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突发!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下令封禁DeepSeek
首尔2月5日路透消息,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一位官员周三表示,出于安全担忧,该部门已暂时禁止员工访问中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DeepSeek。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呼吁谨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官员们称,韩国政府周二发布通知,要求各部委及机构在工作中谨慎使用包括DeepSeek和ChatGPT在内的人工智能服务。 韩国国有水电和核电公司表示,本月早些时候已禁止使用包括DeepSeek在内的人工智能服务。 这一临时禁令使韩国成为最新一个对DeepSeek发出警告的政府。 上个月,澳大利亚财政部长吉姆・查尔默斯呼吁澳大利亚民众在使用这款中国人工智能模型时保持谨慎,而美国官员也在审视DeepSeek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韩国信息隐私监管机构计划就用户个人信息管理方式向DeepSeek发问。 中国初创企业DeepSeek上个月推出的最新人工智能模型在科技界引发震动。该公司称其模型与美国开发的产品相当,甚至更优,且开发成本仅为美国同类产品的一小部分。 科技巨头Kakao公司的一位发言人周三表示,出于安全担忧,该公司已告知员工不要使用DeepSeek。一天前,该公司刚刚宣布与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重量级企业OpenAI建立合作关系。 韩国科技公司如今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愈发谨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公司已限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访问,仅在必要时允许有限使用。 互联网巨头Naver表示,已要求员工不要使用将数据存储在公司外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汽车芯片大厂恩智浦考虑全球裁员1800人,因市场压力增大
IT之家 2 月 5 日消息,据荷兰媒体 NL Times 今日消息,汽车芯片大厂、荷兰半导体公司恩智浦(NXP)表示,由于市场压力增加,该公司可能从全球员工中裁员 1,800 人。 恩智浦发言人说:“我们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生产芯片需要数月的时间,因此很难每天调整产量。” 恩智浦表示,这一决定与更广泛的市场状况有关。该公司预计其劳动力将出现“轻微收缩”,全球裁员不超过 5%。 该公司的全球员工总数超过 34000 人,其中约 2500 人在荷兰。该公司告诉 De Gelderlander,裁员不一定与每个地点的劳动力成比例。 恩智浦为各种互联网连接设备生产半导体,某些产品的需求对经济波动特别敏感。此外,该公司还需要适应汽车芯片需求的下降,这是其业务的关键部分。 该公司没有排除强制裁员的可能性,但希望通过自然减员来管理裁员。这位发言人说:“鉴于对技术人员的高需求,我认为人们不会长期失业。” 恩智浦报告称,由于持续的经济挑战,2024 年的收入和利润较上年有所下降。该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去年的收入为 126 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916.46 亿元人民币),低于 2023 年的 133 亿美元。营业利润下降 6%,为 44 亿美元(当前约 320.03 亿元人民币)。 尽管出现了下滑,但恩智浦 CEO Kurt Sievers 将业绩描述为“有弹性”,并称“我们仍然专注于控制势力范围,以实现软着陆,同时执行我们的增长战略。” 恩智浦在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该公司将自己定位为半导体行业的“关键参与者”,为包括汽车和工业部门在内的各个行业生产芯片。
开工首日,国产芯片万卡集群和DeepSeek相关消息来了
2月5日开工第一天,业界传来大消息,百度智能云成功点亮自研昆仑芯三代万卡集群,这也是国内首个正式点亮的自研万卡集群。除了解决自身算力供应问题之外,有望进一步降低大模型成本。 此前,DeepSeek推出V3和R1模型,以可媲美OpenAI领先模型的效果和极大的成本降低,在春节期间引爆全球市场。 在陆续取得突破的背后,AI大模型竞争也进入新时期——不再局限于技术,而是成本、用户体验、生态体系的综合较量。“每天一杯奶茶钱就能养AI”不再是梦,AI加速走向普惠化。 01 DeepSeek之后,国产自研万卡集群亮相 实际上,在DeepSeek新模型推出后,最近几天,海内外芯片行业动作频出。海外如英伟达、AMD、英特尔,国内如华为昇腾、沐曦、天数智芯、摩尔线程、海光等,纷纷宣布支持DeepSeek模型部署、推理服务。 而在2月5日新春后开工首日,百度智能云也宣布,成功点亮昆仑芯三代万卡集群,万卡集群的建成,将进一步推动模型降本。 此前,海外的谷歌、亚马逊AWS和特斯拉都自研部分芯片,来降低成本,提升性价比。在中国,过去一年,算力紧张是大模型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自研芯片和大规模集群的建设,不仅解决了自身算力供应问题,也有望进一步降低大模型成本。 昆仑芯是百度自研的AI芯片,初代于2018年推出。 最近两年,昆仑芯对外鲜有报道。但在点亮万卡集群之前,业界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外界推测,昆仑三代芯片于2024年量产。也有行业内企业告诉数智前线,2024年下半年,他们曾评估购买基于昆仑三代芯片的服务器。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曾在一些场合强调,昆仑芯是百度AI技术栈的“基石”,自研能力保障了在生成式AI时代的技术主权。 在2024年的一些对外介绍中,百度称昆仑芯,与飞桨深度学习框架、文心大模型深度协同,形成“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的端到端优化,提升整体性能。 数智前线获悉,此前两代昆仑芯片,主要用于AI的部署和推理服务。昆仑芯三代则更进一步,是为大模型和训练优化的AI云端芯片。 这次点亮的万卡集群,可将千亿参数模型的训练周期大幅降低,同时能支持更大模型与复杂任务和多模态数据,支撑Sora类应用的开发。此外,万卡集群能支持多任务并发能力,通过动态资源切分,单集群可同时训练多个轻量化模型,通过通信优化与容错机制减少算力浪费,实现训练成本指数级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推理市场也将是重头戏。数智前线获悉,国内外芯片企业,都在铆足劲拼抢英伟达的市场份额。一位AI算力资深人士告诉数智前线,推理追求的是“能效比”,比拼每瓦的计算性能。 预计百度昆仑芯集群也将加入这一市场的争夺。而针对推理市场,业界的策略是围绕主流模型,做好适配服务。毫无疑问,除了自身的文心一言,昆仑芯也适配了DeepSeek等一众模型。 在百度官宣中也提及,随着国产大模型的兴起,万卡集群逐渐从“单任务算力消耗”到“集群效能最大化”过渡,“将训练、微调、推理任务混合部署”,从而提升集群综合利用率,降低单位算力成本。 接下来,海内外大厂面临如何突破英伟达的CUDA护城河。在过去10多年,英伟达利用CUDA生态,既把持训练市场,又围猎推理市场。CUDA的厉害之处,是面向生命科学、量化、自动驾驶等场景持续开发应用库。“你要完成一个药物分子、自动驾驶的应用,CUDA上可能已写了10万行代码,你可能再写几百行,就解决问题了。”上述人士说。 目前,不少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和中国企业在AI芯片生态上表现出倔强和韧性,开展基础生态建设。另外,全球一些国家的高校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也持续在做基础工作。 02 “每天一杯奶茶钱就能养AI” 在最新的芯片进展之外,DeepSeek掀起的大模型风暴也在继续,而各大云计算大厂已纷纷宣布支持DeepSeek模型调用或部署,并卷起价格战,争夺市场。 大厂的积极性,与DeepSeek模型在全球掀起的巨大流量相关。这个春节假期,“神秘的东方力量”、“AI界拼多多”、“每天一杯奶茶钱就能养的AI”……国产大模型DeepSeek,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赚足了关注度。 2月4日,AI产品榜公布,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上线20天,DeepSeek应用(不包含网站数据)日活已破2000万,上线5天时日活就已超过ChatGPT上线同期日活,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AI应用。 在微博,2月4日,“DeepSeek回答如何过好这一生”一度登上热搜第一位。 在小红书,DeepSeek相关笔记已迅速超49万,各类教程、测评帖密集涌现,甚至有人玩起了“AI算命”。 “免费使用+更好的效果”是吸引普通用户尝鲜的关键。 更为关键的是,Deepseek给了OpenAI价格体系一记重击。多项数据测算,如果以平均使用情况计算,DeepSeek-R1 的整体成本,约为OpenAI o1模型的1/30,让人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应用AI。 随着 DeepSeek 的爆火,科技大厂之间的大模型价格战愈发激烈。海外的微软 Azure、亚马逊AWS和英伟达NIM服务,接入DeepSeek模型,试图通过更具吸引力的性价比来抢夺市场份额。国内的运营商、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火山引擎等也不甘示弱,以各种形式接入DeepSeek模型后,展开了价格博弈。 一些云计算企业的价格与Deepseek官方刊例价一致,或在此基础上有一定优惠或免费额度。 其中,2月3日,百度智能云打出的价格最低,百度智能云R1调用价格,是Deepseek官方刊例价的5折,V3调用价格是官方刊例价的3折,并限时免费两周。 大模型调用价格的大幅下降,降低了高质量模型的使用门槛,企业决策阻力骤减,也快速引爆了开发者的热情。 在全球各个技术论坛上,“DeepSeek”是最燃的话题。在开发者社区CSDN上,全站综合热榜前十名中,有四条都与DeepSeek有关,相关应用迅速涌现。有网友用DeepSeek将老照片修复成彩色的,期间没写一行代码。 在金融行业,江苏银行将DeepSeek引入到自身服务平台“智慧小苏”中,并将DeepSeek-VL2多模态模型、轻量DeepSeek-R1推理模型,分别运用到了智能合同质检和自动化估值对账场景中。 某跨国药企基于DeepSeek-R1模型构建药物副作用预测系统,结合患者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降低临床试验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已开始用DeepSeek-V3生成合成数据,开发垂类大模型。 事实上,OpenAI为了应对DeepSeek的竞争,已迅速推出新模型o3-mini,其定价也被打下来了。 尽管这一价格仍高于DeepSeek的定价,但这是一个显著的降价趋势。 实际上,DeepSeek这轮大火,也标志着AI大模型竞争不再局限于技术,而是成本、用户体验、生态体系的综合较量。 “每天一杯奶茶钱就能养AI”不再是梦。业界这一轮动作,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不仅改变了普通用户对 AI 的使用习惯,更在行业内掀起了一股变革的浪潮,推动着 AI行业朝着更普惠的方向发展。 03 大模型普及进程将加速 一旦各方科技大厂和平台力量加入,由DeepSeek引发的大模型普惠的进程将加速。 2月3日,我们体验了公有云的DeepSeek API调用,用Deepseek R1,特别体验了两个玩法: 玩法一:秦始皇AI军师体验卡 玩法二:老照片时光染色机 可以看到,即便之前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登录百度智能云网站,只需要点击在线体验,进行实名认证,在“模型广场”就可以轻松调用DeepSeek-R1和DeepSeek-V3模型。 用户还可在千帆提供的67个模型中,一次性选择六个模型,让他们同时干一件事,直观对比模型的效果,最终用脚投票。 这也是平台的优势所在,集成各种模态的开闭源模型,就好比AI界的“滴滴打车”,既能比价比质,让用户自由选择最高效价比模型服务,也能智能“拼车”、多模态协同,互补模型能力,增强应用深度。 在各种配套服务上,头部云平台们,在一站式开发工具链、全生命周期安全机制、行业解决方案等各项能力的搭建和完善上,也有着极快的反应速度。 在工具链上,尽管大模型爆发已两年,但门槛依然较高,需辅以各种好用的工具。比如我们发现,在Github社区上,按Star数排序,其中最受欢迎的DeepSeek项目,一个是帮助开发者使用DeepSeek的工具集——DeepSeek-Tools,另一是帮助开发者自动选择和优化DeepSeek模型超参数的DeepSeek-AutoML。 各云大厂也都在工具链上进行了诸多布局,如百度智能云的千帆大模型平台,虽然没有直接上架DeepSeek工具包,但已集中各种类似工具,如数据加工、工作流编排、模型精调、模型评估、模型量化...... 当企业用户使用DeepSeek模型开发应用,却担心训练数据泄露、生成内容不符合规范以及模型在推理过程中被恶意攻击等问题时,各云平台也都在安全机制上进行了保障。 根据新闻介绍,百度智能云在将DeepSeek接入千帆推理链路时,支持了百度独家内容安全算子,保障内容生成的安全;通过数据保险箱产品,保证模型仅可用于推理预测程序,训练数据仅可用于模型微调程序;千帆平台集成的BLS日志分析和BCM告警功能,也能保障金融或医疗等对安全要求较高的用户,构建的智能化应用更安全可靠。 而云平台们积累的更广泛的行业覆盖和行业解决方案,也能帮助开发者实现在对应行业和场景的快速复制与场景适配,让DeepSeek快速进入这些垂直领域。 除了这些,面向企业逐渐从模型训练、微调转向推理的大背景,推理的支撑和优化成为关键。百度智能云对DeepSeek进行了专项优化,如通过针对DeepSeek模型MLA结构的计算进行了极致的性能优化;并通过计算、通信、访存不同资源类型算子的有效重叠及高效的Prefill/Decode分离式推理架构等,在核心延迟指标TTFT/TPOT满足SLA的条件下,实现吞吐量“坐火箭”,推理成本“坐滑梯”。 千帆支持多种主流推理框架的,让开发者可以根据实际场景选择最适合的推理引擎。如,vLLM以高吞吐量和内存效率著称,适合大规模模型部署;而SGLang特别是在延迟和吞吐量上优于其他主流框架。同时,允许用户自定义导入和部署模型,为DeepSeek开发提供了灵活性。 通过大厂和平台企业的加入,AI普惠化将成为今年的发展主线之一。当大模型从“土豪玩具”变成“普通人的口粮”,创新门槛的降低将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最终让人类突破能力和资源的边界——小店主用AI设计爆款包装、中学生靠开源模型开发校园助手、乡村医生借多模态工具辅助诊断…这场全民参与的智能革命,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站在AI的肩膀上,触摸曾经遥不可及的未来。
全球首部AI法案生效
编译 | 徐豫 编辑 | 心缘 全球首部AI法规前脚刚部分生效,后脚便有了具体使用指南。 智东西2月5日报道,昨天欧盟公布了其《人工智能法案》(AI Act)的指导方针草案,对雇主、网站、平台等主体合规利用AI技术的方式和情景,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不过,这些指导方针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主要是《人工智能法案》的执行参考,最终解释权归欧盟法院。 依据新发布的指导方针,企业若滥用AI技术潜意识操控、欺骗误导、“戴有色眼镜”区别对待个人或群体,都有可能被处以最高3500万欧元,或全球总营业额的7%的罚款。 同时,指导方针中也提出了一些可豁免处罚的情况,比如涉罪犯抓捕、医学治疗、军事使用、科研、个人非商用等。 欧盟这部《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该法案把AI应用的风险分为了4类,包括不可接受风险、高风险、透明风险和最低风险。 其首批法规本月2日刚正式生效,这意味着法案中规定的“不可接受风险”行为被完全禁止,诸如上文提到的潜意识操控和歧视性对待。 整部法案则将于明年的8月1日正式生效。按照欧盟官网的信息,这期间指导方针会根据实际执行经验与技术进步定期更新。 该草案链接:https://ec.europa.eu/newsroom/dae/redirection/document/112367。 一、误导老人付费订阅,未经许可抓取人脸照片,均涉违法 基于《人工智能法案》第5条,欧盟界定的禁止性人工智能行为主要有以下6种情形: 1、操控、欺骗与剥削 使用闪烁的视觉、听觉信号等潜意识技术,在未被察觉情况下影响行为。例如,在广告中插入人眼无法察觉的“闪屏”图像,形成潜意识操控。 通过欺骗性技术误导用户,使其在非自愿或未充分知情情况下做出决策。例如,利用情绪分析技术引发用户购买某产品或服务,对用户实施情感操控。 利用心理偏见、脆弱性或社会经济因素进行操控或剥削。例如,针对老年人设计误导性界面,诱导点击,从而剥削弱势群体。 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上述情况便构成禁止性人工智能行为。它们分别是使用潜意识、操控性或欺骗性技术;使个人或群体行为发生实质性扭曲,无法做出知情决策;导致显著伤害,或有合理可能性造成伤害。 2、社会评分 禁止基于社会行为或个性特征,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分类评分,特别是当评分涉及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数据来自无关社会情境,二是不公平或不成比例的差别对待。 例如,禁止某机构通过监控社交媒体行为评分,影响就业机会;禁止使用评分系统限制贷款发放。 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上述情况便构成禁止性人工智能行为。其包括公共或私人机构的评分系统,例如信用评分、教育评级等;也适用于带有歧视性的应用,如基于性别、种族或经济地位评分。 3、刑事风险预测 禁止仅基于个人特征,包括性格、行为模式等,来预测犯罪风险的人工智能系统,比如基于种族或文化背景预测犯罪倾向。 但如果符合以下情况可以予以豁免,即基于客观和可验证事实的人类评估,包括一些直接关联某犯罪活动的证据,例如通过特定数据分析,支持人工审查犯罪行为。 4、面部图像无差别抓取 禁止通过互联网或监控视频,大规模、无目标抓取面部图像,以建立或扩展面部识别数据库。 例如,从社交媒体抓取公众面部照片,用于训练面部识别算法,经用户明确同意的合法抓取的情况除外。 5、情感识别 禁止在工作场所或教育环境中使用情感识别技术,例如通过摄像头抓取数据,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或情绪。 若仅限于医疗诊断或安全目的使用该技术,则可以予以豁免。例如,涉及精神疾病诊断时,所用到的基于情感识别技术的医疗设备。 6、实时远程生物特征识别(RBI) 禁止在公共场所实时远程生物特征识别(RBI),用于执法目的。 但如果是搜寻特定犯罪受害者,如拐卖儿童;预防迫在眉睫的威胁,如恐怖袭击;追踪特定犯罪嫌疑人等情景,则可以予以豁免。 二、科研和国安领域不受法案监管,企业最高至少罚2.6亿元 适用范围方面,涉及以下3种情况的人工智能系统不适用《人工智能法案》: 1、专用于国家安全或军事目的; 2、处于科研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但后续应用于实际场景或流入市场时,需完全符合法案要求; 3、个人非商业用途,例如家庭安全监控。 法案监督方面,参与《人工智能法案》的成员国需指定市场监督机构,欧盟数据保护监督员负责监管欧盟机构的人工智能系统。 处罚条款方面,最高罚款为3500万欧元,或涉事公司全球总营业额的7%。以数额较高者为准。如果是公共机构,罚款上限则为150万欧元。同一行为若违反多个条款,不得重复处罚。 结语:全球首部AI法规落地,前方阻力重重 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是全球首部管理维度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法律框架,但自去年3月最终批准后,仍受到不少科技大厂和AI领域头部公司的反对。据TechCrunch日前报道,Meta、苹果、法国AI大模型独角兽Mistral AI均未签署该法案。 另据英国《金融时报》昨日报道,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本月初警告称,他认为欧盟对美国公司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一种“税收形式”。他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in Davos)上讲话时称:“我们对欧盟有着非常大的抱怨。” 此外,各人工智能系统设计符合《人工智能法案》的同时,也需要遵守《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数据保护法规、广告法、医疗器械法规、数字服务法(DSA)等实际涉及到的法规。
苏姿丰确认AMD RX 9070系列显卡将于3月初上市
IT之家 2 月 5 日消息,AMD 今天公布了该公司的 2024 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全年营收为 257.85 亿美元,与 2023 财年的 226.80 亿美元相比增长 14%。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AMD 首席执行官苏姿丰终于确认了 RX 9070 系列显卡的上市日期,该产品将于 3 月初上市。 苏姿丰称:“在游戏图形方面,收入同比下降,因为我们为准备推出下一代 Radeon 9000 系列 GPU 而加速了渠道销售。我们对这一代产品的关注重点是通过全新的 RDNA 4 架构来满足发烧友游戏市场的最高容量部分。RDNA 4 提供了更好的速率跟踪性能,并增加了对 AI 驱动升级技术的支持,当第一批 Radeon 9070 系列 GPU 在 3 月初销售时,将为主流玩家带来高质量的 4K 游戏体验。” Benchlife 昨日消息称,没有意外的话,AMD 会在 2 月底为 RDNA 4 GPU 架构的 Radeon RX 9000 系列举行一场发布会,但细节仍有待确认。 新显卡基于 AMD RDNA 4 架构,采用升级的 4nm 节点,搭载第二代生成式 AI 加速器、第三代光线追踪加速器和第二代 AMD Radiance 显示引擎。IT之家附目前传闻的 Radeon RX 9070 XT / 9070 显卡参数如下: 传闻参数 9070 XT 9070 PCIe 世代 5.0 5.0 流处理器数量 4096 3584 GPU 加速频率(MHz) 2970 2520 GPU 基准频率(MHz) 2400 2070 最大显存(GB) 16 16 显存位宽(Bit) 256 256 显存速度(Gbps) 20 20
人形机器人创企Figure与OpenAI突发分手!30天后将发布全新成果
作者 | 许丽思 编辑 | 漠影 机器人前瞻2月5日报道,今天,全球估值最高(26亿美元估值)的人形机器人独角兽Figure 的创始人兼 CEO Brett Adcock 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帖子,宣布终止与 OpenAI 的合作协议,并表示 Figure 在完全自主研发的端到端机器人AI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接下来的的30天内展示一些人们从未在人形机器人上见过的东西。 据 TechCrunch 报道,Adcock 解释合作终止的原因在于集成问题,认为 OpenAI 的技术路线与专注于实体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存在本质差异,要实现真正可商用的机器人智能,必须建立从硬件到软件的垂直整合体系。他也表示,正确的解决方案是需要构建专用于驱动具体硬件的端到端 AI 模型。 另外,在前几天,Adcock还提到过公司已与第二个大客户签约,合作方是美国最大的企业之一。该项目计划未来四年交付10万台人形机器人,已成功地开始在新客户的用例上运行端到端神经网络。 Figure与OpenAI的合作,始于去年2月。当时,Figure 宣布完成 6.75 亿美元 B 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 26 亿美元,同时宣布与 OpenAI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合作开发面向人形机器人的下一代 AI 模型,OpenAI 将结合自身研究与 Figure 在机器人软硬件方面的深入理解,帮助 Figure 的人形机器人提升处理和推理语言的能力 去年3月,Figure 发布了第一个 OpenAI 大模型加持的机器人 Figure 01的demo。Figure 01 可以与人进行对话交互,理解人类意图,拥有记忆力,能描述视觉体验、规划未来行动、反思记忆、口头解释推理过程等,展示出了接近人类的速度,标志着双方合作在机器人学习能力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去年8月,Figure 宣布新一代的Figure 02机器人会使用 OpenAI 的模型来进行自然语言交流。 目前,OpenAI投资、合作的机器人公司主要还有 1X Technologies、 Physical Intelligence 等。另外,OpenAI在今年1月曝出了重组机器人团队的消息,OpenAI 联合兼总裁 Greg Brockman 转发招聘硬件工程师消息,OpenAI 硬件主管 Caitlin Kalinowski 称公司正重新组建机器人部门,招聘岗位包括电子感知工程师、机器人机械设计工程师、技术项目经理(TPM)。 针对这次合作终止事宜,OpenAI还未做出任何回应。 不过,OpenAI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对外表示,不会参与人形机器人公司的竞争之中,而是与他们共存,让各家人形机器人制造商能够整合 OpenAI 的系统。而如今,从重组团队开始自研人形机器人到与Figure 合作终止,或许表明这家公司正在逐渐改变自身的战略方向。
都在憋大招,哪家旗舰最值得期待?
每年岁末年初,都是换新手机的热潮期。然而,面对新旧交替,许多人难免犹豫:现在换机会不会很快被明年的新品超越?为了让大家在新一年中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旗舰手机,我们特别梳理了2025年上半年几款备受期待的“顶配”旗舰机型。 首先是三星Galaxy S25 Ultra,预计将于2025年1月底上市。这款新机在设计上放弃了以往的方正风格,改用更圆润的边角,并采用装甲铝材质中框。正面配备一块三星M14材质的6.8英寸2K直屏,支持120Hz自适应刷新率,峰值亮度可达3500尼特。在性能方面,它搭载骁龙8至尊版定制处理器,内置5000mAh电池并支持45W有线快充。同时,新引入的“电池AI”功能通过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续航表现。影像系统则采用后置四摄设计,包括2亿像素主摄、5000万像素超广角、5000万像素长焦以及1000万像素长焦镜头。 OPPO Find X8 Pro(12GB/256GB) 接着是小米15 Ultra,预计在2025年2月底上市。外观上,这款手机采用直角边框设计,镜头模组布局也有所调整,潜望镜头位于上方偏右,其他三颗镜头横向排列。屏幕由华星光电提供,为2K等深四曲屏。性能配置同样不俗,搭载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并配备小米翼型环形冷泵散热系统,内置6000mAh电池,支持90W有线快充和50W无线充电。在影像部分,小米15 Ultra后置四摄系统包括5000万像素主摄、5000万像素长焦、2亿像素潜望长焦以及50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可谓一大亮点。 vivo X200 Ultra预计会在2025年3月底或4月初上市。这款手机搭载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配备冰原散热系统,以及容量高达6000mAh的蓝海超薄电池,支持90W有线快充和50W无线快充。影像配置方面,它后置三摄,包括5000万像素的1英寸大底主摄、50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和2亿像素潜望长焦镜头,同时搭载全新一代自研影像芯片。屏幕部分,vivo X200 Ultra采用京东方提供的6.82英寸2K等深微曲屏,支持120Hz刷新率和LTPO技术,屏幕指纹识别则为单点超声波方案。 最后一款是OPPO Find X8 Ultra,预计将在2025年3月底亮相。这款手机同样搭载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内置6000mAh大容量高密度电池,支持80W有线快充和50W无线充电。其拍照系统采用后置四摄组合,其中包括5000万像素主摄、5000万像素超广角、5000万像素长焦和一颗全新的潜望长焦镜头。屏幕则是一块由京东方提供的6.8英寸2K等深微曲屏,支持4320Hz高频PWM调光和新一代LTPO技术,峰值亮度高达4500尼特,并配备单点超声波指纹识别。 以上四款“Ultra”旗舰手机可以说是各家厂商倾力打造的年度巅峰之作。如果你对手机的整体性能和使用体验有着极高的要求,并且不急于马上更换设备,不妨关注它们的上市动态,耐心等待这些标杆级产品正式登场后再做选择。
英伟达公布机器人黑科技!完美复刻科比、C罗、詹姆斯招牌动作
作者 | 许丽思 编辑 | 漠影 继在春晚舞台扭秧歌引起全网热议后,宇树的人形机器人这次又进军体育界了。 机器人前瞻2月5日报道,这两天,英伟达与CMU(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发布了ASAP框架(Aligning Simulation and Real Physics,模拟与真实物理对齐)。这是一个real2sim2real模型,团队还把这个框架应用于宇树G1人形机器人,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灵活性与协调性,让机器人能够完成多种复杂的类人动作。 应用了ASAP框架的宇树G1机器人,可以学着科比一气呵成完成后仰、跳跃、投篮的系列动作,然后平稳着地。 它可以变身足球巨星C罗,完成标志性的庆祝动作“siu”等。 也会学着像詹姆斯一样,进行拉伸、胯下运球动作。 紧跟潮流的机器人,还跳上了APT舞。 另外,它还可以完成1.5米立定跳远、侧边跳跃、踢腿等众多高难度动作。 英伟达高级研究科学家Jim Fan兴奋谈道,相较于在网上看到的多数机器人演示视频都是经过加速处理的,团队特意放慢动作速度,让公众能清晰观赏每个流畅的动作细节。 Jim Fan还介绍,ASAP模型采用了“真实-仿真-真实”方法,具体来说,团队将预训练策略部署到实体机器人采集数据,随后在仿真环境回放动作记录。虽然回放过程必然产生偏差,但这些误差恰恰成为修正物理差异的关键数据源。通过额外神经网络学习差异参数,本质上是对传统物理引擎进行“动态校准”,使机器人能依托GPU的并行计算能力,在仿真环境中获得近乎真实的大规模训练体验。 Jim Fan还畅想,2030年的人形机器人奥运会必然是一场盛事。 不少网友也在评论区热议,期待在将来能够看到机器人拳击打大赛、机器人篮球联赛。 CMU助理教授、论文共同作者Guanya Shi介绍,ASAP框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预训练一个基于相位的动作跟踪策略,以在仿真中模仿人类动作。第二阶段在现实世界中执行该策略以收集数据,学习一个残差动作模型来补偿动力学不匹配,最后用学习到的残差模型对预训练策略进行微调。 他解释,ASAP不仅适用于仿真到现实的迁移,它还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来对齐训练和部署环境中的物理特性。 为了促进不同仿真器之间的平滑迁移,团队还发布了HumanoidVerse,这是一个多仿真器人形机器人学习框架,能将仿真器、任务和算法分离并模块化,使得在不同仿真器和任务之间切换时只需最小的工作量。 论文共同一作、CMU机器人研究所(CMU RI)的硕士生张远航提到,real2sim2real无需像sim2real一样进行无休止的动作调整,能够弥补sim2real的差距,从而让机器人能够模仿许多类人的敏捷动作。 ASAP框架有以下四个具体步骤: 1、运动跟踪预训练与真实轨迹收集:先从真人视频中提取动作并重定向到机器人上,预训练多个运动跟踪策略,生成真实世界的运动轨迹。 2、Delta动作模型训练:基于真实世界轨迹数据,训练Delta动作模型,缩小仿真状态与真实世界状态之间的差异。 3、策略微调:Delta动作模型训练完成后,将其集成到仿真器中,使仿真器能匹配真实世界的物理特性,随后对之前预训练的运动跟踪策略进行微调。 4、真实世界部署:在真实环境中部署微调后的策略,此时不再需要Delta动作模型了 。 ASAP框架的提出,为缩小sim2real之间差距提供了全新思路,也有效解决了动力学不匹配问题,让机器人做出高度类人的敏捷的动作,并显著降低运动跟踪误差,另外,ASAP是完全开源的,有望加速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荣耀笔记本新品纯白配色曝光:性能和续航兼顾
IT之家 2 月 5 日消息,不久前,IT之家曾为大家报道荣耀即将发布一款全新笔记本的消息,而今天关于这款笔记本又有了新的信息曝光。来自微博的博主 @厂长是关同学 今天发文表示自己已经拿到了荣耀的全新笔记本。 根据该博主的介绍,荣耀这款笔记本采用荣耀 Art14 的同款设计 ID,在保持超轻薄的同时,性能也更加强劲,续航能力也很出色。他声称这个春节用这款新笔记本打游戏非常爽,是一款非常适合出差旅行、对性能续航有一些要求的人群的产品。 同时该博主还强调了这款荣耀新笔记本的外观,白色款颜值爆表,给人一种温柔恬静的“白月光”既视感。从该博主曝光的这款笔记本的谍照来看,虽然只露出一部分,但也能感受到这款笔记本十分轻薄,而且通体白色,颜值确实不低。 此外,关于荣耀全新的笔记本,此前IT之家也有报道。消息显示这款笔记本可能将打造英特尔 Arrow Lake 处理器,但是续航和能效表现调校到了 Lunar Lake 的水平,性能和能效两手抓。 此前荣耀 PC 产品线总经理 @朱臣才-荣耀也透露称笔记本新品 2 月发布,并称之为调校之王。他还透露,即将发布的荣耀笔记本新品,不仅要打破大家对轻薄本长续航的想象,更能超越对极致性能的追求。 不仅如此,荣耀中国区副总裁、智慧生活业务部部长 @林林-一枝小白兔 早前也连续发布两条微博,暗示已经拿到荣耀笔记本新品,并透露不止两种配色。
雷蛇推出白色款幻影战狼V3专业版/竞技版游戏手柄,共6个可重新映射的功能键
IT之家 2 月 5 日消息,雷蛇今天推出了全新的「幻影战狼 V3 专业版-白色」&「幻影战狼 V3 竞技版-白色」手柄,国行定价暂未公布。 这两款产品在美国定价分别为 199.99 美元(当前约 1455 元人民币)和 99.99 美元(当前约 727 元人民币),但前者在亚马逊上只要 140 美元(当前约 1018 元人民币),可能是占位符或标价错误。 此外,这两款手柄也已经上架香港官网,定价分别为 1559 港币(IT之家备注:当前约 1455 元人民币)、769 港币(当前约 718 元人民币)。 两款产品的区别在于,竞技版不支持无线连接,也不支持 Razer Chroma 灯效,其他参数基本一致。 这款手柄具备 4 个鼠标点击式后拔片和 2 个抓握式肩键,共 6 个可重新映射的功能键;还配备了 Razer Pro HyperTriggers,闪电级速度的鼠标点击式扳机。 当其采用有线连接时,可激活 1000Hz 超快轮询率,大幅降低输入延迟;而专业版支持 Razer HyperSpeed 2.4GHz 无线连接,号称“近乎零延迟的电竞级性能”,续航约 20 小时。 其他方面,它还采用了霍尔效应高精准度摇杆,拥有更顺滑的游戏体验(专业版附赠 2 个可替换摇杆帽);具备雷蛇机械触感动作键与 8 向浮式 D-Pad,带有触觉反馈的超快触发。
索尼PlayStation前负责人:PS6不太可能完全取消光驱
IT之家 2 月 5 日消息,PlayStation 6(PS6)的推出可能还需数年时间。据索尼互动娱乐全球工作室前首席执行官肖恩・莱登(Shawn Layden)表示,玩家们不应期待 PS6 会是一款无光驱主机。 在最近接受 Kiwi Talkz 的采访中,当被问及索尼是否会像最近发布的 PS5 Pro 那样,将下一代 PlayStation 主机打造成全数字版时,莱登表示,他认为这并不可行,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以及部分地区网络条件的限制。 IT之家注意到,莱登在采访中提到,尽管微软 Xbox 在推行无光驱策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其主要市场集中在少数英语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莱登称:“索尼的平台在全球约 170 个国家中占据领先地位,因此索尼有义务或者说有责任去思考:‘如果我们采用无光驱设计,那么会有多少市场无法适应这种转变?意大利农村地区的用户能否拥有良好的网络连接来畅玩游戏?’” 莱登还进一步谈到,对于喜欢在旅行时随身携带游戏机的运动员群体,以及全球那些没有网络连接的军事基地来说,有光驱的 PlayStation 主机有着相当大的市场需求。 莱登称,只推出数字版可能会影响到这些玩家,如果真的这样做,市场可能会遭受潜在的损害。 莱登说:“采用无光驱设计会对哪些市场造成损害呢?我相信索尼正在对此进行研究。总会有一个临界点,当达到一定比例时,你可以说‘好吧,没关系,我们可以放弃那部分市场’。但索尼的全球市场规模如此庞大,我认为即使是下一代主机,索尼也很难完全采用无光驱设计。”
爆火人形机器人宣布与OpenAI终止合作, 30天内要惊艳世界,网友:用DeepSeek了?
分手应该体面,谁都不要说抱歉。 今天,人形机器人公司 Figure 宣布结束与 OpenAI 的合作,转而自主开发 AI 模型,并计划在 30 天内推出重大创新,而据悉这一决定是出于对 AI 集成和硬件开发的垂直整合需求。 Figure 创始人 Brett Adcock 在 X 平台发文称: 今天,我决定终止与 OpenAI 的合作协议。Figure 在全自主开发的端到端机器人 AI 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 30 天内,向您展示一款人类形机器人上前所未有的创新技术。 在接受外媒 TechCrunch 采访时,Adcock 进一步阐述道,要想在现实世界中大规模实现具身 AI,机器人技术与 AI 的深度垂直整合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将 AI 外包,这和我们不能外包硬件是一个道理。」 Adcock 指出,合作中的关键问题是整合。尽管 OpenAI 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但将 AI 应用于实体机器人并非其核心关注点。真正的突破,需要将 AI 模型与特定硬件深度融合,打造端到端 AI 模型的解决方案。 不过,随着 DeepSeek 这波开源浪潮的爆发,网友认为 Figure 可能转向采用 DeepSeek 等开源 AI 模型。也有网友好奇,Figure 未来将会如何解决机器人在 5G 物联网、电子卡槽,乃至未来卫星通信等方面的技术选择难题。 回顾 Figure 的发展史,这家创业公司可谓是发展神速。 Figure 于 2024 年初完成了一轮 6.75 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 OpenAI、微软、英伟达、英特尔、贝佐斯、「木头姐」的方舟投资、Parkway Venture Capital、Align Ventures 等。此轮融资后公司估值一度冲向 26 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Figure 机器人率先在仓储物流、快递配送、医疗服务等领域展开布局,着力解决人类在日常工作中的痛点问题。 2024 年 3 月,在宣布与 OpenAI 展开合作的 13 天后,Figure 就发布了由 OpenAI 大模型加持的 Figure 01 的演示视频,可以识别物体,与人类流畅对话,并听从指令做家务等。 短短 5 个月后,升级版 Figure 02 便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搭载定制 AI 模型,具备自然对话和视觉推理能力,同时在续航和计算能力上都有显著提升。 而这场分手的背后或许还另有原因。过去两年,OpenAI 通过其内部创业基金,投资了多家专注于开发类人机器人技术的公司,如 Figure AI 和 1X Technologies,并为这些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提供动力的 AI 模型。 事实上,OpenAI 在创立之初就对机器人领域早有布局。 比如 2017 年发布的 Roboschool 模拟工具,2018 年训练的人类机械手等,后续由于缺乏足够训练数据,暂停了机器人项目,转向生成式 AI 的研究。直到 2024 年底,OpenAI 再次传出考虑开发类人机器人的消息。 今年,OpenAI 更是显露出重返机器人领域的野心,开始组建专业的机器人团队,由从 Meta AR 眼镜部门加入的凯特琳・卡利诺夫斯基领导,计划测试由定制传感器和 AI 驱动的机器人。 包括最近,OpenAI 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了一份新的商标申请,暗示其将涉足多个新产品线,包括人形机器人、智能珠宝、VR/AR 头显设备等硬件产品。 商标申请中也提到「用户可编程的人形机器人」以及「具有沟通和学习功能、用于辅助和娱乐人类的人形机器人」,这或许也表明 OpenAI 正在探索开发兼具辅助与娱乐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2025 年同样是 AI 加速整合硬件的关键一年,与此同时,一场重新洗牌的序幕已然拉开,能否完整掌控技术栈,或将决定谁能仍旧停留在人形机器人这张牌桌上。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