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特朗普移动T1手机发售延期,此前已不再标榜“美国制造”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特朗普移动 T1 手机(Trump Mobile T1)迎来一个坏消息:这款采用金色外观、定位平价市场且主打“美国价值观”的智能手机,似乎要延期发售了。该手机原计划于 9 月在美国市场上市,但目前当地时间 9 月仅剩最后几个小时,已没有按时发售的可能性。 今年 6 月,特朗普移动公司在发布 T1 手机的同时,还推出了每月 47.45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338.1 元人民币)的服务套餐。这款手机的发售日期一直不太明确 —— 特朗普集团的新闻稿承诺手机将于 8 月推出,而特朗普移动官网则显示为 9 月。但无论哪个时间点,截至目前都没有如期发售。这意味着,那些已支付 100 美元(现汇率约合 712.5 元人民币)定金预订该手机的消费者,至今仍一无所获。 事实上,此事早有征兆。在 T1 手机发布后的几周内,特朗普移动官网就悄然更新,删除了关于 9 月发售的相关表述。目前该手机的商品页面仅承诺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对于延期原因及预计发售时间,特朗普集团尚未回应置评请求。 发售日期并非这款手机唯一变更的信息。T1 手机的屏幕尺寸从原定的 6.78 英寸调整为 6.25 英寸,参数表中也不再出现那句令人困惑却又搞笑的“5000 毫安时长续航摄像头”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6 月,特朗普移动公司已不再宣称 T1 手机“美国制造(made in the USA)”。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谨慎的表述:“每台设备背后都有美国团队的参与(With American hands behind every device)”,且手机“秉持美国价值观设计(Designed with American values in mind)”。 若这款 T1 手机能在今年晚些时候顺利推出,其售价将为 4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3556 元人民币)。
新iPad真机全球首曝!苹果被俄罗斯人透了个底朝天
最贵平板 最便宜 Mac 手里的 iPhone 17 还没捂热,十月份马上又要来一批苹果新品。 没想到去年抢先苹果一个月开箱 M4 MacBook Pro 的俄罗斯 YouTube 博主 Wylsacom 今年梅开二度,再一次提前拿到了 M5 iPad Pro 实机。 ▲ 图源:YouTube@Wylsacom 除了 M5 iPad Pro,苹果还会在 10 月发布家居、配件等等一系列种类丰富的新产品,时间节点刚好卡在海外购物季前夕。 预计苹果会采取去年的形式,不会举办一场单独的发布会,而将集中发布每个新品的介绍视频和新闻稿。 有望于 10 月发布的苹果新品如下: M5 iPad Pro A18 Pro/A 19 Pro 入门款 MacBook M5 Vision Pro AirTag 2 Apple TV 4K HomePod mini M5 iPad Pro 全球首曝 苹果连续两年都选择在 10 月更新 MacBook Pro 产品线,不过今年内我们大概率看不到搭载 M5 系列的新款 MacBook Pro。说到底,M4 绝对够用,而且相关机型在售时间还不够长。 而根据爆料,苹果将和去年一样,选择在 iPad Pro 上首发全新的 M5 芯片。 ▲ 图源:YouTube@Wylsacom 有意思的是,M5 iPad Pro 采用了和去年 M4 版本几乎完全一致的包装盒设计,似乎已经暗示了新机不会是一次变化较大的更新。 不只是盒子,M5 iPad Pro 也延续了上一代的超薄铝金属机身和单摄像头,但正面并没有传闻中的窄边框设计。 ▲ 图源:YouTube@Wylsacom Wylsacom 也用新 iPad Pro 跑了跑分,为我们揭开了 M5 的性能表现。 iPad Pro 上的 M5 芯片拥有 9 核心 CPU,与上一代保持一致,Benchmark 单核跑分 4133,多核 15437,对比 M4 分别约有 10% 和 16% 的提升。 ▲ 左:M4 iPad Pro,右:M5 iPad Pro,图源:YouTube@Wylsacom 而 GPU 方面,M5 挤了一大管牙膏:Benchmark Metal 跑分 74568,对比前代 55702 大幅上涨了 34% 左右。 除了 Benchmark,Wylsacom 也用 M5 iPad Pro 运行了安兔兔,跑分为 3137936 分,比前代高出了 8%。 Wylsacom 手上的 iPad Pro 为 256GB 版本,Benchmark 显示配备运行内存 12GB,作为对比,M4 iPad Pro 的 256GB 和 512GB 配备了 8GB 运存。 视频没有公布 iPad Pro 的其他方面升级,目前还不清楚新 iPad Pro 是否如传闻中配备「双前置摄像头」设计。 ▲ 左:M4 iPad Pro,右:M5 iPad Pro,图源:YouTube@Wylsacom 除了 CPU 和 GPU 的提升,有爆料称 M5 在能耗表现上也会有 10% 的提升,并将配备更先进的神经网络引擎,提升提高带有 AI 类功能应用的体验,比如修图软件、游戏插帧,以及 Apple 智能。 虽然今年恰逢 iPad Pro 诞生十周年,但新的 M5 iPad Pro 在硬件上更多只是一次常规迭代,称不上「iPad Pro X」。 比起硬件参数,iPadOS 26 对于 iPad Pro 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虽然根据爱范儿的深度体验,iPadOS 26 引入的全新多任务和多窗口操作机制不能让 iPad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脑」,但比以往更具有生产力潜力。 特别对于空有高性能,却缺少合适平台的 iPad Pro 来说,iPadOS 26 是一个比 M5 更重要的更新。当然,这是不是属于 iPad Pro 的「iPhone X」时刻,见仁见智。 更便宜的 MacBook 来了 M5 Macbook Pro 大概率缺席,但我们很可能将迎来另一款备受关注的 Mac 产品——传闻已久的「廉价版」A 系列芯片 MacBook。 虽然 A19 Pro 已经正式发布,但苹果在更早些时候已经定下了这款产品将使用 A18 Pro 处理器,作为一款平价机型也更可能采用更老的芯片库存。 当然,A18 Pro 的性能也已经比肩 M1 处理器,而 M1 在一些「上网本」层面的使用场景下仍然相当能打。这么看,A18 Pro 确实很适合作为一款入门 MacBook 的处理器。 不过 A18 Pro 的统一内存仅为 8GB,从去年开始 MacBook 已经标配 16GB 运行内存,出于「AI 战未来」和销量的考虑,苹果很可能换用统一内存 12GB 的 A19 Pro。 不管是 A18 Pro 和 A19 Pro 均不支持 Thunderbolt,因此这款 MacBook 只会搭载常规的 USB-C 接口,速度最高只能达到 10 Gbps,也只能支持一个外接显示器。 虽然从定位上看,这款 A 系 MacBook 和几年前的 12 寸无印 MacBook 相当类似,不过那些期待苹果重启超轻薄、小尺寸 MacBook 的用户可能要失望了——这款全新的入门款 MacBook 将会是 13 寸的尺寸。 ▲ 12 寸 MacBook,图源:Macworld 现在的苹果产品线中,iPad Pro 才是那个主打极致便携生产力的设备,苹果不可能推出一款定位重叠,甚至更好用的 MacBook。 作为平价机型,苹果也不太可能单独为这款新 MacBook 开新模具,更可能会和 MacBook Air 共用一个模具。 但这款新 MacBook 可能会继承老 12 寸 MacBook 丰富的配色选择:除了蓝色、银色,大家期待已久的金色和粉色也很可能回归。 ▲ 粉色 MacBook,图源:The Verge 关于这款 MacBook 的价格,有供应链人士称将会低至 699 美元,折合人民币还不到 5000 元,教育优惠价格甚至低至 4000 元出头。 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讽刺:这应该会是一款各方面性能都不如同年同代 iPhone 的 MacBook。 但不可否认的是,5000 元左右的售价,对于步入职场,性能需求不大,主要处理办公的新白领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至于 M5 系列的 MacBook 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即将量产,但今年推出的可能性不会很大,苹果的发布计划已经推迟到了明年年初。 ▲ M4 MacBook Pro,图源:The Verge 这些 MacBook Pro 搭载的 M5 Pro、M5 Ultra 芯片将采用 SoIC-MH(2.5D 堆叠)封装工艺,实现 CPU 与 GPU 的分离设计,预计在散热方面会有更好的表现。 M5 MacBook Pro 预计也只是一次单纯的「换芯」升级,而明年年底发布的 M6 MacBook Pro 将是一次重大变革:换用无刘海触控 OLED 屏幕,机身将更轻薄。 和 M5 MacBook Pro 一同发布的还有苹果全新的 Studio Display,将采用 mini-LED 显示,搭载 A19 Pro 处理器,可能会搭载一个轻量级的智能家居系统。 Vision Pro:配色比 M5 更惊喜 iPad Pro 不会单独首发全新的 M5 处理器,Vision Pro 头显也会用上这颗强大的处理器,取代目前的 M2。 有消息称,Vision Pro 将采用的是去年的 M4 芯片,但不管是哪一颗,对于目前的 Vision Pro 来说都算绰绰有余。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最近公布的文件中,有一份提到了一款苹果设计的「头戴式设备」,配图基本证实了是 Vision Pro 新品。 但文件本身除了无线和传输测试结果外,几乎没有提供任何信息。 这个新品并非真正的「Vision Pro 2」,除了处理器,头显的其他硬件配置以及设计都不会进行更新,不过很可能会配备新的头带来改善佩戴体验,以及全新「深空黑」配色。 这个小改款也传递出一个信号:Vision Pro 2 将是一次变化非常大的迭代,但可能在两年内都不会问世。 AirTag 2 从去年年底开始,几乎每一次苹果新品集体爆料都会提到 AirTag 2,但至今仍未发布,今年 10 月也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时机。 AirTag 2 将采用第二代超宽带芯片,和当前的版本相比,预计将会提升 3 倍的跟踪距离。作为参考,搭载这个芯片的 iPhone 15 可以在 60 米范围内找到朋友。 由于第一代产品的安全争议,AirTag 2 也会加强内置扬声器的拆卸难度,以阻止不法分子改装后用于悄无声息地跟踪他人。 也有新的传言称,AirTag 2 将改进与 Apple Vision Pro 的集成,成为空间计算生态系统的一部份,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细节,很可能将会是利用 Vision Pro 的空间显示效果,在现实世界画面中直接标出 AirTag 的位置。 Apple TV 4K & HomePod mini Apple TV 4K 和 HomePod mini 新品「鸽」了上个月的发布会,但它们在今年年底之前发布基本已经却低,购物季之前的 10 月份就是最好的时机。 Apple TV 4K 的更新也同样聚焦在性能上:从目前的 iPhone 13 同款 A15 芯片一跃到 A17 Pro,很可能是 iPad mini 同款,也就是比 iPhone 15 Pro 少一个 GPU 核心的版本。 这同样也很可能意味着,Apple TV 将获得 Apple 智能的支持。 A17 Pro 的强大性能,特别是图形方面更上一层楼的处理能力,很可能也将为 Apple TV 带来更多大型游戏的支持,尤其是那些有性能需求的 iOS 移植 3A 大作,让机顶盒直接变身游戏主机——相较手机来说,Apple TV 确实是更合适的游戏场景。 ▲ 未来用 Apple TV 玩 3A 大作不是梦 除了 A17 Pro,新款 Apple TV 还可能会搭载 iPhone Air 上初次亮相的蓝牙和 Wi-Fi 芯片 N1。 HomePod mini 同样也是一次聚焦内部的更新:从目前的 S5 芯片升级到 Apple Watch S9 同款的 S9 芯片,以及 N1 芯片,将支持 Wi-Fi 6E。 有消息称,苹果也将会增强新款 HomePod mini 的 Wi-Fi 连接性能,大幅减少目前产品上的延迟问题。 苹果正在进一步加强对元器件的把控力,而诸如 Apple TV、HomePod mini 这样的非核心产品线,正是一片绝佳的试验田。 结合此前关于苹果桌面机器人的爆料来看,或许在苹果未来的产品版图中,HomePod 这条产品线将会获得更加核心的位置。 对比去年三款产品力爆棚的 M4 Mac 齐发,今年的苹果 10 月新品显得相对比较平淡,主要看点集中在 M5 iPad Pro 和入门款 MacBook 上。 根据彭博社,虽然 M4 iPad Pro 采用了全新的屏幕和超薄机身,但销量依旧持续萎缩,消费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一款如此强大的 iPad。 M5 iPad Pro 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苹果能够重新塑 iPad 的定位和市场形象,对于 iPad Pro 而言更是如此。 而在 Apple Silicon、内存加量不加价、国补等多重因素加持下,MacBook 在国内的性价比和口碑不断上升,入门的 MacBook Air 很可能成为 Mac mini 后又一款「性价比」苹果电脑。 低价又有不错性能的全新入门款 MacBook 推出,叠加国补后或许会成为更多人的第一台 MacBook。 你最期待的是哪些新品?欢迎在留言区告诉爱范儿。
向安卓靠拢,苹果开始裸泳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夏秋之交,历来是农耕文化的收获季节。天气舒爽+卖粮赚钱,平民百姓心情愉悦消费欲望大增,农历八九月就成了商贾的财富密码,直到今天也是如此。近期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发布全新旗舰机型,都想在“金九银十”中分一杯羹。 其中最受消费者关注的,无疑是9月10日苹果发布的iPhone 17系列。开启预售当天,无数疯狂果粉涌入苹果官网和各大电商平台,一度导致网站加载过慢,甚至出现了无法访问的情况。在线下门店同样排起了长龙,众多科技爱好者都想目睹iPhone 17的芳容。 然而当首批用户拿到手,铝合金不耐磕碰、屏幕边框接缝不均匀、拍照出现黑色方块等各种使用问题不断出现。作为高端手机第一品牌,苹果的品控似乎越来越脆弱。即使这样年轻人依旧爱得死去活来,不过盛宠之下苹果也陷入了中年困惑。 有诚意缺新意 自古以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早年间,国内企业总喜欢效仿海外巨头,讲究工匠精神。在手机行业,苹果一直是国产品牌学习的榜样,当然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2007年主流手机还停留在物理按键时代,搭载一块3.5英寸可触摸屏幕的初代iPhone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的定义。2008年App Store横空出世,让iPhone的功能变得越发强大,至此全球手机市场进入苹果时代。 直到现在iPhone系列依旧是全世界卖得最好的手机产品。据Canalys数据,2024年iPhone 15以3660万部的出货量成为全球最畅销手机。而且在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榜TOP10中,苹果不仅包揽了前三,还占据了7个席位,可见其恐怖的统治能力。 毫不夸张地说,iPhone在每一代年轻人心里早已不是一款通讯设备,而是一种时尚潮流,一把社交钥匙,一个彰显个性的符号。任何产品都很难做到长盛不衰,iPhone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不过在日新月异的数码科技赛道,没有一款产品会永不过时,苹果也不例外。 经过十几年的迭代发展,iPhone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惊艳。例如最新发售的iPhone 17系列,虽然屏幕刷新率上到了120Hz,前后镜头史无前例地进行了全面升级,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也有了显著提升,但很多网友表示使用体验和上一代相比没有太大差别。 事实上近些年,iPhone万年不变的外观语言、4000毫安左右的小电池、用了七八年的1200万摄像头,这些“创新”早就被广大消费者吐槽为“挤牙膏”“炒冷饭”。 当然这两年苹果同样在求变,只是无论外观还是系统,iPhone变得越来越像安卓了。例如iPhone 17 Pro Max舍弃了祖传的“浴霸”镜头造型,改为横向矩阵相机DECO,妥妥一股安卓旗舰味。 至于iOS,更是被许多人评价为没有了“果”气。2022年iPhone 14的“灵动岛”被指借鉴了安卓厂商;最近发布的iOS 26中的“液态玻璃”功能非常炫酷,然而圆角化菜单、动态壁纸效果和安卓毛玻璃主题特效非常相似。 尽管被疯狂吐槽,苹果每次新机发售还是一机难求,卖得十分火爆。据知名数码博主爆料,iPhone 17系列上市首周总激活量高达103万台,包揽了单机销量榜前三。 为何iPhone能屡次大获成功?除了广袤的影响力外,苹果还带来了诚意。例如iPhone 17基础版256G起步,售价仅需5999元,性价比香到起飞。只是“新瓶装旧酒”的老把戏,苹果还能玩多久呢? 登顶难掩焦虑 二十多年前,全球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四强争霸的时代,尤其诺基亚一家就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就当外界认为凭借塞班系统,诺基亚在智能手机赛道再下一城时,不料安卓和iOS两大系统的面世,直接让诺基亚手机下了线。 与此同时,西门子、索尼爱立信、LG等老牌巨头也先后退群,取而代之的是苹果、华为、中兴、小米等新势力的崛起。得益于系统的开源性,大多数手机厂商都选择和安卓牵手。然而即使这样,苹果仅靠iOS硬刚了安卓阵营十几年。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安卓手机活跃用户9.3亿,是iPhone用户的3.44倍。不过在高端领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苹果以65.81%的市场份额领跑6000元以上手机市场,展现了强大的统治力。 可以说iPhone的“铁王座”从未被撼动,一直高高在上俯瞰安卓品牌厮杀。独占顶峰让上位者吃香喝辣,而下位者吃不到油水自然会揭竿起义。2020年以小米、华为、努比亚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开始切入高端局,苹果在华日子明显发生了变化。 据苹果2025第二财季报告,大中华区实现收入160亿美元,同比下滑2%。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苹果连续七个季度在中国市场出现同比下跌。 在华疲软,当然是苹果手机业务不及预期。今年一季度以销售额计,苹果国内市占率14.1%,同比下滑7.7%,排名第五。要知道iPhone平均售价比小米、vivo、OPPO高出一大截,销售额减少意味着销量骤减。 据IDC数据,2025年1—3月iPhone中国出货量仅为980万部,跌破了1000万大关。好在受益于国补政策,第三财季iPhone销量实现反弹,苹果大中华区终于恢复增长。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策红利和促销降价的话,iPhone销量不可能回暖。那么曾经手机界里的扛把子,怎么就突然遇冷呢?原因很简单,没有跟上国产手机科技升级的脚步。 此前iPhone被国人追捧,一是系统优秀,二是拍照好,三是技术领先,四是能彰显身份属性。虽然iPhone售价昂贵,面向单一市场,但它覆盖了全人群,用户画像很全面,没有偏科一说。 不懂参数的女孩子喜欢,理工男对其痴迷,普通打工人带出去倍有面子,老年人久用不卡。然而当安卓系统不再卡顿,堆料之下影像能力大幅提升,大电池、折叠屏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再加上爱国情怀,国产品牌正在改写高端机规则。强项被逐一击破,iPhone能不焦虑吗? “去”与“留” 今年一月,苹果在华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苹果科技开发(上海)有限公司。据天眼查显示,该公司经营范围涉及软件开发、大数据处理等服务。此举被外界认为苹果有意加强人工智能实力,跟进中国市场。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国产品牌抓住机遇纷纷推出了AI手机,不仅接入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大模型,还发布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体,将手机体验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去年苹果CEO库克访华期间,被问到何时推出AI手机,库克给出的回答是正在努力推进,需要走完监管流程,希望尽快和中国消费者见面。其实近一年来iPhone针对中国市场已经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例如将价格下探,吸引大量换机用户,进一步扩大潜在客户池。再比如最近发布的iPhone Air,专供运营商渠道,厚度仅为5.5mm,支持eSIM,主打方便灵活,专门聚焦轻薄细分市场。 为了换回销量,苹果明显加大了在华力度。事实上,之所以iPhone在中国陷入被动,不仅是因为小米、华为、荣耀、vivo、OPPO的步步紧逼,根源更在于前几年搞的“去中国化”。 早在2016年苹果就有意将iPhone组装厂迁移至美国本土,并加速在越南、泰国、印度等新兴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削弱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性。2020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苹果还一口气剔除了34家中国供应商。 到了2023年iPhone 15发布时,据日本媒体拆解分析,中国供应商的成本占比已经降至2.5%。“去中国化”初见成效,不过频繁更换供应链带来的却是口碑崩塌,iPhone 15也被果粉们称为最差的一代。 从战略上讲,苹果逃离中国更有利于分散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但苹果低估了中国全产业链的实力。诚然CPU、存储颗粒、显示屏、COMS传感器这些核心元件,国内厂商和海外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但其他零部件外国供应商绝对做不到中国企业的精度和准度。 一部手机由上千个零件组成,需要的是整体协调合作。大部分iPhone确实“Made in China”,不过主导供应链的不是中国企业。众所周知,以前苹果以质量闻名,对元器件的检测非常严格。筛下来的不合格零件放在其他品牌就是合格品。可是现在呢? 花小一万块买的iPhone还不如国产中端机皮实,消费者的心情可想而知。好在此次iPhone 17系列中国供应链企业最多,成本占比也上升至10%以上。不过想要换回国人的芳心,苹果还需进一步搞好中国化。 结语 步入AI时代,苹果明显落后了半拍。不管是设计语言、操作系统,包括生态建设,国产品牌已经和iPhone的差距越来越小。当小米17喊出硬刚iPhone 17的宣言时,苹果在华市场的考验才真正开始。 当然苹果也没有坐以待毙,降价促销只是表象。在产品策略上,苹果不再一味地强调设计美学,统一的家族式语言,而是更在乎如何精准拿捏用户。只是苹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跟上中国速度。 【天眼查显示】苹果中国是一家智能电子产品研发商,专注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电脑、音响等智能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业务,主打产品包括Mac、iPad、iPhone系列,在线上及线下皆设有销售店铺。
宝马或推电动跑车填补Z4停产空白,Neue Klasse技术将覆盖更多车型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宝马尚未排除其 Neue Klasse 产品线推出首款电动跑车的可能性,此举将使该德国品牌投入的 180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282.58 亿元人民币)资金覆盖更多车型。 这款电动跑车或将填补即将到来的市场空白,该空白由四缸和六缸 Z4 敞篷跑车停产所致。明年上半年,Z4 敞篷跑车与其“姊妹车型”—— 丰田 GR Supra(二者共享核心技术)将同步停止生产。 Neue Klasse 是宝马未来一系列车型的统称,这些车型将采用该品牌新一代设计风格、配置与技术。其命名源自 20 世纪 60 年代曾助宝马摆脱破产危机的一系列车型。尽管未来所有宝马车型都将采用 Neue Klasse 技术,但率先应用的将是一系列中小型纯电动车型(首款为全新 iX3),这些车型将基于专为电池动力全新打造的平台生产。 当被问及这一全新基础架构是否支持打造跑车时,宝马集团负责研发的董事会成员约阿希姆・波斯特(Joachim Post)对澳大利亚媒体 Drive 表示:“可行。” 当被进一步追问,通过在多款车型间共享新电动平台,宝马是否有望在无需外部合作伙伴的情况下自主研发跑车时,这位高管并未明确表态。 波斯特表示:“宝马的理念一直是…… 我们称之为‘模块化’(baukasten),即不同类型、不同细分市场的车型采用通用零部件。例如电子控制单元、电池电芯等,这些部件的核心技术相同,但会根据不同车型的需求进行差异化集成。因此,对宝马而言,思考如何研发零部件并将其应用于所有车型,始终是我们的核心思路。正是凭借这一理念,我们才能在两年内将这项新技术推广至 40 款衍生车型;从商业可行性角度来看,这种规模化组合也让技术落地具备了现实条件。未来具体会推出哪些车型,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附上的渲染图由意大利设计师卢卡・塞拉菲尼(Luca Serafini)发布,展示了采用 Neue Klasse 设计风格的全新 Z4 跑车可能的外观。 2024 年 7 月,谍照摄影师拍到了一款造型小巧、线条流畅的双门轿跑车(如上图所示)。该车带有宝马 Neue Klasse 设计特征,且与其他宝马原型车采用相同的伪装贴纸。此后,无论是在公开道路还是拍摄该谍照的私人测试场地,这款车再未出现在测试场景中,宝马方面也未对这些谍照发表任何评论。 2024 年 12 月,BMW Blog 报道称,宝马电动超级跑车的研发计划“曾接近获批,令人期待”,但最终因担忧销量低迷,且面临“盈利能力与技术可行性方面的挑战”而搁置。
戴姆勒CEO力挺氢能卡车,却被网友拆台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戴姆勒卡车公司(Daimler Truck AG)首席执行官卡琳・拉德斯特伦(Karin Rådström)今日在领英(LinkedIn)上发布动态,抛出一系列极具煽动性的支持氢能言论。她用“触动人心”“鼓舞人心”等词汇描述氢能,并对氢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提出了相当激进的主张。然而尴尬的是,该公司氢燃料卡车的行驶里程,已落后沃尔沃电动半挂卡车超 1 亿英里(约合 1.6 亿公里)。 本月早些时候,戴姆勒卡车公司发布了一篇新闻稿,标题为《绕地球五圈半:戴姆勒卡车燃料电池卡车在客户实际运营中成功行驶超 22.5 万公里》。然而,一支公路半挂卡车车队的行驶里程,甚至不及戴维・布兰克尔(David Blenkle)单辆福特 Mustang Mach-E 电动车的一半,这样的成绩实在没什么值得称道的。 与此同时,戴姆勒的竞争对手们,如沃尔沃(Volvo)、雷诺(Renault),甚至规模较小的 Motiv,其全电动卡车的行驶里程已累计数百万英里。曼恩卡车(MAN Truck)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弗拉斯坎普(Alexander Vlaskamp)更是直言,氢能根本无法与电池技术竞争。即便戴姆勒自家的 eActros 纯电动半挂卡车,其行驶数据也优于旗下氢燃料卡车。 那么,拉德斯特伦为何要在领英上如此力挺氢能呢?IT之家附其原文如下: 不知为何,有关氢能的讨论总能引发强烈情绪。在我看来,氢能(并非要“取代”电动,而是与电动“并行”)之所以能在欧洲重型运输脱碳进程中发挥作用,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1、若我们坚持“纯电动化”路线,就需将电网升级到足以支撑为欧洲 600 万辆卡车建设充电设施的水平。这不仅需要耗费多年时间,成本也将高得惊人。而并行建设氢能基础设施成本更低,且无需依赖电网连接。在欧洲建设 2000 座加氢站,相对而言并非难事。 2、欧洲的能源供应将依赖进口,这些能源可从北非和中东以液态氢的形式输送至欧洲。将其直接用作燃料,比将其转化为电能更为划算。 3、我们客户的部分使用场景更适合燃料电池卡车。燃料电池卡车能实现更高的有效载荷和更长的续航里程。 在欧洲氢能周期间,我亲眼目睹了欧洲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背后的活力与雄心。这既鼓舞人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 我们的行动速度仍不够快。我们当前需要: 1、大规模氢能生产及向欧洲的运输体系 2、超越《欧盟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法规》(AFIR)要求的完善加氢网络 3、切实的政治支持以推动目标落地。我们需要明智、高效的监管政策为发展扫清障碍,而非增设阻碍。 为展示氢能应用的可能性,我们已将梅赛德斯 - 奔驰 GenH2 氢燃料卡车带到布鲁塞尔。从 2026 年底开始,我们将向客户小批量交付 100 辆燃料电池卡车。让我们携手建设基础设施、凝聚发展动力、构建合作伙伴关系,让零排放运输成为现实。同时,在电动化规模化推进过程中,尽量避免我们目前已察觉的部分失误。此外,我们应停止“非此即彼”的争论 —— 电动与氢能,我们两者都需要。 网友们对此表示,戴姆勒近期获得了德国联邦及州政府提供的 2.26 亿欧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8.91 亿元人民币)补贴,用于生产 100 辆燃料电池卡车。 网友称,拉德斯特伦的大部分观点,似乎都站不住脚。其提出的“并行建设氢能基础设施比建设电力基础设施成本更低”以及“建设氢能设施无需依赖电网”等主张,客观上是错误的。此外,即便她声称“在欧洲建设 2000 座加氢站相对容易”的说法算不上荒唐可笑,也需注意以下事实:2024 年,欧洲投入运营的加氢站仅 265 座,其中仅 40%(约 100 座)具备为重型卡车提供加氢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显示,欧洲大陆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公共充电桩数量接近 500 万个。 其次,她提出的“欧洲能源供应将依赖进口,能源可从北非和中东以液态氢形式输送至欧洲”这一主张,同样令人质疑。尤其是 2023 年,风电和太阳能在欧盟电力供应中的占比已达到 27% 至 30%,这一事实更是让该主张站不住脚。 不过,拉德斯特伦的一个观点还算比较合理。她提到“客户的部分使用场景更适合燃料电池卡车 —— 燃料电池卡车能实现更高的有效载荷和更长的续航里程”。尽管这一观点存在争议,但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然而,戴姆勒正在研发更轻便、能量密度更高且成本更低的固态电池技术,这意味着该观点的正确性或许不会持续太久。
中国电动车出口要变天了,新规来了,以后想随便卖是不可能了 真的
这事儿啊,得从前几年说起,那时候中国的电动汽车,出口量蹭蹭往上涨,那个劲头,简直是不得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电动车的身影,感觉国外的人,都开始开上了中国的电动车,脸上也有光。 可是吧,也出了一些问题,有些小作坊,生产出来的电动车,质量不行,价格还卖得死低,把整个市场都搞乱了,正经做车的企业,气得不行,你说你辛辛苦苦研发,结果被人用这种劣质产品给搅和了,谁能受得了,长远来看,对中国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损害。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根儿上说,以前的规定,管得不够严,一些不符合标准的电动车,也能出口出去,钻了空子,还有就是,以前中国的电动汽车,主要是靠补贴,现在市场起来了,产品也好了,但是出口这块,还得规范规范,提升一下质量,不能一直靠低价竞争,大家都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好了,新的规定来了,说是以后出口电动汽车,要领许可证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卖了,得是正规的汽车企业,还得是自己的品牌,而且车还得通过国家的安全标准,这样一来,那些想浑水摸鱼的小作坊,就没法出口了,听说这个新规在去年的九月份就出来了,这之后会怎么样,很多人都想知道。 你想啊,以后出口的电动汽车,都是正规企业生产的,质量肯定有保证,这样就能避免低价竞争,提升中国的品牌形象了,而且,这个新规还能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售后服务,毕竟卖到国外的车,出了问题,还得自己解决,这样一来,企业就得在海外建立服务体系,为啥,挣钱了还得把服务搞上去,不然不挣你钱。 这个新规,对行业也有好处,能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淘汰一些落后的产能,整个行业就能朝着高端化发展,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出口生态,以后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国外卖的,就不是便宜,而是质量好,品牌好,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比亚迪这些都做出头鸟了,出口变成新增长点。 专家也说了,这个新规,能堵塞无证出口的漏洞,是顺应电动汽车出口健康发展的需要,能为出口提质升级注入重要动力,中汽中心的人也说,这个新规,能推动汽车制造企业全面主导自产品牌纯电动乘用车的出口,大家都在夸,都说这个新规好啊。 虽然以后出口的增速可能会慢下来,但是质量上去了,品牌也好了,以后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国际市场上,肯定能更有竞争力,企业也要抓住这个机会,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在全球市场上站稳脚跟,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都会去想,这样的做法对不对。这是个好问题。
比亚迪新车规划:四季度将上市7款重磅新车
如今比亚迪不仅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还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如今比亚迪的产品线已经非常齐全,不过今年四季度依然还有7款新车将上市,其中包括比亚迪及其子品牌,来看看有没有更符合你需求的新车? 1、宋L GT 不久前比亚迪申报了一款名为“宋L GT”的新车,车辆或为宋L EV的继任者,改名“GT”进一步凸显出车辆的运动属性。新车外观延续了宋L EV的设计,尺寸也保持不变,有望标配激光雷达。 新车分别推出单电机、双电机车型,其中单电机版本最大功率从150KW提升至170KW,双电机车型前电机功率从150KW提升至160KW,后电机依然是230KW,内置71.808kWh、87.04kWh电池组,CLTC纯电续航550km、602km、662km。 2、夏PRO 夏PRO是比亚迪夏的改款车型,新车外观变化不大,可选装激光雷达,或升级搭载天神之眼B智驾系统,智驾能力更强大,车辆将继续配备1.5T插混系统,续航方面配备36.628kWh的电池组,CLTC纯电续航分别是100km、180km,和现款车型保持一致,目前现款比亚迪夏指导价24.98万起,期待新车能够给到更便宜的定价。 3、腾势N8L 腾势N8L是一款大型SUV,定位略低于腾势N9,采用6座布局,外观造型和腾势N9采用相同设计风格,车长是5200mm,轴距是3075mm,搭载易三方技术,拥有天神之眼B智驾系统加持,车顶配备激光雷达,还配备零重力座椅、11升车载冰箱、17.3英寸后排吸顶屏,可以说“冰箱、彩电、大沙发”都配齐了,匹配2.0T发动机+三电机,纯电续航170km。 4、仰望U9 Xtreme(赛道版) 仰望U9 Xtreme将全球限量发布30台,目前官方已经开启预订,新车提供“独一无二的整车制定方案”,外观拥有大量碳纤维材质包裹,车辆搭载功率更强的四轮四电机,综合功率从960 KW提升至2220KW,最大马力3019匹,车辆凭借496.22km/h的极速成绩打破量产车世界记录,预计新车售价将远高于200万。 5、腾势Z7 今年5月份网上曝出疑似“腾势Z7”的路试谍照,新车设计风格和腾势Z9比较相似,但尺寸会更小一些,预计三围尺寸会和比亚迪汉L接近,将凭借运动化设计吸引年轻用户群体的目光,车辆或分别推出纯电版、插混版,具体参数还有待官方发布。 6、腾势Z 腾势Z概念车最早在今年4月份于上海车展亮相,今年7月腾势Z路试谍照图曝光,新车将采用软顶敞篷设计,预计还会另外推出硬顶版,新车将内置三目摄像头,设计风格没有概念车那么激进,或配备易三方技术,当前腾势Z9指导价是33.48万起,预计腾势Z价格也会维持在30万价位段。 7、腾势D9L 不久前网上曝光了腾势D9 L的谍照图,新车尺寸将在腾势D9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为内部提供更大的空间,外形设计大概率将没有大变化,或搭载第五代DM技术,并拥有更出色的续航表现。当前腾势D9指导价是30.98万起,盲猜腾势D9L要卖到40-50万级。 以上7款车型将会在不久后陆续和大家见面,由于新车上市进程可能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所以具体上市时间要以比亚迪官方发布为准。除了上面几款车型外,比亚迪后续还将推出Dynasty-D概念车、Ocean-S概念车的量产版,预计最快会在明年和大家见面,那么你觉得哪款车最值得期待?
微软PP哥加盟亚马逊首发新品:新款Kindle Scribe墨水屏阅读器登场
IT之家 9 月 30 日消息,亚马逊在今日的 2025 年秋季活动上发布了新款 Kindle Scribe 墨水屏阅读器,包括黑白和彩色版本。 微软前 Windows 和 Surface 负责人帕诺斯・潘奈(Panos Panay),加盟亚马逊后发布新品 Kindle Scribe 首次于 2022 年推出,配备 10.2 英寸的 E Ink 屏幕、手写笔以及新的软件功能,使其既成为大屏电子阅读器,也具备笔记功能。 新款 Kindle Scribe 迎来设计改进,取消了单侧的不对称下巴设计,使设备看起来更像是平板电脑。新款 Kindle Scribe 现在配备了更大的 11 英寸无眩光 E Ink 屏幕—— 比之前的 10.2 英寸有所增加,但现在重量仅为 400 克,而去年的版本重量为 433 克,且厚度为 5.4 毫米,比苹果 iPhone Air 更薄。 亚马逊表示,新款 Kindle Scribe 采用了改进的前光系统,配备微型 LED 灯,有助于减小屏幕边框尺寸,同时使光线更加均匀;玻璃表面的纹理改进增加了摩擦力,以更好地模拟笔在纸上书写的感觉,同时亚马逊减少了玻璃与下方 E Ink 面板之间的间隙,使笔触感觉直接连接到笔尖。 新款 Kindle Scribe 配备新的四核处理器,内存也进行了升级,官方称现在提供的手写体验和翻页速度比之前的版本感觉快了 40%。 新款 Kindle Scribe 搭载多项 AI 功能,包括扩展的笔记本搜索功能和简单的 AI 生成摘要。随着 Alexa Plus 扩展到更多用户,亚马逊计划明年推出一项新功能,允许用户将笔记发送到智能助手并与它们进行对话。 新款 Kindle Scribe 也会有新的 AI 辅助阅读工具,包括一个名为“Story So Far(故事至此)”的功能,可以生成一个无剧透的书籍回顾,直到您阅读的部分,以及一个名为“Ask this Book(问这本书)”的功能,可以根据高亮的文本段落提供答案。 定价方面,去年的 Kindle Scribe 起售价为 399.99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2851 元人民币),新款 Kindle Scribe 的价格更高了: 新款最便宜的不带前光的 Scribe,起售价为 429.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3064 元人民币) 带有前光的标准版 Kindle Scribe 起售价为 499.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3563 元人民币) 彩色墨水屏版 Kindle Scribe Colorsoft 的起售价为 629.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4490 元人民币)
湾流Gulfstream G300超中型公务机发布,取代G280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湾流 Gulfstream Aerospace 今日宣布推出其下一代机队中的最新机型 —— 全新超中型 Gulfstream G300。 这款飞机将取代 Gulfstream G280,并配备标志性的 Gulfstream 椭圆形全景舷窗以及全新的和谐驾驶舱,其中包括新一代航电设备,以提高安全性和运营效率。 IT之家从公告获悉,G300 兼具跨大西洋航程与短距机场灵活性,速度 0.80 马赫时航程为 6,667 公里(3,600 海里),0.84 马赫时航程为 5,556 公里(3,000 海里)。该飞机的最大巡航高度为 13,716 米(45,000 英尺),当飞行高度为 12,497 米(41,000 英尺)时,其最低客舱压力高度为 1,463 米(4,800 英尺)。 此外,它还具备 100% 新鲜空气、等离子体离子化空气净化系统以及 10 个 Gulfstream 椭圆形全景舷窗。G300 拥有同级别机型中最长的客舱和两个起居区,最多可容纳 10 名乘客。 G300 的和谐驾驶舱配备了六个触摸屏,搭配 Phase-of-Flight 智能系统,为飞行员带来直观的技术支持。一台合成视景 - 主飞行显示器能够以 3D 图像形式呈现跑道和地形,从而增强飞行员的态势感知能力,而 Gulfstream 的预测着陆性能系统则能实时动态显示跑道的停止点。 Gulfstream 已经在其实验室设施中完成了近 22,000 小时的测试,这些设施中包括具备“铁鸟”能力的集成测试台(ITF)。该设施在上个月完成了“首次飞行”。它还完成了近 2,000 小时的地面测试,对首架飞机进行了测试,并已开始制造另外两架测试飞机。 Gulfstream G300 公务机的价格暂未公布。
“暴利”的达梦数据,高管为何行贿?
在国产替代的市场机遇面前,达梦数据是通过技术实力赢得市场,还是依赖非常规的销售手段实现了“暴利”?高管被查、行贿丑闻,是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个别污点,还是高速增长下必然滋生的阴影? 文 | 啸 天 在国产化替代时代浪潮中,作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的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梦数据”),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2025年上半年,公司交出一份营收增长近50%、净利接近翻倍的亮眼财报。 在业绩高歌猛进之际,公司公告其董事、总经理皮宇与董事、高级副总经理陈文在48小时内相继被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并采取强制措施。紧接着,一桩多年前涉及公司时任销售总监行贿的司法文书被公之于众,而文书中的关键人物与此次被调查的高管高度关联。 「数智研究社」不禁要问,在国产替代的巨大市场机遇面前,达梦数据是通过技术硬实力赢得了市场,还是依赖非常规的销售手段才实现了“暴利”?高管被查、行贿丑闻,究竟是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个别污点,还是其高速增长模式下必然滋生的阴影? 这不仅是达梦数据一家存在的治理难题,更是对整个国产基础软件行业在快速发展期如何坚守合规底线的一次严肃拷问。 国产替代东风下“暴利”的业绩 达梦数据的财务表现,是理解其当前处境的A面。其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源于国家层面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下称“信创”)产业的坚定推动。 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其上半年实现营收5.23亿元,同比增长48.65%;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激增98.36%。这一增幅远超市场预期。公司将业绩增长归因于重点领域客户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其客户主要集中在党政、能源、金融等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的关键行业。 这一趋势并非偶然。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国产化替代已成为一项长期国策。《“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党政机关的办公及电子政务系统需全面完成国产化替代。金融领域同样如此,中国人民银行自2019年起便分批次推动金融机构进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国产化试点。 在这一背景下,达梦数据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库产品开发服务商,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其核心产品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成为替代国外产品如Oracle、MySQL等的首选之一。数据显示,公司业绩自2020年以来持续高速增长。2020年,公司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亿元和1.49亿元;到2024年,这两项数据已分别攀升至10.44亿元和3.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8%和25.1%。 市场前景同样广阔。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预测,到2028年,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将达到9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2%。这意味着,达梦数据所处的赛道在未来数年内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高增长背后并非全无隐忧。首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达梦数据在本地部署关系型数据库这一核心领域,面临着来自华为GaussDB、阿里OceanBase等科技巨头的直接竞争。这些对手无论在技术研发投入还是生态构建能力上,都具备强大实力。 其次,核心市场的替代进程已进入深水区。广发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在达梦数据重点布局的党政机关领域,国产数据库的应用系统改造和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银行业的非核心系统国产数据库替换比例已突破50%。随着先发市场需求趋于饱和,达梦数据必须在能源、证券、保险等替代比例尚低的行业以及更为广阔的商业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这对公司的市场拓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司自身的项目推进也出现了变数。2025年8月27日,达梦数据公告称,原计划投资近7亿元用于研发、测试和产品验证的“达梦中国数据库产业基地”项目,将延期一年至2026年9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在公告前不久,公司官方还曾发文展示基地已基本完工的内部设施。这一延期,无疑为其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能力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百万年薪销售与行贿疑云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达梦数据对销售环节的投入却远超研发。 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3.35亿元,占当期营收的32%。其中,仅销售人员薪酬支出就达到2.8亿元。根据年报披露的278名销售人员计算,其平均年薪超过100万元。作为对比,同年公司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约为35万元,而其在招股书中列举的同行业可比公司优炫数据,销售人员平均年薪仅约33万元。 高薪酬之外,股权激励也大量向销售体系倾斜。公司董事、总经理皮宇和董事、高级副总经理陈文这两位被调查的核心高管,2024年的年薪分别高达337.3万元和304.4万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两人均通过持股平台持有公司大量股份,其中陈文间接持有的股份市值超过5亿元。 重金激励销售人员的背后,是达梦数据业务模式的现实需求。其主要客户为党政机关、大型央企和金融机构,这类项目的特点是决策链条长、流程复杂、客情关系至关重要。超高的薪酬和股权激励,无疑是为了驱动销售团队不遗余力地攻克这些高价值客户。 然而,当激励尺度失衡,合规底线便可能被突破。来自“裁判文书网”的《周纪童犯受贿罪二审刑事裁定书》揭开了冰山一角。该文书显示,2013年4月,为顺利结算一个总金额726万元的十堰市政府项目工程款,并感谢时任十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纪童提供的帮助,时任“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皮某”向其行贿5万元现金。 文书中的证人证言进一步指出,这笔5万元的行贿款由“公司副总经理陈某乙”从公司财务支取并交予皮某,且送钱时陈某乙本人也在现场。这一细节表明,该次行贿行为不仅是销售总监的个人行为,更是在公司高管的授意和参与下完成,极有可能是公司层面的决策。 文书中描述的“销售总监皮某”和“副总经理陈某乙”,与此次被立案调查的总经理皮宇和高级副总经理陈文的身份、履历高度吻合。公开资料显示,皮宇2010年加入达梦数据,历任销售经理、区域市场部总监等职,最终升至总经理。陈文更早加入公司,同样从销售经理做起,历任华东区域市场总监、副总经理。两人都是从销售一线成长起来的核心高管。 这桩陈年旧案与当前的高管被查事件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关联,尚待官方调查结论。它至少揭示出,在达梦数据高速发展的早期阶段,行贿曾是其开拓市场、处理客户关系的手段之一。这种依赖非常规手段获取订单和回款的“路径依赖”,是否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默许甚至鼓励的文化?此次两位出身销售体系的核心高管同时被查,是否意味着监察机关正在对公司在招投标、项目验收等环节的系统性合规问题进行深度调查? 对于一家服务于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企业而言,合规无疑是致命的风险。如何走出当前的“至暗时刻”,重建市场与监管的信任,将是达梦数据未来最严峻的挑战。
苹果搁置低价版Vision Pro开发,紧急聚焦AI眼镜
Vision Pro项目被搁置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2日,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公司已暂停了对其Vision Pro头显的大改计划,将资源转向一项更紧迫的任务:开发可与Meta竞争的智能眼镜。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原本打算在2027年推出代号为N100的更便宜、更轻便的头显版本。但是上周,苹果在内部宣布,将把该项目员工转移到智能眼镜项目上,以加快智能眼镜的开发进度。 智能眼镜已经成为科技公司角逐的关键领域,各家都在争相研发以AI为核心的设备。未来的智能眼镜设计有可能会挑战智能手机的必备技术地位,而苹果希望提前做好准备。 苹果正在研发至少两种类型的智能眼镜。第一种代号为N50,它将与iPhone搭配使用,但自身没有显示屏。知情人士称,苹果的目标是在明年发布这一产品,并计划在2027年正式发售。 苹果还在研发一款带有显示屏的版本,这可能会对刚刚发布的Meta 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构成挑战。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款苹果产品原本计划在2028年推出,但公司现在正寻求加快开发进度。 Meta 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 然而,即便调整了项目优先级,苹果依然远远落后于Meta。Meta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首款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随后又在2023年推出了新版Ray-Ban Meta,并意外收获了市场成功。 苹果的智能眼镜将高度依赖语音交互和AI,这两个领域并非其一贯的强项。苹果在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平台上动作迟缓,还不得不推迟对Siri语音助手的升级。不过,苹果正努力在这方面扭转局面。苹果押注于一款改款Siri,计划最早在明年3月推出,用以驱动包括眼镜、音箱、显示器和摄像头在内的一系列新设备。 苹果智能眼镜预计将提供多种款式,并搭载一款全新的芯片。它将内置扬声器用于播放音乐,配备摄像头以进行影像记录,并具备可与连接手机协同工作的语音控制功能。苹果还在为该设备探索一整套健康监测功能。 不过,据彭博社报道,苹果仍计划对现有的Vision Pro设计进行一次小幅更新,为其配备更快的芯片,最快将在今年年底推出。该设备已出现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测试记录中,这表明它距离发布已不远。 截至发稿,苹果不予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苹果和OpenAI请求美国法官驳回马斯克竞争诉讼
10月1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苹果律师周二请求美国法官驳回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的 OpenAI 竞争对手 xAI 提起的诉讼,称与 ChatGPT 所有者 OpenAI 达成的新标签交易并非独家,也不会损害竞争。 马斯克的 xAI 正在寻求数十亿美元的赔偿,称由于与 OpenAI 达成的独家协议,苹果没有理由在其 App Store 中更突出地展示 X 应用程序和 Grok 应用程序。 根据2024年6月宣布的一项协议,苹果已将ChatGPT集成到其iPhone、iPad和Mac的操作系统中。马斯克拥有X和xAI,后者拥有Grok聊天机器人。 xAI 在 8 月份提起的诉讼中声称,苹果和 OpenAI“锁定了市场以维持其垄断地位,并阻止 X 和 xAI 等创新者参与竞争”。 苹果公司的律师表示:苹果公司和 OpenAI 的协议显然不是排他性的,而且苹果公司打算与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合作,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另一份文件中,OpenAI 的律师指控马斯克对 OpenAI 和 ChatGPT 发起了“法律战”,指的是马斯克(他也是特斯拉首席执行官)早先提起的诉讼,他们也请求法官驳回此案。 OpenAI 的律师写道,马斯克的 xAI“并未指控 ChatGPT 作为某些 iPhone 上某些功能的选项集成会直接造成任何非推测性损害,当然也不是反垄断法所针对的非法、反竞争损害”。 马斯克还在加州联邦法院起诉了OpenAI及其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要求阻止其从非营利组织转型为营利性企业。2015年,马斯克与奥特曼共同创立了OpenAI,当时是一家非营利组织。 xAI 并未立即回应苹果和 OpenAI 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寻求驳回诉讼的置评请求。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