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四足机器人新场景 魔法原子“光引001”智能导盲犬亮相
凤凰网科技讯 3月27日,魔法原子在2025场景战略发布会上正式揭晓了“光引001”项目,一款基于四足机器人的智能导盲解决方案,旨在通过技术力量提升视障人士的独立出行与生活便利性。 发布会公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这款四足机器人具备强大的环境感知与自适应能力,可应对平地、草地等多种地形,并在复杂路况中实现精准避障与导航。其核心功能不仅限于引导出行,还覆盖了日常生活场景——例如在便利柜前协助挑选商品、完成线上支付,甚至通过语音交互帮助用户叫车并实时反馈车辆到达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该机器人搭载了魔法原子自研的多模态交互系统,融合语音、视觉及触觉反馈,能够以更自然的方式与用户互动。此外,其动态技能(如跳舞、空翻)和情感化设计,进一步增强了使用过程中的信任感与陪伴感。 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在发布会上强调,“技术的价值不应局限于效率提升,更需关注如何解决真实的社会需求”。目前,四足机器人已在家庭陪伴、商业导览等领域落地,而“光引001”项目的推出,标志着其技术向公益领域的深度拓展。 若“光引001”能实现规模化应用,或将为视障群体提供一种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辅助工具,弥补传统导盲犬培训周期长、覆盖率不足的痛点。
苹果因虚假宣传AI功能,被集体起诉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法院圣何塞公开的一份诉讼书显示,Peter Landsheft以个人名义并代表所有购买了苹果 iPhone 16 系列产品的消费者提起集体诉讼,起诉苹果虚假宣传其手机的AI功能。 苹果曾在2024年夏天大规模宣传iPhone 16 系列产品配备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例如,得到大模型曾倩噶的Siri能够通过用户的个人背景回答问题,根据用户的上下文信息精准播放指定播客、查询并实时跟踪航班信息;按照用户指令查找阅读列表中的文章、发送特定照片等。 但实际上这些功能当时并不存在,且苹果承认即便未来要实现这些功能也要到2026年。 以下是苹果被起诉触犯的美国法律: 首先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不公平竞争法》。该法律禁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包括非法、不公平或欺诈性的商业行为以及不公平、欺骗性、不真实或误导性的广告。 苹果公司在 iPhone 16 系列产品宣传中使用虚假陈述,误导消费者购买产品,符合该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范畴。 《虚假广告法》也被用于指控苹果公司。该法律明确禁止不公平、欺骗性、不真实或误导性的广告,苹果公司对 iPhone 16 系列产品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的虚假宣传,违反了这一法律规定。 《消费者法律救济法》,该法律旨在保护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免受不公平竞争和欺诈行为的侵害。苹果公司通过虚假宣传销售 iPhone 16 系列产品的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该法律的相关规定。 赔偿方面,原告要求苹果公司赔偿消费者因购买产品而多支付的价格溢价,包括产品购买价格、可能产生的利息等经济损失。赔偿形式包括损害赔偿、恢复原状以及没收苹果公司因虚假宣传获得的非法利益,具体赔偿金额将在审判中确定。 同时,原告请求法院颁发禁令,要求苹果公司立即停止以虚假宣传的方式营销、广告、分销和销售 iPhone 16 系列产品。此外,苹果公司还需开展积极的广告宣传活动,纠正公众对产品的错误认知,消除因虚假宣传造成的不良影响。苹果需要发布公开声明,向消费者说明产品的真实功能,并对之前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道歉。 苹果面临巨大AI竞争压力 根据诉讼文件显示,苹果在AI领域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全面落后于其他科技巨头,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等已经在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公司在AI领域的投入巨大,不仅在技术研发上不断突破,还在产品和服务中广泛融入了AI功能,从而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谷歌的AI技术在搜索引擎、语音助手、图像识别等多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其强大的AI算法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微软则通过其Azure云平台,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AI工具和解决方案,推动了AI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亚马逊的Alexa语音助手也凭借其先进的AI技术,成为了智能家居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而Meta(前身为Facebook)则在AI驱动的内容推荐、图像和视频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社交媒体和数字广告领域的领先地位。 苹果在AI领域的竞争压力还体现在其与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和用户接受度方面的差距上。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报告,苹果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23%,虽然这一比例仍然相当可观,但与竞争对手相比,苹果在AI功能的市场推广和用户接受度方面可能并不占优势。 例如,苹果的竞争对手三星和谷歌通过使用谷歌的Gemini AI平台,已经在其设备中实现了更强大的AI功能,从而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这些竞争对手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凸显了苹果在AI领域的竞争压力,也使得苹果在市场推广和产品创新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此外,苹果公司在AI领域的竞争压力还体现在其内部的决策和战略调整上。根据诉讼文件中的描述,苹果内部对于AI功能的开发和推广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担忧。 有报道称,苹果的高管和技术团队在AI功能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甚至有员工对这些功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提出了质疑。这种内部的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影响了苹果在AI领域的战略决策和市场行动,使其在与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目前,该起诉已经被圣何塞法院受理立案,如有后续审判结果「AIGC开放社区」会继续为大家报道。 本文素材来源圣何塞法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gent重大突破!OpenAI智能体支持MCP,已开源
今天凌晨2点,OpenAI对Agent SDK进行了重大更新支持MCP服务,可以统一接口标准解锁无限工具。 现在Agent可以快速集成网络搜索、专业分析、本地查询、网络追踪等各式各样的工具,这对于开发超复杂自动化智能体来说帮助巨大。 例如,在开发一个需要同时进行文件处理、数据查询和网络信息收集的智能体时,开发者可以通过 MCP 服务器分别集成文件系统工具、数据库查询工具和网络爬虫工具,更高效地完成复杂任务。 连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也特意发文大赞MCP,可见其对Agent的重要性。 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openai/openai-agents-python MCP简单介绍 可能很多人会对MCP比较陌生,「AIGC开放社区」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技术概念。MCP全称为Model Context Protocol,是一种专为大模型开放的统一开放接口。 更直白一点,你可以把MCP看成大模型的“USB接口”,任何符合接口的工具,例如,U盘、移动硬盘、网络适配器、外置网卡都能插在上面,这下知道为啥是解锁无限工具了吧。 MCP的核心框架一共由模型、上下文、协议三个关键部分组成:模型是系统的逻辑核心,定义了数据的结构、决策的逻辑以及系统如何解释信息。在传统软件开发中,模型可以通过面向对象编程模型、数据库架构或AI/ML模型来实现。在AI应用中,模型可能是理解语言的神经网络、处理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或者是进行预测分析的机器学习算法。 在企业软件中,模型可能是指导客户互动的实体关系模型。总之模型是系统的基础,决定了系统如何处理和理解数据。 上下文为模型提供了运行的环境,决定了模型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包括用户交互、环境因素和系统状态等变量。例如,一个AI聊天机器人会根据对话的上下文生成不同的回答,就像金融预测模型会根据经济趋势调整预测结果一样。没有适当的上下文,模型可能会产生不相关或错误的输出。上下文的动态性,能帮助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和环境变化调整其行为。 协议是通信的桥梁定义了系统内不同组件之间的交互规则。确保了模型和上下文之间的通信,使得上下文的变化能够正确影响模型,反之亦然。 在实际应用中,协议管理微服务之间的数据交换、AI组件之间的交互,甚至是Web应用中的API通信。协议确保了分布式环境中的数据一致性、安全性和效率。 MCP对Agent有哪些好处 首先MCP为Agent提供了标准化的方式来接入各种工具和数据源,无论是本地运行的工具,例如通过stdio服务器,还是远程托管的服务HTTP over SSE服务, Agent都可以通过统一的接口与它们进行交互,极大扩展了第三方工具库。 例如,在金融领域,Agent 可以接入股票分析的MCP工具。当用户询问某只股票的详细信息时,Agent 可以调用该工具,快速获取股票的实时价格、历史走势、财务指标等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 这种标准化的接入方式极大地减少了Agent与不同工具集成时的复杂性,并且由于MCP定义了清晰的协议,Agent可以轻松地接入新的工具和服务,而无需对Agent的核心逻辑进行大量的修改,这使得Agent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此外,MCP还为Agent带来了动态工具发现的能力。每次Agent运行时,SDK会调用MCP服务器的方法,动态获取当前可用的工具列表。帮助Agent可以实时了解哪些工具是可用的,而无需在代码中硬编码工具信息。 这种动态发现机制赋予了Agent极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适应工具的变化,例如工具的新增、删除或更新。如果工具列表发生变化,Agent可以立即感知并调整其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动态的环境和需求。 在性能优化方面,MCP同样表现出色。支持对工具列表进行缓存,Agent可以在多次运行中复用工具列表,从而减少每次运行时调用工具的延迟,能够显著提升Agent的自动化效率。 同时Agent仅在需要时调用MCP服务器的工具,而不是在初始化时加载所有工具。这种按需调用的方式可以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在开发方面,MCP也极大地简化了开发工作。开发者可以通过简单的配置将MCP服务器添加到Agent中,而无需编写大量的代码来实现工具的接入逻辑。这大大简化了开发流程,缩短了开发周期。 由于工具的接入是通过MCP协议标准化的,开发者可以更容易地对工具进行调试和测试。同时,工具的独立性也使得问题定位更加方便,进一步提升了开发效率。 MCP还实现了解耦与模块化的设计。它将工具和数据源的实现细节与Agent的逻辑分离,Agent不需要关心工具的具体实现,只需要通过MCP协议与工具交互。这种解耦设计使得Agent的代码更加简洁、易于维护。 同时,工具可以作为独立的模块通过MCP服务器提供给Agent。开发者可以独立开发和部署工具,而无需修改Agent的代码。这种模块化方式使得系统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升级和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MCP服务展示 说了那么多枯燥技术,咱直接看下实际的MCP服务吧。 FirecrawlMCP服务:提供数据抓取、网页爬虫、深度研究、提取结构化数据等。 自动播放 BrowserbaseMCP服务:创建浏览器会话、导航至指定 URL、截取屏幕截图等。 自动播放 OpikMCP服务:启用追踪、获取追踪统计数据等。 自动播放 BraveMCP:本地搜索、网络搜索等。 自动播放 目前,OpenAI已经在开源的Agent SDK中支持MCP,API和桌面版ChatGPT也将很快提供。
电动汽车手动换挡,是黑科技,还是寻情怀
编译 / 钱亚光 设计 / shelly 来源 / www.Insideevs.com, www.carscoops.com,www.thedrive.com 在全球电动车市场中,65% 的消费者认为 "驾驶乐趣缺失" 是最大痛点。 福特于3月20日公布的最新专利申请,展示了电动汽车手动变速器的细节。福特专利工程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物理交互增强驾驶沉浸感,尤其是吸引仍对传统机械结构有情怀的用户。” 虽然福特电动车卖得不好,但时至今日依然在电动车身上能找到燃油车的乐子,实属难得,福特的手动模拟换挡杆能否成为下一个 “网红配置”,或许将在2026年量产车型上揭晓答案。 这份2023年申请的蓝色椭圆(Blue Oval)汽车专利文件,描述了一种手动换挡装置,能在没有手动变速器的电动汽车中模拟手动变速器的功能。复古式换挡杆会安装在变速器通道内,并通过机械联动装置与6速变速器相连。 文件披露内容主要涉及该系统中驾驶员能够直接操作的部分,比如换挡杆本身以及控制它的物理机制,而非更深层次的软件后端部分,后者负责将换挡杆的行为与动力传动系统的当前状态相联系。 专利文件显示,系统可支持两种模式:类似赛车序列式变速箱的顺序换挡模式,以及传统 H 型换挡逻辑的6速手动模式。 最为有趣也是最为特别的设计,是这项发明可以通过的振动模块能模拟不同动力特性车辆,其底座内置小型电机,通过换挡杆提供力反馈,当切换不同“挡位”时,它会提供一些突兀的阻力。这种触觉反馈技术的潜在用途,或许可以重现杆式换挡器与更平滑的线控机制之间的感受差别。 当你前后拉动操纵杆时,信号会传入以改变车辆电机(或电机组)的输出,从而模拟手动变速器的换挡过程,不过换挡可能导致动力输出中断,使电动汽车短暂变慢。 当驾驶者尝试“熄火"”操作时,系统还会通过阻力反馈模拟传统手动挡的顿挫感。这挺有趣,但有点儿做作。 1 手动换档不只福特一家 其实早在2019 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特种设备市场协会(SEMA)贸易展上,福特就展出了搭载6速手动变速器的原型电动版野马。 福特也并非唯一尝试这一想法的公司。 目前,量产的配备手动变速器的电动汽车仅有两款可供选择。一款是保时捷 Taycan Turbo S Cross Turismo 可以配备一个双速后桥变速器,起始价格约为 18.76万美元。另一款是价格稍低一些的是2022年款奥迪 e-tron GT。配备一个双速自动手动实轴变速器的奥迪首款全电动车型,起始价格约为10.1万美元。 尽管与自动式换挡装置相比,电动汽车的手动式换挡装置相对少见,但估计很快会有几家电动汽车制造商推出了配备手动式变速器的电动车型。 现代 现代汽车推出的2025款Ioniq 5 N,配备了E-shift拨片式换挡装置,可以模仿8速双离合变速器,营造出类似于燃油车的驾驶感受,适合赛道或良好路况下驾驶。 现代 Ioniq 5 N 的E-shift变速器,设定成了类似于现代伊兰特N 上的2.0升发动机的声音,如果驾驶过伊兰特 N,驾驶者就知道红线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并且有肌肉记忆能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换挡,让驾驶者能够用一种潜意识里能理解的语言与手动挡现代 Ioniq 5 N进行交流。 IONIQ 5N在手动模式下,会有意减少输出功率,在换挡时瞬间提高输出功率,实现换挡冲击的感觉。虚拟转速表达到红区时,还再现了“断油(Fuel Cut)”的声音,如果在慢弯道上用五挡行驶时,车辆就会熄火。因此,IONIQ 5N受到了汽车爱好者的赞誉。 在IONIQ 5N中,只要按下一个按钮,就会恢复到原来的电动汽车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不喜欢该功能,可以随时禁用,完全感受电动汽车独有的感觉,因此受到了高度评价。 丰田 2022年初,丰田申请了一项专利,内容是关于一款模拟手动挡汽车驾驶感受的全电动汽车。 其目标是模拟内燃机驱动车辆的驾驶体验,这是因为许多驾驶者更青睐变速箱所带来的操控性和换挡体验,对他们而言,这是驾驶乐趣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体验在电动汽车中是缺失的,因为电动汽车在运行时通常都是安静无声的。 提出这个疯狂想法的工程师伊西雄一郎(Yoichiro Isami)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一直开手动挡车。但在这个电动化的时代,我没有喜欢的车型。所以我就这么做了。” 6速手动变速箱将配备离合器踏板和换挡杆,其工作原理与燃油车的手动变速箱完全相同。虽然这些控制器没有机械连接,但传感器与计算机联动,再现了用离合器暂时切断动力,换挡后重新连接的过程。 该系统似乎模仿了搭载燃油车手动变速器的情况,包括发动机噪音甚至还有转速表。其逼真程度令人惊叹,如果离合器未被踩下,甚至会导致车辆熄火或者在上坡起步时车辆倒退。 在较高车速下,降挡会增加再生制动的力度,这会让驾驶者感受到类似于发动机制动的效果。在降挡之前加大油门,电脑也会随之做出反应,从而营造出完美的换挡感觉。 这种模拟手动变速箱也可用于未来的混合动力车型,不过或许只会用于带有Gazoo Racing标志的高性能版本车型。 本田 2024年10月,本田工程师证实,本田品牌已为电动汽车开发了一种合成手动变速器。The Drive 的报道称,本田的电动汽车手动变速器会配备离合器踏板,并且能够模拟手动换挡驾驶模式。目前还不清楚这些虚拟的挡位齿比是如何安排的。 本田的一位工程师承认,这些手动挡电动车型不会有像本田S2000和讴歌NSX那样令人满意的机械操作感受,这两款车型因其出色的换挡手感而备受喜爱。 如果这种手动变速装置被安装在量产车上,本田表示它很可能会从其0系列电动车型开始。然而,本田方面目前尚未确认手动电动变速器是否会真正投入量产。 2 手动电动汽车是否有市场 目前,福特2023年提交的这项专利,最终能否实现,谁也说不准,但它或许能成为吸引传统汽车爱好者投身电动汽车领域的手段之一。 电动汽车配备手动变速器在技术上似乎是可行的。问题在于这是否能吸引到购车者——或者说是否有足够多的买家能让制造商愿意为此开发产品。购车者并不想要燃油车那种实用的手动变速器手册。 为什么大多数电动汽车都配备自动变速器?因为电动汽车不需要离合器和变速箱,因为它们没有齿轮。在电动汽车中,足以充当变速器的东西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传动系统,无论汽车是在红灯前怠速还是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它都能以相同的速度运转。 电动汽车电机的效率如此之高,以至于它们根本不需要多挡位变速器来让发动机始终处于最佳功率区间,因为它们从零转速就能输出最大功率,并且能够高速运转到五位数转速区间。这就消除了多挡位的必要性,进而也消除了在那些不存在的挡位之间进行离合器分离和重新接合的必要性。 即使在燃油乘用车领域,手动变速器其实也已经基本上退出市场。自2019 年以来,手动变速器的平均市场份额约为1.5%。福特自己也从四缸版野马中取消了手动变速器,就连大众高尔夫 GTI 也已经没有了手动变速器。所以,很难看出电动汽车配备手动变速器会给车企带来什么价值。
被小米流量“馋哭了”?广汽公开招聘首席营销官
作者 | 汤师爷 导语:广汽打破内部晋升惯例公开全球选聘CMO,是重新抢夺话语权的开始。 2月4日,冯兴亚正式就任危机之中的广汽集团董事长,原董事长曾庆洪因到龄退休辞去职务。 根据广汽集团公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 8亿-12亿元,同比下降72.91%-81.94%,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 33亿-47亿元,是近20年首次由盈转亏。 这头曾经靠“两田”(广汽丰田、广汽本田)躺着数钱的现金奶牛,突然发现自己连饲料钱都挣不回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任掌门人冯兴亚为广汽集团开出了药方,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三年“番禺行动”改革计划,改变“合资依赖症”,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和贡献率。 首先是组织架构的调整,集团总部搬迁至番禺汽车城,将原来的总部战略管控转变为经营管控。整合产品、采购、财务本部,并成立大自主“营销本部”,统管传祺、埃安、昊铂三大品牌,营销本部由原广汽乘用车总经理黄永强担任总负责人,直接向冯兴亚汇报。 这场名为“番禺行动”的手术,目标直指三年后(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量200万辆。 如果说,过去的广汽是端着日系技术金饭碗的贵公子,那么现在它必须学会在新能源擂台上打赤膊肉搏。 雷军的小米汽车确确实实给中国传统汽车制造业上了一堂生动营销课。这也成为了,此次广汽集团公开招聘首席营销官CMO的主要动因。 3月24日,广汽集团正式对外公开招聘首席营销官(CMO),具体岗位职责如下: 作为车圈门外汉的雷军,仅经过三年时间就推出了爆火的小米SU7。小米SU7的成功不仅仅是产品的成功,更是营销的成功。我们此前专门分析过小米汽车营销策略《小米SU7 Ultra爆火的逻辑,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懂的营销思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 小米汽车的成功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智能汽车时代,不会玩流量的车企注定失声。 当前汽车行业竞争已从产品参数比拼转向“用户体验+品牌心智”争夺。CMO需具备的“差异化品牌定位”、“用户忠诚度提升”能力,恰是应对价格战的破局关键。 广汽打破内部晋升惯例公开全球选聘CMO,是重新抢夺话语权的开始。也是一次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的尝试,将市场化选聘与国企治理结合,探索“任期制+业绩导向”的用人模式,规避传统行政任命中的短期行为风险。 广汽集团与华为合作成立的华望汽车技术(广州)有限公司(简称“华望汽车”),已经于2025年3月18日正式注册成立,由广汽集团全资控股,注册资本15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閤先庆。 此次公开招聘CMO,一定程度上也是华望汽车的配套工程,广汽希望通过引入战略级高管补齐顶层能力短板,构建华望汽车高端品牌的用户认知。 广汽公开招聘CMO,不仅是单一岗位的人才引进,更是一次国企从“行政化组织”向“市场化竞争主体”的转型。但其挑战亦显而易见——如何让外脑高管在“讲政治、守规矩”的国企文化中,兑现“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的业绩承诺?
特斯拉接触阿里
作者:钟声 编辑:Mark 出品:红色星际 头图:智能驾驶图片 据悉,特斯拉在和阿里深入接触,或许未来双方有合作的可能。 特斯拉FSD入华之后,迎来了两波完全相反的口碑评价。 一波是车评人、自媒体人的测试评价。这波人连夜直播测试FSD,吐槽FSD“水土不服”,出现闯黄灯、压实线等,形容像“美国老司机刚来中国开车”,占据了多天的网络热搜。 另一波则是智驾公司,许多智驾公司对FSD进行了专业测试,给出了与吃瓜的车评人们完全相反的态度:FSD强的可怕,某些方面断代式的领先。 一位头部智驾公司的朋友评价,FSD在一些道路场景上是有些莽撞的表现,这是刚入华初来乍到,缺少大规模本地数据训练和测试的原因。但是FSD的一段式端到端的基础模型能力太强了,而这种基础模型能力我们国内还跟不上。 按马斯克的说法,只是利用互联网上公开的中国道路和标志的视频,来进行模拟训练。 一旦特斯拉完成大规模训练和测试,FSD将会强的飞起。所以,数据和算力中心是特斯拉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数据和算力越来越成为核心要素的智驾行业,能提供云端算力的阿里云成为重要的玩家。 早在2022年,小鹏汽车就与阿里云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用于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扶摇”依托于阿里云灵骏智算集群构建,该集群是阿里云面向AI时代打造的算力基础设施,支撑了小鹏端到端大模型的训练和迭代。 除了小鹏,国内诸多车企和智驾公司使用阿里云的算力来训练数据。 而就在一个月之前,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宣告,未来三年内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云计算和AI硬件基础设施,这一投资额不仅超越了阿里巴巴过去十年的总和,更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 这意味着阿里云未来的显卡规模将达到几十万张,加上之前阿里存储了大量A100和H100 GPU,这将是未来国内AI领域最有分量“卖铲子的公司”。 未来智驾的数据量将迎来几何级增长,更需要云基础设施做很好的承载。而阿里云也在用更庞大的投入,来满足智驾的算力需求。 对于越来越AI化的智驾,算力就是数字时代的石油管线,算法则是流淌其中的黑色黄金。
比亚迪还没赢麻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5年3月25日,比亚迪(SZ:002594)发布《2024年报》。报告显示,财年营收7771亿、同比增长29%;净利润402.5亿、同比增长3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6.05%、同比提高1.65个百分点。 比亚迪这份财报给人的感觉是“如日中天”,但其实并非如此! 1 销量增长主要来自“插混” 2024年,比亚迪汽车全年销量427.2万辆、同比增长41%。 除了总销,还应关注其结构,即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各自的销量: 2021年,纯电、插混销量分别为32.1万辆、27.3万辆,合计59.4万辆(不含燃油车)。其中,纯电动同比增长145%、对乘用车销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6%;插电混动同比增长468%、对乘用车销量增长的贡献率为54%; 2022年,纯电、插混销量分别为91.1万辆、94.6万辆,合计185.7万辆(不含燃油车)。其中,纯电动同比增长184%、对乘用车销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7%;插电混动同比增长247%、对乘用车销量增长的贡献率为53%; 2023年形势逆转,纯电、插混销量分别为157.5万辆、143.8万辆,合计301.2万辆。其中,纯电动同比增长72.8%、对乘用车销量增长的贡献率为57%;插电混动同比增长52%、对乘用车销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2%;纯电车对销量增长的贡献率大于插混。 2024年,形势再度逆转,插电混动车销量达248.5万辆、同比增长72.8%,对乘用车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达87.9%! 假如没有插电混动车型,比亚迪销量将停滞不前。 在中国,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进程已经来到“深水区”,纯电动车增长放缓,插电混动车将成为主力。 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充电桩安装“拉胯”问题,比亚迪等可以拿出插电混动产品的车企比特斯拉、新势力们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价格战告一段落 “价格战”是讨论中国汽车行业绕不过的关键词。标志性事件有:2023年1月,特斯拉率先大幅降价;2023年3月,东风汽车开启史无前例的降价优惠;2024年1月,特斯拉率先调降主力车型售价;2024年2月,比亚迪秦PLUS起售价降到8万元以下;2025年初,特斯拉对Model 3打出“史上力度最大组合拳”…… 站在投资人角度,评判标的公司价格战,要问三个问题: 第一,“以价换量”的成效——销量涨了多少? 第二,“以价换量”的代价——价格降到多少? 第三,“以价换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毛利润(率)是升是降? 一张图就可以回答这三个问题: 销量 新能源车乘用车销量,从2020年的15.6万辆至2024年的425万,累计上涨2620%,年均增长128%。 代价 新能源乘用车均价,从2020年的15.6万元/辆至2024年的12.4万元/辆,累计下降20.7%。年均下降5.6%。 毛利润 有上上、上中、下和下下四种结局:上上——毛利润率与销量同时上扬(戴维斯双击);上中——毛利润率下降,但销量带动毛利润金额增长(薄利多销);下——毛利润率、毛利润金额双双下跌(赔本赚吆喝);下下——价格降了、销量跌了、利润薄了(鸡飞蛋打)。 比亚迪是第一种结局:毛利润——从2021年的195.6亿增至2024年的1377.2、增幅超过600%;毛利润率从2021年的17.4%增至 2024年的22.3%、累积提高4.9个百分点。 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已告一段落: 首先,要满足安全、性能要求(比如碰撞、制动、机动性),降价空间已十分有限,且边际效果越来越差。 其次,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巨头已改变策略,从“卷价格”升格为“卷技术”。比如2025年2月发布“天神之眼”智驾体系;3月发布“天闪计划”。 另外,政府对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恶性内卷”已经警觉,巨头没有“不识时务”的。 产能螺旋上升 1)产能扩张轨迹 比亚迪销量增长自然以产能扩张为基础: 2020年,比亚迪产能为60万辆/年(含燃油车),产量为18.4万辆,产能利用率30.6%(按单班生产计算,下同);这一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5.6万辆; 2021年,产能、产量分别为60万辆/年、59.7万辆,产能利用率提高到99.5%;这一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55.5万辆; 2022年,产能、产量分别为125万辆/年、187.1万辆,产能利用率高达150%(说明部分生产基地进行双班生产); 2023年,产能、产量分别为190万辆/年、303.4万辆,产能利用率高达160%(说明更多生产基地进行双班生产); 2024年,产能、产量均为428万辆,产能利用率回到100%(说明更多生产基地进行双班生产); 假如2025年销量达到600万辆,即使没有新的生产基地投入,现有产能利用率提高到140%就能满足市场需求。 广义上讲,任何投资行为都是“融-投-管-退”的循环。“融”是找钱、“投”是用钱、“管”是赚钱、“退”是还钱。 举个鲜活的例子:奥巴马与夫人米歇尔是哈佛法学院校友(非同届),均靠贷款完成学业(这是融);在哈佛刻苦读书,turn money into knowledge(这是投);毕业后努力打拼(这是管);2004年奥巴马43岁时,终于还清贷款(这是退)。从1991年获法学博士算起,奥巴马用13年还清贷款。四年后(2008年),奥巴马当选第44任美国总统,这是后话。 2)快速折旧 奥巴马用小半生完成了一次“融-投-管-退”循环。比亚迪的情况复杂得多,上一个循环还没结束,下一个循环已经开始。另外,比亚迪有意愿和能力还得更快,具体说就是快速折旧。 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占比近三分之二,且折旧年限远低于土地/房屋。巨额折旧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 比亚迪采取激进的折旧策略,并通过处置/报废淘汰不够先进的设备。这样做加大当期成本,却可以让公司在未来轻装上阵,并降低资产减值风险(因设备落后被迫淘汰)。 以2024年为例: 年初(也就是2023年末)机器设备账面值为1368亿(原值2073亿、累计折旧705亿); 年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438亿,处置/报废69亿,合计达507亿,相当于年初机器设备账面值的37.1%(2021年、2022年、2023年这个比例分别为46.1%、41.2%、43.6%),相当于原值的24.5%(2021年、2022年、2023年这个比例分别为21.2%、19.4%、28.1%)。 也就是说,比亚迪大约用4年时间就会把机器设备“清零”。笼统地讲,这就是完成一次“融-投-管-退”所需要的时间。 截至2024年末,机器设备账面值为1412亿(原值2496亿),单班产能428万辆/年(部分基地双班,年产可突破600万)。按比亚迪的折旧策略,轻松支撑600万辆年销量的产量,还有两年半净折旧完毕!#友商还在为60万、100万产能筹集资金# 如果小米是拿到助学贷款进入世界名校的学子,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比亚迪则是已完成学业、 即将还清贷款的奥巴马,尚未“如日中天”。 4 高负债率的根源 截至2024年末,比亚迪总负债5947亿、负债率74.6%。 首先,汽车行业负债率普遍较高。以美国两大汽车公司为例(截至2024年末):福特汽车负债2403亿美元、负债率84.3%;通用汽车负债2142亿美元,负债率85.8%。 其次,重资产需要巨量固定资产投入,用于生产设备/设施的新建、改造、升级,形成的有息负债(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债券等)对企业而“比较麻烦”:一是“活钱变死钱”,一旦资金周转不灵,抛生产线比抛商品房、写字楼要难得多;二是金融机构天然强势,如果被“拉黑”、“群殴”,企业九死一生。 比亚迪彻底摆脱了这个“麻烦”: 2019年末,比亚迪有息负债达到峰值622亿,占总负债的47%,净利息支出31.3亿; 2020年末,有息负债降至400亿;2021年降至210亿; 2022年仅148亿、占总负债的4%;净利息收入5.1亿;#利息收入大于利息支出# 2023年末,有息负债增至303亿;净利息收入9.7亿; 2024年末,有息负债204亿、占总负债的3.5%;净利息收入3.9亿。 最后,汽车主机厂位于产业链(食物链)顶端,难免利用优势地位占压供应商资金。这方面比车企更典型是苹果(NASDAQ:AAPL)——截至2024年12月末,总负债2773亿美元、负债率高达80.6%。比亚迪的高负债率亦由此而来。
580亿商汤,一边裁员一边亏损
从2014年至2024年,商汤已满十岁。但多年来商汤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近7年商汤累计亏损546亿元。亏损之余,商汤也挥动“降本增效”的砍刀,并在四年时间里向社会输送了2357名人才。 文|马 腾 在特朗普第一次就任美国总统任期的2018年,资产规模达2万亿的安邦暴雷,债务规模近万亿的海航也面临着相似的处境。 这一年的11月1日,北京召开了中国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亮相的54位民营企业家中,除了大名鼎鼎的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还有人脸识别公司商汤创始人汤晓鸥。 在特朗普开启第二任美国总统任期后的2025年2月17日,北京再次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这一次,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任荣等人悉数亮相,却不见商汤的身影,创始人汤晓鸥则于2023年12月逝世,享年55岁。 七年时间里,商汤头顶“AI第一股”登陆资本市场,市值很快便触及3500亿港元的高点。不过伴随亏损、业务转型、灵魂人物去世,商汤的投资者们如阿里巴巴、软银等失去耐心纷纷抛售,市值最低仅剩211亿港元,不及巅峰时的一个零头。 2024年年报发布后,「数智研究社」发现,从2018年至2024年的7年间,商汤累计亏损546亿元。同时,在2021年至2024年间,商汤还向社会输送了2357名人才。 这些年,商汤到底在做什么?何以至此? 7年亏掉546亿元 “坚持原创,让AI引领人类进步”的商汤,长期深陷亏损泥潭不能自拔。 最新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商汤实现营收37.7亿元,同比增长10.8%;年度亏损43.06亿元,相较去年同期收窄33.7%。 「数智研究社」发现,自2018年以来,商汤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至今仍未尝到盈利的甜头。从2018年至2023年间,商汤累计亏损超503亿元。算上2024年的话,商汤在7年时间累计亏损超过546亿元。 事实上,对于当下的生成式AI玩家们来说,亏损是常态。一面是场景落地、商业化困难,一面是高企的研发。「数智研究社」发现,2024年商汤投入研发费用41.32亿元,相较2023年继续增长了19.2%。从2018年至2023年间,商汤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63.13亿元。算上2024年的研发投入的话,7年时间商汤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04.45亿元。 作为对比,商汤在7年间累计实现营收总额240.13亿元。这一数字,仅能覆盖掉过去多年的研发投入。 对于2024年的亏损,商汤将其归因于“集团不断深化资源聚焦与效率优化战略”。说白了,就是“降本增效”。 财报显示,商汤2024年的销售费用为6.55亿元,相较2023年的8.19亿元下降20%;行政支出为14.64亿元,相较2023年同期的15.11亿元下降3.1个百分点。只有研发支出增长了19.2%至41.32亿元。 「数智研究社」发现,销售费用、行政开支的下降均与雇员福利开支减少有关。毫无疑问,这背后是商汤频频的“裁员”传闻。截至2024年末,商汤共有3756名员工。要知道,在2024年中报中商汤还有4672人。短短半年时间,商汤向社会输送人才916人。 在2021年至2023年间,商汤员工数分别为6113人、5098人和4531人,算上2024年的3756人,商汤在四年时间累计优化人才2357人。坐实的裁员数字,也基本印证了不断裁员的传闻。 二级市场上,商汤也不断创新低。2024年4月22日盘中,商汤创出0.58港元/股的历史新低,相较历史最高位的9.70港元/股跌去94%。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商汤也在3港元/股的水下徘徊。截至2025年3月26日收盘,商汤报1.59港元/股,总市值为578亿港元。 持续押注生成式AI 2014年10月,商汤成立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 之后的几年里,商汤将业务拓至金融、安防、医疗、AR等赛道。2018年至2020年间,商汤营收猛涨,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5%,业务毛利率也维持在55%以上的高位。 但是高增长、高毛利水平并未给商汤带来利润,相反那三年商汤累计亏损超过205.6亿元。 即便如此,商汤还是在2021年顺利登陆港交所。招股书显示,商汤的业务分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四块。其中,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两大业务是核心业务,占去近九成营收。 上市这一年,也被业界称为“元宇宙元年”。全面拥抱元宇宙的Facebook更名为Meta。在2021年年报中,商汤多次提及元宇宙,如“元宇宙的发展带来对AI技术更广泛的需求,在商汤的SenseMARS上,AI生成内容、三维世界重建、数字人及虚拟形象等模块都是我们已经形成深厚积累的产品功能点,可以让开发者更好地开发元宇宙应用。” 彼时的商汤,还沉浸在对元宇宙的美好畅想中。 2022年,元宇宙的热度逐渐褪去。全面拥抱元宇宙的Meta公司股价跌超7成,其创始人扎克伯格身家蒸发逾1000亿美元。这年底,打响生成式AI第一枪的OpenAI,推出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上线5天用户即突破百万大关。 不过,这一年商汤的年报里还不见“生成式AI”几个大字。 到了2023年,商汤一字不提元宇宙,直接将业务重组调整为生成式AI、传统AI和智能汽车三个板块。其中,生成式AI业务主要包括大模型和智算服务。这一年,生成式AI收入大增199.9%至11.84亿元,占营收比例从10.4%提高至34.8%。 2024年,商汤再度将业务重组为生成式AI、智能汽车和视觉AI。其中,生成式AI再度迎来大爆发,并以24.04亿元的营收成为核心业务,占营收比重达到63.7%。 商汤在生成式AI业务上的狂飙突进,肯定离不开过去多年在底层算力的布局。2018年,商汤打造SenseCore AI装置,之后在上海临港建设AIDC智算中心。算力之外,商汤在平台、算法等方面也有小成,实现了为千行百业提供解决方案的目标。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生成式AI业务继续狂飙且成为商汤核心业务之际,其在国内大模型市场的份额却下降了。 国际数据公司IDC披露的《2023年中国大模型平台市场份额》报告中,商汤以16%的市场份额领先国内诸多大模型厂商,占据第二的位置。能占到第二,IDC称“在生成式AI爆发的关键节点,商汤率先完成业务转型、占领先机。” 同样是IDC发布的报告——《2024年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在该报告中,商汤以13.8%的市场份额跻身前三。对于此排名,IDC表示,“商汤在大模型市场的优势在于较早并且持续投入大模型的研发,并具备业界领先的模型训练技术。” 两相一对比,商汤自己公布的生成式AI业务在狂飙突进,两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但市研机构IDC的排名中,商汤的名次、市场份额均出现了下降。难道是说,将商汤放在整个科技圈,其年复合100%的增长率没跑赢竞争对手? 不管怎样,商汤在持续押注生成式AI的过程中至少已经看到了效果。只是持续不断的亏损何时是个头哇。
我敢打赌,可能有一半的人买不明白存储卡
市面上的接口标准有多乱,相信差友们应该早就深有体会 —— 从传统的 Type-A 到能正反插的 Type-C,从最基础的 USB 2.0 到功能强大的 USB 4.0,再到后面雷电口掺和进来 “ 搅局 ”。 光这些接口的速度等级和功能,就足以让很多人在买数据线和各种外设的时候头大。。。前阵子咱们还专门写文章说过这事儿( 传送门 )。 说真的,本来我以为接口标准已经够乱的了。 但俗话说得好,“ 有卧龙的地方必有凤雏 ”,前阵子我买存储卡的时候,发现 USB 标准化组织那点命名套路撑死算个弟弟,敢情人家存储卡才是把 “ 套娃式标注 ” 玩出花的天才。 不信你看,抛开存储卡品牌、容量以及标称速度,一张卡的卡面上可能还同时印着 SDXC、C10、U3、V30、A2、I 等各类性能标识,以及厂商自己整出来的各种营销词汇: 我相信这些字符大家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就未必能全看懂了。 而且除了常见的 SD 和 Micro SD 卡,市面上其实还有专门给专业设备用的 CFexpress 卡,给老款华为和荣耀手机扩容用的 NM 卡,甚至连 CF 卡这种上古时代的产物都还有在卖。 我承认,前阵子喷 USB 协会的时候,声音确实有点大,USB 那点标准跟这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这么说吧,从 1994 年开始到现在,存储卡的演变历程就是一部 “ 把问题复杂化 ” 的进化史,其中既有技术升级带来的必要细分,也有行业标准打架的推波助澜,还有商家为了卖货搞的过度包装。 但说到底,最后总归是我们这帮消费者扛下了所有。。。 接下来托尼就打算在这篇文章里彻底跟大家伙讲清楚,为啥现如今存储卡会有这么多的类型跟标注,以及我们在买存储卡的时候到底该怎么选。 不管你是准备给相机买卡还是给掌机扩容,相信都能在这篇文章里找到答案。 首先要理解今天存储卡标注混乱的局面,就得先回到存储卡的创世年代。 1984 年,“ 闪存技术之父 ” 藤尾增冈先是捣鼓出了 NOR 闪存,两年后又搞出更快更便宜的 NAND 闪存,可以说正是这两项技术的出现,让存储卡在 1994-2000 年间迎来了一次物种大爆发。 1994 年,闪迪推出了 CF 卡,标志着人类首次将闪存芯片封装成小巧的卡片。 而东芝在 1995 年发布的 SM 卡,则把存储卡推向了新境界,0.76mm 的超薄设计比 3.3mm 的 CF 卡薄了好几倍。 1997 年闪迪跟西门子联合搞出来的 MMC 卡,更是把存储卡进一步缩小到了指甲盖大小,实际上这张卡的形状已经很接近 SD 卡。 不过就当其他厂商还在市场上小打小闹的时候,索尼在 1998 年突然甩出一记王炸 —— Memory Stick 记忆棒,直接就把其他厂商干懵了。 这卡读写速度碾压同期产品,加上索尼从播放器、相机到 PSP、手机全给配上专属插槽,这让买了索尼设备的用户只能乖乖买这种类型的卡。 就在索尼准备用记忆棒一统江湖的时候,原本还在各自为战的松下、东芝和闪迪等厂商立马就坐不住了,它们抱团组建了 “ 反索尼联盟 ” SD 协会,在 1999 年推出了基于 MMC 改良的 SD 卡。 虽然 SD 卡性能和记忆棒差不多,但它的价格直接砍到了记忆棒的六分之一,而且任何厂商只要交年费就能获得授权生产这卡,靠着开放标准和性价比,SD 卡推出没多久便逐渐占据主流市场。 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估计有些差友都已经知道了,为了适配越来越小的设备,SD 卡后开还衍生出两种不同的物理规格 —— Mini SD 和 Micro SD( 也就是 TF 卡 )。 Mini SD 大小不到 SD 的一半,但由于 Micro SD 更小而且兼容性更强,所以 Mini SD 逐渐被市场淘汰,而索尼后面在 2006 年推出了 Micro SD 转记忆棒的适配器,等于是彻底向 SD 卡低头。 这场长达十几年的存储卡物理规格战争,最终以 SD 卡的胜利告一段落。 尽管后面华为还尝试推出过 NM 卡,这卡和 Nano SIM 卡一样大,能直接插手机 SIM 卡槽扩容,包括读写速度也挺快,但可惜只能在自家设备上用,生态封闭得厉害,终究没掀起什么风浪。 但是话又说回来,SD 卡的胜利,其实也可以说是另一种 “ 混乱 ” 的起点。 随着数码设备对存储卡容量和速度的胃口越来越大,SD 协会只能被迫不断对自家标准进行持续迭代,旧标准没淘汰,新标准又上马,这些年 SD 卡标识的演变,活脱脱像在 " 屎山 " 上疯狂堆代码。 换句话说,别看现在 SD 卡上的标识这么多,实际上它们主要就三类 —— 一类是容量标识,一类是性能标识,还有一类就是厂商自己整的花活,如果你觉得只要砸钱买贵一些的 SD 卡就万事大吉,那我只能说 too young too simple,这里边的道道还真不少。 我就先说一点啊,买卡的时候,首先要关注的并不是容量和速度,而是看你打算把它塞进什么设备里用,就像给老手机配 C 口充电器,不管你再怎么怼也充不进电,SD 卡的容量标准也得和设备 “ 门当户对 ”。 一开始 SD 卡的容量最大只有 2GB,很多老设备( 比如 2000 年初的数码相机 )只认这种卡,后来随着高清照片和视频兴起,2GB 容量根本不够用。 SD 协会于是就在 2006 年推出了 SDHC 标准,把 SD 卡的容量上限拉到 32GB,后面 SDXC 标准出来后,SD 卡最大容量已经来到 2TB,而它在 2021 年推出的 SDUC 标准,更是把最大容量提升到了 128TB。 不同容量标准对应的最大容量上限: 但它们说白了就是告诉你这卡理论容量能做到多大,跟实际容量没半毛钱关系,实际容量还是得看卡上标了多少 GB。 那么这玩意标在卡面上到底有啥用呢?这么说吧,它能告诉你存进卡里的文件,单个文件最大能有多大。 比如 SD 和 SDHC 因为本身文件系统限制,单个文件一旦超过 2G 和 4GB 就塞不进去了,长时间录视频没准录到一半就会中断,而 SDXC 理论上单个文件能怼到 16EB,就不存在这种限制。 除此之外,不同的设备可能对 SD 卡标准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有些老设备只认 SD 或者 SDHC 卡,硬塞 SDXC 卡进去要么不认卡,要么因为格式限制导致没法存大文件。 而新设备比如支持拍 4K 的相机,就必须用 SDXC 卡才能突破 4GB 单文件限制,有些设备虽然能够向下兼容 SD 和 SDHC 标准的卡,但你把这些卡插到设备上就没办法录制更高规格的视频。 所以咱们在买卡前,最好先看看自己手上这台设备的说明书,如果它标了支持 SDXC,就可以直接考虑上大容量 SDXC 卡;要是只支持 SDHC,千万别头铁买超过 32GB 的卡,否则这钱花得纯属冤大头。 确认好该选择什么类型的 SD 卡后,接下来就得看你买这张卡是打算拿来干嘛了。 如果你买卡是为了插在相机上拍照片跟视频,那 SD 卡读写速度会直接影响拍摄体验,拍 4K 视频卡速不够会丢帧,连拍 RAW 格式照片写入太慢可能导致快门卡顿,这时候就得重点关注卡面上的性能标识。 一张 SD 卡上可能同时存在好几种性能标识,其中最直观的就是以 MB/s 为单位的读写速度标识,有些卡会把顺序读取和写入速度都标在卡面上,如果只标了一个,那它大概率就代表这张卡最大顺序读取速度。 不过这些读写速度标识,在我们选卡时候的参考价值其实并不大,因为它们只代表这张卡最高顺序读写速度,你根本不知道这张卡啥时候会掉速。。。真正能看出门道的,其实还得看那些速度等级标识。 SD 协会最开始推出的速度分级标识是 Class 分级,主要分为 Class 2、Class 4、Class 6 和 Class 10 这四种,也就是卡面上的 C2、C4、C6 和 C10,后面的数字代表了这张卡最低写入速度。 后来高清视频普及后,4K 视频开始流行,原来的 Class 分级不行了,于是基于超高速总线接口技术的 UHS 速度分级出现了,U1 代表这张卡最低顺序写入速度是 10MB/s、U3 则是 30MB/s。 有了 C 和 U 等级还没完,随着 4K、8K 超高清视频以及 VR、全景相机等技术的兴起,设备对于 SD 卡的写入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于是 SD 协会还专门推出了 Video Speed Class 分级。 V 等级有 V6、V10、V30、V60、V90 五个级别,后面数字同样代表最低顺序写入速度,它强调持续写入的稳定性,确保设备在录制超高清视频等场景时,不会出现丢帧或者中断等现象。 比如设备拍 4K 视频至少需要 U3 或者 V30 等级的卡,8K 则必须上 V90;但要是你买 SD 卡主要用在监控摄像头或者行车记录仪上,那买 C10、U1 或者 V10 的卡差不多就够用了。 除了速度等级,SD 卡接口版本其实也决定着它的理论速度上限,而 SD 卡上的 “ Ⅰ ” 或 “ Ⅱ ” 罗马符号,其实就代表了这张卡的接口版本。 一般来说,使用 UHS-II 接口的 SD 卡读写速度会更快,但是价格也更感人,而且得设备卡槽支持这接口才能发挥全部实力,如果把它插到只支持 UHS-I 的设备上,传输速度就会受限。 不同 UHS 接口版本对应的最大读写速度: 换句话说,要是你的设备不支持 UHS-II 卡槽,那完全没必要考虑加钱上 UHS-II 接口的 SD 卡。 当然了,要是你买 SD 卡主要是为了给手机或者 Switch 扩容,除了买大容量的卡,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张卡的读写速度越快越好,但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张卡的随机读写性能。 SD 协会之前专门推出了针对随机读写性能的 A 分级,A1 要求达到 1500 IOPS 的最低随机读取速度和 500 IOPS 的最低随机写入速度;而 A2 则进一步提高到了 4000 IOPS 和 2000 IOPS。 理论上,A2 卡能让 APP 和游戏启动速度比 A1 卡快上一倍,实际用起来可能没这么夸张,但它们的随机读写速度差距就摆在这里,所以我的建议是有条件上 A2 就上。 要是你买 SD 卡纯粹只是为了存文件,那也别考虑 SD 卡了,还不如直接买个 U 盘或者硬盘来得省事,现在一个正儿八经的 128GB USB3.2 U 盘,价格也就几十块钱,主打一个量大管饱。。。 总的来说,买 SD 卡就像量体裁衣,得看设备 “ 体型 ” 和 “ 需求 ”,相机要抓 V 等级和 UHS 接口版本;手机、游戏机得盯 A2 随机读写,别被卡面数字给忽悠,结合说明书按需选择才是正解。 话说回来,SD 协会紧跟时代需求持续不断迭代自家标准是好事,但问题就在于 —— 这些年 SD 卡标准就像俄罗斯套娃,新标准出来后并没有取代旧标准,而是直接往上叠 buff。 于是我们会看到一张卡上同时印着好几个认证,有些过时标准完全没必要出现在上面。 说好听点,这做法是为了给仍然在使用老设备的用户提供更多兼容选项,让他们在买卡时能更方便地找到适配老设备的卡,但往难听了讲,这何尝不是 SD 协会在标准整合上偷懒,不够强硬的表现。 再加上很多商家为了制造卖点,还自创了一堆营销词汇或者产品线划分,比如 Professional、Extreme Pro、Plus、Ultra 等等,要是同品牌同个产品线还比较好区分,一旦跨品牌就没任何意义了。。。 这无异于增加了普通人选购 SD 卡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 买卡最省事的办法,当然是找到手上这台设备的说明书,说明书上一般会直接写明,哪些功能最低需要什么等级的卡,然后照着这个等级,直接选张大厂的卡就行( 小厂出的卡可能存在虚标)。 贴心点的厂商,甚至还会在说明书里直接给你推荐具体的 SD 卡型号。 但我真心希望,SD 协会能好好捋一捋自家的标准体系,痛快点把那些多余又重复的认证标识全给砍掉,让标注能更简单直白些,另外也可以约束下厂商,别再让它们通过各种营销词汇混淆概概念了。 OK,存储卡的故事聊到这里就暂告一段落了,很显然,只要设备和技术还在进步,那么这场关于存储卡形态和标准的迭代就永远不会停歇,也许以后还会不断有新形态和新标准出现。 不过在我看来,未来的存储卡,或许会像 USB 接口一样,在混乱中逐渐走向统一,就是不知道那天啥时候才能到来了。 撰文:胖虎 编辑:米罗 & 面线 美编:杨总 来源: 微博、小红书、维基百科、索尼官网 https://recoverhdd.com/ https://blog.ugreen.com/ https://progradedigital.com/ 博客园,SD卡的基本知识与选购指南 CDW,A Guide to SD Card Types integra,Memory Cards – Understanding the labels PhotoShelte,Before SD Cards, We Saved Photos on These Understanding SD Card Speeds, Types and Important Symbols The Invention of the SD Card: When Tiny Storage Met Tech Giants Finding the Right UHS-II Memory Card: Guide and Compatibility Chart
奔驰停产最便宜的车,它以后真就“不坑穷人”了?
最近似乎到了一个经典油车停产季。前面马自达 6 和福克斯刚官宣停产,现在,奔驰 A 级也要停产了。 奔驰的首席技术官 Markus Schafer 在接受意大利媒体 Quattroruote 确认,现在在售的 A 级会是最后一代,包括很多人喜欢的 A 级 AMG 小钢炮 A35 和 A45 这哥俩,以后也是绝版车了。 其实 A 级停产这事儿,光是他们自己也说了有好几年了。大概三四年前,那会儿奔驰电动化动作挺多,他们就准备在 2024 年把 A 级停掉。 但后来,人家发现电动化并没有那么快,中途就悄摸摸变卦了一下,奔 A 的寿命也就一直被延到现在,这次应该是在 2026 年完全停产。 那这次为啥又考虑清楚了? 奔驰高管的说法是,他们需要在全球都玩得转的车型,掀背车在欧洲受欢迎,但在中国和美国并不是。现在奔驰要精简产品线,在紧凑级这个品类从 7 款车减少到 4 款车, A 级后面会由前不久刚发的 CLA 来接替。 应该说两厢车是个原因,但肯定不是全部原因,毕竟这车在中美两个市场, A 级主要卖的都是三厢版。 在我看来,A 级停产的根本原因,还是这款车的定位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A 级诞生于 1997 年,一开始就是两厢车,前两代主打高车身和 MPV 式设计,看这个外观就知道,它完全是给欧洲人量身定制的。 直到 2018 年,第四代 A 级开始国产,又是三厢又是加长,才成了我们熟悉的样子。 而作为奔驰的入门款, A 级一直是你能买到最便宜的奔驰车。但即便是 “ 最便宜 ” ,它的售价其实并不低,现款官方指导价是 25.13-27.57 万。 可是当你去细看这 25 万的车,就会发现它的配置真是有点过于寒碜。 没有倒车影像,全是手动座椅,通风加热也通通别想,后桥还给的是扭力梁非独立悬架。 最让人诟病是全系 1.3T 的排量,低功版本只有区区 136 匹马力。这水平,咱都不看电车,就拿去和其他油车比,不要 20 万,也不要 10 万,只要 8.98 万的吉利缤瑞,人家都能掏出 1.5T 181 匹马力。 因为实在丐了点,不少人都认为这车压根就是买个标。 早些年,车圈竞争没那么激烈,奔驰压根不愁卖的时候,有些预算不够上不了 C 级的人,可能就转到了 A 级。但现在,大伙儿有了太多选择, 20 万都能买到小米 SU7 ,无论是配置、参数,还有操控,这俩都没有可比性。 所以 A 级只能降价,编辑部有位同事 23 年买的 A200L ,当时优惠完 20 万左右,而这车现在店里裸车只要 15 、 16 万,甚至还有不到 15 的。15 万买台奔驰新车,这要放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普通 A 级不好过, A 级 AMG 更是甩卖。 国产的 A35L ,指导价 41.13 万,前些年落地轻轻松松上 45 万,而现在落地只要 30 万。 但即便降成这样, A 级的销量也没支棱起来。原来它一个月还能卖个五六千台,今年已经跌到了一千台上下。 而且它不光是在国内市场跌,在老美那头更卖不动,奔驰早在 2022 年就在北美市场停产 A 级。 再看看去年的财报数据,奔驰入门车型的全球销量都在明显下滑, A 级降了 11% , B 级降了 14% ( 注:财报中 A 级、 B 级包括了对应的 SUV 车型 ),只有中流砥柱 C 级、 E 级、大 G 这些车的销量还能维持住。 对于奔驰来说,入门款本来也不太搬得上台面,现在降了这么多销量还涨不回去,确实有点跌份。不如直接砍掉,你好我好大家好。 砍掉之后,原来它入门的 A 级、 B 级和 CLA 这些,后面只留 CLA 。新 CLA 会提供纯电、燃油、插混三种动力,燃油版 1.5T 起,祖传的 1.3T 终于要淘汰掉了,好耶。 至于它的 AMG 版本 CLA 45 ,这个型号以后也有,但大概率只有纯电。2.0T 就能榨出 421 匹马力的地表最强四缸机,恐怕再难在奔驰小车上看到了。 对入门车动手,这事儿不光奔驰在做,其他豪华品牌也有这个趋势。 宝马是最早行动的,它之前的入门车型 1 系,在 17 年开始国产,当时还专门给中国市场搞了特供三厢版。但这车也是哪哪不像宝马,前驱, 1.5T 136 匹马力,还是个三缸。后来销量越来越低,在 2023 年停产。 现在 BBA 的这个品类里,也只有奥迪 A3 还能撑下去。论性价比嘛, A3 的确比那两位强不少,低配 16.59 万, 160 匹马力,后轮独立悬架。 不过它的日子也不比以前,在 2020 年, A3 曾经月销破万,而现在只有三、四千的水平。 奥迪手里,虽然 A3 这条线没动,但其实在前些年,它已经把更入门的 A1 、 Q2 两款车给停了。 所以看得出来,这些豪华品牌的入门车型,现在压力都蛮大的。 毕竟连他们引以为傲的 34C 、 56E 市场,这两年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哥几个在这块核心市场天天防这防那,都有点自顾不暇了,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去顾及低端产品线。 而小车这块市场,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城市里代步开开,也不经常跑长途,本来电车优势就更明显。 像奔驰这样战略性放弃部分车型,减少品类,也确实没啥不好。 想来想去,可能只有 C 级车主不同意吧,没了 A 级,以后该鄙视谁去呢。。。
10岁失去父母,流浪7年,95后张俊杰靠卖奶茶要到美国敲钟了
雷达财经出品 文|莫恩盟 编|深海 新茶饮赛道上市公司的队伍中,或将再添一员大将! 3月26日凌晨,霸王茶姬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招股书,股票代码定为CHA,取自“茶”的拼音,霸王茶姬借此拉开了其冲击美股的大幕。 此次递交的招股书,彰显了霸王茶姬强劲的发展势头。去年,霸王茶姬狂揽营收124.05亿元,并拿下25.15亿元的净利润。而在头部新茶饮品牌中,霸王茶姬的净利率也处于行业较高水准。 复盘霸王茶姬的发展历程,差异化竞争策略与加盟扩张模式,是其迅速崛起的两大法宝。在新茶饮品牌纷纷卷入同质化竞争时,霸王茶姬另辟蹊径,深耕国风茶饮赛道,同时借助加盟模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但在品牌发展过程中,霸王茶姬也曾频频遭到“碰瓷”、“抄袭”等质疑。 随着赴美上市计划的披露,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随之走进大众视野。招股书显示,年仅30岁的他目前在公司担任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值得一提的是,有官方媒体报道称,张俊杰10岁父母离世、流浪7年、18岁才会认字。 此外,网络还曾盛传,张俊杰凭借迎娶富豪千金助力霸王茶姬崛起,对此霸王茶姬予以否认。 尽管发展成绩斐然,但霸王茶姬赴美上市的征程并非全是坦途。比如,伴随门店数量的持续攀升,品牌增长逐渐显现出疲态,2024年,其中国和海外同店GMV增长率出现下滑。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近30天内,门店数量位居行业第五的霸王茶姬,投诉量却名列前茅,凸显出品牌在食品安全、运营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若此番成功登陆美股,霸王茶姬将成为首个踏上美股市场的中国新茶饮品牌。但参考港股新茶饮品牌的资本市场表现,除蜜雪冰城股价表现亮眼外,多数品牌股价长期低迷。因此,霸王茶姬能否打破低估值魔咒,在资本市场续写新茶饮品牌的辉煌,仍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从云南出发到赴美IPO,霸王茶姬成新茶饮黑马 在资本市场历经多年蛰伏后,新茶饮行业终于在近期迎来了集中爆发期。自2021年奈雪的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不久前也相继在港交所上市。 紧跟前述头部新茶饮品牌的步伐,近年来扩张迅猛的霸王茶姬,也于近日正式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不过,与前述几个在港股上市的新茶饮品牌有所不同,霸王茶姬选择赴美上市。 雷达财经注意到,早在3月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便发布了关于Chagee Holdings Limited(茶姬控股有限公司,即霸王茶姬关联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 公告显示,霸王茶姬计划发行不超过6473.19万股普通股,拟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或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随着此次招股书的披露,这家诞生于2017年的新茶饮品牌近年来的经营情况也随之得以揭晓。招股书显示,2024年,霸王茶姬总体GMV(商品交易额)达295亿元,较2023年猛增173%。 据了解,霸王茶姬的营收主要来自销售产品及服务,2024年,霸王茶姬全年斩获124.06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67.4%;同期,霸王茶姬实现25.15亿元的净利润,净利润在上一年扭亏为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若按品牌创立时间来看,霸王茶姬和许多同行相比其实算得上是新茶饮赛道的后辈。不过,在现制茶饮赛道的行业大战中,霸王茶姬堪称后发者的典范。 回溯过去,茶百道于2008年在成都温江开出首店,喜茶2012年诞生于江门,三年后奈雪的茶问世,而霸王茶姬的破局之路则始于2017年云南昆明五一路的首店。当前浪们在果茶红海鏖战正酣时,霸王茶姬以黑马之姿重构市场格局。 尽管入局较晚,但霸王茶姬的扩张势头却异常“凶猛”。招股书显示,2022年,霸王茶姬的门店数为1087家,一年之后便激增至3511家。到去年年末,霸王茶姬在全球拥有的门店数量已达到6440家。 如今,霸王茶姬的足迹不仅遍布国内多个省市,甚至还延伸到了包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在内的国际市场。截至去年末,霸王茶姬旗下的6440家门店中有6284家位于中国,另有156家海外门店。 2024年,霸王茶姬的净利率为20.3%。参考蜜雪冰城和古茗2024年前三季度数据,两者的毛利率分别为32.4%和30.5%,净利率分别为18.7%和17.4%,由此可知,霸王茶姬在头部现制茶饮品牌中盈利能力突出。 事实上,和大多数扩张迅速的餐饮品牌一样,霸王茶姬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广大加盟商的支持。截至2024年底,霸王茶姬旗下的6440家门店中,有6271家加盟店。 除了“直营+加盟”的经营模式外,霸王茶姬惊人的成长速度还得益于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当行业主流玩家深陷水果茶的价格战与同质化漩涡时,霸王茶姬精准切入国风现制茶饮的细分赛道。 面对同样深耕这一领域的强劲对手茶颜悦色,霸王茶姬展现出更具攻击性的市场策略。茶颜悦色以“幽兰拿铁”“声声乌龙”为产品命名,霸王茶姬则用“伯牙绝弦”“桂馥兰香”演绎东方美学。而当茶颜悦色固守区域市场时,“野心”更大的霸王茶姬则在全国重要城市完成战略布点。 不过,在品牌包装方面,霸王茶姬却也曾饱受“碰瓷”、“抄袭”等争议。有网友认为,霸王茶姬升级前的整体形象,与茶颜悦色颇为相似,而升级后的品牌标识则“撞脸”星巴克。 此外,霸王茶姬推出的多款包装“神似”DIOR、GUCCI、LV等奢侈品品牌的设计,而霸王茶姬由汉语全拼升级后的新英文名CHAGEE,则有几分CHANEL的神韵…… “地狱”开局白手起家,堪称一代传奇 随着此次赴美上市进程的开启,站在霸王茶姬背后的男人——张俊杰也随之受到了外界更多人的关注。 据霸王茶姬此次递交的招股书显示,现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张俊杰今年30岁。据此推算,张俊杰算得上是一名年轻有为的95后创业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网络上曾流传张俊杰颇为坎坷和励志的人生经历。很多知名媒体在短视频账号发布其信息时称:“10岁父母离世、流浪7年、18岁才会认字”。 除了这段坎坷身世,还有传言称,张俊杰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就,与他富豪岳父的助力有关。不过,对于娶了富豪千金的传闻,霸王茶姬抖音账号曾在视频评论区进行辟谣:“不信谣不传谣”。 而霸王茶姬此次披露的财报,为大众揭开了张俊杰过往经历的部分神秘面纱。霸王茶姬介绍称,张俊杰在食品和饮料行业拥有超过13年的运营和管理经验。 在创立霸王茶姬之前,张俊杰于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上海木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该公司目前已改名为上海诺亚木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最后担任合作部副部长,负责亚太区业务。更早之前,张俊杰还曾担任云南大维饮品有限公司的区域副经理,其后担任特许经营合伙人。 尽管出身平凡,但张俊杰的“野心”不小。去年5月,在一次活动上,张俊杰放出豪言,按照霸王茶姬目前的增速,2024年全年GMV将超过200亿元。他还在现场喊话,自己一手带大的霸王茶姬要超过星巴克中国的销售额。 招股书显示,作为霸王茶姬的创始人,张俊杰是公司的控股大股东。本次IPO前,张俊杰持有A类普通股19.9%,持有B类普通股38.7%。而现年49岁的尹登峰在公司担任董事、首席运营官,持股7.1%。此外,XVC持股20.3%、琮碧秋实持股10.6%。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于正在冲刺上市的霸王茶姬公司担任掌舵者外,张俊杰还在另外一家知名餐饮上市公司担任职务。去年8月,有着“火锅一哥”称号的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公司委任张俊杰先生为独立非执行董事。 据悉,张俊杰在海底捞将主要负责监督本公司董事会并提供独立判断。根据张俊杰的委任条款,其有权收取年度薪酬人民币120万元。而在此次霸王茶姬披露的招股书中,也能看到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身影,其在霸王茶姬同样担任董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包括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宇树科技CEO王兴兴、面壁智能CEO李大海、硅基流动创始人袁进辉等在内的一众大佬,前往华为拜访任正非并进行闭门交流,而身为霸王茶姬创始人的张俊杰也现身其中。 赴美上市路上,也有隐忧 一心奔赴资本市场的背后,“野心勃勃”的霸王茶姬在赴美上市的道路上还暗藏其他隐忧。 比如,随着门店网络的持续扩大,霸王茶姬门店层面的业绩也自然而然地开始遵循正常化的增长轨迹,这反映在最近几个季度国内门店的月度GMV下降以及季度同店GMV增长减速或下降。 数据显示,2023年霸王茶姬中国和海外同店GMV增长率为94.9%,但到了2024年这一指标却骤降至2.7%,出现大幅下滑。 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门店数排在前十的新茶饮品牌分别为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甜啦啦、益禾堂、书亦烧仙草、喜茶、CoCo都可。 其中,蜜雪冰城以超3.4万家门店的规模独占鳌头;古茗拥有9700多家门店,距离“万店俱乐部”仅一步之遥;茶百道和沪上阿姨门店数均在8500多家。霸王茶姬凭借6300多家门店位居第五,但在门店规模上仍有进一步突破的空间。 尽管霸王茶姬门店数量暂未跻身行业前三,但其投诉量却在一众品牌中名列前茅。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截至3月26日上午12时)显示,最近30天,前述10大新茶饮品牌中投诉量最多的蜜雪冰城,其投诉量多167达起。 而门店数排在第五的霸王茶姬,则凭借85起投诉量紧随其后。剩余的8个茶饮品牌,最近30天的投诉量均未超过30起,甚至个别品牌的投诉量仅为个位数。 而将时间线拉长,霸王茶姬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累计投诉量更是超过2300起。进一步翻阅消费者向霸王茶姬发起的投诉,可以看到包括在饮品中喝到异物、喝完饮品身体感到不适、未严格按要求制作饮品、退款难、虚假宣传、服务态度差等在内的问题。 雷达财经注意到,此前还有不少消费者曾在社交媒体上反映,自己在喝了霸王茶姬的饮品后会出现失眠的情况。去年5月,霸王茶姬推出一款名为万里木兰的新品后,便有不少消费者调侃道,“喝万里木兰,品失眠人生”、“尝万里木兰,得彻夜清醒”、“一喝一个不吱声,一整晚眼睛瞪得像铜铃”…… 对此,霸王茶姬回应称,一杯万里木兰的咖啡因含量并未超标,依然在人体每日摄入咖啡因建议值范围内。但霸王茶姬也建议,平时不怎么喝茶或喝咖啡的消费者,尽量不要在即将休息时饮用。 今年3月,霸王茶姬又在微博发文称,“当上百万条评价和反馈真真实实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意识到,霸王茶姬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和担当,去做脱咖啡因、低咖啡因或者别的尝试”。基于用户的反馈,霸王茶姬推出了更低咖啡因的产品——轻因·伯牙绝弦。 值得一提的是,若此次赴美上市成功,霸王茶姬将成为首个登陆美股的中国新茶饮品牌,也是第五个登陆资本市场的新茶饮品牌。不过,此前登陆港股的4家新茶饮品牌,除蜜雪冰城的股价表现喜人外,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均遭遇股价持续低迷的窘境。 有观点认为,参照已上市新茶饮品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即便霸王茶姬成功上市,能否打破低估值困境,仍充满不确定性。
全球首例!中国团队成功将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人体
快科技3月27日消息,据“空军军医大学”公众号,今天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Gene-modified pig-to-human liver xenotransplant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了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窦科峰院士团队完成的国际首个基因编辑猪肝脏人体移植研究工作。 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将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入人体,该项研究的成功是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重大突破,是异种肝移植迈向临床应用的关键一步,将有助于解决移植器官短缺问题。 据了解,窦科峰带领西京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以一只经过6处基因编辑的猪为供体,将猪的肝脏移植到一名已脑死亡但身体基本机能仍被维持的人的体内,人类受体自身的肝脏被保留,以此模拟临床肝衰竭患者的替代支持治疗过程。 观察期为10天,直至观察终点,移植的猪肝脏颜色、质地正常,血流动力学良好,能持续分泌胆汁,外周血中的转氨酶、胆红素和猪源性白蛋白等指标变化符合生理预期,凝血功能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受体免疫应答有关的补体活化、T细胞和B细胞反应均被良好抑制。 同时,尚未发现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人体传播的情况。 以上研究成果说明:供体猪的六基因编辑策略+受体特异性免疫抑制方案组合在控制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和急性排斥方面是安全有效的,猪肝在人体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短期内并不会出现跨物种感染。
中国团队首次系统鉴定人脑-血液交换代谢物集合
IT之家 3 月 26 日消息,脑是哺乳动物器官中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大脑的新陈代谢非常活跃,且极易受到缺氧和灌注不足的影响。 迄今为止,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大脑调节新陈代谢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仍然不清楚,许多科学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例如,大脑究竟从血液中摄取什么物质?释放哪些物质到血液循环中?了解大脑的代谢物输入与输出有望为研究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精神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3 月 26 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 / 北京协和医学院戈鹉平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伊龙、莫大鹏团队在 Neuron 杂志上发表题为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bolic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by the human brain 的论文,首次成功高通量系统鉴定人脑净吸收和净释放的代谢物和脂质。 研究人员前期收集了人脑静脉窦 (出脑的汇集静脉)、股静脉(出腿部组织汇集静脉)和股动脉的血浆样本,并进行了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测定。 在这些样本中,通过比对动脉和人脑静脉窦血液样品,检测到了 5384 种代谢物,其中 1365 种代谢物被人脑显著吸收或释放(738 种吸收,627 种释放),占比 25.3%。 通过比对动脉和腿部静脉血液样品,1,508 种代谢物被腿部显著吸收或释放(737 种吸收,771 种释放),占比 28.0%,其余代谢物在动静脉之间的浓度接近。 在人脑动静脉代谢组数据中,研究团队发现,大脑对葡萄糖的净摄取绝对量最高(656.47 μM),次黄嘌呤(hypoxanthine)为净吸收率最高的代谢物,动脉中 48.4% 被大脑摄取。 谷氨酸(味精的主要成分)也在本研究中显示为人脑净吸收,对于一个成年男性而言,其大脑平均每天可以净吸收 5g 谷氨酸。谷氨酰胺(glutamine)为脑部净释放量最高的代谢物(439.18 μM),丙酮酸(pyruvate)也被显著释放,提示葡萄糖代谢副产物的外排机制。 研究者在人脑动静脉脂质组数据中检测到 654 种脂质,其中 140 种脂质被大脑显著吸收或释放(63 种吸收,77 种释放),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 TAG)是大脑消耗最显著的脂质类别,与能量储存相关;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和游离脂肪酸(FFA)是大脑释放最显著的脂质类别,与膜结构成分相关。 ▲ 不同代谢物在人脑中的绝对摄取 / 释放量和相对摄取 / 释放百分比 随后,研究者比较了脑静脉狭窄(CVSS)与脑静脉血栓(CVST)患者的脑-血代谢交换差异,CVSS 患者的大脑消耗了更多的葡萄糖和乳酸,并释放了更多葡萄糖代谢副产物(如丙酮酸、琥珀酸和苹果酸),表明其葡萄糖利用增加,但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CVST 患者则消耗了更多的色氨酸(tryptophan)、TAG50:3 (16:2) 和 TAG54:4 (16:0),并释放了更多的柠檬酸(citrate),但消耗的葡萄糖和乳酸较少。 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年龄对人脑代谢的影响,分析了年龄与脑部代谢物摄取和释放的相关性,鉴定出 8 种代谢物和 15 种脂质的血脑交换特性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反映出大脑代谢活性的降低。大脑对 TAG 48:3 (18:1) 的消耗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脑释放的天冬酰胺(asparagine)、胆绿素(biliverdin)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 人脑-血液代谢交换随年龄的改变;葡萄糖脑吸收和释放与年龄的关系 该研究为人脑代谢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高通量数据,首次系统测定了人脑摄取与释放的代谢物和脂质。研究结果拓展了我们对大脑能量代谢的理解,还为衰老、神经系统疾病的代谢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手段。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 / 首都医科大学 / 协和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周乐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王楠和博士后邱宝山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脑所生物质谱中心的李溱教授、孙祥丽博士、于晓倩工程师为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研究也得到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教授的帮助与支持。北京脑所的姚迪、贺淼清、李桐、谢毓峰、毕湛迎、博士俞杰在课题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群聊泄密”事件持续发酵 美官员负面言论引发欧洲多方嘲讽
  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伯格3月24日刊文,披露了自己被拉入涉密群聊、提前知晓美军空袭也门计划一事,这一“群聊泄密事件”连日来持续发酵。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25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在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采访时,否认他“故意”将美国媒体人——《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伯格——拉入作战计划的涉密群聊,但他表示自己对此事负有全部责任。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迈克尔·华尔兹:我可以百分之百地告诉你,我不认识这个人(戈德伯格)。我是因为他的臭名昭著才知道他,他真是记者中的败类。全部责任都在我,我组建了群聊。我的职责是确保协调好所有事宜。   欧洲占美国便宜?特朗普:没错   在这起群聊泄密事件中,引人关注的一点是,美国政府的多名高官在群聊天中都表达了对欧洲的嘲讽和不满。25日,在被记者问到这一问题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表达他此前的观点,那就是“欧洲在占美国的便宜”。    记者: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和副总统万斯说“欧洲在占便宜”,您同意这一说法吗?   美国总统 特朗普:你们真要我回答吗?没错,我认为欧洲就是在占便宜。欧盟在贸易方面对我们简直糟糕透顶。还有北约,我让他们支付数千亿美元的资金,他们远远没达到。   特朗普还称,在乌克兰局势上,欧洲也在占美国便宜,美国给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支持更多。 多名美政府高官对欧洲表达不满   24日,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伯格刊文,详述了在本月早些时候自己被拉入涉密群聊、提前知晓美军空袭也门胡塞武装计划的离谱经过。在其披露的群聊天内容中,多名美政府高层官员对欧洲表达不满。   “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同名的用户在一条信息里说,“正与国防部和国务院一起敲定如何统计相关成本并把它们算到欧洲人头上”。   “与副总统万斯”同名的用户说道,“我只是讨厌再次拉欧洲一把”。   “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同名”的用户回应称“副总统,我和你一样厌恶欧洲的不劳而获”。   戈德伯格在文章中说,特朗普政府一直宣称,美国海军在保护国际航道,让欧洲盟友经济上受益。 美副总统慕安会讲话震动欧洲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在多个场合都曾向欧洲“开炮”。今年2月,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安会上“火力十足”,对欧洲的多项政策进行批评,在欧洲引发震动。   美国副总统 万斯:我担心的是欧洲面临来自内部的威胁,欧洲正逐渐背离其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我相信你们所有人来这里都准备好讨论,接下来几年如何根据一些新目标确切地增加国防开支,这很好。因为正如特朗普总统明确说过的,我们的欧洲朋友必须在欧洲大陆的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万斯还对德国移民政策提出批评,点名批评了欧盟委员会、瑞典以及盟友英国。多家欧洲媒体指出,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发表的言论表明,目前美欧之间的分歧已经无法掩盖,欧洲需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记者观察丨美官员的言论和经济勒索让欧洲不满和警觉   针对美国政府高官在涉密群聊中透露出对欧洲的负面看法,欧洲方面有什么反应?来看总台记者带来的观察。    总台记者 顾鑫:事实上,到当地时间26日上午,欧盟还未正式对疑似泄密事件做出正式评论。有媒体认为,当前泄密内容中美国官员对欧洲的负面看法以及经济勒索引发了欧盟方面的不满和警觉。但在当前情况下,欧洲方面没有直接发声,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反感。   总台记者 顾鑫:德国外交部25日在社交平台官方账号上专门发布了一段视频,嘲讽这个群聊泄密事件。视频中,5个政府官员和一个“老板”在群里聊天,聊天话题涉及天气,以及新旧议员交接的复杂细节。聊天结束时,政府官员们抱怨他们的工作,还发送有关超级英雄、涂指甲等表情符号。   总台记者 顾鑫:根据美联社的解读,此举是在讽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因为在被曝光的那段聊天记录中,华尔兹用了拳头、美国国旗和火焰等表情符号。   总台记者 顾鑫:很多欧盟高级外交官员私下表达了不满。《政治报》欧洲版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欧盟外交官的话说“美国的想法是多么扭曲,真令人难以置信”。另一位外交官则称:“这太疯狂了,真是太奇葩了。”   总台记者 顾鑫:很多欧洲政要和媒体则对此事直言不讳。英国自由民主党领袖埃德·戴维在社交媒体质问称,连群聊都管不好的官员,如何管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句尖锐批评表达的是英国情报界对美英情报共享机制的强烈不安。当作战计划能误发给媒体总编,盟友的绝密信息又该如何确保没有问题呢?   总台记者 顾鑫:比利时前首相伏思达的警告同样引发欧洲的思考。伏思达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美国官员嘲讽欧洲“不劳而获”的聊天记录给欧洲在防务问题上敲响了警钟。而据德国《明镜周刊》披露,欧盟内部紧急会议已开始讨论“减少对美国情报依赖”的备选方案。   总台记者 顾鑫:随着泄密事件持续发酵,欧美裂痕已蔓延至现实政治。美国官员轻敲手机发送的每句“真心话”,都在欧洲推动同盟关系走向重构临界点。
“拉错群”再发酵:泄密聊天完整记录被公开 含详细美军作战计划
  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3月24日刊文,披露了自己被拉入涉密群聊、提前知晓美军空袭也门计划一事。而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多名高层官员声称群聊内容不含机密信息并指控戈德堡撒谎。   26日,戈德堡公开了关于打击也门胡塞武装作战计划群聊的全文内容,让公众自行判断。   群聊内容包含具体行动时间表    戈德堡24日在《大西洋月刊》网站上发文爆料说,他11日在通讯应用Signal中收到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同名的用户的连接请求,两天后被加入“胡塞PC小组”群聊中。15日,群聊中与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同名的用户发来消息,透露了美国即将在两小时后对也门胡塞武装进行打击的作战计划,包括攻击目标、攻击顺序及美方将部署的武器等细节。考虑到内容可能涉密,这段信息的具体内容戈德堡当时没有公布。 △遭袭后的也门   戈德堡及其同事在26日发布的文章中完整公布了这段信息。文章说,赫格塞思于美国东部时间15日11时44分在群聊中发布更新信息,称“天气状况有利。刚刚与中央指挥部确认,我们可以启动任务”。文章还公开了赫格塞思在信息中列出的具体行动时间表。 △《大西洋月刊》公布的群聊截图   根据赫格塞思在美东时间3月15日11时44分发布的信息:   12时15分,F-18战机起飞;   13时45分,F-18战机开始对目标发动袭击,MQ-9无人机发射;   14时10分,更多F-18战机起飞;   14时15分,无人机击中目标;   15时36分,F-18战机实施第二轮打击、战斧巡航导弹发射。 美政府高官坚称未发送机密信息   万斯“开怼”:夸大其词   26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社交媒体上回应《大西洋月刊》新公布的群聊全文称,“很明显,戈德堡夸大了他所掌握的信息”。中央情报局局长拉特克利夫因在群聊中提及了中情局官员名字而受戈德堡攻击,但结果是拉特克利夫只是提到了他的幕僚长。拉特克利夫在25日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也表示,该官员并非卧底,并称在Signal对话中分享其名字是“完全适当的”。   然而,《大西洋月刊》的最新文章则称,一名中情局发言人要求该杂志隐瞒拉特克利夫幕僚长的名字,因为中情局的情报人员通常不公开身份。文章说,该官员身份仍将不予公开。   美国务卿:“有人犯了错误”   关于“群聊泄密”事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26日表示,“有人犯了错误”,并加了一名记者进群聊。他已得到保证,“信号”聊天中的信息不会威胁到美国军人的生命,且分享的信息并非机密,没有战争计划。   白宫:未发送任何机密材料   26日,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表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已对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的作战计划泄露事件负责。莱维特称,该群聊未发送任何机密材料。   当天,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表示,Signal聊天内容未泄露任何部队、地点、路线、飞行路径及任何来源与方法。 美媒警告 政府官员“试图淡化”遭泄露信息的重要性   《大西洋月刊》文章说,专家们一再强调,使用Signal进行敏感信息的讨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戈德堡在空袭计划开始前两小时就收到关于袭击的信息,如果美军飞机起飞前往也门的具体时间等信息在这关键的两小时内落入错误的人手中,美军飞行员和其他美国人员可能会面临比平常更大的危险。   《大西洋月刊》给中央情报局、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和白宫发了邮件,询问是否反对发布完整的群聊文本。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在回复中重申群聊中没有机密信息,但称这原本是高层官员之间的内部和私密讨论,涉及敏感信息,因此反对发布。   文章说,公开披露特朗普的顾问们在不安全通信渠道中的信息明显符合公共利益,尤其是因为高级政府官员正“试图淡化”这些信息的重要性。
三个关键词 看懂俄美乌会谈的共识与分歧
  3月25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美国分别公布了俄美和乌美在利雅得会谈的主要成果。下面用三个关键词来梳理会谈达成的共识和仍存在的分歧。  01 关键词一:黑海   根据三方发布的文件和通报,各方就确保黑海安全航行达成共识。据俄方公布的信息,美国还将推动恢复俄罗斯农产品和化肥向世界市场出口准入。   另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外长拉夫罗夫25日说,俄方在利雅得会谈前就已向美国表达了俄不接受“空头文件”的立场。   俄罗斯外长 拉夫罗夫:正如俄罗斯总统所说,我们支持以一种让各方都更能接受的形式恢复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这一协议在利雅得被当作优先事项来讨论。此外,我们还需要明确的保障。   专家:黑海航行安全协议符合各方利益需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朔:对于俄罗斯来说,同意协议可以换取粮食、化肥进入国际市场管制的放松。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国之一,基本可以占到全球市场的近20%。粮食方面也是如此,俄罗斯粮食出口也占到全球市场的10%左右。对于乌克兰来说,乌克兰的经济财政状况非常不好,基本是靠西方援助才能支撑。对于乌克兰来说,恢复黑海粮食外运非常重要,毕竟乌克兰的小麦出口占到全球的10%。 02 关键词二:能源设施   除了确保黑海航行安全,停止攻击能源设施也是各方达成的共识之一。克里姆林宫网站当天还发布了俄美商定的禁止袭击的俄乌双方能源设施清单。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主持人:俄美还敲定了俄乌部分停火的细节,清单里有炼油企业、油气管道、电力基础设施、核设施和水电站大坝。这项暂停打击措施有效期30天,自3月18日生效,可通过相互协商延长。如果一方违反措施,另一方有权不遵守相关义务。   乌克兰总统 泽连斯基:我认为会有无数问题。老实说,我自己也这么认为,会有无数问题和细节有待协商。但截至目前,俄乌承诺不用武器攻击对方的能源系统。 03 关键词三:领土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与俄方谈判“最艰难的问题”有两个,即领土问题和全面停火问题。在利雅得会谈期间,乌美代表团没有讨论领土问题,但他认为美俄代表团可能就此进行了讨论。乌方没有就领土问题与美俄达成任何共识。泽连斯基还说,乌美和美俄两份联合声明有“五分之一的内容”存在分歧。   有分析人士指出,表面上看,此次美国与俄乌分别举行的会谈取得一定进展,但三方在停火条件、安全保障等诸多实质性问题上分歧明显。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