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全球首款碳纤维手机放弃“中国制造” 竟然便宜了1500元
还记得全球首款碳纤维手机Carbon 1 MK II吗?这是德国厂商Carbon Mobile去年发布的,售价799欧元。日前该公司宣布Carbon 1 MK II不再由中国公司生产,改为德国制造,并且用久降价200欧元。 Carbon 1 MK II手机是Carbon Mobile经过四年研发,打造出HyRECM技术(混合无线电复合材料),是全球首款碳纤维机身手机,原本在2020年生产,但因为疫情等原因,今年3月份才上市。 Carbon 1 MK II手机原本是在国内生产的,但是该公司日前宣布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了德国,在前摩托罗拉工厂生产,并且与IT经销商Ingram Micro合作,Carbon Mobile公司强调了一番德国制造的高品质。 不过虽然最后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了德国,但Carbon Mobile依然离不开亚洲的供应链,Carbon 1 MK II的相机、外壳等部件依然亚洲公司生产的。 好消息是,Carbon 1 MK II手机还会用久降价200欧元,此前定价799欧元会降至599欧元,约合4565元人民币,降价大约1524元。 另外说一句,虽然首款碳纤维手机听着很好很强大,但是Carbon 1 MK II手机的配置有点对不起名头,使用的是联发科Helio P90处理器、8GB LPDDR4X内存及256GB UFS 2.1闪存,6英寸AMOLED屏幕,分辨率为1080x2160,后置双16MP镜头,20MP前置镜头。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款4G手机,毕竟P90是联发科2018年的产品了。
从X70系列的影像表现力 看vivo如何领跑手机影像赛道
在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创新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手机作为影像生产力工具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专业创作者用它来创作微电影,还是普通用户用它来拍摄生活Volg,又或者亲朋好友聚餐时用它来记录并分享快乐时光...这些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正在被一台具备强大影像实力的手机所实现。 显然,由于具备拍摄、编辑以及即时分享等完整操作的天然优势,手机影像相比传统相机更受大众欢迎,成为手机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环。深谙用户需求的厂商们,自然在手机影像体验上也是大做文章,绞尽脑汁地提升手机影像体验,而在众多厂商中,表现最积极、成绩最突出的无疑是vivo了。 9月9日,X70系列新品手机正式发布,作为vivo年度巅峰旗舰,X70系列在旗舰配置上一次性拉满。不过,相比于年度旗舰芯片、超感自由屏、立体声双扬声器、大体积X轴线性马达、IP68防水防尘、50W无线闪充等硬核配置,更让人心动的是X70系列拥有令整个行业都垂涎的影像系统,就像是vivo自己说的,要成为手机影像NO.1。 简单来看,X70系列在蔡司光学镜头、蔡司T*镀膜、大底微云台主摄、专业影像芯片V1等强力加持下,影像能力不仅覆盖全场景、全焦段,更从“视觉系统”本身出发,将光学器件、影像芯片与软件算法有机结合,带来更为卓越的手机影像实力和用户体验。 构筑技术创新护城河! X70系列集vivo前沿影像技术于一身 当然,手机影像表现力的根本,还是要通过完整的技术方案来呈现。特别是进入5G时代,智能手机的影像竞争进入综合实力与研发深度的比拼,是一个涉及到硬件、软件、芯片、算法等不同领域的综合影像系统协同创新方案,需要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大量的成本和研人才。 因此,vivo将影像上的技术研发,看作系统性的技术工程,通过平台、器件、算法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提升最后的成像品质。而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vivo通过自研以及与合作厂商共研的方式,带来了多项前沿创新技术,筑起了一道技术创新护城河。 这在最新发布的X70系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自研专业影像芯片V1,打造vivo影像发展新引擎 在X70系列在影像表现上最大的惊喜,无疑是搭载了vivo首颗自研专业影像芯片V1,这在业界上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作为一款全定制的特殊规格集成芯片,专业影像芯片V1与主芯片协作,效果体验兼容兼得,拥有高算力、低时延、低功耗的特性。可以的说有了它,X70系列影像算法就能最大限度发挥能力,不仅在人像、夜景、防抖和视频等方面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还能进一步为视觉识别、AI算法提供辅助作用,包括视频插帧算法等,为手机影像系统带来更丰富的可玩性。 毫无疑问,当友商还死磕软件算法时,vivo已经进入硬件算法新时代,自研专业影像芯片也将成为vivo影像发展的新引擎。 联手顶级光学巨头蔡司,打造一流的专业光学技术 去年,vivo与专业相机厂商蔡司达成战略合作,当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起手机厂商与传统相机厂商跨界营销而已,vivo通过实际行动标明了态度,并联手蔡司带来了多项软硬件技术,交出的阶段性技术成果,并成功应用在X70系列上。 首先,X70系列在手机镜头用料方面,使用了更好的镜片与镀膜。 镜片方面,X70系列搭载了透光率达到高端单反级别的超高透玻璃镜片,取代了传统的塑料镜片,同时采用行业先进的AOA动态光学校准工艺,通过动态调整镜头里的部件,通过实时补偿,调整镜片厚度误差和镜片偏心误差引起的清晰度降低问题。 根据vivo透露,超高透玻璃镜片的研发成本非常高,与蔡司团队经过多轮验证,最终克服了工艺、良品率等技术限制,在手机上实现了高规格玻璃镜片,做到高透光率、超低色散、热稳定强的效果。 其次,得益于蔡司看家本领的T*镀膜技术优势,X70系列创新性地引入SWC镀膜技术,基于仿生学原理,充分抑制反射光,反射率最低降低至0.1%,大幅提升纯净度。同时,vivo独家首发ALD原子层沉积工艺,在超高透玻璃镜片上形成纳米级镀膜,进一步降低光线反射。 超高透玻璃镜片以及多重镀膜的应用,能够从硬件上有效的抑制眩光鬼影,带来媲美专业相机的成像效果。 但vivo并不满足于此。比如,为了能够满足专业摄影爱好者对于色彩的喜好,vivo联合蔡司在X70系列上研发了一款“蔡司自然色”,通过140个色卡表现以及引入3D色彩映射矩阵算法调教262144个参数,使色相进一步准确,饱和度处理更加精细,最终使照片色相准确度ΔE提升约15.5%,忠实还原人眼所见的自然色彩。 此外,在很多年轻用户最为在意的人像体验方面,X70系列深度还原蔡司经典的Biotar和Sonnar等镜头效果,带来蔡司质感人像,赋能大众创作,让人人都可以成为人像摄影大师。 持续升级微云台防抖技术,消除用户拍摄痛点 事实上,除了与合作伙伴携手提升手机影像实力外,vivo自身也在不断研发并推出提升影像能力的技术,其中有些已经成了vivo的招牌技术。微云台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在最新发布的X70系列机型上,微云台技术的再度升级,采用了超大底微云台双主摄解决方案。其中,X70 Pro+对手机防抖功能进行全新突破,根据重力传感器数据去自动旋转图像并进行裁切与补偿,利用独家的广角云台主摄,实现360°的地平线防抖能力,即无论手机如何旋转,录像机预览画面的地平线不随手机角度而变化,始终保持在水平线上,效果堪比专业运动摄像机,用实力定义手机影像防抖天花板。 除了大幅提升防抖性能外,微云台技术还能够带来更加强悍的夜拍效果。vivo X70 Pro+的主摄镜头在新一代超稳微云台基础上带来了f/1.57的超大光圈,大幅提升进光量,使得暗光下的拍摄质量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vivo依然是唯一能够将微云台技术应用于智能手机并实现量产的手机厂商,这在当下竞争严重同质化的时代,微云台成为vivo影像技术中鲜明而又独特的标签。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vivo在整个影像系统的关键环节上做到了全覆盖,在芯片、算法、镜头组上完成了技术布局,并且已经拥有不少行业独家技术。放眼手机行业,能做到这一点寥寥无几,这是vivo能够为消费者带来顶尖的移动影像体验的资本。 深耕影像长赛道! vivo有自己的创新方法论 X70系列出色的影像性能,集多项行业顶级创新技术与一身,十足惊艳。对于vivo来说,能够打造出这么一款影像旗舰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实上,在影像赛道上,vivo经过多年的试错和探索,基于用户的切实需求与产品可持续迭代,vivo确定了四条长赛道,分别是影像、设计、系统、性能长赛道,而在这四条长赛道中,影像长赛道无疑是排在首位的,这不仅因为影像对于vivo而言一直是核心中的核心,还在因为消费市场对于影像的关注程度更高。 那么,在影像长赛道上,vivo是如何精准拿捏住用户需求,又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上? 这得益于vivo 内部制定的一整套创新方法论:“铁三角战略”和“技术灯塔”。 铁三角战略是指产品规划、技术规划和技术预研,是为服务12-36个月的产品规划和实现的组织架构,该架构的目标就是辅助“两个握手”的顺利进行。一个是品牌战略和产品战略的握手,即 vivo 的品牌和产品定位,第二个则是产品规划和技术规划的握手。 通俗的理解就是,在vivo铁三角战略下,产品在研发初期就已经规划清楚了用户需要什么产品,并且通过怎样的技术方案去满足、实现用户的需求,从产品的萌芽期就进行了规划,确保产品的研发路径不跑偏。 而技术灯塔则是应对36个月以上的技术规划,vivo 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给产品规划和技术规划树立灯塔,进行新产品形态跟踪研究、国内外行业前沿技术扫描、芯片等领域的技术布局等。 正是在这套完整的创新方法论的辅助下,vivo才能够稳定迭代出X70系列这样能够带给用户卓越体验的旗舰机型,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创新创法论还会在未来vivo的产品迭代中继续发挥重要价值。 开启X系列专业影像之路!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影像创作带来的乐趣 关注vivo的消费者都知道,X系列定位中高端产品,是vivo面向年轻用户的主力机型,为更好地提升用户影像体验,并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X系列在影像技术上持续创新,实现了诸多行业首次和领先的成果,引领手机影像技术的发展。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代X系列产品在影像体验上带来的创新技术:Xshot系列是国内首款同时具备F1.8大光圈和OIS光学防抖的智能手机;X20系列首次搭载了独家定制的独立DSP芯片;X23系列是国内首款搭载125°超广角摄像头的智能手机;X30系列首次将全焦段摄影引入手机;X50系列行业首发微云台稳定器;X60系列搭载vivo蔡司联合影像系统... 而最新发布的X70系列,更是凭借上述的优势开启了X系列的专业影像之路,更是引领手机影像行业进入“硬件级算法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然,不论是vivo在战略层面上的创新方法论,还是自研或与合作伙伴研发的创新影像技术,核心目的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影像体验,因此在vivo的产品研发中,始终坚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这样的产品理念伴始终随着X系列迭代。 vivo认为,好的手机影像体验是能够为用户带来场景、人、影像的无界体验。不给场景设限,满足用户何时何地想拍就拍;不给人设限,让所有人都能拍出更好的作品,让影像创作变成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不给影像设限,让手机影像的表达更加有力、直抵人心,让用户能够真正享受到专业影像创作带来的乐趣。 显然,这样的影像体验,能够在X70系列上得以实现,这属于vivo的成功,也惠及广大消费者。 结语: 时至今日,影像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强需求,甚至是手机市场突破瓶颈期的关键破局点,而面对手机影像这个庞大、复杂而又多变的市场,vivo不仅有着清晰的战略布局,更是在影像长赛道上有着丰厚的技术积累,堪称影像天花板的X70系列的到来,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不仅意味着vivo多年在影像长赛道上的付出正在收获回报,更意味着影像将会成为vivo X系列产品的核心标签,成为vivo在高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之一。 此外,X70系列在影像体验上的惊艳表现,也证明了vivo在影像创新技术上的实力,在国产手机的创新之路上,vivo已经开始大步向前!
超七成网友“机不离手” 小心染上“手机病”
“2020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上,江苏省南通赛区的选手正在市图书馆内阅读比赛专用书。 徐培钦摄(人民图片) 微信聊天、上网购物……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诸多方便与乐趣,但过度使用、依赖手机的生活方式也让不少人染上了“手机病”,不仅致使日常工作、学习时间被挤占,还给身心健康造成多种不良影响。随着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手机病”的危害,网友们开始四处寻觅“良方”,通过使用自律应用软件、丰富线下活动等方式避免沉迷手机。 沉迷手机危害大 深夜,在某互联网企业任职的邹女士依旧坐在办公桌前,赶制着第二天需要的活动策划案。“如果白天没有一边干活一边刷手机,现在也不用‘挑灯夜战’。”邹女士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熬夜赶工虽然痛苦,但第二天还是抵挡不住手机的诱惑,“好了伤疤就忘了疼”。 白天刷微博、晚上打游戏、碎片时间玩短视频,如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被贴上“机不离手”“沉迷上瘾”的标签,工作、学习效率直线下降,像周女士这样因刷手机误事而深夜赶工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媒体近日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使用手机时长和健康隐患”网络调查,吸引超过40万网友的关注。结果显示,74%的网友表示自己“手机不离手”,65%的网友离开手机会产生焦虑感。换言之,目前超七成网友已经成为“手机病”患者。 除了严重侵占正常工作、学习的时间,“手机病”还会对使用者造成健康隐患。有医生表示,过度使用手机不但会对眼睛、颈椎和大拇指腱鞘造成直接损伤,还可能带来睡眠、内分泌和肥胖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精神和情绪。此外,成人沉迷手机还会给未成年人作出不良示范。一些父母整天手机不离手,放任孩子过早、过度使用手机,以致其视力下降、无心学习,未来还可能诱发性格孤僻等心理疾病。 自律软件开“良方” “手机病”危害大,治起来更是困难重重。邹女士说,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工作、娱乐已经成为习惯,日常生活离不开智能手机提供的各项功能和服务。“主动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很难做到,坚持一两个小时不用手机就已经是极限了。” 针对“手机病”用户的困扰,有软件开发者从手机本身“破题”寻找良方,推出一系列为手机重度使用者量身定制的自律应用软件,帮助他们远离沉迷。记者实际体验几款自律软件后发现,此类软件涵盖学习、工作、健身等多种使用场景,大多设有计时、便签、闹钟、日历、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等功能,可为任务计划设置定时提醒,并通过打卡签到等形式督促用户按照日程安排做相应的事情,帮助用户养成自律习惯,防止过度使用手机。 除了通过自律软件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部分手机厂商和游戏运营方还计划针对自律性不强的成人手机用户设计适当的防沉迷措施。据介绍,目前大多数手机基本都有针对未成年人设计的防沉迷系统和手机使用时间管理软件,但对成年人沉迷手机的问题鲜有设防,导致部分缺乏自律的用户得不到防沉迷保护,影响正常生活。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无论手机用户是成人还是孩子或老年人,防沉迷系统都应作为手机出厂的标准设定,为用户提供防沉迷保护。成人防沉迷系统无需过多强制性措施,只要设计好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超时就自动提醒用户注意身体健康,并在游戏等应用打开环节设计公益广告,提醒大家沉迷手机会带来健康危害,通过经年累月的重复提示来增强用户科学健康使用手机的意识。 “无机”活动也精彩 放下手机、翻开书籍,你能坚持多久?不久前,安徽某高校举办了一场“无手机阅读”挑战,邀请数百名师生走进图书馆,将手机上交工作人员统一保管,开启一段远离手机的专注阅读时光。 “无机”阅读、“无机”观影、“无机”桌游……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目光投向线下休闲,参与各式各样的“无机”活动也成为一种新时尚。闫先生是一名通讯工程师,每天工作生活都少不了跟手机打交道。在他看来,当代年轻人习惯长时间使用手机并不是大问题,只要愿意用心去发现线下生活的乐趣,就有望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远离虚拟世界的禁锢。 闫先生告诉记者,线下活动不仅能让朋友之间增进感情,还能相互监督、互相提醒,帮助自控能力差的同伴远离手机,享受线下游戏的乐趣。 随着“无机”活动的理念热度不断升高,不少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呼吁更多公共场所和商家推出鼓励远离手机的活动。比如,游乐场可以推出“不携带手机半价活动”,鼓励更多家长放下手机,与孩子一起玩游戏。餐厅也可以推出“寄存手机送小菜”活动,鼓励大家聚餐时多交流、少看手机。“其实线下生活从来不缺少乐趣,只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闫先生说。
因港交所询问用户信托等问题 蔚来香港上市被曝生变
据彭博社9月9日报道,蔚来汽车的香港上市可能推迟至明年。 早在今年3月,蔚来汽车申请在香港二次上市,申请时间早于小鹏汽车,而后者已于7月登陆港交所。 近日有消息称,在2022年初之前,蔚来汽车“不太可能登陆港交所”,原因是蔚来汽车收到港交所对其结构方面的询问,该询问对象包括了一份蔚来汽车在2019年设立的用户信托基金。 蔚来汽车的一份备案文件显示,蔚来CEO李斌于2019年曾将5000万股公司股票转移给一家蔚来汽车用户信托基金,使客户“有机会讨论和建议如何使用这些股票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李斌保留对这些股票的投票权。 多个信源表示,蔚来汽车迟迟未能获得港交所的审批,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涉及用户信托持股问题。 与此同时,蔚来汽车于9月8日宣布称,计划发行高达20亿美元的美国存托凭证(ADS)。在宣布出售ADS后,蔚来汽车股价在纽交所创下近三周来的最大跌幅。德意志银行分析师爱迪生·余(Edison Yu)9日在一份报告中称,此次融资可能反映出”香港上市进程的进一步拖延”。 另有报道援引内部人士消息称,考虑到香港上市计划的推迟,此次增发使蔚来汽车能够迅速筹集资金,蔚来内部相关商议仍在进行中,未来甚至有可能放弃香港上市计划。 目前蔚来汽车与港交所拒绝对此相关消息进行置评。 公开资料显示,蔚来汽车计划将在2022年交付包括ET7在内的三款全新车型并藉此扩大市占率,因此资金需求相对大幅增加,其2021年度研发支出增加至50亿元人民币。
8月满屏iPhone 13毁于“14香”你愿意再等一年?
刚刚过去的8月,每天都有iPhone 13的消息。 从最早曝光的外观,到之后的核心参数、摄像头参数,再到最终连国行机型的售价都一并曝光,这在前几年是从未见过的。而至于iPhone 13的发布时间,几乎全世界都猜到了是9月第三周的周二,而苹果却在本周才官宣,这个世界目前似乎只有苹果不“着急”。 而在iPhone 13系列发布前夕,“着急”的网友在昨天曝光了iPhone 14系列的真机机模…… 01“iPhone 14”优缺点盘点 可信度其实蛮高 首先,iPhone 14系列的照片公布后,人们确实都“信”了。 首先来看看iPhone 14的特点: 1、“刘海屏”彻底不见,改用挖孔屏的方案 2、中框继续加固,采用钛合金材质 3、和iPhone 4相似的圆形音量按键 4、屏下Face ID?需要证实 当然,也有几点遗憾: 1、屏下摄像头并没有出现,最终使用了安卓机已经用了很久的挖孔屏 2、摄像头的设计使得手机更厚 3、依旧是Lightning接口而不是type-C 4、屏下指纹? 如果昨天曝光的“iPhone 14”只是一张渲染图,那么网友们只会看看热闹,觉得这又是某位PS大师的杰作,但随着渲染图一并出现的却是真机的机模,据业内人士曝光,这款机模出自某知名手机设计师。 目前对于真机机模的真实性,存在争议点,这会不会是苹果iPhone 13已经舍弃掉的方案?答案是有可能的,但苹果早2019就曾曝光过类似挖孔屏幕和屏下Face ID的专利和方案,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搁置至今,但从目前真机机模所呈现的形态,这就是“iPhone 14”的消息是基本可靠的。 02iPhone 14的出现将打乱用户的购机理念 在昨天上午曝光真机机模后的不到两个小时,iPhone 14的全系参数也随之曝光了。 网传iPhone 14全系参数 针对这张“iPhone 14全系参数表”能够得到很多信息: 1、由于外观磨具大改,iPhone 14的mini款取消了 2、6.68寸大号的iPhone 14出现,命名为“iPhone 14 Max” 3、仍然是iPhone 14 Pro和Pro Max采用120Hz高刷屏,LTPO技术并没有下放到iPhone 14,也就是说“普通版”依旧是最高60Hz 4、A16芯片确定采用4nm工艺,或仍然是台积电工艺 5、屏下隐藏式Face ID首次出现在iPhone中 芯片从现有的5nm升级到4nm;大号的iPhone 14 Max出现可能会成为最畅销机型,虽然没有能够1-120hz切换的LTPO屏幕,但是仍然是三摄的配备是可取并值得关注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没有LTPO等屏下技术的简配版iPhone 14 Pro Max。 如果参数为真,一定会改变绝大多数用户的现有的购机计划! 1、原本喜欢单手操作小屏的用户,iPhone 14系列中取消了mini款,只能转投13mini或是12mini。 2、iPhone 13 Pro Max顶配版售价已经高达14099,iPhone 14 Pro Max有着更多的屏下技术、更优秀的A16芯片,起售价会进一步提高门槛,顶配版或许超过哦15000,这不得不让一些用户人群去选择更低容量的机型,降低购机费用。 3、iPhone 14 Max看似只是加大号的iPhone 14,但是由于配备了和Pro/Pro Max相同的三主摄,那么这将是iPhone 14系列中的黑马机型,也将是用户和黄牛关注度最高的机型,以至于让一些原本选择iPhone 14的用户会增加预算去选择Max款。 03写在最后:iPhone 13“毁”于“14香” 从现在曝光的iPhone 14系列来看,即将发售的iPhone 13越来越像“iPhone 12s”,而iPhone 14才是iPhone 12系列的“大改款”。 值得再等一年的不是iPhone 14,而是iPhone 13,或许现在说iPhone 13如何如何不行是尚早的,毕竟它还没有正式发布,但iPhone 14在这个时间曝光,无疑给13系列泼了一大盆冷水。 iPhone 13系列可能真的是一次试水或是过渡。这是苹果首次使用LTPO屏幕,在不同的使用场景将任意切换1-120Hz,而随着iOS 15系统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新奇的功能诞生,而明年这个时候,经过一年的时间不断迭代,iPhone 14系列配合iOS 16系统将会更加成熟。 iPhone 13系列不是不优秀,而是iPhone 14系列从现在来看确实发力过猛,让用户已经对目前的iPhone 13系列基本无感,而从本周外媒的调研数据来看,现有的iPhone用户只有不到20%将会选择购买iPhone 13,恰恰证明了现在的iPhone即便将刘海变小;把屏幕提升到120Hz,用户对于“挤牙膏”的做法还是毫不买账的。 所以,你要不要为了iPhone 14再等一年呢?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用,欢迎点赞+关注,有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处一起讨论。
深陷自燃泥潭 通用的电动先锋倒下了?
作者 | James 编辑 | 晓寒 通用的王牌电动车,纯电先锋雪佛兰Bolt正深陷自燃泥潭。 车东西9月10日消息,据外媒InsideEVs报道,通用汽车今天宣布,继续停产雪佛兰Bolt所有车型,原因是防止电池包起火的解决方案还没有找到。 就在今年7月和8月,通用汽车分两次宣布召回全部雪佛兰Bolt车型,包括今年的新款Bolt EV以及EUV车型,召回数量达到14.1万辆。 宣布召回的同时,通用汽车宣布,雪佛兰Bolt停产。截至今天,停产已经达到20天。 显然,自燃事故已经“卡住了”雪佛兰王牌纯电的脖子。在恢复生产后,Bolt能否保持通用王牌纯电的地位,需要打一个问号。 一直以来,雪佛兰Bolt在纯电汽车中的销量都非常优秀。在美国市场,雪佛兰Bolt的销量仅次于特斯拉Model 3,今年二季度,Bolt两款车型的销量超过2万辆。在传统车企中,Bolt纯电销量在此前确实无人能敌。 不过目前,无论是LG还是通用汽车,虽然已有解决方案,但是新款电池包没能及时量产,这也就导致14万车主的车辆随时处于危险之中,并且新车生产大受影响。这样一来,通用的王牌纯电或许将断送前程。 一、罕见!王牌纯电停产超20天 从去年11月开始,通用王牌纯电雪佛兰Bolt几乎就没有消停的一天。 当时,通用汽车已经发现了车辆存在的电池包缺陷,因此向NHTSA备案,希望通过软件更新限制充电电量,避免车辆自燃。通用汽车认为在软件更新后,雪佛兰Bolt在充满电或接近满电状态时,火灾发生的概率会降低。 ▲雪佛兰起初希望用软件更新修复问题 不过,今年以来,又有几辆雪佛兰Bolt发生了自燃事故,且车辆已经进行了软件更新。 因此,今年7月,通用汽车宣布召回6.8万辆2017款~2019款雪佛兰Bolt。到了8月,再次召回7.3万辆2020款~2022款Bolt,召回总量达到14.1万辆。今年分两次召回的车型,通用汽车将为车辆更换动力电池。 ▲雪佛兰Bolt EV(左)和Bolt EUV(右) 同时,雪佛兰Bolt的工厂——位于密歇根州的Orion整车工厂于8月23日起停产。今天,通用汽车宣布,Orion工厂预计复产时间在9月24日,届时停工时间将达到一个月。 如此大的召回规模,加上长时间停产,这在电动汽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根据调查,雪佛兰Bolt采用的LG化学电池包存在制造缺陷,是召回的根本原因。目前可以确定,LG化学提供的电池包中,存在阳极片撕裂和隔板折叠两个缺陷,可能导致起火燃烧,并且这两个缺陷可能既存在于电池模组中,也可能存在于电芯之中。 ▲雪佛兰Bolt起火事故 虽然电池包制造缺陷已经找到,但是改变生产流程,还需要经过大量的测试验证。因此截至目前,通用汽车和LG化学还没有重新开始生产。 这对于通用汽车的王牌纯电产品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在电动化转型中,通用汽车作为一家美国本土的传统车企,相较于福特、克莱斯勒、JEEP等其他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速度更快。其中,雪佛兰Bolt起售价为3.1万美元(约合20.01万元人民币),相比电动车领域的老大特斯拉Model 3具有更入门的价格,因此成为通用汽车的纯电王牌。 而经过此次召回,通用汽车自身成本支出就将高达18亿美元(约合116.2亿元人民币)。此外,如果电池包问题长期无法解决,通用汽车可能会继续停产Bolt,这将会带来更大的财务和口碑损失。 二、上周还有起火事故 换电池后重新算保修 从召回数量上看,雪佛兰Bolt从2016年至今销售量超过14万辆,而在美国传统车企中,还没有第二款车能取得这样的销量成绩。 根据外媒InsideEVs统计的数据,2019年,雪佛兰Bolt在美国的全年销量超过1.6万辆,在传统车企中,作为一款纯电车,其销量排名第一。今年年初,通用汽车推出Bolt EV和Bolt EUV两款车型,更是让销量大增。 ▲雪佛兰Bolt季度销量统计 今年一、二季度,雪佛兰Bolt的销量达到2.03万辆,其中二季度销量创下历史最高,同比增长142%。 雪佛兰Bolt是一款紧凑型两厢车,定位为小家庭使用。同时还有6.5秒的0~60mph(约合0~96km/h)的加速表现,相比同价位的燃油车有更强的动力表现,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款“小钢炮”。同时,雪佛兰Bolt拥有259英里(约合417公里)的EPA续航估计值,在传统车企的纯电车型中,表现不错。 与此同时,今年雪佛兰推出了Bolt EUV,为一款SUV车型。这款车拥有247英里(约合398公里)的EPA续航估计值。并且,通用还为这款车配备了自家的王牌L2级自动驾驶系统Super Cruise,在美国,有超过20万英里(约合32.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能够支持驾驶员脱手进行L2级自动驾驶。 由此可见,通用汽车希望将Bolt打造成为一款价格相对特斯拉Model 3/Y更低,实用性更强,同时还具备自家王牌L2级自动驾驶系统的车型。雪佛兰Bolt EV和Bolt EUV,相比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更具性价比。 不过,就是因为动力电池缺陷。在今年三季度,通用宣布大规模召回雪佛兰Bolt,并且还对车主提出了三个用车要求。 1、充电不能充太满,最多充入90%。 2、尽可能不要耗尽电量,避免剩余续航低于70英里(约合113公里)。 3、充电后要将车辆停放在室外,不要让车辆在车库内过夜。 这种用车方式更加繁琐,同时Bolt至少已经发生了12起自燃事故,令更多车主感到焦虑。 就在上周,一辆2017款Bolt在美国发生自燃。当天清晨,车辆在停车场内突然起火燃烧。当时车辆没有充电,且完全锁闭。附近居民表示,事故发生时他们先听到一声巨响,后来发出了爆裂声,还有巨大的火焰。停在这辆Bolt旁边的一辆玛莎拉蒂、一辆雪佛兰科鲁兹还有一辆现代伊兰特,全部被烧毁。 ▲起火事故现场(中央为雪佛兰Bolt) 而这辆雪佛兰Bolt的车主Jesus Damian,此前也安装了雪佛兰推送的电池包软件更新。 而目前,14万雪佛兰Bolt车主,只能等待改善生产工艺的新款电池包。 通用汽车承诺,当电池包更换完成后,通用汽车也将为这些电池包重新提供8年/10万英里(加拿大为8年/16万公里)保修。对于早期车主来说,这种维修方式无疑是一种利好。 结语:电池安全依然十分关键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动力电池就是汽车的心脏,有如汽车的发动机。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始终受到行业的关注,也是动力电池供应商长期面临的技术难点。 随着电动汽车普及率不断升高,人们对动力电池的安全诉求也在不断提升。从去年到今年,国内的比亚迪、宁德时代、广汽等动力电池供应商和整车厂都在大力研发全新电池技术,安全因素被放在了更高的优先级,动力电池安全将成为行业长期面临的问题。
小米汽车急行军:计划2024年出车 三年卖90万辆
“小米汽车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出车。”多位接触到某零部件巨头的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近几个月,小米方面一直与该零部件公司洽谈合作,并披露了小米汽车的初步计划。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告诉36氪,小米汽车的野心很大,计划在2024年出车后,此后三年,每年推出一款新车,“而这三年的总销量要达到90万辆。” 针对上述信息,小米集团向36氪表示:不予置评。 小米汽车的出车节奏,36氪此前已经有所报道,雷军曾在内部表示,小米汽车计划“3年出车,第一年卖10万台”。 今年3月30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经董事会批准立项,小米将为此初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 如今的行业格局对新入场者已不再友好,头部公司蔚来、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已经树立起品牌认知,在快速完善研发、销售和服务体系,也相继进入美股和港股等公开市场,撬动千亿级的资本支持。而传统车企也在轮番转型,推出独立子品牌,角逐新一轮的智能汽车消费浪潮。 有接触到雷军的行业人士向36氪透露,雷军也意识到小米汽车问世后,会是一片红海,因此决定用“BOM(物料清单)亏10%的方式”进入这一市场。 为加快造车进度,小米汽车也在借助资本手段,整合行业资源。小米已经斥资近8000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团队Deepmotion,据36氪了解,这笔收购,将为小米汽车直接输入30多人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加上小米技术委人员的内部转岗和外部招聘,小米自动驾驶团队已经到150人左右。 而在整车领域,小米汽车也开始高价招人。今年7月开始,小米官网发布大量整车研发岗位,薪酬普遍高出行业主流水平,年薪可达百万级。而据36氪了解,目前小米整车方面的核心管理岗已经基本就位。 产业链资源上,小米集团也接连出动,投资动力电池公司中航锂电、泊车技术公司纵目科技、激光雷达项目禾赛科技等,而小米系投资机构顺为资本也投资了蔚来的激光雷达供应商Innovusion。 经过半年紧急筹备,小米汽车项目逐渐步入正轨。9月1号,小米宣布,汽车公司正式注册,雷军也在微博晒出部分团队成员合照。 而36氪获悉,小米汽车团队架构也已有雏形,此前的小米汽车筹备组已经更名为汽车部,并下设产品部、智能座舱部、自动驾驶部、整车硬件部、动力系统部、智能制造部等10余个一级部门。这意味着小米汽车开始全面启动。 对于造车行业来说,又一条大鱼已经入海。
甘肃兰州新区多部门联合清查虚拟货币矿机“挖矿”
IT之家 9月10日消息 9月9日,甘肃能检办、工信厅、发改委一行人员开展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挖矿”活动专项检查行动。对兰州新区内多家大数据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厂区环境、用电设备等进行重点摸排。 专项检查组与被检查企业现场座谈国家在严禁虚拟货币等活动上的工作方针和坚定态度,相关企业现场签订了《杜绝从事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挖矿”经营活动承诺书》,承诺不开展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挖矿”、交易等活动。 下一步兰州新区公司将继续彻查辖区内网吧、网络公司和电量突增等可能“挖矿”客户,常态化开展清查虚拟货币矿机“挖矿”、违约用电和窃电等工作。 IT之家了解到,8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虚拟货币相关交易纯属投资炒作,人民大众要增强风险意识,自觉远离,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尹优平称,“我们再次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是法定货币,没有实际的价值支撑。” 今年以来,国务院金融委、央行等部门接连发声,打击虚拟货币交易及“挖矿”行为,内蒙古、青海、四川等地开展清剿“挖矿”项目行动。因涉及为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提供相关服务,今年 6 月,工行、农行、建行、邮储、兴业银行和支付宝被央行约谈。
华大九天能否为中国半导体“烧”出未来?
作者 | 清柠 前言 9月2日,深交所创业板通过了EDA工具开发企业北京华大九天的创业板IPO申请。 华大九天冲击创业板,是国内EDA领域融资扩张的缩影。思尔芯、概伦电子、广立微都在进行科创板或是创业板IPO的申请。仅在去年,就有11家EDA企业进行了16次上亿级别的融资。 身居国内EDA产业龙头的华大九天,更是被人寄予厚望。 作为半导体行业的上游产业,全球EDA仅靠三家巨头,就支撑了近八成的市场规模,成为了全球电子终端的技术根基。 中国本土起家的华大九天,此次上市,可能要打破原有的“行业三角”。 01 华大九天,波澜40年 华大九天从事的EDA行业,全称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是借助计算机辅助,进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的大型工业软件。 媒体上常见的EDA巨头Synopsys(新思科技),主力领域是数字电路的芯片设计,存在感相对较低的Cadence(铿腾电子),业务集中于模拟方向。Siemens EDA则在制造和封测领域有着充分的布局。 由于该领域对芯片制造的决定性影响,美方对中国的几次制裁行为,EDA成为了美方限制的几大关键领域。目前全球三大EDA巨头中,Synopsys和Cadence作为两家美国公司,也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现在委身于西门子的Siemens EDA,前身也是美国巨头Mentor Graphics。 国内EDA的开发,则离不开当初巴黎统筹委员会(即“巴统”)对我国的禁运。 1983年,无锡微电子工程批准建设,对应的3微米MOS生产线需要一套CAD系统。1989年,17家单位,200余位行业人才齐聚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开发我国首套集成电路计算机设计系统“熊猫系统”。 华大九天现任董事长刘伟平,当初参与“熊猫系统”项目时,还是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他只身前往北京,并没有考虑太多个人生活,只是说“我倒是无所谓,一个毛头小伙子”。毕业后的他,依旧在北京进行项目攻关,并负责EDA工具的开发工作。 1990年,“熊猫系统”正式公布。但是系统开发出来,并不代表能落地。缺乏应用的“熊猫”,在行业中反向平平,高新科技的国宝,变成了一头笨熊。到了年底,项目开发仅剩十几人,这其中就包括专注EDA的刘伟平。 沉寂了两年之后,熊猫系统推出了应用版。年仅26岁的刘伟平,也熬成了项目组技术骨干。更是被任命为华大集成电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国内的EDA设计,一度有了转机。 可是90年代的国际局势,又给刘伟平和国产EDA泼了一盆冷水。当初限制EDA进口的“巴统”影响力逐渐下降,导致Cadence和Synopsys这样的EDA巨头进入中国。缺乏保护的国产EDA,被国外产品冲击的七零八落。加上当时国内“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行业思维,国内EDA行业开始萎缩。 面对恶劣的行业形势,刘伟平依旧坚持了下来。2002年,华大电子带着IC设计业务和EDA业务,从中国华大独立了出来。中国华大原有的IC设计业务,也让华大电子蓬勃发展,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不过对于刘伟平而言,核心业务还是EDA。2008年,国务院审议通过“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方案,作为重大技术专项之一,EDA获得了国家支持。2009年,刘伟平带领华大电子EDA事业部独立,成立了华大九天。 12年过去,华大九天不但活了下来,旗下的EDA业务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2018到2020年,华大九天营收实现1.51亿元、2.57亿元到4.15亿元的三连跳。2020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1.26%,净利润达4012.99万元。EDA软件对应的收入比重,达到了惊人的84.96%。 如此亮眼的业绩,也是华大九天冲击创业板的关键动力。 02 EDA市场,国产路漫漫 谈论华大九天有多强,要先看国内EDA的市场格局。 前文提到,国外巨头入华,对国内EDA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可巨头的诞生,离不开行业的巨变。Cadence的前身SDA,刚要IPO就撞上华尔街股灾。Synopsys在90年代,几乎半年就要收购一次。 最早的行业巨头Mentor Graphics,2016年也被西门子收购,变成了Siemens EDA。西门子过半股份在德国之外,与美国利益攸关,收购核心技术受到监管压力相对较小。这样的EDA收购之路,中国目前无法复制。 国外半导体行业的野蛮生长,进化出了一群巨头。等到中国企业入场时,他们惊奇的发现:Synopsys拿下了数字芯片和FPGA逻辑综合相关工具(FPGA领域也是国产芯片发展的重要难题);Cadence在模拟IC全流程工具一统天下;就连看来相对弱势的Siemens EDA,也打下了DFT领域的江山。 据赛迪智库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EDA市场中, Synopsys占据29.1%,Cadence占据32.0%,Siemens EDA占据16.6%。剩下的几十家国产EDA企业,只能在20%左右的市场中抢饭吃。国内公司如此孱弱,加在一起,从事EDA工作的人员都不到1500人。 半导体行业,表面看起来斗争不断,实际上极度追求稳定。一旦新业务突破画上句号,企业会进入大鱼吃小鱼模式,快速形成巨头共治天下的局面。以华大九天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急需找到破局的关键点。 好消息是,尽管市场形势严峻,华大九天还是交出了不错的答卷。2020年,华大九天拿下国内EDA市场约6%份额,在国内企业中位居榜首。华大九天在液晶平板显示领域,还是全球唯一可提供全流程EDA设计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公司业务布局中,华大九天可以提供模拟/数模混合IC设计全流程解决方案,数字SoC IC设计与优化解决方案,晶圆制造专用EDA工具和平板显示(FPD)设计全流程解决方案。对接客户包括华虹、京东方、上海兆芯和TCL等一众厂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态链。 从营收量级来看,华大九天在2020年,收入已经破4亿元。同类企业中,概伦电子营收1.4亿,广立微营收1.24亿元,思尔芯营收1.33亿元。在国内EDA企业中,华大九天是绝对的龙头。想要继续向上发展,扩充研发资金、维持项目运营是必然的选择,这就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目前华大九天的业务中,晶圆制造领域华大可覆盖中芯国际和华虹;IC设计领域可以覆盖紫光展锐;CPU涉及业务可以覆盖兆芯,平板业务可以覆盖京东方和TCL科技。目前仅有的短板,主要是国外巨头掌握的数字电路设计业务,相关设计需求,也是国内市场的焦点。 华大九天IPO的资金分配,也证明了这一点: 本次IPO计划筹集25.51亿元,除了7.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外,剩余资金主要针对公司业务的升级开发。其中“数字设计综合及验证EDA工具开发项目”的投资额,更是达到了5.67亿元。 行业破冰,继续前进,是华大九天IPO的核心目标。 03 华大IPO之后的市场隐忧 尽管IPO被市场寄予厚望,华大九天也在招股书中坦言: 目前能做的很有限。 公司招股书中就指出,“公司既有模拟电路设计及验证工具尚不支持16nm及以下先进工艺设计”。这就意味着,就算客户企业对先进工艺和制程有开发意愿,公司也不能提供相关服务。 华大九天与客户的关系,如同卖笔墨纸砚的商人和画家。为了画出更好的画,画家总会追求更好的画笔。然而目前的华大九天,提供不了做工精细的画笔。客户就算想画好山水,也没法按照预期,画出扬名天下的好画。短时间内,这将成为华大九天的重要短板。 除了业务短板外,华大九天未来的研发之路,面临着持续的“烧钱”压力。公司目前的IPO资金中,7.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要这么多钱周转,也暴露了公司财务的明显问题:应收账款较高。 2018年-2020年,华大九天的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7842.21万元、1.14亿元和2.29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2.01%、44.49%和57.31%。 华大挣一块钱,到手只有五角。因为另外的五角,还在到款的路上。 漫长的回款时间,主要和华大九天的业务模式相关。半导体行业追求稳定,签订的往往是长期合同,合同中的回款周期也相对较长。 这种业务模式符合行业现状,但对于一家需要业务升级的企业而言,现金流波动确实太大。持续的资金黑洞,最终很可能会拖累公司的业务升级。 作为“烧钱”研发的前辈,寒武纪作为“AI芯片第一股”。2017年至2020年研发投入分别为0.30亿元、2.40亿元、5.43亿元、7.68亿元,平均研发费用率达到218.91%。从2016年3月成立至今,公司累计亏损达到25亿元。 持续的亏损之下,寒武纪却迟迟未能推出有说服力的业务。寒武纪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也出现了明显减持。减持比例最大的,甚至超过了30%。公司市值也从巅峰时期的近1200亿,一路蒸发800亿。股东对寒武纪,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信心。 与寒武纪相比,华大九天的业务和营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EDA工具的研发和其他半导体项目一样,是一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如何推出有说服力的项目,让投资者在资金热潮之后,依旧维持对公司的信心,是华大九天绕不过去的难题。 除此之外,在巨头占据大量份额的EDA市场中,华大九天业务依旧处于天花板阶段,缺乏上升空间。这一趋势如果持续发展,华大九天很可能成为大树之下,长不大的树苗。 华大九天要用3到5年的时间,去完成国外巨头几十年的成就。这很苛刻,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09年成立的华大九天,花了十二年,为中国EDA行业的发展,赢来了一张资本入场券。 然而这张入场券,仅仅是比赛的开始。 来源|科工力量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