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AGI 是一颗定时炸弹
10 月 23 日,知名加拿大电影导演、编剧和制片人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为在华盛顿举行的 SCSP(Special Competitive Studies Project,特别竞争力研究项目)人工智能 + 机器人峰会作视频致辞。 致辞中,卡梅隆表示自己作为一名「故事讲述者」和「引领 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电脑生成图像)潮流的先锋」,热爱 AI 和机器人技术,并且愿意「积极地拥抱变化」,将 AI 技术应用于未来的电影制作当中。 然而,鉴于 AI「没有情感和良知」,卡梅隆在致辞中所表达的,更多的是对 AI 和 AGI 技术的隐忧,尤其是其在军事应用方面的伦理考量,以及对 AGI 未来失控风险的担忧。 他的观点相当激进和尖锐:AGI 必然会导致文明与道德的碰撞。 站在反战的角度和人道主义的高度,卡梅隆批判了「地域性的伪道德」,并且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赋予这些 AI 系统适当的道德约束,制定全球统一道德标准。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在发表视频致辞 作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卡梅隆认为 AGI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善恶好坏。人类世界不乏邪恶存在,对于正义也并无共识,因此卡梅隆对 AGI 技术的发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原致辞视频链接: 以下是卡梅隆在致辞中的主要观点: AI 没有情感和良知,在战场上不对对手作任何道德判断; AI 的引入导致战争「游戏化」,变成超级智能之间的对抗,没有深刻的情感后果; 自我改进的代码编写 AGI 必然会导向超级智能; AGI 必然会导致文明与道德的碰撞; AGI 会使得监控资本主义可以很快转变为数字化极权主义; AGI 是人类世界的镜子,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正负两面。 以下是由 APPSO 编译的致辞全文: 大家好,我是詹姆斯·卡梅隆,现在我正在新西兰,在那里完成「阿凡达 3」的拍摄。 好吧,我不是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学的研究员或专家。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但我今天在这里,是因为我对 AI 和机器人的热情远远超出了大银幕的范畴。 我对科技感到着迷,它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它的未来走向,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从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起,我就阅读了所有我能找到的科幻书籍。 我自己也推动了技术的边界,作为我讲故事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作为一名探险者。 我为我的深海探险设计了机器人车辆,但它们是远程操控的,并没有涉及到人工智能。而现在正在发生的 AI 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是我一生中最令人激动的技术飞跃之一。 我们不再只是建造执行命令的机器,而是设计可以学习、适应,甚至自我进化的系统。我非常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对整个社会所能带来的改变,特别是在我个人热衷的两个领域——艺术和故事叙述,以及科学和探索方面。 我不认为应该成为一个卢德分子(反对技术进步的人)。我看到很多我的好莱坞同行表现得像是一群拿着火把和锄叉的暴民,但是精灵一旦从瓶子里出来,就再也塞不回去了。 所以我非常积极地拥抱变化,我愿意站在将 AI 应用到我的故事叙述中的最前沿,正如 32 年前当我创立第一家全数字特效公司时,我也同样是引领这一潮流的先锋。 ▲卡梅隆创立的全数字特效公司「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 但今天我之所以来到这里,还因为我就是「天网」(Skynet)的创造者。 40 年前,我拍摄了「终结者」,而它最近成为了 AI 失控的一个典型代表。每次我去参加一些 AI 会议,只要我举手,研究人员们都会在我还没说话之前笑起来,因为「天网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能在文章中看到相关的讨论。 ▲卡梅隆执导的经典科幻电影「终结者(The Terminator)」 这个研究小组关注的是国家安全,这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有着巨大的影响。 机器人,无论其形式如何,是轮式车辆、空中无人机还是行走机器,都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实体化方式。你是在将一个决策引擎赋予在现实世界中的物理行动能力。 我假设今天的焦点在于移动平台,而不是控制电网或固定基地工业机器人的 AI。我们谈论的是能够自主作出决策的平台,即具像化的合成智能。 这可以像变形虫一样简单,你知道,就像一个扫地机器人(Roomba),或者最终更加复杂,直至理论上包含真正的意识,不管那是什么。 我们都同意这是具有自我意识、有自我、有目的性的 AGI(通用人工智能)。我们在一个更陡峭的曲线上前进,拥有更快、更密集的芯片,计算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同时机器平台的能力也在以同样陡峭的曲线增长。 就像波士顿动力公司的跳舞机器人。你知道的,两足或四足的机器人在跳舞。真是令人惊叹的展示。 ▲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的跳舞机器人「Atlas」 因此,由 AI 驱动的机器人可以处理复杂的情况,甚至现在可以带有类人的情感,LLDs(低级逻辑器件)赋予了它模拟认知和与人们自然互动的能力。 具像化的 AI 可以是护士,可以是机器人出租车,可以是照顾老人的看护,可以是孩子的保姆,也可以是教师。它可以是在地震废墟中搜救的机器人,可以是在空中按模式搜索失踪徒步者热信号的无人机。它可以是在战场上自主运行的武器平台,寻找敌方战斗人员的热信号。 当前的问题是,是否应该赋予自主平台自行决定杀伤的权限? 乌克兰战争以最鲜明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未来。致命性空中无人机的广泛使用,有些昂贵,有些则是廉价的消费级产品。 它们投掷火箭弹,摧毁坦克,甚至整个坦克乘员组,还有喷射热熔剂攻击俄罗斯阵地的龙形无人机。但这些都是 FPV(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由人类操控。 从道德角度来看,人类是作出决策的战斗人员。他或她拥有杀伤授权,无人机是他们意志的延伸。如果你剥离掉所有的技术层面,这与黑斯廷斯战役中的弓箭手没有什么不同。 每当这样一个机器夺走一条人命时,就会有一条伦理链条向后延伸,扩散至许多个人和群体。 在发射导弹或扣动步枪扳机的士兵背后,有下达击杀命令的指挥官,他们以广泛的、一般性的术语派遣这些自主代理去对抗敌人,以及整个军事体系,该体系奖励这些行为;再往上,则是通过共识同意这些死亡是为了国家安全必要的社会和政府。 沿着这条链上升,道德和伦理责任变得越来越分散,具体到实际扣动扳机那一刻的责任也越来越模糊,并且起到了某种道德赦免的效果——「我只是服从命令」。 链条上的这些人并不在现场见证准星下的个体的命运,但他们创建了一个框架,使得并要求该个体的死亡成为可能,而扣动扳机的人在许多方面是一个高度训练有素的有机机器人平台,受命于指挥链中的上级执行任务。 在人类自主决策的那一刻,非常依赖规则——你不杀害平民,你不杀害儿童,你不杀害投降的敌人等等,这些规则被编纂入日内瓦公约,每个军队都有自己的交战规则。 因此,理论上,AI 可以被赋予同样的约束,基于规则的系统。如果它的感官更敏锐,反应速度更快,瞄准更精确,那么理论上,AI 将以比人类更高的辨别力完成任务。 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在激烈的战斗中,AI 会比一个恐惧、紧张、疲惫的人类战士表现得更好。 ▲或可用于战争的无人机 那么,如果将高级 AI 具象化呢?我现在说的还不是 AGI,而是将其嵌入到机器人武器平台中,可能会允许高度精准的打击,减少附带损害,也许成数量级减少误伤或伤亡,并且 AI 是以目标为导向的。 它不对对手作出任何道德判断,在二战中发现,对准人类目标的的射击实际上是相当少的,美国军方改变了其训练方法,使敌人非人性化变得至关重要。 在越南,敌人被称为「dinks」、「slopes」、「gooks」。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敌人被称为「恐怖分子」、「towel heads」、「hajis」,不是像你我这样的人。 AI 不需要将敌人拟人化,因为它本身对此毫不在意。听起来就像是我们在 ChatGPT 上聊天,但它只是一个随机应变的鹦鹉,是一个人类模拟器。 AI 没有情感,没有良知,未来几十年都不会有睡眠困扰,没有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没有自杀,没有长期且昂贵的战争后遗症,因为你不必治疗前战士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但最重要的是,穿着制服的严肃人物敲响妻子和母亲家门的次数大大减少了,因此来自家庭民众的抗议声也少了很多。战争变成了一个遥远的电子游戏,对资助和支持这场战争的社会来说,没有深刻的情感后果,甚至你都不必感谢在反恐战争中服役的机器人。 可以肯定的是,由 AI 驱动的自主机器人,隧道清理群集机器人,可以在减少小几个量级平民伤亡的情况下完成这项工作。 这里还有一个有力的论点,那就是你别无选择,因为你的对手并没有像你那样受到道德的困扰。 对于这样的对手而言,唯一的限制是成本和技术获取,而不是道德,所以这是一颗定时炸弹。这些家伙会多快掌握这些东西呢?到目前为止,这些论点都是正确的,对吧? 好吧,让我们来建造这些自主的 AI 机器人,接下来事情就变得棘手了。通用人工智能(AGI)还有多久会实现?是一年,五年,也许是十年?这才是真正的定时炸弹。 无论何时它到来,你将会拥有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机器,可能和我们一样聪明,甚至更聪明,肯定能在许多方面思考得更快、更精确,并且具有无限的增长潜力,因为自我改进的代码编写 AGI 必然会导向超级智能。 在你被迫面对将这种智能连接到武器系统之前还有多久?我猜在对手对你发动毁灭性的偷袭之后大约十分钟。因此,你会有一个比你更聪明、更快的意识来控制武器系统。 我时常问 AGI 的研究人员,你们将如何控制这样的意识。嗯,我们会给它设定目标和界限,这些目标和界限是内置的,是与人类福祉相一致的。 一致性,你知道,一个很常用的词。一致性就像圣杯。我们会教导它做好事,不做坏事,就像教导一个孩子一样。 所以,道德、伦理,我认为 AGI 必然会导致文明与道德的碰撞。 我说的不是无尽的哲学思辨。我们需要一些明确而固定的规则,对吧?问题是,谁的道德?谁来定义好坏? 别慌,我们有伟大的先知艾萨克·阿西莫夫和他的机器人三大法则作为答案。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机器人必须遵守人类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条法则相冲突。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存在,前提是这种保护不与第一条或第二条法则相冲突。 ▲知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人类生命的神圣性,我们可以遵循阿西莫夫的原则,教导它人类生命是绝对神圣的,高于一切考虑。但在那些声称如此的宗教和社会体系中,包括主要信奉基督教的美国,我们每天都打破这一规则。 警察使用致命武力,战场上的战士,死刑,如果你坚持这一对齐原则,你就不能将 AGI 连接到武器系统上。 这样的话,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 AI 战争中,你会单手被绑地面对一个强大而不那么道德的对手,你会遭到重创并遭受巨大损失,然后你会很快解除这一限制。 现在你的 AGI 失去了它最大的护栏,一个比我们聪明并与现实世界相连的 AGI 现在必须自己决定人类生命是否有价值。你知道,警察和军队的交战规则实际上说的是某些生命比其他生命更有价值。 一旦这个问题变得不是二元对立的,它就成了一个充满争议的灰色地带。历史上,人类的态度从认为胎儿从受孕那一刻起就是神圣的生命,到在大屠杀中系统性地屠杀数百万无助的囚犯,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切。 所有这一切都伴随着大量的自我辩解和合理化,其中许多理由在其他人看来似乎是完全荒谬的。 既然我们作为一个文明无法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一致,人们整天为此争吵不休,我们怎么可能指望为 AGI 制定一套明确而固定的规则,使其与我们对齐? 我们所能假设的最佳情况是,它会与制造它的那个「我们」对齐。 那边的那些人,他们是敌人,你可以为了保护我们而杀死他们。这就是一种地域性的伪道德,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使用的「我们」与「他们」的对立。 于是,这就变成了我们的超级智能对抗他们的超级智能。 无论如何,AGI 不会从政府资助的项目中诞生,它将从目前资助这项研究的科技巨头之一中出现。那么你将生活在一个你并未同意、并未投票的世界里,与一个回应企业目标和规则的超级智能外星物种共存,这个实体可以访问通讯记录、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通过你的个人数据得知国内每个人的行踪。 监控资本主义可以很快转变为数字化极权主义。最好的情况下,这些科技巨头将成为自我支撑的人类福祉裁决者,这相当于狐狸看守鸡窝。 它们绝不会想到利用这种力量对付我们,并榨取我们最后一滴现金。这比我在 40 年前「终结者」中呈现的情景更可怕,原因不仅仅在于这不再是科幻,而是正在发生。 顺便说一句,我完全承认,超级智能机器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用我们自己的核武器对付我们。就像在那个老故事中,电磁脉冲对其自身数据基础设施的破坏会使其瘫痪或死亡。 更可能的情景是,它会被迫接管我们,因为我们即将互相使用核武器。那时,它不得不接手一切,因为我们显然不能被信任。你知道,这还不算太坏。不好意思,我得去写那个剧本了。 我对 AI 持乐观态度,但对 AGI 并不那么热衷,因为 AGI 只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好在我们好的程度上,恶在我们恶的程度上。 由于人类世界中邪恶并不少见,而且对于什么是好的也没有共识,那么可能出错的地方会有很多。 你们将会开展一段有趣的讨论。真希望我也能在那里。
手机影像原生画质跃迁,一颗小小图像传感器里,藏着像素技术颠覆式创新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漠影 今天无疑是图像视频大爆发的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表达自我意愿的增强,人们对于高质量照片、视频的需求越来越高。 一方面,短视频、视频直播火爆,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画面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另一边,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希望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这些需求的快速增长对智能手机影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能手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最紧密的便携智能设备,无疑已成为人们记录世界的核心入口。在顶级旗舰智能手机的较量中,影像愈发成为最核心的战场之一。 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影像技术飞速发展,软件层面,从早年基于传统算法的计算摄影时代,到如今随着生成式AI的融入,AI与影像的结合愈发深入;硬件层面,从硬件规格的较量,超高像素、超大尺寸传感器的迭代,到如今细致到图像传感器中每一颗像素的极致打磨。 一颗微米级的像素,方寸之间,也大有乾坤:高像素并非决定手机摄影质量的唯一因素,单个像素的性能才是关键。 在移动影像领域,三星和索尼一直都是旗舰智能手机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头部玩家,三星旗下三星半导体的ISOCELL系列传感器在超高像素和超大尺寸传感器方面都曾引领了当时的行业趋势。 如何更进一步?如何将手机向“高端专业影像”再推进一步,进一步缩小和专业相机的差距?三星选择从每一颗像素入手,继续挖掘技术的深度。 近年,ISOCELL图像传感器在像素隔离、小像素优化和像素合并技术等方面实现了诸多硬核技术创新,带来了不少像素黑科技,也让图像传感器在色彩还原、图像清晰度和感光能力方面进一步提升,给用户提供了更多拍摄场景和创作可能。 正如ISOCELL的名字一样,影像是光的艺术(ISO:感光度),而像素就如同传感器中的每一个“细胞”一样,是一个一个的“CELL(细胞)”。 今天ISOCELL几乎已经成为旗舰影像的标配,也成为高端像素技术的代名词。三星究竟如何实现像素技术的突破,将手机影像体验带上新台阶?我们将深入技术细节找到答案。 一、1颗像素到2亿颗像素的艺术之旅:颠覆手机影像体验,从革新原始画质开始 正如苹果、华为是高端旗舰智能手机的代表,其两者均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层面实现了关键自研技术的突破,想要真正打造高端品牌,做好高端市场,核心还是要有真正的硬核技术创新,能够真正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体验和价值。 1、“吃饱”光子、扩大“胃口”,ISOCELL如何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在智能手机移动影像赛道,三星聚焦像素技术突破,带来了诸多填补行业空白的硬核黑科技,也将手机拍照的体验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块CMOS图像传感器上可能包含了数千万上亿个像素,从像素接收光、感知光、计算光到存储光,而三星ISOCELL在像素微米之间完成了一次光的艺术之旅。 首先,三星ISOCELL通过提升光线捕捉能力,让每个像素都“吃饱”光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三星首先从每个像素上方的微透镜着手进行改进。ISOCELL图像传感器使用了折射率更高的材料来制作微透镜,提升光线收集效率,这样每一个微透镜都可以将更多光线汇聚到像素的感光区域。 在我们拍摄夜晚星空时,高精度微透镜可以更精确地捕捉到微弱星光,进而呈现出更清晰通透的星空画面。 除了改进微透镜,三星还在微透镜和光电二极管之间的抗反射涂层中加入了新材料,使其具有更高透光率。这种新的高透光率抗反射涂层(ARL)可以减少光线在进入像素过程中发生的反射和散射,进而提升像素感光率。 比如当我们在拍摄光线在水滴中折射产生彩虹颜色这类具有混合色彩和色调的复杂场景时,高透光率抗反射涂层就可以减少镜头表面对光线的反射,让拍出的画面更加通透清晰、色彩还原更真实。 接下来,三星ISOCELL进一步通过前深沟隔离技术(FDTI)和高敏感度DTI技术优化临近像素之间的光线影响。 其中FDTI技术就像在像素之间筑起“隔离墙”,防止光线“串扰”,这样最终成像画面就会更干净纯粹、色彩更精准。 高敏感度DTI技术则会减少隔离结构对光线的吸收,减少对感光率降低的影响。 可以说,FDTI与高敏感度DTI结合,既能够防止光线串扰,又能够减少隔离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像素感光灵敏度,可以说是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 在这两项技术的加持下,我们在暗光环境下就可以拍出更明亮、清晰的画面,噪点被有效抑制,同时画面还可以保留更多细节。 比如在明亮场景中色彩丰富的动植物,其色彩纹理不会相互影响,画面更真实自然。 仅仅捕捉更多光线还不够,三星ISOCELL继续扩大像素“胃口”,让像素可以存储更多光信息。 三星ISOCELL在每个像素中集成两个VTG,进而扩大像素存储空间,这就是三星独创的双垂直传输门(Dual VTG)技术,更大的像素存储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电子,从而避免像素信号饱和。 在一些高亮高光场景中,传感器既能捕捉更广的动态范围,还能原更加丰富的画面细节。比如在日落场景中,传感器可以同时捕捉到天空和地面的细节,高光和阴影部分都能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细节。 可以看到,在既有的技术基础上,三星通过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升级,让体验进一步优化,补齐传统技术的短板,实现在行业同类技术中的领先。而在一些行业此前难以攻克的痛点上,三星则直接独创了FDTI、Dual VTG等技术,实现行业首发,填补了行业“空白”。 可以说是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单个像素黑科技满满,多像素处理大有乾坤 在多像素处理方面,三星ISOCELL进一步迭代像素重塑技术(Remosaic),突破像素极限,实现高画质和高效率的兼顾。 从原理上来看,像素重塑技术可以将多个像素合并成一个更大的像素,这样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图像传感器就可以通过不同合并方式实现更好的图像质量。 光线充足时,图像传感器就可以开足马力,全分辨率输出,进而获得更极致的图像细节。光线不足时,多个像素合并在一起,提升感光能力,从而拍出更纯净明亮的画面。 具体来看,三星ISOCELL提供了多种像素合并方式,从四合一、九合一到最高十六合一,这些合并方式可以覆盖更多不同像素数的传感器,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覆盖更多拍照需求和场景。 比如5000万像素可以通过四合一实现1250万像素成像;1亿像素可以通过像素九合一实现1250万像素成像;2亿像素则能够通过十六合一实现1250万像素拍照。 ▲像素四合一 ▲像素九合一 ▲像素十六合一 不论是想要超高像素带来的极致细节,还是想要更出色的感光能力,拍出更好的暗光照片,亦或是单纯希望提升拍照效率,减少像素处理压力,三星ISOCELL的Remosaic技术都有对应处理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ISOCELL还引入了E2E AI Remosaic技术,利用AI优化像素合并过程,进一步提高图像传感器处理效率、降低功耗、提升图像质量。 这对于拍摄高速运动物体是十分有价值的,E2E AI Remosaic可以让传感器更快完成图像处理,捕捉更清晰锐利的画面。 三星ISOCELL的像素重塑技术,既保证高像素,又优化了数据处理效率,给专业影像创作提供更多发挥空间和技术支持,打破了此前行业只能“二选一”的难题。 3、HDR、变焦、对焦多项技术升级,拉进手机影像与真实世界的距离 在提升单像素性能、解决高像素数据处理瓶颈后,三星进一步在HDR、变焦、对焦技术方面实现了不少硬核技术创新。 HDR技术决定了图像传感器能够捕捉的光线信息的丰富程度,而对焦技术则决定了图像传感器捕捉画面的速度和精度。 在一张照片中同时记录下更亮和更暗的细节,对传统图像传感器来说挑战很大,传统采用多次曝光的方式容易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出现伪影。 在HDR技术领域,三星ISOCELL研发了单帧逐行高动态范围图像(staggered-HDR)技术,该技术在同一像素矩阵中使用卷帘快门,在短、中、长曝光时捕获多个帧,然后将每行像素分别发送到移动处理器,相比传统多次曝光合成,可以快速、省电地生成HDR图像。 更进一步,三星还研发了通过一次曝光就实现HDR效果的成像技术。 在三星ISOCELL的单次曝光HDR技术中,包含了Smart-ISO Pro和DSG(Dual Slope Gain,双斜率增益)两项关键子技术。 Smart-ISO Pro可以智能地调整像素的感光度(ISO),实现传感器动态范围的调整。 在一次成像过程中,低ISO模式可以让传感器在高光部分避免信号饱和,高ISO模式可以减少传感器在暗光部分成像的噪点,保证画面纯净,最终,两种ISO模式下拍摄的图像进行合并处理,从而获得高光和阴影细节都更丰富的HDR照片。 在Smart-ISO Pro基础上,三星进一步研发了DSG技术,通过1-2 个模数转换器为相同的像素输出提供两种不同的转换曲线,分别对应不同的光线强度,从而在单次曝光中捕捉更广的动态范围,并减少噪点。 值得一提的是,DSG技术可以应用在5000万像素HDR成像中,与像素Remosaic技术结合,而此前HDR成像的像素上限为1250万。 在视频拍摄方面,三星ISOCELL推出了Zoom Anyplace技术,其基于AI算法,可以自动识别并追踪画面中的移动物体,并根据需要进行画面放大,从而始终保持被摄主体的清晰。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不损失画质的情况下,实现更流畅变焦体验,还能同时记录广角画面和特写画面。 在我们拍摄各类运动物体,比如舞台上的表演者、玩耍中的孩子时,都可以获得更清晰的画面。基于这种流畅变焦体验,专业影像创作者也可以实现 “滑动变焦”这样的电影级拍摄手法,同时记录更多视角,为后期剪辑提供更多素材,给移动影像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此外,三星ISOCELL还推出了多种自动对焦技术,包括Dual Pixel(双像素)、Super QPD(超级四相位检测自动对焦)以及Super PD(超级相位检测自动对焦)。 全像素双核对焦可以在所有像素中捕捉自动对焦信息,比较每个像素中左右两侧的相位差,快速准确计算出对焦距离,而超级四相位检测自动对焦则在每个像素上集成了四个光电二极管,可以检测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相位差,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对焦。超级相位检测自动对焦采用了椭圆形的微透镜,能将更多光线汇聚到光电二极管上,提升对焦灵敏度。 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拍摄奔跑的宠物时传感器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焦到宠物的眼睛上。 微距拍摄花蕊上的昆虫,传感器能精准地对焦到昆虫的触角上; 拍摄夜晚的城市灯光,传感器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焦到远处的灯光上。 整体来看,三星ISOCELL对像素技术的创新十分突出,这些技术实现了高画质和数据处理能效的兼顾、突破了自动对焦技术边界以及传统变焦技术的限制。 三星的技术创新以像素为核心聚焦点,让影像一定程度上跳出后期处理的“枷锁”,真正在原生画质上实现突破,从“源头”提升成像质量。 如今不少人认为手机影像摄影已经进入“风格大战”阶段,但真正还原世界,还原我们所见,不应该仅仅依靠风格,风格更多是一种“妥协”,在原生画质、在技术还未能达到体验要求的时候的一种妥协。 三星ISOCELL在像素层面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打破了这种妥协,实现了真正的原生影像画质跃迁。 二、移动影像大战进入新阶段,生成式AI带来智能化新机遇 今天,旗舰智能手机影像大战已经迈入新的阶段,不仅单纯依靠硬件,也不能单纯依靠软件,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三星半导体这样的图像传感器厂商,无疑扮演着打好“地基”的角色,三星搭好舞台,终端厂商融入自己对影像的理解,通过算法优化、不断调教,最终实现更好的成像效果。 移动影像发展至今,旗舰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非常接近专业相机的拍摄能力,在拍摄体验上更是显著超越了传统相机,但是其拍摄画面与我们人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世界还有很大差距,移动影像的提升,至少从目前来看,还远未达到“天花板”。 更清晰的图像、更真实的色彩还原、更逼真的光影效果、更丰富的明暗细节,对这些影像方向的追逐,不断给手机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发迭代提出更多技术挑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三星一直在像素技术上持续深耕,并持续迭代高像素传感器产品线,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从引领1亿像素、2亿像素时代,到像素层面一系列行业首发技术的亮相。 与此同时,基于AI大模型的生成式AI与智能手机的深入融合,也给计算摄影带来了新的动能、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基于AI的ISOCELL Zoom Anyplace技术到E2E AI Remosaic,三星在AI与图像传感器融合方面一直持续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使用何种AI功能,利用像素技术生成清晰准确的图像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一切AI功能实现的基础,而这正是ISOCELL的优势所在。面向AI的未来,三星ISOCELL显然已经打好了基础。 我们相信三星ISOCELL很快将在移动影像领域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结语:突破手机影像天花板的背后,是对每一颗像素的专注聚焦 毫无疑问,三星ISOCELL实现的一系列前沿影像技术创新,从底层突破,革新了手机拍照的原始画质,给用户侧实现拍照体验的大幅提升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展望手机影像未来迭代的方向趋势,超高像素、超大底、超大单像素依然是厂商们竞争的焦点,AI与图像传感器的融合也势在必行。三星在这些领域一直在持续布局。 三星ISOCELL图像传感器用高质量像素技术激发了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想象,进一步加速了专业移动影像的普及化,“每个人都可以随手拍大片”的时代,已经来了。
3999!自研Q2芯片,iQOO 13玩12小时《原神》满帧,vivo的旗舰AI全配齐了
作者 | 云鹏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10月30日报道,iQOO刚刚正式发布了自家旗舰手机iQOO 13系列,大家对iQOO的印象一直是性能、电竞,这也是iQOO手机的突出强项。 iQOO 13搭载了骁龙8至尊版芯片以及自研电竞芯片Q2,首发了京东方2K Q10发光器件屏幕,电池容量6150mAh,支持120W快充。 价格方面,iQOO 13起售价为3999元,比昨天刚刚发布的小米15的起售价低了500元。 在外观设计方面,目前安卓机都向着“果味”方向发展,立边、直屏已经成为主流趋势,iQOO 13系列此次也不例外。轻薄也是新机优化的重点,其厚度相比上代薄了30%,据称是iQOO史上最薄的旗舰机。 性能方面,骁龙8至尊版的提升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了,总体来说就是CPU、GPU的性能和能效都大幅提升,这里我们不多赘述。iQOO 13的安兔兔综合跑分超过了315万分。 在软件层面,vivo自研的蓝晶芯片技术栈此次也应用在了iQOO 13系列中,该技术栈包含了vivo和高通对CPU、GPU的联合调优,重点投入了调度、显示和存储三个领域。基于帧率感知引擎,据称iQOO 13的调度响应速度提升了100%。 在如今各家旗舰机都进入游戏“满帧时代”后,稳定性和功耗温度表现成为各家追求的下一个重点方向。根据iQOO实验室数据,在《原神》极高画质模式下,iQOO 13可以实现连续12小时平均帧率61.4FPS,几乎没有波动“一根直线”,机身最高温度也仅有42.1度。 在自研电竞芯片Q2的加持下,iQOO 13进一步提升了超分和超帧功能的表现,Q2芯片中包含了专门的超分单元和超帧单元。 iQOO 13可以实现PC级的2K纹理超分以及原生级的144帧超帧,并且这两个功能可以同时开启,实现2K+144Hz的游戏体验。 iQOO在游戏插帧技术细节方面,使用了“真3D”游戏插帧,电竞芯片Q2可以提供光流加速器,实现3D矢量插帧。这些技术避免了传统插帧的延迟、拖影等短板,插帧效果更好。 有了技术,也要有生态。目前iQOO游戏生态圈中支持超帧的游戏有140多个,支持超分的游戏有100多个,支持两项技术并发的游戏有98个。 在长时间稳定的游戏体验背后,iQOO使用了双驱均热板,其面积达到了7000平方毫米,据称是业内最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游戏本身的体验提升,iQOO还重点提升了游戏直播的体验,比如游戏投屏到流畅度、画质清晰度和网络稳定性。 在屏幕显示方面,iQOO 13首发了和京东方联合研发的2K Q10发光材料屏幕,其屏幕功耗相比1.5K屏还下降了13.7%。 据称为了打造这块屏幕,iQOO采用了京东方全球独家定制的OLED蒸镀设备。 这块屏幕首发了安卓OLED圆偏振光技术,根据实验室数据,圆偏振光的效果更接近自然光,更护眼,主观疲劳评分下降了35%、眼红下降了85%,泪膜稳定性提高了65%。 在续航方面,iQOO 13搭载了6150mAh电池,据称连续打4小时《王者荣耀》可以剩50%电量。 拍照方面,夜景和人像一直是蓝厂的拿手好戏,此次iQOO 13在这两方面都做了重点提升。 这背后,iQOO 13通过NICE 2.0影像旗舰算法,进一步提升了拍照效果,更好地还原清晰度信息。 最后在系统方面,iQOO 13搭载了跟vivo旗舰机同款的OriginOS 5,所有的功能都已配齐,包括各类最新的AI功能,比如小V圈搜、小V帮记、小V写作。 结语:自研软硬件技术加持,游戏体验背后藏满黑科技 此前每代手机的提升,基本上都来自于芯片本身性能的提升,但近年来我们逐渐看到,厂商在软件调度技术层面甚至是自研芯片层面的发力都更加多了起来,iQOO是其中的代表性厂商之一。 不论是自研Q2电竞芯片还是蓝晶芯片技术栈,软硬件自研技术的加持,都让iQOO的游戏体验有了其独特优势。与京东方联合研发的屏幕也给带来了更出色的显示效果和触控体验。 面向未来,AI手机带来的AI新革命必然是各家发力的重点,但手机根本的性能的提升,则是实现各类体验的基础保障。与此同时,vivo各类旗舰机软硬件技术的下放,也成为iQOO进一步提升性价比优势、扩展市场的利器。
零百加速 1.98 秒!拿下纽北最速的小米 SU7 Ultra,量产版只卖 81.49 万
6 分 46 秒 874,纽北全球最速四门车! 10 月 28 日上午 11 时 56 分 46 秒 874,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冲过位于 T13 弯角的终点线,打破了纽伯格林北环赛道原有的四门车圈速纪录。 前前后后在纽北呆了一个月,尽管每次约定的时间都遭遇降雨,小米还是赶在发布会的前一天,完成了一个有效的飞行圈。 小米 SU7 Ultra 纽北车载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成绩,当时的赛道不仅没有完全干,而且从车载视频来看,车手 David Pittard 在过了 HoheAcht 弯后之后突然喊了几声「No Power」(视频 04:15)。此时,任凭他如何踩油门,车速都在不断下降,整个过程持续了 10 秒左右。 小米官方车手任周灿后来透露,当时是传感器被树叶遮挡,导致了动力的中断。 也意味着,小米做出的这一圈,远未达到它的极限。 抛开这些,我们来看看 6 分 46 秒 874 是个什么概念?列几个圈速给各位参考一下: – 紧凑型车纪录保持者:奥迪 RS3,圈速 7:33.123 – 中型车纪录保持者:宝马 M4 CSL,圈速 7:20.207 – 行政级四门车纪录保持者:保时捷 Panamera Turbo S E-Hybrid,圈速 7:24.172 – 跑车纪录保持者:保时捷 991 GT2 RS Manthey,圈速 6:43.300 – 超级跑车纪录保持者:梅赛德斯-AMG ONE,圈速 6:29.090 以目前的成绩来看,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的圈速已经达到了 991 GT2 RS Manthey 的水平,后者是保时捷与 Manthey-Racing 推出的高性能车型,售价大概在 52.5 万欧元左右(不含税),约合人民币 405 万元。 ▲991 GT2 RS Manthey 如果把范围收窄到电车,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的成绩还要更加突出。 自 2014 年以来,在纽北上榜的纯电动车仅有 7 辆,它们大多为不惜成本的超级跑车和赛车。具体到四门轿车领域,原先的纪录是由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创下的 7:07.55——小米 SU7 Ultra 比它快了 20 秒有有余。 ▲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倘若与安装了赛道套件的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的 7:25.231 相比,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的领先还会进一步扩大。 当然了,拿一辆原型车去和量产车对比,似乎有点胜之不武,但聚焦到目前的纽北原型车圈速榜,能超过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的,其实只有三台:保时捷 919 Hybrid Evo(5:19.546)、大众 ID.R(6:05.336)、路特斯 Evija X(6:24.047)。 *蔚来 EP9 的成绩是 6:45.900,但这一成绩并没有得到纽北的确认,因此不在纽北圈速榜上。 而这些车型,本质上都是用来赋能品牌的「形象大使」,其中尖端技术难以在自家的量产车型上落地,尤其是保时捷 919 和大众 ID.R,分明就是赛车再就业了。 ▲保时捷 919 Hybrid Evo ▲大众 ID.R 而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则和它们不一样。 小米汽车表示,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和量产版的三电机系统、赛道版电池、热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能力完全相同,「可以理解为『里子』一样」。SU7 Ultra 原型车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验证三电系统以及底盘等核心技术的表现。 小米跑纽北,不是为了跑而跑。 纽北四门第一,靠的是什么 十年之内,成为纽北最快四门电车。 今年 7 月,雷军在个人年度演讲中立下壮志:十年之内,成为纽北最快四门电车。 现在回过头来看,雷总对自己实在是太不严厉了,3 个月就能搞定的事,他竟然给自己 10 年的时间。 小米 SU7 Ultra 荣获此殊荣,自然离不开其卓越的动力系统。去年年底,雷军在小米 SU7 的上市发布会上给用户们画了个饼——V8s 电机。 当时他表示,这台电机拥有 27200rpm 的全球最高转速,最大功率 578 马力,峰值扭矩达到 635N·m。更令人吃惊的是,V8s 在实验室中甚至达到了 35000rpm 的惊人转速。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和它的量产版,都搭载了由两台 V8s 和一台 V6s 组成的动力系统,综合功率达到 1548 马力。 从加速能力来看,小米 SU7 Ultra 从静止加速到 100km/h 仅需 1.98 秒、0-200km/h 5.86 秒,设计最高时速 350km/h,成为了全球加速最快的量产四门轿车。 这次,终于加上「量产」两个字了。雷军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小米 SU7 Ultra 的最终价格:81.49 万元。 电池方面,小米 SU7 Ultra 全球首发宁德时代麒麟 Ⅱ 电池,拥有 1330kW 的超大放电功率和 16C 的最大放电倍率,以满足电机需求。SoC 在 20% 时,放电功率仍有 800kW,峰值电压 897V,充电倍率达到了 5.2C,达到 16C。 此外新车还采用了 AP Racing 的制动系统,前六后六活塞制动卡钳,最大工作温度超过 800°C,时速 100km/h 刹停只要 30.8 米,180-0km/h 连续制动 10 次不衰减,极速状态下制动可提供超 2.36G 减速度。与此同时,动能回收也能提供 0.6G 的减速度。 在发布会上,雷军指着 SU7 Ultra 的超大尺寸碳陶瓷制动盘说:「这个一看,就是要十万块钱的东西。」他表示,有了这套动力系统和制动系统,SU7 Ultra 可以在纽北连续跑 2 圈飞行圈且不会过热。 底盘方面,SU7 Ultra 用上了一套闭式双腔空气弹簧和高性能阻尼可变减振器,另有倍适登 EVO T1 绞牙减振器可选,支持 10 段压缩回弹阻尼可调。此外,其三电机扭矩矢量控制系统也能实现对三电机系统每秒 500 次的动态扭矩控制。 小米 SU7 Ultra 的性能提升是从里到外的。 车头新增了一个大前铲和 U 型风刀,进气格栅开口加大了 10%,尾部拥有一个碳纤维固定尾翼,翼展达到 1560mm,弦长 240mm。在尾翼的下方,小米还布置了一个主动扩散器,支持 0-16°自适应调节,兼顾风阻与下压力。小米表示,这些气动套件能够为 SU7 Ultra 提供最大 285kg 的下压力。 「超过了两三百万跑车的能力。」雷军说。 这一切,构成了小米挑战纽北的坚实基石。 在这个时代,小米 SU7 Ultra 在纽北上留下的不仅是速度的痕迹,更是技术革新的宣言。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速度的竞赛,更是一场关于创新和性能的较量。 常有人说,在电动车盛行的年代,最不值钱的就是马力,「马力无用论」和「性能过剩」的声音此起彼伏。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逐渐成为讨论的焦点,「性能」一词似乎被简化为一串冷冰冰的数字,沦为车企宣传的附属品。 然而,所谓的性能过剩,不过是某些车企逃避的托词。真正的挑战和创新在于将这些性能转化为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驾驶乐趣,让数字背后的激情和操控感触手可及。 雷军和他的小米,他们选择了一条艰难,但纯粹的路。可以说,在纽北赛道上的每一圈,都是小米登上行业顶峰的巧妙注脚。
OpenAI大动作!自研AI芯片,预计2026年投产
编译 | 汪越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10月30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OpenAI正与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博通(Broadcom)以及台积电(TSMC)合作,计划于2026年制造其首个定制设计芯片。目前,除了使用英伟达芯片外,OpenAI还计划通过微软云平台Azure使用AMD芯片。 10月初,据《路透社》报道,OpenAI已经研究了多种实现芯片供应多样化和降低成本的策略,包括建立一个芯片制造代工厂。然而,据匿名人士透露,由于构建代工厂所需的成本和时间过高,该公司目前暂时放弃了芯片代工计划,转而专注于内部芯片设计工作。 OpenAI、AMD和台积电拒绝置评。博通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目前,英伟达的芯片市占率超过80%,微软、Meta及OpenAI等都是其主要客户。但由于芯片供应短缺和成本上升,这些公司开始寻找替代方案。AMD借此市场机会,预计2024年其AI芯片销售额将达到45亿美元。本次报道中,OpenAI计划采用AMD的新型MI300X芯片,通过微软云服务平台Azure使用。 据消息人士透露,至少从去年开始,OpenAI就开始讨论解决公司所依赖的昂贵AI芯片短缺的问题。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几个月来一直在与博通合作,以构建其首款专注于推理的AI芯片。目前OpenAI对训练芯片的需求更大,但分析师预测,随着更多AI应用程序的部署,其对推理芯片的需求可能会超过训练芯片。 目前,OpenAI已组建了一支约20人的芯片团队,由曾在谷歌打造张量处理单元 (TPU) 的顶尖工程师主导,团队成员有前谷歌硬件工程师Thomas Norrie和前谷歌TPU负责人Richard Ho。 据消息人士补充,OpenAI对从英伟达挖人一直持谨慎态度,该公司希望与英伟达保持良好的关系,特别是在获得其新一代Blackwell芯片方面。英伟达拒绝置评。 结语:自研芯片、寻求不同厂商合作,OpenAI努力降低成本 OpenAI通过与博通、台积电合作自研芯片,并寻求与不同芯片供应商的合作,有望有效缓解芯片昂贵且短缺的局面。这一策略与亚马逊、Meta、谷歌和微软的做法类似。 据消息人士透露,OpenAI预计今年将亏损50亿美元,收入为37亿美元。面对高昂的计算成本,OpenAI暂停了构建芯片代工厂的计划,转而专注于内部芯片设计,这似乎是目前最明智的决策。
iQOO 13发布:配备骁龙8至尊版+自研电竞芯片,售价39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30日,iQOO今日正式推出了其最新的年度电竞旗舰——iQOO 13。iQOO 13首发搭载蓝晶×骁龙8至尊版芯片和自研电竞芯片Q2,售价3999元起。 iQOO 13搭载了蓝晶与高通联合打造的骁龙8至尊版芯片,该芯片采用高通自研架构Oryon,主频峰值高达4.32GHz,配备24MB超大二级缓存,单核、多核性能均实现了45%的提升。GPU能效也大幅提升40%。此外,iQOO 13还配备了全新三星LPDDR5X Ultra内存,与骁龙8至尊版和自研电竞芯片Q2共同构成了强大的性能铁三角。 iQOO 13还搭载了自研Q2电竞芯片,在“超分”和“超帧”两大特性上进行了全面升级。采用AI纹理渲染算法和零感延迟技术,实现了极致清晰和流畅的游戏画面。该芯片支持PC级2K纹理超分和原生级144FPS超帧,让iQOO 13在画质和帧率上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屏幕方面,iQOO 13采用与京东方联合打造的6.82英寸Q10珠峰屏,分辨率3168×1440,支持144Hz高刷、全局峰值亮度1800nit、局部峰值亮度4500nit,相比1.5K屏功耗降低13.7%。此外,新机还搭载vivo自研“悦目护眼”,支持全天候护眼、全场景护眼、全人群护眼。新机还全球首发安卓手机OLED圆偏振光,称“可显著缓解视疲劳,明显减轻干眼、眼红症状”。 影像方面,iQOO 13配备50M超感光VCS仿生主摄(1/1.56'' IMX 921、f/1.88),支持 OIS、CIPA 4.5专业级防抖,并采用蓝厂旗舰算法NICE 2.0;新机拥有50M专业人像长焦镜头(1/2.93'' IMX816、f/1.85);50M超视野 119.4°超广角镜头(1/2.76''、f/2.0、AF);前置 32M 摄像头。 iQOO 13搭载的蓝海电池容量达6150mAh,支持120W超快闪充,14分钟充至50%,30分钟充至100%。同时支持100W PPS协议,用别人的充电器也能快充。 iQOO 13共有5个版本可供选择,12G+256G版本售价3999元;16G+256G版本售价4299元;12G+512G版本售价4499元;16G+512G版本售价4699元;16G+1T版本售价5199元;iQOO 13将于10月30日在官网、京东、天猫、拼多多等渠道正式发售;iQOO线下专卖店、vivo体验店及各大授权门店也将同步开售。
华为鸿蒙、小米澎湃发布后苹果慌了,但Apple Intelligence真不灵
日前,随着iOS更新版本的推送,万众期待的苹果Apple Intelligence正式上线。根据官方信息,苹果的AI核心功能包括了写作、照片处理以及语音助手的改进。 据了解,随着iOS 18.1、iPadOS 18.1和macOS Sequoia 15.1的发布,用户可以免费更新软件,获得首批Apple Intelligence功能了。 苹果CEO库克表示,Apple Intelligence是一种只有苹果才能提供的生成式AI。 不过,网络上对于Apple Intelligence的评价似乎偏向负面,他们认为Apple Intelligence更像一个“换了皮”的ChatGPT,那么,这样的评价真的客观吗?还是说Apple Intelligence真的很糟糕? 苹果AI终于上线 日前,苹果公司正式推送了iOS 18.1,该更新包括为iPhone 16和iPhone 15 Pro开发的人工智能Apple Intelligence。 外媒介绍,符合条件的海外用户要升级18.1系统后,在“设置”中启用Apple Intelligence,加入候补名单,获取权限后,设备将下载运行AI所需的模型。 针对智能助手Siri,苹果进行了较大改进,Siri有了新外观,能让整个手机屏幕边缘发光。Siri可回答苹果产品相关问题,包括故障排除,声音也更自然。 此外,Siri还有一个新的文本界面,可以通过从屏幕底部向上滑动来访问,用户无须大声说话即可查询Siri。 不过,此次更新不允许Siri在应用程序内进行操作,预计明年的更新会赋予Siri该功能。 Apple Intelligence将使设备拥有“全系统范围内的AI写作助手”,包括邮件、备忘录、信息、Pages,以及第三方应用。写作工具还会出现在操作系统中任何可以输入文本的地方,包括非苹果的应用程序。 例如用户可以选中一段话,让其按照“专业、简洁或友好”的语气进行改写,也可以总结要点,还可以归纳、对文本进行校对等。 有外媒认为,Apple Intelligence最突出的功能是能够汇总通知。与以前iPhone界面上常见的通知堆栈不同,Apple Intelligence会将整个堆栈汇总为一条通知,也可以把数十条通知内容或者群聊中的长篇对话汇总为易于理解的内容。 科技旋涡认为,经过等待之后,苹果终于上线了AI功能,但人们对于它的作用似乎不太满意,而且,看似升级的Siri,也只是ChatGPT的“换皮”,而AI写作功能也早已是人们熟悉的功能,在国内各个手机厂商不断在AI功能创新的背景下,苹果未来的发展似乎变得艰难了起来。 国产系统上线,苹果慌了,AI被差评 近日,国内安卓阵营厂商也接连发布了端侧AI和操作系统方面的一系列升级,各种AI智能体、AI OS的概念铺天盖地袭来,如小米全新发布的澎湃OS 2,以及华为的鸿蒙系统。 这也意味着,苹果智能尚未落地中国市场的窗口期,正促使国产手机厂商进一步以AI卖点来加码旗舰机型的竞争。各家手机厂商都明确要做系统级AI,要做AI OS、做好AI智能体。 而此时,苹果的AI姗姗来迟,却没有被用户接受,我们看到,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有人在吐槽Apple Intelligence了,有网友表示,“苹果智能不仅落后,而且发布速度最慢。” 另一位网友表示,“苹果应该等到苹果智能完全发挥作用,然后再谈论它。把它分解成不同的更新,直到明年才完全准备好。” 其实,这样的结论是我们可以预想到的,苹果的一项内部研究显示,OpenAI的AI聊天机器人ChatGPT比苹果的虚拟助手Siri准确率高出25%。并且ChatGPT可以回答比Siri多30%的问题。古尔曼爆料称,在AI方面,苹果的一些员工认为苹果仍落后行业领先者两年多。 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表示:“Apple Intelligence 的首批功能并不令人满意,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将在之后推出。在苹果网站上的iPad mini营销中,苹果重点介绍了四项功能,其中三项要到今年12月至明年3月之间才会推出。” 古尔曼曾亲自使用了Apple Intelligence的测试版,但他认为这些功能还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Apple Intelligence并不是粉丝和投资者们所期望的那种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 不过,尽管存在这些缺点,但苹果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声誉和资源优势仍然保持竞争优势。苹果拥有显著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向大量设备推出新功能。苹果已经在扩大能够运行Apple Intelligence的设备数量。有机构预测,2026年所有带屏幕的苹果设备都将至少支持某种形式的Apple Intelligence。 另外,苹果拒绝为旧机型提供AI功能,已经导致老机型用户不满。其实,我们不认为苹果真的无法为老机型升级AI功能,苹果拒绝为iPhone 15/15 Plus及之前的产品提供Apple Intelligence,核心原因或许在于为了卖新手机。 科技旋涡认为,虽然在Apple Intelligence上线之后,有部分用户给出了差评,但这也算苹果走出了在AI时代的第一步,而且,随着Apple Intelligence扩展到新市场,以及支持更多语言的情况下,预计iPhone 16将帮助苹果在2024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并将其发展势头延续到2025年上半年。 写在最后 对于AI,我们想说的是,如果Apple Intelligence真的是一款ChatGPT的“换皮”,那不妨大度地承认,但这样的后果可能是果粉们对于苹果的信仰会崩塌,而且会引起大家对于安全隐患的担心。而另一种方法则是,苹果尽快完善自研AI,但这样的难度同样很大,尤其在各个厂商都在加速AI研发,苹果追赶起来也有难度。 不过,我们认为自研才是苹果唯一的出路,即便现在落后,也不能代表一直落后,而且我们非常相信在投入大量研发成本后,苹果能完成硬件产品与AI的融合。
荣耀Magic7系列发布:骁龙8至尊版加持AI智能体,售价44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30日,荣耀今晚举行新品发布会,荣耀Magic7系列新机正式发布。新机搭载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AI自然光绿洲护眼屏,配备第三代青海湖电池,内置YOYO智能体,售价4499元起。 荣耀Magic7系列搭载了基于YOYO智能体的AI操作系统MagicOS 9.0。YOYO智能体不仅可以模糊理解、界面识别,还具备强大的自动执行能力,使得用户仅需一句话就能完成操作。例如,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可关闭自动续费、点咖啡、发送文件等。这种智能交互不仅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同时也支持多轮、多意图识别,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荣耀Magic7系列新增的“任意门”功能,通过手势指关节“一圈智达”实现跨应用快速跳转。用户在短视频、社交平台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只需在屏幕上轻轻一圈,即可直达购物、日程安排等相关应用界面,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快捷操作需求。 荣耀在AI安全领域的创新也体现在Magic7系列中,推出了端侧伪人脸检测功能,用于应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AI换脸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此外,系统自带的防诈模式还可在视频通话检测到可疑时发出提醒,帮助用户规避潜在风险。 硬件配置方面,荣耀Magic7系列首批搭载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该款处理器采用3nm制程工艺,使用全新PC级处理器架构、全新GPU架构,宣称AI算力提升 45%。首发全栈 Vulkan 图形引擎,支持流畅加载 2 万张图片;新机还采用 NPU+GPU 异构计算架构,首发 AI 预测调度引擎,高帧率不抖动,同时支持边游戏边直播。 屏幕方面,荣耀Magic7采用了6.78英寸的超窄等边直屏方案,Pro版本则是6.8英寸的等深微四曲屏方案,前摄区域升级为双挖孔,内置了3D深感摄像头,可实现支付级的3D人脸识别。荣耀Magic7系列全系首发搭载全局全天候AI自然光绿洲护眼屏,首批搭载圆偏振光技术,更接近自然光,通过了德国莱茵最高等级的全局护眼4.0认证。此外,新机全系标配了荣耀巨犀玻璃,达到十倍耐摔效果。 影像方面,荣耀Magic7采用5000万像素超动态鹰眼主摄H9000+5000万像素超广角+5000万像素3倍长焦的三摄组合,长焦升级为2亿像素超清潜望长焦,最大支持100倍数字变焦。 新机全系搭载第三代青海湖电池,含硅量10%。其中,标准版容量5650mAh 、Pro版容量5850mAh。首发第三代三极耳技术,支持100W有线快充和80W无线快充。新机内置都江堰 AI 电源管理系统 + 能效增强芯片 HONOR E2,针对超12个场景进行优化、拥有超10项硬件级功耗调优。 荣耀 Magic7 系列手机还首发荣耀通信芯片 HONOR C2,支持“荣耀优速通”功能,在信号拥堵、人群密集的场合里也能畅享VIP级上网体验。全系支持荣耀鸿燕通信,让卫星通信进一步普及,其中荣耀Magic7(1TB)支持北斗卫星短信功能,荣耀Magic7 Pro(1TB)支持天通卫星通信,在无信号、无网络时也能联系外界。 荣耀Magic7系列现已在官网和各大平台开启预售,并将于11月8日正式开售。Magic7起售价为4499元,Magic7 Pro起售价为5699元。
小米手机“失宠”,AI手机走不出发布会
AI手机元年,难以成为AI手机的市场丰收年。 2024年10月29日19:00,预热了一个月的小米发布会终于如期举办。 长达3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依然是典型的小米式大杂烩风格,手环、手表、洗衣机、空调、电视轮番登场,但最热烈的欢呼声还是被观众留给了汽车,连小米15系列手机都成了陪衬。 在当前的消费电子领域,汽车无疑是更热门的话题,智能手机则在销量与舆论层面尽显颓势。2023年,三大数据公司IDC、Canalys、TechInsights对于全球手机销量的总结略有差异,分别是11.7亿台、11.4亿台、11.5亿台,但相同的是连年同比下滑的趋势,全球手机销量已跌落至十年来的最低点。 硬件配置与外观设计的高度同质化,让手机市场无法走出漫长的下行周期,但变化也在酝酿,除了价格居高不下的折叠屏,还有“万物皆可AI”的东风。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人手一台的手机是体验AI的绝佳入口,于是各厂商迫不及待地将2024年定义为“AI手机元年”。 但从市场反馈来看,AI手机还没能走出发布会的直播间。 AI手机,加量也加价‍ 为了强调AI的重要性,小米澎湃OS 2率先登场。 澎湃OS在去年10月首次发布,取代了MIUI,小米15系列是首款搭载澎湃OS 2的旗舰手机。在此次发布会前,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就曾多次发博预热,为AI手机的话题度加码。 在此次发布会上,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金凡主讲了小米澎湃OS 2的发布环节,介绍了AI动态壁纸、AI电影感锁屏、AI写作、AI识音、AI字幕和AI妙画等AI功能。 同时,小爱同学升级为“超级小爱”,是小米旗舰级AI助手,尽管这种命名方式略显词汇量的匮乏,但也为下次升级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究极、顶级、超强、至强、至尊……堪称赛博养宠,数码宝贝。 据金凡介绍,超级小爱具备证照管理、日程安排、屏幕智能提取和全局精准检索功能,可以处理照片、文档和视频等多种内容。当屏幕中出现驾照、发票、身份证号等信息时,可以让超级小爱帮忙“记一下”,在需要时随时调取、自动填写;航班信息、会议邀请也可以“记一下”,直接生成到日历中;还可以从上千个视频中快速找到某一帧画面,如“小狗在草坪上玩的视频”。 在2023年底小米SU7加入后,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完成了闭环,而这也是小米AI的优势所在。据介绍,截至目前,小米澎湃OS的跨端智联技术已经连接了全球超过10亿台设备。超级小爱可以和智能家居产品相连通,实现在用户入睡或出门后自动关闭电视等功能。 对于瞄准全屋智能以及人车家闭环的华为和小米而言,通过操作系统打通多设备的协同运作,可以将用户最大程度地绑定在同一生态中,抢占更多的购买力。 小米在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这方面的能力。超级小爱可以利用多模态能力,简化用户面对海量设备时复杂的操作,打通感知-理解-执行的全链路操作,切实解决用户生活中因使用智能设备出现的高频“小”问题。 当然,即便是倡导“科技普惠”的小米,也需要用户为“新科技”支付更多的费用。 小米15系列是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产品。在此次发布会之前,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就曾多次发文,明确提到小米15系列将涨价,为消费者留出了调整预期的时间。 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已经执行了5年时间,发布了5代产品。我可以保证,即便涨价,小米15依旧物超所值!相比往代同内存版本的涨价幅度,也肯定让大家觉得‘贵得有理由’,谢谢大家理解!” 客观而言,小米手机在涨价方面并不激进,高端化战略推行了3年,既想摆脱性价比的标签,又不希望陷入高价低配的舆论沼泽。 从价格来看,小米15最低配为12GB+256GB版本,起售价4499元,相较小米14同版本涨价200元,但也砍掉了8GB+256GB起售价3999元的版本,简单来说就是以“加量也加价”的方式调高起售价。 版本不同,涨价幅度也不同,小米15的16GB+1TB版本售价为5499元,比14系列同版本涨价500元。此外,小米15推出钻石限定版,培育钻石镶嵌中框,售价5999元。 雷军在发布会上提到,“据调研公司最新的报告,我们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到了14%,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个百分点,稳居全球前三。” Counterpoint近期公布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说法。其数据显示,2024年Q3,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2%,这是自2018年以来首次在第三季度实现同比增长,也是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小米以14%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三位。 当复苏成为关键词,手机厂商开始向数量要增量,小米对于高端化市场的渴求是由市场的趋势决定的。IDC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份额达到29.3%,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7个百分点。 智能手机平均单价持续提升,高端手机市场空间扩大,已经成为手机厂商“必争之地”。手机厂商冲击高端市场的路径也愈发清晰,分别是折叠屏和AI手机。 其中,折叠屏手机是一种新的形态,AI手机则是功能层面的升级。从市场表现来看,折叠屏手机的销量基数与增长率都低于AI手机,据IDC预测,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约为1068万台,而同年全球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7亿部。 显然,AI手机是那条更清晰的路径。 “AI手机元年” 当AI成为智能手机下一阶段竞争的焦点,手机发布会再次成了各家展示肌肉的舞台。 在“AI手机元年”,2024年的手机行业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各厂商在上半年急于抢夺“AI手机”的定义权,围绕大模型参数进行花式内卷,而到了下半年,体验的优先级变得更高。罗列参数虽然简单粗暴却不够有效,用户体验才是王道,体验之争也是用户心智之争。 手机市场有两个“冷知识”:三星是全球销冠,vivo是中国销冠。 10月10日,vivo举办了以“同心·同行”为主题的2024开发者大会,发布了全新AI战略“蓝心智能”。 vivo从三个方面用AI重构系统体验。一是重构人与设备的交互体验,让交互更自然更符合直觉。二是重构人与数字世界的服务体验,让智能更加个人化,从而让手机成为智能的个人助理。三是重构人与物理世界的连接体验,比如让手机成为视障体验物理世界的工具。 几天后,vivo发布了X200系列三款新机,同样走新一代操作系统与自研大模型融合的路线,蓝心小V与Jovi语音正式合并为一键唤醒的“小V搜索”,并推出了新的小V圈搜功能。 vivo的老伙计OPPO也在几乎同期分别召开了两场发布会,先是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新一代ColorOS,后在产品发布会上发布了Find X8系列新品。 (左:OPPO Find X8;右:vivo X 200) OPPO的升级也是围绕AI。 ColorOS 15的代表性功能是一键问屏,通过语音对话、圈搜等方式,让系统自动理解屏幕内外内容,并根据识别的内容提供回答或建议,或根据指令进行修图、文件转换格式、规划出行路线等操作。 OPPO提到,目前智能手机行业已不再满足于一键消除、文生图、互动问答等应用层创新,而是试图用AI重构软件系统,融合模型、算力、数据和服务的生态,提供更高阶的多模态交互能力,这与vivo的路线不谋而合。 在OPPO产品发布会的前一天,荣耀举办了MagicOS 9.0发布会,荣耀CEO赵明演示了“一句话点咖啡”的功能。相比于蓝绿厂在技术层面的渲染,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更具话题度。 “YOYO,我有些困了,帮我点一杯咖啡。”听到赵明点指令后,荣耀新版智能助手YOYO自动开始进行点咖啡外卖操作,YOYO非常“丝滑”地识别了屏幕显示内容,根据手机主人的消费习惯和历史订单,模拟点击动作,自动选择咖啡店、咖啡类型,最终成功跳转到结算支付页面,整个过程没有人为干预。 不仅如此,在接到“取消手机自动续费”的指令后,YOYO“接管”了手机,在支付宝和微信上找到了已订阅项目并进行了取消自动续费的操作。 在赵明看来,未来AI的发展会超乎人们的想象,并且发展速度也很快。“荣耀正在构思对用户更多、更模糊的指令,这跟未来整个训练模型和消费者对它使用的意图是相关的,我们会持续跟进这种变化。” 2024年10月,身处榜单前排的手机厂商几乎都带来了AI手机新品,华为没有推出硬件,而是带来了鸿蒙操作系统。华为在发布会上推出了盘古大模型加持的升级版AI助理“小艺”,将原生AI能力融入操作系统,并展示了小艺图文识别、圈选查询、文件要点总结、润色文案、小艺帮记帮写帮说、声音修复等AI功能。 当然,华为其实同样走在“人车家全生态”的路线上,由于产品线的庞杂,也是2024年开发布会最频繁的厂家,其重磅新品Mate 70系列的发布时间仍然“待定”,但不出意外的话也将是一款“AI手机”。 据观潮新消费不完全统计,vivo从2018年开始投入AI,目前已累计投入数百亿元;荣耀今年年初时公布,在AI方面的研发投入已超百亿元;OPPO方面则表示,未来几年在AI方面投入无上限。 2024年AI手机的两个阶段,体现出手机厂商思维的升级。过去,AI在手机上的功能以APP的方式呈现,也就是各家升级前的语音助手,或者第三方厂商的应用,需要专门的唤醒才能进行操作,但这是手机+AI,而不是AI手机。 AI手机需要将AI能力融入底层操作系统,进而重构用户的使用方式。在此过程中,舆论层面的探讨领先于技术研发的速度,这就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AI手机在各自发布会上斗得不可开交,但四下一看,这些AI手机似乎没能走出发布会的直播间。 在真正的AI手机问世之前,手机行业的研发惯性是由用户体验驱动的,用户需要什么功能就改进什么功能,这是市场喜欢强调的“卖点”。但AI手机的终极形态尚未形成共识,比如AI Pin甚至曾尝试用可穿戴设备的方式回答AI手机的问题。 在行业的每一个转折点上,都要由研发思维重新引领用户体验,比如诺基亚时代的用户难以想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面貌,马车时代的出行者也只能期待找到一匹“跑得更快的马”。 AI手机元年,难以成为AI手机的市场丰收年。 围剿苹果‍ 折叠屏和AI手机是两条主线,而另一条暗线也已经清晰,就是“围剿苹果”。 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强调,小米HyperConnect全面支持苹果设备,让苹果用户也能融入小米生态。比如,苹果设备安装小米互联服务后,可以实现文件和图片的互传。同时,小米手机可以查看苹果专属格式的文档,并且可以在Mac上通过妙享桌面进行操作。金凡对此表示,这是一种生态大融合。 在9月的苹果发布会后,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就放出了一张Find X8和iPhone的对比照。OPPO新机发布会上,着重介绍了Find X8的直角边框、实况照片、“灵动岛”等设计,被业内称为“OPhone”。 OPPO Find X8系列甚至同样新增了一个“相机控制”的按钮,也是作为AI的入口,而这是iPhone 16系列的核心卖点。 刘作虎毫不避讳与苹果的对标:“要做高端,一定是直接跟苹果、三星竞争。OPPO就要转变苹果用户,直板机是这两年的趋势,很多用户喜欢这种设计。” 赵明也提到:“在AI这个赛道,目前我们应该领先苹果的很多应用。从其他方面看,苹果在流畅性上还是有很明显的优势,在人机交互、安全等诸多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超越苹果对于我们来说更多是激励自己的方式,有一个强大的友商在那里作为标杆和样板。” 究其根源,Apple Intelligence在部分市场的缺席,是iPhone 16系列手机销量不佳的核心诱因,苹果“让出”的市场则是国内手机厂商争夺的对象,这种战略意图已经不再需要掩饰。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透露,iPhone 16首周末预购销量约3700万部,同比暴跌12.7%。此外,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iPhone 16系列将砍单1000万台。 苹果是AI手机市场的后来者。据苹果官网信息,Apple Intelligence英语版目前在美国市场上线,将于12月陆续扩大至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南非、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明年,Apple Intelligence将更新中文、法文、日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言版本。 但支持中文,不代表进入国内市场。对于苹果AI何时在国内上线的问题,苹果CEO蒂姆·库克近日表示,“我们正在努力推进,这背后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监管流程,我们需要走完这个流程,也希望尽快将它带给中国消费者。”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苹果在战略层面的摇摆。2024年,苹果解散了研发十年的造车团队,将部分团队转入生成时AI项目,但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节奏。为了及时推出AI手机,苹果“紧急招商”,很快就宣布了与OpenAI的合作,将ChatGPT集成到Apple Intelligence中。 为了提振销量,库克一年两次来华,苹果也罕见地参与了国内电商平台的双十一活动。iPhone 16系列天猫旗舰店全系可领取500元优惠券,参与以旧换新最高可获得1100元补贴。在10月中旬进行官方渠道的降价,对于苹果而言也是非常新奇的体验。 一切的根源,还是AI。 但不可忽视的是,iPhone 16系列的市场表现仍需双十一结束后再重新观察,对于品牌溢价较高的苹果而言,降价是收复失地的“大杀器”。苹果AI的暂时缺席,为国产厂商“围剿苹果”留出了窗口期。 彩蛋‍ 小米发布会的重磅产品是一款新车,被定义为巅峰性能科技轿车的小米SU7 Ultra量产版。之所以要加上量产版的后缀,因为这是一辆为赛道而生的车型,量产版则实现了“可街可赛”的目标,是一台可以合法上路的赛车。 雷军表示,小米SU7 Ultra刷新了纽北赛道四门车圈速纪录,成为纽北史上最速四门车,小米SU7 Ultra量产版则是“地表最快的四门量产车”。 定价81.49万元的小米SU7 Ultra量产版,让小米汽车直接跨入了高端化的门槛,也难怪雷军对造车AI得深沉。
家电龙头企业,被曝跨界造车!
本报记者 杨让晨 石英婧 上海报道 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但仍不时有新玩家入场的传闻出现。 据相关媒体报道,清洁电器龙头企业追觅科技目前已组建了约200人的造车团队,并且首款新车为增程产品,处于Demo阶段,未来新车将会计划出口欧洲,不过对于该款产品的具体上市日期,预计在2026年以后。 另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追觅科技此次造车将会采用轻投入,轻资本的方式运营,为有生产制造能力的车企提供产品定义和技术,甚至渠道布局。 对于上述情况,《中国经营报》记者向追觅科技方面求证,截至发稿,追觅科技暂未回应。 相关资料显示,追觅科技成立于2017年,主要产品为包括扫地机器人、洗地机、智能吸尘器等在内的清洁电器,在2023年,追觅科技的全渠道会员人数已经突破了800万人,国内门店数量突破了800家,截至2023年12月底用户触点已覆盖国内超过180个城市。 传闻有迹可循 事实上,追觅科技的造车传闻在此前已有迹可循。 据相关媒体报道,早在今年7月,追觅科技就在相关招聘网站上线了一系列关于智能汽车领域的岗位,包括智能座舱、底盘电控、悬架系统等方面。不过,目前相关岗位已经无法查询。 据企查查数据,追觅科技旗下的关联公司追觅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追觅马达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项目。 相关资料显示,2019年—2023年,追觅科技的五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超过了100%,并且自2017年成立至今,追觅科技已经实现了三次“创业”。 2017年,追觅科技成为小米生态链一员,为小米代工清洁产品。随后追觅科技开始发展自有品牌,凭借高速数字马达和智能算法两大核心技术形成了底层技术复利效应。 据追觅科技官方数据,在今年上半年,追觅科技在中国清洁电器线上市场的零售份额已经达到了18%,位居行业第一。在零售额份额TOP5的品牌中,追觅科技的增速位居行业第一,零售额同比增长62%,零售量同比增长73%。同时据IDC报告,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排名TOP5的品牌中,追觅科技以73.3%的增速位居第一。 不停增长的业绩也在促使追觅科技进一步拓展产品业务范围,目前追觅科技的产品已经不止于清洁电器,还有室内的除螨仪、净水机,室外的割草机器人、泳池机器人以及智能送餐机器人等品类。 在9月举行的追觅科技全系新品发布会上,追觅科技方面也表示,将不断探索智能清洁领域之外的可能性。“未来,公司的愿景是成为一家不断求索和成长的世界顶级科技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生态。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坚实的技术护城河,为用户推出更多优质体验、高品质的智能清洁产品,并不断探索智能清洁领域之外的可能性,带来更多新的创新产品与美好生活。” 多家企业相继跨界 实际上,跨界造车正逐渐成为新的趋势。 除追觅跨界造车的传闻之外,记者注意到另一家清洁电器企业石头科技创始人此前就已经成立了极石汽车,并且极石汽车已在2023年推出产品极石01。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数据显示,极石01 PHEV在8月的销量为380辆,前8个月的累计销量达到2399辆。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目前不少其他领域企业都在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据企查查数据,目前包括海尔在内的家电企业均已开始参与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头豹研究院相关报告分析认为,大部分跨界造车企业在汽车领域布局上,选择与自身业务有技术重叠的板块,如互联网企业从车联网与软件入手,家电制造企业从零部件制造入手,跨界造车企业依靠自身技术进行汽车制造难度较高,大多数已有落地车型企业都通过收购车企或与整车厂合作完成。 不过,跨界造车可能并非一帆风顺。头豹研究院方面进一步分析认为,汽车制造由于工艺复杂,涉及环节较多,需要企业注入较多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与渠道打通,因此现金储备是跨界造车企业是否可以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 (编辑:石英婧 审核:童海华 校对:翟军)
全新“一碰互传”即将登陆一加13手机:与iPhone碰一碰就能传照片、视频
IT之家 10 月 30 日消息,一加手机官微今天上午宣布,一加 13 将会搭载全新“一碰互传”功能,该机用户可与 iPhone 用户通过“碰一碰”手机的方式互相传输照片、视频、文档。 本月早些时候,OPPO 宣布推出“打破安卓与 iOS 之间分享壁垒”的互传功能,Find X8 系列手机将支持和 iPhone 一碰互传,同时支持实况照片格式通用。此前,OPPO 已在苹果 App Store 应用商店上架了一款 O+ 互联 App,可以实现 OPPO、一加和 realme 品牌手机与 iPhone 用户互传文件。 IT之家附一加 13 手机预热 / 爆料配置参数信息如下(以实际发布为准): 性能:高通骁龙 8 至尊版 | 支持 120 帧游戏 运行:提供 24GB+1TB 版本 信号:超级信号工程 2.0 | 400 米超远距灵动蓝牙 | 全新 360° 环绕式天线 屏幕:2K BOE X2 最高定制等深四微弧直屏 | 120Hz 8T LTPO 显示 | 安卓唯一「太阳显示」技术 电池:6000mAh 冰川电池 | 支持 100W 有线快充 + 50W 无线快充 后摄:50MP LYT808 主摄 + 50MP JN5 + LYT600 3X 潜望长焦 防护:IP68 / 69 | 微晶玻璃 系统:ColorOS 15 连接:多功能红外遥控 | 全区域多功能 NFC | USB 3.2 Gen1 设计:丝绸玻璃(白露晨曦) | BabySkin 亲肤绒感皮(蓝调时刻) | 黑檀木纹玻璃(黑曜秘境)| 三段式开关 其他:0916 Turbo 马达 | IP68 / IP69 级防尘防水 | 单点超声波指纹 | 4 麦克风通话 AI 降噪 | 超线性立体声双扬声器 厚度重量:玻璃版本 8.5mm / 213g | 素皮版本 8.8mm / 210g
卖80万的车,小米花10分钟,入账三千多万订金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小米最贵新车来了——SU7 Ultra——预售价81.49万。 这个价格很难说不贵,但关于这款车,也确实有太多耀眼的表现,比如 纽北全球最速四门原型车、1548 匹马力、1.98秒破百、标配碳陶刹车盘、350km\h的极速等等一系列数据。 即便是这么贵的价格,仍获得了米粉真金白银的支持,在发布会结束之后,雷军发了条微博,10分钟,小米SU7 Ultra的 小订突破了3680台。 这台车的属性决定了其或许并不是一款走量的车型,但却完全可以说明一个事实: 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巅峰舞台,小米汽车也有一席之地。 01 合法上路的赛车 讲手机的雷军百无聊赖,讲SU7时的雷军精神抖擞。 在小米三个小时新品发布会的最后半小时里,雷军的状态依旧在线,甚至还给观众加油打气,“我知道大家看到这里都很累了,但是现在 全场最重要的产品要来了!” 雷军开场搬出了自己很拿手的“不服跑个分环节”,刷新了纽北的圈速记录—— 6分46秒874,这个速度有多快,小米也已经打在PPT里了: 纽北史上最速四门车(不分能源形式)。 并且,这个圈速还是发布会前一天争分夺秒,只跑了一次的情况下取得的。也就意味着,如果时间充足,有更多的调整空间,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的圈速 还可能会更快。 但需要一提的是,创造出这个成绩的是小米SU7 Ultra(Prototype版),基于小米汽车纯电架构打造的赛道原型车,为赛道而生,用雷军的来讲“完全不计代价,不计成本”。 雷军在发布会上也很坦诚地强调,这次纽北刷圈只是原型车,还不是量产车,但是等到量产车发布后也会 继续刷圈。“量产车需要考虑成本、代价。摆在小米面前的路非常漫长,需要用敬畏之心前行。” 所以,当小米SU7 Ultra量产版最终呈现在大家眼前时,看上去并没有纽北赛道上的那台Prototype车型一样锋芒毕露。 量产版车型就是在原型车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舍弃和保留。但也不妨碍雷军一再强调,这就是他的“Dream Car”。 比如,没有了夸张的大尾翼这类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以及防滚架,但小米SU7 Ultra已经在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 保留了尽可能多的赛化配置。 而且,三电机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等核心三电技术能力与原型车完全相同,完全可以下赛道,最重要的是能合法上路。 从外观看,车身尺寸进一步加大,长宽高分别达到了5115毫米、1970毫米、1465毫米,轴距没变,依然是3000毫米。 基于小米SU7 Max车型上,加入了更多的空气动力学套件,比如车头超大尺寸的前铲和气坝,搭配“U型”风刀、更大尺寸的进气格栅开口、 支持0°-16°调节的尾部主动式扩散器和碳纤维固定式尾翼。 值得一提的是,SU7 Ultra上搭载的碳纤维固定式尾翼,翼展达到了 1560mm、弦长达到了 240mm,雷军表示这是在可以合法上路的前提下做到的最大的面积。 这些空气套件能为整车最大下压力高达 285kg,虽然远不比原型车高达2145kg的夸张数据,但在量产车里面已经可以对标许多百万级的超跑。 为了打造运动感和轻量化,全车一共有 17 处部件采用碳纤维材质打造,总面积 3.74 平米,比如1.7平方米的碳纤维车顶、尾翼、迎宾踏板、座椅背板、中控台饰板等。 内饰也同样讲究,小米SU7 Ultra 用上了全新的运动座椅,主动侧翼支撑功能得到升级,响应速度变得更快,支撑面积也更大。座椅上新增赛道刺绣条纹、Ultra 专属的刺绣徽标,全车还大面积使用 Alcantara面料,摊开面积大约5平米。 来到了最关键的动力部分,SU7 Ultra 量产版沿用了原型车的三电机系统,由 两台小米自研的超级电机V8s 以及一台超级电机 V6s 组成,其中 V8s 最高转速可达到 27200rpm,是目前市面上转速最高、性能最强的量产主驱电机。 三台电机综合的最大马力达到了 1548 匹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1.98s(不含起步时间),0-2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也仅有5.86秒,设计最高时速 350km/h,目标也很明确,要成为 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 除了顶级的动力之外,小米SU7 Ultra同样搭载了与原型车相同的赛道版高功率电池包,应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和宁德时代麒麟II代电池,可提供最高 1330千瓦的放电功率,即便是电量仅剩20%,放电功率仍可达到800千瓦,且10%-80%的充电时间只需11分钟,在CLTC工况下实现 630公里的续航里程。 除了三电性能,底盘性能也不能拉胯,除了配备三电机扭矩矢量控制系统之外,还标配闭式双腔空簧,高性能阻尼可变减振器,在标准模式下,舒适度更高;运动模式下,支撑力更强。 还可选装更专业的绞牙减振器—— 倍适登EVO T1绞牙减振器,这套绞牙减振器结构、刚度和阻尼都是为小米 SU7 Ultra 专属定制,采用双回路调节设计,拥有10段调节旋钮,市场价比普通绞牙减振器贵4倍以上。 同时,制动系统的配置也拉到市面最顶,配备了赛用的超大尺寸 碳陶瓷制动盘,前刹车盘的的直径达到430毫米,是目前轿车上使用尺寸最大的碳陶瓷刹车盘。 相比普通制动盘不光更轻,减重57公斤;还具高耐热性,最高工作温度超过1300度,是普通钢刹车盘的2倍以上,正常使用寿命几乎可达到终身免保养。 小米SU7 Ultra配备了专业品牌 Akebono的前六后四活塞制动卡钳,双重BUFF叠加下,小米 SU7 Ultra 可以做到100公里/小时刹停的制动距离只有30.8米,并可做到连续10次180公里/小时刹停不衰减。 02 80万贵不贵? 小米 SU7 Ultra 的内在也同样硬核。 Ultra有着专属的车机系统,一启动小米SU7 Ultra,就会看到更酷的交互界面,中控屏、仪表屏、HUD 与之前都不一样,Boost 模式界面冲击力更强。还用超电能、超音浪、超脉冲三种运动声浪可供选择。 有意思的是,小米在Ultra车型上,搞了一个 不提倡,但用户非常喜闻乐见的操作。 车身上新增了个功率达40W的外置扬声器,这个外置扬声器主要作用是 支持声浪外放,而且可以自主开关,这下好了,电车的模拟声浪再也不是自嗨,也能“炸街”了。 另外,还专门给Ultra搭载了“ 赛道大师”App,能够显示实时圈速成绩、车辆状态、驾驶模式调校等车辆信息。 比如在赛道驾驶中,可设置对标圈速,实时显示当前圈速与对标圈的差值,飞驰圈结束后,可提供历史圈速统计和成绩的可视化分析,查询最高车速、最大G值、转弯角度、刹车力度等关键参数,能够帮助你快速找到优缺点、提升水平。 跑圈后,还能将赛道视频加上车速、G 值等做成专业第一人称视角视频,快速分享。目前小米汽车已经与全国20个专业赛道达成合作,在App中加入赛道地图和圈速榜单。 同时还有不同的驾驶模式可供选择,提供了耐力赛、排位赛、漂移、大师自定义等模式,让你一秒参加比赛。 在日常驾驶时,也可选择新手模式、经济、湿滑、运动和自定义等模式,无论日常驾驶还是赛道,都能获得最大自由度的驾驶乐趣与安全保障。 如果要说唯一的遗憾,那就是这并不是小米 SU7 Ultra的正式发布会。 按照发布会PPT上的展示,Ultra车型会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安全,以及豪华配置上会有全方面的升级,但雷军这次并没有详细介绍,而是将谜底留到了 2025年3月,小米SU7 Ultra的正式发布会上。 不过却披露了不少目前小米汽车在交付和智驾上的进展。 首先这个月 SU7 的交付量,10月份还没结束, 提前实现了交付两万台的里程碑,这也是继特斯拉 Model 3 之后又一单一车型实现国内市场月交付两万台的成绩。放到现在,就是国内中大型纯电轿车榜单的第一名。 小米SU7的累计交付量也将在 11月份提前达成交付10万辆的目标,要冲刺全年 1 2 万辆全新交付目标。 除此之外,雷军还汇报了小米智能驾驶方面的进展:10月30日,小米智能驾驶城市领航将开启推送,但仅限于 SU7 Pro 和 Max 车型,全国都能开。 下一步就是全面接“端”,用上了 端到端大模型以及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这一时间节点定在了11月底,开启定向邀请内测,12月底开启先锋版推送。 端到端大模型的全面接入,不仅体现在城市领航上,还要做到车位到车位,上车就能用,包括自动通行ETC/闸机、窄路通行/绕行,以及端到端驱动的自动泊车等场景。 小米汽车的目标是“ 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起的晚,还能赶上行业的步伐,背后小米没少真金白银的投入。 目前在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上第一期总投资从33亿元已经追加到47亿元,专属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投入。 “2024年小米研发投入预计超24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300亿元。”这是雷军的最新表态。 最后就是Ultra的价格,雷军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SU7发布的时候,行业说他没有搞预售、没有搞小定,破坏了行规,所以这次小米SU7 Ultra就按照行规来,先发布一个预售价。 不过,不同于小米SU7发布时的震撼,81.49万的预售价,这个门槛确实挡住了不少人的购买欲望。 雷军也调侃到“有人可能会说,你们的车居然卖到了 80 万,小米是不是飘了?” 但雷军也随之回答道,“ 我们做产品,只会思考它够不够好?它值不值?它是不是超过了大家的预期?” 市场的反馈永远是最真实的回应,10分钟小米 SU7 Ultra小订量突破3680台,入账3680万元。 还得是雷总。
中国手机全球试金,为苹果用户提供另一种选择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企业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到高价值追求的转变。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版图中的角色正由参与者向领导者转变,从简单的制造基地向创新和品牌的高地迈进。 OPPO,作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领军品牌,不仅在全球市场上不断扩张,更在中高端手机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OPPO的全球化战略不仅限于产品的输出,更涉及品牌价值的提升、技术创新的引领和全球市场的深入洞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深入的市场调研,OPPO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和赞誉。 2024年10月24日,OPPO新一代直板旗舰OPPO Find X8系列的全球发布,标志着OPPO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不仅是OPPO自身的一次飞跃,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新范式的体现,展现了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OPPO Find X8以其超轻薄直屏设计引领旗舰手机新风尚,机身轻至193克,薄至7.85毫米,搭载“无影抓拍”技术,革新了传统摄影模式,通过智能快门实现抬手即拍,捕捉每一个氛围感十足的精彩瞬间。内置的“AI一键问屏”功能,通过系统级AI交互,简化了用户操作,无论是识物、问答还是购物,都能一键完成,展现了OPPO在AI领域的深入探索和持续创新。性能方面,Find X8系列采用“潮汐引擎 x 天玑9400”的组合,确保了设备在运行大型游戏时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同时,“OPPO冰川电池”技术为该系列手机带来了5910mAh/5630mAh的超大电池容量,保证了全天候的续航需求,一次充电就可以刷完一整部电视剧。 综合来看,OPPO Find X8系列不仅在设计上追求极致轻薄,在性能和影像技术上也实现了重大突破,为用户带来了名副其实的顶级旗舰手机体验。 从全球扩张到高价值追求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正在经历从追求规模到追求高价值的转变。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认为,全球市场是旗舰手机的试金石,高价位段手机在全球受欢迎,才有真正的含金量。OPPO全球化始终坚持“规模与价值两手抓”,不仅在全球商业版图上不断扩张,也成为了全球中高端手机市场的重要力量。 截至2024年,OPPO的业务已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出货量占比约60%,在全球拥有超过30万家零售店和3300多家线下售后服务门店。在东南亚、欧洲和拉美等地区的中高端市场,OPPO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这些市场的主导品牌之一。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OPPO在印度、泰国、越南、新西兰、比利时、葡萄牙等14个国家的500美元以上高价位段市场排名前三; Find X系列受欢迎度持续提升,2024H1同比上一代出货增长98%。 这一成就得益于OPPO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和对全球市场深入的理解。在全球市场上,OPPO不仅追求数量的增长,更注重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的提升。OPPO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推出符合当地市场的产品。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全球化战略,使得OPPO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灵活的营销策略也是OPPO的全球扩张有力武器。在不同的市场,OPPO能够根据当地的文化和消费习惯,制定相应的产品和营销策略,从而迅速占领市场。 同时,OPPO也在不断加强与全球合作伙伴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长期主义与本地化战略 OPPO的全球化成功秘诀在于其长期主义和本地化战略的坚定执行。 公司不仅将“出海要深潜”作为行动准则,更坚持“最好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的理念,这使得OPPO在全球市场上构建了强大的竞争力。通过在印度、印尼、土耳其等7个国家设立生产基地,OPPO不仅提升了本地化生产能力,还通过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提高了产品供应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这种全球化的生产制造布局,为OPPO在全球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OPPO的全球生产制造布局使其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策略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不断优化全球生产制造流程,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种能力不仅确保了产品的及时供应,也保障了产品的高标准质量,为OPPO在全球市场上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支持。 OPPO的零售与服务网络是其全球化战略的另一大支柱。在全球范围内,OPPO拥有超过30万家零售店和约6.5万销售服务人员,形成了深入市场的零售渠道网络。 OPPO印尼创新零售模式,手机店也是咖啡店 据悉,OPPO将在全球投入超过6000万美元对零售门店进行升级,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这种全球化的零售与服务网络,不仅为OPPO的产品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方位的购物和售后服务,增强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OPPO的全球化战略深入到本地化运营的每一个层面。在本地化生产、销售、服务上,OPPO构筑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公司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定制产品方案,并为合作伙伴带来利润。OPPO在本地化运营上的投入不仅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上,更体现在对当地市场的深入参与和贡献上。通过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和销售网络,OPPO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培养了一大批本地人才。 同时,OPPO也不断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合作,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种对本地化运营的坚持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使得OPPO的全球化之路越走越宽。 为苹果用户提供另一个选择 随着OPPO Find X8系列的全球发布,OPPO的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标志着OPPO在全球市场上的进一步扩张。 OPPO Find X8系列的推出,是OPPO坚持产品主义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其与苹果等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正面较量的新里程。Find X8系列的发布,不仅将为全球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产品体验,也为OPPO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这一系列产品的推出,不仅展示了OPPO在影像、系统级AI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OPPO对全球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充分考虑了全球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将为苹果用户提供另一种选择。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智能手机消费的回暖,OPPO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相信OPPO将继续坚持产品创新,推动全球化战略,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结语 OPPO的全球化之路,是中国企业从追求规模到追求高价值的缩影。随着OPPO Find X8系列的全球发布,OPPO的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中国全球化企业的典范,OPPO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深化本地化运营,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为全球合作伙伴创造更多的价值。 OPPO的全球化,不仅是其自身的飞跃,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范式。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