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大众汽车想拉拢科技公司抗衡特斯拉?尴尬境地仍未解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日消息,据国媒报道,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与汽车软件测试和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Tracetronic宣布合作,联手打造软件开发合资企业Neocx,以加强汽车软件集成,弥补自身在软件和智能应用方面的短板,适应以软件为核心的交通新时代,抗衡特斯拉在行业里的优势竞争。 据悉,大众此举旨在弥补软件短板。该公司此前曾因软件问题导致ID.3发布一再被推迟,以至错失2020年排放目标,并因此被当局罚款逾100万欧元。大众希望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希望通过软件技术的提升来抗衡特斯拉。虽然大众拥有数十年的汽车制造专业知识,但特斯拉凭借其领先的科技创新实力,无论是市值还是在交通领域的表现从根本上说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这让特斯拉比传统汽车制造商更有优势。 按照计划,打造的这家合资企业Neocx是大众“Accelerate”(加速)战略的一部分。这家公司主要是在软件测试、集成和无线更新方面与大众进行合作,最终目标是将这家德国汽车巨头转变为一家以软件为导向,同时生产汽车的交通公司。大众和Tracetronic将分别持有该合资企业50%的股份,并将在此后建立一个持续集成/持续测试(CI/CT) 工厂。 大众负责技术开发的董事会成员托马斯·乌尔布里希(Thomas Ulbrich)在一份声明中明确表示,“Accelerate战略为大众将汽车发展成一款基于软件的产品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把软件安全高效地整合到汽车上将成为大众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而Neocx则是加强我们在这一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石。大众将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数字驾驶体验。” 根据双方公布的信息,大众集团及其供应商的工程师可以使用Tracetronic的虚拟测试工厂,在模拟汽车的交互中自动测试他们最新的传感器、显示器等程序包,并最终在真实目标汽车的整体软件包中进行持续集成。因此,Neocx将通过试验台、计算机模拟和计算机云构建一个高性能的分析平台。然后,大众及其供应商可以自动测试新程序,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AI)。 大众汽车的目标是通过这种方式加速数字功能的开发,比如每3个月向ID车主提供无线更新。在此之前,更新将与Neocx的解决方案进行集成和测试。届时,CI/CT工厂将提供可扩展的开发和测试工具,以应对联网车辆中软件包大小和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Neocx还将在开发早期阶段把单个软件组件集成到集成系统(如驾驶辅助系统)中,从而进行兼容性和性能测试。Tracetronic的高性能解决方案是实现上述方法的基础。此外,这两家合作伙伴的目标是不断扩大平台的功能范围。他们正在部署来自机器学习、数据分析和基于场景的测试等领域的新技术和测试流程,而云技术的一致使用也有助于创建和集成高度可扩展的虚拟测试环境。 ID.3 2019年,大众品牌旗下首个电动系列的首款车型ID.3在巴黎车展前夕正式亮相,标志着排放门之后大众正式与过去切割,新能源技术发展路线落地生花。虽然因软件问题推迟上市,但这款车型以及大众随后推出的ID.4在欧洲销量颇为亮眼,曾一度被评选为欧洲最畅销的的电动汽车。 然而,ID.4在华销售却遭遇滑铁卢,未能延续在欧洲的强劲势头。据统计,今年5月,大众两款ID.4电动SUV— ID.4 X和ID.4 Crozz在中国合计销量为1213 辆,相比4月减少200台。同一款车型之所以在中国和欧洲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与大众在软件方面的短板不无关系。早已习惯智能化操作的中国消费者对产品体验的要求更高,大众ID系列在车机系统智能化方面乏善可陈。在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下,当消费者产生新的使用习惯与需求而传统车企却未能满足时,局势往往会发生转变。大众似已认识的这一点,与Tracetronic合作打造这一汇集自动化测试和集成汽车软件与网络化服务的高性能平台Neocx,为决胜未来埋下伏笔。(编译/良弼)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P7彻底没对手!小鹏汽车销量创记录:何小鹏都惊了
8月2日,小鹏汽车官方公布了7月交付结果。 数据显示,小鹏汽车7月总交付量首次突破八千,达到8040台,同比大增228%,较六月环比激增22%,大幅刷新了上月刚刚打破的历史月交付纪录。 2021年1-7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38,778台,是去年全年交付量的1.4倍。 从快科技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排行榜来看,小鹏P7在今年7月份交付6054辆,创下了P7推出以来最高的月度交付量;小鹏G3在该月份交付1986辆。 快科技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排行榜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启动交付以来,P7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4万台。P7的强劲表现也带动小鹏汽车连续13个月保持同比超过两倍以上的交付增速。 刚刚过去的7月27日,P7迎来交付一周年。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庆祝仪式上表示,小鹏P7在刚开始产品设计的时候,曾经面临很多的不信任,几乎没有人相信小鹏汽车能够在这样的价位区间将一款智能轿跑做成功。 今年7月,该公司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组合,推出了G3 SUV的升级版G3i,新车补贴后售价为14.98-18.58万元,NEDC续航可达520公里,预计将于2021年9月开始交付。 与此同时,全新第三款车型P5已于4月亮相,该车是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智能汽车,预售价为16-23万元。预售53小时内订单量已经破万,将于第四季度启动交付。 可以预见,随着G3i和P5的交付,将进一步推动小鹏汽车交付量再创佳绩。
联手造车?五菱联姻小米达成互联网生态合作
据媒体报道,今日,上汽集团通过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积极通过跨界合作方式与多家互联网企业共建产业新生态,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已与小米在互联网生态方面开展合作。 另外,官方称,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公司市值并未充分反映公司的应有价值,公司将继续提升经营业绩,同时加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让更多的投资者认识到公司的价值。 同时,下半年随着芯片供应短缺逐步缓解,公司的产量和批发销量也将得到相应回补。 根据数据来看,上汽通用五菱1-6月整体销量达884,195辆,同比增长39.5%,连续15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 具体来看,五菱品牌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693351辆,宝骏品牌销量为123057辆。此外,出口汽车74225台/套,连续6个月稳步增长。 上半年,上汽通用五菱累计出口汽车74,225台/套,连续6个月稳步增长。 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保值率排行榜”,五菱品牌以68.78%高保值率登顶,宝骏品牌以63.02%位居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小米CEO雷军亲自在微博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其中显示小米汽车启动自动驾驶部门招聘,将自研行业领先的L4智能驾驶能力,首批招募500名自动驾驶技术人员,支持全国多地办公。 在今年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雷军称,小米汽车是他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这一次愿意压上自己所有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锂:现在多疯狂 未来就多落寞
S.H.E有一首《Super Star》:“锂是光,锂是电,锂是唯一的神话……” 可惜我当时太年轻,没听懂内涵。 开个玩笑。 自从2021年以来,锂电池行业就非常的繁荣,可以说火得发烫。 下游电动车销量近乎翻番,因为疫情居家时间增加电动工具需求爆发,都是引爆锂电池行业需求的理由。 下游的需求传到了锂电池厂,然后就顺利成章的传导到了上游的原材料锂上。 一时间,市场是谈锂色变,但凡跟锂沾上边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涨了再说。 这些公司,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 实际上,锂价还没有创新高,但是相关股票,早就创新高好久了,比如龙头赣锋锂业(SZ:002460)。 如上图,碳酸锂的价格从去年年中的4万出头每吨的价格,到了现在9万,翻了一倍,但离2017年锂价高峰期时14万元每吨的价格还有相当的距离。与之相对应的是,龙头赣锋锂业的股价,却早就超越2017年的高点,不断勇创新高了。 市场肯给锂原材料上市公司超越周期的高估值从逻辑上看问题不大,锂电池行业处于高景气,与普通的周期品繁荣不过一两年不同的是,锂电池的高景气至少可以看五年,高景气度带来的业绩和估值双击,就会推动相关股票不断上涨。 乍一看,没毛病。 但是仔细咂摸下,问题很大。 锂价真的就能不断上涨,或者说维持在一个长期的高位上么?锂真的就能超越周期,变成长期成长了? 我们的观点是,一个行业要想长期发展,一定不能在原材料上形成瓶颈。 为什么? 一个合理的产业价值链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低廉且有保障,中游制造高效,下游消费长期成长。每个产业链条都需要有合理的利润,而利润的分配必然遵守着风险收益相匹配,价值源于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则。 一旦某个原材料因为短缺涨价形成长期的资源困境,一定会倒逼技术升级,要么减少用量,要么采用新材料。 所以锂长期涨价甚至维持高位的逻辑一定不成立。 对赣锋锂业这样的上游矿业公司来说,现在的涨价是利好短期EPS,利空长期PE。 实际上,在这个产业链任何一个链条,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有着不同寻常的利润,必然会引来颠覆者的出现。 正如那句鸡汤,没有谁离不开谁,攒够了失望就离开了。 丰田本田垄断了混动汽车90%的专利,美国中国欧洲就直接绕过混动选择了电动车。 松下曾经是等离子电视的旗舰,却因为拒绝开放技术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全部逼向了液晶阵营。 而半导体行业之所以持续高景气度,是因为它的原料是随处可见的沙子,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高涨的原材料价格当时风光无限,却也埋下了祸根。 锂的短缺,终于等来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钠。 钠离子电池目前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虽然还没有量产,但已经气势逼人。 7月29日,宁德时代(SZ:300750)召开了钠离子电池的发布会。 产品的具体参数我想大家都清楚了,这里面有两个出人意料的点。 一是电池能量密度做到了160Wh/kg,这个能量密度已经追平磷酸铁锂的水平,如果按照宁德时代所说的,下一代钠离子电池可以做到200Wh/kg,那基本上可以完全替代磷酸铁锂了。考虑到特斯拉的马斯克说过,未来的汽车电池可能有三分之二属于磷酸铁锂,如果钠离子电池可以完全取代磷酸铁锂。这相当于锂一瞬间就少了三分之二的需求。 二是通过BMS(电池管理系统)将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集合到一起,组成一个动力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这是一个跟比亚迪的DM-i混动系统同样出色的设计思路,预计很快就会得到其他厂商的仿效。 宁德时代在发布会上最后提到,相关产业链会在2023年基本形成。 我们认为,这个速度可能要比最乐观的人想象的都要快。 首先这是一个能源自主的必然选择。全世界锂的储量并不高,加起来只有7000万吨,根本不够未来的电动车和储能使用,而且分布不均匀,绝大部分位于拉美地区,供应链的安全性很差。而钠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氯化钠也就是盐到处都是,储量要比锂高三个数量级。 其次,这是宁德时代尝试坐稳老大的第一战,也是最关键的一战。我们一直说,“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目前的动力电池市场,宁德时代虽然看上去有先发优势,但其实,这种优势就像一盘沙,风一吹就散了。动力电池行业,并不属于重资产行业,核心是电化学配方和生产工艺,加上行业变化剧烈,一个风口把握不住,非常容易翻车。 这是宁德时代首次尝试,引领一次赛道,也是为行业设定标准。一旦成功,就是向市场宣示,宁德时代同苹果、特斯拉一样,也有了议程设置能力,能为行业制定标准。就可以号令市场,让资源向自己靠拢,拉开与其他电池企业的距离。 这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成功了就是伟大企业的第一步,如果失败了,会为竞争者的野心提供燃料。 江湖老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说话算话。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既然想要做大佬,那就必须要有大佬的牌面。 最后,产业链的基础基本上是水到渠成。就像原子弹最大的秘密是知道他能被造出来一样,钠离子电池最大的秘密就是这东西真能行。对于业内的其他的动力电池厂商,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中航锂电这些来说,配方和设备都不是问题,现在的锂离子产业链,都可以很快的转到钠离子电池上。 可是,汝之蜜糖,吾之砒霜,所谓因果轮回凡俗世外,有人寂寞有人开怀。 钠离子电池终究是要大杀四方的,第一批倒下的,必然是磷酸铁锂和铅酸电池。 上面的表格,就是钠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性能比较。总结来说就是,钠离子电池,既有磷酸铁锂的高能量密度,又有着铅酸电池的低价格。所有磷酸铁锂和铅酸电池的优点,他都有。 现在一般点评的结论都是,钠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储备和补充。 但是市场终究会告诉大家,锂离子电池才是钠离子电池的储备和补充。 如果按照电动汽车年销量4000万辆,每辆车80度电计算,我们需要的电池产能是3200GW。2021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容量为100GW,锂的价格就已经涨上天,如果需求再上10倍,那什么样的价格才能配得上这么高贵的锂呢? 锂矿石的稀缺,已经注定了他永远不可能在这场电动大戏中唱主角,现在的锂价涨的越疯狂,未来就越落寞。 历史同样还会记住这么一个事实,在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发布会后的第二天,公司股价收绿,但是锂资源股天齐锂业涨停,铅酸电池股天能股份涨停,港股超威动力涨幅超过70%。市场虽然会给很多行业以过高的预期,但大部分时候,并不聪明。(作者:愚老头)
如何建好动力电池回收网?部分新能源车退役电池回收过程存在隐患
制图:张芳曼 随着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入规模化退役期,动力电池如何妥善回收再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有读者来信反映,部分退役动力电池未能进入规范回收企业,甚至不少流入小作坊,动力电池包含多种重金属元素,处理不当既不利于资源回收,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 “我们生产新能源汽车是为了环保,如果因为动力电池未能妥善回收造成污染,就背离了这个行业的初衷。”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小勇表示。 规范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不多、成本较高,在回收环节处于竞争劣势 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连续3年年增长超过100万辆,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达110.3万辆,同比增长234.92%。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03万辆。如果以每年15%左右的动力电池面临退役计算,未来几年,动力电池回收量将快速增长,呈井喷之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艳华认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问题。记者在网上尝试搜索“动力电池回收”等关键词,发现有很多渠道都在回收,包括网上采购平台、二手交易平台等,甚至还有一些“新能源车主”群中也有回收公司的电话。这些公司打出“全国回收”“及时结算”“性价比高”等广告语,有的直接标出“价高同行35%”。记者随机拨打一家位于河北的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电话,联系人表示,如果有5辆以上新能源车电池包,他们还可以提供上门收购服务。 据了解,依据有关部门的规定,废旧动力电池应规范移交至综合利用企业进行梯次利用或再生利用,回收服务网点不得擅自对收集的废旧动力电池进行除安全检查外的拆解处理。但实际上,回收兼拆解处理的小作坊一直存在。 一方面,规范回收企业数量不多。2018年、2021年工信部两次发布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共27家,分为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两类,被业界称为白名单企业。业界普遍反映,白名单企业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回收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在收购价格上,规范企业拼不过非规范企业,尤其是小作坊。蓝谷智慧(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属于梯次利用的白名单企业之一。公司能源集成部总监王晓鹏介绍,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价格混乱,规范企业在成本上处于劣势。“梯次利用企业需符合50多项评审条件,才能进入白名单。2019年,我们仅对厂房升级改造,就花了几百万元。”王晓鹏说,按照规定,运输退役动力电池要由有危险品运输资质的企业按照标准要求作业,“但小作坊可能做个配货或简单的散货运输就把动力电池拉回来了”。 此外,目前动力电池规格多样,大多是单件小批量,这让企业很难发挥规模效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许泽玮表示,当前回收动力电池的储运和拆解等成本较高。在缺乏激励政策支持和成熟的市场化机制保障下,一些规范企业的电池回收利用经济性还不高。 非规范企业尤其是小作坊处理退役动力电池安全隐患多,资源回收率低 一般来说,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就面临退役,但仍可进行梯次利用,用于低速车或储能设备。许艳华说,由非规范企业尤其是小作坊处理废旧动力电池存在的最大风险是安全,“一是退役动力电池处理过程中,容易起火爆炸;二是梯次利用生产的产品,也存在品质安全隐患”。事实上,有的退役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后,被制成小型充电宝,或者简单加工冒充新电池,甚至用土办法提取贵金属,带来安全和环境双重隐患。 而规范企业在安全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王晓鹏介绍,为了保证电池安全运行,蓝谷智慧能源研发了一套电池在线监控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即时监控每块电池的状态。“如果电池出现过流或过压等异常信息,设备端会自动发送信息到平台,由平台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如果出现类似电池过热的高风险信息,平台还可以对设备远程断电。”王晓鹏说。 不能梯次利用的退役动力电池经拆解、破碎、筛选,可提取其中稀有金属元素再生利用。相对于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中一些稀有金属含量高,再生利用效益较高,小作坊更倾向于回收三元锂电池。但小作坊对三元锂电池的处理令人担忧。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他曾在南部省份看过一个小作坊,“就在山脚下的一个偏僻村子里,全手工作业,作业环境非常差,工人也没有保护措施,对人身和环境都有危害”。 据了解,工艺技术不同,回收效率差距很大,小作坊的资源回收效率、提炼品质都不高。据赵小勇介绍,目前国内企业大多采用湿法冶金工艺,他们曾做过测算,采用湿法冶金工艺,三元锂电池全组回收率低于44%,铁锂电池全组回收率低于28%。而有规范企业采用其它工艺,两种电池全组回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这都是较正规企业的数据,小作坊采用人工和简单设备操作,回收率更低。”赵小勇说。 加强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 许泽玮建议,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为动力电池回收建立一套可追踪、可溯源回收监督系统,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监管。同时,还应建立起以新能源车企为责任主体的回收体系,比如说新能源车生产企业对自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可以实行以旧换新的回收办法,一方面提升新能源车企回收再利用动力电池的效率,降低车企成本;另一方面增强渠道管控力度,防止退役后的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 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再次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 “到目前为止,退役动力电池主要来自2015年前的新能源车。当时总保有量大概在50万辆。”许艳华说,因为总体规模较小,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入口体系仍在形成过程中。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已有多家电池生产企业扩大投资布建回收网,一些汽车生产企业或与电池回收行业合作,或宣布自建闭环回收网络,材料科技企业则投资加强再生利用与梯次利用成套化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 “换电是目前新能源领域比较火的。”王晓鹏介绍,“车来了,把整个电池包卸下去,换上新电池,从进站到出站仅需三四分钟时间。” 近日,北京市、海南省等地先后发布相关文件,对换电站建设给予一定补贴或奖励。广东省广州市也发布征求意见公告,提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向车主提供废旧电池回收服务。 不管是建换电站,还是电池以旧换新,许艳华认为,汽车生产企业通过“换电”可以构建动力电池完整的生命周期,“动力电池退役后集中收集,然后找专门做回收利用的企业,做资源化处理”。 许艳华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出厂时动力电池都有记录,较难追踪的是二手车部分。她建议,可在目前的双积分政策中加入动力电池回收的内容——2018年开始实施的双积分政策,通过对汽车生产企业的燃料消耗和新能源汽车进行积分评估,符合要求得奖励,达不到要求受处罚。“可以通过积分方式,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想办法,把动力电池追踪到底。”许艳华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02日 07 版)
SBF:一个加密货币亿万富翁的良心
作者:Claire Zillman 翻译:深潮TechFlow 本文是《财富》杂志关于加密货币关键时刻的特别报告的一部分。 很少有亿万富翁会公开承认自己追求金钱,Sam Bankman-Frie(简称SBF)是个例外。 但是SBF坚称他追求金钱不是为了自己发财。他今年29岁,是香港加密货币衍生品交易所FTX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以不修边幅而闻名。在7月的某个星期二接受采访时,他一边说话一边摆弄着笔和玻璃纸磁带。他那过长的卷发遮住了发髻上的小结,身上穿着网上图片里那件灰色FTX的T恤。他爱喝的饮料是Pure La Croix,至少每个工作日下午1点都要喝一杯。他和朋友们合住一间公寓,但是经常睡在办公桌旁边的一把豆袋椅上。他承认自己背部的状况并不好。 他否认追求金钱是为了自己发财,认为自己的净资产是用于实现“更伟大的使命”的工具——他所说的“更伟大的使命”就是为世界上做最多的好事。 加利福尼亚人SBF是有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的门徒,这个哲学原则鼓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社会影响。他在大学早期皈依有效利他主义,部分是出于他对工厂化农业的厌恶。他当时已经当了十年的素食主义者。 现实中,部分有效利他主义者会把为非营利组织或重要的研究筹款作为自己的事业。但当时还在麻省理工学院学物理的SBF认为,自己赚钱的潜力比任何慈善工作都更能帮助人类。 SBF的技术背景使他有资格从事一些高薪工作。他还告诉我们,“我知道我发传单的能力,我这方面挺一般的(译注:他的意思应该是自己做不来发传单之类的街头募捐活动)。所以我毕业后去了华尔街,我的目标是捐赠出我在华尔街挣到钱。” 那么他到底赚了多少钱呢?据他所说,合理估计的金额是150亿美元,在过去一年内增长了7倍。 SBF大部分的财富来自基于安提瓜的FTX。FTX以提供允许用户获得加密货币价格波动造成的巨额损益的复杂衍生品(期货、期权和杠杆代币)而闻名,其中甚至包括可以让交易员在市场崩溃中都能获利的短期衍生品。FTX还提供跟踪特斯拉和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真实股价的代币化股票、数字货币,甚至还有更古怪的产品——例如允许用户对上市通道内公司的估值下注的首次公开募股前合约(Pre-IPO contract),以及允许用户对跟踪某事件结果(例如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预测市场下注的产品。 FTX提供的加密衍生品和标记化股票等产品属于美国法律的灰色地带。为了绕开这个不确定性问题,FTX采用了立足海外、阻止美国的投资者进行相关产品交易的措施。FTX也确实设有一个基于美国的平台,专门用于买卖真实的加密货币。 SBF如今已捐献了3500万美元。这笔钱只占他净资产的一小部分,但仍是一笔巨款。该笔捐款被用于多项事业,包括致力于确保人工智能有益于人类的研究组织OpenAI,以及多个动物福利组织。这笔钱中还包括一笔拜登竞选总统的捐款——SBF向支持拜登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捐赠500万美元,使他成为了总统的第二大首席执行官捐赠者(仅次于迈克尔·布隆伯格)。 从SBF皈依于“把赚到的钱捐出去”风格的有效利他主义到现在已经约有十年,收入这方面比他预期的要好。但给予他财富的加密货币行业如今出现了新的问题,暴露出了丑恶的一面。数字资产暴涨暴跌的性质,数字资产杠杆押注潜在的灾难性影响,以及被严格审查的碳足迹正在吸引监管机构的越来越多的审查,也引发了一个疑问——加密货币行业的缺陷是否抵消了SBF从这个行业中挖掘出的好处呢? SBF承认他现在已经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了,“如果你的善举对一个领域有益,却在其他领域被视为带来了很多坏处,那么真的很难做下去。” 从麻省理工学院到香港 SBF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Jane Street Capital做交易员。Jane Street Capital是一家量化交易公司,同事们对他有效的利他主义的反应是“既有些困惑、又有些支持”。SBF说他很喜欢在那里的工作,但他在2017年离职,随后很快发现了一个更大的赚钱机会——加密货币。 SBF创立了Alameda Research,一家他至今仍在经营的加密交易公司。他早期在韩国和日本发现了套利的机会。Bitcoin在这些国家的交易价格是其在美国的数倍,这意味着交易员可以在美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比特币并在其他国家的市场出售获利。 这些套利机会,正是SBF四年前说服Nishad Singh(现FTX工程主管)从Facebook离职加入Alameda Research带来的一项成果。SBF和Nishad Singh在湾区(Bay Area)上过同一所高中,也参加过同一个有效的利他主义的圈子。据Nishad Singh所说,充分利用韩国和日本市场套利,操作起来“相当困难”,但这些市场发出了加密效率低下、可能存在“许多可轻易采摘的果实”的信号。 Alameda Research的早期历程也暴露了当时加密货币世界现有交易所的笨拙不便之处。为此,SBF决定创建一家自己的交易所。(同时经营FTX以及通过FTX进行交易的Alameda Research不被美国法律允许,他在2018年移到香港之后才有了经营的自由)。 虽然入场较晚,但是FTX如今已成为全世界顶级的的加密衍生品交易所。按照Coingecko 截止到星期三的数据,FTX在现货交易中排名前15名,排在 Binance、Huobi Global、Coinbase之后,24小时内的交易量为10亿美元。衍生品方面,它以87万美元的交易量排名第六。 SBF及其团队响应用户需求的速度快是FTX的一个特点,而正是这个特点让Matt Huang(Paradigm风险投资公司的的联合创始人和管理合伙人)相信了他应该为FTX投资。Matt Huang说道,“Sam一看到有人在推特上抱怨或者要求提供某个功能,往往都会马上把它添加进平台。” SBF认为 FTX “展示了综合金融体验的愿景”——用户不必使用“不同的平台来交易你的加密货币和股票”。 它认为像代币化股票这样的产品具有创新性,因它们允许24/7全天候交易,而非传统证券交易那种上午9点30分开始下午4点结束的工作日时间表——在他看来这种安排已经过时,但批评者很快指出了风险。 杜克大学法学院全球金融市场中心的执行董事Lee Reiners表示,“赌场就是每天24小时开放的”。传统股票投资者在便利方面的损失,使他们“进入了旨在确保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设施,避免了任何类型的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美国的经纪自营商受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的约束,存在一个公众的担保,”Lee Reiners说道。“但代币化股票的世界里不存在相同的担保。” 世界上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Binance从4月份开始发行股票代币,但在7月份就宣布“结束对这些产品的支持”。同一天,香港证券和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表示其认为Binance及其他代币证券未就在香港开展“监管活动”注册或取得许可证。 SBF表示这件事对FTX的产品没有直接影响。“我们对这个产品感到很兴奋,”“显然,我们希望与监管机构合作。”他还表示他的公司的标志牌股票都是有执照的。 SBF最近就人们对FTX的另一种批评作出了回应(至少是部分回应)。有人批评交易所提供的高杠杆率高达101倍,导致了加密货币价格的剧烈波动。他周日在推特上表示,FTX将把杠杆率限制在20倍,以此大幅缩小投资者的赌注规模。他写道,“虽然我们认为许多争论都是高杠杆率未达到目标,但我们也不认为这是加密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在某些情况下不是加密生态系统中健康的组成部分。” 但人们对FTX的怀疑并没有劝退客户和金融支持者。事实上,FTX表示它拥有超过100万的用户,平均每日交易总额超过100亿美元。其最新一轮融资,9亿美元的B轮融资于7月20日结束,共吸引了60多名投资者,公司估值现为180亿美元。FTX说称其2021年的收入已增长了10倍以上,自2020年年中以来增长了75倍。 正在被审查的加密货币 加密货币走向主流的进程引发了对数字资产的进一步审查。今年的价格波动凸显了它们的投机性质。对加密货币开采的监管打击,尤其是中国境内的监管打击,凸显了这个行业巨大的碳足迹。针对企业巨头的勒索软件攻击案件,充分展现了犯罪分子如何依赖加密货币来执行他们的犯罪计划。 SBF承认这些问题直到最近才开始困扰他。这些问题对他的两步目标没有任何影响:第一步,赚钱。第二步,捐款。“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加密货币的声誉这件事先前从来没有人做过。”但他说,“我越来越意识到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思考方式。” 他把自己的顿悟归因于FTX的成长。“八个月前,我从来没有代表加密行业发言过。但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做得足够好,我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影响了人们如何看待这个行业,改变了这个行业的现状。” 他表示,为了解决加密货币的环境成本,FTX将购买碳抵消并将其用于绿色加密货币挖矿的研发。“承认一个问题的存在是正确的做法,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应该解决它。” 他告诉记者,监管是提高加密货币行业声誉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表FTX可以“尝试在我们可以做到的情况下获得许可证,保持合规性,并对监管机构的言论和暗示做出最好的反应”。 而另一个现实是,任何改善或使加密交易领域更易控制的措施都会限制SBF从中取得的收益。但他表示自己愿意在这件事上有所取舍,“靠当坏人赚大钱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好计划,即便你会用这些钱尝试着做好事。”“我越来越认为,那种策略最终会失败,人在赚钱时还是要遵守规范、做个好人。”
抖音是时候开“九宫格”了
经过一年多的合作试水后,抖音终于要亲自上阵做外卖了。 据Tech星球报道,抖音近期启动“心动外卖”项目,正在APP内进行测试。知情人士称,心动外卖的玩法大概率是邀请餐饮商家入驻,平台提供流量,后者自主配送。 有餐饮老板向字母榜(ID:wujicaijing)透露,尚未接到入驻心动外卖的邀请。此前,抖音在拓展线下商家时,主要推销网红到店直播、POI(兴趣点)短视频打卡等营销套餐。 不过,心动外卖也有可能采用聚合模式,为美团、饿了么等导流。 抖音在与两家外卖平台之前已有合作。2020年初,抖音为美团、饿了么开通同城外卖小程序;同时允许他们在品牌主页放置点餐入口,用户可点击跳转。 不过,这一合作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 目前,饿了么官方抖音账号拥有约128万粉丝,主页仍保留点餐入口;而粉丝量接近400万的美团外卖已撤下点餐小程序,换上客服电话和美团外卖APP下载链接,并在用户关注时提示“点餐请上美团外卖APP”。 过去一年半里,抖音对于美团、饿了么的站内支持也很有限。 尽管开通了小程序,但抖音并未向两家外卖平台注入流量。用户在抖音站内搜索“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关键词,多数情况下靠前显示的是品牌主页,而非直接调用点餐小程序。 同时,用户搜索不同餐饮品牌,看到的往往是红人探店之类视频,并不能直接跳转到外卖点餐环节。 多重因素制约下,这一跨平台合作的价值未能充分兑现。抖音没能打开外卖用户心智,而美团、饿了么也没能吃到短视频流量蛋糕。 但外卖市场仍然对抖音具有吸引力。根据艾媒咨询和央视财经数据,2020年我国外卖市场规模已达6600亿,比上一年增长15%;外卖用户规模接近5亿,总订单量171.2亿单。 在这块万亿级市场,抖音的流量有足够大的释放和变现空间。同时,外卖是典型的高频刚需,能够打通线上线下服务,有机会成为抖音进军本地生活的关键突破口。 流量是抖音做外卖的最大优势。今年第一季度,抖音平均DAU(日活跃用户)超6亿,MAU(月活跃用户)约为7亿,均为美团的数倍。 但美团占据外卖市场近7成份额,主要靠多年地推积累的商家资源,以及数百万骑手小哥。根据年报,截至2020年末,美团活跃商家约680万家,拥有外卖骑手950万人。 相比之下,抖音只有流量,商家地推刚刚起步,骑手资源根本没有。假如要复制美团外卖的发展路径,抖音必须在线下投入巨量资金和资源,而这与字节系的轻资产打法背道而驰,且成功希望十分渺茫。 抖音也明白自身的短板。从涉足线下餐饮开始,它把精力主要放在O2O引流上,通过团购、榜单、视频探店打卡等玩法,把流量输出给商家。 从“参与者”退回“卖水者”,抖音初步确定了自身在外卖领域的定位。但在交易对象的选择上,抖音仍把重心放在了大大小小的餐馆。 其实,抖音更现实也更聪明的策略,是再退一步,直接把流量卖给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就像微信开辟“九宫格”,把流量卖给平台型互联网公司那样。此举不仅能够实现抖音流量价值最大化,更能为字节跳动赢得更多盟友。 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字节跳动就可以跳出名为“横向扩张”实为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改变零和博弈的中国互联网竞争生态,实现共存和多赢。当然,进入这个层次的前提,是流量池丰沛无比,只有这样才能化敌为友,为平台型互联网公司提供流量支持。符合这个条件的,中国只有两家互联网公司,前有腾讯,另一个就是字节跳动。虽然两者势同水火,但成为马化腾那样的“卖水者”,是张一鸣更理性的选择。 字母榜2020年5月8日刊发的文章《程维放不过王兴》中,曾提出一个问题:严酷的商业竞争会摧毁人性——包括友情吗?王兴和程维的故事似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对于手握流量阀门的张一鸣来说,利益和友情完全可以共存。传说三人有一个聊天群,如果这几年因为互相之间竞争激烈而荒疏了,张一鸣应该让这个群再度活跃起来。无论从商业还是人性,他们成为朋友的理由,都比成为敌人充分得多。 A 抖音围绕餐饮商家做文章,归根结底是在卖流量。 目前,抖音的流量变现主要在平台内部完成,包括广告、直播打赏、电商抽佣等。通过团购、外卖等形式切入线下交易,抖音将能够拓展流量落地场景,放大收入规模。 抖音涉足本地餐饮,起步于2018年。彼时抖音组建POI团队,推出一系列基本地理位置的生活服务,而餐饮是最重要的经营品类。 与大众点评等平台的图文内容相比,短视频能够更加直观和多维地展示美食,天然与餐饮更加契合;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也能够注入个人审美和趣味,提升用户黏性和转化效率。 基于这样的逻辑,抖音陆续上线多种新玩法,试图利用短视频为线下餐厅引流。 比如抖音去年底推出的“心动餐厅”,号称国内首个基于短视频的美食榜单,排名由用户实拍视频、线下打卡等多个因子共同决定,首批有600家餐厅入围。 抖音对心动餐厅颇为看好,宣称将提供为期半年的流量扶持、定制专属页等服务。为了推动PUGC创作热情,抖音还成立了“探店团”,吸引美食创作者拍摄更多视频。 此外,抖店、团购、优惠券、热门榜单等营销基础设施也已经搭建完成,在将不同类型的美食内容聚集起来的同时,引导用户到线下消费。刚刚启动测试的“心动外卖”,同样着眼这一环节。 但零散的餐饮商家,并不是最理想的流量买家。 一方面,餐饮行业盈利水平每况愈下,餐饮老板纷纷捂紧口袋,不舍得投入;另一方面,以抖音的体量,必须拓展足够多商家,才能形成有意义的收入,而这需要一支庞大的地推队伍。 这些商家分布在不同地域,经营规模、营销需求和承接能力千差万别,抖音不得不一家家去“啃”线下。这注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另一方面,抖音通过探店、榜单等玩法切入线下,其实是在与外卖平台抢饭吃。如果沿着网罗餐饮商家的路线走下去,抖音最终将与美团、饿了么等贴身肉搏。 例如,抖音此前推出心动餐厅,就被许多人视为“视频版大众点评”,为进一步向线下渗透做铺垫。 但在本地生活板块,抖音尚不具备与美团正面对抗的实力,能够提供给商家的服务又大同小异。商家不再受到二选一限制,却也未必愿意多支出营销成本;用户在养成习惯后,也很难快速迁移到抖音美食板块。 如果抖音换个思路,退出具体交易,把流量打包卖给美团、饿了么,或许会柳暗花明。 B 抖音没必要成为外卖平台的敌人,而是应当成为流量发动机,与美团等公司结盟。 美团、饿了么长期存在流量饥渴。美团在2015年收购大众点评,补齐内容短板、获得流量入口。但在六年后,这部分增量已经消化完毕。 根据年报,2015~2020年,美团年度活跃买家数从2.06亿增至5.11亿,但年增速从26%逐步下滑至13%。倘若排除收购摩拜单车等带来的增长,美团外卖、到店、酒旅等核心业务的增速将更低。 饿了么在被阿里收入囊中后,一度被寄予厚望,获得支付宝、淘宝等阿里系APP的导流。但在经营策略、流量转化效率等问题的掣肘下,饿了么市场份额不升反降,如今已经被美团甩开一倍左右。 时至今日,两大平台仍然需要大量采购第三方流量。以美团为例,今年第一季度,涵盖流量采购费用的销售与营销开支达到72亿元,同比增长125%。 在中国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的大背景下,外卖平台获取流量将变得更难、更贵。这为抖音“卖水”创造了机会。 相比线下生意,卖流量的商业模式简单得多。抖音只需效仿微信,开通九宫格、小程序之类的流量入口,就能把流量生意运转起来。 同时,抖音的交易对手将从成千上万的中小商家,大幅压减为少数几家平台型公司。这种“卖水”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抖音把流量卖出更好的价格。 美团、饿了么有流量需求,也能够在抖音平台上,充分释放自身在商家、骑手和消费者端的优势。不过,抖音能否开闸放水,阿里、腾讯的态度尤为关键。 饿了么的背后是阿里,而阿里与字节跳动的关系一直十分暧昧,甚至有联手对抗腾讯的迹象。 阿里以电商为基本盘,而字节系的核心板块是资讯和短视频。尽管在游戏等边缘地带有所交叉,但两大阵营并不存在根本矛盾,合作大于竞争。 例如,2021年初,抖音支付正式上线,拿下央视春晚的独家红包合作。不少人认为,移动支付市场将爆发“三国大战”。但随后用户发现,抖音春晚红包的提现同时支持抖音支付和支付宝。 此外,刚刚被提拔到阿里本地生活业务一号位的俞永福,一直对张一鸣颇为欣赏。三年前,张一鸣与马化腾曾围绕微视抄袭搬运抖音的纠纷,在朋友圈公开互怼,俞永福随后评论称“支持一鸣”。 字节跳动与阿里的友好关系,决定了饿了么接入抖音流量难度较低。 美团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腾讯是美团的第一大股东;而字节跳动在短视频赛道上不仅击退了微视,对于微信视频号也保持巨大压力。此外,字节跳动近期在游戏板块大举并购,多款自研游戏也已经箭在弦上,直接触碰腾讯的业务根基。 再加上张一鸣与马化腾此前的口舌之争,腾讯与字节跳动长期针锋相对。即使王兴愿意接受抖音,腾讯也很难坐看抖音借道美团,在本地生活板块站稳脚跟。 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小程序、微信支付九宫格等入口,腾讯长期给美团导流,能够获得稳定收入。假如美团转而从抖音获取流量,腾讯的商业利益有可能受到损失。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美团与抖音没有合作机会。 美团创始人 王兴 与被阿里完全掌控的饿了么相比,美团只是腾讯阵营的一员,而非集团事业部。作为一家独立上市公司,它在做出经营决策时,显然会把自身而非阵营利益放在首位。 此外,王兴在面对重大战略问题时,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考量,而非按照其他大佬的意愿行事。即使无法与大股东腾讯达成一致,王兴手握46%投票权,也完全有能力掌握航向。 事实上,美团一直在和抖音进行浅层合作,包括在APP开屏等位置进行投放等。双方在此期间的磨合,有助于为后续的大规模导流打下基础。 C 对于字节跳动而言,在抖音开辟新的流量入口,直接为美团、饿了么导流,将是战略思维走向“利他”的重要转折。 过去两年间,字节跳动隐然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极,在庞大流量的支撑下,推出一系列对标各细分赛道竞争对手的产品,开始尝试抢食所有人蛋糕。 在许多人看来,互联网公司成为巨头之后,必然要走上包揽一切的发展道路。唯有从大大小小的细分市场不断汲取用户和利润,巨人才能继续快速生长。国内的腾讯、阿里,国外的谷歌、Facebook,无不以此扩张帝国版图。 但在新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中,字节跳动的一系列举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字节跳动的三大P1业务中,教育板块在“双减”新政的巨大压力下,发展前景非常黯淡;游戏板块凭借部分休闲游戏一度登上应用商店免费榜首,但重度游戏面临腾讯、网易等公司的竞争压力;音乐版块刚刚起步,尚未从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手中切到份额。 同时,字节跳动的跨赛道扩张,尚未把市场抢到手,却已经引发腾讯等对手的警觉。 例如,在争夺最激烈的游戏赛道,字节跳动挥舞着支票本,试图通过收购头部公司快速布局,引来腾讯参与争夺,入局成本水涨船高。据《深燃》报道,字节跳动收购游戏开发商沐瞳科技,交易金额高达40亿美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大巨头争相抬价。 字节跳动创始人 张一鸣 此外,在互联网反垄断愈发严厉的大趋势下,依仗平台流量、挤压他人生存空间的玩法,必然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风险。 其实,今日之字节,与十年前的腾讯颇有相似之处。 腾讯坐拥QQ和微信两大入口,曾经是“流量+模仿”策略的最大受益者,在中国互联网的蛮荒时代几乎无往不胜。被这套玩法打垮的大小公司无可奈何,只能骂一句“狗日的腾讯”。 但从2016年起,马化腾提出腾讯是开放平台,“拿出半条命坚持去中心化”。腾讯的战略重点开始向“卖水”转移,通过流量扶持阵营内的公司成长,而非亲自下场、通吃一切。 “卖水”意味着有所不为,意味着边界和克制。将这种利他哲学发挥到极致的,是张小龙和微信。 2017年初,微信DAU已接近8亿,小程序正式上线。通过这款产品,微信在线上线下场景将自身流量输出到数百万第三方服务,从社交网络升级为互联网流量分发中心。 流量看似被不同的人分走了,但微信的价值反而更高了。微信小程序上线之后的4年半时间里,腾讯股价从不到200港元,一度上涨至近800港元,市值从2万亿膨胀至8万亿港元。 如今,字节跳动同样拥有今日头条和抖音两大流量池。其中,抖音的用户量与彼时的微信相差无几,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程序基础设施。从技术角度来看,字节系全方位开放流量的难度并不大,关键要看张一鸣在进退之间如何取舍。 这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将流量卖给别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字节跳动有望把流量卖个好价钱,同时借此获得一大批盟友;另一方面,互联网江湖波谲云诡,别人得到流量扶持后发展壮大,有可能在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下反戈一击,成为字节跳动的敌人。 但对于整个互联网生态,字节跳动这样的巨头开放流量,就有可能改写丛林法则,用多赢取代零和博弈,重塑竞争法则。或许,这是对张一鸣更富有吸引力的愿景。
风眼|15分钟充电80% 钠离子电池能否掀起一场革命?
凤凰网《风眼》出品 作者 |徐硕 编辑 |赵泽 电在生活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人对电池的理解犹如冰山一角,充满好奇但不会深究。“但我们认为,电化学的世界,就像能量魔方,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并乐此不疲地探索着其中的奥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始终保持着对电池领域的新鲜感。 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似乎不想继续在锂电池上做文章了,而是把目光聚集在钠离子电池上。7月29日,其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并打算通过锂钠混搭的方式,将其装载到电动汽车上,成为新的储能和动力电池的新选择,同时实现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 钠离子电池不是新鲜事物。只是在此之前,钠离子电池主要被应用在储能电站、低速车等领域。相比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硬伤颇多,一方面是能量密度略低,比如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最高为160Wh/kg,而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则在150-350Wh/kg,磷酸铁锂电池也在150-210Wh/kg之间;另一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在3000次左右,磷酸铁锂电池则可达5000余次。 “对汽车而言,动力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更为重要,往往决定了一辆车能装载多少电池。”有分析人士称,由于钠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较低,或许车上装不下太大的容量。即便如此,宁德时代仍不肯放弃,其研究院副院长黄起森表示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200Wh/kg。 为何宁德时代要不遗余力的发展不被看好的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会不会取代锂离子电池的地位? 锂价涨幅翻倍,锂电池供给承压 自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锂的价格就不断攀升,其中碳酸锂的价格就从3.8万元/吨涨至9万元/吨,涨幅超过130%。2021年7月29日,澳洲主力锂矿 Pilbara更是将其锂精矿拍卖出1250美元/吨价格,达到历史新高;电池制造商股票的Solactive全球锂指数2021年已上涨32%,创历史高点。 反观国内市场,从2020年7月至今,锂矿板块累计涨幅已达到250%,远超沪深300指数。2021年中国最大的锂材料生产商赣锋锂业股价上涨近100%,截至7月30日收盘,其股价达到194.66元/股,市值达到2798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锂材料公司之一。无独有偶,锂矿巨头天齐锂业过去一年最高涨幅超过450%,目前总市值达到1400亿元。 而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涨的前提下,市场对锂的需求不断加剧。有报告显示,在全球锂电池产品结构中,车用动力锂电池占比近46.7%,在电脑、手机增量逐渐放缓的趋势下,电动汽车或许会成为锂电池下一个增长的风口,只不过这股风吹的有点猛,上游锂矿原料的紧缺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满足市场对于锂电池的需求。 国泰君安分析称,供需的紧张程度和锂价变化是非线性的,下半年锂价高度将超市场预期,下半年锂价预期被上调至历史前高18万元/吨。不仅如此,随着电动车爆款车型的频出,国泰君安预计下半年锂电需求环比上半年增加 50% 左右。 尽管宁德时代在锂电池行业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但在锂电池上的投资布局并没有涉及到全产业链。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供应商颇多,在三元材料方面(镍钻锰酸锂、镍钻铝酸锂)布局较少,而镍钻锰酸锂凭借其高能量密度的优势,成为新能源电动车主要材料之一。 这使得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由于对锂电池上游供应链布局的不充分,宁德时代对供应链价格的疯涨也变得力不从心,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发展钠离子电池可以限制锂电池供应价格的疯涨,而钠离子作为一种战略技术储备也能增强宁德时代的护城河。 钠离子电池能否取代锂电池? 相比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的优势更加明显。首先在储量方面,钠分布在全球各地,不受资源和地域限制;其次由于不含钴和锂,钠离子电池的材料成本较低,相比锂电池可下降30%~40%。 除此之外,其安全性也相对较高。在针刺、挤压、过充、过放等安全项目测试中做到不起火不爆炸;同时钠离子电池可以彻底放电,以降低电池运输的安全风险等问题。 不仅如此,钠离子电池的高低温性能也比较优异。据宁德时代给出的数据,在-20℃的环境下,仍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就可以达到80%。 但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宁德时代的方法是,将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集成到同一个电池系统里,用整个系统的能力来弥补钠离子电池的短板。“将两种电池按一定比例和排列进行串联、并联等方式,通过BMS的精准算法进行不同电池体系的均衡控制。”宁德时代黄起森博士表示,这样一来既可以弥补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短板。 话虽如此,要想将钠离子电池大规模应用,上游正负极、电解质等供应链的建设及培育也尚需时间,尽管宁德时代有自己的时间表,并计划于2023年形成钠离子电池的基本产业链,但要想实现这一计划,宁德时代还需要上下游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建共赢。 而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市场对锂电池板块的反应也将持续向好,锂电板块的估值也将继续偏高。“很长一段时间内,钠离子电池只能作为一种动力电池的补充品存在,来应对现阶段锂矿产能的不足。”有分析师表示,钠离子电池不可能完全取代锂电池,其性能在很多方面并不如锂稳定。 8月2日,国内锂电巨头赣锋锂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锂离子电池未来依然是新能源车的主流,钠离子电池的发布对公司锂盐产品影响不大。 动力电池孕育着技术革命的胚胎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仅2021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销量约1001万辆,同比增长27%,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20.6万辆,同比增长207%,超过2020年全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并且远远超过汽车市场总体销量25.6%的增长率。 从全球市场来看,欧盟及美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均达到20%左右,随着近日欧盟政策的出台,或将在2035年前禁止汽油和柴油汽车销售,其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 由此带来的,则可能是电池短缺的情况。 据SNE Research预测,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达到406GWh,而动力电池的供应预计仅为335GWh,缺口约为18%;预计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到近40%,动力电池行业将出现供需结构失衡的情况。 有专家预测,2025年~2030年,电动汽车电池的短缺将干扰全球汽车市场,2026年其产量有可能减少440万辆;2022年~2029年,将损失近2000万辆可充的电动汽车。 这也使得各大企业纷纷祭出“杀手锏”,在动力电池领域攻城略地。 不仅宁德时代打算将钠离子电池应用于电动车领域,并成为新的储能和动力电池的新选择;韩国电池巨头LG能源也在研发将高镍四元(NCMA)作为正极材料的新一代动力电池,并在南京基地进行投产;比亚迪则推出刀片电池,全面应用于旗下的纯电车型,并启用针刺实验作为企业的标准。 7月中旬,一汽集团还与比亚迪签署了新能源动力电池投资合作协议,将电池项目落户长春。目前长安福特、现代和丰田等车企均与比亚迪洽谈过刀片电池合作。 而基于投资者对于电池的热情,诸多电池技术企业通过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进行反向合并,以寻求上市。7月底,锂金属供应商SES便与艾芬豪资本收购公司合并,登陆纽交所,以期进一步加大对混合锂金属电池的研发。 不管是发展钠离子电池,亦或是在锂电池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各大企业都是在找寻新的出路,以应对未来不可预测的市场变化,动力电池技术革命的胚胎也在此间孕育着。
太空生活 离不开这些好帮手
  航天员进行空间站任务水下训练。   孔方舟摄   中国航天员中心飞控试验队执行神舟十二号飞控任务。   孙 伟摄   从6月17日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400公里左右高度的地球轨道已驻留1个多月,创造了新的中国航天纪录。   自进入天和核心舱的那一刻起,航天员就把地球的生活搬上太空,生活越来越自如:不用靠地面运送,就可以在太空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清洁的循环水;在太空厨房,他们喝着自产的酸奶,吃着口味丰富的热饭菜;他们可以在核心舱内自如地跑步、舒畅地睡觉,走出舱外安全地进行太空行走……   航天员在太空顺利度过的每一天,其实都有着地面的24小时陪伴和守护。   一切为了出舱   涉及生理极限、危险的训练,航天员教员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全部既定任务,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第一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整个出舱活动中,在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支持室内,结合实时显示的出舱画面,航天员教员赵阳同步解读着出舱程序。任务成功,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赵阳长舒了口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我国空间站任务的重中之重。空间站舱外建造、舱外设备安装、维护、维修、更换和试验样品回收等等,都需要出舱活动。   与神舟七号突破出舱技术相比,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舱时间由半小时提升到6小时以上,舱外作业任务量加大、难度提升,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从2017年开始,赵阳承担起航天员空间站出舱活动模拟训练的任务。随着任务临近,赵阳天天泡在水槽里,每天按照出舱活动6小时的标准,与航天员一起开展训练。连续水下训练4个月,忙起来一天只睡4个小时,只吃一顿饭。   训练,要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训练到。比如,航天员在出舱活动期间,如果需要应急返回怎么办?   为了确保训练设计能够满足要求,赵阳和团队考虑了最极端的情况:航天员在空间站最远端的工作点,机械臂万一出现故障、不能转运航天员返回,航天员只能自主应急返回。但回舱的路拐来拐去,并不顺畅。直线路径10多米的距离,航天员必须依靠安全系绳,借助舱壁上的固定扶手,绕开太阳翼支座等多个大障碍物,在多次调整身体姿态后才能安全、快速地返回。   为了尽可能模拟外太空环境,赵阳严格设计训练场景,分解到每个动作,细化到每个姿态,帮助航天员迅速、安全地找到返回的路。每次训练,他都与航天员一起,将应急返回的时间一分一秒地缩短。   对航天员教员来说,航天员顾虑的,他们必须先想到;航天员做到的,他们必须先做到。超重耐力训练、低压训练、模拟失重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凡是涉及生理极限、危险的训练,航天员教员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救生训练,是为了训练飞船降落在应急着陆区、救援人员不能按时到达的情况下,航天员必须完成自主出舱和野外生存的任务,继而进行恶劣自然条件下的野外探险。为了选取合适的训练场景,航天员教员团队曾在热带丛林中,冒着野象踩踏和毒虫攻击的危险勘察选址。   在巴丹吉林沙漠,航天员教员团队开展48小时的预训练。昼夜温差高达39摄氏度,夜里,大家挤在沙漠掩体里,虽然用火烤着,但后背还是一片冰凉。就这样,他们验证了航天员沙漠生存训练科目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让“太空铠甲”更坚固   承压材料要经过多轮选择、测试,除尘、粘胶、缝合、密封等47道工序足足花了两个月   航天员在空间站执行出舱活动,面对的是300—450公里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也就是真空、失重和以90分钟为周期的±12摄氏度左右的冷热交变、微流尘/碎片和空间辐射。100多公斤重的舱外服,好比航天员执行出舱活动的铠甲。它像一个人形飞船,充上一定压力后,抵御外太空的高低温、真空、强辐射等,保护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万欣介绍说,比起首次岀舱的“神七”任务,空间站任务中航天员要进行长时间的舱外操作,对舱外服性能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备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的特点。   舱外服上的头盔面窗,是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由中国航天员中心研装部服装车间生产。头盔面窗有多层,最里层名为双层压力面窗,它是整个头盔的承压密封结构,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做到绝对安全可靠,承压材料要经过多轮选择、测试,除尘、粘胶、缝合、密封等47道工序足足花了两个月。   中国航天员中心研装部副部长邓小伟说,这些工序听起来简单,但流程相当复杂、严格、细致。在双层压力面窗制作过程中,有一次,有两粒密封胶的碎末进入了密封的面窗夹层。   这两个碎末也就沙粒大小,吸附在面窗夹层下沿,理论上对视觉没什么大的影响,却成了技术人员的“眼中钉”。他们尝试了各种办法,最终只能将碎末扫除到边缘区域,就是无法吸出。为了做出完美的面窗,技术人员改变生产工序,彻底解决了密封胶穿刺产生多余物这个问题。   舱外航天服完工后,在航天员穿上它之前,还有最后一项关键试验——舱外服载人低压试验。   这需要志愿者穿着全新舱外服进入低压舱进行试验。这项试验的危险之处在于,当舱内泄压到近乎真空状态,一旦舱外航天服出现某个细微的故障,将直接威胁到志愿者的生命安全。   2020年9月,航天员中心在舱外服试验舱大厅内再次启动舱外服载人低压试验,这距离首次舱外服载人低压试验已是12年又4个月。   “报告,任务完成,身体状态感觉良好!”历经17小时,两名志愿者从模拟在轨真空环境的舱外服试验舱中,经历了出舱活动任务中实际泄复压过程,顺利执行了出舱活动程序后成功出舱。所有人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保障航天员健康生活   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通过应用再生生命保障技术,首次实现舱内的氧气和水循环使用   在以往的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生存所需的氧气和水都从地面携带,也就是非再生式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而在空间站上,航天员在轨时长超过3个月,仅靠地面补给不仅代价高昂,而且也不能满足任务需要。因此,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环控生保系统通过应用再生生命保障技术,首次实现舱内的氧气和水循环使用。   在密闭狭小的空间站舱内制造一个类似地球环境的可循环生命保障系统,且长时间稳定运行,难度可想而知。这个空间站任务的关键技术,由中国航天员中心环控生保室来攻克。   微重力条件下,水气分离是个难题。无论是电解制氧、水处理、尿处理,还是冷凝水收集、尿液收集,都要用到水气分离装置。太空中的水气分离装置,没有现成产品。研制团队走访了国内十几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做了数千次的试验,直到装置满足寿命、可靠性和稳定性等要求。实际上,水气分离装置的研制从设计、研发、测试到正式应用,花了近10年时间。   再生生命保障技术的运用,大幅减轻了地面的补给压力。按照3人在轨飞行计算,每年可以节省消耗性物资达6吨。   此次在空间站任务中首次亮相的太空跑台,属于保障航天员在轨健康的医监医保设备,格外引人注目。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容易产生心肺功能减弱、血量减少、下肢肌肉萎缩、骨流失等问题,长期下去会影响航天员的健康和在轨工作能力。太空跑台就是针对这些不利影响采取的一项防护手段。   太空跑台与人们常见的跑步机外观类似,但由于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太空跑台的设计和地面截然不同。   对于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健康保障工程室的跑台设计团队来说,隔振设计是个“拦路虎”。航天员跑步时,人体足底需要承受3—6倍自身体重的冲击力,会对空间站产生严重的影响。最终,跑台设计团队通过巧妙设计,将冲击力降到30公斤以内,既保持跑台自身的相对稳定性又不影响空间站上其他设备的运行。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轻松“跑”起来,太空跑台设备研制花了6年,隔振设计从理论研制到工程实现则用了4年左右时间。(余建斌 占 康)
布鲁可与华为达成全面合作 云云协同推动业务场景数字化升级
  7月28日,布鲁可与华为在深圳举办全面业务合作签约仪式,宣布正式启动全面合作。双方将基于过往的合作经验,充分结合华为软硬协同、云云协同的强大能力与布鲁可在数字化产品研发、儿童能力培养的专业优势,共同在华为移动服务(HMS)、应用分发、华为云、品牌推广、全场景多终端和AppGallery Connect开放能力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实现布鲁可全场景业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为用户创造更优质的内容和产品体验。   布鲁可以“根植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全球化企业”为愿景,秉承“科技陪伴成长”的使命,致力于用创新科技,让每个人探索创造的快乐。成立于2014年的布鲁可现已构建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包括长期创造差异化价值的布鲁可积木,拥有原创动画IP《布鲁可战队》和《百变布鲁可》的布鲁可动画,输出优质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解决方案的布鲁可教育,和将实体积木变成虚拟的游戏化场景,给儿童和成年人带来更多娱乐体验的布鲁可游戏。   2020年初,布鲁可教育产品《布布识字》在华为应用市场首发上线,并成功入选华为耀星榜单。而后,双方在教育中心、应用市场联运和商业推广业务,以及平板、智慧屏、车机和HarmonyOS等进行多维度合作,并将在华为“1+8+N”的全场景战略中展开全线合作,发挥优质内容和服务的价值。成为华为的全面合作伙伴后,布鲁可将继续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生态的相互赋能。   未来双方将携手分阶段、多层次推进布鲁可数字化升级,提升业务智能化,激发内容创新力。华为将深度协同华为云和华为终端云服务的资源和能力,结合华为完整的云、网、边、端产业布局和协同优势,通过“云云协同”策略为布鲁可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并以华为云云原生2.0技术服务、大数据存算分离方案,助力布鲁可实现架构升级,降本增效。同时,布鲁可也将持续深化与华为在动画、教育、IP衍生等内容领域的合作,增强内容创作与传播能力,并基于华为全球化优质渠道、全球前三大的应用生态,把有趣、丰富、优质的内容带给全球近10亿华为终端用户。
智科技 创未来——AWE2022正式启动
  国际在线消息:8月2日,2022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2)正式启动。AWE组委会宣布,以“智科技,创未来”为主题的AWE2022将于2022年3月17—2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2022年,AWE将以智能科技为展示重点,展出更加丰富的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演绎创新技术赋能下的未来智慧生活蓝图。   回溯AWE2021 新十年耀目启航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经历了2020年骤停、2021年延期及展馆更换等诸多波折后,AWE2021在众望所归中召开并完美收官,成为疫情后全球三大家电与消费电子展中唯一在线下重启的展会。AWE2021的召开不仅对于提振家电与消费电子行业信心至关重要,更引领着后疫情时代家电与消费电子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消费趋势。   15万平米展示面积、1000+品牌参展、35万人次到场观众,空前的规模让AWE成功问鼎2021年全球家电与消费电子展之最。本届AWE参展观众中,专业观众占比高达90%,公司决策层或高层管理者比例超过60%,渠道商、代理商比例持续提高;来自资本市场、家装、设计、时尚等领域的观众人数快速增长;AWE正在加速破圈,吸引相关领域及资本市场的关注,为消费者提升生活品质、构建幸福美好生活增添助力。   打造科技型展会 AWE2022智创未来   AWE2021激情尚未退去,AWE2022就正式再度启航。AWE2022将于2022年3月17-20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AWE2022将主题定为“智科技,创未来”的主题,展会将聚焦“智慧场景”“智能科技”“创新技术”等关键词,呈现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家电、消费电子行业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AWE2022将凝聚全球智慧科技,共创美好未来生活。 AWE团队负责人刘橙   据AWE团队负责人刘橙介绍,AWE2022展馆规模将扩大至14个,展示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吸引超过120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参观人次预计将突破40万。为全面的展示家电与消费电子领域最新成果,AWE2022将展区划分为以智能白电产品为核心的“智能家电”展区,以消费电子、智能软硬件产品为核心的“智能科技”展区,以厨房、卫浴、厨小电产品为核心的“智能厨电/厨卫”展区以及以美健个护、环境电器、生活电器产品为核心的“智慧健康”展区等。   会上,海尔智家营销总经理程传岭、海信集团控股公司副总裁段跃斌、TCL实业控股CEO王成、博西家用电器投资(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舒伯特先生、方太集团副总裁孙利明、老板电器副总裁何亚东等国内外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高层表达了对AWE2022的期待并展望未来科技及智慧场景的最新趋势。其中,智能化、高端化、健康化是各企业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也将成为AWE2022的重点展示方向。   2022年,海尔将构建“海尔智家馆”,展示面积超过1万平米,为用户定制万物互联、千人千面的智慧生活;于2021年首登AWE的嘉格纳、Miele等多个国际顶级家电品牌将持续入驻“国际品牌馆”,让消费者能够在此洞悉国际高端生活方式;随着主打“健康”的家电产品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需求爆发,更多创新健康产品将在“健康电器馆”亮相。此外,AWE2022也将关注美健个护领域,将倾力打造“魅力馆”并举办首届“美丽节”,全面推动美健个护行业发展。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   “面向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家电及消费电子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方向。AWE2022也将与时俱进,紧跟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持续打造科技型展会标签,在技术创新展示上引领全球。”发布会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阐述了AWE未来的发展方向。   拥抱数字化趋势 AWE2022成全球顶级智慧生活交互平台   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消费环境正在发生巨变。AWE作为连接厂商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充分洞察年轻消费群体特征,加强需求管理及消费引导,强化沉浸式体验,深度拓展网络技术及新营销模式应用。   2021年,AWE首创全行业同时在线直播模式,首个展会巅峰直播模式就吸引百余家企业竞相参与。2022年,AWE直播之夜的模式将进一步优化和加强,汲取各大企业线上营销的实战经验,强化对线上人群的覆盖,继续打造“AWE直播之夜”超级 IP。同时,AWE2022将持续优化“AWE在线”官方小程序,有效帮助到场甚至未到场的观众及时、精准的了解展会实时资讯及周边,让AWE可以触达更多消费者。   此外,AWE2022将继续与“京东”“淘宝”“快手”“抖音”等电商/直播平台达成深度战略合作,通过上线专题、线上直播、大V逛展、话题讨论、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合力推动AWE传播;与“百度”“高德”“什么值得买”“知乎”“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各大知名生活/社交类APP合作,联动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推广渠道,将AWE打造成为全球顶级的前沿智能生活方式体验、交互平台;与新潮、永达等深度合作高铁及电梯投放,实现AWE价值的最大化。   作为AWE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拓展AWE内涵与外延的重要平台,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主办的AWE高峰论坛也将迎来重磅升级。2022年AWE将召开两场顶级论坛,AWE高峰论坛关注科技、财经等消费趋势,聚焦未来产业突破口,交流智慧新知;而新增设的“未来家”高峰论坛,专注场景化智能家居发展,以求带动消费者对于智慧家庭的进一步认知。AWE高峰论坛高瞻远瞩,判断未来行业风口;“未来家”高峰论坛则洞察实际需求,推动智慧新场景落地。上观未来,下谋发展,多视角、多元化的AWE高峰论坛必将推动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向好发展。   背靠中国家电与消费电子的海量市场且具备全球视野及影响力的AWE展会,正是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全球化发展最佳的展示舞台,也是国际巨头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平台。AWE2022将继续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内外参展商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让智慧家居解决方案惠及全球消费者。(图文/王伟)
养猪企业进场套保 首批生猪期货标准仓单生成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姗 作为我国首个以活体为交易标的的期货品种,生猪期货即将迎来上市后首次交割。8月2日,在开始办理生猪标准仓单注册业务的首日,交割库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完成了75手生猪期货标准仓单的注册,注册地点为中粮家佳康(江苏)有限公司(下称中粮家佳康),这意味着生猪期货首批标准仓单成功注册。 生猪期货于今年1月在大商所上市交易,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生猪期货累计成交量156.9万手,成交额达5731.6亿元,日均持仓2.5万手。目前,已有牧原股份等12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计划利用期货市场辅助经营,近70家养殖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生猪养殖前20家龙头企业中,已有19家向交易所提交了交割仓库申请材料,11家成为生猪期货交割仓库。 记者了解到,根据有关规则,生猪期货2109合约进入8月便可开始办理标准仓单注册业务,也即8月2日起大商所开始办理生猪标准仓单注册业务。进入交割月后,已经完成注册的生猪标准仓单可以参与交割配对,配对成功的标准仓单在过户给对应的买方后立即注销;未参与交割配对生猪标准仓单在每个交割月份最后交割日前(含当日)集中注销。即本次8月2日注册的生猪标准仓单,理论上最长有效期为59天(至9月30日)。 据悉,此次注册生猪期货标准仓单的主体为中粮家佳康。该公司期货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生猪产能的逐渐恢复,今年以来生猪现货价格开始下滑,未来养殖利润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鉴于当前生猪期货仍有-3000元/吨的基差,养殖企业在期货市场卖出套保并交割可以有效锁定养殖收益,为此,公司在生猪期货开 始办理标准仓单业务后第一时间注册,未来既可以选择实物交割实现销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将标准仓单转让给其他有交割意愿的卖方。 根据大商所相关业务规则,生猪期货的标准仓单采用厂库信用仓单模式,即申请注册标准仓单的厂库通过向交易所提供经认可的银行履约担保函或者现金保证金等其它担保方式来注册生成标准仓单。该模式为大商所于2004年在豆粕品种上首创,具有交割成本低、仓单形成方便等特点。此次厂库采用的是现金保证金方式注册生成厂库标准仓单。 为了确保生猪交割平稳顺畅,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商所已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首次交割相关准备工作,同时持续做好交割业务市场培育,并根据近期部分地区灾情和疫情做好相关应对准备,全力保障生猪期货9月交割顺畅进行。”
产业兴旺 百姓幸福 农行浇筑乡村振兴“根基”
农行员工现场调研瓦房店泉水村樱桃种植大棚生产情况 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大连瓦房店支行的客户经理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走入田间地头,但是能清晰地回忆起这几年瓦房店地区的点滴变化。 崮田村曾是大连市低收入村之一,在农行金融活水的浇灌下,现在整个村子焕发出不一样的风景:一个接一个的大棚鳞次栉比,一串串硕大又红润的樱桃挂满枝头……在当地农户眼里,这是通往产业致富道路的“幸福红”。 以产业为抓手带动乡村追求“幸福红”的还有“全国荔枝之乡”、“宁红茶”发源地……在这背后,则是农行持续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走深走实,于田间地头精准对接农户的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使农民持续性的脱贫走上富裕的道路,关键是要准确的把握乡村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产业振兴。 近年来,农行以“资”助产业发展的方式,开启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征途,让乡村更“秀美”,让农村生活更“富足”,让农业基础更“夯实”! 樱桃红了:“活水”流入田间地头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凭借着纯信用,竟然立即贷到20万元,一下子弥补了建樱桃大棚的资金缺口。”王利英感叹道。 王利英是大连瓦房店市九龙街道崮田村的村民。王利英说,他早就盘算着建个大棚了,因为手里不宽裕,之前也想去银行贷款,可由于没有抵押物,只能干着急,也曾想着跟亲戚朋友借一借,可是民间借贷利息太高,一旦樱桃长势不好,根本担不起这个风险。农行大连瓦房店支行客户经理赵世英、张百钢在整村授信过程中,帮助他提出了农业银行低收入村专属信用贷款申请,并顺利通过。 “以前栽种的陆地樱桃每斤价格一般只能卖到10到15元,但是大棚里面的樱桃,不仅品质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季节种植,能实现樱桃的错峰上市,每斤价格至少达到35元以上。”王利英说。 曾几何时,瓦房店市九龙街道崮田村还是大连市128个低收入村之一,当地既无村办民营企业,也无特色产业,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改善基础设施、培植脱贫项目、赢得信贷支持,是当初摆在当地扶贫办面前的“三座大山”。几年来,受助于政府脱贫政策和社会资助,通水和通路等基础设施难题基本解决,但农民致富的愿望仍苦于无项目、无资金。 如今的瓦房店市焕然一新,因樱桃种植广、品类全、果质优,樱桃鲜果上市期跨冬、春、夏三季,瓦房店成为全国大樱桃成熟期最长的地区。而980户人口的崮田村,目前已经有170户像王利英这样的果农得到农行的低收入村信用贷款。 事实上,农行大连分行自2009年开始就支持瓦房店地区大樱桃产业发展,目前已累计发放5.6亿元惠农贷款,惠及4014户农民。也正是有了农行的信贷支持,崮田村将樱桃种植发展为众多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摘掉了产业空心村的“帽子”。 通过农行“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越来越多的乡村产业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充满信心地投身于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 荔枝甜了:“创新”带去丰收及时雨 火热盛夏,荔枝飘香。走进“广东荔枝之乡”惠州惠阳镇隆镇,随处可见沉甸甸、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荔枝园里欢声笑语,农户们正忙着采摘、分装、过秤、装运荔枝,一派喜悦忙碌的景象。 镇隆镇塘角村村民罗国忠也不例外,他从90年代开始种植荔枝,现在是拥有30亩荔枝树的“园主”。这些年来,自搭上“互联网+”快车后,由于果园所产的荔枝个头大、品相好、味道佳,他的荔枝畅销全国。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罗国忠通过银行贷款近30万元用于种植荔枝。“年初的时候,我一直担心今年荔枝会因为干旱减产,幸好遇到了农行。”罗国忠说,受去年9月份以来的高温久旱天气影响,今年镇隆荔枝相比去年减产三成,为保住荔枝树,他必须再花一笔资金购买和安装灌溉设备。 正当罗国忠一筹莫展时,农行让他看到了曙光。依托村委会推荐和线上自动审批,罗国忠没有去农行营业网点,在家里点点手机就获得了贷款。“真没想到,不用任何担保,在手机上就贷到26万元。”罗国忠说,在农行的支持下,他的荔枝园硕果累累。 在惠农e贷支持下,罗国忠的荔枝园喜获丰收 在镇隆,除了像罗国忠一样的果农,还有许多从事水果种植、加工、销售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他们都得到了农行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一直以来,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抵押物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当地果农发展。农行惠州分行通过员工进村入户走访,主动将“惠农e贷”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送到镇隆各村委,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荔枝产业发展送来了“及时雨”。 截至目前,农行惠州惠阳支行已对镇隆镇13个行政村实现授信额度1.3亿元,发放“惠农e贷”2388万元。2021年6月11日,广东惠州(镇隆)“东坡荔”荔枝文化节火热开幕,果农们带着精挑细选的荔枝来到现场向游客进行展销。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大量订单,荔农们开心地笑了。 茶味浓了:“科技”助力品牌走向全国 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地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也不可忽视。围绕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专业市场等核心市场主体,农行积极建设供应链融资和智慧市场场景,全力支持地方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王总,你们扶贫商城上有‘漫江红’茶叶销售的订单了,已经好几天了还没有发货。”农行修水县支行客户经理丁玲霞给扶贫商城的商户——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海兰打去电话。“啊!我还没有注意到,真的有订单了!那我赶紧安排人员处理。”接到电话的王海兰感到既惊喜又意外。 这是发生在2020年疫情期间的一段对话。当时,农行修水县支行上门服务,为王海兰的公司开通了扶贫商城,实现了公司产品在农行掌上银行的销售,帮助宁红茶发源地的“漫江红”品牌茶走向全国。 今年4月份,丁玲霞再次来到有着“国家级生态乡镇”之称的宁红茶发源地——江西修水县漫江乡,在王海兰的公司门口被宁红村的村民团团围住:“王总带领我们种植茶叶好几年,大家都发财了,我今年想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能否从农行贷到款呢”,“今年想在家好好做了,不外出打工了,把种植做好,还是缺一些资金,能贷到款就好了”…… 修水县宁红村村民围着农行修水县支行客户经理咨询贷款事宜 丁玲霞一边耐心倾听农户的心声,一边详细记录下他们的金融需求。王海兰表示,近年来,通过做好宁红茶,带领宁红村等附近很多农户扩大茶叶种植,已经形成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了增收的道路。 回忆起去年的情况,王海兰颇为感慨,没想到农行的扶贫商城带来了很多大客户,很多单笔消费都在上万元,去年扶贫商城的销售收入占到了线下销售的10%以上,而且平台支付结算没有任何手续费,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丁玲霞向王海兰介绍,今年农行的“扶贫商城”更名为“兴农商城”,助力家乡品牌优惠活动还会继续开展,希望能为“漫江红”带来更多支持,真正实现电商金融助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步一个脚印: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如何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产业兴旺是基础、是重点。 2021年是农行成立70周年。作为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国家队、主力军,农行专注主责主业,坚定面向“三农”,围绕不同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主线和重点,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努力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农行就已明确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2021年全行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要求确保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农业贷款和乡村产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县域贷款平均增速;确保县域个人贷款在县域贷款占比提升,特别是加大“惠农e贷”投放,让更多农民受益。 农业银行确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八大重点领域,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和城乡融合、县域消费升级、农村改革、数字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逐一研究制定针对性服务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支持政策,着力做好金融服务。 同时,农行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现已构建“年度信贷政策指引+行业信贷政策+区域信贷政策+专项信贷政策”的“三农”信贷政策体系。目前,全行涉农行业(区域)信贷政策制度近40项,包括种业、林业、肥料、酿酒等多项涉农行业信贷政策,粮食、苹果、茶叶等十余项区域涉农信贷政策。 截至2021年6月末,农行县域贷款余额5.90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4.67万亿元,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1.42万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959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03万亿元,为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金融活水”。 此外,农行持续推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线上信贷创新速度加快,客户线上融资更加便捷。“惠农e贷”产品目前已成为农业银行服务普通农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农户贷款品牌。农行立足地方产业发展特点,不断丰富“惠农e贷”产品体系,加大对特色产业支持力度,助力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截至2021年6月末,农行“惠农e贷”余额5082亿元,贷款户数345万户。 深入田间地头,主动了解需求,开展金融服务……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打造县域领军银行目标任务,农行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这条路走深走实。在金融活水的助力下,王利英和更多的“王利英们”在产业致富路上可以放开拳脚大干一场了!
卸任8年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被查 | 钛快讯
钛媒体快讯|7月30日消息:金融反腐再出大案。7月3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显示,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蔡鄂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简历显示,蔡鄂生现年70岁,2005年12月起曾担任原银监会副主席、党委委员职务,至2013年5月卸任,已经卸任八年。 据了解,蔡鄂生曾主要分管非银金融机构 (其中包括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 蔡鄂生在退休后曾担任众多社会职务,如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CF40常务理事会副主席等。 公开信息显示,蔡鄂生最后一次公开场合露面是在7月9日的“航殊恒爱·特殊需要信托主题峰会”,该会议由中航信托主办,蔡鄂生出席并发表致辞。 6月末,在重庆金融博物馆举行的活动上,蔡鄂生还以“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为主题进行经验分享。当时蔡鄂生表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多次出现在中央文件里,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也是防范的手段之一。 对于蔡鄂生被查一事,银保监会迅速作出回应。 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蔡鄂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决定。与会同志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完全赞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决定,全力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会议指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蔡鄂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一刻不停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的鲜明态度。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有关要求上来,深刻汲取蔡鄂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教训,以案为鉴、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警钟长鸣,更加严格地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定不移地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附:蔡鄂生简历 蔡鄂生,男,1951年出生于湖北。 1968.12--1970.12山西省绛县农村插队 1970.12--1975.04解放军高炮七十一师六三一团战士 1975.04--1978.02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海淀区办事处干部 1978.02--1982.02山西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财政金融专业学习 1982.02--1984.06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司、金融管理司干部 1984.06--1986.10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体改处副处长(其间:1985.03--1985.07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学习) 1986.10--1988.0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三处处长 1988.03--1990.07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计划司金融体改处处长 1990.07--1992.0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体改司规划试点处处长 1992.03--1994.01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储蓄管理司副司长 1994.01--1994.0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司长 1994.05--1998.07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司司长(其间:1995.03--1995.07中央党校学习) 1998.07--1998.09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二司司长 1998.09--2000.02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 2000.02--2001.05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兼上海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2001.05--2005.12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其间:2004.09--2005.01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B班学习) 2005.12-2013.06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委员
阿里系“挂帅”苏宁,但并未实现完全统治
告别张近东的第17天,苏宁易购迎来了新掌门。 7月29日,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苏宁易购新一届董事会产生,由阿里提名的前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任苏宁易购新董事长。同时,聘任任峻为公司总裁,公司零售业务线总裁侯恩龙不再履行总裁职责。 公告还披露,苏宁易购选举黄明端、冼汉迪、曹群和张康阳为非独立董事。此外,董事徐宏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董事职务、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淘宝中国提名的刘鹏获选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交棒仪式完成,苏宁易购将何去何从? 阿里“全面接管”? 黄明端成为苏宁易购新董事长一事,毫无意外。自7月12日张近东辞任以来,业内已普遍认可黄明端将接任。 据了解,黄明端是零售界老将,在连锁零售方面经验丰富。他曾带着一手创办的大润发,一路超越沃尔玛、家乐福等劲敌,并主导了大润发与欧尚合并为高鑫零售在香港上市,被誉为“陆战之王”。2020年10月,阿里巴巴斥巨资收购了高鑫零售,就在今年5月,高鑫零售发布调任公告,宣布黄明端届龄退休,辞任公司首席执行官,仍任公司非执行董事。 在业内人士看来,已是“半退隐”状态的黄明端通过阿里提名,接过苏宁易购董事长职务,是“经过了一番思量”,“(黄明端)在连锁零售方面经验丰富,熟悉线下业务,也有转型电商经历,履历足以服众,能被张近东在内的各方接受。”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总裁的人选并非此前内部消息透露的天猫国际总经理刘鹏,而是张近东的得力干将任峻。 任峻是一位“老苏宁”,其历任苏宁易购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现任公司执行委员会主席、董事。任峻还在苏宁易购关联方SUNING SPORTS GROUP LIMITED、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上海苏宁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董事职务。 至此,苏宁易购董事会包括黄明端、冼汉迪、曹群、张康阳、任峻、刘鹏6名非独立董事以及3名独立董事。其中,任峻、张康阳由张近东此前提名,刘鹏、黄明端由淘宝中国提名,冼汉迪和曹群则由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提名。 苏宁系董事由此前的4名降至2名,苏宁系已失去其在苏宁易购董事会的绝对话语权。 不过,“2V2V2”的态势也意味着,阿里目前并没有实现对苏宁的完全统治,反而张近东可能会在其力保的两员大将身后,继续对苏宁业务进行强干预。 从持股数来看,当前,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淘宝中国、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有限合伙),持有苏宁易购的股份比例分别为20.35%、19.99%、16.96%、5.59%。苏宁易购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系在新新零售基金二期中的占比为30%,这意味着,阿里系持有苏宁易购的股份比例合计约为25%,成为第一大股东。 阿里为什么看上苏宁? 实际上,苏宁和阿里也曾是一对“冤家”,却在2015年8月10日突然冰释前嫌。当天下午,苏宁和阿里巴巴宣布完成当时中国零售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阿里以约283亿元战略投资苏宁易购,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9%,成为苏宁易购的第二大股东。同时,苏宁以140亿元投资阿里巴巴。 彼时的联姻颇有点报团取暖的味道,如马云所言,两个活得不好的业态结合起来,“应该活得很好。” 然而,近年来,苏宁通过“买买买”将业务分支延伸至金融、地产、物流、文体等领域,害自己陷入资金困境,一度靠出售阿里的股权来赚钱。阿里则渐渐走向“巅峰”。 2021年,是苏宁和阿里关系的另一个转折点。联手牵线搭桥引国资,费劲接手苏宁,阿里到底图什么? 起源于“线下”业务的苏宁易购长期深耕于线下业务,尤其是在大家电积累的供应链资源和物流能力,是阿里较弱的环节。 目前,苏宁自营店面数超2600家,其中包括37家苏宁易购广场、131家苏宁易购直营店,和2081家家电3C家居生活专业店。加上超7000家的苏宁云店,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苏宁门店,可以直接成为阿里未来同城零售家电板块发货方,直接补足阿里家电物流方面的能力。 供应链方面,阿里可以直接将苏宁原先建立起的,与家电厂商品牌商之间的关系,导向天猫的家电品类。这其中包括苏宁和海尔、美的等众品牌的深度合作关系,包括售前售后、以旧换新等业务。 其次,据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分析,苏宁的购物中心业态也能为阿里的亲橙里这类项目的实践铺路。苏宁手中家乐福资源或许还能与盒马产生协同效应。 “从苏宁整体业务看,有盘活希望的就是零售端,大润发、家乐福、苏宁大卖场的业务诸多协同整合的空间。”第三方研究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也认为,阿里巴巴此次接手苏宁,看重的是苏宁的线下资源及家电零售市场的份额,不会倾斜线上资源,意在以苏宁的线下资源补全家电零售的线下板块。 苏宁未来怎么走? 高管和股权变动盘后,苏宁易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当日董事会上,对于外界关注的苏宁易购未来发展战略,新任董事长黄明端表示,苏宁易购已经构筑起国内最完整的线上线下零售服务体系,下一步发展将明确三大战略路径——做好零售服务商、做强供应链和做优经营质量。 在聚焦零售的战略前提下,苏宁易购新总裁任峻表示,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进一步夯实和凸显三大核心力,供应链、物流服务和场景体验;二是以更开放的方式重新构建零售服务商的组织、技术、运营,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和合作伙伴。 新的行动也已经开始。7月29日,苏宁易购宣布,为持续提升公司商品丰富度,开拓稳定进货渠道,公司及子公司向武汉昊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采购商品,2021年度预计商品采购总金额不超过38亿元。而在2020年度,这个数字为零。公告显示,武汉昊超为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则为阿里巴巴集团控股子公司。 此外,苏宁易购还宣布,终止股份回购事项,结合资金需求优先将资金用于投入公司日常经营上。此前,公司计划以自有资金回购5亿~10亿元公司股份。 就公司未来的零售业务布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采访中表示,“当前苏宁易购最大的问题,是线上缺乏流量用户入口,线下缺乏门店的准确定位,线下门店和线上业态之间存在经营冲突等。眼下最重要的是让线下门店活跃起来,成为有用的资产。” “对于苏宁易购来说,与淘宝对接生态是最实际的做法,虽然这个做法可能会让苏宁丧失自主性,未来成为淘宝线下生态的一部分,从而失去线上独立自主的业态模式,但是这将会很快的帮助苏宁易购脱困,找到线下一个比较实际的模式,成为阿里电商自营网络的线下点。”盘和林补充说。
腾讯音乐被解除独家版权后,网易云音乐通过上市聆讯
7月29日下午,多家媒体报道称,网易云音乐通过港交所聆讯,并将很快启动招股,保荐人为美林、中金及瑞信。 尽管网易云音乐回复钛媒体APP表示,对此消息“不予置评”,但在腾讯音乐被限制独家音乐版权5天后,其市场最大竞争对手就传出通过上市聆讯,这瞬间点燃了市场的敏感神经。 01 抓住机会,网易云音乐正在推进版权合作 7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颁布行政处罚决定,责令腾讯及关联公司30日内解除独家音乐版权、停止高额预付金等版权费用支付方式、无正当理由不得要求上游版权方给予其优于竞争对手的条件等,并对腾讯做出50万元的行政处罚罚款。 一直以来,版权优势都是腾讯音乐最大的护城河。此前腾讯音乐拥有包括周杰伦、五月天、梁静茹等在内的独家音乐版权。而此次政令则给了网易云音乐“大干一场”的机会。 一方面,网易云音乐可以利用社区优势抢夺用户的机会;另一方面,终于有了机会填补在音乐版权方面的一些空白。 网易云音乐方告诉钛媒体APP,“网易云音乐确实正在抓紧推进与多个版权方的合作洽谈,我们也欢迎更多合作伙伴与我们建立合作、恢复合作,网易云音乐愿意以最大诚意进行版权采买合作,以提供给用户更完整的音乐体验”。 老大被监管,老二在“偷笑”。但行业“老二”本身的产品究竟是否能打?我们从网易云音乐招股书数据来看。 网易云音乐5月26日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平台2020年平台营收49亿元;在线音乐服务MAU(月活)达到1.81亿;在线音乐付费用户为1600万。 相比之下,尽管近一年来腾讯音乐平台MAU持续走低,但2021Q1腾讯音乐在线音乐MAU已达6.15亿;社交娱乐MAU为2.24亿。 网易云音乐营收结构分为在线音乐服务、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2020年全年,网易云音乐在在线音乐服务的营收为26.23亿元,为第一大营收业务,占比达53.6%;社交娱乐服务及其他的营收为22.73亿元。其中,在线音乐服务的主要营收在于付费订阅会员收入。 而2021年Q1季度,腾讯音乐在线音乐付费用户达到6090万,在线音乐付费率达9.9%创历史新高,仅2021Q1季度,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收入达27.49亿元,其中在线音乐订阅收入同比增长40.2%至16.9亿元。 可见,无论是用户数据,还是盈利能力,网易云音乐与腾讯音乐相比,目前还差距明显。但毋庸置疑,摆脱了独家版权的桎梏,网易云音乐确实迎来了“打翻身仗”的机会。 网易云的优势在于社区文化,其「歌单」、个性化推荐、评论及年度听歌报告等产品营造下的社区氛围,获得大量年轻用户及创作者的青睐。招股书显示,2020年网易云音乐日活用户日均听歌时长76分钟,主动进行UGC创作的用户占比达25%。 市场预期,此次要求腾讯音乐接触独家音乐版权的政令之下,此前一些因为独家音乐版权,不得已搬家到腾讯音乐的“云村难民”们,或许有可能重新向网易云音乐“迁移”。 02 音乐流媒体进入内容“共创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要求腾讯接触独家版权的政令,对独立音乐人或新歌首发的独家合作却“网开一面”,而是要求“与独立音乐人的独家合作期限不得超过三年,与新歌首发的独家合作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而目前两大音乐流媒体平台,都在加强对独立音乐人的扶持。 版权是音乐流媒体行业的核心资产,为了争夺版权,无论是腾讯音乐还是网易云音乐,事实上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沦为了唱片公司的“打工人”。 腾讯音乐每年要为版权方支付巨额版权费用,而网易云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网易云音乐的内容服务成本分别为19.71亿元、28.53亿元、和47.87亿元;光此一项成本支出,2018、2019年就远远超过了网易云音乐当年的总营收,2020年该项成本支出也达到了该年总营收的97.8%。 为此,两家实际上都在努力突破上游版权方的桎梏,开始大力扶植独立音乐人,或者与唱片公司共创厂牌。 腾讯音乐一方面扶持独立音乐人,上线了“原力计划”、QQ音乐“银河计划”等;7月28日,腾讯音乐人平台公布数据显示,四年间腾讯音乐人数量翻了3倍+,学生音乐人占比上涨近10%,女性音乐人占比近4成,95后总占比超6成。 另一方面,腾讯音乐开始也和版权方共同打造全新厂牌,其曾与华纳音乐成立合资音乐厂牌,还曾与索尼音乐联合打造“亚洲第一电音厂牌” Liquid State。 而为了丰富网易云音乐的内容库,降低版权内容成本,网易云音乐这边也一直在大力扶持原创音乐人,陆续推出了音乐人扶持计划“石头计划”、“云梯计划”,以及原创音乐人年度盛典“硬地围炉夜”等。 招股书显示,目前网易云音乐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音乐人在线孵化器,截至2020年12月31日,网易云音乐入驻原创音乐人已超23万,网易云音乐累积了共约6000万首音乐曲目,其中100万首原创音乐曲目由其平台注册的独立音乐人制作,原创音乐人作品在平台歌曲播放次数中的占比,则高达45%。 版权时代已经结束,而音乐内容“共创时代”,才刚刚开始。
大国重器背后的控制阀,吴忠仪表如何上云?
宁夏吴忠,地处西北,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吴忠周遭尽是沙漠,然而吴忠本身却得益于黄河丰沛的水资源,成为塞上江南。 吴忠仪表就坐落于此,始建于1959年,后由上海搬迁至此,经历高潮与低谷,吴忠仪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控制阀行业的龙头企业。 在蛟龙号下潜4500米的深海,在中国油气项目的海上开采平台,在西气东输的关键管道,在我国1000万吨/年炼油、80万吨/年乙烯、1000万吨/年炼钢、100万KW火电和核电、“十二五”、“十三五”国产化项目以及中俄东线等重大装备制造中,都有吴忠仪表的身影。 表面上看,西北地区似乎天然与新潮的数字化转型隔绝,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和行业的下沉,以“云大物移智”为代表的新技术体系正在重塑千行百业,吴忠仪表行走在智能制造4.0的转型路上。 控制阀生产上云 位于吴忠仪表数字化工厂的一角,陈列着一些“老古董”。 说是古董,距今最长也不过数十年,其中包括吴忠仪表老式的测量设备、生产机床等,也有苹果电脑第四代(486)、联想第一代奔腾电脑、PANDA电视这样的信息化遗产。 吴忠仪表工厂陈列的“数字遗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厂另一侧先进的数字化加工、装配、物流和检测流程,以及通过仿真虚拟制造结合实体制造,呈现出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智能制造场景。 吴忠仪表的数字化有迹可循,当处于智能制造4.0转型的大背景下,吴忠仪表又遇上了哪些难题? “一般的工厂都是只负责生产,但是吴忠仪表是单件小批定制,70%的产品需要经过设计再到工厂,所以生产周期里又增加了设计和工艺环节,这种方式也是工业4.0的制造模式”,吴忠仪表CIO郭伟表示。 控制阀是典型的离散制造行业,每个控制阀都是由多个零件经过一系列并不连续的工序加工,最终装配而成。 吴忠仪表的控制阀产品已达100多个系列、10多万个品种规格、100多万个零部件,客观上存在混合生产、过程数据多、产品非标准程度高等难题,控制阀的生产特性决定了生产系统协同要素特别多,这就需要额外的算力和存储来支撑。 吴忠仪表CIO郭伟 “系统做的越深入,越到业务端,对算力的要求就越多,这个时候企业自建的能力比较弱,就需要去借助大量云的能力来“补偿”。在资源层面上,我们选择与天翼云合作,补充我们不足的方面。”郭伟表示。 钛媒体App了解到,吴忠仪表订单的控制阀数量从一台到一千台不等,即使同一订单,70%也是不同的产品,单件小批次的生产模式无法实现快速的效率优化。 在郭伟看来,管理是解决小时级的问题,工艺解决的是分钟级的问题,加工一个零件,从原来的5分钟变成3分钟,可能要花一年的时间去优化工艺,解决之道就在于过程数据。 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工厂以前只需记录结果,现在要记录过程,大量的过程数据成为企业“甜蜜的负担”,这些数据存在着尚待分析的价值,放在自有IDC既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资源成本,又无法做到快速的数据分析,上云成为最佳的选择。 除了核心数据之外,吴忠仪表的数据已经全部上云并且实现云上数据分析。”图纸、财务以及一些重要的成本数据、重要的过程数据依旧放在自有IDC,但是这些数据只占到数据总量的不到10%。“郭伟表示。 从过去每月上千台,到现在每月一万两千台的效率提高,数字化转型为吴忠仪表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 为何是天翼云? 不同于大部分国内控制阀企业位于江浙一带,吴忠仪表地处宁夏,考虑到资源池的远近以及云服务的完备,尤其考虑到工厂对5G网络的需求,天翼云成为吴忠仪表的最优解。 郭伟也从他的视角给出了选择天翼云的考量因素。首先,宁夏电信是最早为政府提供政务云的云服务商,有比较良好的云服务设施提供和云平台的能力。 其次,天翼云的云网融合能力,让吴忠仪表不用担心网络的问题。云+网最后才能到端,云和网解决不了,到端这块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企业就会觉得很麻烦。 例如吴忠仪表数字化工厂的自动化仓储、物流和配送设施,工业环境下,无线网络的同频干扰,导致网络信号不稳定,业务连续性不好。通过5G技术的低延时,泛在的特性,吴忠仪表将工业控制系统的上行网络由原有的无线网络通过5G网络进行替换。保障业务的持续稳定和产出。 吴忠仪表工厂内部生产场景 “未来的5G是直接可以由运营商建设、运营商运营、企业使用的,这是我们企业对5G的需要。这就意味着企业以后可以不用自建网络,数据可以直接上传到离本地最近的公有云上,企业整体的投资会下降很多,”郭伟说道。 再者,天翼云在中卫有数据中心节点,中卫距离吴忠接近200公里,时延大概是5毫秒,如果数据中心在北京,延迟就满足不了生产现场的需要,从时延角度观察,天翼云资源池离吴忠的距离是非常合适的。 最后是安全层面,郭伟介绍,企业往往会建立自己内网的安全体系,比如说通过设备、专业的人员,但是大型企业在安全方面投入的人员相对还是比较少,因为设备和人力的费用很高。 吴忠仪表通过和中国电信天翼云的合作,实现了云上安全,在企业内网之前再架设一道安全服务网络,相当于“护城河”,无需企业投入专人去做。 “吴忠仪表是60年的企业,它经历了中国工业企业发展所有的工业化过程,与天翼云合作实现了我们的协作上云,园区企业上云,从资源、网络、安全、存储等各方面的能力综合选择,未来我们会和天翼云继续合作。”郭伟表示。
奥迪半年报:利润31.13亿欧元创新高,新能源占比低
文|AI财经社 王欣 编辑丨冒诗阳 2021年7月 30 日,奥迪集团发布上半年业绩。 财报指出,奥迪品牌1-6月的全球客户交付量98万辆,为历史同期最佳。上半年奥迪集团销售收入292亿欧元,税前利润达到31.13亿欧元,毛利率为10.7%。 支撑奥迪销量的,是其第二季度业绩。据财报,奥迪二季度全球客户交付量为51.92万辆相比之下,2020年第二季度奥迪交付量35.4万辆。 此外,中国市场业绩是奥迪的重要支撑。据悉,奥迪上半年在中国销量创造历史新高,客户交付量达41.9万辆,同比增长38.4%。 ​ 奥迪的纯电动车型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交付量大幅提升,约为8万辆,比去年同期的3.6万辆增长超过两倍。 然而,在其总销量中,新能源占比仍然较低,仅为不到8%。 值得注意的是,奥迪品牌正持续推动电动化进程,按目标,至2033年,奥迪将逐步停止内燃发动机的生产;2050年前,奥迪计划全面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这些目标,奥迪电动化攻势正在同步推进,到2025年,奥迪的产品阵容中将有超过20款纯电动车型。 但有迹象表明,未来几个月的半导体供应仍面临严峻形势。对此,奥迪将继续采取全面的应对措施,但鉴于供应愈发趋紧,集团预计无法完全弥补今年的产量损失。此外,奥迪集团预计原材料套期保值带来的正面估值效应将不会延续至下半年。 尽管如此,奥迪集团对今年剩余几个月仍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奥迪品牌客户交付量和销售收入将明显高于去年,经营销售利润率预计将在7%-9%的范围内。基于上半年的积极趋势,并考虑到下半年较高的季节性支出,奥迪集团将其净现金流预测调整为44亿-55亿欧元之间。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TikTok的骚 刺向扎克伯格的刀
1 互联网公司有很多,但称得上能做到覆盖全球的流量巨头不多。 谷歌、脸书,以及字节。 在2019年前,仅仅靠着超级应用(谷歌靠的不是超级应用,而是渠道)来获得超级流量主地位的只有脸书。 脸书真的挺能打的。 旗下的四个应用Facebook、Messenger、WhatsApp和Instagram均是下载量超过30亿的超级应用。 而且是“有且只有”的地位,它们下载量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而这一垄断地位正在被TikTok打破。 在上周,根据Sensor Tower 商店情报数据显示,TikTok在全球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总下载量已经突破30亿次,这也是下载量达30亿次的首个非脸书旗下应用。 更令脸书恐慌的是,在大本营美国,TikTok用户目前月度平均使用时长为21.5小时,而使用Facebook为17.7小时。(数据来自APP Annie) 下载量本身不要命,用户时长才是真正的大杀器。 在网民数量早已见顶的今天,竞争对手多出来的用户时长都是你失去的用户时长。 我多吃一口,你就少吃一口。 这也难怪扎克伯格会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科技公司的污蔑了。 在一次美国众议院的听证会上,当被问到是否认为中国公司正从美国科技公司窃取技术及商业秘密时,苹果、亚马逊和谷歌的CEO均表示没有证据时,扎克伯格则肯定地认为,中国公司从美国科技公司偷窃已经是一个事实。 在商言商,他的表现并不意外。 但真正麻烦的问题在于,除了用这种手段外,脸书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阻挡来自TikTok对其流量的吞噬,以及用户时间的抢夺。 这一切,就像是当年故事的翻拍。 上市以后的脸书,曾经因为下注失误在移动互联网最开始的两年步履蹒跚,而后押对了宝,不断出手买下当时增长最快的应用。 买下ins,买下WhatsApp,买下一切对它的社交帝国构成威胁的对手,然后用自己的技术中台去赋能,同时在新的产品上不断积累技术、算法和工程能力,最终成为掌握四个超级应用的流量主。 这是一个超级流量主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个超级赌徒的童话故事。 童话的版本是,赌神从此以后确立了江湖地位,拥有了一切,垄断了流量。 但现实的版本要比童话残酷得多。 可以一直赌,一直赢, 但只要漏过一次,压错一次,就会被后浪掀翻。 更残酷的一个事实是,移动互联网的盛宴正在结束,赌场马上也要关门,在濒临关门的时候,却失去了All in的勇气,开始防守。 当开始研究护城河的时候,赌徒就已经不是赌徒了。 脸书和TikTok的战争,其实是【谁是最佳赌徒的战争】。 现在看,小扎已经不够疯狂了。 2 2019年10月19日,乔治城大学。 扎克伯格穿着黑色的圆领秋衣走上讲台,在半个小时的演讲里他多次提到了TikTok。 “TikTok不像脸书一样,承诺对用户言论自由的保护,它对美国价值观以及科技至上认知的维系产生了风险。” 这话真的骚,不愧是双标小达人,互联网朱朝阳。 在当年年底,TikTok总计下载了16.5亿次,其中整个2019年的下载量占总下载量的44%。 2019年是TikTok开始显现自己魔力和统治力的关键年份。 在当年2月份,其在全球应用下载量排名中从269位跃升至第4位。 而原来的第4名,正是脸书旗下的应用Instagram(下文简称ins)。 一款非工具类的手机应用,无论它的主打点是什么,只要它的用户足够多,都会具有社交的属性。 比如王者荣耀,比如吃鸡,比如短视频。 从2019年开始,社交大魔王扎克伯格开始意识到他庞大流量帝国的地基开始有了松动。 他拔剑。 但有些茫然。 3 一个魔幻的现实是,TikTok的迅速扩张,正是源自于在脸书和谷歌上的高密度投放。 如果没有脸书给予的流量支持,TikTok可能都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高效的成就。 TikTok的前身musical.ly 是 2018 年第一季度最大的广告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TikTok取得的成绩,在座的美国民众都有责任。 而视TikTok为头号敌人的脸书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可能没有之一。 2018年8月的时候,脸书可能开始意识到事情发生了一点点变化,推出了短视频应用Lasso。 这是一个像素级模仿的应用。 但已经为时已晚。 短视频同样是赢家通吃的赛道。如果不早点all in,一旦有先入局者跑通了模式,后续砸再多的钱也于事无补。 短视频的可怕之处在于,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是无止尽的,一个视频几分钟,可以很快就能刷完,慢慢地时间就消耗没了,不像长视频或者电影一样,我在看之前对时间消耗就是有预期的。 看短视频的时候,用户是没有时间预期的。 而有了无止尽的需求,就需要有无止尽的供给。 短视频和长视频,虽然只差一个字,但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长视频制作周期长,门槛高,是中心化的内容平台,博主少观众多,所以不能算是社交,而只能算是社区。 而短视频制作周期短,在剪辑技术支持下,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一天可以创作出好几个短视频来,供给的问题也解决了。 短视频平台做两年搞出的内容数量可能要比长视频十年的还要多。 所有人都是创作者的情况下,就是社交平台。 就像微信朋友圈、脸书、ins以及所有的短视频平台。 但短视频从社区变成社交,需要一个变量:跑得快。 最短的时间用更好的产品去吸引用户,一旦把人聚拢过来,迁移成本就会变得高起。 这一点,一手建立社交帝国的小扎不会不懂。 当双边网络效应形成,用户增加,内容供给增多,就会进一步促使用户迅猛增长,最后让创作者很快就能取得在其他平台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的粉丝数。 创作者乐于留下来继续创造出更好更多的内容,然后用户也会被吸引过来。 短视频的底层逻辑和所有的社交平台并没有什么不同。 先跑者吃一切。 在lasso正式关停前,一共只有积累了42万次下载,而它的竞争对手Tik Tok是6亿次。 下注的赔率,真的高出天际。 4 小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犹太商人,他喜欢效率、扩张和大一统。 他并没有任何道德包袱。 他和他的脸书帝国,信奉“增长教”,唯增长至上。 早先可能还重视用户体验的他,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随着帝国日益壮大、疆土不断扩张的时候,已经改变了想法。社区调性不重要,内容是否优质不重要,广告是否太多不重要。是否能把所有网民和他们的用户时长囊入他的社交帝国才重要。 如果赌能得到一切,他会毫不犹豫地做一个赌狗。 他的帝国,是一个超级流量帝国。 而帝国收入的来源,是靠着不断增长的用户和用户时长而获取的个性化广告生意。他希望所有的网民如果上网,就应该把时间消耗在他帝国旗下的应用上。 人多,时长多,租子就多,税也多。 脸书帝国的建立,靠的是不断并吞。 如同秦灭六国,统一六合。 只要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社交属性、且能高速增长的产品和应用,都逃不过小扎的收购。 帮助脸书获取用户数、巩固社交护城河最大的两个功臣是Instagram、WhatsApp。而这两个应用都是靠收购而来。 事实上,脸书四大应用里只有脸书自己是原有团队研发而来,连messager也是靠着收购而来的团队做出来的产品。 ins是2012年以10亿美金收购而来,WhatsApp是2014年以190亿美金收购而来。 这两个应用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超级应用。 和脸书这款诞生在PC的产品不同,它们的产品逻辑建立在智能手机上,所以增速更快。 当时这两笔并购都被认为是冤大头的买卖,很多互联网的分析师都大呼不值,觉得扎克伯格在赌。 毕竟这和小扎当时在Facebook主页里的自我介绍不符,他的自我介绍是“率真、破坏欲、革命性、信息流、保守、动手制作、心无杂念。”。 “保守”,“破坏欲”,这几个词听上去并不是现在这个大手大脚靠买买买来拓展版图的商人面孔,而是在描述一个技术至上的黑客形象。 但其实都对。 扎克伯格一体多面,是黑客,也是商人,更是赌徒。 作为一个好胜心极强的人,小扎不在乎过程,不在乎手段,不一定非要赢,只是不想输。 在移动互联网刚开始的两年里,脸书的动作是做HTML,而不是搞APP。 这次显然是下错注了。 真正的主流战场是应用商店里的APP,在脸书忽视的主要战场里,无数新贵正在快速崛起,疯狂抢夺脸书的用户。 开局,输。 但最终,小扎还是那个哈佛的少年天才,他以非常骚的姿势出手了。 当时ins已经有4000万的用户,而且最新的1000万都是在10天内就完成增长的。 面对这个竞争对手,已经完成上市、手握巨资的大资本家扎克伯格想到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收购。 毕竟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有散户和韭菜为自己的大宗的并购行为买单了。 即使从互联网是一门房东生意的本质来看,这也并不是一场疯狂的冒险,而是一场胜率高、赔率也高的赌注。 买定,离手。 即使最终ins没有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至少是消灭了一个抢自己用户时长的竞争对手。 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ins和WhatsApp最终成为了脸书的第二增长曲线和第三增长曲线。 赌神,扎克伯格。 5 在脸书的办公楼里,有很多关于“赌”的标语和口号。 比如“最冒险的事情是完全不冒险”“冲比做得好要更重要”。 这是典型的all in文化,梭哈文化,先上再说。 这种赌徒气质配合时代红利,奠定了脸书在江湖上的地位。 我再帮大家回顾一下,没有赌之前的脸书是什么样的。 PC互联网的时代,脸书虽然已经算是小有名气的科技公司,但其实偏安一隅,并不能算是头部。在2012年年终的时候,脸书在全球IT企业市值排名仅仅是第15位,市值是排名第2的谷歌的1/4。 与今天顶级科技公司的地位,差之千里。 脸书虽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没有及时拿到船票,但最终帮助它确立顶级科技公司巨头地位的仍然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 从小赌场,到大赌场。谁愿意下注,谁是赢家,谁愿意下重注,谁是大赢家。 PC时代的流量始终是有限的,用户人数、用户时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广告收入都是有明显的天花板。2012年脸书上市的时候,前一年的营收只有37亿美金。 从2004年成立到2012年上市,脸书用了8年的时间才把用户数达到了12亿规模,而上市后的8年,正是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8年,光是月活用户数就超过了30亿。而收入盘子增长地更快,2020财年的营收变成了280亿美金,翻了接近8倍。 脸书是流量帝国,也是社交帝国。 帮助脸书确定赌性文化的原因,不单单是源自于创始人自身的性格,也是来源于社交应用这条赛道的特殊性。 脸书、WhatsApp和Messenger作为社交应用,网络效应是天然的。 社交网络应用有个特点,就是“要么人人都使用,要么无人使用”。比如国内移动端的社交天王微信和PC端的QQ,都是如此。 只要跑在前面,会自发形成网络效应和随之而来的马太效应。 其他巨头即使眼馋,也徒劳无功。 但这种优势通常只能保住几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总会有新的、不一样的社交应用横空出世。 而且它们出现的时候通常都不太起眼。 就像打败FB的不会是人人网,打败WhatsApp的也不可能是另外一款WhatsApp。 抢夺传统产品用户时长的那些新产品,总是耳目一新的,是那些更先进生产力孵化的产品。 所以脸书这样的社交巨头要比其他互联网巨头更有危机感:要么继续扩大版图,要么被别人抢走所有的用户时长。 要么继续吃更多,要么直接饿死。 要么全部,要么什么都没有。 不是我想赌,而是不得不赌。 而且是得不断赌,不断下注。 谷歌和苹果可以高枕无忧,我不行。 凭借应用而获得流量主地位的脸书和它的竞争对手,其实都没有真正的护城河。 一旦以为自己有了护城河的时候,就是噩梦的开始。 赌这条船,上了就没完。 6 脸书一旦发现了竞争威胁,就有两种策略:收购,或者抄袭。 收购策略也是拿着抄袭的大棒来推进:如果你不卖,那么我就复制你的产品,把你打残。 虽然听起来比较流氓,但商业的事情谁管你流不流氓? 流氓有啥丢人的? 死了才丢人。 环顾整个互联网世界,很少有像小扎这样眼光独到、出手狠的猎手和赌徒。 和脸书同时代崛起的、同样在移动端发力较晚的一些互联网老前辈就远远没有小扎这么优秀。 比如某搜索引擎巨头,就花了很多巨款买一些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产品和应用。 赌,是需要天赋和勇气的。 互联网商业史里,真正牛X的并购案子屈指可数,脸书至少能占两席。 在收购WhatsApp的时候,要和谷歌抢,要和腾讯抢。 在收购ins的时候,要和Twitter抢。 要比他们更快,能开出被收购方满意的价码,能给被收购的产品赋能。脸书做到了,也因此被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超级流量主。 但小扎并没有发现Tik Tok的威胁。 或者说,发现了,没有重视。 或者说,他觉得胜率不大。 小扎贪的是流量,脸书要补充的是社交版图。 在当时,短视频看起来和社交没有什么关系,也并没有任何成为流量制造机的潜力。 胜率小,赔率也小。 TikTok的雏形是musical.ly,是2014年的时候一个上海的创业团队做出来的产品。这款产品在国内没有起色,团队就把目光放到了大洋彼岸,没想到在北美的年轻小姑娘群体里火了。 2016年的时候,小扎也是去准备收购来着。但看了一圈好像没有了下文。 musical.ly并不贵,最后张一鸣给出的价格是10亿美金,对于当时营收盘子已经百亿美金的脸书来说,不算个大数,完全拿得出来。 而且相比WhatsApp付出的190亿美元,更是九牛一毛上的毛尖尖了。 没有买,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看不上中国团队出的东西,觉得不会有大气候,觉得有文化隔离,毕竟内容产品需要本地化运营。算法和技术能突破文化隔离,是一件不太确定的事情。 第二个是没看懂短视频是更先进的生产力,也没有看懂短视频是社交产品。 总之,错过了musical.ly了,至少证明小扎对自己的认知是清晰的——“保守”。 这时候再看一下他过去那个著名的自我介绍,其实会有一点新的感悟。 “率真、破坏欲”是敢赌,敢下注。 “保守”这个词又让他没那么敢。 一个顶级的赌徒,尤其是精于计算、秉信实用主义和赢过很多次的赌徒,真正的弱点其实很少。 但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 在移动时代揭开序幕的时候,小扎押错了宝,导致后续不得不去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奋起直追。 小扎,是一个赌神,赌性大,战绩好。 但他真正的敌人是“心中贼”,是懈怠,是傲慢,是不愿意赌了。 这个时候,只要别人比自己稍微赌性大一点儿,就会输掉战争。 在下注短视频这个赌局里,小扎输给了赌性更大的张一鸣。 当然,如果没有张一鸣和字节,可能还有其他赌徒。 7 字节是最激进的科技公司,并且产品一直走在时代前列。 在2006年,脸书网站做了一个功能叫News Feed,就是你在浏览朋友动态时,脸书会将更新以流(feed)的形式呈现给你。 而字节的第一款产品今日头条也是信息流的集大成者,甚至说成了信息流的代名词。 脸书很早就提出了用户时长这一指标,在2014年扎克伯格叙述fb取得的成就时曾说fb占据了用户20%的上网时长。 而字节也是用户时长的追逐者。 脸书的组织架构是前端的产品、增长部门和商业化部门,字节几乎是完全照搬。 脸书认为自己的核心能力是用户增长、应用建设和商业化,字节也同样如此,并把这些能力开源,做出了火山引擎和巨量引擎。 脸书曾被称为抄袭工厂,他们内部的口号是“不要因为骄傲而放弃复制”,字节的绰号是APP工厂。 而目前字节头号产品抖音,和musical.ly就有一些玄妙的关系,不过最后收购了,也就没有人讨论了。 脸书喜欢靠收购网罗人才和消除竞争对手,字节同理。 抖音的掌舵者就是公司被字节收购之后带着团队加盟的。 脸书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先驱,是算法的鼻祖级公司。 在收购了ins和WhatsApp之后,把技术向这两个产品输出,让这两个产品的数据迅速飙升。 而在2017年的冬天,字节收购了musical.ly,并把抖音国际版和musical.ly合并,也就是现在的TikTok。 然后再把自己的算法加入了新的TikTok里,最终让TikTok席卷全球。 事实上,在模仿脸书的比赛里,脸书都不一定能拿第一名。 尤其在赌性方面。 8 musical.ly的创始团队和字节,到底哪一方对TikTok更有历史贡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觉得是缺一不可。 musical.ly探路,发现了音乐短视频这个需求,尤其是在北美市场大获成功,这是第一次国内的独创产品打到了硅谷,打到了互联网的源头之地,这是一次刻入中国互联网史的胜利。 先锋重要,大部队也重要。 如果没有字节后续推荐算法的力量,也没有今天的TikTok。 当短视频的历史机遇摆在面前的时候,字节接住了,并且下了重注。 字节带来的是钱、人才和算法。 钱就不用说了,前面也说了,没有字节在脸书上的大笔投放,TikTok的下载量也不会这么高。 拜媒体所赐,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字节是一家血统纯正的算法公司,从今日头条到抖音,字节的成功就是算法力量的应用。 算法的全称是个性化推荐算法,目前来看,是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出来的最先进的生产力。 还是继续短视频那个逻辑,先有内容,再有人看。 人不会只看一条短视频的,他会一直刷刷刷,直到看到他想要的内容、喜欢的内容,如果没有个性化推荐机制的话,用户陷入到短视频的海洋里,很容易有溺死的感觉。 内容太多了,不喜欢,就不会留存。 而没有留存也会影响内容供给。 短视频的内核驱动是个性化推荐。 长视频可能一天只刷一个视频,然后用户点个赞,接下来系统会推荐类似的内容。 但短视频很短,所以几分钟甚至几秒就能刷完一个视频,同样时间内,系统可以接收到更多的用户偏好数据。 用户越多,内容越多,可以训练的数据越多,算法就越准确,而准确的算法也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和赢得更多用户的时长。 短视频,是一个比所有社交产品更需要跑得快的产品,也更需要算法的支持。 字节的算法不仅仅是压箱底的技术,也是来自于自己在抖音上训练出来的算法。 换句话说,你得先自己做得好,自己搞出来了,才能去赋能给TikTok。 就像当年收购完ins后,脸书输出了技术和运营,但同时ins快速增长的数据也锤炼了脸书的工程能力。 技术和工程能力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就像竞技能力对于运动员的关系一样。 你得多比赛,才能状态更好,才能提高竞技能力。 所以musical.ly的探索和字节的后续投入哪个重要? 都重要。 但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字节愿意赌在这个产品上的那种决绝。 这恰恰是脸书正在失去的东西。 9 很多人觉得巨头们拼的是战略,是认知,是算法,是技术,是工程能力,是商业化能力。 不是的,大厂和中小厂拼的是这些资源,顶级的选手并不是比拼这些。 因为这些他们都不缺。 上一个十年的巨头为什么没有成为这一个十年的巨头,错失的只是窗口期。 顶级对手拥有的资源是相同的,算法、人才和金钱,大家都有。 唯一的变量是速度。 谁更理性,谁可能就输掉比赛。 一无所有的人不能赌,因为大概率会万劫不复。 有足够家底、足够筹码的人可以赌,而且值得赌。 因为赌场要关门,赌局要散。 今天移动互联网战役的开始和结束都太快了。信息流五年结束战争,短视频两年打扫战场,窗口就给你打开这么一段时间,来晚了不是说黄花菜凉不凉的问题,是盘子都被撤下了。 出手一定要多,一定要快。 这是赌博术的精髓所在。 你的任务是在赌场关门前拿下更多的筹码。那就得不断出手,不断下注,不断下重注,只要有一次赌中了,就又多了十年的增长和机会。 而多出的新十年里,你还可以继续出手。但赌局一散,曲一响,你就只能吃老本,不会输,也没有办法赢。 脸书的ins厉害吗?厉害。 脸书的WhatsApp猛吗?猛。 但这都是上一次押注带来的。 有价值的东西是下一个脸书,是下一个ins,是下一个WhatsApp,也是下一个TikTok。 互联网的价值是高速成长,是增长如虎。 互联网也有鄙视链,掌握着最顶级流量管道的是苹果和谷歌,所有的智能手机和手机应用都是基于这两个巨头开发的系统而长出来的。 金字塔下方是电商公司,它们虽然只是流量的二道贩子,但商业化能力要更高一些,现金更充足,并且能够把手伸向直接交易。 流量主虽然气势汹汹,但其实反而是科技公司金字塔的底部。因为护城河看起来深,但又没那么深。 唯一的策略,就是用确定性的方法论和赌徒的冒险性格去博下一个不确定性但高速增长的的业务。 这也是扎克伯格过去的秘诀。 只不过他已经背叛了他自己。 他正在褪去赌徒的外衣,戴上一个防守者和卫道士的面具。 10 小扎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喜欢精心计算,喜欢计算ROI。 一旦发现威胁,就把它们扼杀在摇篮当中。 他在商业竞争中并没有什么底线,抄袭产品是常用的招数。 社交产品这个赛道有特殊性,如果不把所有流量抓过来,自己就会死得很惨。 赢家通吃,这个原理,在这个赛道上显得尤为正确,而且残忍。 这也最终导致互联网公司的增长术也起源于这家公司,它打开了互联网公司以增长为唯一信仰的潘多拉魔盒。 他并不傲慢,懂得商业竞争的残忍和可怖。 互联网赛道更是凶险,顶级流量主,顶级巨头,比的就是赌术。 所以他才一次次扮演赌徒的角色。 如果小扎每次都能赌对,每次都能把新的威胁消除,每次都能扩大帝国的版图,那他可能已经不是赌神了,而是大概率是一个通过图灵测试的AI,冷血理性,计算力惊人。 但他只是小心了一次,只是保守了一次,只是怂了一次,就错过了短视频。 当赌徒失去All in的勇气,开始防守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赌徒了。 当他不再赌的时候,他就已经输了。 不是说他不成功。 而是,不够极致了。 像极了那些Old Money老前辈。
猿辅导迭变:推南瓜科学,瞄准素质教育
文 | AI财经社 马微冰 编辑 | 孙静 “人为什么没有翅膀?”“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当小朋友开启好奇心的无尽模式,他们的每一次发问,对父母来说可能如同灵魂拷问。 “不回答吧,害怕浇灭了孩子的求知欲;回答的话,一是没有那么好解释,还会有无数连带问题出现,我们家长又不是百科全书。”林楠的孩子3岁半,她经常被宝宝的问题弄得头大。起初林楠会端起一副高学历“慈母”的架势,认真思考后准备一套说辞,耐心给孩子答疑解惑;后来工作忙碌,面对许多无从下手的问题,林楠与丈夫只能随便编造一个理由,给孩子糊弄过去。 这些父母们不知道的是,从2019年底开始,有个小团队,专注收集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有一个Excel表,只要孩子问出什么,我们都会往里填。平时我们听到什么问题,也都会随时往里面填。”南瓜科学负责人马斌最开始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当马斌向猿辅导管理层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展示了小范围测试结果后,项目很顺利获得通过。从2019年底开始,马斌的团队靠着纯人工模式,前期积累下大概几十万个问题。半年后,“南瓜科学”上线,低调试运营。 这个素质教育产品之于猿辅导内部,原本只是不经意间撒下的一颗“南瓜籽”。谁也没想到,在近期学科类教育机构集体面临转型之时,南瓜科学有可能成为猿辅导多元化的一个抓手。 保护好奇心 7月28日,在“双减”政策发布4天后,头部在线教育机构猿辅导以一场低调的产品发布会,对外展示加码布局素质教育的第一个动作。 会上的主角——南瓜科学,据介绍是国内首个AI互动内容+动手探究的STEAM科学教育产品。STEAM理念源自美国,是指由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共同构成的综合教育模式。 STEAM讲求回归教育的本质。比如在一二线城市家庭中,很多家长都会带孩子去科技馆,希望能够唤醒孩子的好奇心。据一项调研表明,2-6岁的孩子平均每天会提出100多个问题。而一个孩子的成材,离不开思维、见识、实践等方方面面的锻炼。 一份常被提及的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在全球21个国家儿童中,中国儿童虽然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但想象力和创造力排名却不甚理想。“对于孩子来说,有一颗什么都想知道的心是最重要的。越早进行科学启蒙,就能越早让孩子掌握如何学习的技能。”一位教育行业人士告诉AI财经社。 林楠也自知敷衍孩子的做法不妥,但家里老人知识储备不够,自己又没有时间,孩子的科学启蒙成为难题。为了让孩子拓展发散思维,保持好奇心,她一直在寻找能够同步伴随孩子成长的科学辅导老师。报名南瓜科学体验活动,便是众多尝试之一。 打开教材包,林楠看到的不仅是试管、量杯、蜂蜜等实验器具,实验服,还有故事绘本。比如学到“毛细现象”时,孩子可以先读绘本,几滴西瓜汁慢慢染红了半件衣服,然后打开视频是老师演示和讲解,之后孩子可以动手完成3个互动实验,加深对这个科学现象的理解。 “科学知识太庞杂了,其实科学的本质就是满足好奇心,如果聚焦在好奇心和动手能力的维度上,很多需求是没有得到满足的。”马斌解释,南瓜科学选择绘本故事、AI视频互动和线下实验的结合方式,主要是考虑到低龄儿童的特质,寓教于乐。 其实最开始,团队就想提供一个科学教育的“盒子”;到第二个阶段,发现“盒子”还不够,需要搭配“内容”,但市面上已有的科学教育内容比较零碎,不成系统,也没有按年龄分级,那就自己打磨绘本;到第三个阶段,考虑到猿辅导既然在“斑马”品牌中沉淀了AI能力,不如借用,于是南瓜科学又有了AI视频教学。 政策导向也适逢其时。当下科技创新成为时代前行的主要推动力,在供给侧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科普资源,培养有科学素养的未来创新型人才,成为学校与众多社会教育机构的重任之一。 不过AI财经社发现,南瓜科学虽然孵化于猿辅导内部,但从一开始就是独立App的形式,初期并未借力猿辅导或斑马平台,尽管后者旗下也有斑马思维等素质教育产品。一年时间,未经过大规模营销推广,南瓜科学积累了超3万名用户,其中绝大多数还来源于种子用户转介绍。这意味着至少有3万个孩子,从平台上获得过好奇心的释放。 这一数据,给了马斌莫大自信。此前他总被外界追着问:要强化素质教育,家长们是不是更愿意给孩子报音体美之类的课程,科学素养似乎并非刚需,且看不见、摸不着,又该如何衡量有没有效果呢? 通常,这种追问会被马斌开玩笑式地“怼”回去:你问量化效果,这不是又回到学科教育的思维怪圈里去了吗? 不同于K12 素质教育确实有一套不同于K12的逻辑框架。“一个好的素质教育产品不应该看短期效果,应该拉长线,看在一段时间内,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提升与变化。”马斌对AI财经社表示。 提出想法仅仅是第一步,将之付诸于实践则是更为关键的一环。通常情况下,一个好的教育产品由三个维度构成:教研内容、产品体验、用户服务,最核心的部分还是教研内容。 纵观目前国内的STEAM教育市场,尚处于萌芽探索状态。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一半的中国孩子家长没有听说过STEAM教育,在对STEAM有所了解的家长群体中,有20%左右能够真正了解STEAM教育对孩子的价值所在。即使在产品供给侧,从业者对教研内容的认知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比如科学教育产品缺少用户年龄分级。 不等同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原本就有一套知识框架,科学是由不同领域、无数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分级体系其实是最难搞的一个点,我们想打造匹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分级体系。”马斌直言,科学教育分级经验此前几乎是空白,尽管市面上有众多产品,但大多采用一套体系,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从而造成部分年龄段的孩子觉得内容过程简单,另一部分孩子却觉得难度较高。为此,南瓜科学团队根据儿童能力发展特点,制定了一套具备完整的分级进阶体系、融合STEAM教育理念、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的教研体系,满足儿童各阶段成长需要。 在产品体验上,南瓜科学主打“屏幕内+屏幕外”的场景化科学研究,通过AI互动和自主研发的科学盒子,营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线上,孩子们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以AI智能语音互动的形式调整科学研究节奏,比如动手实验过程中可以随时喊停。 为了提升产品体验,马斌他们没有将科学实验配套产品“外包”给硬件公司,而是选择自主研发。相比起其他实验产品10%~20%的自主研发率,南瓜科学的自主研发产品达到90%以上,尽管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 “为了让孩子通过组装、拼接,去尝试理解鸟到底是怎么飞起来的,我们至少废了50个飞鸟模具。最开始自重太轻,鸟飞不起来;那我们就加个马达,结果太重了,也飞不起来。还有一次,模具鸟真的远走高飞,再也没找回来。”南瓜科学团队一名研发人员饶有兴致地讲起研发过程的诸多意外体验。该工作人员记得,“飞鸟”道具零部件,经过30多次的打磨、迭代、测试才进入开模生产。 据AI财经社了解,用户服务环节,素质教育产品也与K12有明显不同。传统的K12课程,教育机构对服务人员的考核重点主要是转化率和续费数据。但科学教育产品的考核标准里,还包括孩子是不是更爱问问题,以及提出了什么新问题,是不是会去自己找答案等维度。正如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领悟到的——教育是唤醒,是开发人的内心,使其拥有认识世界、思考万物的能力。 慢 在猿辅导亟需业务转型之时,南瓜科学顺势走上台前。此前,猿辅导旗下还包括斑马、猿编程等素质教育品牌。 AI财经社获悉,未来猿辅导还将推出一系列素质教育产品,并在积极探索to B教育领域的产品。种种迹象显示,素质教育已成为猿辅导转轨的第一首选。 现行政策之下,如何快速转型,成为众多头部教育机构当务之急。是选择STEAM教育、职业培训、成人考试、公务员考试、音体美教育,亦或是从to C转为校企合作的to B模式,教育机构们仍无明确答案。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猿辅导、好未来、精锐教育、学大教育等八家教育企业开始有扩赛道的新动作。其中至少有四家企业 7月密集推出全新品牌布局,过半选择入局素质教育赛道。 根据艾媒报告显示,从2020年中国教育行业机构类型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教育行业机构中K12占比最多,为25.8%,其次素质教育占比23.3%,语言培训占比为20.5%,早幼教占比5.4%,职业教育占比7.8%,教育信息化占比0.8%。从数据中不难发现,素质教育拥有更加良好的市场基础。 与此同时,国家也持续不断地推出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STEAM教育的发展。就在上个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强调“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教育部发布“坚持‘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等文件,不难发现几乎均与素质教育有关,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渗透义务教育阶段。 素质教育培养成为时代大方向,但当问到未来南瓜科学的发展节奏时,马斌却强调要慢。“说实话,我觉得科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很慢的行业,当我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慢的准备。” 比如一个硬件,从研发到生产至少要半年。看似南瓜科学的形态很容易会被跟风模仿,但其每个硬件外观设计都拥有专利以及知识产权。 南瓜科学上线后不久,市面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类似产品,马斌称自己也注意到这一点,“至少在这个时代,所谓壁垒大多很容易逾越,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每一个模块都做好,没有什么70分、80分,只能做到90分以上。这样才能一直走在别人的前面,一直把最新的技术服务提供给用户。” 求慢的南瓜科学,与曾经快速崛起的在线教育行业形成强烈反差。当素质教育不再沿袭K12的逻辑,南瓜科学还能像斑马一般拔得头筹吗?这需要市场和家长给到答案。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