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阳光城2726.2万美元境外债违约 高管回应:努力销售,努力还款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2月18日,中国地产TOP15企业,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城”,000671.SZ)公告表示,因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融资环境叠加影响,公司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紧张。未能在30日豁免期内(即2022年2月15日)支付需支付的境外债券XS2100664544利息13,875,000美元以及境外债券XS2203986927利息13,387,500美元。合计违约利息规模2726.2万美元,构成实质性违约。 据悉,该两只境外债券为境外全资子公司阳光城嘉世国际有限公司发行。“SUNSHI 9.25 04/15/23”(债券代码:XS2100664544)发行日为2020年1月15日,存续金额3亿美元,发行利率9.25%,到期日2023年4月15日;“SUNSHI 7.504/15/24”(债券代码:XS2203986927)发行日为2020年7月15日,存续金额3.57亿美元,发行利率7.5%,行权日2022年10月15日,到期日2024年4月15日。 阳光城表示,上述事项可能触发境内债券等产品的相关条款,公司将按照相关规定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并持续评估上述事项对公司法律、财务及运营的影响。同时,公司正就上述事项寻求法律意见,以期通过适当方式应对相关事宜。此外,公司亦不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获取资金以偿还欠款。 据悉,除了境外债务发生违约,阳光城在境内债市的公开市场债务也出现了展期的情况。 2022年1月29日,阳光城旗下债项金额为5.8亿元的“21阳光城MTN001”到期后,未按照约定筹措足额偿付资金,未偿付利息,并设置了5个工作日的宽限期;2月10日,宽限期届满后,阳光城公告,经与持有人沟通,将“21阳光城MTN001”应于2022年2月10日支付2021年1月29日至2022年1月29日利息,付息日展期至2022年7月29日。 针对阳光城债务解决,2月18日,一位阳光城高管向记者表示,努力销售,努力还款。但目前,销售起色不大。销售好坏取决于市场。 股份被中航信托冻结 除了债务发生逾期,目前阳光城上市公司股权也遭遇债权人冻结及被动减持的情况。 2月11日,阳光城发布《关于股东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的公告》,公告指出,2022年2月10日收到公司控股股东福建阳光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东方信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福建康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获悉其所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被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信托”)司法冻结。 本次涉及股份数量分别为118,270,664、95,304,200、12,820,000。占公司总股本比例分别为2.86%、2.30%、0.31%。冻结原因为“财产保全”。 其于2022年2月11日出具了《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东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的公告》,主要内容如下: “阳光城于2022年2月10日收到公司控股股东福建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集团”)、全资子公司东方信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信隆”)、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福建康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田实业”)的通知,获悉其所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被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信托”)司法冻结。 此外,2月17日,阳光城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被动减持的提示性公告》。阳光城控股股东所持股份因债务问题也遭遇被动减持。 具体来看,阳光城披露,接到公司控股股东福建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集团”)、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福建康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田实业”)的通知,获悉阳光集团、康田实业因其部分账户维持担保比例低于平仓线,于2022年2月14日—2月16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被动减持公司股份20,918,6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51%。 阳光城表示,本次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为阳光集团及一致行动人的被动减持行为,阳光集团及一致行动人一直与债权人积极沟通协调,并根据质权人要求,开展债务展期、筹措资金等相关措施减少本次被动减持股票造成的不利影响。 评级遭连降至AA  记者注意到,阳光城发生债务展期等问题后,旗下存续债券遭到了连续被降低评级的情况。  2月6日,东方金诚作为阳光城的评级机构之一,下调了公司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负面,并下调了“20阳城01”等债项等级为AA。对于调级原因,东方金诚表示,一方面为阳光城大幅亏损,另一方面,旗下债券“21阳光城MTN001”利息发生展期。 稍早,1月26日,东方金诚将阳光城主体评级由AA+下调至AA。东方金诚给出的理由是,鉴于股东泰康人寿及泰康养老保险减持阳光城股份,以及公司多名高管出现离职。东方金诚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和高管团队的变化对公司经营及债务偿付形成不利的影响。 显然,阳光城评级遭连续降级与公司业绩与债务展期息息相关。 1月29日,阳光城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5亿元~5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73亿元~86亿元。公告称,经营业绩降幅较大主要系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以及房地产业务结算规模下降。 同日,阳光城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发来的《关于对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函》,关注函中就计提大额减值的主要存货项目情况及原因、公司流动性风险及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问询。截至2月18日下午5点,阳光城仍尚未对关注函进行回应。 受此影响,1月30日,中诚信国际作为“17阳光城MTN001”“17阳光城MTN004”评级机构,2022年1月24日,中诚信国际将阳光城主体信用等级及“17阳光城MTN001”“17阳光城MTN004”债项信用等级调降至AA,并将上述主体和债项信用等级列入可能降级的观察名单。 中诚信国际认为,较大规模的亏损将进一步降低公司自有资本实力,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公司再融资受阻等因素亦对其未来销售回款及持续经营提出严峻考验。公司未能按期支付“21阳光城MTN001”的利息显示其流动性状况严重恶化,其后续在宽限期内的利息偿付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基于上述因素,中诚信国际决定将阳光城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体信用等级由AA调降至BBB,将“17阳光城MTN001”“17阳光城MTN004”的债项信用等级由AA调降至BBB,并将上述主体及债项信用等级继续列入可能降级的观察名单。 根据阳光城官网介绍,公司脱胎于世界500强阳光控股,主营业务涵盖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服务、城市更新等。2020年,阳光城实现销售金额2180亿元,综合实力位列中国地产TOP15。此外,2021年获得中国房地产企业第13名。 截至2月18日,阳光城股价为2.69元/股,总市值为111亿元。对于阳光城债务问题,经济观察网也将持续关注。
连续3涨停,互动易上的回复是否真实完整?诚达药业收深交所关注函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晓晖 从2月14日开始,上市未满一个月的创业板公司——诚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01201.SZ,以下简称“诚达药业”)股价连续3个涨停,涨幅均为20%,股价从2月11日最低的62.7元短短4个交易日之后,便几近翻倍,达到最高的122.68元。 2月17日,诚达药业收到深交所的关注函。关注函中提及,诚达药业在“互动易”平台回复投资者关于公司医药中间体是否用于新冠治疗药物等问题时的一些表述,就媒体报道的内容,要补充披露若干信息。 投资者的关切 在深交所互动易上,从2022年1月底开始,屡屡有投资者询问诚达药业是否为辉瑞等国际大型制药公司提供新冠药物的中间体,并询问订单情况。 诚达药业回复称,公司受辉瑞原料药工厂委托,为其定制研发医药中间体,包括PF-07304814中间体和巴瑞替尼中间体等。目前合作产品的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较小,暂未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谨慎决策。 关于订单的问题,诚达药业回复称,公司订单情况视市场需求而定,如达到重大合同披露标准,公司将及时履行披露义务。 2022年1月20日是诚达药业挂牌上市的首个交易日,当日公司股价创出每股188元的最高价格,并在此后逐渐走低。 公开信息显示,诚达药业主要致力于为跨国制药企业及医药研发机构提供关键医药中间体CDMO服务,并从事左旋肉碱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所服务的终端药物涉及抗肿瘤、艾滋病、乙肝、丙肝、骨髓纤维化、癫痫、帕金森症等多个治疗领域。 2月14日,诚达药业股价迎来反转。其股价在开盘之后不久便宣告涨停,一直封板至收盘,2月15日和2月16日,诚达药业继续涨停至封板,三个连续涨停使得诚达药业的市值增加了40亿元。 2月18日,诚达药业收盘价为117.50元,总市值约113.6亿元。 深交所关注函 在2月17日的关注函中,深交所表示,请你公司认真核实并说明以下事项:1月底以来,你公司在“互动易”平台回复投资者关于公司医药中间体是否用于新冠治疗药物等问题时称,“公司为客户定制研发生产医药中间体,包括PF-07304814中间体和巴瑞替尼中间体等。”2月15日,你公司披露《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称,“医药中间体PF-07304814对应的2020年、2021年1-6月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61%、1.16%。”2月17日,有媒体报道显示,“2022年2月,辉瑞终止了PF-07304814的全球临床开发计划(截自辉瑞 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报告)。” 为此,深交所要求诚达药业补充披露: 公司所生产或销售的用于新冠治疗药物的产品信息,包括名称、类型、用途、研发阶段、对应终端药物、终端药物用途、终端药物上市进程、对应终端客户等,说明公司判断相关终端药物可用于新冠治疗的具体依据及相关依据的客观性与权威性、相关终端药物是否主要用于新冠治疗及用于新冠治疗的临床试验情况等,并充分提示相关风险。 以及结合辉瑞公开披露终止PF-07304814全球临床开发计划的具体时间、公司2021年 7月至今医药中间体PF-07304814订单的具体情况,说明公司互动易的回复及公告未提示辉瑞终止 PF-07304814临床开发的原因,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等相关问题。 深交所关注函中一个重要的质疑就是:辉瑞终止PF-07304814全球临床开发,诚达药业为何没有披露这个重要信息? 也就是说,诚达药业在此前的互动易中的相关表述,是否误导了投资者。 经济观察网记者在2月18日下午致电诚达药业董秘办公室,试图就相关问题采访,但电话无人接听。 2月18日,诚达药业股价低开高走,开盘报109元,跌4.57%,尾盘上涨至117.50元。 截至发稿,诚达药业尚未就深交所关注函作出回复。
集众智聚资源搭平台,共助引领区高质量发展 民生证券在沪举办2022年资本市场峰会暨投资策略会
由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指导、民生证券主办,“2022年度资本市场峰会暨投资策略会”于2月17至18日在上海盛大举办。大会齐聚市值近2万亿元,分布在全国各地,涵盖了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汽车、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多个行业的350余家上市公司和300余家拟上市企业的董事长和主要负责人,另有300余家机构投资者参会。大会努力打造一个地方政府、交易所、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平台,各方展望市场新趋势、把握增长新机遇,以金融资本为纽带,共谋发展,共同助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冯鹤年在大会上致辞表示,今年我国的经济凸显韧性,基本面保持长期向好,资本市场加速深改,全面注册制即将实施,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次大会构建了一个由地方政府、交易所、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良性平台。 民生证券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证券公司之一,至今已经走过了35年。冯鹤年表示,2020年民生证券以创新的反向混改方式引入了上海市区两级国资,从北京迁到上海,由单一的民营企业控股变为国有控股+民营股东+员工持股三位一体的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得到了全面优化,资本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迈出了公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民生证券一直致力于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我们作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集体建设的联盟成员,已经明确将“植根浦东、立足上海,深耕长三角、放眼全国”作为公司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规划。”冯鹤年指出,民生证券将秉持服务双创经济,共享美好金融的企业使命,牢牢把握全面注册制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区政府党组副书记杨朝发表了题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造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大会致辞,他充分肯定了民生证券自落户以来,在浦东发展势头强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介绍了浦东新区的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最新进展,诚挚地欢迎参会各企业来投资浦东、展业浦东。作为大会重磅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发表了题为《十四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若干问题分析》的主题演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所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的波动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局长张红也专题对浦东新区资本市场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重表示将紧抓资本市场改革重大机遇,面向浦东重点产业、面向企业实际需求、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探索创新工作举措,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支持企业通过对接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会设置了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的分论坛,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相关部门负责人将就交易所情况进行介绍,民生证券对各项服务进行全面介绍,并同与会嘉宾就如何利用好资本市场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分论坛同时设置了地方政府推荐环节,张江集团将重点进行招商推荐。此外大会还设置了全球首届“数字经济+元宇宙”高峰论坛以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汽车、数字中国、高端制造、军工、周期、新消费、电子等多个分论坛,在各分论坛上,来自民生证券的各行业首席分析师还与行业代表企业和专家一起,就多个热点行业产业的新趋势、新机遇进行了交流探讨,与会嘉宾就新能源与能源金属、IT软硬件的国产化机遇、数字经济和元宇宙、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趋势、生命科学产业链、消费行业新热点等主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年,注册资本为114.56亿元,注册地为上海浦东,是中国证券行业历史最为悠久的证券公司之一。2020年,民生证券“引战增资”迁址上海,迈出了公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民生证券以创新“反向混改”的方式引入了上海市区两级10家国资共计17亿元,股权占比10.9%,上海及其他地方国资持股比例合计达到30.58%,完成了新证券法实施后,行业非上市券商首例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实现了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形成了企业利益的共同体,构建了极具内心动力的合伙人文化。随着近百亿战略投资引入的基本落地,民生证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已得到全面优化,已由单一民营企业控股变为“国有股东+民营股东+员工持股”三位一体的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更加符合未来证券行业的竞争发展。 迁址上海浦东后,民生证券发展势头整体持续向好。2021年公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收入47.4亿元,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34%。规模在非上市券商中稳居前列。其投资银行业务已具备行业优势地位,专业能力突出,在IPO承销保荐收入、IPO承销保荐项目单数、IPO储备项目排名等各项业务位居行业前列。2021年全年过会IPO项目27家,行业排名第4位。在投行业务的带动下,公司的固定收益业务、投资类业务、研究业务等业务及子公司实现了协同发展,民生证券已发展成为行业内拥有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证券公司。 研究业务是民生证券“投资+投行+投研”业务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支撑业务之一。民生证券迁址上海后加大投入全力强化研究业务的建设,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其重点引进领军人物,构建了“白金分析师+王牌销售”的民生证券研究业务的双引擎,并大力加强团队引进,目前团队成员超过了100位,预计在2022年中研究团队可超200人。当前,民生证券研究覆盖二十余大类行业,包括宏观、策略等总量板块以及大宗、TMT、高端制造、消费等方向,形成了完整的研究体系和产品体系。此次大会也无疑是强化后的民生研究力量在市场上的第一次全面集体展示。 民生证券已经明确将“植根浦东、立足上海、深耕长三角”作为公司未来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各项业务稳步推进,“投资+投行+投研”业务发展战略得到有效推动,公民生证券已经在沪上迈出了稳健发展的新步伐。民生证券已经从现在开始筹备上市工作,力争在三年内登陆资本市场,快速提升民生证券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发展成为行业内拥有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证券公司。
万亿美团闪崩 蒸发2000亿港元!快手也大跌8%
万亿美团突然“闪崩”!不到一小时,2000亿港元市值挥发! 一年以来,美团的总市值已经累计下跌近六成,超万亿元市值挥发殆尽。 究竟发生了什么? 美团盘中一度跌超17% 2月18日14:30分许,港股美团-W突然急速下跌,一度下跌超17%。截至当日收盘,美团-W跌14.86%,报188港元,最新市值1.15万亿港元,当日市值挥发近2000亿港元。 与美团达成深度合作的快手,也在尾盘一度跌超8%,收盘跌幅为4.86%,报94港元/股,最新市值4001亿港元。 数据显示,南向资金在2022年2月16日、2022年2月17日大幅卖出美团,其中,2022年2月16日流出近200万股、2022年2月17日流出超150万股。 南向资金在美团的资金流动情况 美团曾是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的爱股。一年前,也就是在2021年2月18日,美团-W曾盘中创下460港元/股的历史新高。不过仅仅一年,美团-W股价已经腰斩,累计跌幅接近六成,逾万亿港元市值挥发。 美团近期港股股价走势 此前,多家机构研报对美团2021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进行预测,并给出了超过250港元/股的目标价。 2月15日,东方证券(12.420, 0.00, 0.00%)发布研报称,预计美团2021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492亿元,合理估值16241亿港元,目标价265港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西南证券(4.850, 0.04, 0.83%)发布研报分析,美团外卖业务的基本盘稳固,“商家—用户—履约”生态壁垒强。在主动控制佣金之下,外卖业务受益于广告业务高增长仍有望保持增长。美团在餐饮外卖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且市占率不断提升,预计公司2022年加总市值为18012.6亿港元,对应目标价为293.60港元/股。 交银国际发布研报给出美团的目标价324港元/股,预计美团2021年第四季营业收入4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32%,外卖/到店/新业务分别增长20%/24%/65%,市场预期2021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4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30%。 餐饮外卖是美团营收的重要来源 资料显示,美团的业务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以及新业务和其他。其中,餐饮外卖分部的收入来源包括商家在其平台上产生的订单所支付的佣金(按已完成交易金额的百分比确定)、以各种形式向商家提供的在线营销服务,以及完成配送服务向交易用户和商家收取的配送费。 2021年11月26日,美团发布业绩公告称,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488.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9%;2021年第三季度净亏损99.94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净亏损55.27亿元人民币,而2020年同期期内盈利63.21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为20.55亿元人民币。 其中,餐饮外卖是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公司该部分营业收入,由2020年第三季度的206.93亿元人民币增长28%至2021年同期的264.85亿元人民币;经营利润由2020年第三季度的7.68亿元增长14%至2021年同期的8.76亿元人民币,但是经营利润率由3.7%同比减少0.4个百分点至3.3%。 从用户角度来看,美团2021年第三季度交易用户数为6.675亿,而2020年同期为4.765亿,同比增长40.1%;活跃商家数目830万户,2020年同期为650万户,同比增长28.2%;每位交易用户平均每年交易34.4笔,2020年同期26.8笔,同比增长28.5%;餐饮外卖交易金额1970.98亿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为1522.3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5%。 2020年,美团一度陷入与餐饮商家的“佣金纷争”。 疫情之下,堂食受限甚至停摆,外卖成了不少商家唯一的救命稻草,但是商家希望美团减少平台佣金扣点。于是,相继出现商家举报美团外卖提高佣金、垄断经营及不正当竞争,以及多地餐饮协会下场发布抗议书,指出美团外卖向餐饮企业收取的高额外卖佣金,采取排除公平竞争的独家条款,已经超过了餐饮企业的承受极限。 美团与快手是“盟友” 快手一直被市场认为是港股的元宇宙概念股。2021年7月,快手关联公司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了多个“快手元宇宙”商标。 值得注意的是,均在港股尾盘大跌的美团、快手,在2021年12月27日达成互联互通战略合作。 美团将在快手开放平台上线美团小程序,为美团商家提供套餐、代金券、预订等商品展示、线上交易和售后服务等完整服务能力,快手用户将能够通过美团小程序直达。 目前,美团小程序已率先完成餐饮品类的试点上线,未来将陆续上线酒店、民宿、景区、休闲玩乐、美容美发、剧本杀等多个生活服务品类。 快手称,未来,双方将基于快手开放平台,打通内容场景营销、在线交易及线下履约服务能力,一起为更多消费者、本地生活商家、创作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成就每一种经营。 编辑:朱文彬 校对:冯雯君 图编:赵雁旎 制作:张 巘 责编:张晓光
发改委引导下调商家佣金,美团好日子到头了?
外卖平台即将下调餐饮商家服务费标准的消息一经发布,美团股价在2月18日下午出现了跳水,一度暴跌16%。 截至收盘,跌14.86%,报188港元/股,总市值11537亿港元,市值蒸发约201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634亿元)。 美团大跌或与政策层面消息有关。消息面上,2月18日,发改委印发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称,为扶持餐饮业,2022年原则上应给予餐饮企业员工定期核酸检测不低于50%比例的补贴支持。 此外,《通知》表示将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餐饮企业,给予阶段性商户服务费优惠。 对此,北京一家连锁餐饮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期待细则,如果施行有利于小微商家的生存。此前该商家表示“在两个平台(饿了么与美团)的扣点约为19%,平时活动时会有一点补贴。” 而在此前,因多地餐饮协会发函呼吁美团等平台降低商家佣金,外卖平台的佣金标准也被广泛关注。 两年前就曾与餐饮商家陷入“佣金纷争” 美团佣金收取是否过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从财报数据看,2021年的平均佣金收入高于2020年。根据财报,2021年第三季度美团餐饮外卖佣金收入为232.2亿元,完成订单笔数为40.1亿笔,平均每笔订单佣金收入为5.787元。 而2020年第三季度,美团餐饮外卖佣金收入为182.5亿元,完成订单笔数为32.1亿笔,平均每笔订单佣金收入为5.68元,这意味着2021年第三季度佣金抽成金额高于去年同期。 实际上,美团于两年前就曾陷入与餐饮商家的“佣金纷争”。 疫情期间,堂食受限甚至停摆,不少商家渴望美团减少平台佣金扣点。2020年,数地餐饮协会下场发布抗议书,指出美团外卖向餐饮企业收取的高额外卖佣金,采取排除公平竞争的独家条款,已经超过了餐饮企业的承受极限。 2020年4月,广东省餐饮协会发布《广东餐饮行业致美团外卖联名交涉函》,表示美团持续大幅提升扣点比例,新开餐饮商户的佣金最高达26%,已大大超过餐饮商家的忍受临界点。此外,重庆、山东等地的餐饮协会也发布建议函、建议信等文件,呼吁美团降低佣金。 去年全国两会,全国工商联也提交了《关于加强餐饮外卖平台反垄断监管协调降低佣金的提案》。提案指出,外卖平台抽佣在10%至15%区间才是餐饮企业可以接受的,但实际抽佣往往高于这个比例。 全国工商联建议,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加强外卖平台监管,政府职能部门出台加强外卖平台佣金管理的指导意见,并牵头组织餐饮企业与外卖平台进行沟通协商,切实降低外卖平台的佣金费率,防止形成行业垄断。 为此,去年5月起,美团推行了外卖商家服务费费率透明化改革试点,改变了原来“一口价”的佣金抽取方式,新收费模式由“技术服务费(平台佣金)+履约服务费(平台配送费)”两部分构成,其中“履约服务费”随订单距离、价格、时段变化,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餐饮业中的小微商户占多数,扶持餐饮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发改委的新举措在短期内肯定会影响到平台的收益,但从长期看,外卖平台与商家是鱼水关系,这一举措有利于长期的良性发展,未来会让平台也获得收益。因此股价短期内反应不良长期看有可能反弹。 如何找到下一个营收支柱? 如今,下调服务费标准这一举措或影响美团在餐饮业务上的佣金收入。 美团的业务大致划分为三个分部: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以及新业务和其他。其中,餐饮外卖收入是美团的核心收入。美团财报显示,餐饮外卖业务第三季度营收为264.8亿元,占总收入的54.3%。 餐饮外卖分部的收入来源包括:1)商家在其平台上产生的订单所支付的佣金(按已完成交易金额的百分比确定);2)以各种形式向商家提供的在线营销服务;以及3)完成配送服务而向交易用户和商家收取的配送费。 下调服务费标准,对于佣金占据其六成收入的美团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冲击。而资本市场的悲观,或许还来自于美团下一个营收支柱是什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发改委上述相关政策的出台,对美团当前的业绩影响将比较大。 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因为美团如今刚接近达到盈亏平衡点,其平台运行成本不会短期下降,但收入却有可能因为调低商户服务费而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同时认为,目前美团的多元化业务布局并未完善,未来还将依赖于外卖业务中的商户服务费。 美团首席财务官陈少晖在去年三季度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曾称,去年三季度,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增幅减缓4%,而在未来的几个季度外卖业务的增长可能会继续减缓。 美团内部,经营利润率最高的是到店业务。去年三季度,美团到店业务的经营利润高达37.84亿元,同比增长35.8%,经营利润率则由43%略增至43.9%。 但到店业务的营收盘子却不够大。在美团三大板块中,到店业务只占其总营收的18%左右。作为参照,餐饮外卖收入占据美团总收入的54%。此外,相对送到家的餐饮外卖业务,各地零星的疫情对到店业务的影响更大。 从收入规模来看,在美团内部排名第二的是囊括美团买菜、美团闪购等在内的新业务。去年三季度,新业务及其他137亿元的收入,占据了美团整体收入的28%。但去年三季度,美团新业务及其他这一项的经营亏损高达109亿元,比同期美团整体的经营亏损还多了8亿元。 美团方面解释称,这主要由于零售业务的持续业务扩张所致。而美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在杉树电话会议中还称,“零售业务将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会建设我们的最根本的能力。” 股价经历过山车式起伏 美团股价在过去一年也经历了过山车式起伏。 2021年1月19日,美团股价创下新高,盘中拉涨超6%,最高超过347港元,市值随之首次突破2万亿港元,跃升至港股第三大市值公司,仅次于腾讯和阿里。而在2021年5月,美团股价迎来十连跌,随后一路低靡,市值随之下滑至1.14万亿港元,相较于一年前的高点下跌超40%。 美团的股价与其财报表现、监管加强有密切关联。自2020年第四季度起,美团因为新业务的投入处于持续亏损阶段。美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美团经营亏损达101亿元,去年同期实现盈利67.2亿元。 监管压力方面,去年10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美团“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被处以34.42亿元罚款。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对保障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提出全方位要求。 而从本次发改委发布的《通知》看,不仅是骑手端的保障受到关注,商家端的利益也将被进一步重视。
发改委引导下调商家佣金,美团遭遇至暗时刻
外卖平台即将下调餐饮商家服务费标准的消息一经发布,美团股价在2月18日下午出现了跳水,一度暴跌16%。 截至收盘,跌14.86%,报188港元/股,总市值11537亿港元,市值蒸发约201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634亿元)。 美团大跌或与政策层面消息有关。消息面上,2月18日,发改委印发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称,为扶持餐饮业,2022年原则上应给予餐饮企业员工定期核酸检测不低于50%比例的补贴支持。 此外,《通知》表示将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餐饮企业,给予阶段性商户服务费优惠。 对此,北京一家连锁餐饮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期待细则,如果施行有利于小微商家的生存。此前该商家表示“在两个平台(饿了么与美团)的扣点约为19%,平时活动时会有一点补贴。” 而在此前,因多地餐饮协会发函呼吁美团等平台降低商家佣金,外卖平台的佣金标准也被广泛关注。 两年前就曾与餐饮商家陷入“佣金纷争” 美团佣金收取是否过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从财报数据看,2021年的平均佣金收入高于2020年。根据财报,2021年第三季度美团餐饮外卖佣金收入为232.2亿元,完成订单笔数为40.1亿笔,平均每笔订单佣金收入为5.787元。 而2020年第三季度,美团餐饮外卖佣金收入为182.5亿元,完成订单笔数为32.1亿笔,平均每笔订单佣金收入为5.68元,这意味着2021年第三季度佣金抽成金额高于去年同期。 实际上,美团于两年前就曾陷入与餐饮商家的“佣金纷争”。 疫情期间,堂食受限甚至停摆,不少商家渴望美团减少平台佣金扣点。2020年,数地餐饮协会下场发布抗议书,指出美团外卖向餐饮企业收取的高额外卖佣金,采取排除公平竞争的独家条款,已经超过了餐饮企业的承受极限。 2020年4月,广东省餐饮协会发布《广东餐饮行业致美团外卖联名交涉函》,表示美团持续大幅提升扣点比例,新开餐饮商户的佣金最高达26%,已大大超过餐饮商家的忍受临界点。此外,重庆、山东等地的餐饮协会也发布建议函、建议信等文件,呼吁美团降低佣金。 去年全国两会,全国工商联也提交了《关于加强餐饮外卖平台反垄断监管协调降低佣金的提案》。提案指出,外卖平台抽佣在10%至15%区间才是餐饮企业可以接受的,但实际抽佣往往高于这个比例。 全国工商联建议,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加强外卖平台监管,政府职能部门出台加强外卖平台佣金管理的指导意见,并牵头组织餐饮企业与外卖平台进行沟通协商,切实降低外卖平台的佣金费率,防止形成行业垄断。 为此,去年5月起,美团推行了外卖商家服务费费率透明化改革试点,改变了原来“一口价”的佣金抽取方式,新收费模式由“技术服务费(平台佣金)+履约服务费(平台配送费)”两部分构成,其中“履约服务费”随订单距离、价格、时段变化,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餐饮业中的小微商户占多数,扶持餐饮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发改委的新举措在短期内肯定会影响到平台的收益,但从长期看,外卖平台与商家是鱼水关系,这一举措有利于长期的良性发展,未来会让平台也获得收益。因此股价短期内反应不良长期看有可能反弹。 如何找到下一个营收支柱? 如今,下调服务费标准这一举措或影响美团在餐饮业务上的佣金收入。 美团的业务大致划分为三个分部: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以及新业务和其他。其中,餐饮外卖收入是美团的核心收入。美团财报显示,餐饮外卖业务第三季度营收为264.8亿元,占总收入的54.3%。 餐饮外卖分部的收入来源包括:1)商家在其平台上产生的订单所支付的佣金(按已完成交易金额的百分比确定);2)以各种形式向商家提供的在线营销服务;以及3)完成配送服务而向交易用户和商家收取的配送费。 下调服务费标准,对于佣金占据其六成收入的美团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冲击。而资本市场的悲观,或许还来自于美团下一个营收支柱是什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发改委上述相关政策的出台,对美团当前的业绩影响将比较大。 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因为美团如今刚接近达到盈亏平衡点,其平台运行成本不会短期下降,但收入却有可能因为调低商户服务费而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同时认为,目前美团的多元化业务布局并未完善,未来还将依赖于外卖业务中的商户服务费。 美团首席财务官陈少晖在去年三季度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曾称,去年三季度,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增幅减缓4%,而在未来的几个季度外卖业务的增长可能会继续减缓。 美团内部,经营利润率最高的是到店业务。去年三季度,美团到店业务的经营利润高达37.84亿元,同比增长35.8%,经营利润率则由43%略增至43.9%。 但到店业务的营收盘子却不够大。在美团三大板块中,到店业务只占其总营收的18%左右。作为参照,餐饮外卖收入占据美团总收入的54%。此外,相对送到家的餐饮外卖业务,各地零星的疫情对到店业务的影响更大。 从收入规模来看,在美团内部排名第二的是囊括美团买菜、美团闪购等在内的新业务。去年三季度,新业务及其他137亿元的收入,占据了美团整体收入的28%。但去年三季度,美团新业务及其他这一项的经营亏损高达109亿元,比同期美团整体的经营亏损还多了8亿元。 美团方面解释称,这主要由于零售业务的持续业务扩张所致。而美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在杉树电话会议中还称,“零售业务将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会建设我们的最根本的能力。” 股价经历过山车式起伏 美团股价在过去一年也经历了过山车式起伏。 2021年1月19日,美团股价创下新高,盘中拉涨超6%,最高超过347港元,市值随之首次突破2万亿港元,跃升至港股第三大市值公司,仅次于腾讯和阿里。而在2021年5月,美团股价迎来十连跌,随后一路低靡,市值随之下滑至1.14万亿港元,相较于一年前的高点下跌超40%。 美团的股价与其财报表现、监管加强有密切关联。自2020年第四季度起,美团因为新业务的投入处于持续亏损阶段。美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美团经营亏损达101亿元,去年同期实现盈利67.2亿元。 监管压力方面,去年10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美团“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被处以34.42亿元罚款。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对保障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提出全方位要求。 而从本次发改委发布的《通知》看,不仅是骑手端的保障受到关注,商家端的利益也将被进一步重视。
梁建章:不应过早“普职分流”
背景 教育部在去年下发的文件中,要求普职比例大体相当,这引发社会担忧,即是否会实行 “强制普职分流“,限制一半年轻人上高中和大学的政策。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这两年出现要求延迟“普职分流”的声音,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呼吁。比如北大教授姚洋最近建议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如果目前国力有限,那么可以从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开始,不要用中考过早分流学生。中国科学院的武向平院士最近也向全国政协建议,延长义务教育,推迟普职分流。我们认同这些学者的观点,我们也看到教育部官员的回应,认同延迟“普职分流”是一个规律,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需要大量技术工人,有必要让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之后接受职业教育。我们认为,人才培养需要从中长远考虑,过早“普职分流”,特别是推行强制性比例的做法,不仅无法适未来智能社会应对人才的需求,还会造成社会阶层固化等潜在的负面影响。 早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普职分流”:“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该决定还明确提出了“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从此,中等职业教育开始在政策层面被不断推行和发展。根据“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的教育公报数据,5年里中职招生占比稳定在42%左右,意味着普高招生占比是58%左右,确实动态保持了普高和中职大体相当的招生水平。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地区和年份的普通高中录取率会有所不同,但这一比例在全国整体一直保持在大约50%。换句话说,不管考生如何努力,中考中得分较低的一半人注定只有进入职业学校的选择。在教育内卷严重的当下,家长和学生原本就面临着残酷的升学压力,而“普职分流”则进一步引发巨大的焦虑。因此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及其家长们就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试,尤其是必须努力进入一个好的初中,从而争取在中考的竞争中成为不被淘汰的那一半。但这样一种观念,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更不符合中国未来的人才需求。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虽然目前正处于智能社会的起步阶段,但是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部署上,已经逐渐向主要发达国家看齐。要推进智能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学习能力并不断推陈出新的就业人才。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过重要指示,特别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要承担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能,还需要从长远考虑,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系统。 在智能和创新型社会下,很多职位的技能要求正在不断升级,例如护士职业,几十年前初中毕业后的技校培训就已足够,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护理工作已经分成好多细分的专业,在一些发达国家,护士专业已需要高等职业大学的学历。其他职业也有类似的技能需求升级,例如未来的农民,在现代化农场管理的专业领域内,可能需要与大学本科水平相当的的职业教育。有些职位即使是现在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如司机、快递和服务员,但是随着机器人的普及,这些职位未来可能被取代或者升级,也需要学生在年轻时就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所以职业教育将一半的年轻劳动人口局限为初中毕业后的技校教育已经不适宜,而是应该扩展为包括大专和本科的高等职业教育。 “强制普职分流”的4大弊端 如果中考之后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流,有一百个人报名,那么最终有五十个人可以上中学(普通高中或者民办高中),而另外五十个人则被“分流”,通常面对两种选择:第一、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如前面说的中专、技校等;第二,提前进入社会工作。这样强制性的中考“普职分流“,有四个弊端: 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可能性和空间,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再就业; 加剧了考试压力和教育的进一步内卷; 过早分流和评价,容易导致晚熟的孩子遭遇错误的评判; 生活方面,不利于适应复杂社会。 1)限制了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有人预测,未来二十年里会有大量工作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或部分取代,几乎所有工作都会受到智能化的影响。比如,司机这个职业未来很可能会被自动驾驶取代。在携程的服务中心,越来越多简单的服务请求由聊天机器人自动完成,需要人工处理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未来的餐馆里,机器人和点餐软件将完成大部分点菜和送餐的工作,餐馆劳动者要做的是管理、设置和维护这些机器人和软件。在工厂里,机器人将完成主要的机械工作,类似于富士康流水线组装工人岗位正在迅速消失,少量留下的工人职位,则需要设置、维护和修理机器人。即使是未来的农民,要想管理好一个现代化的农场和养殖场,也需要很高的综合技能和学习能力。如今在中职学校里学的技术,很可能过了几年就会被替代。这样的未来,对于工人、服务员和农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理解复杂的系统,擅长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甚至需要掌握计算机算法和编程能力。以这些能力需求而言,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工人是前机器人时代的事了,今后需要的是懂机器人的技术人员。事实上,随着工厂智能化和复杂程度的上升,就连一直标榜职业教育的德国,如今也开始反思,认为高级工人仅仅有职业教育可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能力,一线的服务和生产人员才有可能为创新和改进做出贡献,未来有机会被提拔成管理和研发人员。 即使在同一个行业和企业中,劳动者也有晋升和换岗的机会。例如,现在的某个餐馆服务员,未来可能会当餐馆经理,甚至创业自己开餐馆。当餐馆经理和老板的技能,就远远不是一个职业学校可以培养的,需要综合的管理技能和学习能力,尤其是未来的餐厅还可能面临高度智能化的挑战。对于这位潜在的“餐馆老板”来说,如果早早地跳过高中、大学阶段,的确会多出几年工作时间,却将因此失去以后的上升空间。 或许有人说,劳动者工作以后还可以自学,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有些课程如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在年轻时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大学里培养的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无论未来是自学还是成人教育。其实大多数家长也都明白这一点,学习不是为了立刻赚很多钱,也不完全是因为文凭,而是争取让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得更好。所以即使大学生的起薪并不高,甚至未必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却还是人生的正确选择。因为从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来看,大学的回报是很高的,而且大学教育所拥有的优势,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专业人士职业年限的延长,还将变得越来越大。对比来看,虽然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备某类技能或者技术的学生,但是他们的职业发展前景远远不如继续升学的学生,而且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被大大限制了,尤其在现代社会里,人一生要换好多岗位和职业。很多老的行业会消失,新的行业会诞生。如果现在一个十五岁的年轻人所学的职校技能在二十年以后被机器人取代,就会在中年面临要学新职业技能却学历不够的困境。而这类劳动人口,由于在目前的职业教育系统中没能掌握不断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因此会很快被淘汰出劳动市场,很难实现再就业。进一步来看,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了大批低技能的失业人口,势必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潜在的弊端。所以职业教育必须构建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的基础,则是劳动者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掌握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实现该目的,应当努力让所有人接受包括高中的基础教育,然后再在职业大学和普通大学之间进行自主选择。这项改革将大大提升中国劳动人口的整体素质,并为进入智能社会提供更充分和有效的人才供给。 2)中考分流加剧了考试压力和教育内卷 中考成了高中入学的分层考试,也成了高中“升学”和职校“就业”的分水岭。为了避免初中毕业就被绑定进入职校,家长和学生不得不为备战中考而补课。有些地方在更早的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开始考试分层,于是学生和家长又需要为进重点初中、重点小学而不断内卷。教育分层变得越来越早,熬成了深度的教育无效投入与浪费。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在几十年前的中国,高中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为了把这些稀缺教育资源匹配给最优秀的学生,就必须在入学阶段进行筛选,于是出现了中考和高考。但现在的高中和大学教育资源已经不再稀缺,高考和中考存在的必要性已经大不如前,过早分层的积极意义远不及当年,反而因此产生了种种弊端。同时,因为分层考试而产生的标签,会跟着孩子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于是导致考试的压力被无限放大。所以过早的分层,必然会无谓增加择校的巨大压力,推动各种补课的军备竞赛越来越低龄化,也进一步加剧教育内卷。 教育内卷,导致小学以及初中教育以应试为主,浪费了人才基础教育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劳动市场,缺乏能够迅速进入不同行业并且独当一面的劳动人口,这会成为中国的创新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极大阻碍。 3) 评价过早,容易让那些起步晚的孩子遭遇错误的评判 每个孩子的成熟期不一样,比如男孩的成熟期普遍比女孩子要晚一些,农村孩子的成熟期也要晚一些,在学习方面也是一样,过早分层不利于这些晚熟群体充分发挥潜力。 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兴趣和经历放在学习上,但是不代表以后不会。尤其是男生成熟得更晚些,可能一时沉迷游戏,但是后来却有可能赶上来。 还有弱势群体的孩子更容易输在跑线上,因为富裕家庭会把更多的资源来刷题或者提前学习。或许弱势群体的孩子天分和后劲并不差,但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起跑慢了,被过早的分流了。 另一方面,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如果强制性的“分流”,让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那么在选择技能型的“专业”,一个15岁的孩子能否准备判断出适合自己的方向呢?无论心智还是知识储备,恐怕都远远不够。而且这对家长来说同样也是一道难题,谁敢说自己就能准确判断青春期孩子的未来走向?虽然职校目前也有3+3/3+2等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继续升学读书的部分机会,但整体而言,大多数学生进入中职以后,基本就绑定了“毕业即就业”的道路,当下选择的专业,往往就是未来从事的职业方向。 过早分层的另一个弊端是,为了应对层层叠叠的考试,孩子们中学阶段的学习不得不拼尽全力,然而到了最关键的大学阶段,他们反而失去了努力的动力,毕竟大学的招牌已经到手,没有必要再努力学习了。 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让每个人都享有展现才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同样也是国家领导人对于职业教育提出的希望。而过早的评价体系,可能导致起步相对比较慢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的孩子,会失去完整中学教育所带来的职业发展机会。一个公平的社会,应该向所有年轻人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这就需要反思目前由“普职分流”所引发的问题。 4)生活方面,不利于适应复杂社会,成为更好的公民和家庭成员的需要 过早的进行分流,不利于这部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具有的复杂性。人们不断观察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身处的智能社会正在越来越复杂,由各种消费品、药品乃至理财产品诱发的陷阱越来越多,甚至就连假新闻也是层出不穷。每人每天面临各种选择,商品、投资和职业都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当各种选择都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如果个人不能深入理解整个社会的运行,就会错失很多机会,还会踩坑、被“割韭菜”甚至被骗。比如在投资股票或者购买理财产品上,需要对金融市场有基本的理解,读懂上市公司的公告和财报,了解基本的金融财会概念,对宏观经济有基础判断,听得懂财经新闻等,所以在高中或者大学阶段,学一些基础的财会金融和经济统计的知识,对于投资理财会很有帮助;在子女教育方面,拥有更高文化水平的父母,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帮助和更好的引导;在择偶方面,在其他条件大致相仿的情况下,高学历也是一种重要的优势。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完整的中学教育,会培养出更多思想相对成熟且更适应在智能社会中生存的人,从而整体提升中国人口的素质,为创新社会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普职分流”的5大误区 如果逐步取消“普职分流”,让所有人接受完整的中学教育,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根据教育部在2019年公布的数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也因为这样,有人担心大学生是否已经太多了?我们认为,需要消除五大理解误区。 误区1:中国处于工业化阶段,需要大量工人和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如果都读了高中和大学,谁来做工人和服务性工作? 在经济学上,没有招不到人的岗位,只有招不到人的工资。如果有更多的人去上了高中和大学,普通工人和服务员的工资会上涨,这样就会有大学生愿意或者暂时愿意从事这些工作。现在普通工人和服务员的工资,还是远低于专业岗位的工资,如果有更多的人胜任专业岗位,那么不同学历的工资差就会缩小,这不正好减少了贫富差距、实现了共同富裕吗?前面举了护士的例子,在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护士需要高等职业大学的文凭,所以在美国,尽管护士也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却成为很受尊重并且收入颇高的热门职业。 误区2:如果大学生做了工人和服务员,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真是浪费吗?如果静态地看,可能很多人没用到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但人的一生很长,也许可以因大学知识而终生获益,至少增加了很多可能性。以前人均寿命四十岁的时候,可能读到小学就够了,人均寿命六十岁的时候,大部分人读到中学就够了,可现在人均寿命都到80岁了,多读几年书是完全有必要的。或许,很多拥有大学学历的年轻人,并不会做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如果从每个人的长期职业生涯来看,读高中和大学却能带来更大的职业上升空间和更广的职业选择空间,上高中和大学的个人和社会回报要远远高于其投资成本。 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扩招政策曾饱受争议,但事后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在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和工人的起薪差距的确越来越小,甚至发生了逆转,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那里也很普遍。虽然起薪较低,但短短几年后,大学生的平均薪资就会远远超过低学历的同龄人。对于当下普遍“产能过剩”的中国经济来说,对本国人力资源的未来进行投资,恰恰是回报最高的选择。 误区3 高级职业学校需要非常抢手的技工? 这个完全是误区,其实制造业本身的从业人员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且趋势是越来越自动化和智能化。高级技工也正在逐步被机器人取代,要么就是升级成生产工程师的职位。这类趋势可从特斯拉上海的工厂的招聘广告看到,工厂里大量的工作岗位,需要拥有大学学历的工程师。至于少量开叉车的物流工作,只需要初中的职位,但工资会低很多,几乎没有高级技工的工作。长期的趋势是,制造业里高级技工的职位需求越来越少,服务行业的所谓高级职业岗位那就更少了。空姐、酒店前台等工作都不需要多年的培训,在国外,一般都是高中毕业生经过一个月的企业培训就能上岗,并不需要长达三年的职业培训。 误区4:有一半的人是没有能力读大学课程的。 能不能学习大学课程,应该通过18岁时资格考试来鉴别,而不是在中学阶段强行分离。欧洲和亚洲的发达国家的读大学比例远远高于一半。美国是发达国家学里大学毕业生人数最低的国家之一,但是也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就读高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生就读大学,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有大学文凭。中国中学生的能力在全球的排名非常靠前,在几次全球的PISA测评时,位于世界最高水平之一,远远高于美国的中学生的水平。这个测试的结果并不令人奇怪,中国中考数学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美国大学录取考试SAT的数学考题。中国的中学生转校到美国的中学以后,理科学习成绩的排名往往要远远好于在中国学校的排名。所以自然状态下,中国应该有百分之八十的人能够有资格进入大学,而不是现在的百分之五十。 误区5: 我们的教育资源不够? 以前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最好的学校必须匹配最好的生源,资质差的学生就只能少上学了,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稀缺时的无奈选择,至于让资质差的学生少上学,显然会加剧贫富差距。而当教育资源不再稀缺以后,家长本身就存在着强烈的希望子女上大学的理性需求,那么就该让现在被认为资质差的那些学生获得更多上学机会。现在的高中教学资源并不稀缺,高中教育完全可以标准化和网络化,缩小重点高中和一般高中的教学质量差距。实际上,在更低年级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部已经逐步取消了重点小学和重点初中,也取消了相对应的小升初考试,录取主要采取抽签方式,老师也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轮岗,这就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资源和生源的均等化。既然小升初可以拒绝分层考试,那么只要高中资源不稀缺,也完全可以考虑取消中考。 总结 未来的智能社会,需要的是多面手和“通才”,而不应该过早被定形为某个领域的“螺丝钉”。即便是现在最稳定和专业的职业,也面临很多变化,未来二十年里,会有大量工作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或部分取代。以智能社会需要的能力和需求而言,我们应该逐步普及高中和大学教育。可以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分流,具体可以逐步升级或者取消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集中精力办好高等职业大学。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选择普通大学或者高等职业大学。这样年轻人才会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的机会,更适应智能化社会的转型,和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智能化社会。从社会角度,普及高中和普及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在内的大学教育,短期可以减轻教育内卷,长期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缓解贫富差距。 责任编辑:王茂桦
华润白酒局,相中“金种子”
文|财经天下周刊 张可心 编辑|杨洁 2月18日,原来A股的“绩差生”金种子酒(600199.SH)连续收获了第三个涨停板,当天股价报收19.06元,回弹至近一年内的高位。在各大炒股平台上,不少金种子酒的股民也一扫往日的低迷气氛,欢欣鼓舞地表示要“齐心协力”,等待金种子酒成为“真正的‘金’种子”。 金种子酒在二级市场上近几日的强劲表现,主要源于一则投资消息。2月17日盘前,金种子酒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金种子集团将引入战略投资者华润战略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战投”)。交易完成后,后者将持有金种子集团49%的股权。 阜阳自古出美酒。继古井贡酒之后,金种子酒成为安徽第二家上市酒企,也曾拥有过多年辉煌业绩。但近年来业绩滑坡,如今在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其市值和营收规模都排在了队尾。 “巨无霸”华润集团,为何会相中已连续多年亏损的金种子酒?在2021年,华润系就因联姻山西汾酒而一度赚得盆满钵满,它在白酒行业的进一步布局,将为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而金种子酒,又是否会自此迎来命运的转机? 金种子酒亏损上亿,亟待战投 实际上,早在2021年7月,市场上就有过华润有意投资金种子酒的传闻,当时还曾有投资者在投资平台咨询过“华润是否将入局金种子酒”的相关问题。但在那时,市场上却没人认为,华润会真的“看上”金种子酒。 曾经的金种子酒,是徽酒的“四杰”之一,也是业内较早登陆资本市场的白酒企业。它依靠着徽酒经典的以传统酒店渠道为主的“餐饮盘中盘”销售模式,年营收从1994年的4000多万元一路增长至1998年的12亿元,并成功上市。 有了古井贡酒和金种子酒等金字招牌,徽酒也在国内声名鹊起。在当时,业内流传着一句话,“西不入川、东不入皖”,徽酒一度与川酒齐名,两个省份的酒企之间也竞争激烈。但当川酒酒企共同“抱团”努力走向全国时,徽酒酒企们却陷入了抢占省内市场的争斗之中。 在2018年时,安徽省内市场的收入,仍然占了金种子酒全部收入比重的83%。营收主要依赖安徽市场的金种子酒,同时面临来着省内外酒企的竞争压力。 在2012年业绩达到峰顶后,金种子酒的营收便开始逐年下滑。2017年,公司曾在回复上交所问询函时表示,安徽省内白酒市场呈现出消费快速升级的态势,而百元以下价位产品市场份额已大幅萎缩。 而金种子酒最初的主要定位为中低端白酒,公司销售的主要产品售价都在百元以下。近年来随着白酒行业整体挺进高端化,“少喝酒、喝好酒”逐步成为消费共识。“金种子酒品牌价值不高,产品结构低端严重,慢慢也就失去了市场份额。”一位业内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在2019年,金种子酒更是陷入大幅亏损的泥潭,净亏损达2.04亿元。2020年归母净利润也仅为6940.6万元。 今年1月底,金种子酒发布了2021年业绩预亏公告,预计全年净利润将亏损1.55亿-1.85亿元。而据公司此前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金种子酒在去年前三季度营收仅为8.07亿元,亏损却已达1.44亿元。对于这次业绩整体预亏的主要原因,公司解释称,是因为白酒产品结构处于调整期,次高端产品销售占比较低,综合销售毛利较低。 金种子酒作为柔和型白酒开创者,目前旗下共有“金种子”、“种子”、“醉三秋”和“颍州”四大系列白酒。在其京东旗舰店中,销量最好的为40度460ML柔和种子酒,4瓶装总价为312元,平均每瓶78元。金种子酒普遍产品度数不高,一般都在40度-50度左右。 近年来,金种子酒也开始向高端化发力,在2020年相继推出次高端产品“醉三秋1507”和金种子馥合香系列,其中“醉三秋1507”的定价高达798元/瓶。 但前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再加上过去多年金种子酒的业绩表现皆不理想,市场基础较为薄弱,“次高端产品推出后仍处于培育期,市场反应不好,短期内恐怕难以贡献销量。” 亟需“翻身”的金种子酒,引入外部战投,已是必然之举。 金种子酒宣称,此次股权转让不会导致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的变化。一直以来,金种子酒的股权都较为分散,在股权变更前,除大股东安徽金种子集团占股27.1%外,其余股东均为基金和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最高的仅为5.11%。安徽金种子集团则由阜阳国资委控股。 但此次华润战投入局,间接持有上市公司13.28%股权(即金种子集团占上市公司27.1%股权,华润战投又占金种子集团49%股权),与控股股东13.82%持股相差无几,直接跃升为金种子酒第二大股东。这也意味着,未来华润战投在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上,将具有更大的话语权。 华润集团的“喝酒”野心 近年来,白酒行业备受资本关注,不断有酒企被收购、控股的消息传出。像复星集团,就接连“喝酒”,先后拿下了舍得酒业和金徽酒。 不甘落后的华润系,近年来在白酒行业也布局频繁。 (图源:视觉中国) 2018年,华润集团通过旗下子公司华润创业参与了山西汾酒混改,正式进入白酒赛道。彼时汾酒集团将持有的山西汾酒11.45%股份转让给华润创业持股的华创鑫睿(香港)有限公司,每股转让价格为52.04元,交易涉及总金额52亿元。 交易完成后,华润集团间接成为汾酒的第二大股东。 当时双方约定,华创鑫睿(香港)有限公司完成股票过户后5年内不得转让给他人,汾酒集团也不得再向第三方转让山西汾酒股份。这也意味着,在五年内,华润集团将锁定山西汾酒第二大股东的位置。如今,山西汾酒已在上市酒企中市值排名第三。 据统计,2018年华润集团成为山西汾酒的股东时,山西汾酒的每股价格为52.04元;目前山西汾酒股价为298.67元。三年多时间内,华润集团账面浮盈超过300亿元。 在山西汾酒身上尝到了甜头的华润集团,在2020年还参与过对舍得酒业股权的竞标,但最终遗憾没能“争”过复星集团。 2021年,白酒行业持续火热,华润集团也一直在继续寻找新标的。当年11月,华润集团通过旗下子公司收购了山东景芝白酒有限公司40%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现在,华润集团入局金种子酒,也引发了业内对于其进一步扩大白酒版图的猜想。 华润集团是国内横跨消费品、金融、地产、医药等多业务的综合性企业,在大消费领域中主要涉足零售、啤酒、食品和饮料等。目前,其旗下的华润啤酒占有30%的市场份额,稳坐国内啤酒市场前列位置;旗下瓶装水品牌怡宝的市场占有率也一直位居国内前三;商超品牌华润万家目前在全国自营门店数量已超3000家,拥有广泛的渠道资源和品牌知名度。 同时,华润集团在白酒行业布局中,也一直善于“抄底”。之前被华润集团“看中”的山西汾酒,作为清香型白酒龙头,有着良好的市场消费基础和品牌认知度。它也曾在白酒行业低迷时期业绩经受重挫,自2015年后才开始逐年恢复,2018年华润集团入局时,汾酒营收规模已近百亿元。两家公司牵手后,华润集团本身的渠道资源和品牌影响力对于山西汾酒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此后,山西汾酒的业绩表现更是一路向好。 而此前,山西汾酒的营收也主要来源自省内市场。但华润参股后,借助华润的渠道网络,截至2021年三季度,山西汾酒营收中省外市场占比已达6成。 现在,华润集团或许也期望能在金种子酒身上复制山西汾酒的经营套路。 前述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金种子酒而言,“渠道和品牌知名度,也正是金种子酒现阶段最需要的帮助。”随着行业进一步向高端化集中,白酒中低端市场的头部位置也早已被老白干、二锅头等品牌牢牢占据,金种子酒急需依靠外来资本的辅助,用其次高端产品重新打开市场。 但面临着持续亏损、产品结构调整、品牌力不够等多方面挑战的金种子酒,能成功翻身吗?这也是股民们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
71岁的“河南王”,紧急“做小”建业
文|财经天下周刊 李逗 编辑|董雨晴 即使没有走出河南,但这并不妨碍建业集团老板胡葆森的知名度。他被冯仑视为“忠厚长者”,更与冯仑、王石共称为“中国房地产三君子”。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作为河南本土龙头房企,建业集团频频传出各种传闻和热点消息,有关裁员、人事变动、机构变革等传言开始甚嚣尘上。2月14日,建业集团召开媒体恳谈会,胡葆森携最新高管团队悉数亮相,回应目前关于建业的种种传闻和消息。 “老大哥”胡葆森这次少有地显示出了他的忧患意识。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不久前为行业喊话,”房地产行业进入“黑铁时代”。胡葆森要比他更悲观,他认为,“对于躺平的房企来说,房地产行业连‘黑铁时代’都不是了。” 而在过往的黄金年代里,房地产行业普遍被认为是高毛利行业,利润率高达30%以上,但现今的胡葆森却直言,“利润率已经下滑到20%以下。” 不过,在众多房地产企业中,胡葆森打造的建业几乎是最特殊的一家。当其他房企们大搞全国化扩张运动之时,胡葆森和他的建业却守着河南这一亩三分地,不断下沉,从省城到地级市再到县级市,项目遍地开花。 河南房地产市场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河南卖的房子,9套房里就有1套肯定是建业的。无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还是“青铜时代”,建业都稳稳守住了河南市占率第一的地位。 度过艰难的2021年后,建业的2022年依旧风雨难测。来到“黑铁时代”后的房地产行业里,即使背靠河南本土第一大房企的大树,71岁的胡葆森却罕见发话,建业要“做小”了。 (图源:视觉中国) “瘦身”是当务之急 “从五级管理调整为三级管理”、“取消业务集团和大区两级”,“撤销原有业务集团总部”,“五大总部合一”。虎年开年伊始,来自中原大地的建业地产,率先打响了人事组织调整之战,变革力度堪称近年之最,与之相应的是,外界对于这家公司的组织架构调整的关注度,也达到了近期行业热度最高。 熟悉地产人事变动的人都知道,组织架构巨变,往往伴随着着人事上的更迭。名之为组织架构调整的变动,实则是降薪裁员。很快,没过几天,有关建业集团裁员61%的消息不胫而走。 传言也愈演愈烈。针对近几天传出的建业集团将裁员61%,以及组织架构调整等问题,2月14日,建业集团副总裁代纪玲称,网传内容不符合事实,该消息涉及建业集团旗下地产集团等五大集团架构调整,目前最终方案还在谨慎制定当中。 胡葆森则直接谈到了进行组织变革的必要性, “这个想法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冲动,已酝酿了大约有半年时间,且不断地在细化这个方案。” 他继而表示,“从去年疫情之后,整个行业提出要从资本红利向管理红利转变,(建业)就开始自觉地进行体检,发现五个总部加在一起有1000多人。可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干的都是同样的工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这之前,外界普遍认为,建业集团此番调整,主因是河南遭遇特大暴雨和疫情,导致其经营遭受较大冲击。2021年7月,郑州遭遇暴雨之际,河南建业曾发出求助信,称因受到汛情和疫情双重影响,建业集团业务发展遭受严重损失,且已出现重大风险和危机。 据称,这次洪灾给建业集团带来的经济损失达50亿元。其中,集团出现直接经济损失5.5亿元,经营性损失8亿元,运营性损失3亿元,正在销售的300多个项目超过50个关闭,销售及回款较原计划减少30亿元,多处工地停工,郑州二七区樱桃沟足球小镇项目道路冲断、复建无期,6亿元投资及9亿元建设用地将成无效资产。 但胡葆森表示,目前行业正在向管理红利转变,即使没有特大暴雨和疫情,建业集团内部也需要改革,只不过是特大暴雨灾害和疫情叠加的发生,迫使我们必须刀刃向内,先刮骨疗伤、壮士断腕。 目前,建业地产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也出现一定下滑。据建业地产发布的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截至2021年中期,建业地产毛利率为17.9%,同比减少5.8个百分点;净利润率进一步从6%降至5%。 流动性风险是最大挑战 建业的2022年,依然没有看到一个好的开端。 刚刚进入1月份,有关建业商票违约等消息,开始在资本市场不断流传。没过多久,几位商票持有人来到了建业集团总部,他们拉起了白色横幅,上面写道“商票逾期,建业还钱”,直接将建业的信誉危机推上风口浪尖。 对于房企而言,商票作为不计入表内负债的独门武器,受到诸多房企的欢迎。而在房企普遍面临资金风险之时,商票更是成为企业商誉的缩影,也是判断企业资金面是否出现风险的重要信号。 除了商票违约的传言外,投资者们更为关注的还是建业的偿债情况。2021年,花样年、新力、佳兆业等多家房企排队“爆雷”。针对美元债规模较大的民营房企融资现状,申万宏源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是地产境内债的到期高峰,而2022年是地产美元债的到期高峰。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地产美元债到期金额折算为人民币约为3787亿元,较2021年大幅增长40%。 而因去年9月“50亿求救信”事件,建业旗下包括2022年8月到期票息6.875%美元票据、2023年11月到期票息7.9%票据等美元债曾出现暴跌,这也让投资者更加担心建业的美元债违约剧情是否会上演。 目前,建业地产共有8笔总计24.46亿美元的美元债,其中一笔5亿美元将于2022年8月到期。对于美元债偿还问题,建业集团副董事长王俊回应道,“2022年,建业地产的境外美元债只有8月到期的5亿美元。而在去年11月8日,建业地产已经使用自有资金如期偿还到期的4亿美元债。” “目前,面对新的最大的风险和挑战,跟整个行业是一样的,还是流动性的风险,不管是从资金链(层面看)、(还是)从市场(层面看),尤其是在境外资本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流动性确实是有一些风险的。但是公司一直坚持比较稳健的经营方式,而且也都是一直深耕河南市场,所以这个风险是可控的。”王俊说道。 不过,据一位接近建业的从业人士认为,建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建立足够充分的风险缓冲带,“业务布局过度青睐河南市场,但河南市场去年面临较大的去化问题,建业的经营会大受影响。” (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一家高度依赖本土市场的房企,郑州房地产市场的天空依旧乌云密布,不仅成交量出现持续下滑,成交价格也不断出现新低。尤其进入2021年下半年,郑州楼市开始频繁出现各种节日折扣,特价房源、团购优惠、开盘抽奖争相上演,“打折促销”手段层出不穷,部分楼盘甚至推出“买一套送一套、买房赠送70年物业费”等活动,让购房者眼花缭乱。 据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郑州二手房房源年成交量为 50379套,同比减少11% ,年均去化周期176天,客源年均去化周期52天,成交难度上升53%。 河南本土房企名门地产,对河南房地产市场寒意体会最深。在河南本土房企中,名门只排在河南建业、正商地产、鑫苑置业、康桥地产之后,当之无愧成了“名门”。然而,最近一段时间,有信息显示名门地产发布了一则通知,要求全体员工放(休)假3个月,期间每人每月发放最低保障工资2000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市场情况。 而作为老大哥的建业地产,也在销售端表现有所乏力。从建业地产的2021年成绩单不难看出,2021年建业地产实现销售额601亿元,同比下降12%,未完成降低后的700亿元的年度目标。 建业的下一步:“做小,做少,做好” 充满挑战的2021年过去后,行业的调整实际远未结束。作为河南省最大的本土房企,建业地产必须“求稳”。胡葆森下了三道命令,即建业要“做小,做少,做好”。 “建业(集团)将进入战略巩固期,要做少、做小、做好。对于房企而言,赛道要少,不要追求规模的增长,尽量不要开辟新的赛道,(小赛道)能关闭的关闭。”胡葆森表示。 除了地产业务外,建业早在2015年开始大力发展多元化业务。六年时间内,该集团在地产、商业、物业、文旅、酒店、农业等板块均有布局。数据显示,目前,建业地产持有4个文旅项目和7个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绿色基地项目。其中,包含两大王牌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和“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 但这些斥巨资打造的文旅项目,却有一个算不好的经济账。胡葆森自己曾经这样形容过:这座如此独特、从未有见的戏剧幻城,无关商业、名利,只关乎建业做文化作品的真心、信心和耐心。它袒露的是河南企业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是生长在黄河边的建业“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文化自觉。 据悉,戏剧幻城投资共60亿元,更是修筑了长328米、高15米、厚2米的当今世上单面最长的人工夯土墙。而2016年奠基的电影小镇计划总投资规模逾150亿元,项目总体规模约2000亩。 但在疫情和洪灾影响下,文旅项目却成了受冲击最大的板块。王俊曾表示,“‘只有河南’是建业投资60亿元打造的戏剧文旅城,6月5日刚开业,是建业目前主打的一个文旅项目。项目刚运营了45天,就因为水灾和疫情又停业了45天。” 在如今三道红线、融资普遍收紧的情况下,如果持续拿出资金做文旅开发,对公司现金流的挑战明显更大。但建业也一直强调,对企业、对自身文旅项目都仍然保持着信心。 而从土地红利到金融红利,再到管理红利的时代下,建业集团必须“精简瘦身”,轻装上阵。胡葆森进一步说道,“接下来将不再追求规模的过快增长。就销售规模而言,从200亿到1000亿增长了几倍,我们只用了3年时间。发展速度太快了,快得让自己都有点担忧,所以我们主动提出来进入战略巩固期。” 胡葆森将建业的创业路视为另一种长征。他曾说,人生本来就是长征。而在乍暖还寒的2022年里,如何“做小、做大、做好”,将成为建业新长征路上的又一挑战。
“锁电门”疑云重重,威马车主暴怒维权
文|财经天下周刊 洪晗琪 编辑|冒诗阳 威马车主发出“最后通牒” 近200名“维权”中的威马汽车车主,逐渐失去耐心。 2月14日,新浪微博用户“米周不姓米”发出微博,称这将是“威马维权全体用户最后一次喊话沈晖及威马汽车”。该用户称,对于“威马私自锁电及其引发的后续风波”,威马至今未与维权用户直接对接。 这批车主上一次公开喊话,已经是一个月前。1月10日,173名威马车主联名向威马汽车发具律师函,质疑车辆在未告知车主情况下被威马“锁电”,并以实际续航里程大幅衰减为由,要求威马汽车回应动力电池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维权车主中大部分系首批威马汽车用户,自购车使用以来实际续航一直与宣传有较大差距。而进入冬季后,大批用户的续航里程已经跌至原额定续航里程的三至四成。”联名的车主公开称。 直接刺激维权用户神经的,是威马汽车于2021年12月23日至2022年1月15日期间,开展的“迎新年用户特优”活动。 在这场活动中,1.8万名“幸运用户”被抽选,将获赠全面车辆检查服务和一定数额的礼品卡。但当活动结束,不少“幸运儿”察觉出不对劲。 (图源:视觉中国) “车辆检查回来以后,续航里程明显下降了。”有车主在维权群中表示,在此次保养后,车辆的满电电压从原来的408V降至400V以下。“综合工况为400公里的车型,实际续航里程仅为180公里左右,缩减幅度超过50%。” 按照行业习惯,“锁电”是指车企通过改写电动车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对SOC(电池荷电状态)进行锁定,进而影响电池容量和充放电性能。 《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为保护电池、延长使用寿命,在电动车市场上,“锁电”已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但其中隐含的问题是,大部分电动车企并未向车主公开“锁电”比例,宣传参数上仍以电池原本容量为标注。也由此,外界担心,部分车企会通过调高锁电比例,来掩盖由技术甚至质量问题导致的电池安全隐患。 “锁电”带来的最直观影响,是车辆续航里程的下降。而在电动车消费市场,续航里程是核心卖点,里程焦虑则是用户尤为关注的消费痛点。续航下降,直接牵动着消费者的情绪。 周全(化名)作为维权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透露,早在2021年5月,自己名下的威马EX5在接受夏季免费保养后,即出现了实际续航里程下降50公里的情况,“当发现大家基本都有类似情况后,我们认定这次保养有问题,并且给这个操作起名叫锁电。” 另据媒体报道,一位威马EX5车主在2021年7月接受了厂家的一次BMS(电池管理系统)升级,升级后的满电电压从408V降至397V,续航里程减少了15%。 维权车主透露,在维权事件发生后,威马仅通过经销商电话要求用户进店检测,但由于“进店检测流程和结果不透明不公开”,检测后门店单方面得出车辆“一切正常”的结论。 对此,维权用户并不买账。 目前,在黑猫投诉网上,已有超200名车主参与集体投诉,认为威马汽车“未经车主同意,擅自通过升级BMS软件,设定充放电上下阈值以降低电池缺陷隐患,导致车辆续航里程严重缩水”,电池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对此,《财经天下》周刊向威马汽车方面求证。威马官方否认在赠送的保养中悄悄“锁电”,称被质疑的那次维保,并不涉及BMS升级,也不存在车辆动力电池“锁电”情况。 一位参与新年维保的威马EX5车主在社交平台表示,在参与车辆检查服务后,自己已前往门店进行相关检测,“现在的续航已经下滑至原定续航的半数,但检测结果却是动力电池健康程度为100%,我们也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让维权用户更难以接受的,或许还有威马的“零回应”态度。在1月10日的那封律师函中,维权车主给到威马“7个自然日”的回应期限。但当2月14日“最后通牒”发出至今,威马官方对上述指控均未作出公开回应。 锁电迷局 对于是否被锁电、电池容量被锁的范围是多少,维权中的威马车主们同样感到迷茫。 在维权群内,“判断车辆有没有被锁电”成为了车主们的聚焦点。对此,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 在一张“威马被锁电用户维权群”的截图中,群公告对用户进行指导:“看快要充满时仪表盘上动力电池电压。400车型,充电达到97%的时候,如果动力电池电压显示不足400V,或者充电达到99%时,电压显示不足406V,确定无疑都是被锁电了。” “车辆所搭载电池组的真实数据情况,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检测才可以得出。”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仅从仪表盘动力电池电压来判定车辆是否被锁电,并不具备参考价值。 即便如此,威马车主对续航能力下降的感知,却是事实。一位在2018年购买威马EX5 Pro400的车主称,驾驶三年来,电池的续航能力有所衰减,但充满电也需要约56度电,电池电压400V以上。然而,去年12月参加过威马组织的“免费全车检查”后,充满电只用40多度电,且电池电压只有396V,续航降至180公里左右。 对此,威马官方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车辆的实际续航里程会根据地区气温、使用习惯而有所不同,建议前往实体门店进行动力电池检测。” 信息的不通畅,往往容易滋生怀疑与想象。锁电的背后,是车辆动力电池系统这一令人警惕的话题。事实上,相比起是否被“锁电”,不少威马维权车主更担心是不是电池出了问题。 这并非威马首次卷入动力电池安全的风波中。 2020年下旬,威马曾在35天内连续发生四起自燃事故。对此,威马发起召回,称是由于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芯短路,从而引发安全隐患。对于召回的1282辆EX5车型,威马表示将更换其他品牌的动力电池包。 长期以来,威马在动力电池领域采取多元化供应商布局模式。公开资料显示,相比较蔚来、小鹏、理想,威马汽车的供应商更为多元,包括宁德时代、中兴高能、力神电池、宇量电池、塔菲尔新能源等。这曾是威马汽车颇为骄傲的优势,可以避免企业受上游供应商的牵制。 但显然,多元化布局也带来了更大的质量管控压力。除了多元采购的品控压力外,威马的BMS系统能否与众多不同厂家的电池配合好,也被外界质疑。 频发的事故,似乎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在1月10日发出的那封律师函中,威马维权用户质疑,“锁电门”是威马汽车在自燃事件发生后,为躲避对车辆进行大规模召回、更换合格电池,而采用的避险手段。据媒体报道,2021年12月,威马汽车在4天内连续发生3起车辆自燃事件。 (图源:视觉中国) 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多家新能源车企发生过车辆自燃事件,但在国内市场,完善且有约束力的召回机制仍在建立中。 在汽车行业,车辆召回通常意味着巨额成本,这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2021年中,通用汽车就因旗下雪佛兰Bolt电动车存在起火隐患,前后共计召回14万辆车型,总计召回成本超过18亿美元。对于巨额支出,通用汽车寄希望于向电池供应商LG提出索赔。 相比之下,“锁电”似乎成为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锁电的确可以有效减少充放电造成的自燃风险。 “锂电池作为储能单元,在低温情况下,长时间充、放电对电池本身都有伤害。对充电阈值进行一定的限制,相应缩短续航里程,实际上是在低温情况下对动力电池的一种保护机制。”王子冬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在他看来,相比较追求极限长续航,浅充浅放更符合锂离子电池的特性,有利于延长动力电池使用寿命。 但让车主不能接受的是,“锁电”的发生总在不被告知的状态下进行。有维权车主形容,这种感觉“就像你家的大门随时可以被破解打开,供大家随意参观。” 2021年5月,有上汽荣威ERX5车主投诉,质疑车辆在系统升级后被暗中“锁电”。同年9月,广汽丰田iA5车主集体维权,称广汽丰田在未告知用户并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对大批广汽丰田iA5车型,通过后台OTA升级电池管理系统BMS等,人为降低汽车动力电池可用容量以及限制汽车输出功率。 广汽埃安、威马也曾在过去一年中被投诉同类问题。据投诉用户反馈,在发生自燃事件后,上述多家主机厂在未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通过OTA升级对车辆进行锁电。不过,涉事车企均未作出明确回应。 车企通过“锁电”方式解决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可以追溯到更早。2019年,即有特斯拉车主反映,车辆在经过厂家主导的程序升级后,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均有明显衰减。在此之前,特斯拉已在全球发生多起车辆自燃事件。 对于几乎同一时段发生的香港Model S 85D车型自燃事件,特斯拉曾发出声明,将修改现有车型的充电和热管理设置,并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推送,以进一步保护电池并延长电池寿命。这也被认为,特斯拉锁电的意图,正是为了降低车辆自燃风险。 行业潜规则? SOC(电池荷电状态)与电池的电压、电流及充放电功率均有关联。据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动力系统负责人杨良会介绍,电流是对电池寿命及安全性影响最大的一项参数。对于电池而言,大功率的充电、放电,对其使用寿命及使用安全均有影响。 对于“锁电”,有动力电池业内人士进行解读,这与锂电池的特性息息相关。 有汽车工程师告诉《财经天下》周刊,锂电池寿命与放电深度、电流相关。车企通过将动力电池的电量下限设定在一个较高的数值,如20%,即可通过降低放电深度来延长电池寿命;此外,过大的电流同样会让电池加速老化。 “所有电车都有锁电这个现象,差别仅在于锁电的范围有所不同。”杨良会曾表示。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现阶段“锁电”并不是乐于接受的电池安全处理方式。锁电模式必然带来电动车续航里程下降,进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甚至意味着车辆性价比的降低。 事实上,由于存在技术门槛,消费者很难明晰自己的车辆是否被锁电,这也是多数维权用户发起投诉的原因。 “多数新能源汽车都可以进行OTA软件升级,但动力电池的具体参数,第三方机构是很难获取且进行检测的。即使车辆被锁电,如果续航里程缩减幅度偏小,用户一般也无法轻易判断是否被锁电。”汽车分析师张翔认为,由于数据并不公开,现在并不能将“锁电”视作行业“潜规则”。 (图源:视觉中国) 因此,也有行业人士认为,合理范围的“锁电”应该被接受。 “我们可以接受手机电量衰减,但却抗拒电动汽车的电池衰减,”一位不愿具名的动力电池行业从业者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从技术角度上,并不需要谈“锁电”色变,但眼下多数厂家在宣传期间只提综合工况续航里程,却鲜少提及电池衰减,这并不利于消费者建立正确的电动车使用习惯和消费观念。 这背后也反映出行业及市场对于高续航里程的盲目追求。 “过份强调高续航和充电速度,但技术却跟不上,只能通过后续对动力电池进行锁电,来稳定电池安全性能。”有分析师认为,单靠锁电来“拯救”动力电池安全性,实际上是现阶段动力电池技术及快充技术不够成熟的表现。 而面对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有声音认为,锁电并非长久之计。中国汽研数据中心数据产品部副部长程端前在接受媒体时就曾表示,“对于锁电的合理范围,目前没有统一标准……锁电只是补救的措施,不应该当成常态化手段。” 好在,随着OTA技术的普及,市场监管手段也在跟进。2021年中,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先后发文,要求企业在备案时明确OTA升级类型、升级目的等详细内容,实施OTA升级时也应向工信部备案,“保证汽车产品生产一致性”。 而在海外,关于动力电池续航里程衰减的维权,已经获得新进展。2021年5月,挪威对特斯拉旧款Model S和Model X电池衰减予以处罚。 “消费者对于高续航、充电速度的需求,无形中也为换电模式提供了发展空间,未来一定是多元化的补电格局,各取所长,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补电需求。”前述业内人士表示。
为保时捷Taycan定制|Bose 5.1环绕声音响体验
日前,钛媒体受邀参加Bose 5.1环绕声音响系统体验活动,而这套音响系统正是为保时捷首款纯电动跑车——Taycan所量身定制,并经过专属调音。 早在保时捷Taycan设计之初,Bose便与保时捷工程师合作开发,历经数百小时,共同为Taycan量身定制了这套高级音响系统。该系统采用14只高性能扬声器以及Bose多项音频技术,使其能无需过多能耗即可提供卓越的声音体验,下面就让我们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这款音响的表现吧。 采用14只高性能扬声器 首先我们来看看Bose 5.1环绕声音响系统的硬件方面,为了达到使驾乘者无论置身于车内任何位置,均能享受到来自Bose的360°环绕声场的目的。该音响系统采用了14只轻巧但性能强大的扬声器,同时在布局方面也经过了针对Taycan内饰及空间的精密测算,以达到更好的聆听体验。 车舱前部的中高频单元包括仪表台中央一只10厘米钕磁铁中频扬声器、仪表台左右各一只1.9厘米钕磁铁高频扬声器和两侧前门各一只10厘米钕磁铁中频扬声器。低频单元包括两侧前门各一只22厘米Nd钕磁铁低频扬声器。 在车舱后部,两侧后门均内置一只1.9厘米钕磁铁高频扬声器和一只16.5厘米中低频扬声器,另有后衣帽架左右两只10厘米钕磁铁中频扬声器以及后备箱一台22升定制低音箱,内置一只20厘米钕磁铁低频扬声器,为整车增加低音表现。 Bose带来多项音频技术 而这款为保时捷Taycan量身定制的5.1环绕声音响系统,设计理念源于心理声学。以符合人的最终听感为标准,通过专有的技术实现在车内忠实而准确还原音乐家的表演,给车内空间带来近似影院的听觉体验。而这一切也离不开Bose带来的多项领先的音频技术。 为Taycan量身定制,专属调音 也许有人会问音响的体验感如何,与量身定制有什么关系?要知道一款为某一车型专属定制的音响系统,需要运用大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汽车座舱进行一系列的精密分析,包括音效测试、均衡度的调整等,以达到和车辆内饰最贴合的配置方案,使驾乘者无论置身于车内任何位置,都能保持较好的听觉体验。 Centerpoint虚拟环绕声&SurroundStage环绕声技术 借由Centerpoint虚拟环绕声技术,可以把现在绝大多数的立体声或双声道录制的音乐,转换为多声道模式。同时,SurroundStage环绕声技术可将每个声道音频信号传递给特别选择的扬声器组合,打造沉浸式环绕聆听体验。 声音的环绕效果更具立体感,更容易给乘客带来沉浸式音乐体验,尤其是在听演唱会以及大编制古典乐时,这种空间感呈现得尤为明显,整个人仿佛置身于音乐现场。 SoundTrue音源修复技术 这个音源修复技术主要针对的就是时下较为常用的,例如U盘、手机蓝牙、卫星广播中播放的音源。这些经过数字压缩的音频难以还原本身的质感,而这项SoundTrue音源修复技术可以通过还原高频声以及补偿声场,你可以听到更为接近艺术家最初录制效果的音乐。 声场定位技术 高级声场定位技术可使你犹如身临音乐会现场。这一技术额外运用多只扬声器及信号处理通道,合理分配乐器声、鼓点、人声等在车舱内的发声位置,营造出更宽广、更精准的前声场效果,可以重现从莫扎特作品到金属乐等众多音乐类型。 电动车音响系统的新挑战 不同于传统的燃油车型,在纯电车型之上对音响系统的要求则更为苛刻。首先电动车的能耗问题就与音质直接挂钩,想要保证良好的听觉体验难免就会提高能耗。 而针对能耗问题,早在十余年为雪佛兰Volt设计的“节能系列”就考虑到了这个因素。而这次为保时捷首款电动跑车量身打造的Bose 5.1环绕声音响系统就采用了钕磁铁扬声器,相比传统汽车音响体积减小30%、重量减轻40%、能耗更是降低了50%,在带来良好声学体验的同时,也平衡了电动车能源损耗不足的问题。 除了能耗问题,电动车与传统燃油车型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在路噪与动力系统声音方面。由于电动车并没有发动机带来的轰鸣感,因此在路噪方面的反馈将更为直接,这也大大影响了车内成员对音乐的听觉体验。 为此Bose 5.1环绕声音响系统加入了AudioPilot噪音补偿技术,该技术可持续监测车内噪音,自动调节被噪音覆盖部分的乐曲音量,让驾驶者无需通过调高整体音量来掩盖高速行驶带来的噪音。这就像我们在使用半开放式耳机和主动降噪耳机的区别一样,当你身处嘈杂环境时,降噪耳机带来的听歌体验可以瞬间秒杀半开放式耳机。 最后,由于传统燃油车时代延续的习惯,导致大部分人不太适应电动车行驶过程中太过安静的氛围,总是觉得没有发动机的轰鸣开起车来总是差点意思。为此Bose也为这套音响系统加入了引擎声浪模拟技术,可以呈现出任何动力系统所带来的引擎轰鸣。 写在最后,如果说Bose此前在凯迪拉克CT6顶配车型上提供的一套34扬声器的Panaray音响系统,是硬件方面的巅峰。那么为保时捷Taycan量身定制的这套Bose 5.1环绕声音响就是新时代的产物了,多项数字化技术让它只需14颗扬声器,就能带来十足的音效水准,加上专属调音的加成确实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图片拍摄/常笑)
世界首款!上海交大六足冰壶机器人“选手”亮相冬奥会:投掷一击即中
IT之家 2月19日消息,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2月18日下午,一位特殊的机器人“选手”在“冰立方”进行了冬奥会首秀:冰壶投掷表演。只见它一双中“腿”支撑身体,一双后“腿”蹬踏起踏器,用一双前“腿”为双“手”控制冰壶的方向和移动与旋转速度,奋力一投,击中目标! 这位冰壶机器人“选手”是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支持下,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高峰领衔,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有限公司组成的六足冰壶机器人研究团队研发的,是世界上首款模仿人蹬踏、支撑滑行、旋转冰壶行为方式的六足冰壶机器人。 ▲ 冰壶机器人在冰立方表演 冰壶比赛不仅是一次体能竞赛,也是一场智力博弈。因此,研究团队需要根据人投掷冰壶的行为特征来训练机器人,让机器人实现人的行为决策方式。在投掷冰壶过程中,六足机器人前部双腿转化为人手的功能,实现抱壶和旋转壶的运动;中部双腿的膝盖和前部双腿的肘关节复合成四点接触冰面,形成人支撑腿的功能;后部双腿蹬踏起踏器,实现推动机器人加速滑行的功能,另外,在前部双腿具有在机器人滑行运动过程中二次掷壶来控制冰壶运动的方向、速度和角速度,实现精准投壶和击打功能。 人类用手控制冰壶的方向和旋转速度、一条腿的足支撑身体、另一条腿蹬踏起踏器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的六足机器人具备人类投掷冰壶的这三种行为功能,和人投掷冰壶时手和双足的分工非常一致。这是世界上首次出现模仿人蹬踏、支撑滑行、旋转冰壶等行为方式的六足冰壶机器人。 ▲ 机器人寻找起踏器从站立转换成投壶状态 投掷冰壶动作结束后,机器人从投掷冰壶的构态转换成站立构态,可以进行冰面行走和寻找起踏器。 ▲ 机器人从投壶转换成站立和行走状态 冰面的粗糙度和摩擦特性受冰面的制作和使用时间长短的影响明显,机器人要通过视觉和力觉检测信息,辨识冰面的摩擦特性,来建立机器人和冰壶的动力学模型,从而实现机器人运动特征规划和精准的冰壶投掷、击打。 ▲ 机器人投壶至大本营 ▲ 机器人击打冰壶出大本营 六足冰壶机器人能模仿人投掷冰壶的行为,具有视觉和力觉感知能力,能实现冰壶投掷运动的数字化,成为冰壶运动员日常训练器材,也可以辅助运动员投掷冰壶的决策与规划,给运动员当陪练员。 冰壶 14 世纪起源于苏格兰,是当时人们时髦的运动方式,从 1998 年开始,冰壶被列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冰壶运动被誉为“冰上国际象棋”,投掷队员半蹲在冰面上滑行,轻轻旋转冰壶控制出手方向;两名队友可以在冰壶前用特制的冰刷刷冰面,以控制方向和速度,非常考验参与者的体能和脑力。
全球最火的仿生眼们,贵到 95 万块一只,能看见什么?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没有人知道。但现在,「仿生羊」可能会看见「电子人」。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花了 3 个月,通过手术给一小群绵羊的视网膜后植入了仿生眼,这群羊从此有了超出它们所能见的「异常敏锐的视力」。 ▲图片来自:Getty Images/futurism 新研究发表在了《生物材料》上,重要的是,这些仿生眼没引起任何不良反应,这也就表示它可以长期植入,安全且稳定。 所以,悉尼大学和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团队很快提交了文件,准备正式开始人体试验。 它可不是动作电影反派戴的那个玻璃眼珠子,它真的能让失明的人眼前重现光明。 睁开仿生眼,看见新世界 这款即将进入人体的仿生眼,名为 Phoenix 99。 首先,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 Phoenix 99 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刺激器和通信模块。 刺激器将植入到眼睛视网膜上,通信模块插在耳后皮肤下面,人们在戴上一副装有微型摄像头的眼镜,设备就齐全了。 它们以无线方式连接,微型摄像头捕捉到画面,然后以电信号的形式传输到通信模块上,通信模块将信号解码为电脉冲模式,再传到植入视网膜上的刺激模块,最后沿视神经传递给大脑。 这样,视障人士就看到了画面。 原本,正常视力下,画面是可以直接传入视网膜,光线会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神经元发送到大脑。 但一些视网膜疾病患者的神经节细胞被破坏,导致中途无法传送,就产生了视觉障碍。 Phoenix 99 创新之处,就是绕过了这些受损细胞,直接刺激底层仍有功能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欺骗大脑感觉到了光线。 在绵羊身上的研究也发现,这种设备对身体影响非常小。 悉尼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 Samuel Eggenberger 说道: 设备周围的组织没有出现意外反应,所以我们预计它可以在人身上保持多年。 目前,它主要对因退行性失明(如色素性视网膜炎)的患者起作用,也就是视网膜损坏了,但视神经仍能工作,这种疾病也堪称眼科界的「世界性难题」之一。 最终视障人士看到的画面,可能和人们想象的正常视力有很大不同,而是一种初级的视觉形式,能够感知光、影,还有形状。 但如果普及,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虽然类似的视网膜电刺激概念,在世界各地都有人进行过测试,但结果都不太稳定,在 Samuel Eggenberger 看来,需要一步步来。 这个仿生眼能提供视障人士周围环境的简单信息,比如检测障碍物,然后就能帮他们进行导航、定位,甚至阅读大字等等。 在 Phoenix 99 前头,其实已经有很多科技公司盯上了仿生眼。 未来几年内,它们很可能将在我们身边的视障朋友生活中司空见惯。 ▲ 图片来自:Bionic Vision Technologies 那些全球最酷的仿生眼们 我们把一根细导线放置在靠近视网膜的地方,通入一点点的电流,病人看到了一个亮点。 接着,当我们放入两根电线的时候,病人看到了两个亮点。 Greenberg 说道,他是知名眼球科技公司 Second Sight 的首席执行官。 尽管 Phoenix 99 还没商用,但 Second Sight 的仿生眼早在 2011 年,就安装到了患者身上,2013 年,它们的产品 Argus II 面世,这也是 FDA 批准的世界首个用于重度视网膜变性而失明的视觉恢复系统。 现在,全球已经有 350 多人安装了 Argus II。 它和 Phoenix 99 工作原理相同,也是一种视网膜植入物和体外穿戴设备结合而成,成像效果比较模糊且限于黑白。 不过它对于视障者的意义,或许比它的技术更重大。 使用者 Ross Doerr 回忆道,他永远都忘不了在一个假期看到了圣诞树上闪闪发光的灯;68 岁的老人戴上设备后,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妻子,激动地哭了出来;还有人在短短几年内,可以戴上 Argus II 出行、滑雪、射箭…… 全球不少科技公司都在研究仿生眼系统,因为视障问题其实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同公司都在致力寻找自己的方向。 澳大利亚公司 Monash Vision Group 就解决了视神经损害的问题。 许多临床上失明的人都患有视神经受损,Monash Vision Group 制造了一种革命性的皮质视觉设备 Gennaris,整体为一个定制的头部装置,带有摄像头、无线发射器、视觉处理器及其软件,还有一组植入大脑的 9×9mm 芯片。 前年,Gennaris 已经在墨尔本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了,这项技术还有望为当下无法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肢体麻痹等,提供新的治愈机会。 黄斑病变(AMD),也是困扰很多老年人的一种眼疾。 当黄斑慢慢侵蚀人眼,患者视觉就会变模糊,或眼前出现甩不掉的黑点,AR 隐形眼镜公司 Innovega 曾通过其人工晶体 iOptik 来治疗这个问题。不过另一家名为 Pixium Vision 的法国公司更落地。 早在 2018 年,它们的小型无线光伏视网膜下植入物 PRIMA 就被 FDA 批准开始临床研究。 这是一种由无线视网膜下植入物和增强现实眼镜组合而成的「仿生眼」。 而且,它比 Argus II 更小、更简单、更便宜,还无需动脑部手术。 2019 年,法国 5 名患有晚期干性 AMD 的患者植入 PRIMA 的 12 个月数据表明,所有人的视网膜中央都成功引发了光感。 12 个月后,大多数患者可以识别字母,还有一定的字母序列,且没有与设备相关的不良反应,现在,他们正在欧洲和美国进行可行性试验。 PRIMA 为那些失去视力的老年人们,创造了一个仿生视觉的世界。 不过,相信大多数人想象或期待的仿生眼,是像《黑镜》里那样真正的眼球。 ▲《黑镜》第一季第三集《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主角戴的隐形眼镜就像脑机接口,能够记录、存储和回放佩戴者的所见所闻 它没有外部设备附加,不用戴厚厚的眼镜框,看起来和真实人眼无异,还有很多酷炫的功能。 2020 年,《自然》杂志就公布了一项令人惊艳的的成果—— 香港和美国研究人员制造了一个名为 EC-EYE 的特殊设备,它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 3D 人工眼球。 这次,它看起来更像是真正的仿生眼了——各种微型传感器能创建图像,传感器形成一个类似人类眼球的、直径超 2㎝ 的半球形,能检测无数个感光细胞,仿生眼内腔还充满了离子液体,液态金属制成的细而柔软的电线就像神经纤维一样…… 它将比真正的人眼视力更清晰,纳米传感器的密度可以提高到真实人眼中感光器密度的 10 倍以上。 研究人员表示,当它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性能方面进一步改善后,5 年内就会变得实用。 这些强大的性能,不止用于视障人士,还可以用到类人机器人领域,解决人所不能及的工作。 当下前沿的仿生眼技术,听起来都很美好,但现实落地,其实或多或少有着各类问题:技术限制、交互安全性、价格成本高昂、使用寿命有限…… 这也是为什么仿生眼似乎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真正用上的人,其实相当少。 等一个仿生眼普及的未来 当 Barbara camperll 在人流高峰期走过纽约市地铁站时,她的世界突然全黑了。 她是一名视障人士,30 多岁因为遗传疾病完全失明,使用 Argus II 仿生眼设备 4 年了,仿生眼让她重新看见了光影,她却没想到仿生眼会突然失灵。 我正要下楼,突然听到哔、哔、哔的声音,然后眼前的明暗斑块全都消失了。 ▲图片来自:比阿特丽斯·德赫亚/纽约时报/REDUX 不止她一人经历了这个问题,但面对设备的故障,这些视障人士毫无办法。 只要一个小地方出现一个小问题,它们的世界就像在漫漫黑夜中一秒间被人关了灯。 这是因为,Argus II 背后的 Second Sight 公司不再提供设备的升级,2020 年已经几近倒闭,虽然它们后来表示自己在研制一种名为 Orion 的新产品,表示能治疗几乎所有形式的严重失明,且已在早期临床阶段。 ▲ Orion 植入物的早期可行性研究 但就在近日,Second Sight 和一家名为 Nano Precision Medica 的早期生物制药公司合并了,表示后续将专注开发新型药物输送的植入物。 经历了技术创新、监管成功、医疗和金融挫折、高管离职,这家公司濒临奔溃,视觉设备的未来已变得无比模糊。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面临的,是眼中失效的设备带来各类并发症、干扰脑活动,以及移除它的风险、痛苦,还有高昂的费用。 要知道,买 Argus II 就得花 15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95 万美元),不是每个普通家庭都能够负担得起,这还不包括手术和后期保养费用。 ▲ 图片来自:RINGO CHIU/ZUMA PRESS/ALAMY 价格太高昂,也是其它仿生眼设备的问题。 更何况目前的仿生眼,还没能真正还原健康人眼所能拥有的视力,简单来说,也就是性价比不高。 当然在发展前期,更重要的是技术本身。 比如仿生眼还要经历还原真实色彩、提高分辨率看清远距离(目前仿生眼都可以说是「近视眼」)等等问题。 临床研究、安全测试,还有围绕技术伦理的依赖性、自主权、用户尊严和问责制,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发展。 ▲Ross Doerr 无法通过 MRI 检查脑肿瘤,因为他的医生无法从 Second Sight 获得有关他的植入物的信息。图片来自:spectrum.ieee/鲍勃·奥康纳 但不要悲观,BBC 采访的伦敦验光师 Bhavin Shah 拿相机举例道,1975 年发明的数码相机,也是经过了几十年才得到广泛使用。 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视力还原和健康人眼相当甚至更强,相信也就是仿生眼皮普及的时候了。 现在,仿生眼依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视觉新技术层出不穷,每年都可以看到飞速的进步,BBC 发布的一份 2021 年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到 2028 年,该行业的价值将达到 4.26 亿美元。 ▲ 图片来自:Usc.edu/迈克·麦奎德 就连 Meta,都在申请机械仿生眼的专利了,他们称未来要把仿生眼放在仿生人的身体里,让每个普通人将也能接触仿生眼,在元宇宙中体验增强和虚拟的视觉世界。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至少有 22 亿人受到某种形式的视力障碍,从轻度视力受损,到完全失明。 我国就有 1700 多万视障者,也就是说,每 100 个人里,就有一个视障者。 视障者 Pontz 经常对妻子说: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才能再看到你,但你要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够再见。 ​相信并等待,无障碍的路上,走的人多了,路也就亮了。
揭秘立讯精密,打败富士康的果链王者,野心不止代工之王?|智东西内参
立讯精密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注于连接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3C(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和通讯等领域。2021年,总部位于深圳的立讯精密取代富士康,成为苹果顶级供应商。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天风证券的报告《AR/VR 加速消费电子成长,汽车时代新平台成立》,分析立讯精密的业务布局。 作者:潘暕 等 一、精密制造平台型龙头 立讯精密是国内精密制造龙头企业,产品、业务布局呈现多元化+垂直一体化特点。公司研发、制造、销售的产品主要服务于消费电子、通信及数据中心、汽车电子和医疗等领域,综合覆盖零组件、模组与系统组装。 ▲公司产品、业务版图扩张历程 消费电子业务。公司消费电子终端产品覆盖声学类(TWS 耳机等)、智能生活类(5G 路由等)、智能终端类(可穿戴手表手环等)、计算机配件类(扩充坞,智能触控笔等)以及各类有线与无线充电配件等。公司基于消费电子精密制造核心能力为消费电子终端提供连接线、连接器、马达、无线充电、FPC、天线、声学和电子模块等产品,产品线丰富多元。 ▲公司消费电子领域主要产品 通讯业务。在通信及数据中心领域,公司深度覆盖了包括高速互联、光模块、散热模块、基站天线、基站滤波器等产品,公司通过技术深耕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开展,目前已在部分细分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 ▲公司通信领域主要产品 汽车。在汽车领域,公司专注于整车“血管和神经系统”,具体产品包括整车线束、特种线束、 新能源车高压线束和连接器、智能电气盒、RSU(路侧单元)、车载通讯单元(TCU)及 中央网关等。 二、汽车业务布局深远 作为消费电子的龙头公司,立讯精密因代工苹果无线耳机AirPods、iPhone手机而广为人知,业绩也由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如同多数“果链”公司一样,立讯精密也因为过度依赖苹果公司而面临到单一客户集中度风险。 十万亿级容量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无疑是立讯精密转型的首选赛道。若顺利实现从手机领域到汽车领域的跨越,立讯精密就将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也有市场人士认为,随着苹果汽车落地的临近,立讯精密此举包含着对苹果汽车产业链进行提前卡位的动机。 其实,立讯精密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已经超过了十年。 公司目前汽车业务外专注于整车”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汽车电气以及智能网联,产品包括低压整车线束、特种线束、新能源车高压线束和连接器、高速连接器、智能电气盒、RSU (路侧单元) 、车载通讯单元(TCU)及中央网关等。汽车行业正处在由传统制造向科技制造转型的过程中,由单纯的代步工具发展为集娱乐、办公、消费等于一体的“车轮上的互联空间”。智能座舱创造丰富人车交互体验,ADAS 和车联网渗透率提升加速汽车智能时代的来临。公司汽车业务将会受益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引领的汽车黄金十年。 ▲立讯汽车业务发展历程 1、三大主力产品,市场空间持续扩容 公司汽车产品主要有汽车线束、汽车电器(主要是电源类产品)、连接器和结构件三大板块。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背景下,主力产品市场空间持续扩容:1)新能源汽车新增高压线束(600V+)需求;2)汽车电动化+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升级+智能化新增高速连接器需求。 ▲公司汽车业务主要产品 新能源汽车渗透提升高压线束需求,同时新能源车对于线束的输送能力、机械强度、绝缘 保护和电磁兼容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通常使用高达 600V 的或更高的驱动电压,比燃油汽车的 12V 电压高出很多,要求线束有更强的耐压性和密封性,以避免汽车遭遇碰撞后的高压线路短路而引发燃烧事故。此外,新能源汽车应用的是交流电机,电磁干扰较为强烈,新能源汽车线束的设计必须考虑电磁干扰性,以保证线束应用的可靠性。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改变显著提升单车连接器价值量。传统燃油车中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动力系统、车身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安全系统、车载设备中,主要是低压连接器,单车价值量~1000 元,用量在 600 左右。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改变新增了高压连接器、充/换电连接器、高速连接器、线对线/线对板连接器、板对板连接器、FPC/FFC 连接器、母排等需求,单车价值量显著提升,纯电动乘用车 3000-5000 元,纯电动商用车 8000-10000 元。 另外,汽车智能化带动传感器用量增加+数据采集精度提升,感知层回传数据量提升,但是自动 驾驶对于时延极其敏感,数据传输带宽增加,新增高速连接器需求。自动驾驶分为三个环节,感知+决策+执行。感知环节主要是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红外夜视系统等环境传感器来收集环境信息。自动驾驶等级从 L1 到 L5 升级,对于车辆周围环境感知能力要求更高,搭载的传感器数量增加同时传感器采集数据精度提升,整体传输数据量显著提升。 立讯12 年收购福建源光电装拓展汽车线束业务切入日系客户,多年发展技术积累助力公司产 品和客户拓展。依托公司良好的客户渠道,公司的低压、高压、高速的线束得以迅速地进入国内外一线客户供应链,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案例和客户认可。立讯精密此前已经切入宝马、奔驰等一线汽车厂商供应链。 在连接器领域,公司以电脑连接器业务起家业务逐步拓展应用领域至消费电子、汽车、通信领域,公司连接器领域经验丰富,根据 Bishop Associates 数据,2020 年立讯精密连接器领域整体排名第6,消费电子/电脑与外围设备/电信与数通设备排名分别为 5/3/3,均进入前 5。公司有望凭借连接器领域的领先地位+长期布局抓住此轮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带动的连接器市场空间扩容+国内新能源车崛起配套国内供应链的发展机遇。 由立讯研发生产的千兆以太网连接器,采用全屏蔽双绞线缆连接结构,最高带宽 20Ghz。可广泛的应用于中控,仪表,ADAS,域控制器等产品。同轴电缆 Mini Frkra 解决方案,为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类产品提供了支持。在新能源高压连接器产品上,立讯从前瞻设计,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设计,原型设计,测试验证等环节都拥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 汽车业务主要有 BCS(立胜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所属母公司)、立景创新两部分。公司在汽车业务的布局集中在汽车电气及互联产品。BCS 产品线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智能网连及自动驾驶。立景创新为全球领先的手机摄像头模组生产厂商,2020 年获得 TS16949资质,后续将为立讯汽车事业部和主机厂、tier 1 厂商提供各类车内外摄像头模组产品。 BCS(立胜汽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所属母公司),专注于人机界面(HMI)解决方案长达 70 年,是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前身为德国采埃孚下属子公司 TRW Automotive Inc 旗下全球车身控制系统事业部(BCS),2018 年被立讯集团收购。BCS 客户资源优质,拥有 Ford、Fiat、GM、Volkswagen、Chrysler 等合作 50 年以上的全球知名品牌客户群,与 Toyota 的合作时间也超过 25 年。此外,也开拓了 BMW、Daimler、Honda、PSA、吉利、长安等新客户。 BCS 在开关、集成电路控制面板、转向轴控制系统、进入系统、传感器等领域产品具备全球竞争力,同步协同母公司立讯集团跨足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类产品,全方位渗透智能汽车。未来产品线分为智能座舱、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三大类,其中智能座舱又细分为传感器、人机界面系统、控制、执行器,智能网连细分为天线、网关等,智能驾驶则分为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 2、合作奇瑞,跨界赋能整车制造 2022 年 2 月 11 日,公司与奇瑞集团于芜湖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奠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公司与奇瑞新能源拟基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合作子公司拟采取甲方认缴 5 亿元持有注册资本的 30%,奇瑞新能源认缴 11.67 亿元持有注册资本 70%的股权结构。 借助奇瑞集团在新能源整车领域的深厚技术沉淀和终端品牌资源以及合资公司的设立,公司有望将多年来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技术与客户资源进行跨界赋能,在整车合资平台作为前沿的研发设计、量产平台及出海口的强力支持下,动态入局、快速提升公司作为 Tier 1 厂商的核心零部件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快速打磨、优化与放量,实现公司核心零部件的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达到成为 Tier 1领导厂商的中长期目标,为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奇瑞整车制造自主平台和“全系列+四五七”清晰的新能源技术规划体系在整车制造具有强大竞争力。奇瑞控股及其关联子公司于汽车行业深耕多年,在整车领域拥有完整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体系,尤其在整车制造环节拥有独立自主平台,能够为奇瑞汽车及其他品牌商提供从整车开发到量产的综合服务,在业内具备强大、领先的核心竞争优势。 ▲奇瑞@Life 平台全方位赋能汽车智能化 3、合作速腾聚创,激光雷达领域深度协同 与国内激光雷达龙头厂商速腾聚创达成战略合作,在汽车产业领域围绕激光雷达进行深度 协同,完善汽车产业链布局。在 RoboSense(速腾聚创)全面深厚的激光雷达技术积累和 Luxshare(立讯精密)专业多元化智能制造能力加持下,双方整合上下游优势资源,深度融合产业能力,持续创新,从技术研发到精密智造,全方位打通业务壁垒,创造产业链深度融合、优势企业强强联手的全新模板。 速腾聚创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激光雷达系统企业,第二代智能激光固态雷达量产交付形成行业领先优势。2021 年上半年,公司第二代智能激光雷达 M1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车规测试,完成了 SOP 版锁定和车规级量产,并成功交付客户,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车规前装量产交付的第二代智能固态激光雷达,获得了来自比亚迪、广汽埃安、威马汽车、极氪、路特斯、嬴彻科技、挚途科技等企业的众多乘用车和商用项目定点订单,覆盖超跑、轿跑、SUV、重卡等各类车型。2021 年,速腾聚创拿下了超过 40 款车型的前装量产定点订单。 ▲激光雷达竞争格局 4、多地密集布局汽车业务产能,汽车业务做大做强可期 公司长期耕耘消费电子领域,快速搭建产线、灵活调配生产经验丰富,产能瓶颈不是限制公司汽车业务成长的关键因素。公司 21 年起多地密集布局汽车产品产能,包括湖北麻城、安徽宣城、江苏盐城、河北保定等地,我们认为充分印证了公司发展汽车业务的长期信心,以及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带来市场空间扩容+国内新能源厂商崛起带来的线束、连接器国产化机遇+集团业务协同效应+公司积极对外合作背景下,汽车业务迎来快速成长新机遇,做大做强可期。 ▲立讯 21 年至今汽车业务产能扩充情况 三、积极布局 AR/VR,受益于新一轮创新周期加速成长 元宇宙是整合多项新技术而产生的下一代虚实相融的互联网综合体,基于 VR/AR,脑接口等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利用 AI 与数字孪生技术产出场景内容,再由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社交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同时遵循交易自主、产权明晰等经济规律。元宇宙的核心内涵包括五点,即虚实融合、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体、具身互动、统一身份、经济系统。 AR/VR 设备是元宇宙重要的物理入口,提供显示与虚拟的连接,是相应软件生态落地的硬件基础。元宇宙包括五大技术底座,网络连接、虚实界面、数据处理、认证机制和内容生产。拓展现实包括 VR(虚拟现实)、AR(塔强现实)、MR(融合现实)。VR 提供沉浸式体验,通过全面接管人类的视觉。 苹果在消费电子领域一路高歌,11 年定义智能手机、10 年定义平板电脑、15 年定义智能手表、16 年定义 TWS 耳机,苹果第一代 MR 设备能否重新定义 VR/AR 设备,引领 AR/VR新一轮关注高潮? 苹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 MR 头戴设备,从 2010年开始便不断收购与 VR 和 AR 相关的技术以及企业,进行 AR/VR 设备的专利布局。苹果在近眼显示、传感器、感知交互、头显结构、抬头显示导航等领域都有大量专利布局,多年技术储备有望打造极致人机交互,引领 VR/AR 体验步入新台阶。 作为苹果的供应链巨头,从零部件维度看,公司在消费电子精密制造领域经验丰富,机光声电全方位布局。从整机代工维度来看,立讯在可穿戴设备(AirPods、apple watch)组装领域经验丰富。同时公司在 VR/AR 领域零部件+整机均有所布局,有望从零部件、整机多维发力,享新一轮消费电子创新周期红利。 四、传统消费电子业务 公司“零组件-模组-整机“发展路径清晰,在零组件部分:公司从连接器做起,不断积累客户资源、培养精密化、微型化、一体化能力,随后通过上延产业链+外延 收购成功卡位无线充电、天线、FPC、声学、马达等领域,声光电各板块皆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模组化大趋势下,产品线往模组/整机制造拓展,不断提高模组/整机垂直生产能力,切入 AirPods组装环节带动公司营收高增长,公司各产品线硬件中价值量持续提升。 展望后续,公司在零部件、模组、整机组装环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看好公司持 续坚定布局带来的品类扩张+份额提升:1)零部件环节:收购日恺电脑完善结构件布局,机光声电一体化布局全面渗透;2)SiP:提升组装毛利率;3)光学:立景创新收购高伟电子切入前摄模组环节(体外),协同光宝,光学实力进一步增强;4)组装环节:收购纬创切入 iphone 组装(体外)、承接台厂份额 apple watch 组装份额提升。持续看好公司零部件-模组-整机组装垂直整合商业模式效率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增强。 1、收购日铠电脑完善结构件布局 2021 年 1 月 28 日晚,立讯精密公告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立讯精密有限分别以自有资金 57.6 亿元和 2.4 亿元与常熟立铠共同对日铠电脑配件有限公司(日铠电脑)进行投资。投资完成后,公司直接及间接累计持有日铠电脑 50.013%股权,形成控股。日铠电脑成立于 2017 年,原为日丽国际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与立讯精密具有高度协同性。 日铠电脑经营范围涵盖电脑配件科技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设计、研发、生产精度高于 0.02 毫米(含)精密冲压模具、精度高于 0.05 毫米(含)精密型腔模具、金属制品模具、非金属制品模具及模具标准件,生产 3C 电子产品用耐高温绝缘材料成型件、五金冲压零件、铆钉、转轴、机构件及其他零配件等。控股日铠电脑进一步完善公司在电脑及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模组领域的战略布局,并提升在电脑及消费电子产品的垂直整合与同步开发的协同效益。 ▲苹果机壳供应商 日铠电脑母公司铠胜控股(2020 年和硕收购全部股权)为 iPad、Macbook 结构件厂商,2020 年突破 iPhone 结构件,负责包围iPhone 屏幕的金属圈,也负责组装 OLED 屏幕和金属圈,OLED 模组环节出货价格有望和金属中框接近,成功切入 iPhone 结构件,单机价值量进一步提升。 2、上延至 SiP 环节有望提升盈利能力 SiP(System in Package)是系统级封装,具体是指将具有不同功能的电子元器件组成一个系统或者微系统。SiP 封装可以有效减少产品尺寸、降低功耗。SiP 在消费电子领域,包括手机、手表、TWS 中广泛应用,并且应用占比逐步提升。 1) 手机:手机在电源管理、射频收发器、射频前端、射频功放、射频开关、天线调谐器、蓝牙、WIFI、DC-DC 转换、多工器等电路模块中都采用 SiP 封装; 2) 可穿戴设备:整机 SiP 化,apple watch 中电路以一个单块的 SiP 呈现,2019年推出 Airpods Pro 也采用了整机封装,用 SiP 模块替代传统的软硬结合版设计,封装设计精巧,形状贴合耳机狭小空间,提升空间利用率。 公司在 SiP 技术应用上全方位布局,同时公司为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组装厂商,上延产业链至 SiP 模组环节,SiP 环节自产能够提升公司组装毛利率水平。 3、切入 iPhone 前摄摄像头模组,光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立景创新收购高伟电子切入大客户前摄摄像头模组环节,光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摄像头模组是智能手机光学应用的核心应用领域,目前比较流行的摄像头模组封装技术有 CSP(Chip Scale Package)、COB(Chip On Board)、COF(ChipOnFlex)、FC(FlipChip)等。 相比于COB 封装,FC 封装基片到底座之间路径最短,为高速信号提供良好的传输途径,同时由于不使用引线框架或塑料管,重量和尺寸也有所减小,为高端手机摄像头封装工艺首选。主流安卓机型摄像头模组采用 COB 封装,苹果从 iPhone 5 开始采用 FC 工艺封装摄像头,是唯一使用该技术封装摄像头的手机厂商。立景创新通过收购高伟电子掌握 FC 封装工艺,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光学模组环节能力。 ▲苹果摄像头模组组装供应商 4、切入 miniLED SMT 切入 miniLED SMT 领域。苹果目前推出了三款搭载 miniLED 显示屏的产品,分别是 2021年春季发布的 iPad Pro 和 2021 年秋季发布的 14.2 寸和 16.2 寸 MacBook pro。miniLED 生产需要经历—过程。苹果采用 SMT 制程进行 miniLED 芯片的转移。2021 年春季发布的 iPadPro 中台表科技为 miniLED SMT 独供。根据 CINNO Research 产业资讯,台表科技的 SMT生产效率低影响了 iPad Pro 的上市时间,同时苹果将推出搭载 miniLED 的 MacBook pro 机型,苹果新增其他 SMT 供应商。据 DigiTimes 报道,立讯精密目前已作为二供切入 miniLEDSMT 环节。 ▲苹果 miniLED 产品 智东西认为,作为苹果供应链的明星企业,立讯精密近些年业绩取得了高速的增长。不过,随着苹果产品的陆续导入,立讯精密对苹果公司的依赖度也在逐年提升。但是,过于依赖大客户,也有着在一颗“苹果树”上吊死的风险,好在现在看来,立讯本身也意识到了这种风险。
Win11强制使用Edge和Bing太霸道?教你如何解绑
很多朋友都升级到了Win11系统,不难发现,在Win11中,微软推行Edge和Bing的力度变得更大了。例如,打开PDF文件,即使电脑中安装了其他PDF阅读器,但Win11仍极有可能调用Edge来打开PDF;又例如,其实从Win10开始,Windows的系统搜索就附带Bing的网络搜索结果,而且点击这些搜索结果还会用Edge浏览器打开,即使你的默认浏览器是Chrome等产品也是如此。 Win11当中的这些霸道设定,让很多朋友都感到不爽。怎么办?今天,就来给大家来介绍一款给力的小工具,让你从Edge和Bing的捆绑中解放! MSEdgeRedirect:https://github.com/rcmaehl/MSEdgeRedirect 这款小工具的名字叫MSEdgeRedirect,是一款开源软件,还是非常值得新人的。在上面的页面当中,点击“Download lastest stable release”,就可以开始使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它会修改一些系统设置,所以可能会遭遇Windows Defender报警,选择“更多”后允许继续运行即可。 MSEdgeRedirect开启后,可以选择两种模式,分别对应单用户和所有用户的,选择所有用户生效需要进一步授权,以及选择Edge浏览器的版本,按需选择即可。 进入到下一个界面,就可以配置MSEdgeRedirect的各种功能了。可以看到,MSEdgeRedirect可以解除Windows商店App的绑定,可以自定义PDF文件的关联,还能够将Win11系统搜索的网络结果替换成Google等其他搜索引擎,甚至可以切换Win11天气的天气源,还是非常神通广大的。 勾选你想要作出的变更后,就可以点击“Install”来让MSEdgeRedirect生效了。 总的来说,MSEdgeRedirect还是非常简单易用的,如果你不喜欢Win11强推Edge和Bing的行为,想要换用其他软件打开PDF,以及想要在系统搜索中使用其他网络搜索引擎,不妨尝试一下MSEdgeRedirect这款工具吧。
车险AI化 旧势力与新革命的未来之争
UBI也只是过渡。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丨古廿编辑丨伊页 如果你问自动驾驶什么时候来临,马斯克的回答永远是明年。 最近,这句话被网友们总结为,何时全面实现自动驾驶的“马斯克时间规律”。因为在社交媒体平台有网友剪辑了一段不同时期马斯克的公开访谈视频,在被问到自动驾驶何时实现时,他的回答始终是相同的:大约1年时间。 最早在2014年谈及自动驾驶时,马斯克表示会在未来1年内到来。接着,2017年马斯克公开表示L5级别自动驾驶会在未来几个月时间到来;2018年时,马斯克再次重申这一承诺。之后,同样的时间规律,一直延续到2022年。 不过薛定谔的自动驾驶,并没有阻挡特斯拉成为电动汽车销量之王。毕竟,即使屡次爽约自动驾驶,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特斯拉依然没有遇到一个能打的对手。 在卖车方面遥遥领先,没有压力的特斯拉,先后开拓了多个副业,小到线上商城曾经上架的帽子、口哨等文化周边,大到马斯克认为将来可以占到营收40%的车险业务。 对于跨界车险业务的时间规划,马斯克也表示:“伴随着自动驾驶的进展,车险业务也将同步进行。” 可能是对于2022年全自动驾驶的实现很有信心,在2021年10月份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宣布将率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上线特斯拉保险,并希望在2022年开始全面推广。 这款保险产品上线两个月之后,马斯克在2022年初的财报会议上一如既往自信地表示,特斯拉2022年将实现全自动驾驶。 不过对于特斯拉保险,科技圈乐观的认为未来已来,而保险界则认为还要让子弹飞一会儿,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背后,是对于车险AI化两个圈层的代沟。 一地鸡毛的UBI车险 可能是因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狼来了”喊多了,对于特斯拉进军保险行业,大部分保险从业者认为:虽然首款产品上线在行业里荡起了涟漪,但是本质来看依然不是一个新东西。 一方面是在保险业内人士眼中,特斯拉保险依然是UBI保险的概念。所谓UBI就是“Usage Based Insurance”,即“基于实际使用的保险”。 这里的“实际使用”有三层含义: 一是基于车辆使用的时间和里程; 二是基于车辆驾驶时的外部环境、驾驶地点、路况等外部驾驶环境因素; 三是基于驾驶习惯,实时监测加速、减速、转弯、刹车等驾驶行为数据。 据此又可产生三种UBI产品形态。按里程付费型(PAYD)、按驾驶行为付费型(PHYD)以及管理驾驶习惯型(MHYD)。 前两种形态,部署、数据采集简单,是目前UBI车险的主要产品。后一者因为数据采集有效性的难度较大,因此产品并不成熟。 产品门槛低或者产品不成熟,使市场上的UBI车险企业并没有成就多少大气候。 在国际上,UBI以美国市场发展最早且最广泛,可以追溯到1937年成立于旧金山的Progressive。作为UBI车险鼻祖,其在1999年首次推出按里程付费的(PAYD)产品。国际市场的新秀则是2020年10月上市的Root,募资7.24亿美元,成为俄亥俄州历史上最大的IPO。 然而作为在美国36个州获得许可,拥有900名员工的UBI独角兽企业,Root从IPO的风光无限到如今的一路走低,只用了一年时间。 国际市场上的UBI企业不景气,国内市场上UBI企业更是全军覆没。起步于2013年,在政策红利与科技赋能的助力下,2014-2016年UBI在国内迎来爆发期。 大型险企纷纷试点UBI,中国人保携手第三方企业首次进行UBI项目尝试,随后,平安、太保、阳光、安盛天平等公司,相继开始UBI方面的探索。 中小险企及创业公司也紧跟UBI车险风口,里程保、评驾科技、斑马行车、车挣、几米等30余家科技公司,纷纷争抢UBI车险赛道。2016年,市场中涉及UBI概念的科技公司,甚至达到300余家。 在概念热炒下,信息不透明、缺乏行业标准、数据收集困难、计分不够精确灵活等问题集中爆发,使UBI产品定价和理赔方式粗暴,用户效果不理想,UBI车险成效甚微。 最终2017年底,在资本市场开始步入下行周期的大环境下,车险类的创业项目日渐供血不足,UBI车险遭遇寒冬,大批创业公司转型或倒闭。 UBI车险在传统保险行业曾经一地鸡毛的结局,是今天面对特斯拉车险,手握牌照资源的保险从业者围观“让子弹飞”的原因。 押注UBI的特斯拉们 与传统势力不同的是,对于UBI车险,新能源汽车厂商却是一片热忱。 2020年8月,特斯拉就在上海成立了保险经纪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被称为特斯拉在中国保险行业的起点。 更早一些时候,2018年9月,一直以特斯拉为榜样的小鹏汽车也成立了广州小鹏汽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开始涉足汽车保险领域。到目前为止,国内造车新势力仅在“蔚小理”三家企业中,小鹏和蔚来两家车企均涉足保险业务。 理想汽车虽然暂未跟进,但在2017年,彼时还未造车的李想就在接受《建约车评》采访时表示,未来汽车企业会自己销售车险,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自己核定费率,自己维修。 新势力之外,吉利、上汽、广汽等传统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均已参与到保险行业之中。 不过虽然特斯拉们都成功注册保险公司,但是距离真正的开发保险产品,自营保险售卖,它们还需要拿到监管部门的经纪业务资质,才算是真正迈入了门槛。 这道门槛也被股神巴菲特认为是车企涉足保险领域的主要障碍。2019年巴菲特在伯克希尔的年度总结大会上说,车企开展保险业务的难度并不亚于保险公司跨界做汽车。 得出这样结论的原因是,在他看来,国际市场新车保险毛利率6%,已经没有太多的盈利空间。特斯拉等企业的进军会是传统保险行业的对手,但不会摧毁整个汽车保险行业,也不看好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并且巴菲特认为保险监管是改革很慢的一件事,他们更偏好支持固有利益机构的稳定性,作为经济来源看似没那么稳定的车企,很难获得售卖保险的保险牌照。 不过尽管如此,但是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推出UBI车险,汽车厂商认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传统的UBI产品,按照数据采集承载的方式,主要分为前装Telematics+UBI模式和后装OBD+UBI模式。前装模式主要由厂商主导,后装模式主要由UBI车险企业主导。 虽然主导方不同,但是受制于收集方式,二者的数据收集主要为车辆的状态或者少量与人相关的数据。车的信息和人的信息静态分离,没有动态数据关联。 ADAS(高级辅助驾驶)则是利用安装在车上的各式各样传感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随地来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地运算与分析,实现人因子和车因子的双重动态数据收集。 在特斯拉们看来,基于新能源汽车ADAS的UBI模式,能提供一个更完整的驾驶行为数据,保险公司可借此构架更精准的保费定价模型,发行更有竞争力的UBI产品。 比如在德克萨斯州最近上线的特斯拉保险,主要由5个“安全要素”构成,特斯拉在官网指出与保费相关的因素仅包括:车型、险种、区域、行驶里程、驾驶评分(Safety Score)。 特斯拉明确表示定价不考虑信用评分、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历史出险、交通违章等传统车险产品使用的重要风险因子。这意味着,保费只与当下驾驶者的实时驾驶行为有关,放弃了传统保险产品用历史推导未来的大数预测。 虽然还是UBI车险的概念,但是基于ADAS的数据采集,进行实时保费更新的产品,在产品形态上早已不是一个层次。不过即使如此,在新能源汽车车险发展的进程中,UBI大概率也只是一个过渡性产品形态。 自动驾驶才是车险终局? 目前汽车厂商疯狂跨界保险行业的另一个原因是,自动驾驶的车险产品应该怎么做,还需要多方的探索。 虽然特斯拉多年以来承诺的自动驾驶技术,呈现薛定谔现象,但是按照行业主流的一个共识是,在2025年实现可落地的L4级别自动驾驶。 《SAE驾驶自动化分级》中,将L0-L2级别定义成了“驾驶员辅助系统”,将L3-L5级别称之为“自动驾驶系统”。这也就意味着在L2到L3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责任鸿沟。 L2与L3级别自动驾驶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划分。目前,汽车保险的投保人主要是个人车主,汽车保险基本上都是在为人为错误导致的事故提供保障。 不管是直销、代理还是经纪渠道,产险公司的销售模式、盈利模式都是基于个人车主为投保人来运作的。《纽约时报》指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投保人的角色将会逐渐发生改变。 一是个人车主的事故责任,将转移给提供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厂商、科技公司,投保人将转变为汽车厂商、科技公司;二是随着租车行业的兴起,大量租车公司将提供自动驾驶汽车,投保人将会转变为租车公司。 投保人角色从个人车主转向汽车厂商,显然汽车厂商需要一个产品来过渡并涉足保险行业,理解保险从数据→精算→理赔的主要三个流程。 2017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表示,他认为无人驾驶汽车还需要再过15年,才可能对整个保险行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伴随着自动驾驶的实现,还有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是:自动驾驶的普及将会重创车险行业,多深的护城河都将消失。 比如自动驾驶汽车被OEM厂商或者服务提供商拥有,平均个人拥有汽车数量会减少,私人投保者降低;自动驾驶汽车比人工驾驶更安全,事故率大幅减少,保险损失更少,因此保费也会下降。 根据KPMG模型,如果顺利实现自动驾驶,在2025-2040年,自动驾驶汽车逐步代替存量汽车,事故率会降低80%,每辆车的平均事故率在2040年达到0.009。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车险保费就会一直下滑,在一个Accenture设计的模型中,保费的下降会被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新保险产品对冲。 最终呈现出在2050年之前,由自动驾驶带来的新收入累计值都是大于自动驾驶带来的保费减少累计值的。 如何在2025年的拐点前推出新的保险产品,获得净增市场,成了掌握未来的门票。那么显然在自动驾驶来临之前,汽车厂商无一不想用UBI车险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谁又会在乎传统保险行业的人怎么想?
一个作品拍出5.8亿元!周杰伦试水的这个项目又火了
作 者丨侯潇怡 编 辑丨周鹏峰 2021年,从Beeple加密艺术作品拍出近7000万美元天价令NFT火爆出圈开始,NFT的火热行情一直在延续。据第三方数据机构nonfungible 统计,2021年NFT交易规模达到140亿美元,规模高达疫情前2019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总额105.7亿美元的1.3倍。 进入2022年,玩家、藏家们对NFT的交易热情依旧只增不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Dune Analytics获得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OpenSea市场以49.55亿美元的单月交易额创下历史新高。2月,市场交易热情还在持续,2月1日单日交易额达2.48亿美元,再次创下新高。 交易火爆的背后是各方的积极参与,国内大厂和名人的踊跃入局可以视作一个风向标。2021年以来,自蚂蚁第一个吃螃蟹限量发行了“NFT”版付款码皮肤,紧接着腾讯、网易、京东、百度、B站、抖音等一众大厂纷纷跟进加码。 名人明星也纷纷试水,2022年1月18日,在周杰伦生日当天,其与好友联合创办的潮牌宣布发售NFT项目幻想熊,限量1万个,不到一小时全部售出,总价超过6200万元。 1月29日,周杰伦又宣布将以NFT形式拍卖自己从未公开的经典歌曲Demo音乐数字藏品。名人效应带动NFT进一步出圈,不少“圈内人”对记者表示十分乐意见到周杰伦等明星的积极参与,有望进一步扩大NFT市场。 但NFT所呈现出的金融属性也同时意味着风险,行情的暴涨令无数投资者感到心动,但真正获得持续收益者恐怕仍属少数。 2月12日,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冰墩墩NFT数字盲盒在nWayPlay平台正式发售,官方定价99美元,一经发售迅速被抢空,其官方发售价也随之上涨。截至2月18日,官方售价已达349美元,翻了三倍有余。相较官方定价,全球二级市场的涨跌幅更为惊人。二级市场一度有人挂出9999美元的售价,不少媒体报道涨幅达千倍。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在实际成交中远没有这么夸张,其二级市场确实短期内较火爆,成交价格最高一度到达近2000美元,但最新价格已经降至约700美元,行情波动明显。 一位购买者告诉记者,其以99美元抢购到一手NFT后两天就以约15倍的价格售出,但对高位接盘者而言后续行情能否回升还是未知之数。 火爆的市场、层出不穷的新项目与新玩法、跌宕的行情、潜藏的风险……对NFT这个新事物而言,其参与者面临的诱惑与困惑都有太多。 “天价”NFT再现 Beeple的数字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拍出6935万美元天价后,不少圈内人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已经是很难复制的小概率事件。仅仅时隔数月,这一纪录就被打破。 2021年12月,知名NFT艺术家Pak在NFT平台Nifty Gateway上进行了一场拍卖,这个题为“Merge”的NFT项目最终被28983位收藏家共计花费918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8亿元)购买。“Merge”也成为了NFT史上最贵的作品,位列在世艺术家成交金额的第三位。 不同于上一次佳士得对Beeple作品的“一锤子买卖”,“Merge”的拍卖机制和项目本身都更加复杂。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传统的拍卖拍品通常为一件或一组作品,买家通常也只有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而“Merge”的拍卖是一次无限量的发售。 在12月2日至12月4日这个时间窗口内,任何人都可以购买任何数量的mess(其发行的代币名称),mess在形象上是一个个小球,而正如这个作品的名称“Merge”——吞并,虽然你可以买入无限量的mess,但每个钱包地址只能拥有一个球,如果你买入两个或多个mess,它们就会合并为一球,并随之发生体积、颜色等变化。 有人将“Merge”形容为一片黑暗森林,在这里你要么被吃,要么吃掉别人,而Pak的这件作品也随着藏家在二级市场不断的交易不断变换着形态。 一位NFT交易者刘峰(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多人对NFT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数字头像的层面或者是一段视频,这确实是目前市场上从交易量来看的主流,但绝非全部。NFT可以有很多创新性玩法,比如“Merge”,体现的就是编写在智能合约上的一种交互艺术,随着写定的合约不断触发变化,谁也不知道最终的形态和结果,哪怕那3万多个球合成了一个,也不一定是作品的终点,或许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也是Pak虽然十分具有争议但依然拥有大量簇拥者的原因,与其称之为艺术家,他更像是一位真正理解NFT的天才设计师。 刘峰还进一步指出,不同于传统拍卖行将艺术品收藏与名流财富划上等号,NFT的拍卖可以很亲民,“Merge”就是在Nifty Gateway网站上进行,你可以使用银行卡或者以太坊,很容易和高效地就可以拍下自己想要的拍品。这个层面来看,NFT之所以短时间内爆火,与其大众性有很大关联。 而Merge之后,2022年2月10日,Pak的最新NFT系列作品Censored中的1/1作品Clock最终拍出16593个以太坊(约5300万美元)的“天价”。而这件作品的呈现是一个计时器,计算着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在监狱中度过的天数,图像会随着时间的智能合约数据而进行变化 。 刘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不知道下一个天价NFT何时出现,会不会超越“Merge”,又会是怎样颠覆性的形式和创意?但短短一年内频频出现被市场追捧的天价NFT,可以证明这个市场目前仍足够火热。   NFT与越来越卷的白名单制度 动辄暴涨数十倍乃至百倍的NFT无疑在诱惑着越来越多投资者试图入局分一杯羹。 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这个年轻的新鲜事物已经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内卷”,甚至在2021年3季度开始逐步出现了白名单制度,普通玩家想在这场“游戏”中获益将越发困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部分白名单资质获取攻略帖中,教授者直言“白名单模式本质是专业人士降维收割散户的过程,我们必须掌握这项技能。”那何为白名单模式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比早期的NFT,当下NFT项目逐步走向成熟和专业,对于限量发行的NFT来说,想要通过公售获得的难度和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已然有了质的飞跃。因为以太坊的机制问题,一旦流量过大出现区块链堵塞,交易费用(gas fee)将会数倍增长。 刘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因为数量稀缺,用户为了争抢铸币,不断加码交易费,很容易出现交易费比NFT的实际铸币价格高出数倍的情况。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很多NFT项目采用了白名单方式,将铸造分段,通过限制每个钱包的NFT数量以及何时可以铸造代币来减少堵塞,从而避免交易价格突然飙升。 那么什么样的用户可以获得白名单资质?据记者了解,白名单制度本身也是一种社区鼓励机制,很多项目方抽取白名单时会设置一些社区活跃度、贡献度、引流等方面的条件设置,一旦获得白名单资质,用户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铸币,相较普通用户优势明显。 以X Rabbits Club(冷兔)项目为例,其预售价格为0.0502ETH,每个预售资格可以铸造两枚NFT,而其预售结束地板价已经达到了1.5ETH左右,这意味着白名单的持有者能够轻松赚到至少3ETH,而不能拿到白名单的普通用户需要支付的成本需要翻数倍。 Chainalysis的研究报告指出,一小部分参与者获得了大部分收益。数据显示,进入白名单的用户出售他们新铸造的NFT,获得利润回报的概率为75.7%,而没有进入白名单的用户只有20.8%的概率可以获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2021年下半年,白名单制度出现早期,率先掌握玩法的投资者和机构确实获利颇丰。但随着越来越多投资者乃至专业机构积极参与社区试图获得白名单,获得白名单资质越来越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外网目前较火的Discord APP上,曾经有数千人的NFT社区已经算是活跃,但如今的新项目动辄有数万乃至数十万用户,如今想要获得白名单难度可谓指数倍增长。 刘峰告诉记者,现在还出现了专门获得白名单的产业链,网上有很多“工作室”雇佣大学生聊天拉人头、雇佣画手作画、写程序刷活跃度等,甚至为了获取流量眼球有不少低俗的行为出现。这些专业机构的加入令普通投资人想要获得入场券更难,很多普通投资人已经表示要退出这个赛道。更为严重的是,即便能获得白名单,也并不意味着赚钱。 NFTScan 数据显示,一周内以太坊链上就能涌现超过84万个NFT。但其中大量项目出现破发。有投资者指出,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拿到的数个NFT,90%都破发了,这意味着买到就被套。更不用提以更高价格在二级市场购买的投资者,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近期不少热门项目价格出现波动,以冷兔为例,其公售后地板价很快突破1ETH,一度达到1.5ETH左右,但在盲盒开启后,其价格逐渐下跌,近期地板价已不足0.2 ETH。这意味中途高位上车的投资人要等待价格上涨近8倍才能回本。 欺诈、监管与交易风险 无疑,尽管NFT自诞生以来一直面临争议,至今依旧被市场和资本追捧。但市场的火热之下,种种风险依旧不能忽视。 NFT资深参与者许志宏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OpenSea参与交易NFT的风险,比在交易所投资比特币甚至买一个meme币的风险都要大100倍。因为比特币有一个完美的场景——可以在交易所进行连续竞价交易,但是NFT至今没有,所以风险变得巨大。 “如果你明白是在消费NFT,那问题不大。但如果你的目的是投资,那么可能大部分都会亏钱。”许志宏指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获悉,NFT所面临的欺诈、交易、监管等方面的风险一直存在,已被越来越多参与方关注。 区块链分析平台Chainalysis近期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已在新兴NFT市场发现了清洗交易(wash trading)和洗钱活动的“重要”证据。 据悉,其所谓清洗交易是一种市场操纵形式,通过此手法,一名投资者同时买卖同一资产,在市场上制造虚假和误导性的活动。一名NFT持有者可以将自己的 NFT“出售”给他们控制的另一个钱包,使NFT“升值”。 Chainalysis通过分析NFT销售到“自筹资金(self-financed)”的地址来跟踪清洗交易,经统计发现共有110个用户从这项活动中获得了近890 万美元的利润。 刘峰对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操纵价格和市场的情况一直在NFT市场中存在,虽然参与者越来越多,但是大资金、有实力的玩家还属于少数,一但项目有人操盘,普通玩家被割韭菜的风险更大,只有操盘者能从中获利。 此外,洗钱风险一直被广泛关注,Chainalysis在报告中称,通过非法地址发送到市场的资金在2021年第三季度“大幅攀升”,并在2021年第四季度增长至近140万美元。“洗钱对于人们建立对NFT的信任构成了巨大风险,应该由市场、监管机构和执法部门进行更密切的监控。” 2月18日,银保监会在官网发布《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提示以“元宇宙投资项目”“元宇宙链游”等名目吸收资金,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其中指出,存在不少编造虚假元宇宙投资项目的诈骗项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NFT作为元宇宙概念中的重要运用,也存在不少虚假项目,投资人投资前需要谨慎甄别。此外,NFT在国内的合法合规性至今未有定论,不难发现虽然多家头部大厂参与NFT,但几乎甚少宣传,也很少进行大规模投入,多为尝试性创新探索。 一位互联网企业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NFT的合法合规性,该企业十分谨慎,一直保持着与监管的积极沟通,未来也将会谨慎开展相关业务。对于监管未来对NFT的态度,该人士也表示并不确定,还要看国内市场的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除了法律、监管等层面的风险,因为NFT是基于智能合约技术,因此也面临着技术层面带来的交易方面的风险,已出现了不少案例。如“Merge”就曾出现技术合约漏洞,出现同一个NFT被卖出两次的情况,一度被OpenSea暂停二级市场交易。 刘峰告诉记者,NFT作为新事物,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都较多,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投资者务必谨慎进入这一领域。 租赁与借贷,NFT的外延有多远? 伴随着NFT的火热,其衍生的市场需求也助推了NFT租赁、借贷等市场的发展。 虽然这种NFT消费模式目前已经有了很庞大的市场,但它完全忽略了另一种可能性,即NFT租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业内已经出现了对未来NFT 消费新模式 —— 以租代购的探讨。所谓NFT租赁,即将持有的NFT使用权租出去,其所有权并不发生改变或者是只短期转移到租赁者手中,令其他对这个NFT感兴趣的人可以有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 “展示” 自己所喜爱的藏品 ,同时原持有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赚取一些被动收入。 这一观点提出后,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一NFT消费模式有些牵强 ,但依然有不少人认为随着NFT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租赁NFT可以进一步为持有者和消费者释放价值,数字租赁未来市场可期。 许志宏则认为,NFT租赁市场一定会出现,但他更看好NFT抵押平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2021年12月,加密借贷和交易平台 Nexo与三箭资本合作推出了NFT借贷和艺术融资服务平台“NFT Lending Desk”,这一平台提供由NFT支持的加密信贷。而Nexo是首批允许客户使用某些 NFT作为抵押品借入稳定币、ETH 和其他加密货币的加密货币借贷方之一。 “今年借贷市场一定会起来(可能叫NFTfi),DeFi(去中心化金融)如此内卷,肯定会溢出到NFT领域的。通过质押、锁仓、fram(一种通过按比例质押获得代币的玩法)一键三连,从而助推今年很多100ETH项目出现。”许志宏称。 据了解,DeFi在过去几年在加密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DeFi Pulse指出,DeFi市场总额已超过430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NFT是目前加密领域最令人兴奋的热潮, DeFi则是推动 NFT不断拓宽边界的催化剂,两者的结合而诞生的NFT 借贷也被视为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下一个爆点。 在这个业务流程中,用户可以在市场上发布想要用作抵押品的NFT,通过抵押获得贷款从而释放资产价值获得流动性,从而使用贷款来探索NFT领域的其他机会。如果贷款人出现拖欠贷款,那明智地选择了抵押品的贷款人就有机会以极低的价格获得被抵押的NFT。 以积极的视角来看,NFT抵押与借贷的出现将提高NFT市场的流动性,为参与者提供资金,还可以在高频度的估值、抵押、交易中让NFT 资产的估值更加稳定化。 但一位股份行风控人士告诉记者,从模式上看,NFT抵押与借贷与现实世界的抵押与借贷一样,是一种运用金融杠杆的工具,杠杆的运用可以帮助做大市场,但同样也放大了风险。尤其对NFT这种新兴事物而言,面对其短期内可能出现的剧烈波动,作为押品如何衡量其价值?如何衡量NFT的优劣好坏,是否所有NFT都可以作为押品?以及NFT市场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等问题目前都存在疑问。必须提示投资人和试图开展这部分业务的平台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对此刘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NFT,市场和投资人都处在相对火热的态度中,很多平台方、项目方希望在市场中发掘更多机会,希望尽快拓展NFT的外延,开拓新的业务,助推产业链的延伸。这种出发点本身无可厚非,但这些工具的出现大概率会进一步推高市场泡沫。 相较国外市场,国内市场已经提出了所谓的去泡沫化,判断短期内国内如租赁、借贷等NFT衍生业务的发展会更谨慎,步子会慢一点。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