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现在炒元宇宙的人 非蠢即坏
图源视觉中国 作者| 张雪 如果说十天前,张一鸣花数十亿收购VR厂商Pico,正式入局元宇宙,把元宇宙的热度推向了一个新高潮,那么最近两天A股上动辄涨停的元宇宙概念股,则彻底将大众的目光集中到了元宇宙上。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 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通俗来讲,就是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一个映射,现实中人们可以做到甚至做不到的事,都可以在元宇宙中实现。 《三体》作者刘慈欣说:人类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对内,通往虚拟现实。而这里的“元宇宙”则就是对内的那条路。 虽然今天才被追捧、被看到,但这个词早在29年就出现了。 资料记载,它最早见于1992年科幻小说《雪崩》:“只要带上耳机和目镜,找到一个终端,就可以通过连接进入由计算机模拟的另一个三维现实。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中拥有自己的分身。” 缘何爆火 如今看来,近而立之年的“元宇宙”几乎可以认为是“一夜成名”。它在今年的关注度是呈指数级上升,而率先把它引到舞台中间的是一家在美上市的游戏企业。 今年3月,多人在线创作沙盒游戏平台Roblox上市,它也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上市首日股价大涨就54%,市值超过400亿美元,比一年前40亿的估值增长了10倍。 在Roblox的招股书里,对元宇宙进行了更具体的描述,它认为一个真正的元宇宙产品应该拥有 8个属性: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 据悉,Roblox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在线游戏创作社区公司。2011年上线 iOS,2014年上线 Android。2019 年,Roblox的社区玩家MAU过亿,累计有千万名创作者使用过Roblox提供的工具来开发游戏。 相比于其他大多数游戏,Roblox中的游戏能够自己定义角色,同时着重满足玩家社交需求,也拥有一套游戏内的经济系统。这被业界认为是元宇宙早期的雏形。 此后,互联网巨头对元宇宙的野心也摆在了明面上: 扎克伯格明确表示,接下来5年Facebook要变成“元宇宙公司”; 马化腾称移动互联网十年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并称之为全真互联网,同时腾讯是Roblox的中国战略合作方; 8月,智能芯片巨头英伟达 (NVIDIA) 自曝,在4月份举行的发布会上,CEO黄仁勋的演讲中有14秒由数字合成的“假人”代为出镜,并顺势推出虚拟协作平台Omniverse,号称是工程师的元宇宙; 同在8月,字节跳动收购Pico入局元宇宙。 而这些只是元宇宙行业动态的冰山一角,但凡是沾边的,比如做虚拟人的,做引擎的,甚至一个做社交平台的厂商,都说自己是元宇宙,一夜之间,似乎万物皆可元宇宙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热闹在国内更盛,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我们:“这个词在国外没有这么火,虽然Roblox用了这个词,但没有引起海外VC的疯狂追抢。” 而知春资本被认为是投元宇宙相关概念项目最多的机构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元宇宙项目数达20个左右。 这也让知春资本投资副总裁曾映龙有些始料不及,他谈到:“我只是个之前关注AI,区块链,VR、AR,游戏音乐和社区社交的人,这些又恰好是元宇宙的关键要素,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来找我,说我是投元宇宙的,但其实我只是看技术的。” 的确,一个定义并不清晰的新概念,似乎没有魔力能够让大厂、资本和创业者做出如此整齐划一的动作。 而对于这种热度,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给出了他的理解:“我觉得现在的元宇宙有点像1999年投互联网,2015年投区块链,每个时代每一个主题出来后都让人忽然觉得有很多跟这个主题相关的项目。” 他进一步解释道:“互联网这几年确实没什么大的行业主题,虽然区块链算是一个互联网的分支,但2017年之后,互联网就再没有高潮了,平淡到没有新概念,所有的业务都试过了,所有的新东西也都试过了。所以当前处在一个互联网世界缺乏下一代创新技术平台的空缺期,我觉得这是互联网行业遇到的问题。” 小派科技创始人翁志彬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目前,互联网公司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了,大家需要一个新的竞争环境,可能元宇宙就是下一个热点。” 不可否认,作为科幻,它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指导投资的意义并不大,毕竟因为每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点,有的投内容和社区,有的看技术项目。 一位不愿具名的一线投资人更是直接指出:“如果有人说自己是一个元宇宙投资人,那就像说自己是一个互联网投资人,能投的东西太多了,没有具体的意义。从投资决策的角度,元宇宙这种概念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这种热度是不可持续的。” 天选二子:游戏和VR 我们看到,从9月7日开始,中青宝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9月8日中青宝股价收报11.81元,涨20.02%。除中青宝之外,汤姆猫、顺网科技、宝通科技、盛天网络等也都涨停。 从相关板块来看,9月8日收盘,Wind网络游戏概念板块指数上涨9.35%,Wind元宇宙概念板块指数上涨4.72%。 而这场暴涨背后,仅仅是因为中青宝曾在其微信公众号中提到,将致力打造一款虚拟与现实联动的模拟经营类“元宇宙”游戏《酿酒大师》。 虽然看起来是一场资本的闹剧,但这种现象也折射出了大众对于元宇宙的情绪。 谈到这,我们不禁好奇,为何游戏会天然的与元宇宙结合起来? 熊伟铭告诉虎嗅,这是因为娱乐行业是一个很安全的实验新技术的行业,其他行业在进行创新时可能会面临一些生产力损失的风险,甚至遇到生命安全的大风险,只有娱乐这种风险较小,更多的可能是这个电影看不成或者游戏有点卡顿,所以很多的创新都是从娱乐行业开始实验。 此外还有一位游戏行业从业者解释称:“游戏行业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发烧友比较多,他们追求更高的清晰度,更沉浸式的体验,而且有一定的付费能力。” 和游戏一样,VR也被看做是天然的元宇宙硬件品类,元宇宙此次的爆火也把进入寒冬期的VR、AR设备重新带回了大众的视野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下VR、AR发展过程。2014年Facebook以30亿美元收购Oculus,开启了VR领域的第一波投资热潮。大量资本开始密集追捧VR、AR产业,并在2016年达到了高峰。 然而,这一波概念热炒结束后,2018年,全球VR/AR领域开始步入低迷期,国内大量初创公司纷纷倒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继续坚持。 2020年,随着VR、AR行业产业链各环节进一步成熟度,再加上疫情推动居家需求上升,以Facebook发布的QculusQuest2为代表的消费级VR设备需求增长强劲。不过,在国内市场,在元宇宙加持下,一年后才感受到了VR、AR行业的复苏。 对此,翁志彬认为,类似互联网时代的电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VR就是元宇宙时代的硬件入口。 毋庸置疑,从现在来看,VR进入元宇宙不是唯一途径,但却是交互方式体验较好的硬件,虽然通过手机、通过电脑也可以进入元宇宙,但是二维向。 他还坦言,今年我们明显感到资本市场对元宇宙和小派科技的关注度有根本性的提升,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很多机构都主动找上门来。 与翁志彬看法不同,也有硬件从业人士告诉我们:“虽然大家都认为硬件(包括VR)是元宇宙的重要入口,但真的是非常烧钱的,换句话说,到现在为止,短期内(两三年内)是看不到可以在硬件上赚钱的希望的,所以一般只有互联网巨头去烧了,比如Facebook、字节跳动等。” 藏在风口里的机会 毫不夸张,元宇宙这个概念,到二十年、三十年后才可能真正实现,它的难度甚至要超过登陆火星。那么今天相关领域的投资该怎么看,GGV执行董事罗超认为核心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壁垒,二是落地场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落地场景包括现在和未来。元宇宙包含的技术点很多,每项技术的底层基础需要很扎实,从而在整个元宇宙发展当中,也能成为重要的支撑。 比如像杭州的不鸣科技,它既做游戏,又做游戏引擎,这都是与元宇宙相关的技术。再例如随幻科技,他们通过把好莱坞级别的电影工业技术下沉到直播、电商带货和在线教育等场景,已经把虚拟化技术进行了落地。 关于在元宇宙中大厂和创业公司的不同分工,罗超觉得,在某些技术点、内容创新、软件层中间件等这些部分,独立的创业公司还是有机会的。 端木资本合伙人何宁也分享了他的逻辑:“很多公司都说自己要做一个自己的元宇宙,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或者说,跟主流的元宇宙的概念是不相符的。全行业逐渐形成的共识是:元宇宙其实就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形态。所以我们现在看看元宇宙项目关注的环节跟互联网项目,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在熊伟铭看来,现在元宇宙是卡在计算终端上,需要首先去解决那些光学问题、设备终端问题、功耗问题、传输问题,但这些事不是传统互联网人擅长的领域,甚至不是互联网行业擅长的领域,但是需要去解决。 他谈到,“我觉得第一步可能是要做产品化,也就是新的计算设备,未来这个领域会出现一种类似于头盔或者眼镜这样的一种终端,因为它能把线下的世界跟线上的世界同步无缝地连在一起。这个可能是未来三五年,业界面对的一个比较大的机会,但整体商业化还比较远。” 对此,曾映龙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现在的VR、AR只是有了面向未来的一个演进方向,还不能完全定义出具体形态。可以肯定的是,元宇宙会进一步侵占我们的感官,包括不限于耳朵、眼睛、手和嘴巴,所以目前在硬件上还存在很大的挑战和机会。” 正是如此,有从业者指出:在元宇宙里,大家需要少喊一些口号,多做一些创新的实际的产品,拿出一些产品来,而不能只是说美国又出了个新词,咱们把它翻译成中文,再找一个互联网的创新精神。 关于元宇宙在商业模式上的挑战,业内认为其实不太存在商业模式的挑战,因为过去20年,虚拟世界的商业模式已经都试过一遍了,无非就是内容订阅,所以现在元宇宙的挑战还在技术上,技术上的呈现能力有限,所以使得元宇宙没有没那么大规模实现。 元宇宙,急不得 在与一众采访对象的对话中,我们都问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电影或游戏中的元宇宙形态是100分的话,那么现在的技术和生态能做到几分? 大部分的答案的10分-30分之间,如果要为实现元宇宙加一个年限,大家保守估计是二、三十年。 显而易见,当前元宇宙还处于早期的早期,未来发展如何还存在很多变数,而如今,太多人为这不足半成的可能性付出了金钱和财富。 一位互联网行业多年从业者称:“其实,元宇宙的概念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似乎并太重要,关键的是,这个事情能不能成型。而从当前的早期阶段来看,还不太成型,这就好比手机发展中的诺基亚阶段,虽然诺基亚的芯片、系统,包括展现出来的形式已经是移动设备的高阶版了,但并没有发展让人惊艳的地步,而当苹果的产品做了一个拟人化,把用户体验提升了85分以上,才开发出了一些新视角。” 所以现在元宇宙还是有点“凑合”的,无论是VR也好,或者其他硬件带来的体验提升,还没有到一个真正跨越性提升的阶段。 此外,熊伟铭也在采访中谈到,这一代的投资人都是被互联网训练出来的,已经习惯了按照互联网的既定逻辑和创新的节奏来寻找创新点,今年忽然Roblox上市了,大家认为元宇宙这个词好有趣,Roblox里也有非常丰富的社区和各种各样的类似现实社会的一些体现,大家把它放在一起来讨论,但实际上,要实现真正的元宇宙,它的元素还是非常不完善的。 虽然是这次元宇宙浪潮的受益者,但翁志彬认为:“元宇宙是一个大的迭代,这种平台的迭代,一定不能对它拔苗助长,或者是靠资本去压它就能成长起来的,不可能的,一定它有着自然的规律,因为互联网迭代是需要硬件底层的。” 对于元宇宙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罗超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一,硬件问题,比如是不是足够轻,接口如何设置;其二,云的层面,能否实现千万人、数亿人以上同屏同服,也就是云的基础架构能力;其三,网络带宽能力;其四,虚拟人的真实性和实时性问题。等等还有大量的技术点,离完美的状态还有不小差距。 长期来看,无论是现在VR头显还是今天的手机,都不足以支撑真正影响原宇宙的体验。还有许多产品和功能需要完善,比如眼球的捕捉、动捕,手套等,这样的产品成熟后,能够帮助用户去捕捉更加敏感的行为信息,然后再去反馈到元宇宙当中,让整个系统再给用户相应的反馈。 此外,被看做是国内投资元宇宙项目最多的知春资本看来, 可见,我们需要清醒和理智的对待元宇宙,要知道今天可以落地的技术,需要有百倍甚至千倍的能力提升后,才有可能支撑元宇宙,要走的路还很远。
刘海变化肉眼可见!iPhone 13遭泄露:这售价感受下
苹果将于9月15日凌晨1点正式举办新品发布会,不出意外iPhone 13系列将会发布。虽然现在距离发布还有几天时间,但是有经销商提前上架了新机。 据悉,一家乌克兰电子商务网站列出了整个“iPhone 13”系列的所谓细节,包括颜色选择和每个型号的不同存储容量。可以说这家网站不仅列出了名称,还列出了所有规格细节。 从公布的细节来看,“iPhone 13 mini”将有六种颜色,黑色、蓝色、紫色、粉色、白色和红色。 据称,“iPhone 13”将使用同样的颜色。而另外两款机型,"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将有黑色、银色、金色和铜色四种。 在存储方面,该网站显示"iPhone 13mini"有64GB和128GB的配置;"iPhone 13"有128GB和256GB可选,"iPhone 13 Pro"也是一样。而超大杯"iPhone 13 Pro Max"与之前传言一样,是从256GB开始,并包括一个512GB版本。 不过关于之前网上爆料的1TB版本,该网站并没有显示,所以不知道具体苹果会不会推出1TB版本iPhone 13系列手机。 iPhone 13系列渲染图 至于价格,根据之前的爆料,iPhone 13系列起步价可能为5499元,最贵的则达到14099元。 综合之前的爆料,今年iPhone 13系列将采用A15仿生芯片,是基于台积电5nm+工艺制程,性能预计将提升近20%;屏幕方面,有望缩小刘海面积,并且Pro版本可能会用上三星LTPO屏幕,支持120Hz自适应高刷;电池容量将相比上代有所提高,超大杯iPhone 13 Pro Max电池容量提升的幅度是最大的。 可以说iPhone 13系列与上代iPhone 12系列相比,各方面都将有所提升,如果维持与iPhone 12系列相近的价格,相信会受到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换个名字价格暴涨:热泵干衣机果然是智商税?
梅雨季节晾衣难,今年夏天持续的降水,让不少人为衣物晾晒而发愁,“买台干衣机”也再次提上了不少人的日程。不仅能解放阳台空间,还能有效去除尘螨,干衣机成为近两年家电市场的新生代表。其中价格在8000元以上、“热泵烘干”为主的高端干衣机更是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功能上,热泵干衣机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更静的体验、更大的烘干容量以及更省电、更环保的特征。 消费者们愿意花高价为健康买单,那么面对市场上不同品牌的热泵干衣机,该如何选择?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采购了三台主流高端热泵干衣机,拆给你看! 本次评测我们选择的三台干衣机分别是:LGRH10V9AV4W、松下NH-9098p和西门子WT47W5601。三台干衣机都采用热泵烘干的方式,且都有着大容量的特点,可以说足以代表干衣机领域的“天花板”水平。 容量对比:筒容积同样重要 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对“大容量”的需求,这三款干衣机中LG最先做到了10公斤容量,松下、西门子目前在售家用干衣机最大为9公斤。 我们从电商平台了解到多家干衣机仍然使用公斤数作为容量标准,而我们今天测试的这三台干衣机中,LG商家特意强调了10公斤、122L筒容积的【大容量】,让消费者更明确了干衣容量。 干衣效率测试:三种常见衣物的严格考验 针对干衣效率方面,我们分别选择羽绒服、衬衫和浴巾三种不同类型的衣物,首先在干燥状态下称重,三台干衣机对应的衣物重量分别为: LG:702g 西门子:690g 松下:688g 随后用水充分浸泡,放入三台干衣机内;选择对应的干衣模式,进行烘干。 烘干后对衣物分别称重,LG干衣机烘干后重量为705克,西门子干衣机烘干后衣物重量为736克,松下干衣机烘干后衣物重量为725克。而三款干衣机的储水盒内剩余水量分别为1726g、854g和1284g。 触摸可以感受到,LG干衣机烘干后,羽绒服手感蓬松、干燥,衬衫几乎没有褶皱,浴巾也舒展如初,三款衣物都相当干燥,可以直接穿着或使用;而另外两台干衣机在羽绒服烘干方面表现出色,衬衫和浴巾的烘干表现则稍逊一筹。 数据测试:综合表现 谁更胜一筹? 在烘干过程中,我们选择四件不同的衣物模拟日常使用场景,在标准模式各运行20分钟,并通过专业仪器,记录内筒温湿度变化。 运行过程中,三台干衣机的筒内温度均未超过60℃,可以有效保护衣物。LG干衣机约20分钟后内筒温度由26.7℃升至60℃,西门子干衣机20分钟后内筒温度由27.7℃升至41.7℃,松下干衣机20分钟后内筒温度由26.5℃升至41.5℃。 在距离机器一米的位置,进行烘干过程的噪音测试,其中LG干衣机的运行噪音约为53dB,西门子干衣机的运行噪音约为56dB,松下干衣机的运行噪音约为57dB。 耗电量方面,分别以标准模式运行20分钟后,LG干衣机的耗电量为0.191KWh,西门子干衣机的耗电量为0.228KWh,松下干衣机的耗电量则为0.236KWh。 内部构造对比:用料大比拼 拆解见真章 同样是三大热门品牌高端干衣机,在各项测试中为何会出现差异?接下来我们拆机来看其内部构造。 拆解可以看到,LG干衣机采用了电源滤波器设计,能够起到稳定电压、防止电涌的效果,在一些电压不稳定的地区,这一设计还是相当有必要的,可以大幅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而另外两台干衣机则没有这一设计。 电脑板方面,LG干衣机的电脑板、显示板、操控台背板的用料都很足,都采用厚厚的PCB涂装,保证绝缘效果,重量也是三者中最重的。内部线路的整体性很强,包裹相当严实,且绑扎紧密,内部结构整洁有序。湿度传感器则采用条状设计,其设计接触面积最大,保证湿度感应精准性。 压缩机是干衣机的核心部件,LG采用LG原装双转子变频压缩机,能够根据衣物量和模式的不同自动调节输出功率,保证在烘干效率和节能效果间的平衡。与同样采用双转子变频压缩机的松下相比,LG的压缩机体积更大,带来更大的输出功率。同时,在压缩机的外部进行了严实的包裹,实现滤震和降噪的效果。 同时采用BLDC无刷直流电机,位于压缩机前方,保证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低噪音,且外部包裹严实,避免生锈。 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设计方面,LG的冷凝器和蒸发器面积最大,带来更出色的冷凝和蒸发效果,大大提升烘干效率。LG搭载双转子变频压缩机、变频电机和冷凝器变频水泵,三变频热泵,为LG干衣机高效工作保驾护航,冷凝器设计有自清洁功能,冷凝水通过水泵抽取,用三个高压喷嘴强力喷射,快速清洗掉灰尘,有效进行烘干;用户也可以通过“筒护理”功能进行手动清洁。另外两台则没有自动清洁功能。 外筒部分,LG干衣机采用橡胶阻尼器包住筒的外壁部分,降低噪音和震动,再用不锈钢钢板包住橡胶阻尼器,另外两款干衣机则没有相应设计。 压缩机方面,松下也采用了双转子变频压缩机,但其体积相比LG更小,且外部没有包裹,隔音和滤震效果欠佳。电机方面也采用了BLDC无刷直流电机,位于压缩机后方,静音效果不错。 蒸发器和冷凝器设计方面,松下的整体体积显得更小,不过翅片密度较大,也能带来不错的冷凝效果。 相比之下,西门子这台干衣机的电脑板和显示板的设计相略显单薄,没有足够的PCB覆盖;内部线材相比另外两款也显得比较杂乱,没有专门的包裹设计。 西门子干衣机采用定频压缩机,无法调节输出功率;电机同样采用BLDC电机,位于压缩机后方,不过由于没有外部包裹,已经生锈, 蒸发器和冷凝器方面,西门子干衣机的面积也较大,不过翅片密度相比LG干衣机较低,实际使用中可能对烘干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最后再来了解下热泵干衣机的工作原理吧,热泵干衣机又称为冷凝式热泵干衣机,按下干衣机的电源后,风扇开始转动,内筒中的潮湿空气通过下方的空气循环路径循环变为干燥的空气,之后又再次回到内筒。如此往复实现衣物烘干。干衣机在空气循环期间产生的水会被水泵抽到水盒或者排水管中排出。 热泵干衣机的烘干效果差距,主要体现在热泵上,以LG这台为例,它采用双变频压缩机,通过双频反向运转,大幅消减震动,效能更出众同时还能降低噪音,也是为什么在前面的测试中,LG干衣机表现得更好! 此外,双缸变频热泵的压缩制冷量比单缸直驱热泵制冷量多15%,结合到实际生活中,每年可以节省78.3kWh& 132.2元。 三款干衣机都有除菌程序,且官方数据显示除菌率达到99%、100%除螨,LG干衣机通过不断将温暖的空气注入内筒内部。因此干衣机可以在没有蒸汽的情况下,仍使内部温度保持在60°C。 在拆解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三款干衣机过滤网有所区别,我们评测过的干衣机,基本都是采用这种过滤网(普通双层过滤网),LG采用的新双层过滤网,为防止衣物卷入过滤器内,增加更人性化的安全提示再配合双层过滤网,过滤较小的绒毛甚至头发,对比来看这台干衣机收集的绒毛也更多。 在智能大趋势下,国产品牌电器几乎都实现了可远程智能操控,外资品牌“本土化”是否成功,APP智控就是最直接的验证。 LG干衣机采用LGThinQ APP进行远程操控,另外两款干衣机则没有远程操控功能。 相信看到这里,各位已经了解了热泵干衣机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让我们用一张图来总结一下今天拆机的结果 希望此次三台高端干衣机的对比评测,能够帮助大家选择更好的干衣、护衣产品。
北京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揭牌 将推进数字人民币全场景试点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9月10日,记者在2021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获悉,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北京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共同设立的国家数字金融技术检测中心正式揭牌。 北京副市长卢映川在现场表示,北京市将打造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数字金融体系,在央行的指导下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实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全场景试点。 在论坛现场,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向丽泽金融商务区授牌“北京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助力丰台丽泽拓展特色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打造数字人民币技术与应用生态。 据了解,丽泽金融商务区数字人民币试点将加快推动数字金融科技示范园建设,探索“5G+金融”创新试点,丽泽室外5G基站布局方案编制已完成并启动建设实施,年内将实现在丽泽南区建成区域基站体系规模化部署和信号全覆盖。 在当日举行的2021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就数字人民币的设计理念、制度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提出,“要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结算效率高、隐私保护强等优势,既不能完全按照账户去管理,也不能照搬纸币去要求,该打破的要打破,该约束的要约束。” 范一飞称,人民银行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出台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引导金融业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一是深挖数据价值,激活转型升级内生动力;二是布局数字基建,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底座;三是研发数字货币,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水平;四是发展数字信贷,深耕服务实体经济使命;五是弥合数字鸿沟,助力构建共同富裕格局。 针对深度挖掘数据价值,范一飞认为重点要集中在数据治理、数据应用、数据保护方面。在数据治理方面,他认为要建立涵盖采集、处理、分析、使用的全流程管理体系,统一数据标准规则、做好分级分类,建设企业级数据字典和资源目录,着力提升数据准确性、有效性和易用性。在数据共享方面,要坚持最小必要、专事专用原则,探索应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在保障原始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规范开展数据共享,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在数据应用方面,加强金融与公共服务领域信息互联互通,运用联合建模等手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服务能力,深挖数据综合应用场景,实现数据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普惠百姓民生的多向赋能。 在数据保护方面,范一飞提出,要严格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机制,运用匿踪查询、去标记化等措施,严防数据误用、滥用,切实保障金融数据和个人隐私安全。 关于研发数字货币,范一飞称,人民银行坚持“安全普惠、创新易用、长期演进”的设计理念,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在多地开展真实用户试点验证和分批次大规模集中测试,充分检验数字人民币业务系统稳定性、产品易用性和场景适用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同时,范一飞也表示,数字人民币尚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数字人民币规则制度有待完善、受理环境有待优化、支付体系有待健全等。 对于下一步数字人民币如何完善规则制度,范一飞表示,一是在规则制定方面,以中心化管理、统一认知、实现防伪为前提,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结算效率高、隐私保护强等优势,既不能完全按照账户去管理,也不能照搬纸币去要求,该打破的要打破,该约束的要约束。 二是在技术实现方面,发挥好指定运营机构各自优势和专业经验,持续开展技术迭代保持整体先进性,充分利用现有金融基础设施,支持与传统电子支付系统间交互,推动不同运营机构钱包间、数字人民币钱包与银行账户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三是在生态建设方面,坚持双层运营体系,研究既能激发创新活力又能提升服务质效的长效机制,营造激励相容、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产业主体共同参与、竞争选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满足更广泛用户群体和不同场景需求,提升数字人民币普惠性和可得性。 据了解,北京市丰台区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已实现餐饮购物、旅游消费、绿色消费、消费扶贫四类线下消费场景覆盖,多个领域首创性应用场景陆续铺开,在全国首创财政非税收入收缴业务数字人民币应用、打造全市首个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测试点,落地全市首张数字人民币保单、搭建全市首个政务服务领域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全区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金融头条】理财断舍离 中小银行“折翼”寻路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万敏  “好日子结束了,苦日子刚开了头?”2019年一家农商行高管曾打趣说中小银行的发展。 一语成谶,对中小银行而言,苦日子可能还在后头,这次监管的“板子”可能要打在理财业务上。 近期,“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再新增理财业务”的消息在业内流传,有广州地区农商行业务人士称,“未来有可能往这个方向发展。之前有的监管政策也是先流传相关的消息,最后采取类似的方式实施。” 而拉长时间看,中小银行近几年遇到强监管,从异地持牌经营到同业投资,从结构性存款到互联网存贷款等业务受到密集规范。 “近期监管出台的各种规范,大家发现,各种板子叠加到中小银行身上。但是,这和中小银行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关,可能过去在规范程度、经营管理能力、抗风险水平,特别公司治理方面,出了负面案例,目前尚处在风险化解当中。这些方面急于提升。”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中小银行的发展路在何方?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区域性银行应该开展特色化经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个才是中小银行发展的应有之意。行业需要大银行、中小银行之间形成分层竞争的关系。 自营理财去留 “城商行都不好干了。”一位曾在东北地区某上市城商行的中层管理人员感叹道。这家城商行的领导层在经营压力下频繁调整人事、不同程度的降薪等情况,让他选择了到相对稳定的大型金融机构工作,今年初他回到了一家国有大行的子公司。 聊到最近的行业理财规范动向,在某西南城商行做了四年资管业务主管人韩江则说“以前是层层嵌套,现在简单一些,挺好的。” 近日,市场传言称,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将无法再新增理财业务,即存量规模锁定,逐步消化。 多位受访地方商业银行人士认为,尽管大趋势是银行理财向专业化的理财子公司转移,但是对大量的城商行和农商行来说,理财业务的压缩涉及问题非常复杂,预期不会采取激进的整改方案,否则将会对地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经营压力。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层针对银行理财的监管日趋严格,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要求,中小银行理财业务也在改变。王一峰认为,这是顺应监管政策及理财业务发展态势。一方面,《理财新规》明确提出银行应当通过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暂不具备条件的,总行应当设立理财业务专营部门,对理财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可见不设立理财子公司只是理财运营的短期过渡形态。另一方面,资管新规以来,银行理财开启净值化转型,单只产品平均规模持续增长至6.5亿元,理财头部化趋势明显,截至上半年,发行机构数量较2018年减少近100家至325家,不具备理财子牌照的中小银行退出是大势所趋。 虽然开展业务的机构众多,仅有极少数机构拥有理财子公司牌照。截至2021年8月份,仅有6家城商行即杭州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青岛银行,1家农商行即重庆农商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开业,上海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获批筹建。在27家获批的理财子公司中,国有银行6家全部已经开业,股份行获批10家,开业6家,此外还有4家中外合资的理财子公司,分别由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工银理财参与出资设立。 一位曾在长三角地区农商行长期工作的银行人士表示,很多区域型小银行的金融市场部就是靠理财业务在维持运转,如果把理财全部停掉,整个金融市场部门或将停摆,仅人员安置对银行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 该人士表示,从业务层面来说,部分银行的理财里面还是藏了不少非标资产的,如果停止新增的理财发售,前面已经卖出的产品滚动不起来无法续单,一方面有面对客户的兑付风险,另一方面还可能引起银行在资产端的抽贷,银行在整个资产端的结构布局会面临大调整。 韩江回忆,早在2016年之前,当时整个市场行情好,地方政府的城投平台、地产业发展都不错,当时的很多产品也主要针对这两大板块,不管怎么创新,底层资产还是一样。而且也不是对底层资产进行的直接投资,解决不了底层资产的信用风险,现在底层资产越来越不行了,创新就更成为问题。 2013年以来,我国中小银行理财规模快速扩张,可以开办理财业务的中小银行家数从2013年初的410家增加到2016年12月的506家。 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尚未回应“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或不能新增理财投资”这一消息。多位银行人士也认为,银行理财监管的趋势已有预期,但应会采取中长期的阶段性的推进方案。“小银行搞这么多事干嘛,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够,客户有限、人才不够,拿那么多牌照,能否兜得住风险是个问题,抓资产和资金的能力也是不够。回归本源做信贷、服务当地还是有合理性的。”韩江这样谈到中小银行未来在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 而中部地区一家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其所在的银行将会继续在新增合规的前提下做好理财业务服务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存量产品也将加快向监管要求靠拢调整,提升理财产品研发管理能力,积极争取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申请。 扩张与收缩 从1995年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和宏观经济政策与监管环境密切相关。 从近年来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从2009-2011,中小银行开始异地扩张阶段,监管放松中小银行异地展业限制,中小银行开启大规模跨区域经营。但是区域扩张并非易事,有的银行到了陌生的地方面临“人生地不熟”,信贷投放的风险明显高于本地机构。 此前,行业有一批“北漂”“沪漂”银行,也即异地非持牌机构,指的是异地开展业务但没有金融许可证的银行,这些机构大多聚集在金融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 因为北京和上海的资金、市场优势,不少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在这些地方设立“办事处”,召集人员开展同业、理财、金融市场等业务,但是并非分行或支行的形式,也没有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 在2017年后监管连续发文下,有多家非持牌银行撤出了北京和上海,不过直至今天,区域性中小银行“到处跑”的现象还在被监管“敲打”。今年1月21日,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小银行、地区性银行不能全国各地“到处跑”,直指区域性银行异地经营的现象。 2011年后,异地扩张政策收紧,中小银行再次开启行业创新浪潮,发展非信贷资产业务,通过发展同业业务、理财产品、委托贷款等非传统业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冲规模、增利润。 这并非中小银行独创,当时银行业投资业务、同业业务兴起,起初是大中型银行先参与,大量投资于各类债券、资管产品等,而资管产品的底层资产中包括非标和债券等,种类繁多,需要较强的投资分析能力。几年后中小银行纷纷跟进。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北方的一家城商行高管说,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创新”不仅意味着保守,甚至可能还会被同业嘲笑。“如果监管不表态,大家认为,你不做就是思想保守,会面临很大的压力,那就只能跟着走两步呗。但是得自己把握好,有的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但中小银行的发展并不顺利,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主要是中小银行本身并足够的人才和专业储备,也暴露了一些风险。好在整体参与不多,因此未在全行业范围内发生重大风险损失。 直到2016以后,迎来金融严监管。当时,该北方城商行也跟着做同业业务,但是份额并不大,所以当监管踩下刹车时,他们受到的影响较小。相对优质的经营情况在行业中凸显出来,开始谋划上市。 上述城商行高管表示,彼时面对行业所谓的创新,监管层面如果不发声,银行的核心高管层应该考虑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如何把握这个所谓的创新的尺度,应该识别出其中是真创新还是伪创新。 随着监管机构逐渐加强了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财产品和同业负债使用的监管,银行在制定“对策”。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开始推“结构性存款”,以更为定制化的收益结构,作为保持银行理财资金或存款不外流的转型方式,为银行吸引并留住客户资金提供了暂时的渠道。 在此后的时间中,全国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不断创历史新高,一度高达9.2万亿人民币的规模。 但这只是缓兵之计,随着监管出台理财新规,对结构性存款设置发行要求,没有衍生品资质的中小银行彻底丧失这一揽储利器。有河北的城商行高管说,很多银行管理层可能甚至都不知道结构性存款到底是什么,到底是怎么进行“结构性”安排的。 阵痛寻路 2019年以来,随着金融严监管及宏观形势变化,中小银行风险事件频发。2019年5月,银保监会公告对包商银行施行接管,2019年7月,在监管指导下,锦州银行引进金融机构进行战略重组。 2021年初,银保监会再次连发两道通知《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基本完全收紧地方性银行依靠互联网存平台,进行联合贷款的发展空间。 在一系列禁止异地非持牌经营、规范同业投资、规范结构性存款等政策组合拳下,地方性中小银行的盲目扩张之路逐渐被封堵。 一位华北城商行的高管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整体上看,各项新规的出台,将促使大银行、地方性中小银行、互联网银行可以各归各位,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大银行定位金融基础设施,包揽常规化、标准化服务;地方性中小银行将回归区域阵地并专注细分市场的差异化发展;互联网银行探索创新化发展模式。 监管的趋严是否会限制中小银行的发展?上述华北城商行的高管表示,短期看,新规的出台会对中小银行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但中长期看,是对中小银行差异化发展的一次有效促进,推动各个银行积极转型,打造专属于自身的差异化优势。从组织和人才、科技与数据治理、IT系统建设、业务线上化场景化、大数据风控等多维度推动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是各家中小银行的必修课。 王一峰表示,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政策整体的指导方向是“扎根本地,服务基层,回归本源”。原来部分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偏高,比如在同业业务存在经营问题,或者在公司治理上和分工体系上存在管理问题。 面对前有大型银行依靠规模制胜,后有互联网银行具有的敏捷获客的环境,处于夹缝中的中小银行在探索,思考怎样实现自身的发展。 有多家中小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在政策倡导国有大行加大小微贷款力度的同时,担心城商行、农商行无法应对大行的竞争。地方性银行在思考如何立足自身的优势,与大银行错位竞争。 从中小银行的发展方向来看,王军认为,中小银行从技术水平、深耕本地市场向深度要效益、要规模方面,可以和大行在同一起跑线。事实证明,在服务本地市场,服务小微、服务当地居民方面,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有成效的话,是可以做出自己特色的。对于一家银行或者企业,不一定是规模扩张越大越好,这是违反监管初衷的。中小银行是服务当地经济的,只要满足实体经济需要,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规模不是应当作为中小银行的重要指标和方面。 2020年,被业内认为中小银行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上述华北城商行高管表示,在这一轮中小银行改革中,我们银行第一是要植根本地,抓住区域机遇,尤其是重大的国家机遇;第二是要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在平台架构上搭建互联网核心、大数据应用平台,积极合作外部领先科技公司,引进大数据、云服务、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组织架构上变革传统架构,成立能够应对市场挑战、快速推进创新孵化的敏捷性组织。 王一峰建议,中小银行应该立足本地来进行精细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对本地进行持续的深耕、没有稳定清晰的战略、无法对当地经济进行有效的支持,过快的发展可能也预示着较高的经营风险过高。目前银行业尾部的中小银行的数量也比较多,未来可能也会面临着整合的需要。 (应受访者要求,韩江为化名)  
服务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万亿市场 金融壹账通新五年战略落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在金融机构科技投入提速、数字监管服务建设刚需释放、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旺盛的驱动下,金融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拥有万亿级的巨大市场潜力。 9月10日,金融壹账通(OCFT.US)在公司开放日活动上宣布“一体两翼”战略升级,通过对低投产业务的压缩和业务结构的调优,奠定新五年战略开局的坚实基础。 据金融壹账通副总经理、董秘兼企业金融CEO费轶明介绍,“一体”指以服务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主体,赋能金融机构提效率、提服务、降成本、降风险;“两翼”指要构建政府监管&企业用户生态和拓展境外市场,通过科技赋能助力金融服务生态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一阶段(2015年—2020年),金融壹账通在客户、产品和经营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例如客户粘性仍显不足、毛利率水平有待改善。 金融壹账通首席财务官罗永涛在开放日上表示,第一阶段的跑马圈地策略,对客户的深耕不够,基于此,壹账通主动进行了业务调整,并聚焦新产品的不断孵化;第三个挑战是,整合产品策略增加的营销周期与产品结构调整的压力,导致三方收入的增速自2020年有所滑落,2021年公司启动第二阶段(2021年—2025年)的战略升级,其经营策略锚定了两大核心关键词——“产品升级”和“客户深耕”,目前已成效初现。 过去金融壹账通更多着眼于单模块产品的孵化,以适配金融机构千户千面的业务需求,优点是覆盖面广、适配度高、上线时间短、市场占有快,但客户粘性和客户单均价值相对较低。自今年起,依托前五年对金融机构数字化需求的深入洞察和长期合作,金融壹账通把50多款单模块产品升级整合为“横向一体化、纵向全覆盖”的4大整合产品——包括数字化零售、数字化企金、数字化保险和加马平台;同时组建“4大区域+10大重点省份”服务团队,聚焦为“1000+N”个核心目标客户(900+商业银行、100+保险机构以及N个生态伙伴)提供全量业务的整合产品。 “相较于单模块产品,整合产品的销售周期和上线时间相应更长,这在短期内对公司收入增速带来影响。但整合产品将创造高于单模块产品10倍-20倍的单均价值,有利于客户使用粘性的持续提升和公司毛利率水平的逐渐改善,为中期业绩的扭亏为盈奠定基础。”费轶明指出。 第二阶段,金融壹账通在继续做深金融机构的基础上,还将有两个延伸:一是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二是金融服务生态的延伸,尤其是对政府、监管和企业的服务。 费轶明在开放日上表示,金融壹账通第一阶段主要围绕国内4000家有效客户和生态伙伴进行跑马圈地,客户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进入第二阶段,将进一步聚焦到其中的1000家金融机构作为深耕的目标。再加上东南亚地区的160家主要金融机构,作为壹账通的目标客户,中国+东南亚地区,科技投入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而且这个市场未来将进一步加速增长。
唯品富邦消金获批开业 “红海”突围挑战几何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历时3年时间,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文开业,成为全国第30家消费金融公司。 9月1日,四川银保监局发布批复称,同意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品富邦消金”)开业,这也意味着在6个月内唯品富邦消金将正式开业。 然而,拿到牌照只是进入消金市场的第一步,在当前消费金融市场已经由前期蓝海“杀”成红海,行业红利逐渐趋于缓释的背景下,唯品富邦消金在后续展业中如何突围成为关注的焦点。 “未来监管政策对于业务合规的定义,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业务定位,增加用户粘性,真正的将自己的产品和业务做好,这其实都是摆在唯品富邦面前要解决的。”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同时如何拓宽融资渠道、补血增资,尤其是拿到低成本融资也是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30家消金来了 9月1日,四川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同意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业的批复》,核准唯品富邦消金注册资本为5亿元,公司所在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股权结构情况为: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出资2.495亿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49.9%;特步(中国)有限公司出资1.255亿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5.1%;富邦华一银行有限公司出资1.25亿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5%。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第30家消费金融公司,同时也是2021年第三家获准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 根据批复,唯品富邦消金管理层大部分来自唯品会和富邦华一银行:董事、董事长沈亚为唯品会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董事、副董事长王文锋为富邦华一银行副行长,董事、总经理王义华为唯品会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康继强为富邦华一银行公司银行部助理副总裁。 根据批复显示,唯品富邦消金在工商、税务登记等法定程序完成后1个月内,应向四川银保监局书面报告相关情况,并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开业。 展业后,唯品富邦消金业务范围包含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等业务。 记者登录招聘网站查询发现,唯品富邦消金目前招聘职位主要包括:风控产品经理、系统工程师、ui设计师、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岗位。结合唯品富邦消金的股东结构以及招聘职位看,预测未来场景会主要集中在线上电商方面。 唯品富邦消金的成立可谓“起大早赶晚集”。早在2018年9月,富邦华一银行母集团富邦金控发布公告称,拟以1.25亿人民币、占股25%在大陆地区参与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然而,彼时恰逢牌照收紧,直到2020年9月,唯品富邦消金才获批筹建,一年后再获批开业。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认为,唯品富邦消金获批开业一方面表明,曾未获批的申请主体在后续仍存有机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消金牌照的争夺战暗流涌动,未来持牌消金公司仍具有一定的扩容空间。 实际上,目前包括宁波银行、上海农商行等多家银行都在谋划筹建消费金融公司。 “当前唯品富邦本身的市场发展前景可能并没有此前获批开始展业的消费金融公司时那么好,毕竟在彼时,不管是大股东唯品会自身的实力,还是行业发展释放出的红利都优于眼下。”江瀚认为,在巨头纷纷切入消费金融市场的当下,如何通过自身场景挖掘用户,提高金融渗透率成为唯品富邦消金发展的关键 股东实力几何 实际上,作为唯品富邦消金第一大股东的唯品会,在其上市第二年开始就试图通过电商平台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并且在金融领域布局已久。 资料显示,2013年,唯品会成立金融事业部;2014年,唯品会宣布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首次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唯品贷”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小贷牌照获得广东省金融办的审批;2015年,上线消费金融服务产品“唯品花”;2016年,唯品会出资4亿全资收购浙江贝付获得支付牌照;2017年,唯品会作为第二大股东的保险公司国富人寿也获批筹建;2018年,唯品会提出与富邦银行母集团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筹建消费金融公司。 不过唯品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一直在缩减。根据财报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唯品花”客户消费信贷余额分别为33亿元、47亿元、57亿元,到2019年却呈现了断崖式的滑坡,同比下降77.19%,仅为1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主打“特卖”电商的唯品会,已连续35个季度实现盈利,但是公司整体营收增速也在逐年放缓。而随着新兴直播电商的不断崛起,以及综合类电商抢占更多用户的背景下,唯品会也开始要进行新的创新和寻找新增长路径。 数据显示,唯品会第二季度营收296亿元,比上年同期的241亿元增长22.8%;净利润为11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5.39亿元下降28.52%;毛利为6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49亿元增长20.6%;总运营支出为48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8亿元增长26.32%。 或许就是因为营销上的一些新的竞争和玩法,其营销费用也在增加。2021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唯品会整体运营开支为48亿元,占总收入16.2%,同比增长26.3%。其中,销售和营销费用成本达14亿元,同比增长40%。 作为二股东的特步,早在2014年就入股了兴业消费金融公司,持股5%,成为第三大股东。 回到特步自身发展情况看,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特步营收分别是:55.01亿元、52.79亿元、65.77亿元、84.91亿元和84.56亿元;净利润分别是:5.28亿元、4.08亿元、6.57亿元、7.28亿元、5.13亿元。 在已入股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后,再拿下唯品富邦消金二股东,未来特步能为公司发展提供多少“能量”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资料显示,三股东富邦华一银行是首家由海峡两岸共同出资组建的商业银行,富邦金控持股49%,台北富邦商业银行持股51%。不过根据近5年的业绩数据显示,整体营收净利表现不稳定。 财报显示,2016年至2020年,富邦华一银行营收分别是:11.63亿元、9.45亿元、10.09亿元、13.78亿元和15.7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1.33%、-18.77%、6.76%、36.56%和14.08%;净利润分别是:4.12亿元、2.20亿元、1.80亿元、3.31亿元和4.3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5.58%、-46.55%、-18.21%、83.50%和31.86%。 整体而言,尽管唯品富邦消金股东方涉及电商、银行和零售产业,属于多元背景。但,能否合三方股东之力,在已经步入红海的市场里“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检验。 随着疫情好转、经济复苏,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整体表现不错。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7月末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5246.49亿元,同比增长5.18%;贷款余额4927.8亿元,同比增长4.34%;累计服务客户16339.47万人(为各家机构数据加总,并未剔除重复情形),同比增长28.37%。 但行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行业所面临的监管挑战也越来越大。根据上述《报告》显示,在2020年,监管部门对消费信贷领域的监管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出台一系列政策涉及银行、网络小贷公司、助贷导流平台等各类参与主体,对消费金融行业的影响深远。 江瀚认为,在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业务扩张需要消耗更多的资金情况下,如何拓宽融资渠道、补血增资,尤其是拿到低成本融资就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唯品富邦消金5亿元的注册资本金,相对已开业的其他消金公司处于行业尾部,未来可能较快遇到资金补充的问题。
违约兑付率比例不到7% 债券违约处置待提升(表)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持有的债券一旦发生违约,投资者会面临多大的损失? 例如,9月6日,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汽车”)公告称,经华晨集团等12家企业申请,沈阳中院裁定华晨集团等12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的重整计划草案提交期限延长至2021年12月3日。 自2020年11月20日华晨汽车因债券违约等问题进入破产重整以来,至今年8月19日,管理人共接受6004家债权人申报债权,申报债权总金额合计为人民币542亿元,其中管理人初步审查确认或暂缓确认的金额合计为人民币508亿元。华晨汽车破产重整计划草案提交期限延长,意味着超过6000家/位华晨汽车的债权人要继续等待破产重整的进展。 近年来,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的违约事件逐步增多。债券违约处置,是不少债券投资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市场对于债券违约处置和企业破产流程中的部分问题产生了更为深远的思考。 对此,受访的多位债券投资者表示,债券违约后,就进入了漫长的违约处置等待期。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时间消耗不起,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债券违约回收率相对较低,因此一旦“踩雷”,意味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损失。 整体兑付率较低 自2014年我国债券市场首只公募债“11超日债”违约以来,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增多,违约逐步常态化。但债券违约后,兑付比例却相对较低。 据中泰证券研报统计,截至2021年6月30日,信用债市场共有191家主体,684只债券发生违约(含展期,下同),违约总规模合计5727.30亿元。2018年起,信用债违约规模大幅增加。2021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共有109只信用债发生违约,涉及债券余额合计1168亿元,违约势头不减。 此外,历年出现过债券违约的191家主体中有135家民营企业,民企是信用债违约的主力。近年来,国有企业出现债券违约的主体数量有所上升,2021年至今共有8家地方国企发生了债券违约,其中5家地方国企为首次违约主体。2021年上半年,地方国企违约债券余额合计364.11亿元,约占去年全年地方国企债券违约金额79%,持续冲击“国企信仰”。 违约频发,违约债券的兑付率却在逐渐降低。 中泰证券研报数据显示,受债券违约规模大幅增加的影响,违约债券的兑付比例不断下降,违约债券累计兑付金额占累计违约金额的比例由2014年末的 79.37%降至 2021年一季度的6.87%;全额兑付债券只数占违约债券只数比例由20%降至7.16%。 此外,从债券违约后的兑付情况来看,整体兑付率较低。足额兑付只数占比7.16%、金额占比5.98%,部分兑付只数占比约 4.97%,金额占比仅0.89%。债券一旦违约,往往意味着投资者将面临较大的损失。 另外,根据联合资信此前研报,截至2020年末我国公募债券市场整体回收率为10.65%,较2019年末进一步下降,且整体来看违约回收期限较长。 从债券违约日至首次兑付日之间的平均时长为130天。从实现全额兑付的债券看,78%的债券会在首次兑付日当天一次性实现全额兑付,从首次违约日至最后兑付日的平均时长为203天,76%的债券在违约后半年内实现全额兑付。民企违约债券的回收周期为255天,国企为45天,剔除“10中钢债”单只债券影响,央企的回收周期仅32天。建筑材料、钢铁行业因单只债券影响而拉长了回收周期。 一位私募机构债券投资者向记者表示,相比较国企债而言,民企债违约后处置周期更长,而且追偿难度会更高,清收率更低。 违约后如何处置 债券违约后有哪些处置方式呢? 根据华创证券研报,违约后处置方式主要分为破产程序、协商、债务/资产重组、违约求偿诉讼、担保及第三方代偿。其中,违约求偿诉讼为债券到期前的财产保全;协商及债务/资产重组为违约初期及中期的主要过程;破产程序为违约后期的主要法律程序;担保及第三方代偿为担保债券的特殊处理情形。 从数据来看,自首单债券违约以来,进入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破产和解的主体分别有74家、14家、2家,占比分别为37.8%、7.1%、1.0%;进入债务/资产重组的主体有14家,占比7.1%;进入第三方代代偿的主体有1家,占比0.5%;另外还有40家主体处于协商、违约求偿诉讼过程中,占比20.4%。 此外,债转股也是一种比较受关注的处置方式。 据华创证券关于部分上市公司违约案例债转股重整的情况:自2015年以来,违约后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重整计划中,偿债方式包括债转股的企业共有8家。重整完毕后,从复牌首日到复牌后7天,再到复牌后30天,大部分企业股价低于转股价格,且相较于转股价格,跌幅持续小幅上升并集中在20%-70%区间。 例如,盐湖股份通过债转股重整后重新上市给投资者来了不错的收益。 具体来看,2020年1月21日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批准的青海盐湖重整计划,公司共转增股票264,678.61万股,总股本由278,609.06万股增加至543,287.67万股,其中,转增股票中的257,603.43万股会用于抵偿债务。根据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盐湖股份出资人所持有的公司股票绝对数量不会因本次重整而减少,实控人仍为青海国资委,持股比例由 27.03%变为13.86%。2020年4月21日,公司重整完毕,重整期约为3个月。由于此前连续3年处于亏损状态,公司重整完毕后并未马上复牌。2021年8月10日盐湖股份恢复上市,复牌首日股票暴涨306%,复牌9天为转股债权人带来浮赢收益合计约600亿元。 处置制度有待完善 不少债券持有人向记者表示,当下债券违约处置制度人仍然有待完善。 关于现阶段我国违约处置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联合资信此前表示,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处置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采用司法程序进行违约处置的案例不断增加,但在违约处置过程中,仍存在效率不高、求偿难度较大、回收水平较低等问题。此外,债券投资人保护机制、违约债券交易制度等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违约处置进展与回收水平。 对于债券违约处置制度建设,监管也在不断完善。 8月18日,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债券处置的基本标准和流程,保障处置过程平等自愿、公平受偿、公开透明。健全仲裁调解等非诉讼债券纠纷解决机制,探索集体诉讼和当事各方和解制度。健全违约债券转让等市场化出清机制。持续健全债券持有人会议等投资者保护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为上位法依据,按照“依法合规、商业自愿、能力匹配、风险隔离”原则,完善受托管理人制度。 此外,意见指出,严惩逃废债行为,禁止企业借债务重组和破产之机“甩包袱”“卸担子”。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督促各类市场主体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 针对我国违约处置和回收的现状,联合资信建议,继续提高司法处置保障水平,提高司法诉讼处置效率,保护债权人整体利益;健全投资人保护制度,完善受托管理人制度和持有人会议制度,切实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完善违约处置的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信息披露水平与质量;完善违约债券交易机制,改善相关债券的流动性,推动我国违约债券市场的风险化解。 上述私募机构人士也建议,应提高司法诉讼处置效率,当下债券违约后法律诉讼周期过长。另外,该人士也表示,去年开始个别违约主体有“逃废债”的苗头,希望监管加强对“逃废债”发行人的监管,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公募基金响应北交所布局 尚待具体政策落地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沁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京证券交易所”)的重磅消息引发市场各方关注,公募基金也不例外。 “我们肯定是积极参投,不过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规划,在等待进一步的政策出台。”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从业人员如是说。 公募基金与新三板的渊源始于2020年,历经一年的发展,目前已有19只公募基金产品参投新三板精选层。行业人士认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将给投资新三板精选层的公募提供更多的标的、更好的流动性以及更高的关注度,未来会有更多公募把新三板精选层(北京证券交易所之组建基础)列在投资范围里面。 证监会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业界观点认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将更考验基金公司选股能力;整体而言利好市场,但具体计划仍需等待政策落地。 新三板公募基金这一年 2019年10月,伴随着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公募市场逐渐开启了参投新三板精选层股票的新征程。 2020年4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股票指引》,根据《指引》,公募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及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基金)可投资新三板精选层股票。此前,公募基金产品只能通过专户产品形式参投新三板市场,最低认购金额为100万元,性质上仍属私募产品。 同年6月3日晚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股转系统”)公告称,首批新三板公募基金产品注册已获证监会同意注册,分别属于华夏基金、南方基金、汇添富基金、富国基金、万家基金和招商基金。6月10日,首批5只新三板公募基金发售,部分基金产品一日售罄。 2020年7月27日,新三板精选层正式设立并开市交易,32家首批挂牌企业集体晋层。 而后,随着多家公募基金的参与,最终形成了19只基金产品参投新三板精选层的情况。 当时,公募行业人士纷纷认为,有了公募基金的加持,新三板精选层企业的流动性得以加快,同时,对无法参投的个人投资者亦是机会。 从整个板块层面来看,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认为,目前合格投资者超过170万户,相比2019年年末总户数增长超过6倍。伴随着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和丰富、专业投资者队伍不断扩大、QFII和RQFII投资新三板挂牌股票获得推进,新三板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长期投资理念、投资者和挂牌公司的信心、流动性水平和国际化水平都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时间转至2021年,9月2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进行致辞时宣布,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9月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北京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会员管理规则(试行)》(征求意见稿)等业务规则。 在庞溟看来,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代表了新三板改革从量变到质变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证明了改革后新三板精选层的实践检验及其包容性、精准度和适应性受到市场各方普遍认可。这既能推动不同特色和定位的市场和板块持续健康发展,又能切实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体经济,有利于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为高效、便利、快捷地获得资本支持,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体来看,北京证券交易所认真考虑和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若干特点,并吸收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的成功经验,基本平移了原新三板市场精选层各项基础制度,在基础性业务规则和制度建设上努力实现多元化、差异化和特色化。 庞溟认为,从目前各方透露的信息来看,北京证券交易所将成为继上交所、深交所之后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预计将在2021年底前正式开始交易,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的格局。期待北京证券交易所能真正实现其设立目标,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合格投资者踊跃参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良性市场生态,科学合理地发挥分层价值筛选和价值发现功能,为优质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和更好的直接融资成长路径,实现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高效支持,并畅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助力资本市场其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在更大范围上、在更深层次上推动释放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动力。 公募影响几何? 一位基金业评价人士认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将给投资新三板精选层的公募提供更多的标的、更好的流动性以及更高的关注度,未来会有更多公募把新三板精选层(北京证券交易所)列在投资范围里面。 农银汇理基金分析认为,将新三板精选层平移至北京证券交易所后,公募产品投资问题、保险社保投入等生态问题将得到初步解决,新三板的关注度、机构投资者占比均有望提升。 南方基金表示,将密切关注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和相关上市企业情况,通过不断加强对经济基本面和上市企业的深入研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紧抓资本市场改革新机遇,关注产业成长空间,挖掘创新性中小企业的投资机会,积极布局。 博时基金亦提出,将发挥公司投研能力及产品创新能力,积极参与投资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通过对经济基本面和上市企业的深入研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紧抓资本市场改革新机遇,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聚焦“专精特新”的优质中小企业。 招商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嘉实基金等大型基金公司也纷纷表示未来将研究并参与其中。 不过,上述行业评价人士认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将更考验基金公司选股能力,因为其中不乏一些不能在主板上市的成长型公司。整体而言对市场利好,不过仍需等待政策落地。 庞溟提醒,考虑到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将是“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投资者结构和风险偏好与沪深交易所有较大差异,预计对投资者将有更高的资格要求、专业投资要求和风险管理要求。
【首席观察】保险巨头,困在NBV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姜鑫 一 NBV何时企稳?A股保险巨头的忧伤一点点弥漫开来,甚至出圈…… 前有中国人寿原员工举报造假,后有中国平安员工实名举报;追本溯源,制度设计上,可视之为代理人机制变革大背景下矛盾的激化;技术上或许可归结于NBV(新业务价值)之困——增长乏力了。 “寿险行业正处在阵痛期”“寿险改革正如火如荼,请给我们时间”“短期面临一定程度的转型困难”……被称为保险业增长引擎的NBV持续下滑,A股几大险企巨头在诉说“难”之情景。 资本市场亦折射出这一窘境。截至到2021年9月10日,保险股跑输大盘,龙头中国平安领跌,跌幅达-39.44%。 就此,“13个精算师”称,在近十年资本市场股票收益率的统计期间,尚属首次。但初步来看,平安PEV(股价和内涵价值的比值)跌破1,达到0.68,这一估值相对安全且具有吸引力。 中国平安已连续数日大手笔回购,公司董监高持续增持;据同花顺数据显示,监事顾立基、董事长马明哲等8月27日至9月7日累计增持21.68万股,成交均价51.67元/股。9月8日,中国平安报收51.95元。这较近期低点的48.88元,反弹6.2%,但较去年高位的94.62元,降幅达45%。 无怪乎中国平安总经理、联席CEO谢永林会说,作为职业经理人、作为上市公司高管不评价股价;但是可以表态该如何干活。他坚信把业务做好了,股价应该上去。 投资者也会这样想么?其眼中的保险股无虞吗?这或许取决于资本市场看重的“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率和新业务价值(NBV)”等指标是否企稳——它们昭示公司业绩增长能否可持续。 但至暗时刻也会有光。此过程中,当五家A股上市险企无一例外遭遇NBV滑铁卢时,H股中国太平(0966.HK)、友邦保险(1299.HK)却表现亮眼。 上半年,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的新业务价值分别为298.67亿元、273.87亿元、102.31亿元?40.90亿元?24.1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9.0%、11.7%、8.9%、21.7%、25.2%。 再看中国太平,2021年上半年,公司境内寿险原保费同比增长3.7%,太平人寿新业务价值38.36亿港元,同比增长41.7%,人民币口径同比增长29.1%,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4.2个百分点,个险、银保四项继续率指标保持行业领先。 “中国内地市场继续成为集团新业务价值最大贡献者。”友邦保险称。其中报显示,新业务价值增长22%至18.14亿美元;除香港外,所有报告分部的新业务价值均超出疫前水平;内涵价值权益为701亿美元,较2020年12月31日上升5%;税后营运溢利上升5%至31.82亿美元等。 对此,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源祥表示,友邦保险缔造22%非常强劲的业务价值增长,而我们所有主要财务指标均有所上升。很高兴所有报告分部(除香港外)的新业务价值均超出2019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惟旅游限制继续影响香港业务来自中国内地访客的销售。 李源祥说,友邦持续增长的高质素有效保单组合支持税后营运溢利及期内产生的基本自由盈余增加。内涵价值权益和股东分配权益均创新高,而自由盈余的大幅上升及集团当地资本总和法覆盖率达412%,反映友邦的财务状况非常强劲。 此时,距李源祥自2020年6月1日履新友邦集团CEO,不过十五个月,中国保险业已“今非昔比”:一年前的A股上市保险公司可谓香悖悖,那时的上市保险公司备受资本青睐,股价悉数创下历史新高。 而加入友邦后的李源祥之压力并不轻松。在2017年黄经辉上任友邦集团CEO后,友邦保险就一直处在快速增长中。若将友邦2019年上半年度财务业绩与2017年上半度年度比较,会看到,其新业务价值增长42%至22.75亿美元,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税后营运溢增加30%至28.98亿美元。与此同时,公司内涵价值权益增加26%至614亿美元。 “我们专注进一步以科技推动业务发展,显著提升我们面对持续的疫情控制措施时之坚韧力。与2020年上半年比较,‘最优秀代理’的代理生产力和活跃代理人数均有所增加。我们的百万圆桌会注册会员人数增加25%至超过16,000名,并且连续第七年成为全球拥有最多百万圆桌会注册会员的公司。”李源祥称。 近30年过去,1992年将保险营销员制度引入中国保险业,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精算师、核保师的友邦保险——似乎又在身体力行“精英模式”。此一时彼一时,彼时的中国市场处于“粗放式”、“人海战术”规模致胜的发展阶段,推动“卓越营销员策略”似不现实。而中国保险行业代理人队伍清虚的此时,友邦保险打造精英营销员渠道之主动升级——则可为其抢占市场先机“加分”。 细观之,友邦保险当下转型升级的“杀手锏”或是AIAU培训体系。“U”意指“You”,亦代表“Universi-ty”。2020年下半年进入保险代理人转型升级的友邦保险,将2021年视为转型升级的重点年份,推出了AIAU培训体系。 当A股保险巨头困于NBV疲软,苦于“增员难”之际,这家率先将寿险营销员制度引入中国内地的保险公司能否树立典范,亦步亦趋重塑代理人形象——将过去所谓的“跑街先生”转型升级为“保险专家与顾问”? 行至今日,行业之所以面临诸多困境,很大原因也在于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销售场景与销售模式的错配、甚至经营模式与行业趋势的错位。保险服务并非只是产品推销与业务承保,而是从承保开始,就与客户建立联系,为之提供专业化、价值化的健康管理与财务咨询服务。换言之,保险代理人将成为陪伴客户一生的财富及健康管理伙伴。 若以此行业趋势标准对照之前的中国千万保险代理大军,不难理解,A股保险巨头们的长吁短叹,怎一个“难”字了得。 所幸,2021年中期报告之后,前期表现“萎靡”的五家保险股之走势日趋向好;市场观点称,是否应该“珍惜50元的平安”、“抓住30元/股中国人寿的投资机会”呢? 而截至9月9日,A股五大上市保险的公司股价分别为:中国平安(51.62元,-0.64%)、中国人寿(31.43元,-0.85%)、中国人保(5.32元,-0.19%)、新华保险(42.99元,+0.21%)、中国太保(28.15元,-0.04%)。 “一是行业中报整体表现不错,二是调整基本到位,出现技术性反弹;或将迎来估值修复。”一位私募人士如此评价保险股后市。 二 其实,如果纯粹从中报来看,“13个精算师”认为,平安仍然有好看的一面:如个代新单已经企稳,同比增长4.9%;平安在有效业务价值、剩余边际规模方面仍然位居第一,新业务价值率虽有下降,但仍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但平安不太好看的一面,主要是:踩雷华夏导致投资收益大幅缩减,净利润大幅度下滑,被国寿反超;同时导致ROE指标领先优势也不复存在,而受寿险改革影响,代理人数量仍在下滑。新业务价值率下滑5.5个百分点,连累导致新业务价值规模萎缩。 而“PEV跌至极具吸引力的区间”、“华夏幸福计提减值2/3”、“个代新单业务企稳,正增长4.9%”这三点则被视为中国平安的积极信号。 PEV为公司股价与每股内含价值的比值,诠释市场对公司价值的估值状况。由此,13个精算师认为,因为平安股价大跌,PEV值很有吸引力。 通过对比近三年(截至2021年9月2日)上市保险公司的PEV,“13个精算师”指出,PEV值远高于其他六家上市公司的友邦保险显得“鹤立鸡群”;总体上,中国平安PEV值次之。如果单从2021年数值来看,则是友邦保险2.11>中国人寿0.76>中国平安0.68>中国太保0.56>新华保险0.53>中国太平0.16。 另外,13个精算师对近十年七家寿险公司所属上市公司的年度股票收益率进行汇总计算后发现,即使加入了友邦保险,中国平安也曾3次领涨,中国人寿的2次领涨。 结合PEV值来看,“中国平安积累了雄厚的剩余边际,但由于新业务‘增长’乏力,资本市场可能出现了过度反应。”13个精算师指出。 新业务“增长”乏力之痛并非中国平安一家,困在NBV的保险巨头该何去何从? 中泰证券认为,平安寿险2021上半年NBV同比下降11.7%至273.9亿元,主因是长期保障新单同比下降43%,长期保障占寿险整体NBV的比重已经由19年同期的60.2%下滑至当前的34.1%; 此外,在中泰证券看来,平安寿险改革项目在局部的试点和表现未能扭转队伍的整体质态,寿险代理人数量较年初下降14.3%至87.8万人,活动率较同期下降9.1%至43.9%,考虑到代理人收入同比下降至13-14年水平的5889元,且当前仍处在清虚阶段,预计年底代理人数量可能会在60万左右; 平安上半年推出的“保险+”产品策略暂时未能弥补重疾产品的价值缺口,一方面是能够清楚讲解健康管理权益的高素质代理人占比仍然不高,另一方面当前寿险的健康管理方案大部分是集团内部自建,好医生等其他子公司有自身销售目标,因此对客户依然是销售导向而非服务导向。中泰证券预计,高门槛的养老社区对寿险的NBV有一定拉动效应,同业的经验显示养老社区占整体NBV的比重在10%-15%区间; “考虑到下半年寿险代理人数量将继续承压,且高端养老未能完全弥补重疾的价值缺口,我们判断寿险NBV的企稳还需要一定时间。”中泰证券称。 从几家保险公司的中报中,亦不难发现,发展“引擎”失速的事实。在中国平安的业绩发布会上,公司执行董事兼联席CEO陈心颖回答媒体提问时称,整个行业代理人规模下降了20%。更有公司高管透露,挤出水分后,昔日900万代理人大军或只剩400多万。 陈心颖表示,上半年NBEV(新业务内含价值)的下滑主要是两个因素,即产品结构的因素,今年一季度的开门红储蓄产品占比比较多,所以有产品结构短期的调整;其次是个人代理人的转型,我们在整个转型当中把一些低质量的替换掉,所以整体代理人人数有下降。 而对于公司及行业新业务增长停留低位的问题,苏恒轩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的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多,虽然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是实现正增长的最大经济体,但是国内经济的恢复仍然很不均衡,基础很不牢固。同时,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在疫情的影响下,居民对长期大额支出,以及非必要的必需品方面的开支更加谨慎,所以整个寿险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不过,苏恒轩指出,尽管面临不利因素,我们始终认为当前面临的短期挑战仅仅是行业结构和与新的供求平衡形成的阵痛期。仍然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政策,这些政策也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人保也表示对中长期保费持续增长充满信心。虽然短期面临一定程度的转型困难,但从长期来看,发展空间很大,后市可期。 三 纵然信心满满,若“基础设施”建设未夯实,地基不牢,行业大厦构建恐无从说起。 而人身险公司说千道万,仍是“渠道为王”。按照保险老将万峰的话说,寿险经营无非就是增长模式、渠道建设、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这几件事。将这几件“基础设施”做好了,寿险公司的经营也就“容易”多了。“有自己掌控的销售渠道,还担心业务发生大的波动吗?有较强销售能力的营销队伍,还担心市场难做吗?”万峰反问。 自1982年开始恢复至今,中国人身保险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体。在万峰看来,40年,保费增长上大体上经历了三波发展时期。即1982年-1999年,简单产品到传统产品发展时期;第二波,2000年-2013年,投连、万能、分红型产品发展时期;第三波,2014年-2018年,中短期存续产品发展时期;从2019年至今,正处在向第四波的过渡期;第四波,2021年-20**年,将是养老年金、健康保险产品发展时期。 若前三波是“市场理财需求导向+公司追求资产规模导向”成就了行业的发展,那么第四波的行业发展,将是以政府导向、在服务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局下,为满足社会大众对养老、健康保障需求提供补充保障服务的发展时期(政府导向+养老、健康保险)。 还记得十年前的行业低谷吗?当时,人身险市场发展陷入瓶颈,诸如,新单保费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出现负增长,总保费增速大幅减缓,增员难……风险集中显现。 得益于两个突破口:“十多年磨一剑”的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之启动,以及取消代理人资格考核之改革,代理人数量急增;行业得以振兴……改革之后,市场主体被松绑,激发了活力。 此时,业界再度寄希望于由内至外的行业改革。 “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被万峰视为第四波的主要驱动因素。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税优健康保险”、“延税养老保险”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瞬间“蓬勃发展”起来。而从国际经验看,递延税政策都能够驱动养老保险发展。 由此,万峰认为,第四波开始的时间取决于“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的调整具体内容以及出台的时间。随着保费增长模式的改变,第四波将会出现由保费竞争转向客户资源的竞争。“客户资源才是寿险公司最大的资本。” 届时旺盛需求刺激之下,行业的NBV增长之困大概也能迎刃而解。 一位业界资深人士说,导向变了,提供的主要产品变了,带给保险公司的也必然是“变”。这种“变”是向着“回归本源”“强化保障”方向的“变”——是中国才开始“真正的寿险业务”之“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的改变。 正如,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王和所言,面向未来,保险业,也包括精算,面临“逻辑重构”和“再存在”的命题和挑战。
中银基金再发一只迷你基金“清盘预警”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姗 2021年9月7日,中银基金公告称,中银中证8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中银800”)已连续4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 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中银基金旗下有9只产品发布该类清盘预警公告。其中5只产品因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清盘。 据记者梳理,中银基金旗下仍有29只基金的规模小于1亿元,占其基金数量的20%。中银基金以固收类产品为布局重点,相对在权益方面的短板,使其在近两年中国基金规模体量增长的大潮流中,规模增长滞缓。 迷你基金 9月7日,中银基金发布关于中银800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截至2021年9月6日日终,中银800已连续4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 公告中显示,若截至2021年9月22日日终,本基金出现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本基金将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进入清算程序,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这意味着,若没有更多资金注入,中银800将成为中银基金年内第6只清盘基金。 资料显示,中银800成立于2020年7月16日,基金经理为赵建忠,成立之初规模为3.78亿元。 从业绩表现看,截至2021年9月8日,中银800今年以来收益率为0.62%,虽跑赢中银中证800ETF基准(0.36%),但低于被动指数型基金7.36%的收益率。此外,在跟踪中证800指数基金中其收益表现亦平平。 记者发现,中银800的投资目标定位于“紧密跟踪标的指数”,力争控制日均跟踪偏离度的绝对值不超过 0.2%,年跟踪误差不超过2%。 虽然基金的跟踪误差非常之小,但该基金依然遭遇资金流出的困境。 今年以来,中银基金对旗下多只产品发布清盘预警公告,包括中银季季红定开、中银慧享、中银宁享、中银汇享、中银移动互联、中银新蓝筹、中银惠兴多利、中银互联网+股票、中银聚利半年定开9只产品。其中,后5只产品已经清盘。 基金“老将”严菲管理的中银新蓝筹自2017年5月成立以来,回报为60.1%。但该基金今年二季度末的规模仅剩0.17亿元,今年以来收益为-7.67%,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近9个百分点。 据了解,常见的基金清盘原因主要有:一是合同到期,基金成立时合同约定会到期清算;二是持有人表决,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主动决定终止基金合同进而清盘;三是合规清盘,因不符合监管要求而必须进行清盘;四是被动清盘,基金规模太小,触发清盘的"红线",被迫终止。 中银基金今年清盘的5只产品均是由于资产规模原因触发合同终止条款。对此,有公募基金业人士认为,基金公司对一些基金进行清盘,既是基金投资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也是对基民投资利益的有效保护。 Wind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市场清盘基金数量达到159只,相比去年同期的97只,增长了64%。 一位公募人士指出,基金运作不顺畅,是清盘的主要原因。常见的一般是基金成立时规模较小,成立之后业绩不理想会遭遇资金赎回导致清盘。“迷你基金”的无奈清盘一直是基金清盘的主要类型。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银基金旗下仍有29只基金的规模小于1亿元,占比达20%。其中不乏多只已经成立10年的老基金和成立不足一年的次新基金。其中,规模最小的中银富享定期开放、中银宁享、中银季季红、中银慧享4只产品均是固收类债基产品。 规模增长滞缓 公开资料显示,中银基金成立于2004年,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英国)有限公司为其股东,分别持股83.5%和16.5%。背靠银行股东,中银基金“重债轻股”特色明显。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中银基金管理总规模为3733.88亿元,位列行业22位。旗下基金总数量为139只。在2018年三季度,中银基金管理规模一度达到4518.44亿元,跻身行业第8位。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3.5万亿元,较2016年底增长1.6倍,从全球第九上升至目前的全球第四。其中,权益类基金产品数量和管理规模分别达5140只、7.7万亿元,分别增长1.2倍、1.8倍,均创历史新高。 从资金理念资产配置来看,中银基金配置债的比例一直在70%以上,近两年股票占比有所增多,但依旧维持在10%以下。 在2020年的结构性行情中,不少基金公司积极发力主动管理。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在整个基金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有些公司加速发展权益类产品,在发展速度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权益能力相对薄弱的公司,获益不多。 从“五大银行系”基金公司来看,去年各家非货币管理规模均实现上涨,工银瑞信基金、农银汇理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建信基金分别增长61.68%、30.6%、102.91%和28.69%,中银基金增长了13.87%。 目前中银基金权益投资的主要代表是严菲和李建,两人投资经理年限均超过13年,管理基金数量分别为4只和7只。严菲曾任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2015年加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管理规模7.94亿元。李建目前为中银基金投资总监 (权益)、权益投资部总经理,2005年加入中银基金,管理规模为259.10亿元。 从今年以来新基金布局来看,中银基金目前仍以固收类产品为布局重点。记者梳理发现,中银基金2021年以来新发产品12只,资产净值207.99亿元,其中5只为债券型,4只为偏债混合型,仅3只为股票型或偏股混合型。 沪上一位公募人士认为,“中银基金重债券、轻权益的相对‘保守型’投资风格使其错失了去年权益的大好行情。近两年主动权益管理能力较强的基金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权益投资大时代中,未来各家基金公司也将继续加大权益类基金布局力度。” 在去年那一波抢权益后进入今年相对低潮的时期,中银基金未来在固收布局之上,会否在权益市场抢占一席之地值得关注。
穷兵黩武的美国是世界安全最大威胁(观象台)
爆炸、死亡、混乱、泪水……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在美国本土发生,惨烈的画面至今仍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20年后,阿富汗喀布尔机场,同样惨烈的一幕上演了:爆炸发生后,仓皇撤退中的美军将枪口对准无辜民众,并封锁机场附近道路,造成大批民众因枪击丧命或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因一场悲剧而起的阿富汗战争,以另一场悲剧仓促收尾。极其讽刺的是,曾经的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自2001年美国以“反恐”之名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其军事行动共造成10多万阿富汗平民死亡,约1100万人沦为难民。长期动荡的阿富汗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当地恐怖组织从个位数增至20多个。 一边高喊“保护美国公民”,一边煽动国内恐慌情绪,为扩大“反恐战争”寻找借口;一边侵略主权国家,一边炒作文明和宗教冲突,极力输出“美式民主”和西方价值观;一边高喊“帮助”“拯救”当地人民,一边放纵美军大肆杀戮、掠夺资源……一场阿富汗战争,让世界看清了所谓“山巅之城”“民主灯塔”的真面目——纯粹是一台嗡嗡作响的战争机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从来不懂这个道理。多年来,这个“超级大国”热衷于秀肌肉、挥拳头,肆意发动战争,制造对抗,把世界搞得狼烟四起,在全球欠下累累血债,早已成为世界安全的最大威胁。 其一,“战车”开向世界,“火力网”笼罩全球。从阿富汗到伊拉克,从叙利亚到利比亚,世界各地的冲突与动乱背后几乎都有美国的身影。今年3月,美国反战组织“粉色代码”发布报告指出,过去20年,美国及其盟国持续不断轰炸他国,平均每天投下40多枚炸弹。截至2019年,美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军事基地,共有驻军超过27万人。 其二,军费持续攀升,挑起军备竞赛。美国军费常年高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军费总开支近四成。在疫情肆虐之下的2020年,美国军费开支仍同比大幅增长4.4%,达到7780亿美元。在亚太、中东欧部署反导导弹,加快研发激光武器和高超音速武器,组建太空军、构建“黑客帝国”……美国的战争触角伸向空天地各个领域,企图建立起军事上对其他国家的“绝对优势”。 其三,多次从军控条约体系“退群”,谋求“自我松绑”。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核武库,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化学武器库存的国家。近年来,撕毁《中导条约》、退出伊核全面协议、取消签署《武器贸易条约》、反对《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议定书谈判、迟滞化武销毁……美国已成为世界军控进程最大的“绊脚石”。 其四,组建军事同盟,制造军事对抗。近年来,美国加大对盟国出售先进武器装备。2020年,美国军售占全球比重超过85%,其中近一半流向中东。美国经常打着所谓“航行自由”的幌子,派军机军舰在东海、南海挑衅,纠集盟友举行针对性极强的军事演习;美政客还大肆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拉拢西方国家对华打压、遏制。 “美国应该坦白承认,心里认的就是‘强权即真理’。”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瓦尔特的评论一针见血。美国的所作所为表明,一些美国政客身体虽已进入21世纪,但脑袋还停留在零和博弈盛行的冷战时代。他们信奉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推崇的是“谁的胳膊粗、拳头大谁说了算”的霸道逻辑,企图以强化军事霸权来谋求本国“绝对安全”,进而维护自身全球霸权。 只是,世界在变,美国的世界观也要变。今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几十年前的“西贡时刻”,到如今的“喀布尔时刻”,美国的教训够惨痛了。美国须知:世界不和平,美国也不会安全。若一意孤行继续穷兵黩武,只会自伤元气、自毁形象,最终在国际社会成为“孤家寡人”,被时代所抛弃。(李嘉宝)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11日   第 06 版) 责编:闫宇航
让金砖机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和音)
中国方案不仅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疫后实现更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摆脱疫情影响、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信心 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在金砖国家合作15周年的重要年份,中方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为加强金砖合作擘画蓝图,为推动全球抗疫合作领航引路,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指引方向。 15年来,金砖国家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秩序演变深刻复杂。在此关键时刻,金砖国家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加强全球治理、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有全球意义。 “面对挑战,金砖国家要展现担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分别从推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团结抗疫、推动开放创新增长、推动共同发展等方面,指明金砖国家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的努力方向。习近平主席还就推动金砖务实合作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前进提出5点倡议:坚持同舟共济,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坚持公平可及,加强疫苗国际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加强经济合作;坚持公平正义,加强政治安全合作;坚持互学互鉴,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中方倡议进一步丰富了新形势下金砖国家合作的内涵,受到各方普遍欢迎。俄罗斯学者称赞,中国的建设性立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金砖机制的国际声望与影响力,有助于促进世界稳定发展。 中国引领抗疫合作,始终与各国休戚与共,展现了大国担当。中国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疫苗和相应技术支持,为促进疫苗公平分配、加强全球抗疫合作作出积极贡献。截至目前,中方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10亿剂疫苗和原液,将努力全年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习近平主席宣布,在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年内中国将再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捐赠1亿剂疫苗。掷地有声的讲话,充分体现中国与各方携手战胜疫情挑战的坚定决心,充分展现大国领袖心系天下安危、关注各国民生福祉的博大胸怀。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赏中方为金砖国家和全球抗疫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把握时代脉搏,为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贡献关键力量。疫情加速国际格局演变,个别国家以多边之名行单边之实、以民主和人权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损害了各国共同利益。习近平主席强调,金砖国家要推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新德里宣言》重申金砖国家支持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舆论认为,中国发出“追求一个多极世界”的信号,为充满不稳定不确定性的世界赋予正能量,增加稳定性。 中国坚持互利共赢,为复苏世界经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站在全球共同发展的高度提出中国方案,强调要推动开放创新增长,助力世界经济平稳复苏,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让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惠及所有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推动共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中国方案不仅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疫后实现更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摆脱疫情影响、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信心。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明年,中国将接任金砖国家主席国,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中国将同金砖伙伴一道,全面深化各领域合作,为全球早日战胜疫情、实现经济复苏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力量,让金砖机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11日   第 03 版) 责编:闫宇航
望海楼:中美应该展现大格局肩负大担当
9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就中美关系和双方关心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广泛的战略性沟通和交流。中美元首同意继续通过多种方式保持经常性联系,将责成双方工作层加紧工作、广泛对话,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中美元首通话时机关键,传递出积极正面的重要信号,将推动中美关系尽快重回正轨。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致使中美关系遭遇严重困难。美方对华政策出现方向性错误并作出了重大战略误判,将中国视为威胁和对手,满世界围堵打压中国。美方个别政客声称对华“接触”政策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则是激烈“竞争范式”。还有人渲染中国在“赌美国输”,中国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挑战和取代美国。其实,美国采取的对抗性对华政策违背时代潮流,也不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和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常言道:“解铃还需系铃人”。中美关系能否改善、如何改善,现在“球”在美方一边。拜登表示,世界正在经历快速变化,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中如何互动相处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世界的未来。两国没有理由由于竞争而陷入冲突。这表明美方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而且表达了要避免冲突的意愿。对此,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 中美合作可以办成很多大事。世界已迈进互联互通时代,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今年是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双方携手合作,实现了从“破冰”到关系正常化的飞跃发展,其成就有目共睹,给两国人民和世界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事实证明,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20年前的“9·11”事件发生后,中美就反恐问题加强合作,有力地维护了国际安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中美紧密合作,成功挽救了世界经济。中美在应对埃博拉疫情上也进行了良好合作。当前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如公共卫生危机、气候变化等。后疫情时期的世界需要修复,经济需要重建,其任务异常艰巨,中美合作至关重要。而任何单边主义、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只能适得其反,蜷缩在意识形态的“茧房”里无异于自缚手脚,得不偿失。 中方对美政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坚信双方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推进互利合作才是唯一正确选择。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通电话时指出,两国应该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发展的中国必将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为世界注入更大的稳定性。 尽管中美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与考验,但也存在很多机遇。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中美应该展现大格局、肩负大担当,坚持向前看、往前走,拿出战略胆识和政治魄力,推动中美关系尽快回到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阮宗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11日   第 02 版) 责编:闫宇航
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
习近平: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我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这段话出自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方式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发力点,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经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及其实践,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极大地增强了我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信心。 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例,要实现筑牢重要生态屏障和流域经济带高速发展“双丰收”,应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把绿水青山蕴育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财富,助力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因此,要在“重在保护治理,要在绿色发展”思路指引下,科学推进生态优先保护策略,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创新绿色科技,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全面建立生态化、绿色化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 本期特约专家:贾剑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责编:王瑞景
“美式反恐”为何越反越恐?(热点对话)
图为8月20日,美军士兵守卫在阿富汗喀布尔机场的铁丝网一侧。  新华社/法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李 伟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李海东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德刚 “9·11”恐袭事件发生20年了。 20年过去,美国纽约双子塔的烈火浓烟仿佛仍在眼前,恐怖主义的阴霾依旧笼罩在世界上空。20年间,美国的“反恐”进程“把阿富汗政权从塔利班换成塔利班”,这种颇具反讽意味的“轮回”,宣告了美国所谓“反恐战争”的失败。 “美式反恐”为何越反越恐?自诩为“正义之师”的美国为何没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在“9·11”事件20周年之际,本报邀请国际问题专家就这些问题进行对话。 “9·11”事件为何发生?20年间,美国内政外交发生哪些变化? 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另一组劫机者迫使第三架民航客机撞入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2977名平民遇难及19名劫机者死亡,美国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这是美国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灾难。2001年10月7日,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 李海东:“9·11”事件的发生基于多方面因素:一是美国没有处理好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多年来,美国的中东政策总体而言是“一边倒”地偏袒以色列,导致其与伊斯兰国家关系持久紧张,中东地区的诸多宗教极端主义者更是对美国充满仇恨。二是美国没有处理好自身问题。尽管美国已经拥有十分发达的情报系统,但20世纪90年代其整体安全情报和外交资源主要用于筹划如何与其他大国开展大国地缘政治对抗,并未足够重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直接威胁的伊斯兰世界中存在的极端主义者。美国情报系统误导了决策者,使其出现重大政策失误。“9·11”事件打了美国一个措手不及。 有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策划“9·11”事件的“基地”组织正是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为了遏制苏联,美国在阿富汗大力支持伊斯兰世界中的反苏力量,其中就包括“基地”组织。由于美国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判断,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李伟:“9·11”事件给美国造成巨大打击,并对其国家安全观念产生极大冲击。在此之前,美国认为对其构成威胁的对手以国家行为体为主,但“9·11”事件表明,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基地”组织,也能对美国造成几乎致命性的打击。 之后一段时期,美国整体国内政策围绕“反恐”进行。例如,“9·11”事件发生不久,美国以“反恐”名义颁布了《爱国者法案》。同时,美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政府改组,包括成立国土安全部、设立国家反恐中心等,并在一定时期内修改了与留学、移民相关的一系列政策。 在外交领域,美国从小布什政府时期开始采取以“反恐”立场划分敌友的对外政策,即谁支持美国“反恐”,谁就是美国的朋友,反之就是美国的敌人。 “9·11”事件后,美国给国际社会造成最大影响的举措是发动了两场所谓“反恐”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孙德刚:“9·11”事件发生以来的20年间,美国对外战略发生多次重大转变。事件发生后至2011年的10年间,美国相继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对外战略重心从大国博弈转向“反恐”。从2011年至2021年的10年间,“反恐”和大国博弈同时处于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位置。随着美国正式结束20年阿富汗战争,其对外战略重心回归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 在所谓“反恐”方面,美国主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以政权更迭为目的组建“志愿者联盟”,发动阿富汗战争,并纠集一拨“小兄弟”发动伊拉克战争;二是发起“反跨国恐怖主义论坛”,并把打击反美力量一并纳入“反恐”行动之中,给朝鲜、伊朗、叙利亚等国“贴标签”,将其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三是将高科技应用于“反恐”行动,在中东、中亚等地区建立多个无人机基地,对恐怖分子进行定点清除。 所谓“反恐战争”为何惨淡收场?美国“反恐”政策出了哪些问题? 据外媒报道,美国布朗大学的战争成本项目发布报告显示,美国在“9·11”事件后的“反恐战争”的预算成本和未来债务总额,“以当前美元计算约为8万亿美元”;此外,约92.9万人在美国的“反恐战争”中丧生。 然而,无数的金钱和死亡并未换来美国人期待的和平与安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近期公布的民调显示,近七成美国民众认为美国未能在阿富汗实现目标。 李伟:美国摧毁“基地”组织在阿富汗的训练营地后,其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步入歧途。一方面美国以“反恐”为名“夹带私货”。2003年,在发动阿富汗战争仅两年后,美国为了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捏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虚假情报,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其根本目的是在中东国家推行“美式民主”。最终,事与愿违,反而在伊拉克催生了另一个新的国际恐怖势力——“伊斯兰国”极端组织。 另一方面,2011年击毙本·拉登后,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便只有“反恐”之名,而无“反恐”之实。此后10年,美国的对手不再是恐怖组织,而是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其目的是在阿富汗扶植一个亲美的傀儡政权。而这一政权并不符合阿富汗的整体国家利益。 美国看似高举“反恐”旗帜,实质却在不断制造新的恐怖主义,并使恐怖主义发展蔓延的土壤更加肥沃,恐怖活动日益猖獗。 孙德刚:美国的“反恐”政策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没有弄清恐怖主义具有多重根源,如思想层面的意识形态极端化、社会层面的族群对立和分裂主义、经济层面的贫穷导致极端分子铤而走险,而是简单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引发新的矛盾。 二是错误地认为民主是根治恐怖主义的良方,将二战后对日本、德国的民主化改造用于伊斯兰国家,企图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打造“民主样本”,结果出现“水土不服”。同时,美国简单地将民主治理等同于民主选举,导致这些国家在选举中以部落、教派、族群等划线、抱团,原有的国家认同和内部平衡被打破,族群之间的对立进一步加剧。 三是过于迷信高科技“反恐”手段,无人机“斩首”行动常因情报失误而造成平民伤亡,加剧中东地区反美情绪,让美国大失民心。 李海东:美国在“9·11”事件后的一系列“反恐”行动远未达到其预期目标,决策者一再犯错,政策失败成为20年来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鲜明特点。 例如,美国以塔利班庇护“9·11”事件幕后主使本·拉登和“基地”组织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在推翻塔利班政权后,基于新的战略考虑,不仅未从阿富汗撤军,反而将北约力量带入阿富汗。在此期间,美国还盲目地开辟了伊拉克战场,把颠覆萨达姆政权作为其“反恐”的一个目标。此后,美国还加大对利比亚、叙利亚等中东北非其他国家内政的干预。事实上,美国并未将心思真正用于反恐,而是将大量资源用于颠覆其他国家政权,试图借“反恐”之名对相关国家进行美式改造,并利用美国在不同地区的军事存在搞大国地缘政治角逐把戏。但美国的能力与目标不相匹配,致使其政策反复失败。可以看到,“9·11”事件之后,美国外交政策错误迭出,错上加错,最终导致其在阿富汗的狼狈大溃败。 美国在中东酿成哪些恶果?给世界留下多少隐患? 日前,伊朗国家电视台援引国际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的数据称,美国入侵阿富汗的20年间,近3.3万名儿童被杀害或致残,且这一数字不包括因饥饿、贫困和疾病而死亡的儿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8月31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今天,1800万人,也就是阿富汗几乎一半的人口需要靠人道主义援助才能幸存。” 如世人所见,“9·11”事件发生20年后,高举“反恐”这面“正义大旗”的美国,留给中东乃至世界的是更多苦难和安全隐患。 孙德刚:“9·11”事件发生之后,世界各国普遍同情美国人民,国际社会也一致认为恐怖主义活动与反恐怖主义活动是一对主要矛盾。然而,美国错误地发动两场所谓“反恐战争”,从受害者变为加害者和占领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造成大规模的无辜平民伤亡,导致国际社会尤其是伊斯兰国家对美国的看法发生转变。 在美国发动战争之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国家认同较强。然而,美国试图“嫁接”西方选举政治,导致两个国家内部族群矛盾上升,部分失去资源和权力的前政府官员、军人转而加入极端组织。美国发动所谓“反恐战争”的另一个结果是,地区民族主义抬头,包括极端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反美主义上升,并为新的暴力和恐怖主义活动提供了土壤。 此外,近年来欧美国家频繁发生的“独狼式”恐怖袭击事件,也是美国“反恐”行动产生的衍生品。其中大部分“独狼式”恐怖分子都受到“伊斯兰国”极端意识形态的影响。 李海东:过去20年,国际恐怖主义危害并未减弱,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政策失误导致多个国家、相关地区以及美国自身的深刻混乱。美国在“反恐”中的双重标准和三心二意,还增加了国际反恐协调与合作的难度,恐怖主义始终未能被彻底清除。 对世界而言,美国越来越危险了,其以“反恐”之名不断颠覆其他国家政权,并在不同地区反复制造危机和动荡,非但没有给其自身和世界带来安全,反而使其所到之处尽是混乱,并由此催生出更多恐怖分子,让世界变得更不安全。可以说,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混乱的制造者和散播者。 透过美国20年的所谓“反恐”行动,越来越多人看清美国对外政策损人害己的本质,也看清了美国对外行动的危险性。世界各国对美国更加警觉和抵触。 李伟:除了在发动两场战争期间催生出新的恐怖组织之外,美国还试图利用恐怖组织遏制围堵其他国家。例如,众多证据表明,美国为了推翻叙利亚的巴沙尔·阿萨德政权,暗中为“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在叙利亚的活动提供武器;2020年,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宣布,把对中国构成恐怖主义威胁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移出美国定性的恐怖组织名单。种种行为表明,美国并未将反恐作为真正目标,而只是将其作为维系自身霸权地位的工具。这种做法导致恐怖活动愈演愈烈,并且反噬美国自身。当下,无论美国还是国际社会,都在承担美国“反恐”酿成的恶果。 当前,国际反恐面临哪些新挑战?美国应当如何发挥应尽作用? 8月26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国际机场发生两起爆炸袭击,致使大量阿富汗平民和13名美军士兵死亡,成为10年来驻阿美军伤亡最惨重的事件。“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发表声明宣称实施了此次袭击。美媒称,美国和盟友花了20年时间试图挫败阿富汗境内的恐怖主义,但这次袭击表明恐怖主义仍是一个威胁。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并没有根本消除,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仍然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李海东:接下来,国际反恐还将面临诸多新挑战。一方面,尽管塔利班在阿富汗重新掌权,并宣布组建新政府,但阿富汗局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在其他国家难以生存发展的部分极端主义者会利用阿富汗未来一段时间内部治理薄弱局面,将其作为庇护所或集结地,从而加剧全球反恐形势的复杂程度。此外,美国20年来的所谓“反恐战争”产生大批难民,给许多国家造成困扰。难民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也给极端组织煽风点火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对反恐的态度存在严重分歧,部分政治精英想继续推行所谓“反恐”政策,而美国民众则希望将更多资源用于国内发展,这意味着未来美国“反恐”行动将缺少更多国内支持,相关投入势必相应减少。美国在制造出更多恐怖主义力量之后,却在全球反恐进程中逐渐减少自身的努力和投入,这将给国际反恐合作进程带来更多困难。 李伟:美国政府应当摒弃在反恐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放弃将反恐“政治化”“工具化”的错误做法,真正从本国民众利益以及国际利益出发,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国内大资本集团,以“反恐”为名来谋取一己私利,助长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 美国政府必须认识到,无论打着什么旗号的恐怖主义都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和危害,绝不能为了所谓“大国竞争”战略,而去支持或纵容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的恐怖组织,这样只会损害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世界各国只有坚持以建设促稳定、以发展促安全的思路,联合开展有效的反恐行动,缩小恐怖组织的活动空间,铲除恐怖主义的滋生土壤,才是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根本出路。 孙德刚: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表明,美国所谓的“反恐战争”是失败的。失败的根源在于美国始终戴着有色眼镜,不愿与其他大国在反恐领域开展真正的多边合作,而只是建立了一个“伪多边”的“反恐”联盟。美国一方面希望借助中国、俄罗斯等大国以及伊朗、沙特、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的力量,打击恐怖主义;另一方面却对这些国家的内政指指点点,并打着所谓“宗教自由”、“少数民族人权”的旗号反对这些国家的反恐与去极端化行动,暴露出美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功利性和双重标准。 美国政府必须在反恐问题上改弦更张,应当与其他国家的反恐进程保持一致步调,借鉴别国的反恐与去极端化经验,推动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概念定义尽快达成共识,避免在反恐进程中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宗教挂钩。同时,应当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国际反恐合作,在打击恐怖主义融资及网络恐怖主义方面形成合力。 更重要的是,反恐应当回归治理这一根源。对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索马里等动荡国家,加强安全治理,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是国际社会当务之急。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应当施以援手,尤其是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责任,帮助这些动荡的国家实现稳定和发展,多管齐下推动反恐与去极端化工作。(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11日   第 06 版) 责编:闫宇航
911事件20年 专家:美国患上“阿富汗综合症”
世贸双子楼遭恐袭倒塌 海外网9月11日电 20年前今天,“911事件”震惊世界,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以“反恐”为由发动阿富汗战争;20年后,美军仓促撤离喀布尔,现任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以武力改造他国”的时代结束。这场始于报复、终于混乱的战争到底给美国留下了什么?专家告诉海外网,美国恐患上“阿富汗综合症”,虽然不排除还会进行军事入侵,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将对武力干涉别国心存忌惮。 “恐怖组织已发生地理性扩散” 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的自杀式袭击者劫持了四架客机,其中两架撞上纽约地标性建筑——世贸中心“双子塔”,一架撞向五角大楼,另一架在宾夕法尼亚州附近坠毁。事件共造成近3000人遇难。同年10月,美国借由“911事件”对阿富汗发动战争。 “直到找到、制止和击败全球每一个恐怖组织,我们的反恐战争才会结束。”小布什政府2001年曾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与2021年美军仓促撤军形成鲜明对比。半岛电视台刊文分析,美国反恐战争的确削弱了类似“911事件”这样大规模恐袭事件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极端势力蔓延全球。恐怖组织不再集中一处,而发生了地理性扩散,更难追踪与遏制。 美国外交学会反恐和国土安全问题高级研究员布鲁斯·霍夫曼对半岛电视台表示:“我们已在过去20年内多次见证,美国是如何在一个地区成功应对恐怖威胁,但却使恐怖势力迁移并控制另一个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指出,美国在阿富汗所谓的维护地区安全没有真正实现,甚至呈现“越反越恐”的情况。阿富汗境内恐怖组织数量从20年前的个位数增加到如今的20多个。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也认为,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效果有限,美军撤离后,阿富汗或成新恐怖主义势力的温床。 “反恐战争”让美国更安全了吗?半岛电视台指出,与“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存在从属关系或关联的组织不断蔓延扩张,阿富汗局势进一步动荡,这一切都说明,尽管自“911事件”以来美国付出巨大精力打击恐怖组织,但它们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一个可悲而讽刺的事实是,美国的处境更危险了。 强行“改造他国”致阿富汗深度分裂 “美国花了20年时间,最终用塔利班代替了塔利班。”这句调侃道出了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的尴尬结局。“911事件”后,美国以所谓庇护“基地”组织为由,用时两个月推翻塔利班政权,但并未就此收手,反而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反恐战争”。 田文林分析称,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除了名义上的“反恐”,还有三个深层原因:首先,小布什政府希望对伊斯兰国家进行“文明改造”。美国认为大中东地区之所以不断出现恐怖主义和极端思想,主要是因为独裁专制,由此提出“大中东民族改造”计划,妄图用西方模式重建阿富汗。其次,阿富汗地处中亚、南亚和西亚交接的十字路口,控制这一区域是美国地缘政治扩张的需求。最后,阿富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20年来,大批美国承包商进入阿富汗“淘金”,想方设法在此捞好处。 “美国强行改造他国没有好下场。”田文林指出,华盛顿长期以来进行的外部军事干涉,往往超出美国国力承受范围,在策略手段上也存在很大偏差。美国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和国家建设方案,对阿富汗这种国情复杂、部落繁多的国家不适用。 田文林进一步分析,美国在阿富汗推行所谓的“国家建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上而下的“政权建构”,二是自下而上的“国族建构”。然而,美国扶持的阿富汗政府软弱无力、贪腐严重;“国族建构”过程中,阿富汗部落意识较强,教派纷争和民族对立现象严重,美国推动的竞争性民主反而激化了部族矛盾,导致阿富汗深度分裂。美国所谓的“国家建构”从任何一个方面都未达到预期目标。 仓促撤军打开了“麻烦”之窗 2021年8月30日深夜,随着美国最后一架军用运输机离开喀布尔国际机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画上了句号。20年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去深重灾难,也让美国付出惨痛代价,至少2400多名军人死亡和经济损失超2万亿美元。 “失败的撤军、混乱的撤军,后美国时代阿富汗一系列潜在问题,将对美国内政外交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表示,美国这次撤军是为了止损,但客观上关上了“损失”之门,却打开了“麻烦”之窗。美国撤军会留下“阿富汗后遗症”,不仅是战争老兵身心创伤的后遗症,更重要的是美国社会层面的后遗症。 杨希雨解释道,当阿富汗战争后续影响外溢到美国国内时,特别是恐怖主义、难民问题以及人道主义危机,都会进一步加深美国国内撕裂。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美国两党都难辞其咎,战争始于共和党的小布什政府,延续于民主党的奥巴马政府,做出撤军决定的是共和党的特朗普政府,真正实施撤军的又是民主党的拜登政府,所以这场战争的失败和后续影响,两党各有把柄和软肋,双方可能会借此互相攻击。阿富汗战争对于美国国内内斗和撕裂,可能产生雪上加霜的作用。 杨希雨还提到,从阿富汗仓促撤军将对美国战略信誉度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外界深刻意识到,当美国的承诺与其自身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美国只讲自身利益,不履行承诺,“美国的承诺一文不值”。 美或将进入恐惧军事干涉期 美军从喀布尔匆忙撤军,给阿富汗留下一个烂摊子,其所谓维护国际体系稳定的能力遭到质疑。“阿富汗撤军确实让美国灰头土脸,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军事战略收缩。”朱锋认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依然是全球性的,将重回“大国竞争”战略,但阿富汗战争显然已不是美国目前的优先事项。 杨希雨也表示,美国撤出阿富汗、伊拉克是一个大的布局,其战略部署已调整为“收缩中东、加强两洋”。杨希雨认为,霸权衰落从来不会因外部因素出现拐点,都是由内部因素导致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阿富汗战争既是美国霸权衰落过程中的反应,也是美国霸权衰落新的推动力。 “美国霸权主义是有周期的。”在田文林看来,从阿富汗溃败将使美国陷入“阿富汗综合症”,与美国从越南撤军后如出一辙,长期的军事介入导致美国软硬实力受损,劳民伤财,一无所获。随着阿富汗战争结束,美国或将进入另一个恐惧军事干涉时期。未来15到20年内,美国对海外地区军事介入,特别是派遣地面部队会心存忌惮。 “当阿富汗、伊拉克战争都落下如此狼狈的结局,美国国内对于发动战争,特别是以战争的手段强制输出美国模式,会有长时间深刻的反思,必然会折射到决策过程当中,进而影响美国对外干预行动部署。”杨希雨称,“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停止,只是以所谓建立民主为由头的干涉恐怕难以实施,但不排除以其他理由发动战争。”(海外网 张琪)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编:张琪、王珊宁
香港创新科技发展风生水起
香港科学园一角。  香港科技园公司供图 参观者在“创科体验馆”内体验创科产品。 “创科体验馆”内的艺术科技互动体验区。 可自动搬运货物的机器人。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开启个性化创科旅程;戴上混合现实眼镜,体验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近日,香港科技园公司(科学园)全新地标——“创科体验馆”正式启用,以充满未来感的方式呈现各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创新科技。 近年来,香港在人工智能与机械人(AIR)、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等领域不断发力,创科生态日趋蓬勃。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此前到访科学园时表示,香港凭借自身实力加上国家支持,必定能够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科枢纽,为国家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创科实力不容小觑 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介绍,此次启用的“创科体验馆”共分为7个体验展区,访客可在入口处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自行启动创科旅程:走过“环回展现室”及“创科大道”,回顾香港创科的成功故事;驻足“科技探索区”及“未来展示屏”,了解香港创科发展及最新动态。“灵感空间”及“无限领域”展区则利用增强现实等创新技术为访客提供互动体验,实现创新社群交流协作。 在科学园扎根12年、专注设计网络应用的企业“喜悦导体”获邀担任“创科体验馆”的技术顾问,负责设计、整合及维护的工作。公司联合创办人刘达文表示,“创科体验馆”是一个对外推广创科公司技术及方案的理想场所。“这不单局限于香港,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都能接触得到,这对创科企业乃至整个创科生态圈发展有很大帮助。” 除了科技展示区,“创科体验馆”还设有会议场地供园区企业预约,作为与合作伙伴及投资者交流合作的平台。园区公司水中银(国际)生物科技首席执行官杜伟梁认为,体验馆是让大众了解创科、体验创科产品的优质窗口,园区创科企业十分期待利用“创科体验馆”进行各种交流活动,不断拓展商机。 “科学园每年都要接待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创科体验馆’的设立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科学园内逾千家创科企业汇聚而成的蓬勃生态,亲身感受香港作为大湾区创科枢纽的实力与发展潜力。”黄克强说。 AIR发展势头强劲 放眼全球科技领域,人工智能及机械人(AIR)技术发展迅速,是创科领域研发、竞争的重要阵地,也是“创科体验馆”中重点展示的创科成果类型。依托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香港AIR技术发展提早布局,相关技术近年来在金融科技、物流、建筑等行业加速落地应用,成为香港创科的优势产业之一。 作为香港旗舰级创科中心,科学园积极协助园内AIR企业与客户接轨,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引导AIR企业进行新的产品设计。为方便企业进行机械人测试,科学园还设立了虚拟实验室,帮助企业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应用场景测试。例如测试消毒机械人时可模拟不同使用环境、长时间运作情况,既能节省现场监察人力资源,还可自动收集所需数据,大大降低了研发周期和成本。 “科学园内目前有超过200家AIR技术相关企业,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香港科技园公司虚拟实验室总监霍露明表示,香港在发展AIR技术上有许多优势。“香港是一个密度高、场景复杂的城市,可以收集许多数据用作测试及辅助新技术发展,本地科研企业及大专院校也在AIR领域上具有一定实力。” “这里有良好的创科生态圈,有多元化的初创企业及成熟客户,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测试和改良机械人的场景及案例。”国际智能物流科技企业Geek+海外业务执行董事冯家浩表示,Geek+今年在香港成立了全球研发中心,为全世界物流市场研发AIR技术,并利用相关技术协助香港各行业转型,助力香港智慧城市发展。 此外,科学园计划推出一系列新的资助方案,包括资助用户以较低门槛试用企业开发的AIR技术新产品。霍露明表示,科技园公司还将建立新的数据平台,希望能够为园内企业提供更多支持,推动香港AIR领域持续发展。 艺术科技创意十足 除传统创新科技外,艺术科技这项新兴领域也将为香港创科生态发展创造新机。团结香港基金早前发布的艺术创新研究报告指出,文化及创意产业极具经济潜力,能够促进香港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创意文化艺术界与科技界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可为香港创意产业以至整体社会缔造更多新可能和新机遇。 走进“创科体验馆”,一场以“人·造”为主题的艺术科技展夺人眼球,兼具艺术与创新科技的展品相互交织,塑造出独特的交互美感。展览策展人关尚鹏表示,为展现以科技促进跨界别合作、推动文化及业界前进的潜力,“创科体验馆”内每个展区均设有跨领域创作的艺术科技展品。“展品多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体现出科技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带领世界与时并进的主题。” “发展艺术科技不单能使香港文化生态体系与时并进,更能借此汇聚艺术界与科技界的人才。”团结香港基金总干事郑李锦芬表示,艺术科技可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打造一个能紧密联系业界、研究中心和大学的可持续网络,让香港潜在的创意创新力量得到更好发挥。 为支持推动艺术科技发展,科技园公司与香港知专学院达成多项合作,包括专项人才培育计划、设计比赛等,全力培育本地艺术科技人才。香港知专学院院长王丽莲表示,创新科技是大势所趋,也为艺术创意提供更多发挥空间。“我们希望为学生提供‘艺术+创科’的跨学科知识,培育更多创意人才,助力香港艺术科技蓬勃发展。”(本报记者 金 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11日   第 04 版) 责编:闫宇航
稳投资稳外资,中国有实招(锐财经)
7月份投资增速有所下滑,投资是否还有增长空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怎样提振外商投资信心?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投资和外资形势有关问题进行了回应。 投资仍具备稳定增长条件 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比上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受到基数效应影响,投资增速‘前高后低’,总体上保持恢复增长的态势。”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吕文斌说,近期汛情、疫情等因素对投资增长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总的来看,投资仍然具备稳定增长的条件。 制造业投资增长势头较好。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自今年1—5月起已由负转正。当前,制造业企业利润平稳增长,企业预期总体稳定,有利于制造业投资持续恢复增长。 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启动建设。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各部门正积极推进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对于扩大有效投资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投资新动能快速成长。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力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补齐疫情暴露的短板弱项,教育、卫生等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有保障。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达到3.65万亿元,保持较高水平。专项债券的陆续发行使用,将有力带动基础设施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 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 “两新一重”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领域。1—7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8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整体呈现运行平稳、稳中提质的特点。 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副司长郑剑表示,下一步,将确保已开工的战略性项目有序推进,比如抓紧推动川藏铁路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全线开工,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尽早开工。进一步优选、精选具备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交通项目,滚动实施、梯次推进。 重大水利工程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以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持续提速,已累计开工49项。截至8月底,重大水利工程完成本年度建设投资720亿元,与2020年、2019年同期相比,分别多完成57亿元、165亿元,完成率超过往年同期7个百分点以上。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持续加大补短板力度。”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李明传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 全年利用外资增长或超预期 今年以来,在全球疫情和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充分发挥率先有效控制疫情、经济稳中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优势,扎实推进稳外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利用外资数量提升、结构优化。1—7月,全国吸引外资10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吸引外资分别为71.2亿美元、25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6%、40.6%,高于平均增长速度。 ——在华外企经营良好、利润增加。1—7月,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15.94万亿元人民币、1.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1.6%、46.0%,明显好于2019年同期水平。 ——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预期乐观、信心较足。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60%的欧资企业将扩大在华业务规模,比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中国美国商会调查显示,81%的美资企业预计今年中国市场营业收入将实现正增长,66%的美资企业计划在中国增加投资,比2020年分别提高5个、3个百分点。 “下半年,好的形势应会持续,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经济稳中向好、产业链供应链完善等依然是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刘小南说,“综合各方面情况初步研判,全年利用外资的数量能够实现一定幅度的增长,有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一些。” 刘小南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商务部等部门抓紧制订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计划年底前出台。 “修订过程中,我们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大方向,在把握开放节奏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同时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通过更高水平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刘小南说,初步考虑,与2020年版相比,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数量会有所减少,限制措施会更加精准,在管理框架和模式上也将进一步完善。(本报记者 廖睿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11日   第 03 版) 责编:闫宇航
“9·11”华人幸存者:我撤出大楼2分钟后楼塌了
“在‘9·11’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我整个人是半梦半醒的,很多时候希望这就是一场梦。”20年前,“9·11”事件震惊世界,而这也成为陈思进的人生转折点。 作为华人幸存者,陈思进如今定居在加拿大多伦多。在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他描述说:“我很多次都梦到过这个画面,世贸大厦像巧克力融化一样塌了!而发出的声音,是好莱坞大片的10倍都不止,那声音终身难忘。” 2001年9月11日当天,陈思进不到8点半就到位于世贸中心北楼的办公室上班,“我的办公室在80层,按照惯例我泡了一杯咖啡准备开始工作,突然感觉后背被猛烈撞击了一下,起初还以为是同事开玩笑,但后来发现背后没有人,才反应过来刚才是楼剧烈地晃动了一下。” 当陈思进和同事们从80层准备撤离时,发现所有的电梯和手扶梯都已经停运,而此时在78层已有300多人滞留。 据陈思进回忆,大厦的8个应急通道的门发生形变无法打开,管理员用钥匙也不起作用,“我的三个同事用身体撞门试图打开应急通道,撞了很久,门才被打开,其中一位同事的肩骨因为撞击受了很严重的伤。” “大家排成两队有序撤离,楼道很窄,妇女走内圈,男士走外圈。当时,我看到窗外已经充满了浓烈的烟雾,这让我内心高度紧张。”陈思进说,“我从大厦撤出的时候,头也不回地拼命跑,2分钟后,楼塌了!” 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大楼。 回述这一切,陈思进陷入沉思。他说:“在‘9·11’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我整个人是半梦半醒的,很多时候希望这就是一场梦。直到5年之后,我才慢慢释然。” 陈思进告诉记者,在亲历过“9·11”事件后,绝处逢生的他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他希望发掘生活更多的可能性,把握住当下,“因为你无法预测明天究竟会发生什么”。 陈思进说:“儿时的我就有一个当作家的梦想,于是我把自己在华尔街的经历和观察,都汇集成了一本本书。我的写作生涯的第一本书就是以亲身经历‘9·11’事件为背景的小说《闯荡北美》。”现如今,他已经在开拓新的领域,尝试创作科幻小说系列。(李翔) 原标题:“9·11”华人幸存者:很多次梦到大楼倒塌的那一刻 责编:张婧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