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重回乔布斯经典 但为何又落得如此下场?
我们知道,对于许多追求旗舰体验的用户来说,首选手机或许就是苹果,iPhone 12系列一共推出了四款机型,其中有一款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那就是iPhone 12mini,虽说这是为小屏党精心打造的一款小屏旗舰,刚发布时也被许多人所看好,但是我们通过数据来看,iPhone 12mini的销量却是iPhone 12系列当中最差的一款机型,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起初iPhone 12mini凭借价格方面的优势受不少人青睐,但是实际上手体验过后发现似乎这款手机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完美,其实iPhone 12mini在颜值上还是很出众的,直角边框的设计,让我们想到了乔布斯的经典之作,单手握持十分合适,仅有133g的重量相比于许多半斤重的安卓手机,简直不要太爽,但是似乎这也是能在这款手机上看到的所有优势了。首先,正因为它如此轻薄,不得不让电池容量缩小,续航成了它的硬伤,2227mAh的电池容量放在如今的5G时代的确不够看,许多人甚至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都避免不了一天两充的局面,要是在加入游戏或者视频,充电次数还得增加,要是iPhone 12mini以小巧便捷为优势,那么这样的续航都要随身携带充电宝或者充电器,便携这一说从何而来? 除此之外,单卡设计成为了许多人对它避而远之的一个原因,因为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双卡双待很有必要,现在许多用户都至少有两张卡,可能会让工作与生活分开,这样不会对自己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但是iPhone 12系列中也只有iPhone12mini不支持双卡双待,要是你想买iPhone 12mini作为主力机型的话,这就意味着或许你还应该再准备一款备用手机,这样一来,同样也达不到便携的目的,或许iPhone 12mini只支持单卡的原因跟手机续航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iPhone 12mini价格也降了许多,同时苹果还爆出iPhone 12mini即将停产的消息,等等党们还能接着等,不妨看看下半年的iPhone 13系列?
小米翻盖折叠屏手机曝光:四边等宽 挖孔前摄
自从三星掀起了折叠屏手机的潮流之后,主流厂商都开始了折叠屏的研发,目前已有华为、小米、MOTO等厂商推出了量产版折叠屏手机,但他们对折叠的探索还在不断深入。 目前,市面上可折叠屏手机大致分为两种方案,一种是Galaxy Z Flip,神似翻盖手机,一种是Galaxy Fold,展开后是一款平板手机。 今年3月份,小米发布了首款折叠屏手机MIX FOLD机型,该机采用了类似三星Galaxy Fold左右翻折方案,可以在展开之后获得更大的屏幕尺寸。 不过,小米内部依然在进行其他折叠方案的研发,近日就有海外媒体曝光了小米翻盖式折叠屏机型的专利设计图。 根据图片显示,小米这款翻盖式方案折叠屏与此前三星Galaxy Z Flip十分类似,背部采用了双摄+副屏的设计,小屏幕能随时查看时间、通知等信息,有效减少屏幕开合次数,延长折叠屏幕寿命。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内部的主屏上做到了四边等宽的屏幕边框效果,可惜屏幕内部依然存在挖孔,未能实现屏下前摄的方案,并且前摄似乎至少配备了双摄模组,开孔为长条形状,看起来有些违和。 不过,目前来说这只是小米的一种设计方案,是否开启了量产机器研发还尚不知晓,也或许用户永远都无法使用上这种设计的小米手机。 你会期待这种方案吗?
华为Mate40 Pro竟然被卖到40万元
由于供不应求,华为手机成为当下的稀缺物品。 今天去几个官方电商渠道看了一下,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型号,比如 Mate40、P40 等,不是没货就是预约抢购。 某些第三方店铺虽然有货,但都是直接加价。 还有一些网友表示一些线下店铺也有货,但必须同时搭配其他增值服务,才能买到。 也算是变相加价了吧。 华为手机的价值在国内消费者心中不断提升,也让一家海外的珠宝厂商垂涎三尺。 如果经常看数码资讯,应该会经常听到,某某手机卖到几万,甚至几十万高价的新闻。 这种新闻,通常和这家名叫 Caviar 的公司有关。 为原本就很高端的东西穿金戴银,再配上一些让高收入人士注目的故事,一件价格翻数十倍甚至百倍的奢侈品就这样诞生了。 Caviar 官网,把这些东西定义为「收藏」。 高端得不行。 OK,话不多说,今天就来看看这家珠宝品牌,能与和华为手机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目前,华为旗下最高端的机型,莫过于搭载麒麟 9000 处理器的 Mate40 系列。 而 Caviar 基于华为 Mate40 Pro,推出了三款定制机型。它们虽然价格不一,但都是基于中国元素打造的。 主题叫做「翡翠帝国」。 目标应该很明显了吧?就是冲着国内高收入消费来的。 今天难得和大家一起了解奢侈品,那不如就来点刺激的,从最贵的看起——售价 465000 元的 Mate40 Pro 珍贵和谐版。 贵,当然有贵的理由。 这款 Mate40 Pro 的外壳由 18K 黄金制成,而且是实心的。 后盖通过激光雕刻,呈现出中国传统花纹装饰图案,并且有一龟一鹤两个吉祥物,寓意长寿、高雅、消灾避害、镇宅纳财。 其中,龟的部分采用了青绿色翡翠,每一块龟壳上都镶嵌有黄金边框。而鹤的部分,还用上了珐琅,这些都是经常被运用于传统器物的材料。 如此贵重的东西,肯定不会大规模生产,Caviar 计划只打造 8 台,目前已预订 6 台,而且是付了押金的那种。 另外两个定制版的价格没有那么夸张,但也绝对称不上便宜。 其中飞狮貔貅版本售价 42800 元,机身部分采用 18K 黄金,右下角的球则是翡翠。这一款一共 16 台,已预订 11 台。 还有一个山水国画版本,售价38500元,机身材质为钛金属、白玉和天然翡翠。这款备货较多,一共 76 台,已预订 27 台。 除了用料非常高端之外,定制版 Mate40 Pro 的包装也堪称奢华,感受一下。 连包装都是皮革,可以说非常不环保了。 其实在 Mate40 Pro之前,Caviar 就已经在数码产品定制这一块身经百战。苹果、三星的产品,都被它弄得「金碧辉煌」。 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基于 iPhone 12 Pro 和三星 Galaxy S21 定制的黄金手机。 作为一款顶配奢侈品,这款黄金手机毫不遮掩地把「我很贵」刻在身上。 「FINE GOLD 999.9」,代表含金量 99.99% 的纯金。更重要的是,机身光黄金的重量,就达到 1000g。 (相机:我是谁,我在那?) 至于价格,已经突破 1000000 元人民币。 好家伙,不安排几个壮汉,这手机咱也不敢拿在街上用啊。 当然了,它的作用肯定不是拿来打电话、刷抖音的。准备一个展示柜,再安排几束灯光,才是这款黄金手机的正确打开方式。 既然黄金太重,没办法随身带走,所以 Caviar 盯上了另一个品类——主机。 下面这台 PS5 的表面,共覆盖了 3.8kg 的 18K 黄金,官方将其成为「真正的珠宝杰作」。 这些黄金采用了类似于矿石的独特几何形状,总觉得和游戏有种莫名的 cp 感,搭在一起还挺合适的。 另外,游戏手柄的表面,也覆盖了一层鳄鱼皮,能带来「真正的触觉乐趣」。 除此之外,Caviar 涉足的领域还包括汽车、平板电脑、AirPods、运动鞋、手表、手机壳等等。 能买得起 Caviar 全家桶的人,应该才是真正的土豪吧。 其实在数码界,奢侈品并不这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比如大家熟悉的 Vertu,就是上世纪末成立的公司。 其代表作,无疑就是这款全球仅 8 台的 Vertu Signature 眼镜蛇限定版,售价就高达 200 多万,气势丝毫不比 Caviar 弱。 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产品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考虑。这些钱拿去买一些实用的东西,它不香吗? 用一台最便宜的 Caviar 版 Mate40 Pro 的钱,搞定一套华为全家桶都绰绰有余。 当然了,对于奢侈品的目标消费者来说,这种能够满足心理需求、彰显身份的产品,又怎么能说它不好呢?
没有车企愿意只作华为的“肉体”
汽车行业已许久未像今天这般热闹。 一来,这一行业正在经历新的变革;二来,其边界正在被打破,更多的参与者开始入场。 所以,上汽与华为的隔空碰撞,才会忽然成为热点。以致于「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区区一句话,会在舆论中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 有激辩,一定会有结论。这是一个好趋势,大家开始接受新的变化,新的认知,新的洗礼。 我们多多少少听到一些新的理论,「智能电动时代」、「软件定义汽车」,这就是新的变化。 至少在三个维度上,我们可以切身地感受到时代变革的脉搏,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关系,汽车行业人才的需求关系,消费者与汽车品牌之间的关系。 上汽与华为的这次舆论冲突,恰恰正是主机厂与供应商「新关系」的一个缩影。 汽车等于新的智能终端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汽车行业为什么注定走入变革的十字路口?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内因,诸如政策导向、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用户体验,「智能+电动」成为大趋势。 当然,汽车变革也有外因,而外因是由跨界者带头搅动的。像华为、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原本是将智能手机作为主战场,而考虑到整个IoT生态,也会慢慢渗透到智能家电和智能穿戴等市场。 然而,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正趋于饱和,用户人数已从增量竞争转变为存量竞争。家电市场同样如此,更早地进入了成熟期,发展速度已然放缓。 事实上,当用户增长乏力之后,这也宣示着移动互联网红利正在消退。有一个非常好理解的视角,我们回忆一下,手机里的APP多久没有更迭过了?面对生活中的诸多需求,我们是不是已经可以习惯于某些固定的APP了? 稳固,不生波澜。市场蛋糕的规模不再变化,也就很难再有颠覆式的力量出现。 那么,该怎么办?这些跨界者需要寻找新的智能终端,智能汽车顺势成为下一个公认的风口。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智能汽车的追捧,跨界者的热情高过传统汽车制造商。所以,汽车行业的边界才会被迅速打破,先有蔚来、理想、小鹏这样的初代新势力,再有小米、百度、360这样的二代新势力。 跨界者带来新的火种,但很显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价值链转移,主导权旁落? 汽车工业走过一百多年,如果不求重新定义汽车,那么,整个上下游的供应链格局是相当稳固的。 在多数情况下,主机厂占据主导地位。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因为主机厂是买入的一方,可以挑选谁成为供应商,自然有更多的话语权。而供应商提供的零件,一般也是定向设计的,只能销往汽车行业,可谈判的余地也就更小了。 不过,也有例外。在一些具有技术垄断性质的零部件领域,供应商的话语权有可能超过主机厂。博世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掌握了燃油喷射和控制系统,谈条件也会更加强势。 但是,核心价值仍然没有为强势供应商所支配。原因在于,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仍掌握在主机厂手中,另外,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会有一些深度捆绑的模式。诸如,主机厂入股供应商,或者成立合资公司,再或者形成专属供应关系。 在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的供应链中,多数是日系零部件厂商。韩系品牌现代、起亚,也一般采用韩系零部件供应。 来到智能电动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被电机、电池取而代之,原有的价值链体系被改写。值得观察的是,作为独角兽的宁德时代并没有与主机厂形成对立关系,反而快速融入了整个电动车供应链体系中,并且源源不断地保持庞大的装机量。 究其原因,宁德时代「善结盟」,与诸多汽车品牌均有合资关系,彼此形成强绑定。而且,电池价值虽高,但仅体现在采购成本上,并不会影响潜在的新商业模式。纵使价值重心有一部分倾向于宁德时代,但在深度捆绑之后,主机厂仍认为电池供应体系是可控的。 但谈到智能领域,事情变得微妙起来了。 汽车的壁垒不再是上万个零件的组合能力,而是上亿行代码的运行能力,「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在于此。 那么,汽车软件的单车价值势必会增长。从功能角度来说,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才是真正的「决胜圈」。 将来,能够带来产品溢价和增长利润的,更多地来自于智能汽车的软件服务与应用,制造和销售汽车成为基础工作,新的商业模式冉冉升起,主机厂怎能没有危机意识? 「软件定义汽车」的底层基础是电子架构和软件架构,其战略地位等同于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变速箱。因为电子架构和软件架构决定了整车布置,包括控制单元的选型,以及转向、制动等核心模块的选择,是一辆智能车的「心」和「脑」,可能不只灵魂那么简单。 主机厂希望争取更多的主导权,就是要在智能汽车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中,不至于沦为「底层打工人」。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售出汽车只是起点。OTA升级,带来软件服务和应用的升级,可以创造新的体验,并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很显然,主机厂希望自己做主导,可软件迭代能力一旦拱手让人,不仅无法直接面向用户,而且迭代规划无法做出准确承诺,整个升级决策效率将完全取决于供应商,那就实在过于被动了。 同时,智能汽车的另一大优势是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数据。而数据是座金矿,个性化服务需要数据,自动驾驶解决边角案例,更需要数据进行训练。 但电子架构和软件架构这道城墙失守,主机厂拿到的只是一个功能「黑匣子」,丧失数据主权,无法挖掘其价值,对硬件选型几乎失去话语权,成本控制与迭代节奏,皆为空谈。 所以,主机厂与跨界者之间,究竟以怎样的关系参与智能汽车价值分工,尘埃远未落定。 跨界合作模式众多,没有唯一论! 做软件,并非传统车企所擅长的。跨界者进入,对行业理应是一种正向的意义。是不是一定要造整车?那也未必。是不是只有一种合作模式?答案也并非唯一。 按照主机厂的主导权由浅到深,而跨界者的参与度由深到浅划分,目前行业内有这么三种合作模式。 1、主机厂是纯粹的代工角色,为跨界者提供定制化车辆。最典型的例子,是滴滴与比亚迪合作生产滴滴D1。这是一款专为滴滴网约车生产的定制化车辆,诸多设计考虑了乘客与司机的需求。可以大胆展望,将来Robotaxi都有可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价值分配非常清晰。像滴滴这样的采购商掌握主导权,拥有数据收益,而主机厂则成为面向B端市场的硬件提供商,根据成本做出定价,再批量出售给采购商即可。 2、主机厂接受跨界者的「全家桶」服务。华为与金康赛力斯、北汽极狐的合作即是如此。华为的技术深度和覆盖面值得肯定,电子电气架构、多合一驱动系统、800V电池系统以及自动驾驶方案均有提供,而主机厂只需「躺平」即可。甚至在销售这件事上,华为也可以包办,于是,我们可以在华为的体验店里看到赛力斯车型在售。 正如上文提到的,接受「全家桶」服务,意味着底层基础要全盘贡献出去。华为将汽车潜在的附加值部分,给出了包圆的解决方案。品牌偏弱,技术积累较少的车企或许比较受用,但诸多具备自研能力,且希望掌握主导权的车企,则很难接受。 尤其在三电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已经搭建起完整框架的车企,如果全面倒向跨界者的包圆服务,之前投入的心血全部付诸东流。而且,跨界者的方案是否一定胜于自研主导的方案,还是一个未知项。 3、补齐车企软件能力的短板。这种合作方式更为普遍,主机厂也更容易接受。其实,上汽与华为之间当然也有合作,早在2017年,上汽集团即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智能电动、智能制造以及信息化、网络完全等方面展开合作。2019年,5G+L4智能重卡项目在上海洋山港启动示范运营,即是由上汽、华为、上港集团和中国移动共同打造的。另外,整车厂与自动驾驶公司在部分解决方案上合作也逐渐成为主流,例如今年三月,上汽宣布参与联合领投自动驾驶初创公司Momenta的 C轮融资,后者将会为前者提供自动驾驶软件平台。 跨界者能够为主机厂提供与软件开发相配套的仿真、调试、测试工具,有助于其缩短开发周期,提升迭代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跨界者完全是一个供应商的角色,主导权仍在主机厂手中。 没有什么绝对,究竟采用哪种模式,其实是一种商业选择。天下没有白给的午餐,更没有白白送出的城池。 写在最后 智能汽车是技术新高地,各方力量都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无论上汽,还是华为,不愿躺平,都值得尊敬,更值得鼓励。 百年汽车工业,壁垒并没有轰然倒塌,跨界者需要抱以敬畏之心。而壁垒之内的传统车企,也迎来了新的变化,跨界赋能,面朝新生。这是一个相互成全的时代。 还有一句话,就事论事,汽车圈不必「饭圈化」,被偏执的态度裹挟才是最不该的。
华为苏箐:自动驾驶永远达不到L5级别
IT之家 7 月 11 日消息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昨日已正式落下帷幕,华为 ADS 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苏箐出席并参与讨论。她在谈及汽车的自动驾驶时提出了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的观点。 IT之家了解到,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正在走进大众视野,例如业界知名的特斯拉 Autopilot、华为此前展示的自动驾驶系统 ADS 等,当然也包括各大传统车企和新入场科技企业的方案。 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此前曾自信满满地表示:“L5 级别的自动驾驶很快就能实现。”他给特斯拉定下的目标是在 2020 年底前完成 L5 级别的基本功能开发,但如今特斯拉 FSD 仍在测试中。 苏箐表示,“L5 级别的自动驾驶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主要是因为 L5 级别自动驾驶的定义,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天候覆盖应对所有场景,没有一位人类司机都做到,因此机器更无法做到。” 据称,自动驾驶领域厂商在实验环境已经可以实现 L4 级别,但是下放到用户使用,目前还只能接近 L3 级别,自然也包括华为此前火出圈的 ADS(以 L4 级自动驾驶架构为基础,可提供 L4~L2+ 级方案)。 ▲ 图源:工信部 虽然这一观点有些逆耳,但业界大部分专家都表示 L5 自动驾驶大规模上路仍遥遥无期,无论是技术还是行业标准仍待完善。 他还认为,类似于“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这种说法,如果自动驾驶变得更高级,普通用户慢慢变得便会对其越发信任,因此事故也便开始酝酿且更频繁。用“杀人”一词形容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并不过分。 斑马智行联席 CEO 张春晖表示,现在大多数所谓的“自动驾驶”仍处于 L1 和 L2 级别,少数较为先进的公司可以做到 L4 级别,但 L5 级别的自动驾驶遥遥无期。 小鹏汽车方面对此则表示“实现 L5 级别自动驾驶最大的难题是解决人车混流的问题”,看来他们对此也是有所不及。 此外,华为苏箐还提到,在美国测试时按照“路权”来制定自动驾驶模型规则,在中国却不适用,路上总会碰到非常复杂的情况,出现问题就无法完全按照“路权”进行责任划定。 出门问问方面则表示:通用人工智能无论人机交互、L5 都会因为看到的信息不完整而没法建模,因此通用人工智能和 L5 都非常难实现。
鸿海有意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厂生产电动车 正与当局谈判中
集微网消息 近日,据路透社消息称,鸿海与美国电动车新创公司Fisker已敲定车辆组装协议,目前地点尚未确认,不过Fisker执行长Henrik Fisker认为,鸿海的威斯康辛州厂是其中一个可能。 鸿海在一份声明中提到,鸿海已与威斯康星州经济发展公司(WEDC)合作,讨论公司的电动车制造计划,并且乐观看待与WEDC的合作,以及正在进行的讨论。 WEDC发言人表示,在签订协议之前,不对任何可能的谈判发表评论。 过去一年来,鸿海已经宣布与Fisker、中国拜腾(Byton)和吉利汽车(GEELY)以及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 NV)的飞雅特克莱斯勒(Fiat Chrysler)部门的合作。 今年4月,鸿海大幅削减了计划在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的工厂,确认退出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项目,并打算建造尖端的平板显示屏。 一个月前,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可能会在威斯康星州制造电动汽车(EV),不过也可能决定在墨西哥生产,今年将决定设在何处。 Fisker认为,与威斯康星州经济发展官员的会谈在评估潜在工厂地点的过程中是正常的,已敲定由鸿海美国工厂帮忙制造电动车,预计2023年第四季量产,而威斯康星州是其中一个选择。 鸿海的目标是到2025-2027年为全球10%的电动汽车提供零部件或服务,其在汽车市场竞争,将对老牌汽车制造商构成威胁。(校对/Lee)
Model Y狂降7万后 特斯拉官网又瘫痪了
刚刚公布的6月份汽车销量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依然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6月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23.0万辆,同比增长177.7%;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100.7万辆,同比增长220.9%。 除了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外,近日,特斯拉推出了仅售27.6万元的Model Y标准续航版引发关注。 从官网公布的信息来看,Model Y标准续航版车型,新车补贴后售价为276000元,续航里程(国标工况法)达到525公里,百公里加速仅需5.6秒,预计将于8月份开始交付。 目前,Model Y在华已经涵盖三款车型,Model Y标准续航版售价为276000元,长续航版起售价为347900元,高性能版起售价为377900元。 从售价来看,Model Y标准续航版相交长续航版,续航、百公里加速时间分别少了69公里,0.6秒,但价格便宜了7.19万之多。Model Y标准续航版的推出,很快就冲上了热搜。 在该车型发布后,网络上随即流传出一张疑似特斯拉销售人员的朋友圈截图,该截图显示,特斯拉官网因Model Y标准续航版订单过多而出现数次瘫痪,销售人员只能安抚客户“别着急”,并紧急进行新情况下的下订指导。“犹豫一小时多等一个月!”该疑似特斯拉销售人员发朋友圈称。 一位特斯拉内部人士向记者提供的一张截图显示,标有特斯拉的页面上,显示“Error has occurred(出现错误)”以及一串乱码。 但对于官网瘫痪是否由Model Y标准续航版订单大增导致,以及Model Y标准续航版的订单数据究竟有多少?该内部人士表示目前还不知情。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并未公布标准续航版车型搭载的是LG化学的三元锂电池还是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不过有销售人员表示,Model Y标准续航版搭载的是磷酸铁锂电池。
大厂纷纷取消大小周:加班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周末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 燃财经出品 作者 | 朱晓宇 谢中秀 闫俊文 曹 杨 赵晨希 冯晓亭 郭一梦 张 琳 编辑 | 饶霞飞 7月9日下午,字节跳动发布公告,将于2021年8月1日起取消隔周周日工作的安排。字节跳动表示,8月开始有需求的团队和个人,可以通过系统提交加班申请。 此前,字节跳动已在内部做了是否取消大小周的调研。6月17日上午,在字节跳动公司的openday上,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公布了调研结果,他表示,经过调研,三分之一的人不支持取消大小周,三分之一的人支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也是顺应时代潮流,“一心扑在工作上,已经不符合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很难驱动他们。” 一位从事招聘工作多年的人士介绍,以前招人,都会把“能承受加班压力”写在职位描述(JD)里,但近几年,大家都不写了,只在面试的时候去聊,因为“注重个人生活质量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拼搏奋斗的社会气氛,已经不那么浓烈了。” 在拼搏气氛浓烈的时期,大小周,带来的社会评价是很正面的。反之,则会被社会舆论指责。 对于大厂来说,大小周除了是一个效率工具外,还应该是一个符合社会价值潮流的好措施,但目前来看,这两者的基础都动摇了。 据了解,反对取消大小周的人,理由都是收入减少。这位人士表示,加班费滋生了严重的“摸鱼”现象,这是不少大厂管理者的困扰。按照大厂内部的测算,取消大小周制度,反而可能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因为员工可以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完成自己的OKR。“如果大家反对取消大小周的原因是因为钱,那么恰恰说明,大小周应该取消。” 在半个月之前,快手已经宣布从7月1日起取消大小周,员工按需加班,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工资。 更早之前,腾讯互娱(IEG)旗下光子工作室群的一条新规定登上热搜:周三健康日全部门下午六点下班,其余工作日必须晚上九点前下班,且实行全面双休,节假日严格按照国家及公司的法定节假日安排休假。如果特殊需求需要加班,要邮件审批。加班人数不超过10%。严禁周末休息日两天连续加班。 在大厂纷纷“反加班”之前,“打工人”已经用脚在投票了。从去年开始,内卷一词不断被提及,当“内卷”成为热词时,“年轻人反内卷”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思考,“躺平”也成了新的热词。 如今,反内卷之战已经从互联网大厂开启。抛弃内卷,回归生活,已经逐渐演变为互联网职场人的主流价值观。 但实际上,对于加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拒绝,毕竟,很多时候,“加班”成为了一种隐形的“福利”,比如,带来更多的收入,甚至,“摸鱼”式的加班,既轻松还多金。 本期小酒馆,我们和几位年轻人聊了聊关于加班的事情。他们有人在取消大小周后,收入锐减;有人因为经常加班,被不喜欢的领导“踢走”;有人为了不加班选择离开大厂,却没想到成为大厂服务商的他,加了更多的班;有人为了应付加班文化,选择“形式上加班”;也有人因为男朋友经常加班,选择分手。 如果平衡工作与生活,是每个走进职场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所幸,这个问题,不仅“打工人”在思考,公司也在做调整,似乎,已经有一条清晰地路径出现了。 大小周取消突如其来,我很难受 李辰辰|38岁 工程师 7月9日,字节跳动内部正式发布邮件宣布取消大小周,消息非常突然,我刚刚返回工作岗位,看到邮件瞬间懵圈了。 在此之前,字节跳动内部引发是否取消大小周的热烈讨论时,我一直没有当回事,甚至当时还与同事打赌,押注绝对不会取消。理由很简单,因为字节跳动强调始终创业,讲究延迟满足感,怎么会取消呢? 虽然我是做技术研发的,但我们部门是字节的中台部门,我们研发部门的工作很特殊,取消大小周之前,我们和其他很多研发同事一样,虽然上班不打卡,但需要7*24小时,随时在线。我们负责抖音,一旦抖音出了问题,业务链下游的人会立刻马上找到我们。我们还需要经常跨洋对接业务,半夜两三点还在线上讨论问题。 字节跳动内部有个产品经理和研发部门人数比,这个比例通常是1:3,一个产品经理配三个研发,但我们部门是1:1,一个产品经理配一个研发,相当于一个人做了三个人的活,工作量相当大。 今年年初,我负责的部门又更换了新方向,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公司的内容推出去,所以加班更是常事。我的工作是随时待命。即便有事请假,我的飞书状态栏也切换成公休假期模式,但同事还是拉我进各种各样的业务群。 事实上,我们部门二十几个人没有一个人赞成取消大小周。因为虽然取消大小周,但考核并没有改变,工作需求依然持续增长中,开发量很大。尤其是部门支持的业务依然在飞速发展,不能排除下个月制定商业OKR时,业绩目标再次翻番。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的工作强度将一直加大。算了一下工作强度,直接可见的是,未来我的下班时间可能要从晚上十一点、十二点,推迟到半夜两三点。 之前大小周时,不需要向领导申请,加班也算加班费。但取消大小周后,申请加班需要两级领导通过,无形之中造成很多不便。这意味着很多工作即使是需要加班来完成,如果没有通过审批,也不能算加班,更不用提赚加班费了。 我算了一下薪资结构,一年收入少十几万元完全不夸张。看到内网上,甚至有人说决定去找一份薪资更高的工作。 我们部门有一些年轻人经济状况较差。刚毕业不久,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只是因为热爱写代码,来到字节跳动做研发,他们周末没有什么事情,原来还能在公司加班赚取加班费,但取消大小周后,这种“福利”就很难“享受”到了。 下班时,几个年轻的同事们开玩笑说,以后要消费降级了,原来喝喜茶,以后打算喝蜜雪冰城了。我听完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难受的点在于,一方面,我要故作淡定,稳定军心,让大家好好干活;另一方面,收入下降十几万后,我家庭的未来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我虽然是一个中层领导,但在北京生活压力很大,房贷、养育孩子、教育孩子支出很大。 因为事发突然,我八月份安排的各项家庭活动都取消了,都要重新安排,或者无限期延后。曾经在字节跳动工作让我收获到满满的个人成就感,也让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是个人价值与物质的双重获得,现在这种感觉没有那么好了。 大厂陆续取消大小周,“追随者”无动于衷 罗本 | 27岁 产品经理 近段时间陆续听闻大厂取消“大小周”工作制的消息,作为备受大厂“加班文化”折磨的小公司员工,我是打心底里感到开心的,或许学习大厂加班文化的老板,也能学习他们取消大小周呢?但最终还是我想多了。 近两年,我们公司创始人在研究几家大厂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后,开始推行大厂的“狼性文化”、“大小周”等制度,并且在内部推行的力度,跟大厂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厂倡导“大小周”,我们是邯郸学步,搞“强制性”。小周周六那天名义上说的是“学习交流日”,员工参加应遵循“自愿原则”,但由于工资和考勤严重挂钩,所以大部分员工除非有事请假不到位,不然都会来加班。 其实我还挺喜欢加班的,因为我单身状态且住在北京郊区,平常也没什么社交活动,还不如多干活赚钱,但前提是公司得把钱给到位了。毕竟小周的周六确实工作挺轻松的,下班时间也比平时早些,我去年十月入职时,还会有额外补贴,可以说躺着就能将钱赚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并不排斥“大小周”,因为上家公司就是知名的互联网大厂,也在推行的是“996”,而现在这家公司的“大小周”,每个月算下来还比之前多两天假期。但是工作之后我才发现,现在的公司,大厂的福利待遇没跟上,加班文化倒是跟得很牢。 比如我们公司,从今年4月份起,内部就延迟发放周六加班补贴了,说是与年终奖一同发放。与此同时,创始人还会在会上表扬那些周日还在工作状态的员工。 这种加班就让我们很是“煎熬”,加班就变得非常难受。所以我们同事经常在一起讨论,说不想加班。 上个月快手取消大小周工作制时,我们就幻想着,老板会不会也良心发现,跟着一起取消大小周,为此,我和同事特意去探了一下老板和人事的口风,但没丝毫没有要取消的反应。而且周五临下班前,人事还不忘在内部群发了个通知,提醒我们“本周为小周期间,全体小伙伴别忘了明天来公司报道哦”。 现在就连公司创始人顶礼膜拜的字节跳动,也取消了大小周,但创始人依旧没表态。甚至再昨天晚上八点知道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后,行政还在内部群“温馨提示”一把,让我们周六记得打卡上班。 我原本是打算趁年轻多赚钱,为了钱也选择了互联网行业,也接受了“大小周”和“996”。但现在我们公司是既不放假又不给钱,我觉得完全有悖我的选择,所以我打算下周再核实一下工作制度以及加班补贴问题,如果还是现在这情况我就打算离职了。 躲开了字节,没躲开大小周 木木 | 33岁 前公关公司员工 因为如雷贯耳的大小周,我婉拒了猎头公司抛来的“字节跳动”的橄榄枝,却一招不慎成为了某大厂内容供应商的一员。 我之前有份干了7年的稳定工作,朝九晚五,周末双休,老板大方,同事友善,工资和福利待遇都不错,而且晋升通道也很畅通。在很多人眼里这可能是份好工作,身边的朋友羡慕,家里人也很满意,只有我自己逐渐陷入焦虑。 因此竞争压力较小,员工会很快进入舒适区。这对于还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是个危险信号。我整日陷入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的焦虑中,虽然想办法通过学习提升,但心里清楚“干中学”才是最高效的办法。 后来,我动了跳槽的心思,却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充斥着“996”和“007”的职场大环境让我踌躇不前。 直到我被一家公关公司老板的诚意打动。高于当时三分之一的年薪和丰厚的年终奖金无疑是诱人的,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关公司服务的是腾讯、阿里和字节跳动等多家互联网头部企业,能够快速提升自身能力。当然,我也特意问了加班的事,对方反复强调公司没有加班文化,周末也是双休,于是我成功“上当”入职。 仔细想想,我们服务的客户都还在大小周,我们作为服务商的乙方怎么可能逃得过?工作日晚上十点、十一点跟客户沟通是常态,周末赶上字节的小周,我们虽然不用到公司,但必须保证在线状态,所以我的周末安排都是跟着字节跳动的大小周来安排的。 尤其作为乙方,只要客户有需求,我们就要随时跟进。我经常会在晚上十一二点接到字节的需求,然后当天晚上就会熬通宵写稿。逐渐地,周末的概念在我的生活中越来越模糊,加班直接睡在公司的情况平均一个月也会有一两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甚至将家搬到了公司附近。 但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字节大小周,员工还有加班费拿,而作为字节乙方的我们,加班到地球爆炸都没有加班费拿的。好在是真的能学到东西,而这也是我坚持下来的唯一动力。 不过这种一天24小时只有工作的状态,让我每一天都过得很煎熬,每次刷到朋友圈,看到朋友们晒的花花世界,就让我动心。 世界是美好的,我也想也拥有,最终枯燥乏味的加班生活,让我丧失了赚钱的动力。半年后,我跳槽去了一家我心仪已久的媒体,在那里,学习提升不再需要失去自我来获取。 我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没有之前半年互联网公关公司的学习积累,我可能没办法进入我喜欢的媒体公司。 但我更清楚,到罗马的路不只一条,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失衡的生活不但能反噬工作,甚至能摧毁一个人。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才能真的实现自我价值。 喜欢加班的我,被不喜欢加班的领导踢走 飞飞|27岁 媒体从业者 当初,我初入职场不懂事,看不懂职场的潜规则也看不懂人心,不经意间做的一些事情,犯了很多人的忌讳,最终让我从职场中灰溜溜地离开,其中这个禁忌就包括了“加班”。 在入职这家公司之前,我曾经在一家媒体实习,公司比较提倡加班文化,老板也喜欢员工到每天晚上十点之后下班,久而久之我就形成了一种认知,以为所有的公司都喜欢加班和工作态度积极的员工。 直到后来入职了一家新的媒体机构,我才知道,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喜欢加班。 2017年2月,我通过面试进入了一家媒体机构,正式开始了职场生涯,每天朝九晚六工作时限,也算得上轻松自在。但是入职之后我就发现了,记者KPI太重,再加上工作流程不够顺手,所以时常觉得压力很重,时间也不够用。 比如,我们规定了每天要交一定数量的消息稿之外,还要每周交上两篇头条大稿,但是上班的工作时间内,我们唯一的精力就是盯新闻,写消息稿,根本顾不上头条稿件。所以头条大稿需要我们通过额外的时间来完成。我为了能让自己的效率高一些,也不想让自己每天挤完地铁回家之后再打开电脑,于是就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和下班之后的时间来写稿,这样就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我下班后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走是常态,也算比较正常,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也不算是加班。 但是这种行为让我的直系领导有些不满,因为她不喜欢加班,每天下班之后关了电脑就走,所以她走之前看到我还坐在工位上,就会觉得我是在“假积极”。 有一次,我们老板从上海出差回来,晚上六点二十分左右到了公司发现工位上只有寥寥数人,大部队基本都不见了。不到两分钟,我就看到老板拍了一张公司全景照片仍在大群里说,“看看人家”,并且还在群里@我和其他没走的人,进行口头表扬一番。 这种行为犹如大型社死现场,我还没从尴尬中缓过神来,我的领导就直接私信我,让我赶紧回家不要加班,于是我立马关机,提着包就往家跑。 原本以为风波到此为止了,但是没过两个星期,我因为早到公司,又被老板拍到发在大群里表扬。这居然让我的领导对我发飙,问我这么“积极”,到底想表现什么?从那之后我再也不敢加班和早到了,到点我就关了电脑抬腿就走,早上卡着点来公司打卡。 有时候害怕迟到罚钱,我干脆在公司楼下的星巴克喝杯咖啡,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再上去,毕竟迟到一次罚款200元,累计还要翻倍。 但是因为我“喜欢”加班的印象,已经烙在领导的脑子里,所以她始终觉得我“格格不入”,以至于在往后的时间里,她经常会因为各种问题来为难我。在往后的几个月里,我过得都比较艰难,几次都想离职但都被副主编拦下来了。 领导对我的不满,让老板都看不下去了,但是帮得了一两次又帮不了一辈子,我承受不住这个压力,只好灰溜溜地选择离职。 经历过这次离职事件之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入了迷茫期,我经常反思自己,却始终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累积,我慢慢参透这职场中的生存规则,无论任何事情在职场里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想要生存你都需要了解直属领导的想法。而当初,我的加班确实有可能会打乱她的生活节奏,在公司引领“加班”文化。 连续上班17天,每天早7晚11,我决定离职 云柚 | 27岁 网站编辑 我是去年国庆节前后入职的国内某互联网大厂新闻部门,做的工作主要是网站编辑,基本工作内容就是审核外部专栏作者投稿以及及时推送各种新闻资讯。 当时面试的时候有提过是早晚班的制度,然后一周一轮换,遇到热点事件会涉及加班,加班费都是按照国家规定支付。谈下来之后,我觉得反正自己也是单身一人,偶尔加班也无所谓,晚班还能挣加班费,这样想着我就入职了。 刚入职的前两周工作并不太忙,早班基本上下午两三点就下班了,晚班晚上十一点也下班了。偶尔加班,到家也是在晚上十二点之前,整体来说还不错。 但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就变了。说好的“早班”变成了“白班”,需要和其他员工一样,正常上下班,虽然每天早上去得很早,但下班时间却和人家早九晚六的无差。晚班就更别提了,基本上从第三周开始,就再也没有过十一点下班的时候了。经常性到家洗漱完躺在床上都已经凌晨一点了。而且一周早班、一周晚班的作息,经常让我感觉自己被撕扯,入睡变得也越来越困难。 然而这都不足以构成让我离职的“底线”,直到连续两周无休息无周末的加班,彻底击垮了我。 在我入职三个月后,公司主办的大会在杭州开幕,我们作为新闻部门,也是公司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当然要对公司全力支持。但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从整个大会的筹备期到结束,我一直都是早7到晚11的工作节奏。而且连续上了整整17天,中间没有一天休息。 好不容易熬到大会圆满结束之后,我心想终于可以放个假了,却被领导告知同事要离职,让我接受对方的工作,再抗一段时间。 说实话,领导和我说那些话的时候,我就想直接甩给他一句“我也要离职”。但转念一想,领导也是17天无休息的在加班,所以就忍住了。不过离职的念头却从那时候起从未打消。差不多一周之后,新同事就入职了,我也正式提了离职。 现在所在的公司还是会加班,但已经少了很多。虽说加班能多赚很多钱,但失去的也确实蛮多的。 学会主动“加班”,我选择包在人走 鞠白 | 24岁 设计 没工作的时候焦虑,找到工作时候想偷懒,这应该是每个打工人的共性。在入职这家公司前,我特意跟朋友打听了下,6点半就能准时下班,没有什么所谓的“加班文化”,我才放心入职。 但入职的第一天,就让我万万没想到,大家到了下班时间,根本没有收拾回家的意思。老板的办公室也依旧灯火通明。因为之前HR也说,工作完成就可以走,不用多留。于是我想都没想,收拾东西后就下班走了,成了公司下班“最积极”的一个人。没想到这一下就让我在公司“出名”了。 第二天,旁边的同事问我,昨天为什么那么早走,老板之后还走到工位这里“视察”,她建议我,之后一定要等到老板走,我们才能走,或者一定要等到有人比你先走。 我还不理解为什么,第二天老板就亲自“解释”了原因。他找我去他的办公室,照例咨询了我第一天的工作情况,并暗示我,一定要工作完成才可以下班。 接下来的一周,我按照同事的话按老板的作息下班,果真没有接收到老板的任何“会议”安排。明明工作早早完成,也要坐等下班,老板出门视察,还要装模作样很忙碌的样子,我真的受不了。 为了应付这种“形而上”的加班,我开始在网上搜各种“加班”方法,终于找到了一款可行性方案:包在人走。 按照教程,第一天快到下班时间,我提前在钉钉上打好卡,然后完全不收拾桌面的凌乱状态,电脑也设置成不息屏,把电脑停留在查询资料的页面,然后本子翻开,准备记录笔记的样式。在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偷偷地拿着手机和钥匙,在同事们注视下,去了茶水间,然后走到楼梯间下班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同事问我,昨天你加班到多晚呀,今天又这么主动的来公司,也太敬业了。 我心想,如果这个方法不被老板发现,一直到离开这个公司前,我都会用这个方法来主动“加班”。 加班苦中作乐,薅公司羊毛抵抗消极情绪 杨木 | 32岁 北京某生物公司实验员 对于制造研发企业来说,新业务的成绩真是人力堆出来的,每开辟一项新业务,意味着加班潮的到来。 我们公司是北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在2020年,我们公司最新开辟的业务是生产新冠的检测试剂,当初因为供不应求,订单需求都排好几个月,所以那段时间大家轮班倒,轮着每周休息一天就不错,周末全加班也是常事。 生产型企业的加班和写字楼公司的加班不一样,加班首先报酬很低,我们公司只给基本工资,甚至有的企业在谈薪资时,就会说,我们是朝九晚六的8小时工作制,一周是6天,基本上白嫖一天;另外,借着实验数量任务没达标,直系领导也会暗示,大家集体加班,完成任务量。有时候,因为是新业务,公司给你定量了,你工作日达不到目标数量,只能占用休息时间把活干完。 但更多的时候,加班成为了一种形式,更多人将加班变成了一种薅公司羊毛的途径。我们部门女性多一些,尤其是已婚女性更要多一些,应届毕业生或者20多岁的年轻人很难看到的,所以部门基本都是职场的老油条,他们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何让加班的劳累化为自己的娱乐时间。 既然加班不可避免,为什么不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让自己薅到公司的羊毛呢?看剧、上厕所、打游戏都是小儿科,一些实验室的老员工,经常是打完卡后,半天都不见人,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打完卡后,就该干嘛干嘛去了,逛街、看电影等等,然后再在下班的时候出现。 我们一位同龄人正在备考体制内,加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看申论、做行测,准备公务员考试,她说,“要不是周日强制休息,她还想周日来加班备考呢。” 一开始,我还挺鄙视这种行为的,可是后来我被同化了。深入了解之后我才发现,实际上,除了薅羊毛这些职场资深女性从加班中获得了物质报酬之外极大的精神满足。 比如一位同事大姐说,她喜欢加班,她加班的快乐意义在于逃避公婆以及丈夫带来的压力,实验室是她另一个快乐来源,跟同事聊八卦、讲笑话、吐槽同事,她都觉得蛮开心的。 有人做过统计,说人在公司工作的时间比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久,某种意义上,中国人对职场生活更抱有敌意,我们的父辈曾将工作生活合一,但现在,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实际上,这种“加班”,毫无意义,早就应该取消。 对象老加班,我们分手了 小白丨27岁 创业中 说起来很尴尬,我和我男朋友分手了两次,而且两次都是同样的原因:他老是忙工作,没时间陪我。 我男朋友,准确来说应该是前男友,在某一线城市开了一家设计公司,主要是做室内设计。 开公司这事主要是出于爱好,因为他是本地人、家里有几套房,没什么生存压力。我们认识的时候,他的公司刚起步,做了一两年,员工不到十人。 而我当时刚从上一家公司离职,正在考虑开一间自己的咖啡厅,所以找了一间咖啡厅工作,顺便偷师学习。很巧,这间咖啡厅在他公司楼下。于是一来二去熟悉了,然后就在一起了。 最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按照正常情侣的轨迹进行,每天下班之后吃吃饭、散散步,周末看看电影。但后来就发现,他的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时间谈恋爱。经常吃饭他都是捧着手机,不断地看信息、回信息、打电话。有一次我们去看电影,看到一半,他跑出去接了半个小时电话,最后进来跟我说:“我要去公司一趟,你自己看完好不好?” 正如大家预料的那样,我们分手了。之后我也谈了一个男朋友,不过也没持续多久就分开了。今年我和上一任男友分手没几天,他就借着契机开始每天在微信上找我、跟我聊天。当时我已经从那个一线城市回了成都,他还会每周“打飞的”来成都找我。他跟我说:以前公司忙,现在不忙了,有时间陪我了。 我相信了他的解释,答应了复合。但后来我发现,他的工作还是一样地忙。上周他去上海出差,为了陪我给我也订了去上海的机票,说可以好好见一面、玩一玩。 但到了上海,我才发现工作仍然是他的首要之务。刚下飞机,他就接到客户电话,然后直奔餐厅去和客户吃晚餐,第二天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又分别安排了合作方。最后,在上海待了三天,我们俩只有一个晚上是一起度过的。 回来我就跟他提了分手:大家各自搞钱吧,这样的恋爱谈着也没意思。 蔚来创始人李斌就曾经说过,工作和生活,根本不可能兼顾,说能兼顾的都是骗人。也许会有人说,为什么谈个恋爱那么矫情,对方忙工作而已,就不能包容吗?但当你真正身处其中就会知道:当对方眼里、心里全是工作的时候,你会觉得眼前这个人是陌生人,跟你没什么关系。这不是我要的感情。 *题图来源于《我,到点下班》。文中大华、李辰辰、飞飞、罗本、云柚、鞠白、木木、小白、杨木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华为为何会痛失马来西亚5G大单? 或许是这个原因
7月10日消息,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马来西亚已宣布爱立信为5G网络合作伙伴,独家拿下马来西亚110亿令吉(约合26.5亿美元)的大单,这意味着华为出局。那么,华为是如何失去这个5G大单的呢? 目前情况不明,只能从外界的眼光来做分析。 马来西亚5G招标规则改变,是一个重要因素。马来西亚有四大运营商:分别叫明讯公司(My Maxi)、Digi, U-Mobile, Celcom。但马来西亚可能怕这样建设5G网络过于分散,于是建了一个名为马来西亚国家数码有限公司的专用机构,邀请全球一流的供应商参与其中。这种建网方式有点像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合建一张5G网。马来西亚可能也觉得5G网络建设费用高,干脆全国建一张网,四个运营商一起用。 这就导致了马来西亚的运营商在招标中没有主导权了。马来西亚有关部门已经将700MHz、3500MHz和28GHz等5G频谱直接交给国家数码公司,随后电信商可以直接与这家企业签署频谱并提供5G服务。分析指出,马来西亚是希望通过此举降低企业的竞标成本,并加快5G基础建设。但华为之前主要是跟几家马来西亚运营商关系好,而马来西亚国家数码公司却是财政部的。 原来非常支持华为的马哈蒂尔不当总理了,这个是否有一定影响就不知道了。招标规则也是今年才改的。据称,为摆脱传统的分配方法,马来西亚透过财政部设立国家数码有限公司(DNB),以掌握5G资产和频谱,并邀请8家5G设备商参与投标,包括爱立信、华为、中兴、思科、NEC、诺基亚、三星和烽火,最后只有爱立信一家中标,这些都颠覆了传统的运营商招标方式。 要是按照以前的招标方式,早在2019年,华为就与马来西亚运营商明讯公司( Maxis) 正式签署了5G合作合同,早就拿下了明讯的5G大单。可惜,招标方式改了。 马来西亚曾立志要在2022年以前完成5G的商用化部署。然而,在今年2月,马来西亚又宣布,将调整5G发展计划,力争在2021年底推出商用5G,却未料最终是这个结果。只让一家设备商中标,岂非命悬于一线?
【金融观察】 刘夏:S基金与Buyout的机会来了?
刘夏/文 一 境内外IPO中,赔本赚吆喝的VC/PE越来越多了;当IPO作为退出方式的不确定性大幅上升时,曾经不被市场关注的S基金(二手份额基金)与Buyout(并购)基金的机会来了? 2021年以来上市的中概股破发率已经超过60%。 自7月1日以来,中概股更是连续五个交易日出现集体大跌。截至8日收盘,剔除停牌未有交易的股票,近78%的中概股下跌。今年上市的新股沦为重灾区。知乎两天大跌20.7%,叮咚买菜下跌9.1%,怪兽充电跌去8.8%,滴滴、满帮、Boss直聘,更是分别跌去了23.3%、10.6%、11.8%。 阿里巴巴、百度、哔哩哔哩等在连跌五天后,7月8日的跌幅都接近4%,其中阿里跌至200美元。拼多多跌2.38%,股价较最高值腰斩。 反垄断、互金整改之下,中概股监管力度加强或是本轮中概股集体承压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一批企业胆战心惊,Soul、哈罗、喜马拉雅更是相继放慢IPO脚步,主动暂停上市。 此外,据消息,未来国内公司若要在海外上市,即便通过VIE架构,出售股票的单位是在中国境外注册,也将受到证监会的管理,这将填补国内科技公司长期使用的规则漏洞。 据悉,证监会正在牵头修订自海外上市规则,这些规则没有提及在开曼群岛等地注册的公司。一旦修订,这些规则将要求利用所谓的可变利益实体(VIE)模式的公司,在香港或美国上市前寻求批准。继国务院提出严格监管海外上市的计划后,海外上市规则的修订或将成为从法规层面进行调整的第一步。 过去十年里,国内的科技公司长期习惯了使用VIE架构来募集外资并在海外上市,一旦更严格的监管出台,将对大量新经济平台型科技公司造成双重压力,对国内投资了互联网企业的大量GP,也形成不利的退出预期。VIE的架构在海外上市的通道如果受到更严格的监管,这将意味着国内整体估值虚高的一级市场,面临更大的退出挑战。 本轮中概股短时间内大跌,尤其是上市破发的情况也与越来越常见的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估值脱节有关。截至7月8日,每日优鲜、滴滴、怪兽充电等公司股价均已低于上市前在一级市场融资的价格。在水滴筹、每日优鲜、怪兽充电、滴滴、满帮、知乎、叮咚买菜中,以上7只今年IPO的独角兽中,三家估值倒挂,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回报倍数达到1倍。但上市前,“中后期项目估值仍居高不下。破发不止出现在美股。6月30日,“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奈雪的茶开盘即跌破发行价,跌近5%,收盘时跌13.54%。在2019至2020年,二级市场降价倒逼一级市场降低估值,而2021年,一二级市场估值出现脱节。 奈雪的茶、叮咚买菜、每日优鲜都是一级市场投资机构追捧的明星企业,背后投资机构阵容相当豪华,但登陆二级市场之后表现却不如预期。尽管这类明星项目上市之前的融资历程十分耀眼,但对于这类亏损上市,并未形成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显然,二级市场更为理性。 从单个企业分析来看,一二级市场估值脱钩存在多种原因,包括业绩不达预期、估值虚高、财务造假、产品问题等等,但本质都是二级市场不再为“故事”买单。最尴尬的是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们,后期尤其是Pre-IPO轮突击入股的,基本血亏。 二级市场估值是否一定要高于一级市场呢?这并非铁律。随着一级市场投资门槛的降低,非理性程度迅速向二级市场靠拢。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常出现的“羊群效应”、“宁可错投也不愿错过”的错误逻辑在一级市场投资中越发明显。此外,一级市场天生具备流动性稀缺的特性,变量多、黑天鹅概率增大、投资结果反馈周期时间长。在投资的击鼓传花游戏中,一二级市场脱节将更为常见。 在投资标的选择上,公司业绩才是维持市值的正道。要么保持高速增长,要么能够缩减亏损扭亏为盈。依靠垄断拉估值或纯粹的模式创新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与难题。 二 再看国内A股上市的情况,监管趋严,企业“中止/终止IPO”案例也多了起来。 2021年上半年,国内A股IPO市场通过发审会审核203家、被否10家、暂缓表决5家、取消审核8家,审核通过率较去年同期下降较为明显,从2020年上半年的96.23%下降至93.12%。上半年期间,甚至出现了大规模撤回申请的情况,国内A股市场撤回IPO申请的公司数量达130家,其中7家公司通过发审会但主动申请终止,123家公司系在会审核期间撤回申请。 跟以往不同,此轮监管的趋严将是一个长期的变化,从今年开始,至少将持续一年时间。目前A股的风向继续印证这一趋势。截至年中,有九家企业中止/终止审核,包括了有希望拿下“科创板汽车第一股”的吉利汽车,虎扑六轮融资后IPO两度终止。 可以看到,以IPO作为退出方式的不确定性大幅上升。创业板正式落地后,国内人民币基金市场迎来快速发展,境外基金也开始入局中国资本市场。多数人民币基金以七年为周期,这意味着2009-2013年成立的基金面临退出的问题.。2014年后PE市场投资规模拉升,进一步加剧了现阶段的退出压力。IPO通常被作为最理想的退出方式,在此阶段,成功的概率正在降低。即使项目成功上市,又面临越发常见的二级市场股价下跌,甚至破发的情况。在一级市场以高估值参与的基金,除了赔本赚吆喝,无法真正有效实现收益。面临概率更大的“中止/终止 IPO”或者上市后股价大跌的风险,对于某些基金来讲,更好的选择是在上市之前,以一个更高估值直接出手。因此,Pre-IPO退出、并购退出成为相对来说风险更低、收益更有保障的退出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S基金迎来窗口期。S基金即二手份额基金,针对一级市场流动性稀缺的特征、投资者退出需求、二手份额交易需求自然催生出S基金。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无论国外还是国内,S基金都显得格外瞩目。6月28日,光大控股宣布设立一支S基金,其目标规模为10亿元,首期规模4亿元。5月末,LGT资本成功募集双S基金,总募资金额达60亿美元,将为中国的LP和GP在退出方面提供更多选择和流动性解决方案。就在不久前,华盖资本成功募集一只规模为8亿元的S基金。紧接着,君联资本正式对外宣布完成2.7亿美元医疗续期基金交易。这将为一级市场重组接续、退出提供更多选择。 并购基金似乎也迎来大爆发,5月13日,基石资本宣布将其持有的全亿健康股份悉数出售,后者由基石资本在2016年发起,主营业务是连锁药房。至此,近年来中国连锁药店最大并购交易案诞生买方正是国际PE巨头KKR。不只是KKR,另一家巨头贝恩资本的最新并购基金也已到位。此外,红杉中国的并购团队已经到位,目前已完成两笔并购。 长久以来在国内不被重视的Buyout也因此“大展身手“,其通过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股权融资等操作手段,以资本运作拿下成熟企业及其控制权。在buyout、carve-out、spin-off等交易需求越来越多的当下,投资机构的多样化综合能力更为关键,这包括调配资金与资源的实力、一二级市场布局能力、对商业的理解、强大的跨国沟通能力、以及帮助企业升级转型的能力等。
风暴眼|2亿货款压倒同程生活?员工称账上已没钱 有团长提前换平台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 蒋澆 编辑 | 赵泽 曾经的“老三团”(兴盛优选、十荟团、同程生活)之一,同程生活在更名为“蜜橙生活”的第二天“倒下”了。 7月7日晚间,苏州鲜橙科技有限公司(原品牌名“同程生活”)发布公告称,因几年来经营不善,决定申请破产,现拟提出破产申请。 同程生活的破产与其拖欠供应商尾款有很大关系。据供应商爆料,同程生活于5月出现资金紧张,迟迟未交付货款,涉及金额2亿元。 同程生活成立于2018年,在社区团购“老三团”中仅次于老大兴盛优选。成立至今,同程生活共获得8轮融资,最近一轮发生在去年7月,投后估值10亿美金。 从昔日的行业第二,到近日被供应商讨要货款,再到破产,同程生活何以至此? 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何鹏宇将同程生活目前的状况归因于行业风云突变,巨头涌入依靠补贴抢走用户和订单量。而公司一位前员工则表示,同程生活倒下有行业宿命,但管理运营混乱才是根本。 2亿欠款压倒了同程生活? 7月5日,一段供应商讨要货款的视频,将同程生活的危机曝光在台前。视频中,在同程生活苏州总部,几十位供应商在向同程生活讨要拖欠的货款。 “原本同程生活的付款周期和其他平台差不多,都是T+3或者T+7,但现在账期拖延已经达到了两个月。”一位来自苏州的同程生活供应商向凤凰网科技表示,原本5月就该兑付的28万货款,至今都未结算。 有媒体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登记的100多家同程生活供应商的欠款总额已经超5000万元,实际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超过1000家,按此推算同程生活的总欠款已超2亿。 7月6日凌晨,何鹏宇发布公开信,请求合作方再给同程生活一些时间。公开信提到,鲜橙科技正面临着创业以来最困难的时刻,必须做出战略上转型调整。“即日起启用新的品牌名‘蜜橙生活’,围绕团长(KOL、KOC)进行供应链的创新,包括私域流量运营、直播运营、供应链赋能等。” 这也标志着,同程生活将从C端业务转向B端,放弃原有的社区团购业务。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宣布转型的第二天,同程生活又宣布了破产的消息。对于同程生活而言,破产并不意味着结束,其身后还背负着1000位供应商的2亿欠款。 针对供应商的欠款问题,7月7日,同程生活给出了一套二选一方案。供应商提供的截图显示,A方案是同程生活以现金方式向供应商支付欠款额近的40%,剩余60%,待同程生活破产清算后,由法院分配,40%欠款的付款时间为该确认单签署后15日支付一半,确认单签署后30天支付剩余的一半;B方案,则是同程生活以现金方式向供应商支付欠款额的60%,剩余40%,供应商放弃追债,不再向同程生活主张任何权益。 (图:供应商所提供截图) “这个方案明摆着就是耍无赖,但很多供应商害怕追不回来,也只能无奈签下B方案。”上述供应商表示。根据他提供的视频,在7月7日举行的货款拖欠问题的沟通会上,同程生活与多数供应商们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7月8日,何鹏宇在朋友圈发布公开信表示:公司会在法律范围内、最大限度保护所有债权人的权益。若资产不足以抵偿债务,其个人承诺将再次创业,会记录每一笔债款,并用尽个人一切努力偿还债务。 行业宿命,还是自身混乱? 同程生活是同程集团孵化的社区团购项目,于2018年8月开始运营。在美团、拼多多等巨头入局社区团购前,同程生活曾风光无限,是仅次于兴盛优选的行业老二。 从昔日的头部玩家,到如今一地鸡毛,同程生活而以至此? 在内部信中,何鹏宇这样回答到:“从2020年9月开始,社区团购行业风云突变,行业从‘拼创新’‘拼执行’变成‘拼资本’‘拼补贴’,美团优选、多多买菜和橙心优选的涌入,打乱创业公司的步伐,依靠巨额补贴,巨头们抢走大部分用户和订单量。” 而在新零售专家鲍跃忠看来,同程生活破产不能完全归咎于行业,它本身业务模式也有很大问题,供应链不加强建设,扩张步子迈得又大。目前,社区团购赛道还是有很多区域小玩家活得不错。 同程生活遣散员工李涛表示,同程生活的倒下有行业宿命,但公司管理运营体系的混乱才是根本。李涛于一年前加入同程生活,负责南京一个区的采购工作。他告诉凤凰网科技:“公司很多领导都是做旅游出身,不懂社区团购业务。今年5月公司资金本来就紧张,还有领导派我去找供应商进货,而且是加量采购。” 还在同程生活的员工张丽证实了上述说法。“供应商讨债事件发生后,我被派到维权群与供应商进行沟通,但领导让我给供应商的联系方式都是无法接通的。另外,本身公司账面上已经没钱了,还让我告诉对方会有融资款进来。”张丽向凤凰网科技表示,若不是公司蓄意隐瞒事实,供应商事件也不会闹大。她还表示,目前大多数员工已经遣散。 事实上,同程生活败退早有迹象。今年4月,同程生活三大重镇之一的湖南区域,因战略调整关停。而据当地市场人士表示,在关停前一周,部分团长收到大量退货,这些损失由团长个人承担。 在湖南之外的区域,同程生活的表现也不好。在上海,由于商品单价贵,起送费高,同程生活大量团点关停。截至今年3月,同城生活在上海关停超1000多个团点。 一位江苏的团长向凤凰网科技表示,同程生活订单量远不如美团优选、十荟团,且平台提成点比一般平台都低,他于今年3月就已退出,转向做十荟团。 如今行业红利期已过,同程生活的订单也出现大量下滑。有报道称,过去一个季度同程生活的定单量大幅下滑,相比高峰期已跌去60%以上。 陷入资金紧张困境的同程生活,迟迟未能得到资本输血。在破产前,同程生活也想过卖身,曾与市面上几家社区团购企业,以及京东、阿里,字节跳动都交涉过收购意向,但都未能成功,最后只能申请破产。 社区团购走向何方? 同程生活破产,也给社区团购行业敲响了警钟。市面上,甚至传出了“巨头挤压下,中小玩家即将淘汰”的不安言论。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社区团购的争议并不少。原本这种“预售+集采+自提”的模式,能缩减流通环节,提升效率,让消费者享受更低价格的同时,也能节省时间成本。但在互联网平台介入后,通过低价倾销,巨额补贴等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正常秩序,给商超以及菜贩造成冲击。 随着监管收紧,社区团购正逐渐回归理性。一方面,资金向头部玩家集中,不再盲目涌入;另一方面,低价倾销等价格战被叫停。据了解,近半年时间,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平台也出现了明显的订单下滑。 电商行业分析师庄帅认为,加强监管,将会引导社区团购重心逐步转向物流基础设施、供应链建设等核心构建,从而让整个行业更规范,更有活力。对于小玩家们而言,反而有机会与巨头进行差异化的竞争。 (应采访者要求,文章中李涛、张丽皆为化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