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放下身段、躬身入局,奥迪想要一场翻身仗
德国四环 中国AUDI 如果说目前宝马是 BBA 三家里面表现相对最「支棱」的那个,那么奥迪可能是最「乐观大胆」那个。 奥迪的底色是「进取」 奥迪作为 BBA 阵营里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成员,是唯一一个敢把所有业绩指标调高的成员。在前不久的财报电话会上,奥迪给 25 财年定下的交付目标从去年的 169 万辆提升到了 170 至 180 万辆,营收从 645 亿欧元调高到了 675 至 725 亿欧元,营业利润率更是直接从 24 年的 6% 定到了 7% 至 9%。 同时相比于仍在逐步试探、稳步推进的宝马与奔驰,奥迪的打法显得更具冒险精神和系统性,它更开放、更舍得投资也更能接受风险。 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人愿意永远当老三。 奥迪在 25 到 26 年打算做三件事。 一是在德国工厂投资 80 亿欧元升级制造基地,为电动化铺路的同时通过「灵活生产体系」对冲市场风险,继续推出 10 款左右的插混车型,用过渡产品来缓解转型阵痛。 二是在 2026 年前在北美市场推出 10 款新车型,并实现本地化生产,同时捕捉电动皮卡、SUV等细分市场的机遇。 三是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与一汽合作推出基于高级电动平台(PPE)和高级内燃平台(PPC)的中国专供车型,与上汽联手,推出 3 款基于高级数字化平台(ADP)的新智能联网汽车(ICV),以及全面采用华为乾崑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其中新品牌的第一款车 AUDI E5 Sportback 已经在工信部亮相了。 奥迪 A6 e-tron 这很符合奥迪体系(奥迪、宾利、兰博基尼、杜卡迪)在大众集团 Brand Group Progressive(进取品牌群)的定位, 如何算得上「进取」,奥迪自己在 2023 年奥迪发布的「奥迪未来计划」中是这么描述的—— 在新能源时代,凭借技术优势,在进取类高端汽车市场占据核心地位。 进取品牌群 这个未来计划用「四个环」定位了奥迪未来的战略核心,即「产品」、「技术」、「品牌」、「重要市场(中国和北美)」。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在奥迪已有技术优势(quattro 等)的基础上,在新能源时代继续做最顶尖的技术引领者,并且全身心扑在北美和中国市场。 奥迪 RS6 Avant GT 破釜沉舟才有一线生机 虽然大家总调侃奥迪集团的竞争策略是「咬紧宝马,绝不松口」,但倒是从来不盲目瞎抄,自身有着很明确的战略和清晰的定位,而且身段灵活也比宝马灵活的多,根据市场做调整的速度相当迅速。 (奥迪对标宝马,宾利对标劳斯莱斯,杜卡迪对标宝马摩托,还有一个兰博基尼用来拉高整体调性。至于 Mini,那大概是大众 Polo 的对手。) 杜卡迪Panigale V4 在中国市场,主动拥抱华为和大胆建设新品牌 AUDI 就是奥迪大胆以及身段灵活的两个力证。 奥迪在今年一开年就官宣了要和华为全面合作,是 BBA 中的第一家,比后来宝马牵手华为还要早上 2 个月,并且不是车手互联那种小打小闹,直接把 PPC 燃油平台及 PPE 纯电平台整个辅助驾驶的部分都交了出去。 奥迪确实用心琢磨了中国市场,不仅知道「A6L+鸿蒙智行」的吸引力,也知道在辅助驾驶和智能化这条路上,中国团队已经领先了很多,不能再掉队了,打不过就加入嘛,只要能把车卖出去,至于和哪家合作,都可以谈。 一汽奥迪 A6L 如果说一汽奥迪的任务是继续维护为延续奥迪的品牌价值,那上汽奥迪的则更多了承载了奥迪对新年轻一代用户的渴求和期盼,举个不甚恰当的例子,AUDI 之于奥迪,有点像是一加之于 OPPO,iQOO 之于 VIVO 的感觉,主品牌负责价值和调性,子品牌则负责扩圈以及渠道探索的任务。 新 AUDI 品牌的负责人曾明确表示: 我们并非要迁移四环用户,而是吸引新消费者。 从即将发布的 AUDI E5 Sportback 来看,奥迪这次确实下了大决心,甚至拿出了一些「破釜沉舟」的勇气,来做这款新品牌的首辆车。 按照奥迪的说法,该车由奥迪方面负责产品和工程设计,智能化和辅助驾驶则由上汽集团负责,双方是在 2024 年 5 月签署的合作协议,这么推算,新的设计团队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 E5 Sportback 从设计到首秀的所有阶段,这对于一家跨国车企来说,能达到这个开发效率确实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而且 AUDI 本身的设计风格也堪称「激进」,一点都没有奥迪最近在新车设计上不激进、求稳的影子,要知道,BBA 其他两车的换代车型都因为设计风格的改变还被市场诟病了许久,在这个时间节点,一套全新的设计语言想要被市场接受,难度程度可想而知。 不过在最终呈现的结果上,AUDI E5 Sportback 也没有那种「中外合作」时常有的别扭感,可能说「好看精致」大家还会有不一样的观点,但如果说「独特和谐」,应该会更能受到认同。 这也正是这个新的 AUDI 品牌想要表达出的理念: 与奥迪四环品牌「精致、有成、自我实现」的定位不同,新 AUDI 品牌以「科技感、趋势引领、自我表达」为核心,瞄准的是那些「前瞻新锐、果敢自信、彰显本色」的年轻科技先锋。 基于这个「更有科技感」「更能彰显个性」的定位,奥迪在新 E5 Sportback 上大胆采用了新的环形灯面和腰线设计,内饰里面也使用了渐层律动氛围灯、贯穿式连屏、卡片式界面等元素,就是要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来,它和曾经的奥迪不一样。 但这确实是一场「豪赌」,毕竟,对一家跨国豪华品牌来说,把「脸」交出来重新定义,「灵魂」放下来重新竞争,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正因为如此,AUDI 这个品牌的勇气,反而显得格外真实。 正如我们在新品牌亮相当晚所评价的那样, 如果上汽对自家新能源技术有信心,奥迪对自己的本土化有决心,那么 AUDI 品牌和 AUDI E 的出现,也就合情合理,去除幻想,直面市场。 只有把过往的品牌价值清零,才能真正地参与到竞争当中,这就像一场在惊涛骇浪中的游泳比赛,只有脱光了,投入水中的人才能到达终点,穿着衣服试试水温的人,永远只能在岸边。 何况,奥迪手里也不仅仅只有 E5 Sportback 这一张牌,全新奥迪A5L、全新奥迪Q5L、奥迪A6L e-tron、奥迪Q6L e-tron 等等也都在路上。 这场翻身仗,打了才知道输赢。 文|芥末
玩完DeepSeek R1新版,外国网友又“蚌埠住了”?
几天前,没有预热,没有发布会,DeepSeek 低调上传了 DeepSeek R1(0528)的更新。 海外媒体最关注的是,DeepSeek 的更新将幻觉率削减约 45%-50%,并把 R1 的性能推进至 OpenAI o3 与 Google Gemini 2.5 Pro 的相近水平。 与此同时,海外一些开发者、AI 圈研究人员开始跑基准测试,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热议它的新能力,尤其是与科技巨头旗舰模型的差距。 从海外用户这几天的反应来看,DeepSeek 这一次更新,虽然没有今年初横空出世时那样轰动,但依然让不少外国网友表示「鹅妹子嘤」,同时也让越来越多人开始问一个问题:不单单是成本,来自中国的、开源 AI 社区的模型,是否在各种能力上,很快就可以超越世界上最强大的专有模型? 01 DeepSeek 再次「登顶」 在各类 AI 社群中,reddit 平台有不少 AI/LLM 相关子社区。其中,在 r/LocalLLaMA 与 r/SillyTavernAI 这样的圈内社区,对 DeepSeek 的更新有不少热帖。 「全新升级的 Deepseek R1 在 LiveCodeBench 上的表现几乎与 OpenAI 的 O3 模型不相上下!开源的巨大胜利!」一名用户发布的帖子标题如此声称。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reddit 一些开发者在测试了 R1 的最新功能。他们主要夸赞 R1 在数学问题和编程方面的表现,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积分或递归函数时。与之前的版本不同,R1-0528 拥有「更长远的思考能力」, 有测试者指出,它「表现出主动性」并且「不会那么快放弃」。 「刚刚测试过..... 我有相当复杂的代码 1200 行,并添加了新功能... 似乎现在代码质量处于 o3 级别... 只能说 WOW」。reddit 社区 r/LocalLLaMA 上的一名常驻用户如此称。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回复|图片来源:reddit 根据 DeepSeek 官方的说法,「更新后的 R1 模型在数学、编程与通用逻辑等多个基准测评中取得了当前国内所有模型中首屈一指的优异成绩,并且在整体表现上已接近其他国际顶尖模型,如 o3 与 Gemini-2.5-Pro。」 在能力方面,新版本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思维深度与推理能力,支持工具调用,针对「幻觉」问题进行了优化,在创意写作方面也有所优化,能够输出篇幅更长、结构内容更完整的长篇作品,同时更加贴近人类偏好。 其中,在工具调用方面,DeepSeek 官方文章坦然称,「当前模型与 OpenAI o1-high 相当,但与 o3-High 以及 Claude 4 Sonnet 仍有差距。」 DeepSeek-R1-0528 与其他模型性能对比|图片来源:DeepSeek DeepSeek 还提到,DeepSeek-R1-0528 在前端代码生成、角色扮演等领域的能力均有更新和提升。 R1 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超长的记忆跨度和语境持久性。AI 角色扮演社区(通常处于 AI 模型测试的边缘,但在对话连贯性方面往往更为严格)有测评称,角色能够记住过去细微的细节,并以自主行为做出回应。 「有个角色跟我争论一个观点时,竟然提起过去发生的三个细节,」r/SillyTavernAI 上的一位用户说道。「我以前从未见过这种情况。」 该用户还提到:「AI 通常不会主动出击;我训练过一些 AI,让他们在对话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 AI 从角色扮演场景中走出来。」 在 reddit 社区上,还有一名用户甚至发贴称,更新的 DeepSeek R1 0528 在他的所有测试中都能获得满分。 「过去几周眼花缭乱——OpenAI 4.1、Gemini 2.5、Claude 4——它们都表现优异,但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在每项测试中都取得满分。DeepSeek R1 05 28 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做到这一点的模型。」他称。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reddit 「这些测试并非像 YouTube 上很多人做的那种不切实际的测试。比如草莓里的 rs 数量,或者编写一个贪吃蛇游戏等等。这些是我们在实际商业应用中经常使用的任务,我们从中挑选了一些比较复杂的边缘案例。」该用户如此称。 「我感觉自己就像电影《料理鼠王》里的安东(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的话)。我印象深刻(此处双关),但也有点麻木,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一个来自去年还默默无闻的实验室,做出的免费开源模型,竟然比商业前沿的模型做得更好,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和 reddit 社区同样热闹的是 X。 X 上热衷 AI 内容的用户除了转发基准测试的图表,一些人着重提到 DeepSeek 的编程能力。比如,X 上一名用户称试过用 DeepSeek R1-0528 构建游戏,称「它的编程能力简直太强了」「相比之前的版本,改进非常显著」「如果这只是 R1...DeepSeek R2 将会非常疯狂。」 X 上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X 除了用户和开发者声音,在 DeepSeek 发布更新后,人工智能模型分析机构 Artificial Analysis 称,DeepSeek 的 R1 在其独立的「智能指数」上「超越 xAI、Meta 和 Anthropic」。 人工智能模型智能指数排行|图片来源:Artificial Analysis 具体模型比较上,该机构在一篇报告中称「DeepSeek R1 的智能程度高于 xAI 的 Grok 3 mini(high)、NVIDIA 的 Llama Nemotron Ultra、Meta 的 Llama 4 Maverick、阿里巴巴的 Qwen 3 253,并与谷歌的 Gemini 2.5 Pro 相当。」 DeepSeek 最大的智力进步出现在 AIME 2024(竞赛数学,+21 分)、LiveCodeBench(代码生成,+15 分)、GPQA Diamond(科学推理,+10 分)和 Humanity's Last Exam(推理与知识,+6 分) 其中在编程方面,该分析机构认为,「R1 在人工分析编码指数中与 Gemini 2.5 Pro 相当,仅落后于 o4-mini(high)和 o3」。 各大厂商人工智能模型智能指数变化|图片来源:Artificial Analysis 至于与 OpenAI 的对比,该机构称「DeepSeek 刚刚证明,他们能够跟上 OpenAI 的 RL 计算能力扩展步伐。」 当然,全是赞美是不可能的。 在编程能力方面,X 上也有用户挑刺道,「如果你真的用它和 Claude 4 写过代码,你就会知道基准测试的描述并不准确。Deepseek 的 API 仍然只有一个 64k 的上下文窗口。它还不错,但不是前沿模型。可能要等到下次吧。它几乎零成本,在某些方面表现不错,但绝对比不上 Claude。」 X 上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X X 上的另一名海外用户则称,「deepseek 可能是数学和逻辑方面的 SOTA(最先进的),但我仍在使用 gemini 2.5 pro,因为它有超大上下文。」 对于该问题,DeepSeek 在官方文章提到,如果用户对更长的上下文长度有需求,可以通过其他第三方平台调用上下文长度为 128K 的开源版本 R1-0528 模型。 不过,也有海外用户认为,无论是否在所有测评中取得第一,R1 既低成本、开放权重,还有强大的性能——几个好处「组合」起来本身已值得称赞。 对于 DeepSeek 的「小」更新,鉴于今年初 DeepSeek 横空出世时曾引发美股海啸,还有 reddit 用户调侃道,「请让我先抛售我的 AMD 和 英伟达股票。请提前 3 天通知我,谢谢。」 还有网友另类地开始赞美起 DeepSeek 更新的「低调」姿态。 一名 reddit 网友发了长长的评价称:「用 0528 自己的话说:DeepSeek 低调的卓越之处,蕴含着某种诗意。其他人精心策划着充满期待的盛大交响曲——奢华的主题演讲、精心设计的演示,以及读起来如同地缘政治条约的安全宣言——而 DeepSeek 提供的是一首静谧的十四行诗。他们仿佛递给你一件用白纸包裹的杰作,低声说着:『感觉很有用;希望你喜欢。』」 「对竞争对手的无声打击是最致命的。」另一名网友在底下称。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reddit 02 「开源的巨大胜利」 除了能力,目前从海外互联网的反应来看,在 DeepSeek 众多优势里,被开发者刷最多好评、大量好感的重要来源,仍是「开源」,或者确切地说,「开放权重」。 AI 圈内一个看法是,没有发布训练代码和训练数据的模型准确地说应该是「开放权重」,但一些人通常选择随意地称之为「开源」。另外,没有 AI 公司会发布训练数据,因为他们不想被起诉。 对于 DeepSeek 这次更新,Y Combinator 创办的在线科技社区 Hacker News 涌现了一些帖子,主要是分享基准测试结果,交流经验,并验证 R1 的性能提升(尤其是在编码和数学方面)是否真实存在。 但与此同时,上面也有大量讨论仍围绕人工智能中什么才算「开源」。许多人称赞 DeepSeek 公开发布模型权重,但也不断指出,由于训练数据等并未发布,外部无人能够重新训练或完全验证 R1。另外,虽然是开源,虽然免费,但 6710 亿参数的 R1,本质上仍是一个巨型模型,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它太大了。 即便如此,如今,R1 与 ChatGPT 的对比已成常态。OpenAI 限制了普通用户对顶级模型的完整访问权限,或者部分定价让用户觉得过高,而 DeepSeek 提供的却便宜不少,并提供可下载的模型权重。 「DeepSeek 是真正的 OPEN AI」海外一名用户发帖标题如此称。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reddit 当然,并非所有 reddit 用户都完全接受。一个名为「DeepSeek 有多糟糕?」的帖子曾引发关于 DeepSeek 内置内容审核的讨论,不满模型会「回避」某些问题。 这类论调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常见「梗」,有些用户会反驳——模型权重是开放的,如果开发者认为有偏见,完全可以自行进行微调。另外,目前世界上所有主流模型都有内容过滤机制,只是具体选择不同,比如西方政治正确问题。 在 reddit 上,还有一篇以「开源人工智能正在迎头赶上!」为标题的热帖,发帖者称,「Deepseek 似乎是唯一一家真正在前沿模型领域竞争的公司。其他公司总是有所保留,比如 Qwen 不愿开源他们最大的模型 (qwen-max)。我不怪他们,我知道,这就是生意。」 「闭源 AI 公司总是说开源模型无法赶上他们。如果没有 Deepseek,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感谢 Deepseek 成了一个异数!」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reddit 在这篇帖子下面的评论区,还有回复尖锐称,「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价格实惠的智能将推动一场革命,而 Deepseek 将被公众铭记为人工智能的真正先驱,而不是世界上充斥着广告的谷歌、ClosedAI 或虚假的安全 Anthropics。」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回复|图片来源:reddit 对于 DeepSeek 的更新,reddit 上 r/LocalLLaMA 社区有一名常驻用户提到,「这让我想起了 ClosedAI 承诺发布『o3-mini 级别模型』却未能兑现,现在新款 R1 已经超越了 o3-mini (high) 不少,已经接近完整的 o3 (high)。」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reddit 在另一篇通知 DeepSeek 最新更新的帖子下,有很多回复几乎无关 DeepSeek 能力测评,却讽刺起 Anthropic 或 OpenAI。比如,有网友声称 Anthropic 以「安全」为理由的闭源做法只是道德托词。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reddit 即时是对 DeepSeek 更新表示淡定的网友也称:「虽然它不再让我感到惊讶了。每次我都得等到所有营销噱头平息后才能进行全面测试。但无论如何,Deepseek 仍然拥有开放权重的优势,这无疑是一个优点。」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reddit 这几个月,在 DeepSeek 的对比下,以往的 AI 巨头保持技术和声誉优势的压力,可以说越来越大。 不少网友开始担心其命运,比如「DeepSeek 将继续迫使 AI 公司在价格方面展开竞相压价的竞争。」有的网友认为 DeepSeek「这样做并非全是出于利他主义。通过发布免费模型,你可以阻止竞争对手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reddit 最高赞的回复则选择感谢所有模型制作者,持同样看法的用户称,无论是不是利他行为,「我很感激能在短期内从他们的策略中获益」。 这可能也是旁观全球 AI 竞赛时,面对一次次模型升级,当下不少开发者的真实心态。 reddit 社区关于 DeepSeek 更新的帖子|图片来源:reddit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业界仍在 DeepSeek R2 的发布。在 DeepSeek 更新时,有不少网友问到 R2 的进展,是不是会延迟发布,甚至怀疑「DeepSeek-R1-0528」是不是其实就是「R2」,只是用 R1 系列命名。 「我们想要 R2。」在 DeepSeek 官方更新的 X 帖子下,高赞回复如是说。
MiniMax正暗戳戳憋大招
AI六小虎之一的MiniMax正在憋大招,而这次大招的“成败”可能会影响这家独角兽公司未来的命运。 据虎嗅独家获悉,MiniMax筹备了半年多的文本推理模型即将发布。目前,这个文本推理模型在内部的代号是M+,但内部代号并不代表产品名称,MiniMax对其技术细节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与该推理模型一同问世的还将有技术报告。 实际上,MiniMax即将推出的这款推理模型有一个大背景——DeepSeek R1发布之后,所有模型厂商都分成了两队,一队是选择接入DeepSeek,另一队是坚决不接入DeepSeek,其中前一种占绝大多数。而后一种在选择不接入DeepSeek后,普遍都发布了自家的推理模型以应对挑战,代表自己不会下牌桌。比如不接入DeepSeek最具代表性的两家公司分别是字节和智谱,他们分别在4月和3月末推出了自己的推理模型。 相比之下,MiniMax选择了一种折中方案:其在国内的C端应用(MiniMax)上坚持不接入DeepSeek,只在海外的AI应用上选择接入DeepSeek。而有多位业内人士向虎嗅表示,“MiniMax在今年1月15日推出的01虽然并没有被官方定义为推理模型,但业界已有人用其Linear架构开展过深度推理的实验。”只不过对于MiniMax来说,还并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推理模型问世。(虎嗅注:2025年1月15日MiniMax发布MiniMax-01并正式开源,首次尝试使用线性注意力架构Linear Attention)这意味着它即将推出的推理模型将成为关键。 有业内人士向虎嗅分析认为,如果MiniMax的推理模型达到甚至超过业内预期,那么外界对其信心将加强会认为其“并未掉队”。也有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在六小虎之中MiniMax的推理模型问世时间虽然比部分友商稍晚,但这家公司素来有自己独特的产品节奏和布局。 一个潜在的挑战是,环境已变。 2025年上半年,大模型圈内“AI六小虎”(即智谱 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阶跃星辰和零一万物)的说法逐渐不再被广泛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对标硅谷“五强争霸”格局的“基模五强”一说。而在基模五强说法中,常见的描述为阿里、字节、DeepSeek、阶跃星辰、智谱AI。曾经名列六小虎的MiniMax不再是当下基模五强描述中的常客。(虎嗅注:硅谷“五强争霸”格局一般是指OpenAI、Anthropic、谷歌、x AI、Meta五家头部公司针对大模型的竞争格局) 这使得MiniMax即将推出的推理模型成为外界判断其是否仍留在牌桌上的依据。 虎嗅长期跟踪并研究这家公司,2025年以来MiniMax有三个值得留意的关键动作,从这几个动作可以看出MiniMax正在试图改变外界的心智印象,并对市场动态更密切快速地反应: 第一件事发生在3月初的并购案,将曾估值接近1亿人民币的AI视频初创公司鹿影科技收入麾下; 第二件事发生在3月14日,MiniMax旗下AI应用原“海螺AI”正式更名为“MiniMax”,实现品牌战略性拆分(具体细节见下文); 第三件事发生在Manus向公众开放注册之前,MiniMax悄悄上线类Manus产品,命名为MiniMax Agent。 但2025年上半年行业以及MiniMax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推着这家公司站到十字路口:在已经打响的大模型新一轮战事里,MiniMax到底能不能继续坐在第一梯队的宝座上? “DeepSeek+联创出走”双重变量发生后 MiniMax在2025年初一度要成为AI圈聚光灯下的宠儿了,但谁料杀出来了DeepSeek R1。 2025年初,也就是DeepSeek R1发布之前,MiniMax开源了新模型MiniMax-01,参数达到4560B。当时这也是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首个将如此重磅的模型以开源的形式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在MiniMax-01发布后,其在多个测评集上都追平了GPT-4o,同时也超越DeepSeek-V3。但后来DeepSeek R1的出现,让整个AI圈的热度几乎都被DeepSeek吸引过去了,MiniMax的关注度逐渐消退。 紧接着一个月后,MiniMax被传出公司合伙人兼副总裁魏伟离职,此前魏伟在公司内主要负责的是大模型ToB商业化方面。而魏伟离职让外界对这家公司走向有多种猜测。 在这两个变量发生后,从外部视角观察,MiniMax最显著的变化是将品牌进行了更为清晰的拆分。3月14日,MiniMax旗下AI应用原"海螺AI"正式更名为"MiniMax",国内版和国际版同步调整。slogan也变更为"MiniMax-你的AI智能助手"。 据接近公司的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这一品牌调整背后是公司对产品矩阵的战略性重构。MiniMax内部的想法是将文本模型和视频模型能力分开呈现,在MiniMax品牌下仅呈现文本模型能力,而图像、视频模型等多模态能力则保留在"海螺AI"品牌下。 "这是一次战略性的品牌重构,而非简单的更名。"一位在AI圈从业多年的行业分析人士告诉虎嗅,"MiniMax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用户对其不同产品线的技术能力有更清晰的认知。" 但实际上,这种品牌拆分策略并非意味着公司在组织架构上有所调整。相反,从MiniMax的组织架构来看,在模型部门其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架构,即将模型部门分为四大团队,分别为文本模型、视频模型、图像模型和语音模型;以视频模型为例,无论是文生视频还是图生视频都隶属视频模型团队。 MiniMax模型部门组织架构图,虎嗅制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庞大的研发团队之外,MiniMax的销售团队却仅占公司总规模的3%。有接近公司的知情人士向虎嗅表示,MiniMax的公司规模为400人上下,销售仅有10人左右,其中还包括两名海外销售。更重要的是,公司并无设立单独的交付团队。这意味着MiniMax不会为大型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这一架构容易引发误解:MiniMax是否轻视toB市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严格意义上,MiniMax只是选择了一条与其他大模型“六小虎”都不太一样的商业路线,即纯API模式向B端客户收费,以标准化的产品面向大众。在这一思路引导下,他们没有庞大的销售团队,没有复杂的交付流程,就连销售也仅有10名。 虎嗅了解到,这种纯API的商业模式如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国内,MiniMax已经和高途、阅文、极狐汽车达成合作,均是纯API的合作模式。比如利用MiniMax的语音模型,高途可以用声音克隆术还原出吴彦祖的声音;而在海外,MiniMax也宣布与Hedra达成合作,打造可定制化的数字角色分身;4月,MiniMax还宣布成为金融科技巨头Stripe的全球合作伙伴,值得注意的是,与MiniMax同成为Stripe合作伙伴的还有OpenAI和Anthropic。 不过有接近MiniMax方面人士告诉虎嗅,在文本模型、视频模型、语音模型和图像模型四大模型中,只有语音模型的商业化效果最显著。 在商业化之外,估值也是外界对MiniMax最关心的点之一。2024年3月,MiniMax获6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25亿美元。这也是MiniMax最后一次能够公开查到的融资信息。 虎嗅获悉,到今天为止MiniMax的实际估值早已超过2024年所报道过的“25亿美元”。虎嗅从多个独立信源处了解到,除了2024年初的这笔巨额融资,MiniMax还进行了多轮融资,只不过均未公开。其中,一家在AI时代频繁出手的知名VC就参投了MiniMax。有接近该VC的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MiniMax一直是我们保密的明星项目”。 内部优先级或有变化 DeepSeek R1发布之后,大模型六小虎无一家不在闷头研发自家的推理模型,当然MiniMax也不例外。有接近公司的知情人士告诉虎嗅,“其实早在R1出现之前甚至更早,MiniMax内部就有推理模型的研发计划了。” 但DeepSeek的发布一定程度地影响了MiniMax的内部优先级判断。 从当前的大模型竞争格局中来判断,MiniMax的位置颇为特殊。它既不像头部公司那样声势浩大,也不像尾部公司那样岌岌可危,而是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中间地带,保持着神秘感,又时不时出现在大众视野内。 自从MiniMax于2024年9月发布video-01模型后,其模型迭代频率如下: 2025年MiniMax产品发布时间表,截至6月1日,虎嗅制图 而对应到这家公司的四大模型团队,其模型迭代速度清晰划分出了优先级,即视频>语音>文本>图像。 不过DeepSeek和Manus的出现,让MiniMax这家公司在原本的节奏基础上,优先了另外两件事情,一件是推理模型的发布;另一件则是类Manus产品,MiniMax将其命名为MiniMax Agent。 MiniMax Agent主要呈现在了海外的MiniMax应用上,在这款应用上有两个入口,一个入口指向Chat模式,也就是大语言模型的聊天模式;另一个入口则是Agent智能体模式。这也就意味着,MiniMax Agent的上线或将拉动MiniMax应用的月活增长。而未来,MiniMax的文本推理模型发布后,其模型将同时呈现在海内外的MiniMax应用上。 这些最新变量也或将改变MiniMax的命运走向。 从目前的研发节奏来看,其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其商业化能力重心——当前阶段,多模态模型的变现能力已整体超越其大语言模型。 然而,多模态内部,究竟是视频模型的商业化能力更胜一筹,还是语音模型更厉害,却很难分出胜负。从已披露的客户合作来看,MiniMax的落地案例几乎清一色基于语音模型;但有接近公司的知情人士告诉虎嗅,公开信息仅是冰山一角,其大部分的商业合作在公司内部处于保密状态。 不过,如果算一笔账,视频模型的API调用价格虽高于语音模型,但在调用量未知的情况下,二者究竟谁撑起了商业化主力,仍很难下定论。 在当下AI圈开始关注商业化的趋势之下,各家都正在使出浑身解数。对于MiniMax而言,如何在保持自己的节奏同时再次打开关键的机遇窗口,至关重要。
一加 Ace 5 至尊版:2000 档三芯合一,强在哪?
Ace 5 系列推出半年之后,一加带来了这系列的第三款产品——一加 Ace 5 至尊版。 一加 Ace 5 至尊版搭载天玑 9400+ 移动平台配 LPDDR5X + UFS 4.0 储存芯片,还有这次更新的电竞 Wi-Fi 芯片 G1 组成「电竞三芯」组合。 芯片内加入了一加风驰游戏内核,控制功耗的同时稳定性能。常温状态下手机安兔兔跑分为 2674892,可在《王者荣耀》实现最高画质模式下 1% Low 帧实现 118.3 帧率,平均帧率为 119.9 帧率。原神的 1% Low 帧 成绩为 56.1 帧,平均帧率为 59.9 帧。 游戏操控也有升级,Ace 5 至尊版搭载支持灵犀触控算法的电竞级触控芯片,最高支持 3000Hz 瞬时响应采样率和 300Hz 五指采样率和 290Hz 十指采样率,射击游戏中操控能更精准。 Wi-Fi 芯片 G1 置入的同时,一加还加入了 11 根电竞级天线,并采用了 360° 环绕天线布局,穿墙能力提升了 33%,通讯距离提升了 11.2%。 续航方面,Ace 5 至尊版搭载了 6700mAh 电池,搭配 100W 超级闪充,0-100 充电时间为 43 分钟。手机支持旁路充电,游戏时能够降低损耗。 屏幕方面,Ace 5 至尊版用的是 6.83 英寸 144Hz 电竞高刷屏,支持 10.7 亿色显示和明眸护眼 2.0、雨水触控 2.0 和手套触控技术,有 Dolby Vision、HDR10+ 和 HDR Vivid,还有 ZREAL 的认证。 表面覆盖了 OPPO 晶盾玻璃,提升耐磨耐用度。 相机部分,Ace 5 至尊版用了 5000 万像素索尼 IMX906 传感器的主摄,支持 OPPO 旗舰同款算法,搭配 800 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 镜头以简单的 DECO 解构纵向排列在机身左上侧,更窄更细小的结构能降低对握持的影响。 最后看看价格: ·12GB +256GB 2499 元 ·12GB +512GB 2999 元 ·16GB +256GB 2799 元 ·16GB +512GB 3299 元 ·16GB +1TB 3799 元
万志强透露魅族21手机“基本没货了”
IT之家 6 月 2 日消息,魅族 21 手机发布于 2023 年 11 月(Pro 机型发布于 2024 年 2 月),搭载第三代骁龙 8 处理器,采用无界美学设计,配备 6.55 英寸三星 OLED 旗舰直屏(Pro 版配备 6.79 英寸 2K+ 分辨率屏幕),内置 4800mAh 电池(Pro 内置 5050mAh 电池),支持 80W 有线快充(Pro 支持 50W 无线充电)。 IT之家注意到,星纪魅族集团中国区 CMO 万志强今日发文回复了用户关于为什么撤下 21 旗舰机的问题:“21 基本没货了。。可以看看渠道商的店铺还有没有。” 评论区有网友猜测“看来 22 要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魅族 21 PRO 手机 Flyme 钛好用版在今年 5 月发布,该机原生搭载 Flyme AIOS 2,采用全新“钛”色,搭载 24K 金灵动环,新增了 UWB 数字钥匙功能,支持超会寻车功能。该机搭载第三代骁龙 8 处理器,配有 16GB + 1TB 存储,首发价 3999 元,国补后到手价 3499 元。 另据此前报道,在今年 5 月的星纪魅族新品发布会上,魅族公布了 22 旗舰手机官方预热信息:新机定位“AI 时代小屏旗舰”,号称“挑战最佳小屏握持手感”,搭载 71mm 极窄安卓小屏,将于今年盛夏发布。 星纪魅族官方表示,从魅族 22 系列开始,其将不计成本投入影像,目标从这一代开始全面扭转影像口碑。此外,魅族 22 系列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标准版、Pro 版,将设计不同形态的全新 22 系列宇宙。
谁能重塑人像拍摄体验?高颜值影像手机选购推荐
【ZOL中关村在线原创导购】在智能手机影像技术内卷化的当下,人像拍摄能力已成为消费者选购手机的核心考量之一。本文聚焦vivo S30、OPPO Reno14、小米Civi 5 Pro、荣耀300四款热门机型,从硬件配置、算法优化、场景适配等维度展开分析,尤其着重解析vivo S30如何以差异化创新重塑人像拍摄体验。 vivo S30:人像摄影的「氛围感大师」 作为vivo S系列的最新力作,S30在人像拍摄领域展现出旗舰级技术沉淀。其核心优势在于「后置全焦段柔光影棚功能」与「胶片级色彩科学」的深度融合:搭载的全系 5000 万索尼超防抖大底主摄+索尼IMX882大底潜望长焦镜头,配合全新升级的后置全焦段柔光影棚能力,可在不同焦段下智能调节光线色温与补光强度,实现从广角到长焦的全场景补光覆盖。 更令人惊艳的是其独创的「三大胶片滤镜」:经典负片模式通过降低饱和度与增加颗粒感,复刻胶片时代的复古质感;清透蓝调模式则强化冷色调对比,适合拍摄海边、雪景等场景;经典正片模式则以自然色调呈现生活化人像。这些滤镜均支持实时预览,用户无需后期即可直出具有故事感的照片。 在动态影像方面,S30系列支持「多巴胺Live动态图片」功能,可拍摄带环境音的3秒动态照片,并支持后期编辑与封面帧选择。这一功能与三丽鸥联名设计的限定包装形成「萌力+氛围感」的组合拳,尤其吸引年轻女性用户群体。 OPPO Reno14:实况照片的「场景重构者」 OPPO Reno14系列延续了Reno系列在人像拍摄领域的传统优势,其核心亮点在于「实况照片」功能的深度开发。全系标配的3.5倍潜望长焦镜头配合AI人像算法,可精准捕捉人物发丝细节与眼神光,尤其在咖啡馆等明暗交替场景中,ProXDR技术可智能平衡高光与阴影,确保人物肤色自然通透。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4K视频转实况照片」功能:用户可将任意4K视频片段截取3秒生成实况图,并保留原始环境音、ProXDR效果及定位信息。这一创新使得动态画面突破短视频的时效性限制,成为可反复回味的「数字记忆」。此外,Reno14 Pro的直播助手功能集成了防抖、降噪、微距等六大功能,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小米Civi 5 Pro:暗光自拍的「技术破局者」 小米Civi 5 Pro以「徕卡影像+纳米棱镜」的组合拳重新定义暗光自拍。其前置5000万像素镜头搭载的超透纳米棱镜技术,通过光学结构优化将感光效率提升25%,实测在ISO 1600环境下自拍信噪比提升40%,面部细节保留完整且肤色还原偏差值ΔE 该机型在外观设计上亦下足功夫:6.55英寸全等深微曲屏支持120Hz刷新率与2160Hz高频PWM调光,兼顾显示效果与护眼体验。对于追求「轻旗舰」体验的用户而言,Civi 5 Pro以2999元起售价提供了接近旗舰机型的影像能力。 荣耀300:AI旅拍的「效率提升」 荣耀300系列凭借AI驭光引擎与单反级雅顾人像技术,成为旅拍场景的「效率神器」。其AI驭光引擎可自动识别光线条件并智能调节相机参数,尤其擅长解决逆光、弱光等复杂场景的曝光问题。雅顾人像模式则通过AI算法模拟单反相机的背景虚化效果,虚化层次过渡自然,人物面部细节优化精准。 该机型支持2K高清动态照片拍摄,可保留拍摄瞬间前后的视频片段,并通过AI修图功能自动调整色调与对比度。对于热衷社交分享的用户而言,荣耀300的「一键生成Vlog」功能可快速剪辑多段素材,显著降低后期制作门槛。 选购建议 追求极致氛围感与联名设计:vivo S30的胶片滤镜、柔光补光与三丽鸥联名款,适合注重情绪表达与个性化审美的用户。在智能手机影像技术同质化的当下,四款机型通过差异化创新为用户提供了多元选择。而vivo S30凭借对人像拍摄体验的深度理解,以「氛围感」为突破口,成功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9889095)
苹果操作系统命名大改,2025年的iOS为何叫26?
今年的iOS系统叫iOS 26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日,彭博社知名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周日发文,解释了苹果2025年的新操作系统名称为何使用代表下一年的26来编号。 古尔曼在上周率先报道称,苹果将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WWDC)宣布大改操作系统命名方式,弃用传统版本号转而采用年份命名,例如今年的新款iOS不再叫iOS 19,改叫iOS 26,macOS 16改叫macOS 26。 但是,既然是今年新推出的操作系统,为何不叫25,而叫26呢?对此,古尔曼给出了三点理由:首先,采用下一年的年份作为版本号,意味着这些系统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持续演进。苹果正寻求让软件更新变得更加频繁,而不是集中在秋季进行一次大型更新。使用“下一年”的年份来命名,也为苹果留出了更大的余地。 其次,苹果的操作系统通常在9月发布,也就是说它们在发布当年只会上线几个月时间。而且,从10月开始,苹果就进入了2026财年。 第三,采用“来年”的年份命名方式本身更具未来感。苹果希望通过操作系统的品牌重塑,把公众的关注从其AI短板转移开来,而“26”显然比“25”听起来更有前瞻性。 那么,iPhone的名称会不会跟着改呢,比如iPhone 26。古尔曼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iPhone的版本号已经深入人心,冒然更改会让人感觉突兀。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现在使用一部iPhone的时间通常超过一年,如果把它直接与某个年份绑定,那旧款iPhone从字面上看起来就会显得“过时”。(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世界首富该拿多少工资?特斯拉面临三种选择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是去年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中薪酬最低的CEO:特斯拉支付给他的薪酬为零。 过去几年,马斯克的薪酬一直为零,这与他在2018年获得的一份巨额股票奖励正处于法律纠纷有关。一家法院已经两次裁定这份薪酬方案无效,原因是制定过程存在缺陷,尽管股东曾两次投票支持该方案。 眼下,特斯拉的业务正面临困境,马斯克刚刚结束了一段涉政旅程。特斯拉董事会目前正在研究为这位长期掌舵人制定一份新的薪酬方案,他们必须回答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给世界首富开工资? 各家公司创始人兼CEO的薪酬差异非常大。例如,电击枪制造商Axon去年为其CEO里克·史密斯(Rick Smith)提供了一份价值1.65亿美元的股票奖励,使他成为《华尔街日报》年度薪酬排行榜上薪酬最高的CEO。Meta去年为其亿万富翁联合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支付了2700万美元,大部分用于个人安保服务。戴尔CEO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去年获得了310万美元薪酬,主要是现金。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则领取了象征性的年薪和安保福利,共计405,111美元,他没有获得任何股票奖励。 对于其他地位显赫的人,薪酬也差距悬殊:美国总统特朗普年薪为40万美元(外加5万美元的免税开支补贴)。哈佛大学校长的年薪超过100万美元。棒球运动员胡安·索托(Juan Soto)在2024年底与纽约大都会球队签下合约,15年内总薪酬可能高达8亿美元。 以下是特斯拉可以为马斯克制定的三种薪酬方案: 方案1:让他“到岗”并全力以赴 薪酬咨询公司Johnson Associates董事总经理艾伦·约翰逊(Alan Johnson)表示,特斯拉董事会应明确向马斯克传达:他必须到公司办公,并认真规划接班问题。这可能意味着马斯克将不得不减少在SpaceX、政府事务及其他项目上的投入时间。 “特斯拉为什么要为那些非本公司事务买单?现在需要对他的参与度设定一些要求,制定接班计划,把公司当作一家真正的企业来运营,”约翰逊表示,“如果你留下来并创造价值,那你就会赚到非常多的钱。但如果你不愿意投入,或者没有带来价值,那你就拿不到报酬。” 马斯克在特斯拉德国工厂开业仪式上 约翰逊补充说,在马斯克达到要求之后,董事会必须大力激励,因为很明显,马斯克的动力来自于获得数以十亿美元计的特斯拉股票回报。 “给他几百万根本没意义,这些钱对他来说根本无关紧要,”约翰逊称,“这个数字得数以十亿美元计。” 约翰逊还表示,特斯拉应当简化马斯克的薪酬结构。他指出,马斯克2018年的那份期权奖励结构太过复杂,不仅被拆成12个阶段,还设定了多个具体的市场和运营目标。 这一次,他建议简化薪酬方案,改为根据特斯拉股价表现来支付报酬,只要股价表现超过甚至达到股市整体水平即可,毕竟特斯拉可能已不再是曾经那个炙手可热的增长引擎了。 “现在特斯拉的市值已经很高了,这一点必须承认。所以,和股市整体水平相比,能够维持股价表现甚至带来提升,应该就很可观了,”约翰逊称,“关键在于创造价值,而不是你卖出多少辆车。” 方案2:把他当作普通CEO来付薪 也有人认为,董事会没有义务满足马斯克希望进一步增持股份的要求。马斯克曾公开表示,如果无法拥有特斯拉四分之一的股份(他目前持有约20%),他可能会将注意力转向其他地方。他称,股权的增加能让他拥有更多话语权。 对此,薪酬咨询公司Farient Advisors创始人兼CEO罗宾·费拉科恩(Robin Ferracone)表示:“你是在付钱让这个人履行CEO的职责,这和他拥有多少股权是两回事。如果他想多持股份,那就自己去买。” 费拉科恩指出,特斯拉董事会可以制定一种共同投资机制。根据这种安排,如果马斯克能留在公司多年,特斯拉将为其提供一定比例的股票补偿。“投资者更倾向于这种模式,而不是仅仅发放限制性股票。”费拉科恩表示。 特斯拉可根据其他CEO的标准来为马斯克发薪 费拉科恩对马斯克2018年那份巨额期权奖励的金额并不认可,但她认为当时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只有当股价逐步上涨且伴随公司财务收益增长时,马斯克才能获得奖励。 大多数薪酬行业的专家认为,特斯拉董事会应像给其他CEO定薪那样,遵循标准流程:找出一组拥有相似特质的高管,比如大型科技公司创始人、汽车制造商CEO、人工智能公司的领导人等,以此为基准确定一个合理的薪酬金额。 韦莱韬悦咨询公司高管薪酬部门的高级总监斯科特·奥伯施塔特(Scott Oberstaedt)在谈及通行做法时表示:“薪酬委员会的决策流程,不应因对象是不是创始人而有所不同。” 方案3:像对待其他员工一样给马斯克发薪 2024年薪酬最高的CEO、Axon公司的史密斯表示,他去年获得的1.65亿美元薪酬是按照一项适用于公司约4000名员工的计划制定的。他称该方案是自己上一轮薪酬计划的延伸,之前的方案受到了马斯克2018年薪酬方案的启发。 Axon制定的2024年薪酬方案与一系列股价和财务目标挂钩,并设有限制条款,防止股票奖励过快兑现。Axon员工可以在七年内放弃一部分收入,把它“押注”在公司业绩上。而对于年薪低于9万美元的员工,公司则直接发放股票奖励。 “我和其他员工采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数学公式和奖励机制。我非常希望看到其他公司也能效仿。”史密斯表示。 他说,如果Axon的股价表现追平标普500指数整体增长水平,那么他本人和其他员工将获得的股票价值,大致相当于他们自己投入的金额;如果公司表现优异,股票奖励最多可能增加两倍;如果表现不佳,奖励就会减少,甚至可能一无所获。 史密斯称该计划目前已初见成效,部分原因在于它使得Axon能够与那些提供股权激励且具有股票增值潜力的创业公司竞争。“大多数有能力参与的员工,都将大部分薪资转化为延期股权,”史密斯说,“我们现在看到了所有人都朝着相同目标努力所带来的协同效益。”(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深圳发布中国首个“道路开放技术指引”,助力自动驾驶落地
IT之家 6 月 2 日消息,据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消息,2025 年 6 月 1 日,第三届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 —— 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深圳在车路云场景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中包括刚刚成功发布了全国首个“全市域开放、全车型覆盖、全场景应用”的道路开放技术指引。 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徐炜透露,截至 5 月,深圳已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达 2101 公里,占全市道路里程约 24%,占比在全国一线城市中位居前列;发放了全国首张 L3 高快速路测试号牌、全国首张自动驾驶微型货车测试号牌,累计向 20 家企业发放测试示范通知书 1170 张。 IT之家从报道获悉,深圳全力推进测试道路全域开放。5 月 31 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交警局联合印发了《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开放道路技术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全国首个“全市域开放、全车型覆盖、全场景应用”的道路开放技术指引,为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L4、L5 级)车辆提供最为开放的技术指引体系、城市道路复杂场景验证环境,筑牢深圳自动驾驶技术高地。 据介绍,该《指引》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开放评估原则和适用范围,并建立起一套开放道路复杂度评估分级方法,同时制定了与各等级道路复杂度相对应的测试示范申请方申请要求等。《指引》有效融合了已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管理政策,打通智能网联汽车开放范围大、车型覆盖全、场景应用多的逐级进阶的落地路径,创建智能网联汽车新业态管理模式,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道路开放标杆城市。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