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混合现实的山头,来了个老朋友:字节跳动MR眼镜研发曝光
字节跳动 混合现实 在混合现实以及智能眼镜的新战场上,中国公司的阵地正在快速扩张。 周二早间,爱范儿从外媒 The Information 获悉,字节跳动内部正在积极开发一款护目镜形态的「轻量级混合现实设备」,预计将于 2027 年对外公布。无论是产品功能还是定位,都直直瞄准了 AR 领域风头正盛的 Meta。 根据三名知情人士透露,这款 MR 设备采用分体式设计——显示设备与主机分离,主机形似冰球,内置计算硬件、电池和自主开发的专用芯片(类似苹果 Vision Pro 的 R1 芯片),通过数据线连接眼镜部分。 产品尺寸与目前世界最小 VR 头显 Bigscreen Beyond 相近。 爱范儿获悉,该项目由字节旗下 Pico 团队负责,开发代号「天鹅」(Swan),被视为 Pico 在 VR 市场受挫后,向 MR 领域的战略转型。 混合现实(MR)的特点是虚拟物品可以与背景中的现实物体产生交互Microsoft Learn 根据为 The Information 提供信息的三名知情人士介绍,字节跳动的这款混合现实(MR)目前仍然处在研发阶段,并未具体透露产品的外观,但是其尺寸「与 Bigscreen 的产品近似」,后者推出的 Bigscreen Beyond 系列号称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的 VR 头显: 图|Bigscreen 虽然目前我们无从得知这款 MR 产品的具体形态,但是根据业内已有产品的方案,字节跳动大概率采用了显示设备与主机设备分离的设计。根据知情人士描述,目前版本的设计中这个包含了计算硬件和电池的主机形似一个冰球,需要在使用时与眼镜部分保持数据线连接。 此外,字节跳动据悉还会给这个小主机配备一块自主开发的专用芯片,负责处理来自环境传感器的数据,用于减少屏幕上的虚拟内容与背景现实环境之间的迟滞——功能类似苹果在 Vision Pro 中使用的 R1 芯片: Vision Pro 的主板,左侧为 R1 芯片,右侧为 M2 SoC|iFixit 字节跳动在拓展现实(XR,包含混合现实 MR、增强现实 AR 和虚拟现实 VR 的概念)领域其实早有布局,本次爆料出的 MR 眼镜并非空穴来风。 爱范儿从其他渠道获悉,这款 MR 眼镜将由字节旗下的 Pico 团队负责,开发代号「天鹅」(Swan),或许可以看作是 2023 年 Pico 5 项目因为 VR 市场疲软而被取消后,Pico 产品向 MR 领域转型的证据。 Pico 产品线最后的新品是去年 8 月发布的 Pico 4 Ultra|PICO 从目前有限的爆料信息中不难看出,字节跳动在 MR 领域的布局毫无疑问是将 Meta 放在了主要竞争对手的位置上,这款研发中的 MR 眼镜各项参数指标都与 Meta Orion 项目的原型机颇有相似之处—— 从 Phoenix 项目转型而来的 Orion 项目在去年九月宣布了第一款成品|Meta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两款产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显示设备与计算单元分离的设计,尽最大可能的减轻用户需要在脸上佩戴的重量。 考虑到字节跳动与 Meta 此前的 VR 产品全都以体积较大的一体式 VR 头显为主,这样心有灵犀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也从侧面佐证了 Meta 与雷朋、欧克利等等品牌合作,以「轻量化优先」的角度切入眼部智能穿戴市场后收到的正反馈。 Meta Quest 3(左)与 Pico 4(右)都还属于印象中比较传统的 VR 设备形态|ThreeSixty Cameras 除此之外,字节跳动本次给 Pico 掉头、彻底重塑产品形态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 Pico 4 头显本身的业绩不达预期。从硬件参数上看,Pico 4 无疑是处在这两年 VR 类产品的第一梯队的,但是由于(第一方自有)软件生态的缺失,以及主动引入 Quest 游戏、给对手打广告的操作,最终导致 Pico 4 在 2022-2023 年间的销量惨遭滑铁卢。 缺乏有吸引力的 IP 和缺少突破 Quest 模式的新玩法成为了 Pico 软件的巨大短板 总的来说,字节跳动此次透露出的 MR 产品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拓展现实行业的一种风向转变: 类似 Pico、Quest 和 Vision Pro 这样功能强大但是复杂笨重的一体化头显很难扩大市场,反而是卖了两百多万副、功能简单却实用的 Ray-Ban Meta,以及雷鸟 Air 和 XREAL One 之类超级轻量化的头戴设备真正站稳了脚跟。 轻量化的眼镜形态 AR 显示器在高铁飞机上越来越常见了|机核网 @再生妖精 换句话说,「轻量化」这条新战线实际上是字节跳动在 VR 头显方向受阻后及时转向的一种更加务实的策略,虽然实质上有些像是在「摸着 Meta 过河」,但产品力仍然不容小觑。 现阶段,爱范儿认为,XR 产品的大规模普及将主要取决于舒适度和社交可接受性,而不仅仅是技术参数。无论是 Meta Quest 还是 Vision Pro,都是因为重量和舒适度问题而受到了冷遇,很难吸引习惯了手机全天候陪伴的人们去主动使用。 这样的产品形态很难对习惯了一体化设备(比如手机)的消费者产生吸引力|PCMag 与此同时,Ray-Ban Meta 超过两百万副的销量,又证明了消费者对轻便、时尚形态的偏爱。我们仿佛回到了智能手机早期的市场环境中:帮助实现产品普及的,并不是动辄五位数的旗舰,而是能够把最基础的事情出色完成的中低端机型。 换个说法就是—— Vision Pro 展示的效果无疑是未来的,但是想要达到那个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能够出色完成简单任务的平价智能眼镜。
奔驰纯电 CLA 猎装版亮相,电动化成旅行车破圈契机
奔驰在今天公布了全新纯电 CLA 的猎跑版本。 比起可以号称「最美猎装」的初代 CLA 猎装版,新车在颜值上多少差了点味道,整体的车身姿势多少显得不那么优雅,和目前在售的 24 款猎跑车型大差不差。 新车的车顶从 B 柱开始被拉长,车顶的全景天幕也一直覆盖到了尾门。新造型让后排头部空间多出了 26mm,放倒座椅后的后备箱容积也涨到 1290L,整体车身尺寸为 4723 / 1855 / 1469,比起老款加长了 35mm,加宽了 25mm,高度增加了 27mm,轴距也增加了 61mm。 与轿车版本一样,新猎装车的前格栅也采用了无缝式星辉面板设计,整整 142 颗三叉星徽可以被全部点亮,与此同时,奔驰也把三叉星辉带到了全景天幕上,在这块涂有红外反射图层的玻璃上,你可以看到 158 颗星星,它们可以和座舱内的氛围灯和其他照明设施一起亮起来,这块玻璃同时也支持类似飞机侧窗的无极调光功能,从透明到不透明有多个等级可选。 奔驰目前只公布了这辆猎装车的纯电版本,但预计在明年春季会推出带有 48V 混动的燃油车型。 纯电版本的入门型号是 CLA 250,同时还有一个更高性能的 CLA 350 4Matic 版本。这两个版本都会使用 85 千瓦时的镍锰钴电池。其中 CLA 250 的电机动力为 268 匹,335 牛·米,零百加速 6.8 秒,四驱版本则为 349 马力、515 牛·米,零百加速 5 秒,在 WLTP 工况下的续航里程分别为 761 公里和 730 公里。两车也都支持最高 320 千瓦的直流快充,10分钟内可以补充 310 公里续航。 猎跑版本的内饰则和轿车版本完全一致,三块数字显示屏横跨整个座舱:仪表台配备 10.25 英寸显示屏,中控采用 14.6 英寸屏幕,前排副驾位置则提供 14 英寸选配屏幕。 新款 CLA 的轿车和猎跑车型目前都未公布售价,作为参考,2024 款 CLA 200 猎跑车的指导价为 30.92 万元,经销商终端售价为 19.42 万元。 旅行车突然火起来了? 瓦罐/猎装车型在燃油时代一直平平无奇,在国内除了好看的赞誉之外也鲜有厂商进行生产,但在进入电动化时代后,旅行车这个品类似乎一下子火了起来。 极氪 001 在几年前就凭借猎装车这一与众不同的产品定位,在短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也成功为品牌树立了年轻、动感的形象,后续推出的极氪 007 GT 也为 007 系列挽回了不少用户。 除了极氪之外,比亚迪和享界也在前不久都发布了自己的旅行车品类,似乎这个偏小众的市场,一夜之间就成了大众之选。 不过,如果细究原因的话,可能猎装/瓦罐这种车身形式本身就和新能源技术相当契合。 在电池平铺于车底,驱动电机也愈发小型化的技术趋势下,设计师不再需要给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预留大量空间,低矮、修长的猎装造型也能更好的增加储物和乘坐的空间,算是双赢了。 而且目前轿车和 SUV 的市场份额和渗透率也都接近了顶点,但猎装/瓦罐车的渗透率依然不足 5%,对于各大汽车品牌来说也算是一款新的增量市场。 比亚迪在海豹 06 DM-i 旅行版的发布会上就曾表示过: 我们看到了国内「个性化消费趋势」的抬头,并希望用极致的性价比,让旅行车这种生活方式,能被更多年轻家庭所接受。 猎装/瓦罐车型正是这种叙事最好的载体——不管有没有时间,谁不希望自己的周末是开着「瓦罐」去露营、去骑行、去滑雪呢。
又一华人逃离OpenAI!“思维链第一人”加入Meta
编译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7月16日消息,又一波OpenAI核心研究员流向Meta。据外媒《连线》记者Kylie Robison最新报道,OpenAI研究员Jason Wei与Hyung Won Chung双双确认离职,并即将加盟Meta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Superintelligence Lab)。 值得关注的是,两人均是OpenAI内部极具代表性的推理与强化学习核心研究员。Jason Wei是AI大模型领域公认的推理范式开创者,主导提出了“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方法;他还直接参了与o3和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的研发。Hyung Won Chung则是o1模型的核心贡献者之一。 Jason Wei曾在2024年12月与Sam Altman并排而坐录制节目,Hyung Won Chung也参与同框,可见他们在OpenAI团队中的重要地位。如今,两人均传出离开OpenAI,这张照片仍是Jason Wei X主页置顶视频封面图。截至目前,两人未对离职事宜进行回复。 ▲Sam Altman(左1)、Hyung Won Chung(左2)和Jason Wei(右1),图源:OpenAI。 一、从“思维链第一人”到“o1核心成员”,小扎一并挖走 Jason Wei和Hyung Won Chung均拥有Google Brain和OpenAI的工作背景,并即将一同加盟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 1、Jason Wei: Jason Wei,毕业于达特茅斯大学,早年在Google Brain任职,专注于chain-of-thought(链式思维)推理研究,该方法旨在训练AI逐步分解处理复杂问题。 “思维链开山之作”的论文《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就是由Jason Wei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 ▲论文: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2023年加入OpenAI后,Wei参与了o3模型和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模型的研发。 ▲Jason Wei工作经历(来源:领英) 他自称为“强化学习的死忠粉”,专注于通过正负反馈训练AI模型。而强化学习正是Meta当前超级智能团队重点招募的方向之一。 ▲图源:Jason Wei个人网页 2、Hyung Won Chung: 韩国籍研究员Hyung Won Chung,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早期在Google Brain专攻模型训练与推理方向,曾深度参与T5X、Flan-PaLM等大型训练系统的开发。 他于2023年加入OpenAI,期间参与了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和o1模型的开发,研究兴趣聚焦于推理能力和智能体(agent)方向。 二人在OpenAI内部拥有密切的合作关系,Meta此次将两人一并招募,延续了其惯常的“整体挖角”策略。 OpenAI两位核心研究员Jason Wei与Hyung Won Chung已经关闭公司内部Slack账号的消息一出,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X平台用户称:“当然,去OpenAI学习,然后把一切都卖给Meta。” ▲来源:X平台 另一位网友则直言:“天呐……如果他们也走了,对OpenAI来说又是一记重击。几周前Sam(Altman)还说‘最优秀的人不会离开’,现在看来实在有点滑稽。” ▲来源:X平台 二、扎克伯格“猎才”成果一览,OpenAI占六成 2025年7月1日,Meta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正式宣布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由Scale AI联合创始人汪滔(Alexandr Wang)出任首席AI官,GitHub前CEO Nat Friedman主导产品与应用方向。 备忘录还披露了首批团队成员阵容,包括从OpenAI、DeepMind、Anthropic等一线实验室招揽的多名顶尖研究员。 此后,Meta继续加快扩编步伐。7月7日,Meta从OpenAI招募了Yuanzhi Li,从Anthropic吸纳了Claude团队的关键成员Anton Bakhtin;次日(7月8日),又从苹果挖走了基础模型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据悉其薪酬水平高达“数千万美元/年”。 此番OpenAI研究员Jason Wei与Hyung Won Chung的重磅加入,也是Meta布局推理能力的关键补强。 智东西梳理了Meta当前已确认招募的AI人才,涵盖原公司、国籍及研究方向等关键信息。 整体来看,Meta此次招募呈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核心成员主要来自OpenAI、谷歌DeepMind、Anthropic、苹果等科技公司,其中OpenAI研究员占六成,华人研究员占比接近五成,成为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方向上,这批研究员覆盖了推理链、强化学习、多模态、基础模型、感知系统等核心领域。 短短一个多月,Meta已从多个头部AI实验室直接吸纳21位核心研究员,快速搭建起一个“超级智能”班底。 ▲本表整理自公开报道(以挖角信息爆料时间排序),信息截止于7月16日。(智东西制表) 结语:小扎挖角成果亮眼,奥特曼如何才能留得住? Meta以高薪掀起的“AI猎人”行动,正在加速超级智能实验室的快速成型。短短两个月内,从OpenAI、谷歌、Anthropic到苹果,扎克伯格亲自操盘,接连拿下业内公认的推理、多模态、基础模型等方向核心人物,Meta的人才储备迎来一轮跨越式升级。 与此同时,OpenAI也在迅速应对。近期,OpenAI从特斯拉、xAI、Meta等公司反向吸纳了多名资深工程师。 围绕顶级AI人才的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硅谷正在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抢人大戏。 下一步,OpenAI如何稳住核心技术骨干,将直接影响其在AI竞赛中的长期走向。而Meta的“补强计划”是否真的能兑现技术红利,或许也将在未来数月见分晓。
人这一辈子,能用几台全画幅黑卡?
十年沉默 今朝登场 没有预热,没有爆料,没有预告。 昨晚,索尼突然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RX1R III,沉默了十年的全画幅黑卡旗舰产品线,突然更新了。 镜头依旧不可替换,定位仍然居高临下——还是那套熟悉的配方,把旗舰级画质,硬塞进一台手掌大的机身里。 很少有一个相机系列,能够十年如一日地 PUA 你:「不是它太贵,是我还不够努力」。RX1R 就是其中之一。 RX1R III 高达33999 元的售价,让很多理性消费者望而却步——一如它的前辈们刚发布的时候。 但照着十年磨一剑的节奏,人这一辈子能玩上几部《GTA》,又能用上几台全画幅旗舰黑卡? 三个词,认识索尼 RX1R III 如果要用一句话准确又精炼地介绍 RX1R 系列,那毫无疑问是高画质的定焦一体机。 作为最新一代产品,RX1R III 延续这一核心理念,我们同样可以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理解它—— 高画质 RX1R III 搭载了一块 6100 万像素的背照式全画幅传感器,这无疑是继承自其旗舰兄弟 Alpha 7R V 的遗产。 较为与众不同的选择是,索尼在 RX1R III 上选择去掉光学低通滤镜,配备了抗反射(AR)镀膜,进一步提升照片的细节表现,以牺牲抗摩尔纹性能,换取更极致的画质。 这是索尼为 RX1R III 高画质打下的基础。 定焦 与理光 GR 系列和徕卡 Q 系列这两门声名显著的 28mm 定焦一体机不同,索尼在焦段的选择上更加保守,选择了在人文摄影中进可攻退可守的 35mm。 这颗镜头的口径为 49mm,适用于主流滤镜生态,同时配备了微距环,在切换至微距档位时可以提供最近 20cm 的对焦距离,最大放大倍率约为 0.26 倍。 索尼宣称这颗蔡司 Sonnar T* 35mm F2 镜头与机身内 6100 万像素的全画幅传感器之间进行了微米级精度优化,能进一步压榨出镜头与传感器的潜力,以获得更精确锐利的照片。 此外,高素质镜头与高像素传感器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在一体式机身中提供更多样的焦段选择—— RX1R III 提供了阶梯变焦功能,可以通过裁切获得 50mm、70mm 两个焦段,在这两个裁切焦段下,照片尺寸分别为 2900 万像素与 1500 万像素。 当然,裁切只会作用于 JPG 格式的图片,如果你选择用 RAW 格式记录照片,那么获得的依旧是原生 35mm 焦段的画面,只能通过后期裁切获得不同视角。 一体机 RX1R III 是一台强悍的一体机,除了强大的传感器与镜头,索尼也没忘记跟上潮流,把自家最新的 AI 芯片也塞进 RX1R III。 得益于这颗 AI 芯片,RX1R III 延续了索尼一贯强悍的对焦性能——可以实时自动识别主体并预测主体运动,以达到持续跟踪对焦,其中,人体姿态识别不仅可以识别眼睛,还能精确判断人的身体及头部位置,即使被摄者面部不可见时也能持续追踪。 对焦系统方面,RX1R III 内置了 693 个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点,覆盖约 78% 的画面范围。 索尼 RX1R III 支持 12 种创意外观,包括在 α7 系列四代机身上广受好评的 FL2 及 FL3,并且每种外观均可自定义调节色相、饱和度、亮度、对比度与锐度,进一步提升了滤镜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力,便于不喜欢后期的用户可以高效地直出具有风格化的照片,这 12 种创意外观滤镜在视频模式中也同样适用。 提到视频,RX1R III 支持以 4K 60 帧 10-bit 以及 1080p 120 帧两种规格拍摄视频——听起来有些「超出预期」,但反过来看,这也侧面强调了这台定焦一体机的街头快拍属性。 可以说,作为一台定焦一体机,RX1R III 拥有旗舰级的硬件配置。但作为 RX1R 系列的继任者,它也留下了一些值得一提的遗憾—— 在十年前的上一代 RX1R II 上,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索尼在高度集成化的机身内设置了一枚弹出式取景器,在强烈光照的环境中,屏幕取景的使用体验会变得极其糟糕,此时这枚取景器「咔」地一声弹出,曾是无数黑卡用户津津乐道的使用体验。 而这一次,RX1R III 改用了固定在机背左上角的电子取景器,虽然 236 万像素、0.70× 放大率的规格不算拖后腿,但少了那个小小的机械弹出动作,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 而且,受制于机身高度集成,索尼妥协了电池的配置—— RX1R III 并未采用新一代机型上常见的 NP‑FZ100 电池(2280mAh),而是继续使用我们更为熟悉的 NP‑FW50 电池,容量为 1020mAh。 根据索尼官方数据,这块电池在 RX1R III 上可实现约 520 张的拍摄续航,此外,机身也配备了 USB‑C 接口,支持 18W 快充功能,也可以视为对电池容量这个小遗憾的一种补充。 当然,最大的遗憾是价格—— 33999 元的定价,远超出我的预期,也远远高于 RX1R 系列前两代机身的首发售价,在这个价位段,你已经可以选择 GFX100RF 这样的中画幅一亿像素定焦一体机;要是咬牙再加一点儿预算,徕卡 Q3 也摆在面前。 十年一剑,是生不逢时还是恰逢其时? 回头望,十三年前的 2012 年,是这一切的起点。 这一年,索尼推出了第一代 RX1,次年的夏天,RX1R 作为去掉低通滤镜的高解析力版本出现在我们面前。 此时的相机市场正处于一场暴雨前的闷热中—— 数码影像接过胶片时代的火炬,单反结构一路狂飙突进,佳能与尼康二分天下,移动影像尚未真正起势,但变化已在暗流中酝酿。 对于彼时的索尼而言,同样如此,旗舰级别的无反光板结构相机 α7 正蓄势待发,即将改写数码相机的结构格局,而作为前奏,RX1 与 RX1R 两台同样没有反光板结构的无反相机,已经掀起了一阵巨浪—— 放眼当时的市场,从未有哪一台相机,在不妥协的前提下,将全画幅传感器与高素质镜头塞进如此小巧的机身之中,夸张点说,它就是全画幅一体机的开山祖师,是相机工业设计领域的奇迹。 但遗憾的是,此后十年的故事,属于可更换镜头相机,与 RX1 关系并不大。 α7 家族抢走了所有的目光,演化出 M、R、S 三大系列,尼康佳能亦步亦趋地顺应了时代的洪流,将旗舰机型过渡到无反结构,相机市场天下三分,御三家的称呼名动一时。 而 RX1 系列,则被卷入时代的夹缝,仅仅在 2015 年,短暂地回到我们视线中。 再之后,移动影像迅猛崛起,智能手机在算法 + 算力双轮驱动下,画质不断突破,对数码相机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风雪压屋檐,相机厂商只得不断地收缩机型布局,大批中端、便携相机被时代抛下,市场转向极致细分与重度专业化。 2013 年,iPhone 出货量正式超过数码相机 破局点,是另一类机型的意外爆火。 以富士 X100V 为代表的新型定焦一体机,在小红书、Instagram、TikTok 等社交平台走红,凭借复古外观、胶片模拟、极致直出体验掀起一波种草热潮,理光 GR 系列也随之升温。 这些机型共同证明了一件事—— 在移动影像与专业摄影之间,依然存在一块「不用选镜头、不用后期,拿起就拍,还有高画质」的影像空地。 而索尼的嗅觉是敏锐的。 它是民用相机中传感器自产率最高、更新最快的厂商;在体积小这个命题上,它早在 2012 年就完成过一次令人惊叹的技术压缩;而在风格直出方面,出现于 α7 四代的创意外观滤镜系统早已成熟。 最后一道门槛,是镜头——那就干脆不给你选。 搭一颗高素质蔡司 35mm F2,再配上 6100 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用像素和画质硬堆出裁切空间,实现无损焦段扩展,索尼用「量大管饱」的方式,补齐了这最后一块拼图。 于是,一切都是这么顺理成章,在社交影像热潮未退,便携高画质影像重新成为热点的这一刻—— 索尼 RX1R III,十年沉默,今朝登场。 文 | 周奕旨
小米9月新品曝光:不止小米16 还有耳机、平板和手表
【CNMO科技消息】近日,有数码博主爆料了小米9月份的新品阵容,包括小米16系列、耳机、手表、平板、磁吸产品等。 小米15 2024年10月29日,小米在小米15系列暨小米澎湃OS 2新品发布会上,正式推出小米15系列手机、澎湃OS 2系统、平板及智能生态产品等新品。这场发布会主要介绍了小米15系列手机与澎湃OS 2系统,并强调了AI方面的功能。在生态方面,小米还介绍了平板7系列、手环9 Pro和手表Watch S4,重点介绍了这些产品在互联方面的功能。最后,雷军介绍了小米SU7 Ultra。 小米手表Watch S4 CNMO认为,本次9月份的发布会,小米极有可能发布小米16系列新品。小米16系列或全系搭载第二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并且在影像等方面均有提升。结合以往的爆料信息,小米16系列全系将采用直屏设计,并新增灵动岛和动态实况通知。在外观设计上,16系列有可能采用后置矩阵模组设计并配有副屏。 在智能穿戴方面,有可能发布Buds 6 Pro,该新品在音质与续航上或有大幅提升。还有可能发布手环10 Pro以及手表Watch S5,这些新品可能在健康检测以及运动功能方面得到升级。此外,小米还有可能发布全新操作系统澎湃OS 3,新系统有望在系统流畅性以及AI功能上再进一步。
Mistral首个开源语音模型来了!全面碾压Whisper,多项测试超越GPT-4o mini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王涵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7月16日消息,今日,谷歌和Meta前研究人员创立的AI初创公司Mistral AI,最新发布了首个开源语音模型:Voxtral语音理解模型系列! 该模型包含24B和3B两个参数规模的版本,均基于Apache 2.0许可证开源,同时提供API服务接口。 Voxtral模型支持32k token的上下文窗口,能够处理长达30分钟的音频转录任务或40分钟的语义理解任务,在各项基准测试指标上全面超越目前主流的开源语音转录模型Whisper large-v3。 Voxtral模型继承了Mistral Small 3.1基座模型的文本理解能力,除了基础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外,还可以直接对音频内容进行问答交互,生成结构化摘要,并通过语音指令触发API调用。 在公告中,Mistral还给出了几个实例展现其语音生成能力,包括: 法国男人说法语: 法国男人说英语: 还可以加背景音,例如在喧闹的大街上对话: 就连印地语混杂英语都能生成: 在成本敏感型应用场景中,Voxtral Mini转录版的性能优于OpenAI Whisper,而使用成本仅为后者的50%以下。在高阶应用场景中,Voxtral Small在保持与ElevenLabs Scribe相当性能水平的同时,使用成本同样控制在后者50%以下。 开发者可以在Le Chat上试用,通过Hugging Face平台获取模型进行本地部署,也可以使用云端API服务。 针对企业级应用,该模型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可进行特定领域的微调适配,并提供高级上下文处理功能以及专属集成支持。 未来两周内Voxtral模型将在网页和移动端的语音模式中向所有用户推出。 一、转录能力全面碾压Whisper,3项测试超越GPT-4o mini 在转录能力上,Voxtral通过多个英语及多语种基准测试进行验证,每个任务的评测结果均采用跨语言宏平均词错率呈现,即数值越低越好。针对英语任务,还分别统计了短音频(<30秒)和长音频(>30秒)的平均表现。 结果显示,Voxtral在各项指标上全面超越当前领先的开源语音转录模型Whisper large-v3。在英语短音频,以及覆盖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大规模语音数据库Mozilla Common Voice基准上,Voxtral Small超越Gemini 2.5 Flash与GPT-4o mini Transcribe,在英语长音频测试上也超越了Scribe和GPT-4o mini Transcribe。 在多语言基准测试FLEURS的评估中,Voxtral Small模型在所有任务上都超越了Whisper large-V3,并在法语和德语中占据榜单首位。 二、语音翻译成绩占据榜首,语音理解能力追平GPT-4o-mini、Gemini 2.5 Flash 为了更好地测试Voxtral Small和Mini版本的语音理解能力,Mistral的研究团队将三项标准文本理解任务转换为语音输入形式,并构建了包含40个长音频样本的内部音频理解基准(AU Benchmark),要求模型完成复杂问答任务。此外,还基于FLEURS-Translation基准测试了Voxtral的语音翻译性能。 测试结果显示,Voxtral Small在所有任务中与GPT-4o-mini及Gemini 2.5 Flash表现相当,并在语音翻译任务FLEURS Translation中,超越GPT-4o-mini及Gemini 2.5 Flash,位列第一。 在文本方面,Voxtral保留了其基座语言模型的文本处理能力,在各项文本测试中与Mistral Small 3.1成绩相当,官方称可直接替代Ministral和Mistral Small 3.1模型使用。 结语:Voxtral表现超越开源项目,但难敌商业模型 Mistral AI发布的Voxtral语音模型系列为开源语音AI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选择。 从测试结果上看,该模型在转录准确率上超越了同为开源的Whisper,但其与商业模型GPT-4o-mini及Gemini 2.5 Flash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Scribe依旧是语音模型中的“老大”。 Mistral AI在公告中还特别提到,未来几个月,Voxtral模型的音频处理能力还会持续增强,并且将新增说话人分割、音频标记(如年龄和情绪)、词级时间戳、非语音音频识别等功能。
福特烈马新能源官图发布:车长超5米,提供增程/纯电动力
IT之家 7 月 16 日消息,福特烈马新能源的官图及申报图已出炉,新车将由江铃福特负责生产,提供增程和纯电两种动力系统,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福特烈马新能源官图 福特烈马新能源官图 福特烈马新能源申报图(增程版) 福特烈马新能源申报图(纯电版) IT之家注意到,从外观设计来看,福特烈马新能源相比在售的燃油车型,车头部分经过了重新设计,配备了全新造型的头灯组,并且“BRONCO”标识能够点亮。发动机舱盖上还集成了贯穿式风道,搭配“烈焰橙”配色,彰显出运动与时尚的气息。 福特烈马新能源预告图 贯穿式风道 “BRONCO”标识可点亮 车尾部分,福特烈马新能源延续了竖向布局的尾灯设计,但采用了透明样式的尾灯罩,视觉效果更加独特。此外,车辆还配备了外挂式备胎和侧开式尾门,保留了硬派越野车的实用风格。细节方面,新车采用了隐藏式车门把手,并提供 18 英寸和 19 英寸两种尺寸的轮辋,以及三种不同的轮辋样式供消费者选择。 福特烈马新能源官图 福特烈马新能源官图 福特烈马新能源申报图(增程版) 福特烈马新能源申报图(纯电版) 车身尺寸方面,申报数据显示,福特烈马新能源(增程版)的长宽高分别为 5025/1960/1825(1815/1840)毫米,轴距为 2950 毫米;纯电版的长宽高则为 5025/1960/1815(1825)毫米,轴距同样为 2950 毫米。相比之下,燃油版车型的长宽高为 4825(4800)/2070(1990)/1840(1990)毫米,轴距为 2950 毫米。可以看出,新能源版本在车长和轴距上有所增加。 科技配置方面,福特烈马新能源配备了激光雷达、高精度传感器和摄像头等硬件,能够支持高阶辅助驾驶功能。 福特烈马新能源(增程版)动力信息 福特烈马新能源(纯电版)动力信息 动力系统方面,福特烈马新能源(增程版)搭载型号为 GE15A6L 的增程器,最大净功率为 110 千瓦,双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分别为 130 千瓦和 180 千瓦。该车配备容量为 43.7 千瓦时的电池组,CLTC 纯电续航里程可达 220 公里。而纯电版车型则配备了前后双电机系统,最大功率分别为 130 千瓦和 202 千瓦,匹配容量为 105.4 千瓦时的电池组,续航里程可达 650 公里(测试工况未知),并且支持高压快充技术。
岚图梦想家EV新车型曝光:续航700公里 搭全新驱动电机
快科技7月16日消息,岚图梦想家EV的新车型最近在工信部曝光了,这次曝光的新车型有不少亮点。 首先,它配备了华为乾崑ADS驾驶辅助系统和鸿蒙座舱5,这在同级别车型中算是比较先进的配置了。 动力方面,新车型搭载了全新的双电机四驱系统,前后电机的最大功率分别是175千瓦和230千瓦,相比现款车型,前电机功率增加了15千瓦,后电机增加了70千瓦,动力提升明显。 续航方面,新车型配备了108.7千瓦时的电池组,工信部的续航里程达到了700公里,比现款车型的650公里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50公里的续航提升,对于长途出行来说,可能会带来不小的便利。 外观上,新车型的整体造型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细节上还是有一些亮点的。 比如,它配备了全新的轮圈设计,看起来更加时尚。 车尾部分,新车型保留了贯穿式尾灯的设计,这个设计让车尾看起来更有科技感。 内饰方面,岚图梦想家EV新车型延续了现款车型的设计风格,车内采用了2+2+3的7座布局,前两排座椅支持加热、通风、记忆和按摩功能,第二排座椅还配备了4向调节腿托,这些配置让乘坐体验更加舒适。 车内还配备了15.6英寸的中控屏,操作起来非常方便。 岚图梦想家EV分为鲲鹏版和乾崑版,其中乾崑版车型配备华为乾崑ADS驾驶辅助系统以及鸿蒙座舱5车机系统,带有顶置激光雷达以及车内15.6英寸悬浮式中控屏; 鲲鹏版则搭载岚图自研鲲鹏驾驶辅助系统和逍遥座舱,车外无激光雷达且驾驶辅助传感器较少,车内则为双15.4英寸连屏布局。 动力方面,当前在售的岚图梦想家EV前后电机最大功率均为160千瓦,综合输出功率320千瓦,综合扭矩620牛·米,匹配108.7千瓦时电池组,CLTC工况续航里程为650公里。
四年行驶17.2万公里后,大众ID.3电池仅衰减9%
IT之家 7 月 16 日消息,德国汽车俱乐部 ADAC 公布了一项针对大众 ID.3 的长期测试数据。经过四年、总计 17.2 万公里(约 10.7 万英里)的高强度使用,这辆 ID.3 的 77kWh 电池仅损失了 9% 的容量,实际可用续航仅减少了 8 英里,远优于大众提供的电池质保标准。 在整个测试周期内,这辆 ID.3 经常被充至 100% 电量,并且经常在满电状态下静置数天,同时不断被不同的 ADAC 工程师轮流驾驶。尽管如此,电池的健康状况(SoH)表现稳定。根据 ADAC 记录,这块电池在行驶 13,500 英里时健康度为 96%,并维持至 43,200 英里,随后在 52,400 英里降至 95%。此后电池健康度稳步下降,64,000 英里时为 93%,80,000 英里时降至 92%,到 90,600 英里时最终降至 91%。 据IT之家了解,按照大众的电池质保,这款 ID.3 在行驶 10 年或 16 万公里(10 万英里)时,电池容量不低于 70%。而此次测试结果显示,该车的电池远超这一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车辆的软件更新在使用周期内持续优化了能耗表现。ADAC 实验室数据显示,该车在 2021 年测试时的能耗为每千瓦时行驶 3.11 英里,而最新测试提升至 3.40 英里每千瓦时。实际使用中,ID.3 在 17 万公里的平均能耗为 2.70 英里每千瓦时。 此外,软件升级还提升了充电功率。最初,ID.3 的最大充电功率为 125kW,如今已提升至 160kW,使得 10% 至 80% 的充电时间缩短了约两分钟。 ADAC 表示,将继续使用这辆 ID.3,并计划在行驶 25 万公里(约 15.5 万英里)时再次检测电池健康度,以进一步验证其长期耐用性。
马斯克给贝佐斯帮忙 SpaceX将为亚马逊发射“柯伊伯”卫星
SpaceX将为亚马逊发射互联网卫星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16日,据科技网站TechCrunch报道,亚马逊希望利用其“柯伊伯计划”挑战SpaceX的卫星互联网项目星链。但是现在,亚马逊还需要这个主要竞争对手的帮助。 当地时间周三黎明前,SpaceX将把亚马逊的下一批24颗“柯伊伯”互联网卫星送入太空。此次任务代号KF-01,拥有27分钟的发射窗口,从美东时间凌晨2点18分(北京时间周三14:18分)开始,发射地点位于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一旦任务完成,在轨“柯伊伯”卫星总数将达到78颗。 亚马逊最终计划在其第一代星座系统中部署超过3200颗近地轨道卫星,以在卫星互联网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目前,这一市场由星链的大约8000颗卫星组成的网络所主导。 虽然亚马逊与SpaceX的合作有些奇怪,但是亚马逊在2023年12月就与SpaceX签订了一项涉及三次发射的合作协议。就在这一协议达成的两个月前,亚马逊遭到股东的起诉,原因是该电商巨头此前在对外提供利润丰厚的发射合同时未考虑SpaceX。“猎鹰9号”是目前最可靠的运载火箭。 问题是,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颁发的许可,亚马逊必须在2026年7月底之前完成至少一半“柯伊伯”第一代星座的卫星部署。时间紧迫,亚马逊还选择了其他发射服务商:联合发射联盟(ULA)、Arianespace和蓝色起源。目前,只有ULA拥有能够将火箭发射到轨道的现役火箭。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 Jeff Bezos)旗下蓝色起源未来将使用其“新格伦”(New Glenn)巨型火箭发射“柯伊伯”卫星,但是这枚火箭目前只飞行过一次,且未能成功回收助推器。“新格伦”的第二次发射目前计划在8月15日进行。(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FF完成1.05亿美金新融资协议签订 或将加速战略投资者进入
凤凰网科技讯 7月16日,Faraday Future(FF)宣布获得1.05亿美金新融资。融资到位后,公司预计将有充足资金来推出新车型FX Super One,并计划利用这些资金加速 FF 和 FX 品牌产品及AI相关技术的开发,加速FX Super One 生产交付。 据了解,新融资主要来自现有机构投资者,包括公司的中东战略合作伙伴Master Investment Group,一家来自阿联酋拉斯海马的Sheikh Abdulla Al Qassimi的投资公司。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机构投资者也参与了本次新融资。 日前,FF、YT Jia和Jerry Wang还收到了SEC关于两项可能的问题通知,这意味着SEC对FF和管理层历时近3年的调查初步结束。据了解,SEC发起的此次调查是FF在SPAC上市前引入的“破产黑帮”董事会主动申请的。当时,该“破产黑帮”董事会为了达到控制FF,通过做空报告和内部调查,颠倒黑白恶意清除FF核心高管,直接造成了公司长达一年的治理和管理混乱。后来,这两项问题均已在2022年季报、年报等公告文件中进行了披露。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FF引入顶级投行、大型机构投资者与战略投资者。 目前,FF、FX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推进顺畅,7月17日Super One、Super EAI F.A.C.E.暨FF EAI 具身智能体6x4架构全球首次发布会进入倒计时2天。据FF披露,Super One的B端付费订单已达到4800台,“B2B2C”共创生态模式涵盖五大核心领域:FF Par(合作伙伴)、租车公司、直播电商MCN机构、房产经纪公司和高端经纪领域。随着公司经营基本面和资本基本面上彻底扭转,极有可能加速实现公司创始人贾跃亭制订的“股价过百美元、市值过百亿美元”的双百目标。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