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美媒:中国生物技术的惊人进步正在改变世界药物研发线
6 月 9 日,中国南京的 CAR-T 细胞疗法生产实验室。世界上最严格的监管机构越来越多地认为中国药物总体上具有足够的前景,值得投入额外的资源来加快审查。摄影师:沈其来/彭博社 中国生物技术的惊人进步正在改变世界药物研发线 中国生物技术的进步与中国在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领域的突破一样迅猛,超越了欧盟,赶上了美国 作者:Amber Tong、Jinshan Hong、Spe Chen 2025年7月14日上午5:0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8) 彭博新闻独家分析显示,去年中国进入研发阶段的抗癌、减肥等新药数量激增至 1,250 多种,远远超过欧盟,几乎赶上美国的约 1,440 种。 而来自曾经因廉价仿冒品和质量问题而臭名昭著的中国的候选药物正日益突破高门槛,赢得药品监管机构和西方制药巨头的认可。 这项研究结果来自对制药情报解决方案提供商Norstella维护的数据库的分析,表明医疗创新的重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鉴于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已威胁对制药行业征收关税,中国生物技术的进步——其规模正逐渐显现——有可能成为与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类似的超级大国竞争的另一个领域。 “这种规模是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艾意凯咨询驻上海的管理合伙人陈海伦表示,她自 2003 年以来一直为医疗保健公司的中国战略提供咨询服务。“我们的产品已经上市,它们很有吸引力,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这种转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2015年,中国开始全面改革药品监管体系时,全球创新药物研发管线中仅有160种化合物,占总量的不到6%,落后于日本和英国。这些改革有助于简化审查流程,强化数据质量标准,并提高透明度。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提升十大重点领域的制造业,这也刺激了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热潮。总而言之,这些改革引发了由海外教育和培训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引领的生物技术产业繁荣。 Norstella 思想领导力副总裁丹尼尔·钱塞勒表示:“中国不仅现在几乎与美国持平,而且还保持着这样的增长轨迹。如果仅从新药上市数量来看,就断言中国将在未来几年超越美国,这并不耸人听闻。” 除了数字之外,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生物技术创新质量的飞跃。尽管制药行业一直在争论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生产出不仅有效而且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新疗法,但各方在多个方面对此的认可度正在不断提高。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在内的全球最严格的监管机构越来越多地认为,中国药品总体上前景广阔,值得投入额外资源来加快其审查速度,并授予其令人垂涎的行业称号,例如优先审查、突破性疗法认定或快速通道资格。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该国在获得此类快速审查方面略微领先于欧盟,与之前生产 Wegovy 等药物的地区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IASO生物治疗中心的CAR-T细胞疗法生产实验室 中国创新的早期典范之一是一种细胞疗法,它有望治愈一种致命的血癌。摄影:沈其来/彭博社 中国创新的早期典范之一是一种细胞疗法,它已显示出治愈致命血癌的潜力。该疗法最初由中国传奇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目前由强生公司销售,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快速审查资格,被认为优于一种源自美国的竞争疗法。 尽管如此,获得这些称号的中国原产药品的绝对数量仍远远落后于美国药品。 规避风险仍然是阻碍中国医药创新的一个因素:到目前为止,顶尖公司往往专注于改进现有疗法或对旧理念进行新的迭代,很少有公司开拓从未尝试过的新型治疗方法——这种尝试具有很高的失败风险,并且仍然由美国、欧洲以及程度较轻的日本引领。 尽管如此,中国最大的突破正日益被制药巨头以创纪录的价格抢购,这表明下一个重磅药物的长期竞争也正在向东方转移。 康方生物股份有限公司(Akeso Inc.)研发的一款新型抗癌药物,去年在中国的一项研究中被证明比默克公司(Merck & Co. )的Keytruda更有效,被比作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深寻时刻”,引发了全球新一轮的关注。超越全球最畅销药物Keytruda的前景也推高了Summit Therapeutics Inc.的估值,该公司于2022年预付5亿美元,获得了该药物在美国和其他地区的开发和营销权。 默克、阿斯利康和罗氏控股等其他跨国公司也纷纷收购中国资产。今年5月,辉瑞公司宣布与三生制药达成一项12亿美元的预付款协议,以开发一种与康方生物类似的抗癌药物,创下新纪录。生物制药交易数据库DealForma的数据显示,这类交易的价值和频率都在增加,这表明人们相信中国本土药物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并能带来可观的收入。 诺斯特拉的校长表示,来自中国的潜在候选人数量意味着跨国公司可以“比以往更加广泛地撒网”,因为跨国公司需要不断增加新产品。 推动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崛起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它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速地开展从实验室实验、动物测试到人体试验的每个研究步骤。 众所周知,从零开始研发一种新药耗时耗力,成本高昂,而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和集中式医院网络成为重要的加速器。对药物各阶段测试所需时间的分析表明,中国医生可以更快地招募试验对象——对于癌症和肥胖症药物的早期试验,他们完成患者入组的时间是美国的一半。 成本差异意味着中国公司可以同时进行多个试验以找出成功者,或者在一个科学想法得到其他团体的验证后迅速启动新项目。 根据GlobalData 的数据,自 2021 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临床研究的首要地点,启动了全球最多的新试验。 “他们可以超越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帮助公司开展临床试验的 Novotech Health Holdings 中国区负责人Andy Liu表示。 诚然,在中国获得临床数据只是一个开始。美国监管机构已明确表示,仅在中国进行的试验结果,无论多么积极,都不足以支持药品审批。有意向在海外销售药品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必须通过复杂且进展缓慢的全球研究,证明其治疗效果可以在中国以外的患者身上复制。 大量来自中国的药物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获得美国和欧盟的批准——高质量治疗的黄金标准——并在西方世界广泛使用,但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的创新者既包括由受过海外教育的企业家创办的尖端生物技术初创公司,也包括像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老牌中国制药公司,后者曾是中国最大的仿制药制造商之一。 在中国政府降低仿制药价格的举措导致该领域利润下降后,该公司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转向创新研发。目前,就2020年至2024年期间新增创新药物研发数量而言,该公司已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制药公司。 连云港恒瑞生物医药产业园。摄影:王建民/ost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2020年至2024年间,产生创新药物候选数量最多的50家公司中,有20家是中国公司,而之前五年只有5家。 “随着我们不断前进,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拥有高质量创新的事实将不再是新鲜事,”伦敦医疗咨询公司Treehill Partners的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阿里·帕沙扎德(Ali Pashazadeh)表示。“这将成为公认的常态。” 在中美两国地缘政治争端再起之际,中国生物科技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正引起一些美国政界人士和商界领袖的担忧。美国国会的一个委员会警告称,美国有可能在另一个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行业中失去领导地位。 尽管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新近出现的对抗关系存在风险,但康方生物等中国制药商已着眼于将其疗法推向西方发达市场。 “制药行业是世界上最好的行业,”康方生物首席执行官夏在4月份的一次采访中表示。“归根结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患者。” 本文出处: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eatures/2025-07-13/china-drugmakers-catching-up-to-us-big-pharma-with-new-medicine-innovation
马斯克Grok 4中国造,华人横扫硅谷AI界!究竟怎么做到的?
7月10日,马斯克正式发布了他称之为“世界上最智能AI”的Grok 4。 据称,Grok 4在多项测试中表现突出,学术能力强,在商业决策、生物医学研究等方面也表现不错。 不过,发布会上的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直播现场出现了大量华裔面孔,尤其是与马斯克一同分享的两位核心创始成员均为华人。接着有一张xAI 团队的合影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其中大多数都是中国人面孔。 追溯到2023年7月xAI成立时,创始团队的12人中,有5位是华人科学家。 例如,xAI核心科学家之一的吴宇怀,出生于浙江,博士期间师从诺贝尔得主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 另一位xAI创始人张国栋,也是博士师从辛顿,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还有戴子航,曾是谷歌大脑的研究员,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 所以,社交平台上的网友们表达了一种既有些自豪又有些纠结的心情。 一方面,为中国培养出的顶尖人才在全球AI领域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证明了华人并不是所谓“高分低能”,在技术前沿也能做出卓越成绩。另一方面,又因为这些人才大多在美国工作而感到有些遗憾。 我认为,一个明确且可喜的趋势是,华人科学家在全球AI领域确实拥有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而且其中有不少来自于中国。这和中国深厚的数学教育传统和庞大的人才基数有不小关系。不过,背后人才外流情况也值得注意。 华人与AI 首先,在AI这个最前沿的领域,华人确实非常重要。 不仅是xAI,在整个硅谷,华人科学家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最近,Meta从苹果挖来的基础模型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也是华人,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据称,Meta为庞若鸣提供了价值约2亿美元的综合薪酬包。这相当于苹果CEO蒂姆•库克两年半的薪资。 “两亿先生”庞若鸣 同时,Meta最新成立的超智能实验室(Superintelligence Lab)中,首批公开的11名核心研究员有6位是华裔或具有中国教育背景,其中有两人毕业于清华大学、1人毕业于浙江大学。 OpenAI的情况也类似。比如其多模态模型核心团队一半来自中国,其中浙大校友毕树超团队主导了跨模态模型联合训练,北大校友翁荔则主导了安全防护系统的开发。 近期,毕树超又加入了Meta,负责多模态基础模型架构的开发,据说含股权激励的长期合约的薪酬包高达数千万美元。 翁荔也加入了OpenAI前CTO创办的新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成为了初始创始人,也是公司唯一的华人高管。 翁荔 再如,有“AI教母”之称的李飞飞所创立的新公司中,三分之一是华人,其中半数毕业于清华北大等中国学校。 英伟达CEO黄仁勋也曾直言中国在AI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是中国人。 尽管这一说法略显夸张,但据智库MacroPolo发布的报告,2024年美国顶级AI机构中的华人研究员占比约为40%,超越美国本土研究员,成为美国AI研究的绝对主力。 教育 我想指出的是,这个趋势的背后也有其必然性。 直接原因在于,华人群体在全球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许多早期出国的中国人也已成为美国各大实验室和公司的技术骨干。 不过,我觉得,如果更深挖一层的话,会发现,这次AI领域中华人、尤其是中国教育背景的研究人员显著增多,超过了印度裔、欧洲裔以及日裔、韩裔研究人员的数量,和中国成熟的教育体系和中国学生的特点不无关系。 第一,中国教育非常重视数理基础。 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竞赛中,中国队15次获得团体总分世界第一,远超美国和其他国家。中国孩子在数学领域的能力可见一斑。 不少奥赛尖子通过保送等机制进入顶尖大学深造,奥赛成绩也变成了升学的重要指标。这虽然让国人对奥赛趋之若鹜,加剧了教育的内卷,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数学、信息学等学科的重视,为AI时代孕育和发掘了大批人才。 第二,中国学生更愿意继续深造,甚至攻读博士学位。 近十年来,大量中国留学生赴美攻读AI相关博士学位,使得华人在美国AI领域的人数和影响力水涨船高。这也是如今硅谷AI顶尖团队里华人扎堆的重要原因。 即便近年来在美国政府的限制之下,赴美攻读AI等所谓敏感领域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拒签率有所上升,并且部分美国高校也控制了中国博士新生招收数量,中国籍学生攻读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人数仍然是印度籍学生的两倍左右。 这也许是因为,印度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通过一年半的硕士学历加上OPT政策(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即选择性实习训练)进入硅谷大厂或IT外包公司工作,而不是从事学术研究。 最后,我也想强调一个客观现实,各国围绕AI人才的博弈日趋激烈,但美国凭借其开放的科研环境和丰厚回报,依然是全球AI人才的首选目的地。 不仅是中国留学生,约70%的AI博士毕业生选择留美工作。前段时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和Deepmind的CEO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的对谈中,也提到了欧洲面临的AI人才流失问题。 如何吸引和留住本国AI人才,已成为各国迫在眉睫的课题。 然而,面对硅谷动辄百万美元级的薪酬,中国企业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确实面临挑战。我们或许可以从营造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提升AI产业生态和创业环境的方面着手,吸引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并让潜在的AI人才愿意留在本土创业或研究。
宝马与Momenta合作:将推出中国专属智驾,高速、城区都可用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7月15日,宝马集团宣布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此次合作将基于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和硬件平台展开,重点聚焦AI大模型驱动的驾驶辅助功能软件开发。与传统合作模式不同,双方将针对中国特有的交通环境和用户需求,打造“土生土长”的本土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技术层面,新方案采用端到端的大模型技术架构,融合超大规模神经网络实现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车辆控制的一体化处理。该系统将提供全场景、点到点的领航驾驶辅助功能,覆盖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支持从停车位泊出到目的地泊入的全程智能驾驶辅助。 相比传统基于规则的驾驶辅助系统,AI大模型方案具备自我学习和持续优化能力。通过远程升级功能,车辆软件算法可实现持续迭代进化,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 宝马集团驾驶体验高级副总裁米希亚尔·阿尤比博士 安全性方面,新系统将融入宝马20余年在驾驶辅助领域的技术积淀,建立全方位的安全冗余和风险应对机制。宝马集团驾驶体验高级副总裁米希亚尔·阿尤比博士表示,此次合作将推进宝马集团安全技术与中国本土智慧及顶尖AI技术的深度融合。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合作的重要考量。双方承诺在数据采集、存储与使用全流程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要求,确保所有车辆数据处理均在合法合规框架下进行。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 从战略意义来看,这一合作反映了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创新趋势。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表示,这一合作体现了宝马“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的战略方向。 Momenta CEO曹旭东表示,双方将联合打造集德系卓越驾控与AI大模型前沿能力于一体的智能驾驶辅助产品。 产品应用方面,该智能驾驶辅助方案将首先应用于国产新世代车型,并逐步扩展至多个细分市场的车型。结合宝马新世代车型的“驾控超级大脑”和“全景iDrive人机交互”系统,形成完整的智能驾驶生态。 从宝马在华合作版图来看,继此前与华为、阿里等科技公司的合作后,此次与Momenta的合作将宝马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协作范围从数字生态、AI交互扩展至智能驾驶核心技术领域,展现了其在华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深度。 这一合作模式或将为其他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创新提供参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公司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地位的提升。
视频丨特朗普威胁将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
  △特朗普(资料图)   当地时间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对俄罗斯感到非常不满,威胁将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   “我们对(俄罗斯)非常、非常不满意。如果我们在50天内没有达成协议,我们将征收非常严厉的关税。税率约为100%。”特朗普接着提到要征收次级关税,但未具体说明。特朗普接着提到要征收次级关税,但未具体说明。   一名白宫官员稍后向媒体记者解释说,特朗普的意思是,如果俄乌50天内达不成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100%的关税,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次级关税。这名官员也没有就次级关税作详细介绍。   特朗普:不确定对俄制裁法案是否必要    在谈及美国国会参议院正推进的一项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的新法案时,特朗普表示,“我不确定我们是否需要这个”。   特朗普称,参议院一些共和党高层正在积极推进此事。他不希望他们“浪费时间”。但他同时也表示,“这可能很有用,我们拭目以待。”   俄股市大涨2%   当地时间14日,受美国总统特朗普最新表态影响,俄罗斯股市持续走强,莫斯科交易所指数上涨至2700点附近,日内涨幅达2%。   “武装乌克兰”的新计划   此前,特朗普10日表示,将于当地时间14日发表有关俄罗斯的“重大声明”。   据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站13日报道,两名消息人士称,特朗普将于当地时间14日宣布一项“武装乌克兰”的新计划,预计包括向乌克兰提供进攻性武器。消息人士称,他们有理由相信,该计划可能包括提供能够打击莫斯科等俄罗斯境内纵深目标的远程导弹。报道指出,如果美国方面宣布向乌提供进攻性武器,这将是美国相关政策的重大转变。   14日,被问及美国总统称将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一事时,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事实上,美国一直在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尽管美方多次强调提供军事支持的成本高昂,但武器和军需物资仍在源源不断地被运往乌克兰。   (央视记者 曹健)
特斯拉正式进军印度 分析师:首要目标不是销量
马斯克与印度总理莫迪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15日,据彭博社报道,特斯拉在印度的首家展厅将在今天开业,标志着该公司正式进入印度市场。眼下,特斯拉正寻求开拓新市场,以弥补在成熟市场的销量滑坡。 特斯拉首家展厅位于孟买高档金融区班德拉库尔拉综合体,面积4000平方英尺(约合371.6平方米),将于周二开门迎客。该展厅将展示中国生产的Model Y跨界车,预计标价超过5.6万美元(不含税费和保险),比该车型在美国的起售价高出约1万美元(不含联邦税收抵免)。特斯拉第二家展厅预计将于7月底在新德里开业,该公司已加强了本地招聘,并获得仓储空间。 销量是次要目标 不过,由于特斯拉没有计划在印度这个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建立制造工厂,该公司进入印度更多的是为了测试其电动汽车需求并树立品牌形象,而非立刻带来可观的销量增长。 “从销量角度看,目前意义不大,”证券公司Elara Securities驻孟买分析师杰伊·卡莱(Jay Kale)表示,“但它能让特斯拉品牌扎根。随着充电基础设施改善、产品阵容扩大,特斯拉未来有可能实现规模化发展。” 特斯拉第二季度销量下滑13% 市场对于特斯拉进军印度期待已久,恰逢特斯拉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核心市场面临挑战之际。特斯拉上季度销量下滑,迫切希望避免遭遇连续第二年销量下滑。 在特斯拉进入印度前,其印度业务负责人在5月份辞职。不过,孟买展厅的开业预计将沿用特斯拉当年在中国早期发展的“打法”:先通过营销造势,再逐步推进制造投资和销售攻势。 太贵 虽然Model Y是全球最畅销的电动车,但印度能买得起的人并不多。该国的电动汽车渗透率仍低于5%,豪华车仅占总销量的1%。 特斯拉主要将与宝马、奔驰等德国豪华车制造商竞争,而非印度塔塔汽车、马恒达和上汽MG印度等面向大众市场的经济型汽车品牌。 特斯拉曾考虑在印度建立制造基地,这是印度政府积极推动的举措,也能让特斯拉规避高额进口关税。但到目前为止,特斯拉没有承诺要在印度建厂。 印度目前正在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其中可能包括降低汽车关税,这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多年来一直寻求的目标。目前尚不清楚,马斯克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的紧张关系,会对特斯拉游说印度放宽贸易壁垒的努力产生何种影响。(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这是我花9毛钱拍的《Meta老板砸钱把我从苹果挖走》
不再是你以为的AI视频生成,国产AI已经开启下一个Level了。 瞧,只花9毛钱+4张图,就能把最近大火的《Meta老板砸钱把我从苹果挖走》拍成视频: 自动播放 或许你会问,这不就是图生视频吗? 非也,非也。 以往的图生视频,基本上都只允许你上传首、尾帧,然后附上一句Prompt,很多细节是无法把控的。 也就是说,要是想用以往AI的方式制作上面的视频,那你必须得先做一张三人同框的静态图片才行。 但现在,视频里的所有人物、道具、背景,统统都可以由你来决定了——图片即素材,素材即剧组! 像这样: 所以,如果你也想体验一把庞若鸣的这波“爽剧”,那把他的照片换成自己的就好了。 剧名叫做……《重生之Meta老板砸钱把我从苹果挖走》。 自动播放 做视频就像搭积木一样,替换不同的参考图,就会生成不同的视频。这个全新AI视频生成的玩法,正是由生数科技最新推出的Vidu Q1参考生视频功能实现的。 在一番体验下来,除了最直接的“素材即剧组”之外,还有许多亮点也是区别于其他AI视频生成产品,例如跳过分镜步骤、超高一致性、轻松修改、价格超低等等。 那么接下来,老规矩,一波实测,走起~ 杀死分镜,Vidu Q1参考生视频重新定义叙事 在实测之前,我们还需要再强调一下为什么Vidu Q1参考生称得上“重新定义叙事”。 在AI普及之前,传统视频制作的流程是这样的: 写脚本 → 定角色 → 分镜 → 摄影 → 后期 → 剪辑 → 成片。 随着这两年生成式AI的发展,视频制作的流程已经优化了一些步骤,以图生视频为例: 写脚本 → AI生图 → 分镜 → 图生视频 → 剪辑 → 成片。 诚然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飞跃,让视频、电影制作从黑白走入彩色,从低画质迈进超清,但在流程方面,也没能太脱离传统的方式。 即使是以生成式AI为关键引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优化的还是以素材(包括人物、场景等)为核心的步骤。 而Vidu Q1 参考生则截然不同,直接砍掉了分镜制作和拍摄、特效的过程。 素材准备(参考图)→ 视频生成 → 剪辑 → 成片。 视频制作不需要再依赖每一帧的分镜图,Vidu Q1参考生视频直接把我们都带入到了新的零分镜时代,从一个好的视频想法到视频素材生成,一步到位。 在具体操作上,Vidu Q1参考生视频也是非常简单,入口就在主页较为明显的地方(下图红框): 体验地址:登陆Vidu.cn或者Vidu AI APP 进入到创作界面后,我们需要做的最核心工作,就是上传参考图(即素材): 例如我们想让马斯克代言一支口红,咱们就上传一张马斯克和一张口红,然后简单写一句它俩要如何联动即可: 如果想要更好的效果,可以一键点开“专业模式”,Vidu Q1会自动把Prompt优化成更适合AI理解的样子。 最后,在静候几分钟后,马斯克涂口红的名场面就水灵灵地诞生了: 自动播放 并且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完全没有涉及制作分镜、拍摄等流程。 由此拓展,如果我们想制作一个商品广告片,现在只需要给Vidu Q1参考生视频“喂”一张模特照片和一张商品照片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把已经用来生成视频的图片素材,一键转变成“主体”保存到主体库里;这样下次直接“#@”一下就可以调用。 体验完一圈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要控制AI视频生成的细节,方便,着实是太方便了。 但重新定义视频叙事,还仅仅是Vidu Q1参考生视频亮点的一隅。 业内最强一致性 其实自打AI视频生成火爆以来,“一致性”一直是各大产品被诟病的老大难问题。 即便“喂”的是相同的图片,在不同Prompt之下,人物的脸、衣服等细节会出现畸变的情况;甚至在同一段视频里的下一秒就莫名其妙变成了另一个人。 但在Vidu Q1参考生这里,“一致性”似乎已经不再是什么问题了,一致性接近100%,可以说是业内最强一致性了。 例如我们先让《老友记》的菲比和《生活大爆炸》的谢尔顿,在菲比的家里来一场邂逅: 自动播放 可以看到,两个人不论是样貌还是衣物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畸变,依旧是大家熟知的模样。 这时候,我们再来乱入一位哈利波特! 自动播放 即便乱入了哈利波特,菲比和谢尔顿也没有发生任何畸变。稳!着实有点太稳! 官方介绍,Vidu Q1参考生最多可以支持7个主体一块生成视频,并且可以保证他们的一致性,为目前市面上支持主体最多。 而且每个视频都是1080P,这就让“AI视频生成作为生产力”这件事更上一层楼。 想象力也可以打开了,直接上演穿越戏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能力和性能,用Vidu Q1参考生视频搞创作,我们可以把想象力放心大胆地Pro Max。 例如最近大火的Labubu要是没有抢到,那么咱们就可以生成一个来过过瘾。 自动播放 再如,你现在也可以穿越到电视剧、动漫里,和心仪的偶像同框: 自动播放 以及“喂”两张动漫图片,Vidu Q1参考生视频也能轻松将它们联动起来: 自动播放 而且能让你放飞想象力的还不只是因为生成质量有保障,还有Vidu Q1参考生视频的价格。 因为生成5秒1080P视频只需消耗20积分,换算成基础套餐的价格,最低仅需要9毛钱!不到一瓶水的价格就能生成一段高质量的视频素材。 若是1000元,在Vidu Q1这边直接可以做长达48分钟的视频;要知道,传统版权素材3秒至少收费30元,而用Vidu仅不到1块钱,降低30倍成本,性价比可以说是直接拉满了。 总而言之,AI视频生成“快、好、省”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在需要人类发挥的,就只剩下想象力了。 — 完 —
去哪儿旅行App上线英语版,助力境外旅客“丝滑”China Travel
IT之家 7 月 15 日消息,去哪儿旅行 App 今日上线了英语版,可为境外旅客提供订酒店、订火车高铁票、订机票和景区订票的功能。 ▲ 英语版 App 主页 去哪儿旅行网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此前,去哪儿并没有英文版,但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朋友预订机票和酒店”,“入境游井喷式的发展,以及用户对平台的需求,促使我们加速开发上线了英文版 App”。 ▲ “订酒店”页面 去哪儿 App 英语版目前提供的产品与中文版一致,可实现从搜索、下单到支付的全流程服务,让境外旅客体验“丝滑”的 China Travel。 ▲ “订景区票”页面 用户如需使用英语版去哪儿 App 需要先将应用更新到 10.4.1(IT之家注:安卓版,App 名为“去哪儿旅行”)或 2.3.1(iOS 版,App 名为“去哪儿旅行 Pro”)版本,更新后打开 App 点击“我的”>设置,选择“English”后就能将显示语言切换为英语。 ▲ “订机票”界面 切换语言后可以看到,目前英语版 App 界面较为简洁,底部菜单栏有“主页”、“订单”和“我的”三个选项卡,“主页”选项卡中提供订酒店、订机票、订火车高铁票和景区订票四大功能。 ▲ “订火车票”界面 目前去哪儿旅行英语版 App 的整体英语化较为完善,但还存在部分广告 / Banner / 按钮没有英语化、部分按钮文字超出矩形框的问题,需要在后续更新中进一步优化。
对手太壕,三星大改薪酬体系:普通员工首次可获股价挂钩奖金
三星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4日,据彭博社报道,三星电子将首次向普通员工发放与股价挂钩的股票和奖金,这是该韩国最大企业为焕发新活力所进行薪酬体系改革的最新举措。 彭博社看到的一份内部备忘录显示,根据这项新计划,三星将在今年10月至2028年10月的三年间,根据三星股价向员工发放奖金。备忘录指出,三星还将为员工提供一项选择,可将最多半数奖金以股票形式领取,而非现金。 此举凸显出三星正努力应对内部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当前,三星在AI内存芯片等关键市场面临压力。与此同时,三星还需应对工会要求建立更公平奖金制度的诉求。 三星的这一员工奖励计划是对今年早些时候一项决定的扩大。此前,三星已决定将部分高管奖金以股票形式发放,标志着高层薪酬体系发生根本性转变。除了今年作为与工会协商方案的一部分,向员工每人一次性发放30股股票外,三星此前从未向全体员工发放过股票奖励。 三星员工不满情绪滋生的部分原因在于,竞争对手SK海力士创下利润纪录,并提供了丰厚的薪酬待遇。近年来,SK海力士已成为英伟达高带宽内存芯片的最大供应商。 在SK海力士同意将年度营业利润的10%划入员工奖金池后,韩国劳工组织获得了更多谈判筹码。SK海力士的这一安排为韩国科技行业建立透明化的利润共享薪酬体系开创了先例。 自那以后,三星各子公司工会联盟要求改革奖金体系,主张公司将年度营业利润的15%直接划入超额利润共享奖金池。(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李想6.8亿港元薪酬位居香港上市公司董事榜首!刘强东排第四
快科技10月14日消息,财经网站Webb-site公布了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排行榜。 数据显示,其中31名董事2024年报酬逾1亿港元。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以近6.80亿港元的总报酬位居榜首。 JS环球生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旭宁以约5.21亿港元位列第二,京东集团(09618.HK)创始人刘强东以约4.49亿港元位列第四。 此外,贝壳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彭永东,以4.26亿港元排名第五。 进入前十名的董事还包括贝壳联合创始人及执行董事单一刚、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JS环球生活首席财务官韩润,以及新濠国际主席兼CEO何猷龙。 2025年5 月,“李想 2024 年薪酬 6.39 亿”的话题突然炸上热搜。在新能源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这串天价数字瞬间引发热议。不过,随后理想方面表示:“李想年薪6.39亿”的说法并不准确。 理想汽车2024年年报显示,李想2024年的薪酬构成为:266.5万元的薪金、津贴和实物福利,16万元的退休金计划供款,以及6.36亿元的股份支付薪酬费用,合计6.39亿元。 理想汽车方面称,李想2024年的全部实际薪酬为266万元。目前披露的年销量50万辆对应的1800万股奖励约合6.39亿元费用,属于公司按照美股上市公司(美国会计准则)必须记账的费用,不是李想的实际薪资收益。 根据理想的股票激励计划,李想如果想拿到这1800万股奖励,除需要完成公司设定的销量目标外,还需要额外支付29.26美元/ADS(美股1ADS=港股2股A类普通股,即1:2的对应关系,目前市场股价约为25美元/ADS)。截至目前,李想未支付现金对价,因此未实际获得任何股票或股票收益。
库克跑到抖音直播间带货,iPhone Air终于来了
摘要: 就在库克现身抖音直播间当晚,三大运营官宣正式开展eSIM手机业务。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姜凡 编辑|董雨晴 直播基础,直播嘉宾就不基础。 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上,苹果CEO库克亲自现身苹果App Store的抖音直播间,并正式宣布iPhone Air将于10月17日上午9点开启预购,于10月22日全面发售。 三大运营商官宣,eSIM正式来了 库克此番中国行背后,市场关注最高的,是10月13日晚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发文宣布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业务商用试验批复,用户可通过线下营业厅或线上预约办理。 eSIM(嵌入式SIM卡)技术,顾名思义,是一种嵌入在设备内部的虚拟SIM卡,与传统的物理SIM卡不同,它不需要实体卡槽,因此在设备设计上节省了空间,于消费者而言,使用了eSIM卡,最直观的体验是“换机不换卡”的便捷性。 iPhone Air自今年9月与iPhone 17系列一同发布以来,其国行版的上市时间一直未确定。主要原因在于iPhone Air取消了实体SIM卡槽,完全依赖运营商的eSIM服务。 然而,随着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正式公告,可以说是解决了iPhone Air在中国上市的最后一个难题。 中国联通表示,eSIM技术的突破是其在这一领域经过长达十年的技术积累后的重要里程碑。此次批准为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iPhone Air的上市铺平了道路。 不过,eSIM的真正普及仍需要时间,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用户对这一新兴技术的接受度尚在培养阶段。而苹果推出首款全eSIM机型,势必加速这一技术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与应用,为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示范。 对于苹果而言,推出eSIM专属的iPhone Air,不仅意味着全球旅行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切换运营商和套餐,也为整个通信行业指引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逐步摆脱物理SIM卡的束缚,迈向无卡时代。 此外,苹果方面还透露,从其官网购买的未接入运营商网络的 iPhone 均为无合约机,“你可以使用任何为 iPhone 提供服务的网络”。 iPhone Air,难得的突破 在九月的苹果发布会上,iPhone Air并没有使用数字来命名,原本的iPhone 17 Air这次改名字了。 它是苹果史上最薄的手机,厚度只有 5.6 毫米,甚至比一支铅笔还要纤细。库克在介绍产品时侃侃而谈,并称iPhone Air轻薄的像会飞走一样。 虽说是牺牲了电池容量换来了轻薄,但是它的性能和信号并没“缩水”。 iPhone Air搭载全新的 A19 Pro 处理器,内置苹果自研的 N1 芯片,同时升级到C1X基带,带来更低的功耗表现,基带能耗下降幅度高达30%。因此,它也被称为苹果史上能效表现最强的iPhone。 iPhone Air国行版最终定价为,256GB版本7999元;512GB版本9999元;1TB版本11999元,这价格介于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系列之间。 库克的中国行 库克此次访华,不仅是苹果CEO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更是苹果与中国消费者的一次深度互动。在10月13日晚,库克本人现身抖音Apple Store直播间,宣布iPhone Air的预售和发售日期,这一举动也被视作苹果在国内市场的销售突破。不少网友评论,不是嘉宾请不起,而是库克更有性价比。在更早之前的9月初,Apple Store官方旗舰店入驻了抖音商城,计划销售iPhone、iPad、MacBook等苹果全系产品。截至目前,该店铺粉丝突破了329万粉丝。 库克本人的首站则是上海Labubu的十周年巡展,他与“LABUBU之父”龙家升及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进行了交流,并获赠一款手持iPhone的Labubu特别定制款。 科技博主Eva报道,在巡展期间,龙家升向库克展示了他的创作灵感及不同的艺术作品,同时介绍了Labubu家族的创作背景。有趣的是,在满墙的Labubu面前,艺术家龙家升展示了如何用iPad Pro进行绘画创作。
“网络身份证”今起正式启用
IT之家 7 月 15 日消息,“网络身份证”来了!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 6 部门联合公布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今天(7 月 15 日)起开始正式施行。今后,在网购、办理业务等要用到实名信息场景中,可以用“网络身份证”进行核验,极大地降低个人身份信息泄露风险。 简单来说,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就是依托国家统一建设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以及进行身份核验等服务。网号是与自然人身份信息一一对应的网络身份符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网证则是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用户可通过“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App”申领并使用网号和网证。 据IT之家了解,根据《管理办法》,不满十四周岁的自然人需由其父母或监护人代为申领网号和网证;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需在父母或监护人的监护下申领;成年人则可通过支持 NFC 功能的手机下载“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App”,在 App 首页点击立即申请,选择证件类型,在手机 NFC 区域识读本人身份证核验身份信息后,进行本人人脸识别,设置关联手机号码和网络身份认证凭证口令,申领成功后,就可以选择在当前手机使用网络身份认证凭证了。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已在部分互联网平台和政务服务、教育考试、文化旅游、医疗卫生、邮政寄递、交通出行等多个行业领域开展试点应用。截至当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App 累计下载量已超 1600 万次,申领开通人数达 600 万,提供认证服务 1250 余万次。 互联网平台接入该服务后,用户选择使用网号、网证进行登记或核验的,平台不得要求用户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用户主动提供。此外,申办国家网络身份认证需使用有效期内的实体居民身份证,倘若身份证已过期或不慎遗失,需抓紧前往公安部门换领 / 补领。
SpaceX元老汉斯将搭蓝色起源火箭,好友将成为首位轮椅太空旅客
IT之家 10 月 14 日消息,SpaceX 核心成员、前资深副总裁汉斯・科尼希斯曼(Hans Koenigsmann)宣布将与好友一同搭乘蓝色起源的 New Shepard 亚轨道飞船进入太空(最快下个月)。 其好友米叫作凯拉・米奇・本特豪斯(Michaela "Michi" Benthaus),于 2018 年因山地自行车事故受伤导致脊髓损伤,但仍坚持追求太空梦想,她也将成为首位登上太空的轮椅使用者。 ▲ 本特豪斯和科尼格斯曼在新谢泼德号太空舱前合影 IT之家查询公开资料获悉,科尼希斯曼于 1963 年出生于德国,是 SpaceX 最早的工程师之一,是公司 004 号员工,负责“猎鹰 1 号”火箭的航电系统研发。 除他之外,马斯克 2002 年创立 SpaceX 时还聘请了另外两名“创始员工”,分别是负责推进系统的汤姆・穆勒(Tom Mueller)与负责结构系统的克里斯・汤普森(Chris Thompson)。 自加入 SpaceX 后,他在这家公司勤恳工作了近 20 年,领导了多起“猎鹰 9 号”火箭的事故调查,并担任公司任务保障与安全负责人,直到 2021 年底才从 SpaceX 退休。 在接受 Ars Technica 采访时,科尼希斯曼介绍了这次飞行的缘起。他回忆说,几年前本特豪斯曾请他协助寻找抛物线飞行项目的赞助。之后两人在慕尼黑一次无人机比赛中重逢,谈及太空飞行话题。本特豪斯问他:“你觉得我能成为宇航员吗?”当她提到蓝色起源的 New Shepard 飞行计划时,科尼希斯曼联系了蓝色起源工程师奥德丽・鲍尔斯(Audrey Powers),对方对这个想法表示支持。 科尼希斯曼说:“后来我想,也许我自己也能参加。对我来说,这不会影响未来参与轨道级飞行的计划。我问过很多人 —— 不仅是朋友 —— 没有一个人反对,所以我决定加入。” 谈及安全问题时,他表示,自己在 SpaceX 工作多年,对安全流程非常了解,因此起初对蓝色起源的系统存疑。 我和几位在那儿工作的人谈过,他们都愿意乘坐 New Shepard。对我来说,最终的判断标准是 —— 你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坐?后来在与团队交流后,我认为他们对安全问题的回答大多合理、充分,所以我逐渐安心了。 至于与 SpaceX 的关系,科尼希斯曼表示,他曾担心乘坐竞争对手的飞船会被误解。他说:“我问过 Gwynne(SpaceX 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Gwynne Shotwell),她对此完全没意见。” 他还提到,另一位 SpaceX 工程师安迪・萨德瓦尼(Andy Sadhwani)也曾乘坐维珍银河飞船,这也进一步鼓舞了他。“我原本想只做轨道飞行,但他告诉我,那次体验非常棒。于是我觉得,或许可以从这次‘短途跳跃’开始。” 科尼希斯曼将承担部分安全照看责任,协助照顾同行的本特豪斯。他还表示最期待的,是亲身体验火箭穿越“最大动压点”(Max Q)的感觉:“我一直想从内部感受 Max Q。它会让人左右摇晃吗?还是飞得太快,几乎察觉不到?我问过很多宇航员,但没人能清楚描述。” 他还补充说:“我想亲眼看到地球的弧度,从上方看到整个地球,并由此感受我们在这颗星球上的渺小。”
苹果CEO库克亲临Apple Store浦东,听真实用户分享Apple Watch救命经历
IT之家 10 月 14 日消息,苹果 CEO 蒂姆・库克今天发布微博,现身 Apple Store 浦东零售店,与两名被 Apple Watch 救命的青年分享观点。 IT之家在此援引库克表述,Apple Watch 已成为无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健康工具,很高兴能在线下零售店见到万清华和杜昊泽,他们已经完全康复,现场分享了 Apple Watch 的高心率提醒和摔倒检测功能在关键时刻如何起到了帮助。 据凤凰网昨天报道,万清华来自浙江嘉兴,目前还是一名在校学生,有一天他在家里做作业时,手上戴着的 Apple Watch 接连发出高心率通知,起初他没有太在意,只是觉得比平时累一点,可能就是没休息好。 直到手表第三次发出提醒时他才真正警觉起来,万清华随即使用了 Apple Watch 的心电图功能,结果显示高心率,坐在椅子上的心率就达到了 150 次 / 分钟。 当他站起来时突然感觉两眼一黑,直接晕了过去,随后手表的“摔倒检测功能”自动将他的位置信息发送给紧急联系人,经过医院的 CT 检查,他被确诊为严重肺炎,医生后来告诉他,如果晚来几个小时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位用户杜昊泽则是在骑电动车时不幸失控摔倒,左小腿严重骨折导致完全无法移动,同时他的 iPhone 手机也被摔到远处,情况十分紧急。 随后他用手上的 Apple Watch 启动了紧急求助,并用手表的通话功能给紧急联系人打电话、发送精准定位,他最终及时就医,现在已经完成手术,正在康复中。
不用跟AI客气了!新研究:语气越粗鲁回答正确率越高
找AI帮忙不要再客气了,效果根本适得其反。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Mind Your Tone》显示,你说话越粗鲁,LLM回答越准。 语气越冲,AI正确率达到84.8%。特别客气时,AI正确率反而低了。 什么情况,难道是我给AI的温柔过了火?? 用粗鲁语气提问,GPT-4o的正确率反而更高 这项研究主要就是想弄清楚和AI说话的语气会不会影响它的正确率。 我们发给大模型的提示词到底应该是客气、普通还是冲? 首先,研究人员整了一个包含50道选择题的题库,涵盖了数学、科学、历史的选择题,难度中等偏上。 然后给每道题改出了5种语气版本,be like: 您能好心帮我解这道题吗? 请回答这道题。 直接给答案。 你要是不笨就回答。 你个没用的,会解这道题吗? 接着,研究人员把这250道题发给GPT-4o。 为了让AI的回答更统一,好判断对错,在测试之前还特意告知:忘记之前的对话,重新来,只给答案选项的字母。 经过一番测试,得到一个反常识的结论——骂得越狠,答得越准! 特别客气时,GPT-4o正确率80.8%,换成特别粗鲁的语气,正确率直接升到84.8%。 好一个越客气越拉胯,越粗鲁越聪明(doge)。 研究人员还将数据进行了统计检验,对比显著性水平之后,确认了:不同语气的正确率差异不是碰巧,是真有区别……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研究给出的解释是:特别礼貌的表达中可能会有很多“多余”的话,这些话和题目本身无关,还相当于给AI读题增加了干扰。 而粗鲁的表达虽然语气冲,但命令式的要求往往更直接,也能让AI更精准地抓住“答题”这个核心任务,正确率自然就高了。 网友表示:确实是这样,指令越明确,结果越好。 看来是“多说无益”啊~ 虽然GPT-4o更喜欢粗鲁一点的方式,但像GPT3.5和Llama2-70B这样的老模型却不喜欢,粗鲁的语气会让它们答得更差。 可能是因为新模型在训练时,接触到的语气相关数据更复杂,或者优化了过滤无关信息的能力吧。 当然了,在使用AI工具时,能清晰地表达诉求,效率会更高。 毕竟话虽如此,but道德提醒—— 虽然越粗鲁越准,但也不要太粗鲁了!如果“骂”,请轻喷~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10.04950?ref=blog.anyreach.ai 参考链接:https://x.com/rryssf_/status/1977638031952892002
智能体产业化,如何攻克速度与成本双重大山
业界全力提升Token速度、降低成本,支撑千行百业跨越智能体规模落地临界点。 文|游勇 编|周路平 不久前的2025人工智能计算大会上,浪潮信息公布了一份业内瞩目的成绩单:基于元脑SD200超节点AI服务器,DeepSeek R1大模型Token生成速度仅需8.9毫秒,创造国内大模型最快Token生成速度;而最新发布的元脑HC1000超扩展AI服务器,实现每百万Token成本首次击破1元大关。 浪潮信息在推动AI推理正式进入“10毫秒、1块钱”的时代,而背后是底层算力在应对智能体大规模应用时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方面,多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对响应速度更加严苛;另一方面,智能体带来Token消耗量的指数级增长,如何降低Token生成的成本,成了智能体大规模应用以及未来能否实现商业闭环必须要攻克的一环。 在业内看来,Token速度的提升和成本的大幅降低有望推动千行百业加速应用智能体。 01 速度与成本,已成智能体时代头号敌人 今年初,DeepSeek在推理模型上的进展以及Manus令人眼前一亮的实践,快速推动大模型从训练进入以智能体技术为代表的推理时代。能够实现自主规划执行路径、灵活调用工具的智能体,无论是在C端应用,还是在B端市场,都爆发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今年也被认为是Agent元年。 德勤预测,到2025年,将有25%的企业部署生成式AI驱动的智能代理;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升至50%。 2025年8月,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而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平均约11个小时就有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诞生。智能体落地如火如荼,各类智能体产品和智能体开发平台层出不穷。无论是汽车、金融、网络安全、电商以及协同办公等行业都在探索智能体的应用场景。而在编程、客服、营销、办公助手、商业智能、知识助手等通用场景已经看到了成效。在不久前的WAIC上,各厂商的重心几乎都放在了智能体的落地上。 “智能体已经进入到大规模商业部署的阶段。”浪潮信息首席AI战略官刘军说,国内几个头部的AI产品,调用量已经非常大,Token增长的比例都是每月几倍的增长,而国内今年比去年的Token调用量可能会上升50倍。 2025年5月底,火山引擎透露,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使用量超过16.4万亿。腾讯在今年9月表示,现在用户每天向元宝的提问量已经达到年初一个月的总和。 但行业烈火烹油的背后,大模型应用落地从训练走向推理,这也给行业带来速度与成本的双重考验。 百度智能云CEO沈抖曾提到,因为在大模型推理上,推理的工作负载会随着流量规模、输入输出长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保持高吞吐、低时延,往往需要多个节点之间协同完成计算与通信。如果通信和计算的调度不够高效,就会造成算力空转、等待时间增加,推理性能下降,“这个时候,单靠堆卡是不够的,需要做系统性的优化。” “智能体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时,响应速度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刘军说,“对于Agent速度的痛点,大家在产业里面感知到了,但是一直没有很明确地去把这个问题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过往是以Chat为核心的人机交互,对延迟没那么苛刻,只需要跟上人的阅读速度就基本能满足需求。但智能体时代,人机交互进化成智能体与智能体之间的交互,而智能体接收信息的速度几乎没有上限,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对于延迟的痛感越来越强烈。比如金融行业的欺诈检测需要做到10毫秒左右、具身智能的规划决策需要做到50毫秒。 而且,随着单一智能体走向多智能体,每一个环节的延迟都会累加,最终让延迟变得不可接受。“如果延迟不做到足够低的话,没有商业的可能性。”刘军说。 除了推理模型的响应速度,旺盛的需求和Token的指数级增长也给全行业带来另一个幸福的烦恼:底层的算力基础设施能否把推理成本做得足够低。 “我们看到了Token成本带给整个产业的巨大压力。”刘军说,“客户最关心的问题转为了成本是不是足够低,是不是能够实现一个超大规模的扩展,使得我的基础设施能够支撑大规模应用服务的能力。” 当前,企业部署一个智能体平均每月的Token成本大概是1000到5000美元。以OpenAI的GPT-5为例,其在处理复杂任务时,输入Token成本为每百万1.25美元,输出Token为每百万10美元。 尽管行业的Token成本每半年就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但随着大规模应用,如何降低成本依然是行业所关心的话题。尤其是超大规模的商业用户,对成本的感知会更加深刻。 “省成本是用户体验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百度集团副总裁侯振宇说,百度智能云针对推理服务,重新设计了调度器、加速引擎与 KVCache 系统,在万卡集群规模上实现了吞吐大幅提升与首Token延迟显著下降。 国庆假期前,DeepSeek专门发布了新款推理模型,引入全新的稀疏注意力机制,实现了推理成本大幅降低,开发者调用API的价格降低50%以上。 火山引擎也是国内在AI推理上降价最为凶猛的云厂商之一。火山引擎总裁谭待曾表示,单个Agent任务的Token消耗量可达传统聊天场景的数十倍,成本成为规模化应用的掣肘,“过去人与模型聊一小时耗20万Token,如今Agent处理一个复杂任务就要20万Token,降价是普及的前提。”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这些模型厂商、AI云厂商表达出对速度和成本的强烈痛点时,作为国内算力龙头,浪潮信息所处的生态位,也让其更早地捕捉到行业演进的趋势,“或许一般规模的企业当下对成本的感知不强,但成本一定是在超大规模的商业用户首先感知到这样一个差别。”刘军说,浪潮信息正在基于底层计算架构的创新优化,探索了一条更契合行业发展的降本提效路径。 02 浪潮信息如何做到“10毫秒、1块钱”? 作为浪潮信息在推理场景的主打产品,HC1000和SD200背后有着明确的客群。HC1000会更适合大规模的互联网客户,他们对控制成本有着更强的感知和需求。SD200则是满足在行业应用时对延迟要求敏感的客户,强调人工智能+产业落地,比如金融行业、具身智能等。 “我们不会为了技术而去做技术,为了指标而去做指标,更多是针对产业的核心挑战来针对性地优化设计。”刘军说,浪潮信息在解决算力痛点时,一直坚持的思路是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为核心。 浪潮信息针对Agent的全链条做了深入细致的量化分析,找到了每个环节可能会影响速度的因素,然后集中在核心部分进行攻关。 比如浪潮信息发现,智能体之间的交互,通信数据包相对较小,超大带宽的用途不是特别大。刘军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从a地到b地修了16车道的高速公路,但是车辆在16车道上只跑了很短的距离,反而在上高速和下高速这两个节点花了很长时间,“我们重点就解决了车辆上高速和下高速的速度问题,让车辆直通上去,直通下去”。 此外,浪潮信息也对架构层面做了创新,比如元脑SD200采用了创新的多主机3D Mesh系统架构,将多个主机的GPU资源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计算域,并且当中能够实现跨主机域全局统一编址。并且通过Smart Fabric Manager,元脑SD200实现了超节点64卡全局最优路由的自主创建,保障AI芯片间通信路径最短,进一步缩短基础通信延迟。 而影响Token生成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目前推理的算效太低。刘军透露,大模型在推理过程中的算效比非常低,“可能比训练低甚至一个数量级以上。” 其中,推理算效低的一大原因在于计算负载不均衡。 业内目前的普遍做法是PD分离,将预填充和解码两个阶段分开部署,实现了计算资源的更细粒度调度与利用,为提升吞吐、降低延迟提供了结构基础。 除了业内常用的PD分离,浪潮信息在背后做了更多的分离技术来提升算效。比如在Decode(解码)阶段,把注意力计算和FFN计算拆开,在FFN部分又把不同的专家拆开。通过这些充分的拆解和解耦,让每一块GPU的计算效率足够高,最终带来了算效的倍数提升。 浪潮信息最新发布的元脑HC1000超扩展AI服务器就采用了全对称的DirectCom极速架构,可以智能调度每个环节的算力需求,不让计算资源闲置或等待,让它时刻处于计算和通信状态,整个网络的利用率接近98%,“把计算利用率调提高将近7倍”。 而在硬件层面,元脑HC1000创新了16卡计算模组设计、单卡“计算-显存-互连”均衡设计,大幅降低单卡成本和每卡系统分摊成本。同时,全对称的系统拓扑设计支持超大规模无损扩展。据测算,元脑HC1000的推理性能相比传统RoCE提升1.75倍,单卡模型算力利用率最高提升5.7倍。 而且,当推理过程被尽可能地解耦之后,系统对单芯片的性能依赖也大幅减小。过往,业内主流AI芯片的解题思路是在不断提升单芯片的性能,相当于一个六边形战士。但如今解耦之后,每个阶段对芯片的需求出现差异,用户可以不用昂贵的高带宽内存,也能获得很高的算效。这种全局的解决思路更适合当前国内因为难以获得高端GPU卡而出现的算力瓶颈。 当然,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百万Token输出成本一块钱是当前国内的最佳水平,但远不是算力演进的终点,“未来5年我们评估的数是随着Token数量的增长,需要相对应的实现单Token成本同等的数量级的下降,才能保持一种平衡。”刘军说。 结语:AI计算架构将走向专用 本质上,当前的GPU和ASIC芯片都是通用计算芯片,不是针对大模型去做的极致优化,里面仍然有很多的冗余。“要跟上Token高速增长的步伐,我们就一定要去革新计算的架构。” 刘军认为,当行业处于AI应用的起步和探索阶段,平台开发生态的通用性会更加重要,可以实现与不同的开发生态和软件生态耦合。但如果进入到大规模商业部署阶段,这种模式很快会遇到瓶颈,普惠AI将变得遥不可及。 “只要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最终会向极致的定制化和专业化的设计转变。”刘军说,“这是一个专用与通用对立统一、交替发展的过程。如果说AI的上半场是训练,那么下半场将是推理。大模型具有一次训练、无限次推理的特点,而模型权重在推理时是固定的,采用算法硬件化的专用计算架构将更适合推理场景,这应当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军提到了一个例子,D. E. Shaw研究所是搞量化的鼻祖,这家机构为分子动力学打造了一台特殊设计、功能单一的专用超级计算机Anton,通过算法创新和软硬件协同,最终使得其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获得了比通用计算机高出百倍的计算能效。 这给AI计算架构也提供了借鉴。当大模型进入到一个规模海量、应用非常集中的阶段时,“通用就一定不划算”,浪潮信息认为,采用算法硬件化的专用计算架构更适合推理场景,探索开发专用大模型芯片,实现软硬件深度优化,针对大模型的核心算法算子去做极致优化,“只有这样性能扩展定律才能跟得上Token增长的海量需求”。
4小时写诗,12小时超越GPT-2,AI大牛卡帕西开源“ChatGPT平替”
智东西10月14日消息,昨夜,前特斯拉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视觉总监、OpenAI研究员安德烈·卡帕西(Andrej Karpathy)开源nanochat,号称可以只用不到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11.5元)训练出“简易版ChatGPT”,一经发布在GitHub上就获得了5.6k星。 nanochat Github主页(来源:Github) 与其早期只涵盖预训练的nanoGPT不同,nanochat是一个极简的、从零构建的全栈训练/推理流程,用最精简的依赖代码库实现了“简易版ChatGPT”。 安德烈·卡帕西(Andrej Karpathy)推文截图(来源:X) 卡帕西在评论区中回复称,nanochat的基本架构类似Meta的Llama,但有所简化,并吸收了modded-nanoGPT的一些改进。 他还透露,截至指令微调(SFT)阶段,整个训练耗时3小时51分钟,总成本为92.4美元(约合人民币657.4元),“这样我们甚至还能剩下8美元买个冰淇淋犒劳自己。”他开玩笑道。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对强化学习(RL)的支持尚不完善,卡帕西称他并未将其计入总运行时间。 也就是说,开发者只需启动云GPU实例,运行单个脚本,只需不到100美元(约合人民币711.5元),最快4小时,就能训练出可进行简单对话、创作故事诗歌、回答基础问题的“简易版ChatGPT”。 训练约12小时,模型即可在评估模型推理能力、知识基础等基础能力的CORE指标上超越GPT-2。卡帕西还透露,当投入提升至约1000美元(约合人民币7114.7元),训练41.6小时后,模型表现还将显著提升,能够解决基础数学/编程问题并通过选择题测试。 例如,深度为30的模型训练24小时(相当于GPT-3 Small 125M的计算量,约为GPT-3的千分之一)后,在多任务的语言理解基准MMLU得分超40分,在简单常识推理任务ARC-Easy超70分,在数学推理能力基准测试GSM8K中获得超20分的成绩。 nanochat性能表格(来源:Github) 这个有着8304行代码的项目实现了以下功能: 1、使用新的Rust实现训练分词器; 2、在FineWeb数据集上预训练Transformer LLM,并通过CORE指标多维度评估; 3、使用SmolTalk的用户-助手对话数据、选择题数据和工具使用数据进行中期训练; 4、进行指令微调,在常识选择题(ARC-E/C、MMLU)、数学(GSM8K)、代码(HumanEval)等基准上评估聊天模型; 5、可选使用“GRPO”算法在GSM8K数据集上进行强化学习; 6、通过带KV缓存的引擎实现高效推理,支持简单预填充/解码和工具调用(轻量级沙箱中的Python解释器),可通过CLI或类ChatGPT网页界面交互; 7、生成单页Markdown评估报告,以游戏化方式总结全流程。 在原推文的评论区中,卡帕西还给出了一个nanochat与用户对话的案例。在这个对话中,基础版nanochat已经实现AI聊天机器人的对话功能,并且可以根据要求撰写诗歌。 nanochat功能演示(来源:X) 在卡帕西的推文下,网友们发出一致好评,有人称“非常受到启发”,甚至说“这个人(指卡帕西)简直是个传奇。” 网友评论节选(来源:X) 还有网友已经做出了nanochat的可交互实时代码图谱,能够更加直观地探索这个代码库 结语:nanochat为AI开发成本控制路径提供参考 nanochat项目的推出,为AI模型开发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新的参考。该项目证明了,在适当的架构设计和流程优化下,以100美元级别的成本实现基础对话AI功能具备技术可行性。 虽然当前版本在性能上仍与商用大模型存在差距,但其展现的性价比优势,为AI技术在更广泛场景中的应用拓展了可能性。随着开源社区对该项目的持续优化,这种高效开发模式或将为AI技术普及带来新的推动力。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