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当价格下探到 3499 之后,折叠屏这个小市场反而有了方向
2025 年是竖折叠手机品类出奇安静的一年,各大品牌以往的竖折系列纷纷迎来了静默,无论是华为 Pocket 还是小米 MIX Flip,vivo 的 X Flip 和 OPPO 的 Find N Flip,似乎都在眼下这股比拼相机的浪潮中蛰伏了起来。整体折叠屏手机市场即使在国补带来的繁荣下也放缓了增速,竖折叠品类甚至相比去年有所下滑。 然而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个品牌反而加大了对于折叠屏的投入,今年的新品甚至侧面提醒了我们小折叠屏的本质所在。这个品牌就是联想,这个本质的产品就是今年的 moto razr 系列。 2025 年 5 月 8 日晚,联想在「天禧 AI 生态春季发布会」上一口气为 moto 家族带来了六款新品——形态较为传统的直板机 moto edge 系列迎来了 edge 60、edge 60s 与 edge 60 Pro AI 元启版三款新品,此前口碑不错的潘通定制色同样有所保留。而话题度更高的折叠屏 moto razr 系列则迎来了一次标准的「中杯大杯超大杯」式升级,为我们带来了 razr 60、razr 60 Pro AI 元启版和 razr 60 Ultra AI 元启版的组合。 本次 moto 全系列新品依然延续了与潘通的深度合作,除了影像系统的 Pantone® 色彩、肤色双认证之外,作为 moto 的优良传统,本次 6 款新品可选的配色加起来接近二十种,再搭配 Alcantara、椴木、纳米皮等丰富的材质,可谓是将源起 Moto X 的硬件个性化发挥到了极致。 而在配置方面,作为大家重点关注的顶配机型,moto razr 60 Ultra 使用的是骁龙 8 至尊版 + LPDDR5X + UFS 4.1 的标准「旗舰三件套」,标配 16GB 的运存;razr 60 Pro 使用的则是第三代骁龙 8s 处理器(即骁龙 8s Gen 3),标配 12GB 运存;标准版的 razr 60 带来了一些差异化,选用了联发科的天玑 7400X,运存可选 8 或 12GB 两种 。至于标价更低的 edge 60 系列则统一使用天玑 7400 处理器,并且均为 12GB 运存,没有 16GB 的选项。 今年的 razr 60 系列同样保持了双摄的设计,其中 razr 60 Pro 与 60 Ultra 均采用了 50MP 主摄 + 50MP 超广角的组合,标准版 razr 60 则是 50MP 主摄搭配一颗 13MP 的超广角。除了 AI 人像、双屏同显、悬停拍摄等等相机功能之外,联想官方还宣布将会在后续的 OTA 中为 razr 60 系列更新 Livephoto 实况照片功能,让实用性再上一个台阶。edge 系列基本上沿用了与 razr 系列相同的影像配置,edge 60 与 60 Pro 均为 50MP 主摄 + 50MP 超广角 + 10MP 三倍长焦的组合,edge 60s 则是 50MP 主摄 + 13MP 超广角微距,以及一颗辅助成像的三合一光线传感器。 在手机形态重新趋于多元化的今天,联想的 moto razr 系列坚定走在了一条与其他品牌都不相同的道路上:个性化。哪怕在折叠屏这样一个本就百花齐放的品类中,如果将 moto razr 与其他的竖折叠手机放在一起,单凭其独特的 CMF 设计都可以轻松辨别出来——这样的特点放在如今手机辨识度越来越低的环境里,实际上是一种优势。更重要的是,moto razr 所做的这一切设计差异化,都是从这是一款大家要日常拿在手中使用的手机产品出发的。 「竖折叠手机都是花瓶」的论调从 2019 年 moto 重启传奇的 Razr「刀锋」产品线、将之以折叠屏的形式复活以来就不绝于耳,毕竟要在直板机已经很局促的空间中进一步动刀子,占空间最大的相机、电池和扬声器三大件就不得不做出割舍,进而导致了折叠屏比同年其他手机售价更贵,配置却更低的窘境。这样的问题放在更大的横折叠手机上或许没有那么突出,因为全新的使用形态可以在主观上补足一部分硬件的缺憾,但是放在竖折叠手机上就变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几年下来,最终就演变成了这个「花瓶」的偏见。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花瓶」并不是无意义的产品,花瓶带来的装饰属性就是它最大的功能,谁说手机就不能具备这样的功能呢? moto,或者说「摩托罗拉」的历史上遍布着足以进入手机名人堂的传奇产品,比如多彩的 StarTAC,圆润可爱的 PEBL 以及堪称劳模的 V60,极致纤薄的 RAZR 更是传奇中的传奇。而摩托罗拉在 2019 年选择以折叠屏的形态复活这个沉寂了接近十年的产品线,其本身的形式意义和纪念意义就已经远超 Razr 2019 作为一款折叠屏手机的本身了——毕竟 Razr 2019 没有实体卡槽、用着两年前骁龙 710,甚至只有一颗摄像头,却在系统里面专门内置了一个呼应 2004 年初代 RAZR 的复古模式: 但今天的 razr 60 系列已经与六年前有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愿意,你是可以选择将今年最顶级的处理器三大件塞进折叠屏机身里面的,虽然在游戏之类的高性能场景中依然会受到不少限制,也远远超过「勉强能用」的范畴了。哪怕是稍次一级的第三代骁龙 8s 或者天玑 7400X,对于日常使用中的通讯软件、短视频直播、3A 购物软件来说也已经是游刃有余,对于将手机作为通讯工具、不盲目要求 100% 后台留存的正常使用场景来说,现在的 moto razr 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性能上的掣肘了。 横向观察一下这几年的竖折叠手机产品就会发现,moto 是为数不多在竖折叠产品线内部也做了等级划分的品牌,除了最顶配的 razr 60 Ultra 之外,配置相对不那么极致的 razr 60 Pro 与标准版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最低已经下探到了 3499 的价位段。这与目前市面上其他几家在造竖折叠的品牌所采取的道路截然不同,因为作为目前手机里附加值最高、利润空间最大的品类,折叠屏(包括竖折叠)其实一直被各家推为一个「超旗舰」的存在,哪怕是为了照顾标价也会为其配备上当年最顶级的处理器,最终以工具属性很强的旗舰姿态被推出来。 然而竖折叠手机的工具属性恰恰没有那么强,无论是影像旗舰的摄像头还是游戏旗舰的大电池都难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联想在 moto razr 60 的官网页面上,把接近四分之一的空间都留给了与潘通合作的「高奢定制」和「夏日美学」,几乎与整个 AI 功能的版面一样大了。而剩余的篇幅里着重宣传的都是 razr 标志性的巨大外屏与多端互联等等强调使用场景的功能。 另外一个有趣的视角来自 moto 手机的海外市场:根据 Coolest Gadget 的数据,2024 年摩托罗拉在拉美区域的市场份额达到了 20.5%,几乎与三星持平。假如你是一位想要购买竖折叠手机的北美或者拉美消费者,打开亚马逊可以搜索到什么呢?价格 699 美元的 Razr 2025、999 美元的 Razr+ 或者 1299 美元的 Razr Ultra,要么就是 1069 美元的三星 Z Flip 6,往下便没有全新的机器了。对于只想选择折叠屏、不追求性能或者拍照的消费者来说,699 美元的 Razr 2025 是很诱人的,毕竟隔壁的 iPhone 16 起步价为 799 美元,外观已经五年多都没有变化了。 与中国国内市场不同,海外市场上的产品竞争远远没有国内这样充分,在苹果与三星划定的几款产品价位之外的选择非常有限,消费者对于硬件配置的要求也没有如国内那样苛刻。对于已经厌倦了 iPhone 或者三星 S 的传统形态、想要尝试新技术的那一部分消费者来说,折叠屏手机的「个性化」需求无疑是占了首位的,moto razr 系列多姿多彩的定位就是在完美迎合这部分预算在 500~1000 美元的中高收入消费者的需求,根据 2024 年的数据,他们的占比达到了摩托罗拉手机用户的约 40% 。 换言之,联想在 moto razr 系列里所坚持的「个性化」方向,是在如今竖折叠手机被打上旗舰标签的背景下最具有潜力的道路。在保证手机基本功能已经无需担心的今天,折叠屏需要标榜的差异化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定位与 CMF 风格,而不是一个定位与传统 Ultra 机型相当、还要在更小体积下实现更高性能的矛盾产品。毕竟人们放下 iPhone 购买折叠屏的初衷,就是为了获得与传统直板机不同的体验。 然而正当 moto 用相对低价契合了小折叠产品本质的时候,努比亚用更低的价格轻声说了一句「对」。
iQOO Neo10 Pro+手机发布:搭载骁龙8至尊版、2K Q10珠峰屏,首销到手价2799元起
IT之家 5 月 20 日消息,今晚 iQOO 发布了 iQOO Neo10 Pro + 手机,官方称新机目标成为最有诚意、最值得购买的新生代性能旗舰,首销到手价 2799 元起,国补到手价 2379.15 元起,目前已开售。 IT之家注意到,外观设计方面,iQOO Neo10 Pro + 延续了家族式设计风格,采用竖直摄像头布局设计,闪光灯位于镜组右侧。此次 iQOO 还联合宝马 M Motorsport 为新机带来全新配色「超级像素」,共同致敬像素游戏文化,后壳颜色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新机还提供经典配色「驰光白」、「疾影黑」供选择。 性能方面,iQOO Neo10 Pro + 搭载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搭配 LPDDR5X Ultra 和 UFS 4.1 组成至尊性能铁三角,安兔兔综合跑分突破 331 万;搭载全新一代帧率感知引擎,官方称可实现手术刀一般精准的自适应调度,堪称 CPU 神算子。 散热方面,iQOO Neo10 Pro + 搭载 iQOO7K 超大单层 VC,散热能力提升 15%;采用超导毛细通道设计,创新“南水北调”式导热将 CPU 热量快速导至全机身,导热效率大幅提升;采用纳米级氧化石墨烯航天级科技,2 亿颗氧化石墨烯组成“纳米吸热军团”,可让热量瞬间气化跑路。 据官方介绍,以重载代表游戏《原神》为例,iQOO Neo10 Pro + 在 2K 屏幕下平均帧率 60 帧,1% low 帧也能够高达 56.3 帧。 iQOO Neo10 Pro + 还搭载自研电竞芯片 Q2,是 Neo 系列首次支持 2K+144FPS 超分超帧并发的机型,Neo 系列首次实现 PC 级 2K 纹理超分。 iQOO Neo10 Pro + 还首发「直播录屏双开模式」,同时搭载旗舰同款「iQOO 游戏直播助手」,致力于解决直播发热掉帧、投屏画质差、网络中断或者延迟的三大行业难题;据官方称,《王者荣耀》原生 120 帧 + 极致画质下,全程 120 帧满帧运行,全程几乎一条直线。 iQOO Neo10 Pro + 还首发视频回录功能,侧边栏悬浮按钮一点,即可自动保存已发生的 30 秒画面,支持 TOP20 热门手游视频回录,后续还将支持更多游戏。 信号方面,iQOO Neo10 Pro + 搭载 23 根环绕式天线,无论横持竖握都能保证信号始终在线;新增信号桥技术,在弱信号场景下低频通信性能提升 26%;支持 Wi-Fi 穿墙模式 2.0 ,官方称穿 4 堵墙两格信号也能轻松玩;支持时空信号地图 3.0,可学习机主行动轨迹,让手机比你更清楚哪里会卡顿,提前规划选择更好更流畅的网络。 屏幕方面,iQOO Neo10 Pro + 搭载 2K Q10 珠峰屏,支持 4500nit 局部峰值亮度和 2K 屏中最高的 1800nit 全局激发亮度;采用 8T LTPO 面板,官方称是目前 3K 价位段唯一的 2K LTPO 屏幕;采用超声波 3D 指纹,支持湿手解锁。 iQOO Neo10 Pro + 屏幕采用圆偏振光技术,可让屏幕光线变得像自然光一样柔和;提供 2592Hz 全亮度高频调光和类 DC 调光两种主流选择;SVM 低至 0.03,行业最低频闪;搭载旗舰同款「悦目护眼」。 iQOO Neo10 Pro + 还搭载全新一代超感触控,针对湿手、多指、钢化膜等复杂场景进行专项调优;支持超感分区触控,官方称全行业唯一游戏官方深度合作,针对地图、屏幕边缘按键做针对性优化;支持超感触控算法,可让屏幕渲染、合成、显示三个环节完全无缝衔接; iQOO Neo10 Pro + 搭载超感触控,官方称全链路延迟仅为 30.4ms,为行业最低触控时延方案。 续航方面,iQOO Neo10 Pro + 搭载等效 6800mAh 容量蓝海电池、支持 120W 超快闪充,25 分钟可充至 70%;采用第三代硅碳负极技术,超长待机畅玩 MOBA 游戏 10.2 小时;支持直驱供电边充边玩。 影像方面,iQOO Neo10 Pro + 搭载 5000 万超防抖大底主摄,蓝厂旗舰同款影像算法:NICE 算法、夜景算法、人像算法、运动抓拍算法;支持 AI 修图大师:AI 魔法移动、AI 反光消除、AI 扩图、AI 消除、AI 超清。 系统方面,iQOO Neo10 Pro + 搭载 OriginOS 5,官方称可持续流畅使用 60 个月,内置 AI 学习助手:蓝心小 V 接入 DeepSeek、Ai PPT 助手、AI 口语教练、系统级 AI 翻译;内置 AI 生活助手:美团上原子岛、秒抢引擎、定制音色、全新扫描 APP。
西部数据亮相台北国际电脑展,推出存储创新技术,助力AI加速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5月20日报道,在今日开幕的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5期间,存储巨头西部数据宣布扩大其开放组合兼容性实验室(OCCL),推出新一代Ultrastar Data102 ORv3 JBOD和搭载单端口SSD的OpenFlex Data24 4100,同时为其OpenFlex Data24 NVMe-oF存储平台新增更广泛SSD认证,从而向客户提供灵活的扩展能力和能够避免供应商锁定的自由度。 西部数据的OpenFlex Data 24 NVMe-oF存储平台、RapidFlex NVMe-oF控制器、Ultrastar Data102混合存储平台以及Ultrastar Transporter均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展出。 西部数据位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开放组合兼容性实验室(OCCL)正加速推动网络化设备和软件定义存储的全行业互操作性。该实验室专为云服务提供商和企业客户设计,作为模拟真实环境和工作负载的供应商中立试验场,可提供有关系统兼容性、互操作性、能效和性能优化的关键洞察。 面向现代NVMe-oF架构,OCCL支持覆盖存算分离式计算、存储和网络范围的测试,帮助客户实现更高效地扩展规模、降低成本,以实现更有信心的部署。OCCL的关键升级包括: (1)解决方案架构:OCCL 2.0将生成详细的解决方案架构,为有效部署和管理可组合的存算分离式基础架构提供指导。 (2)存算分离式存储的卓越实践:OCCL 2.0将聚焦存算分离式存储的卓越实践,帮助组织尽可能大幅度地提高效率和可扩展性。 (3)行业专长:OCCL 2.0将继续成为思想领导力的源泉,分享可组合基础架构领域的战略见解和创新成果。 (4)SSD合作伙伴基准测试:OCCL 2.0将包含来自基准测试工具的完整测评结果,以评估SSD合作伙伴的性能,确保提供优质的存储解决方案。 OCCL 2.0的生态合作伙伴阵容持续扩大,包括:Arista Networks、博通、大普微、图睿科技、鸿佰科技、英特尔、铠侠、MinIO、NVIDIA、OSNexus、PEAK:AIO、群联、闪迪、ScaleFlux、ThinkParQ Gmbh/BeeGFS、Xinnor。 西部数据正在为云服务提供商(CSP)、企业和存储及服务(STaaS)提供商重新定义适用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I/ML)、存算分离式存储和软件定义存储(SDS)的存储基础架构。 从大容量、高可靠性的JBOD(硬盘存储扩展柜),到用于AI的超高速EBOF(高速网络全闪存储扩展柜)NVMe-oF存算分离式存储解决方案,西部数据的存储平台业务提供基于HDD和SSD的领先解决方案。 在台北国际电脑展期间,西部数据还为其Data24 4000系列推出了新的OpenFlex Data24 4100 EBOF,作为已有的Data24 4200双端口SSD型号的补充。 Data24 4100专为高可用性非首要需求的云环境而设计,采用单端口SSD,通过与每个SSD的单一连接来优化性能,并通过存储系统镜像提供冗余。该产品更新将确保客户能够获得优化其存储基础架构的更好选择。Data24 4100预计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上市。 ▲OpenFlex Data24 4000系列 全新Ultrastar Data102 3000 ORv3 JBOD专为满足云数据中心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而设计。该产品遵循开放计算项目(OCP)倡议,严格符合Open Rack v3(ORv3)规范,重点关注机架设计与供电管理。该解决方案符合Rack Geometry Option 1标准,采用面向未来的设计,相比前代产品,可提供更高的电源使用效率、更优的气流管理及更强的系统可管理性。 此ORv3版本延续了3000系列通用模块化设计,包括控制器、机箱及客户可更换单元(CRU)等核心组件,并通过了联邦信息处理标准140-3(FIPS 140-3)Level 3安全认证及美国贸易协定法(TAA)贸易合规标准,是现代数据中心坚实可靠的选择。Data102 3000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上市。 ▲Ultrastar Data102 3000 ORv3 JBOD 西部数据的数据中心平台现可提供更灵活的选择方案,助力客户构建存储基础架构。通过实施多SSD供应商兼容策略,西部数据已与大普微、铠侠、群联、闪迪和ScaleFlux等领先厂商的SSD产品完成认证,更多供应商的认证工作也在持续进行中。 这一策略使得西部数据及其客户在灵活选用心仪供应商的同时,实现性能、成本和供应链韧性的理想化配置。通过开放多品牌SSD认证,西部数据确保客户能够为其存储基础架构获得更好选择。 随着AI、机器学习和数据密集型工作负载持续增长,企业在构建可扩展、高效和可持续的灵活存储基础架构方面面临日益加剧的压力,传统系统可能难以跟上当下业务需求的发展。 西部数据公司数据中心平台副总裁兼总经理Kurt Chan认为,未来将由那些能够更智能扩展、更快速响应且具备部署能力的引领者定义。他谈道,西数科技通过OCCL 2.0及数据中心平台创新技术,正在引领现代化、存算分离式及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发展节奏。 Kurt Chan说,西部数据将持续致力于推动开放灵活的架构,赋能客户构建可扩展的基础架构,以适配其他不断更新的数据需求。
特斯拉终于着急了
削减万亿政府开支的小目标尚未达成,特斯拉的业绩瘦身却疗效显著。马斯克宣布告别白宫前夕,特斯拉交出史上最差季报:净利润暴跌71% ,汽车收入同比骤降20%,陷入实质亏损状态。 去年,在大选中慷慨解囊的马斯克荣膺“第一兄弟”,特斯拉在资本市场气势如虹,一度逼近全球汽车制造商市值总和的一半。 结果无人驾驶的Cybercab尚未落地,特斯拉率先进入无人驾驶状态。群龙无首的一个季度里,5000亿美元蒸发的市值和掉头向下的汽车交付量,终于换来了马斯克的浪子回头。 特斯拉面临的问题并非单纯的销量下滑。2022年前后,特斯拉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转型过渡期”:汽车业务的增长会逐渐趋稳,人工智能相关业务准备接棒,让特斯拉逐渐摆脱汽车生产商的身份,成为人工智能公司。 但和“转型”同时出现的词,往往是“阵痛”。 失效的金手指 2015年2月,特斯拉财报不及预期,马斯克在电话会上劝投资机构“看长远”:十年后,特斯拉的市值会和现在的苹果持平[2]。 当时特斯拉市值“只有”250亿美元,而苹果刚成为首家市值突破700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十年后,特斯拉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而且是跌下来的。 2015年,马斯克称特斯拉市值将在十年后达到7000亿美元 如何给特斯拉估值一直是美国资本市场最复杂最深奥的问题之一,2010年特斯拉上市时,马斯克就打定主意与燃油车企划清界限:我们与苹果或谷歌的距离,比与通用或福特的距离更近[1]。 按照马斯克的规划,伴随电动车渗透率的提高,特斯拉会把竞争力从生产制造转移到以自动驾驶、无人出租车、机器人为代表的软件能力上,最终成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只是当时Model S尚未上市,自动驾驶更是八字没一撇,马斯克也不敢乱吹。直到2015年10月,特斯拉推送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的1.0版本,腰杆挺直了好几倍的马斯克拿出了准备已久的说辞: “特斯拉既是一家硬件公司,也是一家软件公司。很大程度上,特斯拉是一家硅谷软件公司。” 伴随Model Y在2020年开启交付,S3XY四大车型的拼图完成,特斯拉开始逐渐把重心向软件与人工智能领域倾斜。 按照方舟基金创办人“木头姐”Cathie Wood的描述,特斯拉会成为一家“出行即服务(Maas)公司”,利润来自FSD的订阅、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等业务,给马斯克的“零利润卖车”完成了逻辑闭环。 此后,特斯拉试水OTA付费升级,软件更新服务包月价9.9美元,辅助驾驶系统全面开卖,买断价格一度高达15000美元,从“卖车”转向“Maas”的愿景初见端倪。 同一时期,FSD芯片装车、云端芯片D1和人形机器人相继亮相,特斯拉的人工智能转型大业一直有条不紊的进行,市值也水涨船高,历史性超过了丰田。 2021年AIDay,Dojo负责人Ganesh展示D1芯片 2021年,特斯拉市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马斯克超越贝索斯问鼎全球首富。《时代周刊》几经研究审议,将年度人物颁给了马总,不吝溢美之词: “他驾驶着一辆自己制造的汽车,不需要汽油,也几乎不需要司机。他的手指一挥,就能引起股价暴涨或暴跌。” 方舟基金预测,2029年特斯拉近九成企业价值和收益将来自Robotaxi 但2022年后,特斯拉的估值与实际业务进展却逐渐“脱钩”:性感无比的人工智能路线图撑起了公司的高估值,实际的业务进展却被甩在了后面。 2023年的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面对“股价虚高”的质疑,称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隐含的意思是投资机构还在用汽车制造商的框架分析特斯拉。 但事实是,大部分投资机构都认可了特斯拉的人工智能属性,并以此为特斯拉估值。反而是汽车业务的疲态与人工智能业务的落地困难,考验着资本市场耐心的阈值。 2024年,特斯拉全年汽车交付量罕见下滑1%,营收同比增长仅1%,暴露了特斯拉从汽车到人工智能转型中的阶段性难题: 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尚在早期阶段,但车已经快卖不动了。 这个问题被华尔街日报毫不留情的点破[7]:马斯克眼里只有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但卖车才是他实现高科技梦想的提款机,也是他的首要任务。 难产的下一个Model Y 2023年,Model Y超越卡罗拉和RAV4成为全球最畅销车型,狂卖122万辆。2024年,Model Y蝉联全球销冠,但销量整整少了13万辆。 对于一个2019年发布的车型来说,Model Y在每三天就有一款新车上市的新能源市场展露疲态,算得上正常的市场现象。特斯拉对此并非毫无准备,但两款车型的意外打乱了既定的预期: 高开低走的Cybertruck和几经跳票的Model 2/Q。 马斯克在2017年就有了生产皮卡的想法,还专门买了一台雪佛兰Silverado摆在设计中心。对特斯拉来说,皮卡车型其实是个非常务实的商业决策。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皮卡市场,2024年美国最畅销的前十大车型中,有四款皮卡车型,分别是GMC Sierra、Ram Pickup、雪佛兰 Silverado、福特 F系列,合计销量200万辆出头。 假设Cybertruck能切走10%到20%的销量,也对应着20到40万的交付量,潜在市场空间相当可观。作为对比,Model Y去年在美国的交付量是37万辆。 雪佛兰Silverado(上)和特斯拉Cybertruck 但过于前卫的设计和复杂的生产工艺,间接导致Cybertruck量产计划一波三折,两年跳票四次。2023年开启交付时,马斯克曾表示Cybertruck“订单爆了”:预定量超过百万,但年产能只能提升到25万辆。 结合跟踪机构数据,Cybertruck截至2023年9月的预订量突破200万[4],特斯拉需要数年来消化存量订单。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订单最终的转化率只有大约2%,从“产能不够用”变成了“确实没人买”。 今年一季度,Cybertruck销量暴跌至6406辆。因为需求不足,工厂员工陆续调岗到Model Y的生产线[5]。 相比拉了大跨的Cybertruck,久闻其声不见其踪的“2.5万美元平价车型”,命运则更加多舛。 被称为“Model 2/Q”的平价车型在2020年第一次公开,在特斯拉第一届也是迄今唯一一届“电池日”上,马斯克在现场摊了两张大饼:一是自产4680电池,降低电池成本;二是三年内推出2.5万美元的新车。 这两个目标其实互为表里:由于电池占据了电动车近40%的成本,在马斯克看来,只有通过4680电池量产压缩电池成本,才能顺利把新车定价压低到2.5万美元。 从更长远的周期看,汽车是提供软件服务的载体,销量是靠软件赚钱的基础,Model 2/Q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电池日上首次露面的2.5万美元车型 4680电池一波三折,最终超时半年顺利量产。然而,2.5万美元的Model 2/Q连一页PPT都没有,发布时间一直“大约在明年”,甚至一度传出项目取消的传闻。 在特斯拉的规划中,如果Cybertruck和Model 2/Q都能实现既定目标,接过Model Y的走量任务,那么汽车业务可以持续不断的为人工智能业务输血。 但由于两款车型接连掉链子,特斯拉95%的销量依然由显露疲态的Model 3/Y贡献。 尤为遗憾的是,假设Model 2/Q能按规划在2023年之前推出,其定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时至今日,同样价格区间里的“中国版Model 2/Q”琳琅满目,在价格战的硝烟里杀的你死我活。 同时,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在加深。2024年,中国是特斯拉销量唯一正增长的市场,但其份额从2021年一季度15.8%降至今年同期5.6%[6]。作为对比,比亚迪的市占率连续三年超过3成,独孤求败。 恰恰在这个汽车和AI青黄不接的过渡期里,马斯克去搞政治了。面对投资机构对自己精力分配的质疑,马总的回应堪称高情商典范: “有时候我和特斯拉某些管理层不怎么交流,因为他们的工作真得很棒。” 画饼仙人的滑铁卢 从2022年开始,马斯克就在各种场合积极吹风,不断剥离特斯拉“汽车制造”属性,用“人工智能”元素取而代之。 最直接的证据是,当马斯克表示“我是个大忙人”,因此未启动廉价车型开发时,Robotaxi已经赫然陈列在待办清单里。3/Y改款速度稳如老太,人形机器人Optimus却能一年迭代两次。 但如前文所述,由于Cybertruck和Model 2/Q未能如期接过Model 3/Y的增长接力棒,迫使人工智能业务的落地速度必须加快。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耐心也在经受越来越大的考验。Spear Invest首席投资官Ivana Delevska的话就很有代表性:“特斯拉一直未能兑现完全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的承诺,而这些已经蕴含在特斯拉的估值中。” 作为马斯克的头号脑残粉,木头姐虽然在新报告中继续唱多特斯拉,给出了2600美元的目标价,但也罕见加入“防杠声明”:若没有自动驾驶,特斯拉目标价将缩水到350美元。 方舟投资2024年报告内容 但特斯拉的诸多人工智能业务,要么还在投入阶段,要么落地尚早,主打一个急不得。 去年,马斯克表示将在AI方面继续投入100亿美元,还加了一句“任何不进行如此大规模投资的公司都将无法竞争”。 人形机器人也是马斯克重点鼓吹的战略方向,按照马斯克在去年股东大会的说法,Optimus未来要占据10%的市场份额,也就是大约1亿台的出货量。 但按照大摩预测,人形机器人达到10亿台的市场规模,要等到2050年。凯恩斯那句“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含金量还在提高。 自动驾驶是特斯拉唯一进展稳定的版块。2021年,特斯拉实现了从芯片到算法的全面“自主可控”,同一时期,“蔚小理”刚刚结束Mobileye一颗芯片打包一切的外包时代,转移到英伟达的GPU初尝算法自研。 三年后的今天,辅助驾驶不再稀有,在平权的口号声中大有电动车标配的趋势。有了这个背景,便不难理解FSD加急入华,Cybercab提前营业的原因了。 从电动车、自动驾驶到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特斯拉的战略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在今天就开始做明天的事情。 只是对马斯克来说,当下的这个夜晚似乎格外的难熬。
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名下集度科技武汉公司被执行8012.72万元
IT之家 5 月 20 日消息,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极越 CEO 夏一平名下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新增两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合计 8012.72 万元,涉及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案件,执行法院均为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法院。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2 年 11 月,法定代表人为夏一平,注册资本 4 亿美元,经营范围包括食品销售、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日用百货销售等,由集度汽车(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IT之家注意到,今年年初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已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随后广州集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也因同样原因被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后续,“青岛集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及“义乌集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也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分别被青岛市李沧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参考此前报道,近日极越 CEO 夏一平还新增两条限制高消费信息,申请人为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漕河泾支行。 ▲ 图片仅供参考
独特结构吓跑投资者 OpenAI委屈:很多人不愿投资
OpenAI CEO奥特曼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0日,据《商业内幕》报道,OpenAI是历史上融资最多的创业公司之一,今年早些时候在软银牵头下完成了一轮高达400亿美元的融资。然而,OpenAI在最近写给加州总检察长的一封信中披露,许多投资者不愿意投资该公司,因为它由一家非营利组织控制,无法提供“容易理解”的股权结构。 OpenAI在今年5月15日写给加州总检察长的信中称:“在OpenAI近期的融资轮次中,许多潜在投资者都不愿意投资。OpenAI近期的融资尝试已经凸显出现有组织结构所带来的挑战。” 这封信为了回应一个由非营利组织和其他机构组成的联盟在4月9日提交的请愿书,该请愿书呼吁加州总检察长阻止OpenAI向营利公司转型的计划。《商业内幕》从领导该联盟的非营利组织之一的LatinoProsperity获得了这封信。 通常来说,创业公司都极不愿意承认融资方面的困难。因此,OpenAI这样的披露相当罕见。但是,OpenAI并不是一家典型的创业公司:它最初是作为非营利组织成立的,目前仍由其董事会控制,这也成为其融资过程中的一大障碍。OpenAI的最新估值已达3000亿美元。 OpenAI在信中表示,公司只能通过承诺改变结构才能获得投资。OpenAI还对那些“资金更加充足、且属于传统营利性企业”的竞争对手感到担忧。“如果OpenAI无法筹集更多资金与这些对手竞争,其确保实现安全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能力将会受到削弱。”该公司在信中称。 由于转型计划遭到反对,OpenAI现在做出让步,只将其营利部门重组为一家公共利益公司,类似于Anthropic等竞争对手的结构,但仍由非营利组织控制。(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新冠病毒又抬头?钟南山:不必恐慌,预计6月底左右结束
近期 全国多地新冠阳性率 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话题#新冠感染又抬头#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5月19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接受南方日报、南方+采访,对新冠病毒流行趋势做出最新判断。 “这一轮新冠感染整体上可防可控,不必恐慌。”钟南山提醒,对于部分65岁以上且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存在一定危险,建议感染者要在48小时内尽快服用特效药,如来瑞特韦、先诺特韦和民得维等,避免发展成为重症。 这一轮新冠病毒流行形势会怎么变化?钟南山预测,目前仍处在爬坡阶段,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持续6至8周时间。 01 多国新冠病毒阳性率都在增加 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流行情况如何呢? 钟南山收集了一组数据:从今年3月到5月初,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新加坡、英国、法国、巴西、挪威的监测数据均表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呈现增加趋势。以香港为例,其报告的死亡病例中,83%以上的是65岁以上的人,90%以上的人存在并发症。 02 预计6月底左右结束本轮新冠流行 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从3月31日到5月4日,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增加到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3%增加到6.3%。 “我们有一个预测模型,用于研判疫情形势,预计6月底左右结束流行,现在处于爬坡阶段,将逐步接近高峰。”钟南山说。 03 流行毒株为XDV变异株,咽痛症状明显 “这一轮新冠疫情与之前相比差别不大。”钟南山说,早期症状表现相似,表现为发烧、头疼、全身疲劳、嗓子疼。但这一次临床反映,刀片嗓的症状更明显一些,另外咳嗽也多一些。 他认为,流行毒株XDV传染性还是强的,但是它的致病力相对较弱。 近期以来,很多人开始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对新冠病毒来说,有防护效果吗? 钟南山建议,在空气不太流通的地方戴好口罩。 04 无证据表明南北方流行差异与气候有关 “从区域来看,新冠病毒在中国北方流行稍早一些,而在南方正处于接近高峰时期。”钟南山说。 有人认为,南北方新冠病毒流行时间的差异,或与气候、气温相关。对于这一观点,钟南山认为,无证据表明南北方新冠病毒流行差异与气候相关,不过北方可能会结束稍微早一点。 05 有基础病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有人认为感染新冠病毒像是“感冒”一样。对此,钟南山认为,对于多数的年轻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只需要对症治疗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奥司他韦等用于治疗流感的药物,不可用于新冠病毒治疗。 钟南山提醒,对于一些有基础病的65岁以上老年人,家人和医生需要重点关注他们的病情变化。若不及时用特效药,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危及生命安全。若能在48小时内服用特效药,可能就能阻断病情向重症方向发展。 06 无证据证明新冠流行有大小年之分 有人认为新冠与流感有些相似,可能会出现季节性流行甚至是大小年的情况?对此,钟南山表示无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他认为,从病原学角度来说,新冠病毒为了生存会减少致病力,但未来能否“流感化”,现在还不能作出判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病毒不会消失。 07 正研发广谱抗冠状病毒疫苗 本世纪以来,从非典型肺炎(SARS)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再到新冠病毒(COVID-19),这些已经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小影响,这就提醒科学界需关注冠状病毒的潜在影响。 “本世纪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基本与冠状病毒、呼吸传播有关。”钟南山透露,目前正在研发广谱的抗冠状病毒的药物、疫苗和抗体,希望能有更好能力应对类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080 现有国产特效药不适于5岁以下小孩 治疗新冠感染,应如何用药?钟南山说,目前在国内上市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中,有三款国产药进入了国家医保,分别是来瑞特韦、先诺特韦和民得维。这三款药物属于处方药,需要有医生开具处方后才能使用。 钟南山介绍,虽然目前国产特效药效果好,但因为这些药物均没有在0-5岁儿童群体之中进行临床试验,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小孩使用特效药物是安全且有效的。当0-5岁儿童感染了新冠病毒后,建议使用一些安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一般情况下,新冠患儿往往伴随着家庭聚集感染,所以当家人已有不舒服情况时,建议做好严格隔离,避免将病毒传染给小孩。 新冠并没有那么可怕 科学理性看待才是良方 ↓↓↓ 防护指南5步走 01 个人防护 在商场、地铁、医院等人多的场所,建议佩戴口罩,隔绝病毒。 02 保持社交距离 少去人挤人的地方,外出时与他人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 图源:四川疾控 03 通风换气 建议室内场所早晚各通风半小时,让病毒没地方藏身。 04 健康生活小习惯 均衡饮食:多吃肉蛋奶,搭配鲜果蔬,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机体免疫力。 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适度运动:每天适度运动30分钟,让身体活力满满。 回家洗手:外出回家后用洗手液洗手。 05 健康监测 如果身边的人出现发烧咳嗽,建议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果身体出现异常别硬撑,及时就医。 来源 | 南方+客户端(文字:吴少敏 黄锦辉 刘汉能、摄影:张梓望、剪辑:徐昊)、国家应急广播、四川疾控 原标题:《新冠病毒又抬头?钟南山:不必恐慌,预计6月底左右结束》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李林蔚 来源:作者:南方日报
黄仁勋称赞中国AI:研究人员全球顶尖 华为是世界级公司
黄仁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0日,据《商业内幕》报道,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 Huang)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AI研究人员处于全球最顶尖行列,因此美国公司积极招募他们也就不足为奇了。 黄仁勋接受了科技电子报Stratechery创始人本·汤普森(Ben Thompson)的采访。他表示:“中国的研究人员、AI科学家,他们是世界级的。他们不仅仅是中国的AI研究人员,也是世界一流的AI研究人员。” “你在Anthropic、OpenAI或DeepMind的办公区域走一圈,会发现有很多AI研究人员,他们来自中国。当然,这很自然。他们非常优秀,所以他们的工作也很出色,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意外。”黄仁勋称。 黄仁勋称,从整体来看,中国在AI领域的表现“非常棒”。DeepSeek和Manus等中国公司推出的模型,正在成为美国AI系统的强有力挑战者。 “说实话,DeepSeek做得非常出色。如果不给他们这样的评价,那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不自信到让我无法容忍。”他表示。 黄仁勋补充道,国际竞争对手带来的挑战对于美国AI公司的持续进步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人人都喜欢竞争。企业需要竞争来激励自身,国家也是如此,这一点毫无疑问,而我们也确实在激励他们。不过,我完全可以预料到,中国会全程参与这场竞赛。华为是一家实力强大的公司,是一家世界级的科技企业。”他说。 监管不能严 黄仁勋同时警告称,如果美国本土公司无法获得所需的全部工具,激烈的竞争可能会变成问题。他指出,构建支持AI所需的“生态系统”本身就已经很困难,严格的监管措施可能会对企业的运营造成阻碍。他尤其批评了所谓的“扩散规则”(Diffusion rule),这是一项拜登政府时期的政策,原定于5月15日起对美国制造的AI芯片施加出口限制。 “你不能只是说,‘我们来制定一个扩散规则,用牺牲其他一切为代价来保护某一层技术。’这种想法简直荒谬。我们恰恰是在国际竞争对手追赶上来的时候提出这一限制措施,对此英伟达早有预见。”黄仁勋称。今年5月12日,就在AI扩散规则即将生效的几天前,白宫宣布将撤销这一规定。 黄仁勋表示:“通过AI扩散规则来限制其他国家获取美国技术的想法,完全是本末倒置。正确的使命应该是尽快在全球范围内加速美国技术的普及,否则就为时已晚。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美国在AI领域保持领先,那这项扩散规则所发挥的作用恰恰相反。” 他表示,竞争是双向的,美国企业也应该在中国市场展开角逐。“中国有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从计算基础设施和架构的角度来看,不让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想法完全说不通,”黄仁勋说,“我们理应让美国公司有机会在中国市场竞争,弥补贸易逆差,为美国民众创造税收收入,促进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中国车市大变局:游击战已死,大兵团作战开始
作者|周永亮 编辑|靖宇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剧变。 就在前几年,新势力、主流车企纷纷「撒豆成兵」,孵化出多个子品牌,覆盖了从低端到高端,从家用到个性等细分市场。 然而,仅仅几年过去,这股潮水似乎正在退去,甚至逆转。 5 月 7 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已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计划以每股 2.57 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 25.66 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全部已发行股份。目前吉利汽车已持有极氪约 65.7% 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无独有偶,5 月 9 日下午,蔚来内部发布公告,旗下两个子品牌乐道、萤火虫多项组织部门架构迎来调整,整合进入蔚来体系,涉及乐道品牌产品研发、用户服务、车型营销等部门,以及萤火虫事业部。 为什么仅仅几年时间,中国汽车市场的「玩法」就发生了反转?这样的变化,又表明了中国汽车市场怎样的发展方向? 01 从「游击战」到「大兵团作战」 如果把时间往前拨几年,2018 年至 2024 年间,中国汽车行业的主旋律还是扩张。 自 202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 的临界点以来,普及速度按下加速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 年底,新能源的渗透率只有 5.4%,2021 年年底就上升到 14.8%,如今更是达到了 50% 左右,销量也从 100 万辆跃升至超过 1000 万辆。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也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狂欢。 特斯拉一家的市值(截至发稿 1.1 万亿美元),超过了 10 家传统头部车企的总和;成立 10 年的蔚来,总市值一度超过千亿美元,超过了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宝马、福特、大众等。 阿维塔 12 背后,站着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图片来源:阿维塔 看到新势力品牌的攻城拔寨,主流汽车品牌分外眼红。同时,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难以触及的高端市场,新能源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于是,很多主流车企都打造出了自己的「新势力」品牌,极氪、岚图、极狐、智己、深蓝、阿维塔等品牌应运而生。 即便是像蔚来、小鹏这样的新势力,也开始拆分或孵化子系列(如蔚来的乐道、小鹏的 MONA 系列)。 不过,就在「扩张」主流风行几年后,车企的发展策略又向「紧缩」发展,同样也是来自市场的需求。 明面上,是政策导向推动重组。国务院国资委在 2025 年明确提出,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集团。最新的案例是,2025 年 2 月,有消息称,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以及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旗下其他汽车业务将重组,合并成一个全新汽车集团。 在明面之下,是新能源市场已经从「蓝海」变成「血海」:除了特斯拉和新势力,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跨界科技品牌各路玩家悉数登场;同时,技术路线和产品形态多元,燃油车、纯电、增程、混动的份额之争仍在进行中,产品覆盖轿车、SUV、MPV 等多个细分领域;竞争也从技术比拼、品类创新,延伸到激烈的价格战,甚至是各种鱼龙混杂的营销战…… 同时,多品牌的劣势开始显现。很多子品牌在供应链、研发,甚至市场定位上存在重叠。在战略决战阶段,效率就是生命。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到核心品牌和优势技术上,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025 年上海车展,极氪汽车展台展示极氪 9X|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了解,极氪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后,在技术层面,极氪将与吉利共享技术体系。同时,吉利在杭州、宁波等地拥有年产能超 120 万辆的新能源工厂,整合后极氪可优先利用吉利的产能,预计 2025 年极氪产能将提升至 70 万辆,资本开支可减少 50 亿元。 02 「幸存者」画像 放眼全球汽车工业史,类似的整合与洗牌并非首次出现。历史上,美国曾有超过 1000 家车企,经过多轮的市场洗礼和产业整合,最终只剩下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现为 Stellantis 一部分)、特斯拉等少数车企。 中国汽车市场,也正在走类似的路。 那谁能活下来并成为最终的赢家?具备以下「画像」的企业,更可能穿越周期: 年销超 100 万辆是基础。 在汽车行业,规模效应至关重要。年销达到 50 万辆通常被认为是盈利的基础门槛,而要参与全球化竞争,年销量突破 100 万辆几乎是必要条件。 2025 年上海车展蔚来展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甚至更悲观,认为 3 年内(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后能够独立存在的概率等于 0。 「年产量干不到 200 万辆的,我估计都活不下去,体量太小,研发费用过高。需要用各种方式去合作合资。因为研发投入小了,技术进步就停止了,这么高的研发投入这么小的产量,你就(只能)等死」。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从「游击战」转向「大兵团作战」,也意味着不会再有「银子弹」或者「一招鲜」,而是体系化能力和战略执行力的比拼。 在这场新战役中,首先比拼的是体系化的规模效率与成本控制。当前,价格战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且预计将持续数年。要在白热化的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不能仅仅依靠规模提升议价能力,还包括研发、供应链、制造、销售的成本优化。例如,通过平台化、模块化设计,提高零部件的通用率和研发成本。 除了规模效应的比拼,汽车行业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逻辑是:以快打慢。尤其是在技术迭代飞快的当下,能否构建一个可持续进化的技术体系,高效地将技术转化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比如,2011 年-2024 年的 14 年间,比亚迪有 13 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其中,2024 年比亚迪在研发投入达 542 亿元,同比增长 36%。这些提前布局和超强的研发投入,让比亚迪拥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科技。这使得比亚迪能够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全面爆发时,最大化地抓住时代红利。 此外,在这场「大兵团作战」中,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 641 万辆,同比增长 23%。上汽、奇瑞、比亚迪等车企,已经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先行者。 不过,成功出海不仅是卖车,更需要在当地建立体系。整车出口、散件出口、品牌收并购及零基础投资是典型的出海模式。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出海正从「出口」向价值链「出海」转型。 其实,丰田公司的全球化历程,给中国车企出海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本。丰田经历了从早期的整车出口,到大规模海外制造,再到最终实现技术和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支撑它完成全球布局的是,性价比和新技术。 当前,中国车企正在「摸着丰田过河」,一方面通过极具竞争力的质价比,快速获取海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面对海外市场纯电市场增速放缓,中国车企将插电混动和增程技术作为突破口,开辟新的出海路径。 中国汽车市场的潮水正在转向,从「游击战」到「大兵团作战」。在这场决定未来的决战中,胜负手是车企的综合实力和体系化能力。它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比拼,还是组织、管理、品牌等全方位的竞争。就像打游戏到了后期,不再是靠一些小技巧就能赢,而是要靠整体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组织能力。 无法完成这个转型的企业,即便在「游击战」时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很难在「大兵团作战」中存活下来。 中国汽车,此刻正站在决定未来格局的十字路口。 *头图来源:蔚来汽车
自动驾驶红利全行业吃,凭啥让雷军一个人背锅?
最近小米SU7那起交通事故,把雷军和小米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网上骂声一片,说小米吹牛“车位到车位自动驾驶”,害得车主把方向盘当摆设。可仔细扒一扒这事儿,总觉得味儿不对——自动驾驶这碗饭,明明是全行业蹲在桌边抢着吃,怎么现在摔了碗,倒全让雷军一个人擦桌子? 先说行业老毛病。这两年车企们卷自动驾驶卷得魔怔了,L2级辅助驾驶愣是被吹成“无限接近L3”“零接管”,广告词一个比一个玄乎。有的品牌甚至直接喊“全国都能开”,结果车主真信了,高速上嗑瓜子看电影,不出事才见鬼。 于是工信部发新规要管管这些浮夸宣传。 可小米真就罪大恶极吗?翻翻雷军直播时的原话,人家明明白白说这是“辅助驾驶”,顶多算“第一梯队”,从没拍胸脯说“完全放手”。 反观某些友商,去年那波“自动驾驶全国第一”的通稿满天飞,现在倒装起鹌鹑了。要我说,小米这波挨骂,八成是吃了“互联网基因”的亏——手机时代靠网络营销起家,汽车时代自然成了活靶子,好事儿上热搜,坏事儿上头条。 更讽刺的是,整个行业都在自动驾驶这波浪潮里喝汤,小米反倒是喝得最少的那个。别的品牌早两年就靠“自动驾驶”标签收割了一波销量,小米SU7去年才上市,宣传话术还算克制。结果现在出事了,全网火力全冲着小米去,那些吃红利更多的老玩家倒躲在后面看戏。这场景,像不像班里调皮孩子闯了祸,老师却只罚新来的转学生? 说到底,自动驾驶技术本身没错,错在有人把它当成了营销话术的遮羞布。车企们一边享受着“黑科技”带来的流量红利,一边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小米这次被架在火上烤,说白了是给全行业挡枪——谁让你雷军爱出风头?谁让你小米流量大?可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砍中自己人的时候,咋没人替你说句公道话? 要我说,这事儿对小米未必是坏事。当年手机圈被骂“组装厂”,后来不也熬成了自研芯片的国产标杆?汽车这行当,挨骂是成长的代价,挺过去了,说不定真能像雷军说的“趟出一条路”。至于那些躲在键盘后头甩锅的,且等着看吧——下次再出事,被骂的未必还是小米。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