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上汽奥迪AUDI E5 Sportback汽车标配禾赛激光雷达
IT之家 8 月 19 日消息,上汽奥迪 AUDI 品牌首款车型 E5 Sportback 于昨日开启预售,该车基于上汽与奥迪联合开发的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打造,提供两驱和四驱动力,预售价为 23.59 万-31.99 万元。 据禾赛科技官方消息,上汽奥迪 AUDI E5 Sportback 汽车的先锋型、先锋 plus 型、先锋 quattro 型和旗舰 quattro 型共 4 款配置车型均标配禾赛激光雷达,搭载融合了禾赛激光雷达在内的 27 个感知硬件单元。 IT之家附上汽奥迪 AUDI E5 Sportback 汽车配置信息如下: 外观方面,该车延续 AUDI E 概念车的造型,车辆整体采用掀背式设计,前后应用了 942 颗 LED 灯珠,通过近 2000 颗三角形元素呈现出动态迎宾灯效;车身匹配隐藏式门把手,提供 19/20 英寸轮毂,使用静音无框车门。 座舱方面,该车配备 59 英寸贯穿式大屏,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应用 HMI 系统,提供拟态玻璃卡片、3D 专场、3D 壁纸等。匹配四辐式方向盘、怀挡式换挡机构、电子外后视镜,并集成盲区警示功能。 智驾方面,该车应用 Momenta EBM 端到端大模型辅助驾驶方案,全车配备 27 个传感器,包括 1 颗激光雷达、3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以及 11 颗摄像头,并搭载英伟达 Orin-X 芯片,可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及自动泊车等多种场景提供辅助驾驶功能。 规格方面,奥迪 E5 Sportback 长宽高分别为 4881x1960x1479 毫米,轴距为 2950 毫米。动力方面,该车单电机车型的最大功率分别为 220 千瓦和 300 千瓦;双电机车型的综合输出功率分别为 386 千瓦和 579 千瓦。 电池方面,系列车型全系搭载 800V 架构,单电机低功率车型搭载容量为 76.2 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组(工信部续航里程至高 618 公里);双电机低功率车型搭载容量为 83.3 千瓦时三元锂电池组(工信部续航里程至高 623 公里);单电机高功率车型搭载容量为 100 千瓦时三元锂电池组(工信部续航里程至高 773 公里);双电机高功率车型搭载容量为 100 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组(工信部续航里程至高 647 公里)。
SpaceX星舰9号飞行事故调查结束,第十次试飞箭在弦上
IT之家 8 月 19 日消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已完成对 SpaceX 星舰 9 号飞行事故的审查,为下一次发射尝试铺平了道路,下次发射最早可能于当地时间 8 月 24 日进行。 星舰 9 号飞行以超级重型助推器和上级火箭的损毁告终,但监管机构接受了 SpaceX 的调查结果,认为燃料部件故障是事故的根本原因。该事件未报告任何公共安全问题。 SpaceX 指出,9 号飞行是超级重型助推器首次被重复使用。与之前的尝试不同,该公司并未尝试使用塔架“筷子”回收,而是选择了海上返回,最终导致了破坏性的解体。上级火箭也在印度洋上空坠毁。 根据 FAA 的声明,“没有报告公众受伤或公共财产受损的情况。FAA 监督并接受了 SpaceX 主导的调查结果。最终事故报告将星舰损失的可能根本原因归结为燃料部件故障。SpaceX 已确定纠正措施,以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SpaceX 还强调,9 号飞行的碎片并未对任何野生动物造成伤害。“SpaceX 与一家经验丰富的全球响应提供商合作,回收因星舰飞行测试操作而可能在得克萨斯州南部和 / 或墨西哥冲上海岸的任何碎片。在对助推器预期碎片场进行调查期间,没有发现任何漂浮或死亡的海洋生物,这表明助推器碎片的撞击并未伤害到附近的动物。”这家私人航天公司指出。 为了降低风险,SpaceX 计划调整未来飞行的返回角度,并在 10 号飞行中进行额外的着陆点火测试。据《波士顿先驱报》报道,SpaceX 将在 10 号飞行中再次尝试在墨西哥湾溅落,而不是塔架捕获。 即将进行的星舰 10 号飞行将从得克萨斯州的星舰基地发射,这也将标志着 SpaceX 首次尝试部署有效载荷以及在太空进行猛禽发动机重新点火。尽管最近遭遇挫折,包括最近三次飞行均以上级火箭经历快速非计划解体(RUD)告终,但星舰仍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核心,其被选为阿尔忒弥斯三号任务的载人着陆系统。 星舰高逾 400 英尺(IT之家注:约 121.9 米),推力达 1600 万磅,仍是迄今为止飞行过的最强大的火箭。FAA 已扩大 SpaceX 的许可范围,允许其每年从得克萨斯州进行多达 25 次星舰发射。
零跑Q2盈利1.63亿,月销冲7.6万,年底推城市NOA
原标题:零跑最强半年报:Q2盈利1.63亿,月均销量冲刺7.6万台,年底上线城市NOA 零跑现在有多“爆”,可能连零跑自己都没意料到。 明明是车圈传统淡季,但今年的新势力销冠零跑汽车,披露的财报业绩已经“火”得一塌糊涂: 上半年,公司首次净利润半年度转正,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新势力;营收翻了一番不止,毛利增速更甚,稳定在两位数的毛利率,创公司历史新高。 不过,当前运营亏损仍存在,上半年运营亏损8863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4亿元已大幅收窄。 所以在这种滚烫趋势下,零跑再度刷新预期,把全年盈亏平衡改为全年盈利,还二次上调全年销量目标,接下来月均销量直冲7.56万台,新势力里没有前例。 这还不算完,零跑直言,明年要向年销100万台挑战—— 这准备是向国内头部自主品牌的水平冲刺了啊。 零跑披露最强半年报 如果要概括零跑今年的状态,可以用四个字形容:超出预期。 今年上半年,零跑实现营业收入242.5亿元,同比大涨174%,创历史新高。 其中,第二季度的营收为142.3亿元,同比增长165.78%,环比增长了42.02%。 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两部分: 一部分与车相关,由整车及备件交付量增加,以及整车交付带来相关服务收入增加所带动。 而上半年,公司电动汽车及部件销售的收入为231亿元,也同比增加了161.4%,占上半年总收入的95.26%。 用这部分收入大致计算,零跑上半年的单车均价为10.42万元,同比增长了2.3%。 另一部分增长,则来自战略合作、碳积分交易带来的收入增加。 利润方面,零跑的表现更突出。 今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的增幅远超营收增幅,毛利润为34.2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96亿元暴涨3469%。 上半年的毛利率为14.1%,同样创公司成立以来的新高。 其中,第一季度毛利率为14.9%,第二季度毛利率环比小幅下滑至13.61%,符合公司在Q1时,考虑到车型换代、老款促销而做出的Q2预期。 不过这种影响会在第三季度迎来转折,零跑副总裁李腾飞透露,公司下半年的毛利率预计还能提高到15%。 同时,公司的净利润指标,意义更为特殊:首次实现半年度扭亏为盈,成为新势力中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车企。 上半年,零跑的净利润为0.3亿元,去年同期还是净亏损22.13亿元。 具体到季度,零跑去年Q4首次实现单季盈利0.8亿元,不过到今年Q1时再次亏损1.3亿元。 上半年能盈利,主要是由于公司在今年Q2实现了1.63亿元的净利润,去年同期则是净亏损了12亿元。 如果除去作为雇员福利开支的股份激励,上半年的经调整净利润已经达到3.3亿元。 这还是在车圈传统淡季下实现的盈利,等到下半年的旺季,预计净利润还会更高。 所以在财报电话会上,零跑方面也调整了今年的盈利目标,从全年盈亏平衡调整为全年盈利。 不过,零跑上半年仍有8863万元的运营亏损,较去年同期24亿元的运营亏损已大幅收窄96.3%。 同时,零跑的现金储备充足,截至上半年末,现金及等价物、受限制现金、银行定期存款等等在手资金达295.8亿元。 自由现金流也从去年上半年的-4.8亿元,转正为今年同期的8.6亿元。 毫无疑问,零跑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指标全面向好,外界对此也早有感知。毕竟零跑上半年的销量表现,早就在车圈掀起巨浪了。 今年上半年,零跑交付了221664台新车,同比大涨155.7%,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 到了7月,零跑的月销势头更足,单月交付首次突破5万,达到50129台。 对于年初定下的58万辆全年目标,截至7月末,零跑已经完成了46.8%。 基于超出预期的市场表现,上一季度的业绩会,公司把全年目标上调到60万台,又在这次业绩会再度上调,定在了65万辆。 这意味着接下来,零跑的月均销量需要达到7.56万台,要知道新势力以往的最好月销成绩,也没有超过6万台的先例。 而且零跑还放话,明年将挑战100万辆年销,直冲国内头部自主品牌水平。 曾经在新势力边缘徘徊,以“半价理想”调侃出圈的零跑,如今终于站到了新势力最高点,等来自己的节奏。 零跑这一路,怎么“爆”起来的? 零跑是怎么“爆”起来的? 零跑的路子,其实大家都有感知,新势力里的“性价比之王”,所以之前常被外界称为“价格屠夫”、“车圈优衣库”。 这其实也是这家新势力在车圈摸爬滚打,碰过壁、撞过钉子,才摸索出来的自洽模式。 回想2019年时,零跑推出首款车型S01,定位为10万元级智能纯电动轿跑,对其寄予厚望。 怎料出师未捷,S01上市一年,销量也只有1千台左右。在新势力车企如雨后春笋的当时,零跑的出现,几乎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多少波澜。 反思过后,零跑决定转战微型车市场,打造性价比小车,售价6~7万的T03微型车就此进入市场。 同样是“剁椒鱼头”小车,T03的续航更长、配置更高,价格却更低,很快迎来了市场的热切回应。 2022年,T03销量超6万辆,不但缓解了公司的现金流危机,也让零跑从此意识到,“性价比”才是适合自身的独特路径。 当然,“性价比”光有“价”,不足以火热,还得有“性能”,也就是同级中足够能打的产品力,这就涉及到企业的产品策略、研发能力。 零跑今年能火出圈,造一款爆一款,其中最大的热点来自其技术惠普、越级配置下放,比如B10,把端到端辅助驾驶、激光雷达的门槛拉到了12万级。 这要得益于零跑从创立之初,就坚持核心部分自研,把大部分话语权握在手里。目前三电系统和智能化系统中,有60%都是零跑自研自造。 此外,今年到目前的研发进展,包括基于EEA 3.5架构的高通8650域控组合辅助驾驶方案,只用6个月就完成开发,并且应用到了B平台的车型上;全域自研、同级最大60英寸的AR-HUD,已经上车全新C11… 这些进展背后,离不开大笔研发投入支撑,公司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为18.9亿,同比增长了54.9%。 零跑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在智驾团队规模和算力资源上进行了翻倍投入,下半年将更进一步。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其城市NOA功能,将会在今年年底前实现。 但如果只是投入金额多,也不一定见效,还要研发效率高,以及更好的成本管控。 再看零跑,上半年的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总收入)为7.69%,同比下降了5.4个百分点。 成本管控上,像刚刚提到,零跑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自研自造,所以其零部件通用化率高达88%,不同车型可共享,需要额外支出的就会减少。 这就是为什么,零跑的毛利能在某一个转折点突然回暖,与零跑坚持的策略保持一致—— 前期用低毛利换取规模,后期再用销量带动利润的模式。 零跑财报证实,这条路确实被跑通了。 有了产品力和产品策略打底,接下来就是上量。 零跑今年能如此大卖,也是因为公司正处产品密集投放周期,目前计划有10款车上新: C10、C11、C16、T03、C01,今年将全面焕新;B系列有3款新车型,分别是B10、B01,和11月预售的B05。 准备向高端市场进军的D系列,还有一款SUV和MPV,最快会在今年10月公开亮相,明年一季度上市。 据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透露,这款SUV将是零跑首款冲击30万价位的旗舰产品,“不是‘半价理想’”。 △ D系列谍照,图源:少荣科技君 最后,零跑的火爆,还来自出海的乐观进展。 今年上半年,公司出口24980台新车,在新势力品牌同样是榜首。 接下来,零跑计划在欧洲大显身手,不久前和滚装船巨头格里马尔迪携手,将首批B10发往欧洲,完成了欧洲首航。 零跑还打算继续反向输出,明年年底前,把生产基地建在欧洲,在当地实现本土化生产。 至于产能保障,零跑早有后手,有Stellantis协助,计划明年海外销量实现同比翻番。 这半年,零跑证明了自己的爆发力,一步步走到新势力最前列。但高位的景色并不轻松,下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进化长期竞争力。 毕竟在新能源赛道,没有谁是绝对的安全。 One More Thing 据车fans孙少军直播时透露,零跑汽车正在与华为洽谈合作事宜,旗下车型有可能搭载华为ADS辅助驾驶系统,但应该还没完全谈下来。 还有知情人士暗示,双方可能将采用HI模式合作: 极致性价比+头部辅助驾驶方案,新车型有多能打,简直不敢想。
那些买爆雷车的年轻人
文丨郭瑞婵 司雯雯 编辑丨王姗姗 7 月下旬,丁酩在宁波的吉利汽车第二制造基地,全款买到一辆紫色长续航版极越 07。此时距离极越汽车突然崩盘已经过去大半年。 数百辆灰头土脸的极越 01 和 07 库存车,停放在一大片空场区域。丁酩坐进挑选的新车,前挡风玻璃脏到什么也看不见。还好,车上的玻璃水还能用。 他对这样的提车环境倒是有预期,庆幸车内饰是干净的,四个座椅都还套着防尘罩。提车价 16 万元,相当于 22.99 万元原价打了个 7 折,算上卖旧车和政府以旧换新补贴,丁酩买这台 “爆雷车” 实际花了 14 万元。 “100 度的三元锂电池,这个配置 20 万以内是绝无仅有的。” 虽然家人并不赞成这个决定,30 岁的丁酩觉得倒是不用说服他们,“反正我自己出钱,想买哪个就买哪个”。他还告诉我们,近一个月,吉利工厂已经卖出了六七十台极越的库存车。 7 月下旬,丁酩在吉利汽车宁波杭州湾第二制造基地看到的大量极越库存车。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以来,已有高合、极越、哪吒等车企相继爆雷,更早的时候还有威马与恒驰。这些爆雷车企的库存车或二手车出现大幅降价后,部分车型的配置让一批年轻消费者感到很划算,于是纷纷出手。 买一辆爆雷车,从寻找渠道到确认车况、再到交易和办牌,过程比正常买车要操心更多。我们访谈了多位买爆雷车的车主,他们在各种非官方渠道、甚至在闲鱼或小红书搜寻货源,有人曾跨省提车,有人甚至在车企刚出现危机传闻时就在等着要收一辆爆雷车,也有人是爆雷公司早期车型的车主、因对旧车体验满意而在换车时继续选了相同品牌。 别忘了,今年新车市场的价格战还在持续升级。5 月,比亚迪曾经对目前主力销售的 22 款产品推出 “限时一口价” 折扣,热销款宋 PLUS 智驾版 75km 豪华型从 13.58 万元降至 9.98 万元,折扣力度也接近 7 折。吉利、小鹏、零跑等车企也不得不紧随其后给出更多让利折扣。 既然市场上的新车选择如此之多,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花十几万元买一辆爆雷车?这个看似反直觉的消费现象,恰恰显示出大众看待汽车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油车时代,汽车被视为耐用品,一辆车开十年八年才会换,品牌甚至对车主是一种身份体现。现在,人们对于选车的标准、开多久会考虑换车——这些消费决策背后的考量因素,已经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爆雷后,“大满配” 成就无敌性价比 去年秋天极越 07 刚上市时,丁酩试驾之后就钟情于这款车,觉得外观漂亮、有个性,机械性能和智驾体验也都不错。但因为要等以旧换新政策补贴,他推迟了购车计划,没想到年底就听到了极越爆雷的消息。丁酩对比了一圈新车,智己、阿维塔、极氪都看过,外观都不太让他满意,于是四处打听在哪里还能买到极越的库存车。 丁酩买到一辆长续航版极越 07,他说新车的回头率还可以。 丁酩说,他更看重产品本身,对品牌没有特别要求。他还查了极越的二手车价格,车况好一点的常规也要十二三万。丁酩说,极越 07 和极氪 001 是一样的底盘,所以他对车的机械性能、三电质保都比较有信心,“就把极越当成极氪开”。 27 岁的林林和男友生活在北京,去年秋天带着三只生病的兔子频繁打车去宠物医院的糟糕体验,让他们下决心买车。他们的目标是选一辆空间大、智能化程度高、颜值高的电动轿车,研究了一圈,心动的车型倒是有很多、也包括极越 07,但全都超出了预算。 林林在一家汽车媒体工作,去年 11 月关于极越陷入经营危机的传闻越来越多,她判断应该很快就有 “抄底买车” 的机会。 “我们开始等,等它爆雷,就可以捡便宜了。” 林林说。12 月中旬,极越的生死已基本确定,网上出现一大批甩车的人。林林和男友第一时间寻找合适的目标,年底前看上了一台车——车主 11 月刚在武汉提车,只开了 1000 多公里,在把价格谈到合适的 14.3 万元后,他们赶到武汉取车,还找了一家验车机构陪同。 “车特别新,没出过什么问题。” 他们得到一个满意的结论。 广西钦州的 95 后小于,也是较早一批趁哪吒传出倒闭消息就决定出手买车的人。去年 4 月哪吒 L 上市,小于试驾后非常满意,但碍于价格没能立刻买下。这也是哪吒最后一个爆款车型,上市 35 天订单量超过 3 万辆,然而 10 月份哪吒被传出资金链断裂的消息。 哪吒在钦州当地的经销商至今仍在经营,只是改成混着别的品牌一起卖。小于持续关注着价格变化。今年 1 月,他终于等来更大的优惠,决定出手。多方对比后,小于在 200 多公里外的玉林找到一家优惠力度最大的门店,就坐火车去玉林市买车。叠加置换补贴后,相当于花 10.2 万买到了原价 15.99 万的哪吒 L 增程版顶配,门店还送了一年保险。 90 后李博是哪吒老车主,原本他并无换车计划,手里的哪吒 U 开了 3 年依旧皮实,二手价也贬值厉害。但今年他在车友群里听说,哪吒 U 在海外市场卖得很好,所以车商开出的收购价从去年的 4 万多已涨到了 6.2 万。 与哪吒 U 2022 款同期上市的比亚迪元 PLUS,目前二手成交价为 5-8 万元,由此来看哪吒 U 的二手行情并不输元 PLUS ,并没有受到公司爆雷的影响。 卖掉哪吒 U 后 ,李博换购了一台顶配版的哪吒 L 库存车。经销商优惠了 5 万多,再加上以旧换新补贴,他自己这次置换只花了 2 万多元。李博说,再次选购哪吒主要还是因为便宜,至于风险,他自己 “开了 3 年哪吒 U 没有碰到特别糟心的事情”,所以还是愿意相信品牌。 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残酷竞争,让车企们卷价格、卷配置,如今的电车每款都是越级配置、台台都是大满配,大降价后的爆雷车单看配置更是 “无敌的存在”。 14 万级的极越 07 拥有 C 级空间、大电池、顶级的智能化体验,以及和 25 万级的极氪 001 同源的架构与底盘,10 万级的哪吒 L 增程版用上了比 24.98 万起步的理想 L6 还大的电池,纯电续航有 300km,配备双联屏车机、零重力座椅和冰箱,两款车在各自的价格区间都无出其右。 “看过车后就不想考虑别的车了,脑子想的都是怎么买、买回来妥不妥当。” 成都车主 Sion 是一个 00 后,他在 7 月底从当地车商那里提到一辆极越 07 库存车,裸车价格 14.2 万元,比吉利工厂渠道又便宜了 1 万元。他对自己的选择很满意,拍了一条短视频发在网上,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当然是不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十多万买一辆爆雷车?另一种则是向他求问购车渠道。 官方渠道没了,哪里还能买到爆雷车 车企爆雷后,经销商关店、改换门庭,库存车转卖至其他渠道,在当地普通线下门店里不常见。 徐琛原是哪吒销售体系的员工,去年在察觉公司经营出了问题后离职,与朋友合伙经销新能源车。今年 3 月以来,他发现依然有很多消费者在找哪吒的车,而他之前认识的一些哪吒经销商的手中仍有卖不掉的库存车。于是,徐琛就做起了销售库存车的生意,他的货源来自全国各地的哪吒门店,客户也来自全国各地。 每台车比原价优惠 5.8 万元,一个月徐琛最少也能卖出二三十台,多的时候能卖五六十台。很多哪吒经销商和徐琛是朋友,他开出的收购价合情合理,一台库存车的利润大概只有两三千元,但即使如此,对上游的经销商而言,甩卖一台车还是得亏 4、5 万。徐琛知道,他们中有些人留在哪吒账上的车款有千万元级别,损失很重。 “最近市面上也就 100 来台车了。” 据徐琛了解,现在全国剩余的哪吒库存车已经不多,工厂里大概还有三四百台成品车和六七百台缺件车,但这批车暂时被扣在工厂里出不来。 徐琛为继续销售库存车而保留的一家哪吒门店。 受车企暴雷影响的,除了经销商还有工厂。为极越生产车辆的吉利工厂,今年三、四月份着手处理手中大约九百台库存车,起初仅面向员工出售,但因为定价高一直没有卖出去,6 月之后开始面向外部销售,由吉致汽车金融负责。 他们在社媒上发帖宣传,吸引到了一批尝鲜用户购买,这些用户又发帖反馈,推高了极越库存车的曝光量。 丁酩就是在小红书上看到吉利工厂发的帖子,但发帖账号并未进行官方认证,难以辨别真伪。为了让自己安心,丁酩特地跑了一趟吉致金融在上海的办公室,面对面跟对方确认后才沟通买车的下一步。 因吉致金融的员工也是第一次卖车,对各种流程和手续都不熟悉,丁酩提出愿意去宁波的制造基地直接提车,顺便帮他们跑通第一次交车的流程:从签合同、付款、办理临牌到交税和开发票。按行业习惯,新车一般都是经销商跟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不能对个人直接出保单,但这辆爆雷车的保险需要丁酩自己解决。 在爆雷公司关闭官方销售渠道后,大多数车主们都是像丁酩一样,在社交平台或汽车论坛这些非官方渠道寻找爆雷车的线索,他们需要自己甄别这些鱼龙混杂的渠道、货源以及质保售后的可靠性。很多货源都在异地,车主看不到实车也是个问题。 人在武汉的李博和一个江苏车商在网上谈好价格后,对方提出要先付定金,这让李博很犹豫,他曾听说过有人在线上买爆雷车被骗了定金的事。恰好这个经销商有批货源要从四川拉到浙江,同意板车途经武汉时让李博现场看车,满意就直接提走。李博这才顺利买到了新车。办理以旧换新补贴的过程,也让他费了些功夫,最终他从浙江领到了近 2 万元的异地购车补贴。 更多的人没有李博这么幸运,他们只能自己跨省提车。板车运送也是一个选择,但运费不低,Sion 打听过从宁波运到成都大概要 2000 元。 今年有换车计划的张勤,看到吉利工厂直销库存车的消息后才第一次深入了解极越 01,但他担心库存车长期不用、停在外面风吹日晒。张勤尤其看重电池安全,吉利工厂承诺库存车经过定期维护,电池健康度 100%,但不提供检测报告。最终,张勤还是不敢尝试,选择了一辆价格更优惠的二手极越,他从宁波赶到厦门提车,车商向他提供了检测报告,显示电池健康度有 98.6%。 徐琛提到一些不易被察觉的 “坑”。比如哪吒的车机系统,仅支持半年期限的临时激活,而终身激活需要有官方权限的哪吒经销商才能办到。一些车商卖给用户时只临时激活了车机系统,这批车在半年后会用不了车机,所以车主要在门店确认完成了终身激活、最好还要拿到一个截图证明。此外,他还提醒,之前有一批缺件的库存车流到市场,有的门店会自己找配件补齐再售卖,虽然质量风险不大,但装配工艺不同可能会导致后期车辆异响的问题。 只要能开上 3、5 年就不算吃亏 买爆雷车的车主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都曾被身边亲戚朋友劝说 “这个公司都倒闭了,怎么还买它的车”。 但这些车主普遍认为品牌爆雷只是经营出错了,而非产品不好。他们也在赌一种概率——棘手的质量问题是小概率事件,只要开车小心一点,就不会有太多售后问题。 Sion 买车的车商并不提供售后业务,他向极越官方指定领克门店咨询,对方也无法给到他准确回答。他左右衡量,想到即使没有质保,车损险也可以给三电提供一层保障,最终还是买了车。 00 后的四川车主 Sion 今年 7 月底买到一台极越 07 的库存车。 电车更新换代快,年轻的车主们不会以 8 到 10 年的使用时长来要求电车。在他们看来,只要能稳定开上 3、5 年而三电不出大问题,这就不是一笔吃亏的买卖。 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变成大麻烦。一些极越车主在公司爆雷后曾遭遇车辆保险定损难、保费上涨的问题。爆雷车的维修麻烦是很难找到全新配件。当年销量大的车型相对还好说,遇到适合的拆机件的机会能大一些。 哪吒老车主穗雯开的一款哪吒 U 今年正好 3 年,充电充不进去才发现是充电机坏了且只能换件。如果哪吒公司还在,三电有质量问题应该终身免费更换。现在穗雯只能花 4000 元自费修车,换到的二手充电机,还是从一辆泡水的报废车拆下来的,而修车门店拒绝对拆机件提供质保。她保留了从自己车上拆下来的充电机,想着如果哪吒能重组成功,也许还有机会继续享受终身三电质保。 极越的质保与售后有吉利兜底,情况比哪吒要好不少。爆雷之后,极越通过官微还在持续发布公告,逐步解决遗留问题,其中售后保修保养服务由领克接管。但后者也花了大半年才初步理顺与极越的售后合作。8 月,领克表示,维修配件价格保持不变,配件等待时间大约为 20 天左右。 此外,极越近期将道路救援服务时长升级为 7x24 小时全天候响应,并计划今年下半年还将推送最新版的辅助驾驶系统。 比极越、哪吒更先一步爆雷的高合,已停产一年半,但仍有新车主加入。成都人赵云花了不到 15 万买下一辆二手高合 Y,顺利在高合 APP 里登记为车主,很快就有高合客服主动联系,为他拉了专属的售后群。群里一共有 5 个人,赵云确认其中有 4 位都是高合的工作人员,包含工程师。他日常在群里问问题,客服的响应很快,“基本能在一小时内回复”。另外,成都市里还有一家高合官方售后服务中心 ,免费给他的车提供了首次保养。 高合、极越与哪吒虽然都已爆雷,但三者都没有走向倒闭,仍在维持小范围运营、寻找资金重组。哪吒虽已停止造车,但至今仍有 400 余人在职,刚于 8 月初发布公告招募重整投资人,据阿里资产平台显示,其意向投资人多达 70 名。 一位斥资 23 万买了高合 Z 的车主告诉我们,他名下已经有两台奔驰、一台特斯拉,他说,“买 Z 这台车的人,一般家里都好几辆车,根本不在乎售后,买它是因为好看、原创。” 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一方面明显更偏爱科技感十足的电车,但他们对品牌却没有太多忠诚度。在他们眼中,电车不像油车拥有发动机、油箱等复杂机械,产品结构较为简单,售后维修保养无非只有电池、电机这两块需要特别注意。 几十年的市场共识和成熟的供应链,让油车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价格体系,比如一辆 A 级车大致就是 10 万-15 万,B 级车在 20 万左右,豪华品牌 30 万起。消费者对于 “不同品牌不同级别车大概多少钱” 有明确预期,这就是所谓的价格锚点。 这些围绕于油车的市场秩序,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未成形。由于电车核心技术本身比较简单,厂商需要靠堆砌配置来让产品进入一定的价格区间。 以新势力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曾经很努力地想要定位出一套清晰的产品体系和对应的价格带。但随着价格战不断升级,不仅新车定价一再下探,后来在无法公开直接降价的情况下,“增配” 又成了另一种变相打价格战的手段,导致原本只属于高端车型的配置——大电池、高级辅助驾驶、高清大屏、零重力座椅、后轮转向,陆续出现在低价格带的车型中。以华为智驾为例,在一年内就新增了超过 10 款外部合作车型,算上自己的 “五界”,从十几万到上百万均有覆盖。 过去,为了不影响品牌定位,传统主机厂之间针对同级别车的竞争长期存在一定的默契,不会轻易突破价格带。 这样的默契,在如今的新能源车市场尚未建立起来。品牌的价格带边界不够清晰,对应于消费者选购电车的价格心智区间也注定是模糊的。 为什么爆雷车会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因为他们的价格锚点更多建立在车的外观设计和配置本身,而不是品牌。他们会拿着自己花十几万买到的车,去和二十几万的车型的具体配置做对比,而感觉自己的选择非常划算。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题图来源:La La Land(2016)
比亚迪公布车辆漂移控制专利 降低了漂移门槛
凤凰网科技讯 8月19日,天眼查App显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车辆漂移控制方法、车辆、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专利公布。 摘要显示,车辆漂移控制方法包括:基于车辆的驾驶状态信息,确定是否存在漂移意愿;在确定存在漂移意愿的情况下,确定车辆的当前漂移角度;在当前漂移角度大于目标漂移角度的情况下,基于当前漂移角度和目标漂移角度之间的角度差值,确定参数调节量,其中,参数调节量包括驱动电机的扭矩调节量和后轴的转角调节量中的至少之一;基于参数调节量进行漂移控制,以便降低车辆的漂移角度。本发明的车辆漂移控制方法使得车辆的漂移过程更加简单、更可控,降低了漂移的门槛,提高了驾驶乐趣。 据悉,比亚迪此前推出的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曾被业内称为“车身控制的天花板”。以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为例,面对连续急弯场景,传统车型往往容易出现明显的车身晃动,而云辇-A不仅能强效抑制车身侧倾,更通过iCVC智能矢量控制技术,将刹车、驱动与悬挂系统的力量精准融合,使车辆如同被牢牢吸附在轨道上一般,实现稳定流畅的过弯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云辇-A内置的iADC智能漂移控制系统,能让普通人体验一把“漂移”的乐趣。而此次新公布的车辆漂移控制专利,也许能为用户带来更可控、更富乐趣的漂移体验。
周云杰,小心雷军
8月19日晚间,小米发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及上半年业绩。在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称:“今年上半年,家电行业的价格战非常猛烈。行业里有很多老大哥,对我们也确实非常重视,下起手来也不是很轻。” 但从最新财报来看,下重手的不是家电行业的“老大哥”,反而更像是小米自己。 整体来看,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营收达1160亿元人民币 (下同),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具体到各个业务板块,手机及AIoT分部营收为947亿元,同比增长14.8%。汽车及AI创新业务分部营收为213亿元,同比增长233.9%。 作为小米当下最受关注的业务板块,小米汽车两大爆款SU7和YU7持续供不应求,第二季度的收入从去年同期的62亿元,增长230.3%至206亿元,交付量从27,307辆增至81,302辆,单车平均售价从228,644元升至253,662元。 汽车业务的强悍,不仅驱动了整个小米集团的增长,也遮掩了小米手机的止步不前。 上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收入从去年同期的465亿元,同比减少2.1%至455亿元,单机平均售价也从1103.5元降至1073.2元。只有出货量还算稳定,从4220万部增至4240万部。 不过,汽车并不是小米这份堪称“炸裂”的季报的唯一看点。 第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同比增长66.2%,创历史新高。其中,小米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冰箱出货超79万台,同比增长超25%;洗衣机出货超60万台,同比增长超45%。 空冰洗销量大涨,是小米大家电所属的手机及AIoT分部的主要增长动力,也是小米集团除了汽车之外的另一条增长曲线。 在此次财报发布前,小米大家电连续多个季度狂飙突进,已经让行业巨头感到不安,并体现在一些无关大体的事情上。针对奥维云网的7月空调线上市场份额数据,格力与小米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但对小米的威胁感受最深切的,可能不是美的、格力,而是海尔。 海尔素来被视为白电三巨头之一,与美的、格力比肩而立。但在海尔相对薄弱的空调品类,小米已经悄悄赶了上来。 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早在2024年7月,小米就曾以12%的全渠道份额,超越海尔的11%,跻身前三名。到了今年7月,海尔收复失地,市场份额升至15%,小米则回退至10%。 此外,在线上渠道,小米已经建立了不小的优势。今年7月,小米占据13.5%的空调线上市场份额,海尔只有7.26%,即便加上子品牌,也只有不到11%。 当然,由于小米线下份额很低,海尔空调整体依然压过小米一头。但作为三巨头之一,海尔与小米一年间打得有来有回,折射出后者的来势汹汹。 小米的大家电布局堪称“黑白通吃”——白电除了空调,还做了冰箱和洗衣机;黑电则以电视机为主。虽然整体规模与白电三巨头,以及海信、TCL等黑电巨头相差甚远,但第二季度的高增速,依然给传统品牌上了强度。 众所周知,小米一直有一个打通“人车家”的梦想。2024年至今,小米汽车的热销,促使线下门店持续扩张,让小米大家电有了更多展示位和销售管路;再加上造车带来的品牌力上升,小米大家电已经不容小觑。 相对应的,小米踏入家电巨头们的后院,不可避免与更多敌手发生碰撞。在“拳打”蔚小理后,雷军和小米的下一战,周云杰们要当心了。 今年3月,海尔CEO周云杰与雷军“同框”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意外出圈。 周云杰在微信朋友圈中谈及此事,称有朋友“祝贺我被雷总带火”。随后,他和海尔试图抓住这波流量,迅速在抖音等平台开账号、做直播,全网积累了数百万粉丝。 不过,高管之间的隔空互动,并不影响两家企业的正面竞争。 海尔以冰箱、洗衣机起家。时至今日,海尔这两块业务的市场份额十分稳定;特别是冰箱,号称占据国内市场45%份额。 但在空冰洗“白电三大件”中,市场需求最大的依然是空调。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24年,国内空调总销量高达9652万台,而洗衣机、冰箱和电视分别为4297万台、4019万台和3086万台,仅为空调总体量的1/2~1/3。 正因为如此,海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大举进军空调,并做到了行业前三。相比之下,小米直到2015年才开始与美的合作做空调,三年后又推出了第一台互联网空调,随后几年逐渐补齐产品线,开始与三巨头同台竞技。 就在周云杰借着雷军出圈的同一个月,卢伟冰在2024全年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去年小米空调出货超68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50%;冰箱出货量超270万台,同比增长超30%;洗衣机出货超19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45%。 对照刚刚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小米今年单季度的空调出货量,已经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近80%。当然,夏天是空调销售旺季,单季度占比会高于其他季度。 相比小米的一路狂奔,海尔的步伐显得有些迟缓。 根据海尔智家披露的2024年报,公司2024年的空调产品营收约为491亿元,同比增长7.4%。另外两大核心板块中,冰箱贡献832亿元营收,洗衣机贡献6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3%,增速相比2023年下滑明显。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大家电再度实现高两位数百分比增长。海尔尚未披露业绩;倘若走势仍然平淡,那么小米将有机会进一步迫近。 小米空调等大家电的起飞,和小米汽车关系巨大。 雷军之前念念不忘“人车家”,试图以一套软件生态串联起不同场景下的硬件。但直到去年小米SU7开售,“人车家”补上关键一环,整个故事才真正可信。 过去一年多,小米汽车销量一飞冲天,除了让集团更上一层楼,也让大家电补齐了销售渠道和品牌信任度的短板。 一方面,为了卖车,小米之家遍地开花。小米预计,2025年底,小米国内线下零售店将提前一年达到2万家的目标。这些门店除了展示SU7、YU7,也给小米的空冰洗提供了宝贵的展示位和体验场景,补齐了大家电消费的关键一环。 另一方面,造车是科技企业的皇冠明珠;造得出好车的公司,通常会被消费者视为研发制造能力出众。小米早期做家电,不得不依赖米家生态甚至大厂代工;如今造了车,自己生产的大家电也就有了更强的信赖感,以及更大的溢价空间。 卢伟冰此前喊出,2025年杀进空调行业前三,2030年成为行业双雄之一的口号。如今,小米已经显露出这样的迹象。 今年上半年,国内家电行业出现价格战的势头。卢伟冰表示,小米还是抗住了这一波价格战带来的冲击。“传统家电的智能化,对小米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小米的优势所在。” 据卢伟冰披露,2025年也是小米大家电出海的元年。今年上半年,小米大家电业务进入了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市场,以及欧洲市场。接下来,小米还将进入拉美和非洲市场。 “在海外,小米大家电没有选择低价策略,而是全面对标大金、三星和LG这样的日韩品牌,做中高端产品。”卢伟冰说。 除了大家电,小米汽车也在继续飞奔。今年第二季度,小米交付了8.1万辆车,带来了206亿元的收入。 小米SU7和YU7发售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时至今日仍需要大约8个月~1年的提车周期。从最新财报不难看出,漫长的等待,并没有浇灭粉丝的热情。 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小米已在中国大陆92个城市开业了335家汽车销售门店。 更令人侧目的是,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惨烈价格战中,小米汽车的单车平均售价不降反升。 根据财报,小米汽车上季度的单车平均售价为25.37万元,上年同期为22.86万元。目前,小米SU7的起售价为21.59万元,YU7为25.35万元,SU7 Ultra为52.99万元。财报指出,单车平均售价的提升得益于SU7 Ultra的拉动。 在8月19日晚间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卢伟冰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平均售价。在其印象中,BBA在中国市场的平均售价基本在30万元左右,这说明小米汽车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高端车的阵营。2027年,小米汽车将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不过,小米的溢价能力距离特斯拉仍有差距。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单车平均售价从去年同期的27.45万元提升至29.39万元。 另一方面,小米汽车的盈利能力大幅增强。 财报披露,第二季度,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的毛利润率从2024年第二季度的15.4%,上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26.4%,主要是由于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单位制造成本降低、交付SU7 Ultra 以及其他相关业务毛利率上升所致。 卢伟冰表示,有信心完成35万辆小米汽车的全年交付目标。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经营亏损大幅收窄至3亿元,有望于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 卢伟冰同时表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小米在汽车等创新业务上的费用投入超300亿,所以累计来看新业务仍然有较大亏损。 此外,小米不参与汽车价格战,也不参与内卷,小米汽车重要任务是把汽车产品交付出去。 但手握数十万张锁定订单的小米,并不敢就此躺平一整年。如何尽快拉升产能,已成为小米汽车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头等要务。 目前,小米所有车辆均产自北京亦庄工厂。就在YU7发售前不久,小米还花费6个多亿,在二期工厂旁边拿下一块不到5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外界普遍认为,这块地将用于建设小米三期工厂。 此外,去年底至今,小米频频被曝出在武汉、上海招募汽车制造相关人才,有可能是在两座城市分别建厂的先声。 花旗银行此前在报告中预测,YU7若无产能限制,成熟月销量可达6万~8万辆。如今的小米,显然距离这一状态还有很长的路。 与汽车和家电相比,小米在AI领域的存在感依然不高,而上个季度似乎也没有太多改变。 今年6月发布的小米AI眼镜,是小米此次财报提到的为数不多的AI产品。此外,财报还提及,公司运用AI为YU7系列智能座舱赋能,车外小爱语音、多模态交互能力和语音车控等受到好评。 此外,财报提及了今年5月发布的开源多模态大模型Xiaomi MiMo-VL-7B,开源语言模型Xiaomi MiMo-7B,并简单介绍了小米在大模型研究方面的成果。 除此之外,小米几乎没有在AI大模型上花费太多笔墨。 这与今年5月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形成鲜明反差。在那份财报中,小米宣布将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营分部,更名为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经营分部,也就是把AI与汽车单独并列。 在一季度财报中,小米罕见表明态度,“我们持续推动基座大语言模型研究。”随后召开的财报电话会上,卢伟冰更是开篇就提到了AI大模型,表示人工智能和芯片,是“小米非常重要的两个子战略”。 但在第二季度,小米并没有类似的表述,卢伟冰等高管也将重心转向了汽车和家电。 小米上季度没有继续强攻AI大模型,原因并不难理解。 过去几个月,小米最重要的事情就是YU7的发布和交车,还要处理智驾致死事故带来的余震;此外,第二季度恰逢空调销售旺季,正是小米大家电冲销量的关键时期。它的精力和资源不可能过于分散。 相比之下,AI大模型投入巨大,产出却不明朗。虽然高层一再喊话,但它显然排在汽车、手机、智能家电之后。 其实,小米做AI,看上去天然有手机作为入口。但用户早已习惯豆包、DeepSeek、ChatGPT等APP,即便是苹果,也无法以Apple Intelligence取代第三方AI服务。国内安卓厂商对系统生态掌控力更弱,更做不到苹果的未竟之志。暂时把AI放一放,也是合理选择。 第二季度,小米在汽车的加持下,“硬件之王”空前强大。汽车对于家电等业务的带动,也显露出惊人潜力。而小米家电“黑白通吃”,两翼齐飞,俨然已经是中国家电市场的主要玩家之一。 但这份财报反映的更多是小米早已摘下的果实,而非正在进入的果园。随着汽车、家电等业务的发展,小米正在逐渐深入竞争对手云集的未知领域,需要在并不熟悉的领域,打响多场陌生的战争。如卢伟冰所言,小米所面临的行业“老大哥”的重拳出击,恐怕会越来越频繁和凶猛。
销量七连涨,汽车工业转型之“上汽范本”
原创 | 杨开然 审核 | 校对组 7月16日,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最新公告,为下半年汽车行业的新品矩阵来了一波关键“剧透”。 在这份行业瞩目的名单中,尚界H5、智己LS9、别克至境L7等上汽旗下产品集体亮相,不仅勾勒出技术迭代的清晰脉络,更正式吹响了上汽集团2025年下半年新车攻势的冲锋号。 智己汽车于8月1日发布"超级增程技术",搭载该技术的LS6与LS9两款新车将分别于第三、四季度上市。其中LS9作为大型SUV,配备1.5T增程混动系统与双电机四驱,工信部纯电续航达318km,并计划搭载第三代线控技术,直接对标问界M9与理想L9。 尚界品牌则以"华为智选车"模式开启合作新篇。双方联合开发的首款中型SUV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上市,搭载华为ADS3.0高阶智驾系统与鸿蒙OS4.0座舱,支持无图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并采用上汽专属超级工厂的数字化柔性生产线制造。 同样在8月1日,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燃油车——全新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正式上市。这款重磅新车的登场,不仅开创了智能豪华燃油车市场的全新赛道,更以超越同级的极致产品力,持续深化上汽奥迪“年轻、科技、豪华” 的核心标签,为奥迪在豪华车市场的差异化竞争格局注入强劲新动能。 从中可以捕捉到的关键信息是:一方面智己汽车的“超级增程”技术在8月撕开高端市场壁垒,另一方面尚界H5以鸿蒙智行的锋芒剑指20万级主流市场,上汽奥迪则实现了奥迪四环代表的机械工艺与华为乾崑的数字科技革新融合,成为合资转型的标杆。上汽集团正搭建起上汽多品牌协同的产品矩阵,并以前所未有的势能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这场始于十年前的战略调整,不仅让这家拥有70年积淀的老牌车企完成了从“规模领跑”到“价值领航”的蜕变,更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贯通全球市场的立体化竞争力。 改革之路总是曲折漫长,但也总有希望在前方。从去年年中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到抓零售,全力以赴开拓市场,实现销量企稳回升,夺得今年上半年零售销量第一;从今年上海车展前进行的上汽之夜,诠释了上汽品牌DNA与美美与共的汽车生态圈,到今年下半年合作生态下全新产品的密集投放,“筑底、企稳,回升、提速”,改革的路径正在清晰规划,上汽下半年的爆发,似乎顺理成章。 -01- 从制造巨头到科技巨头,上汽模式或成转型范本 上汽集团自2024年年中启动的深度改革,系统涉及到该集团的方方面面。2025年1月,上汽集团率先启动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将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等核心单元整合为“大乘用车”事业板块,同步推进的人事调整穿透研发、营销等核心链条,以雷霆之势打破条线分割。这场向内的深度重构,直指向外突破的关键——为新能源转型扫清组织壁垒,抢占产业变革先机。 深谙“借力打力”之道的上汽,在组织革新后迅速落子外部协同。2025年2月与华为签署深度合作协议,仅两月后便联合发布全新品牌“尚界”;4月,又与OPPO深化战略合作,计划将车机互融产品全面植入旗下各品牌车型。不止于此,Momenta、大疆、地平线等智驾领域的“硬核玩家”均已纳入其合作版图。在这场产业重构中,上汽拆掉的是技术围墙,筑起的是“强强联合”的生态护城河。 针对海外市场,上汽也持续发力,不仅发布了海外战略3.0“Global战略”,通过对全球市场的更精细拆分,形成更贴合区域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方案,还着力推进海外市场本土化运营,逐步夯实海外市场的根基。上汽用既有的市场根基托举突破的底气,以主动破局的勇气消解路径依赖,在平衡中谋求转身。 目前,上汽产品已行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1个“三十万辆”级(欧洲),5个“五万辆”级(美洲、中东、澳新、东盟、南亚)海外区域市场,海外累计销量超过600万辆。 -02- 从“大象转身”到“猎豹出击”,上汽收获果实 根据上汽集团发布的最新产销快报显示,2025年7月,上汽集团销售整车33.8万辆,同比增长34.2%,今年以来单月销量实现同比“七连涨”;1-7月累计实现整车批售239万辆,同比增长15%。 终端零售销量上,1-7月上汽突破了256.7万辆,继续领跑整个汽车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前七个月自主品牌累计销量达151.8万辆,同比增长23.3%,占公司销量比重达63.5%,较去年同期提升4.3个百分点。前七个月新能源。累计销售76.4万辆,同比增长43.5%,增速跑赢新能源车市场大盘。 这个数据是上汽产品力不断向上,获得终端消费者认可的直观体现。 海外市场上,MG品牌交出的成绩单也十分亮眼。1-7月,MG在欧洲市场交付超18万辆,稳居中国品牌销量榜首。这份销量答卷的底色,早已跳出中国品牌“低价走量”的传统路径,海外消费者的每一次选择,都源于对上汽汽车硬核性能的认可——是精准的操控、可靠的品质,也是前沿的技术,让他们主动向中国汽车工业靠近。 国内市场上,上汽在反向技术输出上持续发力。其中,定位豪华中型纯电轿跑的AUDI E5 Sportback,是上汽和奥迪针对国内市场合作打造的全新新能源品牌AUDI首款量产车型;而搭载华为智驾技术的全新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也已于8月1日正式上市。进入下半年,上汽大众除推出新凌渡L GTS,还将推出朗逸Pro等新产品与消费者见面。此外,上汽通用基于别克“逍遥”架构打造的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也计划在下半年正式亮相并上市,该车将是上汽通用由守转攻的主要抓手。 上汽出色的转型实绩更体现在其过往已形成的多梯度全覆盖的产品矩阵上。智己固态电池车型、尚界车型、荣威DMH混动、MG全球车系、五菱宏光MINIEV、宝骏悦等构成了高、中、低自主新能源车型产品线;AUDI E5 Sportback、至境L7及通用GL8插混版等车型更实现了技术反哺和技术反向合资。这种从十万到百万级、从纯电到增程的全品类布局,逐步构建起了友商难以复制的生态壁垒。 当全球车企刚刚启动电动化转型时,上汽却已凭借众多智能化硬核技术突出重围,让智己L6在欧洲以40%溢价定价,与BBA展开正面竞逐;当多数合资品牌还在“电动化阵痛”与“燃油车惯性”间左右为难时,上汽合资车型已全面搭载自研三电系统,完成老树发新枝的高效迭代。 谁说不能既要又要?相比同行业竞争对手,这种“既保持规模优势,又抢占技术高地”的能力,或许正是上汽转型最硬核的注脚。从行业视角看,上汽的实践结实地打破了“转型必舍规模”、“技术与市场不可兼得”的固有认知。 -03- 上汽的转型本质是国家战略与企业创新的同频共振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转型始终是国家战略落地的核心载体。当“双碳”目标、“双循环”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共同勾勒出产业升级的时代蓝图,上汽作为车企“国家队”坚定地以系统性实践呼应国家使命。 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底线前,上汽深耕三电系统自研,从电池、电机到电控构建全链条技术闭环,不仅打破外部技术垄断,更成为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全的“压舱石”。在“汽车强国”的全球竞合中,智己L6等高端产品叩开欧洲市场大门,以“中国智造”的技术标签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中国汽车产业争取国际话语权。面对“传统产业升级”的攻坚任务,上汽又推动合资车型批量搭载自研技术,让存量资产与增量创新产生化学反应,为千万级传统产能注入新动能。 这种“战略锚定-实践落地-价值反哺”的闭环,不正是中国车企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 -04- 写在最后 造车也是造生活方式。 当智能工厂的冲压机奏响智能生产的节拍,当智己的激光雷达为城市道路绘制出数字孪生图谱,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十年转型的厚积薄发,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跟跑”到“生态领跑”的质变。曾几何时,还有人疑虑,上汽这艘体量庞大的国企巨轮能否在变革浪潮中灵活转向?而今,它已在智能电动化的新航道上校准航向。那些曾被视为掣肘的体量,正转化为整合全球资源、构建用户生态的底气。 上一个10年,上汽向行业交出了一份优秀的创新答卷。下一个10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全面深化改革的魄力和深厚的自主技术积累,上汽必将书写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篇章。
GPT-5雷声大雨点小,AI赶超人类宣传过火了?
AI或许没那么快赶超人类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8日,《华盛顿邮报》发文称,备受期待的新一代GPT-5大模型的性能没有达到一些科技界人士的预期,这使得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超级智能”实现的速度,质疑AI能否像一些高管所宣传的那样能够快速赶超人类。 在OpenAI对ChatGPT进行这一重大升级前,科技工作者和AI发烧友们翘首以盼,已经对它期待了好几个月。 OpenAI决定将新系统命名为GPT-5,这不禁让人们将其与2023年发布的GPT-4相比较。GPT-4当年震惊了科技界,推动ChatGPT快速发展,目前周用户量达到了7亿。 然而,在GPT-5于8月7日正式发布,并在接下来几天接受科技界人士评测后,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次升级虽然是一次令人欣喜的改进,但并不算重大飞跃。 在AI行业常用的社交平台X上,科技评测人士发布了截图,显示GPT-5在编码或收集复杂主题研究等任务上,比之前的AI系统表现更好。但是,他们也分享了一些证据,证明它仍然可能犯之前聊天机器人常见的错误,例如被谜题欺骗,或自信地声称事实错误的信息为真。 GPT-5未达预期 这种平淡无奇的表现促使一些科技圈内部人士重新调整对AI能力提升速度的预期,并质疑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等行业领袖的说法。这些人曾表示,能够在大多数任务上匹敌人类智能的系统已经不远了。 AI快速赶超人类? OpenAI分享的数据显示,ChatGPT的升级确实让它在许多任务上表现更好,并且随着企业更广泛地使用,它仍有望改变许多工作场所。但是近年来,AI行业高管们一直在宣传AI的进步,让科技工作者、立法者和消费者相信AI能够取得快速突破,而不是逐步进展。 一些认为AI发展速度极快、可能在几年内超出人类控制的人表示,GPT-5的表现让他们推迟了对于这种情况发生的预期时间。科技行业的其他人士则认为,这反而是新的证据,表明这类担忧并无根据。 OpenAI CEO奥特曼 特朗普总统的AI和加密货币业务负责人、大名鼎鼎的科技投资人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在自己的X账号上写道,OpenAI的发布是一个进步,但也证明了那些预测头部AI系统会迅速超越其他系统,并实现“超智能”、超越人类的说法是错误的。 “头部模型在性能基准上表现相近,它们仍然需要人类告诉它们该做什么,并验证其工作才能让它们真正有用,”他写道,“这正是伟大工程的体现,应该被庆祝,但这并非是那些末日论言论所描述的情形。” 期望过高 苏穆克·沙希达尔(Sumuk Shashidhar)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一名AI研究人员和博士生,曾与多家AI公司合作。他表示,业界许多人似乎对OpenAI的新产品预期过高。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感觉变化不大。”沙希达尔说。他指出,在密切关注AI行业的人群中,大家原本期望GPT-5会像“与另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对话”,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就连一些最担心AI进步可能导致人类失去技术控制权的人,也认为GPT-5未达预期。 “人们原本以为这是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非营利组织Control AI的政策分析师马克斯·温加(Max Winga)表示。该组织倡导对AI开发制定更严格的规则,以防止企业创造可能自主行动并危害人类的超智能技术。 相反,温加认为GPT-5的发布“证明了那种会有某种重大突破的设想是不成立的”。他还指出,自己仍对AI所能实现的改进速度感到担忧,因为社会“尚未做好准备”去应对那种能够自我学习从而变得更聪明的AI。 软件工程师兼博主西蒙·威尔森(Simon Willison)在GPT-5发布前两周提前对其进行了测试。他表示,GPT-5表现不错,但不足为奇。 “它与我们之前所使用的版本相比并没有巨大突破,但它很少出错,整体表现称职,有时在我喜欢用模型做的事情上还会令人印象深刻。”他在GPT-5发布当天的博客中写道。 退步? 一些科技圈外的人甚至认为GPT-5是一次退步。他们抱怨称,与之前版本的对话体验相比,新版本不够温暖。旧版本在GPT-5发布当天就被OpenAI下线。 OpenAI很快改变了策略,让付费用户可以继续使用旧版本GPT-4o。该公司在上周五表示,它正在根据反馈将GPT-5调整得“更温暖、更友好”,因为用户觉得它缺乏亲和力。 有人认为,GPT-5和之前技术相比并未实现重大改进。OpenAI CEO奥特曼在上周四晚间与记者共进晚餐时驳斥了这一说法。 他表示,在GPT-5发布后的48小时内,在自家产品使用OpenAI技术的企业需求翻倍,这迫使公司紧急寻找新的计算芯片以处理客户对改进版聊天机器人的查询。 奥特曼表示,要想真正理解OpenAI的最进步,需要与GPT-5在复杂技术问题上密切合作。“这是一个科学家称其在研究能力上已经达到了各自领域顶尖水平的模型。”他说。 奥特曼指出,这项技术在日常闲聊方面提升空间有限,因此那些主要用聊天机器人讨论个人生活的人可能不会注意到GPT-5能力的增强。 GPT-5的推出也表明,OpenAI开始更加重视财务问题,试图在烧掉超过300亿美元风投资金的同时,降低巨额成本。 这款新的大模型旨在根据用户提问的复杂程度调整计算资源的使用,对于简单问题尝试使用更少的计算力,而对复杂任务则投入更多。这有可能让OpenAI通过降低部分对话的成本来提高效率。 奥特曼坚称,公司并没有放弃打造更强大AI的目标,并表示未来仍将带来更多突破,无论成本如何。“我们在某些方面可能会花费比任何公司以往都多的资金。”他说。(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DLC是个不坏的选择,此刻更想先做黑神话新作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DLC是个不坏的选择,此刻更想先做黑神话新作,悟空的传说未来准备妥当后再回来 IT之家 8 月 20 日消息,在今日凌晨的 2025 科隆游戏展开幕之夜活动最后,游戏科学团队的《黑神话:钟馗》游戏压轴亮相。 IT之家注意到,游戏科学创始人、CEO,《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尚未休息,在凌晨发布长文,解释了为何选择制作一款新作。其微博原文如下: 《黑神话:悟空》发售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过得云里雾里。 一个心心念近二十年的事情,终于等到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超出最初的预期太多。 按理说,应该满地打滚,应该天天轻哼。 遗憾的是人类底层的预设不是这样,强烈的正面情绪持续时间好像都特别短,快乐总是一眨眼就过去。 那段时间我脑子里真正挥之不去的,主要是迷茫、虚无与惶恐(我知道这么说很矫情,别开枪)。可无论我怎么为自己“快乐不起来”感到羞愧,这些情绪依然不受控制地袭来,而且汹涌澎湃 —— 尤其是被淹没在“DLC 到底做没做 DLC 都有谁啥时候发 DLC”的时候。 作为一个职业的成年人,我也很善于把这些负面隐藏起来,说服自己打起精神,老老实实开始做 DLC。 因为我很清楚,催 DLC 的朋友,毫无疑问都是热爱黑猴的人,是喜欢游科的人,是把我们一路抬上山的人。 于是,发售后的大半年,我确定了一些方向,写了一些设定,开了一些会,团队按照“先做 DLC”的计划,正经 RUN 了起来。 如此直到今年的某一天,杨奇上午给我留言,说“有重要的事儿想请教下”。 当天我恰好有事白天不在公司,就约晚上回来再聊。 回来后见到他,我问的第一句话是,“你是不是不想做 DLC,想做新的?” 释然的,欣然的,顺理成章的,我俩一拍即合。 然后,开始陆续说服其他同事。 再然后,就有了今天你们看到的《黑神话:钟馗》。 DLC 当然是个不坏的选择,但此时此刻,我们更想先做一款黑神话的新作 —— 新的英雄,新的玩法,新的视觉,新的技术,新的故事。 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不拘定法,从零开始。 也许很多人认为,DLC 很稳健,DLC 很安全,DLC 很清晰,DLC 会快一点。 但我看到的很多二创作品,就已经比我们之前的 DLC 思路更加上天下地飞扬不羁 同各位一样,我无比喜爱西游记中那个妖魔神佛的世界,所以悟空的传说在未来会以更完整更扎实的方式,准备妥当后,再正式回来。 《岩田先生》一书中,任天堂的老社长说:“在既有的延长线上,是没有未来的。” 有未知,才有惊喜;有挑战,才有乐趣。 游戏科学会带着大家的爱与愿,继续认真交付每一份新的答卷。
微软总部广场被占领:抗议者要求其终止与以色列军方合作
IT之家 8 月 20 日消息,周二,一群微软现任和前任员工以及社区成员占领了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微软总部的一个广场,这是“反对微软将 Azure 用于种族隔离”抗议活动的一部分。 抗议者表示已将该广场名称从东校区广场改为“殉难巴勒斯坦儿童广场”,以表达他们对微软与以色列军方合作的强烈不满。此次抗议活动是“反对 Azure 用于种族隔离”运动的一部分,该运动由“反对技术用于种族隔离”组织的微软分支发起。 据组织方发布的新闻稿称,活动开始时约有 50 人参与。抗议者在现场搭建了帐篷,并设置了艺术装置,以悼念加沙地区的遇难者,包括裹尸布和一块写有“停止饿死加沙”的大牌子。他们还设置了一张谈判桌,并在上面放置了一个标志,邀请微软高管“来到谈判桌前”,结束公司与以色列军方的合作关系。 该组织表示,他们计划一直占据该广场,直到被强行驱逐为止。目前,微软尚未对相关评论请求作出回应。 IT之家注意到,此次抗议活动是近期针对微软及其高管的一系列高调抗议活动的延续。今年 4 月,在微软成立 50 周年庆典上,一名来自公司人工智能部门的软件工程师打断了微软人工智能首席执行官穆斯塔法・苏莱曼的演讲,呼吁停止以色列军方使用微软的人工智能产品。同一天,在另一场微软活动中,另一名软件工程师也打断了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的演讲,表达了类似的抗议。随后,微软迅速解雇了这两名员工。一个月后,微软员工透露,公司开始屏蔽包含“巴勒斯坦”“加沙”“种族灭绝”“种族隔离”和“以色列占领部队(IOF)退出 Azure”等字眼的微软 Outlook 电子邮件。 “反对 Azure 用于种族隔离”组织在新闻稿中称,此次行动是迄今为止针对微软的“最大规模升级行动”。该组织还提到了本月早些时候《卫报》与 + 972 杂志和 Local Call 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该调查揭露了以色列政府试图存储巴勒斯坦人每小时多达“一百万通电话”的录音和数据,而这些通话内容直接影响了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军事行动。 此外,抗议者还散发了一份名为“我们不会成为以色列种族灭绝机器的齿轮:呼吁工人起义”的文件。该文件由“微软员工、前员工和有良知的社区成员”撰写,呼吁微软切断与以色列的所有联系。文件还呼吁“结束种族灭绝和强制饥饿”,要求对巴勒斯坦人进行赔偿,并结束微软对“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穆斯林和亲巴勒斯坦员工的歧视”,同时“保护参与支持巴勒斯坦活动的所有员工免受伤害和工作场所的骚扰”。 文件还呼吁微软员工“发声、罢工、抗议、示威”,并鼓励任何公司的员工要求其工作场所“切断并撤资于所有种族灭绝性质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公司与以色列或微软的任何关系”。对于微软高管,文件提供了一个电子邮件地址,用于联系谈判,并在广场的谈判桌上为他们预留了位置。
政府入股软银投资,英特尔单月上涨28%估值重回互联网泡沫时期
英特尔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0日,据彭博社报道,经历数月动荡后,看好英特尔公司的投资者终于因其耐心等待获得了回报。然而,英特尔股价的突然反弹带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副作用:该公司估值高企,最近一次达到类似水平还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互联网泡沫时期。 在特朗普政府可能入股,软银投资20亿美元的利好消息推动下,陷入困境的英特尔股价本月累计上涨了28%,市值增加大约240亿美元。根据彭博汇总的数据,这一涨幅使得英特尔股价对应未来12个月收益的市盈率达到53倍,创下自2002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只股票现在看起来非常昂贵。这样的市盈率相当于在押注政府会极力推动英特尔争取客户,从而让它成为赢家。”菲尼克斯金融服务公司首席市场分析师韦恩·考夫曼(Wayne Kaufman)表示。 英特尔估值回到了互联网泡沫时期水平 在英特尔这轮股价飙升前,该公司在7月24日发布了一份令人失望的财报,其CEO陈立武(Lip-Bu Tan)还遭到特朗普的批评。特朗普以严重利益冲突为由施压陈立武辞职。但是在8月11日与陈立武会面后,特朗普改变了态度,称陈立武的“成功和崛起是一个精彩故事”。 彭博社报道称,美国政府考虑获得10%的英特尔股权。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周二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此次谈判的目标是将美国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已向英特尔提供的拨款,转换为 无表决权股权。 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的计划尚未最终敲定,仍可能发生变化。英特尔拒绝就卢特尼克的言论置评。 穆菲与西尔维斯特财富管理公司的市场策略师兼高级财富经理保罗·诺尔特(Paul Nolte)认为,政府的潜在介入短期内可能对英特尔有利,但从长期来看可能存在风险。 “这对英特尔来说看似是一条容易进入的道路,但要退出却很困难。归根结底,这带来的问题远多于它解决的问题。”诺尔特表示。 与此同时,英特尔目前的高估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近年来盈利能力的大幅下滑。根据彭博汇总的数据,英特尔预计在未来四个季度将实现超过10亿美元的调整后利润,而前四个季度则亏损约13亿美元。相比之下,2018年到2021年,该公司年均利润超过200亿美元。 另外,市场中仍有人看好陈立武能扭转局面。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削减成本上,这改善了英特尔重新盈利的前景,但也引发了人们对英特尔可能在技术领导地位竞争中落后的担忧。此外,他还持续推进由前任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启动的晶圆代工业务扩张计划,这项战略布局耗资不菲。(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享界S9T首批展车今晚装车发运,标配空悬可调节悬架高度
IT之家 8 月 19 日消息,华为智选车产品总监(享界系列)彭磊刚刚发文分享,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享界 S9T 的第一批展车今晚开始装车发运,用户大约在周末便可以看到新车。 有用户询问智选车老车主有没有增购权益,彭磊表示:“可以期待一波”;另有用户对新车的离地间隙提出疑问,彭磊回复称“这是低姿态悬架高度,标配空悬可以调节”。 据IT之家今日早些时候报道,享界 S9T 预订 24 小时小订已突破 2 万台。新车已公布亮点信息如下: 外观方面,享界 S9T 沿用家族化设计语言,采用封闭式前脸设计,大灯造型与在售的享界 S9 基本保持一致。此外,享界新车标“寰宇之星”首次上车。从侧面看,新车拥有纯正旅行车的优雅身型,搭配隐藏式门把手和密辐豪华轮圈,尺寸为 5160×2005×1492mm、轴距 3050mm。四款内饰配色命名为赤茶橘、白沙杏、松露棕、琥珀棕。 驾驶配置方面,享界 S9T 首批搭载 HUAWEI ADS 4 系统,配备华为 192 线激光雷达、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以及 4D 毫米波雷达。新车全系满配空气悬架 + 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 CDC + 双叉臂前悬 + 多连杆后悬 + 华为途灵平台 3.0。 科技配置方面,新车配备全新智慧电动门,拥有副驾屏、智能电子后视镜、B 柱出风口、电动门按钮、电动遮阳帘、全新车标方向盘、双 50W 无线超级快充、压缩机冷暖箱(最低-6℃)、副驾零重力座椅、后排大五座。 动力系统方面,享界 S9T 提供增程和纯电两种选择。增程版车型配备 37kWh 及 53.4kWh 电池包,CLTC 纯电续航里程最长可达 354km,CLTC 综合续航里程最长可达 1305km。纯电版车型则配备 100kWh 电池包,CLTC 综合续航里程最长可达 801km。
太蓝新能源全固态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成功签约 落地武汉
快科技8月20日消息,8月18日,太蓝新能源全固态电池湖北生产基地项目在武汉成功签约。 据了解,太蓝新能源在全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领域持续提速,产品在安全性能方面实现新突破,综合性能也攀升至新高度。 公司目前已与多家无人机和具身智能领域企业深化合作,推动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本次项目落地湖北,也是继太蓝在北京、重庆、安徽等地的研发生产基地之外的关键布局,标志着太蓝固态电池覆盖全国新能源核心区域的多点制造网络已显雏形。 太蓝新能源拥有全球领先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湖北生产基地项目将实现从技术到全固态电池量产、应用的新阶段,这将极大加速太蓝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今年5月,太蓝新能源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原位亚微米工业制膜技术(ISFD),成功斩获“2025年度中欧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创新奖”。 该技术彻底摒弃传统液态电池中的隔膜结构。原来,传统液态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包括四大主材构成,而太蓝半固态电池产品率先取消有机隔膜和部分电解液;然后进阶到全固态电池阶段,隔膜和电解液将被完全摒弃。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无隔膜无负极全固态电池”,仅保留正极材料,彻底打破传统电池的固有模式。 目前,ISFD技术已形成覆盖材料体系、工艺设备及电芯设计的完整生态布局,极大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被业界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里程碑式突破”。
苹果发布watchOS 26第四个公开测试版,美国市场部分Apple Watch重获血氧监测功能
IT之家 8 月 20 日消息,苹果公司于今日发布了 watchOS 26 的第四个公开测试版,距离该测试版向开发者开放仅隔一天。此次更新最重要的变化是为美国地区的 Apple Watch Series 9、Apple Watch Series 10 以及 Apple Watch Ultra 2 重新启用了重新设计的血氧监测功能。 用户可以在苹果官网的测试版页面注册后,通过 iPhone 上的 Apple Watch 应用下载 watchOS 26 第四个公开测试版。 据IT之家了解,自 2024 年 1 月起,由于法律问题,苹果在美国地区停用了其最新 Apple Watch 机型的血氧监测功能。然而,苹果通过调整该功能的运作方式,成功将其重新引入。Apple Watch 现在可以再次进行血氧监测,但所有的计算和结果都需在 iPhone 上查看。 2024 年 1 月之前在美国地区销售的 Apple Watch 以及美国地区之外销售的 Apple Watch 一直具备功能性血氧监测功能和原始的血氧应用。现在,Apple Watch Series 9、Series 10 和 Ultra 2 用户需要打开健康应用并进入呼吸系统部分来查看他们的血氧监测结果。 watchOS 26 更新还带来了其他功能,例如 Workout Buddy,这是一项旨在激励用户锻炼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锻炼应用界面经过重新设计,智能堆叠提供了更多可操作的建议,信息应用增加了实时翻译和更智能的回复功能,电话应用则提供了诸如来电筛选和保持辅助等功能。此外,苹果还将便签应用引入了 Apple Watch,用户可以方便地在手腕上创建和查看笔记。 watchOS 26 预计将于今年秋季正式向公众发布。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