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Neuralink:有1万人等着在颅骨里植入我们的N1脑机接口芯片
IT之家 10 月 10 日消息,据外媒 PC Mag 9 日报道,Neuralink 总裁兼联合创始人 Dongjin Seo 表示,公司有 1 万人排队等待将 N1 脑机接口芯片植入颅骨。截至目前,N1 已在 12 名临床试验患者身上完成植入,Seo 预计到年底这一数字将增至 25 人。 想参加临床试验的人可以在线报名,报名者必须因颈椎脊髓损伤或 ALS (IT之家注: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渐冻症”)导致手部功能有限或完全丧失。 马斯克是 Neuralink 联合创始人,Seo 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Seo 表示,这 12 名植入患者平均每天使用 N1 芯片约 7.5 小时,其中有一名患者每周使用超过 100 小时,即每天约 14 小时。 报道认为,这名高频使用者可能是 Neuralink 的首位患者 Noland Arbaugh。Arbaugh 在 7 月的一次采访中说,他整天使用装置处理电子邮件、网站编辑、撰写文稿、研究、银行业务、家务,作为成年人努力维持生活。 Seo 指出,“用户意图与系统反应之间的延迟大约比正常脑肌反应快 10 倍,计算机常比用户预期更快”,他甚至开玩笑称,Neuralink 患者可能凭借超人反应速度赢得奥运电竞奖牌。 N1 芯片运行在 Neuralink 的 Telepathy 软件平台上。摩根士丹利表示,软件通过装置的电极读取运动或语言的电信号,再将信息解码并无线传输到电脑上的 Neuralink 应用,由应用在屏幕上代替用户执行操作。 Seo 强调,公司硬件是与其他脑机接口公司最大的差异。公司开发的手术机器人可将装置植入患者颅骨,这是侵入性手术,明显不同于 Synchron 的微创方式。 摩根士丹利指出,Seo 表示公司从一开始就决定自行研发手术机器人,因为训练有素的神经外科医生数量有限,如果 Neuralink 面向大众,将会成为扩展的关键瓶颈。他还认为,Neuralink 最大优势在于深度垂直整合。
全球首款,我国自研四通道超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实现量产
IT之家 10 月 10 日消息,据科技日报今日报道,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消息,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成功研制并实现量产。 该设备在探测效率、暗噪声水平、集成度等多项关键指标刷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单光子探测技术进入领跑阶段,可为量子通信、单光子雷达、生物荧光成像、深空激光测距、单光子成像等应用提供自主可控、性能领先的核心组件。 单光子探测器可以比作具备超凡视力的“眼睛”,能精准捕捉和识别单个光子,是量子密钥分发、荧光寿命成像、激光雷达等系统的核心组件。 研发团队经过三年多努力,攻克了热声制冷机小型化、制冷器密封可靠性、通道间串扰抑制等技术难题,单个制冷器的最低工作温度从此前的零下 50 摄氏度降低至零下 120 摄氏度。在 20% 探测效率下,暗噪声水平降低约 90%,达到约 100 赫兹的超低值。 国际首创的四通道集成架构,是该产品的另一亮点。四通道的深度制冷单光子探测器体积仅为国际同类单通道产品的 1/9,单台就能完成此前多台探测器才能实现的复杂探测任务。这一高集成度的设计打破了过去体积大、功耗高、通道一致性差等局限,产品最大探测效率大大提升,对极微弱光的探测灵敏度进一步迈向极限。 IT之家注: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系安徽省量子信息产业创新研究院下设机构。
华尔街日报:特斯拉FSD遭调查,美监管机构管得住吗?
Model 3中的FSD系统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0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已对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展开新一轮调查,称其“全自动驾驶(监督版,FSD)”系统会“诱导”部分车辆闯红灯或逆行。《华尔街日报》发文称,安全调查和公众舆论压力可能会影响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进程,但前提是监管机构下决心出手干预。 此次调查涉及近290万辆配备FSD系统的车辆,是针对特斯拉技术展开的多项审查中的最新一项。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在周三发布的文件中披露,多起事件已导致碰撞发生,其中部分事件造成人员受伤。 监管难题 特斯拉及其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已制定愿景,要将这家电动车制造商转型为AI与机器人公司,并让所有新款特斯拉车型实现自动驾驶。 然而,最新调查凸显了NHTSA面临的一个难题:该监管机构无法在新技术进入公共道路之前进行监控,只能在技术部署后才发现潜在问题。 过去一年里,NHTSA先后宣布就FSD系统在低能见度条件下的应对表现、特斯拉远程操控功能展开调查,并声明正密切关注该公司在得州奥斯汀推出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与此同时,NHTSA还在调查特斯拉是否针对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的缺陷进行了充分修复。 对于这些调查,官方披露的信息很少。与此同时,特斯拉仍在持续扩展FSD的功能。 NHTSA的报告详细记载了多起事故案例:开启FSD的车辆“驶近设有红色交通信号的交叉路口后,仍违反红灯指令继续前行,最终与路口内其他机动车发生碰撞”。 事前难监管 汽车安全专家表示,NHTSA在事故发生前对特斯拉技术的监管能力有限。该机构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与制造商私下沟通潜在缺陷以促成召回;借助舆论监督力量发布公开声明;或启动可能耗时数月并最终导致召回的缺陷调查。 这样的监管流程源于美国法律体系的特点:NHTSA不会对自动驾驶等新技术进行事先审批,而是由企业自我认证其车辆及技术符合安全标准。 NHTSA拒绝对正在进行的缺陷调查作进一步说明。但该机构表示,一旦车辆上路,它可以对事故进行调查,以查明潜在的安全缺陷。 “在评估这些报告及其他相关信息后,NHTSA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障道路安全。”NHTSA称。 若确实存在缺陷,汽车制造商必须实施召回,而且几乎所有召回都是自愿执行的。叶史瓦大学卡多佐法学院教授马修·万斯利(Matthew Wansley)指出,这一监管范式源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系列判例,这些判决赋予NHTSA监管道路安全缺陷的广泛权限。 但在某些情况下,当NHTSA怀疑存在安全缺陷而制造商持异议时,该机构会启动调查程序。这类调查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完成。 通常情况下,该机构在决定强制召回或提请司法部起诉企业之前会举行公开听证会。但NHTSA极少动用这项权力,自2000年以来仅发出14封召回要求函(即召回令的行政前置程序),这个数字和同期数千起召回案例相比微不足道。 权力充足 不过,NHTSA在发现缺陷时也曾迅速采取行动。上世纪80年代,NHTSA就曾针对通用汽车前驱车型的故障及后轮刹车抱死投诉展开调查。甚至在行政流程未完结前,政府就已将通用汽车诉至法庭。 尽管那起案件最终以NHTSA败诉告终,但万斯利指出,如有必要,该机构仍然可以迅速应对安全缺陷,比如当前特斯拉的案例。 “NHTSA手中握有的权力十分强大,关键在于是否选择运用。”他强调。 截至发稿,特斯拉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英媒:如果OpenAI破产了怎么办?
What if OpenAI went belly-up? 为了衡量人工智能超级明星的核心地位,我们进行了一项思想实验 图示为各家人工智能和芯片公司站在 OpenAI 徽标形状的洞的中央六边形上,凝视其深处 插图:Brett Ryder 2025年10月9日 环顾人工智能世界,Open AI无处不在。据报道,9 月初,Chat GPT的创建者与博通达成协议,将从博通购买价值约 100 亿美元的定制AI芯片。两周后,这家初创公司透露,博通的更大竞争对手英伟达将在几年内向其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同时向其出售价值相同金额的图形处理单元 ( GPU )。10 月 6 日,Open AI宣布与第三家芯片制造商AMD达成一项规模和循环相似的交易。这一次,Open AI可能会入股AMD,AMD 将在 2026 年至 2030 年间向 Open AI 出售价值约 900 亿美元的硅片。 这仅仅是过去的一个月——而且仅仅是芯片。在此期间,Open AI还同意从数据中心巨头甲骨文购买价值 3000 亿美元的计算能力;将 Booking.com、Spotify 和 Zillow 等热门应用接入 Chat GPT,让用户可以通过聊天机器人搜索酒店、歌曲和公寓;并推出其新的视频生成应用 Sora 2,让好莱坞大吃一惊。在此过程中,它以 5000 亿美元的估值筹集了 66 亿美元,一举超越 SpaceX,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 开放人工智能( Open AI)距离实现其创造超级智能的目标或许还有一段距离。但其掌门人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已然拥有了上帝般的影响力。博通、英伟达和AMD的声明分别使这三家芯片制造商的市值增加了近2000亿美元、1600亿美元和超过600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3%、4%和24%。甲骨文的开放人工智能合同曝光后,其市值飙升逾2500亿美元,突破9000亿美元。 奥特曼先生及其初创公司的无处不在,加上它与其他人工智能公司错综复杂的联系,令人侧目。一家预计今年亏损100亿美元、营收仅略高于100亿美元的公司,似乎牵涉到太多事情。经纪人DA·戴维森称Open AI是“硅谷引以为豪的‘假装直到成功’精神迄今为止最大的案例”。从行业内错综复杂的关系来看,只有英伟达在人工智能热潮中占据着更重要的地位。要理解这家模型制造商在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地位,不妨做一个思维实验。如果Open AI破产了会怎样? 这种结果不太可能发生,但并非不可想象。该公司可能数年内都无法盈利。律师预测,Sora 可能会引发版权所有者的巨额诉讼,这些版权所有者的知识产权,从海绵宝宝到麦当劳叔叔,已经出现在用户生成的视频中。Altman 先生并非第一个在投资者掏钱方面看似超凡脱俗的老板,直到最终不了了之。即使最终不了了之,一个思维实验来测试如果移除基石,人工智能大厦将如何支撑,或许会很有启发;它可以让你评估所谓的关键公司风险。 Closed AI的直接受害者将是股东。自十年前成立以来,这家初创公司已从 149 位投资者手中筹集了总计 350 亿美元的资金。大多数投资者虽然聪明,但最终还是活了下来;根据交易追踪公司 PitchBook 的数据,其中 45 位投资者还支持 Open AI的模型制作竞争对手 Anthropic。Altman 先生的 4500 名聪明员工将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股票期权价值化为乌有,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其他工作。 对 Open AI交易对手的影响将更加复杂。甲骨文与 Open AI签订的 3000 亿美元合同承诺将化为泡影,相关股东收益也将随之蒸发。一些分析师目前认为, AMD将向甲骨文提供履行合同所需的大部分GPU ,但 AMD 的销售额也可能出现下滑。但由于 Open AI无法行使其认股权证,从而稀释其持股,其所有者的损失将有所减轻。 对于其他芯片制造商来说,结果可能几乎是平局。除了Open AI之外,其他公司也在争相抢购AI芯片。据信,英伟达的三大客户是微软、亚马逊和Meta,这三家公司去年贡献了英伟达34%的销售额。博通向Alphabet出售了大量芯片,后者是谷歌3万亿美元的母公司,也是Open AI在模型构建领域的另一大竞争对手。 芯片公司面临的问题并非需求不足,而是供应受限。英伟达、博通、AMD以及其他AI处理器设计公司(例如为亚马逊云平台生产芯片的 Marvell)几乎将所有制造业务都外包给了台积电。这家台湾公司每年的资本支出增长 15%。从 2022 年最后一个季度(Chat GPT开始引起关注)到今年第二季度,其固定资产增长了 30%。这看起来似乎很多,但你如果意识到,英伟达、博通和AMD的季度销售额同期增长了两倍多,就会明白这一点。 因此,台积电的股价对大多数Open AI的消息都无动于衷。而当奥特曼先生宣布其最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时,其他公司则遭受了损失。Open AI今年宣布了六笔重大交易,其中四笔交易之后,彭博广义AI指数中的49家大型公司以及英特尔、三星和软银(其命运也与这项技术息息相关)合计净收益达1.7万亿美元。然而,大多数公司的收益掩盖了一些公司的损失——如果将它们全部加起来,总额高达4350亿美元。 其中一些可能与Open AI无关。在那些相关的事件中,有些可能是因为输家们错过了奥特曼先生的生意:例如,10月6日,英伟达的市值以美元计算下跌的幅度几乎与AMD的市值上涨幅度相当。但有时对Open AI有利的,对其他公司却不利:一个月前,甲骨文的市值飙升2500亿美元,而与Open AI更直接竞争的Alphabet和Meta的市值却一共暴跌了400亿美元。因此,对甲骨文不利的,对其他公司来说可能就是有利的。 总体而言,关键企业的风险看起来是可控的。除非开放人工智能的失败并非源于其自身的缺陷,而是因为该技术本身的变革性不如预期。但这又是另一个思维实验了。■
“四天工作制”让员工更幸福,且不影响工作效率
原文作者:Jenna Ahart 大规模研究显示,将五天的工作压缩到四天完成可能会导致压力,但其好处大于坏处。 调整成一周只工作四天但不减薪的员工报告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好了。来源:Getty 一项覆盖6个国家的迄今最大规模同类干预研究[1]发现,一周只上四天班但工资不变,会让员工更幸福、更健康、表现更好。该研究显示,试行6个月的四天工作制能减少倦怠,增加工作满意度,提升心理和生理健康。 该研究的作者想知道,一个密集的工作周是否会增加员工的压力。“我们原以为,如果员工想达到同等的生产力,他们可能会快节奏地把工作做完,他们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该研究第一作者、美国波士顿学院的社会科学家范雯表示,“但我们得到的结果根本不是这样。”事实上,员工的压力水平反而下降了。 该研究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 疫情后的剧变 COVID-19大流行期间,员工的压力和倦怠水平出现了激增,导致许多员工离职,作者写道。结果是一些劳动市场出现了大量职位空缺。 为了搞清楚,缩短一周工作天数能否成为士气低落的“强心剂”,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爱尔兰、英国的141家公司的2896名员工开展了研究。 在正式缩短工时前,选择施行改革的公司有8周时间来调整工作流程,以保证员工能以之前工时的80%来维持生产力,它们取消了一些浪费时间的活动,如无用的会议。在试验开始的两周前,每位员工需回答一系列问题,来评估他们的幸福感,问题包括:“您的工作让您困扰吗?”“您如何评价您的心理健康?”在调整到新的工作时间后,他们又再次回答了这些问题。 整体上,员工报告与以前相比,在缩短一周工作时长的6个月后,他们对工作表现更满意,心理健康也更好了。 谁输谁赢? 对四天工作制的一个常见批评是:员工在四天里无法达到五天里的工作产出。该研究没有分析全公司层面的生产力,但研究为员工为何能在更短工时里提高效率提出了一种解释。“如果人们得到更好的休息,他们的出错就会减少,工作强度也会更大。”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经济学家Pedro Gomes说。不过,Gomes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生产力影响方面的分析。 范雯指出,90%以上的公司都决定在试验后保留四天工作制,这说明它们并不担心公司利益会受到影响。 作者还分析了在调整为四天工作制后,该制度的积极影响是否会在新鲜感过去后有所减弱。他们在员工开始试验的12个月后再次采集了数据,发现幸福感仍旧很高。 不过,由于各公司可自愿参与试验,所以研究结果可能会高估四周工作制对许多公司的真实影响。并且,由于所有结果皆为受试者自述,员工可能会因为希望少工作一天而夸大其好处。作者呼吁开展随机研究来测试这种工作制度。
日本“獭祭”太空酿酒迈出实质一步,设备/原料10月21日发射
IT之家 10 月 10 日消息,獭祭(DASSAI)官网昨日(10 月 9 日)发布公告,宣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决定将獭祭 MOON 项目中使用的太空酿酒设备和獭祭原料装载到新型 H3 火箭 7 号上,该火箭计划于 2025 年 10 月 21 日从鹿儿岛县的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 该公司计划在发射 10 天之后启动酿造试验,力争在重现月面重力(地球的约六分之一)的环境中安装太空用酿造设备,花费两周左右的时间发酵原料,以期完成酒醪(指代酿酒过程中尚未蒸馏或过滤的、含有谷物、水和酒麴混合物的发酵液),最早会在今年内将其带回地球。目前在 ISS 逗留的宇航员油井龟美也(55 岁)拟进行上述操作。 IT之家曾于 2024 年 12 月报道,该公司计划采集约 500 克酒醪(指代酿酒过程中尚未蒸馏或过滤的、含有谷物、水和酒麴混合物的发酵液),溅落至美洲海域后,将被运送至獭祭航天中心进行解冻。 其中一半的醪将被压榨,酿造出 100 毫升的清酒。这些清酒将以“獭祭 MOON—— 太空酿造”的名义出售,售价 1.1 亿日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512.6 万元人民币)(含税),旨在捐赠给日本的太空项目。剩余的一半醪将成为全球首批在太空酿造的醪样品,并将进行酵母分析和各种成分分析,以用于未来的太空开发。
法拉利首款电动汽车更多信息揭晓:千匹马力,极速310km/h
IT之家 10 月 10 日消息,据外媒 The Verge 今日报道,法拉利在马拉内罗总部的活动上揭示了首款电动汽车 Elettrica 的核心技术,包括底盘、电池组和电机等动力系统,但并未展示整车。 法拉利计划明年发布完整车型,目前仍未确定正式名称或车型形式。公司公布了几项核心参数:极速可达 310km/h,动力模式下最高可输出 1000 马力,WLTP 工况续航约 529km。 与许多电动跑车和肌肉车仅仅模拟发动机声音不同,法拉利 Elettrica 会通过放大动力系统的真实振动来产生独特声效。法拉利表示,这套系统通过在逆变器下方安装加速度计捕捉电机振动,再由“专有算法”生成声效。 驾驶爱好者还会发现更多亮点:独立电机、后轮转向以及能完全消除防倾杆的主动悬架。新车拥有四门、四座以上布局,形态预计更接近法拉利 Purosangue SUV,而非品牌其他跑车。 Elettrica 将面向新一代富裕年轻人,路透社称,新车预计售价至少为 50 万欧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415.2 万元人民币)。其底盘使用 75% 再生铝材,快速充电电池完全嵌入车底以保持低重心。 Elettrica 搭载 15 模块三元锂电池,总能量 122kWh,电池单体由 SK On 提供,电池组由法拉利自行组装。 新车 0-100km/h 加速可在 2.5 秒内完成。得益于 800V 架构,整车可实现最高 350kW 充电功率,同时配备模拟换挡但实际上控制再生制动的系统。 与其他跑车品牌一样,法拉利在电气化方面动作较慢,由于需求不足,第二款电动汽车已推迟至 2028 年,而竞争对手兰博基尼首款电动汽车也推迟至 2029 年,原因是市场需求波动。
苹果遭神经科学家起诉:被指控使用盗版书训练AI模型
苹果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1日,据路透社报道,苹果公司在加州联邦法院被起诉。两名神经科学家指控该公司在训练其Apple Intelligence AI模型时,滥用了数千本受版权保护的书籍。 布鲁克林纽约州立大学下州健康科学大学的教授苏珊娜·马丁内斯-康德(Susana Martinez-Conde)和史蒂芬·麦克尼克(Stephen Macknik)周四在一桩拟议的集体诉讼中向法院表示,苹果使用非法的“影子图书馆”中的盗版书籍来训练Apple Intelligence。影子图书馆也被称为盗版图书馆。 就在上个月,另外一批作家也起诉了苹果,指控其在AI训练过程中滥用了他们的作品。 诉讼指出:“在苹果正式发布Apple Intelligence的第二天,该公司市值暴涨超过2000亿美元,堪称公司史上最赚钱的一天。” 根据起诉书,苹果使用了非法数据集训练其AI系统,其中包含数千本盗版书籍及其他从互联网抓取的侵犯版权的材料。 诉讼称,这些盗版书籍中包括康德和麦克尼克合著的《幻觉大师:令人难以置信的图像与神秘脑谜背后的科学》(Champions of Illusion: The Science Behind Mind-Boggling Images and Mystifying Brain Puzzles)以及《心灵的戏法:魔术神经科学揭示的日常欺骗》(Sleights of Mind: What the Neuroscience of Magic Reveals About Our Everyday Deceptions)。 两位教授要求法院判决苹果支付未指明金额的经济赔偿,并下令要求苹果停止非法使用他们的受版权保护作品。 这起诉讼是众多高风险版权案件之一。作者、新闻媒体及唱片公司等版权所有者,近年来纷纷起诉包括OpenAI、微软和Meta在内的科技公司,指控它们在AI训练过程中未经授权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AI公司Anthropic在今年8月同意支付15亿美元,以和解另一批作家提起的诉讼。该诉讼指控Anthropic在训练其AI聊天机器人Claude时侵犯了版权。 截至发稿,苹果发言人、原告康德和麦克尼克及其律师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荷兰ASML背后,有一家隐形冠军,光刻机都只能依赖它
导读:荷兰ASML背后,有一家隐形冠军,光刻机都只能依赖它! 当前,全球仅有一家厂商具备制造极紫外(EUV)光刻机的能力,这家厂商便是阿斯麦(ASML)。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凭借EUV光刻机,阿斯麦在整个芯片领域占据着王者之位,全球几乎所有的芯片制造企业都对其有所依赖。倘若阿斯麦停止向某家企业出售光刻机,尤其是EUV光刻机,那么该企业将失去进入7纳米芯片制程及以下的资格,发展上限就此被锁定。正因如此,许多人认为阿斯麦是芯片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 然而,尽管阿斯麦在光刻机领域称王不假,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攒局者”。阿斯麦的核心竞争力并非自身研发能力有多强大,而是其卓越的“攒局能力”。它将众多核心、关键的供应链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联盟,从而铸就了今日的辉煌成就。 从EUV光刻机的核心技术层面来看,其背后实则存在一家隐形冠军企业。若没有这家企业,阿斯麦根本无法制造出EUV光刻机。这家企业便是德国的光学光电子企业——蔡司。想必大家对蔡司的相机镜头并不陌生,国内部分手机厂商与蔡司合作推出联名款手机,正是看中了蔡司精湛的光学技术。 此外,大名鼎鼎的蔡司眼镜镜片同样因其卓越的光学性能而闻名遐迩。在整个光刻机产业中,蔡司长期为阿斯麦提供高精度透镜组件。目前,所有先进的深紫外(DUV)光刻机以及全部的EUV光刻机,均采用了蔡司的透镜组件。 鉴于蔡司的强大实力,阿斯麦迅速与蔡司展开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半导体光学公司,旨在将蔡司长期纳入自身的产业生态体系。目前,EUV光刻机的透镜系统唯有蔡司能够制造,全球其他企业均无法生产用于EUV光刻机的光学透镜组件。 据专业人士透露,全球约有80%以上的芯片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了蔡司的光学元件。然而,蔡司的垄断地位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对光学技术近乎偏执的追求。这家拥有175年历史的德国企业,始终将"完美成像"作为核心理念。在半导体光学领域,蔡司的工程师们需要将透镜表面抛光到原子级别的平整度——相当于将整个德国国土的起伏控制在1毫米以内。这种令人窒息的精度要求,使得其他竞争者望而却步。 值得注意的是,蔡司与ASML的合作模式堪称产业链协同的典范。双方不仅共享研发资源,更建立了独特的"技术共生"关系。ASML的工程师常驻蔡司工厂,而蔡司的专家也深度参与光刻机设计。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筑起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曾有分析师估算,若想重建这样一套供应链体系,至少需要投入200亿欧元和十年时间。 在光刻机光学系统领域,蔡司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随着芯片制程向3纳米乃至更小节点迈进,光学系统需要突破更多物理极限。为此,蔡司正在研发新型多层膜反射镜技术,并探索利用AI算法优化光学设计。这些创新或将重新定义半导体制造的精度边界。 值得玩味的是,这个隐形冠军始终保持低调作风。当ASML频频登上媒体头条时,蔡司依然专注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或许正是这种"隐形"特质,使其能够心无旁骛地攀登光学技术的高峰。在全球芯片产业这幅宏大拼图中,蔡司用沉默的匠心,诠释着"关键少数"的真正价值。
AI医生首次挑战人类专家:机器诊断登上顶级医学期刊
医学界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哈佛医学院开发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Dr. CaBot成功挑战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著名的临床病理学会议病例,这标志着该权威期刊首次发表AI生成的医学诊断。这一突破不仅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复杂医学推理方面的能力,更开启了AI与人类医生协作诊疗的新纪元。 Dr. CaBot系统由哈佛医学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生物医学信息学助理教授Arjun Manrai领导的团队开发,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像人类专家一样阐述完整的诊断推理过程,而非仅仅给出最终答案。在与旧金山退伍军事医疗中心专家Gurpreet Dhaliwal的直接对比中,Dr. CaBot展现出了与人类诊断专家相当的推理能力和诊断准确性。 百年传统遭遇AI革命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临床病理学会议病例可以追溯到1800年代后期,这一传统始于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医生理查德·卡博特的创新教学方法。自1923年以来,该期刊持续发表这些极具挑战性的复杂病例,成为医学教育的经典范例。这些病例以其复杂性和误导性信息著称,被医学界视为诊断推理的"黄金标准"。 Manrai教授解释道:"这些案件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以其极具挑战性而闻名,充满了干扰因素和误导性信息。"每个病例都包含患者的详细病史介绍,然后由未参与治疗的专家进行诊断推理演示,逐步解释思维过程并提供鉴别诊断,最终得出最可能的诊断结果。 Dr. CaBot的命名正是向这一传统的创始人理查德·卡博特致敬,但它所代表的技术革新却可能彻底改变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未来。该系统基于OpenAI的GPT-4大语言推理模型构建,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医学专业化改造。 技术突破与创新设计 CPC-Bench 和 CaBot 博士的概述。图片来源:arXiv (2025)。DOI:10.48550/arxiv.2509.12194 Dr. CaBot系统的核心创新在于其多维度的诊断能力。与传统AI诊断工具不同,该系统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更重要的是能够详细阐述其"思维过程"。系统可以生成两种主要产品:五分钟的配音幻灯片演示和详细的书面诊断报告。 在技术实现上,Dr. CaBot具备了强大的医学文献检索能力,能够有效搜索数百万份临床摘要,这不仅帮助它正确引用相关研究,还能避免产生医学事实幻觉。更重要的是,系统内置了数千个临床病理学会议病例的"记忆库",使其能够模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专家诊断师的推理风格和表达方式。 哈佛大学博士生Thomas Buckley是该项目的核心开发者,他特别注重系统演示的真实性。他表示,这些AI生成的演示"出奇地逼真",甚至包含了"嗯"、"呃"和"你知道"等自然的语言填充词以及口语化表达方式。在医院的实际演示中,这种自然的叙述风格获得了医生们的积极反响。 教育应用与临床潜力 虽然Dr. CaBot目前主要定位为医学教育工具,但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容忽视。研究团队已经在波士顿地区的多家医院进行了系统演示,并与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等哈佛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持续改进系统性能。 Manrai教授强调了该系统的教育价值:"我们想创建一个AI系统,可以生成鉴别诊断,并在专家诊断师的水平上解释其详细、细致入微的推理。"这种能力使Dr. CaBot成为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培养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临床推理能力方面。 为了促进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反馈,研究团队已经在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发表了描述该系统的详细论文,并将Dr. CaBot系统开放给公众在线使用。用户可以在新病例上测试系统,用于教育和研究目的,同时可以查看15个现有病例的演示和分析报告,涵盖了从新生儿皮肤病变到老年呼吸困难等各种复杂医学案例。 除了教育应用外,Dr. CaBot快速筛选大量临床文献的能力也使其成为有价值的医学研究辅助工具。这种能力在处理复杂疑难病例时尤其有用,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获取相关的最新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 挑战与未来发展 尽管Dr. CaBot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诊断能力,但研究团队对其局限性保持清醒认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发表相关病例时特别指出:"Dr. CaBot的AI生成讨论尚未经过正确性分析;存在的任何事实错误都被保留下来,以便读者可以观察到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 这种透明的态度反映了医学界对AI诊断工具的审慎态度。虽然技术进步令人振奋,但在将AI系统应用于实际临床环境之前,仍需要进行更严格的验证和改进。Manrai和Buckley都强调,该工具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验证和患者隐私保护措施,才能考虑在现实医疗环境中实施。 然而,医生们对这种AI辅助诊断工具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研究团队指出,AI系统的优势在于其持续可用性、不会疲劳、不受其他责任分散注意力,并且能够快速搜索大量医学文献。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医生的理想辅助工具。 Manrai教授观察到,已有证据表明医生正在使用各种AI工具,包括ChatGPT和专门为医生设计的OpenEvidence平台,"我认为其数量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他认为,医学界在人机协作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个领域正在迅速发展。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数据的日益丰富,Dr. CaBot这样的系统可能很快就会成为医生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虽然AI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医生的判断力和同理心,但它们在处理复杂信息、提供快速参考和支持临床决策方面的能力正在为现代医疗实践带来革命性变化。 这一发展标志着医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工智能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能够与人类专家进行智力对话的伙伴。Dr. CaBot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首次亮相,无疑将成为AI在医学领域应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科沃斯“最贵”的高管,又要套现3000万?
作者丨贾志飞 科沃斯董事、添可CEO冷泠减持,引发市场讨论。 10月8日,科沃斯发布公告,冷泠将减持不超过30万股,减持将在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方式或集中竞价交易方式。 按照当前科沃斯的股票价格,这笔减持的总金额可能超过3000万。据公告信息显示,冷泠股票来自于科沃斯股权激励和集中竞价交易所得,减持前共持有129万股。 值得注意的是,其配偶此次也将减持4200股约价值40多万元。 二级市场昨日出现一定的波动,科沃斯开盘后一度下跌8.4%,股价跌破100元每股。 雪球平台上有观点认为,冷泠的减持可能意味着当前阶段科沃斯达到了阶段高点。其中一位网友提到,冷泠减持是对科沃斯最准确的判断之一,并且23年6月冷泠减持37.5万股,减持价格为73.88元。 冷泠减持过后,科沃斯股价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下滑,一直到2024年2月的27.36元低点。 (网友评“冷泠减持后科沃斯股价下跌”,图自雪球平台) "最贵"的高管 冷泠的身份在科沃斯比较特殊。 冷泠目前担任科沃斯董事及添可CEO。加入科沃斯前在奥克斯任职多年,从研发工程师、国内营销大区总经理、大客户总监、供应链总监,一直升任奥克斯家电集团总裁和集团副总裁。 2020年10月冷泠担任科沃斯旗下添可品牌总经理。 添可是科沃斯旗下洗地机品牌,也被称为是钱东奇的二次创业。据报道,洗地机的市场是在2020年才开始引爆的,而冷泠的加入时间也和添可在市场走红相吻合。 可以说,冷泠是科沃斯体系中添可的核心贡献者。 另外,冷泠还是科沃斯薪酬最高的高管。 2024年的财报数据显示,冷泠2024年在科沃斯的薪酬总额为426.98万元,远超钱氏父子薪酬甚至高于二者的总和,当然也数倍高于其他高管。 除了报酬外,冷泠还获得了科沃斯不少的股权激励。 公告中显示,冷泠减持前持有129.2万股,其中127.08万为股权激励取得,另外2.12万股为集中竞价交易取得。 当然,股权激烈并非是无偿赠与,也有一定的行权成本。 比如科沃斯2024年的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在2025年9月开始行权,行权价格为31.86元(2024年激励计划制定时的股价为40-50元每股),而科沃斯当前股票价格差不多在100元每股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行权所得股票可于行权日(T日)后的第二个交易日(T+2)日上市交易。 此次也并非是冷泠第一次减持。比如冷泠2024年初持有股份为239.78万股,年末的持股数为129.2万股,共减少了110.58万股,减持方式就包括回购注销。 (科沃斯高管情况,数据来源科沃斯财报) 另外,东方财富数据显示,2023年冷泠多次减持合计71.5万股金额超过5000万元。 (科沃斯高管减持情况,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其实消费企业的高管减持算是比较常见,一方面高管们在企业上市后需要更多个人资金改善生活,另一方方面因为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更加了解,自然会在行情较好的时期进行减持。 投资者和网友们的关注点,其实更多在于是否出现清仓或者逃顶,甚至是低买高卖的情况。 科沃斯的创始人和高管,其实减持相对来说都比较克制,可以看出来管理团队和组织结构比较稳定。 股东减持 科沃斯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扫地茅”,上市以来股价大涨市值一度超过千亿。但是在2021年中达到顶点后出现了长达三年的下跌时间。 (科沃斯股价2021年后出现了3年下跌,截图来源雪球) 通过巨潮资讯网的查询结果可以看到主要在2019年上市后第一批解禁股,2021年和2022年的少数股份减持。 2019年底,大股东泰怡凯电器最终减持893万股,减持价格20-32元每股,金额2.2亿元; 2020年初减持1380万股,减持价格17.28-20.5元每股,金额总计2.7亿元; 2021年上半年减持1298万股,减持价格101.19-186元每股,合计17亿元; 2021年8月到2022年1月,减持1028万股,减持价格139.6-195元每股,金额16.3亿元。 至此,泰怡凯电器持股比例从最初的8.21%全部清仓。 另外一个股东减持是2021年12月,股东Ever Group减持260万股,减持价格137.96元每股,总计3.59亿元。 其实这两个减持也并非外部股东。 不难发现,泰怡凯就是TEK也就是添可。泰怡凯就是科沃斯的前身,也就是后来的添可的主体苏州捷尚。 而Ever Group则是科沃斯副董事长David Cheng Qian控制公司,也就是钱东奇儿子程钱,目前担任集团副总裁。 (科沃斯前5大股东及相关一致行动人,数据来源科沃斯财报) 目前,科沃斯的股东持股情况前5大股东都是钱东奇和钱程父子控制,共计持股比例为68.58%,其中ever group和Sky sure为钱程控制。 科沃斯业绩业绩如何? 冷泠减持导致投资者出现一些紧张情绪。 当然,从科沃斯的历史股价来看,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从业绩上看,2020年到2024年添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6亿元、51.4亿元、69.1亿元、72.7亿元、80.6亿元,营收增速逐渐放缓,分别为361.64%、307.97%、34.50%、5.24%和10.87%。 科沃斯的总营收分别为72.3亿元、130.9亿元、153.2亿元、155亿元和165.4亿元,增速分别为36.17%、80.90%、17.11%、1.16%、6.71%。 可以看出,2023年是科沃斯和添可增速双双放缓的一年,尤其是上半年添可营收32.8亿元增速为11.08%,科沃斯2023H1营收71.4亿元增速4.72%。 无论是科沃斯还是添可,2023年上半年都是增速骤降。 那当下科沃斯业绩如何? 今年上半年科沃斯营收8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3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34%。 但是在2024年营收增长并不高的情况在,2025年上半年的大幅增长,不能忽视国补带来的正向效应。 另外,海外销售也占据了不小的比例,2025H1境内销售51.4亿元,境外销售35.3亿元,分别增长24.5%和23.9%。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