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苹果Siri升级搁浅:轻资产路线受阻,缺自研芯、数据中心、训练数据
编译 | 金碧辉 编辑 | 程茜 智东西5月29日消息,据外媒Business Insider昨天报道,正值谷歌上周高调发布AI视频工具Flow之际,苹果被迫推迟生成式AI版Siri的核心升级计划。这一突发状况暴露苹果存在致命技术短板:缺乏自研AI芯片、数据中心依赖谷歌设施、训练数据困于隐私枷锁。 与谷歌25年构建的12层技术栈(含Transformer架构、TPU芯片及YouTube数据资产)相比,苹果自研AI芯片进度落后7年,年资本支出不足谷歌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39.30亿元)的零头。 为挽救困局,苹果正与OpenAI紧急谈判引入ChatGPT替代Siri,但后者已联合苹果前设计总监乔尼·艾维(Jony Ive)开发竞品硬件。科技博主本·汤普森(Ben Thompson)警告:“轻资产路线已然失效,苹果要么每年豪掷百亿美元自建AI基建,要么吞下并购苦果。” 一、谷歌25年筑就AI帝国:YouTube数据+自研TPU构筑护城河,从数据到算力的全栈掌控 外媒Business Insider披露,谷歌已构建起覆盖数据、算法、算力的完整AI生态体系,其依托全球最大视频平台YouTube以及长达25年的网页索引历史,积累了海量训练数据,为第三代视频生成模型Veo 3和第四代图像模型Imagen 4等技术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谷歌在2013年花费44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7240.08万元)收购了多伦多大学亚历克斯·克里泽夫斯基(Alex Krizhevsky)、伊利亚·苏茨克韦尔(Ilya Sutskever)与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的初创公司DNNResearch,从而获得了AlexNet技术(AlexNet是一种卷积神经网络,它在2012年的ImageNet竞赛中表现出色,大幅降低了图像识别的错误率)。 在2014年,谷歌收购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bassis)领导的DeepMind实验室。 在算力层面,谷歌于2016年推出自研TPU芯片以应对英伟达的技术垄断,并通过TensorFlow开发框架构建起支撑全球开发者的生态体系。 ▲谷歌生成式AI工具Flow的AI模块简要介绍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2016年谷歌I/O大会时曾向多家媒体透露谷歌进入“AI优先”时代。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 此外,为保障谷歌的数据中心能耗需求,谷歌不仅斥资开发三座核电站,其可再生能源采购量更位居全球企业首位,从能源端完成战略布局。 据外媒Business Insider透露,谷歌今年计划投入7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393.02亿元)资本支出建设AI数据中心,通过三座核电站与可再生能源支撑算力需求。 二、苹果算力、数据、人才、基建断层落后,数据中心靠租借、芯片研发迟7年 在AI发展进程中,苹果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 在算力层面,苹果2023年才启动数据中心AI芯片研发,较谷歌TPU晚了七年,苹果在训练“Apple Intelligence”时更需紧急租用谷歌TPU集群。 在数据开发层面,苹果受隐私政策桎梏,10亿用户数据难以充分用于模型训练,苹果依赖设备端算力处理复杂任务,数据价值挖掘严重受限。 在人才机制层面,苹果长期禁止AI团队公开发表论文的政策,使其错失顶尖人才招募窗口,即便苹果在2018年挖角谷歌AI掌门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仍未能扭转人才储备的颓势。 ▲苹果公司机器学习与AI战略高级总裁詹南德雷亚 在基建布局层面,苹果的iCloud服务长期依赖谷歌数据中心托管,自建算力规模不足谷歌1/10,基础设施实力差距显著。 三、苹果AI突围困局:ChatGPT替代Siri遇反垄断狙击,合作并购与百亿收购成艰难抉择 苹果在AI领域的合作布局正遭遇战略级冲突与结构性困境,苹果努力突围AI困局。 苹果与OpenAI在去年5月谷歌I/O大会后一周就引入ChatGPT替代Siri进行谈判,但OpenAI近期联合苹果前设计总监乔尼·艾维(Jony Ive)开发新型AI硬件设备,直接威胁iPhone市场地位,或导致合作可行性骤降。 在外媒看来,若苹果转向谷歌寻求算力支持,可能触发美国及欧盟反垄断机构审查,而潜在合作伙伴Meta因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与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长期交恶,已被排除在合作名单之外。 在并购领域,科技分析师本·汤普森(Ben Thompson)提出的方案同样危机四伏。其建议苹果收购的初创公司SSI由OpenAI创始元老伊利亚·苏茨克韦尔(Ilya Sutskever)创立,至今尚未推出成熟产品,估值却已达百亿美元级别。 苹果的另一选项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xAI公司,则因创始人反复无常的技术路线与苹果封闭生态理念相悖,被业内视为荒诞提案。 ▲xAI创始人兼CEO埃隆·马斯克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资本层面。若选择自建AI基础设施,苹果需每年追加7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434.73亿元)资本支出,该金额相当于其2023年研发总投入的45%。这迫使库克团队在技术自主权与财务可持续性间寻找危险平衡。 结语:科技顶流竞争撕开技术滤镜,AI军备竞赛现残酷真相 谷歌用25年构筑从TPU芯片、Transformer架构到核电站的12层技术栈。苹果移动生态优势在AI时代转化为算力枷锁,设备端处理能力在百亿参数模型前捉襟见肘。当科技巨头年投入百亿级资金夯实AI地基时,轻资产路线宣告失效。而苹果在移动生态的优势未能转化为AI时代的护城河,设备端算力在百亿参数大模型前捉襟见肘,隐私保护理念反成数据开发枷锁。 苹果的被动局面可能也揭示了行业新规则:AI竞争本质是数据中心规模、能源掌控力、学术人才储备的复合较量。这场基于数据中心规模、能源掌控力与学术储备的马拉松竞赛,正迫使后来者付出多倍代价填补技术代沟。
从五级能耗到一级能耗,为什么神经形态计算关系自动驾驶的未来?
2022 年的时候,奔驰狠狠地秀了一把肌肉:一辆 VISION EQXX 能效概念车实现了 1 次充电行驶超过 1200 公里,它最初设立的目标是续航达到 1000 公里(1 度电跑 10 公里),最终在德国斯图加特到北安普敦郡银石赛道上,跑出了 1 度电跑接近 12.1 公里的能效成绩,即用 100 度电跑出了 1207 公里的续航成绩。 去年它又创造了百公里能耗仅 7.4 度电的新纪录。 当人们把目光放在它的能效表现时,其实奔驰 VISION EQXX 还搭载了另一种计算形态「神经形态计算」,奔驰也成为全球首个将神经形态计算技术应用于合法上路车型的汽车厂商,当时奔驰表示,这个技术可以助力 VISION EQXX 在真实道路环境下,实现并超越奔驰定下的续航能效目标。 为什么自动驾驶需要「神经形态计算」? 最近奔驰又重新提起了这个技术,并且表示已经和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就神经形态计算领域展开科研合作。 无论是我们当下使用的电脑、手机、智能手表,以及智能汽车,它们的计算架构都属于经典的冯·诺依曼架构,这个架构的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是分离的,比如我们在看电脑和手机配置的时候,总会看 CPU 和 GPU 是什么型号,核心数量和主频多少,内存和存储有多大,再细致一点,会看内存的带宽,存储的读写速度等等。 ▲ 冯·诺依曼架构 这是因为在冯·诺依曼架构里面,信息是以数字编码形式,通常是二进制,通过总线连接相互独立的运算单元和存储器,进行信息输入和计算结果输出。 这就像一家大型餐厅,食材需要人力从仓库里运送到后厨冰箱,后厨从冰箱里拿出来加工好摆盘完毕,通过传菜员服务员送到消费者餐桌上,这个流程不能中断,不然坐在餐桌上的消费者就得饿肚子。 冯·诺依曼架构出现了数十年,如今已经非常成熟,在大多数场景里面,我们并未觉得它不妥,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很少因为这个架构而「饿肚子」,这是因为现在的游戏、视频还有办公软件的设计,是根据现有硬件的性能瓶颈而设计的,五六年前游戏开发者不会去开发光学追踪游戏,因为英伟达当时还没有发布这个技术。 更早之前的影视从业者也不会制作 8K 视频,因为从拍摄设备,到解码芯片还有播放设备都没有准备好。 还是以大型餐厅举例,因为处理流程长,工序复杂,客户需求多样,就需要储备各种食材,聘请名厨,培训服务员,做各种工作,成本高昂,人员复杂,上班时间还很久,最终消费者消费的价格也不便宜。 这就是冯·诺依曼架构的短板,最明显的,就是它的计算效率偏低(仓库太远,冰箱满了,厨师请假,服务员偷懒,后厨门太窄了等等都会影响上菜效率)和运行能耗偏高(人多,管理难,投入成本高)。 当然,冯·诺依曼架构的长处在于精确和通用计算,就像好的餐厅能做的菜花样百出,并且样样好吃。 但是,如果有个顾客特别爱吃扬州炒饭,并且只吃扬州炒饭,那么他自然也可以每一顿去上面的大餐厅,不过对于顾客来说,这个花费就太高了。 这个「扬州炒饭」可以是当下的 AI 计算,或者更细致一些,是汽车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计算。 根据奔驰给出的数据,如果是继续使用冯·诺依曼架构做智能驾驶的计算,当前 L2 级别的辅助驾驶,能耗在 70-100W 之间,这对于动辄几十度上百度的新能源电池来说负担不算大,运行一天也就 1 度电而已。 但是到了 L4 高级自动驾驶阶段,这个能耗就可能达到 1000W——3000W 的程度,这将大大降低汽车的续航里程。 当然,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半导体制程工艺的进步,电池技术的进步等等,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从 L2 到 L4 智能驾驶等级之间能耗递增是十倍数十倍的增加,而半导体工艺带来的能耗降低,往往是个位数两位数百分比的速度。 所以,业界就希望有新的计算形态来专门针对自动驾驶这个场景,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神经形态计算」。 前面说了,冯·诺依曼架构的长处在于重逻辑的精确和通用计算,但效率低功耗大,那么「神经形态计算」就是长于模式识别、感知、学习、自适应,并且能耗很低。 在智能驾驶技术进入到了端到端时代,依靠大模型,尤其需要视觉语言大模型参与进来的时候,模式识别、感知、学习和自适应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而,「神经形态计算」就逐渐被奔驰和业界所重视,成为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希望技术。 ▲ Akida 神经形态计算 IP 架构 具体到奔驰,他们是和加州人工智能企业 BrainChip 合作,开发出基于 BrainChip 公司 Akida 神经形态系统级芯片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并集成在了 VISION EQXX 概念车里。 从五级能耗到一级能耗,「神经形态计算」为什么可以更省电更安全? 简单来讲,「神经形态计算」就是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进行计算,人脑(在不路怒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自动驾驶计算设备,有着高性能低能耗的优点,一般功耗只有 20W,百公里消耗两个馒头而已。 从人脑的运作机制来说,在驾驶的情况下,虽然传感器(眼睛和耳朵)一直工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人脑并不是一直紧绷,而是会根据外界环境动态调整运行状态,在满是大货车的拥挤路段,人脑自然紧张一些,而在空旷平坦视野辽阔的高速路上,人也会放松一些。 更科学一点的说法是,人脑的信息传递确实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脉冲信号和突触的化学传递,这种机制构成了神经系统的基础通信方式。并且这种机制是事件驱动的,比如视网膜里的运动敏感神经节细胞只在检测到运动时发放脉冲。 奔驰在其技术介绍文章里面说: 神经形态计算的核心就是模拟人脑的运作机制,信息不以数字形式编码,而是通过模仿神经元和突触产生「脉冲信号」来传递信息。只在需要时才「点亮」相关区域,这种「按需激活」的机制,既打消了传统计算架构运算慢的劣势,又从根本上突破了耗能高且持续耗能的限制。神经元与突触在物理上是共位集成的,意味着脉冲神经网络的信息,无需从存储器中反复读取。 人脑这种时而放松时而紧绷的注意力机制,也可以比喻成「变频空调」,空调早期,就是一个功率运行到低,在设定温度下全力做启停折返,丝毫不考虑省电,一张五级能耗的贴纸证明它的努力和坚持。 聪明的变频空调会在环境温度高,开机初期的时候加大制冷功率,在温度到达设定值之后减少功率,主要做维持舒适温度之用,不仅省电,而且温度波动小,体感上更舒适。 类似的,神经形态计算只有在接收到信息时才会触发计算,其他时间处于休眠状态,这使得数据处理能耗得到显著降低。 到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神经形态计算的一些特点:存储和计算融合,异步事件驱动而不是顺序指令执行,擅长模式识别、感知、学习和自适应,同时能耗低。 在奔驰的官网上,奔驰记录一系列关于神经形态计算的合作和进展: 梅赛德斯-奔驰与滑铁卢大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合作开展神经形态计算领域的研究。该研究的重点是开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算法。通过模拟人脑功能,神经形态计算可以显著提升人工智能计算能力,使其速度更快、更节能。在保持车辆续航里程的同时,安全系统可以更好地检测交通标志、车道和物体,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做出更快的反应。与现有系统相比,神经形态计算有望将自动驾驶数据处理所需的能耗降低 90%。与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是对梅赛德斯-奔驰在神经形态计算领域一系列现有研究合作的补充,其中一个重点是自动驾驶的神经形态端到端学习。 梅赛德斯-奔驰正与合作伙伴共同评估如何利用神经形态计算来优化自动驾驶系统中雷达数据的处理。 梅赛德斯-奔驰还一直与卡尔斯鲁厄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这项工作的核心是神经形态摄像头,也称为基于事件的摄像头。 这一系列的工作,除了有望把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功耗降低到 300W 之外,更重要的作用也在于安全。 因为基础技术原理的原因,「神经形态计算」有着更快的处理速度和低延迟,这不光是依靠计算中枢完成,也依赖于前面说到的「基于事件的摄像头(神经形态相机)」。 传统相机拍摄和分析图像,是去分析一整张完整的图像,像素越多信息也就越多,但同时需要的算力和功耗也越大,而神经形态相机则针对图像中少数高亮度像素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事件」)进行信息提取,这个过程比逐帧分析整张图像要更快,延迟也小的多,因而更利于安全。 当然,在 VISION EQXX 能效概念车里,神经形态计算主要作用的领域是提升车内语音唤醒速度(响应速度从 200 毫秒降至 20 毫秒),以及优化人机交互,用在智能驾驶领域还有段距离,比较现在才 L2 阶段。
红魔 10S Pro+ 氘锋透明银翼版:搭载高通性能最强的骁龙 8 至尊领先版,可以玩 PC 游戏的手机
5 月 26 日,红魔 10S Pro+ 正式发布,定价 5999 元起。 红魔这次提供了最熟悉的三个配色,分别是采用双重立体微蚀刻工艺造出金属格栅纹理的能量粒子,还有暗黑、银翼两种氘锋透明版。 机身采用透明面板设计,这一代用了细节相对简约的装饰面板,保留了风扇开孔和红魔 X、高通骁龙 8 至尊领先版的标志,其余位置都用金属质感强的装饰盖板,增添机械细节。 机身正面是一块 6.85 英寸 1.5K 144Hz 悟空全面屏,屏幕峰值亮度为 2000nits,支持 2592Hz PWM 调光和 DC 调光,有 SGS 低蓝光护眼认证的星盾护眼技术。 屏幕支持 Magic Touch 2.0 触控技术,最高支持 2500Hz 瞬时触控采样率和 960Hz 多指瞬时触控采样率。 性能方面,手机搭载了高通骁龙 8 至尊领先版,并配备了红芯 R3 Pro 自研芯片、LPDDR5T+UFS 4.1 Pro 储存组合,和最新的 CUBE 擎天游戏引擎,常温状态下安兔兔跑分为 2820734。 性能直接点满后,手机运行极高画质的星穹铁道时帧率保持会更加轻松,60 分钟内可实现平均帧率为 60fps,帧率方差可到 0.2。 性能增强后,红魔 10S Pro+ 还内置了 PC 模拟器,能玩类似 PC 版 《古墓丽影 9》等游戏,并能够外接手柄和鼠标键盘和屏幕,实现类似「掌机+主机」的游玩体验。 续航方面,手机搭载了 7500mAh 二代牛魔王大电池,支持 120W 魔闪快充,实测 0-100 充电时间为 35 分钟。 同样它也支持实测 89W 的通用快充和旁路充电,增加充电器的适应力,还有在游戏时边充边玩可以减少损耗和发热。 相机部分选择了 5000 万像素的主摄搭配 5000 万像素的超广角组合。后盖的纯平设计让摄像头不在凸起,可以平整放在桌面上,不再滑动。 最后看看售价: 16GB+512GB:5999 元 24GB+1TB: 7499 元,只有氘锋透明银翼配色可选
路虎卫士改款升级,更帅更智能,但依旧昂贵
路虎官方在近日发布了旗下卫士车型的改款官图。 新款卫士依然提供标志性的 90(双门)、110 和 130(四门)三种车身形式。其外观细节进行了精炼,包括全新的半圆形LED大灯、深色嵌入式尾灯,以及重新设计的前后保险杠和亮黑色格栅。引擎盖嵌件和侧通风口也采用了新的纹理图案,前后包围可选银色或缎面灰色涂装,整体风格更显现代感。 新卫士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车身个性化选项,有全新的「柔石绿(Woolstone Green)」 和 「雷云灰(Borasco Grey)」两种车身颜色和 22 英寸七辐深灰色铝合金轮毂可选。 除此之外,新卫士还提供了「探索套装」、「冒险套装」和「城市套装」三种套件,并且可以单独选购黑色外观的车顶行李架、横杆、底盘保护等配件,以及可伸缩或固定侧踏板、哑光黑色引擎盖贴花等个性化装饰。 面向追求极致性能的用户,OCTA 版本则提供了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沧渊蓝(Sargasso Blue)」车色、纹理石墨装饰、碳纤维内外饰件以及巴塔哥尼亚白哑光贴膜等专属选装。 改款卫士更大的升级点则是在内饰部分。 新卫士采用了全新的 13.1 英寸触摸屏,并搭载了最新的车机系统,比起前代,新的中控屏尺寸更大,在操作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上也有提升。同时,路虎也对换挡杆的位置也进行了微调来优化驾驶体验,新车在中控台部分也增加了一个滑动区域和更深的储物区,并配备了可拆卸的侧袋。 更重要的一个舒适性提升则是新卫士的前排座椅改为了一体式设计,座椅的包裹性和支撑性都有所提升。 为了满足欧盟 GSR2 法规,新卫士增加了驾驶员监测系统,如果检测到驾驶员没有注意前方的道路,会触发音频和视频警报,不过该功能支持手动关闭。 在核心的越野能力上,新卫士此次改款提供了升级版的全地形进程控制系统(自适应越野巡航控制系统)作为选装。这套系统能在复杂越野环境下自动控制车速,帮助驾驶员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路线选择和转向操作上,旨在提升越野时的控制体验。 新卫士将延续现款车型丰富的动力配置,包括 3.0T 双涡轮增压直六汽/柴油发动机、2.0T 插电混动系统、5.0T 机械增压 V8 汽油发动机。顶级性能的 OCTA 版本则搭载 4.4T 双涡轮增压 V8 发动机。 新车在英国的起售价约合人民币 55.6 万元。作为参考,目前国内在售卫士的价格区间大致在 68.8 万至 146.6 万元之间。 在全球市场,卫士系列持续展现强劲势头。捷豹路虎公布的 25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全球营收达 73 亿英镑,同比增长 5%,其中卫士车型贡献了近六成(59%)的销量。在豪华车市场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一表现凸显了其作为经典车型的吸引力。 然而在国内市场,卫士正面临来自各家硬派越野 SUV 日益激烈的竞争。数据显示,2024 年卫士在国内的销量为 18379 辆。作为对比,部分定位相近的方程豹豹 5、坦克 300 等单款车型在数月内的销量即可达到相近水平。 此次年度改款,路虎卫士在外观个性化、内饰科技感、乘坐舒适性以及越野科技辅助方面都进行了针对性提升。这些改进有望延续其在全球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但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在硬派越野 SUV 选择空前丰富的当下,卫士如何平衡其经典传承、产品力提升与市场定位,将是其能否持续吸引目标用户的关键考量之一。
30 万元的全新沃尔沃 S90,除了安全还有什么?
一辆车从出厂到报废能跑多少公里? 对于丰田霸道可能是「十万公里才过磨合期」,对于凯美瑞可能是「20 万公里不大修」,而对于沃尔沃 P1800 则是「500 万公里依然使用原配发动机」。 没错,现如今车辆行驶里程的世界记录是由一辆生产于 1966 年的沃尔沃 P1800S 保持着,这辆车已经和它 78 岁高龄的主人一起在道路上走过了 500 万公里的路程,而且依然保持着原配的发动机。 ▲沃尔沃 P1800 与其美国车主 这辆红色的 P1800S 现如今已经成为沃尔沃品牌的活广告,用不断增长的公里数身体力行的证明了沃尔沃可靠的品质与近乎严苛的质量管理。 在快 60 年后的今天,沃尔沃也在中国大庆工厂带来了一台同样是红色的全新 S90,打算用和前辈一样的大胆配色,来展示新款沃尔沃 S90 的魅力。 除了新的大胆配色,全新沃尔沃 S90 也带来了新的外观和内饰设计,以及在智能科技和安全方面的升级。 新款 S90 前脸采用了与 2025 款 XC90 相似的斜纹网格状中网,标志性的 「雷神之锤」 LED大灯组则经过了重新设计,拥有了更加锐利轮廓,很好的增强了车头的视觉宽度和稳重感。这个全新的大灯组是数字化矩阵式远近光灯的设计,上面新增了一个角灯功能,可以提升夜间照明效果并根据路况自动调整光束分布。 新车车身侧面保留了传统门把手设计,并新增了贯穿车底的银色饰条,提升了侧面的层次感。车尾采用了全新设计的尾灯组,造型与大灯呼应,并辅以熏黑处理,配合上空气动力学优化的小鸭尾设计,官方称新车的风阻系数降低了 0.02。 新款沃尔沃 S90 的内饰新增了「枫岚棕」的配色方案,带来了更加温暖舒适的车内氛围,材质方面则延续了沃尔沃一贯的环保理念,使用了可持续来源的天然木材饰板和大量的 Nappa 真皮。 新车的中控区域也做了一些改变,悬浮式 11.2 英寸中控屏取代了旧款的嵌入式设计,内置的原生安卓系统也配备了华为智慧助手和华为应用商店,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和视觉上的现代感。12.3 英寸全液晶仪表盘支持导航全屏投射功能。副驾驶手套箱、换挡区域以及车门嵌饰板的线条设计都变得更加开阔,Orrefors 水晶挡杆也增加了座舱的豪华感。 沃尔沃也在新车的车机系统中加入了一个名为「小沃」的语音助手,据官方介绍其采用了最新的AI大模型技术,支持「全时免唤醒」和「可见即可说」功能,旨在提供更自然的交互体验。 在在驾驶辅助方面,新车配备了第三代 Pilot Assist 领航辅助系统,支持 0-130km/h 的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并采用了渐进式制动逻辑,升级后的 City Safety 城市安全系统新增了十字路口自动避让功能,可识别侧向来车并采取相应措施。 新车在动力方面延续了现款配置,依旧有搭载 2.0T 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 254 马力)和 48V 轻混系统的 B5 版本和综合功率 455 马力、WLTP 纯电续航里程 85 公里的 T8 插电混动两种版本可选。 至于最引以为豪的安全方面,沃尔沃几乎用了大半场的时间来讲沃尔沃是怎么从制造环节就开始注重安全设计的,从工厂螺丝的拧法讲到了车身底盘的焊接方法,总而言之就是四个字「精益求精」。不过大家感知最强的部分可能是全新 S90 配备了 SEAL INSIDE 自修复轮胎,这种由倍耐力特别开发的高科技轮胎在胎面被刺穿时可以动态即时封闭孔洞,可以在关键时刻避免因轮胎漏气导致的危险情况。 有了 XC90 的降价幅度在前,沃尔沃 S90 这次的降价幅度就显得在意料之中了,最低配的 B5 智逸豪华版的价格来到了 30.09 万元,最高配的 T8 四驱长续航版本的价格则是 45.49 万元。看得出来,在市场压力下沃尔沃确实想通了,与其走先定高价再给终端优惠的「既定路线」,不如一开始就给一个相当有诚意的价格,早点降价总比卖不出去来的好。 沃尔沃 S90 在巅峰时期的月销量曾接近 1 万辆,但是如今的销量一跌再跌,在 4 月份的销量只有 1310 辆,即使在终端售价跌到 27.9 万的情况下也难掩颓势,说到底还是「安全标杆」的老本很难再吃下去了,在同级别车型已经用上各种激光雷达和传感器,在极端天气下也能做到优秀的主动安全的对比下,沃尔沃现在却只能讲讲拧螺丝的故事,确实有点掉队了。 不过,好在还有一款 XC70 可以期待下。
Llama 4新版不及预期,Meta重组AI核心团队,25人名单曝光
编译 | 王涵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5月28日消息,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最新报道,近日Meta对其生成式人工智能(AI)团队人员架构进行重组,以往扭转Meta在AI领域的被动局面。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团队的员工满意度评分在公司内部排名垫底。成员在反馈中抱怨工作倦怠、内部冲突及缺乏明确方向。为缓解压力,Meta领导层本月稍早采取了罕见措施——在Meta AI助手独立应用发布后,给予该团队一天带薪休假,此消息获三位知情人士证实。 周二,Meta通过重组生成式AI部门来应对部分问题。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获取的内部公告,原集中管理的AI团队将拆分为两个部门:专注AI研究的AGI Foundations团队,以及负责AI产品开发的团队。 Meta首席产品官克里斯·考克斯(Chris Cox)在公告中表示:“该架构将显著改善大家反馈的核心挑战,并加速整体进展。”虽然未具体说明挑战内容,但他指出重组将降低各单元间的依赖性,并让员工更深入参与资源分配等关键决策。 Meta发言人对此不予置评。 一、Meta人工智能团队重组:简化团队架构,明确职责范围 ▲Meta新AI产品和研究团队的关键领导人 周二的改组旨在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和简化生成式AI团队架构来解决部分问题。过去两年间,该团队积累了包括Llama、Meta AI助手以及Meta各应用中的其他AI产品和功能等有时相互冲突的职责。考克斯在内部公告中表示,将团队一分为二将有助于“实现关键的文化和运营变革”。 Meta的AGI Foundations团队将由原生成式AI团队负责人艾哈迈德·阿尔达勒(Ahmad Al-Dahle)和将阿尔达勒招聘至Meta增强与虚拟现实部门Reality Labs的阿米尔·弗伦克尔(Amir Frenkel)共同领导,该团队不包括Meta的基础AI研究实验室FAIR。AGI Foundations团队将负责Llama模型、能够完成任务的AI智能体,以及需要更多时间“思考”才能回应查询的推理模型。 ▲艾哈迈德·阿尔达勒(Ahmad Al-Dahle)与阿米尔·弗伦克尔(Amir Frenkel) Meta资深产品高管康纳·海斯(Connor Hayes)将领导AI产品团队,该团队将负责Meta AI和公司的图像、视频及音频生成工作,他还将监督推动开发者和企业采用Llama的相关工作。 二、人员变动的背后:Meta在AI方面措手不及 过去,Meta总是能迅速调整以抓住移动计算和元宇宙等重大技术变革机遇。在生成式AI领域也是如此,Meta最初在技术上展现出追赶OpenAI等大型语言模型领先开发商的潜力。与大多数行业同行一样,Meta将AI视为下一个技术前沿,也是赢得更多用户和收入的机会。 但至少从年初开始,Meta在AI方面的努力似乎遇到了挫折。 1月,中国DeepSeek模型的惊人表现让Meta措手不及。由于担心在AI领域落后,Meta成立了“作战室”专门研究DeepSeek,并将经验应用到自己的Llama模型系列中。为提高工作质量和速度,Meta在2月为生成式AI团队任命了新的产品负责人,并调离了两名工程主管。 然而,公司在开发最新一代模型Llama 4时仍面临困难,由于技术基准测试表现未达预期而推迟了发布时间。 4月,Meta终于发布了Llama 4的首个版本Scout和Maverick,这两个版本在评估AI模型质量的流行排行榜上表现良好。但很快,Meta就因向排行榜提交实验版Llama 4 Maverick(其表现优于实际发布的公开版本)而遭到强烈反对。此后,Meta推迟了推理版本和最大参数版本Llama 4的发布。 结语:人员调整能否让Meta改变被动局面? 科技巨头们遭遇业务发展瓶颈、陷入困境时,调整人员架构往往是科技巨头们常用的应对策略之一。以苹果公司为例,为了提升智能语音助手 Siri 的性能与市场竞争力,该公司多次对AI团队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此前OpenAI也宣布引入新的首席执行官,这一高层人事变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他们之所以青睐通过调整人员架构来应对业务困境,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相较于改变技术路线而言,调整组织架构能够更迅速地产生反馈效果,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重新激活团队的活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业务压力。其二,从成本和风险的角度来看,调整人员架构只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是损失相对较小的补救方法。 然而,在科技领域,技术始终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无论人员架构如何调整,如果没有先进、创新的技术作为支撑,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Meta在AI领域的竞争态势逐渐趋于被动,面临着来自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的强大压力。此次人员调整,无论最终能否成功扭转Meta在AI领域的被动局面,都彰显出Meta想要在AI浪潮中占据前列的雄心壮志。
vivo S30 Pro mini发布:小屏旗舰配6500mAh电池,34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5月29日,vivo在今日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正式推出S30系列智能手机,此前预热已久的又一款小屏旗舰vivo S30 Pro mini正式发布,新机采用6.31吋屏幕,配备6500mAh电池,整机重量186g,售价3499元起,国补后2999元。 vivo S30 Pro mini采用6.31英寸小屏设计,机身宽度仅71.76mm,整机重量控制在186g,但搭载了6500mAh超大容量电池,能量密度达到845Wh/L。据官方测试数据,满电状态下可持续游戏10.5小时,在线视频播放21.9小时。 在外观设计上,新机推出酷莓粉、桃桃粉、薄荷青、柠檬黄、可可黑五种配色,采用撞色中框设计,将柔和底色与黑色中框形成对比。机身工艺方面,全系采用金属砂AG工艺,S30 Pro mini更配备航空级铝金属中框。 影像系统是本次升级重点。全系配备前置5000万像素防畸变柔光自拍镜头,后置采用索尼IMX882潜望长焦、5000万像素索尼主摄以及106°超广角镜头的三摄组合。值得注意的是,S30 Pro mini行业首发希区柯克变焦实况功能,用户可零门槛拍出变焦特效。 软件层面,新品首次独立设置“实况模式”,提供鱼眼萌主、氛围花瓣、柔光等多种电影级特效。同时支持微信、小红书、抖音等主流平台的内容编辑和分享。 技术配置方面,S30 Pro mini搭载天玑9300+处理器,S30搭载第四代骁龙7处理器。屏幕方面,S30 Pro mini搭载8T LTPO屏幕,支持1-120Hz自适应刷新率和4320Hz PWM调光。通信功能新增寰宇智慧通信2.0,支持最远1.9公里实时对讲和4公里SOS信号传递。防护等级达到IP68+IP69级,抗摔能力较上代提升148%。 S30系列包含S30与S30 Pro mini款款机型,vivo S30提供三个存储版本:12GB+256GB版本国补后售价2294.15元,12GB+512GB版本售价2549.15元,16GB+512GB版本售价2804.15元。vivo S30 Pro mini同样三个版本:12GB+256GB版本国补后2999元,12GB+512GB版本3299元,16GB+512GB版本3499元。新机现已开启预售,并将于6月6日正式开售。
我体验了腾讯的裸眼 3D 游戏机:是鸡肋,还是战未来?
PS4的性能 3DS的体验 世界上对游戏机最感兴趣的游戏公司,除了索尼、微软、任天堂,你还能想到谁? 答案可能是:腾讯。 不久前,腾讯游戏旗下的创新实验室发布了游戏机 Sunday Dragon 3D One——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台和 3D 有关的游戏设备,准确来说,就是裸眼 3D。 对于游戏机,裸眼 3D 不是一项新技术。十多年前,任天堂的游戏掌机 3DS 就以此为核心卖点,并围绕裸眼 3D 开发了一系列的游戏和玩法。但在最近的十年里,任天堂却主动放弃了这项技术,无论是 Switch 还是 Switch 2 上都没有搭载相关的机能,这让 3D One 在游戏机市场上显得有些孤掌难鸣。 但这恰恰是最反直觉的部分:2024年,全球 3D 显示设备市场规模超过千亿美元,而当下流行的 XR 设备,一年也卖不到五百亿美金。 这么看,腾讯的 3D One 又让事情变得有趣起来。 一台够格的 3A 游戏机,但不是「掌机」 作为一台基于 Windows 平台开发的游戏机,不能免俗还是得讲一下配置—— 3D One 由腾讯牵头,与京东方和英特尔联合开发,因此其核心零部件也来自于这两家厂商——搭载 11 英寸 2.5K 分辨率的裸眼 3D 触屏,支持 120Hz 刷新率;核心处理器则是英特尔的酷睿 Ultra 7 258V CPU,图形性能主要由核显 Arc Graphics 140V 来支持,标配 32GB LPDDR5X 内存和 1TB SSD 存储空间。 这基本上就是 3A 游戏掌机的主流配置,在接电高性能模式下,我们用 3D Mark 的 TimeSpy 跑出了 4167 分,比 SteamDeck 或还没发售的任天堂 Switch 2 等游戏掌机要强不少。 3D One 还支持英特尔的 Xess 技术,可以实现在 1080P 中低画质下,流畅运行大部分 3A 游戏——用游戏机来做类比的话,大概介于 PS4 和 PS4 Pro 之间。 实际游戏表现上,3D One 也算是可圈可点—— 在「平衡模式」下,TDP 约为 20-30 瓦,《赛博朋克 2077》《黑神话 悟空》等 3A 游戏,1200P 分辨率、中低画质设置可以稳定在 40 帧左右;部分负载较高的游戏,如《霍格沃茨之遗》也能在中低画质下跑个 30 帧,离电续航大概在一个半小时左右。 「高性能模式」下,TDP 可达 30-50 瓦, 上述游戏的帧数可以提升 20% 左右,当然续航就急降至不到一小时。所以在这个模式下,更建议接电使用。 如果是一些更古早的 3A 游戏——比如《GTA 5 增强版》《荒野大镖客 救赎 2》《泰坦天降 2》等,3D One 跑个 40-60 帧问题不大;它也能满足中高画质流畅运行《原神》《崩坏 星穹铁道》《三角洲行动》等跨端游戏的需求。 考虑掌机/便携形态,这对许多玩家来说,已经是相当可以接受的程度。 加之 3D One 的屏幕素质尚可,11 英寸的大屏确实比主流 7-8 英寸的游戏机带来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颇有捧着电视玩游戏的感觉。 总的来说,3D One 作为一台游戏机,基本上能满足运行大部分游戏的需求——但问题是,这并不是一台适合随时掏出来玩的掌机。 11 英寸、1kg 左右的重量,注定 3D One 并不适合作为掌机随身携带,更多是一种对游戏场景的拓展,在客厅或书房之外,也有能玩游戏的地方——比如卧室、酒店或者办公桌上,这也是大部分 Windows 掌机的归宿。 值得一提的是,显然 3D One 的产品经理们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套设备采用可拆卸手柄以及平板支架等设计,还标配了一个磁吸式键盘,既可以作为掌机的保护盖,也可以当做键盘来完成一些办公操作。 我想,把 3D One 当做一台针对游戏做了优化的便携电脑,可能是一个更务实的视角。 腾讯看中的不是游戏机,而是未来游戏的敲门砖 在对 3D One 有了基础的了解后,我们可以来聊聊 Sunday Dragon 3D One 最核心的功能——裸眼 3D。 可以说,这块屏幕就是 3D One 这台游戏机最与众不同之处。第一次上手时,我也觉得这台「掌机」的尺寸相当尴尬,但当我开启 3D 开关、屏幕上方的传感器绿灯亮起时,我又一次被裸眼 3D 的效果冲击到——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打开 3DS 时也有类似的感觉。 从本质上讲,3D One 和 3DS 并无不同,都是通过对左右眼输出不同的画面,来实现立体的视觉效果。但屏幕素质、观看内容的迭代——从 240P 进化到 2.5K 分辨率,从掌机游戏进化到 3A 大作确实让量变发生了质变。 当我在夜之城开车兜风时,扑面而来的霓虹、大楼、灯红酒绿,确实让我沉浸其中——每一位看过 3D 电影的人,我想都有类似的感受。 3D One 通过液晶光栅技术和内置的 AI 算法,可以将全屏显示的任何屏幕内容实时转成 3D 影像,游戏可以,电影、图像当然也都不在话下。只不过由于是算法控制,所以有些画面也会出现重影或撕裂的情况,但大多数情况下出屏效果还是让人满意的。 不过,裸眼 3D 也带来了额外的负载,渲染两个 2.5K 画面的同时,还要兼顾大型游戏的运行,对于性能捉襟见肘的 Windows 掌机来说,显然不切实际。 以《赛博朋克 2077》为例,在打开裸眼 3D 之后,不仅游戏画质要降一档,帧数也只能维持在 30 帧左右,屏幕亮度还会衰减——为了提升沉浸感,付出的代价也并不小。 我更建议打开 3D 效果,试试那些上世代游戏——譬如《APEX》的前身《泰坦天降 2》就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这种精心打磨的封闭关卡线性游戏,负载小但画面不差,有了 3D 效果加持,游戏体验非常出众。 还有一些原本配置要求就不高的独立游戏——像《潜水员戴夫》《茶杯头》等,3D 效果带来的加持也别有风味。 当然了,你还可以拿来看 3D 电影,省去了找资源的麻烦,打开流媒体平台就能看——虽说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适配算法,但我在看《地心引力》时,确实找回了一些在电影院看 3D 电影的感动。毕竟在 3D One 上,亮度由你随心控制,而不是那些永远只开最低亮度保护设备的放映员。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技术怀旧——裸眼 3D 技术早在十年前就被任天堂 3DS 验证过,如今任天堂却主动放弃了这条路线。但数据揭示了截然不同的市场逻辑: 全球 3D 显示设备年复合增长率接近 20%,2024 年市场规模达 1445 亿美元,而当红的 AR/VR 设备市场仅为 456 亿美元。 显示器厂商,是最早注意到这块蛋糕的——在商用场景下,工厂、医院、博物馆等已经引进了大量 3D 显示设备;而 C 端场景,我们也见到诸如三星 Odyssey 3D、Acer SpatialLabs View 等高端显示器,将沉浸式的 3D 游戏体验作为核心卖点。 腾讯的判断很清晰:沉浸感是游戏的未来,裸眼 3D 是被低估的技术路径。 更重要的是,内容生态已具备突破条件——3A 游戏生态成熟,跨终端的服务型游戏,大有燎原之势。而随着 AI、显示等技术的成熟,2D 内容转为 3D 内容的成本正在被抹平,反观 3D 体验带来的沉浸感,会成为游戏等重度内容消费物的竞争力。 3D One 被明确定位为「实验型技术原型机」,目标不是商业成功,而是技术验证。 这也符合腾讯长期主义的思维:在娱乐节奏加快、玩家容易审美疲劳的时代,新体验的探索至关重要。 有预测数据支撑这一判断——全球 3D 显示市场将从 2024 年 1445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 3785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 17.6%,消费电子领域占 56% 份额,游戏产业是关键驱动力。 相比需要穿戴额外设备、定制内容开发的 VR/AR,当下能将 2D 平面内容立体化的裸眼 3D 技术,便利性优势明显,且对于了解市场动向、用户口碑有着良好的探针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3D 显示本身就与 VR/AR 内容有着良好的相性,对于 3D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是探究沉浸感的重要一步。 腾讯通过持续的硬件实验,不仅为自身做技术储备,也为行业探索可能性。 全球范围内,除索尼、微软、任天堂外,很少有公司愿意不考虑短期商业利益,进行游戏体验的探索——腾讯恰好是个例外。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公司,腾讯常被批评重运营轻内容,但事实上,腾讯可能是世界上在游戏产业链布局最深的公司——开发世界上最具盈利能力的游戏、投资游戏研发的基础引擎平台以及众多游戏公司、建设适用于游戏制作的虚拟影棚、探索最前沿的游戏人机交互…… 对腾讯来说,目前的技术方案并不是为了推出一台面向消费者的掌机,或做一个商业上成功的硬件产品,而是帮助腾讯保持敏锐度,不在寻找游戏新方向上落伍。 长远来看,有沉浸感的内容是游戏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腾讯当前研究的重点。探索 3D 掌机这样的新方向,不是一口吃成胖子的短视行为,恰恰符合马晓轶所说的: 我们很有耐心,会把时间拉得更长,非常接受 5—10 年的计划 从代理游戏机到游戏手机,从开发云游戏机再到 3D 掌机,可以说,对游戏机——或者说对游戏人机交互体验最感兴趣的中国公司,可能真就是腾讯。 在这个娱乐节奏飞快,玩家动不动就电子阳痿的时代,对于新体验的探索,我们作为玩家,总会乐见其成。
CounterPoint报告2025Q1全球畅销TOP10手机:苹果iPhone 16领跑
(原标题:CounterPoint报告2025Q1全球畅销TOP10手机:iPhone 16领衔苹果占五席,三星占四席,小米REDMI 14C 4G第八) IT之家 5 月 29 日消息,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昨日(5 月 28 日)发布博文,揭晓 2025 年第 1 季度全球最畅销智能手机排行榜,iPhone 16 领跑,也是苹果 iPhone 基础款时隔两年重返历年第一季度销量榜首。 该机构指出在 2025 年第 1 季度,苹果 iPhone 16 凭借卓越表现成为全球最畅销智能手机,在日本和中东非洲(MEA)地区销量尤其突出。IT之家附上图表如下: iPhone 16 Pro Max 和 iPhone 16 Pro 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该机构也指出苹果 iPhone 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主要是因为在 3 月之前,国补政策并未覆盖高于 6000 元的机型,而另外一个原因是华为等本地品牌在高端市场的激烈竞争。 不过伴随着 3 月国补覆盖 6000 元以上价位,提供 10% 补贴,可能助推 iPhone 在中国市场销量,不过具体表现仍有待观察。 三星 Galaxy S25 Ultra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排名第七,较去年 S24 Ultra 的第五位有所下滑,该机构认为主要原因是上市销售窗口较短。 尽管如此,S25 系列仍贡献了三星 2025 第 1 季度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并通过更深度的 Gemini 集成,展现出向智能化 AI 体验转型的趋势。 小米的 Redmi 14C 4G 成为唯一进入前十的非苹果三星机型,同比增长 43%,主要销量来自 MEA 和 LATAM 等新兴市场。
YYP颜宇鹏回应问界M8视频下架:非主观意愿 100%保证没有任何虚假夸大失实造谣
快科技5月29日消息,近日,大家车言论、新车评创始人@YYP颜宇鹏 发布的一条有关问界M8的飞坡评测视频引发网友争议。随后,视频被全网下架。 有网友在其微博评论区问道:“那个问界M8视频咋了?怎么都在说你?” 对此,@YYP颜宇鹏 回复称:“一条平常的内容,下架肯定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 对于视频内容,我可以100%负责任保证,里面没有任何虚假、夸大、失实、造谣,也没有任何需要修正的地方。看过的朋友依然可作为有用的参考,没看过的朋友就当这条视频没发布过吧,这已经是对我们用户影响最小的做法。” 据了解,视频中,颜宇鹏驾驶问界M8经过一段飞坡路段时展示了车辆的车身姿态,称“我的身体被明显抛起来”,同时给出“证明这个车本身抛跳的幅度真的是很大”等评价。 不过,有网友发布的视频截图显示,该路段限速40km/h,车辆行驶速度却达到了79km/h。 知名网红汽车博主陈震对此表示,相信他说的是真实的感受,但……如果截图是真的,那么他在公共道路超速接近100%了,他用一种错误的打开方式来操作,大概率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 “换而言之,如果这是个很小的弯,你超速100%通过,结果撞墙了,你能说是车操控不好吗?M8这个飞坡也是同理。”
鸿蒙智行:问界M8汽车5月交付量确保可以超过1万台
(原标题:鸿蒙智行:工厂已启动双班满负荷运转全力提升产能,问界M8汽车5月交付量确保可以超过1万台) IT之家 5 月 29 日消息,鸿蒙智行 App 官方资讯今日发布《鸿蒙智行问界 M8 车友问答第一期》,就车主订单交付时间、目前的交付量爬坡情况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IT之家附鸿蒙智行此次问答内容如下: 问界 M8 什么时候开始交付? 问界 M8 于 2025 年 4 月 20 日在重庆开启工厂验车交付仪式,2025 年 4 月 26 日开启全国规模交付仪式。 我的订单什么时候能交付? 我们订单按如下节奏交付:3 月 16 日 23:59:59 前小订并于 4 月 19 日 23:59:59 前完成大定且确认交付方案的订单预计 5 月交付,其余订单预计 6 月 1 日后陆续交付,订单的具体交付时间,可以参考 App 推送(查询路径:AITO App / 鸿蒙智行 App-我的-我的订单-状态)。注:当期订单交付周期请咨询您的销售顾问 / 交付顾问。 为什么同样时间小订(支付意向金)的,有的地方就已经提车了,而我的订单还没有任何信息? 整体上来讲,完全相同配置的订单(相同车型版本、外观颜色、内饰材质和颜色、轮毂、选装)会按照支付意向金(4 月 19 日之前小订转大定的订单)或大定确认交付方案的先后顺序进行排产交付。同时,不同地区的订单根据物流距离远近、发运情况也会存在时间差异。交付专员会及时跟进您的配车进度,如有最新消息,将第一时间通知到您。 为什么我的 App 没有收到车辆完成生产时间推送? 您好,我们会根据工厂的排产情况,分批次陆续推送。 为什么我的 App 上推送的时间加上了“预计”两字,这个时间是不是不准? 感谢您对 AITO 问界的支持和信任!“预计车辆完成生产时间”是根据供应、生产节奏等因素综合评估,结合您下定时间及确认交付方案时间的顺序得出的相应预计完成生产时间。由于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会导致生产周期略有差异,实际生产时间可能小幅提前或延后。我们会及时跟进您爱车的生产进度,并第一时间同步给您,还请您耐心等待。 如果无法按时交付,是否有补贴? 2025 年 4 月 16 日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含)前支付认购定金并确认交付方案的问界 M8 用户,如提车等待周期超 10 周(70 个自然日),可领取提车关爱补贴 200 元 / 天,至高 10000 元。具体请点击查看 4 月 29 日发布的《问界 M8 提车关爱计划 》。 订单状态中,“车辆准备中”是什么意思? "车辆准备中" 是指交付方案确认后,订单锁定且已经纳入工厂的排产计划的状态。 为什么我的订单之前是“排产中”,现在是“车辆准备中”? “车辆准备中”的订单状态与之前的“排产中”状态是一致的,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我们对各环节的订单状态描述进行了优化,待车辆准备完成后,我们会尽快安排发运。 目前的交付量爬坡情况怎么样? 经过全链条的努力,目前工厂已启动双班满负荷运转全力提升产能,5 月交付量确保可以超过 1 万台,5 月底单周交付量将爬坡至 4,000-5,000 台。我们争取尽早将车辆保质保量的交付,感谢您的耐心等待!
大众中国CEO:中国人喜欢智能 欧洲人看中实用
快科技5月29日消息,大众中国CEO贝瑞德指出,中国消费者和欧洲消费者在电动汽车的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 他提到,中国年轻用户群体对“智能座舱”和“语音交互”功能习以为常,电动车主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他们崇尚数字体验。 相比之下,欧洲的电动车主平均年龄为56岁,更看重实体按键、整车耐用性和操控体验。 贝瑞德还提到,不同市场对汽车的标准和法规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的GB/T标准和欧洲的UNECE/EU法规在电动汽车电池测试和车辆软件合规性等领域差异很大。 这使得汽车制造商需要进行大量的工程设计和调整,以适应不同区域的标准。 此外,贝瑞德解释了为何不把在中国开发的汽车卖到欧洲的原因。 首先,专注本地市场的开发可以大幅提升研发效率与成本控制,这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尤为重要。 其次,中国本土车型若要出口,还需进行大量合规与用户层面的调整,这往往成本极高,最终影响整体商业可行性。 最后,将产品与技术限定在特定市场,有助于企业在全球局势动荡时保持稳定,是构建风险防御能力的重要一环。 贝瑞德强调,“大众汽车的本地化产品依旧代表着质量、安全和可靠性,而用户则能体验到德国工程技术与本地智能化功能的融合。 这种‘全球技术+本地创新’的结合模式,正是如今一家全球车企能在不同市场成功立足的关键。”
高阶智驾车型下探至15万元以内,能助小鹏汽车实现年内盈利吗?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5月29日,小鹏MONA M03 Max新车上市发布会昨日举行,在会后的媒体群访中,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携同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及MONA产品系列负责人杨光,就行业竞争、公司战略、技术路线及新品MONA M03 Max的市场定位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何小鹏强调,未来的竞争核心将是科技、全球化和具身智能,而非单纯的价格战 。 面对媒体对近期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提问,何小鹏表示,大约三年前公司已预见到此变化,并认为“现在还不是最激烈,下一个五年中间的某一两年会更加的激烈,我觉得现在是开胃菜”。他指出,小鹏汽车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三点:第一,不卷价格,卷科技;第二,走出中国,走向全球;第三,向新质生产力、向具身智能发展 。他坚信,未来汽车行业的趋势是科技、全球化和创新。 在谈及智能驾驶的算力需求时,何小鹏坦言“算力是永远不够的”,并认为500 TOPS是L2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的良好标准 ,而L3、L4甚至L5所需的算力目前尚无清晰答案。他强调,评价智能汽车的关键在于“有多大算力,有没有能力把这个算力用好,再其次是有没有能力把体验做好”。小鹏汽车坚定地在智能辅助驾驶道路上前进,认为无论是本地端还是云端算力都极其重要。对于视觉与激光雷达方案的讨论,何小鹏透露下个月将有相关发布,并预言“最晚一年半以后,或者2027年初,行业不会有分歧了,会越来越统一”,暗示纯视觉方案在超大算力、超大模型支持下将展现出极高的高度和安全性。 新发布的MONA M03 Max以12.98万和13.98万的价格将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能力带入更广泛市场,何小鹏对此表示激动,认为是小鹏过去十一年努力,在整车、动力、全域AI体系自研的成果体现,“把四个能力今天合一了” 。他预计MONA M03 Max版本初期比例会较高,并相信随着智能辅助能力的持续提升,高阶版本的渗透率会大幅提高。MONA产品系列负责人杨光介绍,MONA M03 Max的许多功能改进来自用户反馈,与用户站在一起是保持产品热度的关键 。何小鹏透露,M03是MONA系列的首款车型,后续还有一系列车型正在开发中,MONA系列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全球化 ,未来将在全球市场推出左舵、右舵、纯电、超电车型。 在出海策略上,何小鹏强调全球化是一个长线的、本地的,与本地共赢共建的过程 。他以越南摩托车市场的案例提醒自己,“我们要长期主义,做好质量,在海外慢点走” ,呼吁中国车企出海要走稳,注重质量,而非单纯追求速度和低价。 针对小鹏首发的人机共驾功能,自动驾驶负责人李力耘解释其旨在提升用户体验,达到人车合一的效果,是全栈自研能力的体现。何小鹏补充道,人机共驾如同“大脑+小脑进行共同的协作”,是迈向更高阶自动驾驶的必要中间过程,能大幅提高安全和体验。他解释了人机共驾的介入与退出机制,例如通过踩刹车或在中高速(约70公里/小时以上)扭动方向盘会退出共驾模式。 对于MONA系列热销是否会固化小鹏品牌定位的疑问,何小鹏回应称,小鹏P7曾在2021年是销量担当,新款P7将于今年三季度推出,同时X9在纯电MPV市场也持续领先。他强调“今年四季度的小鹏我认为是产品大年”,公司将展现全域能力的提升。 关于盈利问题,何小鹏表示,尽管小鹏今年研发投入(含飞行汽车)接近100亿人民币,但“毛利还在不断提高,亏损在快速下降”,公司去年设定的目标是今年四季度能够盈利 。他认为MONA系列“想要做到同级最高科技,同级最好质量的车,并照样要把毛利做好,这才是本事”。 在品牌定位上,何小鹏明确小鹏是高科技公司,智驾只是其中一部分,未来在座舱、飞行、动力、能源、机器人等领域都会有更多高科技展现 。他坚持单一品牌战略,认为MONA是小鹏品牌下的一个系列,这在软件和AI定义汽车的时代至关重要。
FF年度股东大会举行,贾跃亭增持61万美元公司股票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5月29日,电动汽车制造商Faraday Future(FF)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全部提案获得通过,为公司2025年底FX首车下线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值得关注的是,创始人贾跃亭宣布增持计划,当日FFAI股价逆市上涨8.2%。 股东大会现场,董事选举、私募发行、股份授权三项核心提案均顺利过关。五名董事候选人得票率均超过95%,显示出股东对现有管理团队的高度认可。其中,Matthias Aydt、Chad Chen等继续留任,确保了公司战略执行的连续性。 在财务层面,私募提案的通过将增强FF的资金实力,帮助公司维持纳斯达克上市合规要求,并为后续融资创造条件。股份授权提案批准将普通股授权数量从1.29亿股提升至1.67亿股,增幅达29%,为公司未来的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预留空间。 FF明确重申坚决反对合股的立场,承诺在维持纳斯达克上市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资本结构等方式提升股东价值。这一表态回应了市场对公司可能实施股份合并的担忧。 产品研发方面,FX原型车已获得公共道路测试许可,多款测试车辆正在复杂路况环境中验证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性能。公司透露,FX首款量产车型Super One计划于今年夏季举办产品发布会,目前已收到美国消费者和经销商的积极反馈。 最受市场关注的是管理层增持动作。贾跃亭和全球总裁Jerry Wang宣布将通过10b5-1购买计划,合计增持61万美元FF普通股。这一举措被解读为管理层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表达。 市场反应迅速且积极。在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新能源车板块整体疲软的背景下,FFAI股价强势突破技术阻力位,盘中最高涨幅达16%,最终收涨8.2%。机构分析师认为,此次股价异动与贾跃亭主动增持存在明确关联。随着FX产品线的逐步推进和量产时间节点的临近,FF能否在2025年实现战略目标将成为检验其商业模式的关键节点。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