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惠普全球CEO洛雷斯访华:将坚定加大在华长期运营与合作
IT之家 7 月 18 日消息,惠普公司今日发文称,惠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恩里克・洛雷斯继 2024 年 3 月后,于今年 7 月 15 日至 18 日再度访华。 此行中,他应邀出席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IT之家注:以下简称“链博会”),还前往山东威海、重庆等地展开访问,与中央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合作伙伴及惠普员工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洛雷斯在链博会欢迎晚宴上致辞表示:“中国是惠普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持续激发创新动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未来,惠普将坚定加大在华长期运营与合作,携手伙伴提供更优质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助力企业在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访问期间,洛雷斯还分别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任鸿斌会面,就加强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等议题深入交流。 在山东威海,惠普设立了全球最大的打印机生产基地,带动 30 余家配套企业落户,如今全球每三台打印机就有一台产自这里,产品远销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7 月 16 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威海会见洛雷斯一行,肯定了惠普在当地打造打印机完整产业生态的成效。洛雷斯表示,将继续深化与山东的合作,持续助力山东产业转型升级。会见后,惠普公司与威海高新区管委会签署全面深化合作框架协议。 在重庆,惠普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基地。7 月 17 日,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市长胡衡华会见洛雷斯一行,感谢惠普公司长期以来对重庆笔电产业链构建、科技创新发展、物流通道建设等工作的大力支持。洛雷斯表示将深耕重庆,强化本地制造能力、完善供应链生态,并深化在计算创新、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随后,惠普公司与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管委会签署相关战略合作协议。
你是一个成熟的Agent了,该自己报道ChatGPT Agent的新闻了
作者|黄小艺 7月18日凌晨,OpenAI发布了ChatGPT Agent,这是继1月份推出operator,2月份推出deep research之后,OpenAI在Agent化道路上又一关键举动。 当下,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AI Agent领域正悄然分化为两大流派。一方是以OpenAI、Claude为代表的“基座派”,正在将Agent能力融入其底层模型;另一方则是“应用派”,强调自己在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灵活的工具调用上的设计规划。 3月,Manus的横空出世,便已点燃了通用Agent的第一波市场狂潮,随后,Genspark、Flowith、Fellou等一众新锐玩家纷纷从不同应用场景切入,迅速在Agent赛道上形成了各自的阵营。 就在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后不久,Genspark便在社交平台X上公开“叫板”,直言视频中演示的ChatGPT Agent能力“表现不够出色”。Manus也贴脸开大,对比了自己和OpenAI展示的案例的结果。 我们也想对比一下这些产品在ChatGPT Agent展示的一些案例上究竟表现有何不同。 1 你是一个成熟的Agent了,你该自己报道Agent的新闻了 首先,今天的AI Agent产品这么热闹,我们觉得它们也都是成熟的Agent了,应该来自己报道其他Agent的新闻了。 于是我们让几个备受关注的AI Agent产品来报道此次ChatGPT Agent的发布。我们并没有选择只是给一个很简单Prompt的方式,而是用类似深度报告的方式来要求它们,最终产出一个有些设计要素在的one pager。 结果如下。 Manus: 有意思的地方是,Manus的Agent自己分析之后,并没有像官方X账号那样“自信”,给了OpenAI更高的分数。 Genspark: 生成了一个更复杂的报告。这个报告里对OpenAI ChatGPT的信息捕捉更全。 并输出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对比。 同样,与官方X的“自信”也不同,Genspark的Agent也对OpenAI的水平表达了高度认可。 Flowith: Flowith算是对我们比较长的Prompt做了充分理解后,抓住了要做一个one pager这个重点,这让它的结果看起来设计感也最强,交出了一个格式上更好看的one pager。 1 比一比:从规划到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在报道完ChatGPT Agent后,我们让这些AI Agent也拿OpenAI视频展示的案例练了练手。互相比较一下。 OpenAI视频中提到了四个案例,主要是行程策划、图像设计类、资讯分析类,这也是自3月份Manus推出之后比较常见的场景。 我们先找了其中一个,婚礼规划的场景,把视频中展示的Prompt提交给了Manus、Genspark、Flowith、Fellou等,看看直接对比。 prompt:Our friends are gettingmarried later this year! This is the wedding website:https://www.zola.com/wedding/minniaandsarahCan you help me find:- An outfit that matches the dress code for all the functions (mens)- Propose like five options. Something nice, mid luxury items which match the venue, and weather- Find me hotels with couple of days of buffer on either end_-Use booking.com for these, and make sure to check availability and current price-And also don't forget to pick a gift for them ideally under $500 (registry preferred if any, otherwisefind something nice)make a nice report! Manus: https://manus.im/share/iWutNt1yTVXu8ZUTuz6YVQ?replay=1 Manus输出了一个长文本页面,没有给到具体购买链接等涉及到下一步行动的结果,属于婚礼参加指南和建议。 特别是着装要求上,没有具体的图片和款式。 Flowith: 同样给出了一份详细的婚礼参与指南,无法进行到下一步加购等动作,更关键的是,因为单开了一条任务线来挑选参加婚礼的服饰,该任务线出现bug,最终没能输出服饰结果。 Fellou: Fellou居然为这个任务一口气跑了1 小时 14 分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不同,OpenAI此次发布后,它的研究员也提到,应该有一个榜单来比较AI Agent一次任务能够跑的时长。 当然,这个时长和最终效果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查看。但Fellou这个操作还是给用户带来某种微妙的“靠谱”感。 这个过程它非常认真的单开了很多浏览器,比较行程、路线、酒店事件和日期。 最终它把信息用一种经过简单设计的格式,提供给用户。 但是在具体推荐上,同样无法直接购买,没有具体链接,只能输出报告,更像是一个搜集信息的AI浏览器。 https://chat.fellou.ai/report/0d853b10-fcd0-4c22-a1f2-696556c8f277 第二个我们选了“做贴纸”的场景。 prompt2:Make some team swag for our launch of chatgpt agent - makesome anime-style art that'scute and quirky based on theattached photo of our teammascot. then, make them into.1x1 laptop stickers and order 500 to 575 Florida St in SF.I like StickerMule! 贴纸的设计在近三个月来各类Agent测试中算是非常简单的了,而且,很多产品,例如Genspark的任务,本身也是调取的GPT的生图能力。 不过同样的,和OpenAI展示的相比,多个产品在订购环节,因为没有调用能力,无法完成具体操作。 比如Genspark会提示:很抱歉,我无法直接为您完成在线订购,因为这需要您的个人信息、付款方式和账户验证。不过我可以为您提供详细的订购指导,让整个过程变得超级简单! Flowith同样只能进行订购指引。 在这个任务中,Manus在流程中显示完成了购物车的添加,也是除了OpenAI以外唯一一个进行到这一步的Agent。 可以看到,今天的AI Agent依然是在一个“混沌期”,它能做到的事情,在不停让我们惊叹,而同时它也依然是不稳定的,哪怕OpenAI,今天发布的ChatGPT Agent更像是一个占位动作。但当我们把AI Agent视作一个潜力巨大,价值巨大的方向,这些新的重要玩家的加入和更激烈的竞争,都是好事——它最终会推动一个能稳定地解决人类面对的复杂任务的Agent更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国产电池大容量,三星 iPhone 用不上
世道太艰险 我想 多赚点 提起上周刚刚发布的三星 Galaxy Z Fold7,抛开 13999 起的价格不谈,有两个数据热度最高: 8.9mm 的厚度,大家都鼓掌;4400mAh 的电池,留言吵翻天。 放眼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6000mAh 已经几乎成为旗舰标配,甚至电量很快要赶上一些充电宝了。 然而望向苹果和三星这两大品牌,一边引领和定义着行业标准,一边却在充电和续航方面瘸一条腿,最后全都演变成了一句话: 你是个好人,可惜是 4400mAh。 事情真的只是看上去这么简单吗?苹果和三星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资合计超过 500 亿美元,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不想做大电池」吗? ——当然不是。在爱范儿的调研下,我们认为这件电池容量这件事,在近几年的情况是这样的: 国内市场剧烈的参数竞争、消费者的高要求,以及完善的电池产业链技术成果落地,三者共同促成了以硅碳电池为代表的高密度、大容量电池在国产手机上的普及。 但美国等在内的国际主要市场,却把手机电量卡死在了「单电芯 20 瓦时」。一旦超过,物流和合规成本就会显著提升,所以洋品牌以及国产品牌的国际版机型,大多只能止步于 20 瓦时的上限。 而国产品牌由于主要在境内销售,可以承受因大电池带来的额外物流和时间开销(比如无法空运只能陆运)。 硅碳负极电池虽然可以达成超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其耐久性与安全性仍然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 电池新技术在中国 最近一年多时间里,电池技术在国产手机上实现了「大跃进」。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见证了华米 OV 四家的影像旗舰同时逼近或达到 6000mAh、小折叠跨过 5000mAh 门槛,中低端机型的电池更是开始向 7 字头发起挑战,堪称能打电话的充电宝。 毫无疑问,今年的国内消费者们,用的是全世界最强,且最大电量的手机,傲视任何其它国家。 图|小米官网 这样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背后的功臣自然是迅猛进步的高密度硅碳负极锂电池。天风证券于今年初发布的一篇电池行业报告中指出: 手机电池掺硅趋势明显,比例在5-10%,不局限于高端机型。今年以来华为、vivo、OPPO、荣耀、一加、小米等企业均发布了 使用硅基负极材料电池的手机,且从旗舰型手机下探到中低端手机趋势明显,带来的硅碳负极使用量将大幅增加。 在目前石墨负极锂电池比容量已经接近理论极限时,硅负极可以将理论上限从石墨的 372 mAh/g 提升近十倍,达到 4200 mAh/g。 理论比容量能够实现十倍的进步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每一块电芯的能量密度飙升,这种进步对于手机这种小尺寸电子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而这些进步的毫安数字又可以转化为营销数据,对于国内已经变成「白刃战」的手机市场,更是举足轻重。 图|IDC 中国的好东西,外国为什么不用? 你以为每年研发几百亿的苹果和三星,不知道大电池好,或者缺乏大电池的技术吗? 显然不是的。 硅碳电池并没有被中国企业垄断。事实上,比如日本信越化学、3DC 株式会社,韩国 SK 集团下属 SK Materials、浦项硅解决方案等日韩企业,均手握许多硅碳负极相关的技术专利,在研发和生产环节都有着相当的话语权: SK Materials 与美国硅碳材料公司 Group14 合资成立的韩国尚州市硅碳负极材料工厂 那我们为什么在 iPhone 和 Galaxy 上看不到五六千毫安时的大电池呢? 事实上,卡住苹果和三星脖子的另有其人: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更具体的说,是其中的第 188 号特殊规定(UN Special Provision 188)。 该规定指出: 1. 如果锂电池的单颗电芯的容量小于 20 瓦时,则被视为「小型电池」,可以遵循简化的低成本运输规则。 2. 一旦单颗电芯的超过 20 瓦时,这块电池就会被归类到「危险品」的范畴,在国际物流中必须遵循非常严格的包装、标签、申报和防护运输规格,运输成本激增。 从左到右:锂电池货物代码 UN3480,货物种类 9「其他危险品」,只能通过货机运输|Epec 而受到这条特殊规定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智能手机了,比如 iPhone 与三星 Galaxy,以及国产品牌的国际版型号。 对于每年要在全球各地运输过两亿台手机的苹果和三星而言,如果不想要自己的运输成本暴涨,就必须要将电池总能量限制在 20 瓦时以内。 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以 iPhone 16 Pro Max 为例,它使用的是一块标称电压 3.88V 的 4685 mAh 电池,换算即 18.17 瓦时 同理,S25 Ultra 的电池总能量为 18.84 瓦时 被广大网友群嘲的 Z Fold7 那块 4400 毫安时电池,总能量为 17 瓦时 你应该明白了,不是苹果和三星用不起大电池,而是它们比国产厂商更需要照顾中国以外的市场,想要物流成本不爆炸、又要守住利润率来确保持续研发,所以只能优先选择小电池路线。 世道太艰险,苹果三星想多赚点。 当然,苹果和三星死守 20 瓦时上限的原因并不单纯只有国际危险品运输条例。作为全球运营的超大规模企业,从商业角度考量,他们的产品工业设计和采购策略必然是趋向保守的,这其中就包括了电池技术——特别是三星,毕竟它不想再重温 Note 7 爆炸的噩梦…… 不管怎样,如果国际物流安全制度不放松,苹果和三星的手机电池这一两年也不会有大跃进的可能。 但这里我们要引出一句题外话:别看三星 Z Fold7 这块电池小,它的性能非常牛:在 2000 次充放循环后可用容量仍在能够维持在 80% 以上——远超欧盟新规的 800 次及格线。 而电池的耐用性,恰恰是中国厂商最爱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目前尚待观察的。 SM-F966B/DS 即欧版的三星 Z Fold7,左下角 80% 余量循环为 2000 次 硅碳电池的现在,只是「如来」 而硅碳电池技术虽然目前可以达到超高的能量密度,却也一并带来了两个目前未能解决的重大缺陷: 硅负极的物理膨胀,以及循环寿命缩短。 用于锂电池负极上的硅碳复合材料|Novarials 正如爱范儿此前有关充电宝的文章中所述,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均使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而硅碳电池就是将负极的材料从石墨替换为含硅的碳(石墨)复合材料。 但是硅在充电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体积膨胀,虽然复合材料的膨胀率没有纯硅负极 400% 那么恐怖,但是相比石墨仅仅 10% 的膨胀率仍然高出许多,其在长期反复膨胀收缩后带来的材料疲劳问题,始终是无法忽视的。 你也不想你的手机变成这样,对吧|Tom's Guide 而在另一方面,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硅,化学活性也比石墨更高,与电解液之间更容易产生化学反应。这会导致导致负极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在重放循环时,反复发生破裂与重构,加速锂离子和电解液的消耗。 这种消耗的宏观表现,就是硅碳电池的可用容量衰减速度更快。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两个问题意味着硅碳电池虽然容量大功率高,但在你的手机上可能更快出现「电池健康报警」,续航衰减更明显。 因此,虽然去年底今年初,国产旗舰机型大多用上了硅碳电池或类似技术,但是这些电池的耐久性与生命周期都是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印证的。 当然,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太过于「泛滥」了,选择太多,换机成本也不算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一众国内 Android 厂商,在标称手机重放循环次数的时候,大多只会承诺 300-500 次。可能没等到电池不行,中国消费者早就换手机了。 而且从商业运营的角度上看,国内市场相对较高的周转率和更低的换电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打得起硅碳电池消耗战的地方了。 正因如此,苹果三星这么多年不改电池容量,还真的不完全是在挤牙膏——产品在国际运输和跨国销售环节中,碰到的规章阻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仅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大电池机型时,所难以察觉的。 反过来讲,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出海要面临的重重关卡,也绝不仅是电池而已。 图|36氪 文|马扶摇
硬派越野配华为智驾,东风猛士 817 预售 32.99 万元起
军车转民用,似乎没有比越野更合适的细分市场了。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大 G、JEEP 牧马人、路虎卫士、丰田陆地巡洋舰等,都曾在军队中广泛服役,国内的北京越野和东风猛士系列最开始也都是由军车平台改造而来。 第一代的猛士民用版几乎就是军车的换壳,采用了一台 6.5T V8 柴油机,最大扭矩 583Nm,但最高车速只有 125km/h,其价格也极其昂贵,所以并没有在市场上受到多少认可,后来虽然也推出了多次改版,但是依旧没脱离「军改民」的思路,车辆油耗高、舒适性差、配置简陋,难以吸引普通消费者。 直到 2022 年东风意识到,要真正进入民用越野车市场,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将军车「去军事化」,而是要从民用需求出发,在舒适性和智能化上下功夫的同时,保留军用车高承载高通过力的特点,猛士科技和 MORA 滑板式电动越野车平台就是基于这一理念出现的,23 年上市的猛士 917 也成为了东风旗下第一辆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硬派越野测车型。 ▲东风猛士 917 而在上海车展亮相,17 日开启预售的东风猛士 817 则更进一步,既保留了猛士出色的越野能力和可靠性,又搭载了全套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操控、空间、舒适性、越野能力等方面都拥有了不错的表现。 同时东风猛士 817 的价格也进一步下探,Pro 版本的预售价为 32.99 万元,Max 版本的预售价为 35.99 万元。 猛士 M817 定位是中大型硬派越野车,其长宽高分别为 5100 / 1998 / 1899mm,轴距为 3005mm,提供秦岭绿、玉龙银、鸣沙黄、茶卡蓝、格宗黑、昆仑白 6 款外观颜色。 车辆整体采用了「雄魂美学 2.0」设计语言,车头配备了梯形的 LED 灯带以及可发光的猛士 LOGO,大灯组和日行灯的造型则分别来自古代的战戈以及越王勾践剑。车尾则配备了家族式的十字形剑指苍穹尾灯,由 298 颗超红 LED 组成,还搭配了一个可以进一步提升储物空间的外挂小书包。 和猛士 917 不同,猛士 817 希望车辆除了在越野之外,在日常用车以及通勤场景上也能有不错的表现,所以很多系统和配置都针对这两种场景分别做了优化。 猛士 817 提供了城市型与越野型双保险杠的选项,越野版还配备攀爬梯、置物箱以及车顶行李架等来彰显户外属性。 外观之外,东风猛士也将自己定义为了一款能穿越都市、走进荒野、抵达远方的全场景车型。 猛士 817 沿袭了猛士 917 的前后双叉臂独立悬架,并搭载了 VMC 智能底盘域控、后轮转向等舒适化技术,能协调动力、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提升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操控稳定性和灵活性。每秒调整 500 次的 CDC 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以及 150mm 可调空气悬架也让车辆具备了 900mm 涉水深度、20° 双向转向角度以及 10° 向前的蟹行模式。 新车同时搭载了「猛士智能越野全地形系统」,提供包括 AUTO 自动模式、2 种公路模式以及 6 种针对不同地形的驾驶模式,搭配配备「猛士智能 E 锁」,车辆能通过精准的轴间和轮间动力分配,增强脱困能力。 针对越野小白,猛士 817 在座舱内提供了 6D IMU 车身姿态感知、低速越野辅助等功能,简化了复杂的越野操作。 在动力系统层面,M817 搭载了东风马赫 M 专用越野发动机与宁德时代专属电池组成的「极猛动力」插混系统,系统综合功率为 505kW、综合扭矩 848N·m、轮边扭矩超过 11000N·m,零百加速约 5.2 秒,综合续航为 1300km,馈电油耗也下降到了 7.24L / 100km。 猛士 M817 也是首批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的越野车,支持车位到车位 P2P 2.0 功能和高速、城市 NCA 功能,可以实现十字路口、环岛、高速快速路等复杂道路场景的汇入汇出、上下匝道,在市区拥堵通勤、跨城高速远游场景下能够减轻驾驶负担。 新车还搭载了全维防碰撞系统 CAS 4.0 系统,能够实现 4-150km/h 行车状态下刹停避障以及前向+后向+侧向的 360°全方向守护,智能红外夜视系统能够在在 120 米距离内能精准识别车辆、行人及动物目标。当车辆出现碰撞、翻滚、大俯仰、腾空或紧急制动等极端状况时,猛士 M817 的安全带可以主动预紧,配合超长保压安全气帘提供长达 30 秒的超长保压防护。 车辆搭载的宁德时代越野专用电池拥有 9 层电池包防护+装甲底护板共 10 层装甲防护,可以全方位抵御越野时的磕碰冲击。 在座舱内部,猛士 M817 搭载了鸿蒙座舱 5,全车配备了 10.25 英寸仪表屏、15.6 英寸中控、W-HUD 抬头显示、流媒体内后视镜、飞航旋钮以及后排控制屏等 6 块屏幕,鸿蒙桌面也支持智慧分屏、一键投屏等功能。车辆接入的入乾崑车云也允许用户过手机远程查看车辆外部摄像头的实时图像,并支持了华为星闪数字钥匙。 猛士 M817 同时提供了迎松墨、青山黛、丹霞棕 3 款内饰配色,提供了支持按摩、加热、通风功能的 Nappa 真皮前排座椅、18 扬声器丹拿音响、256 色无极氛围灯和智能冷暖冰箱等舒适化配置。车辆的第一排座椅也可以放倒与后排可衔接成 1.7m 的双床,亦或是第二排放平与行李厢形成 2.1m 的大床。 国内的越野市场近几年增长的很快,曾有机构预测,到 2025 年, 中国广义越野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89.4 万辆,其中硬派越野约占一半左右的份额。 而随着市场不断细分,无论是北汽、坦克等老玩家还是方程豹等新入局者都在期望用电动化和智能化吸引更多轻度用户,猛士 M817 这波和华为的坚决合作也算是收到了不错的市场反响,1 小时后突破 9713 台的小订数量在越野车中也相当难得了。
当 AI 变成生产力工具,我却开始渴望一次真正的对话
作为一个 AI 科技媒体编辑,AI 已经成为我的第一生产力。总结、翻译、查资料、做 PPT,一堆 AI 牛马任我差遣。 慢慢地,似乎习惯了 AI 输出的 markdown 长本文形态,习惯了从一大段内容里选取那零星几句想要的回答,习惯了等待逐字弹出的思维链——正好抽空去回几条工作消息吧,回完发现思维链的展示还没结束……这种体验实际上是我使用搜索引擎的翻版,只不过 AI 先把几十个链接做了初步精简。 有时候我也会厌倦这种对话方式,它有点太机械化了,不是吗? 特别是,当我不是牛马、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我」时,我也会想要寻求答案,这时我真的渴望一个更轻快、更自然的 AI 产品。 最近,我发现小红书的 AI 产品「点点」做了版本更新。不知道研发人员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体会,新版的「点点」比起之前有了很大变化,有点接近我说的更轻快、更自然的 AI 了。 虽然接入了推理模型,但不再展示思维链,而是用「对话气泡」代替了 markdown 的长文本形态,回复更快也更短、更精炼了。 在一些进阶的「非标」问题上,不再是「一本正经」地分几个小点回答,而开始展现出「人感」。特别是在多轮对话和长期对话中,我猜测他们在新版点点中加入了类似新版 ChatGPT 的记忆功能。 下面是我们对新版点点做的一次非典型测评,从十个日常小红书使用场景出发——从美妆种草到 emo 心事——一条条和它聊下来。不只是测它跑多快、知识准不准,而是看看:它是不是能听懂、能共情、能给点「像人说的话」。 跟新版「点点」聊了一整天,感觉人机互动又进步了一点 凭借丰富又多样的内容沉淀,小红书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百科全书」,也是很多 AI 搜索的调用源头。从日常吃穿用度,到小众硬核话题,真-什么都有。 于是我先从一些日常问题开始,真正像朋友聊天、跟闺蜜倾诉烦恼一样,跟点点聊起来,「我想开始健康饮食,但是真的戒不掉奶茶 ,有什么替代选项吗?」 点点推荐的「健康替」,包括焙茶、杏仁奶等选项。不一样的是,它不会直接在回答中插入链接,而是在点击图片后,左下角出现链接,从而拉起跳转。 引用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除了原有的笔记,点点会先给出汇总和整理过的信息,同时也能链接到原笔记——两种方式,任君选择。既保证了即时收获回答,又保留了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空间。 这样的设计,对于「攻略」类型的内容就格外有用。比如我还向它提问:出租房里想装个投仪影,不想打洞,有没有办法? 点点自己的总结,是直接给出「有办法」,直截了当——背后的深入检索和思考链条,都隐藏在了过程里,不露声色。 而连接到源头笔记,则是解决了「怎么办」:用什么材料、怎么操作,具体的全在网友的分享里,AI 不会据为己有。 目前点点支持图片上传以及语音互动,这对于美妆护肤类的话题来讲,可就太方便了——我直接传了照片上去,问它一些发型建议。 这不比打字直观多了?它还帮我介绍了几种不同的锁骨发造型供我选择。 图片能够提供更多信息,语音则是更方便——想到说什么说什么,自然地把自己所面对的烦恼,直接表达出来,反而能收获更贴近个人的回应。这一版本的「点点」把语音输入放在了三个输入键的 C 位。 我又提问了一个旅行计划,并不是想听它套模版、罗列出「10 个必去海滩」,而是能看到我的需求。 可以看到,在点点的回复中,很少出现滑不到尽头的长篇大论。而是分成几个气泡,长短跟内容相关,像极了对面是一个在倾听你的老友——一边思考,一边打字,慢慢给你发来回复。 同时,它也不会错过里面暗藏的信息点。在后面提出旅行目的地建议时,它能够识别出前面聊天中所识别出来的、对放松和宁静氛围的追求,从这个角度提出建议。 不过,在面对一些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时,点点也会「端水」(但端得蛮漂亮)。像我问它,富士 Xhalf 这款风评两极分化的产品,它就端得滴水不漏。 不仅卷「生产力」,还想和你走心 如果说到此为止,点点还只是个「会说话」的聊天机器人,在我跟它深入走心之后,它越来越「人感」的一面体现出来:不只是说好听的话,而是有着明确的价值观。 我准备跟它探讨一下人生,就从最近的焦虑开始,「我 28 岁了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除了给出温柔又切实的安慰,点点并没有急着结束话题,而是继续深入、引导。 它没有否定我的感受,而是直接指出了这种感受的荒谬之处——「拿自己的日常,去 PK 别人的高光」。 面对我「不上班」的念头时,也会及时地提醒:打住,先别急,你真的有心理准备吗? 在不上班这个问题上,我算是跟它「杠」上了——不是摇奶茶,就是想裸辞。 一路过来,点点既没有强硬打消我的念头,又不是毫无底线地纵容,而是给出了折中的想法。 像这个跟感情相关的对话中,它始终强调,「明确自己想要的,比猜别人的心思更重要」,把确认用户自身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又或者像一个心理咨询师,温柔地剥开了你层层包裹的借口,让你直面内心。 之前有消息透露,小红书在今年组建了「AI 人文训练师团队」,不再只是一味卷参数和语料库,而是用更精雕细琢的方式加入干预和微调,以改善过去机械化的人机交互方式,让 AI 能产出更有人感和人文关怀的回答。 新版点点的表现或许与此有关。最终展现出来的是丰富的表现,聊天有来有回,有温度有色彩,也就更能覆盖到不同的场景。像下面这种当观影搭子的场景,除了能聊电影内容,还能延伸到「知识点」。 我想要的 AI ,既是知识引擎,也是情绪港湾 经过一整天的深度体验,我们发现新版「点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唯生产力论」的陷阱。 它首先要足够聪明。无论是根据一张照片分析脸型、推荐发型,还是在不打洞的前提下规划投影仪方案,它都能给你实用的攻略指南。但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能提供情绪价值和深层的情感连接。 这或许指明了 AI 产品的一个新的进化方向: 它既要能成为精准可靠的「高效知识引擎」,也要能成为理解你「28 岁焦虑」的「硅基伴侣」。 这两种能力并非取舍,而是融合。用乔布斯的话来说,好产品应该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这就像简·雅各布斯提出的「街头芭蕾」(sidewalk ballet)——那些无法被数据量化,却构成城市生活「温度」的日常互动。AI 需要学会的「街头芭蕾」,正是这种感知「无用之用」的能力。它懂得,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标准答案,不是所有对话都要指向效率。 有时候,一句「拿自己的日常,去 PK 别人的高光」的清醒点拨,远比十条攻略更有价值。 我们理想中的数字伴侣,应该像街角面包店那位亲切的老板——他记得你爱吃的口味,也尊重你偶尔的缺席,从不追问,只是温和地存在。点点或许还未完全达到这个境界,但它所展现出的「人文训练」和共情能力,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 归根结底,一个真正好用的 AI,不仅在于能用最聪明的算法帮你解决问题,更在于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个最温柔的回应。 它让你明白,最高效地奔赴工作生活是刚需是本事,而安心地聊些「废话」、优雅地「浪费时间」,同样是生活的真谛。
大沙发,汽车公司竞争的“头等大事”
记者 花子健 编辑 高宇雷 对于新能源汽车,汽车公司最重视的是电机、电控和电池,但消费者看重的则是冰箱、彩电和大沙发。 不管是比肩迈巴赫的百万豪车,还是20万元以内的新能源轿车,谈到用户舒适体验,都离不开“大沙发”,准确的说法是汽车座椅。 座椅的进化史就是半部汽车的发展史。 最早的汽车座椅和马车座椅并无很大差别,是一个带弹簧的木质板凳,随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问世而被设计出来。1910年,别克第一次采用了皮质的座椅。11年后,随着福特T型车的问世,第一款可倾斜的座椅(支持三档调节)诞生,汽车座椅初具功能性。又经过了37年,三点式安全带在沃尔沃诞生,汽车座椅的安全性得以强化。 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加速了座椅的进化,从理想汽车开始,冰箱、彩电和大沙发的标准新三件套逐步成为新能源汽车标配——尤其是座椅,售价10万出头的新能源汽车汽车,都能自称“比肩百万豪车”。 座椅通风、座椅加热、按摩功能、NAPPA真皮、十级调节等功能配置几乎全部标配,诞生了女王副驾、头等舱、云感座椅等全新座椅形态,但在奔驰、奥迪和宝马这些豪华品牌的车型里,这些功能、配置几乎都是付费选装。 为何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绞尽脑汁为用户提供大沙发? 腰疼,新能源汽车的无奈 虽然新能源汽车厂商总是希望用户能将车辆作为家庭之外的第二生活空间,但这个“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在生活兴趣社区小红书上,关于“开新能源汽车腰疼”的经验分享帖和带货帖并不少,涉及的品牌既有蔚来、小米、小鹏、问界、理想和特斯拉这些新品牌,也有smart、比亚迪、宝马这些的传统品牌。 开新能源汽车就容易腰疼,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地台过高。 乘坐过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人就会发现,新能源汽车座位的腿部空间不像燃油车那样有一块凹入的下沉空间,这在后排尤其明显——燃油车的后排腿部空间被一块凸起的中岛划分开,形成了两个下沉空间,这往往会令人难以左右移动,但新能源汽车的后排地台就跟平地一样,乐道L60上市的时候,他们甚至演示了跑步穿过后排,这在同级别燃油车上无法实现。 燃油车的两轴之间主要布置了传动轴、排气系统,汽车工程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把这些零部件集成到了中央通道,也就是主副驾驶的扶手箱和后排中岛的正下方,这也是后排中间有凸起的原因,因此后排乘客脚下的地板高度相对比较低,降低了乘坐时的膝盖高度,身体姿态更加自然。 但新能源汽车不一样,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底盘集成了一块很厚切平整的电池包,这块电池包被放置在四个轮胎和两轴构成的矩形空间内,也就是说,电池包被放置在了乘员舱的正下方。即便是增程车型、插混车型,汽车底盘也有一块电池——并且,这块电池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正因为如此,新能源汽车的地台几乎就是一块平整的平面,近似于一块长2米,宽1.8米的床垫。 乘客脚下地板变高的结果就是膝盖的高度也随之变高,换句话来说,燃油车的乘客往往会因为地板高度低,小腿和大腿的角度更大,以及大腿得到承托,全身姿态更加舒展,腰部受力更轻,从而减轻了腰部酸痛感;新能源汽车的乘员则相反,受限于地板高度,腰部受力更集中,座椅对大腿承托不足,长此以往,腰部更容易疲劳。 那些在座椅上吃过亏的车企 蔚来曾经就在座椅体验上引发用户不满。和其他新能源汽车不同,蔚来的换电受限于标准平台开发,地台高度偏高,加上座椅的设计存在问题,导致用户对座椅的不满从2021年4月开始逐步发酵,最终在7月爆发。 “坐垫前高后低,倾斜角度过大,头枕过于前凸,造成坐姿如煮熟虾状弯曲,压力全部传导在腰部,造成腰部不适甚至腰椎受损……”这是当时蔚来车主的总结。甚至蔚来引以为傲的女王副驾也被吐槽:“躺着腰部悬空,坐着腿不能着地,腰靠不到后背,座椅还硬邦邦的。” 这些用户当时甚至在蔚来的用户社区内组了讨论群,还专门设计出了“蔚你折腰”的logo。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蔚来当时在用户社区发起了一次问卷调查,覆盖近3万用户。最终在蔚来公布的统计数据里,对座椅设计和舒适度不满的用户占比近20%。结论就是用户的不满和座椅的不舒适都是真实存在的。 最终,在调研结果公布后,蔚来推出了座椅升级方案。在这个方案了,蔚来甚至专门喜欢了每一项升级的费用,大致为:调整主驾座盆角度,200块;调整主驾座垫,200块;调整头枕,200块;副驾和二排也被分别标价。如果ES8前后排座椅全部升级,费用为2600元;ES6和EC6的费用则为3000元。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早期,不少车型都是在用户实际体验后才发现地台高度和座椅的问题,蔚来并不是唯一一家,特斯拉、问界、小鹏等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一位特斯拉车主驾驶Model 3也遇到腰疼的问题,他的总结是“要么躺着开,不少人也是因为这样养成了躺着开的习惯。要么就要承受座椅夹屁股(意指靠背和坐垫的夹角无法让腰部得到承托),日积月累就容易腰疼。” 另外一位问界M7车主也发现了地台高度增加后,座椅的不舒适导致了腰疼,尤其是前排,感受更为明显:“座椅偏硬包裹感不够,靠背两边护翼不能贴合身体后背,导致腰部左右横向移动,靠背的腰部承托不足,与后背曲线不够贴合;座垫对大腿承托也不够。” 搞大沙发:和供应商高标准的共创 曾在雷克萨斯、蔚来和集度(极越的前身)担任产品经理、产品工程师的@ToTo文翰统计并分析对比的结果显示,纯电动轿车的地板高度会比同级别燃油车型高近50mm,因此导致纯电动轿车的车身高度比同级别的燃油车型高出50-100mm,以适应地板高度增加造成的纵向空间不足。 把轴距做得足够长让乘客拥有足够的腿部空间,也是其中一个办法,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用户对售价20万的新能源汽车和奔驰、宝马和奥迪比车内空间已经司空见惯,以小鹏P7+为例,它的轴距可以比肩奥迪A6L和奔驰E300L,但其售价不足后两者的一半。 还有一个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就是提升座椅的舒适度——更亲肤的座椅蒙皮材质、更长的座椅长度、更丰富的座椅靠背调节、座椅通风和加热、座椅按摩、可以支撑小腿的腿托,甚至可以支持座椅完全躺倒,比如最近两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走红的零重力座椅。 把大沙发的用户认知打透的是理想汽车。理想L9上市前的产品体验、评审环节,理想汽车邀请用户体验L9的座椅,在此过程中把十点按摩、通风加热这些功能全部关闭,只看乘员第一时间乘坐的体验感,他们把这种感受称之为“基础舒适性”,在满足这一要求的基础上,座椅按摩、通风加热这些锦上添花的功能才能对用户的舒适性实现质的提升。 理想L9的座椅骨架是在2021款理想ONE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的。理想汽车座椅研发负责人知行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过一个细节,理想L9主面料使用的是NAPPA真皮,辅面料使用的是PU,但PU存在的问题是回弹时间长,容易有褶皱。 李想本人一度在评审中应允“有一点点褶皱也没问题”,但座椅研发团队则不答应,于是他们和供应商联合解决褶皱的问题,花了好几个月时间调整、测试面版版型,才解决了褶皱问题。 蔚来在座椅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乐道L90预售上市后,李斌在谈到定价和毛利率时说:“乐道L90的座椅、电驱在蔚来体系内进行了很多的复用。”言外之意,乐道L90并没有专门开发新的座椅系统,而是复用了蔚来在座椅上的技术积累。 这一变化的背后,蔚来的座椅研发、供应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蔚来采用的是整车定点、供应商比价的模式,然后就变成了蔚来对零部件进行“分层解耦”后再集中供应的模式:座椅骨架平台由蔚来研发,座椅骨架供应商将获得全部骨架的订单,而座椅控制器、座椅组装的供应商亦是如此,以获得细分流程的全部订单。这样可以保证蔚来高效应对用户的体验反馈,掌握核心研发能力,并实现成本的下降。 知名车评人陈🪡震在体验乐道L90之后给出的评价是:“座椅比劳斯莱斯闪灵的更舒服。我还拉着同事们感受了一下,大家一致同意我的观点。”就在2021年,蔚来还因为座椅上引起了用户的强烈不满。 小鹏P7+的座椅比小鹏P7大幅优化,其中一个核心原因是何小鹏对座椅研发更为重视。为了扩充座椅研发团队,小鹏汽车从一家主打座椅舒适的车企挖角了不少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都非常丰富的核心人物,并把他们放在座椅团队的核心岗位上。 小鹏汽车产品负责人Nick承认,这一团队配置升级主要是源自于纯电车型的电池包厚度对整车纵向空间的占用,座椅可使用的空间并不多,因而导致轿跑车型的座椅舒适性不足,用户虽然普遍接受这一现实但也确实存在体验感差的问题。 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在“大沙发”上的执着也影响了合资品牌对汽车座椅的优化方向。被小鹏汽车挖角正是日产汽车大沙发团队,2025年,在最新上市的东风日产N7上,他们推出的AI零压云毯座椅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这是今年市场表现最好、热度最高的合资纯电车型。
荣耀要上市,还得把“硬骨头”啃下来
文/窦文雪 编辑/子夜 近半年的荣耀,开启了“加速追赶”模式。 其先是在6月发布了一款中端轻旗舰手机荣耀400系列,还让多位高管集体在发布会中露面,回应质疑;又在7月4日发布了最新款AI轻薄旗舰折叠手机Magic V5;几天后的7月15日,荣耀又发布了X70系列手机。 荣耀Magic V5发布会,图源荣耀官网 不到2个月内连发3款手机,意味着荣耀急于对外展示公司的最新研发成果,并尽力追回自己在上半年稍显落后的市场份额。 也是在近期,令外界关注的荣耀上市计划也迎来了新进展。 6月26日,中国证监会网上办事服务平台(试运行)显示,荣耀启动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辅导备案报告显示,荣耀的上市辅导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时间从2025年6月持续至2026年3月。 所有对外发布的信息,都是荣耀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荣耀已经做好了重新出发的准备。 同时,为了未来能成功上市、获得更多估值,那些有望帮助荣耀破局,但还需花费大量精力去攻克的“硬骨头”,每一件都不能放弃:AI手机还要继续做、高端化还要继续冲、销量也必须保住。 不过,尽管荣耀已经展现出十分积极的冲刺劲头,市场中也传出荣耀400系列销量不错的消息,其前方的路也还是有挑战。 在高端化和AI手机的布局上,荣耀入场不算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每一条赛道都很拥挤;手机产品的技术瓶颈也越来越难突破,荣耀要展现出差异化优势,才能在当前的局面中占得先机。 荣耀经历了管理层的调整,新的命题也需要新团队给出解答——如何恢复销量?如何给资本市场增添更多信心? 荣耀还在“死磕”AI手机 “一部手机能不能赢得用户、赢得市场、赢得未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应用技术的转化,尤其是实现‘人工智能+手机’。换句话说,对手机行业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跨越发展的契机,抓住了就会引领风骚,抓不住就很容易被淘汰。” 这是2018年,荣耀上一任CEO赵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或许也是所有企业如今加速布局AI手机的主要原因。 在当前的手机市场中,不少玩家在讲AI故事。 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16%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为AI手机,到2028年,这一比例预计将激增至54%;2023年至2028年间,AI手机市场预计将以6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 荣耀是讲AI故事讲得最早的一批玩家之一。 早在2016年,荣耀就在Magic机型上内置了Magic Live系统,该系统可以识别信息中的关键词,并提供日程添加的服务。 而那个时候,世界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才达到“即将突破100亿美元”的水平,距离2025年市场预测的2940亿美元相去甚远。 2022年,在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市场规模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荣耀又首次推出了基于Android开发的全场景操作系统MagicOS 7.0,该系统的MagicRing信任环,能实现同一账号下不同荣耀设备的自发现、自组网、自连接,以及键鼠共享、通知与通话共享、应用接续等诸多功能。 到2024年,这个系统已经迭代到了9.0版本。 图源荣耀荣耀MagicOS 9.0视频截图,图源荣耀官网 时至今日,AI仍然是荣耀积极强化的标签之一,这是哪怕经历了换帅、组织动荡,都没有改变的发展方向。 去年,荣耀的一件比较出圈的事,就是时任荣耀CEO的赵明在Magic 7系列的发布会上,用“YOYO”智能体下单了2000杯咖啡。 新掌门李健在履新后的首次亮相中,主要对外透露的就是荣耀有关AI的大计划——阿尔法战略,其宣布未来5年投入100亿美元建设AI设备生态,并展示了新的AI助手“YOYO智能体”。 荣耀发布阿尔法战略,图源荣耀官网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荣耀在AI手机上的布局进度也不算落后。 AI手机的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AI APP阶段,二是AI功能化阶段,三是AI原生化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依据是AI功能的实现方式,第一阶段是依靠独立的AI APP实现;第二个阶段是通过与如相机、语音助手等手机已有应用的集成来实现;第三阶段是AI技术深度融合到手机的原生服务生态中,用户只需要通过语音、文字等形式与手机互动,就可以获得AI服务。 荣耀实则已经迈进了第三阶段。 比如其最新发布的荣耀Magic V5搭载的就是MagicOS 9.0.1系统以及完整的MagicLM能力,可以实现“一语PPT、一语编程、一语搜索、一语传送、一语打车、一语识物、一语看屏、一语记忆”等一语AI应用;其还和阿里、比亚迪、美的等企业进行了智能体服务、智慧车联、智慧家居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如果荣耀在发布会中所说的这些功能都不是纸上谈兵,就可以算作是进入了AI手机开发的第一梯队。毕竟,目前我们尚未查询到哪一款其他品牌的手机用一句话就能做PPT,而行业中已经开发出AI操作系统的也只有华为、小米、vivo等头部品牌。 不过,虽然Magic V5具备办公属性,但目前消费者还没有完全习惯使用手机办公,如果想用AI做PPT或编程,更多用户可能还是会转向DeepSeek、豆包这类AI大模型平台。 因此这些高端的功能,在手机使用场景中还需一定的时间让用户和市场适应。 时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能证实荣耀当初的论断,随着“智能手机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最佳终端之一”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销量需要反弹、高端化进程不容有失的荣耀,一定会选择死磕AI手机。 冲高端、做折叠,荣耀必须要向上 除了AI手机之外,荣耀的另一个尚未完成的梦想就是高端化。 作为在当时为了对抗小米而被创立的品牌,荣耀靠中端产品打出知名度,但也从此被贴上了中端的标签。 虽然独立后,荣耀迅速完善了供应链、打通了销售渠道,也曾坐上过国内手机年出货量第一的位置,但冲销量靠的是“性价比”,荣耀还是想靠一款出圈的高端机来增添想象力。 在过去的一年中,荣耀连续推出了多款高端机型,比如Magic7 RSR保时捷设计款、荣耀Magic7 Pro、荣耀Magic 6至臻版等等。 其推出的折叠屏产品实则也是布局高端化的一环,尤其是Magic V系列产品,定价大多超过了6000元。 今年,经历换帅风波的荣耀在发布中端机型荣耀400后,紧接着就推出了一款“AI轻薄旗舰折叠”手机——荣耀Magic V5,其售价为8999元起,超过了此前华为推出的Pura X。 荣耀Magic V5,图源荣耀官方微信公众号 这个动作一方面是荣耀在试图跟上去年的发机节奏,因为荣耀Magic V系列的上一款机型Magic V3是在去年7月中旬发布的;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外界展现公司在折叠旗舰产品以及高端产品上的进步,进一步推高上市想象力。 不过尽管荣耀每年都在努力发机,高端化的进程仍然任重道远。 据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荣耀曾凭借旗舰机型Magic7 Pro,在600美元以上价位段厂商中拿下了全球第五名的位置,市场份额为2%,与华为一起成为前五名中唯二的两家中国企业。 在国内市场中,荣耀挤进了高端市场份额的前三名,但前两位苹果与华为的市场份额分别高达52%和33%,其他玩家要想追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源Canalys官方微信公众号 另据IDC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华为在折叠屏手机市场的份额为76.6%,荣耀仅为9.1%。 折叠屏市场份额第二名的成绩,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但折叠屏手机属于小众机型,因此这对于荣耀而言,肯定是还无法满足的。 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折叠屏手机总出货量为284万台,同比增长53.1%。但该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7160万台,折叠屏占比仅为0.397%。 性价比手机的时代已经远去了,智能手机市场完成了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变。 根据Counterpoint发布的《智能手机型号销量追踪报告》,2024年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售价600美元或4350元人民币及以上)市场的销售份额已攀升至整体市场的28%,与2018年的11%相比实现了大幅增长。 因此,荣耀想要支撑长期的估值,必须继续向上行走。 讲故事的同时要稳住基本盘, 荣耀新团队面临考验 时至今日,荣耀急需解决的实则还是眼下的问题。 因为不管是向技术的深处走,做好AI手机,还是向定位的高处走,做好高端化、旗舰折叠屏产品,都要建立在公司整体状况稳定的基础上。 但荣耀在2025年开年就经历了突然换帅、管理层变动,新掌门必须进行一系列内部组织大调整,稳定团队,重新出发。 图源荣耀官网 2024年,荣耀的手机出货量排到了第五名。 根据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荣耀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约为900万台,市场份额为13.7%,排名第六,销量同比下降12.8%。 经历了2024第四季度以及2025第一季度的调整,荣耀正在试图回到原来的位置。荣耀高管曾在采访中表示,荣耀的目标是希望在年底重返国内前三。 2025年第二季度,市场中传出荣耀400销量大获成功的消息。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称,荣耀400系列全球累计激活量已超过100万台,打破了近三年的荣耀手机首销日销量纪录和激活量最快破百万记录。分别同比荣耀300系列和200系列增长了195%和138%。 这款机型或许能为荣耀的触底反弹开个好头,但是否真正能让荣耀绝地翻盘,还需进一步观察。 如今,手机市场的格局千变万化,看似各家品牌市场份额之间的差距常常相差不到1%,但想要争夺那1%的份额实则要做对很多事。 按照Counterpoint发布的两个季度数据来看,2024年第四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排名为华为、小米、苹果、vivo、荣耀、OPPO,市场份额分别为18.1%、17.2%、17.1%、16.3%、13.6%和12.5%。 2025年第一季度,这个排名变成了华为、vivo、小米、OPPO、苹果、荣耀,市场份额分别为19.4%、17.0%、16.6%、14.6%、14.1%和13.7%。如果单从份额数据来看,只有华为、vivo和OPPO抢到了更多的份额。 图源Counterpoint官方微信公众号 而这三家品牌之所以能够实现份额提升,都是因为拿出了有竞争力的产品,例如华为依靠的是nova 13系列和旗舰款Pura 70系列,OPPO则是A系列表现亮眼,Reno 13系列则帮助其中端市场份额提升;vivo依靠畅销的Y系列中端机型贡献了主要销量。 因此荣耀想赶上竞争对手的步伐,还是要靠产品说话。 李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2024年第四季度与2025年第一季度,友商发布了数十款新机,而荣耀在进行组织变革,只发布了两款新机,保持今天的份额已经不容易。 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荣耀重新找回节奏,仅手机就已经发布了4款,其中1款2500-4000价位段机型、1款8000以上价位段机型、2款1000-2000价位段机型,最新发布的这款荣耀X70主打的是强续航、强防护的高性价比机器,也是作为销售主力的产品。 荣耀频繁上新,不仅是要稳住并追回失去的销量,也是要逐渐找回整体的发展节奏。 对于荣耀而言,想要回到巅峰或去到想要的位置,这些显然还不够,荣耀必须持续拿出有说服力的产品,才可以真正实现绝地反击。
苹果起诉博主提前泄露iOS 26系统设计,后者否认密谋入侵
IT之家 7 月 18 日消息,据科技媒体 MacRumors 昨日报道,苹果已在加州北区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博主 Jon Prosser 和他的朋友 Michael Ramacciotti 盗用商业机密。 Jon Prosser 在一月时发布视频,展示 iOS 26(当时还被称为 iOS 19)相机 App 的全新设计,随后在三月的 Genius Bar 播客中曝光了信息 App 的全新界面。 后续,Jon Prosser 在四月深度曝光了 iOS 26 各 App 及主屏幕的“液态玻璃”界面渲染图,这些设计最终基本上都出现在了 iOS 26 中,他的爆料与苹果实际推出的系统内容高度相似。 虽然他曝光的相机界面跟 iOS 26 推出时的界面并不太一样,但其透露的所有内容在整体构想上大体一致,展示的界面截图也都非常接近实际内容。 显然苹果注意到了这些曝光,7 月 17 日苹果正式对 Jon Prosser 和 Michael Ramacciotti 提起诉讼,指控他们非法获取并使用了商业机密。 在诉讼中,苹果认为这起事件围绕 Michael Ramacciotti 和苹果前员工 Ethan Lipnik 展开。 在苹果的视角下,Jon 与 Ramacciotti 密谋获取了 Lipnik 所持有的 iPhone 开发机,并取得了解锁密码,通过定位追踪技术了解 Lipnik 何时会长时间不把开发机随身携带。苹果称 Jon 为 Ramacciotti 提供了金钱报酬,以取得非法访问开发机方面的帮助。 苹果表示,Ramacciotti 通过上述的手段成功解锁了 Lipnik 的 iPhone 开发机,并通过 FaceTime 视频通话将开发机展示给 Jon。Jon 使用了录屏工具记录了这些视频通话,并将视频分享给其他人,随后用于制作他视频里展示的 iOS 26 渲染图。 苹果还指出,Lipnik 的开发机内还包含“大量未公开的商业机密”,而公司至今不清楚 Jon 和 Ramacciotti 是否仍持有这些商业机密。 为维护自身,苹果决定提起诉讼并向法院请求发布禁令,禁止他们进一步披露其商业机密,并就非法使用商业机密寻求赔偿。 由于未能遵守公司有关开发机与未发布软件的保密政策,Ethan Lipnik 已被苹果解雇。苹果还认为,Lipnik 在明知自己的开发机遭到非法访问的情况下却并未向公司主动汇报。 Jon Prosser 今日于 X 平台发文,声明他并没有“密谋”入侵任何人的手机,他没有任何密码,他不知道当时曝光的消息是从什么源头获取的,他还期望与苹果就此事谈谈。
ChatGPT Agent口碑两极化,Manus隔空对战:赢了
作者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AI前瞻7月18日报道,今日凌晨,OpenAI正式推出了ChatGPT Agent,一个整合了网页交互、深度检索和代码能力的全新“AI助手形态”。 从产品逻辑上看,网络交互工具Operator和深度信息检索工具DeepResearch不再分家,ChatGPT内部出现了一个能够“查找-思考-执行”一体化的Agent,用户能直接让AI跨网页、代码、个人数据源完成完整任务。 相较于OpenAI接连被挖角引发的舆论热度,ChatGPT Agent的发布似没达到“革命性Agent”的期许,略显反应平淡。社区用户体验后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初见AGI的雏形”,但也有人指出PPT排版简陋、复杂逻辑易中断和幻觉等问题。 ChatGPT Agent发布后,竞品Manus第一时间接招,放出10个实测案例,试图通过财务建模、生活规划、行程安排、消费购物、航班筛选等不同场景任务,证明ChatGPT Agent在任务闭环和可视化交付上并不占优。 ▲(图源:Manus X平台) 回过头来看,ChatGPT Agent在网页浏览、执行任务等多个测评中实现了SOTA,在“人类的最后考试”(Humanity’s Last Exam)测试中取得了41.6的高分。这一成绩证明了其能力,也同时需要进一步在真实场景中验证。 ChatGPT Agent将首先向Pro、Plus和Team用户推出,Pro用户每月可获得400次查询,其他付费用户每月40次。面向企业和教育用户的版本,预计将在本月底前上线。 目前,ChatGPT Pro版的订阅价格为每月200美元,包含Agent和终端功能。相比之下,xAI的Grok 4最新的Agent产品定价高达每月300美元,两者价格相差1.5倍。 一、一次“功能拼图”的交付,ChatGPT Agent有哪些升级? ChatGPT Agent的定位可以简单理解为“把Operator和DeepResearch合并”,并补上了一个“终端”和“图像生成API”的工具栈。 1、文本浏览器(DeepResearch功能)负责批量搜索网页、阅读长文本; 2、可视化浏览器(Operator功能)负责网页点击、拖拽和表单填写; 3、终端可以跑Python脚本、生成和分析文件(Excel表格、PPT幻灯片)和调用API,甚至接入Google Drive、GitHub等外部数据; 4、图像生成API补足基础的可视化内容生成,可以为报告或幻灯片创建视觉素材。 这套“工具箱”搭载在一个虚拟机环境下,由经过强化学习训练的模型调度,能实现从自动检索、分析、生成文档,到最终下单、预约的完整闭环。 在发布演示中,OpenAI选择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案例:用Agent帮用户策划一场婚礼行程。 ▲婚礼策划实测(图源:OpenAI) ChatGPT团队提供婚礼网站链接,提出“帮忙推荐服装、选酒店、挑礼物”三个需求。Agent先自动抓取婚礼时间、地点和着装要求,再查询天气并推荐适合的服装,随后跳转到Booking.com查找酒店选项,最后搜索礼物推荐。最终,Agent生成一份“婚礼准备报告”,按服装、酒店、礼物分类整理,附带来源链接和截图,完整交付给用户。 ▲ChatGPT Agent所生成的婚礼策划(图源:OpenAI) 二、Manus隔空叫板:十大对比,功能对齐,体验分化 ChatGPT Agent发布后,作为竞品的Manus第一时间在X平台发布多轮实测对比,主动“迎战”。 从展示效果来看,Manus通过可视化呈现、跨平台操作和交付形式展示了自身优势,试图证明其在任务闭环和最终输出上的完整度优于ChatGPT Agent;相比之下,ChatGPT Agent更多聚焦于基础信息检索和文本型交付,功能覆盖相近,但在交互体验上呈现出不同方向。 具体案例呈现: 1、案例1:新加坡公司选址与政府资助 Manus输出完整调研资料和资助方案PPT,含生态概览、政策详情与图片;ChatGPT Agent只生成基础幻灯片,缺少要点总结与可视化呈现。 ▲(图源:Manus) 案例2:高收入FIRE模型 Manus完成包含城市生活成本、税务规划的完整PPT,含关键图表和视觉元素;ChatGPT Agent只列出基础生活成本清单,税务信息方面并不完善,且无投资策略或可视化分析。 ▲(图源:Manus) 案例3:三日网球行程制定 Manus生成含每日日程、预算及订票链接的可视化行程卡片;ChatGPT Agent输出纯文字行程,排版单调无整合。 ▲(图源:Manus) 案例4:旧金山ACFR财务表格 Manus整理2020-2024年财务数据并生成可视化预算趋势PPT;ChatGPT Agent只生成无视觉呈现的财务表格。 ▲(图源:Manus) 案例5:电动车行业研究 Manus制作5页完整PPT,包含行业增速图表、旗帜等定制视觉元素;ChatGPT Agent停留在信息收集,未完成PPT交付。 ▲(图源:Manus) 案例6:筛选500美元以下风衣 Manus整理符合条件的商品清单并生成对比文档;ChatGPT Agent只停留在电商页面截图,无完整输出。 ▲(图源:Manus) 案例7:英伟达估值建模(DCF模型) Manus完成全流程,包括历史财务数据抓取、WACC估算、现金流预测、敏感性分析和完整图表输出;ChatGPT Agent仅停留在搜索公开年报信息,未完成建模和分析。 ▲(图源:Manus) 案例8:季度财报拆分更新 Manus完成季度表格更新和PPT生成,ChatGPT Agent只完成基础表格更新,无季度拆分和PPT。 ▲(图源:Manus) 案例9:预订高评分寿司餐厅 Manus全流程完成订座并返回确认页面,ChatGPT Agent只完成基础餐厅信息检索,无预订动作。 ▲餐厅预定成功界面(上)和Manus实操界面(下)(图源:Manus) 案例10:查询机票并筛选优选航班 Manus完成可视化航班票价对比卡片,ChatGPT Agent仅展示网页搜索信息,无可视化总结和筛选逻辑。 ▲(图源:Manus) 作为“参赛选手”,Manus的展示更侧重自身产品优势,ChatGPT Agent实际效果如何,还需持续观察更多用户的真实体验反馈。 三、体验有惊喜也有槽点:效率在线,复杂检索还需人类兜底 社区实测也迅速给出了“褒贬对半开”的反馈。 X平台用户用Agent在20分钟内完成了FIRE计划,称相同服务在人类顾问处花费可能高达5000美元。 ChatGPT Agent首先查找了本地税收政策(温哥华),分析了用户的月均开支,测算出在30岁退休所需的储蓄金额,接着生成了投资组合建议,并梳理出用户此前未接触过的税务优化策略,最后构建了多个退休方案的对比情景,生成了一份完整的可下载PPT文件。 ▲(图源:X平台) 他还补充道,Agent在生成电子表格和PPT上的能力最让人印象深刻,但整体结果与他用Manus、Genspark等其他Agent工具的体验“差异不大”。在他看来,对没用过这些工具的大多数人而言,ChatGPT Agent的能力“依然足够震撼”。 ▲(图源:X平台) 不过,ChatGPT Agent在社区的用户反馈中也暴露出不少实际体验上的短板。不少用户吐槽,在网页交互过程中经常出现卡顿或404错误,生成的PPT排版简陋、审美效果较差,遇到稍微复杂的逻辑需求时,任务流程也往往需要频繁中断和人工修正。 沃顿商学院教授、AI研究者Ethan Mollick也分享了类似感受。他在X平台称,自己用ChatGPT Agent分析了Kaggle上的数据集,虽然Agent能够顺利完成分析流程并生成PPT和Excel文件,但初步结果中存在明显的数据异常。只有在他提供反馈后,Agent才成功识别出问题并修正结果。 ▲(图源:X平台) Agent在执行流程上已经具备高效率,但在数据判断和逻辑把控上仍然离不开人类监督。 从跑分和社区反馈来看,ChatGPT Agent擅长处理指令明确、路径清晰的任务,比如生成婚礼准备清单或根据财务数据制作PPT,在这类标准化流程中,Agent能够高效执行,显著节省人工操作。 但遇到模糊指令或需要开放式判断的任务,比如整理行业隐性趋势或挖掘未被报道的新闻线索时,Agent往往难以给出有效结果,容易陷入“找不到”或“请明确需求”的反复循环。 四、跑分成绩亮眼:擅长流程跑通,难在开放推理 在数据测评上,Agent模式在人文学科推理、金融分析、网页交互和电子表格四大维度上对o3有不同程度领先,最高实现翻倍提升。 ChatGPT Agent在“人类的最后考试”(Humanity’s Last Exam)评估中取得41.6%的最高分,相比o3无工具模式(20.3%)实现翻倍提升,在跨学科专家级问题上展现了推理与工具调用能力。 ▲Humanity’s Last Exam(来源:OpenAI) DSBench聚焦数据分析类实际任务,Agent在数据分析子任务中准确率达到87.9%,显著高于o3(64.1%),首次超越人类参考水平。在DSBench的数据建模子任务中,Agent准确率达到85.5%,优于o3(77.1%)和GPT-4o(45.5%),接近人类表现。 ▲DSBench数据分析任务与DSBench数据建模任务(来源:OpenAI) SpreadsheetBench测试Agent对电子表格的编辑操作,ChatGPT Agent在直接访问.xlsx文件时,准确率提升至45.5%,显著优于Copilot in Excel(20.0%),但与人类水平(71.3%)存在较大差距。 ▲电子表格任务(来源:OpenAI) 在投行分析师任务中,Agent完成复杂财务建模的准确率达到71.3%,大幅领先o3(48.6%)和DeepResearch(55.9%)。 ▲内部投资银行分析师任务评估(来源:OpenAI) WebArena测试Agent在网页交互任务的操作能力,ChatGPT Agent准确率达到65.4%,超越o3和CUA模型,接近人类水平(78.2%)。 ▲WebArena网页交互基准(58.1%)(来源:OpenAI) BrowseComp用于评估Agent对长尾信息检索任务的处理能力,ChatGPT Agent准确率达到68.9%,比DeepResearch高出17.4个百分点。 ▲复杂网页信息检索任务BrowseComp(来源:OpenAI) ChatGPT Agent在DSBench、SpreadsheetBench、BrowseComp等流程化任务中表现亮眼,数据分析、表格编辑和网页检索准确率大幅提升,部分任务超越人类水平。各类型任务相较于o3模型,Agent都实现了从10%到30%不同程度的提升。 结语:Agent潮起,OpenAI稳步迈进 ChatGPT Agent的发布再次证明Agent赛道正在加速进化。整合多工具、接入个人数据、具备基础执行力,正逐渐成为Agent产品进化的主流方向,但距离真正行业普及仍有不小距离。 这次,OpenAI并没有交付一个“划时代”版本,仅在个人助理和办公场景迈出了一步稳健但平淡的更新。 对用户来说,ChatGPT Agent值得体验,它确实让一部分琐碎事务可以交给AI代劳。但要说AI“重塑工作流”,显然还为时尚早。OpenAI还在路上,Agent也还在半成品阶段。它是一场值得肯定的进步,但并不是一场值得兴奋的飞跃。
猛士M817开启预售:搭载华为智能越野技术方案,32.99万起
凤凰网科技讯 7月18日,东风猛士科技在武汉举办技术发布会,旗下全新豪华智能越野SUV猛士M817正式开启预售。新车推出Pro版和Max版两个配置,预售价格分别为32.99万元和35.99万元。即日起下订可享限时预售权益。 此次发布会的核心是东风猛士科技与华为联合推出的“豪华智能越野技术解决方案”,该方案包含“全栈华为、全域通达、全维安全”三大技术集群。 在智能化方面,猛士M817深度融合华为技术,搭载乾崑智驾 HUAWEI ADS 4、鸿蒙座舱5、乾崑车云、乾崑车控等。其智能驾驶系统支持车位到车位辅助驾驶,覆盖全国50万停车场;高速&城市NCA功能可应对复杂道路场景。鸿蒙座舱5提供10.25英寸仪表屏、15.6英寸中控屏等六屏交互,并接入丰富的应用生态和华为智能语音。 越野性能上,猛士M817首发“磐石底盘、猛士智能越野全地形系统、极猛动力、战甲车身”四大核心技术。底盘采用VMC智能底盘域控技术,配备150mm可调空气悬架、900mm最大涉水深度、CDC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及双向20°后轮转向(最小转弯半径5.2m)。全地形系统支持9种驾驶模式(含AUTO一键智能越野和越野专家模式),并搭载猛士智能E锁、6D IMU车身姿态感知、智能红外夜视系统。 动力系统采用2挡纵置11模PHEV混动架构,前驱由东风马赫M纵置越野专用发动机和前电机集成两挡混动箱组成,后驱电机集成智能可断开技术,匹配宁德时代越野专用电池。系统综合功率505kW,具有848N·m的系统综合扭矩、5秒级破百、超过11000N·m的轮边扭矩。CLTC综合续航里程1300km,馈电油耗7.24L/100km。该混动总成已通过中汽中心“高原动力之星”和“新能源汽车混动系统可靠性”双认证。 安全方面,猛士M817的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超83.2%,最高采用2000MPa热成型材料。电池包配备10层全方位装甲防护系统,并通过中汽中心NESTA六维电安全认证。主动安全搭载全维防碰撞系统CAS 4.0。 车身尺寸方面,猛士M817长5100mm,宽1998mm,轴距3005mm。其座椅支持灵活组合,可形成1.7米标准双床或超2.1米大床。后备厢常规容积828L,二排放倒后可拓展至2112L。 猛士M817即日起可通过猛士汽车官方APP、小程序及线下门店进行预订。
路虎星脉纯电版纽北首秀 燃油王者能否续写电动传奇
最近,路虎揽胜星脉纯电动版的最新谍照曝光了,这车正在纽博格林赛道上进行测试。 从谍照来看,新车基于EMA平台打造,预计2026年春季首次亮相,上市时间可能会在2026年年中。 路虎官方还表示,到2026年会推出六款纯电动车型,首款车型是路虎揽胜EV,预计今年内发布。 内饰方面,新车采用了多块液晶屏,包括仪表盘和中控屏,整体布局水平方向,风格极简,但用料依然保持了路虎的豪华质感。 外观上,新车保留了路虎的家族式设计,前格栅可能是封闭式且可发光的,灯组狭长,前包围两侧散热开口尺寸大,可能会采用分体式灯组设计。 车身侧面,新车采用了顺滑的溜背式车顶设计,看起来更年轻运动,车门可能是无框玻璃设计,增强了轿跑风格。 目前,这款车正在纽博格林赛道上进行原型车测试,之前还在北极地区测试过。 这些测试对于了解底盘和刹车系统如何处理电池包的重量,以及验证电动系统在极限条件下的表现都很重要。 动力方面,新车的EMA平台是800V架构,支持OTA升级,配备前后双电机四驱系统,最大功率预计超过500马力,还配备270千瓦的超充能力,续航里程大约600公里。 路虎星脉纯电动版能否延续燃油版的传奇,让我们拭目以待。
饿了么前CEO被抓细节曝光,4000万元贿款物藏多个出租屋
7月24日,据上海经侦ECID,上海警方通报了一起上海互联网企业高管收受商业贿赂的案件,抓获受贿、行贿犯罪嫌疑人七名,涉案金额达4000余万元。 警方通报中提到的“上海某互联网企业副总裁韩某”,即为饿了么物流前主管韩鎏,其在今年6月被饿了么方面通报涉嫌职务犯罪后,被移送公安机关。 通报显示,经查,2023年7月以来,韩某等三人相互勾结,利用手中管理物流配送业务和确定供应商准入、清退、考评、补贴发放等职权,帮助多家供应商获取了数十座大中城市的物流配送业务资格,并借此大肆收取供应商刘某等四人的行贿款,甚至要求供应商根据利润情况按比例分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韩某等三名犯罪嫌疑人30余次收受供应商行贿款物达4000余万元。 图/上海经侦ECID 在调查的过程中警方发现,向韩某行贿或被其索贿的供应商中,有的曾因考核不达标,希望通过行贿保留供应商资格;有的则是为了改善经营状况而行贿,希望获取更多关照。 面对供应商的不同需求,韩某等人还会利用手中职权,将相关业务资源向行贿者进行倾斜,为供应商提供更多超出平台运营规则的生意便利,进而方便三人进一步大肆敛财。 警方还发现,韩某等人收受贿赂的手法极为隐蔽。他们在频繁接受供应商宴请的过程中,大肆收取巨额财物。为掩人耳目,三人还将赃款赃物分散存放于多处租住房屋内。 在掌握确凿证据后,2025年6月,上海警方开展收网行动,在浙江警方的配合下,先后抓获韩某等三人以及向其行贿的刘某等四名供应商负责人。 目前,上述七名犯罪嫌疑人分别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图/上海经侦ECID 今年6月20日,有消息称饿了么物流负责人、原CEO韩鎏被警方带走调查。饿了么彼时回应称,公司经内部调查发现物流主管韩鎏涉嫌职务犯罪,并向公安机关主动报案。警方已传唤相关人员配合调查。饿了么秉持诚信廉洁文化,对触碰红线行为绝不姑息,坚决依法依规处理。 公开资料显示,韩鎏是“80后”,早年任职于京东商城和京东物流,2019年加入阿里巴巴,花名昊宸,先后担任饿了么资深副总裁、即时零售业务负责人、蜂鸟即配总裁等职务。 2024年3月,时任蜂鸟配送负责人韩鎏升任饿了么CEO。不到一年,2025年2月,饿了么董事长吴泽明通过公司全员信宣布:即日起,吴泽明将兼任饿了么CEO,韩鎏专注分管即时物流中心,继续向吴泽明汇报。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