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2024 下半年穿什么,直接进来抄作业
《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也带来了我的烦恼。中秋假期去山西旅行,完全不知道该穿什么。 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现在买衣服越来越难了? 心仪的衣服也不是没有,但购物车加了又删,删了又加,却总是捣鼓不出一套满意好看的搭配。没想到同行的室友说,买衣服,她现在都上京东。不仅选择多,关键是还提供各种全套穿搭方案,买衣服很省心。 玩黑神话之前我还在京东选电脑,玩黑神话的时候我在京东看《西游》,打完黑神话的结局,几件山西旅行的秋装也在京东挑好了。 就在前几天,京东还携手小红书、VOGUE 发布《2024 秋冬服饰穿搭趋势白皮书》——旷野美德拉、城市轻户外、新复古回潮、东方简奢风——下半年的流行趋势和穿搭,京东都给你整理好了,可以直接下单抄作业,价格还便宜。 下半年穿什么,看这个就够了 在服饰领域,京东早已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2017 年,京东就成为了全国第二大服饰电商平台。 今年,京东为「买衣服,上京东」服饰专项投入 10 亿资源,不仅要拿下新的平台增量,还要拿下女性市场占主导的服饰电商。 小红书懂用户,VOGUE 懂时尚,京东懂服饰电商。这次三方强强联手打造《2024 秋冬服饰穿搭趋势白皮书》,除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秋冬四大趋势,还覆盖八大人群服饰穿搭场景,帮你解决下半年穿什么的难题—— 旷野美拉德 色彩是一种时尚的表达,如果说夏天流行多巴胺,那秋冬一定是美拉德的天下。起源于食物「美拉德反应」的焦糖色、咖色、大地色的棕色调穿搭,是不少爱美人士秋冬的首选。 今年,美拉德的流行趋势将进一步升级为「旷野美拉德」,从浅驼到深棕,从苔原绿到安可拉红,将来自自然的色系融入到服饰搭配中,通过色彩的混搭消解秋冬大衣的沉闷。 在小红书上,美拉德穿搭关键词搜索超过 46 亿次。而在京东服饰电商平台,「美拉德色系」产品购买倾向排名第一, 同比增长 46%,其中棕色色系同比增长 33%。 城市轻户外 都市骑行、近郊徒步、草地露营,都是当代年轻人工作之余的户外活动选择。 但总结最近的户外服饰流行趋势,除了功能性,时尚随性的穿搭风格也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这种百搭的「城市轻户外」穿衣风格,模糊了都市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冲锋衣可以很潮,工装裤可以很时髦。无论是上班通勤,还是户外野营,各个场合都可以轻松驾驭,展示出既实用又时尚的穿搭态度。 人生是旷野,穿对了衣服,草原和办公室都是你的秀场。 新复古回潮 时尚是一个轮回。近几年 Vintage 和古着之风在服饰市场备受青睐,年轻人对古着的热爱无需赘述。 当这股复古之风吹到 2024 秋冬,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New Vintage 新复古回潮,就是对经典的致敬与重构。 复古的材质和风格,搭配现代主义的剪裁,让 80s 和 90s 的皮衣和牛仔裤焕发出新的光彩。还有千禧年的 Y2K 风格,明快的色彩,充满想象力的混搭创意,无不揭示着 New Vintage 在服饰时尚中全新的生命力。 东方简奢风 中式美学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向全世界释放着源源不断的影响力。 东方简奢风一改中国风服饰的刻板印象,是一种融合东方美学和现代简约主义的服饰风格。简洁而不失精致,奢华而不张扬。 丝绸、棉麻等舒适与自然的面料,墨黑、藏青、茶白等低饱和度的颜色,盘扣、刺绣、流苏等经典元素,配合细致得体的剪裁,既表现东方气韵的沉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简约。 除了四大流行趋势,《2024 秋冬服饰穿搭趋势白皮书》还总结了八大人群服饰穿搭场景,让用户能够精准定位自己的穿衣需求。 这份通过调研亿万用户穿衣需求,分析提炼流行趋势而得出的《白皮书》,体现出了京东在服饰领域的用心,也能看出他们不同的思考。 买衣服,就是买穿搭 为用户提供穿搭方案与主题场景,这就是京东与其他平台最大的区别。 毕竟买衣服这件事说来简单,却又很难。 和有明确目标的电子产品选购不同,在买衣服这件事上,人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候选择太多,反而没有选择。 用户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小红书的搜索结果是诚实的。在所有关键词的搜索中,平台词占据 10%,品类词占 30%,而穿搭相关词汇则占据主导地位,高达 60%——在 2021 年底,穿搭搜索还不是什么高频词汇,但短短几年,大家买衣服的习惯已经变了。 这意味着在用户眼中,哪里买衣服这件事并不重要,品类搜索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大家最在意的事,是穿搭。服饰如何搭配,具体的穿搭灵感和建议,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一点。 目前市面上的电商平台,其实都有足够多的品牌、品类、单品供用户选择。但你会发现,没完没了地切换、跳转、凑满减、加入购物车,最后又没买下手——不是预算不够,而是不知道怎么买。 京东服饰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在于,它给用户提供了搭配、下单,物流一站式服务。 比如这次的山西之旅,我想买一条马面裙与山西的石窟与古寺留影,但又不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鞋子和上衣,通过京东「东方简奢风」的穿搭场景,很快,我就在茫茫衣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秋装。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京东的整体搭配方案并不以单个品牌来进行,而是不同场景为主题的跨品牌商品聚合逻辑。 在其他平台,品牌往往各自为营。但在京东,平台就是你的导购人,而不是某个品牌的销售,只会推荐自己家的产品。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搭配出合适的、真正好看的穿衣方案。 和中国时尚的新势力,一起做增量生意 做到上面这些,还不够。但京东显然是会整活的。除了中端消费市场,京东在高端服饰电商和中国时尚新势力的合作上也颇具野心。 早在 2017 年,京东便进军高端时尚领域。通过入股全球知名奢侈品电商平台 Farfetch 和与寺库的战略合作,京东开始了在奢侈品电商上的布局,也为后来国际奢侈品牌进驻京东服饰打下了基础。 现在,你可以在京东上选购来自 Gucci(古驰)、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Tiffany & Co.(蒂芙尼)、Bottega Veneta(葆蝶家)、Valentino(华伦天奴)、Dior(迪奥)、Prada(普拉达)等多家品牌的服饰,京东还积极参与各种时装周,成为时尚界最前沿的中国电商品牌。 试想这样一个购物场景:用户在欣赏完 T 台模特的精彩演绎后,即可在线选购同款单品,实现从秀场到指尖,即看即买的无缝衔接体验——京东的品味无需担心,毕竟,老板娘章泽天,本来就是时尚圈的红人。 随着众多奢侈品牌的加入,京东的高端服饰电商矩阵愈发强大,为消费者买买买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京东还提供了包括 AR、VR、3D 等技术在内的沉浸式购物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购物服务。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持续增长,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奢侈品牌选择与京东合作。 近年来,国潮与新锐设计师品牌的力量不容忽视,京东也关注到这一点。 自 2019 年以来,京东就与伦敦时装周达成战略合作,成为中国区唯一线上零售合作伙伴,并有力推动中国设计师与新锐品牌站上国际舞台。京东在时装周期间还举办了时装秀,支持中国设计师登陆国际时装周,如设计师张卉山(Huishan Zhang)、李筱的 Xiao Li、陈序之的 XU ZHI 等。 同时,京东还为国际新锐设计师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开始自身在时尚领域的生态建设和品牌合作。 今年已经是京东参与伦敦时装周的第六年,京东也将携手一众中国设计师参展。2023 年,京东服饰与劳伦斯·许合作 SS2024 北京时装周开幕大秀,以「最美中轴线」为灵感,在北京市前门大街,展出一系列结合都市未来与国潮元素的时装,向世界展示东方服饰的设计美学。 对于中国设计师而言,京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通往世界的舞台;而对于京东而言,来自中国时尚的新势力,是不能错过的增量生意。 10 亿投入,京东服饰的长期主义 再投 10 亿,京东加码服饰品类。 不久前,京东服饰联合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服装协会共同发布「让世界看见中国美」2024 中国原创服饰招募计划,针对中国原创设计师、中国原创服饰品牌进行专项扶持,并进一步孵化新锐品牌,助力国产原创品牌发展。 通过这项计划,京东服饰将携手各方,面向中国原创设计师、原创服饰品牌提供专项扶持。如针对部分原创设计师品牌缺乏电商运营经验的痛点,京东服饰将提供全方位一体化运营解决方案,帮助设计师及品牌店铺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流量打通,搭建起从设计到市场的快速通道。 同时,京东服饰也将为原创设计师品牌提供专属优惠政策,降低其开店门槛,并依托京东领先的供应链能力及优势,助力新锐品牌突出重围。 除了上述的扶持政策外,10 亿投入还将用于维持长期的全平台满 300-30 满减政策以及其他优惠活动。 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独立设计品牌,京东的补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对消费者而言,每满 300-30 也是实打实的优惠。 显然,京东服饰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综合生态,在引领渠道供应变革的基础上,试图在白热化的线上零售竞争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与生态合作关系。 以 3C 产品起家的京东,现在正摇身一变,成为时尚服饰大牌们争相亮相的新舞台。最近两年,京东一直在努力打破界限,拓宽自己的产品线,而服饰领域无疑是这场变革中的亮点。 与消费者还有行业共同成长,发挥基础设施的平台价值,是属于京东服饰的长期主义,相较于一昧地用低价去卷市场,京东这种和市场共同成长的模式,更有机会赢得未来。
阿维塔07新车下线,9月26日正式上市
IT之家 9 月 9 日消息,今天傍晚,阿维塔科技总裁陈卓发文宣布,阿维塔 07 已在位于重庆的数智工厂下线,将于 9 月 26 日正式上市。 新车此前已于 8 月 30 日开启预售,但未公布售价信息。该车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提供纯电、增程两种配置,后者则首搭昆仑智慧增程。 其长宽高分别为 4825/1980/1610(或 1620)mm,轴距 2940mm,号称具有“黄金比例”。 纯电车型可选 252kW 单电机、188+252kW 双电机,全域 800V 碳化硅平台,四驱车型零百加速 3.9 秒。 增程车型搭载 115kW 的 1.5L 增程器,零百加速 4.9 秒(满电)或 5.8 秒(馈电);可选 231kW 单电机或 131+231kW 双电机。 该车座舱采用环拥式设计,使用四屏布置(35.4 英寸一体式超长“带鱼屏”、一块 15.6 英寸横置中控大屏以及边缘两块 6.7 英寸用于流媒体外后视镜的副屏);前排座椅均为零重力座椅且支持 8 点位按摩、16 向电动调节,采用 Nappa 真皮材质,主驾右侧配备手机无线充电、杯托等,并提供实体车钥匙。 此外,该车还搭载“太行”智控底盘,具备 4 种模式、125mm 总行程的智能空气弹簧,100 次 / 秒主动阻尼调整的 CDC 动态阻尼减震器;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硬件拥有 192 线激光雷达、27 颗高感知传感器,拥有号称“更类人”的端到端智驾。 全车共 39 处氛围灯光源,最长配备 2854mm 连贯灯带;车内 25 个扬声器峰值功率 2016W,采用“英国之宝”调音技术,支持“四路天空音”组成的 7.1.4 声道渲染。
卢伟冰确认:小米15系列首发高通骁龙8 Gen4
快科技9月9日消息,卢伟冰今天发文表示:“2024年是芯片行业的拐点,在未来的一个月多时间里,大家就会看到拐点的出现”。 最重要的是,他透露小米即将首发的旗舰新平台会强力升位,全新桌面级微架构带来“三超特性”:超高主频、超强性能、超低功耗。 虽然没有直接明说,但这其实也就算官宣了小米15系列将首发高通骁龙8 Gen4。 他还强调,这次的芯片是小米和高通三年前一起联合定义,经过了三年深度联合研发,配合上这次澎湃OS系统内核的全面优化,将会是有史以来最显著的一次性能体验跃升。 据悉,这次小米15系列会在10月份就登场,依然是率先发布两款,分别是小米15、小米15 Pro。 全球首发骁龙8 Gen4,采用台积电3nm工艺,同时还有高通自研的Nuvia Phoenix架构,超大核频率冲到了4.2GHz,全面对标苹果A18系列,或许最终会全面领先。 其他配置上,小米15依然是小尺寸直边直屏方案,搭载1.5K直屏,拥有金属中框、玻璃机身,后摄采用方形高质感DECO,支持超声波指纹解锁,配备5000万像素大底主摄、500万像素超广角、5000万像素3.X直立长焦微距的三摄组合。 小米15 Pro继续主打全面水桶旗舰,采用2K微曲屏方案,除了常规机身外还有钛金属中框的版本,同样支持超声波指纹解锁,还会有卫星通信技术加持,影像方面则是5000万像素超大底主摄、5000万像素超广角、5000万像素潜望长焦,缺席三年的潜望长焦终于回归。
并非智己换壳!高管:奥迪上汽合作电动车价格诚意满满
快科技9月9日消息,奥迪和上汽将要合作打造全新电动车,此前有消息称,就是智己的换壳版,并且还不能挂奥迪的四环Logo,近日,奥迪上汽合作项目CEO宋斐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更多内幕消息。 宋斐明表示,奥迪与上汽研发的新车将会给出一个诚意满满的价格,新车会在11月份亮相。 “在产品策略上,奥迪上汽的产品更关注高端智能,而一汽奥迪PPE平台产品则侧重高端豪华,为此,奥迪上汽的产品在设计和智能化上将更偏向年轻一代,寻找高端客户群体中愿意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个性化群体。同时,新车型先期会在上汽奥迪渠道销售。”他介绍称。 宋斐明还称,奥迪上汽新车将保持纯正的奥迪基因,并非智己品牌的换壳车,双方会以开放的态度,利用中国市场的智驾供应生态来打造这款产品。 新车将会采用纯电动技术路线,电池供应商来自于宁德时代;在智驾上,奥迪上汽新车会使用momenta的技术,达到目前新势力智驾的主流阵营水平,这意味着奥迪上汽的产品或将具有高速与城区的智驾能力。 近来还有消息称,奥迪与上汽集团合作的全新电动车型将不再会悬挂奥迪LOGO,做出这一决定是处于品牌形象考虑,奥迪中国相关人士表示,该项目实际上拥有完全独立的体系,包括研发、营销等。 宋斐明称,奥迪上汽项目不是一个实验或者试点,而是在打造一个全新的合作机制,目前奥迪与上汽的合作项目有三个团队在工作,包括奥迪、上汽和上汽大众,该项目也得到德国总部的支持,奥迪CEO亲自参与项目。
斯柯达将在上汽大众4S店销售,以提升市场覆盖率
IT之家 9 月 9 日消息,据汽车之家报道,斯柯达将通过上汽大众 4S 店销售其车辆,这一举措被称为“联营服务”模式,主要在斯柯达网络渠道尚未覆盖的地区推广,而现有的斯柯达经销商将继续独立运营。 图源 Pixabay 据悉,目前已有近 500 家大众品牌经销商申请代理斯柯达品牌,其中 330 多家已完成授权签订。通过“联营”模式,斯柯达品牌的市场覆盖率将有所提升。目前,斯柯达的销售网络已覆盖 206 个地级市,城市覆盖率超过 60%,市场覆盖率达到 85%。 IT之家注意到,此前斯柯达首席执行官 Klaus Zellmer 曾表示,斯柯达正在考虑退出中国市场。此次与上汽大众的“联营”模式,有助于消除潜在用户的购车疑虑。双品牌门店的设立,使用户在购车时能够直观对比产品和价格,降低决策成本。 另据网通社报道,未来斯柯达品牌与大众品牌拥有一致的服务标准和产品标准,在大众品牌经销商处购买的斯柯达车型售后保养权益不变。比如,国家《汽车三包政策》规定了 10 年零配件服务,而上汽大众则签署了 20 年的合作合同,斯柯达品牌也能够享受同样的权益。 在成都车展期间,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也正面回应了此事。他表示:“我们觉得斯柯达现在的网络覆盖率,在一、二线城市比较高,但在三、四、五线市场相对偏低,而这些地区同样有着对斯柯达产品和服务的强烈需求。所以我们现在推进的是网络渠道整合的工作,在大众销售展厅里,同时销售大众品牌和斯柯达品牌的车型。两种品牌的车型有各自的定位,给有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同时,我们对斯柯达车主承诺,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买车,我们上汽大众一定确保你走遍全国都不怕,无论到哪里,对我们的维修、质保,用户永远不需要有任何担心。”
保时捷打造Taycan Turbo S Celestial Jade特别版车型,采用独特变色车漆
IT之家 9 月 9 日消息,保时捷亚太和保时捷 Exclusive Manufaktur 合作打造了一款限量版 Taycan Turbo S,名为 Celestial Jade(天青玉)。该车由保时捷 Sonderwunsch 特殊定制项目团队打造,其特殊色调的漆面能够在不同角度和光照条件呈现出不同的外观。 保时捷表示,这种变色效果模仿了宝石的神奇变色。他们解释道:“在地壳中,矿物质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加热并承受巨大压力,然后结晶融合在一起。温度或压力的微小变化会在岩石上留下印记,形成绿色、黄色、金色、白色甚至蓝色的图案。” 据介绍,这一车漆历时近一年研发,最终保时捷将两种 Chromaflair 油漆混合在一起,并花费约 80 个工时手工涂抹。 Chromaflair 油漆含有微小的鳞片,这些鳞片“由不透明的反射铝芯层组成,周围环绕着一层玻璃状的层”,这赋予它们变色的外观,在 Taycan 上呈现出明亮的绿色、黄色和金色调,以及深灰色、黑色和蓝色的色调。 IT之家注意到,除了独特的油漆之外,Celestial Jade 还拥有专属“龙马”徽章,“龙”取义 2024 中国农历龙年,“马”则代表着 Taycan 的命名本身 —— 土耳其语“活泼年轻的骏马”,这款徽章可见于车门的门槛装饰、地面投射的氛围灯以及所有头枕表面。 除了保时捷 Taycan 标配的十种皮革颜色和十五种缝线颜色外,保时捷 Sonderwunsch 项目在这款车型上首次采用“Leather to Sample”定制服务,将标准色石板灰与定制的英国绿相结合,打造出该车的独有内饰皮革配色。除了英国绿外,“Leather to Sample”项目还可提供约 150 种颜色供用户选择。 Taycan Turbo S Celestial Jade 将在东南亚多个地点展出,然后于 2025 年拍卖以支持一项“公益事业”。 Taycan Turbo S Celestial Jade 特别版基于中期改款后的 Taycan 打造,其电动机最大功率为 700 千瓦(在超增压模式下),0-100 公里 / 小时加速时间 2.4 秒,WLTP 工况续航里程为 630 公里。
广东新势力爆雷后续:超1亿股权被冻结,拖欠员工工资,车主维修无门
广东新势力,被冻结1.25亿元股权。 爆雷后的合创汽车,四面楚歌。 对外,由于合同纠纷,被执行冻结股权。 对内,拖欠员工薪酬,车主售后无门。 即便如此,据说有的门店仍然在卖新车,但尝试联系门店后,电话却被秒挂断。 发不出工资,股权被冻结,门店失联…合创正在重蹈“威马们”的覆辙。 但昔日倒下的新势力,在爆雷后,还曾多次传出自救信号,而合创至今未见有所应对。 广东新势力股权被冻结 公开工商信息显示,合创近日新增3条股权冻结信息,数额分别为1亿元、2000万元、500万元不等,合计数额1.25亿元,冻结时长均为3年。 今年以来,合创旗下公司被冻结股权多达12次,且数额越来越大,一开始执行单笔数额只有数百万元,如今已达1亿。 不过之前被冻结的股权,都来自合创与广汽传祺合资成立的广汽乘用车(杭州)有限公司,由广汽控股。 而近期被冻结股权的,是合创100%控股的广州合创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此外,合创今年还新增了26起合同纠纷,多数为8月立案,相关方包括供应商和媒介公司。 近日被冻结的2000万元数额股权,正是由于和媒介公司朗知的服务合同纠纷,才遭到冻结。 对外合同纠纷,对内拖欠工资。 卖不动车的合创,可能真的没钱了。 拖欠工资,售后开摆 合创前身是广汽蔚来,由广汽埃安(当时的广汽新能源)与蔚来在2018年合资成立。 后来蔚来战略收缩,2021年在广汽蔚来的股权被稀释,广汽蔚来便改叫合创,再后来蔚来便退出了股东行列,而广汽至今仍是合创的大股东。 一番改头换面后,合创的销量仍然没什么起色,2022年和2023年合计销量在4万辆左右。 今年上半年销量暴跌至3738辆,同比下滑72.7%,新上市的合创V09也反响平平。 销量长期不振,危机紧随而至。 早在4月份,合创的财务情况就捉襟见肘,有员工爆料当时只发基本工资。 2个月后,有员工跑到广汽中心拉横幅讨要“跟投款”。 所谓“跟投款”,即合创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期间,强制要求50多名员工跟投,累计跟投金额超1亿元。 当时承诺离职给退,如今没钱承诺作废。 而根据社交平台最新爆料,合创不光还不上跟投款,现在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不只是自家员工,合创的爆雷已经进一步影响了车主。 有报道称,多位合创车主近期反映,当地4S店搬走,车机故障维修无门,也无法获得汽车配件。 售后开摆,据说新车却还在卖。 在地图上也能搜索到相关门店,智能车参考尝试联系了两家北京门店,但电话都是接通后秒挂断。 合创在今年激烈的竞争中跌入谷底,可能真的山穷水尽了。 此前的威马与高合,也曾步入没钱发薪、门店失联的境地。 尽管最终还是进入了预重整阶段,但高合和威马在ICU门口,都曾尝试自救,向外界释放“我觉得我还能抢救一下”的信号。 但合创长期沉默,车主和员工的权益保障,仍然扑朔迷离。
马斯克明确火星时间表:2年星舰起飞,4年载人飞行,20年殖民地
2年后发射星舰,4年内载人火星飞行! 马斯克透露最新火星计划,并表示将在20年内建立人类据点。 老马这条动态下面瞬间炸了锅,网友们说啥的都有: 抵制画饼型网友: 似曾相识的感jio,这题我熟啊! 反手一个AI,把自己生成宇航员的行动派网友: 老马!我准备好了!送我去火星! 悲观型网友: 这也太夸张了吧,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见… … 与之相反的乐天派网友: 挺好的,至少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还有不留情面的暴躁老哥: 不是2011年的时候就说10年内把人类送上火星吗?到现在上月球那一趴他都没够着呢! “难!但并不是不可能” 除了给出了火星计划的时间表,老马还在社交平台上透露了最新的研发进展: SpaceX正在开发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其经济可行性至关重要。 实现多行星生命存续的关键在于显著降低将货物送达火星的成本。 目前,将一吨有效载荷送到火星的费用高达十亿美元,而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一费用降低到每吨十万美元。 为了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城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技术上实现一个数量级的飞跃。 尽管这一挑战非常艰巨,但并非不可能。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自豪感,顺着这个点,咱们也来唠唠这SpaceX星舰到底是怎么个事: (PS:之前老马还专门做过一个相关的PPT,咱们结合着一起看一下~) 先说外观,SpaceX星舰的设计高度为121米,直径为9米,起飞质量约为5000吨。 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超重型助推器和星舰飞船。 △ 推进器 超重型助推器配备33台猛禽(Raptor)液体火箭发动机,总推力接近7600吨,(能够托起一座埃菲尔铁塔),推进剂使用液氧和甲烷,具有327秒的比冲,近地轨道运力可达150公吨。 △ 引擎 设计开发阶段,SpaceX进行了多个原型的测试,包括Starhopper和SN系列,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无人飞行测试阶段,星舰原型已进行9次飞行测试,飞行高度从150米到39公里不等,成功率达到60%。 △飞向火星 不仅如此,为了支持火星计划,星舰采用了在轨加油技术,允许在地球低轨道进行燃料补给,以增加飞行距离和有效载荷。 △ 火星运输 同时还配备了先进的热防护系统,能够承受高达3000摄氏度的温度,确保飞船在再入过程中不被烧毁。 △ 火星进入&登陆 在着陆的安全可靠性方面,预计最终能够达到“航空公司的级别”,就是说,除了飞的比飞机高一些,安全性大差不差! △ 落地 最重要的是,这个版本的星舰,还可以重复使用。 除此之外,它有多个变种:包括载人星舰、货运星舰和油轮等,能够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老马:我在火星很想你 马斯克的火星计划,其实可以追溯到17年前(2007年): 2007年马斯克首次公开表示希望人类能够探索并殖民火星,立下了这个flag。 2011年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希望在10到20年内将人类送上火星,设想建立一个数万人的火星殖民地。 2012年提出了“火星殖民运输器”的概念,作为人类前往火星的交通工具。紧接着,SpaceX开始研发猛禽火箭发动机。 2015年马斯克在国际宇航大会上首次详细介绍了“行星际运输系统”的设计,计划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和飞船系统进行火星运输。 他强调,降低火星旅行的成本是成功的关键,相信通过完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系统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 “行星际运输系统”轨道飞行器概念图 2016年老马在国际宇航大会上宣布了BFR概念,计划用于火星和其他行星的运输。设定了2022年进行首次火星货运任务的目标,并计划在2024年将首批人类送往火星。(鸽了) △ 星舰原型 2018年SpaceX开始制造星舰的原型,作为未来火星运输系统的核心部分。老马还设想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基地,支持数万人生活和工作。 △ 建立火星基地 2020年马斯克确认计划在2022年发射至少两艘载货飞船前往火星,准备基础设施和资源。 2022年老马说地球与火星的发射窗口每26个月一次,计划在2024年发射四艘飞船前往火星。并且还要把火星的资源利用起来,计划利用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冰生产燃料。 2023年SpaceX进行星舰的发射测试,首飞未能成功。 △ 星舰爆炸 2024年7月老马宣布星舰将在4周内进行第五次轨道试飞。(此前星舰已进行了4次轨道试飞,其中第三次和第四次在2024年3月和6月进行) 但在第四次试飞中飞船在大气层再入时遭受损坏但最终在印度洋溅落。 第五次可能很快就要进行,用于此次任务的一级和二级火箭都已经成功完成了静态点火测试。 2024年9月发文称将在2年后发射首批前往火星的星舰,4年内完成载人火星飞行,20年内建立人类据点。 至于2026年马斯克是否能让自己的豪言壮志成为现实,大家一起拭目以待吧!
一场断崖式分手:不到三分钟,终结了IBM中国研发中心的命运
8月26日那天,是个周一。北京的雨下得很大。 程序员张衡像往常一样,来到中关村软件园一期的环宇大厦。这里是IBM软件研发中心的所在地。 张衡在周六凌晨收到了IBM总部的全员邮件。在这前一天,他和同事们的内网权限,已经被关闭了。邮件上通知,周一将有一场全员线上会议。 那是张衡度过的,最长的一个周末。 会议在上午准时开始。IBM负责全球企业系统开发的副总裁率先发言。他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但是: 中国的开发任务,将会转移到其他海外基地。 紧跟着,负责IBM Z和 LinuxONE的总经理,存储工程副总裁先后发言。三位高管结束会议,总共用了: 不到三分钟。 短短的几句话,终结了IBM中国研发中心的命运。包括中国开发实验室CDL和中国系统实验室CLS,涉及到北京、上海、大连的数千名员工,一夜之间: 都失业了。 从此,IBM在中国,只剩下咨询销售和技术支持。 接下来的两天里,张衡得到了补偿方案。两个月的缓冲期,补偿N+3,明年会折算年终奖。节奏快得让张衡难以反应,这种感觉,就像是: 被渣男断崖式分手。 “慢慢瓦解,顷刻崩塌。”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这样描述商人陷入绝境。张衡也是这样听到,自己公司瓦解开裂的响声。 原来真正的离开,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 1 IBM在北京的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9月。 当时,IBM是第一个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IT跨国企业。很快,英特尔等一批企业随之涌入。 同一年,华为也在北京设立了研究所,专门负责当时刚刚兴起的数据通信领域。 进入中国时,IBM其实正在经历一场财务危机。连年亏损,累计已经超过了160亿美元。当时的一把手郭士纳,想了很多办法,开始推行一揽子改革策略。 1997年,IBM实现了扭亏为盈。当年的圣诞节前夕,任正非拜访了很多IT巨头,其中就有IBM。和其他企业不同的是,IBM没有对这个外来者提防,而是花费了整整一天,给任正非讲项目管理。 正是这份毫无保留,让IBM收获了中国的第一单管理咨询生意。他们很快拿出了方案。向华为派出70位顾问,按级别分为300美元、500美元和680美元,计时收费。5年合同期下来,差不多得要: 20亿。 1998年的华为,全部的销售额不过才89亿人民币。但华为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爽快答应了。 任正非说,IBM提供的改革辅助,是双美国鞋: 就算削掉脚后跟,也必须要穿上。 IBM给华为开出的药方,叫集成产开发,简称IPD。原来,华为的研发部门是独立且分散的,改革后,研发成为市场主导下的环节。 当时的华为已经有了2万员工,而因为强硬的改革,光是芯片研发部门的员工就流失了三成。 在IPD的推动下,一个全新的部门在华为诞生了。营销工程部,直属于市场部。这意味着,华为研发的方向: 将由市场需求引领。 推进IPD的时候,华为的3G研发已经投入了2年。当时,2G还是主流,3G研发是一场未知的冒险。但IPD让这场冒险,变成了路径清晰的流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正是3G,把华为推向了新的巅峰。 一直到2003年6月,IBM的顾问们才从深圳坂田的华为研发大楼撤离。到此时,IPD思维已经彻底流进了华为的血液里。而华为内部培养的一批流程专家,也足以接替IBM顾问们了。 当人们再一次注意到IPD,已经到了2021年。在新造车的浪潮中,理想汽车是第一个宣布全面向华为学习IPD的车企。 20多年前,华为要求高管必看《培思的力量》。这正是当年IBM高管送给任正非的书。 20多年后,李想给高管的书单里,其中很多都和华为IPD有关。 2 IBM中国研究院重要的研究产品之一,是沃森。 沃森是语言大模型的祖师爷。它比阿尔法狗打败围棋冠军李世石要早5年: 比ChatGPT要早11年。 IBM研发沃森,其实只用了4年。当时,全世界总共就有30位研究员参与项目,除了美国、日本、以色列,也有: 中国研究院。 直到2021年关闭之前,沃森都是中国研究院拳头产品,也确实在中国度过了一段商业化的蜜月期。 IBM最先切入的,是癌症治疗的临床应用领域。IBM当时委托一家咨询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发现,在中国东北的一些地区,医生对癌症患者的治疗计划,符合标准指南的: 只有三成。 组建一套医院信息系统成本极其高昂。如果是高端私人医院,可能需要数亿美元。另一方面,医生与医药公司利益深度绑定,沃森的应用,无疑会动了他们的蛋糕。 所以即使面临重重困难,沃森还是在2016年入市了。 通过分析300 种医学期刊、200 多本教科书和近1500万页文本,沃森可以辅助肿瘤医生做出医疗方案。 2018年,沃森医疗系统已经遍布中国22个省、43个城市的近80家医院。整个大中华区的销售收入,占到了沃森医疗在全球季度收入的一半。 但2019年开始,随着中美关系的急转直下,沃森进入中国的医院越来越难了。而更现实的一面是,沃森动了很多医生的蛋糕——影响了他们开肿瘤药物的回扣、冒犯了专家教授的权威。有些医生还要求沃森加上中医的功能。 沃森的故事在2021年戛然而止。2020年第四季度的财报不仅带崩了IBM的股价,也让中国研究院一夜关门。沃森也在中国大陆市场停止销售。 美国媒体说,沃森惨败离开中国。阴阳怪气的美国记者,用美剧《继承之战》里的台词,来形容沃森的黯淡立场: 没有人愿意成为紫禁城里的最后一个太监。 3 2001年,是美国IT巨头最难熬的一年。 一场互联网泡沫,让思科、英特尔这样的老牌IT公司,都没摆脱股价蒸发80%的厄运。 而当年的IBM 一举超越微软,成了中国最大的软件供应商。在中国的软件营业额超过了 2.4 亿美元;市占率达到了10%。 而微软和甲骨文,只有IBM的一半。 软件成了IBM利润最高的业务,占了企业总利润的1/3。他们卖的最多的软件,是数据库。客户大多是政府部门、铁路部门和证券公司,尤其是银行。 软件业务之所以能卖爆,归根结底还是IBM留下的服务器老底子。而当时,中国的算力产业还不成气候,甚至可以说一片荒瘠。 中国银行业的电子化,就是从IBM开始的。80年代,人民银行总行启动了YBS(银行保险系统)项目。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引进IBM 360系统。香港13家中资银行的电子化,也因此得到解决。 1987年,IBM给工商银行定制的SAFEII系统,开始大面积上线。很快,中行、建行也跟上了节奏。当时大多数银行操作业务,还是流水记账的传统手工方式。 其实,工行在决定投用SAFEII之前,就曾找了一个参谋天团来做调研: 中科院计算所、国防科委15所、二机部、三机部、四机部。 正是成功押宝IBM,让工行获得行业先发优势,以至于成为后来的宇宙行。 而IBM也从银行开始,业务逐渐扩散,凭着服务器的客户基础,卖软件、卖服务,风生水起。 但这样的蜜月期依旧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2013年开始,银行业开始进入IOE倒计时: IBM、Oracle和EMC。 数十年的交融,IBM已经渗透到银行的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方方面面的基础设施。这场改造是痛苦的,打断骨头连着筋。 2019年,华为推出了自己的GaussDB数据库。最先上线投产的,就是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 第二年,华为数据库的市场份额就狂飙猛进。曾经的学生,在去IOE的时代浪潮里,一步步吃掉了老师的份额。 在因果的轨迹里,所有的结局都理所当然。 4 2020年已经是IBM的收入高峰,4800亿;2023年,IBM的收入是4381亿。和美股七大巨头比,已经远远落伍了。过去的20年,这家公司错过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现在似乎也要错过AI。 但放眼全世界,它仍然是一家顶级的科技公司,更不用说深厚的技术积累。 2020年还有一件事,IBM的现任CEO Arvind Krishna上任了,他是一位印度人,把中国业务搬到印度去,都是在他任上完成的。 是败退还是转型,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在那场3分钟的会议里,IBM的高管解释,之所以将研发任务撤出中国,有两个理由: 市场动态、激烈竞争。 鲍勃·迪伦说过: 每个人都从自身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历史。这是人们理解历史的唯一方式。 如果只看数据库的市场现状,华为数据库的份额,已经接近14%。他们的客户,有中国农业银行、国信证券和广东省财政厅。 这一次,IBM宣布关闭的中国系统实验室,就是专门负责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以及相关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而另一个中国开发实验室,则是负责云计算、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企业软件。 80年代,中国想要发展国产汽车,选择了从顶层开始干预。给国产车的生长发育设个框,称为以市场换技术。 几十年里,市场确实是给了。但真正的技术,其实还是没能换回来。只能换思路,发展新能源车,换道超车。 像IBM这样,来中国的目的,完全是一个国际企业自然生发的趋利。没有官员写药方,也没有大政策荫蔽。深厚的技术,让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活在了舒适圈中。 他们并没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华为,和更多的中国企业,真真正正从IBM那里学到了本事。 但在过去数十年的技术浪潮中,应该没人能否认,IBM是非常重要的那一个。 拥有丰富恋爱经验的包叔说,生活充满了苦涩,可惜他吃不得苦,只能涩了。他还说: 前任之所以成为了前任,是教会了我们成长。
比亚迪2025款汉上市:四大进化与大量增配,售价16.58万起
凤凰网科技讯 9月9日,比亚迪2025款汉DM-i及汉EV携美学、驾控、技术、智能四大进化与超百项旗舰核心配置正式上市。2025款汉家族,通过四大进化与大量增配,全系升级五连杆,部分高端配置下放,进一步满足用户对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其中,2025款汉EV共推出4款车型,售价17.98万-23.58万元;2025款汉DM-i共推出5款车型,售价16.58万-22.58万元。 2025款汉进行了全方位进化的中期改款:其中,2025款汉DM-i与汉EV同时搭载了王朝网首个激光雷达DiPilot 300“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2025款汉DM-i全系更标配了第五代DM技术——插混专用1.5Ti高效发动机+EHS200电混系统黄金动力组合,开创中大型轿车油耗3时代。 同时,2025款汉全系甄选了全新车色——未央灰。此外,还增加了黑化运动套件,前脸中央镀铬饰条、底部进气与散热口均进行了黑化处理,让整车看起来更加犀利、动感。 驾控方面,2025款汉DM-i及汉EV起步即标配了FSD可变阻尼悬架系统,高配车型升级了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兼具运动性与舒适性。同时,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2025款汉全系的后悬架升级为五连杆,可大幅减少转弯侧倾、震动及加减速时的俯仰,使整车的操控性、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都得到提升。 在技术上,2025款汉DM-i全系搭载第五代DM技术,标配插混专用1.5Ti高效发动机与EHS200电混系统,打造20万级市场中完美融合动力性与经济性的黄金动力组合,拥有极致的动力、油耗、NVH和平顺体验。其中,插混专用1.5Ti高效发动机实现了45.3%最高热效率。 2025款汉DM-i零百加速仅6.9秒,系统功率媲美3.0T发动机输出功率;亏电油耗仅3.8L/100km,真正实现高能低耗,让一部中大型轿车油耗进入3字头时代,低于小型燃油车;以30km/h~90km/h的时速在城市、快速路场景下行驶,整车NVH降低4~5dB。 与此同时,2025款汉EV中高配车型搭载全域800V高压平台,全系更是坐拥超安全刀片电池,电池智能温控管理系统和宽温域高效热泵空调等新能源领先技术,新车CLTC综合工况下最长续航可达701km,可有效免除用户的里程焦虑。 硬件上,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达到254TOPS,整车同时搭载包含1颗高感知激光雷达在内的共计31个传感器。在功能上,新车支持包括城市领航、高快领航及代客泊车(部分功能需通过OTA升级)等多项驾驶辅助功能,实现行泊车的全场景覆盖。 智舱方面,2025款汉全系搭载DiLink 100智能座舱高阶版(5G),基于D100(6nm)芯片打造。在四大进化之外,2025款汉全系标配ACC自适应巡航、50W手机无线快充、手机NFC车钥匙、VTOL移动电站、3D全息透明影像等超百项核心配置。
iPhone 16涨价?知名苹果记者:Pro卖这些钱
iPhone 16即将发布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9日,彭博社知名苹果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周日发布推文称,iPhone 16 Pro将保持999美元的起售价。2017年,苹果首先在iPhone X上推出了999美元的起售价。 古尔曼的这一消息和之前的一篇报告存在出入。集邦科技(TrendForce)上周称,iPhone 16系列的升级将推高成本。其中,iPhone 16 Pro的起步存储空间将增加到256GB,但价格也会大涨到1099美元。去年,苹果在iPhone 15 Pro Max上采取了类似的涨价策略,当时他们取消了128GB存储版本,将起售价从1099美元提高到了1199美元。 古尔曼的推文 不过,古尔曼的消息显示,iPhone 16 Pro的起售价依旧是999美元,那么这很可能意味着它的起初存储空间也仍是128GB。另外,他还透露,iPhone 16 Pro屏幕边框的变窄将“非常明显”,电池续航也将有显著提升。AI技术和A18芯片也将成为发布会的重点。此外,传闻中的触摸式“拍照按钮”预计将出现在所有四款机型上,而不仅仅是Pro机型。 过去几年,iPhone的电池容量相对稳定,续航的提升无疑会受到用户的欢迎。苹果上一次在电池续航方面有重大提升是在2021年的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上。(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