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郑州:泡水车报废 买新车最高补贴1.5万元
上周河南郑州经历了一场强暴雨,由于降雨量十分大,雨水在短时间内汇聚成河,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而在这场强暴雨来袭后,对于广大车主朋友们来说,可谓是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噩耗,原本崭新的汽车瞬间遭遇水淹,最终变成了泡水车,不少车因为这场暴雨而报废。 7月2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为切实减轻强降雨给广大群众造成的损失,郑州市出台了“车辆受损报废的车主购置新车补贴办法”,具体如下: 一、适用范围 在本次水灾中受损报废的郑州本地牌照(豫A和豫V)民用汽车,车主本人重新购置车辆可以申请补贴。 二、补贴内容 在向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申请报废拆解业务时,免收拖运费用。在办理新车注册登记上牌时,免收机动车号牌费、行驶证和登记证工本费。 购置新能源汽车享受购车补贴,补贴由基础补贴和差异化补贴两部分组成:基础补贴为每辆车5000元;差异化补贴根据受损报废车辆的行驶年限执行,行驶0-3年(含3年)车辆,补贴为10000元,行驶3-6年(含6年)车辆,补贴为8000元,行驶6年以上车辆,补贴为5000元。 三、申请流程 (一)自政策发布之日起至2021年9月30日期间,车主取得《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和《机动车注销证明书》。 (二)车主在2021年12月31日前重新购置新车并取得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在我市完成注册登记上牌手续。 (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车主可通过“郑好办”APP上传申请所需资料,同时提供本人银行账户。在收到资料后,补贴资金将于15个工作日内转入申请人所提供的银行账户。
三度折冠!比亚迪再赢西班牙20台纯电动巴士订单
在商用电动巴士领域,比亚迪纯电大巴优异的性能表现可谓备受瞩目。 今日,据比亚迪官方消息,当地时间7月29日,比亚迪宣布再次赢得西班牙地面公共交通运营商马德里市政交通公司(EMT)20台12米纯电动巴士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9年至今,比亚迪已连续三次中标马德里公交公司电动大巴订单,零排放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多次获得回头客认可。 据悉,这批车辆将在比亚迪欧洲本地工厂生产,于今年年底陆续交付并投入首都马德里运营。加入此订单后,EMT运营的比亚迪纯电动巴士车队将达65台。 据介绍,2020年5月,比亚迪首次向EMT交付15台纯电动大巴,投入马德里52号公交线路运营。 同年8月,比亚迪再次与EMT签订30台纯电动大巴采购协议,这是彼时西班牙史上最大的纯电动大巴招标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于今年5月提前交付所有车辆,助力当地打造可持续的绿色公交系统。 据官方介绍,本次车型在配置上显著提升,包括优化后的扶手布局增加载客量、电子后视镜拓宽司机视野,提升驾驶安全性。 凭借车辆长续航、低运营成本等优点,加之此前已交付车辆的优秀运营能力,使得比亚迪纯电动巴士成为EMT的首选。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累计向西班牙各主流运营商交付纯电动巴士70余台,主要行驶在马德里、巴塞罗那、瓦伦西亚等城市,累计运营里程超过450万公里,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00吨。
创业板带头反攻,机构称下半年行情波动性可能加大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一帆 创业板带头掀起A股反攻信号。 7月29日,沪深两市双双高开,开盘震荡后小幅走低,盘中一度回落。但创业板始终强势,领头沪深两市双双拉升,午后更是连续走强,双双大涨迎来强势反弹。截至当日终盘,上证指数涨1.49%报3411.72点,深证成指涨3.04%报14515.32点,创业板指涨5.32%报3459.72点,收盘点位首次超过沪指。全天,题材股遍地开花,板块几近全线飘红。两市成交额约1.2万亿,连续第7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元。 “对于今日市场大涨,我们认为是市场在前期受情绪面扰动,不正常下跌后的快速修复,是投资者理性投资情绪的回归。”招商基金向记者如此表示。 盘面上看,以成长股为主的深市成为了市场发起反攻的核心。当天,光刻胶板块爆发,容大感光、南大光电等多股涨停,第三代半导体、稀土永磁、盐湖提锂、锂电池等板块涨幅居前,白酒板块表现较弱。两市个股涨多跌少,共计3661只个股上涨,624只个股下跌,139只个股涨停。 资金流向上, 7月29日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全天净流入263.89亿元。其中创业板主力资金净流入85.11亿元,沪深300主力资金净流入168.6亿元。包括比亚迪、北方稀土、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东方财富等在内的主力资金净流入规模居前,分别净流入18.43亿元、14.94亿元、12.58亿元、12.19亿元、11.06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从周一北向资金大幅流出,到近两日北向资金的流入,显示了海外投资者市场情绪的大幅反转。7月29日当天,北向资金全天合计买入净额达到42.28亿元,连续两日净流入。具体来看,沪股通净流出18.27亿元,而深股通净流入60.55亿元,内部分化非常明显。其中,比亚迪、东方雨虹、先导智能当日分别获净买入7.56亿元、7.55亿元、7.42亿元。特别是东方雨虹再被大额买入,前一交易日获净买入11.72亿元,两日累计净买入19.27亿元。而三安光电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4.89亿元。 对此,有市场观点认为,创业指数超越上证指数的背后,充分反映了资金更加关注行业景气度高、成长空间大、短期业绩增速更高的龙头公司。结合当日白酒、银行和保险板块高开低走逆市下跌,预计北向资金对上述板块进行减仓,加仓了高景气赛道的龙头股。 消息面上,新华社7月28日晚间在文章《中国股市热点观察》中指出,近期中国股市出现较大波动,市场存在一定的担忧情绪。深入分析当前市场关心的几方面问题,不难得出结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依然坚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依然稳固。 招商基金方面认为,“从创业板指明显跑赢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中可见,市场投资者依旧投资于中国的新兴制造业,看好中国公司的长期成长能力,对于中国的科技升级、制造业的优势依旧持坚定信心。” 对于近期市场波动,新华社强调,无论是针对平台经济还是校外培训机构,这些监管政策,都是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维护网络数据安全和保障社会民生的重要举措,并非是针对相关行业的限制和打压,而是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中信证券认为,对极端行业政策的担忧导致内外部投资者负面情绪共振,A股前期已处于市场流动性紧平衡状态,这放大了短期情绪面的冲击。但是,极端政策落地可能性低,市场流动性负反馈的可能性小,而国内基本面稳步向好的趋势不变,且宏观流动性依然宽松,预计内外投资者恐慌情绪宣泄过后,A股将迎来下半年最佳买点。 瑞达期货指出,在政策等因素的扶持下,新兴产业成长股预计仍将具备较强的上行动能。技术层面上,双创指数已强势反扑,但大盘蓝筹指数以及上证指数整体破位下行的趋势尚未改变,短线市场不排除进入宽幅震荡的格局中。建议投资者观望为主,在市场尚未企稳前,谨慎追涨。 中金公司则表示,当前市场整体估值不贵,但成长板块的高估值愈发明显,下半年的市场波动可能加大,即便是成长风格内部也会出现明显的轮动。同时建议兼顾部分具有成长属性或目前受益于国际需求改善的周期性板块。综合来看,建议结合景气程度和估值自下而上选择板块和个股,建议未来3-6个月坚守成长主线,内部“精挑细选”,同时逢低逐渐布局经历较长调整的消费行业。
山西银行合并重组后首度披露经营数据:资产总额2776亿 资本充足率17.9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7月28日,山西银行于中国货币网披露2021年二季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2776.74亿元,负债总额2535.51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241.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10.09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059.31亿元。 截至2021年6月末,山西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55%,一级资本充足率14.55%,资本充足率17.96%。 经银保监会批准,山西银行于2021年4月27日完成工商注册登记,4月28日正式挂牌营业。该行是以原大同银行、原晋城银行、原晋中银行、原长治银行、原阳泉市商业银行为基础,通过合并重组方式设立的省级法人城市商业银行,原各家银行相关业务、债权债务关系均由山西银行继承。 官网信息显示,成立伊始,注册资本为239.96亿元,员工7000余名,分行10家,直属支行2家,各类营业网点389个,遍布全省10个地市、23个区、36个县。 股东情况方面,4月20日,银保监会网站的批复显示,同意山西融金兴晋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入股山西银行153亿股,持股比例为63.76%。山西融金兴晋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由山西省城商行改革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股,持股比例达99.99%,山西省城商行改革发展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由山西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92.91%,后者由山西省财政厅全资持有。 管理层方面,根据银保监会批复,原晋商银行副行长高计亮担任山西银行董事长,乔昱瑞、吴涛、赵富、朱静担任山西银行副行长,行长一职暂时空缺。
揭秘特斯拉车贷套路与利率陷阱 放贷方涉招行、微众银行
新言财经(微信ID:tech621) 文 | 陈芳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撼山易,撼‘车贷潜规则’难。” “8月份我将正式起诉!”近日,陷入车贷纠纷的王成(化名)告诉《新言财经》。而王成的这起车贷纠纷案,涉及特斯拉、招商银行两大知名企业。 故事还要从今年5月讲起。 王成准备在杭州全款购买一辆特斯拉Model 3,而在购买过程中,经特斯拉销售人员推荐,便与招商银行业务经理尤经理建了微信群,咨询分期付款事宜,这也成为王成逐步陷入“年化费率3.5%”贷款“陷阱”的开始。 王成说,他其实并没有办理车贷的需求,但看到这比房贷还低的“利率”难免心动,“这么低的利率,贷款后省下来的钱,做点别的投资,它不香吗?”抱着这个想法,王成办理了车贷。 “特斯拉销售和招商银行经理告知分期付款‘年化费率’为3.5%,但在进行贷款政策介绍、贷款事项办理等全过程,都未明示或者告知‘年化利率’,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只是了解‘年化利率’的概念,无法分清‘费率’和‘利率’的概念和区别。”王成向《新言财经》表示。 也是在同事提醒之后,王成才知道实际贷款的“年化利率”要在3.5%“年化费率”的基础上乘以1.8左右。 在王成看来,招行的业务经理把“年化利率”偷换成“年化费率”,是在给消费者挖坑,而他,“踩坑”了。 得知真相的王成并不打算吃这个“哑巴亏”,决定与招商银行对簿公堂。 对此,《新言财经》走访了北京多家特斯拉汽车销售门店发现,“年化费率4.0%”确实为销售人员的第一回复。 而这样先入为主的“超低费率”话术,似乎也成为汽车销售行业中分期付款的典型营销套路。 “年化费率4.0%”的分期“陷阱” 有多少消费者以为,车贷中的“年化费率”就是“年化利率”? 如果贷款购买一辆特斯拉汽车,消费者估计最关注两件事,一是刹车是否失灵,二是车贷的利率是多少。 《新言财经》走访北京多家特斯拉汽车销售门店过程中,以消费者的身份询问贷款“利率”时,销售人员均是统一告知“年化费率4.0%”。倘若消费者不主动追问,那么便不会明确告知“年化利率”。 在《新言财经》追问“费率”和“利率”的区别后,得到的回复则是大相径庭。有销售回复“费率4.0%折合年利率约6%-7%”,也有销售回复“年化费率其实有点类似于年化利率,两者没有区别,年化利率几乎也是4个点”,甚至有销售一时间竟也不知道年化利率是多少。而这所谓的“类似”、“几乎”,却要让不明所以的消费者多交近一倍的利息。 《新言财经》向与特斯拉合作的招商银行刘经理进一步询问,其解释道:费率和利率算法不一样,但承担的总手续费是一样的。以费率计算,贷款金额×对应的费率为总手续费;以利率计算,会考虑到每期的月供中包含一部分本金,下一期的本金就会变少,算法非常复杂,需要用到Excel中的IRR公式计算。 刘经理向《新言财经》介绍了在特斯拉购车时的贷款手续费率:一年费率4%,折算年化利率7.3%;两年费率8%,每年4%,折算年化利率7.51%;三年费率12%,每年4%,折算年化利率7.51%;四年费率17.66%,每年4.415%,折算年化利率8.21%;五年费率21.66%,每年4.332%,折算年化利率8.0%。 也就是说,无论消费者选择分期几年,“年化利率”都比“年化费率”的数值高出近一倍。特斯拉小程序显示,目前与特斯拉合作的金融机构包括: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国银行、微众银行等知名机构。 “费率算法,比利率给到消费者的感受看起来显得划算,消费者的概念相对模糊,这就是企业和银行首先选择明示年化费率,而不是年化利率的动机。”一位熟悉消费维权的行业人士告诉《新言财经》。 但是,企业和银行的这份“侥幸心理”,触碰了政策的红线。 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第3号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的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2020〕第5号》(下称《办法》)也对此提出要求,其第十六条规定:银行、支付机构应当依据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特性,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贷款产品的年化利率。 同时,《办法》第十七条规定:银行、支付机构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信息披露时,应当使用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接收、理解的方式。对利率、费用、收益及风险等与金融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信息,应当根据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复杂程度及风险等级,对其中关键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并以适当方式供金融消费者确认其已接收完整信息。 显然,特斯拉合作的金融机构在“费率”上,已然涉嫌违规。 至今,特斯拉官网上标示的仍为年化费率,而非利率 回到王成的案例中,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律师告诉《新言财经》:“特斯拉和银行隐瞒利率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他进一步指出,购车贷款和汽车销售的主体不同,承担责任也不同。“对于汽车销售公司,只要不存在强制捆绑对外销售贷款服务,保障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对于没有明示贷款利率的行为,从法律上不能直接承担责任;对于贷款银行,可能会触发金融行业内部的监管或处罚,如果存在诱导消费者进行贷款的行为,也可能构成《民法典》里关于欺诈的规定,从而导致贷款合同可被撤销。” 车贷潜规则成“明规则”? “特斯拉分期付款,在车企里应该是做的最规范的了。”一位资深律师在受访时表示。 而这样一家带着行业“表率”光环的车企,尚且存在“偷换概念”的推销套路,那么汽车行业内岂不是风气盛行?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除了特斯拉汽车销售门店外,《新言财经》还在北京走访了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威马汽车等多家品牌的门店,发现“低费率”明示已成为汽车行业分期付款服务中的“潜规则”。 截图源自蔚来、理想小程序 李亚律师指出,国家相继出台的规范汽车销售、贷款的等各类法律规定,导致汽车销售行业不能再像之前一样收取高额贷款利率,因此出现不直接告知“利率”的“潜规则”以规避相关规定。 “可能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告诉消费者,你贷了多少钱、每天只用还多少钱就可以,看上去很优惠、折扣活动力度都很大,实际上合计算下来月利率、年利率一点也不低。”前述熟悉消费维权的行业人士表示。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进一步解释道:“这里面有很多猫腻,有的汽车销售机构宣称不收利息,但是会收一笔价格不菲的汽车分期手续费、出库费、服务费等,还有的4S店会用一个套餐,包含分期付款、融资租赁、上牌费、上保险、金融服务费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套餐。这些费用如果按央行要求的IRR,也就是内部收益率来计算,汽车分期的年化利率一点都不低,这里面玩了‘概念偷换’,会蒙骗消费者,让消费者在复杂的模式下,难以分辨到底是真低利息,还是高利息,消费者受到利益损失。” 而车企收取“金融服务费”的情况,也早已是家常便饭。 两年前,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视频刷爆网络。彼时,女车主提出质疑,由于贷款买车,西安利之星汽车有限公司4S店还收取了她12575元的金融服务费,且这笔收费不能刷卡也不能开发票,只能微信转账,钱转入到公司某一个人的私人账户。 李亚律师指出:《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第一条第(三)款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借发放贷款或以其他方式提供融资之机,要求客户接受不合理中间业务或其他金融服务而收取费用。” 据此规定,汽车销售企业以提供购车贷款之机收取客户金融服务费的行为不合法。另外,汽车销售企业要求收取金融服务费如果没有任何合法收费依据,则也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最后,上述事件中的奔驰4S店被处以巨额罚款,其中一项原因为向收费者收取了“金融服务费”。 该事件中女车主最终的“得偿所愿”、成功维权,在当时还引发了一波汽车金融服务声讨潮,“坐车顶维权”一时之间成为2019年的消费现象。 只是时至今日,收取金融服务费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在《新言财经》走访过程中,威马汽车门店的工作人员指出,如果申请车贷,要交3000元金融服务费。大量车主在懂车帝等APP上晒成交价时会提到:汽车金融服务费若干(多为3000元)。 潜规则大有变身“明规则”之势。 “现在总体的政策和监管环境还是比较宽松,消费者或多或少其实也习惯了这些潜规则、明规则,花钱买服务,很心疼,但没办法,消费者本身有这需要。而企业其实也心知肚明,只要执法不查,对消费者不是太过分,大家都好。这是硬需求,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熟悉消费维权的行业人士补充说。 陈剑锐对此文亦有贡献。
英特尔投下埃米炸弹:台积电的夸大宣传该到头了
作者| 宇多田 出品| 虎嗅科技组 封面| 视觉中国 自从去年英特尔被100%确凿证据证实了在10nm制程上的延期,以及在7nm制程上全面落后于台积电,丧失全球制程领导地位后,大众舆论对这家美国唯一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全覆盖的半导体企业的态度,呈现出惊人的一致变化: 除了竞争对手和看热闹不嫌事大一样的顺便踩一脚,这种“批判趋势”到最后似乎演变成——这家半导体顶级巨头剩下的日子似乎屈指可数了。 技术创新层面遭遇的危机也蔓延至他们的财务数据上,从2020年Q1到2021年Q3,英特尔净利润连续3个季度下滑;而历来作为数据中心市场的绝对王者,英特尔这一业务板块的收入也在三个季度内持续下降。 2021年5月,权威市场调研机构 IC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Q1全球Top15半导体公司业绩与排名》指出,英格尔虽然位列第一,但却是所有厂商中唯一一家营收下滑的企业。 英特尔当然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体现在: 受到资本市场巨大压力,2021年年初突然换帅,重新启用有40年制造技术履历的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为新任CEO。 迅速接受了阿斯麦比自己更为先进的EUV制造工艺,用了大约两个季度的时间修复了7nm技术。 在制造环节投入巨资。今年3月,帕特·基辛格正式公布十分关键的“IDM 2.0”战略,宣布重返晶圆代工市场,同时宣布投资20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建两座晶圆厂;5月再次宣布,投资35亿美元升级新墨西哥州工厂,投资100亿美元在以色列兴建的芯片厂,还计划在欧盟建厂。 越来越多的英特尔半导体技术专家现身说法,为自己的制造技术正名,强调“每家晶圆厂的制程数据有对外宣传的差异”。 当然,根据虎嗅平台的观察和媒体反应,在国内大大小小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数据中心市场活动上,你能越来越多次看到英特尔出现的身影。 英特尔 CEO 帕特·基辛格 以重新夺回“制程节点”为目标的英特尔,今年3月发布的“IDM2.0战略”就以大手笔和”绝不放弃制造”的态度虽然引起产业重视,但因为表现不佳的财报状况持续受到争议; 而昨天,包括CEO基辛格在内的4位英特尔高级制造技术专家,再次通过大范围公开英特尔的制程技术和实现路径,向半导体产业投掷了一枚“新炸弹”: 英特尔的确在10nm和7nm有所延迟(如果感兴趣,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英特尔退位,台积电称王》),但在5nm节点上,英特尔自认为非但没有延迟,反而会完成超越。 为了应对台积电等对手的“制程虚假宣传”,以及纠正大家对制程的认知误区,英特尔直接舍弃了“10nm,7nm,5nm,3nm”这一本质上由摩尔定律决定的说法,而是直接采用100%英特尔主观视角的新命名体系——Intel7,Intel4,Intel3,Intel20A,Intel18A。 这一次公开的Intel20A,本质对应的就是5nm制程。这是一个英特尔近2年来闭口不谈的制程节点,相关时间计划基本到7nm就戛然截止了。英特尔首次宣布将通过Intel20A,进入“埃米时代”。 Intel20A背后两大关键技术非常值得注意。其中,这个制程将会采用全新的晶体管结构Gate-All-Around,并非是为22nm以下制程产品化立下汗马功劳的FinFET结构。 换言之,这种应用了新材料的新结构芯片,将会对传统制程概念,产生重大改变。就如一位半导体技术专家告诉虎嗅:“这种新的材料结构,制程这些几纳米啥的就没那么大的关系了。” 英特尔新制程命名体系:快醒醒,客户们 关于制程的命名问题,被产业诟病已久。 譬如我们曾在《英特尔退位,台积电称王》这篇文章里提及,业内不少工程师认为,英特尔在对待“纳米”制程数字的态度更实在,甚至表示“英特尔的10nm芯片对标的其实是台积电的7nm,甚至比后者的7nm都好”。 这也是基辛格上任后,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大家正确理解“制程数字”: “包括英特尔在内,使用着各不相同的制程节点命名和编号方案,这些方案既不指代任何具体的度量方法,也无法全面展现如何实现芯片能效和性能的最佳平衡。” 这就像是车展上那些号称自己芯片达到几百几千Tops的汽车,也像是加州每年发布的《自动驾驶接管报告》——没有统一测试条件和足够的企业诚信度,就绝对不配说出“谁比谁性能好”的结论。 所以,英特尔这次兴师动众地更换了命名体系,美名曰:“让客户对整个行业的制程节点演进有一个更准确认知,进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其实主要目的就是对付台积电和三星不那么太靠谱的5nm和3nm制程名字。 2021年下半年将推出的Intel 7 (是不是至少看起来像是7nm?),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发布的10nm Enhanced SuperFin; 2023年上半年发布的Intel 4(至少看起来像4nm?),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PPT的7nm; 2023年下半年发布的Intel3,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PPT上的7nm+; 2024年上半年发布的Intel20A(看起来像不像2nm?),其实就是英特尔标准下的5nm; 2025年上半年发布Intel18A,其实就是英特尔标准下的5nm+。 实际上,随着晶体管结构的愈加复杂,早在21世纪初,产业内就开始对芯片的纳米制程命名有了“分化趋势”。 我们都清楚,微处理器是由以特定方式连接起来的数十亿晶体管组成。这些晶体管充当了“开关”的角色,负责处理电子数据的1和0。 基辛格解释,在晶体管顶部有一个区域叫“栅极”,它决定了晶体管是开启还是关闭。而“制程节点”指代的是晶体管所需的数千个制造步骤组成的复杂方案。 而所有最顶级半导体公司几乎都有同一个目标——让这些芯片变得更小、更快、更便宜、更高能效——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苹果的5nm制程芯片M1(有太多关于M1的测评可以去看,我也买了一台M1的Macbook Air,爱不释手)。 最初,制程工艺“节点”的名称与晶体管的栅极长度相对应,并以“微米”为度量单位。随着晶体管越变越小,栅极的长度越来越微缩,产业开始以纳米为度量单位。 而关于制程命名改变的关键节点出现在1997年。 “随着技术进步和应变硅(strained silicon)等其他创新技术的出现,除了缩小晶体管,更快、更便宜和更高能效也变得同样重要。” 基辛格认为,从这时开始,传统命名方法不再与实际的晶体管栅极长度相匹配。 换言之,晶体管尺寸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它们之间的“互连”等因素也不能忽略。 2011年,在英特尔推出FinFET晶体管结构技术后,行业进一步分化。这是一种构建晶体管的全新方式,具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 这个结构就是将停滞不前的22nm继续往下缩进的关键技术。但要很显然,从22nm开始,不要说大众,就连产业内对制程数字的理解与它的实际“坐标”也开始逐渐脱离。 这也是英特尔如今建立新命名体系的根本缘由。 正如虎嗅之前在采访工程师时得到的答案:“英特尔在制造工艺标准制定上相对更激进,要求也更高。但的确制程延迟了1~2年,说落后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追赶的可能性。” 但英特尔这次大刀阔斧的制程更名,也许不是不相信自己,而是嗅到了市场和资本已经被“命名”困惑已久(譬如开头),甚至依此来做出商务判断的残酷现实。 不过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即便推出了新命名产品,客户没有理由不问一句:“你这intel7到底几纳米?对标的是台积电的几纳米?” 说实话,我们更想知道英特尔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怎么回答。 誓死捍卫摩尔定律? 基辛格在这次可谓是极为详尽的“制程技术科普会”上,至少提了三次关于“摩尔定律不会消亡,英特尔会通过各种方法,如改材料、晶体管结构,以及封装等角度,继续来延续摩尔定律”的决心。 实话讲,除了这个意味深长的新命名体系,英特尔最有趣且最应该受到关注的产品,毫无疑问是Intel3之后的Intel20A。 (当然,Intel4 将作为第一批应用阿斯麦高数值孔径(High-NA)极紫外辐射光刻技术(EUV)的处理器也倍受瞩目,但象征意义不如Intel20A。) Intel 20A(5nm)之所以被英特尔称为历史上制程技术发展的下一个分水岭,是因为它是第一块应用英特尔两大“开创性技术”的芯片: 替代FinFET的全新晶体管架构 Gate-All-Around(英特尔把它命名为RibbonFET) 能够解决“互联瓶颈”的电能传输系统PowerVia。 FinFET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述。 它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教授胡正明在1999年研发出的 3D 晶体管技术(鳍型晶体管)。英特尔之所以能在 12 年后率先量产出 22nm 晶体管,台积电与三星顺利过渡至 16/14nm 制程节点,FinFET功不可没。 正是这项“发明”,摩尔定律才得以“延寿”数十年。 但是,随着制程从5nm持续缩进至3nm,半导体制造专家们发现,进一步减少 FinFET 尺寸,就越来越受到驱动电流和静电控制的限制。 而将要替代它的Gate All Around的常用名为GAAFET(全栅场效应管),它使用栅极包围的带状通道,从而能实现更快的晶体管切换速度和更好的控制。因此,在更小的占用空间内,可具备更高的性能。三星在2020年曾宣布将在3nm制程芯片上应用这一架构。 与 FinFET不同的是,在 FinFET 中,较高电流需要多个并排的鳍片;GAA 晶体管的载流能力主要是通过垂直堆叠几个纳米片(上图),而栅极材料主要是包裹在沟道周围来提高的。纳米片的尺寸可以按比例缩放,以便晶体管可以按照要求的特定性能进行调整。 听起来,“纳米片”的概念其实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而且实际上,这项技术已经被研发多年。但其之所以不受业内“重用”,主要瓶颈就在于“材料”。 根据泛林半导体给出的解释,GAA晶体管是通过“交替硅”和“硅锗外延层”的超晶格来制作的,这是构成纳米片的基础,此外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可能需要钌、钼、镍等各种合金新材料进行沉积、蚀刻、填充。 一位半导体专家这样给虎嗅总结:“它(GAA)将对半导体的基底材料进行更改,半导体连接的材料也要进行更改。同时整个晶体管的物理结构也要变化。” 因此,带领团队开发这项技术的Sanjay Natarajan博士将英特尔的GAA——RibbonFET称为一次“晶体管性能上的重大飞跃”,并非虚话。 根据测试芯片结果,他们预计RibbonFET晶体管带来的性能和密度提升,将超过当下的FinFET晶体管。而Intel 20A将是应用RibbonFET的第一枚芯片。 而电能传输系统PowerVia则是英特尔工程师开发的一项独特技术。Sanjay Natarajan博士作为这项技术的开发负责人,指出半导体晶体管结构中存在的最大传统问题之一便是“布线效率低下”。 “传统互连技术是在晶体管层的顶部进行互联,经常产生电源线和信号线的互混,导致了布线效率低下,进而影响性能和功耗。” 他们的解决方法,便是把电源线置于晶体管层的下面(也就是晶圆的背面)。通过减少晶圆正面的电源布线,腾出更多的“空地儿”用于优化信号布线,并减少时延,实现更好的电能传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将用于Intel20A的关键技术,虽然不可避免被人诟病为“仍然处于PPT状态”(毕竟还都是PPT),但英特尔的专家们展示了这些测试芯片的扫描电镜图像,显然经过了一系列测试。 就像上面所说,它们的成功应用,将决定着英特尔是否能在5nm这个关键节点上进行反超。 从时间来看,很明显,2019年时PPT上规划的“2023年实现7nm++”,与这次规划的“2024年实现Intel20A”没有多少间隔。也就是说,依然有机会在5nm这个节点上翻盘。 英特尔2019年10月的制程产品规划图 如基辛格所说,英特尔Intel20A在2024年的问世与两大关键技术的真正应用,将标志着半导体“埃米时代”(1埃米=0.1纳米)的启幕。 现在来听,其实更像是英特尔在向外界喊话:你们以为我还想在“纳米时代”争夺领导权?不,我们要进入一个比纳米更小的单位去争夺话语权了。 写在最后…希望不是PPT 但话说回来,既然完全改变了以纳米为单位的命名体系,而且晶体管结构和材料正在发生下一轮巨大变化。此外,英特尔也在从封装技术层面提高芯片的带宽密度和能效…… 这一切难道不是意味着,所谓的纳米还是埃米的数字单位,已经越来越没意义了吗? 英特尔嘴上说在捍卫摩尔定律,其实已经认识到不能再依靠摩尔定律。 如今,Intel20A的制造工艺虽然官方说拿下了高通这个大订单,但距离2024年变数还有很大。我们虽然觉得英特尔这场发布会的意义重大,并且产品规划让人没有异议,但是PPT能够转变称真正的产品,还是需要实物说话。 毕竟,当年延迟了4年的14nm产品,当时PPT做的也挺不错的。
比亚迪DM-i超级混动系统解析,让燃油汽车实现电动化软着陆
3代DM动力系统 目前汽车领域谈及动力系统,混动与纯电是两大热门话题,一方面,是混动与纯电动力带来的短期碳排放减少,另一方面则是低油耗甚至0油耗对消费者用车成本的降低。比亚迪于今年推出的全系搭载DM-i超级混动系统的王朝车型,也获得了市场的热捧。 笔者从北京多个比亚迪4S店了解到,目前很多DM-i车型的拿车排期已经延期至3个月以上,甚至有店铺开始停止接收新订单。在探访比亚迪总部的过程中,也有比亚迪的工程师表示:“我自己也在新车发布不久后就定了车,但是目前还在慢慢等车到店。” DM混动历经3代版本,终于迎来了爆发期 DM-i技术平台 笔者还了解到,作为新一代的DM-i动力系统,涉及的电机、电池以及专用的发动机,目前产能都还处于爬坡阶段,待产能逐步提升后,会加速填补市场缺口。实际上,比亚迪开发的DM混动系统已经经过了2次迭代。 最早于2008年,比亚迪DM 1.0已经采用双电机串并联架构,但基于当时国内整体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背景,产业链发展初期,当时的三电成本居高不下,电机的性能指标也比较低,并且在当时国内自主品牌也没有混动专用发动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套架构并未达到整车亮眼的指标。 到2013年推出第二代DM系统时,比亚迪转换了设计思路,改为基于多速DCT的并联架构,通过架构更新进一步实现了油耗的降低。发展至2018年的第三代DM混动系统,已经进化成为基于多速DCT的混联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DM-P与DM-i两种动力平台,两者分别针对动力响应以及经济性进行优化。 动力核心 具体到DM-i超级混动系统上,它采用的是以电为主的混动技术,核心组成包括两个部分:提供驱动力的大功率电机以及供能的大容量动力电池,发动机则主要起到辅助作用。由于电机转换效率相比发动机有大幅提升,而中低速行驶对于电能的消耗也会降低,因此才使得这套动力系统获得了“一箱油续航超1200Km”的能力。 同时,以电为主的架构也提供了一些驾驶中的体验优势,在此前笔者队秦 Plus DM-i车型的试驾中,低速行驶下得益于电机驱动的静音属性以及无需变速箱的特性,整体驾驶感受更加安静,动力传输也非常平顺,没有顿挫感。 电机全转速区间高效扭矩输出的特性,也继承在了DM-i车型当中,因此可以在油门前段就能获得不错的动力响应,百公里7.2s的加速时间也证明了其加速能力。 燃油车向新能源发展的软着陆 当深踩油门以及高速行驶时,才会感觉到发动机的介入,另外与很多混动车型相对固定的动力选择模式不同,比亚迪DM-i更多是由电脑完成动力调配,用户能够改变动力使用倾向是保持电量还是消耗电量,而不是简单的调整纯电或者燃油模式。 在这些特性的加持下,DM-i超级混动系统成为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型中间的一道很好的“过度桥梁”在多数驾驶场景下,它的表现与电动车基本一致,而车辆所依赖的能源来源却依然是传统的汽油,并不存在续航焦虑,并且更低的油耗,也让其具备了用车成本上的优势。 DM-i超级混动系统的核心黑科技:EHS电混系统 DM系统发展史 除了体验层和架构层的改进,比亚迪DM-i超级混动系统还有一项黑科技:EHS电混系统,作为DM-i超级混动的“大脑中枢”,EHS电混系统更是能够对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智能分配功率,让DM-i超级混动更多地在高效区工作。 不同于传统变速器只是作为传动机构的作用,EHS电混系统采用七合一高度集成化设计(双电机+双电控+直驱离合器+单档减速器+油冷系统),是兼顾了驱动、传动以及功率分流等多维一体的作用。 相比第一代DM混动系统,高度集成化的设计让动力总成重量从176kg降低至136kg、最高转速从6000r/min提升至16000r/min、峰值功率从50kW提升至160kW,功率密度更是从7.6kW/L提升至44.3kW/L,提升了接近6倍。 电控的指标也同样得到了提升,在集成化上,驱动电机、发电机双电控深度集成。相比于DM 1.0混动系统的壳体物理集成,实现了控制电路深度集成。三相线连接变为内部铜排直连,深度的集成化,体积缩小,由25L减少到12L,缩小了1倍。 EHS优化 此外,EHS的电控、IGBT功率模块也已经实现完全自主研发,不仅告别了卡脖子时代,还实现了IGBT定制化开发、汽车级可靠性,降低重量、体积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使用寿命从6-10年提升至10-15年,重量从2460g降低至1690g,整体体积从12L降低至1L。EHS电混系统的IGBT模块数量也从DM 1.0的6块减少至2块。 和目前市面上认可度较高的本田i-MMD系统相比,DM-i超级混动也有很大的区别。首后者是插电混动,纯电状态可以做到50~120km的续航里程,在中低速的短途驾驶中,车辆甚至可以作为电动车进行使用,使发动机更多处于熄火状态,从而油耗更低。 而在系统设计层面,DM-i超级混动和iMMD系统的架构很相似,都是P1+P3电机布局,先进的双电机串并联架构。但从架构布局来说,DM-i超级混动采用平行轴布置,轴向尺寸更小,有利于整车布置,而本田的i-MMD系统采用同轴式布置,轴向尺寸大,同时限制了电机尺寸。 其次,同为先进的扁线电机,DM-i超级混动电机转速更高,最高转速为16000rpm,所以比较之下,比亚迪的电机恒功率区更长,后备功率更足,加速感更好,爬坡能力更强。总体来说,经历了13年的2次迭代后,比亚迪在混合动力领域的最新动力总成已经达到了行业中的头部水平。
京东金融为“土味放贷”付出了代价
时隔7个多月后,话题#京东金融因不良广告被罚40万#冲上热搜。据天眼查,京东金融关联公司北京方博资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方博资元”)因在发布的广告中宣扬过度消费等不正确导向被罚款400000元。 农民工坐飞机没钱升舱怎么办?贷款!农民工住酒店没钱住豪华套房怎么办?还是贷款!2020年12月几则京东金融借贷广告中的价值观问题,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时隔7个多月后,话题#京东金融因不良广告被罚40万#冲上热搜。据天眼查,京东金融关联公司方博资元因在发布的广告中宣扬过度消费等不正确导向被罚款400000元。 行业人士指出,相比罚款,品牌受损是更大的代价。 雷达财经注意到,当初的广告中曾提及“京东金融是京东数科旗下的大品牌”,但时至今日,受政策和监管影响,京东数科已经主动撤回了IPO申请,并更名京东科技,开始了“去金融化”的转型。 根据京东科技官网,公司“融合了原京东数科及云与AI两大技术业务板块,能面向不同行业为客户提供行业应用、产品开发与产业数字化服务。” 有分析认为,相比放贷,发力科技需要更多真功夫。 01 京东金融因借贷广告被罚40万 资料显示,京东数科前身为京东金融,后者于2013年10月从集团内部脱出独立运营;2014年2月,京东金融上线“京东白条”,这款产品的推出甚至比蚂蚁花呗还要早上一年。2018年,京东金融将品牌改造升级为京东数科。 据天眼查,方博资元由京东科技通过观见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控股,最终受益人为刘强东。从其官网内容来看,公司从事的或是提供基于互联网以及移动网的相关视频直播服务。 近日,方博资元新增的一条行政处罚内容显示,公司因违反《广告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被罚款40万元。 2020年12月,方博资元曾委托优矩互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素材,在抖音、快手两个媒体平台发布。内容是一位农民工打扮的人士因母亲晕机向空姐提出能否打开窗户或更换座位,空姐则向其推销升舱服务,价格千元。该农民工打扮人士因余额不足放弃升舱,而后排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子随机帮他在京东金融申请了15万元的“备用金”,称“如果你以后急用钱,不需要再看别人的脸色了。”该广告宣扬了过度消费等不正确导向,存在严重价值观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广告还有“姊妹篇”。在另一则原班人马出演的广告中,农民工打扮人士带母亲来大城市看病,却发现便宜的酒店房间都订满了。就在该人士因余额不足放弃住豪华套间时,又是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子帮他在京东金融申请了15万元的“备用金”,并称新用户借3万有免息券,可享受30天免息,万元日息最低1块9,还没有一瓶饮料值钱。 这些被称为是“毁三观”的“土味”借贷广告一度将京东金融推上风口浪尖。尽管京东金融、京东集团在短短三日内接连道歉,但其还是遭到了网友们的口诛笔伐,并招致监管层面的关注。 12月底,银保监会在发布的《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中提到,“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 2021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还曾联合约谈腾讯、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美团金融等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要求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使用、营销宣传行为和格式文本合同,加强监督并规范与第三方机构的金融业务合作等。 02 为何出此下策? 广告刚刚引发舆情轰动时,就有律师指出,其内容不仅违背正常价值观,还涉嫌违反广告法有关规定。虽然京东在致歉信中将短视频的传播归结为“团队管理不善、审查不严”,但还是有部分网友疑惑,京东究竟是为了什么在铤而走险? 高昂的收入或是答案之一。2020年9月,京东数科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招股书显示,彼时借贷业务对公司营收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大。 在公司所有的业务中,白条和金条占总营收的比例已经从2017年的26.38%跃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42.9%。2017年-2020年上半年,京东白条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从2492万人涨至5544万人,年复合增长率52.28%;京东金条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从302万户涨至1424万户,年复合增长率124.36%。 2017年-2020年上半年,京东金条的贷款规模分别为1036.85亿元、2554.92亿元、4589.15亿元和2612.17亿元,后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10.38%。得益于公司在借贷业务方面的表现,至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毛利率高达67.08%。 除此之外,中央财经大学品牌传播与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宫丽颖教授认为,类似京东、360等纷纷加入土味营销大军,是看中了广阔的下沉市场。 有观点指出,如今借贷广告的受众不再只是大城市的年轻人,还包括农民工、外卖小哥、三四线小城市或农村的缺钱人群。土味视频看似低俗,实则因其具有简单、粗暴、接地气、生活化等特点,能与常规审美营销形成反差,并迅速抓住受众眼球。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广告中对利息的包装,就能达到引诱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淳朴群体借钱消费的效果。 如在广告中,京东金融提到,京东金条万元日息最低一块九,据此计算该产品年利率最低仅6.9%,但雷达财经体验发现,通过京东金条借款后显示“1000元借1天,利息低至0.95元”,年利率陡增至34.2%。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则有网友投诉称,自己在借款没有逾期过的情况下被降了额度、调高了日利息。同样为万元的额度,比视频中宣传的多了近十个点。 2021年7月28日,历经监管审查、集团内部调整后,京东金融App显示,借款年利率已变为10.22%。 03 京东数科已改名京东科技 如今,距离被罚广告的推出已经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而京东数科自身也与此前大不相同。 受蚂蚁上市搁浅影响,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京东数科已着手转型。 2021年1月,京东集团宣布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调整后的公司设置了15个主要的业务群或部门,包括数字城市群、金融科技群、京东云事业部、行业拓展部等。 3月31日,京东集团公告称,拟将京东智联云业务以及部分资产,总价值约为人民币157亿元,作为对价转让予京东数科,以获得京东数科发行的普通股。交易完成后,京东集团在京东数科的股权增至约42%。两日后,京东数科正式在科创板撤回上市申请。5月,京东数科正式更名为京东科技。 伴随着京东科技转型的,是公司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2021年4月,前京东数科CEO陈生强退出京东科技公司董事、经理、监事等管理人员行列,其所持4.23%的股份也全数质押,这宣告着这位京东十三朝元老的黯然离场。在此之前,其CEO的职位曾被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所接替。 6月,京东科技裁员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中疯传,多位在脉脉上认证为“前京东科技员工”的用户称,京东科技裁员比例达30%-50%。7月,有自述为“京东数科区域经理”的网友表示,与2020年8月时相比,目前自己所在的部门只剩下20%的人员。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裁员是砍业务的自然结果。数科和京东云合并后,多达150个业务,但很多业务都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一些果断被砍掉的业务线上的人自然也被裁了。 7月21日,界面新闻报道称,京东科技两名核心高管均于近日离职,分别为原京东数科副总裁谢锦生、程建波,前者在2013年加入京东,参与了京东金融的创建;后者在2014年加入京东,曾参与搭建京东科技的风险管理体系。 该报道还称,随着原京东白条掌门人许凌被调岗至京东集团CSO体系,任职战略规划部负责人,以及谢锦生、程建波的陆续离职,原京东金融的元老成员已悉数离开。 目前,京东方面已经向媒体否认了这一消息。 04 时隔三年再提“去金融化”,有何不同? 雷达财经注意到,此前在更名为京东数科的2018年,公司曾提出“去金融化”的口号。不过对此经济日报发文指出,这是持牌金融控股公司想贴上数字科技的标签,不仅有妄图游离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之外的嫌疑,还意图享受真正科技企业上市的高估值、高股价、高融资额。 时隔三年,京东科技在动荡中再次强调“去金融化”,题中之义,才真正变为了强化技术服务,弱化金融属性。 据官网介绍,京东科技致力于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能力,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各类客户提供全价值链的技术性产品与解决方案。其使命是科技引领,助力城市及产业数智化升级。 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 而这也与刘强东对集团的期许相贴合。2021年618期间,刘强东曾发表一封题为《心存敬畏 永葆情怀》的致股东信。 信中,刘强东称未来十年京东将潜心打造新一代基础设施——京东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利用技术和供应链能力帮助合作伙伴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经营效率,降低先进技术的应用门槛,让缺乏技术能力的中小微企业也能拥有先进的资源和能力,同时又能发挥自身的灵活性,更好地服务用户。 何为京东云?以今年的618为例,期间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超3438亿元,同比增长约28%;京东云当天每秒用户访问峰值较2020年618同期提升223%;京东智能客服累计服务4368万次。如此亿级流量洪峰的背后,正是依靠京东云计算,平台才得以支撑下来。因此京东集团副总裁周伯文也将京东云形容为“京东集团的技术基石”。 不过,京东云面临“前狼后虎”。Gartner今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公有云IaaS市场已经形成了阿里云领跑,华为云、腾讯云紧随其后的格局,前三强在2020年的市场份额分别是35.1%、16.3%、14.3%,京东云位于第五,市场份额为4.6%。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仅有的三家能盈利的云厂商之一,阿里云花费了12年才盈利,而全球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亚马逊AWS在盈利的道路上也耗费了10年时光。 有分析认为,参考阿里云案例,京东云的未来道阻且长。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也需要重金投入、耐心孵化,短期内难取得良好成效。
什么才是女性需要的?13部门联手支持女性科技人才
7月19日,科技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国务院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中国科协、全国总工会、自然科学基金委13个部门和单位,印发了一份《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文件,明确了在“十四五”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坚持性别平等、机会平等,为女性科技人才创造更好环境。 当时,许多媒体也都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个新闻。但没想到的是,《女性科技人才若干措施》“出道即巅峰”,后续讨论明显乏力。 通过某数据监测平台可以直观地看到, 就连北京市印发的相关科技政策都有56.8的影响力指数。而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政策,甚至都没能被收录。 这也让这份《措施》,看起来像是一声“旱天雷”,乍一听很响,却没能如其他领域政策一样,接连滋生出云的激荡和雨的甘霖。 注意力碎片化的当下,这则不算新的“新闻”,想要“翻红”很难。但这份《措施》的意义与深远影响,以及大政策与小声量之间的矛盾成因,还是很值得在“中国大声疾呼加强基础研究的关键时刻”,再次被拿出来探讨一下。 01 大大政策,小小声量:舆论场为何不爱谈女性科技 《措施》的具体内容就不赘述了,简单来说,可以用三个词来理解。 1.沿革久。《措施》符合当下女性意识觉醒、追求性别平等的舆论趋势,不过中国对于女性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并不是直到今天才出现的。早在2011年,科技部和全国妇联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而13部门发布的这份《措施》则旨在进一步发挥女性力量,这也说明了中国对于女性科研工作支持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2.覆盖全。措施主要包含了七个要点,基本覆盖了女性从事科研领域容易遭遇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限制,比如生育哺乳带来的客观生理影响、性别陈规导致的职位天花板、社会规范造成的隐形创业困难、资助比例低等等问题,痛点抓得准,支持力度也比较全面,既有对生育哺乳等现实问题的措施,也针对女性从事科研的刻板印象、高层次人才女性代表性不足等也设立了相应机制。 3.高可行。由于长期经验的影响,这份最新的《措施》具备了相当的可行性。比如针对女性科技人才在家庭和生育上的现实压力,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等,落地之后确实能减少女性的后顾之忧和隐形歧视,营造出一个更女性友好的科研环境。 既然这份《措施》能用、好用且将长期应用,为什么大众讨论的热情却不高呢?有几个因素可能带来影响。 首先,由政府主导的政策措施,目的是营造平等公平的科研环境,而不是像资本那样喜欢用激化性别矛盾来获取曝光度、争夺女性消费力,但公共媒体上往往负面情绪更容易引来激烈争议,反而会导致《措施》这样的重要新闻失焦。 其次,公共讨论的极端化趋势下,动辄“打拳”“国蝻”相互贬低的氛围,使得很多人在涉及性别问题时倾向于谨慎、低调,因此主动放弃了讨论相关话题。 还有一点,则是长期的性别结构性不平等之下,女性科技人才面临的困境是复杂且多样的,以至于缺乏一个具体的标准去探讨。比如生育、月经期等生理性差异,以及“女性科研工作者需要平衡家庭与事业”等社会规训,投入不平衡导致“女性科研产出低”的现状和隐形偏见,这些原本应该分别看待并讨论,但在如今的舆论场中经常被混为一谈,产生错误归因,又容易演化为骂战。 讨论标准缺失、女性意识觉醒、父权陈规的现实共存,是很多人觉得性别议题难以讨论清楚、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 不想谈、不敢谈、不会谈,导致了十三个部门联合加持的《措施》影响力不匹配。但这也会让女性科技人才的现状与发展,难以得到更多关注。 所以,脑极体团队决定抛砖引玉,通过三个网友比较关注的问题来谈一谈,《措施》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02 第一个问题:政策扶持,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吗? 在诸多性别议题中,这是一个常见且相对温和的质疑。许多男性希望在扶持女性的同时做大资源池,不影响自身的资源总量。也有女性发出类似的表态,认为“公平就好,不需要优先”。 那么,政策扶持真的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吗? 我们将视野放远一点,从全球来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将性别平等纳入科学政策主流的考量之中。甚至印度这样性别歧视问题严重的国家,都推出了女性科研相关的激励计划。 2001年启动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高级项目,旨在增加妇女在学术科学和工程事业中的参与和提升。澳大利亚的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通过一项旨在缩小男女资助率差异的新举措,为澳大利亚34名女性研究人员提供资金。 印度十一五期间就有了女博士奖学金计划,2002年推出“女科学家计划”(WomenScientists Scheme,WOS),为年龄在27~57岁之间、职业生涯中有过短暂的休息,但希望再次回到科技岗位的女科学家和女性科技人员提供机会,一直开展至今。 而在欧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研究与创新计划Horizon 2020 ,也会每年向杰出女性创新者颁发奖状,促进研究团队中的性别平衡,以缩小妇女参与科研的差距。 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比如这次许多媒体关注的“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的政策,其实并不新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10 年评审工作中首次提出的。自2011年起,就将青年科学基金中女性申请年龄上限放宽到40岁,较男性的35岁增加了申请机会。 按理说,这么长时间、这么多国家一起给女性科研人员优待,如果有新的不公平早就产生了。那么实际结果如何呢?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全球各区域女性研究人员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没有一个超过50%,其中中亚最高为48.2%,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只有23.9%,南亚最低只有18.5%。 具体到中国,截至2017年11月底,历届当选的科学院院士当中,女院士有71名,只占全体院士数(1367名)的约5.2%,而工程院女院士49名,占全体院士数(882名)的约5.6%。 《措施》中也明确提到,“总体上看,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仍较为缺乏,女性科技人才在职业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瓶颈问题,符合女性科技人才特点的专项政策不足,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的现实情况。 现实已经证明,针对女性的政策扶持并不像一些人想的那样非此即彼、失之偏颇,对于“新的不公平”担忧大可不必。 不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敢情全球政府这颗想支持女性科研人员的心都打水漂了? 一方面是沉疴已久,现代科学出现300多年来一直以男性为主导,形成了男性更强、女性更弱的思维定式和行为规范,从而使得女性科技人才的现状改变也更难。 另一方面,科研也需要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需要承认的是,现实中,男女研究者的产出确实存在不均衡的状态,即著名的生产力谜团(productivity puzzle)。 在帮助女性科研工作者加速迎头赶上的同时,也要追求整体科研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03 第二个问题:到底怎样的支持,才是女性需要的? 虽然对女性科技人才的扶持是应有之义,且是各国政府都在努力的方向,但不仅部分男性不能理解,就连部分女性自己都认为没有必要。 比如此次《措施》发布,某官微下的高赞评论却是:先把“仅限男性”的限制条件去掉。 那么,到底怎样的扶持才是对女性科研人员有益的呢? 为什么普通人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点不一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西方的妇女自由运动形成了很多女性主义的观点,而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当中,也对很多观点直接“拿来吧你”,其中就包括了“试图扩大或强调两性差异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改变“女性先天不适合做某些事情”的刻板印象。但完全忽视性别差异也值得商榷。在一些没有必要区分性别的地方强调差异,比如因性别设岗;在一些明显具备生物学差异的地方忽视需求,比如生育年龄冲突,这对男人和女人都有害。 一来,男女性别的划分本身就有生理学的意义,包括了生殖器官和染色体等生物特征。比如女性要经历的生育、哺乳、月经等,是男性完全不具备的,是需要正视的生物差异。 二来,性别也来自于由长期以来的社会规范和陈规定型观念塑造的男女角色、态度和行为差异,其中不乏根深蒂固的偏见,比如“女生不适合学理工科”、女性需要平衡家庭和事业等,这些都是需要改变的。 更何况,假装女人和男人是一样的,何尝不是在限制女性的选择和权益。 比如近代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工作期间就因为单位要求“不结婚不生孩子”而被动未婚。 因此,在制定面向未来的女性科技政策时,既不忽视也不过度强调实际差异给女性带来的问题,从而真正让措施帮助到女性研究人员。 首先,在学术能力上,男女性别并没有先天差异,女性不适合学理工科的论调早已不攻自破,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才是衡量科研工作的关键性指标,女性研究者也更希望用能力来证明自己,无论招生、就业、升职等情况完全没有必要因性别而区别看待。 其次,合理看待生理差异。女性生理上的生育需求,与最佳科研能力成长时间相冲突。加上如今许多大学和科研院所实行了“非升即走”制度,要求研究人员在一定聘期内接受考核、完成职业晋升,许多女性科研工作者不得不放弃生育选择,以追求学术上的更进一步。这次《措施》中国家人才计划适当放宽女性申报年龄限制等,能够让女性科技工作者更自由、无后顾之忧地选择。 最后,坚决摒除社会结构性差异,即看似平等,但依照主流社会的男性标准来衡量女性的各类机制。《措施》中高层次女性人才的培养,就是一道有力的重锤,因为女性评委在决策和评选中缺位,会直接导致女性的科研能力与成果很难得到(和男性相比)同等的认可,在获得相关资源资助时也处于劣势。 04 第三个问题:女性职工扶持,为什么是科技行业先行? 同样是在这个话题下,也能看到一些网友表达了更宽泛的职业选择,比如希望军队招考也进一步平等化,其他职业也能既不歧视也不优待。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关女性权益的话题总能引发不小的谈论,女性职工所遭遇的社会结构性不平等也在广泛引起重视。而力度如此之大的政策性改变,为什么是从科研领域先开始的呢? 一是阻力更小。 脑极体的读者,可能知道我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妇术”。一直以来,女性就是技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别平等,也总会从那些体力差异不明显的地方萌生。 在过去的几年间,科技女性的变化是巨大的。仅在纽约,从2003年到2014年间,由女性创建的科技公司增长了10倍,募集了30亿美元资金。不断增长的科学、工程和技术产业都急需科技和工程相关人才,忽视女性的力量,意味着失去了一半人口的科研智慧。 除了需求之外,科技行业也因为创新更多更快,许多公司处于早期阶段,因此能够对女性友好做出足够及时的演变。许多女性友好政策都是从科技公司中开始推行的,比如远程工作、更长时间的带薪育儿假、男性同等产假等等。 随着科技活动成为各国创新力与国力的赛场,如何有效开发女性科技人力资源,自然也就率先成为众多国家必须攻克的课题。 二是影响更广。 今天,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几乎覆盖了多种行业、各个角度。科技产业链前所未有的蓬勃,也使其能够更深远地影响和改变女性现状。 一方面,科技产业化,从研发到成果转化需要联动学术界与产业界,覆盖面极广,对其他非科研岗位的女性福祉同样有带动作用。就拿医学领域来说,在临床试验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受试者是女性,许多女性相关的病症、研究和实验都更难开展,女性研究员的增加会直接惠及女性健康课题、女性受试者与病患。 另一方面,高质量创新,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意味着技术要全面深入到产业经济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自然要从整个教育周期入手去改变性别不均衡的局面,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女性得以进入高层次科研梯队,这也会直接带来全年龄段的女性参与科学与共工程事业的改变。 所以在整个《措施》文件中对女性科研采取了纵向的全面支持,除了正在岗位上的女性工作者之外,还包括提升中小学女生的科技参与度、消除学科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学生专业选择的不利影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置理工科专业优秀女大学生奖学金,多种措施共同加强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打破“透明天花板”,覆盖了女性从教育到从业及退休的整个周期。 很长一段时间里,“科技共同体”都是以男性为模板建立的,女性科技人才只能遵循已经写好的制度设计和行为规范。 但书写未来的那支笔,正在《措施》的加持下,被越来越多的女性研究者握在手中。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规范“人脸识别” 为盗刷者戴上“紧箍咒”
IT之家 7月28日消息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现今已经应用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诸多领域发挥作用的同时其滥用现象也对公民权益造成的侵害,例如今年 315 晚会就曝光了某些商家通过“无感式”人脸识别技术搜集海量人脸信息甚至偷偷贩卖。 此外,还有近期“杭州市民郭兵与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人脸识别第一案”,多地发生的“刷脸进小区”争议,因此人脸识别问题引发民众对其的普遍关注和担忧。 IT之家了解到,最高人民法院今日发布了《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对人脸识别进行规范。《规定》自 2021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 央视今日报道指出:规范“人脸识别”,为盗刷者戴上“紧箍咒”。人脸识别技术需要更有力、更有效的规范。《规定》用更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给恣意而为者戴上“紧箍咒”,为公民维权撑腰,最高法院出台司法解释恰逢其时。 从内容看,《规定》正是人民所需要的,比如,商家擅自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的行为如何定性?《规定》第二条明确了八种侵害自然人人格权益的行为,其中包括:在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人脸验证、辨识或者分析。 此外,物业不得强制将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唯一验证方式;处理未成年人人脸信息,须征得监护人单独同意;应用程序不得强制索取非必要个人信息,信息处理者须就人脸信息处理活动单独取得个人同意。 新规明确,有下列情形之一,信息处理者主张其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一)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而处理人脸信息的; (二)为维护公共安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 (三)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人脸信息的; (四)在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的范围内合理处理人脸信息的; (五)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IT之家了解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称,《规定》充分考量人脸识别技术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规范信息处理活动,保护敏感个人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保护人脸识别技术的合法应用。
躲在手机背后谈恋爱 2.4亿单身男女的隐秘情事
996、007已成为都市青年的常态,北上广深也成为单身人群的聚集地,但陌生人社交已是强弩之末。 国金证券发布《单身经济专题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29.7%和26.4%的单身青年散落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而TMT(科技、媒体、通信)成为单身者集中的领域——25%的单身男性和16%的单身女性集中在该行业以及相关领域。 这类优质的单身青年正成为各大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破防对象。 于硕就职于为北京某投资机构,平日里疲于奔命,年近三十的她突然有了婚恋焦虑。 “我曾花过四万的会员费在某线下机构相亲,与‘高富帅’见面两千一次,但一年过去也没有什么效果。”这既掏空了她的腰包,也掏空了她的精神。 不再相信现实“配对”的于硕“转战”灵魂社交,没想到自己却变成了海王。 “为排解寂寞,每晚我都在角色扮演。”在Soul上为了认识不同的朋友,于硕会虚拟不同的身份进行交流,有时候是一个离异的中年妇人、有时候是个还没毕业的学生。相比其它匹配更精准、更注重同城的LBS软件,于硕很庆幸自己“女海王”的身份只局限于Soul。 沉溺过后只剩一场虚无,“随时可以有人说话”的Soul依然不能解决于硕的现实问题,而于硕浪费的时间却难以挽回。 相较于探探这类约会型社交软件,Soul的玩法更酷,它要做的是售卖精神服务,但最难满足的恰恰是人心,这仿佛是门永远存在信息差的生意。仅仅一座城的男女都难以捉摸,更何况陌生人社交要满足从“北上广”到“曹县”的所有人群。 忽略地域、颜值、生活背景、文化群层,让年轻人为灵魂买单,这现实吗? 01 相亲靠算法,灵吗? “到底什么是有趣的灵魂?”实际上,“相看两不厌”才是铁律。 “我一放上照片就没人理我了,套路和早年探探没什么区别,决定在Soul这个APP上聊不聊的前提,都是先看瞬间的照片和介绍。”这让于硕这个社交软件老玩家索然无味,突然她意识到灵魂社交就是个不实用的噱头。 与Tinder、探探同城左划右划的形式不同,Soul根据用户的不同“标签”建立不同星球,在此基础上进行用户匹配,这需要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在“大数据”的指引下,“灵魂测试”、“闻声识人”等更多玩法应运而生,然而依靠算法与数据,真的能促使用户更有效地遇到对的人吗? 往往这类主观的标签更有机会隐藏自我,所谓的大数据匹配,也像是一个“新陷阱”。 一方面无法验证用户信息的真伪,“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男女,放眼望去一水儿的高富帅,你要学会辨别网络诈骗、也要学会控制情绪。但就算双方都加了好友,大概率也是止步于‘Hi’,打开话题很难,无法建立强关联。” 另一方面机械化的数据收集方式,也很难真正走到用户多变的心里,这并非是社交软件的“不负责”,毕竟很难完全依照理性的数据分析实现感性配对。 用户量数百万的软件“她说”,70%的用户来自内部的“口口相传”,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用户的质量。而在用户匹配上,“她说”花费了极大功夫去理解用户的行为和喜好,“她说”产品经理告诉36氪。 但有时候算法可能会让部分用户感到疲惫。“她说给我推送的男用户有时候会是同一类别的,比如我划了两个爱滑雪的用户,后面给我推荐的也都是滑雪相关的人。”于硕告诉36氪。 对此,“她说”产品经理表示:“科技还不完美,但互联网时代下算法已经提高了效率。'她说'希望让每个人都能遇见自己真正喜欢的那类人。” 所有“约会型社交”软件的玩家,在技术上的投入都是不遗余力的,其中包括用户数据信息的抓取与匹配、以及对于网络诈骗的监管与审核。 但用户资料的完善不仅难度高,且成本投入也无边际。 在探探前高管江白看来,由于难以验证用户信息,陌生人社交软件也成为了“杀猪盘、网络诈骗”的土壤,而这背后少不了与陌生人社交软件伴生的“作弊公司”,有知情人士甚至告诉36氪,探探的“虚假用户”(只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伪装的用户)在某一时刻曾高达20%。 “检测作弊用户与对抗灰色产业已成为这一行业无限的军备竞赛。”江白表示,一旦软件的DAU接近10万或是更高,就会面临极大的反作弊挑战,这也提高了社交创业者的门槛。 不可否认的是,陌生人社交赛道一直风波不断,软色情、虚假信息、“杀猪盘”贯穿始终,除此之外,所有软件似乎都很难平衡市场扩张所造成的优质用户流失。 数据获取的高难度、数据核查的高成本,加之大数据的机械匹配,导致社交软件的高效匹配只是一个概率事件,那么一款陌生人社交软件能火多久? 02 Soul只是“探探”的延续 没有一款陌生人社交软件能够垄断用户。 “我经常在不同的小众软件上看到同一拨人。”大学刚刚毕业的肖筱告诉36氪,自己近两年的三个男朋友都是通过陌生人社交软件找到的。 “经常聊着聊着,男用户就要求加微信,之后会把你拉进代购或者微商群,但我当时也不是很想谈恋爱,基本就是卸了下、下了卸。直到有一次我刷到一个男用户的照片,他把自己捆在了一个树干上吐着舌头摆了个十字架的造型,我就完全弃用了探探。” 尽管注重监管,曾经一度探探也逐渐“陌陌”化,鱼龙混杂的用户、带有商业目的的“美女”,正常的“活人”越来越少,而现如今,为拓展用户数量Soul与探探越来越像。 不注重同城的Soul,更需要通过“海量用户”以保证“即时社交”,在其快速“圈流量”的背后,大批初期用户撤离,天风证券报告显示,2020年下半年,Soul的DAU/MAU已同有所放缓。甚至同探探的数据趋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双方的用户黏性没有太大出入。 Soul与探探的DAU/MAU 数据对比 资料来源:Questmobile,天风证券研究所制图 快速的拉新必然会使用户的结构发生变化,《2020年新世代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Z世代仍是Soul的核心用户,但85前用户比例也同比提高近3倍,Soul与探探的用户画像正在不断重合。 据艾瑞数据显示,探探2020年的数据表明,81%的用户年龄都在35岁以下,30岁以下用户比例为49.8%,31-35岁的用户比例为31.2%。同年Soul的用户82.9%在35岁以下,30岁以下的用户比例为61.8%,31-35岁的用户在21.2%。 且Soul的用户数量激增后,就算是在同一星球,于硕也感觉到用户差距的加大。“杠精越来越多,骗子也越来越多,灵魂匹配变得无比鸡肋。” 在江白看来,不注重同城匹配的Soul,本身就很难满足刚需用户的“约会型社交”需求,且在用户数量扩大后,聚焦“即时社交”的软件所受到的影响要比同城“Dating”的软件更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陌生人社交软件很难建立真正的强关联,迷失的用户越来越像海王,游走于各个软件与网友间,消耗着自己有限的社交能量。 “大家因为新鲜的玩法而来,但还是一种弱链接,新鲜感是一个递减的趋势。”在资深投资人的观察下,大部分用户对一款优质产品的“热度”在半年左右。 这同部分用户与业内人士的感知相近,一款陌生人社交软件的“真正生命周期”或也只是在6个月甚至更短。 03 商业变现成为高墙 也因此,“会讲故事的”Soul也一直在推陈出新。 初代用户倦意之下,为了让自己不被遗忘,Soul不断地刺激着用户神经。2020年,Soul开始重点围绕兴趣、游戏、情感等不同内容内测上线“群聊派对”与类“兴趣群组”。 据久谦中台观点,“有社区氛围、有更好的内容运营才是陌生人社交软件可以‘落地’的场景,Soul愿意把功夫下在内容生态,是很好的尝试方向”。尽管Soul的聊天室与群组数量足够多,但在线人数和活跃度较低,成效一般。 当初代玩家陌陌(直播)、探探(付费用户)均已找到商业化路径,用户留存率低下的Soul商业变现仍是难题,不到两年多Soul共亏了13.6亿元。 有趣的是,同款们纷纷盈利,以赤子城科技为例,2021年上半年其社交产品营收的预期达到10.15-10.65亿元,同比增长超575%,但他们并非在国内市场。 纵观赤子城旗下的四款产品——Yumy、YIYO、MICO与YoHo,分别主打视频社交、直播社交、语音社交等,与国内的主流软件们差异并不大,都拥有相对成熟的社交场景。 实际上,陌生人社交的盈利点并没有什么新故事,主要依靠的仍是用户付费与广告营收,即便是在海外市场实现盈利的赤子城,盈利大头仍然是会员订阅与直播打赏等,2021年上半年其增值服务预期收入为8.10-8.40亿元,占预期总营收的80%左右。 但它们身处两个不同的市场,赤子城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个相对健康且内容开放的市场,即中东、北美、东南亚等,尤其像中东这样移动互联网刚刚发展了几年的区域,其用户空闲时间多且付费能力较强,不用过多地去教育市场。 “最常见的付费方式就是虚拟物品购买,比如,用户去购买一些时间,延续和另一用户的视频通话时长,或是购买语音房道具等等。”赤子城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李平介绍道,而这样的产品单用户价格在3美元到几十美元不等,付费用户率在8%,月留存率的浮动空间则很大。 “中国的社交软件市场一直比较内卷。”江白告诉36氪。 2020年-2021年陌生人社交赛道投融资事件。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首先,有一定用户体量的产品数量上很少。其次,大家都在信息流广告投放上不断竞争,这导致获客成本水涨船高。最后,所有产品也没有更好的定位化、差异化运作,产品在市场上所有的钱都更多地走向营销,用户付费的金额与意愿也较国际市场相差甚远。” 在没有“内卷”且具有付费意愿基础的海外市场,赤子城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精准服务,而不用兼顾鱼龙庞杂的市场。李平告诉36氪,不管是在欧美市场还是中东市场,每款产品大多只主打一个核心功能,解决一个核心需求,这样能够更精准地服务用户,以及做精细化运营。 但国内不同,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软件都是平台化发展,不断叠加功能,每个产品的形态也越来越接近。但从国内市场的趋势看,不管是赤子城还是Yalla,国际市场成功的商业变现方法似乎都难以复制。 赚钱难的Soul,还在依靠大量广告投放占据市场,近两年Soul 的广告疯狂出现在综艺、影视剧与各种社交媒体里,从其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一季度,Soul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4.71亿元,是占比最多的成本和支出项目。而Soul在这一季度的广告费用就达到了4.60亿元,约等于其当期收入的两倍。 巨额的广告投放意味着拉新成本居高不下,但花钱买流量之下,Soul付费用户的转换效果并不好。2019-2021年一季度,Soul的月活用户分别为1150万、2080万和3230万,付费会员转化率分别只有2.3%、4.5%和4.8%。 且从久谦中台调研数据来看,“Soul三月内的留存率为15%,高于其他竞品,但略低于陌陌”。这更多意味Soul累积的超1亿注册用户有很大的水分,也影响着Soul要通过“收割流量”实现变现的可能。 而其“不看脸”的产品逻辑,注定其商业化之路不会太顺畅。从Soul的“超级星人”会员服务收费标准来看,连续包季68元、连续包年218元明显高于同类竞品的定价,也很难撬动其核心用户群体——还是学生的Z世代的口袋。 同样令人费解的是人员支出的构成,以盈利状况良好的社交软件企业赤子城为例,其超过一半的员工为技术人员。但从Soul的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3月,公司共拥有的884名员工中,负责行政管理的人员占比高达42.8%,负责研发的技术人员为29.9%,这样的人员构成也让外界产生了疑问。 截至2021年3月,Soul员工共884名,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天风证券研究所制图。 而Soul的账面现金或烧不了几个季度。在2021年一季度,Soul的总资产为5.84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75亿元,资产负债比几乎为100%。 付费用户的增长赶不上烧钱的速度,若没有资本的加持,Soul的资金链必将经受考验。 04 “海淀用户”才是核心生命力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这个赛道的行业集中性绝对不会太高。 想要收割用户人头流量的Soul,被资本收割后,也在为如何讲一个好故事费尽心力。上市折戟、流血不止,Soul还有什么故事可讲? 如今Soul宣传更多的就是自己“元宇宙第一的交友平台”身份,纵使在游戏领域,“元宇宙”也是较为“超前”的概念。 同灵魂社交一样,这或许都是让人短暂上瘾的噱头。而对于陌生人社交软件这个赛道,江白认为想要在中国市场“做大做强”,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核心竞争力还是优质用户,即江白口中的“海淀用户”。“‘海淀用户’的特点就是功利,不浪费一分钟在消耗能量的低质量对象身上。” “如果你的社交软件用户画像更多偏向‘海淀用户’,就会相对在意对方的个人背景是否优质,会不断寻找最新、最小众、用户圈层最高的社交软件,也因此海淀用户也最难伺候。”在江白看来,通常用户群越小越能保证用户质量越高,网络效应是正向的,用户在这个平台能够得到的社交价值、内容价值也就越大。 或也因此,最难“伺候”的用户却是社交软件存亡的核心,这无疑又增加了整个生意的难度。 在换了更多软件后,后厂村某大厂的程序员韩沛,终于在“李二狗”上找到了女朋友。“李二狗”是指“单身青年自救平台”这款小程序,是2019年由腾讯员工“李二狗”运营上线,其最大的不同就是支持用户“学校与工作”的实名验证。 从学历与工作背景看,韩佩就是江白口中的“海淀用户”。官方披露数据显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北京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海淀区的单身比例最高,达到36.95%,几乎每3人就有1人单身,所谓“海淀用户”就是具有强烈且真实社交需求的群体,而这类群体才是真正的“铁粉用户”,对陌生人社交软件的需求更加精准。 促使用户在某一时间段频繁打开陌生人社交软件的原因,还是在于偶尔的“单身焦虑情绪”,这个焦虑或许来自婚恋、或许来自生活压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玩家在试水线下。“李二狗有一个付费服务,就是在线下举办相亲活动,但目前只局限在广东地区。”韩沛告诉36氪。同时,也有消息人士表示,探探的两位创始人下一步的方向就是去打造一个“轻婚恋”的相亲软件,毕竟2.49亿的单身群体,充斥着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新一代年轻人的确很难接受传统的相亲方式,只要不是我短期内非要结婚,年轻人不可能再去写个10页纸的用户资料,把身家、车证、房产证都上传到网上。”在经纬中国投资董事王冰醒看来,所有软件也都是一个渠道,你可能碰到值得深交的新朋友,但是概率不一定很大。“所以用户想要在陌生人社交平台上真正去认识一个可以发展的异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会耗费自己有限的社交精力,即便选择不付费也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如果北上广公园的相亲角是修罗场,剔除“中间商”的社交软件俨然是场大秀,有人入戏太深、有人游戏人生、有人则是疲惫不堪......但是所有人都表现的十分急切。
饕餮台风vs人类 科技游击战术的进化
每年的七八月是台风肆虐的季节,给沿海的城市带来了暴风雨,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台风风力级别过大的话,会带来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田地房屋被淹没,危及生命、财产的安全。 最近的14级别的强力台风“烟花”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陆,绍兴、宁波地势低洼的村庄被淹,变成一片汪洋。浙江和上海等地的预警级别也达到了红色级别的警戒,多地接连暴雨并引发洪涝,受灾严重,台风烟花一点也不消停,最近又北上继续祸害山东,影响的时间长、区域还特别广泛。 除了“烟花”外,最近的台风还有风力较小的“查帕卡”和“尼伯特”,查帕克已经在广东登陆,波及的影响范围较小,但是也带了不少的降雨和水汽云团。而“尼伯特”现已在日本宫城县登陆,降雨和狂风导致部分赛艇和射箭项目改期,日本的气象厅也在呼吁民众进行防范可能的内涝洪水和滑坡等灾害。近日的气象灾害不少,河南暴雨洪涝、三台风又掺和扰乱,人类在台风、暴风雨、洪水跟前渺小如草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邹狗,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自然面前,人类对抗台风的科技史也仅有百年之短,人类引以为傲的现代科技发展在台风的摧毁力跟前不值一提,但是前辈的野心不这么想,在对抗台风的历史上,出现了这种狂妄的想法——干掉台风。 01 消灭台风,失智的野心 在第一颗核弹爆炸成功后,有人提议,将核弹在台风风眼中心引爆,利用核弹爆炸的威力来炸毁热带气旋,消灭台风。想法很天真美好,现实很打脸,跟台风的能量相比,核弹简直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改变台风的能量需要引爆成百上千的核弹,最主要的是这么多的核弹爆炸后的核辐射经过风的扩散,直接能够毁灭人类。自杀式的消灭台风,让这个荒谬的声音很快销声匿迹。 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科学家沙佛(Vincent Schaefer)成功用干冰制造出了人工降雨和降雪,科学家们也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云与飓风的形成都跟水汽的凝结相关,云可以被控制,那么飓风是不是也有可能? 于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陆军、海军、空军联手启动了“人工控制飓风计划”(Project Stormfury),试图在风眼中投入适量的干冰或者碘化银来减弱台风。在一个正在形成的飓风中,项目组出动了两架战时的重型轰炸机沿着飓风的雨带撒播了将近180磅(约81公斤)的干冰,然后观测飓风的变化,不曾料到制造出了一场人祸。本来路径已经远离陆地的飓风转向,直接在佐治亚州登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公众的谴责下,项目被迫关停。 飓风计划的成功性还未被验证就夭折了,参与的研究人员不甘心,在后续几个飓风袭击后据理力争,项目又重新开启,美国又投入了数百万美元来进行类似项目的研究。后续观测手段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该实验的一个致命逻辑漏洞:上升气流太弱的台风中自带大量冰晶。也就是说在台风中撒播干冰或者碘化银的实验行为没有任何意义。由于这个漏洞出现,所有关于“人工影响飓风计划”都于1983年被关停了。 飓风计划的失败也不无意义,人类从自不量力的正面对抗强势的台风转变为,如何迂回巧妙的预测和躲避台风,渺小的人类还是乖乖在大自然面前低头,保证生命的存续,从预警与躲避开始。 02 卫星“捕风捉影” 对于像台风这种极端气候的监测和预报意义重大,虽然不能免除极端气候带来的损失,但是可以提前预警部署相应的措施,未雨绸缪减少部分生命、财产的损失。 在古代,台风的预测一般依赖于沿海渔民的经验,常根据风向、云层、动物异象等预测台风,比如“一斗东风三斗雨”“东风转北,搓绳缚屋”等渔民谚语,天边异样的如乱丝般的云朵彩霞(气象学上称辐辏状卷云),大量浅海鱼类上浮,较大的深海鱼来到浅海,大量海鸟向陆地疾飞等,都预示着台风即将来临。渔民会停止出海打渔,将船只移至到避风港躲避灾难。 而现代人,借助技术的力量,来提前预知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台风的预测主要依赖于气象卫星的观察。卫星可以大范围观测,确定云锋面、热带气旋等系统,尤其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无法设置气象站的海洋,卫星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类的第一颗气象卫星“先锋2号”是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研制发射的,用于获取大气云层的情况数据,但是还未正常工作便因自转轴不稳的技术原因而夭折,至今还在太空中漂浮。一年后美国又重新发射了枚可以正常工作的气象卫星,成功的拍摄到了气旋、多种云层的物理状况和气象资料,奠定了气象卫星支持气象预测的可行性,苏联、日本等国纷纷开始研制自家的气象卫星。 随着气象现代化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气象卫星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从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再到2016年成功发射“风云四号”A星,多项气象科技“领跑”国际。对于台风和极端天气的观测也发生了质的飞跃,“风云四号”装载的可见光扫描辐射计,可提供500米高时空分辨率图像,可以观览全球热带气旋,反映台风云结构及其演变的精细化动态信息。 (风云四号A星于2018年9月15日监测台风山竹) 根据气象部门数据,风云四号卫星投入运行后,我国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识别时效从15分钟提高到5分钟,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从95公里减小到70公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监测能力得到国际肯定。 卫星的数据只是一方面,陆地上的气象雷达以及观测站、气象站的数据也非常重要,海、陆方的数据耦合分析对于台风的强度与方向判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海上浮标气象站、沿海近岸气象站、海上石油井气象站等的建立,台风的观测视野从陆地扩展到海上,可以更加清晰地监测到台风的风速,把握台风的发展与演变。台风预报的准确正是得益于海陆空观测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监测收集的数据内容越来越丰富。 60年来,浩瀚苍穹见证了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气象卫星的发展开拓了人类观测台风的视野,让这个风兽的踪迹变得有迹可循。人类虽然现在没法驾驭台风这个巨兽,但是也会运用其他的智能技术躲避减少伤害。 03 成长中的新防汛救灾科技 在台风引起特大暴雨,造成城市内涝、汛情时,科技的硬实力也逐渐渗透参与,开始秀肌肉。无论是在宏观层面的指挥调度,还是微观层面的救援,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 在指挥调度方面,技术发展有限的年代,政府领导的指挥调度靠层层上报进行沟通,信息传输太慢且不够全面,到后期的使用电话沟通,如果灾情严重失去通讯能力的话,需要在现场根据灾情情况进行指挥,各方受灾信息的封闭以及一直持续的新变化,不能够及时应对一些场景,错失最佳的救援机会,造成一些生命财产的损失,救援的力度十分有限。 而后期,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方信息同步的技术更新,多视频实时指挥调度的技术,可以全方位的展现灾情情况,智慧屏幕,安防深度摄像头,AR视频技术可以实时、全景防汛,助力防汛协同指挥。 在防汛形势严峻的情境下,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安防企业的视频软件平台、AR视频地图,以及分布各地的深度摄像头回传视频,实时、全景掌握现场汛情,开展指挥调度工作。比如海康威视的摄像头通过通信塔挂载监控全景,实时获取彩色高清视频画面,可分析道路积水、水面漂浮物等综合信息,24小时呈现各区域河道情况,助力政府远程调度指挥工作。 除了调度指挥外,在具体的救灾活动中,救援类无人机和作业机器人,也是救援救灾的标配。 无人机技术作为航空应急救援的补充,在许多灾害中都能派上用场,它们能监测灾害现场、绘制地图,还能轻度运送物资。比如在洪涝灾害中,运送一些救生圈、钢索、电池等物资。在洪涝过后,植保无人机还可以对灾区进行防疫消杀。 在此次的河南救灾活动中也能发现无人机的身影,在一些内涝严重的城市,通讯信号与电网失常,救援设备及人员无法快速抵达前线,被困者面临物资短缺、与外界失联的生存危机,无人机作为应急通信保障发挥作用。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系统是航空工业为应急管理部打造的应急通信国家力量,可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工网通信,供受困群众报备现场状况、联系家人报平安。 在这次救援行动中,翼龙-2H除了带去通讯信号进行救援外,机身上配备的航测相机和合成孔径雷达对现场进行灾害勘测,可以将受灾情况及时反馈给调度总部进行分析。救灾无人机的灾情侦查、应急通信保障、应急投送等场景运用使其成为辅助抢险救灾、辅助研判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防汛救灾过程中,传统的人肉救援也有外挂了,救生机器人成为救援人员的最佳帮手,在水中协助快速救援被困群众,救援人员通过远程遥控可以将救生机器人精准快速航行到落水人员中,最多可同时拖拽三个成年人航行。在水下需要执行搜救任务的场景中,比人类更加聪明的水下机器人,可以通过摄像头、声呐、雷达等传感器为救援人员提供水下、管道内环境各项信息。 水泵机器人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排除特殊区域的水,如公路隧道、地铁、无电源地区排水等,由于其工作范围大、流量大、机动灵活的特点被广泛使用在防汛灾情现场中。 在圣经中,诺亚依据神的嘱托制造了生命的方舟,在滔天的洪水中挽救了无数的性命,留下了生命繁衍生息的种子。圣经之外,面对宛如饕餮巨兽一般吞噬一切的台风,人类的科技演进还没有掰碎、揉捏台风的实力,观察它、了解它、远离它是目前的主旋律,而我们的“方舟”就是依靠科技的力量,深入研究,尽可能的去保存我们的“火种希望”,尽可能的去减少危害。 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除了臣服以外,也在依据科技的变化机动的发展,我们亲历了一颗颗卫星的上天,也见识到了无人机、机器人的力量,实实在在的体验到了科技力量为人类服务,科技的“生命方舟”在台风的严酷肆虐中,挽救了更多的生命、减少了财产的损失,其发展已经成为抵御自然灾害的中坚力量,科技“生命方舟”飘摇的未来里,乘风破浪向“豪华游轮”升级是它唯一进化的方向,我们有幸一起见证。
四川地区已实现地震秒级预警全覆盖 震中位置偏差小于10公里
IT之家 7月28日消息 根据四川省地震局官方消息,今日该部门对四川地区中国地震预警网示范运行情况进行最新通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国家项目)启动实施后,计划建设覆盖四川三分之二区域的地震预警系统。目前,四川地区已实现震后5-7秒发送预警信息、震中位置偏差控制在10公里以内、中强地震震级偏差平均0.5级的精准测定,并且在4级及以上地震发生后,系统10分钟内即可生成地震烈度分布图,实现了仪器烈度图“从无到有”的突破,烈度速报精度达10-15公里。 该项目 2021 年 6 月进行了先导评估,项目目前已在四川地区上线示范运行服务的目标,实现了四川秒级预警全域覆盖。四川地震预警系统已服务省抗震救灾指挥部 42 个成员单位以及能源、消防等重点行业部门,覆盖全川 179 个县(市、区),548 个终端已正式服务党、政、军、企、校。在雅安、眉山等地开通“应急广播村村响”预警试点;在全省 183 个县开通电视预警,并将在 730 个乡(镇)的 7500 个村开通地震预警服务。 IT之家了解到,四川省地震局的地震预警系统,按照中国地震局统一部署,以“中国地震预警网”名义发布预警信息,建立了以省级预警中心、市县信息转发平台为信息发布骨干,终端、电视、广播、手机 App 为信息接收主力,同时也有支付宝、减灾所等社会企业参与。 目前,除电视、广播和社区大喇叭以外,还可以通过下载四川省地震局“紧急地震信息”App,通过支付宝“地震预警”小程序等方式获取地震预警信息。
“重车压梁”又来了!这次的车厢是圆的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 于7月25日、26日两次登陆 长三角地区迎来持续强风暴雨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科学精准有效应对严峻考验 全力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 和运输生产安全 登陆的“烟花”强度为台风级,中心最大风速为每秒38米,长三角地区杭甬、沪昆等高铁和萧甬、北仑、金温、衢宁、金千等普速铁路沿线迎来持续强风暴雨,部分区段水位持续上涨。 水泥罐车!集结 25日15时30分,上海局集团公司管内萧甬铁路东洋桥、后青门桥、东洋江桥水位告急,三座钢梁桥被洪水侵入,水淹梁底。18时许,水位快速上涨,距梁底仅为6厘米,湍急的河水不断冲击桥梁墩台和梁体。 由于很多铁路桥都是钢梁大桥,自身重量不大,当河水淹至梁底且流速过大时,如果不进行压梁防护,沿线铁路桥就有可能被洪水冲垮。 宁波工务段迅速采取措施,申请重车压梁防护,确保桥梁设备设施安全。上虞桥梁养修工区8名职工定时测量水位,轮班监控桥梁周边的堵塞物,及时清理河面漂浮物。 科普 什么是“重车压梁”? “重车压梁”防护是铁路部门常用的汛期应急方案之一,可以在关键时刻派上大用场。压梁时机必须准确掌握,每一次指挥、每一道命令、每一步判断、每一个决定都要科学操作,确保人员安全。 铁路部门会通过精细测算,综合研判水位、水流速度、桥梁线路状态等多重因素果断出击。执行任务时,机车不会停在桥梁上,而是驶过大桥停在指定的安全位置。 19时,48448次列车到达余姚站,共有3个编组,分别由8辆载重60吨的水泥罐车组成。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列车以不到10公里的时速驶上大桥。 5公里时速!上桥 25日下午,上海工务段何家湾线路车间殷行工区巡查设备时发现何杨线1号桥水位较高,申请对水害地段殷行至何家湾区间线路封锁,准备实施重车压梁。 该段从何家湾站调派东风7G内燃机车1台,编挂10辆敞车,每辆满载60吨钢材,以5公里时速驶上大桥。为防止上涨河水造成水淹桥头两侧路基,工作人员提前在桥头两侧安放闸板。 在水位超高、水速超限的紧急关头,上海局集团公司先后安排多趟重载列车上桥压梁,有力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每一次任务都考验着 火车司机的勇气和定力 更是铁路部门 合力攻坚的信念和行动 滚滚巨浪冲大桥 重车压梁度洪峰 万里铁道线上 还有许许多多铁路人驻扎在 临时看守点严防死守 确保安全度汛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上海记者站(上海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宁波工务段、上海工务段融媒体工作室 文字:吴少妮 孙晓远 图片:朱小刚 刘玉堂 黄民法 汪寒 编辑:孙晓远
新冠病毒造成的又一严重后遗症被揭示:智力出现显著下降
据外媒报道,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康复者,不论症状轻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下降。 该研究基于一项智商测试实验,共有81337人的参与测试。受试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临床验证的认知测试,包括大脑测试、问卷调查等。 在这81337名受试者中,共有518名受试者曾经感染新冠病毒,其中192名受试者因症状较为严重住院治疗,其他326名受试者症状较轻,没有住院治疗。 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第一语言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先前感染了新冠病毒并康复的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缺陷症状,而那些住院治疗的受试者认知缺陷症状则更加明显。 具体来说,那些曾经使用过呼吸机的患者的缺陷为0.47(缺陷越高,患者的认知问题就越多),而那些使用过呼吸机的患者缺陷为0.27。作为对比,中风患者的平均缺陷为0.24,报告学习困难的普通人缺陷为0.38。 研究人员表示,不论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轻重,认知缺陷问题都存在。其中,最明显的缺陷是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规划和目标检测。 该研究结果进一步增加了新冠病毒对身体和大脑长期影响的担忧。不过,其中的机制目前还不够明确,因此,需要建立更多的长期研究,来评估该后遗症的长期影响。
数学女博士奥运会摘金 用数学知识自己训练
明敏 晓查 发自 凹非寺 东京奥运会大爆冷门! 奥地利的一位数学系博士后,拿到了自行车公路赛的金牌! 而且,她打败的还是此前已经拿过3次世界冠军的荷兰选手Van Vleuten。 突然杀出的黑马着实让人意想不到。 以至于荷兰选手Van Vleuten在冲过终点线后,一度以为自己获得了金牌。 而真正的冠军得主安娜·基森霍夫 (Anna Kiesenhofer),早在1分钟前抵达了终点。 赛后,荷兰团队懊恼地表示: 我们完全低估了她,她甚至没有出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名单里。 事实上,这也不怪荷兰队低估对手,因为对于安娜·基森霍夫而言,自行车只是她的业余爱好。 她真正的职业是一位数学博士后,任职于世界名校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平时讲授偏微分方程课。 而这一次摘得金牌,安娜不仅刷新了自己的人生纪录,还帮助奥地利拿下了2004年以来的首枚夏季奥运会金牌。 网友们不禁表示,看来老话说的对啊!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甚至还能在上班之余拿个冠军。 大家也非常好奇,这位数学学霸到底是怎么拿下奥运会冠军的? 想看她怎么计算出来的夺冠公式。 从剑桥开始的自行车生涯 安娜是一个地道的数学科班生,本科在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学习数学,之后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并在2012年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2016年,她又凭借一篇《b-辛流形上可积系统》的论文,获得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安娜的博士论文与导师 在此期间,体育运动是她重要的业余爱好,她曾是剑桥大学自行车俱乐部和铁人三项俱乐部的活跃成员。 但安娜绝不是“玩票”性质。2013年,安娜获得了英国大学生运动会25英里女子团体赛中第二名。 与此同时,安娜还参加铁人三项比赛,不过在负伤后,她无法参加跑步比赛,从2014年开始全面专注于自行车。 后来她加入了一支加泰罗尼亚的业余车队,并在2016年赢得了西班牙国家杯的总冠军。 这位当时26岁的安娜与 Lotto Soudal女子自行车队签下了第一份职业合同。然而,在一系列比赛失利之后,她没能续签合同,离开这项赛事一年时间。 2020年,安娜以业余车手的身份重返赛场,一举赢得了奥地利国家公路赛和计时赛冠军,并在世界锦标赛计时赛中排名第20。 然而安娜并没有获得参加奥运会的职业合同,她只能以个人的方式去参赛,没有教练、没有团队。 荷兰选手Van Vleuten显然忽视了安娜的存在,但安娜的努力最终一鸣惊人。 安娜获得冠军后,她的母校第一时间送上祝福: 她的队友还晒出了9年前三人捧起奖杯的照片。 那时,恐怕没人想到安娜有一天能获得奥运金牌。 数学系学霸的夺冠公式 事实上,安娜这次可能不止展现了她超群的运动实力,更展现了数学系学霸的附加技能。 在赛后采访中,她表示对比赛做了非常周密的计划: 我对比赛做了规划,我查看时间,计算可能会在何时完成多少公里,我必须吃多少食物等等。我计划从一开始就发起攻势,我很高兴我能保持领先。 事实上,比赛全程安娜的位置都非常靠前。在比赛开始后不久,就与大部分选手拉开了10多分钟的差距,这样的领先优势在女子自行车比赛中非常少见。 这也是为什么荷兰选手会误以为自己是冠军,因为安娜真的太快了,快到让人忘记了她的存在。 最终,她以3小时52分45秒的时间完成了137公里的赛道。 所以,这是通过比对手更强的计算能力夺冠? 此前,安娜就在Twitter上发布过自己训练时的数据分析图。 她用CORE体温计来监测自己在骑行时的体温,留意当体温超过38.5℃时身体的机能反应。 而且她还会查阅文献,来分析自己的身体机能! 别人描述自己的状态可能只是一些大白话,而安娜直接引用了论文的摘要。 截图中摘要里的话很好反映了我的问题。 不过和网友们想象的不同,安娜做这些数据分析并没有用复杂数学方法,而是把数据上传到一个程序中让它自动分析。 所以说这一波,计算机才是最终的大佬?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