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河南:全部人身损害赔偿类民事纠纷案统一城乡标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郑州11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郭秋林)记者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21年11月1日起,河南全省法院人身损害赔偿类民事纠纷案件中涉及到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今后均不再区分城乡标准,统一以城镇居民标准为计算基数,从司法层面解决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备受争议的“同命不同价”问题。   据了解,自2019年12月18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开展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统一城乡标准试点工作的意见(试行)》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纠纷案件和产品质量责任纠纷案件三类案件在河南省已经统一城乡标准。试点期间,河南全省三级法院共审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150974件、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纠纷案件4169件、产品质量责任纠纷案件1771件。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一般人身损害赔偿项目中的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都是据实赔偿,而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被扶养生活费三项赔偿涉及城镇和农村两个计算标准。具体来说,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计算标准;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为计算标准。以上年度为例,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750.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07.93元,二者在计算基数上相差18000余元;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0644.9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201.10元,二者计算基数相差8000余元。区分城乡标准计算的残疾、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数额差异较大。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今天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统一城乡标准试点工作的意见(试行)》,明确规定,河南全省法院人身损害赔偿类民事纠纷案件,今后不再区分受害人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收入来源等因素,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均不再区分城乡标准,统一按照河南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计算,被抚养人生活费统一按照河南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标准计算。另外,该意见适用于在施行之日尚未审结的一审案件,不适用于施行之日一审已经审结又进入二审程序的案件以及适用审判监督程序的再审案件。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史小红表示,统一全省人身损害赔偿类民事纠纷案件赔偿标准,是河南省高院落实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的重要举措,将从司法层面解决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备受争议的“同命不同价”问题,有利于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有效化解纠纷,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赔偿标准差异,推动城乡社会融合发展。 责编:海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情况实施监测评价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王优玲)记者1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2021年,各省(自治区)要对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城市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情况实施监测评价,各直辖市要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情况实施自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度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情况监测评价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2021年度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情况重点围绕确定发展目标、落实支持政策、建立工作机制、严格监督管理、取得工作成效等五个方面开展监测评价,并明确了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   在确定发展目标方面,通知明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园区企业、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各类主体参与建设运营保障性租赁住房;城市应尽快确定“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目标,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并向社会公布;新市民和青年人多、房价偏高或上涨压力较大的大城市,在“十四五”期间应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争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比例达到30%及以上。   在落实支持政策方面,通知指出,要重点明确本地区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非居住存量房屋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申请条件、流程及工作要求等;要对现有各类政策支持租赁住房进行梳理,符合规定的均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规范管理。 责编:海闻
Entire Shanghai Disneyland Shuts Down as One Visitor Tested Positive for COVID19
BEIJING, November 1 (TMTPOST) — Disneyland Shanghai has suspended operation due to one visitor's positive results for COVID-19 on Sunday, October 31. According to the theme park’s announcement, it will shut down temporarily as a COVID-19 emergency response on November 1 and 2. Source: Visual China Shanghai’s pandemic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ask force advised visitors who had visited Shanghai Disneyland between October 30 and 31 to report to their community, school, or company and get tested at nearby designated medical institutions. On October 31, a traveler tested positive for COVID-19 in a regular COVID-19 check for trains entering Hangzhou city. The traveler who tested positive visited Shanghai Disneyland on October 30. Shanghai Disneyland then halted the entry and exit of visitors upon receiving a notice from the local authority to test all visitors in the theme park. All visitors in Disneyland Shanghai were required to get a COVID-19 test at the theme park’s exit. Shanghai Metro suspended the operation of the Disneyland station of line 11 at 8:15 pm to reduce traffic crossing the area. By 8:00 am on October 1, Shanghai had tested a total of 33,863 people who went to Shanghai Disneyland on October 30 and 31 and they all tested negative. China currently has little tolerance towards domestic COVID19 cases as the country continues to uphold its zero COVID-19 case policy. Even one domestic COVID-19 case can make headlines in China and bring about heavy scrutiny and pandemic control measures from local authorities. For instance, travelers who have visited places that are considered of medium or high COVID-19 risk will have to present negative covid test results before boarding domestic flights. For visitors traveling from overseas countries, they would have to go through a compulsory 14-day quarantine at designated quarantine facilities upon arriving in China. Guangzhou, for instance, has built a quarantine facility that provides more than 5,000 rooms for international travelers.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营收不敌顺丰一半,安能物流何以撑起“港股快运第一股”?
文|AI财经社 杨俏 电商购物节的双十一当天,即将诞生一家物流上市企业。 10月29日,“快运之王”安能物流发布公告,表示将于2021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招股,全球拟公开发售总计8022万股,每股发售价13.88-16.88港元,预期11月11日上市。 据招股书,本次安能物流上市,背后有众多明星资本和机构企业加持,包括大钲资本、鼎晖兔子、中信产业基金以及中国平安、伊利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万亿的零担市场当中,安能物流仅有0.5%的市场份额,同时,其运货量也迎来了增长压力。 万亿空间,安能仅占0.5% 国内的公路货运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但一直以来都处于高度分散、供货商与货运司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在零担市场当中,也存在供货商货运成本高、效率低下的问题。 数据显示,在市场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中国零担市场有约20万至30万中小型专线及区域零担货运运营商,同时,他们的地域覆盖范围有限,服务品质也良莠不齐,存在较难满足终端客户需求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数字化的货运平台诞生,致力于用技术的手段提升货运效率。安能物流就是这样一家以货运合作商平台模式为主的物流服务公司。 截至2021年4月底,安能物流已经与7000家货运合作商和2.24万家货运代理商合作。 安能物流避开了内卷的快递行业,将业务重心聚焦在了零担市场。而零担市场则处于快递与整车之间的市场,快递一般是指为重量在10公斤及以下提供门到门的派送服务,而整车则是为重量3吨及以上的货物提供点到点的货车运输服务,而零担则是为重量在10公斤至3吨之间的货物提供灵活服务。 从整个公路运输的市场看,2020年公路运输市场规模达4.7万亿元。其中,快递包裹的市场仅8000亿元,零担则占据了近1.5万亿的市场,占整个公路运输市场的32%以上。并且,中国的零担市场从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6%。 然而,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前十大零担网络市场份额仅为 5.7%。安能物流作为快运之王,是中国的第一大快运网络,在中国所有快运网络中的市场份额为17.3%。但就安能物流2020年的货运总量而言,它的市场份额也仅占据整个零担市场的0.5%。 货运量第一背后的增长焦虑 以整合姿态进入零担市场的安能物流,也会有自己的焦虑点。 安能物流此前也涉及到了快递业务,原本想作为第二大业务,但时间相对较晚,几经周折后,安能物流在快递上亏损了近20亿元,随后放弃了所谓的第二增长曲线策略,这一决定也被公司董事长王拥军形容为“史诗般的撤退”。 放弃快递业务后,安能物流开始专注零担行业,明确坚持单一主业,也正是这样的放弃,安能物流由亏损转向盈利。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19年,安能物流分别净亏损21.13亿元和2.14亿元。到2020年,安能物流才实现2.18亿元的净利润。 没想到的是,刚实现盈利的安能物流又迎来大额亏损,据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4月底,安能物流净亏损22.5亿元。据安能物流给出的解释,主要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导致。 安能物流之所以被市场称为“快运之王”,是因为其强大的运货量。2018年至2020年,其货运总量分别为732.6万吨、813.8万吨、1021万吨,截至2021年4月底,其货运总量为361.9万吨。 安能物流在2020年实现了超千万吨的货运量,成为了零担货运市场中的第一名,彼时,安能物流的零担货量排在顺丰、德邦、中通之前。 但让安能物流尴尬的是,尽管货运量实现了千万吨,其带来的营收却并没有那么理想。2018年至2020年,安能物流货运带来的营收分别为53.3亿元、53.4亿元和70.8亿元,截至2021年4月底,该营收为28.4亿元。 而2020年,顺丰的快运业务实现了185.2亿元的营收,德邦的快运业务也实现了100.5亿元的营收。 此外,安能物流的主营业务运输服务板块也陷入了增长困境当中。据悉,2018年至2020年,其运输服务业务营收分别为40.87亿元、41.76亿元和44.51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运输服务的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84.9%下降至2020年的62.9%。其2020年的运输服务收入相比于去年而言,增速仅为6.6%,远低于同期货运量超25%的增速。 据了解,为了走出运输服务所带来的增长困境,安能物流开始探索零担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增值服务,例如向货运合作商提供电子运单、SaaS及移动应用程序、保险及运营管理服务等。 据悉,该服务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0.2%提升到了2020年的16.9%,但整体来看,该服务的营收占比还是相对较低,暂时无法成为安能物流的第二增长曲线,为主营业务分忧。 如今,在货运营收不敌顺丰、德邦等企业的情况下,安能物流还能否继续开拓其增长空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00万买辆“飞行汽车”?为了更像科技公司,车企拼了
撰文 / AI财经社 洪晗琪 韩玲 编辑 / 冒诗阳 飞行汽车量产?车企哪来的自信 登上这架造型“有些奇特”的飞行器时,陈凡(化名)还是有些忐忑。 这架外形类似直升机的飞行器,由一个两人座舱和其下方的八轴螺旋桨组成。按照既定航线,它将带领陈凡和另一位乘客,垂直起飞并在指定航线绕飞一周。 但随着飞行器起飞升空,紧张感却没了。 “飞起来那瞬间,我以为机身会左右晃动一会儿,没想到完全没有,直接原地升空了”,出乎意料的稳,让陈凡悬着的心,一下就定了下来。 在抵达一定高度后,飞行器开始在一片建筑群上空盘旋,“目测有10到15米的高度,坐在机舱里还是挺稳的,只有坐垫那儿会有类似于筋膜枪的震动感”。 落地后,与陈凡一同体验的乘客告诉他,虽然飞行过程中还是有噪音,“但比直升飞机的动静已经小太多了”。 不久前,陈凡参加亿航EH216型载人级飞行器的试乘体验。在业内,这类飞行器被称为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实际上,他们还有一个更直白的名字——飞行汽车。 在过去100多年里,人类关于飞行汽车的探索从未停止。不过,如今飞行汽车再度被提出,却直接从概念变为了“量产计划”。 (图为以色列制造的概念飞行汽车,来源:视觉中国) 10月24日的小鹏汽车科技日上,小鹏汽车生态企业小鹏汇天宣布,其第6代飞行汽车预计2024年量产,价格将控制在100万元以内。根据官方宣传片,这款车可以实现陆行和飞行场景的转化,换句话说,它是一辆可以飞行、可以上路的汽车。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亲自为产品站台,称该飞行汽车将通过飞行控制算法协助、智能辅助驾驶与方向盘解耦的单杆操作,让每个会开车的人都能掌握飞行的乐趣。 消费者并不相信,关于这款车能否落地的质疑声充斥网络。 但并不妨碍产品吸睛。事实上,在清晰明确的量产计划公布之前,小鹏早已将一款飞行汽车摆在了包括北京三里屯、南京在内的多个旗舰店内。无论是车展还是线下商店,这款“飞行器”为小鹏吸引了大量目光。 如今,小鹏要将这款车的吸睛效应,从消费者带向资本端。就在不久前的10月中旬,小鹏汽车生态企业小鹏汇天宣布完成5亿美元A轮融资,投前估值超10亿美元。 尽管与大众想象的“飞行汽车”有所出入,但这并不妨碍飞行汽车在资本市场上的“红人”体质。 如今,eVTOL飞行器领域已经产生了以美国Joby Avation、吉利投资的Volocopter为代表的明星创业公司。2019年,总部广州的亿航智能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无人机第一股”。在国内市场,城市空中出行概念在资本端骤然升温。今年9月,峰飞航空科技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 不只是小鹏,飞行汽车领域从不缺新玩家的加入,车企的身影更是频繁出现。 2017年9月,吉利科技集团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太力),进军飞行汽车领域。2020年9月,湖北吉利太力飞车有限公司与成都傲势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沃飞长空,其中,太力品牌将专注飞行汽车领域。 今年1月,沃飞长空的太力飞车“TF-1”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适航证书,是eVTOL飞行器的全球首张适航证。 也有一些传统知名车企加入其中。2018年,阿斯顿马丁、劳斯莱斯联合推出飞行概念车。2020年1月,丰田汽车对外宣布向Joby Aviation出资3.94亿美元,双方将共享汽车生产和电动化技术,以实现eVTOL飞行器机身的量产。 除此之外,包括现代汽车、本田、特斯拉在内的多家车企,均在eVTOL飞行器领域有着不同的布局。 当然也有车企大佬明确不看好。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此前就明确表示:“不造手机,也不上天。” 此外,在2018年推出“Pop.Up Next”概念产品的第二年,奥迪即叫停Pop.Up NEXT项目的研发工作,重新审视与空中客车公司的合作关系。原因是研发周期过长,且实现量产并投入使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飞行汽车真的要从“富人的玩具”变成普通用户也能拥有的出行方式了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被“放弃”的飞行汽车,借自动驾驶概念回归? 事实上,飞行汽车已开始落地。有业内人士告诉AI财经社,从短期来看,飞行汽车落地的场景包括旅游观光、消防救援、物流运输以及医疗救助等。 亿航智能方面告诉AI财经社,目前公司已经与一些旅游景区及政府应急部门达成合作意向,旗下的EH216型飞行器,将在旅游景区提供固定航线的低空飞行游览,或者用于空中消防救援;目前这些项目均在试运行阶段。 但从长远来看,几乎所有飞行汽车的终极目标都是城市空中交通的参与者,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落地场景,即是提供点对点、固定航线的空中出租车业务。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很远,进入私人消费市场则更加困难。 选手陆续进场,却不妨碍一个行业共识,全球eVTOL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而眼下推火这一概念的,是领域内“电动➕自动驾驶”的组合方式,让新造车公司开始与这一概念发生关联。 “从自动驾驶技术来说,空中的自动驾驶其实是比地面的自动驾驶更容易实现的。”亿航智能的一位负责人告诉AI财经社,相比起地面的路况复杂,“空中的环境非常简单,是一个3D立体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航线构建立体交通网络,飞行器通过预设好的航线自动驾驶,相较地面交通能够有效提升效率”。 但实际上,汽车公司做飞行汽车,核心技术上能共用的并不多,只有制造和供应链上具备一定优势。 “汽车行业有非常多传统航空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规模化制造及质量控制体系。小鹏汽车在开发流程、供应链,通用技术资源方案上也有足够的的积累,而这些是飞行汽车急需的资源。”小鹏汇天整车集成总师陶海燕告诉AI财经社。 在陶海燕看来,研发飞行汽车有诸多技术门槛,“比如高功率密度且稳定可靠的电机技术,高能量密度、高放电倍率且安全性高的动力电池,空中自动驾驶技术,安全集成技术,飞航控制,电调电控及稳定可靠的算法……这些都是目前研发飞行汽车的技术难点”。 自动驾驶风口,是车企进入这一领域“讲故事”的关键。 在陈凡看来,正是因为不需要人为干预,他这样的小白才敢“上天”体验一回。 “从起飞到降落,全程不需要乘客去操控任何一个按钮”,陈凡认为,汽车的自动驾驶逻辑,是帮用户规避道路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而飞行器的自动驾驶,则是让你在科技的助力下,成功完成一段航线飞行,后者似乎更让人有安全感。 一位接近飞行汽车行业的人士则透露:“和汽车相比,垂直起降飞行器的耗能明显更高。目前电池能量密度还是偏低,这也导致了靠纯电驱动的eVTOL飞行器,续航时间普遍不长。” 政策和标准缺失,是飞行汽车走向商业化落地需要解决的问题。 亿航智能方面告诉AI财经社:“在监管层面,UAM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全球尚且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亿航智能正推进飞行器型号审定工作,以获取适航证,但这个工作并不容易,犹如“拓荒”。“我们一直在与全球监管机构包括CAAC(中国民用航空局)、ICAO(国际民航组织)、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等探索建立相关法律框架。目前民航局正在开展EH216型号合格证(Type Certificate, TC)项目的审定工作,这也是中国民航局首个载人无人机系统的TC审定项目。”亿航智能方面人士透露。 上述业内人士还告诉AI财经社:“目前eVTOL飞行器的构型各式各样,并没有统一的构型,这也加大了审定工作的难度。” 有关飞行汽车的商业逻辑,也是业界颇为好奇的话题。 eVTOL飞行器行业从业者张楚(化名)告诉AI财经社:“我们理解的面向C端,就是成为空中出租车运营商,生产飞行汽车并提供‘打飞的’业务。个人消费市场是很难有文章可做的,个人购买一辆飞行汽车,既不便利也不没有太多经济性可言。” 陶海燕则表示:“我们希望未来的产品能够直接to C,因此我们会将资源,尤其是技术研发的、运营等资源都集中在个人用户使用场景。” 不过,在张楚看来,“现在还没到谈商业化的时候”。“空中交通业务要想落地,在技术层面,你要足够的安全,这依赖于自动驾驶技术及动力技术;非技术层面,还需要法规政策、配套设置的跟进。”张楚相信,空中出租车在某一天会实现,但落地至少得在十年后了。 (图为巴西制造的概念飞行汽车,来源:视觉中国) 资本下注飞行汽车,新造车需要“科技”标签 “飞行汽车绝对不是所谓的噱头。”鼎礼资本王尔漫AI财经社表示,“实际上,在整个出行领域的资本投资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他看来,普通人之所以觉得飞行汽车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是因为消费者没有对这个行业和技术有深刻的认知。“早在十几年前,资本就已经在密切关注飞行汽车这个赛道,现在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场景探索有了初步成效,这个看似新颖的概念才真正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但身处这个行业的投资者,却把飞行汽车当作是下一个爆发的风口。摩根士丹利研究公司发布的一项报告称,到2040年,自动驾驶汽车(也称为eVTOL aircraft)、空中出租车或个人空中交通工具市场规模可能接近1.5万亿美元。 很大程度上,资本对飞行汽车商业化落地的自信在于坚信其对短途道路交通拥堵的缓解。 “从技术和场景落地的速度上看,飞行汽车比现在的无人驾驶实现起来容易的多,这也是现在资本涌入这个领域的重要原因。”王尔漫告诉AI财经社。 “真正的投资者不会盲目地追逐风口,现在对飞行汽车来说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机会。”上述投资人表示,“小鹏在飞行汽车上投资了近60多个亿,几乎和造车差不多,而且未来落地广州,当地政府也会给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小鹏造飞行汽车是认真的,从技术角度,2024年量产没有问题。” 既然投资人看好,新造车企业也乐于入场。 事实上,在接受飞行汽车这个新事物上,新造车企业往往比传统车企更为大胆和激进。这从何小鹏在科技日上的发言就可见一斑,“2024年量产,以及将成本控制在100万元”。在此前,没有企业如此高调的宣传。 从特斯拉的AI日到小鹏的科技日,“未来感”、“智能化”这几个词被反复提及。在今年8月特斯拉的AI日上,马斯克宣布明年将推出一款人工智能人型机器人Tesla Bot,这款机器人将使用已应用于特斯拉汽车的传感器、摄像头、神经网络等技术,实现自主导航。 马斯克在会上强调,特斯拉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家电动汽车公司,而是AI机器人公司。 这似乎也与小鹏对自己的定位十分相似,即成为最具科技属性的新造车企业。在发布飞行汽车前,小鹏的生态企业鹏行智能就已经发布了一款智能机器马,这款机器马就搭载了小鹏的智能驾驶技术。但这款机器马更像是小鹏对未来智能出行的美好畅想,因为就连何小鹏本人也承认,机器马落地困难重重。 “小鹏造飞行汽车,除了强化自己的科技属性,以此吸引流量获得资本关注,另一方面,飞行汽车作为对地面交通的补充,虽然它未来的保有量和市场需求不会像汽车那么大,但也还是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汽车分析师张翔对AI财经社表示。 与资本的“信仰充值”截然相反的是,部分技术研发相关的专业人士并不看好这个领域。包括早期投入飞行汽车的吉利现在也砍掉了这部分项目,砍掉的原因很现实“10年内看不到赚钱希望”。 “小鹏展示的这款飞行汽车不可能在2024年量产交付,因为无法通过适航审定。这完全就是一个概念产品,单从eVTOL行业角度出发不具备商业化价值。”一位汽车工程师介绍说。 而现实情况是,目前根本没有一家飞行汽车公司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更不用说盈利。 如此看来,小鹏押注的“空中飞行汽车”更像是一场胜算不大的赌博。而资本逐利的本质在这上面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管能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落地,瞄准一些需求痛点,先飞上天再说,以至于所谓的适航和政策监管问题,只能先靠后。 十几年前,飞行汽车刚刚萌芽的时候,承载的是人类对未来空中交通的无限想象。负责研发自动驾驶以及高端飞行技术的美国太空总署航空研究所所长帕里莫‧克帕德卡,形容飞行汽车是“走一英里路只能让你走到一英里之外,但飞行一英里就能把你带到任何地方”。 然而克帕德卡没想到的是,几年时间过去,在资本的追逐下,飞行汽车的热度早已今非昔比,但依靠它现在的动力系统,飞行一英里也只是字面上的一英里而已。
海马汽车一年“虚报”三份财报,才刚摘帽就收到监管函
文| AI财经社 王欣 编辑| 冒诗阳 11月1日,由于财报更正幅度较大,且更正时间滞后,海马汽车收到深交所监管函。 据悉2021年4月23日,公司公告,对2020年一季报、半年报以及三季报财务报表进行了会计差错更正。 其中,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由4.42亿元更正为2.02亿元,半年度营业收入由13.11亿元更正为6.24亿元,前三季度合计营业收入由19.37亿元更正为9.38亿元,总体差额约为10亿。 对此监管函认为,海马汽车财报更正幅度较大,且更正时间滞后。 上述行为违反了本所《股票上市规则(2018 年 11 月修订)》第1.4条、第2.1条和第2.7条的相关规定。 事实上,海马汽车连年出现亏损。 2017年亏损16.37亿、2018年亏损9.94亿元,2019年4月24日深交所对海马汽车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股票名称由“海马汽车”变更为“*ST海马”。2019年,*ST海马开始“卖房保壳”,当年净利润扭亏为正。2020年,营收仅14.48亿元,同比下滑70.03%,净利润整体亏损13.35亿,大幅下滑1667.1%。 但今年5月27日,ST海马摘帽开始正常交易。不过,这并不代表危机就从此解除了。 今年前9月海马汽车累计销量2.23万辆,虽然同比增长136.30%,但与其他主流企业相比,海马汽车的销量规模过小,另外海马汽车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87亿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为亏损1.7亿元。 一方面,海马汽车连年变卖优质资产自救但亏损难填,另一方面,海马汽车还惨遭一汽和小鹏的“抛弃”。 今年7月与海马合作了17年之久的一汽集团也选择将其持有的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49%的股权、海南一汽海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50%股权无偿划转给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同月,小鹏汽车明确表示,与海马汽车的代工合作关系将于今年年底结束,这对海马汽车的直接影响是销量和利润的下降。 面对种种困境,海马汽车把希望寄托在了新能源汽车转型上,“优先智能车、合作电动汽车、“死磕”插混汽车,深耕氢能源”。 但由于海马汽车的销量并没有区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其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SUV新能源汽车产品海马6P的销量没有单独公布,因此,海马汽车转型新能源的效果难见。 只是今年年初海马7X氢燃料电池试制车亮相后,量产版本迟迟未能推出,但11月1日,海马汽车董秘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明,海口的首座制氢加氢一体化站已启动建设,预计将于2021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罗技G435体验:游戏耳机的解法,从此改变了 | 钛极客
罗技G435 游戏耳机的形态,已经开始从有线连接转为全面的无线化,从罗技G在这个领域的布局中也能看出,最早只在中高端产品线中搭载的无线功能,如今正在不断的向下延伸。但同为游戏耳机,同样的无线低延迟声音体验,如何在这个统一框架下,做出“差异”,其实是所有厂商都面临的问题。 轻盈的佩戴甚至让我放下了手中的PRO X 而罗技G435,作为游戏音频序列中的最新作,在过去两周的体验中,却给笔者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感觉,它吸收了很多流行化的设计元素,同时打出了“轻量化”这张底牌。如果要对它进行定义的话,也许罗技G435不止是一款游戏耳机,也是一款适用于全场景的头戴式耳机,它的适用场景已经跳出了“PC周边”这道围墙。 游戏耳机的“时尚化” 整体外观 此前一提到游戏耳机,估计大部分脑袋里浮现出的印象都是一个带着长长麦克风、具备复杂结构的头梁设计、机甲风造型的头戴耳机。有些高端产品中,还会充斥着各种形状、角度的RGB灯光,同为头戴耳机领域中的产品,适合出街佩戴的蓝牙耳机与游戏耳机之间似乎从外观上就有着明显的界限。 罗技G733 罗技从G733产品开始,就开始尝试多彩风格的外观配色,基于同系列产品推出的K/DA联名版,其以白色为主的外观设计,配上各种多种颜色的字符点缀,让自家的游戏音频外设第一次脱离了“炫酷风”开始有点潮流时尚的味道。 3种配色 此次的罗技G435上,则能看到更多的潮流设计元素,即便是以黑色为主色调,与其搭配的也不再是暗红、橙黄这类较暗的颜色,而是荧光黄这种亮色,其他两个配色更是以白紫、蓝红作为颜色搭配,更加强调产品的潮流时尚设计属性。 滑动调节 与此同时,在产品的一些细节的设计上,比如头梁部分与耳罩的结构,都能看出更加简洁的线条应用。此次耳机的佩戴调节方式也比较有意思,采用的是无级的滑动式调节,看起来似乎调整范围不大,但对于笔者这种较大的脑型来说,调整至最长佩戴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也已经逼近佩戴的极限了。 logo特写 材质选用上,罗技G435也做到了对环保方面的兼顾,其采用的可回收塑料材质中,具备22%的可回收成分。整机的按键位于左侧的腔体上,同样采用了黄色的设计,按键的功能非常全面,包括开关、音量调节、静音按键。 耳罩比较厚实 耳罩部分采用的是透气的纺织材质,厚度是完全足够的,即使长时间佩戴,也不会出现闷热的感觉,并且耳罩与脸颊部分的贴合做得不错,结合头梁编制衬垫,并没有夹头的感觉。 底部充电口 续航方面,耳机支持USB-C接口充电,单次续航实测在18小时左右,如果是轻度使用的话,可以做到一周一充,而且罗技的电源管理能力,也是业内的第一梯队。 内置麦克风 在麦克风的配置上,可以看到此次罗技G435并没有传统游戏耳机上会看到的延长麦克风结构,而是采用了更加一体化的双波束成型麦克风。它的收音体验很类似如今的TWS产品,从整体的灵敏度和指向性上,肯定没有PRO X那个独立的麦克风那么优秀,但对于日常的语音沟通是完全够用的,即使环境有噪声也会被算法过滤掉一部分。 165g重量,真能一戴一天 LIGHTSPEED接收器 轻量化这件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游戏外设领域当中,进入无线化时代以后,第一个完成瘦身的是“鼠标”,无论是罗技、雷蛇、冰豹还是其他厂商,都在自家的标杆性无线电竞鼠标产品中,引入了轻量化的设计理念。 头梁与耳罩连接处 从实际的市场反馈来看,玩家显然是为这一举措买单的,罗技的GPW和雷蛇的毒蝰终极版尽管自身的定价都在500元以上的高价位,但是市场热度却一直不减。笔者目前也已经从原来的G903换成了GPW一代,重量减轻30g以后,对于长时间的操作以及单次操作中的大范围移动,都有着显著的体验提升。 整体参数 对于耳机来说,过去在整个游戏耳机市场,能够做到300g以内的重量,就可以算得上是绝对的轻量化选手了,而且很多游戏耳机为了能够更加轻量化,都摒弃了无线设计,用结构电路更为简单的有线设计作为替代。 重量测试 以罗技自家的产品为例,罗技G733算是轻量化做得不错的产品,其重量为278g,笔者日常佩戴的PRO X因为要兼顾音质、收音能力并且应用了金属结构,重量则达到了370g。而罗技G435它的实测重量只有162g(官方重量数据165g),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笔者平时戴的耳机,相当于戴了两个G435在头上。 长时间佩戴打游戏也没问题 当厂商都在研究头梁结构、耳罩、支撑连接件,如何才能分担佩戴压力,帮助玩家长时间佩戴的时候,罗技给出了正确的思路:轻量化就完事了!反映到笔者的实际体验当中,过去佩戴其他游戏耳机时,如果单次打游戏时长达到3小时以上,脖子还是会有明显的“承重感”,而且需要在打游戏的间隙不停地活动脖子。 也可以通过蓝牙连接手机 而当换到了罗技G435之后,这种“承重感”降低了很多(但是依然不建议大家单次游玩时间过长),脖子不会很快就感觉到酸痛,在声音响应速度上,罗技LIGHTSPEED 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就保证了其具备与有线耳机几乎一致的声音体验。再配合其支持的蓝牙连接技术,我很多时候都是在办公、娱乐切换时,不摘下耳机的,甚至有时候可以戴着它出门听歌。 40mm发声单元 即使是放在整个蓝牙耳机领域,罗技G435也算是轻量化做得非常不错的产品,在保持轻量化的同时,罗技也为其配备了40 毫米音频驱动单元,并且支持虚拟7.1声道音效同时兼容 Dolby Atmos 和 Windows Sonic,从实际的表现来说,无论是作为游戏耳机听音辨位还是作为影音娱乐的耳机使用都可以胜任。 游戏耳机的“破圈” 其实从刚拿到这款产品的时候,笔者并不觉得罗技G435会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应该就是一款中规中矩的中端产品。但是体验了一段时间后,它甚至会取代PRO X,成为日常使用中最愿意佩戴的耳机,因为它足够轻量化,而且在声音这个核心的体验环节,并没有出现高延迟等掉链子的情况。 这种感觉就很像从104按键的全尺寸键盘,换成了87乃至61按键的紧凑键盘,虽然放弃了一部分额外功能,却换来了更加紧凑、便携的整体体验。并且这种同时兼容蓝牙与LIGHTSPEED无线传输技术的游戏耳机产品,也在帮助其实现破圈,也许游戏耳机不仅仅是PC游戏的专属,同时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存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换了几套房才知道,插座开关这样布局,能省下一大堆麻烦
家装中开关插座的布置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之后的生活 很少有朋友能在装修时 就将插座安排的尽善尽美 在布置开关插座时 不妨看看这个吧 一、空气开关线路的区分 1、冰箱和水族箱最好单独留一路 2、每个空调都应该单独一路 3、厨房的照明要兵分两路 插座分一路 4、儿童房的插座也要单独留一路 二、空调插座 安装的最好位置是 离天花板大概18厘米的距离 用空气开关来控制 再把线管处理一下就很完美了 三、冰箱 冰箱也和空调一样采用空气开关 但是要单路留一路 距离墙面的距离 最好也控制在10厘米左右 为了避免孩子去触碰这些孔洞 可以根据自家情况把它设置得高一点 直接设置在橱柜里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四、洗衣机 洗衣机的插座 最好和水龙头放在一起 有条件的话 可以放进洗衣机的柜子里 如果选用有开关控制的插头的话 就可以避免频繁的拔插插头了 五、客厅电器的插座 可以全部把它设置在电视柜后面 这样就不会显得杂而乱了 不然的话 可能就是这样左一根线 右一根线露出来的了 六、书桌 书桌是除了厨房外 对插座需求最大的地方了 但是插座不管设置在哪里 都会摆的很凌乱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桌面穿线孔 这样就可以很轻松的打理线路 有需要时拉出来 不需要了藏起来吧 最后再给大家两点建议 1、不要把所有的插座 安在同一面墙上 2、安插座和开关时 先量好家具的尺寸 避免插座和开关被家具挡住 总之 先规划,后安装 出门前把能关的电源都关掉! 安全用电 节约空间
“码农”和大佬的下一站 合成生物学
撰文 | 凌晨 编辑 | 靖宇 10月15日,辞退了搜狗CEO的王小川表示,往后二十年,「想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尽一份力」。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位在辞职时对「生命科学」表示出兴趣的互联网大佬。 5月20日,张一鸣在卸任字节跳动CEO的信中写道,「生命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现黎明之曙光」;3月,黄峥在辞职信中说,「想去做一些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 黄峥甚至在辞职信中写了三个未来的研究方向:蛋白质机器人、植物合成蛋白「人造肉」、在作物种植过程中控制微量元素吸收。 想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又有某些相通:对生物自然过程进行精微调控。再细究下去,这些研究可能都会涉及到目前最受关注的生物学领域「合成生物学」。 有人说,目前合成生物学就像90年代初的互联网,刚刚过了婴儿期,会出现一大批初创公司,说不定就会有下一个苹果这样的公司出现。 10 月初,我在上海参加了一场小熊猫生物发起的「Synbiopunk 2021 暨生物开发者大会」,试着理解「生命科学浪潮」(如果真的在到来的话)究竟可能是什么样的? 大会现场 | 极客公园摄 01 细胞工场 在会上,我又听见人们谈起「人造肉」。 沿袭计算机会议模式,自由交流的「unconference 自组织会议」上,有人边喝啤酒边聊:「合成生物学」有什么成功的产品?有人提到了 Impossible Food 旗下的「人造肉」。 Impossible Food 从没有自称「合成生物学」公司,但是将它与其它人造肉产品区分开来的核心卖点——那个让素肉闻起来有独特「肉香」的血红蛋白,来自这门诞生 20 年左右的新兴学科。 其中涉及的技术,就是用简单的基因编辑,让酵母产生「血红蛋白」。套用一下合成生物学的术语,就是让酵母菌就变成「细胞工厂」,按照人的意愿来生产物质。 是什么让肉这么鲜红,吃起来又有特殊的香气呢?Impossible Food 认为是肉里面丰富的「血红蛋白」。在各种食物中,都有血红蛋白,但是动物肌肉中含量尤其多。 因此,血红蛋白就被公司的创始人,生物化学家帕特里克·布朗(Patrick O. Brown)选择作为模拟动物肉的「关键调料」。从植物中提取这种「调料」,布朗选中了根部含有丰富血红蛋白的大豆。 传统的生产方式需要从大豆根部直接提取「血红蛋白」,一公斤的「血红蛋白」就需要 6 亩大豆。植物提取耗费成本,Impossible Food 研发了新方式:将能编译血红蛋白的基因植入酵母菌中,随着酵母菌生长和复制,就会生长出血红蛋白。打个比喻,这就仿佛是在微生物的尺度上,让鹅生下鸡蛋。 从植物中提取的 血红蛋白(Heme)用在「人造肉」汉堡中 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减少种植消耗的自然资源。由于主要的生产资料是酵母菌、糖、矿物质,也没有太多化工废料。想起来,这真是一种「让未来更美好」的技术。 听人们谈起这个技术的时候,我感到这只一个简单的技术。在他们眼中,可以这样从基因层面设计,再生产出来的物质实在太多了。可降解塑料、香料、新药和疫苗、针对特定病害的农药,甚至是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我开始对生物技术带来的可能有了些具体想象。 02 工程思想遇到生物学: 生物开发者 从命名上来说,这是全球第一场「生物开发者」大会。「生物开发者 Biodeveloper」这个词是从 IT 领域常见的「开发者」沿用而来。 会议发起者,也是主办方的「小熊猫生物」解释说,生物科技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开始出现了一个中间层群体,再用以前的生物工程师、研发科学家来称呼似乎不够涵盖这个群体的丰富性。 小熊猫生物对自己的称呼是「全球首家生物计算机」公司。大会的另外两家主办方分别是创业公司倍生生物、奇绩创坛。倍生生物对自己的称呼是「专注于物种设计的合成生物学公司」。 小熊猫生物 CEO 郭昊天解释「生物开发者」命名的由来 | 小熊猫生物 IT 行业有各种各样的开发者,比如网页开发者、软件开发者、游戏开发者。类似的,生物科技行业不同的人也会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工作内容。「但是他们的工作性质很相似,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已有的工具、方法去开发新的产品和新技术」。 他们在做的事情,有些现在听起来还挺陌生。比如发酵产品的菌株开发、底盘微生物重构、蛋白质药物设计、分子育种、类器官改造。 合成生物学家 Tom knight 说,「21 世纪会是工程生物学的世纪」。他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始者之一,也是合成生物学明星公司 Ginkgo Bioworks 的五位创始人之一。这家公司 9 月 18 日在纽交所上市,估值就达到了 150 亿美元。 Tom Knight 的研究兴趣经历了从计算机到生物学的转变。从高中时代开始,他就利用暑假在 MIT 学习计算机和编程,之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也在 MIT 度过。 Tom Knight 意识到摩尔定律预言了人类操作硅原子的极限,他将目光转向了生物。「我们需要一种不同的方式,把原子放在正确的位置……最复杂的化学是什么?是生物化学。我想象可以使用生物分子,比如蛋白质,它们可以在你需要的范围内自我组装和结晶。」 用工程学定量、定性的思想来设计生物原件,成为新的研究方式。合成生物学像是人类知识的一次跃迁。作为一门工程学、计算机、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合成生物学的起始之年被定为 2000 年。 在这一年发表的两项研究中,生物学家用电路设计的思路,实现了对基因表达的控制。 波士顿大学的科学家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基因开关 (Gene toggle switch)。这个模型只用了两个基因模块,通过调控外界刺激,可以让基因的表达开或者关。 同样是这一年,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用了三个基因模块,利用它们之间互相的抑制和抑制解除,实现了电路信号中的「震荡」模式输出。 基因开关(Gene toggle switch) 示意图 03 对基因读、写、改 DNA 从源头上携带生命的所有信息,也是生命万千性状的来源。 发展到如今,人类已经能够轻松地读取 DNA 序列,按照设计合成 DNA 序列。会场上,我多次听到人们谈起获得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 CRISPR 技术。这项被称作「基因魔剪」的技术,可以精准定位切割 DNA,从而实现基因编辑。 基于这项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出现了多家创业公司。有的用它来解决癌症、遗传病等疑难疾病的基因治疗,有的用它培育可供人类移植的器官、检测疾病。 一项基因编辑技术如此快进入商业应用,让人们看见生物技术的巨大前景。从生物技术自身的发展逻辑而言,在基因序列的读取、合成、编辑都发展成熟之后,下一个阶段,自然是从基因层面进行设计,来生产符合人类需求的物质。合成生物学技术,也可以理解为基因技术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两位科学家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左)和 Jennifer A.Doudna(右)和因CRISPR技术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 视觉中国 「很多人一直痴迷于合成生物学的定义……工程学科和生物学科之间发生了这种碰撞。我认为,由此产生的任何东西已经开始被命名为合成生物学。」Tom Knight 说。 将时间尺度拉大,远从农业社会开始,人类就通过漫长的杂交和选种来筛选、保留自己想要的动植物性状。合成生物学则是从基因层面直接入手,生成人类想要的性状。眼下,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里用 CRISPR 技术培育水稻。 大会的主办方之一,奇绩创坛创始人陆奇在开场视频中说,生物技术可能会像之前的互联网技术一样,对世界带来广泛的变革。这似乎也印证了互联网 CEO 辞退时都表达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互联网大佬们都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生命科学的商业大势终于要来了吗? 凑巧的是,在「生物开发者」大会开始的前几天,上市不久的 Ginkgo 遭遇了做空机构的质疑。在大会期间,公司的股票价位正经历上市以来最低位。(虽然现在已经恢复)这让「商业模式」这个话题更吸引人。 04 商业故事刚刚开始: 平台和选品 和互联网时代的巨头一样,Ginkgo 是一家说「平台故事」的公司。 将自己定义为「细胞编程技术供应商」,Ginkgo 说的是一个「细胞编程」重塑生产方式的故事:用编程过的细胞作原料,制造食物、材料、新药、香料…… 公司 CEO 表示,Ginkgo 是一个技术平台,它不生产产品,而是在其它公司研发产品阶段提供服务而收费、或是大规模生产后获得抽成。 如果生物生产的方式将带来广泛变革,技术平台一定会成为行业中的巨头。Ginkgo 刚刚上市时,来自纽约 Pinnacle Associates 的投资经理 Randy Baron 评论道:「这要么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空头,要么是下一个 AWS」。 Tom Knight(左一) 和其它四位 Ginkgo Bioworks 创始人 | Ginkgo Bioworks 既然技术前景乐观,孵化出了什么产品?这是 Ginkgo 面临的一大质疑。还没出现强营收能力的产品,平台估值就水涨船高。用互联网的发展来打比方,这就类似于还没有出现「杀手级应用」,大家已经在想象未来的行业巨头。 听会上的讨论,人们反复提到「选品」。看起来,大家已经达成共识,「选品」是目前合成生物学创业公司至关重要的能力。 前不久,Impossible Food 传出了 IPO 消息。凭借「血红蛋白」这项标志技术打下一片市场,这是 Imposeeible Food 提供的成功产品经验。 但换一个市场就未必可行,毕竟在中国「植物肉」只是小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人们谈论更多的,还是合成生物学公司在选品上走过的弯路。 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Amyris 此前靠产生青蒿酸(artemisinic acid)的酵母菌株被资本看好。青蒿酸是生产青蒿素的前体。青蒿素就是在 2015 年,让中国科家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抗疟疾药。 实现青蒿素量产,让 Amyris 成功上市,但却没有让它赚钱。最初,合成生物法产青蒿素的确解决了化工合成成本过高的问题。但是随着非洲大面积种植黄花蒿成功,植物提取成本下降,合成生物量产优势又不复存在。 实现生物合成青蒿素的科学家 Jay Keasling ,后来他寄希望的生物燃料商业上也没有成功 青蒿素之后,Amyris 又把目光转生物燃料。看起来很美好:生物材料取代化石材料,是能源危机的出路。只是化石燃料的低生产成本面前,生物合成法没能建立优势。现在,Amyris 又选择了护肤品,用生物燃料的原材料「法尼烯」来生产维生素 E、角鲨烷。 在生产可降解塑料 PHA 上摸索了五年之后,蓝晶微生物在今年 2 月份获得了 2 亿元 B 轮融资。这也成为国内合成生物学单笔最大融资。蓝晶接下来将建设 PHA 年产万吨级工厂。 合成生物学目前的考题似乎是:要向市场说明产品优势。 05 未来:生物技术的产品 多久会到来? 我问一位参会的从业人员,现在合成生物学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他说,很像 90 年代初的互联网,刚刚起步,又充满想象。但是也会有所不同,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没有当时那么大,在发展的过程中,生物技术和传统行业的联系也会更紧密。 在会上,我遇到对新生产方式赞叹不已的人,是一位香料公司的经理。他来自馨之源科技,主要的产品是龙涎香的原料「降龙涎香醚」。 龙涎香是高级香水的「定香剂」。自然界中的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肠胃分泌物,非常珍贵,号称香料之王,主要的作用就是定香。 甚至可以说,有了龙涎香,才有了现在常见的「品牌香水」。它让香氛稳定,留香时间能从 40 分钟延长到 4 小时。除了高档香水,它更常见的使用是被添加在洗发水、沐浴液,洗衣液等日化产品里,少量用于食用香精。 品牌香水| 视觉中国 自然界最接近龙涎香的产品源于 1930 年代德国汉高公司。以香紫苏花做原料,先进行植物提取,再经过多道化学反应,经历香紫苏醇、到香紫苏内酯的过程,最后生成降龙涎香。 从 2016 年开始,他的公司能够用生物合成的方法,将香紫苏醇转化为香紫苏内酯。分子转化率和纯度能达到 99.8%。「作为一家细分领域的小型冠军企业,我们体会到合成生物学的意义非常大」,他说。 和化学合成相比,生物合成不仅转化率和纯度明显提高,还避免了会带来污染的高锰酸钾废水。接下来,他希望能够技术上再突破,从「糖」直接生物合成更多的香料产品。这样就可以跳过植物提取,节省土地成本、生产也更低碳。 降龙涎香醚的植物来源香紫苏花 | 视觉中国 午餐席间,我听到一条新闻:联合利华 9 月 2 日表示,它将投资 10 亿欧元,用于在 2030 年前淘汰清洁产品原材料中的化石燃料。 在 10 年内,保洁生产的洗衣液、洗衣粉、香皂类产品都会逐渐采用植物原料、或者碳捕捉技术。公司还拿出另 10 亿欧元设立基金,资助研究生物技术、二氧化碳等减少碳排放的技术。 告诉我这个新闻的人,和听到新闻的我一样,对不到 10 年的期限有些讶异:技术研发到大规模生产,这么快就会完全实现吗? 不过我希望真的会实现。
苹果发布Beats Fit Pro:内置H1芯片支持主动降噪 约售1279元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贾楠)11月1日消息,苹果于晚间宣布推出旗下子品牌Beats耳机新品Beats Fit Pro。其内置苹果H1芯片,支持主动降噪、通透模式、头部追踪等功能,售价199.99美元,约合人民币1279元。 外观上,新款Beats Fit Pro采用与Beats Studio Buds相似的入耳式设计,并在耳机上增加了耳翼设计以提高佩戴的牢固性。 在功能上,Beats Fit Pro搭载苹果H1芯片,支持主动降噪以及通透模式,并在佩戴时拥有自适应均衡模式进行调音。在播放以5.1声道、7.1声道以及杜比全景声录制的内容时,Beats Fit Pro支持动态头部追踪的空间音频功能,声音可以随着头部的运动来调整声场。 在连接与佩戴方面,Beats Fit Pro用于此前在AirPods 3上已经推出的皮肤感应传感器,来判断耳塞是否佩戴在耳朵上。同时,苹果H1芯片让Beats Fit Pro支持了苹果的iCloud连接,用户可以在同一个iCloud账户下的不同设备之间进行切换,并允许用户在佩戴耳机时使用“嘿Siri”功能。此外,Beats Fit Pro依旧兼容安卓手机。 在续航方面,苹果宣称开启主动降噪后,Beats Fit Pro单个耳塞可以提供6小时的续航,配合充电盒可以最长播放27小时的内容;在自适应均衡模式下可以提供单耳7小时,最长30小时的内容播放。Beats Fit Pro的充电盒采用USB-C接口,并支持Fast Fuel闪充技术,苹果宣称充电五分钟可以持续播放1小时。 Beats Fit Pro此次共有萤石紫、鼠尾草灰、白色以及经典黑红四种配色可选,售价199.99美元,约合人民币1279元,将于12月7日起接受订购,12月10日正式发售。
消息称苹果iPhone和Apple Watch将支持车祸自动报警
IT之家 11月1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的 Rolfe Winkler 称,苹果最快将于明年为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带来一项新功能,该功能可利用设备检测用户是否卷入车祸,并自动拨打报警电话或寻求紧急求救服务。 当然,这一功能实际上不难实现,谷歌已经在一些 Pixel 手机上提供了车祸检测功能。 IT之家了解到,华尔街日报援引公司文件和知情人士的话称,苹果似乎是计划在 2022 年推出“意外事故检测”功能,可能是 iOS 16 和 watchOS 9 功能的一部分。 该功能将使用 iPhone 和 Apple Watch 传感器来“检测是否发生车祸”,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测量撞击时的加速度的瞬时峰值与重力加速度比较。 该报告称,苹果在过去一年中一直在通过收集 iPhone 和 Apple Watch 用户匿名共享的数据来测试该功能,这些设备显然已经检测到超过 1000 万次疑似车祸。与测试中的任何功能一样,该报告也表示,苹果最终也可以选择不发布。 苹果产品已经检测到超过 1000 万次疑似车辆碰撞,其中超过 50000 次拨打了 911。 该文件表明,苹果一直在使用 911 呼叫数据来提高其碰撞检测算法的准确性,因为与疑似撞击相关的紧急呼叫让苹果更容易将其确认为是一场车祸。 该功能听起来类似于 Apple Watch Series 4 及更新版本上的跌倒检测,它可以检测用户是否跌倒,并帮助有困难的(例如老人)自动拨打紧急服务热线,除非他们自己证明自己没有发生意外。
苹果更改隐私设置后,Facebook 等四大社交平台损失近百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苹果改变其隐私设置后,Snapchat、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损失了约 98.5 亿美元的收入。 今年 4 月,苹果开始实行新的隐私设置——「应用程序跟踪透明度」(ATT)政策。这意味着,应用程序在跟踪用户行为、提供个性化广告之前,必须获得许可。 许可界面. 在 iOS 14.5 之前,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大量工具在应用程序内跟踪用户数据,帮助广告商更好地向用户投放广告。除了第三方工具,开发人员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苹果控制的系统——广告商标识符(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s,IDFA)。 从技术上讲,ATT 政策不会使得 iOS 处理广告跟踪的方式彻底改变,它所做的是迫使开发人员给用户优先选择权: 用户应该知道他们的数据何时被其他应用程序和网站收集和共享——他们应该有权选择是否允许。ATT 政策不需要 Facebook 改变其跟踪用户和创建针对性广告的方法,只需要他们给用户一个选择。 这就是重点,也被电子前沿基金会等团体称为「明显的底线」(obvious baseline)。 如果用户允许跟踪,一切都会像以前一样。当然,大多数用户选择「不授权许可」。今年 4 月,Facebook 内部估计约有 80% 的 iOS 用户会选择拒绝。 图片来自:unsplash 在 ATT 政策实行后,广告商不知道如何对用户画像,从而削减了在 Snap、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上的支出,并将预算转移到其他地方。 据《金融时报》,与其他社交平台相比,Facebook 因其庞大规模而亏损最多。 当初对 ATT 政策最强烈的反对声,同样来自 Facebook。 2020 年 12 月,Facebook 用整版报纸广告进行了批评:苹果的新系统将限制企业投放个性化广告和有效接触客户的能力,这反过来又会伤害依赖个性化广告的小型企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在 Facebook 上投放广告确实对中小企业很重要。但 Facebook 作为一个近乎垄断的社交平台,躲在小型企业身后显得十分虚伪。用户同样可以反问回去: 为小型企业挺身而出的 Facebook 真好,但 Facebook 如何为不想被追踪的消费者挺身而出?Facebook 的商业模式就是基于消费者在访问的每个网站上被跟踪吗? 事实上,Facebook 受到的影响远未伤筋动骨。ATT 政策影响的广告类型并不是 Facebook 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到 Facebook 840 亿美元年广告收入的 5%——但它仍然是一个显著的改变。 在删除了整版报纸广告之后,Facebook 又称 ATT 政策可能损害依赖广告维持生计的免费网站,迫使用户付费获取曾经免费的内容。Facebook 意识到,更有效的方式是说服用户点击「允许跟踪」,用隐私换取便利。 我们常说,免费的是最贵的,或者就像营销学教授 Scott Galloway 曾说的那样——「如果您不为产品付费,那么您就是产品」。 这类似 Dallas Smythe 在 1977 年提出的「受众商品论」——广告时段或版面价值是传播产生的间接效果,媒介生产的节目、信息、娱乐等不是其主要商品,它们只不过是为吸引受众而提供的「免费午餐」,受众才是媒介的真正产品。 如今「受众商品论」依旧成立,甚至更深入更隐蔽,例如 Facebook-剑桥分析数据丑闻。我们从社交网站的免费资讯和个性化广告之中可能也有获益,但在多方利益相关联和有矛盾的时候,科技公司应更透明,用户应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在国会作证. ATT 政策或将促进社交平台和其他应用程序在广告上更具创意,开发人员是否会更专注于 Android 设备也不可知。广告技术顾问 Eric Seufert 指出: 由于 ATT 政策的影响,一些受影响最大的平台——尤其是 Facebook——不得不从头开始重建他们的机器。我认为,建设新的基础设施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新工具和框架需要从头开始开发,并在部署到大量用户之前进行广泛测试。 在 iOS15 之后,苹果自身发送广告的方式也有改变,似乎表明它用类似 ATT 政策的标准要求自己。 过去,苹果默认收集用户在设备上阅读、购买和搜索的内容,从而在 App Store 、Apple News 和「股市」中提供相关广告。但从 iOS 15 开始,苹果计划征求许可,而且所收集的信息与随机标识符相关联,不与 Apple ID 关联,从而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 在所有科技公司里,苹果的隐私保护确实独树一帜,它也有底气 将这个特点作为卖点。 一方面,相比 Google 和 Facebook,个性化广告和苹果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它主要靠硬件盈利,所有的系统功能与服务,基本都是为硬件产品提供附加值;另一方面,苹果的封闭政策,控制着从设备到应用程序商店再到应用程序的整个生态系统,所以它有资格要求应用程序的开放商重视隐私保护。 但是,就算用隐私换取便捷越来越普遍和不可避免,隐私本来就是我们的私人财产。所以我看到 ATT 政策的第一反应是——难道不应该问我一声吗? 点击「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
今起,你的脸有法律保护了!苹果腾讯华为纷纷表态支持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11月1日报道,自今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简称“《个保法》”)正式施行,标志我国个人信息安全从此将有专门的法律保护了。 “进动物园一定要强制刷脸?”“下载APP时不同意隐私条款就无法使用?”“快递信息被偷怎么办?”……这些令很多人困扰的问题将有解法,信息处理主体都要承担法律义务。对于不规范主体,《个保法》规定:情节严重者,最高判处5000万或上一年度营业额5%的罚款。 在《个保法》实施前的最后缓冲期,相关部门已经在行动。昨日晚间,央视报道一起快递面单黑产被一窝端的案件。一帮混进快递点的人以偷卖美妆、母婴等客单信息牟利,“下午5、6点钟去拍,拍一个多小时,7毛钱一张,当天大概盈利300~400元”,一个产业黑幕被揭开,9名犯罪嫌疑人、2万余张快递面单照片被警方抓捕查获。 这类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为这些包含个人姓名、电话、住址、偏好、消费习惯、行动计划的信息一旦落入非法分子手中,很可能骗取个人的大量财产,甚至威胁人身安全。 个人信息是从哪泄露出去的?个人信息处理主体是《个保法》追责的一大关键环节。《个保法》规定:所有提供重要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主体,需要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制度体系,接受社会监督。 《个保法》正式施行,表明留给信息处理主体的缓冲期结束,包括互联网企业、消费电子企业、交通运输部门等都必须从今天起遵守《个保法》规定。面对这一形势,包括苹果、华为、腾讯、美团在内的科技企业都提前表态,采取紧锣密鼓的行动。 一、《个保法》盯准个人信息处理企业,苹果、腾讯、华为齐表态 作为信息采集和外流的关键环节,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容的个人信息处理“守门人”,将是被专门法律规范的一大关键对象。 多家科技公司已经为这一刻做好准备。 比如,在《个保法》正式施行的前一个工作日,10月29日晚间,苹果公司向中国客户发布一封题为“Apple已为《个人信息保护法》做好准备”的邮件,正好推广其最新隐私方案,并向中国大陆用户一份隐私披露补充声明,表态支持。 而在10月25日深圳市APP个人信息共护大会上,华为公司也表示早已行动:“制定了严苛的隐私安全原则,包括数据安全保障、数据最小化、数据端侧处理、透明可控、身份保护”。在这场大会上,腾讯、华为等企业签署了《深圳市APP个人信息保护自律承诺书》。 在此前的10月15日,腾讯官方也曾宣布,成立“个人信息保护外部监督委员会”,并公开招募委员会成员。委员会由第三方独立监督机构,对腾讯公司及各产品隐私保护相关工作、提出指导和修改意见等。此举正是响应《个保法》要求的“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制度体系”,提前采取行动。 自《个保法》今年8月正式颁布以来,互联网公司在个人信息安全上依然争议频频,引起热议。 比如就在10月8日,网友被爆出腾讯、阿里等多款APP在后台被爆出频繁读取用户相册,引起热议;10月10日,社交媒体上一段视频显示美团24小时不间断高频获取位置信息;当天,微博大V王思聪也发文称,自己的大众点评被改账号,质问“这就是上万亿市值公司的安全系统吗?” 除了国内互联网业务,一些涉及跨境互联网的企业也面临风口浪尖。比如,富途、老虎证券是两家从事跨境业务的互联网券商公司,已赴美上市。10月14日,两家公司被人民网发文点名,指出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个人信息跨境提供规则的背景下,内地公民的个人信息出境问题或将成为提供美股、港股的互联网券商将要面临的新考验。这使得富途控股股价收跌12.41%,次日再跌13.66%,老虎证券14日收跌21.19%。 对于这些争议与讨论,腾讯、美团、富途、老虎证券等公司都第一时间出来回应,比如:富途14日在微博发布声明称:就《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国内数据合规领域的立法,富途内部一直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在跟进立法动态,在公司内部持续组织研究和学习,并安排相关团队进行了自查优化。 可以看到,各大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都意识到这部《个保法》将对其影响重大。直到《个保法》正式落地前夕,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信息处理企业都没有停止对公司个人信息处理的全流程各个环节进行自查,并在舆论层面不断与大众沟通交互,以使自身处于有利境地。 二、明确信息处理者义务,最高判处5000万 各大科技互联网公司纷纷表态或采取行动背后,是《个保法》首次对信息处理者的义务提出明确规定,并规定了严重惩罚。 《个保法》规定:对于提供重要互联网平台服务、用户数量巨大、业务类型复杂的个人信息处理者。《个保法》特别规定了其需要履行的义务:如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制度体系、定期发布个人信息保护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等。中国网信办是《个人信息法》下个人信息事项的主要执法机构,在地方层面,允许州和省政府指定主管机构。 一位行业分析师称,从约束主体来看,《个保法》管束的主要还是互联网企业。 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表示,社交平台,可能涉及收集敏感个人信息,如地址、朋友网络;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涉及个人消费、数据流转等场景;游戏公司侧重点会在未成人个人信息;电商、外卖、旅游平台主要是涉及个人偏好,是否存在“大数据杀熟”……不同互联网公司可能都会面临不同的业务变革影响。 《个保法》加重了违法的处罚。根据《个保法》规定,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 情节严重的,最高判处5000万或上一年度营业额5%的罚款,责令暂停业务或停业整顿,吊销业务许可或营业执照;直接责任人员至高将被处罚款100万元,及被禁止担任董监高或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 值得一提的是,《个保法》将“过错”的举证责任转移到被告,即个人信息处理者身上。也就是说,无需原告举证证明有错,而需被告自证无错,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认定将更为容易。 三、关注信息处理全流程,“人脸滥用”、“大数据杀熟”全都注意了 本次施行的《个保法》全文共8章74条,对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个人信息跨境传输、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权利、信息处理者的义务、监管部门职责以及罚则等作出了全面的规定。 而对于需要担负起关键责任的信息处理主体来说,以下四大“关键话题”既是广大用户关注的热点,也是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的业务重点: 1、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个保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 比如很多人会遇到一个问题,进入新APP时被要求同意隐私条款,否则无法使用。《个保法》中相关法条对此是如何规范要求的?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在接受央视网的专访时解读道,如果这个平台或者说APP提供者要求提供涉及个人隐私性信息的话,在法律上来看有可能会涉嫌违法。 根据《个保法》第四、六条规定,收集这个信息和处理目的是毫无关联的,就属于违法了。第十四、十六条也明确提出,平台需要充分说明以保证知情权,而且用户可以将个人信息撤回。 2、谨慎使用数据 另一个广大用户十分关心的问题,那就是手机经常接到骚扰电话,《个保法》中是否有规定的? 据称,这属于在信息收集之后的“占有和加工管理”这个环节。《个保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负责收集个人信息的人应该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妥善的监督和保管,否则为失职。同时,第六十一条声明个人的权利,发现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后可向网信部、市场监管部积极投诉。 就如开篇提到的央视报道,宁波一信息倒卖快递面单的团伙被一窝端案件,正是相关部门在依法对信息倒卖黑产进行打击。对于这种违法犯罪行为,相应的信息收集部门也属于失职,需要赔偿相应损失。 近来,其实我们已经能看到互联网公司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将快递单上的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隐去,采用保护地址。 3、不得滥用人脸识别技术 更加敏感的是人脸、指纹等难以改变、无感收集生物识别信息,《个保法》首次将“个人敏感信息”概念引入国内立法,包括生物特征信息、宗教、特殊身份证明、医疗和健康信息、财务账户和行踪等信息将被更加严格地保护。 当下,公共场所及手机设备上的人脸识别摄像头越来越多,《个保法》对此进行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 很多人可能要问到一个关心的问题:许多商家在自己在店铺中立一个牌子,写到“本店在使用人脸识别”就可以放心大胆地采集人脸信息了吗?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此前对此进行解读,称这并不合法合规。他认为,并不是告知就合法,用户还有选择权、删除权。比如客户人脸被收走之后,信息怎么处理?什么时候删除? 很多权利都需要讲清楚,而不是只讲有摄像头这个事。随着《个保法》施行,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可能得到更好的规范落地。 4、不得“大数据杀熟” 很多人都对“大数据杀熟”现象感到愤怒,这一现象是指平台基于数据分析,如果识别用户是熟客就提高价格。《个保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可以说,这一规定直接否定了“大数据杀熟”的做法。如果人们在旅游、团购、电商等APP上发现自己多次购买,反而被收取更高费用,可以依据《个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了的四大热点,《个保法》还对许多其他各种场景,比如个人信息出境等问题进行了规范,我们在此不一一分析。 总的来说,无论以电子还是以纸质形式存在的信息,无论是员工信息、消费者信息或其他个人的信息,《个保法》规定信息处理主体在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提供、披露等信息处理全环节实现合法合规。 四、18年酝酿,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有望进入“划时代”新阶段 自2003年起,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相关课题开启研究立项。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云计算等技术普及,《全国人大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012年)、《网络安全法》(2016年)、《电子商务法》(2017)等陆续出台都提及个人信息保护。2020年,新颁布的《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进行规定。 但由于个人信息作为一种重要数据类型,往往伴随着复杂的使用场景,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依然频频出现。无论是今年“3.15晚会”报道的“售楼部偷脸,人脸数据打包出售”、“大数据杀熟”等商业黑幕,还是被许多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电信诈骗,都促进更加有力、便于落实的法律法规出现。 周鸿祎认为,当前,个人信息保护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企业如何将个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地到实际业务场景中;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给个人信息保护与合规使用带来新的技术挑战。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千呼万唤始出来。 据专家分析,它不同于《民法典》它主要是解决单一的个人信息受到损害以后的救济问题,而是面向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试图建立预先救济的制度,把可能造成的损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短期信息处理成本变高,长期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 可以看到,《个保法》的正式实施,意味着近年来频发的人脸隐私担忧、大数据杀熟、数据黑产等问题可能变得更加有法可依。这对于关心隐私安全、信息泄露等议题的广大公民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个保法》维护具有群体特质的个人,将规范重心指向负责收集个人信息的部门,包括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等,把他们处理个人信息的力量“放在笼子里”。 对于企业来说,《个保法》的实施使得确保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将成为新的要求,可能抬升信息处理企业合规成本,但他们必须遵守。同时加大的数据安全投入有望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据分析2023年潜在市值或达150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谈道,《个保法》在制定过程中,团队就“平衡个人信息和维护公共利益”这个话题讨论多次。 他回顾,曾经一度社会上对个人信息泄露感到很恐慌,但在疫情中,一些信息化的手段最后帮助我们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个人信息的收集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也提供了很多方便。所以经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要利用信息化为人民造福,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个保法》并没有禁止个人信息收集,而是反对过度收集、强制收集和违法收集。 总之,《个保法》的实施对于整个信息技术产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个保法》是一部相对完备的法律,与此同时也有专业人士认为一些规定比较模糊,可能为运营企业搜集个人信息留有余地。比如,它对处理敏感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化“告知、同意”的要求,然而如何进行“单独同意”在实务中仍未明朗。 但这位专业人士也谈道,《个保法》将会随着情况变化进行调整完善或司法解释,在落地过程中有望更加完备。 结语:从此,个人信息保护有专门法律了 随着《个保法》的正式实施,围绕个人信息安全的“人脸被偷”、“快递信息被卖”等问题都将得到专门法律的规范,有望为广大用户带来真实可感的利处。被广泛认为是与欧盟《通用数据保障条例》相对应的中国法律,有望产生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手握个人信息处理开关的互联网企业、信息科技公司、政府部门等也将面临更加严格审查,信息处理的合规成本提高。不论是约束主体的规范程度,还是《个保法》的实施力度,都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与磨合。 相信,随着《个保法》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划成一条时代分界线,我国信息产业乃至整个信息社会将向更高层面快速发展。
如何打破芯片封装设备“卡脖子”难题?对话凌波微步创始人
芯东西(公众号:aichip001) 作者 | 高歌 编辑 | Panken 在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的大趋势下,已经有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华海清科等公司实现了细分领域的国产替代。但整体来看,在光刻机和封装设备等领域国产替代仍面临挑战。 相对于被ASML垄断的EUV光刻机,精密封装设备并不被很多人熟悉。球焊机是一种通过金丝等连接芯片间电路的设备,可用于半导体封装中引线键合等工序。 ▲球焊焊点(图片来自网络) 在球焊机领域,因为精度不够,国产球焊机往往只能用于LED显示等领域,无法适用于精密的IC产线,市场份额主要被K&S、ASM等厂商所垄断。最近,一家创建于2020年的国产封装设备企业打破了这样的局面。 9月末,国产封装设备厂商凌波微步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波微步”)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其主营业务就是IC球焊机,产品主要参数性能已经可以比拟国际大厂,并且已实现数百台的出货。 近期,芯东西也有机会和凌波微步的创始人兼CEO李焕然进行单独对话,既对凌波微步的创业故事、背景进行了交流,并从中看到了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发展机遇。 ▲凌波微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焕然 一、从一线工程师做起,精密机械控制、团队协作管理埋下创业伏笔 李焕然本人曾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拥有工业自动化硕士学位。在创办凌波微步之前,他已经拥有30多年的从业经历,不仅曾效力ASM、太古科技、香港新科等行业头部玩家,还曾多次自主创业。对他来说,其每一段职业经历都对凌波微步的创建有所帮助。 李焕然硕士毕业后进入的首家公司就是半导体封装设备、材料巨头ASM,当时他的职位是机械工程师。 据李焕然回忆,刚刚进入ASM时,他和很多毕业生一样,在专业技能上并不成熟。他描述自己刚毕业时的情况:“我本人刚刚毕业的时候其实也什么都不懂,可能你说会画图,但是老工程师看了以后就觉得,这个东西根本不能用。” 一开始,李焕然只能在老工程师指导下做一些辅助工作。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加入到了转头式楔焊机的设计中。在ASM工作期间,李焕然既对半导体行业形成了初步认识,也对精密机械设计、工程师这一一线岗位的职责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半导体封装设备、材料头部厂商ASM 之后,李焕然进入了太古科技,主要负责自动化工程师。这家公司是当时全球第七大的封装公司。在这里,李焕然主要负责一条MQUA封装产线的自动化。 据李焕然分享,当时,一般IC采用塑胶进行封装,但如果引脚数量较多且密集时,塑胶就会影响引脚排列,甚至可能会导致短路。此外,塑胶封装也会带来IC体积较大、散热较差等问题。 太古科技的MQUA封装产线则采用两个金属片进行封装,在BGA(Ball Grid Array)封装还不成熟的时候,将引脚数提高到400多条。李焕然负责了该项目的全部流程,包括立项、审核、设计方案、成本评估、画图、程序、调试等。 他还将4个机械手与产线结合,完成了整个的封装流程。这是日本之外,亚洲公司首次将机械手用于半导体封装领域。 2000年左右,李焕然进入了香港新科,该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硬盘磁头厂商,生产基地位于广东东莞。 当时,香港新科磁头动态测试机的磁头运动精度就已经达到了10nm。李焕然首次参与到了磁头动态测试机、静态测试机等尖端项目,提升了自己在运动控制和化学分子生物处理等领域的技术实力。 此外,香港新科共有2万多名员工,也帮助李焕然了解了如此庞大公司的运营。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庞大公司内部的运作,以及多个团队之间的协同配合。这样的经历为李焕然自主创业、研发国产IC球焊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精密控制系统,打造国产IC球焊机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李焕然开始谋求自主创业。正好此时,美国半导体和电子装配设备巨头K&S在中国香港的亚洲总部撤销,于是其部分员工在香港创办了一家新的公司。该公司主要业务为K&S二手设备的服务和销售,以及国际高端设备销售。 经朋友介绍,李焕然开始负责配套的自动化设备和送料设备。当时李焕然曾经为德国Hesse公司的楔焊系统设计过适合东南亚地区的送料和自动化系统,吸引了很多客户。之后这套设备成为了全球销量最大的高端半导体楔焊系统。 之后,李焕然也投资过固晶机等其他厂商,并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抢占了不少日本厂商的市场份额。 李焕然在下定决心自主创业后,就一直在关注半导体行业的变化,他发现球焊机市场被国际巨头所垄断,存在国产玩家成长的空间。早在2014年,李焕然就完成了第一台IC球焊机设计制造原型机及软件开发。 ▲引线键合设备市场分布 虽然球焊机是一类相对较为成熟的半导体设备,但是在半导体领域,球焊机需要对最高上百条引线进行处理。一条线如果检测出问题,这个生产环节就要停下来进行调整、维修;如果没有检测出来问题,之前的工序就要全部作废。 事实上,国产厂商的设备由于控制精度问题,很难进入IC产线,只能用于LED显示等对精度要求不高的领域;K&S、ASM等行业巨头则有着自己的精密运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对这一市场的垄断。 因此,如何提升球焊机的控制精度就至关重要。多年的一线工程师经历让李焕然找到了解决办法。在他看来,既然球焊机的精度难以掌握,那么结合先进的运动控制系统应该可以满足IC封装的精度要求。 在确定技术路线后,李焕然很快锁定了一家厂商的精密控制系统。2017年底,李焕然开始优化运动控制技术,提高控制精度、速度。 尽管研发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其原计划采用的国外超声波技术不符合开发要求。于是在2018年,李焕然与国内开发商一起对超声波控制和焊头设计进行了优化。2019年,李焕然组织团队继续推进球焊机研发,并最终实现了IC球焊机的产业化。 如今,凌波微步球焊机的性能并不逊色于K&S和ASM,其XY平台加速至100公里/小时仅需0.2秒,Z轴焊头加速至这一速度仅需0.02秒;而在高速运动后,XY平台可以精确停在所需位置,精度在±2微米内;同时,凌波微步球焊机的焊接力度能够掌握在±1g。 凌波微步当前已累计完成数百台设备的出货,预计在人员和产线到位后将实现每年1500-2000台的产量,大约占国内市场的20%-30%。 ▲凌波微步IC球焊机应用领域和技术优势 虽然说起来比较简单,但IC球焊机的研发成功,并非简单地将运动控制系统和球焊机结合,更依赖于李焕然及其团队的行业经验。 李焕然举例称,就算是最简单的导轨润滑油成分是什么和涂多少都具备一定门槛,更不用说精密运动系统还要结合自身需求,和超声波图像结合、编程调教等。“即使有人拷贝了所有的软件和硬件,距离研发成功可能至少也要5年以上。” 同时,IC球焊机还可用于先进封装的凸点中。李焕然透露,凌波微步已经做出了用于先进封装领域的样机。 ▲凌波微步产品 李焕然也坦然道,当前凌波微步IC球焊机在基本的物理性能上和K&S、ASM的产品相差无几,但是在操作简便性、数据快速导入以及工艺的一些细节上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存在一定差距。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来,国际巨头层级复杂,客户对设备的反馈需求很难直接传达到一线工程师手中。凌波微步则能够提供更加细致地服务,甚至可以加入到产线工艺中,为国产厂商服务。 三、人才短缺限制凌波微步扩产脚步 据了解,凌波微步分别在深圳和新加坡设有研发中心,并在常熟设有生产基地。李焕然分享道,这样做既可以吸收国内外的人才,又可以为其在长三角地区的客户做好服务。 凌波微步位于常熟的生产基地目前每个月可以生产50台设备,正在扩大产能,预计到年底可以在硬件层面实现每年1500-2000台的产能。但凌波微步具体产能如何还取决于对工人和技术人才的招聘、培训情况。李焕然称,当前凌波微步的员工总人数为70多人,如果想要达到上述每年1500-2000台的产能,预计需要150-200人,产线上的工人就需要100人左右。 除了扩产以外,扩大研发团队规模、进一步研究设备在工艺上的应用也是凌波微步第一期融资的主要目标。 讲到这里,李焕然表现得十分无奈。他称,目前凌波微步最缺乏的就是人。从整个行业来看,不管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还是有意愿进入这一行业的新鲜血液都不算多。凌波微步现阶段不仅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意愿加入这一行业的年轻人。 对于人才培养,他认为提高薪资待遇,甚至给予股权分红固然是留住人才有效、直接的方法。但是对很多新人来说,真正能够给他们更好的机会、项目历练更加重要,需要让他们真正加入到项目中收获经验,而不是端茶倒水打杂。 此外,国产替代浪潮以及半导体设备供应吃紧,都给予了凌波微步这样创企不少机会。李焕然直言道,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厂商偏向于国产设备公司,凌波微步也在服务和对单独厂商的定制化方面有着优势。相比于之前创办、投资的公司,凌波微步更偏向于产品优先,这也对李焕然和管理团队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来,凌波微步将继续打磨自己的产品,进一步改善球焊机的性能,并将提升IC球焊机器件、系统的国产程度。从长期来看,凌波微步期望在半导体后端工序设备中占有一席之地。 结语:人才短缺或成国产设备厂商发展瓶颈 在国产替代的当下,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获得了发展的空间,有机会对龙头发出挑战。凌波微步实现了在半导体封装设备领域的又一次突破。 但同时,半导体设备行业的人才匮乏阻碍了很多公司的发展。在与芯东西的交流中,李焕然多次感慨行业人才培养、吸纳的艰难,这一因素更是成为了凌波微步扩充产能、业务扩张的最大瓶颈。 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来说,加强产、学合作、提升行业薪资待遇、加强培训仍会是接下来发展的重点,这也是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的必经之路。
iRobot CEO:激光雷达死路一条,未来“家”就是智能机器人
扫地机器人开创者iRobot在中国市场表现暂时差强人意,但 CEO 科林·安格尔有其确定的技术路线与战略规划:他坚信只有基于视觉的、能与人协作的智能,才是家用服务机器人的理想形态;未来住宅或者说“家”将成为智能机器人,iRobot将凭借视觉和环境理解以及自主移动的能力,在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核心占有一席之地。 乍看这似乎又是一个本土化失败的案例——扫地机器人领域,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 iRobot在中国消费者这里,受欢迎程度连进入前三都需要挤一挤。 再看这仿佛是资本对公司发展想象力的比拼——成立31年的iRobot在华尔街的估值,还不及成立7年的石头科技在上交所的三分之一。 不过,在iRobot CEO科林·安格尔(Colin Angle)看来,这些,还有其他低谷,都只是攀登智能服务机器人群峦最高峰的征途中,多少会历经的风景而已。 这位机器人专家,同时也是将一个无投资、无融资的MIT初创团队发展成为开创并定义了“家用清扫机器人”这一商品门类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坚信,只有基于视觉理解的、能与人默契协作的智能,才是家用服务机器人的理想形态,而iRobot对此准备充分。 从最初受蚂蚁启发制作不用像人那样思考便能工作的太空探索机器人起,科林率领 iRobot研发了100多款机器人,涉及航天、深海、安防、医疗、玩具等 20 多个行业,这些产品智能水平不同,形态大小迥异,但宗旨始终如一,那就是必须实用,提供的价值必须高于其制造(或销售)成本。 在iRobot构建的智能体系中,智能是分层的,除了最顶层的一小部分,所有底层行为都不需要规划(Planning),类似于人类的下意识反应。通过首先专注于构建底层行为,以及尽可能多地将智能转化为行为,可以使顶层规划变得足够简单,真正起效,科林告诉机器之心。正是这种对机器智能的不同理解,以及自下而上构建智能的方式,奠定了iRobot的根基。 尽管智能时代的到来让科林表示需要重新思考对机器人的定义——从工具、帮手升级为伙伴,能体察用户的意图和需求,与人类构筑起一定的情感联系,但可以感觉到他所说的「情感联系」,依旧能够让人毫无感情负担地使用智能机器人,就像你我如今心安理得地 7×24 小时使用智能手机。“这才是未来老龄化社会需要的服务机器人。”科林说。 从最初的国防承包商转型为如今的家电小巨头,科林现在的目标是率领iRobot从一家成功的机器人公司,发展成为能够彻底解决「理解家这一概念」的企业,并由此在未来智能家居的核心占据一席之地。他认为一直以来人类的居住形态都没有从智能化的角度去考虑,在他的构想中,未来住宅本身会成为一个智能机器人,室内外各种联网的 IoT 设备,就好比「家」这个机器人的组件,而游走其中的家用清扫机器人 Roomba,将凭借视觉理解和自主移动等能力,像清理人体内病菌和垃圾的白细胞那样,成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访中,科林多次提到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协作智能」,不由得让人想起他的导师兼商业合作伙伴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创办的 Rethink Robotics,后者以 Sawyer & Baxter 这两款机器人开创了「工业协作机器人」这一全新的产品门类及技术领域,但在 2018 年停止运营并出售资产,用科林的话说就是「在成为伟大创新者的路上忘记了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iRobot能否准确洞察用户需求,像当初用 Roomba 定义扫地机器人那样,兼顾技术创新和商业拓展,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引领未来的智能家居? iRobot CEO科林·安格尔(Colin Angle)和公司代表产品最新款的 Roomba S9+ 扫地机器人 激光雷达死路一条,不会在「有害」技术上浪费时间 目前iRobot在中国市场遭遇瓶颈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产品采用纯视觉导航方案,不使用任何激光传感器。从消费者的使用感受讲,很明显的一点,就是iRobot扫地机器人使用初期的建图时间会略微逊于使用激光雷达的竞品。 市售的中高端家用扫地/擦地机器人,在导航技术上主要有三种,一是激光导航,一是视觉导航,还有一种是激光+视觉导航。单从命名方式上便可大致推断出,至少现阶段而言,激光+视觉导航必然是综合了激光导航与视觉导航两者的优点,而这也确实是眼下热销扫地机器人产品所采用的方案。 激光导航和视觉导航是两种不同的导航技术,业界对上述两条技术路线并无定论。不过,关于纯视觉路线和激光雷达之争倒是有一个很好的参考案例——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发展规划。马斯克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称激光雷达没有未来(doomed),特斯拉多起致命事故的发生,也没有缓和他的语气。 在激光雷达的使用上,科林与马斯克英雄所见略同。我们 25 年前就研发了带有激光雷达的产品,知道这是死路一条。……激光雷达可能在短期内有些用,但要实现真正的智能,摄像头才是正确的传感器,科林说:“这是一个战略选择。” 他很清楚这一决策的争议性。但对科林而言,激光雷达不仅绕过了实现真正智能必须解决的问题,还会像缓冲区溢出那样构成隐患,将来为了消去这一隐患只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给 Roomba 加上激光雷达虽然简单,但他绝不会在明知“有害”的技术上投入。 “也许激光雷达会让我确信有东西在那里,但如果不解决视觉理解问题,我就无法知道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他强调:“任何减少对环境理解的做法都是一种干扰。” 科林此前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iRobot是继特斯拉之后,在全球拥有第二大联网机器人产品的公司。2020年,iRobot推出了iRobot Genius家庭智能平台,可以视作将分布在全球的几千万台清扫机器人统一管理的手段做了进一步升级,一台Roomba在一个家里学到的东西,将为每台Roomba所共有,这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发展的集体智能。 iRobot经年采集和积累的各种有关家的数据,无疑是强大的资产,也是科林自信的原因之一,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智能的机器人,他说。像特斯拉一样,每隔几个月,iRobot就会升级软件,为产品增加新的功能。但与特斯拉不同,Roomba没有激光雷达并不「致命」,iRobot尽可放心走纯视觉路线。 把 90% 的智能变成行为,自下而上构建「协作智能」 在机器人领域,开发人类水平认知计算模型的挑战,是制作既精确又通用的模型,只可惜一直以来这两个目标相互矛盾,因为要建立一个更现实的理性行为模型,就不得不考虑计算成本。 iRobot初期成功的关键,在于遵循“机器人不用像人那样思考也能工作”的理念,即采用所谓的包容体系架构(Subsumption Architecture)。不同于当时的主流观点,这种架构不是通过构建一个对外部世界的完整数字表征去引导机器人的行为,而是通过将行为分解为一系列的子行为,从而让机器人对周围环境做出实时的交互和响应。这些子行为被组织成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可以实现特定级别的行为能力,低层级的行为组合起来可以实现更高层级的行为。第一代Roomba正是由此而生,基本上没有用到任何规划。 科林认为这种自下而上构建智能的方式是iRobot的根基,并且这种方式也能拓展到构建人类水平的智能。他解释说:“智能可以视为低层次行为与基于规划的高层次思维的结合。如果我能把 90% 的智能变成行为,那么我就只需要在上面那薄薄的一层里进行规划。我可以用低层级的行为做多少事?我在低层级上做得越多,困难的部分就越简单。” 困难的部分,就是构建“协作智能”,也是科林建造服务机器人的终极目标。这种智能能让机器人与人相互配合,默契协作,从而建立起信任,这样人们就可以放心让机器人去做更多更复杂的事情。 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研究者相信,有必要让机器人对人类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仅把人看成是障碍物或完美的游戏玩家,我们需要机器人把人性也考虑进来,以便它们更好地与人类配合,也即实现所谓的“价值对齐”。如果成功,我们将拥有能够大幅提高生活质量的工具。 实现行为的兼容需要机器人预测人类行为,并且理解人类的这些行为会如何影响它们自己的行为,同时还要使人类能够预测机器人接下来要采取的行为。在应对这些挑战方面,科林表示iRobot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正处于构建智能家居所需智能的最前沿,这非常令人兴奋……我们每天都在试图弄清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消费者和机器人之间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如何建立起信任,让机器人懂得尊重和体恤消费者的家居生活习惯,如何在消费者与家中其他设备之间也培养类似的情感联系。” “为了建立一个协作伙伴关系,你需要了解你正在协作维护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人工智能的突破,而是对环境(context)的学习和理解的突破。这又回到了为什么我不喜欢激光这个问题,科林说:“因为我想建立最丰富的环境来构建我的智能,而激光对此毫无助益。” 在他从事机器人领域的32年中,科林见过很多不同的问题,其中有一些绝对是通过硬件的方案去解决最好,但对于今天的扫地机器人而言,他认为主要的挑战来自于智能,而不是移动过程中的清洁效率。「我并不关心iRobot的扫地机器人多花了几分钟绘制地图,我希望机器人能够真正了解它所打扫的家庭。」 构建机器人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终极考验,需要非常谨慎地理解和定义问题,选择正确的软硬件搭配组合。硬件会增加成本、系统上的脆弱和不必要的复杂性,而软件不仅可以定期升级,而且几乎总是更便宜。因此,iRobot将继续围绕视觉构建科林理想中的机器智能,他认为这不仅仅适用于Roomba,也适用于更广义的机器人和更大型的智能家居。 未来「家」将是无形的智能机器人 在实现最终目标的路径上,科林非常注意不要陷于局部最小值。他说iRobot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应对当下这一问题最简单的答案,而是为今天的问题构建可以有效扩展到明天的最佳答案。 在接下来 20 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他将率领iRobot致力于解决「理解家这一概念」。他的野心显而易见,因为这关乎人类生活,是任何一家以 AI 为先或以智能技术为核心卖点的公司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谈到智能家居时,很多人并没有深入思考这个词的含义。问一个家里装有 20 多台智能设备的人,你的家智能吗?一般对方都会说不智能。科林指出,这是因为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智能,但如果换个问法:「你希望自己的家是一个整洁有序、安全环保、舒适安心的地方吗?」相信得到的回答就会变成:「是的,我很愿意为这样的改变买单。」 科林认为「家」最终会变成无形的智能机器人,或者说至少会作为一种系统发挥功能。这里的家包括了住宅、起居、室内外活动空间等等,它很智能化,它的任务是照顾和保护在里面生活的人。 「未来的智能家居系统中可能会有亚马逊或谷歌的身影,但仍需要iRobot 或与 iRobot 类似的公司来完善它。」科林笑着说:「我不需要成为中心,但没有我们,人类的家庭就无法实现智能化。」 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对于这个问题,科林认为人形机器人并不是解决之道。 「家用服务机器人的理想造型是能以最可靠、安全和高效的方式完成其指定任务的造型,而人形机器人太昂贵,风险也太大。」科林说。未来家里也许会有很多解决特定问题的不同机器人,而这些机器人早在我们具备构建人形机器人的能力之前就可以协同工作。除了娱乐,比如在迪士尼乐园里服务游客,他很难再找到一个人形机器人能派上用处的场景。 「解决大多数日常问题的方法都不会是建造一个人形机器人,然后让它去操作原本为人类设计的装置或仪器。」科林直言:「尝试制造人形机器人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科林表示很多公司做出了很棒的机器人,却找不到这么做的原因。波士顿动力的作品令人拍案叫绝,「但这些机器人还没有真正的价值。如果我是波士顿动力的 CEO,我会制造一个宠物机器人,我将使用所有这些惊人的动态控制和跳跃技术来制作一只小狗,它可以跑过来,跳到我的腿上,我可以抚摸它。」科林说:「波士顿动力的技术最有价值的应用方式可以是创造机器人宠物来解决孤独的问题。」 他认为谷歌也同样有些过于注重创新,在登月项目上花了太多的钱。科林强调,如何平衡好技术创新与企业运营,是公司尤其是技术创业公司必须始终牢记的事情。 坚守以实用主义为前提的尖端技术创新,让iRobot存活了 31 年,成为全球机器人业界不可忽视的名字。在被问及自己希望被如何记住时,科林毫不犹豫地表示,他认为自己是Builder建造者,他希望因为制作了实用的机器人技术,建立了实用的机器人产业而被记住。 在中文语境里Builder的感觉更像是「填坑人」,建造东西来解决问题。科林说,iRobot希望成为一家建立协作智能的公司,并且创造出能够帮助人类独立生活更长时间的机器人,于他而言,这将是一个终生的旅程。在这个意义上,公司最新的口号确实传达出了他的心声:iRobot, so you can human.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