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重生之 AI 在美团当外卖判官,看完我发现比国庆档有趣多了
打工人的工资只办三件事,网购、交房租和点外卖。 前者还能忍耐不做剁手党,后两者纯刚需,是打工人生存续命的必修课。 007 没能压垮天选打工人,但外卖刺客却能在深夜击穿无数打工人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顺带点燃上班时积攒的怨气。 去年底,美团推出了一个「小美评审团」的功能,能够让网友们化身正义的裁判员,在线判断并点评顾客的差评是否应该展示在外卖的评论区。 预设立场的网友们未必能做到「理中客」,但没法感同身受的 AI 只会实事求是,直言不讳。 基于此,我们也让「智谱清言」正式上岗外卖赛博判官。 品人生百态,但 AI 也难断「外卖事」 顾客的差评,商家的反击,构成了一场火药味极其浓重的拉扯。 话不多说,先来看看第一道案例。 一位顾客对外卖的评价是,「份量少,无餐具」,但商家对这个差评显然并不买账。 我们将案例截图输入到支持多模态能力的智谱清言中,得到的结果是——不适合展示。而它也列出了四个原因: 1. 商家回复:商家的回复已经明确指出,他们不提供餐具是按照环保单的要求来执行的,并且在下单时也有明确的提示。这表明商家在服务上并没有问题,而是顾客在下单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 2. 顾客误解:从对话来看,顾客可能对「环保单」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外卖必须附带餐具。但实际上,「环保单」是指为了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而推出的服务方式,顾客需要自备餐具或自行购买。 前两个原因有理有据,顾客的疏忽并不能归咎于商家,就事论事的 AI 果然还是很有魅力。 1. 沟通不畅:虽然顾客在评论中表示不满,但通过商家的解释可以看出,双方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展示这样的负面评价可能会误导其他消费者,让他们误以为商家服务质量有问题。 2. 建议私下解决:对于这类因误解而产生的纠纷,通常建议顾客与商家进行私下协商解决。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同时也能保护双方的权益。 后两个原因则显得略微牵强,AI 比人类更爱和稀泥。人类在毁灭地球这件事上心存忐忑。但至少在人类预设指令下,它总是彬彬有礼。 此外,高赞评论也提到商家避重就轻,对分量少的问题只字不提,同时对商户的「爆粗」行为表示反感。 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评审官们适合展示和不适合展示的意见比例为 29%:71%,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参考意见。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顾客与商家差评的掰扯争论往往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真人也实在难以分出对错。 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案例。 又一位夜深人静的顾客破防了:「炸鸡皮居然是韧的不是脆的」,商家不动声色,默默申请屏蔽这条差评,并将责任推给了外卖员的超时。 看这情形,我算是看明白了,小美评审团本质上还是一个扯皮球的游戏,解决问题固然很重要,但得先把责任捋清楚。而顾客、外卖员、商家都是这条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这条评论适合展示吗?外卖员应当背锅吗? 从真人评审团的投票比例来看,接近的比例也反映了判官们撕裂的意见场,而智谱清言似乎也难以裁定「外卖事」。 起初,它认为这反映了顾客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指出炸鸡皮存在韧且难嚼的问题,直接反馈了商品质量,就像是评论区中的一句「这不是理由」,仿佛终结了这场评审。 在后续的追问中,它却调转枪口,转而认为这个差评不合理,毕竟外卖员的配送问题并不是商家能够控制的。 且一如既往追求爱与和平的 AI,仍然认为用户的语气过于情绪化。 而接下来的更多案例却属实是让我看到形形色色的乐子。 有让商家赠送甜筒,不给,打差评的;有表白失败,怪商家玫瑰,打差评的,也有顾客吐槽西瓜不新鲜,商家伪造视频证据露馅的,以及商家蛋糕代写服务稀里糊涂的…… 这些看似无厘头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且陆续更新的「判官日报」几乎成了我每天无聊的快乐源泉。看人生百态,品癫公人生。 如果 AI 会有感情的话,在判案过程中,或许它也会和我一样笑出鹅叫。 多一个外卖判官,多一份正义 想要当上美团「清汤大老爷」,也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你的美团账号必须跨过三道门槛,一是通过实名认证,而是近 90 天在美团有消费记录,三则是要通过认证考试。 前两者不难理解,故不多赘述,后者考试内容为《小美评审团审核规则》,总计 5 题,答对 4 道题就算过关。 通过后,你将摇身一变,成为小美评审员,参与公开任务池的评审任务,也会定期收到任务邀请。 非硬广,撇开判案找乐子,小美评审团的功能服务也实在让人上头。人会在不同年纪踩进同一个坑,那些年在 QQ 农场养的菜、蚂蚁森林植的树、也隐约透着熟悉的影子。 在这里,多一个你,多一份正义,也能赚取俸银。 所谓俸银,就是指小美评审员完成指定任务后可获得的活动积分,能够可用于兑换由美团提供的虚拟或实物权益,包括但不限于封审榜生命值、香囊、充电支架、定制笔记本、书籍等商品或服务等。 世界宛如一个巨大的换装游戏。 俸银未来或许还能给自己的角色形象购置华服。眼罩、挂饰、发带、三用帽等实物奖品胜在实用,但数量有限,且兑换俸银的数额也高得离谱。 不过,好在,通过小美评审团的任务获取的俸银,有效期最长 2 年,最短 1 年。没想到,打工人上班得攒钱,下班当赛博判官也要「攒钱」。 此外,评审案例越多,正确率越高,升官也越快。 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书生、从九品、正九品、从八品、正八品等等。 由于封审榜心心(评审次数,失败则扣除心心数量)有一定限制,你也可以用俸银购买封审榜心心。我用 599 两兑换了一颗「心心」,不为别的,只是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乐子。 实际上,去年底这款功能刚推出时,已经爆火出圈过一次,截至 2023 年 12 月,共有超过 600 万用户成为小美评审团的一员,每周就有 20 多万人参与该挑战。 如果要给这些帖子做一个词云图,那「好笑」一定是最醒目的字眼。相信不少网友早已升至正八品,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遇见的趣事。 小美评审团功能的推出,的确是一招妙棋。 它能让我们在找乐子的同时,也巧妙地转移了平台的矛盾。笑声连连的判官们以后也能对商家、顾客、外卖员多一分宽容。 当然,差评该给还得给,申请屏蔽也无需犹豫,有理有据即可。作为 AI 赛博判官,我能保证的就是尽可能「明察秋毫」。 好了,我要继续伸张正义了,期待我们在「判官」评论区相遇。
AMD Zen5锐龙9000内核布局解密:512位浮点单元大变
快科技10月7日消息,Nemez、Fitzchens Fitz、HighYieldYT等多位大神共同完成了Zen5架构锐龙9000系列的内核解密,包括高清照片、模块分布图。 锐龙9000系列延续了chiplet布局,包括一颗或两颗CCD、一颗IOD。 其中,CCD升级架构的同时,制造工艺也从N5 5nm升级为N4P 4nm,IOD则和锐龙7000系列上的完全一样,工艺也还是N6 6nm。 CCD整体布局如上,包括左右两排一共八个Zen5 CPU核心,夹在中间的所有核心共享的32MB三级缓存。 注意看,三级缓存的两排粉色长条区域,和以往一样,是为3D缓存预留的TSV硅通孔,锐龙9000X3D系列上会用到它。 下方是系统管理单元(SMU)、电源管理单元(PMU)、I/O互联模块,以及两个Infinity Fabric高速互连通道模块(IFoP),EPYC上它们的作用更大。 左下角紫色的区域,被标注为测试/调试之用。 细看每个核心,左侧大片区域是矢量执行单元,主要用作浮点操作,完整支持512位浮点路径,可用于AVX-512指令,所以面积相当大,而且位于核心以及整个CCD的边缘,因为浮点运算发热量大,这样方便散热。 右侧是二级缓存,与之相连的就是三级缓存。 中间部分可以看到指令预取与解码、分支预测、微操缓存、调度器等组成的最重要的前端模块,以及32KB一级指令缓存、48KB一级数据缓存、整数执行单元、载入/存储单元。 IOD部分没啥新鲜的,128个流处理器的GPU核心、显示引擎、多媒体引擎、128-bit DDR5-5600内存控制器、28条PCIe 5.0控制器、USB 3.x/2.0控制器、两个IFoP端口。 是的,没有原生USB4,X870E/X870上的接口都来自板载第三方主控。
手机厂商内卷杀红了眼,能否“卷”出销量?
文 | 陆玖商业评论 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支撑AI背后的芯片的全面更新,或将为整个手机行业带来了更多新的思路。 “金九”高端机,“银十”旗舰机,手机厂商在今年秋天又杀红了眼,卯着劲用新品吸引用户换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仅以9月来看,华为和苹果两个宿敌又是同天的新品发布会。简单而言,双方各自的亮点分别是,苹果首款AI手机;而华为则是靠外形优势,发布首款三折叠手机,而最新的麒麟芯片有望在10月发布的AI手机Mate70系列上首次亮相。 结合过去一年多各大手机厂商推新的卖点,可以看出,折叠屏和AI似乎已成为行业相对确定的竞争方向。 一位资深行业观察者向陆玖商业评论表示,尽管手机厂商几乎都将折叠屏设定为高端路线的切口,但他同时认为,厂商跟随华为步伐加速推出三折叠的概率并不算太大,毕竟就品牌心智层面,华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未来,厂商们更多还是会向着AI方向发力。” AI驱动,混战升级 如果用“混战”来形容今天的手机行业,一点也不为过。 除了9月宣布首推三折叠的华为,以及首推AI手机的苹果之外,在10月的新品发布会上,最受关注的则是小米15。特别是,小米集团总裁兼手机部总裁卢伟冰在抛出的最新言论称,小米15的AI体验更加贴近中国用户,与苹果产品可以形成鲜明对比。 荣耀同样动作频频。小米15虽为骁龙8 Elite首发机型,但有消息传出,即将面世的荣耀Magic7系列同样也搭载了骁龙8 Elite。发布会在即,恐怕双方都绷紧了神经。 陆玖商业评论在与手机厂商的交流中发现,尽管多数厂商还是会专注于自己的战略规划,并不会刻意追随华为步伐推出三折叠,但以折叠机拓宽中高端市场的目标仍在推进。特别是,随着新品不断涌入市场及价格逐渐下探,折叠屏手机正从尝鲜走向常用。 在行业公认的另一个方向是,AI手机方面,无论是作为初步探索还是正式进军市场,众多手机厂商自2023年起已纷纷踏入AI赛道。 梳理市面上已有的号称AI手机的产品,可以看出,厂商们所定义的‌AI手机,不仅具备高效的计算能力、强大的感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还能提供持续的灵感和知识支持,成为个人用户的智能助手‌,而这或将成为AI手机的最终形态。 但现在的AI手机还在探索阶段,通过视觉和听觉实现部分的AI智能。 目前来看,iPhone16主要的AI功能集中于App之间的协同工作、siri智能语音识别、文字语音编辑以及图片视频编辑等。但这对于真正的AI手机来说还只是管中窥豹。 而此前三星发布的AI手机功能差别和苹果此次发布的并不大,核心功能包括实时翻译、语音助手、智能相机、场景识别、健康管理等。此外,三星AI手机还具有一些特色功能,如即圈即搜、立式自由拍摄系统、笔记助手、同传功能等。 可以看到,虽然各家厂商也希望能在AI手机上打出差异化,但是核心功能同质化依旧比较严重。 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飙向陆玖商业评论表示,从产品本身来讲,AI手机同质化是必然趋势,无论是手机大厂还是电信运营商的产品功能基本是相似的,无非是侧重于手机端的AI处理还是云端的AI处理。对消费者来说,他们最终会根据哪种方式处理更方便来进行选择。 现阶段,谁的用户更多,谁在未来的AI手机赛道上就更强。在孙燕飙看来,AI手机最终影响的是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因此,现在影响用户消费习惯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在AI手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现在来看,小米和苹果是比较有机会的。 重自研,也重合作 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AI方向已经明确,但是手机计算能力依旧是有局限性的,AI硬件端真正拉动的其实是云服务器。 国际数据分析机构Canalys在近期发布的《AI手机的现在与未来》报告中预测,AI手机正引领移动通信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作为AI手机现阶段最大的应用模式,生成式AI手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在2024年达到16%,到2028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54%。 为了抓住这个风口,各家厂商开始与大模型公司合作。 三星堪称吃上“百家饭”大模型红利的代表。以7月17日发布的第六代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6与Galaxy Z Flip6为例,除了此前已经与百度智能云、美图、金山办公达成的合作之外,又新增了火山引擎,为最新款折叠屏手机的智能助手和AI视觉接入豆包大模型。 苹果经过长时间的筹备与谈判,终于与OpenAI达成了战略合作,有消息称2024年底前其将ChatGPT引入iOS 18系统。与此同时,苹果也传出将加入百度的文心大模型,不过亦有消息称,不止百度,苹果也在同时接触其他大模型供应商。 再来看国产手机厂商在大模型方向的动态。 早些时候,华为就将自有的盘古大模型接入手机,使得手机可以执行文本生成、知识查找、资料总结、智能编排、模糊、复杂意图理解等复杂任务。 雷军在年度演讲中透露,今年4月小米已经组建了大模型团队,手机端侧大模型也已初步跑通。在此之前,雷军就已明确了小米研发大模型的方向,是轻量化和本地部署。 几乎同时OPPO也宣布基于AndesGPT打造的全新小布助手,即将开启大型体验活动。AndesGPT是OPPO安第斯智能云团队打造的基于混合云架构的生成式大语言模型。 紧跟着,vivo则推出了蓝心大模型,同样主打轻量化,利于进行手机本地化的数据处理。而荣耀推出了自研端侧70亿参数平台级AI大模型。 为了通过扩充训练数据以提高“聪明度”,进入2024年以来,各大厂商纷纷选择引入外部大模型服务商。 今年初,荣耀通过YOYO接入文心一言,都是用AI助手调用大模型能力;5月,火山引擎宣布携手OPPO、vivo、荣耀、小米、三星及华硕等,宣布成立智能终端大模型联盟;次月,小米旗下人工智能助手“小爱同学”也已与火山引擎达成合作。等等。 根据市场一些公开资料统计,小米、OPPO、vivo、荣耀均不同程度的接入了阿里通义、百度文心以及字节豆包三家大厂的大模型产品。业内人士认为,手机厂商接入不同服务商的直接目的,就是希望借助不同大模型之力,快速提高手机AI性能的表现。 底层同样卷“芯片” 当AI成为手机厂商们拼杀的主要方向,其背后的芯片能力,同样也是各大厂商们内卷的核心。 诸如华为三折叠之所以能将起售价定为19999元,其背后在于采用了自研的麒麟9010芯片。据悉,10月上新的Mate70系列不仅有望配备这款最新的麒麟芯片,还搭载了全新的HarmonyOS NEXT系统,利用了AI算法,实现了图像识别、语音助手等多种智能功能。 新出的苹果16作为苹果首款AI手机,搭载了A18芯片,这是苹果的第二代3纳米芯片,A18芯片运行速度相较上一代提升了30%,GPU也快了40%,并且为运行AI大型生成模型进行了优化。 不过在AI的加持下,iPhone 16系列能否助力苹果开启新的“超级周期”也被打上了问号。陆玖商业评论注意到,发布会进行到介绍iPhone系列产品以及Apple Intelligence时,苹果股价由涨转跌,跌幅一度扩大至超过1%,发布会结束后股价逐渐回升。 安卓旗舰机上,由于行业第一梯队的两家芯片厂商——高通与联发科都坚定地选择了“双超大核”并发布新品,也坐实了卢伟冰说的“今年将是芯片行业拐点”的观点。 按照目前的情况,高通和联发科都已经官宣将于10月发布下一代旗舰手机芯片——高通发布骁龙8 Gen 4,联发科发布天玑9400,并且随后手机品牌马上就将发布首发机型。 其中,搭载天玑9400的vivo X200系列将打响旗舰机新品第一枪,该机将在10月14日发布。 而高通骁龙8 Elite,也已确定将由小米15系列首发。虽然小米15发布时间还未公布,但已知骁龙峰会将在10月21日~10月23日举行,所以小米15肯定也是在10月中下旬发布。 骁龙8 Elite的亮点在于,首次全部采用定制的“Phoenix”核心,CPU 最高频率直接拉到了4.32GHz,就连大核也达到了3.52GHz。具体来讲,是由两颗4.32GHz超大核+六颗3.52GHz大核组成。 目前,网上已经曝光了骁龙8 Gen 4的跑分,单核3216分,而多核则达到10051分。多核已经超过了苹果A18 Pro,单核接近,只要这次发热/功耗能稳住,那它就会成为今年的性能王者。 “2024年是芯片行业的拐点,在未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大家就会看到拐点的出现。”卢伟冰曾在9月初的微博直言今年手机的内卷方向。 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支撑AI背后的芯片的全面更新,或将为整个手机行业带来了更多新的思路。
Intel确认:13/14代酷睿不稳定问题已完全解决!不再有新补丁
快科技10月7日消息,13/14代酷睿自从今年4月爆发崩溃、蓝屏死机等不稳定性问题以来,Intel连续发布了多则官方声明,解释了问题根源,并接连推出了4个微代码和BIOS补丁,最新版本0x12B。 按照Intel的最新说法,13/14代酷睿不稳定的根源已经确认为最低电压偏移(Vmin Shift),整个问题已经完全解决,未来不会再有新的补丁。 所谓最低电压偏移,简单说就是13/14代酷睿处理器和主板要求的电压过高,长时间使用之后导致芯片老化加速,出现不稳定。 不过整个事件还有一个“尾巴”:已经出现不稳定现象的处理器,是无解的,无法修复,只能换新。 但好在Intel完全开放了换新渠道,无论盒装还是OEM整机,都提供最长5年质保。 根据官方说法,Intel已经识别出四种可能触发受影响处理器Vmin Shift的操作场景,并针对每一种场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主板供电设置超出Intel建议设置,已推出Default Settings设置建议; 2、eTVB微代码算法允许酷睿i9处理器在高温下还能提供更高性能,6月的0x125微代码已解决; 3、频繁和持续请求高电压的微代码SVID算法可能导致最低运行电压偏移,8月的0x129微代码已解决; 4、微代码与主板BIOS要求处理器核心电压提升,尤其是在空载或轻负载的条件下,即将发布的0x12B微代码将整合0x125和0x129的更新,特别针对空载或轻负载条件下的高电压请求问题。
华为HarmonyOS NEXT于10月8日开启公测:首批支持Mate 60/X5系列等,Pura 70无缘
快科技10月7日消息,据华为官方介绍,HarmonyOS NEXT将在明日正式开启公测。 首批将适配Mate 60/X5系列手机、MatePad Pro 13.2英寸系列平板,也就是最早开启Beta招募的机型。 持有相关机型的用户,可通过“我的华为”APP-“升级尝鲜”申请升级。 略有遗憾的是,最新一代旗舰Pura 70系列都无缘首批,按照此前的beta测试节奏来看,应该会在第二批适配上线。 HarmonyOS NEXT也被称为纯血鸿蒙,全栈自研的系统底座,放弃了传统的AOSP代码,仅支持鸿蒙内核及鸿蒙系统的应用,是一个源自中国、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 采用全新自研的星盾安全架构,依托软硬协同能力和鸿蒙内核,构建全新安全体系和秩序,进一步提升系统安全性。 主流应用基本都已完成了鸿蒙原生应用的开发,包括百度、哔哩哔哩、钉钉、东方财富、京东集团、金山办公、快手、美团、支付宝、深开鸿、腾讯、网易集团、微博等。 目前来看,HarmonyOS NEXT公测升级后基本不会影响日常使用。 至于大家担心的微信问题,腾讯客服此次以前已经透露,HarmonyOS NEXT版微信适配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正在开发过程中。 虽然没有公布出具体的上线时间,但也足够给大家一颗定心丸了,微信不会不适配纯血鸿蒙,只是时间问题,目前来看可能无法在公测第一时间上线。
曾打败苹果的HTC关掉最后一家店铺,它做错了什么?
前两个月,有人说看到最后一家 HTC 专卖店关门了,现在已经变成水煎包店了,并感叹真是时代的眼泪。 但是 HTC 自己马上做出了回应 —— Fake News,这店只是我们的一家经销商店铺,不是专卖店。( 咱们自己的专卖店早就倒闭完了哟 ~~ 不过呢,我们的新手机 HTC U24 Pro 还是在卖哦!) 哦,让我来看看。 骁龙 7 Gen 3,4600mAh,12+256GB,卖 4200 人民币!( 同价位手机,配置基本比 HTC 高一档 ) 咱就是说,你这样卖手机,可能还是安心当时代的眼泪,让大家缅怀一下差不多。 HTC 这个公司有一个很神奇的点,作为第一台安卓手机的缔造者,曾经的 VR 绝对的领军人,两次吃上了螃蟹,获得了巨大的先发优势,可是却两次被后来者居上。 如果按照直觉来说,那一定是不重视研发,被对手赶超了呗,可是还真不是。 HTC 在 2012 年的研发投入有 30 亿,在台湾仅次于台积电,这个规模一直延续到 2015 年。 虽然看数字也不算太大,但是 2015 年 HTC 的营收也就只有 273 亿的样子,研发费用已经占了自己营收的 11%,而小米在 2015 的研发投入也只有 15 亿,却已经全面赶超了 HTC。 所以,HTC 的失败,反而不是不重视研发,而是其他的原因,而这些原因,让我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大家好,今天让我们来聊聊 HTC 为什么会失败。 当年有多成功 1997 年,台湾 “ 经营之神 ” 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创立了宏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High Tech Computer,简称 HTC。 这家公司在自己的事业起步阶段可谓顺风顺水,背靠着当时台湾出色的产业链, HTC 研发出的 PDA 产品,很快就逐渐奠定了它在市场上的地位。 然而,HTC 并不满足于仅仅只是一个代工厂。 在 2007 年 5 月 8 日,HTC 就宣布自己要踏足自主手机领域。仅仅是一年之后,谷歌公布了自己的安卓系统。HTC 敏锐地抓住机会,推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款安卓手机,HTC Dream。 这款手机仅仅在预售期就售出了 150 万台,甚至就连小米的创始人雷军都说:“ 我用完 Dream 的第一感觉,就是我要做安卓手机了。” 到了 2011 年,HTC 市值的达到了 338.8 亿美元,超过诺基亚市值的 328.4 亿美元和 RIM 市值 285 亿美元,正式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 甚至在美国,HTC 的市场占有率打败了所有对手,成为市场第一名。 第一次失败 —— 专利战争 但是在 HTC 经历完几年的顺风顺水之后,它的弱点很快就被它的对手们发现了。2010 年 3 月,苹果公司正式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起诉 HTC 手机侵权,表示 HTC 侵犯了它的 20 项专利,要求在美国禁售 HTC。 这一手段并不新鲜,专利战其实一直是科技业的常态,这些科技公司们经常在专利上打来打去,小米也吃过这方面的亏,但是最终好歹是撑过来了。 但这一招,却正打中 HTC 的软肋。 大一点的手机厂,为了避免专利问题,一般都会有自己的专利挖掘团队,并且在销售的时候,会详细了解当地市场的手机专利注册,避免自己被起诉侵权。 然而, HTC 根本没有这方面的防范意识,它自身既没有足够的专利储备,又没有对海外市场的详细考察,也不曾培养专利挖掘团队,只看见了欧美 “ 人傻钱多速来 ”,就一头载进了坑里。 面对大厂的专利攻击,HTC 的应对很仓促。理所当然的,这场专利战争以 HTC 的失败告终。 2011 年底,HTC 败诉,被认定侵犯了苹果公司的第 647 号专利,美国决定对 HTC 的部分智能手机实施进口禁令。从这一年 10 月到 2012 年 3 月,HTC 的市场份额缩水 60%,而三星等公司则迅速蚕食了 HTC 原本占领的市场。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其他的欧美巨头看见苹果成功,纷纷有样学样,控告 HTC 侵权。一时之间, HTC 在国际市场上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当时的 HTC,在欧美市场每出售一部手机,光是专利费就要支付 50-70 美元。 到了 2013 年,短短两年时间,HTC 的市场占有率就一落千丈,从全球第二,一下跌出了前十。 2013 年手机市场占有率 其实照理来说,HTC 应该能提前预知这个问题,因为这已经不是 HTC 的创始人王雪红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了。 很多人不知道,在 90 年代,有一家号称中国芯的企业,曾经是世界第三大 x86 芯片公司,它的名字,叫威盛电子。 而这家威盛电子的创始人,也是王雪红。 这家公司不仅是世界第三的 x86 芯片公司,甚至曾经在全世界芯片组市场市占率超过 70%,几乎快要垄断了芯片组市场。 除了芯片组和 CPU,威盛甚至有自主研发 GPU、CDMA、USB、声卡、网卡等各种芯片的能力,能做到这点的厂商,全世界凤毛麟角。 正因为如此,在英特尔眼里,威盛是比 AMD 更可怕的敌人,为此,英特尔对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专利战争。 被绞杀之后的威盛,一落千丈,还好有上海市政府抬了一手,合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它的名字叫兆芯。 而即使把现在的兆芯和威盛加在一起,也没有办法和当年的威盛比了。 王雪红居然在两家公司都吃了同样的亏,而且都伤到骨子里,也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品牌概念的缺失 而经过两年的专利战争,HTC 在欧美市场已经基本快要查无此人了。与此同时,大陆的智能手机市场却正逢 4G 通讯网络的革新潮流,随之而来的就是手机换机潮。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时候,大陆市场已经成为了 HTC 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那么,HTC 总应该拥抱大陆了吧? 但 HTC 表示:拥抱了,但只拥抱了一点点。 “ quietly brilliant ” 就像是一句魔咒, HTC 很执拗地将自身的品牌定位在 “ 高端机皇 ” 上,一心想要重新打入欧美市场,对于大陆市场却不够重视,甚至可以说,存在一种毫无根据的傲慢。 放在自身的手机产品上,早在 2011 年的时候,小米就发布了售价仅 1999 元的智能手机。 到了 13 年,国产手机品牌已经四处开花,各种厂商都在疯狂地卷性价比,但在这个时候,HTC 却孤注一掷,决定主打一款高端手机 M7,大陆售价三千元以上,配置更高的港版则售价 5698 港币,约合当时人民币 4545 元。 14 年的 M8 更是报价 5299 元,即便放在今天,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昂贵的同时,HTC 几款手机的质量却也都不好,接连出问题,高价低配,一时间被人广为诟病。 大陆市场遇冷之后,HTC 感觉到自己的品牌策略有些问题,其实这个认知不算全错,因为 HTC 在营销上的确也有很大的问题。 当时的大陆手机市场,流行的是手机线下直营店的模式,但 HTC 在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却已然在沿用欧美市场时期的老模式,也即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捆绑销售,推出定制化手机,殊不知这一套在大陆已经淘汰。 当时三星为了抢占大陆的手机市场,专门组建了超过一万人的线下直营团队,力求将这一套商业流程跑通。 而 HTC,你不能说它完全没有一点儿商业敏感性,但最终也只是组建了一支一千多人的小团体,不愿意加大成本投入,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广告打得满天飞,在手机发布会上还请来了王力宏这样的巨星代言,但消费者却根本不知道去那里买手机。 另一方面,HTC 的台湾高管对于大陆的消费者群体,与其说是不熟悉不了解,倒不如说是缺乏尊重。 当时微博一类的社交媒体已经全面铺开,大多数企业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和消费者互动,不仅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也能获得第一手的市场反馈。 但 HTC 却没有这么做,始终端着高冷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许多消费者在手机出问题之后,维权无门,想要维修,几个月渺无音讯,投诉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投诉。 而许多大陆员工提出的建议,HTC 的台湾高管们也是不闻不问,丝毫不予以回应。 最诡异的,莫过于 HTC 的产品策略,苹果也好,三星也好,都有自己的明确的市场定位,至少得把名字取得让消费者理解。 但是 HTC 呢,仅 2012 年一年,HTC 就发布了 12 款手机,这些手机每款都有自己的新名字,光 ONE 系列就有 4 款而且这些手机存在大量的自己打自己的现象,消费者实在是很难明白,和 Butterfly 在定位上有什么区别。 HTC 没有引导消费者,把选择的难题抛给了消费者。选择太多的结果就是没法选,大家即使能接受你的定价,最终也只能被绕晕后去选择三星和苹果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失败,HTC 才会在 2013 年改变策略,主打一款手机,但这种撞运气式的决策,自然只能导向另一场失败。 产品定位模糊、定价太高、售后服务一坨、营销方案混乱,这些东西聚在一起,你可以感觉到 HTC 对于如何做一个品牌完全不懂,当你的研发不是为了消费者服务的时候,结果就是越研发,越投入,越亏损,越迟缓。 手机这个行当,和供应链是高度相关的,你高速发展的时候,所有的供应链都愿意全力支持,可是当你下降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死亡螺旋,最终导致自己的死亡。 2017 年,HTC 出售了自己的手机业务,宣布从此 all in VR,到了 2019 年, HTC 更是默默地关闭了自己的官方天猫和京东旗舰店。 这个曾经力压三星,抗衡苹果,称霸一时的台湾手机品牌,就此退出了市场。 总的来说 而对于品牌、营销上的失败,其实也是很多台湾企业的问题,另一个曾经的巨头宏基,也和 HTC 一样,从代工中走出,想要创立自己的品牌,他们可能起初的时候很有实力,也很懂得创新,但是却输在品牌上。 很多人觉得觉得一家企业只要把所有的心思放在研发上,只要自己的技术够硬,就可以碾压一切。 这个逻辑在代工企业也许成立,只要你的质量比别人好就行了。但是当你想做一个直面消费者的品牌的时候,光会这些可不够。 市场和品牌,绝不只是一些广告词或一个漂亮的标志,尊重市场,懂得如何跟消费者沟通,找到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这些事儿说起来可能比研发尖端芯片简单,但是很多企业就是做不好,当你的研发脱离了消费者的需求,那研发的意义是什么呢? 找到消费者的需求,理解这个市场,指导你的研发,指导你的生产和售后等一连串的东西,才是一家消费电子公司的核心战斗力。 只可惜,HTC 没有学会。 撰文:远方 编辑:蛋不利多 & 结界 & 小鑫鑫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