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捐款一个亿的医生 和他所倡导的规培制度
张宇琦、陈鑫|撰稿 李珊珊、徐卓君丨责编 在中国,医生通常不被认为是个高收入的职业,但就在前天,一个医生捐款1个亿的故事,上了热搜。 捐款的医生是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而他捐的这1个亿是来自科研成果转化,这笔钱将用于在华西医院设立专项规培发展基金,培养更多医生。 捐款的决定并不是突然做出的。 2021年8月13日,在刘进65岁生日的前一天,他就已经决定将研发麻醉新药科研转化的个人所得1亿元捐赠给华西。一位华西工作人员回忆,在多场领导出席的会议中,刘进都曾提及,以后有钱了,就拿来发展规培。实际上,在他担任人大代表的十年里,一直在推动和倡导着规培制度。 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华西的领先地位不言而喻,但华西的麻醉科,更是连续11年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国医院最佳专科综合榜》排名全国第一。华西医院副院长曾勇对八点健闻表示,刘进将华西麻醉科从中等水平的带到了全球前列,是医院引进的优秀人才中非常突出的一位。 而刘进本人,是中国第一位临床麻醉学博士,也是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首任会长。20年来,他所在的麻醉科专业基地已经培养出了约全国5%的青年麻醉医师、约40%的麻醉科主任。 走在医院里,这个身高1米6出头、眉毛弯弯、头发微卷的小老头,也许不容易在来往人群中引起注意,只有熟悉他的人才会知晓这位华西麻醉掌门人的英勇事迹。 麻醉圈里的华西,有着“天下第一麻”的江湖称号。学生眼中的刘进,是一个工作上严厉、生活上随和、如同“老父亲”般的角色。同事眼中的刘进,是一个对医疗质量安全把控到极致的人、礼貌平和待人,称呼所有同事都是某某医生。 倘若在科学家和医生的角色里非选其一,刘进更像是一位科学家,沉浸在那些美妙的科研谜题里。但同时,作为医学团队的将帅,他深知医学团队发展,尤其是年轻医生培养对于团队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临床、科研,还是教学。 如果说科研成果像一座座沉睡的火山,沉默却蕴含巨大能量。刘进,就是那个让火山爆发的人。全国57%有自主知识产权麻醉新药,由刘进教授团队发明,与麻醉药物相关的发明专利也占到全国团队的12.17%。1类新药磷丙泊酚二钠,已提交上市申请;2.1类新药异氟烷注射液,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一个麻醉医生的近水楼台 某种程度上,刘进的大量发明,也许正是源于,他是一个麻醉科医生。 麻醉科也的确是个特别的科室。手术中病人在生死的边缘游走,而麻醉药物和技术的改进直接决定着手术安全性的提高。如刘进在一次采访中所说,“许多关于救命的技术都是麻醉科医师发明的”。 不夸张的说,刘进四十年的麻醉科生涯,也是一个发明家的进阶之路。 刘进这次捐出的1亿元来自于他带领华西医院团队研发的两种麻醉新药,“YJJS-71 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和“超长效局麻药 LL-50”的成功转化。但他对麻醉药物和麻醉系统的研究,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 据此前报道,刘进在1984年就开始进行吸入式麻醉研究,那时他刚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生。在当时的中国,吸入麻醉药普遍价格较高、主要依赖于进口,加之基础研究、设备、资金等多方面的局限,吸入式全身麻醉也还未在全国普及。 1989年,刘进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导师艾德蒙·埃戈尔(Edmond Eger II)教授正是现代吸入麻醉学的重要开拓者。 自1993年回国后,刘进持续投入到麻醉药物机理的研究中。2004年,他带领团队完成的二十多年来世界最大的关于吸入麻醉药溶解度的研究,这项研究还获得了国家科技二等奖。 2003年,华西医院麻醉团队研发的乳化异氟醚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是第一个转化的创新药。在今年的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大会上,根据刘进介绍,过去的十几年,一系列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在中国市场实现转化8.17亿元人民币,并且正在探索国际市场的转化。 某种程度上,作为麻醉科医生的刘进成为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主要推动者,并不是偶然。 在大众眼中,麻醉就是“给一针,睡一觉”,但麻醉其实并不简单,而且风险极高。手术台上瞬息万变,进入抑制状态的病人就像游走在生死边缘,而麻醉医生的任务是时刻监测病人全面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这就要求,麻醉医生掌握普遍的知识,经历不同科室的轮转培训。 一位麻醉医生指出,麻醉科是一个特别能够受益于规范化培训的专业,能够快速提高临床安全管理水平,是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最大的一个突破口之一。 1997年,刘进到华西医院讲学,与石应康结识。刘进向石应康讲述了关于医生职业技能训练的住院医生培养的理念,希望找一家综合性医院作为试点基地,石应康表示非常欢迎。 2000年,刘进把家搬到了成都,正式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和ICU主任。 据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过去的华西麻醉科是个业务成绩不算突出的“中等学科”。但在2010年,华西医院麻醉科登上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权威的医院排行榜)专科榜第一,并蝉联至今。 根据华西医院曾公布的数据,2000年华西麻醉科接受规培的医师比例为 0%,麻醉死亡率为万分之一,到2010 年左右,接受规培的医师比例上升到 40%,麻醉死亡率为 20 万分之一。而从2014年至今,华西麻醉科共实施各种麻醉150余万例,麻醉死亡率小于100万分之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夙呈医生集团创始人陈淑君毕业时,规培制度还没普及。“我们当时在实习期会在临床各科室进行轮转,但时间比较短暂,各科室可能只是学到一些皮毛。现在规范化培训有三年的时间,医生可以在各科室详细的一个了解,这是很好的一个优势。”根据他的观察,过去,一个毕业生要成长为独当一面、具有为复杂病例提出系统麻醉方案的医生,大概需要5到8年时间,而规培制度大大缩短了这个周期。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规培,坚持了20年的自认为“正确的事” 2003年-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刘进连续十年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将其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议案和建议,最终被国家采纳并在全国实施。 也许,这份坚持来源于他的导师徐守春。出国学习之前,导师就告诉刘进:“出国学习不要陷入对一两个课题的研究中,要多花时间去了解为什么美国的临床医学比我们做得好。” 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也许便是刘进心目中,自己找到的解药。他曾经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合格临床医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治本之策。”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医院,医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非常严重。到了2008年,还有三甲医院的医生抱怨,“很多从外院来的病人,多数是因为诊断不明或者治疗不当,很多人的损失还是很严重的”。即使对一些常见的疾病,医生的诊疗也是差别巨大,一次小感冒跑去大三甲的情况也被认为是“出于谨慎”的合理选择。 刘进和他那一代的海归医生则发现,中国的医学生教育在校期间不比国外差,甚至比国外好,输是输在了毕业后的再教育。 “合格的医学院毕业生只是’毛坯’,实施规培的意义在于要把他们培养成能独立行医的合格医生。” 一篇名为《从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看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挑战和方向》的论文指出:“规培制度有望促进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医生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为实现医生的自由职业铺平道路”。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为基层培养合格的“健康守门人”是这项规培制度的根本目的,在更宏观的层面上,规培制度的目标是让临床经验在发展不均衡的区域之间流动。 有《人民日报》文章指出:规培更重要的意义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这些人留在中基层医院,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治,方便患者就近诊治,有助于实现国家号召的“分级诊疗”,最终解决“看病难”的难题,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 2003年,刘进入华西的第三年,华西医院招收了首批规培学员,这些规培医生与医院签订合同,参加包含大量的教学活动和临床实践工作的规范化培训,规培为期五年,学生需在完成这些培训后再寻找工作单位。 可以学到技术,有助于成为一个真正独当一面的医生,然而,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以及不确定的未来,一时间,也令华西的规培在业内获得了“魔鬼培训”的称号。 不仅如此,在本就漫长的医学生阶段之后,又加上一段几乎同样漫长漫长的、低收入,又几乎没有保障的规培生阶段。规培,又成了一个让未来的青年医生们望而生畏的拦路虎。 网络上,医生圈子里,规培的意义,乃至存废的讨论总能吸引大量的参与和围观。 2004年,在以丁香园论坛的“麻醉疼痛“版,一场“关于刘进教授提倡的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的大讨论,在麻醉医生们之中开启了。 一位美国的资深麻醉医生在讨论帖下面评论道:“如果大家都不搞培训,老是停留在学徒式教学,中国麻醉怎么也走不近世界水平。” 在那场规培讨论的最初,讨论只是与所有互联网上键盘高手们之间的大战一样,口沫横飞,没有任何一方能被另一方说服。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三四年。 2008年,一个来自广西的名叫“Wuyuchao”的吴姓医生在讨论帖的后面提出质疑:“规培后就不会麻死人了?” 规培后又得重找工作,重换地方。“五年后很多本科毕业生已经读完硕博连读拿到博士学位了,而你只有一个住院医培训证……虽说多了个住院医培训证,但(就业)形势却更严峻……” 这一次,这个年轻医生的质疑却收到了刘进的回复,刘进还热情邀请这位后辈,到华西来体验规培。 9月,在整个麻醉疼痛版医生的鼓励下,这位年轻的吴姓医生在华西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并很认真地撰写和发布了考察日记。 日记的末尾,这位表达了自己对刘进的印象: “一个精力充沛的人,他中午很多时候基本只吃一点水果,也不午休,他自己的经历丰富,他的大量精力和时间花在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上,然而这也不影响他在麻醉学界取得成就。他尊重每一个人,言谈举止流露出儒将风流,有自己的原则,很少计较个人得失,也不在意他人的评论。 我觉得要评判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这个人。我不敢说我十分了解刘主任,但是从我在华西一周的经历来看,刘主任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他不会因为一些并不最要的细节问题而影响大局。我刚开始叫他刘教授,后来我就只叫刘主任,因为他自己说他首先是一名做临床的医生,如果要舍弃,其它的都可以不要,他还是要当一名医生。” 对于规培,这位吴姓医生写到:“目前住院医师培训我不会参加,我已经是主治医师,有需要我会选择进修或者其它的短期培训。但是,如果我现在是本科毕业,我会选择参加住院医培训,至于医院,我会去华西麻醉科。” 他决定捐出一个亿激励规培医生 在这位吴姓医生的日记中,同样提到了刘进对年轻的规培医生们待遇问题的关注,“刘主任每年都在提案把住院医培训的费用纳入到国家财政。” 在一篇2016年的新华社报道中亦曾提到:刘进建议将住院医师规培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同时参照当地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补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果一个学医的孩子出来,工资连当地平均水平都达不到,那怎么吸引更多优秀的孩子从事医学?”刘进说:“规培的关键问题在于解决廉价劳动力问题。” 而这次,在规培经费的问题解决之前,刘进捐出了自己的1个亿设立规培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激励住院医师,带教师资,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能力等。 对于,为什么要捐这样大一笔钱,很多相关媒体报道引用了刘进的直接回应: “1亿元,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把这笔钱用于我们一个小小的普通家庭去度过更为舒适的退休生活,我们认为是一种浪费,而捐赠给住院医生规划培训的事业,更具有社会意义,更能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与夫人商量,做出了这个决定。” 就在9月29日的早上,很多麻醉医生向八点健闻爆料,多个麻醉医生学术群里流传着ID为“刘老头”的刘进在老家院子里喂鸡,田地里摘南瓜,山路上开疑似挖掘机的照片,以及,他写给昔日医生同行们的留言: “这次捐款活动算是我职业生涯的谢幕!今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自有来人完善。 今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回湖北恩施的老家,种好花草菜粮,养好鸡鸭猪羊……”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位中国麻醉医生中的顶流,一如武侠小说里的顶尖剑客,完成了他认为正确的工作后,便该是退隐家乡的时候了。数家媒体报道中总结说:之前,他是一个农民背景的医生。之后,他想做一个有医生背景的农民。
剧本杀成了“恐怖杀”?
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原创 作者 | 宛其 编辑 | 李秋涵 剧本杀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一方面,它正成为年轻人新型且新潮的社交方式,据美团平台数据,截至2021年4月,剧本杀线下门店已达4.5万家。另一方面,随着行业被越来越多大众玩家接触,部分游戏中所包含的恐怖、暴力等元素开始引发关注。 9月22日,新华社客户端发文:“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式体验馆”……少数一些商家开始在游戏内容、场景设置等环节宣扬暴力、灵异,以此为商业噱头吸引年轻人。 并且,微博还出现了一个词条#00后小伙沉迷剧本杀经常半夜大吼大叫#,讲的是一位王女士上大三的儿子沉迷剧本杀,因受到剧本杀情节的影响,稍不如意就要发火,并且扬言要杀了她。 网络上也开始出现,剧本杀该怎样监管的讨论。 9月23日,《半月谈》发文指出,剧本杀行业野蛮生长,一些商家在游戏内容、场景设置等环节嵌入恐怖、暴力、灵异元素。并指出,看似新鲜的朝阳行业,正因监管缺位而潜藏风险。 2013年,一款译名《死穿白》(Death Wears White)的英国游戏经过翻译后引入中国,这是国内流传最早的剧本杀,此时被视为类似于狼人杀的游戏,随着后续的发展,剧本杀内容多样化,逐渐成长为一种丰富的内容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剧本杀,都在野蛮生长,但这个没有被监管的新兴行业,在走向主流的过程里,势必要审视内容尺度的问题。这一切都在预示着,剧本杀行业正在面临新的行业拐点。 到底有多“恐怖”? 李可第一次去玩剧本杀,就被吓得不轻。 当时七个玩家围着桌子,每人桌前摆着一盏小电蜡烛,光影从下往上照到玩家的脸上,身后是漆黑一片。一些情节里还会有人突然在她背后出现,配合上恐怖的音乐,“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吓死人’的状态”,她回忆。她抽到的角色得构思进入一个房间,当时门突然打不开,有个人伸手来抓她的腿,远处还有一个人的“脖子”只有皮儿连着,歪在一边。 “能不能不要这么恐怖!”李可惊呼起来,整场游戏,她都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 玩完剧本杀之后,她独自开车回家,为了驱逐恐惧感,把音乐放到最大声,一路唱着歌到家。这种状态维持了一个月,李可仍心有余悸,晚上洗澡也要将一猫一狗抱进浴室,手机开着视频将声音填满整个房间。 这不是个例。一位资深剧本杀玩家告诉深燃,他玩过的剧本杀里,有的恐怖医院、精神病院的题材,玩家可以做手术解剖,吸血鬼题材,还会将“血液”滴到玩家手上,他听说,青楼、妓院的灵异题材,甚至会有“圆房”的戏码。 在美团App、大众点评App等平台上搜索剧本杀,不仅有恐怖主题的剧本杀店,店铺可选本的关键词也大多带有“恐怖”字样。 深燃走访了北京朝阳区一家剧本杀体验店,在地下一层,有一间专门以恐怖为主题的房间,墙上都是恐怖图片。“加上一些人体小道具,再放上音乐,基本能达到恐怖的氛围。”店家高蕊向深燃介绍,恐怖主题的剧本在店里至少排前三,是受欢迎的类型。 事实上,场景只是“皮”,剧本内容才是“魂”。 经过短短几年,剧本杀在类型上,“暴力和灵异元素已经非常泛滥了。”剧本杀编剧陈晨说。作为编剧,他为了测试剧本,一度每周都要玩一车(指一局),对市面上流行的本子非常熟悉。 他告诉深燃,他觉得剧本杀里专玩恐怖本的玩家不算多,市场上的恐怖本,占两到三成左右。很多带有“恐怖”元素的剧本,其实并不是单独提出来,一般是跟其他类型的本子相结合,比如说,情感本(主打情感的剧本)一开始内容比较欢乐,后来画风突变,僵尸、吸血鬼开始出来。一些普通剧本里带有恐怖元素,很常见。 这类剧本的文本也会有所不同,“最后结局文本描写非常的暗黑化,完全翻转了之前那种明亮的风格,同时也会在语言中制造惊悚感。比如某一个情感本,前期在讲述好友情谊,最后推理真相藏着细思极恐的细节。”与此同时,有的店家也喜欢加一些动作,比如突然把灯关了,“弄东西出来吓你一下,一些专业的NPC(非玩家角色)也很会搞恐怖氛围”,陈晨表示。 不“恐怖”不行吗? 导致部分剧本恐怖的原因有多重。 剧本杀的故事核心,就是多个玩家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DM(主持人)的带领下完成游戏。张威解释,绝大多数剧本杀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到真凶”。一开始,有部分玩家只是将它视作有剧情内容的狼人杀,以寻找凶手为目的,但随着剧本杀的发展,内容逐渐多样。 “剧本杀天然就带着‘恐怖’、‘灵异’的元素。”陈晨表示。适度的紧张感,并不会让玩家不适,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为了满足玩家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店家通过装修设计和实景桥段,将塑造相对应的情境氛围将玩家代入剧情当中,出格的内容也开始冒头。 为了塑造恐怖,有的店家和创作者,开始走向“套路”。 一个是内容端的良莠不齐。 陈晨介绍,现在剧本杀的创作者很多是兼职,或者由其他行业转型而来,如影视编剧、网文小说作者等。“一开始就是要抓住玩家的眼球,所以很多剧本一上来就有很多凶杀”,陈晨表示。他遇到的情况是,有的“剧本的题材、创意想法到了一个点,必须要实现恐怖的效果。”因为它有情感沉浸,有的剧本杀也会用一些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勾起玩家的感受。 在剧本发行方面,缺乏监管,从业者同样鱼龙混杂,张威就表示,市面上大热的本子,很多涉及灵异、恐怖甚至黄暴等元素,他采买的剧本良莠不齐,玩家爱玩哪一类就会扎堆出现哪一类。由于没有内容监管,抄袭、盗版,也是困扰行业的一大顽疾。 一个是消费端,店家也缺乏约束。 根据美团发布的《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预计国内实体剧本杀2021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4.2亿元,消费者有望达到941万。巨大的商业价值开发潜能,也让一些店家铤而走险。 张威很坦诚,为了打出差异化,更能吸引客户,一些商家会专门购买恐怖、灵异的剧本,“在业内的确很普遍”。 而追求惊险刺激,正是部分年轻玩家追求的方式。 来源 / 视觉中国 多位资深玩家跟深燃分享,他们喜欢玩剧本杀,就是冲着这类元素来的。 一位网友发微博称,“灵异也好、暴力也好,如果是沉浸式体验,场景必须远离现实。”在他看来,一些设定在古代、末日废墟、封闭落后村落这类时空交错的灵异剧本,不管是不是沉浸体验,给他带来的感受是,走到马路上看到钢铁丛林、车水马龙的现实世界,就要知道梦该醒了。这种可以短暂脱离现实世界的感觉,或是他喜欢的原因。 这带来的结果是,它能让部分爱好恐怖、灵异内容的创作者、店家有发挥空间。但没有审查尺度的限制,为了吸引玩家,简单粗暴的猎奇、灵异内容,在市场泛滥,也有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对于“恐怖”内容爱好者来说,在影视作品、网文小说无法满足的体验,可以在剧本杀中获得。但对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人来说,过多的惊悚内容,则会将他们劝退。 玩家小文就告诉深燃,他第一次去玩剧本杀,角色又是自杀,又是跳楼,还涉及伦理问题,让他一时间难以接受。而他隔壁的人玩的是“鬼片”,有玩家拿到的角色是,一个被霸凌致死的女高中生,要找出真凶。这次体验后,他说,对剧本杀已经没有兴趣了。 应该怎样监管? 现在,剧本杀野蛮生长,参差不齐的内容,最让外界担忧的,是对青少年的影响。 剧本杀的确在年轻群体里更受欢迎。美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剧本杀商户在开店选址上更偏爱城市热门商圈,其次是写字楼附近,选择学校周边的门店占比12%,瞄准年轻消费人群。而不论是新华社还是《半月谈》的评论里,都不约而同提及青少年。有店家甚至表示,“现在生意难做,不搞点‘重口味’的内容,客人不感兴趣。” 高蕊提到,开店以来,她接待过的最小客户是14岁的初中生,当时他叫上自己的同学一起来店里过生日。陈晨也在测本中接触过一些青少年,他发现,他们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甚至超过一些成年人,对表达能力和提高自信心是有帮助的。此前还有剧本杀从业者告诉深燃,他们在尝试做“亲子剧本杀”,适合家庭游戏,增进互动和感情。 某种程度上,剧本杀是社交游戏,也是一种新兴的内容载体,它可以传递真善美的故事,也能以粗暴的感官刺激吸引眼球,重点在于大家如何使用它。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陈建华接受《半月谈》采访时就提到,“剧本及剧情的引领很重要,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适度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参与者释放精神压力、丰富想像力、加强人际沟通,但如果内容过于恐怖刺激,参与者又缺乏辨识能力,反而会混淆现实和剧情。” 眼下,缺乏监管的剧本杀,一部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和深燃的交流里,有认真做内容的创作者表示,欢迎监管的到来,反倒可以激发行业更健康的发展。 美团报告数据显示,66.6%的剧本杀及密室逃脱商家认为,当前行业“缺乏政策支持,缺乏行业安全感”。适度的规范,能让行业更好的前进。 到底该如何让行业更良性的发展,也是部分从业者在思考的问题。 多位店家表示注意到网络上对剧本杀监管的讨论,均对深燃表示,不管是剧本杀店还是密室逃脱,线下店铺的确没有标识“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等提示。高蕊也告诉深燃,现在的确并无要求进行相关提醒。但她不排斥监管的到来,表示不担心由此而影响店面生意。 对于恐怖元素的内容,在创作端,尺度在哪里?在内容触达消费端时,店家是否做好充分告知玩家恐怖系数的准备?青少年在线下门店接触不适宜的剧本杀内容时,店家是否有规避机制?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甚至有不少玩家建议,支持考虑剧本杀的“年龄分级”,“一部分内容来匹配14岁或18岁以下年龄的玩家”。 当一个小众文化走向大众,势必面临越来越强的监管,这也正是行业在发展的表现。 李可说,第一次去玩虽然被吓得不轻,但她看着朋友们玩得很尽兴,没有因此排斥剧本杀。她表示,以后不玩恐怖本,未来会玩一些情感、欢乐向的本子。 张威对剧本杀行业的未来表示乐观,他认为,积极正向的内容势必会冲击剧本杀原本“黑暗”的内容。各项旅游业、博物馆业务也正在接洽剧本杀业务,陈晨就告诉深燃,他正在做一个关于公益活动的本子。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玩剧本杀,“可以包容灵异之类的题材,但不意味着,就必须用灵异来刺激游戏好奇心。”经历了成长“阵痛期”,剧本杀的未来才会更广阔。 *题图及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可、陈晨、小文、高蕊、张威为化名。
劳斯莱斯首款纯电车型闪灵Spectre发布:双门轿跑 2023年交付
作者 | James 木米 编辑 | Juice 车东西9月29日消息,劳斯莱斯正式宣布推出旗下首款纯电动车型——闪灵(Spectre)。 劳斯莱斯闪灵头部 发布会上,劳斯莱斯CEO托斯顿·穆勒·乌特弗斯宣布该款车型将于2023年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据介绍,本款纯电动劳斯莱斯将在全球进行路试,累计里程预计达250万公里。 此款纯电动车将成为劳斯莱斯进行全面电动化的开端,劳斯莱斯CEO托斯顿·穆勒·乌特弗斯称,2030年劳斯莱斯将实现全面电动化。 一、纯电动新车将搭载劳斯莱斯专属奢华结构 首批路试即将开始 劳斯莱斯闪灵的外观和现售车型魅影有几分相似,为双门轿跑车型。在这辆车的头部,仍然是几乎平头的造型,欢庆女神非常显眼。 劳斯莱斯闪灵亮相 同时,劳斯莱斯双门车型还有一个特点,车门向后开启。这样一来,车门的开合角度更大,乘客上车会更方便。 劳斯莱斯闪灵的尾部采用溜背式造型,整车设计偏向运动,后视镜、轮毂全部为黑色,有较强的运动感。 劳斯莱斯闪灵尾部 在今晚的发布会上,劳斯莱斯没有展示闪灵的内饰设计以及智能化配置。相信这些配置会随着交付时间临近逐渐公布。 发布会介绍,这款纯电动的劳斯莱斯闪灵将与劳斯莱斯幻影同平台打造,采用劳斯莱斯专属铝制架构。据介绍,这一平台不仅可以应用于劳斯莱斯燃油车型,还能够打造其他动力系统的车型。 得益于高端品牌定位,该款闪灵纯电动汽车,从设计伊始均为追求奢华的劳斯莱斯客户进行了量身定制。 劳斯莱斯闪灵车身 为了带给客户更高端的产品,劳斯莱斯对这款纯电动车进行了极为严苛的路试。 据介绍,劳斯莱斯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近250万公里的路测,以适应各地的不同情况,为全球范围内的客户带了更卓越的纯电动车。 在今晚的发布会上,劳斯莱斯也宣布了电动化转型的时间表。到2030年,劳斯莱斯将为旗下所有车型推出电动车型,届时,劳斯莱斯也不再致力于生产和销售燃油车型。 发稿前,车东西在劳斯莱斯英国官网发现,劳斯莱斯已经开启了闪灵的预预订排队渠道,但起售价等关键信息还没有正式公布。 二、曾推出两款纯电 都没能量产 实际上,劳斯莱斯对电动化的尝试并非从现在开始。早在10年前,劳斯莱斯就已经推出了纯电概念车型,只是因为续航里程、充电速度、以及电池寿命问题,劳斯莱斯先后推出的两款电动汽车都没能量产。 2011年,劳斯莱斯基于幻影打造了幻影实验电动车(英文名Phantom Experimental Electric),这辆车也可称为102EX。劳斯莱斯指出,这款车按照车规级打造,并且具备合法上路资格。 劳斯莱斯102EX 这款车完全是“油改电”车型,取消了排量为6.75L的V12发动机和变速箱,装入了锂电池包,并且在后悬架安装了两台电动机,同时还有单速变速箱。 当时,102EX的最大输出功率为290kW,最大扭矩为800N·m。然而,当年幻影的V12发动机能够产生最大338kW功率,最大扭矩720N·m。 劳斯莱斯指出,虽然102EX行驶过程中几乎完全静音,并且扭矩参数相比V12发动机更强大,但是这款车也有很多使用痛点。 劳斯莱斯指出,这辆车续航里程太低,充电时间太长,此外动力电池的寿命只有三年,这些因素阻碍了这辆车的量产。 2016年,劳斯莱斯再次推出了代号为103EX的第二款纯电动车,其全名为Vision Next 100。这辆车的外观更为概念,仅有两座。 劳斯莱斯103EX 103EX车型的长度为5.9米,高度为1.6米,作为一辆两座车来说尺寸非常巨大。 此外,劳斯莱斯103EX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完全自动驾驶。 2016年开始,劳斯莱斯将103EX进行了全球巡展,并在2019年将这辆车封存在了劳斯莱斯古德伍德总部。 结语:劳斯莱斯迈出突破性的一步 全球车企中,哪家最不可能推出电动汽车?非劳斯莱斯莫属。 电动汽车虽然有动力强、静音、环保等多种优势,但是劳斯莱斯用户开车到充电站,拿起重重的充电枪,再插上电,多少不太优雅。这或许是劳斯莱斯一直没有推出电动汽车的原因。 不过今晚(29日),劳斯莱斯打破了这个历史,推出了自家首款量产纯电动车,这也将是劳斯莱斯历史当中极具突破性的一步。 具突破性的一步。
使用一周后 谈谈我为什么买了iPhone 13
iPhone 13 的首发评测大家已经看过很多了,但首批用户的真实体验还比较少见,好在今年,极客之选的同学们集体换机,自费购入了除 iPhone 13 mini 之外的其余三部机器,所以从本篇文章开始,我们会陆续和大家分享个人的使用体验。 我选择购入的是 iPhone 13 星光色 256GB 版本,17 号在官网抢购,24 号到店取货,截至目前已经使用了近一周的时间。 相比于耀眼的 Pro 系列,今年的数字系列好像没人爱,但其实从售价角度考虑,iPhone 13 也许是卖最好的一款,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也来和大家聊一聊 iPhone 13 吸引我的那些点。 外观和配色 进入全面屏时代后,iPhone 的设计就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了,不过依然遵循着第一年小改外观、第二年优化体验的规律。你可以发现 XS 和 11 这两代都是圆润的机身,而 12 和 13 系列则采用了平直边框。老实说,平直边框会更适合 iPhone 6 之前的那些小屏手机和 5.4 英寸的 iPhone mini,而在 6 英寸以上的产品中,它的手感确实比不上圆润设计的手机。不过新设计至少能让别人看出你在用最新款 iPhone,相比之下,牺牲手感好像算不上什么,这大概也是苹果改变设计的最大原因。 配色方面,我为了更好地搭配保护壳,选择了最耐看的白色。13 的白色相比去年的 12 要更正一些,去年的白色有点像「米白」,稍有些发黄,今年显得白净了许多。至于其他四款配色,只有粉色是新增的,黑色则没什么好说的,而蓝色虽然经过了重新调整,但我觉得还是像老头袜子,相比之下,这代的红色就非常正统了。另外,也许到明年年初时,苹果还会推出其他配色。 后摄模组是整个手机的点睛之笔,今年的 iPhone 13 改成了斜向排列,镜头孔径和后摄区域都有所增大,辨识度直接拉满。也许是看久就顺眼了,现在回过头再看 iPhone 12 时,总觉得竖向排列没个性,摄像头孔径也太小了。站在功能的角度上来看,更大的孔径会给你一种「拍摄能力增强了」的感觉,当然事实也确实如此。由于使用了 12 Pro 系列上的位移式传感器,所以在模组厚度上,13 比去年又突出了一丢丢,但远没有 Pro 系列那么突兀。目前来看,市面上还没有这样设计的产品,后期绝对会有厂商模仿。 来到正面屏幕上,依然是非常规整的四边等宽,刘海也确实比之前窄了许多,听筒移到了屏幕顶部边缘,宽度增加几乎可以忽略,视觉效果比之前更好了。至于 iPhone 14 会不会取消刘海,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毕竟苹果如今的设计思路大多是以功能为导向,只要苹果还在坚持 Face ID,那刘海依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但继续缩小的可能性可能还存在。 最后再来谈一谈尺寸和重量,iPhone 13 在苹果阵营里算是中号,但如果放在整个手机市场里,它完全可以算作一款小屏手机。如今的安卓手机大多都在 6.7 英寸左右,而 iPhone 13 是 6.1 英寸,重量也仅有 173g,带壳贴膜后刚好 200g 出头,我个人认为刚刚好,使用时不会有明显坠手的感觉,这也是我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另外再多提一嘴,我们实测后发现,iPhone 13 带壳贴膜后的重量与 iPhone 13 Pro 相当,可见 Pro 系列还是很有「分量」的。 续航和高刷 首先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续航,当然这与个人使用习惯有很大关系。就以我为例,在这几天的使用中,全程插卡开启 5G(但我是 4G 卡),安装了日常使用的所有 App 并开启推送,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社交、购物、音乐和短视频应用上,没有游戏需求。在这种状态下,满电大概可以维持 7-8 小时左右的亮屏时间。如果你平时作息规律,工作也比较忙,它可以给你一种「一天不用充电」的信任感。而在充电方面,搭配 20W 充电头,也可以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完全充满。 第二点要说的是高刷新率,由于没有高刷,iPhone 13 受到了很多人的冷落。实际上我认为,如果不是为了追求更强的相机,而是为了追求高刷体验而强上 Pro,那也许并不值得。通过这几天的使用来看,我们发现 Pro 系列的高刷新率并非全局呈现,而是取决于你手指的滑动速度,还有系统动效的快慢。 首先来说滑动操作,这一场景主要集中在微博等信息流软件中,手指滑动越快,画面越流畅,但在正常浏览信息的情况下,我们滑动的速度其实是相对平缓的,所以在 60Hz 的屏幕上一样也有很好的效果。然后是动效,iOS 中的许多动效的速度远比我们手指滑动的速度要快,比如解锁后的桌面动效、打开 App 后的动效、上滑返回桌面的动效等,在这些场景下,120Hz 高刷确实会有更细腻的表现,如果你眼睛比较敏感一定会有明显感知,而 60Hz 就要落后一点了,好在 iOS 的动效优化非常不错,观感也不至于太差。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取货当天,Apple Store 店员向我讲解两款 Pro 机型时,他首先介绍了不锈钢边框,然后演示了更好的长焦和微距,唯独没说的就是高刷,也许对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一时间的对比确实很难有明显感知。另外,单为高刷而多花 2000 元,似乎也不是那么值得。当然了,我身边也确实有很多人在期待 iPhone 的高刷,而我更多是站在理性的角度考虑,我认为够用就好。 屏幕和影像 iPhone 的屏幕毫无疑问是顶级水准,但有时也会出现翻车的情况,比如去年我们体验的 iPhone 12 就存在「绿屏」现象,好在今年苹果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次我们买到的三台机器,屏幕都非常完美,显示效果很是出色。而我的这台 iPhone 13 虽然在亮度上比不了 13 Pro 系列,但和去年的 12 Pro 系列一样。另外也支持 HDR 显示,观看 HDR 影片时效果确实非常惊艳。除此之外,出色的色彩管理系统、无感的自动亮度调节,还有原彩显示都为这块屏幕加分许多。 影像配置上,iPhone 13 拥有更大的传感器,支持更好的防抖效果,其实就相当于去掉长焦的 iPhone 12 Pro,相比 13 Pro 系列也同样是缺失了长焦镜头,如果你是个比较专业的摄影爱好者,那它可能不适合你。至于拍摄风格,不管是后摄还是前置,都是一如既往的真实。iPhone 历来都是这种风格,它的影像算法集中在「人像模式」「电影效果」「光效」「智能 HDR」等功能层面,而很少会去改变照片原有的色彩。就像很多爱自拍的女生说的那样,他们更愿意把苹果手机的「原相机」当作一种标准,基于这一标准,无论是直出照片还是继续修图都会更好一些。 关于影像体验,老实讲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摄影用户,不然肯定会选择 13 Pro 而不是 13。另外由于这次时间有限,我们还没来得及进行更多的体验,但作为长期使用的主力机,平时多多少少会拍照记录下生活,所以等到后期我们还会推出长测视频,届时将会为大家带了更多关于影像的内容。 系统体验 最后简单聊下系统体验,iOS 无疑是综合体验最出色的手机系统,我主要分三方面谈一谈。第一点是隐私和安全,iOS 有着严格的防追踪机制、权限授权机制以及存储管理机制等,这些都对隐私信息提供了很好的保护。第二点是软件体验,基于 Apple Store 的封闭体系,所有三方软件都与 iOS 进行了完美适配,不管是 UI 界面,还是操作体验都很少有割裂感。最后是生态互联,这点不需要多说,如果你的工作环境离不开 Mac,那 iPhone 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同理,有了 iPhone 之后,AirPods、Apple Watch 可能也不远了…… 另外我还想吐槽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iOS 的返回操作确实有些不方便,侧滑返回的手势经常会与 App 本身的功能冲突,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伸手去点左上角的「返回」按钮,当然这主要得归结于 App 本身的功能设计,除了改换成像安卓一样的左右侧滑返回手势,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了,不过苹果大概率不会改变,因为那样就不符合 iOS 的逻辑了。 13 推不推荐买? iPhone 13 究竟推不推荐购买?可能不取决于是否支持高刷,也不取决于是否拥有长焦镜头,相比之下,你钱包的决定权会更大一些。 比较好的消息是,今年 iPhone 13 全系存储容量翻倍,价格还降了很多,尤其是本文中谈到的数字系列,目前来看并不存在溢价的现象,如果后期供货充足,价格也许会比往年低上不少。另外,以 iPhone 长达数年的使用周期来看,我觉得会很值得。 最后我想说,iPhone 一向都是体验为先,功能在后,毕竟好的体验远比看起来很强的功能更重要,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最后成为了 iPhone 用户的原因,可能就是图个安稳吧。
麒麟9000加持!曝华为4G新机正在路上:芯片库存见底
按此前惯例,华为与苹果都会带来自家新一代芯片来一场硬碰硬的较量,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麒麟9000系列成了“绝版”芯片,成为不少人的遗憾。 不过,对于想买搭载麒麟9000的华为手机的同学来说,除P50 Pro外,还将有一个新选择。 今日,据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 消息,华为接下来还有一款搭载麒麟9000 4G新机,另外,从目前开案来看,华为明年上半年的机型大部分都是高通平台。 同时,该博主还透露,麒麟芯片的库存已经见底了。 根据爆料来看,该机定位为旗舰机型,但到底是什么型号,目前暂无更多细节信息。 鉴于华为P50系列、nova9系列均已发布,新机大概率为Mate系列。 前不久,这位博主还透露,华为正在为一款定于明年第一季度发售的商务旗舰机型测试高通下一代旗舰平台骁龙898。 同时,他表示,华为将在年前发布另一款重量级新机,但同样也是4G机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日的华为全连接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回应了华为手机业务的未来发展情况,他表示“由于芯片,华为手机业务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大家现在要想买华为的5G手机,基本上买不到”。 徐直军称,华为正在努力,努力再努力,让手机业务在适当时候重回正轨,这是华为的目标。
亚马逊家用机器人被曝缺陷:人员识别靠不住 还可能摔下楼梯
编译 | 杨畅 编辑 | Panken 亚马逊首个家用机器人可跟踪家中陌生人,但巡逻中遇楼梯有跌落风险. 智东西9月30日消息,据外媒VICE旗下科技频道Motherboard报道,亚马逊刚刚发布的家庭助理机器人Astro可以通过识别和追踪/跟踪进入用户家中的陌生人,并录制陌生人的音频和视频,来履行其监控和助手职责。 此外,Motherboard还报道了Astro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和工作流程,这些信息是来源于亚马逊Astro机器人软件开发会议视频以及会议上提交的内部开发文件。 不过,参与Astro机器人项目的消息人士透露,该机器人的人员识别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在室内巡逻中遇到楼梯时会有跌落风险。 01 Astro机器人先识别后跟踪 还可记录陌生访客影音信息 亚马逊在其发布的视频中说,Astro机器人的设计理念是为其拥有者提供“安心体验”。 Astro机器人是一款监视设备,可以追踪用户和进入用户家中的每个人。 用户购买这款价值999美元(约6459.44人民币)的机器人时,会被要求“登记”自己的面部和声音信息以及可能到其家里来的任何人的面部和声音信息,这样Astro机器人就知道哪些人是被允许进入到用户家中的。 一份Astro机器人内部开发文件描述了Astro机器人如何巡逻其用户的住所并识别其遇到的人。 其他文件中则提到了机器人上部署的“Sentry(哨兵)”模块,即控制设备安全功能的组件和软件。Sentry模块集成了亚马逊旗下家庭安全公司Ring研发的摄像头和亚马逊家庭安全服务Alexa Guard。 此外,这些文件主要使用Astro机器人的内部代号“Vesta”来指代Astro机器人。 Astro机器人内部开发文件中写道:“当有陌生人在附近,Vesta会智能、缓慢地在用户住所内巡逻,通过从一个扫描点(在任何指定空间中能可环顾四周的最佳位置和姿态)移动到另一个扫描点来寻找和倾听异常状况。” Vesta移动到预先确定的用户住所内扫描点,然后调整姿势开始扫描房间,查看路过和前进途中的障碍物。 当Vesta移动过用户住所平面扫描图上所有扫描点后,Vesta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巡逻。 内部文件提到如果机器人检测到它认为不寻常的东西,例如看到一个无法识别的人时,或者听到像玻璃破碎或火警报警器报警声一样的声音时,它将进一步进行调查,包括跟踪不明身份的人绕屋子移动。 开启Sentry模式后,Astro机器人被设置成,应该首先尝试识别监测到的人,如果30秒后,还识别为不明身份的人,Astro机器人开始跟踪此人,直到Sentry模式被关闭。 亚马逊Astro机器人软件开发会议上展示的流程图准确地解释了当Astro机器人探测到一个“presence(感觉在附近的人)”时会发生什么,以及研究人员是如何设计Astro机器人来“stranger investigation(调查陌生人)”的。 如果用户禁用Astro机器人的“stranger investigation”功能,机器人将忽略监测到的陌生人。如果用户设置机器人为Sentry模式或者巡逻模式,Astro机器人将靠近陌生人并跟随他们,然后开始一系列“调查活动”。 一般来说,如果Astro机器人开始调查活动,它会跟随陌生人的行动,录制他们的音频和视频,然后自动上传一段录音,供用户稍后查看。 用户可以通过配套App或大声说出特定短语来告诉机器人启动或停止巡逻,例如“Echo,让Astro开始家庭监控”或“Alex停止移动”。 此外,用户可以将Astro机器人设置为“Away(离开)”模式,该模式表示用户不在家,需要机器人定期自行巡逻。 然后,用户可以通过其他设备,例如手机,直播查看机器人监测的内容。用户还可以通过配套App和Astro机器人发起双向视频通话。 内部文件中还写道:“当Vesta完成一个完整循环巡逻时,它将创建下一次巡逻的时间表,并进行一小时的展示。” 02 成本高又脆弱,Astro机器人 还面临因素和导航问题 参与开发的消息人员说,他们开发的机器人版本运行效果不佳。 一位参与Astro机器人项目的人谈道:“Astro机器人很糟糕,如果遇到楼梯,几乎肯定会摔下楼,其人员检测功能往好里说也靠不住,这使得其让家庭安全的主张变得可笑。” 他补充说:“这种设备感觉很脆弱,因为它的成本太高,mast(桅杆)在几个装置上断裂,将机器人锁定在伸展或收缩状态,发生这种情况时也没有办法将其运送回亚马逊。” 该消息人士还透露:“亚马逊还将Astro机器人作为一种辅助设备加以推广,但随着其mast断裂,在任何特定时刻,机器人都可能在一段楼梯上自毁,这充其量是荒谬的胡说八道和市场营销,最坏的情况是,对于任何真正依赖它来实现可访问性目的的人来说,它都有潜在的危险。” 另一位从事该项目的消息人士提到隐私和导航是Astro机器人面临主要问题。他说:“至于我个人对Astro机器人的看法,这是一场尚未准备好就发布的灾难,几乎肯定会在现实世界用户的家中摔下楼梯,此外,(在我看来)这也是一场隐私噩梦,是对社会和我们如何用Vesta等设备,交换隐私以换取便利的控诉。” 消息人士提到Astro机器人的人脸识别能力表现不佳。 该机器人还将与亚马逊的Ring安全系统紧密集成,包括响应上述火灾报警等Ring事项,并在安全系统设置为离开模式时开始巡逻。 关于Astro机器人的人员识别能力,亚马逊负责设备和服务的高级公关经理克里斯蒂·施密特(Kristy Schmidt)通过一封电子邮件告诉Motherboard:“除了咨询几位专攻计算机视觉的亚马逊学者外,我们还咨询了算法偏见方面的外部专家,俄亥俄州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艾安娜·霍华德(Ayanna Howard)评审了我们为提高此功能的公平性而采取的步骤。” 这个回复是重复了亚马逊在一篇讨论该公司视觉ID功能的博客文章中所说的一些话。 根据施密特的回复,霍华德说过:“亚马逊在数据和反馈驱动下,在设计、测试和扩充方法方面考虑周到,以尽量减少视觉ID功能的偏差。他们定义了与其产品用例相关的性能目标,在大量难以置信的多样化数据上对其模型进行了培训,并与我分享了其方法的足够详细信息,以真正努力确保该功能不仅在统计上适用于所有客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为这些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03 Astro机器人通过跟踪用户来优化自身 亚马逊称Astro机器人将“以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无法实现的方式改善客户的生活”,为了让Astro机器人正常工作,该机器人必须收集有关您行为和家庭的数据。 一份解释亚马逊“社交机器人”哲学的文件指出:“Astro机器人需要学习用户行为。” 该文件中还说:“我们的目标是让Vesta成为一个‘智能机器人’,并允许与人进行一些简单但神奇的互动。” 要做到这一点,Astro机器人需要绘制用户住所的完整地图,创建一张显示“瓶颈”和机器人可能被卡住或“容易被人类撞到”的地点(如走廊、门口和厨房)的热图。 Astro机器人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学习,这意味着它必须跟踪人类在做什么,他们要去哪里,以及他们可能聚集在哪里。 一位Vesta项目的开发人员说:“设备中的移动能力需要完美实现。我在这里说完美,因为如果它不能完美地实现,我们就不能指望社交机器人(在人们的家中)受到欢迎。” 为了做到完美,Astro机器人必须“在用户面前显得‘聪明’”,“需要与人良好互动,考虑到社会规范”,需要跟踪并从客户行为中学习,“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人们需要的时候是可用的,Astro机器人‘希望’在人类周围,但不碍事”。 施密特告诉Motherboard:“我们设计Astro机器人来控制设备上的大量数据处理,包括它在家中移动时能处理图像和原始传感器数据,这有助于Astro机器人对环境做出快速反应。此外,你的视觉ID数据被存储在设备上,Astro机器人通过基于设备的数据处理来识别你。” 亚马逊的程序员在一次会议上还提到,他们已经确定了Astro机器人与用户互动的最佳距离。例如,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应该是“社交距离”,即距离用户1到1.5米。 然而,当用户从亚马逊购买东西时,Astro机器人知道(屏幕)需求处于可查看状态,此时,Astro机器人靠近用户,两者之间距离缩小为40厘米。 04 结语:亚马逊推动其家用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可能还要几年 亚马逊首款家用机器人终于在亚马逊2021年秋季硬件发布会上正式亮相。 这款Astro机器人是从家庭监控、室内巡逻等方面入手,提升用户安全体验,不过结合相关开发人员的评价来看,亚马逊的这款家用机器人还有升级空间,比如说如何保证不在巡逻时摔下楼梯等等。 因为各种原因,亚马逊的家用机器人没有像其他产品一样,产品发售,然后用户直接购买,而是需要邀请资格才能购买,这可能意味着更多人如果想要体验亚马逊的家用机器人需要再等待一下,亚马逊的家用机器人大规模落地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来源:VICE
从海洋到货架,这件环保夹克经历了什么?
在近代海洋世界里,这样的故事随时都在发生,只因每年有多达 800 万吨塑料废弃物流入海洋。这般数量的垃圾,光靠海洋自然分解难解燃眉之急。 ▲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 除了等待人类觉醒,少用塑料制品,还可以主动将海洋塑料回收,制成可降解的再生材料,帮地球母亲减负。 前不久微软推出了由海洋回收塑料制成的鼠标,迈出了消费电子关爱海洋的一小步。 而我们熟知的阿迪达斯,从 2016 年便开始了与海洋环保组织 Parley for the Ocean 的合作,开展了 一系列海洋塑料回收计划。 阿迪达斯的户外产品线 TERREX 系列,再一次与 Parley For The Ocean(下文简称 Parley)合作,推出 MYSHELTER Parley 新品,随着相关合作产品增多,海洋生物被垃圾伤害的几率也会尽可能地降低。 是羽绒服,也是冲锋衣 我拿到这套 TERREX MYSHELTER PrimaLoft 外套的时候,尚在九月底,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广州,日间气温在 36°C 上下徘徊。 这是一个没有秋季的城市。夏、冬之间,可能仅相隔一个过境的台风,风雨过后气温骤降,此时放眼望去,路人都穿上了长袖冬装。 若我想在接下来季节交替期间保持户外运动的习惯,必然需要一件既保暖又透气的上装,TERREX MYSHELTER PrimaLoft 恰好符合我的需求。 刚拿上手,我感觉它很轻很蓬松,把手放上去可以将它压成跟一本杂志一样的厚度,穿上之后轻如无物,袖口、下摆都有收紧的设计,全为防风和保暖。 正面交错纵横的绗缝线条设计,其实是 TERREX 的 LOGO 解构重组后的图案,让素白配色的衣服显得不那么单调,也起到了收紧正面线条的作用。 外套外层摸上去很柔软,似乎与一般的羽绒外套没有太大差别,表面织物密度更大,触感顺滑,隔着外层一把抓上去,我也只觉得填充物很蓬松,仅此而已。 然而当我了解到它所使用的材料后,才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衣服外层采用 Primeblue 运动环保面料制成,这其中包含 50% 的 Parley Ocean Plastic 环保材质,也就是海洋回收塑料。 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表面顺滑细腻的手感,竟然是由海洋塑料制成的高性能聚酯纱线材质混纺而成,TERREX 成功骗过了我的手和眼睛。 我想既然 TERREX MYSHELTER PrimaLoft 标榜着环保,应该不会只做做「表面功夫」那么简单吧?款式名后缀写着的 PrimaLoft®,他们的看家技术不是合成羽绒材料吗?外套内层应该也有意想不到的新技术。 不查不知道,内层柔软的羽绒填充物,其实也不是天然羊绒/鹅绒,而是融入了 40% Parley Ocean Plastic 环保材质的 100% 再生纤维保暖层,这种再生纤维有着比羊绒更细、更柔软的特性,经过专门的拒水技术处理过后,运动者穿着这件外套在潮湿的户外环境,也能保持干爽透气,让羽绒服有了冲锋衣的部分特性,一件多能。 做到这一切,只因 Parley 和 PrimaLoft® 的共同参与。前者完成对海洋塑料的回收、清洗和再造,将原本看似无用的「海洋垃圾」变成了高性能纱线,再由后者完成材料再加工,合成最终塞进 TERREX MYSHELTER PrimaLoft 外套的人工保暖层。 PrimaLoft® 之所以被誉为「材料专家」,因其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就开始为军方制造防寒保暖材料。一方面,填充天然羽绒的防寒外套,虽说柔软且蓬松,但需要用缝线固定住羽绒防止跑动,即便如此,羽绒还是有可能从接缝针孔处跑出来。 另一方面,天然羽绒的抗水性极弱,遇水容易结团,丢失保暖性能。 PrimaLoft®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试验过无数次,最终选用聚酯纤维材质,熔合成蓬松的保暖网络,看上去就跟一团天然羽绒别无二致,保暖性能也相当接近。 为了验证这件外套的性能,我对其「痛下毒手」,分别用「泼水」和「保温」两项实验验证它所宣传特性的真实性。 首先是抗水实验,过程相当简单,就是把一杯普通的自来水泼在衣服表面,查看外层面料的拒水性能究竟如何。 如图,泼在衣服表面的水一下子就被弹开,抖一抖衣服就能把残留水分甩干。甚至我用衣服把水兜住一段时间,水珠也没能渗透进致密的表面纤维层,也就不会弄湿保暖层了。 接着下一项实验,我端来两杯刚倒的热水,水温皆在 90°C 以上,同处 28°C 的室内,一杯用 TERREX 外套裹住,一杯正常放在桌面。 两个小时过后,在没有遮挡的水杯里,水早已降至常温,而那杯被外套包裹着的水,却还冒着热气,我想喝还得再耐心等一等。 这项实验模拟了运动者在寒冷的户外,赤裸上身与身着保暖外套的区别,前者为了维持体温,身体会快速消耗大量热量,容易招致失温或饥饿等危险状况,后者则没有这些顾虑,可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其他事件上。 即便两项实验都较简单和粗暴,却也验证了 TERREX 所言非虚。 多点科技树,多点防护 作为阿迪达斯旗下的户外品牌,TERREX 将自家大哥的科技融入到户外装备品类当中,底层技术相同,但 TERREX 顺应用户场景的不同,做出了相应改进。 譬如去年那双 TERREX TWO ULTRA PARLEY 越野跑鞋系列,中底采用 BOOST 缓震技术,外底使用 Continental 马牌耐磨橡胶,保证抓地力的同时,提供了适当的回弹力度,减轻户外严苛地面环境对足部和膝盖的刺激。 另外这款越野跑鞋的鞋面也是由 Parley Ocean Plastic 材料编织而成,让运动者时刻贯彻保护自然生态的态度,身体力行,与大自然更亲近。 TERREX 还针对不同运动场景,打造了 Rdy 系列,即使运动者面对热/寒/风/雨这 4 种极端天气也不惧前行。 ▲ W MYSHELTER PRK 连帽夹克 TERREX 自诞生之初就是为户外运动而生,当运动员身处户外,多了环境外界的挑战,没有了室内场地的保护,功能鞋服就得肩负起保护运动者的重任,这也是 TERREX 如此重视科技研发的原因。 从海洋到货架 Parley 与阿迪达斯的合作始于 2016 年,期间推出了众多衍生产品,鞋服皆有,回收材料可根据不同产品特性,与其他材质混合使用,实现 1+1>2 的性能突破。正因如此,阿迪达斯才会与 Parley 展开长期有效的合作。 直至 2018 年,他们已经售出了 500 万双使用 Parley Ocean Plastic 材料制成的鞋子。如此高效,只因双方目标趋同。 阿迪达斯确立了「终结塑料废弃物(END PLASTIC WASTE)」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后,选择与 Parley 和 PrimaLoft® 这类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新型环保材料的发展,最终抵达愿景的另一端。 同样的,TERREX 不希望为了环保而牺牲产品的应有素质,所以他们更偏向于温和地把不同技术进行融合,譬如此次将 Parley Ocean Plastic 与 PrimaLoft® 的合成羽绒相结合,最终产物对环境友好且不失原本性能。 或许是希望让更多人体验到这种理念,位于静安嘉里中心的 TERREX 中国首家旗舰店,在 9 月 30 号也就是今天正式开业。 日后新品都将第一时间出现在这家旗舰店,店内陈列有原生绿植所构建的 TERREX 生态系统,力求在都市里还原出户外场景,带给进店用户沉浸式的购物体验。 这家旗舰店的出现,意味着 TERREX 有了独立作战的信心,一方面体现了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因为越来越多运动者近年来将锻炼舞台搬到了室外,有需求便有市场。TERREX 选择此时加入线下零售战局,或许正是时候。
AI改变天气预报!90分钟后降雨量1秒算出,DeepMind论文登Nature
编译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9月30日消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顶级英国AI研究机构DeepMind又放大招了! 此次DeepMind聚焦天气预报这一重大挑战,与英国气象局合作将AI应用于预测降雨,能比现有预测模型更准确地预测未来1-2小时内的降雨量。 ▲DeepMind的AI模型提前90分钟预测天气事件 根据论文,DeepMind采用深度生成模型来实现精准降雨预测,使用NVIDIA V100 GPU,该模型只需1.3秒即可生成一个全分辨率的临近天气预测样本。 DeepMind研究团队称,气象专家经评估表示,比起传统方法,他们普遍更看好DeepMind提出的新AI模型,这为利用AI大大改善准确度的新天气预报方法铺平了道路。 这项研究刚刚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题目为《用雷达深度生成模型进行有技巧的降雨临近预报》,论文对模型、数据和验证方法均进行了系统梳理及讨论。 此外,DeepMind已将训练数据及一个预训练的英国模型传至GitHub。 一、现代天气预报的棘手问题:2小时内精准预测天气 “今天晚上要下雨,记得带伞!”像这样围绕天气话题的讨论和叮嘱,在人们的聊天中相当常见。 小到生活日常,大到灾害预防,都需要天气预报越早越好、越来越准确。但直至今日,预测降水降雨量,仍是气象学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中世纪,气象学家首先使用恒星进行预测。慢慢地,记录季节和降雨模式的表格开始保存。几个世纪后,英国物理学家兼数学家刘易斯·弗莱·理查森设想了一个“预测工厂”(Forecast Factory),使用计算和大气物理方程来预测全球天气。 如今,在天气预报系统中,DeepMind添加了“机器学习”这一新元素。 现代天气预报是由数值天气预报(NWP,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系统驱动的。通过求解物理方程,NWP能做到提前几天预测未来天气。这类方法通常在预测6小时到2周后的天气时准确度很好,但在预测2小时内的天气时准确度会下降。 现在,临近预报填补了这个关键时间间隔的性能差距。 临近天气预报对于水管理、农业、航空、应急计划和户外活动等部门至关重要,支持了许多依赖天气决策的行业的现实社会经济需求。 天气传感技术的进步使测量地面降水量的高分辨率雷达数据能够以高频率提供(如每5分钟1公里分辨率)。现有方法难以解决的关键领域和高质量数据的可用性的结合,为机器学习在临近预报中做出贡献提供了机会。 近年来,已有几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问世,他们在雷达观测的大数据集上训练,目的是更好地模拟强降雨和其他难以预测的降雨现象。例如,谷歌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合作研究可能注入NOAA企业的机器学习系统,微软还出资从历史数据中识别重复的天气和气候模式,以改进次季节性和季节性预测模型。 在我国,彩云天气等天气预报公司基于气象雷达图和AI算法,已经实现了分钟级精准降水预报,短时降雨预报精度达1分钟,预报范围缩小至1公里,预报准确率达80%~90%。 二、临近预报的深度生成模型:准确性和实用性均排名第一 DeepMind专注于预测临近降雨量:提前2小时预测降雨的数量、时间和地点。 研究人员采用一种类似于GAN的深度生成模型方法DGMR,以过去的雷达数据为基础,对未来的雷达作出详细和可信的预测。 从概念上讲,这是一个生成雷达影像的问题。降雨深度生成模型DGMR学习了数据的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可能获得的所有可能值,以从其学习的分布中生成“临近预报”。 有了这些方法,研究团队既可以准确地捕捉到大规模的降雨事件,同时也可以产生许多替代的降雨情景(也称集成预测ensemble prediction),从而探索降雨的不确定性。研究期间,研究团队使用了英国和美国的雷达数据。 在训练过程,研究团队通过比较CPU(10核心AMD EPYC)和GPU(NVIDIA V100)硬件的速度来评估采样速度,发现生成每个样本,CPU所用平均时间为23.7秒,GPU为1.3秒。 ▲利用过去20分钟的观测雷达资料,用降雨深度生成模型(DGMR)提供未来90分钟的概率预测。 DeepMind团队在博客中提到:“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些模型对中到大雨事件的预测能力,这些事件对人们和经济的影响最大。”他们展示了与竞争方法相比,这些模型在统计方面的显著改进。 为了验证DGMR生成预测结果的精度,研究团队准备了2个现有降雨预测模型,分别隐藏模型名,请英国国家气象局的56名气象预报专家来评估。 与其他主流临近预测方法相比,DGMR对1536公里乘1280公里的区域做出了更现实、更一致的预测,提前5~90分钟进行预测。 “与广泛使用的临近预报方法相比,他们(56名气象专家)在89%的案例中将我们的新方法评为他们的首选,这体现我们的方法有能力为现实世界决策者提供洞察力。”DeepMind研究人员写道。相对于另外两种竞争方法,DGMR在准确性和实用性评估方面排名第一。 如图所示,下图左上角为观测到的实际雨云的移动,右上是DGMR模型生成的预测结果,相比降水强度过高的对流方法(PySTEPS)和模拟结果模糊的确定性深度学习方法(UNet),DGMR能更好地捕捉环流、强度和结构,并更准确地预测东北部的降雨量和运动,同时生成清晰的预测。 ▲2019年4月英国上空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事件(目标是观察到的雷达) 论文提到:“我们证明,生成式临近预报可以提供概率预测,提高预测值,支持运营效用,并在解决方案和交付时间方面,替代方法难以做到。” ▲2019年4月美国东部的一次大降水事件(目标是观测到的雷达)。生成方法DGMR平衡了降水强度和程度,相比之下,PySTEPS方法的强度往往过高,UNet的结果相对模糊。 天气预报往往受多重因素影响,也许一个预测对了降雨位置但算错强度,另一个预测在错误的位置预测对了强度等。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根据广泛的指标来评估其算法。 DeepMind研究人员称,DGMR可以预测由于潜在的随机性而本质上难以追踪的天气事件,还可以像调整任务的系统一样准确地预测降雨的位置,同时保留对决策有用的属性。 三、下一步计划:提高长期预测准确性 通过使用统计、经济和认知分析,DeepMind展示了一种新的、有竞争力的雷达降雨临近预报方法。 “建模复杂现象、快速预测和代表不确定性的能力使AI成为环境科学家的强大工具。”DeepMind高级专职科学家Shakir Mohamed说。 他认为尽管现在还为时过早,但这次试验表明,AI能让预测人员不必将时间耗费在不断增加的预测数据堆里,而是专注于更好地了解其预测的影响。“这将是减轻当今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支持适应不断变化的天气模式并可能拯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提高长期预测的准确性和对罕见和激烈事件的准确性。 因此研究团队计划在未来的工作中,开发更多的评估性能的方法,并进一步将这些方法专业化,以适应具体的现实应用。 DeepMind研究人员相信,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他们希望这篇论文能为新的工作提供数据和验证方法,使提供有竞争力的验证和操作效用成为可能。 他们还希望与英国气象局的合作将促进机器学习和环境科学的更大整合,并更好地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 结语:DeepMind用AI破解科学难题的又一突破 AI和数据分析的价值正更多渗透到天气预报领域。去年年初,华为云与深圳市气象局合作,采用AI方法将预测准确率提高10%~20%。借助AI及大数据,国内的彩云天气应用、苹果去年4月收购的第三方天气应用Dark Sky均实现了分钟级的降雨预测,预测准确度还在不断提升。 Facebook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知名AI科学家吴恩达均曾表示,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能源效率对于AI研究人员来说是值得的挑战。 环境科学和AI之间的合作侧重于决策者的价值,为临近预报降雨开辟了新渠道,也体现出AI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支持应对决策挑战的机会。 从去年发布破解蛋白质折叠难题的AI蛋白质预测模型AlphaFold,到如今AI降雨预测模型DGMR再登Nature,DeepMind的AI研究愈发展现出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和Arm登Nature,在塑料上造苹果电脑芯片,这家芯片创企背后还有华人科学家
作者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9月30日报道,最近一段时间,英国芯片厂商Pr​​agmatIC开始频繁出现在行业的视线中。该公司先是与Arm合作在学术顶刊Nature上发表了基于Arm Cortex-M0的柔性片上系统(SoC),之后又开始制造曾用于任天堂FC游戏机、Apple I电脑、文曲星学习机的6502处理器柔性版。 和传统芯片不同,Pr​​agmatIC制造的柔性芯片可以建立在纸、塑料或金属箔等基板上,其成本和薄厚都优于现有芯片。事实上,PragmatIC的柔性集成电路(FlexIC)生产周期最短不到一天,每年可生产数十亿片,远超传统晶圆厂生产效率。 6502处理器创造者之一的Bill Mensch也在采访中表达了对柔性6502处理器的兴奋和激动。他认为这使6502处理器焕发了新的活力。芯东西将起底这家频繁露脸的柔性芯片厂商,揭示柔性芯片的行业潜力。 ▲6502 处理器的共同创造者Bill Mensch 一、Pr​​agmatIC前身来自曼彻斯特大学 如果要回顾Pr​​agmatIC的创建历史,还要从一位中国学者讲起。1995年,宋爱民从中科院半导体所取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辗转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2002年宋爱民在曼彻斯特大学任讲师职位,4年后,38岁的他被破格升为终身教授。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宋爱民 宋爱民的研究重点就是新型纳米电子器件和可印刷薄膜电子学。2006年,他所带领的研究小组拆分,成立了Plastic ePrint公司,专注于单层晶体管印刷系统。后来,这家公司改名为Nano ePrint。 根据曼彻斯特大学孵化器的介绍,Nano ePrint的产品可用于电子贺卡、智能包装、电子品牌等,并有在医疗、消费等领域应用的潜力。 2009年,Nano ePrint已实现了传统印刷电子产品10倍以上的性能和100倍以上的晶体管密度。因此,该公司获得了英国西北地区发展署(NWDA)的资助。时任Nano ePrint首席执行官的Scott White评论道:“这项特殊的资助突出了Nano ePrint方法的新颖性以及我们的印刷可编程逻辑架构带来的巨大市场机会。” Nano ePrint主要使用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作为半导体材料,PET薄膜作为柔性基材,利用纳米压印光刻技术来制造平面晶体管和二极管。 ▲Nano ePrint柔性电路原理图 这种工艺不需要介电材料或源极、漏极和栅极间的导电接触。因此简单的电路或功能单元可直接在半导体层内实现相邻器件的互连,不过复杂电路则仍需要单独的导电互连层。 2010年2月,Nano ePrint宣布与英国交互式印刷电子Novalia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印刷电子贺卡,该项目获得了3个英国地区的发展机构赞助。 二、搬到剑桥获Arm、CPI支持 2010年,Scott White和Richard Price又在剑桥成立了一个团队,这就是PragmatIC。同年,PragmatIC收购Nano ePrint,并承接了相关业务。Scott White称,在剑桥建立新公司将带来更多开发可能。 他说:“剑桥是印刷电子的专业中心,塑料逻辑芯片、CDT、剑桥综合知识中心和剑桥大学都位于这里。PragmatIC在剑桥拥有一个经验丰富的核心团队,他们在印刷电子和压印技术的其他应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PragmatIC的两位创始人:CEO Scott White(左)和首席技术官Richard Price(右) 2012年,PragmatIC获得了英国国家高价值制造技术创新中心(CPI)的支持,得到了价值5000万英镑的生产设施,完善了FlexIC(柔性集成电路)的制造流程,提升了产品产能和良率。 2015年1月,PragmatIC获得剑桥创新资本和Arm的融资。当时的Arm首席技术官Mike Muller说:“我们支持PragmatIC,因为它们有可能显着扩展嵌入式智能的外形和经济性范围。我们看到了以极低的成本在日常物品中嵌入连接性和计算能力的特别令人信服的可能性。” 在获得了Arm和剑桥创新资本投资后,PragmatIC发展逐渐走向了快车道。同年3月,PragmatIC和IMEC等6家公司联手组成了PING(印刷智能NFC游戏卡和包装)联盟,将柔性电子产品带入了主流市场。 该联盟计划在3年内建立标准化的低成本和大批量制造流程,将无线识别和电力传输技术其纳入到纸、塑料、包装等柔性材料中。PragmatIC在这个联盟中主要负责将薄膜技术、柔性芯片设计和自己的大规模柔性制造工艺相结合,为实现“物联网”铺平道路。 三、Arm、IMEC纷纷入局,已实现个人电脑芯片柔性化 今年7月,Arm和PragmatIC合作的论文发表在了Nature上,其研究能够将数十亿个低成本、柔性芯片嵌入到日常用品中。双方一起制造了一种基于Arm Cortex-M0的柔性SoC PlasticARM。 这颗SoC面积为59.2mm2,时钟频率最高可达29KHz,功耗仅为21mW。PlasticARM采用了薄膜晶体管(TFT),制程为0.8μm,可以弯曲到曲率半径为3mm的程度。 ▲PlasticARM示意图 研究人员称,PlasticARM拥有超过18000个逻辑门,比之前的柔性集成电路高12倍,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柔性集成电路。而在PlasticARM的基础上,人们可以构建低成本、可弯曲的智能集成系统,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论文发表的两天后,Arm和PragmatIC称,双方正在开发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低成本、柔性心脏监测器,其单颗监测器的生产成本只有几美分。 8月,PragmatIC宣布已制造了6502处理器的柔性版本,进一步推动了柔性处理器的应用前景。6502处理器是一款标志性的处理器,于1975年代推出。乔布斯的第一款电脑Apple-1就采用了这款芯片。 之后,6502处理器又被Apple II、任天堂FC游戏机等设备所采用,国内的文曲星学习机也使用了这一款芯片。 PragmatIC称,柔性6502研发出来不到两周,就已经进行了第二次迭代,以优化引脚排列、占位面积等。这样的速度对于传统的硅基芯片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展示了FlexIC Foundry“改变游戏规则”的能力。 6502处理器的共创创始人Bill Mensch认为,PragmatIC所做的事情与当时6502处理器刚刚研发出来一样具有变革性。 PragmatIC CEO Scott White称,他最感兴趣的是为往常不会和电子联系起来的事物添加新功能和交互性。当前物联网市场看好的射频识别(RFID)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该技术可以为数十亿产品添加唯一的无线识别ID,可以改善库存控制。PragmatIC还可以将RFID扩展到更广泛的日常用品中,比如利用这一技术对塑料瓶进行再利用和回收、对药品进行跟踪确保安全等。 ▲从手机上进行追踪 由于柔性电子学的巨大前景,斯坦福大学、IMEC、Arm等高校和公司都在研发柔性芯片。 而和PragmatIC渊源颇深的华人学者宋爱民也在2010年创办了济南嘉源电子有限公司,专注于薄膜显示屏、智能包装等。当前该公司已拥有专利40余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FD薄膜显示屏,具有可任意弯曲对折、待机时间长等特性。 结语:柔性芯片或可缓解芯片短缺 低成本的柔性芯片可以为万物联网提供基础,让饮料瓶、食品包装、服装、绷带、可穿戴设备等日常用品实现智能化。 另一方面,在全球缺芯的当下,传统晶圆厂建设周期长达2-3年。而FlexIC Foundry的建设周期仅为12个月,生产效率也远超传统晶圆厂。当前短缺的芯片大部分基于成熟制程,应用于物联网、汽车等领域。 对于物联网领域中的低成本芯片来说,柔性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其成本、缩短投产周期。未来,柔性芯片工艺制程如果进一步提升,或许会对行业造成冲击,改变很多芯片的生产模式。
痒痒痒痒痒!脚气不光传染别人还传染自己,很多人中招了都不知道
无论是在上班还是上课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地方不舒服,那么浑身都会不自在。 这个地方就是脚。 如果一直感觉脚上很痒,而且是很难消退的那种,那么,整个人都要崩溃了有没有? 比这更崩溃的是什么?那就是挠完之后还痒…… 说到这种崩溃,脚被蚊子咬是一种情况,但更加常见的其实是脚气。 脚气学名足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在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更为高发。得了脚气不仅会有瘙痒、蜕皮等症状影响生活工作,还会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脚气防治那些事。 脚气是一种什么病? 脚气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致病菌通常有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中以毛癣菌属最为常见。它们可以通过分解皮肤的代谢物而产生难闻的气味。脚气可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严重时可波及足背及脚踝。 脚气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水疱型:主要症状是发生于足缘、足底部的小水疱,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厚,内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瘙痒。 ②趾间糜烂型:脚趾间糜烂、浸渍发白,有时候还流出液体。如果把发白的部分皮肤拿掉,可以看到下面是红色的糜烂面,并且明显发痒。一般以 3-4趾和4-5趾间最为常见。 ③鳞屑角化型:主要症状是皮肤角化过度,往往会导致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无汗水,寒冷季节常常出现皮肤皲裂、出血、疼痛。多累及掌跖。 脚气可以以一型为主或几型同时存在,也可以从一型转向另一型。 脚气不光传染别人还传染自己 脚气的传染性非常强,会出现“一人得脚气,全家被传染”的现象。更糟糕的是,自己的脚气还可能传染到身体其他部位。 传染到身体其他部位 如果用手挠患有脚气的地方,然后又去挠其他地方,就容易传染。其中传染到手上就是“手气”,传染到身上的就是“体癣”,传染到指甲里面就是“甲藓”,也就是俗称的灰指甲。所以患有脚气时,最好不要去挠,更不要到处乱摸。 传染其他人 脚气传染性很强,很多途径都可能成为其传染渠道。比如袜子衣服一起洗,共用毛巾,共用洗脚盆,裸足在地面或地毯行走等都有可能传染脚气。尤其是儿童皮肤薄嫩,免疫力低,更容易被传染,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如何正确治疗脚气 很多时候,脚气即使经过了治疗,仍然会复发。据统计,约84%的患者每年会发作2次以上。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患者治疗脚气的目的是为了止痒,而涂了药之后一旦感觉不痒了,就会自行停药,这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后面还会复发。 因此,治疗脚气,关键在于早期治疗,尽早用药,足量足疗程。 要正确使用抗真菌药物,一般情况下,外用药膏涂抹4至6周,涂药要超过皮损的范围,整个脚掌都需要涂药,而不只是在脚上瘙痒的部分。因为其他地方很可能也感染了,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很可能药物把原来的部位给压制了,新的脚气又发出来了。 此外,对于皮损面积过大、趾间糜烂严重、用药依从性不好的患者,建议外用涂抹的药外,还要使用口服药治疗,口服药物一般使用1-2周。要去正规医院就医,根据医生的医嘱服药和停药,切记不要自己乱吃药。 另外要注意,得了脚气千万不可以使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很多人患有湿疹,家里会常备一些激素类药膏,皮肤瘙痒了就涂一涂非常有效,但激素常常是真菌的温床,脚气涂抹激素不但无效,反倒会帮助真菌生长,让脚气更加严重! 最后,除了药物治疗外,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预防脚气的发生和复发。要保持足部干燥,讲卫生勤洗脚,穿透气性好的鞋子和棉质袜子,勤换鞋袜,不给真菌滋生的条件。 不仅如此,脚气传染性强,要做到不和家庭成员共用洗脚盆、擦脚巾,不共穿拖鞋等,床单被罩要经常清洗暴晒,从而避免脚气的家庭内部传播。
国庆假期免费时段前上高速交费吗?ETC如何免费?官方解答来了
根据国务院有关通知要求 2021年国庆节假期 全国收费公路继续 对7座以下(含7座)小型客车 免收通行费 此消息一出,网友纷纷点赞 但也有人对免费通行政策的 实施细节还有疑问 交通运输部对此作出解答 ↓↓↓ 国务院规定的小客车免费通行都包括哪些时段? 根据 2012年国务院印发实施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收费公路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 以今年国庆节假期为例,具体免费时段从10月1日00:00开始,10月7日24:00结束。 这里画个重点!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哪些车辆可以享受免费通行?摩托车也可以吗? 根据《实施方案》,免费通行期间,收费公路对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免收通行费,包括允许在普通收费公路行驶的摩托车。 至于摩托车是否可以在高速公路免费通行?这要根据各地的现行政策规定执行。目前大部分省份是不允许摩托车行驶高速公路的,因此,假期打算驾驶摩托车出行的朋友一定要提前确认途经省(区、市)的高速公路限行政策,避免进入限行路段。 免费时段前上高速,10月1日上午出高速,没在免费时段的那部分通行费还收吗? 7座以下小型客车免费时段前上高速,只要在10月7日24时前下高速,都是全程免费。 特别提醒一下自驾车出游的朋友,由于高速公路免费时段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大家没有必要扎堆在收费站入口排队等候。 ETC车辆假期怎么免费?和走人工通道是一样的吗? 对于安装ETC车载装置的车辆,和非ETC车辆的免费通行政策完全一样。 只要ETC车辆在重大节假日期间(节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驶离高速公路出口收费站,则该次行程全程免收通行费;在节假日前或节假日后驶离高速公路出口收费站的,将收取全程费用。 ETC不是分段扣费吗?如果全程免费的话,之前扣的费是否退还? ETC在通过沿途ETC门架(含省界门架)时,只是记录行程路径,并不进行实时扣费,待车辆驶离出口收费站时才计算全程费用并按程序进行扣费。所以,不存在分段扣费的情况。 非免费时段进高速领了卡,10月1日后出高速时,收费站会不会没人处理? 这种情况不会存在。国庆假日期间收费站同样会有人值守,因为出口收费站除了为七座(及七座以下)车辆通行提供免费放行专用通道外,依然还会为包括免费车辆在内的所有车辆提供服务。
男子睡觉被蝙蝠咬!狂犬病毒检测呈阳性不打疫苗:结果杯具
近日,美国伊利诺伊州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一例人类狂犬病病例。 据外媒报道,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斯普林格罗夫(Spring Grove)的87岁的托马斯·克罗布(Thomas Krob),由于被蝙蝠咬到却拒绝接种疫苗,最终导致自己死亡。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说法,克罗布在今年8月中旬的时候,睡醒时发现自己的脖子上有一只蝙蝠。随后,这只蝙蝠被政府部门捕获。 在对蝙蝠进行病毒检测后发现,狂犬病毒检测呈阳性。但即使如此,克罗布仍拒绝接种疫苗。大约在一个月后,克罗布开始出现颈部疼痛、头痛、手臂难以控制、手指麻木和说话困难等症状,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伊利诺伊州公共卫生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出现在克罗布身上的狂犬病,是该州自1954年以来的第一例人类狂犬病病例。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说法,人类一旦感染狂犬病病毒叮并使病毒进入大脑,就会开始引起症状,这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起初的症状看起来像流感,但随后可能会演变成更严重的神经症状。 大多数蝙蝠没有狂犬病,但是一些携带狂犬病毒的蝙蝠可以通过咬人或者体液进入到人类眼睛来传播病毒,但触碰蝙蝠,或者蝙蝠的粪便、体液等,不太可能感染狂犬病毒。 据了解,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
年轻人的钱包 被十一假期榨干了
十一长假,是打工人一年中难得的大块休闲时光,很多人利用这段时间旅游玩乐,好不惬意。但另一方面,假期间的各种消费开支,也让不少年轻人叫苦不迭。 为了给十一假期出游作准备,大学生车哲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启“疯狂攒钱”模式:白天吃食堂不超过20元,午饭只点一个荤菜,日用品只上某多上购买,化妆品等开支能省则省,父母每月给的2500元生活费,至少存下一半。 假期过后,整个10月,经济窘迫的车哲,又要陷入“吃土”攒钱的循环:连续几周吃水煮泡面,不敢参加人均50元以上的聚餐或娱乐,还要做两三份兼职弥补钱包的亏空。 像车哲这样被十一假期榨干钱包的年轻人,为数并不少。 携程发布的《中秋国庆假期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 90后、00后等新世代人群占比超过60%,成为出行的绝对主力军。 同程旅游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国内居民用于购买出境游产品的人均支出突破了5000元/人,人均支出最高的前十个城市的人均支出均在8000元/人以上,人均支出最高的成都市甚至突破了3万元/人。 旅游花钱的大头通常是交通和住宿,但爱上头的年轻人旅游起来就像装修,往往容易产生“激情消费”,事后一看,远超预算。 十一假期去柬埔寨自由行的车哲,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在几天里打卡了近10个项目,每天花钱如流水。等假期结束,翻看银行卡的消费记录,车哲傻了眼----这次十一的花费超过10000元,是她预算的两倍。 有些年轻人为了避开人流,没有选择外出旅游,而是在当地“酒店游”,在豪华酒店或者特色民宿消磨假期时光,虽然省了交通和游玩费用,但五星酒店总归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哪怕不去旅游而是回家,在人情来往上,也有不少要花钱的地方等着年轻人。 难得十一期间家人团聚一次,有的人会用超过自己平时消费能力,来给自己父母“尽孝心”。 28岁的陈力是一个普通打工人,他的父亲是做小生意的老板,两人在消费层级上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但为了表孝心,爸妈想买什么,陈力从不会拒绝。 有的人则花重金在伴侣父母身上。第一次正式上门拜访男友父母,24岁的黄盈花了整整4000元买礼物,“起步高一点,让对方看到自己家的档次,以后逢年过节,婆家自然不敢怠慢。” 4000元的礼物,对于月薪两万的黄盈来说,相当于她每月工资的1/5,偶尔一次消费还不算“肉痛”。在国企上班的阿星显然没那么幸运了,十一是婚礼高发期,婚礼纪发布的国庆假期结婚数据显示,2020年长假8天内超60万对新人举办婚礼。 在办喜事的旺季,接连不断的份子钱,每一年都能让阿星钱包来次“大出血”。 有一年十一期间,阿星连续赴了四五个场婚礼,支出了5000块份子钱。阿星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工作三年来的几万存款,虽然不多,但陆陆续续都变成份子钱花了出去。 等假期过完,阿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如释重负。想着花出去的份子钱,心疼的阿星只希望能尽快办场婚礼,把份子钱都收回来。 5位在十一假期陷入“疯狂”消费模式、钱包被榨干的年轻人向字母榜倾诉了他们的苦恼。以下为他们的口述实录。 (黄盈、陈利、阿星、车哲、李季皆为化名) A 陈力,男,28岁 “人情世故才是最费钱的。” 我工作5年,年薪30万,依然惧怕过十一。 有一年,中秋和国庆连着,我一边要为长辈置办中秋礼物,一边还要在国庆的购物消费上大出血。 我爸消费比较狠,他是个小老板,常年在外工作,一年收入有近百万,自己对花钱并没什么太强的观念,他也很潮,平时会买一些奢侈品牌戴在身上。 我是一个普通打工人,消费层级上跟我爸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但十一假期难得团聚一次,为了表示我的孝心,如果爸妈想要什么,我从来不会拒绝。 假期里,我跟我爸两个人去逛商场,我爸看上的,都是一千左右的衣服,他大手一挥,我心里虽然紧张,但表面上还要装得云淡风轻,一边夸着老爸“这衣服你穿上真有气质”,一边硬着头皮给老爸买下。 后面又去物价更贵的山姆超市,我爸同样是“豪气十足”,几百块的茶叶、酒、水果生鲜等,眼不眨直接扔在购物车里。 家庭聚餐也是一样,在结账时,我和我爸还为谁花钱争执了好久,毕竟人情社会,最后还是我抢了先,给老爸买了单,几天下来差不多花了3000元。我是个节俭的人,要不是假期,这个钱够我花几个月的。 十一的旅游,更避不开消费。 很多旅游景点专门骗老年人,不工作的老年人又要小辈付钱,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年轻人买单。 有一年十一,我们家里人去大连玩,我跟我妈、我姨几个人组团,结果导游把我们“拐”到了一个类似寺庙的地方,外表看上去是个旅游景点,实际上是个消费商圈。 这个景区最鸡贼的地方在于,它把各种需要花钱的地方,都包装成了“积累福报”,只要你肯花钱,你的“福报”就越多。 一问,算命之前还要先交钱,我转头要走,但老年人比较迷信,我妈看了非要算一次,我拗不过我妈,只得花了200块,没想到后面花钱的项目更多,费用也越来越高。 在各种神佛面前,游客自然不敢“造次”,能做的只有乖乖从口袋里掏钱。 一开始我也不相信,但后面成功被“师傅”洗脑,我们一共四个人,每人分别测了一次,结果出来以后,“师傅”又称买他的珠子可以防灾,我们稀里糊涂的买下,算命+买东西,总共花了800块。 最后直到走出景区,回想此前的种种花钱项目,我们几个人才醒悟过来,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但钱已经花出去了,测算完也不能退款,我只能安慰自己,就当破财免灾吧。 B 阿星,女,27岁 “光份子钱就掏空了半个月的钱包” 我最讨厌过十一,尤其是25岁以后。同龄人陆陆续续结婚,只有我还是单身一人,每年十一没有别的,就是到处参加婚礼。 比如发小的婚礼,不能不去,我当发小的伴娘,因为关系好,我的份子钱就有2000元,我还送给发小一套她心心念念的盲盒端盒,800元,而别人只给了1000元。 过去一些关系好的同事,哪怕是在异地,我也必须得参加,份子钱也有1000元。 关系没那么好的同学或熟人,有毕业后十年没联系的高中同学,结婚前也给我发来邀请,我就随了500元,还有更不熟的,我就直接找个借口不参加。 最赶的一次,我在十一假期连续赴了四五个场,甚至有两个朋友还在同一家酒店,这还是我推了不少熟人婚礼后的结果。 后来我算了算,算上机票费,那年十一光份子钱就花了5000元。 毕业以后,我一直在一家国企上班,平时一个月到手有5千,由于平时花钱就比较大手大脚,新出的球鞋限定款、大牌口红我都不会错过。工作3年,几万的存款,很大一部分都用在随份子上了。 每次参加婚礼,看着花出去的份子钱非常心疼,我安慰自己,份子钱总是有终点的。 今年谈了恋爱,如果进展顺利,能跟现男友结婚的话,我都打算把婚礼办在十一,看能不能捞回一波份子钱? 然而这个心愿很快就破灭了。我跟发小聊天,她告诉我,发出去的份子钱,犹如泼出去的水,别抱着太高的期望,她曾经给一个朋友随礼1000元,结果她结婚时对方只回了600元。 总之,我只希望尽快把份子钱收回来。 C 车哲,女,24岁 “为了假期几天的快乐,要吃一个月的土” 我刚毕业一年多,十一最大的开支还是去旅游。 我喜欢旅游,是个典型文艺青年,还在大学时就经常一个人自由行。那时候父母每个月会给我生活费,我自己平时也会做一些勤工俭学的兼职,攒到小一万后,就会留在十一、寒暑假等假期享受一下。 大二那年的十一假期,我被某个旅游博主的文章吸引,临时心血来潮,报了柬埔寨5天4夜的单人自由行,原本想的是把开销控制在5000元以内,没想到最后还是超出了预算。 光是定机票酒店,就花了4000元,为了旅游,再加上一些服装、头饰等,这些衣服比较有质感,价格上也不便宜,基本都在几百块左右,为了拍出网红感的照片,我又提前在网上花5000元买了入门级相机,这还是最便宜的档次。 至于旅游,大部分的花销都用在了项目上,在景区花花绿绿的游玩项目面前,根本控制不住剁手,一条街上各式各样的餐饮、娱乐设备等,什么都想体验,虽然门票、项目费用都在百元以内,看起来很少,但消费次数多了,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后来我整理自己的门票,发现自己整整体验了近十个项目,花了一千多元,还在体验的时候,忍不住买了不少当地纪念品,就是那些看了第一眼就非常喜欢的小物件,但回到家后,发现这些东西根本没地方摆。 在外旅游,很容易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花钱如流水。最让我后悔的,是一些游玩时销售递来的消费券,当时想着以后再用,结果时间不够,根本用不上,都浪费了。 当然,每次十一过完,我都会恢复到“吃土”状态,又要回到重新攒钱的日子,每天吃大学食堂不超过20块,做几份兼职赚钱。 为了旅游买的衣服、围巾等,因为有比较夸张的异域风情,平时上班根本穿不了,现在也不知道放在哪个角落里吃灰。 我还尝试把旅游买的纪念品挂到闲鱼,挂了几个月也没人来咨询,只好默默撤下,有些中看不中用的摆件,后面搬家时也扔了。 D 黄盈,女,24岁 “谈恋爱费钱,但谈婚论嫁更费钱” 我跟男友一年会旅游两次,其中一次就是十一假期,我和男友对酒店的要求比较高,热门景点的周边酒店在十一全部涨价。 仅住宿吃饭这一项,几天就要花掉3000元,再加上一些当地消费,我和男友最高能花两万,也就是我一个月的工资。 谈恋爱很费钱,但谈婚论嫁更费钱。 热恋时,我去过他们家,当时只是普通见面,我买了几百块的水果,他妈给我包了一个大红包,表示很喜欢我,去年十一,我选择了双倍回礼,希望给对方家人一些好印象。 他们是个大家庭,男友还有姐姐,我提前了解他们家人的喜好,给他爸带了两瓶五粮液,给他妈妈买了一瓶雅诗兰黛、一盒燕窝,他姐姐有小孩,我也买了巧克力和一些小玩具,总共花了近4000元。 我家是小康家庭,我和男友的收入也比较高,两个人加起来年收入有50万,在正式拜访父母这种重要的事上,选礼物显然不能看性价比,还是越贵越好。 我平时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也喜欢给朋友们买礼物,第一次正式上门,我觉得礼物还是很重要的,毕竟涉及到以后订婚结婚,而且起步高一点,让对方看到自己家的消费档次,以后逢年过节,婆家自然不敢怠慢。 E 李季,女,27岁 “只要计划好,每个节假日都可以是十一” 我在媒体工作,上次离职,是在十一前几天。 每次离职后,我都会报复性地消费一次,正好遇上十一长假,我与几个社畜朋友约好去海南玩,机票、机票、吃饭,再帮朋友买点免税品,加起来,每个人一趟花了5000多元。 不同于学生时代经济窘迫,上班以后,总会积累一些小金库:年终奖、绩效奖金、兼职收入等等加起来,我把这些额外收入放在一起,作为我的“人生体验资金”。 我觉得年轻时就应该多去体验,我是一个注重仪式感的人,十一、圣诞、元旦等任何节日都不会错过,当天一定要过得充满意义。 不仅是十一,任何一个节日,哪怕只放3天,只要我手头上没有太多工作,我会跟领导请假几天凑个小长假出来。甚至普通的周末,为了排解工作压力,我也会见缝插针出去旅游一次。 比如去各地电影节转一转,为了支持喜欢的导演我会连买好几场电影票,我在上海有不少朋友,每次去上海的那几天,就轮番住在不同朋友家里。 但我也不是白住,虽然免了酒店钱,但聚餐我都会请客,吃饭都要三四百元,一趟下来电影票+机票+吃饭也要花三千多。 仪式感的背后就是消费。算下来,每年假期花的钱要大几万,这还不算什么,我有富二代同事,他们出去玩,一次都是十几万元起步,跟他们比,我的消费水平就属于中等偏下。
为什么住宅楼很少超过32层?真正的原因你想不到
如果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现在住宅楼的总楼层数多为11层、18层、32层,很少有超过32层的住宅,也很难见到只是12层、19层。 这是为什么呢? 房子太高了不好盖? 房子太高了会挡阳光? 房子太高了成本高,不划算? 房子太高了 万一停电或者电梯坏了, 走不下来? 这些拍脑门想出来的原因 都有点道理 然而实际上却都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 消 防 在我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中,5.5.31条中这样写: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避难层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5.5.23条有关避难层的要求。 避难层(间)是做什么的? 简单说,就是一旦发生火灾,可以跑去躲避等待安全营救的空间。有关避难层(间)的设计规范,内容太多,在这里不过多赘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避难层(间)对通风、防火材料等的要求极高,而且算作一个公共空间。 一般的住宅,层高大约都在3米左右,100米的高度,最多能设计33层。但是大多数高层住宅会有首层的挑高,以及顶层的设备房等,一般32层也就有差不多100米了。 超过32层的住宅,需要专门设置一个避难间。这部分面积是要计入容积率,也要记入每户的公摊,无论是对于开发商还是住户来说并不经济。 那18层是怎么回事? 同样是这个规范的要求,建筑高度超过33米,就要设置专门的消防电梯,以及其他一系列更高的消防要求。 而建筑高度超过54米的住宅,每个单元每层要设置2个安全出口,以及更多的消防要求,这就是很多住宅是18层的原因。 而实际上,开发商要综合考虑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因素,还要综合考虑消防电梯、防烟楼梯间、消防公共空间给建筑带来的成本,最后决定一栋楼到底有多少层。 最后,有人一定会问了:为什么我家的房子就是19层?为什么我家的房子就是34层,而且没有避难间? 原因可能有两点: 一是房子层高可能没有3米,其实2.8米层高的住宅也是有的; 二是可能这栋楼的设计规划的比较早,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消防要求。 生活处处是学问!
昂立教育9月资产处置收益2.7亿元,将转型职业教育,曾陷破产传闻
9月30日晚间,昂立教育官方发布《优化资产结构,加速业务转型 ——回收资金4.1亿,实现收益2.7亿》的消息。 消息称,9月29日,公司发布将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实现投资收益,集中资源进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转型的数条公告。 公告称,昂立教育拟转让持有的7900余万股交大昂立股票,预计回收资金3.02亿元,转让完成后,公司持有交大昂立股票比例变更为3.33%。同时,拟出售下属公司上海旭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54.11%股权,预计回收资金4060万元,并清理债务3000余万元,相当于回收资金7000余万元。 此前,昂立教育于9月14日公告,出售韩国Chungdahm Learning,INC股票,预计回收资金7020万元。9月以来两次资产处置,预计累计可回收资金总额4.1亿元。 此次公司出售交大昂立股权,将带来投资收益约2.13亿元;处置旭华教育将带来投资收益2578万元。出售清潭股份收入7020万元,带来约3000万元的投资收益。 三项资产处置累计计算,收益合计约2.7亿元。 接下来,公司会加大对职业教育板块的拓展力度,与国内外多所职业院校建立专业共建。K12阶段,公司大力转型至素质类教育。学科类培训有序开展校区整合和优化,精简线下门店和非教人员。 稍早前,昂立教育曾陷入破产传闻。9月23日晚,昂立英语微信平台发布《致家长、员工、投资人的一封信》文章,作者周国强信中宣告公司破产,并表示将用余生偿还债务。 周国强介绍,“前前后后,包括天使股东投资款,我已经额外举债825万元,已经达到了我能借款的极限了,目前实在是没有能力再继续经营下去。” 次日,昂立教育官方在社交媒体发布澄清公告。公告称,《致家长、员工、投资人的一封信——公司破产致歉信》所发布的主体“昂立英语”微信公众号(微信号:Only84361866)注册于2020年8月19日,非我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且未获得我公司的授权。而昂立教育旗下品牌“昂立外语”的官方公众号为“昂立外语”,账号主体为上海昂立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澄清公告还称,昂立教育目前经营情况正常,相关课程均按照国家和地方要求有序进行。(文 | AI财经社 赵昊)
小米完成中国区新一轮结构大调整 高自光离职
作者 | 刘白 编辑 | 林海峰 根据雷锋网得到的独家消息,小米中国区迎来新一轮重大人事变动;在这轮变动中,小米首位 80 后高管、小米集团副总裁高自光已经确认离职。 伴随着高自光离职,小米中国区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新零售部,包含小米网、小米之家、授权店及新零售技术部,同时任命小米集团副总裁、小米组织部副部长尚进为该部门的总经理,向中国区总裁卢伟冰汇报。 由此来看,尚进可以看做是接手了高自光的主要工作。 不仅如此,小米还改组了电商部,包含京东事业部、天猫事业部、拼多多部等,负责人为小米中国区副总裁王晓雁。王晓雁是原小辣椒手机创始人,于 2019 年底加入小米,于 2020 年 1 月担任中国区副总裁,向卢伟冰汇报。 另外,小米中国区政委朱磊也开始负责中国区下设的综合管理部。 1 高自光此前已提过离职,但因此被提拔 雷锋网了解到,在此番高自光离职之前,他其实曾经提过一次离职——但那次他没有离职成功,反而成为他升任小米集团副总裁的重要契机。 这个故事要从高自光在 2018 年小米上市后被提拔开始。 2018 年 9 月中旬,雷军宣布对公司架构进行第一次系统性调整,目的是强化小米总部职能,发掘年轻人;其中,小米新成立了十个业务部,负责人都是新提拔起来的年轻干部,其中任命高自光为有品电商部总经理,他的直接汇报对象是雷军。 这里补充一句,高自光在加入小米之前,曾经在腾讯有十年的工作经历,并且担任过微视负责人。他在 2014 年加入小米之后,先后负责 IoT 平台业务和有品业务,并在 2017 年被任命为生态链部门副总裁兼有品电商部总经理,向刘德汇报。 因此,实际上高自光是以同样的角色直接向雷军汇报,这无疑是一次重要提拔。 据知情人士的说法,包括高自光在内的这次年轻干部提拔,雷军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是,如何在小米上市之后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增加企业发展活力。雷军基于过往的经历认识到,企业上市之后一大批老员工很容易就陷入“三年不干活”的状态,因此,提拔年轻干部起来,并向自己汇报,是推动小米继续前行的一个必要之举。 高自光在掌管有品电商部之后,雷军给他下达了在 2019 年完成 120 亿的 GMV 目标。 然而,虽然有品电商是高自光一手搭建出来的,但在 2019 年过了一半之后,高自光感到自己压力很大。当时 618 已经过去,但有品当时的 GMV 才不过六七十亿,他极为担心自己根本无法完成雷军给他定下的目标。 有知情人士称,当时他的状态已经是 “很消极”了,因为公司不给钱,也不让有品投广告和买流量,但又需要让他完成 120 亿的 GMV 目标,“这活实在是干不了”。于是,他当时想着看到年底能否完成 100 亿的目标,实在不行,也要寻找出路。 最终,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 2019 年数据,有品平台 GMV 交易额突破 100 亿元,连续 3 年实现翻番增长,成为小米新兴互联网业务代表。 2020 年 4 月下旬,高自光迎来了它在小米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当时,雷军宣布了小米集团的最新干部任命:小米有品电商部总经理高自光晋升为小米集团副总裁,同时转岗到中国区分管新零售业务,向中国区总裁卢伟冰汇报——在小米任命的多位 80 后业务部总经理中,高自光是第一个被提拔为集团副总裁的。 关于这次提拔,一位知情人士的说法是,高自光的运气比较好。因为当时雷军希望向外界证明小米也能够培养出独当一面的人才,破除外界对他 “只信任老金山人” 的看法,因此他决定提拔一个后来入职的 80 后人才。 最终,小米组织部部长刘德筛选过一圈之后,告诉雷军只有高自光合适。 不过,根据知情人士爆料,关于高自光的这次升职,还有一个神助攻是,当时高自光其实已经想要离开,但 2019 年年底阿里的蒋凡给了高自光一个 offer。因为当时阿里需要发力 3C 领域,在电商圈找了一圈之后,锁定了高自光并给出 offer——高自光拿到 offer 之后去找雷军谈,雷军自然是不同意他离开,就给他升了职。 就这样,高自光升任小米集团副总裁,并从有品电商部调任至小米中国区。 2 小米中国区的一场重要过往纷争 小米中国区并不是一个善处之地,在极端重要的角色下,这个业务板块容易陷入比较明显的内部纷争,主要是在产品和渠道之间。 这一点,曾经担任中国区总裁的王川,恐怕深有体会。 2018 年 10 月,小米刚上市不久,正处于股价低迷的状态,在线下渠道销售上则是处于了严重的库存积压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雷军换掉了当时销售与服务部的负责人汪凌鸣,并而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并任命小米集团参谋长王川为中国区总裁。 王川上任中国区之后接手的第一个产品,是小米 Play。这个产品的原型其实是此前处在规划中的红米 7 Pro 项目。当时手机部的一位主要负责人在上台后强行拍板决定,将红米 7 Pro 规划为面向线下市场的小米 Play(自带流量包,面向老人),屏幕变小,处理器从高通 6 系换成了 MTK。 最终,这款原本计划走量千万级的产品,只卖出了 120 万部,亏了不少钱——为此,王川与那位负责人大吵一架。不过,小米 Play 虽然是一声闷炮,但随后上市的 Redmi Note 7 ,却扫光了红米业务在上一年的阴霾。 Redmi Note 7 是在 2018 年国庆上下就定义好的产品,它的核心卖点是 4800 万像素后置摄像头,首次将三星 GM1 传感器下放到 999 元价位,同时采用前后 2.5D 玻璃,质感很好,并且提供 18 个月质保,这些让它同价位产品上可以说是无敌了,同时在成本控制上也做得很好,让经销商单机有 200 元以上的利润。 当这款产品上市时,王川正好接手中国区。于是 Redmi Note 7 由王川主导,在黎万强的 “小金刚” 称号的神助攻下,这款产品一炮走红,供不应求,在渠道上也进行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激进的改革,却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 Redmi Note 7 这个案子,本该成为王川在中国区总裁任上的得意之作,但最终却成为了王川离开中国区的导火索——这个事情,跟当时的手机部参谋长朱磊有直接关系。 朱磊是金山的老兵,也是小米的元老;在汪凌鸣加入之前,朱磊曾经在黎万强手下负责小米网的销售和运营,因作风泼辣,横冲直撞,内部多称其花名大王。朱磊曾经在 2017 年 4 月离开小米 ,但又在 2018 年年底在林斌的邀请下又回归。2019 年 2 月,小米宣布手机部成立参谋部,任命朱磊为手机部参谋长,负责手机业务销售运营、业务经营分析、成本核算等业务,向林斌汇报。 此举是给手机部增加运营向的思考维度,但暗藏了与中国区的分工重叠。这不合理但略合情,在 2017 年离开小米之前朱磊其实负责的就是中国区的线上运营业务。 2019 年 4 月,朱磊向雷军所在的一个小米高管群公开发出了一封 10000 多字的控诉状,诉状中控诉王川和他手下的人不懂得操盘,不懂手机(并没有点张剑慧的名字),说他们影响团结;还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公司要倒闭之类……从这封控诉状的指向性来看,朱磊直接炮轰,颇有逼宫的意味。 朱磊的逼宫,把小米手机部和中国区之间、产品和渠道之间的矛盾再一次公开化。最终的结果是,2019 年 5 月,小米宣布中国区总裁一职由雷军亲自兼任,而王川则被调任大家电事业部总裁。 几个月后,雷军任命卢伟冰为中国区总裁——值得一提的是,朱磊后来也从手机部参谋长的角色转岗到小米中国区担任销售运营一部总经理一职。 而在卢伟冰任中国区总裁后大约半年,高自光升任小米集团副总裁,随即从有品电商转岗到小米中国区,担任中国区副总裁,向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汇报。 3 高自光离职,是小米线下发力的一个断点 高自光在 2020 年 4 月到小米中国区之后,主要负责线下渠道的建设,重点是小米之家, 不过根据知情人士的说法,高自光转岗到小米中国区之后对小米线下的评价是 “没想到这么差”。该知情人士称,小米之家在张剑慧和朱磊负责的时候还好一点,但后来就 “乱得一塌糊涂”,而且还有派系之争。 于是,高自光开始了线下调研,得出的结论是,过去几年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商业模型,可以让小米高效率的商业模式在线下得到验证,以至于错过了开店的最佳时机,他评价称,“以前的小米之家不合逻辑,也没做出什么成绩”。 从业绩上来看,2020 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小米之家快速铺开,12 月完成了三年 1000 家门店的目标,2021 年 1 月 9 日,小米之家全国范围内千店同开;到了 2021 年 4 月,小米之家在沈阳开出了第 5000 家旗舰店。 在小米举行的全国第 5000 家小米之家开业仪式上,高自光出席了开业剪彩仪式,揭开了小米新 logo。这也是他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以小米集团副总裁的身份出现在公开场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自光离职之前,小米的老员工朱磊,其小米中国区销售运营一部总经理一职也由卢伟冰深为器重的王腾接任,朱磊转任中国区政委一职。 对于高自光离职,小米官方的说法是:个人原因。 不过,对于高自光离职的具体原因,另外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在他身上也发生了类似于阿里某位高管的负面事件,他的一位家人出现在小米公司大闹一场。这件事情触碰到了小米在高管生活作风方面的一条红线,因此高自光不得不离开——此前小米的一位 W 姓高管也因为类似的原因而离开。 而对于小米来说,高自光的离职,实际上构成了小米中国区新一轮结构性大调整的重要诱因。在卢伟冰的整体把控之下,小米中国区过去一年多时间持续向线下发力,但高自光的突然离职是这一发力过程的意外断裂点。 小米要想实现线下突围,依旧是挑战重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