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南侨机工陈团圆80年后终与家人“团圆”
中新社昆明9月26日电 一张旧照片加上一份旧剪报,终于让南侨机工陈团圆与家人在80年后“团圆”。近日,南侨机工张智源之子、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云鹏向中新社记者透露,牵动海内外华人社会多年的“寻找南侨机工陈团圆照片”事件,终于有了令人欣慰的结果。 1939年至1945年间,3200多名从世界各地归国的华侨,自愿放弃优越平静的国外生活,在当时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大规模运输抗战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他们就是“南侨机工”。 “因历史原因,记载南侨机工的资料曾严重损毁丢失,这造成众多南侨机工后人无法找到亲人资料和照片用于缅怀,留下无数遗憾。”张云鹏告诉记者,陈团圆的儿子叶晓东就是其中一位。 1939年,叶晓东尚在襁褓,父亲陈团圆就离开马来西亚回到中国支援抗战,1942年陈团圆惨遭日军活埋。2009年纪录片《南侨机工》在云南昆明首映,片中有令人痛心的一幕:叶晓东手捧没有父亲照片的空相框,携家人来到云南畹町,面对刻有“陈团圆”名字的《南侨机工英名录》墨石壁深情跪拜……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参加首映式的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史料搜究工作室的刘道南、卢观英。”张云鹏说,从那时起,刘道南、卢观英便开始寻找陈团圆的照片。他们往返于中国云南、马来西亚麻坡等地寻访,期间不断撰写《叶晓东寻父亲陈团圆照片》等文章在马来西亚华文报纸连续登载,引起海内外华人社会的广泛关注。 叶晓东曾向刘道南、卢观英介绍,父亲陈团圆祖籍广东潮州,是从马来亚麻坡回国的南侨机工,曾在档案中看到陈团圆和张智源在同一工资册中等信息。张云鹏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把父亲张智源珍藏的“麻华机工回国服务队职员留影”翻拍发送给叶晓东。这张六人的合影照片,经张智源妻子确认,前排中者是张金炳、右者是张智源,其余四位不知姓名。但从照片标注得知,六人是马来西亚麻坡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拍摄于1939年8月10日。 2019年,中国某电视台一档节目根据“麻华机工回国服务队职员留影”照片,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判断,六人合影后排右者与叶晓东年轻时照片的相似度高达85.58%。张云鹏说,“人脸识别只能作为寻亲的一种手段,还需要其它更多佐证来最终认定。” “功夫不负有心人,卢观英老师找到了更直接的证据。”张云鹏告诉记者,不久前,卢观英传给他一张剪报的照片。该剪报是1939年8月9日新加坡《南洋商报》的报道,内容如下:麻华第三批机工返国服务员,已征得九名之众,其人数虽少,然其爱国之诚信可嘉。主持办理其事之麻华返国服务团委员会,已决定于十一日遣送往叻(原新加坡的称呼)集中候轮返国。带领出叻之人选,成将推派张开川君云,茲将该批机工职员姓名录下:正队长张金炳、副陈礼炳、文书张智源、交际冯汉深、财政余英杰(应为涂英杰)、干事陈传圆(潮州话“传”同音“团”)。 “我父亲珍藏的六人合影正是这批回国机工职员的合影。”张云鹏说,可确定六人合影照片中各位为:前排左者为陈礼炳,中者为张金炳,右者为张智源,后排左者为余英杰(涂英杰),中者为冯汉深,右者为陈传圆(陈团圆)。 “这与人脸识别技术的判断一致。叶晓东得知这一消息后,拿着有父亲的照片泣不成声。”张云鹏感叹。至此,十多年的困惑终见分晓,可告慰南侨机工英灵,安慰南侨机工家人。(中新社记者 缪超) 责编:张荣耀
在泰中国留学生云端欢聚迎国庆庆中秋
中新网曼谷9月26日电 9月26日,在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指导下,全泰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举办“中秋团圆,喜迎国庆”联欢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和传统中秋佳节。中国驻泰国大使韩志强与在泰中国留学生及各界人士21万余人通过直播平台观看了联欢会。 韩志强向广大留泰中国学子致以节日问候和美好祝福。他指出,中泰两国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亲如一家。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泰两国政府和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两国友好合作又上新台阶。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中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泰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人数最多。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党和政府时刻牵挂着海外留学生的成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韩大使寄语在泰中国留学生们,满怀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高扬爱国主义激情,坚定信念,奋发有为,和祖国人民一道谱写民族复兴伟大历史篇章。 整台联欢会青春洋溢,气氛活跃。留学生们通过乐器演奏、歌曲、京剧等形式,歌颂青春岁月,分享疫情下的留学生活,传递国内亲人的嘱托,表达新时代留泰学子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联欢会推向了高潮。 在泰中国留学生们纷纷表示,线上的联欢会增加了节日气氛,为祖国在防控疫情中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对祖国日益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和期待。(赵婧楠) 责编:张荣耀
张伯礼:今冬疫情或有反弹 加强疫苗接种是关键
图源:视觉中国 “今年冬天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反弹。”25日,在2021中关村论坛“第二届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平行论坛上,有专家的话一出口,现场观众立刻深吸了一口气。 就此判断,科技日报记者专门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求证。张伯礼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德尔塔病毒是优势毒株,传染性确实很强,一人可以传染几个甚至几十个,传播速度也快。国际方面,很多国家新一轮疫情又开始出现,有的国家是第三波,有的国家是第四波,虽然我们采取严防输入措施,但又不能完全封闭国门,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专家做出上述判断是对的,今年秋冬还是要严防死守,疫情多点散发、局部暴发不能完全避免,需要提高警惕。”张伯礼说。 该如何防范?张伯礼明确指出,要加强疫苗的接种,虽然疫苗对病毒感染的防护作用有所下降,但它对于防止转向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效果还是很好的,有效率可以达到80%—90%。 确实,与会专家也认为,当前,虽然全球新冠疫情总体趋势好转但仍可能出现局部暴发,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仍然存在疫情输入和局部流行的风险。与此同时,新冠病毒变异持续累积导致传播力不断增强,未来新冠肺炎可能会有“流感化”趋势。在此背景下,疫苗作为控制传染病最有力的技术手段,是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最有效的措施。 “疫苗提供基础免疫,可以减轻疾病负担。也就是说,它可能防感染差了一点,防发病又差了一点,防传播也不能防住全部,但在防重症、防死亡上效果明显。因此,大家对疫苗要有信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呼吁,一定要向世界共享疫苗,如果不共享疫苗,那么病毒将共享世界。 至于公众关心的加强针要不要打?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表示,WHO认为现阶段开展加强免疫的证据不足,加强免疫的需求和时机,将根据同种技术平台、不同技术平台疫苗以及新变异株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的证据来评估确定。美国方面认为,有必要进行加强免疫,但不同人群加强免疫的必要性有差异。 “我国对新冠疫苗加强免疫的考虑是,对重点人群,如输入风险高的海关、边检、航空、隔离点、定点医疗机构等工作人员;免疫功能相对较低的人群以及60岁以上的人群;由于工作、学习、交流需要,要到境外疫情高风险地区或者国家人群,在完成免疫程序6个月后,可以开展加强接种。”尹遵栋说,但全人群开展加强免疫待进一步研究,需根据疫情情况做出综合研判。(记者 付丽丽) 责编:张婧妍
中纪委网站:严惩金融腐败,打掉“老鼠”护住“玉盘”
云南省曲靖市纪委监委紧盯以贷谋私、以权谋私等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开展违规借贷问题专项整治,严查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图为该市马龙区纪检监察干部在农信社查看贷款台账。方俊 摄 近期,多名中央一级金融单位干部被查处,其中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何兴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原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杨百路,交通银行辽宁省分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于化源……记者梳理发现,金融反腐持续深化,案件查办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在查处相关案件的同时,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各职能部门逐案紧盯,积极追缴挽回相关损失,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通过严查包商银行系列腐败案件,推动蒙商银行清收欠款266亿元,收缴违纪款4552万元。 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十九届中央第八轮巡视将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25家金融单位党组织开展巡视。金融腐败和金融风险有何内在联系?应如何处理好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的关系?如何深化标本兼治,提升治理效能? 金融腐败辐射范围广,利用审批监管权索贿受贿、借货币发行搞“私人定制腐败”、 “靠接管吃接管”等问题突出 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金融腐败的辐射范围极为广泛, 从传统银行信贷到证券、保险、担保、信用评级领域,涉及监管寻租与共谋、证券内幕交易、融资信息欺诈、信贷交易中利用职务便利索取额外收入、新型利益输送等。 记者注意到,利用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审批监管权索贿受贿成为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月被“双开”的汇达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陶晓峰在担任人民银行内审司副司长等职务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支付公司、分支机构人员及公司下属、合作单位在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内部审计、调动工作、承接业务等事项上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财物及财产性利益,数额巨大。 手握货币发行权的货币金银部门也是腐败的高风险领域,违规购买大规格纪念币、把货币作为“土特产”送礼、利用货币发行权搞“私人定制腐败”等问题突出。例如,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计划调拨处原处长韩利卫将下级分支机构的货币金银部门当作私人领域,通过允诺“在考核时加以照顾”等方式向下级分支机构打招呼,进而谋取私利。 随着数字金融的迅速发展,不少监管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系统开发、设备采购等方面投入日益加大,一些金融基础设施企业的相关费用支出不断增多,一些干部利用职务便利,在系统建设、设备采购、招投标过程中为他人提供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金融监管干部甚至借参与风险处置工作之机以权谋私。今年7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监委查处的四川银保监局原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国荣便是一个典型。 “在包商银行接管组任职以来,李国荣利用风险处置权力大肆敛财,接受私营企业主请托,插手干预被接管银行机构及关联银行机构资金借贷事项,利用职务便利,在被监管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或展期、贷款利息减免、债务重组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是‘靠接管吃接管’的典型。”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说。 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管理权较大,对“一把手”监督乏力,金融腐败链条式特征与蔓延性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独立法人的自主经营管理权较大,特别是信贷业务“重放轻管”的现象仍较突出,内控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对“一把手”监督乏力,“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等问题依旧存在于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中。 “银行经营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权力集中体现在授信审批和经费审批上,目前虽有支行行长委派、条线垂直领导等做法,但对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仍缺乏刚性。”江苏省苏州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投资银行业务等新兴银行产品周期长、层层嵌套,有的项目甚至长达20年之久,这些产品的风险管控主要靠“一把手”,由于时间长、责任追究难度大,容易滋生腐败。 “资本市场腐败案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有的依托技术手段隔离资金流、信息流来隐藏腐败行为,有的通过结构化产品、股权代持、内幕交易等手段,为贿赂行为披上市场化的外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说。 随着金融监管力度加大,单独作案难度增大,一些人转而共同联手作案、运用高科技手段等方式为金融腐败行为披上“隐形衣”。“一些金融系统腐败分子在内部结成利益团伙,他们互相掩盖,以致长期不被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第三监督检查室副主任吴德毅告诉记者。 比如,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许臻与财务、人力资源等关键岗位人员搞团团伙伙,发展自己的“小圈子”成员,并以“密薪制”为幌子向“小圈子”成员发放巨额奖金,离任后和被调查期间多次要求“小圈子”统一口径,甚至还授意圈内人员匿名举报他人,对抗组织审查。 除手段隐蔽复杂外,金融行业的腐败还呈现链条式特征,具有很强的蔓延性,不仅容易引发金融企业的风险事件,还会降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系统性风险,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稳定。 “有的案件金额不是特别大,但造成的政治后果、金融风险不可低估。比如在机构准入上‘放水’,把忽视合规经营的不良机构引入金融行业,埋下风险隐患。”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介绍,比如陶晓峰甘愿充当资本“说客”,从中斡旋协调帮助某公司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此后该公司因挪用客户备付金造成流动性枯竭,严重资不抵债,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巨额损失。 做好金融反腐与处置金融风险统筹衔接,要从根本上理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体制机制 金融风险背后往往有金融腐败,金融腐败容易诱发并加剧金融风险。“重大金融风险一般都与违规违纪、失职渎职行为有关,有些由违法犯罪行为直接引发,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与金融风险存在着密切关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信集团纪检监察组组长崔军说。 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监管部门结合金融系统实际,围绕做好金融反腐与处置金融风险统筹衔接,探索建立查清案件事实、防控金融风险、全力追赃挽损、弥补短板漏洞和修复政治生态“五合一”工作模式,在打掉金融腐败“老鼠”的同时护住金融资产“玉盘”,取得了良好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 例如,山西省纪委监委督促协调公安、法院、地方银行等单位逐案紧盯,清收逾期贷款本息244.23亿元;辽宁省锦州市纪委监委严查锦州银行内部人员利益输送,推动锦州银行清产核资,协助党委政府有效摸清风险底数。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理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的体制机制,风险和腐败问题依然会‘卷土重来’。” 以城商行为例,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司法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的制度安排,查办案件和化解风险协同推进不足。银行、监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等在案件线索移交方面缺少全流程的工作机制,行刑衔接有待深化。此外,纪检监察机关多是在风险爆发、腐败暴露,金融机构“伤筋动骨”后才介入,代价大、成本高,亟待优化工作制度机制,主动发挥作用。 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推进强化金融监管和内部治理 “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治建设,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有关负责人指出,金融领域发生的一连串风险事件和腐败案件,追根溯源在于金融机构党建弱化、虚化、边缘化。要紧紧扭住公权力规范运行这一重点,切实督促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推进强化金融监管和内部治理。 中国人民银行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中,注重标本兼治防控金融风险。一方面,督促金融机构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推动解决高风险金融机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推动金融监管部门把公司治理作为对金融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协调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稳步实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推动各地建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推动出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问责办法,推动落实地方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 随着派驻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派驻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以强监督促进强监管,在深挖彻查金融风险背后腐败问题的同时深化以案促改,“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不断彰显。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建设银行纪检监察组督促案发单位开展以案复盘工作,全面查找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针对总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原副总经理陈德受贿案件暴露出来的集中采购、员工招录借调等方面的问题,督促建行党委及有关部门制定了《员工亲属回避规定》等规定,修订了《集中采购管理办法》等六项采购制度;针对信贷管理和授信审批领域暴露的问题,督促制定《不当干预授信审批工作行为禁止性规定》等管理规定,做到查处一个、规范一方。 针对近期引起广泛讨论的政商“旋转门”和离职人员不当入股问题,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推动证监会党委制定完善离职干部相关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监管干部与监管对象特别是系统离职人员的交往行为,进一步规范证监会系统工作人员离职后有关行为,切实强化对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的监督。 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深化标本兼治提升治理效能 随着金融反腐实践发展,纪检监察机关在把握“三不”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加强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的顶层设计,标本兼治综合成效明显提升。 以建立统筹衔接办案机制为关键切口,着力贯通“三不”内在联系。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紧盯会机关、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针对金融腐败特点和规律,梳理总结办案经验,利用查询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研判,围绕“人、事、钱、权”4个职务违法关键点,建立“查清问题、防控风险、追赃挽损、弥补短板、重塑生态”统筹衔接的办案模式,持续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 以用好“四种形态”为重要载体,促进治标与治本相统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负责人介绍,广西在近期开展的区直金融企业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中,广泛组织开展谈心谈话。截至目前,广西区直金融企业及所属机构累计开展谈心谈话46000余人次,重点排查发现金融政策落实、主体责任落实、金融资产管理、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等四方面问题44个,提出整改措施84条,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制度机制67项,移送纪检监察机关问题线索13件,专项治理抓早抓小、风险防控的作用逐步显现。 以深化垂直管理单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为组织保障,确保“三不”一体稳步推进。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通过深化垂管改革,督促证监会系统高质量完成好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任务,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一体推进证券发行上市、日常监管执法和投资者保护等基础性制度改革,持续完善相关规则制度体系和公权力运行监督评价机制,挤压权力寻租空间。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注重内控监督机制建设,通过强化查审分离机制、履职回避机制、工作督办机制、廉政风险排查机制等,着力防范化解纪检监察干部履职风险。 以构建贯通融合的监督机制为重要方式,有效增强监督合力。驻银保监会纪检监察组初步建立起协调内外的贯通机制和工作渠道。对内建立与银保监会机关19个主要监管部门日常联系机制,加强与巡视审计部门协调联动,初步实现监管“金融事”与监督“金融人”的贯通;对外做好与驻中管金融企业纪检监察组工作联动,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切实解决一批由监督或监管部门单独发力效果不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金融防险和反腐合力明显增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侯颗 ) 责编:张婧妍
商务部预计 全年社零总额达44万亿元
“10月份乃至整个四季度消费仍将延续平稳恢复态势。预计全年社零总额有望达到4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2.5%左右,比2019年增长8%左右。”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在9月26日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说。王斌表示,8月份社零总额同比增长2.5%,增速明显放缓,主要是受这一轮疫情、汛情等短期、局部性因素影响,但消费回升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 王斌分析,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大幅回落,下半年逐月回升,8月份以后基数不断抬高,所以今年下半年以来同比增速有所回落,总体会呈现前高后低格局。 他同时指出,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居民消费预期尚不稳固,消费回升基础还不牢固,实体商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仍比较困难。为抓住金九银十、岁末年初旺销季节的有利时机,在落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促消费工作,商务部近日发文部署从稳住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优化提升消费平台载体等三个方面推动消费持续稳定恢复。 王斌还表示,商务部将部署各地落实好已出台的援企纾困政策措施,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商贸流通行业困难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力企业持续经营、扩大销售。(王文博) 责编:张靖雯
我国农村地区快递收投量已超280亿件
人民网北京9月27日电 9月27日,国家邮政局副局长陈凯在2021年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是邮政快递业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必须举全力完成好的“国之大者”。 “农村快递 ‘最后一公里’,是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的关键。”陈凯表示,近年来,国家邮政局始终将农村群众网购配送需求和农产品上行需求放在心上,加快推进快递“下乡”“进村”,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农村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效应显著。 据陈凯介绍,目前,邮政普遍服务营业网点已经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建制村全部实现直接通邮,快递服务乡镇网点覆盖率达到98%,快递直接投递到村的比重超过一半。 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农村地区快递收投量已经超过280亿件,较上年同期增长30%以上,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1.4万亿元。 围绕如何畅通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陈凯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畅通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要从党和国家大局认识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把握好“加快”的内涵,推进快递进村和农村寄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不能按部就班,要追求高线,既要一线力推、压茬推进,也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是加强系统思维,完善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的体系建设。要在保证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共享,强化邮政网络节点重要作用,提升农村邮政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要统筹农村地区寄递物流资源,加快推广农村寄递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有效降低农村末端寄递成本。要强化农村寄递物流与农村电商、交通运输等融合发展,继续发挥邮政快递服务农村电商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坚持分类推进,夯实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的基础。为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在东中部农村地区,要大力发展驻村设点、企业合作等方式,在提升快递进村水平方面多下功夫;在西部农村地区,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邮政、交通、供销等各类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尤其要发挥好邮政在农村的网络优势,扩大“快递进村”覆盖面。快递企业总部要落实好统一管理责任,保障基层网点和从业人员合理收入,维护农村快递网络稳定。 四是落实主体责任,形成畅通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的合力。邮政企业和快递企业要坚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加大投入,提升农村邮政网络服务能力,加大农村快递网络投资,规范管理农村快递网点。要完善利益分配,保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农村快递网络可持续运行。要加强合作共建,推进资源整合、标准互认和服务互补。邮政管理部门要疏堵结合,将进一步加强服务监管和业务指导,督促快递企业严格落实按址投递义务,严肃查处农村地区各类寄递服务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水平。要积极参与构建冷链寄递物流体系,逐步建立覆盖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冷链寄递物流体系;积极采取以降本增效为主的集约发展方式,结合实际综合运用直接上门投递、智能快件箱投递、快递公共服务站投递等末端服务模式;在山区等交通不便地区积极探索无人机应用,缩短投递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探索应用末端微型自动分拣解决方案,以提高效率、节约人力、降低劳动强度。(记者 乔雪峰) 责编:张靖雯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
新华社杭州9月26日电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26日在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向全球高端产业链迈进;产业数字化进程持续加快,规模达到31.7万亿元,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7.21万亿元,同比增长4.5%;电子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规模达到5.45万亿元, 同比增长21.9%。同时,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新增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重要渠道。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选择。世界各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蓝皮书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牵头编写,系统全面客观反映了一年来中国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情况,内容涵盖国内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和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记者关俏俏 林光耀) 责编:叶壮
北京年内将完成22个传统商圈改造升级
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将实施消费新地标打造行动,加快推进商务领域城市更新,持续推动传统商圈改造升级,着力打造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进一步提升“北京消费”的全球吸引力。 在9月23日举行的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小军表示,今年年底前北京将完成22个传统商圈改造升级。2019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北京市启动了全市商圈改造提升工作。两年来,全市重点推动了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等22个商圈的改造提升。目前,王府井、CBD、方庄、环球度假区、通州万达、火神庙、回龙观龙域、平谷万德福、八达岭等12个商圈已基本完成改造,在丰富业态、便利消费、繁荣市场等方面效果明显,到2021年年底每区至少建设1个具有区域特点的高品质商圈。 目前,王府井步行街从加强规划布局、优化街区环境、提高商业质量、打造智慧街区、增强文化底蕴、规范运营管理等六大方面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已获评国家级示范步行街。 CBD商圈补充建设了便利店、咖啡馆、书店等品质服务设施,上线新智能交通系统,新开SKP-S网红商业设施。依托SKP、国贸商城等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发展,通过引入高端品牌的旗舰店、概念店,打造品牌前沿阵地,建立起了“首店”优势。2020年,SKP问鼎“世界店王”。 方庄商圈聚焦儿童教育、娱乐等业态,持续优化业态结构。时代Life购物中心由贵友商厦升级,打造以家庭消费、社交空间为主体的高品质商业综合体。 环球商圈城市大道员工餐厅已开业,经营商户已试运营。通州万达完成大面积招调品牌,将国际顶级化妆品兰蔻、迪奥引进通州,优化地下停车场布局。火神庙大悦春风里已开业运营,推出各项促消费活动,营造良好消费氛围。 回龙观龙域中心商业街完成地面停车场增设、公共卫生间改造、配电室升级、雕塑美化。万德福商圈已完成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陆续引进海底捞、华为生活馆、苹果体验店等多家平谷首店。 八达岭商圈已完成整体改造,推动商文旅融合发展,优化商圈业态布局,正在进行以文化业态为主的二期招商。 西单、前门大栅栏、公主坟、房山长阳、顺义祥云小镇、密云鼓楼等6个商圈已完成90%以上的工作任务。(记者 阎密) 责编:叶壮
第二届贵阳工业博览会开幕 签约金额超400亿元
中新网贵阳9月26日电 第二届贵阳工业博览会26日开幕,共达成签约项目81个,签约金额438亿元,涵盖了贵州十大工业产业。 本届博览会参展企业超过500家,以十大工业产业为重点,展示贵州各地区各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最新产品、最新成果,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动贵州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致辞中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6.5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单忠德表示,中国制造业处于世界制造强国第三阵列前列,与德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并重,加快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近年来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磷化工、电子信息、商品砼、酱香酒等特色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初具影响,面向轮胎、矿山、航空等行业的“5G+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深入。 本届工博会由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各有关单位、其他各市(州)人民政府协办,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承办。 (周燕玲) 责编:叶壮
四季度消费将延续平稳恢复态势
经济日报北京9月26日讯 在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表示,消费回升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10月份乃至整个四季度消费仍将延续平稳恢复态势。预计全年社零总额有望达到4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2.5%左右。 谈及8月份社零总额增速出现回落,王斌认为,一方面是受近期疫情、汛情等短期、局部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去年8月份以后消费回升,数据基数不断提高。下一步,商务部将扎实推进促消费工作。抓住消费旺季有利时机,组织开展商旅文体融合、线上线下结合、城乡区域联动的各类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提升市场人气,释放消费潜力。 国庆假期即将来临,王斌表示,今年国庆期间消费市场将呈现繁荣稳定发展态势,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平稳。与往年相比,今年国庆消费将凸显四大趋势:一是本地消费、周边消费、居家消费将成新热点;二是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更受青睐;三是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增加,中高端消费热度不减;四是线上线下加快融合,体验式、场景化消费需求将不断提升。 为更好促进城市消费,商务部正在实施“城市商业提升行动”。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尹虹表示,今年以来商务部组织开展“老字号嘉年华”活动100余场,直接销售额超12亿元。下一步,将完善促进老字号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激发老字号创新活力,推出更富时尚元素,符合国潮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场景。(记者冯其予) 责编:叶壮
新东方升级大学生业务!俞敏洪发声
“双减”落地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首次公开露面。 据媒体报道,9月25日,新东方召开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品牌升级发布会。 报道称,新东方将对现有的四六级项目、考研项目、出国考试项目、教资项目、财会项目进行全面升级,未来也将拓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司法考试等教育培训项目。 俞敏洪表示,对新东方而言,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升级不是转型,而是坚守和回归。 新东方将会在帮助大学生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行,为他们未来能够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提供一份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报道,在9月17日举行的新东方高管会议上,俞敏洪宣布,秋季课程结束后将停止小学和初中学科业务的线下招生,各个城市接下来也将逐步关闭教学点。 同时,会议也披露了最新的裁员计划,俞敏洪称,原本的计划是在8月底裁员4万人,但截至9月中旬裁员还不到1万人。一名参与会议的高管表示,到年底裁员人数将超过4万人。 今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发布。 《意见》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国内众多培训机构,尤其是实力不足的培训机构,将面临退出或转型两种选择。
华为业务重心将加速东移
文 | 贺乾明 龚方毅 编辑 | 龚方毅 近一年多来,华为在难言乐观的现实和未来预期下,或主动或被动的释放业务新动向。它们财务负责人的获准回国不能改变集团当下的处境。 对于市场更进一步的疑问,比如某项新业务为什么现在做、预计做成什么样子、还会有哪些新打算,华为官方甚少直面回应 —— 直到本月 24 日的华为年度活动“全联接大会”。 月底结束本轮任期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本场活动上接受了包括《晚点 LatePost》在内的 100 多家媒体采访,回答了市场对手机、汽车、公有云等业务的疑惑以及华为相关业务决策背后的逻辑。 身居高位再加时间有限,徐直军不太可能对每个问题都作细致、尽心的回答。但至少在近一个小时、11 个问答来回的环节里,对一些关键业务的关键问题,他没有打太极、顾左右而言他。 还有一些是他没有说的。比如市场预期这段时间的一些调整象征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迎来边际改善,但对于华为来说,获益的机会很可能微乎其微。 因为无论是公有云、鸿蒙操作系统亦或是自动驾驶方案等新兴业务都面临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方面的考验。短期很难看到跨境层面的互联开放。这也意味着去年海外营收占比已经下降的华为,接下去将加速东移。 造或者不造车,都只是一个选择 2020 年 10 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了《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称华为不造车,定位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这份文件中还以严肃口吻称“以后谁在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 文件还宣布了一个在外界看来耐人寻味的变动,即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线(BU)从徐直军负责的 ICT 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余承东负责的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而在多个版本的市场传言中,余承东都有意推动华为造车。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华为确实没有直接造车,转而进入高毛利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徐直军说华为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尤其是在求生存的阶段: 华为历史上很多选择大家不理解。每一个企业都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最好。(不造车)余承东就不服气,但他只有一票。对于华为整个高层团队来讲,清楚华为在求生存阶段,做什么合适。 但随着一众科技同行投身造车,华为的零部件生意也面临不小的压力。比如 6月底,上汽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称,不愿与华为等第三方技术公司合作造车,避免失去“灵魂”。尽管如此,华为不会轻易退场: 如果能够做一个 500 亿美金的车部件公司,毛利又高,不担心今天卖几台,明天卖几台,今天召回,明天召回,日子好多了。 不造车,说不定挣得钱更多。没有为什么,只是一个选择,选择对与错,也没法衡量。这个很清楚。成了就是对的,没成就是错的。越是人人都造车的时候,越要冷静。 至于如何看待“有些车厂不信任华为”的现状,徐直军的回答强势、直接: 我不让它信任,我的大脑是有限的,我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我不能为所有车装上大脑,也不能为所有车装上灵魂,我们在选择智能驾驶伙伴是严格限制的,必须我批准。 转型公有云,令华为在之间备受煎熬 市场空间广阔的公有云,是华为发力的另一个重点方向。 2020 年 1 月,华为将公有云业务与存储、服务器等硬件并到一处,组建云与计算业务单元(BG)。仅 15 个月后,华为公有云业务像汽车业务一样,成为了独立的BU(业务线)。 BG 和 BU 都是华为一级业务部门,前者通常容纳的业务更多;而后者虽然业务线相对精简,但通常意味着被纳入其中的业务能获得更高自主权。 在此期间,华为云业务的一号位也多次更换,从高级副总裁侯金龙(原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总裁,现华为数字能源公司总裁)换成余承东,再后来由徐直军直管。 徐直军说外界看到的所有这些调整其实反映了华为转型过程中的痛苦。从原来销售存储件、服务器等 ICT 硬件转向公有云这样的服务商业模式,团队在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得失之间备受煎熬: 服务器、存储业务跟公有云业务到底是什么关系,华为内部确实一直受煎熬。 由于前期华为服务器、存储业务和共有云业务销售团队(之前)在一起,所以面向客户的时候卖什么令他们很煎熬,因为有可能卖服务器、卖存储拿的奖金多。 后来华为内部为了鼓励大家卖云,给了 5 倍加成。即卖一块钱的云,相当于五倍服务器、存储,但效果并不好。 …… 对于华为来说,转商业模式最难,转销售队伍更难。内部变来变去,其实是痛苦的过程,尤其涉及到商业模式的转型,涉及到销售队伍的转型。传统的 IT 公司,很多都转不过来,我们可喜的是,还有一个华为云在,而且已经全国第二、全球第五。 现在徐直军对公有云业务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且暂不考虑资本运作: 云服务市场,最终会统一到三家左右,这是必然趋势。关键因素是持续创新,规模效益,成本优势。华为在持续投资,有 8000 多人在持续研发。 华为云没有上市计划,没有剥离计划,没有出售计划。 至于原本的优势项目 X86 服务器业务,因为美国的制裁处境维艰,徐直军承认了出售的可能性,华为公司正在与潜在投资者接洽。 手机业务继续留着 徐直军指望鸿蒙发挥更多作用 在美国的多轮制裁下,华为丧失了从供应链上获取高端芯片的能力,手机业务遭遇重大挫折。去年 11 月它们被迫将手机子品牌荣耀拆分出售。据荣耀 CEO 赵明 22日公布的数据,独立不到一年的荣耀,周销市场份额快速恢复,已逼近历史高点。 相比之下,华为手机主品牌则在库存芯片消耗殆尽后,疲态尽显。今年上半年以手机为核心的消费者业务收入近乎腰斩、降至 1457 亿元。外界也好奇华为是否会继续出售主品牌的手机业务。 徐直军明确否认: 由于美国制裁,华为没有芯片,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大家现在基本上买不到华为的 5G 手机。但华为不会放弃手机业务,也不会出售。我们正在努力让手机业务在适当的时候看能不能存活。 这里的“努力”多指软件层面的新尝试。徐直军说华为正借助鸿蒙操作系统、让存量用户尽可能留在华为体系内,等待转机出现: 手机业务上,华为有几个努力方向,一是让未来还有新的 5G 手机出来,哪一天出来不知道。二是优化鸿蒙、让软硬件协同,使存量手机使用的时间更长。 …… 现在来讲,鸿蒙装机的进展超预期,安装量过 1.2 亿。这里讲的都是手机,不含物联网设备。现在物联网设备有多少用了暂时统计不出来。我们希望把华为存量的 3 亿台左右手机,能升级的全部升级到鸿蒙,给鸿蒙生态带来巨大的贡献。 至于二级市场炒作鸿蒙概念股,徐直军说看不懂: 单独做鸿蒙的软件公司,我都不知道它怎么创造价值?怎么带来收入?市场上有一段时间把鸿蒙炒的热火朝天,有些公司股价炒到好几倍,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能通过鸿蒙带来收入增长,我搞不明白。
金庸片越拍越烂,00后还会做武侠梦吗?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木子童 编辑、制图丨渣渣郡 题图 | 《东邪西毒》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金庸片真是越来越让人难以下咽了。 先生离开不到3年,豆瓣上最新的金庸影视剧再没能上过4分。《笑傲江湖》《鹿鼎记》和《天龙八部》,原来拍一部火一部,现在扑街快得仿佛尼古拉斯·凯奇附体。 简直无法想象,头一次接触武侠的00后如果看到的是这种东西,会对金庸产生多大的误解。 关掉新版《天龙八部》,怒火攻心的我,立刻给我14岁的表妹扔去一个电话: “你们小孩现在还看武侠吗?觉得现在拍的怎么样?” ""姐,你没事儿问这干嘛,谁还看武侠,多土啊!现在我们班都看言情小说。” 表妹是班里“小说大富豪” 作为一名从小披着床单装大侠的资深武侠爱好者,我决定不要偏听偏信、单凭一个14岁小丫头片子的话就替1.63亿00后盖棺定论。 为了最广泛地收集人民意见,针对00后群体,我发起了一项调查。这次调查收回503份问卷,覆盖全国26个省份及若干海外地区。 欢迎查收《00后武侠梦调查报告》。 首先我们来解决最重要的那个问题:00后还看武侠吗? 答案比预想中的要乐观一些。在把小说、漫画、影视剧、游戏、广播等所有品类纳入统计的情况下,88.4%的受访者表示有接触武侠,其中三分之一“经常看武侠”。只有15.5%受访者几乎不与武侠产生交集。 绝大多数00后,也包括不常接触武侠的人在内,对武侠相当具有好感。 超过80%受访者仍然喜欢武侠。其中20.1%称之为“热爱”,另外62.3%认为“很有好感”。 学生时代,我的同桌耳总痴迷一切跟钱有关的门道,最爱把盗版《国富论》裁成薄薄的小册子,夹在物理化学书页里偷看。推己及人,他得出一条邪门儿理论:会在上课偷着看的,一定是真心喜欢。 理论靠不靠谱暂且不论,上课偷看武侠小说的事儿,八零九零后可没少干。那么00后在课堂上依旧还会偷看吗? 88%受访者回答,上课确实偷看过武侠小说,其中28%是“惯犯”,剩下的大半虽然看过,但只是偶尔为之。 不仅学生上课会偷看,学校和老师也在推荐学生阅读金庸。2014年,江苏高考以金庸入题;2018年,人教版语文教材把《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燕云十八飞骑 奔腾如虎风烟举”选进配套课外读物。 北京一所初中的90后语文老师告诉我,她会对每一届学生热情推荐金庸。在她指导的课外兴趣小组中,有学生选择《神雕侠侣》作为课题读物,交回来的读书报告里学生写道:“看到杨过最终成为大侠,我很自豪。” 这是令人欣慰的消息——虽然与一本金庸能被全班翻成瓤饼的年代不能相提并论,但武侠在00后的阅读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1997版《天龙八部》中的萧峰 不过,虽说还有一席之地,但从数据来看,“看武侠”也正在变成一个越来越隐秘的爱好。 超过一半受访者发现,身边很少有人谈论武侠,近四成人只和特定朋友聊武侠,仅有一成受访者仍然感觉武侠是个大众话题。 在更为宏观的市场上,武侠的关注度与讨论度同样在降低。 自打2011年陈可辛的《武侠》下映以后,“武侠”关键词在百度指数中就再也没能抬头。 “武侠”关键词百度指数 最近的新版《天龙八部》和《鹿鼎记》,一部腾讯独播播放量6.2亿,一部爱奇艺加优酷总计不到16亿,不及当年头部剧集的一个零头。 00后还在看武侠,只是远远没有我们当年那么如饥似渴了。 00后在看的武侠,和八零九零后大不一样。 最明显的变化,是从黑白文字向彩色图像的转移。 38.1%受访者表示,影视剧平常看得最多,23.4%受访者常看漫画,32.8%常看小说。以影视剧和漫画为主的图像载体完全超越文字载体,成为00后武侠世界的不二主角。 这种变化也能从武侠杂志的兴衰中获得体感。2001年,大陆武侠最大“宗门”《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凤歌、小椴、沧月、时未寒,数得上名号的新生代武侠作家轮番登场。短短一年,杂志发行量就达到20万份。2006年,月发行量76万,横向对比同年的《少年JUMP》,发行量是它的3倍。 90后小李家中,有一整柜的《今古传奇》,都是当年放学路上从报刊亭买来。而现在路过报刊亭再问有没有《今古传奇》卖,大多老板都会摇头。《今古传奇》萧条的淘宝店中,截至发稿日,2022年征订链接只有3份月销记录。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列举的最喜爱武侠作品前三甲,动漫占据两席。 最受00后喜爱的武侠作品前三名,分别是米二的漫画《一人之下》、沈乐平执导的动画《秦时明月》,以及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此外动画《不良人》、金庸的射雕三部曲、电影《少林寺十八铜人》、电视剧《武林客栈》位列前茅,评书《白眉大侠》、游戏《仙剑奇侠传》也榜上有名。 00后喜爱的武侠作品词云 当然,还有一些无法被归入词频统计的回答,也显得颇为有趣。 一位00后大学生在评论区留言:“毫无疑问现在以影像载体为媒介的武侠故事,最好的创作者是徐皓峰。”他钟爱徐皓峰执导的电影,譬如《师父》与《箭士柳白猿》。 另一些00后在答题区写下“王者荣耀”与“和平精英”,其中一位小学男生告诉我,因为“游戏里打架很爽”。 《箭士柳白猿》剧照 00后不爱看小说了,一方面自然是时势所至,文字阅读的衰退在任何领域都有目共睹,另一方面是因为实在没得可读。 七零八零后有金梁古黄温的传统武侠,90后有凤歌、小椴、孙晓、沧月的新生代武侠,自唐传奇以来的文气一脉相承。没成想,当接力棒传到00后手里,啪嗒一下掉在了地上。 别以为小学生把和平精英当武侠就算是玄幻了,看了最近的网文武侠,你才知道什么叫想象的极限。 打开起点中文网武侠频道——这也是目前中文网络中最成气候的武侠平台——你会发现,书名一个比一个霸气。 《横推诸天从风云开始》《横推诸天从女装大佬开始》《开局成为武侠世界的诡异》《横推山河九万里 》。老老实实写一朝一代的武侠小说早不吃香了,排山倒海横推一切的“诸天流”才是网文的通天大道。 起点中文网武侠频道小说 诸天流脱胎于早期的无限流,实则是一种快穿。主角穿梭在各个不同的武侠位面,完成主线任务,打怪升级。可能上一卷还在《笑傲江湖》拳打令狐冲,情挑任盈盈,下一卷就到了《绝代双骄》攻略移花宫。别说什么家国天下,就连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基本元素都无法保障,不过是披着武侠皮的另一本升级爽文。 在起点的众多频道中,武侠频道的作品明显相对较少 49.2%平常不爱看武侠的受访者指出,导致他们很少接触武侠的原因是“没有看过好的武侠作品”。 经常看武侠的受访者数据也显示,48.1%的人最常读的还是传统武侠。另外42.8%的人常读新生代武侠,至于网文的常看人群,只有9.1%。 如果说八零九零后幸运地生在诸神并起的黄金时代,到处都有产粮的太太。那么00后无疑身在黑铁时代。被诅咒的的小说田野颗粒无收,饥饿的读者只能转向动漫。 武侠变了,00后还会做武侠梦吗? 在00后的童年,武侠梦显然还是有的。80.9%的受访者承认小时候扮演过大侠或侠女,其中35.6%对这种角色扮演十分热衷。 一位05后男孩告诉我,现在家里还留着当时他的主要道具,一把用近百根冰棒木棍粘起来的“无锋重剑”。为了这些木棍,那个夏天他吃坏了两回肚子,还偷袭了补习班的垃圾桶。 至于当下,则只有半数00后还相信武侠梦的存在。另外半数人中,36.1%的受访者认为00后已经没有武侠梦了。另外8.2%则表示,“武侠梦我有,但我还有其他更多的梦”。 00后的美梦实在太多,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爱?我们坏心眼地强迫他们做了一次选择。 结果嘴上说着喜欢武侠的年轻人,一半都真诚地跑票去了隔壁修仙剧组。 44.3%的00后表示,最希望成为仙侠小说中的修仙者,14.2%希望成为魔幻小说中的魔法师,2.4%选择做欧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愿意成为武侠小说中大侠的00后,只剩39.1%。 一位在服务行业工作的00后姑娘表示,选择修仙的理由非常朴素——活得够长,活得够久。 另一位男孩则认为,当大侠顶多能来个梯云纵,扑腾两下还是得落地,而当剑仙则可以畅享随心飞的快乐,搞不好还能破灭虚空。怎么想都是修仙的性价比更高。 在武侠领域,传统的奉献型侠客也在经历人气下跌,我行我素的独行侠才更容易和00后产生共鸣。 整天操心家国大业的侠界模范郭靖不再是年轻人的头号偶像,45.3%的00后更渴望成为杨过一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叛逆浪子。 还有人希望成为韦小宝——“因为他有7个老婆,还有一对双胞胎,太顶了。” 不过,做武侠梦的00后少了,并不意味着武侠在00后的心中过时了。 三分之二00后受访者在问卷中斩钉截铁地表示,“武侠并不过时,我仍然觉得它很有魅力”,只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武侠有点过时”。 大多数00后只是感觉,现在的武侠没有以前好看了。 近六成受访者指出,武侠看起来越来越像玄幻。硬桥硬马的真功夫正在被威亚飞仙和红橙黄绿的光波取代。另外近四成人表示,已经很久没有在武侠创作领域听说过新鲜名字了。 一位江苏男生在留言中写道:“以前特喜欢,现在没那味儿了。” 武侠味儿究竟是个什么味儿,一句两句很难说得清。但2010年后的武侠作品,毫无疑问正在经历一场狸猫换太子式的精神变容。 2015年徐皓峰的口碑之作《师父》在豆瓣拿下8.2的高分,也被誉为近十年来最好的一部武侠作品。讲的是南派武师北上天津开馆的故事。故事里师父养徒弟,不为传承技艺,只为让徒弟代师父挑战天津武馆后,再做替罪羊杀去,以平天津武馆怒气。与其说是在讲武侠,不如说是在讲武行的规矩。 《师父》中,宋洋饰演徒弟 位列00后喜爱榜首的漫画《一人之下》,也不再关心家国天下或苍生福祉。主角张楚岚虽然身负绝技,却不愿“舍小家保大家”,只愿一心守护女主。凡在守护圈外的,不论正邪,都有可能成为他“不摇碧莲”的对象。 《一人之下》羁绊极深的男女主角 金庸翻拍影视作品则不断遭遇魔改。前有于正版《笑傲江湖》上演东方不败旷世三角恋,后有新版《天龙八部》段誉初见王语嫣失禁。侠气义气英雄气统统为儿女情长让路,武侠的旧壶里逐渐换上言情的新酒。 新版《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形象备受诟病 乍看起来,武侠还是武侠,但仔细一瞧,“武”还在,那位心系苍生的“侠”却走远了。 其实“侠之大者”的远去,金庸早有预料。 1975年,他在《神雕侠侣》的后记中写道: “郭靖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在今日仍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我深信将来国家的界限一定会消灭,那时候‘爱国’、‘抗敌’”等等观念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就像骑士小说消失在工业文明的轰鸣里,西部片消失在城市化进程之中,没理由要求时移世易,武侠小说还能永远当红。 不过他相信,武侠里的有些东西一定会有更为恒久的魅力。 在预言“侠之大者”终将消逝之后他写道:“然而父母子女间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爱情、正义感、仁善、勇于助人、为社会献身等等感情与品德,相信今后还是长期的为人们所赞美。这似乎不是任何政治理论、经济制度、社会改革、宗教信仰等所能代替的。” 00后还有武侠梦吗? 我们通篇在试图用数据来具象化地回答这个问题。但也许真正的答案远非几行冰冷的数字就能够说清。 读武侠小说的人或许少了,上武当少林拜师学艺的人或许没了,这些现象或许会让人觉得,所谓的武侠梦正在成为一个过时的字眼,在时代的角落里泛黄发脆。 但每当洪水、疾病亦或是某些江湖急难来临的时刻,点开那些夹杂着00后字眼的新闻,我们又会发现: 那些你以为已远去的,其实不曾离开。
门票从10元涨至150元,耗资19亿动物园回应:企业要自负盈亏
9月26日消息,近日,兰州野生动物园发布试开园公告。公告称,兰州野生动物园计划于2021年9月26日开园。试开园票价经兰州市发改委审批,门票政府指导价为150元/人,试开园期间执行68元/人的优惠票价。 AI财经社获悉,150元/人的全票价格,与原来五泉山兰州动物园10元的门票相比,涨了15倍。作为对比,北京野生动物园成人票单次150元,上海野生动物园成人票155元。有网友表示,“无所谓啊,反正企业自负盈亏,定价贵了,大家不去,他亏本了自然就会掉下来的”…… 对于兰州野生动物园新园,AI财经社查询《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兰州野生动物园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的通知》政策解读获悉,该项目总投资19.12亿元,占地面积5358亩,正式开放后计划展出动物约220种、2500余只。目前已与国内外多家动物饲育机构签订动物引进协议,共支付费用7273.88万元。 有意思的是,在该文件中,AI财经社获悉,社会意见征求情况显示,90%人员建议兰野门票按照旺季100至140元,淡季80至100元。 对于门票涨了15倍一事,兰州野生动物园管理方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园占地面积、动物数量等均有大幅提档升级,企业自负盈亏,所以门票有所抬高。(文 | AI财经社 赵昊)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