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北方农村采暖为什么一般不宜煤改气或煤改电?
针对中国北方农村冬季燃煤采暖造成的污染,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如是说:“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一个地方能否采用天然气或者电力采暖,关键是一个宜字。这几年来,中国北方农村强行推广煤改气和煤改电失败,煤炭取暖复燃,原因就是有关部门忽视了这个宜字。中国北方农村采暖为什么现在不宜煤改气或煤改电?关键就是中国北方农村现在的建筑能耗太高。以前用燃煤炉采暖都用不起,所以以前都是烧炕。就像电视和电影里演的,过去冬天来了客人都是到炕上坐,炕上就是中国北方农村家庭里的客厅。按单位热值计算,天然气的价格是煤炭价格的3倍左右,电力价格若按居民电价计算是煤炭价格的6倍左右。不过,农村燃煤采暖的效率只有50%左右,燃气采暖的效率为85%左右,电采暖的效率则接近100%,因此,达到同样的采暖效果,燃气采暖的费用为燃煤的1.8倍左右,电力采暖的费用为燃煤的3倍左右。冬季,除了超低能耗建筑外,一般建筑物室内的热量主要是通过外墙(含窗户)、屋顶和地面(统称外围护)散发出去的,只有少量通过通风散失。在农村的平房里,房间里的六个面——四面墙壁、一个地面和一个屋顶,一般是四个面或五个面——外墙、屋顶和地面与室外接触,将室内的热量散发到室外,损失了热量;只有一个面或两个面——内墙与邻屋接触,互相散热没有热量损失。而在城市的楼房里,房间里的六个面——四面墙壁、一个地面和一个屋顶,大部分只有一个面——外墙与室外接触;少部分是两个面——两面外墙、或一面屋顶和一面外墙、或一面地面和一面外墙与室外接触;只有顶层和底层在楼房拐角的房间,是三个面——两面外墙和屋顶、或两面外墙和地面与室外接触。我们可以定量地计算一下农村平房和城市楼房的散热面积:一个有三间相邻房间的典型农村建筑,面宽12米,进深6米,高3米,建筑面积为72平方米。于是,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外墙面积为:(12米X2+6米X2)X3米=108平方米,屋顶的面积为12米X6米=72平方米,地面的面积为12米X6米=72平方米,总计为108平方米+72平方米+72平方米=252平方米。合每个建筑平方米散热的外围护面积为3.5平方米。一个城里的典型5层楼房,面宽60米,进深12米,每层高3米,建筑面积为60米X12米X5=3,600平方米。于是,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外墙面积为:(60米X2+12米X2)X3米X5=2160平方米,屋顶的面积为60米X12米=720平方米,地面的面积为60米X12米=720平方米,总计为2160平方米+720平方米+720平方米=3600平方米。合每个建筑平方米散热的外围护面积为1平方米。如果是高于5层的建筑,每个建筑平方米散热的外围护面积<1平方米。也就是说,农村建筑单位建筑面积散热的外围护面积是城市里楼房的3倍多!而现在城市楼房的外墙、屋顶和地面都做了比较好的外围护外保温。农村建筑普遍没有做外围护外保温。也就说,如果采暖温度相同,农村建筑的冬季采暖能耗应该是城市楼房的3倍以上!在华北平原,冬季室内温度每降低1℃,则采暖能耗节省6%左右。为了节省采暖能耗,在冬季比较寒冷的日子里,很多农村住宅夜间的温度连10℃都不到;白天若是晴天,则通过日照,室内温度会高一些;若日照不好,温度也就是10℃左右。或者将采暖面积缩小,就给一两个房间采暖。在这样的情况下,煤改气或煤改电采暖,会造成农村建筑的采暖费用成倍升高。在农村建筑里居住的人们,本来用燃煤采暖就已经觉得负担很重,再采用费用成倍上升的天然气或电力采暖,经济负担就难以承受了。这就是不宜!农村建筑要煤改气或煤改电采暖,就要进行建筑节能改造,以提高建筑的能效。建筑的能效提高了,采暖能耗需求量减少了,也就实现了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前提条件。不过对于一些冬季气温不是很低、采暖能耗不太高的地区,如黄河以南的地区,则农村宜采用煤改气或煤改电采暖。农村采暖是否适合煤改气或煤改电,“宜”字是关键。紧尊指示,其中关键的那个“宜”字决不能少。
价格连番上涨!近期水泥市场行情大好
九月,是水泥、砂浆、混凝土等建材进入行业传统旺季的时期。暑热渐退,气候凉爽,工人施工效率提高,各地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受今年6、7月洪涝灾害影响,诸多建设项目进度延缓,水泥沿江运输条件受限,水泥、砂浆等建筑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伴随雨势逐渐减弱,水位下落,自八月下旬以来,各地建筑工程抓紧进度,基建市场快速回暖,水泥、砂浆等建材价格连番上涨,建材市场需求转好,行情稳步上升。据了解,近期江浙、广东、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河南等多地区的水泥公司纷纷发出涨价通知,水泥出货量不断攀升,多地水泥厂加班加点,保证水泥库存和水泥供货量。其中,江浙地区的水泥价格累计涨幅达到60-90元/吨不等!水泥作为建材中的一员大将,在众多建材中担当胶凝材料的角色,在业界具有“当代建筑的粮食”的美称。水泥价格受建筑、房地产市场影响明显。今年正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建筑业,得到政府充分重视。此外,在国家大力出台多个专项债的政策,深远布局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建设版图,新农村建设和老旧区改造项目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水泥、砂浆、熟料等建材和混凝土搅拌车、挖掘机、起重机等建筑器械市场行情向好。受疫情影响,“短涨长跌”可以概括上半年水泥市场的状况,后期随着续建工程的恢复和赶工,地产投资速度回升,上半年水泥市场总体增速为正。分析人士认为,时下正处建材行业需求旺季,众多基建工程正有序地进行,第四季度水泥行业将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而陆续启动的多个重点工程,将为下半年水泥市场维稳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聚焦建材、建筑机械行业,汇集顶级行业专家,举行世界级的双智高峰论坛,致力于为行业提供新方向的2020世界建筑科技博览会暨世界混凝土及砂浆展,将于2020年11月26-28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会同期将举办2020混凝土创新发展峰会、2020国际智能建造与智慧城市峰会、世界基础设施BIM峰会等,为广大砼行带来一场智慧盛宴!图片来源:网络组委会 :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电话:4006-258-268官网:http://www.cteeexpo.com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00号保利世贸中心C座7楼
全球光伏产业聚焦2021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博览会
PV Guangzhou 光伏展是国内外品牌拓展中国市场的重要渠道,也是布局全球网络的最佳选择,是光伏行业年度新品发布的重要平台及贸易导向,一直受到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一致肯定和积极评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更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太阳能行业盛会。2020圆满落幕,2021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博览会(原第13届广州国际太阳能光伏展)精彩继续,将于 8 月16 日-18日在广州·广交会展馆A区隆重举办!Solar PV World Expo 2021预计展商 900 多家,展览面积 60000 ㎡,吸引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00 多名专业观众前来到会参观采购。全球性的光伏盛宴基于历届展会的不俗效果及组委会多年积累的优质海外采购资源库,展会每年都吸引了数千海外采购商前来参观采购,分别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欧美、东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中东等超 100多 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组委会特聘Dr.Gopal Energy Foundation、IPPF Power Asia、Solar Association、Iran Renewable Energy Association、Clean Energy Business Council等国际行业媒体、协会、企业、商会及相关机构为顾问单位,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交流的有效接触。汇聚无限商机本届展会将覆盖组件、逆变器、蓄电池、支架、光伏追踪系统、光伏电缆、光伏控制器、光伏转换器、光伏原材料、光伏工程及系统、光伏生产设备及太阳能应用产品(太阳能路灯、庭院灯、草坪灯)等各个领域,并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将供应商、采购商、观展商形成营销闭环,帮助企业大数据精准获客,提高洽谈合作的成功率,减少拜访、时间成本,保障参展企业的参展效果及采购商的消费体验。组委会特邀正泰、天合、中来、阳光电源、锦浪、固德威、首航、古瑞瓦特、英威腾、易事特、中兴、昱能、三晶电气、南玻、金源、奥冠、禾望电气、五星、硕日、永光、爱康、科陆、爱士惟、苏民、科华恒盛、斯威克等36家品牌企业担任顾问单位,助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期活动精彩纷呈随着中国太阳能光伏能源的迅速发展,全球化战略的不断升级,掌握行业前沿资讯,成为企业布局市场、品牌定位的重要先决条件。为了全方位助推我国光伏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PV Guangzhou 组委会每年都联合行业内精英联盟及协会举办行业高峰论坛,为光伏从业人员提供众多行业前沿信息、解读国家政策、直击行业痛点。携手共进展望光伏行业未来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博览会已步入第13年,凭借庞大的观众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已成为业内优秀的商贸合作平台,致力于打造行业全产业链高端互动窗口,有效联动全球光伏市场资源,助力产业精准对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2021,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博览会(原第13届广州国际太阳能光伏展)将于8月16-18日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A区隆重举办,诚邀您的莅临!
182型组件成本最低?182与210之争再次上演
在经历过上半年的硅片尺寸争议之后,近日随着隆基、晶科、晶澳等182组件的量产,关于二者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尽管如此,但面临光伏全面实现平价的挑战,大尺寸是当下行业都一致认可的路线。大硅片尺寸目前有两种路线:一个是保守派,满足现有设备升级可兼容尺寸的极大值,将硅片尺寸提升至182mm,72片的组件功率做到535Wp;一个是创新派,采用全新的210mm尺寸硅片,量产功率可达到545Wp。相比尺寸166mm的445Wp组件,组件功率大幅提升了23%,与182mm的535Wp组件比较,保证组件面积一致的情况下,功率提升了10W,且210系列组件只用55片电池片就可超越182系列72片电池片的功率,较低的电池片数量使其具有低电压特性,可将组件开路电压降低至38V,单串组件数可达36块,串功率提升至20KW,这也将进一步降低BOS成本。备注:上表数据根据两家组件企业公开资料整理实际上,对于组件能否降低度电成本这一问题的争论,归根结底要体现到系统端,单纯就某个设备的成本进行理论测算并不具备实际的指导意义,毕竟在平价的挑战下,需要承担降本增效重担的并不仅仅是组件企业,包括逆变器、支架等关键设备均需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进行升级换代,以适应平价的要求。从系统端来看,河北能源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以210组件、182组件、166组件三种组件作为标的,分别选取了黑龙江大庆、山东莱州、广东兴宁作为测算地(对比条件为项目地平坦、选取组串式逆变器),以100MW电站作一对比,对电站系统低压侧成本进行了详细对比,三种组件的尺寸性能参数采用代表性厂家的规格书数据。方阵的平面示意图如下:基于三种组件参数及三种纬度地区条件,得出不同地区三种组件的低压侧建设成本差异如下:总体来看,三款组件对应的低压侧成本,随功率提升有明显的下降,采用210mm硅片的545Wp组件,在不同纬度条件下的整体成本都是最低值,与166型445Wp组件相比,降幅在0.1-0.17元/瓦之间;与182型535Wp组件相比,降幅在3-7分/瓦之间。以大庆项目为例,采用组串式逆变器、支架采用两排竖装的设计,组件功率的增加带来了支架数量、桩基础数量、线缆数量、组串式逆变器的节省。具体分项成本差异:见下表高纬度地区-黑龙江大庆-三款组件成本差异比较(单位:元/Wp)类似的,广东兴宁和山东莱州两个项目的测试表如下:中纬度地区-山东莱州-三款组件成本差异比较(单位:元/Wp)低纬度地区-广东兴宁-三款组件成本差异比较(单位:元/Wp)备注:以上测算结果由河北能源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提供河北能源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晓青表示:根据我们在三个纬度地区的具体测算,在选用组串式逆变器的条件下,大功率组件确实能带来成本节约,虽然不同区域的成本节约呈现出地域化差异,但从该厂家提供的三款组件比选看采用大功率组件降低低压侧成本的总体思路是有价值的。由于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地形特点、安装难易程度以及系统配置,还要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具体分析测算。某设计院人士认为,在大功率组件以及组串式逆变器的基础上,采用210系列的低电压表现可以说让人眼前一亮,较低的电压可以把单个组串功率推到20KW左右,在近年来,大家都做大组件面积提高组件功率来降低度电成本,采用低电压组件为降低系统成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注意!今年户用光伏或只能干到11月底
2019年10月1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户用光伏项目信息(2019年10月) 》并明确表示,2019年10月31日为本年度可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户用光伏并网截止时间。截至到2019年9月底,全国累计纳入2019年国家财政补贴规模的户用光伏项目装机容量达到4.2774GW,已超过2019年度可安排的3.5GW新增项目年度装机总量。按照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相关规定,当公布的上一个月装机量已突破总规模限制时,本月最后一天为本年度可享受国家补贴的户用光伏并网截止时间。因此,在10月31日前并网的户用光伏项目都将纳入今年的补贴范围。9月16日,国家能源局公布最新户用光伏项目信息,2020年8月新纳入国家财政补贴规模户用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为1.016GW。截至2020年8月底,户用光伏累计装机规模为3.94GW。照年初的政策,全年总规模为6GW,目前还剩余 2.06GW。1、户用光伏补贴指标或只能干到11月底 8月份,全国户用光伏装机量单月突破了1GW,按这样的月均装机速度,今年的补贴指标将在10月底差不多能用完,加上今年户用光伏补贴政策继续执行一个月缓冲期政策,在11月30日前并网的户用光伏电站还能纳入今年的补贴范围。另外欧乐光储充资讯从山东市场一线调研还获悉,拥有大批户用光伏电站还处于“已安装,没并网”的状态,所以干到11月底就结束的可能性更大。还有一个潜在的不确定性是山东电网“电表供应”的问题,如果出现电表不够用,还有可能延续到12月份。如果电表申领很顺畅,那就板上钉钉干到11月底了。不管怎样,户用光伏“使劲干,抓紧干就对了,另外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获悉,2021年”户用光伏“大概率有补贴,有可能是3~5分,国家长期支持户用光伏的战略不会变。2、四季度需求向好,组件价格是涨是跌还未知 PV InfoLink9月10日表示四季度需求向好,电池片跌价收窄。从近期的组件价格来看,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交货新订单报价几乎都在每瓦1.58元人民币 / 0.2元美金以上、现货价格更是落在每瓦0.22元美金 / 1.738元人民币上下。且由于部分四季度订单递延至明年一季度、甚至二季度,加上硅料产能过于集中,若复产不如预期,上游价格将维持在较高水位。从现在至明年一季度,海外组件价格较为稳定。硅业分会9月16日发布多晶硅周评,表示市场如预期持稳运行。相关数据显示,新疆地区检修的四家多晶硅企业,均陆续开始恢复生产,其中两家已恢复至满产运行,另外两家按计划如期恢复50%及以上产能。没有库存作为补充供应的条件下,多晶硅市场供应仍相对不足。9月份,预计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将维持价格持稳的走势。组件价格的上涨就直接影响了户用光伏项目的收益。目前来看,市场价格走势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难以判断,价格能否恢复之前还是未知。
前瞻 | 广东2020年煤改气市场需求预测
作为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煤改气一直是社会各界热议和争论的话题,包括煤改气的动因和实际成效、政府补贴机制设计、供暖保障等方面,而且,煤改气不仅涉及环保政策,还和当地能源结构调整、能源价格、气源和气价等因素密切相关。2017年,在“大气十条”收官、清洁取暖开局等因素作用下,全国煤改气的典型特征是“超计划完成”、“气源短缺”,造成了全国性的气荒问题。为此,国家相继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等政策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以气定改”,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建设,稳步推进“煤改气”替代改造工程,逐步关停分散燃煤锅炉和燃煤自备电厂,大力促进了全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大气污染防治,但广东煤炭消费占比依然约40%,且珠三角地区面临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压力。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背景下,广东将持续推进煤改气。因此,梳理广东煤改气现状、理清当前问题和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对于推动煤改气稳步发展具有较大意义。1、广东煤改气发展现状1.1政策要求自《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工作方案》印发以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煤炭利用即以各种形式的清洁高效利用为主,包括电力行业的水煤浆发电、超低排放改造和热电冷三联供等以及建筑陶瓷行业的水煤气等方式,努力达到节能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但是,直到2018年5月《广东省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年工作方案》出台,广东才首次正式在省级政策中提出“煤改气”,并明确“煤改气”是通过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来实现压减煤炭消费量的能源利用方式,此后,珠三角地区9市也陆续出台地市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到2018年12月,《广东省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清单,要求2020年基本完成燃煤工业锅炉替代及清洁改造、工业锅炉污染综合治理、工业窑炉专项治理等工作(表1)。1.2发展概况与北方供暖地区不同,广东煤改气的重点集中在电力和工业(蒸汽)领域,目前已经实施煤改气的领域主要是电力(包括自备电厂)、陶瓷窑炉和锅炉3大领域。(1)电力(包括自备电厂)。按照煤改气的广义概念理解(原来政策环境下可以使用煤炭,但政策要求禁煤),截止2018年10月,“十三五”期间全省已建4个电力煤改气项目,包括广州协鑫蓝天项目、肇庆四会热电项目、中山三角热电项目、肇庆高要热电项目。(2)陶瓷窑炉。广东陶瓷行业分为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2大类。其中,建筑陶瓷煤改气进度整体滞后,改用天然气的规模不及整体产能的10%,主要仍使用水煤气。日用陶瓷(含艺术陶瓷)一直使用LNG或LPG为主,用气规模超过整体产能的80%,其中潮州地区已基本实现全部用气,年消费天然气15~20亿m3。(3)锅炉。多年来,通过实施高污染物禁燃区等系列政策引导燃煤锅炉实现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改造,全省商业锅炉已全部改用清洁燃料,珠三角一大批具有高附加值产品工业,如铝型材、玻璃、电子、食品、生物科技、制药、精细化工、汽车配件等也已实现清洁燃料改造。2、广东煤改气存在问题(1)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影响实施进度。广东于2018年5月首次正式提出煤改气,该时间节点并非5年规划的编制年,而是正处于政府机构改革期,许多涉及煤改气的项目并未以煤改气的名义列入“十三五”相关规划中,而以热电联产项目、分布式能源项目、综合能源项目、节能改造项目、环保改造项目等各种名义分散于各项规划和工作方案中,处于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状态,直接制约了煤改气的整体实施进度。以建筑陶瓷为例,其煤改气各环节分属工信、发改、城建、环保等部门,由于统筹管理不到位,出现了企业签订完煤改气整改责任书后,天然气气源和管网却未落实,待落实了气源和管网后,又存在氮氧化物排放不达标等现象,导致实际进度滞后;同时,由于建筑陶瓷行业竞争激烈,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实施进度不一,容易导致先实施煤改气反而面临燃料成本增加而失去市场竞争力的窘境,严重制约企业积极性,甚至影响行业公平竞争秩序。(2)天然气资源集中,供应保障易受影响。中海油、中石油占据广东区域内90%以上气源资源,仅有九丰储备库等少量第三方资源。受资源落实不理想、高价长协气合同、冬季保供等因素影响,广东天然气气源资源的实际供应保障程度较低。以2017年为例,西气东输二线广东段投产第5年仍只完成项目设计供应量的32%;冬季保供期间尤为捉襟见肘,海气和大部分LNG项目受制于较高的资源成本,项目所完成规划设计达产规模的比例更低,这与广东煤炭资源高度市场化,保障性较强的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同时,广东省天然气主干管网仅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省煤改气工程实施。(3)天然气供应环节多,利用成本较高。广东天然气资源主要依靠外地长途调入,运、销环节较多,下游终端利用成本较高。省内天然气主干管网运行模式采用代输模式,但由于省内主干管网与国家主干管网、城市管网之间定位模糊不清,存在主干管网重复建设,以及与国家主干管网、城市管网争夺重点用户,造成管廊资源浪费、增加收费环节等问题,推高终端用户用气成本。按天然气基准门站价格2.06元/m3(可上浮20%)、省管网代输价格0.15~0.2元/m3和城镇燃气管输费0.2~2.0元/m3测算,终端用户价格达到2.41~4.2元/m3。以单位热值的燃料成本计算,天然气是煤炭的2倍以上,天然气在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传统制造业和发电行业的竞争力十分微弱,普及率较低。(4)传统产业偏低端,用气承受力较弱。广东仍存在大量传统用热(蒸汽)工业,这些产业大多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末端地位,属于资源密集型低端产业,产业竞争充分且激烈。由于用热量较大,传统产业对热价的敏感程度普遍较大。其中,珠三角地区的纺织、造纸、建材等传统行业的竞争已趋白热化,加之热价占产品成本高达10%~30%,热价的轻微波动将严重影响传统产业的企业生产运营。按广东“蓝天保卫战”的煤改气要求,纺织、造纸、建材等传统低端产业的热价占产品成本必将大幅提高,由于无法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新增成本的消化,这些低端工业的煤改气压力较大,面临直接关闭或搬迁的挑战。3、广东煤改气市场需求预测按照《广东省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年工作方案》、《广东省大力压减燃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广东省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广东煤改气未来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自备电厂、老旧燃煤机组、工业窑炉、天然气锅炉领域。(1)自备电厂市场。从当前实际进程来看,广东自备电厂煤改气重点集中在东莞市造纸、纺织行业。根据广东省发改委批复的东莞市金洲纸业等10个自备电厂、总装机199.5万kW,结合东莞市煤改气及分布式能源项目有关事项的请示,考虑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贷款难、征地拆迁手续难度大,需要一定时间完成机组选型的设计优化和比选、熟悉新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和项目环评审批机制以及需要向上游气源企业提出天然气的增量要求和完成采购等因素影响,预计2020年自备电厂煤改气的新增用气需求约30亿m3。(2)老旧煤机市场。按照《广东省大力压减燃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珠三角现役煤电机组退役后形成的供电缺口,原则上均采用气电替代。据此扣除非珠三角现役煤电机组,然后再考虑珠三角现役煤电机组所在片区电源布局情况,预计2018~2020年广东全省老旧燃煤机组实施煤改气的项目主要来自2018年沙角A厂1号机、沙角B厂2号机;2019年沙角A厂2、3号机及沙角B厂1号机、黄埔电厂5号机;以及2020年黄埔电厂6号机和长海电厂1、10、11号机,按照等容量建设煤改气机组的对应气电装机规模约250万kW。考虑项目建设涉及的相关因素影响,预计2020年老旧燃煤机组煤改气的新增用气需求约10亿m3。(3)工业窑炉市场。据初步统计,广东全省建筑陶瓷企业数量共计230家,生产线数量共计998条。其中,珠三角地区164家、756条,主要集中在佛山和肇庆;粤东西北地区66家、242条,主要分布在清远和云浮。综合考虑管网设施建设、燃料成本、产品竞争力等因素,结合城市燃气公司评估结果,预计2020年建筑陶瓷行业煤改气的新增用气需求约20亿m3。(4)工业锅炉市场。据初步统计,广东全省10~35t生产用锅炉数量共约550台,锅炉容量约8000t。其中,珠三角地区约250台,主要集中在江门、中山、东莞等;粤东西北地区约300台,主要分布在汕头、揭阳和清远。根据调研,工业锅炉煤改气进度的制约因素是各行业的价格承受力,由于具有高附加值产品工业已实现了清洁燃料改造,剩余的低附加值产品工业将面临清洁改造或直接退出。考虑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前景,结合各城市燃气公司评估结果,预计2020年工业锅炉煤改气的新增用气需求约20亿m3。综上可知2020年广东煤改气市场共需新增气量为80亿m3。4、结论从全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和广东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的实际需求来看,广东需要严格推进煤改气,也正在大力推进煤改气。但是,当前广东煤改气也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增加企业用能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煤改气实施进度。按照广东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要求的煤改气任务测算,预计2020年广东全省煤改气新增天然气市场需求约80亿m3,主要集中在东莞自备电厂、佛山陶瓷行业窑炉和江门燃煤锅炉3大领域。中远期来看,珠三角地区老旧燃煤机组是广东煤改气的重点方向。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重点行业企业煤改气实际成效和诉求,综合考虑天然气利用成本、煤改气用户生产经营水平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多方因素,提出推进煤改气的细化措施和市场开发策略。文/钟式玉 郭贤明 于文益,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东省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
拿下三项世界之最!世界首座高铁跨海大桥主塔封顶
福厦高铁泉州湾大桥全长20.3公里,主跨400米,是国内外首座高铁跨海大桥;设计行车时速达350公里,为世界最高;是全球首座采用免涂装耐候钢大型跨海工程。9月15日,世界桥梁领域又一里程碑式工程——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泉州湾大桥主塔正式封顶。“福厦高铁泉州湾大桥主塔封顶,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开启了世界高速铁路跨海时代。”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设计负责人曾甲华说。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是国内外首座高速铁路跨海斜拉桥;为世界最高、世界第四长跨海铁路大桥,也是全球首座主塔采用免涂装耐候钢的大型跨海工程。高速抗风行驶,同样做到硬币不倒“跨海高铁大桥,设计最关键是抗风以及保持高速行驶,否则桥梁会因风产生严重的横向晃动和上下震幅(涡震)现象。”曾甲华说。地理气象信息显示,泉州湾位于沿海高风速带,风速大,风况复杂,全年6级及以上风力天数达91天。为保证桥梁在大风中稳固,保持动车高速运行的连续性,铁四院技术团队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量新结构和新技术,达到在不设风屏障等防风措施下,动车在8级大风下以时速350公里速度行驶不限速,11级暴风下不封闭交通。根据系列风洞试验和风—车—线—桥耦合振动等专题研究成果,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可抵抗12级强台风,涡激振动幅度控制在惊人的5毫米以内。“这个涡振数字,使高速列车即使在8级大风中通过跨海大桥桥面,也能达到与陆地引桥相同的行车条件,同样做到硬币不倒。”曾甲华说。以锈制锈,适应高盐高湿腐蚀环境除了抗风,在海洋气候高盐高湿腐蚀环境下,如何保证高速铁路跨海大桥长效防腐耐久?这是设计面临的又一个难题。针对海洋环境下桥梁重要结构的锈蚀问题,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索塔钢锚梁和支座创新采用新材料,在国内首次采用耐海洋大气腐蚀钢,免涂装(不涂油漆)、不设除湿系统,为全球首座采用免涂装耐候钢的大型跨海工程,适应了高盐高湿的海洋腐蚀大气环境。鞍钢集团和铁四院技术人员表示,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项目,打破了免涂装耐候钢只能应用在普通大气环境和滨海环境(离海岸线1公里以上)的世界技术格局,推动了世界耐候钢桥的发展,实现“免涂装、绿色耐久、锈色之美”的绿色全寿命设计。长联大跨,毫米级精度建造抗强震福厦高铁泉州湾大桥设计全联长采用钢—混结合梁,为国内外铁路斜拉桥中首次采用。构件全部实现工厂化制造,深水区引桥采用标准化的无支座整体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通过设计采用上述桥梁结构形式和体系的选择,实现了高速铁路桥梁毫米级建造精度要求。”曾甲华说。福厦高铁设计位于福建沿海地区和台湾海峡西岸,北起福州市,途径莆田、泉州、厦门,南至漳州,正线全长277公里,是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环境下服役的高速铁路工程、国内外行车速度最高的沿海/跨海铁路。“泉州湾高铁跨海大桥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属地震高烈度区,从概率上具备发生8级强震的可能性。”曾甲华说。如何解决长联高墩跨海大桥的抗震设计难题?“设计团队研制采用了纵向粘滞阻尼器、可剪断的耐候双曲面球型钢支座、金属阻尼器的综合减隔震体系及技术;采用无支座整体刚构桥,实现长联高墩桥梁的柔性高墩、梁部体系协同受力,解决了地震高烈度区长联高墩大跨桥梁的抗震设计难题。”曾甲华说。专家认为,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将推动我国大跨度高速铁路、跨海桥梁的技术发展,成为中国高速铁路2.0版的代表性工程之一,也将是世界桥梁领域的里程碑式工程。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组委会 :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电话:4006-258-268官网:http://www.cteeexpo.com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00号保利世贸中心C座7楼
山西:2020年继续对11市清洁取暖支持资金12.5亿!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为了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山西出重拳从源头治污,探索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有效路径。山西财政也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据山西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山西省加大对冬季清洁取暖工作的支持力度,2017年—2019年累计安排冬季清洁取暖奖补资金32.5亿元;2020年,山西财政继续对全省11个市冬季清洁取暖支持资金12.5亿元,明确省级奖补资金和农村冬季清洁取暖补贴资金各市可结合自身实际,统筹用于清洁取暖相关工作。近年来,山西省财政厅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山西省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山西省财政投入资金超过26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特别是今年,截止目前山西省财政已投入75.62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投入。近年来,山西省财政厅进一步加强同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的沟通对接,积极支持各市争取中央试点,累计争取到中央相关资金144.84亿元:成功申报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获得中央资金20亿元;组织全省范围内“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申报国家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并全部入围,共计可获得奖补资金102亿元;推荐长治、晋城入围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三年可获得中央资金9亿元;争取到中西部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补短板中央专项转移支付13.84亿元。与此同时,2017—2020年,山西省财政累计安排冬季清洁取暖奖补资金44.8亿元,明确各市可结合自身实际,将资金统筹用于清洁取暖相关工作,缓解基层财政压力。抓住中央大力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反映沿黄各县生态保护实际情况和建议诉求,争取到中央黄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资金5.46亿元,对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将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山西省财政厅将继续聚焦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全方位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坚决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实现全省环保发展各项规划目标,为加强山西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财政智慧,做出财政贡献。
河北石家庄市秋冬季劣质散煤管控“百日会战”全面启动
记者从石家庄市政府获悉,从现在起至12月31日,石家庄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秋冬季劣质散煤管控“百日会战”行动,全面加强散煤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使用各环节监管,严查严打违法违规销售劣质散煤行为,确保劣质散煤管控取得扎实成效。行动中,全市将禁止销售民用散煤,严格控制工业散煤销售网点数量,深度清理整顿现有工业散煤经营网点;严格销售环节监管,“禁燃区”和已完成“电代煤”“气代煤”的区域,一律取消散煤销售网点;依法查处劣质散煤销售和无照经营网点,严厉打击销售劣质散煤违法违规行为,全市散煤销售网点煤质抽检覆盖率达到100%;加强运输通道管理,煤炭运输车辆通行运煤专用通道线路比例达到90%。严厉查处使用不合格散煤行为,燃煤使用单位煤质抽检覆盖率达到100%。坚决取缔外来煤洗选,保障洁净煤兜底保供。加强散煤网点监管,加大市场主体准入监管力度,从严管控新增散煤销售网点,凡不符合散煤经营网点布局规划的,一律不批准设立。对无照违法经营散煤的网点,严厉打击,坚决依法予以取缔。督促散煤、型煤经营销售网点切实履责,坚决杜绝违法违规采购、销售劣质散煤行为发生。严密开展散煤清查。各县(市、区)开展散煤入户清查行动,对农村居民储煤情况进行细致排查,建立健全排查台账和整改台账,9月底前完成入户排查工作;对农村居民已储存的散煤,根据本地区实际采取回收、置换等措施。严格落实监管职责,建立燃煤使用单位主体台账、监管台账及“煤炭质量检验报告”专管档案,加大对燃煤使用单位散煤质量监管力度。严格燃煤质量抽检、燃煤储存管理,严格劣质煤处置环节管理。处置点符合交通便捷、防护安全、数量和布局合理、场地面积满足需求等条件。各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查扣、没收的劣质散煤一律交由当地发改部门,依法妥善处理。
重磅丨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附解读)
9月16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消息,为做好2020年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建设运行管理,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对《方案》出台背景、起草过程、总体思路等相关事项进行解读。《方案》明确了“以收定补、新老划段、有序建设、平稳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生物质发电行业平稳有序发展。围绕“补贴资金申报”、“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两项主要任务,一方面坚持“稳”,今年补贴资金安排仍沿用现有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坚持“进”,坚定改革方向,持续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政策,明确市场预期,促进生物质发电行业提质增效。以下为通知原文《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政策解读发改能源〔2020〕14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能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为做好2020年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建设运行管理,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  政  部国 家 能 源 局2020年9月11日以下为解读原文《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政策解读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就《方案》出台背景、起草过程、总体思路等相关事项解读如下。一、《方案》出台的主要背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生物质发电建设规模持续增加,项目建设运行保持较高水平,技术及装备制造水平持续提升,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对各地加快处理农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健康发展,2020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财建〔2020〕4号,以下简称4号文),明确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增补贴项目装机规模。为做好2020年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合理安排2020年中央新增生物质发电补贴资金,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方案。二、《方案》起草过程为推动生物质发电项目有序建设、平稳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方案》。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分地方、企业、协会和媒体等3个层面多次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了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主要生物质发电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专家和媒体的意见建议,其中,参会企业涵盖了农林、垃圾和沼气发电产业,既有中央企业、地方国企,也有民营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覆盖了东、中、西部;行业协会包括多个行业内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协会;参会媒体既有行业媒体,也有大众媒体。同时,结合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听取采纳了有关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三、《方案》的总体思路《方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及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关于“推进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形成系列配套保障措施,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供借鉴,为全国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作出示范”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了“以收定补、新老划段、有序建设、平稳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生物质发电行业平稳有序发展。围绕“补贴资金申报”、“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两项主要任务,一方面坚持“稳”,今年补贴资金安排仍沿用现有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坚持“进”,坚定改革方向,持续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政策,明确市场预期,促进生物质发电行业提质增效。四、项目申报的条件、程序和纳入补贴规则项目申报补贴须符合4个条件:一是项目须纳入生物质发电国家、省级专项规划。二是项目须为2020年1月20日(含)以后全部机组并网的当年新增项目,其中,2020年1月20日前部分机组并网,在2020年1月20日后实现全部机组并网的项目也属于本次申报范围。三是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等要求,配套建设高效治污设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所在城市已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四是申报情况必须属实,不能出现弄虚作假、违规掺烧等情况,并提交信用承诺书。工作程序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地方组织申报、审核和公示;二是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统一复核;三是按规则进行汇总;四是公布补贴名单。其中,需要注意的是:9月份,各省(区、市)一揽子组织8月底前全部机组并网、符合申报条件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进行申报,并对项目信息进行审核、公示。9月25日(含)前,各省(区、市)将公示后通过审核的项目信息上报。上报时,各省(区、市)应提供省级专项规划及列入专项规划的项目清单。有关电网企业配合做好申报工作,按要求出具项目全部机组并网时间证明,并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如9月份申报纳入补贴的项目所需补贴资金总额未达到15亿元,地方可于10月15日(含)前组织9月全部机组并网且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进行申报。以后每个月15日(含)前填报上月新增并网且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信息。当纳入补贴范围的项目所需补贴总额达到15亿元额度后不再组织当年申报,信息系统补贴申报窗口将关闭。纳入当年补贴项目规则:申报项目按其全部机组并网时间先后次序排序,并网时间早者优先,根据《方案》中的补贴额度测算规则对入选项目所需补贴额度进行测算并累加,直至入选项目所需补贴总额达到今年15亿元额度为止。未能纳入2020年中央补贴规模的2020年并网项目,结转至次年依序纳入。五、建立生物质发电补贴申报信用承诺制度为营造生物质发电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申报补贴项目的合法利益,防止项目运行中出现违规掺烧化石燃料、骗取补贴等违法违规行为,最大限度保证补贴资金合理使用,《方案》引入了信用承诺制度,申报单位需承诺项目不存在弄虚作假情况,建设运行合法合规。违背承诺的,自愿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承诺信息、践诺信息将纳入信用记录,进行归集应用。六、加强投资监测预警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为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方案》提出通过建立监测预警制度,综合评估行业发展情况,引导企业科学、有序建设,理性投资。一方面,对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规模进行年度预警;另一方面,对需补贴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建设情况进行监测,按月发布项目并网信息。行业发展年度预警,依据各省农林生物质资源总量、资源分布、利用方式、项目布局等条件,科学测算合理发展规模,并根据各省发电项目建设规模与年度合理规模比较情况发布监测预警,对不同颜色等级地区实现分类管理。发展规模接近合理规模的黄色预警地区要把握好发展建设节奏;达到或超过合理规模的红色预警地区,要严格控制、管理建设规模。补贴项目投资建设月度监测,针对需补贴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建设和中央补贴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测,按月发布项目并网信息,新增项目补贴额度累计达到今年15亿元中央补贴资金总额后,地方不再新核准需中央补贴的项目。为及时掌握全国生物质发电项目核准、建设情况,各省(区、市)需组织生物质发电企业按监测要求,及时报送项目核准、建设、开工等信息。七、推动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补贴机制为保障和支持生物质发电发展,做好政策衔接和平稳过渡,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4号文等文件要求,《方案》对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补贴机制明确提出有关要求。关于项目竞争性配置。按照4号文提出的“通过竞争性方式配置新增项目。在年度补贴资金总额确定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市场化配置机制”的要求,并充分考虑政策平稳过渡,《方案》明确,自2021年1月1日起,规划内已核准未开工、新核准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同时,为促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充分发挥环境治理和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等方面的作用,确保补贴资金科学高效使用,在建项目应在合理工期内建成投产。关于补贴资金中央地方分担。为加大对生物质发电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生物质发电项目享受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积极性,在现有中央补贴资金的基础上,《方案》明确,自2021年起,新纳入补贴范围的项目(包括2020年已并网但未纳入当年补贴规模的项目及2021年起新并网纳入补贴规模的项目)补贴资金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更好的支持和促进生物质发电行业发展。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地区差异化地合理确定分担比例。具体分担办法将在2021年建设方案中明确。八、落实生物质发电支持政策生物质能利用对促进农林废弃物和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替代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支持生物质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方案》明确,一方面要立足于多样化用能需求,不断拓展生物质能利用渠道,坚持宜气则气、宜热则热、宜电则电,鼓励加快生物质能非电领域应用,提升项目经济性和产品附加值,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另一方面,不断落实生物质发电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给予生物质发电项目中长期信贷支持,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地方政府统筹各类资金,对生物质发电相关的“收、储、运、处理”环节予以支持和补偿。鼓励具备条件的省(区、市),探索生物质发电项目市场化运营试点,逐步形成生物质发电市场化运营模式。
美国Sunfolding推出空气动力型光伏追踪支架
有时想在一个成熟拥挤的市场里获得关注的最佳方式,就是彻底打破常规开拓自己的一片新生态。美国的太阳能跟踪支架创业公司Sunfolding选择和贯彻的就是这个概念。在光伏跟踪支架这方面,Sunfolding公司成功地避开了现有的单轴跟踪技术,转而研发了一种由空气驱动的太阳能跟踪器,这为公司带来了3200万美元的融资以及日益壮大的项目储备。该公司的旗舰产品T29光伏跟踪支架,并没有使用传统的电机驱动,而是由两个由东向西排列的柔性气囊被装在一个金属外壳的构造里。在一天之中,气囊被充气然后作用于上面的组件,随着光照倾斜类似的角度从而追踪日光。这种解决方案不仅显著减少了系统零件,还减轻了系统重量。提高了原材料分配、维护和安装方面的效率,最重要的,可以允许在一些原本无法使用的土地上安装光伏体系。Sunfolding公司对T29产品背后的空气动力驱动技术信心十足,甚至在近日发布了一份白皮书,其中概述了那些空气动力技术尚未被发掘的潜力。安装方便“因为我们真的简化了很多流程,所以在施工方面我们有很多优势。” Sunfolding营销副总裁格温.罗斯(Gwen Rose)说。“我们其他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价值在于,采用了三个独特的零部件和两种螺栓类型,所以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工具,同时有一定的重复性建设步骤,从而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简单。我们(单个支架)基本上有一个支柱,同时一个执行器—既可以承担扭矩电动机、轴承和变速箱的功能,同时也是组件的支撑。这个支架是统一的可复制的。”除了提高安装的简单性之外,罗斯还看到了Sunfolding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最大优势之一,即可以在更多的地形上安装此类解决方案。罗斯说:“显然目前在具有挑战性的地形上,我们的产品有机会满足项目的需求。与我们交流过的大多数公司都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要在更具有挑战性的地形上开发光伏项目,那么就意味着成本会更高。但是实际上,我们不得不告诉他们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Sunfolding系统设计的第二个方面发挥作用的地方:安装灵活性。“因为我们有这种灵活性强的光伏跟踪器,我们在山上开发项目,或者更进一步,在公路边上开发项目而且还不需要花费更多成本。这是Sunfolding的核心价值之一:灵活的光伏追踪器可以在零成本增加的基础上完成极具挑战性的地形设计。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向。只需要你把项目地点给我们看,我们就可以提供设计方案,最终获得与其他任何追踪支架一样多的发电容量,甚至更多。”这种简单、灵活的系统不是出于好奇或偶然,而是随着太阳能市场的增长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罗斯说:“我们已经没有大而平坦的土地(进行光伏开发)了。”Sunfolding的发展前景该公司计划利用B轮融资,扩大其在美国的产能和项目容量,同时增加对供应商(包括汽车行业的供应商)的批量采购能力。额外的融资还将支持Sunfolding公司团队的发展,以便运作更多的光伏项目。Sunfolding目前的项目容量一般在10-40MW之间。该公司表示20MW左右的项目是最佳容量。罗斯表示,“这确实是我们一直最关注的:扩大产能,扩充客户体验团队,并在10- 40MW范围的项目上执行得足够好。等我吗把这些步骤完成后,就可以开始考虑更大的公用事业规模的项目。”全球光伏跟踪支架趋势伍德麦肯兹估计,2019年全球追踪器市场增长了20%。从市场来看,增长最快的市场是美国,占全球出货量的50%,以墨西哥、巴西和智利引领的拉丁美洲是全球第二大市场。根据其竞争对手IHS Markit预测,随着跟踪技术在大约三分之一的地面安装项目中使用,在2019-23年期间跟踪系统的部署将超过150GW。
正式启动!2021中国成都太阳能光伏及储能展与您共享天府商机!
光伏+储能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近年来也开展了多项试点。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 数据,全球储能系统2025 年市场规模将从2018 年3400 亿美元增长到500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加储能,将是储能电池建设的主要动力。截止到2019 年底,我国与光伏配套的储能项目累计达290.4 MW,占中国投运储能项目的18%。展会作为企业品牌展示和招商宣传的重要渠道,蛰伏大半年,逐渐回归正轨。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重要展贸平台,2021中国西部(成都)国际太阳能光伏及储能技术设备展招展招商工作正式启动,助力企业寻找行业发展新风向,大力开拓疫后新市场!本届展会由广东省太阳能协会、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将于2021年3月7-9日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开幕,展览面积预计30000㎡,届时将吸引国内外企业400家,超过36000人次达到现场洽谈采购,寻找商机。全球新一轮科技浪潮涌动使国际化成为内陆城市区域经济突围的时代机遇,而新经济也将成为内陆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能源生产基地,也是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区,西部省份在储能应用方面在全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西部地区多数省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增长迅速,一批可再生能源发电园区和配套的产业基地应势而起,这些都为储能产业在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基础。为进一步开拓西部地区,助力企业走进西部大市场,此次展会以行业的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为依托,以新产品发布、新技术演示、新服务模式推广为目的,促进参展企业技术对接、成果转化和产品交易,打造资源高效对接的品牌盛会。届时,光伏生产技术及研究设备、光伏生产设备、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光热发电系统、储能技术、配套设备及储能材料、储能用户及配套服务类、动力电池及BMS管理系统等各个领域的产品,将同台竞艳、各显其能,呈现给采购商、观众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此外,同期将举办“‘风光储充’多能互补西部发展高峰论坛”,并邀请相关政府部门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负责人到会,行业精英的交流碰撞,专家的前瞻发言,将为广大光伏储能从业者拨开云雾、认清航向,共同实现行业发展的新突破。2020,因为一场疫情,我们放缓了前进的脚步。2021,相聚成都,我们将百倍发力,为您打造一场专属于光伏与储能的西部盛会,3月7-9日,与您不见不散!
拟牵手华为打造光伏芯片?这家企业开始批量供货市场
作为国内最大的逆变器出货商,华为于2010年开启光伏事业,2013年底推出逆变器产品,2014年引领行业组串应用,2015年成为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第一,持续领先至2019年。据了解,A股上市公司中,华为产业链概念股众多,在光伏业务方面,铂科新材、协鑫集成等与华为有合作,其中铂科新材的合金软磁材料应用于华为的光伏逆变器。大豪科技近期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投资的兴感半导体公司(主要产品为电流传感器芯片)已进入华为供应商审核范围。 当下,随着光伏组件高度集成化,新器件的工艺提升,逆变器厂家研发技术的进步,光伏逆变器的单体模块功率越做越大,功率密度也越来越高,对于电流传感器的选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了解,兴感半导体主营业务为半导体芯片设计、生产与销售,目前已成功地开发出全球领先的高精度快响应一体化电流传感器芯片,与英飞凌,TI,Allegro, AKM 等一流半导体公司处于同一的起跑线上,目前产品种类覆盖从0A到1000A被测电流,隔离电压3到5000V的全系列电流传感器。典型的分布式光伏逆变器的拓扑包含了直流输入环节(组串输入汇流),直流升压环节(Boost MPPT线路),直流逆变交流环节(DC/AC 线路),以及交流输出环节(漏电流检测),电流检测在每一个环节必不可少,电流传感器是其中的核心检测元件。进入2020年三季度,光伏产业需求仍然乐观。目前,国内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已经相当完整,参与其中的厂家众多,而华为已成为下游产业链最大的逆变器出货商,其中的电流传感器是逆变器中的核心检测元件。资料显示,大豪科技去年投资的兴感半导体主要产品为电流传感器芯片、电流隔离器芯片,主要应用于工控、军工、汽车电子、白色家电等行业,产品已经在光伏、焊接、工业控制以及轨道交通企业中开始小批量使用。如上海沪工、上海广为等焊接行业知名企业在新项目上已批量应用兴感半导体的芯片产品;白色家电领域方面,老板电器的烟机项目上兴感半导体芯片产品已测试通过,将获正式批量使用。目前,华为光伏行业产品在进口芯片替代方面与兴感半导体进行洽谈。展望后市,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竞价、平价项目有序开展,政策的按时出台给予了行业信心及市场空间,2020年年中起整个光伏市场规模预计将快速扩大。业内指出,三季度国内需求仍然乐观,拥有户用、特高压、平价等项目支撑,四季度平价与竞价项目共振,需求有望超预期。海外市场前期价格下降对需求的拉动作用未来有望进一步凸显。
京津冀秋冬重污染成因找到了!4大原因、3大污染源(附国新办吹风会全文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现场)京津冀秋冬重污染成因找到了!4大原因、3大污染源国新办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耗时3年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秋冬季重污染有四个主要成因,相互叠加造成了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发生。研究发现,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是京津冀区域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工业和民用散煤、柴油车对区域PM2.5的贡献最大,是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原因1: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赵英民介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就是常说的“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倍数不一样。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另外,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于取暖的原因,比平时额外增加大约30%的排放量。赵英民表示,总体来说,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容量,应该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攻关项目在“2+26”城市布设了109个采样点,采集了5.8万多个样品,在线测定了49万条化学组分数据。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来源解析表明,工业和民用散煤、柴油车对区域PM2.5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6%、17%和16%,也就是贡献最大的三个方面,是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工业源中,钢铁焦化行业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水泥行业。原因2: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高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排放到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过二次转化,在空气中形成细颗粒物,我们把这部分PM2.5叫二次转化的PM2.5。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一次组分占比明显下降,由空气中污染物转化成颗粒物的二次组分占比不断上升。2013年以来,二次组分占比逐渐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从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污染期间,颗粒物组分以二次污染物为主,比例能达到60%甚至更高。区域内氮氧化物和VOC的浓度高,会在大气中发生快速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大气氧化性总体处于高位,这是促使空气中气体污染物转成二次PM2.5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北京市的大气氧化性比伦敦、东京等城市大约要高出2-3倍。这么一个高氧化性,也导致了区域重污染期间二次转化速率升高3-5倍。大气氧化性一方面是推动气态污染物转成PM2.5,同时也会在夏天推动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气氧化性,是下一步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点和关键点,有“一石双鸟”的效果。原因3:不利气象条件致区域环境容量降低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弱风区”,同时在这个区域的上空,对流层有一个“暖盖”的结构。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这主要是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本身这个地方的扩散条件就差,因此导致环境容量较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0年以来,区域环境容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另外,环境容量还呈现季度和月度差异,这个大家好理解,夏天为什么空气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空气扩散条件好。另外就是每个月、每年也因为气象因素的变化有不同。总体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环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环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环境容量的一半。因此,一旦近地面的风速小于2米/秒,逆温导致的边界层高度降到500米以下,相对湿度高于60%,大气环境容量就会进一步减少50%-70%,因此极易诱发重污染天气。第一个因素是排放多。同时由于这个区域西边北边都是山,环境容量先天不足,冬天又比夏天容量减少一半,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现重污染。原因4:三个传输通道致污染区域传输研究发现,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各城市平均贡献率大约是20%-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了35%-50%。赵英民介绍,大气污染治理开始阶段,往往因为本地排放比较多,本地源对本地的环境质量影响比重是比较大的。随着污染治理的深入,本地源占比逐步减少,外来输入逐步增加。攻关项目对2013年以来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传输对北京市PM2.5的平均贡献率大概是45%左右,个别过程可以达到70%。污染物在区域主要有三个传输通道,这也是这次攻关项目经过研究观测得出的结论。一个通道是西南通道,也就是河南北部-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一线,这个通道传输频率最高,输送强度最大,重污染过程平均的贡献率约20%,个别重污染过程可以达到40%。第二个通道是东南通道,就是山东中部-沧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线。第三个通道是偏东的通道,也就是唐山-天津北部-北京这条线。全文实录丨国新办举行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寿小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汇报,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科学防治,促进绿色发展。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吹风会的还有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先生。下面,先请赵英民先生作介绍。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焦非 摄)赵英民:各位记者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一起交流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借此机会,我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有关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要系统分析、综合施策,要加强大气重污染成因研究和治理科技攻关。2017年4月26号,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会同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气象局等部门和单位,集中优秀科研团队,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重点行业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技术、居民健康防护等难题开展集中攻坚,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攻关项目自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组织295家科研单位、20名院士在内的2903名大气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组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形成多部门协作、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集中攻关模式;向区域“2+26”城市派出了28个“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推动形成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新型科研工作机制;建成数据共享与管理平台,打破数字共享难题。经过3年的努力,攻关项目在成因机理、影响评估、预测预报、决策支撑、精准治理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形成了广泛的科学共识,精准识别了区域污染排放特征和重点问题,提出了深化大气污染工作防治的方案建议。攻关项目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全面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和秋冬季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推动助力了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攻关项目于今年7月通过验收。9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做好攻关项目成果宣传应用,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人才、平台、数据等资源,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开展臭氧复合污染控制科技攻关,支撑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精准性,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动区域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从而推动整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寿小丽:下面请大家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经过三年的研究,请问取得了哪些具体的研究成果?成效如何?谢谢。赵英民:这个攻关项目我们采取了集中攻关和驻点跟踪研究相结合的组织方式,经过三年的努力,2900多名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战,应该说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突破和研究成果。主要有这么六个方面:一是通过大规模的科学观测和实验研究,采取多技术融合方式,从污染物的排放、化学转化、气象条件、污染传输等四个方面,弄清了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并且形成了广泛的科学共识。二是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了完备的区域PM2.5综合源解析的方法体系,形成了重污染过程的精细化、定量化的动态解析能力。三是建立了区域和城市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摸清了区域污染物排放现状,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精准识别了区域“2+26”城市和重点行业的关键问题,形成了重点行业和城市关键问题识别与精准治理的技术体系。四是建立了“预测预报—会商分析—预警应急—跟踪评估”全过程的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提出差异化的应急管控技术方案,全面支撑区域应急联动和差异化管控,有力支撑了应急减排效益最大化。五是建立了以PM2.5目标浓度为约束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算法,开发了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决策的技术支持平台,提出了区域中长期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六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攻关项目坚持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应该说我们很多的科研成果都是在第一线产生,同时第一时间在基层,在“2+26”城市的污染防治第一线得到了及时的应用,因此效果还是非常明显,整个项目极大提升了我们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当然,效果也很明显,今天外面的蓝天白云,生活在北京的朋友们就感同身受。攻关项目有力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与2016年相比,2019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重污染天数减少了40%,北京市PM2.5浓度由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4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34天下降到了4天。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同时攻关项目还极大促进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发展。去年“2+26”城市GDP达到了14.2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7.2%,可以说一方面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一方面经济在继续快速发展,从环境的角度也体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谢谢。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人民日报记者:通过攻关项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秋冬季大气污染主要成因是什么?主要来源有哪些?谢谢。赵英民: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坦率地说,也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次攻关项目核心任务也是要说清这个问题。为了全面搞清楚区域重污染成因,攻关项目设计了相互印证的综合观测、实验分析和数字模拟相结合的闭合研究技术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区域空天地一体的综合立体观测网,实时跟踪重污染过程发生、发展、传输和消散,动态掌握污染大气当中的组分变化情况和污染来源,从污染物排放情况、化学转化、气象条件变化、污染传输四个方面,全面阐明了区域秋冬季重污染的成因。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区域重污染天气的发生: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26”城市,高度聚集重化工产业,区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方式,导致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倍数不一样。除了二氧化硫以外,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出80%-150%。另外,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于取暖的原因,比平时额外增加大约30%的排放量。总体来说,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容量,应该是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攻关项目在“2+26”城市布设了109个采样点,采集了5.8万多个样品,在线测定了49万条化学组分数据。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来源解析表明,工业和民用散煤、柴油车对区域PM2.5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6%、17%和16%,也就是贡献最大的三个方面,是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工业源中,钢铁焦化行业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水泥行业。二是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高,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大家知道,PM2.5一部分是直接排放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排放到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通过二次转化,在空气中形成细颗粒物,我们把这部分PM2.5叫二次转化的PM2.5。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一次组分占比明显下降,由空气中污染物转化成颗粒物的二次组分占比不断上升。2013年以来,二次组分占比逐渐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从40%上升到50%左右,在重污染期间,颗粒物组分以二次污染物为主,比例能达到60%甚至更高。区域内氮氧化物和VOC的浓度高,会在大气中发生快速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大气氧化性总体处于高位,这是促使空气中气体污染物转成二次PM2.5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北京市的大气氧化性比伦敦、东京等城市大约要高出2-3倍。这么一个高氧化性,也导致了区域重污染期间二次转化速率升高3-5倍。大气氧化性一方面是推动气态污染物转成PM2.5,同时也会在夏天推动臭氧形成。因此控制大气氧化性,是下一步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交叉点和关键点,有“一石双鸟”的效果。三是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了区域环境容量大幅降低,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弱风区”,同时在这个区域的上空,对流层有一个“暖盖”的结构。大气扩散条件“先天不足”,这主要是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本身这个地方的扩散条件就差,因此导致环境容量较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2000年以来,区域环境容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另外,环境容量还呈现季度和月度差异,这个大家好理解,夏天为什么空气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空气扩散条件好。另外就是每个月、每年也因为气象因素的变化有不同。总体而言,秋冬季比春夏季环境容量平均要小30%左右,1月份的环境容量大概是7月份环境容量的一半。因此,一旦近地面的风速小于2米/秒,逆温导致的边界层高度降到500米以下,相对湿度高于60%,大气环境容量就会进一步减少50%-70%,因此极易诱发重污染天气。第一个因素是排放多。同时由于这个区域西边北边都是山,环境容量先天不足,冬天又比夏天容量减少一半,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现重污染。四是区域传输对PM2.5影响显著,各城市平均贡献率大约是20%-30%,重污染期间进一步增加到了35%-50%。大气污染治理开始阶段,往往因为本地排放比较多,本地源对本地的环境质量影响比重是比较大的。随着污染治理的深入,本地源占比逐步减少,外来输入逐步增加。攻关项目对2013年以来近百次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传输对北京市PM2.5的平均贡献率大概是45%左右,个别过程可以达到70%,污染物在区域主要有三个传输通道,这也是这次攻关项目经过研究观测得出的结论。一个通道是西南通道,也就是河南北部-邯郸、-石家庄-保定-北京一线,这个通道传输频率最高,输送强度最大,重污染过程平均的贡献率约20%,个别重污染过程可以达到40%。第二个通道是东南通道,就是山东中部-沧州-廊坊-天津中南部沿线。第三个通道是偏东的通道,也就是唐山-天津北部-北京这条线。这是这次研究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成因得出的四个主要原因。这四个原因相互叠加,造成了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发生。当然,我们治理更多的还是要针对人为排放,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这样的话,即便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不会再发生重污染天气。谢谢。路透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路透社记者:请问在新冠疫情和“六稳”“六保”的背景下,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与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否还会要求企业进行错峰生产?今年冬季清洁供暖将改造多少煤改气用户?对于补贴期已经满的用户将有什么措施?谢谢。赵英民:的确,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疫后经济社会复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该坚定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疫后的经济复苏,中国高度重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想这方面相关的媒体已经有很多的报道,我就不展开了。针对今年秋冬季的情况,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刚才说了,攻关项目发现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由于刚才说到的四个成因,重点区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因此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攻关项目的发现,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措施,特别是不断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近年来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的能力、水平和效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第一是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经过三年的努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的PM2.5平均浓度从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了32.7%,平均重污染天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应该说下降比例还是非常之大。第二是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因为环境质量改善的后面是大量扎实具体的环境治理工程和任务。我简单点一个题,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了整治,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内的燃煤锅炉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燃煤电厂也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有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农村散煤治理1800多万户。“公转铁”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京津冀铁路货运量去年同比增长了26.2%。同时大力推动新能源车,2015年-2019年,中国城市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从11.63万辆增长到了40.97万辆,公交车占比从20.7%增长到了59.1%,保有量已经占到全球第一,年节油量超过了160多万吨,环境效益还是非常大的。第三是重污染天气应对更加精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完善重点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运行模式,保障启动区域应急联动使各相关城市及时响应、有效应对。我们针对精准科学防控,也是基于攻关项目的成果之一,对39个重点行业开展了精准的绩效分级,简单说就是对39个行业的企业,根据他的环境绩效分成了A、B、C三档,A类企业在重污染天气的情况下可以少减排或不减排;B类就是要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减排;C类可能就要更多的减排。通过差异化管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也就是实现了通过环境管理来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高质量发展,应该说效果还是非常明显,也得到了企业的欢迎。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同时我们还面临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生态环境部将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蓝天保卫战的重点任务,服务“六稳”“六保”,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以减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污染天气为核心,持续推进重点区域秋冬季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抓好已经出台的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巩固已取得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搞层层加码,落实部门、地方责任,确保今年的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谢谢。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中国日报记者:刚刚在分析重污染成因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大气环境容量这个词,请问可否介绍一下大气环境质量是什么?如果京津冀和周边地区要实现消除重污染、蓝天白云常在的话,按照大气环境容量这个概念,我们还需要削减多少污染物?我们的攻关项目研究提出了什么相应的治理策略?谢谢。赵英民:这个问题请柴主任来回答。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领域首席科学家柴发合(焦非 摄)柴发合:谢谢提问。刚才赵部长在说到大气重污染成因的时候,第一条就是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50%,是重污染发生的根本原因。这是通过攻关研究出的一个成果。环境容量这个词也不是一个新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就开始研究环境容量,并且也建立了环境容量的概念。但是那时候我们主要针对二氧化硫等一次污染物,它的排放和环境质量浓度之间的响应关系是比较直接的。但是对PM2.5来说,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就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环境容量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内,在确保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或者生态环境不遭受损害的前提下,人为能排放多少污染物。对PM2.5来说,它的来源既有一次的,也有二次的,并且是一对多的关系,不是像二氧化硫一对一的关系。所以要把它的环境容量算出来是非常难的。通过我们的攻关,作为一个重要的技术难点,我们在攻关中充分考虑了PM2.5受大气物理过程包括长距离输送的影响,区域之间相互的影响,也包括它复杂的二次生成化学机制的影响,我们基于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研发了以PM2.5浓度目标为约束的多污染物环境容量算法。这是对环境容量计算技术和应用场景的发展。环境容量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用来阐述现在大气重污染的形成原因。二是为未来的大气污染防治给出定量的减排要求或者减排策略。刚才赵部长已经把大气环境容量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以及季度和月份的变化,环境容量的动态性已经给大家做了介绍,我就不重复了。我个人认为,在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确实是资源非常有限,一是我们处在太行山东侧、燕山山脉南侧,正好形成了半封闭的地形,使污染物到了这个区域,水平输送不畅,垂直扩散也受到抑制,所以环境容量资源非常有限,部长刚才说了“先天不足”。确确实实,这几年的污染主要是排放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近些年,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深入,空气质量在改善,重污染天数在持续减少。但是我们现在看到,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几个污染天。从这方面来说,当前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特别是不利的气象条件没有“脱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污染物的排放量在这个区域仍然比较大。秋冬季一旦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还会发生一些重污染的过程,大家可能还是要有思想准备。我们攻关项目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我们要彻底消除重污染,要实现蓝天白云常在,“2+26”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就需要在2016年的基础上消减40%-75%,各种污染物的削减量不一样,各个城市的削减量也有差别。攻关项目也根据未来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和实现蓝天常驻的目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治理对策,我简单给大家归纳一下,一共有五条:一是要继续控制秋冬季PM2.5污染为核心做好防治工作,同时要开展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促进“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二是在整个区域来说,要以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为重点,实施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三是要加强传输通道城市污染管控,适当扩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范围,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四是要以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重点,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五是以差异化、精细化的管控为导向,着力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时间关系,我就简单介绍这么多,谢谢。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北京青年报记者: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强调,要根据京津冀及周边污染成因加强精准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在这个即将到来的秋冬季,我们能否预判一下污染防治的形势如何?有哪些具体措施来落实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要求?谢谢。赵英民:刚才我说了,今年是收官之年,从目前的数据看,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无论是重点区域还是全国,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和蓝天保卫战下达的任务;优良天数比率我们正在努力,就目前的情况看,如果不发生极端的气象条件,我们有信心圆满完成任务。针对今年秋冬季的工作,刚才我已经简单回应了,我们已经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今年秋冬季的核心仍然是应对和预防重污染天气的发生。同时,今年是收官之年,要全面按照“十三五”规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完成好相关的污染治理任务,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谢谢。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提问(刘健 摄)香港紫荆杂志记者:刚才赵部长在开场白中提到,攻关项目建立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机制,向“2+26”城市派出了28个专家工作组,请问这些工作组做了哪些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谢谢。赵英民:谢谢你的提问。攻关项目向“2+26”城市派驻专家工作组,实施“一市一策”的驻点跟踪研究机制,这是这次大气攻关项目的一个创新。主要是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要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我们经常遇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家有成果出来了,但是到实际场景中应用还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是要帮助各个城市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解决方案,这还是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把专家们派下去,接近问题的一线,可以帮助地方针对每一个城市自己不同的区位特点、产业特点、污染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污染治理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各城市治理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三是要帮助各个城市解决大气污染的科技人才短缺、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2017年开始,攻关项目启动以来,生态环境部向“2+26”城市派驻了28个专家组,协助各个城市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问题识别—目标提出—减排分析—方案提出—评估优化”的技术体系,帮助城市编制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组织开展PM2.5精细化的来源解析,摸清楚各个城市的污染现状,精准识别不同城市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提出符合当地污染特征、产业和能源结构的大气污染防治个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科学精准指导地方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二是协助各城市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推动建设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指挥平台,提升差异化、精细化的管控能力。三是带动地方大气污染防治的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科研基础能力建设等,建立健全长效决策科技支撑机制。“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充分发挥了“送科技解难题、把脉问诊开药方”的作用,三年来共向地方政府提供了各类咨询报告和对策建议2800多份,受到了各城市的肯定和欢迎。目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已经成为生态环境部落实中央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的重要举措,从2018年开始,我们把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广到了汾渭平原11个城市,还有长江经济带沿线的58个城市。谢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提问(刘健 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想请问一下现在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生态环境部又是如何来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的?谢谢。赵英民: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也是我们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力度持续加大,我们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也在加速释放,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目前的环保产业,我觉得有三个特点:一是环保产业的规模在逐步发展壮大。根据测算,去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大约是1.78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11.3%,远高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其中环境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大约是1.1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这个增长速度更快。2019年列入统计的11229家企业,环保产业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了9864亿元,同比增长13.5%,从业人员数量近70万人。二是环境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我们国家环保产业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快速缩小,一些技术和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电除尘、布袋除尘等部分产品和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调查,去年3535家重点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达到了158亿元。三是环境服务模式在不断创新。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服务、环境金融等服务业态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的模式、PPP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放模式等,在环境治理领域得到了创新和应用。针对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我们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工作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引导。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拓宽环保产业的市场。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四是积极开展环境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环境服务的水平。五是夯实工作基础,推进环保产业的统计、调查、政策评估工作,及时掌握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谢谢。香港中评社记者提问(刘健 摄)香港中评社记者:正如您刚刚所提到的,最近两年我们的确感觉到北京的蓝天明显变多了。请问在提高首都北京空气质量方面,都采取了哪些科技手段?这些科技手段又实现了什么样的效果?谢谢。赵英民:“2+26”城市区域具有半封闭地形、环境容量小的特点,北京地处“2+26”区域的最北端,也是区域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较差的城市,因此北京近年来空气质量的环境明显改善,客观讲,首先北京市自身持续不断努力,同时我们必须要看到,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有区域其他城市联防联控的贡献。在这其中,科技支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先进技术和手段在“2+26”各城市的广泛应用,对整个区域的精准治污、有效治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当然,在科技支撑方面,北京市也是走在了区域乃至全国的前面。说到具体的科技手段,刚才我大概介绍了,也是我们攻关项目的主要产出。我简单点一下。一是关于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大气环境监测体系方面,运用了新一代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垂直监测、大气组分观测、在线监测、走航监测等新技术手段,构建了涵盖乡镇(街道)PM2.5和TSP高密度的监测网,全方位助力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这里面有大量的新技术。二是创新建立了大气PM2.5综合源解析技术,实现了大气PM2.5精细化的来源解析,支撑精准治理。三是创新污染源排放监管技术,实现精准执法,运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精细化管控技术,建立了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平台;集成卫星遥感、地面PM2.5高密度监测网和污染源点位等数据,开展网格布点,进行“点穴式执法”。四是预测预报技术显著提升,实现了精准预警。建立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技术体系,目前整个区域重污染过程的预报准确率接近了100%,也就是说对重污染过程,我们不会跑掉的,只要有,就会及时预测出来,向公众预警。污染的级别准确率现在已经接近了80%,不说十拿九稳,十拿八稳,到底是轻度污染还是中度污染还是重度污染,准确率达到了80%。预报的时长由提前7天拓展到了提前10天,早一天就能为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依法实施重污染天气应对争取时间,更加从容,同时也进一步减少对经济社会的扰动,同时还可以精准防控和削减重污染天气的污染程度。为准确识别污染过程、启动污染应急措施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五是包括超低排放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制造和污染治理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升级和高效治污相统一,这方面有很多的技术,比如说区域内火电厂超低排放,目前超低排放装机机组容量已经达到了80%,火电超低排放技术我们是世界领先的。目前,超低排放技术正在由火电行业推广应用到钢铁以及其他行业。另外,低氮燃烧改造大幅度降低氮氧化物。此外,像新能源车、柴油车治理等,都是高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在污染末端治理,更多的是在绿色制造、绿色生产、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技术,才使得我前面给大家介绍的整个区域,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实现了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但同时环境质量快速的改善。谢谢。寿小丽:今天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就到这里。谢谢赵部长,谢谢柴主任,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再见。
中国计划在2030年建造完成空间太阳能发电站
身处当今现代化的时代之中,我们日常的生活以及生产都需要依赖于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这些设备功能的发挥除了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之外,还要依赖于能源的供应,而且随着技术的升级,人们想要维持更加文明的社会,就需要更多的能源物质予以支撑。然而世界上的能源总量在不断减少,像煤炭之类的能源物质还会给地球环境带来一定的损害。为此很多专家都在积极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最大限度的提升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其中有专家提出,通过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或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将改变能源的格局,而我国计划在2030年建造完成我国的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届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呢?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是早在1968年,一位美国的科学家提出的一项太阳能利用方案,按照他的描述,所谓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就是在地球的运行轨道之上搭建一个由太阳能电池组成的矩阵。当然这个矩阵的规模是相当大的,通过这些太阳能电池来吸收更多的阳光,之后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传输到地球之上,通过天线之类的设备予以接受,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这一方案听来复杂,但是确实是具有可行性的,为此多年来很多国家的专家都在对此进行研究,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根据我国专家介绍,通过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能够实现二十四小时的发电,最大限度的减少天气环境因素的干扰。拿普通的地面太阳能发电来说,不仅要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而且夜晚无法继续发电,而且太阳能穿过厚厚的臭氧层,其能量也被吸收到了一半,而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能够在更近的距离手机太阳能,避免途中的浪费。如此一来,身处地球的各个角落都能够享受到太阳能发电的成果,这将大大缓解我国一些贫困山区的用电压力。
清洁供暖,大势所趋!河北尚义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尚义县政府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首都“两区”建设进程,切实扛起水源涵养、生态支撑的政治之责、发展之责、民生之责。 清洁供暖,大势所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指出,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尚义县政府围绕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净土”四大行动。紧抓全市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县机遇,启动县城13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电供暖,取缔燃煤锅炉31台,完成4283户农村“双代”工程;投资3335万元,下大力推进洁净煤取暖,2.3万户农村居民实现清洁温暖过冬。有报告估算,2021年我国清洁供热的市场将达到万亿元!河北省住建厅印发的《河北省城镇供热“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全省县城及以上城市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基本实现全覆盖,清洁供热率达到95%以上。而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宋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全国,目前每年新增大约有20亿平方米的建筑,其中有1亿平方米可以采用清洁供暖。如果全部实施的话,每年可新增节约标准煤6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36万亩,可以说这种方式既节约能源,没有污染,百姓还可以少花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尚义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打造“风光无限秀美尚义”,抓源头、重整治、建制度,守住蓝天碧水,建好绿色家园,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按照省、市要求,尚义县充分发挥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优势,抢抓全市风电供暖试点县机遇,强力推进煤改电建设进程,逐步实现中心城区及规划新增建筑全部采用清洁供热。其实2017年伊始,尚义县政府就与中电科能开始尝试推动本县的电供暖工程,利用电力等清洁能源,开展清洁能源电供暖项目。既能促进京津冀地区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就近消纳,促进风电产业的持续发展,又能极大减少一次能源的利用,扩大清洁能源在居民生产生活中的使用面,缓解京津冀地区雾霾压力。在2020年尚义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力推进县城电供暖,完成110千伏变电站及配网建设工程,实现电供暖150万平方米,同步实施燃煤锅炉淘汰取缔工作。深化散煤治理,大力推进农村安全清洁供暖,加强宣传引导和安全防护,确保群众安全过冬、温暖过冬、清洁过冬。据悉,尚义县县城清洁能源集中供热项目预计今年10月中旬建设完成,届时全县将实现电供暖的全覆盖,成为北方乃至全国首个实现冬季供暖零排放的城市。
绿色能源助发展!法国政府300亿欧元扶持,刺激经济复苏
法国日前宣布1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以从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破坏中恢复经济。作为经济复苏计划(FranceRelance)的一部分,政府已为绿色能源部门拨款300亿欧元。1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总投资额是法国年度预算的三分之一,重点将放在交通,建筑,农业和电力等部门的能源革新上,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发展。(图源:NEWS)根据公告,政府将投资20亿欧元以扩大绿色氢能行业,从而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笔资金将用于协助公司执行与氢能解决方案相关的项目,并建立氢能行业。作为恢复计划的一部分,政府将投资40亿欧元以资助公共建筑的能源系统升级,从而减少该国的整体温室气体排放量。未来两年,法国还将投资约20亿欧元,用于该国私人建筑的能源系统升级。政府公告表示,将为工业部门的脱碳拨款12亿欧元,工业占该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近20%。该投资将用于支持行业,以增加其在碳排放量更少的设备上的投资。除此之外,政府还将为国内绿色基础设施和交通项目提供12亿欧元资金,用于开发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交通项目和公共交通服务。法国的数据与统计研究在其最新发布的报告中表示,该国在2020年上半年增加了379兆瓦的太阳能容量。这些新装置主要是集中在该国南部,截止2020年6月,法国的累计安装总量达到10.3GW。
“十四五”煤电行业如何找准定位?专家给出这些建议……
行业专家建议:推进煤电机组延寿,加速煤电灵活性改造。“十四五”做好煤电存量优化具备战略价值。“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电机组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建议合理控制煤电规模,优化煤电结构布局;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推进煤电机组延寿工作,防控煤电投资收益风险;深入开展对标工作,不断提升电力行业管理水平,努力开创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崇德如是说。“十四五”煤电行业面临高质量发展需求,如何处理存量和增量、技术与经济等多重挑战?在严控煤电规模大背景下,如何对规模巨大的存量机组进行优化?在由主体性电源向基础性电源转变的当口,煤电应如何找准定位?推进煤电机组延寿,存量煤电资产处置探索可行出路“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煤电机组利用小时同比降低133小时,严重影响煤电企业经营收入和经济效益。”于崇德在谈到煤电企业经营状况时透露,当前煤电企业正承受着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主要发电集团煤电板块持续大面积亏损,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煤电企业比上年同期又有所增加,部分企业濒临资金链断裂,有的企业甚至破产清算。他认为,“十四五”电源发展规划中,应统筹协调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关系,煤电产业应坚持“控制增量、用好存量、优化布局”的原则。其中,“用好存量”即对寿命到期或即将到期的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进行延寿评估,对安全可靠、经济环保达到要求的煤电机组可适度延寿10-15年,“这样既替代了新增规模,又节省了大量煤电投资,还降低了投资收益风险,成为存量火电资产处置的一条可行出路。”实际上,煤电机组延寿已有成功先例。今年初,国电长源电力旗下国电汉川第一发电有限公司1、2号机组(30万千瓦)经国家能源局华中监管局准予,两台机组可延续运行10年。另外,华能山东黄台发电厂现役的上世纪80、90年代投产的30万千瓦机组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报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审核,也已取得延寿10年的许可。根据梳理,今年以来,已有约10台煤电机组获得超期服役延续运行批复,延寿时间在3-11年不等。“这些获批延寿的机组打‘加时赛’,既能起到‘止疼药’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存量火电机组的财务状况,也能通过盘活现有资产,避免新建长周期、重资产煤电机组而带来的投资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认为,在煤电由电量型电源转向电力型电源的背景下,让能效指标达标、健康状况良好、安全环保性能得到保证的机组实现延寿运行,是优化煤电资产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火电后超低排放时代开启,科技创新需求迫在眉睫煤电机组延寿为优化煤电存量资产探索了一条新路,其背后潜藏着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在目前严控煤电规模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煤电存量优化?2019年火电机组能效水平对标贡献出许多有价值的数据。中电联电力评价咨询院副院长蔡义清:“从火电机组能效水平对标结果可以看出三点,一是煤电机构持续优化,单机60万千瓦以上煤电机组容量比重达到44.7%,比‘十二五’末提高了7.9个百分点。二是煤电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三是燃煤机组可靠性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非计划停运次数明显减少。”“‘十四五’时期,火电环保工作将进入后超低排放时代。”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法华总结称。近年来,电力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节能减排政策要求,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多轮设备改造。截至2019年底,全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容量8.9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5%以上,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对大气环境改善做出巨大贡献。他表示,下一阶段煤电行业的环保治理重点,包括:推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使具备条件的煤电机组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已实施改造的煤电机组确保运行稳定;加强无组织排放治理,加速推进“公转铁”,对料场进行全封闭,建设一批“花园式”火电厂;加强码头岸电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氮氧化物排放等。“放眼‘十四五’,煤电行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叶勇健表示,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正深度调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速,国家间的技术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势所趋,煤电行业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渴求将异常迫切。叶勇健分析认为,“十四五”期间,煤电技术将向高效、清洁、灵活、低碳和智能方向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燃煤发电技术、灵活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IGF发电技术、煤与可再生能源进行耦合发电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将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中,AUSC、燃煤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多燃料耦合发电、灵活发电等技术路线,因具有高效、绿色、灵活、经济的特点,技术成熟度较高,有望在2030年前后成为煤电新建机组和现有机组改造升级的主流技术。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兴起,智能电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电厂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来自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的高世明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称,传统火电厂开展精细化经济运行遭遇诸多难点,数字技术可为火电厂精细化管理提供“新引擎”。2019年,该公司以60万千瓦机组作为试点开发建设了“智运优系统”,将高级统计分析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火电运行管理中,实现了火电厂运行经验数字转型、存储、继承和应用,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火电运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灵活性电源成稀缺资源,煤电灵活性改造需提速“面对‘十四五’电力规划期,行业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新常态、能源结构转型,更有疫情导致的全球产业链回流和产业链结构重塑,这给电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中电联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叶春在谈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电力发展新特征时如此感叹。他预测,电力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我国电力需求还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对电网系统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推进,我国电源结构加速清洁化、低碳化,煤电占电源容量比重逐步降低,新能源装机的占比不断增加,这对电网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是一大挑战。“由此,灵活性电源将成为稀缺性资源。”叶春认为,目前我国灵活性调节电源比重偏低,按照2025年我国电力总装机达到28亿千瓦,其中风电、太阳能装机分别为3.8亿、4.0亿千瓦的规模,灵活性电源缺口非常大。于崇德对此说法表示认同。他进一步解释道:“在目前各类储能技术经济性差,抽水蓄能、燃气机组等调节性电源容量不足的前提下,煤电通过灵活性改造,成为目前参与电力系统调峰、调频、调压的主力军。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进度严重滞后。截至2019年底,全国完成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5775万千瓦,仅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27%。”他建议,进一步完善辅助服务补偿政策,保障煤电灵活性改造项目取得合理收益,鼓励煤电企业积极参与灵活性改造。同时,因地制宜,有序安排30万级、60万级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项目,合理把握改造容量和节奏,既满足系统调节需求,又防止灵活性改造过剩。“新时期火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电力、调峰调频能力的基础性电源转变,对火电灵活性改造和参与深度调峰提出迫切要求。但深度调峰给火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大唐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首席专家蒋寻寒介绍道。例如,能耗指标在50%负荷以内运行,需要一些特殊操作,可能会带来一些安全风险;随着机组负荷下降,火电机组能耗大幅增加,对火电机组的节能要求更高。对此,在东方电气集团从事多年产品技术研发的文圆圆深有感触:“目前,东方电气已根据用户灵活性调峰目标和运行需求,提供针对性、一体化、一厂一策的技术解决方案,对机炉电进行改进、完善、优化。”她表示,灵活性改造对燃煤机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机组寿命产生影响,对机组设备性能、系统适应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发合理的深度调峰和灵活运行技术,将成为全行业的追求。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