出行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逻辑。相比更常见的辅助驾驶,这是一次大幅度的跨越。 辅助驾驶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人,却不能解放人。无人车和汽车机器人则把人从驾驶动作中解放出来。 这是两个时代的分水岭,是一幅画卷的上下两部: 这幅画卷的上半部分,自1925年开始,就有早期的创新者用无线电驱动汽车的无人行驶,一直到2020年,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汽车在旧金山与北京上路测试; 画卷的下半部分,自动驾驶终于到了产业化的前夜,准备成为人工智能第一个完全面向普罗大众的核心级应用,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长期的尴尬局面有望被破除掉。 用最简单的言语总结就是:人工智能将通过接管“出行”这件事,彻底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01 无人车“单点爆破” 市场庞大,但并不是谁都能参与进来。 从2013年开始,百度正式立项无人驾驶项目。2015年,其无人驾驶列为独立事业部,并很快迎来了功能业务上的升级: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和车联网“三位一体”。 虽然在此后又有大量自动驾驶企业问世(其中有不少都是百度高管离职创办),但在中国,真正能够推出无人车的仍然只有百度一家。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最终做出无人出租车产品的公司也不超过5家。 无人出租车问世之前,无人驾驶作为一种功能被集成到品牌车辆中,让车企的产品看起来更加智能化,却没有形成商业模式。 Robotaxi无人车的出现则意味着,无人驾驶最终摸清了商业模式演进的方向,把汽车制造业变成了服务业,让“汽车”彻底变成了“出行”。 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研究咨询机构IHS Markit(埃信华迈)在《中国自动驾驶市场与未来出行市场展望》中预测: 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复合增长率在20% - 28%之间,Robotaxi无人车在其中的占比将达到60%,规模为1.3万亿。届时,出行市场未来会转向无人车出行市场。 市场庞大,但并不是谁都能参与进来。想要分得一杯羹,需要满足两方面重要的前提:L4级别的自动驾驶——这需要历时多年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海量的城市数据、充沛的流量,否则在运营层面就会很困难。 百度Apollo在过去多年一直不断积累路测数据,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超过1200万公里,这些都转化成了无人车的驾驶经验与驾驶能力。作为对比,智力情况正常的人类司机上路行驶12万公里,基本上就可以成为一名熟练司机。 自动驾驶的实现不仅需要无人驾驶系统自身的成熟,企业对于城市、环境的数据化也非常关键。 这可以从企业在高清智能地图的专利申请上看出端倪。截至2020年,此类专利申请量排名前三的中国企业申请人依次为百度(1433 件)、腾讯(862 件)和国家电网(670 件)。 Robotaxi无人车的成熟和推向市场,正是自动驾驶乃至整个人工智能商业化历程上的“单点爆破”,像劈向木头的斧刃一样,给这个十万亿级的大市场破了局。 除了技术层面的成熟,Robotaxi无人车还有现实层面的意义。 出行市场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组成。但不同于其他很多行业需求的有限性,人们的出行需求几乎是无限的,会随着人口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而增加。 出行的行业困难几乎都出在供给端。如果不想去公交地铁,就必须依靠私家车和出租车。私家车具有一定的门槛——车辆价格、驾驶能力、城市拥堵程度、车位限制等等等等,出租车由于牌照和司机培训等问题,运力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共享出行能够组织私家车主供给运力,激活社会车辆运载能力,一度被视为最有希望解决出行供给侧问题的关键。但随着安全监管趋于严格、补贴退坡,平台抽成提升等新问题出现,越来越多的司机不愿再面向社会提供运力,这导致目前主要的共享出行平台都在面对运力短缺问题。 从主要的共享出行平台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因为运力无法满足全社会持续性的出行需求,其成长已经遇阻。 “司机的意愿”已经成为了运力提升最大的障碍,但人类司机是无法靠工业化大生产去批量制造的。从出租车公司到共享出行,企业想要向社会最大限度地提供运力的先决条件已非常清晰:解决司机供给的瓶颈问题。 02 智能的落地没有捷径 和1976年的个人电脑类似的是,无人车走向民用的时间节点就在眼前。 产业的发展是一条长河。脱离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只能是一条干枯的河床。 在过去很多年的创业时代中,人们习惯于某种商业模式在探明之后迅速铺开,资本推动、消费者买单、企业和企业家功成名就,一切都来得顺其自然。 就像人们把掌声和鲜花送给乔布斯。他带领世界实现了两个巨大的突破:一个是个人电脑。几十年电脑硬件技术的发展之后,个人电脑在苹果和IBM等公司的推动下终于民用,Apple II、麦金塔走进大量家庭; 另外一个是智能手机,苹果手机彻底将手机从通讯功能升级到网络功能,移动互联网时代从此拉开大幕。 但很少有人想过,在PC与手机彻底实现民用之前,这个产业是怎样熬过漫长的研发与投入期,那些“先烈”的名字早已经被遗忘了: 1947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两位主要发明人——莫契利和埃克特组建了埃克特—莫契利电脑公司,希望能够将当时的“通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复制,但最终失败,仅三年就被迫转卖; 1951年,著名的王安电脑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文字处理机生产商,但在1992年最终倒闭; 1973年,法国工程师François Gernelle和André Truong发明了最早的个人电脑“Micral”,当时进行发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研究院无力购买大型计算机。 几十年的漫长时间里,关于个人计算机的所有研发、投入和产业风险,都由无数个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在承担。直到1976年乔布斯、韦恩和沃兹尼亚克成立苹果公司。 如今,和1976年的个人电脑类似的是,无人车走向民用的时间节点就在眼前,时代的势能积蓄多年之后,终于在2021年的年末开始露出峥嵘。但在此之前艰苦卓绝的研发、投入阶段,是不该被遗忘甚至是误解的。 在上文中提到,L4及以上的无人驾驶不同于其他行业,需要历时多年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海量的城市数据、充沛的流量才能供给,天然决定了只有具备强大技术能力、数据储备和流量支持、财力支持的互联网公司才有能力胜任。 谷歌和百度承担了这个重任,百度在过去多年承担了巨大的财务压力。财报数据显示,到2020年年中,百度在研发方面已经累计投入了1000亿元以上。 根据虎嗅研究总监Eastland的统计: 截至2021年6月末,百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117亿元,占过往9.5年累计营收的15.9%、累计经营利润的97.2%! 持续性、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让百度的股价表现承担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在产品端,无人车的进展一直在持续,其成本已经下探至48万元每辆并且仍在不断降低。这推动整个自动驾驶技术的民用化,来到了从零到一的临界点。 最新的变化是,在日前的百度世界大会上,Robotaxi无人车的客户端“萝卜快跑”已经发布,这标志着无人车上路、无人驾驶铺向市场的日子就在眼前了。人工智能真正为人类提供规模化服务的“智能2.0”时代,正渐行渐近。 03 写在最后 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J·斯滕伯格对智慧进行了理论化,他认为智力包括了三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这套智力理论被称之为“智力三元论”。 从他的研究中我们看到,智慧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学习和存储获得“存量数据”,也就是智力的基础; 其次,是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形成创造能力,这被称之为“经验智力”,可以看做是智力实现拓展能力的过程; 最后是“情境智力”,指的是智力通过此前的存量智力、经验智力中的习得,去在具体的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到无人驾驶方面,就是车辆上路之后自行解决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 这一套智慧形成的理论,在过去多年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投入中形成了鲜明、清晰的展示。 经过了海量的数据输入,和1200万公里的实际道路行驶之后,如今,到了最后展示情境智慧的时刻。人工智能在此前几十年的艰难求索,将绽放于此一役。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