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世界冠军惊喜助阵!80位环卫子女共寻冰雪生态之美,2021华夏银行环卫子女成长计划正式开营
近日,“与我们同行 感受零度绿色可持续之美 —— 华夏银行2021年环卫子女成长计划”在首钢园区正式开营。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赵莉,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副总编辑、南方周末报社总裁黄灿,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理事长崔建华,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秘书长李香菊及有关领导等作为嘉宾出席开营仪式。此外,来自北京的80个环卫子女及他们的家长也来到现场,与各位嘉宾共同开启本次活动的序幕。 出席嘉宾共同启动“华夏银行2021年环卫子女成长计划” 环卫子女成长计划自2014年启动以来,以助力环卫子女成长为目标,聚焦“自信”、“成长”、“美学”、“科技”、“环保”等关键领域,通过暑期训练营的形式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为孩子们搭建能力提升的平台,提升其自信心和艺术素养,激励其奋发向上、成为有用之才。 开营仪式结束后,营员正在参观北京冬奥组委展示中心 2021年,“华夏银行2021年环卫子女成长计划”再次出发,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北京冬奥组委所在地 —— 首钢园,通过探访绿色能源世界、聆听专家讲授冰雪运动精神、学习花样滑冰课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感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他们心中播种下关于“环保”的小小种子。 初心发轫:冰雪之美与环保理念的融合交流 作为一家发轫于首都的金融企业,华夏银行不仅关注自身成长,更放眼未来,提倡创新交流、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深受华夏银行全行接受的一种价值理念,在华夏银行看来,传播“可持续更美好”的理念也是这家国有金融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2014年以来,环卫子女成长计划始终坚持守护绿水青山的主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书写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致辞 此外,北京妇女儿童基金会、南方周末、北京市容环境卫生协会等爱心单位在启动仪式上纷纷表达了本次活动对于助力环卫子女成长、传播环保理念的美好期许,同时也向观众表明今后将在公益事业继续携手、深入合作,为环卫子女持续助力的决心。 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赵莉致辞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副总编辑、南方周末报社总裁黄灿致辞 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秘书长李香菊致辞 社会组织、企业、媒体三方力量的连结,为环保事业的发展赋予了更多可能。环卫子女成长计划也将秉持“可持续更美好”的初心,与各界社会力量紧密合作,围绕环保主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与众不同的经历与体验成为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基石和珍贵记忆。 六年坚守:公益大使倾情加盟 爱心助学再启航 2014年,华夏银行携手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成立“助力环卫子女成长基金”,通过帮扶条件困难的一线环卫家庭,助力贫困环卫子女上学,以及一系列关爱环卫子女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公益活动,让受助的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2014年以来,华夏银行通过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累计捐赠900万元,覆盖了北京地区广大环卫职工家庭。 华夏银行向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授予“助力环卫子女成长基金” 回顾“助力环卫子女成长基金”的发展历程,以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华夏银行为代表的社会各界,通过努力探索,搭建起一个稳固可靠的平台,为环卫子女的全方面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以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打开孩子的眼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关爱伴随每一个环卫子女的成长。 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授予张丹“爱心公益大使”荣誉 活动现场,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张丹惊喜现身,成为2021环卫子女成长计划“爱心公益大使”,为孩子们加油助阵,并将自己在冰场上的奋斗经历娓娓道来,为孩子们传递不畏困难、永不放弃的冰雪运动精神,激励环卫子女不忘初心、执着勇敢地追求梦想。 赓续前行:新老营员携手亮相 环保精神薪火相传 小营员代表向张健华行长赠送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 从11岁到16岁,肖童在这方舞台上收获过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年,她以往届优秀营员代表的特别身份再次回到这里,与本次活动年龄最小的营员一起,用自己特别的方式向主办方表达了感谢。环卫子女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架起的这座心连心的桥梁,让环保理念在新老营员的接续践行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健为营员代表授旗 参加“华夏银行2021年环卫子女成长计划”开营仪式小营员全体合影 在飘扬的旗帜下,营员代表们进行了庄严宣誓,孩子们在欢笑声中与嘉宾合影留念,并踏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展示中心的参观路线。随着他们的脚步,今年的花样滑冰技能训练营也即将在万域芳菲冰上中心正式开启,他们将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感受花样滑冰这一运动的魅力,也在这片冰雪的世界,拥抱自然和社会的美好与爱,感受每一抹阳光的温暖和照耀。
搭载了维纳斯智能系统,全新荣威RX5 PLUS“烧脑”上市
车企在新车上市这件事上,真的是越来越会玩了。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前夕,一档综艺节目上,全新荣威RX5 PLUS“烧脑”上市,共推出五款车型,官方指导价10.38-13.98万元。 为啥说烧脑呢?因为此次新车发布会,是以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为基础推出的《最强大脑荣威发布会特别篇》。这档综艺节目以娱乐加科学为主要看点,在众多综艺中一枝独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突破传统的“脑力”型发布会上,不仅有荣威品牌全球代言人龚俊站台,更有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心理专家姜振宇、编剧及导演叫兽易小星等“教授品鉴团”成员,以及猴哥、痞幼等“大众观察团”成员到场。 在《最强大脑荣威发布会特别篇》中,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全新荣威RX5 PLUS与AI智能机器人“烧脑侠”展开了一场智力PK,双方你来我往对话流畅自如,最终,“烧脑侠”在全新荣威RX5 PLUS的一句四川话上败下阵来,全新荣威RX5 PLUS乘胜追击来了一段四川话绕口令,让四川人龚俊也连呼“好厉害、好厉害”。 之所以全新荣威RX5 PLUS能打败“烧脑侠”,得益于其搭载了互联网汽车维纳斯智能系统。新车拥有90秒全双工AI自然交互语音功能,只需要一次唤醒,即可实现90秒的自然连续对话,支持四川方言识别和精准对话,让人车交互更简单。 此外,该系统还打通了车辆状态、车载系统和车载小程序场景引擎,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和习惯主动为用户推荐服务;新增学习强国小程序,为用户带来“全场景学习”的新体验。 同时,全新荣威RX5 PLUS搭载“双十佳”上汽全新第二代蓝芯动力总成。其中,1.5T高功率性能发动机,获得了“中国心”十佳发动机大奖,能够实现133kW的最大功率、285N·m的最大扭矩,百公里加速跑进8秒,用龚俊的话来说就是“一脚油门下去提速很快,非常爽”。传动系统匹配的是获得过“世界十佳变速器”称号的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该变速箱拥有全球首创的三腔蜂巢科技,进一步提升了平顺性、传动效率,NEDC百公里综合油耗达到真6.9L。 全新荣威RX5 PLUS在用料上也下足了功夫。车内静音用料对标豪华品牌,采用双层夹胶隔音挡风玻璃、前排玻璃和吸声系数达到95%的吸声棉,且声学材料几乎覆盖整个车内和前舱,形成“360°全包裹”式NVH设计。同时,高性能米其林PS4静音轮胎、超静音叶片+无极变速控制风扇等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车内噪声。 新车采用星耀龙鳞格栅、鲲鹏尾翼、19英寸星芒性能轮毂等设计。内饰方面,全新荣威RX5 PLUS通过豪华黑铬饰件、线性律动隐藏式出风口、国潮山河纹座椅、钨钢电镀细节方向盘、12.3英寸悬浮液晶仪表和14.1英寸四曲面中控大屏的双大屏组合、I-MAX巨幕级全景天窗等打造国潮轻奢感。 其中,全新荣威RX5 PLUS霁风国潮智驾版-龚俊限定版,还提供龚俊专属霁风蓝、签名、开机视频、语音包、AI形象等一系列专属配置。 五年前,荣威RX5的出现让用户第一次意识到了“互联网汽车”该有的样子。此后不断迭代升级的互联网汽车产品和智能系统,让荣威品牌旗下互联网汽车也凭借着领先同级的实力,在细分市场中销量一直名列前茅,收获了良好的用户口碑。 此次,全新荣威RX5 PLUS在颜值、动力、智能等方面全面升级,或将助力荣威品牌互联网汽车销量进一步提高。(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专访肖健雄:AutoX不是激进,而是非常保守
百度Apollo选择“降维打击”,与主机厂合作实现技术的量产落地;文远知行选择与宇通联合研发无人小巴;小马智行加快实现卡车业务的量产落地...... 在当下浮躁的市场环境之下,原来做RoboTaxi的企业都开始拓展业务、降维打击时,还能坚持All in在RoboTaxi赛道上的企业开始变得屈指可数。 有圈内人士告诉钛媒体,目前,国内真正专注做RoboTaxi的企业只有两家,即AutoX和滴滴,滴滴的初心就是要做RoboTaxi,而AutoX一直All In去做RoboTaxi。 一家企业坚定地只待在RoboTaxi这一赛道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RoboTaxi需要长期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且短期内都无法实现自我造血,没有一定的实力和毅力,是很难坚持初心不变。 短期内没有IPO计划 对于自我造血,肖健雄认为,每家公司都有各自的定位,AutoX在资本上很受欢迎,尤其受到认同RoboTaxi的资本欢迎,因此关注焦点是真正做成RoboTaxi。 他指出,各个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但不要用别人的价值观套在自己身上。 据肖健雄透露,在2019年、2020年所谓的资本寒冬之下,AutoX就融到了很多钱,今年的融资还在考虑,还没有正式启动。 从公开的融资信息来看,AutoX成立于2016年,成立初期便获得张首晟的丹华资本和徐小平的真格基金的种子轮投资;2017年,AutoX拿到上汽集团的战略投资;2019年4月,AutoX获得由东风领投、阿里巴巴参投的数千万美元A3轮融资;2019年12月底,AutoX又获得了前海兆宏基金领投的数千万美元的Pre-B轮融资。 具体融资额,AutoX并未对外公布,但从这些公开的融资信息来看,其除了被资本看好,也获得车企巨头的青睐。 或许是真如肖健雄所言,“AutoX并不缺钱”,因此其可以不为明天发愁,只专注于实现无人驾驶技术。 至于今年以来,不时传出一些自动驾驶公司正在筹备IPO。肖健雄回应钛媒体,近期已明确对外表示AutoX没有IPO计划。 不是激进,而是非常保守 行业里一些人认为,肖健雄对外的讲话,言辞有些过于激进。对此,肖健雄告诉钛媒体,他并不认为自己很激进,相反是非常保守,一直在强调安全,强调需要很多传感器才能实现无人驾驶。 他认为,那些说激光雷达不需要用太多就能实现无人驾驶的人,才叫“激进”。 此次AutoX发布的第五代系统,搭配了全球最顶级的车规级硬件和电子电气架构,共50个高清车规级传感器,包括:28个8百万像素的车规级摄像头,每帧像素总和超过2.2亿;全球最高分辨率的4D毫米波雷达,角分辨率达到0.9度;高清激光雷达,每秒超1500万点云成像。 第五代系统的配置看起来很“豪华”,与AutoX的口号——平民化的无人驾驶,好像有点格格不入。 对此,肖健雄解释称,“这恰恰就是平民化。一个无人车首先要实现无人、安全、有用,才能实现平民化。那些在传感器上偷工减料的,不可能实现无人驾驶,也就永远都不会有用,更不可能实现平民化。” 肖健雄将无人驾驶车类比飞机,一架飞机只有首先保证安全起飞降落,才能谈其他。对于消费者而言,他并不关心飞机的造价是多少,也无需支付整台飞机的造价。在同样的价格下,用户只会选择能安全地将他从A点送到B点的无人车。 肖健雄强调称,AutoX做的是真正的无人驾驶,而非量产的L2- L3级辅助驾驶,只要还有人坐在驾驶位,就无法称之为L4。AutoX与很多公司的合作,也是做完全无人驾驶,不做辅助驾驶。 他指出,现在的市场很浮躁,很多人心态也很浮躁,没有沉下心来把真正该做的东西做好,这一点是整个产业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现在市场上有两种言论,同时存在且非常矛盾,一种是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无人驾驶,不管多少钱都做不出来;另外一种就是觉得无人驾驶太贵,能不能做得便宜一点。 肖健雄表示,AutoX是一家心态比较平和的公司,一直强调安全,处于这两种极端思维的中间。一点都不激进,一直深知无人驾驶实现起来很难,需要很多传感器,很多硬件,但同时这又是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在近期内实现的目标。 肖健雄也对钛媒体说出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担忧,现在做自动驾驶的公司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一些公司因为技术上没有达到无人驾驶的水平,上路之后撞了车,结果是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 “如果舆论导向不是往安全方向,而是往出个特别便宜的无人驾驶车的方向,一旦发生无人驾驶车‘事故’情况,那么这个行业就‘贵’了。”肖健雄向钛媒体坦言。 在肖健雄看来,正确的舆论方向应该是强调安全,而不是先去强调怎么省那几块钱,只有这样才能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还不能无人驾驶就开始讲“减配”。 无人驾驶网约车会率先实现落地 “为RoboTaxi用户提供最安全、最好的出行体验。”这是AutoX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其初心。 在RoboTaxi领域,肖健雄认为,是绝对不允许‘偷工减料’的,AutoX坚持提供最好的性能,最过硬的硬件和架构,通过更强大的软硬件一体化设计,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安全性。 对于一家无人驾驶公司,其首要任务是保护用户的安全、公众的安全,其次才是成本。 自成立以来,AutoX从百台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在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部署落地,大规模闹市区测试验证和载人示范应用,到中国目前唯一在城市公开道路上全空车无人驾驶RoboTaxi运营,AutoX在全无人驾驶技术上一路领跑。 自2020年起,AutoX展开公开道路上完全空车的无人驾驶测试,并于2021年1月面向公众开放其真正全无人驾驶运营,是中国首个“全车无人”(车前、后排均无人)的RoboTaxi面向公众运营。 在肖健雄看来,RoboTaxi才是未来公共出行最完美的一种交通方式。 关于无人驾驶技术首先落地乘用车还是商用车,肖健雄的回答是,“RoboTaxi某种意义上也是商用车,因为它是营运车辆,首先落地的是无人驾驶网约车,然后乘用车和卡车会稍微晚一点。” 肖健雄认为,货运物流的落地太难也太遥远,不可能很快在公开道路上实现无人驾驶大卡车。因此,AutoX选择先实现RoboTaxi,以后再考虑货运。 由此来看,由于无人驾驶技术的相通性,并不排除未来AutoX也会切入货运赛道的可能性,只是在现阶段,AutoX会专注All in在RoboTaxi这个赛道里。 不随波逐流 目前,AutoX的无人驾驶车,依旧还保留了驾驶舱、方向盘等。对此,肖健雄解释称,“现在因为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有方向盘的车无法上路。去掉方向盘是很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 同时,他告诉钛媒体,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是完全不一样的,辅助驾驶只要人碰到方向盘就被接管了,而无人驾驶即便是人碰到方向盘,依旧是车在驾驶,人无法去接管。 因此,有无方向盘对AutoX的无人驾驶车并未有也太大影响,只不过是现阶段政策的原因,如果上路,就无法去掉方向盘。 另外,肖健雄一直不认为5G云代驾这种云端的远程控制是安全的。在他看来,不管是5G还是6G,网络一旦有延迟,当车出现问题,远程给予急刹,早晚会出现车祸,这是一个数学概率问题。 “因为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5G云代驾并不安全,一个无人驾驶车当遇到紧急事故就应该自己有能力停下来,一定要具备有效的AEB功能。”肖健雄告诉钛媒体。 肖健雄也没有全盘否定云端的作用,他认为,云端可以给车辆一些指导,比如这条路比较堵,推荐走其他条路线,也即是安全相关靠车,不靠云端。 目前做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技术的这些企业,在肖健雄看来,未来3-5年,还会出现更大的区分和演进,一些公司有可能专做港口、码头、矿山等细分赛道,也有可能去专做辅助驾驶。这个行业很大,有各种各样的细分赛道,每个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自己的打法。 “我们不随波逐流,干好自己的事情,往安全、正确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扎实,最后自然能看出谁在裸泳,谁是真的在游泳。”肖健雄在与钛媒体的这次深度沟通,反复强调说。 “不随波逐流”,这是此次钛媒体与肖健雄的深度沟通中,对AutoX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看到,AutoX在走一条与友商们完全不一样的路。(作者/张敏)
科学家发明可利用指尖汗液发电装置
参考消息网7月20日报道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7月13日报道,研发人员宣称,一种像石膏一样缠绕在手指上的新型可穿戴装置可以在人睡觉时收集汗水并利用它发电。这款装置的样机目前只能储存少量电力,需要连续佩戴3周才能为智能手机提供电力,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发人员希望未来能够提高容量。 他们发现,佩戴10个小时能产生可让手表走24小时的电力——大约400毫焦。 而这仅仅是一个指尖。研究人员说,其他指尖也绑上该装置就可以产生10倍于此的电力。 大多数可穿戴发电装置需要佩戴者进行高强度运动,或依赖阳光等外部来源或温度的大幅变化。 研究团队解释说,这种新装置利用一个无源系统用指尖上的汗液发电,即使你正在睡觉或完全静坐。 这是因为指尖是人体最多汗的部位。借助一种智能海绵材料,汗液可以被导体收集和处理。当佩戴者按压、开始出汗或轻敲手指时,能量收集器会产生少量电力。它将打字、发短信、弹钢琴或敲摩尔斯电码等活动转换成额外的电力。因此,发一条推文就可以为手机充电。 研究报告的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尹路(音)说:“与其他汗动力可穿戴装置不同,这款装置不需要运动,佩戴者无需任何身体输入就能发挥作用。” 他说:“这项工作是朝着让可穿戴装置更实用、更方便、更易为普通人使用的方向所迈出的一步。” 研究人员说,指尖是人体汗腺最集中的部位之一,每个指尖产生的汗液是其他大多数部位的100到1000倍。 尹路说:“我们感觉身体其他部位更多汗的原因是那些部位通风不好。相比之下,指尖总是暴露在空气中,一出汗就蒸发掉了。因此,我们不让指尖的汗液蒸发掉,而是用我们的装置收集汗液来产生能量。” 但从这么小的部位收集汗水并将其转化为电力,需要特殊的材料和工程技术。 报道称,这种装置装有电导体或电极,由碳泡沫制成,可吸收手指上的汗液。电极上的酶会引发汗液分子——乳酸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电力。电极下的一块由“压电材料”制成的小芯片在受到按压时也会产生电力,电力储存在一个小电容器中,在需要时放电到其他设备上。 尹路说:“这个装置大约有1平方厘米大。材料也很柔韧,所以不必担心它太硬或感觉怪异。你可以舒适地长时间佩戴它。” 为了测试该装置,研究人员让一名志愿者把它戴在手指上,然后执行各种任务,包括打字、敲击甚至睡觉。在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里,该装置收集了近400毫焦的能量,足以为一个电子腕表提供24小时的电力。 高级作者约瑟夫·王教授说:“这项技术能让使用者不费力气就获得能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大投资能源回报。” 大多数将汗液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要求佩戴者进行像跑步或骑车这样的高强度运动,但这个装置不需要。 尹路说:“在你跑步时,你投入数百焦耳的能量,而装置只能产生以毫焦计的能量。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投资回报率很低。” 在一项实验中,手指充电器与一个化学传感器和一个小型低功率屏幕相连。将手指充电器每10秒钟按10次或戴两分钟,就足以驱动传感器和屏幕。 尹路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它成为一种实用的装置。”他还说,他们正在努力使其更加高效和耐用。 它还将与其他类型的能量收集器结合起来,以创建新一代的自供电可穿戴系统。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焦耳》杂志上。 新型可穿戴装置能在人睡觉时收集汗水并利用它发电(英国《每日邮报》网站)
贝索斯“追梦” 太空生意起飞
文/钟微 编辑/子夜 2021年,世界首富的宝座几经易手,但超级富豪们都有着共同爱好,不少人热情投入航天事业,将巨额的财富倾注其中。 今晚9点,亚马逊创始人、世界首富贝索斯将搭乘自家公司蓝色起源的亚轨道旅游火箭首次进入太空。而18岁的荷兰男孩奥利弗·戴曼将成为乘坐这枚火箭进入太空的首位付费乘客。 根据预计,贝索斯的飞行过程将是:4分钟后抵达距地100公里的太空边缘,10到12分钟后顺利返回地球。 左二为贝索斯,图源蓝色起源官网 而在不到十天前,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也乘坐自家公司维珍银河的飞行器“升空”,他和两位驾驶员以及另外三位“宇航员”一起,飞到了距地球86.1公里高的“太空”,最终安全“回家”。 从布兰森创办维珍航空,到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再到马斯克的SpaceX,在美国推动太空领域的商业化的同时,这些首富与亿万富翁也闻风而动,一脚迈向了儿时的梦想,创办商业太空公司。 首富们的太空梦变得人尽皆知,他们开始讲述自己儿时便对火星、月球开始着迷的故事,同时也强调未来的目标,马斯克曾说,他打算用自己的一半财产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自我维持的城市,以保证生命的延续,防止地球像恐龙时代受到流星撞击或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防止人类的自我毁灭。 但一家太空公司的经营不能仅仅靠故事,过去十余年,他们投入了巨额的财富,挖入顶尖的科学家,大举建厂,而后促成了一次次的火箭升空、宇航员飞天。 太空领域需要克服的技术难关超乎人们的想象,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资金。靠融资、拿补贴,也自掏腰包,但资金的缺乏让这些企业一次次面临危机,甚至濒临破产。 在他们造梦的过程中,太空旅行逐渐成真了,但安全性并没有保证,每一次旅行都可能以生命为代价。 不过,这并不影响亿万富翁们重金求购一张“船票”。无论在十余年前太空旅行刚起步时,还是在当下事故频繁的背景下,源源不断的乘客走向了太空船,驶往神秘的太空。 无论是梦想着探索出太空旅行的马斯克们,还是只为近距离一睹月球、火星的亿万富翁们,都有着对太空的浪漫向往。 1、首富们的太空梦 太空一直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如今全球最有财富的一群企业家,都想飞出地球亲身体验。 以生产电动汽车闻名的美国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同时也是SpaceX公司的掌舵者,这家公司成立于2002年,将目标指向了月球旅行。就在SpaceX诞生的两年前,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也创立了一家名为蓝色起源的航天公司。 这个行业有许多亿万富翁,并不让人惊讶。如果回溯他们的童年,大多已经痴迷于太空。 马斯克在童年时便看过《银河系漫游指南》,也热爱《星际迷途》里描绘的世界。在马斯克的自传《硅谷钢铁侠:伊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中提到,由于他父亲的关系,他的童年不算美好,但是他依然能够自由自在地在他表亲的公司里搭建自制的火箭,进行实验。早早地,他便诞生了移民太空的念头。 马斯克 贝索斯从5岁开始便对与太空有关的一切产生兴趣,他曾提到,“在电视上看到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我深受感染,满脑子都是太空。” 如今以70岁高龄进行载人试飞的理查德·布兰森,年轻时的故事更是传奇。在追逐太空梦前,其曾试图创造长途气球飞行纪录并因此遇到数次事故。 在1987年的一次挑战中,布兰森的副驾驶佩尔跳入大西洋并丧命,而其侥幸生存下来。也许是这种冒险精神,让布兰森加入了对太空梦的追逐。 这些富豪们在一步步进行探索,也推动着美国太空商业化的热潮。 贝索斯曾声称要在2024年将首位女性送上月球。而马斯克也披露了殖民火星的时间表,计划在2024年将人类送上火星,到2050年建立起能够自给自足的火星城市。 “太空探索的领军者们都是极客,现在,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将梦想付诸实践。” 马斯克的自传写道。 不过,富豪们能加入太空商业竞赛中,也得益于美国的“土壤”。1984 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律《商业太空发射法案》,允许私人发射火箭。此后又有《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发布,允许私企探索外太空,并对带回来的太空物质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 在美国政府的鼓励下,太空商业领域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已经靠近过月球的布兰森,背后也有政府在出力,仅新墨西哥州便已经投资近2.5亿美元帮助建造维珍银河在美国太空港的家园。 除了太空旅行,富豪们也曾将目光指向了其他领域。比如“太空采矿”,2012年4月24日,多位亿万富翁与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行星资源公司。其创始人埃里克·安德森也开办过太空旅游公司,但行星资源公司的目标是以小行星为目标,对其进行水资源、贵重金属的勘探的开发。 行星资源公司背后的股东名单是惊人的,包括谷歌CEO拉里·佩奇与董事会主席埃里克·施 密特,Word之父、微软前首席软件架构师查尔斯·西蒙尼等,是一场十足的富翁游戏。 抛开梦想而言,商业太空游的“钱景”无疑是可观的。高昂的太空游飞行票价,显然意味着太空游的目标客户是那些超级富豪,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太空旅行是为富人服务还是作为平民娱乐,无疑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投入全部身家,这些首富们的太空探索,已经引起了不少的关注。而在遥远的未来,太空旅行逐渐成熟之时,当下的这些投入也可能换来成倍的收益。 2、谁离太空梦最近? 在布兰森和贝索斯之前,国际空间站曾见证过不少飞入太空的亿万富豪。 全世界第一位太空旅客的诞生在2002年,美国维尔夏公司创始人丹尼斯·蒂托花费了2000万美元成功进入国际空间站,并以机组成员身份在那里待了8天。“在外太空看到的地球真的是太壮观了,我再也无法复制当时那股欣喜若狂的感受。” 在此后十年间,又有数位亿万富豪花费巨资买来“船票”:2007年和2009年, Word之父查尔斯·西蒙尼花费约6000万美元两度登上国际空间站;2009年,太阳马戏团创始人盖伊·拉里伯特花费3500万美元,进行了一次太空飞行。 而在今年7月11日,一场直播让全世界见证了布兰森乘坐的太空船起飞:进入大约海拔85千米高度,在到达预定极限高度后,布兰森打开安全带、漂浮于机舱,体验了4分钟的失重状态。随后,飞船安全降落停靠在“美国太空港”的跑道上,布兰森安全地重返地球。 维珍银的太空飞机“团结”号点燃火箭,图源直播视频 布兰森之后,还有人正排队等着升空。 贝索斯是其中一位。7月20日,蓝色起源即将迎来第一次搭乘私人乘客的太空游。将与贝索斯同行的,本是一位花了2800万美元拍下一张门票的匿名获胜者。而后由于这位匿名者因行程冲突无法参与,而由18岁的荷兰男孩奥利弗·戴曼代替。 而SpaceX将在今年9月中旬送美国支付公司Shift4Payments的创始人伊萨克曼以及另外3个获得他免费赠票的随行者,一起进入太空。 此外,45岁的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甚至预约了两次飞行计划。 前泽友作曾在今年5月宣布,将于年底登上俄罗斯“联盟MS-20宇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持续12天的飞行任务。 前泽友作在2004年创办了日本最大的时尚零售网站Zozotown,他曾提到:“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只是望着月亮,就给了我想象的动力。这种感情一直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愿错过这次近距离接触月球的机会。” 更早之前,他还曾登记了SpaceX 2023年的月球旅行,也是这一太空旅行计划的首位付费乘客。根据私人太空旅行机构Space Adventures的信息,飞往月球的价格至少是飞往国际空间站的两倍,可能会达到1.75亿美元。 追逐太空梦的“代价”,除了高昂的费用,还可能是生命。显而易见的是,即使是专业宇航员,在前往太空探索的途中,死亡率也不低。 2016年,马斯克被问到谁会成为第一批进行环月旅行的人时,曾非常直接地说 :“第一次火星之旅将会非常危险,死亡率很高,根本无法避免。如果你准备好赴死,那你就是该去的人。” 而另一边,贝索斯升空前,蓝色起源还没用“新谢帕德”号载过人,仅仅是公司进行过15次无人飞行测试,但这恐怕无法保证贝佐斯一起参与首次载人飞行是安全的。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也早就为自己备好“船票”。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布兰森曾提到,马斯克已预订了维珍银河的宇宙飞船机票。 尽管布兰森和贝索斯冒着生命危险捷足先登,但马斯克可能并没有多少危机感。《发射:埃隆·马斯克和发射SpaceX的绝望早期》的作者Eric Berger曾提到,在马斯克眼里,布兰森和贝索斯这次的“谁先上天之争”可能被看成一场杂耍,毕竟SpaceX的火箭已经发射了100多次,并把多名宇航员送上太空。 这些年,SpaceX除了将宇航员送上太空,各种花式操作也有许多:把特斯拉跑车送到地球外面,绕着太阳公转;在高空炸了一枚造价3.4亿元的火箭,只为证明其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安全。 似乎并不需要马斯克亲自“飞天”来证明,人们便相信SpaceX的技术并不弱于其他两位竞争对手。 STARSHIPSN15升空,图源SpaceX 这涉及的是几位富豪背后的太空公司之争,与其他仅仅想要“飞天”的富豪不同,布兰森创办维珍航空、马斯克的SpaceX以及贝索斯的蓝色起源,都是为了完成更广阔的梦想,完成太空旅行普及的目标,这也导致他们一直被拿来对比。 一直以来,SpaceX的专攻在火箭方面,其在火箭设计方面,大胆地决定自主生产从引擎到电子器件的几乎所有零件,这一创举让其在技术上实现了一定突破。 此前,SpaceX研制的猎鹰系列火箭实现了火箭箭体的可重复使用,当时美国航天飞机已经退役9年,而其让美国首次实现了用国产火箭和飞船运送航天员重返国际空间站的愿望。 相比之下,蓝色起源和维珍银河专注月球飞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火药味。 蓝色起源公司一直在研制用于太空旅游的载人可重复使用火箭“新谢泼德号”,以及可载货的新格伦重型火箭,和马斯克的猎鹰系列火箭是竞争关系。 不过,两种类型的火箭,前者尚且处于飞行试验多年未投入使用的状态,后者则至今尚未试飞。 贝索斯在2019年5月发布了载人登月计划的着陆器“蓝月亮”,此后一直专注于登月计划,但是在SpaceX涉及的低轨卫星方面,贝索斯在计划建设“柯伊伯项目”。 这是一个和SpaceX“星链”类似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由3236颗低轨卫星组成,该项目已经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不过目前尚未开始发射。 就目前而言,三者都是太空旅行领域的先锋者,在探索与赶超中,它们一步步靠近太空,但即使是如此强者,投入了诸多资源,在发展中也同样面临了技术、安全问题等多重阻碍。 3、太空生意,用钱能砸出未来? 亿万富翁争相登上太空船背后,是这门生意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探索。 维珍银河成立于2004年,当时其刚与新墨西哥州达成协议,预备建立一个商业飞行基地,布兰森夸下海口预测,在维珍银河运营的第一个十年里,可能会向太空边缘发射多达5万名乘客。 但在其迎来第一个十年时,一场“灾难”却揭开了序幕。2014年,维珍银河的一次试飞发生致命事故,当时太空船二号正在升空过程中,还未达到所需的速度和高度,便突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地带坠毁,造成一名副驾驶死亡,另一人受重伤。 维珍银河在2007年太空船二号研发时,便曾发生爆炸,造成3死3伤。因此,外界舆论对维珍银河的评价已经跌至谷底。 频繁出现事故的,还有马斯克的SpaceX:2006年3月猎鹰1号首飞,升空25秒后失控坠入大海;2007年3月,猎鹰1号第二次发射,二级火箭在工作三分钟后与地面失去联系;2008年8月,猎鹰1号第三次发射,升空几分钟后失联。 这些事故也让许多公司在往后的融资、研发进度上明显受阻。 比如2016年9月,搭载龙飞船的“猎鹰9”号火箭在发射台爆炸后,导致原定于当年12月的发射计划,一再延迟,总共推迟了两年。 SpaceX猎鹰9号火箭爆炸瞬间,图源腾讯太空 直到如今,太空旅行的安全性始终无法保障。与事故对应的是,巨大的技术和工程挑战,这也是最初布兰森的乐观设想为何一直没有实现的原因。 目前而言,尽管是头部太空公司,也遇到了许多研发上的麻烦。 虽然布兰森率先进行了太空飞行,但也很难获得更多赞扬。由于国际公认的太空边界始于离地球海平面100公里高的卡曼线,而维珍银河仅仅飞到了距地球86.1公里高的地方,这让媒体不客气地评论道,布兰森只是飞到了太空的“边缘”。 大多公司也未能拥有复用能力,这是在飞船投入使用后的关键技术,意味着能否重复复用。 此前猎鹰九号成熟后SpaceX又推出了更新后的V1.1FT型号,运力提高到22.8/8.3吨,并在首次发射中实现了陆上垂直降落回收。 尽管猎鹰九号完成了回收,但对其能将复用做到何种程度,外界并不乐观。此前马斯克曾提到复用100次的希望,但是目前而言,就算外界乐观预计,也被认为仅能复用2-3次。 而无论是不断延迟的计划,还是需要继续攻克的技术难点,都需要太空公司融更多的钱来维持发展。 一个太空公司的发展需要多少钱?自2006年以来,SpaceX已经完成了13次融资,而一份提交给SEC的文件显示,仅仅在今年SpaceX便已经通过股权融资筹集了约11.6亿美元资金。今年2月,SpaceX完成了新一轮8.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4月再融资3.14亿美元。 另外,贝索斯也曾表示要每年出售“约10亿美元”亚马逊股票,为蓝色起源筹集资金。 从太空商业化走向历史舞台,到如今拥有强大实力的“SpaceX们”诞生,主导着一次次发射、一次次的改进,商业化始终逃不开一个“钱”字。 尽管亿万富翁们财大气粗,不断从口袋掏钱,但也很难抵消持续的巨额投入。未来他们依然要为资金的捉襟见肘发愁,也要继续推动太空探索,只有在研发、试飞等有一定成果时,才能获得更多来自资本的支持。 但这门豪赌未来的生意,首富们必然不会放弃,他们是旗下太空公司最大的代言人,将带领着更多人实现太空梦。 (本文头图来源于蓝色能源官网。)
苹果A15芯片深度前瞻:改用集成5G基带,GPU升级5核心
作者 | 徐珊 编辑 | 云鹏 芯东西7月20日消息,距离今年9月的苹果秋季发布会的时间越来越近,人们对苹果新品的猜测越来越多,今年iPhone 13到底“香不香”?苹果还会不会在硬件上接着“挤牙膏”?A15芯片会有哪些新的突破?如今,行业内对这些答案众说纷纭,观点不一。 iPhone系列能否拥有优秀的性能表现,流畅的使用体验,A系芯片是关键因素。今天,我们就A15芯片来“窥探”iPhone 13的一些变化。 据中国香港媒体Qooah近日报道,苹果A15芯片将在CPU部分,采用2颗大核+4颗小核的设计架构,性能将会提升20%;同时在GPU部分,A15芯片采用5核心架构,性能预计提升35%。 A15芯片是否会像A12芯片那样,因为制造工艺革新实现CPU单核提升50%?苹果是否会扩大与三星、高通的旗舰芯片在性能方面的差距?我们都将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 一、晶体管数量不变,性能还能大幅提升?A15还将集成5G基带 A15芯片将在CPU上采用2个高性能核心(内部代号:FireStorm)和4个高能效核心(内部代号:IceStorm)的设计架构。与去年苹果A14芯片相比,A15芯片并没有增加的CPU核心数量。 但据DigiTimes报道,A15芯片的CPU相较A14芯片的CPU将会提高20%的性能,30%的能效。 行业人士分析A15芯片在没有改变芯片架构的情况下,性能却有所提升的原因可能是,A15芯片将首次采用SVE2(可伸缩矢量扩展技术二代)技术。 SVE2是可伸缩矢量扩展技术SVE(Scalable Vector Extensions,SVE)的扩展,可兼容NEON的指令。SVE2技术今年3月首次应用在Armv9架构上。该技术可以加快数据处理速度、保护数据安全等。 ▲SVE2首次在Armv9架构上应用 在GPU上,相比A14芯片的4核心架构,A15芯片将采用5核心架构,在GPU的核心数量上有所增加。据悉,A15芯片的GPU较A14芯片的GPU将提升35%左右的性能。 在晶体管数量上,据OFweek电子工程网报道,A15芯片与A14芯片一样,将会集成118亿个晶体管,相对于A13芯片晶体管数量增加了近40%。该消息有待进一步证实,因为A15芯片的制造工艺得到了改进。 此外,A15的5G基带芯片也有所改进。 A15芯片将采用集成5G基带。与A14芯片外挂高通5G基带相比,A15芯片的功耗将会进一步降低,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5G网络体验。 不仅如此,A15芯片还有可能增加环境光处理器(Ambient light sensor,ALS)处理区块。这意味着调整iPhone 13屏幕的亮度、色温等功能在芯片环节就会得到优化。 ▲依据网传信息,A14芯片与A15芯片对比(芯东西制表) 总体而言,此次A15芯片不但通过SVE2技术提高CPU的性能,而且还增加了GPU的核心和ALS处理模块,并改进了5G基带芯片。A15在CPU、GPU的性能和能效上都呈现了较大幅度提升。 二、“老伙计”台积电产能将翻倍,A15将采用5nm+制程工艺 早在2020年10月,业内就曾有传闻,台积电将采用5nm工艺在2021年第三季度为苹果代工A15芯片。随着时间逐渐接近这个节点,相关信息越来越准确。 台积电6月财政报告显示,台积电6月份的总营收首次超过50亿美元,同比增长22.8%。 台积电总营收大幅提升意味着他们正在因某项先进制程工艺而获得丰厚利润,相关人士分析认为,这正预示着台积电已经开始为苹果大规模代工A15芯片。 但与此前传闻不同的是,这次台积电将采用第二代5nm(或5nm+)工艺制程,即N5P技术。据悉,5nm+工艺比5nm工艺提升7%性能,降低15%功耗。 从2013年苹果A8芯片开始算起,这是苹果与台积电之间合作的第八年。此次苹果预计不会再像2020年一样,因芯片产能不足的原因推迟苹果发布会,这与今年台积电的产能提升有关。 据Digitimes报道,台积电打算在2021年底前购置55台EUV光刻机,大约花费440亿人民币。随着台积电逐渐加大对制造设备的资金投入,相关人士分析,台积电的产能将在今年下半年爆发。 据预测,今年台积电的5nm产能将是2020年的两倍以上,2023年5nm及改进版的4nm工艺产能则是2020年的4倍以上。 目前,台积电有关5nm芯片的订单除了来自苹果的A15、M1X、M2芯片以外,还有联发科的天玑2000系列,和AMD的Zen4处理器等。 此外,据媒体报道,台积电首款4nm工艺芯片将用于苹果2022年的Mac电脑上,台积电首款3nm芯片将用于苹果2022年的iPad上。 由此可见,苹果是台积电相当重要的大客户,而台积电也愿意将最先进的制程工艺率先应用于苹果芯片上。 三、A系芯片王座不稳?三星Exynos选择硬刚A15 尽管行业内有关A15芯片的消息真假难辨,但一组疑似A15跑分数据似乎让我们看到了A15芯片的另一面。 推特用户@FrontTron在2月3日晒出了三组A15芯片在Geekbench的跑分成绩。根据图片显示,A15芯片单核最高分为1724,多核最高分为4320。 ▲消息人士爆料A15芯片跑分成绩 这个结果与其他芯片相比如何呢?我们也找到一些数据对比分析。 一方面,将苹果的A15芯片与A14芯片相比。 此前,A14芯片的单核跑分测试最高得分为1606分、多核最高得分4305分。 与A14芯片相比,A15的单核性能提升了7%,但是多核性能提升还不到1%。这样的情况似乎与行业内的预测A15将性能提升20%—30%相去甚远,部分专业人士认为,该数据仅是A15芯片初代版本的数据,并不准确。 很遗憾的是,我们难以找到更多有关于A15芯片最新的跑分情况,更多信息可能还需等到A15正式发布才能知晓。 另一方面,三星的Exynos芯片、高通的骁龙895处理器(暂称)等手机芯片也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 其中,三星的Exynos芯片将成为第一块搭载AMD GPU的三星旗舰芯片。AMD GPU具有高性能、低能耗特点。相关报道认为,三星的Exynos芯片将在CPU、GPU方面都领先于高通的骁龙895处理器,在GPU上可能比苹果A15芯片的GPU更好,但在CPU上,仍不能与苹果A15芯片的CPU相比。 ▲苹果A15芯片、三星的Exynos芯片、骁龙895处理器在CPU和GPU的性能比较预测 至于高通骁龙895处理器为接替骁龙888处理器的下一代产品,内部称为SM8450。该产品将采用1大核+3中核+2小核+2小核的CPU集群。 据外媒WCCFTech报道,骁龙895处理器和A14芯片在CPU多核上的跑分相当接近(4000 vs 4027),但在CPU单核性能上,远落后于A14芯片单核(1250 vs 1596)。因此,高通骁龙895处理器应更难以与最新的苹果A15芯片相竞争。 综上来看,苹果A15芯片依然占据一定性能优势,但A系芯片的绝对性优势已不那么明显。 结语:苹果芯片优势正在减弱 三星正在大步追赶 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苹果A15芯片在理论上提升幅度较大,但实际跑分仍呈现“挤牙膏”的现象。苹果的芯片优势逐渐减弱,三星、高通等公司正在大步追赶,开始缩小与苹果芯片之间的差距。 从过往苹果的A系芯片工艺升级来看,A11的10nm制程工艺跨越到A12的7nm制程工艺时,A12 CPU单核的性能虽然只提升了15%,但是A12 CPU多核的性能却提升了50%。此后,尽管芯片制程工艺不断改进,苹果芯片也再没有这样突破式的性能提升。 我们可以看见,芯片随着制程工艺带来的性能提升越来越有限。此前,采用三星5nm制程工艺的高通骁龙888处理器在小米11测试机上也被人们发现制程工艺能提升的芯片性能有限。芯片未来的性能提升可能还需要基于某个突破性的芯片设计。
英伟达TensorRT 8上线,BERT推理延迟仅有1.2ms
作者 | 高歌 编辑 | 心缘 芯东西7月20日报道,今天,英伟达发布了其TensorRT的8.0版本。TensorRT可以看作是再NVIDIA各种GPU硬件平台下运行的一个深度学习推理框架,其核心是一个C++库。 开发者可以将其他框架训练好的模型转化为TensorRT格式,并通过TensorRT推理引擎提升该模型的运行速度。芯东西等媒体和英伟达AI软件部的产品管理总监Kari Briski、产品营销主管Siddharth Sharma就TensorRT 8的技术细节、应用落地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此外,Kari Briski和Siddharth Sharma也分享了英伟达团队在推荐系统竞赛中所取得的成绩。 一、运行速度和精准度提升1倍,推理延迟仅有1毫秒 Kari Briski首先回顾了英伟达TensorRT的推出背景和成绩。她说,AI模型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很多公司不得不缩减模型大小以追求响应速度。而英伟达2016年推出的TensorRT可以帮助这些企业扩大其模型规模,提升精度。5年来,已经有超过35万名开发者下载了250万次TensorRT。TensorRT 7也帮助英伟达创造了多项基准测试记录。 而相比7.0版本,TensorRT 8的运行速度和精准度都提升了1倍。此外,TensorRT 8还有2项较为关键的特性,提升了其AI推理性能。 第一个是稀疏性(Sparsity)技术,该技术能够提升英伟达Ampere架构GPU性能,可以在保持推理精度的同时,降低模型中的部分权重。这意味着模型所需的带宽和内存也会更小。 第二个是量化感知训练(Quantization Aware Training)。这使开发者能够利用训练好的模型,以INT8精度进行推理,既保证精度,也减少了计算和存储成本。 ▲英伟达TensorRT 8提升的性能 当前,开源AI公司Hugging Face和医疗方案解决商GE医疗正在应用TensorRT。 Hugging Face产品总监Jeff Boudier称,通过采用TensorRT 8,Hugging Face在BERT(预训练的语言表征模型)上的推理延迟仅有1.2毫秒。 GE医疗心血管超声首席工程师Erik Steen也谈道,当前临床医生需要花费宝贵的时间来选择和评估超声图像。TensorRT则凭借其实时推理能力,提高了GE医疗的视图检测算法性能,能够加快临床医生的工作效率。 ▲英伟达TensorRT的应用 二、连获3项冠军,7分钟即可完成CPU近24小时工作 除了TensorRT 8的具体细节,Kari Briski和Siddharth Sharma也分享了英伟达推荐系统团队在RecSys推荐系统数据科学竞赛中所获得的成绩。推荐系统作为计算机科学较新的分支,能够帮助互联网用户找到自己想看、想玩、想买的内容。 在本次ACM RecSys挑战赛中,Twitter会在28天内向参与者提供数百万个数据点,要求他们预测用户会点赞或转发哪些推文。规则要求选手的模型上限为20千兆字节,必须基于云端CPU的单一内核运行,且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 英伟达的7人团队则第二次获得了这一比赛的冠军。 英伟达参赛成员之一的Gilberto Titericz认为,其推理模型需要去适应CPU核心是本次比赛的难点之一,对英伟达的团队来说“就好像回到了远古时代”。事实上,在比赛后,该团队在单个NVIDIA A100 Tensor Core GPU上运行了比赛模型,CPU花费将近24小时的工作,英伟达A100 GPU仅用了7分钟就完成运行。 此前5个月中,英伟达还参与了Booking.com挑战赛和SIGIR电子商务数据挑战赛。前者要求选手使用匿名数据点预测欧洲度假者最终选择前往的城市,后者则提供了3700万个数据点要求选手预测消费者会购买哪些产品。 这2项比赛吸引了阿里巴巴、沃尔玛等企业参与,而英伟达最终获得了2项比赛的冠军。 TensorRT作为英伟达GPU的推理库,5年中更新了7个版本。本次,英伟达推出的TensorRT 8相比上一版本再次有较大幅度的性能提升,侧面体现出了英伟达对推理领域的重视。 另外,TensorRT也支持Python调用,可在数据中心、嵌入式和汽车等平台中应用。TensorRT可以提升视频流传输、语音识别、推荐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工作的推理延迟,满足了许多实时服务、自动和嵌入式应用的要求。
“太极一号”做了啥?中科院集中发布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批科学成果
空间引力波探测、微重力科学实验、黑洞爆发观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日集中发布“太极一号”“实践十号”“慧眼”3颗卫星的最新科学成果。 根据发布,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目前已完成全部预设实验任务,实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空间激光干涉测量,完成了国际首次微牛量级射频离子和霍尔两种类型电微推技术的全部性能验证,并率先实现了我国两种无拖曳控制技术的突破。 “太极一号”模拟图(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首次实现了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胚胎至囊胚的发育,揭示了影响太空环境下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还通过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颗粒流体实验,获取了颗粒分聚现象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关联,对需要混合或分离的工业过程具有借鉴意义。 “实践十号”模拟图(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首次清晰观测到了黑洞双星爆发过程的全景,揭示了黑洞双星爆发标准图像的产生机制。此外,“慧眼”完整探测到第24太阳活动周最大耀斑的高能辐射过程,为理解太阳高能辐射随时间演化提供了新的观测结果。 “慧眼”模拟图(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这3颗卫星均由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部署。专项一期于2011年正式立项实施,部署了“悟空”“墨子号”“实践十号”和“慧眼”科学卫星;专项二期于2018年正式立项启动,除已发射的“太极一号”和“怀柔一号”卫星之外,还部署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爱因斯坦探针和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等空间科学卫星计划。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表示,未来将继续在有基础有优势的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方向上,加强对空间科学重大科学问题的前瞻部署,通过空间科学探索不断拓展认知宇宙的新边界。
格芯CEO否认被英特尔收购!拟10亿美元扩产,还要明年IPO
编译 | 高歌 编辑 | 心缘 芯东西7月20日消息,昨天,美国晶圆代工厂商格芯CEO Tom Caulfield在一场活动中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扩充其位于美国纽约州马耳他的Fab 8晶圆厂产能,还将在同一厂区内建设一座新的晶圆厂。 当天,Tom Caulfield还接受了彭博电视台的采访,他否认了英特尔收购格芯的传闻,称格芯将坚持2022年的上市计划。 一、计划投资10亿美元增产15万片,新建晶圆厂资金将来自客户和政府 格芯专注于射频、模拟电源和非易失性存储芯片业务,在全球拥有250家客户,可以量产12nm制程及以上的芯片。 在昨天活动中,格芯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扩充位于美国纽约州马耳他Fab 8的产能,以满足汽车芯片的短缺问题。扩产后,Fab 8预计每年将增产15万片晶圆。 除了扩充现有的晶圆厂产能,格芯还计划在纽约州马耳他同一厂区内建造一座新的晶圆厂,这将创造1000多个技术岗位和数千个间接工作岗位,并满足汽车、5G和物联网等市场的需求。 本次格芯新晶圆厂将遵循Fab 8的投资模式,其资金将来源于客户、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资金等。 ▲格芯CEO Tom Caulfield 格芯CEO Tom Caulfield称,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Chuck Schumer和美国商务部长Gina M. Raimondo提倡的政府、私人企业合作模式,将会是格芯新晶圆厂投资的基础之一。他还提到半导体行业未来10年的增长将超过此前的50年,格芯正在发挥自己的作用。 Chuck Schumer也在会上称,格芯在马耳他的新晶圆厂将会是该地区就业的胜利、格芯的胜利、以及美国政府和汽车制造商的胜利。 此外,Gina M. Raimondo、前五角大楼官员和半导体供应链厂商的高管等人士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Chuck Schumer 二、格芯多地扩产,IPO计划不变 当前,格芯在全球拥有超过1.5万名员工,在纽约马耳他总部则拥有接近3000人。过去十年中,格芯为马耳他的Fab 8晶圆厂投资了超过150亿美元。此外,格芯还在德国德累斯顿和新加坡等地拥有晶圆厂。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格芯称将在位于德国德累斯顿的晶圆厂投资10亿美元进行扩产,并在新加坡投资40亿美元建设新的300mm晶圆厂。 上周,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英特尔正寻求以300亿美元寻求收购格芯。周一,彭博电视台针对这一消息对格芯CEO进行了采访。 在采访中,格芯CEO Tom Caulfield说,这件事并不在格芯的讨论范围内。他补充道,由于格芯正在筹备上市,肯定会出现很多投机行为。 据知情人士透露,英特尔已经研究过收购格芯的可行性,但是目前并没有正式的收购方案。格芯和英特尔也没有就此事进行积极沟通。 ▲格芯全球各地的晶圆厂 结语:格芯全面扩产,或看好未来半导体市场 随着半导体需求快速增加,格芯已开始扩建其位于全球多地的晶圆厂产能,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格芯对未来半导体市场的看好。 此外,由于最近格芯在筹备上市,其曝光度和相关事件也有所增加。作为美国少数的晶圆代工厂商,格芯也将从美国的芯片激励法案中获益,这或许对格芯上市会有所帮助。
连iPhone 12也中招,以色列间谍软件涉嫌监听5万人手机
备选: 1.可能有数千部iPhone感染间谍软件,苹果产品仍旧能保护用户的隐私吗? 2.全球重要人士手机纷纷中招,苹果也不能幸免 编译 | 贞逸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7月20日消息,据外媒报道,以色列网络情报公司NSO Group涉嫌利用名为“飞马”(Pegasus)的间谍软件(spyware)监视多国的记者、企业主管和政界人士。 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和非政府组织Forbidden Stories发布的最新证据表明,NSO的间谍软件通过在苹果iMessage中发动“零点击”(zero click)攻击,成功感染了iPhone 11和iPhone 12的机型,数以千计的iPhone可能已经被入侵。 一、苹果或在iMessage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国际特赦组织、Forbidden Stories与《卫报》、《华盛顿邮报》等17家媒体合作对飞马软件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间谍软件的监控名单上,大约有5万个电话号码,这些号码涉及全球的记者、企业主管和政界人士。 国际特赦组织的研究发现,(该间谍软件)曾多次尝试使用所谓的“零点击”攻击通过Apple的iMessage窃取数据并窃听iPhone,这种攻击无需用户点击恶意链接就能在受害者毫不知觉的状态下劫持用户的设备。 该间谍软件入侵手机后会复制用户发送或接收的消息,并记录用户的通话。它也可能会通过手机的摄像头偷偷拍摄用户,或者激活麦克风来记录用户的对话。 公民实验室(Citizen Lab)是一个广泛记录NSO策略的非营利组织,研究员Bill Marczak表示,国际特赦组织的调查结果表明,苹果在iMessage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二、苹果的“金钟罩”神话破灭 国际特赦组织分析了NSO客户瞄准的数十款智能手机。该组织表示,即便是最新版本的iPhone和iOS软件中也发现了漏洞,苹果有关其设备优越安全性和隐私性的营销说辞遭到了“粉碎(torn apart)”。 “可能有数千部iPhone遭到入侵。”国际特赦组织技术部副主任Danna Ingleton说。“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每个人都面临手机遭到入侵的风险,甚至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没有能力应对大规模的手机安全风险。” 国际特赦组织发现,被认为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苹果产品,例如iPhone 11和iPhone 12已经被感染。同时也强调,安卓系统的手机也不安全,它也会被飞马所感染。 三、苹果谴责恶意网络攻击 苹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苹果明确谴责针对记者、人权活动人士和其他试图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的网络攻击。十多年来,苹果一直在安全创新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因此,安全调查人员一致认为,iPhone 是市场上最安全的移动消费电子设备。” “像所描述那样的(间谍软件)攻击非常复杂,开发成本可能达数百万美元。一般来说保质期(间谍软件有效时间)很短,并且通常用于针对特定的个人。”苹果公司继续说,“虽然这意味着它们不会对我们的绝大多数用户构成威胁,但我们将秉持一贯的态度保护所有客户,并不断为他们的设备和数据添加新的保护。” 四、企业家呼吁苹果合作对抗间谍软件 2019年,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 Messenger发现了类似Pegasus的“零点击”攻击。 WhatsApp的主管Will Cathcart称最新的新闻是“互联网安全的警钟(wake-up call for security on the internet)”。在一系列推文中,他指出了谷歌、微软和思科(Cisco)等科技公司试图阻止Pegasus和其他商业间谍软件工具造成危害。 苹果公司因为与Facebook长期在隐私问题上存在争议,暂时未出现在WhatsApp的合作者名单中。Cathcart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公司(一起合作),从根本上说,需要政府(对间谍软件)采取行动,让NSO承担责任。” “(苹果)在保护消费者的方面做得很好。”移动安全提供商Lookout的首席战略官Aaron Cockerill说,“但它应该更多地与像我这样的公司合作(以防止像Pegasus这样的攻击)。” 结语:隐私安全保护没有“完成时” iPhone被间谍软件感染之后,苹果设备优越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的能力受到了社会的质疑。多位企业家呼吁苹果共同合作,一同对抗间谍软件。 此次被攻击的不止有苹果的设备,安卓的设备也不能幸免。普通用户虽然不太可能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但从隐私的角度来说,用户都不希望自己被其他人所监视。如何更好的保护用户的隐私将是设备提供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花1.2w拆了6台手机后,不得不感慨这20年变化真大
看过前阵子 差评六周年文章 的差友应该还记得我们编辑部整了一个手活儿,拆解了六部我们认为对数码行业史有重大意义的手机,并把它们裱在了相框里。 下面这六张图片,就是我们此次的成品了,不知道各位差友如果不看白板上黄色的机型注释,光看这些手机零部件,能猜出它们分别是哪六台手机不? OK,大家也别一张张放大图片去看注释了,托尼这就来揭晓本次无奖竞猜的答案。 这六台手机分别是诺基亚 3210 和 5300、苹果 iPhone 4、小米 MIX、华为 Mate 20 Pro 以及三星 Galaxy Fold,不知道各位猜对了几个? 抛开 Mate 20 Pro 和 Galaxy Fold 这两台手机是我们买了全新来拆,其余四款机型由于年代实在有些久远只能买到二手,但是即便这样也还是花了 1.2 个 W。 托尼在拆它们的时候说不心疼那是假的,说起来我还没怎么好好用过折叠屏呢,转眼它就成了一件只能看不能用的工艺品,还是快要送出去的那种。。。 但是呢,在拆解过程中,托尼也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二十年来在手机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俗话说得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想要知道手机的未来会是怎样,就得翻翻过去它们曾经走过的路。 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隆重介绍这六款具有代表意义的手机,它们在手机发展史上都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的每一台都对应着一个重要节点。 相信我,你一定能在现在的手机上找到它们的影子! 虽然说现在已经是智能手机的时代,但是当托尼查到史上销量最高的十台手机当中竟然有七台是诺基亚手机,这个结果着实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这台发布于 1999 年的诺基亚 3210,就是诺基亚当时做出来最成功的手机之一,全球出货量达到了恐怖的 1 亿 6 千万部,是后来 iPhone 4 总销量的四倍。 之所以 3210 这么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在使用体验上所做的一些创新。 比如它是第一款使用 ARM v7 芯片的手机、第一款支持闹钟震动提醒的手机,并提供了多种个性铃声,还能随意更换前后壳,开创了科技以换壳为本的先河。 除此之外呢,3210 还砍掉了手机的外置天线,把信号天线首次整合进了机身内部,差不多也是从那时开始,才逐渐有了家喻户晓的用诺基亚砸核桃的故事~ 尽管它是一款黑白机,但是这台手机还是内置了很多经典游戏,比如贪吃蛇、俄罗斯方块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算得上是手机游戏的先驱。 可以这么说,诺基亚 3210 诞生于功能机风头正盛之时,它的出现使诺基亚直板机在国内真正站稳了脚跟,诺基亚后续的很多机型,都是由它演变过来的。 不同于前面诺基亚 3210 刚好诞生于天时地利人和之际,接下来托尼要介绍的这台诺基亚 5300,它的出场其实是有点生不逢时的味道了。 诺基亚 5300 发布于 2006 年,这一年,距离我国正式踏入 3G 还有两年时间,2G 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此时的功能机已经开始发展出了一些多媒体功能。 诺基亚 5300 就是当年一台主打音乐的 “ 多媒体功能机 ”。 彩色液晶屏幕、 2.5mm 耳机接口、独立的快进、暂停控制键,能读取多种格式的 MP3 文件、支持外放音乐,GPRS 无线上网、移动门户、个性彩铃。。。 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说,诺基亚 5300 几乎满足了我们平时用手机听音乐的所有需求。 它甚至还能运行一些基于 JAVA 的软件和游戏,而且搭载了一颗 130 万像素的 CMOS 摄像头,一台功能机该有的多媒体功能在这台手机上差不多都具备了。 只可惜那时候手机已经开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塞班、Windows Mobile、黑莓 BBOS 等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已经相继亮相。 相比之下,诺基亚 5300 的这些卖点在当时其实已经有点不够看了。 毕竟这些在功能机上很稀罕多媒体功能,对智能手机来说轻易就能实现,几乎就是标配,比它晚三个月推出的第一代 iPhone 更是对这些功能机的降维打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5300 似乎是代表着功能机时代的落幕,一代巨头诺基亚也开始走向下坡路。 要说在智能机时代,苹果在 2010 年发布的 iPhone 4 绝对算得上是最耀眼的智能手机之一,很多人是从这台手机才开始认识苹果,它也是乔布斯的封神之作。 正如它的宣传语 “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again! ” ( 再一次,改变世界 )所说的那样,iPhone 4 在当时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和前辈们完全不一样的变革。 苹果在 iPhone 4 上摒弃了手机上已经沿用多年的塑料外壳,首次在机身正面和背部使用了玻璃作为覆盖材料,并且使用了不锈钢金属作为它的侧边边框。 这样独特的工业设计将玻璃的晶莹剔透与金属的厚实稳重做到了完美的平衡,使得整台手机看起来简约却不简单,以至于几年之后还在被友商们取经和借鉴。 而在内部,苹果也是首次在 iPhone 4 上使用了自研的 A 系处理器,在它之前初代 iPhone、iPhone 3G 和 3GS 使用的其实都是三星提供的处理器。 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苹果芯片吊打各种不服的开端~ 另外,iPhone 4 的其它硬件配置在当时也可以说是顶级,3.5 英寸 Retina 显示屏、后置 500 万像素摄像头、内置三轴陀螺仪,都铸造了它优秀的使用体验。 如果说 iPhone 重新定义了手机,那么 iPhone 4 则重新定义了 iPhone,从某种意义讲,如今 iPhone 高端形象深入人心有很大一部分是 iPhone 4 的功劳。 严格来说,上面这台小米 Mix 并不是全面屏的发明者,夏普 AQUOS 其实比它要更早一步出现。 然而正如苹果没发明平板电脑,但是现在人们一提到平板电脑就会想到 iPad 一样,没人可以否认,“ 全面屏 ” 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小米 MIX 上才开始发扬光大。 在 iPhone 系列出到 iPhone 6s 之后,其实当时市面上的智能手机外观已经又开始走向趋同了。 屏幕上方放置着摄像头和扬声器,下方则是实体按键,iPhone 6 风格的手机几乎被模仿的遍地都是。 小米 MIX 通过重新设计听筒、前置摄像头等元件,将前置摄像头放在屏幕下方,指纹识别移到手机背面,成功实现了三面窄边框、正面无实体按键的设计。 这样的全面屏设计在当时无疑是非常惊艳的,可以说这是对智能手机外观的一次巨大探索和颠覆。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有越来越多的手机开始采用全面屏设计,期间还出现了刘海屏、水滴屏、滑盖屏和升降摄像头,手机在外观上再一次迎来了创新,小米 MIX 可谓是功不可没。 从前几年开始,智能机在影像方面开始疯狂输出,超级夜景、智能 HDR、AI 场景识别、计算摄影等技术的相继出现,把手机摄影推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而 2018 年华为 Mate 20 Pro 的出现,可以说是正式开启了这段漫长的手机摄影内卷之路。 Mate 20 Pro 的后置摄像头采用 4000W 像素广角镜头 + 2000W 像素超广角镜头 + 800W 像素长焦镜头的徕卡三摄组合,这阵仗在当时真的不可谓不豪华。 如果托尼没记错,这也是手机第一次实现 3 倍光学变焦、5 倍无损变焦以及 10 倍混合变焦。 正是凭借着在摄像头上的突破,Mate 20 Pro 当时在三星 Note 9 和 iPhone XS Max 这三台旗舰手机之间一举夺得了拍照第一的好成绩,让人们意识到国产安卓手机原来也可以实现一流的影像能力。‍‍‍‍‍‍‍‍‍‍‍‍‍‍‍‍‍‍‍‍‍‍‍‍‍‍‍‍‍‍‍‍‍ 也是从那时开始,华为 Mate 系列才真正站稳了高端旗舰的定位,具备了和苹果三星分庭抗礼的实力,摄影能力也开始成为评判手机是否为旗舰的标准之一。 Mate 20 Pro 可以说是为国产手机厂商探索出了一条通过提升自家手机摄影能力来实现弯道超车的路,这也是现在很多手机厂商正在做的事情。 虽然托尼对 “ 折叠屏手机是继全面屏之后的下一代手机形态 ” 这个观点持观望态度,但是在第一次看见三星 Galaxy Fold 的时候,我承认我想要这样的手机。 Galaxy Fold 在没有展开的时候是一部正常的手机,展开之后就可以获得平板一样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交互体验,更大的屏幕也可以搭载更多的 PC 应用。 抛开科幻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全透明手机和可以卷曲成任意形态的手机不谈,折叠屏手机应该是目前为止我们能接触到的最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手机了。 尽管这台初代 Galaxy Fold 由于技术不成熟存在屏幕容易产生折痕、铰链容易进灰卡住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厂商的努力和探索,一切还为时尚早。 OK,以上就是托尼此次拆解的六台手机了,不知道差友们一路看下来有什么感受? 从 1973 年摩托罗拉公司展示第一台移动电话至今,手机的故事已经在这颗星球上走过了 48 年,这么多年来,手机的发展历史过程其实一直都有一个规律。 那就是总有一家厂商站在了时代前沿,在自家手机上做出了之前不曾有过的改变。 经历过不断试错、不断验证的过程后,其它厂商再纷纷跟着效仿,然后再换成下一家手机厂商来打破这个局面,重新做出改变来上演一遍这个过程。 手机也正是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 曾经功能机领域的领头羊是诺基亚,智能机领域的上一个领头羊是苹果,接下来,就看哪家手机厂商会冒出来接下这根接力棒了。
华为、荣耀不限量开放HarmonyOS升级:覆盖十余款老机型
自从HarmonyOS系统正式发布之后,华为就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系统升级即将,覆盖面积非常广泛,目前已经延伸到2017年的部分机型,基本上存量的老用户都能体验到HarmonyOS的畅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多轮内测、公测后,华为、荣耀旗下有十余款老机型正式开启了不限量开放,任何用户都能在“服务APP”中一键升级到HarmonyOS系统。 本次覆盖的机型具体包括:荣耀V30/V30 Pro、荣耀30 Pro/30 Pro+、荣耀Play 4 Pro、华为P40系列、P30系列、Mate X2、Mate 30系列、Mate 40系列、华为MatePad Pro系列、MatePad 10.4英寸、MatePad 10.8英寸、MatePad 5G 10.4英寸、M6系列等。 持有以上机型的用户可通过“服务APP-升级尝鲜”路径检查更新,无需通过社区等入口申请资格。 除了以上机型的不限量开放之外,日前HarmonyOS官方还正式公布了新一批内测机型,将覆盖面扩展到2017年的机型,共计14款机型。 具体包括:华为P20、华为Mate 10、华为P20 Pro、华为Mate 10 Pro、华为nova 5i 华为Mate 10保时捷设计、华为nova 4、华为Mate RS保时捷设计、华为nova 4e、荣耀X10、荣耀30S、荣耀X10Max、荣耀30青春版、荣耀Play4。 持有相关机型的用户可通过下列方法报名参加: 1、花粉俱乐部App–首页–推荐–内测报名 2、会员中心App–首页–体验先锋(仅支持手机/平板端,需将App更新至最新版本)。
苹果发布iOS 14.7正式版 iPhone 12支持MagSafe移动电源
iOS 14的更新已经接近尾声了,而苹果目前的主要精力都在iOS 15上,不过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还是带来了iOS 14.7的正式版(应该是iOS 14系列中最后一次大更新了),而iPhone 12系列更新后也是获得了新的“神技”,当然是要额外花钱的。 iOS和iPadOS 14.7更新可以免费下载,该软件在所有符合条件的设备上都可以在设置应用中通过OTA方式升级。要访问新软件,请进入设置>通用>软件更新。 根据苹果的发布说明,iOS 14.7增加了对最近推出的MagSafe移动电池组的支持,它与iPhone 12、12 mini、12 Pro和12 Pro Max兼容。 该更新还引入了Apple Card多人额度功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合并信用额度,此外还为HomePod和天气应用引入了新功能。 苹果今天发布了 iOS 和 iPadOS 14.7 正式版,距离 iOS 14.6 发布相隔两个月的时间。 iOS 14.7 包括针对 iPhone 的以下改进和错误修复: iPhone 12、iPhone 12 mini、iPhone 12 Pro 和 iPhone 12 Pro Max 支持 MagSafe 外接电池; “家庭” App 新增管理 HomePod 上计时器的功能; “天气”和“地图”中现提供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荷兰、韩国和西班牙的空气质量信息; “播客”资料库可让您选择查看所有节目或仅查看关注的节目; Apple Music 中缺少“分享播放列表”菜单选项; 杜比全景声和 Apple Music 无损音频可能会意外停止播放; 部分 iPhone 11 机型重启后可能消失的电池维修信息重新显示; 编写“邮件”信息时,盲文显示器可能会显示无效信息;
续航尿崩选手推反向充电 iPhone 13这波怎么说?
一台有电的iPhone当做充电宝给另一台iPhone充电?听起来真不戳,但同样作为iPhone用户的小刚弱弱地问一句:有电的iPhone给其他设备反向充电后,剩余的电量还能支撑接下来的正常使用么?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苹果方面似乎并不在意。据多方消息源爆料称,苹果或在iPhone 13中加入一个更大体积的无线充电线圈,此举将进一步提升iPhone的无线充电功率和散热效果,甚至反向无线充电功能也有望加入到新iPhone当中。那么,苹果在iPhone 13中加入反向无线充电真的有必要么?接下来小刚就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01反向无线充电,有必要么? 在开始讨论以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反向无线充电。 iPhone 13或用上更大的无线充电线圈 其实反向无线充电的原理和无线充电十分类似。无线充电主要依靠的是给无线充电器内部的线圈通电,而后再靠近另一个线圈产生电磁感应现象,进而让另一个线圈产生电流。反向无线充电则是在手机里加入感应线圈,进而实现反向无线充电,通俗来说就是,手机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无线“充电宝”来给另一台设备充电。 从原理来看,反向无线充电是一项“看起来很美”的技术,毕竟外出游玩的时候要是遇到朋友手机没电了还可以给对方救个急赚一波好感度。不过,这项技术到目前仍然存在三大难题,即充电速度慢、限制条件较多及电池电量不足。 充电速度慢 说起反向无线充电技术,华为Mate 20 Pro是永远绕不开的一款机型。因为其是全球首款支持反向无线充电技术的手机,随后也有越来越多的手机也开始加入这项功能。那么,华为Mate 20 Pro的反向无线充电功能表现如何呢?有国内媒体已率先进行实测。 从充电头网的测试结果来看,4200mAh满电状态的华为Mate 20 Pro给2658mAh但电量为0%的iPhone XS进行反向无线充电。华为Mate 20 Pro的反向无线大约为3W,而在30分钟时间内华为Mate 20 Pro的电量剩余92%,消耗8%的电量,iPhone XS的电量充至11%。 不考虑华为Mate 20 Pro的后续使用情况的话,其需要花费3个多小时才可以为iPhone XS充入56%的电量,自身电池容量也从满电状态锐减至仅剩20%。即便后期的华为Mate 30 Pro反向无线充电功率上升至5W左右,充电速度慢仍然是一项待解决的问题。 限制因素较多 基于反向无线充电的技术特性,两台手机在“背靠背”的情况下才可以顺利实现反向无线充电,而且这个过程中被输入电量的手机还要尽可能地紧贴着输入电量的手机,很不方便。 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当我们的手机仅剩1%的电量时,与其向周围人借手机进行反向无线充电,倒不如利用分布于各大商场&地铁站的共享充电宝进行充电,如此一来还可以边充电边使用手机。即便是有两台都支持无线&反向无线充电手机的用户也是如此,一台手机给另一台手机反向无线充电,最后剩下的是两台让用户充满电量焦虑的手机。 电池容量不足 高刷屏、5G等技术的出现除了进一步优化手机的体验外,也对手机的续航构成了一定威胁。即使不考虑反向无线充电,现有的智能手机能够维持一天的使用需求已经很勉强了,更不用说是iPhone。 考虑到电量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耗等因素,提供电量的一方需要耗费自身较多的电量来为其他设备输入相对较少的电量,而这还是在完全不考虑手机发热的条件下。即便是给TWS真无线耳机这类电池容量较小的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同样也避免不了对手机本身的“续航焦虑”:手机电量都不怎么够用呢还给耳机这类次优先级设备充电?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即便是反向无线充电功能已经日趋完善的今天,其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更何况现在共享充电宝几乎已经遍布各大商圈甚至地铁站口,在设备电量即将耗尽之前直接使用共享充电宝甚至随身携带充电宝给设备进行充电仍然是一种更直接的解决方法。 02 时机未至,蹲一波MagSafe发展 关于为iPhone加入反向无线充电功能,其实苹果从iPhone 11时代就已经开始布局。据iFixit的拆解报告显示,iPhone 11 Pro Max电池的两个接头中有一个是与无线充电线圈连接的,同时其还支持无线充电温度管理功能。而到了iPhone 12同样也是本可以实现反向无线充电但是没有获得支持。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对于反向无线充电苹果还是有自己的考虑。 首先是对用户而言,与其给续航表现本就不怎么样的iPhone加入反向无线充电功能,倒不如进一步提升电池容量来得更实际一些。毕竟5G以及传闻中的高刷屏对于手机续航造成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此外,留给iPhone 13反向无线充电的“用武之地”也正在逐步缩小。部分重度手机用户基本上已养成随身携带充电宝的习惯,即使充电宝没电&不愿意携带充电宝还有前文所说的分布较广的共享充电宝解决人们的手机充电难题。 同时从使用习惯上讲,给手机进行无线充电仍然在加速普及,虽然无线充电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将手机放在充电板上进行充电,省去了插拔线材的操作,但是反过来看,为了给手机实现无线充电,人们还需要另外购置一套无线充电设备,而且边充电边玩手机的操作也变得更麻烦。因此,作为无线充电“衍生品”的反向无线充电技术在手机充电中的地位只会更尴尬。 对于苹果自身而言,要考虑的因素可能更多。今年随iPhone 12一同发布的还有一款名为MagSafe的无线充电系统,在小刚看来,苹果推出MagSafe无线充电器的意图除了方便人们充电外,更是要潜移默化地改变用户的充电习惯。 如前文所述,相较于无线充电,人们用数据线连接充电器和手机进行充电早已形成习惯,而改变这种习惯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对苹果而言,MagSafe只是第一步。有MagSafe用户曾表示,产品的充电速度有较大提升而且不用找线圈的位置了,但在无线充电过程中手机会很烫。 上述反馈表明,已经有部分用户(无论之前有没有接触过无线充电)开始对MagSafe感兴趣了。随着苹果针对产品散热、功率、使用体验等问题进行进一步优化,用户对于MagSafe无线充电产品&技术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到最后,MagSafe既可以被加入到产品中,也可以单独就是一款产品,届时将反向无线充电纳入到MagSafe无线充电系统的范畴内也只是时间问题:用苹果MacBook的大电池给iPhone充电,相信会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由此可见,苹果iPhone 13加入的大线圈或许并不是为了反向无线充电,更可能是出于优化MagSafe无线充电体验,进一步改善发热、功率等方面的考虑。至于反向无线充电技术在iPhone上的应用也仍然需要等到无线充电技术进一步成熟,人们对于无线充电&反向无线充电需求不断提升的时候才能够实现。 即便iPhone 13可能加入更大容量的电池,也并不意味着反向无线充电功能就适合在iPhone 13上应用。毕竟还有5G和高刷屏等“电老虎”,而且还要保证A15芯片的功耗表现,贸然在iPhone 13上应用反向无线充电技术似乎也不符合“五福一安”那么多年的苹果的风格。 03加入“新技术”前,先把已有问题解决了 其实“iPhone加入反向无线充电”的消息已经传了很长时间。对于这项技术,小刚身边很多iPhone用户均表示“并不感冒”。因为在用户看来,相较于给iPhone加入一项可有可无的功能,倒不如先改善眼下iPhone实际存在的续航问题、信号问题、发热问题。新技术固然“很香”,但是先解决用户普遍反映的问题对于苹果而言才是至关重要的。啥也别说了,我先给我的iPhone 12 Pro充会儿电去,20%警告了都。
手机拍照新天花板?华为P50系列亮点预测
7月19日,华为终端官方微博正式官宣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华为旗舰新品发布会时间为7月29日,据外界猜测本场发布会将会发布包括华为P50系列、旗舰级智慧屏产品、笔记本电脑等华为新品,其中大家最为期待的自然便是华为P50系列的正式亮相。 华为P50系列 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原本将于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华为P50系列不得不推迟到下半年才发布。虽然说这样的情况让期待P50系列新机的用户等待了较长的时间,但是同时也给了华为充足的时间来对华为P50系列的产品品质进行打磨,并得以出厂预装华为最新的HarmonyOS 2系列。下面便来结合目前已经曝光的信息来为大家解析一下华为P50系列都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 再次超越自己 将搭载全新影像技术 大家对于华为P系列机型最为关系的自然是其影像能力,在微博上华为余承东也表示:“前进的路没有终点,这一次我们在影像领域再次超越自己”。并且同时宣传华为P50系列将会发布一项业界首创的全新移动影像技术。 余承东微博 目前对于这项全新移动影像技术网上有着很多不同的猜测,其中可能性较大的一种猜测是华为将带来一项全新的手机摄像头对焦技术。在过去的几代华为P系列机型的发展历程当中,华为先后通过大底传感器解决了手机摄影的成像质量问题、通过RYYB排列克服了夜景拍摄的难题、其率先搭载的潜望式长焦镜头也改变了智能手机难以拍摄远距离物体的局限。 而现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拍摄的用户,最期望改善的一个体验问题就是智能手机后置主摄在拍摄时的对焦问题,特别是在采用大底主摄的机型在部分场景下的对焦速度和追焦速度显得有些迟缓,特别是与专业的微单相机产品相比智能手机的对焦能力难以使人满意。 因此,不由得可以猜测致力于移动影像技术难题致力于在影像领域实现技术升级的华为P系列机型将会通过华为P50系列来展示其对于解决智能手机对焦问题的最新技术方案。通过对移动影像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可以推测出,华为P50系列机型的主摄有一定的概率会采用一种名为2×2 OCL 片上镜头的传感器对焦技术。 2×2 OCL 片上镜头技术 该技术通过让四个相邻的像素共享一个片上镜头,从而允许所有像素都用作成像像素和检测像素,进而利用相位差实现高速自动对焦,提升传感器的对焦能力,并赋予其垂直探测的能力,从而实现高速、灵敏的对焦体验。 在后置镜头模组配置方面,根据目前官方放出的宣传片可以看到,华为P50系列仍将与徕卡进行联名。根据推测,华为P50系列的主打机型将拥有4颗后置摄像头以及一颗TOF镜头,四颗后置镜头可能分别为一颗超感光主摄镜头+一颗超广角视频镜头+一颗3X直立式长焦镜头+一颗5X变焦以上的长焦镜头。 华为P50系列 前置单摄 2K高刷曲面屏 从目前曝光的信息,可以推测到华为P50系列将会全系采用正面屏幕上方居中打孔的全面屏解决方案。这是华为第一次在其旗舰机型系列上采用该设计方案,同时该方案也是目前主流的前置摄像头设计方案,不过这也意味着华为P50系列将不会搭载前置双摄像头配置。 网传曝光图 华为P50系列一大值得期待的亮点是其将可能采用一块拥有2K分辨率、120Hz高刷新率、以及高P3色域的曲面OLED屏幕。搭载该规格的屏幕能够确保华为P50系列在屏幕显示方面能够达到目前手机屏幕的顶级水准。 互联新体验 预装HarmonyOS 2 作为一款当下将要发布的华为旗舰新机,华为P50系列预计将会预装HarmonyOS 2系统。据介绍,HarmonyOS 2是华为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HarmonyOS 2与以往的主流操作系统有所不同,其可以打破不同设备之间的沟通壁垒,为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提供了统一的语言,用户可以置身于万物互联时代之中,获得新时代的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 HarmonyOS 通过搭载HarmonyOS 2系统,华为P50系列机型将会获得与华为HarmonyOS生态设备进行无缝互联的交互与使用体验。并且得益于HarmonyOS 2优秀的系统架构,HarmonyOS 2在系统性能上具有明显提升可以实现在使用36个月以后,即使是在磁盘剩余空间非常小的情况下,仍然维持接近新手机一样的读写速度,防止系统老化带来系统卡顿问题。 引入双芯片平台 延续66W快充 根据目前透露的信息,华为P50系列将会有两种不同的芯片版本,即华为P50标准版将会采用高通骁龙888处理器,而华为P50 Pro系列产品则会继续采用麒麟9000系列处理器。 麒麟9000系列处理器 麒麟9000系列芯片发布至今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大家也对麒麟9000的性能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相信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调教与优化,麒麟9000系列在华为P50系列机型上会为大家带来一个满意的体验。高通骁龙888作为一款业内主流的旗舰级处理器,其也有着强悍的性能表现,而华为一直以出色的芯片调教与优化著称,因此不由得让人期待高通骁龙888在华为P50系列上会有怎样的表现。 骁龙处理器 快充方面,根据目前获得的网传信息华为P50系列将会延续华为Mate 40 Pro系列的快充组合,即66W有线超级快充+50W无线超级快充,从之前华为Mate 40 Pro系列的实测充电成绩来看,这一快充规格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 66W有线超级快充 总结 对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华为P50系列而言,其能够今年严峻的背景环境下实现发布便已经十分值得称赞。从目前猜测的信息来看,华为P50系列将会是一部在2021年下半年手机市场当中极具竞争力的一部旗舰机型,不过其具体竞争力如何还要等新机正式发布大家才能知晓。 对于现在想要选购一部华为旗舰机型的用户,可以选择购买华为Mate 40 Pro 4G 全网通版,该版本搭载了强大的麒麟9000旗舰级芯片 ,搭载HarmonyOS 2系统,可以为用户带来最新的华为旗舰机型使用体验。目前该机型在京东8GB+128GB版售价为6099元,下单即送原装充电器和有线耳机,全国大部分地区现货供应,无需加价抢购。 搭载HarmonyOS 华为Mate 40 Pro 4G 全网通 8GB+128GB 京东现货售价6099元
红遍网吧的《暗黑破坏神》,它的手游玩起来还会那么爽吗?
《 暗黑破坏神 》系列游戏的经典程度自然不需要多说,大家没玩过应该也听说过。 它把《 龙与地下城 》的欧美经典奇幻设定和 Roguelike 游戏玩法以及暗黑阴森的哥特式艺术风格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还对于后来 RPG 游戏的许多设定奠定了基础( 比如左红右蓝的设定 )。 不瞒各位,小发可是个老涅法雷姆了,小学时候就偷偷去黑网吧( 这个不建议学习 )玩《 暗黑破坏神 2 》,还被父母逮过好几次。 大学时候亚服《 暗黑破坏神 3 》玩了四五百小时,国服也玩过几个赛季,有将近 150 小时的时长。 而最近我听到个消息,说《 暗黑破坏神:不朽 》将在 7 月 15 日进行国服先锋测试。 说实话,我之前对于《 暗黑破坏神:不朽》观感并不太好,因为我希望暴雪赶紧去开发《暗黑 4 》让我看( tian )看( tian )莉莉丝。 更何况我对于自己的运气没啥自信,当年炉石测试的时候就没抢到激活码,但是这玩意儿又没成本对吧,就姑且填了调查问卷试了试。 结果早上起来一看短信,我居然抽到了测试资格。 我这几天玩下来的最大感受,就是我没有想到《 暗黑破坏神:不朽 》可以做得这么有《 暗黑 》的味道。 首先就是五个职业的选择:野蛮人、法师、猎魔人、圣教军、武僧,这都是《 暗黑 3 》里的职业,很容易让老玩家们产生亲切的感觉。( 所以我的大巫医呢? ) 游戏中一共有主要攻击和四个技能可以使用,都可以自由改动搭配。 并且这些技能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游戏中的技能效果,比如现在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让圣教军用技能把怪拉到一起,其他输出职业用 AOE 清怪。 哪怕不是组队的时候,通过合理的技能搭配也能轻松刷怪。 除了人物的还原,怪物的技能也被还原得很不错,比如每一组精英怪都有不同的特殊词缀,会使用秘法强化、冰霜冲击、监禁等技能。 不过上面这些内容其实都只是 “ 表面 ” 的还原而已,玩暗黑的玩家要的基本上是三点,那就是爽,爽,还是 TMD 爽。 由于游戏中的数值系统使用了《 暗黑 3 》那一套,怪物的等级会跟着人物走,不会因为你等级高了就可以一刀秒怪,也不会遇到等级很高能秒杀你的怪。 这么一来,玩家的每次战斗体验都会得到保障,既有挑战性,也有爽快感,这种全程流畅的爽快战斗感贯穿整个游戏,就是暗黑系列的一大特色。 暗黑系列的另一大特色,自然就是刷刷刷了,这里也有类似大秘境的特殊副本,可以在进入前选择添加不朽钥石获得更好的奖励。 由于这个东西的数量有限,所以大部分玩家都会选择去普通副本里刷装备,比如永远在挨揍的骷髅王副本就是低等级玩家最喜欢去的。 副本怪物更密集, BOSS 和精英怪也多,自然会有更高的装备出产率。 说实话,谁不喜欢打完怪物之后看见地上冒出一道橙光呢? 另外我不得不提一下暴雪的手游技术力是真的强,我在组队刷副本的情况下四人同屏释放技能基本上感受不到卡顿,非常流畅,手机发热也不是很严重,优化很不错。 就战斗和刷怪流程上来看,《 暗黑破坏神:不朽 》给我的体验是超出我预期的,它基本上是完整地复刻了端游应该有的游戏性。 故事性方面,暗黑系列虽然不靠故事性取胜,但架不住人家暴雪会做 CG 啊。 手绘风格的过场动画、流畅的剧情和时间适中的任务流程相结合,完全不会让玩家产生割裂的感觉。 解谜、战斗、听 NPC 讲故事的流程交替进行,当你回过神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物到达了满级,故事也已经讲完了。 《 暗黑破坏神:不朽 》和端游也有一些不同点,比如技能等级会随着人物等级自动提升,但实际上只是增加了伤害。 原本《 暗黑 3 》中人物等级提升后会解锁不同技能的铭文,让技能产生不同效果,这么一看手游的技能等级提升收益就很小了。 不过《 暗黑破坏神:不朽 》的橙装效果没有打折扣,还是会附带特定技能的效果提升。 这么一来,不仅提升了玩家刷橙装时的惊喜感,还会让玩家根据自己的装备来更换特定技能组合,也就是所谓的搭配 Build ,这也是暗黑系列最大的乐趣之一。 而作为一款免费手游,那么氪金这个话题肯定是避不开的。 可是实际上,我几乎没有在游戏中看到特别多的氪金点,目前就一个类似赛季票,以及不朽钥石和装备洗练石。 可是除了赛季票,其他东西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做日常任务等慢慢肝出来的,并不会影响到游戏的平衡性。 一般来说,现在类似手游逼氪的手段无非就是让普通玩家不氪金就无法获取高级装备,比如某些热门游戏,你再怎么刷副本刷出来的也只会是垃圾。 可《 暗黑破坏神:不朽 》里包括橙装在内,都有渠道可以获取,这就在保证了核心玩法的前提下,让普通玩家和氪金玩家都能有完整游戏体验。 最后就是社交属性了,《 暗黑破坏神:不朽 》里你根本不用愁找不到一起刷本的人,满屏幕都是在找队友的,比端游方便得多。 只不过有时候队长会对等级和装备属性有要求,队伍不太好进,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只会有等级要求,很容易达标。 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当队长,做个工具人找三个大腿带嘛。 总体来说,《 暗黑破坏神:不朽 》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这其实和它本身的游戏玩法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这种几分钟十几分钟刷一次副本的游戏机制,本来就非常适合做手游,你想肝可以一刻不停地刷一晚上,不想肝也可以在带薪拉屎的时候刷一盘。 除了手机上的操作略微让我感觉不习惯,《 暗黑破坏神:不朽 》基本没有特别大的缺点,如果用 iPad 玩体验应该可以进一步提升。 不算感情分的话,我个人可以给《 暗黑破坏神:不朽 》打 7.5 分,加上感情分能有 8.5 分,剩下的等正式公测了再看看。 它值得所有新老玩家们去体验一番,老玩家们可以从中补全《 暗黑 2 》到《 暗黑 3 》之间的剧情故事,新玩家们则可以用最低的门槛去感受到真正的《 暗黑破坏神》玩法。
主驾座椅也有水银?理想汽车、车座供应商双双发文回应
7月20日消息,理想车主“正义谦叔”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今天去理想交付中心,拆了主驾座椅,在工作人员众目睽睽围观下,发现主驾也有水银,而且是包裹在无孔的真皮下方,这个拆开都难,后期投撒更是不可能。” 随后,作为理想汽车座椅供应商的佛吉亚在其官方微博上回应称,在负责理想ONE座椅的整椅装配工厂、座椅骨架制造工厂、面套裁剪和缝纫工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均不涉及使用汞元素。 紧接着,理想汽车也发文回应了驾驶座椅有水银的情况。理想汽车表示:“从现场看到的情况看,主、副驾驶座椅都有大量的液态水银。问题车辆生产日期为2021年1月份。如果出现在生产环节,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座椅的生产环节需要大批量水银浸泡;2、有专用的水银浸泡设备。但经我们调查后发现,以上情况完全不存在。” 理想汽车还解释道:“通过座椅供应商佛吉亚的调查,问题车的主驾座椅和副驾座椅的生产当天共生产了563个座椅。我们从7月6日至今抽查了部分装配了这563个座椅的2020款理想ONE,均未发现水银。因此不可能是整批量有问题,而生产与运输装配流程座椅的匹配为离散状态,正好有问题的副驾座椅碰上正好有问题的主驾座椅装在同一辆车中的概率接近为零。” 对此,理想汽车称,公司坚持车主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并将全力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对于造谣抹黑者,也必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