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9月12日重磅开幕!2024服贸会热点前瞻,AI、机器人、算力玩家都来了
作者 | 程茜 编辑 | 漠影 大模型、AI、机器人……这些热门话题俨然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办公的重要部分。 智东西8月21日报道,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于9月12日至16日在北京举办。今年服贸会主题为“全球服务,互惠共享”,将突出新质生产力,打造“新而专”的展览展示。 其中,服贸会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题展将围绕“数贸创新,科技赋能”为主题,设置通信和数字技术、元宇宙两大展馆,开设电信服务、人工智能、智慧生活、低空飞行、专精特新、国际创新孵化、元宇宙前沿技术创新应用体验中心七大展区。 如今,从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各类AI应用层出不穷,到技能多样的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以及元宇宙技术的逐渐普及,科创创新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蓬勃发展,且正深刻影响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 围绕着这些科技行业热门话题的AI、算力、机器人行业不断涌现出令人惊叹的成果,此次服贸会汇集了这些赛道的一系列玩家,为企业提供展览展示、洽谈推介、成果发布、配套活动系列服务。此次活动有哪些企业展出了最新科技成果?值得关注的热门赛道有哪些?我们试图从服贸会已经披露的企业参展信息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大模型遍地开发,行业应用成玩家共识 我国大模型已经遍地开花。根据国家数据局最新统计,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行业大模型已经在赋能各个领域。 1、智谱AI:已构建全自研基座大模型,形成AIGC模型产品矩阵 智谱AI致力于打造新一代认知智能大模型,专注于做大模型的中国创新。智谱AI自2020年底开始研发GLM预训练架构,先后完成了百亿参数模型GLM-10B和中英双语千亿级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GLM-130B的研发。 新一代基座大模型GLM-4,整体性能相比上一代大幅提升,比肩世界先进水平。基于全自研基座大模型的强大能力,智谱AI构建了极具竞争力的AIGC模型产品矩阵,包括AI提效助手智谱清言、高效率代码模型CodeGeeX、多模态理解模型CogVLM和文生图模型CogView等。 2、澜舟科技:“一横N纵”系列产品亮相,能力覆盖理解、问答、协作、翻译 澜舟科技的“一横N纵”孟子大模型系列及其产品将亮相服贸会。“一横”指的是孟子通用大模型、金融行业等孟子垂直大模型。“N纵”是基于孟子大模型的多个能力型应用产品,包括其推出的澜舟智会、澜舟智库、澜舟智搭企业大模型应用三件套。 这些应用的能力覆盖AI文档理解、AI文档问答、AI文档协作、机器翻译以及AI搜索等。 当下,大模型的发展愈加专注于与行业的深度结合,聚焦不同应用方向和场景的工具探索,既能让AI能力深入千行百业,同时可以驱动模型能力提升。 3、滴普科技:专攻工业制造大模型,集成五大核心特色能力 作为工业制造大模型落地的头部厂商,滴普科技入选了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024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典型案例”。 Deepexi滴普企业大模型集成了五大核心特色能力,如通过语料库的精细化扩展与多模态解析,提升了Token的语义密度和模型性能,增幅近25%;模型具备自动生成SQL调用及Function Calling能力,完成精细化调整,在70B以下模式中排名领先;基于多元逻辑技巧与超参数调优,让Token生成更精准,响应提速逾20%;具备全面的数据安全与权限管理体系,保障了模型的安全与合规。 目前滴普科技已经通过工信部中国信通院模型能力标准符合型4+级认证。针对国产化算力需求,Deepexi Fast5000E一体机预装企业级大模型,能实现低成本、即插即用的高效部署。 二、三大运营商齐亮相,为AI搭建完备底层基座 大模型狂欢背后,算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犹如基石之于高楼大厦。大模型的训练和运行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强大的算力是保障大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训练的关键。 与此同时,企业涌现出对于AI支撑能力体系愈发复杂的需求,底层基础设施玩家为AI构建起了完备的算力底座,同时这些玩家还依托基础设施构建优势,打造基础模型、机器人等创新成果。 1、中国联通:元景大模型体系,已实现10个行业应用 中国联通已推出“1+1+M”联通元景大模型体系,即1套基础大模型、1个大模型底座、M种行业大模型,相关模型已实现10个行业应用。同时,联通云形成了“安全可靠、云网一体、数智相融、专属定制、多云协同”的特色优势,提供“联接+感知+计算+智能”的算网一体化服务,打造数字经济“第一算力引擎”。 此外,面向C端用户,联想还将以智慧安防、智慧助老、AI看家等为主题,展出诸多最新的科技成果。 2、中国移动:业务涵盖AI、大数据、安全,展出智能体感陪练产品+机器人产品 中国移动的主营业务涵盖移动语音、短彩信、无线上网、有线宽带、物联网等连接服务,数据中心、云计算、 内容分发网络、算网融合等算力服务,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平台、应用和解决方案。 此次,中国移动还会展出将AI健康技术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八段锦”内容相结合的运动健身游戏智能体感陪练产品。 3、中国数谷·贵阳贵安:已引进17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智算能力突破30EFLOPS 以城市为单位,贵阳贵安正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核心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中国数谷”。 目前,该地已引进超大型数据中心17个;布局智算卡超过9万张,智算能力突破30EFLOPS;建设5G基站2.76万个,国际互联网数据通道带宽240G,入围“千兆城市”。 4、思腾合力:提供云计算系列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天津已打造AI产业园 思腾合力专注于AI领域,提供云计算、AI服务器、AI工作站、系统集成、产品定制、软件开发、边缘计算等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目前该公司已经在天津打造了AI产业园,承接全国智能高科技企业入驻;在内蒙古包头建立了云计算中心,新增裸金属服务器租赁、服务器托管和云业务。 本次服贸会,该公司将展示思腾云在图像识别、无人驾驶、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能力。 思腾云计算适用于图像识别、无人驾驶、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以及推理应用计算;在科学计算方面,适用于流体动力学、计算金融学、分子动力学、环境分析等。 此外,中国电信、中国铁塔展示算力网络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应用、量子等前沿技术成果。 三、机器人落地应用元年已至,四足、人形机器人群雄逐鹿 当下,随着技术创新,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脚步加快,一方面,从工业、服务到特种,机器人应用领域逐渐拓宽;另一方面,大模型技术不仅增强了机器人的认知智能,还提升了其交互和推理能力,推动机器人大脑发育以及智能自主进化。 技术与应用的双轮驱动下,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1、中国移动:打造四类家庭机器人矩阵,机器狗、下棋机器人将亮相 中国移动智家中心依托家庭产品研发运营中积累的视频生成、家电操控等能力,打造的“益智、陪伴、人形、双足”四类家庭机器人产品。 在服贸会上,中国移动还将展出家庭四足机器狗笨笨、中国移动与商汤深度合作的首款娱乐性家庭智能机器人AI下棋机器人。 2、伟景智能:自研双目智能视觉技术,展出新一代双足行走人形机器人 伟景智能是一家以立体智能视觉和机器人技术为核心,专注研究和生产立体视觉工业相机和人形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公司。该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立体视觉+自然学习(Natural Learning)”的双目智能视觉技术,具备可认知、可学习、累积性、叠加性等特性,帮助机器人更好地感知立体世界。 该公司已经发布新一代双足行走人形机器人晓唯,拥有视觉、语音、学习、行走以及操作五大核心能力,可以 四、物联网快速增长、深化应用加速,万物智联时代已来 目前物联网整体发展处于快速增长与深化应用的阶段,正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迈进。 其中,车联网是物联网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车联网为物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来源。车辆作为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搭载了大量的传感器和设备,能够实时采集车辆自身的状态信息(如速度、位置、油耗等)以及周围环境的信息(如路况、天气等)。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物联网平台等诸多科技创新的应用,正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影响。 1、东风汽车:4+2业务布局,将展出三款新能源车型 东风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代表玩家,正着力推动新能源跃迁和科技跃迁,围绕汽车产业全价值链,该公司已经形成了“4+2”业务布局。 在服贸会现场,东风汽车将展示猛士917、岚图FREE 318、eπ008三款车型,及商用车“龙擎”和乘用车“马赫”动力、量子架构、东风氢舟燃料电池、东风“悦享智能”等核心技术。 2、珠海爱浦京:平台、应用、行业方案一体化,系列解决方案将亮相 基于自主研发的智能物联网平台,珠海爱浦京将以“核心平台+创新应用+行业方案”的模式,为制造业、工业园区、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绿色低碳等领域,提供安全管理云、安全教育云、智慧检维修管理平台、智慧能碳管理解决方案等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 此次服贸会,该公司将展示包括三维可视化展示、实时预警告警处理、精准定位、智能调度算法。 3、盈创力和:已掌握系列机房机柜动环测控技术,传感器、检测仪等亮相 盈创力和专注于机房动力环境监控、智能机柜、智慧监控、以太网温湿度传感器、智能温控灯带、一体化智慧综合箱灯产品的自主研发。 此次服贸会,该公司将展出以太网温湿压传感器APEM-5930-P、城市管+智能系列产品YC-MC01、北斗形变监测仪YC-BDS02、户外智能机柜等系列产品。 作为持续关注物联网与工业以太网环境监控产品与研发的企业,该公司已经拥有不同规模下的机房机柜动环测控技术,并为众多企业提供了OEM、ODM产品。 五、多个低空飞行整体解决方案亮相,低空经济产业增速加快 低空飞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其中,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贡献最大,接近55%。 1、中国联通:基于5G大带宽、低时延,5G-A通感一体赋能低空管理 无人机、直升机、eVTOL等所飞行的低空区域,被视为一个新的万亿级规模量级跃变的产业空间。 中国联通借助5G的大带宽和低时延能力,打通了无人机系统的操控端、飞行平台端和任务挂载端,真正做到数据链实时同步。联通5G-A通感一体赋能低空管理,为发展低空经济注入新动能。 同时,5G-A技术被认为是5G向6G演进的关键阶段,通信感知融合技术则是5G-A的重要创新方向。 2、亿航智能: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低空经济整体解决方案将展示 广州亿航智能等无人驾驶飞行器制造商也将向业界展示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和低空经济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产业交流与进步,推动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无人直升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航景创新将带来其已用于防汛实战的应急通信保障无人直升机平台 结语:科技重磅玩家齐聚,创新成果盛典展现中国力量 服贸会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题展汇集了国内多个领域的重磅玩家,已经成为国内科技展会的突出代表,以及各领域玩家与产业界交流的舞台。 本届服贸会同样汇聚了从AI突破到机器人、物联网革新的众多玩家,在这里,既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对未来的引领,同时感受到了创新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从实验室里的前沿探索到市场上的实际应用,每一项科技创新成果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微软连发3款Phi-3.5模型:128K上下文,首用MoE架构,部分性能超GPT-4o mini
编译 | 陈骏达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8月21日消息,今天,微软一口气甩出3款超强轻量级模型! 微软本次发布的轻量级模型系列名为Phi-3.5,适合在内存和算力受限的环境中运行,均支持128k上下文长度。Phi-3.5-mini-instruct主要面向基础快速推理任务,Phi-3.5-MoE-instruct可胜任复杂推理任务,Phi-3.5-vision-instruct则兼具文本与视觉能力。 性能最强大的Phi-3.5-MoE-instruct模型有419亿个参数,在5个示例的MMLU测试中击败了GPT-4o mini。这是微软首次使用混合专家模型架构。 这一模型系列中最小的Phi-3.5-mini-instruct在长上下文代码理解任务以明显优势击败Llama-3.1-8B-instruct和Mistral-7B-instruct,而其参数规模还不到Llama-3.1-8B-instruct的一半。 微软本次发布的3款模型的名字中都带有“instruct”,这意味着模型专门针对遵循用户指令进行了优化,这对端侧模型来说是项极为重要的技能。 微软在开源模型库Hugging Face上详细公布了这3款模型的炼制过程,包括数据来源、数据规模、算力等等。3款模型均在MIT协议下开源,开发者可以自由使用、修改或出售软件副本。 项目地址:https://huggingface.co/microsoft/Phi-3.5-mini-instruct 一、连发三款轻量级模型,击败GPT-4o mini与Llama 3.1-8B 微软今天发布的3个Phi-3.5模型包括用于基础快速推理的Phi-3.5-mini-instruct(38.2亿个参数)、性能更为强大的Phi-3.5-MoE-instruct(419亿个参数)和视觉模型Phi-3.5-vision-instruct(41.5亿个参数)。 1、Phi-3.5-mini-instruct:A16芯片本地可跑 Phi-3.5-mini-instruct专为遵守指令而设计,此模型非常适合在内存或算力受限的环境中提供强大推理能力,能胜任代码生成、数学问题和基于逻辑的推理等任务。 尽管参数规模仅有38.2亿,但Phi-3.5-mini-instruct模型在多语言和多轮对话任务中表现出的性能不俗。它在许多基准测试中拥有较为先进的水平,并在长上下文代码理解任务中以明显优势超过了其它模型(Llama-3.1-8B-instruct和Mistral-7B-instruct)。 ▲Phi-3.5-mini-instruct在长上下文代码理解任务中优势明显(图源:微软) 微软并未直接阐明Phi-3.5-mini-instruct能否在手机上运行,但与其参数规模的基本一致的Phi-3-mini在经过4位量化后,能在搭载A16仿生芯片的iPhone上流畅运行,生成速度超过每秒12个token。 2、Phi-3.5-MoE-instruct:微软首个专家混合模型 Phi-3.5-MoE-instruct是微软首个专家混合模型。这类模型将多种功能不同的模型组合起来,每种模型专注于特定的任务。 这款模型利用了具有419亿个激活参数的架构,但根据微软在Hugging Face上公布的文档,这一模型仅需66亿激活参数即可运行。 Phi-3.5-MoE-instruct在各种推理任务中表现出色,在代码、数学和多语言语言理解方面具有强大的性能,超过了参数规模更大的其它开源模型。 ▲Phi-3.5-MoE-instruct对Python、Java等编程语言的掌握显著好于其它同类模型(图源:微软) 这一模型还在5个示例的MMLU测试中击败了GPT-4o mini。这一基准测试涵盖了科技、工程、数学、人文、社科领域的问题。 ▲Phi-3.5-MoE-instruct在5个示例的MMLU测试中以微弱优势击败GPT-4o mini(图源:微软) MoE模型的独特架构还能使Phi-3.5-MoE-instruct在处理多种语言的复杂AI任务时保持效率。这一模型支持包括中文在内的23门语言。 3、Phi-3.5-vision-instruct:适用于OCR、图表理解与视频摘要 Phi-3.5-vision-instruct兼具文本和图像处理功能。能在算力和内存不足的情况下提供较好的一般图像理解能力、光学字符识别(OCR)、图表和表格理解、多图像比较和多图像或视频剪辑摘要等能力。 这一模型能管理复杂的多帧视觉任务。微软强调,该模型是使用合成和过滤的公开可用数据集的组合进行训练的,专注于高质量、推理密集的数据。 二、训练时间最短不到1周,模型全部开源提供 微软还在Hugging Face上公布了这组轻量级模型具体的训练情况。Phi-3.5-mini-instruct模型用掉了3.4万亿个token的数据,训练算力来自512个英伟达H100-80G GPU,训练耗时10天。 ▲Phi-3.5-mini-instruct的Hugging Face页面(图源:Hugging Face) Phi-3.5-vision-instruct模型训练耗时更短,仅为6天。其数据量为5000亿个token,训练过程中使用了256个英伟达A100-80G GPU。 Phi-3.5-MoE-instruct的参数规模较大,因此训练时长为23天。这款模型使用的训练算力与Phi-3.5-mini-instruct一致,但数据量为4.9万亿个token。 3款Phi-3.5模型都在MIT许可下开源,这符合微软之前对开源社区的承诺。MIT许可证允许开发人员自由使用、修改、合并、发布、分发、再许可或出售软件的副本。 该许可证还包括一项免责声明,即软件按“原样”提供,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微软和其他版权所有者不对因使用软件而可能产生的任何索赔、损害或其他责任负责。 结语:微软轻量级模型再出成果,端侧AI潜力凸显 微软的Phi系列模型一直以轻量级为特点。今年4月底,微软发布了Phi-3系列模型,其能力水平大致与GPT-3.5相当,但运行的成本却远远低于GPT-3.5。仅仅4个月后,微软又将其轻量级模型的表现提升了一个档次。 开发算力要求较低的端侧模型,或许能让微软的AI PC和其它使用Windows系统的设备拥有本地化运行、低延时、高安全性的AI体验。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背后也有一系列端侧模型,这显示出即便在模型尺寸越做越大、能力越来越强的现在,兼具性能与成本效益的端侧模型也有巨大潜力。
日赚7000万元!小米手机汽车双开花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8月21日报道,刚刚小米集团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今年小米汽车正式开售,汽车业务营收首次公开,AI手机之战小米也是重要玩家之一,因此小米的这份财报颇受业内关注。 从数据上来看,小米近一年来的季度营收都是在稳步增长的,今年第二季度889亿元的营收刷新了当季营收记录,同比增长32%。 净利润方面,小米这一季度的净利润与上季度接近,约为6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回到两位数。 从业务占比来看,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次出现在财报中,其营收占比就达到了7%,营收为64亿元。另一边,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达到了27%,增幅较大,IoT与互联网服务营收也有小幅增长。 根据官方数据,二季度单季累计交付Xiaomi SU7系列新车已经超过2.7万辆,截至2024年6月30日,小米汽车销售门店87家。 接下来,我们详细看看各业务表现,首先是小米核心的智能手机业务。根据Canalys数据,小米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220万台,同比增长28.1%,市占率14.6,进一步缩小与苹果的市场份额差距。小米也是全球前五手机品牌中出货量同比增长最高的品牌。 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受到了不少人关注,在拉美市场,小米出货量620万部,创下了小米在这一市场的出货量记录,出货市场份额来到了第二。 在IoT业务方面,根据Canalys数据,二季度小米平板全球出货量同比翻倍增长,也是全球前五品牌中增长最快的一个。小米大家电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8.7%,其中空调出货量同比增幅超过40%,达到330万台。 此外,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达到了8.22亿,同比增长25.6%,在这样的基数下实现这样的增幅,较为可观。 当然,在AI手机大战的今天,小米的声量似乎有些小,小米在AI领域的进展也值得关注。 小米官方特别提到,本季度小爱同学多模态识别和理解能力升级,支持了AI文档问答、AI智能成片、路人消除、AI 扩图、图片问答等功能,这些功能现在已经是AI手机的“标配”了,小米的动作只能说是跟上了大部队。 就如同雷军在年度演讲中所提到的,AI在小米汽车业务中也多有应用,小米官方称,小米的AI技术在小米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自动泊车以及小爱同学语音交互方面均有应用,比如车载小爱就用到了小米自研MiLM-1.3B端侧大模型。 除了汽车,小米的AI也会落地各类AIoT产品,根据财报,从2024年7月底开始,手机、平板和电视、音箱等产品都会陆续开始升级支持。 除了AI,对于小米手机业务,大家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高端市场的进展,根据三方数据,在中国大陆市场,二季度小米3000元以上机型出货量占比提升了2个百分点,来到了22.1%。 最后,在雷军时常强调的研发投入方面,小米二季度研发支出55亿元,同比增长20.7%,根据财报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小米研发人员数18290人,占员工总数的48.7%。 结语:小米汽车业务首秀,手机AI功能跟上大部队 二季度包含了中国电商大促月,小米历来在电商大促中有不错的爆发力,这一季度手机业务在海外市场的亮眼表现也对整体销量的增长有较大贡献。相比手机、AIoT业务的稳步增长,仅从财报来看,小米在业内关心的AI领域并没有新的动作,补齐一些功能上的短板,跟上了大部队的节奏。 相比之下,小米汽车业务表现着实亮眼,不论是营收还是新车交付量都可圈可点。值得一提的是,基于1400多亿的现金,小米的抗风险能力和投资能力都较强,后续其是否有新的动作,可持续关注。
iPhone 16 Pro 最大的更新,背后是苹果设计哲学的摇摆
时间临近九月,人们开始期待一张来自加利福尼亚的邀请函——历年的邀请函上,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当年 iPhone 的新特性。 而今年,所有爆料中最显眼的消息,就是新 iPhone 的机身上,将会出现一枚拍照按键。 在机身上增加按键,尤其是拍照按键,这并不少见,诺基亚 Lumia 系列的标志之一,就是保留机身右侧的拍照快捷键。 从 iPhone X 开始,iPhone 的形态已经维持了 7 年,看起来没有什么大变化,但苹果想要改变机身按键这件事,其实已经悄然发生了。 iPhone 15 Pro 的 Action 键,为什么很少人用 在 iPhone 15 Pro 与 Pro Max 上,从 iPhone 诞生便延续至今的静音拨杆变成了一个可自定义功能的 Action 按键。 起初我很感兴趣——作为一位摄影师,不用解锁手机就能唤醒相机,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 于是我在第一时间把它设置为相机,然后,我遇到了使用这颗按键的第一个问题:人体工学设计的不合理。 随着大家对于显示效果的需求提高,手机屏幕也随之增大。 但人手的宽度是有限的,想要在有限的横向空间中增加显示面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纵向空间,于是,手机越变越长了,iPhone 也不例外。 这颗 Action 键接近手机左侧的顶部,在狭长的机身上,我的左手手指很难直接够到它。 想要从容地长按,我必须将手掌往上移动,握住接近手机中部的位置才行——这已经偏离日常使用手机的姿势了。 原本,这个位置是属于静音拨杆的,在切换静音状态后,我基本没有迫切的后续操作需求,可以稳扎稳打地将握姿调整回来再使用手机,但摄影功能不一样——在唤醒相机后,我需要尽快将手稳定下来防止画面抖动。 无独有偶,这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努比亚 Z 系列的手机上。 努比亚也为机身设置了一个亮眼的滑杆,在默认设置下,只需要轻轻滑动,即可呼出相机,依旧存在同样的问题。 不死心的我,打算接着使用一段时间,于是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在之后的一周中,我几乎没有用过它,还是下意识地唤醒屏幕,从锁屏界面打开相机。 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这颗按键的设计实在是太不直观了——一颗位置处于音量键上方的按键,我很难第一时间想到它代表的是拍照。 所以我常常在拍完照后才一拍脑门地懊悔:为什么又忘记了专门设置的「快捷键」。 但这种懊悔完全不影响我下次还会忘记。 这并不是个例,在 Reddit 上,忘记这颗按键的人有很多,有位用户在回答「你是如何使用这颗 Action 键」时写道: 我设置了手电筒,然后忘记了它。 迅速调用相机只是这颗新 Action 键的功能之一,只要你需要,它还支持自定义许多其他功能与快捷指令帮助你扩展它的使用边界,以应对各种各样的使用环境。 在放弃唤醒相机以后,我又尝试了一度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快捷方式。 它具体的操作方式是这样的:当你触发这颗 Action 按键时,手机会根据目前的状态调用不同的功能,比如手机屏幕盖住时,Action 键控制的是静音切换;当手机横着举起时,Action 键唤醒了相机;当手机朝上放置,唤醒的是付款码。 这听起来很美好。 不过实操起来,场面却略为尴尬:要么拿出手机,在众目睽睽下拉开了阵仗,再去按 Action 键等待功能的触发——这个操作流程有莫名其妙的阻塞,导致空档时间总需要我或者与我正在互动的人等待,但也不是不能克服。 更要命的问题是我常常忘记我需要的功能对应什么形态,每次需要某种功能又忘记时,按下 Action 键就像在玩俄罗斯转盘那般刺激。 在手机历史上,多功能按键其实也不算少见。 早在小米 4 推出的时候,就有一个可以插入手机机身上 35mm 耳机接口的特殊的外设:Mi Key 这个金属按键结构十分简单,一头是标准的 3.5mm 耳机插头,另一头只是一个稍微突出的按键,将它安装在手机上后,只要轻按,即可唤醒提前设置好的相应功能。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外置的 Action 按键。 但 Mi Key 与 iPhone 15 Pro 的新 Action 键一样,让人产生困扰:可自定义与快捷方式让我们可以赋予一个按键无限的可能性,但也让我们搞混了按键本身存在意义。 类似于这种交互的混乱,在近年其实不少见。 现在的部分耳机,就很难第一时间摸清楚它的交互区域在哪里,需要用户花上不少的时间。 例如索尼的 WH-1000XM3,它的降噪功能键与开关机按键都处于耳机的左侧,且都是长条型状,才上手的时候,我每次使用它都像在赌博。 Don Norman 是一位深耕于人机交互领域的科学家,苹果曾在 1993 年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职位「用户体验架构师」,通过认知科学的视角帮助改进苹果产品的设计和用户体验。 在离职后,他在自己的著作《设计的本质》(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1988) 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直观的,它会让人感觉像是自己身体的自然延伸。 When the solution is intuitive, it feels like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person using it. That’s good design. 好的设计应该让用户不假思索地使用,当反复迫使用户进行思考和适应、提醒自己它的功能时,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个设计已经失败了。 这句话跨越二十几年,用来批评 iPhone 上的这颗新 Action 按键,也毫不过时。 所以在使用不久后,我就放弃了这个略显「花哨」的快捷方式,依旧退回了静音切换。 ▲ 和我做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 把一个简单的按键搞复杂,这是苹果在 iPhone 15 Pro 上做的事。 但有趣的是,让手机按键大幅度变简单的,也是苹果。 苹果设计哲学的摇摆 手机机身的工业设计,从千奇百怪到大一统,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其中有一道明显的分水岭。 千禧年后的手机市场以功能性为主,机身布满各种各样的物理按键,这些按键主要用于承担拨号、挂断、文字输入以及各种便携操作的任务——这就给厂商留下了许多发挥空间。 在「经典之作」诺基亚 3310 上,除了基本的数字键盘、通话键外,还设置了一枚中央导航键,可以轻松浏览菜单、选择功能并进行确认操作,以便用户快速导航复杂的菜单结构。 ▲ 诺基亚 3310 上的菜单按键 除了基础功能外,各家也会将自己的特色功能展现出来,设计成机身上的固定按键。 比如索尼爱立信推出的 Walkman 系列手机,就将播放/暂停、音量调节与曲目跳转做成了物理按键,分布在手机的正面以及侧面,以便用户更方便地享受音乐; 还有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黑莓,借助手机正面的数字和符号按键,研发了一套独特的「全键盘输入」功能,成为那个时代商务人士的心头好。 ▲ 2006 年黑莓推出的 BlackBerry 8100 功能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按键,除了厂商的差异化竞争路线外,更多是系统的原因:无论是当时主流的塞班系统,还是独特的 BlackBerry OS,都不普遍不支持触屏,操作界面也不够直观,因此每个功能键的设置都在努力简化用户操作,成为手机好用的必要条件。 历史的车轮滚滚,就被一台跨时代设备的到来将大部份实体按键送进历史。 2007 年,旧金山的莫斯康展览中心里的每个人都屏息凝神,他们目光聚集的舞台中心,乔布斯正向所有人宣布: 我们要重塑手机。我们要做一款跨越式的产品,它比任何移动设备都要智能,而且超级易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掉所有这些按钮,只保留一个巨大的屏幕。 苹果推出了初代 iPhone。 苹果凭借当年领先所有操作系统的 iOS,将绝大多数功能都塞进了那块「无所不能」的屏幕里,只需要用手指点击几下屏幕,即可输入文字、拨打电话,甚至拍照与收发邮件。 「Less but better」,这个德国设计师迪特·拉姆斯提出,并影响了无数产品设计的理念,终于在科技前进的脚步下,开始落实在移动终端上。 ▲ 代表着「Less but better」理念的 Braun Studio 2 转眼十七年过去,乔布斯与 Jony Ive 的发言还在耳边回响,苹果却已经连续换掉了两位掌舵的设计师——从 iPhone 系列诞生开始的话,现在已经是「三代目」了。 这三次换血,都象征着苹果设计团队的理念转变——初代的 Jony Ive 是一位秉持「Less but better」的设计师,主导了无数经典又惊艳的苹果产品设计。 但当设计盖住功能性后,就会出现「蝶式键盘」、「梦幻单管压 i9」这样的失误。 在 Jony Ive 离开苹果,自立门户后,Evans Hankey 挑起设计大梁,上任之初就大刀阔斧,将 Macbook 上的 TouchBar 改回了按键。 这一举动广受好评,被视为苹果的设计理念开始真正回归「功能性」大于「设计性」的道路。 不过没过多久,Evans Hankey 也离开了苹果。 从 2019 年 Jony Ive 离开开始,苹果设计团队高频率的换人,设计理念多次调头。 iPhone 15 Pro 系列上这颗 Action 键,就是摇摆之下的产物。 如今,在 Ive 时代就在苹果从事设计的 Molly Anderson 开始领导苹果的设计团队,她一度被视为 Jony Ive 与 Evans Hankey 设计理念的结合者,兼具设计美学与生产力属性。 她最新的作品,是不久前发布的「史上最薄」iPad Pro M4,虽然一度刺激了 iPad 系列的销量,但对于这个「薄」,大家褒贬不一。 而在 iPhone 上,人们还没有习惯 iPhone 15 Pro 的 Action 按钮,她又准备携新的拍照按钮登上舞台。 比起十七年前苹果的果断和笃定,这一次,苹果似乎还在「设计」与「实用」间犹豫。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长城其实是AI老炮儿
原标题:魏建军:长城其实是AI老炮儿 快科技8月21日消息,在新蓝山发布会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分享了公司在智能化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前瞻布局。 他指出,长城其实是AI老炮儿。 长城汽车在智能化技术的研发上已投入超过十年,建立了10多个研发基地,并拥有近6000人的研发团队和600多名技术专家。 魏建军强调,长城汽车的智能化研发团队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在AI的应用上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公司早已开始采用AI思维来定义和研发产品,遇到问题时会本能地考虑使用AI技术来辅助解决。 此外,长城汽车的智能座舱是行业内最早集成AI技术的应用之一。 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大语言模型,并建立了自己的AI实验室,推动了AI技术在汽车服务、功能和产品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魏建军还提到了AI技术在视觉识别领域的应用案例。 长城汽车也是最早将语言和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应用到车载系统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之一。 总体来看,长城汽车在智能化和AI技术方面的长期投入和持续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也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不断探索和应用AI技术,长城汽车正朝着智能化、高科技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小米汽车“首份财报”:日入7000万,毛利率15.4%
作者 | 迩言 编辑 | 志豪 小米汽车财报交卷!3个月入账64亿元,平均每天到账7111万。 车东西8月21日消息,就在刚刚,小米集团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小米集团收入为889亿元,相较2023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674亿元增加32%,调整后净利润为62亿,增长20.1%,现金储备1410亿。 ▲雷军称迎来小米历史上最出色的季报 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营收为64亿元,占据全部营收7.2%,经营开支为人民币29亿元。 ▲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各业务营收占比 同时小米汽车在第二季度也就是3个月实现了2.7万辆的销量,单车平均售价为22.86万元。 但小米汽车也还没有走出亏钱卖车的泥沼。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小米汽车业务经调整净亏损为18亿元。 业绩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会上表示,小米汽车SU7亏损的原因在于,第一,目前小米汽车的规模较小,而汽车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未来有信心做大汽车的规模。 第二,小米第一辆车是纯电轿车,其投入成本本身就比较高,消化这部分成本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目前小米集团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毛利率为15.4%,也就是说,小米汽车目前的毛利率已经实现了转正,转亏为盈也并非不可能。 ▲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各业务毛利率变化 由此看来,小米汽车是今年车市当之无愧的黑马。只要产能交付跟得上,小米汽车有望超额完成预期。 ▲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业绩数据 本文福利:小米汽车平均每日到账超7000万,“首份财报”给车圈带来一点震撼。车东西已经帮你准备好了小米汽车第二季度财报文件,对话框回复【车东西0677】下载报告。 01. 3个月净亏18亿 营收环比暴涨数百倍 小米汽车上半年财报交卷。随着小米正式开始交付车辆,小米汽车也开始真正落地运营,这点也在财务数据上得到了体现。 营收方面,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的收入,由2024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2600万元增加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64亿元,增长245倍。 具体来看,智能电动汽车的收入由2024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约1840万元增加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62亿元,增长336倍。 其他相关业务收入由2024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760万元增加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2亿元,同比增长25倍。 净亏损方面,小米在第二季度智慧电动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为人民币18亿元。 毛利率方面,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15.4%,单车平均售价(ASP)为每辆人民币22.86万元。 经营开支方面,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经营开支为人民币29亿元,而这些包括了研发开支、销售及推广开支以及行政开支。 销量方面,2024年第二季度是小米SU7系列发布后的首个完整交付季度,第二季度交付小米SU7系列新车达27307辆。 ▲小米SU7 财报中也指出,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小米正在全力提升产能,预计将于2024年11月提前完成小米SU7系列累计交付新车10万辆的目标,并将冲刺2024年全年小米SU7系列累计交付新车12万辆的新目标。 智能驾驶方面,小米汽车已于2024年6月6日在中国大陆地区10个城市开通城市领航辅助功能(城市NOA),计划于2024年8月在全国开通城市NOA。 02. 提产效果可观 可提前6周交付新车 自4月3号开启交付以来,小米汽车持续火爆,至今热度不减。 ▲小米汽车交付现场的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 今年上半年,小米汽车交付约2.7万辆。 来到7月份,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曾指出,SU7在7月的交付超过了1.3万台,登顶20万纯电轿车销量榜第一,提前达成了第一个小目标。 懂车帝数据显示,7月份,在20万元以上全国纯电轿车零售销量排行榜中,小米SU7以13120辆位列榜单第一位,力压特斯拉Model 3,成为最畅销的纯电轿车,拿到了全国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零售销冠。 ▲小米SU7拿下全国20万以上纯电轿车销冠(图源懂车帝) 8月份,小米汽车曾在一周前拿下了在本土新势力品牌周销量榜的最好名次,排名第四,不过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小米汽车周销排名略有下滑,来到了第七位。 ▲小米汽车近期销量变化 但要注意,根据近期周销量榜的数据,小米汽车8月销量已经有约1万辆,可见月销过万对小米汽车来说难度不大。 按照目前的销量成绩,小米汽车有望提前实现年销10万辆的目标。 此前,雷军在个人年度演讲中提到,小米汽车全年10万辆的目标预计11月初可以提前完成。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 距离实现目标仅剩不到3个月,小米汽车保交付的动作持续加快。 小米最新落地的北京亦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已经从6月起就开启了双班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小米汽车开展的大规模招聘,对普工给出了月薪最高1万元,年底13薪等待遇条件。 可见,小米汽车对于完成年销目标十分坚决。 经过多方提产举措,小米汽车交付提速成果可观。 就在上周,李肖爽表示,8月14日20点起,小米SU7 Max的交付将进一步加速。 现在下定对比此前锁单预计交付周期缩短6周;已经锁单的小米SU7 Max订单的预计交付周期,最高也可缩短5周。 这意味着,无论是新下定用户还是已经锁单用户,都能更早提车,小米汽车销量转化也随之加速。 03. 传小米SUV新车年底亮相 被“老头乐”抢发 除了小米首款车SU7交付备受外界关注外,小米汽车的新车计划也一直被外界津津乐道。 据悉,小米第二款车定位为SUV车型,代号Mx11,或于今年年底亮相,2025年开始销售。 此外,小米第三款车售价在15万元左右,或有混动版本,预计2026年正式上市。 今年5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第一季度业绩会上透露,小米确实有其他车型在开发中,但目前公司精力全部在小米SU7交付上面。内部对于新车型有严格的保密制度,现在还不到披露时间。 虽然官方并未给出关于新车的具体信息,但是疑似小米SUV新车的讯息却持续被曝光。 目前,懂车帝已经录入小米Mx11的模型车,能够让用户自定义改色,目前有9种颜色可选。 ▲懂车帝录入小米Mx11的模型车 而从近两月流传出的谍照上看,新车继承了小米SU7的轿跑流线,神似轿跑SUV,流畅的线条和修长的车身带来一种法拉利Purosangue既视感。 ▲疑似小米汽车第二款车(上)和法拉利Purosangue(下) 新车前脸设计与小米SU7相似,可能会沿用小米SU7的“家族设计语言”。 ▲疑似小米汽车第二款车的谍照(图源网络) 内饰方面,据谍照显示,小米SUV配备了与小米SU7相同的运动型方向盘,并预计将保留驾驶模式等控制按键。 ▲疑似小米新车内饰(图源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新车不再采用小米SU7的翻转仪表,而是改用带鱼屏设计。 而在副仪表台设计上,小米SUV采用了更为简洁的风格,保留了前方的储物格,但取消了纵向布局的实体按键和拨杆,使得杯架变为横向布局。 有意思的是,在小米第二款车型逐渐变得立体的同时,有老年代步车生产商“截胡”了小米的SUV,几乎是照搬了小米SU7的前脸,把标志性的大灯、无框外后视镜、贯穿式尾灯等元素都复刻上车。 ▲“老头乐”抢发小米SUV(图源网络) 可见,目前小米新车依旧站在话题中心,只不过一切还得等雷总亲口官宣。 04. 结语:小米汽车持续冲刺年销 整体上看,小米汽车的交付量趋向平稳,年交付10万辆对小米来说压力不大。 只不过要按照雷军所说,在11月份提前完成年销目标,这对产能还是一种考验。 最近三周,小米汽车周销量呈现持续下降状态,这也反映了小米内部或在对产线进行紧锣密鼓的调整。而要小米汽车要逐步完成目标,一定会在接下来的销量数据上有所呈现,车东西将持续关注。
小米造车亏损18亿元 每辆SU7亏损6.6万!卢伟冰正面详细回应
快科技8月21日消息,今天小米公布了业绩,第二季度营收888.9亿元,同比增长32%,市场预估868.5亿元;第二季度净利润51.0亿元,市场预估38.4亿元。 公告透露,第二季度Xiaomi SU7系列交付新车达27,307辆。预计将于2024年11月提前完成Xiaomi SU7系列累计交付新车100,000辆的目标,并将冲刺2024年全年Xiaomi SU7系列累计交付新车120,000辆的新目标。 截至2024年6月30日,汽车销售门店已达87家,复盖中国大陆地区30个城市。 随着小米集团二季报出炉后,小米SU7的平均售价和盈利能力也得以曝光。按照64亿元收入和27307辆SU7销量计算,平均小米SU7平均售价为23.47万元。相对接近小米SU7Pro版的价格区间。 如果按照将18亿元的亏损全部算到27307辆上,平均每辆小米SU7亏损超6.6万元,不过部分固定资产投入不只是用在这27,307辆车上,随着交付数量提升,小米SU7亏损或将缩窄。 对于亏损,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会上接表示,小米汽车SU7亏损的原因在于,第一,目前小米汽车的规模较小,而汽车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未来有信心做大汽车的规模;第二,小米第一辆车是纯电轿车,其投入成本本身就比较高,消化这部分成本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卢伟冰对目前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比较满意。在其看来,这得益于:其一是小米供应链管理能力;其二是自建工厂的潜力挖掘能力;其三是供应商看好小米的未来,提前给予了成本的释放。卢伟冰提到关于未来的毛利率,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还是规模。只要规模起来之后,就会大幅分摊成本。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