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AI司机也要考驾照!揭秘百度自动驾驶战绩,比人类司机更便宜
作者 | 王健恩 编辑 | 高歌 智东西7月17日报道,昨天,百度自动驾驶产品运营部总监徐宝强在百度开放日活动上向大家全面分享了百度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对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 另外,徐宝强还向大家分享了百度第五代自动驾驶车Apollo Moon。Apollo Moon主要面向运营场景,并且成本降到了48万元,仅为业内一般共享无人车成本的三分之一,这给共享无人车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带来了可能。 谈到未来,徐宝强称将在三年内把共享无人车拓展到超过30座城市内,部署超 3000台车,以服务超过300万名用户。 ▲如何保证自动驾驶安全性 一、每天路测4万公里,让AI变成老司机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人工智能的概念开始兴起,随着产业一轮一轮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深入的改变我们的生活。向其他产业一样,汽车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走上了智能化的道路。谈到汽车智能化,那一定离不开自动驾驶技术。 徐宝强谈道,自动驾驶在公共出行、零售、观光、物流、工业等各个场景都有使用,其中城市道路共享出行可以说是技术难度最高、挑战最大的场景。但是这个场景又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意味着这是商业化潜力最高的一个场景。 百度在2013年启动了自动驾驶相关的研发工作,并且于2019年在长沙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Apollo Go。到了2020年,百度的自动驾驶里程已经突破1000万公里。 徐宝强分享道,现在百度的自动驾驶车辆不论是汇入车流、通过复杂路口,还是掉头、变道、超车等都能轻松应对。 那么“老司机”是如何炼成的?徐宝强认为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要建设一套完善的自动驾驶系统,二是要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千锤百炼的道路测试,三是要实现车路协同助力自动驾驶车辆应对各种状况。 百度Apollo到现在已经接受了超过1200万公里的道路测试,并且这个数据还在以每天4万公里的速度往上增长。通过这样大量的道路测试,百度的自学习AI司机能够不断地学习成长,开得越多,驾驶能力越强,也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应对各种道路场景。 然而仅仅靠AI司机的自身修炼来判断如何行驶还远远不够,复杂的路况导致难免有盲区的存在,车路协同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自动驾驶车辆通过路口时,布置在路口各个方位的传感器能将采集到的各种信息发送给车辆,自动驾驶车辆结合这些信息能够更好的掌握路口状况,提前感知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车路协同工作原理示意图 二、“干掉”安全员,AI司机也要考驾照 现在很多所谓的自动驾驶往往还需要一位司机坐在方向盘后面充当安全员,以免意外状况的出现。那么能不能把这位安全员“干掉”呢? 徐宝强谈到,要把安全员“干掉”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车智能系统,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有冗余和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车辆情况,一旦车辆出现故障或意外,作为“替补”的冗余系统便可以替代出现故障的部分实现相同或相近的功能,让车辆可以减速慢行或靠边停车。 除此之外,要“干掉”安全员还需要用到百度构建的5G云代驾系统。当自动驾驶车辆出现堵车、被困等AI无法处理的问题时,可以通过5G云代驾来远程操作车辆,帮助车辆脱困。 ▲5G云代驾操作现场 “从百度Apollo开始自动驾驶研发的第一天,安全第一就被作为我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为了保证自动驾驶的安全,百度做了大量的工作。”徐宝强说道。“一方面,要完备系统设计,为自动驾驶构建多重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在车辆道路测试前要经过仿真测试、封闭测试等一套完整的测试体系,以保证车辆能够安全上路。” 此外徐宝强还提到,像人类开车需要驾照一样,自动驾驶车辆上路也要经过封闭测试场上的“科目二”、开放道路上的“科目三“才能拿到合规上路的“驾照”。目前,百度Apollo已经在全国拿到了220多张的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AI司机视距更远、反应速度更快,而且不会感到疲劳,更不会有‘路怒症’等负面情绪。”徐宝强谈道,“我们现在在城市道路的综合送达成功率已经达到99.99%,安全性超过人类驾驶员。” 三、成本仅为48万,Apollo Moon将面向运营场景 此前百度已经推出了4代自动驾驶车辆,今年百度推出了第五代自动驾驶车辆Apollo Moon。 Apollo Moon将除主激光雷达以外的传感器都集成到了车身,使它的外观非常接近市面上的量产车。另外,Apollo Moon的硬件可靠性也得到了大幅提高,整车质保达到五年,据称能够保证2万小时的使用而不出现故障。 此外Apollo Moon包括主激光雷达在内的所有传感器具备了自清洁能力,即使遇到暴雨、暴雪等复杂天气,也能保证车辆更加平稳流畅的驾驶。 徐宝强还谈道,Apollo Moon主要面向运营场景,因此它也拥有多项能够让乘客更加便利的功能,比如车顶交互屏、自动开闭门,以及乘客上下车时的人脸交互识别等。 并且Apollo Moon将成本降低到了48万元,已经进入到了市面上的量产车的价格区间。据徐宝强所说,这仅仅是业内一般共享无人车成本的三分之一。 ▲Apollo Moon的四大亮点 徐宝强介绍道,之所以能达到如此低的成本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依靠其技术进步,实现了轻传感器依赖,二是采用自研计算单元,定制激光雷达;三是与汽车厂商合作进行深度定制,实现前装量产、大批量下线。 “48万的成本,5年的质保周期,相当于每辆车每个月的成本只有8000元。这样的成本比一线城市的司机工资还要低,和其他城市的司机加车辆所需要的成本相比也有巨大的优势。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进行大规模部署,让商业化运营更进一步到来。”徐宝强说。 从2019年开始,百度陆续在北京、长沙、沧州等多座城市开放了Apollo Go自动驾驶共享出行服务。徐宝强举例说道:“在北京亦庄,Apollo Go已经实现了全时段、全区域的覆盖,用户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叫一辆共享无人车出行。” 结语:百度自动驾驶成本下降,商业化部署成为可能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亮眼的成就。 一方面,自动驾驶技术成长的越来越快,百度的自动驾驶车辆已经能够适应多种复杂路况。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逐步开放,将会有更多区域向自动驾驶车辆开放。 另一方面自动驾驶车辆的成本也得到了下降,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完善,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这给百度进行大规模商业化部署共享无人车创造了可能。 相信共享无人车很快将会普及,到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将体验到自动驾驶带来的便利。
​消息称华为P50确定7月29号发布:最新外观图曝光
据相关媒体最新消息,目前华为内部已经确定,华为P50系列已经确定将于7月29日发布,作为首款出厂预装HarmonyOS系统的华为旗舰正式登场。 根据日前的一些爆料显示,某华为下线店铺员工透露,华为P50目前已经开始了线下盲约活动,这也侧面证实了发布会的时间节点。 今日,有相关网友曝光了疑似华为P50的真机外观图,根据图片显示该机背部采用了如十分大气简约的设计,后摄的双圆环设计非常醒目,其中可以可以明显看到潜望式长焦镜头的存在,预计该机将依然延续前代强劲的影响性能。 据此前爆料,华为P50将采用三摄方案,其中主摄采用最新升级的IMX707传感器,同时还配备了一颗IMX600镜头,应该是超广角,另外还拥有一颗3倍长焦镜头。 至于华为P50 Pro则更进一步,升级为四摄组合,规格分别为IMX800+OV64A+5倍潜望镜+新ToF传感器,其中主摄的IMX800是索尼史上最大底传感器,拥有1/1.18英寸超大底,能对该机的拍照水平带来质的提升,尤其是夜拍表现十分值得期待。 性能方面,消息称华为P50系列此次会采用双芯策略,分别搭载骁龙888 4G版本,并且同时还会拥有麒麟9000系列芯片,而造成双芯混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麒麟9000芯片的存货不足。 按照一些说法,华为最初囤积的麒麟9000芯片即将耗尽,而目前高通方面已经放开了对华为4G芯片的供应,因此不得不退出仅支持4G的骁龙888版本,但好在性能方面与此前的骁龙888并无不同。
小米逆袭全球第二 苹果没拦住
作者 | 黄青春 资料整理 | 张乐宁 题图 | 视觉中国 小米往前一小步,苹果都成了背景板。 7月16日凌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微博宣布,“Canalys发布了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占率排名,小米手机销量超越了苹果,首次晋升全球第二。” 你没有看错,小米超越苹果,“摸”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这是小米自创立以来,首次在全球总销量上超越苹果。而就在前一天,雷军刚在福布斯中国发布最佳CEO榜中,荣登首位。 难怪雷军在全员信中将之称为“天大的好消息”,他说:“小米第一次成为全球第二,这是个梦幻般的成就,是小米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Canalys(市场调研机构)报告显示,2021Q2全球智能机出货量增长了12%,三星以19%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榜首;小米以 17%的全球市场份额屈居第二;苹果则滑落至全球第三,仅剩14%的全球市场份额;OPPO、vivo分别以10%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第四、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五大厂商中,小米第二季度销量增速惊人,同比增长高达83%。 小米亮眼的成绩自然刺激到了资本市场的神经——受此消息影响,7月16日港股开盘,小米股价就迅速拉涨,截至7月16日港股收盘,小米集团港股涨4.82%,报28.25港元/股,总市值达7086亿港元。 挤下苹果,小米凭什么? 如果只看国内的话,Canalys公布的2021Q1国内手机市场份额数据,vivo以23%的市场份额以及79%的增长速度排名第一,而小米在国内连前三都没挤进去,屈居第四。 那么,小米2021Q2力压苹果的销量从何而来呢?答案就在那83%的增长里,而这83%的新增量中有70%来源于海外市场。 数据显示,2021Q2,华为海外市场份额萎缩最明显的欧洲,大多数原本与华为合作的运营商选择了小米,小米因此成为欧洲市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手机厂商,份额占比达23%,同比增长85%。 此外,小米本季度也在积极开拓非洲市场、拉丁美洲市场,两地增长分别达150%、300%。这主要源于疫情使该地区智能机、智能设备需求大幅度增加,而小米迅速填补了这部分市场需求。 这既得益于小米的全球化运营能力,比如整合渠道合作伙伴、更精细化管理旧库存等,也归功于小米手机为符合当地各种技术标准所做的各种努力。 其实,小米的统治力Q1季度就已露出端倪——Canalys报告显示,2021Q1,小米全球主要市场市占率及排名分别是,印度地区市占率28.3%,排名第一;欧洲地区市占率22.7%,排名第二;亚太地区市占率17.5%,排名第二;拉美地区市占率达11.5%,排名第三;非洲地区市占率7.2%,排名第四。 其中,尤以欧洲市场的爆发最为典型。 根据小米2021Q1财报显示,欧洲市场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85.1%,首次达到第二。其中,西欧智能手机市占率稳居第三,销量同比增长86.1%;东欧智能手机市占率连续两个季度第一,销量同比增长81.1%;西班牙智能手机市占率连续五个季度稳居第一。 除了销量增长势头强劲外,小米手机的质量也得到了欧洲市场的普遍认可。 2021年5月,Computer Bild(德国三大评测机构之一)在报告中称,小米11 Ultra不仅是最好的小米智能手机,也是目前最好的安卓手机,在智能手机对比测试中已经把三星、华为、一加等公司甩在了后面。 Computer Bild还在专业报告中指出,“从设计上来说,小米11Ultra具备卓越的速度和强大的显示效果。它有一个凸起的相机,除了长焦镜头和其他镜头外,还装有很酷的辅助显示屏,可以显示信息、图像或文字,或者在用主摄像头自拍时,充当取景器。” 至于拉美、非洲地区,小米2021Q1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61.7%、191%,拉美地区中的智利市场异军突起。 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显示,2021Q1 智利智能手机销量290万部,小米以50万部的销量夺得市场第三名,年同比增长高达1025%,成为该地区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品牌。与此同时,小米在智利的市场占有率也从去年同期的2.4% 上升至15.5%。 对此,Strategy Analytics 高级分析师 Rajeev Nair 分析称: “ 小米旗下的红米手机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这使得该款手机在因为疫情而" 消费 降级 " 的智利消费者中获得了强烈认可,从而帮助小米在该地区获得了销量第三名的位置,也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而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王翔则表示,小米已经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企业,产品进入近一百个国家,营收一半来源于海外市场。“不单单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亚太地区,也进入了发达国家的地区和市场。我们的市场有战略纵深,所以能让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 华为跌倒,小米吃饱? 有人对小米的逆袭拍手叫好,自然也会有人冷嘲热讽,戏称其是“华为跌倒,小米吃饱”。 不可否认,分食华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确实是头部手机厂商增速加快的原因之一。 2019年5月以来,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在谷歌宣布停止提供安卓系统和谷歌GMS后,华为的海外销量及市场份额暴跌。 根据Canalys数据,华为2019Q2海外市场销量为2140万台,2020年Q2,这个数字只剩下了1560万台,同比下降27%,到了2021Q1,华为仅占全球智能手机销量4%,排名第六,位于三星、苹果、小米、OPPO、vivo之后。 当时,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猜测,这些市场份额会被三星全盘收下,不过从目前来看,华为缺位后,小米才是这场“分食华为抢位战”中的最大受益者。 在欧洲,2019年Q2,小米销量还只有430万台,市占率9.6%,排名第四;2020年Q2,小米销量已经超过华为,达到710万台,市占率17%,排名第三。2021Q1小米在欧洲地区市占率22.7%,排名第二,不到两年,小米在欧洲的市占率翻了两倍不止,业务突飞猛进。 至于拉丁美洲,2020年第四季度华为跌出当地智能手机销量前五后,小米便很快接管了大部分原本属于华为市场份额。 其实,去年并非小米第一次征战拉丁美洲——早在2015年7月,小米就曾宣布进军巴西市场,但当时巴西经济状况不佳,民众也没有线上消费习惯,再加上高昂的税收和苛刻的贸易保护政策,让小米寸步难行。2016年5月份,小米宣布改变巴西市场策略,短期之内不再发布新款手机,团队也将返回中国,进军拉美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再回拉丁美洲市场,小米的策略和打法成熟了许多——在地域上,先选择了贸易政策更为开放的智利作为第一站;在销售策略上,努力配合拉美国家线下消费的习惯,在一些大型商场和手机专卖店进行产品销售,再逐步布局实体“米店”,直到2019年4月27日,小米首家智利“米店”才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东部繁华商圈开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会“因地制宜”的小米终于在2021Q1将智利市占率从2020年同期的2.4% 提升至15.5%。 对此,Strategy Analytics 高级分析师 Rajeev Nair 认为,“(在智利)华为手机此段时间的‘失利’确实利好小米,但更大的增长空间源于小米自身。" 除此之外,小米成为全球第二,和苹果自身也有一定关系。 2021Q2季度苹果处于销售淡季,销量偏低并不意外。比如从Counterpoint发布的苹果公司2018Q1~2021Q1的iPhone销量便可以看出: 苹果营收和利润向来有很强的季节性 Q1通常是苹果销量偏高的季度,Q2销量通常会比前一季度大幅减少,Q3则是全年销量的低谷,因为9~10月份是苹果主要产品线iPhone新品发布时间,新产品发布前,分销商的存货量会逐渐控制减少,并为新品发布作准备,Q4新品发布后,销量又会大幅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上市公司财季周期与国内不同。苹果的财年周期是上一年的9月28日至今年的9月27日。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Q2,对应为苹果公司Q3,即销量低迷的季度。 反观小米,2021Q2季度海外市场疯狂扩张,增速强劲,这一时期销量赶超苹果并非没有可能,只不过大家没有预料到,小米的增速能达到83%。 至于Canalys 研究经理 Ben Stanton认为,“小米已经将目光投向下一个目标:取代三星,成为全球头号厂商。” 短期来看,并不现实。 首先,虽然小米如今占据着全球手机市场17%的份额,与三星仅剩2%的差距,但要知道,从产品到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三星都比小米厉害,尤其供应链上下游整合能力小米更是差距巨大——三星自产芯片、屏幕、存储和组装工厂,而小米则严重依赖供应商。 其次,小米仅仅是销量挤到了全球第二的位置,但2020年三星和苹果却拿走了全球手机产业链大部分利润。 OPPO中国区总裁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手机市场当中,高端机型的市场份额接近25%,其中苹果占到44%,考虑到未来华为可能会缺席这场竞赛,如果其他国产厂商无法及时填补这个空缺话,很有可能会被苹果继续侵蚀。 所以,小米能在第二的位置“苟住”已属不易,就别再给小米冲第一的“幻觉”了。
荣耀Magic 3设计图曝光:神似华为Mate 40 Pro
7月16日,荣耀官方正式宣布将于8月12日举行全球发布会,正式发布独立以来的首款高端旗舰产品——荣耀Magic 3。 官方虽然未曾公开宣布任何新机有关的信息,但是预热视频却似乎透露了该机的摄像头设计,可以看出其将会采用圆形的多摄方案,同时也暗示了该机将主打影像系统,拥有强劲的拍照体验。 随后,有网友曝光了一张疑似荣耀Magic 3的设计草图,其中显示该机背部将采用类似华为Mate 40 Pro的设计方案,采用一块“奥利奥”多摄模组,正面则采用一块“药丸”式双挖孔屏幕。 此次草图曝光的正面外观也与日前泄露的工程机谍照十分吻合,可信度颇高。 根据日前曝光的真机图显示,荣耀Magic 3将采用大曲率瀑布屏方案,与此前荣耀V40系列的80°超曲飞瀑屏基本一致,拥有极为沉浸的视觉观感效果,同时也能通过顶部状态栏的图标分布明显看出该机的双挖孔方案。 另外,该工程机的系统界面还泄露了该机的配置,其中处理器为SM8350,这也是骁龙888系列的代号,结合官方的宣传综合来看,该机应该会搭载最新版本的骁龙888 Plus处理器,相比此前的极限性能再次提升,这也是全球首款宣布的骁龙888 Plus机型。 同时,荣耀Magic 3还将配备12GB的超大内存版本,能提供极为庞大的后台运行空间,保障在多应用同开和游戏的性能输出,在日常使用中能更加流畅。
苹果iPhone 12/Pro系列同期保值率高于iPhone 11/Pro
IT之家 7 月 16 日消息 外媒 MacRumors 报道,根据 SellCell 的一份新报告,在相同的时期内,iPhone 12 系列机型的保值率比 iPhone 11 系列机型高。 报告称,在上市后的六个月里,iPhone 12 机型平均损失了 34.5% 的价值,而在 iPhone 11 系列上市后的同一时期,iPhone 11 机型损失了 43.8% 的价值。这意味着在推出后的六个月内,iPhone 12 系列机型目前的保值率比 iPhone 11 系列机型保值率高 9.3%。 尽管 iPhone 12 系列的推出促使 iPhone 11 机型在三个月内损失了 8% 的价值,并在九个月内损失了 10% 的价值,但 iPhone 11 系列机型现在的贬值情况已经趋于稳定。 在 iPhone 11、iPhone 11 Pro 和 iPhone 11 Pro Max 中,iPhone 11 的贬值幅度最小,只损失了 31.7%,尽管是最便宜的型号。这比 iPhone 11 Pro 的折旧率低 17.5%,比所有三款手机的平均折旧率低 9%。 ▲ iPhone 11 系列保值情况 在上市以来的 21 个月里,iPhone 11 的表现仍然最好,总体上贬值了 49.1%。而 iPhone 11 Pro 则是表现最差的,在上市后的 21 个月里,它的价值损失了 56.9%。 在 iPhone 12 系列阵容中,iPhone 12 mini 贬值幅度最大,6 个月后损失了 41% 的价值。这比其他被评估的设备平均多出近 9% 的贬值,或许也表明了需求的减少。即便如此,每款 iPhone 12 系列机型都恢复了价值稳定。iPhone 12 Pro Max 在第一个月损失了 49.2% 的价值,但到了第六个月,该手机恢复了 20.3% 的建议零售价值。 ▲ iPhone 12 系列保值情况 总体而言,iPhone 11 和 iPhone 12 系列设备在上市后的前四周内平均损失了 40% 至 50% 的价值。IT之家获悉,迄今为止,无论具体型号如何,iPhone 仍然是保值率最高的智能手机。例如,之前的一项研究显示,iPhone 12 的保值率比三星 Galaxy S21 手机高 20%。
智能手机变局十问:国产手机厂商的深层逻辑
原标题:智能手机变局十问:小米成为世界第二的深层逻辑 看似已经成熟的智能手机市场,却总能在波谲云诡中,产生一些意外。 7月15日,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报告数据,其中显示:小米以83%的同比增长率和17%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第一名三星(占比 19%)——并由此超越了第三名苹果(占比 14%)。 这是小米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位居第二。 与此同时,三星、小米和苹果这三甲,与 OPPO 和 vivo(占比均为 10%)一起,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 70%——而且前五名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当然,在这份报告中,小米无疑是最亮眼的一匹黑马。面对这份成绩,小米 CEO 雷军也在次日发布全员信表示:这是梦幻般的成绩,也是小米发展史上的最大里程碑。 当然,在小米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包括苹果三星在内的几个大玩家也正在智能手机这个竞争激烈的战场苦心孤诣地布局、谋划、竞争;当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严重缺位,也给这些玩家提供了一定的增长空间。 因此,手机市场往往是看似大局已定,但实际上还是变量重重。 为了更加透彻地了解到 Q2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成绩单背后的深层逻辑,雷锋网与 Canalys 移动业务副总裁 Nicole Peng 进行了深入对话。以下是对话内容: 一、小米 Q2 同比增长率为 83%,整体原因是什么? 第一,小米本身的增长大部分是来自于一些新兴市场,比如拉美、中东非,对于一些成熟市场也有一定的提升。 第二,去年疫情爆发后,很大部分海外市场是在 Q2 开始受到影响,中国市场则是 Q1 受到影响。这是小米今年 Q2 同比实现 83%增长的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就是新兴市场在疫情之后对智能手机智能设备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小米在这些市场的高速推进,抓住了这些市场对于性价比手机的强劲需求。 第三,从供应上来看,在海外的许多地区,比如拉美、中东非甚至南亚等市场,多个品牌都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没有很多厂商可以进行大规模铺货。这对小米来说,构成了绝佳的增长机会。 二、有观点认为小米手机出货量增长主要体现在中低端产品,你怎么看? 中国其实是全球最大的高端市场,中国的高端市场是比美国还要大的,所以相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境外的大部分产品从零售价上来说是更低端的。 中国本身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了,上个季度披露的 ASP(平均销售价格)已经达到了 400 多美金,这个数值只有西欧和美国达到了,并且只有美国的 ASP 比中国要高。所以相对于其他市场来说,中国其实已经算是高端市场,全球大部分地区其实都是大众市场。 当然,小米的手机定价决定了它有能力做好大众市场,另外一个能够在大众市场去把规模做起来的,就是三星了。 三、在海外市场,小米本土化的能力如何呢? 我觉得小米在这方面还有上升的空间。实际上,相对于三星来说,中国手机厂商出海的时间还是比较晚的;三星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玩家,在每个地区,无论是渠道,还是像电视、家电等其他产品,三星在本土化上都做得非常深入。 除此之外,三星还有像当地供应链、物流、仓储等优势,还有跟当地零售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些方面,其他厂商是不可能和三星同日而语的。 对于小米来说,他们需要做一些精细化运营,有了一定得业务收入才能进行慢慢推动,把规模做上去,接着做更深入的一些策略规划,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后续较长期的发展。 四、Q2 小米在国内的表现如何? 我觉得国内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是有一定回调的。由于有大量新产品上市等因素,第一季度是达到历史新高;对于一个成熟市场来说,这个增长是非常鲜有的,考虑到渠道需要时间消耗,所以会有一段时间的回调。 成熟市场的竞争和海外的竞争的模式类型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在国内市场,小米并不能像在海外一样实现三位数或两位数的增长,如果它能够稳住国内市场份额、甚至有所提升,那么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目前小米在国内市场的一个重心是线下布局。因为线上对于厂商来说作为一个渠道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然后再加上线上的竞争对于产品价格压力也是非常大。考虑到小米的线上增长空间,因为它本身在线上已经做得很好,所以唯一能找到增长的部分就是要往线下去深耕。 但是线下深耕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运营提升投入,都是非常多的。 现在可以看到小米稳住了,就说明线下的运营是比较稳定的,长期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毕竟我们都是要看长期的一个成绩。从最近三个季度出货量和市场份额来看,小米都是在稳步提升的。 五、小米如果要与三星争第一,难度在哪里? 这个有一定难度,从现在来看的话,前三名(三星、小米、苹果)各自的差异化是非常大的,各有各的优势。 三星,首先它是老玩家,无论是从产品还是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来说,它都比小米大得多,甚至巅峰时期的华为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跟进。尤其是在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上,三星有自己的芯片,屏幕,存储和组装工厂。三星受到外围因素的影响非常少,哪怕是中美贸易。 当然,在三星没有办法关注的一些市场,小米也是有一定优势的;小米有非常多的渠道方面的创新,比如说在拉美、中东非等一些线上渠道小米是带领这个渠道转型的潮流的。在某些区域某些市场的话,我觉得小米在往三星靠拢,甚至是有可能超过三星,不过全球范围来说,这将会是一个难度相当高的目标。 六、小米要想冲击高端,有什么破局之道? 第一,在资源有限和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小米要服务好现有的客户,稳固阵地,然后考虑对于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拓展高端产品线,抓住不同的用户群体,精细化高端产品运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我们看三星,它的产品线就非常丰富,它可以在每个价位段都做到覆盖,而以小米现在的资源的话,是没办法做到的。 第二,要和苹果三星做出差异化,而不是单纯跟 OPPO 和 vivo 做差异化。这要求小米在各种能力上的逐渐提升,才可以往高端靠。从战略性来看,做高端,就必须要投入一些能产生差异化的研发,这个方面其实小米 OV 都在努力。 七、如何评价本季度 OPPO 和 vivo 的成绩表现? OV 相对小米来说,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是非常大的。对于 OPPO 和 vivo 来说,至少 50% 的出货是来自于中国市场的,对于小米来说可能 70% 都已经在海外了。需要注意的是,realme 和一加品牌都是单列的,并没有加入到 OPPO 的总销量成绩当中。 对于 OPPO 来说,第二季度的一个重要动作是一加回归,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对于 OPPO 来说,高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一加在高端长期的耕耘有着非常好的成绩,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品牌基础和运营能力。 当然整合供应链,提高运营效益,提高利润率,应该是今年的主旋律,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在涨价,包括零部件、人工成本等。所以对于硬件厂商来说,现在生存压力非常大,如果能把中间有一部分的运营打通的话,对于双方都好。 八、vivo 上半年没有更新 NEX 系列旗舰新品,你怎么看? 目前,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它们首先要想怎么去聚集自己的资源,对于产品上面一定会有一定的调整,目的是整合资源。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某个系列或者某个价位段上面是有任何失败的。 在我看来,市场要给中国手机厂商多一点的空间和时间,让它们去调整好自己在高端上的市场策略,这样才能在长期可持续发展。单个产品的上市节奏并不能说明太多。我觉得市场需要留意它们在整个价位段或者高端上面的策略,或者品牌怎么去定位,这些才是更前瞻性的一些关注点。 九、华为、荣耀是否会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市场中的重大变量? 智能手机市场变化非常快,每一个季度都有这种新的变化,无论是从厂商或者是从渠道上面。 华为如果要回归的话,我相信必须得用另外一个形式 ,因为毕竟它现在还没有完全退出这个市场,还有 4G 手机在卖,以及 IoT、鸿蒙系统等。我觉得对于华为来说,鸿蒙早期阶段需要建立自己的差异度和商业价值;一旦它有足够的商业价值,我相信和其他厂商也是有合作的可能。 我得要把荣耀作为一个新的厂商来看待。它有很多的宝贵资源是从华为带来的。一个新的公司未必能短期学会,但是荣耀跑得比较快,因为它已经知道怎么样去运作渠道,怎么样去和运营商合作,还有怎么样去深入理解每一个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很多中国公司来说,都是需要在不断的试错的过程中学习的,但是荣耀已经学到了。 十、手机厂商该如何应对缺芯的难题? 缺芯是会影响到下一年的,因为如果现在下单,要到下一年才能拿到这个产品。 所以,如何前瞻性地考虑未来一年市场的变化,这对手机厂商的要求非常高;并且以往可能有一个计划就够了,但现在按照趋势可能要做三个计划备胎。现在所看到的小米好成绩,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它在一年前的计划。 所以,小米在 Q2 能有那么大的供应量,可能是因为它在一年前就在低端产品上做了高增长策略,并且策划了海外新兴市场战略,要不然供应链是不能稳定出货的。 相对于小米,其他厂商还没有哪个像小米一样下这么大的决心,在一年前就把供应策略准备好,所以这个是可以看出来厂商的前瞻性的。
想念汽油味道?车企为新能源车主打造汽油味香水
IT之家 7月17日消息 福特为那些渴望新的全电动野马Mach-E GT的性能但又对传统汽油车的气味情有独钟的人创造了一种高级香水,名为Mach-Eau。 福特官图 在福特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五分之一的司机说,当换成电动汽车时,汽油的味道是他们最怀念的东西,几乎70%的人声称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会怀念汽油的味道。汽油的气味也比葡萄酒和奶酪的气味更受欢迎,而且几乎与新书的气味一样受欢迎。 不过,Mach-Eau并不只闻起来像汽油,这种高端香水融合了烟熏香调、橡胶的各个元素,甚至还有“动物”元素,向野马致敬。 福特官图 福特公司本周末在古德伍德速度节上披露了这款香水,但这款香水不能购买,是福特正在进行的任务的一部分,即说服传统汽车爱好者相信电动汽车的潜力。 IT之家了解到,Mach-Eau香水是由著名的香水咨询公司Olfiction打造的,英国调香师协会的副调香师 Pia Long对这款香水的诞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她的出发点是研究从汽车内饰、发动机和汽油中排放出来的化学物质,这包括苯甲醛,这是一种由汽车内饰发出的类似杏仁的香味,以及对甲酚,这是创造轮胎的橡胶香味的关键。它们与蓝姜、薰衣草、天竺葵和檀香等成分混合,增加了金属、烟熏和进一步的橡胶味。
造车新势力“相约”回港 理想最快8月底挂牌 蔚来或延迟批准
7月16日,据报道,理想汽车已于5月底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以双重上市的方式,其保荐人之一为高盛。并且,蔚来汽车于3月第三周在港提交二次上市申请,但是由于涉及用户信托持股等问题而被推迟上市计划。 编辑 | Arti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据了解,理想汽车选择双重上市,指除了其在美以第一上市地挂牌外,香港也将成为其第一上市地。对于已经在美国上市的理想汽车来说,在港申请上市时则需要按照香港市场的上市规则进行发行上市。 这与7月7日在港挂牌的小鹏汽车(9868.HK)来港上市的状况类似。和小鹏汽车一样,2020年7月在美股上市的理想,上市时间不足两年。按照港交所上市条例,理想汽车并不满足在美连续上市满两个财年的要求而可以回港申请第二上市。 对于理想汽车来说,以双重上市的方式回港上市,相较于二次回港IPO,其将面临港交所更为严格的审查,类似在港首次上市的流程,不享受豁免。 财务层面,从理想汽车2020财年年报和第四季度年报可以来看,理想汽车全年收入94.6亿元,超过市场预期;净亏损1.52亿元较2018年的15.32亿元和2019年的24.39亿元大幅收窄。理想汽车去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1.075亿元,首次实现季度性盈利。 然而,理想并没能延续盈利。根据财报, 今年一季度,理想汽车净亏损3.6亿元,非美国会计通用准则净亏损为1.77亿元人民币。截至2021年3月31日,理想汽车的现金储备为303.6亿元。 业务层面,理想汽车CEO李想发布2020年年报前期的一份内部信透露了理想汽车未来的愿景,2030年成为全球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20%。按照其预计,届时理想汽车的年销量要达到400万辆,而按照理想汽车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30154辆,2030年的目标是现在的66倍。 不同于其他新势力造车企业,理想采用的增程式的电动汽车方案,当下国内电动汽车充电配套设施还不完善,该方案是一个较好的过渡,能解决用户的电量焦虑问题,更适合长途旅行。后续国内的充电站增多,电池快充技术进一步完善之后,理想很可能会推出更多纯电动的车型。 知情人士表示,理想汽车尽管上市时间不足一年,却急于回港募资,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当下新能源板块是风口,若是等足上市两年后再以二次上市回港,极有可能到时候市场早已变了,其募资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按照港交所的流程,一般来说,公司提交上市申请后,差不多三个月后可以在港挂牌。小鹏汽车也是交表后三个月左右,于6月底通过聆讯,并于7月7日在港挂牌。 也就是说,理想汽车若是在港申请上市一切顺利的话,或将在8月底左右在港挂牌。 而新势力造车三巨头中最后一家蔚来汽车,于2018年9月13日在美国上市,按照港交所的规定,蔚来汽车是满足二次回港上市条件的。 这就意味着,蔚来汽车在3月第三周通过秘密方式在港交表后可享受豁免,其上市审核要比双重上市方式简易些。双重上市,指包括香港在内的两个资本市场均为公司的第一上市地。 但据腾讯新闻消息,以二次上市在港提交上市的蔚来汽车实际上比以双重上市的小鹏汽车(9868.HK)更早在港提交申请,但却迟迟未获得港交所的批准。 按照港交所的流程,一般来说,公司提交上市申请后,差不多三个月后可以在港挂牌,而二次回港的则相对更快。 据不同信源称,蔚来汽车迟迟未能获得港交所的审批,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涉及用户信托持股问题。 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1月24日,蔚来汽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转让了其名下5000万股(含189253股A类股票和49810747股C类股票)用于成立蔚来用户信托。 今年3月初,就有媒体报道称,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计划最快今年在港股上市。其中,蔚来汽车已联系瑞士信贷和摩根士丹利,将在港交所发售总股本的5%;同时,理想汽车被曝与高盛和瑞银合作,预计在第三季度完成二次上市,募资10亿-20亿美元。 目前,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均已实现毛利率转正,但仍未实现自我“造血”,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净亏损分别为4.5亿元、3.6亿元、7.9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在主业真正实现盈利前,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的生存仍需要依靠融资来输血,而赴港上市能够打通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也有利于改善负债情况。
特斯拉又大降价 造车新势力跟不跟?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张旭)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经在社交媒体表示,Model Y不会推出标准续航版,因为续航达不到他认为的最低标准。然而,在降价抢占市场的诱惑下,他很快就忍不住“真香”了。 7月8日,特斯拉 Model Y 标准续航版在国内官网上架,补贴后起售价为27.6万,较之前推出的长续航版足足降价7万余元。销售火爆,甚至导致官网订车系统一度瘫痪。 北京朝阳区一家特斯拉体验店内,不少人前来看车。张旭 摄 Model Y销量超越Model 3 “Model Y降价后,预订量确实非常火爆。”北京芳草地特斯拉体验店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产Model Y 的价格27.6万元,是征扣进口关税、运费、购置税、国家补贴之后的最终售价。 现场来咨询的顾客,络绎不绝,记者等待许久才被接待。“现在订车预计最快十月前交付,晚一点说不定就得延期。”更有特斯拉销售人员在朋友圈直言:下订单时间差两天,提车差一个月。 特斯拉销售人员在朋友圈表示:下单差两天,提车差一个月。 在今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曾表示,“Model 3 当前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高端轿车,Model Y 会很快打破 Model 3 创下的纪录。” 从销量走势来看,国产Model Y已反超Model 3成特斯拉最畅销车型。今年1月-5月,国产Model Y销量分别为1641/4630/10151/5407/12728辆,其中5月份Model Y在国内销量已超越Model 3。 Model Y标准续航版将会在8月份开始交付,考虑到其热度高涨,预计8月份特斯拉的销量有望再创新高。 大降7万,国产电池立功 国产Model Y标准续航版价格之所以能大幅下探,原因在于其搭载了磷酸铁锂电池,成本大幅降低。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主要有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种,其中三元锂电池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刀片”、“CTP”等技术将磷酸铁锂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和使用寿命等优势愈加显现,风头正劲,被Model 3和比亚迪汉等车型采用。 华安证券在2020年9月的一份研报中表示,按照当时价格,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比三元可以降本65-72%;在考虑无钴且三元价格大幅下降的极限测算下,磷酸铁锂使用成本仍显著优于三元,在正极和电芯层面分别有55%和22%的降本优势。由于不含钴镍等贵重金属,磷酸铁锂价格波动远小于三元材料,利于成本管控。 资料图: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资料图: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特斯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搭载宁德时代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外,国产Model Y标准续航版采用“单电机+后轮驱动”动力配置,而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则搭载了双电机,采用“双电机+全轮驱动”动力配置。其中,高性能版车型百公里加速为3.7秒,驾驶体验更好。 提前半年购入Model Y的北京车主陈先生告诉记者,相对于这一点性能差距,降价显得更实在。“我不觉得被割韭菜了,毕竟早买早享受,但是这么点差距降了7万块钱,我拿来干点什么不好。” 汽车分析师张翔也持有类似观点。“标准续航版的续航里程短了69KM,百公里加速慢了0.6秒,但相比于减少7.19万元而言不算什么,另外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使用寿命上较三元锂电还存在不小的优势,性价比肯定更突出了。” 极氪准车主退订,CEO致歉 特斯拉的降价战略,给其他车企带来不少压力。跟还是不跟,这是个问题。 早在今年1月份,宝马新能源车型iX3大幅降价7万元。沃尔沃针对新能源汽车中标客户,推出“首次到店试驾XC40纯电版,就送500元京东卡”的活动;一汽大众对首次试驾ID.4CROZZ车型的中标客户,赠送600元京东卡;北京汽车则推出EU5北京特供版,限量300辆,赠送4000度充电桩电量和最高2万元置换补贴等优惠,以期增强购买转化率。 上海车展上的极氪001。图片来自极氪ZEEKR官微 但这些措施,未能阻挡特斯拉收割市场的步伐。但有一款车型被寄予厚望——吉利旗下的极氪001。 极氪001在上海车展上一炮而红,拥有3.8秒破百、700km超长续航、无框车门、空气悬架等等特性,被认为是Model Y的有力竞争者。 然而降价后的Model Y和极氪001售价仅相差一万元。在一些汽车论坛上,部分极氪001准车主开始转让自己手上的订单。极氪APP社区中也有不少“不想要车了,转单”“退订,退钱”“下定即减配”等评论。 有车主指出,退订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极氪001原本标配的配置,现在变成付费选装。新车延期交付,可能明年才能提车。” 极氪001车主在论坛转让订单。 还有消费者质疑其虚假宣传。极氪在发布会上表示,极氪001是基于浩瀚平台打造,并大力宣传该平台“支持800V高压快充”,但最后消费者却发现该车型只有400V快充。 7月12日,吉利总裁兼CEO、极氪CEO安聪慧公开发文,向极氪预订车主表示歉意,并对其工作进行反思。但车主们并不买账,甚至一些车主评论道:“买极氪就像是买盲盒,一天一个惊吓”。 为挽回失去的订单,极氪或许也将学习特斯拉的降价促销之路。最新的工信部申报信息显示,其电机供应商已由日本电产更换为威睿(由吉利全资控股)。更换自研电机后,极氪001利润空间有所增加,未来有机会通过降价,获取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特斯拉降价,造车新势力跟不跟? 面对特斯拉的频繁降价,小鹏、蔚来等新势力造车企业却表现得格外“淡定”。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曾公开表示,“数据完全证明,特斯拉的降价已经仅仅是营销的方式而已,而且还肯定是双刃剑。”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则表示,“降价策略不适合蔚来。” 北京朝阳区蔚来体验店陈列的ES6。张旭 摄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与其说是“不跟随”,不如说是“要不了”。 张翔指出,特斯拉销量远超其他品牌,借助规模效应,其降价空间远高于其他车企。“特斯拉工厂自动化程度高,成本比其他厂商都低,再加上采购量大有优势,利润空间是其他厂商比不了的。” 不过,近期有消息称出现动力电池荒,这是否会对攻城略地的特斯拉造成一定影响?对此,张翔认为,即使同样面对电池荒,特斯拉也会是受影响最小的一家。 “作为动力电池最大订单来源,宁德时代会优先集中产能给特斯拉供货,一方面是利润考量,另一方面是战略意义,所有供应商都削减脑袋想和特斯拉合作,特斯拉选择了宁德时代,就是对其技术的肯定和品牌的背书,所以宁德时代不会错过这个机遇。” 面对来势汹汹的特斯拉,其他品牌做好准备了吗?
光零食就吃了半个亿的拜腾汽车 就要凉凉了?
这两天微博热搜上一条关于拜腾汽车被申请破产的新闻,被传的沸沸扬扬的。这条新闻一上热搜,拜腾汽车的黑历史被媒体们扒了个底朝天。。。 什么拜腾汽车去年被央视点名批评:烧光 84 亿却造不出一台量产车。 还有今年 1 月拜腾汽车就因为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停摆了整整半年。最后由富士康和南京经济开发区出面和拜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来推进拜腾的量产工作等等。 最离谱的还是有新闻报道说,拜腾不到 300 人的团队在这几年光吃零食这一项花销,就花掉了整整 5000 万。。。 请问拜腾团队,这是每天跑到环球影城去吃零食了嘛。。。 总之网络上对于拜腾汽车那是一片唱衰,各种负面新闻铺天盖地,大概意思嘛也很简单:拜腾汽车那真是破产他妈给破产开门,破产到家了。 但是吧,世超仔细看了看拜腾汽车被宣布破产的这条新闻,发现事实好像并没有网上说的这么糟糕。 现在的网友习只要看到新闻里出现了破产两个字,经常就会习惯性地给这家公司定性:这家公司已经破产,马上就要凉凉了。 比如这次拜腾被破产的新闻里,不知道有多少差友注意到了这个“ 被 ”字,拜腾这次是被别人申请了破产,而不是主动申请破产的,并且拜腾做出了回应:法院正式受理,正积极应对寻求和解。 什么意思呢? 根据我国新破产法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具有相关申请破产的事宜,但是公司不愿意自己申请破产程序,被公司的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相关的破产。 说白了就是,拜腾已经穷的还不起欠别人的钱了,于是对方一气之下,把拜腾告上了法庭,让法庭强制破产清算拜腾这家公司,把能卖的都卖了了,拿来还钱。 根据天眼查上的信息,拜腾母公司南京知行新能源技术开发公司,破产重整的申请人是上海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所以啊,这次拜腾并不是自己主动申请破产,而是被申请破产。这家公司虽然已经债务缠身了,但是还想再抢救一下。 并且拜腾给出的回应里也说了:已经正面积极和对方寻求和解了。不过对方会不会撤销被破产申请,就不好说了。 除了这种被破产申请以外,其实还有破产清算和破产重整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破产方式,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看过差评君紫光集团破产重整的差友们应该知道,紫光集团走的就是破产重整的路数。 我国破产法上也写的清清楚楚:破产重整是企业重整制度着眼于预防破产,充分调动利害关系人的积极性,共同拯救限于经营困境的企业。 说白了就是给那些还有价值,有再生可能的企业一次机会。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那就是美国通用公司的在 2009 年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重整的案例。 2009 年可以说是美国通用公司的至暗时刻,整个公司负债 1728.1 亿美元,已经到了穷的揭不开锅了的地步了。 不过作为一家百年老企业,通用公司怎么算也都是美国的一张名片了。就在申请破产重整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通用公司的 CEO 克·瓦格纳当天辞职。 并且当天就给了通用一笔 194 亿美元的援助,之后分批向通用注资 300 亿美元,此外还联合了美国汽车工人工会达成了削减劳工成本的让步协议。 这波操作给通用破产重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就是一次比较成功的破产重整案例,通用公司作为美国的一张名片,其价值是很难估量的。 而美国政府也绝对不会放任这家百年老店走到破产清算这个地步的,所以就直接亲自下场了,开除了“ 不作为 ”的 CEO ,削减了工人的人工成本。 这一系列手段让通用这艘大船逐渐做出了破产的阴影。 其实无论是紫光还是通用进行的破产重组,其实本质是上一次壮士断腕的决定,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是一次机遇。 只要抓住了,那么这家企业还是可以走出破产,大有所为的。 网友们在看到新闻里有破产重组的这几个字之后,别跟着网上一些营销号起哄,听风就是雨,就说这家企业马上要完了。 最后一个就是最好理解的破产清算了,也就是差友们理解中的:这家公司完蛋了。 在破产法中给出的定义是:宣布股份有限公司破产以后,由清算公司接管,对破产财产进行清算、评估和处理分配。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当这家公司已经没救了,那么清算公司就会接管过来,看看公司有啥值钱的,该还钱还钱,该分家分家。 所以当一家公司被宣布破产清算之后,那基本就是判了死刑。 而世超也查了下,拜腾这家公司其实之前是很有潜力的。高管团队中有宝马 i8 之父的毕福康,还有曾经在福特任职 20 年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嘉年华、福克斯等知名车型的鲍安迪。 另外拜腾背后的投资公司也是大有来头,像什么一汽集团、宁德时代、富士康等等那都是在响当当的大公司了。 不过拜腾这两年可以说是负面新闻不断,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也很糟糕,连毕福康都去了贾跃亭的 FF。虽然说现在破不破产还不好说,但是能把这一手好牌打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至于未来拜腾能不能起死回生,现在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不过从目前来看,情况应该不太乐观。 最后呢,希望差友们以后在新闻里看到“ 被破产 ”、“ 破产重整 ”和“ 破产清算 ”,在通过今天世超的分享之后,也能够有自己的判断。
用友网络拟转让控股子公司友金控股全部股权给关联方 剥离类金融资产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华清 7月16日晚间,用友网络(600588.SH)发布公告称,经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计划将持有的控股子公司深圳前海用友力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金控股”)44.6153%的股权,作价1.85亿元,转让给关联方北京用友企业管理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友研究所”),用友研究所将以现金的形式支付转让价款。 用友研究所是用友网络实控人王文京直接控制的、除用友网络及其控股子公司外的企业,王文京还是用友研究所的董事长,用友网络的副董事长郭新平和董事吴政平也在用友研究所担任董事。 据用友网络的介绍,友金控股是用友网络旗下从事类金融业务的控股平台公司,一旦上述交易完成,用友网络将完全剥离类金融业务。 用友网络将全部转让友金控股股权的动作解释为“聚焦云服务主业”,而在股吧里,有股民评价称,此举是“为了让财务报表好看点”。 由盈转亏的友金控股 用友网络披露的资料显示,友金控股成立于2014年8月,业务主要由子公司经营,其主要子公司有7家,控股子公司主要从事互联网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融资担保业务。 从用友网络披露的财务资料来看,友金控股近两三年来业绩发生很大改变,由盈转亏。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友金控股营收为6.41亿元,盈利6673万元;2020年,友金控股营收下滑至2.59亿元,亏损4466.62万元;2021年1月-5月,友金控股营收7873.73万元,亏损3336.18万元。 用友网络称,友金控股近年来营收、利润大幅下降是因为主要子公司受到监管政策、行业发展及宏观经济的影响。 友金控股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资产评估报告介绍,2019年-2020年,互联网金融业务被大规模清退,尤其是支柱性业务网络贷款业务要全部清零,监管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降人员、降规模、降余额,近年友金控股已经根据监管环境的变化逐步收缩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规模,包括不新增资金融通类业务,按计划回收融资者的利息及本金,而新冠疫情爆发后,融资者的资金需求及还款能力均在下降,互联网金融业务更进一步萎缩。 友金控股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资产评估报告最终认为,基于2021年5月31日,友金控股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值约为人民币4.16亿元。用友网络和用友研究所协商同意友金控股44.6153%的股权作价1.85亿元,交易完成后,友金控股将不再被并入用友网络的合并报表。 摸索中的用友网络 事实上,拟受让友金控股的股权,已经是今年以来用友研究所第二次拟接盘用友网络的亏损资产。 6月4日,用友网络公告称,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计划将持有的参股合伙企业北京中关村并购母基金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中关村并购母基金”)1.49%的财产份额作价3370.52万元转让给用友研究所,用友研究所将以现金的方式支付转让价款。 用友网络是在2016年参与投资的中关村并购母基金,中关村并购母基金的出资方有20余方,其中不乏较有背景的企业,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 2020年,中关村并购母基金营业收入为1.1亿元,盈利8089.62万元,然而2021年一季度,中关村并购母基金无收入,亏损143.82万元。 用友网络是知名的企业软件和企业云服务企业,业务的毛利率水平通常保持在高位,但其2020年业绩受创。 用友网络的年报显示,2020年营收达85.24亿元,与2019年几乎持平,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为9.88亿元,却同比下滑16.4%。 2020年的净利润指标打破了用友网络此前保持的发展势头。回溯历史,2017年,用友网络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7.11%、2018年用友网络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7.33%,2019年用友网络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3.26%。 而在2019年,用友网络的创始人兼实控人王文京提前辞任了用友网络的CEO/总裁一职,由加入用友网络多年的老将陈强兵担任公司CEO/总裁,全面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彼时,王文京还给全公司员工发信称,“干部队伍梯队化、年轻化是公司既定的发展方针”,他相信“强兵一定能够在这个岗位上比我做得更出色”。 但实际上,陈强兵的CEO/总裁履职期未满,2021年1月,用友网络又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决定聘任董事长王文京兼任公司总裁,任期至公司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选举出新一届董事会并聘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之日止,陈强兵工作另有任用。王文京再度挂帅用友网络的总裁职位。 用友网络2021年一季度报告显示,2021年1月-3月营收为12.13亿元,同比增长11.5%,归母净利润为-1297万元,比去年同期的-2.37亿元归母净利润有了较大改善。 天风证券将王文京的再度挂帅公司总裁作为“买入”用友网络评级理由之一。  
解密招行财富开放平台战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老盈盈 7月15日,“零售之王”招商银行(下称“招行”,600036.SH)“秀”了一下自己的大财富管理朋友圈。 在招行首届“财富生态合作伙伴大会暨财富开放平台发布会”上,百余家基金公司、40余家私募机构、超30家保险公司、25家信托公司、16家贵金属公司、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前来捧场。 招行一直是业界公认的“强渠道”,但在寻找优秀合作机构和投资经理时,招行素来都是“主动出击”。招行与机构间是一种双向的合作关系,招行不喜欢以“甲方”自居,也从不坐等合作机构上门,而是以开放的心态走出去,主动做大做强自己的朋友圈、生态圈。 显然,这是一个“苦差事”,但同时这也是招行打造大财富管理新生态的鲜明态度。 财富开放平台如何搭建 今年3月,招行提出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将大财富管理作为全行经营的逻辑主线,串起行内各个业务单元,包括零售金融内部、“一体两翼”及整个招商银行集团,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飞轮”,更好地整合内部力量,有效作用于市场,服务于客户。 在此战略基础上,招行进一步提出了打造财富开放平台。 据了解,招行财富平台部人员构成主要由原来的零售金融总部和财富管理部两个部门人员合并而成,主要的工作职责包含两大块,一是原有的财富管理业务,二是原零售金融总部并入财富平台部的业务。首先,是传统的财富管理业务,即由网点客户经理提供的理财服务,总行会对分支行进行业务管理与指导;从客群来划分,AUM在500万以下的客户,即除了私钻客户之外,都是财富管理的服务范围;还有一个专门的市场拓展团队,主要从事代发工资业务的拓展和经营,他们会深入到企业,提供上门服务;此外另一部分职责,也就是由原来的零金总部并入到财富平台部的业务,主要包括一些基础线上平台的功能,如招商银行App、招行零售内部系统、网点VTM/ATM,客户经理展业工具等,在此之下还有大数据系统、大数据基础设施、数据中台、风控系统等。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成一个‘冰山’,水上可能是你们日常使用的招商银行App或是在网点看到的VTM,过去我们主要在APP上去完成交易,我们发展的核心是让客户能够很顺利地完成他的交易。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第二个阶段,如何对这些非网点密切接触的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这是一个不依赖于网点的新模式,是由财富平台部的相关团队直接承接的。”招行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目前,负责招行财富开放平台相关工作的主要包含APP产品团队、大数据团队、运营团队和互联网产品等四个团队,他们都有各自相应的考核规则,例如运营团队考核的指标包括在APP上面被转化的客户人数、销量量等,但还没有深入到像分支行那种跟经营效果、收入、利润等方面相关的程度。 今年上半年,招行以“招商银行APP”为依托构建了财富开放平台,目前已有40余家资管机构入驻。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很多金融机构都想进入招行财富开放平台入驻的“白名单”。 机构入驻有哪些标准?招行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上进行考虑,首先是合作机构和招行有共同的价值观,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其次是机构的专业程度、机构和产品的过往业绩表现;第三方面是合作机构的线上运营能力,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持续生产线上陪伴的内容并策划相关的营销活动;第四方面,合作机构是否尊重招行的底线,即机构是否能够接受招行对于客户隐私以及信息安全保护的基本要求。 在招行看来,市场上筛选基金的方法大同小异,很多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来实现,其中包括基金经理管理年限,管理规模、业绩的稳定性、风格的成熟度,他所在基金公司的平台等,这块称为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之外,也有很多定性的指标。这要靠产品团队走出去,不断主动地跟基金经理交流来实现。“基金经理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很难用非常量化的指标去评判他,但是市场总是在波动,我想没有哪个基金经理的判断每次都是对的。当你跟对了,我们会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跟;没有跟,你为什么不跟;跟错了,你是怎么考虑的。我们内部有一个平台,我们产品经理会定期、不定期地根据市场的一些热点去跟这些基金经理交流,形成的材料会放在我们的系统里面,作为基金经理全程的追踪。追踪完之后,再由这个团队一起去讨论、去评价,这样得出来的是一个很鲜活的基金经理的形象,不是简单的列一个表一筛,这个中间就是一个苦力活。”上述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道。 相比产品,招行更看重的是平台,一个好的平台有强大的投研支持能力和强大的售后服务能力,一个好的平台也可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好的投资经理。一个好的平台对总体的风险偏好、风险控制、投资纪律等都会有比较成熟的体系,也可以避免投资经理因个人发挥偏离整个市场大的判断,产生不好的投资结果。 开放运营生态如何运转 近期,招行还升级了其公募基金费率体系,将优选一批权益类基金陆续进入一折销售范畴,并且将加大前端不收费的C类份额基金布局,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其实我们一直也在推C类,只是说C类之前在市场上大家讨论得比较少。它没有前端的费用,当然它的持有期需要支付销售服务费,按持有的周期时长来计算,它是能够满足很多客户的需求,我们在这方面并没有说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占比,就是客户体验最好,招行的价值也能得到相应的体现。”前述负责人道。 入驻财富开放平台,合作机构可构建自己的“招财号”直接触达其持仓客户和潜在客户。招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财富开放平台整个流量上会分成两块来进行规划,一是给予机构私域的流量,这部分是通过机构的粉丝关注来进行的,在粉丝流量的经营上,招行会开放一定的内部推送以及消息推送的权限给予机构,允许机构在这一块针对自己的粉丝,在自己的私域阵地上进行经营;二是公域流量的推送,在公域流量上,招行建立了一个推广激励的机制,会根据制定的标准规则给予优秀的机构在公域流量的扶持。这些规则围绕机构的运营基础能力、与用户内容互动的能力、为用户提供陪伴的能力、产品营销能力、对客户服务能力等展开。 据记者了解,流量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对于合作机构来说是有优胜劣汰淘汰机制的,财富开放平台目前有40多家进驻,合作比较深的有20多家。出于对客户负责原则,招行表示不可能让平台上的伙伴无限制地增长。 那么多的机构入驻,如何平衡入驻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还有招行跟合作机构的利益分配问题值得关注。“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跟我们的平台化关系并不是非常的大,即使没有引入平台只是在引入产品的阶段,资管机构之间也是有相互竞争的,我认为这种竞争是良性的。因为他们比谁的产品管理得更好,谁的产品更适合客户,谁的服务更到位,我觉得基本是在良性竞争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在平台也不会陷于无序。”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招行财富开放平台而言,他们希望今年内可以引入更多优秀的合作资管机构,让整个开放平台的运作模式和系统体系能够成型,这是他们短期的目标。从中期来讲,招行希望合作机构和招行在财富开放平台这个生态中一起提供投资者教育、全旅程陪伴服务,一系列优质的产品策略以及产品的推荐,能够在这个模式下运作起来,实现双方的共赢。 招行似乎远未止步于短中期的目标。从长期来看,招行希望探索出一条不同于纯互联网,也有别于传统银行机构的第三条道路的新模式。“这涉及两点,第一是在更大的开放下,我们希望未来的开放平台与银行的分支行机构和网点,能够走向融合、更好地作为一个整体,就是财富开放平台为分支行的网点去赋能,分支行的网点也能够与机构形成一个更好的合作方式。另一个方向下,我们也会去探索更大的开放,不只是限于金融机构的开放,也包括机构端以外的个人的开放,以及非金融、泛金融生态的开放,这可能是我们在更长远的目标上要看的。”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解救影像科医生!GE医疗推出AI医疗版“操作系统”,支持跨品牌多病种AI应用
作者 | 心缘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7月8日报道,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GE医疗推出其首个一站式、跨品牌的集成AI应用平台——爱迪生魔盒。 近两年,AI医疗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家公司的辅助诊断AI软件获得 “医疗器械三类证” 走进医院,协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和精准度。 但这也带来了麻烦:一间小小的影像科阅片室里,摆满了各种AI工作站,有做肺结节的,有做冠脉的,有做心血管的,医生需要不断地切换工位、硬件和操作界面,才能完成工作。 影像科医生们,正被困在了设备堆里。 能不能把这些诊疗功能集中到同一个设备中,让医生通过一个统一的接口,就能根据需求自由选择不同病种的AI应用? 这正是“爱迪生魔盒”在做的事。 一、多家影像AI如何选、如何用、如何管? “我的人生难道要花1/4的时间,来重复看肺结节吗?如果我的人生要这么过,那我宁愿换一个岗位。”这是一位影像科医生亲口对王华毅说的话。 王华毅是GE医疗中国Edison平台及人工智能总监,过去6个月里,他走访了大约200基层医院,发现医院与影像科医生承受的一些共性问题。 影像科医生每天要看大量的胸片扫描,因为要对病人负责,他们必须非常仔细,以免出现疏漏。这样重复性又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旦任何一个微小的病灶被遗漏,就有可能为将来的医患矛盾埋下隐患。 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这类问题更为严峻。有些区域医院要支撑数十万人口,但它的医生和医疗设备数量非常有限,资源分配挑战重重。 王华毅分享了一些数据,过去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诊疗意识的提高,每年医院就诊人数增长大概保持在5%的范围,甚至更高。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资源的缺口依然很大,以CT为例,每百万人CT拥有量不到20台。 这一背景下,以深度卷积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学习为基础的AI应用开始走进医院,成为减轻医生工作负担、提高诊疗效率的重要帮手。 而当来自不同厂商的大量辅助诊断AI工具涌入医院,不仅挤占了影像科阅片室原本就被充裕的空间,而且会带来高昂的采购成本、复杂的安装流程以及繁琐的后期维护和升级流程。 “多家影像AI如何选、如何用、如何管,AI如何’无感’接入临床工作流,解决这些痛点,建设以服务患者为核心的影像AI生态圈,数字医疗才能真正落地走向大规模实践,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区域均衡布局,让数字医疗真正落地惠及患者。”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刘士远说。 从医院用户的需求出发,GE医疗此次发布的最新研发成果“爱迪生魔盒”即着力于解决这些挑战。 二、“爱迪生魔盒”的三大核心功能 “爱迪生魔盒”集合了国内的头部AI应用,以集成的方式,将多病种AI应用一次性给到医院。 相比其他AI医疗平台,王华毅认为“爱迪生魔盒”可以被视作一个操作系统级平台。这套操作系统是由多种特定功能的模块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仅提供多元化的智能应用,而且能与GE医疗的多种设备进行连接,对数据进行汇集、分析、处理,并且产生对医疗有意义的结果。 通过统一的接口和界面,“爱迪生魔盒”能在医院内或云端对应用实现集中生命周期管理与访问,并保证持续更新升级能力,有效规避应用独立分离与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GE医疗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爱迪生魔盒 目前,“爱迪生魔盒”能实现如下功能: 1、一次部署,实现影像科多领域AI应用 “爱迪生魔盒”提供胸部肺结节、骨折、心脏、脑神经、乳腺、肝脏等多领域的头部AI应用选择,以及久经验证的GE医疗AWS后处理软件。 只需通过一次平台采购与安装,即可实现多领域AI应用,这节省了重复的硬件和软件投入。其部署方式十分灵活,既可以在科室,也能部署在云端,通过网页登录实现。 2、一个工作流,整合不同厂商AI软件 在使用过程中,该平台通过一个统一的爱迪生AI弹窗工具,智能识别当前报告的病人ID,并提供处理结果连接。医生可以便捷地通过一键点击直接调出多家应用的处理结果页面。 3、一个接口,打开一个生态世界 “爱迪生魔盒”可以提供一个线上商场,为客户提供多领域应用介绍与采购意向提交,所有应用都能以爱迪生平台为承载实现集中购买。 这个商店里,应用会不断上新、不断更新、不断拓展,并且不用改变现有工作流程。未来“爱迪生魔盒”将进一步拓展服务到其他科室。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GE医疗展台 在“爱迪生魔盒”的支持下,GE医疗与AI企业数坤科技共同研发了首个基于MRI图像的“肝脏全周期AI解决方案”,突破性地将AI技术在磁共振领域的应用拓展至读片、辅助诊断周期。这一AI应用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率先落地。 GE医疗还与强联智创联合攻克脑手术难点,推出Edison & UGuard®脑卒中专用CT&一站式AI解决方案,以解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过程中影像评估环节的难以开展全脑功能学评估、无法精准量化、评估人员导致的结果差异、耗时长、患者受到多次造影剂损伤等痛点。该方案现已在湖北、江苏、广东和山东等医院落地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已合作多家中国AI公司,生态持续扩容 目前,爱迪生生态的合作伙伴包括疾病影像算法的开发者——医准智能、数坤科技、强联智创、安德医智、深睿医疗、推想医疗、科亚医疗;云服务提供商腾讯云;提供开发及应用标准的行业机构长三角智慧医疗发展联盟;首创“科技投资+人工智能”模式的创新工场。 这些AI开发者均已与GE医疗的包括CT、MR、DSA、X线在内的先进影像设备在爱迪生平台上打通,形成了肺部精准筛查、乳腺精准筛查、卒中精准诊疗、冠脉精准诊断、肝脏精准成像、骨折智能分析等多病种解决方案。 助力技师进行扫描协议标准化管理的“技影随行”5G远程影像质控平台还入选了2021 WAIC SAIL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Top 30榜单。 ▲GE医疗“技影随行”远程影像质控平台 当被问及过去两年最大的变化,GE医疗中国副总裁、首席创新官戴鹰用两个字加以总结,即“落地”。 从2019年爱迪生平台首次落地中国至今,GE医疗与多家中国AI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开发针对疾病的影像辅助诊断应用。据戴鹰分享,过去几年,爱迪生平台已经积累了200多个落地案例。 作为国际医疗头部企业,GE医疗进入中国已经百年有余,在中国市场的设备总装机量达到30万+台,离实际应用场景和数据都非常近。 同时,GE医疗一直遵循着全球最严的数据隐私安全标准来开发软件,不会拥有数据,也不会将数据带出医院,包括在医院审核一些数据时,所有数据都会脱敏,不会泄露隐私信息。 遵循着“全面国产、数字赋能、合作共赢”这12字战略,GE医疗中国正推进着全系产品从供应链、零部件到生产、落地的国产化,并将其使命本地化为“关爱每个中国人的生命重要时刻”。 现在,爱迪生平台战略的目标,是成为更广泛的平台,不仅面向客户,也面向开发者,为此GE医疗中国正在纵向、横向扩容其合作公司的数量。 四、GE医疗如何选择AI公司合作伙伴? GE医疗数字化业务发展高级经理吴梦青分享了与AI公司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以及GE医疗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 一方面,GE医疗能帮助合作伙伴占据一些市场的先发优势,提供足够多、高质量的影像,同时节省AI公司的开发步骤与成本,加速AI应用开发。 另一方面,GE医疗有行业丰富的老师,包括职业经理人,能对合作伙伴的公司治理、产品规划等方面提供一些更好的战略性指导。 此外,GE医疗提供方便客户购买设备或服务的一站式渠道,并提供GE质量认证。 “从我们合作过程当中感觉到,这个团队更多是像保姆式的服务。”医准智能CEO吕晨翀说,“从协议开始,包括如何跟它多产品部交流沟通、跟研发的整合,它都是一手包办,一扇一扇的门帮你敲开。” 从选择标准来看,GE医疗非常看重合作伙伴的研发实力、产品成熟度、关注疾病领域、KOL以及相对有优势的价格。 结语:推动精准医疗的规模化下沉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数字医疗加速发展,中国智慧医疗行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 但从起步到真正规模化落地,AI+医疗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医生、患者、厂商、学术和AI公司形成合力,从真实世界的问题出发,与临床深度融合,解决AI应用落地的核心痛点。 GE医疗“爱迪生魔盒”选择的路径,是以一个设备为起点,以最小的代价引入面向多种病例的AI应用,在后期对它的技术能力进行集群的拓展,还可以做到在拓展过程中,无需改变之前做过的连接和客户端的配置。 这将医院引入AI能力的流程化繁为简,提高效率,实现采购成本和实施成本的节约,并且持续提供升级和拓展的能力。 长远来看,打造出满足中国病患和医生需求的数字医疗基层设施,将推动实现精准医疗的规模化下沉。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