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五指山携海南黎锦亮相巴黎时装周
  巴黎时装周大秀活动现场。   ① 男女模特身着黎族元素主题的服饰登场。五指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② 男女模特身着黎族元素主题的服饰登场。五指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法国当地时间9月27日,由国际时装设计师Vivienne Tam与五指山合作的Vivienne Tam X黎族2025春夏巴黎时装周大秀活动,在巴黎亚历山大三世桥俱乐部精彩上演,被誉为中国纺织业“活化石”的海南黎锦参与巴黎时装周系列活动,这是海南黎锦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时刻。   这次时装秀上,国际时装设计师Vivienne Tam女士发布了与五指山黎锦国际化培养班学员采风探讨的2025春夏“LA黎”系列,该系列以海南五指山热带雨林植被、丰富动物群等作为设计背景,正式发布10款独立设计的黎锦元素面料,开启黎锦国际化市场的大门。   秀场上,美国知名女演员、模特Paris Jackson身着以大力神形象为主题的服饰登场,随后中国励志模特陆仙人身着带有黎族美孚方言地区黎锦元素的服饰缓缓步入T台,踏着历史的回响,散发着文化的韵味。非遗黎锦繁复的图案在灯光照耀下仿佛与历史对话,诉说着黎族同胞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刻,海南黎锦“千帆过海”闪耀巴黎时装周,获得中外观众赞誉。   如今,五指山当地开办了黎锦技艺传习所,并以推动黎锦技艺入校园等举措,让这一古老技艺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黎锦传承人。   五指山将继续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海南黎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更多渠道和方式,将其推向更广阔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海南黎锦,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海南文化独特魅力。(记者谢凯 特约记者钟丽 通讯员黄朱莹)
苏州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9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苏州再度上榜,位居第五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较去年又提升了一位。这也是苏州连续13年入选该榜单。   “魅力中国城市”主题活动面向外籍人才开展问卷调查,从工作满意度、生活便利度、环境友好度三个维度对外籍人才的评价进行指标量化分析,形成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反映我国城市对外籍人才的综合吸引力。   2023年度主题活动根据外籍人才集聚度、经济水平等标准选取了39个样本城市(不含港澳台),收到有效问卷4816份。北京、上海、杭州、广州、苏州、深圳、青岛、南京、成都、厦门、海口、重庆、大连、宁波、昆明、西安、长沙、常州、合肥、济南位列2023年度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前二十。   作为全国39个样本城市之一,苏州为何获得外籍人才们的高度认可?   这里有“国际范”的事业平台。苏州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不仅建有近百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建成160家各类产学研创新载体,还有50余家大学研究院正在加快建设。苏州还启动外籍院士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室申报工作;实施柔性引进海外人才的“海鸥计划”,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导向机制。   这里有“国际范”的生活场景。苏州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推动人才、产业、载体、空间、文化、公共服务等多元化、深层次开放融合,加快国际学校筹建力度,对接国际高端医疗资源,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住房保障、园林休闲、交通出行等个性化礼遇清单,让人才在苏州乐享生活、安心无忧。   这里有“国际范”的便利服务。苏州在全省率先设立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证、居留证办证专窗,提高外国人才来华许可审批效率,已于去年6月底实现各县级市(区)全覆盖。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融合服务中心,联合专窗让各类外国人才的申办时限缩短一半。   此外,苏州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机遇,加强长三角区域人才合作,探索开展外国高端人才、专业人才互认、高级职称联合评审、创新券通用通兑等工作,首张跨区域“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花落吴江区。   今年,针对短期境外来苏州人士,苏州创新推出移动支付工具“Su-Pay”,提高外籍人士聚集区域的外卡受理能力和现金支取、兑换服务水平,实现“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   据悉,苏州还将持续在支付、出行、子女教育、社会融入等方面完善举措,让外籍人士在苏州乐享生活、创业无忧。(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徐瑞雅)
全球最大混合动力矿卡长沙下线
  原标题:全球最大混合动力矿卡长沙下线 额定载重300吨,标志着我国矿山装备进一步挺进全球行业高端 27日,总重520吨、额定载重300吨的全球最大混合动力矿卡在长沙成功下线。长沙晚报通讯员 杨牧意 供图   9月27日,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长鸣,由中联重科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混合动力矿卡ZTE520在长沙成功下线。这是国产矿山装备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矿山装备进一步挺进全球行业高端领域。   矿卡是露天矿山开采的主力设备,其中大吨位电传动矿卡因其技术复杂、制造难度极大,成为行业公认的高端装备。   中联重科顺应国家绿色矿山建设需要,推出全球最大混合动力矿卡ZTE520,其整机关键零部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混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国产大吨位混合动力矿卡的发展方向,成为矿山机械行业智慧、绿色新标杆。   据介绍,ZTE520矿卡总重520吨、额定载重300吨,承载量大、运行效率高,是露天矿山开采、大型土石方运输施工的“健将”。   它创新应用了新一代超混电驱系统、大扭矩轮毂驱动系统及高效液冷散热技术,配备了国产最大的车用混动柴油机和行业最大的三元锂动力电池,总功率达3200马力,实现了动力性能、能量管理、经济性能的最优匹配和极致优化,相比传统产品整体性能提升16%、运输效率提升10%、综合节能15%,各项指标稳居行业前列。   更值得一提的是,ZTE520矿卡在研发过程中突破了相关技术壁垒,不仅保证了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还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可广泛适用于年产3000万吨以上的各类大型露天矿山,为矿山的高效开采和绿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秉持“技术是根、产品是本”的理念,中联重科持续引领行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打造了一系列“全球之最”和“行业首创”的标杆产品。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ZTE520的下线标志着中联重科矿山机械全面挺进高端矿业装备市场。中联重科将持续创新,为长沙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 通讯员 杨牧意)
呼和浩特乌兰牧骑与北京全情互动祝福祖国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国庆节前夕,应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邀请,呼和浩特市各乌兰牧骑走进北京市东城区开展为期三天的文艺演出活动,带去草原人民的问候,同为伟大祖国庆生。 乌兰牧骑队员们为赴京旅客献上国庆节日祝福 乌兰牧骑队员们为赴京旅客献上国庆节日祝福   9月28日上午,在祖国北疆开往首都北京的动车上,乘客与呼和浩特市各支乌兰牧骑的队员邂逅,在欢快的歌声与热情的舞蹈中,共同见证“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草原儿女心向党 我与祖国共青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演出活动拉开帷幕。马头琴声悠扬响起,歌曲《赞歌》《站在草原望北京》萦绕耳畔,在振奋人心的旋律中,在神采奕奕的表演中,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与时代风貌全面展现。 乌兰牧骑走进龙潭中湖公园   9月28日至30日期间,呼和浩特市各乌兰牧骑以“草原儿女心向党 我与祖国共青春”为主题,在龙潭中湖公园开展文化惠民演出。9月29日晚,在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剧场进行综合文艺晚会演出,9月30日下午在中央民族大学开展主题快闪活动,为北京的市民群众带来源自祖国北疆“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9月29日,还将召开呼和浩特文旅推荐会和两地旅游企业座谈会,引导两地旅游企业推出一批自驾游、露营游、度假游等定制化产品,共同打造京蒙文旅品牌。(文/图 伊文)
甘肃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古韵今风焕新彩
  清晨,阳光渐次照亮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关,矗立在大漠戈壁之上的古建楼阁沐浴着金光,显得格外壮美。   8月16日,安徽合肥游客俞胡元在嘉峪关关城上拍古装照。新华社记者郎兵兵 摄   来自安徽合肥的游客俞茂林站在城墙上,用手机定格女儿俞胡元一身戎装、手执长剑的飒爽英姿。“置身古韵犹存的嘉峪关,仿佛梦回大漠边关,就想给孩子拍张酷酷的花木兰古装照。”他笑着说。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经持续营造形成了关城与南北两翼长城相互守望、墩台与烽燧遥相呼应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如今,600多岁“高龄”的嘉峪关依然熠熠生辉,离不开国家和地方的倾力守护。   这是8月16日拍摄的嘉峪关关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郎兵兵 摄   一大早,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杨殿刚就和团队穿梭在关城内,忙着给这座古老关隘做“体检”。他们一会儿架起三脚架,使用远距离裂缝测宽仪测量城墙的裂缝;一会儿又钻进城门洞里,用刀片小心翼翼刮下青砖上析出的盐渍。   “近年来,我们运用测距仪、测斜仪、气象仪、水分监测仪等高精度设备,结合实地取样化验,全面监测关城城墙、古建筑的温湿度、倾斜度及裂缝状况。所有数据均汇总至监测平台,通过定期大数据分析,我们得以实时掌握嘉峪关文物病变动态,为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将病害扼杀在萌芽状态。”杨殿刚说。   关城外,长城向茫茫戈壁延伸。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与同事在嘉峪关长城第二墩附近顶着烈日巡查。他们使用风速仪测量长城墙体底部的风速,并利用无人机采集周边环境影像。   8月16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右)和同事在嘉峪关长城第二墩附近使用风速仪监测风速。新华社记者张智敏 摄   “嘉峪关的长城为土质长城,与常见的砖石长城不同,在西北风沙大、日照强的自然环境下显得尤为脆弱。”张斌说,嘉峪关关城及沿线长城曾一度遭受风化、开裂、剥落、掏蚀等多种病害的侵袭。   一次抢救性“大手术”,让嘉峪关转危为安。2012年至2016年,国家实施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嘉峪关关城和沿线夯土长城进行了全面保护修缮,根治了危及长城本体安全的病害问题。   成为“守关人”25年来,张斌见证了嘉峪关长城保护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由探索性修缮向依托数据精准维护转变。“长城修缮并非一劳永逸,常态化开展日常监测与保养是保护长城的最佳方式。”张斌说。   7月15日,游客在嘉峪关关城旁骑骆驼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郎兵兵 摄   “除了保护长城本体,传承和弘扬长城精神同样关键。”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表示,嘉峪关凭借其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精巧独特的建筑结构、保存完好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色,已成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和边塞文化。同时,当地推出的“我在嘉峪关修长城”等一批研学课程也深受青少年喜爱。   大漠日落,夜幕下的关城流光溢彩。传颂千古的边塞诗词,繁盛喧闹的丝路集市,鲜衣怒马的少年将军霍去病……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幕幕,在古老城墙上活灵活现,令人目不暇接。今年暑期,嘉峪关关城景区全面开启夜游模式,运用激光投影、数字科技、舞台实景演艺等多元形式,使“天下第一雄关”在光影交织中焕发新颜,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掀起旅游新热潮。   8月16日,夜游嘉峪关关城的游客在拍摄灯光秀。新华社记者郎兵兵 摄   “夜游项目的灯光、音响和动画效果都非常出色,身处旷野之中、星空之下,更能感受嘉峪关的雄伟。”来自宁夏银川的游客黄莉说,她和家人沉浸于一步一景的故事中,仿佛浏览了一部长城史诗。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李进贤说:“我们将以创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全面提升嘉峪关保护、研究及弘扬水平,加速文旅融合,把嘉峪关打造成具有显著标识和影响力的世界长城旅游胜地,让古老的长城遗产焕发新光彩,续写‘天下第一雄关’辉煌新篇章。”(记者郎兵兵)
9条在建高铁放大湖北交通新优势
  原标题:以武汉为核心的超“米”字型高铁枢纽网加速铺展 9条在建高铁放大湖北交通新优势 9月28日,武汉枢纽直通线、花湖国际机场铁路联络线开工动员活动在武汉举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武汉枢纽直通线示意图 花湖国际机场铁路联络线示意图   9月28日,武汉枢纽直通线、花湖国际机场铁路联络线同步启动建设。至此,湖北启动在建高铁项目达到9条。以武汉为核心的超“米”字型高铁枢纽网,以襄阳、宜昌为副中心的“多向放射型”高铁枢纽,以其他市州为节点的“十”字型高铁枢纽加速形成。   补短板   武汉高铁过江能力将提升一倍   武汉枢纽直通线是在建沿江高铁(也称:新建沪渝蓉高铁)的一部分。   摊开武汉铁路枢纽图:京广高铁与沿江高铁,恰好形成武汉铁路枢纽时速350公里“十”字立交的“一纵”“一横”,仿若一个超级“十”字。此次开工,正是加速绘制这“一横”的务实行动。   这“一横”,将大大提升武汉高速铁路枢纽的地位,并补上既有“一横”——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的不足。   武汉枢纽直通线起自汉十高铁云梦东站,经新建孝感南站、汉阳站及白沙洲长江大桥过江,新建线路全长约80公里,项目计划建设工期5年,总投资约340亿元,是国家高铁“八纵八横”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新建的汉阳站、白沙洲长江公铁大桥,还将起到“补短板”的突出作用。   参与武汉枢纽直通线规划设计的铁四院项目总设计师于承鑫说,现有的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和天兴州长江大桥运力紧张,汉阳站可以根本解决上述难题。此外,武汉枢纽直通线衔接沿江高铁、福银高铁、武九客专、武广高铁等多条骨干线路,能够极大增强武汉枢纽的运输灵活性和通行能力。这也意味着,未来从武汉前往全国的高铁路线、班次或将更多。   与此同时,汉阳站还可弥补蔡甸、汉阳等片区缺乏高铁站的短板,进一步增强汉阳片区和车谷副城对孝感、仙桃、天门、潜江等武汉城市圈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襄阳坐高铁,大多数列车只能到汉口站。”于承鑫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恰恰是武汉高铁过江能力饱和。   白沙洲长江公铁大桥从汉阳跨江至武昌,是继天兴洲长江大桥后,武汉市第二座高铁过江通道。“建成后武汉高铁过江能力将至少提升一倍。”于承鑫说,届时,汉十高铁等西北方向往东南方向的跨江高铁列车将有望大幅度增加。   空铁货物联运   花湖的进口螃蟹有望坐火车到襄阳   花湖国际机场投运以来,已开通51条国内货运航线、26条国际货运航线,实现了覆盖亚洲、延伸欧美的航空货运网络。   早在花湖国际机场规划设计之初,铁路进机场的设想就在其中。   如今,规划将付诸实践。   启动建设的花湖国际机场铁路联络线位于鄂州市境内,西接武九铁路鄂州站并入国家高铁网络,东端于花湖国际机场南侧设置货运站。该项目新建线路21.127公里,桥隧比62.96%,投资估算总额21.85亿元,建设总工期3年,预留高铁快运发展条件。   “通过研究,空铁快运在250至450公里及更远范围内,较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具有运能更大、成本更少、绿色环保的综合优势。”湖北铁路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立辉表示,通过构建全国首个空铁货物联运项目,花湖国际机场的物流成本优势和开放辐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项目建成后,初期有望开通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至宜昌、襄阳、随州3个城市的货运列车,近远期增选省外合肥、南昌、长沙3个城市与鄂州对开快运班列。“届时,孟加拉国的螃蟹一下飞机,就可从花湖国际机场转列车直达襄阳市民的餐桌。”上述负责人说。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评价,花湖国际机场铁路联络线的建设不仅能进一步完善花湖国际机场的集疏运优势,长远来看还将促进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其他8条在建高铁高效推进   襄阳宜昌高铁枢纽再提升   目前,除沿江高铁武汉枢纽直通线以外,湖北省在建的8条高铁线路还包括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荆荆高铁、襄荆高铁、宜昌至郑渝高铁联络线、西十高铁、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   这8条线路目前进展如何?   荆荆高铁目前已率先进入联调联试阶段,计划年内具备通车条件。届时,湖北将实现“市市通高铁”。   截至8月底,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已完成投资388.7亿元、宜昌至郑渝高铁联络线正在加速铺轨,两条线路有望在2025年具备通车条件。届时,宜昌主城区将迈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时代,与在建的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一起,形成“多向放射型”高铁枢纽。   西十高铁多座隧道顺利打通、襄荆高铁架梁正酣,两条线路有望在2026年具备通车条件。届时,武汉至西安的旅行时间将大幅压缩至2至3小时,襄阳的“多向放射型”高铁枢纽地位将更加巩固。   此外,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沿线正在全力钻孔打桩、开挖隧道;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即将进入大规模建设。   秦尊文表示,高铁是一条线,亦是一张网,高等级高铁网络的建设,将放大湖北“九省通衢”的优势,加速先进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集聚,助其转化为创新能力、人才集聚、产业发展优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通讯员 张启山 付振)
丹东:又是一年枫叶红
  原标题:又是一年枫叶红!丹东赏枫指南来了   秋风起,枫叶红。随着金秋十月的临近,丹东也迎来了最美“红枫季”——赏枫的黄金时节。为了帮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欣赏这一美景,丹东市文旅部门综合天气预报及景区实际,为大家播报丹东枫红指数并提供相关景区枫叶变色进程(此为景区预测,枫红以天气变化和实际情况为准)。   每到秋季,当寒意渐起,降至某个微妙的节点,红叶树种的叶绿素合成便会受到抑制。此时,叶片中的其他色素如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逐渐显现,将树叶渲染成红黄、橙红等斑斓色彩,绘就一幅幅绚丽的秋日画卷。枫红指数分为:Ⅰ级、Ⅱ级、Ⅲ级。   Ⅰ级:代表枫叶变色率为10%-35%,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   Ⅱ级:代表枫叶变色率为35%-60%,处于斑红状态,适宜观赏。   Ⅲ级:代表枫叶变色率为60%-90%,处于正红状态,进入最佳观赏期。 天桥沟森林公园   预计9月23日-10月2日,枫红指数可达Ⅰ级;枫叶变色率在10%-35%之间,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   预计10月3日-10月7日,枫红指数可达Ⅱ级;枫叶变色率在35%-60%之间,处于斑红状态,适宜观赏;   预计10月8日-10月15日,枫红指数可达Ⅲ级。枫叶变色率为60%-95%,处于正红状态,进入最佳观赏期。 青山沟风景名胜区   预计10月5日之前,枫红指数可达Ⅰ级;枫叶变色率在10%-35%之间,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   预计10月6日-10月11日,枫红指数可达Ⅱ级;枫叶变色率在35%-60%之间,处于斑红状态,适宜观赏;   预计10月12日-10月18日,枫红指数可达Ⅲ级。枫叶变色率为60%-95%,处于正红状态,进入最佳观赏期。 黄椅山森林公园   预计10月7日之前,枫红指数可达Ⅰ级;枫叶变色率在10%-35%之间,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   预计10月8日-10月14日,枫红指数可达Ⅱ级;枫叶变色率在35%-60%之间,处于斑红状态,适宜观赏;   预计10月15日-10月21日,枫红指数可达Ⅲ级。枫叶变色率为60%-95%,处于正红状态,进入最佳观赏期。 天华山风景名胜区   预计10月5日之前,枫红指数可达Ⅰ级;枫叶变色率在10%-35%之间,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   预计10月6日-10月12日,枫红指数可达Ⅱ级;枫叶变色率在35%-60%之间,处于斑红状态,适宜观赏;   预计10月12日-10月17日,枫红指数可达Ⅲ级。枫叶变色率为60%-95%,处于正红状态,进入最佳观赏期。 花脖山森林公园   预计10月4日之前,枫红指数可达Ⅰ级;枫叶变色率在10%-35%之间,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   预计10月5日-10月11日,枫红指数可达Ⅱ级;枫叶变色率在35%-60%之间,处于斑红状态,适宜观赏;   预计10月12日-10月18日,枫红指数可达Ⅲ级。枫叶变色率为60%-95%,处于正红状态,进入最佳观赏期。 三道湾乡村生态旅游区   预计10月5日之前,枫红指数可达Ⅰ级;枫叶变色率在10%-35%之间,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   预计10月6日-10月12日,枫红指数可达Ⅱ级;枫叶变色率在35%-60%之间,处于斑红状态,适宜观赏;   预计10月13日-10月20日,枫红指数可达Ⅲ级。枫叶变色率为60%-95%,处于正红状态,进入最佳观赏期。 蒲石河森林公园   预计10月1日之前,枫红指数可达Ⅰ级;枫叶变色率在10%-35%之间,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   预计10月2日-10月8日,枫红指数可达Ⅱ级;枫叶变色率在35%-60%之间,处于斑红状态,适宜观赏;   预计10月9日-10月20日,枫红指数可达Ⅲ级。枫叶变色率为60%-95%,处于正红状态,进入最佳观赏期。 凤凰山风景名胜区   预计10月2日之前:枫红指数可达Ⅰ级;枫叶变色率在10%-35%之间,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   预计10月3日-10月8日,枫红指数可达Ⅱ级;枫叶变色率在35%-60%之间,处于斑红状态,适宜观赏;   预计10月9日-10月20日,枫红指数可达Ⅲ级。枫叶变色率为60%-95%,处于正红状态,进入最佳观赏期。 五龙山风景区   预计10月3日之前:枫红指数可达Ⅰ级;枫叶变色率为10%-35%之间,处于初红状态,较适宜观赏;   预计10月4日-10月7日,枫红指数可达Ⅱ级;枫叶变色率在35%-60%之间,处于斑红状态,适宜观赏;   预计10月8日-10月15日,枫红指数可达Ⅲ级。枫叶变色率为60%-90%,处于正红状态,进入最佳观赏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王卢莎)
【2024中国算力大会】河南算力再加码
2024中国算力大会上的“算力中国·创投活力”展示区。 2024中国算力大会上的制造机器人展示。本版图片均为记者 王铮 摄   算力高质量发展,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是主力军。9月28日在郑州举行的2024中国算力大会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高层出席主论坛并发表演讲,分别介绍了集团算力发展情况及在河南的最新布局,并举行了相关成果发布,携手各界共同助力河南算力高地建设。   “中国电信构建云智、训推一体的算力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建成国内领先的全液冷万卡池,31个省级行政区部署推理池,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1EFLOPS。围绕AI产业聚集、算力富集和清洁能源丰富区域,建设高通量、低时延、智能化的算力互联网络。”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栾晓维表示,河南正在积极打造中部地区的算力高地、黄河流域的算力枢纽,中国电信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加快在豫算力发展步伐。打造郑州航空港数据中心园区,成为河南安全等级最高、绿色、智能的AIDC之一;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落地,星辰教育大模型已服务于河南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的师生教学;天翼云与黄河云强强联手,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黄河天翼国资云,树立央地合作新典范;与产业伙伴深度合作,推动超聚变、黄河鲲鹏等豫资企业成为中国电信供应链重要合作伙伴,支持河南信息制造业能力输出全国。会上,中电信数政(河南)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中心揭牌,将为数据资产的价值挖掘与规范化管理开辟新路。   中国移动在大会上宣布“算网大脑”开启规模商用。由中国移动打造的“算网大脑”系统,旨在通过对算网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实现各方算力汇聚和高效利用,赋能产业数智升级,推动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可“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服务。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我们初步建成业界领先的算力网络,实现‘由云向算’跨越发展,其中在河南规划建设的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为全国首个社会算力并网商用案例,下一步将在郑州重点打造中国移动中部智算中心,全面助力河南构建云网深度融合的中部算力中心。”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表示,中国移动愿携手社会各界,乘河南“中部崛起”之风、借郑州“算力之城”之势,共同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算力网络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深度运用,为河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郝立谦围绕打造面向算力供给的数智新底座、提供面向算力需求的数智新服务、共创面向算力产业的数智新生态三个方面介绍了集团算力建设实践。他表示,中国联通建设郑州中原数据基地,自2023年起提前布局智算产业,落地智能算力2660P;新建的DC12预计2024年年底投入运营,并成为全国首个具备3万卡集群承载能力的单体数据中心。在河南践行“人工智能+”行动,应用元景政务大模型、元景制造大模型等,在多个行业实现应用突破。同时,中国联通还携手河南省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设墨子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以产学研用融合之力,激发算网创新内生动力;与嵩山实验室联合开展国家“多模态网络创新环境总体技术与构建”课题研究,探索网络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会上,中国联通还举行了“豫港双算”全球发布,基于中国联通高通量、高性能、高智能的算力智联网AINet,实现“港数豫算、豫港双算”。拉通豫港两地算力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为两地高校、企业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提供强力支撑,为在豫企业扬帆出海提供新的绿色通道。(记者 陈辉)
育“新”逐“绿” 稳“链”扩“圈”——从东博会看中国—东盟合作新机遇
  金秋时节,绿城南宁再次见证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澎湃热潮。   9月28日,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闭幕。知名企业及成长型创新企业参展数量增长15%、新设战略新兴专题亮点纷呈、多个国家和组织首次参会……透过本届东博会可以看到,中国在扩大高水平开放中深化与东盟务实合作,正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带来新机遇。   新质生产力合作势头强劲   走进东博会新能源汽车展区,比亚迪、哪吒、上汽等中国车企携自家拳头产品参展,吸引众多东盟客商前来体验。   今年7月,比亚迪在泰国建设的东南亚首家新能源汽车工厂竣工,从开工到投产历时仅16个月。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苏拉西·塔纳唐说,中国通过国际合作,把技术、经验分享给东盟,助力当地绿色发展,不断推动合作升级。   与会人士认为,中国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新三样”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与东盟开展合作互补性强、前景广阔。   9月26日在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区拍摄的智航载人飞碟飞行器。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作为本届东博会首席战略合作伙伴,中国能建现场签约老挝、马来西亚3个国际项目,涉及光伏、绿氢、生物质发电等产业。近三年,中国能建在东盟国家新签合同338亿美元,年增速达17%。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正在惠及更多东盟国家。在东博会的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展位,三维图像与实时场景在显示屏上交汇闪现。   公司联席总裁李珩介绍,公司已在数字政府、数字民生、数字产业等方面与东盟国家开展近20个项目合作。其中,在马来西亚推出的客户端可提供通信、生活、金融、游戏等多方面服务,用户数量突破100万。   近年来,中国与多个东盟国家签署《关于加强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推动绿色发展领域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推进双方的技术创新和转移合作,有助于创造新的增长路径。”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说。   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融合   24日,上汽通用五菱品牌旗下首款概念车“东盟之光”在东博会上惊艳亮相。“这款车命名为‘东盟之光’,展现了公司持续助力推动东盟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心。”公司品牌与传播总经理周钘说。   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出海”,2017年建立印尼基地的上汽通用五菱,如今已深度嵌入印尼新能源汽车产业。   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是本届东博会和峰会的重要议题。   发布《中国与东盟工商界共同推进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南宁倡议》,组织召开东盟与中日韩(10+3)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中国和东盟国家企业在跨境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方面达成35项合作协议……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雁雁说,峰会秘书处积极搭建跨境贸易与投资的“高架桥”,促进地区间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高效、互惠互利的务实合作。   会场内,合作对接热络;会场外,新的跨境产业链正加快培育壮大。   “大湾区研发—广西制造—东盟组装”产业链,“柳州研发和零部件生产—印尼整车组装和市场销售”产业链,“海外原材料—广西精深加工”产业链……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谭丕创介绍,近年来广西与东盟逐渐形成了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产业等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中间品进出口数据是衡量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水平的重要指标。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对东盟中间品进出口已由2004年的6053.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08万亿元,今年前8个月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模组、计算机零附件、音视频零件等电子信息产品中间品进出口均呈两位数增长。   开放升级创造更广阔商机   马来西亚的榴莲,柬埔寨的大米、胡椒,泰国的椰青……在东博会现场,来自东盟国家的各色农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RCEP实施以来,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准入持续扩大,不仅进一步丰富中国消费者的“果盘子”“菜篮子”,也让东盟国家从中受益。柬埔寨投资者商会联盟主席李坤泰表示,柬埔寨政府紧抓RCEP生效带来的机遇,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9月24日,参观者在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商品展区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加快推进,中国—柬埔寨和中国—新加坡等自贸安排叠加赋能,多双边自贸协定红利持续释放,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正进一步提高。   作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东博会和峰会的扩容升级,也让“南宁渠道”越走越宽,带来更广阔的市场与商机。   本届东博会首次邀请海湾国家参展,阿联酋担任特邀合作伙伴,上合组织秘书处、联合国工发组织首次参展。“阿联酋与东盟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东博会拉近了距离,我们已打算经销马来西亚水果到阿联酋。”阿联酋零售企业Lulu集团营销人员尼尔斯说。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说,东博会将继续围绕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增长,从服务“10+1”向服务RCEP扩展,并进一步延伸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加快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更多新的贡献。(记者段羡菊、向志强、黄浩铭)
2024 ID.RUN上海开跑 上汽大众40周年越跑越出众
  9月28日,上汽大众40周年ID. RUN携手Keep在上海世博公园热力开赛。由上汽大众员工、ID.车主、媒体以及兄弟单位跑者组成的千人出众参赛团,沿着浦东滨江大道活力开跑,上汽大众和你一起跑进青春里。   ID. RUN以上汽大众员工快乐跑为原型,自2014年首届举办以来,已陪伴员工“奔跑”了11年了。今年的ID.RUN携手国内领先运动科技平台Keep,与其旗下知名路跑赛事IP “城市K马”合作开跑,展现人、车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融合,成功吸引了无数跑者与车主参与。   在活动现场,上汽大众携旗下三大品牌精心设置的品牌专区吸引了参赛者的目光。今年恰逢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展台上,上汽大众用经典车模带大众回忆了陪伴几代人成长的国民车,有“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初代桑塔纳、中国市场首款奥迪车型奥迪100以及传奇车型帕萨特B5的车模,以此致敬经典,展现上汽大众的品牌传承与“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40年少,再出发,上汽大众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ID.RUN也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现场上汽大众展示了迈向零碳之路的成果,通过油电同进系列绿色产品、环境友好的绿色工厂,积极响应3060双碳目标,坚持“零碳之路”,共创“零碳未来”。   不仅回忆满满,互动体验也将能量值拉满。参与者可在现场通过脚踏跑步机充能发电,点亮“让大众、更出众”灯条,打卡运动生活带来的速度与激情。同时,他们还可以近距离体验透明版ID.3的科技魅力和未来感设计,并在特设的互动打卡点,以黄浦江的绮丽背景为衬托,拍照留念。ID.3领衔的ID.家族自上市以来,3年便达成近30万辆累计销量,无论是销量还是质量,都稳居“合资纯电头牌”。   上海世博公园江边视野开阔,远处卢浦大桥雄伟壮观,美丽的景致浓缩着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正如上汽大众4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由弱变强的飞跃。在过去的40年中,上汽大众以创新为驱动,以质量为核心,以责任回馈社会,赢得市场信赖。未来,上汽大众将继续坚守“在中国 为中国”理念,加速电动化转型,引领绿色智能出行潮流,奔向更出众未来。(资料来源:上汽大众)
厦门海沧:强“链”壮“群” 先进制造业提档升级
  原标题:强“链”壮“群” 先进制造业提档升级 海沧53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加速建设,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潜能 盛迪医药生产车间。(本组图/海沧区 提供) 海沧不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制造业发展保驾护航。   大博医疗医用材料、法拉电子新型能源用薄膜电容器技术改造四期等19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先后投产;养生堂厦门万泰诊断基地、士兰集宏8英寸碳化硅芯片生产线等53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加速建设……放眼海沧,先进制造业项目“阵容”猛将如云,一个个不断“上马”的优质项目迸发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潜能。   先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所在。近两年来,海沧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的部署要求,一体推进先进制造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和动能增强,走出了一条“因产而兴、因产而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2023年,海沧区首次进入“中国工业百强区”前50强、位列第42位。   “未来,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系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塑造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海沧区表示。   向“新”发力   强化科技创新核心驱动   眼下,特宝生物蛋白质药物生产改扩建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进入工艺装修阶段,未来,这个崭新研发平台将为企业研发实力提升注入动能。特宝生物研发中心执行总监廖小金告诉记者,当前,益佩生(怡培生长激素)、Y型聚乙二醇重组人促红素(YPEG-EPO)等多个研发项目齐头并进,科研进度一路“狂飙”。   科技创新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倍增的核心驱动力。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海沧区制定了科技创新专项补助、企业研发费用补助等奖补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应用研究、技术攻关、产品试验等工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2%,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不断优化的平台载体,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了解到,仅仅在生物医药领域,海沧就依托企业建成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126家。2022年以来,海沧支持转化高新技术成果189项,目前有30款创新药及改良型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其中4款Ⅰ类创新药即将上市。   创新,关键在人。数据显示,海沧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密度全省最高,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数量连续三年全市各区第一。9月26日,海沧区为第二批领军人才颁奖,给予企业科技研发骨干奖励。此次评出的28名领军人才中,先进制造业企业人才就有16名。接下来,海沧将继续实施“国际一流人才湾区15条”,持续探索“企业张榜招帅、科研人员揭榜挂帅”机制,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以“扩”增效   推动增资扩产势如破竹   36岁的童华辉是厦门瑞尔特卫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也是第二批领军人才中最年轻的一员。近日,他正在为刚签约落地海沧的年产10万套装配式智能卫浴产品项目忙得不可开交,该项目达成后预计新增年产值19亿元。“这是我们第五次选择在海沧增资扩产,在这片投资热土上,瑞尔特发展成主板上市公司,成为新兴智能卫浴代名词,离不开海沧区的鼎力相助。”童华辉说。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细胞,不断成长的本土企业就是海沧最大的财富。无论什么时候,企业有了需求,我们的服务就要第一时间跟上。”海沧区相关负责人说,增资扩产项目的落地,往往涉及项目审批、土地开发、产业规划、项目运作等方方面面,难以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想要搬开企业增资扩产的拦路石,不仅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需要方式和方法。   如今在海沧,区主要领导坚持每月通过“服务企业接待日”破解增资扩产审批前困扰企业的堵点,实行专人服务机制,建立项目责任清单,提供全流程全周期服务。并采用提级扁平审批、产业和规划联审以及会议套开等方式,将增资扩产环节从10个精简至5个,办理时限由224天提速至64天。   一家家本土企业“老树发新枝”,一块块低效用地播撒下新的希望。近三年,海沧累计推动实施增资扩产项目278个。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利用自有用地增资扩产提容增效,在不增加1平方米出让用地的情况下,增加建筑面积超170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提高0.58,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运用。   招大引强   集聚产业发展更大动能   走进士兰集宏8英寸碳化硅芯片生产线项目建设现场,各道工序有条不紊,土方开挖工程接近尾声。“项目总投资120亿元,规划产能6万片/月,分两期实施,将实现年产72万片的生产能力。两期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碳化硅芯片生产线。”项目总指挥朱利荣介绍。   这个海沧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项目落地,是海沧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提档升级的缩影。2022年以来,海沧新增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55个、总投资927亿元。2023年,海沧招商引资实绩竞赛排名全市各区第一。   海沧招商工作有着精准的上层设计和清晰的路线图。聚焦9条重点产业链绘制招商图谱,形成922家目标企业名录,海沧围绕重点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开展链式招商,构建起“一盘棋”招商格局,健全“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办牵头、小分队协同”合力机制,建立“6支产业招商小分队+4个街道属地招商单位+3家区属国企”的招商矩阵,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有力填补海沧在新药研发等领域空白,助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未来,海沧将持续优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托全市首创企业“进不了窗口”事项综合服务中心及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中心、“一站一部两中心”等平台作用,持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加快先进制造业倍增保驾护航。(记者 林岑)
国内首家 绿氢燃料卡车在华晨宝马投入使用
  随着沈阳市首家加氢站正式投入运营,华晨宝马成为了该加氢站的首个用户。这不仅标志着沈阳在绿色能源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意味着华晨宝马成为国内首家使用绿氢燃料卡车进行物流运输的汽车主机厂。   作为东北地区绿色环保发展的领军企业,华晨宝马对促成加氢站的建成投用发挥了关键作用。多年来,宝马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在氢能物流领域的探索是其最新举措,绿氢燃料卡车在物流运输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其续航里程长、补能快、自重轻,几乎不会受到环境气温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绿氢卡车可以实现零排放、更可持续。因此,华晨宝马成功推动其物流合作伙伴华通物流将绿氢燃料卡车纳入商业运作,为加氢站的建成创造了实际需求。同时,中国华电采用“大容量风电离网制氢一体化”技术制氢,可以实现大规模绿氢生产,为加氢站的建成提供了绿色氢气来源。在此基础上,沈阳市、大东区政府推动中油绿能共建加氢站,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助力打造“北方氢都”。   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表示:“可持续发展是宝马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对绿色氢能充满信心。宝马集团在氢能源动力系统的研发已有超过40年的历史,特别是在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宝马也在积极探索绿色氢能的实际应用,沈阳工厂在物流中使用绿氢燃料卡车正是最新实践成果。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华晨宝马与本地合作伙伴紧密协作,响应中国氢能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氢能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宝马集团进入中国30年来,始终坚持“责任为先”的发展理念。在2024年发布的第11份《宝马集团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中,介绍了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多年来在绿色生产和物流领域的探索。近年来,宝马持续推广诸如铁路、海运等方式,大力发展低碳运输和多式联运,以实现减排降碳与能效提升。从2018年开始,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开始使用液化天然气卡车,2022年启用纯电动卡车,直到今年6月底开始试运行绿氢燃料卡车,每一步都是积极探索绿色物流的坚定举措。   以技术赋能行动,宝马集团宣布将于2028年推出首款面向市场的量产氢燃料电池车(FCEV)。宝马将凭借自身在氢燃料电池驱动技术领域的积累、体系化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在高档乘用车细分市场,率先为全球用户提供面向未来的全新零排放汽车产品,成为全球第一家推出量产氢燃料电池车的高端汽车制造商,这也将是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宝马集团对氢能源经济和氢燃料电池车的研究,高度契合中国推动氢能源经济与创新技术的发展战略。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呈现积极态势。宝马在氢燃料电池车领域的持续研发,将让未来氢能出行的愿景逐步变成现实,正如戴鹤轩博士所说:“我们热切期待一个由绿氢驱动的未来,为地球带来无尽的活力和绿意。”(资料来源:宝马汽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提速”
9月27日,海南省海口市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新华社海口9月29日电: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9月27日至29日在海南海口举行。一辆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频频往返于机场与会场,让参会嘉宾直观感受中国氢能源车驾乘体验。   此次大会官方指定用车是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7X-H,其稳定的性能、良好的品质与舒适的乘坐体验颇受好评。但这已不是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首次亮相于国际舞台。 9月2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NEV50@2035:应对气候变化之路”主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就已崭露头角。2024年6月,第一批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7X-H示范运营达到6500公里核算里程,提前达成海南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首阶段设定的目标。   海南海马汽车总经理卢国纲介绍,目前以汽车租赁为主要场景的第二批示范运营也正稳步推进中,累计共有50辆海马氢燃料电池汽车7X-H开展示范运营,其中网约车运营里程已达10000公里,租赁车平均运营里程已超6000公里,产品质量和性能在运行过程中表现良好。   海马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探索是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全球低碳转型的缩影。   中国一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践行者、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中国较早确立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接续制定产业规划、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走在全球前列。 9月2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作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出口大国,中国不断加强全球产业链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释放更大减排潜力。据统计,今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703.7万辆,同比增长30.9%,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端近3个月销量占比均超过50%,实现了新的历史突破。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1—8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达到18%,比去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这是全球各国开放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是行业企业协同创新、聚力突破的成果”。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全球消费者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要,还为各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提供了成熟高效的产业链支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贡献。   “国际合作、互学互鉴、跨界协作是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的必然选择。”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表示,要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同突破阻碍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构建公平、透明、开放、非歧视的国际汽车产业贸易和投资相结合的发展环境。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绿色经贸中心主任许英明表示,未来,中国将继续同各方一道,从增进全人类福祉的高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王存福 程潇)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