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外媒总结Win11家庭版、专业版区别:专业版可支持2TB内存
IT之家 7月27日消息 众所周知,Windows针对不同用户分为多个版本,例如家庭版、专业版、企业版、专业工作站版、教育版和专业教育版等。 IT之家曾报道,全版本的Windows 11系统此前通过了SIG 蓝牙认证,透露Win11还将提供混合现实版等特殊版本。 XDA 总结了一张表,帮大家提供参考,例如 Win11 家庭版首次安装时不支持本地账户但专业版可以,而家庭版最大内存支持为 128GB,但专业版将这个上限开放到了 2TB。 此外,专业版还支持双路 CPU、128 核处理器、Hype-V 虚拟化技术、BitLocker 加密、组策略和移动设备管理等。 首先,Windows 11 家庭普通版和专业版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定价。例如 Win10 家庭版的售价为 139.99 美元,而专业版的售价为 199.99 美元。相信 Win11 也会有所不同。 附加功能方面如下表: 家庭版 专业版 使用本地帐户进行设置 不 是的 Active Directory/Azure AD 不 是的 Hype-V 不 是的 沙盒 不 是的 微软远程桌面 仅客户 是的 Windows Hello 是的 是的 设备加密 是的 是的 防火墙和网络保护 是的 是的 互联网保护 是的 是的 家长控制/保护 是的 是的 安全启动 是的 是的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软件 是的 是的 BitLocker 设备加密 不 是的 Windows 信息保护 不 是的 移动设备管理 (MDM) 不 是的 组策略 不 是的 使用 Azure 进行企业状态漫游 不 是的 分配的访问权限 不 是的 动态配置 不 是的 适用于企业的 Windows 更新 不 是的 自助服务终端模式 不 是的 最大内存 128GB 2TB 最大数量 CPU 数量 1 2 最大数量 CPU 内核数 64 128
又轻又耐摔?iPhone 14 Pro机型将采用钛合金材质
据外媒7月27日报道,据一份最新的投资者报告显示,将在2022年推出的iPhone 14系列的高端机型将采用钛合金材质。该报告还显示,钛合金材质的使用将是iPhone 14系列外壳设计的最大变化之一。 据了解,苹果目前虽然已经在Apple Watch与Apple Card上应用了钛合金材质,但最新的iPhone仍是由铝和不锈钢制成的。如果报道准确,这将是苹果第一次将钛合金材质应用到iPhone上。与不锈钢材质相比,钛合金材质的硬度相对较高,使其更耐划伤,其硬度也使其足够耐用,且可以承受弯曲。与许多其他合金相比,它也更耐腐蚀。重量方面,钛合金的强度与不锈钢一样,但重量却轻了45%;与铝材质相比,其强度是铝的两倍,而重量只有60%。 虽然钛合金材质优点不少,但此材质如果应用到iPhone上也会存在明显的缺点。例如,在裸露的钛合金表面很容易看到指纹痕迹,这会影响iPhone在日常使用中的美观问题。不过有消息显示,苹果正在针对此问题做出应对措施。在最近提交的专利文件显示,苹果正在研究在金属表面使用薄的氧化物涂层,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设备上的指纹出现。苹果还概述了一种喷砂、蚀刻和化学工艺,可以使钛合金外壳获得高光泽的表面处理,以获得更有吸引力的外观。 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告还证实了iPhone 14系列将比今年的iPhone 13有更大变化的传言。换句话说就是2022年将为iPhone的“超级周期”,届时或许会有更多消费者选择iPhone 14。此外,iPhone 14系列将不会有iPhone 14 mini,只有两个6.1英寸的iPhone和两个6.7英寸的iPhone。
华为P50系列即将发布:备货千万级别,核心供应商名单曝光
集微网消息 近来,华为官方微博宣布,华为旗舰新品发布会定于7月29日19:30,一起见证万象新生,届时将发布华为P50系列等产品。 余承东转发表示,前进的路没有终点,这一次华为将在影像领域再次超越自己,华为P50系列即将发布一项业界首创的全新移动影像技术,移动影像新时代起航,敬请期待。 对于华为而言,从2020年芯片遭遇海外厂商“狙击”以后,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早就开始出现暴跌,连同受累的还包括已经从华为剥离出去的荣耀,所幸的是,荣耀目前的市场份额正处于提升阶段。 而P系列作为华为高端旗舰系列之一,其能否顺利发布且备货量是否充足则一直是业界较为关心的问题,据笔者了解到,即将发布的P50系列,其备货将达到千万级别,而这也将带动相关华为核心概念股的业绩。 华为P50系列发布在即:备货达到千万级别 据集微网此前报道,华为内部人士透露,华为P50系列新机将于7月29日发布,或将搭载骁龙888系列芯片。 关于华为P50的其他信息,此前有其他媒体报道称,华为P50主相机将由索尼IMX707、索尼IMX600感光元件及3倍远摄镜头组成,IMX707是一枚1/1.28英寸的5000万像素感光元件,另一枚IMX600为 1/1.73英寸4000万像素感光元件,此前已搭载于华为P20 Pro。 而最高端的P50 Pro主相机将由索尼IMX800、OmniVision OV64A 感光元件、5倍潜望镜头、ToF或全新距离侦测感应器组成。 关于P50所搭载的芯片,此前供应链消息传出将分为两个版本,5G版本和4G版本。其中5G版本将采用麒麟9000系列,4G则采用高通平台的骁龙888芯片。 而我们都知道,高通骁龙888本为5G通信芯片,据业界人士向笔者表示:“(美国)想赚华为的钱,又担心华为崛起,所以干脆把X65 5G基带去掉再卖给华为。” 华为核心供应商曝光:国产替代领域大有可为 事实上,对于华为供应商而言,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业绩承压十分严重,据华为ICT领域供应商向笔者表示:“过去的一年中企业发展的十分艰难,尽管也有做进中兴,但中兴同样被海外监管,我们过得十分艰难。” 而在智能手机等消费类电子领域,在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快速下降后,相关供应商也快速对客户进行切换,同时对新赛道进行拓展,据笔者了解到,不少企业采取这两种方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而华为P系列即将发布,A股又有哪些核心供应商呢?对此,笔者统计了近来华为相关的核心供应商名单。 据笔者了解到,华为核心供应商包括京东方、比亚迪、信维通信、韦尔股份、硕贝德、领益智造、蓝思科技、丘钛科技、圣邦股份、卓胜微、韦尔股份、电连技术、麦捷科技、顺络电子、三环集团、风华高科、深南电路、兴森科技、长盈精密、水晶光电、汇顶科技、安洁科技、联创电子、欣旺达、德赛电池、瑞声科技等。 据了解,其中如京东方、比亚迪、蓝思科技、韦尔股份、领益智造、信维通信、硕贝德、丘钛科技、电连技术、麦捷科技、水晶光电、瑞声科技、欣旺达、德赛电池此前就是华为P系列供应商。 据业界人士向笔者透露:“其实从华为P30开始,华为就在高端系列采取了国产供应链培养计划,到了被美国阻拦以后,这使得华为对国产供应链的培养进一步加速。尤其是高端系列是华为手机的灵魂所在,目前华为在芯片方面仍被美国阻拦,这也会使得华为在P和Mate系列的旗舰机方面,加速对国内供应商的采购。尽管高通这次提供了处理器芯片,但也是不带5G基带的。” 据笔者了解到,受益于华为对国内供应商的加速采购,如卓胜微、麦捷科技等射频前端企业大为受益,其中卓胜微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大幅度增长,而据业界人士向笔者透露,麦捷科技今年的滤波器产品将会呈现多倍的增长,无论是在手机端还是在基站端均是如此。此外,如电连技术等连接器相关厂商,也获得华为的进一步加持。而光学则一直是手机的重点方向,如联创电子、水晶光电等也受益市场发展! 整体来看,随着华为海外芯片供应商的继续“断供”,毫无疑问,华为会继续加大对国内供应商的扶持;更为重要的是,如小米、OPPO、vivo等国内一线其他手机品牌,也将会继续扶持国内供应商,国产替代的趋势仍不会改变,国产替代的高峰时刻还远远没有抵达! (校对/Wenbiao)
特斯拉冲击纽伯格林新纪录
四门电驱车的纽伯格林最快记录由保时捷Taycan Turbo于2019年创造(7'42.39),特斯拉最近交付的Model S Plaid有望打破这个记录。 拥有1020马力的高性能版Model S Plaid数周前开始交车,随即出现在纽伯格林赛道上。从谍照判断内部可能安装了防滚架,选配了21寸Arachnid轮毂和米其林轮胎。按照马斯克的说法,武装到牙齿的Model S Plaid有望将纽伯格林赛道记录缩短至不足七分钟,“堪称丰功伟绩”。 但保时捷手里还有Taycan Turbo S,其产品经理Lukas Kramer公开表示保时捷电车能在这条赛道上跑得更快;AMG也在谋划性能版EQS及EQE,电车圈速之争才刚刚开始…… 此外,有人发现在纽伯格林赛道上飞奔的Model S Plaid居然使用传统式样方向盘: 之前有人问过马斯克,Plaid是否提供传统式样方向盘,马斯克表示没有可能。 Plaid默认配备“Yoke”方向盘,式样接近方程式赛车。但车评人对Yoke的评价不高,认为这东西看着很酷,用起来一言难尽。 显然,特斯拉自己心里也没底,于是借着创纪录的机会,让车手对比两种方向盘,用圈速说话。 最后,路虎新款卫士可能换用宝马4.4升8缸涡轮增压发动机,账面数据远超卫士老款V8发动机(600+马力 vs. 518马力)。 V8款卫士名为“Defender SVR”,换发后的90短轴版其零百加速成绩有望达到4.9秒,极速240公里/小时。车价则逼近12.5万美元,明年问世。
康宁与现代摩比斯合作实现汽车增强实境抬头显示系统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康宁公司当地时间7月26日宣布,推出智能汽车增强实境(智能挡风玻璃)抬头显示系统解决方案的关键产品“曲镜面解决方案”。 据报道,康宁曲镜面解决方案(Corning® Curved Mirror Solutions)之前已经成为现代摩比斯全新增强实境抬头显示系统的核心零部件。今年早些时候,随着现代汽车集团旗舰产品2021款IONIQ 5电动跨界车的亮相,上述抬头显示系统也完成首秀。 据统计,经过2020年一年时间的“培育式发展”,搭载智能抬头显示技术的汽车数量接近500万辆。到2025年,随着各家汽车制造商快速普及增强实境技术以提升车辆互联性能,支持抬头显示技术的汽车数量预计将增长一倍。 康宁公司此次推出的高质量、零失真解决方案将帮助车企打造当下最为拟真的驾驶体验。 相较于传统技术,康宁镜面产品可以打造一个横跨挡风玻璃、更大尺寸的显示区域,投影距离将扩大四倍。抬头显示系统使用镜面将驾驶信息(比如导航和车速等)投射到挡风玻璃上,由此使得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出现在驾车人的视野中。而增强实境抬头显示系统通过将挡风玻璃变成一块拟真显示屏而提升技术先进程度,其可以将道路上的大型且动态画面投射到挡风玻璃上。 据悉,如果要求抬头显示系统达到上述水平的沉浸式和互动体验,该系统就需要高质量镜面玻璃作为支撑。康宁公司使用其在行业领先的玻璃科学和光学物理专业知识,确保现代摩比斯的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新的使用体验。 据了解,通过与康宁公司的合作,现代摩比斯已经发布了一系列使用康宁曲镜面解决方案的增强实境抬头显示系统,以满足车企对该类产品性能及可靠性的要求。(编译/良弼)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进击豪华市场 理想回港背后的圈钱扩张计划
距离“水银门”事件风波过后的一星期,理想终于坐不住了。 7月26日,据港交所文件,理想通过了港交所聆讯,将以 双重上市的方式回归港股。 这是在半个月之后,作为国内造车“三傻”的小鹏汽车敲响赴港上市下,又一造车新势力完成对回国的冲击,时至今日,曾经的“造车三杰”仅剩蔚来迟迟没有成功上市的消息。 有消息称,蔚来迟迟没有获批的主要原因或许于蔚来汽车自身的问题有关系。 回过头来看,这是距离理想与小鹏赴美上市仅过去一年时间,国内造车新势力已经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现在“造车三傻”已经统一口径赴港上市,作为其中之一的理想,又是揣着何种心思回港。 理想离不开“增程式” 5月26日,理想发布了今年一季度财报, 就数据而言,截止3月底,理想经营现金流达到9.2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6300.7万相比,实现超15倍的增长,更为健康的现金流或许也是理想快速实现产能的关键所在。 不同于蔚来、小鹏,目前理想在售的车型仅有“理想ONE”一款,今年一季度,理想汽车累计交付达到12579辆,同比增长334.4%。 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理想从设计到生产都走了与其他品牌不同的路线,这也是区别于纯电技术的增程技术。 通俗的来讲,不同于混合动力,增程技术就是通过增程器,将动能转化为电能驱动电机,实现增长续航里程的一种技术手段,也可以形容为,纯电车型都是需要靠充电来补能的,一旦没有了充电桩,那车辆就失去了动力,而通过内部搭载发电机,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时候,通过发电机实现电池充能,从而延长车辆的里程行驶。 这种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解决了车型续航里程的焦虑,续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所在,也是市场一直以来为人诟病,在增程技术下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这或许也是理想实现快速突围的原因。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我国北方地区以及部分高寒城市,由于纯电动汽车存在电池续航、动力锐减等不适应性,增程式电动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著名车评人“猴哥说车”,曾用理想ONE在拉萨上做了一期车辆测试,理想在动力输出、续航里程上一如既往,用理想的话说,就是“一辆里程更自由的电动车”。 另一方面,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2021年新能源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补贴幅度缩减,降低了政策对新能源市场的“干预”,这也加速了增程式技术路线的市场热度,广汽、吉利、东风等对增程式电动车均有技术储备,岚图汽车、金康赛力斯等新品牌也今年推出相应的增程式电动车。 “其实,理想所采用的增程式混动路线可以说是剑走偏锋。”业内人士表示,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完全放弃了鸡肋般的纯电动指标,反而在很多不限购城市,成功的抢夺了很多纯燃油车的市场。 理想的“诺曼底登陆” 但事实上,交付量的提升,对于理想来讲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理想核心数据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毛利率一季度为16.9%,而去年四季度为17.1%,特别是在净利方面,一季度净亏损额为3.6亿元,同比扩大了366.9%,但上一季度还实现了盈利。 由盈转亏难题的背后,也是理想高投入的研发费用、以及各种运营费用,今年一季度,理想汽车的营运开支同比增长283.6%,达到10.2亿元,占比营收的28.49%,而这与理想当前的战略脱不开关系。 2018年10月,理想ONE发布时,理想创始人李想曾说过,未来3年只卖这一款车。不过,这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体量劣势,一旦销量不及预期,就会造成大量产品滞销。对此,理想也在改变策略,“当效率和规模发生冲突时,我们肯定选规模。” 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说。可见,在淘汰赛的认知下,以效率著称的理想,现在也开始把重心移向速度与规模。 另外,理想还在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的方式弥补此前在智能化方面的短缺。今年一季度,理想的研发支出同比增长72.2% ,达到5.15亿元。 理想创始人李想对此表示,IPO之前,理想往研发上投资会非常谨慎,为数不多的现金储备还要保证企业正常的流转和运转,而IPO后现金储备增加,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把研发拉上来。 据悉,今年理想汽车整体研发费用预计30亿元起步,但这也意味着,大量研发费用投入的背后需要持续资金支持。 不仅如此,联想正在开发X平台,并计划在2022、2023年推出新平台上三款全新豪华增程序电动SUV,这对于理想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开支,从此前小米造车以及恒大造车就能感受到,两年半的时间,恒大在造车上的费用投入就已经超过440亿元,这对于现状的理想来讲,回港上市增加自己的资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今年上半年以来,港股市场筹融资金额创历史新高,根据安永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预计共有45家公司在香港首发上市,筹资额2108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筹资额大增127%。 普华永道预计,2021年将有170家企业赴香港上市,全年融资总额介于4200亿至4600亿港元之间。香港IPO融资总额有望创下新高,重新夺回IPO总融资额全球冠军。 李想的理想很“理想”,但现实的骨感也不得不迫使理想回港筹资。 剑走偏锋指向高端, 理想就能拒绝“内卷”吗? 进入7月以来,理想在美股市场接连遇冷,截止7月26日美东收盘,理想累计股价跌幅达11.93%。不过,回港消息的曝出,受资本看好,7月26日,理想一度涨幅超4%。 此前,有投行机构给出预测,美国银行分析师Ming Hsun Lee预计,基于更高的收入规模和更好的经营杠杆,理想汽车的净亏损将在2021-2022年收窄,维持该股“买入”评级,目标价39美元。 理想这次回港上市,似乎揣着更大的“抱负”,与通过港交所聆讯一起曝出还有理想计划2022年在X平台上推出首款全尺寸豪华增程式电动SUV,并于2023年在X平台上推出另外两款SUV。 熟悉理想的都知道,不同于小鹏、特斯拉、蔚来,理想从一开始就通过“增程式技术”主打高端SUV车型,此次推出豪华SUV车型,或是理想对当前中国豪华汽车市场冲击的延续。 7月12日,中汽数据显示,2021款理想ONE 6月上险量达到7827辆,在6月份豪华品牌销量排名中,理想首次杀入前十,超越蔚来、路虎、林肯等品牌。 但回过头来看,理想之所以加紧对豪华市场车型的推出,也是源于理想无力应对冲击豪华市场的带来风险,5月份理想汽车交付量达到4323辆,较4月份环比下降了22%,另外,从“造车三傻”的交付量来看,今年5月,小鹏交付量达到5686辆,环比增长10.47%;蔚来达到6711辆,在三家车企中排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5月份交付量被哪吒反超,更是加重了理想掉队第一阵营的声音。哪吒以4508台交付量首次超越理想,入围新势力前三甲。 另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关注度不断提升,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造车三傻”中,蔚来目前量产车型已经达到3款;年初小鹏P5的出现,使得小鹏汽车量产车型同样达到3款,二线势力哪吒的量产车型同样达到3款。 反观理想,量产的车型仅有“理想ONE”,随着其余玩家车型的不断推出,理想ONE难免会出现“双拳难敌四手”的局面。 继续冲击豪华市场,一方面能够消除理想汽车独木难支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是加深理想在豪华市场的品牌定位。不过,从发布的这次计划来看,“增程式”仍会是理想冲击豪华市场的核心路线。 “增程式技术”作为理想的核心技术,实际上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在研发上,理想吃过增程式的好处,费用大幅低于竞争对手,通过增程式继续发力豪华市场,无疑能将成本控制的路线进行到底。今年一季度,在“造车三傻”费用支出上,理想以5.15亿元的费用继续走低。 但过分依赖“增程式”的背后,也给理想的豪华车型带来了隐患,增程式未来被淘汰的风险不断增加,不仅美国已经停止为增程式技术新车发放补贴,上海也明确在2023年起停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发放免费牌照,增程电动汽车被包括在内。这也意味着2022年,理想推出的豪华增程式SUV将面临没有补贴,或者部分地区无法上牌的情景,这会大大降低理想豪华车型的交付量。 另外,在目前的发展趋势中,纯电汽车才是未来方向,出于对未来多种可能性的布局,理想大概率也要推进纯电项目,李想本人曾在2020年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在加快纯电平台的研发和车型的推出,预计2023年推出纯电车型。这也意味着理想要实现核心技术转型,届时,理想在豪华市场中,能否保持独有的成本优势,以及如何平衡成本和盈利,都将成为难题。 而在纯电市场,又会面临特斯拉、小鹏、蔚来、比亚迪这些玩家的竞争,到时候理想同这些玩家比拼什么,会成为一个疑问。 目前来看,理想这次赶在蔚来前面回港上市,是对扩张战略资金补充的最好选择,未来两年,接连推出三款豪华车型,或是对豪华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推进,但未来新能源汽车风向的转变,仍会是摆在李想与理想之间的一道难题
特斯拉净利暴增10倍!“维权门”后,中国销量走势戏剧化
图:IC 01 特斯拉季度利润首超10亿美元 增长近10倍 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特斯拉(TSLA.O)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的多项指标超出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特斯拉盘后股价有所上扬,截至发稿,特斯拉盘后股价上涨1.05%,而7月26日收盘,特斯拉股价上涨2.21%,股价657.62美元,总市值6335亿美元。 财报要点如下: 1、业绩全面超预期,且含金量提升。二季度公司营收119.6亿美元,同比接近翻倍;净利润首次站上1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倍,环比增长超3倍。同时本季度汽车监管积分贡献降低、比特币从贡献收益到产生减值损失,业绩含金量在提升,公司实力凸显。 2、成本费用控制良好,盈利水平成本季度财报最大亮点。二季度公司毛利率24.1%,达到201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同时费用率创20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降成本、提效率是特斯拉多次在财报中提及的经营理念,公司正在一步步兑现交付量提升、盈利上升的长期逻辑。 3、汽车交付持续走强,毛利率创2018年以来新高。本季度公司交付量首次突破20万辆,同时低成本的上海工厂在出口中扮演重要角色,全球化生产效率得以提升。同时国产Model Y推出磷酸铁锂版本,成下半年交付量走高的新动能,德国工厂产能爬坡成为公司明后年新的交付增量。 4、技术方面,基于纯视觉的FSD VBeta 9.0版本上线,同时推出订阅模式,但199美元/月的定价并不友好。4680电池在性能和寿命方面得到验证,但距离量产仍需要时间,预计2022年电池可用性提高。 5、储能和服务业务继续增长,盈利能力改善。储能业务实现翻倍式增长,同时毛利率从一季度的-20%明显改善至本季度的2.5%,但储能和服务业务目前对公司整体毛利润的贡献仍为负。 这是特斯拉连续第八个季度实现盈利,并且创下了季度盈利新高。有分析指出,这代表特斯拉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芯片供应短缺的不利影响。去年在中国市场的带动下,特斯拉曾实现公司历史上首个全年盈利。 近年来特斯拉收入情况,图片截自于特斯拉二季度财报 特斯拉方面表示,本季度,他们的供应链仍受到全球半导体短缺和港口拥挤等问题的影响,包括供应链伙伴、软件开发团队和各地工厂在内的全部特斯拉相关团队都全力保障生产接近满负荷运转。 “在全球汽车需求都再次处于历史新高的情况下,零部件的供应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下半年的交付增长情况。”在财报发布后的投资者会议上,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也指出,特斯拉所面临的芯片短缺问题有所改善,但全球芯片短缺严重,未来难以预测。 然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也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凡尔赛”了一把。“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除非有十分重要的事情要报告。”马斯克表示。 02 特斯拉单季交付超20万辆 具体业务上看,第二季度特斯拉的汽车业务营收102.0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51.79亿美元;电力和储能业务营收8.0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7亿美元;通过销售碳排放积分获得收入3.54亿美元,去年同期为4.28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整车毛利率为28.4%(扣除积分收入后为25.8%),去年同期为25.4%。 在销量方面,特斯拉第二季度交付201304辆,为历史新高。其中,Model S/X交付1895辆,Model 3/Y交付199409辆;特斯拉第二季度总产量206421辆,其中,Model S/X产量2340辆,Model 3/Y产量204081辆。 特斯拉表示,预计汽车的交付量将在几年内实现50%的年均增长率,今年汽车交付量的增长将超过50%。“某些年份可以增长更快,比如今年。”——按照去年近50万辆的交付量来计算,今年特斯拉交付量将突破75万辆。 在财报中,特斯拉还表示,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将在德克萨斯州和柏林的工厂进行Model Y的限量生产。 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成为其主要汽车出口中心。财报称,虽然受到供应链和工厂升级的轻微影响,上海超级工厂产能依旧强劲。考虑到美国市场需求旺盛和全球成本优化,特斯拉已经完成了上海超级工厂作为主要汽车出口中心的转型。 在特斯拉第二季度财报中,上海超级工厂年产能大于45万辆 为了保障德州和柏林工厂顺利投产,特斯拉自身也在加强供应链安全的建设。特斯拉称,其4680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已得到验证,制造验证也已接近尾声,质量和产量均处于可行的水平。据悉,未来德州工厂和柏林工厂生产的Model Y都有可能使用4680电池。 特斯拉还表示,由于电池供应有限、全球供应链面临挑战等原因,电动半挂卡车Semi的量产交付将延后至2022年,电动皮卡 Cybertruck 将在德州工厂生产完 Model Y 后进行。 03 “维权”事件后:中国市场份额攀升 在最主要的欧洲、北美和中国市场中,虽然近期在中国饱受消费者争议,但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主选择了特斯拉。今年2季度,特斯拉中国市场份额的占比已经超过了欧洲,成为了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消费市场。 在“维权门”事件发生后,特斯拉4月份在中国的销量大幅下滑。但在此后的贷款活动和季末促销之下,特斯拉的汽车销量在5月和6月出现了反弹,并在本月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便宜版的Model Y。 图片截自于特斯拉二季度财报 在季报会中,特斯拉对销量的预估完全没有受到负面风波的影响,并认为在全球范围内特斯拉车辆都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如上文所述,目前特斯拉的全球各大工厂建设目前也在持续推进,生产潜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 04 特斯拉设团队监控社交媒体? 7月26日,据媒体报道,特斯拉太阳能部门特斯拉能源一名前员工透露,该公司有一支20多名员工组成的团队,专门负责在社交媒体和评论网站上搜索客户投诉。 这位前员工早些时候离开了特斯拉,据他透露,在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的同时,该团队还会试图让客户删除他们的帖子。 目前,特斯拉并未对该传闻作出回应。 05 炒币小亏 作为曾凭一己之力拉动比特币暴涨的“炒币大户”,在这一轮数字货币暴跌之中,特斯拉也无法独善其身。 财报显示,在数字货币方面,特斯拉二季度录得2300万美元的比特币减值,目前持有的净数字资产价值13.11亿美元。 而在今年一季度,特斯拉财报显示其购买了约15亿美元的数字资产,同时出售了约占比10%、价值2.72亿美元的比特币,并由此在一季度获得了1.01亿美元的净收入。 图:图虫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虽然此前马斯克屡次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要跟比特币“分手”、批评比特币耗能,但他确实最终却没有出售任何比特币资产。今年二季度,特斯拉既没有卖、也没有买比特币,处于持仓观望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特斯拉并没有将比特币视为按市值计价的资产,这意味着只有当公司在出售比特币时才会确认收益。换句话来说,只要特斯拉没有卖出持有的份额,比特币价值的下跌就不会影响其收益,没有卖就没有亏。 06 马斯克:没重要事情不再参加财报会议 财报发布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CFO扎奇·柯克霍恩,技术副总德鲁·巴格利诺,商业能源主管RJ Johnson,运营总裁Jerome Guillen,工程设计副总Lars Moravy等高管对财报进行了解读,并回答了分析师提问。 以下为本次电话会议分析师问答环节主要内容: 个人投资者Robert M:特斯拉的网站仍然称,电动卡车Cybertruck的生产预计将于2021年底开始。能否请管理层介绍更多关于该项目状况的更多细节,并且确认一下今年是否仍有望投产? 高管: 卡车项目基础开发和车辆架构开发阶段已经完成,Cybertruck也将重新定义我们的车辆设计,其整体架构和大型铸件大部分地承袭了从奥斯丁厂生产的Model Y的特点。显然,Model Y的生产还是优先于Cybertruck,但我们也将开始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试产,在得州Model Y生产出现起色之后开始Cybertruck产量的爬坡。 埃隆·马斯克: 我也想重新强调一下生产大型车辆的困难,首先,生产原型车和手工生产某些部件相对容易,但是产量不可能很大,这个跟Cybertruck的生产就非常相关,比如其中涉及1万个生产流程,可能9999个都完成了,但是卡在一个流程或者部件上,那么我们的生产速度就会被拖慢,目前遇到的瓶颈就是控制气囊和安全带的部件,没有这些部件肯定不能造车,因此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包括在上海和弗里蒙特厂都是一样的情况。 我们也还面临芯片短缺的问题,我们也在同供应商合作,如果这些都不是问题的话,产量就很快起飞,12到18个月就可以(实现量产)。 特斯拉可能是历史上制造出大型车辆最快的公司,可能跟(福特)Model T的量产速度相类比。另外我们也要确保Cybertruck的电池用量可以得到满足,特斯拉可以小量生产样车,但是成本一定是高昂,比如可能造一辆的成本是100万美元,甚至更多。量产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很大程度上去降低成本。 公司期待Cybertruck明年的产量可以出现大的增长,但并不是明年一月就可以实现的,可能要在明年一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即使不算特斯拉自产,明年的电池产量也可以达到今年的两倍。 德鲁·巴格利诺: 考虑到电池产量方面的问题,我们争取提前实现电池自产增长50%的目标,增加储能系统的建设,公司供应商的目标是在2022年实现产量翻倍。 埃隆·马斯克: 我们设定的目标,并不意味着它是在某个时间点确定能够实现的,只是一个目标,如果世界上再出现一些什么灾难,‍造成供应链中断,那么产量可能就不会那么大。我们同电池供应商的合同是说供应给特斯拉的‍电池会在2022年翻倍,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跟客户所在地,跟订货时间‍,还有很多变数。 另外,我们也需要电池产能高于车辆生产需要,比如高出一两个月,才能满足特斯拉其他业务,比如Megapack换电站和Powerwall储能系统的需求。如果我们要将车辆需求置于优先地位,那么Megapack换电站和Powerwall储能系统的需求就可能得不到很好地满足,反之亦然,所以如果电池产量不足,整体业务就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出现。 德鲁·巴格利诺: 从原材料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同供应商签订协议,来保证电池供应商的生产,从上游做好保障工作,但还是需要全流程的整体配合。 埃隆·马斯克: 有时候大家对于特斯拉的误解是,我们消耗很多钴,其实不然。苹果在其电池,收集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中应用了大量的钴,但是我们的磷酸铁锂电池不含钴,在镍氢电池中的钴含量也极少,总体平均来看,我们的钴用量约为2%,希望未来达到钴用量为零的目标,而且未来的趋势也是磷酸铁锂电池逐步取代镍氢电池,使用比例可能是磷酸铁锂电池三分之二,镍氢电池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如果能达到这种情况就很好,因为地球的铁储量极其巨大,但是镍的储量要小很多。有可能我们所有的储能系统未来都会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而镍氢电池主要应用在长距离道路运输领域,还有船舶和空中运输方面。
“果链”企业需要新故事 新能源汽车是“救命草”吗?
近期,“果链”龙头企业领益智造,因为二季度业绩跳水,导致股价暴跌。一直以来在电子元件一路高歌的领益智造,在7个月内市值蒸发近300亿元。 同样身为“果链”龙头企业的信维通信,今年二季度也只实现了净利润0.57亿元,环比下降102%,同比减少2.09亿元。财报一出,股价也暴跌。 苹果概念股的恐慌在蔓延,“果链”企业歌尔股份发布的财报业绩不差,但股价也出现了下跌,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龙头企业股价纷纷下跌。 恐慌的氛围,一部分来源于席卷全行业的“芯片荒”,它影响了苹果等手机厂商的产量,进而影响了代工企业的业绩。 另外,“果链”企业业绩严重依赖苹果的风险一直存在。欧菲光此前宣告与苹果“分手”事件后,业绩变脸,股价大跌,凸显出“果链”企业业绩严重依赖单一大客户的问题。 欧菲光股价波动情况,图源东方财富 “果链”企业的“遭遇”不同,不过相同的是,它们也意识到危机,讲起了多元化的故事。 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则成为它们布局的重中之重。 7月21日,领益智造发布公告称,拟以20亿元投资建设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以满足公司业务扩展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能布局的需要。 而在一个月前,其曾宣布将收购浙江锦泰电子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浙江锦泰”),后者是一家专业生产新能源汽车结构件的公司。 同时,欧菲光、蓝思科技、闻泰科技等,或是早已入局,但近期再次加码新能源汽车业务,或是宣布将拿出数十亿、数百亿的巨额资金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 其实,早在2015年便有一批手机代工企业走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它们有的如立讯精密一般斥巨资收购该领域的重点企业,有的如欧菲光一般,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主业,放到新的战略高度。往后数年,还有源源不断的手机代工企业走入其中。 但多年过去,这些曾经投入巨资也使劲吆喝的代工企业们,并没有因此而创造多少效益。 立讯精密年报显示,2020年消费电子业务实现营收818.18亿元,而汽车及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业务营收为28.44亿元。 欧菲光年报则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其智能汽车业务营收分别是4.23亿元、4.62亿元和5.57亿元,而这三年它的总营收分别为430.4亿元、519.74亿元、483.50亿元。 从手机转入汽车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从技术研发、专利到厂房建设等数不胜数,就像当年它们花了很大力气才能满足苹果的要求,如今它们也需要再次解决重重阻碍。 “果链”企业,最终抢得到新能源汽车的蛋糕吗? 1、“果链”企业纷纷瞄准新能源汽车 近一年以来,“果链”企业发力新能源汽车,或是宣告入场的消息,或是直接开启了相关企业的收购。 这种新热潮的出现,并不让人意外。长期以来,“果链”企业受困于被踢出苹果产业链的风险,同时,果链企业与苹果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苹果的困境,也是果链企业的困境。 近期,一个个“果链”龙头业绩变脸。 2021年7月11日,领益智造发布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3亿元至4.63亿元,同比下降26.66%至42.50%。 以模切起家的领益智造,近年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为苹果提供零部件的产品有iPhone、iPad、iMac、MacBook等。 对于上半年业绩下滑的原因,领益智造称,受到智能手机芯片供应链紧缺、海外部分厂区生产短暂停工、消费电子部分老项目产品需求下调等因素影响。 从领益智造身上,可以看到手机市场正在饱受缺芯困扰,这导致苹果公司等都遭遇了产品出货量减少的困境,而这种影响也自然传达到了“果链”企业身上。 图源领益智造官网 而这场“缺芯”危机被认为还会维持到2021年下半年,领益智造等代工厂也会受到更长期的影响。 同期,欧菲光也发布了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00万元至4800万元,同比下降90.44%至93.63%。 相比领益智造,欧菲光遭遇的不仅仅是缺芯问题,还有被重大客户“踢除”的影响。今年3月苹果计划终止与欧菲光的采购关系,之后欧菲光将苹果相关业务出售给了闻泰科技。另外,欧菲光的另一位重要客户华为,目前的手机业务面临着芯片短缺问题。 除此之外,信维通信、歌尔股份、胜利精密等“果链”企业,也正在被拉入了这场危机中。为了走出危机,“果链”企业们将目光转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 “今年上半年是公司出现巨大变局的时期。”此前领益智造财务总监许诺在一场电话会议中表示,在汽车领域的核心研发方面,领益智造进行了较大的投入。 其实早在2017年,领益智造就曾在年报中表示,有意探索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机会,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但在2021年它明显提速了。 7月21日晚间,领益智造发布公告称,拟以20亿元投资建设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领益智造或其指定的下属公司,需要在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成立新的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共同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 领益智造瞄准了电池项目,而此前荆门高新区便在打造“电池材料生产—电池电芯制造—废旧电池梯级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 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图源其官网 根据协议,领益智造建设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共分两期进行建设,第一期投资金额1.5亿元;第二期投资金额18.5亿元。项目计划通过在荆门市建设生产空间,从而围绕战略客户开展规模性的配套发展。 除了此次投资,6月其还曾宣告旗下子公司将收购浙江锦泰95%股权,这家公司的主业也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件。 在领益智造发起收购时,更多“果链”企业也在切入汽车领域。 立讯精密声称自己已经具备汽车线束、电子模块等产品服务能力;欧菲光也提到未来五年要力争三个战略目标,包括智能汽车在内的新业务要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动力。 以手机面板闻名的蓝思科技,准备投40亿来造车载玻璃和车用的大尺寸面板;手机ODM供应商闻泰科技,则声称其要拿出120亿打造车规级半导体晶圆厂。 谁都想另辟蹊径,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分一杯羹,才能够在缺芯风波、切断合作等风险到来时,从中抽身出来。 2、“果链”企业需要新故事 在“果链”缺芯的危机中,并非所有人都业绩惨淡,但无一例外的是,市场预期变得不乐观的同时,曾经的优质股正在惨遭投资者的抛弃。 财报显示,2020年歌尔股份营业收入577.43亿元,同比增长64.29%;净利润28.48亿元,同比增长122.41%。 2020年,立讯精密营业收入918.70亿元,同比增长了46.9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2.33亿元,同比增长53.44%。 在这份不错的成绩单下,立讯精密自1月中旬以来股价不断下跌,市值从最高的4000多亿元下跌到目前不到2737亿元。歌尔股份也同样出现了股价跳水,从2020年的最高市值1630亿元,跌至目前的1335亿元。 “果链”企业需要讲出新故事,这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成长性问题,以此来推动股价的触底反弹。而新能源汽车确实是一个拥有良好前景的领域。 相比于已经走入存量市场的手机行业,新能源汽车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17万辆,而2021年,新能源汽车仅用半年时间,便在销量规模上达到去年成绩的两倍。 而如今还有更多巨头入局造车。比亚迪正与小米洽谈造车合作,苹果频频与电动车电池供应商谈判,计划于2024年正式推出旗下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背后,产能扩充的速度却跟不上。 其中电池短缺的压力已经日益凸显。在今年5月的一次股东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提到,目前扩建产能所需时长短则2-3年、长则3-5年,会根据市场以及订单逐步推进。而由于产能有限,他已经“被客户催货催得受不了”。 除了宁德时代,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等不少动力电池企业也在扩大产能,5月位于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的LG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二工厂项目也已正式竣工。 这也是“果链”企业的机会。 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技术研发、产品认证到厂房建设等,它们又需要再次跨越诸多障碍。 收购是一条捷径。领益智造就选择了收购浙江锦泰。 浙江锦泰是一家专业生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盖板、铝壳和软连接等结构件产品的企业。目前浙江锦泰的合作伙伴中,有奔驰、宝马、保时捷等知名车企的锂电池供应商。在去年其又与特斯拉上海工厂建立关系,为其提供Busbar软连接产品。 除了客户资源,浙江锦泰还拥有电池盖板的专利技术、研发能力。这将帮助领益智造切入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领域。 除了动力电池,也有“果链”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领域还在持续的“缺芯”问题。 7月6日,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宣布,计划收购英国晶圆厂商Newport Wafer Fab(下称“NWF”)。 NWF是英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厂,目前月产能超过3.5万片8英寸晶圆,主要生产MOSFET、IGBT、Analog、化合物半导体等车规级产品。 这场收购也帮助了闻泰科技的业绩爆发。2020年,闻泰科技收入、净利润分别为517.07亿和24.15亿元。其中,半导体板块收入为98.92亿元,同比暴增521.96%。 除了这场收购,安世半导体也在着手自建工厂扩大产能。2021年1月,安世半导体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12英寸车规级晶圆厂已破土动工,预计于2022年7月投产,预计产能为每年40万片晶圆。 摆在“果链”企业面前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但它们能讲好这个新故事吗? 3、新能源汽车是“救命草”吗? 在这场缺芯危机到来之前,许多企业已经大力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但为何成效并不明显? 立讯精密一直为苹果代工AirPods和Apple Watch,并不断渗入苹果的其它产品线,但早在2012年立讯便切入汽车领域,通过并购福建源光,进入汽车线束组装领域,又在2012年收购德国公司SuK,进入宝马、奔驰供应商行列。 目前其汽车产品已经销售给日产、长城、众泰、宝马、奔驰等整车厂,以及博世、大陆等一级制造供应商。 但是直到如今,消费电子依然是立讯精密支柱,汽车业务在总营收中只占据非常小的比重。 财报显示,2020年消费电子营收同比增加57.37%,占比达88.45%。而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业务板块,收入增速正在持续下降。 图源立讯精密官网 对于“果链”龙头企业而言,它们与手机产业链以及苹果等手机厂商的联系,广度与深度都不可小觑,转向新领域,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从手机转向汽车,这些企业需要解决人才、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就算是走收购这种捷径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领益智造收购浙江锦泰,只能算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迈出一小步。2020年,浙江锦泰的营收及净利润分别为7528.04万元和115.16万元。这一业绩距离该领域头部企业科达利、瑞德丰、中瑞电子等还有很远距离。 同时,其所面向的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目前车企还在探索更高的电池性能,由于结构件也会影响电池性能的提升,意味着供应商也需要不断提供更高质量的生产工艺。 想入新能源汽车的门槛并不简单,企业们还要忍受投入资金多、项目周期长的考验。 欧菲光在2015年通过收购华东汽电和南京天擎正式切入这一市场,又在往后三年先后收购了富士天津镜头厂、卓影科技、北汽新新能源等数家公司,彼时其还成立了智能汽车事业群,与光学光电并列为两大事业群,成为了欧菲光重点布局的第二大主业。 为了迈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欧菲光曾在战略、业务发展上都花尽心思,但在2020年欧菲光却选择了放缓部分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投入,不再持续加码。 欧菲光半年报显示,2016年其用于智能汽车电子建设项目的承诺投资总额为8亿元,但最终调整后投资总额仅1.8亿元。同时,在2020年业绩报告中,智能汽车业务已经划分到微电子业务旗下,不再单列第二大主业。 不过,欧菲光也没有放弃新能源汽车布局,与此同时也在发展光学业务等。 欧菲光光学业务的发展规划,图源其官网 歌尔股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诸多,同时也将智能硬件等作为其未来业绩增长点。 7月以来,歌尔股份多次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与VR业务相关话题,表示公司制造的部分终端产品已经落地,未来也会对VR、AR行业进行长期投入。 这也是许多“果链”企业的选择,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过去十余年,立讯精密、欧菲光等企业享受到了苹果高速发展的红利,业绩增长,股价走高。但“果链”企业也要随时警惕,手中的蛋糕也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桎梏。 加码新能源汽车,只是“果链”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尝试。往后通过持续拓展商业布局,带动多个业务线的发展,摆脱对单一大客户的依赖,才能走得更远。
雷军与李斌做兄弟?传小米汽车落户合肥、江淮代工、布局换电
凤凰网可继续 7月27日消息,有媒体报道称,小米汽车可能落户合肥,由江淮汽车为小米汽车代工。首款车型有可能支持换电并主攻20万元以下市场。 据安徽高新技术产投消息人士等多方独立信源透露,安徽省国资委正在和小米汽车接触,有意将小米汽车引入合肥。也有江淮汽车内部人士透露,江淮汽车或将为小米汽车代工。小米汽车首款车型有可能主攻20万元以下市场,并将布局换电业务。 如果小米汽车确如传言中所说的落户合肥,江淮代工,支持换电,这虽与蔚来汽车的做法如出一辙,但可能并非巧合,在蔚来汽车创立初期,雷军就作为投资人与其有不少联系,2018年雷军还亲自前往蔚来汽车发布会为其站台。 雷军与李斌 此前,因小米招聘官网发布了许多与汽车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招聘信息中的工作地址出现了上海徐汇区。有人称小米造车项目将落地上海,还有传言称小米汽车开出2000万年薪招聘人才。 小米招聘官网截图 对此,小米公关部负责人@成都王化 23日在社交平台辟谣,网传落地北京、上海等消息均为不实,一切以官方披露为准。 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 小米造车海报 今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智能电动汽车项目正式立项,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雷军亲自挂帅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CEO。 小米汽车已经成为各地方及各车企的争抢对象,据传,西安、武汉、北京、上海均有意向吸引小米汽车落户。 此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回复网友说,该区高度重视小米官宣造车事件,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将主动、热情对接小米,争取合作可能性。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也回复称,小米系项目是东湖高新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将进一步加强与小米的沟通,积极引入更多小米系产业项目落户光谷。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回复截图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回复截图 自宣布造车以来,雷军多次被曝多次前往汽车厂商参观。 网传雷军参观广汽埃安
风暴眼|理想回港筹钱 “蔚小理”将走进造车新战局
(自2019年11月量产至今,理想汽车的在售车型只有这款理想ONE。)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作者 |徐硕 编辑 |赵泽 核心提示: 1、理想和小鹏在登陆港股市场这件事上的初衷是一致的:融资,融更多的钱,补充更多的“粮草弹药”。 2、理想汽车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一季度,其净亏损分别达到24亿元、1.52亿元、3.6亿元,仍处于亏损状态。 3、在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看来,未来五年,将会是新能源汽车全面战争的时代。 “水银门”风波尚未完全平息,理想汽车已经开启回港之路了。7月26日,理想汽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将成为第二家回归港股的中概股。早在5月底,理想汽车便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并将以双重上市的方式,于8月底左右登陆港交所。 由于在美股上市未满两年,不符合香港二次上市原则,小鹏、理想只能通过双重上市的方式回流。相比二次上市,双重上市的过程更为严格,不仅要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香港证券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共同监管,还要同时满足两地对上市公司各项监管要求,以确保在两个证券交易所同时挂牌。 大费周章走流程、耗费更多时间成本,理想和小鹏在登陆港股市场这件事上的初衷是一致的:融资,融更多的钱,补充更多的“粮草弹药”。此前已经满足二次上市条件的蔚来,因涉及用户信托持股等问题被推迟上市,因此,在变幻莫测的新能源造车市场,理想和小鹏根本等不起。 据招股书显示,理想汽车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一季度,其净亏损分别达到24亿元、1.52亿元、3.6亿元,仍处于亏损状态。理想汽车预计2021年净亏损额还将进一步扩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扩大销售及服务网络、研发新车型等,而随着研发的进一步投入,经营性现金流仍旧有再次为负的风险。 但问题是,自2019年11月量产理想ONE开始,理想汽车的在售车型只此一款,即便是在2021年5月,理想发布了2021款理想ONE改款车型,也不过是在现款的基础上,对其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增程电动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升级。 相比蔚来及小鹏,其量产交付车辆均有2~3款车型,如蔚来的ES6、ES8和EC6,小鹏汽车的P7、G3、G3i,以及与华为深度绑定的极狐、赛力斯,360旗下的哪吒汽车、百度旗下的集度汽车等新品牌,都在逐渐削弱理想汽车的“护城河”。截至7月26日收盘,理想汽车报价30.77美元/股,市值278.4亿美元,在三大造车新势力中概股中,市值排名第三。 告别“一款车型打天下”能否改变市场地位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理想将发布至少3款新车。据理想汽车招股书显示,2022年理想将在X平台上推出首款全尺寸豪华增程序电动SUV,2023还将推出另外两款SUV。X平台继承了理想ONE现有的增程序电动汽车平台,并配备了的下一代增程电动动力系统。 除此之外,理想汽车正在大力投资高压纯电动汽车技术,并为开发了Whale和Shark两个平台,计划自2023年起,每年至少推出两款高压纯电动车型,而从2022年起,理想汽车也将L4级自动驾驶作为必要硬件成为所有新车型的标配。 按照理想的预测,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800万台,远高于工信部规划的500万台,其中增程式汽车销量将从2020年的3万辆增加至2025年的40万辆,将占2025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7.3%。 现实很残酷。只有至少占据20%市场份额的玩家们,才有可能进行下一轮的角逐与厮杀。“智能汽车行业本身处于加速发展状态,理想不能停止产品的演进及更新。”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曾表示,到2022年,智能电动车行业里的玩家都会陆续交付,成败与否最终还要看产品和市场销量。 2021年3月,理想汽车批准了针对李想个人的期权计划,根据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李想被授予购买理想汽车1.086亿股B类普通股的期权,行权价格为每股14.63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份(ADS)29.26美元,该价格与授出日期(3月8日)前30个交易日公司ADS平均收盘价相等。 而具体的行权条件则根据汽车交付量拟定,即当任何连续12个月内交付的车辆总数超过50万辆时,即可行使第一批期权。当任何连续12个月内交付的汽车总量分别超过100万辆、150万辆、200万辆、250万辆和300万辆时,即可行使第二批至第六批期权。 “这是个很有个性、很优秀的期权激励计划,行权条件简单明确,激励性很强。”汽车行业分析师对此表示,尤其是分六期,匀速行权,对李想本人也有一定的压迫性,也与到2025年卖出160万辆车的扩张战略不谋而合。 据悉,2021年6月,理想ONE共交付7713辆新车,首次拿下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截至2021年6月30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近6.3万辆理想ONE,仅2021年上半年,总交付量达到近3.1万辆,接近此前年销量的二分之一。 销量虽然亮眼,但理想主打的增程式电动仍存在诸多风险,如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相关地区新能源政策变动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再加上用户方面对增程式技术的认可度,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理想汽车提出诸多新挑战。 钱、人才、市场,一个都不能少 自2021年以来,百度、小米、华为都直接或间接的加入到“造车”的浪潮中,雷军直接在前期投入100亿元,亲自下场带领小米造车;华为则派出余承东挑起“造车”大梁,出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统筹汽车业务;百度更是跟吉利、起亚等诸多传统造车厂商达成合作,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 面对“不差钱”的互联网造车“入侵者们”,理想汽车捉襟见肘。为了获得最终的入场券,李想曾表示,不介意以任何一种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储备,如资本市场、二级市场、以及银行贷款、发债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钱肯定是多多益善的。”在小鹏顺利回到港股后,小鹏汽车副董事长、总裁顾宏地也曾表示,时机成熟会考虑回归A股。 据凤凰网科技统计,2020年造车“三小只”在不同程度上都曾完成美股增发。2020年12月初,理想汽车曾增发4700万股、最高融资16亿美元;几天之后,小鹏汽车通过美股增发,融资近22亿美元,成为中概股最大规模的首次股票增发;蔚来汽车也于2020年完成了三次美股增发,金额分别为4.9亿美元、17.3亿美元、30.5亿美元。 截至2021年一季度,理想、小鹏、蔚来的资金储备分别为303.6亿元、362亿元、475.5亿元,短期来看资金并不短缺,但持续的研发投入、升级配套软件、扩大销售网络等动作,都让造车新势力们不敢掉以轻心。 据理想汽车财务数据显示,2018-2020年度理想汽车研发费用分别为7.94亿元、11.69亿元、11.00亿元。2021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就达到了5.15亿元,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长了171.23%。 不仅如此,随着理想汽车直营零售中心的扩建,理想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或许会由正转负。目前,理想汽车直营零售中心已经覆盖了全国65个城市,完成第100家直营零售中心的建设,预计到2021年底,理想汽车计划将建成200家直营零售中心,覆盖全国超过100个城市。 在沈亚楠看来,这是一场针对钱、渠道、场站、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战,如果切入时机不够早,就会陷入被动被其他选手抢占,“未来五年,将会是全面战争的时代”。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造车新势力们在储备更多的资金的同时,还要不断调整内部战略及打法,尤其是面对繁杂的造车供应链制造体系、软硬件交互等方面,如何掌握多种复杂组织形式的能力,也将是未来造车新势力们需要面对的课题之一。
“洞察”号首次揭示火星内部结构
  火星内部艺术概念图。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火星内部结构分层示意图。截图来源:BBC网站相关报道   今日视点   2018年11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携带一种被称为“内部结构地震实验”(SEIS)的六传感器地震仪在火星上降落,任务是记录地震波穿过陆地内部结构的过程,从而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地壳、地幔和地核。   自“扎根”火星以来,“洞察”号在其着陆点测量了大约733次地震。科学家基于其中35次地震的数据,揭示了火星的内部结构,估计了火星地核的大小、地幔的结构和地壳的厚度。   这让人们第一次知道,另一个与地球相似的行星内部是什么样:夹心蛋糕一般的地壳结构、比预期更薄的地幔、含有更多轻元素的液态核心……   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使用地震数据来探测地球以外行星的内部,这是了解火星形成和热演化的重要一步。相关的3篇研究论文发表在23日的《科学》杂志上。   地核:比想象中的厚   “洞察号”的发现表明,火星有一个巨大的液态核心。它的最外层距离地表约1560公里。   火星半径仅为地球半径的1/2左右。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研究合著者阿米尔汗称,火星地核的半径为1830公里,“比预期的要大”。而地球核心的半径约为3480公里,这意味着,火星的核心也约为地球核心半径的一半。   地核尺寸越大,密度越低。火星具有较大尺寸的核心半径说明,与以镍和铁为主要成分的地球核心不同,火星的核心除了铁和镍,还含有氢和氧等较轻的元素,这些成分起到了降低核心凝固温度的作用。因此,尽管有大量热量散失,火星的核心仍然完全是液态的。   关于火星地核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西蒙·斯塔勒表示,“洞察”号在任务中确认火星地核的大小是十分难得的。他说:“科学家花了数百年的时间来测量地球的核心;在阿波罗任务之后,他们花了40年的时间来测量月球的核心。而‘洞察号’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测得火星地核的大小。”   地幔:比想象中的薄   还有一个研究结果与火星地核和地壳之间的结构——地幔有关。火星的地幔比科学家之前设想的要薄,它在地表向下延伸至大约1560公里处。   火星更大尺寸的核心意味着,与地球相比,它的地幔相对更薄。   布里奇曼石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矿物,能够稳定存在于下地幔的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中,它覆盖着地球的地核,能够减缓对流和热量损失。   而根据已知火星的大小,研究认为,火星地幔的压强极不可能使布里奇曼石达到稳定状态,因此,火星可能缺乏这种矿物质,这就导致火星早期热量的散失。   地壳:跟地球一样厚   根据“洞察”号记录的火星内部地震波,研究团队首次确定了火星地壳厚度。德国科隆大学博士研究员、研究地震的论文主要作者克纳普迈耶—恩德伦称,尽管火星的地壳可能有两层或三层,但其地壳与地球的同样厚。   数据显示,在“洞察”号着陆点下方,地壳可能有两个甚至三个子层。地壳的第一层约8(+/-2)公里,这是很久以前火星流体物质循环导致的高度变化形成的结构和只存在轻微变化的第二层地壳之间的边界;第二层为地表向下延伸至约20(+/-5)公里。研究人员表示,火星上可能还有第三层地壳,厚度可达到39(+/-8)公里。   研究人员将这些数据从“洞察”号着陆点推演到整颗星球,认为整个火星地壳的平均厚度介于24—72公里之间。相比之下,地球的平均地壳厚度为15—20公里。只有在像喜马拉雅山这样的大陆地区,地壳厚度才能达到70公里。   克纳普迈耶说,与地球相比,火星的地壳是古老而静态的。而我们星球的地壳被分解成在地幔顶部的构造板块。这些板块有时会相互碰撞或下沉,这意味着不断有新的地壳出现。而火星缺乏板块构造,大约45亿年前形成后,就没有再产生新的地壳。   随着火星内部结构的揭示,现在,关于这颗星球探索的新问题出现了:火星地壳顶部10公里的厚度变化是普遍的,还是仅限于“洞察号”着陆区?这一最初的火星内部结构模型将对该星球的形成和热演化理论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在火星表面有液态水和强烈的火山活动的最初5亿年。   研究人员表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随着更多测量数据的出现,研究人员将改进这颗红色星球的模型,进一步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张佳欣)
与中联航达成战略合作 中信银行信用卡商旅体系布局再提速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7月27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与中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在金融服务及大众出行领域的创新优势,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战略合作仪式上,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表示,将于8月正式推出“中信银行中国联合航空联名信用卡”,通过整合中信银行的金融服务优势及中联航的商旅出行体验,实现技术、资源及用户场景的深度融合,以丰富的商旅权益及完善的金融服务,满足广大商旅客群对品质经济型出行的需求,全方位提升持卡人的商旅出行体验。 旅游市场全面复苏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司司长杜希双发布在国家统计局官网文章显示,清明、“五一”、端午假期,按可比口径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5%、103.2%和98.7%。1—5月份,规模以上游览景区管理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6%,连续3个月保持80%以上高速增长。 “旅游市场全面复苏,市场格局正在重构。”7月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清明、五一期间居民出游半径、停留时长、目的地游憩半径扩张明显,跨省游向疫前常态回归。预计上半年,国内游客达23.5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77%,较2020年同期增长153%;国内旅游收入为1.95万亿元,恢复至2019年的70%,较2020年增长208%。 报告认为,2021年下半年,旅游产业有望迎来投资加速的转折点。市场景气持续上升,六成左右受访者认为新冠疫情形势向好和疫苗接种工作持续推进将会增加2021年旅游和休闲消费的需求。 出行生态渐趋完善 随着旅游业态的全面复苏,商旅出行价值亟待释放,消费者对兼具品质体验与性价比的出行体验需求不断攀升。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表示,与中联航的战略合作,将在生态开放互通、权益无缝共融、商旅场景构建等多个维度共同深耕,以全生态、全服务、全场景助力持卡人获享品质出行体验。 当前,国内经济型航空市场蓬勃发展,中联航作为国内首家国有创新且经济型航空公司,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运营基地,下设河北分公司和天津分公司、四川分公司和温州基地,下辖一家子公司佛山沙堤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初步构建菱形航网布局。同时,作为唯一一家在京津冀地区同时拥有基地的航空公司,中联航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抓住发展机遇,是民航“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实践者。当前,中联航的航点通达全国81个城市,执飞108条航线,年运输旅客近千万人次。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回暖,商旅出行需求正呈现快速恢复趋势,中信银行信用卡构建商旅出行链条的闭环经营,线上做大活动宣传触点和合作伙伴重要活动嵌入,线下通过机场生态圈深耕商旅客群经营,与航司合作以会员联营模式探索转化和经营的全链条服务,其中,包括:优化商旅场景积分和权益体系,完善商旅卡产品体系;上线商旅平台,制定核心、重点、泛商旅、潜在客群等群体的细分经营策略,构建“机+酒”业务布局,开展品牌推广活动。中信银行2020年财报显示,累计商旅信用卡持卡客户数940万户。 商旅客群向来是中信银行重点关注的细分人群。长期以来,中信银行信用卡致力于为商旅客群提供更加完善的场景生态,目前已与国航、东航、南航等国内多家大航空公司合作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联名卡体系,以及包括高额度的航班延误险、航空意外险、机场贵宾服务及海外紧急救援等高端商旅服务。 中信银行2020年财报显示,针对商旅客群,已构建商旅出行链条的闭环经营,线上做大活动宣传触点和合作伙伴重要活动嵌入,线下通过机场生态圈深耕商旅客群经营,与航司合作以会员联营模式探索转化和经营的全链条服务。 对于本次战略合作,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表示,“此次与中联航的强强联合、跨界合作,是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持续深耕‘商旅+’战略、对接大众化航空出行消费新趋势的重要举措,双方将在用户权益体系互通、商旅消费场景延伸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融合,为持卡人带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有温度的商旅出行及金融服务体验。”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