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贝佐斯和布兰森都“飞”了 马斯克没上太空到底是为啥?
图:马斯克没有飞上太空是叶公好龙? SpaceX 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没有飞上太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飞上近地轨道有点小儿科,二是作为特斯拉、SpaceX CEO,参加太空飞行太冒险了。 SpaceX首个“全平民太空旅行团”升空当天,马斯克亲临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为他们壮行。当他们环绕地球约45圈后安全返回地球时,马斯克亲自向他们表示祝贺。 全平民太空旅行团 “全平民太空旅行团”是SpaceX的第四次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公司一名高管称,他们希望“每年实施至少3、4、5、6次平民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在当前的私营公司太空竞赛中,除一个领域外——公司CEO飞上太空,SpaceX几乎在其他所有领域都居于领先地位。 毕竟,马斯克是全球唯一一个可以乘坐自己公司火箭飞上太空的CEO,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在载人版龙飞船中待上一周,欣赏太空美景。 马斯克预订了维珍银河的“机票”,但与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旗下蓝色起源相似,维珍银河只能提供亚轨道飞行。乘坐龙飞船升空,马斯克可以把自己称作真正的航天员。SpaceX可以很快为马斯克量身打造一身航天服,他本人也以敢冒险著称:2015年,他曾表演“机翼散步”。亿万富豪上太空已经成为热门话题,马斯克却还没有什么行动。 只有马斯克本人知道自己没有太空游的原因,他是个很难沟通的人。SpaceX和马斯克均未回应相关问题。 SpaceX火箭起飞 飞近地轨道没意思 不过,退休的美国航空航天局航天员、南加州大学工程学教授加勒特·雷斯曼(Garrett Reisman)透露的一个轶事,或许可以给这个问题一个解释。雷斯曼是SpaceX载人航天项目高级顾问,曾与马斯克讨论未来载人航天飞行的细节。马斯克说,“为什么人们都想进入近地轨道?”曾在太空待过逾100天的雷斯曼说,“我享受待在太空中。” 雷斯曼从这次交流中得出结论:马斯克认为进入近地轨道没意思。马斯克显然理解其中的收益和风险,他希望SpaceX在航天飞行方面有更大作为。在载人版龙飞船去年完成首次载人试飞后,马斯克说他并非“特别感兴趣,但我为此祈祷”,他的兴趣一直是月球和火星。在马斯克看来,人类应当在月球上有基地,由于对NASA火星任务进展缓慢不满,他20年前创办了SpaceX。马斯克的目标仍然是登陆火星,并在火星上建造城市,正如他经常说的那样,让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 马斯克和他的SpaceX 雷斯曼称,如果搭乘下一次发射的龙飞船意味着距离那个梦想更近一步,马斯克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他不仅只是对这样做带来的兴奋感兴趣”。马斯克过去曾表示,他确实有意未来一天搭乘龙飞船实现太空飞行。但是,选择能将人类太空探索向前推进一大步的太空飞行,才是马斯克的风格。数名前SpaceX员工透露,马斯克可能搭乘前几次发射的星际飞船(SpaceX正在开发、用来实施载人登月、登陆火星任务的飞船)飞往太空。 不同于贝佐斯和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的是,马斯克无需急于证明旗下火箭和飞船的性能。SpaceX是世界上可靠性最高的太空公司之一,猎鹰9火箭可靠性得到业界广泛认可。贝佐斯希望向外界证明,如果他搭乘蓝色起源飞船进行太空飞行是安全的,客户也将是安全的,但搭载职业航天员往返国际空间站已经证明了SpaceX技术的安全性。 作为特斯拉、SpaceX CEO,马斯克不能冒险 此外,马斯克在地球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星期一,在佛罗里达州与“全平民太空旅行团”会晤后不久,他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返回南得克萨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正在这里建造星际飞船。马斯克希望最早今年底能将星际飞船原型送到太空中。马斯克还在推动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开发。与SpaceX不同的是,特斯拉是上市公司。 就在完成太空飞行数天前,贝佐斯卸任亚马逊CEO,他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说,“如果能在担任亚马逊CEO时实现太空飞行就好了”,有人认为,太空飞行对于亚马逊CEO而言风险太大了。轨道飞行不同于亚轨道飞行,风险更大。数名前SpaceX员工透露,在感到他对特斯拉和SpaceX的重要性不够高后,马斯克可能会实现太空飞行。虽然迄今为止SpaceX的载人飞行任务堪称完美,但载人飞行还是充满危险,毕竟,火箭可能会发生爆炸,或许马斯克通过计算认为,载人飞行的危害要超过任何可能的收益。 即使SpaceX飞船在马斯克有生之年到达火星,他也可能不会成为首批登陆火星的人之一。他曾说他“希望死在火星上”,最初几次登陆火星是最危险的。马斯克在近地轨道上度一周假并非是难以想象的。如果一直不参与太空飞行,可能深刻改变人类对太空探索的马斯克,也许只是叶公好龙。 但没有人能摸透马斯克。雷斯曼说,“他可能宣布搭乘下一次发射的龙飞船前往空间站,谁知道呢?很久以前,我就放弃预测马斯克的行为了。” 对于亿万富豪的太空旅游,并非没有批评的声音。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星期二在联合国大会的开幕致辞中不点名批评了贝佐斯和布兰森等亿万富豪,称亿万富豪们的太空竞赛突显了穷人和超级富豪之间的巨大差距。(作者/霜叶)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科技)。
反抗算法的年轻人
算法入侵生活 2021年夏,夏溪和丈夫聊起婆媳相处的琐事,诸如婆婆不打招呼直接拿了钥匙来家里的行为,让她觉得没有边界。睡前,她打开某短视频App,打算消磨下时间。手指上滑,一条关于轻松化解婆媳矛盾的视频跳出。夏溪感到不对劲。这怎么可能呢?自己从未在上面搜索过相关关键词,而且明明已经关闭了它的手机麦克风权限。 嫌恶从夏溪心里钻出,然后是害怕。她担心手机偷听自己说话。 上一次这种被“监听”的感觉出现,是夏溪在办公室加班。同事问起晚饭点什么外卖,“我有点想吃串串”,她随口说出脑子里蹦出的选项。随后,视线移向刚解锁的手机。还没来得及在外卖平台搜索栏输入关键词,一家串串店出现在推荐列表的第二栏。 “怎么会这么巧?”她记得清楚,过去常点的是炸鸡和各类港式烧腊饭,从未点过串串,甚至从未在搜索栏里敲入关键词。有鼓声,隐隐响起。 鼓声渐大,在隔周和同事的聊天后。对方发现自己和他人讨论过的一件物品,成为次日某购物平台推荐列表里的一员,但她此前从未搜索过关键词。 “真的仅仅是巧合吗?”类似的疑问星火一样在网络四溅。2018年8月,一位男士连续几天提及“征信”后,收到了某乎关于征信记录的问答推送。3个月后,有网友搜索“纸巾”,随后陆续看到各大购物App推荐的纸巾信息,甚至视频网站也出现了相关纸巾广告。 “(这是)大数据时代的魅力”,有网友自嘲。 手机App越来越懂人,已不是新奇事。每一类个性化推荐的功能背后,依托的是算法,根据人们的行为数据进行预测及迭代。它广为人们接受的一面是:在海量信息中,替人们高效筛选出优质内容和结果,减少决策时间。 但这只是起点。时间向后延展,取悦用户的算法成为潘多拉宝盒的引擎,问题也随之而来——算法正在入侵生活。面对看不见的算法和背后的平台,它们具体如何采集和使用个人数据,对和夏溪一样的普通人来说是个黑箱。 2019年3月18日,《IT时报》记者花费3个月时间对安卓手机、苹果手机和苹果平板电脑进行轮番模拟测试,发现在密集提及某些关键词后,“美团”和“饿了么”精准推荐和同类推荐出现的概率超70%。不久,“美团”和“饿了么”对此作出回应,称平台不存在监听用户并将相关数据用作信息分析的情况。 外卖App是否“偷听”用户说话?答案悬在半空。可以确认的是,技术上存在手机App获取用户语音信息的可能,只是这不能必然推导出精准推荐源自“偷听”数据。因为想要“猜你喜欢”,平台还有许多条路可选。 在《IT时报》报道中,网络安全专家杨启波提及一些方法:人们所在地理位置、曾经的搜索习惯、喜欢过的内容等都可以成为大数据智能推荐平台推测用户兴趣范围的依据。 第一次发现手机“偷听”自己时,夏溪正从事大数据分析相关的工作。她和数据离得很近,明白算法运作的逻辑——人们在数字平台上输入的关键词、浏览过的物品等数据,会被后台记录,经过机器运算或人为分析后,具体的用户画像随之诞生。根据这些画像标签,商业主可以更精准地投放内容及广告。 持续与数据打交道,面对算法带来的便利,夏溪更希望守住个人隐私的边界。她可以接受平台基于自己已有行为数据,分析并进行个性化推荐,但她无法忍受无端被猜中喜好。那是一种入侵。 意识到手机“偷听”自己没多久,夏溪卸载了那个外卖软件,并关闭了大部分不必要软件的语音授权。对于那个看不见的抓手,她的警惕又多了几分。 另一种入侵更悄无声息。 如今,22岁的Stan仍记得三年前被某购物软件“有好货”窗口迷住的场景。只要点进那个小方框,就会出现根据算法推荐的一列商品窗口——每点进其中一个窗口,又会通往另一列推荐流。 穿梭在无限延伸的虚拟橱窗中,Stan看得入迷,“就像逛超市一样。”手指轻滑,永远有新的好物等在后边,即使自己买不起,也逛得开心。如此反复,那个无限嵌套的迷宫没有尽头。一晃眼,十几分钟过去了。 很多时候,Stan习惯用在App里闲逛的方式杀时间。购物软件不是他唯一的去处。大一的课上,内容索然无味,他下意识解锁手机,一一翻看通讯软件和社交平台上的信息。瀑布般的信息流像哆啦A梦的口袋,不断掏出新的内容。即使有些内容毫无信息量,但足以填补无聊的碎片时间。这让他上瘾。 一节八十分钟的课,几乎每隔十几分钟,Stan都要把摁灭的手机唤醒,重复同样的动作。有时候,因为刷新得过于频繁,没有新信息出现,他习惯性下拉几次后,熄灭手机。再过几分钟,又会再度把它点亮。 Stan形容当时的自己:“其实是非常机械的(状态),就想看有没有什么新鲜事发生。” 和Stan一样,越来越多人把时间留在了各类手机App里。极光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我国网民人均手机App安装总量增至66款,人均单日App使用时长为5.1小时,相较2019年同一时期增加0.4小时。其中,占据人们每日使用时长前三名的App类型分别为短视频、即时通讯和在线视频。 图|极光《2021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截图 增加的手机使用时间背后,有人忧心忡忡。 于今年5月成立的豆瓣「反技术依赖」小组里,有不少成员抱怨自己手机成瘾,落入时间的黑洞。在小组组长阿匕的观察中,组员中手机瘾重度患者每天手机使用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更多组员的使用时间在6到8小时左右。 2021年8月4日,组员“happy666”发帖表示自己的情绪受到推送内容影响:“除了(像强迫症一样)刷微博之外,我最大的问题是目前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比如我会在微博、豆瓣、B站,网页里搜索一些潜意识里让人产生担忧的话题,到后来推送也是这些内容,内容又强化了我心里的担心,目前我的思维认知都很负面。”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几乎每一类手机软件都带有个性化内容推荐,当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的随身物品甚至是延伸器官,它也成为算法和人产生链接最直接的载体。算法推荐并不必然是导致人们信息成瘾的唯一原因,但它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而且,投喂式的推荐内容很容易导致人们获取的内容同质化。另一个问题浮现出来:人们难以跳出已有认知的怪圈,同时,认知、判断和决策也会受到影响。 2021年年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在《算法社会的“囚徒”风险》一文中概述了今天人们面临的风险:算法应用正全面普及,在正在到来的算法社会里,人们享受算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面临着成为算法“囚徒”的风险。 算法本应是辅助人们更好做决定的工具,怎么会被它牵着鼻子走?越来越多人感到蹊跷,他们心中的鼓点被追着,越来越急。一些普通人决心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抗算法。 对抗 对抗算法的年轻人多是数字原住民。出生于1980年后的他们自小生活在网络世界,难以通过完全脱离数字技术,达到摆脱算法影响的目的。他们寻找的,是更可行的迂回战术。 有人尝试的,是在互联网上隐身,或是迷惑平台,不让它们看清真实的自己。 如果有可能,夏溪上网时尽量选择无痕界面或清理网页Cookie,抹消自己的痕迹;假如这招行不通,她会小心地区分自己在每个平台上的使用习惯,“我希望在不同平台有不同人设。”例如,在经常购买图书、办公用品和电子产品的平台,后台大概率会将她识别为“知识女性”;但在另一个经常购买生活用品的平台,她会更像一位“小嫂子”。 从大学开始,夏溪和对象共用一个购物软件账号。婚后,她的婆婆也成为该账号使用者。如此一来,平台难以看清账号主人的真实面目——既是青年,也是老年,既是男性,也是女性。站在这样模糊的虚拟面目背后,她感到安全。 狡兔三窟,但仍存在漏洞。假如有人获取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去多个平台撞库,进而拿到两个或多个平台上个人的数据信息,拼图就有了可能——最接近现实中真实的自我形象将难以在互联网上遁形。对此,作为一个普通人,夏溪还无能为力。 遭遇外卖平台“偷听”事件后,夏溪只给两三个工作中必须用到的通讯软件和语音工具,留下了麦克风使用权限。假如其他软件需要开启,她会到需要时再打开,并在使用后再度将权限关闭。而且,每次手机系统更新过后,她会回去一一检查权限。 前不久,当她发觉某短视频App在已经关闭语音权限的前提下,仍然存在“偷听”嫌疑,无力感再次浮现。但她试图弄清背后的蹊跷之处。 她发现,关掉语音助手Siri的麦克风权限后,短视频App上关于婆媳关系的推送视频消失了。苹果手机以用户数据安全保护闻名,这个小测试的结果让夏溪五味杂陈。但她没有更好的办法,平日工作里开车时需要借助Siri完成Car Play。最后,她选择将这个短视频App卸载。 今年5月,科技媒体虎嗅发布了名为《为什么美团饿了么不可能通过“偷听”给你推荐想吃的?》的视频。它指出,今天技术上能够实现绕过系统的监听,偷听获取的信息对期望借其进行数字行销的公司并没有太大价值,但对研究人工智能语音引擎吸引力很强。此外,在语音助手和智能音箱随处可见的今天,偷听似乎难以避免。 该媒体研究员Odin表示:“一般的工程师,写代码的或者会科技的,还有可能(对抗偷听),普通人的话是没有办法对抗的。科技已经很普及,他们的技术也太复杂。”夏溪明白这点,但她觉得自己还是得“站起来”——即使做不到反抗,她也得做点什么。 另一边,面对算法内容推荐的套路,有人正在想办法打破它。 从事用户调研工作的三七是资深短视频爱好者。她在快手和抖音上各养了一个号,并且有意训练它们获得不同的短视频内容。她习惯在快手上刷萌宠、滴胶和手工相关内容。但对于抖音,在发现平台推荐内容过于迎合自己的喜好,而缺少新鲜感之后,她试图反套路而行之。 某次,她发现,假如持续刷新直播页面,推荐页的内容会变得更多样。接着,她有意取关一些美妆、美食探店、小说推荐类博主。没过多久,机器发现重变“新人”的她,首页上多了许多粉丝还不多的新人博主,以及女性、育儿和教育等社会公共话题相关内容。调教成功了,这种新鲜感让她兴奋。 陈梓是另一个希望尽可能跳出投喂式内容的人。 还在上大二时,她和周围的同龄人一样,乐于在社交平台上转发文章,交流观点。海量信息涌入她的生活,但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世界并未因此变得更大。和身边人聊天时,她发现谈论的内容还是网络上流行的那些事,大家看到的世界非常相似。而且,社交平台上推送的爆款文章都很像:大部分只是抓住了很多人的共性和痛点得以广泛传播,但并没有太多突破认知的内容。 真正感到自己的世界借由互联网扩展得更大,是陈梓按自己的标准建立了筛选信息的标准之后。她减少了关注主流媒体推介内容的时间,更多了解RSS订阅里自己感兴趣的科技类、商业类博客内容。“像自己制作了一个小简报,可以看他们(定期)更新。” 如今,已经工作几年的她还会通过电影、书等媒介深化自己好奇的话题。另外,她每天还会花费一些时间,给自己关心的社会新闻、话题做笔记。对于微博、微信公众号和豆瓣这些媒体平台,她把它们当成收集新近发生事件的搜索工具:先上微博看热搜,在话题里找到说清来龙去脉的内容,再到豆瓣上看大家的观点,紧接着去看公众号里有无能将事件解释清楚的文章。 最近,陈梓利用Notion建立起一张表格。在上面,她会替自己关心的事件打上标签,评级,还会专设一栏提醒自己需要持续关注。当大部分人还在碎片化信息的激流里摸不着方向的时候,陈梓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条信息小道。 图|陈梓自建的信息表格 也有人决定直接减少手机App的使用时间,尽可能杜绝干扰。想达到这一点,退回网页端是一个好方法。 大二时,Stan在松浦弥太郎的书中第一次得知“断舍离”的概念。他的思考伸向更远的地方——不止是生活物品,他希望信息也能简化。当他重看之前沉迷的购物软件推荐窗口,发现花费其中的时间并未生成一个明确的结果;微博信息流里,社会新闻、好友动态和娱乐信息混杂出现,而且每10条里就会有一条广告……成日和这些App相处,Stan觉得自己的生活正被信息轰炸。 那天,独自待着的Stan解锁了手机,重新打量其中安装的App:我真的需要它们吗?半小时里,他前后删掉了包括微博、淘宝、豆瓣和知乎在内的十几个App。他决定退回网页端,用淘宝电脑网页购物,用手机网页版微博和豆瓣看信息。 网页端的体验远没有客户端的顺畅。对一个习惯了半秒就可以刷新内容的微博用户来说,进入手机网页版微博的过程像按下了0.5倍速键。界面切换、加载图片都至少需要1秒,这很容易让习惯了“快捷”的现代人心生不快。但Stan需要的正是这种不舒服,它增加了使用门槛,让自己不至于轻易滑入时间陷阱。而且,在这个被很多人遗忘的地方,他不必在信息流中看到平台夹杂推送的广告。 随后,Stan使用这些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刚开始,他还会每天查看网页版知乎、微博和豆瓣。到后来,他保持了隔几天查看一次的频率。最后,他甚至连微博都不看,只保留了定期上豆瓣逛逛的习惯。 不止是他,「反技术依赖」小组里的一些人也在尝试使用不同平台的手机网页端戒掉自己的App瘾症。还有一些人直接选择了物理隔绝的方法——购买一个带电子锁的保鲜盒,每天下班后将手机锁在其中,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将它取出。 “拿回主动权” 在算法侵入生活的隐忧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不安:人的决策和判断被技术操控。 在《算法社会的“囚徒”风险》一文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写道:“对于个体来说,当他接受算法推荐的内容、产品时,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借助算法作出判断与决策,也就是把对内容与产品的价值判断建立在算法的评价上。” 随后,她又对人类将判断与决策完全交由算法表示担忧:“算法虽然打破了人的某些旧套路,但也会形成一些新套路;如果人们的决策越来越陷入算法营造的套路,那么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会萎缩。” 对于这些选择对抗算法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希望在这场技术入侵生活的战役中,重新拿回主动权。 阿匕是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她对技术的思考和改观始自去年疫情期间。在一次线上读书分享会上,她接触到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她意识到,过去人们往往非常推崇技术,认为技术服务生活且是中立的,却极少关注其中的负面影响。 随后,阿匕读到一篇关于算法之下外卖员工作处境的论文。其中,在以追逐效率、利益为上的系统算法之下,骑手权益被倾轧的事实让她心惊。当人被技术控制已成为部分社会现实,作为个人,自己能做什么?阿匕想了很久。身为人类学相关专业学生,她希望自己可以多观察类似的现象和问题,在诸如豆瓣小组之类的平台发起讨论,引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2021年5月25日,阿匕建立了「反技术依赖」小组,并在开组帖里写道:本小组不是反对所有技术,而是想反对过度依赖技术造成某些能力的退化,以及没有某些巨头公司生活就完全不行的局面。 从无到有,如今「反技术依赖」小组已拥有组员近1.6万人。许多组员在其中交流摆脱App成瘾的方法和经验,并分享自己重新退回真实生活的感受。 曾有试图摆脱信息轰炸的组员发帖称,当她卸载了经常使用的资讯、社交软件,又陷入了另一种焦虑:自己无法紧跟时事热点。阿匕认为,对大部分人来说,紧跟时事其实并非生活必需,他们恐惧的可能是被身边人抛下。 对阿匕来说,从虚拟世界切换回现实世界的过程,像是从泥潭里拔出脚。她自觉控制力低下,曾把手机藏起来,专注读书、学习、做手工或家务。当她习惯这一切,她突然感受到时间很漫长,“慢到清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过去,她只是万千网友中的一人,在网上漂流,等细碎的时间耗尽。但现在,同样的时间,她可以选择拼1000块以上的无分区拼图和复杂乐高,学弹贝斯,记德语单词,读马克思和哈贝马斯,或是去现场看演出——这些都是属于自己的体验。 重新将注意力投向现实世界之后,Stan感受到自己最大的变化是情绪变得更平和了。曾经,他被社交平台上社会新闻的评论扰得心神不宁。但现在,他选择花更多时间独处。 图|之前,Stan用手机无痕浏览器登陆各类网页 前段时间,Stan时常失眠,他决定到家附近的书店里坐坐。那个晚上,他随手挑了本邵丽的新书《金枝》看。放在手机上,这类深的内容他一般看不下去,但翻着书页,他入了神。那晚回家后,他睡得很沉。 2021年7月,Stan在“每日豆瓣”公众号上发现了「反技术依赖」小组,找到同类的感觉浮现出来,他久违地加了新组。Stan把自己曾经的退网尝试写在帖子里。很快,评论里盖起了高楼。接下来,Stan几乎每天会上豆瓣查看消息十几次。他在期待,还有没有新的点赞和评论?五天后,Stan突然发觉自己状态不对劲。他开始克制,重新回到几天上一次豆瓣的节奏。 阿匕和Stan选择半隐退互联网,在真实生活中重建秩序。但想要重新拿回主动权,是否还有别的想象? 在美国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中,数据科学家卡西•奥尼尔表示:“算法是内嵌在代码中的观点,它并非客观的,而是被某种成功的定义所优化。因此,你能想象,假如一家商业公司根据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制定了一套算法,那是关于获得商业利益的,往往是需要盈利的。 纪录片中,一幅以技术为齿轮的商业画卷被铺开:一款手机软件的背后,有数位工程师试图结合心理学知识,设计软件功能和算法,将人们的注意力尽可能停留在某款软件上。紧接着,通过广告投放等方式,用户注意力被转变为商业利益。脸书(Facebook)前总裁希恩•帕克在片中承认:“……利用人类心理中的脆弱性赚钱,包括我、马克、Instagram的凯文•斯特罗姆在内的发明者和创造者,我们都很清楚这一点。但我们依然这么做了。” 回归现实,从硅谷到国内,这套商业和科技巨头共同塑造出的注意力经济已成为主流。 夏溪对这套运作逻辑十分熟悉,她也明白个体在面对巨大的商业帝国时,微小到难以撼动它们,“我能做的更多是保护好自己。”但是,她仍在期待新的转变:“我理解资本家需要赚钱,但是可以换一种商业模式了。”夏溪期待的,是企业应该首先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其次才是获得收益。 彭兰也在论文中呼唤从业者看到“算法向善”的新可能——希望业内不要将算法推向工具理性的极端,而应该在价值理性的前提下重看算法伦理的目标、原则与实现路径。 2021年8月,从事无人驾驶相关工作的夏溪,每周工作日大部分的工作是“开车”。她坐着那辆带有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穿梭于上海市区的内环、中环和外环。在每天100公里的路程中,算法需要在她的帮助下变得更完善和成熟。 而目前自动辅助驾驶仍存在许多边界性问题,需要专业人员测试提供“corner case”的解决方案。这种测试比夏溪自己开车还累,但她觉得这是有价值的,当它足够成熟,可以缓和人们的驾驶焦虑,让他们获得更便利的驾驶体验。 人和科技还可以是怎样的关系?夏溪的脑中有一幅画面:左边是人脑,右边是机器,二者相互扶持着往前走。科技应该是服务于人类,对人类有帮助的。 “不要被科技束缚了对自己生活的想象力。”
一份新报告显示苹果已经售出20亿部iPhone
根据一份新的报告,苹果已经售出20亿部iPhone。2021年,苹果公司的iPhone阵容更加多样化,该公司瞄准了各种价格档次。在iPhone 13系列发布后不久,苹果公司对某些机型进行了降价,同时停产了其他机型。 几年前,针对不同客户的各种定价水平,该公司没有一个坚实的iPhone阵容。它只推出了价格昂贵的手机,这些手机是为那些想要最好的智能手机并有能力购买的人准备的。幸运的是,苹果公司很快意识到,通过回收旧部件,同时向客户展示具有难以置信性价比的新机型,可以赚取额外的利润。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2020年的iPhone SE以399美元的价格实现了,这是该公司目前最便宜的产品,据说在其竞争对手喘不过气来之前,苹果将推出2022年的iPhone SE,升级芯片组,支持5G,同时坚持使用iPhone 8外形设计。尽管已经售出20亿部iPhone,但是苹果没有宣布,没有庆祝。部分原因是苹果停止报告单位出货量。 目前苹果有超过10亿的iPhone用户。用户总数一直在稳步上升。iPhone用户约占所有智能手机用户的26%,在美国的用户份额约为60%,在英国的份额接近于50%。所有这些份额数字都比以前高。超过14%的美国受访者和10%的英国受访者在过去两年中换成了iPhone。 这份报告认为,iPhone 13将建立起尚不存在的需求,因为苹果继续为用户提供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功能。最新的iPhone 13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iPhone。它创造了人们对手机应有的看法,它为尚未存在的需求设定了轨迹。认为一个还不错的旧手机实用性就足够好了,这是很肤浅的想法。iPhone所显示的是,对性能的要求是可以提高的。 报告认为苹果公司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似乎提供了无人问津但又人人都想要的东西,同时又避免了对少数人要求但大多数人不会使用的功能。
用太空尘埃和人类体液可开发“宇宙混凝土”
  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制造“宇宙混凝土”。 图片来源: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向火星运送一块砖的费用可能超过100万英镑——这使得未来在火星上建造家园的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却步。据《今日材料Bio》杂志近日发表的研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现已开发出一种可能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创造一种类似混凝土的材料,这种材料由外星尘埃以及宇航员的血液、汗水和泪水组成。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人类血液的一种蛋白质与尿液、汗液或泪水中的一种化合物相结合,可以将模拟的月球或火星土壤黏合在一起,生产出一种比普通混凝土更坚固的材料,非常适合在外星环境中进行建筑工程。   这种方法早已有之,被称为原位资源利用,通常侧重于对松散岩石、火星土壤(称为风化层)和稀疏的水沉积物的使用。然而,还有一种被忽视的资源,那就是宇航员本身。   科学家们此次证明了血浆中的一种常见蛋白质——人血清白蛋白可以作为模拟月球或火星尘埃的黏合剂,从而制造出一种类似混凝土的材料。由此产生的新材料,被称为“宇宙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达25兆帕,与普通混凝土中所见的20—32兆帕的抗压强度大致相同。   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加入尿素可以将抗压强度进一步提高,性能最好的材料的抗压强度几乎达到40兆帕,大大超过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科学家们计算出,以6名宇航员在火星表面执行为期两年的任务来计算,期间可以生产出500多公斤的高强度“宇宙混凝土”。如果将其用作沙袋或热熔风化层砖的砂浆,每个宇航员都可以生产出足够的“宇宙混凝土”来扩大栖息地,使每次连续任务的可用住房增加一倍,可支持额外的宇航员。   历史上,动物血也被用作砂浆黏合剂。科学家们研究了潜在的结合机制,发现血液蛋白变性或“凝结”可形成一种具有相互作用的扩展结构,这种被称为“β-折叠”的相互作用,可将材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参与该项目的曼彻斯特大学的阿莱德·罗伯茨博士表示,令人兴奋的是,太空时代的一个重大挑战可能是在中世纪技术的启发下找到了解决方案。而“这个概念简直令人毛骨悚然。”(张佳欣)
浪潮信息刘军:建好智算中心 要注重多元算力和丰富生态
  9月18日,在长沙举行的以“计算万物·湘约未来——计算产业新格局”为主题的2021世界计算大会上,浪潮信息副总裁刘军发表了《建设智算中心,构筑算力新基建》的主题演讲。刘军表示,智能计算中心是未来人工智能算力供给的主要形态。建好智能计算中心,尤其要注重生态的丰富性和算力的多元化。   智算中心是数字经济创新引擎   计算力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根据《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而人工智能对计算力的需求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其对算力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25年,智慧计算的占比可能超过80%,智慧计算将是智慧时代计算的主要形态。而智能计算中心将成为智慧计算的主要生产、供应中心。   智能计算中心之于数字经济,就像工业时代的电厂,电厂对外生产电力、配置电力、输送电力、使用电力;同理,智能计算中心中心在承载算力的生产、调度和供应的过程,为数据的加工、处理、挖掘、分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让数据进去让智慧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计算中心就是数字经济的创新引擎。   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联合浪潮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中指出:智能计算中心是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理论,采用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架构,提供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础设施,通过算力的生产、聚合、调度和释放,高效支撑数据开放共享、智能生态建设、产业创新聚集,有力促进AI产业化、产业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   多元算力是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日趋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对多元化AI芯片算力的需求激增,驱动人工智能计算系统向多元算力计算架构转化。使用多种AI芯片的混合计算架构需求越来越多,这种需求在产业AI化、智算中心等大规模AI计算系统建设时更加迫切。然而,各种类型AI芯片的连接接入标准不同,用户在使用多元AI芯片系统时会遇到系统适配、芯片驱动、互联互通、功耗管理、安全传输、易用性等各类问题,给用户在部署多元AI芯片算力系统时提出巨大挑战。   面对算力多元化的产业趋势,浪潮信息围绕智算中心创新,正在打造敏捷高效的智算中心操作系统。通过构建AI芯片算力接入规范实现多元算力的标准化管理,为产业AI化和智算中心建设提供高效便捷的AI算力调度能力,让AI应用和AI服务更便捷,助力用户充分使用多元算力实现AI技术创新和落地。降低对多元AI芯片的使用和管理难度。   丰富生态是智算成功关键   在推动智算普适普惠,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在行业用户和AI技术、算法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这个差距,需要依托丰富的应用生态来填平并跨越,这样才能实现领先的AI技术的产业化,才能把行业需求和领先的AI技术实现紧密融合。   浪潮信息提出AI元脑生态计划,在元脑生态中,具备领先AI算法的科技公司是“左手伙伴”;能够覆盖到千行万业的行业ISV、SI是“右手伙伴”;浪潮信息则聚焦围绕智算平台的能力共享,为左右手伙伴提供领先的计算平台、资源平台和算法平台,共同推进智算中心释放生产力来赋能到千行万业,推动AI产业智能化的发展。   目前,浪潮信息正与4000多家元脑生态伙伴,携手通过在技术、产品、方案方面的持续创新,推动AI算力的多元化融合发展,推动各地区和重点行业的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和升级转型。全力保障优质、高效的算力供给,助推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提升跨区域算力共享、调度、服务水平。
2021丰收节|度小满携手友成基金会 乡村振兴领航员计划落地贵州雷山
(图为“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学员代表领取录取通知书) 9月23日农民丰收节之际,由度小满金融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式在贵州省雷山县举行。雷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大斌,雷山县副县长李绍雄,度小满金融及友成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及雷山当地50名产业带头人参加了活动。 梁大斌表示,在全面乡村振兴开新局的关键时期,友成基金会、度小满金融在雷山县启动乡村振兴领航员计划人才培养计划,为全面建成小康建设,推进雷山乡村振兴是雷山的荣幸,也是雷山的机遇。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希望学员能努力掌握产业发展、经营管理、销售推广方面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领航员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就业,增加收入,为雷山县推进乡村全面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表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县域产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这次友成基金会与度小满联合发起的“领航员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就是帮助乡村带头人在乡村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富裕。 度小满金融副总裁付女士表示,度小满非常重视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践行社会责任。此次与友成基金会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从技术、生产、销售、金融等多方面为乡村带头人提供培训指导,助力乡村的人才振兴。我们还将在雷山县政府、友成基金会的支持下,推动度小满公益助农免息贷款在雷山的落地,助力当地的产业发展。 (图为“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式学员合影) 据悉,“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首期落地贵州雷山县,选取县域产业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返乡青年等作为重点培训对象,为这些创新创业带头人进行培训指导,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活动现场,度小满和友成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揭牌,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方式进行联合人才培养,培养县域产业带头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 (图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揭牌现场) 在课程设计上,“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员实际需求,开设产业规划、创业技能、经营管理等三类十几门课程,邀请了多位专业导师,包括度小满在内部征集的3位志愿者导师。未来一年内,“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将培养50名掌握产业发展、经营管理、销售推广等方面知识的产业带头人,促进产业专业化发展。 除了开展人才培训外,度小满还将通过低息、免息贷款的方式,为雷山县的农户和小微企业主发展提供助力。例如,参加首期培训的李晓明就成功申请了“小满助力计划”,在免息贷款的帮扶下,李晓明发展了中华土蜂特色养殖产业,实现经济增收13.5万元,并带动村内12名贫困人口参与产业链发展,实现增收2.4万元。度小满金融“小满助力计划”公益助农免息贷款于2019年推出,已陆续在重庆、贵州、湖北、甘肃、陕西、四川、青海、宁夏等地落地,覆盖全国逾172个行政村,间接辐射超12万农户,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季度保险消费投诉量环比增三成 华汇人寿的亿元保费投诉量、万张保单投诉量位列寿险第一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9月23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2021年第二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了2021年第二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接收并转送的保险消费投诉情况。 阳光信保、安心财险的亿元保费投诉量位列财产保险公司前两位;太平科技保险、阳光农险的万张保单投诉量位列财产保险公司前两位;华汇人寿的亿元保费投诉量、万张保单投诉量和万人次投诉量位列人身保险公司第一。 人身险投诉量占比近六成 《通报》指出,2021年第二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47005件,环比增长31.43%。其中涉及财产保险公司19643件,环比增长31.58%,占投诉总量的41.79%;人身保险公司27362件,环比增长31.33%,占投诉总量的58.21%。 人身保险公司涉及普通人寿保险纠纷投诉10563件,占人身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38.60%;疾病保险纠纷投诉5648件,占比20.64%。平安人寿的普通人寿保险纠纷投诉量位列人身保险公司第一;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的疾病保险纠纷投诉量位列人身保险公司前两位。 平安人寿投诉量位列人身保险公司第一。具体来看,人身保险公司投诉量居前10位的为:平安人寿5021件,环比下降3.68%;太平洋人寿3455件,环比增长68.21%;中国人寿3299件,环比增长27.13%;太平人寿2913件,环比增长192.47%;泰康人寿2676件,环比增长66.00%;新华人寿1966件,环比增长28.41%;富德生命人寿1114件,环比增长15.32%;人民人寿1051件,环比增长56.63%;阳光人寿799件,环比增长2.17%;人民健康613件,环比下降10.12%。 投诉量前10位的人身保险公司(单位:件) 华汇人寿亿元保单、万张保单、万人次投诉均最高 2021年第二季度,人身保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中位数为3.10件/亿元。其中,亿元保费投诉量居前10位的为:华汇人寿276.01件/亿元;大家养老14.47件/亿元;中美联泰人寿13.98件/亿元;德华安顾人寿11.81件/亿元;北大方正人寿10.72件/亿元;中韩人寿8.86件/亿元;太平人寿8.14件/亿元;泰康人寿7.93件/亿元;人民人寿7.80件/亿元;合众人寿7.65件/亿元。 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人身保险公司万张保单投诉量中位数为0.34件/万张。其中,万张保单投诉量居前10位的为:华汇人寿6.51件/万张;中意人寿1.15件/万张;英大人寿1.06件/万张;鼎诚人寿1.05件/万张;中韩人寿1.04件/万张;爱心人寿1.00件/万张;陆家嘴国泰人寿0.75件/万张;太平人寿0.74件/万张;信美相互人寿0.72件/万张;渤海人寿0.69件/万张。 人身保险公司万人次投诉量中位数为0.10件/万人次。其中,万人次投诉量居前10位的为:华汇人寿4.41件/万人次;鼎诚人寿1.04件/万人次;爱心人寿0.84件/万人次;中韩人寿0.53件/万人次;太平人寿0.50件/万人次;招商信诺人寿0.46件/万人次;北大方正人寿0.40件/万人次;富德生命人寿0.39件/万人次;汇丰人寿0.38件/万人次;渤海人寿0.36件/万人次。  财产险理赔纠纷是重灾区 《通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财产保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中位数6.24件/亿元,万张保单投诉量中位数0.54件/万张;人身保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中位数3.10件/亿元,万张保单投诉量中位数0.34件/万张,万人次投诉量中位数0.10件/万人次。 《通报》指出,财产保险公司涉及理赔纠纷投诉12922件,占财产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65.78%;销售纠纷投诉3776件,占比19.22%。人保财险的理赔纠纷投诉量和销售纠纷投诉量位列财产保险公司第一。 财产保险公司涉及机动车辆保险纠纷投诉10986件,占财产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55.93%;保证保险纠纷投诉4303件,占比21.91%。人保财险的机动车辆保险纠纷投诉量和保证保险纠纷投诉量位列财产保险公司第一。 具体来看,人保财险投诉量位列财产保险公司第一。财产保险公司投诉量居前10位的为:人保财险7378件,环比增长110.38%;平安财险2431件,环比下降11.47%;太平洋财险1529件,环比增长27.74%;众安在线财险935件,环比下降17.98%;大地财险818件,环比增长45.55%;阳光财险723件,环比增长13.86%;太平财险615件,环比增长26.28%;国寿财险574件,环比下降6.21%;安心财险409件,环比增长6.79%;泰康在线财险383件,环比增长2.13%。 投诉量前10位的财产保险公司(单位:件) 理赔纠纷投诉量前10位的财产保险公司(单位:件) 销售纠纷投诉量前10位的财产保险公司(单位:件) 机动车辆保险纠纷投诉量前10位的财产保险公司(单位:件) 保证保险纠纷投诉量前10位的财产保险公司(单位:件)
新的意外伤害经验发生率表发布 意外险将会迎来这些变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意外险有了新的伤害经验发生率表,意外险将迎来差异化定价时代。 2021年9月23日,中国精算师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及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发布了《中国保险业意外伤害经验发生率表(2021)》(以下简称2021版意外表)。 据了解,本次意外表首次编制了全应用场景的个人普通意外、学平少儿意外的身故发生率表及伤残系数表,并区分到性别与年龄,为风险细分及产品创新提供依据;首次编制了职业等级风险系数参考表,为行业进一步厘清职业风险等级及风险状况奠定了基础。 新的意外表将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哪些变化呢? 精算师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经营主体产生的主体主要有三点:一是意外险风险管理将更加精细。意外表细分性别、年龄及职业等,能够为意外风险细分、客户群合理划分提供经验借鉴,推动意外险精细化管理。二是意外险市场发展将更为规范。意外表的编制及相关标准的建立将使意外险产品开发和定价更加规范透明,对于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有重要推动作用。三是意外险产品创新更有依据。意外表及风险管理报告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信息参考,不仅区分到应用场景、年龄、性别及职业,还对意外医疗、农村小额意外、借款人意外等产品,以及承保、理赔、死亡率、残疾率等维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为意外险产品创新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数据基础。 在意外险价格变化方面,意外表面向行业提供了发生率参考,可以引导市场主体基于行业经验,根据自身历史数据、市场情况等因素科学厘定费率,健全价格形成机制。此外,意外表提供了区分不同年龄(段)、性别的意外身故(伤残)发生率,可以为市场主体进行差异化定价、精细化定价提供有力支持。未来消费者将有更加丰富的意外险产品可选择。 据记者了解,2017年,保险业协会首次开展了意外伤害发生率表的测算工作,在促进意外险科学定价、产品创新和提高保险业风险管理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和对意外险保障功能重视程度的提高,原有测算成果已不能充分反映发生率实际情况,不能适应意外险市场发展需要,行业内外对于编制意外表的需求十分强烈,形成了广泛共识。因此,精算师协会、保险业协会和中国银保信于2020年3月启动了意外险发生率表编制工作 上述精算师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意外险具有低门槛、低保费、高频率、高保额的特点,普通大众均可入手,一顿饭钱就能撬动上百万元保险保障,在提高人民群众风险保障意识、增强社会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意外险市场基础比较薄弱,意外险产品定价科学性不强,与广大保险消费者的意外风险保障需求不相适应。通过编制意外表,可以夯实意外险定价基础,健全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建立意外险费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编制意外表是加快推进意外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意外险数据量巨大且缺乏统一的录入标准,涉及市场主体众多且产寿险公司业务实务差异较大,意外险数据质量较之前的生命表、重疾表数据存在较大差距。据了解,为夯实意外险数据质量,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确保意外表编制质量,项目组在数据准备及验收阶段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先后对56家保险公司712款产品的百余个字段展开梳理校验,累计修订问题560余项,通过系统清洗与人工补录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清洗理赔数据50多万条,历时近9个月,最终完成了包含53.3亿条承保数据、745.5万条理赔数据的测算数据准备及验收工作。
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新办法》:新增公司治理和数据治理两项评级要素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同质同类比较和差异化监管,中国银保监会于9月22日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共五章二十七条,包括总则、评级要素与评级方法、评级程序、评级结果运用、附则,适用于对开业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以上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的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监管机构可依据本办法对当年新设立的银行进行试评级。 据悉,传统“CAMELS+”银行评级体系一般包括7项要素,分别为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和信息科技风险(I)。 而此次出台的《办法》中,评级要素新增“公司治理”和“数据治理”,各监管评级要素的标准权重分配包括:资本充足(15%)、资产质量(15%)、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20%)、盈利状况(5%)、流动性风险(15%)、市场风险(10%)、数据治理(5%)、信息科技风险(10%)、机构差异化要素(5%)。 银保监会方面表示,《办法》在借鉴“CAMELS+”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银行风险特征和监管重点,对评级要素作了以下优化:一是突出公司治理的作用,将“管理质量”要素修改为“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加大对银行机构公司治理状况的监管关注,引导银行将改进公司治理作为防范化解风险的治本之策。二是强调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增加“数据治理”要素,把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为评判银行风险管理状况的基础性因素,加大数据治理监管力度。三是合理体现机构差异化状况,增加“机构差异化要素”,充分反映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的风险特征,据此实施差异化监管。 《办法》显示,银保监会根据监管重点、银行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具体设定和调整各评级要素权重。评级指标得分由监管人员按照评分标准评估后结合专业判断确定。评级要素得分为各评级指标得分加总。 基于此,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6级和S级。其中,1级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档次,2-4级进一步细分为A、B、C三个档次。评级结果为1-6级的,数值越大反映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而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等情况的商业银行经监管机构认定后直接列为S级,不参加当年监管评级。 具体来看,监管评级综合得分在90分(含)至100分为1级,其中,95分(含)以上为1A,90分(含)至95分为1B;75分(含)至90分为2级,其中,85分(含)至90分为2A,80分(含)至85分为2B,75分(含)至80分为2C;60分(含)至75分为3级,其中,70分(含)至75分为3A,65分(含)至70分为3B,60分(含)至65分为3C;45分(含)至60分为4级,其中,55分(含)至60分为4A,50分(含)至55分为4B,45分(含)至50分为4C;30分(含)至45分为5级;30分以下为6级。 《办法》指出,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程度的主要依据。 综合评级结果为1级,表示银行在各方面都是健全的,发现的问题较轻且能够在日常运营中解决,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综合评级结果为2级,表示银行基本是健全的,风险抵御能力良好,但存在一些可以在正常运行中得以纠正的弱点,若存在的弱点继续发展可能产生较大问题。 综合评级结果为3级,表示银行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风险抵御能力一般,勉强能够抵御业务经营环境的大幅变化,但存在的弱点若不及时纠正很容易导致经营状况劣化,应当给予监管关注。 综合评级结果为4级,表示银行存在的问题较多或较为严重,并且未得到有效处理或解决,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否则可能损害银行的生存能力,存在引发倒闭的可能性。 综合评级结果为5级和6级,表示银行为高风险机构。其中,评级结果为5级,表示银行业绩表现极差,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处置或救助,以避免产生倒闭的风险;评级结果为6级,表示银行存在的问题极度严峻,可能或已经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银行消费者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或者可能严重危害金融秩序、损害公众利益。 银保监会还在《办法》中明确了商业银行存在相应情形时,监管机构应在评级综合得分对应的初步级别和档次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 比如,出现下列重大负面因素严重影响机构稳健经营的,监管评级结果应为3级及以下:党的建设严重弱化、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发生重大涉刑业内案件,财务造假、数据造假问题严重,被采取重大行政处罚、监管强制措施,重大舆情应对严重不当等。风险化解明显不力、重要监管政策和要求落实不到位的,监管评级结果不高于最近一次监管评级结果。 此外,无法正常经营,出现信用危机,严重影响银行消费者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及金融秩序稳定的,监管评级结果应为5级或6级。 对于《办法》的出台,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现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规则实施于2014年,自实施以来,在加强商业银行综合风险评估、完善差异化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商业银行业务模式、风险特征、外部环境及监管重点发生显著变化,现行监管评级规则已不能完全适应监管工作需要,在评级流程、管理机制、内容方法和结果运用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亟待进行更新和完善。而出台更为完备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规则,充分反映当前银行风险特征和监管重点,增强监管评级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强化监管评级结果运用,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既有必要性又有紧迫性。
外交部:中国对美国贩卖人口强迫劳动问题表示关切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邢晓婧】近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期间,举行与当代形式奴役问题特别报告员对话。不少国家对美国贩卖人口、强迫劳动问题表达关切。23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环球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对美国贩卖人口强迫劳动问题表示关切。美国在历史上实行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当前美国依旧是贩卖人口和强迫劳动的重灾区,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组数据。 赵立坚说,过去5年每年被贩卖到美国,从事强迫劳动的人口多达10万,其中一半是被卖到血汗工厂或遭受家庭奴役。美国至今约有50万名从事农业劳作的童工,很多孩子还不到10岁,每周工作时间长达72小时,美国有24万至32.5万妇女和儿童遭受性奴役,儿童遭遇性贩运后,平均仅能存活7年。他说,这些数据背后是一幕幕人间悲剧,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基本权利遭到践踏。 赵立坚表示,美国贩卖人口强迫劳动问题一再发酵,与美国政府的故意无视和毫不作为密切相关。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批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国家,美国也没有批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美国应立即采取行动批准相关的人权公约,大力打击贩卖人口,强迫劳动的犯罪行为,解救那些无辜的妇女和儿童,并将肇事者绳之以法。国际社会将继续对美国贩卖人口强迫劳动问题提出关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机制应继续对此关注,并采取必要行动。 责编:岳雨田
美方称喀布尔袭击致7名儿童死亡是“错误”?中方回应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邢晓婧】2021年9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部分内容如下。 问: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麦肯齐日前宣布,美军8月底在喀布尔发动的由无人机对一辆汽车的致命袭击造成10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7名儿童,最小的遇难者只有2岁。所袭击的车辆和人员都与ISIS-K没有关联,也不构成对美军的直接威胁。麦肯齐称此次袭击是“一个悲惨的错误”。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认为,包括武装无人机在内的任何武器的使用均应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及国际人道法。美方滥用无人机,在没有准确核实的情况下实施打击,无情地夺走了包括儿童在内的10名无辜阿富汗平民的生命,这严重违反了国际人道法,是不负责任使用武力的表现,更是赤裸裸的犯罪行为。 公开报道显示,美利用无人机在阿富汗杀戮平民的事件频繁发生。一名前美军士兵、无人机操作员在给联合国专家委员会的证词中表示,美军的无人机袭击纯粹是“为了杀戮而杀戮”,美军空袭造成的阿平民死亡人数远超美政府官方统计的数字。中方敦促美方彻查事件真相,严惩责任人和肇事者,给阿富汗人民和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解释,避免重演此类人间悲剧。 责编:扈嘉翼
13部门部署做好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化肥保供稳价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安蓓)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资。记者22日了解到,为保障化肥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中央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做好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化肥保供稳价工作。   通知强调,要强化组织协调调度,优先保障化肥企业原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供应;要提高化肥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优先保障重点化肥厂生产用能指标,允许A、B级化肥生产企业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期间自主减排;允许磷肥企业在磷石膏年度控制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调整平衡企业月度、季度间新增磷石膏考核指标;要强化储备调节作用及时投放钾肥储备,鼓励引导本地区化肥生产流通企业保障国内市场供应,严格按照最新规定对进出口化肥实施法定检验;要全力畅通供应国内的化肥运输配送,落实好农用化肥运价优惠政策,确保散装钾肥运输所需敞顶箱配用量,积极保障进口化肥海运需求;充分发挥各级供销合作社化肥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大在重点产粮区的运销备肥力度;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化肥市场流通秩序;要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倡导有机肥替代化肥;要形成化肥调控工作合力。 责编:海闻
国家卫健委:9月22日新增确诊病例43例,其中本土病例28例
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9月2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5例(云南5例,天津3例,上海2例,湖北2例,广东2例,辽宁1例);本土病例28例(福建20例,其中厦门市17例、莆田市3例;黑龙江8例,均在哈尔滨市)。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7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99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11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确诊病例888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372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9月22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990例(其中重症病例1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0268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5894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183674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7612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4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8例(境外输入7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48例(境外输入340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8389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167例(出院11883例,死亡21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63例(出院63例),台湾地区16159例(出院13742例,死亡841例)。 责编:耿佩
教育部:严禁中职学校为学业困难学生注册“双重学籍”
  中新网9月22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学籍和资助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严禁注册“双重学籍”。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其在未完成义务教育之前,严禁中职学校为其注册中职学籍。   通知提出,要规范中等职业学校考试招生行为。深入实施“阳光招生”。各地要加快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做到统一填报志愿、统一办理录取手续、统一注册学籍。要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公开职责,建立招生信息公开制度,严肃招生纪律,规范招生秩序,及时向社会明确告知招生信息公示网站。   清查办学资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年检制度,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并结合线下审查,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进行年检并公示。对年检不合格且拒不整改的学校,缩减其招生计划,暂停新生学籍注册,直至停止招生;对不具备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办学资质的学校和未经办学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中职异地分校、办学点,要坚决取缔招生资格。   通知提出,要严格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及时注册和维护中职学生学籍信息。各校要在新生入学20个工作日内通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中职学籍系统)为其建立电子档案。中等职业学校新生秋季学籍电子注册截止日期为当年11月20日,春季学籍电子注册截止日期为当年4月20日。在学生学籍发生异动(含留级、转学、转专业、休学、退学、注销、死亡等)时,必须及时维护相关信息。在毕业学生离校前20个工作日内,通过中职学籍系统为其办理毕业手续,同时在办理毕业手续之前,通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资助信息填报。   通知强调,严禁注册“双重学籍”。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帮助部分学业困难学生按规定在职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其在未完成义务教育之前,严禁中职学校为其注册中职学籍。中职学籍系统与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籍信息重复的在读学生人数不纳入中职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统计范围、不纳入中职学生资助预算资金的测算基数。严禁在中职学籍系统为普通高中、技工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在籍学生注册学籍。   通知明确,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资助管理,严格把好资助申请关。申请中职学生资助的学生必须是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在校生,非全日制、非学历教育、学籍异常的学生不得申请中职资助。与全国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学生学籍信息重复的学生不得申请中职资助。严格核查资助名单。教育部将定期开展中职学生资助名单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技工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信息核查比对工作,并通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向各地各校下发查重比对名单。各地各校要逐级逐人开展核查,确保每位受助学生在籍在校,及时删除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受助学生信息,坚决杜绝重复资助。   通知强调,教育部每年通报各省份中职学籍和资助数据年度质量情况。对招生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注册“双重学籍”、不及时维护中职学籍和资助系统数据等行为,对套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或中职资助资金的组织和个人,要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教育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对各地各校招生、学籍与资助管理工作进行核查,对核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有关问题线索将按规定移交纪律检查机关处理。 责编:海闻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