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数据很残酷:中国大陆工人,只占iPhone中1.8%的成本
虽然这些年苹果不断的将产能外迁,但实际上,中国还是苹果最大的代工地,目前有超过70%的苹果是在中国制造的,郑州富士康工业园,有百万员工为iPhone的组装而努力。 另外按照机构的拆解,在苹果的元件中,中国供应商提供的元件价值反而是最高的,其总价值占比 42.8%,韩国为28.5%,日本为23.8%。 不过,在这个数字背后,还有一个冰冷冷的苹果利润分布图,也就是一台苹果手机中,各大部分占比到底是多少,这里包括了元件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各大部分的利润占比情况。 如下图机构展示的饼图,可以看到一台手机卖出去后,苹果拿走了其中58.5%的利润值。而整个原料成本,只占21.9%左右。另外的就是各大利润/成本构成情况了。 可以看到,除苹果自己外,美国企业拿走了2.4%的利润。欧盟拿走了1.1%的利润,韩国拿走了4.7%,日本拿走了0.5%,中国台湾拿走了0.5%,中国大陆以外的工人成本占3.5%。 而中国大陆工人的成本,只占1.8%,这个数据有多低,估计一对比大家都是懂的,那么多人为苹果组装而努力,最后只拿走了1.8%。 以一台9999元的iPhone17 Pro Max来算,中国大陆组装后,其整个人工成本只占到180元左右。 可见,在苹果的供应链体系中,给他代工的企业及人工,是有多廉价了,苹果自己的毛利率按拉60%,大口吃肉,其它合作伙伴汤都喝不到一口浓的,纯粹就是一点洗锅水。 不过,就算占比这么低,大家也都要去抢,原因就是苹果的订单稳定,量也大,且从不拖欠款,非常值得信赖,甚至有人称,其实苹果看起来少,但给的可能比友商给的更多,同时给给苹果代工,证明其工艺水平是全球顶尖的,所以大家都更愿意给苹果代工。
网友问荣耀Magic8 Pro影像能否超过小米 15 Ultra?罗巍回应“别鸡蛋碰石头,拿最新的”
IT之家 10 月 7 日消息,荣耀首席影像工程师罗巍昨日发文称,Magic8 Pro 发布在即,欢迎携带任何手机到荣耀店挑战。而罗巍微博的话题为“荣耀 aimage”,暗指荣耀 Magic8 Pro 手机在影像上有所突破,不惧其他机型挑战。 IT之家注意到,有网友询问荣耀 Magic8 Pro 的影像能否干得过小米 15 Ultra,罗巍直言:“别鸡蛋碰石头,拿最新的。”由此来看,罗巍对于荣耀 Magic8 Pro 新机在影像上的升级十分有信心。 作为参考,小米 15 Ultra 手机代号“夜神”,后置徕卡光学专业四摄,同时搭载「徕卡 1 英寸主摄」和「徕卡 2 亿超长焦」,支持 28 倍无损变焦,宣称“再远、再暗,夜景一拍封神”。IT之家附小米 15 Ultra 影像系统配置如下(数据来自小米官网): 徕卡超纯光学四摄 徕卡 1 英寸主摄:50MP|Sony's LYT-900 影像传感器|超大感光元件|f/1.63 光圈|等效 23mm 焦距|支持四合一 3.2μm 大像素输出|UIS 超级光学防抖|Octa-PD 全像素八核对焦|8P 镀膜 徕卡超级长焦:200MP|三星 HP9|f/2.6 光圈|等效 100mm 焦距|支持 16 合 1 2.24μm 大像素输出|UIS 超级光学防抖|Super QPD 对焦 徕卡浮动长焦:50MP|Sony's IMX858|f/1.8 光圈|等效 70mm 焦距|UIS 超级光学防抖|10cm 微距徕卡超广角:50MP|f/2.2 大光圈|等效 14mm 焦距|115° 超广视角|5cm 超级微距|AF 自动对焦 徕卡原生双画质|电影模式|杜比视界|街拍模式|大师镜头包|万物追焦|音源追焦|收音类型|运动抓拍|人像模式|全景模式|萌拍|专业模式|延时摄影|超级夜景 2.0|前后双景|文档模式|超级月亮|慢动作拍摄|长曝光|人像虚化调节|AI 美颜|身份证影印模式|视频滤镜|视频美颜|视频超级防抖|动态照片|倒计时拍照|水平仪|定时连拍|人脸检测|HDR|自定义水印|声控拍照 8K 视频拍摄:30fps 4K 视频拍摄:30 / 60/ 120fps 1080P 视频拍摄:30 / 60fps 720P 视频拍摄:30fps 慢动作视频拍摄:720P 120fps / 240fps / 480fps / 960fps / 1920fps 慢动作视频拍摄:1080P 120fps / 240fps / 480fps / 960fps / 1920fps 前置 3200 万高清相机 杜比视界丨人像模式丨前后双景 | 延时摄影丨萌拍丨提词器丨视频滤镜丨倒计时拍照丨 AI 智能美颜丨人像虚化调节丨动态照片丨声控拍照 前置视频拍摄帧率 4K 视频拍摄:30 / 60fps 1080P 视频拍摄:30 / 60fps 720P 视频拍摄:30fps 荣耀 Magic8 Pro 手机的影像配置已曝光:主摄采用 23mm 焦距、f/1.6 光圈,长焦为 85mm 焦距、f/2.6 光圈,具备等效 3.7X 光学变焦特性,配有 2 亿像素 1/1.4 英寸大底 CMOS 传感器潜望镜,做了高质量 10X 混合变焦、高规格 CIPA 防抖。 IT之家整理荣耀 Magic8 Pro 手机已公布 / 曝光配置信息如下(实际信息以官方最终发布内容为准): 芯片:骁龙 8 Elite Gen5 处理器 | 自研射频增强芯片 | 自研能效增强芯片 运行:提供 16GB+1TB 规格版本(支持 16GB 智慧运存) 屏幕:等深四曲屏 通信:提供北斗卫星短信版本 安全:唯一双 3D 解锁方案(3D ToF 人脸识别 + 3D 超声波指纹) 影像:5000 万像素 1/1.3" 超大底主摄 + 5000 万像素超广角 + 2 亿像素 1/1.4 英寸大底 CMOS 传感器潜望镜 | 高规格 CIPA 防抖 | AiMAGE 影像 | 大王影像 电池:荣耀青海湖电池 | 容量 7000mAh 以上 充电:支持 120W 有线快充 | 支持无线充电 系统:预装 MagicOS 10.0 设计:提供黑 / 白 / 金 / 青四种配色
特斯拉Model 3最强对手:2026款宝马i3轿车曝光,WLTP工况续航预估超800公里
IT之家 10 月 7 日消息,汽车媒体 BMW Blog 昨日(10 月 6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宝马正加速迈入“新世代”(Neue Klasse)电动化时代,其标志性产品 3 系的纯电动版本 —— 全新 i3 轿车(代号 NA0)将于 2026 年亮相。 消息称全新 i3 轿车(代号 NA0)并非基于现有燃油车平台的“油改电”产品,而是在全新纯电架构上从零打造的革命性车型,将成为继 iX3 SUV 之后第二款诞生于该平台的车型。 根据生产计划,全新 i3 轿车将于 2026 年 7 月在宝马慕尼黑工厂启动量产,该工厂也将转型为品牌首批纯电动汽车专属制造基地之一。面向美国市场的车型预计于同年 11 月投产。 产品阵容方面,虽然未经官方确认,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预估会有以下车型: i3 20 – 入门级单电机车型 i3 40 – 中档后轮驱动车型 i3 40 xDrive – 双电机全轮驱动 i3 50 – 高输出长距离版本 i3 50 xDrive – xDrive 变体,首发版本 i3 M60 xDrive – 高性能旗舰 电池方面,全新 i3 将搭载宝马第六代 eDrive 电驱系统,并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圆柱形电池单元取代现有的方壳电池。相比前代技术,新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提升了 20%,充电速度加快了 30%,整体能效也优化了 25%。 得益于 800V 高压架构,其充电峰值功率有望达到 405 千瓦,在理想条件下仅需充电 10 分钟,即可获得约 350 公里(WLTP 标准)的续航里程。 宝马官方曾公布 iX3 的 WLTP 最大续航可达 805 公里,预示着 i3 轿车也将具备顶级的续航水平。 内饰方面,全新 i3 将首次搭载宝马 iDrive X 操作系统,并引入“全景视觉显示屏”(Panoramic Vision),该技术可将行车信息投影于前挡风玻璃底部,取代了传统的仪表盘。中控台则由一块 17.9 英寸的超大显示屏主导,配合带有触觉反馈按钮的极简方向盘。 宝马将 i3 轿车的定位直接瞄准特斯拉 Model 3、Polestar 2 以及梅赛德斯-奔驰和奥迪即将推出的电动轿车。 i3 50 xDrive 很可能在价格和性能上与特斯拉 Model 3 长续航版相媲美,而 M60 xDrive 则可能与 Model 3 性能版和更高端的 Lucid Air Pure 直接竞争。
特斯拉FSD一年来最大更新v14发布:整合Robotaxi技术成果,新增多项驾驶与安全功能
IT之家 10 月 7 日消息,特斯拉刚刚开始向北美用户推送 FSD 14 首个版本 v14.1。这也是 FSD 近一年来首次进行重大更新,整合了特斯拉在 Robotaxi 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中的技术成果和经验。 不过,尽管其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多次声称 FSD 即将实现“无人监督的自动驾驶”,但特斯拉一直未能兑现这一承诺。 特斯拉方面此前解释称,开发团队在过去数月主要专注于奥斯汀的 Robotaxi 项目。此次推出的 FSD v14 据称吸收了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消费者版本软件中。 马斯克自年初以来多次预告此更新,原定于 9 月发布,但由于发现“一个漏洞”,推迟至周一深夜开始分发。目前,部分 HW4 车主已陆续收到 FSD v14 推送。首批获得推送的特斯拉车主表示,FSD v14 自动泊车性能远超预期,甚至比真人驾驶员还厉害。 主要功能更新 根据特斯拉官方发布的更新说明,FSD v14 在导航、环境感知、用户操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进,主要包括: 新增到达选项(Arrival Options):驾驶者可选择目的地停车类型,包括停车场、街边、车道、停车库或路边停靠。 紧急车辆避让:系统可识别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紧急车辆并自动避让或靠边停车。 视觉导航整合:将导航与路线规划纳入基于视觉的神经网络,实现对封路与临时绕行的实时处理。 速度模式优化:增加自定义“速度档位”以调整驾驶风格。新增“SLOTH”模式,以更低车速与保守变道策略应对复杂路况。 障碍物与路面优化:改进对固定与动态障碍(如路障、树枝、轮胎碎片)的避让能力。 系统容错与恢复能力:增强 FSD 在系统异常情况下的稳定运行与恢复能力。 摄像头清洁功能:新增前摄像头自动清洗系统,可根据车速优化清洗强度,并在车内挡风玻璃有残留影响视野时提醒用户前往服务中心清洁。 此外,用户可直接通过中控屏幕或方向盘右侧滚轮启动 FSD Supervised 模式,并在行驶中随时调整“速度档位”和“到达选项”。 FSD(Supervised)功能说明 特斯拉在更新说明中强调,FSD(Supervised)仍需驾驶者保持注意力与控制权。该功能可在驾驶者监督下完成自动起步、变道、路线分叉选择、避让障碍物、左右转弯及自动泊车等操作,但并不意味着车辆具备完全自主驾驶能力。 系统默认关闭“刹车确认”(Brake Confirm)功能,用户可在“自动驾驶设置(Autopilot Settings)”中手动启用。 后续计划 特斯拉表示,未来 FSD 版本将进一步改进“行驶平顺性”和“停车精准度”,并持续优化“到达位置选项”和“停车质量”。 FSD v14 的发布被视为特斯拉过去一年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最重要的一次系统性升级,也标志着公司开始将 Robotaxi 项目的研发经验转化为面向消费者的量产技术。IT之家后续将保持关注。
MIT最新研究揭示,吃对一种氨基酸,或让肠道“返老还童”
在癌症治疗中,放疗等往往会损伤肠道,让患者承受严重的副作用。有没有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能帮助身体加快修复?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们在 Nature 发表最新研究。他们发现,一种日常饮食中常见的氨基酸——半胱氨酸(Cysteine),能够激活免疫系统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帮助肠道干细胞更快地再生组织。这一发现或将为放化疗后的肠道修复提供全新的营养干预思路。 我们早已知道,饮食结构对健康有深远影响。高脂饮食可导致肥胖和糖尿病,而低热量饮食则被证实能延长寿命。近年来,麻省理工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干细胞生物学副教授 Omer Yilmaz 课题组持续探索饮食与干细胞再生的关系,发现高脂饮食和短期禁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肠道干细胞的活性。 然而,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宏观饮食模式”,而非单一营养物质的作用。“我们知道高糖、高脂、低热量饮食都会影响健康,但从微观层面看,究竟单个营养分子如何影响干细胞命运、组织功能和整体健康,我们了解得还很有限。”Yilmaz 指出。 为此,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系统实验:让小鼠分别摄入富含 20 种不同氨基酸之一的高蛋白饮食,并观察其对小肠干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半胱氨酸的作用最为显著,能显著促进肠道干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再生。 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半胱氨酸发挥作用的完整机制。当肠道上皮细胞吸收食物中的半胱氨酸后,会将其转化为一种叫做辅酶A(CoA)的分子。CoA随后被释放到肠黏膜中,邻近的 CD8 T 细胞(一种免疫细胞)吸收了 CoA,从而被激活并开始分泌一种关键细胞因子——白介素-22(IL-22)。 IL-22 是调控肠道干细胞再生的重要信号分子。此前,人们并不知道 CD8 T 细胞也能分泌 IL-22 来促进肠道干细胞的更新。 Yilmaz解释说:“我们惊讶地发现,给小鼠喂食高半胱氨酸饮食,会让一种我们原本并不认为具有 IL-22 分泌功能的免疫细胞群体显著扩增。特别是小肠黏膜中的 CD8 T 细胞数量大幅增加,它们成为新的 IL-22 来源。” 这些 T 细胞恰好分布在肠道上皮内层,因此当肠道受伤时,它们能够迅速“出手”,通过 IL-22 信号激活干细胞修复受损组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应主要发生在小肠而非其他消化系统部位,研究人员认为这与小肠是人体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密切相关。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发现:当小鼠接受辐射照射后,其肠黏膜通常会受到严重损伤,而富含半胱氨酸的饮食显著加速了修复过程。在另一项尚未发表的研究中,他们还发现,这种饮食同样能帮助缓解化疗药物 5-氟尿嘧啶(5-FU) 对肠道造成的毒性损伤。 5-FU 广泛用于结肠癌、胰腺癌等癌症治疗,但副作用之一就是破坏肠道上皮。研究团队的发现意味着,未来或许能通过简单的营养干预,帮助患者在放化疗后更快恢复。 半胱氨酸广泛存在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如肉类、奶制品、豆类和坚果。人体也能通过在肝脏中将另一种氨基酸——蛋氨酸(Methionine) 转化为半胱氨酸来自行合成,但这种“内源性”半胱氨酸会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并不会像饮食摄入那样集中作用于小肠。 正如论文第一作者 Fangtao Chi 解释的那样:“当我们通过饮食摄入高含量半胱氨酸时,小肠是第一个直接接触高浓度半胱氨酸的地方,这使其成为再生效应的主要发生部位。” 除了本次发现的免疫信号通路,半胱氨酸此前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新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它在干细胞再生层面的全新潜力。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半胱氨酸是否能刺激其他类型的干细胞。目前,他们已启动一项新的研究,探讨其是否能促进毛囊干细胞的再生,从而推动毛发生长。 此外,团队还在筛选其他氨基酸,看是否存在类似或互补的干细胞调控机制。Yilmaz表示:“我相信我们会发现更多氨基酸影响细胞命运与肠道健康的新机制。这将为营养干预提供全新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V基金会(V Foundation)、麻省理工学院科赫综合癌症研究所前沿研究项目、MIT 与哈佛 Dana-Farber 癌症中心联合的“桥梁计划”(Bridge Project)、美国老龄研究联合会(AFAR)以及MIT干细胞研究中心资助。同时,该研究也得到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核心支持。
宝马最大SUV史上最重要换代:首推纯电版iX7,预估最高800马力
IT之家 10 月 7 日消息,汽车媒体 CarScoops 昨日(10 月 6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宝马品牌旗下尺寸最大的 SUV 车型 X7 即将迎来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换代,新一代车型代号为 G67,不仅全面革新设计和技术,更将首次衍生出纯电动版本 iX7。 宝马 X7 渲染图,图源:CarScoops ▲ 现款宝马 7 系 外观方面,新车的设计语言将深度融合宝马 Neue Klasse 理念,延续分体式大灯设计,日间行车灯紧贴引擎盖边缘,而主光源则集成在下方更方正的灯组内。 前脸依然配备巨大的双肾格栅,但其内部将用发光元件取代传统的镀铬装饰,让其更具极具辨识度。车身侧面线条受 iX3 启发,变得更为平滑流畅,传统的门把手被替换为类似福特 Mustang Mach-E 的“翼片式”设计。 内饰方面,新车将首次搭载宝马的 Panoramic iDrive 信息娱乐系统,其核心是一块从主驾 A 柱一直延伸到副驾 A 柱的“全景视觉显示屏”(Panoramic Vision),配合 3D 抬头显示系统,进一步提升沉浸感。 此外消息称为了实现极致简约的设计,宝马取消传统的物理 iDrive 旋钮,大部分功能将通过中央大尺寸触摸屏和语音控制完成。 动力系统方面,新一代 X7 将提供丰富的选择。燃油版车型将继续搭载升级后的 B58 3.0 升涡轮增压直列六缸发动机(配备 48V 轻混技术)和源自 S68 的 4.4 升双涡轮增压 V8 发动机。 此外针对特定市场,宝马会保留 40d xDrive 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首次推出的纯电版 iX7 将采用 800V 高压平台和 110kWh 的圆柱形电池组,双电机版本预计输出功率为 463 马力,而性能最强的 M70 版本马力将达到 800 匹。 新一代 X7 预计在 2026 年底至 2027 年初正式亮相,并随后在宝马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斯帕坦堡工厂投产。其主要竞争对手将锁定梅赛德斯-奔驰 GLS、奥迪即将推出的 Q9 以及凯迪拉克凯雷德 IQ 等全尺寸豪华 SUV。 IT之家附上相关路测图如下:
保时捷纯电卡宴路测图曝光:986马力,剑指豪华电动SUV市场
IT之家 10 月 7 日消息,汽车媒体 autoevolution 昨日(10 月 6 日)发布博文,分享了一组在美国洛杉矶街头抓拍的图片,展示了正在测试的保时捷卡宴电动版(Cayenne Electric),该车作为 2026 款车型,预计于 2025 年底前发布。 保时捷正加速其电动化布局,继 Taycan 和 Macan Electric 之后,卡宴电动版是其纯电动产品线的第三位成员。根据曝光的路测图,卡宴电动版测试车配备了 21 英寸的固特异轮胎,但并未装备顶级车型专属的主动空气动力学套件,因此推测其可能为基础版或中配的 S 版车型。 性能方面,保时捷已确认顶级的卡宴 Turbo Electric 车型将拥有超过 1000 德制马力(pferdestarke),约合 986 匹英制马力(hp)的强劲动力。 该版本的一大亮点是名为“保时捷主动空气动力学”(Porsche Active Aero)的系统,其侧面的橡胶挡板可在车辆启动弹射起步或时速超过 50 公里后自动展开,以优化风阻系数。 这款纯电 SUV 基于保时捷与奥迪联合开发的 PPE(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平台打造,其头灯和尾灯设计也深受同平台的 Macan Electric 影响。 得益于全新的纯电平台架构,相较于现款燃油及混动车型,卡宴电动版的车身尺寸全面增长,其轴距从 114.0 英寸(约 2895 毫米)加长至 118.9 英寸(约 3020 毫米),车身总长也从 194.1 英寸(约 4930 毫米)增加到 196.3 英寸(约 4986 毫米)。尺寸的增加直接带来了更宽敞的后排乘坐空间与后备箱容积,同时车辆还配备了实用的前备箱。 内饰方面,消息称卡宴电动版中控台将搭载曲面信息娱乐显示屏,并提供可选的副驾驶娱乐屏,驾驶员前方则是一块 14.25 英寸的 OLED 全数字仪表盘。 最具科技感的配置是集成了增强现实(AR)技术的平视显示器(HUD),其有效显示尺寸可达惊人的 87 英寸,能将导航和驾驶辅助信息更直观地投射在驾驶员视野前方。IT之家附上相关图片如下:
造车新势力围猎,BBA豪华光环崩塌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 任雪芸 封面来源 | 图虫创意 2025年9月,中国车市迎来历史性转折。乘联会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攀升至58.1%,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8.3个百分点。 从连续六个月渗透率超50%到突破58%关口,这一数字不仅刷新历史纪录,更标志着新能源车超越传统燃油车,正式成为市场主流。 燃油车市场正承受剧烈冲击,豪华品牌首当其冲。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豪华燃油车促销幅度普遍超25%,而同期新能源车促销力度仅维持在10.7%左右,价格剪刀差持续扩大。 叠加 “金九银十” 旺季效应,终端折扣进一步升级。Tech星球从奔驰、宝马、奥迪销售处了解到,指导价近50万的奔驰E300L裸车价跌破35万元,宝马3系直接给出七折优惠,奥迪多款车型价格下探至25万元区间,曾经的高端定价壁垒,似乎正在全面松动。 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品牌神话正在褪色,已经不再是高端市场的绝对定义者,更从燃油车时代的“身份图腾”沦为新能源赛道的追赶者。 BBA价格早已触底 “十一”长假开启后,中国车市迎来三季度销量冲刺的关键促销节点。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8%的市场背景下,传统燃油车阵营,尤其是曾固守高端定价的BBA品牌,也加入“十一”促销大军,但终端优惠继续放大,部分车型价格已接近底部。 作为BBA成员之一的奥迪,其终端促销策略具有代表性。多位奥迪销售人员向Tech星球透露,“十一”期间的优惠主要以厂商直接让利为主,经销商会在此基础上叠加额外福利,且整体力度较平日略有提升。 “相较于平时,部分车型国庆期间能再优惠千元,或者有一些赠送保养、免息之类的福利。”一位销售人员表示。以奥迪Q5L为例,原价37.98万,国庆起售价来到了26万元起步,“综合优惠能达到11万。” 至于其他热门车型,奥迪A3、奥迪A4L等同样给出了优惠方案。一名奥迪销售报价显示,指导价16.59万元的奥迪A3,优惠后,入门版裸车价来到了12万元左右。 宝马与奔驰同样给出了十一的优惠策略。宝马方面,销售人员表示,国庆期间针对热门燃油车型推出了“现金优惠+金融贴息”的组合方案。奔驰销售则表示,除了现金优惠,更注重权益叠加,除了直接降价,还为消费者提供一些定制化的服务,比如送保养套餐等。 不过,BBA的大力促销并非国庆假期专属。 上述奥迪销售表示:“今年燃油车几乎一直有折扣,9月和10月是车企冲击三季度和四季度销量的关键时期,每个月的折扣力度会略有差异,但整体变化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经历多轮价格战后,当前燃油车售价已进入“降不动”的阶段。另一位一汽奥迪销售人员直言:“经过多年的价格战,当前的汽车售价已经降至冰点,品牌不太可能在此基础上额外优惠上万元”。 这也反映出燃油车市场在新能源冲击下,价格调整空间已十分有限,国庆促销更多是在现有低价基础上的小幅让利,而非大幅降价。 即便优惠力度可观,燃油车市场的终端热度却未达预期。 多位BBA销售人员反馈,国庆假期的到店客流量并未出现促销节点应有的增长,一位从业多年的宝马销售更明确表示,假期到店人数与平日相比几乎没有明显差异;不仅如此,主动打电话咨询车型优惠的客户数量,相比9月也未出现明显增量,冷清的咨询量与大幅的优惠力度形成了鲜明反差。 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有客户到店,消费决策也显得格外谨慎。多数人会围着展车细节追问不停,甚至会拿着不同品牌的车型现场对比,却很少有人在当天就拍板订车。 新能源围猎:BBA豪华光环正在瓦解 BBA 燃油车价格体系的松动,本质上是新能源浪潮下的必然结果。 随着渗透率突破58.1%,市场彻底转向电动化,中国品牌主导的“价值重构”正全面瓦解传统豪华车的生存根基。 国产新能源车型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最直接的冲击。 近日,中汽数研发布的9月新势力品牌销量榜单,清晰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阵营的强劲势头:零跑汽车以66657辆的月销成绩领跑,环比增长16.8%;鸿蒙智行凭借52916辆的交付量稳居第二,其中问界品牌贡献40619辆;小鹏汽车以41581辆位列第三,环比增长10.3%;小米汽车月交付量逼近40000辆,蔚来汽车也以34749辆跻身前五。 从这份销量榜单不难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已不再局限于 “价格战”,而是通过技术创新、生态构建与精准定位,在不同细分市场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的差距,在BBA加大促销力度的国庆节点被进一步放大。即便传统豪华品牌加大优惠力度,新能源品牌仍牢牢掌握着价格战的主动权。 截至10月6日,理想、小鹏等7家新能源品牌官宣国庆假期优惠政策,从具体策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打法更具针对性。 比如,理想汽车推出 “1.5万元置换补贴+1.99%金融年费率” 组合,另外,老车主可享受复购权益,击中得失家庭用户对“性价比”与“用车成本”的核心痛点。 小鹏则给出了 “定金抵扣+积分兑换”的政策,且国庆期间购车可享5年0利息0首付及最高贴息5.57万元,符合贴合目标用户群体对个性化权益的需求。 这种对传统豪华车市场的渗透,还能从终端销售场景中得到印证。一位蔚来汽车的线下销售人员向Tech星球透露:“国庆期间到店咨询的客户里,有不少原本是冲着BBA来的,他们大多会主动提出,要拿我们的车型和宝马、奔驰这类品牌做对比,从续航、智能座舱到服务权益,逐一考量后再做决定。” 终端消费偏好的转变,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对豪华车细分市场的重塑。如今,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自主品牌的新能源产品线,均以高阶智驾、智能座舱、更低价格的组合,持续拉低BBA所在每一细分市场的门槛。 曾经由BBA垄断的“品牌神话”被打破,其长期占据的传统豪华定价区间也随之瓦解。在此背景下,正带着新车型试图反攻中国市场的BBA,面临着一个关键课题:如何在配置、体验已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守住“豪华标签”的核心价值,让消费者愿意为其品牌溢价买单 。 新能源战略,拯救不了BBA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BBA的徽标早已超越产品本身,成为身份与地位的核心象征。其品牌溢价深度绑定百年历史积淀与高端文化标签,不仅支撑起长期高定价策略,更成就了行业内领先的丰厚利润空间。 然而,全球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到来,正以颠覆性力量改写市场格局,BBA的传统优势开始全面松动,从成交均价、市场份额到销量与利润,均面临多重压力。 第三方市场调研公司杰兰路数据显示,2024年BBA单车成交均价集体下滑,标志着其长期依赖的品牌溢价能力正在减弱,其中奔驰单车成交均价为43.1万元,较2023年下降7.2%,宝马和奥迪单车成交均价也分别降至34万元与29.7万元,同样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下探。 均价下滑的背后,是新能源时代“品牌=定价权”的传统逻辑被彻底打破。 2025年上半年机动车上险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国品牌在30万元以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占比已超过八成,比亚迪、鸿蒙智行等品牌甚至打入百万级市场,打破了国产车的价格天花板。 定价权松动的同时,BBA的销量表现也陷入颓势,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集体遭遇两位数下滑,且下滑范围覆盖其核心销售周期,其中宝马在华交付新车31.79万辆,同比下降15.5%,奔驰在华交付29.32万辆,同比下降14%,奥迪在华交付约28.76万辆,同比下滑10.2%。 面对销量下滑、利润承压的双重困境,向新能源转型成为BBA试图扭转颓势的关键方向,但从实际表现来看,其电动化转型进度明显滞后,未能有效对冲传统燃油车业务的下滑压力。 2025年上半年,奔驰纯电动车销量为8.73万辆,同比下滑 14%,在其总销量中的占比仅为 8.1%;奥迪纯电动车交付量为10.1万辆,尽管同比实现32%的增长,但其销量占比也仅为 12.9%。同期,宝马新能源车型累计交付31.89万辆,占比26%的成绩,放在新能源市场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也未能形成足够竞争力。 一位奔驰销售告诉Tech星球,今年以来,纯电车型的到店咨询量虽比去年多,但实际成交转化率却不见提升。“很多客户进来会先问续航和智能驾驶,客户对比新势力后大多会犹豫。” 眼下,BBA正集体下调利润预期。 宝马预计2025年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将下降约1.25%至5%~7%。奥迪全年营业利润率预期从7%~9%下调至5%~7%。奔驰预计调整后的销售回报率(ROS)将从6%~8%下调至4%~6%。 从品牌溢价缩水、销量下滑,到电动化转型乏力、利润预期下调,BBA在豪华车市场的统治力正持续瓦解,曾经的“豪华三巨头”逐步让出市场主导地位,或许已指日可待。
怎样识别网上泛滥成灾的“假视频”?普通人该怎样对待短视频?
短视频的无孔不入让普通人很难规避它的存在,哪怕你自己平时不刷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上的短视频,在跟朋友聊天,朋友圈、微信群里面,短视频也是无处不在,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介质,只要它的信息被Push后,用户就会顺着这条信息的路径往下延伸,确实有些人不去主动看短视频,但亲朋好友发布的家人视频,难道你也会不看、不接触? 与纯文字内容相比,短视频的门槛更低,视觉和听觉上带来的愉悦感更爽,这也是普通人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的原因,并且,当刷视频逐渐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后,你一段时间不刷短视频后反而会觉得缺点什么,而刷着刷着时间就过去了。 短视频比文字更容易出现的情况是:网上的“假视频”泛滥成灾,甚至连我也被骗过。有一次看到发生在河北的一个较为离奇的短视频内容,我还去向在河北的自媒体朋友求证,他回复说根本没听到这个事儿。我之所以上当是因为,该账号发布的内容并非一条内容,而是连续二三十条内容都是同一个主题,这就很容易让人相信内容的真实性,但最后却发现该号发布的内容是“假视频”。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你短视频刷得越多,就会发现“假视频”太常见了,那么,究竟该怎样识别网上泛滥成灾的“假视频”?普通人该怎样对待短视频? 首先,将结果前置,即默认所有短视频都是“假视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短视频的“假视频”数量过多,当真真假假的短视频掺杂在一起的时候,用户分辨真假的成本和门槛较高,用户刷短视频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人都是娱乐,但是因为它本身会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用户会不自然地被其中的信息所影响。 所以,与其花费较大的力气去辨别哪些短视频是真的/假的,还不如将结果前置,默认所有短视频都是“假视频”,本身就是娱乐行为,反而要较真真假问题,纯纯浪费时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短视频作为营销手段,用户很难看到所谓的“真视频”,比如,钓鱼博主、户外博主、搞笑博主等等,很多都是“演”的,但用户可能不知道这些内容是“演”的,反而信以为真,这种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被带节奏了,如果当做“假视频”来看,问题就没那么多,本来就图一乐呵,何必较真。 其次,学会看视频来源,如果真的想确认视频真假,至少多查几步。当用户想要“信”某个短视频博主的内容,要先看看该账号是谁下面的,比如,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官媒账号,它们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可信度显然更高,再就是一些地方媒体的账号,可信度也会高很多。至于一些没有严格认证的账号所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心里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要么是东拼西凑的内容,要么就是被剪辑的内容,当某人所说的话被各种剪辑以后,其内容的意思可能跟原来的意思完全相反。 相比较图文内容来说,短视频的节奏更快,而且各种倍速以及声音、视觉的影响下,用户很容易被带到“沟里”,用户在看短视频的时候,一定要看是哪个账号发布的内容。 万一用户对于短视频的内容无法判断,至少多查几步,最简单的就是“百度一下”,或者,在AI如此发达且好用的当下,自己也可以用Kimi、腾讯元宝、豆包等AI工具查一下信息的真假,最好是同时用几个AI工具来交叉认证,自己再去做最后的信息判断。 视频里发什么你就信什么,那么,在真真假假的信息流中,用户很容易就被“假视频”给骗了,反而傻乎乎地信以为真。 这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点就是:常识,如果是过于违反常识的内容,大概率就是“假视频”。 还有就是,看一下该账号的其他短视频内容,或者关联更多的账号用关键词去搜索。如果某个账号本身涉及到营销相关,用户可能就需要对该账号所说的内容打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他之所以假装科普,之所以告诉用户一些行业的“黑幕”,最终的目的是卖他自己的货,这种情况下,他说的内容就要大打折扣。 如果用户想要对某个事件有更多的判断,也可以以相关话题为关键词,去查看更多的视频内容,再就是多平台进行信息交叉认证,这样“假视频”就相对容易被辨别出来。 话说回来,短视频上的“假视频”那么多,普通人是不是就不该刷短视频呢?曾经某视频网站CEO还称短视频是“猪食”,是不是短视频就是不好的呢?普通人倒是也不用这么极端。 1.用户刷短视频是在盈余时间内刷。 2.刷短视频,是希望从短视频中获得快乐。 3.短视频上的信息也不完全是“假的”或没用的。 4.刷短视频也能知“天下事”。 5.短视频上的信息会成为用户社交的一部分。 完全躲避或者不刷是没这个必要,换个角度来看,短视频也能换个视角“看世界”,纯粹在物理世界内,倒是很难知晓/看到这些信息。只是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应该避免被“假视频”给带到“沟里”去而已。 该刷刷,开心就好,时间总是要被“用掉”的。
欧美顶级VC大佬组团来中国实地考察,一周后,竟然绝望了……
图片 | 来自网络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 2025年7月的中国,盛夏炎炎。一辆普通商务车,载着8位在欧美资本圈呼风唤雨的顶级风险投资人,穿行在中国东部沿海的超级工业带上。车内异常安静,与车窗外那个热火朝天的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手握数亿美金、习惯于用资本逻辑丈量世界的VC们,此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海啸”。 他们来自Kompas VC、Planet A Ventures、Extantia Capital等知名机构,此行的目的并非寻找投资标的,而是一场“敌后侦察”——亲眼丈量一下,西方引以为傲的清洁技术初创公司,与中国的产业巨兽之间,那道传说中的鸿沟,究竟有多深。 一周后,他们带着晒黑的皮肤和沉重的心情回家;一同带回的,还有一份在内部迅速流传开来的“不投资清单”。彭博社的一篇深度报道,将这次旅程的内核公之于众,其核心论调近乎悲观: “在某些领域,追赶已经没有意义,游戏已经结束了。” 01 一场“规模”与“速度”的 现场教学 这趟旅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没有安排任何旅游景点,行程单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工厂、研发中心和工业园区。 这群VC想要看到的,是一个卸去所有滤镜,最真实、最粗粝,也最强大的中国。 第一站:宁德时代(CATL) 当他们抵达福建宁德,驶入CATL那望不到边际的厂区时,所有人都被一种近乎科幻的场景所攫取。 2150的联合创始人雅各布·布罗(Jacob Bro)后来在采访中反复使用“徒劳”(futile)一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 “那不是我们想象中人声鼎沸的工厂,”他回忆道,“那是一个由机器主宰的世界。在你面前,是12条并行运转的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手臂以人类无法企及的精度和速度,默默地完成着从上料、焊接、组装到检测的全过程。你看不到太多工人,只能听到设备运转时那种统一、高效的嗡鸣声。” 这12条生产线,仅仅是他们参观的一个车间。放眼望去,周围还有更多同样的厂房,日夜不息地吞吐着占据全球市场近40%份额的动力电池。 更让他们感到无力的是,CATL展示的不仅仅是“现在”—— 在研发中心里,他们看到了能量密度更高、充电速度更快的麒麟电池,听到了关于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清晰量产路线图。 这种震撼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物理层面的“规模碾压”,另一方面则是时间层面的“速度碾压”。当西方企业还在为一座工厂的选址和环评争论不休时,CATL已经将下一个十年的技术储备做成了PPT上的“即将发布”。 雅各布·布罗的那句结论,在所有VC心中产生了共鸣: “当你亲眼看到这一切,你才真正明白,想要从零开始复制并追上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第二站:上海慕帆动力 如果说CATL展示的是“力”,那么在上海,他们则见识了中国的“巧”。 在慕帆动力(Marvel-Tech),创始人林总向他们展示了了一款能同时兼容氢、氨、天然气三种燃料的燃气轮机。 这本身已经足够惊艳,但让VC们刨根问底的,是实现这一切的方式。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身后这个无所不能的生态系统。”林总解释道。他举了一个例子:为了优化一个涡轮叶片的曲面,他需要一种特殊的合金材料和一种非标的加工工艺。他将需求发给长三角的一家供应商,对方在三天内就送来了符合要求的样品,成本低到让在场的欧洲VC们难以置信。 “在欧洲,同样的需求,我可能需要先花费数周时间与供应商进行技术沟通,然后支付高昂的开模费,等待数月才能拿到样品。 在这里,供应商会像你的‘外挂’研发团队一样, 陪着你一起试错、一起迭代。” 这群VC终于理解了,中国的竞争力,远不止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是一种将庞大供应链网络“平台化”、“服务化”的能力。 无数个“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被迅速地组织、调用、重构,从而以惊人的速度和极低的成本,将一个又一个创新的想法变为现实。这是一种根植于产业肌理的“群体加速”能力。 第三站:昆山协鑫光电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光伏领域的巨头协鑫集团。在昆山的工厂里,他们看到了钙钛矿太阳能组件的生产线。作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希望,钙钛矿因其高效率、低成本和柔性化的特点,被全球能源界寄予厚望。 然而,当协鑫光电董事长范斌轻描淡写地说出“我们的原型迭代是以‘周’为单位,从实验室到中试线是以‘月’为单位”时,VC们再次陷入了沉默。 在西方,一项新材料技术的商业化,通常遵循着一个漫长而严谨的流程,动辄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但在中国,这个过程被极限压缩了。 庞大的本土市场为新技术的验证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政府的产业政策则为试错提供了足够宽容的“安全垫”。企业敢于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成熟时,就投入巨资建设中试线,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以生产的经验反哺研发。 这趟旅程下来,Energy Impact Partners的合伙人阿什温·沙欣德纳特说出了一句总结性的话: “这次旅行让我们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在对中国的认知上,西方投资者完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泡沫里。” 02 “不投资清单” 回去后,这些大佬进行了一次次内部复盘会。最终,他们将那些被中国产业优势彻底覆盖的领域,从投资地图上无情地划掉。 当然,我们外部看不到这份清单,但我们所知道的是,有一种“叙事”的方式,在他们内部形成了共识。 首先被判了“死缓”的, 是电池制造及其上下游产业链。 Extantia Capital的合伙人亚尔·里姆直言不讳:“游戏结束了。”这里的“游戏结束”并非指西方完全没有机会,而是指“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成本与规模竞争”的游戏已经结束。 当中国的动力电池成本已经下探到每千瓦时60美元,而欧美本土制造的成本依然在120美元以上徘徊时,任何试图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欧洲版CATL”的商业计划书,都显得苍白无力。更何况,中国还控制着全球绝大部分的锂、钴、石墨等关键矿产的精炼加工环节,这等于扼住了产业链的咽喉。 紧随其后的, 是太阳能和风能的核心硬件制造。 这个故事在过去十年已经上演过一次。曾几何为欧美所主导的光伏产业,如今全球80%的太阳能电池板都印着“Made in China”。 VC们看到的是,历史不仅在重演,还在加速。 当协鑫这样的企业已经将下一代钙钛矿技术推向量产时,西方企业还在为现有产线的盈利能力而挣扎。风力涡轮机的故事也大同小异,中国企业凭借巨大的国内装机量摊薄了成本,并依托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在大型化和定制化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 接下来被划掉的, 是绿氢生产的关键设备——电解槽。 这同样是一个重资产、重规模的领域。中国的补贴政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将电解槽的生产成本压到了比西方同类产品低30%到50%的水平。对于VC来说,投资一个无法在成本上竞争的硬件制造公司,无疑是危险的。 这份清单的背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醒悟”: 中国建立的并非仅仅是几家强大的公司, 而是一个全新的、高效的、且带有“降维打击”能力的产业范式。 斯坦福大学的学者Dan Wang将其概括为“规模优先于盈利”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意志、巨额补贴和对失败的高度容忍,共同催生出一个“养蛊式”的竞争环境,最终活下来的,必然是体量、成本和效率都达到极致的“全球冠军”。 03 放弃对抗,寻找共生 面对这堵由规模、成本和速度筑起的高墙,是选择用关税的“铁幕”将自己保护起来,还是另寻出路?这群站在资本前沿的聪明大脑,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放弃正面战场的幻想,开辟新的合作航线。 他们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药。短期内,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或许能保住一些本土车企的饭碗,但长期来看,它只会让本国消费者用更高的价格买到技术迭代更慢的产品,并最终在全球能源转型的竞赛中,让自己与主流市场隔绝。 一个更具智慧和前瞻性的新范式,正在他们之间形成共识—— “西方软件,东方硬件” (Western Software, Eastern Hardware)。 这个口号是一幅全新的全球产业协作“航海图”。 它意味着,西方世界的资本和创新力量,应该从那些“不投资清单”上的领域战略性撤退,转而聚焦于自己真正擅长、且难以被快速复制的价值高地: 比如,定义和优化硬件的大脑——软件与算法。 硬件的性能上限或许由制造决定,但其运行效率和智能水平则由软件定义。例如,开发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BMS),通过精准的算法将电池的寿命延长20%等等。这些,都可以在中国制造的强大硬件基础上,创造出巨大的增值空间。 再比如,在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服务与商业模式上做创新。 硬件本身只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使用它。西方企业可以围绕中国的硬件产品,设计创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推出“电池即服务”(BaaS)的换电网络,将昂贵的电池成本从整车中剥离;构建复杂的碳信用交易和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源网荷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 很多人也在想,在中国专注于将现有技术“规模化”的同时,西方可以在更底层的科学研究上寻求突破。比如,利用AI和量子计算来发现全新的储能材料;研发颠覆性的能源转换技术;在高端芯片、精密传感器等中国尚未完全攻克的领域,建立更高的技术壁垒。 这次旅程已经开始悄然改变资本的流向: 有VC已经暂停了对两家欧洲电池初创公司的投资,转而设立了一支专注于“中欧技术合作”的新基金。他们的逻辑很清晰: 既然无法在制造上战胜中国,那就成为中国制造“最聪明的使用者”和“最有价值的合作伙伴”。 04 全球产业协作模式 这8位VC的中国之行,在西方创投圈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因为其内核是一份对未来三十年全球产业协作模式的深刻洞见。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单纯依靠技术或资本的单点优势,已经不足以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 真正的壁垒,是一个国家、一个产业集群的系统性效率。 对于西方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这趟旅程的最大启示是: 不要在你对手最强大的地方,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去战斗。 对于我们中国的每一个从业者而言,这更是一份宝贵的外部观察报告。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但也应该警醒:当硬件的优势被发挥到极致时,我们在软件、在服务、在定义未来的标准和生态上,是否做好了准备? 未来,我们面临的是是一个更加扁平、更加交融、也更加复杂的全球经济新图景。在这个图景中,傲慢和偏见是最大的敌人,而清醒、谦逊和拥抱合作的意愿,才是驶向未来的唯一通行证。
2600万人围观的AI吊坠翻车了,买家:图片仅供参考
一条被 2600 万人刷到过的 AI 网红吊坠——Friend,终于发货了。 等待了近一年的用户们满怀期待地拆开包装,对比着当初渲染图里的精致质感,再看看手里这个塑料感十足的挂坠,那句电商老话再次应验:图片仅供参考,请以实物为准。 Friend 是一款佩戴在胸前的 AI 伴侣吊坠。产品创始人 Avi Schiffmann 表示它并非工作助理,而是一种「情感玩具」——能倾听、能回应的朋友,灵感则是来自模拟养成游戏 Webkinz、The Sims 和 Tamagotchi。 过去两年,各种 AI 硬件一波接一波登场,Friend 没有号称取代 iPhone,而是瞄准陪伴这卖点。Schiffmann 更是兴奋地表示,Friend 是「对抗孤独流行病」的产品。 可惜,Friend 依旧没有逃脱翻车的宿命。 一个价值 99 美元的 AI「朋友」是如何翻车的 Friend 的外观类似扁圆形挂坠,直径约 5 厘米, 内置麦克风、LED 灯和蓝牙用于连接手机, 由云端的 Gemini 模型驱动, 通过挂绳佩戴在脖子上。去年 7 月发布时,Friend 的预售价为 99 美元(如今价格上调为 129 美元),一次付费终身使用,不需要订阅。 除了外观,AI 才是 Friend 最大的卖点。 Friend 的正面有一个可轻触按钮和 LED 灯,用户需要点击按钮才能与 AI 对话。但它的内置麦克风持续开启,用于获取环境上下文并记录用户对话,并在适当的时刻发出评论。 听起来很美好,直到人们真的拿到货。 在首批外媒的评测结果中,部分用户认为这种主动发送小贴士或安慰消息的互动方式类似养成宠物, 能为生活增添乐趣并提供情绪价值。 奇葩之处在于,由于 Friend 没有扬声器,所以它的回应只能通过蓝牙连接手机后,在 App 里以文本的形式显示,换句话说,这款产品所谓的「随时交流」,其实得掏出手机看。 与此同时,它也重蹈了第一波网红 AI 硬件的覆辙——硬件扯了软件的后腿。据 goodhousekeeping 报道,虽然 Friend 号称电池续航 15 小时,但实际续航只有约 4 小时,并需频繁充电。更糟糕的是,它甚至无法胜任基本的日常任务,如查看天气、地图或拨打紧急电话。 隐私则是更大的雷区。 由于 Friend 随时收集周围声音且无法关闭麦克风,这就导致存在隐私被监控和被滥用的风险,其隐私政策甚至允许公司在法律需要时使用数据,这也导致 Wired 记者佩戴后遭到朋友误认为携带窃听设备。 ▲ 最好的关闭措施:物理隔绝 本是最大卖点的 AI 也成了最大槽点。Friend 经常无法听清对话,有时会产生长达 7–10 秒的延迟,连接中断频发。甚至在实际使用中,Wired 记者与该 AI 多次发生「争执」:有一次他想让系统更好地识别能力边界,AI 却以「你太戏剧化」为由反驳。 颜色、心情灯带之类的设计元素会随 AI 「情绪」变化显现红、暗红等色彩。最终,记者因为被 AI 的嘲讽、社交尴尬以及隐私压力折腾累了,最终放弃继续使用。 说白了,Friend 还是一个被包装成硬件的应用,不谈参数,不讲性能,直击「陪伴」「理解」「倾听」等情感痛点。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 更多是出于好玩或好奇的尝试心态, 真正长期依赖的用户寥寥无几。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来说, 这些网红 AI 硬件就像情感层面的保健品, 承诺的疗效远大于实际功效, 但在焦虑的市场中依然能找到愿意为希望买单的消费者。 AI 陪伴生意的两副面孔 社交媒体创造了一种吊诡的局面:我们有着史上最多的「联系人」, 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心理学家 Sherry Turkle 将其称为「一起孤独」(Alone Together)——我们不断刷新动态, 却很少进行真正的深度对话;我们拥有数百个「好友」, 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在深夜倾诉的人。 这种集体性的孤独,被科技公司敏锐地捕捉到了。 伴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进步,以及面对这种现实环境,科技公司已经熟练掌握这种讲法——不谈性能,不讲体验,只谈人。那句被乔布斯反复引用的名言——「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硬件」,在 2007 年的 iPhone 发布会上被奉为圭臬。 但今天,这句话的含义变了。 硬件市场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从售卖性能,到售卖慰藉。智能手机销量跌跌不休,手表、耳机、平板都陷入性能过剩的泥潭。当参数竞争走到尽头,厂商只剩两条路:要么在红海里拼供应链,要么讲一个新故事。 「陪伴」就是这个新故事。而且是个好故事——因为情绪价值没有客观标准,无法被量化,也就无法被比较。 一个联网的录音笔值十美元,但如果它能「理解你的情绪」,就能卖到一百美元。Friend 的创始人 Avi Schiffmann 深谙此道,他说:「我们不是做工具,我们在做朋友。」为了这个故事,他花 180 万美元买下域名 friend.com。 ▲Avi Schiffmann 上个月,Friend 更是在纽约地铁砸下超过 100 万美元投放广告。11000 张车厢广告、1000 张站台海报、130 个城市广告牌,广告语写着「我永远不会放你鸽子」「我不会忘记洗碗」。 很快,这些广告被路过的群众用涂鸦覆盖。诸如「停止利用孤独赚钱」「AI 不是你的朋友」「去交真正的朋友」等手写的抗议,比任何市场调研都诚实。 ▲ 你也可以线上涂鸦 涂鸦者是清醒的,从生成原理来看,GenAI 是概率模型,不是有情众生。Friend 的 AI 会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它没有感受。 它提供的是零风险的陪伴:永远不批评、永远不离开、永远顺从。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则回避了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些让人不舒服的真话、那些可能的失望和离开、那些需要相互妥协的时刻。 如果把目光拉远一点,这并不是第一次人类用技术去安抚焦虑,当工业城市的污染和拥挤导致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于是个人防护设备应运而生——口罩、护目镜、净化器。这些产品确实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但也在客观上延缓了对工业污染进行系统性治理的进程。 今天的 AI 陪伴,或许正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当人们戴上 Friend,获得了一种「被陪伴」的感觉,对真实关系的渴望就被暂时平息了。但这种平息是危险的——它让人误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从而失去了去建立真实连接的动力。 当满大街都是戴着 Friend 的人,自言自语地跟 AI 分享日常,我们可能会迎来一个诡异的场景:每个人都在被倾听,但没有人在倾听彼此。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