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阿西莫夫也救不了Apple TV
作者 | 苗正卿 题图 | IC Photo 当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在1942年用老式打字机敲下《基地》第一行字时,他或许并未想到,79年后这部书会被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用于拯救自己的流媒体业务。 9月26日,来自国际戏剧舞台雇员联盟(IATSE)数据显示,苹果Apple TV+在北美市场的订阅用户数甚至不足2000万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被苹果CEO蒂姆·库克视作Apple TV+目标对手的奈飞已经拥有2.09亿用户。甚至苹果输给了自己的老冤家亚马逊,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亚马逊Prime Video的用户量已经超过1.8亿。 阿西莫夫的魔力,曾被库克给予厚望。 就在两天前的9月24日,Apple TV+被给予厚望的战略级IP作品《基地》正式放出前两集。在科幻圈内,阿西莫夫被视为三巨头之一。(在国外,阿西莫夫和海因莱茵、克拉克并称为科幻三巨头)而在北美市场,阿西莫夫是粉丝量最大的科幻作家之一。 让苹果对《基地》给予厚望的另一个原因,是《基地》在阿西莫夫作品版图中的特殊地位:从1942年正式创作算起,阿西莫夫几乎将此后50年的精力倾注于此,《基地》是这位科幻教父最为庞大的史诗级故事架构。在此前几次公开采访中,苹果Apple TV+相关人士曾把《基地》系列剧集,视作可以比拟《权力的游戏》的超级产品。 但阿西莫夫的魔力,也没能挽救Apple TV+的颓势。 在播出48小时后,《基地》并未成为爆款:在烂番茄网站上,《基地》的烂番茄指数和爆米花指数分别仅为70%和69%。而在国内的豆瓣网上,《基地》的评分仅为7.1分。 通过超级IP“网剧”带动Apple TV+发展,是库克的战略。在今年9月14日(美国时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Apple TV+的2021年秋季片单”被苹果列作开场产品,而与《基地》同时发布的还有其他4部剧集作品——这也是疫情之后,苹果最大规模的“发剧”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基地》的遇冷并未阻碍苹果发力流媒体内容野心。从2020年夏天开始,Apple TV+已经开始大批量买入旧电影和剧集版权,而在今年9月有消息显示,Apple TV+将从2022年开始每周上线一部新的原创内容。 但豪赌内容,真能挽救Apple TV+么? 为什么是阿西莫夫? 苹果拿下阿西莫夫《基地》版权的时间,是2019年。 这一年11月,苹果正式推出Apple TV+,苹果在原创内容端并非空手而来,在Apple TV+发布同时,苹果还发布了第一款“原创网剧”——《看见》。 曾有美国权威媒体的报道显示,《看见》的单集制作费用已经接近1500万美元,这意味着《看见》甚至接近《权力的游戏》投入规模。 老对手奈飞的成功,给苹果提供了借鉴。据悉,奈飞凭借《纸牌屋》一年增长超过2700万付费用户的故事,让苹果高层印象深刻。而《纸牌屋》被诟病的“昂贵”问题,对苹果而言似乎无关痛痒——2013年《纸牌屋》的制作成本高达1亿美元,而《看见》的制作成本超过1.5亿美元。 但《看见》终究没有成为《纸牌屋》。 隐藏在《看见》“引流战略”折戟背后的,是苹果流媒体内容制作方式所存在的隐忧:为了完成《看见》,苹果不仅拿出了1.5亿美元制作费,还请来了一系列圈内“名人”,《看见》的联合导演之一是《饥饿游戏》的导演劳伦斯,而主演是《海王》演员杰森·莫马。 曾有好莱坞人士吐槽过苹果的“人傻钱多,乱搭组队”模式。比如当时苹果选择杰森·莫马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海王》上映后,他在SNS平台上居高不下的流量热度。 “这就是一个用超级流量巨星,匹配奇幻设定,加上很贵的特效组成的网剧,如果放在国内你们会怎么评价?”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影评人直言,《看见》充分体现出今天苹果对于内容创作领域的“陌生”,“这显然不是乔布斯掌舵皮克斯时期的那个苹果,乔布斯估计不会允许自己的团队做出这样的剧集。” 对苹果而言,《看见》成为了一笔昂贵的学费——《看见》并没有为苹果带来类似《纸牌屋》一样的话题性和口碑,反而让一大批好莱坞“待业者”闻到了“饭碗”所在。 据一位熟悉美国影视市场的人透露,2019~2020年,一些制作人和手握版权的人,开始通过朋友和苹果相关负责人尝试沟通,其结果之一是,部分被好莱坞从业者视为“烫手货”的IP成功“脱手”。 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表示,阿西莫夫的《基地》正是这样的伟大作品之一:在好莱坞,《基地》被视为最难改编的超级IP之一。由于阿西莫夫围绕《基地》基础设定创作的故事众多,《基地》构成了一个庞大且极其复杂的故事宇宙。这不仅意味着漫长的故事线和海量影视剧集,也意味着特效环节的超高投入。 阿西莫夫被视为最伟大的科幻作家之一 在当时北美的影视类杂志上,《基地》经常被描述为比《权力的游戏》更为宏大的叙事,而《权力的游戏》作者胖马丁也曾多次表示自己创作时深受阿西莫夫《基地》启发。 对于当时正羡慕HBO MAX《权力的游戏》的苹果高层而言,这样一个无人敢接手、庞大且稀有的超级IP,正是他们所渴望的。在2019年通过投资获得《基地》剧集改编权后,苹果迅速为之匹配了庞大的团队:超过500人的制作组常年位于爱尔兰的拍摄基地。甚至在剧集规模上,《基地》也有对标《权力的游戏》之嫌,在早些时候的采访中,曾有Apple TV+相关人士透露,《基地》每季10集,可能将拍摄8~10季。 以目前公开的资料计算,《基地》单集成本不低于500万美元,一旦苹果最终把《基地》拍摄为8~10季、每季10集的鸿篇巨著,那么至少将投入“4~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剧集制作模式中,演员片酬会逐渐水涨船高,甚至在中后期演员片酬会成倍上涨,这意味着苹果最终围绕《基地》的投入,可能将超过10亿美元。 但这种模式真能让Apple TV+飞速崛起么? Apple TV+混得有多惨? 虽然Apple TV+每月订阅费不足5美元,但依然人气不高。来自AC尼尔森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北美流媒体市场,奈飞、YouTube、Hulu、亚马逊Prime Video和Disney+分占了近71.4%的份额,而苹果Apple TV+的市场占比甚至不足5%。 值得注意的是,不足5%的市场份额,可能也是“沙滩城堡”。北美市场分析机构MoffetNathan的研究显示,2021年Apple TV+有近60%的用户是“试用账户”——基于苹果在北美的硬件销售策略,部分 iPhone、iPad设备会附赠一年的Apple TV+试用机会。 Apple TV+的人气低迷,直接影响了Apple TV等硬件端的表现。来自Strategy Analytics的调研显示,在流媒体相关硬件设备市场中,苹果产品的市场占比逐年下滑。在2015年,Apple TV曾一度在流媒体电视硬件市场占据近31%的份额,但截至2021年初,这一比例已经低于3%。 Apple TV+原本是为了提振硬件销量而被推出的。在2019年11月苹果正式发布Apple TV+项目时,“匹配苹果硬件附赠一年免费试用权”已经成为了Apple TV+的基本标签。在当时库克的几次公开采访中,他直言Apple TV+的推出就是为了丰富用户的内容选择,并让Apple TV等硬件产品获得更多的内容支持。 其实发力Apple TV+,也是苹果的“不得已为之”。一个隐藏在Apple TV+诞生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在2019年前后,部分内容方已经开始对苹果硬件采取防御性态度。 以奈飞为例,当时奈飞曾推出了一款基于电视设备的交互式内容“Bandersnatch”,但值得玩味的是Apple TV并未被纳入支持硬件名单,而三星和索尼的设备均“畅行无阻”。而在早些时候,一些深度绑定流媒体渠道的内容方,也对苹果相对封闭的硬件生态忧心忡忡,一些音乐和视频制作方曾公开表示担心基于苹果硬件生态的“分成政策”对创作者不利。 苹果高层看到了“内容方排斥硬件”导致的问题,由于苹果硬件本身的高价格特点,“内容屏蔽”直接带来了销量下滑,在2018年~2019年的北美市场,三星、索尼等品牌推出的部分电视硬件产品销量激增。 作为主动应对的策略,当Apple TV+推出后,苹果高层试图向内容方展现出更大诚意:在最早的Apple TV+服务中,HBO、Starz等电视频道不仅被纳入生态,而且作为“宣传点”进行推广。甚至苹果高层一度允许Apple TV+和亚马逊 Prime和Hulu打通。 在当时的公开采访中,苹果高层在谈到Apple TV+时“原创内容”并非高频词汇。但很快这种“开放”的态度,就发生了质变。 但是在Apple TV+上线仅仅4个月后,库克在2020年苹果年度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Apple TV+流媒体服务将只提供原创节目。”也是在这次大会上,苹果高层第一次重点提出了“专注开发属于苹果的原创内容”这一方向。当时美国媒体,把这一信息解读为苹果正式向奈飞宣战的信号。 造成Apple TV+由开放到封闭的变化有内外两重因素。从外因来看,开放态度的苹果,并未因此获得真正足量的第三方内容支持。与Apple TV+合作的部分流媒体渠道上,会把一些核心剧集列入“渠道独占”,这意味着用户通过Apple TV+只能享受到部分“次优内容”或者“老旧内容”。 从内因来看,苹果高层意识到第三方内容模式对Apple TV+的深层损害——流量并不会沉淀到Apple TV+。当这些用户看到优质内容后,会对内容提供者诸如Hulu、HBO的品牌认知进一步提高,而并不会对Apple TV+产生依赖。 一个关键数据在于留存率。据MoffetNathan的研究显示,当第一年免费试用机会结束后,愿意续费Apple TV+的用户数占比不足20%。 于是,苹果毅然决然地向老对手奈飞的模式进化:通过第一方独占原创内容,吸引订阅用户,并通过持续优质内容,增加留存与复购。 但这绝非一场容易的战争,因为流媒体市场在2019年~2020年赛道变得更为拥挤。 就在苹果推出Apple TV+10天后,迪士尼正式推出Disney+。而在几个月后的2020年春天,苹果曾经合作的朋友HBO也转而成为新的对手——HBO正式推出流媒体业务HBO MAX。 当时已经有分析师,指出了苹果Apple TV+即将面临的核心问题:“内容会直接影响订阅,如果苹果有足够棒的内容,人们也是可能去订阅的。” 但只需稍微看一看对手的“军火库”便不难看出苹果面临的挑战:以HBO MAX为例,在正式上线后,HBO MAX不仅拥有《老友记》《黑道家族》等优质内容,还拥有《权力的游戏》——当时市场上的顶流产品。 随着《基地》遇冷,苹果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做流媒体原创内容的底层逻辑。 美股分析师刘彬对虎嗅表示,相比于迪士尼、奈飞,苹果需要做的是改变内容生产模式。 “苹果的超级网剧项目,无论是《看见》还是《基地》都非常重视演员班底,但是忽视编剧团队——所以Apple TV+上的剧集作品,在北美也经常会出现被观众吐槽剧情的问题,而奈飞、HBO恰恰有着不同的剧作理念。” 据刘彬透露,奈飞和HBO并不是用“产品思维”去做剧集的,奈飞和HBO充分吸收了好莱坞基因,并进化为以内容创作为根本基因再融合互联网打法的模式;而苹果目前的内容创作模式,还是比较“产品化”,这是一种更强调“账面数据”、“短期投入产出”、“单点结算”等环节的模式,并且强调制作团队成员间的“制衡”。“比如对导演的放权,是否真的允许创作者充分发挥?再比如,是否有更接地气的营销思路,今年奈飞和HBO的新剧,都开始对东亚市场极为侧重,从选角上会偏向东亚市场审美;在营销端也会发力SNS并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手段来营销。但这些变化在苹果的新剧作品中并不明显。” 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已经摆在库克面前:阿西莫夫的《基地》是否还会制作成80~100集的超级巨制?还是说,更适合苹果的方式其实是推出联动《基地》的阿西莫夫限量款iPhone?
前百强房企光耀集团宣布破产,总计负债106亿,涉上千条诉讼纠纷
9月26日消息,光耀集团管理人官方账号发布《关于宣告广药集团有限公司破产的公告》。 公告称,广东省惠州中院于2017年2月依法裁定受理广药集团破产案,经公司债权人会议两次表决,光耀集团符合应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破产的情形。惠州中院于9月8日出具《民事裁定书》,裁定终止光耀集团重整程序并宣告光耀集团破产。 稍早,惠州中院曾公告称,光耀集团正在申请破产重整。截至2016年6月30日,光耀集团资产清查总额约为64亿元,负债清查总额约为79.7亿元,加上为关联公司提供担保产生的负债约26.2亿元,光耀集团总计负债105.94亿元。 此外,AI财经社查询天眼查App显示,光耀集团关联接近千条诉讼、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等,被执行金额累计近9亿元,未履行金额近12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光耀集团成立于2002年,主营业务是房地产开发,还涉足建筑、物业、金融、环保等多个领域。该公司曾荣获“广东房企品牌价值TOP10”和“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称号。(文 |AI财经社 赵昊)) 附《关于宣告光耀集团有限公司破产的公告》全文: 光耀集团有限公司债权人: 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惠州中院”)于2017年12月11日依法裁定受理光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耀集团”)破产案[(2017)粤13破19号],并于2018年2月26日指定深圳市金大安清算事务有限公司及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联合担任光耀集团管理人。 经本案债权人会议两次表决,《光耀集团有限公司重整计划(草案)》均未获得通过,光耀集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八十八条规定的应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破产的情形,管理人已于2021年3月15日依法向惠州中院提请裁定终止光耀集团重整程序,并宣告光耀集团破产。 惠州中院于9月8日出具(2017)粤13破19-67号《民事裁定书》,裁定终止光耀集团重整程序并宣告光耀集团破产。下一步管理人将在法院的指导以及全体债权人和购房者的配合下,依法推进破产清算工作。 特此公告 光耀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 二〇二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传融创陷危机,绍兴公司投77亿小镇每周仅卖一两套房,求政策支持
9月26日消息,“浙生活”在社交媒体发布一份融创集团绍兴公司给当地政府的信。 融创绍兴公司称,2021年6月3日以来,绍兴多次出台楼市管控政策,目前包括限购限售、限地价限售价等政策,并限网签、收紧房贷额度几乎停贷。受政策影响,融创集团在绍兴的二手房交易大幅下滑,6-8月绍兴市三区二手房签约量仅3861套,相较去年同期下滑62%。而新房因为民众市场信心重挫,购房意愿度大幅下降。近两周仍有持续下行的态势。 在信中,融创集团绍兴公司还称,自2016年以来,融创集团在绍兴获取、开发了8个项目,投资额500亿元累计纳税近30亿。在融创集团绍兴公司投资的8个地产项目中,黄酒小镇的投资力度最大,目前已投入77亿元,从8月份住宅地块销售开启至今,仅收回2亿多现金,每周仅卖出一两套房子。 但目前融创集团现金流流动性碰到了很大障碍和困难,项目收支已完全失衡、陷入绝境,项目难以为继。恳请政府给予政策上专项支持。 天眼查App显示,绍兴黄酒小镇背后的开发商为绍兴元越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融创)。有意思的是,在2021年6月,该公司在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建设售楼部、建造主楼,被处以罚金106.89万元。(文 | AI财经社 赵昊)
定了!全国免费
再上4天班 国庆假期就要来啦 大家激动伐? 还有3个重要提醒 ↓↓↓ 提醒1 国庆高速免费 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收费公路免费通行时间为 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 共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 目前高速免费政策,还只针对7座及以下车辆。而8-9座车,仍然不能享受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 提醒2 国庆放假7天,本周日要上班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2021年国庆节放假安排为: 10月1日(星期五)至7日(星期四)放假调休,共7天。 9月26日(星期日)、10月9日(星期六)上班。 大家记得今天去上班哦! 提醒3 国庆假期 未成年人玩游戏也要“调休” 9月24日晚, 腾讯游戏、网易游戏发布了关于国庆节假期未成年人限玩的通知,并提醒玩家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适度游戏。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通知要求: 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 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面共管共治,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责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啦! 希望大家放假前 工作效率爆棚 欢欢喜喜、开开心心 迎接国庆假期!
研发者谈全球首款鼻喷新冠疫苗:24小时即起效,在感染后24小时接种仍具保护效果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赵觉珵】由于独特的给药方式,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生物联合研制的雾化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近日备受关注。除最常见的注射式与上述吸入式外,国内多家机构也在开展鼻喷式疫苗研究。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宁邵25日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介绍称,其团队研发的鼻喷流感载体新冠疫苗单剂接种24小时即可起效,在大量病例突发出现,密接、次密接无法快速甄别管控时,可快速增强免疫屏障,提升我国点状突发疫情快速控制能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已有超过300个候选新冠疫苗正在研发,其中49个已经完成或处于临床三期试验阶段,绝大部分是注射使用的。与此同时,包括厦门大学和香港大学、海华生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机构正在探索通过鼻喷给药的新冠疫苗。 在谈及研发鼻喷式新冠疫苗的必要性时,夏宁邵25日表示,在美国、卡塔尔、以色列等多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现有疫苗针对新冠感染的保护效果正在下降。而近期我国输入相关点状疫情此起彼伏,例如前期发生在广州、南京、扬州等地的疫情,以及当前正在发生的福建莆田、厦门的疫情,提升对点状突发疫情的快速控制能力是我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更快速起效的新疫苗是当前的重大需求。 夏宁邵同时提到,当前已公布三期临床结果的新冠疫苗对重症和死亡有良好保护效果,对轻症或无症状感染的保护效果尚不理想,恐难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此外,个别变异毒株已出现对疫苗的逃逸特征,仍需研发更为强效广谱的疫苗。 目前,厦大夏宁邵团队与香港大学、万泰生物正在共同开发一款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记录显示,万泰生物计划于10月开展上述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此前,菲律宾方面透露已批准该项研究。 上述疫苗是全球首款鼻喷新冠疫苗。据夏宁邵介绍,由于该疫苗采用的是鼻腔喷雾接种,可以在上呼吸道形成抵御病毒入侵的第一线免疫屏障。之前进行的动物的攻毒保护实验显示出,鼻喷疫苗在快速起效、广谱抗变异、长期有效性、暴露后应急保护等方面对新冠病毒感染有独特的抗病毒保护作用。 根据夏宁邵公布的数据,上述鼻喷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724例受试者未发生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此外,受试者的外周血可检出细胞免疫应答且持续至少6个月。他当日还公布了一个案例:今年7月,某央企驻赞比亚办公室26名员工中发生德尔塔变异株导致的小规模疫情,17名仅接种2剂灭活疫苗的员工中出现2例普通性的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9名仅接种鼻喷疫苗2剂的员工中只有1例无症状感染(灭活疫苗与鼻喷疫苗均为今年3月接种),提示鼻喷疫苗至少在接种4个月内对德尔塔变异株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 夏宁邵强调,鼻喷疫苗单不仅在单剂接种后24小时即可起效,在感染后24小时接种仍具有保护效果。如果在紧急条件下为密接、次密接人员接种,可保护其中的新增感染者免于重症或死亡。 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25日也介绍了其团队在重组新冠新冠疫苗(Sf9细胞)基础上开发的、针对德尔塔变异毒株的鼻喷重组蛋白疫苗。魏于全表示,这款鼻喷疫苗进行的小鼠动物试验数据显示,在接种一年后仍可保持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魏于全2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其团队研发的鼻喷疫苗尚未进入临床阶段,还是在进行技术储备。
荣耀MagicBook V 14:10.7亿色高刷触控屏+45W性能,释放生产力
荣耀MagicBook一直以来都有着不错的市场口碑,作为全新荣耀冲击高端的第一年,秉持“1+8+N”全场景战略,荣耀也开始了在PC、智慧屏以及穿戴设备上的持续发力。笔记本领域,荣耀在目前竞争更为激烈的轻薄性能本市场,推出了全新的荣耀MagicBook V 14,主打性能和屏幕,实际的表现怎么样呢? 10.7亿色触控全面屏,极致画面显示 屏幕是荣耀MagicBook V 14的最大亮点之一,搭载了一块分辨率为2520*1680的2.5K触控镜面屏,屏幕大小为14.2英寸,显示比例为3:2,这个比例更适合办公生产的需求。屏幕采用了纯平边框设计,四周边框控制非常出色,屏占比更是达到了90.5%,是目前Evo 14寸轻薄本中屏占比最高的机型,从正面看,视觉冲击感非常强。 显示效果上,这块屏幕支持10.7亿色的色深,最高显示亮度达到了400nit,PPI值达到了213,从参数上就能感受到这块屏幕的强悍。实际的显示效果上,这块屏幕在颜色显示的细腻程度上真的可谓栩栩如生,不管是图片或者是视频,其都能更准确自然的显示原来的色彩,非常生动自然,对于一些设计以及编辑工作的用户,这块屏幕的表现能够让你满意。而且,它还有90Hz的刷新率,游戏场景下的显示效果也更流畅自然。 触控体验也是这块屏幕的一大亮点,荣耀MagicBook V 14支持高精度十点触控,而且其原生自带的Windows 11也有相关的触控手势,配合使用非常方便。实际的操作上,不管是点击、滑动或者是多指手势,都能够流畅的完成,对于一些场景下分享展示屏幕内容,比起鼠标操作,手指滑动屏幕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示内容,而且手势操作日常使用真的非常方便,这块屏幕配合Win11的手势操作可谓是相得益彰。 这块屏幕还在护眼上有着出色的表现,通过了德国莱茵硬件低蓝光、无频闪护眼认证,通过国家眼科中心护眼认证,有效降低蓝光光源能量,降低入眼辐射。开启护眼模式后,可以自由调节亮度、而且也提供了智能、办公、游戏以及图片四种预设模式,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自由调整。另外,它也有定制休息的提醒功能,让用户在忙碌的工作中不会忘记放松,使眼睛不至于过度疲劳。 500W像素高清广角双摄,视频会议无压力 荣耀在智能手机领域有着强大的影像能力,这款荣耀MagicBook V 14开创性的将手机影像技术拓展至笔记本上,带来了超高清广角双摄像头,一颗为500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分辨率达到了1440P,支持90°广角拍摄,另外一颗IR红外摄像头,实现人脸解锁功能。 移动办公以及疫情期间的居家办公,视频会议成为了许多商务人士的“家常便饭“,以往笔记本的摄像头多因为像素问题,造成了画面不清晰,非常影响视频会议效果,而且由于画面大小的限制,在一些展示场景下不能很好的达到效果,荣耀MagicBook V 14的这颗500万像素的广角摄像头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视频会议痛点,而且不仅针对画面效果有很好的提升,而且配合4个麦克风,4个扬声器,无论拾音,还是外放声音,都能够带来最佳音视频会议效果。实际的体验上,画面的清晰度相比于很多轻薄本的效果要好上不少,而且更广的视野确实不错。 另外一颗IR红外摄像头则提升了人脸解锁的体验,以往在暗光条件下,使用人脸解锁的识别率不高,荣耀MagicBook V 14则采用了红外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才使用一键指纹解锁开机功能,实际的使用中,开机的效率大幅提升,而且不惧暗光。 英特尔酷睿i5标压芯片加持,强悍生产力 荣耀MagicBook V 14通过英特尔Evo平台认证,在性能上致力于打造强悍生产力,我这款是英特尔11代酷睿i5-11320H处理器,主频达到了3.2GHz,内存选用了16GB的LPDDR4内存,配备了英特尔XE Graphics显卡,硬盘采用了西数512GB固态硬盘,另外配备了Wi-Fi 6无线网卡,从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强悍的性能配置。 性能测试中,鲁大师整机跑分达到了102万分,PCMARK 10整机得分达到了4481,表现非常不错。 CPU性能测试上,CPU-Z单核得分为587.4分,多核得分为2891分,CineBench R20测试得分为2420。 显卡测试中,荣耀MagicBook V 14的英特尔Xe Graphics显卡表现还是很不错的,Time Spy基准测试中得分为1951,而在Night Raid测试中,得分为12062。 16GB的LPDDR4内存也有着不错的读取速度,使用AIDA 64测试的读取速度为57548MB/S,写入速度为66704 MB/S。 另外,硬盘测试中,CrystalDiskMark测试出的读取速度达到了3425MB/S,写入速度为2711MB/S,另一款测试软件AS SSD MARK,读取速度为3005MB/S,写入速度为2476MB/S,表现非常不错。 最后在性能释放测试中,通过烤机测试,开启高能模式下,其性能输出能够达到40W,而在平衡模式下,也有着35W的输出表现,非常强悍。 而且,在烤机测试中,我也对其温控表现做了测试,整个键盘区域温度主要集中在键盘上部的中间,完美避开了键盘区域,其温度差不多在39摄氏度,在WASD键区域,温度则表现很不错,差不多36度的样子。 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以我平常使用比较多的PS、PR等软件的表现来看,性能是非常不错的,剪辑中的流畅度以及渲染速度都很不错,PS中的多图层编辑也能够应对自如,生产力表现值得称赞。 多屏协同,完美解决多设备传输 荣耀MagicBook系列一直以来在多设备文件传输上都有着很不错的表现,这款荣耀MagicBook V 14也不例外,可以实现和手机、平板以及大屏之间的快速连接。以我使用比较频繁的手机连接来看,开启NFC接触触控板区域就能快速与电脑实现连接,通过PC可以完成手机文档的编辑工作,让PC成为手机的强力外设,而且手机与电脑之间可以实现文件的快速传输,直接拖拽的方式简单直接,告别数据线传输的麻烦。通过电脑也能打开手机的APP,最多可以实现三个界面打开,而且还能在电脑上进行通话,非常方便。 针对一些办公场景需求,荣耀MagicBook V 14也可以实现与智慧屏快速连接,比如在一些会议场景,通过笔记本与智慧屏的快速连接,可以让屏幕直接展示在大屏上,免去了以往布线的麻烦,而且在延迟性上几乎感觉不到,同步展示内容。另外,荣耀荣耀MagicBook V 14与荣耀平板多屏协同功能,将在2021年10月升级后支持。 轻薄设计,科技美学标杆 作为一款轻薄本,荣耀MagicBook V 14也有着不错的设计,整机重量仅为1.48Kg,厚度也仅仅只有14.5mm,真正做到了性能与轻薄并存,日常的携带上非常方便,即使不用背包,这个重量手持也没有问题,而且,其配备的65W快充以及60Wh的电池,续航方面也不用焦虑,一天的使用完全足够。 另外,在设计上,荣耀此次在配色上也更为大胆,星空灰的配色更加沉稳内敛,更符合商务办公的格调。材质上的还重磅升级航空级铝合金材质,通过热处理工艺,带来触感更加细腻,坚固性更强的品质,CNC的切割工艺更有金属质感。 接口上,提供了1个雷电4接口,1个USB-C接口,1个USB3.2 Gen1接口,1个HDMI接口,1个3.5mm耳机口,可满足数据传输、鼠标连接、设备充电等多场景同时使用的需求,移动办公完全足够使用。 键盘设计上,由于机身尺寸的限制,键帽间距相对要小一点,但全尺寸的键帽设计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1.5mm超长键程配合双曲面键帽,打字的体验非常舒适,而且它还有大尺寸的触控板,内置Magic-link感应单元,操作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体验总结:轻薄本的全能选手 作为荣耀冲击高端的第一款轻薄本产品,荣耀MagicBook V 14在各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性能突出,屏幕显示出众,针对轻薄本使用较为频繁的视频会议场景,它也有着更出色的解决方案,而且一贯出色的多屏协同,能够让多设备的文件传输变得更为高效,腾出更多时间提升生产效率,荣耀首款旗舰级笔记本可谓诚意满满,荣耀在PC行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用透明墨水打印彩色,这个神奇技术是怎么实现的?
打印机是目前难以被取代的办公设备,但你知道它会造成许多环境问题吗? 生产颜料和油墨的化学工艺并不环保,大量彩印需要不停更换多个墨盒,许多墨盒还未被用尽就已躺在垃圾场。据统计,每年有 11 亿个墨盒被丢弃,大概 450 年才会自然分解。一盒有残墨的墨水平均污染 60 立方米的水源。 高级照片打印机会配备多个彩色墨盒. 图片来自:Denisgomes 印刷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鼓励着研究人员发明其他方法创建彩色图像。 近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使用透明高分子墨水打印「全彩结构色图像」的方法。该方法突破了我们对彩色印刷的固有认知,呈现不同颜色不再需要彩色墨水。 结构色(structural color)又称「物理色」,是由微观物理结构与自然光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散射、干涉、衍射等)所产生的颜色,和「化学色」的显色原理完全不同。 绚烂的彩虹与肥皂泡、斑斓的孔雀羽毛和蝴蝶翅膀,这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颜色,就是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的结构色。 图片来自:Brocken Inaglory 中科院研究人员基于结构色原理,对最常见的彩色打印机——喷墨打印机进行了改造。他们使用了一种在人眼看来透明的聚合物墨水,并用具有疏水表面的玻璃代替了容易吸收大多数液体的纸张。当水性墨滴落下时,它们会被玻璃排斥,进而形成类似「微型穹顶」的结构。 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和玻璃的疏水作用,打印机可以创建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微型穹顶,每个微型穹顶反射不同波长的光,使人眼感知不同的颜色。将数千个图像分组在一起,可以创建更大的全彩图像,看起来就像彩色墨滴喷射到纸上一样。 图片来自:GIZMODO 然而,这种效果仅在一侧起作用,从另一侧观察玻璃片时,墨水依然是透明的,这其实很有用处。 鸟类在穿过城市时面临着很高的死亡率,纽约市每年有 9 万至 23 万只鸟类因窗户碰撞而死亡,这些窗户对于它们来说是不可见的。未来,整座摩天大楼都可以被这样的玻璃片覆盖,不论是大型广告牌还是鸟类安全型窗户,而内部的视野不会被阻碍。 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研究人员相信,通过对微型穹顶形状和图案结构的精准操作,他们可以完全控制颜色的饱和度、亮度和其他方面。 这种新印刷方法具有高保真度. 图片来自:GIZMODO 这种新的结构色方法,既可以与现有的打印机兼容,还可能有助于降低印刷成本,因为它只需要单一墨水。此外,这些印刷品可以抵抗光的漂白,使用寿命比随时间褪色的染料要长得多。只要微型穹顶结构没有被破坏,颜色总像初见一般鲜活饱和,因此是一种更加环保且稳定的呈色方式。 2015 年,密苏里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是根据结构色原理,创造了一种「无墨打印机」。他们使用激光在金属材料上打出数千个小孔,以产生和蝴蝶翅膀相同效果的微观结构,但只有金、绿、橙、青、洋红和海军蓝等少量颜色能被显现出来。 具有数千个微孔的薄夹层材料. 图片来自:GIZMODO 更重要的问题是,「无墨打印机」只能在微观层面上工作,它使用了一种薄夹层材料——只有 170 纳米厚,由两层银组成,中间是一层二氧化硅。这个全彩版的密苏里科技大学标志,它的尺寸大约为十亿分之一米。 图片来自:GIZMODO 不过,这台「无墨打印机」本就「志不在打印」,而是选择投身更精微的应用,例如创建肉眼不可见的高级安全标记以及实现新型的信息存储。
果然十三香 iPhone 13 Pro Max充电功率有惊喜
苹果的iPhone 13系列手机已经上市了,很多人也到手体验了这代iPhone,让人最惊讶的大概就是电池续航了,A15处理器的表现很惊艳,旗舰iPhone 13 Pro Max续航真的是可以吊打一众安卓手机。 除了续航,iPhone 13系列的快充表现如何?苹果官方信息显示快充没有变化,依然是20W的水平,不过充电头网做了实际的测试,发现iPhone 13系列快充还是有变化的,可以说有点惊喜了。 iPhone 13 Pro Max电池容量4352mAh,他们搭配了的充电头从5W到96W不等,测试下来发现iPhone 13 Pro Max搭配苹果96W充电头的时候,在前面2分49s前时电压处于5V输入,功率在13W左右,此时手机处于关机充电状态。 随后手机开机,随后电压调整至9V快充,功率开始爬升到26.6W左右,随后功率开始在26.6W到11W左右波动。 55分45s时电压由9V降至5V,功率在8W左右,于1小时47分充电结束。整个测试过程中峰值功率为9.05V 2.93A 26.60W。 充电半小时的时间段充入了48%的电量,1小时冲入84%的电量,全程耗时约1小时47分。 从整个充电测试模块可以看出iPhone 13 Pro Max的快充功率已经摸到了近27W的功率,这在历年的iPhone快充中是功率最大的一款了,也是支持PD快充的iPhone手机中功率最大的一款。 iPhone 13 Pro Max的快充功率已经十分接近27W,对于手持iPhone 13 Pro Max的用户来说这里要推荐使用30W起配的快充头了。
徐直军再强调华为不造车:选择不分对错 成王败寇而已
允中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报道 | 公众号 AI4Auto 华为坚持不造车,是不是太过于偏执? 遭遇车企“失去灵魂”的担忧和不信任,华为又怎么看? 以To C消费者业务知名的余承东完全接手华为智能车业务,既定选择会有动摇吗? 关于华为智能车最新颇受关注的话题,在最近的华为2021全联接大会现场,智能车参考就此向华为轮值总裁徐直军提问,得到如下回答(实录经口语化调整,未改变原意)。 华为轮值总裁徐直军: 现在业内造车也好,不造车也好,各有各的选择。 华为过去历史上很多选择,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得到理解。但是每一个企业,都知道自己定位到啥是最好的。 我们老余(余承东)就不服气,但他只有一票。老余作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从消费者BG出发,他就想造车。 △华为现任董事会合影 但是对于华为公司整个高层团队来讲,我们很清楚:华为做啥合适,做啥不合适。清楚我们在求生存阶段,做啥合适,做啥不合适。清楚我们未来应该做啥,不应该做啥。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造车呢? 如果能做一个500亿美金的车部件公司,不值钱吗? 如果做的还是一个500亿美金,而且把ICT(能力)延伸过去的公司,毛利又高,还不用天天为了销量而分心——不用为了今天买几台、明天卖几台,今天要召回,明天要召回……日子好过多了。 造车的有几个挣钱?挣了多少钱?看看就知道了。 所以这个东西没有“为什么”。 这就是一个选择,而选择的对与错,现在没法衡量。 成了就是对的,没成就是错的。 至于车企信任问题? 我不要所有人都信任我,我的灵魂、大脑也都不是谁都给的。我的大脑和灵魂是有限的,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不能为所有的车都装上大脑,也不能为所有的车都装上灵魂。 我们在选择自动驾驶合作伙伴的时候,非常严格,必须我批准。因为做不过来。 而且我们要是把每一个车都做成了自动驾驶,那你们买谁的呢?搞那么多项目?没必要的。 汽车产业也是慢慢地发展,才走出现在这么多家。 问题的关键是谁能真正做到自动驾驶…… 所以我们在选择自动驾驶合作伙伴的时候非常严格,因为你软件系统只有一个,团队只有一个。 凡事最后就是看你能不能真正做到,真正做到了你就牛。做不到啥都不是。 未来汽车品牌,能够有多少生存下来?谁知道呢。 现在智能汽车就像我们智能手机早期一样,对不对? 人人都可以造智能汽车,就像当初人人都可以做智能手机,一脚踢过去一堆。未来走向自动驾驶汽车的时候,未来有几个品牌能存在,谁也不知道。产业10年、20年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是看不清楚的。 在技术进步、产品变化中,最终就看谁能做得到,做得到就牛。如果你做了一大堆,啥都没做到,最终就死亡。 所以这个事情就像当初智能手机一样,一脚踢过去一大堆,谁也看不清楚最后的格局。 我看你们现在客气一点了,我们余承东你们都不写他“余大嘴”了。当时对他开口就是余大嘴,写就是余大嘴,说余承东说的不可能做到,就只是大嘴。 那现在为什么不说“余大嘴”了呢?因为他这个“大嘴”(说的)都实现了,你们再写他“余大嘴”都不好意思吧?现在尊敬一些,都没人再写“余大嘴”了。但以前都是怎么称呼他(余承东)的,别忘记了好吧? 这种选择的衡量标准就是:成者为王,败者寇。 成功了一切都是对的,失败了一切都是错的。 所以现在这个关于“为什么造车\不造车”的问题,没办法回答,只能用结果来证明。 我们清楚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或者清楚未来我们应该怎么选择。 选择了就要坚守,如果不坚守,今天这样干,明天那样干……做不成事情。
造车新势力辅助驾驶再出事故 小鹏P7高速公路追尾货车
近日,一辆小鹏汽车P7在高速公路行驶时,与前方一辆货车发生追尾,碰撞后车主脑震荡入院。事故车主一位朋友在社交软件上称,发生事故时,车主打开了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当车辆前方出现大货车时,车辆并未明显减速,并直接撞向大货车。发生事故的小鹏P7行车记录仪视频显示,事故车辆在完成变道后行驶数百米后,遇到慢车道的大型板车,车辆并没出现明显减速,而是直接撞击前车。 9月26日,小鹏汽车相关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公司已经根据后台检测的行车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发生碰撞前,事故车辆系统的前车识别及车辆控制、安全带震动提示、车辆预警、AEB等功能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小鹏汽车将待车主恢复后,与车主共同复盘,以进一步分析结果。 NGP全称为“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是小鹏XPILOT 3.0系统结合导航路径实现的辅助驾驶功能。根据官方介绍,NGP能够在合适路况下,按照导航路径智能辅助行驶,引导车辆抵达目的地。具体来说,在小鹏汽车开启NGP后,不仅能实现ACC自适应巡航、LCC车道居中辅助、ALC自动变道辅助等功能,还拥有了自动选择最优车道、自动超越慢车、自动限速调节、自动进出匝道切换高速、交通锥桶和故障车辆避让、夜间超车提醒等功能,拥有在部分路况下实现点到点辅助驾驶的能力。 某合资品牌前瞻研发负责人张康告诉记者,从视频画面来看,被追尾的大货车是个板式货车,尾部有相当长的部分没有装载货物,这有可能是造成小鹏 P7 系统的误判,“小鹏P7采用的是视觉和雷达融合的感知方案,在这起事故中,有很大可能是摄像头并没有识别出大货车,雷达可能探测到了,融合感知的结果是系统没有认为异形货车是需要避免的,就撞上去了。” 张康认为,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异形货车都是一个难题。在事故中小鹏P7一点减速策略都没有,说明整个ACC系统都选择了忽略这个目标。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小鹏汽车的摄像头视觉训练中没有这个样本,视觉系统无法合理判断目标物的性质,但货车当时是一个相对运动物体,毫米波雷达识别出目标物是车辆的置信度相当高。在视觉和雷达产生冲突时,小鹏汽车的系统选择相信视觉,并屏蔽了多个主动安全功能,这种情况应当被称为BUG,但是客观来说,目前没有企业敢说自己绝对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有问题,小鹏汽车在策略上可能走得略激进些。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为了驾驶辅助系统的流畅程度。”张康说到,和一般人理解不同,车辆主动安全/驾驶辅助最大的难点并不是探测到信号,而是如何筛选这些探测到的信号。对于目标物无法准确识别、筛选,就意味着误判和顺畅性降低。 近几个月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企业接连发生由驾驶辅助系统导致的交通伤亡事故,8月初蔚来汽车车主发生事故后,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接连在官方宣传中取消和“自动”、“高级”相关的字眼。以小鹏汽车为例,8月底,小鹏汽车将NGP的中文名由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改为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 同时,在9月中旬小鹏P5的上市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再次向外界强调,小鹏汽车用户想要解锁相关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需要通过小鹏汽车设立的“驾驶员考试”。考试问题主要集中于NGP的使用场景以及用户需要介入驾驶的场景。 “这个考试更像是一个免责申明,对于用户的提示作用非常有限。未来如果相关的产品出现了事故,小鹏可以说我对用户进行了培训,事故责任不在我,而是用户的不当操作。”国内某车企自动驾驶研发工程师乔池表示。 他同时称:“我们自己都不会完全相信所谓的自动驾驶系统,有的时候我们测试自动泊车的时候,有些拖挂车系统就是识别不到,直接靠上去。现阶段,真的没有完全可靠的自动驾驶,即便打开了驾驶辅助,驾驶者也一定要准备好随时介入。” (应受访者要求,张康、乔池为化名。)
华为如何更有质量地活下去?
文| 吴俊宇 编辑|谢丽容 处在风暴眼中的华为正在为“更有质量地活下来”寻求解决方案。 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正在对华为带来切肤影响。一个月前,华为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华为营收3204亿元,净利润率9.8%。其中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369亿元,企业业务收入为429亿元,消费者业务收入为 1357亿元。 这份经营业绩中,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同比下滑47%,运营商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4%。企业业务是唯一增长的板块,同比增长18.2%。报告称,尽管消费者业务因为受到外部影响收入下降,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仍将稳健增长。这份报告还明确了华为公司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通过为客户及伙伴创造价值,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 9月24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外界关心的问题向包括《财经》记者在内的媒体进行了回应。 徐直军称,华为正在谋求有质量地生存下去,基于这个前提,华为公司高层团队清楚求生存阶段,做什么合适,做什么不合适。比如,代表华为在数字化市场上的重要业务矩阵华为云,它的定位从来没变过,既没有上市计划,也没有剥离计划,更没有出售计划;再比如,华为不会放弃或出售手机业务;徐直军还再次重申,华为不会造车。 此前,外界传闻华为X86服务器业务因芯片供应短缺将出售。徐直军说,X86服务器确实遇到了众所周知的困难,正在想办法积极解决,包括与潜在投资者接触。 徐直军说,华为需要做出取舍,对现有业务进行整体调整。 一些板块要有策略地坚守。如华为手机,遭遇芯片供应危机也要守住阵地。其策略是靠鸿蒙操作系统维系存量手机,等待未来手机芯片解禁的可能性;华为云暂时并未盈利,但作为未来,要长期投入,还要处理好与传统IT业务的关系。 一些板块要有序撤退。华为的X86服务器芯片面临供应难题,正在寻找潜在投资者。和荣耀一样,可能将通过出售的方式“回血”,帮助华为穿上“过冬的棉袄”。 一些板块是蓝海业务,但要选择性扩张。汽车、数字能源都是华为正在积极投入的新业务。华为管理层希望反复承诺不会亲自下场造车。数字能源业务符合当下“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的低碳社会政策趋势,其业务要聚焦于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的能源产品,这一业务将快速增长。蓝海还包括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领域,华为形成了全栈全场景的AI解决方案,还在继续打造鸿蒙和欧拉两大操作系统。 01 有策略地坚守 消费者业务旗下的华为手机,企业业务旗下的华为云,则是华为正在有策略坚守的两大业务。 华为手机是目前受芯片供应危机影响最大的板块。市场研究机构Omdia报告显示,华为手机出货量在持续下滑。今年第二季度出货980万部,同比下降74.6%,环比下降33.3%。今年上半年,华为以2450万部的出货量保持全球第六位,出货量同比降66.9%。 此外,华为5G射频芯片中的核心环节滤波器主要技术受到制裁限制,因此新款手机均无法支持5G网络。在5G手机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缺少5G模块,这对华为手机的销售产生了重要影响。 徐直军强调,华为不会放弃手机业务。华为的坚守策略是,一方面通过发布新款手机的方式获取新增用户,一方面通过鸿蒙操作系统留住存量客户。其核心目标是,让手机业务在适当的时候重回正轨。 今年5月,华为消费者BG总裁余承东曾表示,目前华为在网手机超过7亿台,大约90%的华为存量和在售手机,都可以升级鸿蒙操作系统。 新款华为手机均搭载了鸿蒙操作系统,但目前无法使用5G网络。今年7月,华为发布了P50系列手机。P50系列手机提供了高通骁龙888和麒麟9000处理器两种选择。这是华为手机业务因芯片短缺遭受重创后发布的第一款手机产品。9月23日,华为再次发布了搭载骁龙778处理器的新款Nova 9系列手机。 徐直军说,华为希望通过鸿蒙操作系统,优化存量用户体验,延长手机使用寿命。在这个过程中,将努力解决新款5G手机发布问题。不过,他也提到,这一目标难度很大,尚无明确时间。 和华为手机业务收缩相比,华为云则是快速扩张的一块业务。今年7月29日,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IDC最新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有云市场数据显示,华为云在中国市场份额为11%,仅次于阿里云,在全球排名第五。 华为云这一年处于战略调整期,剥离出售、独立上市等传闻不断。针对传闻,徐直军称,华为云没有出售计划、没有剥离计划、没有上市计划。华为云的定位从来没有改变,公有云是未来趋势,这一观点在华为内部是共识。 他阐释了华为云今年来多次组织架构调整背后的原因:华为云与服务器、存储等传统IT业务的短期关系、长期关系一直让内部煎熬。 华为企业BG的传统IT业务强大。传统IT是存量业务,已经通过销售渠道、合作伙伴,形成了一套固有销售方式。政企客户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更倾向于传统IT产品。因此,这块存量业务在短期内,惯性大、收入高。在当下市场现实需求面前,传统IT到云转轨困难,无论是商业模式、销售团队都要做出重大改变。 2020年初,华为云与计算BG成立时。调整的初衷是将云、服务器、存储三者打包在同一个组织中形成合力。然而,这反而引发了更大的内部冲突。华为云与华为企业BG之间长期处于左右手互搏状态,这也引发了华为云在2020年-2021年间的多轮组织架构调整、高层人士变动。 华为云今年的最新调整是,自建销售队伍,云原生组织全部放入华为云BU。目前华为云和传统IT业务的关系已经得到了有效梳理,业务正处在持续向好的状态中。 02 有序撤退 华为企业BG旗下的X86服务器业务,可能将是继荣耀手机之后第二个面临战略撤退的板块。 今年9月,IDC发布的《全球服务器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华为服务器业务在2021年二季度收入为5.9亿美元,去年同期收入10.9亿美元,同比减少45.9%。 华为服务器业务出货量大幅下滑的重要诱因是,X86服务器芯片供应危机。IDC数据显示,2020年华为X86服务器业务创造了39.27亿美元(约合256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今年9月,多位数字化行业人士曾告诉《财经》记者,华为X86服务器芯片因美国政府对相关厂商施压,已经断供。部分政企数字化项目也因此受到影响。 在今年二季度开始,华为X86服务器业务将出售的市场传闻不断。徐直军证实,华为X86服务器业务正在寻找潜在投资人。 不过,出售X86服务器业务并不意味着华为全部放弃服务器业务,华为还在寻找替代解决方案。 华为服务器业务分为两大块,一部分是X86服务器业务,另一部分是的鲲鹏服务器业务。前者基于X86芯片架构,受制于其他厂商。后者基于ARM架构,ARM V8指令集架构于2011年发布,华为早在2013年就已经获得了授权,因此可以继续使用。 2018年末中美贸易冲突引发的华为被制裁风波开始,华为就开始了大规模国产替代工作,以求供应链“自主可控”。鲲鹏是华为在服务器芯片领域进行国产替代的产物。鲲鹏服务器芯片起源于华为海思2019年1月初发布鲲鹏920,该服务器使用的芯片指令集正是ARM V8。 在2020年9月,华为合作伙伴推出的鲲鹏服务器的出货量占据鲲鹏整体出货量的50%。 03 选择性扩张的蓝海 汽车业务、数字能源业务是近两年来华为正在逐渐浮现的蓝海业务。在蓝海如何扩张,如何确定边界,这是外界关心的问题。 华为汽车业务隶属于华为消费者BG,一直是明星业务。华为官方多次公开表态,华为只做一级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高层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也曾提到,全球和中国都不缺车企,缺的是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基础供应商,这正是华为的定位,华为是汽车增量部件提供商,而且只做电子相关的增量部件,不做化学的部件,比如电池。 但这大半年来,外界对华为是否亲自下场造整车始终存在疑虑。人们普遍认为,华为实力强大,进入一个行业成功概率极大。 对于这样的传言,徐直军再次澄清,华为不会造车。 他说,越是人人都造车的时候,越要冷静。在他看来,华为过去历史上,很多选择外界不可理解。然而每一个企业都知道自身最佳定位。华为高层清楚在求生存阶段,做什么合适,做什么不合适。 华为汽车业务众所周知。然而,隶属于华为企业BG的数字能源是华为相对低调的一块业务。 数字能源是华为诸多业务板块中的“隐形冠军”。今年6月,美国市场研究机构Wood Mackenzie发布的2020全球光伏逆变器供应商市场排名显示,华为出货量为全球第一,市场份额为23%。 华为数字能源业务最早起源于2008年的华为网络能源。2020年,华为云与计算BG成立时,华为数字能源业务也被打包在其中。今年云与计算BG解散后,6月华为斥资30亿正式成立了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数字能源”)。 徐直军说,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华为加大了数字能源业务的投资和发展力度。 华为数字能源公司的业务边界备受关注。徐直军向《财经》记者解释,数字能源技术公司其核心战略是把华为多年在ICT领域积累的数字技术和电子电力技术结合起来,做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业务范围主要是电力电子技术相关产品,包括基站供电、数据中心供电、太阳能逆变器、储能解决方案,以及电动车电池、电机、电控。 此外,华为还在持续布局全栈全场景的AI解决方案,以及两大开源操作系统。 目前华为构建起了全栈全场景的AI解决方案,目标是为全社会提供充足的算力。全场景,能覆盖穿戴设备、手机、服务器以及云应用场景。全栈,是指从处理器的内核、指令集、芯片、芯片使能,到AI服务器、AI集群、AI计算框架MindSpore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工具ModelArts的方案都能提供。 华为正在打造两大开源操作系统的分别是鸿蒙和欧拉。前者面向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和工业终端。后者面向云、服务器、边缘计算、嵌入式设备。徐直军称,未来鸿蒙和欧拉会实现底层技术共享,欧拉设备、鸿蒙设备将互联互通。 和汽车业务、数字能源业务不同,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技术探索无法直接创造营收,但却是帮助华为打通内外生态、逐步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甚至是推动国产替代方案的重要发力点。
“芯荒”未解 “电池荒”又至 宁德时代们心慌慌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缺芯”问题尚未解决之前,电池荒也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根据SNE Research的预测,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达406GWh,而动力电池供应预计为335GWh,缺口约18%;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到约40%。 而在国内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20%,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开始急剧增长。据统计,今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为92.1GWh,同比增长210.9%;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达到63.8GWh,同比增长183.5%。 动力电池被称为纯电动车的心脏,占整车成本的30%-40%。动力电池不仅决定着电动车产品的价格,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动车的销量。早在今年3月,蔚来董事长李斌在季度财报会议中就预言:“相比芯片,今年二季度电池供应会是最大的瓶颈”。马斯克也曾放出豪言:动力电池企业生产多少电池,自己就购买多少电池。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坦言:“今年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两大‘荒’,一个是‘芯片荒’,另一个是‘电池荒’。目前动力电池缺口达30%~50%,每家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企业缺口大一些,有的企业缺口小一些,和产品结构有关系。” 01 电池到底是真荒还是假荒 与主机厂商30%~50%的动力电池缺口相比,动力电池行业产量数据并没有那么难看。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为111.5GWh,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为76.3GWh,这意味着有35.2 GWh产品尚未装机,占总产量的31.56%。 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支撑新能源汽车跑得更远的主要还是能量密度最高的三元锂电池,也就是所谓的高端电池。从技术角度来看,“高端产品不足、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是致使动力电池市场巨大缺口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锂电池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产品为低端锂电池产品。这些动力电池企业仅拥有约13%的市场需求量,但却占有约55%的行业总产能,产能利用率仅为10%,相比之下,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在2019年为89.2%,2020年为74.8%,今年上半年为92.2%。 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 尽管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已经从2017年的150余家,降至2020年的50余家,但长尾效应导致的低端电池产能浪费,依然严重。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表示,目前高端电池基本上已经满产满销。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品没订单,体现在数据上就是动力电池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较低。 由此可见,目前动力电池荒的本质是结构性紧缺。伴随高速增长的新能源市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所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也致使了高端动力电池产销不平衡的扩大。 对于“电池荒”,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抱怨“客户催货让他快受不了了”;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为了顺利拿到电池,亲自在宁德时代蹲守了一个星期,虽然这则传闻后面被何小鹏否认,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现阶段新能源车企在动力电池方面的紧张程度。 02 扩产赌未来 知道症结所在,目前国内市场装机量排名前列的一线和二线企业纷纷开始了对产能的扩张。 宁德时代在8月12日发布公告称,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总额不超过582亿元。其中,419亿元用作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等五个锂离子电池相关产能建设项目,共新增产能137GWh。 中航锂电除了对江苏常州、厦门两大基地进行扩产外,今年还接连敲定了成都、武汉两个新基地,扩增产能超过100GWh ,根据其规划,2022年产能达200GWh。今年8月中旬,中航锂电又与合肥市签署投资协议,将在当地新建年产能50GWh的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产业基地。 蜂巢能源在今年上半年先后与四川遂宁、江苏常州、安徽马鞍山和南京溧水等地合作,宣布加大投资扩产力度。而在去年,蜂巢能源还宣布将在德国萨尔州建设电池工厂。 3月,亿纬锂能宣布与德方纳米设立合资公司,专注于生产低成本优质的磷酸铁锂,并优先向亿纬锂能及其子公司供应。合资公司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20亿元,年产能10万吨。 国轩高科则定下了“2025年动力锂电池产能达到100GWh”的战略目标。在今年3月份,国轩高科与宜春市政府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双方将就合资矿业公司组建和产业园项目落地等事宜展开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动力电池企业近期的新增扩产项目,在各地都是地方政府十分看重的重大投资项目。和整车项目一样,为了争取优势项目落地,地方政府提供的不止是土地、税收等支持,还有十分给力的资金、融资支持。 电池工厂 宁德时代规划新增产能137GWh的同时,发起了高达582亿元的定增,融资规模超过90% A股上市公司的市值。中航锂电去年年底引入一批战略投资方,注册资本由此前的69.9亿元增至127.6亿元,目前正冲刺IPO;蜂巢能源7月底宣布完成102.8亿元B轮融资,计划明年登陆科创板。 但也有行业观察者对扩产持保留意见,利檀投资董事长陈昊扬认为,锂电池厂商今年的业绩表现还会是相对乐观的,明年会弱于今年,后年可能要转向悲观了。成恩资本董事长王璇也表示,从中长期来看,锂电池产能过剩还是大概率的。 在杨红新看来,扩产虽然是解决高端动力电池荒最直接的办法,但也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动力电池扩产投资巨大,动辄几百亿的资金,如果没有良好的运作能力,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受的。 其次, 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让电池企业扩产存在很大疑虑。准确说,就是赌未来。目前宁德时代主要押宝三元锂技术路线,比亚迪和国轩高科主要采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 最后,钴作为生产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按照现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速度,到2026年,全球钴会出现严重不足。以Model S为例,制造一辆所需要的钴材料就多达13.68公斤,而中国已探明储量仅为8万吨。现阶段,无论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钴都是紧缺资源。 未来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头部企业才有实力购买物料,没有实力的电池企业连材料都买不到。 03 车企怎么办? 9月10日,小康股份公告称,旗下子公司金康新能源与宁德时代签订《五年供需联动和产能保证框架协议》,约定金康新能源将在2022年至2026年间向宁德时代采购动力电池。双方约定,小康预定了宁德时代未来五年10GWh/年的采购量。 与电池企业的绑定,是目前大多数车企解决“电池荒”的重要方案。但从整车企业角度来看,核心部件主动权掌握在他人之手被动性风险过大。 日前,天风证券研究称,电池市场份额集中度较高,叠加动力电池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目前电池供应商的话语权较大,削弱了主机厂对产业链的把控能力。2021年1-7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CR3达到72%,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占比接近50%。而2020年宁德时代对吉利、长城、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的供应占比都超过了60%。 宁德时代2020年前十客户 根据外媒报道,特斯拉电池工厂已于当地时间9月19日在德国柏林破土动工。不仅是特斯拉,越来越多的主机厂都在积极谋求对动力电池供应的主导权。 除增持国轩高科股权外,大众汽车正在积极推进标准电芯业务。大众首席执行官迪斯强调,大众将通过全新的化学和制造工艺使电池成本降低50%。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穆拓睿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众汽车的标准电芯可以帮助其继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保持领先,加强供应链的主导权。 今年二季度,福特汽车宣布成立一个全新的全球电池创新中心Ford Ion Park,以加速动力电池组和电池单体技术的研发,以及未来的动力电池制造。 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曹琛指出:“整车的管理体系和动力电池生产体系需要打通,保证电池发挥最好的效力。” 目前,车企通过入股动力电池公司、自研并建工厂、外部采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动力电池的生产过程中,动力电池的生产模式正在发生着演变。曹琛“我们希望主机厂和电池厂共同开发动力电池,根据主机厂专属的需求,动力电池企业可以从规模上降成本。” 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已是大势所趋,这对于整个动力电池市场来说,又是一次大浪淘沙甚至是反超颠覆的绝佳时机。动力电池企业所面临的既有洗牌的压力,也有如何与整车企业融合的挑战。
蜘蛛丝也可以用作光刻胶?
作者:秦楠 提到蜘蛛丝,大家很容易想到“蜘蛛侠”,仅仅利用手臂上发射出的蜘蛛丝绳索,蜘蛛侠就可以自由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这纤细的蜘蛛丝和硕大的人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必这蜘蛛丝一定很结实! 回到现实中的自然界,大家小时候一定有蹲在花丛中观察蜘蛛织网的经历,似乎有源源不断的丝线从蜘蛛腹部拉出,先固定经线,再由内向外一圈一圈纺出纬线,一张张规整、漂亮的蛛网不但是蜘蛛生活的家,还成为它捕捉猎物的有力武器。即便是飞翔的昆虫撞了上去,蛛网也只是轻微颤抖后很快回复平静,仍然保持结构完整无恙,想必这蜘蛛丝一定很强韧! 蜘蛛丝蛋白是蜘蛛丝的主要成分,包含甘氨酸、丙氨酸以及少量的丝氨酸,加上其它氨基酸单体蛋白质分子链构成。外观上又细又柔软的蜘蛛丝之所以具有极好的弹性和强度,一方面在于,蜘蛛丝中具有不规则的蛋白质分子链(非晶区),这使蜘蛛丝具有弹性;另一方面,蜘蛛丝中还具有规则的蛋白质分子链(结晶区),这又使蜘蛛丝具有强度。 实验表明,一束由蜘蛛丝组成的绳子比同样粗细的钢丝绳还要坚强有力,它能够承受比钢丝绳还多5倍的重量而不会断裂。尽管蜘蛛丝具有如此出众的材料特性,但天然蜘蛛丝蛋白主要来源于蛛网,产量非常低,质量不均一,而且蜘蛛具有攻击同类的天性,无法像家蚕一样大规模养殖,所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蜘蛛丝蛋白比较困难。 光刻胶是半导体技术中微细图形加工的关键材料。利用光化学反应使光刻胶的溶解度发生变化(正性光刻胶:难溶→易溶;负性光刻胶:易溶→难溶),经曝光(通过紫外光、电子束、X射线、离子束等曝光源的照射或辐射)、显影(用溶剂洗去正性光刻胶的曝光区域和负性光刻胶的未曝光区域)、刻蚀等工艺将所需要的微细图形从掩模版转移到待加工基底上的图形转移介质。 提升光刻胶的分辨率是发展集成电路与芯片先进制造工艺的重要途径,而光刻胶的分子组成、结构形态、机械性能与其光刻分辨率密切相关。电子束光刻精度极高,由于电子束的等效波长比光的波长要小很多,其精度已突破百纳米量级可达纳米量级,是加工二维平面图形获得最小尺寸的标准工具。如何把电子束光刻的能力拓展到真三维微纳加工是研究者长久以来努力的主要方向。 图1. 基因重组蜘蛛丝蛋白的3D电子束光刻流程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陶虎研究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夏小霞、钱志刚教授合作,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创新开发水系基因重组蜘蛛丝蛋白光刻胶,整个光刻过程中仅使用纯水作为溶剂和显影液,避免引入或产生有毒有害化学污染。通过设计和优化重组蜘蛛丝基因片段和分子量,转入大肠杆菌表达来实现批量生产多种规格蜘蛛丝蛋白。相对传统电子束光刻采用高电压(几十kV)和薄胶(几十纳米)以保证光刻的准直度和分辨率,陶虎团队反其道而行,从低电压(几kV)和厚胶(几微米)入手,结合基于百万级数量电子的大规模仿真模拟,实时控制加速电压调控电子在蜘蛛丝蛋白光刻胶里的穿透深度、停留位置和能量转移行为,在三维空间内准确定义了电子束在蜘蛛丝蛋白光刻胶中纳米尺度的曝光区域,实现了分子级别精度的真三维纳米功能器件直写(如图1所示)。该技术加工精度可达14 nm,接近天然蜘蛛丝蛋白单分子尺寸(~10 nm),较之前技术提升了1个数量级(如图2所示)。 图2. 高精度三维纳米直写技术与当前其他加工方法的对比 基因重组蜘蛛丝蛋白优异的机械强度为复杂三维纳米结构提供了关键支持,有效提升了纳米尺度下结构的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允许进一步通过功能化,赋予其对光、热、酸碱度的敏感响应特性,实现“可载药、可驱动、可降解”的4D纳米功能器件(时空可变形),在智能仿生感知、药物递送纳米机器人、类器官芯片等研究领域具有明确的应用前景(如图3所示)。相关研究成果以 3D electron-beam writing at sub-15 nm resolution using spider silk as a resist 为题于2021年8月26日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5133 (2021)。 图3. 系列基因重组蜘蛛丝蛋白4D纳米功能器件 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通讯作者为上海微系统所陶虎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夏小霞教授。该工作得到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等相关研究计划的支持。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编辑:寒露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