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人工关节国家集采靴子落地:均价降幅达82% 进入千元时代
图源自视觉中国 继冠脉支架之后,第二款高值医用耗材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结果出炉,人工关节进入千元时代。 近日,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价格申报工作在天津开展,并产生拟中选结果。具体来看,中选髋关节价格从均价3.5万元降至均价7000元左右,膝关节价格从均价3.2万元降至均价5000元左右。也就是说,拟中选人工关节的平均价格从万元降至千元,平均降幅达到82%。 浙商证券认为,这一降幅与此前冠脉支架带量采购93%的价格降幅相比有所缓和,预计相应中标制造商可保留一定的合理利润。 髋、膝关节产品首年意向采购量共54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按2020年采购价计算,公立医疗机构人工髋、膝关节采购金额约200亿元,占高值医用耗材市场的10%以上。 明年3月,最终中选的人工关节将执行、入院。 对比冠脉支架的集采,此次人工关节集采有三大变化: 1.增加分组:本次集采中髋关节产品按陶瓷-陶瓷、陶瓷-聚乙烯、合金-聚乙烯分为三组,同时每类产品又根据企业全国供应能力强弱、医疗机构需求量大小等条件分为A、B组; 2.增加采购量:本次人工关节的意向采购量按参加采购的医疗机构报送需求量的90%累加得出,高于此前冠脉支架的80%; 3.增加“伴随服务”价格:区别于冠脉支架集采,本次人工关节集采中报价时要求单列伴随服务费用。 浙商证券认为,增加分组更正了此前在冠脉支架集采中的唯低价一元论,更加重视产品差异、临床需求和供应能力,A组竞争压力小,且存在复活机制,避免了低价冲标,从结果来看,总体淘汰率低,报价相对理性。 此次,共有48家企业参与人工关节集采,有44家中选,仅4家企业空手而归,中选率接近92%。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集采中外资表现相当积极,拟中标企业中,国内生产企业30家,进口企业14家,包括国内龙头企业爱康医疗、春立医疗、威高股份、大博医疗、微创医疗等,外企史赛克、强生、捷迈、贝朗、施乐辉均有中选。 其中,史赛克陶瓷-聚乙烯类髋关节产品系统、合金-聚乙烯类髋关节产品系统分别报价5119元和4160元,甚至低于一些国产企业报价。在陶瓷-陶瓷组类髋关节产品系统的B组竞争中,最低报价来自外企贝朗医疗,报价6400元,同一产品系统的A组竞争中,拟中选的爱康医疗、威高股份、捷迈医疗等,报价在七八千元左右。 一方面,外资企业的积极“应战”态度,让进口产品一定优于国产的刻板认知出现松动,对国产企业是一种鼓励,另一方面,也有新的担忧产生,集采降价之后,再加上医保报销,国产产品的低价优势削弱,患者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进口产品。东莞证券认为,虽然国产人工关节和进口人工关节的质量无明显差异,但部分国外产品具备品牌优势,将对提升产品国产化率带来一定的压力。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的中选价,国内企业的成本优势会相对突出,也就可以在销售和推广服务上有更多的投入。 对于人工关节产品首年意向采购量的界定,本次90%的全国医疗机构报送需求量也高于冠脉支架集采时的80%。浙商证券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人工关节相对于冠脉支架具有价格敏感及手术可推迟的特点,因此在实行集采价格后需求或将有较大的提升所致。 以目前的费用标准来计算,北京医保患者做一个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需要4-9万元不等,检查和手术费用可以报销一部分,加上耗材部分医保报销8000元后,患者自费承担最少还是要几万元。而人工关节置换也并非急症,也就是说在集采价格落地实施之前,将会有很多患者选择推迟手术。 随着明年3月千元人工关节陆续进院,手术量的突然增长或许会带来工具和服务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从而影响手术效果。 关节置换手术相对复杂,山东某三甲医院的一位骨科医生表示,一台膝关节置换的四级手术,正常只有副高级别以上医师才有手术权限,此外还需要一名主治或两名住院医师的协作。 此外,在关节置换手术中,企业往往也会排一个人“跟台”,协助医生做关节置换手术。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主任王卫国教授称,在国际上,手术跟台服务本是一个非常阳光的职业。特别在关节置换手术中,跟台员并非简单地打包装、拆假体,而是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这也是本次集采中增加“伴随服务”价格的重要原因。集采过程中,各家企业针对伴随服务的报价差异,从30元到800元不等,其中,强生、施乐辉报出50元/套,威联德、威高等报价100元。总体来说,这部分服务的的成本约在300-500元区间,此次集采中伴随服务的报价很多都低于市场行情。 中选产品落地后伴随服务能否如集采之前一样还有待观察。但这或许也会催生一个新的外包行业,目前在起搏器等领域,已有提供第三方跟台、随访服务的创业团队,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今后或许也有可能走向第三方外包的模式。 对于本次工人关节的集中采购,国融证券认为,中选格局更加均衡,采购规则逐渐成熟。多个部件组合采购的方式,避免了部分部件的短缺和涨价,中标格局上外资成熟产品和国产新兴企业兼具,在医生使用感受、安全性、国产化和市场竞争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最大限度考虑到了断供、涨价、缺货等可能的影响。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髋关节手术、膝关节手术的渗透率分别为31 例/十万人、19例/十万人,而2015年的美国,两项手术的渗透率分别为204例/十万人、223例/十万人。国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历史性一刻!神舟十二号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状态如何?要隔离?
本文专家:刘艳,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你还记得“太空三人组”离开地面的日子吗? “抛防热大底!” “返回舱垂挂!” “反推发动机!” …… 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据悉,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舱门打开,医保人员确定,三名航天员状态良好。 ​ 乘组3人在太空工作出差90天,返回前,完成了货运飞船物资转移、天和核心舱组合体管理、大机械臂操作等工作,开展了两次出舱活动,并执行了多个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任务。 返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返回时需要完成几步?下一次发射又是什么时间? 返回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工作收尾:检查,撤离,清理 与核心舱分离前,航天员乘组在地面人员的支持下完成各项返回前准备工作。 空间站就是太空旅店,需要进行包括对站内的物资物品进行梳理、盘点。 另外,为了后续旅客入住的方便、节省空间及任务保障的需要,必须要大扫除和垃圾清理,装入垃圾袋放入轨道舱,让它们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 在返程前,也需要对相关设备和产品的状态进行检查,包括舱内压力服气密性检查以及通信头带的气密性的检查等,这对于将来返回时用的防护装备很重要。 各项检查完成,关闭货船、核心舱、节点舱舱门,进入神舟十二号,换上舱内压力服。 打包固定 乘组人员变身打包员,对返回舱物品进行收纳绑缚固定,因为返回时颠簸速度变化冲击很大,如果绑缚得不符合要求,不仅会损毁,还可能对飞行任务造成难以预料的干扰。 航天员的返程行李,科学实验样品,包括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本,都要带回地面进行分析。 ​ ▲ 聂海胜太空展示踩单车 身体条件准备 加强身体锻炼,练好肌肉、骨骼和心肺,为返回和着陆再适应做准备。 返回地面需要完成几步? 返程的大体步骤包括:制动、滑行、再入、着陆、搜救。 神舟载人飞船包括轨道舱、推进舱和返回舱3部分。 飞船返回过程中,首先与轨道舱分离,之后返回舱和推进舱利用反推减速,改变飞船姿态,进入返回地球的弹道,通过姿态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返回落点范围。 ​ ▲推进舱与返回舱已分离 之后,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带着3名航天员返回地面。 飞船再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速度太快,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变成了闪光的火球,周围产生等离子气体层,导致电磁波被屏蔽,形成“黑障”,使返回舱暂时与地面失去联系。直到距离地表高度约40千米处时“黑障”消失,返回舱与地面的联系可再次恢复。 ​ ▲返回舱进入“黑障区” 紧接着,就是回收着陆阶段。 当返回舱距离地球约10公里时,开始回收着陆作业,打开降落伞,抛掉返回舱的防热底,在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反推发动机点火,确保返回舱软着陆,最大程度确保航天员安全。 返回舱安全着陆后,其标位系统开始工作,指示自己所在位置,以使搜索救援系统及时发现目标,提高了救援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为什么选择在东风着陆场? 这也是首次在东风着陆场迎来太空返回的航天员。 之所以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是因为东风着陆场比四子王旗着陆场面积更大,在攻克了沙漠搜救技术后,东风着陆场具有地广人稀的优势,安全系数更高。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摄影:董延荣、贾天格、王振、胡毅) 东风着陆场系统,已完成了三次全系统搜索回收综合演练,并开展了多次针对着陆区域复杂特殊地形的搜救、野外生存等训练。 我国一般采用“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模式,这样可以实现“快速定位、快速到达、安全出舱”。返回舱抵达地面后,搜救系统第一时间确定位置并奔赴着陆点。 ​ ▲空中搜救回收分队到达预定区域 回来后还要被隔离吗? 刚落地时,航天医学专家会对航天员做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结合航天员在轨期间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品开展。 航天员返回后感受最明显的就是长期失重环境带来的不适应,航天员中心更有针对性地为航天员准备了恢复计划。 身体恢复分为医学隔离期、医学疗养期和恢复疗养期3个阶段。 第一阶段:医学隔离期 大概三周到四周,参照三级隔离制度,航天员与外界基本隔绝。 航天员会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膳食营养,然后才能适度地活动一些上肢促进体液的再分布,改善心血管调节功能,并进行相关的理疗保健和身心调养。 航天员需再适应地球重力环境,提高心血管系统和支持运动器官功能,提高立位耐力,消除飞行后疲劳。航天员还会接受按摩或一些渐进式的运动等方式以恢复身心状态。 第二阶段:医学疗养期 这个阶段将维持大约20天至30天。 航天员将入住天气好、空气好的疗养院,在继续恢复健康的同时逐渐增加活动量。 第三阶段:恢复疗养期 这个阶段约3个月左右。 航天员各项生理参数将被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如果3个月后航天员身体情况良好,就要开始正常的日常训练。 下一次去是什么时候? 神舟十二号刚返回,天舟3号接力续航。 根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消息,天舟3号已经整装待发,近日将择机发射。之后,预计10月份,将发射神舟十三号,届时3名航天员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高密度的发射任务让太空也变得忙碌起来。 ​ 临近中秋 回到地球后 三位航天员最想吃啥? 三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聂海胜最想吃襄阳的牛杂面 刘伯明最想吃老家的紫花油豆角 汤洪波最想吃的竟然是西瓜 ​ 除此以外 今天还是航天员刘伯明的生日 欢迎英雄凯旋 也祝刘伯明生日快乐!
投资16亿欧元!英飞凌300mm新芯片厂开业,首批晶圆本周出货
作者 | 心缘 编辑 | 漠影 芯东西9月17日报道,英飞凌今日宣布,其位于奥地利菲拉赫的300mm薄晶圆功率半导体芯片工厂正式启动运营。 该工厂以“面向未来”为座右铭,总投资额为16亿欧元,是欧洲微电子领域同类中最大规模的项目之一,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半导体器件工厂之一。英飞凌还做到像控制一座工厂般来整体控制位于德累斯顿和菲拉赫的两座300mm芯片工厂。 新工厂总占地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产能将在未来4-5年内逐步提升。经过三年的准备和建设,新工厂于8月初投产,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首批晶圆将在本周完成出货。目前,该工厂运营所需的400名高素质专业人士中,有2/3已经到岗。 欧盟委员Thierry Breton、奥地利总理Sebastian Kurz、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Reinhard Ploss博士、英飞凌科技奥地利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Sabine Herlitschka博士共同出席了新工厂的开业庆典。 一、首批产品目前正在出货,有望每年增收约20亿欧元 芯片在300mm薄晶圆上进行生产制造,而薄晶圆的厚度只有40微米,比人的发丝还要细。 菲拉赫是英飞凌功率半导体的专业核心,长期以来一直是其生产制造网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创新性的基地。 大约十年前,英飞凌在这里成功开发出了在300毫米薄晶圆上生产功率半导体的技术,并于近几年在德累斯顿工厂实现了全自动化批量生产。 由于晶圆直径较大,这种技术的使用带来了显著的产能优势,并降低了资本开支。 早在2018年,英飞凌就宣布新建一座芯片工厂,用于生产功率半导体器件(高能效芯片),并希望通过增效减排来实现长期盈利性增长。 经过三年的准备和建设,英飞凌在奥地利菲拉赫新建的300mm芯片厂于8月初投产,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首批晶圆将在本周完成出货。 在扩大产能的第一阶段,其所产芯片将主要用于满足汽车行业、数据中心,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需求。 新工厂有望为英飞凌带来每年约20亿欧元的销售额提升。 从数字上来看,规划的工业半导体年产能将能够满足发电量总和约1500TWh的太阳能系统之所需,而这约是德国年耗电量的3倍。 英飞凌首席执行官Reinhard Ploss博士认为,这一新工厂是英飞凌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其启动运营对于我们的客户来说也是重大利好消息。由于全球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需求不断增长,当前正是新增产能的最好时机。”Reinhard Ploss说。 二、生产高能效芯片,建高效节能工厂 “这项投资表明,在竞争激烈的微电子领域,欧洲有能力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生产基地。”英飞凌科技奥地利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Sabine Herlitschka博士说,菲拉赫新厂生产的高能效芯片,将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 通过新工厂,英飞凌正在为《欧洲绿色协议》(European Green Deal)目标的实现乃至为全球的低碳节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多年来,英飞凌的产品一直在为提高能源效率乃至气候保护做出贡献。作为英飞凌全球功率半导体的专业核心,菲拉赫工厂将在这些解决方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高能效芯片可以智能地控制电源开关,可以显著降低诸如家用电器、LED照明设备和移动设备等众多应用的能耗,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例如,现代半导体器件能够将冰箱的能耗降低40%,将建筑照明的能耗降低25%。 得益于其产品组合,采用新生产设施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减少超过13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相当于欧洲2000多万居民产生的二氧化碳量。 除了芯片产品有助于节能外,新工厂本身也更加绿色低碳。 在菲拉赫工厂的建设过程中,英飞凌特别注意进一步改善能源使用状况:通过冷却系统的废热智能回收利用,能够满足工厂80%的供暖需求,每年减少约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另外,废气净化系统的广泛使用,让直接排放几乎为零。 在可持续生产和循环经济方面的另一重要里程碑,是绿氢的生产和回收。 自2022年初开始,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氢气将直接在菲拉赫工厂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制备,从而消除原生产和运输环节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绿氢在用于芯片生产后将被回收,为公交巴士提供动力。 这一双重使用绿氢的项目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这些举措,菲拉赫新厂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大力推动英飞凌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三、欧洲两个生产基地“合成”巨型虚拟工厂 菲拉赫新厂是世界上最现代化的芯片工厂之一,依靠的是全自动和数字化。 作为“学习型工厂”(learning factory), 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将广泛用于预测性维护。联网化的工厂将能够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拟,提早预知何时需要维护。 英飞凌管理委员会成员兼首席运营官Jochen Hanebeck介绍说,英飞凌现在有两座用于生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大型300mm薄晶圆芯片工厂,分别位于德累斯顿和菲拉赫。 两座工厂基于相同的标准化生产和数字化理念,使得英飞凌能像控制一座工厂一样,来控制两座工厂的生产运营,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产能,而且能够为客户提供更高的灵活性。 英飞凌能够在两座工厂之间迅速调整不同产品的产量,从而更快响应客户需求。这两家工厂实质上“合体”成为同一个巨型虚拟工厂,成为英飞凌在300mm制造领域树立的新标杆,能够进一步提高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优化环境足迹。 结语:将有助于维持全球供应链稳定 英飞凌首席执行官Reinhard Ploss提到过去几个月的市场形势已经清楚地表明,微电子技术至关重要,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 随着数字化和电气化进程的加快,英飞凌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新增产能将帮助英飞凌更好地为全球客户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在缺芯潮持续蔓延以及多国高度重视半导体发展的背景下,英飞凌的产能扩张对于维持全球供应链稳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解构3D视觉技术风向,的卢深视用定制化破局落地挑战
作者 | 杨畅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9月17日报道,第23届中国光博会正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中国光博会共占据8个展馆,包含6大主题展区。在智能传感展区聚集了众多3D(三维)视觉领域的代表公司,其中不乏多家新锐创企。 同期举行的中国国际光电高峰论坛上,主办方专门设置了3D视觉研讨会,其中的卢深视模组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崔哲以“传感+AI 3D全栈提升支付安全与体验”为主题,分享了3D视觉的特点、价值和在一些人们日常生活重要场景中的应用情况。 ▲的卢深视模组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崔哲 目前,2D照片数据已经泛滥,且复制和批量修改成本极低,无法作为人像隐私数据得到保护,而3D数据由于采集门槛更高、没有批量修改工具,仿制成本高、彩色+深度数据需匹配等特点更适合于在一些需要机器视觉的领域应用。 从2017年苹果公司在iPhone X增加Face ID人脸解锁应用后,3D视觉逐渐被用户熟悉,现已广泛应用于安防、消费电子、机器人等领域,围绕3D视觉提供各类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玩家也不断增多。 作为重要玩家之一的的卢深视不仅在3D视觉的模组方面进行了布局,发布了智慧楼宇等解决方案,在3D视觉算法上也有所突破。 目前的卢深视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落地应急防疫、金融支付、海关边境等多个场景。 作为国内较早进入3D视觉领域并且专注于全栈产品解决方案的厂商,的卢深视是如何把握3D视觉发展趋势,进而成功实现众多应用落地的? 智东西通过对话的卢深视模组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崔哲,对的卢深视在3D视觉领域的技术、产品发展和布局情况进行深入解读。 一、3D视觉发展的三个阶段 无论2D视觉传感器还是3D视觉传感器,作用都是获取到现实世界的精确图像数据,然后提供给计算机进行分析。 通过提高成熟度,降低成本,凭借更优性价比,3D传感器实现了“降维打击式替代”2D传感器,将发展成为机器标配的“眼睛”。 从行业未来发展角度看,根据Tractica数据,全球3D传感器和硬件子系统市场将从2017年的82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579亿美元,3D视觉的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因为了解到3D视觉的优势和市场发展空间,早在2015年,的卢深视就开始进入3D视觉领域。 相比于那些在2017年苹果公司推出Face ID人脸识别解锁该典型3D视觉应用之后进入此赛道的企业,的卢深视经历了更多3D视觉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对不同时期行业里存在的问题或挑战有较深的感知。 崔哲谈道,3D视觉行业的起步期(2017年之前)重要问题或者说挑战是,如何将3D视觉的优势和特点介绍给行业用户。 因为作为一项新技术,行业用户不知道3D视觉能解决机器视觉领域的哪些问题,更不用说3D视觉的价值和优势了。 在中国3D视觉市场起步期,的卢深视是从3D视觉能够帮助机器获取更多维度的视觉信息、更多维度的视觉信息可以带来算法更多的应用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来突出3D视觉的优势,让行业用户快速了解3D视觉的优势,并决定使用3D视觉的技术和产品。 他举例说,像的卢深视2015年创立不久就开始做的边疆全省3D人脸识别卡口项目,的卢深视帮助用户实现了千万级别大库的黑名单报警功能、白名单记录功能以及对重点监控人员的行为分析,这些功能的实现,就主要是依托3D视觉收集到的多维度数据。 到了3D视觉市场成长期(2017年之后的一段时期),一些行业用户开始认可3D视觉技术和产品,这时如何将3D视觉技术和产品推广到更大的领域,则成为各3D视觉行业玩家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苹果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崔哲提到因为当时(2017年)苹果发布了新款iPhone(iPhone X),上面配备Face ID功能,其中就用到了结构光3D视觉技术,这让消费者对3D视觉技术、产品接受和认知程度提高了,相应的无论是终端的应用需求还是开始做上游器件的厂商都开始增多。 目前,3D视觉行业的主要挑战是如何通过降低成本、功耗和体积,将3D视觉的产品做到真正的消费级。 他说,在大概2017年之前,3D传感器专业级的价格可能要10万左右,民用级的精度略好的都需要两三千。现在3D传感器的价格已经逐渐接近二维视觉传感器的价格区间了,下一步就是将3D传感器的价格降到和2D传感器一样的程度。 ▲的卢深视总结的3D视觉智能架构及技术演进路径 3D视觉不断发展,的卢深视认为3D视觉可分为两种未来的发展方向:偏专业方向和偏民用方向,这两个方向对于3D视觉传感器的要求会不同。 崔哲谈道,偏专业方向的3D视觉传感器或者技术的下一步是向更高的数据精度、更好的图像质量、更远的探测距离方向发展。 例如安防领域,用户可能会要求传感器,实现在露天环境下,对几十米范围内的空间进行高精度的探测。 而偏民用方向,他认为3D视觉首先就要解决消费者的体验问题,首先是成本,3D视觉厂商要将3D视觉成本降到更低;其次就是要将3D视觉传感器等产品做到集成化、小型化和低功耗,因为消费者使用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时,对于上面装有的传感器体积是有要求的。 的卢深视也是朝这两个方向在不断探索的。 二、的卢深视的两大主攻方向,深度匹配应用特性 3D视觉行业是一个较新的赛道,除了跟上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之外,各玩家会采取不同策略,来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等目标。 崔哲谈道,从产业角度,3D视觉厂商想要推进3D识别技术和产品落地,核心点在于这个产品或技术可以帮行业用户所在的产业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刷脸门锁和刷脸支付,对3D传感器的需求是不同的。 像刷脸门锁大部分是电池驱动,如果功耗过高,消费者就需要经常更换门锁上面的电池,这样带给消费者的体验就会变差。所以对智能门锁来说,视觉传感器的功耗高低是相当关键的。 但对于刷脸支付产品来说,可能功耗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很多刷脸支付设备都是供电的。 因为了解到每个行业对视觉传感器的需求特点是存在差异的,所以的卢深视会基于行业给出更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如针对刷脸支付等应用,的卢深视推出高精度RGBD相机青鸾。这种结构紧凑的结构光RGBD相机,支持HDR(高动态范围成像)功能,以保证逆光场景下的清晰度;同时支持多种安装方式,易于集成,也可做尺寸的快速匹配,并且视场设计成竖直视场,更适合于刷脸场景。 ▲的卢深视3D-FaceID智能模组重明和高精度RGBD相机青鸾 而针对智能门锁等相关应用,的卢深视则研发出另一种模组:3D-FaceID智能模组重明,这种模组的优势就是体积小,其体积只有46.9mm(宽)*12.3mm(厚)*20.8mm(高)大小;功耗低,内置锂电池单次充电最高使用时间可达1年;有休眠状态、可支撑长期工作;还可以在夜晚正常使用。 的卢深视还在这两种产品上增加了算法开发模块或算法升级模块,行业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细分应用场景再做优化和调整。 总的来说,的卢深视的技术研发路径就是,第一步是找场景,第二步是基于场景进行分析、调优。 这个过程中需要对行业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进行分析。 而如何去获取行业用户在某一场景下的需求或某一行业的需求,的卢深视选择从大客户切入,然后了解该行业对视觉传感器的共性需求,并复制这些经验,进而设计出适合于这个行业的较通用型产品。 的卢深视不仅技术研发上基于场景、基于行业来进行,在探索3D视觉评价指标和行业标准过程中也是从具体的应用入手的。 目前,3D视觉领域的产品或技术的评价指标,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还在探索或起草阶段,行业里并没有成熟或较统一的认知。 例如,如何评价一个传感器是否适合于某个3D人脸识别算法等问题,有一些更宽泛的评价指标可用来评价,像图像质量,更具体来说是数据精度、分辨率等指标。 在实际研发中,的卢深视发现这些普适性高的指标可能不足以满足其评价自身产品如传感器等的需求,所以的卢深视会从应用角度反推相关的评价指标,进而探索出一套更符合实际生产、应用的指标体系。 三、的卢深视的五大核心技术方向 的卢深视一共有3D人脸识别、3D视觉传感器、3D目标重建测量、3D人像动态捕捉分析、交互与虚拟数字人这五类核心技术方向。 现在可能3D人脸识别技术的相关产品落地更多一些,比如,的卢深视从2015年成立后进行的边疆全省3D人脸识别卡口,到2017年中标的港珠澳大桥人脸识别安检项目,再到2020年开始建设的国内一线城市地铁AFC刷脸进站项目。 ▲某城市地铁AFC刷脸进站项目中应用到的的卢深视产品、技术 除了参与重要3D视觉应用项目,的卢深视也参加到一些3D人脸识别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过程中,例如公安部《安防人脸抓拍设备技术要求标准》、中国银联《中国银联刷脸付3D识别数据技术指南》等。 同时,像最近热度很高的元宇宙、AR等领域相关的3D视觉技术,的卢深视也有布局。 早在2016年,的卢深视就开始进行在沉浸式人机交互与虚拟数字人相关研究工作。智东西了解到,目前的卢深视在该方向上是以底层核心技术研究为主。 像3D人脸识别之外的3D生物识别信息认证如瞳孔识别、掌纹识别等,以及3D人像动态捕捉分析等可以预判用户行为的相关技术,的卢深视也都有涉及。的卢深视的3D视觉技术布局已经覆盖了3D视觉大部分的分支技术。 结语:三维视觉应用范围广,或成机器标配 无论是去年的中国光博会还是本届中国光博会,展会上都出现了3D视觉相关的展台或体验区,这背后是3D视觉技术发展多年,尤其是近5年蓬勃发展的结果。 在众多3D视觉行业玩家中,的卢深视发挥前瞻性策略,提前预判到了3D视觉是机器视觉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的卢深视专注利用实际应用样本去进行优化设计,并且进行了技术布局,这些行动让的卢深视在3D视觉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现在,自身的价值得到显现。 的卢深视的切入方向基本上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安检、支付等,也是希望通过3D视觉的优势,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 随着AR、VR、和机器人等发展,3D视觉这种符合人类特性的机器视觉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3D视觉技术可能成为每个机器必配的一双“眼睛”。
A15 CPU性能没有大的提升?可能是苹果人才流失造成的
在iPhone 13发布会上,苹果没有详细说明其新的A15仿生SoC实现的相对性能提升,这在重大硬件发布中是罕见的。 一份报告认为,这一遗漏不是疏忽,因为苹果几乎没有什么可吹嘘的。虽然苹果提到了其新的芯片系统设计的某些方面,特别是与图形功能相关的改进,但高管们对原始CPU性能始终保持沉默。 在发布iPad mini的过程中,苹果公司表示,与搭载A12处理器的前一代平板电脑相比,A15的CPU速度快了40%,但比较到此为止。 在iPhone 13和iPad mini发布后不久出现的一份报告中,SemiAnalysis表示,在A15等项目的关键高管和人员因所谓的人才流失后,苹果的芯片团队正受到内部麻烦的困扰。在根据总晶体管、预估的芯片大小和其他指标对A15进行初步分析后,该媒体发现CPU没有重大改进。 虽然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人才的外流正在影响苹果,但该公司近年来已经失去了一些关键人物。苹果从A7到A12X的A系列芯片设计负责人Gerard Williams III于2019年离开公司,成立了Nuvia公司,这家公司后来被高通(Qualcomm)以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报道还提到了Rivos,这是一家RISC-V初创公司,其中包括一些前苹果高级工程师。 报告称:“我们认为,由于苹果一直在经历人员变动,苹果不得不推迟下一代CPU内核的发布。” “他们使用的不是新的CPU内核,而是去年内核的改进版。” SemiAnalysis同意GPU的进步是“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但坚持认为缺乏CPU升级是内部问题所致。
国产光刻机第一股!华卓精科科创板过会,与清华共享专利
作者 | 高歌 编辑 | Panken 芯东西9月17日报道,今天,北京华卓精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卓精科“)于科创板成功过会。华卓精科主营业务为超精密测控设备,产品包括精密运动系统、光刻机双工件台模块、静电卡盘、晶圆级键合设备、激光退火设备等,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超精密制造、光学、医疗等行业。 光刻机工件台是光刻机的3大核心部件之一,华卓精科是国内首家自主研发并实现光刻机双工件台商业化生产的企业,也是国内光刻机龙头上海微电子的供应商。目前,华卓精科的DWS系列双工件台可用于65nm及以上节点的I-line、KrF和ArF干式光刻机,但尚未通过上海微电子的验收。 今年7月29日,华卓精科的上市委会议结果为暂缓审议,上市委现场询问了有关其光刻机双工件台的产业化前景、其技术研发是否依赖清华大学、以及2019年和2020年第四季度的大额销售收入等事项。 报告期内,华卓精科营收呈递增趋势,2018年、2019年、2020年其营收分别为8570万元、1.21亿元和1.52亿元。 本轮IPO,华卓精科计划募资7.35亿元,将用于半导体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超精密测控产品长三角创新与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装备与零部件产品创新项目、光刻机超精密位移测量及平面光栅测量技术研发4个项目。 ▲华卓精科募集资金用途 华卓精科的董事、核心技术人员、首席科学家朱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其实际控制股份比例为54.23%。上会稿显示,朱煜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华卓精科的一众高管也都有清华背景。 ▲华卓精科股权结构 一、营收持续增长,超精密测控装备为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上会稿,华卓精科在报告期内营收持续增长,且增速较快。华卓精科2018年-2020年各期营收分别为8570.92万元、1.21亿元和1.52亿元。其2019年营收增幅达41.14%,2020年营收增幅则为25.94%。 净利润方面,华卓精科2018年、2019年、2020年净利分别为1512.36万元、2087.24万元和1242.83万元。 上会稿称,华卓精科其营收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下游终端市场需求旺盛以及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趋势的影响。2020年,华卓精科净利润下降较多,则由于其管理费用、贷款利息、计提预计信用损失大幅增加。 ▲华卓精科2018年-2020年营收与净利润变化 具体来说,华卓精科的营收组成可分为超精密测控装备部件、超精密测控装备整机与其他3类。 其中,超精密测控装备部件主要为精密运动系统及技术开发、光刻机双工件台模块及技术开发、经典卡盘及技术开发和隔振器4类;超精密测控装备整机则可以分为晶圆级键合设备及技术开发与激光退火设备。 华卓精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精密运动系统及技术开发,在报告期内其业务营收组成比例波动较大。2020年光刻机双工件台收入占其总营收的11.42%,在2019年该项收入则为0。 上会稿称,光刻机双工件台技术开发难度较大。2019年,上海微电子作为国内唯一的光刻机整机厂商未完成对合同内容验收,因此华卓精科该业务收入为0。 ▲2018年-2020年华卓精科各业务收入占比变化 从客户情况来说,华卓精科主要客户为半导体等领域的企业,高校客户收入占比较低。中科飞测、上海微电子在报告期内一直为华卓精科的前五大客户。 2018年-2020年,华卓精科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50.23%、53.57%及58.03%。虽然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不高,但上海微电子是国内唯一的光刻机整机厂商,所以一定程度上华卓精科光刻机双工件台的商业化前景取决于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整机销售情况。 ▲华卓精科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 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华卓精科所需原材料主要可分为基础材料、电气类、机械类和光学类。2020年,华卓精科对机械类和电气类原材料采购金额较高,占比合计达76.39%。 2018年-2020年华卓精科向前五大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37.69%、29.41%及20.63%,呈下降趋势。翟柯莱姆达、Zygo Corporation和山东鑫磊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在2019年和2020年是华卓精科的前五大供应商。 ▲华卓精科报告期内前五大供应商 二、产品填补多项国产空白,光刻机双工件台存在制程差距 对光刻机市场来说,主要厂商有荷兰ASML和日本尼康、佳能和中国上海微电子4家。 尼康和佳能主要采用“In House”生产模式,即光刻机的主要子系统均由整机厂研发和生产。ASML早期采用“Out House”生产模式,即仅负责整机的设计和子系统的需求定义,子系统由第三方厂商进行生产。2010年后,ASML也开始自行设计工件台。 上会稿指出,无论上述整机厂商采取何种研发、生产模式,其工件台均不单独对外销售。这也意味着华卓精科对于光刻机的国产化替代较为重要。 具体而言,华卓精科的DWS系列光刻机双工件台产品和ASML的干式深紫外(DUV)光刻机双工件台处于同一架构,但性能落后于竞品;华卓精科的浸没式DWSi系列产品尚未完成研发;在极紫外(EUV)领域,华卓精科尚未推出产品。 截至最新的上会稿签署,华卓精科DWS系列光刻机双工件台累计发货4台,目前仍处于与上海微电子光刻机整机集成、测试阶段,尚未通过上海微电子最终验收。 ▲华卓精科光刻机双工件台与ASML所用工件台对比 此外,在精密运动系统、晶圆级键合设备、激光退火设备、静电卡盘等不同的市场,华卓精科还需要面对不同的国内外竞争对手。这些对手既有Aerotech、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东京电子、住友重工等国外巨头,也有中微公司、长川科技、北方华创等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 相对来说,华卓精科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品牌知名度较低、客户资源较为劣势等差距。此外,华卓精科的晶圆级键合设备、激光退火设备等仍处于小批量定制生产阶段,未实现规模化量产,其光刻机双工件台也尚未通过下游客户验收。在产线丰富度和产品性能上,华卓精科同样和行业龙头存在差距。 ▲华卓精科产品业务与行业龙头差距以及产品量产情况 尽管华卓精科的产品和行业龙头相比存在不少差距,但是由于该公司较为丰富的技术积累,其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促进了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进程。 截至2021年6月30日,华卓精科共拥有198项专利以及1项专利独占权,其中包括发明专利148项、实用新型43项、外观设计2项、美国专利5项。 因为朱煜是清华大学的长聘教授,华卓精科与清华大学存在较为密切的技术交流、合作。上会稿写道,华卓精科承接了清华大学原发技术积累,并在报告期内委托清华大学进行了65nm双工件台关键技术测试开发项目。 华卓精科与清华大学作为共同专利权人拥有的专利共计162项,其中协议转让方式获取的专利115项、委托开发方式获取的专利30项、合作研发方式获取的专利17项,清华大学授权华卓精科独占实施许可的专利1项。 ▲华卓精科和清华大学共有专利、专利实施许可、技术转让情况 三、研发团队占比超30%,2名核心技术人员系清华兼职 华卓精科研发人员共有133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33.08%。核心技术人员共有7人,分别为朱煜、张鸣、杨鹏远、陈静、张利、张豹和刘效岩,其中朱煜和张鸣为华卓精科原有核心技术人员。 朱煜2001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朱煜曾先后于中国矿业大学和清华大学从事教学和博士后工作。2004年10月至今,朱煜为清华大学教授,也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及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此外,朱煜在全球拥有授权专利227项,其中发明专利173项;他还发表了20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2本。 2007年和2016年,朱煜曾在北京七星华创电子和北方华创任独立董事;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他任华卓有限董事长兼总经理;2015年8月至2015年9月,朱煜为华卓精科董事长;2015年9月至今,他担任华卓精科董事、首席科学家。值得一提的是,朱煜也是国产CMP厂商华海清科的股东,拥有华海清科4.98%的股份。 ▲华卓精科董事、首席科学家朱煜 张明2005年于清华大学获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3月至2000年7月,他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师;2005年7月,张鸣在清华大学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职。2017年8月,张鸣任华卓精科技术顾问;2018年2月起,他开始担任华卓精科董事。 张鸣曾参与过国家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等6项国家级项目,发表论文66篇,其中SCI期刊收录17篇。目前,张鸣拥有国家授权专利164项,其中发明专利147项。 当前朱煜、张鸣已取得清华大学兼职批复,作为兼职人员在华卓精科任职。两人也承诺,如果华卓精科顺利上市,其将继续向清华大学办理兼职批复,继续从事兼职工作;如果未能取得清华大学同意兼职的批复,则将从清华大学办理离职手续并全职在华卓精科工作。 ▲华卓精科部分技术人员在清华大学任职情况 四、朱煜实际控股比例过半 根据上会稿,朱煜直接持有华卓精科35.72%的股份,他还通过艾西科技和艾西博锐持有5.45%的股份。而华卓精科的徐登峰、张鸣、杨开明、尹文生、胡金春、穆海华、成荣7名股东合计持有13.06%的公司股份,并于与朱煜保持一致行动关系。所以朱煜实际控制的股份比例为54.23%,是华卓精科的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 此外,持有华卓精科股份比例超过5%的股东还有水木愿景和水木长风两家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8.75%和6.78%。华卓精科董事长吴勇为水木愿景、水木长风和吴勇本人推荐担任。 ▲华卓精科股东名单 结语:产学合作填补空白,需要面对多领域巨头竞争 与此前过会的华海清科类似,华卓精科也是依托于清华大学的技术积累,并通过“产学研用”模式,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用化产品,填补了我国光刻机工件台这一半导体核心部件的空白。 因此,华卓精科如果能够上市成功,对我国光刻机的国产替代有着积极意义。但同时,华卓精科的产品业务较多,部分产品尚未规模化量产,能否在这些已经比较成熟的行业获得成功仍需观望。
苹果官方保护壳显示 iPhone 13 Pro后置相机模块体积大大增加
IT之家 9 月 17 日消息 苹果公司最新的 iPhone 13 Pro 和 13 Pro Max 全面改进了相机硬件功能,这些改进需要重新设计手机的相机模块。 新的 iPhone 13 Pro 和 iPhone 13 Pro Max 获得了不少相机方面的升级,包括广角和超广角镜头的更大光圈,以增强低光性能。广角和长焦模块增加了一个额外的镜片,而长焦相机获得了 77 毫米的等效焦距,增加了光学变焦能力,超广角镜头还增加了一个新的自动对焦系统。 为了应用新的相机技术,苹果扩大了 iPhone 13 Pro 和 Pro Max 的后置摄像头的体积,这一点从官方的保护壳就可以看出。 如上图所示,苹果公司为 iPhone 13 Pro 设计的硅胶保护壳,为手机的后置摄像头系统设计了一个大得多的切口,尺寸约为 38 毫米 ×37 毫米,将该手机壳放在 iPhone 12 Pro 上,显示其切口面积大幅增加。 IT之家了解到,iPhone 13 和 13 mini 的摄像头“凸起”预计也会略有增加,因为苹果不得不为广角镜头的新传感器位移防抖技术做出让步,其将两个镜头斜向排列而不是垂直堆叠。苹果最高端的 iPhone 13 Pro Max 相机系统也将出现尺寸的增加。所有 iPhone 13 系列相机都将从机身上“凸起”更高,以容纳新的内部组件。 也就是说,iPhone 12 系列的保护壳是无法用在 iPhone 13 系列上的,这一点用户需要注意一下。
马斯克:视觉神经网络实现的自动驾驶 安全性超人类十倍以上
记者| 邵文 9月17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通过视频发言时表示,未来的自动驾驶可以通过视觉神经网络实现,并且相比普通人驾驶有十倍以上的安全性。 近日,特斯拉向其抢先体验车队推出FSD(Full-self 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Beta V10软件。这是在特斯拉AI Day上发布最新应用在自动驾驶上的视觉神经网络之后,技术上做了重要改进的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新版本。 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称,有望在9月25日左右向所有特斯拉车主开放使用。 FSD Beta 10的软件版本号为2021.24.15。在该版本软件的支持下,特斯拉汽车能够在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上虚拟驾驶,但它仍然被视为L2级驾驶员辅助驾驶,因为它需要驾驶员仍然对车辆负责,将手放在方向盘上,并随时准备好控制。 在Youtube(译为“油管”,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视频搜索和分享平台)上参与测试的用户发布的针对性测试和路测结果来看,目前还有很多情景下会出现问题,一个最明显的提升表现在驾驶中可视化用户界面,越来越多的道路标识和交通标识物的识别走向细分化,但依然有部分道路标志还不能准确识别。 在近期的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特斯拉AI负责人Andrej Karpathy和自动驾驶硬件高级总监Ganesh Venkataramanan介绍了纯视觉自动驾驶系统与FSD软件的最新成果,此前5月份,马斯克曾发文表示,特斯拉最新版本的FSD将取消毫米波雷达,采用纯视觉感知方案。 在自动驾驶感知领域,有两个明显区别的路径——纯视觉派和激光雷达派,纯视觉派认为单纯依靠摄像头就可以完成自动驾驶所需要的周围环境感知,特斯拉、极氪、百度都使用的是纯视觉感知方案。激光雷达派则以激光雷达为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多传感器融合完成周围环境感知,商汤AR小巴、小鹏P5、蔚来ET7使用的是激光雷达方案。 商汤智能驾驶研发总监李怡康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无论是纯视觉方案还是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最终都是有可能实现L4或L5级别的自动驾驶的,区别在于,引入激光雷达实际上是把问题变简单了,因为我们引入了很多额外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跟视觉很互补,有些信息,比如深度,它可以估算地很准确。假如最后两条路径都能实现L5级自动驾驶,那我相信多传感器融合这条路线可能会更快一些。当然,感知只是决定自动驾驶是否实现的因素之一。” 特斯拉“纯视觉派”技术路线:视觉神经网络 特斯拉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视觉总监Andrej Karpathy认为,将激光雷达添加到自动驾驶堆栈会带来其自身的复杂性。在CVPR 2021自动驾驶研讨会上,Karpathy,“你必须用激光雷达预先绘制环境地图,然后你必须创建一张高清地图,你必须插入所有车道及其连接方式以及所有交通信号灯,收集、构建和维护这些高清激光雷达地图是不可扩展的,让这个基础设施保持最新状态将是极其困难的。” Karpathy表示特斯拉在其自动驾驶堆栈中不使用激光雷达和高清地图,“发生的一切,都是第一次发生在车内,基于围绕汽车的八个摄像头的视频”。 特斯拉汽车上安装了8个摄像头,摄像头没有深度信息,他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矢量空间视图。那么要怎么知道旁边一辆车究竟在哪里又有多长呢? 首先的一个难点是,不同视角的摄像头都只能看到周边环境的一部分,有不同的校准(calibration)、位置(location)、取景方向(view direction)等,比如以下这张图,谁能知道这个点对应于相机视图的哪个点?而我们只有知道这些信息,才能把周围物体准确放到向量空间视图(vector space view)中。 因此就需要一种将多个摄像头的信息融合在一起的技术,特斯拉使用了在2017年提出,如今已经席卷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Transformer神经网络(Transformer Neural Network)。 然后则是加入有时间概念时间的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循环神经网络)以判断移动物体的速度以及对被遮挡物进行预测。RNN体现了“人的认知是基于过往的经验和记忆”的观点,通过记忆来处理任意时序的输入序列,从而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比如这里对被遮挡物预测,通过对遮挡前的特征和轨迹的记忆,使得视野被短暂遮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预测遮挡视野后的物体运动轨迹,并记录已行驶过的路段的各种路标。 而对于深度信息,在缺少了雷达信息后,则需要通过对大量的有深度标注的相机数据进行训练得到的检测算法来得到。 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激光雷达多传感器方案是以激光雷达为主导,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及摄像头作为辅助。通过激光雷达发射激光束,测量激光在发射及收回过程其中的时间差、相位差,从而确定车与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实现环境实时感知及避障功能。摄像头的价格在几十美元左右,而激光雷达则要昂贵的多,这或许也是很多纯视觉流派厂商一个没有说的难言之隐。 商汤智能驾驶研发总监李怡康向澎湃新闻介绍,“我们会做很多种传感器的评测,去找到最适合我们设计需求的传感器方案,然后通过自动化的算法将这些传感器摆放到最合适的地方,从而实现最优的环境信息获取。传感器之间是不在一个坐标系下的,我们通过自动化标定算法将不同传感器的特性及相关关系非常准确地找出来,然后设计融合感知模型,并用大量的感知数据去训练它,最终实现多传感器融合感知。” 自动驾驶底层逻辑是感知、决策、执行三个步骤的结合,对周围环境的周密感知是所有决策的基础,也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保障。在了解周围环境中物体的位置、速度和方向、路面的性质、路缘石的位置、信号(交通、道路标志)等之后,自动驾驶系统则要开始做计划和控制:首先是其他移动物体在接下来的短时间会做什么,然后是根据整体计划(比如规划的通向目的地路线)计划自己要做什么,最后就是告诉汽车要做什么。
DeepWay新能源自动驾驶重卡星途1代发布 6分钟可完成换电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7日消息,在百度与狮桥联合打造的科技公司DeepWay的品牌战略发布会上,DeepWay推出首款全正向设计研发的智能新能源重卡——星途1代。狮桥董事长兼CEO万钧表示,针对长途运输续航里程痛点,DeepWay为星途提供高速换电解决方案。运输途中,自动驾驶卡车只需6分钟即可在换电站完成自动换电,大大提升运营效率。 据悉。DeepWay是由百度与狮桥联合打造的科技公司,专注于智能新能源卡车的研发和制造。未来DeepWay将快速接入狮桥干线物流网络,通过实际载货运营,推动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货运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开启智慧货运新时代。 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曾表示,百度Apollo的智驾产品已与超过70家车企的600款车型展开合作,领域涵盖了家用小汽车、自动驾驶巴士等。但自动驾驶在商用车物流领域还未布局,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亟待发掘。万钧也曾表示,货运司机人力成本攀升,无人驾驶在远途卡车领域成为刚需。 得益于百度的技术基因,星途1代基于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HIS(Highway Intelligence System)算⼒可扩展至超过500TOPS,拥有足够的算力支持高速上L4级别自动驾驶。在遍布整车自动驾驶传感器的加持下,星途1代可实现全车无盲区以及超过1000m的超远距感知能力,同时通过红外传感器对高速上出现的生命体进行保护。 万钧认为,对于L3/L4级的自动驾驶,车辆硬件的线控能力、备份冗余、功能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决定性条件。目前,市场上多数L2级以下功能的车辆,安全备份主要依靠驾驶员。而在未来L3/L4自动驾驶时代,车辆必须能对自己的系统实现安全备份,才是自动驾驶能够解放司机的关键。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