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交通运输部安质司副司长彭付平接受审查调查
  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彭付平接受审查调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交通运输部纪检监察组、云南省纪委监委消息: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彭付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交通运输部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云南省监委监察调查。   彭付平简历   彭付平,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湖北红安人,函授本科学历,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8月至1993年3月,武汉长江轮船公司船员;   1993年3月至1996年5月,武汉长江轮船公司办公室干部;   1996年5月至1997年9月,武汉长江轮船公司经理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1997年9月至1998年7月,武汉长江轮船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工业公司总经理助理;   1998年7月至2007年1月,长航集团武汉客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正处级,其间2004年10月至2006年12月挂职任交通部水运司综合运输处、政策法规处副处长);   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交通部机关服务中心正处级干部;   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交通运输部安全监督司综合处(安全监察处)调研员;   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交通运输部安全监督司安全监察处调研员;   2012年7月至2014年4月,交通运输部安全监督司安全监察处处长;   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安全监察处处长;   2019年12月至今,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副司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交通运输部纪检监察组、云南省纪委监委) 责编:海闻
华为五大军团成立 为什么选择这五大产业
中国商报(见习记者 赵熠如)华为近日举行了军团组建成立大会,成立煤矿军团、智慧公路军团、海关和港口军团、智能光伏军团、数据中心能源军团等五大军团。此事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关注,华为为什么选择这五个产业成立军团?军团组织能否带动华为业绩回升?五大军团整装待发近日,华为心声社区上传了《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军团组建成立大会》的视频。视频中显示,10月29日,华为在松山湖园区举行军团组建成立大会,成立了煤矿军团、智慧公路军团、海关和港口军团、智能光伏军团和数据中心能源军团等五大军团。包括创始人任正非在内的多位华为高管出席。视频中,任正非表示:“和平是打出来的,我们要用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打出一个未来30年的和平环境,让任何人都不敢再欺负我们,我们在为自己,也在为国家,为国舍命,日月同光,凤凰涅槃,人天共仰,人们会记住你们的,等我们同饮庆功酒的那一天,于无声处听惊雷。”据悉,今年4月,华为成立煤矿军团;今年10月,华为内部发文,正式成立海关和港口、智慧公路、数据中心能源、智能光伏四大军团。军团是什么?任正非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军团模式是从谷歌那里学到的,就是把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产品专家、工程专家、销售专家、交付与服务专家全都汇聚在一个部门,缩短产品进步的周期。资深电信行业分析师马继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这个军团类似于战争中为了特定战役目标组建的方面军或军事集团,也类似政府经常组建的“专班”,有利于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具有很大独立性,也更会激发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军团的组建可以围绕行业痛点,进行深度定制研发,一方面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另一方面扩展了解决痛点的深度和解决方案的广度。一个部门统一面对,避免了内部踢皮球问题,以及对客户需求的调研和满足肤浅等问题。”研发与创新管理咨询专家、《华为研发》作者张利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华为把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集合起来,在这几个领域下功夫,而这些又刚好与华为的5G、通信技术、智能化、云计算等自身能力相辅相成。”资深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为什么选择这五大产业军团组建成立大会上,华为方面表示,在煤矿军团方面,要“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煤矿安全、高效,做出开创性贡献”;在智慧公路军团方面,要“牢牢抓住在公路行业的‘建、管、养、运、服’的数字化机会”;在海关与港口军团方面,要“深刻地洞察客户的需求,去解决客户的问题,去提升港口运营效率、海关运营效率,为客户创造价值”;在智能光伏军团方面,“希望军团将核心能力打造到极致,成为真正的全球的王者”;在数据中心能源军团方面,要“能够抓住机会不断向前,引领公司成为数据中心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华为为什么会选择煤矿、智慧公路、海关与港口、智能光伏、数据中心能源这五大产业来组建军团呢?任正非曾表示,煤矿也许会成为华为很重要的一个业务增长点。华为可以通过ICT技术与煤炭开采技术的结合,帮助煤炭行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安全、少人无人、高效”的生产模式,也让煤矿工人以后工作可以“穿西装打领带”。马继华表示,华为选择了五个最具有市场价值和自身能力匹配度高的领域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而且大多与新基建有关,市场价值大、示范效应强,便于集中前后端资源开展一体化营销,是其多年来销售攻坚“狼性文化”的一贯作风。“如果要切入一个产业,首先这个产业是个大产业,其次该产业对智能化的要求比较高、比较迫切,需要通过智能化来构建自身的能力,那么这对华为来说就是比较好的商业切入点。另外,华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的能力比较强,也会在这些领域寻找切入点。”项立刚表示。“三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和信息产业刚刚开启之时,华为是代理用户小交换机,主要的客户是煤矿、港口这样的单位用户。这些工、矿、运输企业是信息产业的刚需用户,对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具有迫切需求。如今这些专网用户的需求转向了‘无人化’、低碳、人工智能化、5G升级。仅矿山,全国就有5300个待进行升级的。这是巨大的未满足的刚需,在海外的需求也很大。这不只是为华为自身寻找技术出口,也是为整个中国信息产业寻求销售出路,带动信息产业的整体支出。”张利华表示。华为在这五大产业已开始了相关布局。今年6月,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0亿元;今年9月,国家能源集团和华为共同发布“矿鸿操作系统”,这是鸿蒙面向煤矿产业而推出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今年10月,华为与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成功签约沙特红海新城储能项目,这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能否拉动营收10月29日,华为官网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前三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558亿元,与去年前三季度6713亿元的营收相比,下降了32%。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今年三季度国内手机销量华为排名第六,市场份额为8%,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77%,与今年二季度相比减少了18%。五大军团的组建能否挽救华为下滑的营收呢?“华为的业绩下降主要是在消费者业务方面,这些新领域肯定会对其业绩有一定的弥补,但能否全部补上、或者需要多长时间补上,答案肯定没有那么乐观。毕竟消费者业务曾经占华为总营收超过一半。”项立刚说。马继华表示,华为的转型发展正在路上,开拓新市场有利于提升营收,但这些行业应用并不足以弥补消费者业务的损失,主要还是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从To C(面向消费者)到To B(面向企业),充分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复用和多方协同。针对今年三季度经营业绩,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整体经营结果符合预期,To C业务受到较大影响,To B业务表现稳定,并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和人才吸引,不断提升运营效率,有信心能够为客户和社会持续创造价值。
联想陷入“塔西佗陷阱”
雷达财经 文|张凯旌 编|深海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句广告词背后的联想,是国人的骄傲,联想一度甚至被看作民族企业代表。 然而,近年来,联想却在舆论场上屡遭质疑。 近日,司马南连发七期视频质疑联想国有资产被贱卖、资不抵债有暴雷风险、高管一半是外国人等现象,得到了各个平台网友们几乎是一边倒的力挺。 事实上,有关司马南和网友们提出的诸多问题,联想都曾在各大公开场合进行过澄清和解释,也有不少行业人士指出,司马南的说法缺乏对财务知识和商业本质的理解。 为何司马南不专业的分析仍获热捧?有市场人士认为,联想已陷入“塔西佗陷阱”。 联想何以至此? 司马南开怼联想,说了啥? “我做这期节目,是有思想斗争的。”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司马南在七期视频中强调的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联想在发展过程中,中科院作为重要股东之一,话语权在逐步降低,进一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公开资料显示,联想前身由中科院计算所创立,1991年在公司名称中才出现了“联想”的字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司均是由国资100%控股。 1994年,从联想中拆分出的联想集团率先在港股上市,不久后其大股东更名为联想控股,而中科院也将35%的股权分给了员工持股会。至此,形成了中科院通过联想控股间接持股联想集团的局面。 2009年,联想控股迎来一次重大资产交易。中科院以27.55亿元将联想控股29%的股权出让给了中国泛海,此时中科院、员工持股会、中国泛海在联想控股中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6%、35%、29%。 司马南认为,这起交易的关键在于,联想控股在2008年年底净资产是139.49亿元,29%股权对应的净资产应是40.45亿元,该数字与实际交易金额27.55亿元之间有着12.90亿元的差价;而且股权转让的限制条件基本等于为中国泛海的掌舵者卢志强量身打造,而卢志强是泰山会的成员。因此其得出了“13亿元国有资产流向泰山会”的结论。 至此,联想控股的股权变革仍未结束。 2011年,此前的员工持股会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名为“联持志远”的员工持股平台,与此同时中国泛海先转给柳传志等6人9.6%股份,而后联持志远又转给中国泛海9.5%股份。2012年,中国泛海又将8.9%股份转给了联想控股设立的第二个员工持股平台——联恒永信。 经过一系列的闪转腾挪,联想2014年时的股权结构中,中科院的持股比例仍为36%,但联想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越了中科院。再加上2015年联想控股IPO对股权的稀释,上市后中科院的持股比例降至30%以下,已丧失一票否决权。 “一个国有企业最后怎么变成个人在里面占有的资产甚至可以和国有股相媲美?”司马南质疑道。 除了对股权变革的关注,司马南还着重提及了联想高管的天价薪酬问题。其表示,朱立南退休后,年薪从5000万涨到6500万;柳传志退休后的年薪近1亿元,还有2500万退休金;2020年,27个高管更是一口气从公司拿走了9.34亿元的年薪。 而在高薪的同时,股东还能拿到大额分红。司马南称,2006年至今,联想集团盈利61亿美元,分红41亿美元,而这正是其“资不抵债”的重要原因之一。 司马南认为,联想集团原本就欠了1000多亿贷款,疫情过后甚至还增加了500多亿,这是在将风险转嫁给供应商,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将会暴雷。 在此基础上,司马南的观点还包括:联想27名高管中有14个外国人,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问题;联想2019、2020年金融业务净利润占整体的57.55%、48.49%,公司打着科技公司名头大玩金融业务、联想电脑国外便宜国内贵等。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南在发布六期视频后,还曾撰文将“柳传志女秘书”与自己的短信往来公之于众,而针对其连续的“抨击”,联想集团并未有任何回应。 那么,这些根据整理“公开资料”所得出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是符合真实情况的呢? 联想目前真实情况如何? 事实上,司马南表达的内容确实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 比如,联想集团目前并未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从最新的财报来看,联想集团的营收结构中,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的占比长期接近90%,PC业务占绝对主导地位。 而在存货或供应商应付账款问题的影响下,资产负债率高企已经是全球PC行业的“通病”。最近一期财报中,联想虽然高达90.28%,但惠普、戴尔也分别有111.10%、91.90%。 分析人士指出,联想集团所谓的对上游供应商占有的千亿资产,实际上只是短期的货物往来。从公司2021-2022财年中报的情况来看,其应付账款中有66.4%的账龄都在0-30日之内;19.6%的账龄在31-60日内;60日以上账龄仅占总额的14%。 相较而言,华为2020年财报中提到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48天,这还是在其遭到美国“卡脖子”后,出货量下降导致供应商备货量减少,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同比下降了43天后的结果;而小米和中兴的应付账款账龄更是分别以三个月、半年作为最低期限。 又如,司马南称在与泛海的交易中,有13亿元国资流入了泰山会。但根据联合资信200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2008年底,联想控股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为77.18亿元,少数股东权益为62.02亿元。而少数股东权益所涉及的净资产并不属于中科院,因此中科院有权转让的只是77.18亿元资产,以此计算卢志强所付金额还有溢价。 此外,针对联想“贸工技”的路线选择、同样的笔记本美国比国内便宜以及5G投票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那句著名的“We’re not a Chinese company(我们不是中国公司)”,联想都曾对其进行解释。 2019年,联想中国曾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对网友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次集中回复。其称,柳传志与倪光南产生分歧时,中国刚刚降低了海外PC的关税,国产PC销量瞬间崩盘,联想全年几万台的销量想活下去都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同时直面英特尔和微软的竞争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只可能存在“贸工技”和“贸技工”,就连华为也不是“技工贸”。 联想还表示,由于税是欧洲>中国>美国,基本利润率相同,因此价格上也是欧洲>中国>美国;有关5G投票的说法本身就是谣言,因为相关会议从头至尾没有过真正意义的投票,只有讨论,且彼时华为选择的Polar码从来不是我国政府推动的技术,支持LDPC码也不等于支持高通;杨元庆本身说的是“We’re not only a Chinese company(我们不只是一家中国公司)”,却被外媒扭曲。 不过,此前不久这家年营收超4000亿元、个人电脑业务常年排名全球第一的企业,在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后,仅间隔一个交易日就主动终止了上市计划的举动还是揭示了集团目前略显尴尬的处境。 时至今日,对于联想光速撤回上市计划一事,也未有官方认证的解释。 市场中的多数声音猜测,上市终止是因联想科创属性不足。虽然联想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近三个财年每年都有超百亿的研发投入,为科创板已挂牌和已申请企业中投入最多。但从占比来看,联想集团科研投入不足3%,而科创板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其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的中位数为9%。 对此,杨元庆也曾回应称,外界关于“联想不达科创板IPO标准”的传闻“完全不存在”。其指出,无论是研发投入规模,还是拥有的授权专利数量,联想均远超要求,且公司有信心达到今年8月许下的“三年研发投入翻番”的承诺。 但网友仍不买账:“(联想的研发投入)甚至比不上快递公司。” 为何口碑每况愈下? 21世纪初,联想仍被公众看作“民族企业”,为何历经十余年的浮沉后,集团在民众中的口碑反而每况愈下?甚至已经出现了“百口莫辩”的现象?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无论联想如何澄清,有几个关键的事实已经深深刻在了网友们的脑海中,且公司如果无法走出颠覆性的发展路线,这些印记将始终难以抹去。 其一是公司对研发投入的“忽视”。 联想选择“贸工技”有其历史背景原因,面对创业的艰难和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如果联想没有选择“贸工技”,很可能这个品牌无法支撑到今天。 但在2004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后,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仍常年徘徊在1.5%以下,甚至在2016年突破3%后,又连续经历了三年的回落。这与华为常年在10%以上甚至近两年接近15%的研发费用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出炉后,曾有媒体报道称,华为近十年研发投入累计超7200亿元。而同花顺iFind显示,联想2011-2021财年研发费用累计投入1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不足千亿。 这样的后果是,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联想集团毛利率常年低于15%,现在更是成为了公认的“传统制造型企业”。打开任意一款联想电脑,其操作系统、芯片、显卡、内存等无一是联想原创。 联想也曾尝试转型,这项寄托杨元庆“第二增长点”希望的业务,起初是手机、平板电脑,后来是人工智能,手机业务还曾创出全年超9000万台的出货量,但随着小米等新智能手机品牌的兴起,联想手机又重新归于沉寂;AI方面的尝试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为何转型尝试屡屡失败?有联想前员工认为,公司管理层发生内部消耗。 此外,公司管理层MBO时,留下了许多质疑。前文提到,联想集团本是一家中科院100%持股的企业,但如今,在经历一系列的股权转让、置换后,中科院的持股比例急剧下降。 最新的科创板招股书显示,联想控股在联想集团中持有股份合计占比33.44%,而中科院在联想控股中持股占比29.04%。 而自2014年联想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中科院后,公司就开始维持每年30-40亿元大比例分红,引发诸多质疑。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联想控股的股价自上市至今跌超70%;联想集团自2001年来至今20多年来,股价涨幅还不足两倍,市值也从未高过135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100亿元),而在全球市场上销量不及联想的戴尔、惠普市值则均在200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联想高管们的年薪也都高得惊人。有统计称,杨元庆在2012-2021年间,累计薪资超12亿元人民币,过去的三个财年,联想27名高管的人均年薪则高达近3000万元。 这种对高管“慷慨”的程度与公司原本就堪忧的盈利能力形成了反差,就更加剧了外界对其的争议。正如某前联想员工所说,“大家都财富自由了,谁还管公司呢?” 值得一提的是,联想不合时宜的公关方式也是导致其市场形象下滑的一个因素。有媒体行业人士表示,作为较早赚到钱的互联网公司,联想公关团队走国际化路线,因此在国内不够接地气,生硬的沟通方式,引发了一些媒体人的反感,这次甚至直接被司马南捅了出来。 “一个以营销为基因的企业,要转型为以研发为基因,显然不容易。”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联想想摆脱业务上的困局,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成本的付出。“而且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克服赚快钱的诱惑。” 只是,联想能壮士断腕,摆脱“塔西佗陷阱”吗?
国产软件难爆发,压力来到了大厂这边
撰文/ 牛耕 编辑/ 赵艳秋 中国SaaS市场水温变暖 中国SaaS市场的水温正逐渐变暖,从事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销售易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之前都是我们追着客户打单,现在好多客户带着明确需求来找我们,让我们赶紧出方案。”销售易市场副总裁鲁扬告诉AI财经社。他预测,SaaS市场今年和明年的增速会远超往年。 等待这一年,销售易已经等了很久。SaaS即“软件即服务”,这个概念始于上世纪90年代Salesforce创立之时,初衷是让企业能像在线浏览网页一样管理客户。“我希望销售人员跟踪线索、管理客户,能像在亚马逊上买书一样简单。”创立Salesforce的马克·贝尼奥夫说。 到2010年前后,中国第一批SaaS企业,如销售易、纷享销客和红圈营销成立。到2015年前后,SaaS企业迎来第二波热潮,这一年,大量投资进入这一领域,外界把这一年叫做“中国SaaS元年”。但彼时中国市场还未做好准备:资本短视,希望能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快速获得回报;客户仍钟情于定制化和本地部署;公有云基础设施也远未完善。从2016年到2019年,SaaS行业投资从高点又逐渐回落到低谷。 2020年疫情爆发后,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导致SaaS企业也收入下降。那时,238家企业共同发布《来自SaaS行业的一封公开信》,称SaaS行业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没有机会,全是挑战”,有SaaS企业形容道。中国SaaS行业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了。 “在美国,企业服务的营收和市值几乎跟消费互联网不相上下;但在中国却有十几二十倍的差异。两国的GDP是没有这么大差异的。”腾讯云副总裁、腾讯千帆业务负责人答治茜说。中国SaaS发展缓慢的原因,过去已经谈得很多:企业生命周期短,付费意愿低;管理没有到精耕细作的阶段;云计算渗透率低;SaaS企业天生起步较晚等等。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偏爱硬件投资,看得见摸得着。企业服务公司也投其所好,将软件和硬件打包出售,提供定制化、一次性交付的产品。这造成了通用SaaS产品难以打开销路,发展停滞不前。 但这不能全怪客户企业,因为SaaS在过去确实难用。明领信息是一家多年来专注于数字政府和智慧教育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规划与咨询、应用软件研发、系统集成到完整解决方案等服务。近年来明领也开始提供政务SaaS系统,其副总裁林枫告诉AI财经社,据她观察,许多单位存在购买了多套应用系统,分别服务于不同的业务范畴,对应多个供应商。系统与系统之间互为孤岛,无标准可循,客户需理解多套系统的逻辑,再做数据对接,同时多个产品的联结、多设备的维护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美国,其实有很多企业承担了这些建设基础设施的工作。比如Salesforce收购的MuleSoft,以及Zapier,都在不同层面做类似的应用连接器。这些企业要么是大平台的一部分,要么能在云巨头如AWS的生态里活得很好。甚至,很多企业做的都不是产品,而是功能,但一样有非常成熟的退出机制。 相比之下,中国SaaS企业则为解决数据互通的问题挠破了头。大型SaaS公司可能还有能力做低代码平台,让客户自己解决这方面需求。但中小SaaS公司养不起那么多人,很多业务只能完全放弃不做。一家教培SaaS企业就告诉AI财经社,他们宁愿去做海外市场,因为很多国内客户的定制需求无法满足。 “大家每次遇到点对点的问题,就去踩一条小路出来。但没有特别好的高速公路网络,让大家方便地连接起来。”答治茜说。在硬件层面,云计算已经把脏乱差的问题解决掉了,“没人再关心你的物理机器从哪里买,放在哪里。但软件层面上的脏乱差还是非常多的。” 在技术基础设施之上,还有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客户对SaaS软件信心不足。“在过去,很多大型企业是不接受SaaS企业来投标的。”国内SaaS企业微盟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黄骏伟告诉AI财经社,“他们觉得我有需求,你定制化地帮我做不就好了?我为什么要用SaaS呢?” 黄骏伟认为,SaaS真正的优势是能够快速迭代,这是定制化开发无法解决的问题。“SaaS天然能快速迭代,用到的永远是最新模块;而定制化项目的产品迭代很慢,通常只有客户提需求,才会做二期三期。”鲁扬也说。但这些好处,除非有SaaS爆款来教育市场,否则企业客户很难体会到。 而建设基础设施、教育市场的重担,只能落在一些互联网公司身上,最有可能的是云计算厂商。“在美国,Salesforce这样的SaaS巨头,诞生是早于云巨头的。但在中国是反过来。”所以在中国,SaaS企业是围绕云巨头的生态成长起来的,云巨头更早成熟,也必须承担带动SaaS行业发展的重担。事实上,像腾讯云这样的厂商,已经行动起来了。 要有人做“车同轨书同文”的事 对于SaaS生态,中国云厂商都有各自的计划。华为强调自己不碰业务,只做基础平台,并先后提出了“耕云计划”、“星光计划”等生态计划。阿里云很早就提出自己被集成,把SaaS最后一公里交给合作伙伴。但有SaaS企业告诉AI财经社,巨头的生态计划在过去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合作细节不明确,自己业务调整太频繁,让合作伙伴看不清方向等。腾讯在几家云厂商中,对建立SaaS生态摸索得较早,也比较深入。 腾讯930变革后一年,腾讯云发布了SaaS生态“千帆计划”。对于这项计划的初衷,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解释说:“企业可能会从不同厂商采购应用,这些应用需要互联互通、灵活地联动。客户一来,说我要这几个应用,它们已经基于千帆的平台连接起来了。” 为了解决企业管理多个SaaS供应商的挑战,也为了解决单个SaaS企业无法解决的互联互通问题,在过去两年里,千帆一直在实施一项计划:打造互联互通和高效集成的技术平台,包括IDaaS、iPaaS和aPaaS三个部分。其中IDaaS的主要目的是打通应用间的账号体系;iPaaS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方便应用之间互相集成;aPaaS则让SaaS厂商和终端企业通过低代码开发的形式,快速地搭建应用。 今年,腾讯云又将这三个产品打包,以“企业应用连接器”的名称对外发布,并将IDaaS、iPaaS和aPaaS分别命名为玉符、鹊桥和神笔,表达各自使命。这算是宣布这条“高速公路”已经竣工通车了。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 对于这些连接器的意义,微盟高级副总裁黄骏伟告诉AI财经社:“过去两个系统做集成,A系统有自己的API(应用接口),B系统也有自己的API,需要通过写代码将两边的API串在一起。”而千帆定义了标准的数据管道,两个系统只用简单拖拽,就能自动完成数据对接。 在此之前,微盟是手动写代码来为客户完成数据对接的。“我们用了鹊桥iPaaS以后,几个客户分别节省了1/3-1/2的工作量。”黄骏伟说。鲁扬也告诉AI财经社,以前在不同的系统里,无法识别出客户是不是同一个人。但通过玉符IDaaS,客户ID也能相互打通了。 明领则通过神笔aPaaS交付了某省人社厅智慧校园的项目,通拖拉拽的低代码开发方式,仅用4000行代码就完成了以往需要10万行代码才能完成的开发。 但这只解决了客户将SaaS打通和开发的问题。如果客户坚持使用私有云,比如一部分政务和金融企业,SaaS公司还是要适配客户的本地环境,而小公司没有这样的技术和人力。 “我自己调研下来,过去中国企业在适配这块至少花了30%人力。”答治茜说。对此,腾讯云在今年发布了私有云的技术底座产品TCS。它可以屏蔽掉客户私有云的硬件差异,让SaaS产品直接部署在上面。 答治茜认为,过去中国SaaS发展缓慢,部分原因就是大家只看重自己增长,却没有人去做更底层的基础设施。“你修高速公路的代价是大,但如果整个社会都不愿意做,只愿意走小路,整体效率其实是慢的。”要让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就必须有人做“车同轨书同文”的事情。 除了技术层面,千帆计划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扶持腾讯云生态的合作伙伴。由于to B行业价值链条长、垂直场景众多,云厂商需要合作伙伴来扎根行业内部,因此扶持生态伙伴是to B业务的重心。 而生态计划的本质是与合作伙伴一个饭碗分食,共同成长。这就对企业组织能力和性格提出考验。如今看来,反而是最初被质疑没有to B基因的腾讯云,较快地建立起生态。 “腾讯云做生态的决心非常大,而且路线比较坚定。他们从产品方案到商务执行层面,都已经建立出体系化的打法。”鲁扬说。 在建立生态早期,国内云厂商都不懂得如何做,摸着石头过河。“比如云厂商的销售拉到项目,拉合作伙伴一起来做,最后没中标,成本谁来扛?”一家SaaS企业表示,“腾讯云最终制定出一套流程,找合作伙伴干活,就要找渠道部发文件,腾讯云的销售不能随便调集合作伙伴的人。这倒逼销售处理得很谨慎。”他认为腾讯云的自我迭代和学习能力很强,也能够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 而建立制度只是“术”的层面,“道”则是企业要能不吃独食,自我划定红线。行业内曾发生过某云巨头负责人向SaaS合作伙伴拍桌子、强制对方退出某业务,最终合作一拍两散的事情。而腾讯云并不排斥业务竞争,“有重合的部分,客户选谁就是谁,两边销售都可以去找。” 对于这种做法,腾讯云内部划定了什么样的红线?汤道生解释说:“作为平台型公司,你本来可以赚产品和服务的钱,但要有意的把服务的部分给到合作伙伴。”他称,要长期主义。作为平台,侧重点是把基础能力夯实,去支持合作伙伴的需求。 有合作伙伴告诉AI财经社,国内SaaS企业本质上都是创业公司,不容易拿到优质的大型客户,需要云巨头品牌背书。而在去年广交会时,腾讯云就从千帆计划挑选了6家伙伴,共同完成时间紧迫的项目,也让这些伙伴建立起了名声。 一个值得借鉴的点是,在建立生态初期,各个云巨头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微盟的黄骏伟观察道,“一些平台更多是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场景在做生态,而腾讯云偏中立,是围绕客户而不是自己的业务在做事情。”他认为,腾讯千帆开放性强。 在今年,据答治茜透露,千帆的臻选合作伙伴数目已经达到500家,而一年前是150家。其中,有近100家合作伙伴收入过百万元,千帆生态整体的GMV已经超过10亿。汤道生表示:“希望让大家看到腾讯的开放态度,来结识更多的朋友。” 爆款SaaS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除了有人能站出来为SaaS修建高速公路以外,对中国SaaS行业来说,太需要有爆款SaaS产品来教育市场了。这些产品能够成为打入企业的“前端”。而企业了解什么是SaaS、养成使用习惯后,会有越来越多的SaaS应用逐渐进入企业。 最近几年,一些大厂的SaaS承担起了这样的角色。在这些爆款里,腾讯会议是其中之一。腾讯会议在2019年底发布,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最初还担心能否成功推广出去,但腾讯会议却快速迭代迅速脱颖而出。不到两年时间,用户数逼近2亿,过去一年用户参会人数超过40亿次,已经是中国最大的云视频会议产品。 而企业微信则是在2019年12月与微信打通,这意味着企业可以打通内部流程和对外部客户的服务,对有销售和服务需求的企业格外有吸引力。“服务商跟我们合作的时候,很多都冲着我可以用企业微信对接微信。”李致峰说。截至去年年底,企业微信连接了超过550万企业组织和4亿个人微信用户。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国内SaaS产品都停留在“能用”而非“好用”的阶段。而爆款产品一开始就是大公司吸取做消费互联网的经验,面向大众用户打造。举例来说,腾讯会议虚拟背景里的椅子,为了显得真实,是AI工程师采集了几万把椅子模拟的结果。而降噪功能,甚至针对会议室常见的空调口噪音做了优化。“过去一年里我们完成了两万个功能点的更新升级,虽然大家感知到的还是主界面三四个按钮的样子。”吴祖榕说。 在这些爆款SaaS产品诞生前,政企普遍不信任通用SaaS产品,而青睐定制化开发。“前十年行业普遍需要定制化开发,A客户的需求开发完成后,在B客户实现时经常会面临B客户想法不同而需要修改的情况,哪怕一样的功能需求也会有不同的实现要求。”明领副总裁林枫说。对那些没有精力做定制化项目的公司,干脆放弃了一部分市场。 “但遇到去年疫情,如果是私有化的项目,比如企业自己采购了一个会议,原本是几十、几百人在用,突然公司上万人都要用,一时间肯定是没法解决的。但SaaS模式,比如腾讯会议这样,就可以快速扩容,短平快地优化。”黄骏伟说。很多企业开始见识到通用SaaS产品的好处。 吴祖榕发现,客户的口味和意识开始改变。前不久,他去国内一家行业头部企业做交流,对方CIO告诉他:“我就要标准版、要你们的SaaS版本。”吴祖榕很惊讶,问为什么没有定制化需求?对方解释说:“你们的通用SaaS版本,一定是投入最大也是最稳定的版本。”这些版本也会不断迭代。而如果走定制化路线,维护成本则十分高昂。 黄骏伟也观察到,很多大型企业开始接受通用SaaS产品来接受招标了。在过去,这些产品都会被企业拒之门外。 在教育市场之外,这些爆品的另一层作用是打开企业的切口。当企业习惯了用它们来做门禁打卡、发放补贴、沟通客户,自然会尝试更多SaaS产品,而这些产品被汇聚在平台上。这些平台,诸如企业微信和钉钉,就成为连接型产品,可以让企业选购SaaS产品组合。 在企业微信和钉钉出现前,SaaS服务商经常要自己对接客户。“它们需要把自己搞得高大上、高精尖,让甲方相信自己实力强,甲方才会买单。这造成连接性变弱。任何复杂和专一的系统,别人都用不了。”腾讯企业微信副总裁、生态合作负责人李致峰分析说。 而如今大家各司其职:平台提供基础连接,垂直服务商专注于某一垂直市场的业务。“过去我每一次都要说服不同客户在同一系统实现上统一性,或者按它们各自的想法去做定制实现。现在大家都用上了企业微信后,也逐渐都认可这种方式,往取共通点上面去靠拢。这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统一的标准。”明领副总裁林枫说。 举例来说,基于企业微信的粤政易平台,明领在为省林业局做智慧林长综合管理平台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调用企业微信的5级权限管理,来设计各级领导的权限系统。而做智慧校园业务的时候,很多学校已经在用企业微信管理招生和迎新,明领也可以基于企业微信来做相应的应用和集成。 而销售易则是第一家集成了腾讯会议的SaaS公司。现在客户可以在销售易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里一键发起会议,资料直接从CRM系统调取,会议结束后音视频也作为客户资料存放在CRM里。 在平台型产品逐渐壮大后,另一个问题是会不会跟生态伙伴抢生意。企业微信副总裁李致峰说,腾讯宁愿选择牺牲功能性,也会去追求连接性。“产品和商业化团队都不会为了追求某一赛道闭环而做所有的事情。”在销售分成上,企业微信也会给合作伙伴更大的比例,远高于业界惯例的“三七开”。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腾讯看到了做平台的价值:“这种特别广域的连接,带来了行业数字化的趋势,带来了数据结构化的可能。” 在巨头铺设高速公路越来越深入的过程中,SaaS企业大的生态环境在向好,市场的水温确实在回暖。销售易、六度人和这样的头部企业估值创新高,新创业公司像群脉、半城云、尘锋也备受追捧。甚至有投资人发明了“企微赛道”,来形容受益的企业。 而在腾讯内部,为中国SaaS铺路这件事也倍受认可。在承担to B发展的CSIG事业部,员工数也即将突破2万人大关。 但即便如此,中国SaaS发展在未来几年内仍有一些挑战。黄骏伟透露,首先,对标国外,国内还是有更多的基础设施需要去做;其次是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再次是SaaS企业营销获客,获得足够多的收入,来进入改善产品的正向循环,这个时间点还没有达到;此外,客户订购不同体系SaaS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只有这些问题解决,才能说中国SaaS的春天到来了。
研究:超短激光脉冲可在不伤害人类细胞的情况下杀死超级细菌
抗生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随着细菌对其产生抗药性,其有效性正在直线下降。现在,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超短脉冲的激光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而不会伤害到人体细胞。 耐多药的“超级细菌”的兴起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健康危机,根据一些研究,到2050年,每年可能会有多达1000万人死亡。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经开始失效,一些菌株现在对正在使用的每一种抗生素都有抗性。 虽然新的抗生素一直有在开发中,但这只是把问题踢到了路上。为了打破这个循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其他杀死细菌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它们无法进化出抗性的--物理攻击,如锯齿状材料、合成聚合物、分子钻、液体金属粉碎机、毒箭分子和黑磷涂层。 而现在我们也许可以将激光加入到这个列表中。华盛顿州的研究人员以前一直有在探索超短脉冲激光如何能杀死病毒和普通细菌,但在新的研究中,他们调查了它们能多好地摧毁抗生素抗性细菌以及难以杀死的细菌孢子。 研究小组将重点放在两个特定的超级细菌物种上:耐多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产生ESBL的大肠杆菌,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主要类别的细菌之一,即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他们还瞄准了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孢子,它们是食源性病原体,可以在煮沸或烹调后存活。 果然,激光脉冲消灭了超99.9%的每种微生物。该团队说,这项技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激光激发了病毒和细菌内部的蛋白质结构,进而导致它们的一些分子键断开。由于断裂的两端几乎是随机连接的,所以蛋白质功能在微生物内部关闭并杀死它们。 重要的是,激光脉冲不会伤害到人体细胞--该团队表示,它们需要更强大的几个数量级才能对我们构成威胁。这可能使它们成为刺激性化学品、辐射或热的更安全的消毒剂替代品。 这项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Shaw-Wei Tsen表示:“超短脉冲激光技术能独特地灭活病原体,同时保存人类蛋白质和细胞。想象一下,如果在关闭手术伤口之前,我们可以用激光束扫描该部位并进一步减少感染的机会。我可以看到这项技术很快就会被用于体外消毒生物制品,甚至在未来通过让病人进行透析并将血液通过激光治疗装置来治疗血液感染。”
东芝大股东反对分拆 敦促董事会征求收购要约
周三,东芝的第二大股东反对该公司分拆为三家公司的计划,并呼吁该公司转而征求潜在买家的报价。持有东芝超过7%股份的对冲基金3D Investment Partners在致东芝董事会的信函中提出了反对意见,成为第一个正式反对于本月提出的分拆计划的大股东。 信中突显出股东对东芝拆分提议的不安,并提出了拆分计划可能难以在明年初的股东大会上获得批准的可能性。 东芝发言人表示,公司不会对股东的私人交易发表评论。3D拒绝置评。 3D在信中表示,分拆解决东芝目前问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相反,很有可能产生三家表现不佳的公司,再现今日东芝的状况。 其他一些对冲基金股东也表示,他们对东芝拒绝私有化的想法感到失望。 3D在信中表示,东芝应开启一个正式流程,为每项业务制定一项令人信服的计划,向感兴趣的财务和战略各方提供详细的尽职调查材料,并召开管理会议,鼓励并推动各方提出建议,并评估最佳的前进路径。 东芝在爆出管理层涉嫌与日本贸易省串通向外国股东施压的丑闻后,迫于投资者的压力,启动了战略评估。 在为期五个月的评估中,东芝的评估委员会与包括KKR & Co(KKR.US)和布鲁克菲尔德(BAM.US)在内的六家私募股权公司举行了会谈,寻求包括私有化在内的战略思路。 尽管审查委员会从未对可能的出售进行过尽职调查,但它表示,与私募股权公司的谈判表明,潜在的报价相对于市场预期没有吸引力。 由5名外部董事组成的审查委员会表示,它没有收到任何将该公司私有化的提议。该公司表示,私有化的想法在东芝内部引起了担忧。 然而,3D在其写给审查委员会的信中,批评该委员会未能就东芝的出售或部分业务的处置征求建议。
一个热气球跨100km供网!Loop项目遗憾叫停后,软银要花十几亿复活它
编译 | 程茜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11月24日消息,本周二,据日经新闻报道,软银公司计划重启被谷歌母公司Alphabet取消的Loon项目,该项目通过在平流层中飞行的气球,为地面提供互联网连接。 软银公司表示最早将于明年1月发布首批可持续发展债券,计划为该项目筹集超过300亿日元(约16.68亿元人民币)资金。 在今年9月,软银集团的电信部门提到,Alphabet已将其Loon项目中的约200项专利转让给它们。 谷歌Loon已经为巴西、肯尼亚等地方提供了互联网连接,并创造了气球持续飞行300多天的记录,但由于无法形成商业模式,在今年1月被迫关闭。 软银在2019年就已经向Loon项目投资1.25亿美元,此次计划重启Loon项目,将加速高空平台(HAPS)通信系统的商业化进程,该系统是将无线基站长期安置在高空飞行器上,以此来提供互联网连接业务。 ▲Loon项目的气球 一、囊括500多专利,软银确立高空电信领导地位 谷歌于2013年推出了Loon项目,旨在使用巨大的气球在平流层的高处漂浮,通过互联网连接覆盖全球,但未能开发出可行的商业模式被迫关闭。 2011年的地震和海啸摧毁了软银在日本的大部分网络,之后该公司开始探索地面天线的替代方案。软银在2019年向Loon投资了1.25亿美元,并致力于开发自己的无线技术,使用固定翼自主飞机作为飞行基站。 软银旗下深耕高空宽带互联网技术公司HAPSMobile,今年9月在新墨西哥州完成了太阳能无人机首次历时20多个小时的平流层试飞。 软银宣布,在今年1月Loon项目关闭后,已从该项目中获得了约200项HAPS专利,其中包括正在申请的专利。凭借这些专利,软银及其子公司HAPSMobile将共同拥有约500项与HAPS相关的专利,例如HAPS的网络技术、服务、运营和飞机,进一步确立其作为HAPS行业知识产权领导者的地位。 HAPSMobile和Loon一直在进行合作。2019年4月,HAPSMobile与Loon结成战略合作关系,以推进HAPS车辆的使用。其次,作为HAPS的成员,共同完成了通信载荷的开发。 软银和HAPSMobile将利用现有的专利来加速商业HAPS服务。 据日经新闻报道,软银正在考虑为可持续发展债券提供7年和10年期限,该公司将三菱日联摩根士丹利证券和瑞穗证券列为承销商。 二、可飞300多天,可跨100km连接城市 Loon团队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可以在平流层的恶劣条件下持续飞行数百天的气球,该环境中风速可达每小时100公里,温度会达到零下90摄氏度,同时还要提供较为稳定的连通性。 该团队花了数年时间完善他们的设计,最终创造了气球在平流层飞行300多天的记录。 为了识别有用的飞行模式,Loon团队使用先进的预测模型来创建天空的交互式地图。这些地图使团队能够确定特定高度、时间和位置的风速和风向。 其次,该团队开发了智能算法,以帮助确定通过不同风层的最有效飞行路径。在这些算法的帮助下,气球可以准确地在数千公里的风中航行,以到达所需的位置,并聚集在这些目的地周围,以便在下方提供连接。 2013年,一些新西兰人参与了Loon项目,他们也是世界上首例通过平流层气球连接到互联网的人。经过进一步的发展,Loon团队利用平流层气球,通过LTE无限移动网络连接,使得巴西的一所学校可以连接互联网。 ▲Loon项目在巴西测试 多年来,Loon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障碍,2016年,该团队通过激光在气球之间进行光学连接,将相距100多公里的两个城市的终端连接到平流层漂浮的气球中,在天空中创建网状网络。 “通过空气的自由空间光学?这并不新鲜。”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专门研究光通信的工程学教授约瑟夫·福特(Joseph Ford)说,“但是100公里是一个相当长的距离。事实上,他们是从一个自由浮动的平台上做到的,它以一种非常优雅的方式利用了自由空间光学。” ▲光学连接装置 2017年,秘鲁的洪水和波多黎各的大飓风摧毁了当地重要的地面基础设施,Loon团队将气球导航到灾区,并为数十万人提供了紧急连接。 2018年,Loon成为Alphabet内部的独立业务,2020年该团队共同创立HAPS Alliance,为了加速平流层的创新和连接工作,促进行业标准化。2020年,Loon与合作伙伴一起向肯尼亚未得到服务的地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气球服务。 2020年9月,HAPSMobile与Loon团队合作的太阳能无人机系统Sunglider进行了首次平流层试飞,这也标志着固定翼自主飞机的世界首创。 2021年1月,Loon项目关闭。 三、开源2100次飞行数据,免费开放200多项专利 尽管Loon取得了很多的技术进步,但事实证明,实现商业可行性的道路比预期的要长得多,而且风险也更大,因此Loon的旅程在2021年结束。 ▲Loon项目的发射装置 为了帮助平流层研究的发展和创新,该团队出版了The Loon Collection用于科学和气候研究,其中包括来自Loon项目中所有的2100次飞行数据,近7000万公里的GPS、传感器数据和电气测量。 Loon项目中用于在平流层中漂浮的气球之间传输连接的高带宽光通信链路技术,将继续用于谷歌登月项目Project Taara。 为了HAPS通信行业的持续创新,Loon将多项平流层气球和网络专利转让给了在类似领域工作的合作伙伴,包括该项目的前合作伙伴美国农业技术公司Raven Industries。Loon还承诺免费开放使用200多项与发射、导航、车辆管理等相关的其他专利。 此外,作为致力于支持HAPS生态系统的跨行业参与者协会HAPS Alliance的创始成员,SoftBank和HAPSMobile也打算利用其HAPS的知识产权来促进HAPS行业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 结语:软银重启Loon项目,高空电信能迎来商业化? Loon项目可以帮助一些线缆铺设困难、成本较高的地区连接互联网,在这期间,该项目为巴西、肯尼亚的一些地区带去了互联网连接,但其商业化的道路仍然艰难。Loon首席执行官阿拉斯泰尔·韦斯特加斯(Alastair Westgarth)在博客中写道:“虽然我们在此过程中找到了许多愿意的合作伙伴,但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将成本降低到足以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业务的程度。” 此次,软银计划重启Loon项目,将继续致力于HAPS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在全球的覆盖范围。
4款“王炸”验证EDA工具!芯华章推出验证平台,提高芯片设计效率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芯东西11月24日报道,今日,EDA创企芯华章推出4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验证EDA产品,以及统一底层框架的智V验证平台。 被誉为芯片业“工业母机”的EDA,是数字化产业的底层关键技术,连接并贯穿了芯片与科技应用的发展,对于降低芯片设计门槛、帮助芯片设计企业降本增效至为关键。 芯华章成立于2020年3月,是国产EDA生力军之一,其全球近300名员工仅用不到两年,便从零起步研发出今日发布的这些新品。这些新品将在实现多工具协同、降低EDA使用门槛的同时,提高芯片整体验证效率。 “我相信今天,2021年11月24日,不但对于芯华章,甚至对于整个EDA行业,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都将是一个有着重大影响、有着深远意义的一天。”芯华章科技董事长兼CEO王礼宾说。 当前芯华章已汇集一批国际威望很高的EDA科学家、资深专家、优秀工程师及经验丰富的管理运营团队,在全球分布9个研发中心。 同时,芯华章致力于面向未来的EDA 2.0软件和智能化电子设计平台的研发,以技术革新加速芯片创新效率,让芯片设计更简单、更普惠。 一、数字验证环境存在三大痛点 芯华章科技首席科学家林财钦首先回顾了EDA与芯片设计的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路设计基本靠手工操作,效率非常低;到90年代,芯片设计开始可以用软件来编译,能很快从high level到底层来完成设计,这催化了90年代芯片设计效率爆发式增长。进入21世纪,大家发现芯片的很多模块能重复使用,如果用SoC IP设计概念,效率可以进一步提升。 根据DARPA报告,今天的芯片设计规模与成本快速上升,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工具还可以支持设计的需求,所以成本和设计时间还算合理;但到2000年之后,尤其到现在,设计的成本急速升高,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在2000年后,缺少新的高效工具来支持芯片设计的复杂度。 IBS报告显示了芯片设计成本主要花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有两大块,一是功能验证,二是软件开发。其中,验证贯穿了整个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可以通过早期的软件开发、早期Post-Si验证等来缩短设计周期。 尽管EDA工具已经进步很多,当前EDA领域仍面临5大挑战:1)系统需求与硬件芯片设计之间的差距;2)成本、复杂性和风险不断增加;3)40%-50%的设计周期和成本花在验证工作上;4)高度依赖于工程师的经验;5)从需求到应用的长周期。 据芯华章科技董事长兼CEO王礼宾分享,数字验证环境有三大普遍痛点: (1)工具缺乏兼容性:每个工具都能解决相应问题,但由于算法引擎不能进行有效的交互与共享,无法做到互联互通,相互反馈,使得芯片研发是在重复造轮子,甚至有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验证,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 (2)数据碎片化:这降低了验证重用的可能性,让结果的调试分析和验证收敛变得更加困难。比如芯片长达1-2年验证过程中,往往使用不止一种工具,每种工具都能产生验证覆盖率,但融合共享覆盖率却迟迟难以实现。对碎片化问题的影响下,业内普遍共识是数字验证中的激励移植、重复编译、碎片化调试所浪费的时间占到了总体验证时间的30%以上。 (3)工具缺乏创新:现有主流工具历经过去一二十年的发展,积累了陈旧的技术包袱,这些技术包括使得工具很难和AI云原生这些先进技术进行融合。更重要的是,这些工具组合形成的平台,没有从架构之初就进行全盘考虑,因此也难以融合,并且提供相互兼容的解决方案。 综上,EDA技术必须全面进阶,在底层框架上进行创新,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支持云、AI等技术,并从方法学上有所创新。 二、智V验证平台:包含三大基座、五大产品系列 王礼宾说,芯华章以当前行业需求为出发点,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为基础,以融合化的验证系统为总体框架,对经典EDA软硬件架构以及算法做创新融合重构,以形成更全面、更高效、更易用的新一代验证系统。 他宣布推出智V验证平台,平台由智能编译、智能调试以及智能验证座舱等三大基座,以及逻辑仿真、形式验证、智能验证、FPGA原型验证系统、硬件仿真系统等五大产品系列构成。 智V验证平台(FusionVerify Platform) 具备统一的调试系统、编译系统、智能分割技术、丰富的场景激励源、统一的云原生软件架构。 该平台能融合不同的工具技术,对各类设计与不同的场景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全面验证解决方案,解决当前产业面临的点工具各自为政的兼容性挑战,以及数据碎片化导致的验证效率挑战,能有效提高验证效率与方案的易用性,并带来点工具无法提供的验证效益。 三、4款验证EDA工具:大幅提升芯片验证效率 芯华章从0到1打造了4款自主知识产权验证EDA工具。王礼宾说:“这组王炸是一个开始,希望可以让我们的芯片产业实现王炸在手,验证自由。” 1、桦捷:高性能FPGA原型验证系统 桦捷(HuaPro P1)基于FPGA硬件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流程软件,可帮助SoC/ASIC芯片客户实现设计原型的自动综合、分割、优化、布线和调试。 该系统具有一键式原型实现、高性能接口、多种深度调试能力、丰富开放的生态等特点,支持多种波形数据标准,方便与第三方工具集成。 它能够自动化实现智能设计流程,有效减少用户人工投入、缩短芯片验证周期,为系统验证和软件开发提供大容量、高性能、自动实现、可调试、高可用的新一代智能硅前验证系统。 2、穹鼎:国内率先提出多构架支持的数字仿真器 穹鼎(GalaxSim-1.0)是服务于芯华章验证生态系统的重要技术,使用新的软件构架提供多平台支持,支持不同的处理器计算平台,如X86、Arm等,并已在多个基于Arm平台的国产构架上测试通过,方便将产品部署在不同CPU构架的服务器上。 穹鼎可结合穹景GalaxPSS智能验证系统的通用调试器和通用覆盖率数据库,穹鼎仿真器能够高效地配合其他验证工具,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 它支持IEEE1800 SystemVerilog语法、IEEE1364 Verilog语法,以及IEEE1800.2 UVM方法学,在语义解析、仿真行为、时序模型上,已达到主流商业仿真器水平。 “利用芯华章仿真工具GalaxSim,我们在两周内就将设计调通。”中科院半导体所副研究员陈刚说,“和其他商用仿真器对比结果显示,芯华章GalaxSim对RTL行为仿真行为正确,在性能上很多场景和其他商用工具已经基本一致。” 3、穹景:新一代智能验证系统 穹景(GalaxPSS)基于Accellera PSS标准和高级验证方法学的融合,针对目前和将来复杂验证场景,自动生成场景,降低对工程师手工编写场景的经验依赖,为芯片产生更多高效的测试场景和测试激励,提高验证的场景覆盖率和完备性。 PSS生成的代码具备可移植性,可以确保适用在软件仿真、硬件仿真、FPGA原型验证,甚至系统验证上,提供从单一平台验证到多平台交互验证。 “芯华章PSS工具能够快速地构建复杂场景,满足SoC高覆盖率的需求。”芯来CEO彭剑英评价道,“特别是在我们的CPU验证,Cache一致性的高复杂场景下。” 4、穹瀚:国内EDA领域率先基于字级建模的可扩展形式化验证工具 穹瀚(GalaxFV)采用高性能字级建模(Word-Level Modeling)方法构建,具备高性能表现、高度可扩展性、友好的拓展接口,在模型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式化验证存在性能瓶颈和易用性问题。对此,穹瀚搭载了高并发高性能求解器、智能调度算法引擎以及专用断言库,可在充分利用算力,提高并行效率的同时,有效提高易用性和使用效率,为形式化验证应用于产业降低了门槛。 天数智芯形式验证专家周孝斌认为,芯华章穹瀚GalaxFV采用数学方法来求解验证难题,是对仿真技术的有力补充,先进的建模方法与调度算法。“在我们的rtllib模块性能实测中,性能表现优秀,对工程应用有很高的价值。” 据芯华章专家介绍,在国内某公司GPGPU设计的实测中,完全同等条件下,相比某国际主流形式化验证工具,穹瀚GalaxFV证明时间缩短超30%。 结语:国产EDA行业正迎来发展机遇 2021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集成电路设计工具被列入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专栏。 工业软件对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典型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以及芯片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重要支柱,EDA的发展已是国内芯片产业的关键任务,国产EDA行业正迎来发展机遇。 今日芯华章推出的一系列验证EDA工具,为国产芯片设计研发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本土EDA企业打造出解决芯片设计痛点的先进软件工具,进一步降低芯片设计门槛,推动芯片研发更加普惠。
北大蔡一茂教授:解读AI芯片技术趋势,架构创新、新型存储与先进封装
作者 | 心缘 编辑 | 漠影 写在前面:12月21日-22日,GTIC 2021全球AI芯片峰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芯片巨头、独角兽公司及创业新秀的产业大咖和技术专家将同台分享AI芯片的技术创新和落地经验。大会前夕,智东西&芯东西对参会嘉宾进行系列深度对话,提前一睹他们对产业的真知灼见。本期对话嘉宾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兼微纳电子学系系主任蔡一茂教授。 自1956年国家在北京大学由黄昆先生领衔建立半导体专门化,到北京大学于2020年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再到今年7月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揭牌成立,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科已走过65度春秋,正整合优势产学资源,迈向新的阶段。 作为推动北大集成电路学科建设的关键成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微纳电子学系系主任蔡一茂教授长期从事先进存储器、神经形态器件及类脑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对于人工智能时代新器件、新架构、新工艺有着深刻见地。 AI芯片发展到了怎样的阶段?存算一体因何蓬勃发展、还需攻克哪些难关?哪些技术方向为AI加速计算提供了优化能效和性能的更多可能?类脑计算与AI芯片如何相辅相成?…… 围绕这些问题,近日,智东西与蔡一茂教授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一、AI芯片五大衡量维度,通用性是终极目标 从初绽锋芒到逐渐被大众认知,AI芯片经过数年发展,已经走到了角逐规模化商用的新节点。 蔡一茂教授认为,从学术角度来看,目前AI芯片领域呈百花齐放的态势,包括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芯片、类脑芯片等很多技术路径大家都在探索。 他指出衡量AI芯片方案性能有5个维度:自适应、性能、能效比、可编程性、可扩展性。 其中,将可扩展性理解成“支撑的参数规模更大”还不太够,将来一个重要趋势是走向通用性,这对于人工智能、AI芯片都非常重要。 很多AI公司面临AI芯片或AI方案落地困难或者成本控制的挑战是无法将一个方案简单的复制应用于不同的场景,而这个是软件公司相对容易做到的。比如微软Office是一个标准的通用的产品,只要拿到授权许可就能使用,因此所有团队集中起来做好Office,无需设立专门的团队来为某家企业解决Office问题。 但目前大多数AI公司做不到这一点,因为AI应用场景存在差异化,通常需要根据其数据格式、具体应用场景入驻一个团队来联调。在蔡一茂教授看来,“这是限制AI算法和芯片实际大规模应用的一个重要挑战”,无论是AI算法还是AI芯片的通用性,产学界都尚未出现很好的解决方案。 “我相信AI的应用会落地越来越多,虽然现在有些困难,但整体大家还是寄予厚望。”蔡一茂教授说,“所以这个领域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会是热点。” 二、国产替代催化大算力新机遇,避开技术只谈生态是“伪命题” 相比AI芯片发展初期,如今云端、边缘市场更为繁荣,更多创企开始主攻大算力芯片。 据蔡一茂教授观察,这是整体算力需求使然。随着AI算力需求大幅飙涨,全国多地开始建设大规模AI超算中心。对于手头不算宽裕的创企或小型研究团队来说,这为他们进行AI训练、AI推理等运算,降低了获取算力资源的门槛。 目前GPU仍是AI训练市场最主流的加速芯片。尽管一些互联网大公司已经开始根据自家业务自研芯片来实现更高的性价比和对场景更好的适应性,但他们也会继续采用GPU,毕竟GPU更加通用。 有NVIDIA摘冠在前,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布局GPU国产替代方案,将来有望在一些领域或者受限的企业中,凭借更高性价比,分得一块市场。 倘若要对标英伟达或者相关的GPU技术,至少在某些领域上能与之匹敌,客户能够接受其性价比,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自己的生态联盟。 “如果技术不行,老拿生态来讲,这是很难行得通的。”蔡一茂教授谈道,“技术上至少要有特色,然后再来看生态的构建;如果技术还差一大截,就说生态,这是个伪命题。” 当然,技术的追赶不是一蹴而就,更多的是希望有迭代的机会,有超越现有技术的可能。同时,很多人说自己的新技术有多好,可能过一段时间,对手就推出了一个更厉害的,所以看到竞争对手在进步,这也非常重要。 至于其他新兴技术路线,想要取代GPU绝非易事。一方面,许多技术只能做到单点性能更好,而非综合性能更好;另一方面,一些已有方案更好落地,投入更多资源就会迭代得更快。 相比取代GPU,蔡一茂教授相信,发掘一些新的领域,更可能把市场做的越来越大,比如开发新兴技术去解决现有GPU不擅长加速的领域。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兼微纳电子学系系主任蔡一茂教授 三、攻关新型存储器、先进封装,解锁AI芯片进化之门 除了AI芯片架构本身的进展外,更高性能的芯片,往往离不开先进的存储器和封装方式。 传统芯片存在的一大瓶颈是“存储墙”。 存储和计算,是芯片的两大基础功能。存储器与计算单元之间的数据搬运,往往消耗大量功耗,但很多加速芯片并未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降低数据频繁交换导致的延迟和功耗,以存储为中心的计算架构逐渐兴起,成为AI芯片的一大新兴技术路线。 存储器可分为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 (1)易失性存储器:以SRAM、DRAM为代表,速度快、可靠性较高,但功耗、成本偏高,数据在里面只能短暂存储,必须不停地跟外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进行交换。 SRAM和DRAM在AI芯片中非常重要。AI芯片如果追求性能,则要求存储器本身够快、带宽够大,可以快速交换数据,这离不开SRAM、DRAM的进步。 此外,当前全球几家存储器巨头都在推进基于DRAM技术的高带宽内存(HBM),现在最先进的GPU的性能提升很大一部分也是得益于HBM的进步。目前还未见国内有公司大规模量产这种技术。 (2)非易失性存储器:目前主流产品是Flash。Flash的优势尤其体现在边缘端,一些参数存放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后续有些应用可以直接调用或者直接运算。有些公司已利用Flash进行AI算法加速或实现存内计算功能。 Flash的挑战在于可靠性不高,可擦写次数约10^6次;另外其工作电压偏高,兼容纯逻辑运算和工艺的难度较大。目前嵌入式Flash的工艺节点普遍在40nm,也有些采用28nm,但很难再往更先进的节点推进了。台积电、三星等都在探索能够替代Flash的一些新型非易失存储器,比如阻变存储器、磁存储器和铁电存储器等。 Flash或者新型存储器不是拿来就可以用于AI芯片,通常需要针对性地改工艺、改集成技术,这对制造端提出了挑战。 虽然有一些基于SRAM、DRAM、SSD等存储器的存内计算方案和芯片被提出,但是目前还没有特别高性价比的存储器技术来支撑存内计算,存内计算也还未真正做到很好的产业化程度,更多是通过提高存储器的性能和带宽,来进一步优化整个综合系统。现阶段探索产业化路线的存内计算以SRAM、DRAM、NOR Flash为主。 除了打造基于先进节点的嵌入式存储器外,另一技术方案是先进封装。 像Flash这样的存储器不宜用先进节点,则可采用更成熟的节点,通过chiplet或者其他先进的封装技术,与拥有先进节点的芯片异构封装在一起,同样能提升性能。同时,先进封装是实现高带宽、高速数据交换的重要技术途径。 如今在后摩尔时代,摩尔定律的内涵完全变了,不再严格按照最初的定义,而更多是基于集成电路综合性能的考量,通过异构分装、异质封装、三维器件、新材料等新兴技术的引入,让集成电路向多维度发展,实现等效的摩尔定律的延伸。 从产业角度来讲,做芯片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性价比,同一功能的东西,如果性能提高一点,但随之整个系统或芯片价格明显提高时,市场会很难接受。 四、感存算一体新趋势,让传感器先处理数据 蔡一茂教授还提到一个新趋势——感存算一体,这可以被理解为存算一体与传感、模拟计算甚至神经拟态的结合。 我们周围的物联网服务,很多不是0、1编码直接进来,可能是一些传感器信号包括视频信号、声音信号、压力信号以及生物信号等其他参量的信号。 而且随着电子设备对外围环境感知的需求增大和更加精细,通常会需要多个传感器来采集数据。 这些信号如果全部经过传感器往下传,传输编码过程存在带宽限制和能耗挑战,通常会导致性能和能效下降。 但如果在传感器端就开始对感知到的信号做初步处理,这些经处理的数据再往后传,对后面系统的负担就小了很多。 一个例子是索尼公司的方案,它在CIS芯片开始做感知那一段进行运算,这通常被称作“感存算”。拥有庞大数据量的自动驾驶场景对感存算一体也有需求,将来激光雷达或其他传感器端如果能先对数据做处理,则可以减少后端芯片的压力。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五、类脑芯片是有益补充,不会取代现有AI芯片 除了新型存储器技术外,蔡一茂教授的团队也在进行类脑芯片关键技术的研究。 类脑芯片同指受人脑架构和信息处理方式启发,引入生物神经计算方式,有望获得像人脑般的低功耗和强智能的信息记忆及处理功能,这也是AI芯片的一个前沿方向。 从学术角度讲,蔡一茂教授提到国内外类脑计算差距并不大,各有优势和特色。国内科研团队有多篇文章发表在Nature等顶级学术期刊上,相关演示芯片的规模也足以与国外相匹敌。 在产业上,类脑芯片在国内外尚未出现大规模商用。就连已被NASA采购的早期类脑芯片代表IBM TrueNorth芯片,迄今也未在民用方面实现大规模推广。目前类脑芯片已有多项应用演示,但要真正落到应用层,还面临基本器件、架构与算法等多层面的挑战。 与AI常用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深度神经网络(DNN)不同,类脑计算采用增加了时域信息处理的脉冲神经网络(SNN)或相关偏生物类的算法,以模拟人脑神经突触通过电脉冲传递信息的编码方式进行信息处理。 SNN之于CNN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类脑芯片与传统深度学习AI芯片是齐头并进的关系,类脑芯片不会完全取代深度学习AI芯片,正如加速AI芯片也不能完全取代CPU和GPU。 将来有些AI任务,比如涉及情感化、超低功耗、非结构数据处理等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人脑的启发来进行优化或者另辟蹊径。但是要满足这样的应用需求,不是一个单点任务。首先需要处理该任务时更具优势的算法,然后需要专门的类脑芯片来与算法紧密结合,如果没有一个算法来引导芯片怎么工作,则都是空中楼阁。 六、芯片创业需先理解市场需求 现在是集成电路发展的好时机,蔡一茂希望,学习芯片相关专业的学生讲一些情怀,愿意在这个行业里沉淀下去,能够专注、长期做这件事。 “从事集成电路研究或者生产,要树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感。”蔡一茂教授说,“但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是口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好自己所在的产业,甚至对自己的公司做出重要的贡献或者努力去创新,都是属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工作。” 他也很支持学生创业,但同时强调“不要盲目”,不能因为现在芯片投资很热,就看不上踏踏实实在大公司里或者一些现有企业中做技术或核心骨干的职位。 创业是综合性的,涉及个人的品性、社会资源、对技术的把握和市场扩展的能力,要么自身具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要么能够组建很好的团队。自认为的技术先进性,也不见得一定会被市场认同,因此勘破市场需求至为关键。 他建议刚毕业的博士生,可以先到产业界中去熏陶、去经受一些风风雨雨,知道产业和市场需要什么,再考虑创业可能成功率会大一点。 结语:理性看待中国芯片技术发展 在交流的尾声,当我们问到芯片领域有关自主技术突破的报道出现的一些误解,蔡一茂教授特别强调了两点。 首先,芯片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产品,需要实现很多技术方面的突破,不能说一个点的突破,就说我们完全实现技术自主了。 制造端也是如此。例如某一厂商的某个设备进入5nm节点,就被报道称解决了我国5nm制造的“卡脖子”问题,很多民众对技术细节并不了解,所以容易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希望媒体不要博眼球,对技术和实际情况予以更真实准确的报道。 第二,学术成果与产业问题的解决不要混为一谈。学术上面向未来的研究进展,不见得就能立即用到产业中,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比如某个学术团队可能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一个学术成果,但从学术到产业还有很长距离,从0到1再从1到100,有时候相隔甚远,需要更大的投入、更多评估以及甚至做好将面临更大困难乃至最后工程上无法实现的心里准备。 中国发展集成电路的意义重大,也面临很多挑战,蔡一茂教授认为,我们应保持信心,也要保持定力,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集成电路研究和产业中,引进高水平的全球人才的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本土领军人才和战略科技力量。
全球“芯荒”开始收尾 产能过剩苗头逐渐显现
集微网消息,当前的半导体和IC封装短缺浪潮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但也有迹象表明供应可能最终会赶上需求。 半导体和封装领域的产能、材料和设备也是如此。在所有细分市场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短缺之后,目前的观点是,尽管汽车芯片等一些产品短缺可能会在2022年持续,但大部分芯片供应可能会在2022年中期恢复相对正常。但这取决于几个经济因素,因此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 半导体行业经历了一个混乱时期。2020年初,业务看起来很光明,但在COVID-19爆发后市场下跌。整个2020年,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缓解疫情,例如居家令和关闭企业。经济动荡很快接踵而至。 到2020年年中,由于居家经济推动了对计算机、电视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IC市场出现反弹。消费类芯片和高级IC封装出现短缺。然后,在2021年上半年,对汽车、智能手机和其他产品的需求激增,导致这些领域的芯片短缺。今天,许多类型的芯片供应紧张,交货期长,而其他一些芯片更容易得到。这取决于芯片和供应商。 全球芯片制造能力也很紧张,尤其是有更成熟工艺的8英寸晶圆厂。一段时间以来,8英寸晶圆厂产能已经售罄,预计这种情况不会很快改变。而现在,许多代工厂客户正准备迎接新一轮的全面涨价。同时,在封装方面,一些封装类型将继续供不应求,许多领域的产能紧张。高级设备的交货时间很长。 半导体短缺的情况并非全是悲观的。IBS CEO Handel Jones在一份新报告中表示:“除部分产品外,供需形势预计将主要在2022年上半年或2022年下半年得到解决。”“许多因素促成了对半导体的强劲需求。然而,由于市场饱和,一些推动过去需求增长的因素正在减弱。由于刺激措施的减少和高通胀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将减弱。” 供应商方面也有一些不好的迹象。根据IBS的说法,产能过剩可能会在2022年下半年或2023年的某个时候发生,具体取决于不同的产品。 想要解释清楚每个半导体产品或封装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供需背景。但是有几个关键产品可以对这种情况提供一些见解。其中包括应用处理器、MCU、PMIC和WiFi芯片以及各种封装技术。 晶圆厂 多年来,集成电路行业经历了起起落落。当前的复苏是近期记录中最大的复苏之一。根据IBS的数据,总体而言,预计2021年半导体市场将达到5425.5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21.62%。IBS预测,该市场预计将在2022年增长7.13%。 据TEL称,晶圆制造设备(WFE)市场预计2021年将增长40%。TEL总裁兼CEO Toshiki Kawai在一次演讲中表示:“由于对前沿逻辑芯片和存储器的需求急剧上升,预计WFE市场将出现显著扩张。” 尽管如此,半导体行业设计和制造了大量不同的芯片,例如模拟芯片、GPU、MCU、内存、微处理器和功率半导体。GPU、处理器和其他高级逻辑芯片在12英寸晶圆厂中生产,使用从 16nm/14nm到5nm节点的各种工艺技术。 从16nm/14nm到5nm,芯片制造商依赖于finFET。“与之前的平面晶体管相比,fin在三个侧面与栅极接触,可以更好地控制fin内形成的通道,”Lam Research大学项目主管Nerissa Draeger说。 12英寸晶圆厂也生产65nm到28nm的成熟工艺节点的芯片。同时,其他芯片是在较旧的8英寸晶圆厂中使用350nm到90nm的工艺制造的。许多芯片也在晶圆厂以更小的晶圆尺寸生产,例如6英寸、4英寸等。 目前,8英寸和12英寸晶圆厂的成熟工艺节点即使没有售罄也很紧张。“在过去的几年里,无论是在传统的CMOS、双极CMOS DMOS还是基于RF-SOI的工艺平台上,对在8英寸和成熟 CMOS技术节点≥28nm上制造的各种芯片的需求激增。这些器件包括MCU、PMIC、数字显示驱动器IC(DDIC)、RF IC和制造背照式CMOS图像传感器所需的图像信号处理 (ISP) 晶圆。这种需求也受到多个细分市场技术趋势的支撑,”Lam Research战略营销董事总经理David Haynes表示。 “汽车半导体的供应问题有据可查,但与此同时,消费产品、支持5G的新设备和显示应用的需求也在增加,”Haynes说。“由于制造这些芯片的许多IDM和代工厂生产的不是一种产品而是多种产品,因此情况进一步复杂化。从历史上看,他们已经能够重新平衡晶圆厂产能以满足对某种产品类型不断增长的需求,但是当对如此多产品的需求同时激增时,很难或不可能以这种方式调整产量。尽管某些设备类型(例如显示驱动器)的全球产能有所增加,但最近的报告表明,整个行业尚未达到供需平衡。” 总而言之,代工产能紧张。联电联席总裁Jason Wang表示,“展望第四季度,我们预计晶圆出货量和ASP趋势将保持坚挺。8英寸和12英寸设施的产能利用率将继续保持满负荷状态。” 不论是成熟工艺节点还是前沿节点,在可预见的未来,晶圆厂产能预计都将吃紧。这取决于生产流程和供应商。“虽然我们不排除库存调整的可能性,但我们预计台积电的产能在2021年和整个2022年仍将非常紧张,”台积电CEO魏哲家在最近的一次电话会议上称。 Gartner分析师Samuel Wang在总结情况时表示:“代工厂大多被预订了2022年上半年的产能,有些与无晶圆厂客户签订了3-4 年的长期协议。Gartner的假设是,芯片库存将在 2022年第二季度达到常态。小型供应商的各种组件短缺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应用处理器问题 与此同时,据IBS称,无线是半导体领域最大的细分部门,占总业务的40%。在无线领域,5G智能手机和相关基础设施是许多芯片的主要驱动力。IBS表示,总体而言,2021年5G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5.78亿部,高于2020年的2.25亿部。尽管5G在许多地区都在增长,但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正在放缓。 5G智能手机由应用处理器、CMOS图像传感器、内存、PMIC和RF等多种芯片组成。应用处理器是将CPU、图形和AI功能集成在同一芯片上的前沿设备。 应用处理器的复杂性不断提升 图源: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苹果新款iPhone 13采用了A15应用处理器,其基于台积电5nm工艺的150亿晶体管设计。许多其他手机采用了高通的骁龙888,这是一种5nm SoC。 这些芯片由代工厂商生产。如今,台积电和三星是仅有的能够制造7nm和5nm芯片的代工厂商,并且都在研发3nm。最近重新进入代工业务的英特尔正在加大10nm和7nm的生产力度,研发4nm。 一段时间以来,对基于5G的前沿应用处理器和芯片组的需求一直很强劲。但代工厂给这些芯片的产能似乎略有不足。IBS的Jones表示:“晶圆产能短缺可能会持续到2021年第四季度或2022年第一季度。” 产能短缺会持续多久取决于几个因素。“苹果A15和高通骁龙888等最新设计的技术是5nm,并计划在2022年迁移到3nm,”Jones说。“如果3nm的智能手机芯片组在2022年下半年推出,那么5nm和7nm的产能可能会在2022年第三季度或2022年第四季度出现过剩。” 情况可能会改变。分析师称,定于2022年推出的苹果iPhone 14本应该使用台积电的3nm工艺作为应用处理器。然而,现在iPhone 14有望使用4nm。分析师表示,苹果将于2023年推出的iPhone 15将采用3nm应用处理器。换句话说,台积电3nm的收入增长被推迟到2023年了。 总而言之,各方的3nm生产上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有迹象表明,台积电和三星都在推迟增加3nm晶圆的产量。”Jones说。 对于苹果和其他智能手机供应商来说,这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在最近一个财季,由于芯片和制造产能短缺,苹果的销售额出现了60亿美元的缺口。问题不是出在无法获取前沿节点,而是成熟工艺芯片短缺。 据KeyBanc称,苹果的销售受到多个领域短缺的影响,包括OLED触摸屏控制器。用于控制显示器的触摸屏控制器采用的是成熟工艺制造。 其他成熟节点的芯片也供不应求,包括Wi-Fi 6芯片。Wi-Fi和部分射频芯片的生产工艺为28nm、22nm和16nm。据IBS称,Wi-Fi和其他射频芯片的短缺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第二季度,甚至可能是2022年第三季度。 智能手机和其他产品的PMIC也一直供不应求。 PMIC用于控制电力的流动和方向,采用180 nm到40nm的工艺制造。据IBS称,预计PMIC的短缺将持续到2022年第二季度或2022年第三季度。(校对/隐德莱希) 责编: 隐德来希
戴姆勒申请新专利 可在刹车失灵时为轮胎放气以帮助减速
集微网消息,戴姆勒近日申请了一项专利,涉及“一种用户操作的后备制动装置”,该装置配有一个降低轮胎压力的阀门,在紧急制动情况下,如果制动系统失灵,轮胎会变平以帮助汽车减速。 图源:CarBuzz 据CarBuzz报道,该系统包括一个中央控制单元和一个与车辆轮胎相连的气压降低单元,这两个系统会在中央制动单元失灵或故障发生时激活。 专利描述中提到,这种制动系统是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设计的,但也可以用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 由于电动汽车使用再生制动,它们基本上有两个制动系统。主要的方法是通过电动机有效制动以恢复能量。一旦电池充满电,汽车将切换回传统的基于摩擦的系统。 由于较为复杂,现代汽车通常采用线控制动技术。但是用户界面保持不变,司机踩下踏板进行刹车。但当时会有一个中间系统决定如何使用制动力。驾驶员踩下踏板,该线控系统会记录压力并决定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减速。如果线控系统出现故障,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戴姆勒提出了新的后备系统,仅在执行器主单元发生故障或出现简单错误时才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制动踏板连接到作为基本摩擦系统的后退装置,主要的新功能是空气释放阀,它可以降低轮胎压力。 (校对/Yuki)
华为与车企 是友还是敌?
作者|梅旭康 编辑|郝秋慧 核心观点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北汽长安等合作车企,并非仅寄望于华为这一家身上;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车企不想受制于人,无形中成为了华为上车的阻碍; 对于造车一事,华为只怕会是身不由己。 “华为说不造车,你信吗?之前还说过不造手机呢。”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如是告诉亿欧汽车。 尽管华为多次强调不造车,但网络上对于华为是否会造车的议论却从未停歇。 市场之所以如此关心华为造车与否,归根于车企与华为的主导权之争。华为在手机市场的强势突围,巩固了华为的成功模式,其一宣布进军汽车圈,令车企怵然一惊:狼来了。 新能源汽车的浪潮,给了一众互联网及科技制造企业发力的良好时机,小米高调下场造车,阿里、百度等企业在智能汽车赛道也早有布局。 车企的担心不无道理。 2019年4月,华为首次以汽车增量部件核心供应商的身份参加上海车展,并定下了基于ICT技术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供应商的基调: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华为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做造车派,要做赋能派。 01 华为不造车,但手握屠龙技 华为进军汽车领域并非突发奇想。 2009年,华为开始开发车载模块,2013年推出了车载模块ME909T,并成立车联网业务部,之后又设立了车联网实验室。 此后,华为与东风、长安、一汽等在车联网、智能汽车方面展开合作。 10年之后,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将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纳入一级部门体系。 2020年,华为推出的的“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含了1个全新计算与通信架构,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5大智能系统。此外还有激光雷达、AR-HUD在内的30多个智能化部件,和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HOS(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V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三大操作系统。 在芯片领域,华为亦在持续发力。在华为自动驾驶计算平台MDC中,包含了华为研发的AI芯片昇腾、CPU鲲鹏、智能座舱5G通信芯片巴龙5000多款芯片。 除了电池与制造,华为几乎囊括了智能汽车的所有核心技术。 “华为门店开始卖车了?”2021年4月,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开始在部分华为体验店进行售卖,俨然要把汽车当手机卖的架势。 目前华为在全球有12家旗舰店、超过5000家高端体验店、6万家零售与服务网点。相比传统汽车4S店,华为销售网络在体量上占据一定优势。 另一方面是华为的口碑效应,在手机及通讯等领域深耕多年后,“民族自信”、“国货之光”等光环开始长期笼罩在华为身上,华为自带的品牌光环在其进入汽车领域后会发生一定的迁移。 有技术、有营销、有口碑,还不造车抢饭碗,华为似乎是车企的完美盟友。 但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曾说:“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02 全栈还是全占,谁占主导权? 2021年4月,华为与北汽极狐联合推出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号称可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成为华为智能驾驶的首次落地项目。 极狐阿尔法S近乎一夜成名,可是收获名誉最多的不是极狐、不是北汽,而是华为。 华为带给合作车企的不光是助力,也是压力。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传统汽车制造的利润逐渐降低,自动驾驶、软件服务等已经成为众强争夺的又一利润高地。 面对此趋势,华为的全栈式解决方案,似乎给了车企一蹴而就的机会,不用费尽金钱物力,便可获得有华为作担保的智能技术,可谓是一桩美谈。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对头部大厂来说,若接受华为的“全家桶”方案,甚至开放底层核心数据,最后可能会沦为华为的代工厂,就如同现在的极狐一样,可以说极狐除了提供个车架子,其余几乎所有部件都是华为一手操办。 甚至华为还参与了极狐的定价,将其“HI”的标签贴得太过深入。 这是头部车企不能接受的。 为了寻求在赛道的快速突破,对于实力不够强劲的企业来说,“出卖灵魂”未尝不可,但是对于老牌实力大厂,则更倾向于自研,或者在自研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放合作。 其实极狐之类,都是车企子品牌,包括由华为、长安、宁德时代共同打造的阿维塔亦是如此。北汽、长安如此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车企,也并非全盘押注华为,亦是留了一手,进可攻退可守。 “全栈”在车企眼里可能意味着“全占”,根本仍是主导权之争。 03 上车的华为,到底值多少钱? 无法取得车企的信任只是一方面,华为自身正处在一个两难局面。 尽管小康、北汽等车企投入了华为怀抱,但华为的“加持”真的给他们带来爆发性增长了吗? 只能说有一定效果,但并非出色。 搭上华为的快车,小康自4月起市值飙升,但近段时间有下落趋势,市场普遍认为,其市值存在些许水分,从赛力斯SF5叫好不叫座的现实状况,或可窥探一二。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作为华为最早与小康合作打造的电动车品牌车型,在华为渠道在售的有两款,2021款华为智选两驱版和四驱版,售价分别为21.68万元、24.68万元。 上市之初,赛力斯官方便放出消息,“两天订单破三千”、“一周订单破六千”。 但5月过后就没有多少风声了,如今月销量才刚刚突破千辆。 而2021年4月推出的的极狐阿尔法S 华为HI版,售价高达40余万元,比普通版贵了接近20万元。 极狐在40万元市场里有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不禁让人怀疑。 市场上不乏也对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质疑声,仅凭华为此前公布的的极狐阿尔法S的一段测试视频,说服力略显不足,数据样本不够,未经市场检验。 华为自动驾驶带来的附加值到底值不值这20万,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头部车企合作态度不清晰,已打造的汽车产销方面表现不佳,种种原因让华为无法获取足量的数据,仅凭现在的数据量,要想支撑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迭代更新,是有难度的。 技术迭代的速度对智能时代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华为的智能汽车赛道仿佛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此情况下,下场造车似乎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如果基于华为不造车的明确态度,华为只能在与车企的合作中获得“补给品”。 亿欧汽车了解到,抛开车企在意的自动驾驶技术,车企并不排斥与华为在其他方面合作。 但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头部车企,都极为看重ICT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 04 强敌环伺,Tier1的生意不好做 上汽、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均在自研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的道路狂洒金钱和汗水。滴滴、百度、阿里等亦投入重金,对自动驾驶等技术进行一体研发。 车企不想受制于人,无形中成为了华为上车的阻碍。 相较于传统车企在软件领域实力略显不足,其他互联网企业有着天然的软件基因,未来,互联网造车势力必定会抢占一部分的ICT市场。 亿欧汽车认为,华为将面临着与百度等在智能汽车软件领域同台竞技的局面。随着赛道升温,竞争也将更加白热化,对华为的Tier1战略又将是极大的考验。 此外,华为海量的用户群体,主要来自于其手机业务长期的积累,但拥有大量用户基础的跨界公司并非只有华为一家。 在手机业务饱和之后,华为的用户能否长期保持增长仍是个问题。 像BAT之类的互联网企业,拥有经营许久的导流平台,用户量、数据量与技术研发的速度呈正相关,华为的竞争对手不容小觑。 若无法在汽车领域进一步打开局面,从而率先获得一定的用户优势的话,华为上车面临的局面将更加艰难。 百度在之前有着与华为相似的问题,其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多年,相关专利众多,却迟迟未能实现盈利。但百度改变思路,以更灵活的方式提供解决方案,并选择与吉利携手成立集度汽车,非是代工模式,而是深度关联。 亿欧汽车认为,强强联合、合作共赢才是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良好模式。 华为分别与北汽、广汽、长安三家车企打造了三个汽车子品牌,区别于百度与吉利的合作模式,华为在其中扮演的依然是供应商的角色,算是华为的上车尝试,但目前尚未证明成功与否。 05 结语 聚焦ICT技术,华为选择直取产业链中最有价值、最有利可图的那一部分,华为的野心不仅是想成为智能电动时代的博世,华为谋求的是汽车行业更大的主导权。 华为的汽车之路不太好走。 巨头转战新领域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汽车和手机有着很大不同,哪怕汽车将来也会成为一个移动终端,但其二者本质上的区别构筑了跨界入局需越过的层层壁垒。 华为的技术研发、雄厚资金、海量用户、品牌形象等顺利助其打开智能汽车的大门,华为无疑是别人口中“赢在起跑线”的那个“小孩”。 在汽车领域,华为或许应该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 主导权问题、路线问题、数据问题甚至是企业文化都可能成为接下来华为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难点。 时间成为了一个关键,车企掌握灵魂,但是需要时间,华为想要破局,同样需要时间。
沈南鹏对话俄罗斯投资人:元宇宙平台只可能由大公司创建 需投入10-20年之久
科技发展在未来十年将走向何方?初创企业如何挑战资金流庞大的行业巨头?谁能在热议的元宇宙领域抢占先机? 日前,在2021红杉数字科技全球领袖峰会上,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Neil)与DST Global(俄罗斯投资集团)创始人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进行了一场以《科技,重绘产业图谱》为题的越洋对话,解答了这些问题。 米尔纳表示,自2010其第一家创业企业上市,他开始专注于做职业投资人,彼时,全球技术类企业的市值加起来只有一万亿美元,现在已经是十万亿,实现了十倍的总市值提升。 在这十年里,他观察到,市场上更多价值正在涌入技术类服务公司。以西方市场为例,有70%的技术价值来自创立之初就在做技术类的服务的企业;传统企业虽然也在尝试进行调整,但可能没办法如前者一样捕获足量的价值。而在中国,这一比例甚至更高,有90%的技术价值由初创期的纯技术企业创造。 同时,他还发现,过去十年,市场上的价值一半来自诸如腾讯、谷歌等非常成功的上市企业,还有一半则是由初创企业以及未上市的企业贡献。“我认为这样的比例可能还会持续,而且没有理由相信它不会这样持续下去,因此,现在仍然是初创企业的好时代。” 此外,米尔纳分享了一组有关价值在大中小企业间流向的数据:在过去20年间,头部5家技术企业占据60%的价值,接下来的15家中型企业占据20%,剩下的小微企业部分占比20%,即6:2:2的比例,价值的体量发生变化的同时,比例未发生变化。 这对创业者意味着什么?米尔纳表示,“要尽可能的快速做大才能更快地获取到顶部的更大价值。” 然而,小公司资源少,又如何去挑战那些有几十亿现金储备的行业巨头?米尔纳认为,给予股份是最有效的武器。 “虽然初创公司占据劣势,但他们之所以能挑战巨头,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创始人的动机。创始人的动机转化成为他们对公司的主人翁精神,以及努力去招聘最好的人才,并且让他们共同持有公司股份。即便是最好的工程师,他们在这些大的成熟企业中也没办法获得足够的股权……”米尔纳说。 当下,元宇宙已成为全科技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此次对话也不例外的聊到此处。米尔纳指出,现在元宇宙最大的应用是在游戏方面,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可以想到,不少科技企业正对参与到元宇宙之中跃跃欲试,但米尔纳表示,元宇宙平台只可能由大型公司创建。“因为真正要建立核心平台需要很多的投资,每年都需要投入几十亿美金或者更多,而且需要持续10-20年之久,这种做法只有大型企业才能做到。” 米尔纳提到,元宇宙不仅仅对软件,同时也对新的硬件开发,甚至是新的处理器有要求。而硬件投资同样需要大量投入。与此同时,元宇宙开发需要使用大量的传感器,才能做到和人体无缝协作和互动,本身也要求非常大的投资。另一方面,元宇宙是一个极为开放的环境,需要围绕这些硬件做大量的应用程序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峰会上,微软董事长、CEO萨提亚·纳德拉也表现出对元宇宙的兴趣。他认为:“元宇宙跨越了物理和数字世界,将人、物、场在商业和消费互联网中融于一处,我们或许不该把它看做是单独的消费市场或企业级市场的现象,因为融合可能才是必需的。” 同时,他表示,虽然没有那么引人入胜,但从某种意义上看,疫情中的视频会议的普及已经让我们多少体验到了一个2D的元宇宙。“那么,如果有一个3D的元宇宙又会怎样呢?能够真正超越空间和时间,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我对这些感到非常兴奋。” 以下为沈南鹏和尤里·米尔纳的对话实录: 技术趋势展望 沈南鹏:DST的投资覆盖全球,包括中国、北美、拉美、欧洲、印度、东南亚,所以您能否从高屋建瓴的角度,谈谈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 Yuri Milner:我是从2000年开始创业的,那是我的第一家创业企业,2010年该公司成功上市,在此之后我就专注于做职业投资人。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过去十年里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对下一个十年的展望。 过去的十年是非凡的十年,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在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全球技术类企业的市值加起来只有一万亿美元,现在已经是十万亿,实现了十倍的总市值提升。从中我还观察到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上更多的价值进入到了新生企业,还有一些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受益,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在西方市场,有70%的技术价值来自以线上为先的企业,他们从创立之初就在做技术类的服务;当然还有一些成立几十年的传统企业,他们也在尝试进行调整,但这个调整可能没办法去捕获足量的价值。而在中国,这个比例甚至更高,有90%的技术价值是由初创期的纯技术企业创造的。 第二,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大家发现大部分价值产生自美国企业。现实也确实如此,数据显示,大概有2/3的价值是由美国企业创造的,另有25%出自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取得了非常蓬勃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数字时代的大国。 第三,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维度来考察过去十年,就是市场上的价值一半来自非常成功的上市企业,比如说腾讯、谷歌;而另一半则是由初创企业以及未上市的企业创造出来的。我认为这样的比例可能还会持续,而且没有理由相信它不会这样持续下去,因此,现在仍然是初创企业的好时代。 另一个观察维度就是有多少比例的价值流向了大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间,头部的5家技术企业,占了60%的价值,接下来的15家是20%的占比,剩下的部分占了20%的价值,所以是6:2:2的比例,这样的金字塔还是非常稳定的。整个体量在变化,但是金字塔的形态没有变化,这对创业者意味着什么?如果想要获取大部分的价值,那么公司就要做大,如果你很长时间都无法做大的话,那可能只是在金字塔的底端做一个小企业。所以要尽可能的快速做大才能更快的获取到顶部的更大价值。 沈南鹏:刚才你说的数字非常有意思,对于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包括在中国的创业者们来说,也是一种鼓舞。他们都有机会超过现有的大企业,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乐意看到的,我们也非常高兴能听到中国是全球整个技术发展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Yuri Milner:有时候人们会问我,小公司资源少,如何去挑战那些有几十亿现金储备的巨头。我认为虽然初创公司占据劣势,但他们之所以能挑战巨头,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创始人的动机。创始人的动机转化成为他们对公司的主人翁精神,以及努力去招聘最好的人才,并且让他们共同持有公司股份。即便是最好的工程师,他们在这些大的成熟企业中也没办法获得足够的股权,所以这些初创企业创始人最有效的武器,就是给团队合理的股份,一起去分享未来的成功。这就是创企业能够与巨头竞争的最有效的武器。 沈南鹏:我们讲到新的趋势,最近Facebook把名字改成了Meta,而且Metaverse也变成了新兴词,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您是怎么看Metaverse的?大概两年之前,我记得我们一起看了电影《头号玩家》,讨论这可能就是未来虚拟世界的样子,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沉浸在这个世界中。 Yuri Milner:是的,当我们看那部电影的时候,实际上工程师们已经在创造相关产品了。现在元宇宙最大的应用就是在游戏方面,但是我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当我们在讨论Metaverse的时候,我们需要先去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如果你想参与进Metaverse中来,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我认为Metaverse平台只可能由那些大型公司创建,比如说Facebook、腾讯,或者是其他的大型成熟公司。因为真正要建立核心平台需要很多的投资,每年都需要投入几十亿美金或者更多,而且需要持续投资10-20年,我相信这种做法只有大型企业才能做到。 第二,Metaverse不仅仅对软件,同时也对新的硬件开发,甚至是新的处理器有要求,而硬件投资也同样需要很大的投入。Metaverse需要使用大量的传感器,才能做到和人体无缝协作和互动,去模仿人类的动作,而且传感器还得足够小,不能打扰人的正常动作,这本身也要求非常大的投资。另一方面,Metaverse是一个极为开放的环境,需要围绕这些硬件做大量的应用程序开发。 成功创始人的三大共性 沈南鹏:我们所有人都期待看到新的数据化以及新的应用出现,您投资了全世界很多的知名公司,从小米、美团这些中国公司到Robinhood、Spotify等欧美企业。您觉得这些优秀的创始人、CEO有什么共性?共同的特点是怎样的? Yuri Milner:在过去十年中,有10家私有企业达到了一千亿美元的估值,而且我们非常幸运地投资了其中的8家。当然,我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公司出现,他们甚至能够超过一千亿美元的估值。 但就目前来看,通过我对这几家企业的观察,我认为所有成功创始人都拥有以下三点共性: 1、好奇心。当我和他们待的时间足够长之后,我发现他们所有人都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不仅仅围绕在他们建立的公司上,而且是对广泛事物的好奇。 2、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依靠这种思维方式,他们不仅仅要深入理解用户,并要以此来设计产品,还要知道如何建设组织,而且这样的结构性思维是可以同等应用在公司内外的。他们当中很多人创造了独特技术和产品,并不仅仅是为了用户,也为了他们的员工和内部团队,帮助他们进行组织的管理。 3、对人的理解。我们把它称作心理学,因为需要有非常强的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才能够吸引最好的团队成员,吸引到最好的工程师,去理解不同的人背后的动机,根据不同的人去调整,因为人们背后的驱动动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觉得深度了解心理学的才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我认为这三点远远超过于他们所从事的商业本身。 顶级VC的科学探索 沈南鹏:谈到技术投资,以及未来的趋势,我们要做的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同时探索星辰大海。 前几天,红杉中国在上海捐赠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这是一个面前全球的鼓励原创基础科研的大奖。我知道您和一些企业家也创立了“突破奖”。所以我们想要听一下您为什么要创立这个奖项,您是如何看待非盈利性投入的? Yuri Milner:我前十年的职业生涯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可以说科学和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商界周游了一圈后,我希望能为科学做出一些贡献,所以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设立奖项。全世界已经有很多奖项了,其中一些可能像诺贝尔奖这么重量级,那为什么还要多一个奖呢? 据我观察,虽然有一些奖项更为知名,但是他们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宣传。科学家是文明进步的领航员,时代的英雄,推广或者公关活动能让这些科学家为众人所知,所以我们并不仅仅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科学奖(三百万美元),还在宣传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资,每年的11月我们会在硅谷举办颁奖典礼。 如今,这个奖项也受到了众多创始人的支持,其中包括Facebook、腾讯、谷歌、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毫无疑问这是全球性的奖项。而我们奖项的获奖者也来自于全世界各地,分成三个领域:生命科学、物理学和数学。但这个奖项的核心目的还是推广这些科学家,我们做了一些短视频,数百万人在互联网上观看了颁奖仪式。而且我们大量去宣传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甚至为他们提供经济奖励,这就是关于我们科学奖的目的。 有很多项目可能我们没有提,作为非盈利性的项目,它们都和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早推出的一个项目是“Breakthrough Listen”,这是全球最重要的探测外星文明信号的研究项目,也就是探测来自外星人的信号,如果它们存在的话。我并不是假设它们存在,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并以非常严格的方式找出是否有任何无线电信号从外太空传给我们。因为如果另外一个文明确实存在,那么不可避免地会使用无线电作为远距离通信成本最低的方式。因此,我们通过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包括参与此项目的中国射电望远镜,看看是否有任何来自宇宙的信号。 几个月前,我们发现了第一个有待进一步考证的信号,是来自于最近的半人马座Alpha星。在这个星球中可能会有生命存在,因为它的温度和地球很接近,我们还在继续研究这样的信号,同时也在看其他的投资,有些杂志已经发表了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这个话题仍然很神秘,同时也吸引着我们的兴趣。 第二个项目是“Starstruck”,这是一种以非常严格的工程方式开发星际间旅行技术的尝试。埃隆·马斯克和杰夫·贝索斯都在研究太阳系的旅行,埃隆·马斯克正在考虑去火星,而杰夫·贝索斯则更关注月球。但这些探索都是使用更传统的化学燃料技术在太阳系中旅行,我们也在看有没有其他的技术,可以用来让我们旅行得更远、更快,能够让人类前往外星旅行。 我刚才讲到了半人马座Alpha星,我们也在投上亿美元的基金,进行人类工程方面的挑战。看有哪些技术可以让我们以大约10%的光速去做星际旅行,能够让我们抵达比较近地系的,比如说千光年以外的星,而不是说更远的光年外的星,看需要哪些技术的储备。 沈南鹏:“Breakthrough Listen”项目主要寻找外星文明,有哪些不同的做法?与早期研究这个方向的类似项目相比,这个项目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 Yuri Milner:最早是在60年代推出过这样的尝试,但现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比如射电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调动地球上全部的现有资源来研究我们的课题。过去的研究主要采用地球上已有的无线电射电望远镜,现在我们大概借用其1/4的时间和算力去研究课题,这个之前是没有过的,之前可能是很小的时间比例,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有软硬件结合的方法,我们现在有更加高量级的服务器,有AI来做信号的解读和处理。因为每秒钟传来的信号量是非常大的,只有AI才能帮助我们梳理这些信号的数据,试图找出一些比较有潜力的、可以仔细观察的信号。 科学、宇宙与人类文明 沈南鹏:当下的确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时期,之前我们可能没办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因为现在有了AI这样的技术,给了我们更好的机会去探索外太空。您最近也写了一本书,叫Eureka Manifesto(《尤里卡宣言》,尤里卡是古希腊语,意为“我找到了!”“我发现了!”),很有意思的名字。能不能跟我们讲一下这本书您想传达什么样的观点,想跟我们的听众、读者传达什么样的信号?您谈到了整个文明的使命,是什么使命? Yuri Milner:我过去20年一直在琢磨怎么写这本书,终于在过去一年半里,借疫情无法出行的时间,利用周末写成了。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我们每一个获得成功的组织,比如说成功的企业,都需要有自己的使命宣言,比如说谷歌的使命宣言是“把全球信息组织起来,让全球可及”,或者Facebook是“希望连接世界,给每个人发声的机会”。 如果你把我们的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实际上并没有提出过任何合理的使命,没有这一使命意味着我们无法共同作出重大的一致努力来实现某些目标。所以我问自己,如果现在给整个文明确立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会是什么。我提出了一个我认为可能的选择,那就是了解和探索宇宙。 我认为这是一个最为有机、自然的使命。为什么说是非常有机的?因为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这是与生俱来就存在的使命。从4亿年前细胞分裂的第一刻开始,纯粹去探索宇宙的初心就已经存在,因为这是最优的生存策略。我们的细胞、多细胞生物体都是如此,还有哺乳动物、人类,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当然这也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试图去理解、领会,然后获得与其他物种间的竞争优势。我认为现在已经到达了这样的时刻:每个人都要思考能不能达成统一的使命,然后通过集体努力,去更好地追求这个使命,更好地探究、了解宇宙。 为什么这个使命非常重要?有些人可能会说不太务实,确实我们还存在很多棘手、紧迫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解决了这些我们才能去想这些更抽象、更远大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如果大家看过去500年的科学进步的话,它发生的背后都是因为一些非常纯粹的由求知欲推动的科学研究,科学家的求知欲带来了一些科技的突破和进步。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能用到手机,不需要有线缆,也是因为在19世纪有一位英国的科学家,叫做麦克斯韦,他预测无线电将会普及,于是带着纯粹的心态进行了探索。几十年之后,德国的一位科学家赫兹发现了这样的无线电波,有了无线电波之后,我们现在慢慢有了无线手机。如果没有他这种纯粹的智慧上的探索,或是只是有想法没动手的话,我们或许仍没有手机可以使用。 另外一个例子,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大概是在一百年前被提出的,当时不是因为已经有了一些应用,而是人们希望解决一些物理学中的现象。过了几十年后我们看到已经有人开始将量子力学应用在晶体管里了,而晶体管现在又被用在了电脑里。 以上这两个例子表明,如果我们在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再怀抱试图了解宇宙的使命,我们就能够在更深刻理解宇宙的同时去想出一些突破,这些突破可能是我们现在没办法想出来的,有些也会惠及人们,比如说现在的量子计算机,很多技术型企业都在做量子计算机的攻关。就是因为在100年前的求知欲推动着我们发明了量子力学,所以才使现在的量子计算机成为可能,所以在纯粹的探索和实际应用之间总是有直接的联系。有时我们会失去这种联系,因为它没有得到清晰的解释和阐述,但这种联系确实存在,我们需要继续投资于基础科学,以寻找我们今天都无法想象的未来技术。 沈南鹏:科学发现和创造的本意不是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但恰恰科学正是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短期和中期技术挑战的唯一方法,而且更像你所说的,是我们仰望星空、探求文明使命的唯一方法。
​技术解读联想5G编码投票事件,真相如何?
陈经 2018年5月17日(本文发在风云之声公众号) 联想2年前5G编码标准投票的历史,被旧事重提,“联想导致华为在投票中输给高通”成为群众关注焦点。在中美正在进行贸易战与技术战争的背景下,联想受到了很大的舆论压力,创始人柳传志都出来公开发声。 其实5G编码2016年底就有新闻,当时的说法是华为与西方列强斗争,主导的Polar码成功成为国际编码标准。有一些了解技术的人还出来辟谣,说不是这回事,Polar码不是华为发明的,也没有象吹的那样打败了对手。没想到2018年又被翻出来,但是说法却反过来了,说华为5G编码之争失败了,是联想害的。到底真相是什么? 本文解释5G编码投票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原真相。联想是个什么样的企业,具体态度各人可以自行选择。但在选择之前应该先了解真相。 一.5G编码的几种选择是怎么回事? 5G是下一代的无线通信标准,正在火热发展中。无线通信要接收和发送信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丢失或者错误。错了怎么办?用编码、解码来解决。编码加上一些冗余信息,解码时如果失败,就说明传输有误,就可以要求重新传输。编码、解码都是算法过程,需要硬件设备来执行。根据各种应用不同的特点,有很多种编解码方案。 现在我们用的4G编码,叫Turbo码,是由欧洲主导的(主要是法国电信)。为什么只有一种编码方案?因为全球要互相通信,通信企业也要互相合作。世界上铁路的轨距如果是一样的,火车就可以到处开。但由于历史因素,世界各国有几种不同制式,有时要换车头才能开,就不方便。全球国家与公司在通信技术标准上非常注意协商,自己搞一套是不太好的事。 为什么现在到5G了,不能继续用这个Turbo码?其实法国电信就是这么主张的,5G还用Turbo码。但是4G和5G的技术特点不一样,5G性能要好得多,传输速率比4G要高10倍以上,还要求低延时。Turbo码的特点是,编码简单,但是解码复杂,需要的算力较高。那么到5G时代,通信基站要解码多得多的数据,又要低延时,如果还用Turbo码,需要的算力就比过去高多了,这是不经济的。显然要选择解码速度快延时低的方案,降低对硬件要求。 人们发现,有两种编码方案是更好的选择。一种是LDPC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一种是Polar码(极化码)。LDPC码是1960年RobertGallager在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Polar码是土耳其毕尔肯大学Erdal Arikan教授2008年提出的。而Gallager就是Arikan在美国MIT的导师。 Erdal Arikan和Robert Gallager 也就是说,华为支持的Polar码,并不是华为发明的。LDPC和Polar码都是源于美国的技术,这事和自主创新没有关系。那为什么华为要支持Polar码,不支持LDPC码? 一个编码方案,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得各种软硬件实施,要并行计算加快处理效率,牵涉到非常多的细节,有很多专利。可以想见,1960年提出的LDPC,发展比较早,比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诞生都要早得多。华为也有一些LDPC相关的专利,但就不如一些业界老牌公司的多。而Polar码2008年出来时,华为已经是业界龙头公司,又注重研发,就积累了更多的专利。如果业界选择用Polar码做5G编码,华为在专利上就会比选择LDPC好。这里也有华为对Polar码作了特别投入的因素,准备了几个绝招。所以华为就和欧洲公司推Turbo一样,力推Polar码。 但是LDPC毕竟发展了这么多年,比较成熟了,各种软硬件支持都好办,相当于5G编码有了一个保底的选择。新的Polar码理论上有一些优势(不然也不会提出来),是业界近年来最重要的创新之一,但毕竟年头短,应用还有待发展。一种对Polar码的疑虑是,它的解码方式叫successive cancellationlist decoding(逐次消去列表解码法),不适合硬件并行实现。Polar码的理论优势,真硬件实现起来,优势到底有没有不好说。 上面说的都是数据编码,无线通信中还有一种编码需求,叫控制信道编码。控制信道是用来传输指令和同步数据,用户是不用知道的,但也是必需的。从数据量来说,控制信道码块长度一般是20-100比特,极端场景可达300比特;数据信道的码块长度是40到6000~8000比特,而且码块非常多,数据量比控制信道要高几个数量级。但是控制信道对系统性能很关键,不是说数据量少就不重要。 4G的控制信道用的编码,叫TBCC(咬尾卷集码)。2016年底传出的“华为胜利了”的新闻,其实是华为成功地推动Polar码,在5G标准的控制信道中取代了TBCC。当时不少新闻连这也不清楚,就开始大说自主创新。 另外,因为5G数据信道编码的争议,还产生了两个专有名词:“长码”和“短码”。控制信道编码并不是短码,长码和短码指的都是数据信道的编码。而且这也不是学术名词,是因为会议争议产生的东西。大家隐约感觉,Polar码在较小的码块传输中好象不错(正如控制信道的码块也不大),而LDPC在较大的码块传输是更好选择。就有人提出建议,为什么不折中一下,大码块(长码)用LDPC编码,小码块(短码)用Polar码?至于大块小块的分别是什么,会议没有明确定死,只是说这个分界线应该在128到1024比特之间,还没指定具体值。2016年底不少新闻误以为华为推的Polar码在短码中胜出了,这是不对的。 支持Turbo码的欧洲公司,其实意思是长码用LDPC,短码用Turbo码。绝大多数支持Polar码的公司,意思是长码用LDPC,短码用Polar码。只有华为自己认为长码短码都用Polar码。 各家公司出于自己专利、产业链之类的考虑,各自支持Turbo、LDPC、Polar码,国际社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难道各干各的?这不可能,那就乱套了,产品不能通用,同一种类型的设备要支持几种编码,会很麻烦,很浪费。所有公司都同意,要商量出一个编码规范,商量好了大家就一起照着做,历史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那么,这个商量的过程具体是怎么回事?这就要谈到让联想备受争议的3GPP会议了。 二.3GPP技术会议是怎么回事? 首先,这个3GPP是个公司之间的电信组织,理论上是没有国家存在的,各个公司说事的时候不把国家扯进来。因为有些事,国家利益与公司利益并不一致,或者说扯进来反而麻烦,对解决问题不利。还有更进一步的组织,例如IETF(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成员都是个人,更为独立,公司都不让进来。 从国家角度说事的组织也有,叫ITU(国际电联),是联合国下面的一个机构。ITU分配无线频谱、卫星空间轨道,制定全球电信标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电信援助,促进全球电信发展。2000年5月,TD-SCDMA正式成为ITU国际标准的组成部分,与WCDMA、CDMA2000并列成为三大3G国际标准。TD-SCDMA要到ITU去说事,这个要国家认可。实际上中国是用自己的巨大市场,将TD-SCDMA挤入标准的。理论上来说,中国不需要别的国家支持,自己内部搞TD-SCDMA就行了。 为什么5G编码不到ITU说事?因为编码是一种技术实施,并不涉及频谱分配、空间分配,技术实施这种事还得由一个个行业公司具体干出来。其实对公司来说,有时更愿意在3GPP这种公司组织里谈事。中移动并不是很情愿用TD-SCDMA干3G的,有国家任务没办法。中移动一度3G干得很闷气,到4G的TD-LTE才发力了。这不是说中国不应该做TD-SCDMA,而是说,有时公司利益和国家利益并不一致。 和5G编码相关的3GPP技术会议有三次,分别叫RAN1#86、RAN1#86b、RAN1#87。这种技术会议不是象世界杯奥运会那样定期开的,而是有事要解决就开会,业界相关公司就来了。如果一次开会不解决问题,就继续再开。 这种会议是怎么开的呢?原则上是技术优先的,不代表国家的,各个公司理论上必须用“技术语言”来说事。3GPP会议主办者会综合各个公司的技术意见,接受各种提案,让公司们对各种提案表态。有些支持者太少的提案,当然就先放弃。例如欧洲公司说4G的Turbo码继续用到5G的提案,支持者太少,不用怎么讨论就可以直接弃了。如果是各有支持者的提案,那就充分讨论。 为什么3GPP会有投票?这种投票其实是技术性摸底性质的,就是看看某种技术各有多少公司支持,或者反对。比如有23家公司支持A方案,24家公司支持B方案。大家就知道,这两种方案支持者都不少,需要继续讨论。这里有一种很大的误解,就是不存在所谓的“投票定胜负”。 3GPP不会公布一个投票框架说,“这就是最后决战了,投票输了的就得听赢家的”,没有这种规矩。公司之间不能这么说事,3GPP还是主张协商解决问题,业界公司其实经常互相合作,合纵连横是常有的事,不是打仗一样PK选票。如果投票差距不大,3GPP很可能会说:看来分歧比较大,这事先不忙做决定,先把能定的定下来。这和贸易谈判有点类似,原则是找共识,不是定胜负。 那为什么投票还是很重要的呢?因为支持者多、市场份额大,说事的时候就显得有道理一些。如果一个公司支持者就那么小猫两三只,还坚持说自己的方案好,就会显得不专业,好象不是来开会而是来捣乱的了。支持者多力量大,提案这边的人也就更容易坚持,说我们看法是这样,大家应该这么办事,你们应该改变看法。最后,就全体同意某个方案了,技术会议算是开成了。支持少的人可以说,我们要继续讨论,我们来说服更多公司,这也是可以的。但是,除非一拍两散自己硬去浪费人力物力强行支持某种方案,最终还是得大家一起商量。时间拖下去,对参与的公司都不利,一般也就商量出一个办法了。因为3GPP并不是让参加的公司来互相斗争定胜负,总的来说还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来,把技术方案定了,大家都有钱赚。过程中各公司因为各自专利布局,公司利益可以开诚布公摆在台面上,甚至国家利益都可以暗中体现。但是无论如何,最终还是得协商解决。 介绍完了3GPP开会的原则,那么三次5G编码会议具体是怎么回事? 三.3GPP三次5G编码会议的过程 1. 哥德堡会议 2016年8月22-26日,3GPP第一次重要的5G编码会议在瑞典哥德堡举行,叫RAN1#86会议。之前4月在釜山,5月在南京已经简单开过会了。 虽然是业界公司正式聊5G编码,但还属于交换意见,叫预讨论,本来也没有说一定要出结果。因此哥德堡会议只聊数据编码,不聊控制信道编码。 这次会议,不少联想投票事件的争论就忽略了。要按这次讨论的内容,一堆中国公司都象是站错队了。 这次会议的公开文本可以到3GPP网站去下载,地址是: http://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86/Report/Final_Minutes_report_RAN1%2386_v100.zip 其中的一个章节是这么说的: R1-167999 WF on ChannelCoding Selection QualcommIncorporated, Samsung, Nokia, ASB, ZTE, MediaTek, Intel, Sharp, MTI,Interdigital, Verizon Wireless, KT Corporation, KDDI, IITH, CEWiT,Reliance-jio, Tejas Networks, Beijing Xinwei Telecom Technology, Vivo, Potevio,WILUS, Sony, Xiaomi Also supported by Oppo. Revision of R1-166376 Proposal: • LDPC should be selected for eMBB data channel toprovide performance and implementation advantages at high rate and largeblocklength 这说的是啥意思?就是说中国的中兴、VIVO、OPPO、小米等公司,和高通、三星、诺基亚等公司支持了一个提案:数据信道应该用LDPC编码。 同时,也有一个打对台的提案: R1-168040 WF on channelcoding selection Huawei, HiSilicon,CMCC, CUCC, Deutsche Telekom, Orange, Telecom Italia, Vodafone, China Unicom,Spreadtrum Not supported by Orange. Proposal: • Polar code is a candidate channel coding technique forNR for eMBB, URLLC, mMTC 这个提案是华为和自家的海思、中移动、中国联通、德国电信、意大利电信、沃达丰、展讯提出的:让Polar作为数据信道一项候选的编码方案。“Not supportedby Orange”是说,法国电信(Orange)要推自己的Turbo码,不支持Polar码。 从两个提案看,这个阵营很模糊,华为这边有西方公司,而几家中国公司也参与到高通、三星那边去了。其实这里不存在站队问题,这是各家公司表达自己对技术的意见,纯粹的技术意味。LDPC作为老牌编码方案,得到了中国外国的不少公司支持。而Polar码作为新兴技术,也得到了一些公司支持,认为应该是候选方案。而且也只是预讨论,并不是要做什么决策。 R1-168164 WF on turbocode selection LG Electronics, Ericsson,CATT, NEC, Orange, IMT Proposal: • LTE turbo code should be supported for NR for at leastlow throughput including eMBB, mMTC, and URLLC • It can support flexibilities of information blocksizes and code rates • Turbo code enhancement can be considered • FFS: high throughput 其实还有第三个提案,LG、爱立信等公司说,Turbo码也得考虑进5G编码。 这次会议,联想还有它收购的摩托罗拉在干啥?在打酱油。可能是因为还没有什么意见,就没有啥提案,没有表态。 因为业界公司看来有分歧,会议就给出结论(或者说建议)了: Conclusion: · TheeMBB data channel coding scheme will be chosen at RAN1#86bis o includingagreeing on the observations that led to the decision. · Companiesare encouraged to: o continueanalysis and comparison in order to inform the final decision at RAN1#86bis o provideany remaining details, especially focusing on LDPC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inthis meeting) o provideany remaining details of the flexibility requirements and how they can besatisfied, and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complexity and any impact onperformance · Notethat consideration of combinations of coding schemes is not precluded. · Incase of changes to proposals already available, companies are encouraged toprovide them at least 1 week before the normal submission deadline for RAN1#86bis. 这意思是说,这次有分歧定不了,数据编码方案在下次会议RAN1#86b解决。会方建议,业界公司去积极分析比较,多给细节,帮助做出最后决定。也就是说,没有决定什么事。 2. 里斯本会议 2016年10月10-14日,这个建议的86b会议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了。这也是现在舆论讨论得最多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仍然是讨论数据信道的编码。 如前所述,经过讨论大家产生了一个想法,觉得好象可以把长码和短码分开来处理,长码和短码各自选择一种编码,可以让各家公司更充分表达意见。这次,联想终于卷进来了。 会议的文本同样可以下载:http://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86b/Report/Final_Minutes_report_RAN1%2386b_v100.zip 联想(以及旗下的摩托罗拉)参与的一个提案是: R1-1610767 Wayforward on eMBB data channel coding Samsung,Qualcomm Incorporated, Nokia,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Verizon Wireless,KT Corporation, KDDI, ETRI, IITH, IITM, CEWiT, Reliance Jio, Tejas Network,Xilinx, Sony, SK Telecom, Intel Corporation, Sharp, MTI, National Instrument,Motorola Mobility, Lenovo, Cohere Technologies, Acorn Technologies, CableLabs,WILUS Inc, NextNav, ASUSTEK, ITL Revision of R1-1610689 Also acceptable to Ericsson Proposal: • Adopt LDPC code for eMBB data channel as single codingscheme 这个提案是说,LDPC码应该成为数据信道的唯一编码,也就是长码和短码都用它。从列名的公司来看,联想确实很刺眼,其它全是美欧日韩公司。可以看出,参与的公司比86会议多了。 华为搞的提案是这个: R1-1610850 WF onchannel codes Huawei, HiSilicon, Acer,Bell, CATR, China Unicom, China Telecom, CHTTL, Coolpad, Deutsche Telekom,Etisalat, InterDigital, III, ITRI, MediaTek, Nubia Technology, Nuel, OPPO,Potevio, Spreadtrum, TD Tech, Telus, Vivo, Xiaomi, Xinwei, ZTE, ZTEMicroelectronics Revision of R1-1610668 Also acceptable to CATT Proposal: • Polar code is supported as a channel coding scheme forNR eMBB data channel 这个提案说,Polar码也应该成为数据信道的方案之一,其实意思就是“长码用LDPC,短码用Polar”。可以看到,中国方面包括台湾的公司基本都支持了华为,也有德意志电信等外国公司。在86会议中支持LDPC的中兴、OPPO、VIVO、小米都转过来了。比起联想,确实有些站队意思了。 会方看分歧大,就想办法搞清楚事情,组织了一个提问调查让各家公司回答: Question: How many channel coding schemes should bespecified for the NR eMBB data channel: - 1: o LDPC: Ericsson, Sony, Sharp, Nokia, ASB, Samsung,Intel, QC, VzW, KT, IITH, IITM, Fujitsu, MotM, Lenovo, KDDI o Polar: HW - >1: o T+L Accelercomm, IMT, LG, NEC, Fujitsu, Orange o L+P ZTE, Etisalat, Mediatek, Nubia, Xiaomi, Coolpad, Neul, HW devices,OPPO, CATR, TDTech, Spreadtrum, Potevio, ITRI, IDC, DT, NTU 这个问题是,数据信道应该用几种编码方案?这里,联想又和一堆公司说,应该用LDPC作唯一选择,等于是重复了第一个提案。注意华为一家独自说,应该用Polar码来完全换掉LDPC。另外一些公司说,应该长码用LDPC,但是短码用Turbo,或者用Polar。 会方看事儿还是麻烦,就继续组织了一次“否定性投票”。意思是说,给出一种方案,如果你一定不同意,就说出来。这次“投票”,也就是联想被舆论指责的最大罪证。 Possible Agreements: Alt 1: - The channel coding scheme for eMBB data is LDPC No: HW, IDC, HiSi, DT, NEC, CMCC, LG, Spreadtrum, Neul,CATR, Xinwei, TDTech, OPPO, Coolpad, Xiaomi, HW Devices, ITRI, Mediatek,Accelercom, Nubia, IMT, Orange, ZTE, ZTE Microelectronics Alt 2: - The channel coding scheme for eMBB data is LDPC, atleast for blocks larger than X - Polar coding is supported for eMBB data for blockssmaller than X No: Sams, NEC, Intel, QC, LG, Nokia, ASB, MotM, Lenovo,KT, Ericsson, CableLabs, ITL, Sequans, Acorn, Asustek, Mitsubishi, KDDI, Wilus,Accelercom, IMT, Orange, Sony, Sharp, Fujitsu, VzW, Docomo Alt 3: - The channel coding scheme for eMBB data is LDPC, atleast for blocks larger than X - Turbo coding is supported for eMBB data for blockssmaller than X No: HW, IDC, HiSi, Sams, Nok, ASB, KT, QC, Asustek,Spreadtrum, Mitusbishi, CATR, Xinwei, TDTech, OPPO, Intel, Coolpad, Neul,Wilus, Xiaomi, ITRI, Mediatek, Nubia, ZTE, ZTE Microelectronics, HW Devices,CableLabs, ITL, DT, VzW, KDDI, Acorn, Docomo 这里有三个选项,让人表述反对意见。“长码LDPC,短码Turbo”方案的反对者最多,33家。“长码LDPC,短码Polar”反对的公司也不少,有27家,这就是让联想惹上麻烦的投票行为,联想反对了华为阵营支持的Polar码。“长码短码都用LDPC”,反对者有24家,华为阵营都投了反对。这就是一些舆论说,华为投票24:27输给了高通的由来。 通过这个调查,会方“求同存异”,得出了结论: Agreement: · Thechannel coding scheme for eMBB data is LDPC, at least for information blocksize > X · FFSuntil RAN1#87 one of Polar, LDPC, Turbo is supported for information block sizeof eMBB data <= X o Theselection will focus on all categories of observation, including overallimplementation complexity,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coding schemes in theresulting solution (except if other factors are generally roughly equal) · Thevalue of X is FFS until RAN1#87, 128 <= X <= 1024 bits, taking complexityinto account 这里最重要的结论是说,长码确定用LDPC了,短码的几种选择再议(区分什么叫短码长码的X值也再议)。这个结论的基础是,除了华为,所有公司都同意,LDPC应该作为长码的编码方案。这个共识华为确实没法阻止,只能同意。而且这和联想的站队无关。就算联想和中兴小米一样,短码选Polar,长码也确定会是LDPC的。 下面我们要进入最关键的逻辑讨论了。联想在两个对立提案中,与许多中国公司截然不同的奇怪站位(也就是舆论说的投票),对会方的结论有什么影响?如果联想改而支持华为,会议结论会有什么改变么? 答案是毫无影响!这是很多舆论不懂的道理。 有些人说,如果联想改站到华为这边,3GPP就会决定让Polar码来做短码编码了。这种推理绝对是错误的。因为3GPP的决议是,短码编码是“不确定状态”,下次会议再说。为什么不确定?因为两边都有一些支持的公司。并没有什么投票定输赢。只要两边的公司不是碾压的优势(就象所有公司都同意长码用LDPC,只有华为不同意),里斯本会议就会给出“不确定”的结论。 一些舆论说,华为与高通阵营各得了24和27票,华为输了,所以联想是罪人(因为联想可以拉着摩托罗拉改投华为,于是就26:25,华为就能赢了)。这个分析是绝对错误的! 首先,并没有什么华为24:27输给高通的事。因为高通阵营说的“长码短码都用LDPC”,会议方并没有同意。其次,也不存在“联想改投,华为就能26:25赢了”这回事。联想改投,无非是两边反对的公司数量发生一点变化,在参会各方看来,没有太大影响,仍然是分歧很大。绝对不可能因为联想改投了,“长码LDPC,短码Polar”就变成会议结论了。按这个逻辑,“长码短码都用LDPC”应该当场以27:24胜出,然而会议结论并没有这样说。会议只是让大家充分表达意见,给出一个“下次再说”的结论。 对于联想这次会议为什么站到华为对立面去了,很难说清楚。联想自己说是对LDPC更有感觉,技术积累更多。哪怕就诛心地认为,联想就是想坏华为的事,就是想投靠西方阵营表示自己“心向西方市场”,这都可以猜测,是个人自由。但是必须明确指出,联想的投票或者站队,并没有在里斯本会议上让华为失去机会,没有对华为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如果对3GPP的会议机制稍微了解一下,不需要多高的认识水平就能看出来,这次联想的行为没有任何影响。说联想的投票产生了关键影响,那是抬举了它。除非说,除了联想,还有一堆中国公司都背叛了华为,都在长码上支持了LDPC,没有象华为那样长码也支持Polar。那么联想的投票才有那么一点影响(也是和其它一堆中国公司一起),让华为失去了让Polar占领长码的机会(实际不可能)。 以上的逻辑,对于不爱动脑子的人来说,可能有点绕。但是这并不是什么数学难题,只要肯去理解事理,没有很难绕的弯子。 3. 雷诺会议 2016年11月14-18日,#87会议在美国雷诺举行。这次会议最终决定了5G编码的主要问题。 由于联想在雅典会议上投票和华为完全一样,所以关于联想没什么好说的。但是3GPP会主在技术方面的决定逻辑,还是很有看点的。 前面已经说了,“长码用LDPC”这事已经定了,华为也放弃了。要争的就是“短码用什么”。由于Turbo码反对的人最多,所以也不用讨论了。所以争论的焦点就是,“短码用LDPC,还是用Polar”。在这个问题上,全球通信公司有一个大规模的站队。 会议文本的下载地址是:http://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87/Report/Draft_Minutes_report_RAN1%2387_v010.zip 华为组织起了55家公司的阵营,要求“短码用Polar”。注意联想和摩托罗拉都在华为这边了。 R1-1613307 WF on channel coding Huawei, HiSilicon, Acer, ADI, Aeroflex,Alibaba, Bell Mobility, Broadcom, CATR, CATT, Coolpad, Coherent Logix, CHTTL,CMCC, China Telecom, China Unicom, Dish Network, ETISALAT, Fiberhome, Hytera,IAESI, III, Infineon, InterDigital, ITRI, Irdeto, Lenovo, Marvell, MediaTek, Motorola Mobility, National TaiwanUniversity, Netas, Neul, Nubia Technology, OOREDOO, OPPO, Potevio, SGSWireless, Skyworks, Sporton, Spreadtrum, SRTC, Starpoint, STMicroelectronics,TD-Tech, Telekom Research & Development Sdn. Bhd, Telus, Toshiba, TurkTelekom, Union Telephone, Vivo, Xiaomi, Xilinx, Xinwei, ZTE, ZTEMicroelectronics Bureau Veritas withdrew their support. Proposal: • Polar is supported as the channel coding scheme for DLand UL eMBB data with information block up to 1024 bits Objections: Ericsson, Qualcomm, Nokia, ASB, Samsung,LG, ETRI, KT, VzW, Intel, Docomo, IMT, KDDI, NEC Proposal: • Polar is supported as the channel coding scheme for DLand UL eMBB data with information block up to 255 bits 高通组织起了31家公司的阵营,要求“短码也用LDPC”。 R1-1613342 WF on channel coding for eMBB data Samsung, Acorn Technologies, Alcatel-LucentShanghai Bell, Ceragon Networks, Cohere Technologies, Ericsson, ETRI, EuropeanSpace Agency, HCL Technologies limited, IAESI, Intel Corporation, ITL, KDDI, KTCorporation, Mitsubishi Electric, Motorola Solutions, NextNav, NEC, Nokia,Nomor Research, NTT Docomo, Prisma telecom testing, Qualcomm Incorporated,Reliance Jio, Sharp, SK Telecom, Sony, Straight Path Communications, T-MobileUSA, Verizon Wireless, WILUS Inc Proposal: • Adopt LDPC code as the single code for eMBB datachannels Proposal: • Adopt LDPC code as the single code for eMBB datachannels at least for blocks >=256 bits Proposal: • Adopt LDPC code as the single code for eMBB datachannels • It is not precluded to adopt Polar code as anadditional code for small eMBB data blocks if the concerns on IR HARQ areresolved Proposal: • Adopt LDPC code as the single code for eMBB datachannels • Adopt Polar code for a physical layer control channels 注意,高通阵营的提议中,也包含了一些对Polar方案的让步。对于特殊情况下的小码块数据,以及控制信道编码,可以用Polar码。 除了“数据信道短码”方案的争议,在控制信道上也发生了一个较小的分歧,但是很容易就解决了。华为等55家公司提议控制信道编码用Polar码,高通等五家公司提议用TBCC码。这个很容易决定,华为等55家公司的意见成为共识,3GPP会议决定,控制信道编码用Polar码。这确实是华为阵营获得的一个成就,也是2016年底不少新闻报导的焦点(虽然很多说错了)。两个提案如下,明显华为阵营的公司多得多。 R1-1613211 WF on Channel Coding Huawei, HiSilicon, Acer, ADI, Aeroflex,Alibaba, Bell Mobility, Broadcom, CATR, CATT, Coolpad, Coherent Logix, CHTTL,CMCC, China Telecom, China Unicom, Dish Network, ETISALAT, Fiberhome, Hytera,IAESI, III, Infineon, InterDigital, ITRI, Irdeto, Lenovo, Marvell, MediaTek, Motorola Mobility, National TaiwanUniversity, Netas, Neul, Nubia Technology, OOREDOO, OPPO, Potevio, SGSWireless, Skyworks, Sporton, Spreadtrum, SRTC, Starpoint, STMicroelectronics,TD-Tech, Telekom Research & Development Sdn Bhd, Telus, Toshiba, TurkTelekom, Union Telephone, Vivo, Xiaomi, Xinwei, ZTE, ZTE Microelectronics Bureau Veritas and CGC withdrew their support. Proposal: • Polar is supported as the channel coding scheme for DLand UL control channels for eMBB (except FFS for very small payloads) R1-1613577 WF on coding technique for controlchannel for eMBB LG, AT&T, Ericsson,NEC, Qualcomm Proposal: • For DCI, tail-biting convolutional code (TBCC) isadopted as a channel coding technique for NR • For UCI with encoder input size [16]<=K<=100bits, TBCC is adopted as a channel coding technique for NR • FFS: enhancements to LTE TBCC including generatorpolynomials with larger constraint length, lower native code rate 那么,“短码用LDPC,还是用Polar”这个问题最后如何了?是不是按某些人以为的投票逻辑,华为这边55票对高通31票胜出了?很遗憾,3GPP会议的逻辑不是这样的。 3GPP会议不是数公司数量,大公司的份量要比小公司重得多。高通阵营那31家,但是很有几家大块头,如三星、英特尔、爱立信、Verizon,全球市场份额不小。 最后,雷诺议得出的“共识”,基本按高通阵营建议的来了:短码也用LDPC码。可能高通阵营提议里控制信道用Polar的建议,就是用来让华为阵营放弃对抗的。可以想象,会议各方争论,华为方案通不过,而高通阵营实力要强一些,最后就劝华为阵营妥协。华为阵营看着公司多,但是也并不是很坚定,大多数公司技术上其实没有多少偏向。最后事情总需要得到解决,不能拖着不动,于是华为这边就同意了短码用LDPC,以控制信道用Polar码作为小的收获。 华为阵营也不能说是输。因为本来通过了标准,业界公司就可以按标准来一起开发,各显神通占领市场。华为在LDPC上也是有积累的,以后会在LDPC方向上继续努力。5G肯定还是中国公司占优,正如美国政客警告的那样。 四.结论 在3GPP对于5G编码的三次会议上,华为公司史无前例地组织起来庞大的阵营,对美欧日韩公司阵营发起了挑战。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说明中国公司学会了用“技术语言”来表达公司利益、国家利益,公司之间的合纵连横能搞起来。 华为公司主推Polar码,虽然不是自己发明的,但这是中国公司首次按照3GPP公认的规则在公开赛场上参与比赛,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华为提出的建议,需要争取中国以外的全球其它公司同意,并不是本国就能独立实施的TD-SCDMA这样的标准。华为主推的Polar码,虽然没有实现在数据信道占据份额的目标,但也算部分成功了,成为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 联想在几次5G编码3GPP会议中,本来是无关紧要的角色,2016年也没有引起任何关注。第三次会议,联想完全加入了中国公司的阵营,没有异常。联想在第二次会议中,奇怪的站队行为,应该由联想自己去解释。本文指出的是,3GPP不存在所谓的投票定输赢的机制,联想第二次会议中的异常行为对会议没有任何影响,并非华为方案没有通过的原因。从目前的国际电信公司格局来看,华为方案得到通过的可能性不大,更不可能在第二次会议中直接通过。无论联想站哪边都不会有影响,从3GPP会议的处理原则不难看出来。 舆论由于对电信标准涉及的技术问题、流程问题不理解,对事件可能有一些误解。希望本文能解释清楚还原一些事件真相。 (感谢通信专家杨学志博士对事件提供的专业意见,对本文帮助很大)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