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网约车行业战火重燃 谁会在滴滴下架后的真空期胜出
中国商报(记者 祖爽)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App和旗下全系25款App相继被下架后,网约车市场又开始热闹起来。曾在两年前悄悄下架的美团打车App经过“改头换面”后,重新出现在应用市场中;出行聚合平台高德打车推出了打车优惠补贴;年初承诺今年登陆北京、深圳等27座城市的T3出行被传出开启“战斗模式”。一时间,网约车市场硝烟再起。各网约车平台采取行动随着滴滴App的下架,众多网约车平台都采取了行动,T3出行、如祺出行、高德打车、百度打车等App相继发放优惠券吸引用户。此外,美团打车App也重新上线了。近日,有用户发现,下线两年的美团打车App重新出现在主流应用市场。中国商报记者在应用商城中发现,新版App启用了全新的黑黄相间商标,在2.0.0的更新版本中开通了更多可服务城市,在2.1.0更新版本中打出了“出行效率高”和“打车超优惠”的宣传语。据悉,目前已开通服务的有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沈阳、厦门等100多座城市。打开美团打车App,“美团打车司机招募”的页面率先跳出。同时,美团打车App给出了新司机限时享七天免佣优惠的活动,邀请新司机加入也会有奖励。而在乘客端,用户可领取“新人特权”,其中包括多张4.5折和9.5折的打车优惠券。美团打车采用聚合模式,接入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神州专车等主流出行服务商,用户可以在美团一键呼叫多个平台的车辆,享受到不同品类的打车服务。同样动作频频的还有高德打车。高德打车在7月-9月启动了暑期免佣季活动,其中包括新手免佣卡。早在今年3月,高德打车就联合60余家网约车平台共同成立了“免佣联盟”,推行早高峰免佣金计划。所谓免佣,就是指工作日早高峰不向司机收取佣金。截至目前,参与免佣联盟的网约车平台已经超过100家。与此同时,自7月12日起,高德打车在全国正式上线“快走”功能,帮助用户寻找附近愿意接单的空闲运力,如有愿意接单的司机,高德将会通过弹窗形式为着急打车的用户提供用车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有一张疑似T3出行工作群的截图传出。截图显示,T3出行准备要开启“战斗模式”大干一个月,本月内要争取做到连续开通15座城市的服务,目标日均单量突破百万。虽然T3出行并未就此事进行回应,但早在今年年初,T3出行方面就曾向中国商报记者确认,年内将登陆包含北京在内的27座城市。网约车市场竞争再起滴滴App和旗下全系25款App相继下架后,国内20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无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它们都想借此机会扩大市场份额。这一幕似曾相识。2018年8月27日,在发生了两起安全事件后,滴滴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了顺风车业务。随着新玩家的不断入局,顺风车市场的故事也进入了新的篇章。在此期间,哈啰顺风车在全国正式上线,迅速填补了春运期间的市场空白。有分析认为,哈啰顺风车有意抢在滴滴顺风车上线之前做好市场布局。嘀嗒出行也在滴滴顺风车下线期间收获了众多顺风车车主和用户。2018年的故事会重演吗?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认为,随着滴滴App全面下架整改,滴滴旗下全系App矩阵目前已不存在增量空间,这无疑给网约车市场带来了机会。在此背景下,众多网约车平台会努力把握此次机会,通过发放优惠券、加速市场扩张、上线独立App等手段加速“抢食”网约车市场的蛋糕。相比于顺风车市场,这次的竞争似乎更为激烈。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国共有236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49.3万本、车辆运输证132.7万本,环比分别增长1.5%、1.5%。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6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0146.0万单,环比下降12.4%。在订单量超过3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中,订单合规率最高的是如祺出行,最低的是方舟行。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5亿,较去年3月增长298万,增速已经有所放缓。这也意味着,网约车企业们可以争夺的市场空间已不如前几年那样广阔。市场格局短期内或难改变参与竞争的网约车玩家越来越多,但市场空间却越来越小,从增量竞争走向存量竞争,再加上合规化等方面的挑战,让业内人士认为,网约车市场格局短期内仍难改变。陈礼腾表示,目前的移动出行市场形成了以滴滴出行为“一超”,T3出行、首汽约车、享道出行、曹操出行、嘀嗒出行、哈啰出行等为“多强”,数百家中小平台“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但就目前来看,滴滴的领先优势较为明显,短时间内其地位较难被撼动。此外,滴滴如果能挺过这次国家监管部门的“锤炼”重新上线,其平台合规性将进一步完善与成熟。对于其他平台来说,压力不减反增, 包括美团打车、T3出行在内的“挑战者”将面临更多监管方面的严峻考验。易观分析汽车出行行业资深分析师姜昕蔚也表示,美团打车一直在寻找一个发展契机,但是这次重新上线更多是为了碰碰运气;高德打车在这段时间推出的免佣活动旨在扩大招募司机的力度, 把原本摇摆的司机吸引过来;滴滴此次一定会受到打击,此次事件会为竞争对手提供窗口期。“无论在技术储备还是实力上,滴滴的领先优势都是非常大的。 其他网约车平台是否能够撼动目前的格局,个人认为有这样的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毕竟目前滴滴App是可以正常使用的,无论是司机端还是乘客端。原本使用小程序的用户也多数会采用聚合平台+滴滴的使用模式。至于美团打车,美团的独立App的‘战力值’都不是特别高, 主要的流量还都是聚焦在主App上。”姜昕蔚表示。他补充说,网约车市场目前的格局相对稳定,政策是市场当中最大的变量,值得关注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和政府关系相对近的主机厂合资的网约车企业,例如T3出行、如祺出行;另外一种就是做流量分发的聚合平台,比如高德打车、百度打车、美团打车。‍
华为第三封鸡毛信:五年了,研发金字塔为何迟迟炸不掉?
作者:泥瓦客 来源:心声社区、蓝血研究 2021年8月8日,华为重发了2016年的一份电邮文件。内容是一位硅谷海归在管理优化报上发表文章《华为到该炸掉研发金字塔的时候了》所引发的关注和思考。这个发文任正非亲自加了按语。他说:在技术工作的客气是毒品,直面的批评、争论才是良药。 令人回味的是,这个电邮在2020年10月也重发过,这次是第三次发出,也就是说,华为官方也认为五年前所提出的研发效率和质量提升问题至今也未得到解决。这次发文后,心声社区也惊呼一片,如:还以为是今天发的,一想哪里来的这么多评论,原来是2016年的,发现到现在还是一点没变化;当年看这篇文章时我还是新员工;到2026年,文章换个时间发布,依然能上头条;5年了,金字塔屹立不倒,展现出良好韧性…… 蓝血评论:大企业病,不仅阿里有,华为也有,只不过,一个想掩盖,一个想引爆! 01 按 语 任正非按语:在技术工作的客气是毒品,直面的批评、争论才是良药。 丁耘按语:我们在CT领域取得的产品成功不是未来可靠的向导,我们必须要持续进步才能适应时代的客户需求、才能获得未来的发展。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面向ICT融合,在软件能力、效率和质量方面存在的挑战,在组织流程、作业环境等多方面存在的或多或少的不适应性和问题。尽管我们在参考业界、反思自己的基础上,开展了软件能力建设并取得了部分进展,但要实现我们期望的目标还需要持续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生产力持续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们各级主管和专家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技能上的转变是关键。期望各级主管和专家阅读所附文章,不局限于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建议,深入讨论影响软件研发效率、质量、业务发展的问题,讨论中多审视自己、少抱怨别人,天底下容易的是指责别人,难的是改变自己。组织的生命力恰恰在于自我进化能力。我们既需要坐而言,更需要起而行,从自己做起,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努力,持续有效改进,静水潜流实现ICT成功的转型。 02 华为到该炸掉研发金字塔的时候了 ——关于我司软件研发效率与质量提升的思考 泥瓦客 近年,在从CT到ICT的转型的过程中,华为公司的研发如何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幅提升研发效率,是我们未来能否立足于强者之林的一个关键。 笔者以前曾在美国硅谷工作,和世界上最顶尖的软件工程师和计算机领域的牛人一起共事过,也先后带领过不同的团队交付了一些业界领先的企业级软件产品。几年前进入华为,和几个做企业业务的产品线有些合作,在此过程中感到华为公司在软件产业的差距还比较大;和中国领先的互联网产品相比,在易用性、贴近用户和产品快速迭代等方面也落后不少。我们在软件研发领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们的IT软件产品质量比较低下、开发效率低、产品交付周期漫长,很是让人痛心。 因此笔者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能抛砖引玉,供大家思考。 一、组织 1、架构设计SE与开发分离,一些架构师与专家基本不懂开发 一般各个产品线都会设有架构设计部,主要成员也会以各个层次的SE为主。这些SE也都曾是程序员,但通常因为长期脱离开发部门,主要精力都放在会议、胶片和文档的编写上,以致编程的能力基本丢失,新技术学习的机会也有限。例如一个移动开发的SE,自己对怎么在Android、iOS上进行开发一点儿都不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好真正的架构简直是空谈。在硅谷成功的公司里,好的架构设计师一般是融入在产品团队中的,随时都能上手编程,而且编程能力非常强。 2、开发者多为低级别,比较难有技术积累 一般基层程序员在工作几年后,有能力的都被提升到PL、PM、SE等职位,员工也都想着被提拔,渐渐成为管理者。大家觉得,光做开发没有职业前途,永远都是在金字塔的底层。而在硅谷的公司,说话比较有分量、收入相对较高的有很多是在各层级中的技术佼佼者,他们备受尊重,干得也开心,不少人根本不愿意转做管理者。 编程其实是一门艺术,热爱和用心是非常重要的,也相应的容易出成绩。这就是为什么在计算机领域,如果做到顶尖程序员,一个人顶一百个很正常。如果程序员觉得没有前途,不思进取,而资质较好的很快又被提拔为管理者,那我们的软件开发将很难有技术和人才的积累。 3、多头管理 我司负责产品开发的部门有PDT、PDU等,相应的拥有PDT经理、PDU经理、架设部经理和SE、Project Manager、PO经理、RDPDT经理、Line Manager、Project Leader等多个角色。这种组织结构清晰地定义了每个Leader的角色,确保一个大的产品开发周期和质量有保证,同时保证开发的人力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但它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就是各个角色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可能出现多头指挥,让开发人员无所适从,沟通的成本也非常大。同时,这种复杂的管理结构对需要快速迭代的IT软件开发也会带来很大制约。大家看看微信的起家史,应该能感觉到,对于一些相对独立的、需要快速迭代的IT软件产品,往往在一个比较强的(产品)经理带领下的一个扁平化的团队效率会高很多。 4、沟通成本高 由于组织复杂,中间层较多,各种各样的任务从上面下来,落实的方法就是各种各样的会议,所以现在很多研发员工的不少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规划、研讨、问题回溯、客户支持等会议占用。员工笑称:白天是用来开会的,晚上加班才有时间编程序。针对于不同的组织和项目,能尽快找出相应的沟通节点并能有效地减少这些沟通节点,是一个项目和部门领导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 二、流程 1、IPD流程不太适合需要快速迭代的软件 公司引入的IPD产品开发交付流程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时代在发展,技术在演进,IPD流程更适合偏硬件的产品开发,为了保障产品质量,开发交付的周期较为漫长。从基层员工的角度,IPD流程节点的很多环节,如为完成CLINT减少Warning的数字、DTS值减少等僵化的指标,实际上反而可能会加大产品的风险,降低产品质量。 2、安全红线耗费资源巨大 安全红线的目的是防止产品出现安全漏洞,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起来相对比较僵化,效率也低。试想一个互联网产品为了过安全红线一个版本等一两个月,根本无法生存。 建议参照一些先进公司的方法,把安全意识教育和SDLC(安全开发生命周期)融入到员工日常开发习惯中,在开发的同时进行测试和督促整改,对于一些红线达标比较好的部门,可以适当放松以加快交付,检查出问题,相应的问责机制要严格。把安全意识充分融入到开发者的血液中,让安全红线检查“形同虚设”。 三、环境 1、没有时间抬头看路 开发员工长期在上述流程、组织问题和客户支持的压力下加班加点,几乎没有时间“抬头看路”,只会用一些比较老旧的技术,也不太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走了不少弯路,消耗了更多的资源。 互联网时代,MOOC提供了大量实时、实用、先进的网上课程(包括免费的和收费的),如Coursera、Udemy、Pluralsight、Stanford Online、edX、YouTube相应的Channel等,想要学的课程几乎什么都有。 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思想、方法、工具等层出不穷,例如Java语言是2000年左右在企业软件领域崛起的,几乎成为很多平台、服务端软件的必选,但随着大规模分布式架构、云计算的兴起,它的短板,如内存管理/GC不可控性、多线程或是异步对IO的控制效率,过度依赖较为重载的OOP等问题,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灾难性问题。Google内部渐渐把它们有些后台软件都迁移到了他们自己发明的更为先进的Go语言环境下。Dropbox更是两年前开始使用了比Go还先进的Rust语言,无缝迁移了90%以上的云存储平台。试问,我司有几个人用过甚至是听说过这些语言?我们的研发员工如果不去不断地提升,怎么可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怎么能开发出质量好的产品? 2、技术任职资格效果不佳,传帮带困难 理论上,技术任职资格是用来给搞技术的人提供晋升通道的。但实际应用上,虽然有破格提拔机制,总体上还是按资排辈,评委也大多是由有较高级别技术任职资格,但对现在技术并不太了解的管理者担当。 同时,任职从申请、技能鉴定考试到做答辩胶片、答辩,消耗了员工不少时间和精力。硅谷的公司一般在这方面比较灵活,技术通道由360 Review和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主管直接评价、申请和授予,有些员工在28-33岁左右已经有了非常高的技术职级和地位。 因为技术晋升通道不顺畅,能力较强的员工渐渐离开了开发岗位,较多时间沉浸在文档、胶片和会议中,新来的年轻员工过几年又在走同一个循环。是否可以彻底打通技术升值通道,鼓励有能力的人带新人,同时完善奖励机制,在及时激励和长期激励上下功夫,让研发人员看到技术发展空间,乐于编码,留住人才。 四、工具 1、研发办公环境 在硅谷先进的软件公司里,MacBook Pro/Air是标准配置,方便携带,随时随地编程。很多软件及移动开发调试都在家里、公司、食堂随时可以进行,包括编程、编译、Review和提交;数据库、各种Library、工具和Docker等都可以在本地的OSX/Linux环境下运行。需要的话,也随时可以跟公司内部服务器通过命令行互联,进行文件、代码的传输和测试。 笔者在硅谷工作时认识一个美国小伙子,他基本都是深夜在家里写代码,白天几乎看不到人,但效率和质量都很高。而我们的大部分研发人员,都被局限在公司内部拥挤嘈杂的敏捷岛,用着桌面云进行着低效开发。 2、代码库管理、Review、Checkin和Bug Tracking工具 基于Web/Git的Review和Checkin的相应工具差距非常大。通过源程序的Review审批和Checkin的机制,可以很快传递能力和互相学习,提升代码质量。同时,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任何一个高级工程师或是领导都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了解员工真正在代码上的贡献和价值,审查进度和版本分支,进度和质量也好把握。以笔者的经验,这是最好的传递技能的工具之一,往往有一个能人,很快就能把一批年轻人的能力带起来。 我司一般用的是内部开发的DTS bug tracking的工具,比较死板,总体和上述提到的最新的Git源程序管理工具、Review工具、自动化和Nightly Build、敏捷管理工具无法无缝地连接在一起。 3、知识资源的获取 由于公司内网Proxy权限问题和受限于大家英语水平的原因,大部分员工还是习惯于使用百度进行程序、库、方法和问题的搜索。但由于共享性差,同时技术水平与美国相差比较大,所有能在百度上找到的好的资源非常有限,质量也较差。美国软件开发人员已经把诸如StackOverflow、GitHub和Google作为学习和资源分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03 网友评论摘录 1、整体观点还是同意的,部分点比如网络权限、开发流程、工具等现在很多部门已经优化了,跟互联网公司也差距不大了,不过管理团队臃肿与问责机制的严苛,跨部门沟通成本高,安全红线与IPD流程的繁琐确实仍是相对严重的问题。不过随着公司整体对IT化的思考,应该会越来越好,部分部门有可能在2-5年内赶上业界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研发效率。 2、很多研发的同学都抱怨过,聪明的人都去做管理了。根源还是研发团队的作战方式。一个项目需要那么多人,必然需要有管理,就有所谓的管理者,管的人越多,管理者做技术的时间越少。要转变开发的模式,班长的战争。如果都是一个个的小团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所谓的技术管理者了。 3、这些问题其实5,6年前我们内部早已经发现,如今从一个外界来的专家身上也提出了。因为以前我们的人员、组织快速膨胀,其中最难的问题:骨干员工都提拔去当官、当专家、专家不碰代码的情况确实存在。随着这两年我们的人员、组织逐渐稳定、任职上的牵引,让骨干员工深耕一线开发岗位,核心骨干负责架构代码、核心模块代码、产品的设计正在成为现实,只要坚持下去,研发扁平化组织我们也会实现。 4、总体陈述较客观。不过华为毕竟是硬件公司,任总说改进也最好是小步前进。企业网项目将是后起之秀,现在比消费者项目稍微落后点,请你海归回来也是想获得些新的理念获得改进提高,但炸掉研发金字塔有些过火。 5、这是由华为公司两大基因决定的! 基因一: 基于不信任的管理 假定了一个团队或者一个员工个体,没有办法自动地按要求完成任务,一定要有外力的干预和指导,才能保证航行在正确的轨道上。不信任的假定,造成了领导很焦虑,员工被干扰。领导焦虑哪一步没看住就要出问题,所以比如各种对齐,各种进展报告,各种回溯会。然后制定各种管控流程(包括IPD),设定各种管控角色,这些东西都需要员工参与,员工就写胶片开会,为各种流程上缴交付件,向各种管控角色汇报。话分两头讲,这一点也不能说是领导完全不对,他其实触动了华为的另一个“传统”(这段可能有些人不爱听)。我们设想一下,文中提到的那个白天不出现,晚上写代码的哥们,怎么保证他是按需求和设计在编码的呢?怎么审计?怎么考核?怎么跟踪?其实答案很简单,那个哥们必定是个极客,而极客是免运维的。而我司的研发定位,绝大部分基本就是程序员而已,这能不管理吗?这就像手动挡和自动挡,既然选择了开手动,那为了适应不同速度的换挡干预就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起步后永远挂1挡就是快不了。现状嘛,我司是需要大量手动挡的开发人员,只要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这是批量化标准化作业的要求。极客嘛,当然也是需要的,但很少,这些人单独管理就行。我觉得公司推了这么多年的所谓敏捷开发流程,其实也是要建立在精英团队基础上,几个人简单思想一碰撞,各自都能清楚的理解和心中有数,就能按时完成任务对接起来,这是很高技巧的,也不是2,3年能掌握的,如果一个团队大部分员工刚写了2年代码,工作还需要别人指导,早上像模像样的开个早会,会上各种问题从9点开到11点,这不叫早会,这叫罚站。这也不叫敏捷,这叫保姆式开发。 基因二:组织复杂,各自为政 华为缺少扁平化管理,层级多,通道多。这样复杂的组织机构,造成了信息沟通对齐非常困难,每个组织机构又有自己的考评,都要考虑自己的团队建设和发展,价值呈现。人都有趋利的本性,必然会希望更多坚持对自己发展和价值有利的,而放弃那种不太出彩又要大体力投入的。但活在那里,总要有人干,很多事情都不是一两个leader能确定的,小leader也不能什么事都升级给大leader,显得自己无能。于是就讨论划域定界再讨论争议升级开会对齐拉通再讨论裁决拍板……甚至于,这种决策过程花费的人力和时间甚至超过真正做事情本身。这还是组织自上而下没太大分歧的情况。如果赶上不同通道的组织之间分歧很大,那决策和研讨时间又要再翻几倍了。我甚至见过有领导感叹自己指挥不动下面的人的情况,并不是因为指挥不动,而是多个通道的要求不同,下面不确定要怎么动。其实话说回来,说难听点,这叫多头管理多通道管理,说好听一点,这不就是管理上的民主吗?因为民主,所以才争吵啊,所以才决策慢啊,要是一个老专家或者老领导一发话,大家都照办,那是效率高,是不是又要有人抱怨专政了? 这两个基因,在华为这种大公司,不太可能改变掉,局部试点是有可能的,比如搞搞精英团队,或者在某些项目上试点扁平化,都是有可能的,至于全面改变,不现实。而且真的改成那个样子,还指不定出什么更大篓子。 6、首先肯定要直面批评。但是:1)不能用纯软件互联网公司的开发模式来套用一个有深厚硬件开发任务的公司。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不会纯粹这样玩;2)不能用一个小作坊模式的开发团队来要求8万人研发的大公司,高通也不会容忍你半夜在家写代码白天不来;3)美国公司的问题也挺多,容易让擅长拍马屁的印度人上位,长久下来谁优谁劣不好说。有病治病没病辞退。 7、问题是存在的,不过没有那么严重,世上没有理想的环境,各家都有各家的问题。说Java过时这种无谓的语言之争的说法格局就太小了。我在华为PaaS部,开发用Go、Python、Java各种语言,代码review是Gerrit,公司还经常会请Go、Scala的作者在公司做培训,全公司可以接入参加。华为很大,没有完美的环境,心态很重要。 8、在公司做研发8年多了,以前也心态稳定,相信板凳要坐十年冷,以学徒的态度和品质去面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对业务转换和工作安排基本上没有抱怨和怀疑.可是这两三年来,我越来越不自信了,发现工作总是那样扑天盖地,一波又一波,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保障了版本特性以及历史版本的验证,这在别人看来已经是理所应当,本该如此了.PL和LM们急切地需要看到亮点,看到能包装成高大上的东西.看见版本经理满口脏话地安排工作的时候,我在想研发人员的地位和自尊哪里去了?研发汪的待遇就是这样吗?如果一个研发人员连尊严和荣誉感都不能感知的话,那点钞票能代表一切吗?能够做出代表着工匠精神的产品吗? 9、之前我觉得公司是硬件+技术型公司的代表,是挺立于新世纪技术浪潮的旗舰,但现在我觉得公司和这个目标渐行渐远. 10、写的很真实到位,尤其是LM/PL不编码、SE不会编码等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组织分散、会议多、协调多也是顽疾。这两年研发显率提升在工程、方法上进步较多。在怎么让编码人员能够长期在编码岗位上发展,是要好好研究解决。 11、虽然知道是好文,然而也知道并无卵用,公司现阶段,不管哪个层级的管理都不会重视这个问题,有的都是各种浮躁的发文研讨运动和各种浮于表面的质量检查。最无语的是发起和评价的人都是不懂具体技术细节的人。其实我说的是QA... 12、导致研发质量不高的原因还有一条:过量的外包开发人员,通常是一个PL带着100人的团队,95个都是外包的。完成任务和用心做事儿的差别还是很大的,PL也根本管不过来,代码质量自然不高。 13、技术专家在华为非常没地位,绩效/股票/分红/任职等方面都什么话语权,一直干技术会非常担心失业,因为很多领导认为,一个技术老专家干的活,找个新手让技术老专家带一段时间就可以代替老专家了,技术老专家成本高,常常会成为降成本很不错的选择,华为这种氛围,真是让想专心搞技术的兄弟心寒。 14、说一个几天前来我司某基地出差来的见闻:邻桌某PL在和别人espace语音,话间大意:我们组那个A童鞋,能力可以说是最强的,但他有个很严重的问题,他不会展示自己,他做的很多高质量的工作,但是无法很好的向领导展示。所以他的这个上半年绩效不能给太高。。。坐在旁边“无意”听到谈话的我一脸懵逼,内心一紧,又是个悲催的汪啊。 15、一个小小PL,平时既要听资源领导,也要听业务领导的,两个老大的意见经常还不一致,一言不合就吵起来,做下属的都要累死了,实在左右为难啊。为什么在一个PDU内部还要搞矩阵管理呢,实在降低效率增加扯皮,是为了安排人员岗位吗。 16、关于先进研发工具、平台甚至开发语言,确实作为研发作战武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公司研发能力中心、各产品线在开源应用和向外界学习的过程中,都在引入试点,希望扩大规模,公司是倡导的。我们基层干活的也需要多看看外界软件、硬件设计、开发上的一些新工具、新平台、新方法,测试,使用。 17、我就没搞明白,华为对自己的定位到底是软件公司还是硬件公司?向互联网看齐,你客户跟互联网的是一样的?你的客户能让你低成本试错吗,你的客户可以让你远程推送补丁吗,你的客户允许你的产品产品闪退吗?现实是,一个bug,华为的芯片得重新流片;一个bug,华为的基站得退服,客户得跟政府解释;互联网追求快,华为追求稳。 18、作为一个以产品/项目交付为主的公司,解决方案架构师的作用是什么?主要是通过架构保持整个组织对于解决方案认知的一致,这是为什么很多架构师/SE花大量时间在架构图/PPT上的原因,这也是保证整个组织、很多项目不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没有说唯一因素,没有否定coder的作用,显然再好的架构也需要coder去实现),这跟做产品运营的互联网公司,就一个版本持续不断优化,业务上线速度优先是不一样的,比如:大家都知道淘宝的架构从一开始2000美金买的简单购物网站到现在的超大规模网站,10年之间架构推倒重来了5次,包括其中请sun的Java专家重写了一遍系统,这在华为是不可想象的,在华为首先要讲清楚WHY,工程商人,投入产出先讲清楚,至少要保障逻辑上成功,这就是为什么投入大量人力在前端,也是IPD的重要作用之一。 19、这篇文章和其后的讨论,让我联想到一本书《失去的制造业 日本制造业的败北》,其中分析日立、NEC和三菱干不过三星的原因,和当前的市场状态蛮像的。 日本人在DRAM产品上80年代到9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占据了核心供应商位置,市场占比达到80%。但在市场需求来源从高可靠性的大型机转向低成本的PC过程中,因为执着于高可靠性的制程、工艺、一致性、良品率等指标,长期按三星的两倍甚至更高的运作成本在销售DRAM,盈利微薄,最终完全退出了DRAM市场。ICT领域的商业价值在向软件、生态系统或者平台型的提供者转移过程中,如果我们也始终执着于过去在通讯领域,为高可靠性产品开发而建立的组织、文化、流程,那在新的商业地图上,我们的版图终究会缩减下来。 20、点点滴滴都说到我的心坎上了。但是,怎么改?华为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创造性的研发工作当作低级简单老动来管理,必然抹杀创造性。好在勤能补拙,以华为企业文化“累死自己、逼死友商、成就客户”,还是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21、领导以为给个人就能编码,不知道编码才是所有事情的核心,所以各个产品不停的重复犯错,所以公司各级每年都要开狗屁没有用的质量大会 22、我司很多软件的idea,不是来自懂业务懂技术的大牛,而是来自领导拍脑袋;然后领导忙别的去了,具体落地业务需求有MO和SE完成。如果MO和SE就可以领导重大软件的开发,那么多公司还招聘CTO干啥? 23、对于研发工程师的定位在西方公司和中国公司之间确实有着巨大差异,本人曾经工作的美国企业和欧洲企业,美国工程师和欧洲工程师50多岁还在写代码,做测试的比比皆是,并且都在项目、组织中享有重要地位;相比较之下,国内连40多岁的程序员都很鲜见。 24、深有同感,但是楼主离开硅谷,是意味着其他公司比华为更乱吗? 25、首先“标题”取“硅谷海归..”有什么意义?有崇拜的因素?结果还引起一片附和。可明天一句主管赞扬的话就让你感激涕零,换了想法。谈什么思想?不过是小心思罢了。这里面有好多人回复时自以为是,但都是拿自己的工作当成全部,进而去低估别人的工作,不是想着通力合作而只想着斗争。请问:别人有没有对你的工作指手划脚?只不过是一个最初级的实用主义者的牢骚之主,谈什么格调。各级主管信心爆棚,很难听取意见 26、我认为还没有挖到根上,很深的一个根因,那就是PBC牵引太强,绩效结果应用太强,绩效结果简直决定员工的一切回报!!现在PBC牵引太强了,如果能力强的员工不去搞与代码无关的事情,就会没有很好的绩效。为啥?因为现在的绩效管理是“人与PBC比”、“人与人比”。。。PBC是死的,一般员工都会看好,但人是活的,你要超过别人,你必须搞点其他与代码无关的事情,结果一搞就搞多了。研发普遍有一种认识,搞定周边部门远比搞定代码要难度大。久而久之,写代码的绩效就差了,谁还愿意写。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软件开发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利益分配在执行层面的问题,也就是绩效管理问题,写代码的取消相对考评、采用绝对考评!!!减少考评结果的应用,比如只关系晋升,不关系奖金!!所谓流程的问题,根本就是表面现象,虽然也需要解决,但这种解决,我认为只是持续演进和适配的问题!!! 27、深有体会,不过华为有自我进化的能力,当它发现和认识到问题的时候,就会进化。华为的进化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的试探发展。 28、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自身的问题,每一个企业都有他独特的文化,华为能发展到今天说明目前的方式是适应华为的,你真正从华为工作过10年以后你再出来看看,外面的大部分企业都和华为有很大的差距。炸掉研发金字塔后又如何重建呢? 29、在工程师文化这一块,我们确实做得很不够,如果纯技术员工都觉得很痛苦,没出路,长久肯定会导致人才流失,优秀的人才吸引不来,自己的好员工都想逃离。但我觉得这个是整体导向的问题,而不光是HR思路问题,比如任职资格,本身在HR政策上就是为了牵引员工技术提升的,只是在执行上,被论资排辈和“管理者优先”的思想给害了,关键还是文章里说的,我们从上到下没有给予顶尖程序员的成长空间和足够的牵引,希望能引起公司的重视。 30、现在的HR建设思路估计会在N年后带来危机。。。希望我说的是错的 1)管理沟通为王,技术员工就是低级别/低绩效员工。一走上管理线还没做出贡献就辉煌腾达,又是升级又是加薪,以很多产品线为例,技术员工迟迟停留在14,15级,而一些和领导近,帮着领导完协调沟通开会的就能往上升级。2)形成了一层只懂沟通协调,拉通开会,不懂业务,但会写汇报材料领奖但又占据高职级的中间层。。。造成大量低效,无用的工作,因为想不清楚要干啥,所以就一拍脑袋安排任务,下面的人把事情做了,才发现方向错了。3)技术员工无出路,产品线技术储备上不去,又造成低效。4)领导想不清楚技术能力对部门的价值,因为他自己不懂。5)技术线和管理线一起考核。。让某些人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做技术15级就是个坎,和管理员以及沟通协调员一起考核,做技术的就只能背B背C,长此以往,消耗公司的技术储备。 31、组织的这部分描述,很认同。架构、专家等好像是为了树品牌,直接作战基层人员那种扎根持久奋战的环境不好,矩阵式管理和沟通繁琐等。另外,不仅仅是研发,公司现在几大流程为主支撑,流程中每个环节角色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于是又设置了很多KCP 31、我司产品对需求管理较弱,都是市场人员说了算,再加上各种原因导致软件产品本身就缺少架构和设计,为了交差就用最简单粗暴的叠加方法,什么设计啊,架构啊先放一边,搞上去再说。几年下来,几波人轮流修改,代码变得庞大和冗余,很多产品都是越到后期越烂。 32、工业时代的管理思维和模式如IPD,在当下的数字时代肯定问题百出,不仅是研发,市场、运营也都处在类似的矛盾和冲突中,我司在追求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但反观自身的管理运作确仍深陷工业化思维无法自拔,有时真觉得挺崩溃。 33、电信级的安全、稳定要求与消费级的快速迭代和快速适应调整天然就存在矛盾,如果用电信的思维去管理必然导致以上问题,但我们的基因就是电信级的严谨;要想在消费领域有效突破唯有破釜沉舟大胆启用外部新人,同时挑选一些内部仍有变革思想和欲望的员工组建新团队,以新带旧实现转型;突破既有的电信级研发管理框架启用新流程,人与流程适配才能有所作为! 34、软件开发模式不是一种就可以包打天下,因此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软件开发进行适当的定制化和调整,包括组织、流程、环境和工具:如文中所提的互联网应用软件,其体量、周期短,因此势必要调整为快速迭代的敏捷开发模式。如果是开发体量大、周期长的通信底层软件,可以应用稍厚重的软件开发流程。还有一个观点不太认同,“IPD流程不太适合需要快速迭代的软件”,这里不应该是IPD流程,而是在IPD流程体系下的软件开发模型,对软件开发怎么走起到决定性的还是下面的软件开发流程(CMM or 敏捷等子流程)。事实上IPD流程框架只解决如何将产品开发作为投资来管理。 35、看看华为项目中PMO的多寡,就知道 效率高低。项目管理还有个专门的职业通道呢,数数就知道了。互联网公司哪些什么PMO,QA也是测试人员,和我们的QA也完全不一样。 36、公司很多的软件项目给项目组留的时间非常短,经常是3到6个月就要出产品。从另一个方面讲,就是前瞻性不够。产品不需要的时候根本就不布局。等产品要的时候,跟本不给时间做探索。这样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可想而知。过去成功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提前布局(悄悄的布局),等产品要的时候基本路都走通了。这个时候说三到六个月就可以从容应对了。海思现在的做法也是一个技术样片加一个产品样片,中间相差半年到一年,这就非常合理。好的软件架构是需要时间去探索和磨合,不是一上来就百分之百能做好做对。而且将来还需要不断的重构。Google的主力产品每一年到一年半就要做一次大的重构。如果不重构,工程师自己都觉得他维护的产品会落后。当然我司的产品也在做持续改进,但意思好像不完全一样。我们更多的关心的是竞争力,人家关心的是架构可持续发展。 37、程序猿、攻城狮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在晋升通道要畅通,让更多的人留在专业岗位上,才能真正的出现沉淀、传承和创新。如果每个人都想着往管理岗走,意味着一圈又一圈的轮回,竞争力就更无从谈起。 38、楼主用硅谷的互联网软件开发模式,跟华为的ICT行业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来比较,是不是有些南辕北辙了呢?互联网软件是全球集中控制(如Google),系统发现bug后,能够在线低成本实时更新版本,你甚至都没有感觉,人家就悄悄的整完了,因此敢玩敏捷试错,可以每周甚至每天更新版本。由此也就产生了与之对应的新的开发模式。CT嵌入式软件,发布之后是随硬件发货遍布到全球各地,发现bug就要到现场批量召回/替换/整改,你得跟客户道N次谦,做好N个应急切换方案,才敢去干,成本非常高昂。我司主力产品每年都是上百万级别的,“敏捷试错”一下试试,每个错的代价最低都是千万美刀起步吧?你敢玩儿吗?你的客户让你这么玩吗?IPD流程根本就不是为了敏捷试错,而是为了高可靠性而打造的。拿互联网的开发模式跟嵌入式ICT软件的IPD开发模式,来比较,有些牛头 VS 马嘴了吧?当然,改善下程序猿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让大家身心健康的工作,我还是举双手支持的,但一上来就要比照互联网软件的开发模式来整组织、动流程,咱是不是先悠着点儿呢? 39、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越来越厚重的管理,现在的管理要求越来越多,管理手段越来越繁琐,绩效评价、薪资调整、奖金评定、配股、任职资格、人岗匹配、团队稳定、离职跳池等,是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进行团队管理,从PL开始,要想管理好团队,必须抛弃技术走向管理,导致无精力专注技术。管理是需要灰度的,但是我们现在的管理(特别是绩效、薪资、奖金、配股、任职、人岗等),更多的是对复杂多变规则的理解和执行,导致管理成本进一步上升。
声网失声:API信徒的落寞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 | 樟稻 编辑 | 伊页 有多少人还在用Clubhouse? 近日,Clubhouse联合创始人宣布,正在改变运营模式,将不再只限邀请才能加入,而是向所有人开放。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关注Clubhouse链接、加入创作者社区或参加任何公共活动。 该消息同样提到,当前大约有1000万人在等待加入该应用的名单上,但有多少人能成为放开注册后的活跃用户,还是个未知数。一份数据显示,Clubhouse在3月、4月的全球下载量为270万次、92.2万次,较2月份的峰值960万次下降明显。 Clubhouse的爆火,同样掀起一波“Clubhouse中国版”的创业热潮,如今来看,成功者却寥寥无几。作为曾经的现象级App,Clubhouse的出圈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当人们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转移时,Clubhouse的处境就会发生变化,曾经有多火热,现在就有多落寞。 与Clubhouse处境相似的还有一家API平台。作为Clubhouse的音视频互动服务提供商,声网Agora的股价(文后简称声网)随着Clubhouse爆火也走上了快车道,一度飙升近100美元。遗憾的是,声网的股价并未延续此前飙涨的势头,而是在最高点时快速回落。 公开资料显示,声网主要为开发者提供实时视频、实时音频、实时消息、实时录制等多个API(应用程序接口)平台服务,开发者只需简单调用,即可在应用内构建多种实时音视频互动场景。 作为声网创始人的赵斌,毫不掩饰对API的执念,不但将声网的SEC股票代码命名为了“API”,同样也用“API信徒”标榜自己。 从业务层面上看,声网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公司通过API供开发者使用,且每月有1万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间,当开发者的使用量超过这个限额时,声网将按照人数和使用时间等相关指标收取一定费用。 以Clubhouse为例,美国EnergyFintwit团队成员@energycredit1发布的一张估算声网收入场景图表显示,该表估算了不同的收益场景,收费为0.99美元/1000分钟。Y轴对应MAU,从3百万到5亿,X轴对应每周使用分钟数。 X轴对应每周时长为60分钟,Y轴分别对应2500万和2.5亿MAU时,声网每季度可赚取约2000万美元、1.93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声网的商业模型是十分性感的。这种模式下,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非常一致,只有开发者成功,声网才会成功。 作为声网股价的“吹哨人”,Clubhouse以及国内一众Clubhouse信徒的落寞,不足以带动声网股价持续回落,更为关键的因素,或许能从声网的财报中寻找答案。 01 财报中的关键因子 8月10日,声网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在最为关注的营收层面,财报显示,实现4233万美元总营收,上年同期为3390万美元,同比增长25%,但环比增长只有5%。 和往常一样,云服务为声网的主要业务,云服务业务为声网贡献了超99%以上的营收。本季度内,其他营业收入为3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80万美元,营收构成有愈发集中的趋势,应了赵斌此前在播客中提到的“少即是多”理念。 此外,为了应对投资者对25%的增速质疑,财报中提到,如剔除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在中国市场的短期影响,声网Q2营收则实现57%的同比增长。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客户规模这项指标,本质上,声网是以客户成功为导向的公司,客户群的规模和质量十分重要。 在客户规模上,截至2021年6月30日,声网全球注册应用超33.7万个,同比增长55%,活跃客户数量达2449个,同比增长65%。 这里主要看活跃客户数量(过去12个月内消费100美元以上的开发者),尽管同比去年增速尚可,但参考声网2021年Q1活跃客户数量为2324个,该季度,声网活跃客户数量环比增速不过5%。 实际上,自2020年Q2季度,声网环比增速呈快速下滑趋势,其同比增长情况尚可则是建立在此前用户规模低迷的基础上。总之,对于PaaS类公司,活跃客户数量低迷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 再关注一下财报中的其他硬性指标。在营收成本上,2021年第二季度的收入成本为165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140万美元增长了44.8%,环比下降了3%。对此,财报中表述为“随着声网继续扩大业务,带宽和协同位置成本的增加以及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折旧。” 这里重点关注一下营业费用,2021年第二季度,声网运营费用为453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020万美元增加了123.9%,主要分为三部分来看。 2021年第二季度,研发费用为27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90万美元增加了147.3%;销售和营销费用为11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90万美元增长了86.2%;一般和行政费用为73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40万美元增加了114.1%。 在财报电话会上,声网CFO王静波提及,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在第二季度为2080万美元,同比增长113%,研发费用占本季度总收入的49.2%,而去年第二季度为28.8%。 对于声网这种技术驱动型公司,从成本结构上来看,2018年声网研发费用为1442.6万美元,占全年总营收的33.0%,2019年研发费用达到了2362.3万美元,占全年总营收的36.7%,可以说,声网的主要费用都投入在研发上。 这种在研发能力投入大量资源,以期进一步加强技术领先地位的策略,也会影响声网的短期盈利能力。 2021年第二季度,声网净亏损为154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300万美元。自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声网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录得亏损,且亏损呈扩大趋势。 在公布财报后,声网盘后跌近6%,在此前股价大幅下跌之下,这点波动微乎其微。声网的股价为何持续下跌,或能从云通讯市场中的“前辈”Twilio身上找到答案。 2021年5月5日,Twilio发布Q1财报,Q1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收入增长了62%,达到5.9亿美元。此前,Twilio预计2021年的年增长率仍将接近40%,如今Twilio再次地证明了自己保持收入增长的能力。 与此同时,其公司的股票市销率长期维持在30左右。作为对比,现今,即使在声网股价大幅下跌之后,其市销率依旧接近23。 对于投资者而言,通常会以更高的估值来奖励稳定的增长者,而不是那些在一年中可能出现爆炸性增长而在下一年实现中等增长率的公司。 02 更大的危机? 在财报电话会上,王静波同样给出了业绩前瞻,预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财年总收入将在1.59亿美元至1.61亿美元之间。作为补充,声网提到业绩假设会根据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对K12在线教育新法规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此前声网发布一季报时,中信证券曾作出收入预测,预计公司2021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为1.8/2.6/3.7亿美元,此次业绩前瞻不及市场预期。 今年以来,在线教育接连遭受重创。自5月24日一份流传的“三不”政策开始,彼时在线教育板块好未来、新东方、高途跌幅均超10%。两个月后,“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在线教育公司纷纷裁员或转型以应对此次危机。 这场大火同样也烧到了声网身上。 需要补充的是,招股书中显示,在2020年第一季度中,声网营收对大客户依赖程度较高,前两大客户分别占总收入的14%和10%,在2019年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使将多个账户的客户汇总在一起,也没有一个客户营收占比达到10%以上。 彼时,赵斌并不以为意,“在大部分的ToB的服务里面,都是有特定的集中度的客户。事实上,我们占比还不是那么高,甚至算是其中最为良性的之一,这个也将是常态……长期都会有大客户和中小客户分布,只不过这个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所调整,有逐步地变化。但是大客户占比相对高的这种部分会长期存在。” 大客化的策略本身没有大的问题,国内电商SaaS公司有赞、微盟近年来大客化愈发明显。但坏就坏在,市场环境变化总是出乎意料——声网在2020年收入占比为14%的大客户正是线上教育机构。 据声网技术VP孙雨润、声网教育产品负责人仇媛媛此前透露,在疫情的影响下,有很多在线教育视频直播平台冒出来,大部分都是基于第三方的PaaS实现的。 其中,大型的教培机构,其团队有构建研发的能力,短期内会采用基础功能较全的SaaS厂商,但从长期来看,他们会更偏向于基于专业的PaaS服务来构建自己的平台,以便针对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化的功能开发。 声网就是提供PaaS层服务的,在教育行业的客户包括:新东方、好未来、VIPKID、沪江CCTALK、火花思维、学而思网校等。而在双减政策落地下,势必会影响声网大客户的预算投放。 如今,尽管疫情的影响逐渐退去,但在线教育机构对声网服务的惯性还是留了下来。 根据财报电话会披露的信息,二季度,在线教育行业的客户贡献营收占总收入的25%,随着双减政策在8月份逐渐落地,届时声网营收将在第四季度受到最大的影响。 有趣的是,在Twilio身上也曾上演过失去大客户的情况,在2017年Q1财报电话会上,公司透露作为收入贡献最大的客户Uber,将在未来减少用量,即Uber将自建通讯系统或采用其他供应商。 彼时在2016年,Uber贡献了14%的收入。面对即将失去一位营收贡献超过10%的大客户,投资人反应激烈,这应验了投资者一直以来对公司大客户依赖的担忧,更加剧了对未来可能失去更多大客户的恐慌。 失去大客户的影响直接作用在股价上,该消息发布后,直接导致Twillio股价在当时大跌25%。直到2018年Q2,Twillio才开始走出Uber的影响。随后经历收购欧洲创企Ytica、电子邮箱营销平台SendGrid、客户数据平台初创公司Segment和疫情带来的正面业务影响,Uber“分手”事件的影响才逐步平息。 今年1月28日,声网宣布收购中国领先的即时通讯云和客服云服务商环信Easemob。收购完成后,声网将打造实时互动云行业RTC+IM产品组合,即向企业客户提供“视频+音频+即时通讯”的整体解决方案。 此次收购的关键在于为声网带来的活跃客户,以及随着服务多样化,客户进而会购买更多声网的产品。总的来说,这场收购能为声网业务稳定性构建一层堡垒,但很难抵消掉失去在线教育大客户的影响。 不过,对于双减政策造成的影响,声网也提到一些解决方案,“我们将之前专注于K12学术辅导的资源转移到公立学校教育系统和非传统学术领域,如音乐、艺术、计算机编程和成人教育。” 03 声网需要寻找新声量 自2020年开始,声网明确要做“Real-Time Engagement Platform-as-a-Service”,即实时互动云服务(RTE PaaS)。 目前全球RTE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全球CPaaS市场预计将从2018年的3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7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3%。在CPaaS市场中,主要以视频、语音、数据三大场景为主。 当前,尽管RTE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进入门槛较高,同时下游应用场景的差异,亦导致RTE解决方案在编解码、信息路由等层面存在显著差异,但赛道中并不缺乏竞争对手。 当前参与者包括公有云厂商(腾讯云、阿里云两大平台都已经针对视频领域推出了视频云解决方案)、传统CPaaS厂商(Twilio、容联云)、视频会议以及统一通信SaaS厂商(zoom),以及WebRTC等开源项目等。 在早前的招股书中,声网将腾讯云、阿里云、TokBox、美国的Twilio列为竞争对手。并指出,“一些竞争对手比我们的知名度更高,运营历史更长,客户关系更多且更完善,营销和销售投入更庞大,软件开发预算及资源更多。如果这些大型商场愿意免费提供软件,公司更难以有效竞争,我们预计,随着竞争对手试图加强或维持其市场地位,这些趋势将继续下去。” 但有Twilio珠玉在前,声网可以参考其成长路径。 即Twilio创始人Jeff Lawson总结Twilio的三大价值主张:数字化交互(Digital enga gement):多媒体触达;软件灵活性(Software agility):成熟API和通用开发平台;云扩展能力(Cloud scale):按需付费。 实际上,三者可以对应电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多、快、省,声网发布的行业体验质量标准XLA,则是在“好”上下功夫。当然,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最重要的是如何落实。 并且,现阶段,声网面临的第一要务,是找到替代教育培训的其他服务场景中的大客户,游戏、电商、物联网,还是元宇宙等等,且观后效。
黄明端全员信:苏宁基本面和核心业务仍健康,现在到真正关键时刻
8月11日晚间,苏宁易购董事长黄明端、总裁任峻发布全员信。在全员信中,黄明端表示,苏宁易购在零售业深耕超过30年,拥有完备的“作战系统”和丰富的“弹药箱”,有国内最完整的零售服务体系。过去大半年,公司确实遇到一些问题,但基本面和核心业务仍然是健康的。在政府、金融机构、品牌商、合作伙伴的全力支持下,易购一定能走出困境再出发。 接下来,苏宁易购的大方向就是做好零售服务商,做强供应链,做优经营质量。而行动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在818大促来临之际,提出了四点要求。打起精神。不管总部还是门店都要扫除一切松懈和迟疑,拿出决心和勇气;统一政令。这是在战场取得胜利的根本,全国各大区要上下同心,步调一致,形成合力;聚焦客户。要把818看成一次服务客户、赢得客户的机会。所有业务动作,都要围绕这一出发点推进;坚决执行。距818只有一周时间每一个易购人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集中全力去冲锋、去执行,在战斗中拿结果。 最后,全员信还称,苏宁易购三十而立,现在来到了真正关键的时刻。让苏宁易购回到他该有的市场地位,这是我们应有的自强志气。(文 | AI财经社 赵昊) 附全体员工信 各位苏宁易购人: 这些天,不管是总部园区还是全国各门店,都在积极备战818大促。它不仅是苏宁易购的主场大促,还是我们全新的起点。此时此刻,战鼓已经敲响,相信每一个苏宁易购人,都无比期待这场战役,无比渴望一场胜利。 苏宁易购是一支光荣之师,在零售业深耕超过30年,拥有完备的“作战系统”和丰富的“弹药箱”,构筑起一套国内最完整的零售服务体系。过去大半年,公司确实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但基本面和核心业务仍然是健康的。在政府、金融机构、品牌商、合作伙伴的全力支持下,易购一定能走出困境再出发。 我们的大战略已经定了:做好零售服务商,做强供应链,做优经营质量。剩下的,要靠灵活的战术、持续的炮火和无畏的冲锋,去不断逼近目标。 聚焦当下,行动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易购人要凝聚一条心,共用一股劲,一起打赢818大促这场仗。在此,向大家提出四点要求: 一、打起精神。不管总部还是门店,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一线员工,都要扫除一切松懈和迟疑,拿出决心和勇气。困难有没有?当然有,但没有一颗冠军的心,是不可能胜利的。 二、统一政令。这是在战场取得胜利的根本,全国各大区要上下同心,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只有团结,队伍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三、聚焦客户。要把818看成一次服务客户、赢得客户的机会,用我们在零售业30年沉淀下来的能力,为消费者和品牌商创造无法替代的价值。所有业务动作,都要围绕这一出发点推进。 四、坚决执行。距818只有一周时间了,要攻克的目标已经进入我们的视线,每一个易购人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集中全力去冲锋、去执行,在战斗中拿结果。 另外,要对业务线、各大区、各门店的第一负责人提出特别要求。《战争论》中有一句话:“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夜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指引着你的队伍前进。”希望在这场战役里,看到更多有担当、敢突破的易购人站出来。 苏宁易购三十而立,现在来到了真正关键的时刻。大家今天继续在这里拼搏,除了为了生活,相信也是为了荣誉。让苏宁易购回到他该有的市场地位,这是我们应有的自强志气。 各位苏宁易购人,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取胜。一起加油! 苏宁易购集团 董事长 黄明端 总裁 任峻 2021年8月11日
“赛马”失败 微信精选视频给视频号让路
近日,一些用户发现,微信订阅号内的“精选视频”消失了。字母榜对此向微信官方求证,微信官方表示,该功能一直是在灰度测试状态下,不过最近改变了测试范围。 微信官方还向字母榜透露,“微信公众平台的“视频消息”将升级为“视频号消息”,目前已开始进行小范围灰度测试,今后公众号视频和视频号的内容将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打通。 微信的此番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订阅号内容视频化的失败,视频号或将成为微信生态内所有视频内容的统一入口。 精选视频测试入口于去年二月上线推出,与推出微信视频号的时间相近。微信在同一时期推出两个视频入口,意在加速自身视频化的脚步,也符合腾讯所崇尚的赛马文化。 此前精选视频测试入口订阅号页面与现在订阅号页面 与视频号的高歌猛进相比,精选视频的声响则分外微弱。 据视灯研究院正式发布《2021年上半年视频号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上半年视频号DAU达到3亿,环比增长7.1%。 微信官方向字母榜透露,精选视频并没有准确的数据统计;参考张小龙在今年公开课上透露的每天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的数据来看,植入于订阅号内部的精选视频,显然与视频号的3亿DAU相去甚远。 精选视频与视频号的同时上线,或许也与视频号最初的定位有关。 张小龙曾在今年的微信公开课上透露,视频号最初的定位是“视频化的微博”,这与“精选视频”的定位其实有所区别。 张小龙 在订阅号内生长出来的精选视频,其实更偏向于中长视频——订阅号图文内容的视频化升级。 视频号本来被外界视作抖快那样的短视频平台,但时至今日,视频号的定位早已不再局限于短视频平台,而升级成视频内容的载体。随着视频号取消了长视频跳转的入口,长短视频的概念也不在视频号内进行区分。 这当然不意味着视频号就此不再发展长视频。张小龙曾表示:“关于长视频,我希望视频号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长视频,成为长视频的云端仓库。将来有一天,也许我们会提供一个检索或推荐入口,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丰富的长视频内容。” 取消长视频跳转入口的同时,视频号针对长视频推出了新的举措:时长1分钟以上的内容,自动拥有“倍速播放、投屏、时长显示”等功能,这也让视频号在功能上与精选视频越来越接近。 用户数据与视频号相去甚远,两者的产品定位和功能又高度重合,精选视频的存在价值已经不大;视频号作为集中入口,将全面承接起微信内的视频内容。 “赛马”已经分出了胜负。 01 精选视频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用户关注,其实是必然结果。精选视频不再拥有订阅号内的独立入口,也可以看作是订阅号转型视频正式宣告失败。 近年来随着订阅号打开率的不断降低,基于订阅号带来的流量扶持其实已十分有限。 据业内人士透露,2017年以来,订阅号打开率一直在持续下降。虽然微信官方没有披露明确的数据,但据字母榜了解,除了一些头部“巨”号,大部分公众号打开率难以达到5%。 事实上,订阅号内容的传播,其实很大程度来自于朋友圈等基于社交关系带来的分享行为。但与视频号相比,订阅号视频在朋友圈获得的资源却十分有限。 订阅号视频在朋友圈的展示与图文内容一致,仅有标题和缩略图等信息。但视频号则占据了更大的面积。 这种产品设计,显然不利于用户建立起在朋友圈分享和观看订阅号视频内容的习惯。 作为订阅号内的视频入口,精选视频诞生之初便可谓是水土不服。图文视频化虽然是内容升级的大背景,但从使用场景上来说,视频消费和图文消费的场景完全不同。 在订阅号平台内,不论是从消费习惯还是内容需求来说,大量用户仍适应于图文内容,这也让精选视频难以对订阅号用户进行有效转化。 在《微信何时利其器》中,字母榜曾指出,凭借订阅号生态的发展,微信生态内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创作者,但视频号的问题。是难以将这部分群体迁徙到视频号中。 精选视频虽然不存在迁徙成本的问题,但精选视频首页的逻辑和B站相似,采用内容中心化算法推荐,并不符合订阅号用户内容消费的习惯。 在订阅号平台内,用户只有在主动关注的前提下,才能看到该账号发布内容。而随着用户关注账号数量的增多,经常看的账号内容相对有限。微信“常读订阅号”的数量,也限制在12个以内。 订阅号曾长期保持着以时间轴排序,内容对话折叠的展示形式。即便是后来因内容生态的发展,订阅号改版成当下更适应于小屏的信息流展示形式,但在PC端依然保持着原始的对话形式。 而“星标账号”“常读订阅号”等强化品牌认知的功能,都影响着内容的曝光量。 这种消费习惯导致订阅号用户在选择视频内容时,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公号内容,而不是在集中化的入口,进行内容的二次筛选。 换言之,订阅号的用户更多是基于品牌消费,而不是基于内容消费。 也正是这些原因,让精选视频面临着在视频内容的生产消费两端的需求都不强烈的尴尬境况。这也让精选视频难以像B站一样,成为一个围绕视频内容生产和消费的平台。 最终导致,精选视频更像是一个满足部分订阅号创作者视频化表达需求的功能,也让视频内容,长期以来只是以辅助的形式出现在订阅号生态内。 此外,视频的表达门槛和制作成本又远远高于图文内容,订阅号积累的优质图文创作者,并不一定所有都是优质的视频创作者等因素,也让精选视频无法在内容丰富度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受困于内容丰富度的影响,也限制了算法推荐的精度,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订阅号视频内容生态的良性循环。 02 精选视频面对的问题,在视频号上基本不存在。 首先视频号并不需要像精选视频一样,让用户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 从诞生之初,视频号就以一个视频内容中心化入口的形式出现,对用户来说,并不存在消费习惯改变的问题,视频号的用户,最初就是基于视频内容进行消费的群体。 但在内容创作者上面,与精选视频相比,视频号的劣势就显现出来。 精选视频的内容来源于订阅号创作者,对于这部分创作者来说,生产视频内容是为了服务原有粉丝对视频内容的需求。 很多订阅号创作者不愿意深耕视频号,因为他们在订阅号积累的粉丝无法快速引流到视频号上。即便是存在短视频内容生产需求,视频号也不是创作者的第一选择,抖音和快手人均使用时长更长,作者收益也远远大于视频号。 哪怕“央视新闻”这种主流机构媒体,其视频号获得了公众号主页导流,点赞过万也并不容易。 对比视频号与快抖两家,可以发现,视频号的点赞、转发、评论数量均有着明显劣势。 作为后起之秀,视频号在创作者资源上的劣势,导致其难以在内容丰富度上与快抖抗衡,并限制了视频号的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视频号虽然在活跃用户上升很快,但使用时长却远远落后于快抖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不论是在快抖B等依赖UGC的平台,还是优爱腾等依赖版权内容的传统视频平台,内容丰富度都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方面,快手采用了传统视频网站的模式,通过版权购买拓宽内容库;而抖音是在明星进驻的领域重点发力;B站则采取了挖掘素人创作者的方式。 按照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的说法,视频号“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去买内容”,来增加自身内容上的竞争力。 因此,将微信内的视频内容转移到视频号上,显然就成为视频号拓宽内容丰富度的最快捷有效的办法。 在《公众平台视频上传服务规则》上,字母榜也发现了一些与视频号相关的规则。 “当视频内容同步发表至视频号传播,需同时遵守《微信视频号运营规范》;你上传的视频发布后,即被视为允许腾讯公司在腾讯各平台及合作推广渠道上使用和推荐该视频。” 同步订阅号生态的视频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宽视频号的内容丰富度,也降低了有视频创作能力的订阅号创作者,将内容迁徙到视频号的运营成本。 而订阅号用户形成的长文阅读习惯,决定了这部分用户对中长视频内容有更强烈需求,这也有助于视频号获取这部分有视频需求的订阅号用户。 此外,视频号的服务器接入订阅号精选视频的数据库,也有助于视频号在前端打通微信的社交关系,增加对视频创作者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短内容更适应于机器分发,而不利于社交传播。抖音就是凭借算法优势,在短视频领域迅速壮大。反观快手,即便是获得了微信的社交关系链,也没能在用户活跃上反超抖音。 在短视频内容无法帮助视频号进一步打开局面的前提下,随着视频号和订阅号视频数据打通,视频号或许可以借助这部分内容将社交关系传播的优势发挥到出来,让平台内容更好地与微信用户形成连接,以便视频号在社交传播上对抖快形成优势。 03 不过,即便视频号能通过打通订阅号视频内容,缓解内容丰富度的问题,但是长期来看,视频号仍要在创作者资源上有所突破。 而让创作者在视频号上有持续创作动力的,无疑是盈利能力。 但视频号的头部账号“一禅小和尚”的操盘手就曾公开表达过,视频号难以赚到钱。 品牌属性不明显和使用时长短,是限制创作者在视频号上盈利的两大原因。 与订阅号不同,视频号在产品形态上更偏向于“看一看”这种内容集合平台,用户的消费习惯,更偏向于内容本身而不是品牌。 因此,视频号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用户粘性,也远远不及订阅号。 按照张小龙对视频号,关注、朋友点赞和机器推荐1:2:10的消耗比例的设想来看,视频号的私域流量价值显然要大打折扣。 而私域流量正是吸引订阅号创作者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创作者的私域流量价值,决定了其内容的曝光度,这也直接影响了其广告收益。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虽然在内容分发上也依赖于算法推荐的形式,但是平台在使用时长上的优势,则提高了创作者本身的价值——更长的使用时长,也意味着头部博主的内容有更多机会被平台推荐,获得更多人的观看。 据《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21年一季度,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经超过2小时。但据微播易援引腾讯广告数据显示,微信视频号的单日人均使用时长不超过30分钟。 此外,快手和抖音在直播电商领域的提前布局,也让创作者在盈利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对当下的视频号来说,显然无法在短期内帮助视频号创作者,在广告变现和直播电商领域提高盈利能力。 而微信去中心化的底色,和习惯于通过产品解决问题的习惯,也让其并不容易像B站一样,挖掘出更多的优质创作者,并在流量上给予更多倾斜。 “好的内容一定是源于好的创作者,所以服务创作者、服务UP主,一直是B站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据陈睿在B站12周年上披露的消息,目前B站全职服务于UP主的员工就有2408人。 但据张小龙今年年初在微信公开课上透露的消息,“整个视频号团队才一百多人。” 对于视频号接下来在扶植优质创作者上的计划,微信官方没有回应字母榜,但东京奥运会期间,微信通过开设专题页,对视频号上相关的优质内容和创作者给予了更多流量曝光,这或许可以说明,视频号对此并非毫无想法。 毕竟,如果无法让视频创作者摆脱“为爱发电”的境况,微信的视频生态很难获得良性发展。
供应商诉北京盒马店大欺客!四年供货800多万,没赚钱倒被坑60万
8月11日晚间,社交媒体上备注北京爱娜国际美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以马云阿里旗下“北京盒马”的供应商发文称,从2017年开始与盒马合作,四年多来共计给盒马供货800多万元。但四年来辛辛苦苦,不仅没赚到钱,反倒被盒马以各种霸王条款倒赔了60多万…… 对于倒赔的60多万,该供应商称,正常的生意赔钱倒无所谓,问题是这钱完全是被盒马坑去的。 该供应商表示,供货期间,盒马所下供应商订单必须按要求足量供货,数量不足95%要罚款。作为供应商曾协商提醒货量过大,但盒马要求必须足量供货。作为供应商借钱,贷款给盒马供货,结果四年多部分采购量较大的都没有及时销掉,然后又强行退货,只能同意。如此霸道的欺凌导致供应商4年来退货加罚款损失60多万元。 另外,该供应商还称,给盒马送货到天津仓库后却不准卸货,强行安排仓库装卸队卸货与交货,每一方收取18元费用,交货还要另付200元一单。也因此,在于盒马合同到期后便没再续签合同。 但是,盒马却没人给办理清户流程,不给结算尾款,对接人都找不到,找到也不搭理。当前,经销商艰难度日,力争企业不倒闭,不裁员。希望马云的盒马别再店大欺客。(文 | AI财经社 赵昊)
肉类、木材、迷你大脑:未来实验室培植的东西还有什么?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科幻小说早就提出了一种可以生产人们所能想象的任何物品的设备的想法。《星际迷航》将其称为复制机,而其他作家则将其称为“圣诞老人机器”。我们可能离能在瞬间变出我们所需的任何东西的单一机器还有几个世纪,但我们离在实验室条件下创造各种我们想要的东西已经不远了。目前,人类为获得肉类和奶制品而饲养动物,为获取木材而砍伐森林,从死者身上摘取器官,在地球上开采钻石。但是,如果所有这些东西都能在实验室里培育出来呢? 肉类 地球上一半以上的农业用地被肉类生产所占用。几十年来,实验室培育的肉类替代品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创新技术已经越来越接近超市的货架了。 十多年前,创造类似于碎牛肉的东西首次被破解,但一些问题减缓了该技术的发展。在实验室里用细胞培育肉馅可能是一回事,但直到最近才证明创造像牛排这样的复杂结构具有挑战性。 2018年,以色列公司Aleph Farms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块实验室培育的牛排,然后在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透露其全新的3D生物打印技术可以创造任何类型的牛排。作为新技术的证明,Aleph Farms展示了完全在实验室生产的厚切肉眼牛排。 阻碍实验室培植肉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成本效益的扩展。当第一个实验室培植的汉堡在2011年被披露时,它的价格令人瞠目结舌,达到了34.5万美元。 到2021年,这些成本已经大幅下降。随着Future Meat在以色列设立世界上第一家生产实验室培育肉类的工厂,鸡肉看起来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摆上商业货架的实验室培育的肉类。该公司表示,它目前每天可以生产超过1000磅的实验室培育鸡肉。 乳制品 冰淇淋、黄油和奶酪都是从牛奶开始的,通常是牛乳。除了某些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之外,制作牛奶还需要一些关键的蛋白质:乳清和酪蛋白。 为了创造一种与牛奶几乎相同的非动物源性奶,一些生物技术公司已经想出了生产这些关键牛奶蛋白质的新方法。Perfect Day公司走在前面,使用工程真菌来生产这些蛋白质。Imagindairy是另一家致力于生产非动物乳制品的公司,这次是利用生物工程酵母。 Perfect Day已经开始与食品公司合作,使用他们的新型实验室培养的牛奶蛋白生产无动物乳制品。该公司的第一个目标是冰淇淋,几个产品已经在美国的超市货架上。 钻石 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已经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有效地制造钻石。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一场公共关系斗争玷污了实验室培育的钻石的声誉,尽管它们在化学和物理上与天然发现的钻石相同。技术和制造方面的进步使实验室制造的钻石更加便宜,而环境和道德方面的担忧导致许多人回避有问题的钻石开采业。 2018年,珠宝巨头戴比尔斯(De Beers)做了一件它说过永远不会做的事。它开始宣布推出整个实验室制造的钻石珠宝系列。2021年,世界上最大的珠宝制造商和零售商潘多拉走得更远,宣布它将完全不再出售开采的钻石。 木材 从造纸、建筑到取暖,木材仍然是大多数日常活动的重要资源。但是它能在实验室中制造吗?最近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pHd学生领导的一个项目表明这是可能的。 从在生长培养基中培养的活的植物细胞开始,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方法,将这些细胞制造成类似木材的结构。两种特定的植物激素被用来触发细胞产生木质素,一种使木材具有坚固性质的有机聚合物。然后他们用一种凝胶基质来引导细胞生长的形状。而仿木材料的结构特征可以通过改变调节木质素生产的植物荷尔蒙水平来控制。 这项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概念验证是健全的。这项技术有可能在未来被用来将类木结构 “长”成人们想要的任何形状--桌子、椅子、门等等。 血液 过去几十年的进步帮助科学家将干细胞制造成各种成熟细胞。但事实证明,在实验室中制造血细胞更具挑战性。然而,最近的几项进展改变了游戏规则。2017年,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提出了将人类多能干细胞转化为造血干细胞的新技术的研究。 我们当然离在实验室生产全血产品还有一段距离,但现在有了一条明确的前进道路。无限供应实验室培育的血液用于输血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 器官 研究人员已经迈出了在实验室中培育全尺寸人体器官的第一步。近年来的一些创新已经导致了功能齐全的迷你器官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这些器官仅仅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工具,但将该技术提升到新的水平,在实验室中培育大型人体器官并非不可能。 英国研究人员去年展示了一个先进的生物工程支架系统,可以从干细胞中培育出整个完整的人类胸腺。该领域存在着谨慎的乐观情绪,表明虽然在实验室培育人体器官之前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研究人员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汽车 这个想法目前完全属于疯狂的概念,但梅赛德斯-奔驰在2010年发布了雄心勃勃的BIOME概念车。梅赛德斯-奔驰在推出这一概念时解释说:“BIOME 的内部源自车辆前部梅赛德斯之星的DNA,而外部则源自车辆后部。为了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梅赛德斯之星在每种情况下都是经过基因工程设计的,当‘基因密码’与‘种子胶囊’结合时,车辆就会‘生长’。车轮是由四颗独立的‘种子生长’出来的。”
雷军放出9999元机器狗“铁蛋” 跟波士顿动力Spot正面刚?
大数据文摘出品 作者:王烨 昨天,在小米十一周年年度发布会上,雷军做了一场题为“我的梦想,我的选择”的演讲。 发布会上,雷军给大家带来了小米MIX 4,小米平板 5、Xiaomi Sound、小米电视大师77 OLED及小米电视6 OLED,有意思的是,除了这些,最后雷军给大家带来的并不是常规的电子产品,而是一只“狗”。 是的,一只中文名“铁蛋”,英文名叫CyberDog的机器狗,雷军现场跟这只通体黝黑的“铁蛋”进行了互动。 雷军介绍,这是小米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不知道是不是对发布会演示小爱同学现场翻车心有余悸,这次雷军仅演示了“铁蛋”的“作揖”、“握手”和“翻跟头”功能,就让“铁蛋”离开了,根据官网介绍,这款机器狗还支持倒地恢复、打滚、跳舞、转圈、坐下等动作。 至于售价,相比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动力“大黄狗”Spot 7.5万美元的售价,“铁蛋”售价仅9999,可以说是完美继承了小米性价比的传统。 基于开源代码,开发仅用十个月 小米的第一台机器狗虽说是让人惊诧不已,但是整体功能和腾讯MAX四足机器人等产品相比并没有太多出众的地方,更多的是主打性价比。 在发布会上,雷总也毫不避讳地点明,“铁蛋”是基于MIT Mini Cheetah以及ROS 2的开源平台开发的,在知乎网友的回答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据这位“人在现场”的“铁蛋”开发人员介绍,“铁蛋”从构想到落地只用了十个月,过一段时间“铁蛋”的项目代码将陆续开源,让开发者能够基于“铁蛋”直接撸出一套狗来。 据介绍,“铁蛋”全身搭配了高端硬件模组及11个精密传感器,包括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TOF传感器、GPS模组、深度相机模组等。 其动力部分依靠的也是小米自研的伺服电机,转速最高可达220rpm,最大输出扭矩32N·m,实验室测得整机最大行走速度为3.2m/s,最大安全行走速度为1.6m/s。 在姿态方面,还支持恢复站立、姿态展示、缓慢趴下、缓跑、小跑、奔跑、跳跑、跳跃等功能,最大负载达3kg,取个小快递买个菜应该不在话下。 “铁蛋”的大脑是NVIDIA Jetson Xavier NX AI超级计算机,搭配6核的NVIDIA Carmel ARM® v8.2 64-bit CPU,NVIDIA Volta GPU,包括48个Tensor Core处理单元,8GB LPDDR4x内存和16GB eMMC 5.1。其他基本参数如下: 对比波士顿Spot,“铁蛋”以后能做什么? 腾讯开发了MAX,小米推出了“铁蛋”,还有南京蔚蓝科技开发阿尔法狗等等,这些产品似乎说明了国内的四足机器人似乎正在走向商业化的道路。 不过,无论从日常生活,还是看新闻报道,我们都很难看到这类四足机器人的身影,这是为什么? 从四足机器人的老大哥波士顿动力Spot机器狗的发展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其中的原因。 前面开发的路径我们暂且不谈,从去年赶趟6·18首次公开销售开始,Spot机器狗从一款实验室产品正式成为了一款商业化产品。 当时74500美元一只,合人民币52.8万的售价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当时波士顿动力的目标用户也很明确——只面向企业出售。 三个月后,波士顿动力也第一次公布了销量,“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租借、出售了大约250只机器狗,” 波士顿动力英国首席执行官Robert Playter说。 根据销售客户的情况来看,机器狗主要被用于记录施工进度,监视远程或危险环境,并在发电设施、退役核电站、工厂车间、建筑工地和研究实验室等环境中提供态势感知。 所以说,到那时候为止,Spot机器狗更多的还是面前B端用户,比如: 建筑公司Foster + Partners使用Spot来对伦敦的Battersea Power Station项目进行实时施工监控。 默克公司(Merck KGaA)委托Spot通过对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dt)的热废气处理厂进行遥感和检查来提高其工业运营的效率和可靠性。 Kvaerner Stord利用Spot通过可视化资产跟踪技术,计算机视觉和360度影像测试了100,000个资产的自动跟踪和管理,以对其20万平方米的造船厂进行勘测。 这个情况持续到今年二月,波士顿动力发布了Spot的最新宣传视频,在这个视频中,波士顿动力着重演示了Spot的更多偏向家庭的新功能。 比如化身园丁,手拿小铲子,背个小筐,挖个坑,埋点土。 这一切都得益于2020年波士顿动力对Spot的升级——给Spot加个狗头(一只功能性机械臂)。 所以这么来看,一款机器狗如果只有监视功能,其更掉的使用场景是企业或者组织用来监视远程或危险环境或者提供态势感知。 要进入家庭或者生产环境帮助人们做事,机器狗则需要更多的扩展应用,比如加个机械臂“狗头”,并且需要一个能够更能够被大众接受的价格,比如小米9999元的铁蛋,这个价格会让更多人忽略其实用性——就买来溜溜似乎也可以? 所以在波士顿动力探索机器狗更多应用场景的同时,正如知乎网友所说,国内的企业已经开始就将这个还没有实际落地应用的产品打起了价格战。 小米显然在这场价格战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是如果要真正将机器狗做出一个成功的商品,而不是像之前的小米四旋翼无人机一样折戟沉沙,开发团队还需要探索更多“铁蛋”的应用场景。 不管怎么说,”铁蛋“经过短短10个月就成功落地,雷军现场也宣布了小米将成立「机器人实验室」,正在招兵买马,剩下的路还很长,希望”铁蛋”和小米的机器人实验室能够促进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造福整个社会。 原标题:谈完梦想,雷军放出9999元机器狗“铁蛋”(开源中),跟波士顿动力Spot正面刚?
注意!这种"万能插座"早已被禁,你家还在用吗?
紧急通知!!! 这种三孔“万能插座”, 国家2010年开始已禁止使用, 快检查一下家里有没有, 多次使用很容易失火! 为什么这种“万能插座”要禁? 因为这种插座在设计时, 为了兼容两插或三插的国外插头, (如英标、美标、欧标等插头) 会出现插孔大的情况, 容易引起触电事故! 且这种插座接片与电气插头接触面积过小, 容易使插片过热而导致火灾发生! 2010年6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开始强制执行新国标,明令禁止生产万用孔插座!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市民不知“万能插座”的危害与被禁止的消息,仍有不少市民在购买。 在市场上,存在个别企业误导消费者,宣传万用孔插座使用方便,故意回避产品的安全问题的情况,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被不良商家的宣传所“忽悠”。 新国标要求:生产两极和三极插孔分开组合形式(俗称新五孔插座)的插座,这种插座的插头与插座的接触面积更大,接触更紧密,降低了触电隐患。 即是下面这种: 可怕的是,几年过去,仍有企业偷偷摸摸地生产万能插座,市面上亦仍然有售,五金店、建材市场、便利店及网店购买插座,正是不合格插座的泛滥之地! 因为这样,由于企业商家的继续生产销售,70%的消费者并不知道国家已禁止“万用插座”!还继续使用!已经有人中招了: 轻则烧焦插口: 烧坏插头: 重则,家园付之一炬! 如何挑选插座? 第一步:掂重量 符合国家标准的插座内部所用铜线多、铜片厚,塑料壳严实,因此分量较重,而不合格插座偷工减料明显会感觉轻很多。 第二步:听声音 可反复几次试按插座开关,合格插座开合自如且声音清脆,不合格插座则手感生硬,易卡滞。 第三步:试手感 合格插座不仅每位孔的插拔手感适中有弹性,且各插孔的插拔手感一致,不合格插座的插拔力度则过松或过紧,弹性差且易松动,每个孔也能明显感觉手感不同。 第四步:看硬度 合格插座的电源线手感软硬适中,与插座连接扎实可靠,而不合格插座的电源线手感较软,与插座连接不牢固,极易拉脱。 最后提醒:请大家购买排插插座时,认准“五孔插座”,而不是“三孔万能插座”,三孔已经被国家淘汰!
英媒:英国囤积2.1亿剂疫苗 足够接种率最低的十国接种
英国,阿斯利康疫苗瓶和注射器。人民视觉 资料图研究人员近日表示,英国到今年年底将囤积2.1亿剂新冠疫苗,可供全球疫苗接种率最低的10个欠发达国家接种。英国政府因此承受着帮助这些欠发达国家的更大压力。 据英国《卫报》8月9日报道,英国生命科学分析公司Airfinity表示,英国目前正在订购4.67亿剂疫苗,到2021年末,英国还将获得另外3.06亿剂疫苗。然而,英国只需再多约9500万剂疫苗,就可满足为所有16岁以上民众接种的预期需求,并在2021年秋季为最高危群体接种加强针。 鉴于接受第一剂和第二剂疫苗的英国成年人的平均接种率略高于80%,如果今年的接种率保持在这个水平,那么多余的疫苗将达到2.1亿剂。即使普及率达到100%,多余的疫苗也将有1.86亿剂。 与此同时,某些缺乏疫苗的欠发达国家却还在“为残羹剩饭而战”。英国民间组织“现在就要全球正义”(Global Justice Now)表示,英国多出来的疫苗可供全球接种率最低的10个国家约2.11亿人进行注射。 根据牛津大学相关数据,海地是全球疫苗接种率最低的国家,只有0.003%的人接种。另外9个情况稍好的国家是民主刚果(0.005%)、布基纳法索(0.01%)、瓦努阿图(0.03%)、南苏丹(0.04%)、也门(0.04%)、乍得(0.04%)、叙利亚(0.05%)、几内亚比绍(0.06%)和贝宁(0.1%)。 “现在就要全球正义”负责人尼克·迪尔登(Nick Dearden)表示,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其他发达国家都已支持放弃对新冠疫苗的知识产权,而英国还在对此予以阻挠。迪尔登称英国“让南方国家依赖捐赠,同时为自己囤积有限的疫苗供应”,这是“惊人的不公平”。
NASA发出“模拟火星生活”召集令:管吃管住发工资 与世隔绝过一年
还记得电影《火星救援》里,马克·达蒙在火星上独自生活了300多个日夜,自学成才成为火星地表最强“土豆学家”的故事吗? 现在你也有机会来亲自体验一把火星生活了。上周五,NASA在官网发布了一项模拟火星生活志愿者招募计划,第一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募集对火星生活感兴趣的人才。选中的人员将在3D打印的仿真火星栖息地居住一年,为未来的火星探索任务提供观测数据。 NASA此项火星生活模拟计划将进行三次,每次由4名入驻成员和2名候补成员参加。第一项实验将于明年秋季开始实施,此后两次实验分别计划在2024年和2025年展开。目前,明年秋季项目的招募通道已经在NASA官网上正式开启。 在充满未来感的火星基地中过一年,有吃有喝、有电脑、有VR,既能体验宇航员的太空漫步,又能模拟马克达蒙在火星种土豆,NASA还给发工资,是不是光想想就蠢蠢欲动了?硅星人替大家看了看“招聘需求”,硅谷工程师们妥妥没问题。 那么,这个火星栖息地究竟长什么样,人员在里面的生活真的会是想象中那么美好吗,申请成为志愿者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3D打印火星基地,给你最真实的火星体验 该项目被命名为“阿尔法火星山丘(Mars Dune Alpha)”,隶属于NASA的“乘员健康和性能探索模拟(CHAPEA)”计划之下。实验基地建在位于美国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中心内,由美国知名建筑公司BIG设计、建筑 3D 打印公司 ICON建造,总面积为1700平方英尺(约158平方米)。 虽然整个基地只有不到160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基地中除了有卧室、厨房、浴室、工作间等必须设施之外,还设置了健身房、娱乐室、医疗室和种植庄稼的空间。成功入选的体验者不会单独生活挑战绝对孤独,而是将与其他3名成员将在这个空间内一起共同生活一年。 “阿尔法火星山丘”基地设计平面图,图片来自于ICON官网 从ICON发布的视频来看,这个基地内部的设计科技感十足,绝对是很多太空迷、科技迷的梦想之地。 家具是可移动自行组合的,“宇航员”可以在居住过程中根据需要自己重新改造。整个基地的的灯光、温度和声音也是可以控制的,能够帮助调节“宇航员”的生活、生理节奏。住进去,感觉就像在演科幻大片。
​中国科学家创造出世界上最坚固的玻璃 可以划伤钻石
凤凰网科技讯 8月11日消息,钻石(金刚石)是迄今为止宇宙中已知的最坚硬的材料,通常用于切割玻璃的工具。但是,现在这一情况已经有所改变。近日,据报道,中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款新型玻璃材料,该材料被称为AM-III。 AM-III的维氏硬度有113 GPa,而天然钻石的维氏硬度约为70至100 GPa。这成了世界上最硬的材料,可以轻松地在钻石的表面留下一道深深的划痕。据测算它比钢硬十倍,比大多数防弹玻璃还要坚固20到100倍。 一块1毫米宽的 AM-III玻璃在天然钻石表面留下划痕 AM-III跟钻石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由碳原子构成。但钻石的原子和分子排列是完美的晶格结构,而AM-III的原子和分子排列不整齐,它的结构更加混乱,这种材料被称为非晶态。 研究者还表示,AM-III表现出了出色的机械和电子性能,此后可以用于需要超高强度和耐磨性的光伏应用。AM-III是一种几乎与硅一样高效的半导体。这种随意传输电流的能力使它可以在高压和高温等极端环境下运作的光电设备。 据悉,为了制造 AM-III,研究人员不得不采用比制造人造钻石更复杂的工艺。制造工业中使用的合成钻石最常见的方法称为高压高温 (HPHT)。在 HPHT 期间,碳会承受与导致在地球深处形成天然钻石的高温和高压类似的高温和高压,温度约为1300摄氏度。
京东方拿下苹果Mini LED大单!供MacBook Air,OLED出货冲击2500万片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11日消息,据天风国际的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昨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京东方将成为苹果公司MacBook Air的Mini LED显示屏新供货商。 郭明錤认为,这将是京东方首次获得苹果高单价高端订单。此次拿下苹果的订单有助于京东方提升Mini LED屏幕设计与生产能力,还会帮助京东方获得更多其他厂商的订单。 报告发布后,京东方的股市迎来较大涨幅,今日京东方的股价最高点达到每股5.95元,随后有所回落。 ▲截至今日收盘时,京东方8月10日-8月11日股市变化 一、搭载Mini LED屏幕,明年新品MacBook Air出货量可达800万台 郭明錤发布的最新报告称,Mini LED MacBook Air将会拥有多种不同颜色,外观上和今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即将推出的MacBook Pro相似。 该报告还提到,由于2022新款MacBook Air的产品定位较低,价格也相较于其他产品低一些,因此,该产品的出货量可能有所提升,Mini LED显示屏出货量也随之增长。 郭明錤还预测了MacBook Air的出货量。他认为,2021年MacBook Air的总出货量达到550–600万部。由于2022年Mini LED MacBook Air将搭载Mini LED显示屏,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因此,新产品的总出货量可能达到800万部以上。 二、深入苹果高端产品供应链,京东方或将获得更多订单 郭明錤提到,2022年新款Mini LED MacBook Air显示屏将由京东方和韩国LG Display公司共同提供。京东方将不再仅为MacBook Air提供低端的显示屏,同时也将获得苹果高单价Mini LED显示屏订单。 这份订单将帮助京东方在苹果供应链中更进一步,同时也将帮助京东方提升自己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其他厂商的Mini LED显示屏订单。 此外,报告还提到,今年苹果秋季发布会推出的MacBook Pro的Mini LED显示屏供货商是韩国LG Display公司与日本夏普公司(Sharp/GIS)。打入苹果MacBook Pro的供应链或许能成为京东方的下一个目标方向。 三、产品规格升级,京东方OLED出货量将到达2500万片 郭明錤在报告中表示,京东方的产品规格升级和产品优化将为公司提供更好的发展路线。 他举了个具体的例子,自从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京东方开始将产能向65吋电视或以上与高端IT(笔记本与显示器)显示屏倾斜,增强其产品出货比重。同时,京东方减少了获利较低、单价较低的的32吋电视显示屏出货比重。 整体来看,尽管京东方在电视屏幕的出货量有所下降,但是,整体营收与利润都呈现增长态势。 ▲京东方OLED产品 除此之外,这份报告还预测了2022年京东方在小尺寸、中尺寸、以及大尺寸三种不同规格的显示屏出货量情况。 在小尺寸显示屏方面,2022年,京东方的iPhone OLED显示屏出货量将以150%的同比增长率显著增长,将达到2000—2500万片。 郭明錤还表示,“由于获得苹果iPhone显示屏订单,京东方在2022年手机OLED市场占额将达到10–15%。”这句话是否有可能侧面印证了此前业内的传闻,京东方已经进入了iPhone 13的供应链中? 在中尺寸显示屏方面,2022年,京东方不但将为Mini LED MacBook Air供货,还有可能为一些Windows笔记本电脑提供OLED显示屏。因此,京东方将因产能优化提高了高单价IT设备显示屏的出货量。 大尺寸显示屏方面,京东方提高了高单价65吋TV或以上显示屏出货比重,由于产能得到优化,相关产品的出货量也将提高。 不仅如此,据郭明錤预测,京东方2022年有可能量产采用玻璃基板的Mini LED显示屏,并用于电视等产品。 相较目前采用PCB材料的Mini LED显示屏而言,新采用玻璃基板的Mini LED显示屏更轻、也更薄,有利于提高京东方在高端电视显示屏市场的份额。 结语:技术与产能并重,大陆厂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郭明錤预测京东方将在2022年成为苹果新款Mini LED MacBook Air显示屏新的供应商,这将会是中国厂商第一次深入苹果高端产品的供应链。 苹果对其供应链企业一直以高标准闻名,所以进入到苹果供应链的公司都会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优秀企业。上周,据《日经亚洲》报道,今年立讯精密、歌尔声学、闻泰科技等企都将为苹果新款iPhone提供零部件或者代工服务。 此次,京东方在对产品规格升级和产能优化后得到更多市场关注,也为其他大陆厂商提供一种发展思路,大陆厂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疫情反扑 全球缺芯加剧!国家出手彻查“炒芯”乱象
编译 | ZeR0 编辑 | 漠影 芯东西8月11日消息,美国投行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研究显示,订购芯片与交付之间的时间差仍在扩大,7月芯片交货期已逾20周。 过去一个月,全球下游市场依旧被缺芯困扰。一边新冠肺炎病毒持续横肆,东南亚多家工厂被迫关停,给未见缓解的“芯”荒难题笼上新阴影;另一边部分经销商借机漫天要价,加剧市场恐慌情绪,致使产生越缺越囤、越囤越缺的恶性循环。在最新的财报季中,消费电子企业、家电企业及汽车企业纷纷谈及缺芯对自家产品的生产销售影响。可以看到,由于芯片及芯片制造所用材料的价格飙升,全球范围内的缺芯风暴正席卷整个供应链,不仅导致科技硬件制造商停工、供应商搁置订单,还让企业IT客户陷入困境。 一、逻辑芯片交货期达26.5周,MCU持续紧缺 根据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最新研究,7月芯片交货期(从订购半导体到交货的时间差)较上月增加了8天以上,达到20.2周。这是该公司自2017年开始跟踪数据以来最长的等待时间。 ▲订购与交付芯片之间的等待时间变化(来源: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 该报告显示,微控制器、用于控制汽车、工业设备和家用电子产品功能的逻辑芯片的短缺在7月大幅增加。这类芯片通常交货期为6-9周,但现在已经延长到26.5周。较好的消息是,电源管理芯片的交货期缩短了。 IDC负责半导体和技术使能的项目副总裁马里奥·莫拉莱斯(Mario Morales)谈道,在整个经济领域,首席信息官(CIO)及其他技术领袖都在应对液晶显示器、图像传感器、集成电路和处理器等IT实体组成部分的供应不断减少。“供应商正在满负荷运转,预计要到今年年底才能赶上来。” 哈佛大学教授Shih称,目前供应最短缺的是一些基础的芯片,如显示驱动器、计时器、微控制器(MCU)或电源管理芯片。 上个月,苹果CEO库克在财报会议中透露,苹果产品主要短缺的不是高性能处理器,而是用于显示驱动芯片和音频解码芯片等执行日常功能的芯片。家电巨头惠而浦在制造洗衣机、微波炉和冰箱时,则主要因MCU供应稀缺而发愁。 在6月19日举行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提到:“当前,我国各类芯片中MCU控制芯片最为紧缺,国内MCU控制芯片企业最为薄弱。” ▲微控制器价格指数变化(来源:Supplyframe) 网络芯片需求同样吃紧,带动价格一路走高。 台媒Digitimes在8月10日援引供应链消息称,目前Wi-Fi、交换器、以太网芯片报价持续上涨,例如可以通用在终端PC、工业电脑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Wi-Fi模组,2020年报价还在3.5美元左右,第三季已被炒高至16-17美元,上涨了近5倍依然供不应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已有超过30家半导体公司发布“调价函”,价格调高、产能紧张、交期延长仍是常态。在缺芯尤其严重的汽车市场,一些抬价“炒芯”乱象开始出现。 针对汽车芯片市场哄抬炒作、价格高企等问题,8月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方公众号发文称,市场监管总局近日根据价格监测和举报线索,对涉嫌哄抬价格的汽车芯片经销企业立案调查。 下一步市场监督总局将持续关注芯片等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行为。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方公众号发文 对此,央视财经发文评论称,“缺芯”不是“炒芯”的理由,当此之时,“炒芯”者立即“收手”,悬崖勒马,应是明智之举。 二、订单停滞、价格上涨,企业IT采购受影响 缺芯持续冲击着消费电子和家电领域。 苹果CEO库克提到半导体供应限制将影响iPhone和iPad等产品的销售。受半导体等组件供应紧缺影响,微软Surface笔记本电脑业绩下滑、Xbox游戏机大面积缺货,索尼5月向分析师发出警告,PlayStation 5供应紧缺将延续至2022年。 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预计,4-6月,全球手机平均批发价格上涨了5%,而近年来其涨价幅度普遍不超过2%。笔记本电脑、电视和配件的价格也飙升。 科技行业内外的公司都感受到了全球电脑芯片短缺的影响。缺芯导致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智能手机、视频会议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的订单停滞,价格上涨。 根据市场机构伯恩斯坦研究数据,惠普在一年内将PC价格上调了8%,打印机价格提高了逾20%。惠普CEO洛雷斯称涨价因零部件短缺,公司可能进一步调整价格以反映成本上涨的影响。 随着更多机构恢复线下办公,并继续向远程员工提供商务级移动工具,它们中的许多都面临着升级电脑硬件的额外压力。 以克利夫兰凯斯西储大学为例,在即将到来的秋季学期,这所高校正为教室配备视频显示器、麦克风和其他工具,这样学生们就可以选择在家上课。但显示器和麦克风的订单都被推迟了。 “我们看到笔记本电脑和计算设备的交付时间将达到10至12周。”克利夫兰凯斯西储大学首席信息官苏·沃克曼(Sue Workman)说,“这些以前会花上一两天。” 据她透露,过去,将软件应用与电脑硬件捆绑销售的IT经销商可以填补笔记本电脑和其他设备的意外供应缺口。但现在,这些IT经销商也没有任何库存。 诸如此类的压力也蔓延至更多企业客户下游。美国芝加哥TransUnion公司为6万多家企业提供信用检查分析,发现汽车和电信等行业的客户正受到短缺的打击。 “我们看到了一些供应链挑战,”TransUnion首席信息技术官阿比·达尔(Abhi Dhar)说,他们和客户都看到了这一点,在公司内部,技术合作伙伴已经在帮助公司支撑存在挑战的IT需求。考虑到“不能一直买下去”,TransUnion正在将系统迁移到云上。 美国Plantronics公司为企业视频会议和协作工具制造高端耳机和扬声器,其CEO戴夫·沙尔(Dave Shull)透露,该公司已经提前一年多订购电脑芯片,提前的时间大约是一年前的两倍。 沙尔提到就在过去几周,一家长期供应集成电路的供应商在原材料短缺后不得不取消交货。类似的挫折已经导致Plantronics墨西哥工厂的生产放缓,致使财富500强客户的CIO们在一旁踱步。 三、缺芯仍在严重冲击汽车生产 汽车行业正经受着更严峻的考验。 分析机构AlixPartners此前预计,缺芯或导致全球汽车产业损失1100亿美元。几乎每家大型汽车制造商都受到缺芯的影响。而世界前七大半导体产品出口地之一马来西亚的新冠疫情迟迟不见缓解,进一步加剧全球缺芯问题。 上个月,福特汽车宣布其第二季度利润下降50%,缺半导体是主要原因。因为芯片供应不足,荷兰汽车集团Stellantis在7月停产Jeep角斗士皮卡,通用汽车将再度关停几家皮卡工厂装配线,斯巴鲁首席财务官Katsuyuki Mizuma透露斯巴鲁最近一季在美国的库存减少到只够供应7天。 芯片短缺,给汽车产业带来汽车功能缺失、价格上涨、选择稀缺等问题。 通用汽车出售了一些没有先进天然气管理系统或无线充电功能的最新皮卡和SUV,雷诺停止安装位于其Arakana SUV车型方向盘后面的超大数字显示屏,日产取消了数千辆汽车中的导航系统。 在上个月的财报会议上,特斯拉CEO马斯克称特斯拉正通过重写其汽车软件,来使其能用其他芯片作为替代。马斯克说,本季度最大问题是难以获得安全气囊和安全带所需的芯片。此前他还提到芯片短缺导致特斯拉Powerwall家用储能电池的产量已经达不到需求的一半。 难解的缺芯问题,不仅致使新车价格上扬,还带动旧车价格上涨。想买车的消费者面前有三个有限的选择:看看以前没考虑过的型号、推迟购买,或修复旧车。 应对缺芯影响,美国自动驾驶汽车激光雷达传感器供应商Luminar Technologies上个月宣布拟收购其芯片设计合作伙伴和制造商OptoGration。 收购完成后,高度定制的芯片将完全在内部生产,这意味着Luminar不易受到全球芯片短缺的影响。通过这笔收购,Luminar预计将确保每年大约100万个芯片的供应。 OptoGration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杰森·艾肯霍尔兹(Jason Eichenholz)称,尽管与OptoGration的初步谈判发生在缺芯之前,但市场状况帮助推动了这笔交易的进行。 结语:尚无快速缓解之径 芯片制造商已经在以最大产能生产芯片。 来自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Falan Yinug谈道:“芯片产量大幅增加,近几个月发货的芯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英特尔、台积电等全球芯片制造商均在增设新的生产工厂,以满足不断飙升的需求,不过其中一些产能大约还要再过两年才会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多国政府正在推进提高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的激励措施,但政府投资同样预计还需几年才能真正为消费者带来回报。 缺芯影响大概率不会很快停止。汽车芯片巨头英飞凌、恩智浦预测到明年年中才会达到供需平衡,台积电CEO魏哲家预计全球性芯片短缺将持续到明年,英特尔CEO基辛格认为可能到2023年才能解决芯片供需失调问题。
掌门人出狱在即,三星发防水折叠屏旗舰,首秀屏下摄像技术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12日消息,刚刚,三星发布了自家第三代折叠屏旗舰Galaxy Z Fold3系列和Galaxy Z Flip3系列,同时还推出了智能手表新品Galaxy Watch4系列和Galaxy Buds2 TWS耳机。 Galaxy Z Fold3是三星首款屏下摄像手机,也成为第一部“能防水”的折叠屏手机。 ▲Galaxy Z Fold3 不过根据目前曝光的真机图来看,Galaxy Z Fold3屏下区域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纱窗”效应的,单从屏下区域的显示效果来说,Galaxy Z Fold3要明显逊于小米MIX4等国产屏下摄像手机。 ▲左:Galaxy Z Fold3,右:小米MIX4(屏幕表面贴膜有居中留孔) 就在此次发布会前,8月9日,三星掌门人李在镕获得假释,将于本周五从监狱释放,届时三星也将告别“无主”现状。不过这次三星新品发布,李在镕应该是要错过了。 ▲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 据了解,自李在镕入狱以来,三星不少大规模投资或并购决策都被推迟了,有消息人士透露,李在镕回去后,预计将进行一次百亿美元级别的大规模收购。 三星移动业务主管卢泰文说,Galaxy Z Fold系列希望结合手机、平板的功能,提供新的工作、连接和创作方式,而Z Flip系列则更为精致。 ▲三星移动业务主管卢泰文 此次Galaxy Z Fold3系列共有绿色、黑色、银色三种配色,起售价格为1799美元(约合人民币11650元),Galaxy Z Flip3系列起售价格为999美元(约合人民币6469元)。 Galaxy Watch4起售价格为249美元(约合人民币1612元),Galaxy Buds2 TWS耳机售价为149美元(约合人民币964元)。 ▲三星TWS耳机新品 一、三星首款屏下摄像手机,“纱窗”效应有点明显? 这次Galaxy Z Fold3的亮点之一,就是三星首次在手机产品中采用了屏下摄像技术。此前三星曾在今年1月发布了一个屏下摄像头OLED笔记本电脑的宣传视频,但该产品并没有实际量产。 所以Galaxy Z Fold3也成为了三星屏下摄像技术的首款量产产品,其屏下区域位于展开后的主屏幕右上部,外屏为传统的居中打孔屏设计。 知名数码博主冰宇宙此前爆料称,这次Galaxy Z Fold3屏下区域的透光率可以做到40%以上,而目前小米第三代屏下摄像技术的透光率约为15%。 相比之下,三星做屏下摄像技术,更侧重前置自拍表现而非屏下区域显示效果,这与中兴、小米、OPPO等国内厂商选择的侧重方向有所不同。 根据目前曝光的实机演示来看,Galaxy Z Fold3屏下区域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纱窗”效应的,不过在日常使用中其实并不容易注意到。当然,相比小米MIX4和中兴A30来说,Galaxy Z Fold3屏下区域要更“显眼”。 ▲Galaxy Z Fold3 Galaxy Z Fold3内部主屏为一块7.6英寸LTPO AMOLED屏幕,屏幕尺寸相比华为和小米的折叠屏手机都要略小一些。 主屏分辨率为2208×1768,屏幕像素密度为374PPI,刷新率为120Hz,外部副屏为6.2英寸,分辨率为2260×832,屏幕像素密度比主屏略高。 内外屏均支持HDR10+认证,得益于LTPO技术,屏幕可以实现自适应动态刷新率调整,刷新率支持48Hz、60Hz和120Hz三个档位。 这次Galaxy Z Fold3还带来名为“Pol-less”的无偏光显示方案,可以将屏幕亮度进一步提升29%,与LTPO技术结合后,可以减少30%左右的功耗。 在屏幕材质方面,此前韩媒Etnews报道,三星将在Galaxy Z Fold3、Galaxy Z Flip3和iPhone 13系列中采用M11系OLED屏幕,屏幕显示素质进一步提升。 在显示效果之外,为了提升屏幕的耐久度,Galaxy Z Fold3的内外屏都采用了康宁Victus第七代大猩猩玻璃盖板,而其内屏玻璃盖板如何解决弯折问题则成为了关键。 目前国内折叠屏手机多采用塑料屏幕保护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超薄可弯折玻璃技术仍然存在瓶颈,康宁为数不多的产能也基本被三星占去。 在折叠铰链部分,这次三星通过内部结构优化,减小了铰链厚度。Galaxy Z Fold3整机重量为271g。 二、自家5nm工艺“含泪吃下”,全球第一款防水折叠屏手机 性能方面,Galaxy Z Fold3搭载了今年旗舰安卓手机标配的高通骁龙888,有意思的是,高通骁龙888采用了三星自家5nm工艺,Galaxy Z Fold3是否会在发热上败给自家工艺?值得后续关注。 续航方面,Galaxy Z Fold3搭载了一块4400mAh电池,支持25W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显然,这样的充电速度在“百瓦快充”当道的安卓手机阵营中,着实有些不够看。 在其他配置方面,Galaxy Z Fold3搭载了支持杜比全景声技术的立体声扬声器,支持IPX8级别的防水。 值得一提的是,Galaxy Z Fold3是第一款支持IPX8级防水的手机,对于特别难以做到防水的铰链部分,三星采用了新的防水材料,并且针对每个可能进水的孔洞进行了特殊防水处理。 三、三枚1200万像素镜头,屏下前摄单像素尺寸达到2μm 拍照历来是三星旗舰手机的重中之重,但三星这次竟然没有特别介绍Galaxy Z Fold3的拍照能力,也可以看出折叠屏系列重点并非在拍照上。 此次Galaxy Z Fold3沿用了Galaxy S21系列中的1200万像素主摄和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将6400万像素长焦镜头换为了1200万像素。 这枚1200万像素主摄光圈为f/1.8,单像素尺寸1.4μm,支持双像素相位自动对焦,能够拍摄8K视频。 主摄、超广角和长焦镜头均支持OIS光学防抖。 在前置拍摄方面,内屏上的这枚屏下摄像头为400万像素,不过单像素尺寸达到了2μm,可以大幅提升单像素的感光能力,外屏的打孔前置镜头为1000万像素。 四、183g的轻薄折叠屏Flip3,3300mAh电池配15W充电 当然,除了横向折叠的Galaxy Z Fold3,“翻盖式”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lip3也是此次三星发布的重要新品之一。 Galaxy Z Flip3这次在外观上也更加“时尚”,机身背板上半部采用了撞色设计,同时铰链设计的也更为“隐蔽”。 Galaxy Z Flip3并没有采用屏下摄像技术,而是采用了标准的居中打孔屏设计,内屏尺寸为6.7英寸,参数基本与Galaxy Z Fold3相同。 Galaxy Z Flip3的背板上半部分还搭载了一块“小屏幕”,可以在来电时进行提醒,或者在用后置镜头自拍时提供预览图像。 由于Galaxy Z Flip3可以将机身一半当作“底座”,所以三星特别强化了它的自拍功能和视频通话能力。 拍照方面则是拿掉了Galaxy Z Fold3上面的那枚1200万像素长焦镜头,留下了一枚主摄和一枚超广角镜头。 性能方面Galaxy Z Flip3也同样搭载了高通骁龙888,不过电池容量仅有3300mAh,有线充电功率也仅为15W,甚至比苹果的iPhone 12系列还要低3W(绝无贬低之意)。 不过正如卢泰文所说,Galaxy Z Flip3更加“精致”,作为一款折叠屏手机,其重量仅为183g,展开后的厚度也仅为6.9mm,折叠后可以轻松的放在衣兜里。 五、折叠屏接棒Note系列,分屏交互重点优化 折叠屏手机推出两年多来一直不温不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杀手级应用”,而折叠屏手机操作系统的针对性适配优化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这次三星专门为两款折叠屏手机设计了一款S-Pen手写笔,看起来,三星Galaxy Note系列暂时停产后,折叠屏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Note系列的替代。 为了保证手写笔在两块屏幕上保持一致连贯的手写体验,三星在手机中专门加入了一个EMR控制模块。 这次Galaxy Z Fold3在多任务分屏方面优化了UI界面,圆角更加自然,同时也对更多应用进行了适配。据称目前海外用户比较常用的谷歌全家桶、TikTok等应用都已经进行了适配。 通过侧边栏,用户可以快速开启应用分屏模式。 三星这次在系统层面还加强了对隐私安全的保护。 六、三星自研5nm EUV可穿戴SoC,手表新增体脂检测功能 Galaxy Watch4系列智能手表是此次三星发布的重磅AIoT新品之一,其共有Galaxy Watch4和Galaxy Watch4 Classic两个版本,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在外观设计上,每个版本又分为两种表盘尺寸。 Galaxy Watch4有44mm和40mm两种尺寸,Galaxy Watch4 Classic则有46mm和42mm两种尺寸,这两个版本四种尺寸的手表,屏幕分辨率均为330PPI。 此次三星专门为其智能手表产品设计了5nm EUV可穿戴芯片Exynos W920,其CPU采用了两颗A55核心,性能提升20%。GPU则采用了Mali-G68,据称性能提升达到1000%,Galaxy Watch4全系列均搭载了Exynos W920芯片。 Galaxy Watch4系列这次的存储空间也升级为了16GB,可以容纳更多APP。 续航方面,44mm和46mm款电池稍大,为361mAh,其余两款电池为247mAh。 三星这次为智能手表新设计了One UI Watch操作系统,提供了更多可选表盘样式,提升了系统的自定义性。 软件方面,Galaxy Watch4系列支持地图导航、运动监测、睡眠监测、心率监测等各类智能手表“标配”功能。 值得一提是,Galaxy Watch4推出了基于“BIA”生物电阻抗技术的体脂检测功能,并且三星与医学机构联合研发算法,让检测准确率显著提升,与医学DXA检测结果重合度高达98%。 三星这次还更新了自家TWS耳机产品线,推出了Galaxy Buds2,支持主动降噪,这款耳机采用了入耳式设计。 在开启降噪模式后,配合充电盒,Galaxy Buds2的续航能够达到20小时左右。 在降噪方面,三星特别提到,他们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让AI可以识别用户日常需要消除的噪音和需要保留的声音,实现更好的降噪效果。 结语:三星能否挺过“至暗时刻”? 从折叠屏手机新品到智能手表、TWS耳机新品,我们能够看到三星的产品依然走的是比较“成熟”和“稳妥”的方案。软件层面的创新也体现出三星技术研发一定的前瞻性。 但同时,三星的产品也越来越难在与安卓同行竞品的比较中脱颖而出,今年二季度,小米以17%的全球手机出货份额紧随三星之后,而6月单月已经完全被小米赶超,成为第二。 对于三星来说,在手机行业,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当过老二了。而除了手机业务,在通信、半导体、显示面板等核心业务领域,三星的对手们都在快马加鞭地前进着。 台积电三年投资千亿美元建厂、英特尔垂涎格芯欲扩大芯片制造能力、诺基亚爱立信接连抢占5G订单、中国大陆屏幕厂商掌握LCD面板市场主导……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三星是一家年营收超2100亿美元的世界级巨头、业务涉及科技行业几乎方方面面、掌握众多专利技术,并且走在很多技术的前沿探索领域。 或许对于当下的三星来说,生存成为了核心主题,但未来三星能否在逆势中崛起,突破曾经的自己,或许将在全球科技产业中激起一番涟漪。
DigiLens新技术让XR眼镜分辨率翻倍,支持90Hz显示,兼容各类投影
编译 | 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8月11日消息,美国波导光学元件制造商DigiLens昨天宣布了一项新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将XR眼镜的固有分辨率提高一倍,他们将这项技术命名为透明分辨率扩展器(transparent resolution expander,T-REx)。 该技术通过用两个略微偏移的图像之间快速切换来提高有效分辨率。DigiLens称,利用这项技术,头戴式设备的尺寸、重量或功耗不会增加。 一、两个画面相叠加,让分辨率翻一倍 目前市面上正在开发的许多增强现实和XR应用程序需要高角分辨率和大视野,这些要求意味着XR眼镜制造商要选择具有更高像素的投影仪或显示器,这会推动眼镜成本、尺寸和功耗的增加。 而T-REx是一种智能并且节能的方法,通过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与DigiLens波导显示器相结合的投影仪的分辨率。 T-REx使用“颤动(wobulation)”技术,本质上讲是通过使显示轻微偏移以出现两帧画面,使一帧画面中的像素填充到另一帧画面像素的空隙中。当你以足够快的速度执行这个操作的时候,眼睛就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尽管这其实是两帧画面,但眼睛无法分辨。 例如,一副使用500×500分辨率投影仪的XR眼镜,输入1000×1000像素的原始画面时,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500×500像素的子帧,每个子帧里都包含原始信息的一半。然后投影仪以轻微的偏移快速显示两个帧,这样人的眼睛就可以将它们合成一个图像,并且看到的细节信息要比一般的500×500像素的图像更加丰富。 ▲使用了T-REx后的显示效果 二、硬件不变体验翻倍,无需在体验与成本间取舍 T-REx可以添加到使用DigiLens技术的模块化XR眼镜上,客户可以选择添加拥有这种技术的组件,在固定分辨率的条件下实现更大的视场角(FOV),或者可以在不改变显示效果的情况下,降低投影仪的分辨率以降低眼镜的成本。 DigiLens的首席执行官Chris Pickett说:“这是一项真正的技术突破,因为客户无需进行权衡取舍就能提高XR眼镜的像素体验。而且,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需求进行升级和定制,而不是要去等待全新一代的产品才能获得更新的体验。” DigiLens称,其可切换波导可以以50μs的速度切换图像位置,使其轻松支持60Hz甚至90Hz的全色RGB图像的颤动。当观看者佩戴上这种眼镜,尽管投影仪分辨率很低,也可以体验到高分辨率的图像。 DigiLens还宣称T-REx与所有现存的投影仪类型兼容,包括LCoS、micro-LED、DLP、OLED、LBS等。并且T-REx不会产生任何热量、声音或震动,并且可以不间断且无限期地运行,而其他类似方案会产生噪音或者热量,并且体积和功耗也会增加。 结语:T-REx让眼镜体积与性能得以兼顾 目前,XR眼镜要同时兼顾性能与体积仍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事情,如果想要得到更高的分辨率,那么眼镜的体积和功耗也会相应地增加。DigiLens的T-REx让这一问题不再困扰XR眼镜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用这项技术,用户可以在相同的硬件条件下收获更高的体验。 此前,Facebook也推出了类似的技术,通过让显示器产生快速移动,来填补像素之间的空隙,不过这项技术会增加眼镜的体积与功耗。两项技术相比,DigiLens的T-REx或许更具有实用性。
穷小子击败世袭财阀?这个韩国新首富有点东西
“ 这局星际争霸我输,是因为你们的采访让我分心了。 ”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对着福布斯记者说这话的,可并不是个沉迷游戏的网瘾小子。 相反,他是如今韩国最有钱的人——金凡秀。 一说到韩国的富豪,大伙们肯定都会想到三星、现代、 LG 等等的大财阀们。 靠着祖辈父辈好几代人的努力,这些世袭的继承者们在赚票子上,应该是妥妥地暴打平民们的寒窗苦读和 996 吧。 然而这位名叫金凡秀的富豪却是个例外,因为他靠互联网白手起家击败了那些财阀,坐拥 135 亿美元资产的他,成为了韩国的新首富。 今天,差评君就准备和大伙们讲讲这位有韩国马化腾之称、被誉为韩国即时通讯教父、 Kakao 的创始人,金凡秀的故事。 和那些出生就在罗马的财阀子弟不同,金凡秀的开局实属地狱难度。 父亲是名笔厂工人,母亲在酒店当服务员,再加上兄弟姐妹和祖母,穷困潦倒的一家八口人只能共用一间卧室。 头悬梁,锥刺股对于他来说也并不只是故事而已,学生时代的他就常靠痛觉让自己保持清醒。 他甚至还曾割破手指写过血书,励志要完成 “ 家族振兴 ” ,改变自己的命运。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的他也成功考上了韩国最好的大学——首尔大学,成为了家族史上的第一位大学生。 大学中的他也一直勤工俭学,靠给校外的学生补习补贴生活,有时甚至为了省钱一天只吃一顿饭。 很快,他遇到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的金凡秀在朋友电脑上第一次见识到了 BBS 论坛,而网友们可以通过网络在上面交流信息。 什么都不懂的他大受震撼,后来的他回忆到: “ 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到互联网,我后来花了三个月学习,并决定一定要做和它相关的工作 ” 。 不同于差评君的间歇性雄心万丈,长期性躺在床上,这位老哥真就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在研究生阶段它果断的从工业工程专业转到了电子信息,并且顺利毕业。 俗话说得好,打不过那就加入他们,刚毕业的金凡秀没选择也没资格和财阀们正面硬刚,他选择入职三星,成了 IT 服务组的一名社畜。 而除了玩命工作,这位老哥在三星也积累了更多人脉,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与此同时,这位老哥还多线操作,靠着自己赚的小钱开了一家小网吧。并成立了个在线游戏网站 Hangame ,免费地让大伙们玩自己研发的小游戏。 这网站也十分争气,从零开始在短短的一年半内就吸引了上千万用户注册。1997 年,金凡秀也选择从三星辞职,专心于自己的事业。 随着 Hangame 的规模越来越大,不少的财阀也希望能入个股分拨羹。但是他们都被金凡秀一一拒绝。 相反,他找来了同样从三星辞职的老同事李海珍,选择和李海珍的搜索网站 Naver 合并,成立了新公司 NHN 。 后来他们也顺风顺水,旗下的 Naver 成功击败谷歌,成为韩国最受欢迎的搜索网站。如今也还是世界第五,韩国第一大的搜索引擎。( 相当于百度在国内的地位 ) NHN 旗下其他的网站的访问量也都稳居韩国第一,毫无疑问, NHN 成为了那个 PC 年代韩国互联网的霸主。 时间来到 2007 年,金凡秀遇到了另一个让它大受震撼的玩意儿,它便是 iPhone 。 而这个小方块简直让它着迷,他甚至不惜托关系,找人从美国捎回不少的 iPhone 给家人使用。 如同穿越者一般的金凡秀在 2007 年说到: “ 我可以预见移动端的无限潜力。 ” 于是乎他选择了离开 NHN 公司,开始了二次创业。 而这一次他带给韩国的,是一个即时聊天软件,名叫 Kakao 。 其实在 2010 年前后,不少人也都预料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即时聊天工具也已经有 WhatsApp 珠玉在前。 老东家三星也即将推出 ChatOn ,甚至连自己刚离开的 NHN 公司也有意在这领域开疆扩土一波。 金凡秀别的不说,先赶快致敬一波 WhatsApp 占领个市场。 左为 Kakao ,右为 WhatsApp▼ 起了一大早的 Kakao 顺利地赶了个早集。 很快, Kakao 在半年之内人数突破了 100 万,一年之内突破了 1000 万。。。 要知道当年引发社交网络革命的 Facebook ,增速也才这么回事儿。 除了出拳早, Kakao 的招还够巧。因为在不久之后,三星的 ChatOn 、 NHN 的 Line 、甚至是咱们的熟悉的微信这些大家伙都开始发力。 为了和这些背靠大山的选手们正面交锋,才刚刚起步的 Kakao 就使出了一记快招——快速迭代。 简单地说就是客户的需求,咱们尽快满足。 在 2012 年左右,微信一年更新的次数约为 9 次,而 Kakao 一年能更新个 19 次,而且每次更新都能给大伙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比如说 Kakao 就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推出来表情包贴图功能,后来这个功能也成功地被各家借鉴。 小游戏、购物、打车、钱包, Kakao 等等各种功能也都开始往里面加,不用人话地说, Kakao 这是在打造自己的生态闭环。 这些年随着韩国的流行起了炒虚拟币, Kakao 甚至还加上了虚拟币钱包的功能。。。 靠着这一系列的操作,如今的 Kakao 虽然并没顺利出海,但却成功地占领了韩国市场。 目前韩国人口约为 5000 万,而 Kakao 的注册用户就有 4600 万左右。所以可以毫不谦虚的说,如今的韩国人离不开四样东西:死亡、税收、三星还有金凡秀。 另外说个题外话,金凡秀的老东家 NHN 的 LINE 在日本,同样也有着统治地位。 国内的两位马老板也早看到这一颗升起的新星,在几年前就先后入了一拨 Kakao 的股。 靠着 Kakao 的成功,金凡秀的口袋里的票子也越来越多。 在 2015 年,金凡秀便成功登上了韩国富豪榜前十,和那些个继承人们相比,金凡秀的画风着实有些格格不入。 在最近,金凡秀又成功登顶,超越了三星的李在镕成为了韩国首富。 白手起家的穷小子,超越家大业大的富三代,活脱脱地把人看燃了。 他手上的互联网银行 Kakaobank 也在今天上市,早盘股价一度狂涨 74% ,市值达到了 280 亿美元,成为了韩国最大的零售银行。 Kakao Pay 也早就超越 Samsung Pay ,成为了韩国最大的第三方服务。 据估计目前 Kakao 集团的总市值约 150 万亿韩元,妥妥地能在财阀众多的韩国排进前三。 只不过现在他似乎有了新的烦恼,他这么说到: “ 我在贫困中长大,在三十岁之前,我都一直认为富有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然而现在,我却感到了茫然。 ” 虽然这句话有着那么一股 “ 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创办阿里 ” 的味道,但在今年年初,他还是作出承诺,称会捐出一半的财产用于解决社会问题。 当然啦,这究竟是为了避税还是真的做慈善,差评君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学霸、凤凰男、社畜、资本家等等标签之外,金凡秀还是个游戏爱好者。 除了文章开头所讲的星际争霸,据说他还会在空余时间和家人玩暗黑三。 至于水平咋样,差评君也不好猜。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自我超越和跨越阶级这场游戏当中,金凡秀无疑是个硬核的高玩。 并且谁也不知道 Kakao 会不会是下一个世袭财阀,而下一个勇士,或许也正在刷着副本,在提剑赶来的路上。
详解小米“铁蛋” 我们离波士顿动力还有多远?
小米官网 文丨青山白鹭 BT财经原创文章 小米在手机影像技术和智能生态技术上颇有沉淀,这些都对研发仿生机器人极为有利,但是核心技术控制算法依然用的开源算法。 昨天夜里(8月10日)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如期而至。 穿着白衬衫牛仔裤的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讲述了关于小米的“新故事”,同时发布了一系列小米新品,包括小米MIX4、小米平板5和小米OLED电视等等。因为防疫要求,到场观众为0,但是各直播平台摄像器材挤满了舞台周边,说明这场发布会的重要性。 发布会中,小米意外的发布了一款仿生机器人CyberDog,格外引人注目。这款概念产品叫CyberDog,中文名“铁蛋”,售价为9999元。同时雷军还宣布,小米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 仿生机器人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陌生,从充满科幻感的波士顿动力研发的机器人士兵和大狗,到2021年春晚“机器牛”群演,无一不说明这种新事物已经不再遥远。 而仿生机器人产业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的报告显示,2030年,全球仿生机器人催生的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将会达到1700亿美元,远远超出工业机器人和辅助机器人市场规模。 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中国的仿生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42.5亿美元,未来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现象空间。在技术驱动和市场红利影响下,中国未来仿生机器人赛道会迎来迅速升温。 小米盯上的仿生机器人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小米的“铁蛋”是个什么鬼? 昨天,小米的仿生四足机器人正式亮相,这个叫“铁蛋”的小家伙和波士顿动力的“大狗”颇为相像。 小米官方称其是小米技术11年沉淀的结晶,把它的名字取为“铁蛋”,因为铁比较硬,命硬的项目容易成功。 “铁蛋”的动力系统来源于小米自研的高性能伺服电机,可以提供最大为32N/米的输出扭矩,并且以每秒三米(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行走。 在行走速度上可以看到“铁蛋”已经超越波士顿动力的SpotMini机器狗(体型上看属于一类产品),SpotMini行走速度为每小时7公里,但是小米并未公布“铁蛋”的续航性能,投入应用后续航性能才是仿生机器人最关键的指标,SpotMini的初始款续航已经达到20英里(约32公里)。 “铁蛋”搭载了NVIDIA JETSON XAVIER NX平台作为数据处理终端,这决定了“铁蛋”的感知能力并不弱,可以同时处理身体上多个传感器发来的信号,“铁蛋”身上起码配置了11个传感器,这对处理终端要求十分高,而传感器和处理终端的配合决定了“铁蛋”是否能模仿生物的环境感知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 “铁蛋”的空间感知能力来自小米手机的影像技术,比如“铁蛋”的自主跟随能力就是源自人脸识别技术的衍生,以及SLAM建图和导航避障功能都来自影像技术的延伸的视觉探知技术,“铁蛋”通过影像技术感知环境后,通过算法创建出地图并导航,最终规划出最优路线。 小米在手机领域深耕多年,在影像技术领域应该颇有技术沉淀,遗憾的是,小米新品发布会现场并未展示“铁蛋”的避障能力。 而“铁蛋”分析用户指令的技术应该来自小米的明星产品“小爱同学”等智能生态,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向“铁蛋”下达指令唤醒“铁蛋”,并让“铁蛋”做出行动。目前的小米智能生态已经覆盖八大应用场景和72个品类,转为机器人技术并不难。 另外“铁蛋”还具有丰富的延展能力,全身配备了1个HDMI接口和3个Type-C接口,这些接口可以接入相机、灯具、激光雷达等扩展设备,让“铁蛋”具有更多种应用场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小米在仿生机器人赛道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据小米官方说法,“铁蛋”的核心算法是基于开源项目。据分析机器人控制算法极大可能来自波士顿动力,因为从外形上看,“铁蛋”极其像波士顿动力的大狗,控制算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形的变化。 也就是说小米的“铁蛋”的核心技术(类似手机操作系统),不具有竞争力,甚至可以说技术含量并不高。而这对产品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可以参照华为手机最终不得不自研鸿蒙系统。 春晚出现的四足仿生机器人是由深圳优必选科技研制的,而这款机器人所采用的控制算法极有可能也采用的开源代码,此外国内知名的还有宇树科技、钢铁侠科技等公司,目前来看,国内仿生机器人离国际上的产品仍有差距,除了外形设计外,还有行动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技术差距,比如宇树科技的仿生机器人在实验中多次出现行走不稳,避障失败等问题,小米的“铁蛋”目前来看(需要面世后更多验证数据),并没有太突出的技术优势。 另外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智能机器人的核心零件中国目前仍需要大量进口解决,比如机器人生产所需要的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等,进口比例甚至超过了80%,这对仿生机器人的应用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全球仿生机器人市场 新冠疫情催生了服务机器人市场,也催生了仿生机器人的火热。 受制于不能亲密接触的限制,服务型仿生机器人在2020年大爆发。在医院、商场和交通枢纽,大量的机器人代替人类作测温、消毒和咨询工作,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也给国内机器人产业带来巨大的窗口期。 “仿生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仿照生物特点研发的机器人,自然界的生物经过千万年的演化,已经可以做到让外形和行动方式最大程度的合理化、节能化,仿照生物可以让机器人的外形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流体学,让人类少走弯路,比如目前一些仿生的无人机就是参照了黄蜂和蜻蜓的外形和翅膀扇动方式。 目前仿生领域四足机器人的研究比较成熟,世界上最有名的四足仿生机器人研发团队当属波士顿动力,旗下研发的“大狗”系列仿生机器人已经有十几个产品型号分支。 波士顿顿动力研发的“大狗”可以做到自主上下楼梯,越过崎岖不平的山路,摔倒了还可以自己爬起来,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在美国承担了医疗系统的部分职责。 中国本土的四足仿生机器人也开始逐步升温。从资本市场来看,仅2020年对相关产业进行投融资的次数已经达到十次,就连原去哪儿网CEO谌振宇,在二次创业时也瞄准了这个赛道创立了哈崎机器人,并已经完成了pre-A轮融资,由北极光领头,梅花创投跟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仿生机器人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但是面临的困境依然不小,比如摆在仿生机器人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生物仿生技术不够先进,另外仿生材料、仿生控制和仿生能量等领域也和世界先进技术存在差距,这些都限制了仿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此外,仿生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的问题是,控制算法和学习算法达不到仿生机器人的要求,比如小米这样的企业只能依靠开源的控制算法来设计“铁蛋”,其他国内相关企业大抵都是这种情况。 让仿生机器人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实现落地,成本控制也很重要,目前来看,国内能够实现成本控制的企业并不多,就连一向主打性价比的小米,“铁蛋”标价也达到9999元,近一万元的定价注定其只能成为小米所称的“极客玩物”。 其实,之前全球已经有大批企业试水仿生机器人日用化而折戟沉沙,比如软银集团投资的颇负盛名的人形机器人Pepper,在经过多年努力后因销量问题,终于在2020年8月迎来停产。 软银收购波士顿动力后,期望让其产品尽快投产,面向广大消费者售卖。但是经过多年的技术验证后,产品依然达不到投产要求,仓促间去年第一批产品面世,但是销量也颇为惨淡。 仿生机器人产业仍然在路上。
工号001 中国跳水“国家队AI教练”
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梦之队”以7金5银收官,在4个单项中包揽冠亚军,在4个双人项目里收获3金。 这个收割奖牌的队伍背后,有位隐形的特殊教练——“AI教练”。 “3D+AI”跳水训练系统:清、准、全、懂 跳水动作难度高,在1~2秒时间内完成整套动作常让人感觉“眼睛跟不上”。为了精确测量运动员的动作并打磨得更加完美,中国国家跳水队引入了“3D+AI”跳水训练系统,还为它颁发了工号为001的“国家队AI教练”工作证。 简单讲,这个系统的作用是让跳水动作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 首先,训练场馆内的高速相机等设备采集运动员的动作,清晰完整地记录下每帧画面,回放时可以随时定格让动作看得清。之后,软件系统对人体姿态进行三维重建及量化评估,让教练看得准。这样就能把之前模糊的“起跳稍微低了点”,变成精确定量的“起跳高度比标准低12.5厘米”。 系统可以测算出角速度、高度、身体角度、速度等数据丨视频截图 另外,之前运动员每完成一次跳跃,教练只能从一个固定角度观察,而这个系统完整记录下跳水动作和场馆细节,重放时可以360度自由旋转,实现看得全。 旋转观察运动员动作丨视频截图 当然,记录数据不是最终目的,“AI教练”不仅能识别出跳水动作和难度系数,还会通过算法为动作完成质量打分、分析目前问题的原因,并协助教练制定计划解决训练当中的实际问题。 系统识别这个动作是5156B,难度系数3.9丨视频截图 这届奥运会中,不仅跳水队得到了“3D+AI”训练系统的重要支持,其他体育项目背后也有很多“黑科技”的协助。比如卢云秀夺得金牌的女子帆板RS:X级项目,赛前也得到了科技团队提供的风和水等方面的分析和预测。 用科技助力体育,已经是当前赛事竞争中的趋势。 “打眼一看”与定量分析 “AI教练”这么有优势,价值会不会超过真人教练,并逐渐取代他们?从人们开始认真分析运动,类似的问题就一直在争论中:在运动员选材或训练当中,到底是经验老道的教练“打眼一看”判断准确,还是定量分析更有意义。 “分析运动”已经成为运动科学领域里的一个分支学科——运动表现分析(sports performance analysis),主要方向是直接研究运动员和/或运动队在实际体育比赛和训练中的表现。研究内容可以是具体动作(如跳水时的跳跃高度、身体角度、旋转速度)、体能指标(如足球运动员跑动距离、速度及心率),技战术(如跑位、击球方式)等等。 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客观反馈,让运动员和教练了解当前的状况,更好地调整下一步提高成绩的努力方向,比如这名跳水选手应该关注起跳高度,那名足球运动员要先提高跑动速度。 这个研究领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创立了舞蹈分析计数系统,用符号为身体的运动和空间位置编码。这种运动计数分析被认为是运动表现分析的前身。 之后运动计数分析的发展一度几乎停滞,直到七八十年代,体育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一批研究者重新回到这个领域。 迈克·休斯(Mike Hughes)正是这其中一员,他有着航空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之前根本没想过要做体育方面的工作,只是自己很喜欢运动。后来,英国利物浦理工学院需要一名统计学讲师,他应聘成功后,在壁球场上与学院里的一名生理学家交上了朋友。 这两个人都热爱壁球,就创立了一套标注不同击球动作的符号,比赛时在球场后面记录下球员的每个动作以及位置,之后将数据录入电脑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的打球习惯,无论输赢都几乎不会改变,然而这些固定套路并不是成功率最高的方式,如果按分析数据调整,很多人可以打得更好。 休斯在学术会议上汇报了自己对壁球的研究,让运动分析的作用被更多人了解,也让这种方法进入到更多体育项目中。 壁球丨wikipedia 征服曼联队 运动表现分析崛起 运动表现分析刚进入体育赛事时,运动员和教练都很抵触这种看起来非常死板的分析,认为数据分析不如人的综合判断可靠,特别是在足球比赛中。 面对质疑,研究者对比了教练的回忆与客观数据,结果显示足球教练只能回忆起比赛中30%的关键制胜因素,其中还有45%是错误的。即使事先告诉教练会被问及哪些问题,教练的回答仍然会出现错误。 于是,一个新的体育职业应运而生——运动表现分析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客观数据,厘清赛场上的真实情况,消除教练和运动员的主观臆测和认知偏差。 运动表现分析系统越来越成熟,帮助不知名足球队晋级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后,在1999年引起了顶级俱乐部曼联队教练的关注。球队想尝试这种新的分析方式,但又不完全信任它,要求当季至少赢得一项比赛,才会事后支付分析费用。结果,曼联队那个赛季包揽了欧洲冠军联赛、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和英格兰足总杯的奖杯,下个赛季的分析订单滚滚而来。 图丨giphy 慢慢地,运动表现分析建立了自己的协会“国际运动表现分析协会”,创建了期刊,出版了教材,也推出了资历认证标准。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逐渐完善,也帮助更多运动员提高成绩,促使整个体育比赛水平提升。 当然,有些方面的数据现在还难以准确收集,系统对数据的解析也可能有偏差,目前为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仍然依赖教练的细心观察和综合分析。 不过随着中国技术的发展,运动表现分析还将纳入更多测量指标,数据更精确,后期的分析也更合理、更有实际指导意义。期待未来的分析技术可以应用到体育领域的更多场景,助力中国体育竞技更快、更高、更强。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