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瞄准超 700 亿市场,优必选锁定服务机器人赛道未来“黄金十年”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在昨天刚刚开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有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机器人吸引了不少目光。 这只熊猫机器人有一双水灵的大眼睛、两只小耳朵,不仅可以双足行走,还能用灵活的双臂 “比个心”,甚至是手脚并用打太极。 定睛观瞧,它的脸蛋上还印着一面中国国旗,原来,它是优必选最新推出的熊猫机器人优悠,是优必选专门为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特别定制的一款人形服务机器人。 不要小瞧它,到时候前往世博会中国馆,熊猫优悠还会表演做瑜伽、跳舞、写字画画等功能,可以说是一张融合了中国先进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名片”。 这次熊猫优悠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全球首发,正式启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政府副总代表、中国贸促会贸易投资促进部副部长阮炜,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处长王伦和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等嘉宾出席了发布仪式。 ▲左一: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左二: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政府副总代表、中国贸促会贸易投资促进部副部长阮炜,右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处长王伦 在这次出征现场,智东西也与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Walker产品负责人谢铮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了熊猫优悠背后的技术、优必选对于人形服务机器人的思考,并对未来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发展进行了深度前瞻。 ▲左: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右:优必选Walker产品负责人谢铮 一、Walker系列定制化能力凸显,优悠向世界展示中国AI硬实力 今年优必选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了新一代Walker X人形服务机器人,当时Walker X不仅可以实现上楼梯、下象棋、快速行走、单腿平衡、视觉定位导航等功能,还能进行柔顺力控按摩,其出色的模块化可定制能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Walker X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为用户捶背 对于商用服务机器人来说,可定制化能力至关重要,它可以让机器人更灵活地适应更多应用场景,在硬件、软件层面具有更多可拓展性。 这次熊猫优悠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一优势,它就是在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Walker X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加入了中国大熊猫形象作为设计元素,并且在功能上进行了不少拓展,以应对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的需求。 熊猫优悠这次出征,要担任“和平友好使者”的角色,所以优悠的表情设计也比较灵动、富有生命感。 谭旻在启程仪式上说道,“优必选希望优悠可以代表中国原创前沿科技向世界传递AI。” ▲熊猫优悠在表演打太极 二、从“长得像人”到“做事像人”,服务机器人从秀肌肉到死磕落地 从第一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始,智东西就重点关注了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并进行深度报道,因此我们也对服务机器人产业有了更加长线的观察。 每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我们都能看到各种新的服务机器人带来惊艳的展示,不论从服务机器人的形态、品类丰富度还是商用情况来看,都呈现出逐渐加速发展的趋势,不断迭代后的产品也更加成熟。 1、从两条腿走路,到成为“有头有脸”机器人明星 在这些发展趋势中,非常直观的一点就是各种形态的服务机器人越来越多,能够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场景需求。 比如在早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服务机器人仍然主要是将一些AI语音、AI视觉的算法放到一个具有人类上身形态的设备中,这些服务机器人可以与人做一些固定对话、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 但机器人的名字里既然有“人”,我们自然希望赋予它更多拟人的特性,所以各类有手有脚的服务机器人也开始逐渐出现,而这类人形服务机器人其实是技术最难的一类。 因为大家不止希望它拥有人的外观,而是真正可以像人一样为用户提供服务,甚至做到“有人情味”,这就涉及到各类AI算法技术的迭代、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提升等。 2016年,优必选的Walker原型机初次亮相,那时它还仅仅具有一副双腿,可以缓慢地行走、在斜坡晃动平面上保持平衡。但那时,对于优必选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技术的研发和积累。 短短一年时间,Walker第一代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其双腿上方“萌萌的大眼睛”成为了其标志性的特征,而这时,Walker第一代已经可以上下楼梯、踢球并进行简单的感知交互。 而到了2019年,优必选用Walker第二代惊艳了美国CES展会,当时Walker第二代已经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并且有灵活的双手和双脚,甚至可以弹琴,完成开门取物等高难度动作。 其实这每一个精确动作的背后,都是优必选技术研发在做支撑,比如人形机器人灵活运动的关键部件伺服驱动器,就是由优必选自研的,至今,优必选创始人周剑及其团队“死磕”伺服驱动器的故事,都一直被业内津津乐道。 后来Walker系列还曾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深圳特区40周年晚会中登台亮相展示舞蹈才艺,也成为了人形服务机器人中的“明星选手”。 优必选在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属于早期玩家,而且目前来看其产品也具有独特性。用谭旻的话来说,优必选一直在人形服务机器人品类上“死磕”。 优必选Walker产品负责人谢铮告诉智东西,针对人形机器人伺服速度、伺服力矩、伺服性能等核心硬件技术和步态控制、运动控制等核心软件技术,优必选都做了大量研发和突破。同时优必选也积累了不少行业中的关键优秀人才。 谢铮特别说道,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大胆尝试,比如在春晚这样的公共场合展示双足机器人。这背后无疑需要过硬的技术做支撑。 现在优必选的人形服务机器人平台已经拉动了不少商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比如用于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悟空机器人、用于智慧物流场景的AMR智能移动机器人等等,这些产品让他们积累了很多商业化落地经验。 2、服务机器人唱主角,杀入更多细分市场 除了形态上的不断丰富、拟人化程度越来越高,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品类发展更加细分和聚焦,并且服务机器人在整个商用机器人市场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到更多关注。 在2016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服务机器人大约占参展商产品的五成,而2017年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了绝对的主角,有数十款产品展出,几乎在场馆内达到了“几步一台”的密度。 在2017年的CES展会上,优必选秀出了自家首款商用服务机器人克鲁泽Cruzr,而当时克鲁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备了提供定制化AI商务服务的能力。 简单来说,克鲁泽能够充当客户接待员,它可以与客户握手、拥抱甚至跳舞,同时克鲁泽可以回答客户的问题,如果问到了它不懂的,它就会呼叫人工客服。据称,克鲁泽的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等技术都做到了业内领先。 当时周剑曾在与智东西的交流中透露,克鲁泽已经覆盖了机场、银行、安防、4S店等众多场景的客户。 后来因为咨询测温机器人克鲁泽在抗疫中表现突出,它还获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大力推荐,作为抗疫助手上岗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Gatenga 和Kanyinya两家医疗中心。 时间来到2019年,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变得更加细分,厂商们开始更关注物流、教育、医疗、运维等更具体的应用。 在2020年的CES展会上,优必选展示了其巡检机器人AIMBOT智巡士,在其底盘上有着两颗大大的眼睛,还颇有几分“萌态”,不过AIMBOT样子憨憨的,干起事来却一点也不含糊。 通过厘米级高精度导航、视觉AI等技术,AIMBOT可以帮助数据中心的运维人员从24小时不间断、高重复、高压紧张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使IDC运维的效率和安全性显著提升。 ▲2020年CES亮相的优必选室内智能巡检机器人AIMBOT智巡士 针对教育市场,优必选联合腾讯叮当共同研发了一款教育机器人悟空, 主要应用在K12教育场景。悟空配备了14个高精度舵机、多种传感器并搭载了人脸识别、手势识别等机器人视觉技术,能够支持PRP示教编程、UCODE编程及基于ROSA机器人操作系统的语言编程。 除此之外,优必选还定制了不同版本的教材,能为教学场景提供整套方案。据了解,悟空教育机器人及其教学课程已在全球多个地区的教育机构中进行推广。 3、全栈式解决方案能否应对落地难? 在服务机器人不断拓展细分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对于厂商们来说,落地商用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核心目标。 大家不再是单纯秀肌肉,产品也不仅停留于展厅中,而更多地走向了千行百业中。 疫情的到来,也给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的新的变量,不论是消杀机器人、无接触配送机器人,还是医疗服务机器人,都让市场看到了服务机器人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更高的应用价值。 对于疫情对机器人市场的刺激作用,谭旻说道,疫情把机器人的隐性刚需显性化了,让市场发现机器人有用,以前是“可以用”,但现在成为必须用。 ▲优必选紫外线消毒机器人ADIBOT净巡士 当然,服务机器人的落地商用并不容易,人机交互体验仍需迭代改进、成本和售价仍然高企都是机器人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且为不同行业客户解决问题还要面对需求碎片化、多元化的挑战。 面对一系列挑战,优必选的策略也很明确,就是以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落地。 优必选众多产品的落地应用都是基于研发人形机器人Walker积累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他们的核心,智能机器人作为载体,而优必选给客户提供的,是“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全栈式解决方案。 比如在优必选专注的人工智能教学方面,他们建立了“贯通式”K12到高职校的教学课程和成长体系,通过研发各类人工智能软硬件让老师易教、学生易学,同时采用三级运营体系,针对区域或学校实际情况分层分级落地,让学校易管。 另外优必选推出了各类专业的赛事体系、高含金量认证体系和有保障的、全方位的师资培训。最后在人才落地方面,优必选通过涵盖各类场景的“岗课证赛”全融通解决方案,推动了产业发展与人才输送闭环。 据了解,目前优必选科技已在中国落地2大基地、超过3000所学校,在全球落地6大洲。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软硬件一体化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教育解决方案提供商。 ▲优必选与卡耐基梅隆大学合作项目的研讨现场 谭旻特别提到,优必选还会将创新技术服务于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和满足社会重大需求,包括人才培养、培育新产业、创造新就业、应对人口老龄化几个方向,具体来看,人工智能教育、智慧物流、医疗康养是优必选将要深耕的三个主要领域。 谭旻认为,机器人企业要把目光放的更长远,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社会克服困难。 三、服务机器人发展遇“黄金十年”,谁能成大赢家? 目前,服务机器人产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从技术、供应链、资本、政策、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来看,都有新的突破或机遇。 而在优必选看来,未来十年,也将是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黄金十年。 对于服务机器人行业来说,其最核心的驱动力仍然是技术,这与科技产业中的许多行业都是共通的。不论是体验的完善,还是成本的降低,底层都需要技术的迭代、成熟来解决。 近年来AI和机器人相关技术,比如语音交互和视觉导航,都发展迅速;同时机器人核心部件成本也在快速降低,如导航,激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驱动部件等等。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知到,AI技术的成熟让服务机器人不再是个“样子货”,而是能够真正地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提升生产效率。 在技术之外,谭旻也提到,当下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化程度越来越好,上下游产业链逐渐完善,形成合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我们有着最完善的产业链。这背后也是国家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视及政策支持。 正如谭旻所说,当下全球科技产业供应链多集中于中国,从上游零部件到下游整机研发,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可以说都走在了全球前列。 有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产业其实是中国制造的一个先发领域,产业链各方都在积极参与,很多机器人公司甚至是被产业“推着走”的。 除了技术和供应链的完善,资本市场也更加青睐服务机器人行业。根据36氪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领域投融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都在显著提升,2018年投资金额一度达到500亿元。 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去年年初仅仅从2月到4月,机器人企业融资已超过15起,总融资金额将近30亿美元。而根据统计,其中服务机器人企业融资额已接近10亿元人民币。 谭旻说道,其实这种融资潮背后,一方面是因为疫情把机器人的隐性刚需显性化了,并且这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所以增长空间很大。另一方面,疫情也放大了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 谭旻认为这种投资热潮很可能会是长期现象,因为疫情过后,很多重复性、高强度工作开始由机器人取代,由刚需变成必需,这会慢慢带动更多创新应用进入到机器人中产业。 在资本之外的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共同制定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而陆续出台的“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指出政府将为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和资本支持。 最后,市场需求的释放、市场教育的普及也为服务机器人的商用落地铺好了路。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都有很明显的感受,就是经常在银行、机场、酒店等场所看到各式各样的服务机器人,大家其实对服务机器人进入生活已经并不陌生了。 同时,随着各类智能家居产品涌入人们的生活,大家开始对AI和各类智能设备更加熟悉,消费者对于机器人产品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 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了,总规模超过700亿人民币,而近五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了40%。 谭旻特别说道,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内,甚至可能出现千亿市值的机器人公司,因为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他还畅想了未来的智慧生活:服务机器人可能会陪伴人的一生,甚至做到“一人一台”,那时服务机器人也会成为数据的关键入口之一。 当然,面对这些机遇、面对具有巨大潜力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厂商们要克服的挑战也非常多,比如服务机器人的交互体验仍然需要迭代提升,而其高昂的售价和制造成本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谁能率先解决这些核心痛点,谁就拿到了通向服务机器人市场新时代的门票。 结语:人形服务机器人未来可期 这次优必选熊猫机器人优悠出征迪拜世博会,既是自身技术实力的证明,也是中国人形服务机器人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其出色的商业化潜力也值得关注。 作为国内人形服务机器人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我们能看到优必选在巩固自身技术优势之外,也进一步开放能力,希望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中国人工智能和服务机器人产业的突破,也需要这样的领头者。 经过多年积累,服务机器人行业技术、供应链生态不断成熟,政策、资本市场都做好了准备,需求也加速释放,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可能正迎来“黄金十年”。
机器人“春晚”开幕,机器狗扎堆PK,揭秘六大类亮点机器人
作者 | 健恩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9月11日报道,昨天,世界机器人大会再次在北京亦庄拉开帷幕,智东西记者一大早便跨越整个北京城来到这里打探这场大会的最新消息。 世界机器人大会自2015年开始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过5次。它不仅是国内一年一度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顶级展会,也是国内机器人产业风向的集中展示。 智东西了解到,本次展会分为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展区,共有110余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的500多款产品参展。 去年一场突入起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世界机器人大会也没有召开。时隔两年再次召开的机器人大会有哪些新风貌?机器人领域的各大玩家又带来了怎样的答卷呢? 经过这一天的浏览以及与各专业人士的交谈,我发现仿生机器人成为了一大亮点,不少企业都带来了自己的四足仿生机器人。另外由于新冠疫情带来的特殊需求,无人配送机器人的成长速度加快,不少为抗击疫情服务的机器人也应运而生。除此之外,各类国产手术机器人也在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一、仿生机器人火热,不仅有机器狗,还有机器鱼 近两个月仿生机器人市场似乎格外火热,先有小米推出只要9999元的四足仿生机器人“铁蛋”,后有波士顿动力秀出双足机器人Atlas“跑酷”视频。 之后车企也出来凑热闹,马斯克宣布要造人形机器人“Tesla Bot”,前几天小鹏又突然官宣自家旗下生态公司的机器马“小白龙”。 虽然这些公司都没有来到本次机器人大会,但是大会露脸的仿生机器人一样各有风采。 1、多款机器狗亮相,谁更胜一筹? 我刚来到本次展会的序厅,就见到了云深处科技最新的机器狗绝影X20。这款机器狗可不一般,能够适应复杂地形环境和特殊操作需求,甚至是有毒有害的恶劣工作场景它都能胜任。 如果你对机器狗比较关注的话,肯定对波士顿动力能跳舞、会开门的机器狗Spot印象深刻。绝影X20也具有丰富的拓展能力,不仅可以在背上装上一根机械臂,也可以定制搭载双光云台、4G/5G、北斗/GPS模块等,进行安放巡检、探测探索、公共救援等工作。 ▲装有机械臂的绝影X20 春晚上和刘德华同台跳舞的机器狗“犇犇”也在本次展会上亮相。这款机器狗由宇树科技所研发,不得不说,“犇犇”的魅力就是大,一天下来宇树科技的展位就没有缺过观众。 和犇犇一起来到展会的还有它的另外两位“兄弟”。一位是伴随式仿生机器人Go1,这款机器狗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和教学、研究机构,目前已经公开销售。它具有智能伴随系统,出门逛街带上它,不牵绳也不怕跑丢。 “犇犇”的另一位兄弟B1可是个大家伙,它主要面向工业领域,能够进行安防巡逻、勘探检测、应急救援等工作。另外它还具有IP67级防尘防水,站立时负载能力更是达到80公斤,一个成年人坐到它的背上也没问题。 ▲能承载一个成年人重量的机器狗B1 中电科也带来了一款名叫虎贲的机器狗,它主要面向的也是工业领域,具有环境感知能力,能够从事安防巡检、物流运输、灾难救援等工作。 另外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得益于它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技术,以及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它还具有成为“导盲犬”的潜力,为盲人朋友的出行带来便利。 ▲中电科四足仿生机器人“虎贲” 2、水里游的也“造假”,“大鲨鱼”亮相会场 转到D馆,一条大鲨鱼映入我的眼帘,耐不住好奇心的我径直跑了过去想要一探究竟。 这是博雅工道研发的智能仿生鲨鱼,主要用于目标搜救、水文监测、海底测绘等工作,不仅速度快,运动起来也极为灵活。幸好我是在展会上见到它,如果在海里游泳时碰见,是“惊喜”呢,还是“惊吓”呢? 在鲨鱼的旁边还有一条仿生金龙鱼,大老远看上去跟一条真鱼没什么两样。工作人员介绍说,它能够像真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地游动,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遗憾的是现场没有演示,没能让我一饱眼福。 ▲仿生鲨鱼机器人(左)与仿生金龙鱼机器人(右) 二、“爱因斯坦”赶来助阵,优必选发布熊猫机器人 这次大会上出现的人形机器人也是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尽管数量不多,但各具特色。 一进展会大门,我就被一个不停向观众招手微笑的漂亮小姐姐所吸引,走近一看发现她竟然是个机器人!再一看,机器人小姐姐旁边站着的竟然是“爱因斯坦”!历史课本上的人物也能被大会请过来? 原来这是大连新次元文化科技带来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它的外观、形态和动作模仿真人外观,可以惟妙惟肖地还原电影明星、历史人物,应用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之中。 ▲“爱因斯坦”与机器人小姐姐 看到人形机器人我就想到了波士顿动力的双足机器人Atlas和国内优必选的Walker X。果然,优必选也带着他们全新一代的仿人机器人来到了现场。 优必选可算得上是国内机器人界的“网红”了,曾四度登上春晚的舞台,让全国人都感受到了机器人的魅力。2021年春晚上的“拓荒牛”更是一度登上热搜,成为全国人的“团宠”。 两个月前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优必选发布的能够端茶倒水、下棋、按摩的仿人服务机器人Walker X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毕竟谁不想要一个万能的机器人管家呢。 今天优必选的熊猫机器人“优悠”首次亮相。它以大熊猫的形象为设计原型,在Walker的基础上为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专属定制,不仅可以在馆内导览讲解,向来自全世界的观众讲解中国故事,还能舞蹈写字、比心卖萌。 ▲优必选熊猫机器人“优悠” 三、送餐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玩家扎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送餐机器人几乎成了餐厅的标配,从全国连锁的海底捞,到街边普通的餐厅,处处都能见到送餐机器人的身影。 与此同时,各类配送机器人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比如商场、酒店、医院等用到的室内配送机器人,以及室外的物流机器人等。 这些各种用途的配送机器人也都出现在了这次展会上。 1、走得稳、端菜稳的送餐机器人 来到B区,我首先看到了普渡科技的送餐机器人在各样的障碍物里走来走去,当有人站在它面前时,它会自动绕行,还能保证托盘里的食物纹丝不动。 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餐厅中人来人往的环境以及可能会出现的狭窄过道对机器人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此机器人要想在餐厅工作至少要具备自主避障能力、行走的稳定性和极强的通过性。普渡在设计送餐机器人的时候,针对这三点做出了专门的优化,让机器人送餐过程中不仅走得稳,还能主动绕过行人或障碍物。 此外,为了吸引顾客的兴趣,普渡还为送餐机器人添加了一些交互功能,比如当你抚摸现场一款机器人小猫一样的耳朵时,它还可以露出满足的表情与你互动。 ▲普渡送餐机器人遇到行人停下 擎朗智能也出现在了这次大会上,还发布了其专门面向中小型餐厅打造的“飞鱼”送餐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拥有纤细的机身,还具备厘米级的导航能力,让它可以在50厘米宽的过道中自由穿梭。同时擎朗还在取餐方面对它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灯光、语音、动画等多种交互方式提醒顾客取餐。并且它还搭配擎朗的视觉识别技术,能够自动监测餐品是否被取走,提高送餐效率。 ▲擎朗“飞鱼”送餐机器人 2、物流机器人打通送快递的“最后一公里” 相信很多人经常会为下楼取快递而苦恼。哈奇智能在这次大会上带来了一款智能物流机器人,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哈奇智能的这款物流机器人拥有智能路径规划、自主乘梯、人脸识别取件等多项功能,当快递员把快递放入机器人货舱中后,收货人可以自由预约送货时间,然后机器人就可以自主规划路径进行配送,让你再也不用下楼取快递。 这款物流机器人可以在酒店、高校、科技园、社区等多种场景使用,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在北京富力10号、广州常春藤、重庆蔷薇西岸等多个城市的多个小区投入使用。 ▲哈奇智能物流机器人 在物流领域深耕多年的京东物流也带来了其智能配送机器人“京麟”。 京麟智能配送机器人基于京东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实现自主导航、避障、上下电梯等功能,实现24小时无人配送。而且它不止可以收送快递,还能够送物品、送外卖,目前已经在一些商场、写字楼等场景投入使用。 ▲京东“京麟”配送机器人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厂商也带来了自己的智能配送机器人,比如广州映博智能科技旗下的派宝机器人、洛必德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小洛”、优地科技的送物机器人“优小妹”等,都能够在酒店、写字楼等不同的场景提供配送服务。 ▲派宝机器人 四、疫情之下的“打工人”机器人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不得不“居家抗疫”,即使出门也要保持社交距离,而这给了机器人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在这次展会上带来了咽拭子机器人和病房巡诊机器人。 咽拭子机器人顾名思义是能够自主进行咽拭子采样的机器人,它可以快速部署并开展持续性的咽拭子采集任务。使用者只需要根据机器人的语音提示便可快捷简单的完成自主采样。 病房巡诊机器人可以用于传染病房的日常查房巡诊,并且得益于5G的加持,可以实现跨省远程问诊。此外在新冠疫情不断传播的情况下,它的使用不仅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这种无接触巡诊还能降低医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清华大学咽拭子机器人 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消杀工作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这项工作也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这次大会上也有不少厂商展示了消杀机器人。 比如洛必德带来的智能消杀机器人能够自主移动,以应用于室内外多种环境中。它具有4个喷雾口,可以实现360度喷雾消杀。另外它还支持手机小程序远程操控,既能远程规划路线,也能完成定时定点消杀工作。它还具有人体感应功能,当发现有人来到它身边时,便会自动停止喷雾,防止消毒液沾染到人体皮肤上。 ▲洛必德智能消杀机器人 五、手术机器人争奇斗艳 这次展会上手术机器人也是必看的一大亮点,不仅有国际上著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还有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术锐腔镜手术机器人、康多腔镜手术机器人等国产手术机器人争奇斗艳。 1、“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是较早问世的手术机器人,在世界范围内应用较广,享有较高声誉。这款机器人由医生控制台、手术机械臂和成像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展会现场,工作人员还展示了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搭体积非常小的积木。 据介绍,医生利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手术,并且由于是微创,对于患者来说具有出血少、并发症少、康复快等优点。 展台上的工作人员还聊到,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我国大陆地区的装机量达到200多台,主要采购者为三甲医院等大型医院。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2、天智航“天玑”手术机器人,让手术时间节省30% 天智航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国际首款能够开展创伤骨科、脊柱外科手术的骨科机器人,能够辅助开展脊柱外科以及创伤骨科手术,可以进行精准定位的微创手术,据说能让手术时间节省30%。 目前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多家医院投入使用。据该公司统计,截至2020年末这款机器人已辅助医生完成超万例手术。 今年,天智航正式推出第二代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并且在前不久已被纳入北京医保支付范畴。 ▲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 3、术锐腔镜手术机器人,现场剥鹌鹑蛋 逛展过程中,我发现一台手术机器人在演示剥一颗生的鹌鹑蛋,并且还能在剥掉外壳的同时不破坏蛋壳下面的薄膜。 这是北京术锐技术推出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时医生通过操控主控台上的操作器,对手术工具和高清电子内窥镜进行遥控操作,便能够完成一台微创手术治疗。 ▲工作人员演示剥鹌鹑蛋 六、多种类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亮相 作为一种可穿戴的“机器人”,外骨骼在应急救援、物资搬运、康复医疗、户外运动等多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次展会上,多家厂商带来的多款外骨骼机器人设备也值得一看。 中电科共带来了三款外骨骼机器人,分别能够提供髋关节助力、下肢助力和上肢助力,既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搬运助力,还能在使用者行走、奔跑、上下坡等运动中提供助力,减少体力消耗。 据工作人员所说,其髋关节助力机器人自重仅有不到4公斤,穿戴不仅简单而且轻便,并且可以帮助搬运者轻松搬起20公斤的重物。 ▲中电科髋关节助力外骨骼机器人 深圳肯綮科技带来了一款步行辅助机器人,目前这款助力机器人已经量产销售。它的重量仅有2.1公斤,可以在人行走、爬山、爬楼梯等运动时提供助力。并且它还具有智能意图识别功能,能够智能检测穿戴者的意图,做到随走随停。 ▲身穿步行辅助机器人的工作人员 大艾机器人带来的是针对康复、助残等领域的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利用AI控制技术,来帮助肢体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比如其艾家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外部是一个轮椅的形状,内部则是一副外骨骼机器人。当患者站进去固定好后,便可通过外骨骼模拟行走步态带动患者实际行走,帮助患者重塑走路姿态,加速康复过程。 ▲艾家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迈宝智能则在展会上展示了其用于军工、应急救援、物流搬运、制造装配等领域的机器人。 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利用助力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在提高人们搬运和负重能力的同时保护腰背部肌肉,让工作更有效率。另外迈宝智能还专门针对应急救援领域不同的特点,开发了急救版、消防版等面向多个不同场景的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以适应不同应急需求。 ▲迈宝外骨骼机器人 结语:机器人实用性更受重视,市场分类正在细化 我逛下来整场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览后发现,曾经在大会上吸引无数人眼球的各类天马行空的机器人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像送餐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等这样实用价值更强的机器人。 从这几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变化可以看出,服务机器人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送餐机器人到配送机器人再到家庭服务机器人,针对不同场景的不同种类的机器人正在不断增加,机器人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对于机器人厂商来说,赛道正在往越来越宽的方向发展。 另外,医疗、养老、助残等领域也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越来越多,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渗透率或将越来越高,医疗或许会更加便利。 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成长,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不断细化。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机器人厂商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定位,深耕技术,才能更好地赢取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苹果Apple Watch Series 2原型机曝光,证实蜂窝网络功能被砍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 2017 年,随着 Apple Watch Series 3 的推出,苹果首次推出了具有蜂窝网络功能的 Apple Watch,但此前有传言称该公司计划在 Apple Watch Series 2 中就引入该技术。 现在曝光的 Apple Watch Series 2 原型机表明,苹果确实考虑过将 LTE 技术整合到第二代 Apple Watch 中,DongleBookPro 在 Twitter 上分享了 Apple Watch Series 2 原型设备的照片和信息,如图所示,这款未发布的可穿戴设备在其数字表冠上有一个红点,这是苹果公司对具有蜂窝网络功能的手表所作的区分。在 Apple Watch Series 4 上,这个标记变成了一个更容易让人接受的红环,以便于整合心电图导线。 据 DongleBookPro 称,苹果放弃了蜂窝式 Apple Watch Series 2 的设计,因为其调制解调器有 60% 的几率出现故障,并存在过热问题,未能通过第二个原型阶段。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金色不锈钢外壳,这是 2019 年 Apple Watch Series 4 推出的一种版本,苹果当时提供了 18K 黄金和玫瑰金的版本,但这些昂贵的型号在一年后就停产了。Apple Watch Edition 以 Apple Watch Series 3 的陶瓷表壳的形式回归,并在 Apple Watch Series 5 中再次出现,而 Apple Watch Series 6 Edition 则选用了钛金属。 IT之家了解到,Apple Watch Series 2 于 2016 年发布,采用了防水设计,屏幕更亮,并集成 GPS 模块。
苹果警告:不要将iPhone固定在摩托车车把上 振动可能会损坏摄像头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 苹果公司今天发布了一份新的支持文档,文档警告 iPhone 用户,他们设备上的摄像头可能因暴露在某些振动频率下而受损,例如大功率摩托车发动机产生的振动频率。 带有光学图像稳定(OIS)或闭环自动对焦(AF)的 iPhone 摄像头很容易受到这种损害,因为它们使用陀螺仪或磁传感器来帮助补偿拍摄照片或视频时的移动和振动。苹果在文档中称:“iPhone 中的 OIS 和闭环自动对焦系统是为耐用而设计的。然而,正如许多包含 OIS 等系统的消费电子产品一样,长期直接暴露在某些频率范围内的高振幅振动下,可能会降低这些系统的性能,导致照片和视频的图像质量下降。建议避免将你的 iPhone 暴露在长时间的高振幅振动中。” 由于这种风险,苹果公司建议用户不要将 iPhone 直接固定在这类摩托车的底盘或车把上,因为直接传输的振动可能很强烈。苹果公司甚至建议用户将设备安装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滑板车等低功率设备上时,至少要使用减震支架,以减少任何产生损害的机会。 目前还不清楚苹果在这个时间点发布这份文件是否有具体的原因,但多年来在论坛等已经有一些关于在这种情况下造成损害的报道,包括在山地自行车上。 苹果以前曾警告说,OIS 和闭环自动对焦系统同样会受到磁力干扰,当与某些 iPhone 配件一起使用时,会降低相机性能,尽管与磁力有关的问题往往是暂时的,只需移除配件就可以补救,而震动会更容易导致系统的永久性损坏。 从 iPhone 7 开始的所有 iPhone 机型,以及 iPhone 6 Plus 和 iPhone 6s Plus,都有 OIS 和闭环自动对焦功能,因此都会受到振动影响。
配件商放出iPhone 13/12屏幕对比 网友:刘海屏变成“兔牙屏”
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定档北京时间9月15日(周三)凌晨1点,此次最重要的主角自然是大家期待已久的iPhone 13系列手机,随着发布会的日益临近,关于该机的配置、外观也已经基本明朗。 今天上午,国内知名配件厂商同时也是数码大V的@老爆科技 晒出了iPhone 13和iPhone 12系列的屏幕对比,其中可以很明显看出iPhone 13的刘海区域减小,苹果通过将听筒挪移至顶部的方式,使其能与Face ID平行放置,以此来缩小横向的长度。 得益于此,iPhone 13系列的屏占比将得到有效提升,这也是苹果四年多以来首次对正面屏幕的设计做出改变,不少消费者都十分心动。 但也有一些网友提出了反对的看法,有不少用户也认为这种短刘海的设计不如之前来的协调,看着非常突兀,就像是两颗突出的大门牙,还有网友调侃道:这次刘海屏变成“兔牙屏”了。 不过好在缩小刘海并不是iPhone 13系列最大的变化,该系列最重要的升级是首次引入的高刷屏。 据悉,今年iPhone 13 Pro系列的两款机型都会支持120Hz的超高刷新率,并且之前传闻称该机将有引入三星提供的LTPO屏幕,能支持1-120Hz的自动无极调节功能,屏幕体验更加出色。 这也是苹果多年来,首次将高刷新率引入到手机产品上来,虽然令人有些担心续航问题,但是高刷屏+iOS细腻稳定的动画效果,会将iPhone 13的流畅体验带入一个新的阶段,非常值得期待。
“十三香”终于来了:今年的“苹果春晚”有哪些年货?
还有不到四天的时间,今年最受期待的「苹果春晚」就要拉开帷幕了。 虽然今年的这场发布会仍然采取了线上录播方式举行,但苹果今年最重量级的年度新品 —— iPhone 13 系列、iPhone mini 6 以及 Apple Watch Series 7 等一系列新品将在本次发布会中与我们见面。 在此之前,极客之选也整理了目前关于苹果今年度新品的各路信息,给你一份最全面的「剧透」。 iPhone 13 系列 毫无疑问,iPhone 13 系列会是本次发布会的重点:由于 iPhone 12 系列已经在设计风格上采用了直角中框风格设计,因此今年的 iPhone 13 在外观上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 虽然来自产业链的消息指出苹果已经在研发屏下指纹识别的相关技术,但屏下指纹仍然无缘这一代 iPhone 13 系列,以及祖传的「刘海屏」也会继续存在,但好消息是:由于 Face ID 模组制造工艺进一步成熟,「刘海」面积能进一步缩小。 虽然很多等等党过去一年一直将「十三香」当作口头禅,但实际上受限于过去一年全球芯片产能影响,即使是苹果也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因此 iPhone 13 系列的涨价几乎已成定局。 另外,虽然小屏旗舰 iPhone 12 mini 的实际销量「扑街」,但按照苹果 iPhone 系列预研的惯例,iPhone 13 mini 的发布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是这也很有可能是苹果数字旗舰系列中最后一代小屏旗舰了,作为小屏手机的坚定拥趸,难免还是会觉得有些遗憾。 充电规格上,iPhone 13 系列将最高支持 25W 有线充电;当然包装内同样不会附赠电源适配器,这也意味着:你的充电器也要随之更新换代。 至于高刷新率,外媒 MacRumor 表示本世代 iPhone 13 系列只有「超大杯」iPhone 13 Pro Max 才会有 120Hz 刷新率显示,而「大杯」iPhone 13 Pro 只支持 90Hz 刷新率,算是 iPhone 13 为了续航所做出的妥协。 手机摄影系统也是 iPhone 13 系列的升级重点:本次 iPhone 13 Pro 也将支持拍摄 ProRes 格式视频,这一功能在 iPhone 12 系列中是只有「超大杯」iPhone 12 Pro Max 才支持的功能。包括 iPhone 12 Pro Max 独占的传感器整体位移实现光学稳定技术, iPhone 13 系列也将全系支持。 在硬件之外,苹果还计划推出新的天文摄影(Astronomy Photography)功能,改善夜间天空拍摄的成像效果,类似的使用体验其实我们已经在隔壁的 Google Pixel 系列上有见到,通过长曝光以及更长时间的计算摄影来实现更好的拍摄效果。这次轮到苹果在这一领域出招了。 最后,iPhone 13 系列还有可能配备近地轨道(LEO)卫星通信功能,让用户可以在没有 4G 或 5G 信号覆盖的地区维持最基本的拨打电话与发送信息。 这一不依赖运营商基站的通信技术得益于 iPhone 13 率先搭载的高通 X60+ 基带芯片,而其他厂商的手机设备则要等到 2022 年同样支持这一技术的 X65 基带芯片发布之后才能用到这一技术。 Apple Watch Series 7 相比于本代将要新加入的健康功能,今年 Appel Watch 最明显的改变其实是外观上的重新设计:目前的多个曝光信息来源都已经证实,Apple Watch Series 7 系列将放弃现有中框设计,转而采用类似 iPhone 12 / iPad Pro 直角倒角中框设计。 对于这种设计语言的大改变,苹果当然也不只是为了让 Apple Watch 与其他苹果产品统一设计:对于主板空间远小于手机的智能手表来讲,这样可以最大化利用手表内部空间。加上 Apple Watch Series 7 也会搭载降低功耗的新一代处理器,也给提升 Apple Watch 续航提供了更多可能。 除了外观改变之外,Apple Watch Series 7 的尺寸选择也会比前代更大,两种规格分别升级为 45mm 与 41mm,同时还有可能推出针对户外运动需求的 Apple Watch 定制版本。并新增绿色配色。 从多个媒体的消息来源来看,Apple Watch Series 7 虽然在早期的量产工艺上遇到了挑战,导致本世代 Apple Watch 最终的发货日期会有延迟的风险。但天风国际的最新调查表示:负责生产 Apple Watch Series 7 面板模组的立讯精密已经解决了品质问题,并将在九月中旬开始大量生产。 也就是说,原本一直被可能延期发货风险困扰的 Apple Watch Series 7,现在已经排除了量产的最大问题,果粉可以放心冲首发购买了 —— 当然,前提是你真的能接受新的外观设计。 AirPods 3 从 AirPods 产品线更新周期来看,AirPods 3 也会与 iPhone 13 一起在本次发布会中亮相;不仅耳机外观上采用类似 AirPods Pro 的设计,充电盒也变得矮胖了不少,支持 Qi 协议无线充电的充电仓也将成为标配。 目前曝光的外观图中,新 AirPods 3 外观上相比 AirPods Pro 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可更换的硅胶耳塞设计,不过这一点与早期彭博社知名爆料人 Mark Gurman 所声称的会附赠可替换耳塞的信息相冲突。具体外观如何,可能只能等待发布会见分晓了 。 除了外观,AirPods 3 预计还将搭载 H1 芯片的设计版本,进一步降低耳机信号传输延迟,提升链接稳定性,同时还能为耳机提供更好的续航未来发布的 AirPods Pro 2 也会搭载同款芯片。 iPad mini 6 iPad mini 也是一直以来更新呼声很高的产品线:除了谈到 iPad 经常会提到的「生产力」之外,iPad mini 还是很多手游玩家眼中的游戏神器。 到了 2021 年,iPad mini 6 的发布已经势在必行;从现在各路曝光来看,新版 iPad mini 6 很有可能与 iPad Air 4 / iPad Pro 类似的圆角全面屏设计,屏幕尺寸从现有的 7.9 英寸提升至 8.7 英寸,整体握持手感和前代大致相同。 从先前曝光的模具外观上来看,iPad mini 6 还首次对音量键的位置做了调整,将音量键移动至与电源键并排的机身顶部,这样的设计能让 iPad 在横屏状态下使用会更加方便地调节音量。 对于 iPad mini 用户来讲,另一个重要的改变是 iPad mini 6 可能也将跟随 iPad Air 系列,将现有的 Lightning 接口升级为 USB-C 接口,满足更多外设链接需求。 除了 iPad mini 6 本体,苹果还有可能一同发布一根尺寸更小的 Apple Pencil 来搭配 iPad mini 6 使用;而且这款新 Apple Pencil 将在笔尖组件中加入更多功能:例如加入颜色传感器采集颜色。但目前尚不确定这款新的 Apple Pencil 是否就是 Apple Pencil 2 的迭代产品。 M1X MacBook Pro 系列 无须多言,搭载下一代苹果自研 ARM 架构芯片的 MacBook Pro,一直是很多等等党关注本次发布会的重点之一。 上一代 MacBook Pro 13 英寸版本于 2020 年底发布,但整体上除了 M1 芯片加入之外,在功能以及外观上与前代并未拉开太多差距,传闻中的 14 英寸高屏占比版本 MacBook Pro 更是不见踪影。 而在即将到来的本次发布会上,苹果有可能一次更新 MacBook Pro 的两个尺寸版本,均搭载 M1X 芯片,同时也有可能用上最新的 mini-LED 材质屏幕,借此获得更高的对比度以及显示亮度。 至于之前传闻的沸沸扬扬的「MagSafe 接口回归」以及 HDMI 接口将重新加入 MacBook Pro 这些事情,虽然一直是众望所归的改变,但目前除了来自天风国际的报告之外,尚无进一步可以进一步佐证的相关信息,所以暂且按下不表,当作保留内容,期待一下发布会的正式揭晓吧。 "One more thing"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本次 Apple 发布会在发布邀请函的同时,也使用 AR 技术,在官网中为果粉准备了一份另类的邀请函。当你在 iPhone 或 iPad 上打开这一网站时,就能开启 AR 模式,在你所处的三维世界看到一个 Apple Logo。 当你举起手机,穿过屏幕上显示的泛着蓝光的苹果之后,你才能在一片星夜湖景中,看到发布会的具体日期。 虽然用 AR 展示邀请函一直是苹果惯用把戏,但本次 AR 邀请函中展示的 UI 界面,已经很接近 VR 头戴显示器的显示效果,结合最近接连不断从产业链出现的关于苹果 VR 头显的相关信息,很多有心人认为这次发布会的 One more thing,会是传闻已久的苹果 VR 头戴显示器设备。 从目前外媒给出的消息来看,苹果第一款 VR/AR 头显会搭载一款苹果为其定制的 5nm 制程芯片,同时也与 Apple Watch 一样,需要与 iPhone 或其他苹果设备配对才能解锁全部功能。 受制于设备体积以及散热效能,这款定制芯片性能不会太强,但会针对 VR 场景中重度使用到的人工智能以及深度学习引擎深度定制,同时最大程度优化无线传输效能,确保电池寿命至少不会相比现有 VR 头显设备太逊色。 同时,根据分析师郭明錤之前的爆料,苹果 AR/VR 设备还支持通过虹膜识别技术,可以通过追踪眼球动作来完成部分操作,还能用于完成 Apple Pay 支付以及解锁设备等用途。 不过,目前这些关于新设备的新消息也都仅仅停留在专利以及爆料阶段,相关的设备距离实际上市仍有一段距离 —— 目前最有可能的上市节点是 2022 或 2023 年,但这并不代表在即将召开的本次发布会中苹果不会透露相关的信息。 考虑到 VR/AR 目前系统生态尚不成熟,苹果很有可能会像对待自研 ARM 处理器那样,在本次发布会上公布关于自家 VR 设备开发进度的相关信息,并先期发布面向开发者使用的开发机供其开发适用于 VR 生态的应用 —— 就像苹果在 M1 正式发布的半年前,就开始为开发者发放搭载 A12Z 的 DTK 开发套件一样。 结语 以上,就是关于本次发布会的各种新品相关信息以及爆料汇总内容了,当然上面这些曝光信息也都只有参考价值,实际新品如何,还是要等待本月 15 日凌晨才能揭晓。 按照惯例,除了 9 月 15 日凌晨的发布会之外,在此之后苹果很有可能会继续召开数场发布会,来发完本年度的新产品更新。因此上文中出现的新品,即使并未在 9 月 15 日凌晨发布,也很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陆续与我们见面。 无论如何 ,在「苹果春晚」正式拉开帷幕的当天,极客之选也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关于苹果发布会新品的报道,敬请期待。
iPhone 13还没出 就有人在爆料iPhone 14了?
今天托尼在摸鱼的时候,发现网上居然有了一大堆iPhone 14消息:《iPhone 14 真机爆料,比iPhone 13香多了》《别买13,王守义说14 香》。 等等,我没看错?这iPhone 13还没出, iPhone 14消息都来了吗? 托尼估摸着是快到发布会了,iPhone 13 的爆料已经够多了,现在爆点 iPhone 13 的消息,大家已经没那么好奇了。 所以这些国外爆料大神要整点 iPhone 14 的料来吸引一波注意力,给自己造点热度,懂得都懂。 托尼大概搜罗了一圈,发现有的爆料简直离谱的有点过。 有人说 iPhone 14 终于做出了折叠屏,甚至还和小米一样加上了副屏。 有的老哥则表示你拿个图算什么真本事,我都上手体验了一番,还挺不错。 这镜头是要拍到 M78 星球吗 还有一位分析师都发了 iPhone 14 全系配置表,看得我目瞪口呆。因为按照上面说Pro 系列已经确定有高刷了,甚至还有可能是屏下 Face ID,托尼觉得可能性似乎不是很大。 反正一堆爆料看下来,托尼觉得还是 Jon Prosser 和郭明錤这 2 位老爆料哥给的消息还算不那么离谱。 简单给大家捋一捋。 注意注意!以下所有内容都属于所谓的“爆料”,大家图一乐就行,左眼进右眼出,别往心里去。 根据 Jon Prosser 所说啊,他前阵子从他信源那儿收到了 iPhone 14 Pro Max 真实的图片和构造图。 当然这个原图肯定不能让大家看到,所以他和一个叫 Ian 哥们合作,根据发来的原图渲染出一系列 iPhone 14 图片。 就是这样 想必大家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史诗级改变:iPhone 14 正面将取消刘海,改为打孔设计。 嚯哟,这个从 iPhone X 时代的刘海难道终于要剪了吗? 巧的是,今年三月份的时候郭明錤也给出一样的预测,甚至更要详细:只有 iPhone 14 Pro 和 iPhone 14 Pro Max 会配备打孔显示屏, iPhone 14 基础型号应该保留刘海屏或改成 Touch ID 。 虽说这两位老哥给出一致的爆料增加了其可信度,但还是受到不少用户的质疑。 有网友就认为,你这刘海换成打孔, Face ID 模组放哪里? 这么怀疑也不无道理。 因为 iPhone 刘海区域装载了泛光感应元件、点阵投射器、红外摄像头等多个用于识别 Face ID 的元器件。 如果 iPhone 14 去掉了刘海,这些组件往哪儿放呢,全部塞在那一个孔眼里吗? 托尼觉得不太可能,就算这个孔下面能塞进这么多元器件,这么做也肯定会影响到脸部识别精度,无法保证 Face ID 的安全。 看下 Face ID 识别原理你就知道了。 发生面部识别时,刘海区域上点阵投射器会向面部投射 3 万个红外点阵投影,这时红外摄像头从脸部读取信息,再由处理器比对这些信息,从而完成识别。 这时红外摄像头从脸部读取信息,再由处理器比对这些信息,从而完成识别。 图源B站 @虽然但是张黑黑 点阵投射器在 3D 面部识别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它精度越高,投射的红外点阵也就越多,自然面部识别就会越准确。 而根据专业网友关于 Face ID 的分析,Face ID 的精确度除了取决于点阵投射器精度,还和点阵投射器到红外摄像头的距离有关系。 图源B站 @虽然但是张黑黑 通常来说距离越远,精确度就会越高。为了保证 Face ID 识别精确度,苹果给它俩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27 mm ),这也是刘海组件一直很大的原因。 所以你说 iPhone 14 把这些元器件挤在一起,肯定会影响到它的 Face ID 精确度了,苹果应该不会这么做。 甚至大家推测 iPhone 13 会减小刘海,也是基于今年苹果 Face ID 组件供应商 II-VI 发布了一款高功率的 VCSEL(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 高功率的 VCSEL 能把点阵投射器的精度提升好几倍,苹果这才把点阵投射器和红外摄像头稍微拉近一点( 推测 ),但是真还没到能叠到一起的地步。 所以啊,iPhone 14 打孔屏的概率还是非常低的,除非有重大技术性突破,实现了屏下 Face ID 的同时,还保证识别的精确度。 好了好了,都说是爆料了,托尼就不搁这分析太多了。 回到 Jon Prosser 爆料上来。 除了刘海,相信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苹果的充电口了。 不过,从渲染图我们能看到 iPhone 14 依然保留了苹果的闪电接口,这个消息 Jon Prosser 还再三表示了确定以及肯定。 同时 iPhone 14 底部的扬声器开孔从单个开孔设计换成了网状设计,这个设计还挺好看,如果能同时提升音质就更好了。 说完正面和底面,我们再来看看 iPhone 14 背面。 自 2014 年 iPhone 6 发布以来, iPhone 摄像头模组就一直采用了凸起设计。 倒是根据 Jon Prosser 说法,这次 iPhone 14 摄像头模组都将和玻璃背板平齐,所以我的手机终于能放平了吗。 不过平齐的原因,并不是摄像头缩进去了,而是后壳变厚了。 另外摄像头这一块,郭明錤之前说过 iPhone 14 Pro 机型的相机将升级到 4800 万像素。 而且 iPhone 14 系列都会塞入一个潜望式长焦镜头,有了这玩意 iPhone 可以实现 10 倍变焦。 原理也很简单,就是把镜头垂直放置在手机外壳内,然后使用棱镜把光线弯曲 90 度,从而实现多倍变焦的同时,还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 不过这技术也并不新鲜,早在几年前就被使用在一些安卓手机上了。 此示意图源自 OPPO 最后来看看 iPhone 14 侧面。 除了机身采用钛合金框架,iPhone 14 的音量按钮改回了 iPhone 4 时代的圆形,又来了一波文艺复兴。 是不是之前 iPhone 12 改回 iPhone 4 时代的棱角外形深受大家欢迎,让苹果尝到了甜头。 照这么看,到了 iPhone 18 应该就是放大版的 iPhone 4 吧。 最后说说颜色,Jon Prosser 表示他从信源那里看到的 iPhone 14 Pro Max 原图是金色,其他的颜色则是根据他们喜好自己渲染的。 如果这个原图是真的话,那不得不说苹果是真喜欢金色啊,从最初的土豪金到现在泄露出来的手机原图居然也都是金色。 关于 iPhone 14 爆料大概就这么多了,虽说 Jon Prosser 算爆料界的一哥了,但他也有不少次押题失败的经历。 比如他之前预测苹果在 2020 年发布苹果眼镜,虽然确实有各方面证据证明苹果可能在做了,但这都快 2022 年了我也没看到影子。 甚至在半年前,他还保证过 3 月 23 日苹果肯定有发布会,并以自己的眉毛为赌注。 结果还是剃掉了自己的眉毛。 其实不管是谁爆料,托尼是不信这些过早的消息,甚至怀疑这些人只是实在没东西可爆料了,提前搞点热度。。 总之这些东西差友们就单纯图一乐吧,还不如把目光集中在即将发布的 iPhone 13 上~
iPhone 13全系配色、规格曝光 售价维持不变,无玫瑰金
目前,苹果已经正式宣布了将于本月15日带来旗下新品的发布活动,按照相关推测中的说法,这次的发布活动中将推出全新的iPhone 13系列手机。尽管市场普遍预计苹果今年不会有重大变革,不过iPhone 13仍可能迎来多方面提升,近期网上出现了iPhone 13全系的详细规格以及价格,某电子商务网站还曝光了全系的配色、存储组合,现在的iPhone 13可以说是真正毫无秘密了。 9月9日消息,乌克兰电子商务网站 KTC 提前展示出了 iPhone 13 型号及其颜色和存储选项。其中iPhone 13 和 iPhone 13 mini 将提供六种颜色,黑、蓝、紫、粉、白和红,新增的粉色将取代 iPhone 12 的绿,哪个猛男会拒绝粉色呢?而iPhone 13 Pro 和 Pro Max 会继续提供 4 种颜色,分别是黑色、银色、金色和铜色,新增的黑色和铜色将取代 iPhone 12 Pro 的石墨色和海蓝色,不过可惜的是并没有之前网上流传的玫瑰金。 网上之前已经曝光了疑似iPhone 13 Pro Max的相关真机,其中金色的色彩艳丽,铜色深沉,质感满满,而黑色相当深邃。据悉,中框使用的是新的抗反射、抗污涂层,让边框不容易沾染指纹、污渍,刘海宽度缩小30%,采用隐藏听筒设计,Face ID还将支持戴口罩识别。 在存储规格方面,iPhone 13 mini提供64GB 和128GB;iPhone 13提供128GB、256GB;iPhone 13 Pro提供128GB、256GB;iPhone 13 Pro Max提供256GB、512GB。比较差异的是,Pro版本之前传闻是没有256GB版本的,而且1TB版本也没有出现。售价上之前有传闻称手机将从5499元起,最贵达到了14099元。 配置上,全系将配备A15处理器,支持Wi-Fi 6E、高通X60基带,似乎还有卫星辅助信号。续航方面,iPhone 13 mini 配备2406mAh 电池, iPhone 13 和 iPhone 13 Pro配备3095mAh 电池,iPhone 13 Pro Max 或采用 452mAh电池,全系将支持25W快充,并提供全新的MagSafe 充电器,不过充电器可能还是不会放在包装盒里,需要用户单独购买。 在其他细节上,iPhone 13 mini 将采用5.4 英寸显示屏,iPhone 13 和 13 Pro 的屏幕为 6.1 英寸,Pro Max 将配备 6.7 英寸的大显示屏。已经有多方供应链传出消息称,iPhone 13Pro系列将首次引入高刷屏,并且会搭载三星提供的LTPO屏幕,能支持1-120Hz的智能刷新率切换。在摄影层面,所有型号的相机传感器将能够接收至少15%的光线,其中超广角相机的传感器增幅最大,最多可增加40%,还将支持电影式人像视频模式、天文摄影模式等。 iPhone 13值不值的购买?苹果知名爆料人Jon Prosser表示,明年的iPhone 14会取消刘海,细节处会做出更改,并不建议今年购买iPhone 13。其实在我看来,iPhone 13除了刘海小了一点,CPU强了一点,充电快了一点,续航长了一点,其他基本没什么变化,只能算是成熟的产品,不足以称为“神机”!手里若是有iPhone 12那完全没有必要入手,但手里是iPhone 6s、iPhone 8等老机型可以尝试升级体验一下。
河南泡水车最新政策出炉:换新车直接给补贴
7月20日,河南郑州等地经历了一场特大暴雨的侵袭,给群众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甚至有不少人崭新的汽车瞬间遭遇水淹,最终变成了泡水车甚至报废。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9月10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灾后促消费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加快促进消费市场回暖,帮助受灾地区和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灾后促消费工作的通知》,决定利用9—12月的四个月时间,多方筹措财政资金,支持灾后促消费工作。 在政策支持上将突出三个重点: 首先是突出重点地区。本次活动以省辖市为重点,各市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消费特点、民俗习惯、特色节庆以及本次受灾情况等统筹制定工作方案、发放消费补贴、搭建活动平台。 针对“7·20”洪涝灾害造成市民大量汽车被淹报废,购车缺口较大的实际,郑州市将延长《郑州市车辆受损报废的车主购置新车补贴办法》有效期,方便消费者持续享受补贴。 该办法明确,购置新能源汽车(包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可享受每辆车5000元的基础补贴,同时,按照报废车辆行驶年限,在此基础上又可享差异化补贴:行驶0~3年(含3年)车辆,补贴10000元;行驶3~6年(含6年)补贴8000元;行驶6年以上车辆补贴5000元。重新购置汽油车的车主尽管不能享受购车补贴,但可享受车辆回收拆解免拖运费以及免收机动车号牌费、行驶证、登记证工本费等。 其次是突出重点人群。本次洪涝灾害对河南部分地区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家用电器、家居用品、私家车辆等家庭耐用消费品大量损坏,严重影响了灾区及蓄滞洪区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通知》明确要求相关市、县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向灾区倾斜,加大对受灾地区和群众支持力度,并提出了具体支持方向。 发布会上介绍,在2021年12月31日前取得《报废机动车回收证明》和《机动车注销证明书》,同时在河南省内购置新车并取得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在原车注销地完成注册登记上牌手续的,按照原报废车辆行驶年限给予消费者差异化补贴。加大泡水车报废更新补贴支持力度,对各地促进汽车消费的财政资金,河南省财政按50%比例分担,尤其鼓励各地加大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并开展家电家具以旧换新等,助力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三是突出重点领域。《通知》重点聚焦销售占比大、群众关注度高、带动作用强的汽车、成品油、家电家居、餐饮、文旅等领域。
华为卖车立功!背后代工厂销量暴涨:官宣“拿下”宁德时代
9月10日,小康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金康新能源”)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于2021年9月9日签订《五年供需联动和产能保证框架协议》(“协议”)。 协议中约定,金康新能源将在2022年至2026年期间向宁德时代采购动力电池产品。 根据协议,在上述五年期限内,金康新能源基于自身决策,需至少提前6个月向宁德时代提出要求,共同确认下一年度采购总量,并通过附属协议进行约定。据悉,此次年度采购量将达到10GWh。 小康股份表示,本协议的签订符合公司经营需要,有利于双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保障公司动力电池的长期稳定供应,实现产业互动和互利共赢,对公司实施精品战略打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据了解,金康新能源目前旗下有赛力斯SF5,而在上海车展中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华为智选SF5采用了智能增程系统,共计推出两款配置,售价分别为21.68万元(两驱版)、24.68万元(四驱版)。 新车搭载HUAWEI 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在纯电模式下,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可实现续航180公里(NEDC),满足城市日常通勤;综合续航1000+公里(NEDC)续航 ,可油可电,没有续航焦虑。 并且,该车还采用华为HiCar车机系统等多项与华为合作的技术,这也是它的核心卖点。 据小康股份公布的最新产销快报显示,8月销售汽车19227辆,1-8月累计销售汽车169821辆,同比增长9.39%;1-8月累计生产汽车177098辆,同比增长11.66%。不难看出,有了华为的加持,小康股份新能源销量提升还是很明显的。 据悉,除了SF5之外,华为会完全介入赛力斯规划的第二款、第三款车型,预计两款车分别在2021年10月和2022年2月推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新造车游戏 又要来了
采写 | 沈知涵 编辑 | 靖宇 马斯克对于计算能力的“破壁”,又将看似已经明确的智能电动车竞争,拉到了另一个维度之上。 8 月 23 日,一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的特斯拉 Model 3 在美国撞上警车,险些造成巡警受伤。这是 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统计特斯拉自动驾驶造成的第 12 起事故。几天之后,一封长达 11 页的信函送往特斯拉,NHTSA 要求特斯拉「好好解释」一下。 一直以来,将 L2 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命名为 Autopilot 和 FSD(full self-driving)被认为是特斯拉的原罪,容易误导消费者。但马斯克信念坚定,即便事故每年都有,但就是认为 L5 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一定会到来。并且坚持与业界使用激光雷达力保安全的做法不同,他始终坚持「纯视觉」路线,解决 L5 级自动驾驶的问题。 当辅助驾驶能力逐渐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的时候,坚持「纯视觉」路线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特斯拉,在不久前的 AI 日上曝光了自研计算芯片 D1,由于高带宽的特性和分布式的计算架构设计,3000 块 D1 芯片组成的超级计算机集群 Dojo ExaPOD,算力将远超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 这并不是马斯克一次简单的“黑科技炫耀”,实际上,智能电动车领域专业人士深受震撼,因为这意味着刚刚看起来要走向“内卷”的智能电动车战争方向,一下子从“三电”系统,转到了“算力”上,很可能会开启新造车的“升维”竞争。 特斯拉 AutoPilot 功 能开启|特斯拉 用无限算力,解自动驾驶的难题 2019 年 FSD 芯片发布的时候,特斯拉 AI 总负责人 Andrej Karpathy 说过一句话,“你开车是因为眼睛看到了路况,而不是靠双眼发射激光。”这让外界认清,在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上,特斯拉选择了纯视觉路线—摄像头堪比人眼,是自动驾驶时需要的几乎唯一传感器。 今年 5 月,特斯拉宣布北美市场的 Model 3/Y 将不会再配备毫米波雷达,原因是特斯拉采用摄像头来进行深度估算的精度已经超过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 关于摄像头和雷达的路线之争还要回溯到 2004 年。美国国会为了在战争中减少伤亡,要求 DARPA 组织无人驾驶汽车大赛。Velodyne 正是通过这个契机,研发出激光雷达,转型成为激光雷达公司。也是在 2004 年,马斯克投资特斯拉 640 万美元,成为特斯拉董事长。 客观来看,马斯克一开始“强烈”反对激光雷达的原因在于过高的成本。2012 年一辆 Waymo 无人驾驶车的成本 15 万美元,激光雷达单颗售价 7.5 万美元,占了 50%。直到谷歌自研,2017 年才宣布将激光雷达价格打到 7500 美元。 目前激光雷达在中国市场具有高度确定性,比如蔚来、小鹏等新造车势力,以及传统车厂奥迪、宝马等都宣布应用激光雷达。一个原因在于成本下降。比如 2020 年底,华为首次发布 96 线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号称要把成本压缩到 200 美元。 成本之外,安全是另外的考量因素。“中国场景跟美国完全不一样,核心目标是安全,加激光雷达能够安全就加,然后贵也贵不了多少钱。”一位新造车产品经理告诉极客公园。 当性价比不是问题,马斯克对于纯视觉的押注该如此“嘴硬”,这背后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 在马斯克看来,模仿人类是如何学会开车的,视觉获取信息+大脑处理信息,Autopilot 也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司机”。即便没有激光雷达,用 Andrej 的话说,“我们大脑里的‘深度学习网络’,有能力理解身边所有物体视觉深度和速度。” Andrej 曾表示,激光雷达+高精地图(也是国内自动驾驶公司的普遍做法)的配置,需要大量的前置准备,并且保持基础硬件更新的成本太高,前期成本远高于纯视觉方案,将会“拖累”特斯拉量产的步伐。深度学习需要海量数据喂养,所以对于特斯拉来说,“规模化”无比重要。 让汽车擅长“自我驾驶”是特斯拉在 2013、2014 年就在思考的事情。前期特斯拉通过采集和仿真生产了庞大数据。每辆特斯拉装有 8 个摄像头,获取原始输入后能创建不同的分辨率,用于不同的功能和目的,最终这些信息会被输入到复杂的神经网络中,生成对自动驾驶有用的附加信息。问题在于,即便拥有 8 个摄像头,其背后的神经网络矢量空间依旧不够,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能力的成长性还是不够。 Dojo 的一个研发目标是容纳更大型的混合神经网络模型,专注于训练 Autopilot 神经网络,让其看得清楚的同时,也拥有聪明的大脑。马斯克曾在 2020WAIC 大会上表示,当下计算机视觉已经超越人类专家水平,但要保证计算机视觉实现的关键是算力的大小。 特斯拉 AI 日曝光的芯片结构|特斯拉 实际上,由 120 个训练模块,3000 块 D1 芯片组成的超级计算机集群 Dojo ExaPOD,算力将远超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 发布会后,马斯克回复推特网友,ExaPOD 运算能力足以模拟人脑,下一代 Dojo 性能预计还会有 10 倍的提升,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神经网络训练计算机。 这是 Dojo 这台具备超算能力的“破壁”武器,对纯视觉自动驾驶的意义。至此,特斯拉可以充分运用其数据节点多(在路上跑的车多)的优势,加上市值高带来的资本能力强的优势,依靠超强算力修炼算法,并最终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比别人更有效率。 马斯克“破壁” 特斯拉在技术上一直有着比较长远的布局。特斯拉放弃原有的英伟达方案之后,自研 FSD 芯片。特斯拉自动驾驶芯片负责人 Pete Bannon(从苹果挖来的芯片设计师)说,在 2016 年,大家都在增加 CPU/GPU 的算力,没有人想过自研芯片来形成超越第三方算力的方向。因为这是个成本和风险极高的事情。 作为自动驾驶的“大脑”,自动驾驶算力已经是车厂的必争之地。 今年 1 月,蔚来发布的 ET7 搭载蔚来超算平台 NIO Adam,据李斌介绍 NIO Adam 总算力高达 1016 TOPS,超过 7 个 Tesla FSD 的算力总和。“拼马力,更要拼算力。马力+算力,是定义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新标准。”李斌直言。 一位智能电动车圈的产品经理表示,很显然,如果特斯拉没有算力上的“破壁”,大家都用业界的普遍方案,最后算力上的差距不会太大。但特斯拉今天 Dojo 做的事情一明确,这对于国内车企来说,是基本上无法跟进的。“今天看国内的车企就像看两三年前的特斯拉,关注点还到不了超算能力的自研突破上,而是销量,车的功能做得好不好。” “马斯克发布的其实是一条‘路’——是个超级牛的基础设施。即便国内使用激光雷达,但也需要视觉,更需要计算力的提升。对于这种算力基础设施的领先,当然是带来巨大竞争优势的。” 但是特斯拉今天为什么能这么做呢?因为他的车已经足够多了,算法也通畅了,这套系统可以帮它把数据处理效率变得更高。而后来者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这不只是决心和财力的问题,实际上是特斯拉在充分利用自己目前的优势,想拉开和后来者的距离。 特斯拉 Model S Plaid 取消了物理挡杆|特斯拉 集度汽车 CEO 夏一平曾经表示,“特斯拉等公司很值得人尊重,因为他们开创了一个电动化的时代,真正推动了电动汽车的普及。”近两年产业关注重点从燃油车的核心零部件发电机与动力总成(两者成本在一辆燃油车里的成本占比大概是 15%-20%)转移到三电——电池、电控和电机。 那么这次 Dojo 的出现,也很可能意味着新造车行业游戏可能又变了。追赶者本来感觉已经可以望其项背的状况,一下子又被特斯拉的“升维”打乱了。 不久前,马斯克在全球员工大会上说,预计本季度末将迎来交付浪潮,这个月将成为公司有史以来最疯狂的一个月。对于特斯拉的销量不需要担心,可以说,它正迎来历史红利期最强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马斯克的 Dojo,简直就是在跑得最快的时候,又给自己加了个火箭助推器,准备上天。 与此同时,马斯克还告诉员工另外一个消息,期望在 2023 年推出价值 2.5 万美元的“Model 2”(有传也可能叫 Model Q),并表示该车型可能不会配备方向盘或踏板。虽然按照包括特斯拉在内的自动驾驶厂商的技术进展,专业人士都认为在 2023 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马斯克似乎永远会提醒业界,“我可不这么认为!” 当然,Dojo 是否真的能按照马斯克的设想完成自动驾驶技术的“破壁”,今天只是一个可能性的展现。甚至,围绕算力而投入的巨大成本,如果不能根本性地超越其他技术路线,也会给特斯拉带来巨大的损失。 但马斯克站在一个历史最好的发展状态下,做了一个“正常公司”很难作出的决定,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塑造支撑其“非常公司”的未来技术壁垒。 这既是他的天生骄傲,也是他的精明计算。 *图片来源:特斯拉
“复刻”一个蔚小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 冷泽林 编辑 | 王潘 2014年,马斯克将特斯拉卖到了中国,让李斌、何小鹏等人感受到电动车的魅力,同年特斯拉又宣布公开其掌握的专利,一夜间车厂数量猛增。 曾经,学习特斯拉一度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潮流,由于大量新车企从互联网涌入,缺乏实际造车经验,他们便被称为造车新势力,同时也是“特斯拉的中国门徒”。 但是那些曾扬言要超越特斯拉的对手,最终无一例外全都被远远甩在了身后,原来特斯拉并不好学,在中国更是如此。在众多中国车企中,真正学到特斯拉模式精髓并发扬光大,在很多方面还能超越特斯拉的,也就只有小鹏一家。 时过境迁,当年被称作“特斯拉中国门徒”的造车新势力们十不存一,而在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的车企挣脱掉了特斯拉的光环,并为自己打上了标签成为新的记忆点,比如蔚来的用户、小鹏的智能、理想的增程。 如果论资排辈,蔚小理与传统车企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不得不承认在新能汽车市场中他们已经走在了前端,他们用几年时间做到了传统国产车企多年来无法企及的高度——将汽车卖个“好价钱”。 蔚来车型覆盖30-50万,理想统一售价33.9万,小鹏稍显亲民不过目前凭借其主力车型P7也早已踏上20万元级别。 随着蔚小理的崛起,他们的模式及经验被后来者奉为“圣经”争相学习,无人可以模仿时自己便成为被模仿的对象,蔚小理也开始收获自己的中国门徒。其中以蔚来的用户型企业最为车厂们所效仿,一夜之间似乎所有车企都将“用户”二字挂在嘴边。 长城汽车副董事长、总裁王凤英在今年6月曾说道,长城汽车想要围绕用户,打造全生命周期丰富多彩的用户运营体系,为用户提供更有创新的用户体验和用户服务。 岚图汽车CEO卢放、哪吒汽车CEO张勇等新势力车企高管在与光子星球对话时都对外传达了用户的重要性,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家用户型企业。 今年3月30日,在华人运通旗下智能纯电SUV高合HiPhi X发布会上,华人运通承担机票酒店从全国各地邀请了多位蔚来车主到发布会现场站台,希望从蔚来用户群体中聚拢一波自己的种子用户。不过这场发布会被认为不及预期,还被指比蔚来傲慢太多,但高合还是愿意倾听用户的声音,高管团队飞到全国各地与下单用户进行交流,希望对方不要退订。 根据光子星球了解,在刚刚结束的成都车展上,蔚小理仍然是新势力销量排名前三的车企,订单数在数百台,而学习蔚小理的岚图、极氪、高合等同行,销量都在几十台量级,从量计算,虽然谈不上取得成功,但至少已经是初见成效。 图源:成都车展现场拍摄 就在上周,极氪完成5亿美元融资,出让5.6%股权,根据计算,极氪估值达89亿美元,约为578亿人民币。如果放在造车新势力中来看,理想市值约是其3.4倍,小鹏约为3.8倍,蔚来约为7倍。 与此同时,华人运通等同样在寻求融资,像极氪、华人运通、岚图等一个个迷你版的蔚小理正在形成。 从对比同行到询问用户 一位长城汽车管理人士告诉光子星球,以往汽车行业做业务都是对手驱动,是否添加什么功能都是看对手有没有,比如座椅加热、车载微信等等,都是从竞争角度来做产品。 “比如长城出一款车卖得很好,一旦可能要被对手赶超,长城汽车很快就会在内部进行全方位对比,我们还有哪些地方是比对手少的,对手有的功能我们也都要有,以此保住领先位置。” 不过,蔚小理出现以后,这种情况正在被打破,他们做产品直接就以用户需求出发,他们更关注车主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同行在做什么。 “蔚来的女王副驾、理想的三块贯穿式大屏这些,如果不是他们做,可能汽车行业没有人会做,因为既然对手没有,那我们自然也不会有,盯着我们的对手也没有。” 一位小鹏汽车内部人士告诉光子星球,何小鹏在公司内部开会时经常会天马行空,希望做出某个特别厉害的功能马上就受到用户认可。比如他曾公开表示,希望将波音787飞机上的变色玻璃用作小鹏P7的天窗玻璃,但由于当时很多问题待解决只能暂时放弃了。 到了2021年,可变色天窗终于在岚图FREE和极氪001这两款车型上量产,要知道中国汽车行业几十年都没有人做的功能,在何小鹏提出两年之后就有人做了,可见大家的产品都在全面参考蔚小理,他们三家是中国车企用户需求和体验创新的源头。 一起干掉经销商 要说如何革新,自营一定是第一步。 传统经销商模式量大价低,不过与用户之间耦合度低,大多是一锤子买卖,成交之后双方的友好关系就结束了,此后的关系则像是“刀俎”与“鱼肉”;自营门店往往价高量小,但与用户耦合度高,有种买卖不成仁义在的思想,成交之后双方的友好关系才刚开始。 而国内厂商中,蔚小理三家已然收到市场的成绩单,后来者只需借鉴即可。 以蔚来为例,将传统4S店拆分为蔚来中心、蔚来空间、交付中心、服务中心等,分别兼顾品宣、销售、交付、售后等功能。以蔚来中心和蔚来空间为主的前端店铺与消费者接触最为紧密,大多开在商业繁华地带,同样小鹏、理想也几乎采取同样的策略,因此你很容易在一条商业街上看到几家新能源汽车线下展示店。 同样许多后来者也照猫画虎,纷纷在商业中心支起招牌。 一位东风汽车内部人士告诉光子星球,东风旗下独立品牌岚图第一次做到了B2C,以前是经销店、专营店的模式,现在也是直接对用户,岚图要服务好用户,而且要知道用户想要什么。 据光子星球统计,截至8月28日岚图在17个城市共拥有26家线下直营店(岚图空间),且均布局于商业中心。 图源:岚图官方公众号 今年另一较火的品牌——极氪,更是从上到下翻新了一遍。 极氪001在此前的宣传中名为领克ZERO,无论从外观还是内饰,都延续了领克的设计风格,而领克作为吉利的中高端品牌本身已经有一定知名度沉淀,因此今年4月吉利将其拆分并独立成新品牌被部分媒体和网友解读为“自断手脚”。 我们仔细观察,吉利此番操作其实在为自营做足准备。如果极氪仍在领克的产品线中,那么必然逃不过原有的经销商模式,而吉利宁愿放弃自己原有的经验也要抄新势力的作业,可见其对自营的执念。 近期,杭州南山路这条汇集了蔚来、特斯拉等新势力的商业街,也即将迎来极氪的首家线下门店——极氪中心, 光听名字是否有些似曾相识?不仅名字与蔚来相似,线下营销体系和功能也几乎相似,目前极氪将线下直营体系分为极氪中心、极氪空间、交付中心、服务中心。 据极氪CEO安聪慧介绍,在极氪中心不仅可以了解品牌、体验产品,用户同时也能将这里当成都市会客厅和城市驿站。不少网友认为将其翻译过来就是:蔚来NIO house。 在补能系统上,极氪也做到了“全文背诵”,蔚来汽车补能系统叫NIO Power,而极氪补能系统叫ZEEKER Power,同样也有无忧充服务,提供代充和移动充电车,并设立专属的加电管家提供7×24小时的服务。 很多蔚来车主都亲切地称蔚来创始人李斌为“斌哥”,而极氪CEO安聪慧也依样学了过去,他在公开信中给自己取了个可爱的昵称“聪聪”。 两者太为相似,以致于在今年4月16日极氪001发布会当晚,一位蔚来员工在社交平台调侃称:“听说我们家又开发布会了,我怎么不知道?” 除了传统车企的革新,曾以B端客户为主的腰部新势力也在C端市场开始补课。如哪吒汽车去年首家直营店在上海落地,此后在北京、广州、成都等多地的直营体验中心也相继开业。 不过并非所有品牌都能采取相同的策略,需要车企有足够的毛利空间才有足够的自营底气。 目前哪吒采取的是自营与经销商两种渠道形式。主要原因是由于哪吒主要以中低端汽车销售为主,毛利远低于中高端车企,但仍旧在通过直营店扩大影响力。据悉,哪吒汽车直营店将在今年扩张至50-60家。 对于新品牌来说,要想立足于C端市场,线下门店成为越来越无法绕开的举措。从旧势力到新势力,从高价位到大众价位,车企们都在采取或自营或半自营的模式,而这种趋势在国产品牌中更为常见。 原因就在于与BBA等品牌相比,国产汽车长期缺乏品牌力,通过自营模式与用户形成更深层次的交流,更易形成差异化优势,以此来弥补品牌底蕴较弱的状况。 不过自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投入较大、建设缓慢,属于重资产,对于现金流并不充足的新品牌来说资金压力较大。 根据岚图官方披露,今年年底岚图空间数量将达50余家。极氪年底则将建成2家极氪中心、60家极氪空间、36家交付中心、60家服务中心。虽然后来者已经在加速追赶,但与头部势力差距仍难在短时间缩小,而这仅是传统车企需要学习的一部分。 线上社区的搭建 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终于建成的线下自营店如何发挥最大作用,各家的APP承担了很大责任。车企从自建线下店获客,再引流至社区引导消费形成闭环。 一般来说将用户转移到APP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用户注册账号,各个车企采取的办法基本相似,为APP加上简单的工具属性,如查看汽车状态、开锁、下单等。第二阶段则是要让用户参与社区讨论,提升活跃度,在这方面各家侧重点并不相同,有高管互动、积分激励、意见反馈等形式。 因此,为了将这套模式学到位,从蔚来用户运营出身的高管深受传统车企喜欢。蔚来用户发展副总裁朱江在去年离职后曾加入福特中国,用户中心副总裁赵昱辉则入职长城汽车担任长城销售公司用户中心总经理。 我们将多家车企的APP进行对比发现,在功能及布局等方面几乎都十分相似,总结下来大致有四大板块,社区、社交、工具以及电商。 从左至右分别是:极氪、小鹏、岚图、理想 在电商板块,蔚来NIO Life覆盖较为完整,汽车配件、食物、酒水、家居、服饰均有涉及,据蔚来官方消息,截至今年4月已卖出超过300万件商品,其中涌现出多款爆款产品。 另一边,其余车厂APP也争相上线商城板块,其中极氪APP在今年6月30日上线Beta版,包含三项功能,社区、极物商城、爱车商城。 不过由于此前极氪“减配”事件,用户更关心与车相关的问题,这类信息极氪并未完成同步,反倒是将商城功能急忙上线,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图源:极氪官方公众号 电商是除汽车本身外最好炒热社区话题的引子,我们在极氪APP上不难发现,许多车主都在讨论极氪001(1:64)的汽车模型,这款商品可用积分换取且在每天中午限量发售,积分则通过下订或在社区互动等方式获得。 在实车并未交付的情况下,极氪这番运营无疑是为社区做好了冷启动。同时高层们也在社区参加讨论,7月12日安聪慧也在社区发帖向车主解释订单问题。 此外在用户信托上车企们也在跟随蔚来的脚步,李斌曾拿出自己三分之一的蔚来股票(约5000万股)筹办用户信托,自己保留投票权,收益使用权则交由用户。 而在今年4月极氪001发布会上,极氪宣布拿出公司4.9%的股权成立用户权益平台,期望培养用户的参与感。6月哪吒汽车在其首次用户日上,也设立了首期价值1亿元的用户基金。 另一边,由上汽与阿里打造的智己汽车则对此进行了互联网公司擅长的“微创新”,推出了CSOP用户数据权益计划,创始股东将其4.9%的股权收益分于贡献数据的用户。 在CSOP计划中,原石是其货币单位可用于兑换硬件或软件升级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购买汽车、参与活动和授权车辆与驾驶行为数据获取原石,其中第三种方式原石产量最大,占总量70%。而原石的产出则借鉴了比特币的模式,遵循“四年减半”原则。 在成都车展上,智己汽车对此也进行了现场宣讲,而当光子星球随机询问智己展台的几位参展者时,他们均表示对此项计划兴趣不大,更重要的是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蔚来车主发表联合声明的行为使得不少网友开始对所谓用户型企业感到难以融入,这是随着用户群体数快速增加,新老用户群体之间发生分裂的体现。 对于车企来说,将用户留住仅是第一道坎,而将用户运营做好又是另一道更高的坎。用户企业的反面是,企业越重视用户,可能也会因此被用户“绑架”更严重,导致自身无法施展拳脚。 从头到脚的“致敬” 在刚刚过去的八月,理想以9433辆交付蝉联造车新势力冠军。前有大众高管怒喷增程式,后有地方政府收紧新能源牌照,但增程式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仍具有吸引力。 根据岚图车展工作人员向光子星球介绍,在岚图FREE的销售中增程式占据绝大多数。 岚图FREE是岚图首款量产新能源车,有增程式与纯电两个版本。在定位上有理想ONE的味道,增程版本31.36万元,纯电版本33.36万元,除了一个3万选装包和特殊车身颜色无其余加装选项。 内饰方面,同样向理想致敬,采用可升降式三联屏,当光子星球询问其作用时,工作人员向我们蹦出一个词“仪式感”。在本次成都车展的其他展台上,也出现了许多采用多连屏设计的车型。 同样采用增程式动力的还有此前与华为合作的赛力斯SF5,增程这一技术在近期重受关注,理想的贡献不可谓不小,特别是2021款理想ONE的发布使其销量又有了大幅提升。 可以说此前的宝马i3、别克VELITE 5关上了增程式的大门,而理想ONE又打开了一扇更大的门。 小鹏在第二款量产车P7中设计了一款翼鹏版赚足噱头,使得小鹏P7迅速出圈,至于销量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度,拉动该车型其他版本的销量。如今小鹏P7单月交付量已经突破6000辆。 在本次成都车展上,某厂商展台上也出现了一辆剪刀门车型,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观看。不过当光子星球向销售人员询问时才得知,这款汽车是改装过的,量产车型并没有这种设计。 学不到蔚小理的内涵和精髓,至少也要装装样子学一下他们的表面,这才是中国车企当下的政治正确。 造车新势力涌现不过六七年,他们的经验及模式还在不断接受市场考验,而后来者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却并不思考,最终大概率只能沦为平庸的产物,因为以目前来看,造车新贵们抄的大多数是前几年的作业。 长城汽车一位管理人士向光子星球表示,每个品牌的用户诉求是有差异的,因此对于不同阶层的用户车企并不能一股脑将蔚小理的模式生搬硬套。 吉利、长城等传统车厂在十几年前也同样是新势力,但打败BBA的绝对不是下一个BBA,而打败蔚小理的很可能也不是下一个蔚小理。
8分钟充满400公里!国产革命性快充电池发布:可循环1200次10
9月10日,联动天翼在上海举行了一场新产品发布会,正式推出SPEED系列快充动力电池,其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260Wh/kg,目前充电8分钟可以达到400公里续航,快充循环次数可达到800-1200次,2025年充电时间将缩短到5分钟。 SPEED系列产品的圆柱/方形电芯均是高镍化学体系,电芯单体层级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形成模组/系统后可以达到NTP不热失控,各项性能综合指标均属行业领先。 该公司首席战略官刘冠伟表示,公司现在拥有一支数百人的研发产品团队,汇聚了来自清华、牛津等各领域精英人才,在过去的3年时间,公司一直在大规模投入下一代高性能锂电池的开发及量产准备工作。 目前这一居于行业翘楚的技术优势来源于独特的全栈式电芯技术,正极领域采用快离子导体和界面稳定剂复合包裹,镍含量高达88%,使得能量密度和离子电导率大幅提升,同时稳定固液界面。 而负极领域采用纳米硅颗粒尺寸控制,硅含量可达10%,极大提升锂离子反应活性;此外,通过加入特制高性能电解液,大幅提升电池稳定性、倍率性、使用寿命及循环次数。 据悉,SPEED快充动力电池目前已获得欧洲及国内多家豪华乘用车品牌的大规模订单,并将在2023年全面实现量产。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