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8岁女孩玩转AI编程,45分钟打造聊天机器人,Karpathy都看呆了
关于大模型,大厂们最近在卷什么,最新消息是:AI编程工具。 毕竟太火了,火到8岁小女孩都拿着它学AI,45分钟内搭起来一个聊天机器人的“演出”已经被180万人在线围观。 没错,传闻中的“参考模板”,就是这个被Cloudflare副总裁家8岁闺女pick的新晋顶流AI代码编辑器——Cursor。 那火爆的架势,说句全网安利也不为过。 这不,OpenAI创始成员、有“赛博菩萨”之称的大神Karpathy,看罢小女孩的操作,顶着被质疑“带货”的声音,仍在继续推荐: 还大胆预言,未来编程只需要狂按tab就够了。 被谷歌挖走的OpenAI大将Logan Kilpatrick也力挺他说: 只有没用过Cursor的人才会觉得你是在收钱打广告。 并且说到Cursor,背后公司Anysphere也蛮有意思。 4名MIT学霸创办,成立初期就被OpenAI押注,拿出800万美刀占了当轮融资的72.7%。 不过最近这波大火,依仗的却是OpenAI对家Anthropic的Claude-3.5-Sonnet。 “迄今为止最好的AI代码编辑器” 甭管你用没用过Cursor,现在,先来感受一波程序员们的热烈反馈吧: 除了让写代码这事儿更简单,Cursor甚至已经进化到了“0手工代码”阶段。 这不,网友Mckay Wrigley展示了最新玩法—— 利用Cursor AI+Voice,仅凭张嘴说话,这位小哥在5分钟内构建了一个财务仪表盘。 由于围观者甚众,小哥后来还直接现场开班教学,上千人报名了他的Cursor课程。 说起来,Cursor最初还是微软开源代码编辑器VS Code的一个分支。 它提供了多个AI模型,包括GPT-4、GPT-4o和Claude 3.5 Sonnet等,可以通过跟大模型聊天来生成代码。 另外,AI聊天也适合代码审查和补全。 通过聊天界面直接查询代码库中的信息,或引用特定的文件,无需切换到其他网站或搜索引擎。 除了支持模型丰富之外,Cursor在产品设计上也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 比如今年5月刚推出的“光标位置预测”新功能。 修改好一处代码后,AI自动预测下一个想要修改的地方,省去手动导航。 又比如多行编辑功能,AI一次性建议对多行代码同时修改,节省更多时间,经常用于格式调整。 两者一结合,一次性调整全部格式也轻松拿下: 当修改一行代码的格式,接下来只需要按几次tab键,整个文件的格式就都调整完了。 而这些设计也是Cursor与竞品(比如GitHub Copilot)之间的主要差别。 联创Sanger表示,Cursor主要专注在自动完成之后的功能,也就是查找、修复错误,以及代码库回答。 当人们想到AI+编码时,会首先想到AI驱动的自动编码,在这方面,GitHub Copilot等工具已经做得很好了。 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博客介绍快速编辑代码的相关秘诀。 除了一开始提到的玩法,其他网友也纷纷用Cursor构建了自己的生产力工具。 3周时间,用11000行代码构建出视频编辑器,还是网页、移动端都支持的那种。 几分钟制作一个Figma插件也不是梦。 对了,这些玩法中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身影——Claude 3.5 Sonnet。 虽然OpenAI才是Cursor的金主爸爸,但现在,Cursor会在新用户第一次唤出代码补全时,悄悄把默认模型切到Claude(doge)。 原因嘛,就是效果好啊。 OpenAI押注,估值已达4亿美元 目前,Cursor的流量已经超过了AI代码编辑器界的开山老大哥GitHub Copilot。 △来源:Similarweb 还是在订阅费用贵了一倍的情况下。 △左:Cursor,右:GitHub Copilot 要知道,Cursor在2023年1月才正式发布,而GitHub Copilot发布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就推出订阅版本了。 就在最近,Cursor背后公司Anysphere完成了新一轮6000万美元(约合4.3亿人民币)的融资,领投的是a16z,Thrive Capital、OpenAI Startup Fund、谷歌首席科学家Jeff Dean、OpenAI研究科学家Noam Brown跟投。 Stripe、GitHub、Ramp、Perplexity和OpenAI的创始人们也在投资者之列。 这一轮融资过后,Anysphere的估值来到了4亿美元(约合28.5亿人民币)。 福布斯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该公司的年度经常性收入已经超过1000万美元(约合7124万人民币)。 官方博客则显示,Cursor的用户数量超过了30000家,涵盖部分全球最大企业、著名研究实验室和初创公司。 Anysphere的创始人有四位:Aman Sanger、Sualeh Asif、Michael Truell和Arvid Lunnemark。 4人都毕业于MIT。 据Aman Sanger透露,他和Michael Truell还是高中同学,后来一起去了MIT。而Cursor正脱胎于他俩毕业后的一次短暂尝试: 他们都是GitHub Copilot的狂热用户,基于这种喜爱,他们在2022年6月,开始试着将Transformer应用到CAD软件里。 由于数据和模型能力的限制,这次尝试并没有成功。直到2022年12月,他们获得了GPT-4的早期访问权限,发现GPT-4能完全改变AI编程的体验,这促使他们重拾想法,开始了Cursor的打造。 在2023年8月,Cursor团队还只有5个人。甚至在今天,这支团队依然小而美:由12名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组成。 最后的最后,分享一则坊间八卦,国内已经有对标Cursor的项目立项了。
大厂围堵AI创业曝“死亡名单”,前谷歌大佬出走几乎无一幸免
新智元报道 编辑:编辑部 【新智元导读】前谷歌员工出走创立的AI初创公司,一个个都被大科技公司收购了!硅谷吹的这是什么邪风?外媒总结了一波谷歌AI研究人员创业难的原因,更是「扎心」地给出了一个预言名单,一一点名了眼瞅着就要被大公司收购的企业。 万众瞩目的AI初创明星公司,才四个月就风光不再了? 刚刚传出消息,法国AI初创公司H(原名Holistic),才刚获得了2.2亿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就被曝出联创出走了! H的五位联创中,有三位已经离开了。原因据说是「运营和业务分歧」。 这些前谷歌员工be like:咋没人告诉我创业这么难啊。 谷歌前员工:外面日子不好过啊 H的剧变,正好赶在一堆前谷歌员工创立公司纷纷变动的时节。 仔细盘点一下:Inflection、Adept和Character这些公司,有一个算一个,在成立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基本全被收购了。 还有一家同类的AI开发公司Reka,本来也都一切向好,今年已经和Snowflake开始商谈收购事宜了。眼瞅着公司估值要达到10亿美元,结果谁也没想到——谈判在五月份破裂了。 今年3月,Reka创始人Yi Tay写了一篇长文,回顾了创业一年的艰难过程,还分享了全天24小时的日程。 还有前阵子被网友们试用后大声叫好的AI图像工具Ideogram,也是四名前谷歌员工创立的公司。 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但据说公司也在和至少一家科技创业公司讨论收购事宜了,不过目前谈判还没取得进展。 Cohere的CEO,跟Character AI的前CEO Noam Shazeer同属于撰写开创性论文的Transformer八子之一。 Cohere也面临着不少质疑,比如公司账面上资金不少,但员工却收入微薄。 外媒The Information干脆发出了这样一个灵魂拷问—— 是有人给前谷歌员工的初创公司下了什么诅咒吗? 然而仔细发掘,就可以发现,这些创业失败背后的动因,其实相当典型。 创业为啥难? 一直以来,谷歌部门更像是「学术研究机构」,并非迫切需要产生现金流,专注研究是核心。 那些在谷歌工作的研究者们,最重要的是埋头搞好研究。而其他的商业化策略,就是决策者的事了。 一旦出门创业,两种环境所需的技能截然不同。 对于学术界的研究者来说,擅长研究,并不意味着擅长管理/经营一家公司。 有两个例外是,谷歌两位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在斯坦福攻读CS硕士学位时,放弃学业创办了公司。 还有AI明星公司Databricks的创始人,是由7位学者,在UC伯克利担任研究员之际,便开发出公司的核心技术。 而他们,仅是万千世界中的个例。 创办公司后,通过雇佣了解科技业务的人,进而弥合了技能差距。 其次,人员也是一大难题。 即使最好的初创公司,往往也面临内部混乱,创始人出现分歧的事并不罕见。 再加上,「学者出身」的创始人,可能并不适应企业的管理结构,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 此外,AI开发的高昂成本,以及现有公司激烈竞争,这些因素使得这些初创公司,从一开始就面临艰难的处境。 而且,即使是最优秀的AI初创,如果没有像谷歌、亚马逊、微软等大公司提供财务支持和云服务,也难以独立生存。 投资人更加谨慎 那么,对于投资人来说,必定要押注的是GenAI有潜力技术的公司。 许多人似乎没有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投资决策可能过于仓促、不够谨慎。 去年,风险投资家似乎准备向任何来自谷歌、Meta或其他知名AI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投入数百万美元的资金。 即便是他们的演示demo,像H公司一样模糊、陈词滥调。其中一张PPT内容,如下图所示。 然而,投资者对AI回报期望产生怀疑,变得更加谨小慎微。 当然,对创始人来说,这并不都是坏消息。 创始人Noam Shazeer创办的Character AI,通过被谷歌收购,可能成为亿万富翁。 而他的投资人,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通过这笔交易至少得到2.5倍的投资回报,虽然这在风投界算是较低的回报。 谷歌员工的AI初创,没少被吞 下面列表中,是Information收录的5家由谷歌前员工,在过去几年创立/运营的公司。 分别涉及了聊天机器人、AI安全应用、仓库机器人、邮件助手不同领域。 这些公司,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尚未宣布融资,可能意味着它们可能被他人收购。 这些出走创业的人,曾在谷歌部门担任不同的角色。 比如,Robust的Yaron Singer曾在AI领域做过两年的博士后研究。 AI初创 VS 科技大厂 就在前不久,我们刚刚报道过「25亿独角兽CEO带头跑路,连夜打包30个员工卖身谷歌」的故事。 在短短5个月内,这是第三起AI初创公司卖身大科技巨头的交易了。 Naom Shazeer带着总裁跑路了 人们不约而同地问:下一家初创是谁? 是的,筹集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后,真到开发自己的AI模型时,这些初创才发现,想要跟这些拥有庞大计算资源和大客户名单的大型科技公司竞争,仿佛蚍蜉撼树。 而这些坐拥一流技术人才的初创,却成了不少正在观望的大科技公司眼中的香饽饽。 其中一家,就是苹果。 据内部人士透露,苹果高管已经跟至少三家AI初创公司商谈了收购事宜。 现在,硅谷内部已经发起了一场肉眼可见的围剿——一边是艰难求活的初创公司,一边是垂涎三尺的科技巨头。 前有谷歌和Character AI,微软和Inflection AI,亚马逊和Adept AI,而Salesforce、甲骨文、英伟达,或是像xAI 和OpenAI这样的新玩家,也都在摩拳擦掌,几个月内可能就有行动了。 The Information也为我们盘点了七家在投资者和高管看来,非常可能成为交易目标的初创公司。 他们都雇佣了熟谙训练AI模型的研究人员,后者也正是大型科技公司最渴望的内部开发能力。 有一些知名AI初创公司并未算在内,理由如下。 Mistral AI拥有深厚的研究人才储备,但它是法国国家AI战略的支柱,因此不可能涉及到跟美国科技公司的复杂交易。 You.com是类似于ChatGPT的 AI 助手,主要使用其他公司构建的模型,但对某些买家仍可能具有吸引力。 比如,Salesforce曾收购You.com创始人的前一家初创公司;其首席执行官Marc Benioff是You.com的投资者。 Reka 成立时间:2022年 筹集资金:5750万美元 估值:3亿美元 主要投资者:Snowflake、Radical Ventures、Nat Friedman 由前谷歌研究人员创立的Reka,在ChatGPT引起的投资者热潮中筹集了资金。 如今,Reka已经构建了能够处理文本、音频、图像和视频的模型。 Reka已经与其主要支持者之一Snowflake以及Oracle达成了协议,在他们的平台上提供产品,不过这些模型尚未在 亚马逊或谷歌等更广泛使用的服务上退出。 彭博社报道称,Reka曾与Snowflake就收购进行过谈判,但谈判失败。 因此可能有其他潜在买家,利用Reka的研究团队来提升自己的AI产品。 Imbue 成立时间:2021年 筹集资金:2.32亿美元 估值:超过10亿美元 主要投资者: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英伟达、Astera Institute、Eric Schmidt、Amazon Alexa Fund、Dell、Social Capital Imbue的前身为Generally Intelligent,是资金最充足的AI模型开发商之一,但尚未开始销售自己的模型。 这些模型专注于推理和编写代码,公司的目标是希望构建为人们执行复杂任务的AI智能体。 根据LinkedIn的信息,Imbue在一年前最后一次筹集资金,并拥有超过30名员工。 所有这些因素都意味着,它可能很快就会进入买家市场。 Imbue发言人Tom Freeman表示,公司多年来一直专注这个项目,目前尚无竞争对手成功构建出可用的智能体。 Cohere 成立时间:2019年 筹集资金:9.8亿美元 估值:55亿美元 主要投资者:Oracle、Nvidia、Salesforce、Tiger Global Management、Index Ventures、Radical Ventures Cohere刚在今年夏初完成了一轮大规模融资,缓解了近期寻求出售的压力。 这家公司总部位于多伦多,致力于使Command R模型家族在搜索和摘要等商业应用中具有高准确性,并支持多种语言。 这很可能吸引来Salesforce和Oracle这类专注于企业的公司,而它们也是投资者之一。 Ideogram 成立时间:2022年 筹集资金:9650万美元 估值:5.8亿美元 主要投资者:Andreessen Horowitz、Index Ventures、SV Angel Ideogram去年8月面世,成为崭露头角的热门模型初创公司,因其生成高质量图像而闻名。 不过在AI生图这一赛道,竞争非常激烈,包括谷歌、Adobe、Midjourney等,都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并开源了许多免费的模型。 这家公司在2月最后一次筹集了8000万美元。 AI21 Labs 成立时间:2017年 筹集资金:3.36亿美元 估值:14亿美元 主要投资者:Coatue Management、Nvidia、Google、Samsung、Intel、Pitango AI21 Labs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以色列,是一家面向企业开发文本生成的模型。 目前,它已经建立了一个拥有数千万收入的真实业务。其背后团队对于Oracle、Salesforce公司有极大吸引力,这两家公司在过去一年,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此前报道,AI21在去年8月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投资者为其当年预期收入,支付了超20倍价格。 AI21联创兼联席CEO Ori Goshen 表示,「我们从未考虑过出售,目标是创建一些实质性的技术」。 Essential AI 成立时间:2023年 筹集资金:6500万美元 估值:目前未知 主要投资者:March Capital、Nvidia、Google、Thrive Capital Essential AI由Transformer两大金刚Niki Parmar和Ashish Vaswani共同创立。 他们正在开发面向企业的AI模型,并将其称为「企业大脑」。而在这家公司成立之前,他们两人还创办了初创公司Adept。 目前,Essential AI大约有20名员工,在去年12月A轮融资中,筹集了6000万美金。
马斯克展示特斯拉新超级计算机“Cortex”,仍未完全准备就绪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今日展示了该公司的新超级计算机“Cortex”,其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超级计算机之一,但目前尚未完全准备就绪。 马斯克曾表示,这个项目对特斯拉至关重要。近年来,他将特斯拉的重点转向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 IT之家注意到,今年早些时候,有报道称特斯拉在得州超级工厂的新扩建项目中遇到了问题,该扩建项目旨在容纳一台新的巨型超级计算机,用于训练特斯拉的 AI。当时消息称,特斯拉计划在 8 月前建成一个 100 兆瓦的集群,以配合其后来推迟的机器人出租车的亮相。马斯克取消了特斯拉的其他项目,以便将建设资源集中在扩建上。 后来,马斯克透露,特斯拉计划最终将集群扩大到超过 500 兆瓦,并使用一半英伟达处理器和一半自家的 AI 硬件。特斯拉计划利用这种计算能力来训练其神经网络,以实现其长期承诺的自动驾驶功能。 现在已经到 8 月底,马斯克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该超级计算机集群(现在被称为“Cortex”),视频只展示了集群的一小部分,该集群尚未完成并且还不能正常运行。知情人士告诉 Electrek,该集群目前正在使用临时冷却系统,并且要等到冷水机组完工后才能完全投入运行。此外,特斯拉还需要更多的网络馈线。一些人认为,该集群要到 10 月才能准备好,也就是特斯拉机器人出租车项目的新发布时间。
比尔・盖茨用AI对付蚊子,助力消灭疟疾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上周宣布,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对抗每年导致 60 多万人死亡的疟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盖茨在一篇博客文章中介绍了 VectorCam,这是一款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苏米亚・阿查里亚博士及其团队开发的应用程序,并得到了盖茨基金会和乌干达疟疾控制计划的支持。该应用程序可以快速识别蚊子种类,这是控制疟疾传播的关键。 据IT之家了解,VectorCam 利用智能手机和廉价镜头可以在几秒钟内识别蚊子,能够区分种类、确定性别,甚至评估雌性蚊子是否最近吸过血或产过卵。这项技术目前正在乌干达进行测试,并已被证明在调整杀虫剂策略和提高蚊子监测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非常有用。 VectorCam 解决了乌干达防病人员面临的挑战,这些人员负责收集、识别和报告蚊子数据。VectorCam 通过允许当地卫生工作者进行此项工作,简化了这一过程,从而使防病人员能够专注于更广泛的战略工作。 除了 VectorCam,盖茨还提到了另一个新兴工具 HumBug,其可以根据蚊子翅膀拍打的声音识别蚊子种类。虽然该技术目前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但 HumBug 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动和连续的蚊子监测。 盖茨表示,虽然识别蚊子种类至关重要,但还需要新的更好的工具来消灭疟疾。他乐观地认为,这些创新可以使世界更接近实现这一目标。
11.98 万元!小鹏 MONA M03 正式上市,还有一颗自研智驾芯片
前一阵子,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在直播中透露了一则消息——小鹏 MONA M03 的起售价不会超过 13.59 万元。这一消息迅速提升了该车型的关注度,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何小鹏肯定了 M03 的预订成绩,称订单量「远超 G6 同期」。 今晚,小鹏正式公布了 MONA 的价格 580 超长续航 Max 版:15.58 万元 620 超长续航版:12.98 万元 515 长续航版:11.98 万元 在小鹏汽车成立十周年之际,何小鹏打出了他的王炸。 MONA,小鹏下一个十年的开端 一辆属于年轻人的非常漂亮的车。 在此前举办的小鹏 MONA M03 首秀发布会上,小鹏 M03 并不是唯一的主角,在汽车设计领域享有盛誉的设计师胡安马·洛佩兹(JuanMa Lopez),也在加入小鹏汽车后首次公开亮相。 谁能想到,这位曾就职于法拉利和兰博基尼的传奇设计师,现在居然来到了小鹏。 「我们希望汽车的每一个功能区域,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确切的、量化的计算,在高颜值之外满足消费者某种特定的使用需求,」活动现场,胡安马详细阐述了汽车设计的审美要素,以及小鹏 MONA M03 的美学基因,「小鹏 MONA M03 就是『美学与功能的结合』」。 和胡安马以往设计的那些动辄成几百万、上千万的超跑不同,定价 20 万元以下的小鹏 MONA 在追求「美」的同时,也需要保证用户日常的实用性。举个例子,成本高昂的风洞测试,小鹏 M03 吹了 10 次,总共超 100 小时,换来了 0.194 的全球最低风阻系数。 低风阻是低能耗的保证,但除此之外,小鹏 MONA M03 还进行了 1000 多项方案分析,百公里能耗降低了 15%,最终成绩为 11.5kWh/100km,CLTC 续航里程最高可以达到 620km,最低也有 515km。 另一方面,优雅的溜背造型也为 MONA M03 带来了容积达 621 升的后备箱,与特斯拉 Model Y 相差无几,可放倒的后排座椅进一步加强了它的装载能力。 智能化部分,MONA M03 配备了 15.6 英寸中控大屏幕,仪表盘可选装(599 元),采用高通骁龙 8155 芯片和 16GB 内存的组合,支持 360°全景影像和 3D 感知渲染地图,无论是道路信息,还是周围建筑,甚至是路边的植物,都有相应的精美模型。 同时,M03 从用户最常使用的三项核心功能出发,智能语音标配 4 音区,前排后排均可独立操控语音交互,支持 20S 连续对话,多项指令同时执行。音响方面采用 18 颗 PSS 高级定制的扬声器,组成 7.1.4 的全景声场,支持多种音效调节。 在小鹏最擅长的智能驾驶方面,M03 标配 20+智能感知硬件,包含 2 毫米波雷达+12 超声波雷达+7 摄像头,拥有同级最强的感知能力。 从功能上来看,售价为 11.98 万元和 12.98 万元这两个版本支持高速路和快速路的辅助驾驶,15.58 万元的 Max 版本更是目前 20 万元以内支持城区智驾的唯一车型。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 MONA M03 的驾驶体验,可以点击下方视频。 图灵芯片登台,自动驾驶加速 自动驾驶端到端大模型的竞争加剧下,车企的芯片自研进度也在提速。 据 36 氪报道,小鹏汽车自研的智能驾驶芯片已经成功流片。有知情人士透露,小鹏智驾芯片专门针对 AI 需求、端到端大模型等设计,是支持舱驾一体的中央计算架构芯片,「AI 算力接近 3 颗主流智驾芯片的水平」。 今晚,何小鹏将这块芯片拿上了舞台,它的名字叫「图灵芯片」。 何小鹏称,图灵芯片是全球首颗为 AI 大模型定制的芯片,拥有 40 核处理器、2 个独立图像 ISP、一个用于行车感知,一个用于用户可感知的图像,无论黑夜、下雨天、逆光都能清晰。 同时,它还拥有 2 个处理神经网络数据的 NPU,最高可运行 30B 的大模型参数。今年 5 月,小鹏在 AI Day 推出了能够量产上车的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由神经网络 XNet、规控大模型 XPlanner、和大语言模型 XBrain 三部分组成,图灵芯片的出现,为这套智驾大模型的技术打下了基础。 这不仅是一颗面向 L4 自动驾驶的芯片,在未来也会出现在小鹏的机器人和飞行汽车里。何小鹏称,小鹏汽车的大模型不仅考虑了车规体系,也包括了机器人等领域,因此必须要考虑到图灵芯片的通用性。 另一方面,这也为成本控制带来了考验,何小鹏对此颇有信心,称图灵芯片「非常高效,且成本控制得极好」,他相信,这会给何小鹏的下一代自动驾驶带来非常大的帮助。按照小鹏目前的规划,图灵芯片将会在下半年发布的小鹏 P7+上首发亮相。 在端到端大模型的帮助下,小鹏也加速了自动驾驶的落地节奏。 目前,小鹏汽车已经在量产车型上实现了轻地图的 L2 级辅助驾驶,待到今年四季度,小鹏将实现轻雷达、轻地图,且支持门到门的智驾体验。此外何小鹏还称,小鹏将会在 2025 年下半年实现类 L3 智能辅助驾驶,百公里平均接管次数小于 1 次;2026 年将解决 99% 的极端问题,甚至在部分低速场景,驾驶员不需要待在驾驶位。 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小鹏今晚推出的全新一代小鹏 AI 鹰眼视觉方案,在 AI 的帮助下,这套系统的感知距离提升了 125%,识别速度提升了 40%,有效效视觉感知信息量提升 8 倍,时空理解能力也得到增强,意味着智驾系统对于交通参与者的预测能力得到了增强。 小鹏 AI 鹰眼视觉方案是行业首个单像素 LOFIC 架构,LOFIC 架构,全称为 Lateral Overflow Integration Capacitor,即横向溢出积分电容技术,这项技术如今多用于智能手机的主摄传感器中,以此实现媲美索尼 Alpha 7S III 等全画幅相机的高动态范围,简单来说就是让摄像头看得更准、更清、更远。 同样,这套系统将首搭在小鹏 P7+上,四季度与我们正式见面。 小鹏十年,十年热爱 今年是小鹏汽车诞生的十周年,何小鹏用了三个词来总结了这十年的造车生涯:勇气、坚持,和本心。 第一个是勇气,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挑战自己,而且有勇气踏出那一步,对人生对事业都很重要。 2017 年,国内新造车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过 300 家新造车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然了,小鹏汽车也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 100 多家是传统的造车企业,其中包括商用车。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仅仅过去 7 年时间,在现如今中国市场里,无论是外资、合资、自主,拥有有规模的销量的品牌只有 40 家。可以想象,对于何小鹏来说,造车的这十年,是残酷的十年。 十年前,何小鹏创办的 UC 优视以令人咋舌的 43.5 亿美元被阿里巴巴全盘收购,何小鹏也因此实现了 40 岁前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随后,何小鹏从创业者变成了职业经理人,他先后被委以重任,出任阿里文娱集团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和土豆总裁。 对于当时的何小鹏而言,他完全可以继续在阿里做一名高管,甚至去争取合伙人的位置,功成身退,但他最终选择的是投身于一个位于广州黄埔,连空调都没有的办公室,门前写着四个大字:橙行智动。这便是小鹏汽车的前身。 2017 年,小鹏汽车首批 PT 车下线,这辆车当时还有着一个很互联网的名字:1.0 极客版。小鹏花了 4.28 亿元人民币,总共生产了 753 辆。 但曾有小鹏员工透露,何小鹏当时对这辆车极为不满,并作出决定:不将这辆车推向市场,仅向内部员工交付。如今,你依然有机会能够在广州街头见到这 1/753。 ▲小鹏 1.0 极客版 在 1.0 极客版的交付仪式上,何小鹏说:「明年,小鹏汽车会推出颜值、安全、内饰、自动驾驶、互联网能力完全不一样的升级版的 2.0 车,这是互联网的迭代。」很快,就在一个月后,搭载 Xmart OS 的小鹏 G3 就登上了 CES 的展台。 ▲2017 年,董车会摄于 CES 的小鹏 G3 即便面对可能的安逸生活,即便被众人戏称为「新造车三傻」之一,何小鹏依然推出了他的第一辆车,这是他的勇气。 第二个事情就是坚持,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叫做两万小时的这样一个逻辑:当你把一个事情真真正正的做两万小时,你就算原来不懂,也绝对能够变成一个专家。 和许多新造车企业的老板一样,何小鹏在创业初期遭受了不少质疑:互联网人创业去做一家汽车公司,听上去就是天方夜谭,他懂车吗? 实际上,在「车」这一部分,创业初期的何小鹏理解得颇为到位。还记得他在一次采访中搬出了木桶理论:「(我)原来在科技行业,要关注长板理论,但汽车领域这个木桶绝对不能有短板」。他认为,无论汽车行业怎么发展,汽车的本质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原因在于,汽车不仅是一个大额消费品,同时也和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强相关,在汽车领域谈创新,首先要把「车」这部分做好。 但作为一个整车企业,小鹏需要把差异化的发明和差异化的想法规模化、商业化,在这个方面,何小鹏曾经产生过一些错误认知。 「我最开始进入汽车行业,被一句话给坑了。当时很多人问,「小鹏如果你们造车的话,什么时候把车造到 10 万辆?」我自然而然认为一个汽车企业年产 10 万辆,就能形成一定规模效益了,最后发现 10 万只是其中一关而已,后面还有很多关。」 2019 年,对于「蔚小理」三家来说是最糟糕的一年 ,要钱没钱,要口碑没口碑、要销量没销量。好在,撑到年底的小鹏汽车获得了一笔 4 亿美元的融资,小米集团也在那时候成为了小鹏汽车的股东,市场一片叫好:「小鹏汽车终于要成了」。 但当时人们不知道的是,这 4 亿美元里有 2 个多亿都是何小鹏自己投的,即便这笔钱只够小鹏汽车撑 6 个月。好消息是,次年发布的 P7 让小鹏多了一个标签:新势力销售冠军。同年 8 月,小鹏汽车顺利登陆纽交所,创下当时全球新能源汽车史上最大 IPO。 在逆境中与小鹏汽车进行更深度的绑定,这是何小鹏的坚持,「我们一直在血海中游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第三个就是本心,在过去的时间里,我相信包括我,包括我们企业里面,坚持我们的本心,比如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走向全球化、最后你会既能够让自己开心也能够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上周四,何小鹏接受了彭博社的采访。 他在采访中透露,在欧洲建厂属于未来本地化生产计划的一部分,公司预计在「劳动力风险相对较低」的地区建立产能,与此同时,小鹏汽车还计划在欧洲建立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小鹏汽车全球扩张的总体计划不会受到关税提高的影响」,何小鹏补充道。 4 年前,一艘名为「银雷号」的滚装船缓缓驶离广州港新沙港区,它带着 100 辆小鹏 G3i,驶向此次航程的终点站——挪威。 这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第一次驶入欧洲。 整车出口 G3i 后,小鹏还将 P7、G9 等主力车型销往欧洲,但现如今回头看,这些远渡的货船并没有掀起太大风浪,到了 2023 年,小鹏汽车的全年累计出口仅有 3261 辆,仅占该公司年度销量的 2.3%。小鹏汽车决心将局势扭转。何小鹏在年初的财报电话会上透露,今年小鹏将加快海外业务的扩张速度,开展小鹏出海 2.0 战略。 通过聚焦欧洲和潜在的中东非地区,包括西欧、中东、东南亚和英联邦等国家,与更多的优质经销商合作高效进入更多的全球重点市场。汽车的发源地德国,就是今年的第一站,小鹏汽车总裁顾宏地此前表示,从市场规模和汽车制造商制定的标准来看,在德国的成功将决定小鹏在欧洲大陆的成功。 「未来十年,小鹏有一半的销量来自海外。」何小鹏在今晚的发布会中自信说道。 ▲小鹏汽车德国官网 小鹏能如此迅速地进入德国市场,不仅是因为电动化浪潮下的「天时」,同样有赖于「人和」。 2023 年 7 月 26 日美股开盘后,小鹏汽车股价直线拉升,涨幅一度超过 42%,达到 21.83 美元,这是小鹏汽车近一年来的最高股价。股价飙升的背后,是小鹏与大众的「大手拉小手」,双方达成了一份技术框架协议,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 在国内,大众同样给小鹏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今年二季度,小鹏汽车卖车超 3 万台,虽然销量表现一般,但其毛利率已经恢复到 14%,同比大幅上升。而大众汽车,是小鹏恢复毛利水平的关键。大众汽车与小鹏联合采购之后,小鹏单车成本从一季度的 24 万元直接降到二季度的 21.1 万元。 大众还在小鹏近 13 亿元的财报服务类型收入中贡献了重要一笔。如果按照每季度增加约 5 亿元收入,小鹏的毛利率可以得到有力拉升。 回到卖车这方面,今晚新上市的小鹏 MONA,则成为了小鹏实现销量跃进的关键。截至发稿,MONA M03 的大定数量已经突破了 10000 台。
iPhone 16 系列最全爆料汇总,相比 15 最大的变化都在这了
9 月将至,「苹果」也马上要成熟。今天苹果公司终于官宣,将于北京时间 9 月 10 日凌晨 1 点举办秋季发布会,主题为「高光时刻」。 经过总体比较平淡的 iPhone 15 系列,人们自然调高了对 iPhone 16 系列的期待值。 不过,如果你还在等一台和之前大有不同的 iPhone,那今年可能会让你继续失望了。从爆料来看,iPhone 16 系列依旧是走稳健路线的一代,改动更多走的是由内而外的「务实」路线。 比起 iPhone 15 系列,iPhone 16 系列主要将会带来这些改变: 全新拍摄按钮,「操作按钮」下放标准版 全系支持 Apple 智能功能 全系超广角镜头升级到 4800 万像素 全系使用 A18 处理器 iPhone 16 Pro 系列尺寸增大,边框「全球最窄」 标准版摄像头排列改为垂直分布,支持空间视频拍摄 iPhone 的新衣 从 iPhone 12 算起,已经有 4 代 iPhone 在设计上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将黑色的 iPhone 13-15 背面朝上放在一起,恐怕库克本人都要愣一愣才能分辨。 ▲图源:IndiaTech 所以,若想被一眼看出自己换了最新 iPhone,iPhone 16 标准版背面「全新」的设计,或许可以小小满足一下虚荣心。 「全新」要打上引号,是因为根据爆料和机模图, iPhone 16 垂直排列的两个镜头,以及独立于镜头模组之外的闪光灯设计,严格来说确实没有在以往的 iPhone 上出现过,但又很明显能看出 iPhone 12、iPhone X 的影子。 ▲ iPhone 16 全系机模,图源:Sonny Dickson 至于 iPhone 16 Pro 系列,经典的「大浴霸」摄像头模组设计依旧不变,外观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岂止于大」的尺寸:iPhone 16 Pro 由 6.1 英寸扩张到 6.3 英寸,iPhone 16 Pro Max 从 6.7 英寸扩张到 6.9 英寸。 博主 @刹那数码则爆料,iPhone 16 Pro 的边框会继续收窄,刷新全球手机边框最窄纪录: iPhone 16:2.0497 毫米 iPhone 16 Plus:2.0599 毫米 iPhone 16 Pro:1.2 毫米 iPhone 16 Pro Max:1.15 毫米 作为对比,iPhone 15 Pro 边框在 1.5 毫米左右,Pro Max 版本的收窄幅度超过 20%。 据悉,iPhone 16 Pro 系列采用了全新的边框缩减结构(BRS)技术,即 Border Reduction Structure。它允许屏幕底层电路实现更紧凑和更高效的布局,使边框更窄,同时不影响屏幕的性能或设备的整体外形。 另一位博主@i 冰宇宙 则根据 CAD 数据理论计算,iPhone 16 Pro 的单侧含中框数据为 2.3456 毫米,也有望刷新纪录。 ▲ 根据 iPhone 16 Pro 边框数据制作的假想图,图源:微博@i 冰宇宙 配色方面,准确度很高的博主 Sonny Dickson 已经曝光了 iPhone 16 系列的配色机模图: ▲图源:Sonny Dickson iPhone 16 将有白色、黑色、蓝色、绿色和粉色。比起 iPhone 15 淡淡的小清新配色,iPhone 16 的蓝色和绿色饱和度要更高,前者接近 XR 的蓝色,后者则偏湖绿色。而粉色反而要比 iPhone 15 更淡一点。 至于 iPhone 16 Pro 系列,会延续钛合金材质和配色,机模中曝光了白色、黑色和银色,最值得期待的则是传闻中全新的「沙漠钛」色,将取代上一代的钛蓝色。 ▲ 图源:Sonny Dickson 根据机模来看,「沙漠色」比「土豪金」更深,接近咖啡色,带有一点奢侈品的感觉,在以往的 iPhone 上比较少见。 另一种说法则是,许久未见的「玫瑰金」色将回归,比起低调深沉的「沙漠钛」,偏粉的色调要更亮眼一点。 ▲「玫瑰钛金色」的假想渲染图 「AI」隐身,但配置诚意满满 苹果今年二季度财报透露,将以「Apple 智能」AI 功能作为 iPhone 16 系列主打的卖点。 今年的邀请函也用上了全新 Siri「跑马灯」同款配色,提前预告了 Apple 智能在发布会上的主角戏份。 目前 Apple 智能功能还在测试中。科技记者 Mark Gurman 预计,iPhone 16 系列全系支持 Apple 智能,但是相关功能的正式版可能不会和 iPhone 16 系列一起推出。 也就是说,以 AI 功能为卖点的 iPhone 16 系列,早期出厂很可能不自带 AI 功能,需要后期通过升级获取,而且像是增强 Siri 等更为「杀手级」的功能,要等到明年才推出。 目前还不清楚苹果是否会为 iPhone 16 系列带来独占的 AI 功能,但即使有,短期内 AI 也和国内环境无缘,所以面向国内市场的 iPhone 16 系列,或许要走出一条和海外完全不同的宣传路线。 AI 功能一时半会来不到我们手上,但是手机为了更好支持 AI 功能而升级的配置,可是海内外一视同仁的。 首先,标准版 iPhone 16 内存会从上一代的 6GB 升级到 8GB,和 iPhone 16 Pro 系列持平,以满足 Apple 智能最低配置需求。 虽然 iPhone 手机并不如 Android 那般强调内存大小,但是更多的内存也意味着手机平时使用不容易杀后台。从长远来看,手机也能提供更长远的使用体验,有成为「钉子户」的潜质。 除了内存上的升级,标准版的处理器也有望实现「大越级」,以流畅运行苹果的端测 AI 功能。 有技术人员通过泄露的 iPhone 16 系列机型代码发现,四款 iPhone 的标识符都以「iPhone 17」开头,这象征着四款 iPhone 将搭载同一个系列的芯片。 作为对比,搭载 A17 Pro 芯片的 iPhone 15 Pro 标识符为「iPhone 16,1」,搭载 A16 芯片的 iPhone 15 标识符为「iPhone 15,4」。 这表明,无论是 iPhone 16 标准版还是 Pro 版,都有望同步用上全新的 A18 处理器,这也是 iPhone 14 后,标准版首次和 Pro 版同时搭载新一代处理器。 只是,苹果很有可能也会在芯片性能上做出区分,例如 iPhone 16 标准版搭载的是「A18」,而 iPhone 16 Pro 会用上「A18 Pro」。 也有不少媒体猜测,A18 可能就是 A17 Pro 的小改版,A18 Pro 才是真「A18」。 去年的 iPhone 15 Pro 带来了世界首颗 3nm 芯片,今年的 A18 系列很有可能和 iPad Pro 上的 M4 芯片保持一致,使用台积电改进的第二代 3nm 工艺。 在规格上,根据爆料,A18 Pro 将继续保持 A17 Pro 6CPU+6GPU 的配置,性能的提升主要来自架构上的提升。不过,从 M4 在单核和多核测试上几乎全面击败 M3 的结果来看,A18 Pro 的表现依旧值得期待。 而 AI 能力上,X 博主@MappleGold 爆料,A18 的神经引擎算力甚至比 M4 芯片还要强,算力将超过 38 万亿次,能够更好在设备本地运行大模型。 iPhone 15 Pro 系列在去年刚发售之初,曾经出现过「过热」的情况,后来通过软件更新解决,苹果对于今年的 iPhone 16 Pro 的发热情况或许会更谨慎。有爆料表示,苹果或许会在处理器上使用「石墨烯层」,以增强芯片散热。 除了 iPhone 16 Pro 和 A18 Pro 预料之中持续突破的高性能表现,这次标准版也托 AI「战未来」的福,配置上挤了一大管牙膏,可能将是最近几年最值得升级的 iPhone 数字系列。 越来越多的按钮 iPhone 16 系列肉眼可见的功能变化,可能是传得最多的这颗「拍摄按钮」。 长条状的「拍摄按钮」位于电源键下方,取代了美版毫米波天线条的位置。 ▲ iPhone 16 机模上的「拍摄按钮」,图源:Apple Insider 拍摄按钮的形态目前有两种传闻:一种是常规的机械结构,和普通的按钮无异;一种是会使用电容式固态按钮,通过振动马达模拟真实的按动体验。 至于功能,可能会类似相机上的快门按钮: 轻触按钮可以自动对焦 按下按钮可以拍照 左右滑动按钮可以放大、缩小 可能还有一个手势,例如重压或者长按,用于快速切换拍照和视频模式 在一些流出的 CAD 渲染图和机模中,拍摄按钮出现在了全部四款新 iPhone 上,不过 Mark Gurman 认为,拍摄按钮可能仅会在 Pro 型号上出现。 ▲ iPhone 16 Pro 系列机模上的「拍摄按钮」,图源:9to5Mac 除了 iPhone 自带的相机应用,拍摄按钮也有望支持第三方 App,开发者可以调用这个拍摄按钮的 API。 目前看来,拍摄按钮的功能还比较平平无奇,在其他厂商的手机上也有过类似的设计。 只是苹果在硬件和系统的结合上从来都有自己的想法,从当年的「挖孔屏」爆料到实际的「灵动岛」设计就可见一斑。 所以,没到发布会正式介绍的环节,这颗拍摄按钮的功能和交互设计依旧值得期待。 iPhone 15 Pro 上的「操作按钮」虽然褒贬不一,但苹果还是铁了心坚持这个设计,iPhone 16 标准版也有望搭载。 至于传了好几年但从未真正实装的「电容式压感按钮」,今年也有了新的证据:媒体报道,台湾半导体制造商日月光获得了这一关键模块的订单。 iOS 18 全新的按钮动画,也为这个传闻增添了几分可信度。 ▲ iOS 18 中,按下按钮会有一个小小的动画,图源:Mac Rumors 超广角是影像升级的主角 今年发布会的主题为「高光时刻」,搭配动感十足的炫光 logo,有不少媒体据此和爆料猜测,iPhone 16 系列在影像上,特别是低光拍摄能力上,会有着重大提升。 Apple Insider 已经拿到了 iPhone 16 全系的影像规格,升级主要集中在超广角镜头上。 iPhone 16 系列的主摄像头将保持不变,仍然为 4800 万像素、f/1.6 光圈,继续支持光学质量的 2 倍变焦。 而另一颗广角镜头将是本次升级的重点。镜头光圈将从 f/2.4 升级为 f/2.2,能够让传感器捕捉更多光线照射,从而改善在暗光环境下的拍摄效果。并且也有消息指出,iPhone 16 升级后的超广角相机将首次支持微距拍摄。 两枚摄像头从前几代的「对角线」排列恢复到垂直排列,加上广角镜头的提升,很有可能为标准版带来 iPhone 15 Pro 的「空间拍摄」能力。 ▲ 图源:Apple Insider iPhone 16 的更新更多来自前代下放,苹果影像真正的硬实力,还是得看 iPhone 16 Pro 系列。 根据 Apple Insider,iPhone 16 Pro 系列主摄保持 4800 万像素,f/1.78 光圈的规格,支持 2 倍光学质量的 1200 万像素长焦照片,像素尺寸为 1.22 微米。 国内@数码闲聊站 曾经透露,苹果和索尼定制了一颗 1/1.14” 左右的大底传感器,还会使用一片模造玻璃透镜+七片塑胶透镜的「1MG+7P」塑玻镜头,光学性能要更强。 ▲ iPhone 15 Pro Max 上的「四重反射棱镜」技术 比较大的升级同样给到超广角镜头,将从 1200 万像素升级到 4800 万,支持与主摄像头相同的像素分级功能,也就是多个级别的像素融合。拍摄全分辨率时使用 0.7 微米像素,四像素合并时使用 1.4 微米像素。 广角镜头和主摄同步 4800 万像素,有望为 iPhone 16 系列带来 4K 空间视频拍摄的能力,此前 iPhone 15 Pro 的空间视频分辨率最高为 1080P。 ▲ iPhone 16 Pro 机模,图源:Apple Insider iPhone 16 Pro 系列还有望使用索尼全新的堆叠式主摄像头传感器,采用一种光电二极管和像素晶体管分离的全新设计。 这种全新设计能够在像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使实际捕捉光线的光电二极管体积更大,有助于摄像头获得更好的弱光性能。不过这很有可能是这次 Pro Max 独占的更新。 在夜间光线复杂环境下,不管是标准版还是 Pro 版,镜头「鬼影」的问题都会平等出现在以往的 iPhone 上,而今年苹果可能会为这个被长久吐槽的问题画上句号。 ▲ iPhone 相机中的「鬼影」 据博主 yeux1122 从供应链处获得的信息,苹果可能会为 iPhone 16 系列引入「原子层沉淀」技术,这是一种薄膜技术,可以用来为镜头喷射抗反射涂层,有助于减少「鬼影」的光线折射问题。 硬件和参数升级之外,iPhone 16 全系都有望支持新的「JPEG-XL」格式,这种格式比传统的 JPEG 格式具有更高的压缩效率和更好的图像质量。 JPEG-XL 在保留高动态范围(HDR)和色彩深度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在图像编辑和保存时更加灵活高效,也更利于传播和分享,并且不会过于占用存储空间。 ▲ JPEG 和 JPEG-XL 对比,图源:X@Addy Osmani 至于前置的「灵动岛」镜头,DigiTimes 爆料称苹果在探索一种「超透镜」,这是一种更薄、传感器更小的镜头,能够用单个镜头,实现当前三个镜头的 3D 面部识别功能,而且不会牺牲成像质量。 只是 iPhone 16 系列很可能来不及采用这种技术,「迷你灵动岛」可能要明年才会面世。 升级和降级并存的续航 虽然续航不会是每次大众最关心的 iPhone 升级点,但是却是能够极大影响使用体验的基础配置。 基本每一代 iPhone 的电池都比上一代更大,但今年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四款 iPhone 16 的电池容量爆料如下: iPhone 16:3561mAh iPhone 16 Plus:4006mAh iPhone 16 Pro:3355mAh iPhone 16 Pro Max:4676mAh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 iPhone 16 Plus,对比上一代 iPhone 15 Plus 的电池容量 4383mAh,「跳水」幅度达到 8.6%。 其他三款的电池则都有小幅度提升,特别是 iPhone 16 Pro Max,4676mAh 的大小将是迄今为止最大的 iPhone 电池。 ▲ 疑似为 iPhone 16 Pro 电池,图源:X@Kosutami iPhone 16 Plus 上的降级,有可能就是为了让 iPhone 16 Pro Max 这款最贵的 iPhone 拥有最好的续航,在此之前,「Plus」才是 iPhone 续航担当。 分析师郭明錤还爆料称,iPhone 16 Pro Max 电池将采用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在相同体积下续航能力更强,相同续航下体积更小。 为了减少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热,苹果可能会为电池配备一个不锈钢材质的「电池壳」作为散热。 这种不锈钢的电池壳也能降低拆卸电池的难度,让 iPhone 能够符合欧盟对手机电池可拆卸维修性的要求。 ETnews 的报告也指出,苹果正在探索当下热门的「碳硅电池」,这是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电池技术,不过 iPhone 16 系列不太可能会搭载。 年年都被诟病的 20W「快充」也有望在今年迎来变化。怒喵科技创始人李楠在微博上爆料,iPhone 16 系列最高充电功率将升级到 40W。 至于 MagSafe 磁吸充电,功率可能会从 15W 升级到 20W,同时线圈也会比以往更「苗条」。 ▲ 图源:Mac Rumors 可能是继续务实的一代 对比起同样有望在发布会上推出的双版本 AirPods 4,以及 Apple Watch「十周年之作」,iPhone 16 系列似乎有点平平无奇。 上季度财报显示 iPhone 营收同比下降 1%。而 IDC 的报告显示,iPhone 出货量下降 3.1%,在中国市场 4 年来排名首次跌出前五。 作为最大卖点的 Apple 智能,却无法在最大的中国市场上推出,让手机本身并不够亮眼的 iPhone 16 系列,更显得平平无奇。 从目前的爆料来看,iPhone 16 系列的更新走的都是非常务实的路线,或许不能缺乏新鲜感,但能带来更「细水长流」的使用体验。 当然,iPhone 16 系列会不会还藏了什么秘密武器,在发布会之前都没人知道。关于苹果发布会新品的更多细节,我们将持续保持跟踪报道,敬请期待。
iPhone 16最全猛料!史上最大屏、独享AI大招,按键又增加了……
作者 | 程茜 编辑 | 心缘 再过两周,一年一度的苹果“秋季春晚”要来了! 今日凌晨,苹果出乎意料提前发了秋季发布会邀请函,比外媒之前爆料提前一天,官宣将于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当地时间9月9日10点召开,可能是为了避免撞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现任副总统哈里斯的电视辩论。 邀请函上围绕着苹果经典Logo的一团光晕,就是Apple Intelligence的配色,像Siri被唤醒时一样浮动,毫无疑问,AI就是这场发布会的重点。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邀请函里彩色光晕的粉黄绿紫四种配色,跟关于iPhone 16标准版的一个爆料版本刚好对上了。 ▲iPhone 16颜色爆料(图源:MacRumors) 也有爆料说配色是白黑蓝绿粉。 ▲iPhone 16颜色爆料(图源:MacRumors) Pro系列的颜色除了黑色、白色、灰色或天然钛色,可能新增玫瑰金或青铜色。 ▲iPhone 16 Pro系列颜色爆料(图源:MacRumors) 邀请函的中文主题是“高光时刻”,可能特意玩了文字游戏。“高”暗示手机变高,“光”对应摄像头变化。这也跟爆料信息对上了——Pro手机将迎来四年后首次尺寸变大,影像系统将升级至4800万像素超广角相机,屏幕可能首用三星高性能M14 OLED面板。 不过标准版摄像头像素没变化,只是把摄像头布局从对角线变成垂直排列。 iPhone 16全系列将采用新一代A18系列芯片,并全款机型搭载“操作按钮”。苹果还可能在手机右侧加个能拍照、录视频的“拍摄按钮”。 AI功能中,部分功能可能是iPhone 16机型独有。 iPhone 16的价格也没令人失望(手动狗头)——标准版价格可能与上一代相同,起价799美元,Pro版可能上涨100美元至1099美元起。 ▲Pro版iPhone 15与iPhone 16爆料信息对比汇总 ▲标准版iPhone 15与iPhone 16爆料信息对比汇总 除了这些信息外,今年你对iPhone 16还有哪些期待还有什么? 经过搜罗全网苹果秋季发布会爆料信息,最有可能出现的新品升级,都整理在这儿了。 一、iPhone 16七大升级:变大,变色,变芯 iPhone 16系列的阵容仍是4款机型,传闻中的高端iPhone 16 Ultra可能不会出现,只有iPhone 16、iPhone 16 Plus、iPhone 16 Pro和iPhone 16 Pro Max。 1、Pro系列屏幕尺寸4年来首次升级,新配色众说纷纭 先从一些直观的数据来看手机的更新。 尺寸方面,标准版iPhone 16系列的设计基本与上一代一致,Pro系列变大了。 苹果预计把iPhone 16 Pro从6.1英寸增加到6.3英寸,iPhone 16 Pro Max从6.7英寸增加到6.9英寸,这也是从iPhone 12 Pro系列至今Pro系列的首次尺寸升级。重量上看,分别增加了7g和4g。 ▲iPhone 16 Pro Max与iPhone 15 Pro Max大小对比(图源:MacRumors) 苹果分析师郭明祺爆料,iPhone 16将提供黑色、绿色、粉色、蓝色和白色。此前流出的泄密者桑尼·迪克森(Sonny Dickson)分享的图片中就呈现了与郭明祺描述相符的五种颜色。 iPhone 16 Pro系列的配色除了黑色、白色或银色、灰色或天然钛色,还会新增青铜色、玫瑰金或深金色中的一种。 2、标准版机型摄像头重新布局,新涂层改善相机镜头炫光问题 标准版iPhone 16机型在外观设计上可能在摄像头上有较大的布局调整。苹果计划将后置的摄像头从对角线镜头布置改为垂直摄像头布置。外媒猜测,新的位置可能会让iPhone 16机型为Vision Pro头显捕捉空间视频。 药丸型凸起的摄像头内有独立的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镜头旁边还有一个麦克风,相机闪光灯在设备背面凸起处旁边。 ▲iPhone 16后置摄像头布局(图源:MacRumors) iPhone 15系列拍照时存在一大问题是,当太阳等明亮光源照射到镜头时,照片中可能会出现光条纹和光晕等伪像。新一代手机Pro版的相机可能包含一种新的防反射光学涂层,可通过减少镜头眩光和重影来改善照片。 两款Pro机型都将配备改进型48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其工作方式与48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类似,具有像素合并功能,可将四个像素的数据合并为一个“超像素”,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3、操作按钮扩展到四款机型,新增物理“拍摄按钮” 此前仅在iPhone 15 Pro机型上出现的操作按钮,今年将扩展到iPhone 16的全部四款机型上。这一操作按钮取代了静音开关,可以执行激活手电筒、打开相机、启动快捷方式、启用或禁用专注模式、使用翻译、打开/关闭静音模式等多个任务。 ▲iPhone 16 Pro侧边按钮(图源:MacRumors) 据传iPhone 16 4款机型在右侧添加一个与侧面齐平的“拍摄按钮”,用于拍照和拍视频,其工作原理类似于数码相机上的快门按钮,可检测多级压力进行对焦,然后拍摄。当用户手持iPhone横向拍摄时,可以很方便按下这个位置的按键。 ▲iPhone 16 Pro侧边按钮渲染图(图源:MacRumors) 外媒猜测用户可能的使用方式包括,在拍摄图像或视频时轻按按钮自动对焦;用力按下按钮拍照;在按钮上向左和向右滑动放大或缩小;可能还会有一个在照片模式和视频模式之间切换的手势,类似于在 iPhone相机应用程序中按下并滑动来捕捉视频的方式。 4、iPhone 16或独占尖端AI功能,麦克风强化支持Siri增强 据传,苹果将在iOS 18中推出由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全新Siri功能,虽然在发布之初其门槛是iPhone 15 Pro及后续iPhone机型,但部分生成式AI功能可能仅限于iPhone 16机型。 iOS 18更新的AI功能可能包括Siri与信息应用程序之间改进的交互、自动生成的Apple Music播放列表、与生产力应用程序集成以进行AI辅助内容创作等。 iPhone 16型号预计将配备防水性能和信噪比更好的麦克风,以配合AI增强Siri体验。 5、首批使用三星高性能M14 OLED,Face ID或被大改造 相比于iPhone 15,iPhone 16屏幕的显示亮度更高、功耗更低。 iPhone 16 Pro机型可能是首批使用三星高性能M14 OLED面板的机型。有传言称,iPhone 16 Pro机型的典型SDR亮度将高达1200尼特,比当前机型高出20%,这可能得益于三星的新显示技术。 有传言称,iPhone 16将采用微透镜OLED显示技术来提高亮度并降低功耗。微透镜阵列或MLA使用面板内部数十亿个透镜的均匀图案来减少内部反射。 苹果正在为部分iPhone 16机型使用边框缩减结构(BRS)技术,预计该技术将使边框尺寸变得更窄。不过这一边框缩小的升级不确定是否仅限于iPhone 16 Pro机型。 此外,苹果可能会对iPhone 16机型的Face ID系统进行调整。这一判断的依据是此前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因为苹果计划在推出iPhone 16时彻底改造Face ID,英国Face ID组件供应Coherent失去了与苹果的供应协议。 6、搭载新A18芯片,配备升级神经引擎 芯片方面,iPhone 16将搭载新一代A18系列芯片,基于最新的N3E 3nm工艺打造,高端芯片可能仅在Pro系列上使用。A18芯片可能配备升级的神经引擎,具有更多核心、尺寸更大。 iPhone 16 Pro机型可能配备高通骁龙X75调制解调器,标准版iPhone 16机型预计将使用高通的X70芯片,这是iPhone 15机型中已经使用的芯片。 Wi-Fi 7可能仅限于iPhone 16 Pro机型,但标准版iPhone 16机型可能会升级到支持6GHz Wi-Fi频段的Wi-Fi 6E。目前,Wi-Fi 6E仅限于iPhone 15 Pro机型。 内存方面,标准版iPhone 16机型可升级至8GB RAM,iPhone 15机型的RAM为6GB。这意味着四款iPhone 16机型都将配备8GB RAM。 7、采用新散热设计,至少一款机型支持自主更换电池 在散热方面,iPhone 16机型预计将采用新的散热设计。据称,苹果正在为iPhone 16 机型开发石墨烯散热系统,iPhone 16 Pro机型还可能采用金属电池外壳,以改善散热效果。 苹果计划为至少一款iPhone 16机型采用新的电池更换方法。欧盟法律要求智能手机制造商制造电池,以便用户使用方便的工具更换,而苹果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这一支持。苹果新的电池更换方法,可能会将电池包裹在金属中而不是箔片中,使得电池能够从底盘上取下便于维修。不过并不清楚这项新技术是否仅为欧盟市场打造。 二、AirPods分化高低端价位版本,最年长AirPods系列产品或发新品 AirPods系列中,苹果前几代产品的发布间隔通常为两年半左右;第一代产品于2016年12月发布,第二代产品于2019年3月推出,第三代产品于2021年10月推出。按照这种模式,第四代产品发布时间延后了几个月。 AirPods 4或许会有两个价位的版本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AirPods 4以及更便宜的型号AirPods Lite。新耳机将采用USB-C端口代替Lightning端口,耳机柄较短,类似于AirPods Pro,在佩戴舒适度和音质上实现提升。AirPods 4高端版本预计将配备主动降噪(ANC)功能,以及配备扬声器用于“查找我的位置”跟踪。 ▲AirPods 4 新一代的耳机将搭载AirPods Pro 2的H2芯片。得益于H2芯片支持的计算音频增强功能,耳机可在更宽的频率范围内产生更丰富的低音和更清晰的声音。AirPods 4很可能会有类似的改进。 AirPods Max目前是苹果AirPods系列中存在年头最长的型号,于2020年12月发布。苹果可能发布第二代AirPods Max,但上市时间可能会在10月下旬或者2024年年末。该耳机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将Lightning端口替换为USB-C端口并搭载H2芯片。 ▲AirPods Max 2 三、Apple Watch或发布十周年纪念款,Ultra系列更新平淡 今年是Apple Watch推出的第十个年头,此前有多方传言称苹果或许会推出经过重新设计的Apple Watch,这让人联想到iPhone发布十周年之际,2017年发布的iPhone X与此前设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第一代Apple Watch的发布时间是2014年,上市时间为2015年,所以苹果用以纪念“Apple Watch X”的新品也可能会于明年亮相。 苹果预计在2024年推出更轻薄的Apple Watch Series 10版本,且屏幕尺寸将更大。Apple Watch尺寸大小将从原来的41mm和45mm增加到45mm和49mm,外观设计可能不会有太大区别。 ▲Apple Watch Series 10渲染图(图源:MacRumors) 此前,苹果被爆料正在考虑一种磁性表带连接系统,以便在Apple Watch内部释放更多空间,但这一消息并无后续进展。 苹果还一直在开发高血压和睡眠呼吸暂停检测功能,但高血压功能存在可靠性问题,这可能导致检测延迟;睡眠呼吸暂停检测依赖于血氧监测,由于专利问题苹果已暂时从Apple Watch中删除这一功能。 今年Apple Watch Ultra 3的外形基本保持不变,可能采用一款新处理器,取代去年的S9芯片,为未来的AI增强奠定基础。 ▲Apple Watch Ultra 3 Apple Watch Ultra 3预计将包含改进的健康追踪功能,例如血压监测和睡眠呼吸暂停检测,与Apple Watch Series 10的传闻功能一致。 最初,人们认为苹果正在开发一款采用microLED显示屏的Apple Watch Ultra,这款手表将具备更高的亮度、更好的对比度和更好的电池效率。然而,这些计划似乎被无限期推迟了。 苹果第三代Apple Watch SE将配备更大的显示屏,表壳尺寸将从40mm和44mm增加到41毫米和45毫米,并使用硬质塑料代替铝材来制作手表机身,这种材料变化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结语:苹果首款AI iPhone登场 从今天最新发布的邀请函以及这几个月来众多爆料,我们能够大致预料到,苹果在发布会上的焦点将是重新设计的Siri。不过在硬件提升上,iPhone系列产品的更新处于稳步提升。 虽然苹果此前称苹果AI功能已经可以在iPhone 15 Pro上使用,但即将发布的iPhone 16是从硬件到软件层面都被AI正式重构的新一代iPhone。 那么,看完这些升级,你是准备做等等党,还是开售立马下单?
太难了!谷歌系AI创业者大撤退
编译 | 陈骏达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8月27日消息,有一大批谷歌系AI创企正面临经营困境,不少创始人离开了自己创办的企业,部分创始人选择回归大厂。 就在上周六,曾拿下2.2亿美元融资的法国AI创企H的创始团队分裂,3名来自谷歌DeepMind的联合创始人出走,其中包括H的首席科学家与核心业务负责人。 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介绍,今年已经有至少5家谷歌系AI创企传出寻求收购的消息,包括Inflection AI、Adept、Character.AI、Ideogram和Reka。 还有另外5家谷歌系AI创企已经1年多未融资,可能面临资金问题,因此可被视为大厂的潜在收购对象。 ▲The Information列出的5家可能被收购的谷歌系AI创企(图源:The Information) 今年3月DeepMind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离开自己创办的Inflection AI,加入微软,并带走多名员工。作为回报,微软向Inflection AI支付了6.5亿美元。 微软的行为惹得其它大厂竞相效仿,亚马逊、谷歌也以类似方式吞下了2家谷歌系创企。 这些创企的创始人大多在谷歌大脑与谷歌DeepMind工作,可能并不熟悉创业公司的运作方式,而AI高昂的开发成本却要求他们在一开始就能产生现金流,或者持续吸纳投资。 去年AI领域的投资热潮让不少准备并不充分的AI创企凭借着大厂光环拿下融资。当投资热潮消退,这些创企们不得不另谋出路。 一、多家谷歌系AI创企大败退,创始人离职资产被出售 今年,已经有多家谷歌系AI创企出现动荡局面。上周六,成立4个月拿下2.2亿美元融资的法国AI创企H(原名Holistic)创始团队分裂,5位联合创始人中的3人已经离开公司。 H致力于开发可处理多步骤任务的智能体,其创始团队中有4人曾在谷歌DeepMind实验室工作。本次离开的3人分别是H原联席CEO Karl Tuyls、首席科学家Daan Wiestra和多智能体负责人Julien Perolat。 Tuyls在回应媒体The Information的置评请求时称,几位创始人之间存在“运营和业务分歧”。 在H的戏剧性事件之情,已有至少另外5家谷歌系AI创企出现经营和管理困境,寻求出售。 今年3月,由谷歌DeepMind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创办的Inflection AI与微软达成协议,以6.5亿美元的价格获取了Inflection AI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并雇佣了Inflection AI的创始人和大部分员工。 ▲Mustafa Suleyman已成为微软AI CEO(图源:领英) 微软的这一操作能绕过部分现行反垄断法律,让不少大型科技公司竞相效仿。 今年7月,AI智能体创企Adept的创始人兼CEO David Luan(曾领导谷歌大模型研究工作)加入亚马逊的AGI团队,4名联合创始人与其它Adept员工也一同前往。 虽然Adept仍在运营,但他们已经放弃了构建智能体的愿景,转而成为一家为智能体解决方案提供支持的企业,其模型也被授权给亚马逊。 今年8月,谷歌与陷入困境的AI情感陪伴赛道明星创企Character.AI达成协议,获得使用Character.AI模型的许可权,并雇佣了Character.AI的2位联合创始人与30多名员工。此先,Character.AI的商业模式曾饱受质疑。 Character.AI创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原本在谷歌就职,因不满公司官僚作风选择自立门户,这笔变相收购让他们重回谷歌。 AI生成图像模型开发商Ideogram也由4名前谷歌员工共同创立,该公司已与至少一家处于后期阶段的科技初创公司就出售事宜进行了交谈,但据参与讨论的人士透露,谈判似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多模态AI模型开发商Reka今年早些时候曾与Snowflake探讨收购事宜,他们本可以在谈判中实现10亿美元的估值,但今年5月相关谈判破裂了。 二、AI开发成本高昂,创业难度超乎想象 这批从谷歌走出来的AI创企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实,这些具有大厂光环的创企一样面临着一些典型的困境。 1、科研与创业技能的差异 不少由谷歌出走创业的创始人来自于谷歌大脑和谷歌DeepMind。这2个部门的运作方式更像是学术研究机构,而非迫切需要产生现金流的营利性公司。 创业所要求的技能完全不同,习惯了科研氛围的学者们可能并不具备创业所需的能力。 虽然谷歌的2位创始人在创业时仍在攻读研究生,但他们通过雇佣了解科技行业的管理层弥合了技能上的差距。 即便是优秀的创企也会面临混乱的局面,创始人分手也并非闻所未闻。但学者出身的创始人可能更不习惯公司高效运营所需的管理和组织架构,这也增加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2、高昂的开发成本 开发人工智能的高昂成本以及来自现有企业的竞争,意味着创企一开始就面临着困境。 即便是OpenAI这样的企业,在创立之初也需使用亚马逊AWS云的算力捐赠,后续他们转移到微软Azure云上,仍然依赖着微软的算力优惠。 如果没有谷歌、亚马逊或微软等老牌企业作为AI创企的财务和云服务提供支持,即便是领先的AI创企可能也难以生存。 3、盲目的投资热潮 风投机构已经将生成式AI视为一种颠覆现有科技巨头的技术,但他们似乎并未对自己的投资进行足够的调查。 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认为,去年风投机构似乎愿意向来自谷歌、Meta或其他任何著名AI企业的任何研究人员提供数百万美元,即便这些研究人员所提供的融资方案表述含糊,充满陈词滥调。 ▲H融资时的PPT截图,他们宣称自己是多智能体和计划/记忆领域的唯一企业(图源:The Information) 创企卖身对创始人来也并不全是件坏事。这些收购或者变相收购的价格,能让不少创始人在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 风投机构a16z能从Character.AI的投资中获得2.5倍的回报,不过这一回报率对风投来说是微乎其微的。 结语:AI投资热潮消退,会有更多创业者回归大厂吗? 近期,红杉、高盛等投资机构都曾警告过AI领域的投资回报问题,现在的投资者可能会对AI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出走的创始人们,选择回到硅谷大厂,背靠大树好乘凉。不过,这些创企是否有收购的价值,估值是否虚高,可能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网友热议苹果押宝iPhone 16 Pro系列:信号真的硬伤
快科技8月27日消息,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苹果将举办主题为高光时刻的秋季新品发布会,届时,将发布iPhone 16系列等新品。 今日,词条#苹果押宝iPhone16Pro系列#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据媒体报道,有供应链消息称苹果对iPhone 16 Pro系列寄予厚望,预计将占70%的销量。 到今年年底,苹果将生产约9010万台iPhone 16系列,其中Pro/Max版本产量约为5980万台,占比66%-70%。 网友对此表示,“改个摄像排列和处理器就能当新产品发布了是吧”“散热、信号不处理一下真的硬伤”“想想iPhone 15 pro系列的大卖原因是基础版的拉跨,还有产品力不强导致的价格‘崩塌’。苹果能继续押宝16 Pro,那是不是已经可以下结论说16与16 Plus的硬件规格提升有限”。 据了解,iPhone 16 Pro系列屏幕尺寸将略微增大,其中,iPhone 16 Pro由6.1英寸增至6.3英寸,iPhone 16 Pro Max由6.7英寸增至6.9英寸。 根据此前曝光的机型代码来看,iPhone 16系列的标识符都以iPhone 17开头,意味着全系有望采用相同的A系列芯片。 作为对比,使用苹果A16芯片的iPhone 15、iPhone 15 Plus标识符为iPhone 15,4和iPhone 15,5,而使用A17 Pro的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则为iPhone 16,1、iPhone 16,2。 不过按照库克的刀法,16系列和16 Pro系列的芯片在CPU、GPU核心数方面可能会有区别。 比如iPhone 16/16 Plus为A18,iPhone 16 Pro与16 Pro Max为A18 Pro。
AMD锐龙“Shimada Peak”处理器采用96个Zen 5核心,预计为线程撕裂者9000系列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AMD 尚未公布的锐龙 9000 系列线程撕裂者平台“Shimada Peak”已经出现在了海关 NBD 运输清单中,可能会以线程撕裂者 9000 的名义发布。 如图所示,清单中第一款 SKU 采用了 96 个 Zen 5 核心,目前仍处于 B0 步进。Zen 5“Genoa”将提供两种版本:经典大核版,以及高核心数小核版本。参考 Zen 4 产品,虽然 EPYC 最多可提供 128 核,但这些是都是 Zen 4c 小核心。 AMD 线程撕裂者专注于高性能 HEDT 平台,因此只用了 12 个 CCD 的配置(IT之家注:每个 CCD 都有着 8 个经典的 Zen 5 核心)。 类似于锐龙 9000 继续使用 AM5 平台,线程撕裂者 9000 系列 CPU 应该也会采用与“Storm Peak”相同的插槽,即 sTR5。 AMD 提供两种主板设计:WRX90 和 TRX50,其中后者专注于 HEDT 市场,仅支持线程撕裂者的非 PRO 版本;而前者面向工作站领域,故同时支持两种版本的线程撕裂者 CPU。 线程撕裂者 9000 7000 5000 3000 代号 “Shimada Peak” “Storm Peak” “Chagall” “Caste Peak” 发布日期 2025 Q4 2023 Q1 2022 Q2 2020 PROQ4 2019 HEDT 架构 Zen5 Zen4 Zen3 Zen2 最大核心数 96 96 64 64 最大频率 TBC 5.3 GHz 4.5 GHz 4.3 GHz 插槽接口 sTR5 sTR5 sWRX8 sWRX8 PROsTRX4 HEDT 内存支持 DDR5 DDR5-5200 DDR4-3200 DDR4-3200 内存通道 8x DDR5 PRO4x DDR5 HEDT 8x DDR5 PRO4x DDR5 HEDT 8x DDR4 8x DDR4 PRO4x DDR4 PCIe TBC 128x PCIe Gen5 PRO48x PCIe Gen5 HEDT 128x PCIe Gen4 128x PCIe Gen4 PRO64x PCIe Gen4 HEDT 最大 TDP TBC 350W 280W 280W
用户抱怨谷歌Pixel 9 Pro XL手机无线充电问题:无法充电、发热、不稳定
IT之家 8 月 27 日消息,谷歌最新旗舰智能手机 Pixel 9 系列刚上市不久,便遭遇了无线充电问题的困扰。据 Tech Issues Today 报道,谷歌 Pixel 社区论坛上出现了大量关于 Pixel 9 Pro XL 无线充电问题的投诉。 有用户表示, Pixel 9 Pro XL 使用 MagSafe puck 和 Mous MagSafe 手机壳进行无线充电时,手机会出现“异常行为”,具体表现为开始充电后不久就会停止。使用 MagSafe Qi 充电器进行充电时,充电会断断续续,并且手机会变得很热。此外,还有用户列出了五款无法让 Pixel 9 Pro XL 实现稳定充电的无线充电器。 甚至谷歌自家的第二代无线充电支架也存在这个问题。用户表示,手机能够识别充电支架,但却无法充电。虽然屏幕上会显示相应的充电图标,但设备实际上并没有在充电。 有用户表示,谷歌已经确认正在解决设备的无线充电异常问题。目前,只能临时使用有线充电器或尝试支持团队提供的解决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 Pixel 9 Pro 用户也报告了类似的充电问题,不过数量较少。 IT之家注意到,此前 Pixel 8 Pro 也曾出现 USB-C 充电端口问题,而 Pixel 6 Pro 也曾遭遇类似的困扰。 谷歌何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还不确定,预计会通过软件更新来修复,或许在 9 月会有进展。
无线充电80W时代来临!安卓厂商又能整新活儿了?
近些年来,手机充电技术进步速度惊人,充电功率从最初的20W到65W,再进步至如今的120W和240W。就在8月,雷科技还报道了真我的320W超级闪充技术。快速充电让充电时间大大缩短,喝杯咖啡、随手翻本杂志的时间,手机就能从“空血”瞬间恢复到满电,配合上大容量电池,不少消费者的电量焦虑症也被治好了。 然而,以上所说的进步都是有线充电,曾因“摆脱线的束缚”的无线充电,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三年前的一个政策就像悟空头上的金箍圈,令众多品牌的旗舰手机纷纷坚守50W无线充电的功率线,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今天,无线充电这道金箍终于传来了“松绑”的好消息,只不过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手机厂商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干,但也有的手机厂商松绑不成,无线充电功率还得含泪再砍一刀。 无线充电新规落地,50W“紧箍咒”被破除 据《电脑报》等媒体报道,工信部关于无线充电的新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将于9月1日实施。 按照规定,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通信终端,其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频率须在100-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三种频段范围内,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80W。 图源:工信部 作为对比,目前国产高端旗舰机型普遍支持50W无线充电,充电效率远远比不上动辄百瓦的有线快充。80W的功率上限虽不能让无线充电超越有线,但至少在用户体验方面会得到不错的提升。 回看无线充电在手机行业的应用,首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Palm Pre于2009年推出,随后诺基亚基于Qi无线充电标准开发了诺基亚Lumia920,之后陆续有数百款搭载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诞生。 直到2017年,苹果首次在iPhone 8上引入无线充电功能,并在随后的所有iPhone型号中都标配了这一功能,无线充电才在手机行业开始全面普及,如今无线充电功能也成为旗舰机型的标配。 不过前些年,iPhone无线充电功率主要在5W-15W之间缓慢发展,充电速度体验较为鸡肋。直至国产手机品牌们加入,才将无线充电技术由噱头推向实用。 华为在2018年3月27日发布了旗下首款无线充电手机华为Mate RS保时捷版,支持10W无线快充,后面又陆续推出支持15W无线快充、27W无线快充以及40W无线快充的机型。 小米算是相对较晚才加入无线充电功能的国产手机品牌,但其进步速度相当惊人。从2018年发布支持7.5W无线充电的MIX2S开始,小米只花了3年,就官宣打破了200W有线快充与120W无线快充两项世界纪录,并在小米11 Pro、小米11 Ultra等量产机型上搭载了67W无线充电。 图源:雷科技 大功率带来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最终三年前由工信部设定了50W功率上限后,这场由国产手机品牌主导的无线充电功率竞赛宣告停止。按照当年无线充电功率的粗暴发展态势,如果没有限制,很难想象充电功率会增长到什么程度。 尽管新规80W功率充其量只能让国产手机小试牛刀,但也代表着未来持续放开的可能性。可以预见,功率天花板抬升后,80W无线充电功率将成为国产旗舰标配。 iPhone 16难了,无线充电将遭国产碾压? 有人欢喜有人愁,国产手机品牌即将松绑无线充电功率的同时,苹果本就不富裕的无线充电功率再次缩水。 此前,iPhone 15等机型支持MagSafe与Qi2无线充电协议,最高功率为15W,两种协议使用的频段为360kHz,所处频段属于航空无线电导航业务,并不在我国规定的无线充电设备工作频段范围内。因此,iPhone如果想要继续在国内生产、销售和使用,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小雷注意到,目前苹果中国官网的无线充电设备声明界面关于iPhone的无线充电额定传输功率已更改为7.5W、工作频率127.7kHz,且强调设备符合新规。 图源:苹果 7.5W的无线充电是什么水平呢?小雷数年前曾对iPhone11 Pro Max进行过无线充电测试,同样是7.5W,当时充满电需要将近5个小时。iPhone11 Pro Max的电池容量为3969mAh,而iPhone 15 Pro Max的电池容量则是4422mAh,因此满电耗费时间只会多于5个小时。也难怪有网友说,苹果无线充可忽略不计了。 都2024年了,如果现在有人和我说需要5个小时才能把手机充满电,我会毫不犹豫的换机。因此,如果苹果接下来不能弥补无线充电的短板,那么iPhone 16系列的无线充电基本等于没有,这将让其与安卓旗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毕竟80W无线功率大概率会成为今年秋季安卓旗舰的标配。此消彼长之下,试图借助Apple Intelligence打一场翻身仗的iPhone 16系列又棋输一着。 提高功率上限重要,统一无线充电协议更重要 作为一位数码发烧友,小雷十分看重手机的充电速度,也期待看到手机厂商们推陈出新拿出更好的充电技术,毕竟它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也能延长手机的续航时间。 相比起有线充电,无线充电即拿即充“没有线的束缚”的体验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无线充电也存在短板,那就是不支持边用边充。 不同用户习惯不同的充电方式,随着无线充电功率上限被提高,无线充电将会成为更多用户的选择,智能手机可以有新的突破升级卖点,相关的配件市场也将迎来一块巨大的新增蛋糕。 放眼未来,手机充电功率还会不断提升吗?会不会出现1000W的有线极速充或者无线充电?在小雷看来,可能性不大。从两个小时充满提升到半小时确实能够给消费者带来震撼,但在人均20分钟充满的当下,消费者已经感受不到20分钟和15分钟的差异有多大,也就是说在边际效应下,消费者对充电时间缩短的感知只会越来越弱。 图源:iQOO 换句话说,除非后续将充电效率提升至全新阶段,否则120W、200W等充电功率上限的噱头性是远大于实用性的,还不如把充电平均功率给提上去来得实际——目前的快速充电存在一个问题是缺电状态下充电快,随着电量的饱满,充电速度也会持续下滑。 另外,为了安全地发展,无线充电功率峰值放宽大概率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业界应用范围最广的无线充电方案,还只是普通的电磁式充电线圈方案,原理与微波炉相似,就是通过充电板产生交变电流,再通过线圈产生感应电交流,最终在手机接收端产生电流,整个过程会产生相应的热量。 在大功率收发线圈、充电SoC芯片等元器件没做好准备前,一味追求无线充电功率上限,很容易造成因充电过程中的发热和对电池损伤,无法最大限度保证用户的手机安全以及电池寿命。 至于一些用户担心的无线辐射问题,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和有线充电一样,无线充电也面临着协议私有化的问题。Qi自2010年以来一直是世界领先的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全球无线充电标准,公有的无线充电协议Qi在近两年升级到Qi2,最高充电功率达15W;而目前超过15W以上的基本都是私有协议的无线充电。 图源:WPC 如果用户使用的不是配套无线充电设备的话,是达不到最高功率的。同时使用两款不同品牌手机的用户来说,每次充电还得找对应的充电套装,属实有些麻烦。 真正落到消费者的体验上来说,如果一个通用的无线充电设备就可以给所有手机进行快速充电,不仅可以让消费者出门少带几个充电设备,而且也可以省去一笔购买设备的费用。 此外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无线充电协议开放且标准化,未来还会出现一些无线充电基础设施,比如高端餐厅的餐桌、高铁的座椅扶手、汽车的智能座舱内……均可自带无线充电模块,让用户即放即充。 总的来说,在无线充电新规带动下,手机品牌们又多了一个可以内卷的点,上下游产业也将收获新的订单,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消费者。当然,这里说的消费者不包括苹果用户,9月后有意换机的安卓用户可享受效率与体验兼具的无线充电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