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失控”的智能驾驶 一场相互甩锅的无解之结
智能驾驶行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脚刚有蔚来被曝半月内连出两起车祸,后脚又有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遭受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调查。 在这之前,智能车虽常有事故新闻见诸报端,但吊诡的是,这丝毫不影响各大车企以高阶辅助驾驶方案为新车的核心卖点吸引用户。 与此同时,车企间的自动驾驶功能量产内卷还越来越激烈,资本方、企业们普遍认为未来2-3年中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将迎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一方面事故多见,一方面积极看好。当熊熊燃烧的火焰遇上冰冷的血水,随之也化出了三大疑问: 1、不断的舆论争议,会使一路高歌猛进的行业因此踩下刹车吗? 2、缺位的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会因此补上吗? 3、除了安全性问题,自动驾驶功能的量产上车还会遇到什么挑战? 反思:这是普通的车祸吗? 在8月14日知名企业家林文钦驾驶蔚来ES8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不幸身亡后,相比于一边倒地指责车企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缺陷,有不少车主认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电动车车祸,舆论对自动驾驶事故过度解读。 “在交警通告和视频都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其实可以再让子弹飞一会儿,就事论事就挺好。”一业内人士对新智驾如此表示。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则在事故发生后呼吁,媒体和机构需要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的标准,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 8月18日,一蔚来车主还针对林文钦发生车祸时开启的NOP功能发布了认知联合声明,表示他们清楚知悉目前蔚来的NP/NOP是辅助驾驶系统,而非无人驾驶系统,蔚来对NP/NOP的介绍、宣传未对车主构成混淆和误导,并呼吁媒体、自媒体在报道和评论前,能对基本的事实和概念进行了解和查证,截至发稿,已有超过500名蔚来车主对这一声明进行了实名接龙。 有意思的是,该联合声明发布后,不少蔚来车主表示自己不想“被代表”。截至8月20日12时50分,蔚来App显示,已有9721人参与#反对车主联合声明#话题。 车主们的临危站队暂且不表,这其中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车企们一面在媒体提出对辅助驾驶技术的质疑后,认为需要就事论事而不是过度解读;另一面则在享受了""自动驾驶""概念的光环后,指责过往媒体和机构因对相关概念不了解而出现了错误宣传,以此将自身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事实上在事故发生后,厂商们也并不能明确否定,是自身的辅助驾驶功能出了故障导致车毁人亡,目前整个自动驾驶行业也还没有统一的量化指标去衡量系统的感知结果精度。 当配置了辅助驾驶功能车辆的系统安全性无法衡量,辅助驾驶功能的规模化落地还是否有意义? 换句话说,我们还能将这些事故看作普通的车祸吗? 偶然中的必然:各方的无意识合谋 在英特尔高级副总裁Amnon Shashua看来,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成本、高精地图的普及以及安全性上,尤其是因感知系统故障而导致的交通事故。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无法识别某些特殊障碍物似乎成为了行业魔咒,技术仍是主要原因。 ""其实无法识别某些特殊障碍物的问题,更多还是出现在采用纯视觉感知系统这样的车辆上会多一些,而如果使用了激光雷达,车辆对于某些特殊障碍物的识别率就会提高。""元戎启行合伙人、副总裁刘轩表示。 此前激光雷达派、毫米波雷达派、摄像头派各自争论不休,如今汽车制造商们更倾向于几大传感器融合的处理器感知系统。 Amnon Shashua则认为,仅是感知系统内部的传感器冗余并不够,为了实现自动驾驶MTBF目标,车辆还需引入系统冗余,即基于摄像头来构建完整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然后使用雷达/激光雷达构建完全独立的功能,凭借着两个独立的冗余子系统,来降低系统故障的概率。 但不管是从技术成熟度上来看独立的摄像头感知系统,还是从财务成本看车辆搭载两套独立感知系统的可行性,显然目前都还不是智能驾驶汽车规模化落地的成熟时机。 ""前装量产车更关注经济效益,即如何能在相对有限的成本下,实现部分的辅助驾驶功能,这样消费者就能直接使用了。但因为成本的控制,这类车用的传感器相对便宜,以相机的视觉感知为主,很多车型目前也是不带激光雷达的,没有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所以技术成熟度还没那么高。"" 刘轩表示。 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其规模量产落地的经济性仍旧存在着不小的矛盾。 另一方面,此前国内外车企在车上升级自动驾驶功能时,仍未有统一的测试和考核标准,一般都是企业自主研发、完成内测后将其推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潜在的祸患。 一场场车祸对行业来说是警示,但更需法律上的震慑,这其中仍有许多问题比如交通事故责任、自动驾驶公司的测绘资质、数据隐私等都需要明确。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春、杭州、长沙等地各有一套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管理方法,但还没有关于智能驾驶汽车在公开路段上路的相关规定,另外目前的相关政策也多为行政法、民事法方面的规定,刑事立法仍处于真空地带。 “用现在的刑法去规制自动驾驶的问题在于,自动驾驶技术在尚未到达高安全性的情形下,发生交通事故是不可避免的,而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在自动驾驶情形下将变得更多元,如果使用现有的刑法去评判交通肇事案件,可能会漏掉应当承担责任的主体,或者说让现有的刑法中已经规定的责任主体承担不适当的更重的刑罚。” 太琨律创始合伙人、太琨律(成都)四川琨爵律师事务所主任朱界平律师告诉新智驾,“驾驶人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即使使用了辅助驾驶功能,也应当随时保持谨慎和对车辆的掌控,如果完全不管控车辆,任由其自动驾驶应当属于危险驾驶。” 过往的事故常常将责任归为是车主误操作,但不可否认,成本制约、技术障碍、法律法规缺位等都是这一场场意外的隐形始作俑者。 补救:车企还应该做些什么?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东风汽车公司博士后杨胜兵则表示,自动驾驶事故是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会通过仿真、行业交流、相互合作、示范园区运行、开放道路运行等环节来不断减小事故。 “同时,我们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自动驾驶这个事物,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特别是年轻的用户和激进派需要防范重大事故风险,谨慎使用自动驾驶功能。” 蔚来事件第二天,网友爆出某车主在高速自动驾驶时玩游戏 但对于已拉弦上马的车企来说,目前更重要的,还是如何挽回潜在消费者对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 “(这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对行业有很大的震动。在辅助驾驶方面,我觉得最危险的就是人觉得系统是安全的,从而完全丧失了警惕,结果系统还有很大的隐患,然后就出现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谷歌当初在做自动驾驶的时候,没有提出辅助驾驶的场景,而是认为无人驾驶才是真正的安全。”在8月16日的媒体沟通会上,无人驾驶公司轻舟智航创始人于骞表示,安全性是自动驾驶的红线,自动驾驶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 2020年10月份,欧洲车辆权威机构Euro NCAP公布了针对多款车型辅助驾驶系统的评分,其中粉丝众多的特斯拉Autopilot评分仅为中等。 “特斯拉的辅助驾驶系统名称Autopilot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暗示了完全自动化。特斯拉在宣传资料中说是自动化,在操作手册中又指出了系统功能的局限性,这会导致消费者混淆。” 在评估报告中,Euro NCAP还指出,特斯拉Model 3的状态信息很清晰,但却没有提供能让驾驶员在直接视线中看到系统状态的平视显示器。 另外,虽然Model 3配备了内部摄像头,但它却并不用于驾驶员监控,在驾驶员猛打方向盘时,Autopilot 更是直接下线完全不管了。 Euro NCAP认为,特斯拉Model 3在车辆辅助水平方面表现出色,但却未能在高水平的辅助驾驶功能支持与类似水平的驾驶员参与度之间取得平衡,这可能因此导致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系统的过度依赖。 与此同时,通过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可以看到,截止发稿,在专利申请总量、有效授权专利量和有效授权专利中的发明专利量来看,蔚来分别拥有4269件、2370件和364件,特斯拉的数量则分别是4011件、1458件和1150件,虽然二者在专利申请总量上不相上下,但是在有效授权的发明专利上,特斯拉优势明显。 另外从智能驾驶相关专利来看,蔚来(全球)“智能驾驶”相关的有效授权专利为155件,其中发明专利为75件,特斯拉(全球)“智能驾驶”相关的有效授权专利为1457件,其中发明专利为1150件。 这些数字说明,整体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技术储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最近的事件也是在让行业反思,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否应该以安全为第一要素去考虑。这其实也是我们之前一直在思考的,包括通过路端和云端去做多套安全冗余系统,包括优先落地城市公共服务车辆,这些都是基于对安全优先的深度思考。”另一业内人员对新智驾如此表示。 这些思考同时也应包括如何规范宣传措辞、是否应该增加激光雷达、车舱内的方向盘重力感应系统、对驾驶员的监控系统又该如何改进等等,但这些对自驾事故强制且被动的防范,远不及用户意识上的主动规避来得有效。 “辅助驾驶功能的真正用户对这项技术的期待和技术的发展其实是存在差异的,辅助驾驶要求乘客不能放开手,但接收到的信息误差,导致乘客相信他坐在车上可以完全不管车辆的驾驶,这最终一定会导致不安全风险的存在,这也会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刘轩认为,企业和用户对辅助驾驶的技术发展程度必须要有更透彻的理解,包括这项技术目前能提供什么功能、存在哪些风险、什么地方又必须人工来干预等,这样才更有利于行业发展。 某车企的新车宣传语 对此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也在社交媒体中提出了统一""自动驾驶""中文名字标准的必要性。 “L2 、L3 什么的用户听不懂,建议统一名称:L2 = 辅助驾驶;L3 = 自动辅助驾驶;L4= 自动驾驶;L5 = 无人驾驶。一个多余的中文字也不有,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在推广上克制,在技术上投入,对用户、行业、企业都长期有利。” 量产之路 多名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认为,偶然的自动驾驶事故不会使自动驾驶量产时间延长。 ""即使特斯拉在美国有相当数量的事故发生,但它的汽车交付量在这几年仍在不断上升,市值也一路飞涨,原因在于这种辅助驾驶功能确实能在很多地方解决民众出行中的问题,比如在高速公路行驶时,能减轻很大压力,消费者是有需求的。""刘轩认为。 一自动驾驶赛道投资者也同样坚定,自动驾驶是大势所趋,并不会因为一些事故而影响趋势,目前还没有看到立法约束自动驾驶行业的苗头。 另一车企高管则指出,目前的舆论,对辅助驾驶功能和安全、便捷(自动刹车、泊车辅助等)相关的方案影响不大,对解放司机注意力的功能和方案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自动驾驶赛道依旧火热一片,未来2-3年快速铺设规模成为趋势,厂商们则将步子迈得大又快,生怕落后一步。 今年1月9日,蔚来发布其智能电动旗舰轿车ET7,预计在2022年一季度开启交付。根据当时的介绍,蔚来ET7最大的亮点就是自动驾驶技术,这款车基于NT2.0平台开发,搭载NIO Aquila蔚来超感系统、NIO Adam蔚来超算平台等,号称将能逐步实现高速、城区、停车、加电等场景下轻松安全的点到点自动驾驶体验。 而为了按时交付,8月13日,一反众车企同期在国内进行高温测试的惯例,蔚来在其官方微博宣布,蔚来ET7在新西兰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冬季测试。 蔚来还在其8月11日发布的财报中透露,2022年蔚来将提供基于NT2.0的三款新产品,ET7是其中一款车型。 “随着电动汽车在全球的采用开始达到临界点,我们认为必须加快新产品的推出,为全球市场不断增长的用户群提供更优质的智能EV产品。”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示。 另外,其他车企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也在不断迭代。 今年1月份,小鹏正式推送XPILOT 3.0 公测版,在智尊版车型中,小鹏P7开放了高速NGP(Navigation Guided Pilot,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其特点是在高精地图覆盖的区域,车辆可以基于用户设定的导航路线,实现从A点到B点的自动导航辅助驾驶。 理想的最新一次OTA升级在今年7月份,针对2020及2021款车型进行了辅助并线的功能优化。特斯拉则在6月底通过OTA升级,召回28.5万台车辆,进行主动巡航控制相关的逻辑及提醒方式优化。 一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车企并非不想确保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但无奈受当前技术水平限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只能先量产再迭代。 主机厂对相应政策的呼声也很高,诸如广汽、长安已做好自动驾驶车辆的量产准备,一旦L3级相应法律法规明确,相信赛道玩家们亦会随时跟进。 技术成熟度、成本接受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容忍度是影响智能网联汽车量产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技术成熟度是核心,直接决定着后两者的进展。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肯定首先要确保自动驾驶是安全的,他才会批准这项技术的逐步测试、示范运营,到最终完全推向市场。自动驾驶成本一方面指制造成本,比如硬件设备、软件研发,另一方面则是运营成本,如果技术成熟了,做到了更先进的优化和改进,就意味着用更低成本的传感器、计算设备,自动驾驶功能就能做到同样或更高的安全性。”刘轩认为。 目前自动驾驶有以Waymo为首的跨越式技术路线,还有以特斯拉为首的渐进式技术路线。跨越派认为辅助驾驶场景的安全性远不如人类驾驶的高,因此选择先进行算法迭代、优化,待技术成熟了再发布产品,推向市场,渐进派则选择先推出产品,借此搜集数据,再进行迭代、升级。 二者各有利弊,跨越式路线确保了安全,但面对一直可以进行完善、升级的技术,却遭受着经济、信心的考验,渐进式路线技术产品化压力更小,却对系统安全性、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后期硬件的改造升级、数据利用率有着更高要求和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技术路线不同,最终谁能成为主导目前难以预料。 总 结 可容许风险理论则认为,将某种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大幅收益与无可避免的损失相比,损害不可避免时是可以不予归责的。 “新事物商业化的过程,就是需要通过不断地试错来完善,这个规律在手机、电脑行业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汽车行业比较特殊,它的很多错误常常会通过血的教训来验证,但这并不会使自动驾驶的量产时间延缓。”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也对新智驾这样表示。 面对事故,业内的人不断提到自动驾驶仍在发展之中,许多方面都待完善。 但其实目前看,这些自动驾驶事故并非无可避免。 过去一年,自动驾驶赛道融资案例一个接一个、金额不断加码,辅助驾驶功能还在马不停蹄地上车量产,消费者对此技术也期待值涨满,但不管是车企、政府、媒体、机构,还是消费者本身,或许都应该在烈火烹油的当下,适当慢下来一点,思考到自身的责任。 有车企高管就对新智驾坦言,目前智能驾驶行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营销上,确实是冒进的。 ""有点像互联网行业的打法,就是比如一个产品只做到60分就投入运营,然后慢慢迭代,因为如果等我做到90分再去运营,市场份额可能就被抢光了。""他进一步指出,目前自动驾驶L2级以下的都比较成熟,但城市公开道路L3级以上的,在车型、车道线、行人、天气、光照等不同的路况方面都有待改进。 那么,自动驾驶的未来该怎么办呢? 恐怕还是得一步一步走,经历一个必不可少的历史发展进程。 智能驾驶的缺位、错位与归位第二问 智能驾驶因事故陷入争议,但新事物的诞生与成长总是与风险相伴。回顾与反思是必须,向前与展望也同样必要。
把显卡价格炒上去之后 矿老板竟然把主机价格给打下来了!
想必差友们都知道,最近一年多显卡涨了不少价,如今如果你想 DIY 一台称心如意的电脑,不出点血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你根本买不到原价显卡。 就拿 RTX 3060 这张显卡来说吧,它的性能在 30 系显卡中其实是有点拉胯的,其它 30 系卡相比 20 系有跨两级的性能提升,然而就它只能跟 RTX 2070 打。 按理说,RTX 3060 的性能应该对标 2080 ▼ 即便这样,RTX 3060 愣是从原价 2499 一路涨到过 5000+,直接翻了一倍多,尽管后来它的价格有所回落,但是这张卡现在还是超出原价一千多块钱。 如果换做是我自己装机的话,这涨上去的一千多块钱都够我买一条 1TB 的三星 980 Pro 固态了,结果却因为显卡的涨价给凭空整没了,估计换谁都不乐意。 关于显卡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价格这事儿,本来托尼已经在上个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没曾想跌了许久的以太坊突然迎来暴涨,又把显卡价格给拉回去了。 只花了两个礼拜,以太坊就涨回了三月前 ▼ 而且看这势头,显卡价格恐怕没个三五个月是不会再降下来了,难不成等等党们真的输了吗? 是,但又不完全是。 俗话说的好,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天托尼就想跟各位介绍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法,不仅可以帮我们顺利地渡过这次矿潮,而且还能极大的缩减我们装机的成本。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在某鱼上购买一台拆了显卡的主机,然后再买张过渡卡先用着再说,等到哪天显卡降价了,再把过渡卡卖掉换成其它显卡。 先买一张过渡卡用着,这点相信不用我说很多人早就已经想到了,现在在 B 站也有很多 up 主都给出了过渡卡购买建议,其中的原因很容易就能想明白。 假如你现在花 800 买一张二手卡,一直用到矿潮结束之后再把这张显卡以 400 的价格卖出去,你最多亏四百,而且很多显卡的保值率还挺高,不至于砍半。 但要是你现在就买了那些溢价显卡,等它们大幅降价或者恢复原价的时候,亏的钱估计够你买好几张过渡卡,这一前一后能省多少钱想必不用我帮你算了吧? RTX 3080Ti 原价 8999,非公版一般会贵一点 ▼ 至于为什么要买哪些拆了显卡的主机。 这是因为托尼无意间发现,那些矿老板不仅在跟我们抢显卡,他们原来还抢主机,但是抢到之后他们只会留下显卡用于挖矿,然后转手就把拆卡主机给卖了。 关键是这些拆卡主机还卖得贼便宜,比我们买硬件组装一台电脑要划算很多,有些甚至还带两到三年不等的保修,这还装什么机啊,是我肯定买这些主机了! 就拿联想今年发布的拯救者刃 7000P 主机来说,搭载 RTX 3060Ti 显卡的刃 7000P 整机,目前在联想官网的售价是 9699( 首发价是 8499 ): 而在闲鱼上,拆了显卡的刃 7000P,你花 3600 左右的价格就能收到一台,量大甚至还有优惠: 要是按照首发价算,矿老板相当于只花 4899 就买到了一张 3060Ti,还是不锁挖矿算力的那种,如果是单独收,他们收一张 3060Ti 的成本肯定不止这些。 而如果是我们自己装机,装一台同等配置不带显卡的主机,所要花费的价格肯定也会超过 3600。 差友们还别不信,我帮你们算一下就知道了。 拯救者刃 7000P 使用的 CPU 是 AMD R7 5800,这颗 U 可以看成是一颗锁了功耗的 5800X,它的核心频率仅比 5800X 低了 0.1GHz,两者性能几乎一致。 而它使用的主板则是经联想魔改过的 B550 主板,市面上 R7 5800X 搭配 B550 主板,板 U 平时正常价是 3500 左右,遇到搞活动的时候,可以 3000 拿下。 刃 7000P 所搭载的内存则是两根 DDR4 8G 3200MHz 内存条,每根内存条我们按照 300 算,两根就是 600,加上前面的板 U,就已经要 3600 了。 更何况我还没有算它的固态硬盘、电源、无线网卡、机箱、散热器和 RGB 风扇。 500GB 三星 PM9A1 固态硬盘我们按 500 算,550W 铜牌电源按 300 算,机箱算它 200,WiFi 6 无线网卡 100、风冷散热器和风扇加一起我们算它值 200。 三星 PM9A1 相当于 980 Pro 的 OEM 版 ▼ 看到没有,如果我们自己组一台配置跟它一样的电脑,总共差不多要花费 4900。 当然你可以说我有些配件算贵了,但就算其中很多配件你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3600 买这台拆卡主机肯定是值的,更何况直接买整机还省去了各种折腾。 是不是很惊喜?有没有感觉很意外? 其实不止联想,闲鱼上还有其它很多品牌的整机也都被矿老板扫荡过了,如果你对刃 7000P 的配置不满意,其它配置的拆卡整机在闲鱼上多得是。 因为矿老板大量收显卡用作挖矿导致显卡价格上涨 → 显卡价格上涨导致矿老板买不到更多便宜的显卡,转而去打那些主机的主意 → 矿老板从各种渠道搞来主机拆下显卡转手就低价出手,这种魔幻的操作托尼估计也只有在矿潮期间才能出现。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这应该也算是这次矿潮带给我们的一项另类 “ 福利 ” 了,如果换成是平时可没有这种便宜可以捡,四舍五入相当于是撸了矿老板的羊毛。 总之呢,如果差友们最近刚好有装机的打算,那不妨考虑一下我的建议,去收一台拆了显卡的主机,就算你不打算收一张过渡卡,只要熬过矿潮也还是赚的。 感谢大家的观看! 撰文: 胖虎 编辑:面线
13岁男生挖到350枚比特币 如今市值1个亿 他是如何做到的?
近日,关于一个男生在13岁读初一的时候挖了350枚比特币,直到最近临近大学毕业才想起钱包密码的帖子在韩国各大网络论坛疯传。 帖子里面回忆,男生在读初一的时候,当时正好学了电脑网络相关的课程,于是跟着懂行的大人稀里糊涂地挖着玩。因为抱着玩事儿的心态去挖比特币,也就没在意挖了多少,后来也彻底忘记自己挖过比特币了。 这个帖子最早出现的时候,大部分网友是羡慕的,毕竟这可是突然间多了1575万美元(约184亿韩元)的资产,这辈子都不用再努力奋斗了。 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讨论,开始有网友质疑这件事情的真伪:要是挖了那么多比特币,为什么前些年关于比特币新闻层出不穷的时候,还想不起来?“最近”才想起来? 面对众人的质疑,这个男生仅放出了一张截图便让网上质疑的声音彻底地消失了。 这名男子把账户卖出了100个比特币后,剩下249.99个比特币的截图发到了网上。大家都相信他说的事情是真的了,而对他持怀疑态度的网友先前有多怀疑,现在就有多羡慕。 毕竟现在这个男生的人生蓝图足够完美了,他现在不仅是韩国成均馆大学(地位如国内北大)的学生,还年纪轻轻,有才华,也不愁钱,以后生活无忧,这谁不羡慕呢? 近年来靠比特币成就的富翁真是一茬接着一茬,发家致富全靠早些年挖了比特币,然后“失忆”忘记密码,手里攒着比特币等升值。这种致富的法子一般人还真是学不来,因为最好的进场时机已经过去了。 但是最近比特币价格重回47000美元的价位,让不少人已经开始考虑重新进场了。毕竟大家都经历过6万美元/枚的历史时刻,也知道47000美元不会是比特币的终点。 现在普通人想要进场,其实还是挺难的。一般进场方法无非是买币或者是挖币,现在这两招都不太好使,一个是买币贵,一般的人根本买不起;另一个是用矿机挖,这个更难了,原因是算力低,还有众多矿场主和你竞争。 但是,想要挖到比特币,我们普通人可以另辟蹊径,不妨尝试下这两种不花钱也能挖到比特币的方法。 如果你空闲时间比较多,可以上比特币水龙头网站免费领币 在比特币刚出来的那段时间里,很多币圈大佬都建立了比特币水龙头项目。这些项目免费对大众开放,给大众赠送比特币,为的是将比特币的名声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认识比特币。 这些比特币水龙头项目网站有不少时至今日还在开的,比如MoonBitcoin、FreeBitcoin等,空闲时间比较多的朋友们可以时不时上去领一下,积少成多嘛。 如果你玩游戏玩得好,可以玩区块链游戏去攒比特币 区块游戏是币圈里面比较特殊,同时也很受币圈玩家欢迎的一种项目。很多区块链游戏都会赠送数字货币作为玩家玩游戏的奖励,这也是区块链游戏的一个特色。 目前国内区块链游戏玩家比较多的是《第二宝石》(SGEM)。 玩家进入游戏后,很快就能升级做任务,边玩游戏边体验游戏玩法,多打打材料参与市场交易,或者是参与活动,打比赛获得名次,都能拿到官方数字货币奖励。 在拿到足够多的数字货币奖励之后,就可以拿到数字货币交易所里面去兑换比特币或者是以太坊了。 最后说句,相信大家都有留意最近比特币的价格走势,其价格一直在45000~47000美元之间徘徊,大家也纷纷猜测在不久之后,会重返6万美元关口。而这段时间里,小编还是觉得边攒币,边静心等待就好,大家切莫着急进场。
矿机罗生门未了:华铁董事长前后说法不一 4千枚比特币去哪了?
作者 | 梁春富 编辑 | 蔡真 来源 | 野马财经 五个交易日过后,8月18日晚间,华铁应急(603300.SH)针对上交所问询函的回复终于来了。 华铁应急针对此前媒体诸多质疑逐一回复:纽博实业与公司及实控人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也不存在代公司签收相关服务器的情况;实控人胡丹锋及配偶潘倩自2018年以来未持有过比特币,也不存在职务侵占的情况等。 此前,亿邦国际董事长胡东亲自下场,拿出一百多页的举报材料,细数华铁应急涉嫌严重财务造假、严重信披违规,以及实控人胡丹锋及其配偶潘倩涉嫌巨额职务侵占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等“三宗罪”,引爆了舆论场。 随后双方在这件事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上交所对华铁应急下发监管函;8月9日,华铁应急发布紧急澄清公告,对亿邦国际的指控否认三连;华铁应急董事长胡丹锋连夜开发布会称已报案;8月10日亿邦国际微信公号又披露了更多证据,称手里还有;8月10日晚上交所再发问询函;此后亿邦国际的二次新闻发布会几番延期,称政府已介入。 5.6万台矿机在哪? 双方的分歧源自一起8万台矿机买卖合同,其中5.6台矿机交付存疑。 2018年5月,华铁应急全资子公司新疆华铁向亿邦国际子公司亿邦通信购买8万台云计算服务器,也就是“比特币矿机”,每台5040元,总额4.03亿元,。 双方合同签订后,新疆华铁按约支付了约1.21亿元的货款,而亿邦通信也于2018年5月向华铁恒安交付服务器2.4万台。 但对于剩下的5.6万台服务器的交付和去处,双方出现了严重分歧。亿邦国际表示,在2018年5月到7月这段时间里,已经完成了全部8万台服务器交付。但2.82亿元的尾款至今未结清。 按照华铁应急的说法,自己只收到2.4万台矿机,后续的5.6万台矿机则是由第三方纽博实业接收的,不应该找华铁方面要这笔尾款。亿邦方面却不买账,并表示,纽博实业是华铁应急实控人胡丹锋姐姐胡月婷名下的公司。 8月18日晚间,华铁应急在回复公告中披露了这5.6万台矿机的去处。华铁应急称,当初是看上了比特币的大好行情,才向亿邦通信买了矿机,但在矿机对外租赁过程中,比特币价格大降,加之亿邦的矿机电费惊人,算力又不够等,造成了严重亏损。于是,在结清2.4万台矿机的货款后,华铁向亿邦表示合同剩下的5.6万台矿机不要了,尾款也不付了。 但亿邦方面需将其余5.6万台矿机继续出售,董事长胡丹锋就通过中间人胡逸舟向纽博实业引荐了亿邦通信,最终亿邦通信向纽博实业交付了这5.6万台矿机,并且有具体的人证物证来证明。 针对纽博实业的实控人是胡丹锋姐姐胡月婷的质疑,华铁应急表示,十年前,胡月婷在纽博实业的确有入股,后来股份转掉了。经核查,胡月婷确认如今与纽博实业不存在关联关系,纽博实业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之间也不存在关联关系。 此外,纽博实业经办人陈宝清确认5.6万台服务器为纽博实业需要所采购并由其本人接收,不存在代上市公司签收的情况。 4千多枚比特币已被出售 在亿邦国际举报的三项内容中,颇受关注的一项为华铁应急实际控制人胡丹锋与配偶潘倩涉嫌巨额职务侵占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亿邦国际董事长胡东表示,这批8万台矿机中的部分矿机,在其中一个矿池就挖出了4418.89个比特币,目前价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这4千多枚比特币挖矿账号、比特币收益和比特币钱包地址全部归属于号码为1390650XXXX的手机用户,而该手机用户正是华铁应急实控人胡丹锋的妻子潘倩。 因此,亿邦国际认为,矿机生产出的比特币流入了潘倩的个人账户,胡丹锋和潘倩涉嫌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对此,华铁应急方面则坚称华铁恒安业务不涉及挖矿,主要从事的是比特币矿机租赁业务。公司通过华铁恒安取得的是固定回报,矿机挖出的比特币归属于租赁商。 胡丹锋在说明会上还表示,妻子潘倩的手机账号进入 BTC 矿池后,只是作为观察者的账号,用来查看设备是否在运行,亿邦国际举报中提供的五个地址实际上谁都可以访问,举报存在混淆概念。 但紧接着,8月10日,亿邦通信发文称,胡丹锋提到的挖矿账户是由潘倩的手机号注册的,需通过潘倩的手机验证码后,才能将涉案的5个比特币地址填入潘倩的挖矿账户,同时,2019年,上述比特币地址曾同时给其他比特币地址转载,由此可证,以上比特币地址属于同一个比特币钱包,而同一个比特币钱包只能归一个人所有。 亿邦通信还指出,上述比特币账户曾用于支付华铁应急的矿机电费,并附上部分微信聊天截图以“佐证”。 对此,华铁应急在回复公告中表示,潘倩的手机号曾在BTC.com网站注册了比特币矿池账户,但并不是比特币钱包。其开通比特币账户是为了向客户计算该收多少租金,以及作为矿机设备的持有方,需要查看矿机产生的收益与运行情况等。而潘倩账户名下的钱包地址由矿机运营方提供,由运营方统一收取矿机挖出的比特币,随后用比特币或将比特币变现后支付相关费用,剩余收益归属承租方。2019年起,因公司不再经营比特币“矿机”租赁业务,该比特币矿池账户也随后注销。 华铁应急称,未发现胡丹锋及其配偶潘倩自2018年以来曾持有过比特币。此外通过核查当事人银行流水也未发现两人存在与比特币挖矿相关的资金往来。 至于老板娘潘倩拿走价值12亿人民币的4419枚比特币的问题,华铁应急在回复函中称“4418.895748枚比特币”已由运营方于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内全部出售用于相关费用。但在回复函中并未贴出这4千多枚比特币的交易记录等证据。 疑点尚存 根据亿邦国际方面的举报材料,2018年,华铁应急方面实际支付了矿机托管费8635.48万元,但对外披露的托管费用仅5463.79万元,少计了华铁公司员工向托管方支付的3000余万元托管费,涉嫌财务造假。此外,华铁应急员工还存在参与挖矿的行为。 在8月9日的媒体说明会上,华铁应急董事长胡丹锋表示,确有部分公司员工参与挖矿,但系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而这些员工与矿机托管公司的账务往来,只是他们之间关于比特币的交易。 亿邦国际随即反驳称,这几位员工是得到胡丹锋了的授意,支付挖矿行为产生的相关费用是代表华铁应急,并非个人行为,还在公号文章中附上微信聊天截图以及支付明细等。 对此,华铁应急在回复公告上表示,对外披露的5463.79万元托管费用没错,但媒体报道的其他方支付的费用金额3527.35万元与上市公司无关联。 这3527.35万元中有858.66万元是杨涛等四位华铁应急员工卖出比特币所得,具体情况是:纽博实业陈宝清用这些人的手机号注册比特币账号并绑定了他们的银行卡,将其账号上的比特币转到他们的比特币账号并卖出,卖出的钱回到绑定的银行卡上,陈宝清再让他们将这钱用于支付矿机电费,即卖比特币套现帮客户交电费。而收款方是新疆华铁的供应商,与华铁应急无关联。但此说法与胡丹锋在说明会上的回应并不完全一致。 除去上述8百多万剩余的部分涉及到的个人并不是华铁应急员工,而是陈宝清的朋友,是为陈宝清支付托管费的相关费用,资金来源于其他第三方,与公司及其关联方无关,公司不存在少计托管费用。 此外,华铁应急的这份回复函并没有给出矿机租赁业务运营方卖出比特币的交易记录,也未有告知矿机收益中的产生比特币存放在哪里,只是列举了当年比特币的价格走势,缺乏实锤证据。对于这份“澄而不清”的回复函,亿邦通信这次会买账吗? 矿机股的难言之隐 这场纠纷显然不会因这一纸回复函烟消云散,关于双方桌底交易的说法见诸媒体。 据“网易清流”报道,在今年6月,双方庭审中,新疆华铁代理律师曾提出一种说法,称华铁应急实控人胡丹锋当初是为了配合亿邦国际IPO上市,同时相信了亿邦国际相关高管的说辞,才同意签订了8万台的矿机订单。 “因为它(亿邦国际)IPO上是要交易量的,所以才签订了买卖合同。”新疆华铁代理律师称。 而在交付2.4万台矿机后,双方原本的销售合同出现了变更,由纽博实业接收剩下的5.6万台矿机,并由亿邦国际董事章昊签字确认。但此项重大的合同变更,亿邦国际和新疆华铁并没有签订第三方协议,这是由于亿邦国际当时正进行IPO上市审核,亿邦国际实控人胡东与胡丹峰联系,称只要新疆华铁配合亿邦国际IPO上市,亿邦国际就配合新疆华铁签三方协议。没有新合同来撇清这5.6万台矿机的去向,或导致了后续双方的纠纷。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6月和12月,亿邦国际曾两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据其招股书披露,亿邦国际提到了一位客户的背景是“一家上海上市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其主要业务涵盖建筑安全技术开发服务、建筑工程安全设备及设备租赁及技术业务……”。该客户的业务背景与新疆华铁十分相似,并且该客户为亿邦国际贡献了当年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16.2%的销售额。而新疆华铁与亿邦国际的销售合同正是在2018年5月签订。 此外,亿邦国际上市前夕,和另一家公司*ST众应(002464.SZ)子公司新彩量科技也出现过同样类型纠纷,后者也表示是帮亿邦国际做业绩…… 据其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亿邦国际分别营收21.9亿元、7.61亿元、1.2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4亿元、-2.96亿元、-2亿元。2018年是亿邦国际业绩表现较好的一年。 来源:股吧 股吧股民对双方纠纷的也说法不一,有为董事长胡丹锋辩护,不应相信骗子;也有人直言老板用股民钱买矿机为自己家挖矿,上市公司赚管理费...... 区块链行业人士表示,双方争议的核心是矿机到底是谁的,按照合同,当时谁要出钱买的矿机就是谁的。矿机运行之后就会接入矿池,然后矿池按照机器的算力,按比例统一分配挖出来的币,再打到了比特币账户下的钱包地址,这些币就完全属于此比特币账户的所有者。“上市公司进行挖矿,如果是把矿机租给别人了,得看租赁合同,矿机租给别人挖的比特币,属于租机器的人。如果是上市公司自己用这些机器挖,应该属于上市公司。” 你认为亿邦国际会认可华铁应急这份回复函吗?后续亿邦国际又将如何应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双后续函函杆
造人这事儿 马斯克也没想明白
已经转行直播带货的罗永浩肯定想不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马斯克继承了自己发布会迟到的“光荣传统”,把原定今天上午北京时间 8 点的特斯拉人工智能日活动,推迟了一个多小时。 顾名思义,特斯拉人工智能日,是特斯拉秀人工智能技术的活动,马斯克之前也发推特说:办活动肯定是秀肌肉用的,但主要目的还是招人。 不得不说,特斯拉这肌肉秀的挺好。 早在几年前,马斯克就要求特斯拉工程师设计一台超高速训练计算机,用来训练 AI 视频算法,提升只用摄像头为主要传感器的特斯拉自动驾驶能力。 于是,在今天的活动上,特斯拉公布了自研训练芯片D1,以及由 3000 个 D1 芯片组成的特斯拉超级计算机Dojo。 其实在前段时间,特斯拉对外公布过,自己用 576 0个英伟达 A100 Tensor Core GPU,组装了一台 1.8EFLOPS 算力的超级计算机,排名世界第五。 但问题在于,GPU 之间需要用庞大的物理结构进行连接以实现通讯,不仅耗费大量成本,且由于连接结构的带宽限制成为“木桶短板”,导致整体效率较低,并且还有分散的庞大散热问题。 相比之下,使用特斯拉自研 D1 芯片的 Dojo,有三个优势:极低的通讯延迟和超大的通讯带宽、能效的提升。 按照 Dojo 项目负责人 Ganesh Venkataramanan 的说法:特斯拉Dojo是史上最快的AI训练计算机。 同等功耗下,Dojo超算比现有计算机性能提升4倍、能效提升1.3倍、碳足迹只有原来的1/5。 当然,这部分技术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太枯燥了,但对于自动驾驶从业者,吸引力极大。 这就像厨子拿到了更锋利的刀,灭霸集齐了五颗无限宝石,大谷喜提迪迦奥特曼变身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斯克先把“器”展示出来了,等着活儿好的 AI 工程师入职特斯拉。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期待的是,等明年 Dojo 正式启用,特斯拉训练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进度会更快,Autopilot 功能会更聪明,适应更多场景,特斯拉车主(买了 FSD 功能的那些)手上的特斯拉,能更接近真正的自动驾驶。 整场活动,比较有意思的部分,还是马斯克宣布,会在 2022 年推出特斯拉机器人 Tesla Bot 的原型,代替人类去做危险的,重复的,无聊的任务。 按照发布会上的描述,机器人身高 1.73 米,体重 113 斤半,可以抱起 40 斤的重量,或者硬拉起 136 斤的重量。 体型看上去非常标准。 为了让这个机器人动起来真的像人类,特斯拉用了 40 个机电执行器进行控制,机器人双脚可以像人类一样平稳行走,手部也像普通人类一样,拥有 10 个手指,可以灵活操作。 看着挺科幻的是吧? 其实马斯克也没想明白造这玩意儿干嘛用。 按照发布会上说的和结束后马斯克发的推特,特斯拉已经造过有四个轮子的机器人了,所以准备造人形机器人了,并且特斯拉还计划将包括FSD Computer在内的硬件系统植入机器人体内作为后者的“器官”,并以训练自动驾驶系统AI的方式训练机器人的AI,让这款机器人能够成为多面手。 但是,马斯克说,人们可能会发掘出连他都预料不到的用途。 优秀的产品经理都知道这么一句话: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让人们发掘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用途,这表述,太不马斯克了。 造人干嘛用这事儿,其实马斯克也没琢磨清楚。而按照马斯克过往发布新车都要延期好几年才量产上市的套路,对 Tesla Bot 的期待,根本不用那么高。 事实上,造人形机器人这事儿,很早就存在,名称我们也都熟悉,就是 Android。 从搜索引擎就可以轻易查到: Android一词,源自希腊语词根 andro-(人、男性)和后缀 -oid (形似的)两者组合而来。鉴于“andro-”具有男性的意味,一些作品中将女性android称为Gynoid以示区别。 牛津英语词典中将这个词的最早使用追溯到1728年Ephraim Chambers所编撰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以英文编撰的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是关于一种据称是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约1200年-1280年)制作的自动机。 Android这个术语早在1863年就出现在美国专利文献中,指代小型的人形玩具自动机。Android这个术语更具现代意义的用法出现在法国作家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的小说《未来夏娃》(1886年),小说描述了一种人造的女性机器人。 自杰克·威廉森的《The Cometeers》(1936年) 开始,android这个术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文科幻杂志《pulp杂志》。 而机械感的机器人(robot)和肉感的人型机器人(android)之间的差异则由Edmond Hamilton的《未来舰长》(1940–1944年)普及开来。 而做人形机器人,其实源于一种叫做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 简单来说,如果需要为新到来的工具去改变旧有的、人类已经适用的工具,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沉没成本,还有人类重新培养习惯的成本和学习新工具的成本。 所以我们心目中最好的工具,就是工具人。且这个工具人越像真人越好,不然就会引发另外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提出了恐怖谷概念,即: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而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整个机器人有非常僵硬恐怖的感觉,犹如面对行尸走肉;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会再度回到正面,产生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尝试做人形机器人很多,但仍然没有任何一个人形机器人被大规模量产,融入人们生活被使用的原因。 想把一个机器人做到完全像人,太难了。而且正是因为人形机器人像人,所以太容易通过人类演员的模拟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了,导致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拉得太高了。 即便是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巅峰的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所能展示的视频 demo 也仅仅是大量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而没有看到精准的手部抓取操作。别说民用,就算距离商用也还有很大距离。 上述这些难处,马斯克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即便是只说了明年可能会有原型机,发布会上的 tesla bot 也只是非常谨慎表达了搬运能力,没再画饼说能干别的。 比起造 Tesla Bot,特斯拉还是应该把办事儿重心更多放造车上。 好在,马斯克还算是个老实人,在会上各种秀完肌肉,还不忘补一句朴素的愿望:虽然我们 AI Day 展示的挺酷炫的,但我就希望少撞车。
亚马逊向5万中国商家开战
过去几个月,一场亚马逊封店潮席卷了中国超5万名卖家,预计带来超千亿量级损失。整顿矛头指向卖家刷好评,这种在国内电商平台司空见惯的操作手法遭到亚马逊平台的抵制。目前,平均每周仍有500个店铺被封。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波封店潮或许意味着中国跨境电商粗放经营时代的终结。 撰文 / 刘雪儿 编辑 / 孙静 每周仍有500店铺被封, 大卖家裁员、卖豪宅求生 这些天,伴随亚马逊封号潮愈演愈烈,亚马逊物流商慕容风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恍惚感之中。 他还记得今年4月有一场面向新手和业内人的跨境电商展会,原定4000个名额,当天至少有1.2万人在排队。最后因担心安全问题,展会仓皇取消。这一幕让他隐隐有些不安,“大家像进了淘金厂似的,甚至搞音乐的人也开做跨境电商,热得太过了。” 2020年以来,得益于国内疫情稳定和供应链优势,跨境电商出现逆势增长。“去年赚几百万都很正常”,慕容风的圈子里,还曝出过亚马逊大卖家组团购买“深圳湾一号”豪宅的消息。该项目最高均价达20万元/平方米,随便一套三居室都能轻松超过2000万元。而深圳据称聚集了70%的跨境电商卖家。伴随造富神话一起跃升的,是跨境通、兰亭集势、联络互动等一批跨境电商先后上市。 这股隐秘的掘金浪潮涌动了一年多,直到亚马逊在今年4月开启新一轮严厉整顿。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卖家。目前亚马逊官方未透露中国卖家规模及占比,只称有“数十万家”,跨境电商服务平台雨果网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大卖家占平台大卖家比例达到42%。 (图/视觉中国) 封号潮从今年4月开始显现,在最近达到高潮。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统计称,亚马逊这次封店的中国卖家已超过5万家,预计行业损失超千亿元。该协会执行会长王馨告诉AI财经社,5万家并非协会官方统计,但承认目前每周还有500多个账号被封。而封店理由则多与卖家刷好评有关,包括不当使用评论、向消费者索取虚假评论、通过礼品卡操纵评论等。 “一开始大家都在观望,五、六月有一些大卖家被封,不少小卖家像看戏一样幸灾乐祸,觉得自己机会来了;但7月以来,官方封号越来越多,人人自危。没被封的会想,明天是不是轮到我了。”慕容风透露。 专注电动自行车的亚马逊卖家田园也在6月被封两个店铺号,理由是两个账号有关联,而亚马逊规定一个公司只能注册一个账号。田园感觉有点冤,他真的注册了两家公司,也没参与刷好评。被封号让他一头雾水,申诉至今还未成功。此前田园在亚马逊平台每个月的利润有100多万元,占全平台的30%,当下他也只能“躺平”。 有嗅觉敏感的人,在年初就发现一些征兆。见客户生意不错,广州一家服装供应商温煦一度想自己下海开店,但年初一调研发现风向不对,亚马逊已经在服装等个别品类悄悄封号,他决定先放一放。果然不久后,他一个朋友旗下的最大店铺被亚马逊封号,而去年那位朋友收入过亿。 真正的行业大地震发生在7月6日。上市公司天泽信息发公告说,旗下跨境电商子公司有棵树涉嫌违反亚马逊规则,近340个站点(即账号)被封,1.3亿元资金被冻结,预计上半年有棵树营收下滑40%-60%。这是迄今为止,亚马逊对中国卖家惩罚最重的个案。至8月份,又一家大卖家倒下——通拓科技被关闭54个店铺,冻结资金超4000万元,占公司去年末货币资金的4%。 按照跨境电商聚集地划分,深圳有两大阵地——坂田和华南城,两地的头部卖家形成“坂田五虎”和“华南城四少”的格局,分别对应深圳蓝思网络、泽汇、宝视佳、公狼、拣蛋网,以及傲基、有棵树、通拓、赛维。有媒体梳理,如今“四虎”和“三少”都有店铺被封。 这次封杀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跨境电商从业者冼星透露,亚马逊每年都有集中整治期,基本在旺季到来的前一个月,但这次和过往很不一样。一是打击力度大,以前封号是中小卖家居多,大卖家不多,这次是一起“收拾”;其次,大卖家账号暂时恢复无望,不像以前封号后还能借助各种手段解封。此外,此前多针对婚纱、移动电源、平衡车、口罩等特定品类,这次则是全面铺开。 封杀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封店,而是冻结账户资金后的现金流断裂。慕容风解释,中国卖家一般用店群模式,店铺封了可以再开一个,但现金流断掉就很麻烦。尤其走海运至少45天起步,卖家要先把货运到亚马逊海外仓库,往往第一批到货后,第二批货已经在路上,一直处于压货状态。 亚马逊小卖家李疏影透露,如果是侵权等比较严重的违规行为,店铺被封后不会回款,这和国内电商不同。“全部拿回来不太可能,通过申诉能拿回一部分。” 据王馨了解,被封的大卖家还能自我疗愈,小卖家现状比较惨,很多卖家的供应链和资金链都断了。这也直接影响到卖家与供货工厂、物流服务商的合作。“原来都有账期,但从7月开始,大家觉得不能再拖了,服务商统统改成了现金交易。”慕容风告诉AI财经社。 历史又出现了惊人的轮回。有自媒体爆料,一些卖家已经在卖房求生,深圳湾一号今年房价下跌。 为了求生,大卖家帕拓逊选择大幅降薪,决定从8月6日起让研发技术岗位进入6个月的待岗停工,第一个月发正常工资的80%,其余每月按深圳最低工资(2200元)的80%支付。“听说他们1400人裁了一半,如今这种待岗相当于变相裁员。”慕容风说。 即便有上市公司这种大树可依的“有棵树”,也早早启动裁员,从年初到7月,公司员工从2800人骤降到1400人,其中主管、副主管级别以上流失近280人。 商家为何违规? 为什么亚马逊会大动干戈?直接原因是卖家刷好评。 5月20日,亚马逊回应封号事件时表示,卖家不可滥用评论,还声明无论业务规模大小、所在何地,平台规则和政策会对所有卖家一视同仁。 到6月16日,亚马逊再次发布公开信,措辞颇为严厉。亚马逊透露,2020年就在顾客发现之前,阻止了超2亿条疑似虚假评论,其中99%是平台主动监测并移除的。 为什么卖家会铤而走险刷好评?这要先从亚马逊的发货模式说起,亚马逊平台分为有FBA(亚马逊物流)和FBM(自发货模式)两种。前者是商家把货运到亚马逊海外仓后再发给用户,物流交给平台负责;后者是卖家只把亚马逊作为销售渠道,货物借助第三方快递公司从中国发到国外用户手里。 (图/视觉中国) 李疏影告诉AI财经社,相较之下,FBA商家更有刷好评的意愿,因为货到仓后,如果不刷好评尽快拉高流量,会消耗大量的仓库保管费等成本;FBM商家一般不用刷好评,因为他们靠自然流量出单,但也会习惯性放个好评返现卡,就像国内电商一样。 杭州的亚马逊卖家林溪也透露,如果不刷好评,店铺做起来的时间会很长,前期至少要投入20万-30万元砸广告和研发等,然后还得等上半年,有好评后流量和排名才会拉高。 刷好评的成本其实也很高。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免费赠送商品,卖家会给买家额外发个包裹,邮件中表达希望获得好评的诉求;另一种是好评返现,折合下来一个好评成本高达100-200元人民币,远高于国内的三五元。林溪见过一个海外华人的微信群,名义上荐货,实际就是刷单,有时一两千元的DV机群里都免费送。“大部分稍有规模的店铺都会刷,因为起量快,我们这些普通卖家没钱刷,成本比国内贵很多。” 但问题在于,刷好评是中国卖家的一贯做法,这与国内电商环境有一定关联,亚马逊此前的处罚也都是小打小闹,为何这次如此严重? 今年5月的一条信息泄露可能加剧了这场风波,当时一家刷单组织泄露了涉及超20万人、1300万条亚马逊虚假产品评论的刷单数据,卖家以免费产品为“诱导”,向顾客索要正面评论,其中一些信息甚至用中文书写。随后有了亚马逊的第一条对外回应。 反垄断压力也加剧了亚马逊的整顿力度。6月25日,英国发起对亚马逊和谷歌的调查,理由是担心两家科技巨头对虚假评论打击不力,“我们担心数百万网购者被虚假评论误导,同时如果一些企业伪造五星评价,就意味着守法企业输了,那也是不公平的。” 联想到7月5日亚马逊CEO安迪·贾西新上任,这场风波也被视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这次主要是因为刷单,亚马逊一直在管,这次严厉可能与刷单信息泄露有关。 当然也有局内人感到意难平。一名跨境从业者认为平台规则让人摸不着头脑,亚马逊的测评规则(不让放“好评返现卡”)早几年就有,但一直没有如此大规模处罚。“这种刷单处罚,好比上月拘留、这月砍头,规则的不确定性过于随意。” 也因此,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执行会长王馨质疑,这次封号是针对中国卖家的“策略性封杀”,存在选择性“执法”问题,其中一个理由是亚马逊自营业务也出售同类产品,也有放好评返现卡,却未见封杀。 亚马逊既是裁判员、也当运动员这点,一直饱受行业诟病。过去几年,亚马逊会根据第三方商家的爆品,针对性推出自营品牌,已有多家品牌质疑亚马逊抄袭。最近美国众议院反垄断小组委员会主席大卫·西西林在答记者问时,还赞同亚马逊把自营业务和平台业务分两个网站,或者卖掉自营业务。 另据AI财经社获得的深圳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截至8月20日的统计资料显示,头部大卖家和腰部卖家封号更多是因为账号关联,而非直接刷单,而且这次账号关联有别过往,没有先兆、无法申诉,资金直接冻结。账号被封90后天资金直接划走,余额清零。对此,亚马逊尚无解释;大量库存被要求30-60天内移仓退出FBA仓库,但商家反馈,实际无法操作或操作被拒。 AI财经社就上述多个封号原因求证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区公关人员,对方表示一切以6月16日的回应为准,针对有报道称亚马逊这次对平台账户的封禁率达到35%,她回应:“不准确,真实数据比35%小得多。” 申诉后解封比例仅1%-2%, 数万中国商家何处去? 目前通拓科技等大卖家已向亚马逊提出申诉,争取恢复店铺销售、解除资金冻结,还请了专业律师准备仲裁。不过目前来看申诉成效不大。王馨透露,目前只看到几家成功解封,解封比例只有1%-2%。 这也给“幸存”的卖家们敲响警钟。由于走海运物流费更便宜,做了两年多FBM模式的李疏影决定下半年做FBA模式,但她不敢刷好评,打算以关键词广告的方式来提高排名,类似淘宝直通车。 也有人转向其他平台,比如面向区域市场的虾皮、Lazada、Jumia、沃尔玛、新蛋、乐天,甚至有大卖家自己做独立站等。慕容风发现,封店潮前这个趋势就有,现在更加明显,市场在逐渐分化。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有价值的。田园庆幸从一开始就走的多平台模式,比如速卖通、独立站、eBay,以及欧洲一些小众平台,尤其在速卖通上,他家出了不少货,“只做亚马逊就惨了。”如果本次申诉无望,他打算就此放弃亚马逊,把精力转到其他平台上。 但亚马逊的流量仍是大多数卖家无法抵御的诱惑。多位从业者表示,至少现在还找不到一家能全面替代亚马逊的全球平台,这也是中国卖家被封后四处奔走求助的原因。 这是一场惨痛的教训,中国跨境电商要想出海成功,必须要遵守平台规则。业内人士指出,此前的矛盾之处在于,这种国际规则常常和国内电商氛围相冲突。亚马逊重视用户体验,而国内电商平台重视商家权益,比如不管什么原因退货,亚马逊商家必须承担退货运费,而国内消费者对刷好评非常反感,但各大电商平台依然没有什么作为。 而在对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上,业内人士观察,亚马逊的态度是重产品轻店铺——如果卖家不注册商标、走品牌模式,只做仿版、打价格战的话,一旦被有授权或有品牌的卖家投诉,严重的会被封号。而反观国内一些电商平台,更侧重店铺和商家权益,因为店铺入驻会先买流量,为平台带来收益,产品则是其次。 (图/视觉中国) 年轻的中国卖家们决定适应规则,做品牌。摸索半年后,90后林溪联络好中国供应商,再去美国注册品牌商标,希望受到亚马逊知识产权的保护。李疏影觉得6-10个月的商标申请时间太长,她打算直接买商标。 王馨提醒亚马逊卖家们,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要随时关注亚马逊的平台规则尤其是英文版本,因为平台三个月一更新的频率较快,“此外产品还要专注细分品类,不要去做铺货和很多家都卖的爆品,因为很容易积压库存,搞不好赔上全部身家。” 换言之,封店潮在暴露出中国卖家与亚马逊规则的矛盾的同时,或许会加速粗放经营时代的终结,推动中国卖家完成从卖家到品牌方的转型。 这一波整顿甚至激发出新机会。科特勒咨询(中国区)项目经理吴俊杰告诉AI财经社,他发现有家美国服务商打算今年投入5亿美元,用来收购中国的亚马逊第三方品牌,此前他们的标的集中在美国的亚马逊品牌。“他们觉得封号是规则处理问题,而自己熟悉美国规则,有很好的沟通机制,正好抓住这个时机低价收购。”美国资本的态度也让吴俊杰更愿意相信,封号潮只是短期行为。 “这是外贸新业态发展中的问题,是阶段性的‘水土不服’,是‘成长的烦恼’”,7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对外发声。他表示,“希望平台珍惜广大企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充分尊重各类贸易主体,相信平台和企业能找到既合规又合理的解决之道。” (马微冰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应人物要求,文中林溪、李疏影、慕容风、冼星、田园为化名)
为了像“鸡头”一样稳 厂商们做了些什么?
花钱买大奔,要的就是内饰和舒适,这几乎可以算作一个热知识。 奔驰的「类鸡」魔法车身控制电视广告。图片来自:Mercedes-Benz 而奔驰似乎也乐意接受这个设定。在 2013 年 9 月,奔驰为 S 级车型上的「Magic Body Control(魔法车身控制)」功能拍了一则相当趣味的广告。 图片来自:Mercedes-Benz 广告本身并没有直接展示奔驰 S 级在颠簸路况上,通过「魔法车身控制」让车内达到如何的平稳与舒适。而是用上了「特级」演员来比喻这套系统到底能有多稳。 这几位特级演员就是再普通不过的「鸡」,无论「鸡身」如何旋转和抖动,自带「稳定系统」,鸡头纹丝不动。 鸟类因身体结构和生物进化而获得的「鸟头防抖」,在生物学术界也可以算作一个热知识,但在大众领域,它却实打实的是个冷知识。 图片来自:LG 奔驰这则「Chicken magic body control(类鸡的魔法车身控制)」广告发布之后,火的并非是那个「魔法车」本身,而是那几位「鸡」演员。 研究「鸡头防抖」的用法,已然成为一种现象。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如果把相机绑在鸡头上,是不是就得到了一套「斯坦尼康」? 图片来自:YouTuber jeremiahjw 本着探索之精神,YouTuber jeremiahjw 就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组是「鸡头」,而对照组则是「人头」和「手持」。 单从结果上来说,鸡头大获全胜,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鸡头无法控制」。就好比作你要创作,得看鸡的眼色一般,毫无控制性可言。 iPhone 12 Pro Max 上的位移式传感器防抖。图片来自:Apple 几年之后,我们仍然没有解决如何控制「鸡头」的朝向,但我们身边的设备都拥有了各式各样的防抖措施。 惊艳全场的「恒定地平线」 若说超声波区域指纹能喊出「wow」的话,那「恒定地平线」就绝对称得上「awsome」了。 「恒定地平线」这个功能主要利用了陀螺仪、重力传感器与超广摄像头来实现。陀螺仪记录抖动数据,重力传感器则确定画面与现实的地面保持一致,而超广角摄像头来记录,并透过裁切和算法进行捏合,最终成像。 在惊喜过后,我也发现了「恒定地平线」功能上的一些限制(或者说不足)。 拍摄时可对焦测光; 最高可记录 1080p 30fps,画面有裁切,目测大概是 28mm; 码率的损失并不大,大概是 20MB/s(与其他摄像头 1080p 30fps 接近)。 「恒定地平线」功能其实是把超广角摄像头当做了一枚冗余传感器来用,再经过算法实时的裁切、合成,最终实时呈现在屏幕之中,这也是此功能的震撼之初。 insta360 GO 2. 但从原理上来说,与 GoPro、insta360 的一些运动相机的数码防抖差不多,只是地平线的水平,更多的是需要后续在软件中编辑与选定。 GoPro Hero 9 Black. 图片来自:pocket-lint 「恒定地平线」的运用场景与运动相机比较类似,特别适合极限运动、户外项目等场合。但手机最大的优势是实时显示,拍好就能发。 究其根本,「恒定地平线」先解决的还是拍得到,以及扩展了手机影像的功能性,而非性能取向。 都是防抖,却南辕北辙 严格意义上来说,「恒定地平线」功能算是电子防抖的范畴,毕竟长广角没有配备 OIS 光学防抖,以及「微云台」结构。 除了电子防抖这类有裁切的做法,主流的防抖系统还有光学防抖和机械式防抖不会对画质进行裁切的做法。它们的原理都是通过与抖动方向相反来减少「糊片」的概率。 镜头、传感器双防抖. 由此来说,在相机产品上的「防抖」其实是扩展了拍摄性能,而非功能。 与电子防抖类似,机械防抖、光学防抖也并不完美,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佳能镜头切割图(请勿模仿). 图片来自:reddit 光学防抖会让镜头的光学设计更为复杂,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价格更高。 传感器上的机械防抖,集成度更高,尤其是现在的无反结构,对整机的散热系统要求更高。 宾得 K-1 拍摄的长曝照片. 早期,宾得 K-1、索尼 A7RII 在长时间曝光时(拍星空、风光),照片会出现「雪花般」的白噪点,即便关闭防抖,依然不见好转。后续产品迭代之后,情况有所好转。 vivo 微云台技术 而智能手机这边,发展之路与传统的相机厂商颇为类似,镜头 OIS 防抖、「位移式」传感器均已出现,甚至 vivo 这边还创新的把「云台」的概念做进了产品之中。 虽然原理上都比较接近,但智能手机们防抖系统的加入更像是影像功能上的扩展,随着芯片算力的增强,以及机器学习的加入,诞生出了「夜景模式」、「光绘」以及「恒定地平线」这类「奇效」。 智能手机影像越来越像哆啦 A 梦的口袋,什么功能都有,但每种功能都不尽完美。 而传统影像产品依然在做最专业的记录工具,每一项硬件的进步,最终目的就是记录的画质。 不要小而精,要多而全 记得曾经在测试奥林巴斯 E-M1 MarkIII 之时,传感器五轴防抖配合镜头上的光学防抖,最高可以补偿 7.5 档的快门,达成手持拍出 4 秒快门时间而不糊的照片。 彼时,大家都在打趣道,接下来能阻止奥林巴斯的只能是地球自转了。没成想,最终把奥林巴斯挤出市场的却可能是智能手机。 算上卡片相机,智能手机功能性不断地扩展,逐步取代了相当多的产品,比如 MP3、MP4、Walkman 等等。 如今硬件规格上与相机越来越趋同,但智能手机的取向并非是性能,而是朝着更多功能发展,继续扮演个人的移动设备中心的角色。 图片来自:snapmounts. 如同「恒定地平线」这种运动相机主打的功能点,已经开始被智能手机所吸收,有一就有二和三,相类似的功能会如同播种一般成为智能手机们的标配。 由此来说,运动相机要么向上突破成为拥有绝佳专业性的产品,要么在大众消费市场中逐步被智能手机所取代。 毕竟,相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多功能的产品要比单一的性能产品更具吸引力。 而举着「计算摄影」大旗,有着够用影像规格的智能手机们,取代入门中端的相机们,可能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B站最有权力的人:3位核心高管和23位业务负责人
充实中高层是 B 站近两年在组织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大公司最有权力的人」系列 公众公司(Public Company)在过去一百多年里都是全球经济的先锋。它们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在城市间编织航线,将超市、电视、智能手机带入每一个人的生活。 普通人也有机会购入它们的股票,为企业提供发展资本、分享造富机器的红利。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企业经营往往走向成熟,商业运作相对公开透明。 大小科技巨头是这一商业组织形态里最新、也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但这些白热竞争的幸存者往往独断而隐秘。 它们虽然挂牌交易,却难说在卖股票外还有什么公众属性:特殊股权让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获得不受制约的权力;公开披露的高管名单也不再反映这个公司真正的治理结构。公众、投资者甚至这些公司的员工都被有意无意间产生的杂讯所包裹。 《晚点 LatePost》希望在迷雾和宣传间撕开些许口子,从梳理这些公司的组织架构和权力动态开始,理解一个个市值数百数千亿美元、渗入上亿人生活的公司究竟在内部如何运作和管理,这些梳理本身就具有留存价值和分析价值。 文 | 高洪浩 制图 | 实习生江自牧 编辑 | 管艺雯 B 站的成长似乎在一夜之间。2018 年,这家弹幕视频网站在上市时市值仅为 32 亿美元;不到三年时间,它的市值翻了接近十倍,一度突破 300 亿美元。与此同时,B 站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在线社区之一。 业务的快速成长推动了人员规模的扩大。2014 年,董事长兼 CEO 陈睿加入 B 站时,这家公司只有 30 人;三年前,B 站的总员工数是 3033 人;截止至 2020 年底,这个数字增长到了 8646 人。 《晚点 LatePost》通过多方采访,整理了 B 站最新的组织架构。董事长兼 CEO 陈睿、副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COO)李旎与首席财务官(CFO)樊欣是 B 站最主要高管,其下还有 23 位核心业务负责人。他们组成了 B 站的核心团队。 过去一年,B 站内外都面临很大挑战——这和其前十年安稳的发展环境截然不同。 字节跳动虎视眈眈,企图抢占 B 站的市场。2020 年,字节跳动旗下的西瓜视频对 B 站发起冲击,高调挖走巫师财经等知名的 UP 主,“一向安逸的 B 站进入了准战时状态。” 一位 B 站业务负责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每个月至少要封掉几十个对手来挖墙脚的账号,对手会把几乎所有的 UP 主都私信一遍。” 但就产品本身而言,B 站作为社区,有着较高的壁垒——根据官方提供的数字,B 站十年用户留存率达 60%。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瓜视频和 B 站的差距正在加大,前者的日活跃用户数在走低。 根据陈睿的判断,B 站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变大,而变大的方式就是增长、破圈,但这要求 B 站有更强的组织能力。 2019 年起,B 站开始搭建职级和晋升体系。2020 年后,B 站进行了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有 3 位业务负责人升任为副总裁,另有 3 人被引入 B 站成为业务负责人并担任副总裁——在此以前,B 站仅有 2 位副总裁。 截至发稿,B 站股价为 64.33 美元,总市值达 247.26 亿美元。 3 位核心高管 2009 年,20 岁的徐逸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创立了 B 站。5 年后,他邀请 B 站的天使投资人陈睿加入公司并担任总裁兼 CEO,此后便渐淡出公司管理一线。 B 站的最高决策者是董事长兼 CEO 陈睿。他是 B 站第一大股东,拥有 14.2% 的股份与 44.6% 的投票权。 陈睿 1978 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加入 B 站前,他是金山软件与猎豹移动的联合创始人。2014 年,陈睿放弃猎豹移动上亿期权加入 B 站时,这家公司一共只有 30 名员工。 随后的 7 年时间里,陈睿先后为 B 站申请网络视听资质证照、布局内容版权、建立游戏发行业务,通过 “合法化”、“正版化”、“商业化” 三条路径解决了 B 站的生存问题;2018 年,B 站成功在美国上市;2019 年起,B 站开始 “破圈” 和实行增长战略。 陈睿曾因开启站内商业化而遭到用户激烈反对,最终他公开道歉并承诺 B 站永不添加贴片广告。为了保证社区的独特调性,B 站曾对想成为会员的用户设置了高难度的考试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B 站几乎不做用户增长。 陈睿习惯熬夜,上午睡觉。他的工作时间一般都从下午开始,直至深夜。这间接也导致许多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时间要尽量和 CEO 保持一致。 不急躁、有耐性、能够抑制组织对于增长和速度的渴望——用这样的衡量标准,似乎没人比陈睿更适合做 B 站 CEO 。“他为 B 站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设定好平台的规则和门槛后,不再干预用户,只做好服务。” 一位熟悉 B 站的投资人告诉《晚点 LatePost》。 “你要明白增长的残酷性,同时你要抑制自己内心对增长的渴望;把自己当一个普通用户,明白自己不能接受的东西,就不要给用户。” 陈睿在 2019 年接受《晚点 LatePost》采访时说。 陈睿之下,B 站的核心管理层还包括副董事长兼 COO 李旎与 CFO 樊欣两位高管。 1986 年出生的李旎在陈睿邀请下,于 2014 年 11 月加入 B 站并担任首席运营官。她曾在 2012 年至 2014 年负责猎豹移动的人力资源业务。 作为 B 站商业化与内容业务的核心掌舵者,李旎一手搭建起了 B 站自制内容体系。经由她引进的《风犬少年的天空》是 B 站进入自制影视领域的重要作品,开播两周后获得上亿的播放次数。 同时,在李旎的主导下,B 站的公司治理自 2018 年变得更为体系化,比如搭建职级体系、强调末位淘汰制度。 樊欣在 2016 年 4 月加入 B 站担任财务副总裁,一年后升任为首席财务官。此前,他曾先后在毕马威华振和网易共工作了 13 年。樊欣也是老虎证券和跟谁学的独立董事。 一位头部互联网公司业务主管评价 B 站的投资者关系(IR)极佳,IR 团队由樊欣负责,他们善于与投资人保持高频的沟通和交流。 “如果有一个奖叫 ‘中国好 IR’,B 站年年都能拿。” 上述人士说。 互联网大公司多采用集体决策制,比如阿里的合伙人、腾讯的总裁办、美团的 S-team。但 B 站的决策权仍集中在陈睿与李旎身上。 比如,在直播业务负责人王宇阳加入 B 站以前,陈睿是直播事业部直接负责人;目前陈睿仍然是 B 站主站产品部的直接负责人,而李旎则是商业化部门的第一负责人。 组织能力是外界对 B 站未来能否继续向上发展最关注的点。 “陈睿知道自己在扛着 B 站走,如果有一天他倒了公司也就倒了。” 一位接近陈睿的投资人对《晚点 LatePost》说。 陈睿大学毕业就进入了金山软件并一路升至核心管理者,他也承袭了时任金山总裁雷军的一些特质,比如关注细节、事必躬亲。凡事都自己来,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尤其对于 CEO 而言,需要更专注在重要的事上而不是自己能做的事情上。 两年内提拔与引入六位副总裁 组建公司的中高层队伍成为 B 站近两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和快手一样,经历了几年高速发展后,B 站也正在有意识地解决组织管理问题,让组织跟上业务发展。 目前在 B 站一众业务里,除了主站产品与商业化两大业务仍分别由陈睿和李旎直接带领,其余业务均已配备一级负责人。 集团层面,COO 李旎与 CFO 樊欣均向陈睿汇报。各个职能部门中,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Bob 直接向陈睿汇报;市场、公共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负责人杨亮,法务部负责人 Spring 向李旎汇报。 据《晚点 LatePost》统计,在核心业务上,陈睿和李旎均领导超过 10 位业务负责人,数量与向腾讯董事局主席兼 CEO 马化腾和字节跳动前全球 CEO 张一鸣直接汇报的高管人数相当。 陈睿与李旎分工明确:陈睿主要聚焦在主站、直播、游戏和技术;李旎则主管商业化、投资并购、电商以及包括 OGV(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Video,专业生产内容)、综艺制作、版权合作、衍生品等在内的内容业务。 向陈睿汇报的核心业务负责人有 12 位,他们涉及直播业务、主站产品、主站运营、内容安全、视频云技术部、游戏业务、漫画事业部、电竞公司、猫耳 FM 、人工智能技术部与用户增长部。 向李旎汇报的核心业务负责人有 13 位,他们涉及主站商业中心的运营中心、主站商业中心营销中心、主站商业中心商业技术部、多屏产品、版权合作中心与投资并购部、OGV 事业部、电商事业部、纪录片制作中心、综艺制作中心、文化事业部、日本分社、衍生品事业部与商务中心与采购中心。 在这 23 位业务负责人中(有两人同时向陈睿和李旎汇报),有 8 位同时担任公司副总裁,其中 3 位是在 2020 年后从内部升任、3 位是在 2020 年后从外部引进,只有游戏业务负责人张峰和漫画业务负责人丁黎是在 2020 年以前便担任副总裁一职。 第一位从内部升任的副总裁是电商事业部的负责人王欣磊。他此前曾在腾讯、Google、1 号店任职;2014 年加入百度负责百度糯米产品与运营部门;2017 年加入 B 站后担任开放平台总经理,负责包括电商、票务在内的业务。 第二位是版权合作与投资并购负责人张圣晏,他同时也是动画制作中心与绘梦公司负责人。2015 年他在加入 B 站后开始负责版权合作业务。 第三位是杨亮,加入 B 站后他担任市场和公关业务负责人。2020 年,他主导的两场市场活动——跨年晚会与致敬五四青年节的视频《后浪》颇为成功。他策划的综艺节目《说唱新世代》在站内播放总量累计超过 6.1 亿。因此,除了市场公关、企业社会责任两大业务外,他从 2021 年起还担任 B 站综艺制作中心负责人。 2020 年开始,B 站空降多位副总裁。 年初,张振栋加入 B 站成为副总裁兼商业营销中心负责人。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曾在 2009 年创立国内最大的安卓市场联盟 UUCUN 并于 2013 年被百度收购;2015 年张振栋创立自营跨境电商品牌波罗蜜;2020 年初波罗蜜被 B 站收购。 同年 4 月,刘斌新加入 B 站任副总裁与商业运营中心负责人,主管商业广告。此前,他在百度工作八年,曾任百度凤巢副总监,负责搜索广告;2017 年起,他在奇虎 360 担任总裁助理,整体负责 360 商业化产品、技术相关工作。 卢梵溪是最新加入 B 站的一位高管。作为影视行业资深的制片人与导演,他在 B 站担任纪录片制作中心与自制剧中心负责人。卢梵溪曾在 2009 年加入优酷并任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优酷出品总制片人;2010 年,他发起并监制了总点击量逾 1.7 亿次的《老男孩》微电影;离职优酷后,卢梵溪创立了电影厂牌兔子洞文化。 作为一家年轻人聚集的互联网社区平台,B 站也拥有三位 90 后核心业务负责人,他们分别是副总裁张圣晏、文化事业部负责人柴轩鸿与游戏内容部兼直播中心总经理王宇阳。 直播业务的重要性在上升 B 站的管理结构反映主站产品部与商业中心两个部门的重要性,但主站无法激进增长、商业化限制更多, B 站必须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过去 B 站的商业化靠游戏承担,但游戏是一项研发时间长,且依赖爆款的业务,营收不稳定。从 2019 年起,直播被 B 站定为了最为重点发展的业务。这一年 年底,B 站签下主播冯提莫、引入更为专业的原大鹅文化 CEO 王宇阳负责直播事业部。 王宇阳今年只有 29 岁,是 B 站最年轻的业务负责人,他此前创办的大鹅文化主要围绕电竞经纪业务,涵盖主播发掘、培养、包装、后续推广与商业服务。在 2020 年加入 B 站后他成为直播事业部负责人,向陈睿汇报。 直播在内的增值服务成为 B 站第一大收入来源。根据 其 2020 年财报,直播在内的增值服务收入达 15 亿元,在营收中占比 38%,成为 B 站的第一大业务。 虽然直播业务增长很快,但它的规模相较抖音和快手两个短视频平台仍有差距,后两者的直播日活跃用户数均已破亿。 B 站最早通过引入 MCN 机构、与素人主播签约开展直播业务。2020 年开始,B 站开始进行站内转化,推动平台上的 UP 主进行直播。 “他们有表达能力,也有天然的粉丝基础,直播可以更快起量。” 一位 B 站产品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为了鼓励 UP 主直播,B 站给出开屏广告这种最高级别的推广资源,而在过去,只有 S 级项目有此待遇。 目前这个策略进展并不快。上述产品人士称,UP 主倾向于不要频繁在直播间露脸,他们认为这是对品牌的一种消耗。“在视频里你可以扮演成一位有趣有深度的人,但在直播间里,你更像你自己。” 《晚点 LatePost》了解到,从 2020 年起,B 站将游戏直播和游戏短视频从原本的直播事业部与产品部分拆给了游戏业务,形成合力。 如今,每月有 2.37 亿用户活跃在 B 站,还有 6270 万用户每天花 81 分钟浏览 B 站。陈睿曾说,他不想当 king of the world,只想建好社区,与好朋友相处,收获快乐。 B 站创立于 2009 年,今天已经 12 岁。从发展曲线上看,它还远没有步入中年。今天一切因为 “大”、“快” 而带来的烦恼,只不过是成长的烦恼。
首批电竞生毕业:有人进大厂 有人只能去开饭店
文|AI财经社 程靓 编辑|杨洁 从“野蛮生长”走向正规的电竞行业,在今年迎来了行业历史上第一批经过高校专业培训的毕业生。经过了几个月的求职时间,他们的就业情况已经基本落定。 在面试的道路上奔波了2个多月后,王韬终于安定下来了,一家位于苏州的二线电竞俱乐部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和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不同,王韬毕业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第一届电竞专业,在电竞作为全新的热门行业兴起后,电竞专业成为正式教育的一部分,而王韬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学生中的一员。 但当王韬坐在一家一线俱乐部HR面前面试战队经理岗时,他却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最终,他被面试官以“对岗位认知不清晰”为理由刷掉了。“我知道自己的学历不占优势,所以在大专学习期间,拼命地找实习和考证。我有幸能进入一线俱乐部面试,但是我在电竞行业的经验积累还是太浅了,也缺乏对行业内细分岗位的清晰认知和工作规划。”王韬说。 王韬告诉AI财经社,他的同学中,大部分人由于求职不顺利,并没有进入电竞行业工作,甚至有人开起了饭店。王韬已经算是其中的“幸运儿”了。 相比起来,电竞本科生们的就业情况要好得多。 贾磊进入电竞行业,算是“半路出家”。 播音与主持系出身的贾磊,并非电竞“正规军”,爱好电竞的他曾担任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电竞社社长,还参与了本校首个电竞学院的建设,在大三学年播音系细分方向时,选择了电竞解说。毕业之后,他自己创业做电竞赛事的线下策划,也“解决”了不少自己校友的就业问题。“目前公司里有不少人就是我们学校第一届电竞专业的校友。”贾磊说,“据我了解,学校里第一批毕业的电竞生,至少有四成还在这个行业。” 从“野蛮生长”走向正规的电竞行业,在今年迎来了行业历史上第一批经过高校专业培训的毕业生。经过了几个月的求职时间,他们的就业情况已经基本落定。 “电竞教育”的概念在2014年被提出。2016年9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在体育类项目中增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随后,包括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不少高校纷纷开始投入到电竞专业的建设中。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职院校也开始加入开办电竞专业的大潮。王韬就读的大专院校就在2018年开设了电竞专业,在今年,他们和第一批电竞专业本科生一起迎来了毕业。 随着电竞行业热度攀升、商业化进程加速,电竞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急速扩张。根据媒体报道,截止到2020年,电竞行业人才缺口已达50万。但是,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们,也还在面临现实和理想的错位。在他们身后,电竞教育也还在探索着人才供需的平衡之道。 01 摇摆的专职教育:“我毕业了,但是专业没了” 2018年夏天,一拿到志愿填报指南书,王韬就开始翻找在苏南地区开设电竞专业的院校。爱好游戏又担心志愿滑档的他,最终选择了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当时新开设的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 王韬感觉,自己很幸运地赶上了电竞的“风口”。“在2017年-2018年的时候,好多学校都新开了电竞专业。因为我平时就喜欢打游戏和看电竞比赛,所以比较关注新出的电竞专业。” 对那时的王韬而言,电竞专业是一个“稳赚不赔”的选择,既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还可以靠此挣钱。 王韬说,电竞专业并不是“打游戏”。“一开始很好奇学校会教什么,会不会天天打游戏。但后来我了解到,学电竞的并不打电竞,我们的专业是面向俱乐部和赛事做电竞相关的工作,像组织策划比赛、运营管理俱乐部和解说赛事等。” 根据该校当年的招生简介,该专业毕业生经过学习,将主要具有“能够策划组织省级及省级以上电子竞技赛事的能力,能够运营和管理电子竞技场馆、俱乐部的能力,能够进行电子竞技数据采集整理的能力,能够主持与解说主要电子竞技赛事的能力”。 并且学校招生简章里还表示,会和多家电竞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丰富的师资、可靠的实训实习和课程等。 王韬并非是很多人心目中,只想玩游戏的“网瘾少年”。“我选这个专业,并不是奔着打游戏去的,而是想离喜欢的东西更近一点。另外我也觉得,新开设的专业比较容易报考,加上电竞市场人才缺口又大,以后也好找工作。” 但学校的课程,还是让王韬有些失望了。回忆起大专时期的学习,王韬告诉AI财经社:“除了一门数据分析课会在机房实操外,其余都是理论课程,包括电竞解说、电竞发展史、俱乐部管理、赛事数据分析等。学了很多,但基本都是皮毛,对我毕业找工作没有任何用。” “专科比本科差太多,学不到什么硬技能,学校也很少提供跟电竞行业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实习和工作都是靠自己跑的。”王韬回忆起他几次找工作碰壁的经历,“因为学历不好,所以能获得大型赛事公司和一线俱乐部面试的机会不多。我好不容易拿到了一家一线俱乐部的面试机会,但却得到了‘对岗位认知不清晰’的评价,没有被留下。在这之前我也没有什么途径去了解具体的职业,和招聘的岗位就不太匹配。” 而对于自己现在获得的工作机会,王韬苦笑调侃,“上学时,因为大多数课程都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校社团工作和专业考证上,考到了电子竞技裁判证。或许这也是我还没有失业的原因吧。” 在同届的24个同学里,王韬说,他是还留在电竞行业的少数人。“同学里的一大半都转行了。有的和专业还算相近的,自学了后期剪辑去剪片子;有的就离专业很远了,除了干销售的,还有开饭店的。” 但更出乎王韬意料的是,毕业离开学校后,他曾经就读的电竞专业也跟着被“取消”了。他和自己的同学们,成了该校历史上目前为止唯一一届电竞毕业生。 对此,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办表示,“当时开设电竞专业是受大形势影响,市场对电竞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其实对于学校来说,我们的强项在于化工,电竞相关资源确实比较少,而且目前相关产业也还没有完全成熟,考虑到师资投入和学生后续发展问题,我们还是决定不再开办了。”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向王韬的学校输送专业教师的电竞培训机构南京恒一文化电竞学院,在他入学一年后也没了音讯。 据了解,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电子竞技教育的公司,自2015年起,团队开始投入电竞教育领域,全面发展电竞教材、师资等高校资源。2017年12月,该团队主编的电子竞技专业课程用书《电子竞技概论》正式出版,该书作为国内首套高等院校电子竞技专业课程用书,以电子竞技为对象,从理论基础入手,介绍了电子竞技从业之路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根据AI财经社观察,该公司官方微信号和官方微博“恒一电竞学院”下最新一条消息的发布时间是分别是2019年5月24日和2019年6月27日。天眼查资料显示,南京恒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2020年和2021年都出现了经营异常的记录。 02 本科教育:不能用“电竞专业”来概括 图/视觉中国 相比起来,电竞专业的本科生们则要“幸运”得多。 作为国内首家本科电竞学院,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在刚开设电竞专业时,就聘请了李晓峰(SKY)、杨培、刘洋、潘婕、田云鹏等电竞一线从业者担任“业界导师”。 据了解,电竞学院最初只有艺术与科技(电子竞技分析)一个专业方向,2017年首届共招收80名新生,分为4个班,每班20人进行小班教学。带队导师表示,专业将从大数据、比赛方案规划、战队战略分析、赛事的专业解说等方面出发,重点培养电子竞技数据分析与智慧服务、电竞赛事策划与运营、电竞赛事分析解说等人才。 从现在的招生简章来看,电竞学院下方划分的专业又有了一些改变。目前学院下设两个专业方向,一是艺术与科技(电竞游戏策划与设计),另一个是播音与主持艺术(电子竞技解说与主播)。 具体到学习方向、课程设计上,似乎“电竞”这个标签,并不足以概括这一专业。 对于该校2018级艺术与科技(电竞游戏策划与设计)方向的在读生周玥来说,调整后的课表少了数据分析类课程,加强了对运营管理和策划的学习,同时专业课还会涉及基础的播音课程。 电竞专业课程表。图/受访者提供 “在考上这个专业之前,我也有很多幻想,后来发现我们和所有大学生一样,正常上下课并完成课后作业,有时甚至会遇到更难的编程和数据分析问题。其实我们学的挺杂的,但是我觉得课程设置还比较合理,因为好多都能用到。除了专业的电竞理论和实操外,也会学习摄影、影视后期制作、新媒体栏目设计等。”周玥说。 电竞学院现院长助理陈欢对AI财经社表示:“目前,我们第一届电竞毕业生只有一个专业,就是最初的艺术与科技(电子竞技分析)方向。因为第一年招生的时候,我们的重心是培养数据分析和策划运营类电竞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是第二年招生才开始办起来的。” 对此,电竞学院前副院长黄淼表示,“因为我们是民办院校,培养的多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市场需求是我们培养的重要指向。最早是觉察到市场更需要数据分析类人才,因此一开始的培养才会偏向数据分析。后来通过学生的教学反馈和同业界的多次沟通,发现数据这一块还是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理工人才更合适,我们就进行了一些教学调整,更偏重策划运营,但是这样的调整是在一定范围内循序渐进的,一般从下一届新生开始,而非对当届教学进行大变革。” 对贾磊来说,在学校担任电竞社社长和参与电竞学院建设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职业选择影响很大。“我所在的播音系在大三学年会进一步细分方向,当时就选择了电竞解说方向。后来的电竞学院下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电子竞技解说与主播)专业也是从原播音系细分方向逐步迁移过去的。电竞学院成立前有积累,成立后也有很多合作资源。” “之前有邀请过前世界冠军队IG的队长Rookie来学校开讲座。时不时也会拉一些赛事进学校办,从策划到执行都是由学生操作,业界和学界老师辅助监督,学校也有提供专门的电竞室。平时与不少大厂和游戏公司都有合作,像我们的部分专职老师同时也是网易和腾讯认证的专职解说员。”贾磊说。 作为第一家尝新电竞的本科院校,除了教学培养上的磨合调整外,南京传媒学院(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还在不停地向外界澄清“误会”。 黄淼表示:“一开始有很多同学报名这个专业是想成为职业的电竞选手,但其实他们都理解错了,我们不教打游戏,我们培养的是围绕电竞做周边工作的人才。这一点我们在历年的艺考宣讲中都会不断地去解释,去区别电竞和单纯的打游戏。就像打篮球,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投三分球,而是专注于现场以及幕后的搭建,我们培养的是举相机的摄影师,荧幕前的解说员,或是团队的管理者,但我们绝不可能去培养球员。” “电竞选手这个职业很特殊,花期很短。正常的学生18岁或19岁上大学,但是这个年龄对于电竞选手来说可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一般来说电竞选手都是要从更小的年龄去培养。我们并不是一个打游戏的专业,没有专门教打游戏的课程,并且来我们这边上课的一些业界老师也不是职业选手出身,而是在赛事公司或者俱乐部的策划和解说岗位上的专业人士,像职业选手、战队的领队和教练一般是来做分享的,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接触到真实的电竞。”陈欢说。 他进一步补充说,“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电竞,市场也追捧电竞,但我们并不会盲目扩招,因为这牵涉到师资和场地建设等教学资源配置问题。并且在当前的电竞市场中也有不少其他专业的同学来竞争门槛偏低的泛传媒类岗位,这对我们是一种冲击,所以我们也比较谨慎。” 03 “市场的想象”比真实的人才需求更丰富 图/视觉中国 随着电竞产业的发展,人才需求开始多元化。滔搏电竞市场部经理郭铭向AI财经社表示:“对俱乐部而言,人才的挑选途径是有很大区别的。像赛事类人才,像职业选手,我们主要是通过赛事或俱乐部的青训队挑选;另外还有一类是管理和运营类人才,除了总公司校招外,平时一般是在招聘网站上发布相关的岗位信息,向社会招聘。” 电竞专业的设立,确实是针对后一类人才需求而来。 此前有媒体报道,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届电竞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同学还没出校门就被互联网大厂和大型游戏公司的研发部门预定,而不少其他高校培养的优秀电竞人才往往也会选择产业链上游的大厂和游戏公司。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被大厂接收的毕业生,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工作内容是服务于大的游戏产业,而不是针对电竞领域。但另一方面,中下游电竞市场的人才需求,还正面临着尴尬境地:不少公司仍维持着小规模运作,但成熟、专业的人才却远远不够。 现负责某一线俱乐部品牌对外输出的马赛,在两年前创立了自己的公众号,专门对外发布电竞招聘信息。截至目前,他已发布了超600条招聘信息,招聘单位包括了大中型电竞赛事公司、俱乐部和电竞媒体。 “目前我收到的简历差不多维持在一个月700-800份左右,投递量大的时候可以到一个月2500份左右。”他告诉AI财经社,“不过,除了大厂独立的电竞赛事部门招聘外,现在大中型俱乐部和赛事公司里,要求电竞专业的很少,大多提出的需求是其他专业的本科生,例如传媒和体育管理类专业。在历史的招聘岗位中,我只见过一家公司的岗位明确要求要电竞专业毕业生。” “电竞行业太大了,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出,所谓的电竞专业学习内容的也会很宽泛。如果人才培养找不到侧重点,学生没有精通的知识点,其实对于招聘者来说,他们反而更愿意去找学历更好、在某一专业方向上更精通的人。并且对于成熟的赛事公司和俱乐部来说,相比基础薄弱的应届生,它们更需要有经验的人带来创新。”马赛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游戏项目开发,自然会需要更多的人投入。但是在我看来,当下,电竞行业最缺的还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拿得出成熟作品的专业人才。” 现有电竞专业的定位方向,仍然是略显尴尬了。学科覆盖面过于“广博”,和电竞行业需求的“专一”相比,还是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电竞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现有的高校教学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试验。 根据《2021全球电竞与游戏直播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电竞观众将增至4.47亿,其中,核心电竞爱好者将占据2.34亿。中国成为拥有核心电竞爱好者最多的区域,人数达到9280万,其次是美国和巴西。并且中国凭借3.6亿美元的收入成为全球赛事收入最高的电竞市场,比2020年的3.15亿美元增长了14%。 面对越发炙热的电竞市场,或许外界对“电竞人才需求”的想象力还是过大了。“对目前的电竞行业来说,想象的泡沫更大。体育行业的发展是个‘慢过程’。一方面,体育行业中的电子竞技项目在全社会的认识程度还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资本对电子竞技的进入是短期行为还是长期行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一位体育产业专家对AI财经社说。 (周玥、王韬、贾磊为化名)
人工智能时代的斧刃劈向出行
文 | 杨旭然 编辑 | 王方玉 出品 | tide-biz 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自己衣食住行、信息获取等核心需求,每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能掀起一场行业乃至社会的巨大进步: 农业的发展解决食物问题,并推动形成了早期定居的人类社会; 棉纺织品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核心的产品,在英、法等欧洲国家的贸易版图扩张中行销全球,资本的原始积累随之完成; 以内燃机为代表的二次工业革命,部分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问题,但车辆复杂的工业制造、城市规划的不完善和化石能源的使用,让随后长达几十年里的出行成本没能有效降低,仍像是一个“半成品”,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如今,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有望通过自动驾驶和车路协调系统,彻底解决人类社会过去几十年所面对的种种出行问题。人工智能时代也有望随之展开——这一切都在百度Robotaxi无人车问世之后变得清晰。 8月18日,百度又发布了新的“汽车机器人”,直接在概念层面将自动驾驶的等级提升到了L5——车辆不仅可以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不再需要方向盘等驾驶系统,同时还能作为智能助理,与用户交流并提供各类服务功能。 听起来非常有科幻色彩的产品,其实符合了出行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逻辑。相比更常见的辅助驾驶,这是一次大幅度的跨越。 辅助驾驶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人,却不能解放人。无人车和汽车机器人则把人从驾驶动作中解放出来。 这是两个时代的分水岭,是一幅画卷的上下两部: 这幅画卷的上半部分,自1925年开始,就有早期的创新者用无线电驱动汽车的无人行驶,一直到2020年,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汽车在旧金山与北京上路测试; 画卷的下半部分,自动驾驶终于到了产业化的前夜,准备成为人工智能第一个完全面向普罗大众的核心级应用,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长期的尴尬局面有望被破除掉。 用最简单的言语总结就是:人工智能将通过接管“出行”这件事,彻底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01 无人车“单点爆破” 市场庞大,但并不是谁都能参与进来。 从2013年开始,百度正式立项无人驾驶项目。2015年,其无人驾驶列为独立事业部,并很快迎来了功能业务上的升级: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和车联网“三位一体”。 虽然在此后又有大量自动驾驶企业问世(其中有不少都是百度高管离职创办),但在中国,真正能够推出无人车的仍然只有百度一家。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最终做出无人出租车产品的公司也不超过5家。 无人出租车问世之前,无人驾驶作为一种功能被集成到品牌车辆中,让车企的产品看起来更加智能化,却没有形成商业模式。 Robotaxi无人车的出现则意味着,无人驾驶最终摸清了商业模式演进的方向,把汽车制造业变成了服务业,让“汽车”彻底变成了“出行”。 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研究咨询机构IHS Markit(埃信华迈)在《中国自动驾驶市场与未来出行市场展望》中预测: 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万亿,复合增长率在20% - 28%之间,Robotaxi无人车在其中的占比将达到60%,规模为1.3万亿。届时,出行市场未来会转向无人车出行市场。 市场庞大,但并不是谁都能参与进来。想要分得一杯羹,需要满足两方面重要的前提:L4级别的自动驾驶——这需要历时多年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海量的城市数据、充沛的流量,否则在运营层面就会很困难。 百度Apollo在过去多年一直不断积累路测数据,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超过1200万公里,这些都转化成了无人车的驾驶经验与驾驶能力。作为对比,智力情况正常的人类司机上路行驶12万公里,基本上就可以成为一名熟练司机。 自动驾驶的实现不仅需要无人驾驶系统自身的成熟,企业对于城市、环境的数据化也非常关键。 这可以从企业在高清智能地图的专利申请上看出端倪。截至2020年,此类专利申请量排名前三的中国企业申请人依次为百度(1433 件)、腾讯(862 件)和国家电网(670 件)。 Robotaxi无人车的成熟和推向市场,正是自动驾驶乃至整个人工智能商业化历程上的“单点爆破”,像劈向木头的斧刃一样,给这个十万亿级的大市场破了局。 除了技术层面的成熟,Robotaxi无人车还有现实层面的意义。 出行市场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组成。但不同于其他很多行业需求的有限性,人们的出行需求几乎是无限的,会随着人口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而增加。 出行的行业困难几乎都出在供给端。如果不想去公交地铁,就必须依靠私家车和出租车。私家车具有一定的门槛——车辆价格、驾驶能力、城市拥堵程度、车位限制等等等等,出租车由于牌照和司机培训等问题,运力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共享出行能够组织私家车主供给运力,激活社会车辆运载能力,一度被视为最有希望解决出行供给侧问题的关键。但随着安全监管趋于严格、补贴退坡,平台抽成提升等新问题出现,越来越多的司机不愿再面向社会提供运力,这导致目前主要的共享出行平台都在面对运力短缺问题。 从主要的共享出行平台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因为运力无法满足全社会持续性的出行需求,其成长已经遇阻。 “司机的意愿”已经成为了运力提升最大的障碍,但人类司机是无法靠工业化大生产去批量制造的。从出租车公司到共享出行,企业想要向社会最大限度地提供运力的先决条件已非常清晰:解决司机供给的瓶颈问题。 02 智能的落地没有捷径 和1976年的个人电脑类似的是,无人车走向民用的时间节点就在眼前。 产业的发展是一条长河。脱离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只能是一条干枯的河床。 在过去很多年的创业时代中,人们习惯于某种商业模式在探明之后迅速铺开,资本推动、消费者买单、企业和企业家功成名就,一切都来得顺其自然。 就像人们把掌声和鲜花送给乔布斯。他带领世界实现了两个巨大的突破:一个是个人电脑。几十年电脑硬件技术的发展之后,个人电脑在苹果和IBM等公司的推动下终于民用,Apple II、麦金塔走进大量家庭; 另外一个是智能手机,苹果手机彻底将手机从通讯功能升级到网络功能,移动互联网时代从此拉开大幕。 但很少有人想过,在PC与手机彻底实现民用之前,这个产业是怎样熬过漫长的研发与投入期,那些“先烈”的名字早已经被遗忘了: 1947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两位主要发明人——莫契利和埃克特组建了埃克特—莫契利电脑公司,希望能够将当时的“通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复制,但最终失败,仅三年就被迫转卖; 1951年,著名的王安电脑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文字处理机生产商,但在1992年最终倒闭; 1973年,法国工程师François Gernelle和André Truong发明了最早的个人电脑“Micral”,当时进行发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研究院无力购买大型计算机。 几十年的漫长时间里,关于个人计算机的所有研发、投入和产业风险,都由无数个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在承担。直到1976年乔布斯、韦恩和沃兹尼亚克成立苹果公司。 如今,和1976年的个人电脑类似的是,无人车走向民用的时间节点就在眼前,时代的势能积蓄多年之后,终于在2021年的年末开始露出峥嵘。但在此之前艰苦卓绝的研发、投入阶段,是不该被遗忘甚至是误解的。 在上文中提到,L4及以上的无人驾驶不同于其他行业,需要历时多年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海量的城市数据、充沛的流量才能供给,天然决定了只有具备强大技术能力、数据储备和流量支持、财力支持的互联网公司才有能力胜任。 谷歌和百度承担了这个重任,百度在过去多年承担了巨大的财务压力。财报数据显示,到2020年年中,百度在研发方面已经累计投入了1000亿元以上。 根据虎嗅研究总监Eastland的统计: 截至2021年6月末,百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117亿元,占过往9.5年累计营收的15.9%、累计经营利润的97.2%! 持续性、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让百度的股价表现承担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在产品端,无人车的进展一直在持续,其成本已经下探至48万元每辆并且仍在不断降低。这推动整个自动驾驶技术的民用化,来到了从零到一的临界点。 最新的变化是,在日前的百度世界大会上,Robotaxi无人车的客户端“萝卜快跑”已经发布,这标志着无人车上路、无人驾驶铺向市场的日子就在眼前了。人工智能真正为人类提供规模化服务的“智能2.0”时代,正渐行渐近。 03 写在最后 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J·斯滕伯格对智慧进行了理论化,他认为智力包括了三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这套智力理论被称之为“智力三元论”。 从他的研究中我们看到,智慧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学习和存储获得“存量数据”,也就是智力的基础; 其次,是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形成创造能力,这被称之为“经验智力”,可以看做是智力实现拓展能力的过程; 最后是“情境智力”,指的是智力通过此前的存量智力、经验智力中的习得,去在具体的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到无人驾驶方面,就是车辆上路之后自行解决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 这一套智慧形成的理论,在过去多年百度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投入中形成了鲜明、清晰的展示。 经过了海量的数据输入,和1200万公里的实际道路行驶之后,如今,到了最后展示情境智慧的时刻。人工智能在此前几十年的艰难求索,将绽放于此一役。
推动新就业形态积极发展
  8月9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永定街道,外卖员正在查看外卖订单信息。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新就业形态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货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近日,一系列指导意见密集出台,多方正在合力推动这一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指导意见出台   对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情形作出规范   近日,国家层面第一个系统规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策文件出台。人社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从健全公平就业、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社会保险制度,强化职业伤害保障、完善劳动者诉求表达机制等多方面,补齐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制度短板,还将所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劳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保障数字经济劳动者权益的制度构建逐渐走深走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尤其是《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创设了“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情形”,是在传统的劳动关系—民事关系“二分法”基础上的创新。   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长,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0年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   一方面,共享经济下的灵活用工模式为“稳就业”“保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许多灵活就业人员与从业单位之间属于非稳定劳动关系,无法获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保障。《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对于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指导企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合理确定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张成刚认为,此举是对劳动关系制度的重大改革。   除此之外,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 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对保障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提出全方位要求。交通运输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初步明确了做好快递员权益保障工作的路径。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意见》,就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专家认为,这些政策的出台,既有助于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也有利于促进灵活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和群众收入。   各地细化举措   放开参保户籍限制、发挥工会作用   劳动关系认定难、社会保障欠缺、生存状态较差、组织程度偏低、权利救济困难……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各地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探索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维护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回应了社会关注的难点、痛点。   浙江宁波1月出台《宁波市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实施办法》,重点从鼓励电子劳动合同签订、搭建企业与从业人员互通联系平台、优化技能培训和人才服务、加大新业态企业放管服力度、多途径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完善新业态领域劳动用工治理体系。   广东5月出台文件,取消外省籍和本省跨市流动的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参保年限等限制条件,为异地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大开参保方便之门。同时,广东大力提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便利,整理归集了账户建立、缴费比例、缴费基数、待遇申领等各项涉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的现行政策,方便灵活就业人员明晰政策,及时办理参保缴费。   深圳市总工会7月发布《深圳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改革方案》,提出30条具体举措。包括在2021年下半年开展集中建会攻坚行动,吸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工会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渠道实现网上入会;向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会员赠送一年保障期的意外险互助保障计划和重疾险;建立健全互联网平台企业、快递物流企业“律师驻点”“律师入企”、劳动争议律师代理等。   江苏无锡将在阿里、到家和顺丰平台企业试点开展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试点工作突破了现有补贴政策要求企业与劳动者“签合同、缴保险”的传统模式,将与试点企业未建立劳动关系但通过企业平台提供服务并获取劳动报酬的重点群体人员也纳入培训范围,并按规定给予企业培训补贴。   平台企业改进   倾听劳动者意见、保障权益落实   “了解了各区路况是怎样的、卸货时哪里能停车、怎么跟客人沟通……很有用!”提起7月底参加的技能提升培训,深圳货拉拉司机昌治刚说,“平台对我们的关怀是越来越细致了。”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体验和权益保障的问题,正在得到逐步改善和解决。   货拉拉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举办线上、线下培训,公司还成立了专为司机服务的部门,通过线下恳谈会收集司机问题、反馈解决进度,后期还会推出司机车辆损坏等情况的相应关怀措施。   美团成立骑手服务部,围绕骑手工作生活全流程需求,提供解决办法。今年上半年,美团外卖在全国举办了近百场骑手恳谈会,收集到的不少建议正在变成现实。例如,美团骑手App新增订单“改派”和“出餐后调度”功能,增加了骑手在出餐慢、出餐不稳定等场景下的应对方法。   按照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和相关部门的部署,下一步,中国将在部分重点行业开展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探索用工企业购买商业保险、保险公司适当让利、政府加大支持的机制,为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提供与工伤保险待遇接近的保障。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姜颖看来,明确权益保障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和相关组织深度参与。   张成刚认为,制度构建与市场实践是相互协同、共同适应的过程,应采用协同治理的方式,吸收各方诉求,逐步推进完善,织密劳动者权益保障网,努力使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叶子)
苏农银行上半年营收微增1.84% 净利同比增1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蕾 8月19日晚,江苏苏州农村商业银行(简称“苏农银行”,603323.SH)公布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苏农银行实现营收19.60亿元,同比增长1.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5亿元,同比增长17.19%。 分析其上半年营收构成可以看到,利息净收入增长3.79%,非利息净收入增长-4.11%。非利息净收入的主要构成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0.16%,投资收益增长-42.12%。 苏农银行在半年报中表示,各项贷款余额868.30亿元,比年初增加82.71亿元,增长10.53%,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稳步上升,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远超各项贷款增速,公司涉农及普惠小微贷款占比首次突破80%, 截至2021年6月30日,苏农银行总资产为1507.31亿元,较年初增长8.1%;资产质量方面,苏农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4%,较年初下降0.1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360.01%,较年初提升54.70个百分点。 苏农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7%、10.7%、13.22%,相较于上年末减少0.68个百分点、0.68个百分点、0.31个百分点。 6月底,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曾对苏农商行进行跟踪评级,在维持其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稳定的同时,表示关注苏农银行如下情况:一是经营区域较为集中,且以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主,较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该行贷款质量和盈利增长仍面临一定压力;二是纺织业贷款占比较高,行业集中度风险较大;三是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产品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零售业务占比较低,收入结构有待改善等。 从半年报情况来看,苏农银行苏州地区营收16.32亿元,同比增长1.67%,占总营收的比重为83.28%,苏州以外地区营收3.28亿元,同比增长2.65%,占总营收的比重为16.72%。 公司贷款方面,苏农银行公司贷款余额为556.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13%,占总贷款的比重为64.10%。从贷款发放的行业来看,制造业贷款占比33.65%,较年初占比下降0.19个百分点,但是也远高于占比排在第二的批发和零售业的8.37%。 截至6月末,该行零售贷款余额214.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45%,占总贷款的比重为24.70%,较年初提升0.85个百分点。
经观头条 | 汇中财富兑付迷局:先打款、后签合同,产品交易模式及资金去向成疑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上万名投资者,在等待着汇中普惠财富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称“汇中财富”)的兑付。 8月13日,汇中财富官微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期兑付公告”称,截至到2021年4月1日——4月30日之间到期的金交所产品客户、有限合伙产品客户及汇中网客户投资人,安排本月按本金比例进行小兑付。 公告一出,在汇中财富投资者群里引来对于“对账”操作的质疑。此前7月19日,汇中财富公布第一期兑换方案,包括用债权购物和折换房产,曾引发投资者们的不满。 今年3月26日,汇中财富官微宣布面临短期内丧失兑付能力。此后近半年的时间里,投资者们四处寻求解决方案。 区别于以往P2P因自融而爆雷,这次让投资者陷入兑付困局背后,是汇中财富的借助地方金融交易所或产权交易所等平台进行的一种新的资产交易模式。其中涉及到多家融资租赁公司、保理公司在交易所的摘牌、挂牌,地方金融交易所本身是进行各类资产交易的场所,对汇中财富的产品没有监管责任,却在无意间“被”成为产品发行推介时的背书。 汇中财富早期靠经营P2P业务起家,旗下有多家地方分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曹伟。在许多宣传推介资料中,汇中财富一直宣称自身是“央企成员企业”。在P2P业务逐渐清退后,汇中财富在2018年开始转型“金交所”产品,也即本次爆雷后投资者主要投资的系列产品。 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汇中财富近几年发布的“金交所”系列产品,发现其中颇有蹊跷。首先是不同系列产品中,有几家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公司频繁出现,且角色出现互换;其次,汇中财富发行的不同系列产品,预期收益率类似,且产品合同中对于资金用途语焉不详,有的则直接概括为“补充发行人流动资金”。 这也引起了投资者的质疑:这些挂牌、摘牌公司是否多为汇中财富掌控的“空壳公司”,从投资者处募集资金,看似投向了在金交所挂牌的某些项目,实则资金大都在汇中财富控制的账户中? 有汇中财富的业务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尚未兑付的本金约120亿。汇中财富在公告中称,“汇中从2013年成立至今,经历了8年的辉煌发展,已为数万名客户的300亿资金提供了服务和兑付。” 未兑付的高息产品 2021年7月28日下午两点多,记者来到汇中财富总部地址,这里还保留着春节的装饰,两盏红彤彤的灯笼悬挂在门口,玻璃门上还有“新年快乐”的贴画。 走过前台,办公区有些空荡。不一会儿,一波一波的人走进来,他们大多拖着行李箱,手里拿着充电宝,将行李放到墙角,坐到空空的工位上,他们等候着跟这里的负责人“谈一谈解决方案”。这些人是来自全国多地的汇中财富投资者,其投资的产品“爆雷”几个月了。 今年3月,汇中财富突然发布暂停运营,此后,投资者之前购买的产品相继出现兑付问题。到了5月份,投资者沈月的客户经理告诉她,其投资的50万产品兑付不了了。 沈月回忆称,2020年底,汇中财富在浙江的业务员跟她介绍汇中的投资产品,只需要投半年,沈月说业务员是她的朋友,当时就投了钱,“等发现出事了之后,合同和认购证书才给我。” 沈月给记者提供的《国鑫·优债系列五期金融资产收益权项目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国鑫优债5期”)显示,她购买了30万的份额,半年期产品的年化利率7%。另一份是《信诚 9号系列产品一期产品说明书及认购协议》(以下简称“信诚9号一期”)显示,沈月购买20万元份额,也是半年期产品,年化利率也是7%。 “国鑫优债5期”的挂牌方是山东瑞兴嘉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兴嘉诚”),摘牌方是江苏骏鑫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骏鑫”),备案登记机构是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发行产品规模不超过3000万。 这个产品是以江苏骏鑫作为摘牌方(也即发行方)来募集资金,资金用途是“用于定向摘牌瑞兴嘉诚在金融资产交易所备案登记的骏鑫1号债权”。从上述交易结构来看,“国鑫优债5期”募集的资金到瑞兴嘉诚,未披露下一步流向。 “信诚9号一期”的发行方也是瑞兴嘉诚,发行规模不超过2000万,所获发行资金净额用于补充发行人的流动资金。从汇中财富前业务员提供的推介资料来看,“信诚9号一期”募集的资金经过瑞兴嘉诚到东信永诚资产管理(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信永诚”),最终的资金流向不得而知。 4月20日,沈月投资的产品到了兑付的日期,到了5月2日,沈月的业务员告诉她汇中财富已丧失兑付能力的情况。 投资者李译文的产品协议是“国鑫优债系列产品10期”,她投了20万。与沈月不同的是,她已经是汇中财富五六年的“老客户”了,在前几年的投资中,她投的产品都顺利兑付,3月的爆雷让她感到意外。她对记者表示,一开始得知消息,她愿意给汇中财富时间和机会,但是未想到最后汇中财富的行为让她十分失望。 投资者刘方军在汇中财富投的资金比较多,他手上现在没兑付的产品共计有上千万。刘方军投资了“添鸿2号保理应收账款产品第三期”(以下简称“添鸿2号三期”),购买250万元,期限12个月,年化利率9.3%;还有“天金·金丰4号4期金融资产收益权项目”(以下简称“金丰4号4期”)投资300万元,期限12个月,年化利率9.3%。 上述添鸿2号三期的发行方是鸿燕融资租赁(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燕融资租赁”),“投资者委托鸿燕融资租赁在天津金融交易所摘牌,受让本协议选定的投资标的……”在上述合同中,未说明募集资金去摘牌哪家机构的产品。 金丰4号4期的挂牌方是东信永诚,摘牌方是金丰融资租赁(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丰融资租赁”),备案登记机构也是天津金融交易所。 上述沈月、李译文、刘方军投资的产品均已逾期,据上述投资者回忆,他们的投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打款、后签合同”,在没签订合同前,已经将钱打到了业务员指定的收款账户。 产品交易模式及资金去向疑问 自2016年底,“交易所”一度成网贷平台的转型新方向。彼时,随着网贷监管细则的落地和互金整治的发展,多家P2P起家的公司宣布设立或者涉足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当时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指用互联网平台为各类金融资产提供撮合交易,解决投资渠道和融资问题,也能为资产提供交易。汇中财富在2018年才开始发行金交所相关的产品。 投资者沈月、李译文、刘方军提供给记者的多份合同中,瑞兴嘉诚、江苏骏鑫、鸿燕融资租赁、东信永诚等主体频繁出现,有的公司在同一系列不同产品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在某产品中是摘牌方(发行方),到了另外一份产品中又成为了挂牌方,比如,瑞兴嘉诚在国鑫优债系列产品8期中是发行方,在国鑫优债系列四期债权收益权产品中则成了挂牌方。 以沈月和李译文购买的国鑫优债系列为例,记者梳理发现国鑫优债系列有不同的产品类别,沈月购买的“国鑫优债5期”和李译文购买的“国鑫优债系列产品10期”,俩人分别将投资款打到了江苏骏鑫和瑞兴嘉诚的公司账户。 信诚9号系列的发行方分别是金丰融资租赁和瑞兴嘉诚,合同上的打款账号也是这俩家公司。 在金丰系列和瑞安系列中,东信永诚、瑞兴嘉诚和江苏骏鑫再次出现,最终投资者也将投资款打入这三家公司的银行账号;同时,金丰融资租赁和瑞兴嘉诚以挂牌方的形式出现。此外,瑞安系列和国鑫·优债系列四期——七期债权收益权产品的用途一样,都是“用于定向摘牌瑞兴嘉诚在金融资产交易所备案登记的骏鑫1号债权”。 在添鸿系列中,鸿燕融资租赁和华夏融欣(厦门)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合作,产品是“保理应收账款”;而资产收益权产品的合作对象又出现了一家山东嘉瑞星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上述产品涉及到的交易所包括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西藏产权交易中心、深圳亚太租赁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湖南信德信用资产登记备案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信德”)等。 记者发现,同一系列产品的挂牌交易所也有不同,国鑫·优债系列五期债权收益权产品在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国鑫优债系列产品10期中涉及的债权项目在湖南信德进行备案登记及转让。信诚7号资产收益权产品二期的产品在西藏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在信诚9号系列产品一期中,涉及到的债权项目在湖南信德进行备案登记及转让。 在几份不同系列的产品合同中,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大同小异,同一产品中,不同的持有日期和投资金额,对应不同的预期收益率,在年化6%-11.5%之间。“汇中的资产或者投资,老实说,都会有一个期限错配。”7月28日下午,当记者问及产品为何全部无法兑付问题时,在汇中总部工作人员苏某这样回复。 汇中财富实际控制人曹伟在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汇中在合规这一块,我们参照银监会的规定,企业不能形成资金池,这是一道红线。如果涉及到非法集资,不但公司利益没法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没法保障。所以汇中目前采用的对接模式,可以很好的保证这种合规性。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对接模式,采取出借人把钱通过由银监会下发牌照的支付公司或银行的渠道,把钱给到借款人。这个过程中,借款人跟投资者都清晰地知道这个钱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在三方平台、或者给到借款人。还有种模式是债权转让模式,也是绝大部分P2P公司采用,这种模式严重违反银监会的资金池红线,这种模式的方式是出借人把资金给到公司的某个人,再由这个人把钱给出借人。中间多了一个人,就形成了资金池。所以,目前汇中在全国规模性公司中,唯一采取对接模式,参照监管部门规定,是最合规,汇中在模式上保证了合规、透明,让投资者放心,让企业对接安全。 有接近汇中财富人士称,自2013年汇中开始经营P2P业务,此后随着监管政策趋严,采用过第三方托管账户的方式,后续汇中财富开始的金交所模式,汇中告诉客户,这个项目是在金交所挂牌的,看似挂牌、摘牌的是别的公司,跟汇中没关系,但其实是汇中控制的公司。在投资人将款项打到上述公司账户时,很多(资金)用来兑付汇中过往的逾期产品,这种模式是迟早要出问题的。 汇中财富的产品交易模式也引起投资者的追问,他们质疑参与交易的摘牌方、挂牌方公司为汇中财富设立的空壳公司。 兑付疑问 3月1日,一份落款为“曹伟”手签名的《通知》发出,其中称,汇中财富各区域、各营业机构:1.自2021年3月1日(含)起,停止公司资金募集类产品的咨询服务,并停止各种方式的资金募集行为,停止资金募集类产品的所有进款。2.目前公司正在与专业的律师团队一起,对公司的合规工作进行全面梳理。 3月26日,汇中财富官微发布消息称,“不管是外部国内外投融资市场环境的恶化、2020年全球疫情影响、民间募资政策的趋严,还是公司内部运营管理的偏差、产品设计的失误、风险应急处置的迟缓,现实的压力在2021年初发生了叠加效应,我司投资的部分底层资产在此轮周期性下行的过程中缩水严重,回款艰难,难以继续用利润覆盖投资回报,信贷类权益也陆续出现大范围拖欠延期……最终还是面临短期内丧失兑付能力……” 据李译文反馈,汇中财富所在地的金融办工作人员表示,之前汇中财富有一部分是P2P业务,在政策开始清退P2P后,汇中定期向金融办汇报“三退”情况,金融办每季度去现场,同时聘请律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去汇中财富进行核查,资产也在逐步压降。 “今年3月,曹伟跟我们说要停止兑付了,线下交易所的业务还是占大头。这时我们才反应过来,汇中不只是在这边(注释:P2P业务),那边(金交所业务)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当天和我们说完,第二天就停了。”7月28日,金融办工作人员对前去咨询的李译文说,5月份政府部门开始介入,对汇中财富进行审计。 7月19日,汇中财富官微终于发布《汇中财富开启第一期多种退出方式的公告》,第一期多种退出方式包括:(1)债权购物,本息快速等价易物;(2)折换房产,重资产保值增值。 但是沈月告诉记者,这个方案让投资者非常不解,方案一的债权购物,是投资者可以在汇中财富指定的“库购商城”中以债权换取物品,但商城中的商品质量难辨,且有价格虚高的问题。 而且进入商城,需要签订《债权换积分协议》,这份协议中一条是“甲方签署本协议即表明甲方不再追究丙方及丙方代理平台的所有刑事及民事责任。”甲方是投资者,丙方是汇中财富。 方案二则是折换房产。不过,汇中财富设置了1:1销债附加条件,也就是100万的房产,只能抵消50万的债权,还得再自己交50万元的现金。如果投资者要消除100万债权,就要额外掏100万现金,来换取名义上200万的房产。 “这个方案就是把投资者当傻子耍。如果之前还对汇中财富有幻想的话,兑付方案出来之后幻想完全破灭了。”有汇中财富的前员工对记者称。 7月28日,李译文在汇中财富总部办公室询问汇中财富员工苏某,何时拿出现金方案,苏某说,“暂时真的还没有。” 苏某称,“3月份出事后,很多后勤、内勤辞职,很多工作没有人做。后续逐步搭建起架构来运作,肯定速度很慢。夯实一种,退出一种。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进行回款,资金回笼,给大家兑付。” 沈月、李译文、刘方军等投资人对第一期兑付方案都不满意,他们期待汇中财富能够拿出更有诚意的方案。 各地投资者们不断寻求和汇中财富对话的机会,在8月6日的客户线上沟通会上,汇中财富副总裁付楠称,7月份汇中的线下进账5237.5万,近3个月保持在5000万左右,因为失去了绝大部分还款金额,恢复之前每月的进账任重而道远。 8月13日,汇中财富官微发出《关于开展第(二)期兑付公告》,安排第二期小兑付计划。 “本次兑付计划的投资人为完成对账操作(含因数据异常导致客户申请异议),未完成对账操作的客户会在完成后进行兑付。” 因为在第一期的兑付方案中,有“甲方签署本协议即表明甲方不再追究丙方及丙方代理平台的所有刑事及民事责任”的内容,所以有投资者由此怀疑,对账是否代表放弃之前的合同关系。“所有客户的账户信息,汇中都有留底和保存的,对账意味着什么?你只要能把对账这两字彻底解释给我们每一个客户听,满意的答案下,我相信客户都会这么做的。”有投资者表示。记者将继续关注汇中财富兑付事件后续进展。 (应受访者要求,沈月、李译文、刘方军为化名)
中国证监会表态支持 香港市场将迎来A股指数期货合约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香港市场将迎来A股指数期货合约。 证监会发言人8月2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对香港证监会将在港推出A股指数期货表示支持。他表示,此举有利于丰富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的风险管理工具,进一步吸引境外长期资金配置A股,巩固和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证监会发言人介绍称,为保障相关指数期货产品的平稳推出,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细化和完善了衍生品监管合作和跨境风险防范安排相关合作机制。两地将加强市场信息交换和监管执法协作,打击各类跨境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共同维护两地市场安全平稳运行。同时,证监会将稳步推进境内股指期货市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促进A股指数期货在岸与离岸产品、市场协同发展。 今日稍早时间,香港证监会批准香港交易所推出A股指数期货合约。 香港证监会表示,自2014年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互联互通)推出以来,国际投资者经由沪股通和深股通对内地A股市场的投资不断增加。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表示:“A股期货合约为愈来愈多参与中国A股市场的全球投资者(包括在本港透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行交易的投资者),提供一项重要且崭新的风险管理工具。投资者如能在香港进行A股期货交易及有效地对冲定价风险,预期将可促进长线资金流入内地市场的进一步增长。” 欧达礼还表示:“推出此期货合约是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巩固了香港在国际市场上作为金融风险管理和接通中国市场中心的重要地位。” 香港交易所即将向市场公布有关合约的详情及推出日期。 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根据2017年签订的《有关期货事宜的监管及执法合作备忘录》,已就跨境衍生品建立了紧密的监管合作安排,包括监察信息交换和法规执行协助。这将有助于维护市场廉洁,并让两地监管机构能够更好地评估和促进A股指数期货合约的长期发展。
剑指“抱团报价”! 科创板、创业板新股询价规则要这样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注册制试点实施两周年之际,为促进买卖双方有序博弈,8月20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就科创板、创业板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规则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上交所称,科创板建立的市场化发行承销机制运行两年来,新股发行总体平稳有序。不过,实践中出现了部分网下投资者重策略轻研究,为博入围“抱团报价”,干扰发行秩序等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兼顾注册制下新股发行的公平性与效率,上交所拟优化调整部分科创板股票发行定价机制,为投资者规范参与网下询价报价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买卖双方博弈均衡,同步加强发行承销过程监管,进一步形成新股发行市场良好生态。 据了解,上交所此次规则修订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调整最高报价剔除比例。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 二是取消新股发行定价与申购安排、投资风险特别公告次数挂钩的要求。明确初步询价结束后如确定的发行价格超过网下投资者报价平均水平的,仅需在申购前发布1次投资风险特别公告,无需采取延迟申购安排。 三是强化报价行为监管。进一步明确网下投资者参与科创板新股询价报价的规范性要求,并将可能出现的违规情形纳入自律监管范围。在发行承销业务或者询价报价过程中涉嫌违法违规的,上交所将相关线索上报中国证监会查处,涉嫌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深交所称,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化发行承销制度体系,建立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创业板新股发行询价定价配售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新股发行总体平稳有序。但实践中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深交所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在常态化加强发行承销监管的同时,动态研究完善《首发实施细则》,积极维护新股发行承销过程的公平和效率。 据了解,深交所此次规则修订主要包括:一是完善高价剔除机制,将高价剔除比例从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 二是与《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衔接,取消新股发行定价与申购时间安排、投资风险特别公告次数挂钩的要求; 三是加强询价报价行为监管,明确网下投资者参与询价时规范要求、违规情形和监管措施,涉嫌违反法律法规或证监会规定的,上报证监会查处或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向记者表示,此次修订的核心有两点,一是放开四数区间下限要求,二是放开高价剔除比例。机制上还是买方定价,卖方接受价格。这个核心机制是没改的,只是在参数上的调整。高价剔除10%下调到不超过3%,这个参数调整还是很有诚意的,对拉开集中报价有帮助,可以更充分反映买方的真实需求。 “监管用意很明显,不改变大趋势,只解决极端问题,保障新股可持续发行是核心。”王骥跃表示。 上交所表示,将做好相关反馈意见的收集评估和吸收采纳工作,及时修订完善科创板股票发行承销业务规则。下一步,上交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继续做好科创板股票发行承销过程监管,促进博弈均衡,提高发行效率,更好实现科创板上市融资功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交所也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全面践行“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和“四个敬畏、一个合力”要求,坚持“开明、透明、廉明、严明”工作理念,认真研究吸收市场各方合理建议,根据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首发实施细则》,优化创业板发行承销机制,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强化发行承销过程监管,督促买卖双方认真履职尽责,独立客观报价,审慎合理定价,共同维护好新股发行秩序,更好发挥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医药板块领跌、白酒跌上热搜 机构这样判断后市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沁 白酒板块跌上热搜、医药板块“哭天抢地”,上证指数盘中跌破3400点,A股市场今天以大面积下跌结束了本周最后一个工作日。 截至8月20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3427.33点,下跌1.10%;深证成指报收14253.5点,下跌1.61%;创业板指报收3192.9%,下跌2.61%。板块方面,医药跌幅直逼7%,白酒板块跌幅也超5%,中证酒指数盘中跌幅达3.80%,调整明显。Wind数据统计显示,沪深两市共有328只个股跌破每股净资产。其中福星股份、泰禾集团、民生银行市净率最低,分别为0.359倍、0.364倍、0.377倍。 市场情绪方面,北向资金全天大幅流出,净流出108.16亿,沪股通净卖出62.36亿,深股通净卖出45.80亿。北向资金连续两日净卖出超百亿,为2015年7月以来首次。 个股方面,酒企贵州茅台跌破1600点,截至20日收盘,贵州茅台收报1548元,下跌4.44%。酒鬼酒下跌9.99%,山西汾酒跌幅也超9%。泸州老窖、金徽酒、五粮液跌幅超7%。医药股方面,恒瑞医药遭遇上市20年来的第二个跌停,报收48.46元,下跌9.99%。迈瑞医疗下跌17.05%,报收278.09元。此外,南微医学的跌幅超18%,报收18.53%。 下跌诱因 从市场层面来看,大跌的原因既包括个别行业的负面风险信息,又包括外围市场影响。 泰达宏利基金认为,首先,权重股白酒因为行业监管事件再度受到冲击,北上资金大幅流出引发情绪恐慌。昨日市场流出一份《关于召开白酒市场秩序监管座谈会的通知》文件,市场监管总局拟于20日召开座谈会,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于白酒行业进一步监管的担忧,特别是外资恐慌情绪较浓,北上资金全天大幅流出。其次,在全球新冠病毒新增确诊重新抬头、阿富汗地缘政治危机以及美联储潜在的缩表预期下,全球股市波动加大,尽管最终隔夜美股收复跌幅,但欧洲主要指数跌幅均在1%以上,也加剧了市场情绪的回落。此外,8月16日MLF利率没有调整之后,20日的LPR利率也维持不变,也使得部分交易经济压力下行加大、短期降息的投资者预期落空。 华夏基金表示,这主要源于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短期信心不足,以及白酒、医药等个别行业负面风险信息导致。特别是在目前部分品种估值较高、交易相对拥挤的情况下,容易因为风险事件扰动而出现较大的波动。从外围市场来看,地缘政治和美国经济滞胀预期也对风险偏好有所扰动,最近高盛大幅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大宗商品价格有所走弱,对经济的预期是当前影响全球风险资产的主要矛盾。 具体到白酒板块,华南一位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认为,从盘面消息来看,白酒板块异动主要受到国家市监总局价竞局约谈白酒企业的影响,上午召开的白酒价格座谈会给市场情绪带来较大的扰动。此次价格座谈会,更多是针对高端酒批价展开,对于出厂价影响不大。 他表示,从这个逻辑来看,对酒企基本面和利润的直接影响较小,更多带来的是情绪面的影响。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经销商利润如若有所压缩,可能会带来打款意愿的回落,从而带来间接影响。此外,经了解,本次价格座谈会约谈对象,更多是区域性的经销商,层级并不算特别高。因此市场也猜测,本次座谈会更多可能起到是督导提示的作用。 而华夏基金认为医药板块大幅回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担心医药作为民生行业,会有利润限制风险;其二,部分地方开始医药集采,担心降价风险。 华夏基金表示,政策对医药创新的支持态度是非常清晰的,政策主要是医保基金腾笼换鸟,腾除的是不合理的药品耗材灰色空间,想要换来的是创新品类和服务质量。当前市场对短期业绩要求更高,也对机构研究水平要求更高,但是在行业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大跌恰好是挖掘新一轮方向的时机,以景气度为线索,重点关注CXO和医疗服务的投资机遇。 能否企稳反弹? 华夏基金表示,考虑到内外部环境变化,市场仍将处于弱势震荡趋势,需要耐心等待风险的释放。短期需要关注的市场影响因素包括: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缩表靴子落地);财政政策发力后社融逐步企稳;高成长品种估值逐步得到消化,市场交易结构有所优化;个别行业风险得到缓和。 泰达宏利基金认为,向后看,尽管短期市场整体仍处于震荡、整固期,但“宏观有惊无险、A股先抑后扬”。首先,美国覆水难收,就算8月围绕TAPER的政策收紧预期以及发债力度加大而带着美债利率走高,但无风险利率保持低位是常态,不会对A股形成明显冲击。其次,国内外疫情再度席卷,国内经济修复动力转弱。但内外部压力下,近期政治局会议基调也已边际转松。再者,资金面上,基金发行回暖、每月维持1500亿-2000亿规模的常态化发行,也为股市流动性提供支撑。 具体到白酒板块,上述基金经理表示,还是要相对客观中性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关注疫情的控制,另一方面可积极关注中秋国庆前,9月份经销商打款情况,以验证行业动态。近3个月酒板块都呈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从历史行情来看,鲜少出现连续4个月的酒板块调整行情(除了股市异动期间),因此,技术层面来看,在较大的跌幅之后,酒板块后续可能呈现阶段性反弹行情。但总体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疫情有所反复的背景下,全年来看,酒板块大概率还是呈现震荡格局,建议投资者降低收益预期,以更长的视野,来把握酒板块长坡厚雪的投资机会。
中信证券上半年净利破百亿 A股市值仍列东方财富证券之后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8月20日,中信证券(600030.SH,6030.HK)发布2021年半年报,这家券业龙头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77.21亿元,净利润破百亿,达到121.98亿元。这一净利润数字创出其2016年以来的半年业绩新高。 不过,与傲人的业绩表现相比,中信证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略显“失意”。截至8月20日收盘,中信证券A股市值为3133亿元,而近期风头正盛的互联网券商龙头东方财富(300059.SZ)市值为3246亿元,为券业市值一哥。 半年报业绩亮眼 一季报数据显示,中信证券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77.21亿元,同比增长41.05%;净利润121.98亿元,同比增长36.66%。截至报告期末,中信证券净资本893.4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4%。 具体来看,证券投资业务为中信证券第一大业务,实现营收97.68亿元;其营业利润率也最高,达到63.07%。其他业务和经纪业务分居中信证券第二、三大业务板块,营收分别为97.28亿元和92.48亿元。三项业务营收分别占总营收的26%、25%和25%。 此外,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和证券承销业务分别实现营收63.6亿元和26.16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17%和7%。 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中信证券完成A股主承销项目92单,主承销金额1422.99亿元;注册制下科创板、创业板等IPO项目27单,合计发行377.14亿元;再融资主承销项目65单,主承销金额1045.85亿元。上述三项业务市场份额均排名市场首位。 半年报显示,中信证券主要业务板块中,资管业务营收增速较快,较上年同期增长55.88%;营业利润率也达到52.72%,仅次于证券投资业务63.07%的水平。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证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39万亿元。其中,集合资管计划、单一资管计划及专项资管计划,规模分别为3614.15亿、1.03万亿和1.05亿元。其中,主动管理规模1.17万亿元。资管新规下中信证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包括养老业务、公募大集合产品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份额约13.84%,排名行业第一。 中信证券表示,接下来将注重主动管理、长期限净值型、“固收+”及权益等多资产模式,持续布局和发展跨境产品。未来还将做好资管子公司设立筹备工作,加强资管业务数字化建设。 东莞证券研报认为,中信证券投行业务保持行业领先,随着注册制的深入发展后续业绩增长可期;信用与资管业务大幅增长,财富转型效果显著,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各项业务能力突出,后续看好公司财富转型加速以及向FICC等多业务开发与发展,维持公司谨慎推荐评级。 市值一哥易主 虽然“券业一哥”地位难撼,但中信证券二级市场表现却逊于互联网券商龙头东方财富。 2021年5月24日,东方财富股价再度突破3000亿元关口,之后与中信证券市值差距稳定在百亿元左右。6月11日,东方财富市值达到3242亿元,反超中信证券3223亿元的水平,券商“市值一哥”易主。 年初至今,中信证券股价由29元附近跌至约24元,东方财富股价由27元附近涨至31元左右。截至8月20日收盘,中信证券股价收于24.24元,市值3133亿元;东方财富股价收于31.41元,市值3246亿元。 虽然市值完成反超,但东方财富业绩表现仍难望中信证券项背。东方财富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57.8亿元,净利润37.27亿元;两项数据分别为中信证券的15.32%和30.55%。 财信证券非银分析师刘敏表示,随着居民理财需求日益增加,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基金持续扩容的趋势,东方财富互联网流量变现成为市场上受益较大的标的。尤其是东方财富旗下天天基金凭借其互联网模式,在基金代销领域竞争实力较强。 深圳某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东方财富作为互联网券商,在运营成本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投资者可能会将其视为互联网标的而非券商股,所以其估值和股价表现也优于后者。不过,也有投行人士表示,东方财富股价高企也与其遇上了金融科技的东风有关,相较于传统券商,东方财富除了“互联网券商”这一概念外无其他优势,估值也偏离合理水平。
多元化解证券期货纠纷 最高法与证监会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称,近日与中国证监会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全面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工作。 通报显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发挥证券监管部门在解决证券期货纠纷中的指导协调作用,以及人民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中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降低投资者解纷成本,全面提升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质效,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与中国证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总对总”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实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中国投资者网在线调解平台”系统对接,为证券期货纠纷当事人提供多元调解、司法确认、登记立案等一站式、全流程在线解纷服务。 《通知》强调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证券期货领域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依法及时高效化解证券期货纠纷。 《通知》明确了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具体业务流程,要求进一步强化在线音视频调解工作。同时,对最高人民法院相关部门、各级人民法院、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及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相关会管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评估激励体系,建立多层次联合培训机制,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方式解决证券期货纠纷等作出规定。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证监会将共同推动“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全面落地,通过“法院+证券监管部门”,多元化解证券期货纠纷,助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证券期货纠纷常见的解决途径有诉讼、仲裁、信访等途径。而最高法和证监会联合出台的“诉调对接机制”,对处理证券期货纠纷,又提供了一个调解渠道。 “这个调解平台,有法院及证券监管部门的支撑,确保了调解的专业性和合法性;又通过网络技术平台,便利了投资者,能够节省维权成本。诉调对接机制如果能落到实处,有利于及时化解纠纷,减少社会矛盾。当然,调解的难度在于双方要能达成一致。有些证券期货纠纷,涉案金额大,或者由于涉众,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也给成功调解带来了一定难度。”臧小丽律师表示。 “总对总”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强调,调解必须遵循自愿原则。臧小丽律师认为,如果一方不愿调解,或者达不成调解意见,也要及时进入到诉讼程序。以避免借调解之名拖延解决纠纷,激化矛盾。 下附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建立“总对总”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通知 法办〔2021〕3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各派出机构,各交易所,各下属单位,各协会: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法〔2018〕305号)要求,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决定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全面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决策部署,切实发挥证券监管部门在解决证券期货纠纷中的指导协调作用,以及人民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中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建立健全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全面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不断满足证券期货投资者多元纠纷解决需求。 二、基本原则 (一)依法公正原则。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不得违反法律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权益。 (二)高效便民原则。根据证券期货纠纷特点,灵活确定解纷方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解纷效率,降低投资者解纷成本。 (三)调解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各方当事人意愿,保障投资者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三、工作目标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证券期货领域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依法及时高效化解大量证券期货纠纷。 四、工作内容 (一)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证监会共同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即“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以下简称调解平台)与“中国投资者网证券期货纠纷在线调解平台”(以下简称投资者网平台),通过平台对接方式开展全流程在线调解、在线申请司法确认或出具调解书等诉调对接工作,全面提升证券期货纠纷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职责分工。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负责在线诉调对接工作的统筹推进,宣传引导当事人运用调解平台化解证券期货纠纷,对证券期货纠纷调解员开展技术系统培训指导,调解平台的研发运维等;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负责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具体业务流程指导,对证券期货纠纷调解员开展业务培训等。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统筹证券期货纠纷调解机制建设,制定证券期货纠纷调解政策规范,建立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名册及相关管理制度,指导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开展在线调解和诉调对接工作等。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投资者服务中心)负责投资者网平台的日常运行、安全防护和升级优化等工作。 各级人民法院在“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框架下,积极与中国证监会相关派出机构、会管单位开展诉调对接工作,将符合条件的证券期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纳入本院特邀调解名册,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调解方式化解证券期货纠纷,开展委派、委托调解工作,依法及时在线进行司法确认。 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相关会管单位在“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框架下,负责与相关人民法院开展诉调对接工作,指导对应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入驻投资者网平台,组织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开展在线调解工作。 (三)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信息的采集和管理。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定期汇总并更新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信息。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相关会管单位指导督促各调解组织负责日常管理和信息维护工作。 (四)特邀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确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的规定》,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将符合特邀调解组织条件的调解组织,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相关会管单位将对应调解组织中符合特邀调解员条件的调解员,通过调解平台推送到相应的人民法院进行确认。人民法院对于符合条件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应当纳入到本院特邀调解名册中,并在调解平台上予以确认。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民事审判第二庭与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共同推动将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证监会共同认定的特邀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纳入各级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名册。 (五)在线诉调对接业务流程。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纠纷调解申请后,人民法院通过调解平台向调解组织委派、委托调解案件;调解组织及调解员登录投资者网平台接受委派、委托,开展调解工作;调解完成后将调解结果录入投资者网平台,由投资者网平台将案件信息回传至调解平台,并告知相关法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通过投资者网平台向相关调解组织提交调解申请。 调解组织接受法院委派、委托调解或自行调解成功的案件,调解员组织双方当事人在线签订调解协议或上传调解协议。鼓励双方当事人自动履行。确有必要的,可就达成的调解协议共同申请在线司法确认或者出具调解书,人民法院将在线进行司法确认或者出具调解书;未调解成功的案件由人民法院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立案或者继续审理。经调解组织线下调解成功的案件,依法能够进行司法确认的,可通过调解平台进行在线司法确认。 人民法院在委派、委托案件前,应当征求当事人同意,并考虑调解组织的专业领域、规模能力、办理范围等因素。调解组织在收到法院委派、委托调解通知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就是否接受委派、委托调解作出回复。 (六)强化在线音视频调解。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应当积极使用投资者网平台的音视频调解功能开展在线调解工作。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利用法院办案系统和调解平台内外连通的便利条件,落实在线委派、委托调解、调解协议在线司法确认、电子送达等工作,为在线音视频调解提供支持和保障。 五、工作要求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民事审判第二庭、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投资者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推广应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下一步工作举措。各地由人民法院立案庭牵头,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建立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从具体工作层面部署落实相关工作要求。 (二)建立健全评估激励体系。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证监会根据工作实际分别建立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绩效评估激励体系,从组织建设情况、矛盾纠纷化解数量、调解成功率等方面科学设定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定期形成调解工作质效分析报告。对参与纠纷化解工作表现突出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引导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优质高效参与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工作。 (三)加强培训指导。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民事审判第二庭、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各级人民法院和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相关会管单位应当建立多层次联合培训机制,不断提高调解员的职业修养、法律素养、专业知识和调解技能。人民法院要大力支持证券监管部门培育并充实调解力量,广泛吸纳证券专业人士担任调解员,为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提供保障。 (四)重视宣传推广。各级人民法院、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典型案例、普法教育等方式,提高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知晓度和信任度,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方式解决证券期货纠纷,依法理性维权。 各地在落实推进中的经验做法和困难问题,请及时层报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国证监会。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