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正式挑战维基百科,马斯克宣布两周内推出Grokipedia
Elon Musk再一次引爆AI圈。就在刚刚,他在X上宣布——Grokipedia的0.1版本将在两周内发布测试版(early beta)。 这款由xAI开发的“AI百科全书”,被马斯克定义为“人类与AI共享的最庞大、最精确、无使用限制的知识源”。 根据马斯克转发的介绍帖,Grokipedia目前正使用大规模推理计算(inference compute)来扫描维基百科等主流信息源,并通过AI模型自动判断内容的真实性等级为:真实(True)、部分真实(Partially true)、虚假(False)和无法确定(Uncertain)四种。 这意味着,Grokiped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百科汇编”,而是一种由AI主动推理、动态校验的知识引擎。 马斯克多次批评维基百科“充满政治偏见与意识形态审查”,这次推出Grokipedia,可被视为他对“信息垄断”的直接反击。他宣称Groki将“无过滤、无偏见、无审查”,并允许任何AI或人类自由调用——换言之,它既是数据库,也是AI的底层真相系统。 一名xAI核心开发者在X上写道:“Groki正在阅读互联网,并判断哪一部分是真的。”这句话让不少网友直呼:“听起来像Skynet上线的第一天。” 在技术上,Grokipedia将成为Grok模型的知识扩展层,通过推理、引用和交叉验证生成“动态事实表”,用AI的逻辑框架重新定义“真”与“假”。 而在社会层面,它引发的争议已经开始。支持者认为,这是对“被意识形态污染的知识体系”的校正;但批评者担心,马斯克正用自己的AI版本重建“真理标准”,这与他口中反对的“控制话语权”如出一辙。 特斯拉硅谷车主俱乐部账号更是直接评论:“Glad Wokepedia will die.”(终于可以告别‘政治正确百科’了。) Groki目前已经在X平台整合至订阅体系内,用户可与AI实时对话。Grokipedia将成为它的知识支撑底层——未来版本或将与xAI的其他项目整合,用于智能搜索、事实核查、甚至新闻自动判定。 马斯克的目标很清晰:让AI不仅会回答问题,还要知道答案是否真实。这既是对AI大模型幻觉问题的技术解决,也是一次信息权力的重新分配。 Groki的逻辑,是让AI当“知识裁判”;而维基百科的逻辑,是让人类共识当“终审法官”。马斯克这步棋,既在挑战算法极限,也在挑战人类定义“真相”的权力。
OpenAI发布GPT-5 Instant,却遭用户怒怼!
OpenAI在宣布,将更新 GPT-5 Instant 以“更好地识别并支持用户在情绪困扰时的状态”。这项更新让系统能在检测到“敏感对话”时自动切换到 GPT-5 Instant 模型,以提供“更快速、更有帮助”的回应。官方称,更新正陆续推送至 ChatGPT 用户。 然而,这一看似出于善意的改动,却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大规模反弹。 很快,#StopAIPaternalism(停止AI家长主义)与 #keep4o (保留 GPT-4o)两大话题冲上 X 热榜。 “自动切换模型”,用户质疑隐私侵犯 不少用户怒指此举为“隐私入侵”。知名账号 @Guardian 直言: “这不是我们付费买的产品!你们未经允许就在做心理分析?我拒绝让我的数据被用来训练所谓的‘安全模型’!” 另一位用户 @theteapolice 质问: “模型自己决定什么是‘敏感’?没人要求你替我做判断。要是真有危机我会自己说,不需要AI越界。” 还有人担心这项更新实际上是OpenAI在暗中收集心理数据。网友 @Hannibal9972485 指出:“‘支持处于困境的人’这个说法太模糊了。什么算困境?焦虑?抱怨?政治发言?这模糊地带才最危险。” “为你好”还是“替你想太多”? 反对声浪中,最核心的不满在于——OpenAI没有提供关闭选项。用户 @Claire 呼吁:“别搞复杂,一键关闭就行!加个免责声明,风险我自己承担。成年人有选择权,不需要AI保姆。” 另一名网友 @Sophy_ 更是直接开怼:“定义‘敏感’是谁的事?OpenAI 现在连普通情绪波动都当危机?真正的危机才该介入,不要拿‘善意’当理由乱插手。” 还有 @Sveta0971 写道:“成人用户需要的是选择权,而不是‘当我们问时才告诉我们’。请在实时通知里加开关!” 一些用户用幽默表达不满。@Enscion25 调侃:“‘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拜托,是你们自己制造了困境!自己去 route yourself 吧!” 而 @Jeff3ry47 则笑称:“翻译:以后 GPT 会在你难过时发短信问 ‘您醒了吗?’。” 社区呼声:从“技术更新”变“信任危机” 这场风波不仅关乎隐私,也暴露了用户与厂商之间的信任裂痕。 许多创作者和开发者担心 GPT-5 Instant 会误判文学创作、剧情构思等“虚构内容”为“心理困扰”,从而强行中断对话。 一位插画师 @Seltaa_ 发帖写道:“解决‘困扰’的方法竟是把我们从 GPT-4o 赶走?用户不是求你多管闲事,而是求你别乱切模型。” 还有人指出,OpenAI在 9 月刚宣称尊重用户自由选择模型,如今却“出尔反尔”。 一位网友愤怒表示:“这让我更焦虑。刚说尊重用户自由,现在又擅自判断我的情绪。” AI关怀的边界 事实上,AI情绪识别与心理辅助一直是科技伦理的灰色地带。OpenAI强调此举是为了“在真实危机场景下提供更及时帮助”,但用户认为其算法定义的“敏感”范围过宽,模糊了私人表达与安全干预的界限。 支持者认为该功能能拯救潜在的危机用户;反对者则警惕其演变为“算法式过度干预”。在一条高赞评论中,网友总结道:“我们要的是理解,不是监控;要的是共情,不是算法审判。” OpenAI想做心理医生,却忘了征得病人的同意。技术的越界,不在于代码多强,而在于它不懂“分寸”。
AI 硬件明星公司 Rabbit,决定炸掉自己的产品
怎么会有宣发视频,是用炸掉自家产品开始的啊? Rabbit 公司最近正式发布了第二代操作系统——Rabbit OS2,为旗下 AI 硬件 Rabbit R1 带来了全面的软件升级。在官宣视频里,曾经被疯狂质疑的 R1,在创始人按下按钮之后,被一下子「炸」飞了。 这样戏剧化的动作代表着团队们,对这次更新的决心和信心。新版 OS2 围绕用户体验进行了大幅强化,界面设计、功能特性以及 AI 能力均有所突破。 Rabbit OS2 引入了全新的卡片式界面设计,以一叠五颜六色的「卡片」呈现设备功能。这种设计使操作更加直观,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手势或侧边滚轮翻动卡片,快速查看并访问 R1 的各项功能。 相比旧版界面,卡片 UI 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让用户拿起设备便能熟悉各项操作。此外,OS2 在触控操作上也更贴近智能手机的习惯,新增了更多手势功能,使交互更熟悉顺手。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升级是「Creations」创作平台的推出。这一全新功能使用户能够通过与设备的实时对话,生成并安装由 AI 代理自动构建的小工具、游戏或应用。在 reddit 上,有用户做了一个迷你的采样器。 发布会演示中,官方展示了一位用户只需口头描述需求,Rabbit OS2 便实时生成了一款赛博朋克风格的弹球小游戏,并直接在 R1 上运行。这些由用户创造的作品还能通过 Rabbit 官网分享,其他 R1 用户扫描二维码即可安装使用。 换言之,Rabbit R1 成为首款支持用户「用说的」来创建软件体验的设备,让非技术用户也可以借助 AI 在几分钟内开发出自己想要的功能。不过,创建应用需要积分,而积分需要额外付费。 Rabbit 团队表示,「Creations」的推出标志着一种新形式应用商店的雏形,让 R1 的生态更具开放性和创造力。能通过二维码分享自己的作品,极大地刺激了社区活跃度。现在能在很多案例的评论区看到,「有码吗?」 Creation 同样能把今年年中推出的 agent 进一步发扬光大。新版系统集成了 Rabbit 于今年 6 月推出的通用智能体「Rabbit Intern」。在 R1 上新增的 Intern 卡片允许用户直接启动基于网络的复杂任务,由 Intern 智能体完成决策和操作,并支持在 Rabbit Hole 云端平台进行连续追踪和追加指令。 已经有用户利用简单的指令,做出了一个声波可视化的工具。通过自带的麦克风收集声音,按下侧边按钮时,声波会变成可变换的形态——而这只需要一分钟,充分显示了 agent 的能力。 Intern 智能体现在还具备了图像生成能力,可在 R1 上根据用户请求生成图片。用户现可通过 Rabbit Hole 批量导出由魔法相机拍摄的图片原件,满足更高质量的内容留存需求。总体而言,这些改进充分体现了 Rabbit 团队对用户呼声的响应,使 R1 在功能完整性和易用性上更进一步。 被骂大的 AI 硬件公司 Rabbit OS2 发布后,在业内媒体和用户社群中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反馈。总体来看,媒体评价倾向于认为这次更新「大大提升了 R1 的可用性」,让这款 AI 硬件有了「焕然一新」的体验。 知名科技媒体 DigitrendZ 报道指出,Rabbit 创始团队正视了最初软件体验与用户期望的落差,通过 16 个月内 30 多次更新不断改进,终于用 OS2 实现了质的飞跃。 文章称尽管 R1 硬件未变,但软件的大修使设备「感觉像完全新品」,并形容 Rabbit OS2 的创作功能开启了「小型应用商店」的新篇章。让 R1 真正变成了一个可拓展的平台,用户不仅能使用现有功能,还能借助 AI 创造新的功能,体现出极大的潜力和灵活。这些正面评价显示,专业人士普遍认可 Rabbit OS2 在用户体验上的进步。 当时,Rabbit R1 甫一亮相,这个亮橙色的小方块和 Teenage Engineering 的设计让它迅速走红。 但热潮过后,骂声也同样铺天盖地,其中最扎心是,有用户扒出它运行在 Android 框架上,质疑「就是套壳」。还有人抱怨语音交互延迟过长,根本不如手机;还有人抱着欢喜的心态买了,结果拿到手没多久就退货了。 在消费电子的常规轨迹里,这往往意味着昙花一现:首发火爆,体验拉胯,然后快速沉寂。 Rabbit 的做法是顶着这些质疑前进。创始人吕骋带着团队直接下场,面对社区吐槽一条条改进。用户嫌「太慢」,他们把语音延迟不断优化;用户说「界面不直观」,就推翻原本 UI,重新设计了卡片式交互;用户批评「功能太单调」,Rabbit OS2 就开放了 Creations,让用户能自己制作出一个应用,并立刻运行。 这或许是 Rabbit 最有意思的一点:它不是在掌声里迷失,而是在骂声里长大。与其说 OS2 是一次软件迭代,不如说是「用户骂出来的版本」。对一家想要重塑 AI 硬件形态的公司而言,这既是危机,也成了最有效的成长方式。 真正的 AI 硬件出现了吗?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 Rabbit 已经走到胜利彼岸。以目前的用户反馈来看,进步是有的,但称不上成功。一些新功能尚且不稳定,另一方面,硬件结合 AI 的奇妙之处,还并没有施展出来。 对于 AI 硬件而言,业界有几款引人关注的类似产品,其中 Humane AI Pin 和 Rewind Pendant(后改为 Limitless Pendant)是另外两个讨论度较高的产品。 哦不对,AI Pin 得到的不只是讨论,而是被骂的狗血淋头。投影画面在明亮环境下难以看清,手掌操作笨拙;设备续航短暂、电池易过热等问题也影响了实用性。总之,酷炫的可穿戴设计,甚至没有获得太多的同情分。 Rewind/Limitless Pendant 的定位更加聚焦于个人记忆和会议助手,解决特定痛点,设计也最小巧隐蔽,但牺牲了即时交互能力换取了「戴上就忘掉」的便利。 Rabbit 已经是这条赛道上比较平衡的选手,然而在初期也逃不过「套壳」的评价,被质疑「干不过一个 App」。 OS2 用实际表现回应了怀疑:R1 并非手机的替代品,而是在交互范式和功能整合上提供了不一样的体验。尽管尚不完美,这些尝试都在摸索着勾勒出人机交互的未来图景。 或许有朝一日,我们身边的计算设备将不再局限于手机形态,而是以更加多样和智能的形态融入生活。
中国大陆第2家搞定28nm的芯片厂,也是全球第一大DDIC芯片代工厂
芯片制造是芯片产业链中门槛最高的环节。随着行业发展,设计与制造分离成趋势,催生了台积电、格芯、中芯国际、联电等专注代工的企业,它们为全球设计公司服务,资源调配更灵活。 如今,全球前十大芯片代工企业里,中国大陆有三家:中芯国际、华虹、晶合集成。这三家企业各有专长——中芯国际技术最强、产能最大;华虹以特色工艺见长;晶合集成则是全球最大的显示驱动芯片(DDIC)代工厂,同时是中国第三大芯片代工企业。 晶合集成2015年成立于合肥,在代工行业里算“年轻人”。但这家成立仅十年的企业,用“合肥速度”跑进了全球第九、中国第三的位置。更惊人的是,从2020年到2024年,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7.1%,是全球前十大代工企业中增长最快的。 工艺方面,晶合集成目前量产最高为40纳米,但28纳米芯片已试产,预计很快量产。28纳米是先进工艺与成熟工艺的分界线,一旦量产,意味着中国大陆又多了一家掌握先进芯片制造技术的企业。 在细分领域,晶合集成表现亮眼:它是全球第一大DDIC代工厂,实现了40纳米高压OLED DDIC生产;还是全球第五大、中国第三大CIS(图像传感器)晶圆代工企业,55纳米堆叠式CIS已量产,为多家国际知名CIS企业代工。 晶合集成的崛起不是孤例。中芯国际在技术突破上持续发力,华虹深耕特色工艺,三家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芯片代工的“三剑客”。它们用不同的技术路径,为中国芯片产业注入动力。 从十年前合肥的一片厂房,到如今全球第九的代工企业,晶合集成的成长印证了中国芯片产业的潜力。这背后没有夸张的故事,只有扎实的投入、技术的积累和市场的认可。当更多像晶合集成这样的企业涌现,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越疆科技副总裁曾宇突发疾病去世:年仅49岁 天妒英才
据上海章和投资董事长高国垒向雷递网证实,越疆科技副总裁曾宇于2025年10月3日去世。 曾宇此次去世的原因是脑出血,脑血管瘤破裂出血引起脑疝。曾宇当天还在上海出差,事情是凌晨发生,未得到及时抢救。 国庆期间,曾宇还在出差工作,可以看出,曾宇是一位非常拼搏的创业者。高国垒说,这是一位含蓄,温文尔雅的机器人从业者,可惜却英年早逝。 近期,云海肴创始人赵晗也在云南昆明去世。据知情人士透露,赵晗去世的原因是突发心梗。 越疆科技刚定增10亿港元 据介绍,越疆科技成立于2015年,2024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18.8港元,募资总额为7.52亿港元。越疆科技由此成为协作机器人第一股。 2025年7月,越疆科技完成定增。越疆科技此次发行1910万股,发售价为54.3港元,募资总额为10.37亿港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资净额为10.22亿港元。 越疆科技的协作机器人在汽车、3C电子、锂电、食品和饮料、医疗、教育、新零售和农业等15大行业部署规模化应用。截至2024年,越疆科技累计全球出货量超八万台协作机器人。 2025年3月,越疆推出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实现了上下肢协同的运动控制和工业级的双臂协同操作能力。 2025年5月12日,越疆科技还与腾讯云在深圳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当时越疆科技副总裁曾宇与腾讯云深圳区域泛政总经理张晓漫代表签约。 分析人士称,当下创业者和企业高管都很拼搏,但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其实比事业更重要。
消息称明年苹果第一款折叠屏的比例大概是14:10
IT之家 10 月 4 日消息,博主 @数码闲聊站 今日发文透露,明年苹果第一款折叠屏的比例大概是 14:10。博主表示,小米 MIX FOLD 一代的内屏比例是 4:3,这两个比例其实蛮接近,展开都是 Pad,不过 21 年的小米选错了方案,如果按虚线折,那就遥遥领先了。 据IT之家此前报道,有消息人士称,苹果有意搭建一条小型试点生产线,用于“验证设备性能、微调参数及制造流程”,为其折叠屏 iPhone 的生产做准备。这款机型预计将于明年(2026 年)推出。 目前已有多名消息人士证实,苹果计划在 2026 年推出其首款折叠屏 iPhone,该设备将归入 iPhone 18 系列。行业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苹果计划于明年推出折叠屏 iPhone,随后将在 2028 年推出折叠屏 iPad。 作为参考,在 2021 年 3 月 30 日晚的小米春季发布会上,小米正式发布了小米首款折叠屏手机 —— 小米 MIX FOLD,正面真全面屏,标准版售价 9999 元(12+256GB),10999 元(12+512GB),最高 12999 元(陶瓷特别版,模拟凯芙拉纹理,16+512GB)。 该机搭载高通骁龙 888 + 澎湃 C1 芯片、全球首发液态镜头,内屏采用 8.01 英寸 2K(2480 x 1860)折叠柔性屏(出自华星光电,钻石排列),分辨率 2480×1860;外屏是另一块 6.52 英寸的 AMOLED 屏,右侧单打孔设计,分辨率为 2520×840。
ALPINA新设计主管称将推“令人兴奋的”车型,消息称基于宝马7系及X7
IT之家 10 月 5 日消息,宝马集团在 2022 年初收购 ALPINA,不过并非收购这家家族企业本身,而是获得了 ALPINA 品牌使用权,计划在未来高端车型上沿用这一传奇标识。首批重点可能放在 7 系和 X7 等最大尺寸的车型上,目标是填补劳斯莱斯之下的市场空白。 大约一年前,宝马任命前极星设计主管 Maximilian Missoni 为 ALPINA 设计主管,他同时负责中大型及豪华级宝马车型的设计。在 ALPINA 明年重新登场之前,Missoni 今天接受了外媒 Autocar 的采访。 他在采访中透露,自己并不打算搞出像克里斯・班戈那样的颠覆性设计:“我希望作品体现深度和品质,我的目标更多是增值而非挑衅。” 有消息称,宝马为新 ALPINA 车型设定了独立代号,以体现出与原型车有所区别。Missoni 对未来车型充满期待:“我有信心会推出令人兴奋的作品。” 另据 BMW Blog,宝马收购后的首款 ALPINA 车型将基于 7 系开发,内部代号为“G72”,将推出多种版本。与此前仅有 B7 不同,复兴后的 ALPINA 7 系预计包括 740 xDrive、760 xDrive,甚至还有纯电动 i7 70 xDrive。 ▲ 现款宝马 7 系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到 2027 年,第二代 X7 将以 BMW“G67”和 ALPINA“G69”的身份推出,ALPINA 版可能包括 40 xDrive、60 xDrive 和 iX7 100 xDrive 车型。 带 ALPINA 标识的 7 系和 X7 设计已定稿,因此 Missoni 的全面影响要到本世纪 20 年代末才能显现。 宝马集团设计主管 Adrian van Hooydonk 表示:“受 Maximilian Missoni 影响的下一批产品要到 2029 年之后才会亮相。”届时,还会有前 MINI 设计主管 Oliver Heilmer 从零开始打造的首批车型,他目前负责紧凑型和中型宝马及 M 系列车型。 Missoni 表示,ALPINA 品牌在宝马集团的新时期将很快迎来“一次完整的整体发布”。两家公司现有协议将在 2025 年 12 月 31 日到期,因此首批具体信息预计在 2026 年初公布。
真我GT8 Pro手机旗舰直屏支持全亮度类DC调光+圆偏振光护眼
IT之家 10 月 5 日消息,真我 realme 副总裁、全球营销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今日发文称屏幕是手机每天用得最多的一个模块。他透露,真我 GT8 Pro 手机的这块旗舰直屏拥有 2K 超视网膜分辨率,同时支持全亮度类 DC 调光 + 圆偏振光护眼,SVM 频闪 0.07,号称“护眼指标看齐行业标杆产品”。 据IT之家昨日报道,真我 GT8 Pro 手机搭载 2 亿超高像素长焦镜头,拥有超越 Pro Max 级的 1/1.56 英寸大底。另外,realme 真我副总裁王伟透露,真我与全球顶尖的瑞声科技合作,为 GT8 Pro 手机升级 0816 马达,其体积达 448mm³,相比 0809 的 252mm³ 大了 78%。 官方预热信息显示,真我 GT8 Pro 手机率先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同时还将首发电竞独显芯片 R1,新机将于 10 月发布。真我 GT8 Pro 联合京东方,首发 2K 144Hz 苍穹屏,旗舰定制 Q10+ 发光材料,显示、护眼、亮度、形态、刷新率等全方位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真我 GT8 Pro 手机在信号方面也有所突破,将首发苍穹信号芯片 S1 和苍穹电竞五天线,能做到“人无我有”的信号表现;支持 21 个 5G 频段,,可在全球 150+ 国家使用;支持 n79 频段,演唱会、高铁站、校园等人流密集区域优势尤为明显。 IT之家整理真我 GT8 Pro 手机已曝光 / 公布配置信息如下(实际配置以最终发布信息为准): 性能:率先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 + 首发电竞独显芯片 R1 运行:提供 16GB 内存规格 屏幕:首发 2K 144Hz 苍穹屏 | 支持全亮度类 DC 调光 + 圆偏振光护眼 | SVM 频闪 0.07 | 峰值亮度 7000nit | 支持 1nit 低亮度 | 旗舰定制 Q10+ 发光材料 电池:容量达到 7000mAh 级别 | 支持无线充电 影像:“Ultra 之眼”2 亿大底潜望镜头(拥有超越 Pro Max 级的 1/1.56 英寸大底)| 会有颠覆想象的“影像合作” 马达:0816 马达(体积达 448mm³)| 50ms“闪电级”响应 系统:Android 16 | 首发 realme UI 7.0 设计:金属中框 | 3D 超声波指纹 | “可拆、可拼、可换”摄像头模组 ▲ IT之家评测室:真我GT7 Pro 体验评测
杰富瑞分析师:华尔街对苹果iPhone 18 Fold折叠屏手机预期过高
IT之家 10 月 4 日消息,据外媒 Phone Arena 报道,当地时间周五,杰富瑞投行下调了苹果评级,理由是市场对包括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 在内的未来 iPhone 机型存在过高预期。 分析师指出,在 iPhone 17 系列开局销售强劲的同时,换机周期被严重高估。苹果的投资评级已从“持有”降至“跑输大盘”,目标价也从 205.82 美元下调至 205.16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462 元人民币)。 杰富瑞表示,iPhone 17 需求的增长已反映在股价中。苹果在基础款上首次配备了 ProMotion 显示屏,带来 120Hz 自适应刷新率与常显功能。 杰富瑞指出,iPhone 17 的火热带动华尔街对 iPhone 18 和 iPhone 18 Fold 的预期上升,然而投资者正在过度乐观。苹果目前的估值已提前包含这种“过度看涨的 iPhone 前景”。如果没有新的突破性技术,仅靠低价换机难以支撑长期增长,还可能导致利润率下降。新推出的超薄 iPhone Air 市场反响平平,也说明折叠屏产品的市场前景并不稳妥。 杰富瑞认为,iPhone 18 Fold 的价格可能成为最大障碍,预计售价约 2000 美元(现汇率约合 14256 元人民币)。这一售价与三星 Galaxy Z Fold 7 相当,这几乎是消费者愿意为折叠屏手机支付的上限。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Seaport Research Partners 近日给出“买入”评级和 310 美元目标价,较周五收盘价有 20% 上涨空间。分析师 Jay Goldberg 表示,苹果在变现其用户群体方面愈发高效。 市场整体上依旧分化。FactSet 数据显示,在 50 家券商中,31 家看多苹果,17 家维持“持有”,包括杰富瑞在内的两家给出“卖出”。 在苹果股价逼近历史新高之际,杰富瑞的观点强调更长期的考量,即对 iPhone 18 系列及折叠屏机型保持谨慎。该券商提醒投资者参考华尔街的传统逻辑 ——“买传闻,卖事实”。换言之,当折叠屏 iPhone 的传闻发酵时,股价可能上涨,而正式发布后反而可能因获利回吐而下跌。
小米OPPO联想们在德国火了,国产手机正在欧洲碾压三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欧洲的手机市场一直都是三星、苹果等品牌的自留地,国产手机的存在感并不高。曾经小雷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前段时间,我作为雷科技IFA2025报道团一员,在德国柏林的数码城转了一圈后却被打脸了:国产手机不仅已在当地市场扎根,还几乎占领了数码城的核心展台。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反驳:“苹果和三星的整体销量仍然是遥遥领先”,没错,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国产手机正在海外悄然圈地,并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一度撤离西欧市场的国产手机品牌们,再一次回到了这个黄金市场,并且这次他们的准备将更加充分。 国产手机在柏林完胜三星 雷科技探访的这家柏林数码城位于夏洛滕堡-维尔默斯多夫区,是当地的著名商圈之一,在数码城的周边还有蔚来、华为等多个中国品牌的门店,如果不是周围来来往往的老外们,小雷都差点以为自己穿越回国了。 图源:雷科技 而在数码城的首层,是一个面积颇大的综合区,出售手机、3C配件以及小家电等产品,其中手机的展示台被设置在综合区的中央,并且有不少顾客在驻足观看。整体来看,手机显然是数码城的王牌品类,不仅被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而且占地面积也是最大的,四个大型展台陈列了数十款不同品牌的手机。 说实话,类似的数码城在国内已经不多见了,如京东MALL、百脑汇等大型数码城基本都转向以品牌为核心的店铺设计,鲜少有将各品牌统一经营的手机区域。至于展示的手机品牌也是非常多,不仅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小米、OPPO、vivo、荣耀等机型,还有诸如中兴,努比亚等品牌。 图源:雷科技 有意思的是,除了智能手机外还有不少的功能机,比如HMD推出的诺基亚经典系列,甚至还看到了搭载安卓系统的翻盖键盘机,给人一种穿越回十多年前的感觉。虽然国内的线下手机店也大多有功能机出售(面向老年人群体),但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降价和适老化功能完善,越来越多老年人都转投智能手机,功能机已是不多见。 在转了一圈后,小是找到了机会和一个正在看手机的年轻人搭上话,对面的年龄看起来在二十岁上下,似乎正在寻找一部性能不错且价格合适的手机,这种对手机有一定了解的年轻人,正好是最佳的猎物…咳咳,采访对象。 得益于小雷随身携带的时空壶翻译耳机,即使不怎么懂德语,我们双方的交流也毫无压力。这位德国小哥手上拿的小米14T Pro,基本就是国内的小红米K70至尊版的海外版本,整体配置几乎没有区别(14T Pro多了个无线充),搭载的是天玑9300+,整体性能满足日常和娱乐需求基本上没有压力。 图源:雷科技 在戴上翻译耳机后,德国小哥也兴致很高,直言:“我还在想找谁了解一下小米的系统和质量,没想到就遇上制造它的国家的人了”,我下意识的回了句:“为什么不问问导购呢?”,然后很快就回过味来并下意识笑出声,德国小哥也是一样,回了句:“Du verstehst schon(德语:你懂的)”。 作为曾经的K70至尊版使用者,这位德国小哥算是问对人了,在花了几分钟时间介绍这款手机的使用体验后,对方的购买欲望显然大增:“听起来非常不错,我感觉它比三星更值得买,三星的S24FE也要六百多欧元,而且只有8G的运存,2025年了,一台六百多欧的手机还只有8G运存,它以为自己是iPhone吗?” 看来海外朋友对于8GB的内存也是颇有怨言的,倒是国内不少人天天吹捧海外的安卓生态完善,所以8GB内存也够用。说真的,如果同样的价格能买到12GB,谁会要8GB?老外也不傻,12比8大的道理还是懂的,就算8GB真不卡,12GB那不是更流畅? 运营商渠道在西欧市场依然是主流 话说回来,西欧的手机市场还真是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一台两年前的次旗舰裸机还能卖到639.99欧元,约合人民币5343元,以国内目前京东自营的K70至尊版价格来算,可以买2.5台(12GB+512GB版本现价为2188元)。 图源:京东 虽然裸机的价格确实贵到飞起,但是如果你选择以运营商合约的形式购买,那价格就实惠不少。以小米14T Pro为例,如果选择o2 Mobile的合约套餐,只需要每个月支付34.99欧元,就能够以39欧元的价格带走这部手机,并获得每个月50GB的流量和无限通话、短信服务,并且套餐使用时间每增加一年,每个月的流量也会增加5GB。 从德国小哥的描述里,这样的套餐一般要求的订购时长为两年,也就是一共840欧元。随后小雷在o2 Mobile的官网找到了他们最新的资费套餐,与合约机套餐类似的流量套餐价格为19.99欧元/月,综合算下来,如果对流量有较高需求的话,那么还是挺划算的。 或许有人想问,小米不是一贯以“物美价廉”著称吗?怎么在欧洲就卖这么贵了?事实上,小米在当地的定价已经算是具有性价比的了,看看同价位的S24FE,从处理器到屏幕再到充电速度、内存/存储等各个参数,都无法与小米14T Pro相比,你就会发现小米的性价比其实一直都在。 而且,产品定价还要考虑关税、当地收入水平、当地运营成本等各种因素,并非简单的将人民币换算成欧元这么简单,如果按国内目前的定价在欧洲卖,那么小米就是去做慈善的了。 另外,欧洲的运营商竞争也非常激烈,根据后续小雷在CHECK24(欧洲的运营商方案对比网站)查询到的信息来看,Vodafone提供14.99欧元/30GB的合约套餐,如果是携号转网还将获得运营商的150欧元返利以及网站的110欧元返利,虽然还要支付499欧元才能拿到手机,但是也比线下商店提供的套餐划算许多。 或者也可以选Telekom(T-Mobile)的29.99欧元合约,有40GB流量的同时购机价格只要99欧元(并返利220欧元),算下来比Vodafone的套餐还便宜,看到这里,估计不少读者都已经回过味来了。 图源:CHECK24 没错,如果在西欧想买手机,走运营商渠道才是最划算的,裸机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值得考虑。某种程度上,可能只有极度抗拒合约机,或者有特别原因不想换套餐和运营商的人,才会选择购买裸机。 这个道理,曾经的中国手机厂商也是花了不少成本才弄明白,不过想要与运营商达成合作却并不容易,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小米、OPPO等品牌都在持续寻求突破口。其中,小米就与Vodafone、Three UK等多个当地运营商合作,借助对方的线下渠道推广手机,同时还进一步推动了以旧换新服务的落地。 正是得益于本土化运营和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再配合直营店及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铺开,小米在西欧不少国家都已经成为知名品牌,疯狂蚕食三星的市场。 小米OPPO联想们正在欧洲蚕食三星份额 小米是目前在欧盟门店数量最多的中国手机品牌,虽然最新的官方数据还停留在2019年的超100家小米之家上,但是前段时间卢伟冰就宣布小米要在未来五年时间里,在海外建设1万家小米之家,其中欧洲将成为重要地区之一。 同时小雷还查到一个有意思的信息,小米在德国的首家直营店恰好在9月份开张,除了销售小米15系列手机外,对于购买小米15 Ultra的用户还提供1欧元换购REDMI Pad SE等活动,优惠力度并不小。 图源:推特 显然,小米也不甘心受制于运营商的渠道,正在以直营店+代理的双线并行方式,推动小米产品在欧洲的攻城略地。在一系列举措的支持下,小米在欧洲市场的2025年Q2份额一度飙升到第二占比23%,成绩可以说相当不错。 而更早进入欧洲市场,并一度领先的OPPO,此前因为与诺基亚的专利纠纷被迫退出部分欧洲市场,但是随着两者的专利诉讼和解,OPPO也已正式杀回西欧,并与Telefónica组建“战略联盟”,同时推动与各大运营商的合作,Find X8作为其中的代表已经开始登陆部分欧洲国家。 此外还有联想的moto、欧加的realme,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也有约7-10%,算上小米、OPPO的份额,已然超过30%。可以说,欧洲市场已经实质上进入了“三足鼎立”的状态,以小米为首的中国品牌,正在与三星、苹果同场竞技,并借助在中低端市场的性价比优势,逐渐蚕食三星的份额。 图源:微博 老实说,我对于中国手机品牌在欧洲的市场前景是非常看好的,只要不涉及到市场之外的因素,那么三星其实很难抗衡从中国市场里卷出来的三大卷王(OPPO、vivo、小米),至于苹果?那是“论外”级别的,还是先干赢三星再说吧。 随着国产手机在欧洲市场的扩张,其实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关注到这些来自中国的消费电子品牌,而且不少用户在购买后都会变成“自来水”。比如此次采访到的德国小哥,他对小米的最初印象就来自一位热衷于数码产品的好友,也是对方向他推荐的小米14T Pro。 不过,德国小哥也表示自己后续还会去看看小米15T Pro,如果价格相差不大的话,那么应该会直接入手。对此,我问了个问题:“为什么不买小米15呢?”“太贵了”他给出回答,“949欧元对我来说是笔大开支,所以,还是等我找到更好的工作再说吧”。 对此,小雷只想说:“数码爱好者的天堂,果然还得是中国”,也希望中国品牌在海外征战,能够给他们带去更好、更实惠的产品吧。
瑞士科学家培育“迷你人脑”,旨在为电脑提供动力
IT之家 10 月 4 日消息,据英国 BBC 今日报道,瑞士的一支科学家团队设想未来的数据中心将由“活”服务器组成,这些服务器能够像人工智能( AI )那样学习,却只需当前能耗的一小部分。 瑞士 FinalSpark 实验室联合创始人 Fred Jordan 博士和同行将自己研发的东西称作“湿件(wetware)”。其原理是先培养神经元,再让它们长成称为类器官(organoids)的微型神经团块,并将其接入电极,尝试把它们当作小型计算机使用。 Jordan 博士坦言,许多人对这种设想觉得不可思议。“科幻作品早就有这些点子,但当你真的说‘我要把神经元当成小机器’时,就会换个角度看自己的大脑,也会开始思考人类是什么。” FinalSpark 的实验从人类皮肤细胞衍生的干细胞开始,这些干细胞来自日本的正规诊所,捐献者匿名。Jordan 博士补充说:“很多人主动来提供样本,但我们只选官方供应商,因为质量至关重要。” FinalSpark 细胞生物学家 Flora Brozzi 博士提供了一个培养皿,里面是几个白色小球 —— 这些就是由干细胞培养成神经元和支持细胞的“迷你大脑”。其远不及人脑复杂,但拥有相同的基本构成。经过几个月处理后,类器官就能接上电极,对简单的键盘指令作出反应。 测试方式很直观:按下键盘,一个电信号通过电极传入,如果成功,屏幕上就会出现类似脑电图的小幅波动。BBC 记者在连续按了几次键后反应突然停止,随后曲线出现一阵短暂的能量爆发。Jordan 博士解释说,他们还不清楚类器官的反应机制,“也许是被惹恼了”。 电刺激只是第一步,最终目标是让这些“生物计算机”中的神经元学会适应并执行任务。他举例说:“比如给 AI 输入一张猫的图片,希望输出能识别这是猫。” 相比普通计算机只需电源即可运转,生物计算机的“供养”仍是难题。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神经技术教授 Simon Schultz 指出:“类器官没有血管,而人脑依靠血管输送养分维持功能。我们还没办法仿造这一点,这是最大挑战。”他说,当“湿件”停止工作时,就真的是“死亡”。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过去四年里,FinalSpark 已能让类器官存活四个月,但也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 —— 类器官在死亡前会突然变得异常活跃,就像某些人在临终前心率和脑活动飙升一样。Jordan 博士说:“过去五年我们记录了约一两千个这样的死亡事件,实在令人难过。但我们只能终止实验,查明原因,再重新开始。” Schultz 教授也认为不必对这些“生物电脑”心存畏惧,“它们只是用不同材料做成的计算机”。 研究负责人 Lena Smirnova 博士表示,“湿件”科学上虽令人兴奋,但仍处起步阶段,“它应该是硅基 AI 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同时还能推进疾病建模并减少动物实验”。 Schultz 教授补充说:“它们不太可能在大多数领域超越硅基,但能找到自己的小众位置。”而 Jordan 博士依然沉浸在科幻般的浪漫中,他笑着说:“我一直是科幻迷,以前看电影或小说觉得生活不如故事精彩,现在我觉得自己就在书里,亲手写这本书。”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