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日本“断供”两年后,三星猛砸3800亿,布局14家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公司
芯东西(公众号:aichip001) 作者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11月4日报道,据芯东西统计,截至2021年8月31日,三星电子已投资不少于14家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厂商,而这些都是韩国本土厂商。其中有9家均是在2020年、2021年期间投资。 自2019年日本对韩实行半导体材料禁令以来,三星电子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策略就发生了大幅度转变。 三星电子的投资范围十分广泛,投资方式也有很多种,单以权益证券这种方式统计,2019年,三星电子通过这种方式投资了4家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厂商;而在2021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就变为了12。 一方面,这是三星电子对日本禁运半导体材料后的反思和应对;另一方面,这也是三星电子提升自身代工竞争力的核心措施。 ▲2021年上半年经营报告(左)和2019年经营报告(右)对比 上周四,三星电子披露了其三季度财报和两笔关联交易。根据公告披露,三星风险投资公司(SVIC)新成立的新技术投资协会获得了600亿韩元(约合3.62亿人民币)的投资,其中三星电子投资594亿韩元,三星风险投资公司投资6亿韩元。 公告称,三星电子本次的交易目的主要为尽早辨识(identification)关键材料和零件,以确保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这短短一句话实际道尽了三星电子最近2年的主要投资策略。 接下来,芯东西将通过起底三星电子投资的关键材料、设备公司,展现三星电子构建的本土供应链。 一、共投14家设备、材料厂商,打破日企垄断、帮助建设新产线 根据芯东西整合统计,三星电子通过购买增发新股或直接投资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厂商共有14家,累计金额超过3800亿韩元(约合20亿人民币),其中仅是在2020-2021年投资的总金额就超过了2700亿韩元(约合15亿人民币)。 ▲三星投资的半导体设备公司(以上整理自公开信息,如有错漏欢迎指正、补充) 在被投资的半导体材料公司中,化学材料供应商Soulbrain、陶瓷材料供应商MiCo Ceramics和前驱体材料供应商DNF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家公司,它们在三星的投资下分别成为了打破日本厂商垄断、从细分领域走向上市以及在供应短缺时能够扩产的三家公司。 获得三星电子投资公司很多都像这三家公司一样,在产能和技术研发上获得了很大的助力,并且收获了三星电子的订单。 1、Soulbrain:打破日本高纯度氟化氢垄断,已成为三星主要供应商 高纯度氟化氢是2019年日本对韩国禁运的三种半导体材料之一。在三星电子的支持下,韩国氟化氢制造商Soulbrain产能迅速扩大。2020年,韩国媒体就曾报道称,其产能或可供应韩国半导体制造商所需的2/3高纯度氟化氢。 根据三星电子2021年上半年经营报告,Soulbrain已经成为其核心供应商,主要为三星电子提供半导体生产用化学制品。 ▲本土厂商Soulbrain已进入核心供应商名单 2、MiCo Ceramics:为本土化需求打入新市场,获三星投资加快IPO进程 MiCo Ceramics主要经营陶瓷耗材。全球陶瓷加热器市场约为4.47亿美元,此前95%的市场都由日本厂商占据。在韩国本土化供应需求下,MiCo Ceramics开始生产用于调节半导体腔室内温度的陶瓷加热器,其客户有三星电子、韩国半导体设备厂商WONIK IPS和半导体设备巨头ASM等。 去年11月,三星电子对其进行了投资,投资总额为217亿韩元,占股比例为15.7%。在三星投资之后,MiCo Ceramics已选择向韩国交易所提交初步筛选,启动了IPO流程。 3、DNF:前驱体材料供应紧张,三星投资建设新产线 原子层沉积(AL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是半导体薄膜生长工序的两种重要手段,所对应的ALD/ CVD前驱体材料也是半导体制造的一种重要原料。而当前的供应紧张也波及到了这一领域。 据韩国ALD/CVD材料制造商DNF的首席执行官Kim Myong-Woon透露,如果想要完成所有订单,DNF产线需要扩大1.5倍的规模,其对于新的订单已经无力完成。 在今年8月份,三星电子最新投资了DNF 210亿韩元,以帮助DNF扩建生产线并安装新的材料产线,令其业务规模得到了提升。 ▲DNF首席执行官Kim Myong-Woon 此外,三星电子今年还投资了韩国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供应商Fine Semitech Corp.,该公司主要产品为光刻掩模保护膜,可延长光罩使用寿命,防止光刻掩模污染。 二、不仅仅是保障供应,更要提升半导体产品竞争力 事实上,三星电子早在1993年就和日本厂商合资成立了半导体设备公司KDNS。当时,三星电子刚刚进入半导体行业,无法得到足够的材料和设备产能,一家专门为自己生产半导体设备的厂商是维持生存的关键。但随着三星电子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子公司的战略目标也发生了转变。 从半导体清洗设备再到技术门槛更高的刻蚀、光刻,KDNS产品线逐渐扩张。2005年,三星电子将KDNS更名为SEMES,并使其成为了自己的全资子公司。如今,SEMES年销售额达到2万亿韩元,是全球第七大半导体设备厂商。同时,SEMES的目标也早从保证三星电子的生产变成了为其提供更先进的设备。 近期,SEMES CEO康昌进接受采访称,希望SEMES成为像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东京电子和ASML那样的巨头。他提到:“每一次半导体技术更替,投资成本都会成倍增加。正因为有这种风险,SEMES才能大胆挑战应用材料和东京电子不愿开发的新概念设备。” 最近,SEMES正在将日本公司提供的物流自动化设备进行本土化生产。康昌进说:“SEMES的技术实力越高,三星电子在设备市场的竞争力就越高。” ▲SEMES CEO康昌进 近期,三星电子投资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厂商也在遵循这一逻辑,投资不仅是为了保障供给,更是要提升自己半导体业务的竞争实力。据报道,三星电子曾公开透露过自己的投资目标:“(投资)目标是通过加强与各家公司的关系来提高半导体业务的竞争力。” 事实上,如果三星电子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其接下来大订单的走向。 根据韩国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数据,三星电子今年1月-5月,共向自己的供应商下达了36个订单,订单金额达6872亿韩元,几乎是去年3948亿韩元的2倍。其中,获得订单数量最多的公司和获得最大订单的公司都获得了三星电子的投资。 以YIK为例,其EDS(Electrical Die Sorting)设备可以有效地提升半导体良率。去年8月,三星电子向YIK投资473亿韩元,获得了12.1%的股权,成为了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在今年1月-5月间,该公司就获得了最多的8笔订单,订单金额共计2221亿韩元。 而三星电子占股的CVD设备厂商Wonik IPS则得到了一笔价值1160亿韩元的订单,这是三星电子单笔订单中金额最大的一笔。 三、韩国政府加速三星电子本土供应链构建 在当前越来越紧张的半导体供应链中,三星电子如果想要挑战台积电的地位,不仅需要补足自身的供应链短板,也要打造自己的供应生态。 今年8月,三星电子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向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240万亿韩元(约合1.3万亿人民币),其中大部分都将用于半导体业务和韩国国内。目前看来,尽管三星电子计划在美国建设价值170亿美元的晶圆厂,但培养本土供应链仍将是三星电子的主要投资逻辑。 同时,韩国政府近期出台的政策也将成为三星电子打造本土供应链的助力。 在半导体材料被日本禁运后,韩国政府也开始更注重投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这一被日本厂商所主导的领域。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此前公布了2022年的政府预算,其用于工业发展的金额超过1.68万亿韩元,相比去年增加了9%。 今年5月,韩国总统文在寅亲自访问了位于韩国京畿道平泽市的三星半导体制造中心,他称韩国企业未来10年将投资510万亿韩元(约合3万亿人民币),韩国政府也会提供全方位支持,加强半导体实力。 当天,文在寅还推出了半导体K战略,计划让韩国在2030年内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半导体产业带——“K-半导体产业带”,将包括半导体生产、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和设计各个环节,已吸引了不少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厂商来此建厂、布局。 对三星电子来说,韩国政府这样的举措无疑会加速其本土供应链的成型,提升三星电子的半导体实力。 结语:头部厂商本土供应链正在扩大 作为韩国乃至全球半导体龙头,三星电子的材料和设备投资布局侧面代表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当前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半导体除了本身的价值,更开始被各国政府视为一种战略资源,不仅可以成为驱动经济的引擎,更可以借此进行制裁或外交手段。如今,围绕三星电子等头部厂商的本土供应链正在壮大,这对于高度全球化的半导体供应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冲击。
特斯拉4680电池呼之欲出 产业链多环节迎增量空间
前脚松下刚发布特斯拉4680电池原型,后脚4680电池量产又流出新动向。 据日经新闻今日报道,松下(Panasonic)透露,在技术上基本已准备好量产特斯拉4680电池。从产品研发方面来看,技术目标基本都已实现。目前公司正在日本打造一条产线并进行试产,待技术完备之后将迈向大规模生产。 在被问及是否会向苹果等其余公司供应电池时,松下表示,原则上特斯拉是优先选项,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并不排除、也正在考虑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可能性。 另据Teslarati本月2日消息,有两辆装载电池生产设备的卡车驶入特斯拉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Gigafactory Texas)存货区,分别标记为“正极产线1”及“负极产线1”。该报道指出,此举或意味着特斯拉已着手安装4680产线设备,并准备试产4680电池。 而9月底特斯拉弗里蒙特加藤路厂的4680试点产线扩大招聘规模,也被外媒视为4680电池量产在即的信号。 综合说来,上述动向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特斯拉近期的表态。公司之前透露,4680电池项目进展顺利,正在生产更多电池组用于测试;预计2022年初将交付首批搭载4680电池的汽车。同时,特斯拉正与松下、三星SDI、LG能源等电池厂商合作生产4680电池,预计明年底产能将达100GWh。 电池厂竞逐4680 产业链多方位受益 特斯拉在2020年电池日上发布了这款4680电池,该产品容量是目前使用的2170电池的5倍之多。松下表示,特斯拉在去年电池日之前便与公司开始接洽,在考虑了成本、车辆本身、圆柱电池性能等多方面因素后,敲定将4680作为最佳电池尺寸。 汽车分析师张翔此前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特斯拉亟需新技术来稳固其竞争地位,而搭载4680电池“有助于特斯拉本身的销量增长”。 放眼整个电池产业,除了上述松下等海外厂商之外,亿纬锂能、蜂巢能源也已相继投身4680研发。招生证券报告指出,随着特斯拉等车企相继搭载4680电池,高镍电池发展有望加快,外壳制造工艺、极耳焊接等环节或将出现相应进步与变化。 具体到产业链环节,一方面,天风证券分析师孙潇雅指出,4680电池将带来全材料体系ASP的提升,其中有增量逻辑的是硅基负极、碳纳米管、LiFSI,中国宝安、天奈科技、天赐材料已纷纷布局。 另一方面,真锂研究总裁墨柯曾向《科创板日报》记者提出,若有电池厂商获得特斯拉4680电池订单,则需要添置全新的生产设备,有利于对应设备厂商。
新型加密货币闪崩:投资者被骗的渣都不剩
近日,随着《鱿鱼游戏》又迅速带起了一个产业链,比如不少商家开始制作椪糖,购买者可谓是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当然,也有骗子看到了商机。 据外媒报道,在《鱿鱼游戏》大火后,有人制作了一款同名的游戏平台,该游戏平台模仿了剧中的六轮比赛,而参与者则需要购买并支付该平台的“鱿鱼代币”(SQUID)才能参加游戏。 据悉,SQUID于10月20日开始预售,发行价是每个币1美分。在正式发行后24小时暴涨近2400%,达到2.22美元,市值超过1.74亿美元。 到2021年10月的最后一天,每枚代币的价值迅速上涨至38美元左右。然而,在11月1日星期一的几个小时内,价值飙升至2856美元,然后迅速跌至0.01美元以下,跌破了发行价。 与此同时,该游戏平台的网站也打不开了。随后,SQUID的创建者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开发人员不想再继续运行该项目,因为他们“对骗子感到沮丧”并且“压力山大”。 对此,有媒体指出,SQUID应该是属于“拉地毯”骗局。“拉地毯”骗局主要是指加密货币开发商毫无征兆地放弃一个项目,卷走投资者的资金,这是该领域一个典型的退出骗局。 此外,还有消息称在11月1日,一个参与了SQUID“拉地毯”的地址交换了大量SQUID以换取币安币(Binance Coin),并且SQUID的匿名创建者可能已经赚了大约338万美元。
摄像头上的战争
在B站上,有一类预测iPhone未来长相的视频:后置摄像头越来越多,以至于机背长得和“百眼魔君”蜈蚣精近乎一致。 这一共同想象的背后,是手机后置摄像头数量的增长速度,最为肉眼所见。 这相当明显地反映在了手机成本上。iPhone13 Pro Max的相机成本77美元,为iPhone4的十倍,同期零件总成本仅翻了一番。三星在2020年2月发布的S20 Ultra,仅摄像头模组成本就达107.5美元,超过总成本的20%。 智能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摄像头上的战争趋向内卷。从1999年夏普发布第一款带有摄像头的功能机,到2019年华为在智能机摄像功能上独领风骚,手机摄像头经历了四个时期: 前智能机时代:萌芽 iPhone4时刻:单摄的进化 双摄混战:HTC引发的摄像头革命 双雄对决:华为VS苹果 01 萌芽 2000年9月,夏普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内置CCD摄像头手机J-SH04。 这是一款充满时尚感的手机。在功能机时代,夏普与诺基亚并驾齐驱,而且因为掌握液晶显示技术,早在1999年底推出了第一款采用彩色液晶屏的手机,创新力十足。在此基础上,夏普在机背后又加了一颗11万(96*130)像素的摄像头,采取当时主流相机采用的CCD芯片-摄像头方案。 把相机用的摄像头芯片放到手机上来,成为之后手机摄像头创新的基本思路。 不过,放到当时的技术环境,夏普的吃螃蟹之举,更像是给手机增添一个外围性质的卖点。相比于正在兴起的CIS芯片路线,CCD芯片需要大得多的面积才能有清晰的成像,单纯把CCD芯片迁移到手机上,因为面积锐减,而且没有闪光灯,也没有自动对焦,几乎只能得到一张马赛克式的照片,仅供自娱。 虽然成像效果糊的感人,销量也不好,夏普还是在其后继续死磕,并做了两次大手笔升级。先是在2003年,推出了100万像素摄像头,然后在2004年,推出了两倍光学变焦。是不是有些恍如隔世,毕竟也就是12年后,苹果方才推出了引领机圈风潮的两倍光学变焦。 夏普对于摄像头的痴迷在2008年达到高潮。当年发布的9020c功能机型,摄像头从此前落后的CCD切换到了轻薄小巧却性能强大的CIS芯片,参数配置高达500万像素,与两年后的iPhone 4齐平。正是因为夏普的先锋尝试,9020c一经发布一机难求,广受中国大陆的年轻白领追捧,以至于在二手市场需要加价两百多高至5200元才能购入。 但是,相比于功能机潮牌厂商的激进实验,同一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智能机,摄像头尚未成为共识。 2004年下半年,财大气粗的微软,借由宏达电子(也就是后来的HTC)之手试水手机市场,推出搭载了微软操作系统的机型Pocket PC Phone。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不伦不类,在美国通过运营商渠道销售,是早期较为主流的智能机。在起步尝试中,微软搞错了重点,试图把Windows系统从PC移植到手机上,一个渠道发售的Audiovox 6601版本没有摄像头,6600版本虽有,竟然是内置的。 不过,随着摄像头从CCD转向CIS芯片路线,在iPhone即将掀起的智能机风暴,摄像头将会迅速奠定其标准配置的地位。 02 单摄进化 摄像需要一颗图像传感器,负责由被摄物体的光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过程。 早在1969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CCD,后来由索尼发扬光大,开始广泛地应用在摄像机上。 在手机流行开来后,CCD的适用性急剧下降。根本原因在于,一个轻薄短小的手持便携设备,相比于一个需要扛在肩上的黑长粗大的摄像机,能够容纳电子元件的物理空间大大缩小,由此对图像传感器提出了一个要求: 面积要小、成像要好。 CCD分立存在,不能和信号放大器、图像处理器等其他芯片集成在一块,天生更吃空间。而且,CCD单个像素尺寸大,装到手机上,能够容纳的像素数量实在太少了,成像清晰度自然也很有限。 因此,尽管CCD保留的光信息确更多,信号噪声更少,在像素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成像也更清晰真实,但无法满足手机的硬约束。一个轻量级设备,注定无法背着一个重量级的芯片选手,不然会被早早耗死,提前停工。 在这个技术背景下,CIS芯片方案在90年代中发明后,快速替代CCD。CIS芯片面积小、耗电少、还便宜,同时还能把其他功能的芯片也集成到一起,是为手机而生的轻量级全能芯片选手。尽管光信号噪声大,但只要不断往上堆像素数量,总能在同等面积内达成远优于CCD的成像效果。 总的来说,CIS芯片的发展节奏,与手机智能化的整体进度,都是一样快。CIS芯片面积越来越小,像素数量越来越高,成本不断降低,能塞进越来越轻薄的手机里,拍一张好照片越来越容易。 因此,在谷歌成功开发安卓、智能机生态逐渐成型后,摄像头终于成为手机的一项标准配置,且沿着高像素路线迅速发展。 2008年9月,谷歌借由HTC之手发布第一款安卓手机HTCDream/G1,后置一枚300万像素摄像头,采用CIS芯片,支持连拍、自动对焦、视频拍摄等功能。 两年后,划时代的iPhone4发布,后置500万像素摄像头,支持720P视频拍摄。 重量级选手苹果一上台,便将单个摄像头的成像水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此时尚处于懵懂之中的安卓阵营,应做何应对? 03 双摄混战 在像素数达到500万后,照片分辨率可以达到720P,在手机上,消费者终于可以看到一张足够清晰的照片。接下来,怎么让拍照和拍视频更好看,成为智能手机发展的主要矛盾。 CIS芯片下的单摄路线,马上迎来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五厘米见方不到的空间摆放摄像头,就像螺蛳壳里做道场,底天生小,感光面积小,图片质量天生要低一截。同等面积下,随着一颗摄像头的像素数量上升,信号中的噪声会增多,反而有可能降低成像质量,该怎么办? 很简单,如果一个不行,那就再来一个。为了解决成像质量的问题,手机厂商开始对双摄路线进行探索,第一个吃螃蟹的,是狗了十年的HTC。 HTC,台塑创始人之女王雪红创建的手机公司,原先是个ODM厂商,只是傍着美国大公司贴牌代工。世纪之初,微软搞手机操作系统,沿用PC打法,意属惠普代工,但HTC坚持做出样机获得认可,后来一度占据微软系统手机80%的市场份额。安卓出世后,嗅觉灵敏的HTC迅速调转船头,又傍上了谷歌的大腿。王雪红专门派出一支工程师团队驻场谷歌,方便随时联络。 在美国“潜伏”了将近十年时间,HTC依托机海战术和运营商市场,率先扛起了安卓机阵营的大旗,在摄像头路线上正面刚苹果。 2011年,HTC推出全球第一款双摄手机HTCEVO 3D。在《阿凡达》热映的背景下,这款裸眼3D手机噱头不小,但原理颇为简单。两个摄像头犹如人的双眼,在偏光原理作用下,便可使人有立体的观感。 这是安卓阵营双摄的第一枪,没打响,很快就熄火了。裸眼3D的屏幕眩晕感非常明显,反而让HTC陷入了VR的沼泽,至今不能抽身。 三年后,跌了一万亿新台币的HTC已盛极而衰,但还是发布了一个更切实际的【400+200】万像素组合的双摄手机:HTC One M8,其中的200万像素摄像头负责采集景深信息,这样手机便可拍照后对焦,出片效果自带虚化。 HTC的摄像头思路,总结来说,便是增加数量、重新划定分工,再经软件算法优化,使影像成为智能手机的实质性卖点。 这一次,HTC还是搞砸了,虚化效果PS痕迹很重。但是“多堆一个摄像头”,安卓阵营的玩家可是看明白了,一个比一个赶的紧: 2014年8月,酷派发布铂顿大观5,后置两个1300万像素摄像头,主打150毫秒快速对焦; 2014年11月,荣耀6 Plus发布,后置两个800万像素摄像头,主打“仿生平行双摄”; 2015年8月,360发布奇酷手机,后者两个1300万像素摄像头,主打夜摄,周鸿祎直接在发布会上表示“领先苹果一代”。 乱拳打死老师傅。HTC之后的三款双摄手机,无一例外都能实现虚化功能,而且像素更大,影像卖点更多。究其原因,摄像头两两组合还是比较容易的,两个彩色摄像头,一个彩色+一个黑白,各有优劣,如果愿意再给供应链多塞点钱上高像素,“超越苹果”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 但是,在诸多追逐双摄潮流的手机厂商中,有一个没有马上安排双摄,那就是荣耀的大哥——华为。 华为和苹果的节奏有点像,都和单摄杠上了。其实,加一颗摄像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吃透一颗摄像头却很难。那时,余承东接手手机业务不久,大刀阔斧改革,新建了不少技术实验室,其中有一个便是聚焦手机拍照性能的芬兰实验室。华为一上来,就想解决摄像原理的一个根本问题。 原来,对于手机这样一个轻量设备来说,成像质量的核心约束在于光。CIS芯片通过滤色镜获取三原色(RGB)信息,经由成千上万个RGB颜色的组合,最终形成一个彩色照片。问题在于,滤色镜本身有固定的颜色排列,光通过的时候一些被过滤,同时也产生信息干扰。华为试图改变滤色镜的颜色排列以增加进光量,从而达到最终提升成像质量的目的。 这就是华为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别人拿着供应链方案花式宣传的时候,他在想着借由对技术原理的深入探索,从性质上对消费者体验产生革命性影响,而非从量上做小修小补。 但是第一次走大步,华为的试验宣告失败。滤光镜颜色排列变了,进光量是更多了,却带来了过曝的问题,成片质量反而下降。过犹不及,华为只得先放下这个激进的技术方案,也走上一般安卓厂商选取的双摄路线。 虽然如此,华为还是用一个颇具噱头的方法提升了双摄的竞争层次。 2016年4月,华为发布P9,搭载两颗1200万像素摄像头,与徕卡合作,自带“徕卡色彩模式”。如果一时半会搞不定摄像原理,那干脆和相机联名,这个举措把安卓阵营拉进了新一轮品牌角逐大赛。华为的双摄虽迟,但联名徕卡算是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掌握安卓机摄像的话语权。 安卓阵营全都随大流,苹果在一旁笑了,准备发大招。 04 双雄对决:华为VS苹果 安卓阵营的双摄方案,一直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光学变焦,这使得手机在根本上无法与相机比肩。 以往,手机只能实现数码变焦,相比于相机的光学变焦,成像质量差。在相机中,多个镜片来回移动,改变了画面的范围和被摄物体大小,但清晰度是一贯的,是为光学变焦。而手机空间实在狭小,无法实现这一功能,用摄像头去放大物体的时候,画面就变糊了,等于说原来一个像素表达的颜色,现在为多个像素分拆再加以“注水”,是为数码变焦。如果不从摄像头上做出改变,只是用软件和算法来欺骗人眼,大为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在2016年9月的发布会上,库克祭出了大杀器:iPhone 7 Plus,后置广角+长焦1200万像素双摄,两镜头可分别实现1倍和2倍的光学变焦,相当于带了两个定焦镜头的相机。至于1~2倍间的变焦,则用算法补足,原理还是数码变焦,但因多了一颗摄像头,广角负责宽景,长焦负责物景,两相互补,称之为混合变焦,成像质量比单纯的数码变焦优越不少。 此前,苹果一直忙于打磨单个摄像头,在安卓阵营一片“摄像超苹果”的锣鼓喧天中,iPhone7 Plus的革命性双摄方案,属实令机圈震撼,尤其是其变焦过程十分顺滑,拍摄体验极佳,没有强大的算法支持,无法达成此种效果。 实际上,在此前安卓阵营的狂妄叫嚣声中,“忍者神龟”苹果一直在暗暗憋大招。早在2012年,苹果提交了一份双摄专利。到了2015年,苹果以大约20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以色列的LinX,该公司专门生产面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小型化多摄,正满足苹果所需。 在终端用户体验导向下,通过不断并购一些专注于关键元器件技术研发的小型科技公司,苹果在电子整机上周期性地积聚革命性的变化,每逢新产品一出,总能震撼全场。 苹果开始在摄像头上卷了起来,安卓阵营纷纷效仿。 华为也不例外。2017年2月,华为在巴塞罗那发布P10/P10Plus,后置【1200+2000】万像素双摄,同样支持两倍变焦,这是中国大陆手机第一次在DxOMark排行榜上进入全球第五,创造了当时国产手机的最高排名。 不止于此,华为一直没忘了要真的干翻苹果,因而对于单颗摄像头的打磨格外在意,着力甚多。 同年10月,华为在慕尼黑发布Mate 10/Mate 10 Pro,摄像头配置不变,但单颗摄像头继续升级。华为一面升级光圈,提升虚化能力;另一面给摄像加上蛰伏已久的芯片buff,麒麟970的NPU能够识别13个场景并自动优化,免去手动切换模式的烦恼。对此,DxOMark给出了97的高分,这个成绩达到了安卓阵营的新高度: “吊打”一个月前刚刚发布的iPhone 8 Plus。 在新款iPhone发布后才超越,也是安卓阵营的一贯路数了。华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国内安卓阵营中第一个,能够先于苹果定出广大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规格。 到了2018年10月,华为在伦敦发布Mate 20 Pro,后置【4000+2000+800】万像素三摄,足以实现3倍光学变焦、5倍混合变焦,成为第一款后置“真三摄”手机。相比于2016年苹果的双摄方案,华为此次加上了一颗超广角摄像头,基本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全部拍摄需求。这次,华为登顶DxOMark排行榜。 在短短的一年半间,华为在DxOMark排行榜上一路从第五升到第一,成功屠榜。 也正是在华为登顶铁王座的时刻,来自美国的大棒,不期而至。 05 尾声 发展到今天,手机摄像头上的战争日趋白热化。 iPhone后置摄像头数量的增加明目张胆,在华为逐渐被迫退出市场后,安卓阵营的主要国产选手意识到底层硬件的重要性,纷纷开始进军关乎影像质量的ISP芯片,更为激进的OPPO则是一开始就下了一盘SoC的大旗。 但无论如何,依旧是没有超出华为在数年前的所作所为。可以说,华为凭借一己之力,打通了从软件算法到芯片的一整个链条,强力拉升了手机影像的竞争层次,直到只能自己超越自己。 的确,从具体的影像问题出发,没有什么是加一个摄像头不能解决的,如果两个干不过苹果,那就再加一个。 但是,要在高档机上虎口夺食,要在抽象层面追赶苹果,就必须像华为一样,全方位提升战争的层次。不能对敌人形成质子打压,就不能在黑森林的残酷竞技场逃出生天。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豆子特斯拉 豆箕宁德时代
长久来看,这又像一场“鱿鱼游戏”:宁德时代要想脱颖而出,在供应链上占据主动,但最终成为特斯拉的最大电池供应商,现在不仅要直面来自日韩企业的竞争,还有来自特斯拉自建电池工厂的潜在威胁。 作者 | 任娅斐 宁德时代正在被拥上王座,市场甚至期待它的市值会超越茅台。 近日,36氪报道称特斯拉已经向宁德时代预订45GWh磷酸铁锂电池,该笔订单或对应约78万辆特斯拉,超过了其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总销量的62万辆。 市场迅速反应。10月29日,宁德时代股价大涨5.27%,总市值达到1.49万亿元。截至11月2日收盘,宁德时代市值继续增长,为1.53万亿,位列A股市值第二。而在三年前宁德时代刚刚上市时,股价还不足500亿,如今已经涨了20多倍。 特斯拉的股价一直向好,周一涨超8.5%,2日收盘又涨8.5%,市值突破1.21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连带着马斯克的身家超过惊人的3300亿美元,不仅把贝佐斯远远甩在身后,他一人身家就约等于中国前八大富豪的财富之和。据统计,马斯克现在的财富已经是巴菲特的三倍。 伴随着财富暴涨,马斯克被“钦点”捐款。昨日,马斯克非常隐晦的在推特发了一首曹植的《七步诗》。BBC News中文评论称,“他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EP)公开点名捐款,以及气候峰会COP26举行之际,在推特谈及‘Humankind(人类)’,并附上出自《世说新语·文学》的《七步诗》。该首诗劝诫人们避免自相残杀。” 如今,两个“万亿”市值的龙头企业再次传出合作深度捆绑,似乎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但长久来看,这又像一场“鱿鱼游戏”:宁德时代要想脱颖而出,在供应链上占据主动,但最终成为特斯拉的最大电池供应商,现在不仅要直面来自日韩企业的竞争,还有来自特斯拉自建电池工厂的潜在威胁。 这意味着每通过一个关卡,宁德时代都是如履薄冰。 01 万亿市值狂想曲 宁德时代万亿市值背后,一方面来自站在风口上的新能源大环境,一方面是与特斯拉合作后,市场愿意为其高估值买单。 宁德时代与特斯拉的发展轨迹,出现了重合。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Adroit Market Research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估计将超过1000亿美元,这样的估算量当然是搭上了新能源车的行业东风。 再看一组数据。三年前,刚上市的宁德时代市值不足500亿,到今天市值已经涨了20多倍。2018年至2019年时,宁德时代还一直在2000亿市值上下徘徊。 宁德时代三年股价变化情况 直到2020年1月30日,特斯拉在季度电话会议上首次明确宁德时代将成为其新的合作伙伴,双方的合作关系从幕后走到台前。 4天后,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拟与特斯拉签订协议,约定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供货有效期限为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 日,产品采购量须以特斯拉后续具体采购订单为准。 至此,宁德时代正式成为继松下和 LG 化学后,特斯拉的第三家动力电池供应商。 在宁德时代之前,特斯拉一直与松下的合作关系非常好,2016年特斯拉和松下还共同成立了太阳能电池合资公司。但由于后期双方产能不协调,特斯拉暴涨的汽车销量,松下无法满足,一度导致特斯拉陷入产能炼狱,马斯克甚至在推特上狂怼“松下消极怠工,影响我的产能”,然后双方因公司发展理念不合等种种原因,在中国的合作关系与2019年结束。之后,特斯拉便转向宁德时代。 与此同步,2020年宁德时代股价一路狂飙,并在2021年年初站上400元/股,超过中石油,挤进A股总市值排行榜前十。期间它不仅常常登上雪球热股榜,还被各大券商报告拿来作为标杆企业进行对比,这与2018、2019年的平稳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这两年宁德时代的市值排名一直在34、35位徘徊。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甚至以宁德时代为坐标参考系直言, “宁德时代市值超过中石油,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争似乎胜负已定。” 胜者,当然是新能源。 2021年初,特斯拉推出Model Y,与宁德时代的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据世纪证券,按装机口径计算, 2020年特斯拉为宁德时代第三大客户,到2021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一跃成为最大客户 。 疯狂,成为宁德时代在资本市场留下的关键词。 5月31日,宁德时代总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创业板首家万亿企业。经过短暂回调后,宁德时代总市值在6月4日再次站上万亿关口,最高达到1.02万亿,并自此跻身中国A股市场市值前十大企业,成为唯一一家新经济公司。A股今天市值前十的公司,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贵州茅台、五粮液两家酒企,工商银行等6家银行,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两家保险起家的金融公司。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则以392亿美元身家超过李嘉诚,登上中国香港首富宝座。此外,据福布斯报道,宁德时代在福布斯榜单上拥有的亿万富翁数量,几乎超过了其他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包括联席副主席黄世霖、李平等九人拥有720亿美元,比Facbook、谷歌、沃尔玛等企业亿万富翁创造的财富价值还要多。 到今年上半年,据工信部数据披露,新能源车型有效目录2400余款车型中,宁德时代配套的动力电池约占50%, 几乎每两辆车就有一辆车搭载了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 数据背后是不断拉长的客户名单。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监测的数据显示,2017年宁德时代的国内车企客户共有74家,到2019年涨至120家。其中不乏北汽、上汽、吉利、蔚来、理想、小鹏、特斯拉、宝马、大众、戴姆勒等国内外车企,几乎囊括了现在所有知名车企。 从装机量和市占率来看,宁德时代也是优势明显。据SNE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宁德时代持续四年多位列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名,装机量为50GWh,全球市场占有率31%。LG能源(LG化学拆分电池业务)、松下、比亚迪分别以24%、14%、8%列二至四位。 在国内,宁德时代仍然占据着一半市场份额。 02 特斯拉的小心思,宁德时代的机会 对特斯拉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互利的尝试,牵手宁德时代,将为其赢得新的降本空间,进一步拉动销量。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消失,成本已经成为车企选择电池时重点考虑的一项。 我们看下电池成本。东兴证券的调研报告显示,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50%。以特斯拉为例,其动力电池占比达到38%,电机+电控占比在12%,它们组成的三电系统,占到成本的50%。大众则预计,采用自身研发的标准电芯后,能够降低量产车型30%的成本,在入门级车型中,降本比例达到50%。 “如果你现在买一辆燃油的紧凑型SUV,也许10万元就搞定了。但放到纯电动车上,这仅仅是电池的成本。”理想汽车CEO李想也曾多次感慨,因电池而造成的整车制造成本太贵。 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和宁德时代的合作,特斯拉的真实目标是想将Model 3的价格下探到25万以下甚至更低。在降本压力下,强调单车续航的能量密度权重会大幅降低,而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方案,虽然比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低20%左右,但是成本能够低10%-20%。 此外,在宁德时代的CTP高集成动力电池开发平台应用后,由于省去了电池模组组装环节,系统密度也在提升。而零部件数量的减少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也能降低电池制造成本。如此测算,采用宁德时代电池方案的Model 3基础版,成本能下降2-3万元。 但这场表面看似友好的合作,长远来看,实则暗流涌动。对于曾被电池扼住喉咙的马斯克,最优的解决的方案当然是能够将电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马斯克告诉我,特斯拉希望自己做电池。”曾毓群不避讳谈起特斯拉的自主研发,并表示,“据我了解,他们的技术路线对我们不会有冲击,而且我们在共同探讨如何把电池做得更好。” 事实上,特斯拉在发展之初就计划自建电池工厂。在去年的电池日上,马斯克称,弗里蒙特的“试验工厂”已开始生产,计划2021年底实现年产10GWh的目标。在柏林超级工厂,马斯克则计划建设年产100GWh电池工厂。 从合作方式上,也能窥见一二。曾毓群称,它们与车企有很多合作方式,其中有两个典型:一种是车企对自己有规划,例如5-10年的合作,合作量达到100GWh,这种情况下,车企可以包下宁德时代的生产线,或者支付购买生产线的钱;一种是长期合作的形式,要求车企的每一年产量波动在±15%之内,倘若没有达标,车企要支付中间差额。 “没有钱的承诺,是不认真的。”曾毓群直言。 竞争不止于此,宁德时代面临的更大变量还有“白名单”政策取消后,来势凶猛的日韩企业。 2019年6月,LG化学与吉利汽车成立合资公司;8月,韩国SK Innovation在常州建立动力电池厂,预计年产7.5GWh;去年2月,松下与丰田汽车宣布组建合资公司,专门生产电动汽车所使用的方形锂电池。据不完全统计,仅松下、SK、LG化学、三星SDI四家企业,去年在华投资总额已近500亿元。 但谈及LG化学、松下等企业的竞争,曾毓群则显得很自信,对汽车行业而言,从和客户联合开发产品A、B、C样到量产一般经历36-48个月不等,客户一般而言在第二样品阶段时开始定点,很多项目的定点竞争已结束,“我们已经和松下、三星、LG在国际市场定点的争夺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03 危险关系 如你所知,燃油车时代,车企是产业链中议价能力最强的。但在新能源时代,电池企业或将成为产业链中最有话语权的一环。 特斯拉、大众、吉利等车企下场造电池,直接目的或许就是降低因电池产能不足而引发的电动汽车的生产与销售风险,与此同时,通过主动布局拉低整车成本。 目前,宁德时代在特斯拉电池供应链中的占比正在不断提升,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满足了特斯拉产能不断扩张的需求。例如此前特斯拉陷入产能炼狱,马斯克就多次强调电池产能是制约公司电动车产能的主要因素,并屡屡锅甩松下,这也成为此后特斯拉与松下决裂的导火索。 东吴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年宁德时代共为特斯拉配套3万辆,占国产特斯拉份额20%,全球份额6%。2021年,宁德时代供应量明显提升,1月-5月,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场配套特斯拉5.7万辆,占特斯拉国内份额47%。如果考虑出口的国产特斯拉,宁德时代在国产特斯拉的占比超过55%,全球占比则在20%左右。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宁德时代在特斯拉电池供应链的占比,已经接近甚至可能赶超LG。目前,松下、LG、宁德时代的份额分别是55%、25%、20%。 因此,东吴证券预测,宁德时代未来在特斯拉电池供应链中,或将稳定在40%-50%之间,成为特斯拉最大的电池供应商。 但挑战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首先,从电池制造端的成本来看,宁德时代的价格优势也并不明显。锂电池的原材料价格从去年年底价格持续飙升。到今年5月,三元电池材料价格从11-12万元/吨,涨至15-16万元/吨,而磷酸铁锂电池材料价格从3万余元涨至5万元每吨。 受电池材料成本上涨以及动力电池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宁德时代2020年动力电池销售毛利率连续四年下降。2016-2020年,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分别为43.7%、36.3%、32.8%、29.1%、27.8%,逐年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而目前,根据国际投资分析机构瑞银发布的成本报告,以21700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为例,松下、LG化学、三星SDI、宁德时代的成本分别是111美元/kWh、148美元/kWh、150美元/kWh、150美元/kWh。这意味着,当日韩电池的产能上来后,宁德时代在价格上将很快失去优势。 其次,是当两家恰好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都增长到一定规模,这种对于成本控制、议价权、话语权的争夺会越激烈。 典型如苹果和富士康。据了解,富士康年销售额中将近50%来自于与苹果相关的业务。极度的捆绑让双方都很担忧,为了摆脱依赖,苹果开始寻求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企业。富士康收购夏普后,对苹果的依赖也有所缓解,此外对于富士康造车,业界也是推测这可能是富士康开辟的“第二战场”,为了摆脱对苹果的依赖症。 而分散供应商产能一直是苹果的惯用套路,目的也是为了避免一家代工厂霸占话语权。苹果的常规做法是,零部件至少从两家供应商采购,以获得更好价格,并减少对单个供应商的依赖。面对一家独大的情况下,苹果往往会采用多种方式,牢牢占据掌控权和议价权,收购合资、扶持新手、专利控制、人员派驻都是常规选项。例如此前为牵制台积电,苹果便将A系列芯片产能稍微向三星倾斜,既刺激了两家竞争,又提高了苹果议价权。 从长远来看,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的关系与苹果与富士康这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肘的关系,是比较类似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话语权在苹果手里,但电池的控制权,未来不一定会完全掌握在宁德时代手里,这也是马斯克从一开始就自建电池工厂的原因。 因此,宁德时代成为特斯拉最大电池供应商的概率可能会较低。但至少现在,捆绑特斯拉对其并无坏处。而对特斯拉而言,宁德时代也是其平衡成本,分担风险的重要供应商。
深度揭秘:苹果AirPods的作业 为什么国内TWS厂商抄不来?
作者 | 吴优 编辑 | 李帅飞 “苹果开始转攻为守了”。 针对刚刚发布的 AirPods 3 新品,长期关注 TWS 行业的资深人士邹霖做出如是评论。究其原因,他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挤进 TWS 赛道,苹果 AirPods 出货量和市占率都在下降。” 话虽如此——但在竞争激烈乃至白热化的 TWS 战场,虽然玩家众多且都是大牌,苹果依旧是最受关注的那个,而它的优势依旧强大。 TWS 硬件工程师哲凯告诉雷锋网,国内 TWS 耳机还未对 AirPods 造成威胁,即使是不具备降噪功能的 AirPods 3,也有它的独到之处。 其他厂商想抄作业,恐怕也抄不来。 1 入局 TWS,是苹果的一场豪赌 高明的玩家,善于赢得战场;但更加高明的玩家,则善于开辟一个新战场。 在 TWS 战场,苹果正是一个开辟者。 但其实,苹果并不是第一个做出 TWS 这个品类产品的玩家。“在苹果推出 TWS 耳机之前,业界都知道 TWS 耳机会是下一代产品,也有一些厂商开始涉足,不过那时候还不叫 TWS 这个名字。”大十科技创始人兼 CEO 李浩乾告诉雷锋网。 比如说,德国初创企业 BRAGI 推出的耳机 Dash headphone 就是一款比 AirPods 早两年出现在市场上的 TWS 耳机,这款耳机以线上众筹的方式在 kickstarer 平台上推出,在极高的关注度下,一个半月内筹得 339 万美金。 但是,唯有苹果 AirPods 的进入,才得以让 TWS 正式成为一个行业。 “如果真无线耳机不是苹果牵头,TWS 行业很难有如今的盛况。”压感触控传感器公司纽迪瑞 TWS 产品总监刘伟治向雷锋网感慨道。 为什么? 具体来说,公司立项,小公司求生存,大公司切策略,初衷和打法各不相同。对于苹果这样无需为生存发愁的大公司而言,当不当先锋派并不重要。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立项选择通常有三个优先级,首先是让公司生存下来的项目,其次是满足公司策略的项目,最后才是能够赚钱的项目。苹果没有生存难题,又承认可穿戴设备是未来趋势,耳机是绕不开的一大环节,所以苹果会选择从策略上切入 TWS 耳机。”李浩乾向雷锋网分析到。 一位苹果前员工曾用“强盗逻辑”解释苹果新项目立项逻辑:要么不打劫,要打劫就连人带货一锅端。投射在市场上,即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应用市场足够大,二是要做就要做到垄断地位,三是不能垄断就立即停止预研。 正因如此,苹果在从策略切入项目之前,也会极其谨慎,不惜花费数亿元聘请第三方调研,最终由苹果董事会决定是否立项。一旦立项,便会投入上百亿美金投入产品研发。 对生态布局的重视以及立项前的充分预研,TWS 耳机苹果不但非做不可,还要花大力气做。 因此对于苹果来说,入局 TWS,本质上也是一场豪赌。 这也是当苹果在 2016 年推出第一代 AirPods 时产品体验就非常成熟的原因——到了此后的 AirPods 2 和 AirPods Pro,苹果在教育市场和整个行业的同时,也在继续对这个品类进行优化和拓展——这才有了 AirPods Max。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对可穿戴设备生态建设的重视,也体现在其内部人员变动和业绩增长上。 一名苹果前研发员工曾向媒体透露,苹果近几年布局在手机上的研发人员越来越少,将更多的研发力量放在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上。 2 作为艺术品的 AirPods,究竟是 如何炼成的? 苹果 AirPods 系列产品,更像是艺术品。 这是刘伟治对 AirPods 的高度评价,他表示,“如果拆开 AirPods 系列产品,可以发现其内部的整体布局更加紧凑精致,考虑得非常周到”。 类似的评价,也出现在李浩乾的口中:在他看来,贴合人体的工学设计、敏捷的交互控制和尺寸极限都是 AirPods 的亮点。“苹果可能在性能参数方面不是最擅长的,但却对用户体验有十分深入的研究。” 那么,苹果在 AirPods 的打造过程中,究竟下了哪些功夫? 一般而言,厂商在设计 TWS 耳机时,会首先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人体工学,轻量级是实现人体工学的关键,然后在这一基础之上考虑如何堆叠器件,实现所有功能。这意味着,佩戴舒适的 TWS 耳机看似简单且差别不大,实则在器件布局方面暗藏玄机。 实际上,仔细对比 AirPods 1、2 和 Pro 版本的外观,1 代、2 代采用半入耳式设计,耳机柄长度更长,Pro 版本采用全入耳式设计,腔体更大,耳机柄相较于前两代更短——如果将三代 AirPods 拆开来看,电池、芯片设计和布局都有所不同。 比如说,AirPods 1 代和 2 代产品采用柱状电池,Pro 版改用扣式电池,放置位置也从耳机柄迁移到了耳机头中。 “采用扣式电池并放置在耳机头中,现在的 TWS 耳机基本都是朝着这一方向走,这是目前最佳 TWS 耳机电池方案,安全、性能有保障且价格便宜。”李浩乾说道。 与柱状电池相比,扣式电池的容量密度更高,能够在紧致的空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电池容量,且充放电无鼓涨情况——不过提供更多的电量并不是苹果改用扣式电池最主要的原因。 李浩乾告诉雷锋网,1 代、2 代 AirPods 尚无新功能,电池放在耳机柄还是耳机头中,并无太大影响,但 Pro 版本新增了 ANC 主动降噪功能,实现降噪功能的麦克风对位置摆放有要求,这就需要在耳机柄内预留足够空间,移动电池位置是一个好办法。 具体而言,要想实现 ANC 双馈降噪,需要在耳机内放置三颗麦克风,每颗麦克风之间需要留有至少 2 厘米的距离,倘若少于 2 厘米,通话效果就会变差。AirPods Pro 的三颗麦克风分别被放置在耳机柄低端和耳机头的两侧。 除电池之外,AirPods Pro 为了节省耳机内部空间,还采用了在 Apple Watch 系列产品中用到的系统级封装(SiP,System in Package)技术。 SiP 被归纳在先进封装技术行列,设计思想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既可以指芯片的结合体,也可以指将不同芯片模块组合到电子系统或子系统中的方法——对于苹果来说,这不仅需要它充分理解这样技术,还要求苹果与封装厂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从成本的角度,采用 SiP 当然也更贵一些。 好处是,SiP 封装将许多个分立元件组合在一个封装系统中,能够节省电路板的空间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这也就意味着,AirPods Pro 中的主控芯片所占用空间更小,预留出更多空间实现新功能。 某白牌TWS耳机内部构造 刘伟治还透露了一个器件堆叠细节,苹果 AirPods 系列产品内部只用到一个面板聚集各种元器件,而以华为为代表的众多国内 TWS 耳机产品,普遍使用前后两个面板的组装方式。 这也是刘伟治认为 AirPods 在结构工程层面是艺术品的原因。 3 其他 TWS 玩家,为什么不抄作业? AirPods 虽然好,但也的确贵——这给 TWS 战场的其他玩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于是在一时间,Google、华为、小米、OPPO、vivo 以及索尼、BOSE 等厂商都纷纷加入 TWS 战场,3 至 4 年间形成了手机品牌、传统音频品牌、电商品牌和白牌等四大阵营,试图瓜分 AirPods 之外的市场,甚至也开始侵蚀它的市场份额。 这四大阵营各有特点,音频厂商重音质,电商、白牌重盈利,反应慢半拍的 Android 系手机厂商既不愿意继续在可穿戴设备生态上落后,也想要在 TWS 市场上分一杯羹。 但问题是,苹果 AirPods 的作业,它们不愿意抄,也抄不动。 “其实国内手机厂商做耳机也是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布局,不过可能它们没有更多的资金为情怀买单。”哲凯说道:“以至于国内 TWS 耳机厂商总是会向性价比妥协。” 以更低的成本换来合格的体验,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工程设计上更为明显——如果将其拆解开来看,可以发现大多数 TWS 耳机都将其主控芯片放置在拥有更多空间的耳机柄上。 “这是因为国内 TWS 耳机除极少高端产品外,其电路板均采用 PCB 硬板,苹果采用的是软硬结合板,PCB 硬板相较于软硬结合板而言,更具价格优势。”另一位业内人士向雷锋网解释道。 基于同样的原因,当苹果在使用 SiP 封装方式时,其他 TWS 耳机无一家跟进。一业内人士告诉雷锋网,SiP 工艺发展至今已经成熟,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其实目前有很多厂商正在推进 SiP 工艺,尤其是一些较大的 ODM 厂商,希望能够做出一些 SiP 标品,卖给品牌方。 对于是否采用 SiP 封装,品牌方们依然持观望态度,成本是最主要的顾虑。 “SiP 工艺成本较高,前期需要较大的投入,后期需要较大的出货量才能保持盈利。即便是在前期付出如此大的成本代价,后期也不一定能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大家心里都在打鼓。”李浩乾说。 当然,除了 SiP 工艺,国内 TWS 阵营也不是没有进步。 比如说,随着国内 TWS 耳机供应链的成熟和完善,不少 TWS 耳机的核心零部件、算法及解决方案都实现了国产替代,以 TWS 耳机中最核心的元器件主控芯片为例,近一两年不少 ANC 功能主控芯片陆续供应出货,华米 OV 等手机厂商在性价比方面拥有更多选择。 不过哲凯认为,旗舰产品就是做一个让买不起的用户嫌贵、买得起的用户觉得好用的产品。“对真正有需求的用户来说,性价比其实是一种侮辱。” 他表示,“虽然企业为了活下去,追逐利润无可厚非,但个人认为大家还是把性价比看得太重要了,我认为我们还是需要做一些不考虑性价比,但体验上不输苹果的产品。华为在这方面比较积极,其他手机厂颇有搞噱头之嫌。” 雷锋网了解到,华为 FreeBus Pro 耳机采用了不同于 AirPods Pro 的压感触控方案,甚至实现了通过在耳机柄上下滑动调节耳机音量大小的功能,而采用电容式压感方案的 AirPods 就无法实现这一功能。 另外,自研程度是另一个评判 TWS 厂商做大可穿戴设备生态决心的重要维度——表面上打得火热的华米 OV,实则在 TWS 解决方案的自研程度上远不如苹果。 一位 TWS 耳机终端业内人士向雷锋网透露,OPPO 拥有最多的 TWS 自研解决方案,vivo 几乎全是 ODM 方案,华为旗舰级 TWS 产品自研,在小米出货的 TWS 产品中,其中大约 90% 的出货量都是采用 ODM 解决方案。 本质上,还是战略和投入优先级的问题。 4 AirPods 稳坐高端,但很难 再一家独大了 尽管如此,在 TWS 市场,苹果在以往的巨大优势,也在被不断侵蚀。 根据相关数据,今年第二季度 AirPods 的出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在 TWS 市占率也首次低于 30%。 基于这个大背景,AirPods 3 的问世,引发了不少争议。 一方面,作为 AirPods 系列诞生 6 年来的最新迭代产品,AirPods 3 并不算是一款在功能体验上体现出开创性和引领性的产品, 它支持空间音频,却不具备降噪功能,在产品定位上低于两年前发布的 AirPods Pro。 另一方面,它的 1399 元的价格,颇有讨好消费者之嫌——此前发布的 AirPods 2,在搭配无线充电盒版本销售时价格为 1599 元。 对此,哲凯告诉雷锋网:“苹果此次推出的 Airpods 3 实际上是 AirPods 1 代和 2 代的迭代升级,是半入耳式产品线的更新,有降噪功能的 AirPods Pro 则是另一条全入耳式产品线。” 他认为,正是因为国内 TWS 耳机还未对 AirPods 造成威胁,至少在全入耳式耳机方面,没有其他 TWS 产品能在品质上胜过苹果,所以苹果没有急着更新 AirPods Pro 产品线。 那么,国内 TWS 究竟何时才能真正挑战苹果 AirPods 市场? 哲凯认为至少还需要三年时间。 “作为行业内的人,我认为与苹果 AirPods 相比,行业内确实没有一个能打的,国内 TWS 用了 3 年时间追赶苹果的降噪功能,但还是比不过,如今 AirPods 3 的佩戴又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的人体工学研究还差得很远。 ” 可能三年之后,苹果也会有新的成长,到时候可能会有别的差距。 但对于整个 TWS 市场来说,AirPods 占比高达 50%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苹果依旧会稳稳占据一定比例的高端市场,但整个市场的价格门槛会越来越低,苹果之外的手机品牌在借品牌和价格优势占领中低端市场,将白牌挤出市场之外。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手机市场的比例将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到 TWS 耳机行业”,哲凯感叹道。
这届消费者 不敢给差评
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吴娇颖 苏琦 编辑 | 吴娇颖 双11进入后半程,不少“尾款人”开始拆快递写评价。但现在敢在评价里写差评的人,已经不多了。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表示,“不给差评咽不下这口气,给了差评又怕被报复”,还有人感慨,“碰见软的(商家),要被‘一个差评压垮我们小店’道德绑架;碰见硬的,直接骚扰威胁恐吓三件套”。 都2021年了,写一个差评,要面临这么大风险? 近两年,据媒体报道,有人因为给外卖骑手差评,被砸门威胁“弄死你”;有人因为网购给差评,被商家寄寿衣等丧葬用品;还有人因为给商品写差评,信息遭商家泄露被恶意发布到色情帖里。被APP消息、短信、电话骚扰甚至扬言要找上门的,更是不在少数。 开菠萝财经和四位曾因打差评被“报复”过的朋友聊了聊,发现他们给出差评并非没有理由:有人是因为发现产品疑似假货,有人是因为实物与宣传完全不符,有人是因为从菜品到服务都不满意的就餐体验,还有人是美发效果一言难尽。 但消费者们合情合理地给出差评后,却遭到了商家的骚扰、辱骂甚至威胁恐吓。 被差评的商家,一般都会先通过退款、给优惠、发红包等方式让消费者删除差评。一旦对方不同意,就采取电话短信轰炸战术,有些不堪其扰的人就在这个阶段“屈服”了。而那些依然坚持不删差评的人,就很可能遭遇更加恶劣的报复,比如被辱骂“害人、走极端”“垃圾人、老女人”,被威胁“等着来找你”“知道你地址,给你寄点别的”。 百般无奈之下,有人不得不忍气吞声删除了差评,有人诉诸平台却始终得不到处理,有人不堪其扰被恶劣商家严重影响心情。但更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因为消费不得不暴露的个人信息,怎么才能得到保护?现在消费自由了,何时才能收获评价自由? 因为给差评,商家自称是我老公的情人 李晶晶 | 28岁 全职妈妈 今年10月,我在拼多多上的一家店铺给孩子买了款儿童指甲油,商品图片显示的是一盒很多支。这款商品我在其他店铺购买过,就放心下单了,结果收到货只有两支。这明显是商家宣传图和实物不符,诱导消费者消费,我当即给了差评。 我经常在拼多多网购,很少给差评。但我觉得,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给评价,是我作为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何况我这次的差评是有充分理由的,还在评价中提了意见“你的图片确实不符,容易误导消费者”。我找拼多多客服投诉,平台也是支持我的,返还给了我5元。 但给了差评后,店家就开始通过拼多多发送消息威胁我,称“你家地址我知道,要不要我给你寄点别的”。这还没完,她私下联系我,发短信跟我说,“你男人外面有女人了,我就是你老公的情人”,其间持续对我进行威胁辱骂。 来源 / Pexels 我通过支付宝转账信息,查到了这个手机号注册人名字中的两个字,发现就是拼多多这家店铺的注册人。她自己也承认了,是这家店的老板。 我挺诧异的,拼多多跟淘宝不一样,给了差评后就不能修改了,商家如果觉得不公,可以联系平台处理,骚扰我能改变什么呢,我想她可能就是单纯想发泄吧。 她一直说,“你就是在家带孩子又没钱花的老女人”,“你老公的钱都花在我身上”,“垃圾人”“心胸狭隘的小人”,不仅骂我,还带上我全家。 我本来想投诉,但当时后半夜了,联系平台客服肯定没人理,我就睡觉了。结果醒来发现,她要给我全额退款,还继续威胁我,“如果平台要封我的店,明天就去你家找你”。 总之,这是一次非常差的购物体验。我本想通过差评告诉商家不要过度宣传,没想到见识到了商家穷凶极恶的一面,反倒是自己被教育了,听到了世界上最恶毒的话,让一个十多块钱的订单影响了一星期的心情。 买到假货给差评,对方威胁说“别想好过” 咖喱 | 23岁 教育工作者 我其实很少会主动评价购买的东西,除非碰到特别差或者特别好的产品,才会去特意评价。如果只是产品不适合我,我都不会给差评,给差评一般都是因为买到假货。 但就是因为极其偶尔的一次差评,我竟然被商家给威胁了。 那一次,我在某国际美妆品牌旗舰店买了一个香水试用小样,觉得很喜欢,就又在一家淘宝美妆店铺买了几个同款小样。收到后,刚喷出来时我还觉得跟正品挺像的,再喷就发现完全是另一个味道,跟我手上那份正品的味道根本不一样。我很确定它是假的,并不是因为批次不同等原因导致的细微差别。但是,几十块钱的东西,我觉得也没必要退货,就打了差评。 我给差评的本意是为了让后面来的买家注意辨别,我个人认为,因为售假给差评,没有必要跟商家沟通,我沟通了他就会不卖了吗? 来源 / Pexels 接下来,商家通过淘宝给我发消息,一开始说是专柜带回的,后来又说是统一供货商发货,不可能有假;还“卖惨”说利润低、不赚钱,怎么可能有假。对方让我删评退款,又要给我发红包,见我不搭理,又电话轰炸我。我还是不肯删评价,把电话拉黑,于是,对方开始发短信威胁我。 短信里,对方说要来找我、让我等着,说“你就是来搞事情的,不管你是同行还是谁派来的,这个事情没完了”,说“你不用删,我会查清楚,我生意没法做了,大家也别想好过”。 我把威胁短信发给卖家客服之后,对方死不承认,我就说“你敢过来我就报警,我爸爸和哥哥在家等着你呢”,对方就没有再回复我了。其间,我向平台投诉并没有得到回应,这事就不了了之了。一段时间后我再去看,他们店已经把那款商品下架了。 我在社交平台发了自己这段经历,还有人劝我“得饶人处且饶人”,说我做得太过分了,对方给我发红包我应该同意,不要砸人家饭碗。但我觉得我这是正当维权,也是为了提醒其他消费者,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出差评,我完全不会有心理负担,以后,我也会继续依据自己的标准去打评价。 差评有风险:气也受了、差评也删了、钱还没退 陈志景 | 18岁 学生 就因为去理发店烫头发,结果差点拿不到兼职工资?这种“蝴蝶效应”就发生在我身上。 我是大一学生,暑假期间想换个发型,就通过美团在我兼职的商场找了一家理发店。我选的烫发套餐是比较贵的,就是想好看一点,结果烫出来,我照着镜子都快哭出来了。但我当时没说话,因为说什么也无济于事了,后来我就在美团给了差评。 因为加了商家微信,对方就开始在微信上教育我,态度很嚣张,口气就是“你怎么敢给我差评!”他让我删差评、退钱给我,说我的差评会让他店铺一星期没有客人。 我心软了,可等我删了差评以后,他却说系统识别不了、不知道删没删,始终不肯给我退款。转过头来,他还教育我,说我“害人”“走极端”“以怨报怨”,“恶意搞别人的店铺”。我见他口气这么恶劣,就说不要退款了、继续差评,但发现已经不能再写评价了。 来源 / 视觉中国 之后,他拿我的兼职单位威胁我,说“我知道你在这个物业打工,你工资还没结,你别把老子搞烦了,不然叫物业扣你钱。” 可能对方看我是学生,觉得我比较好欺负,等我删了差评之后,他还在后来两天里持续不间断地骚扰我、威胁我,骂了很多不堪入耳的话。我对他说“我要报警”,他就更火了,称“小小年纪,学成这样,你叫警察过来,我等着你”。 谁都不容易,我一般不给商家差评,线上线下消费了这么多年,只给过两次差评,上一次是吃外卖吃到发霉的烤肠、吃坏肚子了,这次没想到遇到这种低素质的商家。 没办法,我通过美团APP上的电话联系美团客服,对方只是说“保证商家不会骚扰你”,“会给商家一定的处罚”,具体什么处罚, 客服说不能公开。 后来我又通过黑猫平台投诉,把详细情况说明白了,美团平台始终也没有管,那个商家也没有遭受什么损失,而我落得一个气也受了、差评也删了、钱还没退的结果。看来,以后给差评前要掂量掂量,给差评后也要坚持。 商家靠霸王餐“刷好评”,我写差评直接被骚扰、被举报 小鱼 | 25岁 自由职业 我是第一次遇到服务这么差的日料店。平时外出就餐,我基本没有给过差评,但这家标榜自己是本市最好吃的日料店,却从菜的份量到服务态度,都让我不得不给出差评。 首先,作为日料爱好者,我没吃过份量这么小的寿喜锅,我和朋友一般都是合吃一碗拉面的饭量,吃完他家的寿喜锅,还觉得饿。 其次,明明店里都没有坐满,上菜速度却异常缓慢,我们后来加了一份肉和一份菜,等了很久肉都没上,看了一眼打印的单子,才发现肉居然没有点上。按了服务铃,服务员过来补单,朋友无奈吐槽道:“他们是不是去杀牛了?”最后菜都全部吃完了,才来了个服务员,称肉已经卖完。 总之,这家店整个服务流程非常混乱。作为本地土著,带一个外地朋友来这家店用餐,我感到非常尴尬。 我看到店内宣传称,每周从大众好评里抽一位送霸王餐,一翻大众点评,果然基本全是好评。于是,我回去认真写了一个差评。 来源 / 视觉中国 过了几天,我接到店家的电话,原来对方是来“公关”我的,想让我删除差评,并称可以让我重新吃一顿。但我拒绝了,我告诉他“有这么多力气来公关,还不如培训一下服务员”。我问他是怎么拿到我的号码的,他也没有正面回答,只说所有顾客他们都会回访。在我拒绝之后,对方还是继续骚扰我长达十多分钟,非要我删评论。 挂完电话后不久,我还在想,为什么商家能有我的电话,他之后还会不会继续骚扰我。没过一会儿,我的大众点评就收到提示,称我的评价内容存在异常、取消显示。很显然,我的评价被举报了,而且极有可能是商家举报的。 于是我决定硬刚到底,提交了我的消费凭证并进行了申诉。几次操作之后,申诉成功了,那条图文并茂的差评至今还留在他们店的评价里。为了防止继续被骚扰,我拉黑了店家的电话。 我之前没有这么认真地给过差评,在写差评的时候,我就想,一定要把这个事情说出来,防止不明真相的群众看了别人的好评过来消费,一旦吃了他们就会知道,这就是在浪费钱。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晶晶、咖喱、陈志景、小鱼为化名。
用假冒卡、找代购、买分装 山姆超市“逼疯”年轻人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邹帅 编辑 | 黎明 常年混迹豆瓣小组的王君,发现一家叫山姆的超市很火。瑞士卷、麻薯、千层蛋糕、烤鸡,零食组的网友们都在疯狂夸赞,她好奇地在网上一搜,发现是一家需要“门票”才能进去的超市。 山姆超市是沃尔玛旗下的会员店,让王君惊讶的“门票”就是山姆的会员年卡,分为260元和680元两档,而且并非储值卡,几百块钱的会员费交进去,只能换来一个入场权。王君询问身边朋友,发现很多年轻人都办了卡,或者谋划着要去,豆瓣网友们更是把试吃攻略做了个遍。 “有试吃活动”“东西便宜”“特别出片”,王君浏览了一圈山姆相关词条,感觉山姆更像是个网红打卡地。 在小红书,“山姆拍照”的词条下有7000多篇笔记。和当年的宜家一样,大而空旷的背景、高耸的货架、进口食品炫彩的包装袋,都成了“出片”的要素。多位经常光顾的山姆会员告诉深燃,“里面确实很像宜家”,也经常见到有年轻人坐在购物车里,捧着大大的食品盒拍照。 就在一周前,家乐福还举报山姆会员店对供货商采用“二选一”的强制措施。不仅是在主要客群中产圈、潜在客群年轻人圈里火,可见同行的眼睛也没离开过山姆。 办年卡不划算,或者只想进去拍拍照、打个卡,山姆会员店门外的年轻人,其实有很多巧妙的法子。 十几块钱买假冒单次卡,“只要淡定就能蒙混过关” 26岁的多多说,自己就是在小红书上多次刷到了山姆超市,“听说好吃的很多,拍照还好看”,多多早就计划着和同事们搭伙去溜达溜达。 但是,只有办理了会员卡或者和会员同行才能进去,工作人员会在门口查一次卡,在结账区再查一次。 “260元的年卡有点贵,因为可能也去不了几次,同事们说淘宝有卖次卡的,所以准备去之前研究一下怎么操作。”多多说。 次卡,也就是仅一天使用的山姆“通行证”,山姆官方是并没有次卡出售的,淘宝上的次卡多是商家自己开发了一个形似的山寨APP,伪造一个会员卡界面蒙混过关。这类商家有的甚至是七八年的老店,月销在4000多笔或1万笔以上。 次卡也分为两档,卖家根据经验把严查地区和非严查地区分成不同的链接,严查地区的专拍链接要比非严查地区贵两三块钱,价格在12元左右。据卖家说,严查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非严查地区包括大连、宁波等地,对会员卡的检查相对宽松。 有一家商家向深燃表示,严查地区的卡更贵也更安全是因为“使用次数不一样”。也就是说,同一个次卡会卖给多个顾客使用,相对贵的卡就是用的次数少,所以也比较稳定。 据某商家提供的操作视频显示,购买次卡之后,商家会提供一个链接,点开之后下载APP,该APP的图标和山姆超市完全一样或基本近似,只不过APP的名字叫“会员码”。进入APP之后,输入淘宝客服给的授权码,就可以进入到设置头像姓名的界面。 该视频强调,进门的时候用自己设置的本人头像,结账的时候点开右上角的“会籍章程”,使用原卡的头像结账。一顿操作下来,买家在评论区表示,最重要的是“保持淡定”。 然而,为了进去体验而购买次卡的年轻人,没少遭遇“社死现场”。 有小红书网友自述自己购买次卡的经历,按照卖家的指示下载完APP之后,她本想点开商品信息看看有什么值得买,结果发现只有会员码那一处点得动,其他都是假的。她回到主页才发现,次卡APP图标上的英文名字是Tony’s,而非Sam’s。“还没去就感觉自己社死了。” 沈阳的95后向楠也对深燃吐槽,自己去年12月在淘宝上买过次卡,使用的是一个假的小程序,顺利进门,但是困在了结账区。“收银员让我打开会员码,我一打开,她就说,你这卡不对。”向楠说,可能是页面的字体不太一样所以被识破了。她回忆起那天的经历,还是很气愤,“恨不得全世界都看不见我。”最后,向楠拜托别的顾客帮忙结了帐。“现在那家卖次卡的淘宝店铺已经关闭了,山姆也不让用小程序结账了。” 和向楠的遭遇一样,购买次卡之后,最难的不是进门,而是结账。因为进门的时候只需要出示会员码,且一位会员可以带几名同行人员,再碰上不严查的工作人员,扫一眼就可以了。但是结账时一定要扫会员码,一些假冒APP很容易露馅。 山姆的工作人员也早掌握了这一系列套路,警惕性也颇高。 有网友说,结账的时候收银员还要求顾客出示会员码的同时出示健康宝,两者的实名信息要完全吻合才可以。一位山姆会员还对深燃讲述,有一次在结账区出示会员码的时候,因为网有些慢迟迟点不开,收银员委婉地对她说:“你这个卡有点那个(假)。”她还透露,收银台附近有很多放在购物车里的东西,都是买次卡进来但是没法结账的人留下的。 一些年轻人还会选择买副卡或者和亲戚朋友拼卡的方式进入山姆。260元档位的年卡会附赠一张副卡,除了没有优惠券,其他权益是一样的。有办理了会员卡的年轻人会以120元左右的价格在闲鱼、豆瓣等平台上把副卡出掉。还有一些淘宝商家把一张卡分为主卡和副卡售卖,主卡比副卡贵十几块钱,但两张卡加起来的金额超过260元。 找代购、买分装、找替代品 家附近有山姆店的年轻人尚可以铤而走险买张次卡去逛一逛,而在没有山姆店的城市里,一些年轻人把目光转向了万能的代购。 淘宝上做山姆代购的商家比比皆是,生意也都不错,每件商品的溢价从十几元到三十几元不等。山姆最热门的产品之一瑞士卷原价是每盒68元,如果想在淘宝买到顺丰空运、泡沫纸箱包装完好的瑞士卷,起码要花90块钱。 武汉的大四学生刘佳就是瞄准了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市场,决定开始做代购的。本就爱吃山姆零食的她,发现学校聚会时的小零食都是山姆的,但学生们苦于会员费太贵、份额太大、交通不便等原因,极其需要代购的存在。 “除了周五周六,我每天晚上在学校门口摆两个半小时的摊,一周会出100多单。”刘佳还会接来自外地的线上单,不过比较少,一周能走五六单。她讲述,每天早上要定闹钟起来在极速达(山姆的线上配送)抢购当天的麻薯、瑞士卷这些热销品,如果抢不到还要骑电动车去店里买。熟食、千层类的一般是平均三天去店里采购一次,热门的产品一次要进两三盒。 “我还是属于小生意,有的大代购一人有很多张卡,可以大规模地批发。”刘佳表示,做山姆代购的商家基本都是办680元的年卡,因为有积分,次月可以当钱花。更诱人的是,该等级的会员在3个月内消费满足一定金额,就有机会参与抽签,抽中就能以原价1499元的价格购买53度的飞天茅台酒。有抽中名额的网友表示,自己刚出门就遇上黄牛,“出价五千六千的都有。” 来源 / 视觉中国 在山姆代购生意里还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形式是分装。 深燃在淘宝发现,一些商家会大批量地从山姆进货,拆盒打散,把瑞士卷、牛角包、甜甜圈等热门产品装在一个盒子里重新定价销售,一盒的价格也在90元左右,一整块的榴莲蛋糕和提拉米苏也被分成多个等份分别出售。 刘佳主要针对学生群体,所以也主做分装的生意。一盒原价68元16个的山姆瑞士卷,学生购买的话,份量太大,吃不完又没有条件保存。她就把大盒拆分成每两个一盒,卖12块钱,分着卖会比成盒卖更容易走单。这样算下来,一盒瑞士卷的毛利大概是20多块钱。 刘佳透露,自己从刚开始摆摊就坚持发小红书,顾客也逐渐增多,“大概能有30%的顾客说是看了小红书找来的。”她也发现,现在小红书武汉同城的分装代购越来越多了,大家逐渐嗅到了分装山姆商品的商机。 深燃发现,很多在小红书上发布同城山姆分装代购笔记的大多和刘佳一样,面向的是大学生,笔记下也有不少大学生留言询问自己的学校可不可以配送。抓住了学生有时不方便出门的特点,这些商家也会提供上门配送的服务,有的甚至可以送到宿舍楼下。而且,和刘佳一样在校门口支摊卖分装的也大有人在。 找代购要加价,还不能确保寄过来一定是完好无损的,所以一些年轻人也开始找山姆的替代品。说是替代品,其实就是口味相近、比较好购买的相似产品,精明的商家们也赶快戴上“山姆同款”的帽子,促进一波销量。 仓储式超市,真的能留住年轻人吗? 外面的年轻人想进去,但也有里面的年轻人想出来。 有年轻网友在豆瓣发帖,表示自己在冲动办卡之后幡然醒悟,山姆的超大份额食品本就不是为独居年轻人准备的,购买回来除了分享或浪费,无法将其充分利用。 一位95后会员旺旺对深燃表示,她办卡之后只去过一两次,其他时候都是通过极速达购买,“但是极速达还有起送价,要买两大盒瑞士卷才行,自己住根本吃不完。” 以常见热门商品为例,罐装腰果1千克装,黄油鸡蛋卷454克装,榴莲千层蛋糕、酸奶慕斯蛋糕都是630克一大盒,牛奶吐司都是一斤一斤地卖,最火的瑞士卷有1.2千克。 也有年轻人选择分装冻起来,囤在冰箱里慢慢吃,但也担心反复冷冻解冻之后,短保食品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自己好像陷入了巨份食物的困境里。 拼卡也不是完全省心的。有网友说,由于拼卡也是要选择一位用户的信息注册会员的,所以去逛山姆结账的时候,需要本人在场核实头像才可以,自己就像一个“附属品”。副卡用户不需要主卡用户带着进门,但因为没有山姆的特色服务之一优惠券,买东西还是没那么划算。 让旺旺不经常光顾山姆的另一个原因是距离。旺旺住在杭州,山姆由于占地面积大,都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没车根本不方便,买了很多东西坐地铁怎么拿?”旺旺表示,办了卡之后她去店里只是随便逛逛,拍拍照片,在小红书发发笔记,根本不敢买太多东西。 以北京市为例,山姆官网显示,北京三家店分别位于五环外的亦庄、顺义和西五环的石景山,距离市中心有20-40公里左右的距离。 经常需要去进货的刘佳告诉深燃,顾客基本都是成百上千地结账。虽然核算下来每件商品的价格还算经济实惠,但由于都是大份出售,随便买几种总价就上千了,“千元店”的传说不是虚名。 山姆本就不是走小份精美路线的,来自美国的它面向的是多成员的中产家庭。住在郊区独栋,周末驱车前往山姆超市一次性囤货,是山姆原本适配的消费习惯。放到中国的独居年轻人身上,一次购物就要花费上千元,东西又太多迟迟吃不完,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才会有拼单、次卡这种本土化的商机应运而生。 从查会员码逐步收紧的趋势来看,主打会员制的山姆显然不欢迎这种“钻空子”的行为。 据数据显示,和山姆一样同为会员商店、同样采用低价策略的巨头Costco也是主要靠会员制赚钱。如果除去会员费的收入,Costco日常经营费用率为10.11%,日常产品销售的营业利润率只有0.48-0.95%,2019年Costco的会员费收入占总利润的70.27%。 进入中国20余年,山姆和Costco似乎还需要时间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磨合,业内人士向深燃表示,山姆的现制产品和C2M的产品力很强,而对于山姆的未来发展来说,继续服务好会员,稳健经营才是关键。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重视这个由来已久的会员模式。盒马在去年10月开出首家X会员店之后宣布,今年会再开10家。其他传统大型商超如永辉、物美、北京华联等也跑进这个赛道,今年10月22日,家乐福刚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会员店。 家乐福甫一出场,似乎就掀起了一阵风波。家乐福开业当晚,官方发布致歉信,表示供货商雇佣“工具人”到现场大量回购指定商品,并把货交还给供应商。家乐福在信中称,竞争对手向一些品牌施压,如果该品牌供货给家乐福会员店,就下架该品牌在竞对的产品。山姆虽然立刻否认了“二选一”的存在,但不难看出,会员制商店在中国的鏖战,才刚刚开始。 这些会员店的打法各有不同,相同的是把年轻人排离在门外的巨份商品和会员费。那么,逃离了会员制的年轻人们会去哪里?有豆瓣网友说,我还是找代购吧。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王君、多多、向楠、刘佳、旺旺为化名。
12 代酷睿 i9-12900K 首发评测:绝地复仇的异构利刃
终于,万众期待的英特尔 12 代酷睿桌面端处理器来了。相比于在 14nm++ 中徘徊的前几代酷睿,此次的 12 代酷睿从工艺到架构再到主板接口全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进化,堪称英特尔的绝地反击。 那么 12 代酷睿到底有哪些提升,能否帮助英特尔力挽狂澜呢?在本篇文章里,IT之家就以 12 代酷睿家族中的王者 —— 酷睿 i9-12900K 为例,帮助大家由内而外的读懂它。 一、架构介绍 此次 12 代酷睿基于 Intel 7 工艺打造,采用性能核(P 核)与能效核(E 核)的混合架构设计,这是 X86 桌面平台首次采用混合架构设计,性能核专注高性能计算处理前台任务,能效核则能效比更高,但其性能实力并不输于一般的处理器产品,在英特尔的阐述中,能效核的表现可以逼近传统的 Sky Lake 处理器。因此混合架构仅仅是一种异构设计,明显不同于 ARM 平台大小核的概念。 得益于 12 代酷睿整体架构的变革,整体的性能也带来了巨量的提升,在常见的几款评测工具上,12 代酷睿相比于上一代酷睿处理器平均性能提升达到 19%。 单线程频率表现上,12 代酷睿性能核相比于 10 代酷睿提升 28%,相比于 11 代酷睿性能换算下来也有 14% 的提升。即便是主要用于后台任务的能效核,在单线程性能表现上也是与 10 代酷睿不相上下的。性能核与能效核的全面提升,既可以满足单线程的性能需求,也可以满足在多线程场景下不同任务的性能需求。 那么有了新架构,如何合理的调配让 P 核 E 核发挥最大的效果呢?为了解决线程分配问题,英特尔推出了全新的硬件线程调度器 Intel Thread Director,这一调度器有着纳秒级的调度速度,并为操作系统带来更高效的线程调度建议,以此带来更好的线程分配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分配是硬件和 BIOS 层面的,和系统无关,也不需要用户主动干预,哪怕你用的是 Linux 也能正常调配。针对浮点计算、AI 计算等高优先级、需要更高性能执行的任务会优先分配到性能核中,其他低优先级的任务、背景任务将会直接被调度到能效核上。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在 Pr 中前台渲染视频时,默认会采用高性能的 P 核进行渲染,以提供更快的速度,但如果我们在渲染时打开 PS 制作图片,此时系统对多线程要求明显提高,因此 Intel Thread Director 便会自动将 Pr 移动到高效能的 E 核进行渲染,将 P 核让给前台的 PS,保证前台工作的稳定流畅。 前面我们提到,Intel Thread Director 这项技术对于用户来讲完全是透明的,同样英特尔也建议软件开发者,无需针对 12 代酷睿混合架构更改任何代码,目前 Windows 11 操作系统已经很好的支持 Intel Thread Director,可以更好的对 Intel Thread Director 所提供的决策信息进行运用。 二、功能亮点 在巨大的架构改动下,12 代酷睿也带来了不少全新的功能。在过去,英特尔针对自家处理器产品推出过 Intel Extreme Turing Utility 软件(以下简称 XTU),而全新版本的 XTU 针对 12 代酷睿有了更多、更简易的超频的选项,有 K 的酷睿处理器,目前均支持性能核、能效核以及内存超频。 针对性能核的超频选项,12 代酷睿依旧支持每个核心单独的参数调整,同时 12 代酷睿 i9 和 i7 的可超频版本都支持睿频加速 Max 3.0 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将处理器中两颗体质最好的核心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在 XTU 中也有标注出这两颗体质最好的核心。除了性能核可以超频,能效核这次在 12 代酷睿中也支持超频。 针对小白超频用户,英特尔更是提供了一键超频的选项,这一功能通过对硬件预设以及散热能力的智能分析,可以实现一键快速超频,无需复杂的参数调整。 12 代酷睿产品也带来了对 DDR5 内存的支持,目前诸多内存厂商已经正式推出了自家的 DDR5 产品,全新一代 DDR5 内存产品提供至高 4800MT/s 的传输速率,同时拥有更高频率表现。 XMP 技术也迎来了升级,全新的 XMP 3.0 技术允许默认 5 个配置文件提供给厂商和用户,其中 2 个可由用户自主调试改变,另外 3 个则由厂商出厂测试最佳频率写入。 在英特尔最新的 XTU 工具中,内存超频如今不需要关机重启就可以实现一键超频,这项技术被称之为 Intel Dynamic Memory Boost 技术,它可以在 XTU 中不关机条件下动态调整内存的频率和电压,不仅对于小白用户来讲非常友好,而且对于未来的笔记本产品来说也可以实现省电和性能之间的热切换。 面对更加复杂的处理器架构和内存技术,英特尔的 XTU 在超频的路上给了小白用户一个大礼包,无需复杂的参数配置,小白用户也可以快速实现处理器和内存性能的进一步超越。当然,针对专业的玩家来讲,性能核与能效核的参数调整也多了更多精细的参数,内存同样也是如此。 三 、600 系列芯片组 12 代酷睿的提升可谓相当之大,因此这一代搭载 600 系列芯片组的主板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首先是 CPU 针脚改为 LGA1700,整体面积更大,因此以往的 CPU 不再通用。相应的,由于 CPU 面积变大,散热器也不再通用,需要使用专用的新扣具。酷冷至尊已经宣布发布新款 LGA1700 扣具,供老款散热器升级。 12 代酷睿 i7 以上的处理器都拥有 190-250W 左右的高功耗,因此对主板供电稳定性也有了新的要求。这里我们使用的技嘉小雕 PRO 主板高达 20+1+2 相供电,很好的保障了 12 代酷睿处理器基础电力需求。 虽然这一代新增了 DDR5 内存的支持,但依旧没有放弃 DDR4 内存,我们仍然可以采用更便宜的 DDR4 内存正常使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代的内存不能通用。这是因为 DDR5 采用了 1.1V 电压,而 DDR4 内存则是 1.2V 内存。 令人振奋的是,全新的 600 系列芯片在 PCI-E 通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是显卡插槽新增了 PCI-E 5.0 的支持,最高速度 ×16 直接翻倍,可以达到 126.03 GB/s,为下一代显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PCI-E 4.0 通道也增加到了 4 条,我们可以同时使用 PCI-E 4.0 SSD 了,也让更多的 PCI-E 拓展硬件成了可能。 最后,所有的 600 系列芯片组主板都提供了 USB 3.2 Gen2*2 20Gbps、2.5G 有线网络和 Wi-Fi 6E 的外围接口支持,为硬件玩家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体验。 四、测试平台 为了更好地展现 12 代酷睿的性能,我们这次的测试平台会尽量将能拉满的配置都拉满,具体的配置如下: 由于 12 代酷睿支持 DDR5 内存,并可以通过更高频率以实现更好的性能表现,这里IT之家采用了英睿达 DDR5 内存条,单根默认频率为 4800MHz,单根内存条大小 32GB,2 根内存条共 64GB。系统盘和数据盘大小分别为 500GB 和 2000GB。操作系统采用 Windows 11,版本是 10 月 29 日最新的 22000.282。 技嘉小雕 PRO 主板 BIOS 采用默认设置,开启 XMP 3.0,默认内存频率为 4800MHz,设置如下: 为了保证测试温度的稳定性,我们技嘉小雕 PRO 主板默认风扇设定为自动模式。针对于新的系统,技嘉小雕 PRO 对部分功能进行了调整,由于 12 代酷睿 E 核也支持超频,在 BIOS 中,针对 E 核的超频选项同时也有新增。 由于 12 代酷睿处理器采用了全新的针脚设计,因此散热器也需要进行升级,这里酷冷至尊也在 12 代酷睿发售之际推出了全新酷冷至尊炎神 P360 水冷,支持全塔机箱。 作为针对全新 600 系列主板推出的散热器产品,酷冷至尊炎神 P360 后续会正式面向消费级市场发售。 五、 性能测试 我们测试的 i9-12900K 配备了 16 个核心和 24 个线程,其中 8 个高性能 P 核支持多线程,8 个高效能 E 核不支持多线程,因此在任务管理器中显示为 24 个线程框框。 在 CPU-Z 中,我们可以看到更详细的参数,i9-12900K 拥有 30MB 的超大三缓,和 14MB 的 L2 缓存,P 核频率范围为 3.2-5.1GHz,通过睿频加速 Max3.0 技术可以达到 5.2GHz 的最大频率;而高效能 E 核则是拥有 2.4-3.9GHz 的频率,两个核心均支持超频。 我们接下来进行 CPU 理论跑分测试,首先是 CPU-Z 自带的跑分,单核 777.8 分,多核 11206 分,可以看出与 R9-5950X 相比,单核有近 20% 的提升,多核则有约 5% 的落后。考虑到 i9 这边用 24 线程打 R9 的 32 线程,这个表现堪称惊喜。 在 Cinebench R15 中,i9-12900K 获得了单核 281 分,多核 4188 分,作为对比,R9-5950X 的单核为 259 分,多核为 4625 分。 i9-12900K: R9-5950X: 在 Cinebench R20 中,i9-12900K 获得了单核 751 分,多核 10469 分,作为对比,R9-5950X 的单核为 582 分,多核为 10703 分。 i9-12900K: R9-5950X: 在 Cinebench R23 中,i9-12900K 获得了单核 1958 分,多核 27695 分,作为对比,R9-5950X 的单核为 1531 分,多核为 27618 分。 i9-12900K: R9-5950X: 我们也为大家制作了 CPU 跑分表和柱状图,可以看出除了 R15 的多核成绩有一定差距外,其它的多核成绩 i9-12900K 和 R9-5950X 都非常相近,而单核成绩则是有着 20% 左右的巨大优势。 POV-Ray 跑分成绩单线程得分 477.14PPS,多线程得分 8911.61PPS。 SPECviewperf 13 工业软件跑分成绩如下: 3DMark CPU PROFILE 跑分成绩如下,全核心分数达到了 11905 分,相当出色。 接下来我们测试一下生产力及创意工具,首先是代表综合性能的 PCMark10,它的成绩高达 8634 分,打破了IT之家评测室有史以来所有电脑的记录,比之前 R9-5950X+RTX 3090 的电脑还高 15% 左右,表现极其出色。 基于真实场景的 UL Procyon 测试相比于 PCMark 10 更加接近真实的使用场景,这里 UL Procyon 提供基于微软 Office 办公软件的生产力测试以及基于 Adobe Premiere Pro 的视频编辑测试。这里 12 代酷睿 i9-12900K 办公生产力得分 7161 分,其中 Word 得分 8543 分、Excel 得分 7532 分、PowerPoint 得分 7039 分,Outlook 得分 4648 分。视频编辑得分 9965 分。 在视频剪辑测试插件 PugetBenchMark 中,i9-12900K 的表现同样爆表了:在 Pr 中得分为 1311 分,Ae 为 1547 分,这个分数同样领先之前 R9-5950X+RTX 3090 的电脑 10% 左右,这个生产力表现在消费级处理器中堪称无敌了。 最后我们来进行一下内存测试,12 代酷睿对 DDR5 内存的支持无疑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我们这里英睿达普条采用默认的 JEDEC 频率 4800MHz,除此之外还有三个 XMP 档位,其中 XMP2 频率降低为 4400MHz 并优化了时序,XMP3 进一步降频到 4000MHz 并进一步降低了时序。 最终的成绩如下,可以说标准频率下 DDR5 延迟和 DDR4 是相似的,但读写有了接近翻倍的提高,这里读取性能达到 70GB/s,写入性能达到 66GB/s,拷贝性能达到 71GB/s,时序放宽点的话相信超频潜力也不会差。 六、游戏测试 英特尔表示,i9-12900K 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游戏处理器,那么它的游戏体验究竟如何呢?我们接下来选择几款自带 BenchMark 的游戏,来看看它的帧数表现。由于过高的分辨率对显卡性能要求更高,所以为了降低显卡的影响,以下游戏测试均在 1080P 高画质情况下进行。 《孤岛惊魂:新曙光》平均 149 帧 《古墓丽影:暗影》平均 201 帧 《彩虹六号:围攻》平均 503 帧 《CS:GO》平均 573 帧 《全面战争:三国》平均 196 帧 《刺客信条:奥德赛》平均 138 帧 《荒野大镖客 2: 救赎》平均 166 帧 《看门狗:军团》平均 146 帧 《地铁:逃离》平均 128 帧 以上是一些自带 BenchMark 的游戏,据说 12 代酷睿超频对游戏帧数的影响很大,稍后我们将为大家测试超频后上述游戏帧率的提升。 七、温度及功耗测试 从上述的理论性能测试和游戏跑分可以看出,12 代酷睿在性能上有了明显的提升,那么它的功耗表现怎么样呢?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英特尔都会用 TDP(热设计功耗)来衡量发热量,但这个参数其实参考价值不大;因此 12 代酷睿将功耗参数升级为了 PBP 基准功耗和 MTP 最大功耗,首批所有的 12 代酷睿处理器的基准功耗均为 125W,MTP 则为 150W-241W 不等,如果激活睿频加速 Max 3.0 的话速度更是会达到 250W 以上,这无疑会对散热器提出新的考验。 因此,此次测试我们选择了酷冷至尊炎神 P360 高端水冷散热器,这款一体式水冷散热器采用 360 冷排设计,全新第三代双腔水头设计将重要精密组件置于冷水层空间, 实现单向流通, 有效防止热水回流。专业设计过的铜底冷头采用微通道技术增加了表面积,再搭配带有二代灯效的高性能风扇, 有效减少扰流, 降低噪音, 增加散热效率。 此外炎神 P360 还采用了全新 ARGB 二代光效, 可与支持此功能的核心主板制造商同步灯效.同时可以使用随附的二代 ARGB 控制器和 MasterPlus + 软件自定义每个 LED 灯珠。 为了模拟最大压力,我们直接采用 Aida 64 的单烤 FPU 15 分钟,在刚刚开始跑分时,CPU 短时功耗可以达到 280W 左右,15 分钟后可以看到 CPU 功耗全程稳定在 247W 左右,P 核温度稳定在 94℃,E 核温度则在 89℃左右徘徊,可以说炎神 P360 完全压住了 i9-12900K,因此如果想要选购 12 代 i7 和 i9 的话,强烈建议上高端 240/360 水冷,不然真有可能压不住。 八、超频体验 前面我们有提到,12 代酷睿超频对游戏帧数的影响很大,接下来我们为为大家测试超频后上述游戏帧率的提升。12 代酷睿不仅 P 核可以超频,专注多线程的 E 核同样可以超频,另外 P 核同时支持睿频加速 Max 3.0 技术,也就是说,处理器会在出厂时标定两个体质最好的核心供系统将重负载任务优先安排,另外,11 代酷睿支持的 TVB 技术在 P 核上同样支持,只不过 12 代酷睿并没有默认开启。由于 P 核和 E 核都可以超频,所以对于小白玩家来讲超频变得更加复杂,而极限玩家也有了压榨处理器能力的更多选项。考虑到超频的复杂性,这次IT之家只对处理器核心倍频进行调整,并没有考虑电压等因素。 我们使用 XTU 工具,将各个核心频率设定为: P 核 x5.4 x5.3 x5.2 x5.2 x5.2 x5.2 x5.2 x5.2 E 核 x4.1 x4.1 x4.1 x4.1 x4.0 x4.0 x4.0 x4.0 这个超频并不激进,哪怕是体质比较差的也能做到。最近不少新闻报道都说 12 代酷睿配合液氮超频已经到了 8.0GHz,80% 的人类都要感谢英特尔了,这方面英特尔多年的技术积累还是很靠谱的。 超频后 R23 单核分数达到了 2052,多核分数达到了 27720,相比于超频前的单核 1958 分,多核 27695 分,略有提升。 CPU-Z 跑分单核 868,多核 11900,单核提升 11%,多核提升 6%。 对比表格如下图: 虽然跑分软件的提升并不明显,但在游戏中测出来的帧率发生了巨大的提升。在《彩虹六号:围攻》中,帧数从原来的 503 帧暴涨到了 541 帧。 《孤岛惊魂:新曙光》的帧率也从 149 帧来到了 163 帧,提升明显。 可以看出超频对游戏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那么超频会不会导致处理器温度暴涨呢?实测烤机结果如下图,P 核上涨了 2℃左右,E 核上涨了 3℃左右。这个功耗提升不太明显,看来 12 代酷睿并非出厂即灰烬,还是有一定超频潜力的。 接下来我们还尝试了一下简单的内存超频,在保持时序不变的情况下,直接拉高频率到 5200MHz,Gear 模式为自动,看看它的性能表现。 在 AIDA64 内存测试中,延迟没有变化,而读写有了不小的提升,从读取 70000MB/s、写入 67000MB/s 来到了读取 75000MB/s、写入 72000MB/s。 内存超频后,在《彩虹六号:救赎》里又有了 10 帧左右的提升。 《孤岛惊魂:新曙光》这里也提升了 8 帧左右。 以下为 CPU、内存超频后的游戏帧数表格,我们只是简单拉了一点频率就有如此多的帧率提升,看来 12 代酷睿不论是核心还是内存的超频都对使用体验有巨大的改善。 总结 不论是消费者还是英特尔,都被 14nm 工艺困扰了太久了,而如今基于 intel 7 工艺打造的 12 代桌面级酷睿无疑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事实证明,基于高性能 + 高效能核心混合架构的模式在桌面端能通过 Intel Thread Director 实现多核心智能分配,带来更好的前台应用体验。 在高性能 + 高效能核心混合架构的加持下,i9-12900K 不仅单核频率有明显优势,多核方面也用 24 线程就达成了与 32 线程的 R9-5950X 类似的多核性能,这使得 i9-12900K 不仅是最强游戏处理器,也是出色的生产力处理器。如果你正准备升级你的电脑的话,不妨考虑一下全新的 12 代酷睿 + 600 系芯片组主板 + DDR5 内存套装,配合 Windows11 的软件优化,提前享受下一个时代的 PC 体验。
快手发声明称雷锋网报道失实!创始人回应:官方已经介入,不方便发声!
今日,短视频平台“快手”发布声明称,科技类自媒体“雷锋网”发布关于快手的内容“严重失实”。快手方面表示,将启动法律程序维护公司正当权益。 在这份《关于自媒体“雷锋网”相关报道严重失实的声明》中,快手方面称,11月3日,运营主体为深圳英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媒体“雷锋网”,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快手组织架构调整的“原创”报道,相关报道严重失实。文章通篇充斥捕风捉影的猜测和道听途说的不实信息。对此恶意拼凑、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我们将启动法律程序,维护公司正当权益。 声明中所称”失实原创报道“为11月3日雷锋网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文章题目为《快手的大明王朝1566》。该文章作者署名为林觉民,编辑林海峰。 文章借喻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报道了快手组织架构调整的深度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快手刚刚离职的CEO宿华以及高管严强写起,称快手内部人士将这件事归结为”程一笑的胜利“。 随后文章中猜测,快手内部人事调整原因有:宫斗说、问责说、失控说此三种说法。 文章中还认为,快手在短视频赛道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抖音越甩越远,主要是内部在战略方向上不统一,出现”内外交困“的情况。在文章中,引用了《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的一段话:大弊不革,就算倒了一个严党还会再有一个严党。在引用海瑞这句话后,文章提出:”快手之大弊是什么,快手高层不说,但他们应该是清楚的:战略上不清晰,一直处于左右摇摆中。这种战略上的摇摆造成了两个创始人各自较劲,形成内卷。 文章最后表示,程一笑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CEO但却是解决当下分歧的最佳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该篇文章多处借喻《大明王朝1566》。该剧是由陈宝国出演的历史剧,讲述的是明嘉靖时期的朝廷弊制和社会问题,其中包括严嵩、海瑞、张居正、胡宗宪等权臣的政治斗争。 由于文章中写出了快手方面的很多问题,快手方面认为文章“通篇充斥捕风捉影的猜测和道听途说的不实信息”。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快手在声明中认为该报道为原创文章,但却在“原创”两字打上引号。 发表文章的雷锋网是知名互联网科技类自媒体,其成立于2011年,自称秉承“关注智能与未来”的宗旨,持续对全球前沿技术趋势与产品动态进行深入调研与解读,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实力型科技新媒体与信息服务平台。曾著有《沸腾十五年》《沸腾新十年》等讲述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史的书籍。 《传媒江湖荟》今天中午致电雷锋网负责人之一的林军,林军言语中表达出很多无奈,声称自己有很多话想说,“但现在不方便。” 雷锋网创始人林军 林军说,该事件发生后,已经有官方介入,在官方发声前,他个人不便发表任何有关该事件的声音。待官方发声后,会有专门的人来回应媒体的关注。 有分析认为,快手此次发布声明,将对雷锋网产生巨大压力。 日前,有关方面正在整顿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而这份声明相当于直接举报雷锋网是自媒体,无资质发新闻违规采发。 面对快手的反击,雷锋网的文章是否属实,已不重要,同时在整顿的环境下,雷锋网方面即使想,但也不敢公开反击。 快手方面应该也很清楚这一点。这或也是雷锋网目前有苦说不出的主要原因。
华纳将推出《黑客帝国》NFT 买家可选择服用红蓝药丸
二十多年来,《黑客帝国》系列反复探讨了虚拟与现实、自由与反抗、主体自我意识等问题,有数不清的隐喻和象征。 而在最近,《黑客帝国 4》即将上映,华纳推出了一个颇具《黑客帝国》气质的计划,他们将与 NFT 平台 Nifty’s 合作,售出 10 万个受黑客帝国系列启发的 NFT。 NFT(Non-Fungible Token)是存在于区块链上的数字收藏品。它可以是各种形式,包括图片、音视频、游戏装备、虚拟时装等等;它具备唯一标识,不可分割和篡改,捆绑现实生活所有权,这意味着 NFT 具有数字稀缺性,从而产生收藏、流转、投资和理财的意义。 黑客帝国并不是像《蜘蛛侠》那样卖数字蜘蛛侠雕像,它出售的 NFT 属于另一种形式——「avatar」(头像、化身)。这些 NFT 不是来自于电影里的某个角色,而是使得买家生活在黑客帝国「矩阵」的分身,「矩阵」指黑客帝国中控制人类思维和身体的复杂虚拟程序世界。 ▲ 蜘蛛侠数字雕像 NFT. 更具体地说,「avatar」能存在于各大社交媒体上,以头像的形式出现;也能存在于元宇宙,以立体角色的形式出现。 Avatar 限量发行,整体有强烈风格,每个都独一无二,通过算法生成,在服装、配饰、发型、表情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CryptoPunks」系列就属于 avatar。 ▲ 要素齐全的 CryptoPunk. 图片来自:推特@farokh 黑客帝国的 NFT avatar 将从 11 月 30 日开始以每个 50 美元的价格出售。就如前文所说,这些 NFT 将代表生活在「矩阵」中的角色。 12 月 16 日,所有买家都可以选择服用「蓝色药丸」或者「红色药丸」,前者将分身保留在「矩阵」中,后者逃离「矩阵」。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还会有其他挑战和选择,可供买家升级自己的 NFT 或获得新的 NFT。 区块链上的 NFT,也能够形成一个拥有身份、受众和治理形式的数字世界。 因此,Nifty’s 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Jeff Marsilio 表示: 我们真的认为,数字身份、做出选择以及拥有身份的主题,与《黑客帝国》系列中的主题产生共鸣。这也是一个将 NFT 项目带入主流的机会。 自今年年初以来,华纳一直在试验 NFT,之前与 Nifty’s 合作开发了一套「空中大灌篮」(Space Jam)数字收藏品。华纳兄弟全球品牌和体验总裁 Pam Lifford 指出: NFT 有可能成为我们全球产品和体验组合中长期运行的一部分。回想 2021 年粉丝与他们最喜欢的角色和故事互动的所有方式——零售店、主题公园、社交媒体、收藏品、网上商店——数字艺术和收藏品现在肯定在名单上。这是粉丝参与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娱乐和提供精彩内容的另一种方式。 ▲ Space Jam NFT. 图片来自:Niftys.com 此外,Jeff Marsilio 认为,像华纳这样的娱乐公司,在 NFT 方面的需求与数字艺术家略有不同,特别是在版税支付、品牌安全和 IP 的明确所有权方面,NFT 如何适应整体数字战略是重点。 不同于海报、T 恤和帽子等传统粉丝纪念品,基于区块链的 NFT 具有长久的交互性,这意味着粉丝可以在未来几十年继续体验更新和增值功能。Quartz 记者评价其为「粉丝参与和好莱坞收入的终身门票」。 ▲《蒙面歌手》. NFT 已成为 IP 拥有者们的热门实验项目。狮门影业发布了基于《电锯惊魂》系列的 NFT,福克斯已推出与《蒙面歌手》相关的第一个 NFT 项目,并计划在区块链上制作动画系列。
打新告别“大锅饭”时代:新股生态裂变,打新“躺赢”不再,中国资本市场迎来“成人礼”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一帆 “中签如中弹”,是近期打新散户最真切的感受。 自9月18日询价制度改革以来,截至11月3日,招股且已挂牌上市的新股为27只,从收盘表现来看,9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超过30%。其中,10月28上市的新股成大生物(688739.SH)凭借着首日27.27%的跌幅,让投资者1签的亏损就达到1.5万元。 “本次新股接连破发并不是偶然,网下询价机制变化正是新股破发的一大原因。新股破发是英美以及香港等成熟资本市场的一个常见现象,这也是股市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在近期市场较为低迷的环境下,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等进一步加剧了新股的波动。”广发证券财富管理部投顾团队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在其看来,询价机制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此前网下机构投资者的集中报价,随着打新“躺赢”成为历史,新股首日破发的现象将在未来长期存在。 实际上,早在今年5月,联储证券便在《2020年A股并购市场报告》中预测到了如今破发潮的出现。 报告指出,在垃圾上市公司难以获得市场资源的情况下,二级市场投机氛围有望全面降温,“疯牛”行情产生的概率将大幅降低。因此,上市公司新股挂牌首日出现持续破发的现象,可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成人礼”。 事实上,近期监管部门亦反复强调,发行定价市场化是注册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并表示将共同做好对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的监督、监测、检查,共建优胜劣汰的网下投资者生态环境,切实维护市场化发行定价秩序。 “大肉签”变“割肉签”? 在近期出现破发的新股中,成大生物无疑最让投资者肉痛。 10月28日,成大生物在科创板上市,作为辽宁成大子公司,也是全球狂犬疫苗龙头企业,成大生物上市可谓吸睛无数,是不少投资者眼中的“大肉签”。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公司开盘即跌破发行价110元,当日收盘报80元,跌幅高达27.27%,让一签的亏损就达到1.5万元。 同日在创业板上市的新股——戎美股份(301088.SZ)亦遭遇破发。公司开盘价为30元,较发行价下跌9.5%。最终,戎美股份收报28.79元,上市首日大跌13.18%,按收盘价计算,中一签戎美股份亏损2185元。 “以往,高价股因中签市值大,涨幅相同的情况下较低价股盈利高,因此市场戏称‘大肉签’。如今‘新股稳赚’信仰破灭,叠加市场畏‘高’情绪,多只高价股破发,从‘大肉签’变‘割肉签’。”一家大型公募基金投研人士的张雪无奈坦言。 实际上,在分析人士看来,上市破发的新股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特征。 “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新股相比,破发股一大问题就是估值较高。破发新股的P/E估值平均约49倍,而其他的平均约30倍。”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李楠告诉记者。 对此,博时基金高级策略分析师刘扬也对记者表达了相同意见。“这些个股发行市盈率动则50~60X,PB估值则普遍在10X以上,华兰股份(301093.SZ)发行市盈率甚至高达101.4X。此外,部分公司业绩表现比较差。例如中自科技(688737.SH)今年上半年与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54.6%、63.7%,可孚医疗(301087.SZ)今年上半年与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5%与2.5%。高估值如果没有基本面支撑,出现破发不足为奇。” 刘扬还称,从2021年上市的400多只新股来看,其中已有50多只新股上市后发生破发,比例达10%以上。A股过去新股首日破发非常少,虽然新股的破发和市场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但当前破发也和询价环节没有给出合理定价,报价偏高有关。“他认为,询价新规下,新股有效报价区间的宽度显著上升,入围率下降,抱团报价现象受到遏制,破发可能性加大。 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亦表示,从长期来看,将打新作为盈利策略的获利空间会越来越稀薄。 东兴证券分析师高智威测算指出,在2亿元账户规模、80%命中率的条件下,A类投资者参与创业板网下打新,10月1日至28日累计收益率仅有0.13%,而1~9月份的月平均收益率为0.39%;A类投资者参与科创板网下打新,10月1日至28日累计收益率仅有0.07%,而1~9月份的月平均收益率为0.45%。 实际上,随着新股连日出现首日破发现象,投资者打新也开始愈加谨慎。镇洋发展(603213.SH)、巨一科技(688162.SH)相继公布申购中签率,镇洋发展回拨后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03964842%,巨一科技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02960286%,均较此前新股中签率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部分打新中签的投资者还开始选择弃购。强瑞技术(301128.SZ)11月4日公告显示,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新股50.9万股,占总发行数量的2.76%,创下近十年的新高。根据规定,被弃购的50.9万股将由主承销商国信证券全额包销,包销金额为1518.73万元,这意味着国信证券将持有2.76%的流通股。一旦该股上市破发,国信证券的持仓将出现亏损。 创金合信基金研究员胡致柏指出,因打新不再是稳赚不赔的盈利模式,投资者的研究能力就成为了一个考验。对市场来说,可能会失去一部分通过打新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者,粗略统计这部分投资者的权益资产规模大概在400-1100亿左右,占市场整体比例较小。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锁定期不确定性造成折价等因素,一二级市场价差短期内仍会存在,因此这部分资金也不会全部退出。 流动性边际收紧催生破发潮 在张雪看来,此次“破发潮”与市场流动性密切相关。今年10 月以来,受市场整顿量化类资金及宏观流动性收紧预期影响,A 股成交量从1.5 万亿回落至1 万亿左右,流动性边际收紧,进而催化本轮新股密集破发。 “2018年上半年的集中破发与现在情况存在一定的类比性。两轮流动性都在收紧或者有收紧的预期,同时市场情绪不佳亦是新股破发的重要原因。18年市场面临的是中美贸易战和国内的去杠杆阶段,而当下则是海外通胀难控局面叠加国内经济下行。”李楠指出。 而复盘历史可以发现,新股破发往往和个股业绩担忧、市场低迷、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等因素关联度高。 过去出现的另外两次典型新股破发潮,一次发生在2004年6-8月。当时破发主要是个股业绩担忧叠加市场环境不佳所致,其中典型破发代表苏泊尔,公司未上市业绩就出现下滑,首日收盘价就较发行价暴跌8.27%。另外一次则是在2010-2012‬年,这次破发潮主要原因是市场环境不佳叠加新股发行市盈率较高。彼时新股平均发行PE往往能达到万得全A的2倍甚至以上,2011年进入熊市后,破发率高达68.6%。‬ 此外,在一家金融机构就职的陈源告诉记者,近期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和证监会联手,大力打击操纵股市,也对新股破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从二级市场炒作逻辑来看,大盘股是以价值发现作为炒作逻辑,以研究报告、公募基金投资为主。而小盘股的主要炒作逻辑则是庄家操纵加内幕消息,但近期监管连续的打压对庄家造成了很大的震慑。” “在以前环境下,没有被污染的新股是稀缺资源,很容易就被炒高。坐庄最怕有其他庄家对着干,因此野庄就喜欢瞄准新股。但当前大力打击的环境下,也导致市场中的炒作生态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当没有庄家愿意染指新股时,连续破发问题就逐渐暴露。”他这样表示。 刘扬则认为,从政策方面考虑,本次新股破发,发行定价偏高背后还受9月以来询价新规影响。‬ 9月18日,深、沪交易所正式发布新修订后的《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这项被市场视作“询价新规”的指引。新规实施后最大变化是降低了网下机构投资者高报价剔除比例。从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在实际运行中,新规后高报价剔除比例降低至1%左右,而低报价剔除比例明显提升。 “近期破发新股涉及很多行业,均为科创、创业板股票,而询价新规就是诱因。该制度鼓励机构按照合理的价值进行报价,不用再特意降低报价。数据显示,9月18日后新股发行估值中位数提升了35%,打新策略收益率的下降可想而知。”建泓时代投资总监赵媛媛告诉记者。 然而,在联储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尹中余看来,此次破发潮表面上是由于询价制度改革带来的现象,但根本原因是在于市场大环境变化产生的必然结果。 “注册制实行至今,证券市场生态的改变导致壳公司价值不复存在,小盘股的溢价也就逐渐消失。在国外,小盘股价格比大盘股低,因为小盘股造假风险大、流动性差,但国内以前则是反过来。大家都喜欢炒小盘股,因为这类公司有壳价值,投资者指望‘乌鸦变凤凰’。因此当下的新股破发不仅是并购市场转折点,同样也是资本市场转点。”尹中余向记者强调。 “曾经的询价环节中,庄家都是抱团压价,现在改革后则变成了抱团抬价,还出现了超募、高溢价现象。以前的新股可以看作一个筹码,它拿在手里就是一笔无风险收益,所以大家都拼命抢。如今破发才让市场重新走上正轨。”陈源坦言。 打新告别“大锅饭”时代 面对新股生态裂变的大环境,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参与新股投资将成为一项“技术活”。 “目前破发最核心的问题是打新的网下机构并没有认真严谨地从基本面等方面研究新股的价值,采取差异化申购策略。以至于在询价环节没有给出合理的定价,只是按照规则来推测自己的中签率,并根据所推测的最高中签率来进行报价,而这个报价与企业价值并不一定相匹配,容易高估,从而导致破发。”刘扬表示。 其进一步指出,注册制改革取消了平均市盈率发行价这一红线,注册制的实施对资本市场的金融机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制度规则下,发行价格由监管导向转为市场导向,投行从发行通道回归定价销售本源,机构的研究估值等定价能力将直接面临市场检验。 “新的发行定价机制更市场化,新股定价将更加贴近二级市场的估值水平,过往依赖通过打新套利、增强收益的策略可能需要大幅降低预期收益。打新将更加考验投资者专业定价的能力,如何合理定价将赋予更重要的权重。机构投资者报价差异度大幅增加,入围比例降低及获配比例提升,将约束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前述广发证券投顾团队人士指出。 在李楠看来,本质上,新股票投资和老股票投资没有区别,因此要做好自下而上的分析是最基本的,如研究公司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财务指标、行业空间、格局和增速等等都是必修课。同时,对于大公司的IPO要多一份谨慎,因这类公司往往具有话题性,在“询价新规”后,市场的过度热情会可能导致定价过高的风险。 据记者了解,在海外市场,新股发行价格市场化程度高,套利空间小。美股、港股等打新也是门“技术活”,需要研判大盘情况、行业趋势、公司地位、盈利水平等,综合多方因素才会出手,否则很难盈利。实际从美股、港股的经验来看,新股破发也是较为正常的现象,其中中概股在美上市破发率高达40%,在香港上市破发率也达15%左右。 “从长期来看,个人打新需更多地关注行业、公司的成长性,在长期看好该股票的情况下再打新。因为在新询价机制下,新股价格较以往得到更充分的发现,开盘卖出并获得丰厚回报的概率减小。在充分钻研和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收益。”张雪表示。 尹中余也强调,考虑到未来中签率和认购比率会大幅上升,散户也需要更加小心,不能“莽夫”打新,如果希望参与,一定要事先研究招股书。 “过去券商辛苦写的招股书,大机构和小散户通通不会认真看,这点现在需要改变。而更直接来说,在破发潮袭来,新股股价大起大落的如今,在尚未看清形势之前,不参与打新同样也是散户投资者的一个选择。” 陈源还提到,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散户认为破发潮只是一时的现象,短时间就会消停。实际这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到如今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因此新股破发现象在长时间的未来里亦会保持下去,直到市场能够对新股彻底重新定价。所以散户需要抛弃幻想,认清现实。 “可以认为吃大锅饭的时代已成过去,差异化竞争时代,要求投资者对行业及个股基本面有更深入的理解、更精准的定价,新规下,机构投资者无疑具有更好的定价权和价值发现能力。”张雪则如是直言。 刘扬则认为,“未来,随着注册制市场化询价发行,新股首发市盈率上限突破,真正实现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不同质地公司的估值开始加速分化,新股破发在未来将成为常态。这也对机构估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长期投研积累的公募更容易脱颖而出。” 深化发行定价市场化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注册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为了深化发行定价市场化改革,监管部门相关政策也在持续加码。 11月1日起,《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实行,中证协将根据相关指引对网下投资者进行分类评价,发布网下投资者关注名单、异常名单、限制名单、精选名单,并对不同名单投资者采取相应的自律管理方式。 “分类评价最主要的意义是让市场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精选名单的成员有着较强的研究定价能力,因此被市场和国家所欢迎。而关注名单、异常名单、限制名单中的成员,则有潜在破坏合理定价的倾向,对于当前这个提倡资本帮助实体的大环境下,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李楠表示。 广发证券则认为,短期看,分类评价管理体系能够达到对网下投资者优化筛选、优胜劣汰的目的;中期看,分类评价管理体系是强化我国注册制新股发行网下投资者监管体系的主要路径,能够引导网下投资者提升研究定价能力、合规风控水平和投资管理能力;长期看,分类评价管理体系是深化构建注册制新股发行可持续市场生态的必然选择。 此外,上述《指引》的适用意见(试行)中还明确,通常情况下,沪深证券交易所一个监测期内报价一致性显著较高的投资者比例需分别不超过沪深证券交易所参与询价的网下投资者数量的5%。在认定标准上,该规则以两个月为一个监测期,任意两个投资者为一组,对监测期内每组投资者报价一致性从高到低排序,根据市场情况取报价一致性最高的前一定数量投资者,并将其认定为报价一致性显著较高。 对此,刘扬认为,5%的要求能够有效的让投资者在报价过程中更加谨慎。“进入监测的包括项目数量相似度,报价相似度等,该一致性显著较高规则从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初期,就在杜绝‘抱团报价’行为,对投资者报价进行全流程监督,可以较好的维护市场化发行定价执行。” 刘扬强调,定价是注册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目前金融机构告别“通道”角色走向核心定价的路径已经逐渐清晰。在新制度规则下,发行价格由监管导向转为市场导向,从海外经验而言,国际投行运用前沿技术、跨部门协作等方式提升定价效率等值的学习。而对于参与询价的金融机构,对暂时未能盈利的上市企业,传统的估值方法或无法适用,这就需要投资人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同时平衡好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的利益。 “‘询价新规’和‘网下投资者分类’的出台已经开始解决最主要的几个矛盾点,比如灵活调整高价剔除比例、可以高于‘四数孰低值’定价。这将会提升发行人定价主动权,并对投资者报价形成实质约束,进一步改善询价报价集中的现象。”李楠称。 但李楠也指出,现有的承销管理办法中,网下分类比例配售机制尚有改变的空间,比如给予主承销商一定的配售灵活性,甚至可以引入基石投资者制度。由此,投资者可能获配的金额将会有所提高,而且对报价的形成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另外,投资者结构的多样性将会对市场起到缓冲的作用,中长期资金的入市也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很难一步到位,相关部门也在减少整体风险的同时渐进式改革,逐步实现从政策市向市场市的转变。未来通过监管、自律组织、投资者等多方共同探索,共同推动制度的优化和完善,新股价格一定会朝着合理定价趋近。”张雪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雪、陈源为化名)
渤海银行回应28万存款风波:济民可信对存款质押授信知情,并非其对外声称的单纯的存款客户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渤海银行28亿元存款在企业储户不知情下被质押担保事件引发诸多关注。10月23日,济民可信集团称,旗下两家子公司无锡济煜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存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28亿元存款,在不知情下为第三方公司——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贷款质押而无法支取,其中5亿元更因华业石化无法还贷而被银行当作质押物划扣。 此前,经济观察网记者也对此事件涉及的融资方进行实地调研(详见:实地调查:渤海银行28亿存款风波背后的隐秘融资方),并向渤海银行发送采访提纲。 11月4日,渤海银行方面向经济观察网记者发来一份《情况说明》。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称: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南京分行下辖营业部与江西济民可信医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质押授信业务事件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切。但为避免干扰有关机关调查,我们之前保持静默,因此,这是我们第一次就这件事接受媒体采访,做出公开说明。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信息,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济民可信系还收取了来源于华业石化系的三倍于我行存款利息的额外收益。我们掌握的其他信息也显示出:济民可信对此事是知情的,并非其对外声称的单纯的存款客户。”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表示。 渤海银行南京分行也表示,“这件事暴露出我们南京分行下辖营业部在人员管理、操作环节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我们将对此一查到底,也在此向广大公众郑重承诺:如有证据显示我行人员存在任何违法犯罪行为,我们绝不隐瞒、不掩盖任何线索,不偏袒、不包庇任何人。” 同时,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称,这件事涉及的企业及个人众多,当事各方单方面提供的信息、证据都不能客观真实地还原事件全貌。当前,公安机关已受理报案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我们正在密切配合公安机关加快侦破,因此将继续克制公开发声,以免影响警方正常调查工作的开展。 “我们也真诚呼吁:给予公安司法机关一个清朗、公正的调查办案环境,和我们一起耐心等待警方对此事更为详细的调查结果,确保公正公平,共同建设法治中国。”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表示,对于此事件中涉及的质押资金,将严格按照司法机关的调查结论及最终结果,依法处理。需要我们承担的责任我们绝不推诿、不逃避、不转移任何法律责任。
律师解读北交所:上市审核理念变化 激励中小企业告别“突击式”合规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怡然 距离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11月15日的开市越来越近。相比沪深交易所,北交所聚焦的企业“更早、更小、更新”,甚至将上市门槛拉低到2亿市值水平。 11月3日,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业务中心总监高楠对记者表示,北交所的设立,意味着处在爬坡期的中小企业多了一个选择,除传统路线,还可以在融到B、C轮选择挂牌,在北交所上市同步融资,提前享受到资本市场的信誉度、估值溢价。 但是,与福利相对应的是,更早、更严格的全流程应对监管的合规责任。高楠表示,法律的角度看,北交所上市审核理念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基本的立意是,让上市成为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所以,一些中小企业应该改变原有“突击式”的合规模式,从经营初期开始打造一个面向融资市场的经营模式与合规体系,提早、全流程做合规。在未来的资本市场,企业合规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竞争力。 制度的精准和包容性 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北交所发布了发行上市、再融资、持续监管三件规章以及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从注册制到北交所设立,大趋势是企业上市的阶段前移、上市更加常态化。高楠表示,北交所在制度上进一步破除新三板的政策障碍,和创业板、科创板相比,更贴合中小企业的发展,体现了一定的包容性和精准性。 高楠表示,北交所在制度上接轨现行上市公司主要监管安排,并针对性地契合创新性中小企业特点。 《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试行)》是北交所规则的基石之一。高楠表示,第一,北交所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停复牌管理等方面接轨现行上市公司主要监管安排,保持了各证券交易所监管标准的总体一致性。 第二,对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比例不作硬性要求,鼓励公司根据自身实际量力而为。对于股权激励,允许在充分披露并履行相应程序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低于股票市价的期权行权价格,以增强激励功效。 在现金分红、股权激励等方面实行更加灵活、有弹性的监管要求,形成富有特色的差异化制度安排,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 《交易规则》整体延续了精选层以连续竞价为核心的交易制度,实行30%价格涨跌幅限制,给做市和混合交易留下制度空间。上市后,持股10%以下的股东没有锁定期,持股超10%的股东也只有一年的锁定期。 同时,北交所施行会员管理。一是为了落实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对于交易所会员管理制度提出的明确要求;二是便于市场理解,在公司制下,交易所对参与市场业务的证券公司的监管要求,与会员制交易所总体一致;三是会员管理制度符合境内外公司制交易所的实践,境内外公司制交易所对参与市场业务的证券公司实施会员管理,已有成熟经验。 企业应告别“突击式”合规 当一家中小公司可以在更早期选择挂牌上市,这样的巨大转变,会在经营和合规上,给企业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楠表示,鉴于整体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比较复杂,任何一家企业或多或少会存在问题,很多企业不能总想上市前做“突击式”整改,其实尽早做合规、保持持续合规对企业来说反而成本更低,也是一项竞争力的体现。 高楠表示,现在上市变得越来越规范、透明,北交所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改变了审核理念,那些所谓“不为人知”的秘密很难被掩盖隐藏,那些所谓的“技术性处理”也很容易被识破。 对于北交所上市,高楠指出了中小创新企业可能面临的三大法律合规痛点问题,以及定制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第一,历史遗留违规问题。包括违规担保问题、违规资金占用和拆借问题、违规关联交易、合同签署和履行不规范、知识产权权属存在争议。 第二,企业合规治理问题。包括“三会一层”组织机构不健全、利润分配机制不合规、上市主体独立性不清晰、实控人和董监高履职不适格、决策程序不合理、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合规、内控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第三,持续发展的股权安排问题。包括股权结构设置不合理、存在股权投资和代持的法律风险、股权激励机制未建立。 高楠表示,在长期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律师看来,每一条都可能是一个“坑”,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老板和管理层,应该至少记住主要痛点,对北交所上市的重点法律合规问题有基本性认识和框架性理解,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