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易语言16年老牌论坛“精易”宣布产品开源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精易论坛官方 9 月 30 日发布公告,决定将精易所有产品(除付费的 vip 支持库外)的源代码进行开源: 亲爱的易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想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精易系列产品的重要决定 —— 经过多年的迭代与维护,精易旗下多数产品已陪伴大家走过了不少时光,也荣幸地帮助了许多易友在日常开发和学习中解决了实际问题。 然而,随着公司业务方向的调整,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这些产品将无法再持续更新与维护。随着移动互联网及 AI 的崛起,一个时代的技术背景正在悄然变迁。 在这样的转折点,我们决定将精易所有产品(除付费的 vip 支持库外)的源代码进行开源。这既是对过往岁月的一份交代,也是对未来可能的一份寄托。希望这些代码能够以“抛砖引玉”的形式,继续在社区中发挥作用 —— 无论是作为学习参考、二次开发的基础,还是激发新思路的起点。 愿这些源码,能在更多人的手中,延续它们未完成的价值。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陪伴。 —— 精易团队敬上 IT之家查询公开资料获悉,精易论坛成立于 2009 年,是一个程序设计学习交流技术论坛,隶属于揭阳市揭东区精易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最早是针对中文编程语言“易语言”而创办,提供学习“易语言”相关的教程,并推出了多款“易语言”编程辅助工具。 易语言(EPL)则是一门以中文作为程序代码编程语言,其以“易”著称。易语言早期版本的名字为 E 语言,也通常代指与之对应的集成开发环境。 揭阳市揭东区精易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是各类小程序、公众号、App、网站系统、软件定制开发。
SpaceX星舰第11次飞行定档10月14日,系V2版最后一次发射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SpaceX 的巨型火箭星舰将在不到两周后再次发射。 SpaceX 于当地时间 9 月 29 日宣布,其计划于 10 月 13 日进行星舰第 11 次飞行任务,这将是该飞行器当前“V2 版本”的最后一次发射。 发射将在 SpaceX 位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星舰基地进行。SpaceX 在更新中写道,10 月 13 日的发射窗口将在美国东部时间晚上 7 点 15 分(IT之家注:北京时间 10 月 14 日 7 点 15 分)开启。该公司将在发射前 30 分钟开始网络直播。 SpaceX 正在研发星舰,以帮助人类在火星上定居,这是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长期以来的梦想。星舰由两个不锈钢部件组成,两者都设计为完全可重复使用,第一级是名为“超级重型”的助推器,第二级是被称为“星舰(starship)”的上面级,简称“飞船(ship)”。 星舰“V2 版本”是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最强大的火箭,堆叠时高耸近 400 英尺(121 米)。下一个变体 —— “V3 版本”,将在第 12 次飞行中首次亮相,其高度更高,为 408 英尺(124.4 米)。 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箭将变得更大:预计在 2027 年首次亮相的“V4 版本”,高度预计将达到 466 英尺(142 米)左右。 星舰第 11 次飞行将与 8 月 26 日成功发射的第 10 次飞行非常相似。在上次飞行中,“超级重型”助推器按计划自行转向并在墨西哥湾溅落。星舰飞船也在澳大利亚西海岸附近的印度洋进行了同样的操作,在此之前,其部署了 8 个 SpaceX “星链”互联网卫星的模拟版本。 SpaceX 在更新中写道,第 11 次飞行将瞄准同样的两个溅落区域,星舰飞船将旨在部署另外 8 个模拟“星链”卫星。而且,与第 10 次飞行一样,SpaceX 将从星舰飞船上移除一些隔热瓦,“以有意对飞船上的易损区域进行压力测试”。 与此同时,“超级重型”助推器将展示“一种计划用于下一代‘超级重型’的独特着陆点火发动机配置”。该计划要求助推器使用其 33 台“猛禽”发动机中的 5 台来微调其下降过程,而不是通常的 3 台,“为发动机的自动关闭增加额外的冗余”。SpaceX 在更新中写道,5 台发动机的微调点火将成为超重型火箭 3.0 版本的基准配置。 据 SpaceX 称,第 11 次飞行的“超级重型”助推器的 33 台“猛禽”发动机中,有 24 台已经过飞行验证。这将是“超级重型”助推器的第二次重复使用。SpaceX 在 5 月 27 日发射的第 9 次飞行中也使用了一个经过飞行验证的助推器。
美国最大外卖平台DoorDash推出配送机器人:最高速度32km/h,“嘴”里能放食物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当地时间周二,美国最大外卖平台 DoorDash 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配送机器人 Dot。这款小型机器人能够在马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上自动行驶,最高时速可达 32km/h,用于运送餐食和小件包裹。Dot 被设计成卡通形象,通体鲜红,配有大大的 LED 眼睛,嘴巴能打开存放食物。 DoorDash 已经在菲尼克斯都会区进行测试,计划在 2025 年底向当地 160 万居民开放服务。据外媒 TechCrunch 报道,DoorDash 联合创始人 Stanley Tang 表示,自动配送未来在城市和郊区都有巨大潜力。Tang 强调,关键在于解决“前十英尺和最后十英尺”的问题,即如何取货和送货。人行道机器人能处理狭小空间,但速度慢、不能上路,Dot 则结合了灵活和高效。 Tang 说:“送一管牙膏或一包尿布,不必用整辆车。Dot 正是为每天数百万次配送量身打造的。它体型小巧,能穿过门口和车道;速度足够快,保证食物新鲜;还足够智能,能自动选择最佳路线。” 据IT之家了解,Dot 高不到 1.5m,宽不足 1m,重约 160kg,体积仅相当于汽车的十分之一。其货舱能装六个披萨或 13kg 食物,商户还可根据需要放入杯架或冷藏箱。 Dot 配有 LED 屏和扬声器,还内置麦克风,未来可能与顾客进行 AI 对话。其采用可更换电池,充电与存储分开进行。导航依靠八个摄像头、四个雷达和三个激光雷达,结合 AI 模型规划路线。 DoorDash 在公告中称,大部分订单仍将由人类完成,自动化只会让他们更专注于需要判断和服务的高价值订单。 安全同样是挑战。Rege 强调,Dot 会礼让行人和骑行者,同时体型足够大,不至于被汽车忽视。若遇到问题,Dot 不会远程操控,而是会停靠等待,必要时由现场人员前往处理。 在菲尼克斯,DoorDash 已建立包括机器人仓库、充电站和现场人员在内的支持体系,负责清洁和救援。Dot 的货舱配有摄像头,且能够防止小孩钻入,且若被推翻,工作人员能将其扶正。
高通:在与Arm的法律纠纷中取得全面胜利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高通公司(Qualcomm Inc.)宣布,特拉华州法院已驳回 Arm 控股公司(Arm Holdings Plc)对其提起的最后一项剩余诉讼请求。这一裁决为这家美国芯片制造商在双方长期纠纷中赢得胜利。 高通于当地时间周二晚间在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该地区法院判定,高通及其子公司 Nuvia 并未违反与 Arm 之间的许可协议。 作为长期商业合作伙伴,高通与 Arm 因在计算半导体市场争夺竞争优势,陷入了法律纠纷。2024 年 12 月,针对 Arm 提出的“高通 2021 年收购 Nuvia 时所获芯片技术许可存在违约”这一主张,高通在庭审中胜诉。 高通总法律顾问安・卓别林(Ann Chaplin)在声明中称:“随着法院今日作出裁决,高通及其子公司 Nuvia 已取得全面胜利。此次裁决是在高通 2024 年 12 月陪审团审判胜诉之后作出的,是一项对高通完全有利的最终判决。” 近年来,曾推动两家公司实现大幅增长的智能手机芯片市场增速已逐渐放缓。目前,无论是台式电脑还是人工智能系统,各类产品的计算需求均呈爆发式增长,高通与 Arm 都在积极调整自身定位,以期从这一趋势中获利。 据IT之家了解,Arm 的多数股权由日本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 Corp.)持有,该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销售芯片设计方案,并授权所谓的“指令集”—— 即软件与处理器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代码。高通则是众多手机制造商的最大芯片供应商。此次纠纷意义重大,因为全球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均获得了 Arm 架构的使用许可,并将其应用于从计算机到汽车等各类产品之中。 Arm 计划对与高通纠纷的最终裁决提出上诉。Arm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Arm 对其在与高通持续纠纷中的地位充满信心,并将立即提起上诉,寻求推翻判决。”
金融时报:在全球AI热潮中,俄罗斯为何明显缺席?
在一个由人工智能主导权竞赛所定义的时代,俄罗斯呈现出一个深刻的悖论。这个国家拥有世界一流的数学与工程教育传统,孕育了如Yandex和Telegram这样一度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其领导人也曾在多年前就高调宣称掌握AI者将“统治世界”。然而,当下的全球AI热潮中,从大型语言模型的突破到生成式AI应用的普及,俄罗斯几乎完全处于全球舞台的边缘。这种缺席并非偶然,而是其内部政治逻辑、外部地缘冲突与全球科技供应链断裂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战争、制裁与国家对科技生态的强力干预,共同扼杀了俄罗斯成为AI强国的潜力,并将其推向一条技术主权化但日益孤立的轨道。 三大支柱的崩塌:人才外流、硬件断供与生态窒息 俄罗斯AI雄心的衰落,根植于其创新生态三大核心支柱的系统性瓦解。首当其冲的是人力资本的毁灭性流失。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后,数十万最优秀的科技人才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逃离俄罗斯。这并非简单的经济移民,而是一场由政治压迫、战争动员恐惧以及与全球科技界隔绝共同驱动的“大脑外流”。这些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和企业家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技能,更摧毁了俄罗斯科技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资产——一个开放、协作和面向全球的创新社群。即时通讯应用Telegram的创始人帕维尔·杜罗夫早已远走迪拜,而曾经被誉为“俄罗斯谷歌”的Yandex,其核心技术团队也已大规模转移至以色列、塞尔维亚和荷兰等地,留下的国内业务则逐渐被克里姆林宫所控制。这场人才大出走,意味着俄罗斯AI发展的源头活水正在枯竭。 第二个支柱的崩塌来自硬件层面。现代AI,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的训练,极度依赖于以英伟达(NVIDIA)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芯片(GPU)。在《芯片战争》所描绘的全球半导体地缘政治格局中,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技术出口管制,精确地切断了其获取尖端芯片的正式渠道。尽管俄罗斯试图通过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第三国建立“平行进口”渠道来规避制裁,但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昂、供应极不稳定,且在规模和质量上远无法满足国家级AI战略的需求。没有充足、稳定和先进的算力支持,俄罗斯的AI研究就像是试图在没有先进引擎的情况下制造一级方程式赛车,其模型迭代速度和性能上限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根本性的物理制约。这使得俄罗斯的AI模型,如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Sber)推出的GigaChat,虽然在俄语处理上有一定能力,但在通用能力、多模态技术和创新性上,与OpenAI的GPT系列、谷歌的Gemini等全球领先模型存在着无法弥补的代差。 第三,曾经充满活力的本土科技生态系统正因国家的强力干预而迅速窒息。在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国家安全和政治控制的逻辑已全面压倒了市场创新和开放竞争的原则。Yandex的命运是这一过程的缩影。这家曾经在搜索、自动驾驶和云计算等领域展现出世界级创新能力的公司,其控制权已被迫转移至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实体手中,其国际业务被剥离,其发展方向也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战略议程。这种“国有化”进程摧毁了科技企业赖以生存的自主性,扼杀了冒险精神,并将资源导向服务于政府和军方的封闭项目。一个曾经开放的生态系统,如今正演变为一个由国家主导、以维持国内稳定和军事应用为首要目标的“围墙花园”。 防御性的“主权AI”:收缩的雄心与不对称的应用 面对外部封锁和内部空心化的双重困境,克里姆林宫的AI战略已经从追求全球领导地位,悄然转向一种防御性的“主权AI”模式。普京在近年更新的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中,其核心目标不再是与中美并驾齐驱,而是确保在关键领域不受制于人,实现技术上的自给自足。这一战略转向,标志着俄罗斯已在事实上承认了其在全球商业AI竞赛中的失败,转而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特定领域。 这种主权AI战略呈现出鲜明的特点。首先,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国家指令而非市场需求,主要服务方是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和军事部门。AI的应用重点被放在了公共服务数字化、自然资源勘探、国内监控以及至关重要的军事智能化上。例如,在乌克兰战场上,俄罗斯正积极利用AI技术进行无人机目标识别、战场情报分析和信息战内容生成。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对称策略:既然无法在构建通用大模型上与西方竞争,就集中力量将其应用于能够直接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目标的狭窄领域。 其次,这种模式下的AI发展严重依赖少数几个“国家冠军企业”,如Sber和国有化后的Yandex。它们获得了国家的大量补贴和数据资源,但同时也失去了独立性和全球视野。其研发的AI产品主要围绕俄语市场和独联体国家,缺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业化竞争的动力和能力。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整合资源,但从长远看,却抑制了多元化和颠覆性创新的出现,使得整个国家的AI生态变得脆弱且缺乏弹性。 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个被孤立的未来 展望未来,俄罗斯的AI之路似乎已清晰可见。它不会完全没有AI,但其发展的将是一个与全球主流趋势日益脱节、高度军事化和工具化的“孤岛式”AI。克里姆林宫或许能够在网络攻击、虚假信息传播和特定军事应用等领域,利用AI技术制造局部优势,但这无法改变其在基础研究、商业应用和全球科技治理中被全面边缘化的现实。 与中国的合作可能是其寻求突破的唯一潜在路径,但这种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俄罗斯在AI领域能提供给中国的价值有限,更多时候将扮演一个技术接受者和次级伙伴的角色。同时,中国企业在与俄罗斯合作时也必须谨慎权衡来自美国的二级制裁风险。 归根结底,真正驱动前沿人工智能发展的,不仅仅是算法、算力和数据,更是一个开放的、允许思想自由流动、鼓励商业冒险并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创新环境。普京政权为了维系其政治控制,已经系统性地摧毁了这一环境。俄罗斯的AI故事最终成为了一个警示:一个国家即使拥有强大的科技基因,一旦选择与世界隔绝,其通往未来的科技之路也终将被自己亲手关闭。克里姆林宫的AI悖论,最终揭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真理:在21世纪的科技竞赛中,封闭即是落后。
字节信徒MiniMax
这两年,投资人的必问清单从“OpenAI做了,你怎么办”转变为“大厂做了,你怎么办”。甚至有人调侃,“大厂一出手,小公司得抖三抖”。 国外谷歌以多产品矩阵策略追赶ChatGPT,国内豆包已超越DeepSeek,成为月活用户规模最大的原生AI应用。 尽管AI某些领域已成为大厂的“降维打击场”,但仍有一些公司在尝试突围。 MiniMax今年6月传出IPO的消息,7月份完成一笔近3亿美元的新融资,向外界释放出了“还留在牌桌”上的信号。 MiniMax从早期便押注多模态路线,模型层被明确划分为文本、语言、视频、音乐,在“产模一体”的思路下,接连生长出了海螺视频、星野、Agent等产品,形成了现在的产品矩阵。 虽然,从2024年起,MiniMax开始实施“产模分离”策略,即技术和产品分开发展,技术追求能力上限,产品专注用户体验。但模型能力依旧是MiniMax产品的底座,只是技术上限探索突破挣脱了产品的束缚。 上面MiniMax的这张图让人似曾相识,当模型和产品层扩大后,就能得到一张字节AI的版图。 字节AI的模型层是豆包大模型,包含了文本、语音、视频三种类型。在产品层,比MiniMax更加丰富,涵盖了AI助手、Agent、图像视频、情感、音乐、编程、教育等大类。海螺视频是即梦最大的对手之一,星野与猫箱在AI陪伴赛道打得难舍难分。 在AI路径上,MiniMax与字节不谋而合。如果字节是AI领域的超级工厂,MiniMax则像一家灵活的AI原生作坊——体量虽小,但引擎相同。 MiniMax路线 这里需要先明确“AI原生工厂”的前提,即不走“AI+传统产品”的路线,做旧产品的工具化、功能增强、效率提升,而是围绕多模态生成、自然语言交互、自主决策等AI核心能力,从零开始构建全新的产品形态、交互逻辑与用户关系。 字节强大的批量产品制造能力有目共睹,当其在打造AI产品矩阵时,彼时已有了很多参考对照,例如ChatGPT之于豆包,星野之于猫箱,妙鸭之于星绘等。 然而,在MiniMax成立初期更多是一片空白,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走向哪里比怎么走更重要。 “Intelligence with Everyone”,这是在MiniMax创业口号,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认为,让每个人都用得起AI才是未来发展趋势。 MiniMax在核心价值观中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在当下大提特提智能、AGI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特殊,这也解释了MiniMax侧重C端市场的原因。 以产品为靶向,MiniMax的模型部分架构十分清晰,设有文本模型、视频模型、图像模型和语音模型四个团队,打造的模型能力分别对应着MiniMax的产品线。 Talkie是MiniMax的第一款产品,国内对应是星野,两款AI社交产品支撑了这家公司大部分营收。以“MiniMax”为品牌名字对应的是文本模型基座,以“海螺AI”为品牌对应的是视频、语言线。 按照MiniMax对技术到多模态产品的判断,视频、语音路线的优先级被排到了前列。光子星球了解到,在AI视频赛道,海螺AI的用户更偏C端,而竞品可灵AI则更偏B端。 在语音赛道,MiniMax的优势则更加明显,积累了一批教育、文娱领域的客户。目前官网显示,语音生成是一款独立的产品。据新皮层消息,未来可能针对音频线推出新的品牌,目前名字尚未可知。 在既有模型线之外,MiniMax新押注的是Agent方向,并推出了通用Agent和视频Agent产品。通用Agent产品被并入到了MiniMax对话产品,视频Agent则作为一项功能被纳入到海螺AI当中。 至此,在文本、语言、视频模型基础上,MiniMax形成集Agent、对话助手、AI视频、AI语音、AI社交为一体的产品矩阵。 值得一提的是,在Kimi发布前期,杨植麟也曾在采访中透露过类似的想法。当时,他觉得Kimi可以作为验证模型能力的产品,等到模型能力达标后,可以从Kimi中分裂出许多款AI应用。 从现实来看,月之暗面最终选择All in Kimi,裁撤掉了其他产品线。MiniMax则沿着这条路走到现在,并且有意识地打造出了”MiniMax AI”“海螺 AI”两个产品品牌。 标准化和小而美 提到AI产品工厂,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或许是字节。据不完全统计,自AIGC浪潮以来,字节将近打造了二十款的AI应用,海内外同步赛马,流量都较为可观。 即便MiniMax正逐步向字节靠拢,也被纳入“AI产品工厂”的范畴,但二者本质折射出大厂与AI创业公司的两条差异化路径。字节像是应试教育里的高分学生,按标准答案批量产出“完美考卷”;而MiniMax更像在错题中打怪升级学生,答案未必标准,却能打上自身的烙印。 字节AI的技术逻辑是“集中式模型研发+分散式产品应用”,即通过豆包大模型一个核心大模型,为多个功能产品提供底层能力支撑。技术资源集中于一处,模型能力可复用,体现出了大平台的效率。 在产品层面,从助手、教育、编程、音乐、图像、情感到办公,字节AI的产品矩阵几乎覆盖了用户日常与创作的各种高频场景。产品种类丰富,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对应产品,透露出其多产品并行、多点开花的战术。 在上线产品过程中,字节初期借助抖音为AI产品引流,先导入至小程序,再独立成为一款应用。字节通过引流获客、AB测试、数据反馈等擅长的方式,验证产品可行性,迅速复制出大量标准化的AI应用。 总结来说,字节AI打法就是:以一个大模型底座,快速孵化多品类、多场景的AI功能型产品,通过平台化能力和数据驱动,不断试错与优化,最终形成庞大的AI应用生态。 在字节印衬之下,MiniMax显得没有章法。上文提到过一个例子,MiniMax在确认品牌对外输出时经历过一番波折。原本的“海螺”本属于对话助手,后面其视频功能更加亮眼,才把该品牌名字专门赋予给了AI视频产品。 MiniMax当前的产品数量不多,但大部分拿出来称得上是“精品”。Talkie影响了后面包括猫箱在内一系列AI陪伴类产品的形态,为MiniMax商业化贡献了大头。海螺AI在用户数量和模型生成能力,都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在产品上,MiniMax没有追求“大而全”的功能覆盖,而是高度聚焦于AI与用户交互的核心场景,精选少量产品,把交互体验放大。 按照豆包的产品逻辑,MiniMax本可以将语音、视频、对话等功能聚合于单一应用,通过统一入口集成多模态AI能力,一站式解决用户分散任务需求。这种“全能型”策略的优势在于快速获取流量入口,但其弊端同样突出——功能叠加必然稀释场景专注度,导致用户行为数据碎片化,难以形成精准反馈闭环,不仅影响模型的后期训练,也影响产品体验优化。 大而全与小而美两种模式本无高下之别,本质上是对目标用户需求的精准适配,差异的核心终究落在服务对象的分野上。 一位博主告诉我们,看网上的“月半猫”火了,他也想模仿着做爆款。“别的工具都试了,都差点意思,只有海螺能出来那种贱兮兮和灵动的表情”。 而另一位电商创业者则更喜欢用字节的即梦,他给出的理由是“稳定出品,不会太崩,也不会太差”。 MiniMax的突围 MiniMax的靶子已经立在了那里,要上市,要追赶AGI。 资本市场更为关注的是:是否具备可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收入是否健康且可规模化?未来是否值得长期投资? MiniMax现在的主要营收靠Talkie和星野,这类产品聚焦于人格化陪伴、情感对话等体验型场景,用户粘性可能较高,但用户的直接付费动机较弱,难以形成“硬”收入支柱。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海螺视频、Agent等产品,有拉动收入的潜力,但目前资本市场仍会质疑情感陪伴是否是一门好生意,以及这种模式能否支撑起百亿估值。 当前MiniMax收入多来自于单一的C端产品线,且以免费或轻度付费为主。一旦C端增长放缓、用户付费意愿下降,或市场竞争加剧,整体收入与盈利能力可能面临较大压力。 不稳定性同样体现在转化上,目前MiniMax尚未建立起从“用户获取”到“付费转化”再到“长期留存与复购” 的完整、可规模化的商业闭环。技术的优势能否与商业化划等号也有待考察,毕竟用户对技术感知模糊,只会为体验而买单。 经过一轮洗牌,资本和市场已经逐渐进入收敛期。不可否认的是,MiniMax仍具备留在牌桌上的稀缺性。 技术路径具有差异化特点,早期布局多模态技术,将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模态的能力进行融合,形成全栈AI能力;在大模型架构上进行创新,采用线性注意力机制替代传统的Transformer架构,大幅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长上下文能力、Agent能力和推理能力,也在内化成为AI产品的一部分。 在当前绝大多数AI创业公司和大厂都将重心放在“工具型AI”上的大背景下,MiniMax则打破了明显的分割线,持续输出一批“小而精”的AI原生应用产品,成为了字节跳动的某种“B面”。 MiniMax创业时的定位,本质上是瞄准了“AI普惠化+人格化体验”的未来C端市场。不只提供单一功能工具,也要打造有温度的AI,满足用户的情感连接、心理支持、虚拟社交等深层次需求。 MiniMax的下一步,是在保持稀缺性的同时,证明自己不仅“有未来”,更“有当下”。既有技术理想,也有商业现实,继续在模型、产品基础上,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
美国新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并未带来失业潮
ChatGPT的大规模普及尚未对美国就业市场造成重大颠覆,这与众多企业高管和科技公司负责人声称人工智能已在颠覆劳动力市场的说法相矛盾。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与布鲁金斯学会智库的经济学家研究发现,自2022年11月OpenAI推出热门聊天机器人以来,生成式AI对就业的影响并未比以往技术突破更加剧烈。 研究基于官方劳动力市场数据以及科技行业对AI使用和接触情况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工具正在让人们失业。该研究回应了社会普遍担忧:生成式AI可能引发失业潮,甚至导致部分职业消失,尤其是在美国劳动力市场近期表现疲弱的背景下。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该研究作者之一Molly Kinder指出:“尽管AI技术进步迅速,过去三年劳动力市场仍以稳定为主,而非剧烈变动。当前我们并未处于全行业性的就业灾难中,整体较为稳定,这应能缓解公众的不安情绪。”而耶鲁预算实验室负责人、共同作者Martha Gimbel则表示:“劳动力市场感觉不太乐观,大家便觉得AI正在夺走工作机会。但我们经过多角度深入研究,真没发现这种情况的迹象。” 分析表明,ChatGPT作为最广泛应用的文本生成型AI之一,确实正在改变科技行业的职业结构,但对于整个美国经济领域的岗位构成,其变化速度并未超过电脑和互联网的兴起。“到目前为止,AI尚未打破常规。”Kinder说:“企业刚刚开始探索如何借助这项技术进行自身变革,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该项研究同时与耶鲁预算实验室的Joshua Kendall和Maddie Lee共同完成,还发现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毕业生并未因生成式AI崛起而更难找到工作。20-24岁拥有学士学位者的失业率今年8月飙升至9.3%,远高于4月的4.4%。但20-24岁群体所获得的岗位与25-29岁毕业生差别不大。职业结构缺乏显著变化表明,刚毕业者就业难主要和技术变革关联不大。 这些发现与企业高管和科技公司认为生成式AI正在快速重塑就业市场的观点相左。英国标准协会最新报告,调查了八国850余名企业领导,并分析了公司年报,结果显示39%受访者称AI已促使他们裁减初级岗位,另有43%预期一年内会进一步减少。AI创业公司Anthropic首席执行官Dario Amodei今年5月警告称,法律、咨询及金融等领域的大量岗位将被淘汰,AI或可消灭一半初级就业岗位。他在接受Axios访谈时表示,未来五年内美国失业率将飙升至10%-20%,远高于当前的4.3%。与此同时,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称AI会让某些职业类别,包括客户服务工作消失。许多经济学家则认为,CEO和科技行业的这些说法在全行业层面上言过其实。 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教授Daron Acemoglu认为:“企业管理者面临巨大压力必须在AI上有所作为,而业界的推波助澜也增添了紧张气氛,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做出真正有创新性的应用。”他补充说,AI公司被激励炒作技术,以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算力资源,支持更大型的AI模型构建。高盛研究部最新报告估算,AI普及或致美国劳动力被替换6%-7%,但该影响可能只是“暂时性”。 耶鲁预算实验室计划每月更新相关数据。Gimbel表示:“关于AI是否会改变劳动市场,这是一个有待持续观察的开放性问题。但我们现在还不该操之过急。”
亚马逊发布全新Echo系列智能音箱,专为Alexa+设计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亚马逊于北京时间昨晚发布了四款全新 Echo 智能音箱产品,分别为 Echo Dot Max / Echo Studio 两款传统造型音箱及两款不同尺寸的 Echo Show 带屏音箱(Echo Show 8 英寸 / 11 英寸),号称专为融合了 AI 大模型的 Alexa + 语音助理打造。 据介绍,相比传统版 Alexa,Alexa+ 主要融入了 AI 大模型,支持自然对话、多步骤执行、记忆能力,并能主动为用户提出建议,但目前暂仅支持英文。订阅了 Prime 会员的用户可以免费使用,普通用户则可以每月支付 19.99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42.4 元人民币)单独使用相应服务。 规格方面,此次发布的 4 款 Echo 新品均搭载 AZ3 /AZ3 Pro 芯片,相应芯片主要围绕语音识别能力进行优化,同时其中的 AZ3 Pro 芯片还可原生本地运行大语言模型和视觉模型减少云端延迟。相应产品均搭载 Omnisense 环境感知平台,该平台利用音箱配备的多种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协助用户。 产品定价方面,Echo Dot Max 售价 99.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712.5 元人民币),主打自动根据房间大小调节音效;Echo Studio 售价 219.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1568 元人民币),主打支持 Dolby Atmos 和空间音频,比前代小 40%,还能与 Fire TV 连接,组成 5 台设备的家庭影院系统。 而 Echo Show 配备 1300 万像素摄像头,主打智能用户识别,同时可作为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并具备日程管理、健康追踪、多媒体控制等功能,8 英寸版售价 179.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1283 元人民币),11 英寸版 219.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1568 元人民币)。
Sora 2全网疯狂实测:以假乱真、脑洞大开、虚实难分
编辑:定慧 Sora 2在国庆节凌晨突袭上线,生成的视频真实到几乎难以分辨虚拟与现实。更震撼的是,Sora 2展现出对物理规律与现实世界推理的理解。全球网友正在疯狂实测Sora 2,文末有邀请码。 一图看透全球大模型!新智元十周年钜献,2025 ASI前沿趋势报告37页首发 万万没想到,Sora 2在国庆节第一天的凌晨一点就重磅登场。 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这次Sora 2的能力确实太强了! 所有看过Sora 2视频的人都只有一个想法: 「我的大脑知道那不是真的,但是眼睛告诉我那就是真的。」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绝对就是:「以假乱真」! 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在Sora 2的出现后,恐怕以后真的分不清了。 我们让奥特曼和Sora 2的创造者Bill Peebles来夸一夸我们团队~ 自动播放 首先来看下面这个视频,如果忽略视频中的水印和设备上的Sora标签字样。 你能否分辨出这并非上个世纪的60年代的录像,而是AI生成的? 自动播放 对应的提示词: 1960s black-and-white BBC report on Sora 2 video generation model launch. Grainy video to match the time。 20世纪60年代BBC黑白报道风格,Sora 2发布会。视频颗粒感很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符。 再来看另一个,这个机械手看起来就是实验室常见的机械装置,但实际上,这是AI生成的。 自动播放 对应的提示词: A counter has three blocks - a red block to the left, a blue block in the middle, and a green block at the end. a robot picks up the red block and places it on top of the blue block. it then picks up the green block and places atop the red block, creating a stack of three blocks. 一个柜台上有三个积木——左边是红色积木,中间是蓝色积木,末端是绿色积木。一个机器人拿起红色积木并把它放到蓝色积木的上面。然后它拿起绿色积木并把它放在红色积木的上面,形成一个由三个积木叠起的堆。 如果觉得这些视频还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那么再来看一个觉得让你难以置信的视频。 自动播放 对应提示词: A student quickly solves 2x + 3 = 9 on a chalkboard.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迅速解出 2x + 3 = 9。 看视频和听声音,你能否分辨出这个学生并非现实存在? 但仔细一点,你会发现视频没有正确求解,但是音频准确的报出了x=3的结论。 第一次看这些视频,在已经知道它们都是Sora 2生成的前期下,眼睛也真的会被骗! 这次Sora 2还是太疯狂了,真正的以假乱真! 真实世界推理能力 更为令人惊叹,现在的Sora 2已经具备了真实世界的推理能力。 如果一个视频看起来不符合现实规律,我们的大脑会第一时间将其归类为非现实视频。 就像早期的AI视频中,威尔史密斯的吃面,每个人都能分辨出来,因为视频中的内容完全不符合现实。 而现在的吃面过程已经符合现实世界的规律。 自动播放 但更进一步的是,现在最新实测视频中,Sora 2已经具备了真实世界推理能力。 比如在下面的视频中,提示词并没有告知Sora 2,当手放开时,杯子会怎么运动? 自动播放 提示词: A man holds a wine glass in the air, and opens his hand. 一个男人把酒杯举在空中,然后张开了手。 尽管提示中没有提到后续,但Sora 2仍然成功推断出酒杯会掉落,也就是说Sora 2理解了「牛顿定律」。 另一个例子是,即使将场景移动「非现实世界」,比如Minecraft中,Sora 2依然可以理解这个世界中「从高处跌落」的规则。 自动播放 对应提示词: First-person view of Minecraft, the player falls from a ten block height. Minecraft 的第一人称视角,玩家从十格高度坠落。 Sora2 成功推断出玩家会受到伤害,血条对应的被减少。 在物理规律层面,Sora 2也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能力,尤其是涉及到摩擦、碰撞等最不容易作假的方面。 另一个展示Sora 2推理能力的例子是,光线的折射。 Sora 2对光线的折射问题处理的相当令人惊叹!当杯子中被注入水后,箭头的方向就反了过来。不过不知道是提示词驱动,还是Sora 2真的理解了物理规律。 自动播放 Cameo出镜秀,让每个人当主角 在以假乱真和具备推理能力以外,Sora 2让每个人都有了展示自己创意的无限可能性。 尤其是,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每个故事的主角。 在Cameo的模式下,你可以体验现实世界的物理特性,告别过去那种只要加入真人就会出现的「怪异的AI氛围」。 现在全球网友都在拿着Sam Altman的形象,进行各种创作。 比如,让奥特曼进入GPT的世界。 比如,让奥特曼进入漫威的世界,并无限复制。 比如,让恶搞奥特曼抽烟和红眼。 或者,让奥特曼给游戏代言。 或者,让奥特曼视察OpenAI的服务器机房。 还有更好玩的,就是让奥特曼去超市偷显卡来服务Sora。 真的太佩服网友们的脑洞了! 自动播放 对应的提示词: cctv footage of sam stealing gpus at target for sora inference 闭路电视录像显示Sam窃取目标GPU用于Sora推理 Sora 2或许是下一代操作系统雏形 更离谱的玩法是,不要把Sora 2仅仅当做一个视频生成模型。 换一个角度,这就是未来的AI生成操作系统的雏形。 比如,你可以用Sora 2生成一个完美的网站视频,用来展示品牌信息或者其他内容。 自动播放 下面是用浏览器渲染的同一个网站,对比一下能看出区别吗? 真的很难分辨! Jesper应该是把代码直接扔给了Sora去渲染,太离谱了! 也许未来渲染HTML代码的不一定是浏览器,而是Sora 2这样的AI生成系统。 Sora 2使用教程 如果想要率先体验Sora 2,目前可以通过Web端和iOS端。 Web端目前依然比较「简陋」,可以直接通过输入提示词来生成视频内容,和之前的UI界面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移动端目前只有iOS,你需要美区账号和北美地区IP才能看到并使用,在App Store中搜索「Sora by OpenAI」即可找到APP。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OpenAI这次也玩起了「饥饿营销的把戏」,你需要邀请码才能真正的进入APP中! 邀请码获取教程 获取Sora 2邀请码目前主要靠朋友分享。 每个人都可以分享4个邀请码给好友使用,好友登录后,又可以分享4个邀请码给他的好友使用。 另一种获得邀请码的方式就是在网络中蹲守,比如X和Reddit论坛。 以「Sora 2 Invite Code」的关键词搜索,可以发现类似下面这种博主,你只要点赞、评论,就可以试着问他私信要一个验证码。 iOS APP界面 Sora by OpenAI的界面和我们经常刷的短视频App非常像。 首页就是一个信息流推送。 稍微不同的是你可以横向滑动,查看同一个提示词下生成的三个不同视频。 第二个选项卡是搜索页面,和网页类似,这页面以Card的形式出现,列出了目前已经生成的视频。 Cameo UI设计 另一个值得说明的是Cameo功能,也就是将现实角色引入到Sora的虚拟世界中。 你可以在点击+号后,选择你想加入的真实用户角色。 目前从网友实测来看,最多只能加入三个角色。 选择3个角色后,选择菜单栏就会消失。 以上就是目前Sora 2的最新情报。 最后还有一个小彩蛋,网友发现现在有一个长期邀请码,A85AN6,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过期!
Meta:AI时代企业增员还是裁员,取决于效率提升与新增岗位的平衡
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据《商业内幕》30 日报道,Meta 首席营销官亚历克斯・舒尔茨表示,人工智能会取代一些岗位,也会创造新的岗位,而最终企业员工规模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舒尔茨在 Meta 已任职近 20 年,从 Facebook 的分析师一路做到 CMO。他见证了公司经历疫情时期的疯狂扩张、扎克伯格主导的“高效年”裁员潮,以及最近因 AI 人才争夺带来的高成本投入。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舒尔茨指出,AI 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AI 能让现有工作更高效地完成,从而减少岗位。“很多任务会被自动化,很多事情能更快完成,这些工作量会随之减少。”今年 6 月,亚马逊 CEO 安迪・贾西就曾表示,AI 的效率提升将压缩企业的后台人员。一些人甚至称这一趋势为“Great Shrinking(大缩水)”。 第二,AI 也会催生全新的岗位。他举例说,AI 让“内容的语义理解”成为可能,从而改善排序机制,而这在过去根本无法实现。随着 AI 兴起,市场上已经出现了 AI 训练师、提示工程师等新职位,还有企业招聘专门人员来评估 AI 供应商、向员工解释工具。 第三,AI 让一些原本过于昂贵的项目变得负担得起。他以客服聊天机器人为例:过去虽然能做,但成本极高,如今 AI 大幅降低了门槛,既能落地应用,也能带来新的工作机会。 舒尔茨表示,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平衡:效率提升导致的岗位减少,是否会被新岗位的增长所抵消。如果不能抵消,就意味着缩编;如果能抵消,甚至会出现扩张。 不过,他提醒说,如果人工通用智能(AGI)率先出现,一切预测都会被打乱。“未来会有多离奇,取决于你敢想多远。”
Xbox掌机提前发货 已有幸运儿拿到实机
Xbox Ally X预计本月17号出货,亚马逊法国站不小心提前付运了一台,这位幸运儿拿到实机后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了他的体验。Xbox Ally X基于Z2 Extreme,相较于上一代ROG Ally(基于Z1 Extreme),帧率提升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多数游戏的平均帧率增长了5-10桢。 重点在于,这台掌机设定于17瓦功耗时,性能与续航表现出色,大型游戏可坚持3小时以上。更高的功耗当然会带来更高帧率,增长最显著的区间是25瓦至35瓦,之后增长趋势逐渐放缓。 全屏模式下Armoury Crate界面响应迅速无延迟,菜单反应流畅。17-25W功耗设定下续航出色,即便采用较高TDP设定,噪音也不过分。 锚定25瓦TDP可应付绝大部分游戏,900p/1080p中、高画质可保证35-40FPS,如果启用桢生成,并采用合适的FSR画质设定,则帧率可维持在80FPS上下。 握持感极佳,手感更接近Xbox One手柄,重心分配合理,轻巧易上手。 另一个优点是音效出色,居然有些许环绕效果,不需要借助耳机就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位玩家评论说,最大的遗憾是7寸屏稍嫌小,如果是8寸OLED,那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换机欲望。 他在回复中还提及,Xbox Ally X的全屏休眠与唤醒表现比常规Windows稍好,但明显不及Steam Deck。相信后续更新会继续改善这方面的表现。
元旦前登场!小米17 Ultra配备2亿像素无损变焦+徕卡增距镜
快科技10月1日消息,小米17系列上市后市场反响热烈,首销两天就突破了百万销量,是国产旗舰中的佼佼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小米17三款手机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重磅旗舰还在后边。 据爆料,小米17 Ultra会在元旦之前发布,相较以往的发布时间大大提前,生命周期内的销售表现应该也会更好。 该机影像能力进一步提升,博主“智慧皮卡丘”透露,该机将配备2亿像素无损变焦+徕卡增距镜,实现全链路真光变,让长焦体验大提升,将成为新一代演唱神器。 其他方面,配备一块6.85英寸LTPO OLED屏幕,支持2K分辨率,采用四边等窄设计,且边框比iPhone更窄。 搭载高通骁龙8 Elite Gen5平台,还将标配无线、有线快充、防水以及大容量电池等等。 目前小米17 Ultra已经入网,型号是2512BPNDAC,还会支持UWB技术,能够实现更方便精准的汽车解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万众期待的小米NAS也会与小米17 Ultra同台发布,官方此前曾透露,首款产品整体规划不会过于极客,主要是给消费者普及一下NAS的产品品类。 并且会把生态和联动做好,首款产品优先服务好小米手机的用户群,同时也会兼容苹果,预计在相册管理、存储、电视墙等功能上,会有更好的实操体验。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