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在闲鱼上叫卖小水电站,他们遭遇了什么?
在电力行业,水电站有时候被看成一台不知疲惫的印钞机。但在四川投资小水电站十年后,张辉发决定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用6000多万的价格把这座电站卖掉。 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在闲鱼上出售小水电站的,并非只有张辉发一人。7月1日,记者在闲鱼网输入“水电站”等关键词时,搜索到了多个出售小水电站的相关信息。这些小水电站,所属地区主要分布于四川、广西、甘肃和云南等地。 记者联系到了包括张辉发在内的3个卖家,他们都表示“现在投资小水电站已经越来越难。” 有人将这种转让行为与正在推进的整治虚拟币“挖矿”行动联系起来,不少小水电站也的确从“挖矿”中受益,但第一财经记者接触的卖家都表示出售是因为自身原因,小水电站前期投资巨大、投资回报期长,他们都承受不同的运营压力,同时,目前面临的环保压力在增大。 在闲鱼网上卖水电站的人 张辉发和另一名合伙人共同拥有的这座小水电站,位于四川凉山州,总装机容量近9000千瓦。过去几年来,这座电站所发电力,一部分卖给国家电网,另一部分则卖给当地的比特币“挖矿”企业,一年稳赚数百万。但十年过去,张辉发仍然没有收回成本。 按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分类,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均被称为小水电站(俗称“小水电”)。多年来,小水电站的投资主体,大多以民营资本为主。 2011年,张辉发用8000万元从他人手中买下了这座小水电站,并把电站所发电力统统卖给了国家电网。但到了2016年,他便在这座电站周边建起了一座比特币“挖矿”厂房,出租给来这里“挖矿”的企业,同时把部分电力卖给对方。 把电力卖给比特币“挖矿”企业的一个好处是,电价高。第一财经记者从张辉发处获得的盖有企业公章的售卖资料显示,该小水电站卖给国家电网的电价只有0.189元/度,但卖给比特币“挖矿”企业则高达0.30元/度。 从2016年开始,张辉发卖给国家电网的电力不断减少,而卖给比特币“挖矿”企业的电力则不断增加。比如,2016年,该电站从国家电网获得的电费收入是460万元,从比特币“挖矿”企业获得的电费收入是180万元,但到了2018年,这两个数据就分别变成了270万元和410万元。 和张辉发一样,李澄明也把电站所发电力分别卖给南方电网和比特币“挖矿”企业。“卖给南方电网的电价是0.26元/度,卖给比特币‘挖矿’企业的电价是0.32元/度。”他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所以,我们更愿意卖给比特币‘挖矿企业’。” 李澄明投资的这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近200千瓦,位于广西柳州下面的一个小山沟。因为装机容量规模较小,他打算用几十万元的价格在闲鱼网上卖掉。 尽管小水电站被认为是滚动的印钞机,但是前期投资巨大、投资回报期长,往往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挑战。 以张辉发为例,2018年,他投资的这座小水电站总收入是680万元,扣除20余名员工工资、企业税收、设备维护费等费用外,所得利润是500万元。如果以此作为一个平均数,那么这十年来,这座小水电站的总利润就是5000万元。可即便如此,张辉发至今还有3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尚未还清。 陈立中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身边几个朋友在投资小水电站十几年后,不仅还没有收回成本,而且还欠着一屁股债。“我们就属于有1000块的本,做几十万的生意那种。”他说,“为投资小水电赞,不少人还借了高利贷。现在为了还贷,不少人不得不出售电站。” 为什么要卖? 小水电站为何会在闲鱼等平台公开叫卖?有评论认为,这或许与近期国家整治虚拟货币“挖矿”的行动有关。 2021年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会议明确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随后,内蒙古、青海、四川等省区陆续下发了清理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等相关文件。 其中,四川在下发的文件中要求,中央在川发电企业、省属国有发电企业要自查自纠,立即停止向虚拟货币“挖矿”项目供电。与此同时,各市(州)政府立即展开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发现的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务必立即关停。 第一财经记者所接触到的卖家故事显示,“挖矿”的确对他们所投资的电站贡献不小。不过,张辉发和李澄明均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转让运营多年的水电站,都是因为自身因素,与目前国家整治“挖矿”行为无关。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事实上,闲鱼等平台出售小水电站的信息几年前就早已有之,并非近期才突然出现。 张辉发称,此次出售小水电站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投资的房地产板块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而李澄明则表示,此次出售小水电站的原因,是自己不想再继续打理了,尽管该电站一年有几十万的稳定收入。 与张辉发和李澄明不同,在甘肃投资小水电站的陈立中,只把电站所发电力卖给国家电网,上网电价只有0.23元/度。但他此次出售小水电站的原因,与李澄明有点类似,合伙人中没有人愿意继续去管理。另一个原因是,他正在和其他人合伙开一家专门做爆破业务的新公司。 陈立中还说,做了十几年的小水电站之后,他们现在已经上了年纪了,都是五六十岁的人,需要回到家里照看家庭。而年轻的一代,则更喜欢到大城市里去,没有人愿意到这些小水电站所在的深山老林里。 对此,李澄明也有同样的说法。“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整年驻着水电站里面。”多年来,负责帮李澄明看管这座电站的,是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员工,月薪有4000元,这在广西柳州当地算是不错的收入,但现在这个老员工也要辞职回来老家了。 “许多小水电站,一般只需一个员工在看守,常年在那种地方待着,会让一个人感到非常孤独。”他们中有人说,“每天对着哗啦啦的流水声,你都不知道和谁说个话。” 小水电站“春天”不再 和所有水电站一样,小水电站也是靠天吃饭。雨量多的时候,电站所发电力就多,投资电站的收入也就水涨船高。但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力逐渐过剩,水电站所发电力往往面临被弃用(俗称“弃电”)的命运。 在2021年一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通报了2020年水电建设和运行情况时指出,2020年,全国主要流域“弃水”电量约301亿千瓦时,较2019年同期减少46亿千瓦时。“弃水”主要发生在四川,其主要流域“弃水”电量约202亿千瓦时。 和大型水电站不同的是,小水电站由于议价能力较低,在“弃水”较为严重的时候,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在大型水电站面前,小水电站太弱了。”一位受访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在中国,小水电站的春天是二十年前。2002年,国务院批准“十五”期间在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恰逢此时全国性“电荒”出现。从这一年开始到2005年间,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沿海地区的投资者,蜂拥至水资源储量丰富的西南地区,从事小水电站的投资。 那时候,不少地方政府认为,小水电站不仅带来地方GDP和财政收入增长,还可拉动地方经济飞跃式发展,解决地方电力供应难题,是调整能源结构的生力军。 但近年来,在环保压力下,小水电站的春天已经不再。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四部委在2018年印发的《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的意见》指出,坚决纠正中央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审计等发现的小水电违规建设、影响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决定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清理整改工作。 此后,各地政府纷纷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四川为例,据四川省水利厅在2020年统计,四川现有5025座小水电站,而涉及整改和清退的就有4774座,其中1091座将被清退,3683座属整改序列。整改清退共涉及完善审批、环保、取水许可、用地预审、林地征(占)用、水生生物影响评价等手续6699项。 “四川4242座引水式电站造成部分河道减水断流。小水电站一直是制约四川河流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华在2020年说,“四川对小水电站从严整治,现列为保留的水电站,如果将来出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还会被勒令整改;现列为整改的,如果相关手续不能及时完善,也会被清退。” 第一财经记者从官方资料中看到,张辉发这座小水电站所在的凉山州,和四川其他地方一样,正在大力进行有关小水电站整改清退的工作。 “我每天接到的电话太多了。”李澄明在电话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但就是过来看的没几个。” (文中张辉发、李澄明、陈立中均为化名)
NFT市场二季度持续火热 上半年销售额同比激增180倍
财联社(上海 编辑 刘蕊)讯,今年悄然兴起的NFT市场二季度飙升至新高,今年上半年销售额更是达到2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去年上半年的1370万美元足足增长了超过180倍。 NFT是Non-Fungible Token的缩写,中文名为“非同质化代币”。NFT资产往往代表着某种独一无二的区块链物品,比如数字艺术品、虚拟游戏物品、稀有收藏品或其他数字资产等。 在今年早些时候,NFT在海外悄然走红起来,随后NFT市场一直保持着火热状态。热门NFT交易市场OpenSea数据显示,在今年6月,NFT销售额又创下了历史新高。 不过,尽管一些NFT爱好者将其视为具有内在价值的收藏品,但另一些人则仅仅将NFT视为一种投机标的。 根据以太坊区块链汇总NFT交易情况的网站NonFungible.com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份以来,每周的NFT买家数量大多保持在1万至2万区间,并且买家数量一直多于卖家。 而追踪多个区块链销售情况的DappRadar表示,2021年上半年的销售额接近25亿美元。 不过,这两个站点都只跟踪发生在区块链上的销售,也就是“链上”交易。而一些最大规模的 NFT 销售,例如拍卖行进行的NFT销售,部分交易发生在“链下”,这意味着它们必须手动添加到数据中。 比如今年3月,一幅数码照片《每一天:前5000天》作为NFT在佳士得拍卖行以创纪录的6930万美元成交。此外,在已知的NFT拍卖数据中,拍卖价第二高的是苏富比拍卖行以1180万美元成交的《CryptoPunk》。 在部分市场,NFT交易正在慢慢降温。比如,此前美国NBA的 Top Shot市场出售的NBA 球星卡就曾作为收藏品类型的 NFT火爆一时,但目前该市场的交易量已经萎缩,其买家数量从3月份的40.3万人降至6月份的24.6万人。球星卡的平均价格也在2月份达到182美元的峰值后,在6月份跌至27美元。 但与此同时,另外的一些NFT市场又开始升温。比如最近,Bored Ape Yacht Club又成了市场热门。这一个由1万个独特的数字猩猩NFT组成的集合,每个数字猩猩都是独一无二的,并由170多种可能的特征以编程方式生成,包括表情、头饰、服装等,有些猿猴在特征上可能比较稀有。据OpenSea数据,截至7月1日,每只数字猩猩的平均售价已经达到3600美元,比4月份215美元的售价上涨了1574%。据该NFT创始人、美国的尤加实验室(Yuga Labs)称,该俱乐部的总销售额已跃升至6100万美元。
乘着“转型东风” 特斯拉Model3跻身英国6月汽车销量榜第一
财联社(上海,编辑 黄君芝)讯,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周一表示,特斯拉的Model 3是上个月(6月)英国最畅销的汽车,销量为5468辆。其竞争对手大众高尔夫(Volkswagen Golf)退居英国6月汽车销量榜第二,销量为4629辆。 随着汽油和柴油汽车销售禁令的迫近,驾驶者纷纷转向了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而特斯拉刚巧乘上了这股顺风。英国政府的净零排放计划包括到2030年逐步淘汰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车。 具体而言,电池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上个月都增长了100%以上,两者合计占新上路车辆的17.2%。6月,英国共注册了186,128辆新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 SMMT首席执行官迈克•霍斯(Mike Hawes)表示:“未来10年的重建工作目前正在顺利进行,对本土电池生产的投资已开始,展厅里将展出大量新型电动车型。” “随着本月晚些时候国内限制措施结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企业和消费者的乐观情绪应该会进一步改善,从而推动支出的增加。”他补充说。 SMMT的最新研究显示,到2030年,汽车行业的电气化将为英国创造4万个新工作岗位。 上周,日产(Nissan)公布了在桑德兰(Sunderland)投资10亿英镑(合14亿美元)建设“超级工厂”的计划,作为其电动汽车扩张计划的一部分。 虽然特斯拉在6月份占据了榜首,但它并没有进入上半年英国最畅销汽车的前10名。沃克斯豪尔科萨(Vauxhall Corsa)和福特嘉年华(Fiesta)仍是英国最受欢迎的车型。
年轻人第一个性能电动车? 小米智能轮胎专利曝光
凤凰网科技讯 7月6日消息,天眼查App显示,今日,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公开“车辆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专利,公开号CN113069774A,申请日为2020年1月。 通过摘要我们可以了解到:小米这项专利,是通过智能调节轮胎温度的方式改变轮胎硬度用以适应外部环境,进而减少轮胎磨损并增强车辆行驶性能。 专利截图 专利摘要显示,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车辆及其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属于遥控技术领域。终端可根据当前的环境信息生成温度调节指令,通过调节轮胎的温度来调节轮胎的硬度,从而使轮胎的硬度可以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减少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磨损,增强了车辆的行驶性能。 雷军在3月30日宣布造车引发全网轰动。在此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小米先后注册小米汽车、米车、米汽等商标,而且投资纵目科技、禾赛科技两家自动驾驶厂商。对造车的重视不言而喻。 据深潜atom此前报道:小米目前所在的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开始遭遇瓶颈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近两年增长基本陷入停滞。IDC此前预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金额从2020年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 雷军 这种背景下,小米造车势在必行。雷军曾表态,小米造车最大的底气,是“亏得起”,对造车业务的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的投资额为100亿美元。根据小米2020年报,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米拥有的现金资源总额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按照现在的汇率,造车将要占据小米目前的1000亿现金资源的近65%。 不过,造车说起来容易,但真的想把一辆车批量化的、保证质量的生产出来却也并非易事。小米擅长的领域是软件开发、生态搭建,而整车生产制造是小米从未碰触过的领域。怎么协调几百家供应商、管理几千个零部件的质量,以及一系列复杂严苛的测试流程,这是汽车制造必须解决的问题。 特斯拉工厂 同时,即便投入100亿美元,小米造车就一定能进入量产甚至盈利阶段,目前尚无法确定。而对于小米而言,手机业务的研发投入也依然重要,毕竟这是小米的基本盘。看似充足的现金储备两块业务一分,缺钱依然是主题,而众所周知,小米本身的盈利能力并不强,因为追求性价比,小米在2020年的净利润率约为5.3%。相比较于其他互联网企业,这个水平基本徘徊于行业底部。 自称“不差钱”的小米除开在品牌上有着天然优势之外,进入造车赛道挑战颇多。性价比策略放到如今的电动车市场上,很难奏效了,我们不能奢望小米可以造出来一辆在性价比上可以压倒宏光MINI EV的车型。
苹果CarPlay陷入两难,用户喜欢,车厂拒绝
2014年,苹果秘密开启了泰坦计划,进军汽车设计制造领域。同年,苹果正式将 iOS in the Car 更名为CarPlay的车载系统,用户可以将iPhone连接到内置了CarPlay硬件的车机系统上,暂时接管车机系统,为用户提供“电话”、“音乐”、“地图”、“信息”和第三方音频应用程序等服务。 苹果CarPlay 作为苹果目前在汽车领域唯一真正落地的产品,自2014年发布以来,CarPlay就获得了车企和用户的一致好评。首批支持CarPlay的车企有奔驰、法拉利和沃尔沃,而包括宝马、丰田、通用汽车、本田、现代、捷豹路虎、起亚、三菱、日产、标致、斯巴鲁、铃木和福特等在内的主流车企随后也陆续接入CarPlay。 然而,CarPlay也逃不过盛极而衰的命运,从2020年开始,多家车企开始取消汽车出厂内置CarPlay系统,并且车型范围逐渐扩大,CarPlay似乎失去了发布之初万人空巷的魔力。 七年之痒, CarPlay从“小甜甜”变成的“牛夫人” CarPlay复制了当年iPhone对安卓手机的胜利。 经历过安卓早期消费者可能更容易理解,CarPlay为什么能够在一众车机系统中脱颖而出。在安卓系统发展早期,用户界面凌乱不美观,使用卡顿更是家常便饭,而iPhone则以丝滑精美的使用体验对安卓手机形成了降维打击,很快占领了用户心智,把苹果的成功延续至今。 同样,2014年,车企对车机系统的关注度远不及现在,彼时的车机系统大多一塌糊涂,硬件配置极低,界面设计跟不上时代,导航、通讯、音乐等功能生涩难用,甚至不具备联网功能,横空出世的CarPlay则依托iPhone,保持了苹果产品精美易用的一贯特点。 奔驰早期关于CarPlay的宣传界面 因而,对于苹果的车载系统,业界普遍看好。ABI Research在CarPlay发布之初就曾预测,到2018年,苹果iOS in the Car(即日后的CarPlay)将会占据这个市场50%的份额。报告数据同时显示,在未来五年,全球搭载手机整合技术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汽车,将会增长至3510万,其中,49.8%搭载的将会是苹果的CarPlay。 事实也正如各大媒体的预测,除了首批搭载CarPlay的三家车企奔驰、法拉利和沃尔沃之外,宝马、丰田、通用汽车、本田、现代、捷豹路虎、起亚、三菱、日产、标致、斯巴鲁、铃木和福特等在内的主流车企也陆续接入CarPlay。 一时间,“CarPlay风”吹遍了全球所有主流车企。更有甚者,如一汽奥迪在多款车辆宣传界面都大篇幅宣传车辆支持原厂CarPlay及其优势。在国内,北京现代SUV途胜是最早搭载苹果CarPlay智能车载系统的合资品牌车型,上汽集团荣威旗下的荣威360,则是率先搭载苹果CarPlay智能车载系统的国产品牌车型。 「智能相对论」看到,2018年,著名市场调研机构J.D. Power曾进行了名为美国市场TXI(Tech Experience Index Study)车辆科技体验指数调查。调查显示,有19%的消费者未曾使用过汽车原装导航,高70%的消费者会直接使用手机导航代替,车主更偏爱苹果CarPlay与Android Auto(谷歌车机系统),其中Apple CarPlay的满意度又明显高于Android Auto。 Android Auto CarPlay在2020年到达巅峰,如日中天。苹果表示,2020年在全球售出的新车中,超过80%支持CarPlay,即至少有600款车型支持苹果的CarPlay。 然而,物极必反,CarPlay也逃脱不过倒U型曲线拐点之后下滑的命运。从2020年开始,多家车企在部分车型上开始取消CarPlay预装,改用自家的车机系统,这种变化是渐进式的,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放弃CarPlay。 比如福特锐界,2018款前都支持CarPlay,而2020款之后则不再原厂内置CarPlay,而是改用自家的SYNC+系统。本田,大众多款车型也取消了原厂自带CarPlay,而丰田旗下的高端子品牌雷克萨斯,在对标豪车产品基本预装CarPlay的情况下,大部分车型依旧不支持CarPlay。 野花没有家花香, 车厂率先“收”了心 那么,苹果CarPlay如何从当年的“小甜甜”,变成现在“牛夫人”,在用户,车厂和苹果的三角恋之中,谁先变了心? 显然不是苹果,苹果虽有造车计划,也频频传出消息与外界接触,但对于CarPlay,苹果一直秉持开放共赢的态度大力推广,通用开放的协议一直存在,如果车企愿意都在,随时可以接入。 自然也不是用户,CarPlay在各个汽车论坛都备受好评,甚至成为消费选购车辆的重要加分项,许多车主在车辆出厂没有内置CarPlay系统的情况下,甚至选择自行加装,在多个电商平台可以看到用户对CarPlay的执着。 排除了苹果和用户的原因后,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车企开始对CarPlay不那么“感冒”了。这个问题颇令人疑惑,车企为什么宁可得罪消费者,甚至影响汽车口碑和销量,也要取消预装CarPlay呢?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明白CarPlay存在的基础是什么。 CarPlay能够存在,自然是因为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要比车辆原装车机系统好用很多。驾驶车辆本身是一件比较消耗精力的事情,而且与安全息息相关,所以用户对车机系统的要求是简明易用,但显然,大多数车企的车机系统并不像他们的发动机那样好用。 但今天,「智能相对论」看到,CarPlay存在的根基没有那么稳固了。 首先,车机的配置在不断提高。以比亚迪的王朝系列车型——比亚迪汉为例,车机搭载的处理器是部分手机同款的高通625和麒麟710。处理器更新换代,内存容量提升,屏幕越来越大,从当年的性能羸弱到配置豪华,性能已经不再是车机系统的瓶颈。 其次,车企看到了车机系统的重要性,对车机系统越来越重视。奥迪研发了Audi connect系统,福特的SYNC+系统已经多次迭代,「智能相对论」也曾在《汽车拥抱开放:SOA“知易行难”, 上汽如何“大象转身”?》一文中指出,上汽更是联合威马等车企发布了SOA平台,吸引开发者入驻,意图打造一个开放式的汽车开发平台。 上汽SOA开发者平台 经过多年来的进步,车企的原生车机系统逐渐有了也有了对标CarPlay的信心。此外,具备个性化的车机系统,提供特色服务(比如蔚来的导航换电服务),也更能增加用户粘性,成为车辆的独特的卖点之一。也就是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CarPlay已经不再是那个独领风骚的弄潮儿了。 但对车企来说,CarPlay“不那么重要”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真正影响预装与否的重要因素,其实是成本。近年来,在环保理念和电动汽车的冲击下,传统车企的日子过得并不滋润,卖一台燃油车还要购买碳积分来中和企业的碳排放。 在此背景下,压缩成本提高利润率就成了重中之重,成本并不低而且“不那么重要”的CarPlay,恰巧成了车企压缩成本第一刀的“刀下亡魂”。 预装CarPlay,车企需要向苹果公司缴纳授权费,即需要经过苹果的MFI(“Made for iPhone/iPod/iPad)认证,其中MFI芯片每颗价格为3美元外加17%的增值税。虽然车企预装CarPlay的具体费用未经披露不得而知,但从车企衡量利弊后,不顾对销量和口碑的影响,依旧砍掉CarPlay来看,这个成本绝对不低。 苹果MFI认证标志 但车企开始砍掉CarPlay的原因远不止此,他们想通过取消预装CarPlay,推进自家的车机系统,换取一个未来更具想象力的市场——汽车空间的增值服务。 不只是CarPlay, 大环境下所有车机系统都是“牛夫人” 不仅仅是苹果CarPlay,百度CarLife+、谷歌的Android Auto乃至于鸿蒙车机系统等第三方系统都遭到了车企的三“不处”理: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车企对第三方车机系统“性冷淡”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诱惑(恰恰相反,他们像潘多拉魔盒一样诱人),而是因为自家也有了“美娇娘”。 这个“美娇娘”就是自家的车机系统,更准确的说,是未来汽车空间增值服务的入口,相比硬件,这个规模可达万亿的入口显然更值得期待,也更值得提前布局,也绝对不能拱手让与他人。 最近备受关注的上汽董事长陈虹关于华为鸿蒙车机和“汽车之魂”的论断,也清晰地表露出上汽对建立在车机系统上增值服务入口的看重和渴望,在车机系统备受关注以及鸿蒙概念火热的当下,如此敏感的论断自然而然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 这里可以用一个古老的笑话类比:一个人被问到如果他有几百万,愿不愿意拿来给众人分享的时候,他回答愿意;被问到如果他有一头牛,愿不愿意烤了分给众人吃的时候,他回答不愿意,因为他真的有一头牛。 玩笑归玩笑,但当前的汽车市场与笑话内容颇为类似:当你问到未来汽车增值服务这个万亿市场大家愿不愿因分享时(大部分被问的对象都是传统车企),大家都回答愿意;但真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当然是不愿意,因为我真的在造车。 上汽董事长陈虹只是率先挑开了这层面纱:上汽(包括所有其他传统车企)当然不愿意未来的增值空间被车机系统提供商拿走,正如螳螂财经在《华为被上汽狂DISS:智能驾驶时代车企呼唤“主权”?》一文中指出:“整体化解决方案”,或让车企沦为另一种形式的代工厂;智能驾驶背后的广袤商业机遇,或被合作所抢食;最珍贵的用户连接,或被“嫁接”到新的平台。 诚然,部分小车企在市场压力面前可能会向头部车机系统提供企业屈服,以换的生存空间,但对上汽等大型车企来说,合作可以,“卖地求生”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点,从苹果CarPlay遇冷就能看出端倪,车企连CarPlay这种“温和派”的入口都开始清理(虽然迫于市场压力,清理速度并不快),更遑论鸿蒙这种全面接管的“整体化解决方案”了。 “拒绝”第三方车机系统,上汽等传统车企就不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或者“柯达”吗? 这个问题自然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回答,但用诺基亚类比传统车企,就目前来看不是那么的恰当。 虽然车企和诺基亚一样,都是在卖硬件,但车机系统不同于诺基亚当年折戟沉沙的对手安卓。一个大一统(或者说是类似安卓系统,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操作系统)的车系操作系统这一论断至今存疑。 毕竟汽车不同于手机,车机系统对安全性、隐私性等的要求要更高,开放性自然只能退而求其次;其次,汽车对依附于系统的生态要求很低,很难想象我们需要在车机上安装和手机上同样多的App,这就导致系统提供商很难通过生态向车企施压,换言之,独立的车机系统照样可以活得很好。 此外,在自动驾驶等技术层面,百度、华为等企业也并未表现出碾压性的优势,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所以,即便车机系统炒的火热,车企的表现依旧“高冷”,即使合作,也一定要握有入口的主动权。 百度、华为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没有汽车硬件作为土壤,车机系统永远只是空中楼阁。于是,百度与吉利合资成立了集度汽车,双方各让一步;华为则与赛里斯合作,发布了多款汽车。 但诸如此类合作,都与他们当初定下的雄伟目标相去甚远,正如曹操所言: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苹果CarPlay的命运不得而知,鸿蒙等车机系统的未来也不能妄下定论,老牌车企是大浪淘沙还是折戟沉沙也不得而知,但百年汽车行业轰轰烈烈的革命,真的来了。 参考文章: 备胎说车,《CarPlay这么好用,为什么原厂车几乎都不装》 智能相对论 ,《汽车拥抱开放:SOA“知易行难”, 上汽如何“大象转身”?》 螳螂财经, 《 华为被上汽狂DISS:智能驾驶时代车企呼唤“主权”?》 界面新闻 ,《调查|J.D. Power: Apple CarPlay在美国市场远比原厂车机更受欢迎》
“我为什么从苹果出来创业?”
触觉作为人类视觉、听觉之外的交流方式,出于各种原因,常常被电子消费品的设计者所「忽略」。但接下来,可能所有人都得对它格外重视。 手机振动这个功能除了提醒你来电话了,还能做什么? 苹果公司曾挖掘出了新的意义,用振动马达带动手机屏幕,模仿按压 home 键的感觉。但这还不够,有人觉得这项被低估的功能,其实蕴含着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关键。 2019 年初,曹洪斌从待了 9 年的苹果上海离职了。 全球最高的 2 万多亿美元市值、引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很少有人不向往在苹果公司工作,享受着平台的光环和顶级的待遇。 然而平台即便再大,也不能承载所有的梦想。离职前,曹洪斌负责 iPhone 以及 Apple watch 的触觉产品线,苹果在 2014 年初正式启动触觉产品线的技术升级,曹洪斌作为中国区第一批加入苹果的核心成员,启动并组建了中国区触觉产品线执行团队。「大公司可以给你足够的空间和授权去对一些事情做决策并对结果直接负责,但其实你还是一颗螺丝钉。你只能触碰到那个相对固定领域的事情,碰不到其他的边界做更广泛的发挥。」 创业在他心里是早晚要发生的,只是在等待电子消费领域,下一个「引领未来趋势」技术的到来。直到 2019 年底,他觉得机会来了,自己已经「站在了历史节点」,「人生给你的革命性机会不多,就那么 1、2 次,抓不住就没了。」 苹果之外的机会 曹洪斌在 2020 年初创立了索迩电子,在 2020 年 8 月完成千万级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在 2021 年 6 月完成了 5000 万元 Pre-A 轮融资。公司做的主要业务专注在触觉反馈。 什么是触觉反馈? 最早能体现这个概念的是苹果 2014 年发布的 iPhone 6。iPhone 6 上配备了一种线性马达,通过马达的振动,能够让手机操作的触觉反馈更逼真更细腻。尤其是 iPhone7 上的 home 键,这个 home 键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按键,是一个「固定、不能动」的结构,已经没有下压空间了,但按压的时候仍会给人一种真的按下去的感觉,这背后便是线性马达在起作用。 home键盘旁边的「TAPIC」就是线性马达 相比于功能机时代的「胡乱」振动,iPhone 6 配备的新型线性马达可以更精准的模拟按压的触觉。但是与此同时,「因为结构的限制,这种线性马达仅能在谐振频率点附近有效振动,它带给用户的触觉感受相对是固定的。」通俗地说,就是能模拟的触觉感受比较有限。 为了满足更多场景的触觉反馈,2019 年,曹洪斌提出了宽频马达的想法,这种马达的振动频率范围更宽,「它的振动量能在更广泛的频域内被保持,为用户提供不同频率点下的振感。」;同时,响应时间从目前主流马达的 60-100 毫秒缩短到 10 毫秒,可以模拟出更加丰富、细腻的触感。 想象一下:当你握着手机或手柄的时候,你感受到了车轮从颠簸的路面上驶过的振动;你感受到了飞机引擎轰鸣的同时,传递到你身上的振感;你感受到射击时,不同枪支的后坐力;甚至可以通过手上的触觉反馈,分辨出踩在不同介质上的脚步声等等更丰富的触觉感受;赛车的时候,你甚至闭着眼睛,就可以感受到赛场真实的节奏,就跟你在真实场景去驾驶赛车一样沉浸。 通过这样的触觉反馈,人们在玩游戏、看视频的时候,便可以享受「身临其境」的体验。 对于苹果而言,曹洪斌觉得,现有的线性马达系统已经可以满足它的硬件系统对固定事件的交互响应,比如 3D touch、来电提醒振动、home 键等,「在没有开始自己的内容生态建设之前,它是不需要宽频马达的。苹果以硬件著称,不同的立场,会对产品的定位和技术的研究判断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曹洪斌看来,游戏、音频、视频都属于内容,而不同触摸带来的感受同样属于「内容」。听觉、视觉领域的内容已经如此丰富,那么触觉领域也该有着同样的潜力。 而数字内容里面的场景非常复杂多样,为了满足那些场景的触觉响应,他觉得过去的固频线性马达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宽频马达才是未来。「硬件最终服务的对象还是内容,因为内容才是真正与用户产生粘性的主体,如何通过内容服务好用户,才是硬件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宽频马达这个概念,我们希望通过宽频马达来赋予触觉内容以 『灵魂』。」他说。 触觉技术「觉醒」,会影响什么? 「我们想做一个生态平台。」曹洪斌说,索迩电子主攻的是基于宽频马达的硬件、软件、算法、SDK/API 等一整套产品解决方案,客户直接嵌入就行。相当于「针对不同场景的整个基础效果库已经具备了。」无论是游戏、视频等,一旦某个场景被触发,那么电子设备就可以产生相应的振动,来形成对应的触觉输出。 这原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过去,整个触觉反馈技术链是非常分散的,「做器件的做器件,做驱动的就做驱动,做芯片的做芯片,做效果的做效果,没有人从头到尾把方案做完整。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如果想去尝试某种马达的话,需要找一堆的合作伙伴来共同探讨,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责任、分工、效率都是问题,只有极少数能够实现从设计、量产、调教、交付完整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对于曹洪斌来说,机会正在于此。「我和苹果产业链中曾经合作的伙伴一起出来推动这件事,包括仿真、结构、驱动、算法、应用等各环节。过去,这个领域缺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团队做整个触觉系统的设计。」 而他们瞄向的人机交互场景也不止手机。曹洪斌会质疑现在的各种硬件包括手机的形态,到底是不是一个合理的存在,「因为手机功能做得越来越复杂,用户已经不能清晰地识别手机的核心功能,打电话?发微信?看电影?导航?吃鸡?。未来的 5 到 10 年,新的硬件形态会是什么,这值得思考。」 「苹果一直在引领或者是开创一些不存在的东西且对人有价值。苹果内部一直在讲一个『people care』的文化,就是要关注人,它其实是通过产品形态和体验去关注人,硬件是其主流意识形态。」曹洪斌很感激苹果公司,而苹果也影响着他对未来的思考:想象一个公司对于社会的终极价值。「我自己的想法是,去通过更有『灵魂』的内容来关注人的体验,给人创造更多的友好的交互方式去认知这个世界。」 触觉是连接虚拟与真实的不可缺少的媒介 宽频马达是一个起点。光源资本董事总经理薛玲认为,终局来看的话,未来肯定会是诞生一个像《头号玩家》里面那样可以包裹全身的马甲,「很多时候内容决定了硬件的普及,比如说 VR、AR 上面。但有的时候,其实是硬件决定了内容的实现。」 不难推断,触觉反馈技术的成熟,将会打开内容创作者的想象空间,比如将触觉融入到音视频作品中。「除了游戏、娱乐领域,在车载、医疗等领域同样有想象空间。」薛玲表示,「甚至人体也可以翻反过来作为触觉的输入端,而不仅仅是作为接收端,形成双向的触觉交互。」 曹洪斌觉得,「我们相当于创造了一个新的内容,而任何一个厂家都想去调用。我希望未来有机会把它做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声学领域一样。」 向着虚拟世界,前进 面对广阔的、崭新的触觉世界,曹洪斌计划先从游戏入手,「先建立起高端市场对触觉反馈应用到内容上的认知」,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在 VR 手柄上应用。 「在虚拟世界里,我们设计真实场景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视觉、听觉,还应该有触觉,这是衡量一个虚拟世界是否成熟的标志。」他认为,触觉技术的最终归宿,就是让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感受到不可或缺的真实触感。将人和虚拟世界连接起来,是这项技术最大的价值。 据悉,国内主流的手机厂商已开始尝试触觉反馈方案,「这至少迈出了第一步,未来 1~2 年会发展到比较成熟的地步。这会成为行业标配。」薛玲想,「为什么大家现在对元宇宙这个概念这么痴迷,就是觉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连接的那种新世界一定会实现,只是时间的问题。」
回顾OPPO历代机型,OPPO Reno6星黛紫的诞生成必然?
色彩权威机构潘通曾表示,色彩是任何产品吸引的直接因素,它是你首先看到并且最后忘记的。 这套用在当下的智能手机产品上也成立,追随潮流的色彩,不仅可以适时的表达出产品的设计理念,反过来也是「创造产品」的一个过程。 拿 Reno 来说,历经六代更迭,不断创新的设计理念,追随时尚的色彩运用,表达了 Reno「永远年轻」的品牌调性。而正是追求「时尚」、追求「美学」路上诞生的晶钻工艺,成为了 Reno 的一张美学名片,成就了 Reno 独一无二的潮流特质。 ▲ OPPO Reno6 夜海、星河入梦与夏日晴海三种配色 OPPO 一贯的色彩设计哲学就是如此,用不同的色彩去丰富产品,同时也赋予了产品情感和生命力。 最新的 Reno6 系列的「夏日晴海」、「夜海」、「月海」三种配色均来自大海,展现大海不同时段的潋滟波光,让 Reno6 系列有了变幻莫测之美。 ▲ 瑞士设计师约翰・伊登所提出的十二色环 说到变换莫测的神秘之感,就不得不说在传统「色环」中,位置颇为特殊的紫色,它连接了冷暖,让它本身也有着冷暖的变化。 ▲OPPO Reno6 星黛紫. 紫色可以偏暖,也可以偏冷,不同色温的呈现,同样有着神秘之感。于是,紫色也被引入了新机 Reno6 之中,配合晶钻工艺,展现紫的魅惑,取名为「星黛紫」。 不同于「夏日晴海」的清新靓丽和低调,Reno6「星黛紫」就高雅脱俗与高调了一些。在侧光之下,Reno 6 星黛紫会紫中带粉,粉里藏金,配合闪闪的晶钻,给人以神秘且雍容的氛围。 ▲ OPPO Reno6 系列的夏日晴海配色. 之所以能呈现不同的色彩风格,这里面有工艺上的,设计上的,以及来自用户的喜好。可以这么说,OPPO 每个机型面向市场而选择的不同配色,追求的是一个「平衡感」。这个平衡感,可以是来自工艺,来自机型定位,也可能来自大数据。 上述的结论不是我的猜测,而是在 Reno6 星黛紫上市之前,爱范儿与 OPPO ID 设计师 Moss 关于星黛紫诞生的故事,「促膝长谈」而来的结论。 OPPO Reno6 星黛紫诞生 OPPO 在发布 Reno6 系列时,一口气推出了三款定位不同的产品,Reno6、Reno6 Pro 以及 Reno 6 Pro+。三款机型,加上多种配色组合,总会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 左:Reno6 Pro 右: Reno6 Pro+ 「工艺上没难度」,当我在询问 OPPO ID 设计师 Moss 是否因为工艺和调色的问题才导致「星黛紫」迟到时,他干脆的答道。 ▲ OPPO Find X3 Pro 显微镜头下的 Reno6 星黛紫 「其实,星黛紫这个配色其实也是晶钻 2.0 的工艺,同时玻璃下的两个膜片中夹着不同的纹理。」 工艺不是问题,调色同理。其实早在上次在与 OPPO 工艺工程师交流时,他表示 Reno6 上的晶钻工艺是有所改良,可以称之为晶钻 2.0+。 由此,背壳玻璃中的晶体更为细小,一方面手感更细腻,另一方面就是给色彩的表现力加成了。 「新晶型的效果,在紫色底下有交叉的十字纹,会有更深邃的层次感,纹理是在底层的,晶型在玻璃表面,底部的颜色就是通过不同的晶型反射出来的,手机在晃动过程中可以有比较显性的光泽感。」 的确,当你在阳光下端详 Reno6「星黛紫」时,它会随着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不同的风格,有金光灿灿,也有沉稳深邃。 说到底,还是因为 OPPO ID 设计师团队在紫色中加了一些料,「这里面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颜色,比如淡淡的金色,比如具备高级感的灰调的浅紫色等等」。 至于为何对紫色如此的加工,Moss 表示考量的是整款机型的「平衡感」。 ▲ Reno6 系列首发的三色,接近中性的蓝色是其基调 细想一下,Reno6 这个系列里,主推的「夏日晴海」,以及热门的「星河入梦」,它们的色彩取向其实都是偏中性。倘若再加上男性化的「夜海」,整个 Reno6 系列少了一个「少女」的色系。可以说,Reno6「星黛紫」的初衷是平衡整个 Reno6 的受众,让更多小姐姐心动。 ▲细看有一层金粉色 从早期的打样,到与消费者的互动,晶钻 2.0+ 的工艺加上紫色的调配,Reno6 星黛紫的潜在人群覆盖到「从十几岁的女生到年龄层次比较高的女生」。 虽然 Moss 一再表示这个颜色可能更偏向女性一点,但依然没有动摇我这个大龄直男对「星黛紫」的倾心。 为什么是紫色? 不光在色环中,紫色的位置特殊,在我们眼里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我们能看到波长最短的光。而紫色对于 OPPO 而言,同样特别,渊源颇深。 早在功能机时代,OPPO 就开始推出紫色的手机。转向智能手机之后,紫色的脚步同样没有停下来。 ▲ OPPO 历代产品上多变的紫色 细数一下,功能机时代的 A103、A109,智能手机时代的 R15、RenoZ、Reno4、Reno6,前前后后 OPPO 已经推出了 6 款紫色手机,而每款产品在颜色和工艺上的表达却不尽相同。 ▲ 左:A103,右:A109 功能机时代,两款紫色产品的出现是基于潮流和面向女性人群。「A103 紫色是很高级的金属色,让人感觉身份地位不一样」,「配上 A103 的另一款香槟金,就覆盖到了更广阔的大众」。 「而 A109 有晶莹剔透的感觉,背部搭配了罗兰的花纹,紫色拿在手里会更有年轻女生的味道,更有偏女性的感觉」,Moss 补充道。 OPPO 的 A103 和 A109 这两款功能机的材质都是塑料,因而对于紫色呈现其实是比较单一的。而回过头看,在调色上的花样也较少,紫色也只能以女性作为目标群体来切入。 ▲由左至右:R15、RenoZ、Reno4、Reno6 进入智能机时代,OPPO 在后盖工艺上完成了积累之后,R15、RenoZ 引入了渐变色,紫色多变之后,产品的气质变了,目标群体的区分也「弱化」了。 ▲ OPPO R15 星空紫 「R15 的后盖由黑到蓝紫,相当于整体配色上有紫色的点缀,又有黑色的神秘和高级感」,受到了很多男生甚至年龄跨度很大用户的喜爱,「受众更广了」。RenoZ 的渐变就换了种思路,不像 R15 跨度那么大,蓝紫渐变,更年轻和个性。 不过,R15 和 RenoZ 的渐变紫更偏向中性。虽然设计师们把紫色通过渐变过渡之法,推向了大众,但从 R15 和 RenoZ 整个系列配色来看,有点偏向「直男」风。而从后期的市场调研和反馈来看,也印证了这个问题。 到了 Reno4,随着晶钻工艺的出现,匹配上魅惑多变的紫色,成就了面向女生的「爆款」。Reno6 星黛紫的初衷也是如此。 回顾到这里,Moss 认为「不管是功能机还是智能机,我们一直在做一种平衡」。 A103 的紫色是与另一个配色,即香槟金平衡,而 RenoZ 渐变色的出现是平衡整个系列偏向纯色的基调。而到了 Reno4、Reno6 这里就是平衡面向的受众群体了,做到男女都爱。 在产品推陈出新过程中,工艺在提升,配色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当我问及其中的灵感来源时,Moss 说了两个大方面,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潮流。 ▲ 潘通发布 2021 春夏纽约时装周的部分流行色 OPPO 的设计师们会参考各行各业的潮流趋势,比如服装、时尚、包装等等,这些走在潮流前沿的行业在不同时段往往会有着细微的颜色诠释。 ▲ Reno6 星黛紫 而到了手机这里,把握潮流脉搏的同时,「在细节、配色的表达上,设计师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紫色的方向进行一些微调,有些紫色侧重点是覆盖女性用户,希望给手机带来更广的人群,也有些是为了提升手机的个性化的感觉」,Moss 补充道。 「紫色本身就是很高级,很有时尚感的,也是很能彰显自我个性的颜色的代表」,再加上 OPPO 不同后盖工艺带来的加成,让紫色成为 OPPO 在不同时代产品的紫色手机都能成为个性化的选择。 OPPO 创造「潮流」而非「跟随」 从初代 A103 选择紫色,再一直延续到 Reno6 的星黛紫,一方面是 OPPO 从当代潮流上汲取灵感,另一方面就是基于消费市场中获得的正反馈。 但在把握时尚脉搏时,OPPO 也融入了自己的想法,而非盲目跟随。 现在国外的一些家居、快消品牌在杂志或者物品陈列时,很喜欢用高饱和的颜色,而且这种趋势也反映到了各大品牌的产品配色之中。 但 OPPO 在配色上并没有去跟着高饱和色彩的趋势去调色。反而,在 Reno6 系列上,依然保持了清新淡雅的风格。 ▲近来 Reno4、Reno6 上的「紫色」多为淡雅之风 究其原因,Moss 说「这是根据我们对目标人群进行的相对专业的调研,针对我们的目标人群做方向上的验证」,由此我们看到了素雅的「夏日晴海」与「星黛紫」配色。 另外,Moss 也补充「饱和度比较高的颜色偏艳丽,这样的颜色对于手机的气质的提升是有好处的」,但反馈到销售数据上来,明快颜色的产品对销量的提升并不太高,多彩的运用其实「更能彰显品牌性格」。 对于面向年轻群体的 Reno 系列,Moss 强调「我们不只是要彰显品牌个性,不要昙花一现的感觉,我们想要做真的能让消费者喜欢,对大众消费者来说也没有违和感的颜色」。 所以 Reno6 星黛紫的颜色并不是很饱和,而且在调色上加入了一些「高级灰」,也有一部分金色,在贴近女性消费群体的同时,也让这个紫色彰显了 Reno 系列一贯「年轻」个性。 至于下一代或者将来的 Reno 系列的新颜色如何去演变,Moss 卖了个关子,只表示「晶钻 3.0 是一个方向,也有可能会在其他一些新感觉的材质上去表现这个颜色,现在还没有结论」,「但肯定是会与新工艺相结合,去做新的尝试」。 或许会延续紫色,或许会去延续整个色系,或许用新的工艺去呈现富有生命力的色彩。总之,未来一切都是未知。 不过对于未来 Reno 系列的新配色,已知的是,它会像 OPPO 历代的「紫色」一样,呈现出每个时代最好看,最潮的颜色。会取自当下潮流,会遵循目标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也会是与新工艺、新材料的结合,去引领色彩的潮流。 回过头来,Reno 系列上的色彩运用和呈现依然要回归到 OPPO 所打造的「色彩设计哲学」,不仅要呈现色彩变化的本身和赋予情感和生命力,更是要去不断引领和拔高大众的审美。
小米又获一项折叠屏智能机设计专利:封面与内屏无缝连接
上周,荷兰科技博客 LetsGoDigital 曝光了小米新获的一项翻盖式折叠屏智能机设计专利,并猜测它很可能是传说中的 MIX Flip ,对应三星 Galaxy Z Flip 或 Moto Razr(2019)。然而没过多久,我们又见到了该公司申请的另一项专利,可知其在插图中展示了具有硕大显示面积的折叠屏设备,且正面与内部柔性屏有在边缘位置无缝衔接。 MIX Fold 概念(来自:LetsGoDigital) 2020 年 2 月 24 日,小米向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提交了这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并于 2021 年 7 月 6 日正式向外界公布,其中包含了 21 张从各个角度展示该设备的特写图像。 值得一提的是,文档中还有精心上色的两幅图像,暗示小米或许已经仔细设想如何真实打造这款概念设备。与 MIX Fold 一样,该机也采用了内折式的柔性屏设计,但侧边一直无缝贯穿到了另一面。 折叠情况下,该机能够仅显示外立面的 Cover Display 部分。而在完全伸展开的情况下,用户能够使用内折的大屏来轻松观看各种内容或体验交互。 对于环绕屏的设计,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小米早在 MIX Alpha 概念机上就已经使用过。为方便握持和容纳摄像头等较大的器件,机身侧边有着较为厚实的边框。 不过在收纳情况下,它也能够为该机屏幕提供较好的防护。此外开关键似乎位于机身得行不、立体声扬声器分立于顶部和底部、USB-C 充电 / 数据端口也位于机身底部。 如果传闻靠谱的话,我们或于 2021 年 4 季度见到小米发布的新款折叠屏智能机。至于它是不是本文描述的这个样子,仍有待官方正式揭晓。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