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淘宝接入微信支付,阿里腾讯拆墙
又见证历史了。 当年老死不相往来、还互相筑高墙屏蔽的互联网巨头们,终于迎来世纪大和解。9月27日起,消费者逛淘宝买买买时,可以使用微信支付了。不过得更新淘宝App至最新版本。微信支付表示,后续在淘宝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户,也可以在微信内查询支付凭证、用户账单了。 也就是说,淘系、京东、拼多多和美团,都已经支持使用微信支付了。 与此同时,淘宝天猫也将于10月中旬正式接入京东物流,淘天商家在系统中选择商品寄送方式时会多出一个京东物流的选项。同时,京东也将接入菜鸟速递和菜鸟驿站。 此外,京东也会在“双11”之前正式接入支付宝支付。届时,京东支付、云闪付、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都将出现在京东下单后的支付页面。 一场轰轰烈烈的移动互联网“拆墙”运动,开始了。 腾讯和阿里拆墙 纵观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各个巨头之间相互屏蔽链接的案例并不少见。淘宝和微信互相屏蔽长达十一年,抖音和腾讯也曾因为屏蔽链接而“走火”…… 2013年7月底,阿里巴巴突然宣布淘宝将暂停与微信相关的第三方应用服务,断掉一切微信数据的接口,“微信”二字甚至成为违禁词。淘宝打响了屏蔽微信的“第一枪”。 随后腾讯阻断淘宝下载链接的跳转并显示,“您访问的淘宝网址已被屏蔽,如需浏览可长按网址复制并使用浏览器访问。” 双方成为对手,并在此后几年把墙筑得越来越高。阿里巴巴一推出对标微信的聊天工具来往,腾讯便在微信中屏蔽了来往的邀请注册链接。后来,支付宝直接对微店商家关闭付款接口。等支付宝推出红包功能后,又被腾讯降维打击了。年复一年的屏蔽中,甚至诞生了“淘口令”这种奇葩产品。 生来就是打通壁垒构建渠道的互联网,在国内反倒让一切都变得不那么方便了。在「快马财媒」看来,过去各个产品分属各个公司,大家的用户每天都在增长,所以攻城略地才是发展第一要义。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基本实现对国民的覆盖,互联互通体现出了优越性。一方面,互联互通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再者还能给各个平台都带来一些增量。 2021年11月,有用户发现微信忽然解除了对淘宝链接的屏蔽,直接点击链接就能进入商品界面。后来,支付宝的转账功能中也添加了“转给微信好友”的选项。 2023年,淘系商家可以在微信发广告。值得一提的是,淘宝官方还在过年期间在微信朋友圈投放了广告。 如今,淘宝支持微信支付,算是两家互联网巨头互联互通拥抱在了一起。双方的“冷战”从一定程度上宣告结束了。 从势不两立到和解,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出面“劝架”了。2021年9月,工信部联合多个主管部门要求各个平台限期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处置。随后腾讯控股回应“坚决拥护”。阿里巴巴也表示“认真落实”。 经过多年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从大肆扩张的“增量时代”进入了稳步发展的“存量时代”。没有人口的红利,没有流量的增长后,巨头们也不再烧钱拓新了,反倒是集体降本增效。过去的2023年阿里巴巴员工少了2万人,腾讯也少了3000多人。 除了减员,大量非核心业务也被冻结,各大巨头集中精力聚焦主业。但聚焦主业也要发展,生意还是要继续下去。而答案就是拆墙后抱团取暖,打通各家的流量池共享流量。 “双赢”局面 国内两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率先在移动支付上找到了共同的利益。 对于淘宝商家来说,接入微信支付意味着接入了大量的潜在电商用户。虽然重合概率很大,但还是有增量进来。对于消费者来说,接入微信支付极大方便了习惯使用微信支付的消费者,能减少中间支付环节的障碍,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只有微信支付没有支付宝。淘宝接入微信支付后,老年群体也能够在淘宝上轻松购物了。 同时,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淘宝接入微信支付能一定程度提升竞争力,尤其是面对拼多多、京东等同样支持微信支付的竞对时提升竞争力。 对于微信支付来说,接入淘宝这个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可以极大拓展支付场景,增加交易量和用户粘性。在未来,微信支付的估值也将得以进一步提升。 不过,在「快马财媒」看来,伴随消费降级、电商市场下沉,之前不玩电脑,不上网的老年人成了唯一的增量。他们的手机上可以没有支付宝,但一定有微信。对于他们来说,通过手机买东西,支付宝并不是一个必装的App。 反观淘宝的竞对们,不管是京东、拼多多,还是抖音、美团,全都支持微信支付。所以对于淘宝来说,不支持微信支付属于自断财路的策略。 但又有问题存在,一直以来消费者在淘宝支付时,货款都是预先存在支付宝内部。待消费者收货后,这笔收入才会进入商家账户。为了提高效率,支付宝一般会半个月或一个月结一次商家货款,这也就是账期。一直以来,处在账期的资金可以给支付宝带来丰厚的利息收入。淘宝接入微信支付后,商家的款项存在哪里,是个问题。 另外,当消费者使用支付宝付款时,支付宝还会向商家收取手续费,一般贷记类收款服务费是0.6%。淘宝接入微信支付后,这些手续费大概率会被微信支付拿走。 再者,当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和美团等大平台都接入微信支付后,谁来制衡微信支付呢? 总而言之,互联网本应该是“互联”的,现在不过是恢复到原来的模样罢了。
中概股被疯狂抄底,贾跃亭公司都成香饽饽了
作者|杨知潮 编辑|原 野 8月14日,腾讯发布了二季度财报,利润暴增82%,但第二个交易日,腾讯股价却下滑了1.44%。 这是2024年中概股的普遍处境:涨个股价,比利润翻倍还难。业绩好小跌,业绩不好则是断崖式下跌。为了维持股价稳定,也为了维护股东的利益,以腾讯为代表的一线中概股开启了远超往年的大规模回购。 但从9月24日开始,中概股的逻辑变了。腾讯迎来连续大涨,中概互联ETF一日大涨10%。阿里、美团、蔚来、小米......似乎只要是中国资产,就都是“好货”,甚至连瑞幸这样的粉单股,法拉第未来这样老板都不在中国的“优质公司”都迎来疯涨。 没人能预测这波疯涨的结局。但至少眼下,被套牢很久的中概股投资者,可以暂时从“ICU”转入“KTV“了。 01 头部中概:回购成了抄底 2023年年底,腾讯迎来暴跌,一度在一天内暴跌12%。今年年初,腾讯股价一度跌到了258元。腾讯通常被视为中概股的风向标,同一时期,包括阿里、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公司,乃至汽车、消费股在内的中概股表现均不佳,中概互联ETF跌到了巅峰的四分之一以下。 回购时代就此开启。今年3月,腾讯宣布,计划在2024年回购超1000亿港元股份。2024年至今,腾讯的回购总额已经超过了800亿港元,而去年全年,腾讯也仅回购了494亿港元。腾讯之外,阿里巴巴、快手、京东也纷纷开启回购,阿里巴巴在2024财年累计投入了125亿美元用于股份回购。 图:腾讯控股近年回购金额情况(单位:亿港元) 回购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稳定股价,同时回馈股东。但随着9月24号以来中概股的暴涨,中概股的密集回购又多了一层含义:抄底。 长期关注腾讯股价不难发现,腾讯的股票涨起来极其“抠抠搜搜”,哪怕是业绩大好的二季度财报发布后,腾讯的股价还是下跌了1%左右。从8月到9月24日之前,腾讯的股价只有两个交易日上涨超过2%。 视角拉长,从5月初到9月23日,腾讯股价变化极小,整体一直维持横盘。本月月初,高盛发布研报称:腾讯仍是中国互联网巨头中最具可见性和可持续利润复合增长潜力的公司之一,维持买入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464港元。 不过,彼时腾讯的股价只有370元,按照它此前好几个月乌龟般的波动速度,不涨个一年半载也到不了。 但股市就是这样,一年积攒的能量,往往会在一两天里释放。 连续的经济政策释放彻底点燃了市场的热情,9月24日,中概互联ETF一天暴涨10%——不用举例,只要是知名的中概股,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大涨的。市值最高的中概股腾讯,率先大涨3.77%,时隔一个交易日后再次大涨6%。短短三天,高盛所预测的464港元目标价,已经不再那么可望不可即,腾讯股价已经来到了437。 市场的热度如果再辅以一点业绩的利好,那么这份暴涨就会得到翻倍的力量。 比如京东。在二季度财报发布后,京东股价曾迎来4%的大涨,本就优秀的业绩在市场情绪下得到放大,9月24日,京东美股大涨13.91%,26日再次大涨14.39%。叠加与淘宝互通的消息,京东27日盘前再次大涨4%。 今年上半年,京东曾经花了33亿美元回购了7.1%的股权,随着股价上涨,同样变成了“抄底”。 “抄底”意味着大量现有投资者享受到了股权的增值,但公司却只花了相对少的现金。而作为员工激励的那部分股权,也被腾讯、京东们以最低成本拿到。 当然,与此同时也有投资者担忧,股价的暴涨会提高公司的回购成本,这是否会使得腾讯等头部企业减少自己的回购量——比起短期股价波动,一些价值投资者似乎更在乎公司对股东的长期回馈。 02 腰部:从ICU出来,直接去KTV 腾讯家大业大,一点涨跌无法影响命门,但对那些股价已经来到个位数的中概股企业来说,大涨却是及时雨,并且,由于此前的暴跌,这部分公司的暴涨来得更加汹涌。——就如同躺在ICU里已久的病人,不但被允许转出,还在当天走进KTV唱起了歌,甚至还点了一个小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蔚来、爱奇艺。如果说斗鱼是前两年最惨的知名中概股,那么在今年,这两家公司是竞争这个宝座的强势选手。 由于连续的亏损,叠加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悲观,蔚来股价连续下跌。到今年8月,蔚来股价年内累计下跌了54%。 对蔚来这类成长型公司来说,股价涨跌不仅是股东回报率的问题,还关系到公司命运——融资。 二季度,蔚来净现金为205亿元,经调整后净亏损为45.35亿元。蔚来的现金烦恼已经持续很久了,也经历了数次增发。股价的萎靡不振,会严重影响到了它在二级市场的融资能力。 中国资产的暴涨,为蔚来雪中送炭。目前来看,它也成功接到了“泼天的富贵”,9月24日一天大涨11%。蔚来自己也争气,二季度财报收入大幅度增加,亏损降低,乐道的发布又带来了新的积极的市场情绪,种种优势叠加,使得蔚来在过去一个月里回报率极其惊人。 ——如果在月初买入蔚来股票,投资者眼下的收益将达到恐怖的40%左右,蔚来的股东,可以去比腾讯股东更好的KTV,点更贵的啤酒。而从经营的角度,如果蔚来此时通过二级市场增发股票的方式来融资,应该要比此前容易很多。 爱奇艺的暴涨同样惊人。 自8月22日发布二季度财报后,爱奇艺的股价一天暴跌15%,第二个交易日再跌10%。7月以后的短短两个月里,这家长视频巨头股价腰斩,甚至跌穿2美元。 但在9月24日,爱奇艺美股一天暴涨14%。虽然9月25日迎来回调,但9月26日继续大涨15.52%,27日盘前继续大涨超过5%。 因此如何最快大涨30%?答案当然是先跌50%。 事实上比起短期情绪,蔚来和爱奇艺此前的股价过低或许才是暴涨根本原因。蔚来和爱奇艺都不算垃圾公司。前者拥有坚实的品牌力,独一无二的换电优势,后者拥有1亿付费用户,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和版权资源。此前的股价,甚至像是私有化前的收购价,有些过于偏离两家公司的实际价值了。 03 投机者的疯狂 相比之下,一些中概股公司的股价上涨,像是天上掉馅饼。 在大公司纷纷涨到一个“很贵”的价格后,各类资本已经无法以较优的价格买到最优质的中概股,于是他们开始瞄准了次一级资产,有几个有代表性的公司是:迅雷、知乎、瑞幸咖啡。 这类公司此前有一个特征:交易量极其微薄,基本就是“仙股”。稍微大一点的饭店,拿着一天的营业额都有能力做多或者做空它的股价。 比如知乎,这是港股有名的“仙股”。以9月23日为例,知乎港股成交量只有3700股,成交额3.13万港元———在知乎的交易量面前,贫困生拿着助学贷款都有机会当一天索罗斯。 瑞幸咖啡这边,虽然在业务上的表现优秀,但其目前在缺乏流动性的粉单市场——也就是《华尔街之狼》里乔丹售卖的粉单股,更重要的是,瑞幸还有财务造假这样一个严重劣迹,因此长期不受到投资者青睐。以近日最低的9月5日为例,瑞幸粉单的成交额仅为780万美元,换手率只有0.13%——当索罗斯的门槛高了点,但对于一家14亿人口市场下的咖啡龙头企业来说,这个交易量仍然算得上非常少了。 在平时,他们是资本看不上的“劣质资产”,但随着离岸人民币升破7,只要沾上中国,就成了好资产。 知乎的交易量更是暴涨了数十倍,9月24日,知乎港股成交额达到了38.87万,股价大涨4.69%。9月27日成交额达到了272万,股价涨0.89%。 瑞幸咖啡在9月24日交易量暴涨一倍,不过作为一支“低贱”的粉单股,瑞幸的股价也“仅仅”涨了5%,远不及那些明星公司。但很快,头部公司的红利向下流出,被瑞幸接住。9月27日,瑞幸股价大涨15.43%,交易额达到了2.13亿,是平时的十倍规模。 有一说一,财务造假的瑞幸眼下还有优质的业绩作为支撑,在与库迪的竞争中表现超出了预期。但迟迟不交车的法拉第未来也大涨,就只能用资本的疯狂来解释了。 作为一支负面标签过于强烈的股票,法拉第未来在开始几天并没有享受到中国资产的红利。但很快,法拉第未来也于9月26日迎来了9.65%的大涨,第二个交易日盘前继续上涨3.65%。值得一提的是,法拉第未来总股本只有1238万,但一天的成交量却可以超过2500万——显然,这里的钱,投机属性更强。 在劳动力紧缺的时代,年纪大点的也不是阻碍,哪怕是PC互联网时代的老公司,在这几天也可以扮演成长型股票。 9月24日,迅雷的交易量环比暴涨近3倍,股价大涨5%,时隔一天再次大涨5%。二季度,迅雷收入同比下滑23.72%,净利润同比接近腰斩。但在资本的疯狂面前,业绩的颓势可以被掩盖。 就连搜狐也在9月24日大涨4.13%,这家老牌互联网公司在卖掉搜狗之后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想象空间,近几个季度还陷入了亏损的麻烦,眼下,它的主要价值和收入已经变成了搜狐畅游。 在日本经济最疯狂的年代,即使是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也会被招聘方拼命争抢。而在中国资产暴涨的期间,每个中国资产也都成了优质资产。不过过于疯狂的涨幅也引发着投资者的担忧,这是中概股牛市的开启,还是短期的回光返照? 04 中概股的估值仍然偏低 股市短期是投票机,但最后还是会变成称重机。 过去两个月,中概股密集发布了二季度财报。至少对于头部大公司来说,坚挺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形容词。 电商行业逆转了消费周期,在6.18再次实现了GMV的增长。阿里巴巴实现收入净增长,京东净利润回暖,拼多多也没有失去增长魔力。 游戏行业,市场大盘维持复苏,腾讯做出了《地下城与勇士》手游这样的超级大爆款,《王者荣耀》和《大话西游》仍然坚挺,更不用说《黑神话:悟空》这款历史级产品。 内容平台,快手、B站广告收入依然大涨,利润结构愈发健康。长视频,爱奇艺虽然陷入短暂波动,但盈利下限越来越高。 电子消费品,小米在汽车业务巨亏的情况下仍然发布了最好的二季度报,PC、智能手机市场消费复苏明显。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整体情况糟糕了些,但极氪、小米仍然给出了不错的毛利率。 至少站在头部中概股的视角来看,它们的经营数据不算多么糟糕。 事实上,中概股的价格偏低,在国际的投资机构中早已有广泛的共识,也有大量机构通过真金白银购买中概股,进行“抄底”。 今年一季度,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基金一季度建仓超150万份的KraneShares中国海外互联网ETF,截至当季度,淡马锡已经持有了920万股阿里巴巴股票、30.14万股百济神州股票及360万股京东股票。 同一时期,美国银行买入518万股京东股票,持仓市值达到1.8亿美元;买入291万股拼多多股票,持仓市值达4.74亿美元;买入586万股阿里巴巴股票,持仓市值达7.15亿美元。 除此之外,高盛、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对冲基金Appaloosa均大规模加仓中概股。 眼下,中概股虽然经历了一阵暴涨,但也只是某种程度的“回到原点”。比如理想汽车在一个月暴涨30%后,依然只是回到了5月的股价。作为一家处在快速增长赛道的企业,其PE(TTM)仍然只有18.55倍。 与此同时,中概股ETF也只是回到了去年同期的水平——出了ICU,但还没进KTV,或许更符合眼下中概股的情况。当然,一部分股民可能已经拿着钱奔向了会所。
首台纳米压印光刻机,佳能出货了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 纳米压印光刻机真的来了。 佳能宣布,向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半导体联盟得克萨斯电子研究所(TIE)交付佳能最先进的纳米压印光刻 NIL 系统 FPA-1200NZ2C。 这台纳米压印光刻机将交付给德克萨斯电子研究所,该研究所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支持的联盟,成员包括英特尔和其他芯片公司以及公共部门和学术组织。该设备将供芯片制造商用于研发。 该联盟对外提供对半导体研发计划和原型设施的访问权限,以帮助解决与先进半导体技术(包括先进封装技术)相关的问题。 佳能于 9 月 26 日宣布首批新型纳米压印光刻设备发货。 佳能的 FPA-1200NZ2C 系统可实现最小 14nm 线宽的图案化,支持 5nm 制程逻辑半导体生产。该设备将在得克萨斯电子研究所用于先进半导体的研发和原型的生产。 佳能光学产品副总裁岩本一典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在三到五年内每年销售约 10 到 20 台。该设备由佳能与 Kioxia 和大日本印刷公司合作开发,并于去年 10 月开始销售。 佳能突破纳米压印技术讲的并不是一个新故事。 从2004年开始研究纳米压印,再到2014年收购美国纳米技术公司Molecular Imprints至今,几乎每年都会传出佳能纳米压印技术突破芯片生产尺寸的动向,以至于一家海外专门追踪佳能公司网站报道最新消息时,用的标题是“佳能的纳米压印来了(再次)”(Canon’s Nanoimprint Arrives (again))。 纳米压印与光刻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两者的目标相同,简单描述就是将设计好的集成电路图“复制粘贴”到硅片上。而实现方法却大有不同,形象地比喻类似“照相”与“盖印章”。 光刻主要采用化学手段,利用紫外光辅以光刻胶等特殊化学品发生反应在硅片上“投影”出电路图。纳米压印则主要采用物理手段,利用制作好的集成电路图模板通过机械加压“复印”到硅片之上。 由于没有采用光刻中的投影成像原理,纳米压印省去了光刻机造价最昂贵的光学曝光机等成像系统,理论上认为是一种更低成本的方案。按照佳能产品负责人的说法,“纳米压印的价格将比EUV光刻机少一位数”,且耗电量只有光刻的十分之一。 与光刻机早早从最原始的接触式进化成非接触式不同,纳米压印采用机械加压方法必须接触。但实际接触过程中,纳米压印比光刻更容易出错,对准与缺陷问题始终是困扰纳米压印的两大难关。 半导体又恰恰对生产精度要求最苛刻,芯片尺寸越小容错率越低。纳米压印技术长期无法被证明应用于量产半导体领域10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的能力。直至今天,相应制程芯片仍未大规模使用纳米压印技术生产。 纳米压印目前主要广泛应用于对制造缺陷容忍度较高的行业领域,比如光学和生物芯片,包括LED、AR设备、太阳能电池等等,但迄今为止都还未进入到大规模量产阶段。 佳能发售面向小尺寸基板的光刻机“FPA-3030i6” 就在三天前,佳能还发布了新型半导体曝光设备FPA-3030i6,这是一款配备新开发投影镜头的i-line步进机。 FPA-3030i6 新开发镜头与以往镜头相比,具有高透过率的特点 新产品FPA-3030i6是面向8英寸(200mm)以下小尺寸基板的半导体曝光设备。该设备通过采用新开发的高透过率和高耐久性投影镜头,既能抑制高照度曝光下产生的像差,又能缩短曝光时间,从而提高生产力。此外,代表镜头分辨率的NA(数值孔径)范围扩大、对应特殊基板的搬送系统等,有多项option(有偿)可供选择,从而满足多种半导体器件(如功率器件和绿能器件)的制造需求。 采用高透过率和高耐久性的新开发投影镜头,实现抑制像差、生产力提高 采用高透过率镜头玻璃材料,由曝光热产生的像差可减少到现款机型的1/2以下。即使在高照度曝光条件下,也能保持图像高对比度,缩短曝光时间,从而提高生产力。 采用高耐久性镜头玻璃材料,可抑制因设备长时间使用而导致的镜片透过率下降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率下降。通过减少搬送和曝光处理所需的时间,实现生产力提高,可处理的基板数量也从现款机型的每小时123片增加到每小时130片。 各种材料化合物基板 拥有多项option,可对应的半导体器件种类扩大 通过选择option(有偿),NA范围从现款机型的0.45~0.63进一步扩大到0.30~0.63。选择更小NA的option,从而为不同器件制造选择合适的NA,可对应的半导体器件种类进一步扩大。不仅是Si,SiC和GaN等化合物半导体晶圆也可对应,让功率器件和绿能器件等多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成为可能。 减小NA扩大DOF,可根据器件种类选择合适的NA 直径2英寸(50mm)~8英寸(200mm)的不同基板尺寸、除Si、SiC和GaN之外的GaAs和蓝宝石等各种材料,以及灵活对应基板厚度和翘曲量的搬送系统,这些都可以通过option(有偿)进行选择,以满足制造多种半导体器件(如功率器件和绿能器件)的用户需求。
又一位消费创业者卖掉了公司
作者 | 杨亚飞 编辑 | 乔芊 两年以前,在完成 C 轮融资之初,二奢电商平台红布林创始人徐薇希望将这笔新到的1亿美金投资款,投入到他们的平台“基建工作”,包括服务标准化、用户体验、整体数据库搭建等等。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1 亿美金并非小数目,可以拿来做很多事。彼时徐薇告诉 36 氪,她希望用一段时间,将红布林打造成“中国市场里最大的二手时尚交易数据库”。 但两年之后,徐薇决定退出,把公司交给二手电商转转集团。根据本周初的官方公告,两家公司将完全整合,“整合完成后,徐薇将不再担任公司CEO,在一段时间内转任顾问,协助公司向新的战略过渡。红布林新任CEO将由转转集团联合创始人、COO胡伟琨兼任。” 转转集团正是彼时C 轮融资的独家投资方,但他们显然不甘于只是入股。“去年底就在谈了,转转想做二奢,红布林是线上平台中做的比较好的,业务上能互补。”一位接近红布林老股东的人士告诉 36 氪。这次并购完成之后,红布林将很快进入“转转时代”。 但究竟要不要让出管理权,红布林创始人徐薇曾经有过迟疑。多位了解这笔交易的消费投资人士告诉 36 氪,这笔交易谈了很长时间,既有价格问题,也有创始人不想放弃控制权的问题。但从前述公告来看,最终的结果显然是,转转并没有在这方面松口。 一位与转转有过接触的二奢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早在 2021 年,转转便开始在市场上寻找二奢并购标的,红布林也并非转转接触的唯一项目。当时的转转就谋求拿到控制权,而非纯粹的财务投资目的。 红布林由徐薇、杨斌和庞博作为创始团队于2017年创办,除了徐薇,其他创始人在 2023 年已经套现离场。一并退出的还有经纬创投、险峰长青、 IDG 资本、九合创投、创新工场等老股东。 而在多位投资人士看来,如今红布林卖给转转,对于交易双方,都未尝不是一个好结果。 “平台型的公司,能被整合挺好的。”一位一级市场行业人士告诉 36 氪。转转主做二手3C数码,红布林则主攻二奢,两者品类能够互补。而二手电商跟一手电商类似,垂类平台始终缺乏像综合类平台一样获得充足的流量,因而难以盈利,红布林大概率也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现在并购标的的价格并不贵,“在合理的范围内”。 一位消费并购的投资人士告诉36氪,一般情形下,“合理价格”的解释是,买家考虑老股东的投资成本,给到一个综合估值,使得买方既不会支付过高的价格,老股东和创始人也能体面退出。 这笔并购完成的一个大行业背景是,不同于 2021 年消费投融资的热闹行情,消费创投近些年整个大降温,并购成为新的退出趋势:此前,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29.4% 股权,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今年 8 月,江南布衣完成对OMG 及旗下品牌onmygame的收购。更早之前,孩子王将乐友收入囊中,安踏则并购了Maia active,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反复上演。 消费投融资降温所带来的估值普遍下调,是促成买家出手的重要因素。而卖家这一侧,由于业绩未能实现预期的增长目标,不少创业公司触发了回购协议,被投资方发起股权回购诉讼,能找到合适的卖身对象,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但正如合适的婚姻可遇而不可求一般,闯入视野的并购交易也通常是一桩一桩,很难真正地大规模出现。行业内心照不宣的事实是,有心求卖的公司不缺,缺的是有实力有意愿的买家。
一AI音频公司声明:三只羊录音门嫌疑人使用其产品,对卢某录音克隆
三言科技9月27日消息,今日凌晨,Reecho睿声公司官微发布声明称,近日,公司收到合肥警方调取证据通知书,针对网传三只羊“卢某录音门”事件所涉及的音频部分,经与合肥警方配合查实,确系嫌疑人王某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Reecho睿声AI配音大模型平台,由卢某此前直播片段约30秒录音进行克隆,并通过文本生成。 声明称,言域科技是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初创团队,Reecho睿声是其第一款面向大众的AI音频合成与配音技术平台。公司坚决反对,并强烈谴责任何以不正当方式使用公司产品进行违法或不当行为的行径。 目前,公司已经启动内部审核机制,进一步加强用户身份认证与音频生成的安全管控措施,确保技术合法合规应用。 昨日,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发布警情通报,2024年9月20日,该局接三只羊公司报警称,网上传播涉卢某某的音视频不实,严重侵害其合法权益。 在市局刑警支队指导下,经过侦查,9月22日晚,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男,25岁)抓获,并在其电脑、手机和制作AI音频的网站中发现伪造相关音视频的证据;结合其供述、调查取证,并经部、省专业机构检验鉴定,认定报案所涉网传音视频系伪造。 现已查明,9月16日,王某某利用从互联网下载的音视频资料,杜撰卢某某酒后言论脚本,先使用AI工具训练生成假冒卢某某的音频(其中出现的女声也系AI工具训练生成),后用视频软件合成音视频,并通过网络发布,形成谣言大量传播。目前,王某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淘宝没有品质主播
作者|白露 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尽管只有不到两个月就将迎来双11,但有的人已经提前离场。 9月19日,“初代网红”张大奕在自己的淘宝店铺成立十周年之际,通过微博官宣即将关店。 消息一出,满座哗然。有的人惊讶于张大奕作为曾在纳斯达克敲过钟的淘宝超级网红,竟然会结束自己拥有1241万粉丝,信誉等级五皇冠的品牌店铺。还有一部分人心生焦虑:当初代淘宝电商网红开始撤退的时候,自己还有没有坚守的必要? 其实,单纯的焦虑对经营生意并没有太多帮助。个别网红的退出,的确能够反映了一些问题,但对于仍在船上的其他人来说,看清形势远比看热闹重要。 “电商网红”困于传统电商 实际上,张大奕的退场,有自身和平台两方面的原因。 2013年,正值社交媒体、电商行业野蛮发展的年代,凭借模特从业经验和对潮流风向的敏锐把握,张大奕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了大量粉丝,并依托粉丝流量在淘宝开启店铺,开创了“网红带货”的先河。 自带流量的网红店铺不仅不用从平台的流量池分走有限的资源,还能够给平台带来新增流量。而且在店铺经营方面,网红店铺的流量成本更低、利润率更高。2015年淘宝公布的女装C店年度销售额TOP10中,网红店铺占了5家,其中就包括张大奕。 而淘宝开启直播电商模式后,张大奕自然而然成为平台头部主播。可以说,李佳琦、薇娅还是素人的时候,张大奕已是率先起飞的淘宝主播。 2016年3月,淘宝曾喊出“每个卖家都可以变成网红”。也是在这一年,阿里巴巴集团出资3亿元,领投张大奕背后的如涵控股助其完成C轮融资。随后,如涵控股登陆新三板,走向美国纳斯达克,成为“网红电商第一股”。 然而自2020年以后,互联网流量从传统电商流向内容电商,内容消费和商品消费的重心逐渐迁移到短视频和直播间,仍然以网红店铺为核心的“张大奕”们,没能抓住新的增长红利,增长也难免陷入停滞。 2024年,张大奕关闭淘宝网店。回顾张大奕的成功与落寞,平台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品质主播“入淘”走过场 对比张大奕崛起的时代,内容电商的兴起给“主播带货”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 随着内容电商时代的来临,电商消费的入口从搜索场景变成了内容场景。购物起点,不是用折扣、补贴红包或者广告投放,把用户吸引到平台上。而是让本就长期活跃在平台上的用户,在内容消费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消费需求。 换句话说,内容电商不过分依赖于外部流量,因此经营内容电商不需要为外部买量发愁。与此同时,内容电商也让品质主播的价值被看到。 但是对主播来说,“生长环境”就变得格外重要,因为直播电商的商业模式虽然可以复制,但是不同的平台有着形色各异的用户画像,不同用户圈层的内容偏好也各不相同,甚至各个平台对内容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所以常常会看到,一些优质主播转换其他平台却瞬间哑火或是黯然收场——这也说明不是主播的能力有限,而是平台环境限制了主播的发挥。 有意思的是,品质主播“失灵”的现象在淘宝直播已经多次发生。 2023年8月29日,东方甄选在淘宝直播开启首秀,然而第一周便出现了流量快速下滑的迹象,单场观看量从1000多万降到300多万。此后,东方甄选在淘宝几乎维持了日播频次,但再未公布GMV等相关数据。而据媒体报道,今年618之后,东方甄选已经暂停淘宝直播。 2024年5月26日,小红书“带货一姐”章小蕙开启淘宝首场直播,观看量超过1000万。但是到了31日的第二场直播,观看量却骤降至549.5万。后面两场直播在没有章小蕙出镜加持的情况下,观看量更是跌到了239万和172万。 *章小蕙直播间回放截图 跟章小蕙有着相似遭遇的还有李诞。2022年时,李诞曾从抖音转战淘宝直播间。当时,李诞的淘宝账号虽然只有不到100万粉丝,却在当年双十二的淘宝首播中,创造了3200万以上的成交额。 按理说,这个带货成绩已经相当不错,李诞也曾表示过要在淘宝直播长期开播。但据电商报报道,李诞的淘宝账号“来个彩诞”从去年至今只直播了20场次。并且李诞本人露脸直播的场数屈指可数,直播回放也很少。 惊蛰研究所还发现,目前在李诞的淘宝账号,已经看不到任何直播回访的内容。而可以作为这一现象解答的是,近期李诞的躺平式直播在全网走红,并且成为小红书“带货一哥”,几乎总能以断崖式的差距领先其他主播,登顶小红书买手榜。 淘宝直播难以留下品质主播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刘畊宏。 刘畊宏最早在2018年就开始和妻子Vivi在淘宝直播带货。后来,刘畊宏放弃带货在抖音直播间带粉丝跳操。 2022年,刘畊宏在抖音爆火后,携妻子Vivi在10月31日双11开卖日重返淘宝直播。彼时据多家媒体报道,刘畊宏参与直播账号“ViVi肥油咔咔掉”在首播的7个小时里共上架34个商品,总观看人次超200万。根据直播间内链接显示的销售情况估算,直播间的首播GMV不足百万。 从东方甄选、章小蕙,到李诞、刘畊宏,似乎都没能逃过“首播即巅峰,越来越稀松”的剧本。而不同的主播、相似的结局,也表明这不是主播的原因,而是环境的问题。 在有着浓厚内容氛围的环境下,品质主播往往能提供优质内容和商品之外的附加值。而在电商氛围过盛的平台,优质内容的价值反而得不到认可,品质主播找不到受众,由此引发从流量到销量的连锁反应,陷入没人看、没人买的死循环。 主播“出淘”,谁的锅? 从2021年双11期间,通过手淘APP为淘宝直播开设两个一级入口,为其提供上亿级别的流量,到后来持续挖角精品主播,淘宝直播的竞争势头其实从未减退。 包括在今年3月28日举行的2024淘宝内容电商盛典上,淘天集团传出将新增百亿现金、千亿流量,“用真金白银在内容电商加大投入”。这些实际举动都表明,淘宝直播并没有否定内容电商的方向。 但伴随着人员架构的调整,程道放离任淘宝直播及内容事业部负责人,内容投入陷入停滞的同时,淘宝直播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 9月23日的淘宝直播选品会上,淘宝直播为主播加了橱窗功能,看上去好像是帮主播整合了站内流量,但是一个姗姗来迟的功能对主播的意义又能有多少?看似加码内容,增加主播变现方式的举措,实则仍然落到了淘宝熟悉的货架领域。 实际上,品质直播之所以“出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平台对主播价值的忽视。 淘宝虽然是直播电商的“老大哥”,但是平台本身没有内容基因。从平台创立之初,到网红经济时代、内容电商时代,淘宝长期坚持的经营策略仍然以头部主播为主,GMV也依赖于头部主播贡献。2020年时就有业内人士分析,薇娅仅上半年的GMV就可以抵SKP一整年的营业额。 可是对头部主播的过分关注,造成了中腰部主播的损失,导致平台整体生意发展失衡。内容电商考验的是平台如何运营好内容生态,如何积累用户规模,如何引导用户形成从内容到消费的购买习惯,所以内容是基础。 在以内容为前提的经营模式下,由交易起家的淘宝,首先就缺乏好的视频内容积累,由此难以形成内容生态,最终导致淘宝直播发展无门。 去年年中,作为淘宝内容化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逛逛”传出,若无法完成KPI将面临让出淘宝App首页tab位的消息,结果一语成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逛逛内容质量不高,淘宝缺少品质主播的现实。 2021年薇娅、雪梨、林珊珊三大主播因为税务问题被罚,如今作为接班人的“烈儿宝贝”“香菇来了”等头部主播也没有逃过“前辈”们的剧情。 据媒体报道,2023年某洗脸巾品牌为提高双11销量,与淘系头部直播间“香菇来了”达成直播合作。品牌为了迎接“商品大卖”备货200万,最终销售额只有13万,扣除坑位费和佣金后品牌收益为0。 另一边,有消费者在黑猫平台投诉,自己在“烈儿宝贝”直播间购物被骗,“烈儿宝贝”售卖普通玛瑙代替盐源玛瑙。类似的情况,在微博上也有网友反映。 坦白说,淘宝没有品质主播,是因为在电商行业的快速变革中,平台没有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并且坚持走下去。幸运的是,内容电商不是什么稍纵即逝的历史性机遇,只要认清行业趋势,作为行业生态中的其他从业者,仍然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譬如在内容电商生态中,品质主播的价值有着格外清晰的界定,即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体验,帮助用户发现价优物美的优质商品。而不是作为单纯的推销工具,一切为效率服务,成为平台转化流程的一颗螺丝钉。 包括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内容电商的特点是平台给予品牌主动权,使得内容成为生意的一环,不仅为生意提供稳定流量,也为交易提供可靠场景,更为商家提供有效的转化工具。 目前,在内容电商生态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通过“星推搜直”构建起了自己的完整营销转化闭环,而品质主播作为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也变得更加聚焦,自身的生态价值也能够通过市场得以体现。 最后,网红一呼百应、只靠流量就能快速变现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下的消费者正在对“电商网红”祛魅,不论是“辛巴”还是“李佳琦”,大家更关注商品本身的品质、服务和价格,电商也在回归价优物美的本质。 你关注了哪些品质主播?
我用 iPhone 16 拍了一周,亮点和槽点都在这儿了
随着 iPhone 16 的发售,人们最关心的不再是暂时不能落地的 AI,而是它最直接可见的亮点——影像。 升级的 4800 万超广角、跃升到 5 倍的长焦,到新鲜的相机控制按键与摄影风格调色盘,这些在发布会上吊足了胃口的功能,它们实际表现究竟如何? 在使用了近一周后,我对 iPhone 16 的影像系统有了新的看法,并总结了这份评价,帮你快速了解参数之外的真实表现与背后隐藏的问题。 巧而不工的按键 相机控制按键,是这代 iPhone 上最引人注目的更新之一。 这颗按键由一块玻璃、一个压力感应器与一个机械结构组成,提供了一种与触摸屏操作完全不同的交互方式。 它的设计与功能,我不再赘述,早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表达过对这颗按键的怀疑,果然,新鲜感褪去后,我几乎放弃了使用它拍摄。 原因很简单——苹果试图将过多功能塞到一个按键上,尽管科技集成度很高,但实际使用起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畅。 哪怕这颗按键有多种交互方式,但它的操作区域和电源键差不多大,这就意味着用户的手指必须在这样狭小的边框上完成一项项包括焦距调整等功能的精细操作。 就像是用一把精致的小镊子去完成雕刻大理石雕像的工作。 并且,当 iPhone 处于熄屏状态时,按键无法直接唤醒相机,反而需要先点亮屏幕,在效率追求上,甚至不如 Action button,让原本期待的快速唤醒多了一丝阻塞感; 既然不适合作为首选交互方式,那么它能否从其他角度,帮忙解决一些用户在使用相机时曾经遇到的痛点? 比如,水下拍摄。 曾经的 iPhone 虽然具备 IP68 防水,但触屏功能会在水下失效,无法再通过屏幕拍照或是启停录制视频。 现在,在相机控制按键的帮助下,iPhone 在水中依然可以唤醒相机并触发快门,但无法通过滑动来进行更多的相机控制。 除了水下使用,第三方摄影 app 对它的支持如何?原相机可不是大家的唯一选择。 为了测试它的兼容性,我测试了最常用的创作 app——Blackmagic Cam,在打开 app 后,使用快门按键,并没有触发快门操作,而是直接跳转回了系统原生相机,我常用的仿胶片软件 Dazz 相机也是同样的情况。 看来,想要真正将这颗集轻按、重按与滑动为一体的按键用好,对于第三方 app 也是种挑战。 在使用过程中,它的位置也让我如鲠在喉——无论你是横着握还是竖着拿,这个按键都不在顺手的位置:横握时,右手不是会挡住部分屏幕,就是按键位置太远难以触及;竖握时,大拇指的滑动范围受限,如果将手向下进一步调整姿势,又增加了手机跌落的风险。 最后,在我精心完成构图,横平竖直四平八稳后,重按这颗按键拍摄的话,手指的力会传导到机身上,导致机身晃动,构图被破坏,只能后期再处理。 所以,这颗按键更适合作为屏幕不方便使用时的补充方案,而不是代替掉屏幕,成为 iPhone 影像的默认首选。 最后,这颗按键几乎没有可维修性,根据微博博主 @楼斌 Robin 的拆解来看,相机控制按键是通过焊接将键帽与内侧的金属衬板固定在一起,只能进行破坏性拆解。 也就是说,所以如果这颗按键损坏,可能只能进行整机更换,价格会超过大家的想象。 ▲ 图片来自微博博主 @楼斌 Robin 据苹果描述,在稍后落地的 Apple Intelligence 中与影像有关的功能将会由相机控制键唤醒,并且将会为它加上对焦的功能。 我放个小小的预言,对焦功能将会以类似相机半按的形式出现在相机控制键上,通过保持轻按来对焦。 超广角与长焦,进化与困境 在这代 iPhone 上,影像系统再次迎来升级与统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影像系统的失衡。 在写主摄的时候,我曾总结过: 镜头一旦超出人眼聚焦范围,会直接导致照片中元素太多,杂乱元素充斥了这个画面,主体变得不明显,最后结果,就是显得广角主摄很难用。 而超广角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边缘的畸变,除了狭隘空间中的迫不得已,我真的很少主动用到这颗镜头。 ▲ iPhone 16 Pro 超广角镜头拍摄 尽管如此,我对这颗超广角镜头的升级,依旧很感兴趣,因为它真正大展拳脚的场景,是微距。 当你将手机距离被摄体过近时,取景器的左下角就会亮起微距图标,此时,虽然手机焦距没有变化,但超广角镜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接管了成像。 也就是说,当你超过其他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限制后,调用的都是超广角镜头并放大到相应的倍数,来保持焦距的一致。 那么,升级了 4800 万像素的 iPhone 16 Pro,表现到底如何? 我用 iPhone 16 Pro 以及 iPhone 15 Pro 的微距功能探寻了人们习以为常,但难以注意的细微之处——眼睛。 ▲ iPhone 16 Pro 微距 / iPhone 15 Pro 微距 放大来看,升级了 4800 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成像解析力的确比上一代有了轻微进步,虹膜组织清晰可见,但肉眼观感上,并没有出现质变。 看完了细微之处,我们再将目光转向远处。 在 iPhone 15 Pro Max 上,苹果少有地提起了自己的落地技术,用一块四棱镜,将镜头光路延长,最终将长焦升级到了 5 倍。 今年,这颗四棱镜结构的 5 倍长焦也出现在 iPhone 16 Pro 的机身上,Pro 与 Pro Max 的焦段再次统一,3 倍长焦正式成为历史。 先说结论,这颗长焦没问题,但苹果的影像系统已经真正成为了瘸子。 首先,我用 iPhone 15 Pro 的 5 倍拍摄了一张照片与 iPhone 16 Pro 的原生 5 倍进行对比。 ▲ iPhone 16 Pro 原生 5 倍 / iPhone 15 Pro 裁切 5 倍 放大图片来看,iPhone 16 Pro 的原生 5 倍长焦有着更好的解析力,建筑外立面的玻璃能清楚看到分隔处,而 iPhone 15 Pro 的裁切 5 倍就稍微逊色了。 5 倍胜负已分,那么,我们曾经习惯的 3 倍呢? ▲ iPhone 16 Pro 裁切 3 倍 / iPhone 15 Pro 原生 3 倍 / iPhone 13 Pro Max 原生 3 倍 由于 iPhone 16 Pro 的长焦为 5 倍,所以 3 倍为 1 倍主摄裁切而成,放大以后的画质已经处于崩坏边缘,而 iPhone 15 Pro 则来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在传统摄影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大量用户数据的积累,24mm 到 70mm 的焦段已经成为了标准,覆盖了日常大多数拍摄需求。 ▲ iPhone 16 Pro 50mm 拍摄 在之前的 iPhone 机型中,苹果通过 24mm 主摄的融合变焦,巧妙地涵盖了 24mm、28mm、35mm 和 50mm 的焦段,并用 3 倍的 77mm 长焦来补足,从而覆盖了完整的标准焦段。 ▲ iPhone 16 Pro 24mm 拍摄 但在 iPhone 16 Pro 上,3 倍长焦的消失,导致 2 倍到 5 倍之间的焦段完全由主摄裁切完成,50mm-120mm 的焦段成像失去了质量保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 3 倍焦段下,iPhone 16 Pro 的成像质量甚至不如 iPhone 13 Pro Max。 ▲ iPhone 16 Pro 120mm 拍摄 对苹果而言,焦段的延展是技术进步的象征,但对用户而言,反而失去了常用焦段的质量保证,以及选择的余地。 前置锐化减轻 不过在 iPhone 16 上,我们终于看到了锐化情况的改善。 为了测试这一代 iPhone 的锐化情况,我们邀请同事在同样的机位、同样姿势拍摄了多组样片,并进行对比。 ▲ iPhone 16 Pro 前置摄像头 / iPhone 15 Pro 前置摄像头 可以看到,相比 iPhone 15 Pro,使用 iPhone 16 Pro 前置摄像头拍摄的照片中,在保留皮肤纹理的基础上,过度锐化的现象的确改善了不少。 摄影风格——调色平权 新的摄影风格与调色盘,是我心目中 iPhone 16 Pro 最强大的更新。 数码时代以来,调色软件有两个开山立派的角色——Adobe 与达芬奇。 它们带来了诸如曲线、色阶等经典调色工具,成为行业标准,并广泛影响了其他软件的设计。但是,这也带来了较高的入门门槛与陡峭的学习曲线。 调色,并且将颜色调好看这件事,一直是专业人士的特权。 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调色软件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许多移动端应用仍然沿用了传统调色工具的思路和操作逻辑,使得调色过程依然复杂,普通用户难以轻松掌握。 现在,苹果打算通过摄影风格的更新改变这个现状,通过两个步骤,将调色的权利普及到每个用户手上。 第一步,苹果试图帮你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 从头建立调色风格是成本相当高的事情,其难度更甚于学习调色的具体操作,所以苹果先以自己的色彩理解,打造了一系列设计好的风格。 当你首次打开相机时,iPhone 16 会引导你选择自己拍摄的四张照片,自动生成四宫格,并在你左右滑动屏幕时向你展示这些设计好的调色风格,以便你直观地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 第二步,苹果将更大的控制权交给你,帮助你进行个性化调整。 苹果简化了原本复杂的调色参数,将其变为一个直观的调色盘。你不需要再去理解每个参数名词的意思,也不需要知道它们决定了画面的什么元素,只需要用手指在调色盘上滑动,就可以找到喜欢的效果。 这两步走完,你已经在 iPhone 的帮助下,在色彩美学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调色风格,从此每一张照片都会呈现你更喜欢的效果。 作为对比,在传统的调色模式下,如果我要将这张图片调整成整体偏向柔和的暖色调,需要在 Lightroom 中进行一系列的曝光、曲线、HSL 与色调分离调整,才能达成目的。 而在 iPhone 新的摄影风格与调色盘的共同配合下,我只需要简单的两步,就可以将照片调整为这样的暖色风格: 将摄影风格选为「玫瑰金」; 通过手指滑动,将调色盘参数调整为:色调 -30、颜色 25、调色盘 100 在使用的一周中,调色盘已经成为我必备的拍照工具了,拍出来的照片几乎不用再通过专业的修图软件,就可以调整出我喜欢的风格。 ▲ 使用 iPhone 16 Pro 摄影风格拍摄的照片 当然,在拍摄中,你也可以随时更改风格效果: 同时,摄影风格与调色盘在处理你的照片时,还进一步优化了算法,将人物与环境进行多层分隔,对你的肤色进行保护性渲染。 也就是说,无论你在调色盘上用多大的力度调色,都不会破坏照片中人物肤色的和谐与真实。 在使用中,我也尝试了两套不同的预设,分别配置给风景与人像,供大家使用: 1. 人像调色 选择摄影风格中的「飘渺」; 打开调色盘,通过手指挪动,将参数调整到色调 75、颜色 -15、调色盘 100; 在这个预设下,你将得到一个呈现低对比度的画面,并且得益于新的皮肤引擎,同时肤色会自然地偏向冷白色。 2. 风景调色 选择摄影风格中的「自然」; 打开调色盘,将参数调整到色调 -70、颜色 50、调色盘 100; 在这个预设下,你将脱离 iPhone 的白开水风格,得到一个呈现自然光影、色彩浓郁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这个功能,但这个功能越好,我对苹果的怨言就越大——还是刀法。 我将 iPhone 16 Pro 拍摄的照片通过 Airdrop 传到 iPhone 15 Pro 上,发现升级了 iOS 18 的 iPhone 15 Pro,依然可以使用新的摄影风格和调色盘处理 iPhone 16 Pro 拍摄的照片,但对于 iPhone 15 Pro 自己拍摄的照片,新的调色功能则无法使用。 反过来,如果你从旧 iPhone 换成 iPhone 16 系列手机,也没有办法用新的调色系统处理旧 iPhone 的照片。 也就是说,苹果通过系统层面识别照片的拍摄设备,并附加了一层硬件锁,只有 iPhone 16 系列拍摄的照片,才可以使用新的摄影风格与调色盘。 这一刀,直接将整个 iPhone 家族的调色系统分割开来,并将长期并存。 甜点般的 4K 慢动作 据消息称,在 iPhone 16 Pro 上,主摄从 IMX803 升级到了 IMX903。 这次迭代对于静态画质的影响并不大,但视频得到了史诗级提升——慢动作视频规格从 1080P 提升到了 4K 120 帧,肉眼可见的画质提升,清晰度变化让人惊艳。 但当真正用起来,我才意识到苹果的刀法。 当你进入相机的慢动作模式并选择 4K 分辨率时,你会发现焦段选择只剩下 1 倍和 2 倍,也就是说,4K 120 帧慢动作只能使用主摄拍摄。 刚刚有提到,主摄的 24mm 和 2 倍的 50mm 虽然是常用焦段,可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多数拍摄需求,但对于依赖 iPhone 进行创作的用户来说,主摄与另外两颗镜头的规格不统一,会对前后期工作流制造不少的麻烦。 有的朋友会说,并不是每个人都用 iPhone 创作,大多数用户只是记录一下生活。 没错,但即便是在生活记录中,哪怕使用最常见的 H.265 编码,4K 120 帧慢动作每分钟的文件大小也在 740MB 左右,是 1080P 240 帧规格的 1.5 倍。 再考虑到等价金子的苹果内存,使用这个规格记录生活,性价比并不高。 作为生产力工具不够通用,记录生活又太过昂贵,4K 120 帧更像是一口甜点,充满诱惑,但吃不饱。 想吃更多?你只能等等 iPhone 17 系列。 不起眼的小细节 在使用 iPhone 15 Pro 扫街创作时,我常常选择拍摄 ProRaw 格式照片,以获取更大的后期空间。 但是,在抓拍时,iPhone 15 Pro 的快门延迟偶尔会让我错过决定性瞬间,并且拖累了我的连拍速度,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 在使用了一周左右,我发现 iPhone 16 Pro 在快门延迟上的表现好了很多。 ▲ iPhone 16 Pro 拍摄的 Raw 格式照片 得益于 iPhone 16 Pro 上升级的 IMX903 主摄能够以前代两倍的速度读取数据,48MP ProRAW 照片的快门几乎没有等待时间。 此外,A18 Pro 芯片的图像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能够更快地处理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使得在拍摄高动态范围或快速移动的物体时,反应更加敏捷、流畅。 除了快门延迟的降低,还有图片格式的悄然更改。 在 HDR 的文章中,我曾写过 iOS 18 支持识别 ISO Gain Map 的消息,这意味着 iPhone 与 Android 手机的照片以 HDR 显示可以互通。 而关键,就在于照片格式。 之前广泛使用的 JPG 图片格式,仅支持 8 位色深,无法充分表示 HDR 图像的广色域和更高的亮度范围,在 iPhone 16 Pro 上,苹果使用了 JPEG-XL 格式,可以将 HDR 显示文件嵌入其中,让支持的设备都可以正确读取这张照片的亮度该如何显示,照片终于迎来跨平台跨厂商地正确显示 HDR 亮度的希望。 此外,JPEG-XL 能够比传统 JPEG 文件减少 30-50% 的文件大小,同时支持无损和有损压缩,并兼具透明度、动画支持和向后兼容性,使其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如在线传输、图像存储和高品质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大大提升了传输速度和存储效率。 总结 我可以看出,苹果正在努力让 iPhone 向一个专业的生产力工具靠拢,并引导更多的人使用 iPhone 创造,无论是 4K120 帧的甜品体验,或是帮助用户更轻松调色的摄影风格,都在印证这一点。 但当你开始欣赏这些功能时,就会发现苹果明明可以做得更多,却遮遮掩掩地,总是差一点。 究其原因,手机早已过了那个大跨步前进的时期,哪怕苹果想提供更专业更强大的功能,也不敢一次性把技术储备都给了,不然下一代给什么? 不够顺手的相机控制按键和显得不平衡的影像系统,就是苹果为了探索 iPhone 的未来做出的新尝试。 这个时期的苹果,正处于谨慎又迷茫的交织中,而 iPhone 16 系列,就是这种交织下的产物。
以旧换新.patch 高校巡回,和 Apple 一起贴贴
2024 年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之际,制糖工厂 CANDYSIGN 开启了【换一条,更好】以旧换新.patch 主题活动的第一站。 用户携任一废弃数据线,即可免费换取一条全新制糖工厂贴贴线 【换一条,更好】以旧换新.patch 活动,是对爱范儿 RiSE for Good 理念的生动实践,我们前往不同城市开展,和更多朋友一起加入到这场环保行动中,给地球一颗糖。 9 月 23 日 – 9 月 27 日,我们联合 Apple 授权校园体验中心,开启以旧换新.patch 高校巡回之旅,在开学季为全体大学生送上贴贴福利,与万千学子一同更新成长。 活动覆盖北京、成都、上海、武汉、广州、深圳、西安等全国 20+ 城市,在北京电影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 50+ 高校的 Apple 授权校园体验中心展开,吸引超 50000+ 大学生围观兑换。 活动在线下如火如荼进行时,各大高校官方媒体也纷纷在线上宣传,直击现场热闹氛围。无论东西,从南到北,在大家的热情返图中,我们共同见证着这场高校巡回之旅的精彩以及独属于大学生们的创作力。 贴贴线 自卷自吸自收纳的特点,改善了无数大学生的充电体验。数字时尚单品的属性加持,也点燃着年轻一代的潮酷基因。人人都爱贴贴线,我们也在这些活动中将无限更新的创造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RiSE for Good,Shift for Better,我们希望通过以旧换新系列活动推动环保和社会责任,也希望更好的产品能为新世代的创作者们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 制糖工厂是一个追求为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年轻一代提供灵感和愉悦工具的创造力品牌。我们注重极致美感,致力打造灵活、多用的电能产品。我们相信「好产品就是一颗糖」,创造灵感来自科技、艺术与时尚,希望提供多样的产品让你的体验更舒适。无论是居家,还是远行,我们在乎创作者细微感受和愉悦体验。 以旧换新.patch 无限更新,希望制糖工厂时刻陪伴着你们的美妙创作过程。好产品是一颗糖,下一站见! 第一站:广州-TIT 创意园微信总部 第二站:上海-JIC 静安国际中心、安福路 第三站:Apple 授权校园体验中心城市巡回之旅(10+高校) 第四站:杭州-湖畔研究中心(原湖畔大学) 第五站:北京-三里屯 第六站:广州-ing 未来印 第七站:Apple 授权校园体验中心城市巡回之旅(50+高校) 第八站:广州-正佳广场
开会这个技术活,让AI+RTE 玩出了新高度
作者 | 三北 编辑 | 漠影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将大模型装进视频会议系统,但他们发现,AI会议的搭建并不容易: AI新功能识别不准确、上手不好用,会议系统与老旧硬件设备不兼容,AI内容分析引发企业数据安全担忧,定制化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未来AI会议的畅想虽好,部署成本与精力问题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AI重塑会议协作”产品发布会上,声网推出的“灵动会议”为企业提供新的选择——提供搭载RTE(实时互动)与生成式AI双引擎技术的aPaaS平台,让企业轻松搭建具备实时字幕、AI会议纪要、AI主持人等多项能力的新一代AI会议,提升会议体验和效率。 与市面上常见的Zoom、腾讯会议等C端产品不同,灵动会议主要面向政企、云会议厂商、硬件会议厂商及大中型行业客户等B端市场。它帮助客户缩短实现AI会议搭建和传统会议转型的过程,通过SFU+MCU混合架构部署的低代码平台,提供开箱即用的能力包,满足客户会议、协作和调度需求。 成立于2014年的实时互动云服务商声网,已经在实时互动领域积累了多年经验。作为底层技术的赋能者,声网正率先将AI大模型整合前沿音视频技术,为企业客户在自身应用内构建多种AI实时音视频互动场景提供新选择。 大模型能为视频会议行业带来什么新故事?又会为行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通过对话声网数字化行业负责人和利鹏,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声网数字化行业负责人和利鹏 一、从纪要到AI主持人,大模型催生未来会议新形态 当前,视频会议行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关键时期。 我们可以看到三个趋势:MCU(多点控制单元)传统会议架构正在收缩,云会议崛起;会议系统由沟通工具,转变成为企业业务能力;AI赋能,会议向智变。 聚焦AI赋能,和利鹏告诉智东西,大模型已为视频会议行业带来了新变化。 以常见的会议纪要应用来说,在此前的小模型时期,会议纪要不准确、不好用,甚至连熟悉的人名都记不准确,没有被真正用起来;现在随着大模型引入,会议纪要的准确度大大提升,并通过与用户知识库对接,用得越多越准确,逐渐成为高频使用的效率工具。 再以会议回顾应用为例,此前的会议回顾大多是录制一个视频文件,大多数没有人会去回看;现在,经过AI对知识进行切片,用户可以直接关注感兴趣的部分,在中途参会或错过会议的情况下也能快速了解会议要点,办公体验和效率也由此得到显著提升。 而从热门的多模态出发,视频会议系统的“听说看”能力都将升级,比如未来也可能是数字分身代替人去参加会议进行表达,大模型正催生更多全新体验诞生。 “大模型对行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如果说以前视频会议系统是一个音视频通道,那么AI时代的视频会议已具备了内容洞察和决策助力,升级成为一个智能协作平台。”和利鹏告诉智东西。 可以看到,从纪要到AI主持人,大模型正催生未来会议新形态。这种未来会议新形态,也将成为企业协同效率提升、业务成长的关键一环。 二、AI会议≠会议AI,单一会议工具向业务决策支撑平台转变 知名行研机构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软硬件)视频会议市场规模达到9.2亿美元(约合64.9亿元人民币)。多位视频会议业内人士预测,大模型至少将为视频会议行业带来翻倍的市场增量。 在巨大新市场的驱动下,各大云巨头、SaaS厂商、音视频技术厂商以及传统视讯企业,都推出了AI会议相关功能及应用,试图在这个新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围绕当下“神仙打架”的市场格局,和利鹏认为,会议AI并不等于AI会议。 市面上的不少会议AI,只是在上层应用层将单点的AI功能加到会议系统中,而灵动会是从底层会议的架构进行了改变,采用了AI与RTE(实时互动)双引擎架构,从底层重塑会议与协作。 ▲灵动会议RTE与AI双引擎架构 具体来看,灵动会议采用了RTE 和AI 双引擎架构,RTE 技术确保低延迟、高可靠的音视频传输,使大模型能够接收到高质量的音视频内容,并进行更准确的处理。而生成式AI通过分析会议内容,提供智能功能,如自动生成字幕、会议纪要,并通过RTE的低延迟、高可靠通道来分发,以实现与大模型的互动。因此RTE与AI的结合赋予会议系统“听、说、看”的能力,这也正是灵动会议产品推动会议系统从单纯的信息传输工具,向具备内容理解与决策支持的智能引擎转变的核心因素。 基于声网自研的AI Agent框架,灵动会议能够兼容市场上主流的 ASR(自动语音识别)、LLM(大语言模型)和 TTS(文本转语音)技术,具备工作流编排能力,提供流畅自然的交互体验。该框架尤其支持市场主流的多模态大模型的集成。企业不仅可以使用单一模型,还可以将图像、音频、文本处理等多模态的大模型能力融合到一起,满足更复杂的会议场景需求。比如AI主持人可以帮助用户把控会议节奏、提供会议建议、调节音视频效果等,实现更自然沟通。 ▲和利鹏在讲解声网灵动会议AI Agent框架 由上所述,灵动会议重点不仅在于底层的AI框架,还在于声网多年积累的RTE技术。基于灵动会议双引擎架构,AI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工具模块,而是通过与声网RTE平台的深度融合,真正参与并优化会议的各个环节。 据悉,灵动会议RTE引擎能提供领先的音视频性能体验,依托声网SD-RTN™软件定义实时网,能做到80%丢包情况下音视频通话流畅,国内视频平均卡顿率小于1.1%,海外视频平均卡顿率小于 2%;同时基于视频增强策略、AI降噪、回声消除等技术提高视频会议质量。 此外,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业务的逐步演进,常常会面临新设备引入、新开发环境和新功能组件接入的需求。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底座,很多企业不得不为不同的业务场景构建独立的系统,形成“烟囱式”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导致系统封闭,资源利用率低,运维成本高。 而声网灵动会议产品推出了企业级音视频管理中台,作为统一的管理底座。这种中台能够将企业内部所有在线协作业务一站式集成,同时,通过AI技术的支持,实现音视频数据的统一分析和知识沉淀,逐步构建企业的知识库,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可以预测,在AI与RTE的双引擎驱动下,视频会议系统正从沟通管道变为智能协作平台,不仅能分析内容、指导决策,还能够帮企业沉淀知识库,从而重塑会议与协作。 三、AI再造会议进行时,先过安全、成本、兼容三道关 自去年以来,和利鹏和他的团队开始观察到了市场新的需求变化,AI视频会议市场需求正在起量。但同时,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搭建一款AI驱动的视频会议系统还是会需要面临许多问题。 如AI会议带来体验升级的同时,如何保证数据安全?如何根据企业性质快速实现个性化定制?新系统如何兼顾与现有会议室设备的兼容性,实现更低成本的利旧?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 灵动会议为合作伙伴提供另一种选择:选择开箱即用的aPaaS会议服务,免去大量重复、复杂的中间工作,专注于自身应用的开发和使用。 面对数据安全问题,很多政企倾向于私有云或混合云部署方式。灵动会议支持私有化、混合云、公有云等多种部署模式,同时支持无缝备份与切换,这就能够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面对定制化难度问题,灵动会议采用aPaaS低代码设计,通过提供灵活的API接口、以及UI组件和即插即用的集成功能,使得开发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集成,无需进行大量的底层开发。 开发者可以通过现成的UI组件快速集成会议功能,包括会议召集、虚拟背景、屏幕共享、白板互动等,几乎涵盖了所有常用功能,仅需4个方法和回调,便可定制UI,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加速应用上线。 面对传统MCU设备利旧痛点,灵动会议提供了最新的解决方案:SFU+MCU混合架构。据悉,MCU模块与SFU模块直接集成,抛弃了传统的网关架构,通过裸流通信技术实现终端设备与云端的直接互通,解决了网关集成时的画质损失问题,并支持多画面灵活组合。 ▲SFU+MCU混合架构打破传统模式 目前,已有不少云会议、传统MCU、大中型行业客户用上了灵动会议。 以某头部云厂商为例,其目前已利用灵动会议打造了高效的云会议平台。该客户面临的是Zoom平台到期和架构替换问题,声网不仅为其提供了全球覆盖的公有云服务,使其在保存原有应用的情况的无缝替换架构,还助其快速扩展了所需的同声传译等新能力,最终节省系统运维成本百万投入。 以某传统硬件会议MCU厂商为例,其在行业里耕耘十几年,架构无法满足客户关于云视频和智能化的新需求。其曾求解于开源WebRTC、第三方的云厂商,都面临了投入成本高、体验受损等问题。灵动会议的SFU+MCU混合架构帮助其进行整个系统完整升级,从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可以看到,各类厂家都可以基于声网aPaaS灵动会议快速实现云化、智能化升级。 结语:大模型时代,20年视讯行业迎来新拐点 20多年来,视频通讯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硬件视频系统到云会议,再到智能会议,技术和会议的形式不断迭代。在声网等技术赋能者及各路会议厂商的推动下,视频会议产品核心正从一个通道进化为智能协作平台。 与此同时,视讯用户的核心需求仍然没有变,那就是不断提高会议效率并达成决策目标。当下,大模型技术为这一目标实现带来了新的动力,20年视讯行业迎来新拐点,以声网灵动会议为代表的新一代AI会议方案也正成为新的行业发展引擎。
去太空建立数据中心,用机器人取行李,YC Demo Day这些公司值得关注
编译 | 杨蕊伃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9月27日消息,据TechCrunch报道,硅谷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YC)于前天举行了为期两天的Demo Day活动。此次活动,人工智能(AI)公司占据主导地位。金融科技、医疗保健和web3等过去颇为热门的行业相对沉寂。 初创企业不断探索,试图用AI技术解决各类问题。例如,Elayne公司在遗产规划和结算领域应用AI技术;Baseline AI用该技术自动处理临床试验数据;Passage公司用AI协助办理货物通关手续。 以下是外媒筛选出来的13家值得关注的公司。 一、Azalea Robotics Corporation Azalea Robotics是一家致力于实现机场行李处理自动化的公司,其关键特点和优势在于,使用机器人在机场自动移动行李。 机场对行李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有较高要求,而该公司的自动化技术恰好能满足这些需求。 ▲Azalea Robotics通过智能机器人操作实现机场行李处理自动化(图源:Y Combinator) 二、Baseline AI Baseline AI专注于临床试验文档处理领域,核心业务是提供临床试验的主要文件和研究方案。Baseline AI能自动完成临床试验从协议开始的所有内容创建工作。 Baseline AI能够加快临床试验的开展速度与运行速度。 此外,该公司声称可以为相关公司节省1800万美元的成本。 三、Elayne Elayne公司是一家提供福利解决方案的企业,其业务主要集中在遗产规划和结算领域。Elayne打造了一个单一且统一的平台,运用先进的AI技术,对遗产规划和结算流程进行自动化处理。 ▲Elayne平台对遗产规划和结算流程进行自动化处理(图源:Y Combinator) 四、Hamming AI Hamming AI是一个实验平台,可以自动测试AI语音代理。此前,一家利用AI技术提供免下车服务的初创公司,就利用Hamming模拟了数千通电话呼叫,从而实现了99.99%的座席订单准确率。 该公司为何受欢迎?原因在于市场环境。现在,有很多初创公司都在努力构建高效的AI客服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下,Hamming AI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正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迫切需要的。 ▲Hamming能自动测试用户的AI语音代理(图源:Y Combinator) 五、Lumen Orbit Lumen Orbit是一家具有创新理念的公司,它所提出的太空数据中心概念以及采用太阳能供电的方式很值得行业借鉴。据悉,该公司将在明年发射演示卫星。 Lumen Orbit的目标是在太空中构建一个数据中心,太空中几乎无限的太阳能能够持续为数据中心提供动力,为GPT6等大模型提供更大规模的训练资源。 ▲Lumen Orbit计划在太空中构建一个数据中心(图源:Y Combinator) 六、Ontra Mobility Ontra Mobility是一个平台,它通过数据驱动规划以及实时优化的方式,帮助城市改善交通状况。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在公共交通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然而,由于预算的限制,很多城市无法进一步扩大公共交通的种类和规模。在这种情况下,Ontra Mobility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帮助地方政府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满足民众出行需求。 ▲Ontra Mobility能够根据需求实时调整路线(图源:Y Combinator) 七、Passage Passage在海关报关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充当着助理的角色,为海关相关业务提供AI辅助支持。 据悉,Passage雇佣了由报关员和报关文员组成的团队,负责数据输入。 具体而言,Passage简化了原本繁琐的数据输入工作和电子邮件通信环节。 Passage所建立的 Copilot,能够让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完成清关工作。 ▲Passage建立Copilot帮助企业报关(图源:Y Combinator) 八、Promi Promi是一个定价和折扣优化平台,能够帮助客户公司向客户提供折扣波动信息。 通过向客户提供折扣波动信息,客户公司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同时,这种创新的定价方式也能够帮助客户公司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Promi为用户持续监控和更新折扣(图源:Y Combinator) 九、RetroFix AI RetroFix打造了一个类似TurboTax的网络平台,该平台允许承包商自动申请税收优惠和可持续发展信贷。 因为申请过程繁琐,承包商通常很少申请相关业务。对此,RetroFix整合了政府激励措施的信息,让建筑经理和承包商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业务申请。 通过RetroFix的平台,承包商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政府的支持,从而降低建筑成本。 ▲RetroFix能够帮助承包商迅速了解激励措施(图源:Y Combinator) 十、SchemeFlow SchemeFlow能够自动执行建筑项目的政府审批。 据悉,SchemeFlow利用大语言模型快速生成报告,大大缩短了审批流程。 这家初创公司目前已经为400多个建筑项目生成了报告。 ▲SchemeFlow运用大语言模型起草报告(图源:Y Combinator) 十一、Simplex Simplex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从3D场景中进行渲染,从而创建出按需的视觉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对于AI模型的训练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模型提供丰富、多样的视觉信息,能够帮助模型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各种场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Simplex创建从3D场景渲染的照片级逼真视觉数据集(图源:Y Combinator) 十二、Spaceium Inc. Spaceium Inc是一家专注于航天器对接系统开发的公司。 Spaceium Inc的主要业务是开发航天器对接系统,建立太空加油站网络,为太空运输提供服务。 在当前航天工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Spaceium Inc准确地把握了这一市场机遇,为航天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支持。 十三、Village Labs Village Labs致力于帮助美国企业成为员工持股企业,具体做法是协助企业建立和管理员工持股计划(ESOP)。 通过将企业所有权出售给员工持股计划(ESOP),企业主可以获得税收优惠。反过来,员工可以保住工作并获得企业股份。 Village Labs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员工和企业实现了双方共赢。
国内首款、自主指令,搭载龙芯2P0500主控芯片的极印打印机量产出货
IT之家 9 月 27 日消息,龙芯中科官宣,基于龙芯 2P0500 的极印高速激光打印机首批量产订单于 9 月 26 日下线交付,标志着龙芯专用打印产品量产正式走向开放市场。 据介绍,极印高速激光打印机搭载首个国产打印机专用自主芯片龙芯 2P0500,且从设计、引擎规划到整机验证,均由汉图科技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值得一提的是,打印机双出纸口设计使打印速度得到提升,A4 打印速度达 35 页 / 分钟。目前,汉图科技在掌握 35ppm 和 40ppm A4 整机技术的基础上,正规划开发激光全品系整机。 龙芯 2P0500 打印机国产主控芯片于去年 11 月在 2023 龙芯产品发布暨用户大会上发布,是国内首款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打印机主控芯片。 IT之家查询获悉,该芯片采用异构大小核结构,内置一个龙芯 LA364、两个龙芯 LA132 处理器核及 512KB 共享二级缓存,集成 DDR3、GMAC、OTG、USB、打印接口、扫描接口、图像单元、PMIO、AD / DA、eMMC、SDIO、SPI、PWM 等多种功能模块,并实现功耗管理控制模块,单芯片可满足打印、扫描、复印等多种典型应用需求。 长城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中船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汉图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恒科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宁波华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辰光融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高德品创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沧田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连中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 12 家打印机厂商与龙芯中科签订协议,共建国产打印机新生态。
徕卡搞了个富士平替,只要五万
你最常用的镜头是什么焦段? 答案也许有很多,比如人文之眼 35mm、人像经典 85mm,又或者是空气切割机 200mm。 但徕卡有自己的理解,在 Q3 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反响之后,徕卡顺势推出了新机型——Q3 43。 之所以称为徕卡 Q3 43,是因为徕卡将这台相机的镜头从 28mm f/1.7 更换为了 43mm f/2 镜头。 Q3 上使用的那一颗 Summilux 28mm f/1.7 ASPH 非球面镜片以出色的锐度、精确的色彩还原、自然的背景虚化效果广受好评,而在 Q3 43 上,徕卡配备了一枚 APO-Summicron 43mm f/2 镜头,从名称就可以看出镜头的表现不俗。 这里的 APO,是 Apochromatic 的缩写,意为消色差,一般用于指代具有消色差设计的镜头。 这种镜头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和玻璃材料,将不同波长的光(特别是红、绿、蓝三色光)的焦点尽可能汇聚在同一个平面上,从而显著减少色差现象。 作为徕卡擅长的高端技术,APO 一直是徕卡顶级镜头的标志,和这颗 43mm f/2 镜头规格接近的 APO 35mm f/2 ASPH 价格高达 70080 元,可见其工艺和性能的水准。 也是这个原因,大家一直笑称徕卡 Q 系列买镜头送相机。 同时,徕卡也为焦距变化做了适配:在 Q3 43 上,用于机内数码裁剪的机身按键可以迅速将画面裁切为 60mm、75mm、90mm、120mm 和 150mm 的视角。 此外,Q3 43 的配置与 Q3 基本保持一致:相同的背面照明传感器,ISO 范围为 50 至 100000、自动对焦系统、镜间快门设计和最高 30fps 的 8K 视频——虽然几乎不会有人用 Q 系列拍视频。 现在,想要从机身上分辨 Q3 与 Q3 43,只能从机身的灰色蒙皮做判断了。 徕卡 Q 系列选择 28mm 作为焦距,主要因为它是一种经典的广角焦段,既能在风景、街头和建筑摄影中捕捉更广阔的视野,又不过度夸张透视效果,非常适合日常拍摄,既能提供丰富的画面内容,又具备出色的灵活性。 但问题是 28mm 视角太广,画面容纳的元素过于丰富,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专业摄影师的可靠备机,但面对愈发火热的不可更换镜头相机市场,徕卡也想分一杯羹。 虽然传统的 Q 系列机身中提供了高像素与裁切功能,但也总不能永远以损失画质来吸引新手用户,一台更好上手的 Q 系列相机已经迫在眉睫了。 于是,胶片时代中,倍受欢迎的 40mm 进入了徕卡的视线。 这一焦段提供的视角大约为 46°,与人眼的自然视野较为接近,因此拍摄出来的画面看起来更自然,透视感较少失真,又比 50mm 稍微广一点,适合在狭小空间或街头抓拍中使用,提供自然的画面感和灵活的拍摄体验。因此,它在胶片时代被视为一种多用途的焦段,适合多种拍摄需求。 徕卡官网提供的样片也印证了 Q3 43 对多个题材的适用性。 类似的设计思路不仅出现在徕卡身上,理光在推出 GR3 两年半后,也推出了配备 40mm 镜头的 GR3x,满足了更多用户对标准视角拍摄的需求。 Q 系列,在徕卡家族中一直比较特别——既比 M 系列经典旁轴多了科技感,又比 SL 系列的高端专业亲民许多,对于新手而言,是入门徕卡的不二之选。 但售价上,它就没有那么友好了——Q3 43 的国行售价为 56300 元,作为全画幅相机中目前唯一还在迭代的不可更换镜头相机,也是唯二的奢侈品,你会买吗?
英特尔查明酷睿第 13&14 代桌面处理器不稳定原因,将推送修复更新代码彻底解决问题
前段时间,一些采用了英特尔酷睿第 13 代、14 代桌面处理器的电脑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诸如报显存不足、游戏直接闪退,或者死机、重启的现象。这些处理器的不稳定问题也产生了不小的衍生反应,还反应在了英特尔的股价层面上。 因为关系重大,英特尔倒是一直在寻求各种解决方案,比如先是联合主板厂商共同推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发布特殊优化版的主板 BIOS 固件和官方建议设置教程,依靠限制性能的方式来绕开问题。 然后也宣布了延保措施,将这些处理器的保修期限延长两年,自购买日起计算保修时间最多延长至五年,未来五年内出现非人为造成的问题都可以联系英特尔获得售后服务。 也就是说,用户如果已经遇到不稳定问题则可以联系英特尔或 OEM 厂商更换新 CPU,如果没有遇到问题则自动获得延长保修,后面出了问题也再更换 CPU。 在这些暂时缓解措施,还有延保措施稳定用户情绪之后,英特尔也终于宣布,查明了酷睿第 13 代、14 代桌面处理器不稳定根本原因,并宣布将推出微代码 0x12B 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英特尔官方对于这两代桌面处理器不稳定的定性为「最低运行电压偏移不稳定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IA 内核内的时钟树电路,其在升高的电压和温度下容易受到可靠性老化的影响,这些情况会导致时钟的占空比偏移和系统不稳定」。 并且英特尔也确定了 4 中会导致受影响处理器最低运行电压偏移的操作场景: 主板供电设置超出英特尔建议设置 在高温下,eTVB 微代码算法依旧让英特尔酷睿第 13 代和第 14 代 i9 台式机处理器在高性能状态下运行 频繁和持续请求高电压的微代码 SVID 算法可能导致最低运行电压偏移 微代码和 BIOS 代码请求升高的核心电压可能会导致最低运行电压偏移,特别是在空闲和/或轻度活动期间 这里可以稍微解释一下,因为现在的台式机配置给主板供电留了非常大的冗余,并且还可能会解锁 CPU 的功耗和性能来方便超频和跑分,不过这也可能导致处理器不稳定。 另外就是在一些 13 代、14 代酷睿处理器上,TVB(Thermal Velocity Boost)的自动性能调控机制会在 CPU 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额外提升 CPU 主频,但之前的 eTVB 算法问题就出在这里,它会在部分 CPU 在高温状态下继续运行在高性能的峰值睿频状态从而导致处理器的不稳定。 针对这 4 种场景,英特尔也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符合英特尔酷睿第 13 代和第 14 代台式机处理器的 Intel Default Settings 设置建议 微代码 0x125(2024 年 6 月推出)解决了 eTVB 算法问题 微代码 0x129(2024 年 8 月推出)解决了处理器请求更高电压的问题 微代码 0x12B 将解决处理器在空闲和/或轻度活动期间的电压升高需要(0x12B 还包括通过 0x125 和 0x129 微代码版本提供的缓解措施) 其中微代码 0x12B 被认为是英特尔彻底解决「最低运行电压偏移不稳定问题」的方案,0x12B 微代码更新必须通过 BIOS 更新加载,英特尔已经把微代码分发给系统和主板制造商以纳入其 BIOS,后续英特尔会和合作伙伴合作推动及时验证和推出针对现有系统的 BIOS 更新,预计需要几周的时间来完成修复。 另外,相比于之前压低性能的临时缓解措施,这一次的微代码 0x12B 修复之后也不会影响处理器的性能表现。 英特尔在配备 5200MT/s 的 DDR5 内存的酷睿 i9-14900K 电脑上进行 0x12B 微代码和 0x125 微代码进行内部测试,Cinebench R23 等测试软件结果表明性能影响在运行差异范围内,《古墓丽影:暗影》和《赛博朋克 2077》等游戏的性能表现也在运行差异范围内。 另外英特尔还特别强调了一遍, 酷睿 13 代、14 代移动版处理器,还有未来的 Lunar Lake 和 Arrow Lake 平台都没有这个最低运行电压偏移导致的不稳定问题。
国产非Transformer大模型再升级!押注群体智能,落地五大硬件,性能跑赢Llama 3
作者 | 徐豫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9月27日消息,国内AI大模型创企岩芯数智(RockAI,简称岩芯)昨日发布了自研的新一代非Transformer架构大模型,名为Yan1.3多模态大模型。该模型今年11月正式向开发者开源。 目前,岩芯数智已实现该模型在手机、电脑、无人机、机器人等端侧硬件上的离线部署,距离全面“脱机”使用AI大模型更近了一步。此外,该公司设立了1亿元的Yan基金用于开展Yan生态合作,并透露其已与多家上下游运营商和厂商洽谈端侧人工智能(AI)项目。 Yan1.3多模态大模型在岩芯数智还有另一个叫法,即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受到生物智能的启发,岩芯数智CEO刘凡平想要用类人脑机制的Yan架构,释放机器智能的未知潜能。 会上,岩芯数智CEO刘凡平分享了他放弃大家一直看好的Transformer架构,坚持非Transformer架构的缘由和心路历程。 “国内AI模型开发者都在追随海外的步伐,这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技术接力赛。”在刘凡平眼里,这种跟随、模仿没有意义。于是,他决定自研非Transformer架构大模型。 不过,今年1月推出的Yan1.0架构大模型,刘凡平直言受到了不少质疑。此后,耗时8个月,经历了Yan1.1、Yan1.1 Plus、Yan1.2的3次迭代,岩芯数智才推出了Yan1.3版本。 刘凡平称,Yan1.3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突破了云端大模型和端侧大模型之间的“楚河汉界”,是一个面向机器的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将从另一个维度上孵化“进化中的生命体”。 此外,今天的AI前沿论坛邀请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李孟和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杨洋,刘凡平与他们一同探讨AI大模型与脑科学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最新进展。 谈及Yan架构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的意义,杨洋认为该大模型将普惠很多想用AI技术却用不上的硬件厂商。这等同于“分发入场券”,杨洋说道,算力资源匮乏的个体也可以入局AI市场,激活整个AGI生态。 刘凡平补充道,Yan架构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除了能够降低个体的“入行门槛”,还能推动个体智能化进阶到群体智能化,将现有的大量端侧工具,做成一个可以本地直接使用的AI生命体,从而借助群体的力量突破机器智能的上限。 一、少内存、小算力、不开模、低成本获得端侧AI能力 作为岩芯数智的创始人之一,邹佳思分享了Yan1.3多模态大模型在端侧硬件的落地情况。 通常来说,AI大模型在端侧的应用需要考虑到设备内存占用、续航、硬件开模成本等难点。Yan1.3多模态大模型占用的内存基本控制在1GB左右,远小于市面上的主流产品。 同时,通过非Transformer架构和局部算力激活机制,低算力设备也可以适配该AI大模型,可以复用现有的存量设备。 1、飞行模式下可用,参数量仅3B,中低端手机也能丝滑运行 在飞行模式下,用户点开手机界面的RockAI(岩芯数智)智能助手App,用自然语言说出照片中的一些画面要素,比如“一张在海边看日落的照片”,RockAI智能助手就可以离线检索出一系列相匹配的照片。 同时,RockAI智能助手还可以一键生成小红书风格的文案,耗时约7到8秒。 此外,它还能参考画面要素写出不同主题的文案。联网情况下,上述文案和照片能够直接跳转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据邹佳思透露,RockAI智能助手App使用的是参数量仅3B的Yan1.3多模态大模型,不仅AI图片生成文字所花费的时间,比大部分手机上的AI语音助手快至少30%,而且大部分中低端手机的CPU都能带得动该模型。 2、迅兔AI PC拿下“五环外的”偏远地区市场份额 断网情况下,部署了Yan1.3多模态大模型的迅兔AI PC,可以听懂自然语言的语音指令,并支持音频转录、会议总结、以文找图、以图找图等功能。 例如,对它说出“帮我把所有橘猫的照片都删掉”,该AI PC就可以在离线状态下找出相应的照片。 据岩芯数智方面透露,从目前已有的测试结果来看,该大模型单次音频转写时长和文本输出长度,可以“无上限”。 邹佳思称,在一些预算不多的偏远地区或海外国家,Yan1.3多模态大模型已然是PC界的一块“香饽饽”。 不论是高端、中端,还是低端的PC主机上,该端侧AI模型都可以流畅运行,“五环外的设备也可以用”,而且单台内嵌Yan1.3多模态大模型的AI PC价格,不到一台微软AI PC的1/5。 3、胖虎机器人赏画作诗 小苏和胖虎是岩芯数智两款端侧具备多模态认知能力的机器人,岩芯数智主要负责其“大脑”和“小脑”,本体则由岩芯数智的合作伙伴提供。 他们可以在离线状态下,控制肢体完成“七步成诗”、“咏春拳法”等复杂任务,还能理解并执行模糊指令,比如“让一让道”。 胖虎机器人可以在离线状态下“赏画”和“写诗”,还能理解周边的环境。例如,除了挂画内容,它还描述到画框外是“白色的墙壁和地板”。 胖虎机器人接收到四步作诗的指令后,会迈一次左右腿,说一句诗词,并将这个过程重复4次。 不过,在查询一些天气情况等实时变化的信息时,胖虎机器人需要联网才能给出准确情报,不然会“睁眼说瞎话”。 针对本地部署Yan架构大模型的机器人,邹佳思希望将来这些机器人能够全模态实时人机交互。 4、没有网络,飞龙无人机也能“目光锁定”河面垃圾、违规停车 飞龙无人机是国内首个工业落地的多模态大模型无人机,具有无损耗的百毫秒实时检测能力。 该无人机通过外挂算力来部署大模型。 基于Yan1.3多模态大模型,飞龙无人机可以高效适配电力巡检、安全监控、环境监测等应用场景。 有运营商向岩芯数智提供了低空5G模组。因此,在飞龙无人机的实景巡检演示中,我们可以看到无人机通过摄像头看见了“限低10米”的标注后,会自动将巡航高度从5.08米拉升到14.58米。 路边垃圾桶有垃圾溢出、河面漂浮着垃圾、不规范停车的行为……这些飞龙无人机都可以自动扫视、识别并记录。 该无人机还可以根据指令AI拍图,自动捕捉最佳角度,并一键挑选你的“人生照片”。 二、整体性能跑赢Llama 3,Yan1.3可实现CPU秒级人机交互 岩芯数智CEO刘凡平用蚂蚁群、狼群、大雁群的生存法则,来类比Yan1.3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去中心化的工作原理。 论如何激发机器智能的群体智能,岩芯数智方面认为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点: 1、搭载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若干智能单元; 2、这些分散的智能单元,可以通过环境感知、自我组织和互动协作,共同解决复杂问题; 3、并且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实现整体智能提升。 Yan架构大模型采用了岩芯数智自研的非Transformer架构。刘凡平称,与市面上采用Transformer架构和非Transformer架构的主流模型相比,Yan架构大模型的性能、效率在同等参数量下都更高。 目前来看,在小参数量级别,Yan1.3多模态大模型的整体性能超过Llama 3,各方面能力基本优于Pythia和Mamba。 在刘凡平看来,Yan1.3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有3个亮点。 首先,它是全球人机交互领域第一个端到端的多模态大模型。其模拟了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主要通过文本、音频、视频输入信息,然后通过文本和音频输出。 至于为什么不做AI文本生成视频,刘凡平在会后接受采访时称,岩芯数智更倾向于训练Yan架构多模态大模型具备类人的视频剪辑、制作能力,而不是直接生成视频。这种构建大模型的思路,为AI未来自主修改、编辑视频留有可行性。 其次,它是全球首个跨越广泛设备的多模态大模型。该模型的应用范围覆盖电视、手机、VR、车载、APIC、智慧家居、机顶盒、树莓派、具身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无人机等。 最后,该模型在实时人机交互上可以达到CPU秒级、GPU百毫秒级的速度。“没有谁比我们更快了,”刘凡平说道。 三、训练数据不能过于“纯净”,AI大模型应学会自主淘汰冗杂信息 为什么说传统Transformer架构大模型并不是AGI的最优解呢?刘凡平解释道,虽然市面上大部分模型都具备理解表达能力,但几乎还没有选择遗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中,“选择遗忘”指向的是AI模型的动态筛选、更新信息的能力,使其和人类大脑一样,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保持活跃的状态。 而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兼具这3项核心能力,底层逻辑更类人脑,也更接近AGI。 在岩芯数智的规划中,机器智能走向群体智能要经历4个阶段,分别是100%自研具有创新性的大模型基础架构、构建多元化硬件生态、实现自适应智能进化和协同化群体智能。 就Yan1.3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而言,岩芯数智来到激发群体智能的第二阶段。 目前,该公司正在将跨平台、低算力、多模态的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通过内嵌或外挂的方式,部署在大疆无人机、树莓派单板计算机等硬件上,并且无损运行。 下一步,Yan架构大模型将重点攻破自主学习与自我优化能力上。 岩芯数智方面称,有计划构建一种能够持续进化的智慧生物,并在其中搭载一个信息互换与协作体系,从而实现机器群体智能的突破性进展。这也是Yan2.0,以及Yan2.0不断迭代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设计一个高效的AI模型是推进群体智能的第一步,岩芯数智选择无量化、无裁剪地原生部署Yan架构大模型。群体智能的核心是个体,可以将其理解为端。这也意味着,AI模型要能够在端侧运行,才能去学习、去进化。 然而,刘凡平解释道,目前主流的Transformer架构模型只能量化、裁剪后,才能在端侧运行。经过“阉割”后的AI模型,也不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了。 为了进一步提升Yan架构大模型的自主学习能力,岩芯数智方面提出了训推同步的策略,即大模型输入信息的时候属于学习过程,输出信息的时候属于训练过程,这两个步骤是实时同步发生的。CEO刘凡平视其为“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自主学习实现的最佳方式”。 同时,该公司还将Yan架构大模型放在一个“充满噪声”的物理环境中。 一个“真空无害”的环境并不利于孩童的成长,AI机器也是一样的。CEO刘凡平称,野生的数据环境才是最真实的,信息会散落在各处,比如现场大屏幕上的PPT、音响中播放的音乐、观众的神情姿态…… 因此,刘凡平希望训练AI机器去自主捕捉、筛选和利用信息,而非坐等投喂人工精选、提纯的数据。 四、终身学习的能力,是非Transformer架构大模型的核心优势 作为Transformer架构的代表,OpenAI只是暂时站在了时代的聚光灯下,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孟说道。一个新技术从出现,到逐渐被人们接受,再到全面暴开。期间经历争议,也收获掌声,这都是一家创企的必经之路。 岩芯数智刘凡平相信,一定会有一个新的架构出现,来替代Transformer架构,这也遵循了客观规律。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作者Aidan Gomez今年4月曾抛出类似的观点,这个世界需要比Transformer更好的架构,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它能被某种新架构所取代,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性能高原。现在,我们使用了过多的计算资源,也做了很多无用的计算。 刘凡平也曾尝试开发过Transformer架构的大模型,但他最终发现这种思路无法模拟人脑的运行规则,难以通向AGI的终极目标。 “AI模型最好的榜单不是评测专业能力有多强,而是去评测学习能力有多强。”刘凡平认为,传统Transformer架构大模型的发展模式类似于“造神”,模型参数量、算力越卷越庞大,但却丢掉了自主学习能力。 放在生物圈中,如果说传统Transformer架构是“一鲸落而万物生”,那么Yan架构则是冲不散的小鱼群、遍布海底的珊瑚、随波漂浮的微生物。 用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洋的话来说,OpenAI致力于让单只蚂蚁变得更聪明,而岩芯数智则是探索一个机制,让蚂蚁群体内的每只蚂蚁互相协作起来。 在AI向生物智能进化的途中,岩芯数智想要编织一张AI智能体(Agent)的大网。尝试多种方法后,岩芯数智提出了在端侧无损推理的两大核心技术,一是以底层神经网络架构MCSD替代Transformer的Attention机制,二是基于仿生神经元驱动的选择算法实现类脑分区激活。 这两种机制能够较大幅度地减少计算复杂度和算力消耗,以低功耗、低成本驱动高性能。目前,Yan架构多模态大模型已经可以在树莓派的单板计算机上无损推理。 结语:群体智能是通向AGI的新路径,脑科学能帮大忙 目前,包括申请中的专利在内,岩芯数智已获得海内外超50项AI相关的技术专利。在岩芯数智董事长陈代千看来,AI技术将逐渐从云端集群走向电源设备,从集中式处理走向分布式智能。 未来,AI的端侧应用无需依赖大量的云服务,而是在设备终端本地执行数据处理,从而有效降低数据的传输时延和泄露风险。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孟认为,群体智能对于当前阶段的人工智能(AI)发展非常重要。看到大模型性能真正落地各种端侧设备后,他感到很激动。 在岩芯数智CEO刘凡平看来,群体智能单元大模型的研发与脑科学的研究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AI与人脑的结合研究,而岩芯数智也是国内率先把脑科学与AI大模型两者商业化的公司。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洋也认可了脑科学对于AI技术的独特价值。 在过往针对脑电大模型的研发中,杨洋发现AI模型的泛化能力不足是脑电大模型研发的一大瓶颈。目前的脑电大模型难以在不同的个体间通用,他认为,Yan架构大模型或许能解决这一点,可以利用其大幅提升脑电大模型的泛化能力。 李孟补充道,这类似于生物学中神经元的概念,要有一个总的神经中枢,才能有效地控制各个人体系统。 岩芯数智董事长陈代千相信,最终所有用户都通过各种端侧应用和设备来调用AI模型,而每一个端侧AI都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智能单元,并且将从整体上改变人类所掌控的物理世界。
Redmi Note 14系列发布:1099元起售满级防水、1.8米跌落无忧
凤凰网科技讯 9月27日,Redmi昨日在北京举办Note 14系列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 Redmi Note 14 系列、Redmi Buds 6 等新品。Note 14 Pro 系列全新升级金刚架构,通过 1.8米超高强度定向跌落测试。同时支持IP66&IP68&IP69防水等级,新机首发起售价1099元。 Note 14 Pro+ 升级金刚架构,采用环抱式加固,机身双面均升级旗舰级康宁大猩猩玻璃,搭配无级避震设计,抗摔性能相比上代提升100%,大理石定向跌落高度提升至1.8 米,同档更抗摔。 支持IP66&IP68&IP69满级防水,并通过TÜV南德2米24小时超久泡水测试,远超行业标准,获得TÜV南德整机五星卓越品质认证。配合湿手触控2.0,无论是水还是油污,都能轻松操控,得心应手。 首销期间赠送行业罕有的总价值 595 元品质保障,包含一年电池盖保+一年碎屏保+一年进水保+五年电池保+ 365 天只换不修。 Note 14 Pro+搭载6200mAh大容量硅碳电池,采用行业领先的硅碳负极技术,硅含量达 6%,能量密度高达814Wh/L。搭配创新材料方案,以及针对硅碳专项优化的澎湃电池管理系统,实现四年长寿命,获得TÜV南德长寿命电池认证。 Note 14 Pro+是Redmi首款搭载固态电解质技术的机型,配合2.8V增压芯片,可实现低温长续航。在-20°C低温环境中,电池可放电容量提升100%。本地视频可持续播放 18.85h,对比上代提升 151%。 Note 14 Pro+ 搭载“光影猎人800”高动态旗舰影像传感器,拥有 1/1.55" 大底,以及同档罕见的 13.2EV 原生超高动态范围,具有超高静态画质、超高视频能力、原生HDR等能力。 搭配 OIS 光学防抖,拍照更清晰,细节更丰富。 Note 14 Pro+ 配备 60mm 黄金长焦镜头,支持 2.5X 光学变焦,配合主摄及超广,可实现15 | 24 | 48 | 60 | 120mm 五个常用焦段的无损拍摄。同时支持 0.6X-5X 全焦段高画质零延时抓拍。 Note 14 Pro+ 配备一块 6.67 英寸 1.5K 高光护眼屏,120Hz 刷新率,峰值亮度升级至 3000nits,支持 20000 级自动亮度调节。采用小米青山护眼方案,支持原色屏,并通过“视觉健康友好度 S++ 认证”及“TÜV莱茵三重护眼认证”。 Note 14 Pro+首发第三代骁龙7s,采用台积电4nm制程工艺,旗舰同款4*A720 + 4*A520 CPU架构,对比第二代骁龙7s,安兔兔跑分提升 25%,AI 性能提升 30%,支持王者 120 帧+高清畅玩。 Note 14 Pro+ 搭载小米澎湃 T1 信号增强芯片,中高频蜂窝通信性能最大提升 26%,GPS 性能最大提升 21%。 同时增大 NFC 线圈面积,并对位置进行优化,大幅提高其辐射能力,刷卡距离对比上代提升 26%。 Note 14 Pro采用Pro+同款金刚架构,升级环抱式加固设计,康宁大猩猩玻璃Victus 2 屏幕玻璃,搭配无级避震设计,大理石定向跌落高度达到1.8米,获得TÜV南德整机五星卓越品质认证。同样支持IP66 & IP68 & IP69三种防水等级,并通过TÜV南德2米24小时超久泡水测试。首销期间,Note 14 Pro同样赠送五大品质保障。 设计方面,Note 14 Pro采用 Pro+ 同款双曲屏幕和弧形边框设计,手感温润柔和。Deco运用了 Pro+ 同款的生命感曲率居中设计,极具影像旗舰感。Note 14 Pro 提供四款配色:镜瓷白、子夜黑、暮光紫、幻影青。其中暮光紫、幻影青采用丁达尔色彩拼色设计,其富有张力的色彩搭配更显年轻化,更有活力。 续航方面,Note 14 Pro采用5500mAh+45W 方案,半小时可充至50%电量。海星算法及澎湃电池管理系统加持下,可实现四年超长循环寿命,获得TÜV南德长寿命电池认证。同时采用 Pro+ 同款固态电解质以及 3.0V低压关机技术,显著增强低温续航能力。 Note 14 Pro搭载Pro+同款高光护眼曲面屏,峰值亮度升级至3000nits,并通过“视觉健康友好度 S++ 认证”及“TÜV莱茵三重护眼认证”。此外,Note 14 Pro搭载索尼 5000 万像素 LYT-600 主摄,配备 F1.5 大光圈 + OIS 光学防抖,暗光拍摄更清晰。平台方面,Note 14 Pro 搭载天玑7300-Ultra,采用台积电4nm制程工艺,安兔兔综合跑分达 70W。 Redmi Note 14 5G 同步亮相本次发布会,提供子夜黑、星辉白、幻影青三色可选。整机厚度仅有 7.99mm,重量控制在 190g。 正面采用一块 6.67 英寸高光护眼屏,支持最高 120Hz 高刷新率,100% P3 色域,局部峰值亮度达到 2100nit,通过 TÜV莱茵三重护眼认证和 SGS 低蓝光认证,更有屏下指纹识别和心率检测功能。背部更具亲和力的生命曲率 Deco,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搭载索尼 5000 万像素 LYT-600 主摄,可实现 4in1 融合 1.6μm 大像素,同时支持 2X In sensor zoom 光学级无损变焦和 OIS 光学防抖,超大光圈设计,进光量相比上代提升 21%,为暗光拍摄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Redmi Note 14 5G 搭载联发科7025-Ultra处理器,实现性能、能耗双平衡。配备 5110mAh 大容量电池,支持旗舰级电池健康管理系统,获得TÜV南德长寿命电池认证,超四年无忧。更配备双扬立体声,提供 300% 超大音量,红外遥控、3.5mm 耳机接口都得以保留,Redmi Note 系列史上最强标准版实至名归。 Redmi Buds 6 惊喜亮相本次发布会,采用小米自研声学腔体结构和降噪算法,最大降噪深度可达 49dB,相比上一代提升 3dB,降噪深度提升 40%,最高可阻隔 99.6% 外部噪音。更具备 2kHz 有效降噪宽度,有效隔绝中低频噪音,拒绝外界烦扰。同时,个性化降噪功能会智能检测因耳道结构和佩戴姿势造成的泄漏量,自动调整降噪参数,优化降噪效果,提供量身定做的降噪体验。支持标准、人声增强、环境增强三挡通透模式,无需摘下耳机都能听清外界声音。Redmi Buds 6 通过优化麦克风结构设计,有效降低风噪干扰,配合小米自研双通道 AI 降噪算法,实现 9m/s 通话抗风噪。 Redmi Buds 6 采用 12.4mm 超大镀钛振膜单元搭配 5.5mm 微压电陶瓷单元,同价位段极为罕见的双单元架构设计。镀钛振膜能够改善低频响应速度,微压电陶瓷单元能丰富高频细节和信息,二者相辅相成,提供卓越听感。这一次,Redmi 将空间音频算法写入耳机端,非小米品牌手机在小米耳机 App 也能开启空间音频。更提供 Sound ID 功能,通过听力曲线测试和主观偏好测试,量身匹配用户听音喜好,让声音变成私人定制。 Redmi Buds 6 耳机曲面经过上万组耳道数据建模优化,耳杆体积进一步缩小,优化重量比例,整体重心更往耳内移动,让佩戴更稳固和更无感。同时,升级充电盒电量显示功能,云隙光灯效 2.0 带来更丰富直观的灯效交互体验,有效解决用户需要通过连接手机了解电量的使用痛点。续航同样获得显著提升,单耳最长续航达到 10 小时,搭配充电盒最长可使用 42 小时。 Redmi Buds 6 提供随机购买耳机丢失无忧保险服务,仅需6.9元,购买该服务后,两年内可享受一次以单只耳机物料指导价的 5 折优惠购买原装单只耳机。若未购买此服务,售后仍提供单耳机、耳机盒配件售卖,用户耳机丢失后可在官方渠道购买新配件,使用更安心。 售价方面,Redmi Note 14 Pro+共有三个内存版本可选, 12GB+256GB 版本售价 1999 元 12GB+512GB 版本售价 2199 元 16GB+512GB 版本售价 2399 元 Redmi Note 14 Pro 共有四个内存版本可选, 8GB+128GB 版本售价 1499 元 8GB+256GB 版本售价 1599 元 12GB+256GB 版本售价 1799 元 12GB+512GB 版本售价 1999 元 Redmi Note 14 5G 共有四个内存版本可选, 6GB+128GB 版本售价 1199 元 8GB+128GB 版本售价 1299 元 8GB+256GB 版本售价 1499 元 12GB+256GB 版本售价 1699 元 以上三款新品首销期间(9.26-10.07)全版本闪降 100 元。将于 9 月 26 日 19:35 在各大渠道正式开售。 Redmi Buds 6 提供竹韵青、子夜黑、晴雪白三款配色,售价 199 元。将于 9 月 26 日 19:35 在各大渠道正式开售。
麒麟9100+纯血鸿蒙,华为超级王炸来了!
日前举办的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宣布,纯血版鸿蒙HarmonyOS NEXT将于10月8日开启公测,Mate X5系列、MatePad Pro 13.2系列、Mate 60系列为首批公测设备。 (图源:雷科技摄制) 在此之前的开发者大会上,余承东曾表示Mate 70系列将首发HarmonyOS NEXT。如今纯血鸿蒙即将开启公测,也标志着Mate 70系列即将到来。 果不其然,近期财联社就报道称,华为Mate 70系列已进入整机量产阶段,暂定11月发布上市。供应链人士则表示,零部件已在供货,最快10月底有望发布,目前整机已经生产很多了。 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国内600美元(约合人民币4200元)以上手机市场,苹果份额高达52%,位列第一,华为则以30%的份额排名第二,其他品牌的份额均在4%及以下。可以说,华为是国产手机厂商中唯一能够与苹果掰手腕的品牌。 (图源:Canalys) 前段时间iPhone 16系列发布上市,无数果粉欢呼雀跃,也有网友嗤之以鼻,认为新机丝毫没有创新。现在,华为顶级旗舰Mate 70系列也临近发布,两款面世时间相差不大的旗舰机交锋,这一次华为能占据上风吗? 配置升级, 华为与苹果的“决战大作” 从渲染图来看,Mate 70系列的外观延续了Mate系列一贯的家族式设计,与Mate 60系列大体一致,正面为兼顾3D人脸识别采用了三挖孔设计,背面则是经典的“星环”摄像模组。 (图源:网络) 硬件配置方面,据@数码闲聊站爆料,Mate 70系列将搭载1.5K LTPO屏幕、自研处理器、豪威科技的OV50K超大可变光圈CMOS,电池容量不会超过6000mAh。 (图源:微博截图) 该博主还表示,Mate 70系列的屏幕尺寸为6.7英寸-6.8英寸,比Pura 70系列更大一些。遗憾的是,华为自研的超声波屏幕指纹解锁速度不低,且具有功耗优势,但今年的新机赶不上,可能仍会采用TOF 3D人脸解锁+短焦屏幕指纹解锁方案。 (图源:微博截图) 芯片方面,网上虽流传出一些消息,但可靠性无法确定,华为对其保密度极高。目前可以得知的信息是,该芯片命名或为“麒麟9100”,工艺有所升级,性能表现也会给消费者惊喜。 最后则是摄像模组,其实早在2020年,小米10至尊纪念版就用上了豪威科技研发的OV48C传感器,但后续几年国内手机厂商的旗舰机型却未能沿用豪威CMOS为主摄,导致豪威CMOS在旗舰机市场昙花一现。好在,长期致力于扶持国内供应链的华为伸出了援手。 Mate 50/60系列都曾用过豪威CMOS,今年4月发布的Pura 70/70 Pro/70 Pro+更是以OV50H为主摄。Mate 70系列将搭载OV50K主摄,该传感器尺寸为1/1.3英寸,支持LOFIC技术,而且拥有超大可变光圈。基于该传感器,Mate 70系列大概率能蝉联DxOMark影像排行榜首。 (图源:雷科技摄制) 综合来看,Mate 70系列升级幅度不小,尤其是影像方面,若能保持在Mate 60系列相同价位,国内销量大概率可以与iPhone 16系列一争高下。 不过华为和苹果两大品牌拥有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因产品过于火爆,上市初期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还有黄牛趁机炒作、哄抬价格。例如前段时间开售的Mate XT与iPhone 16,首销当日都需要加钱买。 面对搅乱市场的黄牛,华为与苹果反击的手段很简单,那就是增加备货。9月初iPhone 16系列备货就超过了8800万台,以至于iPhone 16系列开售后不久部分版本就破发,仅有小部分版本还需要加钱买。Mate XT首销需要加钱数万元才能买到,现在加钱数千元到手。 (图源:闲鱼截图) 按照供应链方面的爆料,Mate 70系列整机已经生产了不少,估计首销当天会比前几代产品更加容易买到。但是否应该买Mate 70系列,消费者需谨慎思考,毕竟从Mate 70系列开始,华为将迈入全新时代。 纯血鸿蒙时代, 华为有机遇也有挑战 对于纯血鸿蒙HarmonyOS NEXT,小雷既期待又感到紧张,期待的原因是HarmonyOS NEXT将放弃对Android应用的支持,成为真正原汁原味的国产系统,感到紧张则是在担忧原生鸿蒙应用生态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影响到Mate 70系列销售。 以PC类产品为例,目前已有深度Deepin、优麒麟、统信UOS等众多国产系统,但无一能够与Windows、macOS相比,核心原因不是这些系统不好用,而是应用生态太少,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 (图源:统信) 6月份的开发者大会上,华为表示鸿蒙原生应用已达到5000款,其中1500款完成了上架。到了9月的华为全连接大会(HUAWEI CONNECT 2024),华为又表示已有超过1万款应用和元服务上架HarmonyOS NEXT应用市场,覆盖了18个垂直领域,能够满足用户99.9的使用时长。 主流社交通信、商务办公软件、影音娱乐,HarmonyOS NEXT能够第一时间适配,用户日常使用不会有问题。只是一些小众软件或游戏,暂时可能无法完成适配。HarmonyOS NEXT的应用生态开发进展超出了小通的预期,但与Android和iOS平台两三百万款App的数量相比,仍属于小巫见大巫。 更关键的是,为HarmonyOS NEXT适配原生应用,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一些规模较小的软件开发公司和个人开发者,可能不太愿意为旗下的应用推出HarmonyOS NEXT版本。 但对于开发者来说,为HarmonyOS NEXT适配原生应用存在风险的同时,也是一次不小的机遇。HarmonyOS NEXT平台应用生态少,意味着同类产品少,竞争力也会小一些,形成了一片蓝海市场,尽快入场有利于抢占先机与市场。 (图源:华为) 另外,HarmonyOS NEXT除了放弃对Android应用的兼容,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现阶段开发者开发的应用除了在手机端上架,可能还要覆盖PC、汽车、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众多平台,应用适配不同平台也需要人力物力。HarmonyOS NEXT可以提升开发效率,并节省下适配多平台所需的资源。 到今天,搭载鸿蒙生态设备已超过了9亿台,庞大的市场是开发者盈利的保障。之前HarmonyOS NEXT没有开启公测,开发者通过Android应用也能赚华为用户的钱,但未来唯有开发原生鸿蒙应用,才能赚到华为用户的钱。 一片庞大且暂时竞争相对平缓的市场,势必将吸引更多开发者。HarmonyOS NEXT启动公测,以及Mate 70系列面世后,相信会有更多开发者加入HarmonyOS NEXT生态。 (图源:雷科技摄制) 至于购买意见,若平时很少玩游戏,手机主要用于日常影音娱乐和办公、通信,Mate 70系列值得购买。如果平时玩游戏较多,且没有专用于打游戏的备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那么建议先查询常玩游戏有无鸿蒙原生版本再作考虑。 Mate 40系列发布后,Mate系列曾停更过一段时间,但华为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韧性,从Mate 50系列开始,该产品恢复至一年一更,并且每一代都能带来惊喜。IDC数据显示,基于Mate、Pura(P)、nova等系列的热销,今年上半年华为手机以17.5%的份额重回国内第一。 纯血鸿蒙时代到来后,华为用户可能会进入阵痛期,但长期来看对于华为手机业务的发展利大于弊。作为华为最新一代旗舰,Mate 70系列卓越的表现也给了广大华为用户信心,2025年国内高端手机市场很可能回归至2019年或2020年的状况,华为与苹果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一筹。 华为Mate重回巅峰, 供应链才是幕后功臣 Mate系列断更时,华为处于极为艰难的境况,硬件采购都成了难题,但这些艰难险阻没有击垮华为。到现在Mate 50/60/70系列恢复稳定更新,华为手机销量也重回国内第一,成功的背后不只有华为的努力,上游供应链厂商的进步同样重要。 在其他品牌旗舰机普遍搭载三星屏幕,甚至以搭载国产屏为耻的年代,华为就坚定支持国内屏幕厂商,多款旗舰机搭载京东方屏幕。在国内旗舰机CMOS首选索尼、次选三星的情况下,华为又坚持与豪威合作,多款旗舰机搭载豪威CMOS,并且以豪威CMOS为主摄。华为长期对国内供应链的扶持,逐渐开花结果,并反馈给了华为,帮助华为渡过难关。 (图源:雷科技摄制) 纯血鸿蒙HarmonyOS NEXT是华为面临的又一次挑战,只是此次挑战不再是硬件,而是软件生态。Mate 70系列首发搭载HarmonyOS NEXT,也让我们看到了华为的勇气与自信。尽管当前鸿蒙生态尚未完善,但华为已为进入HarmonyOS NEXT时代与即将发布的Mate 70系列夯实了基础。 除了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等产品,鸿蒙PC也曝出了一些消息。日前余承东在表示,现有的华为PC或为最后一批搭载Windows系统的电脑,后续将会推出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PC。 全端应用鸿蒙系统后,华为“1+8+N”战略将到达“成熟”的里程碑,成为继苹果之后第二家全端设备基于独家系统与生态的厂商,并且HarmonyOS NEXT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特性,也将让华为设备相对苹果产品更具优势。 当然,这一切依然离不开国产软硬件厂商的支持,唯有硬件厂商能够持续为华为供货,帮助华为设备实现量产,软件开发者不断为HarmonyOS NEXT开发应用,完善该系统的生态,华为才有机会成为第二个苹果。华为从来都不是独赢,而是一直与所有合作伙伴联手,实现合作共赢。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