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首批供应COVAX疫苗运抵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近日,中国首批供应“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的200余万剂疫苗顺利运抵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和孟加拉国首都达卡。 这是中国践行“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承诺的最新实际行动。 “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由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主导,旨在确保所有参与的国家和经济体都能公平获得新冠疫苗。 今年7月,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宣布,已同中国国药集团和科兴公司签署预购协议。这意味着两家中国企业的疫苗进入“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疫苗库,将为发展中国家的疫情防控贡献更大力量。 此次运抵巴基斯坦的97万余剂疫苗和孟加拉国的170余万剂疫苗便是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提供的。按照计划,科兴公司首批供货将于本月运抵阿尔及利亚。 “这些疫苗对我们抗击疫情非常必要。这是巴基斯坦运用这一机制的好机会。”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疫苗接种中心主任艾哈迈德·萨利姆说,“中国疫苗已被证明对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非常有效。这将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的重要一步。” 在此之前,中国已向巴基斯坦援助和出口大量新冠疫苗。2月初,巴基斯坦启动全国新冠疫苗接种行动。截至8月10日,巴基斯坦已有超过1089万人实现新冠疫苗的完全免疫接种。 当前,巴基斯坦正遭受新一波疫情侵袭,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在当地快速传播。 新华社记者了解到,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南部重镇卡拉奇等地,许多民众等待着接种第二针新冠疫苗以完成免疫接种。可以预计,这批中国疫苗的到来,将为巴基斯坦抗击疫情提供有力支持。 在孟加拉国,疫情形势同样严峻。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孟加拉国8月10日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达11164例,单日死亡病例再次达到前期峰值264例。目前,孟加拉国累计确诊病例接近140万,累计死亡病例超过2.3万例。 随着海外采购的疫苗陆续到货,孟加拉国近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疫苗接种。 10日晚,中国供应“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的170余万剂新冠疫苗运抵达卡。孟卫生服务总局官员沙赫里亚尔·萨扎德在机场迎接时表示,本周还将有两批次中国疫苗抵达孟加拉国。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世界各国没有足够疫苗,全球抗疫不会取得成功,”孟加拉国流行病学、疾病控制和研究所顾问穆斯塔克·侯赛因说,“在此危机时刻,中国向孟加拉国提供新冠疫苗。我们孟加拉国人民感谢中国。” 根据协议,中国国药和科兴两家企业今年10月底前可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供货1.1亿剂新冠疫苗,后续长期供货。 中国外交部近日表示,截至8月4日,中国已通过援助、出口、联合生产等多种方式,向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7.7亿剂疫苗,惠及数亿民众。今年全年,中国将努力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决定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用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记者:蒋超、刘春涛、罗鑫、林苗苗;报道员:塔里克、阿里;剪辑:孙硕)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责编:秦雅楠
截至8月11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8月1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8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0例(上海5例,广东5例,云南5例,广西3例,福建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61例(江苏38例,湖北10例,湖南7例,河南3例,云南3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4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428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718例(其中重症病例13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775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03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8月1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836例(其中重症病例6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7689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416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13879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9264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8例,其中境外输入27例,本土11例(湖北10例,浙江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24例(境外输入23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511例(境外输入395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7897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020例(出院11731例,死亡212例),澳门特别行政区63例(出院57例),台湾地区15814例(出院13111例,死亡816例)。 责编:张婧妍
大学生就业冲刺攻坚 多种支持举措密集而至
  时值8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关键期。《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近段时间,从拓宽就业渠道到加大招聘频次,从力挺创业创新到大力支持新就业形态,多路稳就业促就业举措密集而至,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市场总体平稳   赵沛滢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名应届毕业生,通过在学校就业实习群寻找锻炼机会、辅导员实习岗位推荐、争取同学和朋友所在企业岗位内推机会、各类就业APP投递简历,如今已顺利就业。   “目前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和求职需求有时不能完全匹配,但很多新兴行业的崛起为我们这些毕业生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总体来看,就业前景还算乐观。”赵沛滢说。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有力拉动就业复苏。与此同时,人社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延续实施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加强就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意见等,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稳定了预期,稳定了市场,稳定了就业。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近日指出,我国就业形势逐步企稳,稳中加固。虽然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但综合各方面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基本平稳。   58同城招聘研究院院长李妍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各级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用足政策”,利用各种方式拓宽招聘渠道。不少网络招聘平台也积极参与。截至目前,无论是参与招聘企业数量、职位质量还是求职效率,均有着不错的表现。   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火热的招聘需求,同样也激活了就业市场。   “大学生就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总体上看,就业状况良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相关调查显示,截至6月底,41.54%的企业今年的应届生招聘名额比去年有所增加。企业招聘岗位数量总体上高于2019年,且平均年薪也比2019年普遍提高。这些数据证明了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好转。   稳就业促就业持续加力   重点群体稳,就业就能稳。近段时间,稳就业促就业政策不断加码。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服务、为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成为重要发力点。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畅通农民工外出就业渠道,改进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人社部表示,下一步将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切实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加快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毕业生就业。加快招聘招录进度,推动国有企业持续扩大招聘规模,稳定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招录规模。   此外,还将加强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建设。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资源对接、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给予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   在招聘方面,大规模网络招聘活动仍将持续展开。截至7月30日,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线上举办招聘会17663场次,共计129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1833万人次,上线求职的劳动者931万人次。线下举办招聘会13527场次,共计37万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需求872万人次,入场求职的劳动者381万人次。   8月5日至15日,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推出建筑、纺织服装、互联网、金融4个专场招聘,1.5万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11万个。   各地也在加快行动,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河北、江苏等地密集发文延续实施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加大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大学生就业创业税收优惠延至2025年底。安徽结合推行职业培训券创新实施高校毕业生强技计划。   加快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不过,业内专家也指出,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慢就业”问题仍需加快解决。   张成刚表示,高校毕业生求职意愿与企业需求不完全匹配现象仍然存在。比如,根据调研,只有7%的求职者投递企业热招的销售及客服职位,而该类职位在企业端需求量占比达14.88%。另外,新兴行业,如互联网相关行业、传媒等行业职位增长最快,与之相关的高技能人才明显短缺。   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新进排行30个职业中,近半数与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相关,所需职业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   “此外,招聘困难与招聘成本高仍是企业招聘痛点。超五成企业认为应届生招聘难度变大,主要因为双方需求不匹配等。”张成刚说。   招聘方式也要进一步创新。“受疫情影响,当前很多毕业生会通过直播招聘、视频面试等方式了解企业与岗位,及时找到匹配工作。这也意味着更多企业需要适应,建立专业的网络招聘团队,拥抱数字化手段完成招聘。”李妍说,要引导大学生进入就业容量大的新兴职业,比如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皮肤管理师、数字媒体艺术人员等,并通过线上渠道提供及时的企业宣讲、岗位介绍、面试甄选等。   新职业开始受到不少大学生的青睐。赵沛滢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就业形态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还提供了有效的兼职通道,让更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如果条件成熟,她会考虑成为从事新就业形态的一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大二学生徐慧婕也很期待未来参与新就业形态。她表示,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地点以及没有雇主的特征十分吸引她,也会吸引许多“打工人”。但同时,她也透露出对于“五险一金”“房补”等保障缺失的担忧。   据记者了解,相关政策正在加快完善。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若干政策措施。人社部表示,将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支持有意愿的毕业生灵活就业。人社部等八部门共同印发指导意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针对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受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优化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加强职业培训、完善工作生活服务保障等措施。 责编:海闻
兰州:违反换届纪律问题线索联动核查限时办结
  不久前的乡镇换届中,一封反映某县一乡镇干部问题的匿名举报件送至甘肃省兰州市纪委监委。经核实,该名干部确有工作方法不当、简单粗暴问题,但信访反映的其他违纪违法问题并不属实。最终,有关部门对此信访件作初核了结,镇党委书记对该干部进行了告诫约谈。   每逢换届之年,针对干部的信访举报件往往比较多,处理不及时,不仅会阻碍换届顺利进行,也会影响干部工作状态。在兰州市委统一领导下,兰州市纪检监察机关与组织部门建立违反换届纪律问题快查快办机制,对有关换届纪律信访举报优先受理、快速处置。在这一机制下,收到信访举报件后,由市委县乡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纪委监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对问题快速核查。各区(县)委也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快速核查联动机制。   兰州对换届期间受理转办、核查处理问题有明确时限要求,一般性的举报在5个工作日内调查完成并形成核查报告,情况复杂的不超过10个工作日,一时难以查清的也要限时形成阶段性核查情况报告。在乡镇换届期间,相关信访举报件均按快查快办机制及时组织核查后予以了结。   除了部门之间的协作,兰州市纪委监委还加强机关内部分工协作,信访、案管、监督检查、党风政风监督等部门建立问题快速处置“绿色通道”。联系区县的6个监督检查室成立对应工作专班,明确需市级层面查处的违反换届纪律问题,由工作专班优先办理、快速核查;需区县核查的问题线索,由市纪委监委相关部门督促指导,确保核查进度和质量。(毛玉煜)  责编:海闻
从容自若展示中国自信
日常生活中,0.08秒很短,百米赛道上却意义重大。第三十二届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赛场上,短跑名将苏炳添跑出9秒83的成绩,把亚洲纪录提高了0.08秒。在闭幕式上,苏炳添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步入场地,以飒爽英姿舒展中国奥运健儿的自信风采。 为期17天的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以出色成绩赢得世界瞩目,更以从容自若展现自信自强。从14岁跳水小将全红婵创造三跳满分的成绩,到吴静钰复出再次拼搏赛场,从汪顺夺冠后在泳池边向老将鞠躬致意,到肖若腾惜败后大方地祝贺对手……赛场内外,中国运动员以拼搏的品格、真诚的态度、友善的形象、洒脱的举止,为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写下生动注脚。 大国之大,不只是体量大、块头大,更在于胸襟大、格局大。中国体育代表团此次以38金追平参加境外奥运会最好成绩,在10个项目上包揽金银,在田径、赛艇等领域实现奖牌突破,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足以让全体中国人为之自豪。同时,参赛选手清醒地认识到:竞技体育必然有胜负,而胜负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没能夺牌,突破自我也是一种胜利;未能出线,发现短板也是一种收获;高手对决,赛后交流也是一种提高。理想、奋斗、乐观、友谊、开放、和平……在奥林匹克的精神长廊中,中国奥运健儿享受比赛、磨炼品质,真正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现了中国自信。 这份自信,源自中国体育蓄力前行的稳健步伐。回溯历史,从1908年《天津青年》发出“奥运三问”,到2008年北京奥运百年梦圆,一代代中国人为发展体育事业心怀梦想、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有力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此次奥运,成为中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精彩亮相。 这份自信,源自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赛场上的每一次突破、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指挥体系的协调、后勤团队的保障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支撑。可以说,举国上下的倾力关心与支持,正是运动健儿全身心投入比赛的底气所在。 89年前,短跑名将刘长春漂洋过海,成为首位站上奥运赛场的中国运动员。如今,同样的百米赛道,见证着中国体育的崛起,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的自信。面向未来,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从容自若的中国健儿,必将在更多赛事中争金夺银,续写新的荣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自信满怀的中国人,定能在时代洪流中乘风破浪,创造更大奇迹。(石羚) 《人民日报》(2021年08月12日 第04版) 责编:张婧妍
为城市种下有历史的树
胡永红在实验室工作。沈戚懿摄(资料图片) 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月季园。沈戚懿摄(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城市植物园对一座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作用。10多年来,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永红和同事们一起,抢救濒危植物、优化城市树种,在为城市提供更好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助力植物园更好守护城市生态环境。 午后,一场大雨冲刷着上海松江的土地。一个多小时后,雨停了,上海辰山植物园一号门前潮湿却无积水,一排北美枫香树更显葱郁。能让行道树喝饱水又不受泡水之苦,辰山植物园是怎么做到的? 秘密就藏在1.5米见方的种植坑中。直径5—6厘米的碎石混着泥土,既透气又耐踩轧,碎石缝隙中树木的根系稳固生长,还实现了储存雨水的功能。这是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永红带领科研团队研究出来的种“城市树”妙招。 在胡永红25年的工作经历中,这样的妙招不胜枚举。他先后承担国家和上海市科技项目50余项,总结出一系列成果。 与时间赛跑,抢救濒危植物 自辰山植物园开建起,胡永红便拉了一张长长的物种收集与保护清单。经过10多年的努力,辰山植物园收集各类特色植物18195种,物种丰富程度在全国仅次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抢救濒危物种,是在和时间赛跑。辰山植物园首先就近抢救的是华东地区的极度濒危植物。2006年,辰山植物园的科研人员从普陀山采回了几十粒普陀鹅耳枥的种子,联合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专家,开展繁殖生物学科研攻关。 当时,由于过度砍伐,普陀鹅耳枥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普陀山就只发现了1株。此外,它结出的几千粒种子,只有极少数能发芽。胡永红和同事们把种子泡在水里,对于其中有可能会发芽的,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一遍遍实验。经过5年钻研,终于将发芽率提高至67%,并由此繁殖了近千株小苗。 当年高考报志愿时,胡永红填的3个全是农林专业,“当时读农林专业不仅免学费,还能拿补助。而且,我想园林专业嘛,种树种地,我在行啊。” 可当他到了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学习时,才发现远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包罗万象的园林专业,囊括了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他一路读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 胡永红带领平均年龄33岁的科研团队,开展植物学、城市园艺学等科学研究。辰山植物园还建成了“华东野生濒危资源植物保育中心”和“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让植物在城市生长得更好 “在辰山植物园种下的每一棵树,我们为它预留的都不是两三年的生长空间,而是50年、100年,甚至是200年的量。一批有历史的树,也将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宝贵财富。”胡永红说。 上海现有行道树约48种,在中心城区,香樟占了近半,法国梧桐占了1/4。“树种单一,不仅城市风景不够丰富,还容易因为虫害导致大面积受到影响。”胡永红调查了上海近10年来种植的树种,发现从舟山引进的红楠、舟山新木姜子等树种长得很好。 找到好的树种,还要有好的栽培方法。胡永红介绍:“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发现上海的树要透气,才能生长良好。这是从哪学的?从自然中学的,只不过我们把它的效应放大了。用七八厘米的碎石种树,种植土壤中,碎石比例占到70%—80%,其余部分是有机质,没想到效果非常好。” 自然界树木的根系可以延伸至地下几米深,但在城市,它们的生长空间难免受限。辰山植物园摸索出来的“碎石种植法”,让上海的行道树在有限的空间里长得更好。 “让植物在城市里生长得更好,最终目的是让城市的生活空间更舒适。”胡永红说。 关注儿童的自然科普教育 在辰山植物园的相关规划中,“面向儿童的科普教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被摆在首位。 “植物园首先要吸引孩子们进园,让他们喜欢,才谈得上科普。”胡永红说。 为此,辰山植物园为儿童游客添置了树屋、攀爬架,有机材料做成的园区设施、大片柔软的草坪让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奔跑。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用手触摸、用眼观看、用鼻闻香、用耳听声去感知自然世界,发现自然之美。走出植物园,科普团队还会和中小学携手,利用辰山植物园的数据库,开设“校园植物课堂”。 与此同时,胡永红还主导创立了辰山植物园志愿者体系,20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科普活动、秩序维护、安全保障等岗位。“我们希望人们来到这里后,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胡永红说。(记者 黄晓慧) 《人民日报》(2021年08月12日 第15版) 责编:张婧妍
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他同时指出,要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作为守护“中华水塔”最近、首位度极高、生态脆弱的高原省会城市西宁来讲,生态是最大价值、最大责任,也是最大潜力所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其探索与实践的意义不仅限于青海、属于中国,更是对世界的贡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回应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诉求,把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青海实践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青海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西宁市空气质量连续五年位居西北省会前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保护地球“第三极”行动,持续加强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要生态板块保护,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进一步厚植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基础,生动诠释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真谛。 青海实践同样也更具独特的样本价值。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加之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这就决定了青海保护生态环境责任之大、任务之重、难度之高。一方面,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另一方面,当地人民群众渴望发展,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难题要在发展中逐一破解,螺旋式上升的民生诉求也要在发展中得到有效回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仍然是青海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当地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上做足功夫,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机制探索上走在前头,以更富有创新的探索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根本的路径是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遵循的要求;不只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对青海而言,就是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禀赋,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美好生活。(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编:闫宇航
优化资源配置 国企重组整合动作频频
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输配电装备制造企业组建的千亿级新央企呼之欲出,鞍钢重组本钢、中国宝武重组山钢……“十四五”开局之年,资源优化配置提速,国企重组整合动作频频。 专家认为,未来国企重组整合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不过,要真正实现国有资产布局的优化调整,必须在做强做优上做文章,在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力上下功夫。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领域新央企组建实施方案已上报待批,该集团将由中国西电集团和国家电网公司下属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集团等电力装备制造企业重组而成,南瑞集团旗下三家制造企业也将剥离纳入重组范围。 按照有关部门年初印发的深化电网企业竞争性业务改革实施方案,2021年底,国家电网公司装备制造企业要全部完成剥离。同时,省级电网企业也要退出控股参股的装备制造企业。 据了解,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集团三家企业总资产超过700亿元,其中许继集团在直流输电、智能电网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旗下上市公司为许继电气。平高集团是国内高压开关的龙头企业,拥有平高电气这一上市平台。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核心业务包括全系列变压器及零部件,高端铁塔、线缆。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西电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以完整输配电产业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拥有中国西电、宝光股份2家上市公司。根据其2016年度财务收支等情况审计结果和2019年责任报告中的数据计算,其2019年资产总额在400亿元左右。 “这几家电力装备企业重组是电力系统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推进国有资本区域和跨区域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认为,这次重组整合将切实推进落实输配电领域主辅分离改革,塑造电力装备产业良性竞争发展新格局。专业化整合央企电力装备业务资产,也有利于形成集聚发展合力,加快电力装备制造能力提升。 输配电装备制造领域新央企的即将诞生是今年以来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速优化、重组整合有力推进的一个缩影。《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对“十四五”以及今年下半年重点任务作部署安排时,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取得新成效。积极推动中国星网公司整合、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有序推动省级管网融入国家管网,加快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海工装备创新平台、中央企业资产管理专业化平台,重组企业要扎实做好内部资源整合工作。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指出,上半年央企重组整合工作力度很大,下一步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钢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并在相关领域积极培育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同时,以业务做强做精为目标,以优势企业为主体,通过无偿划转、有偿收购、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大力推进专业化的整合,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事实上,过去几年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一直在推进,今年更是动作频频。例如,目前粗钢产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宝武正在筹划重组山钢集团,双方合并后的总粗钢产量将逼近1.5亿吨,占到当前全国粗钢总产量的14%。日前相关工作有新进展,山东钢铁公告称,为进一步理顺股权关系,济钢集团拟将持有的公司股份无偿划转至山钢集团。 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的联合重组也在稳步推进,如果顺利落地,又一钢铁巨无霸将诞生。近期经过一系列无偿划转,本钢集团对上市公司本钢板材的控制力逐步提高,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支持重组工作的举措。 刘兴国认为,下半年,国企重组整合将继续推进,并将在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专业化整合,形成专业化合力,凸显专业化优势;二是提升行业集中度,助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三是减少重复投资,盘活低效无效资产国有资产,提升国有资产整体质量。 “重组整合是优化配置国有资本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在战略性重组、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专业化整合上必将迈上新的台阶。”张春晓也这样判断。 不过刘兴国强调,重组整合速度不是关键,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实施的条件是否成熟。在重组整合中,一是要坚持市场化原则,避免借助行政力量违背市场规律强行推进并购重组;二是要坚持见实效原则,既要在形式上重组,更要在实质上整合,要在资产、资源、人员、市场、管理、企业文化等各领域都完成深度整合。 张春晓表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经过几轮优化重组,目前要素集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已经基本搭建完成。下一步,国有企业重组整合要在做强做优上做文章,要在提升竞争力和创新力上下功夫。(王璐) 责编:闫宇航
美股前景不明 资金流债券和新兴市场
由于预期美企业绩增幅放缓和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强, 全球资金上周出现明显向新兴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流入的趋势。 美银美林援引EPFR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日的一周内,全球投资者向债券投入了近121亿美元,向股票投入了48亿美元。该行称,当周新兴市场股票基金的资金流入规模为16亿美元,为六周以来最大;当周欧股有76亿美元资金流入,为七周以来最大。 市场人士表示,德尔塔变异病毒在多国的确诊数字仍在上升、美国最新制造业数据走缓影响市场情绪;但同时陆续公布的美国企业财报整体正向推动股市走势、最新非农就业数据优于预期呼应了经济复苏的方向,但也推升市场对美联储可能加快紧缩脚步的预期。以上因素减少了各路基金对美股的看多预期。 根据调研机构Factset统计,标普500指数成分企业截至七月底已公布的财报约有88%优于预期,整体表现正向;相关数据也指出,标普500指数企业第二季整体获利较前一季上升,来到今年的相对高点。但接下来第三、四季的获利增长率可能会相对走缓。 由于美股吸引力减少,债券市场也吸引了基金流向。根据最新EPFR数据,包含高收益债、投资级债、市政债、政府债在内的整体债券型基金已连续21周呈稳流入态势,上周再流入120.92亿美元,今年累计流入超过3469.06亿美元。 根据统计,投资级企业债券基金单周资金流入扩大至100.11亿美元,连续流入周数进入第21周;高收益债券基金再流入8.92亿美元,连续资金流入周数进入第3周。(闫磊) 责编:闫宇航
全民健身催生互联网“+”运动新风尚
“便利店化”的健身房降低了运动门槛;基于运动的社交平台扩充了健身“朋友圈”;智能穿戴让运动更时尚……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随着全民健身兴起,互联网“+”出哪些运动新风尚? 门店面积缩减至300平方米左右,App扫码开门自助服务,不再需要购买年卡,24小时营业……以乐刻为代表的新型健身房在年轻群体中走红。 健身房的空间看似小了,效率却提升了。“健身房的核心是对用户友好。”乐刻创始人韩伟告诉记者,乐刻通过数智中台进行用户、教练、场地间精准调度匹配,智能化管理节约了成本,增加了运营效率。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开设754家门店,累计用户数突破600万。 传统的健身房运营成本高,对现金流需求迫切,大部分选择预付费模式,久而久之,也暴露出服务质量、经营压力等问题。 近年来,包括乐刻、超级猩猩等在内的新型健身房不断推出,按次付费、全时段营业的模式逐渐兴起。Keep等在线健身平台走俏,更是打破空间限制,让健身场所无处不在。从“销售导向”的运营思路到“用户导向”的平台化模式,“互联网+健身”让“动起来”的门槛不断降低。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121万家健身相关企业。截至2021年7月20日,2021年已新增超23万家健身相关企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加持下,健身这件事正变得更智能、更轻量、更社交。 运动是习惯,也是一种时尚。全民健身浪潮下,“黑科技”服饰、智能穿戴等产业快速发展。 采用抗菌除味的功能面料,增加服装支撑点,设计减压肩带……更注重运动需求,是很多服装企业研发新品的现实考量。 服装品牌爱慕副总裁刘慧枝负责运动产品线。她告诉记者,运动服饰市场持续火热,品牌瞄准跑步、瑜伽两个场景,通过大数据、运动机能研究等对不同运动强度区分设计、制版,聚焦运动痛点尝试更可持续、摩擦力更小、透气性更强的材料。 智能穿戴设备同样随着运动风潮走俏。 运动手环记录热量消耗、智能动感单车满足个性化的居家运动需求……从线上健身服务起步,Keep将触角延伸到吃、穿、用、练多个方面。“消费品科技化让用户获得更沉浸的运动体验。Keep的智能硬件产品已为156万用户提供服务。”Keep合伙人刘冬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2021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上半年个人护理类和健康类家电保持高速增长,线上个护类产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 “科技赋能于体育,普及起来更广泛、更容易,为全民健身找到一个新的可行抓手。”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研究员何文义此前表示。 对很多人来说,运动健身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强身健体。球场上、公园里、城市绿道中,越来越多运动的身影为生活带来更多滋味,人们通过运动结交朋友,运动“社交化”的趋势明显。 爱运动、“晒运动”的同时,短视频分享也带动了内容创业,助力全民健身。 去年受疫情影响,一些线下健身房业绩下降,健身教练许哲不得不“转战”线上。起初是分享健身知识,随着在快手上流量、粉丝量上升,开始直播销售健身相关商品,实现收入翻倍。 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超2300万人在快手发布运动健身相关视频,每天有超2000万人跟着直播云健身。 抖音发布体育报告显示,目前已有617名专业运动员入驻抖音分享专业知识,平台上有6762万条视频记录了普通人通过运动突破自我的瞬间。 从健身到融入社交等,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全民健身也打开广阔空间。(张辛欣) 责编:闫宇航
农村环境整治 乡村更美农业更“绿”
村民李孟月家院子里的菜园,绿意盎然,看着清凉养眼。 谁能想到,这里之前是他家用了20年的老旱厕呢。 62岁的李孟月家住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教场李村。2000年,教场李村200多户村民集体搬迁,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带院子的两层小楼。然而,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楼里的卫生间成了摆设,村民们只能在院子里盖上旱厕。 去年,当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村里的污水管道进行改造,让楼里的卫生间连上了“厕所革命”配备给旱厕的三格式化粪池;同时启动污水处置设施的建设。 闲置了20年的卫生间,终于能用了。李孟月把旱厕扒了,还掘地三米换土,今年开春种起菜来。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农村“厕所革命”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以上,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系统推进,不光村民自己家里更加干净卫生,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了,村里的村容村貌也在发生变化。 走进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一排排藏式民居整齐排列,道路宽阔,乡村环境干净整洁。 “以前村里禽畜粪便多、苍蝇多、垃圾也多。现在,村里垃圾有专门的收集地,村里干净整洁了,我们也更加爱惜村里的卫生环境了。”江村村民琼巴珠说。 各地将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另一个顽疾。近几年,各地下功夫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探索有机肥替代化肥,高效低风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进绿色防控…… 盛夏时节,内蒙古河套大地麦浪滚动,76万亩小麦喜获丰收。 “今年我种了237亩小麦,麦穗大、籽粒饱、产量高。”村民吴二海指着麦垄介绍,“每亩小麦化肥用量减少15斤左右、农药用量减少30%左右、耗水量减少30%以上,产量比过去增加8%以上,增收幅度超过8%。” 不少农民发现,化肥农药的用量少了,但农产品却比原来“大水大肥”种出来的品质更好,更受市场欢迎,自家的收入也提高了。 农业生产正在变得更绿色。2020年,全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2%、40.6%,较2015年分别提高了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实现了负增长,农膜回收率达到80%,重点地区“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全国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先解决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国家重点战略发展区域的突出问题,促进水土环境质量改善。(高敬) 责编:闫宇航
人民币贷款7月增加1.08万亿元
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2.4个百分点;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05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 “财政资金回笼力度加大,导致M2增速回落。”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7月是传统缴税大月,财政存款增加600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136亿元,相当于货币回笼力度增强,导致M2增速有所回落。 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同样认为,M2增速回落本质是存款放缓。7月是缴税大月,个人和企业缴税后相应存款会下降;同时,国内信贷环境收紧,经济活动放缓,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活跃程度有所下降,以及银行表外业务活动继续收缩等影响货币派生能力。整体上,M2同比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M2同比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贷款新增结构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减弱。温彬认为,居民部门新增贷款的回落,主要是由于近期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升级加码,严厉打击短期贷款违规使用,按揭贷款额度也受到管控。企业部门新增贷款433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689亿元,但结构有所转差。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规模仅有493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031亿元,为疫情发生以来的次低新增规模(去年10月为4113亿元)。企业短期贷款减少257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减156亿元,但票据融资新增177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792亿元。 社融方面,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为去年疫情以来的新低。 “新增社融低于预期,非标压降和政府债券发行偏慢是主要原因。”温彬表示,一是在防风险的政策要求下,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治理持续从严,表外融资继续呈现压降态势,7月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减少151亿元、1571亿元和2316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少减1亿元、多减204亿元和1186亿元。二是新增政府债券不及预期,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明显慢于往年,7月政府债券融资仅有182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639亿元。三是新增表内贷款(人民币+外币贷款)亦有所回落,7月新增表内贷款8313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384亿元。另外,直接融资(企业债券+股票)小幅波动,对社融回落的整体影响不大。 周茂华表示,7月社融信贷数据不及预期,反映国内经济活动略有降温,主要受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令部分中下游企业暂时陷入观望,从7月中小型制造业PMI进一步下滑可以看出;二是国内房地产调控趋严,居民中长期贷款明显下滑;三是散发疫情、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对国内经济活动的抑制。 “需要密切观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变化。”温彬认为,新增贷款规模多于去年同期水平,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但新增贷款结构体现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减弱。社融正处于筑底过程,社融回落体现了治理表外融资的大趋势,政府债券融资的明显偏弱,有望促进政府债券加快发行,从而对社融增速形成支撑;但去年社融基数逐渐走高,也意味着下一阶段社融增速大概率维持低位波动。宏观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做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今年以来,国内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有效服务了实体经济持续恢复。从货币供应量看,在经济持续恢复的情况下,7月份M2、M1同比增速均明显低于去年,据此看并没有出现“大水漫灌”。从社会融资规模看,随着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这些表外融资持续压降,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也表明了金融在有力支持实体经济。(记者 姚进) 责编:叶壮
数字经济企业跑好“出海”赛道
数字经济企业“出海”正迎来广阔前景。日前,为推动数字经济对外投资与国际合作,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工作指引》,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包括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全球产业链、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境外经贸合作区等11项重点工作。 势头正劲 “走出去”前景广阔 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之下,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保持经济活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关键经济形态。各国纷纷将数字经济视为重大战略机遇。其中,中国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9.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同比名义增长9.7%。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相当迅速,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 在此基础上,《工作指引》鼓励企业抓住海外数字基础设施市场机遇,投资建设陆海光缆、宽带网络、卫星通信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等算力基础设施,人工智能、5G网络等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数字服务。挖掘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市场潜力,积极参与东道国市政、交通、能源、电力、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中国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将成为重要趋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 刘典建议,在深化数字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与东道国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共同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高度依赖信息化,只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跟上了,才能做大数字经济的增量。二是形成稳定的跨国流动规范,数字经济最核心的要素是数据,因此必须完善数据安全的流动规范。三是在数字生态的拓展和分工方面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产业链,形成政策的有效沟通和衔接,中国企业“走出去”要适应当地的文化、法律、政治等。 未雨绸缪 做好风险防范 不可否认,数字经济“走出去”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坦言,一方面,中国数字经济企业“出海”遇到一些阻力,比如华为5G在海外布局中遇阻,印度接连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拥有中国背景的手机应用程序采取禁用措施,美国政府此前对Tik Tok与微信发布禁令。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企业对如何遵守国家关于数据安全的各项规定还存在不少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从而成为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的痛点。 《工作指引》对“走出去”的风险防范作出专门部署,其中重点强调数据安全、数据出境管理以及反垄断。 刘典表示,从政府角度来说,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数据安全风险的规范,要增强中国在制定网络空间治理、数字经贸合作、跨境数据治理规则体系方面的能力;同时,对境外投资也要做好统一的管理和规范。 从企业角度来说,风险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政治风险。受当前逆全球化影响,数字经济领域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受到各国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中国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不断遭遇国际贸易摩擦和日趋严格的国际监管环境。二是法律风险。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法规差别较大,中国企业“走出去”如果没有做全面和详细的市场调研就盲目投资,可能出现差错,引发致命问题。三是商业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考虑数字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近两年不少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高歌猛进,迅速扩张。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对数字经济的安全趋于收紧,不断打出反垄断重拳,立法、执法监管愈加严格,因此中国企业“出海”须谨慎,做好风险防范。(记者 白舒婕) 责编:叶壮
中汽协:7月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164.4%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1日发布了7月份汽车产销数据。数据显示,7月份汽车销售186.4万辆,同比下降11.9%,月度销量仍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但新能源汽车产销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销量再次刷新月度纪录。 数据显示,7月份,国内汽车市场生产汽车186.3万辆、销售186.4万辆,同比下降分别为15.5%和11.9%。而今年前7个月,国内汽车市场累计生产汽车1444万辆、销售147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2%和19.3%。其中,乘用车7月份销售71.1万辆,同比下降7%,前7个月累计销售1156万辆,同比增长21.2%。 商用车7月份销售降幅较大,销售31.2万辆,同比下降30.2%,环比下降30%。其中货车7月份销售27.4万辆,同比下降33.8%。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从市场情况来看,本月汽车产销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汽车销售基数较高。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仍是一大亮点。7月份,新能源汽车销售27.1万辆,同比增长164.4%,今年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147.8万辆,同比增长197.1%。 虽然国内汽车市场销售呈现下降趋势,但汽车出口7月份却再创历史新高。7月份,汽车出口17.4万辆,同比增长1.8倍,环比增长9.8%。其中,乘用车出口14万辆,同比增长2.1倍,环比增长16.8%。前7个月,汽车累计出口100.2万辆,同比增长1.2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展望全年,中国经济形势持续稳中向好,但芯片供应短缺、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等问题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依然存在。对于未来市场,还需要持审慎乐观态度。(记者 李志勇) 责编:叶壮
大数据产业年均增长超30% 给“算力”算一算账
5G应用,万物互联,海量数据涌现。随之而来,各类计算中心“百花齐放”,纷纷进入快速建设期。怎么把数据“算”好,是创新发展的先手棋。这些“算力”是否够用?有无错位?值得算一算账。数量账:数据增长,“算力”如何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数据中心的规模从2015年的124万家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家。数据快速增长,对“算力”提出迫切需求。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尽管建设持续加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仍存在数据中心供不应求的现象。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提出在不同地区布局建设枢纽节点,并进一步打通网络传输通道,加快实施“东数西算”。超级计算、云计算、智能计算……各种“算力”又有不同用途。中国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表示,上述三类计算中心各有侧重。超级计算是一种通用算力,在油气勘探、天气预报、材料开发等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云计算重点做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基础架构,解决高并发访问和算力按需调度的问题;智能计算则是一种专用算力,主要涉及语言、图像处理、决策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各种‘算力’开放包容、通用融合、绿色低碳、自主安全,是我们希望倡导的理念。”张云泉说。质量账:看速度,也看精度同样的计算速度,一个是“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一个是“单精度”运算能力,导致二者的实际计算能力、应用场景大不相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混淆不同类型的“算力”,导致个别地方以为花小钱建成先进的多功能计算集群,却只能应用于特定领域,其实多花了冤枉钱。还有个别地方,可以只建用于特定领域的智能计算中心,却“大马拉小车”,花了大价钱建设超级计算中心。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林波表示,不同的计算中心相互无法替代,适宜各自发挥特长,“算”自己擅长的数据。张云泉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算力”,可制定一把统一度量的“尺子”。当前,超级计算中心的衡量标准相对明确,但智能计算中心还需要一把更精确的“标尺”。效率账:算力重要,应用更重要“中国的大数据产业将进入集成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新阶段。”在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助力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发展,各类计算中心正在抓紧夯实“地基”。“算力”如何更加高效、更加经济适用,成为多方努力的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表示,不管是超算中心还是智算中心,首先要明确应用是什么。成熟的应用匹配,将带动“算力”健康发展。“便宜的否定贵的,或者贵的否定便宜的,都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国兴说,不同领域有不同要求,适合自己应用的就是好机器。受访专家提醒,“算力”建设不仅包括基础硬件投入,还包括后期软件、应用、人才等投入,不必一味追求平台规模。在硬件平台与产业应用已经匹配的基础上,可将更多资源投向软件开发、人才培育等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原标题:大数据产业年均增长超30% 给“算力”算一算账)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