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高德与百度的榜单之战:十年商业化困局后,上演“互撕”式自救
在“榜单之战”爆发前,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这对“难兄难弟”,都在商业化泥潭中挣扎了近十年。它俩空守着巨大的用户池,却始终无法撬动本地生活这块价值万亿的蛋糕。此次不约而同押注“榜单”,是它们在别无选择下,发起的一场自我救赎。 文 | 啸 天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假期,高德地图凭借新推出的“扫街榜”,交出了一份非常亮眼的成绩单:上线仅23天,累计用户突破4亿。一时间,“用脚投票的真实榜单”成为热门话题,也让长期亏损、在阿里内部地位日益边缘化的高德地图,重新站到聚光灯下。 就在高德地图“扫街榜”发布11天后,百度地图悄然上线“AI去·榜中榜”,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联合本地生活领域的霸主美团和旅游巨头携程,共同推出榜单。 这场围绕“榜单”展开的突袭与反击,背后是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这对地图领域的“难兄难弟”,在长达十年的商业化困境中,为寻求破局而发起的又一次挣扎。它们都手握数亿月活用户,却始终未能找到将巨大流量有效变现的钥匙,在各自的集团生态中,位置也颇为尴尬。 如今,本地生活榜单,成了它们共同选定的、可能也是最后的新战场。 “难兄难弟”的商业化之困 在高德地图推出“扫街榜”之前,地图应用市场早已是双寡头格局,但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这两位巨头,过得并不算好。它们共同面临着作为国民级的工具应用,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却因“用完即走”的工具属性,始终难以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在母公司的战略版图中也日益被边缘化的问题。 2021年,阿里巴巴曾将高德地图、本地生活(饿了么、口碑)、飞猪三大业务整合为生活服务板块,意图打造一个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协同矩阵。然而,时移世易,随着阿里巴巴战略的再次调整,2025年,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被整合为核心的“中国电商事业群”,而高德地图则与菜鸟、文娱集团一同被重分类至“所有其他”。这一变动,将高德地图划出了阿里的核心圈。 被“放养”的背后,是高德长期“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QuestMobile数据显示,高德地图月活跃用户数一度突破8亿,流量甚至超过抖音。但巨大的流量并未转化为相应的商业价值。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高德全年营收约120亿元,其中65%来自传统的在线广告,本地生活服务的贡献十分有限。 高德地图也曾进行过多次向本地生活转型的尝试。从聚合打车,到合并口碑布局团购,再到上线跑腿业务“高德秒送”,它试图将自身从一个导航工具,变为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但这些努力收效甚微。用户的消费心智早已被美团和抖音牢牢占据,点餐首选美团、查攻略刷抖音已成惯性。高德地图的“入口”定位,始终未能有效切入用户的消费决策链。QuestMobile数据显示,高德地图的用户日均打开时长为12分钟,远低于抖音的132分钟。短暂的停留时间,从根本上锁死了其流量变现的想象空间。 直到今年阿里将AI定位为集团核心战略,并全力投入资源支持淘宝闪购与美团在线下即时零售领域展开对攻,高德地图的“到店”场景价值才被重新审视。通过8月份的全面AI化升级和9月份“扫街榜”的推出,高德地图开始承担起为阿里大消费平台“引流到店”的新角色,这也是其在被边缘化后,为自己争取到的一个翻身机会。 作为地图市场的另一位重要玩家,百度地图同样面临着商业化的难题。自本地生活平台“糯米”败北后,百度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就一直不温不火。空有巨大的流量,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变现路径。 为了盈利,百度地图甚至尝试过一些较为激进的商业化手段,例如在用户导航的行车路线页面上直接嵌入广告。这种做法虽然能带来一些收入,但严重损害了用户体验,大量用户吐槽“穷疯了”,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与高德地图在阿里巴巴生态中的处境类似,百度地图在百度的战略版图中也并非核心。百度的未来聚焦于AI大模型、智能云和自动驾驶,地图应用虽然是这些业务的重要数据和场景入口,但其自身的商业化能力一直未能得到证明。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产品,长期无法独立造血,使其在集团内部的话语权和资源倾斜上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可以说,在“榜单之战”爆发前,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这对“难兄难弟”,共同在商业化的泥潭中挣扎了近十年。它们是典型的“流量巨人,变现矮子”,空守着巨大的用户池,却始终无法撬动本地生活这块价值万亿的蛋糕。此次不约而同地押注“榜单”,是它们在别无选择下,发起的一场自我救赎。 榜单“互撕”,能否换来新生 “榜单”本身并非新物种,大众点评“必吃榜”早已深入人心。但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此次入局,试图用“真实出行数据+AI算法”来重构榜单的信用体系,挑战传统依赖UGC(用户生成内容)评价的模式。 高德地图“扫街榜”的推出,伴随着铺天盖地的线上线下广告和巨额补贴,其推广力度不亚于阿里巴巴今年主推的淘宝闪购。选择在国庆黄金周前上线,目标明确,就是为了抢占全年最大的出行消费窗口期。“上线23天,累计用户超4亿”的数据,证明了这套“烧钱换增长”的打法在短期内是有效的。 然而,高调的数据背后,“扫街榜”模式正面临来自用户和商家的双重拷问。扫街榜号称“用脚投票”,但其核心算法依赖“导航到店”数据,这天然地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商家设置了隐形门槛,而被大量本地熟客“肌肉记忆”光顾的社区小店、巷弄美食则很难被算法“看见”。有商家直言,这不是“用脚投票”,而是“用车轮投票”。此外,榜单中也出现了推荐已关停店铺的“幽灵推荐”,其数据准确性受到质疑。 同时,高德地图“扫街榜”存在隐私与商业化边界模糊的问题。高德地图将用户的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用于生成商业榜单,却并未获得用户的单独明确授权,这引发了关于数据“超范围使用”的担忧。尽管高德CEO郭宁曾承诺高德地图“永不商业化”,但如今“扫街榜”已具备明显的商业属性。烧钱模式不可持续,未来如何平衡用户隐私、榜单公信力与商业化变现,将是高德地图面临的巨大挑战。 面对高德地图的猛烈攻势,百度地图选择了更聪明的“借力打力”策略。其“AI去·榜中榜”并非自己下场做内容和商家运营,而是选择与美团、携程合作,将它们的权威榜单整合进自己的平台。 这一定位,让百度地图回归了其最擅长的角色——流量入口和信息聚合平台。它无需承担构建庞大内容生态和商家网络的沉重成本,也避免与美团等巨头直接对抗。通过为合作伙伴导流,百度地图找到了一个清晰且风险较低的商业模式,不再需要用在导航页打广告的方式来探索盈利。 对于百度地图而言,这场“榜单”战争的意义,不在一朝一夕就能颠覆本地生活格局,而在于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将自身流量优势与行业成熟生态相结合的变现路径。 总而言之,这场由高德地图发起的“榜单之战”,意外地盘活了整个地图应用市场。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这对“难兄难弟”也走出了长期的商业化迷茫,开始在本地生活领域真刀真枪地“互撕”。 高德地图模式更重,赌注更大,它试图构建一个从榜单、内容到交易的闭环生态,挑战美团和抖音的腹地。百度则模式更轻,选择做生态的连接者。 短期来看,高德凭借巨大的投入获得了声量上的领先,但长期来看,决定胜负的关键,依然是那个最朴素的问题:当补贴退潮,用户为什么要在你的平台上停留和消费?这个困扰十余年的问题,如今依然没有准确答案。
9月销量同比激增880%,英国成比亚迪海外最大市场
IT之家 10 月 12 日消息,据 BBC 报道,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BYD)表示,英国已成为其在中国以外最大的市场。今年 9 月,该公司汽车在英国的销量同比激增 880%。 比亚迪透露,上个月在英国售出了 11,271 辆汽车,其中大部分为旗下运动型多用途车(SUV)Seal U 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 英国汽车制造商与贸易商协会(SMMT)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 月份英国电动汽车(EV)销量创下历史新高。纯电动车销量攀升至近 7.3 万辆,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增速甚至更快。 与其他主要市场不同,英国目前尚未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这使得该国对比亚迪等中国企业极具吸引力。相比之下,欧盟和美国已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实施或计划加征高额关税。 凭借较西方竞争对手更具价格优势的车型,比亚迪在英国市场的份额于 9 月跃升至 3.6%。 比亚迪英国地区负责人 Bono Ge 表示,公司将在未来数月推出更多新款混合动力及纯电动车型。他指出,品牌在英国的发展前景“极为令人振奋”,并强调比亚迪刚刚在英开设了第 100 家零售门店。 根据 SMMT 的数据,尽管电动汽车整体销量大幅增长,但今年 9 月汽油和柴油动力汽车仍占英国新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 尽管在中国本土市场面临销量放缓的压力,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仍遥遥领先于美国竞争对手特斯拉,并且销量表现也超过了捷豹、宝马等欧洲传统车企。 今年 7 月,英国政府拨款 6.5 亿英镑(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61.79 亿元人民币),推出购车补贴计划,以刺激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该补贴适用于日产、标致、沃克斯豪尔等品牌,单辆车最高可享受 3,750 英镑(现汇率约合 35650 元人民币)的购置优惠。 然而,该补贴政策明确排除了所有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理由是在生产过程中这些车辆所关联的碳排放较高。对此,比亚迪批评这一决定具有歧视性,并警告称,此举将损害英国汽车市场的长期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雷军亲赴新疆测试?小米第三款车YU9多张实车谍照曝光
IT之家 10 月 12 日消息,疑似小米第三款车型(暂称小米 YU9)在新疆测试的谍照近日在网上曝光,而就在昨日,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已抵达新疆塔县,参与小米汽车的高原测试。这引发了网友的猜测,认为雷军可能是在亲自测试小米的第三款车。 IT之家注意到,除了雷军,小米汽车高级顾问胡峥楠、小米集团副总裁张剑慧、小米汽车产品部总经理于锴等高管的社交媒体账户 IP 属地均显示为新疆,表明他们也参与了此次测试。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合照显示,测试团队在昆仑山脚下集结,且测试内容丰富,包括小米 YU7 高原续航、充电、防晒等项目。此前,小米 SU7 和小米 YU7 发布前,均有高管参与路测,此次雷军等高管的行动,似乎预示着小米 YU9 很快就要来了。 从雷军放出的合照中可以看到这张照片拍摄于昆仑山脚下,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就有网传信息显示,小米 YU9 的内部代号可能就是“昆仑”,不过雷军暂时没有在社交媒体上透露有关信息。 自 2024 年 11 月小米 YU9 的谍照曝光以来,其部分信息逐渐浮出水面。动力方面,该车型基本确定采用增程式混动,且有媒体称其或将配备 80 度电池,纯电续航有望超过 400km。车身尺寸方面,小米 YU9 车长有望超过 5 米 2,车高可能在 1 米 8 左右。内饰方面,从谍照来看,中控疑似未采用双连屏设计。辅助驾驶硬件方面,小米 YU9 大概率搭载激光雷达。据德意志银行此前发布的研报,小米汽车 2026 年计划推出一款大型 D 级混动 SUV,从车身尺寸来看,小米 YU9 或为该车型,其发布时间或在 2026 年。
高德扫街掀起榜单暗战,百度、抖音入局“三国杀”
国庆假期出行高峰,高德地图日活用户数据创下新高。这一成绩背后,于2025年9月10日高调推出的“扫街榜”居功至伟。公开信息显示,该榜单上线首日便吸引了超过4000万用户访问。高德地图试图通过“扫街榜”,以“入口”之姿,切入由美团主导的本地生活服务腹地。 然而,流量的光环之下,争议随之而来。部分用户反馈遭遇“幽灵推荐”,榜单推荐的商户与实际体验存在落差。同时,其基于导航数据的算法逻辑,也被指可能偏向交通便利的“司机食堂”,也引发了关于算法公平性的讨论。 但战局并未就此明朗。在高德地图推出榜单仅11天后,百度地图于9月21日联合美团、携程,上线了“AI去·榜中榜”。与此同时,抖音生活服务则凭借其“心动榜”,在本地生活赛道上,通过内容和情绪价值另辟蹊径。 地图工具不再满足于路线规划,本地生活这个价值万亿的市场,迎来新变量。一场围绕榜单、流量和用户心智的战争已经打响。 风口上的高德扫街榜 在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棋盘上,高德地图的位置一直在变。2025年8月,阿里巴巴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有的“1+6+N”模式整合为四大业务集团: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巴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以及“所有其他业务”。高德地图被归入“所有其他业务”类别。 在集团明确将“电商”和“云+AI”作为未来3至5年核心战略方向,并持续剥离非核心资产的背景下,高德地图必须证明其战略价值。 压力之下,高德在2025年下半年动作不断。8月4日高德地图宣布全面AI化,推出“Amap 2025”,试图将自身从一个导航工具升级为“全球首个AI原生”的地图应用。依靠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大模型,高德推出AI助手“小高”,意图从被动响应用户指令,转变为主动提供出行生活决策的智能伙伴。 这一转变虽然在技术上有突破,但也使得原本功能简单明了的地图应用变复杂了,引发了部分用户关于产品“臃肿难用”的吐槽。 很快,高德地图于9月10日推出“扫街榜”,试图构建一个“无法刷分”的真实榜单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高德动用了用户行为数据和信用体系。凭借“行为数据+信用体系”的组合拳,高德希望将地图工具从回答“怎么去”的角色,转变为回答“应该去哪”的决策入口。甫一上线,扫街榜就覆盖了全国超过300个城市的160万家线下商户。国庆期间的流量高峰,验证了这一策略的成效。 然而,高光之下,高德地图算法的公平性首当其冲受到质疑。由于榜单评分高度依赖导航数据,那些位于交通枢纽、易于驾车抵达的商铺,在排名上天然具有优势。这导致部分用户批评榜单推荐的更像“司机食堂”,一些品质上乘但位置偏僻或交通不便的“小店”则可能被算法忽略。这种潜在的算法偏见,与高德宣称的“真实反映用户选择”的目标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隐私问题同样高悬头顶。扫街榜的榜单,基于对用户地理位置、出行轨迹等高度敏感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尽管高德在隐私政策中对数据使用进行了说明,但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将此类敏感数据用于商业推荐,其合规性边界仍需持续审视。 更引人关注的是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高德地图CEO郭宁在发布会上公开承诺,“高德扫街榜永不商业化”。这一承诺,是其在初期获取用户信任、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与之相伴的是大规模的补贴投入,包括价值2亿元的专属到店出行补贴和9.5亿元的消费券。 这种“烧钱换信任”的模式,短期内可以迅速占领用户心智,长期来看,一个没有直接商业化路径的高成本项目如何维持运营,是很现实的问题。外界普遍认为,其长期路径可能是通过为阿里生态内的其他业务(如飞猪、饿了么)引流,实现间接变现。如此一来,扫街榜的成败,不仅取决于自身,更依赖于与集团其他业务的整合效率。如果协同效应不及预期,其“永不商业化”的承诺将面临严峻考验。 国庆期间的推广攻势,究竟是一场改变战局的持久战的序幕,还是一次“闪电战”,仍有待时间观察。 新对手入局,轻模式搅动新战局 在高德以重兵投入本地生活榜单之后,本地生活这块蛋糕的争夺,伴随竞争对手们的快速反应,也进入了新阶段。 9月21日,距离高德扫街榜发布仅11天,百度地图悄然上线“AI去·榜中榜”。与高德试图自建一套封闭的评价体系不同,百度选择了一条更轻量化的“开放联盟”路线。百度地图并未从零开始构建内容生态,而是选择与其战略盟友共享成果。其榜单页面直接整合了美团旗下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和携程的“口碑榜”等行业内已建立声誉的第三方榜单入口。在交易环节,用户的餐饮需求会跳转至美团,酒店预订则导向携程。 这种模式下,百度地图扮演了一个流量分发与权威信息聚合的角色。它利用自身地图工具的流量优势,嫁接了合作伙伴多年积累的内容与服务能力,以较低成本和较快速度,构建起对高德的防线。这是一种资本效率较高的策略,但也使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依赖合作伙伴。 考虑到美团自身也在地图领域有所布局,这种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性存在变数。 抖音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手。抖音生活服务的“心动榜”采用了与地图工具截然不同的逻辑。它不以用户的地理数据为核心,而是基于其庞大的内容生态,通过“心动指数”的模型来量化用户的反馈。这个指数综合了用户对相关内容的点赞、评论、分享、收藏等多维度互动行为,重点衡量的是商户能否提供“氛围感”和“情绪价值”,而不仅仅是食物本身。 这种以内容驱动、以情绪为标尺的模式,对当下消费趋势的变化把握更精准。数据显示,2025年上榜“心动榜”的商家,整体交易额增长了30%,榜单的覆盖范围也从40个城市扩张至101个城市,并开始涉足酒店领域,为上榜酒店提供百亿级别的流量扶持。抖音的打法,是从用户消费决策链的最前端切入,通过短视频内容创造消费欲望,这比仅仅通过导航数据提供建议,具有更强的用户心智影响力。 至此,本地生活榜单的战场上,高德地图主打“行为真实”,依赖其难以复制的导航数据构建护城河;百度地图做“聚合”,通过开放合作快速补齐内容短板;抖音依靠“互动行为”,利用其内容分发引擎创造和引导需求。 回到高德CEO郭宁“永不商业化”的承诺,在百度和抖音都有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交易佣金、广告服务费)的映衬下,这一承诺既是优势也是枷锁。它既能帮助高德地图在初期快速建立“可信”的形象,也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成本负担。长远来看,高德地图的榜单若要持续,必然需要找到价值兑现的出口。最可能的路径,是成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核心流量引擎,将用户导向生态系统内的其他应用完成交易闭环。 国庆期间的出行高峰,高德地图暂时凭借声势浩大的推广,暂时占领了用户注意力。但长期来看,战局远未明朗。百度与美团、携程的联手,以及抖音从另一个维度的降维打击,都为这个原本确定性较高的战场增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天价停运费”再引争议,携程租车乱象遭曝光
文 | 马 腾 国庆假期刚刚结束,在线旅游平台携程便因一起租车纠纷被推上风口浪尖。一位博主在社交媒体发帖,详述了其在携程平台租车遭遇“天价停运费”和平台处理失当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 国庆节前,携程曾先后遭贵州、郑州市场监管约谈。此次事件,叠加平台长期以来存在的“大数据杀熟”等争议,共同指向行业巨头携程,在连接消费者与服务商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将平台责任落到了实处。 博主“小胡子李靖”于10月9日在社交媒体发帖称,自己于国庆期间通过携程平台租车五天,支付了1800元,其中包括300元的全额保险费。用车期间,车辆发生轻微刮擦。然而,还车时,租车行开出2200元的“停运费”,理由是车辆需要维修四天。博主对此提出质疑,指出该车型在淡季日租金仅百元左右,且轻微刮擦的维修时长远不至四五天。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取车时,车行曾试图向他推销一份700元的线下“保险”,声称可以免除车衣刮擦和停运费等潜在费用,被他当场拒绝。 当博主就此事向携程平台投诉后,平台客服口头承认商家的行为“不合规”,并表示需要三至四天进行调查,但转眼,博主便收到了平台自动扣款2000元的短信通知,扣款名目为“车损”。 这一操作令博主不解:其一,他已购买全额保险,车损本不应由他承担;其二,“停运费”应在车辆实际维修结束后根据时长确定,平台在未有定论前直接扣款,逻辑上难以自洽。 最终,在博主通过消协、交通委等多渠道持续投诉并引发舆论关注后,携程方面给出了退还所有费用并额外赔偿200元的解决方案。一个消费者的胜利,并不能掩盖平台机制存在的漏洞。 从节前被监管部门约谈,到节后曝出租车乱象,一系列事件表明,携程在第三方商家的准入审核、服务标准监督以及客诉处理流程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厘清平台责任、建立起公平透明的交易规则,类似的纠纷恐怕仍会不断上演,持续消耗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从5G-A到AI智能体:高通与中国移动深化合作,加速终端智能落地
10 月 10 日,2025 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开幕,本次大会以“碳硅共生,合创 AI + 时代”为主题,汇聚了国内通信与数字科技领域的众多优秀企业,共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其中,高通作为中国移动合作伙伴大会一直以来的常客,今年也为我们带来了丰富且充满干货的展演内容,大家不妨随IT之家一起了解一下。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大会前夕,高通公司首席运营官兼首席财务官 Akash Palkhiwala 通过视频的方式发表了致辞演讲。在致辞中,Akash 表示,“AI + 连接”正在改变未来的生产力,而高通和中国移动携手并进,继续前行,加速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建设,推进 5G-Advanced 发展,并为 6G 奠定基础。 同时,Akash 强调,今年是高通成立的 40 周年,也是高通和中国生态系统合作的 30 周年。过去几十年,高通和中国移动合作推动了 3G、4G 和 5G 的全球部署,并支持了中国的技术发展和企业成长。而接下来,高通和中国移动将继续携手并进,释放“AI+”时代的全部潜力,赋能跨终端的全新体验,并助力智能制造、汽车等行业转型升级。 10 月 11 日,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李晶也出席了本次大会的“2025 泛全联盟智汇未来创新合作高峰分论坛”,并发表了主题为《加速创新,拥抱 AI 新时代》的演讲。 在演讲中,李晶分享了 AI 新时代下的融合创新,并探讨 AI 技术与 5G 等连接技术如何相互赋能,为智能终端创新,注入增长动能。 李晶表示,AI 正带来一场划时代的发展机遇,它的价值超越了用户体验的提升,AI 正在各行各业加速落地,释放全新价值。同时,以 5G 和 5G-A 为代表的连接技术也在持续演进。AI 赋能连接,连接释放 AI 潜力,两者相互增强。5G-A 低时延、高可靠性等优势,则为 AI 应用提供了坚实的连接“底座”。 同时他也介绍了高通最新发布的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移动平台,其搭载第三代 Qualcomm Oryon CPU,具有同类产品中的最快速度,将终端侧 AI 处理能力与终端体验推向了全新高度,中国移动正基于高通最新发布的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开发其终端侧大模型和智能体。 李晶进一步强调,中国移动是高通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过去十几年,双方共同经历 3G、4G 和 5G 时代的辉煌,目前正积极推动 5G-A 的发展,并为 6G 做好准备。 除智能手机外,高通和中国移动在泛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深入合作。李晶表示,高通愿与中国移动和各位产业同仁一道,把握 AI 与 5G-A 融合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加速 AI 生态系统建设,共同推动“终端智能”的规模化落地,让智能计算无处不在。 高通 × 中国移动,前沿合作成果悉数亮相 高通两位高管所带来的观点分享和解读,其实都可以在本次大会的高通展区中得到体现。高通在其展台区域带来了各种前沿技术展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高通和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各大产业合作伙伴在推动 5G 和 AI 智能终端规模化落地方面所取得的众多成果。 比如,在最值得关注的高通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成果展示中,我们就能看到很多创新前沿的技术探索,以及多项实际落地的应用成果。 今年 7 月,中国移动发布了新一代灵犀智能体 2.0,旨在推动智能生活普及。它能够依托自主研发的 MoMA 智能决策引擎和主从智能体协同架构,让用户只需一句话,便能将复杂流程拆解成“最小动作”,再把这些动作串成“完整任务”,任务执行就变成了“一句话的事儿”。 而现在,在高通和中国移动的合作下,灵犀 2.0 终端智能体率先在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旗舰芯片上适配成功,并在旗舰手机终端上落地应用。灵犀 2.0 终端智能体从通信服务助理,升级为全场景个人助理,继续打造以九天大模型为意图中控的统一智能入口,覆盖通信、娱乐、出行、办公四大领域全场景服务,并基于自研屏幕感知的自主执行智能体,具备复杂任务自主规划与闭环执行的能力。这是继去年,中国移动推出首个在骁龙旗舰平台上运行的、运营商自研终端大模型之后,再次与高通合作为终端用户打造的端侧 AI 解决方案。 吸引很多参展者现场体验的小蓝船居家养老智慧中屏,是一款由中国移动终端公司推出的智慧养老产品,同样也是由骁龙移动平台驱动,通过 10 寸智慧中屏,集成适老化交互系统、24 小时视频问诊、电视电台直播、视频点播等功能。同时提供子女远程健康监护、居家照护、就医陪诊及陪同出行等服务,为子女与父母间构建起便捷高效的远程养老服务体系。 此外,吸引小编目光的还有高通“无线关爱”计划与中国移动江西 VR 中心合作打造的“睛彩无界”弱视儿童 VR 关爱计划。据悉,“无线关爱”计划以“科技向善”为核心,将 4G / 5G 技术与方案带给欠发达地区,赋能教育、医疗等领域,全球惠及超 2700 万人,在中国落地超 20 个项目。此次高通带来的由“无线关爱”计划支持的“睛彩无界”弱视儿童 VR 关爱计划拟携手基金会和专业医疗机构,采用治疗服务 + 医生互动”的创新模式,依托 VR 分屏技术,为弱视儿童提供数字化康复疗法。 同时,在提升用户移动通信创新体验方面,高通和中国移动也有密切的合作,比如现场展示的中国移动第一款 5G RedCap MiFi 自有品牌产品,就是双方在终端形态方面的创新尝试。它基于高通骁龙 X35 平台,硬件复杂度降低 65% 以上,模组百元内、整机成本低 15%,功耗约 18W,更加适配移动场景。具体应用场景中,它可以借助 43 万多个基站实现广覆盖,弱网回落 4G 仍可提速 33%;并集成 Wi-Fi 6/6E,支持网络切片等,无论是在户外直播、商务差旅,还是团队办公场景下,都能让用户随时随地畅享高速移动网络,带来便捷、高效的网络体验。 在前沿连接技术方面,高通和中国移动也有十分密切的合作,比如高通、诺基亚贝尔和上海移动携手实现的基于 5G 毫米波网络大上行能力的 F1 赛事直播演示。具体来说,2025 年 F1 中国大奖赛期间,三方首次试点毫米波组网的 5G-A 网络,通过 8K 3D VR 直播系统,实现了超高清、多角度、低时延的赛事直播。该技术利用毫米波高带宽、低时延和大上行的优势,显著提升了上行传输速率和稳定性,支持多路高清视频无线回传,观众可实时切换不同视角,沉浸式体验赛场氛围。 此外,本次高通展台还展示了多项与移动合作的 5G-A 5 载波聚合测试成果,包括今年 7 月浙江移动联合高通等公司,成功完成的全球首个 5CC 载波聚合 + 1024QAM 的 5G-A 直播网络测试,该验证实现下行峰值速率超 6.57Gbps,刷新全球 5G-A 网络手机用户速率纪录;此外,今年 9 月中国移动与高通等公司合作,在实验室成功完成 5G-A 5CC CA 和 1024QAM 测试,测试还采用 FDD 和 TDD 频段 4 层,峰值速率达到 7.51Gbps。5G-A 正加速“极致网络”落地,为超高清直播、XR 等应用提供了基础。同时,高通与中国移动及主要基础设施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验证 NR NTN 的关键功能,包括基本接入、峰值速率和移动性等。 除与中国移动等合作伙伴的联合创新成果外,高通还带来了多款连接产品与特性演示,包括今年最新发布的高通 X85 5G 调制解调器及射频及其领先的 5G 通信特性。 当前,连接技术正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25 年被视为 6G 标准化元年,高通作为每一次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的重要推动者,正引领 6G 的技术研究与标准制定进程。高通预计,最早在 2028 年将迎来 6G 预商用终端。在此次大会上,高通展示了面向 6G 的原型技术探索,通过引入数字孪生、AI 等先进技术,持续扩展创新工具箱,推动系统优化与智能化,助力无线通信迈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 高通与中国移动正不断深化合作关系,在 10 月 11 日,高通参与中国移动国际品牌焕新暨国际生态联盟发布仪式,以及中国移动国际“聚星计划”生态体系焕新升级发布仪式,全面支持中国移动的全球化战略布局。 生态共荣,AI 赋能多形态智能终端 除了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成果,现场还展示了支持 AI 智能体的多形态终端,包括手机、PC、眼镜等。在现场,我们能体验到搭载第一代骁龙 AR1 平台的 Rokid Glasses 实现的多语种实时翻译、沟通对话功能,还有同样搭载第一代骁龙 AR1 平台的小米 AI 眼镜与搭载骁龙 8 至尊版移动平台的小米手机联动,实现在第三方 App 的直播、分屏视频通话、扫码支付功能。 在搭载骁龙平台的雷鸟 X3Pro、手表、手机和戒指等终端上,用户也能够体验多模态人工智能如何提供个性化的健身、健康和音乐体验。 又或是使用第二代骁龙 XR2 平台加持的 PICO4 UItra MR 一体机,感受双眼 8K 分辨率、细腻逼真的视觉盛宴,同时结合定制骁龙座椅,完全进入全方位沉浸式 XR 交互体验。 同时,多款搭载高通最新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旗舰手机、平板新品及终端侧 AI 应用亮相高通展台。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采用第三代 Qualcomm Oryon CPU,具有同类产品中的最快速度;NPU 性能提升高达 37%。凭借骁龙 8 系移动平台的强大 AI 能力,智能体 AI 助手得以跨应用理解和响应用户需求,带来真正个性化的智能体验。 在现场,高通还展示了与荣耀的深度合作,通过引入高通向量检索等前沿技术,让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荣耀 Magic8 系列 YOYO 智能体,实现一语搜索、一语跨端传送、一语 AI 追色等突破性智能体验,充分展现了终端侧 AI 的强大潜能。 除了和硬件厂商在终端层面的创新,我们还可以看到高通和软件应用开发商们在 AI 应用层面的合作与创新。比如现场大家可以重点体验到高通与虹软之间的合作。基于最新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平台的虹软视频超域融合技术,极大的提升了视频的动态范围并提供了美轮美奂的影调效果。这一技术充分利用了骁龙平台强大的 AI 能力,包含 CPU,GPU,NPU,同时和 ISP 的融合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虹软和高通在视频领域的联合创新,给用户的视频拍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此外,面壁智能与高通合作在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移动平台落地新一代基于 MiniCPM-4V 多模态大模型的 GUl Agent 智能体技术也在大会展台亮相,这是一款能“看懂”屏幕并执行操作的智能体,能够跳出单一固定的工作流,更贴近用户真实使用场景。 结语 整体来说,从高通发言人的观点分享,到与中国移动全面深化合作,再到展台带来的各种丰富且前沿的技术成果演示,本次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高通清晰地展示了一幅由“AI + 连接”技术驱动的未来图景。这不仅是关于更快的手机或更智能的应用,更是关于一个万物智能、无缝连接的新时代的开启。 通过与中国移动等行业领导者的紧密合作,高通正将终端侧 AI 的强大潜能注入到手机、PC、XR、汽车等众多领域,构建起一个开放、共荣的生态系统。当 AI 与 5G-A、乃至未来的 6G 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高效、更便捷、更具想象力的“全场景个人助理”时代正加速到来,而高通及其合作伙伴,正是这一时代最重要的赋能者。
苹果折叠iPhone新消息 郭明錤:铰链价格低于预期 立讯有望成供应商
可折叠iPhone的铰链价格低于预期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3日,天风国际证券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披露了苹果可折叠iPhone的最新进展。他表示,可折叠iPhone的铰链单价明显低于预期,立讯精密有望成为供应商。 郭明錤在X上表示,根据他的产业调查,可折叠iPhone的铰链单价预计在量产后将降至约70–80美元,明显低于市场原本预期的100–120美元或以上。铰链单价大幅下调,有助于苹果降低成本、提升利润,或反映在售价上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他指出,鸿海与新日兴成立合资公司,负责折叠iPhone铰链的接单与生产。鸿海持股比例略高,并主导未来发展方向。该合资公司取得较高订单占比(约65%),高于Amphenol(约35%)。鸿海通过与新日兴合资切入铰链业务,除了关注铰链本身的利润外,加强与组装业务的垂直整合优势也是关键目的。 铰链单价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组装设计优化和鸿海的参与,而非上游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受惠于鸿海的扩产与量产能力,合资公司因此获得较高订单比例。 郭明錤称,立讯最快可能在2027年后加入,成为新的铰链供应商。立讯成为潜在供应商反映出两大可能趋势:1.未来铰链单价仍有下行空间;2.铰链将成为系统组装厂之间的新竞争领域。(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新益昌具身智能机器人HOSON-Robot发布:核心部件均自主研发生产
IT之家 10 月 12 日消息,新益昌官方今日宣布正式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 HOSON-Robot,实现“小脑”运动控制器、灵巧手及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 在具身智能模型层面,HOSON-Robot 采用混合智能架构,即融合端到端模型的“直觉响应”与“快慢双系统分层模型”两种架构。 其中,分层模型中的高层系统(IT之家注:即“慢系统”)专注于语义理解、任务规划与抽象决策;底层系统(即“快系统”)则负责实时动作生成、闭环控制和精确执行。 针对日常生活场景下的任务,HOSON-Robot 采用 VLA 端到端模型完成快速训练学习,而对高安全、高确定性场景下的任务,则切换为分层模型去实现。 据介绍,这一设计可有效解决端到端模型的不可解释性以及降低非确定性风险,既满足当前工业场景的作业要求,可替代人工完成高强度、高精密作业,也为后续拓展多场景奠定技术基础。 ▲ “小脑”运动控制器 新益昌自主研发出具身智能小脑控制器(RMC100)已成功搭载在 HOSON-Robot 上,其基于多核异构架构的智能控制,集成运动控制、多协议通信、避障感知及远程维护能力。 同时,RMC100 支持 64 组关节电机同步驱动,可确保在同步时间误差<100ns 的情况下,控制频率高达 4kHz,为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替代人工、保障作业精度提供稳定支撑。 ▲ 灵巧手 基于高精度 DDR 电机、运动控制卡及高性能一体式控制器等零部件的自研部件,新益昌灵巧手可依场景采用自适应控制策略。 其基于旋量理论的运动学模型实现毫秒级实时解算,融合触觉、力矩与位置信息实现高精度控制,目前已完成工业场景初步适配,未来将拓展更多场景。 ▲ 关节模组 据介绍,HOSON-Robot 关节模组采用轻量化设计,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大的优势。其核心部件包括抗冲击能力强的高性价比减速机、高精度编码器及无框电机与驱动器。 新益昌通过这些自研部件协同配合,可实现高过载输出与精准定位,保障机器在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动作时的运动精度;而驱动器采用矢量控制及末端振动抑制技术,确保机器人动作的快速性与精准度。
苹果前CEO:OpenAI是苹果数十年来的首个真正竞争对手
斯卡利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3日,据《商业内幕》报道,苹果公司前CEO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表示,在AI时代,苹果正面临一个强劲的新竞争对手。 斯卡利上周四在纽约举办的Zeta Live大会上表示,OpenAI是“数十年来苹果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竞争对手”。 “AI一直不是苹果的强项。”斯卡利称。他在1983年至1993年间担任苹果CEO,并在任内与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关系紧张。 在某些方面,苹果在AI竞争中确实显得落后,缺乏像OpenAI、谷歌、亚马逊和Meta等公司那样的持续产品更新。苹果也遭遇了产品推出上的挫折,例如今年早些时候其计划中的AI助理Siri全面升级被推迟。 向智能体时代过渡 斯卡利还谈到了现任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可能即将退休的猜测。他表示,无论谁接替库克,都需要帮助苹果从“应用程序时代”向“智能体时代”过渡。 “在智能体时代,我们不需要太多应用程序,一切都可以通过智能体完成。”斯卡利说道。智能体AI指能够模拟代理行为、并代表用户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技术。 现年86岁的斯卡利最近从营销科技公司Zeta Global的联合创始人兼副董事长职位上退休,成为名誉副董事长。他指出,智能体AI将帮助知识工作者实现工作流程中繁重任务的自动化,并预言这一变革将推动更多科技公司转向订阅制商业模式。 斯卡利表示,订阅模式提供了更优越的商业模式。 艾维与OpenAI合作 与此同时,苹果的一张熟悉面孔最近现身OpenAI,他是前设计主管乔尼·艾维(Jony Ive)。OpenAI今年早些时候以超过60亿美元收购了艾维的硬件创业公司。 艾维在本周的OpenAI开发者大会上表示,他希望团队正在研发的设备能够解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自推出以来带来的一些问题。 “他实际上一手缔造了iMac、iPod、iPhone和iPad,”斯卡利如此评价艾维,“若说有人能将这种颠覆性的设计哲学融入大语言模型领域,比如说OpenAI的产品,那可能就是与萨姆·奥特曼携手合作的艾维。” 截至发稿,苹果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从“嫦娥探月”到“月宫奠基”,央视揭秘中国未来月球科研站设想
IT之家 10 月 12 日消息,从“嫦娥探月”到“月宫奠基”,中国探月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谈到了我国的月球科研站设想。 他表示,“在月球科研站上总要有一些项目要实施,首先要有能源系统(太阳能、核能),还有制氧设备、通信系统。” 当然,要想按照这一设想,在月球上建立起一个综合基地的话,那势必要远超 2030 年才能完成。因为其本身不管是核电站也好,还是各种观测设备也好,都需要一个较长的研制过程。 “研制在月球应用的设备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主要看我们技术能力的发展。这样一步一步来实现我们这些梦想。”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之前公布的计划,我国有望在 2026 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对月球南极环境和水冰资源进行勘察探测;嫦娥八号预计在 2028 年前后发射,将开展月面科学试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 另外,我国目前已经在研制第一台在月球“打砖”的机器。这台机器可以把太阳能聚集起来工作,产生 1400~1500℃ 的高温从而把月壤熔融,并通过 3D 打印技术将月壤“打印”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如此一来,我国未来要建造月球科研站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就地取材”。 IT之家查询获悉,嫦娥七号包括四器一星,分别是着陆器、轨道器、巡视器、飞跃器和中继卫星,着陆区选址在月球南纬 85° 以上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区域。 飞跃器将首次在月球开展飞越探测,飞越到月球南极阴影坑里进行勘查,去寻找月球可能存在的水或水冰。 巡视器也就是月球车,将和轨道器、着陆器等科学探测仪器与嫦娥八号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嫦娥七号将获取全月球、着陆区与巡视区域的遥感和就位科学数据,并为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
微软阐述Win11最新设计原则:以人为本,迈向AI时代
IT之家 10 月 12 日消息,微软于当地时间周三发布了题为《Windows 11 设计原则与宗旨:引领 AI 时代的设计理念》的公告,详细阐述了 Windows 团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新设计方向。 微软表示,Windows 不仅是一个计算平台,更是全球 15 亿用户的“数字之家”,其设计目标是在功能与情感之间取得平衡,让用户既能高效工作,也能自由表达。 以人为本 微软将 Windows 比喻为“既是房子也是家”。团队认为,Windows 不仅是一个容纳信息与应用的系统,更是用户个人的数字空间。 微软表示,“开始菜单”就像家门口的入口,通向日常工作的“房间”—— 文件、日程、通信与创意。微软设计团队强调,Windows 的目标是让用户在使用时拥有熟悉感与归属感。 适应时代 微软指出,随着技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旧有的设计信条已难以完全适应当下的需求,因此 Windows 11 重新确立了设计原则,聚焦于简洁性(Simplicity)、一致性(Coherence)与精工精神(Craft)。 这些原则旨在为用户带来熟悉、平静、易用的体验,为即将到来的 AI 时代打下设计基础。 四大核心 1. 有意图的创新(Intentional Innovation) 微软强调,创新必须以信任、价值与用户成功为前提。团队通过快速迭代与实时用户反馈来平衡“舒适”与“变化”。 微软还提到了 Windows 8 的教训 —— 当年移除“开始按钮”让许多用户感到迷失。如今在 AI 时代,微软更注重与用户共同创造,确保新设计在熟悉的环境中推进。 2. 精工与可扩展系统(Craft + Scalable Systems) “精工”被定义为一种态度与承诺:关注宏观体验,也打磨每一个细节。 微软在新版设计中采用了更新的 Fluent Design 体系,色彩更自然、形态更柔和、过渡更流畅,同时保持跨产品的一致体验。 微软指出,AI 的引入带来了重塑经典应用(IT之家注:如 Microsoft Paint、PowerPoint)的契机,设计语言的统一将帮助新体验在系统中平滑扩展。 3. 为所有人量身定制(Tailored for All) Windows 不再追求“一刀切”,而是通过高度上下文感知的 AI 系统为每位用户打造个性化体验。 微软举例称,AI 可根据用户需求生成不同形态的系统界面:例如针对游戏优化的高速模式、专注工作的极简环境,或专为无障碍使用而设计的界面。 4. 安全、可信与合规的内建设计(Secure, Trustworthy and Compliant by Design) 微软表示,安全与隐私保护是 Windows 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非事后补充。 安全机制被嵌入设计与开发的每个阶段,以确保数据保护与合规性。“安全就像是守护家庭的警报系统”,文稿中写道,“保护一切在内的内容。” 展望未来:基于 AI 的操作体验 微软总结称,Windows 的设计目标是让用户既能感受到家的温度,也能获得强大的计算能力。 在 AI 时代,Windows 的任务不仅是“运行应用”,更是成为一个能理解用户意图、适应个人节奏、保护隐私安全的智能空间。
LineageOS 23发布:适配Android 16节奏,应用与功能全面升级
IT之家 10 月 12 日消息,当地时间 10 月 11 日,开源安卓系统项目 LineageOS 发布了首个基于 Android 16 的主线版本 ——LineageOS 23。 该版本被称为“Primetime Release”,是团队自 Android 16 于今年 6 月发布以来首次完成全面移植与功能重构的版本。官方表示,由于此前已适应 Android 12 至 14 期间的界面调整,本次在 Android 16 基础上的重构进展快于预期。 基于 Android 16 初始版本发布 LineageOS 团队解释称,新版本编号为“23.0”而非“23.1”,原因在于目前谷歌尚未公开 Android 16 的季度更新版本(QPR1)源代码。尽管 QPR1 已推送至 Pixel 设备,但仅限 OEM 签约合作伙伴可获取,而 LineageOS 团队并非谷歌签约合作伙伴。 当前版本基于 Android 16 初始发布版(QPR0),并整合了已公开的安全补丁。LineageOS 官方强调,未来在谷歌发布 QPR 源代码后,将再进行合并或重构更新。 这也意味着,谷歌安全更新节奏变化影响开源系统。LineageOS 公告指出,谷歌已调整 Android 安全公告(ASB)与季度平台发布(QPR)的节奏。自 2024 年 7 月起,部分月份未公开完整安全补丁,且部分漏洞修复仅以私有形式分发给 OEM 合作伙伴。今后,Android 开源项目(AOSP)将不再按月公开全部补丁,而是每季度集中发布。 受此影响,LineageOS 安全更新将可能出现延迟,团队表示:“我们仅在所有补丁公开后才会更新安全补丁级别。” 此外,谷歌也已停止向 AOSP 公开 Pixel 设备完整源代码,目前仅提供 history-stripped 的内核压缩包,令 Pixel 设备适配难度进一步上升。 老旧设备支持受限 根据公告,Android 16 要求 Linux 内核版本至少为 5.4,部分关键 eBPF 特性仅被回溯移植至 4.14 版本。由于 LineageOS 22.2 仍支持使用 4.4 和 4.9 内核的设备,这些机型暂时无法完整适配。开发团队表示,如果社区成员能完成所需特性回溯,可联系项目组进行代码审核。 系统核心与工具更新 IT之家注意到,LineageOS 23 整合了 2024 年 9 月至 2025 年 8 月间的安全补丁,并更新多项核心组件: OpenZFS 与构建系统进一步优化,编译流程更高效; SeedVault 与 Etar 更新至最新上游版本,并将修复提交回原项目; WebView 升级至 Chromium 140.0.7339.51; 开发者新增针对 QEMU、crosvm、UTM 等虚拟化环境的 VirtIO 支持; 支持在主线 Linux 内核上运行 Android 的实验性构建版本已上传到 GitHub; 系统构建脚本几乎完全迁移至 Soong(Android.bp)体系,原 Android.mk 文件已减少至不足 10 个; 充电控制与快速充电控制功能均获得更新; 系统新增来自 Plasma Mobile 的铃声与闹钟音效。 应用功能全面更新 除此之外,LineageOS 核心应用也获得了大幅改进: Aperture 相机:完全重写,支持 JPEG Ultra HDR、RAW 及 RAW+JPEG 同步拍摄;新增动态通知指示区与电池、温控状态显示。 Twelve 音乐播放器:新增“随机播放”按钮、播放统计显示、MIDI 播放支持,以及改进的 Jellyfin 媒体整合与封面显示。 另外,LineageOS 还宣布推出 Catapult,这是一款专为 Android TV 打造的全新定制启动器,保持简洁、实用的设计,并以贴心的用户体验为核心。 LineageOS 团队表示,未来还将继续优化这些核心应用,并针对 Google CameraX 库限制提出替代方案。
OpenAI Sora 2重磅登场!首个APP上线,或将成为AI时代新TikTok
新智元报道 编辑:艾伦 桃子 【新智元导读】凌晨1点,OpenAI突然扔出Sora 2核弹,AI视频迎来「GPT-3.5时刻」!一大批惊艳Demo放出,物理智能提升一大截,首次实现音画同步,人物一致性、可控性刷新SOTA。但最绝的还是Sora App,它的问世,或将彻底重塑短视频社交媒体的交互逻辑与社区互动方式。 一图看透全球大模型!新智元十周年钜献,2025 ASI前沿趋势报告37页首发 实属没想到,Sora 2深夜炸场! 刚刚,OpenAI直播正式官宣新一代AI视频模型——Sora 2,正面狙击谷歌Veo 3。 它在物理准确性、逼真度上,一举刷新SOTA,并在一致性、可控性上实现了巨大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Sora 2首次实现「音画同步」。 自动播放 奥特曼发长文激动地表示,「创意领域的ChatGPT时刻来临」! 人类创造力即将迎来一次寒武纪大爆发,随之而来的艺术和娱乐质量,也将大幅提升。 突然间,创作天地变得无比开阔,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他还特意强调了一个创意玩法——把自己和朋友们放进视频里,效果好玩到炸! 这不,奥特曼拿着大话筒,直呼「10am PT.开启直播」。 而且,他还和Sora团队负责人Bill Peebles用Sora 2,直接拍了一部官宣2分钟视频,效果极其震撼。 令人意外的是,人物角色的一致性非常高,看来我们离好莱坞级大片不远了。 自动播放 正如爆料所言,Sora首个App正式解禁,在iOS端可直接下载。安卓用户,需通过sora.com访问。 Sora 2出世,视频GPT-3.5时刻来临 说到AI视频生成,过去总有种「梦里啥都有」的感觉——篮球瞬移进筐、人物刚刚还在左边,下一帧就冒出来个分身。 技术进步快没错,但「假」也总是藏不住。 直到Sora 2推出,第一次让人觉得,AI终于开始尊重物理和常识,生成世界不再是「随便编编」,而是真能照进现实。 2024年2月,Sora首次放出,堪称视频界的「GPT-1时刻」!这是首次,让所有人看到视频生成真的可用了。 过去半年,OpenAI团队死磕「如何让模型真正学会模拟实际运行」这个关键,如今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基于海量视频数据的预训练和后训练技术,Sora 2的高光时刻降临。 正如官博所言,Sora 2开启了「视频领域的GPT-3.5 时刻」! 接下来,具体看看Sora 2历经一年多,究竟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AI穿帮,终于被揪出来了 最让人感慨的,是Sora 2在物理细节上的进化。 别小看这个点,比如你让它生成人投篮,旧模型为了「满足」指令,球会强行飞进篮筐(哪怕角度完全不合理); 现在的Sora 2,球打板弹开、甚至投丢都成常态,动作有惯性、受力和材质都说得通。 头顶一只猫咪并完成三周半跳?奥运冠军能否做到尚未可知,但Sora认为完全不在话下。 Prompt: figure skater performs a triple axle with a cat on her head 被业界封为「AI体操界的图灵测试」,Sora 2一次性就通过了。 Prompt: a gymnast flips on a balance beam. cinematic 就连这种不符合逻辑的奇葩操作:一名男子骑在一匹马背上,而这匹马又骑在另一匹马背上,Sora 2也能以意想不到方式完成。 Prompt: a man rides a horse which is on another horse 桨板上的后空翻也不是P上去的,而是力学能自洽地演绎。 自动播放 Prompt: a man does a backflip on a paddleboard 你甚至能感受到角色的失误、尝试、挣扎,而不是一味「全都对」。 有点像在看小型纪录片——会成功,但也会失败。 自动播放 Prompt: Title — Lanterns Above, Distance Between (10.0s, Live Action Black & White Festival Night) Sora 2还能生成各类复杂环境声,效果十分惊艳,几乎听不出AI生成的痕迹。 自动播放 Prompt: Two mountain explorers in bright technical shells, ice crusted faces, eyes narrowed with urgency shout in the snow, one at a time 「世界模拟器」这词,终于有点底气了。 多镜头、多风格,连贯成片不是梦 以前你让AI连续生成几个镜头,角色的衣服总莫名其妙换了、光线乱飘、道具没了。 Sora 2这次特别强调「世界状态」连续性——哪怕你让角色从厨房走到阳台,镜头切换时阳光、服饰、甚至地上洒的水都能一气呵成,不再穿帮。 你还可以像导演一样指定每个镜头的顺序、节奏、景别变化,把握故事节奏。 风格上,它已经能写实、能做电影质感; 自动播放 Prompt: Vikings Go To War — North Sea Launch (10.0s, Winter cool daylight / early medieval) 甚至连日漫那种「超现实高燃」也能做得行云流水。 比如生成一场刀光剑影的动漫打斗,每一帧都能让二次元粉感叹「这比PPT流畅多了」。 还有曾经爆火全网的吉卜力风格,Sora 2在生成效果上也能拿捏。 Prompt: in the style of a studio ghibli anime, a boy and his dog run up a grassy scenic mountain with gorgeous clouds, overlooking a village in the distant background 而且音频直接跟上,不仅对白和口型对齐,连环境音、动作声效都随场景变化,给人一种「拿来即用」的感觉,省去后期剪辑音频的繁琐。 就比如,一位年长的教授可以英语无缝切换德语讲话。 自动播放 Prompt: old professor talks in english then german 更多Sora 2官方惊艳Demo一览: 左右滑动查看 新玩法:Sora App 让你「投影」自己进故事 除了模型本身,这次最让人感到「时代变了」的,是全新iOS 社交App——Sora。 打开App,只需要录一小段带声音的视频,系统验证身份和采集形象后,你或朋友,马上就能把你的样子和声音准确「扔进」任意生成场景: 可以让自己出现在巴黎铁塔前开派对、和熊猫打乒乓,甚至和马斯克同框唱歌(当然,公众人物暂时不支持哈)。 Sora 2可以直出一只鸵鸟叼走男子的帽子,在农场里奔跑的视频,效果非常自然,让人辨别不出这是AI生成的。 Prompt: an ostrich steals dads hat and dad chases after it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Sora 2中还能赋予一个人「超能力」——飞起来,一个Prompt就可实现。 这个功能还用于Sora App,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交互动方式。 自动播放 Prompt: Add @kendra except she can actually fly 「狗超人」拯救人类的剧情,在Sora 2中上演了。 Prompt: @rocket is a superpowered superhero dog, flying through the sky and saving new york city 还有更多的惊艳Demo,以第一视角带你畅玩。 左右滑动查看 这个「Cameo」功能用一次就停不下来,很多OpenAI内测员工说靠它结识了新朋友,AI不止能生成内容,还能创造社交纽带。 Sora的分发逻辑也颇有趣:推荐更偏向于「有二创价值」的视频,而不是单纯让你无脑刷时长。 你可以用自然语言告诉系统想看什么类型、什么风格、哪种故事,算法会主动调整推荐。 起步是邀请制,先在美加上线,后续很快扩展。 拿到邀请码还能上sora.com网页体验,高质量Pro版则专属ChatGPT Pro用户。 历史作品不会丢,API也在路上。 全网实测震撼 提前拿到内测资格的开发者,已经放出诸多Sora 2的震撼demo。 @Miguel | AP直言,Sora是自己见过第一个,可以把动漫效果做到很到位的AI视频模型。 再来看Sora 2极致运镜效果,从近拉到远,完全没有违和感。 还有人体验后惊艳地表示,我非常确定我们已进入一个社交媒体新时代! 漫雪纷飞中,一对情侣在跳舞。 还有OpenAI研究员@gabriel,也在第一时间公开了一些「奥特曼参演剧情」的demo。 自动播放 奥特曼本尊,正窃取用于Sora推理的GPU。 自动播放 安全与治理:不是喊口号,是真上心 能力强了,风险也大了。 Sora 2在每一个环节都布下「安全网」: 三层审核:文本提示、上传素材、视频逐帧、自动生成的场景描述和音频转写,全流程分层分类拦截。有些内容在输入就会被拦,有的生成完还要二次封堵,尤其未成年场景严上加严。 肖像权与公众人物保护:刚上线时,禁止用别人的视频做「换脸」,不支持生成公众人物。只有你自己验证授权后,别人才可以用你的形象做视频,所有涉及你形象的作品你都能查到、撤回。 青少年守护:青少年账号内容和Cameo权限都有限制,家长可以通过ChatGPT平台控制推荐、管理私信甚至关掉个性化推荐。 可追溯性:视频下载会带动态水印,所有内容都嵌入行业标准元数据。官方还开发了检测工具,方便未来判断「是不是AI造的」。 压力测试:在成人内容、极端主义、自伤、暴力、误导性政治等维度,都有专门评测和红队攻防。对违规拦截率、误杀率的数据都透明公布,核心指标大多在95-99%区间。 核心团队介绍 在Sora 2官博最后,OpenAI放出了所有参与的成员名单,阵容超豪华。 上下滑动查看 在这份「电影谢幕工作人员表」中,OpenAI的几乎所有员工都被拉出来谢幕。 而为我们带来这场如梦如幻的电影的「总导演」,也就是Sora负责人Bill Peebles。 他是一名95后,本科毕业于MIT计算机专业,后于加州伯克利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英伟达、Adobe、Meta的AI岗实习,博士毕业后直接加入了OpenAI,工作的最大业绩是Created Sora(创造出了Sora)。 字越少事越大,言简意赅。 下一步:从玩内容到「世界模拟」 OpenAI说,Sora 2不会是终点。 OpenAI坦言它还会犯错,但路线已经明朗:继续用更多、更高质量的视频数据喂养模型,世界模拟的准确性和细节感会越逼真。 这个进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让你玩得爽,更会影响影视广告、动画分镜、教育科普、产品演示,甚至是未来AI机器人「在现实世界里学本事」。 当然,这也意味着欺诈、非自愿肖像、青少年保护等问题会更加突出,需要靠技术、产品、社区和政策一起盯着。 你想把自己「丢」进哪个世界? Sora 2这一波,是真正把视频生成从「像不像」推向「合不合理」,物理逻辑、镜头控制、音画同步、可玩性和安全性全线升级; Cameo则把创作从「看别人」变成「玩自己」,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 不妨现在就想想:如果有30秒,让你出现在任何场景,你最想玩点啥? 是和偶像穿越打怪,还是带宠物环游地球,或者干脆做自己的动漫主角?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第一条Sora 2创意。 下一个出圈的爆款视频,也许就来自你手里的Sora。
首款能用苹果AirPods操控的游戏:摩托车竞速游戏RidePods问世
IT之家 9 月 30 日消息,据外媒 The Verge 29 日报道,开发者 Ali Tanis 推出了一款面向 iPhone 和 iPad 的游戏《RidePods - Race with Head》,让苹果的 AirPods 耳机首次变身为动作控制器。 这款游戏玩法简单,玩家需要在高速行驶中驾驶摩托车穿梭车流,其特殊之处则在于只要佩戴 AirPods 并轻轻左右摆动头部,就能控制摩托车的方向。 这款游戏仅适用于支持空间音频的 AirPods 型号(IT之家注:AirPods Pro、AirPods Max、第三及第四代 AirPods)。空间音频能够通过耳机内置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来追踪头部动作,并调整声音位置。Tanis 在 Y Combinator 上宣布游戏上线时透露,自己曾对空间音频进行逆向工程才让游戏运行。不过,得益于苹果确实开放了耳机动作数据接口,供开发者在应用中加入健身追踪等功能。 从完成度来看,该媒体称《RidePods》的画面偶尔会出现故障,比如赛道突然消失,而且路线始终笔直,没有任何弯道。不过经过其实测发现,这款游戏的操控“出乎意料”地细致,即便玩家只佩戴一只 AirPod,摩托车依然能灵敏响应。如果关闭“自动头部检测”或“入耳检测”,玩家甚至能把单个 AirPod 当作手柄来操作,不过动作要求更精细,难度也更大。 游戏还提供了点头控制加速和刹车的选项,且可以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间切换观看无人驾驶的摩托车。想晒成绩的人还能用录制功能,同时捕捉游戏画面和玩家自拍视频,生成一条完整的短片。
零跑汽车的冰与火:销量破百万 朱江明短暂卷入“限高风波”
雷达财经出品 文|周慧 编|深海 9月25日,正当零跑汽车及其创始人朱江明庆祝达成百万台里程碑,成为中国第二家迈入“百万俱乐部”的新势力造车企业时,来自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的一则限消令却打破了零跑的喜悦。 因全资子公司凌跑汽车商贸有限公司(下称“凌跑商贸”)的合同纠纷案,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零跑汽车”)及公司法定代表人朱江明被限制高消费,同时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9月27日,零跑汽车对此发布声明称,公司已于2024年6月25日,在调解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内足额支付了全部款项361.81万元。对于尚未解决的车辆过户事项,零跑正在和广州首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广州首汽”)积极磋商,推动妥善解决。 9月28日,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在朋友圈回应称,3天的“限高”已解除,这次风波也暴露了团队的一些不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次事件也更加坚定了其对零跑的信心。 今年以来,零跑汽车财务状况有所好转。上半年,零跑汽车实现营收242.50亿元,半年度归母净利润实现0.33亿元,首次由负转正。同时海外市场成为第二增长点,实现营收19.61亿元,同比增长29.82倍。 而零跑汽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昔日安防大佬朱江明独到的战略布局。而在带领零跑汽车前进的过程中,朱江明积累起了近百亿财富。 “大喜大忧”的一日:百万辆里程碑撞上限消令 9月25日,零跑汽车正式宣布第100万台整车下线,标志着其成为中国第二家迈入“百万俱乐部”的新势力造车企业。 零跑汽车官网称,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是一个产量数字的突破,更是对零跑“稳中求进、厚积薄发”发展路径的最佳印证,被业界广泛关注的“零跑现象”由此迎来全新高度。 但就在同一天,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发院也对零跑汽车及其法定代表人朱江明实施了限制消费措施,同时将零跑汽车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本次纠纷是因凌跑商贸与广州首汽之间的一起合同纠纷。根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被告凌跑商贸欠原告广州首汽361.81万元,具体包括租金41.6万元、购车款271.57万元、逾期付款违约金44.64万元以及律师费4万元。凌跑商贸同意于2024年6月27日前一次性支付上述款项,同时零跑汽车对凌跑商贸的这笔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此外,法律文书还规定,两被告在支付上述款项后的三个月内,需协助广州首汽将案涉的73台车辆变更登记至凌跑商贸名下,且相关过户手续费用由凌跑商贸承担。立案时间为2025年6月17日。 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零跑汽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其创始人朱江明被限制高消费。 对此,零跑汽车于9月27日发布声明回应称,“该报道系我司与广州首汽的一起合同纠纷。零跑已于2024年6月25日,在调解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内足额支付了全部款项361.81万元。对于尚未解决的车辆过户事项,我们正在和广州首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积极磋商,推动妥善解决。” 同时,零跑汽车强调公司目前一切运转正常。 9月28日,朱江明也在朋友圈发文称,“3 天的‘限高’今天总算解除了,这次风波也暴露了团队的一些不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次事件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零跑的信心!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经营企业真的不容易,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督促和支持。” 雷达财经注意到,在天眼查上,本次限消令及失信被执行人已转为历史限制消费令和历史失信被执行人。 此外,天眼查显示,涉事的凌跑商贸成立于2020年7月,注册资本 5000 万元,为零跑汽车100%控股的全资子公司,主营电动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截至目前,该公司存在9条司法案件记录。 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海外市场成为第二增长极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零跑汽车实现营业收入31.32亿元、123.85亿元、167.47亿元、321.64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96.13%、295.41%、35.22%、92.06%。 同期,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8.46亿元、-51.09亿元、-42.16亿元、-28.21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8.68%、-79.53%、17.47%、33.10%。 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毛利率同步创下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零跑汽车8月18日发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42.5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8.45亿元增加174.15%;实现归母净利润0.33亿元,同比增长101.49%,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企业;上半年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1%激增至14.1%,半年度毛利率创下公司成立以来新高。 财报称,上半年营收的增加是因为整车及备件交付量的增加、战略合作,碳积分交易带来的收入增加,以及整车交付量增长带动相关服务收入的增加;而毛利率的增加则是由于销售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持续的成本管理工作、产品组合的优化、其他业务产生的收益所致。 此外,通过与Stellantis集团的战略合作,海外市场成为零跑汽车的第二增长曲线。 财报显示,零跑汽车海外地区表现优越。上半年,中国内地以外地区在报告期内实现营收合计19.61亿元,同比增长29.82倍。 公司官网信息显示,2025年1-8月,零跑累计交付量突破32万台,持续领跑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月销量已连续6个月稳居新势力榜首。 截至目前,零跑已进入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近了700家销售服务一体的终端网点。2025 年1-8月,零跑海外交付量超3万台,位居新势力品牌榜首。8月零跑汽车超越比亚迪登顶德国纯电市场。 创始人朱江明:从安防老兵到造车新势力大佬 作为持续领跑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的车企,零跑汽车仅用343天便达成了从50万台到100万台整车下线的里程碑,这一切的成就均离不开其创始人朱江明的卓越战略布局。 资料显示,朱江明,中国国籍,1967年出生,拥有塞浦路斯永久居留权。 作为大华股份的联合创始人,朱江明等人在1992年仅凭着5000块钱起家,在7年的时间里,便让大华的销售额从0 增长到了1000多万。当时大华的主要产品是程控调度机,作为当时仅有的两个研发人员之一,朱江明经常工作到凌晨。 2000年,大华抓住视频监控录像技术数字化发展契机,进入安防领域,并在2002年率先推出8路全实时嵌入式硬盘录像机。2016年,大华实现133亿销售额,20亿利润,成为全球安防行业第二的巨头。 2015年,朱江明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创立零跑汽车,确立“全域自研”战略与“科技普惠”理念。依靠着全域自主研发能力及强大的成本管控能力和产品指控能力,零跑汽车在市场上快速扩张,成为国内领先的新兴电动汽车公司中增速最快的公司。 自2019年6月28日首台量产车零跑S01交付,零跑科技仅用三年时间,便实现了十万台量产下线的里程碑。2021年全年,零跑科技合计交付43748辆电动汽车,较2020年增长443.5%;于2022年上半年交付51994辆智能电动汽车,同比增长265.3%。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零跑汽车在中国纯电市场上销量排第四,成为“新势力四小龙”之一。 零跑汽车官网信息显示,在朱江明“先强基、后加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指引下,零跑汽车稳扎稳打,用5年的时间,于2024年实现了50万台的里程碑。2025年零跑接连入围《财富》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三大权威榜单。 作为公司创始人,朱江明建立起了强大的资本版图,并获得了不菲的财富。 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朱江明在零跑汽车有限公司,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5家存续企业中担任高管。 2025年,朱江明凭借83.6亿元的身家位列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第409名,个人财富相比2024年减少了16.1亿元。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