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花1.2w拆了6台手机后,不得不感慨这20年变化真大
看过前阵子 差评六周年文章 的差友应该还记得我们编辑部整了一个手活儿,拆解了六部我们认为对数码行业史有重大意义的手机,并把它们裱在了相框里。 下面这六张图片,就是我们此次的成品了,不知道各位差友如果不看白板上黄色的机型注释,光看这些手机零部件,能猜出它们分别是哪六台手机不? OK,大家也别一张张放大图片去看注释了,托尼这就来揭晓本次无奖竞猜的答案。 这六台手机分别是诺基亚 3210 和 5300、苹果 iPhone 4、小米 MIX、华为 Mate 20 Pro 以及三星 Galaxy Fold,不知道各位猜对了几个? 抛开 Mate 20 Pro 和 Galaxy Fold 这两台手机是我们买了全新来拆,其余四款机型由于年代实在有些久远只能买到二手,但是即便这样也还是花了 1.2 个 W。 托尼在拆它们的时候说不心疼那是假的,说起来我还没怎么好好用过折叠屏呢,转眼它就成了一件只能看不能用的工艺品,还是快要送出去的那种。。。 但是呢,在拆解过程中,托尼也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二十年来在手机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俗话说得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想要知道手机的未来会是怎样,就得翻翻过去它们曾经走过的路。 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隆重介绍这六款具有代表意义的手机,它们在手机发展史上都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的每一台都对应着一个重要节点。 相信我,你一定能在现在的手机上找到它们的影子! 虽然说现在已经是智能手机的时代,但是当托尼查到史上销量最高的十台手机当中竟然有七台是诺基亚手机,这个结果着实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这台发布于 1999 年的诺基亚 3210,就是诺基亚当时做出来最成功的手机之一,全球出货量达到了恐怖的 1 亿 6 千万部,是后来 iPhone 4 总销量的四倍。 之所以 3210 这么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在使用体验上所做的一些创新。 比如它是第一款使用 ARM v7 芯片的手机、第一款支持闹钟震动提醒的手机,并提供了多种个性铃声,还能随意更换前后壳,开创了科技以换壳为本的先河。 除此之外呢,3210 还砍掉了手机的外置天线,把信号天线首次整合进了机身内部,差不多也是从那时开始,才逐渐有了家喻户晓的用诺基亚砸核桃的故事~ 尽管它是一款黑白机,但是这台手机还是内置了很多经典游戏,比如贪吃蛇、俄罗斯方块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算得上是手机游戏的先驱。 可以这么说,诺基亚 3210 诞生于功能机风头正盛之时,它的出现使诺基亚直板机在国内真正站稳了脚跟,诺基亚后续的很多机型,都是由它演变过来的。 不同于前面诺基亚 3210 刚好诞生于天时地利人和之际,接下来托尼要介绍的这台诺基亚 5300,它的出场其实是有点生不逢时的味道了。 诺基亚 5300 发布于 2006 年,这一年,距离我国正式踏入 3G 还有两年时间,2G 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此时的功能机已经开始发展出了一些多媒体功能。 诺基亚 5300 就是当年一台主打音乐的 “ 多媒体功能机 ”。 彩色液晶屏幕、 2.5mm 耳机接口、独立的快进、暂停控制键,能读取多种格式的 MP3 文件、支持外放音乐,GPRS 无线上网、移动门户、个性彩铃。。。 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说,诺基亚 5300 几乎满足了我们平时用手机听音乐的所有需求。 它甚至还能运行一些基于 JAVA 的软件和游戏,而且搭载了一颗 130 万像素的 CMOS 摄像头,一台功能机该有的多媒体功能在这台手机上差不多都具备了。 只可惜那时候手机已经开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塞班、Windows Mobile、黑莓 BBOS 等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已经相继亮相。 相比之下,诺基亚 5300 的这些卖点在当时其实已经有点不够看了。 毕竟这些在功能机上很稀罕多媒体功能,对智能手机来说轻易就能实现,几乎就是标配,比它晚三个月推出的第一代 iPhone 更是对这些功能机的降维打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5300 似乎是代表着功能机时代的落幕,一代巨头诺基亚也开始走向下坡路。 要说在智能机时代,苹果在 2010 年发布的 iPhone 4 绝对算得上是最耀眼的智能手机之一,很多人是从这台手机才开始认识苹果,它也是乔布斯的封神之作。 正如它的宣传语 “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again! ” ( 再一次,改变世界 )所说的那样,iPhone 4 在当时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和前辈们完全不一样的变革。 苹果在 iPhone 4 上摒弃了手机上已经沿用多年的塑料外壳,首次在机身正面和背部使用了玻璃作为覆盖材料,并且使用了不锈钢金属作为它的侧边边框。 这样独特的工业设计将玻璃的晶莹剔透与金属的厚实稳重做到了完美的平衡,使得整台手机看起来简约却不简单,以至于几年之后还在被友商们取经和借鉴。 而在内部,苹果也是首次在 iPhone 4 上使用了自研的 A 系处理器,在它之前初代 iPhone、iPhone 3G 和 3GS 使用的其实都是三星提供的处理器。 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苹果芯片吊打各种不服的开端~ 另外,iPhone 4 的其它硬件配置在当时也可以说是顶级,3.5 英寸 Retina 显示屏、后置 500 万像素摄像头、内置三轴陀螺仪,都铸造了它优秀的使用体验。 如果说 iPhone 重新定义了手机,那么 iPhone 4 则重新定义了 iPhone,从某种意义讲,如今 iPhone 高端形象深入人心有很大一部分是 iPhone 4 的功劳。 严格来说,上面这台小米 Mix 并不是全面屏的发明者,夏普 AQUOS 其实比它要更早一步出现。 然而正如苹果没发明平板电脑,但是现在人们一提到平板电脑就会想到 iPad 一样,没人可以否认,“ 全面屏 ” 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小米 MIX 上才开始发扬光大。 在 iPhone 系列出到 iPhone 6s 之后,其实当时市面上的智能手机外观已经又开始走向趋同了。 屏幕上方放置着摄像头和扬声器,下方则是实体按键,iPhone 6 风格的手机几乎被模仿的遍地都是。 小米 MIX 通过重新设计听筒、前置摄像头等元件,将前置摄像头放在屏幕下方,指纹识别移到手机背面,成功实现了三面窄边框、正面无实体按键的设计。 这样的全面屏设计在当时无疑是非常惊艳的,可以说这是对智能手机外观的一次巨大探索和颠覆。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有越来越多的手机开始采用全面屏设计,期间还出现了刘海屏、水滴屏、滑盖屏和升降摄像头,手机在外观上再一次迎来了创新,小米 MIX 可谓是功不可没。 从前几年开始,智能机在影像方面开始疯狂输出,超级夜景、智能 HDR、AI 场景识别、计算摄影等技术的相继出现,把手机摄影推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而 2018 年华为 Mate 20 Pro 的出现,可以说是正式开启了这段漫长的手机摄影内卷之路。 Mate 20 Pro 的后置摄像头采用 4000W 像素广角镜头 + 2000W 像素超广角镜头 + 800W 像素长焦镜头的徕卡三摄组合,这阵仗在当时真的不可谓不豪华。 如果托尼没记错,这也是手机第一次实现 3 倍光学变焦、5 倍无损变焦以及 10 倍混合变焦。 正是凭借着在摄像头上的突破,Mate 20 Pro 当时在三星 Note 9 和 iPhone XS Max 这三台旗舰手机之间一举夺得了拍照第一的好成绩,让人们意识到国产安卓手机原来也可以实现一流的影像能力。‍‍‍‍‍‍‍‍‍‍‍‍‍‍‍‍‍‍‍‍‍‍‍‍‍‍‍‍‍‍‍‍‍ 也是从那时开始,华为 Mate 系列才真正站稳了高端旗舰的定位,具备了和苹果三星分庭抗礼的实力,摄影能力也开始成为评判手机是否为旗舰的标准之一。 Mate 20 Pro 可以说是为国产手机厂商探索出了一条通过提升自家手机摄影能力来实现弯道超车的路,这也是现在很多手机厂商正在做的事情。 虽然托尼对 “ 折叠屏手机是继全面屏之后的下一代手机形态 ” 这个观点持观望态度,但是在第一次看见三星 Galaxy Fold 的时候,我承认我想要这样的手机。 Galaxy Fold 在没有展开的时候是一部正常的手机,展开之后就可以获得平板一样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交互体验,更大的屏幕也可以搭载更多的 PC 应用。 抛开科幻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全透明手机和可以卷曲成任意形态的手机不谈,折叠屏手机应该是目前为止我们能接触到的最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手机了。 尽管这台初代 Galaxy Fold 由于技术不成熟存在屏幕容易产生折痕、铰链容易进灰卡住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厂商的努力和探索,一切还为时尚早。 OK,以上就是托尼此次拆解的六台手机了,不知道差友们一路看下来有什么感受? 从 1973 年摩托罗拉公司展示第一台移动电话至今,手机的故事已经在这颗星球上走过了 48 年,这么多年来,手机的发展历史过程其实一直都有一个规律。 那就是总有一家厂商站在了时代前沿,在自家手机上做出了之前不曾有过的改变。 经历过不断试错、不断验证的过程后,其它厂商再纷纷跟着效仿,然后再换成下一家手机厂商来打破这个局面,重新做出改变来上演一遍这个过程。 手机也正是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 曾经功能机领域的领头羊是诺基亚,智能机领域的上一个领头羊是苹果,接下来,就看哪家手机厂商会冒出来接下这根接力棒了。
华为、荣耀不限量开放HarmonyOS升级:覆盖十余款老机型
自从HarmonyOS系统正式发布之后,华为就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系统升级即将,覆盖面积非常广泛,目前已经延伸到2017年的部分机型,基本上存量的老用户都能体验到HarmonyOS的畅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多轮内测、公测后,华为、荣耀旗下有十余款老机型正式开启了不限量开放,任何用户都能在“服务APP”中一键升级到HarmonyOS系统。 本次覆盖的机型具体包括:荣耀V30/V30 Pro、荣耀30 Pro/30 Pro+、荣耀Play 4 Pro、华为P40系列、P30系列、Mate X2、Mate 30系列、Mate 40系列、华为MatePad Pro系列、MatePad 10.4英寸、MatePad 10.8英寸、MatePad 5G 10.4英寸、M6系列等。 持有以上机型的用户可通过“服务APP-升级尝鲜”路径检查更新,无需通过社区等入口申请资格。 除了以上机型的不限量开放之外,日前HarmonyOS官方还正式公布了新一批内测机型,将覆盖面扩展到2017年的机型,共计14款机型。 具体包括:华为P20、华为Mate 10、华为P20 Pro、华为Mate 10 Pro、华为nova 5i 华为Mate 10保时捷设计、华为nova 4、华为Mate RS保时捷设计、华为nova 4e、荣耀X10、荣耀30S、荣耀X10Max、荣耀30青春版、荣耀Play4。 持有相关机型的用户可通过下列方法报名参加: 1、花粉俱乐部App–首页–推荐–内测报名 2、会员中心App–首页–体验先锋(仅支持手机/平板端,需将App更新至最新版本)。
苹果发布iOS 14.7正式版 iPhone 12支持MagSafe移动电源
iOS 14的更新已经接近尾声了,而苹果目前的主要精力都在iOS 15上,不过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还是带来了iOS 14.7的正式版(应该是iOS 14系列中最后一次大更新了),而iPhone 12系列更新后也是获得了新的“神技”,当然是要额外花钱的。 iOS和iPadOS 14.7更新可以免费下载,该软件在所有符合条件的设备上都可以在设置应用中通过OTA方式升级。要访问新软件,请进入设置>通用>软件更新。 根据苹果的发布说明,iOS 14.7增加了对最近推出的MagSafe移动电池组的支持,它与iPhone 12、12 mini、12 Pro和12 Pro Max兼容。 该更新还引入了Apple Card多人额度功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合并信用额度,此外还为HomePod和天气应用引入了新功能。 苹果今天发布了 iOS 和 iPadOS 14.7 正式版,距离 iOS 14.6 发布相隔两个月的时间。 iOS 14.7 包括针对 iPhone 的以下改进和错误修复: iPhone 12、iPhone 12 mini、iPhone 12 Pro 和 iPhone 12 Pro Max 支持 MagSafe 外接电池; “家庭” App 新增管理 HomePod 上计时器的功能; “天气”和“地图”中现提供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荷兰、韩国和西班牙的空气质量信息; “播客”资料库可让您选择查看所有节目或仅查看关注的节目; Apple Music 中缺少“分享播放列表”菜单选项; 杜比全景声和 Apple Music 无损音频可能会意外停止播放; 部分 iPhone 11 机型重启后可能消失的电池维修信息重新显示; 编写“邮件”信息时,盲文显示器可能会显示无效信息;
续航尿崩选手推反向充电 iPhone 13这波怎么说?
一台有电的iPhone当做充电宝给另一台iPhone充电?听起来真不戳,但同样作为iPhone用户的小刚弱弱地问一句:有电的iPhone给其他设备反向充电后,剩余的电量还能支撑接下来的正常使用么?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苹果方面似乎并不在意。据多方消息源爆料称,苹果或在iPhone 13中加入一个更大体积的无线充电线圈,此举将进一步提升iPhone的无线充电功率和散热效果,甚至反向无线充电功能也有望加入到新iPhone当中。那么,苹果在iPhone 13中加入反向无线充电真的有必要么?接下来小刚就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01反向无线充电,有必要么? 在开始讨论以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反向无线充电。 iPhone 13或用上更大的无线充电线圈 其实反向无线充电的原理和无线充电十分类似。无线充电主要依靠的是给无线充电器内部的线圈通电,而后再靠近另一个线圈产生电磁感应现象,进而让另一个线圈产生电流。反向无线充电则是在手机里加入感应线圈,进而实现反向无线充电,通俗来说就是,手机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无线“充电宝”来给另一台设备充电。 从原理来看,反向无线充电是一项“看起来很美”的技术,毕竟外出游玩的时候要是遇到朋友手机没电了还可以给对方救个急赚一波好感度。不过,这项技术到目前仍然存在三大难题,即充电速度慢、限制条件较多及电池电量不足。 充电速度慢 说起反向无线充电技术,华为Mate 20 Pro是永远绕不开的一款机型。因为其是全球首款支持反向无线充电技术的手机,随后也有越来越多的手机也开始加入这项功能。那么,华为Mate 20 Pro的反向无线充电功能表现如何呢?有国内媒体已率先进行实测。 从充电头网的测试结果来看,4200mAh满电状态的华为Mate 20 Pro给2658mAh但电量为0%的iPhone XS进行反向无线充电。华为Mate 20 Pro的反向无线大约为3W,而在30分钟时间内华为Mate 20 Pro的电量剩余92%,消耗8%的电量,iPhone XS的电量充至11%。 不考虑华为Mate 20 Pro的后续使用情况的话,其需要花费3个多小时才可以为iPhone XS充入56%的电量,自身电池容量也从满电状态锐减至仅剩20%。即便后期的华为Mate 30 Pro反向无线充电功率上升至5W左右,充电速度慢仍然是一项待解决的问题。 限制因素较多 基于反向无线充电的技术特性,两台手机在“背靠背”的情况下才可以顺利实现反向无线充电,而且这个过程中被输入电量的手机还要尽可能地紧贴着输入电量的手机,很不方便。 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当我们的手机仅剩1%的电量时,与其向周围人借手机进行反向无线充电,倒不如利用分布于各大商场&地铁站的共享充电宝进行充电,如此一来还可以边充电边使用手机。即便是有两台都支持无线&反向无线充电手机的用户也是如此,一台手机给另一台手机反向无线充电,最后剩下的是两台让用户充满电量焦虑的手机。 电池容量不足 高刷屏、5G等技术的出现除了进一步优化手机的体验外,也对手机的续航构成了一定威胁。即使不考虑反向无线充电,现有的智能手机能够维持一天的使用需求已经很勉强了,更不用说是iPhone。 考虑到电量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耗等因素,提供电量的一方需要耗费自身较多的电量来为其他设备输入相对较少的电量,而这还是在完全不考虑手机发热的条件下。即便是给TWS真无线耳机这类电池容量较小的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同样也避免不了对手机本身的“续航焦虑”:手机电量都不怎么够用呢还给耳机这类次优先级设备充电?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即便是反向无线充电功能已经日趋完善的今天,其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更何况现在共享充电宝几乎已经遍布各大商圈甚至地铁站口,在设备电量即将耗尽之前直接使用共享充电宝甚至随身携带充电宝给设备进行充电仍然是一种更直接的解决方法。 02 时机未至,蹲一波MagSafe发展 关于为iPhone加入反向无线充电功能,其实苹果从iPhone 11时代就已经开始布局。据iFixit的拆解报告显示,iPhone 11 Pro Max电池的两个接头中有一个是与无线充电线圈连接的,同时其还支持无线充电温度管理功能。而到了iPhone 12同样也是本可以实现反向无线充电但是没有获得支持。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对于反向无线充电苹果还是有自己的考虑。 首先是对用户而言,与其给续航表现本就不怎么样的iPhone加入反向无线充电功能,倒不如进一步提升电池容量来得更实际一些。毕竟5G以及传闻中的高刷屏对于手机续航造成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此外,留给iPhone 13反向无线充电的“用武之地”也正在逐步缩小。部分重度手机用户基本上已养成随身携带充电宝的习惯,即使充电宝没电&不愿意携带充电宝还有前文所说的分布较广的共享充电宝解决人们的手机充电难题。 同时从使用习惯上讲,给手机进行无线充电仍然在加速普及,虽然无线充电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将手机放在充电板上进行充电,省去了插拔线材的操作,但是反过来看,为了给手机实现无线充电,人们还需要另外购置一套无线充电设备,而且边充电边玩手机的操作也变得更麻烦。因此,作为无线充电“衍生品”的反向无线充电技术在手机充电中的地位只会更尴尬。 对于苹果自身而言,要考虑的因素可能更多。今年随iPhone 12一同发布的还有一款名为MagSafe的无线充电系统,在小刚看来,苹果推出MagSafe无线充电器的意图除了方便人们充电外,更是要潜移默化地改变用户的充电习惯。 如前文所述,相较于无线充电,人们用数据线连接充电器和手机进行充电早已形成习惯,而改变这种习惯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对苹果而言,MagSafe只是第一步。有MagSafe用户曾表示,产品的充电速度有较大提升而且不用找线圈的位置了,但在无线充电过程中手机会很烫。 上述反馈表明,已经有部分用户(无论之前有没有接触过无线充电)开始对MagSafe感兴趣了。随着苹果针对产品散热、功率、使用体验等问题进行进一步优化,用户对于MagSafe无线充电产品&技术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到最后,MagSafe既可以被加入到产品中,也可以单独就是一款产品,届时将反向无线充电纳入到MagSafe无线充电系统的范畴内也只是时间问题:用苹果MacBook的大电池给iPhone充电,相信会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由此可见,苹果iPhone 13加入的大线圈或许并不是为了反向无线充电,更可能是出于优化MagSafe无线充电体验,进一步改善发热、功率等方面的考虑。至于反向无线充电技术在iPhone上的应用也仍然需要等到无线充电技术进一步成熟,人们对于无线充电&反向无线充电需求不断提升的时候才能够实现。 即便iPhone 13可能加入更大容量的电池,也并不意味着反向无线充电功能就适合在iPhone 13上应用。毕竟还有5G和高刷屏等“电老虎”,而且还要保证A15芯片的功耗表现,贸然在iPhone 13上应用反向无线充电技术似乎也不符合“五福一安”那么多年的苹果的风格。 03加入“新技术”前,先把已有问题解决了 其实“iPhone加入反向无线充电”的消息已经传了很长时间。对于这项技术,小刚身边很多iPhone用户均表示“并不感冒”。因为在用户看来,相较于给iPhone加入一项可有可无的功能,倒不如先改善眼下iPhone实际存在的续航问题、信号问题、发热问题。新技术固然“很香”,但是先解决用户普遍反映的问题对于苹果而言才是至关重要的。啥也别说了,我先给我的iPhone 12 Pro充会儿电去,20%警告了都。
手机拍照新天花板?华为P50系列亮点预测
7月19日,华为终端官方微博正式官宣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华为旗舰新品发布会时间为7月29日,据外界猜测本场发布会将会发布包括华为P50系列、旗舰级智慧屏产品、笔记本电脑等华为新品,其中大家最为期待的自然便是华为P50系列的正式亮相。 华为P50系列 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原本将于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华为P50系列不得不推迟到下半年才发布。虽然说这样的情况让期待P50系列新机的用户等待了较长的时间,但是同时也给了华为充足的时间来对华为P50系列的产品品质进行打磨,并得以出厂预装华为最新的HarmonyOS 2系列。下面便来结合目前已经曝光的信息来为大家解析一下华为P50系列都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 再次超越自己 将搭载全新影像技术 大家对于华为P系列机型最为关系的自然是其影像能力,在微博上华为余承东也表示:“前进的路没有终点,这一次我们在影像领域再次超越自己”。并且同时宣传华为P50系列将会发布一项业界首创的全新移动影像技术。 余承东微博 目前对于这项全新移动影像技术网上有着很多不同的猜测,其中可能性较大的一种猜测是华为将带来一项全新的手机摄像头对焦技术。在过去的几代华为P系列机型的发展历程当中,华为先后通过大底传感器解决了手机摄影的成像质量问题、通过RYYB排列克服了夜景拍摄的难题、其率先搭载的潜望式长焦镜头也改变了智能手机难以拍摄远距离物体的局限。 而现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拍摄的用户,最期望改善的一个体验问题就是智能手机后置主摄在拍摄时的对焦问题,特别是在采用大底主摄的机型在部分场景下的对焦速度和追焦速度显得有些迟缓,特别是与专业的微单相机产品相比智能手机的对焦能力难以使人满意。 因此,不由得可以猜测致力于移动影像技术难题致力于在影像领域实现技术升级的华为P系列机型将会通过华为P50系列来展示其对于解决智能手机对焦问题的最新技术方案。通过对移动影像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可以推测出,华为P50系列机型的主摄有一定的概率会采用一种名为2×2 OCL 片上镜头的传感器对焦技术。 2×2 OCL 片上镜头技术 该技术通过让四个相邻的像素共享一个片上镜头,从而允许所有像素都用作成像像素和检测像素,进而利用相位差实现高速自动对焦,提升传感器的对焦能力,并赋予其垂直探测的能力,从而实现高速、灵敏的对焦体验。 在后置镜头模组配置方面,根据目前官方放出的宣传片可以看到,华为P50系列仍将与徕卡进行联名。根据推测,华为P50系列的主打机型将拥有4颗后置摄像头以及一颗TOF镜头,四颗后置镜头可能分别为一颗超感光主摄镜头+一颗超广角视频镜头+一颗3X直立式长焦镜头+一颗5X变焦以上的长焦镜头。 华为P50系列 前置单摄 2K高刷曲面屏 从目前曝光的信息,可以推测到华为P50系列将会全系采用正面屏幕上方居中打孔的全面屏解决方案。这是华为第一次在其旗舰机型系列上采用该设计方案,同时该方案也是目前主流的前置摄像头设计方案,不过这也意味着华为P50系列将不会搭载前置双摄像头配置。 网传曝光图 华为P50系列一大值得期待的亮点是其将可能采用一块拥有2K分辨率、120Hz高刷新率、以及高P3色域的曲面OLED屏幕。搭载该规格的屏幕能够确保华为P50系列在屏幕显示方面能够达到目前手机屏幕的顶级水准。 互联新体验 预装HarmonyOS 2 作为一款当下将要发布的华为旗舰新机,华为P50系列预计将会预装HarmonyOS 2系统。据介绍,HarmonyOS 2是华为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HarmonyOS 2与以往的主流操作系统有所不同,其可以打破不同设备之间的沟通壁垒,为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提供了统一的语言,用户可以置身于万物互联时代之中,获得新时代的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 HarmonyOS 通过搭载HarmonyOS 2系统,华为P50系列机型将会获得与华为HarmonyOS生态设备进行无缝互联的交互与使用体验。并且得益于HarmonyOS 2优秀的系统架构,HarmonyOS 2在系统性能上具有明显提升可以实现在使用36个月以后,即使是在磁盘剩余空间非常小的情况下,仍然维持接近新手机一样的读写速度,防止系统老化带来系统卡顿问题。 引入双芯片平台 延续66W快充 根据目前透露的信息,华为P50系列将会有两种不同的芯片版本,即华为P50标准版将会采用高通骁龙888处理器,而华为P50 Pro系列产品则会继续采用麒麟9000系列处理器。 麒麟9000系列处理器 麒麟9000系列芯片发布至今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大家也对麒麟9000的性能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相信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调教与优化,麒麟9000系列在华为P50系列机型上会为大家带来一个满意的体验。高通骁龙888作为一款业内主流的旗舰级处理器,其也有着强悍的性能表现,而华为一直以出色的芯片调教与优化著称,因此不由得让人期待高通骁龙888在华为P50系列上会有怎样的表现。 骁龙处理器 快充方面,根据目前获得的网传信息华为P50系列将会延续华为Mate 40 Pro系列的快充组合,即66W有线超级快充+50W无线超级快充,从之前华为Mate 40 Pro系列的实测充电成绩来看,这一快充规格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 66W有线超级快充 总结 对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华为P50系列而言,其能够今年严峻的背景环境下实现发布便已经十分值得称赞。从目前猜测的信息来看,华为P50系列将会是一部在2021年下半年手机市场当中极具竞争力的一部旗舰机型,不过其具体竞争力如何还要等新机正式发布大家才能知晓。 对于现在想要选购一部华为旗舰机型的用户,可以选择购买华为Mate 40 Pro 4G 全网通版,该版本搭载了强大的麒麟9000旗舰级芯片 ,搭载HarmonyOS 2系统,可以为用户带来最新的华为旗舰机型使用体验。目前该机型在京东8GB+128GB版售价为6099元,下单即送原装充电器和有线耳机,全国大部分地区现货供应,无需加价抢购。 搭载HarmonyOS 华为Mate 40 Pro 4G 全网通 8GB+128GB 京东现货售价6099元
红遍网吧的《暗黑破坏神》,它的手游玩起来还会那么爽吗?
《 暗黑破坏神 》系列游戏的经典程度自然不需要多说,大家没玩过应该也听说过。 它把《 龙与地下城 》的欧美经典奇幻设定和 Roguelike 游戏玩法以及暗黑阴森的哥特式艺术风格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还对于后来 RPG 游戏的许多设定奠定了基础( 比如左红右蓝的设定 )。 不瞒各位,小发可是个老涅法雷姆了,小学时候就偷偷去黑网吧( 这个不建议学习 )玩《 暗黑破坏神 2 》,还被父母逮过好几次。 大学时候亚服《 暗黑破坏神 3 》玩了四五百小时,国服也玩过几个赛季,有将近 150 小时的时长。 而最近我听到个消息,说《 暗黑破坏神:不朽 》将在 7 月 15 日进行国服先锋测试。 说实话,我之前对于《 暗黑破坏神:不朽》观感并不太好,因为我希望暴雪赶紧去开发《暗黑 4 》让我看( tian )看( tian )莉莉丝。 更何况我对于自己的运气没啥自信,当年炉石测试的时候就没抢到激活码,但是这玩意儿又没成本对吧,就姑且填了调查问卷试了试。 结果早上起来一看短信,我居然抽到了测试资格。 我这几天玩下来的最大感受,就是我没有想到《 暗黑破坏神:不朽 》可以做得这么有《 暗黑 》的味道。 首先就是五个职业的选择:野蛮人、法师、猎魔人、圣教军、武僧,这都是《 暗黑 3 》里的职业,很容易让老玩家们产生亲切的感觉。( 所以我的大巫医呢? ) 游戏中一共有主要攻击和四个技能可以使用,都可以自由改动搭配。 并且这些技能都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游戏中的技能效果,比如现在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让圣教军用技能把怪拉到一起,其他输出职业用 AOE 清怪。 哪怕不是组队的时候,通过合理的技能搭配也能轻松刷怪。 除了人物的还原,怪物的技能也被还原得很不错,比如每一组精英怪都有不同的特殊词缀,会使用秘法强化、冰霜冲击、监禁等技能。 不过上面这些内容其实都只是 “ 表面 ” 的还原而已,玩暗黑的玩家要的基本上是三点,那就是爽,爽,还是 TMD 爽。 由于游戏中的数值系统使用了《 暗黑 3 》那一套,怪物的等级会跟着人物走,不会因为你等级高了就可以一刀秒怪,也不会遇到等级很高能秒杀你的怪。 这么一来,玩家的每次战斗体验都会得到保障,既有挑战性,也有爽快感,这种全程流畅的爽快战斗感贯穿整个游戏,就是暗黑系列的一大特色。 暗黑系列的另一大特色,自然就是刷刷刷了,这里也有类似大秘境的特殊副本,可以在进入前选择添加不朽钥石获得更好的奖励。 由于这个东西的数量有限,所以大部分玩家都会选择去普通副本里刷装备,比如永远在挨揍的骷髅王副本就是低等级玩家最喜欢去的。 副本怪物更密集, BOSS 和精英怪也多,自然会有更高的装备出产率。 说实话,谁不喜欢打完怪物之后看见地上冒出一道橙光呢? 另外我不得不提一下暴雪的手游技术力是真的强,我在组队刷副本的情况下四人同屏释放技能基本上感受不到卡顿,非常流畅,手机发热也不是很严重,优化很不错。 就战斗和刷怪流程上来看,《 暗黑破坏神:不朽 》给我的体验是超出我预期的,它基本上是完整地复刻了端游应该有的游戏性。 故事性方面,暗黑系列虽然不靠故事性取胜,但架不住人家暴雪会做 CG 啊。 手绘风格的过场动画、流畅的剧情和时间适中的任务流程相结合,完全不会让玩家产生割裂的感觉。 解谜、战斗、听 NPC 讲故事的流程交替进行,当你回过神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物到达了满级,故事也已经讲完了。 《 暗黑破坏神:不朽 》和端游也有一些不同点,比如技能等级会随着人物等级自动提升,但实际上只是增加了伤害。 原本《 暗黑 3 》中人物等级提升后会解锁不同技能的铭文,让技能产生不同效果,这么一看手游的技能等级提升收益就很小了。 不过《 暗黑破坏神:不朽 》的橙装效果没有打折扣,还是会附带特定技能的效果提升。 这么一来,不仅提升了玩家刷橙装时的惊喜感,还会让玩家根据自己的装备来更换特定技能组合,也就是所谓的搭配 Build ,这也是暗黑系列最大的乐趣之一。 而作为一款免费手游,那么氪金这个话题肯定是避不开的。 可是实际上,我几乎没有在游戏中看到特别多的氪金点,目前就一个类似赛季票,以及不朽钥石和装备洗练石。 可是除了赛季票,其他东西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做日常任务等慢慢肝出来的,并不会影响到游戏的平衡性。 一般来说,现在类似手游逼氪的手段无非就是让普通玩家不氪金就无法获取高级装备,比如某些热门游戏,你再怎么刷副本刷出来的也只会是垃圾。 可《 暗黑破坏神:不朽 》里包括橙装在内,都有渠道可以获取,这就在保证了核心玩法的前提下,让普通玩家和氪金玩家都能有完整游戏体验。 最后就是社交属性了,《 暗黑破坏神:不朽 》里你根本不用愁找不到一起刷本的人,满屏幕都是在找队友的,比端游方便得多。 只不过有时候队长会对等级和装备属性有要求,队伍不太好进,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只会有等级要求,很容易达标。 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当队长,做个工具人找三个大腿带嘛。 总体来说,《 暗黑破坏神:不朽 》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这其实和它本身的游戏玩法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这种几分钟十几分钟刷一次副本的游戏机制,本来就非常适合做手游,你想肝可以一刻不停地刷一晚上,不想肝也可以在带薪拉屎的时候刷一盘。 除了手机上的操作略微让我感觉不习惯,《 暗黑破坏神:不朽 》基本没有特别大的缺点,如果用 iPad 玩体验应该可以进一步提升。 不算感情分的话,我个人可以给《 暗黑破坏神:不朽 》打 7.5 分,加上感情分能有 8.5 分,剩下的等正式公测了再看看。 它值得所有新老玩家们去体验一番,老玩家们可以从中补全《 暗黑 2 》到《 暗黑 3 》之间的剧情故事,新玩家们则可以用最低的门槛去感受到真正的《 暗黑破坏神》玩法。
主驾座椅也有水银?理想汽车、车座供应商双双发文回应
7月20日消息,理想车主“正义谦叔”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今天去理想交付中心,拆了主驾座椅,在工作人员众目睽睽围观下,发现主驾也有水银,而且是包裹在无孔的真皮下方,这个拆开都难,后期投撒更是不可能。” 随后,作为理想汽车座椅供应商的佛吉亚在其官方微博上回应称,在负责理想ONE座椅的整椅装配工厂、座椅骨架制造工厂、面套裁剪和缝纫工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均不涉及使用汞元素。 紧接着,理想汽车也发文回应了驾驶座椅有水银的情况。理想汽车表示:“从现场看到的情况看,主、副驾驶座椅都有大量的液态水银。问题车辆生产日期为2021年1月份。如果出现在生产环节,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座椅的生产环节需要大批量水银浸泡;2、有专用的水银浸泡设备。但经我们调查后发现,以上情况完全不存在。” 理想汽车还解释道:“通过座椅供应商佛吉亚的调查,问题车的主驾座椅和副驾座椅的生产当天共生产了563个座椅。我们从7月6日至今抽查了部分装配了这563个座椅的2020款理想ONE,均未发现水银。因此不可能是整批量有问题,而生产与运输装配流程座椅的匹配为离散状态,正好有问题的副驾座椅碰上正好有问题的主驾座椅装在同一辆车中的概率接近为零。” 对此,理想汽车称,公司坚持车主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并将全力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对于造谣抹黑者,也必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宁德时代憾失第一!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被LG反超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爆发,作为其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经历过去年的爆发潮之后,龙头企业也都开始迅猛生长。 而在这多方阵营角逐中,中国的宁德时代也已走到了世界舞台的正中央,来自福建宁德的“宁德时代”,开始更频繁的出现在特斯拉、大众、宝马等世界著名车企的供应商名单之中。 在此前的几个月中,宁德时代一直都是独占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供应一哥的位置,不过在五月份,被老对手韩国LG超越。 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7月19日发布报告显示,今年5月全球注册的电动汽车电池总能量为19.7GWh,一年内增长3.3倍以上,数据包括PHEV和HEV并且不包括电动巴士和卡车。 在电池装机量排行榜上,LG能源解决方案击败宁德时代和三星SDI升至榜首,SK创新排名稍后。 LG能源解决方案的装机量跃升3.7倍至5.7GWh,该公司在一个月内重新夺回榜首。 今年4月,宁德时代电池装机用量为6.2GWh(市场份额35.2%),LG能源解决方案电池装机量为4.2GWh(市场份额为23.9%)。三星SDI电池的装机量增长了2.6倍以上,达到1GWh,但同比排名从第四位下降到第五位。 今年前5个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使用量同比增长约2.7倍至81.6GWh。在此期间,宁德时代位居榜首,LG能源解决方案以0.4GWh的差距位居第二,三星SDI和SK创新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六。
脱离PPT 曝特斯拉Semi电动卡车即将投产
IT之家7月20日消息 经过多年的拖延,特斯拉终于要开始生产其全电动半卡。整个卡车行业都在关注这一动态。 据外媒Electrek称,消息人士表示特斯拉Semi电动卡车即将投产,生产线已经准备就绪,总装线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 特斯拉表示,2017年推出电动卡车Semi时,该车的量产版本是8级卡车,载重量为8 万磅,续航里程分别为300英里和500英里,售价分别为15万美元和18万美元。 它的运营成本也将是所有电动卡车中最低的,这使得它在这一行业中极具颠覆性。然而,这一车型自推出至今仍未真正实现量产,大部分用户已经不再抱有期望。 IT之家了解到,该车型 2017 年推出时,特斯拉表示其将于 2019 年上市,并开始接受预订,然而直到现在仍未交付。 一推再推,直到 2021 年。今年 3 月,Electrek 报道称,特斯拉正在内华达州 Gigafactory 附近的新大楼为特斯拉 Semi 建造一条生产线,到今年年底每周生产 5 辆特斯拉 Semi 电动卡车。 去年夏天,埃隆・马斯克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员工,“是时候让特斯拉电动卡车量产了”,但没有确定时间。 特斯拉近日表示,这款电动卡车将于今年投产,并将向客户交付部分产品,但该公司仍没有透露生产计划的任何细节。 特斯拉表示,它计划在自己的运营中使用最初的几辆特斯拉卡车,但一些长期预订的车主也有望在今年提货。 特斯拉最大的 Semi 客户百事公司最近表示,他们预计将收到 15 辆特斯拉半挂车,交付给位于加州莫德斯托的菲多利工厂。 当然,该车型目前仅在美国生产和上市,至于之后是否会引入到国内尚未可知。
Robinhood下周上市或遇冷?散户交易降温成潜在风险
财联社(上海 编辑 刘蕊)讯,在近两年声名鹊起的“散户最爱”交易软件平台Robinhood,将在下周正式登陆美股纳斯达克市场。 根据其最新招股书介绍,Robinhood公司计划发行约5240万股股票,其他股东将以每股38美元至42美元的价格出售约260万股。按照发行价区间的中间值计算,罗宾汉将筹资约20亿美元。这意味着Robinhood市值预计将达到约330亿美元,低于此前的预期水平。 今年,无论是在年初的“散户VS华尔街”的meme股逼空浪潮中,还是在对狗狗币等加密货币的炒作热潮中,Robinhood都大出风头,因此该公司的本次IPO也成为今年最受期待的IPO项目之一。市场原本预期公司估值能够达到400亿美元以上,公司上轮融资发生在去年,当时公司估值仅接近120亿美元。 第二季度仍净亏损近5亿美元 受新用户开户以及期权和加密货币交易增加的推动,Robinhood的增长趋势持续到第二季度。该公司预计今年第二季度营收在5.46亿美元至5.74亿美元之间,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按330亿美元的估值计算,Robinhood的估值约为其截至6月30日的12个月总营收的20倍。 然而,尽管收入大增,但Robinhood仍未实现盈利。公司预计2021年第二季度净亏损4.87亿美元至5.37亿美元之间,而第一季度的净亏损为14亿美元。 Robinhood主要提供股票、加密货币和期权交易,并且主要从客户的投机性交易中获利。期权交易约占公司收入的38%,加密货币交易占17%,此外公司融资融券和股票借贷交易水平在今年也有所提高。 不过,近两个月加密货币市场大幅下跌,导致加密货币市场交易降温,可能损害Robinhood的增长趋势。 用户增长和交易活跃度可能降温 第二季度Robinhood融资账户数量环比增加了450万个,总计达到2250万个。但和年初的火热势头相比,该公司近期的增长速度已经相对放缓。 在股票交易方面,招股书数据显示,平台交易活动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而且这种放缓趋势预计将继续下去,这将使得Robinhood第三季度的总体收入将低于第二季度的水平。 Robinhood暗示,一些客户在今年1月的游戏驿站逼空热潮期间创建了账户,但随着这股热潮逐渐消退,他们可能已经停止了交易。 他们在招股书中写道:“2021年前6个月,我们的新客户出现了强劲增长。从长期来看,我们不知道这些新客户是否会与我们之前的客户群体具有相同的特征。如果这些新客户在我们平台上的累积净存款或交易频率没有像之前加入我们的新客户那样增长,我们与这些客户扩大和发展关系的能力将受到影响。” 此外有趣的是,由于Robinhood用户群多为散户,市场对于该平台用户的估值也比同行更低。按照平台上目前共拥有的近2250万个账户来计算,市场给Robinhood每个账户的估值约为1500美元。相比之下,Robinhood竞争对手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 Corp.)单个活跃账户的估值约为4000美元,同时嘉信理财客户持仓的资产也远高于Robinhood客户。 罗宾汉还透露,赛富时(Salesforce)旗下的风险投资部门有意以IPO价格购买其至多价值1.5亿美元的股票。上市后,公司首席执行长特内夫(Vlad Tenev)和Robinhood联合创始人巴特(Baiju Bhatt)将共同持有公司近三分之二的投票权。特内夫、巴特以及Robinhood的首席财务长沃尼克(Jason Warnick)计划在IPO中出售至多1.1亿美元的公司股票。
小米造车百天 雷军干了五件大事
不知不觉间,小米造车已经100天了。 作为国内知名手机厂商,小米的一举一动都倍受关注,尤其是在年初宣布跨界造车后,更是将小米的热度推上了新的高峰。 但让外界颇为疑惑的是,从3月30日到7月20日,小米官宣造车100多天后,其实并没有搞出来太多的动静,仿佛还没想好要怎么造。而同期跨界的百度不仅在迅速招兵买马,最近更是还让李彦宏去参观了首款量产车的油泥模型,相当于变相告诉外界:“我的车已经呼之欲出了!” 小米造车真的进展缓慢吗? 车东西在系统地梳理了小米在过去几个月里的动作后发现,其实小米一点也没闲着。 在过去100多天里,小米的操盘手雷军先后拜访了长安、上汽、东风、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城等多家车企,还出现在了博世和宁德时代的总部,简直是来了一趟“中国汽车工业深度游”。 ▲宣布造车后雷军的行程 另一方面,小米先后参与投资了纵目科技和禾赛科技,并被曝出收购了DeepMotion。向三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抛出橄榄枝后,小米也在加速招聘自动驾驶工程师,甚至贴上了急聘的标签。 此外,其还迅速申请了多个汽车相关的商标和专利… 这一百天内,小米接连在拜访车企、投资自动驾驶公司、组建汽车团队、申请商标与专利等五个方面做了布局,可以说是为造车开启了全方位的攻势。 那么雷军到底都去了哪些车企进行了拜访,小米造车这事儿在过去这100天都有哪些关键进展呢?车东西通过梳理大量零散信息,试图系统、全面地“画出”一张小米造车百日图景。 一、从传闻走入现实,3月底小米宣布造车 关于小米造车这件事,一直以来都有大量猜测,早在2014年互联网造车兴起的时候就有人称小米将要造车了,但被雷军坚决否认了。 而在之后的2017年、2020年都有多次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无一例外的都被小米方面给否决了。但随着传闻越来越多,小米方面也从最初的坚决否认变成为了沉默。 终于在今年3月30日下午,小米集团官方发布了一则公告显示公司董事会已经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将成立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全资子公司,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7亿元)。 ▲小米宣布造车 而一直都在否认造车的雷军直接成为了智能电动汽车公司的CEO,紧接着雷军也在微博上表示将会在发布会说说小米方面的想法。 在当晚的发布会上,雷军表示从今年1月15日开始调研,期间进行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资深人士交流,开了4次管理层深度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在纠结75天之后,小米最终决定正式进入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雷军说,这是小米历史上最重大的决定,同时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在演讲中,雷军表示,他也曾纠结许久“有时候白天能想到100个理由要做电动汽车,但晚上也能想到100个理由不做”,但在回忆了当初创办小米的过程,雷军认为还值得一战。 虽然是跨界入局造车,但是小米所面临的环境跟当初新造车入局的时候并不相同,毕竟小米手中握有1080亿元现金余额,跟当初到处找钱的新造车公司不能同日而语。 ▲小米2020现金余额1080亿元 在宣布造车一周后,雷军在抖音进行了今年春季的第三场直播,又再次透露了一些造车的细节,如首款车型会定位中高端,价格很有可能在10万元~30万元。 而首款车型究竟是什么,雷军表示目前正在轿车和SUV当中选择,还没有最终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首战即决战,首款汽车一定要代表上市时间点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 这也是雷军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谈论造车的内容,此后关于小米造车的消息只停留在各种报道中,小米方面和雷军都没有在正面回应过这件事。那么,在宣布造车之后的100余天,小米和雷军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二、宣布造车后,雷军很忙 在小米宣布造车一天后,也就是4月1日,小米科技园就迎来了一批大佬参观,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红杉资本沈南鹏被人拍到出现在小米科技园内。当时有人传闻小米将要和比亚迪合作造车。 但随着更多的信息流出,事情也开始变得更加清晰。这场聚会并不是雷军为了造车而攒的局,而是华夏同学会的例行聚会,恰好此次轮到了雷军坐庄。 出席的人中除了上述两位,还有美团创始人王兴、滴滴创始人程维、地平线创始人余凯、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等。在这场聚会上,雷军和王传福、李斌、何小鹏、李想还共同合影留念。 ▲雷军和王传福、李斌、何小鹏、李想合影(图片源自网络)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留下这样的合照,也被媒体称为是“华夏造车联盟”。不过,由于是大佬之间的闭门会谈,这场会议上说了什么内容外界无从得知,但从这场聚会之后,雷军正式开启了参观拜访之旅。 ▲宣布造车后雷军的行程 据媒体公开报道,4月9日,雷军拜访了博世上海总部,虽然小米方面和博世方面都没有透露雷军此行的目的,但是小米已经进到了汽车行业,那么就势必要去拜访排名世界第一的Tier 1,未来的小米汽车上也离不开博世的零部件。 ▲雷军参观上海博世汽车总部(图片源自网络) 而4月份,雷军不仅仅是拜访了博世,还前往宁德时代进行了参观,网上有一张照片流出,内容为“热烈欢迎小米集团雷军先生一行莅临CATL参观指导”。作为目前全球市占率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也是小米造车路上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之一。 ▲雷军参观宁德时代(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未来汽车日报报道称,雷军4月份还曾去东风技术中心进行过参观。之后雷军还和武汉经开区进行过接触,当时经开区的谈判组和雷军在午餐会上交流了半个小时。这次接触主要是为了小米汽车的造车总部的选址,武汉作为全国工业重镇,又离雷军的老家仙桃市不远,尽力拉拢小米汽车也就不奇怪了。 ▲雷军参观东风技术中心 在拜访过Tier 1企业和地方政府之后,雷军正式开始了他的车企参观计划。 4月28日,网上有图片显示雷军乘坐长安汽车的观光车在长安汽车的工厂进行参观,据知情人士透露,雷军分别在27日和28日考察了重庆长安汽车研发中心、长安汽车两江工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副总裁谭本宏、两江工厂厂长范正文等陪同接待。 ▲雷军参观长安汽车厂区(图片源自网络) 在参观完长安汽车之后,雷军还在5月份前往广汽埃安进行了考察。 进入6月后,雷军的拜访之路并没有停止,6月4日左右,雷军现身了上汽通用五菱柳州新能源车生产车间,参观了目前市场上最畅销的五菱宏光MINI EV电动汽车。 据称,雷军此行不仅考察了五菱MINI EV的生产车间,还与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进行了洽谈。作为一家尊重用户选择的企业的掌舵人,雷军参观五菱宏光MINI EV也不奇怪,毕竟雷军此前在微博上发起的价格投票中,多数米粉都选了10万以下。 ▲雷军观看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 EV(图片源自网络) 在参观完上汽通用五菱的工厂之后,雷军又在6月8日晚上出现在了长城汽车厂区,雷军主要参观了长城汽车研发中心,小米及长城方面均未公布此次造访的目的。 ▲雷军夜访长城汽车(图片源自网络) 而在近段时间,雷军还造访了上汽乘用车嘉定总部。7月9日,雷军出现在了上汽乘用车总部,照片显示,雷军观看了上汽荣威iMAX8车型。不过,双方也没有公布雷军此行的目的。 ▲雷军观看上汽iMAX8车型(图片源自网络) 在三个月的时间内,雷军走访了多家车企,看了微型车和MPV车型,可能也是在小米的首款车型的定型做最终考察。 目前小米还没有确定将会自产还是代工,但雷军接连的拜访多个车企也被外界看作雷军正在找代工合作伙伴的信号。 凭借雷军的勤奋程度,接下来一段时间内,或许还将会参观更多的企业。在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后,雷军或许将会宣布更多造车方面的思考和规划。 三、车型未定,但自动驾驶先行 除了雷军的积极拜访考察之外,6月份开始,小米集团也开始有所行动了,虽然车型还没有最终确认,但小米已经准备好了先在自动驾驶方面发力了。 6月3日,小米旗下长江产业基金领投了纵目科技的D3轮融资,纵目科技也成为了小米宣布造车后投资的首个汽车领域的企业。纵目科技称,通过本轮融资,有望在小米智能场景应用领域进行多维度合作。 ▲纵目科技官方公布融资情况 那么,能够获得小米的青睐,纵目科技究竟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呢? 公开资料显示,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自动驾驶系统ADS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技术和产品供应商。 这家公司目前员工数量有700多人,在上海、背景、厦门、重庆、深圳和斯图加特等六个地区都设有研发中心,而在厦门和福州则各有一个工厂。 该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ADS/ADAS(域)控制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等核心传感器,以及核心感知、定位、地图等算法产品和云服务类产品,业务范围涵盖了智能驾驶系统、智慧城市产品和服务、大功率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产品等。 其客户更是涵盖了一汽、长安、北汽、吉利和理想等主流车企和新造车公司,技术实力可见一斑。 就在纵目科技宣布完成融资5天后,国内激光雷达创企禾赛科技有宣布完成了超过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的融资,而这笔融资的领投方为高瓴创投、小米集团、美团和中信产业基金。 禾赛科技方面表示,这笔融资将用于支持面向前装量产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的大规模量产交付(已获多个OEM定点),禾赛麦克斯韦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以及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芯片的研发。 禾赛科技是国内资深的激光雷达创企,核心团队超过了500人,在激光雷达的底层技术、核心元器件、光电芯片、车规级设计流程和自动化生产、功能安全、主动抗干扰技术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感知能力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 ▲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 公开数据显示,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在Robotaxi和机器人市场都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客户遍布了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共计70多个城市。国内多个主流的自动驾驶创企都和禾赛科技建立了合作关系。 短短一周内,连续向两家自动驾驶公司投注资金,这也说明,自动驾驶能力将会是小米汽车要打的一张王牌。 就在最近,还有媒体报道称,小米已经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DeepMotion(深动科技),该公司将会有20人加入小米。据称,小米收购这家公司的成本可能在10~20亿元之间。 这家公司的主要团队均出自有“AI黄埔军校”之称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这家公司早期以高精地图和定位为研究方向,后来转型了全栈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包括前视/环视/周视感知系统、自主代客泊车 AVP 方案等技术。 ▲DeepMotion核心人员(图片源自DeepMotion官网) 但小米在自动驾驶并非全部采用了买买买的策略,其内部也正在招聘自动驾驶方面的人才。 今年端午节期间,小米集团的官网上线了24项自动驾驶相关的岗位,所有招聘都是加紧状态,这也是小米宣布造车以来首次进行公开的招聘。 就在7月14日,小米集团又将自动驾驶方面的招聘提升到了25项。从招聘的岗位来看,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将会进行全栈布局,岗位涵盖了感知、定位、控制、决策规划、算法、数据、仿真、车辆工程、传感器硬件等各个领域。 ▲小米官网发布自动驾驶岗位(图片源自小米官网) 而且这些岗位中还包含了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方面的人才,可见雷军想要打造的自动驾驶功能并非是特斯拉那种纯视觉方案,而是选择了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 从这些信息不难看出,自动驾驶功能将会是小米首款车想要重点突出的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小米在自动驾驶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从头开始研发的话将会在时间上大幅落后于其他车企。 除了招聘自动驾驶人才之外,小米也已经在进行造车团队的组建了,目前主要是在进行内部转岗。媒体公开报道显示,原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已经转岗负责小米汽车业务,原参谋部副参谋长于锴也已经参与筹备造车了,5 月初,雷军前往广汽埃安调研考察时,这二人就在陪同之列。 ▲原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也有媒体报道称,小米集团内部的自动驾驶业务现在向人工智能部总经理叶航军汇报,这意味着叶航军也有可能会加入小米的造车团队。 事实上,此前就有报道说过,小米内部转岗汽车业务线的标准:1、人员原工作必须偏技术和研发方向;2、原部门团队业务稳定;3、原业务部门领导人有合适的替代人选。 近期还有消息传出,小米正在对汽车公司员工发放期权,分5年发放完毕。在期权成熟后,有两种变现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常规的上市通道,“临上市前一股汽车期权对应一股上市后的汽车主体股票”。第二种,是小米汽车主体未上市,但依然可以将期权变现。 如果小米汽车主体未上市,员工可以按照约定的业绩里程碑将手中的汽车期权兑换成同等价值的小米限制性股票单位,“并在3个月后兑现为小米股票或者同等价值的现金”。 通过这些也能看出,目前小米正在加紧组建汽车团队,内部转岗和外部招聘都正在同步进行,相信不久之后就会有更多的消息传出。 四、申请多个商标占坑,专利布局也在进行 在4月6日的直播中,雷军讲了集团内部对于小米汽车Logo、小米汽车品牌的思考。 雷军表示是否用小米的Logo在小米内部还存在分歧,他也说道:“小米汽车的Logo长什么样会认真思考,仔细调研,还需要一点时间。” 而在品牌方面,雷军也在微博上发起了投票调查,共有1.9万名网友投票,投票结果显示,有1.2万人希望小米继续使用“小米”作为汽车品牌,6897人希望重新成立品牌造车。 ▲雷军发起小米汽车品牌的投票 但小米方面和雷军目前还没正式公布汽车的品牌和Logo,小米在最近一段时间申请了多个汽车相关的商标也说明小米在品牌上的犹豫。 公开信息显示,在4月1日也就是小米宣布造车的第二天,小米公司就申请注册“米汽”商标,共申请23个分类,国际分类包含4类燃料油脂、9类科学仪器、42类设计研究等23个分类,目前商标还在注册申请中。 ▲小米申请“米汽”商标 二十天后,即4月21日,小米公司又申请了“小米出行”“小米智行”等商标,国际分类涉及金融物管,商标状态也是“注册申请中”。 在4月26日,小米汽车又申请了多个汽车方面的商标,分别为“XIAOMI MOTORS”、“XIAOMI AUTO”、“MIMOTORS”、“MIAUTO”,国际分类设计运输贮藏、广告销售、运输工具等,目前商标状态均为“注册申请中”。 ▲小米申请汽车相关商标 从这些行为中也能够看到,小米目前对于汽车品牌还没有想法,现阶段只能选择申请多个商标进行占坑。小米的汽车品牌可能会是这些商标中的某一个,当然也可能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商标,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在申请商标的同时,小米也在公开汽车方面的专利。7月6日,小米公司公开了一项名为“车辆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专利,这项专利可通过智能调节轮胎温度的方式改变轮胎硬度用以适应外部环境,进而减少轮胎磨损并增强车辆行驶性能。 7月13日,小米公司的“控制车辆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专利获授权,这项专利可以获取智能穿戴设备相对于车辆的数据,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能够与所述车辆相连接;基于所述数据来判断是否启动所述车辆,以得到判断结果;根据所述判断结果来控制所述车辆的启动。 此前,车东西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看到小米的汽车专利已经超过了30余项,但根据雷军在4月6日直播时介绍,在过去的7、8年,小米投资了10家左右的电动汽车行业的企业,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积累,有几百项在汽车领域的专利。 ▲车东西此前统计的小米汽车专利 从这些方面来看,小米虽然还没有敲定汽车的品牌和Logo等内容,但是目前也已经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了,而这些都将会推动小米汽车的发展。 五、新能源市场向好 跨界玩家进程加速 在确认了造车之后,雷军这三个月跑了多家车企和供应商进行拜访,同时还着手组建自动驾驶团队,但需要看到的是,小米在行动的同时,行业也在快速发展。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批发量为108.7万辆,同比增长了231.5%,零售销量则为100.1万辆,同比增长218.9%。 ▲乘联会公布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图片源自乘联会) 具体到各个车企上来看也有不错的提升。 今年第二季度,蔚来汽车累计交付了21896台,同比增长111.9%,环比增长9.2%;上半年共交付了41956台新车,达到去年全年交付量的95.9%。 小鹏汽车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了17398台的交付量,创造了成史上最强季度交付成绩;而上半年一共完成了30738台的销量,是去年同期的5.6倍。 新造车三强中的理想汽车在今年第二季度累计交付17575台,同比2020年第二季度增长166.1%,环比2021年第一季度增长39.7%,创季度交付量新纪录。整个上半年,理想汽车共交付了30154辆新车,已经跟去年全年的销量持平了。 从这些数据也能看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呈一片繁荣增长的趋势,这对于已经做出造车决定的小米来说有利也有弊。 市场不断扩大为小米的首款车型提供了足够的市场支撑,这对于小米汽车的发展来说非常有利。 但新造车公司的销量不断增长也让这些公司加强了自己的用户和粉丝基础,这对于后来者小米汽车来说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而在小米进行造车的前期准备时,另一个跨界造车的公司百度的汽车公司集度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集度汽车CEO夏一平在4月底接受车东西在内的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宣布造车的100天内,集度汽车的团队规模已经扩展到了100多人,在北京和上海都有研发中心。 ▲集度汽车CEO夏一平 夏一平更是表示:“我过去两三个月面了有两三百人,经常周末从早晨9点面到晚上9点,12个小时都在面试。” 在6月1日,夏一平表示团队的规模扩大了一倍达到了200多人,首款车型的外观和内饰的设计都已经基本确定了,新车将会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人工智能期间,李彦宏更是亲自前往集度研发中心参观了首款车的油泥模型,不出意外的话,这款车将会在明年的北京车展上正式亮相。 ▲李彦宏参观集度汽车首款车油泥模型 与小米同为手机行业大佬的OPPO在近期也频频传出造车绯闻,近期有传言说OPPO老大陈明永有意让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参与OPPO“造车”的筹备工作。 此前,OPPO还从小鹏汽车哪里挖来了首席科学家郭彦东,据传郭彦东最近也在帮助OPPO组建一支自动驾驶团队。 而OPPO也已经申请了“OCAR”的商标,还有消息称OPPO内部已经确认了汽车事业部,总部将会设立在成都。 总之关于OPPO造车的传闻也已经开始满天飞了。 这样的环境下,意味着小米汽车正式开卖的时候,将会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格局,而能否取得好的成绩,还需要看小米首款汽车的质量究竟如何。 结语:小米造车已吹响号角 作为雷军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造车将会为成为雷军接下来的重点项目,而已经到了知天命年纪的雷军还像十年前那样充满了战斗力。 在过去的3个月内,雷军陆续走遍了大江南北,对国内的主流车企和头部的零部件供应商都进行了拜访。 虽然目前雷军还没有公布造车的计划,表现的有点不慌不忙。但对于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雷军来说,不慌不忙只是表面现象,快速组建自动驾驶团队,公司内部转岗也在陆续进行,在团队搭建方面,雷军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作为一个影响了国内手机格局的人,雷军此次进入汽车领域,也势必会在汽车领域掀起大浪。
深圳CBD首次正式开放Robotaxi载人测试 元戎启行提速自动驾驶商业化
某种技术在融入日常生活之前,必然经过或大或小的摩擦。 近一百年前,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发现,工业革命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但观众们仍沉醉于较难理解的古代戏剧。 他认为,科学时代的人们应有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但观众的表现却侧面证明,科学并没有真正进入群众生活。 一百年后,新一轮的科技发展中的部分产物已进入人们生活,但在重塑人类生活方式的出行领域,其进展仍处于相对稚嫩的阶段。 当前, L2级辅助驾驶系统已有新车标配的趋势。而在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方面,有机会接触它的人们仍为少数群体。 当L4级自动驾驶汽车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一部分,Robotaxi将成为新科学时代下,人们的出行交通工具之一。 过去,这一情景很遥远,现在,它离我们很近。 市区运营Robotaxi 试着想象,在你工作往返、休闲逛街时经过的街道中,穿梭着一辆辆Robotaxi。它们在繁华的市中心与普通车辆混杂行驶,搭载着用手机召唤它们的乘客,前往市区内大大小小的站点。 此前,已有不少科技巨头、初创公司在城市边缘区域、封闭场景开启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甚至商业化运营。但极少有公司能在一线城市的市中心对公众开放运营Robotaxi。 近日,新智驾发现在深圳市福田区,自动驾驶公司元戎启行即将开启Robotaxi的载人测试。 今年4月21日,元戎启行获得深圳市首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通知书》,成为深圳市首家开展自动驾驶载人应用示范的企业。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元戎启行将在深圳市福田区开启Robotaxi的载人测试。 面积为78.66平方公里的福田区,容纳着155万常住人口,以及累计145家世界500强企业,华强北、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等商业区也栖身于此。 正如其它经济发达的市辖区一样,高达134 万人次日均出行需求的福田区也面临着交通拥堵问题。 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显示,在纳入统计的10个市辖区中,福田区长期入榜交通拥堵度前三名。 针对这一问题,福田区交警自2020年9月开展交通治理行动,目前已完成对9条主干道的智慧化改造。 或许,元戎启行Robotaxi的加入能一定程度缓解交通拥堵。 根据L.E.K.的市场调查显示,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新增交通流量将会使总交通流量增加5%到15%。 据元戎启行介绍,7月19日起,元戎启行将在福田区提供周一至周日的Robotaxi服务,运营时间为9:00-12:00、14:00-17:00、19:30-21: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在政策要求下,每辆Robotaxi的主驾驶位将配备一名安全员以确保行驶安全,且安全员连续工作不得超过3小时。 根据计划,元戎启行的首期对外运营将覆盖福田区近百个站点,总运营路段长达200余公里。站点包括“红色专线”如深圳市党史馆、深圳革命烈士陵园、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等,以及多个社康中心。 据介绍,市民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元戎启行DeepRoute”申请乘车邀请码。完成调查问卷并通过筛选之后,市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元启行”下单,体验免费的Robotaxi出行服务。 目前,元戎启行已有20辆Robotaxi整装待发。随着政府许可以及运营的深入开展,元戎启行将逐步增加运营车辆数量,以及扩大运营区域。 碍于技术不足,政策限制等束缚,自动驾驶规模化载客服务此前多出现在远离市中心、路况较简单的偏远地区。此次元戎启行在市中心启动Robotaxi载客服务,或印证着离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更进一步。 缄默中爆发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自动驾驶”,会发现元戎启行相对赛道其他玩家略显低调。或许是这一份不喜凑热闹的特性,使得元戎启行有充分的精力专注技术研发。 具体而言,元戎启行在过去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开发了一系列算法、硬件,提前为自动驾驶载客作了充足的准备。 基于点云的3D物体检测网络模型,元戎启行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HVNet可帮助Robotaxi在雨天、黑夜等情况下依然能精准感知周边物体。 在产品方面,元戎启行开发了一体化传感解决方案——DeepRoute-Sense II。其搭载的七颗摄像头以及两侧的激光雷达,水平视场角可保持在360°。除了3颗激光雷达之外,DeepRoute-Sense II的硬件全部由元戎启行自主研发。加上其自研的计算平台,自动驾驶的整体硬件成本控制在25万元左右。 这意味着,元戎启行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不仅具备高精准感知能力,同时较低廉的成本便于大规模量产。 目前,元戎启行参与设计的7辆L4级自动驾驶集卡已在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运行超一年,已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商业化运营。 过去几年,元戎启行相继在深圳、武汉、杭州三座城市的核心区域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经过长期测试,其自动驾驶路测里程在今年7月已经超过200万公里。 在不同城市的核心区域进行自动驾驶路测,为其积累了海量优质的道路数据。“场景难度是非核心城区场景的3倍”,元戎启行副总裁刘念邱曾对新智驾表示。 长期的道路测试,为元戎启行的自动驾驶技术优化提供大量建议以及灵感。 据了解,在正式对公众开放运营之前,元戎启行已在福田区进行了2个月的内部测试。其中,元戎启行内部就如何处理长尾场景、厘清责任划分、功能设计等方面已进行大量讨论。 除了内部测试之外,元戎启行还对外邀请了特殊群体参与测试,并得到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的报道。 今年5月,视障者么传锡在深圳卫视的一条新闻中了解到,元戎启行的Robotaxi即将对外开放运营。么传锡便在元戎启行的一篇公众号文章内留言,表示其希望试乘元戎启行的Robotaxi。 么传锡是一名钢琴调律师,每年需要带着导盲犬外出调试100多台钢琴,但先天性失明带来的出行不便,以及缺失的安全感时刻让他感到不安。 拒载导盲犬、难以找到网约车、目的地送达错误等,已经成为视障群体远出时难以避免的状况。 么传锡对南方日报表示,在亲身体验元戎启行的Robotaxi之前,他也曾在梦中体验过自动驾驶汽车。 在么传锡30多年的睡梦中,曾经无数次体会到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生活中稀缺的安全感与自由。在亲身体验自动驾驶汽车之前,么传锡曾一度认为这种体验只有在梦中才能短暂获得。 视障群体的切身需求,以及自动驾驶汽车可为社会带来的另一种公平,让刘念邱有所触动。 刘念邱表示: 视障群体对自动驾驶的期待,让我们意识到,自动驾驶能够解决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人们对自动驾驶的需求,比我们想象的更大。未来我们在自动驾驶的产品迭代中,将进行无障碍的适配,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自动驾驶带来的便利。 新智驾试乘体验 在对外开放运营前一周,新智驾受元戎启行的邀请前往福田保税区,了解其Robotaxi如何处理深圳核心区域的道路场景。 新智驾到达福田保税区时已是下午三点,此时并非出行高峰期,但道路中仍有不少车辆行驶,对Robotaxi来说依然具有一定挑战性。 外观上,元戎启行的Robotaxi除了头顶一只体积较小的激光雷达,以及一只“小帽子”之外,与其他车辆没有较大差异。 Robotaxi的后备厢中,还躺着一只如砖块大小的物体。据介绍,这是元戎启行核心计算平台解决方案DeepRoute Tite。 该核心计算平台不仅体积小,可节省更多后备厢空间以容纳乘客的行李,同时其功耗比传统平台低80%以上,可极大提升Robotaxi的运营效率。 据介绍,新智驾此次试乘路线为福田保税区至会展中心往返,约14公里的路程需要途径多个运营站点。 打开车门,车内主驾驶位配备一名安全员,在驾驶位中部、两个座椅后方还安放了三块可视化屏幕。 通过可视化屏幕,乘客能实时了解周围车辆、行人等路面信息,以及实时行车轨迹、车速、转向等车辆状态。 随着Robotaxi启动,系统将通过语音介绍可视化屏幕中不同图形的意义 。 在近一个小时的试乘中,Robotaxi大部分时间保持在40km/h左右的速度行驶。 当前方右侧车辆别入本车道时,Robotaxi将主动减速,在拉开一到两个车身距离后再提速。 在车辆汇入、通过路口时,Robotaxi也能提前匀速减速,行驶平稳。 总体而言,元戎启行的Robotaxi运行流畅,能像人类驾驶员般利落超车、应对行人、外卖小哥的突然出现等情况。 总 结 元戎启行的会议室大多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如特斯拉、法拉第等。工作人员对新智驾表示,元戎启行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见未来。 过去,特斯拉、法拉第们,通过个人的诸多研究发明一次次促进社会进步;当下,自动驾驶从业者似乎汇聚成一位巨人,他们已提前看见未来,正用切身行动将未来与现实的距离缩短。 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变化能触及更多群体。 “对于盲人来讲,将来拥有自己的一台车,那绝对就像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就是一场工业革命的感觉。有人说盲人有了导盲犬,就相当于有了眼睛,那么盲人有了自动驾驶汽车,就相当于有了翅膀,就飞起来了!” 此前参与元戎启行试乘活动的视障者么传锡表示。 现在,未来科技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悄无声息中,人类的出行方式或将再次迎来巨变。
互联网失去豁免权
文 | 阑夕 我一度有些怀念那个大佬们异口同声的喊着互联网到了「下半场」的时候,他们觉得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了,再也不会有新的种子破土而出,强者恒强的剧本更是提前付梓,乌镇饭局觥筹交错,新贵齐聚谈笑风生,每一个人都无比确定的知道自己的势力范围,也精准到毫厘之间站好了自己该站的队。 其实也并没有过去多少年,或者说很难划出一道清晰的分界线,来将此前和此后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时代,在宏大叙事的记录光谱里,厚重的历史感被折叠成书页,以令人应接不暇的速度翻篇,就像菲茨杰拉德描述盖茨比之死——「他一定会感悟到他已经失去了旧日的那个温暖的世界」——再愚钝的互联网公司也该明白了,那种仗着新物种的身份而享有免于监管的宽容将不再是理所应当的了。 游戏规则一经改写,从市值到定位,从融资到上市,从GR到PR,所有地方都需要被彻底的重估一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尺度里,秩序将高于竞争,责任会平衡增长,关于公平与效率的拉锯,也要重新回归。 至于当代年轻人的闷爽当然是溢于言表的,资本家遭受敲打的转折,在任何时期都是喜闻乐见的桥段,从「上班摸鱼、带薪拉屎」式的消极抵抗,到「你不体面,有人帮你体面」式的外力介入,事实证明,调教资本主义这件事情,还是得请资深和专业的来。 于是就有了年轻人们兴奋的在弹幕里打出:「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资本家」这么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旧词 搜索热度近年来水涨船高 在字节跳动向员工投票调研是否取消大小周的新闻底下,有人发出了一个注定无法得到回答的质问:为什么明明公然违反「劳动法」的制度,你们讨论的却是是要继续还是保留? 换句话说,哪怕是互联网大厂里的高薪员工,也逐渐厌倦了增长至上主义的叙事模板,当挣钱不再是保障生活品质的唯一要素,那么本来很多天经地义的逻辑,也都值得再问一次「为什么」。 比如为什么外卖配送时间能够要求到精确到秒的程度,比如为什么「996」的透支加班可以常态化的运转,比如淘宝的链接在微信里为什么怎么就是无法直接打开,这些质疑曾被长久的掩埋在毋须多言的环境里,这环境崇尚胜利与成功,如同犒赏斗兽场里浴血搏杀的勇士那样犒赏衣冠楚楚上台敲钟的赢家,然后用股价和名利堵住不符合商业准则的怀疑。 现在,这一套行不通了。 在宏观趋势里分辨有效信号时,有这么一句话经常被人提及——「我们总是容易高估短期的变化,同时低估长期的影响」——那么,在依然承认这一轮的治理行动并不在于惩罚目的之后,互联网产业的市场模式会被倒入一个什么形状的容器里重新浇灌,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这里又要把努力保持低调的马云老师请出来了。 马云在很多次的演讲里,把互联网的未来比作是「水电煤」一般的存在,在如此进行类比的时候,无论是台上的他还是台下的听众,可能都不曾意识到这么一种修辞其实多么不妥。 但这也称不上是他一个人的草率,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都在热衷于同样的叙事路径:应用层的产品竞争已经结束了,下一个阶段的挑战将是如何成功的扮演基础设施。 什么是基础设施?简而言之,就是资源的分配者,而不再是价值的创造者,你可以做一款应用,但是你的应用必须跑在我的生态系统里,用着我的服务和算力,倘若离开了平台,你就什么都不是。 中国的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百度字节无一例外——都在布局所谓的「小程序」,也就是追求一站式的流量循环,滴水不漏的把用户留在自家池子里。相比过去的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本就造就着「孤岛化」的产品格局,而「小程序」这种发明,更是连孤岛都舍弃了,直接通过寄生系统取而代之。 「小程序」也许确实方便易用,但它对于巨头的真实价值在于能够接管用户的生活数据,并及时洞察潜在的竞争对手出现——拼多多最早就是因为在微信里的分享次数增长过快而被腾讯注意到并投资的——然后用钱去把风险砸掉,把对手变成友军。你当然可以说,这和往日大公司见一个抄一个要文明多了,但是由此造成的畸形影响,其实相当深远。 像是猫眼电影或是同城旅游这样的应用,来自「小程序」的流量占比已经超过了80%,它们对于平台的依赖程度,以及在数据层面的共享细节,都不算让人放心,而这种和微信的深度捆绑,甚至还要比在手机里预装应用的做法更加难以摆脱。 在腾讯平均七天投资一家游戏公司的报道底下,有腾讯的同学不无委屈的诉苦,认为媒体指责腾讯在游戏领域的垄断是张口就来的复读,因为每当「原神」、「万国觉醒」、「摩尔庄园」这样的现象级游戏爆红之日,还是这些媒体在替腾讯反思为何错过。 「我们要是真垄断了,又怎么会有这些漏网之鱼呢?」她在这句话的末尾,加上了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然而事实是,包括盛大(盛趣)、完美世界、巨人网络在内,愈来愈多的昔日竞争者,都在争先恐后的将游戏交给腾讯代理发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接入微信和手Q两大流量入口。 这就是分配的力量,并不是说腾讯就不能去代理发行其他厂商的游戏,而是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本质是去竞争化的,最终催生出了本应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一个比一个急着投怀送抱的奇异现象。 电商行业备受诟病的「二选一」,也带有相似的原罪,令商家感到巨大压力的,是来自平台挥舞着分配权力的威逼利诱,而非真正基于服务品质的选择困难,先把市场扭曲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再说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这样的逻辑已经站不住脚了。 的确,腾讯是错过了「原神」,阿里也没能遏制拼多多的崛起,这既说明了在互联网行业形成实质垄断的难度太高,也凸显出了身为挑战者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或是积累: 「原神」的开发商米哈游是因为前作的现金流足够稳定,才有多次拒绝腾讯投资入股的底气——「毕竟不缺钱」——而拼多多则是彻底倒向腾讯,交出了除老板黄峥之外的第二大股权,才得以在阿里染指不到的微信生态里发起奇袭。 不能因为地板裂缝里长出来的树木葱绿茂盛,就看不到在肥沃的土壤上铺满大理石的畸形。 2021年,中美两国的科技巨头们开始分道扬镳 根据Bloomberg的统计,以今年2月的高点为始,中国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包括美股和港股)累计已经蒸发了超过8000亿美元的市值,这象征着资本市场对于监管落地的预期回调,也为这些年来巨头们超额攫取的规模体格做了一次量化处理。 不该你拿的,你得吐出来。 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背后,是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已经能在多个细分垂直行业形成极高集中度的现实,乃至复现了洛克菲勒在一百多年前的未竟之业,当腾讯和阿里的市值尚且追不上Facebook和亚马逊之前,它们所在的行业却早就把CR8指数推到了70%以上。 消灭竞争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向下渗透,只恨手不够长,连柴米油盐的生意都想「重构对齐全链整合」,以致于在海外同行发射火箭探索太空的时候被拿来虚空打靶,真的不冤。 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迷恋「水电煤」的定位,是因为这有着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的某种合法性,现代经济学认为,供水、电力和煤气这样的资源市场,由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由单一企业来提供服务的社会成本是最低的。 简单来说,就是倘若一座城市有几十家供水公司同时经营,那么势必从房屋建筑开始,就要考虑在墙体里放下几十根来自不同自来水厂的水管,这会推高整个社会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如由政府来承担这种基础设施的运作和维护。 只是互联网公司只看到了作为基础设施的垄断合法性,却有意无意的省略掉了基础设施同时具有强烈公共属性的特征,这可不是简单标榜自己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就能糊弄过去的事情,往严重了说,它是现行的股东有限责任制没有办法兼容的选择,也和利润有着天然冲突。 美国镀金时代的「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在被问道会不会为了公众的利益而开通一条铁路线的时候,说出了一句次日登上各大媒体头版头条的回答:「该死的公众!」 后来发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在美国联邦国会得到通过,大亨们的帝国被拆得七零八落,少数尚存远见的赶紧转型慈善家,捐学校修医院,在历史上留了一个不坏的名声,更多的则带着怨恨进了坟墓,财富亦被子孙挥霍殆尽。 不过,尽管拆分的声音也在当今的社交媒体上不绝于耳,但这其实是一个几乎没有操作空间的选项,不仅是肢解互联网公司没有先例,还有数据这种东西和传统的资源不同,很难按照物理范围进行切割。 很多人觉得拆分商业巨头才能解气,作为情绪发泄倒也不无来由,只是现实世界的运行原理往往和怨恨中的不同,拆分作为惩罚手段可能不太适用于互联网产业,或者说,互联网公司甚至都在主动拆分业务,把集团控股战略执行到底,无论是腾讯、阿里还是京东,都已经在不断的拆分公司,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让拆分出来的项目独立上市,券商资本亦是乐见其成。 最可行的方案将是分级监管,无论是以用户规模还是市场估值进行划分,不同级别的互联网公司,必须受到不同细则的监管措施,换句话说,越是靠近基础设施级别的公司,就越是需要承担与之分量相称的社会义务。 这种监管最终会体现在合规成本层面,在大多数行业,监管属于固定成本,体量越小的公司,合规成本的运营反而占比越高,而体量越大的公司,反而容易解决监管,从某种意义来说,被互联网公司钻到的空子,正是这一点。 胡润中国的2020年报告 中国市值排名Top 10的民营企业里 互联网公司占有7席 在这些动辄掌管数亿用户生活行踪的平台身上,再用一家零售商或是工厂的监管标准去要求它们,是远远不够的,一家石油公司无论多么强大,它也不知道一名在加油站消费的顾客喜欢什么口味的辣条,但是凭借SDK的接入,任何一个App都有机会比你还要了解你。 所以才有人说,赛博朋克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潮流逐渐失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的向内发展已经超出了小说家们的想象,从群山里彻夜不休的矿场,到刷脸才能取卫生纸的公厕,不需要光怪陆离的软件渲染,我们的世界早就被染上了那层不真实的色调。 是时候让这一切慢下来了。 1986年,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刊发了周为民教授起草的报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为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前面那八个字,也出现在了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面。 现在头来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定调,既在体制层面与「大锅饭」这种极端平均主义进行了切割,也拉开了中国经济一路狂奔的序幕,拥有财富也不再是不可告人的肮脏秘密。 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按剧本发生的。 林毅夫在2007年的时候和周为民一起参加了「21世纪」北京圆桌论坛,他讲了一个在经济增长的趋势下穷人的收入速度增长会比富人更高的理论模型: 「穷人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劳动力,我国这个阶段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资本相对稀缺,相对贵,我们的比较优势是在劳动力比较密集的生产区段,多发展这样的产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在国内国际市场当中,会有最大的竞争力,同时会创造最多的就业机会。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创造的利润和经济剩余越多,资本的回报会最高,经济剩余用来作为积累的会最多,资本积累的速度会最快,资本就会从相对稀缺变成相对丰富,劳动力从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稀缺,工资的增长就会快于资本的增长。」 道理好像都对,可惜就是事与愿违,至少,西南财大在搞了那个和统计局的数字大相径庭的基尼系数之后,也并没有多大的后果,贫富差距这件事情固然有它的敏感性,终究还是要面对的。 这口源于结构性的锅当然不应该只由互联网公司来背,然而它们在汲取大量社会资源的同时却又在增进公共福祉方面所做甚少,就像林毅夫在十几年前相信劳动力将会变得比资本更加稀缺的原因时并没有预料到互联网公司可以在双边市场里收取名为流量的「铸币税」,让大家都为它打工。 资本的流动性创造了更多的造富机会,而劳动力的流动性却使自己失去了议价权,你觉得今天可以跑美团,不开心了随时可走,明天又可以去饿了么,这样很灵活很自由,殊不知正是如此机制,让你完全决定不了自己的劳动价值。 当各种「当日达」「准点达」这样的效率得到满足之后,相应的收益却没有被公平的分配到丈量土地实现效率的人身上,这和我们在过去许多年发现的许多问题具有极高的重复性,修房子的人买不起房子,建设城市的无法留下,消费上不去债务下不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但苦味道却始终挥之不散。 在高增长的时代里,很多行业拥有着免于停下来自审的权利,仿佛这会致命性的耽误经济走向强盛之路,造成破坏的治理可以无限期的向后拖延,于是,一批批的巨兽拔地而起,在以皮屑滋养土地的同时,也挡住了太多的阳光。 也是时候拿走这份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的豁免权了,用投行喜欢的一个词来说,一个新的周期已经来了,与周期相悖的玩家,都会痛不欲生。 可以参考次贷危机之后 针对银行业的监管法案页数5年翻了5倍 事实上,这轮监管浪潮是一个全球而非单一国家的趋势,从GDPR的提出开始,人类对于科技产业的看法就变了,它不再是一个领先于世界的比特式概念,而是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与原子共生。 前A16Z合伙人Ben Evens在不久前也发了一份名为「欢迎来到美丽新世界」的报告,劝告他的同事们要调整估值公式:「每一波技术革新都会改变世界,然后受到监管,从铁路到工业食品,再到船舶、飞机、银行……现在轮到互联网了。」 没错,就是这样。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