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笔记本电脑第四种CPU架构诞生!NVIDIA和Intel携手打造x86 SoC
快科技10月6日消息,上个月,两大巨头NVIDIA和Intel宣布合作,Intel将为NVIDIA达定制基于x86架构的CPU。 据悉,新的芯片将整合Intel处理器架构与NVIDIA RTX GPU,打造新一代整合平台。 业界指出,此举不仅将改变现有处理器市场格局,还将给宏碁、华硕、微星等PC品牌带来采购与营运新挑战。 长期以来,PC市场CPU主要由Intel和AMD垄断,品牌厂仅需在两者间分配订单。近年,高通、联发科等Arm阵营发力Windows on Arm平台,笔电市场出现第三种架构竞争;如今再添NVIDIA和Intel合作的x86 SoC,PC供应链复杂度将大幅提升。 不同架构需适配专属主板、散热模组,零组件无法共享,导致开发流程重叠,售后体系需重新设计。 业界分析,OEM 厂供应链将从 集中采购转为多线并行,既削弱规模效益,又增加交期、库存与生产日程的协调难度。 随着NVIDIA入局CPU领域,PC生态正从 开放组合转向 整合封闭。过去品牌可自由搭配Intel、AMD处理器与独立GPU,如今 SoC一体化架构将限制产品设计与成本配置自主性。 同时,Arm平台崛起使软件与驱动支持碎片化,OEM需同时维护多版本系统及应用程序。 分析人士表示,NVIDA、Intel、AMD与Arm 阵营的竞局,将重新定义PC产业供应链权力结构。 短期内品牌商需承受成本与整合压力,但长期来看,多架构竞争或推动PC市场进入更具创新的整合时代。
中国芯片只落后美国几纳秒!“华为们”奋力追赶,专家:5年就能摆脱依赖
据报道,中国科技巨头正加码高端芯片研发,以突破美国科技限制、挑战NVIDIA等企业。目前中美半导体仍差距明显,但已呈缩小趋势。 年初中国DeepSeek的AI模型因推理能力强且开发成本低(少用高端芯片),曾引发NVIDIA股价大跌。 此后中国政府与科技业研发未停。9月25日,NVIDIA CEO黄仁勋称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仅落后美国几纳秒(nanosecond,十亿分之一秒),并形容中国的工程师渴望成功且动作快速。 9月16日央视新闻显示,阿里旗下平头哥研发的AI芯片 PPU,效能可媲美NVIDIA为中国市场定制的H20。 华为新推出的Atlas 900 A3 SuperPoD系统搭载昇腾910B芯片,已大规模出货,还规划2027年推出更先进芯片,对NVIDIA主导地位构成压力。 其他企业亦有动作。上海沐曦为中国联通等供应先进芯片;寒武纪受益于美国出口管制及中国推动国企用国产芯片,过去3个月股价飙涨; 其他如互联网巨头腾讯和百度,都投入芯片研发。 NVIDIA一名发言人在回应有关中国芯片公司近期进展的询问时表示:“竞争无疑已经到来”。 测试过中美芯片的计算机科学家贾瓦德・哈吉 - 叶海亚表示,中国半导体在预测性AI上与美国表现相近,但复杂分析能力不足,“差距明显且在缩小,但短期难赶上”。 多数专家认为,中国目前仍依赖美国最强大芯片。半导体工程师拉加文德拉・安贾纳帕指出,中国需美国高端技术推进先进项目,美国的出口限制恰好击中其依赖核心,但宏观来看中国差距不大,或只需5年就能摆脱对美依赖。
“杀死每家AI初创、造超级OS”?奥特曼的野望惊现缺口:资深人士曝出三大瓶颈
整理 |华卫 在 OpenAI 今年的开发者大会(OpenAI DevDay 2025)上,CEO Sam Altman 在 50 分钟内带来了四个方面的重大更新,包括 AgentKit、Codex、Apps SDK 预览版和一系列新上线的 API。 其中最重磅的,是能够构建、部署和优化智能体工作流程的 AgentKit,相当于一套面向开发者和企业的完整工具集。据介绍,其不到两小时就能帮助互联网公司构建出一个工作助手智能体,为 Canva 开发者社区构建支持智能体的过程节省超过两周时间且集成过程耗时不到一小时。 “OpenAI 正通过一次次产品发布,逐步扼杀每一家 AI 初创公司”;“现在没有一家初创公司是安全的”,有用户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已有业内人士看出并详细解释了 AgentKit 在应用中存在的三大瓶颈, “‘从简单描述直接生成可用智能体’仍是天方夜谭。关键不在于画布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看不见’的基础设施。” 另外,奥特曼首次透露,如今在 OpenAI 内部,几乎所有工程师都在使用 Codex,他们每周合并的拉取请求(PR)数量增加了 70%,且 Codex 会自动审查几乎每一个 PR。 1 智能体“杀手”AgentKit,能取代 n8n 吗? 构建智能体通常意味着要同时处理多个零散工具:复杂的编排工作且缺乏版本控制、需要自定义连接器、手动评估流程、提示词调优,以及在上线前需耗时数周进行前端开发。借助 AgentKit,开发者现在可以通过以下新构建模块,以可视化方式设计工作流并更快地嵌入智能体界面(agentic UIs): Agent Builder:一个可视化画布,用于创建和版本化多智能体工作流。 Connector Registry:管理员管理 OpenAI 各产品间数据与工具连接方式的中央平台。 ChatKit:一个工具包,用于在你的产品中嵌入可定制的、基于聊天的智能体交互体验。 以 Ramp 为例,其团队仅用几小时就从空白画布构建出了一个采购智能体:“Agent Builder 将过去需要数月的复杂编排、自定义代码编写和手动优化工作,缩短至仅需几个小时即可完成。可视化画布让产品、法务和工程团队保持信息同步,将迭代周期缩短了 70%,智能体的上线时间从两个季度缩短至两个冲刺周期。” 科技与互联网服务公司 LY Corporation 利用 Agent Builder 在不到两小时内就构建出了一个工作助手智能体。“Agent Builder 让我们能够以全新方式编排智能体,工程师与领域专家可在同一界面中协作。我们在不到两小时内就构建并运行了首个多智能体工作流,极大地缩短了智能体的创建与部署时间。” “借助 ChatKit,我们为 Canva 开发者社区构建支持智能体的过程节省了超过两周时间,且集成过程耗时不到一小时。这个支持智能体将彻底改变开发者使用我们文档的方式,它能将文档转化为对话式体验,让在 Canva 上构建应用和集成工具变得更加轻松。” 同时,OpenAI 还通过数据集、追踪评分、自动提示词优化以及第三方模型支持等新功能,扩展了评估能力,以衡量和提升智能体的性能。 从今日起,ChatKit 及全新评估(Evals)功能已对所有开发者全面开放。Agent Builder 处于测试版阶段,而 Connector Registry)正逐步向部分拥有全局管理控制台(Global Admin Console)的 API、ChatGPT 企业版和教育版用户推出 beta 版。所有这些工具均包含在标准 API 模型定价中。 此外,OpenAI 计划很快在 ChatGPT 中新增独立的工作流 API(Workflows API) 及智能体部署选项。 自今年 3 月发布 Responses API 和 Agents SDK 以来,已有开发者和企业通过其构建出用于深度研究、客户支持等场景的端到端智能体工作流。例如,Klarna 利用其构建的支持智能体处理了三分之二的工单,而 Clay 则通过销售智能体实现了 10 倍的增长。AgentKit 基于 Responses API 构建,旨在帮助开发者更高效、更可靠地构建智能体。 AgentKit 一发布,许多用户都担忧起了 n8n 的处境。n8n 堪称目前最热门的工作流自动化工具之一,在 GitHub 上的 Star 数已达 140k。有网友表示,“即使它的功能(目前)还不够丰富,90-95% 的人只会在相当简单的工作流程和代理的情况下使用 n8n。AgentKit 可以做到这一切,而且非常用户友好。” 然而,有资深 Agent 构建者指出,AgentKit 目前无法取代 Zapier、n8n 及工程开发工作。简而言之:从原型到生产环境的过程中,仍需完成大量“看不见的艰巨工作”。 据他介绍,OpenAI 的 AgentKit 是推动智能体工作流大众化的重要一步,它提供了拖拽式画布、原生 GPT-4/5/o3 集成以及一些预制模板。但如果要为生产环境构建智能体——即涉及生命、资金或声誉风险的场景,实际情况是: 集成复杂性:AgentKit 仅能覆盖 20% 的使用场景。剩余 80% 的场景涉及私有 API、认证层、MCP 和合规工作流。例如:律所需要符合 HIPAA 标准的数据过滤和 MCP 集成,模板完全无法满足这类需求。 生产环境可靠性:演示仅在“理想路径”下有效,而真实用户的使用场景并非如此。你需要完善的重试机制、错误边界、熔断器、回滚方案以及队列背压处理。AgentKit 模板仅能应对 10 次请求,而生产环境需要支持 10000+ 次请求且达到 99.9% 的正常运行时间。 领域专业知识:医疗、金融、制造业等领域不仅是简单的工作流,而是完整的生态系统。模板无法承载监管细节或临床判断,这些仍需人类专家介入。 2 Codex 现已全面上市,7 岁小孩子也能上手? 自 8 月初以来,Codex 的日使用量增长了 10 倍以上,而 GPT‑5-Codex 更是增长最快的模型之一,在发布后的三周内处理了超过 40 万亿个 token。 据悉,在 OpenAI 内部,Codex 已成为其开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几乎所有工程师都在使用它,而 7 月时这一比例仅略超一半。他们每周合并的拉取请求(PR)数量增加了 70%,且 Codex 会自动审查几乎每一个 PR,在问题影响生产环境前捕捉关键漏洞。 今日起,Codex 正式全面开放。如今,用户可以在所有编码场景中使用它——编辑器、终端和云端,且全部通过 ChatGPT 账户关联。同时,Codex 推出三项对工程团队更具实用价值的新功能: 全新 Slack 集成:可直接在团队频道或对话线程中向 Codex 委派任务或提问,就像与同事协作一样。 Codex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将为 Codex CLI 提供动力的同款智能体嵌入你自己的工作流、工具和应用中,无需额外调优即可借助 GPT‑5-Codex 实现顶尖性能。 全新管理工具:借助环境控制、监控和分析仪表板,ChatGPT 工作区管理员现在能够更清晰地掌握情况,并实现对 Codex 的大规模管理与控制。 其中,Slack 集成功能与 Codex SDK 已向 ChatGPT Plus、Pro、商业版(Business)、教育版(Edu)及企业版(Enterprise)套餐的开发者开放,而全新管理功能则仅面向商业版、教育版及企业版用户。 对于此次的更新,有用户称,“单是 Slack 集成就能节省不少时间。”还有网友评价道,“Codex SDK 改变了创新格局,甚至 7 岁的孩子也可以将脑海中的想象变为现实。” 3 ChatGPT 向操作系统进化:Apps SDK 登场 今日,OpenAI 以预览版形式开放 Apps SDK,供开发者着手构建和测试其应用,应用提交通道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放。 有了 Apps SDK,所有人都能在 ChatGPT 中构建、集成、调用原生应用。目前,Apps SDK 公开支持的应用有 Booking.com、Canva、coursera、Expedia、Figma、Spotify 和 Zillow。但奥特曼在大会现场承诺,更多应用即将上线。 Hyperbolic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Yuchen Jin 一语道出了奥特曼的野心:ChatGPT 由此成为新的操作系统,一个人们会花费大部分时间的地方。他指出,“OpenAI 的 App SDK 是一步妙棋。其目标是:让 ChatGPT 成为所有人的默认界面,在这里可以与所有应用程序对话。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 MCP 由 Anthropic 首创,但这一举措却让 OpenAI 变得无可匹敌。” 前谷歌工程师 Rui Diao 表示,“对于希望深度集成的开发者而言,Apps SDK 预览版堪称出色。如今的 ChatGPT 真的给人一种正在进化为真正超级应用的感觉,界面内直接集成了各类专业功能。”一位网友感叹道,“我们正处于氛围编码的黄金时代。” 4 三大 API 上线 大会上,奥特曼还上线了三个重要的 API,包括强大推理模型 GPT-5 pro、先进视频生成模型 Sora 2 与 Sora 2 Pro 版本的。 首先是 GPT-5 Pro 现已接入 API, 针对高难度任务,它会投入更多“思考时间”以提升表现。 其次,OpenAI 通过 Video API 首次向开发者开放 Sora 2 与 Sora 2 Pro 的能力, 两者均支持横屏与竖屏模式,单段视频时长最长可达 12 秒。Remix 功能允许用户对现有视频进行针对性调整,目前尚不支持视频输入以及真人图像转视频功能。 同时推出的还有全新的图像模型与语音转语音模型,它们虽比完整版模型更经济,却拥有相近的质量: gpt-image-1-mini 是 GPT Image 1 模型的 mini 版本,价格比后者降低 80%,可同时接受文本和图像输入和生成图像输出。 gpt-realtime-mini 是 GPT Realtime 的 mini 版本,价格比后者降低 70% 可通过 WebRTC、WebSocket 或 SIP 连接实时响应音频和文本输入。 有网友评价道,“OpenAI 将利润结构从资本支出转向运营支出,真是聪明。” 参考链接: https://x.com/OpenAI/status/1975328203058389153 声明:本文为 InfoQ 整理,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联手英伟达、AMD等巨头,OpenAI已签署1万亿美元算力协议
OpenAI与多家公司达成合作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7日,据《金融时报》报道,OpenAI今年已经签署了大约1万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用于支持其AI模型的运行。这些采购承诺规模远超OpenAI当前的营收,引发了外界对其资金来源的质疑。 周一,OpenAI与芯片制造商AMD达成了新的算力协议,这是它与英伟达、甲骨文和 CoreWeave等公司合作后的又一笔重大交易,显示出OpenAI正全力争夺未来所需的算力资源,以支撑ChatGPT等AI服务的持续增长。 这些协议将为OpenAI在未来十年内提供超过20吉瓦的算力,大致相当于20座核电站的发电功率。据OpenAI高管估算,目前部署每1吉瓦的AI算力约需500亿美元,因此整体成本约为1万亿美元。 押宝OpenAI的科技公司 这些交易将一些世界顶级科技公司与OpenAI捆绑在一起,其成败取决于OpenAI能否成为一家盈利的企业,以履行其日益沉重的财务责任。 “OpenAI根本没有能力兑现这些承诺。”投资公司DA Davidson分析师吉尔·卢里亚(Gil Luria)表示,并补充说OpenAI今年可能亏损约100亿美元。 卢里亚指出,“硅谷那种‘先假装成功,再真成功’的文化,其中一部分就是让别人也下场参与。现在,很多大型公司都在OpenAI身上押下重注”。(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任天堂起诉Reddit知名盗版版主 赔偿450万美元
据外媒My Nintendo News报道,任天堂最近又开始对Switch盗版份子展开新一轮法律行动,这次的目标是Reddit盗版版主——James Williams,也就是网友熟知的“Archbox”。 按照惯例,任天堂一开始给了他“善意撤退”的机会,但他选择了无视。2024年7月,任天堂曾向Archbox发出多封停止侵权函,要求他关闭相关社区、删除内容,但他一直置之不理。最终,任天堂正式将他告上法庭——而他连法院文件都没回应。如今,任天堂正申请缺席判决(default judgment),要求他赔偿450万美元。 任天堂对任何涉及盗版、破解或非法分发游戏的个人一向毫不手软。虽然这些诉讼几乎都赢不了真金白银,但显然公司更在意震慑效果。 就在上个月,任天堂刚刚在针对Modded Hardware创始人Ryan Daly的案件中获得200万美元的判决;而早在2021年,因Switch破解案被捕的Gary Bowser已被判赔偿1000万美元,几乎注定要为此负债一生。去年,任天堂又向Jess Keighin索赔750万美元,如今的450万美元案只是又一个例子。 鉴于几乎所有被起诉的人都无力支付任天堂的律师费,更不用说赔偿金了,任天堂此举很可能是为了在盗版社区掀起轩然大波。 业内人士认为,任天堂这类诉讼的核心目的并不是拿回钱,而是通过一连串高额判决向整个盗版圈释放信号:“别碰Switch。”
大秀中国功夫:特斯拉Optimus擎天柱机器人亮相《创:战神》首映礼
IT之家 10 月 7 日消息,特斯拉官方今日展示了旗下 Optimus 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出席的《创:战神》首映礼的视频。 在视频中,Optimus 展示了它最近“苦练”的中国功夫,似乎是想要跟《创:战神》中的“战神”杰瑞德・莱托比试比试。 迪士尼官方已经宣布,《创:战纪》系列新片《创:战神》中国内地定档 10 月 17 日(北美 10 月 10 日)。 《创:战纪》是 2010 年的经典科幻电影,其续作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3 年,当时命名为《创:上升》,但在 2015 年被取消,然后在 2017 年重新提上日程,也就是《创:战神》。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种有感知的程序出现并进入人类世界,而人类并未做好与之接触的准备。莱托饰演“战神”阿瑞斯,一个从电子游戏世界穿越来到地球的虚拟角色。 本片由杰瑞德・莱托、伊万・彼得斯、格蕾塔・李、朱迪・特纳-史密斯、卡梅隆・莫纳汉、吉莲・安德森等出演,乔阿吉姆・罗恩尼 (《加勒比海盗 5》《沉睡魔咒 2》) 执导,九寸钉接替蠢朋克(已解散)打造配乐。 据IT之家此前报道,特斯拉 9 月 30 日宣布,特斯拉正在努力扩大人形机器人的规模,计划 2025 年底推出第三代,并在 2026 年开始量产。马斯克预计 2030 年前将年产 100 万台。
准确率最高92.85%:三星研发“读心”设备,可感知你的观影偏好
IT之家 10 月 7 日消息,三星公司昨日(10 月 6 日)发布博文,宣布携手汉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合作研发出一款新型耳戴式脑电图(EEG)设备,从而监测佩戴者的脑电波。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这款 EEG 设备体积远小于需要粘贴头皮电极的传统脑电图仪,但仍能为脑机接口(BCI)技术捕捉高质量的脑电波信号。 得益于其紧凑小巧的设计,这款耳戴式 EEG 设备首次将脑电波监测带出实验室环境,让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例如,该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困倦程度,这一功能在教育场景中可用于衡量学生的学习效率,或在驾驶场景中更准确地预警驾驶员疲劳。 该设备还能与人工智能算法协同工作,精准分析用户的个人偏好。在三星进行的内部测试中,通过分析参与者观看视频时的脑电波数据,该设备识别其视频偏好的准确率达到了惊人的 92.85%。 展望未来,这项技术有望与更多消费电子产品深度融合。研究人员设想,类似的脑电波监测功能可以集成到 AR 眼镜、XR 头显或无线耳机中。 在 AR / XR 设备上,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免提交互方式,用户仅通过“意念”即可控制设备;而在无线耳机上,它则可以感知用户的情绪状态,例如判断你是否对正在观看的电影感到疲倦或喜爱。
“背刺”英伟达?OpenAI与AMD达成合作,不仅买芯片还要入股
10月6日,OpenAI与AMD宣布在AI基础设施领域达成里程碑式合作,双方将会通过“技术+股权”的深度绑定模式,构建长期战略协同的关系。 具体来说,OpenAI计划将在未来几年部署总计60亿瓦的AMD GPU算力,而为了强化战略利益一致性,AMD直接向OpenAI发行了最多1.6亿股普通股,这将让OpenAI最多持有AMD约10%的股权。 这项协议对于AMD来说将会助力其在AI行业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而这项协议也将会给AMD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收入。 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愁的,正是英伟达。就在9月22日,英伟达宣布与OpenAI达成价值1000亿美元的协议,英伟达将投资OpenAI并为其构建100亿瓦的AI数据中心。 而如今,OpenAI很快又拉着AMD来搭建算力基础设施,虽然AMD的60亿瓦算力不及英伟达的100亿瓦,但这已经能够让OpenAI很大程度上降低对于英伟达的依赖,从而在算力供应上获得更大的议价权和战略灵活性。 除了英伟达与AMD,OpenAI还与博通签署了100亿美元的协议,自研定制AI芯片,用于特定推理场景或边缘计算。 作为业界最有前景的AI公司,OpenAI显然不想在算力上受制于人,通过与各个芯片厂商的合作,OpenAI甚至在未来可能会成为AI芯片技术标准的制定者,让主流芯片能够与自家AI算法实现更好地深度协同。
彼得·林奇解释为何不涉足AI:大约8个月前才会读Nvidia
10月7日消息,据CNBC报道传奇投资者彼得·林奇在20世纪80年代掌管富达麦哲伦基金期间,因屡屡跑赢大盘而声名鹊起。几十年后,他为下一代投资者提供了一些建议。 过去三年,人工智能热潮主导了市场,但林奇却乐于在一旁观望。在 1990 年之前执掌麦哲伦的 13 年时间里,他平均年回报率为 29.2%。 “我持有零个人工智能股票,”林奇在与投资者乔什·布朗的播客节目《The Compound and Friends》中说道。“我甚至连英伟达的股票名字都念不出来,直到大约八个月前才会。” 林奇曾说过,每100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持有富达麦哲伦基金的股份。他在播客中谈到了他的职业生涯、一路走来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今人们对一切与人工智能相关事物的狂热。以下是其中最重要的五点: 坐在AI之外 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以来,大型科技股一路飙升,这让华尔街许多人开始质疑,人工智能交易是否让人想起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当被问及投资者是否过度追逐人工智能交易时,林奇表示他“不知道”。 林奇表示,他对技术的了解不够,无法对市场对人工智能的乐观态度做出明智的判断。 “我是科技含量最低的人,”他说,“我什么电脑都不会用。我只有黄色的卫生纸。” 林奇以富达的规定为由,拒绝讨论他目前的投资组合或他目前喜欢的股票。 为什么你不“玩市场” 林奇长期以来一直主张投资者要深入了解他们所投资的公司。这是他的书《战胜华尔街》的核心原则。 “我有一句话:‘知道你拥有什么’,”林奇说。“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拥有什么,你就完蛋了。” 林奇表示,人们会花几个小时研究航班,以确保买到最优惠的价格。但说到投资,他说:“他们会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些疯狂的股票,然后把1万美元投入其中。” 他将“玩市场”一词形容为“糟糕”和“危险”。相反,林奇表示,人们应该购买优秀的公司股票,并了解它们在做什么。 林奇表示,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典型价格在任何一年中的平均波动幅度为 100%,因此投资者需要知道在出现大幅波动时该怎么做。 第一局结束后进入 虽然传统观点认为应该在股票上涨之前买入,但林奇警告称,不要仅仅因为某种证券已经上涨就蔑视所有投资理念。 “有时候,你不必在第一局,”林奇说。 林奇以麦当劳为例 很久以前,他就被告知,这家汉堡连锁店在国内市场已经实现了快速增长。在国际扩张的过程中,这家汉堡连锁店也实现了强劲增长。 “人们说‘麦当劳完蛋了’,”林奇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清楚。” 当今的投资优势 林奇表示,如今的投资者拥有大萧条和新政之前不存在的“缓冲” 。 林奇列举了失业保险、社会保障福利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立,这些举措长期以来都在帮助普通民众。他还强调了美联储近几十年来发挥的积极作用。 林奇表示,如今的投资者受益于“许多更好的事物”,并指出市场和经济的“缓冲”比过去更多。 林奇表示,投资者经常为类似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崩溃做好准备。但自那以后,即使是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剧烈的下行趋势。 “我们有很多机会遭遇‘大灾难’,”林奇说。“我们经历过一些可能很糟糕的总统,一些糟糕的国会,也经历过糟糕的经济学家,但我们都挺过来了。” 工作的未来 林奇向那些担心自己是否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失去工作的工人保证。 20 世纪 80 年代初,约有100 万人在AT&T工作 当时,整个劳动力市场规模约为1亿。林奇表示,即使电信行业已经发展壮大,目前领先的公司仍雇佣了约40万名员工。 如今,美国劳动力本身已膨胀至1.6亿个就业岗位。美国人或许可以指望某些行业的扩张来抵消其他行业因技术进步或自动化而导致的就业岗位流失。 林奇发表此番言论之际,沃尔玛、埃森哲等公司的高管警告称,人工智能将彻底重塑其劳动力队伍。
UFS 5.0标准即将登场:顺序读写10.8GB/s,为AI手机时代铺路
IT之家 10 月 7 日消息,JEDEC 固态技术协会昨日(10 月 6 日)发布博文,宣布即将完成新一代 UFS 5.0 存储标准。该标准专为满足 AI、智能手机及汽车等领域对高性能、低功耗存储的需求而设计,其顺序读写速度将高达 10.8 GB/s。作为对比,UFS 4.x 的理论最高读写速度可达约 4.2 GB/s。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新标准采用了即将推出的 MIPI(为移动设备制定接口规范的行业组织)M-PHY v6.0 和 UniPro v3.0 规范作为其互连层基础。其中,M-PHY 6.0 引入了全新的“高速档位 6”(HS-G6)技术,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了上一代 HS-G5 的两倍。 UFS 5.0 可满足未来 AI 应用对海量数据吞吐的严苛要求,接口带宽在每个通道上可达 46.6 Gb/s,通过双通道配置,最终实现了最高 10.8 GB/s 的有效顺序读写速度。 UFS 5.0 标准为增强稳定性和安全性,还集成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特性。在稳定性方面,UFS 5.0 内置了链路均衡(一种信号补偿技术。在数据高速传输时,信号可能会失真或衰减,导致数据出错。链路均衡技术能够主动修复和增强这些信号,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功能,能够确保在高速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完整性,让连接更加可靠。 其次,标准引入了独立的供电轨设计,有效隔离了物理层(PHY)和内存子系统之间的电源噪声,不仅提升了系统稳定性,也简化了硬件集成的难度。 在安全方面,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安全需求,UFS 5.0 还特别加入了内联哈希(Inline Hashing)功能,可以在数据读写过程中进行实时哈希计算,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篡改。
三星ISOCELL HP5发布,OPPO Find X9 Pro手机有望首发
全球首款0.5μm 2亿像素相机传感器:三星ISOCELL HP5发布,OPPO Find X9 Pro手机有望首发 IT之家 10 月 7 日消息,科技媒体 SamMobile 今天(10 月 7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三星正式发布新款 2 亿像素图像传感器 ISOCELL HP5,预估作为 OPPO Find X9 Pro 手机的长焦相机首发。 IT之家援引媒体报道,ISOCELL HP5 传感器尺寸为 1/1.56 英寸,拥有 16384 x 12288 的超高分辨率,并将单位像素尺寸压缩至 0.5 微米,是三星全球首款搭载了 0.5µm 超微像素的 2 亿图像传感器。 为克服小像素带来的挑战,ISOCELL HP5 集成了多项前沿技术。其中,双垂直传输门(D-VTG)和前深沟槽隔离(FDTI)技术共同作用,有效提升了每个像素的全阱容量,即容纳光信号的能力。 该传感器还改进 DTI 中心切割(DCC)技术,优化了像素间的隔离效果,在增强自动对焦精度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图像噪声。三星官方数据显示,这些改进使转换增益提升了 150%,随机噪声则降低了 3% 至 40%,尤其能显著改善低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 在光线利用率方面,三星也进行了深度优化。ISOCELL HP5 采用了高精度微透镜,确保进入的光线能被精确地汇聚到像素的有效区域。 高透光率减反射层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光线在进入像素时的反射损失,再结合氧化物绝缘结构以减少信号干扰和光线损耗,这一系列技术共同确保了传感器能最大限度地捕捉和利用每一束光线,从而输出更纯净、细节更丰富的图像。 ISOCELL HP5 支持传感器内裁切实现 2 倍光学品质变焦;若与 3 倍光学长焦镜头搭配,则可实现 6 倍无损变焦。传感器采用超级四像素相位检测自动对焦(Super QPD)技术,还集成了智能 ISO Pro 和交错式 HDR 技术,能够捕捉高达 13-bit 色深、包含 5500 亿种色彩的 HDR 图像。 视频方面,该传感器支持录制 8K 30fps、4K 120fps 以及全高清 240fps 的视频,并能输出多种位深的 RAW 格式文件。 市场应用方面,OPPO 即将发布的 Find X9 Pro 有望率先在其长焦摄像头上搭载 ISOCELL HP5 传感器,该设备预计于 10 月 16 日亮相。 该媒体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中国智能手机品牌采用这款高性能传感器。而三星自家 Galaxy 系列智能手机在短期内似乎并无搭载 ISOCELL HP5 的计划。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