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真我GT8 Pro首发理光GR认证主摄!减少鬼影、防眩光
快科技10月13日消息,真我GT8 Pro将于本月发布,新机联名理光映像,将带来正宗的理光GR味儿。 今日,真我手机宣布,真我GT8 Pro将搭载理光GR防眩光主摄,这是行业首个通过理光GR光学标准认证的主摄镜头,通过防眩光、低畸变、高解析力、低色差的专业相机级标准检验。 真我副总裁王伟表示,这颗主摄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 在防眩光、低畸变方面,GT8 Pro采用全新镜片结构,带来7P高透镜片、5层超低反镀膜,反射率低至0.2%,每一层都能消除大量反射,从而抑制鬼影和眩光,让画面更干净、通透。 此外,镜头外还配有超光透镜头玻璃,采用高光透双层AR镀膜工艺,透光率高达97%。 为了进一步优化成像质量,镜组还加入了深吸收蓝玻璃,采用IR旋涂滤镀膜进行眩光控制,拥有30%红光拦截率,减少红外干扰,确保成像真实色彩还原。 同时,用吸收而非相互抵消的方式来过滤杂光,能够避免二次反射带来的眩光污染。 算法上,真我与理光GR影像专家共同打造专属直觉算法引擎,算法引擎重在真实感,力求在提高成像质量的同时避免破坏画面。 据了解,真我还通过Raw域像素级画质算法、10bit真实色彩过渡、超光感HDR算法、Film-tone算法四大核心算法还原画面质感。 核心配置上,真我GT8 Pro将搭载第五代骁龙8,配备2亿长焦、2K直屏、大师级对称双扬声器,电池容量将超7000mAh,支持无线充电。
四大品牌旗舰机激活销量曝光:华为Mate 70系列领跑
近日,有数码博主曝光了华为、小米、OPPO和vivo四大品牌上代旗舰机型截至10月5日的累积激活销量。CNMO注意到,华为Mate 70系列表现极为亮眼,其累积激活销量远超其他三家品牌的旗舰系列,稳坐销量榜首。 华为Mate 70 从具体数据来看,截至10月5日,华为Mate 70系列累积激活销量约达795.6万台;小米15系列紧随其后,累积激活销量约677.5万台;vivo X200系列累积激活销量约515.0万台;而OPPO Find X8系列累积激活销量约为394.3万台。 值得一提的是,该数码博主此前已多次曝光这四款旗舰机型的累计激活销量数据。截至7月27日的数据显示,华为Mate 70系列累积激活销量约636.0万台,小米15系列约616.6万台,vivo X200系列约440.0万台,OPPO Find X8系列约342.5万台。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内,各机型销量均有一定增长,但华为Mate 70系列的领先优势较为明显。 截至7月6日,华为Mate 70系列累积激活销量约589.6万台,小米15系列约586.1万台,二者销量极为接近。vivo X200系列累积激活销量约409.2万台,OPPO Find X8系列累积激活销量约317.5万台。 对比这几次不同时间节点的销量数据不难发现,华为Mate 70系列的销量持续攀升,目前遥遥领先于其他旗舰系列,展现出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马斯克有点像宗庆后了
“特斯拉变安卓车了。”看到Model Y新款车型后,小红书博主“极客小猪”如此吐槽道。 国庆节期间,特斯拉在美国发售两款“新车”——Model Y和Model 3标准版。前者3.999万美元起售,后者为3.699万美元,分别将各自车系的起售价拉低5000和5500美元。 偏高的价格被不少人视为特斯拉的软肋,新车瞄准的正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然而,外界对这两款廉价车型并不看好。 以Model Y标准版为例,这款车全面减配,砍掉了前后贯穿式车灯、车内氛围灯、方向盘电动调节、后排娱乐屏幕、全景天窗等,座椅面料改为织物,就连早已普及的后视镜电动折叠,也被改回了手动。 此外,Model Y标准版甚至取消了特斯拉Autopilot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车主要想感受特斯拉的智驾功能,需要多花8000美元选装FSD。 一路砍下来,Model Y入门车型的售价却依然接近4万美元。在美国市场,一些用户尚能接受这波操作。但相比中国现售车型,新车仍然不算实惠;未来即便国产,也与外界猜测的20万元以下相去甚远。 国内消费者对于Model Y标准版并不感冒。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一些网民戏称这款车为“丐中丐”“铁皮房”。 新车的褒贬不一,让特斯拉投资者的心情七上八下。 本月初,特斯拉被曝出即将发布廉价Model Y后,股价单日涨幅超5%。但新车上市次日,特斯拉股价大跌4.45%,市值缩水650亿美元,抹去前一日的涨幅。 不难看出,资本市场几天内态度大转弯,直接原因是新车缺少亮点,价格又不便宜,很难吸引消费者,特别是中国消费者。 但相比短期的市值波动,特斯拉更深层的问题或许是,停滞已久的产品创新,依然没有复苏的迹象。 十余年间,从最早的Roadster、Model S/X,再到后来的Model 3/Y,特斯拉依靠产品创新不断突破汽车行业的认知边界。特别是Model 3/Y,改变了纯电动车的产品定义、技术选择、制造方式,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新能源车,并被各大车企研究和模仿。 但时至今日,特斯拉最“新”的Model Y,也已经是六年前的老车型了。六年间,中国厂商突飞猛进,各类车型层出不穷,特斯拉却依然只靠一个爆款打天下。 相比推出“丐中丐”版本的小修小补,万变不离Model Y的特斯拉,亟需一款突破性的产品,才能应对中国品牌的长期追赶。这不仅需要马斯克把更多精力投入特斯拉的汽车业务,也需要特斯拉重塑创新机制,改变“一人公司”的文化基因。 在“一人公司”问题上,马斯克和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颇有相似之处。 一方面,两人凭借此前手中的股权,以及积累的巨大功绩,对于公司大大小小的事务有着说一不二的影响力,并得到员工和股东的整体认可。 另一方面,两人都拿出了爆款产品,为公司奠定基业,却也都没能更进一步,拿出新的、更多的创新产品。 近乎“一言堂”的治理机制和公司文化,是阻碍一家公司进行产品创新的主要原因。两人都是各自公司的支柱,却也都无形中塑造了天花板。 如今,宗庆后离世后,娃哈哈陷入股权和管理层震荡,更是无暇顾及真正的产品创新。相比之下,马斯克和特斯拉的股权清晰、公司治理结构高度专业,改变的难度小得多;真正的挑战是,马斯克能否放下ego、后退一步,给公司员工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 A 如何在有限空间里施展妙手,把Model Y玩出更多新花样,是今年以来特斯拉汽车业务的主要挑战。 特斯拉给出的答案是,在中国市场“加长”,在美国市场“降价”。 8月下旬,特斯拉在国内推出Model Y L,与2025款Model Y后轮驱动版相比,长度增加179毫米,高度增加44毫米,轴距增加150毫米。 近两个月后,特斯拉又推出Mode Y标准版。如前所述,这是一款大幅减配的入门车型,摆明了要千方百计把价格降下来,即便有损体验也在所不惜。 中美是特斯拉前两大市场,共同贡献大部分销量。针对这两块市场,特斯拉对Model Y分别做了加法和减法,尝试吸引更多细分市场用户。 然而,受限于Model Y的车型框架,两款“新车”辗转腾挪的空间并不大。 Model Y L主打三排六座的大空间,与国内厂商的同类产品同台竞技。但Model Y本身只是一台两排五座SUV,还采用了挤占车内空间的溜背设计。改成三排六座后,Model Y L的第三排座位空间有限,为了保证头部空间过得去,坐姿明显偏矮,长途乘坐谈不上舒适。 对比同价位的理想i8、乐道L90,Model Y L的长宽高和轴距全面落后。至于车内“装修”,更是被远远甩在后面。 一款车到底能做多大,在立项之初即已确定。Model Y定位中型SUV,这就决定了它即便做加长版,也难以在空间上和定位中大型、大型SUV的竞品相提并论。 至于Model Y标准版,特斯拉大幅减配的本意是尽可能便宜。它砍掉了大量Model Y原本的配置,甚至连车头的特斯拉车标都被省去,终于挤出了5000美元的让利空间。 但车企该如何推出廉价车型、打开经济型市场,中国车企已经探明了可行路径——推出专门的品牌或产品线。蔚来萤火虫、小鹏MONA等,大都采用这一方式。这可以从底层降低成本,并把大头放在消费者感知较强的部分,比如外观、内饰等。 相比之下,特斯拉基于Model Y推出廉价版,取消了不少看不见的配置,但看得见、摸得着的也砍了很多。这并不是最巧妙的产品策略。 即便如此,Mode Y标准版的售价依然接近4万美元。在几千美元就能买一辆二手车的美国市场,4万美元的新车显然不够经济实惠。 价格难以大幅下探的原因之一是,Model Y标准版不可能脱离整个车系的产品技术框架和供应链体系,要想省成本,只能这里少装一点、那里降点儿配置,而非彻底推倒、重新设计,换用更廉价的整体方案。 Model Y的小改款,究竟有多大吸引力,从销量上可以管窥一斑。 今年第三季度,在美国政府大额购车补贴9月底终止等因素的刺激下,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达49.7万辆,同比增长7%,创历史新高。但在中国市场,不到17万辆的销量,相比去年同期的近17.6万辆下滑明显。 倘若只靠Model Y家族的千变万化,特斯拉想要维持增长,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只会越来越困难。 B Model Y诞生后的6年里,特斯拉始终没能拿出新的爆款,关键原因之一是,马斯克过于放飞自我,精力被大量特斯拉之外的事情占据。 从2022年起,马斯克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特斯拉之外:收购Twitter(现名X)、创立xAI,推进SpaceX的火星计划,还做了人形机器人。 在这些新项目中,破坏力最大的当属马斯克牵头成立DOGE,深度介入美国政坛,甚至还搅和欧洲局势。这场投机最终以一地鸡毛收场,一度导致特斯拉在多个市场的销量暴跌。 更大的问题是,身兼多职的马斯克,一旦无法把大部分时间留给特斯拉,这家公司的创新能力就会出现断崖式下滑。 马斯克可以说是特斯拉最重要的产品经理。2008年起,他与亲自挖来的首席设计师弗朗茨·冯·霍尔茨豪森一起,完成从Model S到Model Y的“S3XY”全系车型设计。 两人的合作关系类似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与艾维。不同之处是,马斯克的控制力更强,而冯·霍尔茨豪森负责把他的想法落地。 《华尔街日报》在2024年初的一篇报道中,将冯·霍尔茨豪森称为“将马斯克的梦想变成现实的特斯拉设计师”。作为设计总监,他将马斯克有时模糊的想法转化为物理线条、表面和车辆轮廓。“我的工作就是把寥寥数语转化成丰富的内涵。”他说。 在两人的操持下,特斯拉以充满未来感的Model S席卷全球汽车圈,并通过后续多款车型,持续影响新能源车的设计元素和理念。 同样在这篇报道中,《华尔街日报》爆料称,多年来,马斯克几乎每周五都会去冯·霍兹豪森办公室,回顾团队的最新想法。但后来,由于马斯克要兼顾更多公司,特斯拉总部也迁至得克萨斯州,他的拜访频率降低了。 马斯克不再密切关注的后果是,如今特斯拉Model Y卖得依然很好,但无论是设计、配置还是技术含量,都远没有当年Model S的惊艳,也不具备领跑全行业的绝对实力。 过去几年,特斯拉也推出了一些新车。作为他的执行者,冯·霍尔茨豪森在马斯克心不在焉的状况下,并没有拿出新的爆款。 2019年底亮相的电动皮卡Cybertruck,首秀非常惊艳,首周拿到25万张订单,累计订单量超100万。然而,受售价高昂、配置缩水等因素影响,Cybertruck实际销量远低于预期。据科技媒体The Verge测算,Cybertruck年销量可能在3.5万~5万辆区间。 与之类似的是电动半挂皮卡Semi,同样虎头蛇尾。这款车发布于 2017 年,原计划2019 年投产,但多次推迟,2022 年推出“量产版本”,目前仅在美国交付数十辆。 外界最关注的廉价车型Model 2,始终难以亮相。今年6月,路透社援引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初马斯克亲自拍板终止Model 2项目。马斯克随后公开予以否认。 至于特斯拉今年重点投入的Cybercab,取消了方向盘和踏板,设计非常激进,预计2026年量产,年产能高达200万辆。但它并不面向普通消费者销售。 外界很难判断,马斯克对这些产品到底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但在马斯克心有旁顾的几年间,特斯拉的一系列新品都没能再现当年的辉煌。 另一方面,Model Y的持续热销,让特斯拉缺少突破自我的动力和决心。 过去几年,Model Y经历多次迭代,也有了L和Standard这样的细分型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没能突破Model Y的旧框架。同时,通过本地化生产,这款车的成本不断下降,贡献了巨额利润。 在此情况下,特斯拉更倾向于小修小补,尽可能压榨出更多销量和利润,而非另起炉灶、打造新爆款。而Cybertruck等新品的挫败,也让特斯拉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策略。特斯拉曾经是全球新能源车企的模仿对象,如今却没有了这种定义行业走向的魔力。 C 如今的马斯克和特斯拉,与几年前的宗庆后和娃哈哈颇为类似。 两人身处不同行业,但都掌握着一家领头羊级别的大公司,也都凭借创业期的成就和手腕,把公司牢牢掌握在手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人公司”。 Model Y在2023年和2024年成为全球最畅销单一车型,超越昔日霸主卡罗拉。同时,它的全球平均售价约为卡罗拉的两倍。这一横扫全球市场的热销车型,给特斯拉公司内外和投资人创造了非凡回报。 可以说,只要Model Y所向披靡,马斯克的地位就不可能被挑战和撼动。 但当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具备无与匹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同时手握长期充当摇钱树的超级爆款,公司的深层矛盾往往会持续积累,直至突然爆发。 商业世界的一个常见现象是:被往日成功和内外吹捧包围的创始人,总是会不自觉地沿着旧路线前行,期待把现有蛋糕继续做大,而非再造一块新蛋糕。他们在公司内部一言九鼎,变革意愿较弱,听不进去建议,直至企业遭遇严重困难,方才如梦方醒。 反映到经营上,突出表现之一是,他们都拿不出面向下一个时代的新品,甚至不进行面向未来的技术和产品储备。 创始人过于强势、抑制创新的普遍难题,特斯拉也可能遇到。 马斯克和特斯拉尚未遇到严峻挑战。但特斯拉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主要靠“纯电中型SUV”这一细分车型打天下,其未来路线图上没有全新车型,甚至没有全新的SUV细分型号。 相比之下,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综合实力远不及特斯拉,但大都在探索多品牌、全车型覆盖、多能源形式、多补能形式等。 拥有强势创始人的企业,要想打破创新乏力的局面,首先需要创始人向自己“开刀”,从战略、文化、管理方式等方面主动改变。 相比宗庆后和娃哈哈,特斯拉相对幸运的是,马斯克依然掌舵整个公司,并开始把更多精力转回特斯拉,号称要恢复每周七天、全天候工作,睡在会议室、服务器机房和厂房里。 一个不再四处张罗事儿的马斯克,是特斯拉的创新引擎再度全速运转的基础。 不过,特斯拉在产品创新上,仍然可以说是马斯克的“一人公司”。他的认知、审美、兴趣等,会从最顶层影响整个公司的产品走向。 “一人公司”非常依赖创始人的眼光、智慧和勤勉,而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精准把握每一波技术浪潮和商业机遇。就产品技术创新而言,特斯拉与其押注马斯克个人的灵光一现,更应当押注于一套鼓励创新的企业管理机制。 与娃哈哈的传统治理范式相比,特斯拉身为美股上市公司,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并受到内外部的严格监管。比如,之前马斯克口不择言,被迫辞去了董事长一职。 只不过,马斯克现在遇到了和当年宗庆后类似的问题:长期以来的乾纲独断,以及对员工犯错的低容忍度,抑制了内部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拖累整个公司的产品技术创新。 在这方面,马斯克应当多向硅谷的科技巨头们学习,主动放权,并给中层和基层提供更大的容错空间。以特斯拉的资金实力、技术储备和人才厚度,特斯拉重新拿出令行业震撼的新产品、新技术,并非难事。 不过,马斯克素以ego极大著称,而一个创新活跃的特斯拉,需要一个勤勉投入又克制自我的马斯克。马斯克能否突破自我,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特斯拉能否找回创新魔力;而对于这位车圈大佬而言,这恐怕是比造出下一个爆款车型更折磨人的难题。
Wi-Fi 8首次实验成功!三个“提升25%” 再也不怕堵车
快科技10月13日消息,Wi-Fi 7还没普及,Wi-Fi 8就要来了! 普联(TP-Link)宣布,已经成功完成了第一次Wi-Fi 8硬件测试实验,使用的是一款原型设备。 此次测试验证了Wi-Fi 8的信标(beacon)和数据吞吐量,标志着“Wi-Fi 8发展历程中的关键里程碑”。 TP-Link没有透露更多细节,包括具体硬件,只是说这是一次合作,基于“行业联合伙伴关系”。 目前,博通、高通、Intel、联发科、美满电子等企业都在积极为Wi-Fi 8作准备。 考虑到TP-Link与高通一向关系密切,曾为其供应Wi-Fi 7产品,而高通不久前刚展望过Wi-Fi 8,因此有理由相信高通大概率会参与其中。 Wi-Fi 8的主要目标不是进一步提升网速,最高速率还是46Gbps,继续使用2.4/5/6GHz三个频段、4096-QAM信号机制、320MHz信道带宽。 Wi-Fi 8将会着眼于大力改善整体可靠性与体验,也就是所谓的“超高可靠性”(UHR)。 它将优先保障在复杂环境下,提供可靠的性能表现,即便在高拥塞、易受干扰、移动性强的环境中,也能提供稳定、低时延、近乎无损的连接体验,号称从“无线性能时代”跨越到“无限可靠性时代”。 IEEE组织宣称,Wi-Fi 8将带来“三个25%”: - 在复杂信号环境下吞吐量提升至少25%。 - 延迟分布第95百分位处的延迟降低25%。 - 丢包数量减少25%,尤其是在接入点之间漫游时。 为此,Wi-Fi 8设计了诸多全新功能,包括无缝漫游、边缘覆盖可靠性、密集部署下的更智能的协调、优化的设备内共存性、更智能的能耗管理,等等。 联发科的一份白皮书透露,为了改善Wi-Fi 8的使用体验,提出了四项新技术,分别是协同空间复用(Co-SR)、协同波束成形(Co-BF)、动态子信道操作(DSO)、增强型调制编码机制(MCS)。 其中,Co-SR可以通过监测功率水平,实现设备间的最优信号强度;DSO能为设备分配子信道,使吞吐量提升最高80%。 Wi-Fi 8标准编号802.11bn,早在2022年7月就启动了相关研究,2024年9月完成了0.1版本初稿,最近就会搞定1.0版本初稿,计划2028年1月完成Wi-Fi联盟认证、3月完成工作组最终审批,随后正式发布。
刚得诺奖的成果被做成芯片了
鹭羽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谁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MOF(金属有机框架)“无用”? 这种几十年前被嫌弃“只有理论但缺乏实际应用”的新材料,前脚刚获得诺奖认可,后脚就被做成芯片! (诺奖组委会这前瞻性666) 这就是莫纳什大学的科学家们刚刚发布的最新成果——用MOF制造超迷你的流体芯片。 不同于传统芯片,不仅可以完成常规计算,还能记住之前的电压变化,形成类似大脑神经元的短期记忆。 正如作者所说,也许这将是新一代计算机的范例: 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像MOF这样只有几纳米厚的功能性材料,我们就可以制造出先进的流体芯片,以补充甚至克服当今电子芯片的一些局限性。 具有“类脑”记忆通路的纳米流体芯片 纳米约束条件下的离子选择性传输正在生物机制仿真、离子分离、离子电子器件等方面展现出潜力,但由于难以制备高精度纳米通道器件,要想实现可调非线性的离子运输其实相当困难。 而用MOF材料制作出的纳米流体芯片则解决了这一点。 MOF本身具备明确的通道结构,而且适配多种化学成分,可以在分子和离子传输过程中完成原子级精度调节。 研究人员基于此,构建了一种分层纳米流体晶体管器件h-MOFNT。 该器件首先通过在聚合物单纳米通道(NC)中组装分层Zr-MOF-SO₃H晶体,制备了具有多个异质结的分层MOF基纳米流控器件。 具体来说,就是将具有一个子弹形状的纳米通道,即氨基修饰PET NC薄膜,夹在两个细胞之间,面向尖端的细胞填充配体水溶液,而另一个细胞则放置金属前体水溶液。 当金属前体和配体分子在PET NC内相遇,就会形成核,并在尖端侧进一步聚合成MOF晶体。 于是h-MOFNT将包含有两种类型的非均质通道结: 一维 (1D) 异质结: 直径为100纳米,位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纳米孔 (PET NC) 和MOF密集相之间。 三维 (3D) 的MOF相内部结: 由不同连接类型(9连接、12连接)的Zr–O簇构件相接,通过硫代对苯二甲酸 (H₂BDC-SO₃H) 给予通道表面功能化,形成次级通道。 然后研究人员将h-MOFNT放置在不同电压偏置下的0.1 M 氯化物金属离子溶液中进行电流-电压 (I–V) 测试,观察离子(尤其是质子)在该器件中的传输特性。 其中,在HCl溶液中,低电压(0至0.2V)时电流快速增加,在中间范围(0.3至0.8V)时适度增加,在高电压(0.9至2V)时达到饱和电流水平,电流增长放缓。 不同于常见的二极管式(rectifying)整流行为,该器件整体呈现出类似三极管的非线性质子传输特性,换言之,说明此时质子的传输不是简单的线性随电压增加,而是在一定区间内被“阈控”或“门控”。 而在对其进行漂移扩散实验后,确认HCl和KCl的阳离子转移数分别为0.86和0.81,说明该特性主要来自于质子和K+离子的非线性电阻开关行为。 随后研究人员研究了浓度对其传输情况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h-MOFNT对质子的普遍非线性传输特性。 利用这一性质,研究人员用五个h-MOFNT通过并行编程构建了一个小型流体电路,实验发现随着并联的h-MOFNT数量从单个到五个依次增加,产生了一系列非线性I-V曲线,模拟了通过增加门控电压实现电子FET的输出电流特性。 同时当h-MOFNT扫描环路电压时,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环路效应,并挤压滞后环路,扫描速率下降,表明非线性质子传输对电压扫描频率存在依赖性。 在对两个扫描电压示波器进行相反的扫描顺序时,例如从-2V到2V,再扫描回-2V,h-MOFNT表现出相同的流体忆阻和学习特性,即在一定条件下,器件能够记住过去电压状态。 原因是因为在MOF分层相中,内部电势对质子在施加电压后会进行反向传输,当电压处于-2V到0V时,由于质子跨相传导,将迅速产生局部电势ΔE,在级性转换后,ΔE也会短时间保持高水平再逐渐衰减。 残余ΔE将在0V到+2V时,继续施加相同方向的质子传输,并逐渐产生反向局部电位ΔE′,在+2V到0V时,ΔE已经完全消失,此时质子传输受到ΔE′影响,电流始终处于较低状态,在0V到-2V时,受剩下的ΔE′和负电压叠加影响,再次建立起类似于0V到+2V的ΔE。 这种建立下来的ΔE和ΔE′间隔约10秒,并可以通过高压扫描频率增强这种流体离子记忆,证明了该纳米流体晶体管具备短期记忆特性和仿生可塑性学习方式。 因此基于单晶胞或多晶胞厚度MOF的编程流体芯片是可行的,其在液态系统中体现出的开关、记忆等功能,都呈现出类电子器件的替代效果。 在未来或许只要通过合理设计异构约束系统,就能够实现基于液体的信息存储甚至类脑计算。 “无用”的MOF 而在此之前,MOF一直被普遍认为是“无用”的。 即使是诺奖颁布当天,组委会在解释颁发理由时,用词也相当委婉: MOF潜力巨大,可以为一些新功能的定制材料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 原因无他,MOF在理论和应用之间出现明显脱节。 在今年化学奖得主,也是MOF创造者——北川进、理查德·罗布森和奥马尔·M·亚吉提出这一材料后,MOF一度被视作出论文的“神奇机器”,几乎任何领域都能往里塞一个MOF: 氢气、甲烷储存 CO₂ 捕集 电池电极、超级电容 传感、光电器件 …… 相关论文数量一度高达10万篇,但真正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屈指可数。 主要还是因为MOF结构稳定性差,很多MOF在水或空气中就会分解,而且合成过程复杂、成本昂贵,批量生产也难以维持结构一致性。 所以即使实验室中MOF表现优异,但在实际落地中却往往让人大失所望。 但今天MOF芯片的出现,反向也证明了该观点有失偏颇:MOF可能并不是“无用”,而是还没有找到真正适用的场景。 参考链接: [1]https://x.com/Dr_Singularity/status/1977133218512896270 [2]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w7882 [3]https://phys.org/news/2025-10-scientists-nanofluidic-chip-brain-memory.html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